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人世间杂志 > 空与有·上

空与有·上

发布日期: 2002-08-07 浏览量: 2,097 次浏览

 

刚晓法师 著

 

因为我们一般人总是不注意小乘,所以这里我把小乘空观多说几句。我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来说。

佛教是“如实观”,这个很重要。如实观就是要人认识真实,不停留在假的存在上。如实观是佛教的精神所在。如实观的“实”不但是客观的存在,而且是真实的存在,佛教要把握这个真实,不增一分,增一分就是增益执,也不减损一分,减损一分就是减损执,就象古书美人赞中常说的,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漂亮到正合适的地步。

对于世间的现象,在小乘中是建立了世俗有、施设有、实体有、胜义有几个概念来解说的。啥叫世俗有,在《唯识述记》中说,“世谓覆障可毁坏义,俗谓显现随世流义”,这个是世俗。月称论师在《中论释》中说世俗有三个意思,一个是障碍真理,一个是彼此相依而有,一个是世间言说。在称友的《俱舍论释》等中说世俗就是言说。总起来就是说:世俗有就是言说中的存在,就是说法的存在只是存在于语言之中,说它的话,它就有了,要是不说它的话,它就没了,根本就没有客观的存在与之相对应。“法”只是我们对它所产生的经验及概念,我们运用这经验和概念来表达“法”,所以,“法”只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之中,这就是世俗有。因为世俗有只是语言的产物,所以它不是真实的,它只是一种主体的施设,施设就是说不是真实的存在,它之所以有,不过是通过我们的心灵的活动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这施设有是由人所提供、所投射、所设计的,所以,施设有和世俗有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它们都是指的概念世界。那么,既然是两个概念,肯定多少也有点儿区别,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施设有主要是强调这是主体活动的产物,世俗有主要是指出这就是语言。

因为假名只是人创造出来的,所以它不是真实存在,它只代表外境而不等于外境。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人创造了假名,但既然是创造,就有一个开端问题,真实是无始的,创造就是有始的。有开端就需要有经验的基础,也就是先有感官的收摄,这是一个连环套,一连串儿的。经验的基础从哪儿来?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这经验的基础从哪儿来,但又必需得有这个经验的基础,我们只得假设一个来源。这是没话说的,任何人、任何学派都是这样,上帝拉、梵天拉、基本粒子拉、点拉等都是,既然假设了一个客观来源,这就进入了存有世界的探讨,并建立“自相”等一整套体系。这给世间是一样的,比如说我说了一个谎话,紧接着我就必需说好几个谎话来圆第一个谎话,接着又得有好多谎话来圆第二重的谎话等等没完没了,这一系列的谎话就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假设了一个客观来源就是一个谎话,接着就必需有一整套的体系来论证,这就是建立自相等,这就是承认了客观世界有“自相有”的存在,承认它在存在上有独立自体,这就是实体有。因为有“实体有”的存在,所以,才能够把桌子往下分成桌子腿儿、桌子面儿等,这样桌子就没有了,既然承认“实体有”,为什么又要把桌子分成桌子腿儿、桌子面儿,说桌子没有呢?费这劲儿干什么?这是因为释迦牟尼说诸法无我!释迦牟尼怎么说无我呢?因为有一个境界叫“我”,所以释迦牟尼才说一个境界叫“无我”,这就象佛教常举的绳蛇喻,先有一个境界叫蛇,而后才说一个境界叫“没有蛇”。释迦牟尼说了一个“无我”,它的基础就是“我”,所以得先有桌子,然后才能分成桌子腿儿、桌子面儿,这没有了桌子。这就是小乘说一切有部的空观。当然,我这只是举例来说明,说一切有部并不是先建立的桌子,然后分成桌子腿儿、桌子面儿,人家是建立的七十五法,这七十五法就是实体有。

到了大乘时候,就不这么说空观了。比如中观时。

中观学派说,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动态的,一直处于缘生的状态,既然是处于缘生状态,就说明了一切法都不能有独立性,都是被制约的存在,我们之所以说有这个法、那个法,只是因为我们对它有经验,只是在主体上说有这一法,我们把主体上的构作弄成了客观。《中论。观四谛品》中的三是偈,梵语是这么写的:yah pratatya-samutpadah,sūnyatam tam pracaksmahe,sa prajnaptir upadaya,pratipat saiva madhyama。第一句“众缘所生法”,就是说的所有的法在存在上都处于缘生状态,这就是对说一切有部的批判,因为所有的法都处于缘生状态,所以第二句说“我说即是空”,霍韬晦先生是把它译成了“我说彼为空”,“空”就是说不是独立的存在,虽然它不是独立的存在,但我们可以对它产生经验,它是我们经验产生的来源。第三句是“亦为是假名”,这个“假名”就是假名有,就是说它只是施设安立的,施设是怎么施设的,是因为我们对客体有个经验,就是颂子中的upādāya,upādāya其实是“取”,汉译这么个译法,其实就表明了,通过主体的摄取活动而建立假名,译者当然是把握住了典籍的意思,可我们就不行了,理解成只是一个名字而己,这就与原义有相当的距离。本来是一方面说无体,一方面说有假名产生的根据,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一方面说无,一方面说有,这一句颂文实际上是说了两方面的事,两个事儿,可咱们看现在人的解说,是不是丢了一个?第四句是“亦是中道义”,是说缘生法因为无体,所以不能说有,又因为有对它的经验可得,所以不能说无,所以说它非有非无,这个就是中道。这个偈子难以一目了然,所以霍韬晦又译了一下,是译作了“诸由缘起者,我说彼为空,此依取施设,此即中道义”。

这样,我们总结一下就是说,客观上的存在,只是缘生状态,缘生就是空,但空不碍主体上有法、有假名建立,超此两端,就是中道。

 

点击返回戒幢电子杂志总001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