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关斋戒:八关斋戒讲义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6,054 次浏览
八关斋戒讲义
宏泰法师
序文
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但在受戒之中亦须行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是故三皈为万行之由籍、成佛之初基、游涅盘妙门之要径也。
夫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法戒之基石也。佛法中化、制二教之戒法皆以五戒为其根本,由五戒开演出八关斋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乃至梵网菩萨十重四十八轻之一切戒法。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是故依之渐次修学,三聚圆满,得成无上菩提妙果也。
夫八戒者,为在家二众之出家戒也。世间善士,欣仰出世少欲知足之梵行,然以尘恼牵缠,无暇修学。世尊慈悯为令彼等种出世善因,证三乘之道果故,乃权巧摄化,制在家之出家戒,即八关斋戒也。
为今之世,去佛时遥,佛日潜辉,戒法不彰。初入佛门者学无所依,行不知其本,本既不立,道何由得生?近来学佛之人,稍聪利者,整日谈玄说妙,徒逞口头活计;稍钝者,终日忙碌处处攀缘,美其名为广结善缘,论其实际,乃心外求法。论其学佛时日,多有十余年者,若问其何为三皈,却茫无所知。今有乞师证明受归依者,辄称皈依某师,殊不知所皈依者为僧伽,非唯皈依某师一人也!蕅益大师云:“皈依僧者,则一切僧皆我师也。今世俗人,择一名德比丘礼事之,窃窃然矜曰:吾某知识,某法师门人也。彼知识法师者,亦窃窃矜曰:彼某居士、某宰官皈依于我也。噫!果若此则应曰:归依佛、归依法、结交一大德,可也;可云归依僧也与哉?”故已受皈依者,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皆当尊礼为师,自称弟子;未可憍慢,妄自分别。且归依三宝之境若不遍者,不得三皈之体,既不得体,穷其一生修学,只名附佛外道,虽种将来成佛之因,若于三宝中一念分别憍慢,则苦报无穷矣!
时过境迁,佛世芳规难见,今时受戒者,只闻戒相之名,不知其开遮持犯、轻重之相。上山求戒,入三宝之地如入家厨,取用无度;下山之后,未曾问津。问其受戒否?矜然答曰:“我乃五戒、八戒、菩萨戒弟子。”问其戒为何物?则目瞪口呆、无言以对。授戒之师不知戒法,无法讲说,受戒者亦一无所晓。以致受戒犯戒以为常事,若思地狱苦报,怎堪回首。入宝山空手而归,尚属可惜,若为宝所伤,实乃可怜悯者。乘此解脱宝筏,而漂入罗剎鬼国,甚可哀伤。
社会淳风渐替,人心不古,皆由戒法未能行持之故,之所以无法行持,乃因不明戒法使然。今因善心居士,殷重请法,学人不敏,亦无德学,不知所措。但私自念言:“比丘乃七众纲领,七众戒法,比丘当负起教育之责。”是故从诸戒经及相关戒学书籍中集录重点,为其讲说。内容虽未达至善至美,但其大意已明。今书既成,讲说已了,叙其大要;以资初学。
愿见闻者,同沾法益,尽此一身,同生安养,悟无生忍,于十方界,普利群萌!是为序。
佛历二五四二年 民国八十七年二月十七日 释宏泰谨序于台中南普陀寺
甲、释名—八关斋戒
┌或云戒┐
八关斋戒┬┤或云斋├很多说法,其名称不同,意在摄静归心。
│ └或云关┘ │
│ │ ┌造业之缘
│ ┌杀生 │ │
│ ┌八—即所防之境┼偷盗 └息缘离过,
│ │ (所防是过) ├淫 善法内增故。
│┌八戒者┤ ├妄语
││ │ ├饮酒
││ │ ├着香华鬘香油涂身;歌舞倡伎故往观听
