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佛教医疗观——预防胜于治疗

佛教医疗观——预防胜于治疗

发布日期: 2003-12-31 浏览量: 2,594 次浏览

释悟殷

 

印度属于热带气候,经常艳阳高挂,吹的是热浪火风,酷暑异常。如此的环境,稍一不慎即感病苦,甚至流行传染病。根据律典的记载,佛世时,王舍城(Rajagrha)、毗舍离(Vaisali又名广严)城、温逝尼国(Ujjayani)等,都曾遭受疾疫的侵袭,以致造成‘病死弥盛,送出城门,丧车相及’的惨状。因此,释尊为使僧众免于疾疫的困扰,开示了预防胜于治疗的对策。归纳起来,不外是改善生活环境、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等。

 

一、改善生活环境

 

如前所说,佛在世时,王舍城、毗舍离城、温逝尼国,曾遭受疾疫的侵袭。疾疫流行的原因,律中说是‘非人’‘行疫灾鬼’作怪所致。那么,王舍城如何遭受‘非人’、‘行疫灾鬼’的侵袭?什么原因灾疫才得以停息?依据《根有》广律记载:王舍城被邻国军队侵入,践踏苗稼;继遭大雪雹,损伤农作物;又兼‘五百泉池,自然涸竭,天复无雨,国中饥馑,人亦不安,城外流水,咸散毒药’的情况下,才招致‘非人得便,起大疾疫’。

由上,可知王舍城传染病流行,实是天灾人祸所引起。即战争、久旱、饥馑导致疾疫丛生。

释尊慈悲,为解除众生因天灾人祸所带来的灾难,尝致力于消弭战争;促进于国族和平;亦奖励僧众,用心维护绿色水库,以调节气候,避免酷热、干旱,带来病害。

在调节气候、改善环境方面可分酷热和严冬两季节来说。

 

(一)、在酷热时候,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多种树木。因为树林是最好的绿色水库,它可以调节气温,防止水灾,防止干旱。律中记载有次,摩揭陀国影胜王,在王舍城附近,童山濯濯的胜身山,建大法会。国内善信云集,时当暑季,山中无树,大众无处荫凉,被酷热所困,难过异常。因而释尊开示佛弟子,树可荫凉,僧众可多种树造林。并教导种树和照顾树的方法。

 

种树、等树长大,需要数年时间,可说是费时费力的工作。故佛弟子应善加维护,勿任意砍伐树木,焚烧林野。律中把这两件事,制限为‘坏生种’戒,和‘造大寺’、‘造小寺’戒,以及〈杂犍度〉的‘不放火’事。

此中,‘坏生种’和‘造大寺’戒的事缘都是佛弟子为了建立寺院,而随意斩伐树林,世尊遂加以制限的。而‘造小寺’戒的事缘,虽未言因砍伐树木而制,但观其精神,是和‘造大寺戒’相呼应的。

酷热的气候,除了种树以调节气温之外,尚可用改善住处、改善穿着、喝水、持扇等方式,舒解暑气。在住处方面释尊指示,若比丘露地坐,可用遮阳‘幕’遮太阳,以免日光直接照射而感不适。又可作‘地窟’;‘招凉舍’;‘疏堂’等,以避暑气。若湿气太重,引起痰症,可作‘大舍’,四边安檐、柱固定。衣着方面若实在太热,于自己房内,可以‘但着下裙,及僧脚崎,随情读诵,并为说法,作衣服等,于四威仪,悉皆无犯’;亦可穿‘疏薄衣’等,以消解暑热。此外,可‘持扇’扇凉;若热渴逼身,应蓄‘水罗’,滤水饮用,或蓄‘饮水铜盏’,取水引用。又为方便外出的行者,或来寺参观的信者,寺中应‘置净水瓶,供渴乏者’随意饮用。而炎夏时节,营作寺务,应该在午前,可减免热暑疲累。

 

(二)、在严冬季节,僧众应如何御寒呢?住处方面,寺院之作,可避暑、防寒,是不言可知的。若风雪来袭,实在太冷,释尊开示可作‘温堂’,寒冷时居住。衣着方面,以‘三衣’御寒。若在雪地,可穿‘富罗’,以防霜雪侵害,致双脚劈裂。而行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坐具,以免寒夜遭冻致病。若寄宿俗家,卧具不足,不可独占,致他人苦寒。又比丘不可披长毛。不过,若寒冷时,得长毛,应该‘毛向外披,但得端坐,不合经行’。若俗人供养厚白迭帔,纵使天寒,不可披出寺外游行,应‘于彼衣上,将染色物覆已方披,若僧只衣,帔内以物替,外将物覆,然后方披’。又天寒地冻,比丘可受‘床’,以免卧在地上,着凉受病。而在冬季,营作寺物时,应在午后作;若营作比丘的卧具,虽不满六年,但已不能御寒,可向僧伽乞‘六年内更作敷具’羯磨,作新卧具使用。

此外,较特殊的是,有比丘住在小精舍,难耐苦寒。居士供养‘日光珠’,释尊慈允‘若须日光珠者,听蓄,随时出火’取暖。此‘日光珠’,律中未明何物所作,不知是否如今‘怀炉’之类?

