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世品

绘图版·世品

1

不要存有败坏道德的念头,不放逸和不追求世俗的快乐。

莫从卑劣法。莫住于放逸。
莫随于邪见。莫增长世俗。

2


勤奋、不放逸,这种生活今世和来世都得到快乐。

奋起莫放逸!行正法善行。
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乐。

3


实践妙法,不要三心两意。确保到处得到安乐。

行正法善行。勿行于恶行。
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乐。
4


正确的观察时间,他逃出了死王之掌。

视如水上浮沤,视如海市蜃楼,
若人观世如是,死王不得见他。

5


世界看来有如庄严的御车。但智者不沉溺于其中。

来看这个世界,犹如庄严王车。
愚人沉湎此中,智者毫无执着。
6


纠正错误。让人有如云翳中的月亮。

若人先放逸,但后不放逸。
彼照耀此世,如月出云翳。

7


若有人以其善德力量减轻恶业,他将如明月一般照耀。

若作恶业已,覆之以善者。
彼照耀此世,如月出云翳。

8


在这盲目的世界中,只有少许人都向鸟儿一样脱离罗网获得自由。

此世界盲暝。能得此者少。
如鸟脱罗网,鲜有升天者。

9


如天鹅般,那智者平稳的飞出世间。

天鹅飞行太阳道,以神通力可行空。
智者破魔王魔眷,得能脱离于世间。

10


怀疑正法及无耻的骗子,无恶不作。

违犯一乘法,及说妄语者,
不信来世者,则无恶不作。

11


不赞成布施的吝啬者,永远到达不了天界。

悭者不生天。愚者不赞布施。
智者随喜施,后必得安乐。

12

天王、天人、国王有及初果者殊胜。

一统大地者,得生天上者,
一切世界主,不及预流胜。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婆罗门品·上

绘图版·婆罗门品·上

1

截断欲流,灭尽诸蕴,便知道什么是无造作的涅盘。

勇敢断除于(欲)流,汝当弃欲婆罗门!

若知于诸蕴灭尽,汝便知无作(涅槃)。

2

以止观二法抵达彼岸者,是断除一切系缚的智者。

若常住于二法,婆罗门达彼岸;

所有一切系缚,从彼智者而灭。

3

无彼岸或此岸,无烦恼无系缚者,是真正的婆罗门。

无彼岸此岸,两岸悉皆无,

离苦无系缚,是谓婆罗门。

4

远离尘垢,进入禅定,断除烦恼者,被称为真正的波罗门。

彼人入禅定,安住离尘垢,

所作皆已办,无诸烦恼漏,

证最高境界,是谓婆罗门。

5

日月与武士的甲胄相辉映,禅定的光明与佛光普照昼夜。

日照昼兮月明夜,刹帝利武装辉耀,

婆罗门禅定光明,佛陀光普照昼夜。

6

舍弃恶业的波罗门,行为清净,自除垢秽,是真正的出家人。

弃除恶业者,是名婆罗门。

行为清净者,则称为沙门,

自除垢秽者,是名出家人。

7

不要攻击婆罗门,婆罗门不嗔恚,攻击者可耻,嗔恚者更可耻。

莫打婆罗门!婆罗门莫嗔,

打彼者可耻,忿发耻更甚!

8

婆罗门自制于喜乐,断除害心,是真正的婆罗门。

婆罗门此非小益──若自喜乐制其心。

随时断除于害心,是唯得止于苦痛。

9

不以身、口、意行诸恶业者,是真正的婆罗门。

不以身语意,行作诸恶业,

制此三处者,是谓婆罗门。

10

礼敬那说正法的正等觉者,如婆罗门礼敬圣火。

正等觉者所说法,不论从何而得闻,

于彼说者应敬礼,如婆罗门敬圣火。

11

不因髻发,种族或出生有婆罗门世家,他精通教法,成为幸福的婆罗门。

不因髻发与种族,亦非生为婆罗门。

谁知真实及达摩,彼为幸福婆罗门。

12

束发和穿兽皮对修行有何益处?装饰外表掩盖不了内心的污秽。

愚者结发髻,衣鹿皮何益?

内心具(欲)林,形仪徒严饰!

13

穿粪帚衣,在林中独自修禅定者,是真正的婆罗门。

诸着粪扫衣,消瘦露经脉,

林中独入定,是谓婆罗门。

14

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婆罗门。只有那些不执着者,才是真正的婆罗门。

所谓婆罗门,非从母胎生。

如执诸烦恼,但名说“菩”者。

若无一切执,是谓婆罗门。

15

无怖畏、无系缚是真正的婆罗门。

断除一切结,彼实无恐怖,

无著离系缚,是谓婆罗门。

16

弃除系缚,无障碍者是真正的婆罗门。

除皮带与缰,及断绳所属,

舍障碍觉者,是谓婆罗门。

17

那忍受辱骂和殴打的忍辱者,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能忍骂与打,而无有嗔恨,

具忍刀强军,是谓婆罗门。

18

不嗔恚者,持戒具德行,不受诱惑,这是他的最后一身,他是真正的婆罗门。

无有嗔怒具德行,持戒不为诸(欲)润,

调御得达最后身──我称彼为婆罗门。

19

如莲叶上的水珠,不沾染爱欲,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犹如水落于莲叶,如置芥子于针锋,

不染着于爱欲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20

他已放下重担,并知道自己的此世的苦难已灭尽。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若人于此世界中,觉悟消灭其自苦,

放弃重负得解脱──我称彼为婆罗门。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刀杖品

绘图版·刀杖品

1

一切众生皆畏惧死亡及身体上的痛苦;以身作则,不杀生;也不指使他人杀生。

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畏死,
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

2

珍惜生命,以身作则;不杀生亦不指使他人杀生。

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爱生,
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

3

只为个人快乐而骚扰他人,此人来世将不会快乐。

于求乐有情,刀杖加恼害,
但求自己乐,后世乐难得。

4

不骚扰他人,那些寻求快乐者,来世得到快乐。

于求乐有情,不加刀杖害,
欲求自己乐,后世乐可得。

5

不作粗恶的言谈,这是痛苦的;这也将获得同样的报复。

对人莫说粗恶语,汝所说者还说汝。
愤怒之言实堪痛;互击刀杖可伤汝。

6

象破锣般保持平静者,将得涅盘。

汝若自默然,如一破铜锣,
已得涅槃路;于汝无诤故。

7

牧人以荆杖赶牛至牧场。老与死也在驱逐众生的生命。

如牧人以杖,驱牛至牧场,
如是老与死.驱逐众生命。

8

行恶者不晓得后果,为自己所作所为而受苦。

愚夫造作诸恶业,却不自知有果报,
痴人以自业感苦,宛如以火而自烧。

9

蓄意迫害无辜者,将受十种苦难。

若以刀杖害,无恶无害者,
十事中一种,彼将迅速得。

10

行恶者被王法制裁,被诬蔑,失去财产和亲人。

或为王迫害,或被诬重罪,
或眷属离散,或破灭财产。

11

火烧行恶者的房屋,死后在地狱道重生。

或彼之房屋,为劫火焚烧。
痴者身亡后,复堕于地狱。

12

裸身、束发、绝食等苦行只能净化那些陷入疑惑的凡夫。

非裸行结发,非涂泥绝食,
卧地自尘身,非以蹲踞住,
不断疑惑者,能令得清净。

13

独居静处的修行者,善于调御自己的心;对世间有慈悲心,是真正的比丘。

严身住寂静,调御而克制,必然修梵行,不以刀杖等,
加害诸有情,彼即婆罗门,彼即是沙门,彼即是比丘。

14

善于避开羞耻,有如良马避开鞭子。

以惭自禁者,世间所罕有,
彼善避羞辱,如良马避鞭。

15

应训练和节制自己,如快马加鞭。

如良马加鞭,当奋勉忏悔。以信戒精进,以及三摩地,
善分别正法,以及明行足,汝当念勿忘,消灭无穷苦。

16

善行者自我调御,如灌溉者引水,箭匠矫箭,木匠绳木。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
木匠之绳木,善行者自御。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愚品