└│ │ ├坐卧高广大床
│ │ └非时食
│ └戒—则能治之业——心于对境之时,思惟如何是犯、不犯,
│ (能治之行) 护持本所受之戒体也,谓之随行。
│ ┌齐也—齐一心。(取其专注,心无差别。)
│ ┌┤
│ │└清也—静摄其虑。(取离过,绝诸杂想。)
├斋者┤
│ └世间斋馆,亦取闲静之意。
│ ┌即禁闭非放逸,静定身心也。
└关斋者┤
└从喻为名,如世门关,防奸止寇,即禁闭义。
乙、出体
┌戒法—如来所制之法(即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戒体—由于授受之作法(如跪拜、请师、乞戒等),而领纳法界善法(圣法)
│ 于心中,生防非止恶(防止过非及造恶业)之功能者。
├戒行—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身、口、意之三业也。
│ ┌以法为相—即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戒相┤
└以行为相—随所施造,动则称法(行为举止,合乎戒法),美德光
显(戒德显露,戒香远播)。
丙、受戒转恶为体
《芝苑》云:“现前色心,无量劫来,至今生中,造生死业,不可穷数,恶心遍布,充塞法界。经云:“若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若得戒者,则翻无量恶业,悉为清净戒体。为善种子,作成佛本基。”
丁、五戒、八戒之同异
┌杀
├盗
┌同 ┤
│ ├妄
│ └饮酒
│ ┌不邪淫(夫妻不犯)
│ ┌五戒┤
│ │ └但离邪行,未能清绝。(只得人天身)
└异┤
│ ┌不淫。(一切女人,乃至夫妻皆犯)
│ ┌┼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
│ │├不坐卧高广大床
│ │└不非时食
└八戒┤
└八行全净,相同无漏。(能证四果)
戊、八戒与沙弥戒之同异
┌杀
├盗
┌同┼淫
│ ├妄
│ ├饮酒
│ └非时食
│ ┌八戒—第六条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异┤ (乃将沙弥戒六、七二条戒合而为一。)
└沙弥戒—多一条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如法说净,许畜不犯。)
己、受八关斋法之缘由
世俗之人,事务繁忙,无暇修道,佛慈悯为令其种出世之因,将来证三乘道果,又为了配合其生活型态,故制在家之出家戒,即八关斋戒,使其能够过着与出家人一样的生活,亦能得入涅盘之门。
庚、八关斋戒之内容
《事钞》云:“今略述起罪必约三性而生,受报浅深并由意业为本。故《明了论》解云:“破戒得罪轻重不定””。
┌善—虽非粗恶,然是无知。结业乃轻,违制无别。
│ ┌一、浊重贪瞋痴心
┌起罪必约┼恶 ┤二、不信业报
│三性而生│ ├三、不惜所受戒
│ │ └四、轻慢佛语
│ │ ┌不犯—忘误
│ └无记┤ ┌泛尔—随便、放逸
│ └犯 ┤
│ └昏迷
│ ┌无惭心
│ 以重心 ├邪见心
│ ┌制轻业重 破轻戒 │ ┌不信圣教
│ │ 得罪重 ├不信心──┤
│ │ │ └不信果报
└受报浅深并┤ │ ┌疑圣教
由意业为本│ └疑惑心──┤
│ └疑果报
│ 以轻心
└制重业轻 破重戒—反上四心可解
得罪轻
┌中可悔(近方便罪)—如杀人未遂
┌可忏悔(轻)┤
┌┤ └下可悔(远方便罪)—如起杀心
│└不可忏悔(重)—如杀死人、盗五钱、行淫欲、大妄语等犯四根本戒。
罪分两种┤
│┌戒罪—唯犯佛所制之戒,方有其罪。
└┤
└业道罪—佛制与不制,世所不容,理应受报,即因果罪,亦云性罪。
┌杀
├盗
┌性戒—佛虽不制、国法亦不容许┼淫
性遮戒之别┤ └妄
└遮戒—唯佛制方犯,不制不犯。如饮酒等戒。
