禅者的包容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2,029 次浏览
达照法师
2006年7月24日上午于柏林禅寺文殊阁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在这炎热的夏天,却有习习凉风吹来,正是我们柏林寺的禅风飘过来的一种清凉。这次夏令营的主题是“生活在包容的世界里”。包容,准确的说它不是一种目的,也不是一种方法,它只是禅者的一种非常悠然洒脱的表现。怎么样的人才能达到这样一种表现?我们不要去追求一种包容,包容它不是目的。我们也不要以为包容是一种方法能够使我们得到什么东西。
今天想给大家演讲的题目就是禅者的包容。所谓禅者只是一个对于禅法思想有所领悟的人,当然在禅学的修法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次的开悟。所谓小悟千万次,在每一次的小悟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很重大的表现,那就是他的心量会越来越大,智慧会越来越高。我们看,这样一种包容它具体包括哪些表现呢?
我分四个部分,给大家做一个共同的探讨。
第一、何谓包容
可以说包容的层面比较多,记得昨天晚上有一位同学问了一个问题说,佛法讲一切皆空,那么善和恶都一样,都是空了,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我们对于包容的层次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包容经过汉字的检索,第一个看到的是容纳。容纳什么呢?从自己本位的角度说,我们的心量,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人生境界,都是从小到大的一个过程。知识越高,眼界越宽,心量越宽。这是一般情况,作为一个禅者,修行者,也许恰好相反,他没有知识,心量更广阔,或者知识很少,心量更广阔。
从世间的角度说,包容在佛教历史上,释迦佛率先做了一个很重要的表现,那就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是一个种族制度非常严重的地方。他们有四姓的观念,四种姓当中不能互相通婚。特别是吠舍和首陀罗,是社会上的商人和劳动者,他们认为是社会上低一级的种族,而只有掌握了宗教仪轨仪式和文化的婆罗门族,才是至高无上的。掌握了军政大权的刹帝利,位居第二。在这种种族观念当中,所有的宗教集团,他们也秉持了这样一种社会价值观念,但只有佛陀出世的时候打破了这种价值观念。
我们常常说,大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被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害了一辈子。当然话又说回来,假如我们大家全部没有价值观,这个世界就天下大乱了。你们有没有发现,小时候的价值观跟逐渐长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以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去拼命的努力。但是努力到最后,如果你顿悟了或者你会发现以前的努力会很可笑、很天真、很幼稚。因为佛陀发现了,众生是平等的,每一位众生都有一个觉性,也就是灵知不昧的佛性。他有一个知苦知乐知道追求知道舍离的觉性,这种觉性不但在人类,在畜生道,在万物有情都能体现出来。人有高低胖瘦有痴愚贤圣之分,也都有各种依报果报正报的差别,但是他们内在的心灵没有任何差别,只有佛陀才觉悟了。
我们常常说,你认识佛法,佛法跟其他的宗教,其他世间法惟一的差别是什么呢?他的生命观和宇宙观的不同。生命观就是对生命有情的认识,认为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都是平等的,佛要每个人学习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成佛的。但是我们看历史上,无论是社会的哲学思想还是各种宗教观念,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观念认为众生是平等的。我们中国人说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不见得有这种很深的理论和实践。
举简单的例子来说,其他的任何宗教,它的上帝、真主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有两个上帝或真主,惟有佛陀说十方三世一切佛,三世意味着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大家都是佛,都是未来的佛。这个观念的基点就是认识到这种觉性,只是我们对觉性的受用有差别。你本来具足了最圆满的智慧最圆满的慈悲,可是你对你自己的财富不会利用,只会利用一点点,所以你的慈悲你的智慧,也就只有一点点,不圆满。为此,佛陀一生说法,乃至两千多年来祖师大德不停地宣扬,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生命原本是一致的,没有任何差别。只有佛教徒说你可以成佛的,没有哪个道教徒说你修行成仙以后可以成为太上老君的,也没有哪个伊斯兰教徒说你可以成为真主,绝对不允许,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最根本的一点。
