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吗
发布日期: 2003-12-31 浏览量: 3,699 次浏览
——认识佛教的“信”
成忠播
佛教是非常重视“信”的。三十七道品的五根五力,菩萨的七圣财,净土的三资粮“信愿行”,乃至所有佛法修学的四纲领“信解行证”,全部以信为首。可见“信”的重要性。可是,正如“信”在佛法中的位置一样,其被误解的程度也是堪称首位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佛教中的“信”作一番认识和探讨。
“信”的定义、内涵与作用
“信”这个词在《辞海》的解释中,基本义有二:一者,诚也,“谓诚信有不差爽之义”,犹今之如实、可信。二者,从也,不疑也,如“师尊则言信也”,犹今之信服,信任。
佛典中对“信”的定义也大体如是。《大日经疏》云:“有二种信。一解信,明见是理,心无疑惑之意。如凿井,已渐至泥,虽未见水,心知在近,故名解信;,仰信,依人而信其言之意,如闻长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尝欺誑故,即使谛受依行,亦名为信”。可以看出,其中的解信正是以如实、可信而有,而仰信则与信服、信任近。不过佛典中对“信”的解释更强调理性的鉴别。这与现在所言的信仰也是有区别的,现在所言的信仰,一般是指对某种宗教或主义的信仰,比如,某某教信仰某某神灵万能,某个艺术家信奉个性张扬等等。而佛教中的“信”所指向的是那些可以推而知之的真理、真相,显得更为纯粹。
那么,佛教的信具体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
《成唯识论》卷六曰:“云何为信,于实德能信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段话非常精要,既指出了佛教“信”的对象——实德能,又指出了佛教“信”的体性特征——心净为性,乐善为业。还指出了信仰者的心理特征——信忍乐欲。
先看看信的对象。
什么是“实”,“实”就是现实、实质、真理。在佛教来说,就是已证悟无上智慧的佛陀所宣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和趋向这个真实圆满境界的方法。具体一点说,主要是世间无常、轮回多苦的现实,缘起性空、因果不失的真理,知苦断苦、自度度人的正道,信“实”就是相信这些教法真实无妄。
信“德”是相信佛法僧的清净功德真实不虚。这个清净功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三宝自净的功德,另一方面是三宝能作为众生依怙,能息灭众生贪嗔痴,拔除众生的惑业苦的净他德能。
信“能”,就是深信自已佛性本具,只要按照佛陀开示的正道精进修习,就一定能象古往今来的圣道成就者一样,开显出清净圆明的佛性,到达解脱自在的圣境。这就是佛教“信”的内容。从实质上讲就是一个“道”字,是真理,是真实,是相信有这么个真实、完善、自在的人生境界和证悟真理、完善人格、解脱烦恼走向这个境界的道路、方法,并相信,通过自已的如法修行,一定能达到。这与一般的世俗主义只注意眼前的利益享受和一般的神教信仰只想依靠神的力量,将自已死后带到享乐的天国,自是有本质的不同。
再看“信”的体性特质。佛教的“信”是以“心净为性,乐善为业”,其中“净”是信的本质的体性特征,所以早期佛典把“信”就叫“不坏净”。“乐善”是由净信产生的功能特征,佛典上讲:与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相应之信为正信,反之即为邪信。这就明确指出了“信”的标准,“无贪无嗔无痴”就是“净”,当然也是“善”的,这就是佛教中常称信徒为净信和善信的原因。
佛教的“信”的这些特质是由其信仰的内容决定的,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人生乃至六道众生都是多苦的,苦的根源——六道的根源,是由于众生的贪爱和因贪爱而起的嗔恚所造之业,而贪嗔的根源又在不明人生乃至一切世间的真相,这就是痴,人生的真相是缘起性空、无常变易的,众生本来无有独立不变之我性,而又本具清净圆明之佛性。可惜众生无知,妄执有我,起贪造业,而陷入轮回苦海,不知何出。佛陀以他亲证的真理开示众生,只要断除贪嗔痴三不善根,就能开显清净圆明之佛性,证得解脱自在。这就是佛教的信要与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相应的原因。
