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法师:净因法师文集,戒学之重要性之一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3,548 次浏览
戒学之重要性之一
菩提之旅静修营97演讲稿之二
净因法师
佛教的解脱方法──戒定慧三学
佛教的宗派很多,有时各自的观点甚至差别互异。但戒、定、慧三学则是各宗公认的解脱之方法。正如道安法师说:“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者禅定也,三者智慧也。斯三者入道之门户,泥洹之要关也。"如我们以上所分析,以往在众多的修道者中,有的重於从知识寻求解脱,有的重於从好的行为求解脱,有的强调去有静坐才能获得解脱,有的认为虔诚地信仰大梵天就能获解脱,有的通过祭祀取得大梵天的欢心就能获得解脱。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佛陀在众多的解脱方法中,用智慧观照,第一次提出通过戒定慧三学才能获得解脱。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惜随著佛教的发展,对此三学就有了偏重,不是薄此就是厚彼,而失掉了修道的真正意义,甚至於有水火不相容之倾向。这真是佛教的不幸。本讲座从如下三方面论述如何正确认识戒定慧三学。
戒定慧三学一体,不可偏废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千百年来,古今中外,有人仅仅靠好的行为未能获得解脱;有人拼命修习禅定也无法获得最终解脱;有人强调知识的积累也不能令他们去除烦恼。最後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告诉我们戒定慧三学是帮助我们从烦恼的此岸,渡过生死的大海通往清净涅槃的彼岸。因此戒定慧三学成为佛教独特的修学方法。戒学是纪律的训练,定学是对思想集中注意力的训练,慧学是对内在智慧的训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修行三学中的一种,而忽略其它两种是不可能的。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进而才能断烦恼看到事物的本来面貌,最终证得涅槃。所以说戒定慧三学是我们渡过生死苦海之舟,是我们求得解脱的唯一道路。
非常可惜的是,随著时间的流逝,不少人因对戒定慧三学的内在连系认识不足,在修学时,颇有偏废之嫌。譬喻说禅宗门下有些人偏面理解“不立文字”的含意,否定听经学教的重要性;律宗门庭也有人偏面强调学戒,而忽视了坐禅的作用;教下门庭又偏重於佛教教理的研究,其结果是大师级的人物出了不少,而开悟证果者稀若晨星。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做到戒定慧三学并重,而是只偏面强调一方面,所以成功的人很少。其实,佛陀早就告诉我们,只修三学中的某一学,是不能引导人开悟的。所以今天我们再一次强调戒定慧三学并重,不可偏废,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持戒不修定慧--可惜
只修戒,不修定慧,可惜。一方面,持戒的人只能得人天福报,不能证涅槃。犹如在沙滩上要建筑五十层高的楼房,花费了很大的财力和物力去打下好的基础,然後便中断建筑上面的房子,实在是可惜又浪费;另一方面,若持戒不修慧,危险。因为若无智慧之观照,就不可能区分我们所持的戒是否正确。若持邪戒,不但无益於悟证,反而会离正道越来越远。佛陀时代,持邪戒的外道特别多。例如,早晨起床拜六方、学牛吃草、夏天正午在太阳下曝晒、冬天在水中浸泡、以及今天的持咒发财等等都属於持邪戒,不但无所得,而且会越走越偏离正道,有百害而无一益。
修定不持戒--受害
只修定不修戒,(a)很难入定,(b)即使强迫自己入定,也是不究竟的,如石压草。(c)定又有正定与邪定之分别,欲修习正定,必须依止净戒。若不修习净戒,不但不易得“定",即使得之,也就会变成邪定了,邪定是解脱和涅槃的障碍物,习定行者,当注意之!
