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传长部·阿吒曩胝经

阿吒曩胝经

本经无相当汉译之经,(但可参考毗沙门天王经(大正藏一二四五))。于Hoernle:Manu-script Remains found in Eeastcrn Turkestan Vol.I有相当于本经之梵文AtanatiySutra之断片。世尊往灵鹫山时,毗沙门天王随来诸夜叉,唱阿吒曩胝之护经,以告佛如左。于诸夜叉中,不信顺世尊,而有妨害佛弟子之修行,请纳受为守护佛弟子,此阿吒曩胝之护经。佛纳受此,而翌日向诸比丘以示此旨,劝保持阿吒曩胝之护经,乃本经之所述。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灵鹫山,时,四大天王,以众多之夜叉军、众多之乾闼婆军、众多之鸠槃荼军、众多之那伽军守护、警护、保障四方已,于深夜,殊妙容光偏照灵鹫出,来诣世尊之处,敬礼世尊,却坐一面,彼夜叉等亦敬礼世尊,却坐一面,或向世尊问讯,却坐一面,或与世尊交谈感铭之语后,却坐一面,或向世尊合掌,却坐一面,或告自己姓名,却坐一面,或默然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毗沙门大天王白世尊言:“圣尊!有高位之夜叉未信仰世尊;有 高位之夜叉实信仰世尊:圣尊!有中位之夜叉未信仰世尊:圣尊!有中位之夜叉,实信仰世尊;圣尊!有下位之夜叉未信仰世尊;圣尊!有下位之夜叉,实信仰世尊!然者,圣尊!夜叉既有未信仰世尊,其何因耶?圣尊!世尊为断杀生而说法;为断不与取而说法;为断欲邪行而说法;为断妄语而说法,为断放逸根之饮酒而说法。然,圣尊!夜叉既不断杀生、不断不与取、不断欲邪行、不断妄语、不断放逸根之饮酒。此于彼等为不欢喜、不愉快事也。
圣尊!世尊之弟子众取用深林之茂树、闲静而音少响少、无人1烟、无人迹、堪作卧、适于静思之坐卧处。住此处之上位夜叉,有不信仰世尊之语者,圣尊!为彼等之发信仰心,愿世尊纳受阿吒曩胝之守护经,此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保护、守护、安全、安乐住也。”
世尊默然而认许。

时,毗沙门大天王知世尊之认许,其时,唱阿吒曩胝之守护经:“
明眼而光辉
归命毗婆尸
慈愍诸有情
归命尸弃佛
洗除诸烦恼
如是苦行者
归命毗舍浮
碎破魔王军
归命拘楼孙
已得安全之
婆罗门归命
拘那含牟尼
解脱一切方
归命迦叶佛
灭除一切苦
而宣说此法
光辉之释子
归命鸯耆罗
除灭世烦恼
当作如实观
不用于两舌
伟大不知畏
为人天利益
具足明与行
归命瞿昙佛
伟大无怖畏
阿帝提之子
大轮太阳升
若彼之升者
夜暗影消没
若彼之升时
呼称之为昼
其处是深湖
于海水积聚
如是人当知
“于海水积聚”
人人之称呼
由此彼“东方”
有誉大天王
统守于此方
乾闼婆之主
名提头赖吒
乾闼婆侍护
以娱歌舞乐
彼有甚多儿
我闻彼同名
九十又一儿
大力因陀罗
彼等见世尊
日种之佛陀
由遥远归命
伟大无怖畏
汝归人中尊
汝归人中胜
汝以巧观众
非人汝亦拜
不闻我常处
然者如是言
“礼胜者瞿昙
礼胜者瞿昙
具足明及行
敬礼瞿昙佛”
五死者用两舌
长部胫典三二0

讲述阴言者
残忍杀生者
盗贼欺瞒辈
人人之称呼
由此彼“南方”
高誉大天王
统守于此方
鸠槃荼鬼主
名为毗楼勒
护侍鸠槃荼
以娱歌舞乐
彼有甚多子
我闻同一名
九十又一儿
大力因陀罗
彼等见世尊
日种之佛陀
由遥远归命
伟大无怖畏
汝为人中尊
汝为人中胜
汝以巧观察
非人吾拜汝
我等常常闻
如是之言说
“礼胜者瞿昙
礼胜者瞿昙
具足明及行
敬礼瞿昙佛”
阿帝提之子
大轮太阳没
若彼之没落
昼光辉消失
太阳沈失时
呼称为暗夜
其处是深湖
于海水积聚
如是人当知
“于海水积聚”
人人称呼此
由此彼“西方”
有誉大天王
统守于此方
那伽鬼之主
名毗楼博叉
护侍那伽鬼
以娱歌舞乐
彼有甚多子
我闻彼同名
九十又一儿
大力因陀罗
彼等见世尊
日种之佛陀
由遥远归命
伟大无怖畏
汝为人中尊
汝为人中胜
汝以巧观察
非人吾拜汝
我等常常闻
如是之言说
“礼胜者瞿昙
礼胜者瞿昙
具足明及行
敬礼瞿昙佛”
快乐北拘卢
于此见殊美
障大须弥山
人人无我意
无系着心生
我等无植种
亦无携犁事
人人无须耕
可食成熟米
无糠无籸清
稻米实香好
置于石灶炊
熟炊而为食
无牝牛只蹄
巡游一一处
无牝牛只蹄
巡游一一处
为女子乘物
巡游一一处
为男子乘物
巡游一一处
为童女乘物
巡游一一处
为童男乘物
巡游一一处
彼等事此王
骑乘行诸向
象马之乘物
天上之乘物
宫殿驾誉高
随侍于大王
彼天王都城
化作于空中
阿他那他城
拘尸那他城
婆拘尸那他
那他布利耶
婆拘尸那他
而是于“北方”
是伽毗越他
于西奢郎迦
那越那越提
安吧罗以及
安吧罗越提
阿罗伽万他
有名等王都
尊俱尾罗天
称呼伊娑那
是故俱尾罗
称为毗沙门
一一访说明
他吒罗达罗
及他吒他罗
奥阇尸提奢
达多奢尸及
须罗罗奢与
阿利达礼尔
湖名达那尼

起云雨落来
诸夜叉会集
坐于此堂名
婆伽罗越提
于彼有果树
不断结果实
诸鸟群来集
孔雀苍鹭鸣
美妙拘耆罗
于此耆婆鸟
唭嘺唭嘺鸣
由此其他鸟
“唭嘺心欢举”
区屈达迦与
区利罗伽与
普加沙达伽
皆于森林内
此闻能言鸟
九宫鸟之声
亦闻杖少年
彼俱尾罗池
常时不断美
斯人称呼此
由此彼“北方”
统守于此方
有誉大天王
夜叉鬼之主
名为毗沙门
夜叉鬼侍彼
以娱歌舞乐
彼有甚多子
我闻同一名
九十又一儿
大力因陀罗
彼等见世尊
日种之佛陀
由遥远归命
伟大无怖畏
汝为人中尊
汝为人中胜
汝以巧观察
非人吾拜汝
我等常常闻
如是之言说
“礼胜者瞿昙
礼胜者瞿昙
具足明及行
敬礼瞿昙佛”

圣尊!此阿吒曩胝之守护经,是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保护、守护、安全、安乐住也。圣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中,不论何人善习、善学、善记忆此阿吒曩胝之守护经,甚或非人夜叉,或夜叉女,或夜叉男子,或夜叉女儿,或夜叉大臣,或夜叉眷属,或夜叉佣人,或乾闼婆,或乾闼婆女……乃至……或鸠槃荼,或鸠槃荼女……乃至……或那伽,或那伽女……乃至……以恶心随比丘或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行而行,之立而立,之坐而坐,之卧而卧者。圣尊!彼非人夜叉于我之村邑聚落,不获恭敬尊重;圣尊!彼非人于我都城之阿罗伽万达,不得土地住所;圣尊!彼非人不得参加我夜叉等之集会;圣尊!彼诸非人等,亦无有与彼嫁娶;圣尊!而且诸非人等,以其身等之言语饱骂彼;圣尊!诸非人等,以空钵9被彼头;圣尊!诸非人等,以碎彼头为七分。

圣尊!非人有凶恶、凶猛、恐怖者,彼等不顾诸大王,不顾诸天王之大臣,不 顾诸大天王之陪臣;圣尊!然,此非人反叛诸天王。圣尊!犹如摩揭陀王之领土有大盗,此等不顾摩揭陀王、不顾摩揭陀王之大臣、不顾摩陀王之陪臣。如此等之大盗,反叛摩揭陀王。如是,圣尊!非人有凶恶、凶猛、恐怖者,此等不顾诸天王,不顾诸大天王之大臣,不顾诸大天王之陪臣:圣尊!此等之非人称反叛诸大天王。圣尊!不论任何非人夜叉,或夜叉女……乃至……以恶心,随比丘或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行而行,之立而立,之坐而坐,之卧而卧者,应呼叫此等之夜叉、大夜叉、军师、大军帅:“此夜叉捉住、侵、恼害我等不放。”

如何呼叫夜叉、大夜叉、军师、大军帅耶?因达、苏摩、越鲁那及婆罗睹越阇、婆阇婆提、奢达那、加摩涉达及经鲁康睹、尼康睹、婆那达、奥婆万尼及天王御者之摩达利、奢达阇那乾闼婆及那罗、洗尼沙婆王、沙达义罗、醯摩婆多及芬那加、伽罗提耶、俱罗、 尸郁伽、无奢利达及益沙尔达、优康达罗、伍吧罗、须吧启达及虚利、礼提、曼提耶、般阇罗旃陀、阿罗越伽、吧周那、须摩那、须无加、达提无加、摩尼、摩尼阇罗、提迦、以上共势立沙加。
呼叫此等夜叉、大夜叉、军帅、大军帅,云:“此夜捉住、侵、恼害我等不放。”
十一
圣尊!此阿吒曩胝之守护经,是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守护、安全、安乐住也。
圣尊!然,我等告别!于我等事繁多忙。”
“今、诸大天王,随汝等之意欲。”
于此,四大天王起座,敬礼世尊,行右绕礼,消失于其处,彼夜叉等亦起座,或敬礼世尊,行右绕礼,消失于其处;或与共相会释,交谈可感铭之语后,消失于其处;或向世尊合掌已,消失于其处;或默然消失于其处。
十二
于是,其夜过后,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昨夜,四大天王,众多之夜叉军……
明眼有光辉
归命毗婆尸
怜愍诸有情
归命尸弃佛
参照三以下之偈……
“圣尊!此阿吒曩胝之守护经……或默然消失于其处。
十三
诸比丘!学习阿吒曩胝之守护经,熟念阿吒曩胝之守护经,奉持阿吒曩胝之守护经。诸比丘!此阿吒曩胝之守护经有利益,此为比丘、丘比尼、优婆塞、优婆夷之守护、安全、安乐住也。”
世尊如是说已,彼等诸比丘,欢喜世尊之所说。
注:
1 人烟(依日文为人之味)vijanavata分解为vi+jana+vata。
2 鸯耆罗Sumahgsla-vilasini于(Siamese edition,vol.iii.p.193由肢节anga发出光明rasmi故称为安义罗沙注,此本由俗解。Anguiras出于吠陀时代圣仙之名,以此如为佛之一称呼。
3 此二三行之文法,虽和原文不尽相同,但其意义相信是相同的,依注释书补译之,但依注释书:“不用两舌”乃至归敬瞿昙佛的人,谓应归命之。
4 死者及用两舌者、阴口锐利者、杀生者、窃盗者,诈欺人等,习惯上牵出城之南门,或附于荼毗,斩首、或鞭打。于“中阿含”四卷波罗牢经有“又复见王收捕罪人,反缚两手,打鼓唱令出南城门”之文,尤同经说出北城门拉出罪人,于堑腰而弃着。
5 置于石灶而炊(tunddikire pacitvana)中阿含世记经须于郁单口品:“其上常有自然釜鍑,有摩尼珠,名曰焰光,置于鍑下,饭熟光灭,不假樵火,不动人功。”中阿含第十二卷于鞞婆陵耆经:“大王!我便受郁单曰法,即于箩釜中,取羹饭而去。”于SumahgalaVilasini p.196 说明,釜置无烟炭火而炊,此称“光石”以此石据三个釜置其上炊,云由石发光,米自然煮。
6 只谛之乘物 有一归拟如马形。
7 圣尊(marisa)是喜语(piyavacana)敬语(garuvacana)等等,唯现於呼格,多用于天人称呼佛或佛弟子,甚少用于佛叫天人或佛弟子Rhys Davids是dearsir。之译。
8 称此yakkhanatthika为夜叉大臣,于注有十二支,于此唯举十支或八支。殊(副)Vessavapa名词是如试由Visana来理解,想不可能的事Veessavana(梵vais'ravapa)是因ri+savapa之变化来的,而savana之语根是su(梵sru) 正是“多闻广闻”之意思吧!s'ru(正确是sru)有漏出渗出之意,然而从此Vessavana来解还是有困难。
9 以空钵Sumapgala-Vilasini(P.201)似比丘所用钵之青铜钵,被于头首上,以铁杵叩其中央,是一种处罚法,如此注是正确者Rhys Davids译为They would bend down hishead like an empty bowl就不适正。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有偈篇·婆罗门相

