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略论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

略论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

发布日期: 2003-12-31 浏览量: 1,891 次浏览

贝叶堂

 

提倡人间佛教,已成为当前佛教知识界的共识,更有部分锐意改革的人士,想借人间佛教的思潮提升佛教地位,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的信仰主流。佛教的根本目的是期求解脱道,强调人间佛教是不是要以所谓的“理性“否定或弱化净土法门,是不是要以新的佛教理念摆脱包括净土法门在内的传统宗派佛教?这涉及到人间佛教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走向。

 

一、人间佛教的核心是什么?

 

人间佛教是对传统佛教的抛弃吗?我想大多数提倡人间佛教的人士是不会同意这个看法的,因为都知道离开传统是不可能构建新的佛教形式的,何况什么是传统佛教,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在义理上与印度佛教不同的汉化了的佛教?所谓汉化佛教是不是仅是知识界对佛教的一种认识?有鉴于此,人间佛教不是离开传统的新的佛教,它是对佛教发展的一个期望。这个期望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希望佛教在当代能融入信仰主流。

佛教在清季杨仁山居士时代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戒律松驰,僧俗混乱,迷信盛行,义学不振;一是部分清修的缁素偏于小乘,隐迹山林,期图自了。前者使佛教异质,后者使佛教滞噎。至太虚法师时代,提倡戒善,以佛教改变世道人心,在此基础上期求解脱道,已成共识,这是人间佛教提出的背景。

人间佛教的核心问题是戒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谈戒,是谈戒的精神。也就是要不要戒,要小乘戒还是大乘戒。佛世俗化事实上就是不要戒或者是改变戒,仅以世善为戒;佛教小乘化就是要小乘戒而不要慈悲救世的大乘戒。更为关键的是,在对待大乘的问题上,慈悲济世是间接的自证解脱,还是直接的自证解脱,这事实上是人间佛教特别要说明的问题。

人间佛教的理念认为,慈悲济世是直接的自证解脱,也就是说成佛唯依慈悲成就,慈悲不仅仅是个方便或基础的问题,慈悲即是解脱。认为慈悲是方便,是基础,在慈悲之外另有一个自证佛法的核心,这是慈悲间接论,它强调此岸与彼岸不是直接因,这就在理论上使佛教中的人天道与解脱道脱节了。慈悲的前提是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则一切善法都是世俗法。人间佛教的这一理念事实上恢复了佛教大乘法的真实面目。因此说人间佛教的核心是戒的问题,也就是是否恢复佛教大乘法的面目问题。

人间佛教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走出了近代佛教迷信、片面和斗诤的狭窄胡同,来到了众生中间,来到了佛法真正的源泉边。

近代人间佛教是由高僧大德推动的,这是符合逻辑的。因为人间佛教的核心理念是讲戒的慈悲性,这一特性的展现以高僧大德应化是最合适、最准确的。而高僧大德推动人间佛教的发展,各有不同的侧面和风格。如,印光法师讲敦伦尽份,一心念佛;虚云法师建寺讲禅;谛闲法师弘倡义学;弘一法师以身示范,整理戒律;至于太虚法师则更不用说了,明倡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并毕其一生,付诸实践,生前虽然许多愿望没有很好实现,但当代佛教在体制上也基本按太虚法师的理路发展。所以说,近代佛教的复兴史,就是人间佛教史。总体说来,不可以一派攻击另一派,佛教的复兴应总汇在人间佛教的理念上来。在这个理念的框架下,提倡发表各种意见,佛教也只有发展了各种风格,各种派别,才能更好地更广泛地为众生接受,才能真正融入信仰主流。但论诤应有佛法基本精神的框架,没一这个框架,就很容易陷入“诤即失道意”的泥坑中,因为论诤不能破坏信仰,破坏信仰的论诤是魔诤。

 

二、净土正因体现了人间佛教的精神

 

人间佛教有强烈的此岸色彩,但近现代高僧大德都以彼岸净土为归宿,这说明了净土一门与人间佛教并不矛盾,人间佛教提倡者基本不认为净土法门是迷信。所以提但人间佛教,并不是要摒弃彼岸净土。

事实上也是这样,净土的彼岸正是以此岸为因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净土法门,严格说来应称为“往生净土法门”。广义地讲,佛法就是净土法门,因为大乘经中明确记载释尊不断授记净土,可见此岸一切因,皆是净土因。往生道较为特别的是,此一生终了,往生净土,脱离六道恶缘,往生当然这不是成佛,但却找到一个大大便利成佛的环境。环境在大乘法中是极为重要的,如人间佛教的理念,它是成佛的直接因。修行就是在环境中修行。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讲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经说“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福的主要内容是人天善法,这个善法与菩提心融在一起,就是大乘佛法,它虽是此岸性的,但经中明确说明是往生彼岸正因。《阿弥陀经》中说:“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彼国”,在《无量寿经》中则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事实上都是讲“三福”正因的,它是此岸与彼岸的统一,是人天道与解脱道的统一,也就是彼岸在此岸实现。这个统一是人间佛教的一个难点,但净土法门将它们融合在了一起,表现了一个廓大的境界,把握了佛法的总体。所以往生净土一门,应是人间佛教基本内容之一。

传统宗派形式的佛教在当代确存在淡化的趋势,认识人间佛教理念和它与净土法门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它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间佛教在戒律问题上处理此岸与彼岸的重要,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更为宏观地理解净土法门,这是有利于我们修行和弘法的,是有利于佛教按照良好的方向发展的。

 

点击返回戒幢电子杂志总021期 目录

排版|正信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