另外是世界观,其他的任何观念都认为有一个第一因,社会上认为的有动力因,或者其他的宗教认为有一个人,有一个超能力的能够创造万物的最初的创造者,但是佛教不承认有创造者,认为世界的存在是缘起的,缘是条件,两个和两个以上的条件组成,在业力的感召下就会生起变现。佛教的缘起观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万物的创造者,这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文化的差别。基于对生命的认识,佛陀做出一个最先的表率,认为“四河入海,皆为咸味,四性出家,皆为释种”。印度有四条河,流入大海后,味道是一样的。无论你是婆罗门,刹帝利,首陀罗还是吠舍,只要你皈依了佛门,出了家,都是沙门释子。背后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众生完全是平等的。
佛教史上释迦佛的弟子很多,释迦佛本身出身在刹帝利族,所以刹帝利的弟子最多,但是也有吠舍和首陀罗,比如优波离尊者,原来是一个剃发匠,也就是一个工人阶级,当时属于最低落的阶级,看到佛陀这么庄严,这么伟大,带着这么多过清净生活的人,很羡慕。但是他被渗透到脑子里的种族观念而觉得自卑。
禅师告诉我们:你们大家都是佛。我们总觉得我不是佛,我是凡夫,是有痛苦的人,这是应该的。八几年时,中国佛教协会组团,到印度考察,想去看看首陀罗,他们集中住在一个地方,他们自称为贱人,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上最下贱的人,凭自己的劳动过活。中国人想去看他,他在山顶上拿起帽子摇,拒绝我们去看望他们。他们觉得自己是不可接触者,不愿意和我们接触,是很自卑的心态。社会的观念造成了他们心灵的压抑,我们觉得很可笑,实际上我们大家也是这样。我们总觉得自己不行,我们都是未来的主导者,国家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人的手里。我们年轻人总觉得未来好像没有什么希望,因为你对自己自卑,这种观念极端的错误。优波离尊者想出家的消息被世尊听到,世尊马上劝他出家,他很感激。出家以后按照出家的次序排,无论是婆罗门还是刹帝利族,都叫他师兄。这是一种把社会上的佛陀认为不太客观不太科学的分法,用一种容纳的心态,把它容纳在自己的教团里。所以众生平等,佛教能够容纳一切众生,不仅是人类平等,我们举行放生活动,还要举行超生活动,都意味着佛教不仅看人类平等,还要看畜生道,甚至饿鬼道,其他道的众生也是平等的。
第二种是容忍的意思,这是一种行为,你看到很多行为觉得忍无可忍。生活中充满了很多的冲突、不安和嗔恨。所以容忍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忍辱无嗔,别人打骂你,污辱你,你能够甘之如饴地去忍受,这个忍受有很多的层次差别。我们一开始没有这种理性的认识,只是在心中觉得不应该以牙还牙,不应该以烦恼的心对待别人。佛陀有个简单的比喻,假如别人欺负了你,你因为他的欺负而痛苦了,说明你接受了他的欺负。假如他欺负了你,你并不痛苦,你反过来去教训他,使他不再欺负你,就是你有智慧。多闻圣弟子不受第二支箭,我们大家看看,平常在生活当中有没有受第二支箭?当一个人把箭射在身上,你的身体受伤了,你在那里淌血,很不舒服,这时你应该马上去把箭拔掉,把创口治疗好,减轻痛苦。但是我们许多人,去寻找射箭的人,想办法报复他,或者记上一笔,将来去报复,当你记上一笔时,你的心灵也同样被第二支箭射伤了。
佛陀告诉我们,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人有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世界无常有成住坏空,生住异灭,这是自然现象。假如你的身体老了病了被人欺负了,但是你的心灵完全可以不受别人欺负。作为佛陀的弟子,虽然无法保护身体长生不老,但是可以保护心灵青春永驻。平常是不是觉得别人有很多对不起你的事情,凡是在心中产生负面影响的,在你心中留下痕迹的,都是受了第二支箭。
如果你的心灵继续受苦,是愚痴的行为。容忍的第一层含义,不想去报复他。
忍辱的第二层含义,就是忍可,古文当中“忍可”就是认可之意。你的心被嗔恨毒素所占据,认可事情的本来面目。为什么欺负我?教育他,使他不要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不要欺负别人,应当改邪归正。“认可”是对客观环境和具体事物的准确判断,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事物的真相。
释迦佛有一次正在打坐时,有个外道的头头,因为自己的很多弟子皈依佛,他就跑来骂释迦佛缺德,把自己的弟子都勾引去了,用很多恶毒的语言攻击佛陀,佛陀坐在那里看他骂,他骂了三天三夜,佛陀都没有回答他,一直也不离开,在那里静静地听他骂。他骂得实在很无奈,最后问:
“你怎么不骂我?怎么不开口啊?”