注:
性罪—谓不论处于何种环境,若犯杀生、偷盗、淫欲、妄语等,均属本质是罪恶之行为,称为性罪。对性罪所制之戒,称为性戒。
遮罪—随性罪引起的各种过失,或为避免世间之诽谤,而触犯世尊所制止之戒律,属极轻之罪,称为遮罪。对遮罪所制之戒,称为遮戒。
一、不杀生戒
△释名
断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之生命,叫做杀生。佛制受八戒之居士不得杀害有生命的众生叫“不杀生戒”。
△内容:凡有命者,不得故杀。若自杀、教他杀、方便杀、咒杀、堕胎、破卵,与他毒药,令命断者,并得罪。
△罪相
┌人(作人想)————─犯重不可悔
杀┼非人(天人、鬼、神等)┐
│ ├中可悔
│ ┌能变形─────┘
└畜生┤
└不能变形——──—下可悔
┌人死───不可悔
┌为杀人作方便者(如设陷阱、置毒药等)┼非人死┐┌望人结方便(未遂)—中可悔
│ └畜生─┴┴望非人、畜生无杀心不犯
│ ┌非人死—中可悔
├为杀非人作方便┤┌人死┐┌望非人结方便(未遂)下可悔
杀生动┤ └┴畜死┴┴望人、畜无杀心不犯
机有四│
│ ┌人死─┐┌望畜生结方便下可悔
├为杀畜生作方便┼非人死┴┴望人、非人无杀心不犯
│ └畜生死—下可悔罪
│ ┌人死———─—─不可悔
└为不定方便(准备遇到什么就杀)┼非人死───┬─中可悔
└畜生┬能变形┘
└不能变形—下可悔
┌胎死—望母边结方便中可悔罪。
┌杀母┤
│ └母死—不可悔罪。
堕胎┤ ┌母死—望胎儿结方便中可悔。
└杀胎┤
└胎死—不可悔。
┌《五戒相经》—七日 ┐
堕胎┤ ├不可悔罪
└《五分律》—四十九日 ┘
┌若杀生身父母、罗汉、圣人————————逆罪
┌┤
│└若杀人————————————————不可悔
│┌若杀天龙鬼神—————————————中可悔
├┤
│└若杀畜生虫蚁蚊虱等——————————下可悔
│┌若杀人不死(若后因是死者,仍犯不可悔罪)—中可悔
├┼若杀天神畜虫等,不死——┐
│├发心欲杀人而未杀————┼——————下可悔
│└见杀欢喜————────┘
└助他令杀————————————————皆得本罪(人重、天等中,畜生等下)
△境想
┌人想 ┐
┌杀人 ┼人疑 ┴上品不可悔
│ └非人想┐
│ ┌人想 │
└杀非人┼非人疑┼中品可悔(非人畜。天龙鬼神。若畜生,属下品可悔。)
└非人想┘
◎若受五戒者,不方便吃素,当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
杀父母者:以亲生父母犯逆;养父母犯不可悔非逆罪。
┌父母想─┐
父母 ┼父母疑─┴逆罪
└非父母想┐
┌父母想 │
非父母┼非父母想├不可悔罪
└非父母疑┘
注:或问:逆罪和不可悔罪差别何在?
答:逆罪是违逆道理,罪大恶极,下无间地狱,国法、佛法皆共不容。而不可悔罪是受戒后破戒,如杀、盗、淫、妄。逆罪不通忏悔,不可悔罪虽许忏悔,要见好相;又逆罪障出家,不可悔罪(见好相后)不障。
△具缘成犯
┌是人—所杀者是人,而非异类众生。
├人想—蓄意杀人,而非想杀共类众生。
五缘┼杀心—有心杀人,而非误杀或过失杀人。
├兴方便—运用杀人的方法。(凡是能够致人于死的种种手段)
└前人命断—被杀的人,断定已死。
△开缘
若掷刀、杖、瓦、石误着彼身而死┐
一切无恶心服侍病人而死────┼不犯
痴狂心乱,病恼所缠──────┘
二、不偷盗戒
△释名
凡是有主物,不与而取,便叫做盗。
△内容:凡有主物,不得盗心故取。若自取、教他取、方便取、咒取、因寄取、迷惑取、抵债不还、偷税、冒渡等,并名盗罪。
△罪相
┌三、四钱中可悔
┌减五钱┤
│ └一、二钱下可悔
┌轻┤
│ │┌近方便(盗五钱未遂)—中可悔
盗罪┤ └┴远方便(发心偷盗)——下可悔
└重—值五钱或过五钱——不可悔
自作(自身不与而取)———─────—┐┌值五钱或过五钱—不可悔
