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学报论集 >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因缘篇·食品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因缘篇·食品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2,759 次浏览

食品

[一一] 第一 食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四食者何?或粗、或细之搏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

诸比丘!此等四食,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此等四食乃以爱为因、以爱为集、以爱为生、以爱为起。

诸比丘!此爱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爱乃以受为因、以受为集、以受为生、以受为起。

诸比丘!此受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受乃以触为因、以触为集、以触为生、以触为起。

诸比丘!此触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触乃以六处为因、以六处为集、以六处为生、以六处为起。

诸比丘!此六处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六处乃以名色为因、以名色为集、以名色为生、以名色为起。

诸比丘!此名色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名色乃以识为因、以识为集、以识为生、以识为起。

诸比丘!此识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识乃以行为因、以行为集、以行为生、以行为起。

诸比丘!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行乃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集、以无明为生、以无明为起。
十一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十二
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此是全苦蕴灭。”
[十二] 第二 破群那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尔时世尊曰:]

“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友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四食者何耶?若粗若细之搏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

如是说时,尊者牟犁破群那,以此白世尊曰:“大德!谁食识食耶?”世尊曰:“[如是]之问乃不正。我[未言众生或人]“食”。我若言“食”者,则“大德!谁食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何故有识食耶?”此为正问。然者其正答:“识食为未来之再有、再生之缘,因有识故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

“大德!谁者是触耶?”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触”,我若言“触”者,则“大德!谁触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未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触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

“大德!谁者感之耶?”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感”,我若言“感”者,则:“大德!谁者感之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受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

“大德!谁者渴之耶?”
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渴”,我若言“渴”者,则:“大德!谁者是渴之耶?”之问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爱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受有爱,缘爱有取”。”

“大德!谁者取着耶?”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取着”,我若言“取着”者,则:“大德!谁者是取着耶?”之问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取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破群那!六触处之无余,离贪灭者乃触灭,触灭乃受灭,受灭乃爱灭,受灭乃取灭,取灭乃有灭,有灭乃生灭,生灭乃老死、愁、悲、苦忧、恼之灭。如是,此是全苦蕴之灭。”
[十三] 第三 沙门婆罗门(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世尊曰:]“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彼等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 知老死之灭、不知老死灭之道迹、不知生……不知有、不知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行灭之道迹。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者,即于沙门而非正沙门,于婆罗门而非正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或对婆罗门之义,于现在为非自知者,为非住入实证者。

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彼等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老死灭之道迹、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行灭之道迹。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与婆罗门之义,于现在为自知者,为住入实证者。”
[十四] 第四 沙门婆罗门(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彼等不知此等法、不知此等法之集、不知此等法之灭、不知趣此等法之道迹。[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非正沙门,于婆罗门非正婆罗门……。]

不知如何法?不知如何法之集?不知如何法之灭?不知如何法灭之道迹?

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灭、不知老死灭之道迹、不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不知此等之诸法、不知此等诸法之集、不 知此等诸法之灭、不知此等诸法灭之道迹。

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非正沙门、于婆罗门为非正婆罗门。彼尊者等,亦对沙门之义,或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不能自知、不能住入实证。

诸比丘!虽是何之沙门、婆罗门,如此等之法、知此等法之集、知此等法之灭、知此等法灭之道迹。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

知如何法?知如何法之集?知如何法之灭?知如何趣法灭之道迹?

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知此等之诸法、如此等诸法之柴、知此等诸法之灭、知趣此等诸法灭之道迹。

诸比丘!唯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彼尊者等亦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在自知,住入实证。”
[十五] 第五 迦旃延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尊者迦旃延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迦旃延,白世尊曰:“大德!所谓正见、正见,大德!正见者何
耶?”

“迦旃延!此世间多依止于有与无之两[极端]。”

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集者、则此世间为非无者。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灭者,则此世间为非有者。

迦旃延!此世间多为方便11所囚、计、取着。圣弟子计使、取着于此心之依处,不囚于“予是我,”无著、无住,苦生则见生,苦灭则见灭,不惑不疑,无缘他事,是彼智生。迦旃延!如是乃正见。

迦旃延!说“一切为有,”此乃一极端。说“一切为无,”此乃第二极端。迦旃延!如来离此等之两端,而依中道说法。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为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则是全苦蕴之灭。
[十六] 第六 说法者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一比丘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所谓说法者、说法者。说法者是何耶?”

[世尊曰:]“若比丘,为厌离老死、为离贪、为灭而说法者,彼得谓是说法比
丘。

若比丘,为厌离老死、为离贪、为灭而行,彼得谓是行法14随顺法之比丘。

若比丘,有厌离老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者,彼得谓是达现法涅槃之比
丘。

若比丘,为生[厌离、离贪、灭];若比丘,为有……,若比丘,为取……,若比丘为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之厌离、为离贪、为灭而说法者,彼得谓是说法比丘。”

若比丘为厌离无明、为离贪、为灭而行,彼得谓是行法随顺法之比丘。

若比丘,有厌离无明、离贪、灭、无取着,解脱者,得谓是现法涅槃之比丘。”
[十七] 第七 阿支罗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一时,世尊清晨,着衣持钵,入王舍城行乞。

阿支罗迦叶,见世尊从远处来,见已而走近世尊,近而与世尊俱相致问及交谈、可记忆之语,而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阿支罗迦叶,白世尊言:“我等向尊者瞿昙以问琐事,若蒙尊者瞿昙允诺,请答所问。”“迦叶!今乃非问之时,我等即将行入聚落。”

阿支罗迦叶,再白世尊言:“我等向尊者瞿昙以问琐事,若尊者瞿昙允诺、请答所问。”
“迦叶,今乃非问之时,我等将行入聚落。”

阿支罗迦叶三度如是曰……非问之时,我等将行入聚落。如是说时,阿支罗迦叶向世尊如是言:“非多,我等唯欲向尊者瞿昙稍问而已。”“迦叶!汝欲问者、即问之。”

“瞿昙!苦是自作耶?如何?”世尊曰:“迦叶!并不然!”

“瞿昙!苦是他作耶?如何?”世尊曰:“迦叶!并不然!”

“瞿昙!苦是自作而他作耶?”世尊曰:“迦叶!并不然!”