佛陀说:“你需要我开口了?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家里有没有来过客人?”
“有啊。”
“客人给你带礼品,你怎么办呢?”
“收啊。”
“假如你不收呢?”
“那他只能带回去了。”
外道是聪明人,想自己骂了三天三夜,佛陀不理他,等于他什么都没有收。佛陀确实是有智慧的佛陀,他也来皈依佛陀。容忍别人犯错误,提携他,这是具有大智慧的忍辱,也是佛教忍辱的真意所在。
有一个禅师叫白隐禅师,非常有学问,涵养很高,据说是一位开悟的禅师,他有个护法居士,很有钱,对他很恭敬,经常带自己的一家人到寺院里顶礼供养恭敬师父。居士有一个女儿,年方二八,也经常到庙里拜见师父,与男朋友谈恋爱,不小心怀孕了,男友不敢负责任逃跑掉了,女儿很爱男友,也不敢说实话,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就对父母说:都是白隐这个老秃驴干的好事。父母气坏了,一直供养恭敬的原来是这么缺德的人,就去把老和尚狠狠地骂了一通。等小孩子生下来后,马上就抱过去送给禅师,并说:“这是你的孽种!”白隐禅师说:“是这样吗?” 也不辩解。小孩子扔在这里怎么办呢,他就抱过来,抚养这个孩子,带小孩子去人家化缘,人家骂他“老不正经”,干这种缺德事,他只说:“是这样吗?” 也不辩解。一直把孩子养到6岁。孩子的父亲跑了五六年,想想风波差不多平静了,才回家来,他们想到白隐禅师受了很多委屈,于心不忍,很后悔,向女孩的父母谢罪,父母亲知道真相后也悔恨不已,带了许多供品到庙里向师父去谢罪:
“师父啊,实在对不起,冤枉您了。”
禅师说:“是这样吗?”
“孩子不是您的,我们要把孩子抱回去,不能再连累您了。”
禅师说:“是这样吗!”
他的包容是让别人不受委屈,让别人能够在生活中过得更加平稳,把自己个人的荣誉得失全部抛在脑后,最根本的还是建立在众生平等,小孩子刚出生也是众生平等,所以是爱护生命的极大表现。
还有一种状况,在禅者的身上表现出来。杀身之仇,是最深的仇恨。佛陀的十大弟子目连尊者,神通第一。佛陀大弟子的存在,讲经说法影响很大,很多外道没有市场,怀恨在心。一次化缘回来,遇到一些外道,看见目连尊者从山脚下过来,在山顶上推很多大石头下去,把目连尊者砸得半死,他回到僧团后,已经有点不省人世,知道将死不久,向佛陀告假,要回到他的故乡安然入世,摩揭陀国的国王知道了,跑过来跟佛陀说:一定要把犯罪分子抓起来惩治,目连尊者说:仇恨只能越结越深,复仇的观念,在禅者的心中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我们没有报复的观念。目连尊者神通第一,假如他不愿受这个报应,用神通跑掉了,但是神通抵不过业力,自己过去世也做过不少坏事,所以这一生报应受完了,等于是还了债,静静的回到家乡入灭,彼此的生命划上了怨恨的句号。
在生活中容忍是一种大度,当你的心量放得很大,你绝对不会吃亏。我们的很多观念,中国武侠小说复仇的观念很重,一个人被打了还不报复是窝囊的。假如你被欺负了,内心中存在着是“包容”或是“复仇”,复仇的观念,你会想怎么去打他,去消灭他,哪一种心态使你的生命更健康呢?