绘图版·愚品

1

如箭师将箭矫直,智者将动摇的心纠正。

轻动变易心,难护难制服,
智者调直之,如匠搦箭直。

2

如鱼离开了水,那颗颤栗的心,得摆脱恶魔的境界。

如鱼离水栖,投于陆地上,
以此战栗心,摆脱魔境界。

 3

能抑制那飘浮荡漾的心是最好的。这抑制能带来幸福。

此心随欲转,轻躁难捉摸。
善哉心调伏,心调得安乐。

4

能难以捉摸和神秘的心,应当好好地加以防护,这将带来幸福。

此心随欲转,微妙极难见。
智者防护心,心护得安乐。

5

抑制那飘浮、无形、穴居的心,他最终解脱死亡的束缚。

远行与独行,无形隐深窟。
谁能调伏心,解脱魔罗缚。

6

一个人心若不安定,对正法的信仰不坚定,将不能成就大智慧。

心若不安定,又不了正法,
信心不坚者,智慧不成就。

7

一个警觉、无贪念、无嗔恨的心,超越善恶;觉者无惧。

若得无漏心,亦无诸惑乱,
超越善与恶,觉者无恐怖。

8

以智慧战胜魔力,防守心识如固守的城池。

知身如陶器,住心似城廓,
慧剑击魔罗,守胜莫染着。

9

很快地,这身体将失去知觉,无生气地躺着,如一根已被燃烧过,毫无价值的木头。

此身实不久,当睡于地下,
被弃无意识,无用如木屑。

10

一个被误导的心,所造成的伤害,比一个恶毒的敌人来得更大。

仇敌害仇敌,怨家对怨家,
若心向邪行,恶业最为大。

11

正行的心,所造的福,远远的超过父母或亲属的施与。

善非父母作,亦非他眷属,
若心向正行,善业最为大。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分别行品第六

分别行品第六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尔时依止阿阇梨。以数日观其行。其行相应行处应当教。

于是行者十四行。欲行嗔恚行痴行信行意行觉行欲嗔恚行欲痴行嗔痴行等分行信意行信觉行意觉行等分行。

复次爱见慢等种种行可知。于是贪欲意使行性乐着。无异于是义。由行故成十四人。欲行人嗔行人痴行人信行人意行人觉行人欲嗔行人欲痴行人嗔痴行人等分行人信意行人信觉行人意觉行人等分行人。

于是欲欲欲使欲性欲乐。此谓欲行人。其欲常行增上欲。是谓欲行。

如是一切当分别。尔时此十四人略成七人。

如是欲行人信行人成一。嗔行人意行人成一。痴行人觉行人成一。欲嗔行人信意行人成一。欲痴行人信觉行人成一。嗔痴行人意觉行人成一。二等分行人成一。

 

问何故欲行人信行人成一。答欲行人于善朋增长信行欲。亲觐功德故。复次以三行欲及信。此句成一相。有爱念义。觅功德义。非舍义。于是欲者念欲。信者念善。欲者觅欲功德。信者觅善功德。欲者不舍非可爱为相。信者不舍可爱为相。是故欲行及信行成一相。

问何故嗔恚行及意行成一。答嗔行人于善朋增长智行嗔。亲觐功德故。复次以三行嗔恚及智成一相。非爱念故觅嗔故舍故。于是嗔人非安爱念。智者非安行念。嗔恚人觅嗔。智者觅行过患。嗔人安舍。智者安舍行。是故嗔行人及意行成一相。等故。

问何故痴行人及觉行人成一。答痴行人为得善。增长觉行痴。亲觐功德故。信慧动离故。复次以二行痴觉成一相。不自定故动故。于是痴安乱故不安。觉种种觉忆故成不安。痴无所趣向成动。觉轻安故成动。是故痴行及觉行成一相。等故。

 

以此方便余行当分别。如是此成七人。

于此七人云何速修行。云何迟修行。

欲行人速修行。以安可教化。信力故。痴觉薄故。

嗔行人速修行。安可教化。有意力故。痴觉薄故。

痴行人迟修行。难可教化。有痴觉力故。信意薄故。

欲嗔行人速修行。安可教化。有信意力故。痴觉薄故。

欲痴行人迟修行。难可教化。不安信故。痴觉力故。

嗔痴行人迟修行。难可教化。不安意故。痴觉力故。

等分行人迟修行。难可教化。不安住意故。有痴觉力故。

 

尔时此七人。由本烦恼成三。欲行人嗔恚行人痴行人。

问此三行何因缘。云何可知此欲行人此嗔行人此痴行人。云何行受衣乞食坐卧行处威仪。

答初所造因缘。诸行界为因缘。过患为因缘。云何诸行初所造因缘。于初可爱方便故。多善业成欲行人。复从天堂落生于此。多起杀割桁械怨业。成嗔行人。不爱业所覆。从地狱从龙生堕落生此。初多饮酒离间。成痴行人。从畜生堕落生此。如是行初造因缘。

云何界为因缘。二界最近故。成痴行人。所谓地界水界。二界最近故。成嗔行人。所谓火界风界。四界等故。成欲行人。如是诸行界为因缘。

云何过患为因缘。最多淡成欲行人。最多瞻成嗔行人。最多风成痴行人。复有说。最多淡成痴行人。最多风成欲行人。如是过患为因缘。

 

云何可知此人欲行此人嗔行此人痴行。答以七行可知。如是以事以烦恼以行以受取以食以业以卧。

云何以事可知。

欲行人见所有事。未常见而见既见。恒观于真实过患不作意。于小功德成不难。不从此欲解脱。既观不能舍行。知于余事。诸如是行欲行可知。

嗔行人者。见所有如是事。如倦不能久看。随取过患多毁人。于多功德非不难。从此不舍。唯以过患得已便。知行余事亦如是。行嗔行可知。

痴行人见所有如是事。于功德过患成信他。闻他人所薄亦薄。闻他所赞叹亦赞叹。自不知故。以如是行于外事。痴行可知。如是以事。

问云何以烦恼可知。

答欲行人五烦恼。多行嫉悭幻谄欲。此谓五。

嗔恚行人五烦恼。多行忿恨覆悭嗔。此谓五。

痴行人五烦恼。多行懒懈怠疑悔无明是五。如是以烦恼可知。

问云何以行。答欲行人见行以性。举脚疾行平。举脚平下脚不广。举脚可爱行。如是以行欲行可知。

嗔恚行人见行以性。急起脚急下。相触以半脚入地。如是已行嗔恚人可知。

痴行人见行以性。起脚摩地亦摩下。以脚触脚行。以如是行痴行人可知。如是以行。

 

问云何以着衣欲行人。

答欲行人若捉衣以性。不多见不宽着衣太下。周正圆种种可爱可见。

嗔行人着衣以性。大急太上。不周正不圆。不种种可爱。不可观。

痴行人若着衣以性。多宽不周正不圆。非种种可爱可观。如是以着衣可知。

问云何以食可知。

答欲行人乐肥甜。

嗔恚行人乐酢。

痴行人不定乐。

复次欲行人。食时自量相应中适取揣食。亦知气味不速食。若得少味成大欢喜。
嗔行人见食。多取揣食满口食。若得少味太嗔恼。

痴行人见食。不圆小揣食不中适。少取以食涂染其口。半揣入口。半堕盘器。乱心不思惟食。如是以欲可知。

问云何以事知。欲行人扫地。平身捉扫帚不駃。不知土沙。而能清净。

嗔行人若扫地。急捉扫帚两边駃除去土沙。急声虽净洁而不平等。

愚痴行人若扫地。宽捉扫帚辗转看尽处处不净。亦不平等。

如是浣染缝等。一切事平等作不与心。

 

是欲人嗔行人。于一切事不平等作不与心。

痴行人乱心多作不成。如是以事可知。

问云何以卧坐。欲行人眠不駃。眠先拼挡卧处令周正平等。安隐置身屈臂眠。夜中有唤即起。如有所疑即答。

嗔行人若眠駃。随得所安置。身面目频蹙。于夜若有人唤即起嗔答。

痴人若眠卧处不周正。放手脚覆身而卧。夜中若有人唤。应声噫噫久时方答。如是以卧可知。问何行何法。用受衣乞食坐卧行处。

若欲行人衣粗不下色可憎。是与其衣当着。

嗔行人衣精细。衣净洁好色下可爱。是应当着。

痴行人衣随所得当着。

欲行人乞食粗不净洁。无美气味少乞食。

嗔行人乞食肥美净洁。好气味如意所得。

痴行人乞食随所得有节。

欲行人卧坐于树影水间。于小远村处。复于未成寺。于无卧具处。是其当眠坐。
嗔行人坐卧树影水边成就平正。于寺已成卧具。具足成其坐卧处。
痴行人依师亲觐当住。

欲行人行处。粗饭饮食处。若入聚落应向日而行。于恶人处。是其当行。

嗔恚行人处。于饭水饮食具足。逐日而入多信向人处。是其当入。

痴行人随所得处。

欲行人威仪多行脚处。

嗔行人依坐卧。

痴行人依行处。于是散向。

欲者依可爱境界为信。

嗔恚者不可爱境界为信。

痴者不观为因。

欲者如奴。

嗔恚者如主。

痴者如毒。

贪者少过患断无染。

嗔恚大过患使无染。

痴者大过患断无染。

欲行人乐色。

嗔行人乐诤。

痴行人乐懈怠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喜爱品

绘图版·喜爱品

1


不要努力于不正当的事,却羡慕那些自律者。

专事不当事,不事于应修,
弃善趋爱欲,却羡自勉者。

2


见不到自己所爱的人是苦,见到自己所不爱的人也是苦。

莫结交爱人,莫结不爱人。
不见爱人苦,见憎人亦苦。

3


如果没有爱与憎,就没有系缚,也就不会有爱别离苦。

是故莫爱着,爱别离为苦。
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

4


忧愁、怖畏由喜爱而生,舍弃喜爱就不再有忧愁,何处有怖畏?