“瞿昙!苦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耶?如何?”世尊曰:“迦叶!并不然!”
十一
“瞿昙!苦是无耶?如何?”世尊曰:“迦叶!苦非无,迦叶!苦是有。”
十二
“然则,尊者瞿昙,不知苦,不见苦耶?”“迦叶!我非不知苦,非不见苦:迦叶!我知苦;迦叶!我见苦。”
十三
““瞿昙!苦是自作耶?如何?”之问,沙门答云:“迦叶,不然。”“瞿昙!苦是他作耶?”如何?之问,沙门答云:“迦叶!并不然。”“瞿昙!苦是自作而他作耶?如何?”之间,沙门答云:“迦叶!并不然。”“瞿昙!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耶?如何?”之问,沙门答云:“迦叶!并不然。”“瞿昙!苦是无,如何?”之问,沙门答云:“迦叶!苦非无、苦是有。”“然则,尊者瞿昙乃不知苦、不见苦耶?”之问,沙门答云:“迦叶!我非不知苦;迦叶!我非不见苦;迦叶!我知苦;迦叶!我见苦。”大德!世尊请以苦示我。大德!世尊请以苦说示于我。”
十四
“迦叶!如作者与受者是同一,汝先以苦是自作者,如是之所说者,是堕于常见者。迦叶!如作者与受者是相异,于受重压者苦是他作者,如是之所说者,是堕于断见者。
十五
迦叶!如来说:离此等两极端之法。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则 为全苦蕴之集。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由行灭乃识灭……如是则是全苦蕴之灭。”
十六
如是说时,阿支罗迦叶白世尊言:“大德!最殊胜;大德!最殊胜;大德!譬如能使倒者复起……如暗中持来灯火,有眼之士可以见物,世尊为说种种法。大德!我归依世尊!归依法与僧伽。大德!唯我欲于世尊之处出家,得具足戒。”
十七
“迦叶!曾为异学者,愿于此法与律出家,欲受具足戒者,得经四月之别住试练后,欲作比丘,方可出家,使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虽然,我亦知人之有差别。”
十八
“大德!若曾为异学者,若愿于此法与律出家,而欲受具足戒者,须四月别住,经四月别住之试练后,欲作比丘者,可使出家,使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则我愿别住四年,经四年别住之试练后,出家为比丘,使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十九
如是,阿支罗迦叶于世尊之处得出家,受具足戒。
二十
尊者迦叶,受具足戒不久、独退居、不放逸、精勤、住于专注,不久以正良家之子,出家而为无家,对无上之究竟梵行,于现法自知,入住实证,如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来此再生。
二一
如是,尊者迦叶,成为一阿罗汉。
[十八] 第八 玷牟留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游方者玷牟留来诣世尊处。诣已,与世尊俱相致问及交谈可记忆之语,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游方者玷牟留,白世尊言:“瞿昙!苦乐是自作耶?如何?”世尊曰:“玷牟留!并不然。”

“瞿昙!苦乐是他作耶?如何?”世尊曰:“玷牟留!并不然。”

“瞿昙!苦乐是自作而他作耶?如何?”世尊曰:“玷牟留!并不然。”

“瞿昙!苦乐乃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耶?如何?”世尊曰:“玷牟留!并不然。”

“瞿昙!苦乐是无耶?如何?”

“玷牟留!苦乐是非无;玷牟留!苦乐是有。”“然则,尊者瞿昙不知、不见苦乐耶?”

“玷牟留!我非不知、不见苦乐;玷牟留!我知苦乐;玷牟留!我见苦乐。”

““瞿昙!苦乐是自作耶?如何?”之问,沙门云:“玷牟留!并不然。”“瞿昙!苦乐是自作、他作耶?如何?”之问,沙门云:“玷牟留!并不然。”“瞿昙!苦乐是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耶?如何?”之问,沙门云:“玷牟留!并不然。”“瞿昙!苦乐是无耶?如何?”之问,沙门云:“玷牟留!苦乐是非无;玷牟留!苦乐是有。”“然则大德!瞿昙是不知苦乐、不见苦乐耶?”之问,沙门云:“玷牟留!我非不知苦乐、不见苦乐。玷牟留!我知、见苦乐。”“尊者瞿昙!请为我说示苦乐;尊者瞿昙!请为我说示苦乐。”
十一
如“受与感者是同一。”玷牟留!如汝先所云:“苦乐是自作,”我不如是言。
十二
如“受与感者是相异。”玷牟留!如受重压者:“苦乐是他作。”我不如是言。
十三
玷牟留!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中道说法。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则为全苦蕴之集。由无明无余、离贪灭,乃行灭,由行灭乃识灭……如是此是全苦蕴灭。”
十四
如是言时,游方者玷牟留白世尊言:“瞿昙!是最殊胜……我归依世尊,归依法与比丘僧。大德!请摄受我,今日以后,终身归依为优婆塞。”
[十九] 第九 愚与贤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世尊曰:“诸比丘!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之愚夫,生如是之身,依此身与外之名色,如是依此二者,有触、六触处。愚夫于此等之[六],若依其一,经验所触
之苦乐。

诸比丘!有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之贤者,生如是之身,依此身与外之名色,依如是此二者,有触、六触处。贤者对此等之[六]、若依其一,经验所触之苦乐。

诸比丘!然而,贤者与愚者有如何之差别?其差别、差异如何耶?”

“大德!对我等,法乃以世尊为根,以世尊为导者,以世尊为所依。善哉!大德!请述此等语之意义,诸比丘闻世尊之语已,当受持奉行。”

“诸比丘!再当谛听,当善思念,我则为说。”彼诸比丘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世尊曰:诸比丘!唯愚夫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以生此身。在愚夫不断无明、不尽渴爱。所以者何?诸比丘!愚夫不行梵行,实乃不行苦之灭。然而,愚夫身坏命终后,还再生身;彼生身故,则不得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以找说由苦不能解脱。

诸比丘!唯贤者,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以生此身。然而,有贤者断彼无明、尽其渴爱。所以者何?诸比丘!贤者行梵行,实乃行苦之灭。然而,贤者身坏[命 终后],不再生身。彼不生身故,则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以我说由苦而解脱也。

诸比丘!贤者与愚者有此之别、有此差异、有此差别。此即梵行住者。”
[二十] 第十 缘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缘起及缘生之法,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为说”。彼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世尊曰:

“诸比丘!何为缘起耶?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如来出世,或如来不出世,此事之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是相依性。如来证于此,知于此。证于此、知于此,而予以教示宣布,详说、开显,分别以明示,然而即谓:“汝等,且看!”

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诸比丘!缘有而有生。诸比丘!缘取而有有。诸比丘!缘爱而有取。诸比丘!缘受而有爱。诸比丘!缘触而有受。诸比丘!缘六处而有触。诸比丘!缘名色而有六处。诸比丘!缘识而有名色。诸比丘!缘行而有识。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此事之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相依性。
如来证知。此已证知而予以教示宣布,详说、开显、分别以明示,然而即谓“汝等,
且看!”