有些人说,我长得比你漂亮,其实也不如别人,五十步笑百步。以这样的心态看待自己的生活,好像是很有规矩的几十年,有些人一辈子,信奉一个信条,我相信做好人会怎么样,其实你一辈子只是为了芝麻大的小事情,辛辛苦苦一辈子,还美其名曰我的生命有归宿。佛陀看清了这种价值观对于生命的局限,他有办法,一,要有价值观,否则天下大乱了。二,有了价值观,被它束缚,也不可取。佛陀有大智慧,有两套办法,一是世间法,五戒十善,做好人,纯善就是天乘的思想,做好人是人乘的思想。用人天乘思想做台阶,深入到苦海里来。我们为什么来参加夏令营呢,觉得有价值才来。这种价值观,是世间可以想像的。历史几千年的文明就是不停地创造价值观,价值观在世界上流传的时间越长,力度越大。有些价值观很短,就像女孩子穿衣服,几天就换一个款式。不同的价值观不停地组合成社会的文明。你想对社会有贡献么?就要创造一套有长远影响的价值观。佛陀创造了五戒十善的价值观,在两千多年来大家都有心灵的共振,每个人都想到不要危害别人。但是这样还不够!佛陀的伟大在于五乘善法,人乘天乘,是世间法,世俗的价值观。出世间的声闻、缘觉、菩萨乘,实际上是超越了价值观。但是从做人的层面上,通过语言表述,让我们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一种更高的价值。实际上我们想像的罗汉、菩萨和佛的境界都是有价值的想像,真正的罗汉菩萨佛,都是超越了我们所能想像的价值观。因为大家思维考虑的都是人天乘的思想,圣人是处于不可思议的状态。
佛法就像五个台阶的梯子,有两个台阶伸到海里,三个在海外面。大家看到,这里离海面最近,就去靠近这个梯子。有些人就顺着梯子爬上去,你爬到一个或两个,追求的是人生的纯善,或者只是做一个好人,过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你今生比较得意,相对于周围的人来说,你能感受得到生命的层次,你的修行渐渐高起来了,你能看得见周围的人比你低的情况,但你看不见比你高的人。到第三个台阶,世俗的价值观已经与你无缘。阿罗汉完全跳出三界的轮回,完全解脱。在这种生活当中,如果你始终不能包容世间的价值观,你不可能建立一种更新更好的价值观。所以我们用包容的心,进一步使生命净化,你脱离了三界后,修菩萨乘,实际是回到现实生活当中,为别人建造价值观,又打破原有狭隘的价值观,所谓“先以欲勾牵,后念入佛智。”这是佛法告诉我们心量更大,福报也就更大。
第二、包容的心
佛经和祖师大德经常提醒的,我们大家在庙里念普佛,要念的“大圆满觉,应迹西乾,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能够把整个太虚空包围在里面,你的心量能够把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众生依报正报都包含在里面。这么大的心量如何去包容呢?必须在心里面有重大的突破。
现在人都很主张很在意健康的生活,健康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健康有很多种,过去我们一般都提到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心也要健康。现在要提“身心灵健康”,身体、思想和灵性的健康。我们没有学习佛法,没有学习坐禅,没有神秘的宗教体验,你对心灵的“灵”是没有感觉的,是对自己封闭起来的,你除了肉体以外,就是一大堆的思想在操作。大家现在能不能体会一下,你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是坐着?还是靠在那里?你的心是什么样的?是想东想西?还是在听课?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你的身体有病痛不舒服,心就不健康。你的心如果有难受,也不健康。没有难受,就是健康的心。灵的健康体会不到,就很可惜。
我上学上了二十年,包括读佛学院十年,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人告诉我心灵健康,心的背后还有一样很健康的东西。但是我师父告诉我了,回过头来看佛经,佛经里面有。必须认识到灵到底在哪里?身体大家都能体会到,思想,所谓的妄想,也能体会到。当我举起指头时,你想到指头,就是心,我们的妄想心。我把指头放下了,你的心在哪里?你还在想指头,就还会有一个相,不想的时候就没有相了。想有相,不想就没有相。我们平常有个误会,不想是不是就成了傻瓜了?所以很多事情我们都考虑得很周密,就是这种思想误导我们生生世世在这里受苦,所谓妄想颠倒,你想到是指头,这是小时候妈妈教的,是强加的,不是心的本来状态。在这个世界上,不论是身体还是心还是环境,哪一件事情不是学来的?只要是学来的,就是外加的,就是不标准,不肯定的,我们学得好,是学来的。因为你的思想可以表现为一个相状,这个相状是不固定的。我们在这里是学生,回去后有些是老师、有些是职员、有些是领导,不固定。
