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我的人生

行戒

 

我是信仰佛教的。我认为我的信仰完全是我的人生经历与在无始轮回中的一点善根成熟后的必然结果,没有这些经历,没有这个具体的我及所拥有的习气和性格,就不可能有我的信仰。

在众多的信仰对象中,我选择了佛教,这是因为佛教和我特别有缘。刚开始的时候,我接受的都是对宗教排斥的教育,大家都认为佛教是迷信,这样我也敬而远之。但是我觉得我从内心来讲,还是对佛教很有兴趣,就象冥冥中有什么主宰着我一样,使我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这还得从我的经历说起。

一九七六年,是一个不太寻常的年份,而我就出生在这个年代。小时候的我就身体孱弱,并且总是多灾多难,所以总是离不开医院。而家庭的变故使我幼小的心灵很早就蒙上了一层抹也抹不去的阴影。经历磨难有时候会使人考虑很多问题,所以在那个时候,就有过种种的思考。睁开一双好奇的眼睛,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疑问。我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如此等等的怪念头经常会让我感到好奇。

或许因为自己的念头总是很奇怪,所以也比较注意从传统的文化知识中寻找答案。现在回想起来尽管别人对佛教充满了误解,但我一直认为佛教在历史上存在这么久,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所以我还保持着对于超越现实意义的宗教一份感情。那个时候,家中偶尔也有一些气功、易学、道教等等的书籍,我也偶尔翻翻,大致有个了解。说起来,在童年时的这些都影响着我的内心世界。多多少少接触了一些传统文化,使我决心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回想过去那段难忘的日子,当时的许多幻想和憧憬给我构成了一幅幅在大脑中定格的画面和场景,一直贯穿我生长的经历,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可以说,在我悲伤、痛苦、彷徨、甚至是对于一切失望时,它们就象一盏盏明灯,让我看见希望。我对生活的信心就是建立在这种初级的还比较模糊的信念中。

然而我对佛教最初的比较清晰的理解是从小时候看过的《西游记》和《济公》传中的来的,对于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我有着浓厚的兴趣。白天我凝望着天上的白云,思绪万千;夜晚我仰视星空,浮想联翩。

慢慢的我也长大了,我也变得喜欢往庙里跑了,离家不远的“达摩洞”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因为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这种静谧、安宁、清凉的感觉,不知什么时候想要出家的愿望时常在心中涌动。有一次,我甚至在梦中看见了观音菩萨,这都给我以信心。有几次,我甚至准备离家出走去出家,可是终于由于种种障碍未能如愿。

一九九五年我考上了大学,虽然上了大学,但是我并不觉得快乐,每每自觉在自己的笑容下面总有一些勉强,并未远离烦恼的我,依然经历着各种痛苦。大概是在一九九六年,我又一次经历了来自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压力,我的心情一如武汉连绵的阴雨天。在这种状态下,我不禁痛定思痛,想要找一条究竟的道路。在种种心态支配下的我,于一次来到武汉的归元寺时,跪在大雄宝殿,种种思绪一时齐集心头,种种酸甜苦辣让我慨叹万千,一种从未有的勇气和大悲的力量支配着我,我不禁在佛前郑重立下誓言:愿尽此一生为佛弟子。愿佛祖保佑弟子早日走入佛门。于是,灰暗的日子似乎也变得特别起来,心中的光亮似乎被点燃了,它足以驱除我内心的昏昧和黑暗。为了出家学佛,我开始了不懈的努力。

就在当天,有一位道友很热情的为我真正的讲了很多佛教的道理并且借了很多经书给我看,我明白小时侯建立起来的那种信仰还是迷信的成份多,所以也开始真正的学习佛法知识。通过学习,我感觉自己犹如干旱的田地得到甘霖滋润,饥渴的小孩得到母乳的喂养,改变了自己人生中许多观念。对于未来,不再是消极逃避,而是充满了光明和希望。由于当时的情况和家人的阻挠,我未能及时出家,但我并未间断学佛的努力。为了忏除自己深重的业障,我随喜参加了金刚萨垛修法如意宝珠等共修活动,从而进一步使身心得到安养。这么多年一路辛苦的走过来,一直无法挣脱命运的束缚,真得感谢三宝慈悲加持,经历了重重苦难的我,终于在我工作两年多后,一个特殊的因缘来临,我终于可以辞去工作来到西园寺专心学佛。在西园寺的学习,不再等同于以往一个人的慢慢摸索,在这里学到了真正的佛法知识,树立了正知正见,渐渐的领悟佛法的真谛,心中的法喜渐渐生长壮大。