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诸比丘!于此有如不虚妄性、不异如性、相依性者,诸比丘!此谓之缘起。

诸比丘!何为缘生之法耶?诸比丘!老死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减法。

诸比丘!生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灭法。

诸比丘!有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灭法。
九~十六
诸比丘!取为……诸比丘!爱为……诸比丘!受为……诸比丘!触是……诸比丘!六处是……诸比丘!名色是……诸比丘!识是……诸比丘!行是
十七
诸比丘!无明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离贪之法、灭法。诸比丘!此等谓之缘生法。
十八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缘起及缘生之法,以正慧如实善见故,彼忆起宿世,即:“我于过去世有耶?我于过去世无耶?何故于过去世有耶?于过去如何有耶?于过去世如何有耶?如何而有耶?”
十九
[彼圣弟子,]驰思未来:即:“我于未来世有耶?于未来世无耶?何故于未来世有耶?如何于未来世有耶?我于未来世何有?如何而有之耶?”
二十
[又圣弟子],于今之现世就已有惑。即:“有我耶?无我耶?何故有我耶?
如何有我耶?此众生来自何处耶?彼将赴何处耶?”不知其理。
二一
所以者何?诸比丘!圣弟子如实对此缘起及此等缘生之法,以正慧善见故。”
此颂曰:
食与破群那沙门婆罗门
迦旃延法说支罗玷牟留
对愚之贤者第十则为缘

第三 十力品
[二一] 第一 十力(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世尊宣曰:“诸比丘!如来具足十力,具足四无所畏,示知牛王之事,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济度众生。
[所谓]: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受之集如是如是,受之灭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想之集如是如是,想之灭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行之集如是如是,行之灭如是如是;识如是如是,识之集如是如是,识之灭如是如是。此有时即彼有,此生时即彼生。此无时即彼无,此灭时即彼灭。

即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四
依无明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行灭,依行灭乃识灭……如是此为全苦蕴之灭。”

[二二] 第二 十力(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四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如来具足十力……如是此是全苦蕴之灭。

诸比丘!如是,由我善说于法,明确开显说示断纽。

诸比丘!如是,由我善说,明确开显说示断纽之法,使良家之子,依信而出家具足修行精进,又于身体皮肤与腱与骨,残余,血肉枯竭,依人之勇猛、人之精进、人之精勤,应达未达者,则不舍离精进。

诸比丘!所以者何?懈怠者住于苦,被恶不善法所覆,使大利衰微。诸比丘!精勤者住于乐,远离恶不善法,使大利满足。

诸比丘!依劣则无能达于第一者。诸比丘!依第一则能达第一。诸比丘!师现前即以此梵行为第一者。诸比丘!为使未达者能达,未得者能得,未实证者能实证,实当应精勤。

如是,此我等之出家不为空,有果,有果报。依此我等受用衣服、饮食、卧具、病药资具。此等虽为卑下之物,然于我等为大果、大利。

诸比丘!汝等即当如是学。诸比丘!唯依观于自利、行不放逸具足。诸比丘!唯依观于他利,行不放逸具足。诸比丘!唯依观于俱利、行不放逸具足。”
[二三] 第三 缘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依知、见说漏之灭尽,非不知、不见而说。

诸比丘!如何知、如何见为漏之灭尽耶?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识如是如是,识之集如是如是,识之灭如是如是。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为漏之灭尽。

诸比丘!灭尽之时,我说于灭之智为有缘而非无缘。

诸比丘!何为灭智之缘耶?当谓“是解脱。”诸比丘!我说解脱是有缘而非无缘。

诸比丘!何为解脱之缘耶?当谓“是离贪。”诸比丘!我说离贪是有缘而非无缘。

诸比丘!何为离贪之缘耶?当谓“是厌离。”诸比丘!我说厌离是有缘而非无缘。

诸比丘!何为厌离之缘耶?当谓“是如实知见。”诸比丘!我说如实知见是有缘而非无缘。

诸比丘!何为如实知见之缘耶?当谓“是三摩地。”诸比丘!我说三摩地是有缘而非无缘。

诸比丘!何为三摩地之缘耶?当谓“是乐。”诸比丘!我说乐是有缘而非无
后。
十一
诸比丘!何为乐之缘耶?当谓“是轻安。”诸比丘!我说经安是有缘而非无缘。
十二
诸比丘!何为经安之缘耶?当谓“是喜。”诸比丘!我说喜是有缘而非无缘。
十三
诸比丘!何为喜之缘耶?当谓“是悦。”诸比丘!我说悦是有缘而非无缘。
十四
诸比丘!何为悦之缘耶?当谓“是信。”诸比丘!我说信是有缘而非无缘。
十五
诸比丘!何为信之缘耶?当谓“是苦。”诸比丘!我说苦是有缘而非无缘。
十六
诸比丘!何为苦之缘耶?当谓“是生。”诸比丘!我说生是有缘而非无缘。
十七
诸比丘!何为生之缘耶?当谓“是有。”诸比丘!我说有是有缘而非无缘。
十八
诸比丘!何为有之缘耶?当谓“是取。”诸比丘!我说取是有缘而非无缘。
十九
诸比丘!何为取之缘耶?当谓“是爱。”诸比丘!我说爱是有缘而非无缘。
二十~二五
诸比丘!何为爱之缘耶?当谓“是受。”……当谓“是触”……当谓“是六处。”……当谓“是名。”……当谓“是识。”……当谓“是行。”诸比丘!我说行是有缘而非无缘。
二六
诸比丘!何为行之缘耶?当谓:“是无明。”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苦,缘苦而有信,缘信而有悦,缘悦而有喜,缘喜而有轻安,缘轻安而有乐,缘乐而有三摩地,缘三摩地而有如实知见,缘如实知见而有厌离,缘厌离而有离贪,缘离贪而有解脱,缘解脱于灭有智。
二七
诸比丘!譬如天降雨于山顶,落大粒时,其水转向低处、充满山侧之洞穴、罅、隙、壑,充满山侧之洞穴、罅、隙、壑,更充满小池,充满小池更充满大池,充满大池更充满小河,充满小河更充满大河,充满大河,继而充之于海,大海。
二八
诸比丘!同于此者,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苦,缘苦而有信,缘信而有悦,缘悦而有喜,缘喜而有轻安,缘轻安而有乐,缘乐而有三摩地,缘三摩地而有如实知见,缘如实知见而有厌离,缘厌离而有离贪,缘离贪而有解脱,缘解脱而有灭智。”
[二四] 第四 异学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尔时,尊者舍利弗清晨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

时,尊者舍利弗生此思念:“至王舍城乞食,为时尚早,我宁往诣异学游方者之
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则行近异学游方者之园。近彼等异学游方者,与之相互致问,交谈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向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彼等异学游方者作如是言曰:

“友,舍利弗!有业论者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友,舍利弗!又有业论者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他作。”友,舍利弗!又有业论者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亦他作。”友,舍利弗!又有业论者沙门、婆罗门说示:“苦非自作、亦非他作、乃无因生也。”

“友,舍利弗!于此沙门瞿昙是如何说?作如何语耶?若我等答沙门瞿昙之所说,应如何说示耶?我等不可依无实而对沙门瞿昙有所毁谤。我等将说示法随顺法,任何说随顺说之同学将不住于难诘处。”

“友!世尊云:苦乃由缘生。依何而成耶?依触而成。唯世尊作如是之所说,对世尊,无以无实而予谤毁,我等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不住于难诘处。”

“?然而,业论者说示:“苦是自作。”沙门、婆罗门亦云:“缘触而有苦。”业论者说示:“苦是他作。”沙门、婆罗门亦云:“缘触而有苦。”又业论者说示:“苦是自作、他作。”沙门、婆罗门亦云:“缘触而有苦。”又业论者说示:“苦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沙门、婆罗门亦云:“缘触而有苦也。””

“友!业论者说示:“苦为自作。”沙门、婆罗门,实者“不依24触而得经验,”彼不知此理。又业论者说示:“苦是他作。”沙门、婆罗门,实者“不依触而得经验,”彼不知此。又业论者说示:“苦是自作亦他作,”沙门、婆罗门,实者“不依触而得经验,”彼不知此。又业论者说示:“苦非自作亦非他作,乃无因生,”沙门婆罗门,实者“不依触而得经验,”彼不知此理。”

