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道德的价值·节选

道德的价值·节选

发布日期: 2003-12-31 浏览量: 1,776 次浏览

佛使比丘

 

今天我要讨论的话题是《道德的价值及其必要性》,也就是道德的价值及人类必须具备道德的必要性。

我来问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一个村子里没有马路,是不是因为村民没有道德?答案是肯定的人,表示他意识到由于村民的自私或懒惰,以致无法合作兴建马路。因此,这问题可以看成是道德问题。

或者以一个人的屋子脏乱、疏于打扫为例,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不切题的例子,但就深一层意义而言,它也可以从道德的角度加以探讨。更进一步地说,如果一个家庭充满争吵、辱骂声,这就和公然偷盗一样,都代表着缺乏道德。今天社会上缺乏道德的情形可从各种自私的行为中看出,如人们互占便宜;团体之间,如资本家和农人只为了自己的私利,彼此争论不休;道德匮乏也遍及社会各行各业,例如学生、老师、行政人员、商人、顾客、律师、警察和法官等。

道德危机对当今世界造成什么影响呢?人们只知控诉别人处理社会问题的错误,如谴责经济、政治等,可是他们并不了解问题真正的原因其实就在于缺乏道德。即使有非常好的政治领袖,如果人民缺乏道德,不受约束,也无法管理,就没有任何进步可言。

我们所谓的道德究竟是什么?长久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其实,道德有太多的名称,同时因引用方式不同,使得道德的观念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模糊不清。像”人们的好道德」这种说法就是其中之一,它似乎隐含着另外有个“坏道德”,事实上,道德没有所谓的好坏,道德本质上就是对的、好的、有益的。

道德的意义有时很广泛,有时却又太狭窄,那是因为人们忽略了道德的真义和它在自然界中的深刻意义。道德的真义可由巴利语sila一字表示,道德指的是正常或事物本来的面貌,任何有助于道德且不混乱的事物,就可称为sila,造成这种状态的“法”(dhamma)称之为“道德法”(siladhamma)。

prakati(本质或自然)这个字有多种意义,如果你将事物的本质看成如石头般静止不动,那么人就会像石头般没有任何反应,如果你再把这种状态认为是拥有道德,这样的说法就更荒谬可笑了。这只是从物质的角度来理解本质或自然,如果从智者的观点来研究道德时,就必须从更深的意义去理解它,也就是从正常的(prakati)身、口、意中去体解它。Prakati(本质、自然或正常)不是寂静无声、不言不语或静止不动,而是表示不与人(包括自己)冲突、不打扰清净的祥和状态,不与人起冲突就是不与别人冲突或不打扰别人平静的状态,这是根据“道德法”去解释prakati(正常状态)。有人会问,如果处于prakati(正常状态)下,又不与任何人和事物起冲突,那社会怎么会进步?这种批评实在有待商榷。

若社会脱序时,使它恢复正常,就称为“道德法”,就如前面所说,村子没有马路会造成交通困难,这就是不正常的状态(unprakati),没有正常之乐(prakatisukha)或不是从正常得来的快乐。如果我们解决马路的问题,那么事情就可以说是处于正常状态(prakati),也就是不再有麻烦和村人不和的问题了。如果村子到处是垃圾,这就违反正常状态,将它打扫干净就创造一个清凉、平衡和健全的环境,这种作为就叫做正常状态或道德。

现在让我们更仔细地研究正常状态的意义。如果有人穷到无立锥之地,那就不是正常状态,这时他必须努力工作赚钱,这样物质层次的正常状态才会出现,努力工作就可称为道德。因此,我们必须从正常状态(prakati)这个字去解释“道德法”(siladhamma)中的关键词“道德”(sila)。如果对象是物质的,那么就是物质的正常状态(vatthuprakati);如果是有情众生,就是有情众生的平衡、正常状态;如果是心灵,就是心灵的平衡、正常状态;如果是身体的,就是身体的平衡、正常状态。

prakati有二个层次:自然界的本质与平衡正常的状态,它的法则就是自然。例如,如果身体要处在正常的状态中,就必须正常地饮食、站立、行走、睡眠、沐浴和排泄,这是正常状态的一种。另一种正常状态牵涉到人必须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也就是人必须一齐努力工作,这样事情才会处于正常的状态,这就是社会的正常状态或社会道德。

