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殒坠 薄海同哀

 

——悼念赵朴老唁电、唁函选摘

 

陈星桥

 

今年5月21日,当代中国杰出的佛教领袖、93岁的世纪老人赵朴初居士溘然长逝了。生前他常说,希望能多活些年,为佛教事业多做一些事情,可说是“生固欣然”;他齿德俱尊,一生为祖国、为人民、为佛教、为世界和平做了那么多的贡献,堪称是“死亦无憾”!但我认为,更可宝贵的还是他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他高洁坚毅的人品,他的远见卓识与无尽悲怀,他清新隽永的诗词、端庄俊逸的书法等等,无不体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这段时间我在整理各界人士悼念朴老的唁电、唁函过程中,被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诚挚情感所深深打动。

经统计,我接触到的近千封唁电、唁函中,600多封是发给中国佛教协会的,200多封是发到朴老家中的,70多封是民进中央转来的,还有几十封是全国政协转来的。来自内地佛教界的居多,达220多封,其中有29个省、市、自治区佛教协会和40多个市、县级佛教协会以及其它一些佛教团体发来的唁电,有部分名山古刹和一些高僧大德发来的唁电。其次是来自海外包括日本、韩国、泰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法国、西班牙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佛教团体和组织、世界性佛教组织和一些长老大德、友好人士的唁电,达200多封,其中以日本的唁电最多,约130封。此外,中央和地方党政部门及有关领导的唁电约有50封。还有其它社会团体和个人及朴老生前友好发来的唁电。

作为一位佛教领袖,逝世后有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界别的单位和个人发来唁电、唁函,这在近代中国佛教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许多电函并非仅仅是几句礼节性悼念之词,而是声情跃然纸上,对朴老一生的道德、事业、文章作出极高评价,充满了崇敬、感恩与沉痛、怀念之情。现将它们选摘出来,也算是对朴老的一种缅怀吧。

▲上海龙华古寺、圆明讲堂明旸法师、照诚法师、王永平居士:噩耗传来,惊悉赵朴初会长于本月21日晚舍报西归。慧星殒落,哲人凋谢,合寺僧俗人等哀悼曷极!想朴老会长数十年为法、为教、为众生……功高须弥,德深海洋,定莲登九品,佛国花香。我寺僧俗人等化悲痛为力量,爱国爱教,团结奋进,以实际行动,用申告慰朴老会长在佛国之尊灵!并于本寺功德堂内专设灵位,诵经、念佛、祈祷回向,惟愿朴老会长不违本誓,回入娑婆,转大法轮,广度有情。

▲普陀山佛教协会暨全山两序大众:惊悉我们无比敬爱的赵朴初会长舍报归真,慧日寝耀,万众失怙,悲耗传来,全山四众哀痛莫铭!

朴老是中国佛教协会的缔造者之一,是中国佛教界的杰出领袖,新中国佛教事业的每一步跨越,无不凝聚着朴老的心血。老人生前悲智无尽,德溥人天,秉承佛陀教义,护持三宝,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法门津梁,实当代维摩,功勋卓著,笔墨难书。世纪交替,方期领导全国佛子再创辉煌,讵料众生福薄,哲人凋谢,遥在南海,强抑悲思,不日当组团赴京,恭诣灵前哀悼。

▲河北省佛教协会、赵县柏林禅寺:惊悉会长赵朴初老居士于21日在京示寂,噩耗传来,无任轸悼!朴老生前领导全国佛教四众弟子投身爱国爱教事业垂五十年,使极度衰落的中国佛教重新步入健康发展之路,其功其德,在中国佛教史上可谓旷古未有。正当全国各民族佛教徒满怀信心在朴老的带领下坚定不移地走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的关键时刻,他老人家遽尔示寂,这是全国佛教界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全省四众弟子对此深感悲痛。

我们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在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朴老生前开创的爱国爱教的道路继续迈步前进。谨此电唁。

▲长沙古麓山寺:得悉赵朴初会长不幸于5月21日17时西逝,噩耗传来,全国震悼。此时此刻,我寺谨以沉痛的心情表示哀思和悼念。

我寺定于5月31日,与湖南省佛教协会、湖南佛学院师生、开福寺和湖南省居士学修委员会一起,在长沙市举行“沉痛悼念赵朴初会长示寂回向法会”,并将教旗降半旗致哀,以纪念赵朴老爱国爱教、弘法利生、行菩萨道的崇高品德。

赵朴老的西逝,是整个佛教界的巨大损失,哀思是属于我们大家的。让我们一起祈愿:赵朴老莲登九品,乘愿再来。

▲重庆华岩寺方丈心月率两序大众:惊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遽尔示寂,悲音甫闻,无任痛悼!朴老仁者,兴维摩诘妙智,筹无尽意大愿,力挽狂澜,重兴象运;宏教之功,曷能胜述!系黄金纽带,念圣教薪传,为国为教,楷范人天。人间净土,矢志建设,莲域可期而骤示无常,噩耗传来,四众同悲。伏愿朴老不舍胜心,系念有情,再来娑婆,光大圣教;做大船师,为大医王,济诸含识,出生死海。谨此电唁,祈瓣香遥献,以寄哀思!

▲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陈珍珍居士在唁电中写道:

巨星殒坠,震撼人天。法梁倾折,宝筏沉渊。群生失怙,薄海同哀。艺苑遗泽,金石可镌。缅怀盛德,感戴无边。惠书重读,涕泗飞溅。慈悲垂注,当履公言。乘愿再来,应现人间。高山仰止,吾无间然。谨奉唁电,未尽万千。

▲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惊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西逝,我的心情非常沉痛。赵朴老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是国内外佛教界知名的一代宗师,是我前世班禅的亲密朋友,是我尊敬的老师和朋友。他在世时,对国家、对宗教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西逝,对国家、对宗教都是重大的损失。他虽然去了,但他的伟大业绩永垂不朽!他的学识、他的风范、他的品德、他的名字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国思股肱,教怀领袖,慧光不寂,乘愿再来。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惊闻赵朴初会长逝世,极为悲痛,谨表示悼念之心,并向全体同仁慰问。请向赵朴初会长亲属转达我的慰问。尊敬的赵朴初会长是当代中国佛教的杰出领导人,是我国佛教四众弟子爱国爱教的楷模,是我国三大语系佛教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带路人,深受全国各民族佛教人士的拥护和爱戴。赵朴初会长的逝世是我国佛教界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宗教工作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加强自身建设,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赵朴初会长的遗愿。祈祷三宝佛光普照,法轮常转,僧团兴旺,实现赵朴初会长关于报国利民、普渡众生的一切遗愿。

▲中国佛协西藏分会:首先我会代表西藏佛教各教派的信众对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会长的逝世表示沉痛的悼念,他的圆寂是中国佛教事业的一大损失。尊敬的赵朴初会长一生为国报效,为弘扬佛法、利乐众生,为各民族佛教徒的团结和进步做出了毕生的贡献,受到了各民族佛教徒的真心爱戴和崇敬。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和继承赵朴初先生的崇高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幸福安乐,作出我们佛教徒应有的贡献。为沉痛悼念尊敬的赵朴初会长,我会定于5月24日在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举行千供祈祷法会。

▲联波活佛及四川阿坝慧圆寺全体僧众在唁电中写道:

具恩会长,教恩弘深,觉性澄明,为国为教,不吝流慈。兹闻圆寂,震悼良深。汝慈化身,乘愿再来,广惠众生。

▲中共中央统战部王兆国部长:惊悉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赵朴初先生不幸因病辞世,深感悲痛。因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正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西部大开发考察团在外地考察,不能赶赴北京为朴老送行,谨此致电,向朴老表示深切哀悼。朴老逝世后,我已多次请中央统战部领导向其亲属表示慰问。在为朴老送行之时,请再次向陈邦织大姐及亲属表示亲切慰问,请他们节哀保重。

▲安徽省太湖县人民政协办公室牧之:惊闻赵朴初同志逝世的噩耗,赵朴初同志家乡太湖人民无比悲痛,人们围坐在电视机旁注视着朴老的遗像,默默地流泪,以最朴实的情感悼念赵朴初同志。赵朴初同志生前十分关注家乡建设,1990年回乡,得知家乡人民生活尚不富裕,就一直为家乡脱贫献计出力,将自己节俭下来的30万元资金捐赠给家乡,作为“拜石”奖学金,为家乡脱贫致富培养大批合格人才,大大地激发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热情。赵朴初先生不仅有爱乡、爱民之心,还有“任故宅水深千尺抑又何伤”的博大心怀。他的逝世,不仅是太湖人民的损失,也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损失,家乡人民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以实际行动悼念这位伟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惊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同志不幸因病与世长辞,万分悲痛。朴老的逝世,是我国宗教界的巨大损失,是我国文化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巨大损失,是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损失。噩耗传来,我所同仁扼腕痛惜,殊深哀悼,谨以此唁函,虔奉心香一瓣,聊表深切怀念之情,并请向朴老亲属转达我们诚挚的慰问。

赵朴初同志是我国杰出的社会活动家、爱国宗教界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也是造诣精湛的宗教学者和我国新时期宗教研究事业的热情支持者。他所带动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说的深入探讨和全面理解,他所阐释的“宗教是文化”的学术观点,连同他对我所题词寄予的殷切期望,将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成为我们按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严肃而富有创造性地研究宗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资粮;他在自己毕生从事的宗教事业当中,努力实践“人间佛教”理想,悉心化育佛教栋梁之材,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宗教交流,全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在佛教界树立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爱国爱教、正知正信的优良道风,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无可替代的中国宗教领袖人物的可敬形象。他的崇高风范,将鼓舞我们继续加强与我国宗教界业已建立的良好关系,加强与国际宗教人士和宗教学者的密切交流,为更好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现二十一世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中国学者的特殊贡献!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惊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赵朴初同志因病不幸逝世,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表示深切哀悼,并向赵朴初同志的亲属致以诚挚慰问。

赵朴初同志一贯关心广大残疾人,积极支持我国残疾人事业,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受到衷心的拥护和爱戴。赵朴老与其他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和社会著名人士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赵朴老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题名,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积极动员社会,推进残疾人事业。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创建初期,他动员文化界和宗教界捐赠书画、钱款,不仅为刚刚起步的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筹集了宝贵的资金,还深入广泛地宣传了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了助残扶残的社会风尚;赵朴老关怀支持残疾人文化出版事业,多次为残疾人文献题写书名或作序。赵朴老生病住院期间仍十分挂念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抱病为基金会捐赠纪念册题写书名。

赵朴老的不幸逝世,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重大损失。赵朴老虽然与世长辞了,但他的精神和业绩将永远铭记在全国六千万残疾人及广大残疾人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心中。

▲中国福利会:惊悉赵朴初先生仙逝,谨致沉痛的哀悼和深切的怀念。

赵朴初先生是我国佛学泰斗,也是中国人民福利救济事业最早的开拓者和领导人之一。上海解放前夕,他和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并肩战斗,积极参加上海临时联合救济委员会的领导工作,深得宋庆龄的倚重和信任,为迎接上海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朴老以高龄之躯,于繁忙的国务活动之余,多次为中国福利会题词赋诗,表达了他对福利事业发展的深情厚意。朴老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勤俭淡泊,诚信待人,是我们敬爱的前辈和长者。他的崇高人格,道德文章,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民进安徽省委员会:惊悉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人不幸逝世,我们安徽1700余名会员谨以无比沉痛的心情向你们,并且通过你们向赵朴初老人的亲属致以最深切的哀悼和最诚挚的慰问。赵朴老是我省太湖县寺前镇人,对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老人倾注了自己的一片真情和爱心。家乡不少贫困家庭和贫困的孩子至今仍沐浴着朴老慈爱的光辉。本月上旬,我们省委会一行去寺前镇扶贫助学,所到之处,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家乡人民对老人的思念和拳拳之情。赵朴老离开我们了,但是,作为一位勇往直前的“求索者”,他高风亮节的品格,热情正直的呼唤,我们将永远铭记于心,并以此为动力,做好我们的各项工作。敬爱的赵朴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民进山东省委:惊悉我会名誉主席赵朴初同志仙逝,不胜悲痛之至,深表沉痛哀悼。赵朴老为我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为我国的佛学、书法、文学艺术作出的杰出贡献和他高尚的品格、高贵的精神、高雅的风范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民进四川省委员会在唁电中写道:

是民主战士,为佛学宗师,睿宏仁,悲生孟夏;

题天下招提,传人间词翰,高硕德,诚昭后昆。

▲台湾及美国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从新闻消息得知贵会赵会长朴初长者,于5月21日17时舍寿于北京。本人于1949年之前即与长者认识于上海,1987年之后,三度回北京访问,均蒙长者接待与接见,畅谈中国佛教之今昔及未来。如今哲人已逝而精神永在,谨此用申悼念之忱,并乞慰问赵老夫人。

▲台湾净律寺广元法师:懿欤朴公,末法大雄。生具神聪,长悟三空。深入经藏,发愿四宏。现居士身,绍隆佛种。统理信众,缁素养蒙。爱国护教,垂范无穷。文字精工,佛儒圆融。果满功圆,返兜率宫。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释觉光、副会长黎时煖、总务主任释永惺、秘书长林汉强、司库何德心暨董事会同人:惊闻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生西,本会同人深表悲痛。赵会长多年来致力弘兴中国佛教,贡献至伟,备受推崇;对香港佛教善业,历年以来时加协导,备极关怀,深受本会同人崇敬及感谢。今安然辞世,同人等不胜悼念,特专函驰唁,向贵会及朴老家属致以亲切慰问,并请节哀自玉,是所企盼。

▲香港郭兆明先生:

示维摩身于五浊恶世,难行能行兴正法;

乘般若船归常寂光地,非色非空悟无生。

▲泰国僧王颂德帕央讪旺:赵朴初先生是中国宗教界一位举足轻重的宗教领袖,不仅为中国的佛教事业贡献了毕生,也为密切泰中两国的佛教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赵朴初先生曾多次访问泰国。老衲于1993年应邀正式访华时,受到了赵朴初先生的盛情款待,这也充分表达了中国对泰国、尤其对泰国佛教界的深情厚谊。

佛教事业是超于一切、积德行善的伟大事业,无论是通晓佛教还是对此一无所知,只要投身于佛教事业,所获福善,世间最为第一。

衷心祈祝为佛教事业贡献毕生的朴初先生冥福。

▲“世宗和”主席、“亚宗和”会议主持人、“世界穆斯林大会”副秘书长Mir Nawaz Khan Marwat:从“世宗和”纽约办公室和“亚宗和”东京办公室获知赵朴初博士逝世的消息,我的身心都为这个消息所震动。赵朴初博士是一位伟大的人士,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和平事业和为人类服务的工作,受到了各宗教信徒的爱戴并赢得了高度的尊敬。他的逝世,对于“世宗和”和“亚宗和”来说,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朋友和支持者。正如我们所知,由于他杰出的工作,他曾获得许多组织授予的荣誉和褒奖。这些荣誉,他都当之无愧。我祈祷万能的上帝,因他为仁慈与和平的事业所做的工作,而赐他极大的荣耀。并愿上帝把无尽的恩泽赐予远去的灵魂,把坚强的意志、忍耐以及刚毅的精神赐予中国佛教协会同人以及沉浸在悲痛中的赵博士的家人。“世宗和”和“亚宗和”将永远纪念赵朴初博士。我谨代表“世宗和”各位主席和“亚宗和”会议主持人在此关键时刻与你们大家一起分担你们的痛苦和悲伤。我们对于逝者的最好纪念,就是继续他的事业,并为人类服务而献身。向所有相关人士致以我深切的哀悼之情。

▲朝鲜佛教徒联合会中央委员会:惊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因病逝世的令人悲痛的消息,朝鲜佛教徒联合会中央委员会谨向逝者和他的家人以及贵会表示深切的悼念之情。

虽然赵朴初先生已经辞世了,但是他为发展中朝两国佛教徒间的友好与合作关系所作的构想与努力将永留我们心间。

▲新加坡净宗学会净空法师:惊悉朴公老人示寂,呜呼化风遽息,人天失仰,噩耗传来,普天同悼,薄海同悲。隔海闻讣,哀恸曷极!维以日讲华严大经功德,至诚回向,以祷往生上品,乘愿再来。尚乞节哀顺变,以慰灵爽。

净空法师的挽联是:

勋业可观,岂独浮名能媲美;高风堪仰,较诸古德亦无亏。

▲欧洲和美洲的梅村坐禅中心一行禅师:在收到关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博士在北京逝世的消息后,我们梅村坐禅中心的僧俗四众分别在法国、欧洲其它地方和美国的寺庙中举行仪式,为赵朴初博士祈祷并请求诸佛菩萨加持他的家人并中国佛教协会,这些仪式已于2000年5月24日举行。

赵朴初博士的辞世对他的家庭,对中国佛教徒乃至世界佛教徒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是,我们可以从许多青年佛教徒身上,无论是在家的还是出家的,看到赵博士的影子,赵博士仍然和我们在一起,并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相信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超越心中的悲伤和哀痛。我们想让你们知道,你们拥有着我们的支持,它包括欧洲和美洲佛教徒的支持。