尊者阿难闻尊者舍利弗与彼等异学游方者之论议。
十一
尔时,尊者阿难至王舍城乞食,由乞食还,食后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悉将尊者舍利弗与彼等异学游方者之论议,以告世尊。
十二
“善哉!善哉!阿难!如舍利弗之正当说示,予说示。阿难!“苦是缘生,”此乃我之所告。缘何如是耶?是依触。如是乃我所说者。无以无实谤我,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不住于难诘处。
十三
然则阿难!业论者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亦云:“缘触而有苦”. 业论者沙门、婆罗说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为无因生。”亦云:“缘触而有苦”。
十四
然则阿难!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实者“不依于触而无苦之经验,”彼不知于此处。……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非自作、非他作、乃无因生,”实者“不依于触而不得经验,”彼实不知于此处。
十五
阿难!尔时,我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十六
阿难!尔时,我清晨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
十七
阿难!当时我生是思念:“行至王舍城乞食,为时尚早,我何不先诣异学游方者之园。”
十八
阿难!尔时,我来异学游方者之园。至已,与彼等异学游方者俱相致问、交谈问候,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阿难!彼等异学游方者,对坐于一面之我作如是言曰:
十九
“友,瞿昙!业论者之沙恰⑵怕廾庞兴凳荆骸翱辔宰鳌!庇眩年?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为他作。”友,瞿昙!又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是自作、他作。”友,瞿昙!又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非自作、亦非他作、乃无因生。”
二十
于此尊者瞿昙作如何说?作如何语耶?若我等答尊者瞿昙之所说,应如何说示耶?不可或有无实、毁谤尊者瞿昙。我等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不住于难诘处。
二一
阿难!如是云耶?我对彼等异学游方者作如是言:“友!我说:“苦是由缘生。缘何而成耶?是缘触。如是唯我之所说,无以无实谤我,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则不住于难诘处。””
二二
然则友!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为自作”亦云:“缘触而有苦”……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为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亦云:“缘触而有苦。”
二三
友!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为自作、”“不依于触、不得经验,”彼实不知于此处。……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不依于触,即不得经验,”彼实不知于此处。
二四
“大德!是稀有!大德!是未曾有!实于一句之中不能道尽一切之义。大德!若对此义予详说,将更见甚深、深远者。”
二五
“然者,阿难!于此,汝为显示之!”
二六
“大德!若向我如是问:“友,阿难!老死之因是如何?集是如何?生是如何?起是如何?”我对如是问,则如是说示:“友!老死乃以生为因、以生为集、以生为生、以生为起也。”大德!我对如是为问,则作如是说。”
二七
“大德!若对我作如是问:“友!阿难!生之因是如何?集是如何?生是如何?起是如何?”大德!我对如是问,则如是说示:“友!生乃以有为因、以有为集、以有为生、以有为起也。”大德!我对如是问则为如是说。”
二八
“大德!若对我作如是问:“友!阿难!有之因是如何?集是如何?生是如何?起是如何?”大德!我对如是问,则如是说示:“友!有乃以取为因、以取为集、以取为生、以取为起。”大德!我对如是问,则作如是说。”
二九~三一
“大德!若对我作如是问:“友!取之因是如何?……友!爱之因是如何?……友!受之因是如何?……”大德!若对我如是问:“友!阿难!触之因是如何?集是如何?生是如何?起是如何?”大德!我对如是问,则作如是说示:“友!触以六处为因、以六处为集、以六处为生、以六处为起。”“友!由六触处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触灭,触灭乃受灭,受灭乃爱灭,受灭乃取灭,取灭乃有灭,有灭乃生灭,生灭乃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全苦蕴之灭。”大德!我对如是问,则作如是说。”
[二五] 第五 浮弥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尊者浮弥于日暮自宴坐起,来诣尊者舍利弗之处。诣已,与尊者舍利弗俱相致问,交谈问候及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浮弥,向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

“友!舍利弗!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乐是自作。”友!舍利弗!又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乐是他作。”友!舍利弗!又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乐是自作而他作。”友!舍利弗!又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乐是非自作,非他作,乃无因生。”

友!舍利弗!于此世尊作如何说?作如何语耶?若我等应答世尊之所说,则应如何说示耶?不应以无实诽谤世尊。我等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不往于难诘处。”

“友!世尊说:“苦乐是缘生。”依何而生耶?依触乃有苦乐,如是世尊之所说,因无以无实,不可谤世尊,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则不住于难诘处。

然则,友!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是自作”;亦云:“缘触乃有苦乐。”……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为非自作、非他作、为无因生,”亦云:“缘触乃有苦乐。”

友!彼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为自作”,“不依触无有经验”彼实不知此处……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为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不依触无经验,”彼实不知此处。


时,尊者阿难,闻尊者舍利弗与尊者浮弥之此论议。

尔时,尊者阿难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方之阿难,将尊者舍利弗与尊者浮弥之论议,悉奉白世尊。

“苦哉,善哉!阿难!说示如舍利弗者是正说示。阿难!是即:“苦乐是缘生,”是我所说。“缘何如是?是缘触也。”如是乃我所说者,无有无实谤我,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不住于难诘处。
十一
然则阿难!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是自作,”亦云:“缘触有苦乐,”……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了”亦云:“缘触而有苦乐。”
十二
若然,阿难!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是自作,”“不依触、无苦乐经验,”彼实不知此处。……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是非自作、亦非他作、是无因生”;“不依触、无苦乐经验”彼实不知此处。
十三
阿难!于身以身思为因,生内之苦乐。阿难!于语以语思为因,生内之苦乐。阿难!于意以意思为因,生内之苦乐。
十四
阿难!缘无明,以自身行,缘此生内之苦乐。阿难!缘无明,以为他身行,缘此生内之苦乐。阿难!正心为身行,缘此生内之苦乐。阿难!非正心为身行,缘此生内之苦乐。
十五
阿难!为自语行,缘此而生内之苦乐。阿难!为他语行,缘此而生内之苦乐。
十六
阿难!正心……阿难、非正心为语行,缘此而生内之苦乐。
十七
阿难!为自意行,缘此而生内苦乐。阿难!为他意行,缘此而生内之苦乐。
十八
阿难!正心……阿难!非正心,为意行,缘此而生苦乐。
十九
阿难!于此等诸法,不生无明。阿难!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无有其身缘此而生内之苦乐。无有其语缘此而生内之苦乐。无有其意缘此而生内之苦乐。缘此而生内之苦乐,无其田(无生起之余地)、无其事、无其理、无其论事。
[二六] 第六 优波摩那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尊者优波摩那来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优波摩那,向世尊作是言曰:

“大德!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大德!又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他作。大德!又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亦他作。大德!又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

大德!于此,世尊是作如何说?如何语耶?若我等答世尊之所说,应如何说示耶?不可无实谤世尊。我等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将不住于难诘处。

“优波摩那!我说:“苦是缘生。”“依何而成耶?依触而有苦。”如是是我所说,无有因无实谤我,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则不住于难诘处。

