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与佛教自身建设
发布日期: 2001-01-01 浏览量: 3,021 次浏览
——纪念印光大师圆寂六十周年
陈星桥
印光大师(1861-1940)一生处在中国饱经内忧外患的、最危难的年代,也是中国佛教极度衰落、教难不断的时期。而正是在这非常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大量的思想家、宗教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其中,印光大师即是一位不世出的、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的一代宗师。
印光大师对中国近代佛教的贡献甚多,主要表现在:
一、专弘净土,力倡持名念佛法门,并编著有《文钞》行世,深化、完善了净土宗理论体系。
二、创办"弘化社",主持校订、刻印、流通了大量佛教书籍。
三、创立了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念佛道场及其制度,影响至今。
四、解行并进,以身作则,感染、度化了无数善男信女。
今年是印光大师圆寂六十周年。尽管六十年来,中国社会和中国佛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印光大师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对于当今佛教界和净土宗的自身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作用。
一、以戒为师 搞好佛教的教制建设
大家知道,制度和道德重建是包括佛教界在内的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两个重大课题。清季以来,不少汉传佛教寺院即存在"三滥"现象,即剃度滥、传戒滥、住持滥。一些僧众热衷于应酬经忏,不注重修学,素质低下。封建制度的解体,使旧有的寺院管理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僧人素质的下降更使佛教的教化职能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印光大师非常敏锐地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给泰顺谢融脱居士的书信中说:"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观时机,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祸广覃于后世,至今泛滥至极,纵有知识欲一整顿,无从措手,可不哀哉!"可见印光大师是非常希望整顿僧制和提高僧众素质的,只是在旧中国,佛教界一盘散沙、积重难返而已。
印光大师一生没提什么"整顿僧伽制度"或"改革佛教",在这方面他是一个实干家,主张从我做起。为了对治"三滥"等时弊,"不与流俗同起倒",印光大师除自己坚持不做方丈、不收剃徒弟外,还在创建灵岩山十方净土专修道场时,制订了五大规约以及《灵岩念诵仪规》和"念佛堂"等堂口每日行持细则、规约,其中五大规约为:
1、住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
2、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
3、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升座,不招外方来听耳。
4、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
5、无论任何人,不得在寺内收剃徒弟。
以上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
从这五条规约可以看出,印光大师十分憧憬十方丛林以德为尊、六和共住的生活,对当时寺院的丛林制度沦替、法眷私属、寺院子孙化、生活经忏化诸弊端和陋习深为不满,因而他专门制订了一套净土道场的管理制度。它们的制订与实施比较成功,使灵岩山寺道风丕振,至今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这是印光大师对净土宗制度建设的一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恢复或新建了上万所寺院,为了加强寺院管理,中国佛教协会先后制定了《全国汉族地区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和《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退职的规定》、《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等。尽管如此,寺院子孙化、生活经忏化诸弊端仍相当严重;一些寺院攀大求"洋",或忙于应酬佛像开光、方丈升座等法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僧人信仰淡化,争名夺利,贪图享受。这些都给寺院的管理和道风建设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应当从印光大师的教制理念和实践中汲取精神和力量。事实表明,凡是教制建设搞得好,住持能以身作则的,道风就好,常住兴旺,四众安和。如比较知名的福建莆田广化寺、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厦门南普陀寺、河北赵县柏林禅寺、苏州灵岩山寺、五台山普寿寺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重视因果 搞好佛教的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