从喜爱生忧,从喜爱生怖;
离喜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5


忧愁、怖畏由亲爱而生,舍弃亲爱就不再有忧愁,何处有怖畏?

从亲爱生忧,从亲爱生怖;
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6


忧愁、怖畏由贪欲而生,舍弃贪欲就不再有忧愁,何处有怖畏?

从贪欲生忧,从贪欲生怖;
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7


忧愁、怖畏由欲乐而生,舍弃欲乐就不再有忧愁,何处有怖畏?

从欲乐生忧,从欲乐生怖;
离欲乐无忧,何处有恐怖。

8


忧愁、怖畏由爱欲而生,舍弃爱欲就不再有忧愁,何处有怖畏?

从爱欲生忧,从爱欲生怖;
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9


持戒和正见,圆满自己的德行,受世人爱戴。

具戒及正见,住法知真谛,
圆满自所行,彼为心人爱。

10


充满思虑心,渴求离言法,终成上流人。

渴求离言法,充满思虑心,
诸欲心不着,是名上流人。

11


善者归天,如远游的游子回家备受欢迎。

久客异乡者,自远处安归,
亲友与知识,欢喜而迎彼。

12


善果欢迎善者到来,如亲人欢迎游子归来。

造福亦如是,从此生彼界,
福业如亲友,以迎爱者来.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心品

绘图版·心品

1

如箭师将箭矫直,智者将动摇的心纠正。

轻动变易心,难护难制服,
智者调直之,如匠搦箭直。

2

如鱼离开了水,那颗颤栗的心,得摆脱恶魔的境界。

如鱼离水栖,投于陆地上,
以此战栗心,摆脱魔境界。

3

能抑制那飘浮荡漾的心是最好的。这抑制能带来幸福。

此心随欲转,轻躁难捉摸。
善哉心调伏,心调得安乐。

4

能难以捉摸和神秘的心,应当好好地加以防护,这将带来幸福。

此心随欲转,微妙极难见。
智者防护心,心护得安乐。

5

抑制那飘浮、无形、穴居的心,他最终解脱死亡的束缚。

远行与独行,无形隐深窟。
谁能调伏心,解脱魔罗缚。

6

一个人心若不安定,对正法的信仰不坚定,将不能成就大智慧。

心若不安定,又不了正法,
信心不坚者,智慧不成就。

7

一个警觉、无贪念、无嗔恨的心,超越善恶;觉者无惧。

若得无漏心,亦无诸惑乱,
超越善与恶,觉者无恐怖。

8

以智慧战胜魔力,防守心识如固守的城池。

知身如陶器,住心似城廓,
慧剑击魔罗,守胜莫染着。

9

很快地,这身体将失去知觉,无生气地躺着,如一根已被燃烧过,毫无价值的木头。

此身实不久,当睡于地下,
被弃无意识,无用如木屑。

10

一个被误导的心,所造成的伤害,比一个恶毒的敌人来得更大。

仇敌害仇敌,怨家对怨家,
若心向邪行,恶业最为大。

11

正行的心,所造的福,远远的超过父母或亲属的施与。

善非父母作,亦非他眷属,
若心向正行,善业最为大。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杂品

绘图版·杂品

1

智者舍弃小安乐,得见大安乐。

若弃于小乐,得见于大乐。

智者弃小乐,当见于大乐。

2

施予他人痛苦来换取自己的快乐,将摆脱不了怨憎的系缚。

施与他人苦,为求自己乐;

彼为嗔系缚,怨憎不解脱。

3

垢秽在那些应作而不作,不应作而作的放逸者中增长。

应作而不作,不应作而作,

傲慢放逸者,彼之漏增长。

4

反省自身,谨慎于自己的行为者,将消除一切烦恼。

常精勤观身,不作不应作,

应作则常作,观者漏灭尽。

5

一切秽物已毁,达到无忧的境界,他是真正的善者。

杀(爱欲)母与(慢)父,杀刹帝利族二王,

(破)王国杀其从臣,趋向无忧婆罗门。

6

弃除“疑”者,为真正的善者。

杀(爱欲)母与(慢)父,杀婆罗门族二王,

杀其虎(将)第五(疑),趋向无忧婆罗门。

7

昼夜思念佛陀的佛弟子们,常善与自觉醒。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

无论昼与夜,彼常念佛陀。

8

昼夜思念佛法的佛弟子们,常善与自觉醒。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
无论昼与夜,彼常念达摩。

9

昼夜思念僧伽的佛弟子们,常善与自觉醒。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

无论昼与夜,彼常念僧伽。

10

昼夜思念自身的佛弟子们,常善与自觉醒。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

无论昼与夜,彼常念于身。

11

昼夜常乐于不杀生的佛弟子们,常善与自觉醒。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

无论昼与夜,常乐不杀生。

12

昼夜常乐于禅定的佛弟子们,常善与自觉醒。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

无论昼与夜,心常乐禅定。

13

出家者离爱乐,在家者生活难。不要让自己陷于痛苦。

出家爱乐难。在家生活难。

非俦共住苦。(轮回)往来苦。

故不应往来,随从于痛苦。

14

正信又持戒者,得到荣誉和财富,到处受人尊敬。

正信而具戒,得誉及财者,

彼至于何处,处处受尊敬。

15

善者即使在远方,我们也一样看得清楚,恶者如那放暗箭者,即使在身边也看不到他。

善名扬远方,高显如云山。

恶者如夜射,虽近不能见。

16

善于调御自己者,喜欢独居于树林中。

独坐与独卧,独行而不倦,

彼独自调御,喜乐于林中。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分别谛品第十二

分别谛品第十二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尔时坐禅人。已明了阴界入因缘谛。已得闻戒头陀禅。以凡夫未解脱怖畏恶趣。已观恶趣怖。已观无始生死怖。已观一刹那不可得。已观三百鉾刺喻。已观烧头爱喻。未分别四圣谛。为分别圣谛。当作方便。当作欲。当作勇猛精进。专心缘念具足应令满。

 

问云何当作。

 

答彼坐禅人初四圣谛当闻。或以略或以广或以略广。以闻以义以诵当受持。

 

是时坐禅人入寂寂。坐不乱心不去来心。四圣谛应令起。初苦谛应令起。或以阴或以入或以界阴法。以自相以阴相应令起。如阴方便广说。如是当知。入者以入相应令起。如入方便广说。如是当知。界者以界相应令起。如界方便广说。如是当知。

 

彼坐禅人。如是已阴入界。唯有阴入界。无众生无命。已令起已得行想。尔时已略作二种令起。所谓名色。于是色阴十。入十界色。四阴意入七界。是名法入法界。或名或色余名余色。余名余色者以色空。色者以名空。名者以色不离。色者以名不离。如鼓声唯依名色生。依色名生。如盲跛远行。

问名色者何差别。答名者无身。色者有身。名者有所知。色者无所知。名者轻转。色者迟转。名无聚色有聚。名者觉知思识。色者无此。色者行倚坐卧屈申。名无此。名者知我行我倚我坐我卧我屈我申。色无此。色者饮食啖尝。名无此。名者知我饮我食我啖我尝。色无此。色者拍戏笑啼种种言说。名无此。名者知我拍我笑我戏我啼我种种言说。色无此。谓名色差别。

 

彼坐禅人如是名色。唯以名色无众生无命。已令起。已得行想。尔时一切作略。苦谛者令起如实知见清净。令名色起。此总语苦谛令起可知。

 