 

从价值的观点来研究道德

 

首先,从价值的观点来研究道德,讨论之前让我们先定义什么是“价值”。“价值”一词经常由“价格”、“价值”、“一个人的资格”来表示,而这几个名词都包含在“价值”一词中,但什么是“价值”?仔细研究之后,我们会明白,“价值”的意义在第一个例子中是由人的需要产生的,但自然界的需要才是“价值”最深刻的意义,然而这种“价值”还没有被人发现。所以“价值”有二个意义:一是人类的需要,二是自然界的需要,其中第二种意义是“价值”最深刻的意义。

 

[因人类需要而产生的价值]

我们先来看看“价值”的第一层意义,在这里“价值”可以解释成物质和物质性的快乐,也就是感官的享乐。这种价值只考虑事物的物质层面,而不考虑心灵或精神层面的价值,从物质化的观点来看价值,它的意义大部分会局限于物质方面,从物质角度来看,需求高时,价钱会很贵,如果需求小则价格低。更进一步来说,把物质当作是价值的标准,会造成不一致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某个人有某种需要时,另一个人或许就没有这种需要;同时,对某个人而言,那些有价值或很贵重的物品,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就会觉得没有价值或根本不是珍贵的东西。

这种评估“价值”的方法是无知的,这可用“鸡与宝石”的例子来说明。当一块很有价值的宝石掉下来时,鸡并不知道那宝石具有任何价值,对鸡而言,宝石根本比不上一粒米;同样的道理,绿宝石对猴子而言,根本没有任何价值,牠会觉得一条小胡瓜比绿宝石更好。或者一个执着于物质的人会说:这佛像只有五条鱼的价值,一个了解佛像价值的人就无法理解前面的说法。如果人以物质作为标准,那么佛像就只有五条鱼的价值,这种人是根据口腹来判断,也就是从物质的角度来解释“价值”。

第二种形式的“价值”是根据神奇(magic)而定,而此神奇则奠基于盲目的信仰,无明是这价值观的根源。当人们相信时,事情就变得有力量、有效或有魔力,在这种情况下,有神迹的一小撮泥土或一滴血,必须千百万元才能买得到,即使是无意义的仪式,其价格也同样昂贵,这就是从神迹而定的价值。

第三种形式的“价值”,是从经济及经济活动的原则来看,这种经济的价值观与物质需求,及满足这种需求的物质有关,若需求大时,物资无法充分供应,物价就会很高;若需求减少,物资供过于求,物价就会降低,这是根据不同东西的价格而定的价值观,也就是说,价值如同货币,会因不同币值、不同用途、不同族群而有不同价值。但只是经济的价值无法解决世界的根本问题,这种经济观点忽略道德,使人沉溺于不该沉溺的事物,执着于不该执着的东西上。有个诙谐的例子可说明这种情况:最近在曼谷,有些人对昂贵的猪肉价格感到愤怒。为什么人们会这么激动和困扰呢?如果猪肉太贵,不吃就好了嘛!不要厚着脸皮大声嚷嚷说:“这种局势真坏啊!”这就是从人的需求而来的价值观。从道德观点来看,这种价值观虚伪不实,并且混淆道德的真正价值。

今天社会上的人似乎不需要道德,道德几乎不具任何价值,而痛苦也就从这种无明产生出来。如果人类需要道德,而人们却认为不需要它,那么道德就会变得没有价值或没人对它感兴趣,一旦道德不再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人们缺乏道德意识时,社会就会发生各式各样的问题,造成困扰和麻烦。

 

[因自然界需要而产生的价值]

