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当代法师 > 当代法师:净因法师文集,五戒的现代意义之四

当代法师:净因法师文集,五戒的现代意义之四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2,721 次浏览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四

菩提之旅静修营97演讲稿之八

 

净因法师

 

不邪淫戒

 

 

家庭是社会最小、最基本的单位。社会的和平安定,全依靠家庭这个基本单位。在家庭这个基本单位中,妇女,犹其是母亲,是核心人物。只要妇女的安全得到保障,家庭就会稳定;只要每一个家庭和睦,社会就一定会安定。所以第三戒不仅单纯是男女双方的关系问题,它对社会的安定也起著极其重要的稳定作用。

 

 

制戒因缘

 

佛陀成道後,初十二年中,随佛出家的都是上根利智,没有违犯教义的徒众,所以佛陀只为无事僧说《略教诫经》:“善护於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依《四分律》的记载,直到须提那子犯淫欲犯,佛陀才开始制戒。自此以後,佛陀根据比丘所犯诸事,一一为结戒,乃成比丘之广律。事实上,淫欲戒是佛陀对比丘所订的第一条戒。所以对比丘戒来说,五戒的次序为:不淫、不盗、不杀、不妄语和不饮酒。

 

 

定 义

 

根据巴利律藏经分别,不淫戒的定义为:“任何比丘,受比丘之学戒,不舍戒、戒羸不告而行不净法者,即使与畜生行,亦是波罗夷不共住。"

 

对出家人的要求

佛陀在《如法经》中说:“智者应该避开非梵行生活,就像避开烧红的木炭。"因此佛陀对出家人制戒时,不淫欲为出家人必须守持的第一条戒。因色欲的生活对於一个修道人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因此出家人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色欲。1

不但不能与人类行淫欲,而和动物行淫欲,也同样是犯波罗夷罪。同样和人间行淫欲之中,不惟是与“异性"行淫欲有罪,就是在同性之间(男与男,女与女之间)行淫,也是犯波罗夷罪。

总而言之,佛教的僧团是以解脱为目的宗教团体,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去除贪欲。对於出家人来说,修行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远离色欲,抛弃私利,舍离物质上多余的享福,变成一个乞食生活的沙门,过著少欲知足的生活,一方面可以做修己的规范,一方面也可以做“利他"的模范,这是佛教的一大特色。

 

对在家人的要求

巴利文Kamesumicchacara,英文通常译为adultery,中文译为邪淫。其实它们中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英文adultery不仅含有男方与女方发生暧昧关系,同时也包含女方主动与男方发生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而巴利文Kamesumicchacara只强调男方与受保护的女方发生暧昧关系。佛教中将女众分为九类:

1、在父亲保护之下的女众;

2、在母亲保护之下的女众;

3、在父母亲保护之下的女众;

4、在兄弟保护之下的女众;

5、在姐妹保护之下的女众;

6、受亲戚保护下之的女众;

7、被丈夫保护下之的女众;

8、在服刑期间受政府保护下之的女众;

9、佩带有订婚像徵的花环、戒指等的女众。

如果男子与以上九众中任何一众有不正常的关系,都犯了淫戒。事实上,以上九种女众代表了所有的女性。换句话说,此戒保护了所有的女性。

也许有人会问,妓女不在这九种女众的范围内,去妓院算不算犯此戒呢?尽管去妓院不算犯此戒,但它有违佛教的伦理道德原则。如果你经常去妓院,你的家庭就不可能和睦,你可能因此而无法专心自己的事业,其必然结果是,你的事业不但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且会从此开始萎缩,最後葬送了美满的家庭、大好的事业,与人与己都是有害无益的,有智者又何必自讨寻烦恼、花钱买霉气呢?!

俗话说,食色人之大欲也。由此可知,爱欲是人生五欲中最难断除的,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对於在家居士们而言,只要求守不邪淫戒。不邪淫是说:虽是正当的夫妻,交合也必须要有节制,以不破情操为合宜。如果相交无节,或非时非处,或非正式配偶的交合,是为邪淫。所以,不邪淫戒是为了保护正当的夫妻生活,使夫妻生活更美满、幸福。

总而言之,不淫戒,对於出家众来说,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淫欲。而对於在家信徒来说,则须守不邪淫戒。如男女双方同意,得保护人的同意,不违反国法,经当时公认的婚仪而结为夫妇,正当的夫妻生活,是组成家庭的要素,子孙延续所必要,是正当的,为佛法所接受,所以即使男女双方同意,而有违佛制(如受八关斋戒时),国法所不容,或为亲属保护人所不同意,都属邪淫,而为佛教在家信徒所应戒除的。因为这不但伤害对方的自由意志,也是破坏家庭和睦,扰乱社会秩序的恶行。