教人————─────────────┼┤
││ ┌三、四钱—中可悔
遣使(派遣他人为自己不与而取他人财物)┘└减五钱┤
└一、二钱—下可悔
以盗心偷舍利————中可悔
◎别相
三宝地—寺庙中一针、一草、经卷、法器、庄严财物。┐
信—印刷夹带书信、平信附寄钱。————─────┤
税—国家法令所规定之税捐。————───────┼┬过五钱—不可悔。
卡带—有版权之录音带、录像带、磁盘片。————─┤└减五钱—可悔。
财物—借而不还。————────────────┘
△具缘成犯
┌他物——他人的财物。
├他物想—明知是他人之财物。
├盗心——起偷盗的念头,亦即存有偷盗的预谋在先。
六缘┼兴方便—假借种种方法,达成偷盗的目的。
├值五钱—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依比丘戒七灭诤法,迦留陀夷误取袈裟之例)
│ ┌将所盗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
└举离本处┼包括移动位置、变动形状、变更颜色。
└凡以盗心,使物主起损失财物之想者,皆称离本处。
补充:
壹、他物
一、盗人物
(一)能犯人
1、标分
┌有我所心,有守护,如匮中绵绢财物是。┐
(1)正主物┼有我所心,无守护,如田中五谷是。 ├若盗此三,
└无我所心,无守护,如地中伏藏是。 ┘望正主结罪。
┌有我所心,别守护。如僧可分物,令人守掌者。┬若盗此二,望
(2)守护主┴无我所心,别守护。如关头夺得禁物及比丘失物┘守护主结罪。
。为官夺得。
注:《四分》:“持人物在右手,随离结重。若本在左手持物,盗心不还,须舍盗心,方移右手,不舍而移,是名重盗。”
二、盗非畜物
有 不可悔
(一)非人物— 护主,盗得 。必无人护,恐神护者,可掷卜知其舍吝。
无 中可悔
若非人供养得受。
注:
一、有护主
《五分》:“取他覆冢旛盖,神庙中衣,他所护物,他心未舍,直五钱犯重。”
二、无护主
《十诵》:“盗天神像衣,及华鬘等,得可悔。”
《多论》:“取非人物,五钱以上中可悔,四钱以下下可悔。”
以不食冷食
(二)畜生物—盗犯下可悔。除狮子残不犯 。
所遗不系故
贰、他物想
┌有主想┐
│ ├上品不可悔(五钱以上)
┌有主┼有主疑┘
│ └无主想—无犯
│ ┌有主想┐
└(无主)┤ ├中可悔
└无主疑┘
参、盗心
一、黑闇心—疏云:“谓痴心也,愚于教行,不肯修学,故于盗境生可学迷。”(可以事先学习得知,而不去学习。)
二、邪心—疏云:“谓邪命也,贪心规度,为财说法,外现清白,内实邪浊也。故《五分》云:“谄心取财是盗。””
三、曲戾心—疏云:“即瞋心也,与少嫌恨,现相索多,示威怒相。”
四、恐怯心—疏云:“迫喝也,或说地狱恶报,或说王官势力取也。”《伽论》云:“强夺取也。””《行宗》:“喝,谓作大声。”
五、常有盗心—疏云:“恒怀规夺,得物乃休也。”
六、决定取—疏云:“心虑已定,必得如期。”
七、寄物取—疏云:“或全抵债,或以少还他。”
八、恐怯取—疏云:“示身口相,令生恐畏取物也。如《十诵》:“轻慢、抵突而取他物是也。”
九、见便取—乘他不勤收举,诈作余事,潜藏他物。
十、倚托取—疏云:“或假名闻威德(通自他也),或恃亲友形胜(唯在施于他。”(《扶桑集释》五.五五六)
肆、兴方便
各种偷盗手段或方法。
伍、是重物
┌五钱
一、物体┤
└余杂物,价值五钱是。
二、钱体
┌依彼王舍国法,用何等钱,即以为限。
(一)《多论》三什┼随有佛法处,用何等钱,即以为限。
└随有佛法处,依国盗几物断死,即以为限。
(二)正判—然五钱之义,律论不同,判罪宜通,摄护须急。故律云:下至草叶不盗,准《僧祇》随其盗处所用五钱入重。
(三)约义判
1、钱有贵时,盗一入重。贱时,百千犯轻。(《十诵》)
处 处 处
2、贵 盗物,贱 卖,还依本 结罪。(《四分》)、(《五分》)、(《善见》)