然则优波摩那!彼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亦云:“缘触有苦”……彼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亦云:“缘触而有苦”。

然则优波摩那!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不依触、无得经验,”彼实不知此处。……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不依触无得经验,”彼实不知此处。
[二七] 第七 缘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为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何为老死耶?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部类,各种众生之殁、灭、破坏、死、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之老与此之死,诸比丘!此谓之老死。

由生之集,而有老死之生起。由生灭,而有老死灭,唯此八支圣道,是趣老死灭之道迹。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诸比丘!生者何耶?……

诸比丘!有者何耶?……

诸比丘!取者何耶?……

诸比丘!爱者何耶?……

诸比丘!受者何耶?……

诸比丘!触者何耶?……
十一
诸比丘!六处者何耶?……
十二
诸比丘!名色者何耶?……
十三
诸比丘!识者何耶?……
十四
诸比丘!行者何耶?诸比丘!有此等三行:[即]身行、语行、心行。诸比丘!此等谓之行。由无明之集,而有行之生起;由无明之灭,而有行之灭。唯此八支圣道,乃趣行灭之道迹。即正见……正定。
十五
诸比丘!圣弟子知如是之缘,知如是之缘起,知如是之缘灭,知趣如是缘灭之道迹。诸比丘!此等圣弟子谓达见27,亦云达见,谓达此正法,谓见此正法,谓具足学智,谓具足学明,谓入于法流,谓圣明达慧,亦谓建立不死之扉。
[二八] 第八 比丘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如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

知生,……

知有,……

知取,……

知爱,……

知受,……

知触,……

知六处,……
十一
知名色,……
十二
知识,……
十三
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
十四
诸比丘!老死者何耶?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部类,各种众生之殁、灭、破坏、死、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之老与此之死,诸比丘!此谓之老死。
十五
由生之集,而有老死之生起,由生之灭,而有老死之灭。唯此八支圣道,乃趣老死灭之道迹。即:正见……正定。
十六~二四
诸比丘!生者何耶?……诸比丘!有者何耶?……诸比丘!取者何耶?……诸比丘!爱者何耶?受、触、六处、名色、识者何耶?……
二五
诸比丘!行者何耶?诸比丘!有此等之三行。即:身行、语行、心行是。诸比丘!此等谓之行。由无明之集,而有行之生起,由无明之灭、而有行之灭。唯此八支圣道,乃趣行灭之道迹。即:正见……正定是。
二六
诸比丘!有比丘,知如是之老死、知如是老死之集、知如是老死之灭、知如是趣老死灭之道迹。
二七~三六
知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知行之集、  知行之灭、知如是趣行灭之道迹。
三七
诸比丘!对此,比丘谓之达见,亦云达见、达此正法、见此正法、具足学明、入于法流、圣明达慧,建立不死之扉。
[二九] 第九 沙门婆罗门(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十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如何沙门或婆罗门,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灭、不知趣老死灭之道迹。……不知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不知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趣行灭之道迹。
十三
诸比丘!不知此等之彼等沙门或婆罗门,于沙门非正沙门、于婆罗门非正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或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知,非入实证而住者。

十四~二四
诸比丘!如何沙门、或婆罗门,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知行之 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
二五
诸比丘!知此等之彼等沙门或婆罗门,于沙门是正沙门,于婆罗门是正婆罗门。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与婆罗门之义、于现法得自知入实证而住者。
[三0] 第十 沙门婆罗门(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三
尔时,[世尊宣曰:]“诸比丘!如何沙门或婆罗门,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灭、不知趣老死灭之道迹,彼等实不知住于超脱老死之处。
四~十二
不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
十三
不知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趣行灭之道迹,彼等实不知住于超越老死之处。
十四
诸比丘!如何沙门或婆罗门,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者,则知住于超越老死之处。
十五~二三
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
二四
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处。”
此颂曰:
二之十力缘  异学与浮弥
及优波摩那  缘与比丘二
沙门婆罗门

第四 伽拉罗刹利品
[三一] 第一 生者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世尊说已,即从座起,入室。
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曰:此乃波罗延那(经)阿逸多之所问中言:
对法追究者
有学及凡夫
问此等威仪
请友以说示
舍利弗!以此略说之事,应依广说解明其义。如是说时,尊者舍利弗默然。

世尊再向尊者舍利弗说……尊者舍利弗,再默然。

世尊三度向尊者舍利弗曰:“舍利弗、波罗延那(经)阿逸多之所问中言:
对法追究者
有学及凡夫
问此等威仪
请友以说示
友!舍利弗!以此所略说之事,应依广说,解明其义。”尊者舍利弗三度默然。


“舍利弗!视此为不生者耶?舍利弗!视此为生者耶?”

“大德!以正慧如实见之“此乃生者,”以正慧如实见之“此乃生者,”生者以行厌离、离贪、灭。”“以正慧如实见之,彼乃食生耶?以正慧见之。”“彼乃食生。则行食生之厌离、离贪、灭。”“因彼食灭,生者乃灭法,如实依正慧见之耶?因彼之食灭,生者乃灭法,如实依正慧见,则行灭法之厌离、离贪、灭。大德!是如是学。”

“大德!究法者为何耶?大德!此生者以如实正慧见。此乃生者依如实正慧见生者有厌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依如实智慧见,彼食乃生。依如实智慧见之,彼食乃生者,则有食生之厌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彼依如实正慧见之食之灭,生者是灭法,依如实正慧见彼食之灭,生者乃灭法者。则有灭法之厌离、离贪、 灭、无取着、解脱。大德!如是为法之追究者。

大德!如是波罗延那(经)阿逸多之所问中曰:
对法追究者
有学及凡夫
问此等威仪
请友以说示
大德!我以此所略说,依如是广说,以知是义。”

“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依如实正慧见之此为生者、依如实正慧见,此为生者,生者则行厌离、离贪、灭。依如实正慧见,彼食生。依如实正慧见,彼食生者,则行食生厌离、离贪、灭。依如实正慧见,由食之灭,生者是灭法。依如实正慧见,依彼食灭、生者乃灭法者。则行灭法厌离、离贪、灭。舍利弗!是如是学。

舍利弗!究法者何耶?舍利弗!依如实智慧见之,此乃生者。依如实正慧见,此乃生者,生者则有厌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依如实正慧见之,彼为食生。依如实正慧见之,彼为食生者,则有食生之厌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如实依正慧见之,依彼食之灭,生者乃灭法。依如实正慧见之,依彼之食灭, 生者乃灭法者,则有灭法之厌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舍利弗!如是乃究法者。
十一
舍利弗!如是为波罗延那(经)阿逸多之所问中言:
法之追究者
有学及凡夫
问此等威仪
请友以说示
舍利弗!以此略说,依如是广说,是义即可明。”
[三二] 第二 伽拉罗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伽拉罗刹利比丘,走近尊者舍利弗。近已,与尊者舍利弗俱相致问、交谈问候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伽拉罗刹利比丘,向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友!舍利弗!牟犁破群那比丘已舍戒还U矣。”“我想,彼尊者乃于此法与律中,是不得安慰。”

