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解脱道论·五方便品第十一

五方便品第十一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于是初坐禅人乐脱老死。乐除生死因。乐除无明闇。乐断爱绳。乐得圣慧。于五处当起方便。所谓阴方便。入方便。界方便。因缘方便。圣谛方便。

 

问云何阴方便。答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问云何色阴。答四大四大所造色。

云何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云何地界。坚性坚相。此谓地界。云何水界。水湿和合色。此谓水界。云何火界。火暖熟色。此谓火界。云何风界。风持色。此谓风界。初坐禅人以二行取诸盖。以略以广如说观四大。如是可知。

云何四大所造色。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女根男根命根。身作口作。虚空界色。轻色软色。堪受持色。增长色。相续色。生色老色。无常揣食处色。眠色。

云何眼入。以是见色有对。依彼眼识起。此谓眼入。复次依眼睛肉揣白黑眼珠三圆。于肉血风痰唾。五重内住。如半芥子。大如虮子头。初业所成。四大所造火。大最多。此清净色。谓为眼入。如大德舍利弗所说。以眼识清净见诸色。或小或微。如牖柯喻。云何耳入。以是闻声。于是声有对。依耳识起。此谓耳入。复次于二孔赤毛为边。依膜住如青豆茎。初业所造空大最多。四大所造清净色。此谓耳入云何鼻入。以是闻香。于是香有对。依鼻识起。此谓鼻入。复次于鼻孔中三和合依细孔住。如拘毗陀罗形。初业所造。风大最多。四大所造清净色。此谓鼻入。云何舌入。以是知味。于是味有对。依舌识起。此谓舌入。复次于舌肉上。两指大住。如郁波罗花形。初业所造。水大最多。四大所造清净色。此谓舌入。云何身入。以是觉触。于是触有对。依身识起。此谓身入。复次除毛发爪齿。所余不受。于一切受身。初业所造。地大最多。四大所造清净色。此谓身入。是可见色。此谓色入。是有对声。是谓声入。是有对香。此谓香入。是有对味。此谓味入。是女性是女根。是男性是男根。是随守护业所成色。此谓命根。是以身令现诸行名行。此谓身作。是以口令现诸行名行。此谓口作。是色分别此谓虚空界。是色轻性此谓色轻。是色轻性此谓色软。是色堪受持性此谓色堪受持。此三种是身不懈怠性。是诸入聚此谓色聚。是色聚此谓色相续。是色令起此谓色生。是令色熟此谓色老。是色败坏所谓色无常。以气味众生得立。此谓气味揣食。色依界及意识界起。此谓界处色。是诸界懈怠。此谓睡眠色。此二十六所造色。及四大。成三十色。

 

问四大及四大所造色。云何差别。答四大依四大共生。四大所造色依四大生。四大所造色非四大所依。亦非四大所造色所依。如三杖得倚。如是四大可知。如三杖影倚。如是四大所造色可知。此谓差别。

 

于是坐禅人此三十色。以五行可知所胜。如是以令起。以聚以生以种种以一。

问云何以令起。

答九色业因缘所起。所谓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女根男根命根处色。二色心因缘所起。所谓身作口作。一色时节心所起。所谓声入。四色时心食因缘所起。所谓色轻色软色堪受持眠色。十二色四因缘所起。所谓色入香入味入。虚空界色聚色相续色。色生揣食四界。二色无有所起。所谓色老色无常。复次生缘老老缘无常。如是以令起。所胜可知。

 

问云何以聚。答九聚业所起。九聚心所起。六聚时节所起。三聚食所起。

 

问云何九聚业所起。答所谓眼十耳十鼻十舌十身十女根十男根十处十命根九。

问云何名眼十。答眼清净四界是其处。复依四界色香味触命根眼清净。此十法共生不相离此谓聚。是谓眼十。此起是生此熟谓老。此坏是无常。此分别。是虚空界。此四法彼聚共起。此眼依于十老时。生第二眼十。彼二种十聚此谓聚。彼随逐此谓相续。此六法彼共起。彼复第二眼十依于老时。生第三眼十。是第二及第三眼十。此谓聚。唯彼法随逐。此谓相续。初十散坏。第二十老。第三十起。彼成一刹那。如是所起眼十。彼间不可知。刹那轻速故。不现世间知。有彼坐禅人见眼相续。如江流如灯焰相续。此谓眼十。

如是耳十鼻十舌十身十女根十男根十命根九。以广可知。

 

问云何九聚心所起。答清净八义。清净身作九。清净口作七。清净轻九。轻身作十轻口作十一。清净眼九。眼身作十。眼口作十一。

 

问云何名清净八心所起。答四界依界。色香味触。此八法共生不相离。彼十是名清净八。彼起是生。彼熟是老。彼坏是无常。彼分别是虚空界。此四法彼随起。彼清净八。于坏时与第二心共起。第二清净八。初清净坏。第二清净起。于一刹那起。此非展转为聚。以与三所起所聚。如是清净轻九。及清净眼九。六作聚非初坏。非第二起。无一刹那。何故不一心二作。令起余如初说。

 

问云何六聚时节所起。答清净八。清净声九。清净轻九。轻声十。清净眼九。眼声十。外聚成二清净。八及声九。问云何三聚食所起。答清净八。清净轻九。清净眼九。时节食所起聚相续业处。相似可知。余如初说。命九天聚。于欲界于业处所成。八聚以寿命活。鼻舌身男女根如。是轻等三及眠。此于色界。无有命九。天聚无想梵天。于其身一切入。以是得活。如是以聚。

 

问云何以生。答如男女入胎。于刹那生三十色起。所谓处十。身十。或女根十。或男根十。不男不女二十色起。所谓处十身十。于欲界化生。满根入男女。于生刹那七十色起。所谓处十。身十。眼十。耳十。鼻十。舌十。或女根十。或男根十。或于恶趣化生生盲。女人男人。于其生刹那六十色起除眼十。如是生聋人六十色起。除耳十。生盲聋人五十色起。除眼十耳十。恶趣化生满根入。或非男或非女。及劫初人。于其生刹那六十色起除男女根。于彼盲及非男非女。五十色起除眼根十。除非男非女根。或聋非男非女。亦五十色起除耳十及非男非女根。或盲聋非男非女四十色起。处十身十鼻十舌十梵。天于其生刹那四十九色起。处十眼十耳十身十命根九。无想天众生于其生刹那九色起。命根九。如是以生可知。

 

问云何以种种。答一切色成二种。所谓大细。于是十二色大内外色入。以有对义。余十八色细。以无对义。复二种色。所谓内外。于是五色成内眼等。五入以有境界义。余二十五外色以无境界义。复有二种色。命根不命根。于是八色名根。五内女根男根命根。以依义。余二十二非命根。以无依义。一切色成三种。所谓受色非受色有坏色。于是九色。有受八根及处色。以业报所成义。九色不受声入。身作口作色。轻色软色堪受持色老色。无常及眠。非业报所成义。余十二色有坏。彼以二种义。复有三种色。所谓可见有对。非可见。有对。不可见无对。于是一色可见有对。所谓色入。以见义以触义。十一色不可见有对。除色入余大色以。不见义以触义十。八色不可见无对。余细色不可见义。不可触义。一切色成四种。所谓自性色形色相色分别色。于是十九自性。色余十二大色。女根男根命根水界揣食处色眠色。以毕竟义。七形色。所谓身作口作色。轻色软色堪受持色受色相续自性色。以变三相色。色生色老色无常。以有为相义。一色分别色。所谓虚空界。以聚分别义。于是自性色。彼成分别。余无分别。如是以种种分别。问云何以一种当分别。答一切色非因非无因。因不相应。有缘有为。世所摄。有漏有缚。有结有流。有厄有盖。所触有趣。有烦恼无记无事。非心数心不相应。小欲界系不定非乘。不与乐共起。不与苦共起。不苦不乐共起。不令聚非不令聚非学非非学。非见所断。非思惟所断。如是以一种所胜可知。此谓色阴

 

问云何受阴。答以相一受。以彼心受持成一。由处二受。所谓身受意受。由自性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由法四受。善受不善受报受事受。由根五受。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由黑白六受。有漏乐受。无漏乐受。有漏苦受。无漏苦受。有漏不苦不乐受。无漏不苦不乐受。由门七受从眼触生受。从耳触生受。从鼻触生受。从舌触生受。从身触生受。从意界触生受。从意识界触生受。以广成。一百八受。六依爱起受。六依出离起受。六依爱忧起受。六依出离忧起受。六依爱舍起受。六依出离舍起受。此六六成三十六。于三时三三十六。此谓受阴

 

 

问云何想阴。答以想一相以心知事。以黑白二相。谓颠倒想。不颠倒想。以由不善三想。谓欲想嗔恚想害想。以由善三想。谓出离想不嗔恚想不害想。以不知义性处门四想。谓不净净想。于苦乐想。于无常常想。于无我我想。以由知义性处四想。不净想苦想无常想无我想。以由毗尼五想。于不净净想。于不净不净想。于净不净想。于净净想。疑想。以由事六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以由门七。想从眼触生。想从耳触生想。从鼻触生想。从舌触生想。从身触生想。从意界触生想。从意识界触生想。如是种种想可知。此谓想阴

 

问云何行阴。答触思觉观。喜心精进念。定慧命根盖。不贪不嗔惭愧。猗欲解脱舍作意。贪嗔恚无明慢。见调戏疑懈怠无惭无愧。除受想一切心数法行阴。

于是触者。是心触事。如日光触壁是其想处。思者是心动如作宅足种法。是其事门足处。觉者是口行如以心诵经。是彼想足处。观者。是心观事如随思义。是其觉足处。喜者是心欢喜如人得物。是其踊跃足处。心者是心清如咒令水清。彼四须陀洹分足处。精进者是心勇猛。如壮牛堪重。彼八事处足处。念者是心守护如持油钵。彼四念处足处。定者是心专一如殿里灯。彼四禅足处。慧者是心见如人有眼。彼四圣谛足处。命根者是无色法是寿命。如郁波罗水。彼名色足处。盖者是心恶止离。如人乐命离毒。彼四禅行足处。不贪者是心舍着。如得脱责。彼离出足处。不嗔者是心不嗔怒如猫皮。彼四无量足处。惭者是心羞耻。于作恶如憎恶屎尿。彼自身依足处。愧者是心畏于作恶。如畏官长。彼世依足处。猗者是心动摇灭。如夏热人冷水洗浴。彼喜足处。欲者乐作善如有信檀越。彼四如意足处。解脱者是心屈曲。如水流深处。彼觉观足处。舍者是心不去来。如人执称。彼精进等足处。作意者是心令起法则。如人执施。彼善不善足处。贪者是心摄受如我鸟。彼可爱可乐色足处。嗔恚者是心踊跃。如嗔毒蛇。彼十嗔恚处足处。无明者是心无所见如盲人。彼四颠倒足处。慢者是心举如共相扑。彼三种足处。见者是心取执。如盲人摸象。彼从他闻声不正忆足处。调者是心不寂寂。犹如沸水。彼速。精进足处。悔者是心退如爱不净。彼以作恶善退足处。疑者是心不一取执。如人行远国或于二道。彼不正作意足处。懈怠者是心懒堕。如蛇藏蛰。彼八懒处足处。无惭者是心于作恶无羞耻。如栴陀罗人。彼不恭敬足处。无愧者是心于作恶无畏。如恶王。彼六不恭敬足处。此谓行阴

