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阿含经专题 > 第九章·六入处

第九章·六入处

发布日期: 2002-07-11 浏览量: 3,467 次浏览

杂  一九○(一八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正观察眼无常,如是观者,是名正见。正观故生厌,生厌故离喜、离贪,离喜、贪故,我说心正解脱;如是耳、鼻、舌、 身、意,离喜、离贪,离喜、贪故,比丘!我说心正解脱。心正解脱者,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法义分享】

◎“五阴”是将身心分解为色、受、想、行、识五大部份来观察其无常。

◎“六入处”是将身心依功能作用分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大部份,且一一观察其无常。与六根相应的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界”是从组成元素,将身心分解为:地、水、火、风、空、识,如实去观察无常。

◎“五阴、六入处、六界”就是从不同角度,将身心内外加以解析,以便看透其假相与无常,殊途同归。主要就是要如实深观身心内外一切都是无常、生灭、刹那变异、幻相、缘起、体空。

二               杂  一九七(一九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切无常。云何一切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若眼触因缘生受--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彼亦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眼生厌。

三               杂  一九九(一九七)

诸比丘!一切烧然。云何一切烧然?谓眼烧然,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烧然。如是耳、鼻、舌、身、意烧然,若法、 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烧然。以何烧然?贪火烧然、恚火烧然、痴火烧然,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火烧然。

【法义分享】

◎“一切烧然”,这需要理解后加以体验。诸行--所有动作的背后一定都要有“能量”的支持,而能源的转换是透过氧化、燃烧。

◎汽车能动是因为不断加入汽油,燃烧后转为动能。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嘴巴讲话、意根思考……都需要身体不断燃烧原料,以提供能源。每天吃东西就是在补充各种原料。

◎六根攀缘多、抓取多、欲望多、嗔恨多,则体内燃烧会较猛烈。嗔心之火极易引起众生的嗔火。

四               杂  二○○(一九八)

佛告罗睺罗:眼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罗睺罗!作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罗侯罗!如是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者,罗侯罗!是名断爱浊见,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法义分享】

◎ 除非入禅定,否则眼睛不会停在同一处很久,常常是东张西望。眼睛不断的消耗能源,身体就要不断的补充供应能源。眼根要能正常发挥功用,要有很多很多的因缘 配合而成。其他五根也都一样。你能存活,是因为世间很多很多因缘的支撑。若能如实深观、体悟,则能令我、我所、我慢不生。

五               杂  二○三(二○一)

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次第疾得漏尽?”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当正观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当观无常;耳、鼻、 舌、身、意当观无常,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次第尽有漏。”

如是比丘所说经,若差别者:“云何知、云何见次第尽一切结?断一切缚、断一切使、断一切上烦恼、断一切结、断诸流、断诸轭、断诸取、断诸 触、断诸盖、断诸缠、断诸垢、断诸爱、断诸意、断邪见生正见、断无明生明?比丘!如是观眼无常,……乃至如是知、如是见次第 无明断,明生。”

【法义分享】

◎修行就是要反观到十个结而一一断除。佛陀提供断诸结缚的妙方,就是要深观无常。六根、六尘、六识、诸受、身、心、内、外、一切,若能如实深观其无常,则必能次第尽诸漏、断诸烦恼。

六               杂  二○八(二○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知显现。于何如实知显现?于眼如实知显现,若色、眼识、眼 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如实知显现;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此诸法无常有为,亦如是如实知显现。

【法义分享】

◎不要在修行法门上较量谁的法门高深广大究竟。任何法门,若能让你的心澄静下来,有助于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的观察,现在这个法门对你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门。

◎要断诸结缚烦恼,需要有智慧。智慧来自于止观双运--现在、当下就对身心内外进行如实深观。

七               杂  二一一(二○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触入处。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

【法义分享】

◎修行是为了现观六根、六尘、六识、身心内外一切的实相,进而离诸贪爱、断结、除慢。如果目标不是朝向此解脱道,不管法门多妙、多殊胜、修行境界多高、神通多么广大,那些修行与佛陀所开示的解脱道是有天壤之别。

八               杂  二一六(二一四)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因缘生识。何等为二?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如是广说·· ····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因缘生眼识,彼无常、有为、心缘生;若色、眼、识, 无常、有为、心缘生,此三法和合触,触已受,受已思,思已想,此等诸法无常、有为、心缘生,所谓触、想、思。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法义分享】

◎请注意“识”是如何产生。内六根与外六尘相触而生六识。根、尘、识三法和合触而生诸受思想。

◎因为六根、六尘都是无常生灭变异,无常的因、无常的缘所形成的“识”当然也是无常生灭变异。诸受、思、想、行,也可类推体证。

九               杂  二一七(二一五)

尔时,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世尊!云何 为现法······乃至缘自觉?”

