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第一 办学第一 人才第一
发布日期: 2000-01-01 浏览量: 3,357 次浏览
——广东陆丰市清云山定光寺宏慧法师访谈录
陈星桥
广东省陆丰市市郊有一座清云山,山势秀美,林木葱葱,溪水潺潺,鸟语花香。清云山东麓有一座定光寺,殿宇雄伟,依山而建,气势如虹。置身其间,有一种清凉超尘的感觉。由定光寺承办的广东尼众佛学院就座落在此,200多位青年尼僧身着深色的海青或长衫,穿梭于殿堂、校舍之间,俨然一道佛国风景线。
定光寺住持宏慧法师已是83岁的老人了。他中等身材,穿着朴素,面容清癯,颇具仙风道骨。若别人不作介绍,人们很难想到他就是定光寺的中兴者、方丈和尼众佛学院院长。他虽身兼多职,生活非常俭朴,从不讲究排场,方丈室简陋得一目了然。寺内接待客人的上客堂里全是高级的席梦思床,而他仍在用着已使用了多年的旧床、旧蚊帐。会客厅里挂着几幅字画,供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再就是几张办公桌椅,别无它物。谈话间,得知法师原籍广东陆丰碣石镇,俗名陈吾寿,兄弟五人,是家中长子。9岁时进碣石大帝公私塾读书,因家境贫寒,只念了四个月书,此后随父亲学做生意。但他聪明好学,习练书法,遂善行书。他自幼不喜荤腥,青年时信佛,时常诵经礼佛,恭敬三宝。因读《金刚经》,顿感人生无常,一切皆空,遂生出家之念。22岁时离开家乡,独自前往潮州开元寺出家。时值抗战,未能圆其出家之梦。随后又前往海丰捷胜得道庵请求出家,因缘亦未成熟。23岁时在清云山罗堂庵(定光寺前身),因志笃行坚,苦心向道,被宽鉴上人收归门下,赐法名惠纯,得遂出家之愿。从此在山中砍柴、采茶、种地,礼佛诵经。
谈到他与定光寺的因缘,法师介绍说,定光寺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原名清云寺(又叫罗堂庵),清道光十年秋(1830)由高僧宽鉴重修。道光年间(1853)南沃叠石岩黄檗宗传人仁智大师渡海参学时,见该寺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佛门胜地,再三叮嘱门下,务必使宝刹重辉。1928年寺院被国民党诬指藏匿共产党人而焚毁。1941年,我几经辗转,复入该寺居住。在一片残垣断壁中,结庐躬耕,垦植荒山。1944年,我偕弟子披荆斩棘,衔泥苦筑,建成一座五间式的庵寺。解放后,依旧在这块土地上,与弟子们种稻种菜,自食其力。1958年曾一度蒙冤入狱。1967年寺院又被毁,僧人流散,山田改为林场,庵寺夷为平地,我只好回乡务农。然而身处动乱年代,我始终不忘自己佛子身份,尤其不甘心宝刹没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1979年,我又回到清云山决心重建寺宇。先搭建了几间僧舍,带着几位徒弟种粮种菜,修路建房。1983年5月,政府同意清云寺恢复开放,我先建了现在最上面的观音阁和两边的厢房以及厨房等建筑,改寺名为定光寺。当时交通不便,砖瓦和水泥等材料都是我们一担一担挑上山的。
经过十多年的修建,定光寺由原先的几间房子发展到如今的规模。主要建筑是在1990年以后才开始修建的,我们从半山腰的观音阁一直修到山脚下,中轴线上有观音阁、教学大楼、藏经楼、念佛堂、大雄宝殿、天王殿、牌楼,两旁有斋堂、法堂、宿舍大楼、功德堂、祖师堂、钟楼、鼓楼、招待所等共有二十二栋楼房建筑。筹建教学大楼时,当时有人说,不要把教学大楼建在寺中心,建在旁边好。我坚持把教学大楼建在寺中心,表示定光寺今后的发展是以教育为主,办学第一。有了人才,寺庙才会兴旺,佛教才会有前途。
说到办尼众佛学院的因缘时,老法师十分激动。他说,我今年已经83岁了,为佛教服务恐怕没有几年了。整个寺庙建筑都是自己买材料,自己监工管理,为的是建好寺庙,保证质量,给后人打下基础。道由人弘,佛教的发展,主要靠人才。我们不能只图一寺的兴盛和个人的享受,要有宽广的胸怀与远大的眼光,要尽我的能力为佛门做点事情。1995年秋,厦门妙湛法师与我商量共同办学,送来了近百名女众学员和几位法师。最初办培训班条件比较简陋,经过几年的努力,才有今天广东尼众佛学院的规模和成绩。
目前寺庙常住只有20人,主要是为佛学院服务。佛学院现有法师和管理人员共28人,外聘兼职讲师和教授25人。两个预科班有学员90人,三个本科班有学员115人,一个研究班有学员15人,一共220人。学员来自十几个省市。
说到佛学院的管理,宏慧法师说,我一般尊重主管副院长和教务处的意见,让他们去具体操作。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僧格的培养,要坚持学修并重,增长信心,树立正信;二是建立健全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从法师到学僧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行规范化管理;三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坚持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五是关注科技信息的进步,吸取社会办学的经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院今年初购买了45台电脑,建立了电脑室,开设了电脑课。