彼坐禅人如是已令起苦谛。作众生想。从此苦因缘应观。

问此苦何因缘何集。答彼坐禅人如是知。此苦生为因缘。生者有为因缘。有者取为因缘。取者爱为因缘。爱者受为因缘。受者触为因缘。触者六入为因缘。六入者名色为因缘。名色者识为因缘。识者行为因缘。行者无明为因缘。如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生缘老死。成忧悲苦恼。如是悉苦阴成起。

 

彼坐禅人如是以因缘所缚以广观。尔时以作略。此受缘爱。彼苦集令起。或法住智。或圣取因缘智。或离疑清净。此众语言。集谛令起智。

 

彼坐禅人以令起苦集。于三昧已度疑。尔时观苦灭。谁灭为苦灭谁。灭为此苦灭。

 

彼坐禅人如是知。从生灭此苦灭。从生灭有灭从有灭取灭。从取灭爱灭。从无明灭行灭。如是从无明灭行灭。从行灭识灭。从生灭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此一切苦阴成灭。

 

彼坐禅人如是因缘所缚灭。已广已观。尔时作略。此受缘爱。从彼灭苦灭令起灭谛。

 

彼坐禅人如是已令起灭谛。尔时观苦灭道。何道何具足为爱灭。

 

彼坐禅人如是知于五受阴观过患。此道此具足。为爱灭令起道谛。如谛方便广说。如是可知。

 

彼坐禅人如是以次第已令起四谛。尔时于五受阴。以一百八十法。次第以聚分别观。所有色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大或小或粗或妙或远或近。一切色以无常广观。以广观苦。以广观无我。如是所有受。所有想。所有行。所有识。于一一阴十二法门。于五阴五十二成六十。六十无常见。六十苦见。六十无我见。成一百八十。复次一百八十法门。六内入。六外入。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觉六观。此十六成六十。六十无常见。六十苦见。六十无我见。三六十成一百八十。彼久远年时日月月半日夜时念刹那。以回转法行成新故。如灯焰相续成转。以无常于行分别观。以恶趣受苦。饥渴怖畏。求觅爱别离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行相应相续。以苦于行观分别。从阴入界因缘谛业果报因缘令生所生。无众生不动无事自性行成起。以无我于观分别。于行色无常。以灭义。以苦怖义。无我不实义。以作略广分别。如是受想行识无常灭义。苦者以怖义。无我以不实义。如是作略广分别。于是以无常已分别除常想。以苦分别除乐想。以无我分别除我想。

问云何以无常广分别。答如实见一切诸行。无有为边灭为边。于无相或令起心。于无相界为安心。是故以无常广分别。问云何以苦分别。答于一切诸行令心怖畏。从作愿令起心。于无作愿为心安。是故以苦广分别。问云何以无我广分别。答于一切法见。从他从此执令起心。于空界为心安。是故以无我广分别。如是分别三有五趣七识住九众生居。以灭怖畏。以无实观之(分别智已竟)

 

彼坐禅人于五受阴。已分别于三相。令乐入欲断诸行。尔时现在内五受阴。取彼相令通达起灭。如是此法以无生现生。以生灭如是通达。于是取相者。取相三种。取烦恼相。取定相。取毗婆舍那相。于是愚痴凡夫。于见闻觉知境界。以成乐常想颠倒所。初心以好取相。于此着烦恼。如蛾投灯。此谓取烦恼相。

问云何取定相。答于此坐禅人。乐得定以念正智所。初心三十八行。于一一行取相令系心。为不乱故如系象。此谓取定相。

问云何取毗婆奢那相。答常观人以慧所初心色受想行识。各各分别其自相。乐欲舍修彼相。如捉毒蛇。此谓取毗婆奢那相。于此取毗婆奢那相可乐。

问云何取受想行识相。答彼色识相。或以地界。或以水界。或以火界。或以风界。或眼入或身入。如是观彼受受相。或为乐或为苦。或为不苦不乐。如是观彼想想相。或为色想或为法想。如是观知行行相。或为触或为思。或为觉或为观。或为作意。如是观彼识识相。或眼识或意识。如是观彼彼坐禅。如是善取彼相。以善令起。令起如是取色受想行识相。复次以二行取心相。以事以作意。

问云何以事取心相。答以此事我心起。当观彼以此色受事。以此想事。以此行事。以此识事。我心起。如是当观。彼如是以事取心相。

问云何以作意取心相。答如是我作意色此心起。如是当观。如是我作意受想行我心起。如是当观。如是已作意取心相。

问云何彼相成善取。答以是行以是相。色受想行识想以成观。若复堪更观彼相。以此行以此相。是谓彼相成善取。通达生灭者。有起有灭。有起灭通达。于是色已生现在。彼生相起变相灭。彼二句以慧眼见。通达起灭。受已生现在受想行识。彼生相起变相灭。彼二句以慧眼见通达起灭。复次以三行通达起相。以三行通达灭相。如是以因以缘。以自味。

问云何以因通达起相。答爱无明业是因为阴起。以慧眼见以因通达起相。

云何以缘通达起相。食缘为色阴起。触缘为三阴起。名色缘为识阴起。以慧眼见以缘通达起相。

问云何以自味通达起相。答如灯焰相续无间。初后新新起行。以相以慧眼见。以自味通达起相。于是以因以起见。以集谛相成见。以令起觉。以缘以自味。以起见苦谛。以相成所见。以刹那不可得觉。如是以三行通达起相。问云何以三行通达灭相。答以因灭以缘灭以自味灭。于是以爱灭以无明。灭以业灭。阴成灭。以慧眼见。以因灭通达灭相。以食灭色阴成灭。以触灭三阴成灭。以名色灭识阴成灭。以慧眼见。以缘灭通达灭相。如灯焰相续无间。初有灭行以慧眼见。以自味通达灭相。于是以因灭见灭谛。以相成所见。以无生相觉以缘灭。以自味以见灭。以苦谛相成初见。以刹那不可得觉。问若以起灭见苦谛。以相得见。何故上智当起。答何用起见灭。以苦谛相得见未见。彼苦成满。乃至诸行过尽。如实已见。从行相已令起心。于非行心成度。如实已见诸行过患。从行相已令起心。于非行成度。是处见苦成满。谓往边故。犹如飞鸟为火所围未免怖畏。若未至虚空。见火围过患。成飞虚空。是时彼见火怖围成满如是。于此可知。于是以因以缘以起见。成通达因缘起相。此有此起。此起故此成起。因灭故及缘灭。故以见灭因缘生相成通达。此无有此不成。此灭故此灭。以自味以起灭。见已起成通达。知因缘法有为法起。彼起得知。彼灭亦知。彼住亦知。如是以起灭见四法成所知。如是一相法种种法无事法正法。于是一相续所著诸行以起。彼见不成。种种执。初后转诸行。以彼灭见不成一执。自性离无动诸行。以初后见不成我执。因缘所转初后诸行。如是以法见不成无事执。无闻凡夫以一不觉常断说。以种种不觉成常说。以无事不觉成我说。如是以法不觉。成无事说。于是以平等语言。以一相胜语言。以种种相摄成一相。以分别义成种种。以烦恼义成一性。以方便义成种种性。以爱果成一性。以业果成种种性。

 

彼坐禅人如是见一性。非于此执种种见。若见种种性。非于此执常见一性。若现见一性。余作余觉除此见。若现见种种性。彼作彼觉除此见。若现见一性除此断见。若现见种种性除此常见。彼坐禅人如是以起灭。见一性种种性。法明何以起。现起诸行见彼无事。何故一切诸行无事不动。无余所起住。住自性因缘和合集为因缘。如是以止法生令生。于是以无命义及不动义。无事法可知。以自性。义及缘义。如是止法可知。令现空无事。令现业所作。如是止法令现无事名法。如是令现止法名行。于是以一性法觉苦相成通达。以种种性觉无常相成通达。以无事法觉。如是以止法觉无我相成通达。问彼坐禅人一切诸行。以无余处观起灭为一处当观耶。答于初诸行处取其相。通达起灭无余处。一切诸行令满。如人于大海一处以舌舐水。即知一切水醎。如是于此可知。以二行诸行令满。以事以不愚痴。于是诸行取其相。通达生灭。彼诸行以其事成满。于是断无智故。余诸行以不愚痴成满。于是起灭智。是诸行分别智。一切诸行以起初边成分别。以灭后边成分别。以起初边成寂寂。以灭有边成寂寂。以起从起无初。以灭从灭无后。是故起灭智。成诸行分别智(起灭智已竟)

