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居士学者 > 陈星桥 > 净土思想略述

净土思想略述

发布日期: 1994-01-01 浏览量: 4,601 次浏览

陈星桥

 

佛经将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称为娑婆世界。娑婆者堪忍之意,谓此世界贪嗔痴慢,秽恶不净,八苦交煎,而众生犹能忍受,不思出离,故名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以大悲心,作狮子吼,说法四十九年,创立佛教,目的无非化导众生,离此秽土而生净土。
那么什么是净土,净土又在何方呢?从理上说,万法唯心,此方众生悭贪嫉妒、嗔恚骄慢,娑婆乃共业所感。若离三毒,当下即是净土。故《维摩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为显此义,在《维摩经》中,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为天龙八部显示佛眼中的娑婆世界,清净庄严,殊妙绝伦。可见净土、秽土,唯在自心。

释尊常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称为三法印。它昭示我们要对生灭无常的世间起厌离心,深入观察诸法从因缘生,无我,无实,从而断惑证真,入涅槃城。涅槃者,即不生不灭之义。既获涅槃,则烦恼永断,自性净土显现。此自性净土远离分别对待,法界一如,因而是不为时空所局限的。

不过从事上说,经有明文:“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它是阿弥陀佛于因地中发四十八大愿,经历劫修行,感应而成。一些人喜欢高谈唯心净土,而于极乐净土讳莫如深,这是不对的。理上虽说净土秽土无非因缘幻化,然理不碍事,从众生的感受来说,净秽总是森然有别的。我们既承认此方秽土之幻有,又怎能仅依唯心净土说而忽视或否认他方净土之幻有呢!大乘融会三法印而倡导一实相印,即谓诸法因缘幻化即毕竟空,而毕竟空中不碍群有。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故能不为自己求安乐,灰身泯智,但愿众生得离苦,广行六度万行,庄严佛土。正因如此,佛国净土非但不是子虚乌有,而且数若恒沙。如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阿閦佛的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以及《法华经》的灵山净土、《华严经》的华藏世界等等。其中极乐世界和兜率内院为此土最重要的净土信仰。尤其是《佛说阿弥陀经》倡导的极乐净土信仰,契理契机,简便易行,三根普被,千余年来得到众多高僧大德的弘扬,蔚然形成为中国佛教中影响至深至广的一大宗派--净土宗。

一般认为净土信仰强调依靠他力,其实这也只是相对而言。如净土宗观像、观想、实相、持名四种念佛中,前三者就偏重依靠自力。即以持名而言,也须有真切信愿,并积集一定的往生资粮,否则也难与阿弥陀佛的悲愿相应。故六祖云:“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说明净土信仰也须重视“自净其意”。当年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在东林寺与一百二十多位同志共结莲社,建斋立誓,期生净土,其信心之切,修养之高,至今传为美谈。

与净宗行人不同,参禅研教者是强调自力修行的。虽不一定现生即能超凡入圣,但禅教若契其机,则现世是可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实际上他们是通过断惑离染修习唯心净土的。不过在末法时代,奉劝这些人要有自知之明,若自感业障甚深,最好能以诸修行功德回向往生极乐,即兼修净土。因为极乐净土是可以带业往生的。唐宋以降,各宗大德兼修净土的比比皆是,足资借鉴。

有的人认为,净土信仰是专求出离,着眼于后世的,对现实社会无益。其实这也有失片面。一、修净业者一般较重视积集往生资粮,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乃至禅定、智慧都须兼修,虽为他方净土而修,客观上不也在庄严此方国土吗!二、净土宗修行简便易行,不仅不影响人们的资生事业,还有利于人们安顿人生,予人以精神寄托和临终关怀,这在物质文明日益丰富,人情日见淡薄的今天,尤可宝贵。三、专心净业者,一句佛号念念相继,“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它对于人的身心康宁是有益的。我们从许多往生事迹中看到,一些普普通通的老爷爷老太太竟能预知时至,无疾而终。这是很多自命不凡的气功师都望尘莫及的。

当然,人们对净土信仰的讥讽也并非无的放矢。近百余年来,的确有相当一部分寺庙放弃了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和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三大优良传统,热衷于在开光、升座和经忏佛事中搞形式主义的东西。一些僧尼往往表现为内无真参实学,外无利生济世之才;在信众方面则往往求教无门,各种迷信盛行,甚而放弃自身的修学,而将消灾、超生的希望寄托在经忏佛事上,因而使整个佛教界暮气沉沉。当西学东渐,社会掀起废寺兴学之风时,佛教界才如大梦初醒,许多大德和有识之士纷纷奋起振兴佛教,或力倡持戒参禅,或四出弘宗演教,或大力办刊兴学,使佛教界初步出现一个新气象。尤其是太虚法师慧眼独具,针对激剧发展的社会潮流,提出了人生佛教的口号,号召广大教徒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以菩萨慈悲济世的忘我精神积极地参与社会的改良与进步,努力建设一个人间净土。历史发展到今天,他的这种思想已经越来越多地为广大佛教徒所接受。我以为,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净土宗是并不矛盾的。试想一下,修净土的人何尝不愿意看到或促成自己所处的社会安定,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相敬相爱呢!如果说以往净土修行者客观上起着净化人生作用的话,那么人间佛教思想只是希望他们主观上也积极地参与人间净土的建设,这不仅有利于社会,也有益于佛教。从当代日本、香港的净土宗来看,他们在精进修行佛国净土的同时,还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如开展各种慈善事业,兴办教育,办刊出书,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甚至参与社会问题的咨询、决策,努力争取世界和平,使佛教的慈悲精神的智慧之光,融入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效果是比较好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当代的净土思想应更开阔一些,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应涵盖以下三个内容:

一、唯心净土思想。万法唯心,心净则国土净。这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当然也是各宗各派包括净土宗的根本思想。只有认清唯心净土之理,才会更自觉地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若依之修净土,也较易与极乐世界上品莲台相应。

二、人间净土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庄严国土的广大行愿。修净土者一般对娑婆世界的缺陷是有深切认识的,这就更需要他们以大乘佛教慈悲忘我的精神去化导、去改良,由自身的净化而影响一家、一村乃至一国的净化。环境的净化,功德的积累,返过来更能增进自身的净化。佛经说于娑婆世界精进修行一年,超过佛国净土修行一劫,其寓意即在于此。许多修净土者都发愿往生净土,至不退转后,重返娑婆,广度众生。这至少表明他们是不忘报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的,是愿建设人间净土的。

三、佛国净土思想。这是净土宗的基本思想。修净土者必须坚信佛国净土实有。一者由于它是释迦牟尼佛金口宣说,真实不虚。二者只有深信切愿,才能与阿弥陀佛的悲愿相应,才能往生极乐世界,故大德云: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当然,根据佛经,修净土者还是须积集往生资粮的。这就要求他们除持名念佛外,尽可能地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当然也包括人间净土的建设,而关键是要以所修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原载《法音》1994年第9期)

编辑:李路野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