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阿含经专题 > 第三五章·至人只是常--返璞归真

第三五章·至人只是常--返璞归真

发布日期: 2002-07-12 浏览量: 2,391 次浏览

一                杂  七一五(七〇三)

世尊告诸比丘:若所有法,彼彼意解作证,悉皆如来无畏智所生。若比丘来为我声闻,不谄不伪,质直心生,我则教诫、教授为其说法。晨朝为彼教诫、教授说法, 至日中时得胜进处;若日暮时为彼教诫、教授说法,至晨朝时得胜进处。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实则知实、不实知不实,上则知上、无上则知无上,当知、当 见、当得、当觉者,皆悉了知,斯有是处!

【法义分享】

◎学佛一开始就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若有谄曲之心,若为名闻利养而修行,那与原始佛法的解脱道是不易相应的。

◎修行人要有道骨。道骨与我慢不同;大无畏与霸气不同。

◎水很柔软,但妙用无穷;空是无为,但无不为。能放下一切,才能拥有一切;能大死一番,才能不生不死。

◎修行人要有“罗汉托空钵也在所不惜”的魄力与决心,才会有成。否则容易被世俗名利欲望牵著鼻子走;想度众生,反被众生牵著鼻子走。

◎人到无求品自高。如此,才能真正返璞归真。

二             杂  一〇八七(一〇九九)

“年在盛时,应受五欲庄严自娱,如何违亲背族,悲泣别离,信于非家,出家学道?何为舍现世乐,而求他世非时之乐?”

诸比丘语婆罗门:“我不舍现世乐求他世非时之乐,乃是舍非时乐就现世乐。”

波旬复问:“云何舍非时乐就现世乐?”

比丘答言:“如世尊说,他世乐少味多苦,少利多患;世尊说现世乐者,离诸炽然,不待时节,能自通达,于此观察,缘自觉知。婆罗门!是名现世乐。”

【法义分享】

◎凡夫对于这个客观的世界,不是乐观就是悲观。有智慧的人对于这个客观的世界,既不乐观也不悲观,只是“如实正观”--不去扭曲、不去污染,让万事万物如实显现。

◎凡夫的乐是与苦相对称的乐,是有得、有依、有抓取之后的乐,此种乐的背后跟著的是苦。解脱者的乐是离苦乐两边,是无依、无得、也无系缚的乐。

◎凡夫的乐是在未来,当目标、理想达成后……。解脱者的乐是在现在,在永恒的现在。众生所能活的只有现在,其他的过去与未来,那都是众生脑海中的一个泡沫、一个念头。

三             杂  一〇八六(一〇九八)

“作王!世尊!作王!善逝!可得如意。”

佛告波旬:“我都无心欲作国王,云何当作?我亦无心欲令雪山王变为真金,何由而变?”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正使有真金,如雪山王者,

一人得此金,亦复不知足;

是故智慧者,金石同一观。

【法义分享】

◎佛陀了悟再高的王位权势、再多的金银财宝,都会在黑洞里面消失归空。任何你所抓的,到最后都只是一场梦、一场空。凡夫因不了悟,所以成为无穷欲望的奴隶。众生出不了苦海,是因为被己之贪爱所系缚。

◎有智慧的人,了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因而不再去追逐梦幻泡影。出离颠倒梦想的世界,活在实相的世界,与大自然溶为一体。

四             杂  一一三七(一一五四)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时,健骂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遥见世尊,作粗恶不善语,嗔骂呵责,把土坌佛。时,有逆风,还吹其土,反自坌身。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若人无嗔恨,骂辱以加者,

清净无结垢,彼恶还归己;

犹如土坌彼,逆风还自污。

【法义分享】

◎佛陀成道后,仍是过著托钵、乞食、游行弘化的生活。全部的家当都是随身携带,为了减轻负担,所以都是能少就尽量减少。

◎佛陀常穿的仍是不起眼的修行衣。当他托钵乞食之际,外观上与一般的乞丐差不了多少,所不同的只有内心的宁静与安详。(“乞丐”用台语讲,就是“乞食”)

◎把佛陀形容为“金色身、金光闪闪、著金缕衣、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都是后代众生欲望的投射聚集而成。

◎ 人间实相的佛陀是很平凡、很平淡、很朴实的一位真人。与后代众生心目中所想像的佛陀有很大很大的差异。事实上佛陀的遭遇绝不是后人所想像的那么风光。人间 佛陀仍是常被辱骂、被批判。佛陀常是“独行侠”,到老年虽有阿难当侍者,但佛陀仍都是自行托钵乞食。

五            杂  一二八六(一二八九)

尔时,世尊金枪刺足,未经几时,起身苦痛;能得舍心,正智正念,堪忍自安,无退减想。

【法义分享】

 

◎人间实相的佛陀也是会生病,脚底被利物刺伤也是会肿痛。与凡夫不同的只有心境上不会去苦上加苦。

六             杂  一二三六(五七六)

时,彼天子说偈白佛: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不处难陀林,终不得快乐,      “童蒙汝何知,阿罗汉所说?