 

彼坐禅人如是正见生灭相。善分别诸行。乐得灭乐定。尔时不作意观生。唯见心灭。以色事以心生灭。依彼事见心灭。如是以受持。以想事以行事。以识事以心生灭。依彼事见心生灭。复次以三行。见灭如是以聚以双以分别。

问云何以聚。答于威仪威仪所起心心数法。于其处以聚见彼灭。复次已观色无常受无常想无常行无常识无常。尔时以无常事所起心心数法。以聚见彼灭。如是以苦事无我事。如是以聚当见问云何以双。答此色无常已观无常。随无常起心见心生灭。如是受想行识无常已观。随无常事起心见生灭。如是已苦事已无我事。如是以双当观。

问云何以分别。答已观此色无常。随无常事起心见心生灭。如是以分别观见多心灭。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随无常事起心见心生灭。以是见心灭复见灭。如是以分别见多心灭。如是观苦观无我。如是已分别。唯现观彼灭。其彼苦灭事成专。常觅诸行刹那成得利。彼坐禅人以此慧非他缘。见一切世间。以自性如到芥子头。于一心刹那生老死变。

尔时坐禅人复如是见。如偈所说

此双名色性展转于一灭

句灭缘彼灭及彼因所生

阴无常灭法苦生法灭法

如桴打鼓声亦不从眼生

色香等五法亦不从色生

亦不离二句依缘生有为

如桴打鼓声亦不从耳生

色香等五法亦不从声生

亦不离二句亦不从鼻生

色香等五法亦不从香生

亦不离二句亦不从舌生

色香等五法亦不从味生

亦不离二句亦不从身生

色香等五法亦不从触生

亦不离二句不从处色生

不从法入出依因缘依生

如桴打鼓声彼根最羸出

初因亦最羸彼因亦最羸

所起彼亦羸共地此最羸

相应亦最羸和合亦最羸

展转此常羸展转法不住

亦无性展转无有能令起

令起彼亦无如乾闼婆城

是谁初令起不以自身生

不以自力住由随他法生

生诸有漏法

自体裸劣不自生亦不自因不自事

不有为处不自性不自性行相诸有

为生自身裸无时无所从来无所行

处无所生为他国心无我所命身性

一心苦乐相应速刹那山海八万劫

一住不再无二心相应过去及当灭

现住一切彼诸阴此等已去无间失

未来当失于彼间已没无异相不起

以不生故现在生从于心失世间无

第一义中无去来未来无聚唯转生

住如芥子生诸法彼法灭已是其初

世间以法初不杂不见去来不见生

诸法不生如虚空犹如电起须臾灭

 

彼坐禅人。如是见灭无尽入定。如钻火烟起。菩提品刹那刹那起。光明智起。喜猗乐取解脱念处起。舍出离于是不明了。坐禅人于彼法或起乱。或起增上慢。

问云何为除乱。答彼坐禅人于法起喜。彼喜复令更安。如是彼坐复更令安。成其心法调所摄。若法调所摄心。从灭观定其心离常。难常通达。如是离去。

问云何起增上慢。答彼坐禅人于法初起光相。得出世间法。于未得成得相。常不更作精进。如是增上慢起。明了坐禅人。知此烦恼是定乱。知世间法行事。如是知出世间法泥洹事。如是知已。如是智除乱。除增上慢。唯见灭是善修行多修(观灭智已竟)

 

彼坐禅人如是现观灭。以由观灭成畏。阴因亦畏阴生畏。三有五趣七识住九众生居成畏。彼如恶人捉刀可畏。如毒蛇如火聚。如是以由观灭成畏阴因畏阴生畏。三有五趣七识住九众生居。以无常现作意令畏想。以安隐令起无想。以苦现作意成畏生。以安隐令起无生。以无我现作意。成畏相及生。以安隐令起无相及无生。观过患观厌离软随相似忍。是其总语(令起智怖已竟)

 

彼坐禅人。以怖现修行令起智。乐解脱智生。彼阴相是怖者。乐解脱智起。阴生为怖者。乐解脱智起。三有五趣七识住九众生居此怖者。乐解脱智起。如火所围鸟从彼乐解脱。如人为贼所围。从彼乐解脱。如是彼坐禅人阴因阴生。三有五趣七识住九众生居。此畏怖者。乐解脱智起。以无常现作意畏因。以苦现作意畏生。以无我现作意畏因及生。乐解脱智起。于是凡夫人及学人。于乐解脱智二种引心。或观欢喜。于是现观。于上成通达现观欢喜。心成忧恼成修行障碍。成通达难见思惟行。舍中随相似忍。此是总语言(乐解脱智已竟)

 

彼坐禅人如是现修行乐解脱智。从一切诸行。乐解脱泥洹诸行。唯作一相欲令起。解脱门相似智起。以三行得相似智。以三行越正聚。于五阴无常现见得相似智。五阴灭常泥洹。如是现见越正聚。于五阴以苦现见得相似智。五阴灭乐泥洹。现见越正聚。于五阴以无我现见得相似智。五阴灭第一义泥洹。现见越正聚。

问云何以智现越正聚。云何以智已越正聚。答以性除智现越正聚。以道智已越正聚。

问相似智者何义。答相似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分。以彼相似。此谓相似智总语言。无怨见利相似忍。此是相似智总语言(相似智已竟)

 

相似智无间次第。从一切诸行相起。作泥洹事。生性除智。问云何义名性除。答除凡夫法名性除。非凡夫法所除亦名性除。性者是泥洹。复次种殖泥洹者名性除。如阿毗昙所说。除生名性除。度无生亦名性除。复除生因名性除。度无生无相名性除。于泥洹是初引路。从外起转慧。此性除总语言(性除智已竟)

 

性智无间次第。现知苦现断集现作证灭现修道。生须陀洹道智。及一切菩提法。彼坐禅人于此时以寂寂。现见有边无为醍醐戒。于一刹那以一智非初非后。分别四谛。以知苦分别。以断集分别。以作灭证分别。以修道分别。成分别。如譬喻偈所说

如人舍此岸以船度彼岸

于彼度诸物乘舡者除漏

如船度水。非初非后。于一刹那作四事。舍此岸除漏到彼岸。度物如舍此岸。如是智分别苦如除漏。如是分别断集如度彼岸。如是作证分别灭如以船度物。如是修道分别。如灯共生。于一刹那不初不后作四事。如小灯炷除闇。令油消令光明起。如日共生非初非后。于一刹那作四事。令现色除闇。令灭寒。令起光明。如令现色。如是智分别苦如除闇。如是分别断集如令灭寒。如是作证分别灭。如令起光明。如是修道分别如日。如是圣智。问如实现见苦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此相云何。若不见苦四颠倒生。尔时如所说。有边无为醍醐戒。以寂寂现见。以一智非初非后。分别四谛。

此义云何。答于生灭智。是时未成见苦。满及至如实见诸行过患。从诸行相令起心。于无行成度。是故如实见诸行过患。从诸行相以令起心。于无行成度。是处见苦漏到最后故。复说若如是以寂寂。以性除智。成分别谛性除智者。从行相起成度无行。若性除智从行相起成度于无行。成度于泥洹。唯着因是其事。以着事得定心。若不得定。不生奢摩他毗婆舍那。亦不得菩提法满。是故以性除智成分别谛。从彼性除智。无间道智成生。于此时得于泥洹定。心得定成起奢摩他毗婆舍那。成满菩提分法。是故唯以道智成分别谛。如人从烧城出脚跨门阃。从城已出一脚。是时未名出。如是性除智。从彼行相起成度无行。是时未名度烦恼。诸法未满故。如人从所烧城两脚已出。是时名出烧城。如是性除智无间。成生道智起。是时名从烦恼城出。诸法满故。是故以性除智成分别谛。

分别谛者何义。答四圣谛于一刹那说和合。名分别谛。于此时道智和合依义。诸根成平等不动义。力义。乘义。菩提分因义。道分令住义。念处胜义。正勤便义。如意足实义。谛不乱义。奢摩他随观义。毗婆舍那义。不相离义。双义。覆义。戒清净不乱义。心性净见义。见清净义。脱义。解脱通达义。明舍义。脱断义。灭智根义。欲令起义。作意平等义。触受灭出离义。现前义。定依义。念真实义。慧深胜义。醍醐最后义。泥洹最后平等义。坐禅人如是现智。如是现见断三结。所谓身见疑戒取及彼相应烦恼。