六道叫轮回,轮回就是动荡不安,不停地变动。回去是妻子,上班是职员,不停地轮回。我们的情绪,除了高兴的乐受、不高兴的苦受、不苦不乐的舍受之外,体会不到别的了。所以人一生的轮回,就是价值观不停地颠来倒去,颠倒妄想。当你把妄想停下来,你绝对不会变为傻瓜。我现在讲希望大家注意,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不要打妄想。你试试看,什么都不想了。你很听话,真的什么都不想的时候,我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声音的大小,内容的表述,你都听得很清楚,不需要考虑,不需要回答,这就是灵。
你平常只会用自己的妄想去生活、去工作、去走路,甚至去参禅打坐,你不会用你的灵性去打坐、去工作,你的灵是不健康的。所以要想提“倡身心灵健康”,必须以一种随时随处没有妄想的心态来感受这种环境。你的妄想真的停下来,你会感觉到好像你的前后左右都非常清楚,任何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像镜子照物一样。这是智慧,不是知识不是聪明。知识是第六意识摄取过来的妄想分别,把它强记在这里,互相对比推敲,以许多经验来获得某种目的。但是灵性的健康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心灵的包容是包容了所有。
比如我们坐在这里再一次不要打妄想,心已经停止了它的局限的操作,这时候,我讲话,不考虑我下句话讲什么,你也不考虑听什么。你很恰当的听,我很恰当的说,这不是智慧的妙用又是什么?假如这时有人站起来,发疯似地破口大骂,大家也不打妄想,也不受他影响。身心健康是你的知识结构不会危害别人,灵的健康是你的身心不受任何事物所伤。我们的生命的层次还有很多,当你看到灵健康后,禅宗的修行就抓住了,一直在这里体会一念未生起的本来面目,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苦海整个粉碎了,从此他的生命就变成了完全健康的生命状态。学习禅法的人,只有最终打破了这种所谓的健康(包括心灵的健康)之后,再回过头来,就像《楞严经》所讲的:“静极光通达,寂照遍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非常清楚地看世间万物,内心非常平静,还能感受到众生的这种情感苦乐,情仇爱恨,但是不受影响。只有佛陀大圆满觉才能包容,真正包容了这些身心状态。因此我们看到文明的、生活的、心灵的、健康的状态,才提倡应该有一种包容的心。
第三、如何包容
这是一种方法。佛经里有很多方法,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都是围绕打破我们的心量。心量有时候很奇怪,我们的心量就像气球,气球里面没有气,干瘪瘪的,什么作用都没有,我们的心如果只剩自己,就像一个瘪球,什么都没有,如果打点气,就有一种包容。当我们修习佛法的时候,师父会告诉你要修出离心,修菩提心的对换,对换什么?比方说,观世音菩萨,我把我的烦恼给您,观世音菩萨把您的自在慈悲给我,我跟你对换;地藏王菩萨您很了不起,您下地狱度众生,我把我下地狱的罪业给您,您把你的下地狱度众生的能力给我;你见到师父很慈悲,你说,师父您把您的慈悲给我,我把我的烦恼给您;见到佛陀时说,佛陀您把您的圆满觉悟给我,我把我的所有痛苦都给您。同时菩萨还修悲心的对换,看到众生有痛苦,愿代众生受无量苦,这也是一种对换。所以,用具体的方法使自己的心落实到包容当中。
在家居士最好的对换是对自己的夫妻对换,他有错误矛盾,你不停地想把他的错误和矛盾给自己,因为你可以解决。当你的心除了自己外而有了第二个人的时候,你的气球开始有气了,不是那么干瘪没有力度。这个气球一直给它打气,一直扩大,直到能够包容天地万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能够把世间万物无论善恶都包容在心中。如果你看到这个世界有坏人,肯定是你心灵还有坏的东西。如果你看到这个世界是完善清静的,那你就拥有完美清静的身心。因为根据唯识学的理论,我们现在感受到的世界,实际上不是客观真实的世界,而是我们意识当中的一个影像。我坐在这里,你们每个人从不同角度看我,实际上每个人对我的感觉都不一样。