▲印度文化国际学院乐可施·钱德拉教授:在完成他的佛教方面的杰出工作并把它奉献给他的国家之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博士已入涅槃。他曾使中国佛教在它最低落的时期仍保持荣耀。他的国际交往使佛教在世界范围广泛流传并使中国僧人赢得了世界佛教徒的尊仰。他的贡献广泛而丰富。这些贡献将会同法显、鸠摩罗什、玄奘和义净等杰出法师的成就一样获得尊崇并名垂青史。我曾应他的邀请访问中国,他给我留下了最亲切而美好的回忆。他将活在我们的记忆中、工作中,并以他为楷模。我们谨向他致哀。他是如此博学,如此慈祥,并愿他早登西方净土。

▲缅甸联邦驻华大使吴巴泰漆:得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93岁高龄的赵朴初先生于2000年5月21日逝世的消息,我们非常难过。赵朴初先生不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爱国宗教领袖,也是我们缅甸联邦国家宗教事务局、缅甸佛教协会的亲密朋友。对赵朴初先生的逝世,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

▲韩国佛教天台宗总务院长田云德: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灵驾前稽首焚香,赞仰其鸿德,并谨致悼词。

赵会长是东北亚佛教的彗星,他为佛教的中兴、济度众生、世界和平曾发大愿,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为法忘躯,精进努力,使中国佛教空前大发展。

赵会长认为中韩日三国佛教的友好合作将对二十一世纪世界佛教的繁荣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提出中韩日佛教黄金纽带之构想,并根据这一构想成立了“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已成功召开了三次大会。赵会长的崇高愿望和无量功德,将成万古不灭的长明灯永远照临。

赵会长在1992年对韩国进行友好访问,促进了中韩佛教友好交流。当时日程虽安排得很紧,但访问了韩国天台宗釜山三光寺,这是我们莫大的荣誉。他老人家对小白山总本山救仁寺与天台山国清寺的交流和佛事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指导,对这鸿大的厚意,我们将永世不忘,感泣不已。

呜呼,痛哉!生死一片浮云起灭,赵会长迁化,禁不住感怆。虽然赵会长的色身示寂了,但我们确信其法身昭昭灵灵,常住不灭,济度和善导全亚洲的苦恼众生。

祈愿尊灵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上品上生。

▲韩国佛教总指宗:我们韩国佛教总指宗僧职人员及信徒大众对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逝世表示无限的悲痛。赵朴初会长是中国佛教界的杰出领导者,他以不懈的努力,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并为巩固发展韩中日三国佛教的纽带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们总指宗四部大众对赵会长的逝世再一次表示深深的哀悼,并希望中国佛教继承赵会长的遗志,取得更大的发展,中韩佛教界进一步巩固纽带关系,为两国佛教的蓬勃发展做出贡献。我们总指宗真心希望中国佛教取得更大的发展,并与贵协会携手为巩固已有的纽带关系,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

▲韩国圆佛教元山金仁喆:追慕赵朴初会长大涅槃:

中华佛教协会主,当代文章大名笔。高迈人格仰人天,慈颜德化利生灵。世界佛教友谊会,东方佛教黄金带。平和娑婆恒誓愿,佛日增辉法轮转。色身坏灭一点土,法身清净合一圆。无为自在涅槃境,化现佛祖渡众生。

▲韩国曹洞宗总务院哀悼辞:

呜呼哀哉之悲痛事也,中国之维摩、世界佛教之巨星赵朴初,中国佛教会长,娑婆世缘完遂,归乡本体界,是涅槃也,至心哀悼。归往极乐,上品上生之大愿。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今天接到赵朴初先生不幸逝世的讣告,悲痛之感难以文字表述。赵先生为促进日中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多年的贡献,留下了极大的功绩,令人赞叹不已。我今后愿继承赵先生的遗志,为了日中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尽绵薄之力。

▲日本驻华大使谷野作太郎:惊悉赵朴初会长的讣告,我悲痛难禁。赵朴初会长曾经担任中日友好协会的副会长,也曾经率领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日本,为日中关系的发展尽心尽力,在我国各界人士中久负盛誉。为了进一步发展21世纪的日中关系,为了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我想日中两国今后也应该在各个方面携手作出努力。在此,我深深缅怀故人生前的功绩,并谨对家属致以衷心的慰问。

▲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会长、净土门主中村康隆,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理事长、叡山学院院长小林隆彰:惊悉赵朴初先生逝世的噩耗,衷心尊敬他的日本佛教界的所有法师和信徒,如同雨夜中失去了光明。

先生把中国佛教的寺院--那些日本佛教的祖庭--恢复到今天的样子,为日中佛教徒交流开辟了道路,建立起了史无前例的亲密友好关系。

先生多次访日,与日本佛教徒亲切交往,高洁的人格和深湛的学识,出自深刻的信仰,对世界和平鞠躬尽瘁,先生的一生是我等佛教徒的楷模。

先生的日中韩佛教黄金纽带的金玉名言,成为现在三国佛教纽带的基本理念,正在一步步地取得成果。这是先生实现世界和平的进一步体现。我们衷心感谢。

先生虽神归净土,但我们坚信先生的大菩萨精神将永为三国佛教徒所继承,而且会向世界广宣流布。

愿先生于净土遥为加护指导,我们在此谨以寂寥和尊敬之念,为先生祈祷冥福。

▲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团伊玖麿,代表理事、专务理事白土吾夫:接到赵朴初先生逝世的噩耗,我们不胜震惊和悲痛。衷心表示哀悼。

赵朴初先生早年曾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佛教界的领导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作出了巨大贡献。

赵朴初先生为参加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和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自1950年以后,曾多次访问日本,与日本各界人士交流,与我协会的中岛健藏和井上靖等历届领导人交往很深,为日中友好和日中文化交流的发展而尽力。我们不会忘记他的功绩。特别是1980年实现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像回故乡巡展,先生作为中心人物,曾竭尽全力。

我们忘不了赵朴初先生隐含着坚强意志的温和面孔。我们愿继承赵朴初先生的遗志,为日中友好和日中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努力。

▲日本立正佼成会会长庭野日鑛:惊悉赵朴初先生不幸逝世,谨致哀悼。先生生前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致力于促进日中友好大业,同时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团长,率团出席第三次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WCRP)等,积极推进意在实现世界和平的宗教合作活动。先生的功德不仅限于日中两国间,而且遍及全世界。所以,今日失去一位伟大的宗教领袖,全世界宗教者悲痛万分。

现在日中两国佛教界的“黄金纽带”关系完全归功于赵朴初先生。敝会去年十月示寂的庭野日敬开祖虽从事于促进日中佛教界的友好交流,这亦与赵先生的关照分不开。我等立正佼成会全体成员,今后愿为加强日中佛教界的“黄金纽带”关系而努力精进。

谨此对先生生前的丰功伟绩表示深深的谢意,并衷心祈祝先生冥福。

▲日本京都清水寺贯主森清范:惊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逝世之噩耗,痛惜万分,深表哀悼。

赵朴初先生与先师--已故大西良庆和尚亲交甚深,长期以来,为日中两国人民和两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巨大的贡献,对我们也教诲良多。先生的业绩,将与日中佛教徒交流的历史一起深深铭刻在我的心中。缅怀先生在世时的音容笑貌,我愿为酬报先生对日中佛教友好事业的鸿慈于万一,更加精进,尽微薄之力。

在此,谨对先生前对我的教诲表示衷心的感谢、深切的敬意,并献上我衷心的哀悼。

▲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监院南泽道人:惊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逝世的消息,我感到万分悲痛和震惊,诚致深切的哀悼。

先生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及恢复和发展中国佛教事业中所留下的丰功伟绩,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中日佛教界的友好交流,可以说是在先生所奠定的基础上,通过两国佛教徒多方努力得以发展至今。近年来,加上与韩国佛教界的交流,三国的佛教已以“黄金纽带”的形式而牢固地连结在一起。这为东亚佛教的兴盛增添了新的篇章。

在先生的大力帮助下,永平寺于1980年在浙江天童寺建立“道元禅师得法灵迹碑”以来,为中日佛教界的友好交往也作出了些许贡献。

而我个人则在1980年建造“道元禅师得法灵迹碑”的过程中作为一事务员,有幸得到了与先生接触的机会;在此后的20年中,我又多次聆听先生的谆谆教导,这一切都将成为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对于日中两国来说,先生的存在是无比宝贵的。先生的去世,对我们来说是个无法估量的损失。我认为我们应该继承先生倡导的“黄金纽带”遗志,为进一步增进日中韩三国佛教界的友好往来及东亚佛教的兴盛而加倍努力。

为此,在先生去世后,希望贵会能给永平寺以更多的指导和合作,让我们共同为实现先生的遗愿而作贡献。

▲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猝接讣闻,对于赵朴初先生的逝世,深表哀悼。

赵朴初先生作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领导中国佛教事业,并为中日友好做出不朽贡献,其丰功伟绩必将如金字塔永留青史。

1974年我初次访华,曾与先生亲切畅谈。先生访问日本时种植的纪念樱树,今年也绚丽开放,先生的友谊将千秋万代在我们创价学会的庭院里灿烂辉煌。

缅怀遗德,衷心祈念冥福。

▲留日华侨联合总会、东京华侨总会:惊悉海外侨胞敬爱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不幸逝世,噩耗传来,甚感悲痛。

1953年2月,由东京华侨总会、日本佛教联合会、日中友好协会、日本和平联络委员会、日本工会总评议会等14个友好团体组成了“中国人俘虏殉难者慰灵衽委员会”。在“慰灵实行委员会”的组织和领导下,日本友好人士及爱国华侨,开始对被俘押到日本服苦役的中国劳工的遗骨进行搜集工作,并安慰亡灵,将殉难劳工的遗骨送还祖国。赵朴初先生一直对该事业给予关心与支持,每次访问日本时都提起该事,并对该事业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亦是赵朴初先生为侨胞的爱国团结,为促进中日友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证据。

赵朴初先生为人谦虚,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平易近人,深受海外侨胞的尊敬和爱戴。赵朴初先生的逝世不仅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也使我们海外侨胞失去了一位尊贵的朋友。他的深厚情谊将永远铭记在我们海外侨胞的心中。

 

(原载《法音》2000年第8期)

编辑:李路野

香港佛教联合会隆重举行赵朴初居士追思赞颂法会

 

陈星桥

 

据6月23日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报道,香港佛教联合会于6月18日假座香港佛教文化中心隆重举行赵朴初居士追思赞颂法会。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对赵朴初居士一生为国家为佛教所作贡献称颂有加,尤于香港佛教之关怀支持、协助多项建设特表赞扬。

觉光法师在悼词中称:朴老为国家为人民建立不少汗马功劳,在佛教方面更是护法龙象。国内“文革”时期,全国佛教寺院多被摧残,全仗朴老宵旰勤劳,策划规复。十数年来,国内佛教得呈生机、迅速恢复,实得力于朴老的大力支持和亲自策划。香港在未回归祖国前,朴老对香港佛教即已备致关怀,诸如送赠龙藏、兴建大佛、迎请佛牙、仿唐殿宇等佛教工作,均在各方面给予协助,使香港佛教顺利推进,更加发扬光大。觉光法师又指出,朴老为佛教弘扬工作,年登九十三高龄亦无少懈,这种精神是我们后学的典范。他虽然逝世,但他的精神是永在的,而他对香港佛教的功德因缘,香港佛教界人士是永远感谢和怀念的。祈愿他乘愿再来,再造福众生。

当天出席赵朴初居士追思赞颂法会者有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董建华,中央驻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邹哲开,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蓝鸿震,中央驻港联络办公室协调部部长王永乐、处长高闽,香港民政事务局首席助理局长吴汉华,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智慧法师,及政协常委李东海、政协委员李祖泽、李国强、施子清、张云枫、施祥鹏以及佛联会长觉光法师、副会长黎时煖、总务主任永惺法师、秘书长林汉强、司库何德心、释衍空、释果德、释演慈、区洁名、崔常祥、沈张婉、董事释智开、释融灵、释妙光、释道平、释智鸿、释净修、释常光、释妙慧、释圆慧、释达义、释永常、卢伟强、林志达、郑常智、张梅桂、梁卫珍、余洁冰、杨锦珍、温绮玲、温果和暨所属机构、佛教学校及道场代表数百人。

追思会会场布置庄严,仪式隆重,全体默哀并致敬礼。香港佛教联合会主席觉光法师致悼词后,由董建华行政长官、邹哲开副主任和人大代表智慧法师、政协常委李东海及各位政协委员、佛教联合会董事代表永惺法师等分别主持献花。礼毕,由诸山长老、大德法师、佛教联合会董事及各界善信诵经,祈愿朴老乘愿再来。

为缅怀赵朴老,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特自北京致函香港表示悼敬。香港特区政府各高级官员及中央驻港联络办公室官员亦均赠送花圈,计有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中联办主任姜恩柱、终审法院首席法官李国能、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律政司司长梁爱诗、政制事务局局长孙明扬、民政事务局局长蓝鸿震、卫生福利局局长杨永强、中联办副主任邹哲开等。

 

 

  (原载《法音》2000年第7期)

编辑:李路野

四众弟子沉痛悼念赵朴初会长

 

陈星桥

 

5月21日19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赵朴老于当日17时在北京逝世!噩耗迅即在四众弟子之间传开。虽然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但人们还是感到一丝突然,一分怅然!

于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刀述仁居士连夜开会研究、部署赵朴老的丧事。5月22日,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广济寺,一路点缀着束束白花,刚布置完灵堂,簇簇花圈花篮便随着四众弟子和各界人士前来吊唁的人流而聚集在朴老的遗像前。下午,准备于23日赴尼泊尔参加中华寺落成、佛像开光法会的中国佛教代表团团长一诚法师、副团长刀述仁居士、仁德法师、惟贤法师参加了在广济寺举行的沉痛悼念赵朴初会长回向法会。一时梵乐哀回,菩萨低眉,佛协上下、寺院上下,沉浸在一种紧张而悲痛的氛围之中。

5月23日至31日,首都四众弟子自发地前来灵堂念佛诵经,以佛教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敬爱的赵朴老的哀思。同时,前来悼念的各界人士和四众弟子接连不断。他们之中,有来自海内外的高僧大德,有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朋友,有政界、学界、文化界有关部门和团体的负责人及社会名流,有虔诚的信众,有拄着拐杖的朴老故交、有崇拜朴老的少年,甚至有盲人和坐着轮椅来参加吊唁的;人们在朴老遗像前或默默哀立,或鞠躬问讯,或顶礼膜拜,有的人自动加入念佛的队伍,有的人不禁失声痛哭!

一些与朴老关系密切的诸山长老、四众弟子还专门到南小栓胡同慰问朴老夫人陈邦织女士。这是一个普通的四合院,木头院门涂着深色的油漆,已经很旧了。进院后便看到东边的两间房子,那是朴老平时布置的佛堂和书房。现在书房已临时腾出来作灵堂,里面和过道上摆满了花圈和花篮。房间东面的墙上悬挂着赵朴老的遗像,这是朴老九十岁时拍摄的照片,照片的两边挂着条幅,上书:“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魂兮无我,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这是朴老遗嘱中的一首诗,反映了朴老崇高的心灵境界。

赵朴老在这所院子里住了几十年。房间都不大,堆满了书,除了几幅字画,房间内的主要装饰就是朴老参加各种佛事活动的照片。院子里种了树和花,藤萝爬上了墙,还树起了一排篱笆,爬满了开放的金银花,传送着淡淡的清香。

朴老夫人忍着悲痛,接待着一批又一批前来吊唁的客人。朴老家如此的简朴,令大家油然生起崇敬之情。

5月30日上午,朴老的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布置得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礼堂正门和灵堂正面悬挂着“沉痛悼念赵朴初同志”的横幅。走完93年人生旅程、一向爱国爱教的赵朴初会长,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遗体上覆盖着国旗,下衬明黄色绸缎,面容显得清癯而安详。

上午9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丁关根、李铁映、迟浩田、温家宝、曾庆红、乔石、宋平、王光英、程思远、布赫、何鲁丽、丁石孙、许嘉璐、蒋正华、肖扬、叶选平、杨汝岱、阿沛·阿旺晋美、宋健、陈俊生、钱正英、丁光训、朱光亚、陈锦华、白立忱、张克辉、王文元以及张劲夫、黄华、谷牧、马文瑞、王恩茂、王汉斌、雷洁琼、洪学智、邓力群等同志分别来到赵朴初遗体前肃立默哀,向朴老三鞠躬作最后的悼别,并与其家属一一握手,表示深切慰问。接着,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也前往送别。朴老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因而赢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尊敬。

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也来京为朴老送行,并敬献了洁白的哈达。

随后,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副秘书长,部分省市佛教协会负责人,北京市各寺院的法师、居士,香港佛教界大德觉光法师、永惺法师、智慧法师,澳门佛教联合会理事长健钊法师,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和日本各大宗派的负责人等日本佛教界著名人士30余人,韩国宗团协议会及曹溪宗、太古宗、天台宗、真觉宗的代表等,分别来到赵朴初遗体前肃立默哀,向朴老三鞠躬作最后的悼别。

5月31日下午,首都佛教界沉痛悼念赵朴初会长示寂回向法会在广济寺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咨议委员会副主席、秘书长和副秘书长,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等10人、澳门佛教联合会理事长健钊法师,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和日本曹洞宗、天台宗、净土宗、临济宗、立正佼成会、律宗、日莲宗、净土真宗、阿含宗各宗派的负责人等日本佛教界著名人士30余人,韩国宗团协议会及曹溪宗、太古宗、天台宗、真觉宗的代表,以及部分省市佛教协会负责人,北京市各寺院的法师、居士和一些地方寺院的代表约三千人参加了法会。