 

 

二、环境和个人卫生

 

在日常生活上,维护环境整洁,注意个人卫生,都是避免染病的重要一环。

 

(一)、在维护环境整洁方面,如前所说,树可荫凉,佛弟子应爱惜绿色资源。既然树可荫凉,佛弟子就不应于‘树林下,大小便利’,以免污秽臭气,破坏环境,而无法享受荫凉之乐。又不应随意在‘青草上’、‘水中’、‘温堂’、‘空宅’、‘无草处’等地方,大小便利。亦不得把大小便、咦唾等不净物,任意丢弃在青草上,或墙外,致粪秽狼藉,遭人讥嫌。既然不可随处大小便,寺院、精舍,应在‘寺后西北隅’作厕所。厕所要安装‘门扇’、‘横店’。厕所外面,应放置‘洗手足处,及着瓶处’;亦应放木履,上厕时穿着。欲入厕,不可仓促闯入,应‘弹指謦咳’,令人知晓。僧中大众,应轮值打扫厕所,安置草叶、泥土等,以防臭气外泄,或损伤飞虫。

另外,寺里要作浴室,以免僧众因在屋檐下洗浴,而污损壁画。寺中的东南角,作洗脚处,以免随地濯足,招致虫蝇乱飞。寺中四角柱下,各安唾盆,免得随处咦唾,致污秽寺地,令人恶心生厌。寺中亦应作小水坛,洗钵盆用,以免洗钵水,招来蝇蚁等。

而寺院内外环境,必须时常打扫,保持清洁。释尊开示扫地有‘五胜利’,并规定以后寺里大众,应定期集合,一齐大扫除,整理环境。吃饭的斋堂,亦应注意整洁,如释尊说‘食处,应先洒水,次扫全净,然后敷座,方成应法’。

 

(二)、关于个人卫生方面,律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比丘在营作事务,或打扫环境后,满身都是尘土,方服也污垢不洁,就到聚落托钵乞食。被世人讥嫌不如佣作人。佣作人尚且知道在吃饭前,先放下工作,挥去尘土、洗净手脚。而沙门释子,竟不知整洁容仪,就邋遢地到聚落乞食。于是,释尊规定‘准量日时,早须休作。若乞时者,当整容仪,方行乞食’;‘既扫地了,除去粪秽,应可洗身,若不洗者,以水湿手,拭去尘坌,洗手濯足,如常所为’。工作完了,要整洁容仪,而出外游行,欲到寺里,亦应‘随有水处,安置衣钵,抖擞衣已,次浴身体,下至手足,洗灌尘垢,添净水瓶,方以破布,拂拭皮鞋,然后披衣,容仪详审,徐行入寺’。

由上记载之事缘,可知僧众应当留意清洁卫生、齐整容仪等,才不致惹来不必要的讥嫌。又招致讥嫌,是对整个僧团声誉的负面影响;而若因不洁,引起病苦,或感染他人,将造成个人乃至大众生命的威胁。所以律中教导僧众不可故意把石头丢到水沟里,致秽恶臭水,溅污他人衣服。而衣服当用衣架,或葛蔓、绳索悬挂,不可随处放置,以免垢腻,或被虫蛀。道行外出时,三衣应用‘袋’装,挂置肩上,免得日晒雨淋,或沾染尘垢。又僧众应在屏隐处嚼杨枝、刮舌垢。事了,杨枝用水洗过,方可丢弃。比丘日常应持‘面巾’,擦拭头面垢腻;常‘洗浴’、‘洗足’、剃发、剪爪、除爪甲垢。剃发时,要换穿‘剃发衣’,剃了应洗浴,至少洗五肢(头、手、足)。而洗澡后,不可身体湿淋淋就披上衣服,应用‘拭身巾’擦干。又应量作‘覆疮衣’,遮盖疮口,以免伤口恶化,和脓血染污僧服,且应经常换洗。而女众应蓄月期用的‘病衣’,大众病衣,不可私用等。

