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法师:圆慈法师文集,止观双修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2,377 次浏览
止观双修
圆慈法师
念念归一为止,了了分明为观。但止时决不能离观,观时决不能离止。止若无观,心昏沉;观若无止,心必散乱。故必二者双修,方得有效。
一、对治浮沉心,应双修止观。静坐时,若心浮动,轻躁不安,应修止以止之。若心昏暗,时欲沉睡,应修观以照之。观照以後,心仍不觉清明,又应用止止之。总之当随各人所宜,以期适用。若用止时,自觉身心安静,可知宜於用止,即用止以安心。若於观中,自觉心神明净,可知宜於用观,即用观以安心。
二、对治定中细心,双修止观。止观法门,习之既久,粗乱之心渐息,即得入定。定中心细,自觉此身,如同太虚,十分快乐;若不知此快乐本来虚妄,而生贪著,执为实有,则必发生障碍,不得解脱。若知是虚妄不实,不贪不执,是为修止。虽修止後,犹有一毫执著之念,应当观此定中细心与粗乱之妄心,不过有粗细之别,毕竟同是虚妄不实。一经照了,既不执定中所见。不执定中所见,则功候纯熟,自得解脱。
三、均齐定慧,双修止观。修止功久,妄念稍落,能得禅定。修观功久,豁然开悟,能生真慧。然而,定多慧少,则为痴定;此时,应当修观照,使心境了了明明。慧多定少,则发狂慧;心即动散,如风中之灯,照物不能明了。此时应当修止,则得定心,如密室中之灯,照物历历分明。是为止观双修,定慧均等。
修 观
观是观察,内而身心,外而山河大地,皆当一一观察。而以回光返照,为修持之主旨。此有三种观法以对治三种毒。
瞠恚多者,应修慈悲观。当念我与众生,本皆平等,有何彼此分别?慈者,推己及人,与以快乐。若我身心,愿得种种快乐,如寒时得衣,饥时得食,劳倦时得休息之类。应发慈心,推广此等快乐,及於我之亲。修习既久,应推及疏之人,更进而推及向所有怨憎之人。怨亲平等,了无分别方谓大慈。
悲就是要悲悯众生种种苦恼,我为拔除之。亦对亲疏怨憎了无分别,方谓大悲。如此常常观察,瞠恚之病自然消除。是为对治瞠恚修习慈悲观。
愚痴多者,应修因缘观。愚痴即是无明,三毒之中,最难破除。观法中不净观和慈悲观为方便观,因缘观为是真正之修观。世间一切事物,皆从内因外缘而生。然凡物之生,了无永久不变的自性。若有自性,即应永久常住,不应因缘集合而生,因缘分散而死。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刹那刹那不得稍住。如是常常观察,自能豁破愚痴,产生智慧,是为对治愚痴修习因缘观。
淫欲多者,应修不净观。试思人身受胎,无非父母精血污秽不净之物和合而成。胎之地位,在母腹肠脏之处;出胎之後,得此不净之身。从头至足,自外至内,不净之物,充满其中,外则两眼等九窍,无时不流臭液。遍身毛孔,发散汗垢。内察脏腑,脓血尿屎种种不净。死後不久腐烂,奇臭难闻。如是女观男身,如一革囊,外形虽美,内实满贮粪臭。男观女身,亦应如是。久久观察,淫欲自减。是为对治淫欲修习不净观。
依个人性情,择选一种适合个人的观法,抱定一法,恒久行之,不必改变。久行自现良果。
对境修止观
密室端坐以修止观,固然为入道之要。然此身决不可能无它事相累,若於静坐之外,不复修持,则功夫间断;因此,必於一切时,一切境常常修之方可。
一切时:
所谓的一切时,是指行时、住时、坐时、卧时、作事时和言语时。
行时修止观:
(i)行时应作是此念:今为何事欲行?若为烦恼及不善事无益事,即不应行。若为善事有益事,即应行。若於行时,了知因有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了知行心,及行中所现动作,皆是虚妄不实,毫不可得,则妄念自息。如此叫行中修止。
(ii)又应作是念:由先起心以动其身,见於行为,因有此行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即当返观行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行者及行中所现动作,毕竟空寂;如此叫行中修止。
住时修止观:
(i)住时应作是此念:今为何事欲住?若为烦恼及不善事无益事,即不应住。若为善事有益事,即应住。若於行时,了知因有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了知住心,及住中所现动作,皆是虚妄不实,毫不可得,则妄念自息。如此叫住中修止。
(ii)又应作是念:由先起心以驻其身,见其住立,因有此住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即当返观行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住者及住中所现动作,毕竟空寂;如此叫住中修止。
坐时修止观:
(i)坐时应作是此念:今为何事欲坐?若为烦恼及不善事无益事,即不应坐。若为善事有益事,即应坐。若於坐时,了知因有坐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了知坐心,及坐中所现动作,皆是虚妄不实,毫不可得,则妄念自息。如此叫坐中修止。