一般由教务处、教导处负责学院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按照“学修一体化,学院生活丛林化”的精神,制定了《法师、老师守则》、《监学、班主任守则》、《学生守则》、《课堂规约》、《殿堂规约》、《斋堂规约》、《日常生活规约》等规章制度。同时在师生中大力提倡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使学生上殿、过堂、布萨、佛事都如法如律,在管理体制上责任明确、层次清楚,基本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学院课程为六年制,分预科班二年和本科班四年二个级别。课程有佛学基础、成佛之道、劝发菩提心文、遗教三经、俱舍论、唯识、天台四教仪、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法华经、楞严经、解深密经、丛林仪规、梵呗,以及以戒定慧三学为纲的佛教各宗派代表经论、重要典籍和著述,引导学生树立正信正见,认识和把握佛教整体思想的原貌,继承传统,适应时代,既能自行化他,又能作深一层研修。社会文化课则开设有中专语文、大学语文、古代汉语、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宗教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逻辑、英语、写作、电脑、时政、法律、书法等,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政治觉悟和应世能力。
当问到目前尼众佛学院的师资、教材、资金等问题时,老法师不无忧虑:统观目前佛教各院校,都存在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现象,广东尼众佛学院亦不例外。现在社会上的教育,已有了改革进步,今后小学教员要有大专学历,大学教员要有博士学历。目前各地佛学院教学水平较低,因为在佛学院授课的法师,大都是从佛学院刚毕业的青年法师,要想提高教学水准和效果有一定的难度,聘请通宗通教的法师更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年开办了研究班,从本院的毕业生中录取了15名品学兼优的学僧进行研究生教育,并要求在职的法师全部参加研究班进修。这样用三至四年的时间,学院便可以培养出一批教学与研究人才。教材的问题,也是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目前佛学院的佛学教材,基本选用一些代表性经论典籍,由浅入深进行教学,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缺乏一套系统的佛教院校教材。我们希望佛教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能合作编写出一套适合各级佛教院校的统一的佛学教材。在此之前,我院计划在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中能整理和编写出一部分适合本院的佛学教材。至于资金问题,因为目前定光寺是一面搞建设,一面办学院,资金确实有些困难;但过了这几年,建设搞好了,办学资金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听到老法师这一番充满信心的介绍,不由肃然起敬,心中燃起对佛教未来的希望。我偶然听到几位游客说:真没有想到,两三年没来清云山,怎么就冒出了这么多殿宇楼阁和这么多年轻的“小和尚”!我原本以为清云山地处偏僻,定光寺也“名不见经传”,能有什么特色?来了一看,没想到,这么偏僻的山沟沟里,竟蕴藏着勃勃生机。二三百个莘莘学子在这里认真学习,教学设施如此先进,修学环境如此优雅,学院管理这么规范,真是出乎意料!
尤其可贵的是,以宏慧法师为首的定光寺常住始终以办好佛教教育为中心,寺庙的收入主要用于办学和相关事业上。老法师曾说:教育第一,办学第一,人才第一。他的这种办学精神和理念令人钦佩。我在拜别老法师之时,不由地萌发这样一种心声:希望定光寺常住兴旺,广东尼众佛学院越办越好!
(原载《法音》2000年第9期)
编辑:李路野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