 

问云何识阴。答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界意识界。于是眼识者。依眼缘色生识。是谓眼识。耳识者依耳缘声生识。是谓耳识。鼻识者依鼻缘香生识。是谓鼻识。舌识者依舌缘味生识。是谓舌识身识者依身。缘触生识。是谓身识。意界者依处五事依二事。五识若前后次第生识。此谓意界。意识界者。除此六识。余心。此谓意识界。此七识以三行所胜可知。如是以处事以事以法。

 

问云何以处事。答五识种种处种种事。意界及意识界。一处意界五事意识界。六事五识者。内法内处外事意界。内法外处外事意识界。内法外处。内事亦外事。六识者。初生处。初生事意识界。于入体刹那共生处。初以生处。于无色有无处一切事。如是以处事可知。

 

问云何以事。答五识一一受其境界。非一一次第生。不前不后生不散起。以五识不知所有法。除初起。以意界不知所有法。除意转。以六识。不安威仪。以迅速安之。以六识不受持身业口业。以六识不受善不善法。以迅速受之。以六识不入定不安详起。以迅速入定。以后分安详。以六识不终不生。或以后分。或以彼事终。以果报意识界生。以六识不眠不觉不见梦。以后分眠。以转意觉。以迅速梦见。如是以事可知。

 

问云何以法。答五识有觉有观。意界有觉有观。意识界设有觉有观。设无觉少观。设无觉无观。五识与舍共行。身识设与乐共行。设与苦共行。意识界设与喜共行。设与忧共行。设与舍共行。五识果报意界。设果报设方便。意识界设善设不善。设果报设方便。六识无因无起。世间法有漏有结。有缚有流有厄有盖。所触有取有烦恼。不以见所断。不以思惟所断。非为聚非非为聚。非学非非学。少欲界系。不定非乘。意识界一切坏。如是以法胜可知。此谓识阴。此谓五阴

 

复次此五阴。以四行所胜可知。如是以句义以相。以分别以摄。

 

问云何以句义。答色者现义。受者可受义。想者知义。行者作义。识者解义。阴者种类集义。如是以句义可知。

问云何以想。答色者自色相如见刺。彼四大足处。受者彼受相。如癞恶病。彼触足处。想者持相为相。如作像貌。彼触足处。行者和合为相如转轮。彼触足处。识者谓知相如知味。彼名色足处。如是以相可知。

问云何以分别。答三种阴分别。五阴五受阴五法阴。于是五阴者。一切有为法。五受阴者。一切有漏法。五法阴者。戒阴定阴慧阴解脱阴解脱知见阴。于此五受阴是可乐。如是以分别可知。

问云何以摄。答三种摄。入摄界摄谛摄。于是色阴十一入所摄。三阴法入所摄。识阴意入所摄。色阴十一界所摄。三阴法界所摄。识阴七界所摄。戒阴定阴慧阴解脱知见阴。法入及法界所摄。解脱阴法入及意入。及法界意识界所摄。五阴或谛所摄。或非谛所摄。五受阴苦谛及习谛所摄。戒阴定阴慧阴道谛所摄。解脱阴非谛所摄。解脱知见阴苦谛所摄。有法是阴所摄。非谛所摄。有法是谛所摄。非阴所摄。有法是阴所摄。亦谛所摄。有法非阴所摄。亦非谛所摄。于是非根所缚色。及与道相应。沙门果是阴所摄。非谛所摄。泥洹是谛所摄。非阴所摄。三谛是阴所摄。亦谛所摄。制者非阴所摄。亦非谛所摄。如是以行。于阴知分别方便。此谓阴方便(阴方便已竟)

 

问云何入方便。答十二入。眼入色入。耳入声入。鼻入香入。舌入味入。身入触入。意入法入。于是眼入者。是界清净以是见色。色入者。界色形摸是眼境界。耳入者。是界清净以是闻声。声入者。是界鸣耳境界。鼻入者。是界清净以是嗅香。香入者。界香鼻境界。舌入者。是界清净以是知味。味入者。是界气味舌境界。身入者。是界清净以是触细滑。触入者。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坚软冷暖身境界。意入者。是七识界。法入者。是三无色阴及十八细色及泥洹。此谓十二入。复次此十二入。以五行所胜可知。如是以句义。以境界以缘。以彼夹胜心起以摄。

问云何以句义。答眼者见义。色者现义。耳者闻义。声者鸣义。鼻者嗅义。香者芳义。舌者尝义。味者气味为义。身者正持义。触者可触义。意者知义。法者无命义。入者无色法门义。处义受持义。如是以句义可知。

 

问云何以境界。答眼耳不至境界。鼻舌身至境界。意俱境界。复有说。耳者至境界。何故唯有近障不闻声。如说咒术。复说眼者于其自境界至境界。何故壁外不见。如是以境界可知。

 

问云何以缘。答缘眼色光。作意生眼识。于是眼者为眼识。以四缘成缘。初生依根有缘色者。以三缘成缘。初生事有缘光者。以三缘成缘。初生依有缘作意者。以二缘成缘。次第非有缘。缘耳声空作。意得生耳识。以此分别当分别。缘鼻香风作意。得生鼻识。缘舌味水作意。得生舌识。缘身触作。意得生身识。缘意法解脱作意。得生意识。

于是意者是后分心。法者是法事。此成四种。六内入过去现在未来第一种。五外入过去未来现在离除非入根。是第二种。法入第三种。十一种制名者。所谓众生方时犯罪。头陀一切相。无所有入定事灭禅定。实思惟不实思惟。是第四种。此谓法事。专心者心随如昱。作意者于意门转意。识者速心。于是意者为意识以依缘成缘。法者以事缘成缘。解脱者以依缘成缘。作意者以二缘成缘。次第缘有缘。如是以缘可知。

 

问云何以夹胜心起。于眼门成三种。除夹上中下。于是上事。以夹成七心。无间生阿毗地狱。从有分心。转见心。所受心。分别心。令起心。速心。彼事心。于是有分心者。是于此有根心如牵缕。转心者。于眼门色事夹缘故。以缘展转诸界。依处有分心成起。有分心次第。彼为见色事成转生转心。转心次第依眼应转。现得见生见心。见心次第已见以心。现受生受心。受心次第以受义。现分别生分别心。分别心次第以分别义。现令起生令起心。令起心次第以令起义。由业心速行。速行心次第。以速行义。不以方便生彼事果报心。从彼更度有分心。

 

问何譬喻。答如王殿上闭城门卧。伛女摩王足。夫人坐。大臣及直阁列在王前。聋人守门依城门住。时守园人取庵罗果打门。王闻声觉王。敕偻女。汝当开门。偻女即奉命。以相貌语聋人言。聋人解意。即开城门。见庵罗菓。王捉刀。女受菓将入现于大臣。大臣授与夫人。夫人洗净。或熟或生。各安一处。然后奉王。王得食之。食已即说彼功德非功德。还复更眠。

 

如是如王卧。如有分心可知。如守园人取庵罗菓打门。如是于眼门色事夹可知。如王闻彼声王觉。教伛女开门。如是以缘展转界。依处有分心起可知。如伛女以相貌教聋人开门。如是转心可知。如聋人开门见庵罗菓。如是眼识可知。如捉刀女受彼菓将现大臣。如是受持心可知。如大臣取菓授与夫人。如是分别心可知。如夫人洗净。或熟或生各安一处然后与王。如是令起心可知。如王食彼菓。如是速心可知。如王食已说彼功德非功德利。如是彼事果报心可知。如王更眠。如是有分心度可知。

于是眼门以中事夹。速心无间度彼有心。以夹下事。令起心无间度有分心。如是余于门可知。于意门无事夹。以作意缘以解脱行。于意门成取事。

于是于上事三心生。有分心转心速心。彼事心于中及下事二心生。转心及速心。于是可爱不可爱中事。以种种缘种种受可知。以正作意非正作意。缘种种善不善可知。如是彼夹胜心起可知。

 

问云何以摄。答三种摄。阴摄界摄谛摄。于是十入色阴所摄。意入识阴所摄。法入除泥洹四阴所摄。十一入十一界所摄。意入七界所摄。五内入苦谛所摄。五外入。或苦谛所摄。或非苦谛所摄。意入或苦谛所摄。或非苦谛所摄。法入或四谛所摄。或非苦谛所摄。如是所摄可知。如是以此行。于入智令起方便。此谓入方便(入方便已竟)

 

问云何界方便。答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于是眼清净眼界。色形色界。眼识眼识界。如是余可知。于五门转事。意界受果报。意界唯法入。除法界六识界。余心意识界。余如入广说。于是十界色阴所摄。法界除泥洹四阴所摄。七界识阴所摄。十一界十一入所摄。七界意入所摄。十一界苦谛所摄。五界或苦谛所摄。或非谛所摄。法界四谛所摄。或非谛所摄。意识界或苦谛所摄。或非谛所摄。

 

问云何说化境界。答唯此法阴入界为境界。诸说法种类和合相为阴说门相为入。说自性相为界。复次世尊为利根人。以阴门说苦谛。为中根人以入门说苦谛。为钝根人以界门说苦谛。复次于名著相人。以略说色。以分别名说阴。为着色相人。以分别色以略说名说入。于名色着相人。以名色分别说界。复次说自性处说阴说处事说入。以处事说心起说界。以如是等行界分别方便。此谓界方便(界方便已竟)

 

问云何因缘方便。答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皆苦阴起。唯以无明灭则行灭。以行灭则识灭。以识灭则名色灭。以名色灭则六入灭。以六入灭则触灭。以触灭则受灭。以受灭则爱灭。以爱灭则取灭。以取灭则有灭。以有灭则生灭。以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苦阴皆成灭。于是无明者。不知四谛。行者身口意业。识者入胎一念心名识。名色者共相续心起心数法。及迦罗逻色。六入者六内入。触者六触身。受者六受身。爱者六爱身。取者四取。有者是业能起欲色无色有。生者于有阴起。老者阴熟。死者阴散坏。

