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道·二
发布日期: 2002-11-30 浏览量: 2,544 次浏览
原文下载自“南传原始佛法丛林”
编者在文字上做了某些改动。
尽管回答问题的人是一位南传上座部的行者。但是编者认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在对文中所涉及的问题的基本认识方面实际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编者竭诚欢迎各位通晓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教理教义和法相的读者们用投稿的方式来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问]我不曾真正地信仰过什么。我也知道信仰的追求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问题,我游历于各种宗教之间,苦苦地探索宇宙的真理,我在500的论坛(www。jesuschina。com)中以:bill0912的笔名问过基督教一些问题。同样我也有一些关于南传佛法的问题要问。但是我决不希望在各派人士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因为这违背我参加讨论的初衷。
[答]不管别人怎么想,我对先生的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深感佩服的。
一个人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发生持久而浓厚的兴趣决非偶然,更不是因为“吃饱了撑得没事干”而想消遣一番。正象一首歌曲里唱的那样:“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红尘滚滚,痴痴情深,聚散总有时。有几分清醒,有几分醉......”我相信:绝大多数关注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朋友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某些令人困惑或难以克服排遣的烦恼之后才开始走上这条充满着寂寞和艰险的心路历程的。
作为佛教信徒,我是充分理解并敬佩信仰基督教的朋友们的一片救世苦心的。尽管在许多关键的问题上我们并不认同基督教朋友们的观点。古人有言:“君子和而不同”。
我觉得大家在就那些牵扯到各人基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进行探讨时,只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如实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道友觉得我说话的口气有“灌输”或“诱导”的嫌疑,或故意含糊其词,敬请随时反驳。
[问]南传佛教否认宇宙中有超能力的神的存在(包括佛陀在内)。信仰通过自身对四念处、四圣谛和八正道的修持,证悟涅盘及无我,永远摆脱轮回和业报。一切以‘三法印’来判断是否符合佛法。尽管南传佛教认为其教理教义可以解释人类自身一切的痛苦的根源。
(1)但对于“无明”是如何起始的并没有说明。佛陀曾把这类问题视为无记,是否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该提?
(2)包括轮回、大千世界、三十三天等说法起源于印度婆罗门教,早在佛陀出世前这些说法就已经存在了。有的说法似乎也另人生疑,被证实是莫须有的。莫非佛陀的教诲有剽窃之嫌?然后再发挥自己的理论。
[答]道友对南传佛教的了解真还不少呢!
与佛教中的其他宗派及兄弟宗教相比,南传佛教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如何制服人生中的烦恼,现世证得解脱道上。为此,南传佛教对于那些不能帮助人们证得解脱道的知见——戏论和世论——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的。就是对那些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还不失为某种真知灼见,但是极易引起人们误解的“豆汤语”(豆汤中有些豆子熟了,有些豆子还夹生。譬喻无法让人准确理解其含义的语言)也是完全排斥的。所有的教理教义都是围绕着如何证得解脱道来展开,严禁使用一切脱离常人的生活实践和思考习惯、必须通过“悟”才能搞明白或可能引起诡辩的语言和法相。
南传佛教的“三法印”与汉传佛教的“三法印”是有差异的:主要是南传佛教的三法印中没有与“涅盘寂静”相应的内容。这一点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顺便说一句,南传佛教只是认为宇宙中具有超能力的“神”对于众生解脱道的证得毫无作用。而佛陀和阿罗汉们只是修道者的榜样而已。所谓“超能力的神”能够改变的充其量只是物质世界的某些东西——所谓“色法”,而解脱道的修证是在“心法”层次上进行的。而色法是一种无常法,不能作为人生幸福的可靠基础。
在南传佛教的信徒眼中,乞求具有超能力的“神”或“人”降福于人间的想法是迷信。我们认为:人生的无上幸福来源于解脱道的证得;而解脱道的证得必须建立在解除自己对于物质世界的执着的基础上。
因此南传教徒对“神”是否存在并不关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南传佛教不承认有“神”。
关于“无明”如何起始的问题,南传佛教认为这个问题对于解脱道的证得并无帮助。不管它烦恼、无明是如何产生的,反正通过修行来一刀斩断就行了。
这个问题的提出并不能说是错误的。因为佛教的其他宗派和兄弟宗教都在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世俗哲学家对这个问题考虑得更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自可以去找他们共同探讨一番。但是南传行者们对这个问题是不关心的——因为他们认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很容易导致“空对空”的戏论。
的确如道友所说:轮回、大千世界、三十三天等说法起源于婆罗门教。不过我对道友后面由此而产生的推论持有不同的意见。
(1) 如果婆罗门教的这些说法是正确的话,佛陀借鉴他们的理论就是应该的,根本不需要为了标新立异而另搞一套。这样做丝毫无损于佛陀的伟大。即使佛陀的理论完全来源于婆罗门教,那么婆罗门教的创始人不就也是佛了吗?呵呵。
(2) 何况,在南传佛教典籍中虽然也借用了轮回的概念,但是对这个概念的含义做出了不同于传统婆罗门教义的不厌其繁的全新的解释——这充分说明南传佛教不是婆罗门教。至于大千世界和三十三天等概念,由于其与解脱道的证得没有关系,南传佛教行者们对之不予关心。
南传佛教的核心是围绕着戒定慧基本三学的修习展开的。凡是与之无关的东西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有可能是后人在结集经典时混进去的世论。在看书时随时剔出来就行了。
(3) 虽然大千世界,三十三天等说法在南传佛法中没有什么地位,对解脱道的证得也没有作用,而且“看起来”也是很有问题的。但是按照南传佛教的教理,要彻底地对这些说法进行讨论和证伪至少需要参加讨论的双方都有色界以上禅定的经验的!