信仰佛教使我的人生就不再迷茫,因为人世间的种种苦难都是缘起缘灭的,掌握这一原则我们就应该以洒脱的精神面貌去面对生活,而且我知道这种状态其实就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是它让我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以致于有了一个种种不足却无法改变的我,就有了一个在别人眼里出现的我,要改变这种错误的存在状态,只有以积极的精神去改变它。就象我的许多朋友一样,他们都生活固有的见解中,虽然他们时常也会烦恼,可是就没想过,自己是否成为被愚弄的对象。在缺乏智慧与观照的人生路上,为贪嗔痴三毒缠缚,活的疲惫不堪。在我的影响下,外婆、母亲、包括弟弟妹妹都皈依于佛教,我希望更能把佛教能介绍给每一位朋友。在我的天性中,总有一种趋向于佛教的感情力量,这种力量是无法解释的,或许它是我无始以来生命的积累,以致于引起我对生命的关注。这种力量推动我使我积极的走到信仰的路子上来,而且通过对佛法的学习,使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因为佛法实际上是反对个人崇拜的,它强调的是我们的慧解脱,佛陀的说教更是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多么慈悲的开示啊,佛陀从来不象别的神教者,高高在上,佛陀更不以救世主自居。佛教也不是消极的把希望寄托于来世,佛教从一开始,就关心人生问题,就把解决人生之急要作为佛法的重点。佛教的“四谛”法从人生皆苦入手,进而找出痛苦的根源和摆脱痛苦的方法。可以说,佛教的信仰是离不开人生这个主题的。佛法就象博大精深的海洋,远远超出世间一切科学知识,循着佛法的大道,我们不但可以了达事物的真相,而且可以解脱烦恼,到达究竟解脱的彼岸。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每当我从佛法的学习中有所得时,内心是无比欢喜的,也就能体会孔子这句话的含义了。

信仰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强大活力。无论是求生存还是图发展,缺乏信仰的支撑是难以想像的。正象华智仁波切说的:“显现上的一些挫折实际上成了值遇佛法的因缘。”这句话对我来说是很合适的。所以,我感谢这一切,我选择了佛教,皈依于大智大悲的佛陀,依于佛法的智慧一定可以趋于解脱的彼岸,可以说,这一切让我感到无比的荣幸。

信仰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点亮我心中希望的明灯,给我继续走下去的勇气,使我在遇到种种挫折磨难时,能有从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而正确的走上信仰佛法的道路,又是三宝加持的力量和前世所种善因成熟的结果。依循着佛法的真谛,我觉得我的眼界变开阔了。而且,我觉得这些只是我入佛因缘罢了,放下心头的结,到头来再看哪里还有什么磨难?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所谓的磨难,很难想象我还会找到这条佛法的大道,恐怕也很难发起真正的出家之心来。

总的来说,正是苦难,使我找到了佛法的大道,可以说我的命运与我的信仰根本就是互为因果密不可分的。在未来的修行路中,我一定会珍惜这难得的人身和佛法难闻的机缘,用佛法做人生的筏,向着解脱的方向努力前进。

 

点击返回戒幢电子杂志总019期 目录

排版|正信

出家之前

 小山

 

“你为什么出家?”

有些人这样问我。他们问的时候,恭敬中又有好奇。在出家的前后,我也常问自己,但每一次的答案都不一样。有时觉得一切都是原因,有时觉得一切都不是原因,只觉得出家是很自然的事。

“是不是在感情上或者事业上遇到挫折?”