 

问何故无明缘行。何故生缘老死。答于此无间凡夫。于四谛不知故。五受阴长夜乐着我物。成彼所触。此我物此我身如是有乐着乐。和合为有思惟。彼思惟使非智所处。为得有成住于有。如种在耕熟田。无彼识为有灭。此谓无明缘行。彼无明所起行。思入有着于有相事成为聚。于转有起相续。识于有随心非断。是故行缘识。如除日无光明。住地增长。如是除识无名色。于无体住增长。如荻相猗展转相依。是故识缘名色。依处余名共生起。意入增长依名命四大。及食时缘余五入起增长。非余此缘。是故名色缘六入。余根境界识和合起触。是故六入缘触。以触受或苦或乐。或不苦不乐。非所触。是故触缘受。痴凡夫受乐成着。复更觅受苦。彼对治觅乐。若受不苦不乐受舍。是故受缘爱。以渴爱急取爱处。是故爱缘取。彼有取作事为有种。是故取缘有。以如业所胜生于诸趣。是故有生。以生成老死。是故生缘老死。如谷为种缘。如是无明缘行可知。如种为牙缘。如是行缘识可知。如牙为叶缘。如是识缘名色可知。如叶为枝缘。如是名色缘六入可知。如枝为树缘。如是六入缘触可知。如树为花缘。如是触缘受可知。如花为汁缘。如是受缘爱可知。如汁为米缘。如是爱缘取可知。如米为种缘。如是取缘有可知。如种为牙缘。有如是缘生可知。如是起种种相续。如是前际不可知。后际亦不可知。如是生无明为初因缘相续。其前际不可知。后际亦不可知。问无明何缘。答唯无明为无明缘。使为缠缘缠为使缘。初为初后为后。复次一切诸烦恼。成无明缘。如佛所说。从漏集起无明集。复次如一心法。以眼见色。痴人起爱。于此时净乐者心痴。此谓无明。思着是无明缘行。心着此行缘识。知相应心数法。及彼所造色。是识缘名色。从受生喜。缘喜故。喜色缘故。诸根清净。是名色缘六入。无明触是六入缘触。喜触缘受欲。受缘爱以着取净乐。是爱缘取。以着思是取缘有。彼法起是有缘生。住已是老念散坏是死。如是于一刹那。成十二因缘。

 

问彼十二因缘分几名烦恼几名业。几果报几过去几未来几现在。几因缘。几已起。云何因缘。云何因缘法。此二何差别。何因缘染性。

答三烦恼。无明爱。取二业。行有。余七果报。于是名烦恼者。成因为有后生。如画师色。其事不自生。如画师色事。烦恼令起。有缘得生。如种种色。二过去无明及行。二未来生老死。余八现在。如是以取三时无始生死相续可知。十二分因缘者不应说。除十二因缘。亦不应说。

尔时云何因缘。此十二法如次第展转因故。此谓因缘起。十二因缘分已起法。此二何差别者。因缘者诸行异。非成就不可说。或有为或无为。不应说。以起因缘法行。已成就有为。此二法差别。何因缘染性者。以是行以是相。成无明行。缘彼行彼相彼性。彼圣人不他缘。以慧明通达。如是一切此谓因缘染性。

复次此因缘。以七行可知。如是以三节以四略。以二十行。以轮以牵。以分别以相摄。

云何以三节。诸行及识。其间第一节。受及爱彼间第二节。有及生。彼间第三节。于过去以业烦恼缘现在果报。是第一节。以现在果报。缘现在烦恼。第二节。以现在烦恼。缘未来果报。第三节。第一及第三因果节及有节。第二节果因节非有节。有节者何义。答终无间未度阴入界。以初业烦恼缘故。于诸趣更有生。此谓有生节。

 

问云何成。答彼入无明爱。相应以造功德。恶业凡夫。彼于此时谓死。以死受苦。卧置死人处。不见此世。不见彼世。失念不得念。是时受生苦。意念智成退。身勇猛成退。诸根渐渐失。从身或上或下。命根失燥失。如多罗叶燥。于此时如眠梦。以叶四法起。业业相趣趣相。云何业。是其所造。或功德或非功德。或重或轻或多或少。如近其初所造。彼业即起。业相者。彼处所依造业。彼处即起。业伴侣业相起。彼于时或如现作业。趣者以功德缘善趣起。以非功德缘恶趣起。名趣相者。入胎时三事和合得生。化生者依处处生。是其所生处起。或宫殿或坐处。或山或树或江。随其趣及共取相起。彼于此时往彼。或倚或坐或卧。见彼或取。彼于此时。初所造业及业相。或趣及趣相。作事以速心现起灭。命终去速心无间。共命根灭成终。终心无间次第。以速心起。唯彼业或彼业相。或趣或取相。作事果报心处度于后有。如灯燃灯。如从火珠出火。彼节心起故如伴侣。于母腹依父母不净。三十色业所成成起。处身有十。彼于老刹那无心过节。四十六色成起。业所造三十食节所成。二色及八无心过节色。于老刹那共第二心。五十四色成起。业所成三十食时所成。三色及八如是起。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成有节。于是成三节可知。

问云何以四略。答无明行于过去业烦恼略。识名色六入触受。于现在果报略。爱取有于现在业烦恼略。生老死于未来果报略。如是以四略可知。

问云何以二十行。答以取无明过去爱及取。以烦恼相成所取。以取行过去有以业相成所取。以取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以果报相生及老死成所取。以取爱取现在以烦恼相成所取。以取有现在行以业相成所取。以取生老死未来识名色六入触受成所取。此二十四法。以取其成就成二十。如阿毗昙所说。于初业有痴是无明。聚是行。着是爱。觅是取。思是有。此五法于此生有。初所作业是其缘。不了识入痴是无明。聚是行。着是爱。觅是取。思是有。此五法于此业有。为未来生时缘。未来生时识度。是名色清净。是入所触是触取是受。此二法于未来生有。于此所作业是其缘。如是以二十行可知。云何以轮。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如是皆苦阴起于此皆苦阴无知。此谓无明。无明缘行者。复如是以轮可知。

云何以牵。二牵。所谓无明所初。及老死所初。于是。问云何无明所初。答是说次第。云何老死所初。是度次第。复次无明所初。是有边际面未来知道。老死所初者。初边际面过去知道。如是以牵可知。

问云何以分别。答二种因缘。世间因缘。及出世因缘。于是无明所初。是世因缘。

问云何出世因缘。答苦依苦。信依信。喜依喜。踊跃依踊跃。倚依倚。乐依乐。定依定。如实知见依如实知见。厌患依厌患。无欲依无欲。解脱依解脱灭智。此谓出世因缘。复说四种因缘。业烦恼为因。种为因。有作。共业为因。问云何业烦恼为因答无明所初。

云何种为因。如种牙相续。云何有作。如化色。云何共业为因。如地雪山海日月。复有说。非此共业因。是诸色心法。时节为因。无有共业。如世尊说偈

业不与他共是藏他不偷

人所作功德其自得善报

如是分别可知。

问云何以相摄。答四种相摄。阴相摄。入相摄。界相摄。谛相摄。于是无明行触爱取有行阴所摄。识识阴所摄。名色四阴所摄。六入二阴所摄。受受阴所摄。生老死色阴所摄。及行阴所摄。无明行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法入所摄。识意入所摄。名色五内入所摄。六入六内入所摄。无明行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法界所摄。识意识界所摄。名色五界所摄。六入十二谛所摄。无明爱取十谛所摄。余九苦谛所摄。出世因缘道分道谛所摄。因缘灭灭谛所摄。如是以相摄可知。如是以行因缘方便可知。此谓因缘方便(因缘方便已竟)

 

问云何圣谛方便。答谓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

 

问云何苦圣谛。答生苦老苦死苦。忧苦忧悲苦恼苦。苦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以略五受阴苦。生苦者。于众生种类诸阴起。此一切苦集义。老苦者。以生诸界熟。此失力色诸根念慧义。死苦者。寿命灭作畏怖义。忧苦者。至苦处心畏惧。此内烧义。忧悲苦者。苦至语言。此内外烧义。苦苦者。身苦此因苦身义。恼苦者。心苦此因苦心义。怨憎会苦者。与不可爱众生共和合。此作苦义。爱别离苦者。与可爱众生共分散离别。此作忧苦义。求不得苦者。乐得与不可爱别离乐可爱和合。彼不得失乐义。

已略说五受阴苦者。不离五受阴苦。是故以略五受阴苦。问云何五受阴。答色受阴痛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如阴方便广说。如是可知。于是二种苦处苦自性苦。于是生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以略五受阴苦。此谓处苦。忧苦忧悲苦恼苦。此谓自性苦。三种苦者。苦苦坏苦行苦。于是身苦心苦。是谓苦苦。有漏乐受彼处坏。是谓坏苦。五受阴行苦。此谓苦圣谛。

 

问云何苦集圣谛。答爱令复生。与欲共起。处处起。如是欲爱有爱不有爱。此爱令复生者。有爱多成令有生爱。苦集者。唯爱不共故说苦集。与欲共起者。唯爱令欢喜名起。令染名染。共染起喜。起者是处处令身性起。是处欢喜。是处可爱色。是处欢喜。如是欲爱有爱非有爱。除有爱及不有爱。余爱是欲爱。有爱者与常见共起。非有爱者与断见共起。此谓苦集圣谛。

 

问云何苦灭圣谛。答唯爱灭无余。舍远离解脱无处。此谓苦灭圣谛。问不然此亦集灭。何故世尊说苦因灭。答苦因灭故成不生灭。应作证义。是故集灭。世尊说苦灭。

 

问云何苦灭道圣谛。

答此八正分道。如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者四谛智。正思惟者是三善思惟。正语者离四恶行。正业者是离三恶行。正命者离邪命。正精进者四正勤。正念者四念处。正定者四禅。

复次若修行圣道。于泥洹知见。此谓正见。唯于泥洹觉是正思惟。彼断邪语是正语。断邪业是正业。彼断邪命是正命。断邪精进是正精进。于泥洹念是正念。于泥洹专心是正定。于是慧根。慧力慧如意足。择法觉分。成入内正见。精进根。精进力。精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觉分。四正勤。成入内精进。念根念力念觉分四念处。成入内正念。定根定力。心如意足。信根信力。定觉分。喜觉分。猗觉分。舍觉分。成入内正定。如是三十七菩提法。成入八正道内。此谓苦灭道圣谛。此谓四圣谛。

 