 

 

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

 

孔子曰:“食色人之大欲也。"不淫欲戒的核心思想是去除贪心。修行人必须去掉一切有行的欲望。在所有贪欲中,贪财与贪色是最大的贪欲。这种欲望是我们修行道路上最大的阻碍,犹其是爱欲是人生最大的系缚,生死的根本。爱欲不除,难以得到清净的解脱。

 

本戒的社会意义

 

在拉丁文中,woman(妇女)意为男人的财产。《小录经》(AggnnaSutta)是《长阿含》第五个经,此经告诉我们,我们所住的地球有成、住、坏、空四个变化过程。地球形成之後,在适合人类居住之初,只有男人,没有女人,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演变之後,有些男人才慢慢地转化成女人,这是人类变化过程中的自然结果,这正如同第一只公鸡和母鸡并不是从鸡蛋而来,而是从同类家族的其他成员演化而来。同样第一个女人并不是来自她的同类,而是由於她不同的男性人种演变的结果。当地球上还没有女性的时候,男人的财产包括土地等。当妇女出现之後,她们便变成男人的另一种不可缺少的物品。这种情况延续了几千年。因此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妇女是男人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果一位妇女被奸污,她的丈夫、父亲以及子女会被激怒、仇恨而做出种种极端的行为,这对社会的稳定极为不利。即使在今天的所谓的文明社会中,男女都平等了,妇女不再是依附於男人的商品,但却仍是男人的另一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妇女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男人很难安心工作,社会就不会进步。

在社会上,有多少人因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而使夫妻反目成仇,家庭破裂,子女受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第三戒是治疗以上问题的良药。没有第三戒,社会就不可能安定,家庭、团体也很难平安无事。第三戒是解决很多家庭纠纷的良药。正因为如此,佛陀讲,为了社会的和平与繁荣,妇女必须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不邪淫戒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如何持此戒

 

充分认识妇女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

本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接涉及到人类最重要的问题:婚姻家庭。人类婚姻家庭经历了如下三种形态:

1、群居式家庭:人们为了生存,生活在一起,从事相同的经济活动。他们有各自的房屋及土地。这种形态很像母系氏族社会,此时的社会形态是一妻多夫制。

2、子孙同堂大家庭: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人以子孙同堂而感到荣耀。此时,社会以男性为中心,一夫多妻及纳妾的情形普遍存在,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那时妇女在强权的压制和传统的枷锁下,只有忍气吞声。西方社会因接受圣经的教训,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国现代的婚姻制度,是直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制定的。

3、核心家庭:这是我们今天家庭的模式,一夫一妻制。佛陀本人也主张,一夫一妻制是社会安定繁荣的基础。一夫一妻制的特色是每一个家庭由父母及子女组成。这种核心家庭中的核心人物是妇女。只要家庭的核心成员──妇女,受到应有的保护,社会最小的单位──家庭制度就会延续下去。否则家庭就会遭到破坏。从这种意义上说,只要妇女们能生活幸福愉快,那麽家庭就会和睦,事业就会兴隆;只要家庭和睦,社会就会安定和平。所以佛陀说,不淫戒对社会的稳定极为重要。只要社会的最基本、最小的单位──家庭平安无事,社会才会繁荣兴盛。可惜事与愿违,当今真正美满幸福的家庭有多少?!所以第三戒──不邪淫戒,就显得特别重要。

 

 

认识犯此戒的危害

 

根据百科全书对婚姻的定义,是一男一女彼此相爱,并愿意在法律的约束和保障下,长相厮守,至死方休。这包括感情与肉体的贞忠,分担责任及照顾对方的承诺。因此成为夫妇,不但是建立两人在世间上最亲密的关系,也是每个人生命的最大投资。因此若有一方移情别恋,所造成的切肤之痛,是难以弥补的。可惜目前社会上婚外情,特别是在中国大陆经济发达地区,日益严重,虽然没有官方公布的研究数据,但环顾四周,婚外情比比皆是,实在令人怵目惊心,造成家庭各成员痛苦不堪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以婚外情或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为例,说明邪淫给家庭、社会所带来的惨痛教训。

婚外情对於一个本来无风浪的家庭而言,威力简直犹如一枚炸弹,它的破坏和波及范围,可以是很大很广,在这场“战役"中,许多人伤痕累累。

 

 

对受害人的创伤

首批受创最严重的人,当然是事件中的男女主角,就是那对曾海誓山盟,要长相厮守的夫妇。通常受伤的一方,情绪大受刺激,心灵彻底哀痛。情绪极不稳定的女主角可能会使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法,有时也有假戏真做的,果真送了一条命。有理智的受害一方会带来如下几种情况:

1、震惊:受害的一方感到难以置信,甚至震惊到麻木的地步。

2、愤怒:愤怒的程度,可以对对方的身体或心爱物大肆破坏,以求泄愤。

3、痛苦:犹其是对对方的爱仍浓烈时,那种椎心之痛实难驱除。

4、怨恨:对不忠的配偶和牵入漩涡者,都会抱怨和恨恶。

5、屈辱:当事件公开後,受害者在亲友中,会有丢脸和羞辱的感觉。

6、不信任:受害者对对方失去信任,这失去的信任,不易重建。

7、不再专一:这是受害者的一种强烈感受,日後双方各种关系上会感到困难。

 

负心汉的痛苦

被弃者固然受伤最深,但负心汉受伤更深。有人开始时,因抵受不住情欲引诱,满以为那些露水情缘来了就走,太阳一出,露水即散,殊不知一时之快的代价原来那麽大。说不定对方肯放过他,或为真情,或作假意,或因金钱等原因。总之,只要她决定死抓住不放的话,她就可以拿来这段情作控制、要胁的武器。

好些男人在这种情形下,就会受到良心控诉。究竟坦白从宽还是隐瞒好呢?选择前者做法,又怕妻子一旦不原谅自己,大好的家庭就会摧毁;若是取後者,又会终日提心吊胆,唯恐那女人去大爆内情。当然,就算妻子尚未发现真相,他也会因背著妻子做了不忠的事,而感到内疚非常。

在两难之间,此刻的大男人确实不易为,这条刺令他整日心绪不宁,工作处事大受影响;对妻子、家庭亦有阴影。所以,堕入情欲网罗之前宜慎思。古语说得好:“一失足成千古恨",精神受折磨已是一大惩罚了。

一旦事情暴露,情欲的事很快过去,但所失去的人格、儿女的亲爱与尊重,以及清洁无亏的良心等,却难以挽回。至於夺人所爱者,本来就是在黑暗中生活,才会有这不义的行为;而且他们也会愧对别人,愧对自己,更愧对於祖先,他们的挣扎也许更为痛苦。

 

对子女的伤害

另一批直接受害者,就是面对父母感情有变的子女,他们可能从此就要生活在恐惧、缺乏安全感,学业退步,甚至他日对婚姻有不乐观的看法。对於有些不成热的父母,还会在争执中以儿女作为要挟,结果令孩子进退维谷,左右为难。这形势更令下一代无所适从。所以据社会调查,破裂的家庭中,子女犯罪率便高,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对亲友的创伤

三方的亲友、父母等等也会受到冲击。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如家庭结构、道德价值观、婚姻承诺等等亦会一一出现。

 

 

社会的危害

人有别与其他动物,对诱惑不应作出立刻接受的反应;不然人人抛开责任、理性和良心,不但破坏了已有的婚姻,其他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就会接踵而来。破碎的家庭带来混乱的社会!难怪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索罗金(DrPASorocin)博士感叹道:“一个文盲的社会还能继续生存,但是一个充满破碎家庭的社会只有日趋灭亡。"

 

 

认识爱的真谛

 

佛教讲,人生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的,两者是高度统一的整体,两者不可分割。当我们愤怒时,我们时常认为是我们的感觉恼怒,而非我们的身体,其实这不太正确。因为当我们愤怒时,我们的身心都会起变化。譬喻:我们知道某人发怒,第一个徵兆就是面红耳赤,呼吸加快。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不但想尽量找机会接近她,延长讲话时间,最後有可能想吻她/他,与他/她结婚。当我们心中不喜欢一个人时,不但不喜欢碰他/她,甚至不想见到他/她!所以我们不能讲精神和肉体,是可以分开的。

两性关系是肉体和精神的最高层次的连系,这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一步,这种行为将会影响你的终身,千万不能随随便便。众所周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保留有我们各自的甜蜜的回忆,悲伤的痛苦,不可告人的隐私,所有这些都是个人的隐私,我们不可能告诉每一个人,我们只告诉我们真心爱的人或自己最信任的人。在心灵深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一块禁区,如同北京的紫禁城,只有皇帝和皇后可以在里面自由走动。同样,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有些地方非常的珍贵,我们允许真正爱我们的人去接触,否则就会觉得遭受了污辱,令人作呕!