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问。富留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富留那!若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者,是名现见法。

云何灭炽然?云何不待时?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见?云何缘自觉?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我有内眼识色贪,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若富留 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是名灭炽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法义分享】

◎ 当眼根接触色尘、耳根接触声尘……意根接触法尘之际,当下若内心起贪爱心或起嗔恨心,能马上觉察到,这就是“当 下见法”。五盖也是心所生的法相,你能在五盖(贪、嗔、昏沉、掉举、疑)生起之际就觉察到,这也是现见法的一种。

◎当自己能觉察到有贪、嗔、痴现起,才有可能随观随灭贪嗔痴。至于什么时候才能如实觉知到有欲贪、断贪、不起贪,那要看你什么时候开始如实反观、如实觉察身、口、意诸行。只要你有决心,那是“不待时节因缘”,随时都有开悟、断结、证果的可能。

十               杂  二一八(二一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大海者,愚夫所说,非圣所说,此大海--小水耳。云何圣所说海?谓眼识色已,爱念、染著,贪乐身、口、意业,是名为海。一切世间 阿修罗众……乃至天、人,悉于其中贪乐沉没,如狗肚藏,如乱草蕴,此世、他世绞结缠锁,亦复如是。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 身识触,此世、他世绞结缠锁。

【法义分享】

◎凡夫能渡过再广再深的大海,也能轻易绕地球好几圈。但是对于身、口、意所造成的苦海却一筹莫展。

十一              杂  二三二(二三○)

时,有比丘名三弥离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世间者,云何名世间?”

佛告三弥离提:“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 -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世间。所以者何?六入处集则触集,……如是乃至纯大苦聚集。

三弥离提!若无彼眼、无色、无眼识、无眼触、无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无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 觉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者,则无世间,亦不施设世间。所以者何?六入处灭则触灭,……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灭故。 ”

十二              杂  二三五(二三三)

云何为世间?谓六内入处。云何六?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

云何世间集?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著。

云何世间灭?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著无余断,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没。

云何世间灭道迹?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法义分享】

◎佛经里所称的世间有两种:一是主观的世间--由个人五蕴六根所蔓延而生的世界--这是梦幻世界。一是客观的世界--这是实相的世界。

◎ 佛陀所讲的“世间”大部份都指前者--主观的世界。这是每个人的六根触六尘后,生起苦乐受、生起种种爱染及贪嗔痴的世界。这种世 间是由“自我、我慢、我欲、我能”所想像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这是佛陀所称的“苦海 ”,这个苦海可扩及到三界。所以每个人的世间、每个人的三界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贪嗔痴程度不同,对象、目标都不同。

◎ 原始佛法所要出离的“苦海”、所要出离的“三界”就是指由“自我、我慢”所构 筑而成的“梦幻世界”。唯有出离梦幻世界,才能活在客观的“实相世界”而得解脱自在。这就是佛陀所称的 究竟涅槃的彼岸。

◎但真正要出离梦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层的我慢与无明要破除。

◎“实相世界”是中性的,离苦乐两边。但后世很多佛教徒却本末颠倒的扭曲,把客观中性的实相世界扭曲为“五浊恶世”、扭曲为“苦海”,因而拚命要出离、或悲观厌世、或大力鼓吹移民到他方世界去。

◎只要“自我”不死,不管怎样厌离、不管移民到何方世界,都仍是在“自我”所想像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里。那都不是实相。

◎佛陀本来是要引导众生出离“我、我所、我慢”的梦幻世界,而回归到实相的法界。但“怕无我”的众生,却用我慢去否定实相世界,然后再去追逐理想的梦幻世界。

◎因为这部份比较深,而且是普遍被扭曲、被误解。若有因缘,将出另一本书做较详细的解析与说明。

十三              杂  二三九(二三七)