婆罗门相

第一 阿罗汉品
第一 陀然阇仁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二
其时,有婆罗堕婆阇姓之婆罗门妻,名陀然阇仁,信乐佛、法、僧。
三
时,陀然阇仁,将近于运食与婆罗堕婆阇姓之婆罗门,发三次之欢喜语:“归命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乃至……归命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
四
如是言已,婆罗堕婆阇姓之婆罗门,以此谓陀然阇仁曰:“此卖女不论何时、常语彼秃头沙门之功德。卖女!今我应论破汝师。”
五
“否也!婆罗门!包含世界于天界、魔界、梵天界,包含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中,不见得能论破我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然则,汝婆罗门!去!去即当自知。”
六
时,婆罗堕婆阇之婆罗门、忿怒不喜而诣世尊处。诣已,与世尊相致问交谈而坐一面。
七
坐一面之婆罗堕婆阇姓婆罗门,以偈言世尊曰:
杀何物乐寝   杀何物不悲
杀害何一法   瞿昙卿赞叹
八
世尊:
杀忿是乐寝   杀忿无有悲
婆罗门毒根   以为最上蜜
忿怒之杀害   圣者是赞赏
如是之杀法   其杀无有悲
九
如是言已,婆罗堕婆阇姓之婆罗门,以此白世尊曰:“瞿昙!是最胜。瞿昙是最胜。瞿昙!犹如令倒者起,覆者显露,示迷者以道,如有眼者得见物形,如闇中之灯明,如是瞿昙请调种种法。我归命世尊瞿昙、法、僧伽。我得于世尊瞿昙之处出家及具足戒!”
十
婆罗堕婆阇姓之婆罗门,得于世尊之处出家及具足戒。
十一
得具足戒不久,尊者婆罗堕婆阇,单独隐栖,不放逸、虔诚、精勤而住,彼正是良家之子,为成就无上梵行,由家出无家而出家,于现法得入自知自证。“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十二
于此婆罗堕婆阇,成为一阿罗汉。
第二 谗谤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二
谗谤婆罗堕婆阇婆罗门,闻婆罗堕婆阇婆罗门于沙门瞿昙之处,由家出无家而出家。
三
忿怒不喜,来诣世尊处。诣已,以激烈恶语谗谤、非难世尊。
四
作如是言已,世尊于此告谗谤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曰:“婆罗门!汝如何思惟耶?有朋友亲戚骨肉者、客等来造访汝否?”
五
“唯然,瞿昙!时常有朋友亲戚骨肉者、客等来造访我。”
六
“婆罗门!汝如何思惟耶?汝予与彼等坚食、软食及美食否?”
七
“唯然,瞿昙!我时常与彼等坚食、软食及美食。”
八
“婆罗门!若彼等不受者,则将成为谁之物耶?”
九
“瞿昙!若彼等不受者,彼等食物当属我者。”
十
“婆罗门!如是汝谗谤不应谗谤我,诽谤不应诽谤我,非难不应非难我。我不受汝之此等。婆罗门!彼则是汝之物。谗谤返还其谗谤者,诽谤返还其诽谤者,非难返还其非难者。婆罗门!此谓主客共食4、共来往。我不与汝共食、共来往。婆罗门!此是汝物。婆罗门!此是汝物。”
十一
“王与王臣今如是知尊者瞿昙:“沙门瞿昙是应供者,然瞿昙亦将怒。””
十二
世尊:
无忿自调御   是为正生活
有正智解脱   寂静如是人
忿由何处起   以忿还忿者
更为是恶事   不以忿还忿
战得二胜利   知他之所忿
静己正念人   自及他两方
皆行于利益   彼乃自与他
两方之医师   于法无知者
以此为愚人
十三
如是言已,谗谤婆罗堕婆阇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世尊!是最胜。……乃至……我今归依世尊瞿昙、法、僧伽。愿于世尊瞿昙座下出家得具足戒。”
十四
谗谤婆罗堕婆阇婆罗门,得于世尊之处出家及具足戒。
十五
又,尊者谗谤婆罗堕婆阇婆罗门得具足戒不久,单独隐栖,不放逸、虔诚、精勤而住。彼正是良家之子,为成就梵行,由家出无家而出家,于现法得入自知、自证。“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十六
又,此婆罗堕婆阇婆罗门,为一阿罗汉。
第三 阿修罗王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二
阿修罗王婆罗堕婆阇婆罗门,闻婆罗堕婆阇姓之婆罗门,于沙门瞿昙之处,由家出无家而出家。
三
忿怒不喜,来诣世尊处。诣已,以激烈不善之语,谗谤、诽谤世尊。
四
如是言已,世尊默然。
五
时,阿修罗王婆罗堕婆阇婆罗门,以此白世尊曰:“沙门!汝胜利!沙门!汝胜
利。”
六
世尊:
口出粗恶语   愚者以为胜
然实胜利者   乃知堪忍人
以忿还忿者   更为是恶事
不以忿还忿   战得二胜利
知他之所忿   静己正念人
自及他两方   皆行于利益
彼乃自及他   两方之医师
于法无知者   以此为愚人
七
如是言已,阿修罗王婆罗堕婆阇婆罗门,以此言世尊曰:“世尊!是最胜者,世尊!是最胜者……乃至……”
八
又,此尊者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成为一阿罗汉。
第四 毗兰耆迦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二
毗兰耆迦婆罗堕婆阇婆罗门,闻婆罗堕婆阇姓之婆罗门,于沙门瞿昙座前,由家出无家而出家。
三
忿怒不喜,来诣世尊处。诣已,默然而立一面。
四
时,世尊知毗兰耆迦婆罗堕婆阇婆罗门心之所念,以偈告毗兰耆迦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曰:
清净无秽恶   以污无垢人
恶还其愚人   逆风撒细尘
五
如是言已,毗兰耆迦婆罗堕婆阇婆罗门,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是最胜者。世尊!是最胜者。我今归依世尊瞿昙、法、僧伽。愿于世尊处得出家及具足戒。”乃至……“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六
又此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成为一阿罗汉。
第五 不害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不害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来诣世尊处。诣而与世尊互相致问,坐于一面。
三
坐一面之不害婆罗堕婆阇婆罗门,以此白世尊曰:“瞿昙!我是不害。瞿昙!我是不害。”
四
世尊:
若如其名者   汝实为不害
然而不害于   身口以及心
以不害他者   始名实不害
五
如是言已,不害婆罗堕婆阇婆罗门,以此白世尊曰:“瞿昙!是最胜者……乃至
六
又此婆罗堕婆阇,成为一阿罗汉。
第六 萦髻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萦髻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来诣世尊处。诣而与世尊互相致问,坐于一面。
三
坐一面之萦髻婆罗堕婆阇婆罗门,以偈白世尊曰:
内外之缠縺   人人迷此缠
奉问于瞿昙   谁利此缠縺
四
世尊:
智慧人住戒   以修心智慧
热心深慎者   彼应离缠縺
以离于贪着   乃至嗔无明
漏尽阿罗汉   解脱于缠縺
名之以及色   障碍及色想
无余尽消灭   此悉断缠縺
五
如是言已,萦髻婆罗堕婆阇婆罗门,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是最胜者。……乃至……”
六
又其婆罗堕婆阇,成为一阿罗汉。
第七 净者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时,净者婆罗堕婆阇婆罗门,诣世尊处。诣而与世尊互相致问,坐于一面。
三
坐一面之净者婆罗堕婆阇婆罗门,于世尊处,语此偈曰:
虽持戒苦行   世间之如何
婆罗门不清   明行具足者
唯此是清净   其外无净者
四
世尊:
虽多唱驮咒   埃满内不净
外依于欺瞒   非生婆罗门
譬如刹帝利   婆罗门毗舍
首陀旃陀罗   下水清扫人
精勤而不挠   常勇猛精进
达最胜清净   知此婆罗门
五
如是言已,净者婆罗堕婆阇婆罗门,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是最胜者……乃至……”
六
又,此婆罗堕婆阇,成为一阿罗汉。
第八 拜火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二
时,其拜火婆罗堕婆阇婆罗门,行火供,煮酪米饭,为拜火供牺。
三
时,世尊清晨,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于王舍城家家乞食,至拜火婆罗堕婆阇婆罗门家。至而立于一面。
四
拜火婆罗堕婆阇婆罗门,见世尊乞食,以偈白世尊曰:
三明等具足   生高有多闻
明行具足者   受食我乳饭
五
世尊:
离多唱驮咒   埃满内不净
外蔽于欺瞒   非生婆罗门
以知于宿命   见天界恶趣
及达生之灭   圣者力成满
有此三明人   三明婆罗门
明行具足者   我受食乳饭
六
“尊者瞿昙且受此食!尊者是婆罗门。”
七
世尊:
我唱此偈者   非为得食者
婆罗门于此   知见者非法
诸佛之唱偈   以斥其代价
婆罗门法住   是为生活道
漏尽悔行静   完全大圣者
依事奉饮食   是为功德田
八
如是言已,拜火婆罗堕婆阇婆罗门,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是最胜者……乃至……”
九
又,此婆罗堕婆阇,成为一阿罗汉。
第九 孙陀利迦
一
尔时,世尊住拘萨罗之孙陀利迦河边。
二
时,又有孙陀利迦婆罗堕婆阇婆罗门,于孙陀利迦河边行火供,作拜火供牺。
三
时,孙陀利迦婆罗堕婆阇婆罗门行火供,以完成拜火供牺、立座、回顾四周:“谁应受食我此剩肴供物耶?”
四
时,孙陀利迦婆罗堕婆阇婆罗门,见世尊包头坐于树下。见已,以手持剩肴供物,右手执水瓶,以趣近世尊。
五
时,世尊闻孙陀利迦婆罗堕婆阇婆罗门之足音,摘去头包。
六
时,孙陀利迦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此人秃头,此人秃头者。”从此欲折回。
七
然则,孙陀利迦婆罗堕婆阇婆罗门,又生如是思念:“婆罗门亦有秃头者,我宁诣而以问其生。”
八
时,孙陀利迦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来诣世尊处。诣而以此白世尊曰:“尊者之生者何?”
九
世尊:
勿以问出生   唯问其行为
微木亦生火   虽然生为卑
智慧有骏敏   止恶有惭愧
是为圣者生   依真所调顺
以具悉调顺   到达于圣道
成就梵行人   带来供牺牲
呼报出食事   是人值供养
以给于供牺
十
婆罗门
于我此供牺   善为于供养
今见如师者   以前未见故
我剩肴供牺   他众受为食
尊者瞿昙受   尊者婆罗门
十一
世尊:
我唱此偈者   非为以得食
婆罗门于此   知见者非法
诸佛之唱偈   以斥其代价
婆罗门法住   是为生活道
漏尽悔行静   完全大圣者
依事奉饮食   是为功德田
十二
“尊瞿昙!然则我此剩肴供牺,应与何人耶?”
十三
“婆罗门!我如来与如来弟子外,即包含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包含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中,不见食此剩肴供牺能消化者。婆罗门!是故汝从此剩肴供牺,舍于无草处,或沉于无虫之水中。”
十四
时,孙陀利迦婆罗堕婆阇婆罗门,从此剩肴供牺,沉于无虫之水中。
十五
时,其剩肴供牺,沉于水中时,唧唧出声,生烟出炎。喻于日中太阳所热之铁板投入水中,唧唧出声,生烟出炎。
十六
时,孙陀利迦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惊恐、毛发竖立,来诣世尊处。诣而立于一面。
十七
世尊以偈言于立一面之孙陀利迦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曰:
婆罗门事火   勿思得清净
智云此外事   依外求清净
依是不得净   婆罗门我止
事火而内燃   依常火常静
我是阿罗汉   常行于梵行
婆罗门汝慢   是名为重担
忿烟妄语灰   舌即是木酌
心供牺火处   善以自调顺
始为是人火   婆罗门有戒
渡津法之湖   澄清无染污
常为善人赞   圣者来此浴
体清渡彼岸   真实与正法
自制是梵行   婆罗门依此
中道得最胜   直心者归命
我谓此等人   为随法行者
十八
如是言已,孙陀利迦婆罗堕婆阇婆罗门,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是最胜者……乃至……”
十九
又,此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成为一阿罗汉。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郁瘦歌逻经

郁瘦歌逻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五〇、郁瘦歌逻经(大正藏一、六六一页。)
本经乃对婆罗门所施设四姓之各种奉事,对四姓之各种财物,没有其理由而论破之。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时,郁瘦歌逻婆罗门来至世尊处。至已,问候世尊,交谈吉庆、铭感之语,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郁瘦歌逻婆罗门问世尊言:
尊者瞿昙!婆罗门施设四种奉事,即:
对婆罗门之施设奉事,对刹帝利之施设奉事,对毗舍之施设奉事,对首陀之施设奉事。
尊者瞿昙!于兹,婆罗门对此婆罗门之施设奉事言:
婆罗门应奉事婆罗门,刹帝利应奉事婆罗门,毗舍应奉事婆罗门,首陀应奉事婆罗门。尊者瞿昙!斯为婆罗门对婆罗门之施设奉事。
尊者瞿昙!于兹,婆罗门对此刹帝利之施设奉事言:
刹帝利应奉事刹帝利,毗舍应奉事刹帝利,首陀应奉事刹帝利。尊者瞿昙!此为婆罗门对刹帝利之施设奉事。
尊者瞿昙!于兹,婆罗门对此毗舍之施设奉事言:毗舍应奉事毗舍,首陀应奉事毗舍。尊者瞿昙!此为婆罗门对毗舍之施设奉事。
尊者瞿昙!于兹,婆罗门对首陀施设之奉事言:首陀应奉事首陀,其他之任何人岂可奉事首陀耶?尊者瞿昙!此为婆罗门对首陀之施设奉事。
尊者瞿昙!婆罗门所施设之此等四种奉事,尊者瞿昙今有何说耶?
婆罗门!若然,一切世间人对婆罗门此等四种之施设奉事表同意耶?
尊者瞿昙!未必然。
婆罗门!譬如贫穷、无所有、有困穷之人,不欲彼取其肉片,而谓:吾君!汝可食此肉,但应付出代价。
如是,婆罗门!诸婆罗门不顾沙门婆罗门之不承认,而施设此等四种奉事。
婆罗门!我不对一切之人说应奉事,我亦不对一切之人说不应奉事。
婆罗门!奉事时,因奉事而生恶,非胜善、则我不说应奉事其人。
然婆罗门!奉事时,因奉事而生胜善、无恶,则我说应奉事其人。
婆罗门!若对刹帝利作如次之问:
汝奉事时,因奉事而生恶,非胜善,或汝奉事时,因奉事生胜善、无恶。汝将奉事此中之何者耶?
婆罗门!刹帝利之正确回答如次:我奉事时,因奉事生恶、非胜善,我对彼不奉事。然我奉事时,因奉事生胜善,无恶,则我对彼奉事。
婆罗门!若对婆罗门如次问:
汝奉事时,因奉事而生恶,非胜善,或汝奉事时,因奉事生胜善、无恶。汝将奉事此中之何者耶?
婆罗门!婆罗门之正确回答如次:我奉事时,因奉事生恶、非胜善,我对彼不奉事。然我奉事时,因奉事生胜善,无恶,则我对彼奉事。
婆罗门!若对毗舍:
汝奉事时,因奉事而生恶,非胜善,或汝奉事时,因奉事生胜善、无恶。汝将奉事此中之何者耶?
婆罗门!毗舍之正确回答如次:我奉事时,因奉事生恶、非胜善,我对彼不奉事。然我奉事时,因奉事生胜善,无恶,则我对彼奉事。
婆罗门!若对首陀如次问:汝奉事时,因奉事生恶、非胜善、或汝奉事时、因奉事生胜善、无恶。汝将对此中之何者奉事耶?
婆罗门!首陀之正确回答如次:我奉事时,因奉事生恶、无胜善,我对彼不奉事。然我奉事时,因奉事生胜善、无恶,我则对彼奉事。
婆罗门!我不说高贵之故而有胜善,我不说高贵之故而有恶,不说妙色之故而有胜善,不说妙色之故而有恶。不说富豪之故而有胜善,不说富豪之故而有恶。
婆罗门!于此有高贵之人,为杀生、不与取、于爱欲为邪行、妄语、两舌,粗恶语、戏语、有贪欲、嗔恚心、邪见,因此我不说高贵之故而有胜善。
婆罗门!此处有高贵之人,离杀生、离不与取、于爱欲离邪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为正见,因此,我不说高贵之故而有恶。
婆罗门!于此有妙色之人,为杀生、不与取、于爱欲为邪行、妄语、两舌,粗恶语、戏语、有贪欲、嗔恚心、邪见,因此我不说妙色之故而有胜善。
婆罗门!此处有妙色之人,离杀生、离不与取、于爱欲离邪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为正见,因此,我不说妙色之故而有恶。
婆罗门!于此有富豪之人,为杀生、不与取、于爱欲为邪行、妄语、两舌,粗恶语、戏语、有贪欲、嗔恚心、邪见,因此我不说富豪之故而有胜善。
婆罗门!此处有富豪之人,离杀生、离不与取、于爱欲离邪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为正见,因此,我不说富豪之故而有恶。
婆罗门!我不对一切人说应奉事,我亦不对一切之人说不奉事。
婆罗门!奉事之时,因奉事而信增长、戒增大、闻增大、舍施增大、慧增大、则我说对彼应奉事。
为是说时,郁瘦歌逻婆罗门告世尊曰:
尊者瞿昙!婆罗门有四种对财物之施设,即:
对婆罗门之财物施设,对刹帝利之财物施设,对毗舍之财物施设,对首陀之财物施设。
尊者瞿昙!此诸婆罗门对此婆罗门之财物施设,即是行乞。
婆罗门如轻蔑行乞之财物,则彼为对不可为而为之。宛如牧牛者取所不与者。
尊者瞿昙!此为诸婆罗门对婆罗门之财物施设。
尊者瞿昙!此诸婆罗门对此刹帝利之财物施设、即是弓箭。
刹帝利如对弓箭之财物轻蔑,则彼为对不可为而为之,宛如牧牛者取所不与者。
尊者瞿昙!此为诸婆罗门对此刹帝利之财物施设。
尊者瞿昙!此诸婆罗门对此毗舍之财物施设,即是耕作、饲牛。
如毗舍对耕作、饲牛之财物轻蔑,则彼对不可为而为之、宛如牧牛者取所不与者。
尊者瞿昙!此为诸婆罗门对此毗舍之财物施设。
尊者瞿昙!此诸婆罗门对此首陀之财物施设,即是镰、担、棒。
如首陀对镰、担、棒之财物轻蔑,则彼为对不可为而为之,宛如牧牛者取所不与者。
尊者瞿昙!此为诸婆罗门对首陀之财物施设。
如今尊者瞿昙作何说耶?
婆罗门!若然,一切之人对婆罗门此等之财物施设表同意耶?
尊者瞿昙!不然。
婆罗门!譬如贫穷、无所有、困穷之人,不欲彼取其肉片而谓:吾君!汝可食此肉片,但应付出其代价。
如是,婆罗门!诸婆罗门不顾沙门婆罗门之不承认,而施设对此等四种财物。
婆罗门!我圣出世间法,乃为人之财物而施设者。
在想起彼昔日父母之家系,乃应其各各自体之生处,付以各各之名称。
若自体生于刹帝利族,则名之为刹帝利。
若自体生于婆罗门族则名之为婆罗门。
若自体生于毗舍族,则名之为毗舍。
若自体生于首陀族,则名之为首陀。
婆罗门!譬如缘于各种之缘,因应而燃火,则付以各种之名称。即:若缘于薪之燃火,则名薪火。若缘于木片而燃火,则名木片火。若缘于草之燃火,则名以草火。若缘于牛粪之燃火,则名以牛粪火。
如是,婆罗门!我圣出世间法乃为人之财物所施设。在想起彼昔日父母之家系,乃应其各各自体之生处,付以各各之名称。
若自体生于刹帝利族,则名之为刹帝利。
若自体生于婆罗门族则名之为婆罗门。
若自体生于毗舍族,则名之为毗舍。
若自体生于首陀族,则名之为首陀。
婆罗门!虽为刹帝利族,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而彼依如来所说之法与律,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则为正理,是善法之成就者。
婆罗门!虽为婆罗门族,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而依彼如来所说之法与律,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则为正理,是善法之成就者。
婆罗门!虽为毗舍族,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而依彼如来所说之法与律,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即正理,是善法之成就者。
婆罗门!虽为首陀族,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而依彼如来所说之法与律,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则为正理,是善法之成就者。
婆罗门!汝对其作如何思量之耶?
唯婆罗门得于当地修习无怨、无嗔、慈心;刹帝利、毗舍、首陀则不然耶?
尊者瞿昙!是其为不然。尊者瞿昙!刹帝利亦得于当地修习无怨、无嗔、慈心。毗舍、首陀、四姓皆得于其地修习无怨、无嗔、慈心。
婆罗门!如是虽为刹帝利族,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而依彼如来所说之法与律,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则为正理,是善法之成就者。
婆罗门!如是虽为婆罗门族,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而依彼如来所说之法与律,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则为正理,是善法之成就者。
婆罗门!如是虽为毗舍族,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而依彼如来所说之法与律,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则为正理,是善法之成就者。
婆罗门!如是虽为首陀族,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而依彼如来所说之法与律,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则为正理,是善法之成就者。
婆罗门!汝对作如何思是耶?唯婆罗门得持盥洗具与洗粉至河中洗除尘垢;刹帝利、毗舍、首陀,则不然耶?
尊者瞿昙!是为不然。刹帝利亦得持盥洗具与洗粉至河除尘垢;毗舍、首陀、四姓悉得持盥洗具与洗粉至河中洗除尘垢。
婆罗门!虽为刹帝利族,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而彼依如来所说之法与律,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则为正理,是善法之成就者。
婆罗门!虽为婆罗门族,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而依彼如来所说之法与律,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则为正理,是善法之成就者。
婆罗门!虽为毗舍族,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而依彼如来所说之法与律,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即正理,是善法之成就者。
婆罗门!虽为首陀族,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而依彼如来所说之法与律,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则为正理,是善法之成就者。
婆罗门!汝对其作如何思量耶?此刹帝利灌顶王集合种种出生之百人,谓曰:
诸贤者!刹帝利族、婆罗门族、王族出生者,来取萨伽树、婆罗树、婆罗罗树、旃檀树、钵昙摩之善钻木取火者,使生火光。
复曰:
诸贤者!旃陀罗族、猎师、竹工、车匠、补羯婆族出生者,来取狗槽、猪槽、浴槽、伊兰檀树之善钻木取火者,使生火光。
婆罗门!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彼刹帝利族、婆罗门族、王族、出生者,取萨伽树、婆罗树、婆罗罗树、栴檀树、钵昙摩之善钻木取火者,使生火光,唯其火光有光焰、光色与光耀,其火得为火之用;而彼旃陀罗族、猎师、竹工、车匠、补羯婆族出生者,取狗槽、猪糟、浴槽、伊兰檀树之善钻木取火,使生火光,其火则无光焰、无光色、无光耀,其火不能作火之用耶?
尊者瞿昙!是为不然。彼刹帝利、婆罗门、王族出生者,取萨伽树、婆罗树、婆罗罗树、栴檀树、钵昙摩之善钻木取火,使生火光,其光有火焰、光色、光耀,其火得为火之用;而彼旃陀罗族、猎师、竹工、车匠、补羯婆族出生者,取狗槽、猪槽、浴槽、伊兰檀树之善钻木放火,使生火光,其火亦有光焰、光色、光耀,其火亦得为火之用。
婆罗门!如是虽为刹帝利族,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而彼依如来所说之法与律,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则为正理,是善法之成就者。
婆罗门!虽为婆罗门族,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而依彼如来所说之法与律,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则为正理,是善法之成就者。
婆罗门!虽为毗舍族,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而依彼如来所说之法与律,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即正理,是善法之成就者。
婆罗门!虽为首陀族,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而依彼如来所说之法与律,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则为正理,是善法之成就者。
如是说时,郁瘦歌逻婆罗门白世尊言:伟哉!尊者瞿昙!伟哉!尊者瞿昙! 恰如倒者起,覆者露现,如迷途者得教其道,如暗中持灯,使有眼者见色。如是,由尊者瞿昙以种种方便之法示。我归依尊者瞿昙及其法,归依其僧伽。尊者瞿昙容我从今以后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大 篇·力相应