法会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刀述仁居士主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茗山法师致词并主法,他简略介绍了赵朴老的生平,对朴老一生热爱祖国,虔诚信佛,为国为教做出的不朽业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今天我们悼念赵朴老,尤其要学习朴老爱国爱教、行菩萨道、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精神,继承并发扬赵朴老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完成朴老生前一再强调的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等等未竟遗愿。全国佛教徒都要以赵朴老为光辉榜样,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爱国爱教,坚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中,作出我们佛教徒应有的贡献,以慰朴老于常寂光中。”

随后,海内外佛教徒共同诵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港澳佛教界代表,日本和韩国佛教界代表依次到赵朴初会长遗像前上香,并和诸位法师一起恭诣灵堂,向朴老遗像敬香并诵经回向。

中国佛教协会根据朴老的遗嘱,丧事从简,没有邀请外地或海外的四众弟子来京参加吊唁活动。尽管如此,前来广济寺吊唁的人仍多达五、六千人,中国佛教协会共收到花圈花篮170多份,挽幛和挽联150多幅,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唁电唁函多达700余封。

另外,朴老家中也接待了前来吊唁的客人680多人,接到吊唁电话280多个,收到花圈花蓝160个,唁电唁函316封。

参加赵朴初会长吊唁活动的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纷纷表示:朴老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盛德伟业永存。“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们衷心祈祷他老人家乘愿再来。

据了解,朴老逝世以后,全国各地佛教协会和三大语系的众多寺院纷纷就地设置灵堂,广大四众弟子以各种方式自发地前往吊唁,或举办示寂回向法会。

有关各地吊唁和纪念赵朴老的情况,《法音》拟于下期作综合报道。

 

(原载《法音》2000年第6期)

编辑:李路野

佛教称谓漫谈

 

陈星桥

 

中国人素重礼仪,在称谓方面亦十分讲究。而佛教的称谓多属中印合璧,不仅特殊,而且颇具神秘色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各界人士与佛教徒的交往日益增多。由于对佛教称谓缺乏了解,往往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隔膜,这种情况在教内也时有发生。因此很有必要对佛教称谓作一简要的介绍,以增进教内外人士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另外,佛教称谓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至今仍时时对我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它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佛教的认识,并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实际,使之规范化、通俗化。这对扩大佛教的社会影响,促进佛教界的自身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佛教称谓的分类及其含义

佛教称谓大致分为身分性称谓、礼节性称谓;其中又可分为书面称谓和通俗称谓,前者用于文书、信函之中,后者用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之中。

(一)身分性称谓

身分性称谓又可分为戒律性身分称谓、职务性身分称谓。

1、戒律性身分称谓

佛教徒有四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是在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这7种名称均为梵语译音,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最常用的书面称谓。

比丘:又称絆刍、乞士等,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戒,约250条)的男性出家人。俗称僧、大僧等。

比丘尼:又称絆刍尼等,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尼戒,348条)的女性出家人。俗称尼、二僧等。

据戒律规定,受过具足戒的出家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僧伽,可穿三衣(袈裟),具有收徒、授戒、传法、接受俗人供养的资格。受具足戒年龄一般在20岁至60岁之间。

沙弥:特指已剃度、受过沙弥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年龄多在7岁至20岁之间。但20岁以上、一直未受具足戒的沙弥也不少。

沙弥尼:特指已剃度、仅受过沙弥十戒,尚未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式叉摩尼:又名式叉摩那,义为学戒女。特指准备受具足戒、先修学两年四根本戒和六法阶段的沙弥尼。

以上为佛教出家五众。一般来说,男称为僧,女称为尼,相对于在家信众都可称为师傅。

优婆塞:译义近事男、清信士,特指皈依三宝(佛法僧)、信奉佛法的在家男信众,俗称居士。

优婆夷:译义近事女、清信女,特指皈依三宝、信奉佛法的在家女信众,俗称女居士。

以上为佛教的在家二众。他们可受三皈、五戒、八关戒斋、菩萨戒等,具有供养三宝,修学、护持、弘扬佛法的义务。

 

此外,以上七众还有以下一些称谓:

沙门:亦称桑门,意为息心修道。为古印度对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称,在我国则专指佛教僧侣。

和尚:亦称和上、力生等,意为“亲教师”或师傅之义。原指僧人对寺院方丈等长老的称呼或受戒者对授戒师的称呼。后来俗化,泛指男性出家人。

尼姑:为汉地对女性出家人之俗称。

喇嘛:义为最胜无上,广义上说相当于汉地“和尚”、“师傅”的意思。为藏传佛教对男性出家人的统称。

僧伽:简称僧,意为和合众,本指三人以上的僧团。后与道士相对,泛指佛教出家人。

头陀:译义抖擞,特指一类修12种头陀苦行的苦行僧。   行者:本指在佛寺中服杂役、没有正式剃度的出家修行者。后泛指云游僧、禅僧或修行者。

缁素:为僧人与俗人之合称。因过去僧服多为缁(黑)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素色)衣服,故以缁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

居士:为佛教在家男女信众的统称。中国古代把有学问的隐士称为居士,转而为佛教所用,意为居家修道之士。

白衣:印度属热带地区,俗人多喜穿白色衣服,故佛教常以白衣指代俗人和居士。

在家人:与出家人相对应,指在家信徒或一般俗人。

 

2、职务性身分称谓

佛教职务性身分称谓在我国特别多,也很重要。自南北朝建立僧官制度以来,各个朝代按行政区划设立了许多的僧官,名目繁多,如僧正、僧主、沙门统、昭玄统、僧录、僧统等等,现已不适用了。近代社团组织兴起,佛教界也建立了各级佛教协会和居士林等组织,于是佛教徒中有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林长、干事、主任等头衔,这与各界没什么差别,故不需赘述。人们遇到比较多、易于混淆的是负责寺院管理的和从事佛教法务的职务性称谓,下面就略作介绍。

早期佛寺的管理一般由上座、寺主、维那三纲负责。自唐代禅宗大兴,百丈禅师创立丛林清规以来,天下风行,丛林制度日益健全,寺院执事也越来越多,按东西两序排列,大丛林的执事可多达48位甚至上百位,方丈以下主要的有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监院、知客、僧值、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

上座:原始佛教将僧人依戒腊年限之长短分为下座(10年以下)、中座(10年至20年)、上座(20年以上)。后转而为寺院职务之称。上座为一寺之长,主要是弘讲佛法,作僧中表率。唐代以后称为方丈或住持。也用于对有德行之僧或僧腊较高者的尊称。

寺主:位居上座之下,负责一寺实际事务。唐代以后也称寺监或监院。

维那:位居上座、寺主之下,管理众僧杂务,调和僧众纠纷,辨别度牒真伪等。又负责僧众纪律事务。唐代以后维那成为丛林八大执事之一,主要负责宗教仪轨、佛事唱念等。

住持:为一寺之长,有护持佛教令久住世之意。

方丈:即住持。因其所居之处为“方丈”室,故而得名。

首座:为全寺修行之模范,掌禅堂中号令之权。

西堂:为西堂首座,辅助方丈教导修行的僧人。

后堂:为后堂首座,负责后堂修行之事务。

堂主:居首座之下,负责禅堂、念佛堂之事务。

监院:负责协助方丈或都寺监理寺院总务。古称监寺、院主、主首、寺主,后为特尊住持而改称此名,俗名当家。大寺可设数名监院。

当家:为监院之俗称。

知客:为客堂负责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大寺可设数名知客。

僧值:又称纠察,管理清规执行情况及僧众威仪。

典座:为厨房、斋堂负责人,管理僧众伙食及信徒供斋等事务。

寮元:为云水堂负责人,管理来寺挂单僧侣的事务。

衣钵:为方丈室负责人,帮助住持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书记:掌管寺内文书往来之事。

化主:一、指丛林中负责向施主募化的僧人。二、意为教化之主人,通常指丛林之住持。

侍者:指服侍住持之僧人。大丛林住持可有多位侍者,分为烧香侍者、书状侍者、请客侍者(帮助接待客人)、衣钵侍者(帮助掌管住持?、汤药侍者(负责住持的饮食、医疗杂务)、衣物侍者(帮助浆洗衣物)等。

此外,大丛林中通常还设有副寺(管财会)、直岁(管农作)、知藏(亦名藏主,管藏经楼)、知浴(又名浴主,管浴池)、知殿(又名殿主,管殿堂香火、卫生)、庄主(管庄田、领地)、园主(管菜地,或称菜头)、塔主(管理塔院)、门头(负责门卫)、磨头(管理磨坊)、净头(管环卫)、毛头(管理发)、司库(又名库头,掌管仓库)、参头(司掌法事礼仪)等等。

 

 (二)礼节性称谓

礼节性称谓包括:1、具备一定资格的荣誉性称谓;2、出于礼貌的尊称、敬称;3、出于礼貌的自谦之称,等等。它们在佛教称谓中占有相当比重,比较复杂,用得也比较滥,应特别重视。

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可称为法师。而现在汉地用起来比较滥,往往将它与居士称谓相对应,作为僧人的通称。

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能为人讲说的僧人。如唐代玄奘法师就是一位三藏法师。

经师:指善于诵读经文或精通经藏的僧人。

律师:对善于记诵或讲解律藏的僧人的敬称。

论师:指精通论藏、善于讲解经义的僧人。

禅师:指通达禅理、善修禅定的僧人。

阿阇梨:又作阿奢梨、阿只利,略称阇黎。译作教授、轨范师、正行者。指能矫正弟子们行为并给予教授之僧,故又称导师。密宗指灌顶师等。

仁波切:藏传佛教用语,义为上师。依密乘之规定,能担任轨范师(阿阇梨)的上师须具备下列条件:1、须有正统传承的根本金刚上师之密法灌顶。2、从金刚佛至自己的根本上师,其间所有密法之传承灌顶皆须圆满无缺,不可间断。3、须受本尊大灌顶(阿阇梨灌顶),精通显密佛法及菩提心学,并具备火供、坛城等修法材料,熟悉诸经轨所说之修法。4、自己有能力传授密法时,须经根本金刚上师许可,方能担任上师阿阇梨,为人传法灌顶。圆具上述条件后,依照西藏之习惯,即可称为“仁波切”,意指转世尊者。

上师:为藏语“仁波切”的汉译,一般指具有一定学位、能为人传法灌顶的阿阇黎。又称金刚上师。藏传佛教特别重视师承,要求学法者除皈依三宝外,还须皈依学法之师,并将其尊之为上师。

活佛: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意思是“转世者”或“化身”。而汉族人习惯将他们称为“活佛”,其实是不确切的,不如仍称他们为“朱古”或“呼毕勒罕”,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提议称他们为“转世尊者”。

长老:指年龄长而法腊高、智德俱优之大比丘。又称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等。禅寺常用以指“住持”。

上人:指内有智德、外有胜行的僧人,以喻其出类拔萃,在人之上,故有此称。后泛用作对德行兼备之僧的尊称,亦用于对一般僧人的敬称。

大德:梵语婆坛陀,指有大德行的僧人,后泛指高僧。近代以来,使用范围扩大,凡对有德行之人,不论其出家在家,都以“大德”一词来尊称。   大师:佛经将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等圣人、堪为众生之师范者,称为大师。汉地通常将人师中之通晓佛教教义且有盛德者尊为大师。原有较严格的规定,不可妄称,往往由朝廷封赠。后泛指有德行之僧,甚至用于对一般僧人的尊称。称谓过滥,反倒是对佛教的亵渎。

师父:对僧人的敬称,犹言以师、父般的礼敬。此词现通用于对出家男女二众,用得也比较滥。其实一般称为师傅即可。

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导人于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胜友等。

善男信女:泛指一切归信佛法、一心向善的佛教徒。佛经中常称作“善男子、善女人”。

贫道:为僧人的自谦语。僧人以道德为尚,而自谓道贫德乏,以示惭愧、自谦。

禅和子:亦称“禅和者”,指一般禅僧或参禅的伙伴。

戒子:指戒场中求授三坛大戒之僧人。

释子:即僧徒。僧人出家,从释迦之教,皆舍本姓而从佛姓,故名释子。

衲子:僧人自谦语,又称做衲僧,因禅僧多穿一身带补丁的衲衣游方各处而得名。

佛子:众生受佛戒者之称;又为菩萨之通名,因其能绍继佛种;又总称一切众生,因为他们都具有佛性。

弟子:随师受教者之称。一、佛弟子,佛教徒均皈依三宝,故以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根本教师),而自称为弟子。因学于佛陀之后,故称弟,闻佛法而生解,故称子。二、对亲教师而言。三、亦可作自谦之词。   檀那:意译为布施,即给予、施舍之意。《翻译名义集》卷一:檀那又称檀越,檀即施;此人行施,越贫穷海,故称檀越。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那。后引生为施主之称。

施主:原为佛门中人对施舍者的称呼。后来成为僧人对来寺院进香礼佛者的敬称。

龙象:喻指修行勇猛、具大力量的人。多用来称赞住持正法的出家人,称之为“法门龙象”。

菩萨:义为觉有情、大心众生。本指大乘佛教修到一定果位的圣贤,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大势至等菩萨。现实中往往借用于对那些肯发心、扌?精进、广做善事的居士的称誉。

护法:护持佛法。上自梵天、帝释、八部鬼神,下至人世保护佛法之人,皆称之为护法。常用于僧人对居士的敬称。

 

二、汉传佛教称谓的特点

 

一般来说,人们都希望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对于称谓也是十分关注的。许多称谓不仅表明一个人的身分、地位,还可反映出人们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行为价值取向。因此,研究佛教徒称谓的涵意及其演变、运用情况,对于了解佛教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加深对佛教与佛教徒的认识,都有一定的意义。经初步研究,我认为汉传佛教称谓具有如下几大特点:

1、汉传佛教称谓众多,或译音,或译义,或同名异义,或同义异称,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有缘自古印度的,又有缘自我国西域及蒙藏地区的,它们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弘扬和各国各民族佛教徒的交往而大量传入汉地,与华夏文明相结合而蔚为大观,并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因此汉传佛教称谓实为多种文化作用下的产物。

2、佛教称谓中国化、民俗化倾向十分突出。一是文化性的梵汉并行的称谓不少,如乞士、檀越、檀徒、释子、禅师等;二是从事佛教管理与弘扬佛法的职务性称谓多,如我国僧官称谓、丛林执事称谓大量涌现;三是颇具伦理色彩的民俗化称谓众多,如师父、师爷、师兄、师太、尼姑、佛子、戒子、弟子等称谓不胜枚举。

3、中国佛教基本属于僧伽佛教,因此绝大多数佛教称谓都是关于僧人的,用于在家信众的极少,从以上介绍即不难看出。这种情况在近代稍有改变,如大德、大师等就不限于僧人了。

4、佛教礼节性称谓特多。如宗师、国师、导师、大师、师父、上师、法师、大德、弟子、贫道、拙缁、衲子等等。与南传、藏传佛教不同,汉传佛教没有严格的僧阶、教阶及学位制度及其标准,因而礼节性称谓往往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虚伪浮滥之风,造成对佛教的亵渎、轻视。

 

三、佛教称谓的运用及其要求

 

称谓的运用往往随时间、场合及人际关系的不同而不同,本无一定。不过在特定情况下又有约定俗成的称谓习惯。运用得好,既显得有礼貌,言语得体,又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心意,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达到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目的,否则事倍功半。可见称谓之重要。

在佛教界,对称谓的运用一般有以下一些要求:

1、了解各种常见佛教称谓的准确含义,从而根据僧俗、男女、长幼、所任职务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称谓。

2、对于僧尼,尤其是年长的、有学问的、有德行的和有身分的僧尼,要多用礼节性称谓,但切忌滥用溢美之词。因为在末法时期,有学有修有证者太少,若名实差距过大,一是怕对方承受不起,徒增虚荣之心;二是高僧大德满天飞,易让人对佛教心生轻慢,以为佛教不过如此。用礼节性称谓要出于恭敬心、诚心,这样于法相应,于己有益。否则涉嫌讥讽或谄媚。一般来说,对于僧尼均可称为师傅,也可在其前冠以法名或职务名,如说某某师傅、当家师傅、知客师傅等;对于自己的皈依师或年长德高者也可称为师父;对于有学问或有一定身分的僧人,可称为某某法师;对于寺院方丈可称为某某大和尚或某某长老;对于很有德行、具一定声望的法师和居士,可称为某某大德等。若是自称,僧人可称贫道、拙僧、弟子、晚学等;是居士可称白衣某某、弟子某某、学人某某。至于在戒场、法会、佛事活动等特殊场合,可根据要求作灵活变通,或称戒和尚,或称阿阇梨,或称上师,或称禅师等等。对和尚、尼姑这两个称谓要慎用或不用。在书信中,称谓和礼貌用语要求更严一些,体例和语气要求一致。

3、对于在家信众和俗人,也要尽量用礼节性称谓,但忌用过溢之词和太亲昵的称谓。无论对方身分高低,都要以平等心、爱护心相待,这样于彼有益,于教有利。一般来说,对于到寺院朝礼或参学的在家人,不分男女,都可称为居士、善信,或在其前冠以姓氏,称某某居士;对于来寺做佛事、功德者,称为檀那、檀越,或称某某施主某某功德主;对于关心寺院或在某一方面有功于佛教者,可称为护法;对于信仰虔诚、很有德行者,可称为某某大德或大居士。在书信中,除上述称谓外,还可用某某贤士、某某仁者、某某道友等。当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社会通行的称谓,如先生、教授、同志等。

4、僧人与僧人之间,可视不同的场合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实而称,应多从道上会。若是平辈,一般的可直接在法名后加师,称某某师,也可称某某法师;若是同门,也不妨称某某师兄、师弟等。但伦理性的称谓如师爷、师叔、师侄、师孙等慎用或不用,以免落于俗套,在十方丛林中尤需慎用。实际上各地运用情形可能要复杂得多,如何灵活运用还须在实践中去体会。以上只是就比较常见的佛教称谓作一分类与研究,限于篇幅,解释也比较简略。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法音》1999年第2期第29页)

编辑:李路野

正念专注 活在当下

 

——法国一行禅师访谈

 

陈星桥

 

一行禅师1926年出生于越南,是当代世界著名的宗教实践家与活动家、诗人和作家,长期致力于弘扬佛教文化、反对战争和从事社会慈善事业,在欧美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5月14日至6月3日,一行禅师率领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180余人来华访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佛教界接待的国别最多也是最大的一个以欧美佛教徒为主体的大型佛教访华团,意义重大。本人有幸随团活动,并代表《法音》编辑部采访了一行禅师。

编辑:这次禅师率领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来华参访、禅修和讲学,这是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法音杂志社很高兴禅师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想请禅师介绍一下这次组团来访的因缘。

一行禅师:非常高兴能来中国参学。我们共有来自16个国家的182位佛教徒,来华参访是因为佛教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现在世界上已形成一个共识,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闪亮、最杰出的文化,我们来中国即是缘于对这一传统文化非常喜爱。这种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国,而且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继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用来解决我们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这次主要是来学习的。这种文化不仅对佛教徒,而且对非佛教徒都是有益的。我认为,宗教本身是一种文化,若问我佛教是什么,我想它首先是一种文化。正因如此,佛教能给人类带来和平、幸福与安乐。现在西方人对佛教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相信中国人对这一传统文化也会越来越重视,从而努力去继承与发扬。首先是继承,然后是发扬,要求将佛法与人们面临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以使所有人都能从佛教文化的弘扬中得到益处。我个人认为,佛教不应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枯燥的概念或教条,应能引导人遵循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佛教修持,使人们更易于沟通、相互理解,建设一种友爱、和谐的关系。这次从西方来的所有成员都很激动,因为能亲自来到宝山学习中国佛教这一闪光的文化遗产。

编辑:作为世界知名的禅师,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个人学佛、弘法的经历和感受?