忉利天宫中,得天帝名称。”      一切行无常,是则生灭法;

生者既复灭,俱寂灭为乐。”

佛陀也是自称己为“阿罗汉”。

七            杂  一一一四(一二二七)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我亡祖母,极所敬重,舍我命终,出于城外阇维,供养毕,来诣世尊。”

佛告大王:“极爱重敬念祖亲耶?”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极敬重爱恋。世尊!若国土所有象马七宝,乃至国位,悉持与人,能救祖母命者,悉当与之。既不能救,生死长辞,悲恋忧 苦,不自堪胜!曾闻世尊所说: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皆死,无不穷尽,无有出生而不死者,今日乃知世尊善说。”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辄死,终归穷尽,无有一生而不死者。……

刹利大王灌顶居位,王四天下,得力自在,于诸敌国无不降伏,终归有极,无不死者。若复,大王!生长寿天,王于天宫,自在快乐,终亦归尽,无不死者。……

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无所畏,胜师子吼,终亦舍身,取般涅槃。……

【法义分享】

◎有生必有灭,一切众生、一切天神、一切天帝、一切修行人,都一定会终归穷尽,无有一生而不死者。佛陀也不例外。一切现象界必然是缘生缘灭。

◎不论再怎么神通广大,在死神黑洞面前,都只是-雕虫小技。

◎那修行人所追求的“不生不死”之境在哪里?能永恒存在、不生不灭、不生不死、不增不减的只有“空”。上到彼岸的究竟解脱者,就是溶入空海,也就是心经所讲的境界。这是活著之际就能契入,不是死后才到达。

八                    长  二

“佛、辟支、声闻,一切皆归灭;

无常无撰择,如火焚山林。”

阿难白言:“云何名为供养如来?”

佛语阿难:“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

受法而能行,觉华而为供。

紫金华如轮,散佛未为供;

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

【法义分享】

◎若能从五阴、六界、六入处各种角度去体悟无我,依法次法向而行--断除我慢诸结,体证到无我、无为,以身为法作见证,这才是真正供养如来。

◎佛陀不是要来让你膜拜;佛陀是要协助你此生此世就解脱自在。

◎“无常无选择”。凡夫的苦,来自于与“无常”的法则相对抗,也就是常逆流而游、背道而驰。解脱者了悟宇宙人生身心内外的实相,所以悟道、体道而行道。内心与“空”相应,外相是随顺缘起。

九                    长  二

于后夏安居中,佛身疾生,举体皆痛,佛自念言:我今疾生,举身痛甚,而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则非我宜,今当精勤自力以留寿命。

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稳,无有恼患。是故……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法义分享】

◎佛陀的色身仍是会老病死,与凡夫不同的只有随顺缘起,全然接受无常法则,全然安住在每一当下,内心没有任何迎拒之心。

◎佛陀临大般涅槃前,仍是再三提醒弟子们要“自依、法依、勿他归依”。不要去抓住任何人。真正善知识只是协助你独立,协助你自依止、法依止,不会要强化弟子对他的依赖。

◎活生生的法,不存在任何人的头脑中;脑海中的,只是一些抽象的名相、概念。活生生的佛法、真理,一定是当下、现在如实展现在整个大自然、整个法界中,也如实展现在您的身、口、意中。

◎ 真正的善知识,了知自己只是个指引真理的手指,协助你去看透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协助你去看那大自然界中活生生的真理。引导你“以 大自然为师”,引导你逐渐回归大自然,逐渐溶入不生不死的“空”而解脱自在。这是“自依止、法依止 ”的深义。

◎宇宙人生的真理、最深的奥秘,都显露在大自然中,而不是在任何经典里。(经典只是寻宝的参考地图,并不是宝藏所在之处。)

◎淡中知真味,常里识真人。至人只是常。老子在你面前出现一百次,你也看不出老子的踪迹,除非你已通达“无为”之道。

◎凡夫都要想成为不平凡、想成为圣贤;解脱的智者,只是回归到成为平凡的人。

点击返回目录页

上一章

下一章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