这个不一样怎么产生的?因为你们自己的心不一样。我们对世界的感受,有些人觉得很不错,有些人觉得很糟糕,是他们的心灵不一样,不是世界本身不一样。所以我们通过六根对外界六尘摄取进来的影像,作为真实客观的,实际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当我们的心灵能够包容整个世界,也就能包容你自己的身心。假如在这个份上,你继续放大,这个世界就爆炸了,轮回的世界,你以前包容的那些认为有价值的,全部灰飞烟灭,你的生命完全是洒脱的状态。坐禅的人确实有这种经验,所谓大爆炸,或者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些理论比较深奥。希望大家包容的心态中,突破这种局限。最后像气球一样打破了,才体会到生命的真空本体、本来面目。
佛经里告诉我们如何包容呢?有三点:
第一,观想心如晴空,或者心如虚空,是使自己心量放大的一个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南怀瑾先生曾经介绍过这种方法。现在试试看,大家坐正了,闭上眼睛,然后看自己的心在哪里呢?看到自己的心就在胸口里面,我们心很痛,不舒服,就在胸口里面一点点,像绿豆一样大,就是小气球;现在开始打气了,感到自己的心在放大,现在的心像乒乓球那么大,还在胸口;然后继续放大,现在有拳头那么大,我们心脏那么大;再慢慢放大到整个身体,身心一样大,确确实实,你的心已经包含了整个身体;然后继续放大,突破这个身体,慢慢地大起来,包含了整个教室,确定一下,你的心量已经包含了整个房间,在座的每个人都是你心里的东西,现前的一切就是心中的影像;再扩大,万佛楼就在我们心中,整个柏林寺也在我们的心中;心量再扩大,河北省也包含在里面;再扩大,我们的心包含了整个中国,中国心,我们的这颗心可以保护整个中国;再继续放大,让这个心包含整个地球,我们的心变成圆的了,这时在我们的心中有很多个国家,有很多受灾受难的地方,中东国家的战争,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各种现象,都在我的心中;我们再确定一下,我们的心包含了整个地球;再继续放大,这颗心开始包含月球,包含太阳,太阳系,银河系,包含整个天地,我们的心可以感受到天地万物,都已经包含心中了。呵,好广阔的心。然后再放大,用佛教的思想去看,我们的心把西方极乐世界也包含在里面,把东方药师佛净土也包含在里面,把弥勒菩萨的世界也包含在里面。最后我们把心放大到无边无际,只要在无尽的时空中还存在着某一种物体或者某一个众生、佛,我们的心都把他包含了,自己的心量已经是最大了,完全包含了一切的时间和空间,很强烈的确定,去感受它。闭上眼睛,认真地想。外面还有没有一样东西,如果还有,都包含在里面。大而无外,再也没有外面了,这时候,这个心的形状是圆的,是空泛的,非常圆满,世间万物,出世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包含在这颗心中。假如大家再确定一下这种感觉,山河大地就像云烟雾露一样,都是虚的,我们心里的感觉才是真实广大的心。看到这么广大的物质世界没有一丝一毫不包含在里面。确定在这种心态当中,这个世界无论出现什么事情,都是在你的心里头,没有离开你的心。再慢慢地缩小,不要让气球爆炸掉,缩小,再回来。现在又回到自己的心脏,自己一个人。如果经常去体会,到最后这个最广的状态遇到特殊的因缘,就会爆炸,你就真的解脱了。这就是一种最直接的把心量放大能够包含万物的感觉,当你体会到这种感觉时,你做事情的时候,就有一种透视的能力。你看到世间的人忙忙碌碌,追求什么,得到什么,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第二,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菩萨修四无量心,比如说,具备欢乐和欢乐的因。心里想,一切众生都有了快乐和快乐的行为;一切众生都离开痛苦和痛苦的行为;一切众生都具足无苦之乐。所谓无苦之乐就是快乐没有负作用。杀人放火,犯了罪,要被抓起来,可能要挨打,是痛苦的,有苦之乐,我们帮助别人,就是无苦之乐。发这样的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住平等舍。修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用观照的方法扩大自己的心量。
第三,如何去包容?看看禅者幽默的表现。比如一个禅师,在夜里打坐。有个小偷进来了,偷他东西,在那里翻箱倒柜的,禅师问:
“你是谁呀?”