(ii)又应作是念:由先起心以安其身,见於坐相,因有此坐,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即当返观坐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坐者及坐中所现动作,毕竟空寂;如此叫坐中修止。
卧时修止观:
(i)卧时应作是此念:今为何事欲卧?若为不善、放逸等事,即不应卧。若为调和身心,即应坐。若於卧时,了知因有卧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幻梦,皆是虚妄不实,毫不可得,则妄念自然不起。如此叫卧中修止。
(ii)又应作是念:由於劳乏,即便昏暗,见此卧相,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即当返卧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卧者及卧中所现动作,毕竟空寂;如此叫卧中修止。
作事时修止观:
(i)作时应作是此念:今为何事欲如此作?若为烦恼及不善事无益事,即不应作。若为善事有益事,即应作。若於作时,了知因有作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了知坐心,及坐中所现动作,皆是虚妄不实,毫不可得,则妄念自息。如此叫作中修止。
(ii)又应作是念:由先起心运其身手,方见造作,因此有一切善恶等业。即当返观作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作者及作中所经情景,毕竟空寂;如此叫作中修止。
言语时修止观:
(i)言语时应作是此念:今为何事欲言语?若为烦恼及不善事无益事,即不应言语。若为善事有益事,即应言语。若於言语时,了知因此言语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了知坐心,及坐中所现动作,皆是虚妄不实,毫不可得,则妄念自息。如此叫言语中修止。
(ii)又应作是念:由心鼓动气息,冲於咽喉唇舌齿颚,故出音声语言,因此有一切善恶等业。即当返观语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语者及语中所有音响,毕竟空寂;如此叫语中修止。
一切境:
所谓一切境,就是六根所对之六尘境,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意对法。
眼对色时修止观:
(i)凡眼所见一切有形之物皆为色,不仅指男女之色而言。我们见色之时,当知如水中月,无有实质。若见好色,不起贪爱;若见恶色,不起瞠恚,若见不好不恶之色,不起分别想,是名修止。不应作是念止。
(ii)又应作是念:今所见色,不过内而眼根,外而色尘,因缘集合,生出眼识,同时即生意识,强为分别种种之色,因此而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即当返观缘色之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见者及所见之色,毕竟空寂。如此去作叫修观。
鼻对香时修止观:
(i)嗅香之时,当知如空中气,倏然不留。若嗅好香,不起爱心;若嗅恶香,不起瞠心;若嗅不好不恶之香,不起分别想,是名修止。
(ii)又应作是念:今所嗅香不过内而鼻根,外而香尘,因缘集合,生出鼻识,同时即生意识,强为分别种种之香,因此而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即当返观缘香之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嗅者及所嗅之香,毕竟空寂。如此而修叫修观。
舌对味时修止观:
(i)尝味之时,当知是虚妄感觉,倏然即灭。若得美味,不起贪心;若嗅恶味,不起瞠心;若得不美不恶之味,不起分别想,是名修止。
(ii)又应作是念:今所尝味不过内而舌根,外而味尘,因缘集合,生出舌识,同时即生意识,强为分别种种之味,因此而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即当返观缘味之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尝者及所尝之味,毕竟空寂。如此而修叫修观。
身对触时修止观:
(i)受触之时,当知幻妄接触,倏然即无。若受乐触,不起贪著;若受苦触,不起瞠心烦恼;若受不乐不苦之触,不起分别想。是名修止。
(ii)又应作是念:轻重、冷暖、涩滑、硬软等,之触。头、胴、四肢谓之身。触是虚假,身亦不实,因缘凑合,乃生身识,同时即生意识,强为分别种种之触,因此而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即当返观触之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受触者及所受之触,毕竟空寂。如此而修叫修观。