问云何身见。答于此无闻凡夫见色为我。我有色色为我所于色我。如是受想行识为我。我有识识为我所于识我。此谓身见。此身已断。彼断故六十二见亦断。为身见所初六十二见。

问云何疑。答或于苦。或于集。或于灭。或于道。或于佛法僧。或初边或后边。或初后边疑或。于因缘所起法彼疑惑。此谓疑。彼亦断。

问云何戒盗。答戒盗二种。渴爱及痴。我以此戒。以此行。以此苦行。以此梵行。我当上天。我皆当生一一天处。此谓渴爱戒盗。从此外沙门婆罗门。以戒。以清净。以清净戒行。彼如是见。此谓痴戒盗。彼亦断。

问云何彼一处住烦恼。答彼令往恶趣。淫欲嗔恚痴。此谓彼一处住。烦恼亦断。于此间为须陀洹果。作证成向。未得须陀洹。住须陀洹向地。或第八地。或见地。或定从两起转慧。此须陀洹道智总语言。须陀洹无间次第。三结断故。作无为事。与道等法无异方便起。须陀洹果智果心。或二或三生无间。彼次第度后分。心从后分起。观道。观果。观泥洹。观已断烦恼。观余烦恼。此谓须陀洹。不退法定向。菩提向。未来果欲分别。是世尊胸生口生法生法所造。得法分不与物分。此谓见具足善。修行通达圣法。至醍醐门住。见具足到此妙法。见此妙法已觉智成就。已觉明成就。入法流圣通达慧。开醍醐门住。是故说此偈

于地一国王于天堂一王

领一切世间须陀洹果胜

 

彼坐禅人于此地住。于上作精进。为作斯陀含果证。作见生灭所。初现观。如初所说。现修行如已见道。依诸根力菩提觉。如是分别谛。彼如是修行。向灭断粗欲嗔恚及彼一处住烦恼。从彼道无间作证须陀洹果。

 

彼坐禅人于此地住。于上作精进。为作阿那含果。证作见生灭为初。现见如初所说。现修行如见道。依诸根力菩提觉。如是分别谛。彼如是向灭断细欲嗔恚及彼一处住烦恼。从彼彼道无间。作证阿那含果。

 

彼坐禅人于此地住。于上作精进。为作证阿罗汉果。作见生灭为初。现见如初所说。现修行如己见道。依诸根力菩提觉。如是分别谛。彼如是向断色欲无色欲。慢调无明余烦恼无余断。

 

从彼坐禅人作证阿罗汉果。彼观道。观果泥洹。观断烦恼。比丘成阿罗汉。灭漏所作。以立置担。到妙义断有结。正智解脱离五分六分。成就一守护。不为死所系。除余谛等灭。信觅无浊思惟猗身。行善解脱。心善解脱。慧梵行已立。成丈夫最胜丈夫。得第一所得。此谓除嗔恚者。度岸者。离烦恼者。无结碍者。得圣翻者。除担者。不相应者。沙门者。婆罗门者。已浴者。度韦陀者。最上婆罗门者。阿罗汉者。度者。脱者。伏者。寂寂者。令寂者。是阿罗汉总语言。

 

于是若须陀洹从其生于上。不更作精进。以三种得见三种须陀洹。一七生家家须陀洹。一生须陀洹。于是钝根成七生。中根成家家。利根成一生。七生者七时往天堂来。此作苦边家家须陀洹。或二时或三时。往彼家已往作苦边。一生须陀洹已令生人有作苦边。若斯陀含人。从其生于上不作精进。一时来此世作苦边。若阿那含从其生于上。不作精进。从此终生净居。彼由诸根胜。以五种得见。成五阿那含。中间般涅槃。生般涅槃。不行般涅槃。行般涅槃。上流往阿迦尼吒天。于是名中间般涅槃者。未至所著无间中间。依寿命时为除残结使。令起圣道。生般涅槃者。越中寿命。为除残结使。已生令起圣道。不行般涅槃者。无异行。为除残结使。令起圣道。行般涅槃者。无异行。为除残结使。令起圣道。上流阿迦尼吒天。从不烦终往不热。从不热终往善见。从善见终往善现。从善现终生阿迦尼吒天。于阿迦尼吒。为除残结使起圣道。于是不烦天万劫寿命。不热天二万劫寿命。善见天四万劫寿命。善现天八万劫寿命。阿迦尼吒天十六万劫寿命。于四地成五。五人于阿迦尼吒。四人无上流人。如是彼成二十四人。阿罗汉已断一切烦恼无余故。不成后有因因。无故阿罗汉已免寿形命。行灭此苦断。不起余苦。此谓苦边。是故说此偈

譬如槌打铁火星流入水

次第成寂灭彼趣不可知

如是正解脱已度欲缚漏

至于无动乐彼趣不可知

 

问于此有师说。次第修道次第断烦恼。次第分别谛。答或以十二。或以八或以四。道智作证果。

问云何于此见不相应。答若次第修行。次第断烦恼。是故次第作证。以是次第作证果。可乐与道果相应故。若如是可乐。一须陀洹果者成耶。若如是不可乐。次第修道。次第断烦恼者亦然。复次第二过。若以见苦见苦所断烦恼。灭断可乐。是故已见苦见苦所断烦恼已断。作证四分须陀洹果。作证应可乐。方便成就故。若如是可乐作证。四分须陀洹。四分七时生。四分家家生。四分一生。四分住于果。于此不相应。若如是不可乐。以见苦见苦所断烦恼断耶。此不相应。复次第三过。若以见苦。见苦所断烦恼断者所乐。是以现见苦。四分须陀洹道住。四分信行。四分法行。成应可乐。不见余三谛。若此所乐住于四须陀洹道。成四信行。成四法行。于此不相应。若如是不可乐。以见苦见苦所断烦恼断。复次第四过。亦不相应。若现见道成向以见道成住果。此可乐以是现见苦成向。以见故成住果。应可乐。见一种故。若如是可乐向。及住果成多过。于此此不相应。若如是不可乐。现见道成证。以见道成住于果。此亦不相应。复次第五过。若以见道作证果。未见苦集灭。成作证果可乐者。以见苦集苦灭是无义。复次第六过。若以十二。或以八或以四道智。作证须陀洹果可乐者。以是作证。或十二。或八。或四。须陀洹果应成可乐者。成道智无果。若如是可乐地以成过。于此此不相应。若如是可乐。或以十二。或以八。或以四。道智作证须陀洹果者耶。此亦不相应。复次第七过。若或十二。若八。若四道智。令起一须陀洹果者可乐。此亦不相应。多事令起一果。如多庵婆菓令生一果。问若以一智一刹那。无前无后。成分别四谛。一智应成四见取事。若以见苦成见四谛。四谛成苦谛。若此二义无此不相应。一刹那以一智。无前无后。成分别四谛。答非一智成四见取事。亦非四谛成苦谛。坐禅人唯从初四谛。种种相一相。以前分别故

尔时以圣行苦谛。如是相以通达。成通达四谛。如其相四谛以如义成一相。如五阴种种相。一相以前分别为色阴。以无常已见五阴无常亦常。见无常非色阴为五阴。如是入界。如是于此可知。于是散法可知。如是观觉喜受地根。解脱烦恼正受二定。于是观者二观。禅观燥观。问云何禅观。已得定以定力伏盖。以名比分别色观见禅分。奢摩他为初。修毗婆舍那。燥观者。以分别力伏盖。以色比分别名见观诸行。毗婆舍那为初。修行奢摩他。觉者燥观。初禅及观者。观道及果成有觉。于三禅毗婆舍那乃至性除成有觉。道及果成无觉。于觉地道成八分道。于无觉地七分除思惟。喜者燥观得苦行。具足毗婆舍那相似智。成无苦起性除道及果共起喜。燥观得乐行具足。于二禅毗婆舍那及道果共起喜。于第三禅。于第四禅。毗婆舍那道及果不共起喜。于喜地道及果七觉分起。于无喜地六菩提觉。除喜菩提觉。受者燥观得苦行。具足毗婆舍那乃至相似智。共舍起性。除道及果共喜起。燥观得乐行具足。于三禅毗婆舍那道果共喜起。于第四禅毗婆舍那道果共舍起。地者二地。见地思惟地。于是须陀洹道见地。余三道四沙门果思惟地。未尝见今见名见地。如是见如是修是思惟地。复次二地学地不学地。于是四道三沙门果学地。阿罗汉果无学地。根者三出世间根。未知我当知根。已知根。知已根。于是须陀洹道智。初未知今知者成未知智。三道智三果智已知法。更知知根阿罗汉果智无余。已知法知者已知根。解脱者三解脱。无相解脱。无作解脱。空解脱。于是道相似智。不作相是无相解脱。不作愿是无作解脱。不作执是空解脱。复次此三解脱。以观见成于种种道。以得成于一道。

