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居士学者 > 陈星桥 > 勿忘世上苦人多

勿忘世上苦人多

发布日期: 2002-01-01 浏览量: 2,814 次浏览

 

——记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

陈星桥

 

从1983年以来,笔者曾三次参访厦门南普陀寺,虽然久闻该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办得生气勃勃,但来去匆匆,未能专门拜访。今年四月末,笔者再一次来到这里,并有幸拜会了南普陀寺方丈、慈善事业基金会会长圣辉法师,还与基金会常务副会长慧然法师以及正兴法师、普陀法师进行了座谈,不禁为他们慈悲为怀、热心慈善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了解到不少基金会的运作情况和成功经验。慈善事业是弘扬佛教慈悲济世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和寺院经济条件的改善,慈善救济将成为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多年来的经验,对于各地佛教界开展慈善事业将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妙湛法师与慈善事业基金会

 

南普陀寺座落于厦门市区东南面五老峰之麓,依山面海,风光秀丽,为我国东南沿海名刹。寺院西端有一处大院落,大门两边各有一匾,分别为“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和“慈善基金会义诊院”。透过院门,可以看到一座三层的古建大楼,颇为雄伟,三楼正中高悬一横匾“慈善”,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手书。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就设在这里。

说到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就不能不提到该会的创始人妙湛法师。妙湛法师为辽宁丹东人,早年就读于师范学校,后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丹东市第一小学校长。日寇侵华时,东北被伪满政权统治,因其名重教育界,且富爱国情操,与抗日救国会有关而遭逮捕,备受折磨。1938年,他于狱中经难友指点,默持观音圣号,未几获释,因而深感持名之益,遂决志学佛。1939年于风城双泉寺剃度,旋赴北京拈花寺受具,同年腊月负笈青岛湛山寺佛学院,亲近高僧倓虚法师数载。后至扬州高旻寺参学于来果禅师座下,颇有省发。1957年,法师卓锡厦门南普陀寺。至“文革”时钟鼓日稀,僧徒星散,他梵行高洁,处危不惊,守志护法,寺院建筑、文物赖以保存。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南普陀寺得以恢复,法师担任住持,矢志重兴道场,数年间修复了南普陀寺及相关多所寺院。1984年,他还力排阻难,恢复闽南佛学院及佛教养正院,培养僧才,使慧炬有继。后又开拓万石莲寺及紫竹林为闽院尼众修学处,广纳学子达数百人。

法师具有殷殷爱国情怀和济世悲愿,教内外凡有困难的人找到他,他都尽力给予帮助。他一生有两大心愿,一是办佛教教育,二是办慈善事业。当寺院修建初具规模、闽南佛学院教学走上正轨之后,便想到要更多回报社会。1989年,他在闽院发起纪念建国四十周年演讲比赛,其主题便定为“念佛不忘爱国”;他认为信佛教的人多、懂佛法的人少,常常分不清邪正,因而于1993年创办佛经赠送处,并与厦门大学合作成立佛学研究班;1994年夏,福建三明地区水灾严重,他冒着倾盆大雨将65000元人民币送往厦门市民政局以救助灾区人民;同年,当他得知重庆所辖綦江、万盛的贫困山区儿童上不起学、生活困难时,马上派“佛教希望工程组委会”的代表赶赴四川,捐赠87900多元给“四川佛教希望工程”,以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妙湛法师常表示:“将自己奉献给众生,愿大家早日成佛”,同时教导学僧们要学习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慈悲精神,“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正是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在海内外信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1994年12月,他创办了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成立伊始即提出“八万四千善行,从六个一百做起”,即一年中要奖励一百位优秀教师、资助一百位失学儿童、一百位孤儿、一百个特困户、一百位孤寡老人和一百位残疾人。这一工程在短短的9个月内便超额完成。为了使慈善捐款专款专用,他创办了专属基金会的法物流通处,其收入供基金会管理、运作开资。1995年,在法师的指示下,基金会开设义诊院,救助那些无钱看病的人。

法师誓愿弘深、悲心恳切,长年为寺院修建、人才培养、扶贫济困、希望工程等弘法利生事业日夜操劳。可惜天不假年,1995年12月,妙湛法师因病溘然西逝,弥留之际犹不忘慈善事业,写下“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遗训。

 

二、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机构设置与管理

 

在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居士的关心支持下,在南普陀寺两序大众的推举下,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于1996年10月24日晋院主持南普陀寺工作,并于1997年3月26日升座,正式接任南普陀寺方丈。他继承和发扬妙湛老法师的慈善理念,对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的管理进行了全面整顿,从而使南普陀寺的慈善事业持续而深入地开展起来。