若要获得正定,必须严持净戒,因为只有严持净戒,我们的身心才会安宁平静,我们才能静下心来习定。所以,戒又成为定的胜因。《遗教经》上说:“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发慧。"从这句话来看,因戒生定,由定发慧,慧即由持戒而生,这可谓是戒定慧三学的圆融连环作用。
修慧不修戒定--可笑
只修慧不修戒定,有没有这个可能?答案是否定的。没有戒定,就无法产生智慧。所以若有人只想修慧而不修戒定,是非常可笑之事。当然我们经常听说某人人品很差,专做坏事,但智商很高,又怎麽解释?其实若无戒定为基础,就不可能产生智慧,只有小聪明,若又无戒来约束他,就有可能很残忍,造成很大的伤害。希特勒的智商应该超过常人,但因缺少智慧与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令千百万人无家可归,令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丧生。
戒定慧三学各有其特殊的功用
在这三学中,尽管三者是一体的,缺一不可,它们所解释的道理是相通的,但其作用各有侧重。
(一)
约功用--戒定慧,各有其特殊的功用,身口七支与所对五欲之境,须有戒律防禁,方不起於恶;心意上所起之散乱妄念,非有禅定之力,莫能摄伏;无始劫来根深蒂固之烦恼,不有智慧之利刃,永无剪除之日。《成实论》亦有“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之喻,罗什法师云:“持戒折伏烦恼,令其式微;禅定能遮烦恼,如石断流;智慧能减烦恼,毕竟无余。"(见表二)所以戒律对外境以言制遮,定慧则就内心以明伏断,因其职司之各别,随其所发生之功用亦殊途也。 (二)
据先後──定学慧学,因有戒学才能发生,所谓“在家出家,莫不持戒以为基础",而定慧乃其次焉。遗教经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换而言之,若无持戒,则无禅定,无禅定,智慧亦无从生起。以是而论,“戒能为定因,以能建立定义故。慧为定果,定为智所依故先戒、次定、後慧次第,如贯珠然,如阶梯然"。
成实论曰:”先以持戒,破除 过;後以定等,除余细过。“(见表二)
犹如冶金,垢先落,而後锻链成器也;戒定慧,亦复如是。
闻思经教的慧学,在组成清净僧团,及僧众们之信念与造诣,也许不如以戒律或禅思为中心的,来得较为坚强和深厚;但对於普及发扬佛教文化,摧伏邪外之巨大力量,却有它不可磨灭之功绩。
因同是一心理上所发生之作用,全视其所对之境而异。故有为戒学之所能,而定学慧学无可致力者;定慧之视於戒学亦然。行事钞云:“若望断惑证真,则慧为胜,戒但止业,定唯摄散;若约修行次第,必戒为始,禅定智慧因之而生。"
三学相互依赖
古来把三学比喻为三种武器。即,智慧喻作杀敌之箭;禅定喻为发射之弓;戒律喻作防身之甲胄(见表二)。同样,想要断除烦恼,了脱生死,非依慧莫能;而这种无漏智慧,却又不能无因而至,必须在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发生,所以“定"便是修学观慧的方便法门;於是,没有正定,慧是修证不起来的。
戒、定、慧三学,便是使人们逃出种种苦境的法门,由於戒行的精严,正知而住,使心不为五欲之境所动,由此进而修定,由修定而离欲,依定而发慧,有慧便可以降伏内心的烦恼,而得到解脱。所以戒、定、慧三学,便成为修行大小乘佛法的康庄大道。
戒定慧三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表二)
戒 定 慧
甲胄 弓 箭
防弹衣 枪 子弹
生命 血液 骨髓
身口七支与所对五欲之境 心意上所起之散乱妄念 无始劫来根深蒂固之烦恼
捉贼 缚贼 杀贼
持戒折伏烦恼令其式微 禅定能遮烦恼如石断流 智慧能减烦恼毕竟无余
纪律的训练 思想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内在智慧的训练
先以持戒破除 过 以定等除余细过 以智慧去除诸过
因戒生定
若上前线打仗,不穿钢盔、防弹衣,很容易被敌人子弹打中而丧命;命都没了,你有再现代化的武器也没有用。同样,戒如防弹衣,在去除烦恼时,若不持戒,很容易被五欲的子弹所打中,眼睛见到美女,就心猿意马;耳朵听到好的音乐便手舞足蹈;鼻子嗅到美酒的香味,就贪喝;舌头赏到香味,就会贪吃;身体触到好的感觉就想占有。我们由此而身不由己,为五欲所转,心情无法静下来,又怎能定得下来!