问云何以观见成于种种道。答已观见无常。成无相解脱。以观见苦。成无作解脱。以观见无我。成空解脱。

问云何以观见无常成无相解脱。答以无常现作意。以灭诸行起心。成多解脱。得信根及四根。彼种类如实智相。彼种类一切诸行。成无常起。令起相怖畏。从相行生智。从相心起。于无相心越。以无相解脱身得脱。如是以观无常成无相解脱

问云何以观见苦成无作解脱。答以苦现作意。以怖畏诸行令起心。成心多寂寂。得定根及四根。彼种类如实知生。以彼种类一切诸行成苦所见。以怖畏生。令起生智。从生心起。于无生心越。以无作解脱身得脱。如是以观见苦成无作解脱。

问云何以观见无我成空解脱。答以无我现作意。以空令起诸行。心成多厌恶。得慧根及四根。彼种类如实知相及生。以彼种类一切诸法。成无我可见。以怖畏令起相及生。依相及生智唯起。从相及生心成离。于无相无生灭。泥洹心越。以空解脱身得脱。如是以观见无我成空解脱。如是此三解脱。以观成于种种道。

问云何以得三解脱成于一道。答已得无相解脱。成得三解脱。何故是人以无相。其心得脱。虽解脱彼已作。以执其已得无作解脱。三解脱成所得。何故以作其心得脱以解脱。彼以相以执得空解脱。三解脱亦得。何故若其以执心得脱。以解脱以相以作。如是已得三解脱成于一道。解脱者。解脱门者何差别。答唯彼道智。从烦恼脱名解脱。以入醍醐门义名解脱门。复次解脱者唯道智。彼事为泥洹。此谓解脱门。

 

烦恼者。一百三十四烦恼。如是三不善根三觅。四漏。四结。四流四厄。四取。四恶趣行。五悭。五盖。六诤根。七使世间。八法。九慢。十烦恼处。十不善业道。十结。十邪边。十二颠倒。十二不善心起。于是三不善根者。贪嗔痴。于此三嗔者。以二道成薄。以阿那含无余灭。贪痴者。以三道成薄。以阿罗汉道无余灭。三觅者。欲觅有觅梵行觅。于此三中梵行觅者。以须陀洹道无余灭。欲觅者。以阿那含道灭。有觅者。以阿罗汉道灭。四漏者。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于此见漏者。以须陀洹道灭。欲漏者。以阿那含道灭。有漏无明漏者。以阿罗汉道灭。四结者。贪欲身结。嗔恚身结。戒盗身结。此谛执身结。于此戒盗身结者。此谛执身结。以须陀洹道灭。嗔恚身结以阿那含道灭。贪身结。以阿罗汉道灭。四流者。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四厄者。欲厄有厄见厄无明厄如初。所说灭。四取者。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于此三取以须陀洹道灭。欲取以阿罗汉道灭。四恶趣行。欲恶趣行。嗔恶趣行。怖畏恶趣行。痴恶趣行。此四以须陀洹道灭。四悭者。住处悭。家悭。利养悭。色悭。法悭。此五以阿那含道灭。五盖者。欲欲。嗔恚。懈怠。睡眠。调慢疑。于此疑者。以须陀洹道灭。欲欲嗔恚慢。以阿那含道灭。懈怠调以阿罗汉道灭。睡眠随色。六诤根者。忿覆嫉谄恶乐见触。于此谄恶乐见触。以须陀洹道灭。忿覆嫉以阿那含道灭。七使者。欲染使。嗔恚使。慢使。见使。疑使。有欲使。无明使。于此见使疑使。以须陀洹道灭。欲染使嗔恚使。以阿那含道灭。慢使有使无明使。以阿罗汉道灭。世间八世法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于此四不爱处嗔恚。以阿那含道灭。于四爱处使。以阿罗汉道灭。九慢者。从彼胜我胜生慢。与胜我等生慢。从胜我下生慢。从等我等生慢。从等我下生慢。从下我胜生慢。从下我等生慢。从下我下生慢。九慢者以阿罗汉道灭。十恼处者。贪嗔痴慢见疑懈怠调无惭无愧。于此见疑以须陀洹道灭。嗔恚以阿那含道灭。余七以阿罗汉道灭。十恼处者。此人于我已作现作当作非义生恼。我所爱念人。彼人已作现作当作。其非义生恼。我所不爱念人。彼人已作现作当作者。于非处生恼。十恼处以阿那含道灭。十不善业道者。杀生。不与取。邪行。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嗔邪见。于此杀生不与取邪行妄语邪见。以须陀洹道灭。恶口两舌嗔。以阿那含道灭。绮语贪。以阿罗汉道灭。十使者。欲染使。嗔恚使。慢使。见使。疑使。戒取使。有染使。嫉使。悭使。无明使。于此见疑戒取使。以须陀洹道灭。欲染嗔恚嫉悭使。以阿那含道灭。慢有染无明使。以阿罗汉道灭。十邪边者。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脱。于此邪见邪语妄语业邪命邪智邪解脱。以须陀洹道灭。邪思惟邪语恶语两舌。以阿那含道灭。邪语绮语邪精进邪念邪定。以阿罗汉道灭。十二颠倒者。于无常常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如是于苦乐。于不净净。于无我我。于此无常常三颠倒。于无我我者。三颠倒。于不净净者。见颠倒。于苦乐者。见颠倒。以须陀洹道灭。于不净净者。想颠倒心颠倒。以阿那含道灭。于苦乐者。想颠倒心颠倒。以阿罗汉道灭。

十二不善心起者。与喜共起见相应。无行心起。有行心起。与喜共起见不相应。无行心起。有行心起。与舍共起见相应。无行心起。有行心起。与舍共起见不相应。无行心起。有行心起。与忧共起嗔恚相应。无行心起。有行心。与调共起心起。与疑共起心起。于此四见相应心起。与疑共起心起。以须陀洹道灭。二共起心起。以二道成薄。以阿那含道无余灭。四见心不相应起。及调共起心起。以三道成薄。以阿罗汉道无余灭。二正受者。二正受不与凡夫共及果成就想受灭正受。

 

问云何果正受。何故名果正受。谁修谁令起。何故修。云何修。云何作意。彼成就几缘。几缘住。几缘为起。此正受世间耶。出世间耶。答云何果正受者。此沙门果。心于泥洹安。此谓果正受。何故果正受者。非善非不善。非事出世道果报所成。是故此果正受。

阿罗汉及阿那含。于此定作满。复有说一切圣人得令起。如毗昙所说。为得须陀洹道。除生名性除。如是一切。复说一切圣人成就于此定作满。唯彼令起。如长老那罗陀说。诸比丘如是长老于山林井。于彼无绳取水。尔时人来为日所曝热乏渴爱。彼人见井知有水。彼不以身触住。如是我长老有灭为泥洹。如实正智善见。我非阿罗汉漏尽。何故令起者。答为现见法乐住令起。

如世尊教阿难。是时阿难如来不作意。一切诸相唯一受灭。无相心定令起住。是时阿难如来身成安隐。云何以令起者。答彼坐禅人入寂寂。住。或住或卧乐得果正受。作生灭见所。初观诸行。乃至性除智。性除智无间。于泥洹果正受令安。依其禅成修道是。是禅成所作。是名果正受。云何作意者。答无为醍醐界。以寂作意。彼成就几缘。几缘为住。几缘为起。答彼正受二缘。不作意一切诸相。于无相界作意。三缘为住。不作意一切诸相。于无相界作意。及初行二缘为起。作意一切相。及无相界不作意。云何此定世间出世间耶。答此出世正受。非世间正受。问阿那含人。为果定现观。何故性除无隔。阿罗汉道不生。答非乐处故。不生观见。无力故。于是二种胜果可知。成有道及性除果。现作证道无间果现。成无道及性除果。成入果定。成无道及性除果。从灭定起。成无道无性除果(果正受已竟)

 