价值的另一个更深刻的意义来自自然的需求,如果自然有法则标准,那么我们的所作所为必须符合自然的法则,如果违返这些法则,就会有痛苦和死亡。

例如饮食、衣物、住所和医药等四种需求,这些都是物质方面的自然需求,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法则以拥有这些需求。很奇怪的是,生命需要的东西都非常便宜,而无关痛痒的东西却很贵,举例来说,为什么米不会像金子、钻石或宝石那么贵?如果就身体的需要来比较珍贵的珠宝和生活必需品时,我们会发现它们不如一杯水或一把米,食物和水是自然的需要,如果没有食物和水,不论有多少财富,生命都会变得没有价值。

再来看看衣服的价值,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衣服真实的用处,而不可误用它,所谓误用衣服就是穿著衣服只是为了引人注目或者为了炫耀,而不是保暖护身。至于住所,只要足够且适当就可以了,但人们却想住得如神仙一般,而把住的地方建造得像皇宫。医药也是如此,我们不需要的补药卖得比需要的药还要昂贵。

自然就是顺其道而行,如果我们违反它的根本法则,事实上,就自然法则而言,我们就违反道德,也就是说我们缺乏道德,结果身体乃至心灵都会产生问题。换句话说,自然把人的心灵置于均衡健全且正常的幸福中,但我们不晓得去重视它,直到我们精神受到烦恼的扭曲才了解它的重要。仔细思考下面的话:自然的法则就像道德法则,而且比道德法则更奥秘,那些只对肉体、口腹等感官有兴趣的人是不健全的,他们违反自然的道德。如果我们的身体违反自然法则,就会生病或死亡;如果在精神方面违反自然法则,就会在精神层次上死亡,也就是发疯或毫无意义与价值可言。人们若不遵守自然法则,不论个人或社会,都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根据自然法则,道德的价值意谓着自然要求人们具有一种均衡健全、中道且满足的道德特性。不幸的是,一般人只对口腹等肉体的需求价值感兴趣,而这些东西会增加我执,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剥夺和世界性的灾难。凡夫根据自己身体和物质的需求而定义价值,虽是价值的意义之一,但真正的价值是尊基于更深刻、更奥秘的自然需求。

 

[坚守道德价值观,得正常之乐]

现在让我们从错误和正确的价值观来讨论价值。人们非常重视错误的价值观,却忽视正确的价值观。错误的价值观以肉体、口腹之欲为标准,而正确的价值观则以心(citta)、识(vinnana)和事物真正的本质(gunasampatti)做为基础,能够把握正确价值观,就能得到正常之乐。确实遵守下列说法:道德(sila)是事物的本质或是事物处于自然的状态,如果坚守这种价值观,万物都会根据其正常的原则来运作,进而产生宁静的幸福,不要用错误的价值观处理事物,因为这么做只会带来困难和困惑。

现在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比较说明。错误的价值观主张吃得好、住得好;正确的价值观则主张吃、住只要足够就好,这两者差别很大。凡是想“吃得好、住得好”的人都不知节制,他们总是无限地扩张欲望,希望拥有像神仙一般的享受,而且从来不会感到满足;抱持“吃、住只要足够就好”的人,他们是行于中道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依中道而行,这样就能享有正常或均衡健全的快乐,而从不感到匮乏,也没有私心。人如果有过度的野心,就会变得自私;而知道节制的人,就不会自私,不会有欲火中烧的情形。总之,正确和错误的价值观差别很大,前者引导人有正确的生活习惯,后者则使人欲望无穷、挥霍无度。

错误的价值观认为道德微不足道,而正确的价值观则认为道德十分重要,具有高超的价值和利益。如果城市和乡村的人都认为道德没有价值,我们怎么判断他们的价值观究竟是正确或错误的呢?如果全国的人都认为道德没有任何价值,因此不注意也不探讨道德的问题,那么我们怎么能区分正确和错误的价值观呢?如果全国上下,由于不知道伦理道德的价值,不重视伦理也不重视道德,我们又如何能分辨他们的道德观是正确或错误的呢?