力相应

第一 恒河广说(远离依止)
第一
※ 二
“诸比丘!有五力。以何为五力耶?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诸比丘!此为五力。

诸比丘!譬如恒河之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对五力修习、对五力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诸比丘!比丘云何对五力修习、对五力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力。……修习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五力、多修五力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第二 ̄十二
此品之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二六与十二
以说恒河品
依力之恒河广说,可予广说。
第二 不放逸品(远离依止)
第一 ̄十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对不放逸品,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三 力[所作]品(远离依止)
第一~十二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与芒
虚空与二云
船舶与客河
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四 寻觅品(远离依止)
第一~十二
摄颂曰:
寻觅与次第
漏有与三苦
碍以及垢摇
受乃至渴爱
依力相应对寻觅品广说。
第五 瀑流品(远离依止)
第一~九
第十 上分结
※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五力。以何为五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力。……修习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五力。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对瀑流品,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六 恒河广说(贪欲调伏)
第一
※ 二
“诸比丘!有五力。以何为五力耶?……

诸比丘!譬如恒河之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对五力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五力、多修五力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调伏贪欲,为究尽调伏嗔恚,为究尽调伏愚痴,修习信力。……修习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五力、多修五力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第二 ̄十二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二六及十二
以说恒河品
第七 不放逸品(贪欲调伏)
第一~十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对不放逸品,依力相应之资欲调伏可广说。
第八 力(所作)品(贪欲调伏)
第一~十二
摄颂曰:力与种子龙树与瓶与芒广空与二云船舶与客河对力所作品,依力相应之调伏贪欲可广说。
第九 寻觅品(贪欲调伏)
第一~十
摄颂曰:
寻觅与次第
漏与有与苦
碍与垢与摇
受乃至渴爱
对寻觅品,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十 瀑流品(贪欲调伏)
第一~九
第十 上分(结)
※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五力。以何为五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调伏、为究尽嗔恚调伏、为究尽愚痴调伏,修习信力。……修习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五力。”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乃至随眠
妙欲以及盖
蕴与上下分
对第十瀑流品,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六 力相应(终)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总说分别经

总说分别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六三,分别六处经(大正藏一,六九四页。)
佛向诸比丘,对于内外持心之方法,略说而去。诸比丘欲知其详细之意义而质问大迦旃延。大迦旃延,对佛之略说一一细释之,诸比丘后往佛处,以告其事由,佛乃赞赏大迦旃延之说明。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曰: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
诸比丘!应为汝等说总说之分别。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之。
彼等诸比丘向世尊曰:如是,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
诸比丘!比丘由观察彼之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不住于内,不取、真正无恐畏,应如是观察之。
诸比丘!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不住于内者,由无取、无怖畏,于未来即不生起:生、老、死、苦之集。
世尊如是说。如是说已,善逝从座起而入精舍。
时,世尊之去后不久,彼等诸比丘有如是思念:
友等!如是,世尊为我等略示总说,不详细分别其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
诸比丘!比丘由观察彼之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不住于内,无取着、真正无怖畏,应如是观察。
诸比丘!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无住于内者,由无取着、无怖畏,于未来即不生起:生、老、死、苦之集。
由世尊如是所略示之总说,谁对此不详细分别其义而能详细分别者乎?
时,彼等诸比丘有如是思念:
彼尊者大迦旃延,乃大师及有学识之诸同梵行者所赞赏、所尊重。然者,尊者大迦旃延,对由世尊此略示之总说而未详细分别其义,得堪详细分别。然,今我等往彼尊者大迦旃延处。往已向尊者迦旃延,以问其义!
时,彼等诸比丘至彼尊者大迦旃延处。至已与尊者大迦旃延互相问讯,交换可喜、可乐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如是言尊者大迦旃延曰:
友,迦旃延!世尊如是为我等略示总说,未详细分别其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谓: 诸比丘!比丘由观察彼之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不住于内,无取着、真正无怖畏,应如是观察。
诸比丘!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无住于内者,由无取着、无怖畏,于未来即不生起:生、老、死、苦之集。
友,迦旃延!如是我等,于世尊去后不久,生如是之思念:
友等!世尊如是为我等略示总说,不详细分别其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谓:诸比丘! 比丘由观察彼之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不住于内,无取着、真正无怖畏,应如是观察。
诸比丘!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无住于内者,由无取着、无怖畏,于未来即不生起:生、老、死、苦之集。
由世尊如是所略示之总说,谁对此未详细分别之义而能分别者乎?
友,迦旃延!如是我等生如之思念: 彼尊者大迦旃延,乃大师及有学识之诸同梵行者所赞赏、所尊重。然者,尊者大迦旃延,对由世尊此略示之总说而未详细分别其义,得堪详细分别。然,今我等往彼尊者大迦旃延处。往已向尊者迦旃延,以问其义!。尊者大迦旃延应分别之。
迦旃延曰:
友等!譬喻有人,欲坚材、求坚材、探索坚材而游行,亭立之大树有坚材,以过其根、干已,于枝叶以为求得坚材。
此正如是:诸尊者于大师之面前时,以过世尊而想向我得问此义。
友等!实彼世尊是知所知、见所见、眼者、智者、法者、清净者、说者、宣说者、持义者、与不死者、法主、如来也。而汝等善奉问其义,正有是时。正如世尊为汝等所解说,汝等应如是受持之。
诸比丘曰:
友!迦旃延!实世尊是知所知、见所见、眼者、智者、法者、清净者、说者、宣说者、持义者,与不死者、法主、如来也。然而,我等应善向世尊,奉问其义,正有是时。如世尊为我等所解说,我等应如是受持之。而尊者大迦旃延,乃大师及有诸学识之同梵行者所赞赏、所敬重。尊者大迦旃延,乃由世尊所略示总说而未详细分别其义,堪得详细分别。尊者大迦旃延!请勿介意,分别之。
迦旃延曰:然者,友等!应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之。
彼等诸比丘答尊者大迦旃延曰:如是,友!
尊者大迦旃延乃如是曰:友等!世尊之为汝等略示总说,未详细分别其义,从座起而入精舍,如是:诸比丘! 比丘由观察彼之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不住于内,无取着、真正无怖畏,应如是观察。诸比丘!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无住于内者,由无取着、无怖畏,于未来即不生起:生、老、死、苦之集。
友等!由世尊所略示之总说,未详细分别其义,其义,我如是详细知解之曰:   然者,如何言: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
友等!兹对比丘:
由眼见色已,有追求色相之识,若系于此色相之味、缚于色相之味、结于色相之味结者,言识散乱、离散于外。
由耳闻声已,有追求声相之识,若系于此声相之味,缚于声相之味,结于声相之味结者,言识散乱、离散于外。
由鼻嗅香已,有追求香相之识,若系于此香相之味,缚于香相之味,结于香相之味结者,言识散乱、离散于外。
由舌味味已,有追求味相之识,若系于此味相之味,缚于味相之味,结于味相之味结者,言识散乱、离散于外。
由身触所触已,有追求所触相之识,若系于此所触相之味,缚于所触相之味,结于所触相之味结者,言识散乱、离散于外。
由意识法已,有追求法相之识,若系于此法相之味,缚于法相之味,结于法相之味结者,言识散乱、离散于外。
友等!如是言:识散乱、离散于外。
友等!然者,如何言: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耶?
友等!兹对比丘:
由眼见色已,有不追求色相之识,不系于此色相之味,不缚于色相之味,不结于此色相之味结者,如是言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
由耳闻声已,有不追求声相之识,不系于此声相之味,不缚于声相之味,不结于声相之味结者,言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
由鼻嗅香已,有不追求香相之识,不系于此香相之味,不缚于香相之味,不结于香相之味结者,言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
由舌味味已,有不追求味相之识,不系于此味相之味,不缚于味相之味,不结于味相之味结者,言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
由身触所触已,有不追求所触相之识,不系于此所触相之味,不缚于所触相之味,不结于所触相之味结者,言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
由意识法已,有不追求法相之识,不系于此法相之味,不缚于法相之味,不结于法相之味结者,言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
友等!如是而言: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也。
友等!然者,如何言:心住于内?
友等!兹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对彼有追求由离生喜、乐之识,系于由离生喜、乐之味,缚于由离生喜、乐之味,结于由离生喜、乐之味结者,即言心住于内。
复次,友等!有比丘,有由寻、伺之止息,由心安静,有心一趣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对彼有追求由定生喜、乐之识,系于由定生喜、乐之味,缚于由定生喜、乐之味,结于由定生喜、乐之味结者,即言心住于内。
复次,友等!有比丘,由脱喜而住于舍,有念、有正知,而且由身感受乐,称为诸圣者之舍而有念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对彼有追求舍之识,系于舍、乐之味,缚于舍、乐之味,结于舍、乐之味结者,即言心住于内。
复次,友等!有比丘,为断乐、断苦,且先为灭喜、忧,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对彼有追求不苦不乐之识,系于不苦不乐之味,缚于不苦不乐之味,结于不苦不乐之味结者、即言心住于内。
友等!如是言:心住于内也。
友等!然者,如何言:心不住于内?
友等!兹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对彼无追求由离生喜、乐之识,不系于由离生喜、乐之味,不缚于由离生喜、乐之味,不结于由离生喜、乐之味结者,即言心不住于内。
复次,友等!有比丘!由寻、伺之止息,由心安静,有心一趣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对彼有不追求由定生喜、乐之识,不系于由定生喜、乐之味,不缚于由定生喜、乐之味,不结于由定生喜、乐之味结者,即言心不住于内。
复次,友等!有比丘,由脱喜而住于舍,有念、有正知,而且由身感受乐,称为诸圣者之舍而有念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对彼有不追求舍、乐之识,不系于舍、乐之味,不缚于舍、乐之味,不结于舍、乐之味结者,即言心不住于内。
复次,友等!有比丘,断乐、断苦,且先为灭喜、忧,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对彼有不追求不苦不乐之识,不系于不苦不乐之味,不缚于不苦不乐味,不结于不苦不乐之味结者、即言心不住于内。
友等!如是言:心不住于内也。
友等!然者,如何无取而有怖?
友等!兹有无闻之凡夫,不见诸圣,不熟达圣法,不通晓圣法;不见诸善人,不熟达善人之法,不通晓善人之法,见色为我,或见我有色,或见色于我中、或见我于色中。对彼而彼色及变易、变异。对彼由色之变易、变异性,识随转于色之变易。对彼而识随转于色之变易。对彼由随转于色之变易而生恐怖。诸法之生起,乃遍取心而住。由心之遍取而有怖惧、烦劳、舍、无取而恐怖。
友等!兹有无闻之凡夫,不见诸圣,不熟达圣法,不通晓圣法;不见诸善人,不熟达善人之法,不通晓善人之法,见受为我,或见我有受,或见受于我中、或见我于受中。对彼而彼受及变易、变异。对彼由受之变易、变异性,识随转于受之变易。对彼而识随转于受之变易。对彼由随转于受之变易而生恐怖。诸法之生起,乃遍取心而住。由心之遍取而有怖惧、烦劳、舍、无取而恐怖。
友等!兹有无闻之凡夫,不见诸圣,不熟达圣法,不通晓圣法;不见诸善人,不熟达善人之法,不通晓善人之法,见想为我,或见我有想,或见想于我中、或见我于想中。对彼而彼想及变易、变异。对彼由想之变易、变异性,识随转于想之变易。对彼而识随转于想之变易。对彼由随转于想之变易而生恐怖。诸法之生起,乃遍取心而住。由心之遍取而有怖惧、烦劳、舍、无取而恐怖。
友等!兹有无闻之凡夫,不见诸圣,不熟达圣法,不通晓圣法;不见诸善人,不熟达善人之法,不通晓善人之法,见行为我,或见我有行,或见行于我中、或见我于行中。对彼而彼行及变易、变异。对彼由行之变易、变异性,识随转于行之变易。对彼而识随转于行之变易。对彼由随转于行之变易而生恐怖。诸法之生起,乃遍取心而住。由心之遍取而有怖惧、烦劳、舍、无取而恐怖。
友等!兹有无闻之凡夫,不见诸圣,不熟达圣法,不通晓圣法;不见诸善人,不熟达善人之法,不通晓善人之法,见识是我,或见我是识,或见识于我中,或见我于识中。对彼,彼识是变易、变易对彼由识之变异性,而有识随转于识之变易。对彼有由随转于识之变易而生恐怖。诸法之生起,乃遍取心而住。由心之遍取而有怖惧、烦劳、舍、无取而怖。
友等!如是无取而有怖。   友等!然者,如何是无取而无怖?
友等!兹有多闻之圣弟子,见诸圣者,熟达圣法,通晓圣法,见诸善人,熟达善人之法,通晓善人之法,不见色为我,或不见我有色,或不见色于我中,或不见我于色中,对彼,彼色及变易、变异。对彼由色之变易、变异性。识不随转于色之变易。对彼由随转于色之变易,而不生恐怖,诸法之生起,不遍取心而住。由心之不遍取,无怖惧、无烦劳、无舍、无取而无恐怖。
友等!兹有多闻之圣弟子,见诸圣者,熟达圣法,通晓圣法,见诸善人,熟达善人之法,通晓善人之法,不见受为我,或不见我有受,或不见受于我中,或不见我于受中,对彼,彼受及变易、变异。对彼由受之变易、变异性。识不随转于受之变易。对彼由随转于受之变易,而不生恐怖,诸法之生起,不遍取心而住。由心之不遍取,无怖惧、无烦劳、无舍、无取而无恐怖。
友等!兹有多闻之圣弟子,见诸圣者,熟达圣法,通晓圣法,见诸善人,熟达善人之法,通晓善人之法,不见想为我,或不见我有想,或不见想于我中,或不见我于想中,对彼,彼想及变易、变异。对彼由想之变易、变异性。识不随转于想之变易。对彼由随转于想之变易,而不生恐怖,诸法之生起,不遍取心而住。由心之不遍取,无怖惧、无烦劳、无舍、无取而无恐怖。
友等!兹有多闻之圣弟子,见诸圣者,熟达圣法,通晓圣法,见诸善人,熟达善人之法,通晓善人之法,不见行为我,或不见我有行,或不见行于我中,或不见我于行中,对彼,彼行及变易、变异。对彼由行之变易、变异性。识不随转于行之变易。对彼由随转于行之变易,而不生恐怖,诸法之生起,不遍取心而住。由心之不遍取,无怖惧、无烦劳、无舍、无取而无恐怖。
友等!兹有多闻之圣弟子,见诸圣者,熟达圣法,通晓圣法,见诸善人,熟达善人之法,通晓善人之法,不见识为我,或不见我有识,或不见识于我中,或不见我于色中。对彼,彼识是变易、变异。对彼由识之变易、变异性,识不随转于识之变易。对彼随转于识之变易而不生恐怖,诸法之生起,不遍取心而住,由心之不遍取,而无恐怖、无烦劳、无舍、无取而无怖。
友等!如是言:无取而无怖也。
友等!世尊为汝等略示总说,未详细分别其义,从座起而入精舍。诸比丘!比丘比丘由观察彼之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不住于内,不取、真正无恐畏,应如是观察之。诸比丘!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不住于内者,由无取、无怖畏,于未来即不生起:生、老、死、苦之集。
友等!由世尊如是略示总说,未详细分别其义者,是义我如是详细知解矣。而汝等诸尊者,若有希望者,话世尊之处、应奉问此义。如世尊对汝等所解说,汝等应如是受持之。   时,彼等诸比丘,欢喜、随喜尊者大迦旃延之所说已,即从座起,诣彼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如是白世尊:
世尊!世尊为我等所略示总说,未详细分别是义,从座起而入精舍。诸比丘! 比丘由观察彼之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不住于内,不取、真正无恐畏,应如是观察之。诸比丘!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不住于内者,由无取、无怖畏,于未来即不生起:生、老、死、苦之集。世尊!如是我等,于世尊之去后不久,有如是之念:友等!如是,世尊所略示总说,未详细分别是义而入精舍--诸比丘! 比丘由观察彼之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不住于内,不取、真正无恐畏,应如是观察之。诸比丘!识不散乱、不离散于外,不住于内者,由无取、无怖畏,于未来即不生起:生、老、死、苦之集。如是由世尊所略示总说,未详细分别是义,谁详细分别是义者乎?世尊!如是我等有如是念: 彼尊者大迦旃延,乃大师及有学识之诸同梵行者所赞赏、所尊重。然者,尊者大迦旃延,对由世尊此略示之总说而未详细分别其义,得堪详细分别。然,今我等往彼尊者大迦旃延处。往已向尊者迦旃延,以问其义。世尊!时,我等至彼尊者大迦旃延之处。至已,以是义问尊者大迦旃延。世尊!由尊者大迦旃延对我等,说是相、是句、是文以分别其义。
世尊曰:
诸比丘!大迦旃延是贤者。诸比丘!大迦旃延是大慧者。诸比丘!若汝等以此义问我,我亦正如大迦旃延之解说而如是解说之。然者,彼即此义。汝等应如是受持之。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删陀迦经