问何故说四圣谛不三不五。答一切疑。为世间出世间果因故成四。问云何世谛果苦集世谛因果。灭出世谛果。道出世谛因。是故四不三不五。复次应知应断应证应修。以四句故成四。此四圣谛以十一行可胜可知。如是以句义以相以次第以略以譬喻以分别以数以一以种种以次第广以相摄。

 

问云何以句义。答圣谛者。圣人所说名圣谛。通达彼故成圣谛。谛者如是义。不异义。自相不异义。苦者果义。集者因义。灭者随灭义。道者见第一义。如是以句义可知。

 

问云何以相。答苦者过患相。集者因相。灭者不生相。道者方便相。复次苦者逼恼相忧相有为相有边相。集者聚相因缘相和合相着相。灭者出离相寂寂相无为相醍醐相。道者乘相令到相见相依相。如是异相可知。

 

问云何以次第。答以粗义及证义。初说苦谛。此苦以此生第二集。此集灭是此苦灭。第三灭。此方便为实灭。第四说道。如明了医。初见病源后问病缘。为灭病故如病说药。如是病如苦可知。如是病因缘如集可知。如是病尽如脱灭可知。如是药如道可知。如是以次第可知。

 

问云何以略。答生是苦。令生是集。苦止是灭。令止是道。烦恼处是苦。烦恼是集。断烦恼是灭。断方便是道。苦能起开身见门。集能起开断见门。灭能起开常见门。道能起开邪见门。如是以略可知。

 

问云何以譬喻。答如毒树如是苦可知。如种如是集可知。如是烧种。如是灭可知。如火如是道可知。如此岸有苦有怖畏。如是苦可知。如流如是集可知。如彼岸无苦无怖畏。如是灭可知。如船能渡。如是道可知。如担担如是苦可知。如取担如是集可知。如置担如是灭可知。如置担方便如是道可知。如是以譬喻可知。

 

问云何以分别可知。答四种谛。语谛。各各谛。第一义谛。圣谛。于是说实语非不实。是谓语谛。于各各谛大入诸见。此谓各各谛。彼谛比丘妄语愚痴法。彼不妄语愚痴法。是谛。泥洹者是第一义谛。是圣人所修行。是圣谛于此所乐圣谛。如是以分别可知。

 

问云何以数可知。答除爱于三地善不善无记法是苦谛。爱是集谛。断彼是灭谛。八分道是道谛。复次除爱余烦恼。于第三地善不善无记法是苦谛。爱及余烦恼是集谛。断彼是灭谛。道者是道谛。复次除爱余烦恼一切不善。于三地善有记法是苦谛。爱及与烦恼一切不善是集谛。断彼是灭谛。道是道谛。复次除爱与烦恼及一切不善。于三地不善。于三地无记法是苦谛。爱及余烦恼及一切不善。于三地善此集谛。断彼是灭谛。道是道谛。于是觅有气味义是爱。集有结使义。余烦恼是集。以可断义。以令起有义。一切不善是集。以令有义。于三地善法是集。于是爱及余烦恼是集。一切不善于三地及善。或苦谛或集谛。逼恼忧有为有边相故成苦谛。聚因缘着和合相故成集谛。如是以数可知。

问云何以一可知。答此四谛以四行成一。以谛义以如义以法义以空义。如是以一可知。

问云何以种种可知。答二谛。世谛出世谛。世谛者有漏有结有缚有流有厄有盖可触。有取有烦恼。所谓苦及集。出世谛者。无漏无结无缚无流无厄无盖不可触无取无烦恼。所谓灭道。三谛有为。灭谛无为。三谛无色。苦谛有色无色。集谛不善。道谛善。灭谛无记。苦谛善不善无记。苦谛可知。集谛可断。灭谛可证。道谛应修。如是以种种可知。

问云何以次第广。答以一种。有识身是苦。集我慢。断彼是灭。身念是道。以二种。名色是苦。是无明有爱是集。断彼是灭。奢摩他毗婆舍那是道。以三种成。所谓苦苦是苦谛。三不善根是集。断彼是灭。戒定慧是道。以四种成。四身性处是苦。四颠倒是集。断颠倒是灭。四念处。是道。以五种成。五趣是苦。五盖是集。断盖是灭。五根是道。以六种成。六触入是苦。六爱身是集。断爱身是灭。六出离法是道。以七种成。七识住是苦。七使是集。断七使是灭。七菩提分是道。以八种成。八世间法是苦。八邪边是集。断八邪边是灭。八正分是道。以九种成。九众生居是苦。九爱根法是集。断彼是灭。九正作意根法是道。以十种成。十方行是苦。十结使是集。断结是灭。十想是道。如是以次第广可知。

问云何以摄。答三种摄。阴摄入摄界摄。于是苦谛五阴所摄。集谛及道谛行阴所摄。灭谛非阴所摄。苦谛十二入所摄。三谛法入所摄。苦谛十八界所摄。三谛法界所摄。如是以摄可知。以此行于圣谛知令起。此谓圣谛方便(圣谛方便已竟)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分别定品第四

分别定品第四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问尔时净戒坐禅人。已行头陀受成就胜善处。当何所作。答令定起。

 

问何定何相何味何起何处。何人受禅解脱定。正受何差别。几定因可见。以此起定。障定有几法。几定功德。定几众具。几种定。

 

云何起定。答定者有清净心。一向精进与寂静功德等。正真住不乱。此谓定。

复次烦恼猛风无倾心虑。如殿里灯光焰不动。如阿毗昙说。若心正住无所攀缘。亦不动乱。寂静无著。正定定根定力。此谓为定。

云何相何味何起何处。心住是相伏怨是味。寂静是起。于染不着心得解脱。是名为处。

何人受定。谓受心数等方便定等。如手执称。令心心数等。如钵中油。念与精进等行为定。犹如四马齐力牵车。思惟等为定。如彼箭师注心调直。以除怨故。如药消毒。如毗昙说。敛摄是定义。从是定义满是定义。

 

禅者四禅。谓初禅等。

解脱者。谓八解脱。内有色想外观色等。

定者三定。谓有觉有观等。正受者。谓九次第正受。

 

云何为禅。思惟事故。思惟怨故。心喜乐故。离障解脱故。令平等故。方便发定故。得自在故。不以一义住正受故。乐起定故。解脱正受者。

 

几功德令定得。起见四功德令定得起。

云何为四。现见法乐乐住。以观乐事。神通现证有具足。

何者现见法乐乐住。谓人得定。能生无漏。心起悦味。受出世乐。现见法乐乐住。是故世尊说。彼此身从静生喜。使得清凉。令渐圆满具足成就等。如佛告比丘。我先作尼干。七日七夜身不动摇。口不言说默然端住。一向受乐。是谓于圣法现见法乐乐住。

以观乐事者。谓坐禅人得心定事。无有盖缠。调柔堪受持。观见阴入界等。自性安乐。是故世尊教诸比丘。应当修行。如是一切以心依如实知。

神通现证者。已得定人依证五通。谓如意天耳他心宿命天眼。是故世尊说。已得心定随宜转变。如是一切令得如意。有具足者。已得定人未到无学。终令不退。由定得报。得色无色有具足。如佛所说。少修初禅得梵天眷属。如是种类一切生彼。如是一切此四功德。能生彼定。一一当起。

 

障定有几者。谓八法。欲欲嗔恚。懈怠睡眠。调戏疑惑。无明无喜乐。一切恶法是障法。

 

几定因者。谓有八法。是因出离不嗔。明相不乱。一切善法令心欢喜。能生法智。是为定因。几定资者。谓有七种戒。众具知足。覆蔽根门。节量饮食。初中后夜而不睡眠。常念智慧。住处静寂。

 

定有几种者。定有二种。一世间定。二出世间定。圣果所得。谓出世定。余名世定。其世间定。是有漏有结有缚。是流是厄是盖是戒盗见盗。是取是烦恼。此谓世间定。与此相违名出世定。

复次定有二种。邪定正定。云何邪定。不善一心。是谓邪定。若善一心。是谓正定。邪定当断。正定应修。

复次定有二种。外定安定。彼彼定初分此谓外定。性除无间此谓安定。

复次定有三种。有觉有观定。无觉少观定。无觉无观定。云何有觉有观。谓初禅有觉有观。二禅无觉少观。余禅无觉无观。

复次定有三种。谓共喜生定。共乐生定。共舍生定。初禅二禅谓共喜生。三禅谓共乐生。四禅谓共舍生。

复次定有三种。善定报定事定。云何善定。圣道学人及凡夫。修色无色定。是谓善定。圣果学人凡夫生。色无色界。是谓报定。无学人受色无色定。是谓事定。

复次定有四种。欲定色定无色定无所受定。谓彼彼行正受行。是谓欲定。四禅是谓色定。四无色定及善业报。此谓无色定。四道果谓无所受定。

又定有四种修行。谓苦修行钝智。苦修行利智。乐修行利智。乐修行钝智。此四人一者密烦恼。二者疎烦恼。三者利根。四者钝根。于密烦恼人。钝根苦修行。钝智得定。密烦恼利根苦修行。利智得定。疎烦恼人钝根乐修行。钝智得定。疎烦恼利根乐修行。利智得定。于是密烦恼人。已密烦恼故。苦折伏烦恼。是故苦修行钝根人。以钝根故。久积禅行觉钝智。是故名钝智。以此方便。一切应分别。

复次定有四种。谓小定小事。小定无量事。无量定小事。无量定无量事。云何小定小事。定不随心所得。定小精进。此谓小定小事。云何小定无量事。定不随心所得。彼事大精进。此谓小定无量事。云何无量定小事。定随心所得。彼事小精进。此谓无量定小事。云何无量定无量事。定已随心所得。彼事大精进。此谓无量定无量事。

复次定有四种。欲定精进定心定慧定。欲定者。依欲修得。谓为欲定。依精进得。谓精进定。依心修得。谓为心定。依慧修得。谓为慧定。

复次定有四种。有定是佛所得。非声闻所得。有定声闻所得。非佛所得。有定是佛所得及声闻所得。有定非佛所得非声闻所得。大悲定双变定。是佛所得。非声闻所得。学果定是声闻所得。非佛所得。九次第定无学果定。佛所得及声闻得。无想定非佛所得非声闻得。复次定有四种。有定为起不为灭。有定为灭不为起。有定为起为灭。有定不为起亦不为灭。问云何为起不为灭。答欲界善不善定。此谓为起不为灭。四圣道定。是为灭不为起。学及凡夫色无色善定。为起亦为灭。一切果定及事定。非为起非为灭。

复次定有四种。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离于五盖成就觉观。喜乐一心。此谓初禅。离于觉观成就三枝。离喜成就二枝。离乐舍一心成就第四禅。