因果业报理论基于佛教的缘起思想,是佛教的一种根本理论,对于社会道德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印光大师即非常重视佛教的因果业报理论,每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劝人。他认为: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约佛法论,从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今之世乱日极,民不聊生,皆由不讲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所致也。"(见三编《文钞》下册P638《复林赞华居士书》)"光常谓:′家庭教育为治安之本,因果报应为制心之法。'"(见三编《文钞》P631《复章缘净居士书》)印光大师的《文钞》,除了弘扬净土理论之外,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在劝人改恶向善,修福积德。他一生援儒入佛,主张融会儒佛思想,平日常以孔孟人伦道德及念佛教人。他认为: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儒佛二教并弘,实出于古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中华文化融合的需要。如他说:"忠之一字,义贯万行。人若存心以忠,必能孝亲敬兄,睦族信友,矜恤孤寡,仁民爱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矣。何也?以忠则不欺,不欺则尽分,尽分则属已分中事,自必务乎实行,决无虚应故事,不尽己心己力之虞。近世虽则推倒帝制,然须事事讲忠。"(见《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示修持方法·杨椒山言行录序》)
尤其可贵的是,他不仅劝导别人,而且自己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印光大师许多感人的事迹来:
1、一生爱国爱教。如当年印光大师对日寇的侵华罪行义愤填膺,对汉奸助纣为虐的行径更是严加谴责。在《 复宁德晋居士书》中说:"日人以豺虎之心,欲吞吾国。吾国许多人私受日人之贿,为彼作走狗,致彼之凶势益大。使无人为彼用,决不至有如此之横暴也。"(见三编《文钞》上册P210)1937年有一日本军官拿出当时日本修订出版的《大正藏》,欲赠送给灵岩山寺,印光大师当即拒绝。他委婉而又坚决地说:"我们这里的僧众都是念经的僧人,不是研究经文的僧人。请把你们这么好的《大藏经》转送给有关研究人员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代高僧严正不阿的民族气节。
至于印光大师保全寺产、维护佛教合法权益方面的事迹就更多。如1922年,江苏省义务教育期成会会长等呈准省政府,借寺庙作校舍,经印光大师安排调停,得以制止;1927年,全国刮起庙产兴学风潮,印光大师与谛闲法师一起上书民国段祺瑞政府,又多方设法,才使当时政府已经制定的"驱僧夺产"条例被搁置起来。
2、一生教诫世人"老实念佛",反对迷信与神化个人。如近代著名佛教学者江谦(字易园),早期虔诚奉佛,并皈依谛闲法师和印光大师,后期沉缅于扶乩,笃信乩坛所语,遭到印光大师的严厉批评:"被乩语赞叹得头脑已昏"、"……好誉而迷之已极,竟将乩语视作圣旨。"并指出"若易园者,初则知见尚可,提倡颇切,今则正知见已无……而不知其全身堕在粪坑子里,何可为清净香洁也。"(见三编《文钞》上册P151《复胡慧彻居士书》)
有些涉及印光大师的感应事迹,他都予以淡化,叫人勿事声张。如印光大师在一封给其皈依弟子的信中,自述到宁波阿育王寺朝拜,观看佛舍利的经过。说自己"并无甚感应奇特之事……。"并告诫其弟子诸人"切不可妄造谣言,以无感应为有感应,则罪过不浅矣!"(见三编《文钞》下册P736《复袁德常居士书》)
3、真参实修,淡薄名利。印光大师一生"以法为重,以道为尊,名闻利养不介于怀。"出家以后:三十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来往,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中年时期,赴各地参学苦行,充当行单。后多次闭关,遍阅经藏,念佛不辍。书信来往,皆以"常惭愧僧"自称。凡有所请益,大师皆妙契机宜,博征旁引,不拘于一说,不谈玄说妙,但劝人"老实念佛"。
1939年至1940年间,大师的皈依弟子等计划为印光大师庆贺八十寿诞,他知道后,坚决反对。他说:"光一生不与流俗同起倒。什么八十不八十!有为光言祝寿者,光不但不领情,且深恶痛绝,以为大辱。祈勿以此为光言,若对光言祝寿者,是视光为流俗矣!又及。"(见三编《文钞》上册P422《与严伯放居士书》)有一次印光大师召集灵岩山寺僧众及在山居士讲话:"听说众道友在为我筹办八十寿辰祝寿活动。感谢大家的一片诚心好意。不要办了,因为我个人反对搞祝寿活动。社会上有一些人为显示权势、扩张势力而办寿,也有些人为敛财、为扬名而办寿,他们都把办寿引为光荣,可是我印光引为可耻!"(见《名僧录·回忆印光大师二、三事》)印光大师圆寂前,亦不忘嘱咐灵岩山寺方丈真达和尚:"汝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
4、俭朴刻苦,勤劳惜福。印光大师虽名闻遐迩,然"刻苦俭朴,一如故昔,洒扫洗涤,亲自操作,粒粟寸纸珍若拱壁。"他严己宽人,助人为乐,一旦有钱,从不储蓄,不是救济孤苦,就是印经赠人,或办慈善事业,而自己却总是"破衲粗粝,一生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在《略说印光大师之盛德》一文中,弘一法师回忆说:"大师一生于此事(指惜福)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师每日晨时仅粥一大碗,无菜……饭菜尽已,注开水于碗中将涤荡以嗽口入肚,与晨无异……。"若看见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等,必大呵曰:"汝有多大福气,竟如此糟蹋!"在苏州报国寺时,真达法师请他到灵岩山去看一看,已经替他准备了轿子,但他坚决不肯坐轿,从上山到下山,拄杖步行。印光大师这种苦行僧式的道德生活、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知感染、教化了多少人!