删陀迦经

北传没有该当此经的。
本经是尊者阿难和外道删陀迦之问答的经。删陀迦遂知佛法之殊胜,以至令自己之徒众归入佛教。于问答,阿难举四种非梵行、四种不与安息之梵行,以示得达佛教之正善行的梵行。四种非梵行中,举出理论家之说,或诡辨论者之说等,关于此点,以见长部第一经之梵网经、第二经之沙门果经;中部经第六十经无戏经等之外道说,是很重要的经典。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乔赏弥城瞿师罗园。
尔时,普行者删陀迦与五百大普行众俱,住于无花果石窟。
是时,具寿阿难晡时由宴默起出,对诸比丘曰:
诸贤!予等,为见石窟,当俱诣天造沟
彼等比丘应尊者阿难:
然也,贤者!
于是,具寿阿难与众比丘俱诣天造沟。
尔时,普行者删陀迦与大普行众共坐;以叫声、高声、大声谈论种种非出离之富生论。即如:
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论、怖畏论、战争论、食物论、饮物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料论、亲族论、车乘论、村里论、乡镇论、都城论、地方论、妇女论、勇士论、街路论、瓶取水处论、先亡论、种种异性论、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如是有无论等等。
普行者删陀迦见具寿阿难正从远方而来。见已,令自己之会众静止:
诸贤!令声细,诸贤!汝等勿作声。此沙门瞿昙之弟子沙门阿难,即将而此前来。沙门瞿昙之诸弟子住于乔赏弥者,此沙门阿难为其中之一也。彼具寿好细声、被导于寂静,为寂静之称赞者也。(予)想彼已得知肃静之众曾在此而来也。
于是,彼等普行者成为沉默者。
尔时具寿阿难至普行者删陀迦处。
于是,普行者删陀迦对具寿阿难曰:
贤者阿难请进!贤者阿难善来!贤者阿难终于作此安排,即来到此处;贤者阿难请坐此特设之座。
具寿阿难坐于所施设之座,普行者删陀迦亦取一卑坐于一面。
具寿阿难对坐于一面之普行者删陀迦曰:
删陀迦!汝等是为何论说而其此处耶?又,汝等会谈为何中断耶?
删陀迦曰:
贤者阿难!予等坐此所谈,令止之!其话对贤者阿难为非难得,于后亦将闻也。对贤者阿难于自己师尊处之法语,请现示之,则实为幸甚也。
阿难曰:
若然,删陀迦,谛听、善思念之!予将说之。
普行者删陀迦应具寿阿难曰:
如是,贤者!
具寿阿难曰:
删陀迦!依彼世尊,如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说此等四种非梵行住及说四种非安息之梵行;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但不得正理、善法也
删陀迦曰:
贤者阿难!又,何等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四种非梵行住?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耶?
阿难曰:
删陀迦!
于此,有一类师,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无布施、无供牺牲、无供养、无善恶业果报,无此世界、无他世界,无母、无父、无化生有情,无沙门、婆罗门。由正行、正行道者,于世间,自己依通智自作证教化此世界、他世界。此人为四大所成,命终后,地进入、还归地,水进入、还归水,火进入、还归火,风进入、还归风。诸根并入虚空。四人担死者而行,彼舆床为第五,于至墓地之间,虽诸句赞叹死者(功德),被死者知之,(火化后)尸骨成为灰白色,牺牲祭物终于成灰,对愚钝者之教说,即此布施;凡任何说死后之存在者、彼等是虚伪、虚妄、戏论。诸患者及诸智者皆由身坏,断灭之、消失之;死后无所有。
其时,删陀迦!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无布施、无供牺牲、无供养、无善恶业果报,无此世界、无他世界,无母、无父、无化生有情,无沙门、婆罗门。由正行、正行道者,于世间,自己依通智自作证教化此世界、他世界。此人为四大所成,命终后,地进入、还归地,水进入、还归水,火进入、还归火,风进入、还归风。诸根并入虚空。四人担死者而行,彼舆床为第五,于至墓地之间,虽诸句赞叹死者(功德),被死者知之,(火化后)尸骨成为灰白色,牺牲祭物终于成灰,对愚钝者之教说,即此布施;凡任何说死后之存在者、彼等是虚伪、虚妄、戏论。诸患者及诸智者皆由身坏,断灭之、消失之;死后无所有。
若此尊师之语是真实,则以予之未曾作,于此已作也;以予之未曾完成,于此已完成也。于此而论我等两者同等得沙门位也。然予不说:两者由身坏,则皆将断灭之、消失之,死后将无所有。
又,此尊师实是过度之裸形、秃头、蹲踞行、拔须发、(出家励志修梵行)者,而予为忍住于多子之林、(在家非梵行)者,受用迦尸国之栴檀、持用华鬘、涂香、脂粉、受用金银,而予共此尊师,死后将(再生)同等之趣者也。予何所知、何所见,而欲于此师处修梵行耶?彼已知:此是非梵行住也。因此彼厌恶此梵行而离去。
删陀迦!此为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一非梵行住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但不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无论如何伤害他人之事、其作者、令作者、切者、令切者、烤者、令烤者、令愁者、令疲劳者、战栗者、令战栗者、杀者、令杀生者、令不与取者、穿入家者、掠夺者、盗窃者、立路傍(抢劫)者、通奸者、妄语者、如是作者,令作者无罪恶。又,以利剑轮将此大地上之生类,作成一肉团、一肉山,由其因缘无有罪恶,亦无有罪恶之果报。又,行于恒河之南岸,害之、杀之、截之、令截之、烤之、令烤之、由其因缘无有罪恶、亦无有罪恶之果报;又,行于恒河北岸布施之、令布施之、祭祀之、令祭祀之、由其因缘无有功德、亦无功德之果报;依布施、调御、自制、实语、并无功德、亦无有功德之果报。
删陀迦!其时,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如是说、如是见者:无论如何伤害他人之事,其作者,令作者、切者、令切者、烤者、令烤者、令愁者、令疲劳者、战栗者、令战栗者、杀者、令杀生者、令不与取者、穿入家者、掠夺者、盗窃者、立路傍(抢劫)者、通奸者、妄语者、如是作者,令作者无罪恶。又,以利剑轮将此大地上之生类,作成一肉团、一肉山,由其因缘无有罪恶,亦无有罪恶之果报。又,行于恒河之南岸,害之、杀之、截之、令截之、烤之、令烤之、由其因缘无有罪恶、亦无有罪恶之果报;又,行于恒河北岸布施之、令布施之、祭祀之、令祭祀之、由其因缘无有功德、亦无功德之果报;依布施、调御、自制、实语、并无功德、亦无有功德之果报。
若此尊师之语是真实,则以予之未曾作,于此而论为已作也;以予之未曾完成,于此而论为已完成也。于此我等两者,得同等于沙门位也。然予不说:予等之放任作业,多无罪恶。
又, 此尊师实是过度之裸形、秃头、蹲踞行、拔须发、(出家励志修梵行)者,而予为忍住于多子之林、(在家非梵行)者,受用迦尸国之栴檀、持用华鬘、涂香、脂粉、受用金银,而予共此尊师,死后将(再生)同等之趣者也。予何所知、何所见,而欲于此师处修梵行耶?
彼已知:此是非梵行住也。因此彼厌恶此梵行而离去,
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二非梵行住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有情之杂染为无因无缘;由无因无缘而诸有情被杂染。有情之清净亦无因无缘;由无因无缘而诸有情被清净。无力、无精进、无人之势力、无人之勇猛、一切有情、一切生类、一切有类、一切有命者,无自在、无力、无精进,而由宿世命运、阶级结合、自性而转变;于六种阶级感受乐苦。
删陀迦!其时,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如是说、如是见者:有情之杂染为无因无缘;由无因无缘而诸有情被杂染。有情之清净亦无因无缘;由无因无缘而诸有情被清净。无力、无精进、无人之势力、无人之勇猛、一切有情、一切生类、一切有类、一切有命者,无自在、无力、无精进,而由宿世命运、阶级结合、自性而转变;于六种阶级感受乐苦。
若此尊师之语是真实,则以予之未曾作,于此而论为已作也;以予之未曾完成,于此而论为已完成也。于此予等两者得同等沙门位也。然予不说:予等两者由无因无缘而清净之。
又, 此尊师实是过度之裸形、秃头、蹲踞行、拔须发、(出家励志修梵行)者,而予为忍住于多子之林、(在家非梵行)者,受用迦尸国之栴檀、持用华鬘、涂香、脂粉、受用金银,而予共此尊师,死后将(再生)同等之趣者也。予何所知、何所见,而欲于此师处修梵行耶?
彼已知:此是非梵行住也。因此彼厌恶此梵行而离去。
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三非梵行住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此等七身是非所作者,非属所作者之类,非所化作者,非使化作者,如石女,如山顶不动,如石柱住立不动也。彼等不动、不变易、互相无害、无互相之为乐、为苦、或为乐苦也。何等为七(身)耶?地身、水身、火身、风身、乐、苦、命,此等!为七身也。此等七身是非作者,非属所作者之类,非所化作者,非使化作者,如石女,如山顶不动,如石柱住立不动也;彼等不动、不变易、相互无害、无相互之为荣,为苦或为乐苦也。此处无杀者、或令杀者、或闻者、或令闻者、或识者、或令识者。凡以利剑断头,任何人无夺取任何人之生命;只是在七身之间隙挥过刀剑而已。此等成见经过百四十万六千六百之胎(生)、有五百(种)业、五业、三业、一业、半业。六十二道迹,有六十二中劫,六阶级,八人地,经历四千九百之生活(职业)法、四千九百之普行法,四千九百之龙住处,二千根。有三千地狱,有三十六尘界,有七有想胎、七无想胎、七(节)系胎,十天、七人、七鬼、七湖、七山、七百山、七崖、七百崖,七梦、七百梦、有八百四十万大劫;其间愚者、智者轮回已、流转已、将至苦之边际。然其处无有:予依此戒、或誓戒、或苦行、或梵行、对未熟之业,予将使遍熟之;对已熟业,次第受报而予将结束有漏业。实无如是之事情。乐与苦是以斗定量也,轮回亦有定量之限制,于此无增减,亦无盛衰。犹如系毯持线头于高处投下,裂开而线脱之至解完为止;如是,愚者及智者轮回已、流转已,而将至作苦之边际也。
删陀迦!此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此等七身是非所作者,非属所作者之类,非所化作者,非使化作者,如石女,如山顶不动,如石柱住立不动也。彼等不动、不变易、互相无害、无互相之为乐、为苦、或为乐苦也。何等为七(身)耶?地身、水身、火身、风身、乐、苦、命,此等!为七身也。此等七身是非作者,非属所作者之类,非所化作者,非使化作者,如石女,如山顶不动,如石柱住立不动也;彼等不动、不变易、相互无害、无相互之为荣,为苦或为乐苦也。此处无杀者、或令杀者、或闻者、或令闻者、或识者、或令识者。凡以利剑断头,任何人无夺取任何人之生命;只是在七身之间隙挥过刀剑而已。此等成见经过百四十万六千六百之胎(生)、有五百(种)业、五业、三业、一业、半业。六十二道迹,有六十二中劫,六阶级,八人地,经历四千九百之生活(职业)法、四千九百之普行法,四千九百之龙住处,二千根。有三千地狱,有三十六尘界,有七有想胎、七无想胎、七(节)系胎,十天、七人、七鬼、七湖、七山、七百山、七崖、七百崖,七梦、七百梦、有八百四十万大劫;其间愚者、智者轮回已、流转已、将至苦之边际。然其处无有:予依此戒、或誓戒、或苦行、或梵行、对未熟之业,予将使遍熟之;对已熟业,次第受报而予将结束有漏业。实无如是之事情。乐与苦是以斗定量也,轮回亦有定量之限制,于此无增减,亦无盛衰。犹如系毯持线头于高处投下,裂开而线脱之至解完为止;如是,愚者及智者轮回已、流转已,而将至作苦之边际也。
若此尊师之语为真实,则以予之未曾作,于此而论为已作也;以予之未曾完成,于此而论为已完成也。于此予等两者得同等沙门位也。然予不说:予等两者流转已、轮回已、将至苦之边际也。
又,此尊师实是过度之裸形、秃头、蹲踞行、拔须发(出家修梵行者),而予忍住于多子之床(在家)、受用迦尸国产之栴檀、持用华鬘涂香、脂粉、受用金银,而予与此尊师死后将是同趣者也。彼时予何知、何见、而欲于此师处修梵行耶?
彼已知:此是非梵行住也。因此厌恶此梵行而离去。
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四非梵行住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删陀迦!此等是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四种非梵行住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删陀迦曰:
希有哉!卿阿难!未曾有哉!卿阿难!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四种非梵行住,正是非梵行住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卿阿难!又,何等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四种非安息之梵行;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耶?
阿难曰:
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为一切知者、一切见者,自认智见无余而言:予之行、住、眠、寤、智见时常继续现起。彼入空屋,又不得食物,又被狗咬,又遇恶象,又遇恶马,又遇恶牛;又彼问女及男之名及姓,又彼询问村里乡镇之名及道路。彼正是:此为何耶?之问者:予应入空屋,故予入之也。予不应得食物,故予不得也;有人应被狗咬,故予被咬也;有人应遇恶象,故予遇也;有人应遇恶马,故予遇也;有人应遇恶牛,故予遇之也;有人应问女及男之名及姓,故予问之也;有人应问村里、乡镇之名及道路;故予问之也。
删陀迦!于此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为一切知者,一切见者,自认智见无余而言:予之行、住、眠、寤、智见时常继续现起。彼入空屋,又不得食物,又被狗咬,又遇恶象,又遇恶马,又遇恶牛;又彼问女及男之名及姓,又彼询问村里乡镇之名及道路。彼正是:此为何耶?之问者:予应入空屋,故予入之也。予不应得食物,故予不得也;有人应被狗咬,故予被咬也;有人应遇恶象,故予遇也;有人应遇恶马,故予遇也;有人应遇恶牛,故予遇之也;有人应问女及男之名及姓,故予问之也;有人应问村里、乡镇之名及道路;故予问之也。
彼已知:此是非安息之梵行也。因此,厌恶此梵行而离去。
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一非安息之梵行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为传闻者,以传闻为真者也,彼依传闻依辗转相传,依圣藏之教而说法。删陀迦!为传闻者,以传闻为真者之师,亦有善忆念、亦有恶忆念;亦有如者、亦有异者也。
删陀迦!其时,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为传闻者、以传闻为真者;彼依传闻,依辗转相传,依圣藏之教而说法。依传闻者,为真者之师,亦有善忆念、亦有恶忆念:亦有如者、亦有异者也。
彼已知:此是非安息之梵行也。因此厌恶此梵行而离去。
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二非安息之梵行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是理论家、审察家,彼被理论所锤敲、随顺审察而行,依自己辩才说法。删陀迦!理论家、审察家之师,亦有善理论、亦有恶理论;亦有如者、亦有异者也。
