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当代法师 > 当代法师:经文法师文集,五戒的现代意义之五

当代法师:经文法师文集,五戒的现代意义之五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2,541 次浏览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五

菩提之旅静修营97演讲稿之九

净因法师

 

不妄语戒

 

此戒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满口谎言会使人与人之间互不相任;恶口伤人会增加社会冲突,至使社会一盘散沙。所有这一切都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反之,如果人人讲真话,不讲谎话,人与人之间就会相互信任;如果人人使用善言,人们就能和睦相处。那麽,与人争吵、误解的机会就会减少,去法庭打官司也就减少了,社会自然变得井然有序。因此不妄语戒对改善人际关系、保持祥和的社会起著很大的作用。

 

 

制戒因缘

 

有一年,跋耆地方饥饿,白骨遍地,饿死无数。在此安居的比丘生活也极端困难,难以生存下去。这时有少数比丘为了获得信众供养食品,以渡过难关,於是在信徒面前相互赞叹上人法:某比丘已证初果、二果、三果;某比丘已得初禅、二禅乃至得六神通。信徒得知後,信以为真,便把仅有的食物拿出来,也不供养父母、亲朋好友,自己也不吃,而拿来供养这群比丘。其实他们都是凡夫僧。结夏安居三月过後,比丘们又聚集在一起听佛讲法,其他所有的比丘都因缺少食品而饿得面黄肌瘦,形体枯瘦,唯独这群比丘容光焕发,腰肥体胖。佛陀得知原因後,呵责他们为恶比丘,打大妄语,於是就给比丘们订了不妄语戒。所以对妄语戒来说,最初的制戒因缘是对未得道而妄称得道以博取施主布施的一种教诫。

 

 

定 义

 

根据巴利律藏分别,不妄语戒的定义为:任何比丘,未证知,而认为己有上人法,主张“己已得"具足正智正见,而作如是宣说:“我如是知,如是见。"彼於其後,或被追问、或不被追问,冀望清净其罪,而如是言:“友!我不知而言如是知,不见而言见,言虚诳妄语"者,除增上慢外,此亦波罗夷不共住。

很显然,对出家人说,不打妄语是指:自己修行时,尚未获得超越世人的殊胜功德和信仰或神通力,而向信徒说:我已获得殊胜功德和神通力,以获得更多的布施。这就犯了大妄语戒,他的比丘资格便会自动失去。除此之外,对出家人来说,不打妄语戒要求他必须讲实话,说与事实相关的事,当他讲话时,他必须在事实的基础之上语气肯定,他不应讲任何给社会造成不和的语言。

对在家信徒来说,打妄语有与出家人不太相同。在中阿含经SaleyyakaSutta中,佛陀给了如下定义:当他去集会,或亲戚中,或团体中,或政府官员中时,当他被要求提供证据时,或当他被要求告知所知的详情时,如果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知言不知,不知言知,他就犯了不妄语戒。为了避免打妄语,佛陀告诫我们1、在集会或公共场合,发言平正、真实,直述其所见所闻2。不评论尚未发生的事。在已发生的事件中,如果我们不太了解,我们最好也能保持沉默是金的原则。因为也许我们所知仅是一知半解,或是一点皮毛3。我们只讲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我们就能做到少犯或不犯妄语戒。一般人们,因争强好胜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没有见过的事,称说见过;没有闻过的事,说已听过,捏造妄言,不讲自己的亲身经历,而致自己失去人格和信用,这都是打妄语带来的恶果。

经上讲,打妄语者有三个目的:1、为了自己避免惩罚;2、为了别人的原故;3、为了物质的益利。如果你打妄语是为了有所得,而且别人也被你的妄语误导,并获得你所需要的东西,这就犯了妄语戒。佛陀在《如法经》中进一步说,“在大庭广众或社交埸合,不应该对人说谎,也不指使他人说谎,也不赞同他人说谎,他应该戒绝一切谎言。1"由此可知,妄语有三方面内容:1、在社交埸合(至少二人以上),自己打妄语;2、指使别人打妄语;3、赞同别人打妄语。根据此经,如果我们犯了以上三种之一,都犯了打妄语戒。

总而言之,不妄语戒,为了自己的利益,亲族好友的利益,或使怨敌受害,而作不尽不实的妄语。不知道的说知道,知道的说不知道;有的说没有,没有的说有;是的说不是,不是的说是。因此虚诳的语言,使自己或亲属得益,使别人受害,就是犯了严重的妄语罪。

 

 

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

 