“然,尊者舍利弗于此法与律中得安慰否?”“友!我于此法与律中,是无惑。”

“友!于当来之事,又云何耶?”
“友、我于当来之事,是无疑者。”

尔时,伽拉罗刹利比丘则从座起,来诣世尊座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伽拉罗刹利比丘,向世尊作如是言:“大德!尊者舍利弗自说:“得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再有生。””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曰:“来,比丘!汝以我语告舍利弗:“友!舍利弗!师唤汝。””

“大德!唯然!”彼比丘奉答世尊,诣尊者舍利弗之处。诣已,向舍利弗曰:“友!舍利弗!师唤汝。”

“友!唯然!”尊者舍利弗答彼比丘,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
一面。

十一
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曰:“舍利弗!汝自说:“得智,如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再有生。”此事真实耶?”“大德!勿以此等之句,以此等之文谓非义。”
十二
“舍利弗!良家之子应依如何法门以记智耶?时而可如是记说耶?”
十三
“大德!我亦不如是说。大德!此等之句,不依此等之文说义。”
十四
“舍利弗!若对汝作如是问:“友!舍利弗!云何知,云何见,而称说:“我,自得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再有生耶?”舍利弗!汝如是被问,如何作答耶?”
十五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如何知、如何见、自得智、称说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有生。”大德!如是问我,应如是答:
十六
“友!生乃有因,依其因灭,于其因尽,则知生已尽。于因之尽,知生已尽,而“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更不有生。”大德!如是之问,我则如是作答”。
十七
“舍利弗!若再以如是问汝:“友!舍利弗!生又由何因、何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十八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生又以何为因……以何为本耶?”大德!如是问我,应如是作答:“友!生为有因、为有集、依有而生、以有为本。”大德!对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十九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舍利弗!有又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二十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有又以何为因……以何为本耶?”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友!有以取为因、以取为集、依取而生、以取为本。”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一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取以何为因……?”
二二~二三
“舍利弗!若如是问汝:“友!爱又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二四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又爱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大德!如是问,我如作是答:“友!爱以受为因、以受为集、依受而生、以受为本也。”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五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舍利弗!如何知、如何见时,汝无乐着于受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二六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如何知,如何见时,汝无乐着于受耶?”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七
“友!此等有三受。三受者何耶?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友!此等之三受是无常。如是无常苦时,而不乐着于受。”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八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此法门亦略得作答,即:如何所受皆是苦。”
二九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舍利弗!如何自称得解脱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有生耶?”舍利弗!对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三十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如何自称得解脱智,知生己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来此生耶?”大德!对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三一
“友!我于内解脱,依一切取灭,住于正念。住正念故,诸漏不随增,我不认我。
?对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三二
“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此为略说此义之法门。依沙门所云之诸漏,
三三
世尊说已,即从座起,入室。彼等诸漏,我无惑,我已尽无疑。”

三四
尊者舍利弗,于世尊离去未久、向诸比丘曰:
三五
“友!我先前尚未经验时,世尊起初问我,时我是愚昧。友!世尊初问于我予随喜耶?友!我作是念:
三六
“世尊!若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三七
世尊!若一夜以异文、异方K之义问我,我亦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三八
世尊若一日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日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三九
世尊若二日二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二日二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十
世尊若三日三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三日三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一
世尊若四日四夜,以此义问我,我亦四日四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二
世尊若五日五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五日五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三
世尊若六日六夜,以此义问我,我亦六日六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四
世尊若七日七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七日七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五
尔时,伽拉罗刹利比丘,即从座起,走近世尊。近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四六
坐于一面之伽拉罗刹利比丘,向世尊作如是言:“大德!尊者舍利弗,作如是之狮子吼:“友!我先尚未经验时,世尊初问于我,时我愚昧。友!世尊初问于我,予随喜耶?友!我作如是念:世尊若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世尊若一夜……一日一夜……世尊若二日二夜……三、四、五、六、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四七
“比丘!是故,舍利弗是善达法界。彼善达法界故,我若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答我。我又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一夜,亦此义答我。我若一日一夜,将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一日一夜,以此义答我。我若二日二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二日二夜,以此义答我。若我三日三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三日三夜,以此义答我。我若四日四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四日四夜,以此义答我。我若五日五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五日五夜,以此义答我。我若六日六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六日六夜,以此义答我。我若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舍利弗,舍利亦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答我。”
[三三] 第三 智事(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说四十四智事,汝等谛听,善思念,我当宣说。”“大德!唯然。”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四十四智事为何耶?

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灭智、趣老死灭之道迹智。

生智、生集智、生灭智、趣生灭之道迹智。

有智、有集智、有灭智、趣有灭之道迹智。

取智、取集智、取灭智、趣取灭之道迹智。

爱智、爱集智、爱灭智、越爱灭之道迹智。

受智、受集智、受灭智、极受灭之道迹智。

触智、[触集智]……
十一
六处智……
十二
名色智……
十三
识智……
十四
行智、行集智、行灭智、趣行灭之道迹智。诸比丘!此等是谓四十四智事。
十五
诸比丘!老死者何耶?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殁、灭、破坏、死、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之老与此之死,诸比丘!此谓之老死。
十六
生集之故,有老死集,生灭之故,有老死灭。此八支圣道乃趣老死灭之道迹。即:正见……正定。
十七
诸比丘!圣弟子知如是之老死、知如是老死之集、知如是老死之灭、知如是趣老死灭之道迹。
十八
此乃彼之法智。彼由此等见41、知,达于不时、依没入法42,导向过去、未来之道。
十九
于过去,如何沙门或婆罗门,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耶?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知如是、如是耶?
二十
于未来、虽如何沙门或婆罗门,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耶?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知如是、如是耶?此为彼之类智。
二一
诸比丘!圣弟子、有此等清净、纯净二智,即:法智与类智是。诸比丘!对此,圣弟子亦得谓之:达于现,达于见,亦达于正法,亦见此正法,亦具足学智、亦具足学明、亦入于法流、亦圣明达慧,建立不死之扉。
二二
诸比丘!生为何耶?各种众生之……
二三
诸比丘!有者何耶?……
二四
诸比丘!取者何耶?……
二五
诸比丘!爱者何耶?……
二六
诸比丘!受者何耶?……
二七
诸比丘!触者何耶?……
二八
诸比丘!六处者何耶?……
二九
诸比丘!名色者何耶?……
三十
诸比丘!识者何耶?……
三一
诸比丘!行者何耶?诸比丘!此等有三行,即:身行、语行、心行是。诸比丘!此等谓诸行。
三二
无明集故有行集,无明集灭故行灭。唯此八支圣道,乃趣行灭之道迹,即:正见……正定是。
三三
诸比丘!圣弟子知如是行、知如是行集、知如是行灭、知如是趣行灭之道迹,此乃彼之法智。彼由此等之所见、所知、达于不时、依没入于法,导于过去、未来之道。
三四
于过去虽是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知行、知行集、知行灭、知趣行灭之道迹。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如是、如是知。
三五
于未来虽是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如是、如是知耶?此乃彼之类智。
三六
诸比丘!圣弟子有此等之清净、纯净二智,即:法智与类智是。诸比丘!对此,圣弟子谓之:亦达于现、亦达于见、于达正法、亦见正法、亦学智具足、亦学明具足、亦入于法流、亦圣明达慧、建立不死之扉。”
[三四] 第四 智事(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七十七智事,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当宣说:
诸比丘!七十七智事者何耶?