时 时 时
3、若数数取四钱,数数作断心,得罪轻。(《伽论》)
4、或不得物入重。《四分》烧埋坏色教他等。
遣一人 多人分
5、若众多人 盗五钱 ,一切同得重罪。(《四分》)
共 作一份
6、盗五人各一钱结重。如五人各以一钱,遣一人守掌。若盗望守护人结罪。(《僧祇》)
三、判罪—智慧律师云:“若诤事起,先观五处,然后判断。”
(一)处—若我欲取此物,语已,已得罪。应观此物,有主与无主,若有主舍心不舍,若未舍心而偷,且计律结。若已舍心,得不可悔等。
轻 轻 轻
(二)时—取时,此衣价有时 ,若 时,即以 时价值得罪。
重 重 重
(三)新┐
├有物新贵旧贱是故随时计直。
(四)旧┘
(五随用
1、如刀斧,初贵后贱,若偷他斧,应问斧主,几值买,若云:“用一分买。”又问:“买来用未。”若曾经用,便成故物。
2、如眼药杵及户钥或烧或磨,亦名故。
3、如浴衣或一入水或用裹物,亦名故。
4、如苏油或易器,或虫蚁落中,亦名故。
5、如石蜜,初强后软,乃至爪掐,亦名故。
陆、举离本处
一、示相—盗心下可悔(责心),捉物下可悔,动物及牵挽埋藏皆中可悔,离处成不可悔。
二、义分
(一)文书成辨离处—作文书时,从头书至末尾,头时轻,结尾成重。
疑 中可悔
(二)言教立辨离处—盗心唱定是我地。地主心 结 。
决定 不可悔
一 中可悔
(三)移标相辨处—举 标时 (举标谓量地度也。)
二 不可悔
(四)堕筹—盗物筹,计物值结罪。
(五)异色—他人衣物,非理用损,异本色,损减五钱,结重。
(六)转齿—樗蒲移棋子等。
(七)离处明不离处—盗他牛马,未作得想,虽举两足,不成重。
(八)不离处明离处—空静处盗,决得无疑,微动即犯,不待离处。
注:《善见》:“若师教弟子取物决定得,如掷物虚空,必定落地,师教竟得不可悔。”
(九)无离处明离处—盗他田宅,攻击破村,烧埋坏色皆重。
(十)杂明离处
1、明处
(1)地中—伏藏有主望主结,佛僧地属佛僧。
(2)地上—如道地得物。
(3)乘—谓象马等乘,若盗乘上物,离乘方犯。若兼乘盗,乘离即犯。
(4)担—同乘两分。
(5)空—谓衣物鸟等,从风所吹,而欲盗取,即此空处,以辨离处。《善见》:“盗空中鸟,左翅过右翅,尾处至头,上下亦尔,俱得重罪。”
(6)架—若盗物者,物离方犯,若连架者,架离即犯。
(7)村—或盗村物,或盗村体,击破坏等。
(8)阿兰若—村外空地,同村可知。
(9)田—《十诵》:“若为田故,相言得胜者重,不如者轻。若作异相得胜者重。”
(10)处所—如店肆作处。盗物盗体,同上村中。
(11)船处—盗物即以船为处,盗船体者,断绳离处方犯。
(12)盗水—即断水注也。《僧祇》:“灌溉水,或一宿直一文,或至四五若坏彼渠,得下可悔,水入田中可悔,满五者不可悔。”
(13)私度关—如律,比丘无税,白衣应税,为彼过物重。
2、引律示相
(1)若诱诳小儿欲将人间卖,父母见之,盗者即去,离本处故得不可悔。
(2)先将牛盗牵,后悔放去,得不可悔,以离本处故。
(3)前后取满五钱得不可悔。
(4)欲盗他衣错取己衣,得中可悔。盗取他衣,并得已衣,一不可悔一中可悔。
(5)他人使共往盗,先可之,后悔不往。异时他人盗物,以一分与,不受,不犯本罪。先然可彼,得下可悔。
△开缘
作自己的财物之想而取—————————————┐
得到对方的同意,或以情感深厚,知彼必将同意而取┼无犯
暂时借用而取—————————————————┤
以为他人之所抛弃而取—————————————┘
三、不淫戒
△释名
淫者男女交合,以染污心,行秽恶行,名不净行,亦名非梵行。在家受五戒者,不得与夫妻以外一切男女作不净行,名不邪淫戒。
△罪相
人女 ┐ ┌口道 ┐
非人女┼三处┼小便道(阴道)├────────┐
畜女 ┘ └大便道 ┘ │
│
人男─────────────┐ │
非人男────────────┼二处┬口道 ┬┼入如胡麻许
