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解脱道论·头陀品第三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2,873 次浏览
头陀品第三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问尔时净戒坐禅人,心欲成就胜善功德,又为欲得头陀功德,当如是成就。
何故受此头陀功德。答为坐禅人性不一种。为于少欲。为于知足。为于无疑。为于灭爱。为欲增长勇猛精进。为自少营不受外施。为于安住。为断所著守护戒善。是诸定众具。是初圣种。是胜功德观。
何者为头陀。有十三法二法衣相应。谓粪扫衣及三衣五法乞食相应。谓乞食次第乞食。一坐食节量食。时后不食。五法坐卧相应。一无事处坐。二树下坐。三露地坐。四冢间坐。五遇得处。坐一勇猛相应有一种。谓常坐不卧。
云何粪扫衣。答性能受持是谓为性。余亦如是。
云何受粪扫衣。断居士施。
云何受三衣。谓断长衣。
云何乞食。谓断他请。
云何次第乞食。谓断超越乞。
云何一坐食。谓不再坐。
云何节量食。断于贪恣。
云何时后不食。谓断于后望。
云何无事处坐。断聚落住。
云何树下坐。断屋舍住。
云何露地坐。断众覆处。
云何冢间坐。断余胜处。
云何遇得坐。断贪乐处。
云何常坐不卧。谓离寝寐。
何故受粪扫衣。见居士衣有求乞等过。复见受持纳衣功德。我见如是断居士施故受纳衣。云何受纳衣功德。以似居士衣受持无阙。得不由他失亦不忧。心无贪染盗贼不取。足用常用少所经营。善人所习是行无疑。胜善相应现法乐住。令人欣慕使得正受。是纳衣功德。佛所称叹。
问纳衣有几。何人受持。何因而失。答纳衣有二种。一无主守护。二世人所弃。或于冢间。或于粪扫。或于市肆。或于道路。拾剪浣染掩缉裁缝成就受持。此谓无主。或剪凿之余。牛鼠所啮。或火所烧。或人所掷。施覆尸衣及外道服。此谓世人所弃。
云何受粪扫衣。若比丘断居士施。是谓受粪扫衣。云何失。若比丘受居士施。此谓失纳衣。
云何受三衣。为有长衣应须净施守护受着。知是等过。见三衣功德。我从今日弃舍长衣故受三衣。云何受三衣功德。善人所行离畜游长。少于营造约身知足。如鸟飞空无所顾恋。善人所习是法无疑。
问云何名三衣。云何为受。云何为失。答谓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此谓三衣。云何受三衣。若比丘不畜盈长。是受三衣。若受四衣。是名为失。
云何受乞食。若受他请则妨自业。不为悦人。不与非法比丘接膝共坐。知是过患。复见乞食功德。我从今日断受他请。受乞食法。云何乞食功德。依心所愿进止自由。不希供饍。消除懈怠。断灭憍慢不贪滋味。饶益众生。常于四方心无限碍。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请有几种。云何为受。云何为失。答请有三种。一似食请。二就请。三过请。除此三种请受乞食。若受三请是失乞食。云何受次第乞食。若于次第处得多美味则不重往。若其重往则受常食。若有疑处亦应远离。知是过患。复见次第功德。我从今日舍非次乞受次第乞。云何次第乞功德。以平等心饶益一切。除憎嫉恶断游狎过。不喜唤召不乐多语。远人宅舍。离于疾行。如月希现人所瞻仰。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云何名次第乞。云何为受。云何为失。答若比丘始行乞食入于聚落。从最后家以为初次。此谓次第行乞。云何为失。谓超越邻比是名为失。