佛教的这个“净信”的标准与一般信仰者所强调的“诚信”也是有区别的。一般的诚信所强调的是信仰者与被信仰对象之间保持高度的相应,但并没有规定心性所相应的体性对象,不管这种心性对象污浊与否——贪婪与否、有害与否、错误与否。有许多神教的信仰者只是为了一已的私利求神保佑,甚至不惜伤害他人的利益,更有甚者,动不动就因信仰的不同而发生杀戮,乃至战争,这都是因为他们的信不净、不善的原因。而佛教的信是明确规定为净的,也是唯一指向善的。“无贪”即是纯净,“无嗔”即是宽容,“无痴”即是理智,只有与这三者相应的心才能自净净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佛教称为之为无漏清净心。意为能积聚一切善业,成就无上圆满的佛道。
上面我们了解了佛教的内涵特质。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正确而向上的内涵特质,所以这个“信”在佛法的修行中发挥着极其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兹分述如下:
一、信是心灵的澄净剂。《俱舍论》曰:“信者令心澄净”,又颂疏曰:“如水精珠能澄浊水,心有信珠令心澄净。” 澄净即清净而宁静,因心中有正确单纯而崇高的信仰故。
二、“信”是入道之基,是取宝之手。《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又说:“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室山自在能取。”因为有澄净的信心,就能明辨真假,善恶,才能从善如流,亲近善士,志求胜法。
三、“信”是生道之根,引道之旗。《华严经》·卷六曰:“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因为纯正的信仰能使人们的心更加充实,纯洁,光明正大,不被困难征服,不上诱惑的圈套,产生强大的力量,并能引导人们走向觉悟之路。
如何植信、培信
信的作用如此重大,那我们如何生信,培信呢,下面就谈几个与之相关的问题。
一、信与解、行、证
“信解行证”是佛法修学的四纲领。其中信是基础,是前导,解行是途径,证是目的、结果。而“信”这个基础又是始终起作用的,正因为贯穿始终,所以,反过来,解、行、证对“信”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信的真切与否、坚固与否,都受解、行、证的影响乃至决定。打个比方说: “信”如树之根,解、行、证则是枝、干、叶,根生长出枝、干、叶,枝、干、叶也吸收阳光雨露滋养根。所以要想“信根”发达,就一定要重视解、行、证。
先说“解”。《大般涅槃经》云:“有信无解长愚痴”,可见“解”之重要,若无解,信很可能就是错误的。又《大智度论》·卷五中说:“闻说而信者,些中不名为信,智慧知已名为信。”可见,只有自己用智慧理解了,体会了的才是正信。可以说,正确的见解是正信的灵魂,否则这个信就会是虚假的、空洞的、无力的。
“解”的对象是什么呢?那就是“信”的内容“实、德、能”了,其中又以“实”为关键。“解”的深切与否直接决定“信”的深切与否。比如以“四圣谛”说,当我们认可了苦谛后,我们才会生起出离心;了解了灭谛后,我们才能生起离苦、断苦的自信心。见解的纯正与否也是决定信心的纯净与否的。比如,当懂得苦空无常之理时,我们才能看得开,放得下,这就与无贪相应;当懂得因果不失时,就不会计较得失,而努力行善,这就与无痴相应……所以,只有这些正见越多越深时,我们的“信”才能越纯净,越充实,越牢固,力量也会越来越大。