没动静了。过一会儿,又开始动起来,禅师问:“谁呀?”
又没声音了,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动,禅师又问:“谁呀?”
小偷说:“是我,我是小偷呀!”
禅师笑了,说:“我也是小偷呀。”又说:“我就偷一次,以后就再不用偷了。”
小偷很诧异,说:“你这么厉害呀,你教教我。”
禅师下来,抓住小偷说:“我就偷这个,偷一次”。
把“我执”偷掉了。我们大家都以为有我,才想去占便宜,想去偷,把罪魁祸首“我”偷掉了,从此天下太平。小偷很聪明,开悟了。这是禅者包容小偷的表现。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子在寺院里住得有点寂寞了,要出去玩,三更半夜翻墙出去,准备好一个凳子放在一个地方,再翻墙回来。方丈知道了,就拿开凳子,自己站在那里,小孩子回来,在墙上,伸脚一踩,踩在师父的头上。吓坏了。师父说,你没摔倒吧,要小心啊,我在这里等你呢,怕你摔倒。这就是包容。小孩很感动,以后再也不出去了。
还有一个故事,有个禅师非常喜欢养花,种了很多花,特别喜欢一盆花,天天站在那里欣赏。有一次师父外出,徒弟一不小心把师父最喜欢的那盆花打烂了,在那里哭啊哭啊。师父回来的时候,说:“我想种花是为了快乐的,不是为了难受的”。很多人你打了他的花会生气,在社会中,很多人会把花打烂了,在那里痛苦。比如现在社会家庭出现了很多的危机,离婚的人很多,本来结婚是为了快乐的,结果,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他们不懂得生活中的包容实际上是一种禅的境界,能够感受生命存在的快乐。
还有更厉害的,僧肇大师,是鸠摩罗什大师的高徒,最有成就的一位,很年轻就去世了,据说是被别人诬告,被砍头的,被砍头的时候,写了四句话:“四大原无我,五蕴本来空,迎头向白刃,犹如斩春分。”非常洒脱。对于死亡现前,非常安祥。提婆菩萨也一样,是弘法利生,功德非常显著的一位大德。很多外道辩论不过他,都来皈依他。一个外道的徒弟,心不情愿,说我师父辩论输给他,很丢脸,很不服气,有一次趁他经行的时候,用刀来杀他,说:“你用舌剑伤我师,我用此刀伤你身”。把他的五脏都挖掉了。提婆菩萨临死前,劝他从山上的小路跑掉了,以防自己的徒弟没有断烦恼的,找他报仇。
最了不起的是释伽佛在法华经里面的公案,提婆达多,是佛门里跟释伽佛作对的最大的对头,想窜佛位,把佛陀的脚扎出血来了,五逆十恶,理应下地狱,受恶报,最后在法华会上,佛陀告诉弟子们,提婆达多是从释伽佛发愿修行起,就是他的老师,释伽佛发心想修忍辱,但是同修中没有人敢成就他的忍辱,所以你的同修当中有人欺负你,是成就你的人,你要感谢他,假如你忍下来了,但你还糊里糊涂在那里受苦,你不要感谢他,因为你没有得到忍辱的受用。如果你忍下来了,你的思想你的能力你的成就都提高了,你要感谢他。佛陀当时想修忍辱时,别人都不敢欺负他,惟独他的老师提婆达多跑来扇他两个耳光,看你忍得住忍不住。他忍住了,所以一直到成佛后,提婆达多还来跟他作对,就是要让他的忍辱得到圆满的结局。所以提婆达多五逆十恶下地狱,虽然他在地狱里,感受还是像在第十九层天上一样的快乐,虽然身体在地狱,心并不受苦因为他是成就佛陀的人。所以我们不能以简单的短暂的眼光来看事物,要以更广阔的空间时间,从生命本位的角度,看生命本身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心量放得更大。
第四、包容之果
通过前面对祖师大德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包容的结果。首先是身心统一健康。如果身心不统一健康,你不叫包容,你在那里白受罪。你能够更加清静庄严,当你的心能感受到世界的优点,感受到不好的事情,给我们的力量。三人行必有我师,从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善的,正好是教导,就是包容的结果。最后,如果大家完全有这种包容心,像刚才观想,整个地球都包容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可以像自己关起门来,整理自己的房间一样,房间有时候是乱七八糟的,把它清理好,就是很和谐美好的状态,如果大家的心真正包容了这个世界,这个十法界,我们看到现在有很多不安不好的地方,也开始慢慢地整理,像打扫房间一样,把自己的心灵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打扫得清清净净,美美满满,这就是禅者包容的结果。