一行禅师:我在战争年代长大,那时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公平、不公正。16岁时我出了家。我的第一本书是用中国古典文字写成的,此后十年中致力于汉文大藏经的研究,以后才系统接触巴利文藏经和藏文大藏经。在年轻时我基本上是跟随传统习惯学习佛法的,后来我意识到传统佛教对年轻人来说是过于古老的。我感兴趣的是禅宗和净土宗,其中还受到道教的影响。当时佛教界腐败、迷信现象很严重,使很多年轻人退了道心,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坚信只要不断的探求,在佛教深层一定有许多宝藏可引导我们向前。

到18、19岁时,我慢慢认识到佛教过于传统、保守,有必要加以更新。我确信佛教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解决当代人的痛苦。佛陀讲苦集灭道四圣谛,由于当代人的苦与佛陀时代的人有所不同,因此解除痛苦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应找到适合当今人离苦得乐的方法。我找这种方法缘于两种途径,一是得益于我的老师,他很有智慧,多方开导我;二是经由自己多年苦苦的思索、探讨这一途径。因出生于战争年代,我周围的人充满痛苦,我的内心更是在痛苦中挣扎。后来我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我自己不能首先获得升华,不能化解自己的痛苦,就不可能化解他人的痛苦。于是我开始转变学习的方向,返回到对原始佛教经典的研究,经过苦苦探求思索,终于找到解除痛苦、升华自己、利益他人的一些好的方法。我愿将这些方法与周围的人乃至全世界的人分享。在修行过程中,随着对佛教了解认识越深,化解痛苦的作用就越大。如果你修行方法正确,那么并不需要等到五至十年,当下就能化解诸多痛苦。最后,我把自己体悟的教理教义确定为“活在当下”,或者说“活得自在”,在佛经中称为“现法乐住”。

我发现“当下自在”或“现法乐住”是佛教最重要的精髓,只要你去修行,不需要许多年。努力一分,就化解一分痛苦,得一分自在。如数息观,不仅是一种方法,本身也是一种化解痛苦的途径。同样的我提倡一种行禅,专注于你脚下的每一步、调息,可以化解痛苦,只要用心,仅几步就可有感觉。

传统佛教认为,一切都是苦的,通过你的修行,并不能当下解脱痛苦,需寄托于来世或未来。在佛教中常有这种说法:三界如火宅,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没有干净的地方,要解脱需求生他方净土,这是一种很传统的说教。根据我个人的体会,这种说教如走入极端,那将不是佛法。释迦牟尼佛选择我们这个星球降生、求法、证道,继而弘法度生,在人间安乐自在地生活了一辈子,我们为什么非要强调到其它星球去呢?这并不是要否定未来的幸福,而是说不要仅仅将幸福寄托于来世,应通过修行,力求现世得安乐,净化人间。换句话说就是要建设人间净土。多年来我立足于现实,实践着安祥自在的修行方法,并把这一观念传达给西方人,使他们很多人深获法益,认为这更符合当今人的根机。近些年我常到美国弘法,把这一理念弘传开来,已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表示认同,前来学法。但由于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我们每次只能接收1200人来修行。在美国我们并没有通过什么媒体宣传,许多人都是自愿要求来的,通过修行,痛苦减少,精神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华,他们进而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亲友,引导他们前来修行。所以我深信,人间佛教、寻求当下自在,而不是把希望仅仅寄托于未来或来世的理念是切合当今人类根机的。

历代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净土在哪里?就在我们心里。痛苦之源是心中有许多烦恼,心中烦恼少一分,痛苦少一分,环境也就清净一分,所以净土与佛法并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

我也常与基督教朋友谈净土问题,认为心清净了,净土即在心中。以前他们认为天堂是不可捉摸的,当了解净土即在心中时,就得到了很多受用,充实起来,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常与弟子们说,我常行在净土,并不一定要等到死后。

编辑:我们从有关您的著述以及刚才的谈话中注意到,禅师提倡的禅法结合了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佛法与世法、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特点,强调融佛法于生活,观照正念于当下,这在当代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们想问,禅师认为在当今应如何更有效地弘扬佛法?梅村是怎样做的?

一行禅师:用结合这个词不一定很准确,因为大乘理念在南传佛典中就有。不过有一点,了解南传佛教有助于认识北传佛教,了解北传佛教有助于认识南传佛教。不一定都要学,因为二者中都包含有彼此的教义,北传佛教中的大乘教义博大精深,从南传佛典中也能找到这方面的义理,只是彼此强调的有所不同。刚才提到的人间佛教理念等在南传佛教中都有。

如何在当今更有效地弘扬佛法,关键在于如何用当今的语言文字,根据当代人的思维模式去说法。如果只是因袭一大堆以往的佛教名相或概念,人们就会因为听不懂,感到枯燥乏味而离开你。其次应了解人们的痛苦以及痛苦的根源,这是使说法切合根机的首要条件。我们要认识实际的四谛,而不是概念上的东西。所有人都想将学到的佛法与他人分享,但仅有愿望不行,还须了解、理解和认识他人的痛苦,并提出适合他人的解除痛苦的方法。

应学会运用适合人们的语言、思维模式的弘法方法,这也是训练佛学院学僧的基本要求。佛学院不仅是学习传统教义的场所,也应是培训提高弘法能力的场所,就象医学院学生要到医院实习一样。

比如:在某一家庭,丈夫与妻子闹离婚,或者子女要自杀,对此我们应如何予以劝解转化呢?这是两个非常现实的案例。我以为,如果佛学院的僧人自己都化解不了自己的痛苦,就没有资格去解决他人的痛苦。心灵不能仅仅是装知识的工具,要用来化解矛盾,获得安乐自在,否则学习就不过是一些概念的堆积而已。

在梅村,一年要举行好几次大的禅修活动,其中夏天安居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来参加活动的,通过禅修来化解家庭矛盾。我常抽出部分时间专为儿童说法,成年人非常欢迎这种做法。要求参加的人太多,我们只好有所选择。有时也不便拒绝,对求法若渴的人来说,拒绝是残忍的。

在欧美,这种修禅活动通常分为几大类,根据教师、艺术家、护士、职员、心理医生、家庭、儿童等不同的特点组织一些具有特色的修禅活动。禅修不能太死板,这也是我们生活需要的方式。禅法应是灵活的,结合现实的,而不应是教条的、说教式的。

如在北美,我们曾举办禅一活动,一次接纳2500人参加。在露天进行,自己带饭,都是美国人。组织这么多人活动光靠我是不行的,须靠僧团。禅修活动有一项内容,吃桔子,2500人用禅意来吃,大家很受用;2500人一道“行禅”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编辑:一个多星期以来,禅师率领的寻根之旅参访了许多名山胜地,受到各地热情的接待,相互之间进行了友好交流。作为团长,能谈谈此行的收获和感受吗?

一行禅师:此行我感到非常高兴。参访交流的过程你都看到了,研修团的成员修行都非常认真,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一种回到家乡之感。大家都希望以后能再来,组团规模可能还要大,不仅人数增加,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佛教徒与我们共修共学。四年前我曾经到过高旻寺,由于时间较短,当时只在大殿举行了有许多信众参加的说法活动。当时曾谈到怎样运用佛教文化造福中国人民,如何过好宗教生活。在历史上中国佛教徒是非常虔诚的、认真的,今天我又感受到了。

编辑:此次研修团重点在柏林寺、高旻寺这两个临济宗寺院进行了禅法交流,还参拜了正定临济寺。禅师属临济宗42代传人,能否谈谈对这几座寺院的印象。

一行禅师:越南的佛教于公元225年由康僧会法师来南京弘法时传入。当时正值中国的三国时代,吴国国君孙权支持他在南京建立了第一所寺院建初寺。那时僧会法师也是修禅的,还曾为两部禅经作序。中国禅宗分几次传入越南并形成了若干宗派,其中临济宗是一重要支派。当时在修法上多采用南传的禅法,但思想观念上逐步接受了大乘的思想。我到欧美弘法,则结合了西方人的特点弘扬禅法,这是为了方便他们习禅,有更多的人获得法益。

柏林寺、高旻寺继承了临济宗的正统禅法,而我到西方所弘传的禅法有了更新的内容。这是基于如下的思考:除了坚持禅的根本精神外,在方式方法上应着重于使当今的青年人和西方人更好地理解、学习禅法。这是我一贯努力实现的目标。在这方面,中国柏林寺的净慧法师与我有同感,也在致力于更新弘法观念与弘法方式。

说心里话,我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是很崇拜的,他们都是一心为人民大众的,与我主张的有很多相通之处。从禅宗角度来说,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有着艺术家的天赋,过去不少禅师也是这样,不仅善于修行,而且悟性高,很有艺术家的天分,如善于言辞、擅长书法等。我认为,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为人民大众献身的觉受,心胸开扩,才能为大众服务。他们具有无畏的品质,此外还非常的朴实,这种朴实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能理解大众心中的痛苦,蕴含有一种慈悲之心。因此我是很赞赏和敬佩他们的。中国一向是佛教盛行的国度,大小寺院遍布各地,因而历史上名人受佛教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佛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而世界日益现代化,因此佛教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如净慧法师提倡的生活禅,就是对时代发展的一种回应。我认为高旻寺今后会有很大的发展。

我认为,我所取得的最大成功就在于抓住了一个如何获得自由之身的问题。这种自由不是政治层面上的自由,而是减少、除去烦恼、执著获得的身心解脱、自在、愉悦,这也是禅的精神。当代人受名利、财色等的束缚,是很苦的。若能把他们引导到寻求身心的自由、自在、愉快上来,是很有吸引力的。佛陀也是这样做的。只要抓住了解脱烦恼这一环节,就会拥有信众。我们梅村非常朴实、自然,没有什么高大、气派的建筑、塑像,只有很普通的讲堂、“茅棚”,但很吸引西方信众。梅村所属的寺院都是这一风格。各国来的禅修者统一由僧团组织,指导他们坐禅、行禅等。目前梅村组织的禅修活动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兴趣,这次组团来华参访,就是用另一方式让西方人了解禅的历史,与中国的禅友共同探讨如何开展禅一、禅二和禅七活动(即举办一天或二天或七天专门的禅修活动)。

西方人一般很难有时间或机会参加禅七活动。我们举办禅一、禅二活动比较多,这次来的人都是梅村的骨干力量,主要是要了解传统禅宗的修法,以便回去后更好地指导别人修行、弘扬中国禅。

编辑:这次禅师率领的梅村僧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来自八个不同的国度,多数都很年轻。梅村是如何解决他们在诵经、持戒以及六和相处等方面的问题的?

一行禅师:解决之法只能是循序渐进,首先都必须学会英文,掌握基本的佛法和戒律。英文熟悉后,在大众弘法上仍有困难,则采取同声翻译的办法解决。用法语弘法对象最多,其次为英语、意大利语、越语。

我们开展的禅修活动都是由僧团来组织、引导的。僧团成员来自许多国家,必须六和相处,否则很难去教化他人。所以我大多数时间着力于调解僧团的和合问题,这是搞好弘法的前提。

编辑:禅师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有着深切的体验,能否请您谈谈对于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狂轰滥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看法?

一行禅师:对于轰炸行动我是坚决反对的,我们不接受任何暴力。对南斯拉夫联盟实施轰炸,是缘于对他们缺乏沟通与理解。他们更需要帮助,需要理解,而不是轰炸。西方一些国家认为,种族问题用其它办法解决不了,只能采取武力。其实只要冷静思考,就能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法,我想这从佛教中都能找到的。当然我也不赞成种族迫害。有智慧的领导人,不会一味去抨击什么,而是善于提供一种良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使冲突各方达成共识。我认为诉诸武力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徒然增加人们的痛苦。

目前南斯拉夫人民深陷在战火之中,从我们来说,不是单纯的拥护或反对谁,关键在于如何找到一种好的方法去化解危机。对于正在进行的轰炸,我的心中感到很悲哀,如同轰炸我个人一样。

编辑:这次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来华参访、交流比较圆满,以此为契机,禅师对于法国梅村今后与中国佛教协会的合作交流有些什么设想?

一行禅师:我们对于今后的合作交流有很多想法,回去后将认真研究。交流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例如人员互访,交换禅修生;书籍、音像资料的互译等。今年9、10月份,我们在北美将举办一个大型的禅一活动,希望中国佛协能派人参加,这样可以把整个过程系统地介绍给中国朋友。

编辑:感谢禅师为我们作了很好的开示。谨祝禅师旅途愉快,法体康泰!

 

(《法音》1999年第6期第21页)

编辑:李路野

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铜川市举行

 

陈星桥

 

由玄奘研究中心、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等十个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3月22日至23日在陕西省铜川市举行,来自日本、韩国、越南、印度、俄罗斯、尼泊尔、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美国、德国等国和来自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台湾的专家学者一百多人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一次规格高、富有成果的会议,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与会代表范围广,人数多。既有国际国内知名的学识渊博的专家,又有许多才华横溢的中青年学者,还有一些深研唯识法相的法师、居士,以及热心佛教文化事业的企业界和新闻单位的代表;

二是学术交流涉及的领域宽,研究深入。学者们除提交了60多篇论文以外,还通过大会发言、分组讨论、个别交谈,从宗教、哲学、翻译、历史、地理、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多角度地对玄奘法师的一生及其伟大业绩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翻译方面,巫白慧先生《玄奘译经的准确性和创造性》,通过对玄奘《因明入正理论》译文的分析,对玄奘法师的翻译艺术给予了充分肯定;韩镜清老先生提交论文《唯识学的第三次译传》,就玄奘法师对唯了别识的某些误译和误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黄心川先生《玄奘的佛经翻译与玉华寺》,对中国佛教的佛经翻译事业进行了回顾,认为从玄奘起我国的译经已从被动翻译状态转入了主动状态。指出:玄奘毕生翻译出佛教经律论75部1335卷,约为他从印度带回来的经卷总数657部的11.4%,较我国历史上五大翻译家中的鸠摩罗什、真谛、法护、义净所译总和1222卷还多了113卷;玄奘译经约占隋唐译经总数2471卷的53%,其中一半以上(680卷)是在玉华寺翻译的。此外这方面的论文还有郭良鋆的《因明入正理论梵汉对照》、李利安的《〈金刚经〉玄奘译本对罗什译本的补正作用》、王亚荣的《玄奘译场的人数及其职事》等。

在唯识理论及法相宗方面的论文最多,主要有俄罗斯E。A。土尔卡诺夫《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哲学》、韩国吴亨根《玄奘法师的译经与韩国唯识学》、韩国郑京植《法相宗的三时教判》、韩国柳炳德《圆测的唯识学和其学风的世界化》、韩国唯真《对法相宗三类境说的研究》、日本末木文美士《日本法相宗之形成》、惟贤法师《玄奘法师与唯识学》、正刚法师《试析奘传唯识中的“能变”义》、周贵华《了别与显现》、林国良《唯识心理学刍议》、梁劲泰《从潜意识到阿赖耶识》、徐仪明《真如说与玄奘的创新》、徐绍强《玄奘译〈解深密经〉之唯识思想》、卢海山《唯识学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徐文明《慈恩宗衰亡的原因探析》、麻天祥《佛法空有观念的逻辑调适与法相唯识学在中国的传衍》、董平《略论法相宗的中道观》、严耀中《唐以后唯识学的南下》、黄夏年《王恩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等。