爱是尊重,中国有句古语,举案齐眉,表示夫妻相敬相爱,才能白头偕老。爱是理解,当我们爱一个人时,不但要爱他/她的优点,也要接受他/她的缺点,只爱优点而排斥缺点不是真爱,因为有缺点才是人类的特徵,才是人类的本来面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道理就在这儿。只有我们接受了对方的缺点,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对方,更好地帮助对方,在共同的生活中不断提升两方,使两方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爱是神圣,爱是义务。两方结为夫妻,彼此都有义务,并非一朝一夕,应在人生漫长而又短暂的道路上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鼓励,为了互相的幸福而努力工作。

 

 

修持梵行的功德

 

在《十善业道经》说:“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掉,三、世所称赞,四、妻莫能侵。“

反之,犯了邪行,在《分别善恶报应经》载,当受十种恶报:一、欲心炽盛,二、妻不贞良,三、善不增长,四、善法消灭,五、男女纵逸,六、资财密散,七、人多疑虑,八、远离善友,九、亲族不信,十、命终三途。邪淫的恶报如是,凡学佛者,皆宜慎之!

 

 

讨 论

 

有人问,佛教主张禁欲,是否有主张苦行之嫌疑?答案是否定的。佛陀历来主张中道,反对两个极端:极端苦行与极端沉醉於五欲的享受。倾於欲乐的生活,对修道无益,当然要避免,但是热衷於苦行的生活,也是无法得到解脱的。所以僧团的生活,既否定极端的享乐主义,同时也否定极端的苦行主义。佛教主张的是中道的生活。只有按八正道去生活,才能获得解脱。这是佛陀的根本意趣。

对於出家众来说,绝对禁欲有三种原因。首先,佛陀对出家人说绝对的禁欲,是因为佛陀的根本思想是,爱欲为生死之根本,它是人间最大的束缚,所以必须远离。从这种意义上说,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脱离“爱著"和“系缚"。为了使出家人早出生死苦海,佛陀要求出家的比丘从人生最大的爱欲──性欲断起,所以主张绝对禁欲。

其次。如果出家人也贪五欲,取妻生子,他的主要精力就会被分散,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养家糊口。爱欲生活和家庭生活是修行佛法、宏扬佛法最大的障碍。因此说,没有梵行,就没有出家人!对於出家人来说,出家学法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修梵行,自愿终生不结婚,过独身的生活,完全放弃爱欲,如此就没有家室之累,便有足够的时间用於静坐、教化众生,护持和宣说“正法"。更能好好地集中精力,在解脱道上精进用功,以期早证佛果所以说出家是解脱道上最理想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出家人禁欲是为了更好地保存精力去习静坐。根据中国古人的体验,人的精力来源於三个方面:精、气和神。三者中有一个使用过度,我们就有可能精力不够,腰酸背痛,甚至萎靡不振。三者有时又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对於一个专注静坐的人来说,精力特别重要。有人讲,色食人之大欲,要出家人禁欲,有违人性。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首先修行是多生多世的事件,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丘、比丘尼、沙弥和沙弥尼是属於修行者中最高、最严格的一类,确实难行,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如果有人自己认为还没有那麽高的“定力"与境界,无法修独身的梵行,他完全可以退而求其次,绝不要勉强自己,跟自己为难。比如喻出家後,如果无法适应独身梵行的生活,他完全可以舍戒还俗,回到社会上,以居士身份,重新找到适合他修行的最佳方法。所以说,尽管佛教主张出家人完全禁欲,这并不等於说佛教主张所有的人都过禁欲的生活,更不能说佛教仇恨正当的夫妻生活。绝对禁欲只对出家众适用,而对占大多数的在家信徒来说,佛陀主张他们必须过正当的夫妻生活,不邪淫。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在芸芸众生中,也有极少数人,当他看到在家生活犹如牢狱,出家生活犹如海阔的天空,想到出家的种种好处,选择了出家。出家後,非常喜欢独身梵行的生活,觉得很自在。这部分人就成为长期出家修道者。当然适合修梵行的人自古以来便只占少数,所以最後真正能坚持长期出家的人数不可能很多。譬喻:整个香港的人口是六百万,而出家人还不到五百个!大陆总人口是十二亿,出家人才几万,道理就在於此。

其次,出家人对爱欲并非采取压抑的手段来处理,而是通过学习佛法、修习禅定後,他们深深地体会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远远胜过世间五欲之乐。正因为如此,出家人能正确对待世间的五欲之乐,对待爱欲并非使用有违人性的压制方法,而是像大禹治水那样,疏导它,使它升华并转化成有用的能量,为修习禅定服务。佛法的妙用即在於此。

 

【备注】

1、郭良译(1990)《经集》第5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未完待续】

 刊载于《澳门佛教》13期

返回主目录页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