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三章
发布日期: 2002-09-06 浏览量: 3,400 次浏览
第三章 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
空海法师
一
杂 一一三0 (一一四七)
是故我说:‘崄恶恐怖卒起之时,众生运尽,人身难得,无有余计,唯有行义、行法、行福,于佛法教专心归依。’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经常磨迮,谓恶劫、老、病、死,磨迮众生。当作何计?正当修义、修法、修福、修善、修慈,于佛法中精勤方便。”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如有大石山,高广无缺坏,
周遍四方来,磨迮此大地;
非兵马咒术,力所能防御,
恶劫、老、病、死,常磨迮众生。
【法义分享】
◎修行的动力来自于见苦。若欠缺修行动力,是因为 “苦”吃得还不够。要深入去体悟世间的种种苦。
二
杂 三四五 (三四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何等为三?谓老、病、死。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者,如来、应、等正觉不出于世间,世间亦不知有如来、应、等正觉知见,说正法、律。以世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
【法义分享】
◎“老、病、死”都是伟大的 “天使”,经常在刺激你、唤醒你: “醒来吧!不要再作梦了!”
◎由于观察到 “死神、黑洞”的厉害,悉达多太子无比的震撼!因而从太子王位跳下来,从此展开了觅道、求道、修道之旅。终于成道,解脱自在。
三
中 一八一
若见谛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终无是处;
若凡夫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见谛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信卜问吉凶者,必有是处。阿难!若见谛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尽者,必有是处。
【法义分享】
◎凡夫因内心的苦闷不安,而不断的向外求。求取各种符、咒、加持、消灾、保祐。
◎有智慧者是向内↓净化身心↓如实观察、如实了知宇宙人生实相、真理。
四
杂 四六八(四六九)
若从身生诸受,众苦逼迫,或恼、或死,是名大海极深崄处。愚痴无闻凡夫于此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长沦没溺,无止息处。多闻圣弟子于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不生忧悲、啼哭号呼、心生狂乱,不沦生死,得止息处。
【法义分享】
◎这是一般众生与解脱者的相异处,尤其在面临重大境界现前考验之际。修行证果的检验不是在禅修中,而是在历缘对境的实际考验中。
五
中 五六
缘爱受,缘受有,缘有生,缘生老死,缘老死苦。习苦,便有信;习信,便有正思惟;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
【法义分享】
◎“老、病、死”之苦若没有震撼到你的心肝底,修行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停留在表
皮层、软绵绵的。或是为了展现我是、我能、我慢而修行。
◎“习苦,便有信”常常浸泡在众生的苦海中,修行的动力就会增长。
第四章 惭愧心
一
杂 九八七 (一二四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
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
浑乱,如畜生趣。以有二种净法,所谓惭、愧,是故世间知有父母,......乃至师长尊卑
之序,则不浑乱,如畜生趣。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世间若无有惭、愧二法者,
违越清净道,向生老病死。
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
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
二
长 二
知惭,耻于己阙。
知愧,羞为恶行。
三
杂 一二三八 (五七八)
常习惭愧心,此人实希有;
能远离诸恶,如顾鞭良马。
四
增 三八六
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
日悔无懈息,罪根永已拔。
五
中 四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无惭无愧,便害爱恭敬;若无爱恭敬,便害其信;
若无其信,便害正思惟;若无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
若无解脱,便害涅槃。
若比丘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
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法义分享】
◎一个人若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虚心学习。若能照见自己是处在井底的青蛙,才会愿意、才有可能跳出那狭小的框框。
◎修行路上,常常在稍有所得、稍有突破后就志得意满、我慢升起、想为人师。名利的腐蚀性很强、很大。迷失在名利堆中的人,会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的贪染、慢染。明眼人是很清楚的。只是在当事人还没有惭愧心之前、心不柔软、机缘不成熟之际,也没办法协助当事人突破。
◎在修行路上,只要还没找到究竟涅槃的彼岸,都要不断虚心的学习求教,如此才能一层一层的超越。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