其它方面还有冯其庸的《玄奘取经东归入境古道考察》、荆三隆的《大乘般若经与玄奘的贡献》、韩廷杰的《玄奘对因明学的发展》、曾庆福的《论因明三支式的逻辑性质》、段启明的《玄奘法师与玉华寺》等等。在讨论中,学者们重点就唯识宗的五种姓说、四分说、八识与九识说、玄奘的会通思想、慈恩宗衰落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唐以后法相宗的流传情况等问题交换了看法。

三是东道主陕西省和铜川市对这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非常重视,长时筹备、精心组织,为与会者提供了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良好的后勤服务。3月22日上午组织专家学者们参观了玄奘法师最后译经和圆寂之地玉华寺遗址,参加了铜川市玉华玄奘纪念馆暨玉华博物馆开馆仪式;当日晚上还举办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艺节目;会后组织参观了黄帝陵、铜川市新区、秦始皇兵马俑和大慈恩寺,给各国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大会闭幕式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从时、处、主、众、论、行六个方面对会议的圆满举行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专家学者们提交的论文及学术发言作了点评,认为这届会议比1994年召开的第一届大会学术水平有较大提高。末后他提出了三点希望:

1。大力弘扬玄奘精神。玄奘一生万里求法、译经讲学,表现了一种忘我的拚命的精神。从佛教来说,他是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的楷模。弘扬玄奘精神,有利于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2。深入研究玄奘思想。要研究“慈氏学”。玄奘法师一生各宗皆弘,并非只讲唯识,否定中观。玄奘法师著有《会宗论》,他的会通思想值得提倡。我认为佛教判教开宗的时代已经过去,圆融诸法的时代已经到来。法相宗的四分说、三类境理论与心理学关系密切,而五重唯识观关系到修行实证的问题,对佛教徒来说特别重要。

3。继承发展玄奘的事业。如佛学研究事业、佛经翻译事业、国际友好往来事业等,这些方面有很多事亟待我们去做。

吴立民先生表示,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将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全面带入廿一世纪。

 

(原载《法音》1999年第4期第39页)

编辑:李路野

禅心通四海 友情连五洲

 

——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来华参访侧记

 

陈星桥

 

5月14日至6月3日,应中国佛教协会的邀请,以法国禅佛教协会会长一行禅师为团长的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先后到北京、河北、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参访,受到佛教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研修团由梅村25名僧尼和来自16个国家的约160名信众组成,他们除了礼佛诵经外,还同我国佛教徒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禅法与佛教文化的交流,大大增进了欧美各国佛教徒与中国佛教徒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1926年出生于越南中部。16岁出家,后创立青年社会服务学派、梵汉佛教大学和Tiep Hien团体。1966 年赴欧美弘法,1968年定居法国,梅村即是他创立的最大一个坐禅中心。他是一位著名的禅师、诗人和作家,先后用越语、英语、法语撰写了八十多本书。一行禅师长期致力于弘扬佛教文化、反对战争和从事社会慈善事业,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早年学习汉文佛教典籍十年,属越南临济派第四十二代传人。1995年曾来华访问,留下良好印象。他认为中国佛教是一大宝藏,他这次是抱着寻根和报恩的心情率众弟子来华参访的。

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佛教界接待的国别最多也是最大的一个以欧美佛教徒为主体的访华团,他们在华参访时间之长,讲学交流之深入也是少有的。笔者有幸随同该团参加了在华的主要活动,兹将讲学交流的有关情况及本人的感想记录于下,以飨读者。

 

一、随团写真

 

5月15日上午,研修团参礼北京广济寺,当时正赶上广济寺初一例行的诵经法会,寺院内人山人海,四众弟子夹道欢迎来自欧美各国的法友,令他们非常感动。他们全部身着法服,双手合十,目光虔敬,步履悠缓安详(行禅),依次来到大雄宝殿,与广济寺僧俗信众一道礼佛诵经。随后研修团拜访中国佛教协会,受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副秘书长倪强和张琳先生等的热情接待。

下午,研修团参礼法源寺,受到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法师、姚长寿居士及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一行禅师应邀在中国佛学院新教学楼礼堂作了题为“安详、幸福生活之艺术”的开示。

5月16日,研修团游览了长城和故宫。下午,一行禅师到医院看望了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赵朴老对一行禅师率团来华访问表示欢迎,对他以菩萨济世的精神弘禅法于欧美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行禅师向赵朴老敬献鲜花,并赠送了他的部分著述,希望今后能与中国佛教协会加强交流。

5月17日至20日,研修团到河北赵县柏林寺参访,受到该寺住持净慧法师及两序大众隆重的欢迎。净慧法师与一行禅师分别作禅法开示,互相唱和;双方僧团及信众交替参与体验柏林寺生活禅及梅村正念禅的禅修实践。柏林寺宝塔耸立,柏树成林,建筑古朴,清净庄严,给研修团留下深刻印象。5月19日,研修团在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法师的陪同下,还朝拜了正定临济寺,受到该寺住持有明法师及两序大众的热情接待。一行禅师对临济祖庭情有独锺,一边参礼一边仔细询问临济寺的修建情况,并当即捐款一万美元。

5月21日至27日,研修团到江苏扬州高旻寺作禅法交流与实践,受到该寺住持德林法师及两序大众的友好接待。德林法师与一行禅师分别作禅法开示,相互发明;双方僧团及信众交替参与体验高旻禅风及梅村的正念禅,法喜充满。高旻寺雄伟的建筑、佛像与秀美的田园自然风光相映成趣,令法国梅村的信众有回家之感。他们每人高兴地在高旻寺种下一棵标记有自己名字与良好祝愿小木牌的柏树,寓意梅村信众与中国佛教徒的友谊象松柏长青。笔者亦在小木牌上写下“友情连四海,禅心育丛林”。此前一行禅师特意作了“佛教与环保”的开示。

5月27日,研修团参访了扬州大明寺,受到该寺监院能修法师等的热情款待。随后研修团游览了扬州名胜瘦西湖,梅村比丘尼拜访了扬州法海寺比丘尼僧团。

5月29日,研修团飞抵福州市,并在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本性法师等的陪同下参礼了福州名刹西禅寺、涌泉寺和崇福寺,西禅寺住持超雄法师、涌泉寺普法法师、崇福寺传常法师分别率两序大众迎接。一行禅师在崇福寺尼众佛学院作了开示。这三座丛林古朴、恢宏的气势,令研修团流连忘返。

5月30日,研修团参访了莆田广化寺,受到法师、两序大众及福建佛学院师生的热情接待。一行禅师分别作了开示。

5月31日,研修团参访了厦门南普陀寺,受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南普陀寺方丈圣辉法师、两序大众及闽南佛学院师生热情友好的接待。圣辉法师介绍了南普陀寺的历史以及寺院管理、佛教教育和社会慈善事业等方面的情况。研修团参观了闽南佛学院,并与佛学院师生进行了交流,一行禅师在闽院作了专题讲演。

6月1日,研修团前往广东朝礼六祖道场南华寺,该寺住持佛源法师为他们介绍了南华寺历史及曹溪禅法。一行禅师作了“净土与禅”的开示。

6月2日,研修团参访了广州光孝寺,受到广东省佛教协会秘书长明生法师和光孝寺僧众的热情款待。

至此,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圆满完成了在我国参访名山古刹与进行禅法交流的活动,于6月3日回国。

 

二、禅法交流及其感想

 

梅村禅法是一行禅师经过长期的研究与禅修实践,并结合西方人的根机而创立的一整套禅修方法。他根据早期佛典“安般守意”、“现法乐住”的禅修理论,结合中国禅宗“超越概念”、“崇尚自然‘、”农禅并重“的特点,提倡正念专注,活在当下,活得自在,富有人情味,是”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思想的体现。研修团此次访华的重点即在禅宗名刹赵州柏林禅寺与扬州高旻寺作禅法交流。交流主要在禅堂、讲堂和斋堂进行,梅村禅与柏林禅或高旻禅交替进行。柏林寺安排了上早殿,禅堂传授坐禅、跑香、吃茶规矩与观想,过堂,大和尚上堂说法,行脚,传灯法会等活动内容;高旻寺安排了佛前上供,禅堂传授打坐、跑香、吃茶的规矩及参”念佛是谁“话头,大和尚开示,过堂,出坡种树,行脚等活动内容;研修团方面则安排了坐禅、行禅、接触大地(拜佛)、用斋、讲法、吃茶联欢、座谈会等活动内容。

各种禅法虽然理路相通,但在表达方式与修持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例如:

从禅堂开示与讲堂说法来看,梅村禅大量采用了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广泛运用南传和北传佛教的教理教义,结合当今的社会问题和听众的实际予以讲解,指导修行,语言柔和、生动,感染力强。讲演中间还安排做禅意操,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氛。而我国多数寺院尤其是禅寺的讲经或开示,相对来说,知识面较窄,运用古代的、概念性的和模式化的、居高临下说教性的语言较多,语言简练,含义深刻,但与社会现实联系不够,不大注意听众的需要和感受。这是特别需要改进的。

从禅修来看,梅村禅重视观想和调息,行禅步履缓慢轻柔,强调身心的和谐、自在,打坐的时间较少,这可能与他们方便接引西方普通信众,崇尚自然、自在有关。而我国禅寺,禅堂规矩大,作风硬朗,打坐时间长,跑香速度快,或观心默照,或参一句话头,单提一念,不讲调息,这可能更适合于僧人的专门修炼或打禅七。两种禅法的明显差异,引起了双方的极大兴趣,成为了交流的重点。

从过堂及礼佛来看,梅村禅要求所有人到齐后一起用餐,完全素食。餐前集体合掌,由维那师念诵一段通俗感人的引导人观想、感恩的文字。吃饭慢嚼细咽,用禅意来吃;在殿堂礼佛也是十分缓慢,注意调节呼吸。分三拜、五拜等几种,通常直接在地上拜,叫做接触大地,由维那师念诵一段段的通俗感人的引导人观想、忏悔的文字。我国寺院过堂统一采用”二时临斋仪轨“,饭前饭后都要念诵经咒,食时要求作五种观想,一般吃得比较快;在殿堂礼佛也比较快,既不调息,也很少强调现想。通过交流,想必双方都会得到不少启发。

在研修团在家信众中,来自美国的最多,约70人,其次为瑞士(26人)、德国(14人)、法国(13人)、加拿大(10人)、英国(8人)、意大利(6人)、澳大利亚、日本、印度、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新西兰、墨西哥、越南。包括25名僧尼在内,多数都是第一次来中国。通过与他们接触,发现他们对中国并不那么陌生,比较友好,这实得益于文化的沟通与认同。在交谈中,一些成员向我表述了如下一些感受:

1。西方人对物质的追求已有好几个世纪了,科技的发展并不能解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相反,浓厚的商品经济氛围、众多家庭的解体、社会的不平等及人际关系的隔膜等造成人们对现实的迷茫,精神空虚。他们通过梅村的禅修活动,得到很大的精神满足,并认识到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佛教中有着深邃而珍贵的精神财富。西方人在西方学佛是不够的。这次有机会到中国来学习佛法,非常高兴。

2。来时正值北约对南联盟实行轰炸,还发生了北约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事件,深切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许多问题是战争解决不了的。这在欧美不易感受到,认为非打仗不可。其实应加强沟通,相互理解,在此基础上是能找到解决办法的。

3。这次到中国来看到社会安定,人人有饭吃,感受很深。社会主义的存在是有一定背景的。采取什么制度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运用这一制度的人要有智慧。

4。学佛与基督教并不矛盾。我们应寻求各宗教的共同点,探讨如何解决各宗教共同面对的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应淡化宗教间的差别,强化对人性缺陷、社会缺陷的对治与转化。例如梅村在一行禅师指导下,每年要举行多次大型禅修活动,目的是把佛陀的思想贯彻到人们的社会实践与生活之中,并从中加深对佛教的认识。

这次研修团参访了不少名山古刹,我国寺院的各种建筑及其布局、各种塑像及相关文物、寺院管理制度及宗教仪轨等等,蕴含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宝藏,都在无言说法,使他们有如入宝山之感;尤其是中国的社会安定,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佛教徒的热情友好,使他们的各种疑虑冰释,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与此同时,这么多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泪众弟子“不远万里前来中国习禅问道,从早到晚完全吃、住、修行在寺院,其礼佛之虔诚,步履之安详,坐禅、闻法之专注,委实令我国的佛教徒感到高兴,增强了信心。在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从梅村禅中学到不少东西,并且强烈感受到一种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佛教文化的巨大压力。

这次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来华访问,增进了佛教文化的交流,使我们对一行禅师禅法以及它在欧美各国传播情况有了切实的感受,加深了中外佛教徒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佛教历来就有通过和平友好的方式、文化交流的方式、方便善巧的方式弘法的优良传统,在当今相对和平的时代,随着东西方文化的全面交流,佛教益将凸显其特殊的优势和无穷的魅力。通过他们的来访,使我感到,赵朴初会长提出的”黄金纽带“关系已在不断的向四大洋五大洲延伸。当此世纪之交,中国佛教徒任重而道远!

 

 

(原载《法音》1999年第6期)

编辑:李路野

庭前柏子树 郁郁发新枝

 

——纪念河北柏林禅寺开放十周年

 

陈星桥

河北赵县柏林寺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寺院。1998年是它对外开放十周年纪念。十年来,柏林寺从一片废墟中拔地而起,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弘法活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有许多做法与经验值得该寺认真总结,同时对于正在致力于加强自身建设,探讨如何在二十一世纪光大佛法的我国佛教界来说,也有必要认真研究与借签。

柏林寺的兴起说来也是一种因缘。1987年10月15日,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法音》主编净慧法师陪同日本“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来到河北赵县参拜赵州塔。他作为宗门弟子,看到柏林寺这座著名的禅宗道门庭萧条,钟板失响,惟余残破的赵州塔与二十几株古柏形影相吊,不禁潸然泪下,并即兴吟出七绝二首:

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

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

一塔孤高老赵州,云孙来礼泪双流,

断碑残碣埋荒草,禅河谁复问源头!

净慧法师此次河北之行竟成了他日后主持河北佛教工作的契机。从以上两首洋溢着真挚宗教感情的诗句也可看出,他当时已萌生兴复禅宗祖庭柏林之意。1988年初,河北省有关部门经与中国佛教协会商定,请净慧法师主持河北省佛教工作。五月,河北省佛教协会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净慧法师当选为会长;同时在他的主持下,重建柏林寺暨创立佛慈安养院奠基典礼在柏林寺遗址隆重举行,从此柏林寺走上了全面复兴之路。

俗话说:有了好题目,才能做出好文章。净慧法师正是继承了赵州禅这一宝贵遗产,并结合时代特点,提出了“生活禅”宗旨,经过十年的艰苦创业,在柏林寺这块“风水宝地”上做出了一篇独具特色的的好“文章”。笔者对柏林寺之复兴关注已久,并多次实地考察,很受启发。因此愿以一个旁观者的身分为读者作一客观的介绍,一方面作为对柏林寺开放十周年的纪念,另一方面也希望教界同仁能从中受到启发,找到一个好题目,做出自己的好“文章”。

 

一、历史沿革与赵州禅风

柏林寺始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初名观音院;宋初易名永安禅院;至金代改称柏林禅院,元代由朝廷赐额柏林禅寺,延续至今。相传玄奘法师曾于该寺从高僧道深法师学《成实论》半年;公元858年,赵州从谂禅师以八十高龄驻锡于此,大阐宗风。在其建寺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中,高僧辈出,然亦屡经兴废。至清末几近沉寂。1917年,赵县遭受严重水灾,柏林寺损失惨重;1942年至1945年得到一定修缮,然而不久即遭战火和人为的毁坏,僧众星散。柏林寺从此被各单位先后占据,拆毁或改建。至1988年交还佛教界管理时,已是殿堂无存,能让人联想到佛寺的惟剩部分断碑残碣、赵州塔与二十几株古柏形影相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劫后遗物几乎都与赵州从谂禅师有关,足以引发千百万中外禅门弟子对他的怀念和对柏林寺的关注之情。为了深刻了解柏林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必须了解一下柏林寺之魂-赵州和尚及其禅风。

赵州从谂(778-897),谥号真际禅师。俗姓郝,山东曹州郝乡人。自幼披剃于曹州扈通院,后从学于六祖慧能三传弟子南泉普愿禅师门下。他持戒苦修,禅思敏锐,从师悟玄,叩谒相寻,受南泉传法,豁然顿悟“平常心是道”之真谛。之后周游名山宝刹,遍参大德高僧,激扬禅法,志在弘化。自谓:“七岁童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他年届八十犹行脚参方,其为法忘我之精神传为千古美谈。

唐武宗会昌法难时,从谂隐迹徂徕山(今山东泰安市东南),草衣木食,仪法愈峻。佛教解禁后,从谂出山,所到之处,僧俗仰慕,四众归心。当他游方至赵州时,应信众之请驻锡观音院(柏林寺),一住近四十载,广接有缘,大阐宗见。他年高德劭,见地澄澈,证悟渊深,门风孤峻挺拔,堪为宗门标的,丛林范式。故时人尊之为“古佛再来”,赞其:“眼光烁破四天下”。每出一言、下一句,不胫而走,南北称颂,奉为圭臬,由此留传下来许多充满禅机的语录和公案故事:

有二人参访赵州,州问:“曾到此间否?”答:“曾到。”州云:“吃茶去!”又问一人:“曾到此间否?”答:“不曾到。”州云:“吃茶去!”院主见了奇怪,问赵州:“为什么曾到、不曾到都吃茶去?”州云:“院主!”答:“有!”州云:“吃茶去!”这一公案充分显示了赵州禅师导引众生的机锋作略,将禅之活泼泼、无滞无碍的性格表露无遗。

禅宗公案中问“祖师西来意”的极多,从谂对此问题每即景发凡,多以赵州物事指示,以晓学者。如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从谂答:“庭前柏树子。”又道:“和尚莫将境示人。”从谂道:“我不将境示人。”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从谂道:“庭前柏树子。”对同样问题,从谂根据问者的不同根机,回答亦各不相同,如“东壁上挂葫芦多少时也”、“板齿生毛”、“床脚是”等等。世间万象唯心所现,若离于虚妄分别计度,则当体即真如法性之体、之相、之用。故禅门有:“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语。从谂深悟其理,故能将身边物事信手拈来,启人禅机,破人情执。

从赵州和尚接引众生的方式看,比之其他禅师动辄棒喝的作风来要绵和平易得多。他主张真正的见性,应是即体显用,随缘现相,在日常行事中认识“平常心是道”,体现出宏大的气象、洒脱的风骨。所以赵州只教参禅者“吃粥去”、“洗钵去”……。如他在观音院说法云:“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一僧问:“未审佛是谁家烦恼?”州云:“与一切人烦恼。”僧问:“如何免得?”州云“用免作么。”于是众皆悚然信伏。他还常示众说:“老僧此间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随伊根机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既不谈玄理,不指理路,直教人于寻常日用处著力,有学人问:“未审和尚还修行也无?”他答:“著衣吃饭。”他曾作《鱼鼓偈》:“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从上述例举的公案故事中,我们不难体味出赵州和尚空灵活泼的独特禅风!