删陀迦!其时,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是理论家、审察家,彼被理论所锤敲、随顺审察而行、依自己辩才说法;理论家、审察家者,亦有善理论、亦有恶理论:亦有如者、亦有异者也。
彼已知此是非安息之梵行也。因此,厌恶此梵行而离去。
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三非安息之梵行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是迟钝者、极愚者也;彼因迟钝、因极愚,处处以问题寻问之,以致言语混乱,(回答)如鳗乱窜(难捉):对予非如是;对予亦非如是;对予亦非异是:对予亦非:无也。对予亦非:非无也。
删陀迦!其时,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是迟钝者,极愚者也;彼因迟钝、因极愚,处处以问题寻问之,以致言语混乱,(回答)如鳗乱窜(难捉):对予非如是;对予亦非如是;对予亦非异是:对予亦非:无也。对予亦非:非无也。
彼已知:此是非安息之梵行也。因此,厌恶此梵行而离去。
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四非安息之梵行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删陀迦!此等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四种非安息之梵行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删陀迦曰:
希有哉!卿阿难!未曾有哉!卿阿难!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四种非安息之梵行,正是非安息之梵行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卿阿难!于其处,智者宜尽可能住(正确之)梵行,住之,可得正理。善法者;彼师是何说者?何论者耶?
[阿难曰:]
删陀迦! 于此,如来出现于世间为应供、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
彼包含于此天、魔、梵天之世界,于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知、自证而教化;
彼说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之法,说完全具足清净之梵行,或为居士、或为居士子、或为其他族姓之再生者,以听闻其法;彼听其法已,于如来生信,彼得信具足者生起如次之思惟:在家为繁杂、尘劳之处,出家为空闲寂静也;在家者,若行一向完满、一向清净,如切磨砗渠清净光辉之梵行,为不容易。让予剃除须发、着架裟衣、由在家而出家,成为无家者!彼于后时,或少舍财物、或多舍财物、或少舍亲族、或多舍亲族,剃除须发、着架裟衣、由在家而出家,成为无家者。
如是,彼成为出家者,具足诸比丘之生活规定:
舍杀生,成为杀生之离者,舍刀杖、有惭愧、有同情心、怜憨一切众生而住之;
舍不与取,成为不与取之离者,给与而取者、给与之期待者,以不盗之净物而住之;
舍非梵行,成为梵行者、净行者,离淫欲在俗法;
舍妄语成为妄语之离者,为真实语者,住于真实,为可信赖者、诚心者,世间之不欺诳者也;
舍两舌成为两舌离者,由此处闻,不在彼处语而无离间此等者,或由彼处闻,不语此等而无离间彼等者,如是或为人之和解者,或为诸和合者之促进者,以和合为好、以和合为乐、以和合为喜,以语成为和合语者也;
舍粗恶语、离粗恶语,柔和、顺耳、乐人于心、优雅、众人所欲、众人所好、语如是语者;
舍绮语成为绮语之离者;
应时语者、实语者、义利语者、法语者、律语者,随时保持合理、辨别、俱义利之语者也;
彼为损害草木之离者;
一日一食者,夜止食者而离非时食;
为歌舞、音乐、观剧等之离者;
为持华鬘、涂香、装饰、庄严住处之离者;
为高广大床之离者;
为受金银之离者;
为受生谷之离者,为受生肉之离者,为受妇人、少女之离者,为受婢仆之离者,为受山羊及羊之离者,为受鸡、猪之离者,为受象、牛、牡马、牝马之离者,为受田、屋之离者,为专作使节、使佣旅行之离者,为买卖之离者,为诈秤重、伪币、诈度量之离者,为诈欺,瞒着、奸诈、邪曲之离者,为斩断、打杀、捕缚、剽夺、掠夺、暴行之离者;彼为知足者,法衣以覆身、乞食以护腹;彼之行处,受持俱行,恰如有异之鸟彼比翼飞翔,荷翼俱飞,如是比丘为知足者,以覆身衣、护腹之施食,彼彼行处,受持俱行;彼具足此圣者之戒聚,感受内无过之乐。
彼以眼见色、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眼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眼根,于眼根达成防护;
以耳闻声、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耳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耳根,于耳根达成防护;
以鼻嗅香、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鼻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鼻根,于鼻根达成防护;
以舌尝味、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舌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舌根,于舌根达成防护;
以身触所触、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身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身根,于身根达成防护;
以意识法而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若对彼意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意根,于意根达成防护。
彼成就此圣者之根防护,于内感受无过之乐;彼于进退为正知者,于观前、顾后为正知者,于屈伸为正知者,于大衣及衣钵之执持为正知者,于啖饮嚼味为正知者,于粪尿之行为正知者,于行、住、坐、眠、寤、及语、默等状态为正知者。
彼具足圣者之戒聚,具足圣者之根防护,具足圣者之正念、正知;
亲近远离世俗之住处--阿兰若,至闲林、树下、山岩、石室、山洞、冢间、林丛、露地、及积槁处。
彼食后,由行乞归,结跏跌坐,置身端正,使正念现前;
彼于世间,由舍贪欲、以离贪欲之心而住之,由舍贪欲净化其心;
由舍嗔恚,以不嗔恚心而住之,怜憨一切众生,由舍嗔恚净化其心;
由舍惛沉睡眠,以离惛沉睡眠而住之,有光明、具正念、正知,由舍惛沉睡眠净化其心;
由舍掉举、恶作,不掉举而住之,于内有寂静心,由舍掉举恶作净化其心;
由舍疑,离疑而住之,于诸善法无犹豫,由舍疑净化其心。
彼由于舍此等五盖、心秽、慧羸,而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之。
删陀迦!于彼师、弟子证得如是优异殊胜;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住于(正确之)梵行。住之,则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比丘由寻伺之止息,内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之。
删陀迦!于彼师、弟子证得如是优异殊胜;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住于(正确之)梵行。住之,则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比丘由喜之舍离,(为)舍者而住之,为具正念者、正知者,而以身感受乐--诸圣者所谓舍者、具念者、乐住者--成就第三禅而住之。
删陀迦!于彼师、弟子证得如是优异殊胜;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住于(正确之)梵行。住之,则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比丘由舍乐、由舍苦、由先已灭喜忧,不苦不乐,由舍所生念之遍净,成就第四禅而住之。
删陀迦!于彼师、弟子证得如是优异殊胜;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住于(正确之)梵行。住之,则得正理、善法也。
彼如是,于心得定、遍净、清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已得不动,彼心向于宿住随念智。彼对种种宿住能忆念之。即如: 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于彼处,予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阶级、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命终,从其处死、于彼处生;又,于彼处,(再生之)予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阶级、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命终,彼之予于彼处死,又从此处生。如是忆念行相,境遇种种之宿住。
删陀迦!于彼师、弟子证得如是优异殊胜;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住于(正确之)梵行。住之,则得正理、善法也。
彼如是于心得定、遍净、清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适业、住立、已得不动,彼心向放诸有情之死生智。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观诸有情之正在死、生者。贵贱者、美丑者、幸福及不幸者、知诸有情各随其业而成:实有此等之有情,身、口、意具足恶行者、诽谤诸圣者、为邪见者、持邪见业者,彼等身坏命终后,往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又实有此等有情,身、口、意具足善行者、不诽谤圣者、为正见者、持正见业者,彼等身坏命终后,往生于善趣、天界。如是被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诸有情之生死、卑贱与高贵、美与丑、幸与不幸,如诸有情,各随其业而行,知诸有情各随其业而受报。
删陀迦!于彼师、弟子证得如是优异殊胜;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住于(正确之)梵行。住之,则得正理、善法也。
彼如是于心得定、遍净、清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适业、住立、已得不动,彼心向于诸漏尽智。彼如实知:此是苦也、如实知:此是苦之集也、如实知:此是苦之灭也、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也;又如实知:此等是诸漏也、如实知:此是漏之集也、如实知:此是导至漏灭之道也。彼由如是知、如是见故,由欲漏而心解脱,由有漏而心解脱,由无明漏而心解脱;于解脱有已解脱之智;彼知(予)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更受此轮回状态也。
删陀迦!于彼师、弟子证得如是优异、殊胜;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住于(正确之)梵行。住之,则得正理、善法也。
删陀迦曰:
卿阿难!彼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者、修行成满者、所应作已作者、弃诸重担者、逮得己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解脱者,彼受用诸欲否?
阿难曰:
删陀迦!凡彼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者、修行成满者、所应作已作者、弃诸重担者、逮得已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解脱者,彼不可能是此五种状况之实践者:
即漏尽比丘不可能故意夺取生类之生命,
漏尽比丘不可能取不与者而被称偷盗,
漏尽比丘不可能从事淫法,
漏尽比丘不可能故意说妄语,
漏尽比丘不可能于欲受用贮藏物,如以前为在家者。
删陀迦!凡彼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者、修行成满者、所应作已作者、弃诸重担者、逮得已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解脱者,彼不可能是此等五种状况之实践者也。
删陀迦曰:
又,卿阿难!凡彼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者、修行成满者、所应作已作者、弃诸重担者、逮得已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解脱者、彼于行、住、眠、寤时,皆见时常继续现起:对予,诸漏已尽耶?
阿难曰:
为此,删陀迦!为汝说喻;有关此,依喻有一类智者,善知所说之意义也。
删陀迦!犹如人之手足截断者,彼于行、住、眠、寤时,时常继续呈现知见手足已截断;并且于省察时知。予之手足是已截断也。
删陀迦!如是,凡彼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者、修行成满者、所应作已作者、弃诸重担者、逮得已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解脱者,彼于行、住、眠、寤时、时常继续现起智见诸漏已尽,并于省察时知:对予,诸漏是已尽也。
删陀迦曰:
卿阿难!于此法、律之先导者,其数为更多耶?
阿难曰:
删陀迦!且说于此法、律之先导者,不只百、不只二百、不只二百、不只四百、不只五百、乃至有更多。
删陀迦曰:
希有哉!卿阿难!未曾有哉!卿阿难!实不举赞自教法,又不轻视他教法;又于处(契机)说法,又有为数更多之先导者被认知。然而,此等邪命外道是无子女人之诸子,只称扬自己等,轻视他人等;只告知三位先导者,即:难陀越阇,基沙山吉阇,末伽梨瞿舍罗。
是时普行者删陀迦呼自己之会众曰:
诸贤!去矣!梵行住是在沙门瞿昙处;今我等不易于利养、恭敬、名声遍舍之!
实如是,此普行者删陀迦遣散自己之会众,于世尊处行梵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犍度篇·入相应

入相应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眼是无常而变易、变异,耳是无常而变易、变异,鼻是无常而变易、变异,舌是无常而变易、变异,身是无常而变易、变异,意是无常而变易、变异。