再说“行、证”。“行”就是将佛法落实到实践上,“证”有渐证和圆证之分,要在修行中“断一分烦恼,证一分法身”,直至证悟无上菩提。而“信”就是随着这个过程不断得到深化的。《成唯识论》·卷一云:“过凡夫地未及须陀洹果,于其中间是名信行。”而到了须陀洹位,明心见性,断尽见惑,就是入“圆信初位”。而大乘则说,修到第六信心,就入“信不退位”。可见,只有“行、证”才能保证信心越来越壮大,越来越牢固,最终达到不退转。至此,我们可以松一口气了,不过,仍要发挥信愿的作用,直至“信满成佛”。
二、信与疑
佛教重视“信”,但并不是抹杀“疑”的,相反,佛教是非常提倡“疑”的,但这种“疑”是要人们以一颗清醒的、公正的心去检验,去探究真理的“疑”,而不是那些以矫妄之心,不问青红皂白,就胡乱猜疑的“疑”。佛教信仰的对象是实相,是真理,真理是越辨越明,不怕怀疑的。不去检验的信只能叫盲信、迷信。
佛陀是非常提倡这种怀疑精神的。在《伽罗摩经》中,佛陀说对一件可疑的事是应当生起怀疑的。并说:“不要追随传统,不要听信传说;不要轻信与经典相符合的事,不凭空揣测;不要依据逻辑推理,不要跟随成见;不要相信一个人的表面能力,不要因为他是老师而接受其思想,但是,当你们通过观察、正确的判断和实践,确知某事是善良、无害、智者赞美的,某事做了以后,将导致善和益,然后你们就应该信受奉行。”
佛陀之所以如此重视怀疑的精神,是因为他深知,那种不经过思考检验而信仰的东西是浮浅的,芜杂的,不可靠的,正如他所说:“信是人的助缘,事实上,理解才能正确地左右人”。佛陀当年正是以大无畏的怀疑精神,超越了当时的一切权威而成无上正觉的。
我国的禅宗就特别提倡在修行中的疑。甚至认为“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禅宗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烦恼即菩提”,迷悟在一心,所以修行的功夫就是对当下一念的往死里疑,疑至无路可退,即为开悟之机。
佛法不是为了让人崇拜的,而是让修行者去理解和修证的,它只是方法而已,而修行开悟归根结底是要靠自己的,正是大胆的疑,才不断促进我们逡证着佛陀的教法,才让我们的信心越来越强。佛教提倡信是要我们具备一颗清净的、平等的、乐于接受真理的心;佛教提倡“疑”是要我们有一种理智的、无畏的探索真理的精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佛陀为弟子们开示了法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莫依语,依智不依识。”这正是“信”与“疑”的完美结合。
三、自力信与他力信
佛教还把“信”分为自力信和他力信:“自发之信为自力信,依佛之大悲心发者为他力信”。佛教是自性解脱之教,自己的心唯有自已修,自力是根本。但佛教也强调信仰佛菩萨的愿力救拔。这两者并不矛盾,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助缘。正如学生学习要靠自己学,但老师的帮助也很重要一样。其实,佛菩萨的愿力加持归根结底还是靠自己的信心真切,纯净,能与佛菩萨的清净功德相应,与佛菩萨的功愿力相通,正所谓“感应道交”。实际上,在向佛菩萨的清净功德靠近的每一步,都是在开显自性佛性的每一步。在这里,他力与自力是相合的,一体的,众生与佛同一佛性,相信佛力就是相信自力。
净土宗是最强调对弥陀愿力的“真切信愿”的。但我们要认识这个信愿真切的含义。印光大师说:“念佛一法,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这就指出了,信愿的具足还是以生死心切为条件的。一个人生死心切,厌离污浊恶世,向往清净佛国,其心也必然清净了,所以说对弥陀净土的信愿本质上还是净心的结果。否则,如果一个人充满世俗的贪求、谄曲之心,那他对清净佛国的信愿还真切得起来吗?所以,我们要搞清楚自力信和他力信的内涵,知道二者是不可分的,自力、他力并重,如此就是“敦伦尽分,竭诚恭敬,妙妙妙妙”了(印光大师语)。
啰嗦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和大家一起认识信的真义,懂得它的宝贵,并知道如何培之育之,使之健康成长,并让它伴随着我们走向无上的佛道。
最后祝愿大家信根深植!
排版|正信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