赵州禅师一生戒德精严,禅悟出众,说法随宜,僧俗弟子遍及南北,人称赵州古佛。因此柏林寺可谓是古佛道场,赵州茶、庭前柏等时时都在为后人谈禅说法。

 

二、寺院布局及主要建筑和佛像 

经过十年的修建,一座占地80亩、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崭新的柏林寺在一片废墟中拔地而起,红墙黄瓦、飞檐雕栋,气势宏伟,草坪绿树、曲径回廊,既庄严肃穆,又充满禅机与诗情画意,与寺外俗境形成极大的反差,令人叹为观止,深深沐浴在一种佛国净土的氛围之中,下面不妨让我们走进“柏林”看看。

柏林寺座北朝南,山门上高悬着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题写的“柏林禅寺”匾额。大门两旁挂着净慧法师作的一幅对联:“寺藏真际千秋塔,门对赵州万里桥。”在土红色高大院墙的映衬下,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广漠的时空之中;侧门旁挂着“河北禅学研究所”,则又散发出一丝现代学术气息。一进入山门则发现它与通常的汉传佛寺迥异,即没有山门殿或天王殿,全寺主殿“普光明殿”通过一条约7米宽100米长的石板路与山门相连,路两旁设置了六对仿唐石灯幢,植有近万平方米的草坪,其间还新栽了三百余株柏树,与十几株历尽沧桑的千年“庭前柏子树”交相辉映。当初保留这片空间本是为了保护这十几株古柏,而经过近十年的栽种营建,绿草如茵,翠柏成行,石板铺地,树荫蔽日,给人一种视野开阔、柔和清凉的感觉。山门左右各建有几间门朝里开的厢房,分别作为传达室、法物流通处,它们又通过宽3.3米、两侧各长近百米的长廊与普光明殿相连,围成一近似正方形的院落,长廊高大,涂以棕红色,显得古色古香。

普光胆明殿建于1992年,占地435平方米,进深17.2米,宽25.5米,高12米,为木结构单檐宫殿式建筑,上覆以黄琉璃瓦,气势雄伟。殿内供奉着高3米、重达10吨、用汉白玉雕凿而成的释迦佛跏趺坐像和1.5米高的迦叶、阿难立像,石质细腻,雕工精湛,佛面端庄慈祥,令人油然生敬;释迦佛像身后供着西方三圣像;殿两旁墙上悬挂着唐代贯休和尚画的十六罗汉像;后墙两侧供着文殊,普贤二菩萨石雕像。殿内装修别致,该寺早晚课诵和大的法事活动一般都在该殿进行。

普光明殿左前方耸立着高33米的赵州塔。该塔原为砖木结构,七级,平面呈八角形,下有方形塔基。建于元天历三年(1330),后仅于明嘉靖间小有修补,至今历时近七百载,塔身砖木多有毁损,塔刹在1963年的邢台大地震中毁坏,渗漏严重。1997年新加坡高家仁先生捐资百万元,将赵州塔修整一新:重新塔刹,新铸覆钵、相轮,安置有避雷设施,塔顶镇以经像法物,塔身残缺处,朽坏处均得到修补或更换;塔基加固拓宽,塔院新筑石阶,并围以石栏杆。塔前设有石雕香案和二通3米高的石碑,一通为明代重修赵州塔碑,另一通为此次重修赵州塔功德碑。每逢初一,十五和大的节日,寺僧下殿后都要来此塔前礼祖。

普光明殿的右前方为1994年新建的钟鼓楼,高18米,与赵州塔相对称,分为三层,一层为护法殿,前后各有一拱形门,二层为钟楼,三层为鼓楼,据说公红砖就用去45万块。

穿过普光明殿约30米便是观音殿。该殿结构,外形与普光明殿相似,但分为两层,一层供奉着用千年古柏雕成的观音像,二层为藏经楼,供有新印的《龙藏》一部。柏林寺古称观音院,观音殿的兴建即缘于此,香火亦特别旺盛。观音殿与普光明殿的左右两侧分别建有相对称的南北长近68米的二层建筑“会贤楼”和“指月楼”,与前后两殿围成中轴线上第二进院落,构成一个近二千平方米的广场,可于此作露天法事活动。广场用石板铺就,其间保存了数株千年古柏,同时左右植有两行柏树。会贤、指月二楼东西相向,为仿唐建筑,红墙红瓦,很有气势,建筑面积同为1700平方米,其中指月楼一层设有愿海堂(供往生牌位),大会客厅,祖师殿。二层为河北佛学院的教堂,图书室、阅览室、办公室、会议室等;会贤楼一层设有福慧堂、客堂、伽兰殿。二层作僧舍,为僧众集中居住区。观音殿与会贤楼,指月楼之间各建有一小亭,红柱绿瓦,十分雅致,并分别以柏林寺历史上两位著名高僧的名字归云,月溪命名。

观音殿后是一条东西向的、宽约6米的过道,可以行车。过道后建有东西长近70米、三栋相连的两层楼,并利用围墙围成左中右三个院落,有门可相通。其中一层设置为问禅寮,禅堂、秉拂堂。其中禅堂可容纳一百多人在里面坐禅,问禅寮相当于丈室,为净慧法师居住和接待客人的地方;二层设置为怀云楼,法轮阁,开山楼,其中法轮阁为讲经说法之处,可容纳五百多人于此闻法,禅堂后面是一片面积约41亩的空地,地势低洼。据介绍,柏林寺计划于1999年至2003年在这里修建一座“万佛楼”,共三层,每层5米,通高20米。一层作禅修中心,可容纳千人坐禅;二层为大雄宝殿;三层为万佛楼。分为五个殿堂,每堂拟供3米高和铜佛一尊和30公分的小铜佛2000尊,五个堂供佛像合计10005尊。该楼将可容纳数千人于此同时上殿、举行各种大型法事活动。

以上是柏林寺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格局。另外会贤楼后建有一栋东西向、南北长一百多米的两层建筑“香积楼”,其中一层为大、小斋堂,最多可供600人同时用斋;二层为班首执事寮及库房。香积楼后建有一栋南北长约60米的厨房和浴室。东南角开有一门可供车辆出入。指月楼后建有四栋相连的坐西朝东、各长约50米的两层“云水楼”,均为仿明清建筑,共有96间房,可容纳数百乃至上千的来此参加法事活动的信众居住。云水楼后西边有一片空地,拟修建海会塔和念堂。临街开有一西门,车辆多通过此门出入。

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出,柏林寺的建筑与布局有如下一些特点,值得借鉴:

1。殿堂乃至僧舍建筑既继承了汉传佛寺的传统风格,又结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开展弘法活动的实际需要,体现了一种开阔、轩敞、简洁、古朴、庄重而又实用的建筑风格。各建筑通过各门、廊相接,构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和职能区域,很有层次,给人一种深邃幽静的感觉。

2。保留必要的空间和绿地,既有利于举办大型法事活动,又有一种空灵、柔和之美;各建筑和修建是与寺院的修学、弘法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单纯供烧香拜佛、旅游观光的成分较少),多建为二层,尽量利用空间;建筑内仅供设少量的佛像,庄严不杂,主题突出,同时注意保留必要的空间,充分发挥它们在课诵、讲经、坐禅、读书学习、举行会议乃至大型法会等多方面的作用。

3。对四众弟子的居住环境、饮食生活条件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寺内清静卫生,道路通畅,可供车辆出入。

 

三、寺院管理与日常行事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方大兴土木,寺庙建得金碧辉煌,却常常苦于无适当人才来住持、来充分利用它;或缺乏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往往造成许多的是非和缺憾。柏林寺有鉴于此,便一边建设寺院,一边网罗人才,并制定作为禅宗的道场的丛林管理制度。不过制度本身不是目的,而且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人认真地遵守它、维护它也会形同虚设,因此柏林寺特别注意在艰苦的修行条件下和繁忙的修建中去发现人才、考验人才、培养人才,尊重并用好人才。现在该寺共有僧人四十名左右,以青年人居多,其中还有近十名具本科和大专学历者。目前有十位送往各佛学院深造,有四位被派往海外帮助管理寺院。寺院执事也以青人为主,他们信仰比较纯正,僧装整齐,自律甚严,禅修生活井井有条,基本上是伴随着柏林寺的修建和弘法事业的开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在这里见不到象许多庙存在的不信任、不重视年轻人的现象。

僧人们很“忙”,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早晨四点半起床,五点上殿,六点多早餐,然后打扫卫生。十一点半过堂用斋,中午稍事休息。上午、下午和晚上,除有工作在身或其它特殊情况,都须到禅堂坐禅,共计六支香。二十二点熄灯。遇有大型法会、开会和半月诵戒等则作一定调整。

柏林寺对前来要求出家的人严把剃度关,规定只有住持一人可以在寺内剃度收徒,以避免派系林立,山头四起的弊病;对于真实发心要求出家者,要求年龄不得超过35岁,文化程度必须在初中以上,六根具足,证件齐全,历史清楚,家庭同意。然后先授予三归五戒,并至少当行者半年至一年,经双向观察感到满意后,再授予沙弘戒。一年以后经批准同意才能出外求受具足戒。柏林寺还开办了僧格养成班,住持为沙弥们亲自授课,课程有《沙弥律仪要略》、《毗尼日用切要》、《二课合解》等。同时住持还面向全体大众定期讲授《禅林宝训》、《百丈清规》等。在佛教节日和夏令营活动中亦常组织讲经,寺院还印刷、流通有大量的佛教读物供大众阅读。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教育还在于每日早晚上殿、过堂、坐香、出坡劳动、半月诵戒布萨乃至行住从卧等日常行事当中,净慧法师和执事们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道风、学风和生活禅的氛围。

经了解,柏林寺在寺院管理上的许多做法颇值得诸方借鉴,下面试举几例予以说明:

1。融洽政教、寺会关系。从住持到一般僧众都很重视、学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和宗教政策,跟上国家发展形势,跟上时代步伐;该寺都主动同政府有关部门保持沟通,听取主管部门的意见,请有关领导亲自出面。此外,日常凡有政府各级领导来寺参观,常住都安排专人接待讲解,并向他们赠送佛教书籍,讲述佛教的历史、宗派、教义,强调佛教在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净化人心、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争取党政干部对佛教有更多的理解和认可。正因如此,柏林寺受到县、市、省三级的党政领导的关注与支持,政教关系融洽,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另外,该寺是河北省佛协倡缘修建、直接参与管理的一座寺院,二者注意协调关系,同心同德,避免内耗,从而在建寺、弘法乃至开展佛教文化教育、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等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严肃规仪。坚持上殿、过堂、半月诵戒等,宗教生活井然有序,并把它提高到形象建设的高度,使之成为全体僧人的自觉行动。他们不看电影、不看电视、不打扑克下棋、不听流行歌曲。从未发现有人着俗装、抽烟、饮酒、吃荤等。在寺工作的居士也一律长素,不准抽烟、喝酒、看电视。僧众居住区谢绝女性入内,以免讥嫌。寺院举办各种活动,都把僧人安排在前,以体现僧宝的可贵,激励僧众自尊、自重、自律。

3。严把经济关。僧人掌握财政, 出纳、会计由两位副寺担任;每月衣单钱发多少不是按职拉高低而是根据比丘、沙弥、行者的身份来决定的;除了随课普佛外一般不做“经忏佛事”,仅每年放一至三次“众姓焰口”,仪式隆重庄严;寺院内不设“小灶”;方丈,执事一律不私收居士供养,所收钱物一律记帐交常住用于弘法及公益事业;食物等供品四众弟子均分,以体现上下,僧俗平等;“利和同均”;从去年开始,柏林寺不收门票,以方便有缘的香客游人瞻礼殿堂佛像,从而体现佛寺为四众弟子和社会服务的宗旨。

4。民主管寺。柏林寺每半月召开一次常住僧俗对话会议,总结、通报寺院的各项工作,每个人都可以对寺院的人与事进行评议,透明度很高。涉及出家人内部的事则仅由僧人参加。这样就能集思广益,及时发现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拉近了上下、僧俗间的距离,随时疏导、化解了各种矛盾。柏林寺这一系列的做法摆正和融洽了上下、僧俗、内外各方面的关系,凝聚力增强,使寺院管理沿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各项弘法事业的顺利开展。

 

四、柏林寺的弘法与慈善公益事业

寺院僧团的主要职能是修学、弘扬、住持佛法。而柏林寺的修建殿堂、美化环境、日常管理、举办法会等始终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全寺上下奉行这样一种理念: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致力于令未信(佛)者信(佛),已信(佛)者增长(信仰);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正因如此,全寺僧众都能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自觉维护道场的清净庄严,对待信徒乃至游客都能彬彬有礼、慈悲友善,从而赢得了许多政府官员、广大信众乃至社会人士称道。十年来,柏林寺在修建中弘法,在弘法中培养人才,三者相互促进,使寺院规模日益扩大,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弘法事业日益发展,走出了一条完善寺院职能、光大佛教形象、凝聚四众、服务社会的道路。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扼要介绍一下该寺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一)讲经说法,印刷、流通佛教读物

净慧法师认为,如果不能修学和弘扬佛法,修建寺院就失去了它根本的意义,因此早在1989年河北佛协和柏林寺各方面条件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发起创办了国内第一份《禅》刊,并陆续编印了数十种佛教读物,由柏林寺发行、流通;从1991年起三次邀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吴立民先生讲授《药师经》、《盂兰盆经》《地藏经》等,净慧法师本人亦常主持讲经法会,先后讲授了《十善业道经》、《心经》、《善生经》、《大乘起信论》、《六祖坛经》等,此外,大陆、港、台也有多位长老莅寺开示佛法。从1995年起,柏林寺还每星期派青年法师到省佛协讲堂开办佛学讲座,深受信众欢迎。为了深化对禅学的研究,净慧法师还在柏林寺创办了河北禅学研究所,组织起一部分专家学者研究、整理禅宗典籍,为《禅》刊撰写禅学论文。通过这些途径,大大增加了柏林寺的佛教文化氛围,同时也使佛教在河北空前兴盛起来,理解、认同佛教和禅宗,归心柏林寺的人日益增多,不仅信众人数大大增加,而且素质有了相当的提高。这样反过来促进了柏林寺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定期传授三归五戒及在家菩萨戒。

每年在佛菩萨圣诞日和生活禅夏令营期间,柏林寺都有传授三归五戒活动,由住持和尚主持。每次都有数百人加入佛教,归依三宝。

 

(三)“冬参夏学”,大力提倡“生活禅”

仅有对佛法的了解还不够,还须在实践中予以落实。为此柏林寺大力提倡“生活禅”,以各种方式组织四众弟子开展修学活动。除平时随早晚课普佛之外,绝不应酬经忏佛事,但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五举办上元节吉祥法会,拜药师忏七天,为信众祈福消灾;暑假期间则举办“生活禅夏令营”系列修学活动;农历七月初九至十五举办中元节报恩法会,念佛诵经,为信众超度先亡;秋冬之际举办二至三个“禅七”,为信众提供修习禅定的机会。每次法会都安排有讲经、讲开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众二三百人参加。通过常年举办这些法会,极大地满足了各种不同层次的信众修学佛法,过宗教生活的需要。当然柏林寺的修学特点还在于秉承赵州禅风,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能充分体现“人间佛教”精神的“生活禅”。所谓“生活禅”,按净慧法师的说法,就是要“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提供生活禅是试图在佛教众多的修持法门中选择一种既能达到明心见性、解脱生死的终极目的,又能适应现代人生活环境的修行方法。”其宗旨为;继承传统(契理),适应时代(契机),立足正法,弘扬禅学,开发智慧,提升道德,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要求“在生活中实现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下面我想重点介绍一下柏林寺的“生活禅夏令营”,正是通过它,生活禅的宗旨与要求提到了很好的实践与弘扬,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1。夏令营的组织与经济来源

