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当代法师 > 当代法师:如吉法师文集,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浅说

当代法师:如吉法师文集,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浅说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2,435 次浏览

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浅说

如吉法师

 

 

人生佛教,是晚近太虚大师集释迦如来全部教法、为适应现代社会机宜而建立的新的教法体系。大师在《人生佛教开题》(以下简称《开题》)中说:“时至今日,则须依于全盘佛佗真理而适应全世界人类机宜,更抉择以前各时域佛法中之精要,综合而整理之,故有‘人生佛教’之集说。”对人生佛教,大师当年曾盛倡其说,但在大师入寂四、五十年后的今天,社会大众甚至佛教徒,多味其义,因此,笔者不揣鄙陋,搜集有关内容,以飨读者。

 

 

一、人生佛教的名义

 

按照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人,相对于鬼:生,相对于死,“此所以对向来死鬼的佛教而讲人生的佛教也”(《开题》)人生佛教,是针对传统佛教以度死鬼(或者说超度亡灵)为能事的流弊而提出来的。又向来学佛法的人,以为只要死的时候死得好,同时也要死了之后好,这并非佛法之真义,只不过是流布上的演变罢了,佛教固然要求人“了生死”,但“死”是生的一种变化,是生的一部份,想要在死时安乐,甚至死后亨福,必须在生的时候修习十善,乃至各种禅定,希望死后不受轮回,必须在活着时断除烦恼,清除业障,成就解脱的功德,因此,《开题》说:然吾人以为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做好鬼,只要做好人。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

 

 

二、人生佛教之渊源

 

人生佛教,源于释迦世尊的本怀,释尊在末出家时,到野外看到农夫耕田,牛辛勤拉犁,还要受皮鞭之苦,在新犁的土坯中,飞乌纷纷来啄食泥虫,即思惟众生怎样才能脱离这些苦呢?后又游观东、南、西、北四方的城门,分别见到老、病、死和沙门的状况。于是为老、病、死而感到忧愁、厌离,对沙门的宁静、安祥而生起仰慕之情。至时机因缘成熟,为解决人生现实中的老、病、死之苦,便脱离王宫,而入雪山修道,菩提树下证悟佛道,之后说法度人,无不教人明因果之理,舍恶从善,乃至断除烦恼脱生死苦。后来印度的龙树、无著等大德,又开显出发菩提心,修六度行的大乘教义。佛教传来中国,深受中国传统中祭祀祖先、神灵的影响,于是在“死”的方面大作文章,尤其到了明、清时代,以经忏超度亡灵的“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逐渐使佛法的真义反而隐晦不彰,于是太虚不得不唱出“人生佛教”之名,其实只不过是显示佛教的本义而已。

 

 

三、人生佛教提出的时代背景

 

在清末民初波澜壮阔的文化思潮中,佛教也是受攻击的对象,知识界纷纷对佛教发难,民众对佛教的“认识”不断地被揭露出来。例如,吴稚晖说佛教是死人的宗教,是专门为死人服务的。当时学界名流梁漱溟曾致力于佛学研究多年,最后却同佛入儒,并对佛教的现世利益提出批驳,他在《东方文化及其哲学》中说:“孔与佛,恰好相反:一个是专谈现世生活,不说现世以外的事:一个是专谈现世以外的事,不谈现世。总而言之,佛教是根本不能拉到现世来用的;若因为要拉他来用,而改换他的面目,则又何苦糟蹋佛教?我反对佛教的倡导,并反对佛教的改。”此外,异教徒也对佛教的现实利益问题提出质疑,如1934年的《改造》杂志,曾对大师的《无神论》及《海潮音》发行“人间佛教”专号文章,提出质疑,说:“读了人间佛教专号,知道佛教也觉悟到了人间的重要,他们已知道佛法是要入世的,所以我们希望佛教徒在除去妄执悟真如外,还要走入社会,实地的改造人生。切勿逃避人生。”对此,大师以其对佛法的深切体验。和作为佛教领袖的身份,表示了自己的责任:“吾既自印正等觉于佛心,出为人天眼目,于此盖不能不为前佛后佛三世诸佛,一雪其诬也。”(《我的宗教观》)可见,大师是要为改善佛教的社会形象,显发其社会功能,因此揭出“人生佛教”一词。