道德在正确和错误价值观的评断下,会有不同的价值,我们究竟是属于那一种呢?如果我们认为道德微不足道或毫无价值,就应承认自己的价值观是错误的或至少拥有部分错误的观点。如果我们有正确的认识,而且知道道德的价值,那么为什么不践行道德,并且在亲朋好友和全世界中传播这种道德观呢?为什么我们不能为了护持道德而牺牲奉献呢?大家常把做功德挂在嘴边,却不清楚自己所作所为是什么?事实上,做功德最好的方式是:使人民具有道德观念。没有任何功德比这更好、更真实的了。如果明白道德的价值,我们就应该尽量去改进它,并护持我们的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道德。

如果我们不探讨道德,就不能了解它的意义,如此一来,道德的价值就会模糊不清。其实道德的价值无与伦比,人类社会绝对无法在缺乏道德的情况下还能正常运作,如果我们都缺乏道德,世界就会变得没有意义,也会面临毁灭。

 

[执着价值会造成瞋恨与爱欲]

我们已经从价值的观点探讨过道德,但除了从价值观探讨外,道德是否还有其它的意义呢?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或基础所在,如果没有价值或利害关系,就不会发生问题,问题之所以发生,在于我们渴望利益和有价值的东西。价值引起我们的欲望和需求感,一旦我们发现有价值的事物,欲望马上升起,且会根据自己对价值的定位而对事物有或好或坏的想法。除了相对的价值观外,道德仍有更高的层次,一个人如果认为世间没有真正的价值这种东西,他就可证得阿罗汉或成为圣人,一个人如果执着于价值或功德、利益,就无法成为阿罗汉,因为它们是欲望的根源。渴望拥有东西会造成爱欲,企图逃避某些事物则会造成瞋恨,所以价值只有两种:一者造成爱欲,另一者造成瞋恨。

巴利语中“价值”以guna表示,而在泰文中是以价值或品质(khunkha)来表示。巴利语的guna是中性的,价值或品质可以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可能是有利或有害的。我们的心灵会根据价值而飘移不定,如果心念是善的,就有好的品质,并执着于好的感受,反之,如果心念是恶的,就会有坏的品质,而执着坏的感受。如果我们讨厌邪恶,就会喜爱善的;如果厌恶坏的而又喜爱善的,我们就会执着价值。

只有阿罗汉才不受价值的影响,而执着价值的人,无法解脱烦恼和痛苦,反而变成价值的奴隶,而这价值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有些人误把坏的价值当做好价值,其它的人可能根据他所具有的正确或错误的价值观,而确实分辨出价值的好坏,虽然观念正确的人能够分辨价值的好坏,但如果内心仍然执着于价值,就无法超脱出价值的束缚,因此生起欲爱(kamatanha感官的享乐)、有爱(bhavatanha生存的渴爱)和无有爱(vibharatanha渴爱证得涅盘)。

我们对价值这个观念必须特别小心,因为它是所有问题的核心,若误解价值,就会造成困扰、破坏道德,并让我们远离涅盘。所以,要确实明白价值、品质、价格和财产,它们是所有执着的根源,它们会造成二种情况:一是造成瞋恨,另一是形成爱欲。如果我们的智能不够,就会执着于事物的价值而厚此薄彼,这样就会破坏正常、平衡的状态。我们的内心和观念就会不正常,而这不平衡的心也会造成不正常、不平衡的言行举止,结果是干扰自己,也干扰他人,这些都是由于我们误解价值所造成的后果。

我们一旦有所执着,就会被价值的力量所左右,剎那间的好恶变化就是执着的表现。初果、二果和不还果(三果)仍然无法超越价值的影响,只有阿罗汉可以超越我们所谓的“价值”。价值可以小如一粒谷、一粒米到最高的道德,这些都称为“价值”,也都是执着的根源。

 

点击返回戒幢电子杂志总023期 目录

排版|正信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