从1993年至1998年,生活禅夏令营已成功地举办了六届。它由河北省佛教协会组织,柏林寺具体承办,并特聘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总导师,由净慧法师任导师。另从全国聘请若干著名的法师和学者担任主讲。为处理大量的文字工作和事务性工作,另设有文秘组和庶务组。作为对生活禅夏令营的这一弘法形式的肯定和提倡,每届都由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来主持开营式,其中第四届由中国佛教协会和河北省佛教协会合办。此外,河北省、石家庄市和赵县的党政有关部门对生活禅夏令营也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每届都派人前来参加开营式或闭营式。由于生活禅夏令营这种弘法形式生动活泼,有着良好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许多善信施主的认同,争相提供赞助。不过从第一届至第六届生活禅夏令营所需经费的主要部分都是由香港的旭日集团和北京的曾京怡、夏泽红居士提供的。

2。参加夏令营的人员构成

平均每届人数在250人左右,成员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多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在家佛教徒,男女人数相当,年龄一般在30岁以下。此外还有少数来自港澳台或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营员。实际报名的人数更多,营员多数都对佛教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信仰比较单纯。多数都在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期间皈依三宝,约有半数以上营员受了五戒。

3。夏令营的活动内容与成效

办夏令营在社会上比比皆是,而佛教界办夏令营在海外也已司空见惯,然而在大陆寺院,柏林寺的生活禅夏令营可谓首创,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学习佛教礼仪、规矩,学习五堂功课并早晚上殿,二时过堂,学唱三宝歌等佛教歌曲,参观寺院,开营式,听导师开示和老师讲课(六至八次左右),坐禅,传灯法座(一种忏悔、发愿、佛教前燃灯仪式),出坡(劳动),云水行脚(即旅游,参观名胜古迹),柏林夜话(老师与营员对话、座谈),传授三归、五戒、闭营式等。这些活动既有浓郁的宗教氛围,又有深厚的文化韵味,严肃而不失活泼,富有创意,充满禅机。它们在柏林寺清新而颇具特色的环境中,在导师净慧法师自始至终的筹划与参与下展开,使广大营员得以在一种全新的情境中认识佛法的博大精深,寻求人心中尘封已久的真善美,体味那一份超越与安祥。虽然生活禅夏令营只有短短的七天,在营员的一生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他们心中产生的感动,播下的菩提种子却是难以磨灭的。

除了广大营员很有收获以外,作为承办者的河北省佛协和柏林寺尽管付出很多,但得到的收获和慰藉也是很大的。通过办生活禅夏令营,河北的佛教事业发展起来了,柏林寺的各项建设也不断完善,赵州禅风得到继承,柏林寺的生活禅宗旨得到弘扬,许多法师和居士在讲学中得到锻炼提高。说得更大一点,它在扩大佛教的影响,裨益世道人心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生活禅夏令营得到各界的关注,办了一届又一届,要求继续办的呼声那么高,报名的依然是那么踊跃的重要原因吧!(柏林寺将每届夏令营的文献资料编辑成册,目前一至五届共编辑出版四册)

 

(四)参与希望工程和慈善事业

柏林寺的各项工程实际是从1991年冬开始陆续兴建的,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响应政府和中国佛教协会的号召努力从事社会慈善救济事业,捐资助教。1992年向赵县教委捐资一万元;1995年向石家庄市于底小学捐款二万五千元;1994年至1996年先后向湖北新洲县金塘小学资助二万多元;1995年在河北赞皇县资助修建两所希望小学,共捐资十万多元;1996年又帮助引进一万美元在张家口万全县兴建“谷威希望小学”。此外,在1994年的南方水灾、1996年的云南地震、1996年夏季河北的水灾、1994年张家口地区地震乃至今年的水灾期间,柏林寺常住和四众弟子在河北省佛教协会的号召下都向灾区捐了款。这些都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表达了佛教界对社会的关怀与回报之心。

 

(五)开展国际友好交流

赵州和尚的禅法在我国禅宗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还对日本、韩国甚至欧美各国学禅的人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许多海外人士对柏林寺的修复和赵州禅法的弘扬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日本禅宗学人都把柏林寺视为祖庭,每逢重大庆典活动都要派团前来参加;1993年,有一位日本曹洞宗僧人还慕名前来柏林寺参学,尽管条件艰苦,却自得其乐,居住至今;来自东南亚、欧美各国的僧侣或学者来拜访柏林寺的也不少,有的还慕名参加生活禅夏令营;近几年该寺接待了不少国外、海外佛教友好组织和人士来访,著名的有法国潮洲会馆、泰国法身寺、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台湾本慧老法师组织的观光团等。除此之外,柏林寺的法师们还多次应邀赴海外访问,先后去过日本、法国、泰国、韩国、缅甸、匈牙利等。1994年初,柏林寺三位僧人参加了由净慧法师任团长的中国佛教文化代表团,成功地对法国巴黎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反响很好。1994年5月,净慧法师等赴匈牙利首都市达佩斯为“虚云禅院”举行佛像开光仪式,并应当地华侨的请求,经我驻匈使馆和政府有关部门同意,委派两位热爱祖国、信仰坚定的僧人在那里常住,主持那里的法事活动。这是“文革”后社会主义中国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佛教活动点。

 

五、丈室主人-净慧法师 

在赵州塔下,在柏子树旁,在殿前屋后,你不时会看见一位身着黄色长衫,身高一米七二,额角稍突,双目炯炯有神的老法师热情地向身旁的几位客人时而介绍柏林寺的历史、赵州和尚及其公案故事,时而介绍着柏林寺和各项建筑与人文景观,他就是柏林寺的设计者与募建者、该寺丈室的主人-净慧法师。

 

我从1985年才结识净慧法师,并有幸与他共事多年,深受教益。我颇能理解他的过去,尤其关注与敬慕他现在所从事的事业。古德有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柏林寺之有今天,与净慧法师实在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为深入了解柏林寺,有必要认识一下净慧法师。

净慧,法号妙宗,俗名黄建东,1933年月出生于湖北省新洲。因家庭贫困,一岁半是即被送到一尼庵抚养,并在当地读书。在寺耳濡目染,对佛经及楗槌都颇为熟习。15岁时由另一比丘尼带至武汉三佛寺,跟当时著名的大鑫和尚学佛。少儿时期的这段经历奠定了他深厚的佛缘和宗教情操。18岁到云门寺受具足戒,因天资聪颖,深得虚云和尚赏识,让他当侍者。后虚云和尚至江西修复云居山真如寺,提升他任云门寺监院。22岁时因病去云居山,仍任虚老和尚侍者。虚老和尚的耳提面命与丛林严格的戒规及艰苦的农禅生活,铸就了他作为禅师的气质。

 

1956年中国佛学院创立,他被送去读书深造,从本科一直读到研究班,对佛教的历史、教理教义有了系统的了解,成绩优良,颇得当时的师长周叔迦居士、明真法师、正果法师、赵朴初居士等的赞许。这段经历又使他具有了佛教学者的风度。1962年,由于思想活跃,敢于说话,被错划为右派。至1963年便离开中国佛学院,先后在北京、广东农场参加劳动。1969回到家乡参加劳动,直至1978年才被摘去右派帽子。这期间精神上倍受歧视,生活上饱受磨难,并被迫舍戒。这段近于炼狱般的经历,使他对诸法之无常及人情世故有了切肤的感受与认识,从而变得更加成熟起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政府开始逐步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重新燃起了他久埋于心底的宗教情感,热切希望回到佛教界工作。在赵朴老和正果法师的关怀下,他于1979年初得以重返北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的各项恢复工作。在过去那种黑白颠倒、是非莫辩的非常年代,他与许多人一样有过迷茫与失误,因而一些人对他多有误解与非议,给他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压力。他却能以宗教家的胸怀,忍辱负重,化压力为动力,为《法音》会刊以及许多外事接待工作等废寝忘食地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赵朴初会长等有关领导的赞赏和广大信众的支持。1982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常务事理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增补为中国佛协理事;1981年《法音》创刊,他担任责任编辑;1983年巨赞法师圆寂,他升任主编至今。1987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常务理事;1988年负责筹备河北省佛教协会,在第一届佛代会上当选为会长,并负责主持柏林寺的重建工作;199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会上当选为副会长;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实际上他的职务或头衔远不止这些,这些不过是他的智慧、道德、才干以及多年来的辛勤工作得到有关方面认同和肯定的结果,这从上述柏林寺十年辉煌的业绩中也不难看出的。下面我想就个人所知进一步介绍他的一些思想言行,或许对读者能有所启发。

净慧法师出生于丛林,师承近代著名高僧虚云禅师,对于中国的禅宗十分推崇,亦颇有研究;对于传统佛教认为应当合理地继承。因此他对佛教的教制建设和寺院的管理十分重视,并对中国佛协在这方面文件的起草,宣传与实行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另一方面,他认为诸法从缘起,随着时代的发展,佛教亦应有相应的变革与发展,应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致力于世道人心的净化。他十分推崇太虚大师,认为他是中国佛教史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三大人物之一(另二人是道安法师、六祖禅师),对于太虚法师提出的人生佛教以及赵朴初居士提出的一种思想(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际佛教友好交往)不仅大力提倡,而且积极实践,并结合赵州禅法提出了“生活禅”的修行理念与方法,要求: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在弘法事业中强调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他十年来在柏林寺成功的实践,无不体现出他上述的修行理念与修行方法,可以说较好地解决了当代佛教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因而在佛教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净慧法师具有爱国情怀,认为佛教不仅应该、而且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他对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十分关注,认为宗教是人类良心的保证,尤其是佛教充满智慧,具有慈悲,包容,博大的胸怀,在净化人心,稳定社会,促进社会主义两个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常劝导弟子和信众要时时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并率先垂范,在办好教务的同时,积极致力于有益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业。

他才气横溢,在写作方面,既懂古文,又擅诗作,尤其在宗教方面的诗文,不仅写得好,而且写得快,给我的感觉是下笔如神;在演讲,应酬方面,既有思想,又富于情感,往往妙语连珠;他知识丰富,除了对教理教史的把握外,对于佛教文物,寺院建筑,宗教仪轨,佛事活动等亦颇为精通。他工作能力强,精力旺盛,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1988年,他在中国佛教协会的工作任务就已很重,竟同时又承担起筹组河北佛协和重建临济寺、柏林寺的重任。当时我听他谈起此事,不由脱口说了一句“您有三头六臂啊!”他只是充满自信地笑了笑。1994年和1997年的夏天,我两度去柏林寺小住,对于他冒着酷暑勤奋而有条不紊地工作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如何待人处事,在中国可是一大学问,在佛教界亦是一种重要的修养。净慧法师接触人物的层面很广,处理事务的复杂性亦很强,但他都能从容应对,一般来说处理得比较好。对待上级不卑不亢,接待外宾彬彬有礼,对待尊长恭敬有加,对待后学热情关怀,对待同事团结合作,对待下级不摆架子,对待名人和财主不失矜持,对待基层信众亦方便接待,平易近人,对于误解、仇视,攻击自己的人亦不失礼节乃至以德报怨。正因他在这些方面有着较好的修养,使他在中国佛教协会,在法音杂志社,在河北佛协的各项事业都干得比较成功,尤其是在柏林寺,他在协调寺院与政界,与佛协等有关方面的关系,处理上与下,僧与俗等方面的关系都做得相当出色,被许多人视作典范之一,传为佳话。

 

六、结语

诸法从缘起,柏林寺能在短短的十年间从一片废墟中拔地而起,并后来居上,在大陆佛教界大陆佛教界大放异彩,实由于诸多的因缘际会。一是欣逢国家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党政学等各界人士的观念日益开明;二是柏林寺历史上有过辉煌,只是晚近以来衰落了,这便有关方面和广大信众感到一种缺憾,盼望佛寺的复兴,同时也便于针对南方丛林的许多陈弊,开辟一个新的局面;三是净慧法师愿心大,感召力大,而且能适时,充分把握各种机遇与善缘,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较好地确立和发挥了寺院多方面的职能。今年是中国佛教二千年和柏林寺开放十周年纪念年,9月30日,柏林寺隆重举行净慧法师方丈升座仪式,这标志着柏林寺的中兴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常言道:“创业容易守业难”。当此之时,我们希望净慧法师和他未来的继承者能继续发扬既往的优良传统,在加强自身建设、弘扬佛法,服务社会等方面作出更大的成就!

 

 

  (原载《禅》1998年第6期)

编辑:李路野

“居士佛教”刍议

 

陈星桥

 

去年末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何劲松副研究员宣读了一篇论文,提出中国佛教应走居士化道路,引起与会者的关注。当时笔者对其“居士佛教”的提法颇觉可疑,对其“佛教居士化是佛教立足现代社会的唯一途径,也是宗教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的结论尤不敢苟同,认为他的许多观点并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涉及佛教传统与现实的方方面面,似乎缺乏可操作性。同时觉得他出发点还是好的,可能由于对佛教界的情况不太了解,故其结论值得商?。不过它至少反映了明清以来“僧伽佛教”急剧衰落,近代“居士佛教”日益发展,佛教界亟须厘清僧伽与居士的关系,以振兴佛教这样一些事实。今年《世界宗教研究》第一期刊出了何劲松先生的这篇论文《中国佛教应走什么道路--关于居士佛教的思考》(以下简称“何文”)。对这篇文章,虽然尚未看到佛教界的反应,在学术界却引起了一定的回响。1998年6月9日,中国宗教学会和《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联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了一个小型座谈会,讨论“居士佛教”的问题。笔者有幸参与,颇受启发,并即兴发了一通议论。事后有朋友建议我就此写篇回应的文章,我也觉得“居士佛教”这个问题很重要,何文的许多提法必须予以澄清,于是便将自己研究所得笔之成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居士佛教”观念的形成

 

所谓居士佛教或“白衣佛教”,是相对于僧伽佛教而言,指佛教的在家信众、信众团体及其领袖人物所影响的或所体现的佛教。其实这种提法是不大严密的。大家知道,佛教徒由出家信众和在家信众两大部分构成。在我国,通常将在家信众称为居士,即所谓居家修道之士。当年,释迦牟尼成道后即广收僧俗男女弟子,并根据当时的实际和佛教发展的需要,对僧伽和居士的地位、职责等作了相应的规定。概括而言,僧伽为三宝之一,具有住持佛教,摄受、教化居士之责,居士则具有礼敬、供养三宝,护持佛教之责。这种自然的定位和分工,总体来说是既符合佛教发展的实际,又符合宗教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一般来说,居士既是僧团教化、引导的对象,又是僧团的僧源所在和生存、发展的支柱。僧伽和居士的互补与良性互动,促进了佛教的全面发展,由此构成佛教的整体形象。古代的佛教教团即包括出家的僧尼和在家的男女居士,这其中原无所谓僧伽佛教和居士佛教之分的。

不过,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社会的发展演化,居士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佛教界对居士的地位及其作用的认识与态度也产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古以来,居士即占佛教徒的绝大多数。尤其在佛教信仰盛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中都有居士,其中包括众多有权势、有财富、有学识、有能力的人物,诸如帝王将相、富商巨贾、硕学鸿儒、能工巧匠等等。虽然他们在佛教界一般不居领导地位,但他们往往比僧人的影响力更大。

2、佛教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异质文化和不断发展的社会文明,自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乘佛教三期佛教的形成,由此也使僧伽与居士的关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部派佛教中,从《阿含经》及有关律典不难看到许多长者居士行善积德、修行证果的事例,从中也反映出佛教界适应时代、适应社会、入世度生的倾向,表明居士的作用和影响增强;而在从大众部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中,反映以居士身行菩萨道、成圣成贤的内容就更多了,如《维摩诘经》、《胜经》、《华严经》、《法华经》等经中的维摩居士、胜夫人、善财童子、龙女等都是备受称道的“居士”典型,他们的地位似乎远在作为僧伽象征的舍利弗等十大弟子之上,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居士积极修证佛法、弘法利生的热忱。这一方面是大乘佛教重视心法、积极入世、超然于形式和教条的思想境界的体现,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居士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的反映;至于密乘佛教则进一步在修法实践上圆融世出世法,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形式上都打破了僧俗的界限,从而给传统的僧伽与居士的定位和分工带来极大的冲击。

3、随着佛教在各国各地区的传播和社会的不断演进,僧人在持戒、求学、修法、管理寺院乃至日常生活等等方面经常会遇到与他们的先辈们大异其趣的境况,尤其是在中世纪以至近代,许多僧人越来越难于保持戒律上的完美、学识上的权威,难于避免修法上的走样、日常生活的俗化,因而自信心降低,或屈从于王权和世俗势力,或遁入山林不问世事。而自身修养的不足及与社会和广大民众的疏远,又使这些僧人对社会问题及民众的疾苦缺乏了解,变得冷漠,很少能给信众做出表率并予以积极的适当的指导。与此同时,广大民众的知识日开,自我意识增强,对佛教和僧人的神秘感及盲目信仰减少,对僧人的修养、学识与处世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这一切都使僧人的社会地位下降,影响力日形减弱。明清以至近代这种情况更加凸显。这样一来,居士界纷纷起来弘扬佛法,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还以不同方式帮助和促进寺院及僧团的自身建设,纠正其种种弊端,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正是由于居士的地位与作用的不断增强,“居士佛教”的观念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至于具体出现于何时,我没有考证,但至少在近代我国就已有了“居士佛教”的提法。其实,在历史上,每当僧人素质趋于低下或过于世俗化、僧团变得日益腐败之际,佛教必然处于衰微或外强中干的状态,一遇变故便岌岌可危。此时社会上常会出现一些大心居士联合某些高僧奔走呼吁,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以挽救法运,往往效果十分显著,令人们对居士的作用不能不刮目相看。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近现代佛教的复兴和恢复,一些正信的大心居士的确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例如在晚清,我国寺院众多,僧人队伍庞大,但素质普遍低下,毫无生气。在西风东渐、国难当头之时,僧界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寺庙往往成为鱼肉的对象,佛教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幸有杨仁山为代表的居士界精英大量刻印流通佛经,创办新式的佛教教育,宣讲佛学,提出革新佛教的种种方案,在政界、学界、教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一支独立于佛教传统僧团之外的令人瞩目的居士弘法队伍,一些人藉此提出了居士也能住持佛教的主张,“居士佛教”这种比较时髦的提法亦应运而生。对此,当年在教界还引起过一番论战。有趣的是,时隔半个多世纪,佛教事业获得全面发展,各级佛学院遍地开花,开办已有十几年,培养出了大批僧才,僧伽素质已非昔日可比的今天,仍有人提出中国佛教应走居士化道路的主张,这本身就值得教界同仁的深思!