复次定有五种。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禅。五禅者为五枝。觉观喜乐一心离五盖成就五枝。是谓初禅。离觉成就四枝。是谓二禅。离喜成就二枝。是谓三禅。离乐成就二分。谓第四禅。所谓舍一心。

问何故说四禅及五禅。答由二人报故。第二禅二种。谓无觉无观无觉少观。

问是谁坐禅人。令初禅自在起第二禅。答于粗觉观摄念思惟。复知觉过患令起无觉观第二禅。是其修四禅次第。复有一人已令初禅自在现起第二禅。于粗觉摄念思惟。唯知觉过患见无觉少观起第二禅。是其受五禅次第。是故说于五禅。

复五种定。谓五分正受。喜满乐满心满光满观想。于是初禅二禅喜满。于是三禅乐满。于他心智是名心满。于天眼通是名光满。从彼彼定起观智是名观想。

复次定有五种。谓五智正定。此现在乐亦未来乐报。依身智起此定。是圣所行无烦恼。此定慧人修习此定。寂寂快乐。猗所得成就无二。不伏生死。此定寂寂最乐。猗所一性所得。非伏生死我。此定念入念起依身智起。复次已分别行处已。分别修行事及下中上。

以如是定有多种。可知一切诸定皆入四定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乐品

绘图版·乐品

1


那些无憎怨者,活在敌人群中也安乐。

我等实乐生,憎怨中无僧。
于僧怨人中,我等无憎住。

2


那健康者在病人群中确实舒适的活着。

我等实乐生,疾病中无病。
于疾病人中,我等无病住。

3


在充满贪欲的人群中,无贪欲者活得很安乐。

我等实乐生,贪欲中无欲。
于贪欲人中,我等无欲住。

4


我们象天人一样,无障碍、快乐的活着。

我等实乐生,我等无物障,
我等乐为食,如光音天人。

5


胜利招惹憎怨,失败堕入苦恼。舍弃胜败常住安乐。

胜利生憎怨,败者住苦恼。
胜败两俱舍,和静住安乐。

6


无火如贪欲,无恶如嗔恨,无苦如五蕴,无乐胜涅盘。

无火如贪欲,无恶如嗔恨,
无苦如五蕴,无乐胜寂静。

7

 
饥饿是最大的疾病,轮回是最大的苦,涅盘是最上的安乐。

饥为最大病,行为最大苦;
如实知此已,涅槃乐最上。

8


健康是最上的利益,知足是最上的财富,涅盘是最上的安乐。

无病最上利,知足最上财,
信赖最上亲,涅槃最上乐。

9


理解独居和寂静,喜欢于佛法,远离畏怖得到安乐。

已饮独居味,以及寂静味,
喜饮于法味,离怖畏去恶。

10


避免与愚痴者交游,与圣者为伍将给您带来快乐。

善哉见圣者,与彼同住乐。
由不见愚人,彼即常欢乐。

11


与愚痴者为伍,带来痛苦。与智者为伍如同亲戚般是快乐的来源。

与愚者同行,长时处忧悲。
与愚同住苦,如与敌同居。
与智者同住,乐如会亲族。

12


象月亮循着一定的轨道,你应和稳健的智者结交。

贤者智者多闻者,持戒虔诚与圣者,
从斯善人贤慧游,犹如月从于星道。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千品

绘图版·千品

1

一句有意义的话,能令人平静;胜过千言万语。

虽诵一千言,若无义理者,
不如一义语,闻已得寂静。

2

一千句无意义的诗偈,不如一句能令人清净的诗偈。

虽诵千句偈,若无义理者,
不如一句偈,闻已得寂静。

3

一句有意义的话,能令人平静;胜过千言万语。

虽诵一千言,若无义理者,
不如一义语,闻已得寂静。

4

战胜自己,胜于战胜战场上的千万敌人。

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
未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

5

战胜自己是超级的胜利。

能克制自己,过于胜他人。
若有克己者,常行自节制。

6

战胜自己者,不再为恶魔或其他任何神灵所颠倒。

天神乾闼婆,魔王并梵天,
皆遭于败北,不能胜彼人。

7

供养贤者瞬间的功德,胜于百年的祭祀。

月月投千金,供牺牲百年,
不如须臾间,供养修己者,
彼如是供养,胜祭祀百年。

8

供养一位有修养的人,胜过百年的祭祀。

若人一百年,事火于林中,
不如须臾间,供养修己者,
彼如是供养,胜祭祀百年。

9

一年的祭祀和祈福,所获得的功德不及礼敬贤者的四分一。

若人于世间,施舍或供养,
求福一周年,如是诸功德,
不及四分一,礼敬正直者。

10

尊老敬贤者,将获得四种利益--寿、美、乐、力的增长。

好乐敬礼者,常尊于长老,
四法得增长:寿美乐与力。

11

有道德和智慧的活一日,胜于那纵欲和罪恶地活一百年。

若人寿百岁---破戒无三昧,

不如生一日---持戒修禅定。

12

一句有意义的话,能令人平静;胜过千言万语。

虽诵一千言,若无义理者,
不如一义语,闻已得寂静。

13

一日努力的生活,比百年堕落的生活来得神圣。

若人寿百岁──怠惰不精进,
不如生一日──励力行精进。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头陀品第三

头陀品第三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问尔时净戒坐禅人,心欲成就胜善功德,又为欲得头陀功德,当如是成就。

何故受此头陀功德。答为坐禅人性不一种。为于少欲。为于知足。为于无疑。为于灭爱。为欲增长勇猛精进。为自少营不受外施。为于安住。为断所著守护戒善。是诸定众具。是初圣种。是胜功德观。

何者为头陀。有十三法二法衣相应。谓粪扫衣及三衣五法乞食相应。谓乞食次第乞食。一坐食节量食。时后不食。五法坐卧相应。一无事处坐。二树下坐。三露地坐。四冢间坐。五遇得处。坐一勇猛相应有一种。谓常坐不卧。

云何粪扫衣。答性能受持是谓为性。余亦如是。

云何受粪扫衣。断居士施。

云何受三衣。谓断长衣。

云何乞食。谓断他请。

云何次第乞食。谓断超越乞。

云何一坐食。谓不再坐。

云何节量食。断于贪恣。

云何时后不食。谓断于后望。

云何无事处坐。断聚落住。

云何树下坐。断屋舍住。

云何露地坐。断众覆处。

云何冢间坐。断余胜处。

云何遇得坐。断贪乐处。

云何常坐不卧。谓离寝寐。

何故受粪扫衣。见居士衣有求乞等过。复见受持纳衣功德。我见如是断居士施故受纳衣。云何受纳衣功德。以似居士衣受持无阙。得不由他失亦不忧。心无贪染盗贼不取。足用常用少所经营。善人所习是行无疑。胜善相应现法乐住。令人欣慕使得正受。是纳衣功德。佛所称叹。

问纳衣有几。何人受持。何因而失。答纳衣有二种。一无主守护。二世人所弃。或于冢间。或于粪扫。或于市肆。或于道路。拾剪浣染掩缉裁缝成就受持。此谓无主。或剪凿之余。牛鼠所啮。或火所烧。或人所掷。施覆尸衣及外道服。此谓世人所弃。

云何受粪扫衣。若比丘断居士施。是谓受粪扫衣。云何失。若比丘受居士施。此谓失纳衣。

 

云何受三衣。为有长衣应须净施守护受着。知是等过。见三衣功德。我从今日弃舍长衣故受三衣。云何受三衣功德。善人所行离畜游长。少于营造约身知足。如鸟飞空无所顾恋。善人所习是法无疑。

问云何名三衣。云何为受。云何为失。答谓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此谓三衣。云何受三衣。若比丘不畜盈长。是受三衣。若受四衣。是名为失。

 

云何受乞食。若受他请则妨自业。不为悦人。不与非法比丘接膝共坐。知是过患。复见乞食功德。我从今日断受他请。受乞食法。云何乞食功德。依心所愿进止自由。不希供饍。消除懈怠。断灭憍慢不贪滋味。饶益众生。常于四方心无限碍。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请有几种。云何为受。云何为失。答请有三种。一似食请。二就请。三过请。除此三种请受乞食。若受三请是失乞食。云何受次第乞食。若于次第处得多美味则不重往。若其重往则受常食。若有疑处亦应远离。知是过患。复见次第功德。我从今日舍非次乞受次第乞。云何次第乞功德。以平等心饶益一切。除憎嫉恶断游狎过。不喜唤召不乐多语。远人宅舍。离于疾行。如月希现人所瞻仰。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云何名次第乞。云何为受。云何为失。答若比丘始行乞食入于聚落。从最后家以为初次。此谓次第行乞。云何为失。谓超越邻比是名为失。

 

云何受一坐食。谓于二坐处数坐数受食数洗钵。与此相违名一坐食。善人所行是业无疑。知如是过。见一坐食功德。是故应受。我从今日舍二坐食一坐食。云何一坐食功德。不多不少不贪不净施。无诸病恼起居无妨。自事安乐。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云何受一坐食。云何为边。云何为失。答边有三种。谓坐边水边食边。云何坐边。食已犹坐。受水洗钵不得更食。此谓水边。云何食边。若于揣食生最后想。若吞不更食。此谓食边。若经二坐则失一食。除水药等。诸佛所叹。此谓食边。

 

云何受节量食。若飡饮无度增身睡重。常生贪乐为腹无厌。知是过已。见节量功德。我从今日断不贪恣受节量食。云何节食功德。筹量所食不恣于腹。多食增羸。知而不乐。除贪灭病断诸懈怠。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云何受节量食。云何为失。答若受饭食应自思惟。所须多少。以为常准。不取长食。善知筹量断无期度。谓节量食。若不如是此则为失。

 

云何受时后不食。断于望想离于长食。知是过患。见时后不食功德。我从今日断于长食。受时后不食。云何时后不食功德。断所贪乐节护其身。离于宿食息所营求。无告于他不随心欲。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时后几种。云何为受。云何为失。答时后有二种。谓不节边受持边。云何不节边。若受长食得别请罪不当更食。云何受持边。已食二十一揣食。不当更受。时后不食则断于长。若受长食失时后不食。

 

云何受无事处。国中喧杂识触五尘心生染乐。若住闹处去来纷动。知是过患。复见无事处功德。我从今日断国中住受无事处。云何无事处功德。离于国中喧杂识触五尘心生染乐。若住闹处去来纷动。见十种语功德最胜可爱。天人欢喜。不乐狎俗乐得寂。寂乐少声从心禅坐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云何最后无事处。云何为受。云何为失。答离于国城。栖处郊外。避于边远。取中人四肘五百弓内。是最后无事处。除国中住。此谓无事处。若住国中则失无事处。

 