他们又这样提醒我,因为他们认为总不会无缘无故吧。确实如此,没有任何事是无缘无故的。

出家之前,我在广州。

因为雪莲在广州。她是我的高中同学,我们一直很要好。上大学时虽然不在同一个城市,彼此也一直联系着。大学毕业后,她在广州找到一家接收单位,而我分到了宜昌。在她再三催促下,一年后我来到了广州,经过一番折腾,找到一份薪水一般却很轻松的文职工作。而后的工作之余,我和雪莲手拉手,几乎逛遍所有的大街小巷。每逢过年,我们一起回家。妈很喜欢她,每次她来,妈就做最好吃的。雪莲前后去过我家很多次,邻居常开玩笑,问我们什么时候结婚,我们不急,她们可急着要吃喜糖呢。我笑,她也笑。

雪莲漂亮,聪明,泼辣。开始是办公室文员,由于工作尽职尽责,老板和同事对她屡加赞赏。后来在老板的鼓励和指点下,她开始接触客户部的业务,慢慢地也就做上了手。这时她有了成就感,也越来越自信。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成了她的座右铭。而后不到一年,她晋升为客户部的经理,原来那些叫她黄毛丫头的老手都成了她的部下。

我则默默无闻,一直以来就是公司企划部的文案人员,不上不下。假日里闲着无聊时,只是顺手翻翻床头上的《六祖法宝坛经》、《道德经》和《周易参同契》,偶尔也打打坐。我是在大学时受了一位气功迷的影响,那一年几乎每晚都要盘腿静坐半个钟。那位气功迷有很多气功和佛道方面的书,正是在那时,我第一次见到这三本书,一看就不能放下,死皮赖脸地要了过来。以后,我一直带在身边。

她的应酬慢慢多了,有时难得见到她的踪影。我口里没说,可心里不好受。两人开始为一些小事吵嘴。有时我也心血来潮,弄出几篇文章寄给报刊,可每次都是有去无回。有一次我骂那些编辑有眼无珠时,雪莲说:“迂腐的人还能写出什么好东西?”

我吭了一声,说:“是啊,现在的人都忙着往钱眼里钻,哪还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就只有你这个穷光蛋知道好坏了?”

我又吭了一声。

“你的那些什么道啊、无为啊、空灵啊,不能吃不能穿不能住。”她拍着床头上放着的那三本经书,一字一顿地说:“现实点,不要再看这些乱七八糟的,你考研吧。”

她不是第一次劝我考研,而我始终没动静,她一直耿耿于怀。我说过不想考研,只想做个平凡人。这次她却不依不挠,将我一军:

“为了我,行吗?”

我倒到床上,没有回答。

她突然抓起经书“啪”地扔到我身上,提起手袋就走,走到门口时还在门上重重地踢了一脚。

她的工资以前就比我高,升职以后,她一个月的顶我三个月的。做了经理后,她穿着变得入时了,服饰都讲求名贵,应酬越来越多,经常陪同她的老板出入豪华场所。花钱大方了,派头足了,一言一行,都有贵族的风范。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无形中就有了隔膜,时不时吵上几句,再难找回当初的感觉了。我知道,明天的太阳不再是今天的了。

又一年后,她的公司为了拓展北方市场,老板安排她一同去北京,由她管理那边的业务。我问她能不能不去,她说不去是傻瓜,为此我们大吵了一场。在她离开的前一天,我约她又来到以前我们常来的公园。公园里山青水秀,绿草如茵。我们默默地走着,都等着对方开口说话,但谁也没有说话。

又走到我们常坐的草地,她说:“坐一会儿吧。”

她坐下来,我也坐下来。我低着头,手拨弄着草尖。时值初夏,草儿长得正茂,厚厚的象地毯。我说:“这草真好。”

雪莲说:“好吗?只能让人踩在脚底下。”

我沉默。

她又说:“不过你也许是对的,只是我站到了另一个立场。人与人的不同,或许就是立场的不同,选择的不同。”

我说:“你到北京后,要照顾好自己,那边天还凉,多穿点衣服。”

“这话我都听烦了。”

“有什么困难,记得打电话。”

“困难我只会留给自己,不防碍你成仙。”

第二天,她去了北京,之后我们就再没有联系。虽然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但真正发生时,我还是觉得难以接受。就那几天,茶饭不思,班也没上,什么也不想做,只是蒙头大睡。

