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赞》研究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3,979 次浏览
下一页 ·第1页·共14页
——兼论《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达 照
第一节、资料综述
一、原始资料
二、相关资料
第二节、研究史的回顾
第三节、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早期诸本
一、伯2039号背《金刚经赞》
二、俄弗323号《金刚经赞》
三、伯2277号《金刚经赞》
四、小结
第二节、中期诸本
一、《金刚经注颂释》
二、斯4105号《金刚经颂》
三、小结
第三节、后期诸本
一、伯3325号《傅大士颂》
二、上图004号等《傅大士颂》
三、《房山石经》中的《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
四、后世流传的《傅大士颂》
五、小结
第四节、《金刚经赞》的作者及年代
一、作者
二、年代
结 论
第一节、唯识思想
一、唯识无境
二、唯识三性
三、五重唯识观
四、唯识修道五位
五、唯识薰习说
六、小结
第二节、禅法思想
一、有关“心”及“观”的描述
二、看心说
三、息心说
四、离二边说
五、小结
第三节、其它思想
一、关于“五眼赞”
二、因果思想
三、《维摩经》的思想
结 论
第一节、《金刚经赞》中的本生故事
一、善惠仙人
二、忍辱仙人
三、萨埵王子
四、尸毗迦王
第二节、《金刚经赞》中的典故
一、关于“火里莲华”
二、关于“得鱼忘筌”
三、关于“猴投水月”
第三节、《金刚经颂》中的历史人物
一、阿难没忧海
二、优波初请问
三、方知是志公
结 论
《金刚经赞》校勘
一、早期诸本
二、中期诸本
三、后期诸本
底、校本情况如下:
一、《金刚经赞》·伯2039号背。
二、《金刚经赞》·俄弗323号。
三、《金刚经赞》·伯2277号。
四、《金刚经注颂释》·伯2629号背、敦研369号背拚合而成。
五、《金刚经颂》·斯4105号。
六、《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伯3325号。
七、《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上图004号。
八、《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房山石经·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
一、中文文献
二、日文文献
三、西文文献
内容提要:
《金刚经赞》是唐代宗派佛教兴盛时期产生的赞颂类文献。它站在唯识学的立场上,融合了天台、华严、中观、唯识乃至禅宗、密宗的观点,以发挥《金刚经》的义理。《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则是该《金刚经赞》的后期形态,它将《金刚经赞》的作者附会为南朝梁的傅翕(497—569)。此后,《金刚经赞》一直以《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的名称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余年。
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有关本文献的诸种资料,其中不少文献是笔者首次发现并首次运用。文章接著回顾了近百年来学术界对该文献研究的概况,并作了简单的评述。提出本文的写作动机,和可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著重考证、梳理《金刚经赞》演化嬗变的全过程,指出该文献的演化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等三个时期。总结了各不同时期《金刚经赞》传本的特征及差异,并对产生这些特征与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一,伯2039号背等《金刚经赞》是这一类文献的早期传本,说明该文献最初命名为《金刚经赞》,并以颂文单行本的形式出现;而且是根据无著菩萨造《金刚般若论》科判中的“七义句”所创作的。第二,敦研396号等带有罗什译《金刚经》摘要的《金刚经注颂释》应属中期传本,是带有罗什译《金刚经》全文的后期传本的先驱;而且其颂文以“赞曰”领起,尾题却曰“注颂释”,这应是该文献从“赞”到“颂”演变过程中留下的痕迹。第三,上图004号等《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则属后期传本,所有颂文都是以“弥勒颂曰”或“颂曰”领起,并被附会为“傅大士颂”。同时,由于其中“一大阿僧只”一赞的被改,而导致了“智者颂”的出现。从而形成了后期传本中颂文数量不一的局面。
本章还对《金刚经赞》的作者与创作年代,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认为:第一,创作者为通达各宗教义的法相宗学人。第二,附会者极有可能是天台宗的学人。第三,创作的上限时间为窥基提出“五重唯识观”的时间(即七世纪下半叶)之后,下限年代为公元八世纪末。第四,《金刚经赞》演化为《傅大士颂》的年代可能在公元822年至公元831年之间。
第三章专门就《金刚经赞》的思想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相对的归纳整理。指出其以“唯识思想”为中心,同时也具有浓厚的“禅法思想”,以及其它大乘佛教的思想。论证了它是宗派佛教兴盛时期的产物。
第四章是对《金刚经赞》中出现的佛本生故事、典故以及佛教历史上的人物,作了简单的叙述和必要的考察,说明佛经故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笔者对《金刚经赞》各不同时期的诸传本作了全面的整理与校勘,作为本文的附录,以供参考。
关键词:佛教文献、《金刚经赞》、一大阿僧只劫、唯识、禅法。
排版|正信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