[问]无神论者不相信任何神和自身超能力的存在,主张人死后一切俱灭,不承认道德约束,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和享乐主义。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疑问:人间能否建成净土,这个美丽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一个骗局或幻想?
[答]实际上无神论者的成分很复杂。象道友所说的那种作为只代表了一部分“顺世论”者(佛陀时代这种外道就很盛行)的作为。
许多无神论者虽然不承认神,但是还把某种他认为是神圣的信条或道德规范作为颠扑不破的真理的——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抽象的“神”吧。
南传佛教与这些人的想法和做法倒是很接近的,而与有神论者全然不同。只是南传佛教崇尚通过个人的努力——四念处——来体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并不象其他无神论者那样,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总存在至少一个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必须无条件接受的形而上学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南传佛法是彻底的辩证法,在这一点上只有自然科学可以与之相比——因为只有自然科学才将自己的基本认识论定位为纯粹的辩证法(至于在实际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则是另外一回事)。南传佛法与自然科学的差别仅在于:南传佛法的目的是通过认识烦恼的来龙去脉,并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解脱人生的烦恼;而自然科学的目的则仅仅是认识一切色法和心法而已。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间善法而言,我认为也是值得赞叹的。只是马克思主义仍然把人类幸福的基础建立在物质生活的满足上,这就是一个建立在“无常法”基础上的世间善法体系。前提若被破坏,则后面的推论自然就不能成立了。
[问]站在南传佛教的观点来看:现代佛教中混杂了大量印度教和其他外道的咒语,及祈福、拜忏等原始佛教中不存在的东西。你对这个问题如何看?
[答]我对藏传佛教了解甚少,只能就与道友交流一下对于现代汉地佛教的看法。
诚然,道友所说的现代佛教的那些问题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我本人也曾深受其害。但是对于现代汉地佛教还是不能一概否定的。
首先,现代汉地佛教中实际上也包括佛陀亲口宣扬的解脱道。问题仅仅在于,在汉传佛教中,这些与解脱道相应的知见都被无边无际的迷信的葛藤淹没了。因此,对于现代汉地佛教,我觉得绝不能抱有宗教的偏见去“一棍子打死”,必须时时谨慎地防止误打了“友军”。当然,对于那些冒充“第一义”的外道邪见我们是不应该去附和的。
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佛教徒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是属于欲界知见,而且暂时还没有想去修行解脱道的想法——按照汉传佛教来说即是“未发菩提心”。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都同样碰到这个问题。而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也大体相似——即在传道的过程中允许对这些信徒宣讲“人天乘”善法。而其他的兄弟宗教,乃至于中国的儒家和印度的婆罗门教等严格上也属于同一层次上的“人天乘”世间法。许多宣传人天教法的宗教领袖们大谈“三教合一”,“五教合一”,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些宗教教法中包含的世间法(人天乘教法)是共同的。修习世间法虽然不能帮助人们证得彻底的解脱,但是也能在不同的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现实生活状况,使得人们的精神能够升华到某种善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际上一切人天善法都是不宜非毁的。南传佛教并不排斥世间善法,只是对于那些立志于解脱道的人来说,他们不把世间善法作为终极目标进行追求而已。
在世间善法中,佛教徒认为最殊胜的还是佛法中的世间法。因为绝大多数的世间善法在帮助人们暂时制服人生的某种烦恼的同时,总是或多或少地增加人们对另一种同样是属于“无常法”的东西的执着,从而埋下了另一种烦恼的种子。只有佛法的世间法才全然没有这个“转移矛盾”的弊病——因为佛法的世间法是出世间法(解脱道)的基础和初级阶段,而佛法是“解决矛盾”的。先生您如果仔细地比较一下兄弟宗教和佛教所倡导的世间善法,就可以看出它们在基本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是有比较显著的差别的。
您可能会认为因为我是一个南传佛教信徒,就“自卖自夸”,专门说南传佛教的好话吧!
实际上,南传佛教是崇尚实践和理性的。南传佛教并不把“信”提高到“因信能入”——换句话说就是“不信者不得入”——的高度。在南传经典中,佛陀是鼓励人们通过对身、受、心、法的如实观察和思惟——四念处——来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并重塑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我个人以为:这是南传佛法的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