云何受树下坐。舍于覆处不积畜。修治贪受求索。知是为过。见树下功德。我从今日断于覆处受树下住。云何树下功德。依乐可爱不交世俗乐离作务与天同止。断住处嫉及离爱着。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何树可住。何树可离。云何而受。云何能失。答于日中时树影至处。及无风时叶所堕处。是所可住。除危朽树空腐树鬼神树。离诸覆处是受树下。若往覆处则失树下。

 

云何受露地住。不乐覆处及在树下藏畜物处。知是过患。见露住功德。我从今日断不乐处受露地住。云何露住功德。莫往不乐处。断懈怠睡眠。犹如野鹿随意而行无所追慕。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云何为受。云何为失。断于覆处及在树下。是受露住。若住覆处及在树下。则失露住。

 

云何受冢间住。若于余处少行放逸。不起畏恶。知是过患。见冢间功德。我从今日断于余处受冢间住。云何受冢间功德。得死时念。得不净相。得非人敬重。不起放逸。伏于欲染。多所厌患。不惧可畏。观身空寂。断计常想。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云何受冢间功德。于何可住。于何可行。何受何失。答若恒有人常多哭泣。恒有烟火。若初欲住如是冢间。当先观察。有余静处。便可往住。若比丘止于冢间。不当作房及安床座。不从风坐不逆风住。卧时不熟。无食鱼味。不饮乳酪不食麻粹。不触肴肉。不住屋中。不安钵器。若人已去捉持坐具及余衣物。往到冢间。当其住处如掷物远。明相现时摄诸衣具还僧伽蓝。除余处住。是谓冢间。若住余处则名为失。

 

云何受遇得处住。不乐人所贪。不恼他令避。知是过患。见遇得处功德。我从今日断贪住处受遇得处。云何遇得处功德。觅知足处。贪于寂静。断多爱乐。人所敬重。住于慈悲一向敛摄。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云何为受。云何为失。断贪所止。是谓依遇。若往乐处则名为失。

 

云何受常坐不卧。于所住处睡眠懈怠。知是过患。见常坐功德。我从今日断于惛卧。受常坐不卧。云何常坐功德。断生怠处。除为身嫉离染触乐少于缠睡。常多寂静堪修禅胜。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云何为受。云何为失。谓断睡卧。若寝名失。

 

云何离粪扫衣。于居士施衣刍麻古贝憍奢耶钦婆罗等。以方便受不失纳衣。

云何三衣。若畜长衣已过十日。有月望衣。有功德衣。又有长衣。为护卧具敷具覆疮衣手巾雨浴衣不受持不净施。若以方便不失三衣。

云何乞食方便。若僧次食及常住食。行筹食十五日食。布萨食众食寺食。以方便受不失乞食。若见此过亦应舍离。

云何次第乞食方便。见象马等当门而斗可羞鄙处。诸如是等若见宜避。又见旃陀罗覆钵。学家随和上阇梨客行比丘。诸如是等方便而越。不失次第。

云何一坐食方便。若正食时见象马牛蛇雨和上阇梨客比丘来。方便而起。起已更食。不失一坐。

若节量食及时后食无方便。

云何无事处方便。或为受戒忏罪。问法布萨自恣自病看疾。问经疑处。如是等缘。方便住聚落。不失无事处。

云何树下方便。若遇雨时宜入覆处。明相既现还而不失。树下露住冢间。遇得此等方便。亦复如是。余住处可住常坐不卧无方便。复有一说。若灌鼻时得作方便。不失常坐。

 

以此十三头陀。更成八法。如毗昙中说八头陀。是时后不食摄。节量一坐。其所受持成一种类。是无事处摄。树下露坐冢间。何故于无事处。若营造房舍乐为作务。多所聚蓄爱着住处。非心所乐。作如是意。于树下冢间露地净住。是故成八。

于八头陀复成三法。一无事处。二粪扫衣。三行乞食。若三清净头陀成满。故佛为难陀说。何时见汝成无事处。受粪扫衣。不时后食。趣养身命。无见所欲。

 

问谁名头陀分。头陀有几种法。

云何三行人修头陀行。几头陀有时节。有是头陀说头陀。答有十三头陀。是佛所说。佛所制戒。此谓头陀分。此不应说善不善无记。何以故。不善人与恶欲同故。不除恶欲。共起非法贪乐利养。是故不善头陀。

几种法者。谓有二头陀法。不贪不痴。如佛所说。若粪扫衣比丘。依少欲知足乐静无疑。依于解脱。是谓受粪扫衣。诸余头陀。亦复如是。不贪不痴。以此不贪于此十三处能除贪欲。以此不痴于十三处能除无明。复次以此不贪佛之所许。能生厌患。相似无疑除欲染欺诳以此不痴。相似除身羸欺诳。此二头陀法。是不贪不痴。

云何三行人修头陀行。谓贪痴行人是修头陀行。嗔恚行人不能修行。何以故。贪痴行人。而能修行头陀。如贪人至爱成不放逸。若不放逸则能伏贪。如痴无疑。依头陀受成不放逸。若不放逸则能伏痴。

何故贪痴人修行头陀。嗔人受苦更成其恶。如痰病者。若服热汤转增其疾。是故嗔人不当修行。复说嗔人应住无事处及在树下。何故住无事处。以无世间苦故。

 

几头陀有时节。三头陀八月时。谓树下住露地住冢间住。是安居时。佛听覆处。

 

问云何是头陀说头陀。答亦有头陀说头陀。有头陀不说头陀。有非头陀说有头陀。有非头陀不说头陀。

云何有头陀说头陀。谓阿罗汉成就头陀受。

云何有头陀不说头陀。谓阿罗汉不成就头陀受。

云何有非头陀说头陀。谓学人及凡夫成就头陀受。

云何非头陀不说头陀。谓学人凡夫不成就头陀受。

 

问头陀何相何味何起。答少欲为相。知足为味。无疑为起。复次无所著为相。无过为味。不退为起。云何初中后。谓受为初。修行为中。欢喜为后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爱欲品

绘图版·爱欲品

1

由放逸而生之欲,令你在今世和来世象猿猴一样在林间游荡。

若住于放逸,爱增如蔓萝。

(此)生又(彼)生,如猿求林果。

2

被欲征服者,忧苦增长,如雨后的毗萝草。

若于此世界,为恶欲缠缚,

忧苦日增长,如毗罗得雨。

3

舍弃爱欲者,脱离种种忧苦,如莲叶上的水珠。

若于此世界,降难降爱欲,

忧苦自除落,如水滴莲叶。

4

拔除爱欲的根,如掘毗萝草的香根。勿让魔王再加害。

我说此善事:汝等集于此,掘爱欲之根,如求毗罗那,

掘去其甜根。勿再为魔王,屡屡害汝等,如洪水(侵)苇。

5

树根深空的大树,砍了后还会重生。有爱欲的潜在,苦不断重生。

不伤深固根,虽伐树还生。

爱欲不断根,苦生亦复尔。

6

那邪恶的人受困于爱欲中,被那爱流卷走。

彼具三十六(爱)流,势强奔流向欲境,

是则彼具邪见人,为欲思惟漂荡去。

7

欲念滋润恶欲,使它茁长。以智慧弃除欲根。

(欲)流处处流,蔓萝盛发芽。

汝见蔓萝生,以慧断其根。

8

寻求欲乐者,是生与死的受害者。

世喜悦(欲)滋润,亦喜驰逐六尘。

彼虽向乐求乐,但唯得于生灭。

9

被爱欲驱使的人,如狡兔奔向罗网,长期受苦。

随逐爱欲人,驰回如网兔。

缠缚于(烦恼),再再长受苦。

10

世俗者如狡兔一样受困于欲网。寻求解脱者克服自己的欲望。

随逐爱欲人,驰回如网兔。

比丘求无欲,故须自离欲。

11

他脱离欲后又回到欲,解除系缚后又再次被系缚。

舍欲喜林间,离欲复向欲,

当观于此人;解缚复向缚。

12

铁索的系缚不如迷恋妻儿和世俗之乐来得牢固。

铁木麻作者,智说非坚缚。

迷恋妻子财,(是实)为坚(缚)。

13

智者精进,断除世俗之乐和摆脱系缚。

能引堕落者,智说为坚缚。

彼虽似宽缓,而实难解脱。

断此无著者,舍欲而出家。

14

蜘蛛受困于自己所织的网中,智者断除一切苦,舍弃爱欲。

彼耽于欲随(欲)流,投自结网如蜘蛛。

断此(缚)而无著者,离一切苦而遨游。

15

已解脱的心,抵达彼岸,不再轮回。

舍过现未来,而渡于彼岸。

心解脱一切,不再受生老。

16

强烈的爱欲,沉湎于美色,使欲念不断增长。

恶想所乱者,求乐欲炽然,

彼欲倍增长,自作坚牢缚。

17

持正念者,常观己身不净,弃除爱欲,不为恶魔所系缚。

喜离恶想者,常念于不净。

当除于爱欲,不为魔罗缚。

18

无怖畏、无欲、无垢秽,此究竟处是涅盘。

达究竟处无畏,离爱欲无垢秽,

断除生有之箭,此为彼最后身。

19

以最后之身摆脱欲于系缚,他是伟人,是智者。

离欲无染者,通达词无碍,

善知义与法,及字聚次第,

彼为最后身,大智大丈夫。

20

征服一切,了知一切,不贪着一切,我已自证,谁是我师?

我降伏一切,我了知一切。

一切法无染,离弃于一切,

灭欲得解脱,自证谁称师?