此戒的根本精神在於尊重真理。今天我们无论是讲话、发表演讲,还是写文章,或教学生时,都必须尊重真理,实事求是,讲真话,不讲假话、或无益的话,任何一个人违犯了这一原则,他就打妄语。佛陀本人一生讲法,就是只宣讲真理,让世人明白真理,从而按真理的准备去生活,去修行,因而获得快乐。对於一个学佛人来说也是如此,仅仅不讲谎话还不够,他必须只讲真话,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会,对他人只讲真理,尊重真理,因为它是引导我们向上,求得解脱的唯一道路。

 

 

本戒的社会意义

 

人类有史以来有很多非凡的创造,如电脑、飞机、宇宙飞船,但人类最有意义、最伟大的创造应该算是我们人类的语言。语言是一切文化之母,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的文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又根据自己所讲的语言而划分不同的社团,例如汉族人、藏族人、蒙古族人、泰族、英国人、僧加罗人等,在汉人中,又因说不同的方言,我们又被区分为广东人、上海人、客家人等。可以说。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种社会,任何一种社会的文化背景都是建立在它的语言基础之上的。文化、语言、和社会三者总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语言不存在,它所表达的文化就会自动消失。这也就是为甚麽英国入侵斯里兰卡、印度、南非等国之後,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推广英文教育,第二件事传播基督文化。

同样在社会中,如果我们语言得不到净化,人人讲粗语、谎话、大话,人与人之间就会互不信任、相互猜疑和相互仇恨,社会中不和、混乱与冲突会明显增加,最後整个社会会成为一盘散沙,这样的社会就不可能有任何希望。由此可见恶言给社会造成多麽大的破坏作用!反之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净化我们的语言,做到人人讲爱语、善语、诚实的语言,大家就会相互信任,坦诚相待,人与人之间紧张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大家就能和睦相处,每个人内心就会平静,社会就会灭少争执。这样大家愿意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如此再难的事件都能做到,甚麽样的奇绩都会创造出来。社会自然繁荣,百姓自然安乐。

由此可见,语言的净化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著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持不妄语而获得。

 

 

如何持不妄语戒

 

佛教讲,我们造业的方式有三种:身、口、意。口业占了我们造业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持不妄语戒是多麽的重要。不妄语戒其实是要求我们净化我们的语言,以免口造恶业。现就如何在不同的场合守此妄语戒,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个人如何持不妄语戒

 

认识妄语之得失是持妄语戒的良药。在《十善道经》上说:“若离妄言,即得八种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昙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反之,犯了妄言戒,在《分别善恶报应经》说:有十种恶报:“一、口气恒臭,二、远离正直,三、谄曲日增,四、非人相近,五、忠言不信,六、智慧浅薄,七、称扬不实,八、诚语不发,九、爱论是非,十、身谢恶趣。恶报如是,凡属佛教徒,当宜慎重!

现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对妄语之害略分析如下。

我认识一位学生,天生是说谎的能手,打妄语的水准很高,不用预先编造,只要需要,随时随地就可以编一段谎言骗人,真能做到面不变色心不跳。我开始时很佩服她的技巧,便向她请教说谎的奥秘。通过交谈,我才了解到,她也有难言的苦衷。长期以来,她深深地体会到,她自己讲一句真话,心中坦然,无须费心去记,如有人再问时,如实作答,无须多思考,问一百遍,回答一百遍的答案都相同。但如果她说一句谎话,她必须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更糟糕的是,她必须记住每一次自己所说谎言的细节,预防别人旧事从提时,再重复一遍同样的谎言。如果说一次谎还能记住,如果说了几十个谎,那就十分辛苦,因为她必须同时记住她在各种场合下说的几十种不同的谎言,十分辛苦。有时因说的谎言太多,自己也记不清楚了,相互串通,结果回答别人问题时所答非所问,前言不答後语,自然会引起别人的猜疑,谎言经常会不攻自破,那种处境十分辛苦。现在想来,倒不如老老实实做人,不说谎,有甚麽说甚麽,如此心中十分坦然,睡觉也甜,吃饭也香。

 

在家中如何持不妄语戒

 

 

在家中,第一,对自己的子女不要轻易承诺,一旦有所承诺,就必须去做,否则给子女一生的成长都有害。有一对夫妇六月和孩子一道去巴黎渡假,我感到很惊讶,因为那时是他们工作最忙的时候。他们跟我解释说,他们曾对大儿子讲,如果他考试成绩优秀,就会带他去巴黎渡假。结果他们儿子拼命读书,果真获得特优的好成绩。所以他们说再忙也得带他们去。听後我觉得这对夫妇真是合格的好父母,也是好的佛教徒。