畜生男────────────┤ └大便道┘│犯不可悔
黄门(阉人及阴阳二性不全人)—┘ │
│
人二形(有时变男,有时变女)─┐ ┌口道 ┐│
非人二形————───────┼三处┼小便道┼┘
畜生二形————───────┘ └大便道┘
两身和合而未行淫,即行中止者—犯中可悔(近方便,事未究竟)
发起淫心,而未和合者—犯下可悔(远方便)
女三处┐
├之外(余处)—可悔。
男二处┘
┌尸半坏─┐
│ ├不可悔
┌死女尸三处┐ ├多半未坏┘
男根入┤ ├─┼半坏──┐
└死男尸二处┘ ├一切坏─┼中可悔
└骨间──┘
┌觉境─┐
├睡眠─┴─────┐
│ ┌未坏──┐ │
女三道受┤ │ │ ├小便道—不可悔
│ ├多未坏 │ │(根)
└死形┤ ├─┘
├半坏 │
└多分坏─┘
睡眠或醒时被逼淫(男二处、女三处)但有一念受乐—犯不可悔
男女手淫者—犯下可悔
◎若不受戒而破他人净戒,虽未受佛戒,而没有犯戒罪,但其永不得求受一切佛戒。
△境想
┌道想 ┐
┌道┼道疑 ├不可悔(只要是正道,不论做任何转想,皆不可悔)
│ └非道想┘
│ ┌道想 ┐
└非道┼非道想┼中可悔
└非道疑┘
△具缘成犯
自淫,具四缘成犯:一、是正境 男三处女四处。 二、兴染心 谓非白睡眠等。
三、起方便。如脱衣相抱等。四、与境合 乃至入如毛发许。犯。
逼淫,具四缘成犯:一、是正境 不问自他。 二、为怨逼。
三、与境合。乃至入如毛发许 四、受乐。犯。
△开缘
被人强奸,本无淫念,不受乐┬无犯。
熟睡不知觉────────┘
四、不妄语戒
△释名
心口相违,说虚妄不实的言语,欺诳他人,叫做妄语。
△罪相
◎凡是存心骗人,不论利用何种方法,使得被骗的人领解之时,不管能否达到妄语的目的(如求名闻利养),即成妄语罪。
┌不见言见
┌见┤
│ └见言不见
│ ┌不闻言闻
├闻┤
│ └闻言不闻
一、妄语之定义┤
│ ┌不觉言觉
├觉┤
│ └觉言不觉
│ ┌不知言知
└知┤
└知言不知
┌自作
├教人
二、妄语的方法┼遣使
├书面
└现相─┬─显异惑众,表示己非凡夫的身行威。
│ ┌默认
└─如─┼暗示
├点头
└手势
┌大妄语—不可悔
┌妄语(欺诳之语)┤
│ └小妄语┐
├两舌(拨弄是非)────┤
三、口有四过┤ ├中可悔
├恶口(毁骂之言)────┤
└绮语(无义之语)────┘
四、
(一)大妄语
┌说明白—─不可悔
┌向人、人想┤
│ └说不清楚—中可悔
未得上人法而自说┤
│┌向天人————──┐
││ ├中可悔
└┤ ┌能变形──┘
└向畜生┤
└不能变形——下可悔
(二)小妄语
约三时判
┌本作妄语意 此结初方便 下可悔
未语时┤
└本不作妄语意
语时─知是妄 此正结 中可悔
┌知是妄语 此结后方便 下可悔
语竟┤
└不忆是妄
△具缘成犯(大妄语)
┌所向是人——对人说大妄语。
├是人想——─认定对方是人,而不是非人或畜生。
├诳境是虚——所说的境界是虚妄的。
├知己境虚——知道自己境界虚妄不实。
├有欺诳心——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
│ ┌未证圣果说已证。
八缘┼说过人法—自己┼未得四禅说已得。
│ │ ┌天┐
│ └未见┼龙┼来而说见其来。
│ ├鬼┤
│ └神┘
├言章明了——说得清楚明白。
└前人领解┬─对方能了解所说的内容。
│ ┌聋子─┐
└─如向对方是┼痴人─┼说犯中可悔
└不解语┘
△开缘
若是业报因缘,不言是修得(前世因果,非今生得)┐
若说不自称言我得———————————————┼无犯
若戏笑说———————————————————┤
若说话说太快而误说——————————————┘