21

诸布施中法施最殊胜,诸味中法味最殊胜。

诸喜乐中法喜乐最殊胜。弃除爱欲后灭一切苦。

诸施法施胜;诸味法味胜;

诸喜法喜胜;除爱胜诸苦。

22

财富毁灭愚痴者。贪恋财富愚痴者害人害己。

财富毁灭愚人,决非求彼岸者。

愚人为财欲害,自害如(害)他人。

23

杂草损害田地,念欲危害世人,布施与离贪者得大果报。

杂草害田地,贪欲害世人。

施与离贪者,故得大果报。

24

杂草损害田地,嗔恚危害世人,布施与离嗔者得大果报。

杂草害田地,嗔恚害世人。

施与离嗔者,故得大果报。

25

杂草损害田地,愚痴危害世人,布施与离痴者得大果报。

杂草害田地,愚痴害世人。

施与离痴者,故得大果报。

26

杂草损害田地,欲念危害世人,布施与离欲者得大果报。

杂草害田地,欲望害世人。

施与离欲者,故得大果报。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阿罗汉品

绘图版·阿罗汉品

1

与智者交游,他能指示你的过错,有如指示宝藏者。

若见彼智者能指示过失,并能谴责者,当与彼为友;
犹如知识者,能指示宝藏。与彼智人友,定善而无恶。

2

智者的训诫,令善者喜,令恶者憎。

训诫与教示,阻(他人)过恶。
善人爱此人,但为恶人憎。

3

不与恶者或行为鄙劣者为友,应当与善者或行为高尚者为伍。

莫与恶友交,莫友卑鄙者。
应与善友交,应友高尚士。

4

一位理解妙法者,过着清净且安乐的日子。对圣者所说的法,他心里充满喜悦。

得饮法(水)者,心清而安乐。
智者常喜悦,圣者所说法。

5

智者调御自身,有如灌溉者治水,箭匠矫箭,木匠绳木。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
木匠之绳木,智者自调御。

6

在毁谤与赞誉中,智者有如坚固的岩石,不为风所动摇。

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摇,
毁谤与赞誉,智者不为动。

7

那智者听闻妙法后,心里感到清净;有如一面深不可测的池塘,澄净而清明。

亦如一深池,清明而澄净,
智者闻法已,如是心清净。

8

那智者舍弃一切,不因苦乐而喜忧。

善人离诸欲,不论诸欲事。
苦乐所不动,智者无喜忧。

9

那智者不会为任何利益而作出恶行。

不因自因他,智者作诸恶,不求子求财、及谋国作恶。
不欲以非法,求自己繁荣。彼实具戒行,智慧正法者。

10

抵达彼岸的人少,在此岸徘徊的人多。

于此人群中,达彼岸者少。
其余诸人等,徘徊于此岸。

11

那些依止于正法者,能抵达彼岸,能度过困难及魔境。

善能说法者,及依正法行,
彼能达彼岸,度难度魔境。

12

舍弃那不道德的观念,出家并领悟那涅槃的真谛。

应舍弃黑法,智者修白法,
从家来无家,喜独处不易。

13

那智者自我净化,舍弃欲念,不再受到世间的系缚。

当求是法乐。舍欲无所有,
智者须清净,自心诸垢秽。

14

练习那七菩提分,不再受系缚,确保通往涅槃。

彼于诸觉支,正心而修习。
远离诸固执,乐舍诸爱着,
漏尽而光耀,此世证涅槃。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象品

绘图版·象品

1

如大象忍受战场上的箭伤般,忍受他人的毁谤。

如象在战阵,(堪忍)弓箭射,

我忍谤(亦尔)。世多破戒者。

2

受训后的大象能赴战场,也能让国王乘骑。堪忍于毁谤者,是人中的上品。

调御(象)可赴集会,调御(象)可为王乘。

若能堪忍于谤言,人中最胜调御者。

3

受训后的马和象是优良的,调御自己者更殊胜。

调御之骡为优良,信度骏马为优良,

矫罗大象亦优良,自调御者更优良。

4

只有通过调御自己,才能通往涅盘。

实非彼等车乘,得达难到境地,

若人善自调御,由于调御得达。

5

发春期的大象难以制服,被捕捉后不饮不食思念象林的生活。

如象名财护,泌液暴难制,

系缚不少食,惟念于象林。

6

愚蠢、怠惰又暴食者,象养肥了的大猪,错生为人。

乐睡又贪食,转侧唯长眠,

如猪食无厌,愚者数入胎。

7

如训象师制服发情的大象,智者以智慧制服游荡的心。

我此过去心──任意随所欲,随爱好游行。

我今悉调伏,如象师持,(制御)泌液象。

8

如象溺于泥沼,从邪恶处拯救自己。

当乐不放逸,善护于自心。

自救出难处,如象(出)泥坑。

9

若得善知识者为伍,将克服一切困难。

若得同行伴───善行富智虑,

能服诸艰困,欣然共彼行。

10

无适合的伙伴,宁可过独居的生活。

若无同行伴───善行富智虑,

应如王弃国,如象独行林。

11

独居者不与愚痴者为伍,远离欲和恶。如大象独自在树林里遨游。

宁一人独行,不与愚为友。

独行离欲恶,如象独游林。

12

有事时得朋友帮助为乐,命终时积善业为乐,离一切苦更乐。

应时得友乐,适时满足乐,

命终善业乐,离一切苦乐。

13

敬爱父母为乐,敬爱僧人更乐。

世中敬母乐,敬父亲亦乐。

世敬沙门乐,敬圣人亦乐。

14

一生持戒为乐,获得智慧更乐。

至老持戒乐,正信成就乐,

获得智慧乐,不作诸恶业。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垢秽品

垢秽品

1

你好象枯叶,不为死作准备,空手离开。

汝今已似枯燋叶,阎魔使者近身边。

汝已伫立死门前,旅途汝亦无资粮。

 

2

迅速勤奋的使自己成为智者,为自己建造一个安全的岛屿,你将到达天界。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

拂除尘垢无烦恼,得达诸天之圣境。

3

当寿命到终点时,你又没有资粮,旅途中没有地方好歇息。

汝今寿命行已终。汝已移步近阎魔。

道中既无停息处,旅途汝亦无资粮。

4

智者为自己建造安全的岛屿,弃除污垢无烦恼,不再重生与老化。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

拂除尘垢无烦恼,不复重来生与老。

5

如金匠在锻金,智者一点一点的弃除垢秽。

刹那刹那间,智者分分除,

渐拂自垢秽,如冶工锻金。

6

如铁锈后腐蚀一般,恶行者被自己所造的恶业腐蚀。

如铁自生锈,生已自腐蚀,

犯罪者亦尔,自业导恶趣。

7

不诵读使经典污染,不勤勉使家境污染,怠惰使容貌污染,放逸是修行者最大的污染。

不诵经典秽,不勤为家秽。

懒惰为色秽,放逸护卫秽。

8

邪淫使妇女污秽,吝啬使布施者污秽,恶行使今世和来世都污秽。

邪行妇人秽,吝啬施者秽。

此界及他界,恶去实为秽。

9

无明是最大的垢秽,弃除垢移成为无垢秽的比丘。

此等诸垢中,无明垢为最,

汝当除此垢,成无垢比丘!

10

象无耻的乌鸦,他轻易的活在傲慢、邪恶、贪欲的污秽中。

生活无惭愧,卤莽如乌鸦,

诋毁于他人,大胆自夸张,

傲慢邪恶者,其人生活易。

11

智者不计较生活艰难,他无惭愧的生活在清净当中。

生活于惭愧,常求于清净,

不着欲谦逊,住清净生活,

富于识见者,其人生活难。

12

他是个杀生、妄语、偷盗、邪淫者。

若人于世界,杀生说妄语,

取人所不与,犯于别人妻。

13

沉湎于饮酒者,好象掘毁自己的善根。

及耽湎饮酒,行为如是者,

即于此世界,毁掘自善根。

14

你应该知道不节制将陷入恶道。不要让贪和不如法的行为将你陷入永远的痛苦。

如是汝应知:不制则为恶;

莫贪与非法,自陷于水苦。

15

妒嫉他人因信仰而获得的布施,将永远无法得到平静。

若信乐故施。心嫉他得食,

彼于昼或夜,不得入三昧。

16

断除这种心,他昼夜得到清净。

若斩断此心,拔根及除灭,

则于昼或夜,彼得入三昧。

17

贪欲如火,嗔恚是执着,愚痴是罗网,爱欲如河流。

无火等于贪欲,无执着如嗔恚,

无网等于愚痴,无河流如爱欲。

18

容易发现他人的过失,自己的过失则向赌徒一样的隐藏。

易见他人过,自见则为难。

扬恶如扬糠,已过则覆匿,

如彼狡博者,隐匿其格利。

19

只见他人的过失,增加自己的烦恼,远离解脱之道。

若见他人过,心常易忿者,

增长于烦恼;去断惑远矣。

20

众生喜欢虚幻,象在虚空中寻找痕迹。如来无虚幻。

虚空无道迹,外道无沙门。

众生喜虚妄,如来无虚妄。

21

虚空无痕迹,五蕴无常,佛陀无动乱。

虚空无道迹,外道无沙门。

五蕴无常住,诸佛无动乱。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毗达摩·摄阿毗达摩义论·摄业处分别品

摄业处分别品

阿耨楼陀 造
叶均 译

<1>

修习奢摩他,及毗钵舍那,

二业处次第,此后我当说。

一、止的业处

 

<2>

此中先说奢摩他(止)。当知十遍处、十不净、十随念、四无量、一想、一差别、四无色七种,是摄奢摩他业处(1)。贪行者、嗔行者、痴行者、信行者、觉行者、寻行者六种,是摄行者。遍作修习、近行修习、安止修习,为三种修习。遍作相、取相、似相,为三种相。

 

1.四十业处 云何(为十遍等)?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虚空遍、光明遍,此等名为十遍(2)。

膨胀、青瘀、脓烂、断坏、食残、散乱、斩斫离散、血涂、虫聚、骸骨,此等名为十不净(3)。

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寂止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安般(出入息)念,此等名为十随念(4)。

慈、悲、喜、舍名为四无量,又名四梵住(5)。

食厌想名一想,四界差别名一差别(6)。空无边处等名为四无色(7)。这一切是解释奢摩他的四十业处。

 

2.六行者与四十业处的适不适 于(六)行(8)者中,贪行者适合于修习十不净及称为身至念的(身体三十二)部分。嗔行者(宜修)四无量及青(黄、赤、白)等四遍。痴行者及寻行者(宜修)安般念。信行者(宜修)佛随念等六(种随念)。觉行者(宜修)死(随念)、寂止(随念)及(一)想、(一)差别。其余一切(六遍及四无色)业处、适合于一切行者。又于诸遍中,大(所缘)唯适合于痴行者,小(所缘)唯适合于寻行者。

这是关于适合(不适合)的差别(9)。

 

3.三种修习于(三种)修习中(10),遍作修习于一切(四十业处)中都可以得。近行修习得于佛随念等八(随念)及(食厌)想和(四界)差别的十业处中成就,(但于此十业处中)无安止修习。安止修习得于其余的正三十业处中成就。于此(三十业处)之中,十遍和安般念,(得证)五种禅。十不净和身至念,(得证)第一禅。慈等三(种得证)第四禅。舍(得证)第五禅。这二十六种,是(属于)色界禅的业处。其次四无色是属于无色禅。

这是关于修习的差别(11)。

 

<4>

4.三相 次于(三)相中,遍作相及取相,于一切(四十业处)中都可以适当的方法而得。似相则仅于(十)遍(十)不净,部分(身至念)及安般念(的二十二业处)中获得。此中由于似相(的得证)而转起近行定及安止定。(其进行)怎样?即初学者于地曼陀罗(12)等,摄取其相(为所缘而修习),那种所缘名为遍作相,而那种(初步的)修习则名为遍作修习。