云何受一坐食。谓于二坐处数坐数受食数洗钵。与此相违名一坐食。善人所行是业无疑。知如是过。见一坐食功德。是故应受。我从今日舍二坐食一坐食。云何一坐食功德。不多不少不贪不净施。无诸病恼起居无妨。自事安乐。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云何受一坐食。云何为边。云何为失。答边有三种。谓坐边水边食边。云何坐边。食已犹坐。受水洗钵不得更食。此谓水边。云何食边。若于揣食生最后想。若吞不更食。此谓食边。若经二坐则失一食。除水药等。诸佛所叹。此谓食边。
云何受节量食。若飡饮无度增身睡重。常生贪乐为腹无厌。知是过已。见节量功德。我从今日断不贪恣受节量食。云何节食功德。筹量所食不恣于腹。多食增羸。知而不乐。除贪灭病断诸懈怠。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云何受节量食。云何为失。答若受饭食应自思惟。所须多少。以为常准。不取长食。善知筹量断无期度。谓节量食。若不如是此则为失。
云何受时后不食。断于望想离于长食。知是过患。见时后不食功德。我从今日断于长食。受时后不食。云何时后不食功德。断所贪乐节护其身。离于宿食息所营求。无告于他不随心欲。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时后几种。云何为受。云何为失。答时后有二种。谓不节边受持边。云何不节边。若受长食得别请罪不当更食。云何受持边。已食二十一揣食。不当更受。时后不食则断于长。若受长食失时后不食。
云何受无事处。国中喧杂识触五尘心生染乐。若住闹处去来纷动。知是过患。复见无事处功德。我从今日断国中住受无事处。云何无事处功德。离于国中喧杂识触五尘心生染乐。若住闹处去来纷动。见十种语功德最胜可爱。天人欢喜。不乐狎俗乐得寂。寂乐少声从心禅坐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云何最后无事处。云何为受。云何为失。答离于国城。栖处郊外。避于边远。取中人四肘五百弓内。是最后无事处。除国中住。此谓无事处。若住国中则失无事处。
云何受树下坐。舍于覆处不积畜。修治贪受求索。知是为过。见树下功德。我从今日断于覆处受树下住。云何树下功德。依乐可爱不交世俗乐离作务与天同止。断住处嫉及离爱着。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何树可住。何树可离。云何而受。云何能失。答于日中时树影至处。及无风时叶所堕处。是所可住。除危朽树空腐树鬼神树。离诸覆处是受树下。若往覆处则失树下。
云何受露地住。不乐覆处及在树下藏畜物处。知是过患。见露住功德。我从今日断不乐处受露地住。云何露住功德。莫往不乐处。断懈怠睡眠。犹如野鹿随意而行无所追慕。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云何为受。云何为失。断于覆处及在树下。是受露住。若住覆处及在树下。则失露住。
云何受冢间住。若于余处少行放逸。不起畏恶。知是过患。见冢间功德。我从今日断于余处受冢间住。云何受冢间功德。得死时念。得不净相。得非人敬重。不起放逸。伏于欲染。多所厌患。不惧可畏。观身空寂。断计常想。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云何受冢间功德。于何可住。于何可行。何受何失。答若恒有人常多哭泣。恒有烟火。若初欲住如是冢间。当先观察。有余静处。便可往住。若比丘止于冢间。不当作房及安床座。不从风坐不逆风住。卧时不熟。无食鱼味。不饮乳酪不食麻粹。不触肴肉。不住屋中。不安钵器。若人已去捉持坐具及余衣物。往到冢间。当其住处如掷物远。明相现时摄诸衣具还僧伽蓝。除余处住。是谓冢间。若住余处则名为失。