注:《菩萨戒本》云:“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刵耳、剜眼等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妄语。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惟为饶益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说异说,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诸功德。”小乘律中虽无此文,若为解脱命难等,亦宜准是开听。
五、不饮酒戒
△释名
禁戒不得饮,具有酒色、酒香、酒味三者,饮了能醉人之酒。
△罪相
是酒—虽无酒色、酒香、酒味——不能饮(能醉人故)
非酒—虽有酒色、酒香、酒味—应饮(不能醉人故)
若┬饮┬似酒──────┐
│ ├甜酒——————┤
│ └酢(酸)味酒——┼犯可悔罪
│ │
└食曲(酒母)————┘
△境想
┌酒想 ┐
┌酒┤酒疑 ├中可悔
│ └非酒想┘
└非酒—酒想—下可悔
△具缘成犯
┌是酒——能醉人的饮料。
三缘┼酒想——明知是酒。
└入口——不得一滴沾唇,入口一咽,犯一可悔罪。
△开缘
食中不知有酒而误饮─────┐
酒变成醋,不醉人──────┤
患重病,以酒合药──────┼无犯
以酒涂疮──────────┤
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
六、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戒
△释名(此戒有刺激男女性欲及放逸也)
华鬘┬古时候印度人,喜欢用香华贯起来,戴在头上,以作庄严。
└不着香华鬘—包括不得戴耳环、项链、手镯、指环、手表、领带。
香涂身┬印度的有钱人常于沐浴之时,令童子,拿名贵的香料之粉末,给
│他们涂摩身体,如今人之用香粉、香肥皂也。(此等皆含刺激性
│欲之作用。)
│
└不香涂身—包括不得用香水、香油、脂粉、香皂。
┌歌者—唱歌。
歌舞倡伎┬┼舞者—跳舞。
│└倡伎者—谓吹萧弹琴,操作乐器。
└不歌舞倡伎—包括不得听弹琴、吹笛、歌唱,不得围棋、陆
博、射箭、驰马、算命、试剑,不得往观戏
剧、无益之影片,一切歌舞技艺与杂耍。
七、不坐卧高广大床戒
△释名
┌足长一尺六寸非高──┐
高床之尺寸┼面阔四尺非广────┼随一种过量即犯
《阿含经》└长八尺非大─────┘
┌高大
┌高┤
│ └妙好
床有二种┤
│ ┌卑床
└下┤
└粗弊
◎在家人受了八关斋戒的日子,应该男女夫妇分房睡。以单人床为佳。
八、不非时食戒
△释名
从清晨明相出现至日正中,为食之时。从日过中至次日未天亮之前,非食时故名非时。非时而食,名为破斋,咽咽结罪。
△罪相
过日正中而食(日偏西如一发即名非食)—咽咽结中可悔罪。
◎明相者—以伸手能清楚见掌纹为准。
△具缘成犯
┌是非时—日偏西如一发瞬。
三缘┼非时想—知是非时。
└食入咽(咽咽结罪)
△开缘
若有病可以吃药,如┬枇杷膏
├中西药丸
├药粉
└果汁(必须滤渣,不可咬食)
辛、六斋日
一、农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以及月底最后两日,便是六斋日。
二、受菩萨戒的人,必须于六斋日受八关斋戒,否则犯菩萨戒。
壬、受八关斋戒之条件
一、唯有人类可以受戒
《萨婆多论》云:“凡得波罗提木叉戒者,以五道而言,唯人道得。”
二、犯五逆破净戒者不得戒
《萨婆多论》云:
┌杀父 ┐
├杀母 │
五逆人┼杀阿罗汉 ├───────────────┐
├出佛身血 │ │
└破僧轮 ┘ │
├尽不得戒
破净戒┬破他梵行—污比丘尼、污受八戒、五戒之人 ┬┘
└自破梵行—破四根本戒(如杀、盗、淫、妄)┘
三、受持的时限
《萨婆多论》云:“受八关斋戒佛本制一日一夜,不得过限(不可二、三乃至十日,一时受)。”