诸比丘!若信、信解如是此等诸法者,此名为随信行者,入正性决定,入善士地,超凡夫地。彼作业而不生地狱、畜生、饿鬼;不现证预流果而不死。

诸比丘!若如是应此等诸法,审思慧之应分者,此名为随信行者、入正性决定、入善士地、超凡夫地。彼作业不生地狱、畜生、饿鬼;不现证预流果而不死。

诸比丘!若如是知见此等诸法者,此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色是无常而变易、变异,声是无常而变易、变异,香是无常而变易、变异,味是无常而变易、变异,所触是无常而变易、变异,诸法是无常而变易变异。

诸比丘!若如是信、信解此等诸法者,此名为随信行者,入正性决定,入善士地,超凡夫地。彼作业不生地狱、畜生、饿鬼。不现证预流果而不能死。

诸比丘!若如是……此等诸法者……乃至……不现证预流果而不死。

诸比丘!若如是知见此等诸法者,此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眼识是无常而变易、变异,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无常而变易、变异。
四~六
诸比丘!若……乃至……为趣三菩提。”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眼触是无常而变易、变异,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无常而变易、变异。
四~六
诸比丘!若……乃至……为趣三菩提。”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眼触所生之受,是无常而变易、变异,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是无常而变易、变异。
四~六
诸比丘!若……乃至……为趣三菩提。”
注1 “鼻识所生之受”,及“身触所生之受”。原本缺失。
第六 想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色想是无常而变易、变异,声想……香想……味想……所触想……法想是无常而变易、变异。
四~六
诸比丘!若……乃至……为趣三菩提。”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色思是无常而变易、变异,声思……香思……味思……所触思……法思是无常而变易、变异。
四~六
诸比丘!若……乃至……为趣三菩提。”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色爱是无常而变易、变异、声爱……味爱……所触爱……法爱是无常而变易、变异。
四~六
诸比丘!若……乃至……为趣三菩提。”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地界是无常而变易、变异、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无常而变易、变异。
四~六
诸比丘!若……乃至……为趣三菩提。”
注2 “识界”。原本缺失。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色是无常而变易、变异,受是无常而变易、变异,想是无常而变易、变异,行是无常而变易、变异,识是无常而变易、变异。

诸比丘!若如是信、信解此等诸法者,此名为随信行者,入正性决定,入善士地,超凡夫地。彼作业不生地狱、畜生、饿鬼,不现证预流果而不死。

诸比丘!若如是应此等诸法,于慧之应分审思者,此名为随信行者,入正性决定,入善士地,超凡夫地。彼作业不生地狱、畜生、饿鬼,不现证预流果而不死。

诸比丘!若如是知见此等之诸法者,此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入相应(终)
此品摄颂曰:
眼色识触受
想思以及爱
界蕴等为十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长部·转轮圣王师子吼经

转轮圣王师子吼经

本经相当于汉译长阿含卷第六之转轮圣王修行经(大正藏一)、中阿含卷第十五之转轮圣王经(大正藏二六),其内容几乎同样。即先说身、受、心、法之四念处,其次详细说明转轮圣王之威力,说七宝,说轮宝之功德,说转轮圣王之理想。又以偷盗、杀生、妄语等之诸恶为世界堕落之根源,特明因贫困、生活之穷苦而偷盗生,再说杀生、妄语、邪淫等所有一切罪恶生起之过程。由人寿八万岁渐渐降下至人寿十岁止,各据其罪而说其处以示人寿降下之因缘。同时此众人,痛感其罪恶而生善法修行之念;先守不杀生等之五戒,渐渐征服诸恶,人寿由十岁向上增至八万岁之世,再实现转轮圣王之理想国。其时弥勒佛出现于世而证大觉,说示无上清净之梵行。于此一面出现理想之国土,一面应现理想之佛土,如是,说比丘证四神足,修四禅定,至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住摩揭陀国之摩偷罗。其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世尊如次说:
“自作洲!自作归依处!勿作其他归依处;以法为洲,法为归依处,勿为其他归依处。
诸比丘!然者,如何是比丘自作洲,自作归依处,勿作其他归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归依处,勿为其他归处而住耶?
于是,诸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自觉、忆念者,于世间应得调伏贪欲、愚痴。于受……乃至……于心……乃至……于法……乃至……如是,诸比丘!即为比丘自作洲,自作归依处,勿作其他归依处;以法为洲,法为归依处,勿为其他归依处而作。
诸比丘!为行乞而往自己祖、父之地。诸比丘!为行乞而往自己祖、父之地者,恶魔应无机可乘。又恶魔不得其根据。诸比丘!依摄持善法之因缘,如是,增长其他之福德。

诸比丘!往昔,有国王名为坚固念。为转轮圣王征服四天下,成就七宝而善统治其国土。彼有其次之七宝。即: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居士宝、第七为主兵宝等。又彼之千子,雄猛勇健而善击破外敌。彼由此地以至四海之彼,不用刀杖,以正法制御、统治。

时,诸比丘!彼坚固念王,数十百千年之后,告一臣下言:
“噫!臣汝!若见天之轮宝,将离去其本处者,其时,即来告我。”
诸比丘!彼臣答转轮圣王曰:“唯然,大王!”
诸比丘!彼臣数十百千年之后,见天之轮宝离其本处而去,见已,至彼坚固念王之处,告大王曰:
“大王!大王天之轮宝不见离其本处而去耶!”
其时坚固念王呼其太子,以此告之曰:
“太子汝!说我天之轮宝离其本处而去,听闻我此事:“若转轮圣王之天轮宝,
离其本处而去者,彼王之寿命,没多久将尽矣。”我已享受人界之欲乐,今当求天界
之欲乐时。来!太子!汝统治此四天下!我将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
其时,诸比丘!坚固念王,令太子善统治其国土,自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然,国王之出家后七日,天之轮宝,突然消灭。

其时,诸比丘!有一大臣至刹帝利灌顶王之处,告其王曰:“大王!不知彼天之轮宝突然消灭耶?”时,诸比丘!彼刹帝利灌顶王,见天之轮宝突然消灭,心中悯悯不喜悦,即至彼父王之处,告父王曰:
“大王!知天之轮宝突然消灭耶?”
诸比丘!如是告已,父王告刹帝利灌顶王曰:
“噫!我子!汝对天之轮宝突然消灭勿悲伤,勿抱忧愁之念。我子!此天之轮宝,实非汝祖父之遗产,汝正唯转圣之轮宝。汝若奉行转轮圣王之职责,十五日满月之时,沐浴头发,行斋戒,升登庄严之殿堂时,天之轮宝会突然出现。轮有千辐,具足车辋、车毂及一切附件。”

“然者!大王!转轮圣王之职责者何耶?”
“我子!汝当依彼法,恭敬、尊重法,为法幢、法帜、以法为首,善守护正法,又应护视庶民、车队、刹帝利、群臣、婆罗门、居士、农商、沙门婆罗门等乃至禽兽,而且,于汝之国土中,勿留有任何恶法。若于汝之国土,有贫穷者,将与彼财宝;若于汝国土之沙门、婆罗门,已离去憍慢懈怠、独修忍辱仁爱、调御自己、静止自己、寂静自己者,汝应时往彼处,作如是问:“贤者!如何是善、如何是不善、如何是罪、如何是无罪、如何是可以行、如何是不可以行?又行何法者,于长夜应受不利益及痛苦;行何法者,于长夜应受利益与安乐?”闻之,不善者离去,善者常受持。我子!此为转轮圣王之职责。”
“唯然,大王!”诸比丘!刹帝利灌顶王,承父王之意,奉行转轮圣王之职责。彼奉行转轮圣王之职责已,于十五日满月之时,沐浴头发,行斋戒,升登庄严之殿堂时,天之轮宝突然出现,于轮有千辐,具足车辋、车毂及一切附件。见此已,刹帝利灌顶王,自谓曰:“我曾闻:若刹帝利灌顶王,于十五日满月之时,沐浴头发,行斋戒,升登庄严之殿堂时,天之轮宝,突然出现,于轮有千辐,具足车辋、车谷及一切附件者,此即为转轮圣王也。我今正是转轮圣王。”

其时,诸比丘!彼刹帝利灌顶,由王座起立,偏露一肩,左手持金瓶,右手扪摩金轮而告曰:
“汝,轮宝转之,征服一切而转!”其时,诸比丘!彼轮宝向东方而转,时,转轮圣王,具四兵常随其后。又诸比丘!其轮宝停住之处,不论任何国土,转轮圣王,与俱四兵皆止驾。诸比丘!东方敌国之诸王,皆来转轮王之处告曰:
“大王!善来!一切皆为王所有。大王!请统治之。”
转轮王告曰:“勿杀生、勿偷盗、勿邪淫、勿妄语、勿饮酒,应为适当之食。”
如是,诸比丘!东方敌国之诸王,皆服转轮王之统治。

其时,彼轮宝由东海没,再现身于南方。……(乃至)……于西方……乃至  ……于北方……乃至……皆服转轮王之统治。
其时,诸比丘!彼轮宝超越海,平定偏四天下,由彼国都还,如悬挂于转轮王之宫阙楼门上,照耀转轮王之内宫。

诸比丘!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之转轮王亦数十百
千年之后,告其他大臣曰:
“噫!臣汝!若见天之轮宝离去其本处者,其时,即来告我!”
诸比丘!彼大臣答转轮王曰:“唯然,大王!”
诸比丘!彼大臣数十百千年之后,见天之轮宝突然离其本处而去。如是见已,至转轮王之处,告转轮王曰:
“大王!知天之轮宝,突然离其本处而去耶?”
其时,诸比丘!转轮王召太子而告此曰:
“太子汝!说我天之轮宝离其本处而去。我曾闻:“若转轮王之天轮宝突然离其本处而去者,彼王之寿命,即不久矣!”我已享受人界之欲乐。今乃求天界欲乐之时。来!我太子!汝统治此四天下!我将剃除鬓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
其时,诸比丘!转轮王令太子善统治其国土,自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然而,国王出家后七日,诸比丘!天之轮宝突然消灭。

其时,诸比丘!有一大臣,至刹帝利灌顶王之处,告彼王曰:
“大王!知彼天轮宝突然消灭耶?”时!诸比丘!彼刹帝利灌顶王,见天之轮宝突然消灭,心中悯悯不喜悦。然而,不往彼父王之处,问关于圣转轮宝事。彼治其国,不及往昔诸王公正之治国,又不如往昔诸王转圣轮宝,不统治某国。
其时,诸比丘!参集大臣、侍臣、主计、近侍、巫祝官等,至刹帝灌顶王之处告曰:“大王!今治国土,不及往昔诸王公正治其国,又不如往昔诸王转圣轮宝,不统治某国。大王!有聪明而智慧之大臣、侍臣、主计、近侍、巫祝官等,我等及其他者,受持圣转轮。大王!若向我等询问圣转轮者,我等当谨解所问之圣转轮。”