一个月后,我再看《坛经》时,忽然有了新的认识。对世间一切,如果爱得越深,它们就越会对自己构成伤害;对世间一切越想占为己有,痛苦烦恼也就越多。只有人我都放下,才能自在,才得安隐。以往的事到此就淡忘了。这以后,我终于有时间安于静坐。

回想起来,差不多有三年没有静过。

有一次我无意中逛到中山图书馆,发现这里的藏书很丰富,各类的都有。我的工作很清闲,又有双休日,图书馆于是成了我消磨时间的地方。有时一泡进去,就是一整天。许多书,都是随心所欲地翻一翻,没有做笔记,也不想要记住什么。医学、心理学和宗教等部类,无论古今中外,都是我感兴趣的。在这里,我第一次看了《圆觉经》、《法华经》、《金刚经》和《心经》。看了这些经以后,心量变大了,言行柔软了,周身时时洋溢着愉悦。由于《心经》短小,我抄了一份,随身带着。从此,其它非佛教类的书我就很少再看了。

在广州的第四年七月份时,高中同学智勇要来我这里住。他在大学毕业后第二年考上了研究生,趁暑期来广州实习。我们大学时同在武汉,属于铁哥们那种,彼此之间几乎没有秘密。他考研,是为了奔个前程。来广州实习,是为了找机会将来留在这里。在广州站接他的时候,他一大把络腮胡子,戴着墨镜,一见面就朝我Hello。两年没见,我都差点没认出他来。回到我的住处,当看到一张床一个书柜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和锅碗瓢盆胡乱地挤在一起时,他嚷了起来:“兄弟!你在这里是怎么混的?”

来之前,他已跟南方日报社联系好了。报到后,头几天没什么事,后来就要加班了。他晚上回来,经常一脸倦意,吃完饭洗了澡,倒到床上就立即呼噜了。我睡前一般要坐个几十分钟,有时坐后睡意又没有了,于是又翻翻书。

有一次我正在静坐,他突然醒了,似乎睡了个饱,睁眼瞅着我。

“喂!你现在功力怎么样了,奇经八脉通了吗?”他突然问。

“我不是在练气功。”

“难道你是在想女人?”

见我没吭声,他坐了起来,突然笑了,“女朋友飞了,想当和尚了?”

“她走了,我正好落个清静,清静让人觉得安稳。”

“和尚庙里最清静。”他又笑。

“你笑什么?”

“你不觉得可笑?”

“世上的一切都可笑。”

“你为什么不考研?”

“太累了。”

“你不想挣钱?”

“怕钱咬手。”

“都是那些经书把你害的。”

“那些都是好书。”

“它只能让人消极。”

“人本来就很脆弱。”

“这就是你泡图书馆的收获?”

“我没有收获。”

“你泡成了白痴?”

“白痴没有分别心,他至少无忧无恼。”

他伸手摸我的头顶,说:“可怜的孩子,你中毒太深了,趁早觉醒吧,回头是岸。”

我笑了,双手合十,“谢谢菩萨指点。”

他瞪起眼来,“我怎么成了菩萨?”

“每一个人都是菩萨。”

“我也是菩萨?哈!哈哈!哈哈哈!”

“你没有这个自信,因为你不认识你自己。”

“笑话!天大的笑话!”

“不是笑话,这是真实。”

“那你相信我能保佑你?”

“不能。”

“这也算菩萨?”

“菩萨是给别人自信,不是给别人保佑。”

“什么是自信?”

“相信自己能给自己做主。”

“你现在不能自己给自己做主?”

“不能。”

“那每天都是哪个蠢货在指挥你吃饭睡觉?”

“贪欲。”

“贪欲不是你的吗?”

“不是我的。”

“难道是我的?”

“也不是你的。”

“那是谁的?”

“是无明的。”

“什么是无明?”

“无明是愚痴。”

“你承认你愚痴?”

“对。”

“天呐!原来我一直在跟一个痴人说话!”他躺下了,“我要睡觉。”

“如果我有一天真的当了和尚,你怎么想?”