云何受遇得处住。不乐人所贪。不恼他令避。知是过患。见遇得处功德。我从今日断贪住处受遇得处。云何遇得处功德。觅知足处。贪于寂静。断多爱乐。人所敬重。住于慈悲一向敛摄。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云何为受。云何为失。断贪所止。是谓依遇。若往乐处则名为失。
云何受常坐不卧。于所住处睡眠懈怠。知是过患。见常坐功德。我从今日断于惛卧。受常坐不卧。云何常坐功德。断生怠处。除为身嫉离染触乐少于缠睡。常多寂静堪修禅胜。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云何为受。云何为失。谓断睡卧。若寝名失。
云何离粪扫衣。于居士施衣刍麻古贝憍奢耶钦婆罗等。以方便受不失纳衣。
云何三衣。若畜长衣已过十日。有月望衣。有功德衣。又有长衣。为护卧具敷具覆疮衣手巾雨浴衣不受持不净施。若以方便不失三衣。
云何乞食方便。若僧次食及常住食。行筹食十五日食。布萨食众食寺食。以方便受不失乞食。若见此过亦应舍离。
云何次第乞食方便。见象马等当门而斗可羞鄙处。诸如是等若见宜避。又见旃陀罗覆钵。学家随和上阇梨客行比丘。诸如是等方便而越。不失次第。
云何一坐食方便。若正食时见象马牛蛇雨和上阇梨客比丘来。方便而起。起已更食。不失一坐。
若节量食及时后食无方便。
云何无事处方便。或为受戒忏罪。问法布萨自恣自病看疾。问经疑处。如是等缘。方便住聚落。不失无事处。
云何树下方便。若遇雨时宜入覆处。明相既现还而不失。树下露住冢间。遇得此等方便。亦复如是。余住处可住常坐不卧无方便。复有一说。若灌鼻时得作方便。不失常坐。
以此十三头陀。更成八法。如毗昙中说八头陀。是时后不食摄。节量一坐。其所受持成一种类。是无事处摄。树下露坐冢间。何故于无事处。若营造房舍乐为作务。多所聚蓄爱着住处。非心所乐。作如是意。于树下冢间露地净住。是故成八。
于八头陀复成三法。一无事处。二粪扫衣。三行乞食。若三清净头陀成满。故佛为难陀说。何时见汝成无事处。受粪扫衣。不时后食。趣养身命。无见所欲。
问谁名头陀分。头陀有几种法。
云何三行人修头陀行。几头陀有时节。有是头陀说头陀。答有十三头陀。是佛所说。佛所制戒。此谓头陀分。此不应说善不善无记。何以故。不善人与恶欲同故。不除恶欲。共起非法贪乐利养。是故不善头陀。
几种法者。谓有二头陀法。不贪不痴。如佛所说。若粪扫衣比丘。依少欲知足乐静无疑。依于解脱。是谓受粪扫衣。诸余头陀。亦复如是。不贪不痴。以此不贪于此十三处能除贪欲。以此不痴于十三处能除无明。复次以此不贪佛之所许。能生厌患。相似无疑除欲染欺诳以此不痴。相似除身羸欺诳。此二头陀法。是不贪不痴。
云何三行人修头陀行。谓贪痴行人是修头陀行。嗔恚行人不能修行。何以故。贪痴行人。而能修行头陀。如贪人至爱成不放逸。若不放逸则能伏贪。如痴无疑。依头陀受成不放逸。若不放逸则能伏痴。
何故贪痴人修行头陀。嗔人受苦更成其恶。如痰病者。若服热汤转增其疾。是故嗔人不当修行。复说嗔人应住无事处及在树下。何故住无事处。以无世间苦故。
几头陀有时节。三头陀八月时。谓树下住露地住冢间住。是安居时。佛听覆处。
问云何是头陀说头陀。答亦有头陀说头陀。有头陀不说头陀。有非头陀说有头陀。有非头陀不说头陀。
云何有头陀说头陀。谓阿罗汉成就头陀受。
云何有头陀不说头陀。谓阿罗汉不成就头陀受。
云何有非头陀说头陀。谓学人及凡夫成就头陀受。
云何非头陀不说头陀。谓学人凡夫不成就头陀受。
问头陀何相何味何起。答少欲为相。知足为味。无疑为起。复次无所著为相。无过为味。不退为起。云何初中后。谓受为初。修行为中。欢喜为后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