第二,对自己的爱人不要打妄语,既然双方结合在一起,一定有其殊胜的因缘。古人说:“百年修得同舟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所以能结为夫妻,因缘十分难得,应当珍惜。夫妻双方若能互敬互爱,坦诚相待,互相交换信息,家庭一定会变成温馨的避风港,夫妻就会同舟共济,和睦相处。

第三,子女对父母亲应讲真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没有那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平平安安做人,工作顺利,事有所成。父母又因年龄长的关系,饱经风霜,见多识广,所以子女遇到难事时,跟父母亲讲真话,应是最安全不过的人选,而且经常都能获得不少有益的忠告。

 

 

学佛人如何持不妄语戒

 

对於学佛的人来讲,若能认识到世事无常,人身短暂,去日苦多,老实学佛,那有时间去说谎、讲费话!再者我们若能深信因果,那敢再造口业,因此而堕落!弘一律师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胡朴居士是弘一律师的老友,曾有诗赠师弘一大师,其中有句云:“弘一精佛理,为我说禅宗。"於是,律师即书“慈悲喜舍"四字付之,而贻以书曰,“佛不但以理,切要在修持,行事重在不欺,名如其实,今我并未为君说禅宗,君诗言之,即为妄语,君其忏悔,免遭堕落。"这才是真正的学道人,一丝不容虚伪,一毫不容做作,何等精严?!何等慈悲?确实值得效法。

 

 

在社会中如何持不妄语戒

 

在社会中,我们应该强调语言净化的重要性。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只有人类才能创造、学习、使用很多语言的优势。鹦鹉虽然也能学人言,讲单词、短语甚至几句话,然而那不是语言,只是模仿人言,而不知其意;收录机虽然也能发出各种声音,那不是语言,只是按照人给它的指令无感情重复播放。只有人类的语言,不单纯是声音的符号,而是表达我们的感情、思想与观点的运载工具,它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每说一句话都有它特定的含义,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是心灵的窗户。

譬喻当你喜欢一个人时,在轻松的环境下才会说,“我喜欢你。"语调都比较柔和,听起来也很舒服;相反,当你恨一个人时,只有在紧张的环境下才会说出,“我恨你。"讲此话时,语气也非常僵硬,否则便无法表达你的恨意。人的语言又带有强烈的倾向性,或个人色彩。譬喻同样是一个人送你一盒精美的巧克力,如果你从好处想,你会用“无微不至的关心"来形容他的好意,如果你从坏处想,你会用“黄鼠狼给鸡拜年,没按好心"来丑化他的好意;如果一个人坚持自己的意见,赞同他的人会用“一言九鼎"来形容他的坚定,而不喜欢的人会用“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来批评他;如果一个人的父被杀,有人会用“父仇不共戴天,此仇不报何以人"来鼓励他杀人,明智者会以“怨怨相报何时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劝他放弃仇恨,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上来;生死危急关头,有人会以“宁为玉碎,不作瓦全"来鼓励他选择死,也有人会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来劝他活著;如果一个人为另一个做事很尽力,赞同他的人会说“忠心耿耿",而反对他的会以“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来否定他的努力;一个人智力过人,喜欢的人会用“足智多谋"来形容他,恨他的人会以“鬼计多端"来丑化他;一个人喜欢冒险,有人会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鼓励他继续探险,而不赞同他人会以“胆大包天"丑化他;如果我们要肯定一位名人时,常以“名垂千古"来形容他,而当我们要否定一个人时,又以“遗臭万年"来表达我们的恨;当一个人想干一番事业时,赞同他的人会以“雄心勃勃"来形容他,反对他的人则以“野心勃勃"来否定他;一群人在一起做事时,有人会以“志同道合"表示赞许,也有人会以“同流合污"表示否定;如果一个人学他人长处时,有人会以“见贤思齐"表示鼓励,而反对者则以“东施效颦"来反对他;如果一个人平时不注意穿著打办,赞扬他的人会说他“不拘小节",反对他的人会说他“不修边幅"。

将以上所举事列表如下:

肯定否定

无微不至的关心——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一言九鼎——一意孤行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宁为玉碎,不作瓦全

怨怨相报何时了——父仇不共戴天

忠心耿耿——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胆大包天

足智多谋——鬼计多端

破釜沈舟——孤注一掷

名垂千古——遗臭万年

志同道合——同流合污

见贤思齐——东施效颦

雄心勃勃——野心勃勃

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一只脚踏两条船

不拘小节——不修边幅

由此可见,语言在社会交流中又办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我们赖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交流工具。所以平时讲话时,一定要鼓励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多讲爱语、善语、具有建设性的语言,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己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社会自然会安定。

 

【注释】

1、郭良译,(1990)《经集》第5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未完待续】

刊载于《澳门佛教》14期

返回主目录页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