一听这句话,他从床上弹了起了,叫道:“不会这么夸张吧?你是哪根筋搭错了?白痴!疯子!不可理喻!不可救药!”他倒到床上,“睡觉了!希望明天早上醒来,太阳还是从东边出来。”

第二天早上一醒来,他没有去看太阳是不是还从东边出来,却喊着今天一定要给我介绍个女朋友,明天就让我们结婚。在结束一个半月的实习就要回校的那一天,他还板着脸对我嚷:“你要是还把我当兄弟,就赶快给我找个嫂子。你要是觉得我是臭狗屎不够资格做你的兄弟,去把头剃光了,你可千万别告诉我,我一见到光头就来气!一见到光头就想用棒子使劲敲!”

我当然不信他会真的拿棒子敲我的头。又过了一年,有一天我突然辞职,然后只身向北,在河南一家寺院出家了。

 

点击返回戒幢电子杂志总019期 目录

排版|正信

信仰与我的人生

界文

 

谈到信仰,我想先对信仰的概念作一个界定。法国哲人伏尔泰说过:“信仰是去相信一些你理性里认为不真实的事情。因为假使你的理性承认了它,这就无所谓盲目信仰的问题了”。他的这种观点也代表了现在很多人的看法,总是认为信仰是对神或是某种理论、主义的盲目崇拜,是非理性的,知识会破坏信仰,因为它建筑在不可知之上。

而我在这里想谈的信仰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信仰。圣严法师说:“佛教的信仰是纯理性的,也是纯伦理的。佛教徒对于佛陀的崇拜相同于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出于报恩的情怀。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决不会是为了避祸致福而崇拜佛陀。”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信”即是“信服”,“仰”即是“崇敬和向往”。我们在经教中认识佛法理性的特点,从佛陀和历代圣弟子们的行证中增强信心,在躬身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增上。这种信仰来自于理性、知识和经验。它象一座灯塔,在生死大海中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它象神奇的魔法石,使最平凡的生活也能变得充满意义。

在我没有信仰的那些日子里,感觉自己犹如一叶浮萍。随波逐流,找不到可以停靠的港湾,没有努力的方向。在浑浑噩噩中,盲目地追逐那些物欲的享受和刺激。可是毫不例外的,在短暂的满足之后,马上又产生了更大的空虚和更强烈的欲求。在追逐、厌倦再追逐的恶性循环中,任意地挥霍着自己的生命。我不满意这种颓废的、毫无意义的生活,却又不知如何冲破它,这使我烦躁、苦闷。

真正解除了我的困惑的,还是佛法。佛陀告诉我们,生活并不仅仅是为了活而活着,它的意义也不在于欲望的满足,声名的显赫。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向上、向善、向光明、向解脱”。我们也明白了,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我们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其实与一切众生的生命是融为一体的,我们的每一个努力,哪怕是很微小的,对于别人,乃至对于宇宙间的一切众生都是有意义的。在看似平凡的生活里,每一个举手投足,每一次起心动念,都会留下痕迹。了悟了佛法的真谛,我们的生命犹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永远不会干涸。

在滚滚的生死洪流中,我们驾驶着生命之舟,以信仰之光照亮前程,沿着千百年来古圣先哲们走过的航线起程。终点虽还很远,路——已在脚下展开。

 

点击返回戒幢电子杂志总019期 目录

排版|正信

大筵席

巴珠仁波切和他的弟子隆多丹碧尼玛,在垛玉地方一个荒凉山区的关房修观,偶而,其他的弟子也会来加入他们的禅修。

巴珠听到他那位多变的上师──钦哲依喜多杰就在邻村,于是告诉隆多:“我们过去散散步吧!”