其时,诸比丘!彼刹帝利灌顶王,招集大臣、侍臣、言计、近侍、巫祝官等,以询问圣转轮。彼等对所问圣转轮,谨答之。闻之而令拥护、守护正法。然,犹不与财宝给贫困者,贫困者不得财宝之惠,因此,贫困者日益增加。因贫困者之增加,人人互相以盗心而取不与之物,人人捕捉彼,彼被捕捉,以示刹帝利灌顶王,告言:
“大王!此人以盗心而取他所不与之物。”
诸比丘!如是告已,刹帝利灌顶王告彼男子曰:
“汝实以盗心而取他所不与之物,为真实耶?”
“大王!真实!”
“何故而为耶?”
“大王!雕ㄠo生活也。”
其时,诸比丘!刹帝利灌顶王,财宝与彼男子,曰:“汝!汝以此财宝可自生活,并且可养父母、蓄妻子。勤劳事业,对沙门、婆罗门行福利之供养,以此,得天上安乐之果报,可生于天界。”
彼男子答刹帝利灌顶王曰:“唯然,大王!”
十一
诸比丘!又有一男子以盗心而取他所不与之物,人人捕捉彼人,彼被捕捉,以示刹帝利灌顶王,告言:
“大王!此人,以盗心而取他所不与之物。”
诸比丘!如是告已,刹帝利灌顶王问彼男子曰:
“汝!汝以盗心而取他所不与之物,为真实耶?”
“实然!大王!”
“何故而为耶?”
“大王!我不得生活也。”
其时,诸比丘!刹帝利灌顶王,财宝与彼男子,曰:“汝!汝依此等之财宝,可自生活,并且可养父母、蓄妻子。勤劳事业,对沙门、婆罗门,行有福利之供养,以此,得天上安乐之果报,可生于天界。”
彼男子答刹帝利灌顶王:“唯然,大王!”
十二
诸比丘!人人如是闻:“犹人人以盗心而取他所不与之物,但大王以财宝与人人。”闻此己,彼谓:“然,我等亦以盗心取他所不与之物耶?”
其时,诸比丘!有一男子,以盗心而取他所不与之物,人人捕捉彼,彼被捕捉,以示刹帝利灌顶王,告言:
“大王!此人,以盗心而取他所不与之物。”
诸比丘!如是告已,刹帝利灌顶王,问彼男子曰:
“汝!汝以盗心而取他所不与之物,是真实耶?”
“实然,大王!”
“何故而为耶?”
“大王!我不得生活也。”
其时,诸比丘!刹帝利灌顶王曰:“如果我对于以盗心而取他所不与之物者,给与财宝,如是,不与取(偷盗)增长。然,我将此男子处于重刑,截断彼头而根绝此。”
如是,诸比丘!刹帝利灌顶王令诸臣曰:“然者,诸臣,以粗绳将此男子之手坚缚于后,剃除头发、唱令击鼓,牵引行于诸街已,由南门出,至都城之南方,惩彼之重刑,截断彼头而根绝此。”
诸比丘!彼等诸臣,闻刹帝利灌顶王之命,曰:“大王!实然。”即以粗绳将彼男子之手坚缚于后,剃除彼头发,唱令击鼓,牵引行于诸街巷已,由南门出,至都城之南方,惩彼之重刑,截断彼头而根绝此。
十三
诸比丘!人人如是闻:“若以盗心而取他所不与之物者,大王为膺惩、根绝而截首。”闻已,彼等曰:“然,各自作利刀,各自作利刀已,以盗心而取彼等人
人所不与之物,并且膺惩、根绝彼等人人而截其首。”
彼等自作利刀,作利刀已,便劫掠村落、劫掠乡镇、劫掠都市及为路上之劫掠。
如是,以盗心而取彼等人人所不与之物,并且膺惩、根绝彼等人人而截断其首。
十四
如是,诸比丘!因对贫穷者不给与财宝,贫穷者即越增多,由于贫穷者之增多,偷盗便益滋增;由于偷盗之滋增,刀杖便滋增;由于刀杖之滋增,杀害便频发;由于杀害之增多而屡行妄语,由于妄语横行,彼等众生之寿命缩短、颜色衰退。由彼等寿命之缩短、颜色之衰退,人寿由八万岁,至其子成为四万岁。
诸比丘!人寿四万岁时,有人以盗心而窃取他所不与之物。人人捕捉彼,以示刹帝利灌顶王,曰:“大王!此男子,以盗心而窃取他所不与之物。”
如是告已,诸比丘!刹帝利灌顶王告彼男子曰:
“汝!汝以盗心而窃取他所不与之物,为事实耶?”
于故意妄语,言:“大王!我没窃取。”
十五
如是,诸比丘!因对贫穷者不给与财宝,贫穷者便益增多……广说如第十四节……寿命缩短,颜色衰退,由人寿四万岁,至其子成为二万岁。
诸比丘!人寿二万岁时,有人以盗心而窃取他所不与之物,他人以此告灌顶王,言:“大王!如斯、如斯之人,以盗心而窃取他所不与之物,”并为恶口。
十六
诸比丘!如是,因对贫穷者不给与财宝,贫穷便益增多,……广说如第十四节……颜色衰退,人寿由二万,至其子成为一万岁。
诸比丘!人寿一万岁时,有人美丽、有人丑陋。彼等丑陋者,对美丽者,生起嫉妒,对他人之妻女行邪淫。
十七
诸比丘!如是,因对贫穷者不给与财宝,贫穷者便益增多……广说如第十四节……颜色衰退,人寿由一万岁,至其子成为五千岁。
诸比丘!人寿五千岁时,有二法增长,即:粗语及绮语也。二法增长故,彼众
生之寿命缩短、颜色衰退。彼等之寿命缩短、颜色衰退,人寿由五千岁,至其子有成为二千五百岁,有成为二千岁。
诸比丘!人寿二千五百岁时,贪恚之念增长……乃至……人寿由二千五百岁,其子成为一千岁。
诸比丘!人寿一千岁时,邪见增长……乃至……人寿由一千岁其子成为五百岁。
诸比丘!人寿五百岁时,有三法增长,即:非法欲、非理贪、邪见法也。三法增长……乃至……人寿由五百岁,其子有成为二百五十岁,有成为二百岁。
诸比丘!人寿二百五十岁时,此等之诸法增长,即:不敬母,不敬父,不恭敬沙门、婆罗门,不恭敬同族之耆宿。
十八
诸比丘!如是,因对贫穷者不给与财宝,贫穷者便益增多……乃至偷盗……乃至……刀杖……乃至……杀生……乃至……妄语……乃 71 至:…恶口……乃至……邪淫…:乃至……粗语……乃至……绮语……乃至……贪恚……乃至……邪见……乃至……非法欲……乃至……非理贪……乃至……邪见法……乃至……不敬母,不敬父,不恭敬沙门、婆罗门,不恭敬同族之耆宿。此等诸法之增长,而彼等众生之寿命缩短、颜色衰退。寿命缩短、颜色衰退,人寿由二百五十岁,至其子成为百岁。
十九
诸比丘!此等人人之子,寿命有成为十岁之时,诸比丘!人寿十岁之时,童女至五岁而婚嫁。诸比丘!人寿十岁之时,消失此等之诸味,即:酥、酪、油、砂糖、盐也。诸比丘!今日如以硬米饭为最上之食粮,诸比丘!人寿十岁之时,草莠便成为最上之食粮。诸比丘!人寿十岁之时,十善法则皆消灭,十不善法,明显出现。诸比丘!人寿十岁之时,为善者完全无有,何况有善之所行乎?诸比丘!人寿十岁之时,彼等不敬母、父,不尊敬沙门、婆罗门,不恭敬同族之耆宿,以为是尊敬赞美,如同今日之恭敬母、父,尊敬沙门、婆罗门,恭敬同族耆宿者,被尊敬赞美也。如是,诸比丘!人寿十岁之时,不恭敬母、父,不尊敬沙门、婆罗门,不恭敬同耆宿者,当被尊敬赞美。
二十
诸比丘!人寿十岁之时,因、伯母、叔母、师长之妻女皆无区别,如同羊、鸡、家、犬、豺、狠狼,世间成为杂无伦次。诸比丘!人寿十岁之时,彼等众生成为互相生起激烈之害心、激烈之嗔恚、激烈之恶意、激烈之杀意。母于子、子于母,父于子,子于父,兄弟于兄弟、兄弟于姊妹,姊妹于兄弟,生起激烈之害心、激烈之嗔恚、激烈之恶意、激烈之杀意。诸比丘!犹如猎师之见群鹿,生起激烈之害心、
激烈之嗔恚、激烈之恶意、激烈之杀意。如是,诸比丘!人寿十岁之时,彼等众生,互相生起激烈之害心……乃至……生起激烈之杀意。
二一
诸比丘!人寿十岁之时,七日间生刀杖之劫。彼等互相领受鹿想(误认为野兽)。彼等各自手持利刀而现,依其利刀,互相剥夺各个之生命:“此是鹿也,此是鹿也。”然,诸比丘!此等之众生,有生起如次之念:“我等不伤害任何人,任何人亦不得伤害我等。然,我等依倚于丛林树木之坑坎,隐避于河洞岩窟,食树根果实以保身!”彼等便依倚于丛林树木之坑坎,隐避于河洞岩窟,食树根果以保身。彼等经过七日后,由丛林树木之坑坎,河洞岩窟而出,互相拥抱相集庆贺曰:“庆哉!汝亦生存!汝亦生存!”诸比丘!其时,彼等众生起如是念:“我等因行不善法,长久亲灭亡之法。然,我等当行善法。当行如何之善法耶?于是,我等禁止杀生,我等受特此善法。”彼等便远离杀生,受持此善法。彼等因受持此善法,寿命增长,并增颜色之美。彼等由寿命之增长,颜色之增美,人寿十岁之人,其子之寿成为二十岁。
二二
其时,诸比丘!彼等众生起如是念:“我等因受持善法,而寿命增长,颜色增美。然,我等应益为善事。于是,我等远离偷盗,远离邪淫,远离妄语,远离恶口,远离粗语,远离绮语,断灭贪念,断灭嗔恚,断灭邪见,灭尽三法,即:非法欲、非理贪、邪见法。于是,我等应恭敬母、父,尊敬沙门、婆罗门,尊敬同族之耆宿等,受持此善法。
诸比丘!如是,彼等恭敬母、父,尊敬沙门、婆罗门,尊崇同族耆宿,受持此等之善法。彼等由受持善法,寿命增长,颜色增美。彼等由寿命增长、颜色增美,人寿二十岁之时,其子寿命成为四十岁;人寿四十岁之时,其子之寿命成为八十岁;人寿八十岁之时,其子之寿命成为百六十岁;人寿百六十岁之时,其子之寿命成为三百二十岁;人寿三百二十岁之时,其子之寿命成为六百四十岁;人寿六百四十岁之时,其子之寿命成为二千岁;人寿二千岁之时,其子之寿命成为四千岁;人寿四千岁之时,其子之寿命成为八千岁;人寿八千岁之时,其子之寿命成为二万岁;人
寿二万岁之时,其子之寿命成为四万岁;人寿四万之时,其子之寿命成为八万岁。
二三
诸比丘!于人寿八万岁之时,童女五百岁而婚嫁。诸比丘!于人寿八万岁之时,有三种病,即:欲、断食、老也。诸比丘!于人寿八万岁之时,此阎浮提隆盛繁荣,于都邑王城,鸡鸣相闻;诸比丘!于人寿八万岁之时,从彼阿鼻地狱,思惟为阎浮提,当人人偏满如芦草之丛林;诸比丘!于人寿八万岁之时,彼波罗奈,便成为契睹摩提王都,人民旺盛群集,土地肥沃;诸比丘!于人寿八万岁之时,此阎浮提虽有八万四千之都城,但契睹摩提当为最上之王都。
二四
诸比丘!人寿八万岁之时,于此契睹摩提王城,有名山伽王出现而为转轮法王,统治四天下,成就七宝,为人民之保护者。于彼具足此等之七宝,即: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居士宝、于第七为主兵宝也。尚且彼王有千子,勇猛雄健,善退却外敌;彼越此地,及至大海之彼岸,不用刀杖,以正法统治而住。
二五
诸比丘!人寿八万岁之时,名为弥勒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之如来出现于世;犹如我今于此世界、为应供、……乃至……佛、世尊之出现。彼亦含括此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沙门、婆罗门,独自证悟而说示。犹如我含括此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沙门、婆罗门,独自证悟而说示。宣示初善、中善、后亦善之法、并说示文义具足,一切圆满清净之梵行;犹如我今说示初善、中善、后亦善之法,并说文义具足,一切圆满清净之梵行。彼受无量数千之比丘僧伽所围绕;犹如我今受无量数千之比丘僧伽所围绕。
二六
诸比丘!其时,有名为山伽王,其王之宫殿是大波那王之所造;其宫殿甚庄严,让与己而住此,对沙门、婆罗门、贫民、流浪者、乞食者行布施,然后,于弥勒如来、应供、等正觉者之处,剃除鬓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彼如是出家已,独住远离,修道苦行,专心坚固而住,不久彼善男子为其目的,由在家而出家,成就无上梵行,于现世独住证悟而止住。
二七
诸比丘!自作洲、自作归依处,勿以他为归依处。以法为洲、法为归依处,勿以他为归依处。诸比丘!如何自作洲、自作归依处,勿以他为归依处,以法为洲、法为归依处,勿以做为归依处而住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自觉、忆念者,于世间当得调伏贪欲、愚痴。于受……于心……于法……乃至……。诸比丘!如是,即是比丘自作洲、自作归依处,……乃至……勿于他为归依处而住。
二八
诸比丘!于汝自己祖、父之地行乞,诸比丘!行乞于祖、父之地而行者,寿命延长,颜色增美,安稳快乐,财宝丰饶,威力具足。
诸比丘!然者,如何比丘之寿命延长?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具备欲定、精勤、圆满修习神足,具备精进定……乃至……意定……思惟定、精勤、圆满修习神足。彼修习、多修习此等之四神足,从其所欲,住一劫或一劫有余。诸比丘!此谓比丘之寿命延长也。
诸比丘!如何为比丘之颜色增美耶?诸比丘!于此,比丘有戒德,依波罗提木叉而摄护,威仪具足,于小罪见怖畏以学习诸戒。诸比丘!此乃为比丘之颜色增美也。
诸比丘!如何为比丘之安稳快乐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断诸欲,去不善法,有念思有远离之心而生喜、乐,达初禅而住。又灭除思、念,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念、无思,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为比丘之安稳快乐。
诸比丘!如何为比丘之财宝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以慈俱之心,偏满一方而住。如是偏满二方、三方、四方,如是偏满上、下、横、偏一切处,于一切世界广大、广博、无量、无恚、无害之慈心而住。以悲俱之心……以喜俱之心……以舍俱之心偏满而住。诸比丘!此比丘之财宝也。
诸比丘!如何为比丘之威力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灭尽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世独自证悟而住。诸比丘!此比丘之威力也。
诸比丘!我不见有其他魔力般难征服之威力。诸比丘!由受持善法,得如是福德之增长。世尊如是说已,彼等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欢喜信受。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善士经

善士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八五。真人经(大正藏一,五六一页。)是法非法经(大正藏一,八三七页。) 本经乃有出身之富贵大族,或以自己之名声利得、多闻持律说法,诸头陀、诸禅定等,自夸而蔑他即非善士法,此不得于解脱。不自赞毁他,真正行道,说为善士法。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其时,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诸比丘应答世尊曰: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善士法与非善士法。应谛听善思念,我当说之。 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如是,世尊!

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然者,云何为善士法? 诸比丘!于此有非善士,由贵家而出家。彼如是反省思惟:我从贵家而出家。而此其他诸比丘,非由贵家而出家。彼以生其贵家之事,自夸以轻蔑其他。诸比丘!此非善士法也。 诸比丘!善士如反省思惟:虽生由贵家,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至灭尽嗔法;若不至灭尽痴法。假令,虽非由贵家而出家,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尊重。彼介在行道,以生其富贵家事,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善士法也。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由豪族之家出家。彼如是反省思惟:我从豪族之家而出家。而此其他诸比丘,非由豪族之家而出家。彼以生其豪族之家之事,自夸以轻蔑其他。诸比丘!此非善士法也。 诸比丘!善士如反省思惟:虽生由豪族之家,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至灭尽嗔法;若不至灭尽痴法。假令,虽非由豪族之家而出家,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尊重。彼介在行道,以生其豪族之家事,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善士法也。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由大富家而出家。彼如是反省思惟:我从大富家而出家。而此其他诸比丘,非由大富家而出家。彼以生其大富家之事,自夸以轻蔑其他。诸比丘!此非善士法也。 诸比丘!善士如反省思惟:虽生由大富家,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至灭尽嗔法;若不至灭尽痴法。假令,虽非由大富家而出家,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尊重。彼介在行道,以生其大富家事,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善士法也。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由大财家而出家。彼如是反省思惟:我由大财家而出家,而此其他之诸比丘,非由大财家而出家。彼以其大财家事,自高亦经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而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虽由大财家事,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至灭尽嗔法;若不至灭尽痴法。假令,虽非由大财家而出家,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尊重。彼介在行道,以其大财家,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为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非善士而有广誉,有名声。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有广誉,有名声。然而此其他之诸比丘,少名誉,少力量。彼以其广誉事,自夸亦轻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而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虽由广誉之事,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灭尽嗔法;若不灭尽痴法。假令,虽无广誉,无名声,若彼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尊重。彼介在行道,以其广誉之事,不敢自夸,亦不轻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得衣、施食、床座、因病药之诸物资。彼如是反省思维:我实得衣、施食、床座、因病之诸物资。然而此其他之诸比丘,不得衣、施食、床座、因病药之物资。彼以其所得,自夸亦轻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而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由于所得,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至灭尽嗔法;若不至灭尽痴法。假令,虽无得衣、施食、床座、因病药之诸物资。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尊重。彼介在行道、以其所得,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多闻。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多闻,而此等他之诸比丘不多闻。彼以其多闻,自夸或轻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而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由多闻,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至灭尽嗔法,若不至灭尽痴法。假令,虽不多闻,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尊重。彼介在行道,以其多闻,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为持律者。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持律者。而此等他之诸比丘非持律者。彼以其持律者之事,自夸又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也。 然者,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虽依持律者事,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至灭尽嗔法;若不灭尽痴法。假令,虽非持律者,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尊重。彼介在行道,以其持律者事,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为说法者。如是反省思惟:我实说法者。而此等他之诸比丘非说法者。彼以其说法者事,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也。 然者,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虽依说法者事,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至灭尽嗔法;若不至灭尽痴法。假令,虽非说法者,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尊重。彼介在行道,以其说法者事,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为林住者。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林住者。而此等他之诸比丘非林住者。彼以其林住者事,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者,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虽依林住者事,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至灭尽嗔法;若不至灭尽痴法。假令,虽非林住者。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恭敬。彼介在行道,以其林住者事,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为着粪扫者。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着粪扫衣者。而此等他之诸比丘非着粪衣者。彼以某着粪扫衣事,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事法也。 然者,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虽依着粪扫衣者事,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至灭尽嗔法;若不至灭尽痴法。假令,虽非着粪扫衣者,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尊重。彼介在行道,以某着粪衣者事,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为常乞食者。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常乞食者。而此等他之诸比丘非常乞食者。彼以其常乞食者事,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者,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虽依常乞食者事,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至灭尽嗔法;若不至灭尽痴法。假令,虽非常乞食者,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尊重。彼介在行道,以其常乞食者事,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为树下住者。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树下住者。而此等他之诸比丘非树下住者。彼以其树下住者事,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虽依树下住者事,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至灭尽嗔法;若不至灭尽痴法。假令,虽非树下住者,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尊重。彼介在行道,以其树下住者事,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为冢间住者。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冢间住者。而此等他之诸比丘非冢间住者。彼以其冢间住者事,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虽依冢间住者事,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至灭尽嗔法;若不至灭尽痴法。假令,虽非冢间住者,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尊重。彼介在行道,以其冢间住者事,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为露地住者。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露地住者。而此等他之诸比丘非露地住者。彼以其露地住者事,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虽依露地住者事,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至灭尽嗔法;若不至灭尽痴法。假令,虽非露地住者,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尊重。彼介在行道,以其露地住者事,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为常坐者。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常坐者。而此等他之诸比丘非常坐者。彼以其常坐者事,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虽依常坐者事,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至灭尽嗔法;若不至灭尽痴法。假令,虽非常坐者,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尊重。彼介在行道,以其常坐者事,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为随请坐者。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随请坐者。而此等他之诸比丘非随请坐者。彼以其随请坐者事,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虽依随请坐者事,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至灭尽嗔法;若不至灭尽痴法。假令,虽非随请坐者,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尊重。彼介在行道,以其随请坐者事,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为一座食者。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一座食者。而此等他之诸比丘,非一座食者。彼以其一座食者事,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也。 然者,诸比丘!善士反思惟:虽依一座食者事,若不至灭尽贪法;若不至灭尽嗔法;若不至灭尽 痴法。假令,虽非一半食者,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时,彼应受恭敬,其时,彼应受尊重。彼介在行道,以其一座食事,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离诸爱欲,离诸不善法,无寻无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成就初禅定。而此等他之诸比丘不获初禅定。彼以其初禅定,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也。 然者,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世尊曰--初禅定无彼作性。何以故,若有思量时,其即变故。彼介在无彼作性,以其初禅定,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灭寻、伺,内心安静,心一趣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成就第二禅定。而此等他之诸比丘不获第二禅定。彼以其第二禅定,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也。 然者,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世尊曰-第二禅定无彼作性。何以故,若有思量时,其即变故。彼介在无彼作性,以其第二禅定,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脱喜、舍而住,有念,有正知;且身觉受乐,宣说诸圣者之舍而有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获第三禅定。而此等他之诸比丘,不获第三禅定。彼以其第三禅定,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法也。 然者,诸比丘!善士反省思惟:世尊曰--第三禅定,无彼作性。何以故,若有思量时,即变故。彼介在无彼作性,以其第三禅定,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舍离乐,舍离苦,又灭以前所有之喜悦、忧恼,无苦,无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获第四禅定。而此等他之诸比丘,不获第四禅定。彼以其第四禅定,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法也。 然者,诸比丘!善士反省思惟:世尊曰--第四禅定,无彼作性。何以故,若有思量时,即变故。彼介在无彼作性,以其第四禅,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超越诸色想,已度诸碍想,无作意诸种之想,成就虚空无限之空无边处而住。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获空无边处定。而此等他之诸比丘,不获空无边处定。彼以其空无边处定,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者,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世尊曰--空无边处定,无彼作性。何以故,若有思量时,其即变故。彼介在无彼作性,以其空无边处定,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超越空无边处,成就识无限之识无边处而住。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获识无边处定。而此等之诸比丘,不获识无边处定。彼以其识无边处定,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者,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世尊曰--识无边处定,无彼作性。何以故,有思量时,其即变故。彼介在无彼作性。以其识无边处定,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由一切处,超越识无边处,成就无任何物之无所有处而住。彼如是反省思惟:我获无所有处定。而此等他之诸比丘,不获无所有处定。彼以其无所有处定,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者,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世尊曰--无所有处定,无彼作性。何以故,若有思量时,其即变故。彼介在无彼作性,以无所有处定,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非善士而超越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而住。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实成就非想非非想处定。而此等他之诸比丘,不成就非想非非想处定。彼以其非想非非想处定,自夸亦蔑他。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者,诸比丘!善士反省思惟:世尊曰--非想非非想处定,无彼作性。何以故,若有思量时,其即变故。彼介在无彼作性,以其非想非非想处定,不敢自夸,亦不蔑他。诸比丘!此亦善士法。 复次,诸比丘!有善士由一切处,超越非想非非想处,成就想受灭而住。且以慧见已,令灭其诸漏。 诸比丘!其比丘断而不思量,于何处亦不思量,对何事亦不思量。 世尊如是说已,彼诸比丘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无戏论经