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行业主管部门为厦门市民政局,但由于是佛教寺院开办的纯民营机构,因而相对独立,建立有比较完善的管理机构和严格的管理办法。目前,该基金会由慈善处、义诊院、法物流通处和佛经赠送处四部分组成,另设有会长室、审计室、宣传室、档案室、文印室、传达室等,计有工作人员33名,其中比丘4人,尼僧8人,其余为护法居士或热心慈善的社会人士。

基金会从不化缘,发心慈善全凭自愿。该会资金来源分为三部分:一是会员的会费;二是社会捐助(南普陀寺大悲殿旁设有募捐处及其功德箱);三是法物流通处。

在资金处理与运用方面,原则上是收到多少就捐出多少,基本上是当年收到的钱当年就运用到受助对象上;经办手续十分严格,要求受助方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当地有关部门证明,经该会部门主管审核后,提交办公会议研究通过,然后组织人员将钱物发放到位,有些项目完成后,还须考核验收;每笔资金的运用都须有经手人、证明人、审计人和财物主管签字;收支情况则定期通过《慈善》年刊(已出版七期)和季报(已出版23期)向会员和社会有关方面公布。

本着佛教慈悲平等的精神,该会在救济或资助时不分种族、地区、信仰和身份,一律平等对待,也不附带任何条件或宗教方面的要求。

慈悲的含义是拔众生苦、与众生乐,是大乘菩萨布施精神的体现,内容包括财施、法施、无畏施,基金会的四众弟子把做慈善工作当作一种修行,积极主动,任劳任怨,注重因果,不计报酬,因而能较好地把捐助人的爱心传达给受助者,并在纾难解困的同时,使受助者感受到佛教的慈悲精神,学会布施,进而帮助更多的人。据了解,有不少受助者事后申请成为了该会的会员。

慈善事业基金会会员不分种族、信仰、国籍,凡愿奉献爱心者均可入会。会员每年交会费120元。基金会每年召开一次会员大会,并定期给会员邮寄该会的报刊;还于每年农历二月廿一日(普贤菩萨圣诞日)免费为会员举办祈福消灾千佛法会,每月初一、初十、二十晚上在南普陀寺大雄宝殿举行共修法会;有时还组织会员朝礼名山胜地或参加一些慈善工作。八年来,基金会共举办各种法会上百场次,组织会员学习佛经,并举办了青年佛学讲修班及“清净之旅”佛教青年夏令营。今年,该会还通过中国工商银行厦门市分行发行一种牡丹慈善卡,这是一种人民币借记卡,可方便会员存取现金、交纳会费、划转善款乃至购物消费等。目前该会会员人数已达24569名。

 

三、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成效与积极影响

 

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成立八年来,以佛教慈悲、平等、博大的胸怀,认真负责、坚忍不拔的精神,开展了内容广泛的慈善救济活动,救助范围遍及全国各地,累计施资达17,426,315.62元,在教内外和海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全国每年需要救助的单位与个人何止千万,一千七百多万元无异于杯水车薪,但作为一所寺院办的慈善事业基金会,在短短八年中就有这么多的付出,是多么难能可贵!尤其对于众多具体受助者来说,这一数字意味着的是希望,是及时雨,是雪中炭;述说的是慈悲精神,是真情奉献,是爱的赞歌。

(一)寻声救苦。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充满了天灾人祸,因而观音菩萨以能寻声救苦而赢得万民的信仰。慈善事业基金会也是这样,常常现身于许多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济活动之中。

1995年入夏,湖南、江西等地连降暴雨,造成大面积的破坏,为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妙湛法师积极响应中国佛教协会的倡议,组织会员捐钱捐物,在较短的时间内,为灾区人民捐款40余万元人民币,衣物3万余件;1998年夏秋期间,神州大地江河泛滥,各地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为此,南普陀寺和基金会在圣辉法师的带领下,全力以赴参与了支援灾区、重建家园的工作,先后10次派人前往各灾区考察慰问,共捐献赈灾款2510970元人民币,捐献衣被76470件,并在黑龙江、湖南、湖北和闽北等地重建希望小学4所,修复了7所小学校舍;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基金会立即向灾区捐款10万元;2001年初,内蒙、新疆两地部分地区连续出现强降雪天气,雪灾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基金会及时向两地灾区捐款20万元;同年夏天,广西、贵州、湖南等地普降大暴雨,导致洪水泛滥,为此基金会工作人员前往三地考察赈灾,资助贵州2个受灾地区灾民27600元、广西3个受灾县44800元、湖南1个受灾县23200元。类似的赈灾济困活动每年都有不少,可以说,“寻声救苦,赈灾解困”已成为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普施甘露。基金会特别关爱特殊教育和社会弱势群体(包括精神病、麻风病患者,残疾人等)。基金会会长圣辉法师常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在节日期间慰问孤寡老人,或到灾区、边远贫困地区访贫问苦。2000年7月,在厦门市开展的助老工程中,基金会助养了69名特困老人,向每位老人发放一年助养费1200元;同年7月26日,资助福建省漳浦县60名白内障患者复明,每人治疗费800元,11月还前往福建省宁德地区考察,资助屏南、周宁、寿宁等几个县的残疾人共88000元;2001年7月,助养了90名特困老人,9月上旬资助湖北省浠水县残联10万元,用于修建残疾人康复中心;同年9月19日,前往福建大田县、尤溪县慰问资助了120名白内障患者,资助金额9.6万元,以帮助他们做复明手术。基金会还常年去厦门市福利中心、漳州长泰县儿童福利院等单位考察,慰问、资助老人和孤儿。2001年12月4日,圣辉法师率队到厦门仙岳医院、南山疗养院和同安区皮肤病防治中心,将8万余元善款送到精神病和麻风病患者手中;12月18日,还前往厦门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为53名吸毒者捐款29150,以帮助他们戒断毒品,找回失去的美好与快乐。