很快地他们来到一大片平原。在平原远方靠近一个大湖泊旁,他们窥见搭着白帐篷的营区和在附近吃草的无数羊只。在那儿,钦哲依喜多杰由第二世多珠千陪伴着,如往年般赶着羊群正要向达切多地方前进。面对着他们的方向,巴珠举起双手合掌致敬。

抵达帐篷时,一个侍者带他们直接去见钦哲依喜多杰;他们发现一幅生动的景象:钦哲坐着,身穿白色羊皮衣,他的猎枪放在身边,猎狗则躺在他脚边,旁边是多珠千二世仁波切,他也是身穿白色衣服。

钦哲用一把巨大的猎刀,边割边吃着大块大块的肉。他很高兴看到巴珠,于是邀请客人坐在一块华丽的手织地毯上。他召唤侍者,令他立刻宰杀一头羊款待客人。

巴珠素以反对暴力闻名。他从不伤害生命,即使是最微细的小昆虫。而且,他全力反对游牧族人杀牲畜来宴请佛教僧侣,他禁止别人为他的来访而杀生。不像大部分的藏族人,巴珠是一个素食者。

侍者照吩咐做了。回来时,他供养巴珠一块上好的肉,巴珠欢喜地接受了。但是隆多悲悯那头被宰杀的羊,只好强迫自己,以免触怒他们高贵的主人。

钦哲知悉隆多的心念,抛了一块肉到他腿上。“拿去,这个给你!”他命令着。巴珠安静地继续吃。

餐后,巴珠请求名为“大乐之后”的隆钦心髓空行母灌顶。钦哲说:“这些教法我一直保持秘密,但现在是时候了;今天,我就把它们传给你,你将活到八十岁并利益所有你遇到的人,甚至仅听闻你的名字,就能免于堕入三恶道。”

最后巴珠和隆多告辞离开。从山隘回头望,他们看见广大开阔的草原上有个白点,就是那一大群羊。

巴珠仁波切说:“那两位,钦哲和多珠千是活佛。如果你有纯净的正观,就能看见他们是吉美林巴和他弟子第一世多珠千仁波切的真正转世。”

“我教你这么久的法,但我不能保证你死时能往生莲花生大士铜色山的净土。然而所有那些羊无一例外,经由那两位证悟圣人不可思议的加持,它们命终时都能直接投生铜色山。若我们能生在那群羊中,那么不也是幸运的吗?” 那些不崇拜偶像的密乘上师,其狂野行为由此可得到阐释。

 

点击返回戒幢电子杂志总024期 目录

排版|正信

小偷改邪归正

巴珠仁波切,在聂塘地方教授《入菩萨行论》时,有一位老人供养他一块铸成马蹄形的银子。老人没有什么财产,但因为对巴珠仁波切生起极大信心,他知道供养是有大功德的。

一星期的教学之后,巴珠离开那一带。一个小偷曾看见巴珠收受那银块,就跟着他想伺机偷窃。

巴珠独自走着,只想在星光下度过几个宁静的晚上。就在那一夜,当巴珠入睡后,小偷趁着黑暗潜近身来,巴珠身旁放着一个小布肩袋,和一把陶制茶壶。小偷小心翼翼地开始搜查他的肩袋。

他手摸索的声音惊醒了喇嘛,后者叫道:“喂!喂!你在做什么?在我的衣服里找什么?”

小偷迅速地回说:“有人给你一块银子,快拿出来给我!”

“唉!”这位上师叫着:“看你把自己的生命搞得一团糟,像个疯子般地东奔西跑!你跑这么远来,就只为了那银块,可怜的傻瓜!听着:现在赶快去,天亮时你就可到达我坐的那块草地……银子就在那附近。我拿它当石头来垫我的茶壶。在营火灰烬中找吧!”

小偷很怀疑,但看银子又不在巴珠的行囊中;但银子被抛弃在营火里,对他来说是绝不可能的事情。无论如何,他还是回去找。当他来到上师教学的地点,在火圈的石堆中找到了银块。小偷大为惊异,感叹地说:“天啊!这个巴珠是一位真正的喇嘛,丝毫没有世俗物质的执著,而我蓄意向他偷东西,得到的也只是造恶业,现在我肯定我一定会下地狱。”他非常懊悔地再度去找巴珠。当他终于找到巴珠时,上师向他招呼说:“你又来了,真是疯狂!我已经告诉你到那里去找你要的东西,现在你又来要什么?”

小偷非常激动,呜咽地解释:“不是这样的!我找到了银子,但是我不能认出您这么一位大成就者,我已犯了罪!我那时原是要鞭打您,并抢走您所有的东西!现在我向您忏悔,并乞请您的原谅。”巴珠劝慰他说:“不需要向我忏悔或要求原谅,只要以善心常向三宝(佛、法、僧)祈请就行了。”

后来,其他人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捉住那小偷,并鞭打他。巴珠仁波切大声责备他们:“如果你们伤害了我的弟子,那就好像你们伤害了我一样,放开他吧!”