意对法时修止观,与上文静坐中所述方法相同。
觉知魔事
学静的人,若心地不清净,往往发生魔事。应当知道多由心起,若能一心不乱,魔则不能扰。在禅学之中,一切不利於修定,一切有障碍於修定的现象和境界,通称为禅病或魔。魔事甚多,如《治禅病秘要法》1中详述七十二乱心病及相应治法。今略举一二,使学者得以学知,不致惑乱。魔事可分为如下三项:
一、可怖魔事:如现恶神猛兽之形,令人恐惧,不得安定。
二、可爱魔事:如现美丽男女之形,令人贪著,顿失定心。
三、平常魔事:如现不恶不美等平常界,亦足以动乱人心,令失禅定。
於静坐之中,觉知有魔,即当以法止之,此不外止观二法。
凡见魔境,当知悉是虚妄,不不惧,不取不著,惟安住正念,丝毫不为所动,魔境即灭,是修止止魔法。
若修止却魔而仍不退去,即当返观自心,亦是念虚妄,了无处所,既无能见之心,安有所见之魔,如是观察,自当消灭。
若修止修观,而魔终迟迟不去,更有最便之法,即默诵佛号,提起正念,邪不胜正,自然谢灭。
又须切记魔境不灭时,不必生,魔境灭时,亦勿生喜,心不为动,决无害。
治 病
止观方法以起脱生死为最终目的,其功用原不在治病。治病之事乃附带之事。安心修持,,病患自然减少;然或因身体本有旧病,偶然重发,或因不能善调身心息三者,致生病患,皆是恒有之事。因此了知治病方法仍有必要。定学中的治病有其自己的方法。此法可分为二种如下:
一、察知病源:凡病自肢体发者为外病,自脏腑发者为内病。然无论外病内病,皆由血脉不调而起。治病之法,首在使血调和。又人的心力,影响於身体极大,故病患虽现於身体,实际上与心有关。察知病源所在,仍从内心治之,其收效有时比药石为灵。又病之发生,必有潜伏期,常人当自觉有病时,其病之潜伏於体内者,为时已久,苦於不能觉察。若能治心者,则察知病源,必较常人为早,故可治病於未发之时。
二、对治疾病:静坐中内心治病法亦有多种,然仍不出止观二种。
(i)用止治病法:普通之法是将心意凝集於脐下小腹,止心於此,牢守勿失,经时既久,百病可治。其理就是心凝集在此处,血液即随之凝集於此处,凝集之力愈充,则运行之力亦强,血液之阻滞可,血液无阻滞,则百病之根本拔除。
其余方法尚多,如察知病在何处,即将心意凝集於病处,止而勿失,默想病患必除,亦能治病。又如常常凝集心意,止於足底,不论行住坐卧,皆作此想,即能治病。此其理由乃系一切病患,皆由气血上逆所致,今止心足底,则血下降,身心自然调和而病瘳。又,如了知世间一切皆空,毫无所有,即种种病患,亦是处诳现象,心不取著,寂然止住,亦能治百病,此为最上乘之用止治病法。《维摩经》中说:“何为病?所谓攀缘。云何攀缘?谓心无所得。"
(ii)用观治病法:一般是观想运心,以六种气治病。六种气是: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
如肾脏有病,则於静坐开始,观想肾脏,口中微念“吹"字以治之,每次或七遍,或十遍,或数十遍,均随各人之便。
如脾胃有病,则观想脾胃,口中微念“呼"字以治之。
如脏腑有壅滞之病,则观想脏腑,口中微念“嘻"以治之。
如心脏有病,则观想心脏,口中微念“呵"字以治之。
如肝脏有病,则观想肝脏,口中微念“嘘"字以治之。
如肺脏有病,则观想肺脏,口中微念“呬"。
此六种气治病,或因病择用其一,或无病者兼用其六,均无不可。余则每於入坐之时,每字各念七遍,如念“呵"字时,确与心脏有感觉。念呼字时,确与脾胃有感觉。余字亦然。学者试行之便知。
又有於呼吸出入时,心中观想,运作十二种息以治众病者,此则纯属心理治病之法。十二息皆从观想生。
(1)如身体患滞重之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轻而上升,是为上息。
(2)如身体患虚弱之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深而下降,是为下息。
(3)如身体患枯之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充满全身,是为满息。
(4)如身体患臃肿之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焦灼其体,是为焦息。
(5)如身患羸损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可增长气血,是为增长息。
(6)如身体患肥满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可以灭坏机体,是为灭坏息。
(7)如身体患冷,则心想此息出入时身中火炽,是为暖息。
(8)如身中患热,则心想此息出入时身中冰冷,是为冷息。
(9)如内脏有壅塞不通时,则心想此息之力能冲过之,是为冲息。
(10)如肢体有战栗不宁时,则心想此息之力能镇定之,是为持息。
(11)如身心不调和时,则心想此息出入绵绵,可以调和之,是为和息。
如气血败坏时,则心想此此息善於摄养,可以滋补之,是为补气。【未完待续】
【注释】
1、新修大正大藏第十五卷第333页至342页。
刊载于《澳门佛教》22期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