义诊施药也是基金会一项经常性工作。目前义诊院设有内科、外科、针灸科、妇科、骨伤科,有医生6人。该院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农历初一、十五和佛教节日在寺院山门口开展义诊活动,并定期或不定期面向养老院、孤儿院、残疾人和贫困边远地区义诊施药。例如:2000年5月19日,远赴闽西革命老区长汀县,为庵杰乡、四都乡的村民义诊,施药2300多元;6月29日至7月4日,先后在闽北贫困山区松溪县渭田村、水南村进行义诊施药,诊治病人800多名,施药2000多元;9月27日,到厦门同安区新民镇后宅村,义诊人数150余人,施药近2000元;2000年与台湾慈济功德会合作,成功为内地一位白血病患者做了骨髓配对移植。

据统计,从1994年11月14日到2001年12月31日,该会扶贫解困、资助病残、慰问孤老、资助白内障患者226名、资助特困老人520名,用资达7,724,963.98元;义诊40万人次,施药50万元。

(三)播种希望。挽救一个失学的孩子,就是播种一个希望--祖国的希望,也是佛教的希望。早在慈善事业基金会筹备阶段,妙湛法师就与四川的遍能法师、惟贤法师一起创办了佛教希望工程。近几年,基金会更是加大了对希望工程的投入。

199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再次发生洪灾,在湖南重灾区民主垸,58所学校被淹,2万余名学生无法就学。得知这一消息后,圣辉会长立即率基金会同人赶赴灾区考察,并捐款15万元为灾区建一所希望小学。

据统计,基金会成立以来,总计新建19所“南普陀希望小学”,其中1996年在云南省丽江县剑川甸南乡和福建龙岩丰乐建了2所,1998年分别在福建松溪、黑龙江大庆市肇源县和湖南省、湖北省建了5所,1999年分别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益阳市资阳区民主垸、安徽省青阳县建了3所,2000年分别在湖南省汨罗市、福建省上杭县和仙游县、江西省石城县、浙江省永嘉县建了5所,2001年分别在安徽太湖县寺前镇、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福建大田县、厦门市同安区建了4所。此外还资助、修缮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在内的56所学校。另外,基金会还资助大中小学特困生7800人次,其中定向资助从小学至高中学生90名。从1994年至2001年,基金会希望工程用资总计达6,092,746.78元。

(四)爱心无界。当世界上许多国家因为宗教冲突而动荡不宁、爆发流血事件的时候,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却在以佛教的慈悲精神消融着宗教间的藩蓠。

1995年9月27日,厦门市一位叫陈国辉的年轻工人患心脏病住进医院,因付不起医药费而危在旦夕。但当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为他付医药费时,遭到了身为基督教徒的病人家属的非议。可慈善会的创办者妙湛老和尚却说,在他眼中没有宗教的分别,这是一个生命,他尊重生命。慈善基金会捐款4.8万元为陈国辉安装了一个进口永久性的心脏起搏器,令他转危为安。获得新生的陈国辉,向慈善会敬献了“捐赠扶助,功德无量”的锦旗。而且,在观音菩萨圣诞,他也来到庄严的殿堂,献上鲜花,一改基督教徒不进异教教堂、寺院的训诫。

2001年9月14日,河南省漯河市天主堂的刘雅敬神父来信为在中南神学院就读的10名特困生向基金会求助,圣辉会长当即批示:佛教的宗旨就是“慈悲济世,利乐众生”,我们佛教界愿与其他兄弟宗教携手并进,共同振兴中华民族的宗教事业。这次天主教刘雅敬神父给我会写来了求助信,我们应义不容辞地帮助他们,因为慈悲是无限的。随后,基金会资助中南神学院这10名大学生每人2500元,共计25000元。