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过去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未来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有法住智处,亦有尽法、败坏法、离贪法、灭法之智。

缘有而有生之智,……

缘取而有有之智,……

缘爱而有取之智,……

缘受而有爱之智,……

缘触而有受之智,……

缘六处而有触之智,……

缘名色而有六处之智,……
十一
缘识而有名色之智,……
十二
缘行而有识之智,……
十三
缘无明而有行之智,无无明则无行之智,于过去缘无明而有行之智,无无明则无行之智,于未来缘无明而有行之智,无无明则无行之智,于法住智亦有尽法、败坏法、离贪法、灭法之智。
十四
诸比丘!此等谓之七十七智事。”
[三五] 第五 无明缘(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此全苦蕴
之集。”

“大德!老死者何耶?此老死属于何人耶?”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老死者何耶?又此老死属于何人耶?”  此谓“老死与老死之所属者相具”谓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也。比丘!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说法,缘生而有老死。”

“大德!生者何耶?此生属何人耶?”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生者何耶?又此生属何人耶?”此谓“生与此生之所属为异。]比丘!谓则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比丘!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说法,缘有而有生。”

“大德!有者何耶?此有属何人耶?”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有者何耶?此有属何人耶?”此谓“有与属此有之者为异。”比丘!谓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比丘!有“命与身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与身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

缘取而有有,……

缘爱而有取,……

缘受而有爱,……

缘触而有受,……

缘六处而有触,……
十一
缘名色而有六处,……
十二
缘识而有名色,……
十三
缘行而有识,……
十四
“大德!行者何耶?又此等属何人耶?”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行者何耶?又此等诸行属何人耶?”此谓“行与属此等行者为异。”比丘!如作是言,则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也。比丘!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与身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缘无明而有行。比丘!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诸45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作以舍离。
十五
如老死者何耶?此老死属何人耶?如命与身为同。如命与身为异。一切无取着,为舍离。此等则悉皆断根,如被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当来即不再生。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诸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十六
生者何耶?此生属何人耶?如命与身为同。如命与身为异。一切无取着、舍离。此等则悉皆断根,如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当来即不再生。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诸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十七
有者何耶?……
十八
取者何耶?……
十九
爱者何耶?……
二十
受者何耶?……
二一
触者何耶?……
二二
六处者何耶?……
二三
名色者何耶?……
二四
识者何耶?……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诸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二五
行者何耶?此等之行属何人耶?行与属此之行者,为异。如命与身为同也。如命与身为异也。一切无取着、舍离。此等乃悉皆断根,如被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当来即不再生。”……
[三六] 第六 无明缘(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全苦蕴之
集。

诸比丘!“老死者何耶?又此老死属何人耶?”作是言者诸比丘!“老死与属此老死之行者相异。]若作如是言,则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诸比丘!如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诸比丘!如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
诸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缘生而有老死。……

生者何耶?……

有者何耶?……

取者何耶?……

爱者何耶?……

受者何耶?……

触者何耶?……

六处者何耶?……
十一
名色者何耶?……
十二
识者何耶?……
十三
诸比丘!“行者何耶?行又属何人耶?”作如是言者,诸比丘!若作如是言:“行与属此行之者为异,”则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诸比丘!如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诸比丘!如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
诸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缘无明而有行。……
十四
诸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十五
生者何耶?……
十六
有者何耶?……
十七
取者何耶?……
十八
爱者何耶?……
十九
受者何耶?……
二十
触者何耶?……
二一
六处者何耶?……
二二
名色者何耶?……
二三
识者何耶?……
二四
如“行者何耶?又此等行属何人耶?”如“行与属此等之行属者为异”。如“命与身为同”……一切无取着、舍离。此等乃悉皆断根,如被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即不再生。”
[三七] 第七 非汝之物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此身非汝等之物,亦非属他人之物。”

“诸比丘!应知此乃依先业所造者,依先业所思考者,依先业所感受者。

诸比丘!然则圣弟子闻缘起,则善思念。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灭。因行灭有识灭,如是乃全苦蕴之灭。”
[三八] 第八思(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虽思量、企画、考虑之任何事,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而有识住。其识之住增长时,于未来而有再生,于未来至有再生时,生未来之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然有思虑时,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之住增长时,于未来有再生,于未来至有再生时,生未来之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则无此识定之所缘,无所缘故无识之住,无识住且不增长时,于未来则无再生;于末来无再生,则灭未来之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三九] 第九 思(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虽思量,企画,考虑之任何事,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之住增长时,则有名色之显现。

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而有受,……爱,……取,……有,……生,……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而有思虑,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住增长时,有名色之显现。

缘名色有六处……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者,则此识定无所缘,无所缘故无识之住,无识住且不增长时,无名色之显现,因名色灭,有六处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四十] 第十 思(之三)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思量,企画,思虑之任何事,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

其识之住增长时,有系着,有系着故有往来,有往来故有生死,有生死故于未来有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而有思虑时,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

诸比丘!其识之住增长时有系着,有系着时有往来,有往来故有生死,有生死故有未来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则此识定无所缘,无所缘则无住。

无识之住,且不增长时,则无系着,无系着故无往来,无往来故无生死,无生死故,未来之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此颂曰:
生者迦拉罗  二智无明缘
非汝所有物  以及三种思
第五 家主品
[四一] 第一 五畏罪(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给孤独家主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世尊言于坐在一面之给孤独家主曰:

“家主!圣弟子于五畏罪令静止,具足四预流支,依慧善见、善知圣法49时,彼若欲者,则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我于地狱灭,趣畜生灭,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我入于预流,为不堕恶趣者。决定入达菩提之终极。”

令静止于五畏罪者,何耶?

家主!杀生者,缘杀生于现法生畏罪。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杀生,使彼畏罪静止。

家主!不与取者,缘不与取,亦于现法生畏罪,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不与取,能使彼畏罪静止。

家主!邪欲行者,缘于邪欲行,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邪欲行,能使彼畏罪静止。

家主!妄语者,缘于妄语,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妄语,能使彼畏罪静止。

家主!饮酒者,缘于饮酒,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因断绝饮酒,能使彼畏罪静止。此等是五畏罪之静止。

四预流支具足者,何耶?
十一
家主!于是圣弟子,对佛抱不坏之信--“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者,是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十二
对法抱不坏之信--“法乃由世尊善说者,即:[其法]乃有现果报,有不时报,所谓来见者,为导引之所在者,此乃由各各识者所不可不知之[法]。”
十三
对僧伽抱不坏之信--“世尊之弟子僧伽,乃善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以智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行者,亦即四双八辈者是。此之世尊弟子僧伽,应予以供养、尊重、布施、合掌,此乃世间之无上福田。”
十四
是圣者所称赞之戒具足,其戒为不坏、不毁、不截、无秽,导于自由、识者所喜、无污,是转向定者。此等是具足四预流支。
十五
依慧善见、善知圣法者,何耶?
十六
家主!于是圣弟子,善思惟缘起。即:彼有故此有,彼无时故此无,彼生故此生,彼灭故此灭。
十七
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因无明无余,离贪、灭,乃行灭,因行灭,乃识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以此慧而善见、善知正法。
十八
家主!圣弟子静止于此等之五畏罪,具足此等之四预流支。以慧而善见、善知此等之圣法时,若彼欲,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于我地狱灭、畜生趣灭、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我入于预流,不堕恶趣,决定达于菩提之终极。”
[四二] 第二 五畏罪(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众多比丘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世尊曰:

* “诸比丘!圣弟子于五畏罪令静止,具足四预流支,以慧善见、善知圣法时,若彼欲者,则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于地狱灭……不堕于恶趣,决定达于菩提之终极。”
静止于五畏罪者,何耶?
诸比丘!杀生者,……
诸比丘!不与取者,……
诸比丘!邪欲行者,……
诸比丘!妄语者,……
诸比丘!饮酒者,……
此等之五畏罪令静止。

四预流支具足者,何耶?诸比丘!于是圣弟子,对佛……对法……对僧伽……具足圣者所称赞之戒。具足此等四预流支是。

以此慧善见、善知圣法者,何耶?诸比丘!于是圣弟子,善思惟缘起。……以此慧善见、善知圣法是。

诸比丘!圣弟子令静止于此等之五畏罪,具足此等之四预流支,以慧善见、善知圣法时,若彼欲者,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于地狱灭、趣于畜生灭、于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我入于预流、不堕恶趣,决定达于菩提之终极。’”
[四三] 第三 苦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苦之集与苦之灭。汝等谛听……


“诸比丘!苦之集者,何耶?

依眼与色而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诸比丘!此乃苦之集。

依耳与声……

依鼻与香……

依舌与味……

依身与触……

依于意与法而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诸比丘!此乃苦之集。

诸比丘!苦之灭者,何耶?
十一
依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依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诸比丘!此乃苦之灭。
十二
依耳与声生耳识。
十三
依鼻与香生鼻识。
十四
依舌与味……
十五
依身与触……
十六
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依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十七
诸比丘!此乃苦之灭。”

[四四] 第四 世间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其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世间之集与灭,汝等谛听……

“诸比丘!世间之集者,何耶?

依于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此乃世间之集。

依耳与声……

依鼻与香……

依舌与味……

依身与触……

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生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此乃世间之集。

诸比丘!世间之灭者,何耶?
十一
依于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此为世间之灭。
十二
依耳与声……
十三
依鼻与香……
十四
依舌与味……
十五
依身与触……
十六
依意与法而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十七
诸比丘!此乃世间全苦蕴之灭。”
[四五] 第五 那提迦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那提迦村之砖瓦家。

尔时,世尊,独自宴坐,而宜说此法门曰:

“依于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依耳与声……

依鼻与香……

依舌与味……

依身与触……

依于意与法而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依眼与色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依耳与声……
十一
依鼻与香……
十二
依舌与味……
十三
依身与触……
十四
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十五
尔时,一比丘,因漏闻世尊之语而起立。
十六
世尊见此比丘,因漏闻而起立。
十七
见而谓于此比丘曰:“比丘!汝欲闻此法门耶?”“唯然,大德!”
十八
“比丘!汝应受持此法门。比丘!汝应善知此法门。比丘!具足此法门之义,是乃梵行之初。”
[四六] 第六 异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一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俱相问候,交谈致意于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瞿昙!如何是彼作而彼经验耶?”“婆罗门!彼作而彼经验者,此乃一极端。”

“瞿昙!又如何他作而他经验耶?”“婆罗门!他作而他经验者,此乃第二之极端。婆罗门!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于中而说法。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依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之灭,依行之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如是说已。彼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瞿昙!稀有哉!……尊瞿昙!请受我从今日以后,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四七] 第七 声闻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声闻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俱相致问候:坐于一面之声闻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瞿昙!“一切为有”是如何耶?”“婆罗门!“一切为有”者,此乃一极端。”

“瞿昙!“一切为无”是如何耶?”“婆罗门!“一切为无”者,此乃第二极端。婆罗门!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于中而说法。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依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之灭,依行之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如是说已,彼声闻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瞿昙!稀有哉!……愿终生归依。”
[四八] 第八 顺世派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顺世派之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坐于一面之顺世派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瞿昙!“一切为有”是如何耶?”“婆罗门!“一切为有”者,此乃第一世间之领域。”

“瞿昙!又“一切为无”是如何耶?”“婆罗门!“一切为无”者,此乃第二世间之领域。”

“瞿昙!“一切为一”是如何耶?”“婆罗门!“一切为一”者,此乃第三世间之领域。”

“瞿昙!又“一切为异,”是如何耶?”“婆罗门!“一切为异”者,此乃第四世间之领域。”“婆罗门!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中而说法。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依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灭,依行灭而有识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如是说已。顺世派之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尊者瞿昙!稀有哉!……从今愿终生归依……”
[四九] 第九 圣弟子(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有何故有何耶?生何时何生耶?有何故有名色耶?有何故有六处耶?有何故有触耶?有何故有受耶?有何故有爱耶?有何故有取耶?有何故有有耶?有何故有生?有何故有老死耶?”

诸比丘!时,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前于此有智。“有无明故有行,有行故有识,有识故有名色……有生故有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之生起。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无何故无何耶?因何灭故何灭耶?[无何故无行耶?无何故无识耶?]无何故无名色耶?无何故无六处耶?无何故无触耶?无何故无受耶?无何故无爱耶?无何故无取耶?无何故无有耶?无何故无生耶?无何故无老死耶?”……

诸比丘!时,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而于此有智。彼无故此无,彼灭故此灭,无无明故无行,无行故无识,无识故无名色,无名色故无六处,……无触……无受……无爱……无取……无有……无生……无生故无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灭。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如实知世间之集与灭。诸比丘!如是可谓圣弟子具足见……皆立于不死之扉。”
[五O] 第十 圣弟子(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多闻之圣弟于,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有何故有何耶?由何之生起,何生耶?有何故有行耶?有何故有识耶?有何故有名色耶?有何故有六处耶?有何故有触耶?有何故有受耶?有何故有爱耶?有何故有取耶?有何故有有耶?有何故有生耶?有何故有老死耶?……

诸比丘!时,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而于此有智。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有无明故有行,有行故有识,有识故有名色,有名色故有六处,有六处故有触,有触故有受,有受故有爱,有爱故有取,有取故有有,有有故有生,有生故有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生起。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无何故无何耶?因何灭而何灭耶?无何故无行耶?无何故无识耶?……无何故无老死耶?”

诸比丘!时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而于此有智。“彼无故此无,此灭故彼灭,无 无明故无行,无行故无识,无识故无名色,无名色故无六处……无生故无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灭。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此世间之集与灭。诸比丘!对此,圣弟子可谓达见、见此正法、具足学智、具足学明、入于法流、圣明达慧、皆立于不死之扉。”
此颂曰:
谓此五畏罪
苦世那提迦
以及异声闻
所谓圣弟子
依此为品名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