 

 

四、人生佛教的内涵

 

1928年,太虚大师在上海讲:“人生的佛学”,阐述,“佛法虽普为一切有情类,而以适应现代之文化故,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即是人生佛教的内容,其义有三:

第一、佛法虽关怀普度一切众生,而为适应现代文化,当珍重佛出人间设化的意义,而施设契时契机的佛学,以人类为主要教化对象。

第二、佛法虽容有无我的个人解脱之小乘佛法,而今为适应现代人生之群体组织,应把小乘个人解脱的佛法,转为大悲大智普为群众利益的大乘佛法,使佛法普遍地深入社会。第三、大乘佛法虽为普令一切众生究竟成佛的圆满法,然而大乘有圆渐和圆顿的两个法门,今为适应重征验,重秩序、重证据之现代科学文化,当以大乘圆渐佛法为中心,而施设以契时契机的人生佛学。

也就是说,以现代的人生化、群众化、科学化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渐由五乘共世间的人乘法,趋向圆渐的大乘佛学,则是人生佛教的内容所在。

 

 

五、人生佛教的目标

 

人生佛教的目标,大致可分为四级:

(一)人生改善,是以提倡五乘共法为主的人乘行,而达到改善人间,改进人生的目的。人乘行法。主要是以改善人生生活,健全人格道德为基础的世间善法标准,所强调的是,在家佛教徒的敦论尽份,及佛法三皈、五戒、十善的奉行,基本上是佛教正信、正行、正知见观念的先行确立,由此达到安定身心、去恶修善,净化社会,创造安宁,祥和的人类生活环境。

(二)后世胜进:即是希望后世增胜,后世比现在生活得更好,古语说:“由中无衲子,朝中无宰相。”这就是基于后世增胜为目的的修道观,不过,这种增胜并不限于人间,还可由人上生到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

(三)生死解释:这是因为见到后世增胜仍不免三界伦回,若不修到生死的彻底解脱,终必流转,只有生死彻底解脱,方可跳出三界轮回,依照这种目的所获得效果,即为阿罗汉。

(四)法界圆明,这是大乘特有的。二乘圣者虽了生死,但有所知障,不如一切法实相;纵然略知法空,也不究竟,因此对一切法不难圆满通达而有障碍。法界,即一切法:圆明,即离了所知障所成之智,此智即一切种智,或无上菩提,或妙觉佛果。另外一种解释:法界者,即是《法华经》中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圆明,就是通常所说的“佛之知见”。因为诸法实相的甚深道理,只有诸佛才能知能见。这种脱去所知障,而对诸法实相彻底明了,乃是在大乘特有的效果。

人间改善,就是前面所说的“人生改善。”由人渐进成佛,是大师“发达人生进化成佛”(《即人成佛的现实论》)的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思想。大师在《人生观的科学》中倡导:“由‘人的菩萨位’,入‘超人的菩萨’位。及进至‘佛的菩萨位’,”从而构成了由人、超人而成佛的一条捷经。

大师还在进入五十岁那年的述怀诗中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即是由人而成佛的现实学佛思想,大师在这里指出了:从现实人生中去不断地改善、进步、向上发达,以至达到无上圆满的人格,便是成佛。因为要到成佛,人格才算圆满。更具体地说,必须从完成普通人格中,再发大菩提心,实行六度四摄普利有情的菩萨行,不断地发展向上,以至于成佛,或者说,必须不仅有平常做人的标准德行(大乘),而能依此更趋向大乘的菩萨行,以完成宇宙人生最高峰的佛果。

返回主目录页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