问云何想受灭正受。谁令起。几力成就。令起几行所除。令起几初事。何义为起。云何起。云何从彼起。云何心以起。以起心何所著。几触所触。云何初起诸行。死人及入灭想受定。何差别。此定有为无为。答不生心心数法。此谓灭想受定。谁令起定者。答阿罗汉及阿那含。于此定作满。谁不令起者。答凡夫人及须陀洹斯陀含。及生无色界人。于是非其境界故。凡夫不能起烦恼障碍定。未断故。须陀洹斯陀含。不能起为更起。非其处故。入无色界不能起。几力成就令起者。答以二力成就令起。以奢摩他力。以毗婆舍那力。于是以奢摩他力者。由八定得自在。以毗婆舍那力者。由自在随七观。云何七随观。无常观。苦观。无我观。厌患观。无染观。灭观。出离观。奢摩他力为灭禅分。及为不动解脱。毗婆舍那力为见生过患。及为无生解脱。几行所除令起定。答以除三行令起定。口行身行心行。于是入二禅觉观口行成所除。入第四禅出息入息。身行成所除。入灭想受定人。想受心行成所除。初几事者。答初四事。一缚不乱。远分别。观事非事。于是名一缚者。钵袈裟一处[怡-台+(噗-口)]受持。不乱者。以所有方便。此身愿莫生乱受持。远分别者。称其身力。以日作分别受持。于此久远过期当起。观事非事者。未至时分别。或众僧为事和合。以彼声我当起受持于是一缚者。为守护袈裟。不乱者及久远分别。为守护身。观事非事者。为不妨众僧和合。住无所有处。或初作事入初禅。何故令起。答为现法乐住者。是圣人最后无动定。复为起神通入广定。如长老正命罗汉。为守护身。如长老舍利弗如长老白鹭子底沙。云何令起者。彼坐禅人入寂寂住。或坐或卧。乐灭意乐灭入初禅。入已安详出。无间见彼禅无常苦无我。乃至行舍智。如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虚空处识处无所有处。入已安详出。无间见正定无常苦无我。乃至行舍智。尔时无间入非非想处。从彼或二或三。令起非非想心。起已令心灭。心灭已不生不现入。此谓入灭想受定

云何从彼起者。彼非如是作意。我当起已至于初时。所作分别成。云何心以起者。若阿那含人。以阿那含果心起。若阿罗汉人。以阿罗汉心起。起已彼心何所著。答心专缘寂寂。几触所触者。答三触所触。以空触无相触无作触。云何初起诸行。彼从身行。从彼口行。死人及入灭想定人何差别者。死人三行没无现寿命。断暖断诸根断入。受想定人三行断没。寿命不断。暖不断。诸根不异。此彼差别。云何此定有为无为者。答不可说此定有为无为。问何故此定不可说有为无为。答有为法于此定无有。无为法入出不可知。是故不可说此定有为无为(灭禅定已竟)

 

于此品数因缘。戒头陀定求善友。分别行行处行门五神通。分别慧五方便。分别谛。此十二品。是解脱道品次第

无边无称不可思无量善才善语言

于此法中谁能知唯坐禅人能受持

微妙胜道为善行于教不惑离无明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觅善知识品第五

觅善知识品第五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问尔时何以起定。

答若初坐禅人欲生禅定。当觅胜善知识。

何以故。初坐禅欲生禅定得最胜定。若离善知识。成不住分。如

经中说。有云比丘成于退分。如人独游远国。无侣开示随意自行。如象无钩。若坐禅人所修之行。得善知识说法教诫。令其摄受。示除过患使得善法。从教修行精勤苦行得最胜定。如富商主众所敬贵。如亲善人。如亲父母。善知识者。如象所系令不动故。如御车人使随去住故。如人执拖为得善道。如医治病为消苦楚。犹如天雨润益诸种。如母养儿。如父教子。如亲无难。如友饶益。如师教诫。一切善法依是成满。是故世尊教于难陀。一切梵行所谓善知识。是故当觅胜善之人为善朋友。

云何是胜善知识。谓有所成就明了修多罗毗昙毗尼。是谓所得成就。明了业种。得善神通。得见四谛。此二种人功德成就。是所当觅。

若不得二种功德成就人。以七分成就善知识。是亦当觅。

云何七分。可敬爱可重可贵。能说忍辱说深语不安非处。云何可敬爱。依二种行者善说共住乐心解不难。是谓可敬爱。可重者。戒行寂静守念成就。不贪欲多语。是谓可重。可贵者。闻慧功德成就知坐禅可重。是为可贵。能说者。我言可爱可重可贵。有果如是思惟饶益彼故。尊重法故。于非可作制伏摄受终不弃舍。是谓能说。忍辱者。能令无滞绮语总语相。如贤圣故。是谓忍辱。深语者。通达业处。若分别。想念作意安着皆。由执相善说如法。不如法烦恼取相。能令灭尽。是说深语。不安非处者。若于姓族住处业聚诵着非住可避。若于堪事处行令得安隐。是住可住。此谓不安非处。以此七分成就。是善知识可觅。

问云何应觅。答若知某甲住处是功德成就可重。若有禅师应当往彼。若自不知余处同学知。应往亲觐。已知时节如法未说其意。恭敬劳问起居。咨访所行。何处国土何处住止。有众安住。有僧静坐。有是禅师。其行若为以何功德一切所贵。应作如是问。同学应答。某国某住某众禅坐某禅师。众所爱重。得闻是已深思随喜。当往彼处亲觐受行。

应整衣服到和上所自说意乐。和上听我。我当往彼亲觐禅师。和上应听答善哉。我亦随喜。是善人所作。此谓善人共住善人所行。是随法修行。若见闻者得大利益。何况共住。汝当往彼。汝已往彼慎莫放逸。若是善人可勤修学。若于一时及一切时等。加信敬诚当善语守护身口晓解修行。当得成就。一切依师莫生轻易。如初嫁小女性事舅姑。应生惭愧听受教诫。若见弟子无衣服汤药。若往彼时如法料理。说法教诫。及至将送行坐教以善法。彼坐禅人齐整衣服。恭敬围绕礼师足下。于行所半路园外诸有水地。往彼一处衣钵革屣澡罐禅具。高置一处不使近水。当浴不声。若浴竟已。齐整衣服。着郁多罗僧。衣钵禅具置右肩上。卷僧伽梨若置肩上。

若入寺舍低盖绕塔。若见比丘当往咨问。此处有坐禅人。不有粪扫衣人。不有乞食人。不有律师。不有者于何处住。从何可至。有者当往。若无此人。有律师者。我亦当往。又无律师。谁为上座。我亦当往。若上座大僧为取衣钵勿与。若余小者应与。若无人取下置一处。若见上座应当礼足于一面住。旧住比丘以坐。以水及澡洗处如法供给。延其消息安其衣钵。示其便处。访问僧制。

日将入时周行寺内。若见律师共语咨问所疑之罪及不犯罪。若见阿毗昙师为应修慧。当问阴入界业。若见头陀人。为相应慧当问头陀功德。若住于彼日日应往处处咨问。若欲行当屏牒卧具。礼大僧足白云行去。此是比丘为客法用。

于彼坐禅人应住亲近。禅师若至虽小亦代取衣钵。禅师之法可行不可行。不应即行令去。是先所作应当修行。若欲教人先取觉。学坐禅人先已行法。看视住处安置衣钵。少时消息知识时节亲觐禅师恭敬礼拜。少时静默当坐。若禅师问所欲。当随说所乐。若不问者则不应说。从此已后杨枝澡洗等。当请依止修所行业。若乞时至。往问阇梨如法当作。食时若至。为阇梨洗足及安坐处授钵。于其自钵食。应问阇梨所取多少。安置自钵减与弟子。如是摄受如是不难。尔时食已。取阇梨钵洗讫。安处知时亲觐恭敬礼拜。少时静默当坐。若阇梨问随说所乐。若不问礼拜阇梨请听。我说本来所欲。若蒙听许。随意问。阇梨若听一切当说。若不问礼阿阇梨。觅时节当说我来因缘。愿阇梨听我所说。若阿阇梨听。一切其所乐当说。阇梨言善哉。如法教诫。应当摄受。是故世尊说偈

以时而亲近令心无憍慢

梵行能护法譬如树无风

念法而修行及法戏自乐

法住法分别当说如实法

毁法不当行绮语忧戏笑

嗔恚勿懈怠忿恨贪慢痴

爱染狠戾等修行悉伏除

守义不自高知善诚实语

为定实知闻若人辄放逸

闻慧不增长若人知正法

天人所恭敬恭敬成信心

多闻能护法令得所乐闻

如是诸功德随法能修行

能生胜妙解成就智慧人

若有如是师当修不放逸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