下面还有时间,可以提两个问题:
营员:谢谢法师,谢谢大家。我想提的问题是,我对法师说的打破一个价值观,并不是很明白,因为我们知道有一些公平性的世界观,像正直,诚信,包容,等等,打破这些价值观,并不是很明白,还有一些终极性的价值观,比如和平和谐,对于打破这样的价值观就更不明白了,请法师解释一下。
达照法师:我刚才说世俗的价值观很害人,但是假如所有的价值观都没有了,可能天下大乱了。打破价值观实际上需要四个阶段,第一,你要认识它,价值观到底有多少?比如你的三寸金莲到底有多少价值?头发染成黄的,或者剪一个什么式样,好像很时髦,到底有多少价值?对于世间各种环境下形成的短期的或周期的价值观和终极的价值观,都要客观的认识它。第二要适应它,我们首先活在这个环境里,你的工作单位有一定的标准,你如果不适应它,你不可能改变它,也不可能打破它,你要适应做人。第三个阶段,要改变它。改变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刚才打气球的过程一样。用更有持续性可发展的价值观来代替短暂的价值观。每个单位,有一些宗旨标准口号,都是有一定的局限的,随着公司的运转,要不停地改变,适应这个规律,改变它,让价值观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第四是超越它,把束缚心灵的气球打破。这四个阶段是可以操作的。
营员:我想问一下法师,刚才在演讲中讲杀死他后,还让他从小路跑,我想问法师,您举了这么多菩萨的包容心的例子,与现实中的法律道德有冲突么?
达照法师:法律道德与菩萨的包容实际上是没有冲突的。社会有几种状态,第一是人治社会,第二是法治社会,第三是道德社会。人治社会,以人的意志为主,不给你讲什么客观的道理。封建社会,奴隶社会,没有什么法律,但是也有法治,比如在奴隶社会,结绳为记,也是一种法治。人治社会实际是以人的极端个人主义,妄想无明为领导的,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有的人有智慧,但是在广泛的人群中施行人治,必然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提倡法治社会。但是法治是外加强迫性的,到了一定程度,落实在大家的生活中,成了大家约定俗成,共同认可了,就成为道德了。所以佛家不太主张法治社会,更主张道德社会。因为法治社会是强制性的,道德社会是自觉性的。比如在内地,闯红灯现象很多。在北京十字路口,红灯亮了,有人会闯,在其他的地方,红灯亮了,没有什么车,有人走过去,旁边有人会谴责他,红灯亮了,你不应该走,这就是把法治变成道德了。所以法治和道德不矛盾。大家约定俗成就是道德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道德社会不是法治社会。
网友:虚空粉碎时一切众生往哪里住?
达照法师:虚空粉碎时一切众生无住,无住生心。如果住在一个尘上,这个尘就是烦恼痛苦的根源。
营员:打坐时如何包容自己的腿痛?
达照法师:包容不是目的,也不是境界,是一种表现。腿痛了,你不要因为腿痛而痛苦烦恼,你可以放下,也可以坚持。心里不受影响,就是包容。包容不是纵容,是一种升华,包容不是无奈,是超脱,是心灵解脱的展现。
营员:包容恶势力,需要什么样的慈悲和智慧?
达照法师:包容恶势力,要慈悲心去感化他们。恶势力像身上的病疮一样,病疮很痛苦,你在那里叫,更痛苦,你不要叫,把它治好了,就是包容了。
主持:感谢法师精彩的演讲。本届生活禅夏令营的主题是包容,包容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因为这个时代的纷争冲突与摩擦,无论是文化宗教还是政治和其他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人们不理解与不包容,今天法师开示我们禅者的包容,具体讲包容是有层次的浅深的,禅者的包容应该是最深层的包容,禅心无碍,包容太虚,禅者的包容,包容万物,自他一如。和谐世界应该从包容开始。谢谢法师,谢谢各位。
排版|正信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