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与有·下
发布日期: 2002-08-07 浏览量: 2,312 次浏览
刚晓法师 著
我们现在说空的时候,总把空理解成一个遮遣词,当然,这也没错,空有遮遣的含义,排除“自体”,说法是无体、无自性,但是大乘说,它破除自体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说明法存在的特征,为了解释法的存在方式。所以,到了大乘中观学派,空是缘生的同义词,说空就是缘生法的存在,缘生的存在就是空。缘生的存在,既不能按一般意义的“有”说有,一般意义的“有”,是依经验立场而说的,是依语言运用所赋予意义讲的,缘生法不能这么说,但又不能把缘生法抹煞,说是无。《中论》的《观有无品》中说,“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还说,“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无,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若法实有性,云何而可异,若法实无性,云何而可异。”实际上这就是双遣了自性。在《中论》中用这种方法破问题,破了许多问题,而且都是用的这种双遣的方法,这就使得人们认为龙树的《中论》是遍破一切,这就误解了《中论》,前边儿咱们说了,龙树的《中论》破的只是我们的执着,主体的执着,特别是运用语言来套客体而产生的执着,破根本不是它的目的,它的目的是展示最高的存在,但最高的存在,用话无法说,《中论》上只是简单地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中论》上用最大的篇幅破,但到这儿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完了,以致于我们认为《中论》是以破为主,这几句话只是附带。其实我们想想,比如一个人,头是最重要的吧~~可头在整个身体中所占的比例是不是最大?不是的!在《中论》中,这简单的几句话其实是归宿。所以,中观学派是用空来解释有,当然,这个“有”字指的是真实、绝对。
这个道理呢,当时人们已经说不清了,使得无着菩萨一时也没觅开。
瑜伽学派的空观呢,是这样的。说中观虽然空空空的,但实际上说的还是有--绝对的有,真实的有。中观学派因为绝对的有的不能用言语来说,所以不用“有”这个字儿,而说“空”,说,空就是最高存在,实相就是空相,空相就是实相。瑜伽学派把这个叫作“离言自性”,说它不是用言语所能说明,它存在于语言世界之外。中观是直接说空,破除一切对立面,而瑜伽学派则是说,即使经验上的存在并非真实,但仍然得给予交代,再者,从经验的存在,是怎么过渡到最高的真实存在,这个实践过程是怎么个样子呢?瑜伽学派对这个也交代了。瑜伽学派就是用三自性来说的。三自性的“自性”与中观的“自性”,是字同义不同。中观的自性是指独立存在的实体,而瑜伽的自性只是指存在。咱们刚说过三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是指通过主体的分别活动而产生出来的存在。“遍计”就是心识的分别活动,遍计所执就是通过心识的分别而产生一些概念,我们以这些概念来代表对象世界,其实概念只是代表对象世界,而不是真正的对象世界,这不过是自己心识的产物。这个其实就是前边儿说的施设有,为什么瑜伽派用遍计执而不用施设有?用遍计执主要是强调这种虚妄的存在是由主体所构作的。依他起自性是不必通过主体的活动的存在,它是说一切存在都是在依他的规则下展现,只不过我们现在生活在经验之中,不能如实证见依他起的存在之法,我们只是依我们的经验所得,心识起种种分别,然后使用语言套在对象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只能获得遍计执自性,只能看到自己心灵活动下的世界。圆成实是最高的存在,但最高的存在也只是依他起,因为在一切依他起的事相中即展现了存在的最高理法。
所以,从客观上说,只有依他起自性,换个角度来说,则有依心识而起的遍计执自性和依智而起的圆成实自性。前者是凡夫,后者是佛陀。在佛陀境界中,依他起自性即是圆成实自性。这就是这第二十二颂的前两句,“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所以,三自性也只有识与智,依识就是分别,依智就是圆满,本来我们所面对的是依他起的世界,但心识之执变相而缘,把主体的活动套上客体有智则可以念念无住而与之相应。所以,瑜伽学派是以有说空,绝对空就是绝对有,空与有得到统一。《辩中边论》中说,“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到这儿,才是《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真空妙有指的就是这个。这就是瑜伽学派的空观。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