佛告长者:若有比丘眼识于色,爱念染著;以爱念染著故,常依于识;为彼缚故,若彼取故,不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

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著;不爱乐染著者,不依于识;不触、不著、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

【法义分享】

◎六根触六尘后,若起贪爱、染著之心,则“识”(自我的阴影)会增长,那就很难解脱自在。

◎若根尘接触,不贪爱、不黏著,则自我的阴影会渐淡薄而消失,得现世解脱自在。

十四              杂  二五二(二五○)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诃拘希罗言:“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诃拘希罗!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

尊者摩诃拘希罗!若眼系色,若色系眼。……乃至若意系法,若法系意,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以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

尊者摩诃拘希罗!世尊眼见色若好、若恶,不起欲贪;其余众生眼若见色若好、若恶,则起欲贪。是故世尊说当断欲贪,则心解脱。……乃至意、法亦复如是。”

【法义分享】

◎如果客观的实相世界是苦海、会系缚你,那众生就永远不可能解脱。也不必修行,佛陀也不用来人间教化。

◎客观的实相世界不会系缚你,实相世界不是苦海。实相世界是离苦乐两边,是中性的,是中道。

◎佛教所谓的“苦海”是指由凡夫的欲贪、嗔恚、抓取、迎拒……而形成扭曲、变形的世界。

◎正因为“苦海”是由凡夫颠倒梦想所造成,所以才有出离、才有解脱的可能。只要你真的从自我的梦幻世界里醒过来,那个苦海就消失了。苦海消失--涅槃彼岸就现前。

十五              杂  二五三(二五一)

尊者舍利弗言:“所谓无知,无知者是为无明。云何无知?谓眼无常不如实知,是名无知;眼生灭法不如实知,是名无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如是,尊者摩诃拘希罗!于此六触入处如实不知、不见、不无间等、愚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尊者摩诃拘希罗又问尊者舍利弗:“所谓明者,云何为明?”

舍利弗言:“所谓为知,知者是明。为何所知?谓眼无常、眼无常如实知,眼生灭法、眼生灭法如实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尊者摩诃拘希罗!于此六触入处如实知、见、明、觉、悟、慧、无间等,是名为明。”

【法义分享】

◎“ 无明”就是对实相世界的“无知”,也就是对大自然的运行法则“无常、变异、无我”的无知。 导致六根在接触六尘之际产生幻觉而生起盲目的贪爱、抓取、抗拒、嗔恚。因不悟道,所以背道而驰--自讨苦吃。

◎“明”就是了知身心内外、了知实相世界、了知大自然的运行法则。智者是悟道、体道而行道,与大自然的韵律一致。

十六             杂  二六五(一一七一)

如是六根种种境界,各各自求所乐境界,不乐余境界。眼根常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则生其厌。耳根常求可意之声,不可意声则生其厌… …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则生其厌。此六种根种种行处,种种境界,各各不求异根境界。此六种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随觉境界。如彼士夫 系六众生于其坚柱,正出用力随意而去,往反疲极,以绳系故,终依于柱。

诸比丘!我说此譬,欲为汝等显示其义。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处。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著,不可爱色则不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于可意法则不求欲,不可意法则不生厌。是故,比丘!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

【法义分享】

◎ 凡夫是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自我的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梦幻世界。每个自我都有他的“要 ”与“不要”。遇到可意境就拚命抓取、追求;遇到不可意境就嗔恨、排斥。因欲望“无穷”, 所构筑出的苦海也就“无边”。

◎“修行”就是要收摄六根、让身心渐渐柔软澄静下来,以便对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的观察。只要你能如实深观到实相而不去污染,你就会离开二元对立的梦幻世界。

十七              杂  二九七(三一九)

“所谓一切者,云何名一切?”

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我今舍,别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十八              杂  二九九(三二一)

“所谓一切法,云何为一切法?”

佛告婆罗门:“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为一切法。”

【法义分享】

◎“一切”就是你的“世间”。你的世间不会超过你的六根与六尘接触的范围。每个人的世间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理想、欲望、梦境都不同。

点击返回目录页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篇: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