 

其次以心摄取彼相,(闭眼亦能)来现于意门,如同以眼所见之时一样,那种所缘,名为取相,而那种修习则能等持(于心)。如是等持者,从此之后,于取相以遍作定继续修习,当那(与取相)类似而脱离所依法的及被称为施设并由修习所成的所缘,善能于心中安立静止的时候,便名为似相生起。从此以后,即名圆成舍离障碍及称为欲界定的近行修习。此后,于那同样的似相以近行定修习者,便证得色界的初禅(安止定)。此后,能于禅以转向(自在)、入定(自在)、在定(自在)、出定(自在)、观察(自在)等的五种自在(13)而自在(修习),为了舍离寻等粗支及生起伺等细支而努力者,适宜而次第的证得第二禅第(安止定)。

如是于地遍等的二十二业处中可得似相。在其余(十八业处中)的(四)无量则对于有情施设而转起(安止定)。

5.四无色定的程序 于(十遍中)除了虚空遍,他以由于放弃(其余九)遍中的任何(一)遍所得的空无边处而修遍作者,得证第一无色(安止定)。他以第一无色的识无边而修遍作者,得证第二无色(安止定)。他以第一无色的识无所有而修遍作者,得证第三无色(安止定)。若于第三无色以“这是寂静,这是胜妙”而修遍作者,得证第四无色(安止定)(14)。

6.关于不得安止的业处 在其余的十业处中(佛、法、僧、戒、舍、天、寂止、死随念、食厌想、四界差别),若以佛的功德等为所缘而修遍,当善能把握彼(佛功德等)相之时,则只能安立遍作(定)及成就近行定(不可能得安止定)。

7.显现神通 为了显现神通的人,从色界第五禅──为神通的足处(基础)的第五禅出定之后,想念了(在显现神通时候的)决定等而遍作修习,适当地以色等为所缘而证(神通)安止(15) 。所谓神通(是什么?即如下颂):

 

<5>

神变与天耳,以及他心智,

宿住随念智,天眼成五种。

至此说境的差别及奢摩他业处法竟。

 

二、观的业处

 

<6>

其次,在毗钵舍那(观)业处中,当知(一)摄七种清净:即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二)三相:即无常相、苦相、无我相。(三)三随观:即无常随观、苦随观、无我随观。(四)十观智:即思惟智、生灭智、坏智、怖畏智、过患智、厌离智、脱欲智、省察智、行舍智、随顺智。(五)三解脱:即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六)三解脱门:即空随观、无相随观、无愿随观。

 

1.七种清净 云何(戒清净等)(16)?即(一)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及资具依止戒的四遍净戒。(三)以相(特相)、味(作用)、现起(现状)、足处(近因或直接因)而把握(理解)名色,名为见清净。(四)把握彼等名色之缘,名为度疑清净。(五)(在度疑清净)以后,(瑜伽者)于前面所述的有缘的及有过去等差别的三界诸行(名色),简括以蕴等的理法,以聚(而思惟它们的三相),即以灭尽之义为无常,以怖畏之义为苦,以不实之义为无我。或以(时分的三)世,以一期相续、以刹那(灭)、由思惟智而思惟(诸行的无常、苦、无我)三相。其次由生灭智以缘及刹那而(数数)随观于彼等(诸行)的生灭。(如是有如下颂所说的十种观的染生起:)

 

<7>

光明喜轻安,胜解与策励,

乐智及现起、舍欲成十种(17)。

 

<8>

由于能够把握(理解)光明等(十种)观的染是障碍,(而知此为)道、(此为)非道之相的区别,名为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脱离了(观的染)障碍的(瑜伽者),继续观三相而行道,如是他获得从生灭(随观)智至随顺(智)的九种观智(18) ,名为行道智见清净。(七)如是行道(的瑜伽)者,(他的)观己成熟,(知道)“现起要生起(道的)安止定了”,便断有分,生起意门转向心之后,缘于无常等任何的一相,便转起二三(刹那)名为遍作、近行、随顺的观心。这(末后的一)个到达顶点的(观),名为随顺(观)、行舍(观)及至出起观。此后便转起(一刹那)以涅槃为所缘的种姓心,超越凡夫的(种)姓而成圣者的(种)姓。此后无间而生起知苦谛、断集谛、证灭谛及修道谛的(圣)道(心),入安止路。从此转起二三(刹那)的果心之后,随堕入有分。于是再断有分,(次第)转起诸观察智(19)。

 

<9>

智者善观察:道果与涅槃,

或者亦观察:断烦恼残余(20)。

如是应渐次,修习六清净,

而得四种道,名智见清净。

这是关于清净的区别。

 

<10>

2.三解脱门 此中,由无我随观脱离坚固的我执,故名空随观解脱门。由无常随观离颠倒相(21),故名无相随观(解脱门)。由苦随观脱离渴爱的愿望,故名无愿随观(解脱门)(22)。

(这三种导至解脱的观,以任何一种都能获得道心。)是故此道由于观的程序不同而得三种名称:(一)若从至出起观(23)而观无我(所得的道),名为空解脱道;(二)若从观无常(所得的道),名为无相解脱(道);(三)若从观苦(所得的道),名为无愿解脱道。如是果(心),依据在道的路线,由于道的程序不同(亦得空、无相、无愿三种名称)。在(证)果定的路线中,只是在上面所述的方法的那些观,生起各自之果,但由于观(共同的)自性,故使在(道的路线及果定的路线的)一切处而同得(道、果的)一切三种名称。

这是关于解脱的差别。

 

<11>

3.出世间的四种人 修须陀洹道已断除见、疑及断恶趣行(不生恶趣)者,(在世间)最多(再受)七番(生死),名为须陀洹(预流)。修斯陀含道已,而使贪、嗔、痴更薄弱者,名为斯陀含(一来);(他仅)一番来此世间(生死)。修阿那含道已,断除残余的欲贪与嗔恚者,名为阿那含(不还);他是不复还来于此(世间)。修阿罗汉道已,舍断(一切)残余的烦恼者,名阿罗汉;(他是)漏尽者及出世间的最上应供者(24)。

这是关于人的差别。

 

<12>

4.灭定 此等果定,一切人都能得其随(于道的)各自之果。灭定则唯阿那含与阿罗汉可得入定(25)。此(灭定)中,即次第的入初禅等的大(上二界)定及出定,并在其处观各处的诸行之法(无常、苦、无我),直至无所有处。从此(无所有处出定)之后,(首先)作出决定(在他入定期间的)预备工作(26),然后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在那里经过二(刹那)安止速行之后,便断绝他的心相续(而成无心),是名入灭定。在出定之时,如果他是阿那含,便转起一回阿那含果心,若是阿罗汉,则转起一回阿罗汉果心,便堕入有分,此后则转起观察智。

这是关于定的差别。

 

<13>

若于佛教中,欲求行道乐,

应修此最上,止观二修习。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业处分别品第九竟。

──摄阿毗达摩义论毕。──

 

 [注释]

1. 参考 Visuddhi-magga 110 页以下。(华宇版,上册172 页以下)

2. 见《清净道论》第四、第五品。

3. 见《清净道论》第六品。

4. 见《清净道论》第七、第八品。

5. 见《清净道论》第九品。

6. 见《清净道论》第十一品。

7. 见《清净道论》第十品。

8. 这里的“行”是性格的意思。

9. 参考 Visuddhi-magga 101 页及107 页以下。(华宇版,上册 162~163 页、169 页以下)

10. 在三种修习中,遍作修习──是初学者预行的禅定,为安止定的准备工作。近行修习──是到达安止定以前的一个欲界速行心,因为近于安止,故名近行定,约等于北传的近分定。安止修习──是属于色、无色界的速行心,约等于北传的根本定。参考 Visuddhi-magga 137~138页。(华宇版,上册216~217页)

11. 参考 Visuddhi-magga 111 页以下。(华宇版,上册173 页以下)

12. 曼陀罗( Ma两ala)是圆相的意思。“地曼陀罗”即以地作成的圆相,为地遍业处修习的对象。参考 Visuddhi-magga 123 页以下。(华宇版,上册196 页以下)

13. 关于五自在的解释,见 Visuddhi-magga 154 页以下。(华宇版,上册234~235页)

14. 关于四无色定,详见《清净道论》第十,说无色品。

15. 显现神通的过程是这样的:瑜伽行者从任何业处证得色界第五禅的时候,他便出定,预作了为现某种神通所必要的各种想念之后,于是再入定而现神通。

这里,在他作各种想念以前所得的禅,名为足处(基础)第五禅或为神通基础的第五禅;在显现神通时候的禅名为神通禅。

参考《清净道论》第十二种变品及第十三神通品;《长部》第二经──沙门果经。

16. 在《清净道论》第十八品以下详论七种清净。若以七种清净各别而说:则戒清净见《清净道论》第一品,心清净见第三至第十一品,见清净见第十八品,度疑清净见第十九品,道非道智见清净见第二十品,行道智见清净见第二十一品,智见清净见第二十二品。

17. 十种观的染,参考 Visuddhi-magga 633 页以下。(华宇版,下册331 页以下)

18. 从生灭智至随观智的九种观智,见《清净道论》第二十一品,即Visuddhi-magga 639页以下。(华宇版,下册341 页以下)

19. 关于观的说明,见Visuddhi-magga 672页以下。(华宇版,下册391页以下)

20. 关于智者的观察,参考 Visuddhi-magga 676 页。(华宇版,下册396 页)

四果的圣人共有五种观察法:一、观察道,二、观察果,三、观察已断的烦恼,四、观察残余的烦恼,五、观察涅槃。阿罗汉则无观察残余的烦恼。然而有学者对于观察已断的烦恼及残余的烦恼两种,也是或有或无的。

21. 颠倒有三种:一、想颠倒,二、心颠倒,三、见颠倒。

22. 关于三解脱门,参考 Visuddhi-magga 657 页以下。(华宇版,下册365 页以下)

23. 至出起观,参考Visuddhi-magga 661页以下。(华宇版,下册370页以下)

24. 这些关于圣者的区别,参考 Visuddhi-magga 709 页以下。(华宇版,下册448 页以下)

25. 关于灭定,参考 Visuddhi-magga 702 页以下。(华宇版,下册439页以下)

26. 欲入灭定者,首先要作出决定,在他入定期间的预备工作,共有四种:一、使无损害属于诸人的资具,二、僧伽的期待,三、师(佛)召,四、寿限。对于这四种应该预作之事的详细解释,参考 Visuddhi-magga606 页以下。(华宇版,下册295 页以下)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摄阿毗达摩义论

排版 |高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