据了解,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还帮助各地佛协或寺院建立了几十处慈善机构。

除了上述慈善活动以外,慈善事业基金会每年还开展一些具有佛教特色的活动,如印赠经书、放生、保护珍稀动物等。印赠经书,对于信仰者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赈济。基金会每年都要印一些经书和佛像结缘,如2001年度印经书佛像用款达61.78万元,佛经赠送处赠送了《六经合刊》、《地藏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六祖坛经》、《念诵仪规》、《佛教常识答问》、《佛学入门手册》、《竹窗随笔》、《寺庙中的佛法世界》、《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青少年的觉醒》等书10多种,共计32万册,印赠佛像11.8万张。7年来,印赠各类经书上千万册,用资达3,605,660.00元。

为唤起世人尊重生命、慈心不杀的观念,基金会每年都不定期举行护生、放生活动,2001年度放生护生用资达3.5万元。7年来,护生放生用资达297,186.30元。

 

四、结语

 

中国佛教素有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修桥铺路、植树造林、设养病坊和悲田院、施粥施药、赈灾济困一向是佛教徒力行的善举。尤其是近百年来,随着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思想的深入人心,佛教界更加关注现实人生的痛苦和需要,积极参与教育和慈善公益事业。在当代,台湾和香港佛教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尤其是台湾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功德会,规模宏大,享誉世界。改革开放以后,大陆佛教界在慈善事业方面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的创办与成功运作就是一个典型。

长期以来,僧人和寺院都是依靠信众的供养和社会的支持而得以生存和发展,佛教强调要报四重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和佛法恩),积极致力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也是对信众和社会的一种回报。我们常说“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其中慈善事业应是最为重要的事业之一,其意义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记得2000年4月,中国佛教协会在厦门南普陀寺举办了主题为“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使命”的演讲比赛,闽南佛学院女众部学员果彻法师作了“发展济世利人的慈善事业”的生动演讲,并获得第一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演讲中说:

佛教的慈悲形象久已深入人心。今天,人们形容一个出家人的相貌,往往说他慈眉善目;劝人改邪归正,就要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连街上的乞丐也爱找出家人乞讨。

实际上,做慈善事业并不是有钱才能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指点迷津,为人提供种种方便,乃至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亲切的问候,都是在行善。

佛教的慈善事业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多的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受到帮助的人,一方面得到物质的援助,同时心灵也得到净化。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每年都收到许多的锦旗和大量的感谢信,就生动的反映了这一点。

受惠者邱惠琴在信中写到:在此,我及家人感恩至深,深表谢意。我愿用我的生命行菩萨慈悲济世之道,努力去帮助别人,以报答社会及慈善事业基金会对我的关怀和帮助。

受救助的集美轻工业学校学生戴嘉盛表示:毕业后,我定当用我所学贡献国家,尽我所能发扬你们慈悲济世的精神,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另一方面,我们救助别人的同时,也是提高自己道德、升华自己人格的过程。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要对社会和他人有所奉献,何况一名以弘法利生为事业的佛教徒呢!

因此,通过发展慈善事业,解救众生的苦难,不但能使人民安乐、国家安定,而且能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佛教徒藉此才能真正实践和体现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

“勿忘世上苦人多”,只要这世上还有人在苦难中煎熬,慈善事业就应存在下去!

这些朴实的话语,较好地说明了佛教慈善事业的意义与作用,反映出“慈善”的宗旨已深入南普陀寺僧众的心中。

当问到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面临的问题和未来设想时,常务副会长慧然法师说:社会上需要救助的人太多,而我们的力量太有限。他希望有朝一日,大陆各地佛教协会或寺院能合作兴办慈善事业,并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这样可以节省许多运作成本,提高办事效率,以惠及更多需要救助的人。

慈善事业基金会宣传室正兴法师去年写了一首“慈善之歌”--《勿忘世上苦人多》,朴实感人。现录之于后,与大家共勉:

血汗流过,泪也流过,

为了希望,为了生活,

祖辈们奋斗,后辈们拚搏,

世世代代留下真实的传说。

 

你在享受幸福和快乐,

我在承受痛苦和寂寞,

你在温馨的港湾,

我在流浪的角落,

你有健康的体魄,

我受病痛的折磨,

你在笑语欢歌,

我渴望一张小小的书桌。

 

春天来了开出芳香的花朵,

秋天到了花在忧伤的凋落,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旦夕祸福,

你也记着,我也记着,

勿忘世上苦人多。

 

(原载《法音》2002年第6期)

编辑:李路野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