由此我们可知,维护环境整洁,是大众应有的公德心,也是大众应尽的责任。而卫生问题,不只是个人问题,在缘起相依相成的世间,个人卫生,影响所及,是整个僧团、社会、国家。所以要预防生病,杜绝病菌感染,大众应同心协力,共同维护环境整洁,和注意做好个人卫生。

 

三、良好饮食习惯和饮食卫生

 

要杜绝病苦的侵袭,除了上面所说的改善生活(居住)环境;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之外,还要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注意饮食的卫生,以免病从口入。

 

说到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和注意饮食卫生,不禁令人怀疑,佛弟子赖托钵乞食,以维持色身;又当檀越布施时,佛弟子应随他所施,而不能要求施物的内容。那么,如何作得到注意饮食的清洁卫生呢?

 

(一)、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方面,释尊开示弟子,饮食要知量知足。不暴饮暴食,贪得无厌。希望佛弟子,能知量知足,‘于好于恶,勿生增减’的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二)、注意饮食卫生方面,佛弟子托钵乞食,是无法要求施物的。而僧众可以掌握的是,装食物的餐具──钵,要擦洗干净、保持干净;托钵回来的食物,不要放太久,以免变质;以及注意饮水清洁等。

律中规定佛弟子用水,应用‘水罗’滤过,方可饮用,不得‘受用虫水’;若、蜜、糖、油、醋、水浆、及醋乳、酪饼、果等中有虫,亦不得受用。因为受用有‘虫’的食物,是杀生、伤慈的行为。另外也有释尊不愿佛弟子因饮用有‘虫’之不洁食物,而感染病苦的因素。

律中制定佛弟子不得在‘水中大小便’。当年,释尊将入灭,与侍者阿难前往拘尸那途中,在波波城附近,因背痛、口渴、嘱阿难往脚俱多河取水。适巧五百乘车渡河,水皆浑浊,不得清水。阿难以浊水奉佛,在结集会上,还被大迦叶指责一番。从此事件来看,亦可体会不得‘水中大小便’,以保护水源清净之重要。另一方面,若随意在‘水中大小便’,或把粪秽不洁之物,丢弃水中,不仅污染水源,亦容易感染传染病。

另外,律中有食‘曾触食’(或作‘残宿食’)戒,其事缘是有位哥罗比丘,每次出外乞食,若得到的食物中,是‘湿饭者,以钵受之;若是干饭,置钵巾内。既得食已,所有湿饭,当日食之;干饭晒曝,举之瓮内。若遇风寒阴雨,即以暖水润渍,用充其食’。这种举动,被释尊知道了以后,释尊嫌毁哥罗不寂静,不知少欲知足,而赞叹知足常乐之道。亦即食‘曾触食’,是不寂静、不知足的行为。不过,这个事缘亦可从饮食卫生来看吧!印度隶属热带气候,在酷热的气温下,食物的保存时间不长。早上的饭菜,午后可能已馊了,何况隔夜、或更久呢?释尊制不得食‘曾触食’,该有卫生、健康的考量吧!

关于饮食卫生,律中还有一记载。事缘是大世主(大爱道)比丘尼,出外托钵,乞得满钵食物。在归途中,被婆罗门吐唾,污染了钵中的食物。释尊遂制‘尼乞食时,应持钵络,掩盖而去’。如此,可遮尘土,亦方便擎拿。

佛弟子要注意饮食卫生,相对的亦不可忽视食器的清洁。释尊开示若装酥蜜、油、沙糖之瓶,油腻难洗时,可‘取置深水中,渍七、八日,待诸鱼鳖,唼尽油腻’;而‘凡是钵者,当须净洗’;不应‘随秽恶地’、‘随何地’放置钵。律中记载有一边国地方,居民彼此都很生疏恶贱,纵使是自己父母、兄弟、姊妹,也是不相往来、亲近。所以,释尊叮嘱比丘若到此国乞食,可于‘巷陌乞食之处,作小曼荼罗坛,应置钵已,在一边住,心缘于钵,有施食者,令着钵中’。如此,本来不可随地放置钵,但为适应边国民情,故方便的作一小坛,放钵乞食。这种情形,亦应是戒律是随方毗尼的确证。

以上,是有关于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以预防、杜绝病苦的问题。虽然《根有》广律在这方面的着墨不多,我们从有限的资料,仍可体会到释尊对僧众饮食习惯、饮食卫生的关心。

 

点击返回戒幢电子杂志总024期 目录

排版|正信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