 

二、我国“居士佛教”的一般特点

 

在佛典中,一般将闻法向善的僧俗弟子统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其中归依佛法僧三宝的在家信徒称为优婆塞或优婆夷。这是梵语的译音,翻译过来就是“近事男”或“近事女”,意思是亲近事奉三宝的人。在我国,这种称呼一是比较抽象,二是给人感觉地位“低下”,因此多用于书面文字中。而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居士”,意思是居家修道之“士”。这同“和尚”一词一样,是一个令人起敬的称谓,然而用得滥了便失去了其应有的尊严。不过这倒颇能反映汉族地区在家信众的实际,即无论是受过三归或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的还是未受过任何戒的,只要于佛教中行善积德的往往都被称为居士。因此佛教中居士的对象是比较广的,存在很大的差异,值得研究。当然本文所说的居士特指至少受过三归的在家佛教徒。

要认识我国的“居士佛教”,首先须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汉传佛教的一些特点:早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华夏社会就已具有高度的文明,是一个比较专制的社会。人们重视人伦道德,崇尚自然,具有现世主义倾向;敬祖先,祀鬼神,对于宗教多抱有实用主义态度。佛教虽然本质上是出世的,但作为一种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信仰),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社会实体,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上述的国情(因缘)都极大地影响了佛教在我国的发展状态及所扮演的角色:大乘佛教思想理论受推崇,却未能成为国教;译经著述汗牛充栋,八宗并峙,然禅净二宗独盛;山林佛教和鬼神信仰并存;精英佛教与民俗佛教并行。与此相对应,我国的“居士佛教”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人数众多,分布领域广泛。在我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中,佛教信众占绝大多数,即从当代的五大宗教来看,佛教徒也是最多的,其中又以居士占多数,各行各业都有。在中国佛教近二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他们恭敬、供养、护持三宝,出资出力,在建寺度僧、塑像印经、兴办慈善公益事业、实践并弘扬佛法乃至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等方面默默无闻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影响极大。

2、信仰虔诚,但追求各不相同。中国人朴实善良,面对频繁的天灾人祸和长期的封建压迫,内在的宗教需求十分强烈,佛教的弘传给了他们很大的精神满足。就大多数在家信众尤其是人数较多的女居士来说,信仰是相当虔诚的,往往超过了许多受他们顶礼膜拜的僧人的信仰程度。但相当多的人信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迷信色彩,不少人抱有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倾向。

3、社会精英人士较多,如政界、学界、文化界乃至商界的居士,一般文化程度较高,对社会比较了解,有各自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对佛教界的贡献和影响较大。

4、整体素质不高。多数居士对佛教的教理教义缺乏必要的认识,许多人学佛往往停留在烧香磕头、吃素念佛、参加法事、做功德的层面上,感情色彩甚至迷信成分较浓。这一方面缘于中华民族强烈的现世主义心理因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佛教文化的确博大精深,而僧人们在宣讲弘扬方面的工作做得太少的缘故。

5、居士间的各种差异极大。佛教是提倡众生平等的,所收弟子来自方方面面,因而居士间的各种差异极大,如广泛存在的身份差异、文化差异、贫富差异、城乡差异等等。这些差异不仅影响到他们对佛教认识上和需求上的差异,还多少关系到他们在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于是出现了精英佛教和民俗佛教并行的局面。当然上述各种差异在僧伽中也大量存在,但毕竟小得多。

6、自身缺乏约束机制,对僧伽不能实行有效的监督。佛教是一种强调自我觉悟的宗教,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因此对于背景极不相同的作为佛教外护的在家信众的要求并不高,何况相对于家庭和谋生来说,信佛及弘法通常只是许多居士的业余“爱好”。居士与僧伽不同,他们至少在外在的表现上与非佛教徒没有明显的差别,居士团体的结合一般也比较松散,相互间缺乏约束激励机制。从这些方面来说,居士是很难代表和住持佛教的。另外,我国是一个存在多元文化的国家,民众乃至国家对僧伽和寺院的认识、态度和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背景下,居士不可能象一些南传佛教国家的居士那样,一方面对僧伽礼敬供养有加,同时对僧伽的行为规范实施有效的监督,以促进其信仰对象的纯洁完善。不仅如此,由于一些居士素质不高,往往不自觉地做了一些不利于僧团建设的事情。

 

三、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居士的作用?

 

居士能否住持佛教?这是近代以来争议较多,必须首先予以澄清的关键问题。所谓住持,为护持佛法令久住世的意思。《圆觉经》卷上:“一切如来,光严住持。”《高僧传》卷十一:“……《八十诵律》,是后迦叶、阿难、末田地、舍那波斯、优波掘多,此五罗汉次第住持。”随着禅宗的兴起,住持一词又引伸为一寺之主的意思。如《敕修清规·住持章》说:“佛教入中国四百余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蜪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禅苑清规》:“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由上可知,唯有佛以及承佛戒、法的僧宝和丛林之主持方有住持佛教的资格。当年佛陀常以以戒为师,住持、弘扬佛法来要求僧伽,因为僧伽是三宝之一,是佛教住世的象征。他们独身、修梵行,四方游化,以弘法为家务,而成为弘扬佛法的专职人员,惟有他们才有住持佛教的资格。而一般居士,既无具足戒的传承与规范,又忙于养家糊口,故只能起到辅助僧伽护持佛教的作用。至于像《维摩经》中的维摩居士、印度的阿育王、中国的梁武帝等大居士的作用,我想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殊人物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仍宜从护持、弘扬佛法的角度去理解。实际上他们也未因威势大而取消或取代僧伽住持佛教的职能。早期佛典中将僧团分为圣僧团和一般僧团。其中圣僧团成员不限僧人和居士,只要是获得见道以上果位者。我想一些菩萨僧住持佛教的作用可以从圣僧团去理解。不过一般信众是肉眼凡胎,认同的还是具有戒法传承的一般僧团。

其实,僧伽离不开居士的信向、供养和护持,而居士需要僧伽作学佛的指导和表率,只有二者的结合和良性互动,佛教才能延续、弘扬起来。此外从佛教传播的实际来看,有僧然后有寺院,有寺院便能为广大信众提供宗教活动场所。若有寺而无僧,则寺院的功能、形象就会大大走样,佛教便会失去最重要的载体。僧伽与居士的分工是有历史传统的,二千多年来已为广大民众所认同,若随意贬低或否认僧伽的作用,或提出什么走居士化佛教道路,必会带来许多混乱,是很危险的。过去和现在都有否定僧宝的所谓二宝居士,他们也分两种情形:一种是眼中无僧,因为他们认为自己遇到的僧伽素质太低,形象也不好,其道德水准甚至还不如俗人;一种是心中无僧,他们的我慢心太强,既不愿出家为僧,又想取代僧人的地位收徒传法,为此目的公然否定僧宝,久而久之,佛宝和法宝在他们心中也大大变形,甚至沦为民间邪教教徒。“眼中无僧”的二宝居士可能有些认识问题和客观原因,应引起佛教界的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给予正确的引导;而“心中无僧”的二宝居士对佛教破坏极大,应坚决予以反对。

佛教是大众的佛教,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占佛教徒绝大多数的居士显然是关系到佛教的发展及整体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注意对正信居士的培养,充分发挥居士中知识分子的作用,从各方面支持他们在佛教教育、文化事业以及在佛协组织和居士团体中发挥各自的特长。这既有利于消除僧伽和居士之间不必要的误解,又有利于佛教事业的发展。否则可能将他们推向了外?甚至邪教。自近代以来,已有不少居士在上述有关单位中积极工作,为弘扬佛法、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已为僧界和广大信众乃至政府所认同。不过由于不少人未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僧伽与居士的关系,对居士的认定、规范和培养始终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从而大大影响了居士界潜能的发挥。从当前来说,这方面的工作还亟待改进与加强。

前面说到,许多居士的整体素质还很低,对佛法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抱有许多十分错误的观点,有的相互间隔阂很深,很容易被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及各种邪教导入歧途。他们的某些言行往往成为外教贬低佛教、斥佛教为迷信的口实。这除了他们自身的原因和目前佛教弘法机制不健全的因素以外,还与作为他们师父的一些僧人素质低下,为贪图名闻利养而滥收徒众,未能尽到为人师表、弘法教化之责有关。因此,中国佛教能否健康发展、长久住世,关键在于僧团的建设和僧人素质的提高。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各级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上来。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就是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为此广大居士除要虚心向高僧大德求教之外,应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佛教素养。同时还要为自己信仰的对象之一的僧团建设多做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而僧人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居士讲解开示佛法,树立正知正见,并组织和指导他们修行实践,以化解他们的烦恼,增进法喜。一般来说,僧伽出家前都是居士或出生于居士家庭,因此居士素养的提高,势必促进僧伽素质的提高;而僧伽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必然会带动居士界佛教素养的提高。我想,这才是全体佛教徒所希望看到的。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如今正处于世纪之交。未来的世纪将是多元文化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新世纪,中国佛教仍将保持大乘佛教的精神风范,走“人间佛教”的道路,居士界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正因为这样,佛教界特别要处理好僧伽与居士的关系。我认为,既要尊重传统,又要面对现实,只有僧伽与居士的团结合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才是佛教立足现代社会的唯一途径,也是在宗教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原载《法音》1998年第7期第23页)

编辑:李路野

韩国佛教与天台宗

陈星桥

  很早以来,位于东亚的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人民即被一条“黄金纽带”联系在一起,它就是汉传佛教,其中中国佛教的天台宗即是这“黄金纽带”上的重要一环。在这里,笔者拟简要介绍一下韩国佛教与中国天台宗交往的历史,以纪念天台宗的实际创立者智者大师圆寂1400周年。

 

韩国佛教是在公元四世纪从中国传入的。当时朝鲜半岛分为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公元372年,中国姚秦苻坚派遣使节以及沙门顺道法师赠送佛像和佛经给高句丽;公元384年,印度沙门摩罗难陀自中国东晋赴?济传教;此后不久,新罗则从高句丽接受了佛教。

海东最早接触天台思想的是新罗人玄光法师。他于南朝的陈朝时(557-589之间)到南岳衡山随天台二祖慧思学法,与智顗一道成为南岳门下28位高足之一。慧思依据《法华经·安乐行品》向他传授了修证“法华三昧”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勤修习,他终于证得法华三昧。得到慧思的印可之后,玄光遵嘱回到新罗,于熊州翁山建立寺院,传授修证法华三昧的方法,一时门下弟子甚众。

此后有高句丽的般若法师也于南朝陈时来华,先在金陵听讲佛法。公元589年隋灭陈,般若离开金陵游方参学。公元596年入天台山师事智者大师,求授佛法,有所证悟。后隐居天台山华顶峰修头陀行16年。公元613年下山至国清寺,不久即圆寂。

隋代有新罗僧人缘光法师入华礼智者大师为师,精勤研修《法华经》,颇有感悟。他于智者大师入寂后不久即回国,并主讲天台宗的根本经典《法华经》,广弘法华教义。传说他每日读诵《法华经》不辍,80岁入寂荼毗时,舌头竟完好如初。

到唐代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673-754)时,新罗的法融法师带领弟子理应及纯英入华,在玄朗大师门下参学,从而与唐朝天台宗的中兴祖师荆溪湛然尊者为同门。以后他们三人回国弘扬了天台教观。

唐代末年,由于“会昌法难”,天台宗的经典章疏大量毁失,以至到了灭绝的边缘。五代的吴越王钱弘?心仪佛教,在天台宗名僧义寂的建议下特派使者至朝鲜、日本访求已经散佚的天台教典。公元961年,高丽国王遣僧谛观入华,他将若干论疏和著述送至螺溪义寂尊者处,并留在义寂身边研习,十年后(约969)示寂于天台山,著有著名的《天台四教仪》传世。谛观的携天台教典入华,对于天台宗在宋代的复兴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五代时期,高丽的义通尊者于晋天福(936-947)末年入华,先从德韶国师受法,后投义寂门下修习一心三观,弘传佛道,历时二十年,声名远播。义通曾想将其所学传回故国,后因四明郡守钱惟治等盛情挽留东归未果。开宝元年(968)他应弟子之请住四明传教院传法,于端拱元年(988)入寂于此,被后世尊为天台第十六祖,其高足四明知礼(天台第十七祖)与慈云遵式同为宋初中兴天台宗的一代高僧。

五代至宋初,海东僧人来华习天台教观者甚多,以至悟空法师在天台国清寺前专门建有新罗园,收留入华参学的新罗沙门。

宋代,随着天台教义在高丽的传播,至高丽的大觉国师义天时始创立天台宗。义天是高丽文宗王的第四王子,11岁出家,精研内外经典。公元1085年,28岁的义天法师带着弟子入宋,在宋哲宗礼遇下,遍参当时中国各宗名德五十余人,论议法要。曾从杭州天竺寺慈辩从谏尊者研习天台教观,巡礼天台山智者大师塔,发愿“承禀教观,他日还乡,尽命传扬。”他在华十四个月,广收各宗派的章疏,回国时带去经书一千卷,受到高丽宣宗王及太后的热烈欢迎。他大力弘扬天台教观,宗风大振。义天圆寂时虽仅47岁,但弟子近千人,有名者多达160人。他不仅对天台宗,而且对整个韩国的佛教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末,圆妙了世国师在全罗南道江津万德寺建立天台白莲结社,促成高丽末期佛教一度中兴。

海东佛教包括天台宗在高丽王朝统治的471年中达到鼎盛。而在朝鲜李氏王朝的抑佛政策下,天台宗被并入禅宗。此后天台宗被泛佛教的浪潮吸收,仅在民间深层中绵延不绝。值得称述者仅有雪琴居士梅月堂金时习(1435-1493),研究天台宗,著述有《莲经别赞》;月窗居士金大铉(1855)撰写《禅学入门》,论述天台止观即天台禅的实践。

直至当代,韩国天台宗才获得恢复并迅速发展。1945年,上月圆觉法师在韩国忠清北道丹阳郡小白山间创建救仁寺。1966年天台宗重建救仁寺,第二年向政府登记成立天台宗,上月圆觉法师就任首任宗正。1982年,韩国天台宗创建金刚学院并内设金刚佛教大学;1985年创办了《金刚》月刊。

目前小白山救仁寺已成为韩国佛教天台宗的总本山,下有分寺及布教所等350所,遍布全国,信徒达167万。

韩国天台宗提出了宗团的三大目标:一、建立爱国佛教,内容包括:献身于民族中兴事业、为建设福利社会做贡献、积极参与社会净化运动、为重建国民道义尽力;二、提倡生活佛教,内容包括:提倡由祈福佛教走向享福佛教,提倡由游闲佛教走向生产佛教,提倡由偶像佛教走向实践佛教,提倡实践生活,即实践佛教的理想;三、体现大众佛教,内容包括:提倡由伽蓝佛教走向民众佛教,提倡由出家佛教走向在家佛教,提倡救世主义佛教而不是厌世主义佛教。

韩国天台宗与我国佛教界十分友好,中韩两国于1992年建交以后即多次组团来我国朝礼天台祖庭。1995年与我国合作在天台山国清寺建成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堂内供奉着智者大师和韩国天台宗大觉国师、上月祖师。韩国天台宗派遣了一个由300多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纪念堂落成法会;1996年5月,天台山国清寺提前一年举行了纪念国清寺建成1400周年和智者大师圆寂1400周年法会,韩国天台宗即组织了一个200多人的代表团与会,日本天台宗也组团前来,中韩日三国天台宗信徒欢聚一堂,盛况空前;同年9月,中国佛协组织了以明法师为团长的代表团一行30余人访问韩国,参加了由韩国天台宗组织的中韩日天台宗纪念智者大师圆寂1400周年法会;1997年4月,中国佛协组织了以刀述仁副会长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韩国天台宗釜山三光寺九层宝塔落成法会,进一步增进了中韩两国佛教界的友谊。随着佛教事业的发展,相信中韩两国天台宗的交往必会日益频繁。

(原载《法音》1998年第1期第23页)

 

编辑:李路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