《楞严经》亦云:“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喻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喻有人水灌漏斗,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是故修三摩地四种皆断,俱名决定清净明诲,饮酒则为破戒因缘。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若有人刚刚杀人,叫他能立即静下来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戒为修定之前提条件。若要获得正定,必须严持净戒,因为只有严持净戒,我们的身心才会安宁平静,我们才能静下心来习定。所以,戒又成为定的胜因。《遗教经》上说:“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发慧。"从这句话来看,因戒生定,由定发慧,慧即由持戒而生,这可谓是戒定慧三学的圆融连环作用。
由此可见,戒为修定之前提条件。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乃为一切佛法修行所必须依止的方法与次第,而戒为学佛进道之第一步。因为戒粗显而易於受持,以为定慧二学之阶渐。故学佛必须持戒,才能在佛法中有所增进。故璎珞本业经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由定发慧
穿上了防弹衣,若无好的枪,子弹再好,也杀不了敌;好的子弹子必须放在现代化的枪中,才能发挥子弹杀敌的作用;同样,戒律持得再好,若无定,就无法生慧,因此也就无法断烦恼。若要发挥智慧断烦恼的作用,必须依赖禅定的功夫。定功越高,智慧越高,智慧越高,越能发挥断烦恼的作用。
如同更深人静时,点一支蜡烛,风越小,烛越稳定而明亮,照明能力越远。同样,如果一个人的定力越大,由此而生起的智慧越强,断除烦除的能力越强。如果在有风的地方点一枝蜡烛,风越大,烛光越摇摆不定,灯光会变得微弱,照明的能力越小。同样,一个人的定力越小,由此而产生的智慧越弱,断除烦恼的能力越差。所以修慧必先习定。
慧能净戒
世尊曾经将戒与慧譬作左右手,可以互为清洁;戒能净慧,慧能净戒也是这样。持戒时如果没有慧,就会遇到很多麻烦。其一,持邪戒,如有人认为每月十六日出门不吉利,所以十六这一天持不出戒,再急的事件也不出门。再如有人听算命先生的话,认为坐飞机对他不利,所以终身持不坐飞机戒。这都属於持的不净戒,因为持类似的戒毫无价值。其二,即使持了净戒,若无慧,把戒看成是疆化的教条,给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如根据传统,中国的出家人是食素的,当然不能吃荤,但古代有一位有道德的高僧,主持一个一千人的大寺院。一次他在斋堂和大众一起过堂吃饭时,看到碗中有一只煮熟了的耗子。根据清规,这位高僧当然不能吃”耗子肉“,但如果他当场当众宣布他碗中有一只耗子,过堂吃饭的一千多名僧人便会再也吃不下饭,甚至会呕吐!这时,这位有道高僧就需要有智慧来处理这件事。他一声不响地把耗子吃下去。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大和尚吃耗子"的故事。
再譬喻说,戒律规定比丘是不可以接触女人的身体,但发心供养出家人的又是女众占多数,所以在泰国,出家人专门有一块布,当比丘接受妇女的供养之前,把布放在地上,妇女把供养之物品放在这块布上,退到一边,然後比丘才拿起食物,接受供养。譬喻,如果一位比丘见到这位曾供养过他的妇女落水,是持戒见死不救呢,还是把她先救起来再说。这就需要智慧。
“三学具足者,是比丘正行",以戒持身、以定澄心、以慧断惑,这才算是均衡修学。小乘断惑修行的次第,有的地方,更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上身的项,成为身、戒、定、慧的次第,这在修行的方法上说,实在很有道理。本来,诸法的次第,是相因而生;因观身而持戒,由戒而生定,由定而发慧。凡是一位修学佛法的人都应该知道诸法无常的道理,我们的身体也不例外,一不小心,就会出问题,经常腰酸背痛,逐渐衰老,因此种种痛苦便产生了。本来身躯是四大、五蕴的假合体,而凡夫执著我和我所,所以无边无际的惑业,也就循之而起,於是贪恋爱著,就永难解脱了。然後才能产生危机感,产生以不坚实的身躯,换取坚实的决心。
三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学佛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证涅槃,而戒定慧三学是通往涅槃城的唯一道路,它是我们闯过生死轮回苦海之舟。所以说戒定慧三学对每个人的了生脱死极为重要。不仅如此,在我们成佛果之前,如果我们能巧妙把戒定慧三学的原理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将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家庭、处世为人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持戒谈起。常有人跟我讲,”做一名佛教徒是好,但每想到那麽多清规戒律,这样不行,那样不可以,搅得我麻烦透了,还不如不学佛好,非常自由自在“。还有一些教徒归依三宝後,为是否要受五戒而伤脑筋。可是他们有所不知,五戒中的前四戒为性戒,其意为,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无论你是否教徒,此四戒都是人类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更重要的是佛教中所讲的清规戒律,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刚开始遵循有规律的生活,会有不自由的感觉,但持戒守规范,从长远来说,会换来更大的自由。有人因一、二天或一两年不守社会公共规范,图一时之痛快而触犯法律,那换来的可能是二、三十年的牢狱之灾。所以说守戒不是限制了我们的自由,而是为了换取更大的自由。