 

点击返回戒幢电子杂志总024期 目录

排版|正信

一位喇嘛的母亲

──大圆满隆钦宁提传承祖师口传故事撷英之二

 

精神导师普遍地会以故事来诠释他们的教法,他们奇异的故事,都深为人们喜爱。但因为这些是无以伦比的修行者,他们的行宜事迹,无疑地为他人提供了栩栩如生的榜样可遵循。

收集在此的故事,是密乘传统中,师徒相授鲜活的精神火花的一瞥。

……根据教导,只要接触这些故事就播下了解脱的种子。

──《The Snow Lion's Turquoise Mane》(雪狮的蓝绿色鬃毛)

 

【一位喇嘛的母亲】

 

证悟的流浪汉巴珠和他的弟子隆多丹碧尼玛,住在东藏靠近给芒寺的荒野之处,以最少量的粮食维生,依卓巴千波教法,也就是内在的大圆满做禅修。牦牛乳酪在康地游牧民族的生活中,是相当有价值的日用食品,们常以它做以物易物的交易。

有一次,巴珠仁波切和隆多,在杂竺喀的隐蔽山区闭关。隆多在远方的母亲,为他送来一大块上好的牦牛乳酪,那是她日复一日以她年迈的双手,辛劳地从新鲜牛奶搅拌而得的。隆多立刻将新鲜的乳酪供养他的上师。

巴珠喊道:“啊呀!瞧你母亲多么疼爱你啊!我不能接受这份礼物。”

几天后,巴珠问隆多:“在祈祷时,你常记起你的母亲吗?”

隆多坦白地说:“我会想到她,但并不是经常想到的。”

“你真丢脸啊!”巴珠叫说:“她把你带到这世界上来,并且当你是个无助幼儿时,给了你一切。以七天的时间,你必须只观想你母亲无比的慈爱。”

一周内,这位听话的弟子对他母亲的慈爱有了清晰地体会,因此对所有众生的慈爱,也更了解,因为无始劫来,每个众生彼此都曾互为母子。感恩之情在隆多心内绽放,而一种利他菩提心的深邃体验,如阳光般在他心灵生起。他从前所发,要救度一切众生无有余的菩萨愿,更为增强。

隆多向巴珠报告这种觉受,巴珠评论道:“如寂天菩萨所言:‘经由禅观,无一事不可成;万事皆由熟而能生巧。’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都不修禅观;果然修观,就很容易进步而达到开悟。”

然后巴珠大声祈请:愿一切有情具乐与乐因;愿一切有情离苦与苦因。

愿一切有情不离永久满愿与和谐;愿一切有情常住内在宁静与大平等舍。

透过预知未来的能力,巴珠知道隆多的母亲将不久于人世。他告诉他弟子说:“虽然从前我交待你不可以接受供养,但现在你应该接受供养做为给你母亲的礼物。”

隆多长途跋涉,越过荒野,回去见他母亲最后一面。他把杂竺喀地区信徒供养他的所有东西,全部献给母亲,为她最后的时光带来快乐。当她过世时,他引导着母亲往生善道。隆多代表他的母亲对他的上师表示极度地感激,并且很高兴能满足上师的愿望。从那次后,他不积聚任何财物。回到山上闭关,他不久之后就证悟了。

 

点击返回戒幢电子杂志总024期 目录

排版|正信

积 极

有一位中小企业家,非常的能干、聪明,而且积极进取,诚然是大企业家的资质,早年也着实替他服务过的几家公司赚了很多的钱,因此,他常常心有不甘,终于出来独立创业。可是,每次总是运作不久就跨台了。经过几番波折,他总认为是命运在捉弄人,于是就求教于圣严法师,看是否有什么办法可解决。

圣严法师告诉他:「所谓命运,即是自己过去带来的善根福德,不能强求,你别看你过去的那几个老板好像傻傻的、无能的样子,他却能用到像你这样的聪明人。你做老板时,就用不到像你这样的人,对不对?」