《成实论》云:“五戒八戒,随日月长短,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重受、减受并得。”
四、求受的方式
┌《萨婆多论》云:“从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
│ 沙弥尼)边受。”
从他人受┤
└《优婆戒经》云:“不得佛像边受,要当从人(即五众也)。”
┌《成实论》云:“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我受八戒亦得成受。”
自誓受┤
└《梵网菩萨戒》云:“若千里内,无能受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
五、斋日的准备
一、《增一阿经》:“若受八戒,先须忏罪。”(可拜佛,至诚忏悔无始恶业。)
二、八关斋戒的求受时间—应以持斋日的清晨为正规,罪少也要在日中以前。
癸、受了八关斋戒以后
一、舍戒
◎如因逆缘或因烦恼或以饥饿难忍时,只要向一个懂事懂话人一说,便算舍戒。
二、受戒功德
◎受持八关斋戒,虽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清净,其功德之大,乃是不可限量的。
《佛说斋经》云:“奉持八戒,习六念(念佛、法、僧、施、天、戒),为佛法斋,灭恶生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
《优婆塞戒经》云:“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
《阿含经》云:“若于六斋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计。”
《菩萨处胎经》:“八关斋者,诸佛之母。”
三、普劝受持八关斋戒
◎受持八关斋戒,既有这样大的功德,八关斋戒的要求虽严,但也未必不能如法做到。我们学佛的目的,绝对多数是希望出离生死的,但于在家弟子,若不种下出世之因,殊难获致出世之果。勉之!勉之!
四、忏悔(于戒中若有违犯,即须向人说悔其罪,以净戒根,恢复清净戒体。)
《资持》云:“梵云忏摩,此翻悔往,有言忏悔,梵华双举。准《业疏》云:“取其义意谓不造新罪。忏谓止断未来非;悔谓耻心于往犯。””
△事忏
┌机宜—中、下品罪。
一、作法忏┤
└忏法—犯中品罪,向清净大小乘僧三人前忏悔。犯下品
者,向一人前忏悔。
┌机宜—上品不可悔罪。
二、取相忏┴忏法—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见好相为期。此须至诚恳切,外
假坛仪,内资理观,凡《法华》、《方等》、《大悲》、《
占察》、《八十八佛》等一切行法,皆属取相忏摄,若准《
业疏》须具五缘:一、请佛菩萨为证。二、诵经咒。三、说
己罪名。四、立誓言。五、如教明证。能灭根本重罪,令净
戒复生;亦能灭七逆罪,使重报轻受。(糅合业疏)、《菩
萨戒忏悔行法》)
△理忏
《事钞》云:“言理忏者,既在智人,则多方便,随所施为,恒观无性。”
○蕅益大师云:“破戒之罪,虽由取相忏灭,不堕三涂;然其世间性罪仍在,故至因缘会遇之时,仍须酬偿夙债,除入涅盘或生西方,乃能脱之不受报耳!可不戒乎!”
说罪文:
先礼敬佛菩萨三拜,然后找一位忏悔主(法师或同受五戒者)顶礼一拜长跪合掌作如是说。
犯者:大德一心念,我优婆塞(夷)○○,有故○○,犯(中)下品可悔恶作罪,及此方便恶作罪,此所犯罪,我今于大德前,从清净来,并皆发露,不作覆藏,由发露已,便得安乐。(三说)
忏悔主:汝见罪否?
犯者:我见罪。
忏悔主:将来诸戒能善护否?
犯者:能护。
忏悔主:善。
犯者:尔。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