印光大师一生不尚玄谈,惟深信因果,老实念佛,老实做人,且常以因果之理教导人,整部《文钞》也不外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念佛。他为自卑者找回自信,为迷失者确立道德理念,挽狂澜于既倒。在他的影响下,灵岩山寺道风丕振,声名远播。我们应学习印光大师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尤其是寺院僧尼应不断加强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只有这样,方不负人天师表之称,众生的灵魂工程师之誉。
三、弘扬《印光大师文钞》 搞好佛教的人才建设和文化建设
如今,印光大师圆寂已经六十周年,中国和世界乃至佛教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印光大师当年痛斥的许多佛教弊端,不时常在异地重现,而且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潮中,一些寺院管理混乱,部分僧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追求享乐、腐化堕落的现象日益严重。佛教的自身建设任重道远。正因如此,集中反映了印光大师嘉言懿行的《印光大师文钞》就弥足珍贵,无疑是当今佛教界搞好自身建设的一大宝贵资源,应当深入研究,大力弘扬。不过当今教内外的环境同印光大师时代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而佛教是讲契理契机的,因此就有一个如何继承乃至创造性地予以发展的问题。
常言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教的人才要求与社会上的人才培养是不同的,关键在于一个"道"和一个"德"字。固然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都必须以道、德二字为核心,为基础。灵岩山寺方丈明学法师秉承印光大师遗风,在创办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的过程中,一向提倡学修一体化,学院生活丛林化。二十年来,该院培养了不少德才兼备的人才,效果是显著的。我以为,《印光大师文钞》中充满了作育人才的理念和教导,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并借鉴灵岩山寺的办学经验,对于搞好当前佛教的人才建设还是十分有益的。
其次,在末法时期,净土宗成为了一个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的一大方便法门。由于念佛修净土重在真信切愿,原无所谓在家出家的,甚至在家修净土更具优势,因而净土宗拥有最广大的信众。因此,印光大师一生弘法教化的重心是在家信众。在家信众人才众多,护法弘法热情高,但成分复杂,要摄化他们,必须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佛法造诣,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而《印光大师文钞》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而且多从真参实修中得来。在印光大师的感召下,广大净土宗弟子勤修三福,积极从事文化教育、出版流通以及社会慈善公益等弘法利生事业,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当今,我们通过深入学习《印光大师文钞》,对于加强佛教的文化建设也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净土宗是博大精深的佛教中的一部分,在继承、弘扬的过程中,我们应避免将它与整体佛教和其它宗派对立起来,应避免修行方法的简单化、绝对化;应与被教界广泛认同的人间佛教思想相结合,多做一些弘法和慈善公益事业,避免被误认为净土宗仅仅是关注死亡或来世的宗派;应对世界上有关净土宗的理论和实际进行研究和交流,同时对所谓的"本愿法门"或其它似是而非的附佛外道、邪教进行必要的研究和清算。
从净土宗的理论与修行方法来说,一方面应作深入、系统的研究,一方面要结合时代机宜作通俗性的阐释,或利用现代化的资讯手段广为宣传,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因特网等等。同时还应组织灵活多样的净土法门讲学活动和念佛修行活动,使广大的信众得到良好的信仰指导、修行帮助或临终关怀。
从教制或寺院管理来说,净土专修道场应根据印光大师的教制理念,制订既有净土宗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的管理制度,组织形式也可灵活多样,一味因循守旧是不行的。其它宗派也可从印光大师的教制理念中汲取经验,搞好寺院的管理。
从佛教徒个人来说,应不断从印光大师的嘉言懿行中汲取信心和力量,应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树立全体佛教的理念,本着菩萨四宏誓愿,以勤劳刻苦、坚忍不拔的精神,开放、乐观、积极的心态,在各自的岗位上致力于弘法利生、庄严国土的事业。在修行方法上不妨根据自己的根机,一门深入,"老实念佛"。
(原载《弘化》2001年??期)
编辑:李路野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