他答道:「是啊!」

 

※ ※ ※

时时地生活于现在,既不将生命的时光,浪费在对于过去的骄傲与悔恨,也不将宝的生命,消磨在对于未来的幻想与忧虑,即是积极。

许多的人,成功时很骄傲,失败时很后悔,这都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绊脚石。成功就是成功,当然有自己努力的因素在内,但还有赖于天时、地利、人和等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配合。遭遇失败其情况亦同,往往不是以个人的力量可以决定的事。

 

点击返回戒幢电子杂志总024期 目录

排版|正信

信心与愿心

多年前,圣严法师与一位美籍的弟子到美国中西部演讲,在驾车从某一州出发往另一州。沿路上,约三个小时仍未抵达。

圣严法师:「我们现位置是什么地方啦?」

美籍弟子:「在公路上。」

圣严法师:「可以到达目的地吗?」

美籍弟子:「没有问题。」

圣严法师:「那为什么还未到达呢?」

美籍弟子:「师父,您对我没有信心吗?」他马上反问。

稍后,在进入目的地附近的时候,他却冒出一句话:「师父,我们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终于,在查看地图和请问沿途路人后,发现已经离开目的地不远处了。

 

※ ※ ※

在人生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有时候是自己自信不足,又或者是虽然自己充满自信,相关的旁人却对你缺乏信心。

进行任何事业或计划,首先必须具备信心和愿心才能完成工作和目标。很多人没有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相信自己能够有大成就,也因而对自己的未来和事业的前景缺乏愿心。

 

点击返回戒幢电子杂志总024期 目录

排版|正信

健康的心灵

曾经有一对夫妻,因为出发点的不同,而对幼儿的哭闹有着截然不同的两极反应。

做爸爸的显然招架不住儿子的哭声,气咻咻的叱喝道:「哭!哭!哭!就是会哭,没看过这么坏的小孩!」

刚从房间走出来的母亲却喜孜孜的说:「啊!这孩子有这么大的哭劲,表示他很健康哩!」

夫妇俩对于孩子哭声的感受竟然如此不同。

 

※ ※ ※

如同这位母亲一样,假如我们心中有爱,时时关心着付出和助人,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和众生,都会是温暖可爱的。

因此圣严法师常建议人们要以禅修者的健康心灵来看待世间。

 

点击返回戒幢电子杂志总024期 目录

排版|正信

从烦恼看自我

曾经有一对夫妻,婚前欢天喜地的相拜访圣严法师,并宣布他们的喜讯。圣严法师问他们说:「你们真的要结婚?」

其中一个说:「我们彼此相识了解多年,结婚生活在一起是没有问题的。」

圣严去师问他们:「你们可以保证不离婚吗?」

另外一个回答:「师父怎么可以说这种话呢?我们不可能离婚的。」

不料两年后,这位太太哭哭啼啼的说:「我已受了两年的罪,我再也不忍受了。」

圣严法师则问道:「怎么了?你们发生什么事情?」

她说:「那种地狱般的生活我不能再忍受了,我打算离婚。」

圣严法师不解的问道:「当初你们不是互相了解才决定一起生活的吗?」

她颇有悔不当初的说:「唉!当时认识不深,婚后他的狐狸尾巴才一一现形,如今相处两年方知他是伪君子。我再也无法和他继续生活下去了。」

两年前恩爱逾恒,两年后冲突迭起,对于同一个人,其印象、观感竟能如此不同。

 

※ ※ ※

烦恼是由于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不善于处理烦恼,一定痛苦不堪,善于处理烦恼,则烦恼自消。

内心烦恼冲突的感受,很多人都有此经验,大多是由于无法控制自己,明明不愿想的事情,偏偏想个不停;不愿做的事,心里又放不下,左思右想,还是做了,这都是理性与感性、前念与后念的冲突。

遇到前述的婚姻问题,不妨再耐心试试,不可轻言离婚,先调整自己的观点、作法和想法,试着为对方着想,对方如果也因你的改变而受影响,问题、冲突便可有能迎刃而解。

 

点击返回戒幢电子杂志总024期 目录

排版|正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