再譬喻说,我们驾车旅行时,若能遵守交通规则,绿灯走,红灯停,速度也控制得很好,既不会有警察找麻烦,也不会出现交通事故,如此我们就能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玩得也开心。否则,如果我们不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认为“绿灯走,红灯停"等规则都是人制定出来的,又不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为甚麽要遵守它?其必然结果是,不但警察会找我们的麻烦,甚至还有牢狱之灾!更严重的有时甚至会伤命。
同样,我们的一生也是如此。有人常把人生喻为一列火车,当我们出生时,犹如火车从站开出。一般情况下火车按一定的速度行使,表示人生一帆风顺。当火车见到红灯时,它就必须停下来,否则就会出问题,如同我们的人生遇到麻烦时,或者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学会忍耐,有时还须要耐心等待机会,此时我们就应该冷静下来反思:困难的根源是甚麽?下一步应如何走?当火车见到绿灯时,它必须一直往前走,不能停下来。这如同我们的人生,当遇到好的机会时,应该抓住机遇,把握机缘,大胆往前走,成就一番大事业!没有机会时,我们就安安份纷地把自己的本份事做好,心甘情愿地做一个平凡人。如此火车该停则停,该走则走,该鸣则鸣,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就能顺利地抵达终点站。同样如此,人生也有一定人生规则,一个人若能遵守人生的规则,他就会一辈子平安无事。否则若一个人不遵守人生的规则,他的一生便会困难重重,烦恼不断,此时此刻,若又无智慧观,他不但不会静下心来反思己过,反而会怨天尤人,怪自己命不好。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没有遵守人生的规则而引起的烦恼。守戒,就是帮助我们遵循人生的规则,从而或得人生的幸福。
同样,日常生活中,我们交朋友、教育子女、与职员相处或夫妻相处都有一定的规则,如果我们随顺这种规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否则便会困困重重。经常听到不少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很头痛,说他们不听话,但做父母的是否静下来想一想,自己教育子女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合与道?如果不符合这个道,就必须改变它,使它合与道。这样教育子女的效果会有明显的改变!
总而言之,戒,是一种规则,它能帮助我们戒掉不良的习气、不好的行为,帮助我们遵守一定的人生规则,使我们获得幸福。反之,如果某人做了他不应该做的事,他就犯了戒,麻烦接踵而至。从这种意义上讲,所谓的烦恼都是因为自己未能遵守规则而产生的必然结果。所以说,烦恼是自找的,不用去抱怨别人。要想去除自己的烦恼,解铃还须系铃人,还须从守戒做起。这就是戒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定,就是心注一境,活在当下,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同一时间内专心致意做一件事,这就是定。做任何事件,若无定力,便一事无成。学习、做生意、学佛、诵经等都一样,无定力则易乱,乱则难成就大事。
智慧由宁静而生,只要我们静静地坐五分钟,就有功效。从前有一位老太太,住在庙旁,经常听法师说静坐是如何的好,但一直都忙得没有时间去做静坐。一天,她来到寺中,跟法师讲,想和其他人一起静坐,体验一下静坐是否真能给人带来智慧。当她坐下才五分钟,就慌忙起身离开寺院。後来那位允许她静坐的法师问她,“我好不容易跟方丈讲,允许你和其他人一起静坐,你怎麽不珍惜,而只坐了五分钟就起身一走了之呢"?那位老太讲:“你有所不知,静坐的确很好,虽然我只坐了五分,但连二十年前有人欠我的一笔豆腐账都想起来了。所以忙著去要豆腐账去了"。平时,当我们因忙乱想不起事件时,我们也许会说:“让我静一静",然後就有了主意,这就是开智慧的表现,只不过非常小罢了。
在前一段时期,看到一条新闻,令我很惊讶。这则新闻是对不明飞行物体的专题报导,探讨我们的地球是否真的有外星球人来访,报导的结尾讲,见到外星人的人中,绝大多数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静坐的习惯。换句话说,如果对於一个经常静坐的人来讲,他与外星球人沟通的机会就很大。这也说明静坐可以扩充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见到、体验到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坐的大家若想要尽早与外星联系,赶紧打坐,这会开发你们的智慧。这当然是我跟大家开个玩笑,但静坐确能开发你们的智慧,使你在日常生活把问题看得更清楚。
最後是慧学,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正知正见,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经常有人跟我讲,觉得他们的生活痛苦不堪,非常的苦恼与无奈。其实这都是缺少智慧的表现。譬喻,夫妻关系,当初谈情说爱时,不少人把自己的缺点很小心地隐藏起来,热恋中的人也只看到对方的优点与外表。因此到结婚那一天为止都不能完全了解对方的人的很多。结婚之後,双方在一起,各自的优缺点慢慢暴露出来,有时因不能容忍而叫苦连天,怨声载道,甚至分手。但如果我们用智慧观照一下,就不难发现,只要是人,就会有缺点。没有缺点,就不会投胎为人。所以夫妻双方在婚前若能多了解对方的优点和缺点,看看是否能容忍对方的缺点,再决定是否结婚,婚後又能勇於承认接受对方的优点和缺点,相互谅解,相互包容,痛苦就会大大减少,家庭就一定能和睦。这些都是慧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具体表现。 【未完待续】
刊载于《澳门佛教》07期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