无戏论经

北传没有此经。
本经是世尊对萨罗村之婆罗门居士众所说的,其内容是关于无戏论。
其无戏论之法者,可以说是消灭多支多样之戏论,以实践根本中道之意义。若有善实修此无戏论法之时,亦即消灭邪见,依于正见之实修时也。当时举说种种之戏论而扬止之。其种种之戏论者:一。善恶业果报之有、无;二。有作用说及无作用说;三。无因论与有因论;四。无色界之有无;五。涅盘之有无等。最后与中部第五十一经干达罗迦经之四种人,大约同样。另外,关于本经之戏论,参照长部第二经之沙门果经等。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游行于拘萨罗国,与大比丘家俱行,至名谓萨罗之拘萨罗人婆罗门村。
萨罗村之婆罗门居士众如是闻:实释迦族子,由释迦族人出家之沙门瞿昙行于拘萨罗国中,与大比丘家俱行至萨罗村。彼尊者瞿昙有如是善美高扬之大名声;即:如是,彼世尊为应供、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彼于此天、魔、梵天之世界、于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之人人,自知自证已而教导之。彼说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之法,显示完全具足圆满清净之梵行。见如是之阿罗汉为甚幸也。
于是,萨罗村之婆罗门众诣世尊处。诣已,或者敬礼世尊坐于一面,或者向世尊问讯,交换友谊礼让之语坐于一面,或者向世尊合掌坐于一面,或者于世尊面前自报姓名而坐于一面,或者默然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萨罗村婆罗门居士众曰:
居士等!然汝等可有任何适意之师,对彼,汝等已获得理性之信耶?
[彼等曰:]
尊者!我等无任何过意之师,对彼,我等已获得理性之信也。
[世尊:]
居士等!汝等不得过意之师,宜遂行受特此无戏论法。
汝居士等!若完成正持无戏论法者,彼当长夜安稳与幸福。居士等!其无戏论法为何耶?
居士等!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为如是说者、如是见者:无布施、无供牺牲、无供养,无诸善恶业、无果报,无此世界、他世界,无父、无母,无化生有情,于世间无沙门、婆罗门之正行、正行道者,自己依通智自作证而教化此世界、他世界。
居士等!彼等对沙门、婆罗门,另有一类沙门、婆罗门正为反对之说,彼等言:有布施,有供牺牲,有供养,有善恶业、果报,有此世界,有他世界、有父、有母,有化生有情;于世间有沙门、婆罗门之正行、正行道者,自己依通智自作证而教化此世界、他世界。
居士等!对此汝作何思耶?非此等沙门、婆罗门为相互反对之说耶?
[居士等:]
然也,尊者!
[世尊曰:]
居士等!在彼处,彼等沙门、婆罗门为如是说者、如是见者:无布施、无供牺牲、无供养、无善恶业、无果报,无此世界、无他世界,无母、无父,无化生有情;无沙门、婆罗门之正行、正行道者,于世间,自己依通智自作证教化此世界、他世界。为彼等期待此:[彼等]此等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回避已,遂行受持此等三不善法,即--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何以故?
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不见诸不善法之灾患、罪恶与秽污,[不见]诸善法于离欲功德与清净伴党[故]也。
他世界实有时,彼有此见:无有他世界。彼有此邪见也。
他世界实有时,彼有此思惟:无有他世界。彼有此邪思惟也。
他世界实有时,彼有此语:无有他世界。彼有此邪语也。
他世界实有时,谓:无有他世界。此为对彼等知他世界之诸阿罗汉作敌对也。
他世界实有时,彼使他知:无有他世界。彼其非正法之说示也。由其非正法之说示而自赞、毁他。
如是,彼前有废弃善戒性,今有现起恶戒;
又,此邪见、邪思惟、邪语、及对诸圣者之敌对、使[他]知非正法,自赞、毁他,如是此等无数恶不善法,乃缘邪见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
若实无他世界,如此,则此个人身坏将自作安稳;
若实有他世界,如此,则此个人身坏命终当往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
不管实无有他世界,[亦不管]诸沙门、婆罗门师尊彼等之所言为真实,然实此个人于现法,当为诸智者诃责谓:是恶戒人,邪见虚无论者也。
若实有他世界,则对此个人之不幸,有两处:即于现法,诸智者予以诃责,又身坏命终后,当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如是对彼,此无戏论法是恶成就、[恶]受持遍满已,唯充满一边而住,舍善处。
居士等!于此,沙门、婆罗门等为如是说者,如是见者:有布施、有供牺牲、有供养、有善恶业、有果报,有此世界、有他世界、有母、有父、有化生有情;有沙门、婆罗门之正行、正行道者,于世间,自己依通智自作证教化此世界、他世界。
为彼等期待此:[彼等]此等三不善法--即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回避已;遂行受特此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何以故?实彼等沙门、婆罗门见诸不善法之灾患、罪恶与秽污,[见]诸善法于离欲功德与清净伴党[故]也。
他世界实有时,彼有此之见:有他世界。彼有此正见也。
他世界实有时,彼有此思惟:有他世界。彼有此正思惟也。
他世界实有时,彼有此语:有他世界。彼有此正语也。
他世界实有时,谓:有他世界。此为对彼等知他世界之诸阿罗汉不作敌对者也。
他世界实有时,彼向他说:有他世界。彼有正法之说示也。
又由彼正法之说示,而不自赞、不毁他。如是,彼前有废弃恶戒,今现起有善戒;
又,此正见、正思惟、正语,及对诸圣者不敌对,使(他)知正法,不自赞、不毁他。如是此等无数之善法,及缘正见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若实有他世界,如此,则此个人身坏命终后,当往生善趣、天界。不管实无他世界,诸沙门、婆罗门师尊彼等之所言为真实,然此个人实于现法,当为诸智者称赞谓:是持戒之人,正见之说有论者也。
若实有他世界,则对此个人之幸福,有两处:即于现法,诸智者予以称赞;
又身坏命终后,当往生善趣、天界。
如是对彼,此无戏论法是善成就、[善]受持遍满已,充满两边而住之,舍不善处。
居士等!有一类沙门、婆罗门等为如是说者、如是见者:[无论如何伤害人之事],其作者、令作者、切者、令切者、烤者、令烤者、令愁者、令折磨者、战栗者、令战栗者、令杀生者、令不与取者、穿入家者、掠夺者、盗窃者、立路旁(抢劫)者、通奸者、妄语者,[如是]作者,无罪恶被作也;
又,以利剑轮将此大地之生类,作成一肉聚、一肉山,由其因缘,无有罪恶、无有罪恶之果报;又,行于恒河之南岸,害之、杀之、截之、令截、烤之、令烤之,由其因缘,无有罪恶、无有罪恶之果报;
又行于恒河之北岸,布施之、令布施之、祭祀之、使令祭祀之,由其因缘,无功德,无功德之果报;
依布施、依调御、依自制、依实语,亦无功德、无功德之果报。
居士等!对彼等沙门、婆罗门,[另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作反对之说,彼等如是言:[无论如何伤害人之事],其作者、令作者、切者、令切者、烤者、令烤者、令愁者、令折磨者、战栗者、令战栗者、令杀生者、令不与取者、穿人家者、掠夺者、盗窃者、立路傍(抢劫)者、通奸者、妄语者,[如是]作者,有罪恶被作也;
又,以利剑轮将此大地之生类,作成一肉聚、一肉山,由其因缘,有罪恶、有罪恶之果报;
又,行于恒河之南岸,害之、杀之、截之、令截之、烤之、令烤之,由其因缘,有罪恶、有罪恶之果报;
又,行于恒河之北岸,布施之、令布施之、祭祀之、令祭祀之,由其因缘,有功德、有功德之果报;
依布施、依调御、依自制、依实语,而有功德、有功德之果报。
居士等!汝对其作何思耶?实此等沙门、婆罗门互相[所为]之相反之说,其为非耶?
居士曰:
然也,尊者!
[世尊曰:]
居士等!而彼等沙门、婆罗门为如是说者、如是见者:[无论任何伤害人之事] ,其作者、令作者、切者、令切者、烤者、令烤者、令愁者、令折磨者、战栗者、令战栗者、令杀生者、令不与取者、穿入家者、掠夺者、盗窃者、立路旁(抢劫)者、通奸者、妄语者,[如是]作者,无罪恶被作也;
又,以利剑轮将此大地之生类,作成一肉聚、一肉山,由其因缘,无有罪恶、无有罪恶之果报;又,行于恒河之南岸,害之、杀之、截之、令截、烤之、令烤之,由其因缘,无有罪恶、无有罪恶之果报;
又行于恒河之北岸,布施之、令布施之、祭祀之、使令祭祀之,由其因缘,无功德,无功德之果报;
依布施、依调御、依自制、依实语,亦无功德、无有功德之果报。为彼等可期待此:[彼等]此等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回避已;遂受持此等三不善法--即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何以故?实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不见诸不善法之灾患,罪恶与秽污,[不见]诸善法于离欲之功德与清净伴党(故)也。
实有所作业时,彼有此见:无所作业。彼有此邪见也。
实有所作业时,彼有此思惟:无所作业。彼有此邪思惟也。
实有所作业时,彼有此语:无所作业。彼有此邪语也。
实有所作业时,谓:无所作业。其为对彼等有作业论之诸阿罗汉作敌对者也。
实有所作业时,彼向他说:无所作业。此,乃彼有此使知非正法之说示也。
又,由彼非正法之说示而自赞、毁他。如是,被前有废弃善戒,今有现起恶戒;此邪见、邪思惟、邪语、及对诸圣者敌对、使[他]知非正法,自赞、毁他,如是此等无数恶不善法,是缘邪见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
若实无所作业,如此,则此个人身坏将自作安稳;
若实有所作业,如此,则此个人身坏命终后,当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
不管实无所作业,[亦不管]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之语为真实,然此个人实于现法当为诸智者诃责谓:是恶戒人,邪见无作业论者。
若有所作业者,则对此个人之不幸,有两处:即于现法,为诸智者予以诃责;又具坏命终后,当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
如是,彼于此无戏论法是恶成就、[恶]受持遍满已,唯一边而住之,舍善处。
居士等!于是,彼等沙门、婆罗门为如是说者、如是见者:[无论任何伤害他人之事] ,其作者、令作者、切者、令切者、烤者、令烤者、令愁者、令折磨者、战栗者、令战栗者、令杀生者、令不与取者、穿人家者、掠夺者、盗窃者、立路傍(抢劫)者、通奸者、妄语者,[如是]作者,有罪恶被作也;
又,以利剑轮将此大地之生类,作成一肉聚、一肉山,由其因缘,有罪恶、有罪恶之果报;
又,行于恒河之南岸,害之、杀之、截之、令截之、烤之、令烤之,由其因缘,有罪恶、有罪恶之果报;
又,行于恒河之北岸,布施之、令布施之、祭祀之、令祭祀之,由其因缘,有功德、有功德之果报;
依布施、依调御、依自制、依实语,而有功德、有功德之果报。为彼等可期待此:[彼等]此等三恶法——即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回避已;将遂行受持此等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何以故?实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见诸不善法之灾患、罪恶与秽污,[见]诸善法于离欲之功德与清净伴党[故]也。
有所作业时,彼有此见:有所作业。彼有此正见也。
有所作业时,彼有此思惟:有所作业。彼有此正思惟也。
有所作业时,彼有此语有所作业。彼有此正语也。
有所作业时,谓之:有所作业。此为对彼等有所作业论之诸阿罗汉不作敌对者也。
实有所作业时,彼向他说:有所作业。此,乃彼正法之说示也。
又,由彼正法之说示而不自赞、不毁他。如是,彼前有废弃恶戒,今有现起善戒。此正见、正思惟、正语、及对诸圣者非敌对,使[他]知正法,不自赞、不毁他,如是此等无数之善法,乃缘正见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
若实有所作业,如此,则此个人身坏命终后,当往生善趣、天界。
不管实无所作业,[亦不管]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之语为真实,然此个人实于现法当为诸智者称赞谓:是持戒之人,正见之有作业论者也。
若实有所作业者,则对此个人之幸福,有两处也:即于现法,诸智者予以称赞;又身坏命终后,当往生善趣、天界。
如是对彼,此无戏论法是善成就、[善]受持遍满已,充满两边而住之,舍不善处。
居士等!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为如是说者、如是见者:有情杂染为无因无缘:由无因无缘而诸有情被杂染之。有情之清净为无因无缘由无因无缘而诸有情被清净之。无力、无精进、无人之势力、无人之勇猛。一切有情、一切生类、一切有类、一切有命者,是无自在、无力、无精进,而由[宿世]命运、[阶级]结合、[本然之]自性而转变,如是于六种阶级感受乐苦。
居士等!对彼等沙门、婆罗门,[另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作反对之说,彼等如是说:诸有情之杂染为有因有缘;由有因有缘而诸有情被杂染之。诸有情之清净为有因有缘,由有因有缘而诸有情被清净之。有力、有精进、有人之势力、有人之勇猛。非一切有情、一切生类、一切有类、一切之有命者非无自在、无力、无精进,而由[宿世之]命运、[阶级之]结合、[本然之]自性而转变,如是于六种阶级感受乐苦。
居士等!汝对其作何思耶?此等沙门、婆罗门互相为相反之说,其为非耶?
居士等曰:
然也,尊者!
[世尊曰:]
居士等!于是,彼等沙门、婆罗门为如是说者、如是见者:有
情之杂染为无因无缘:由无因无缘而诸有情被杂染之。有情之清净为无因无缘由无因无缘而诸有情被清净之。无力、无精进、无人之势力、无人之勇猛。一切有情、一切生类、一切有类、一切有命者,是无自在、无力、无精进,而由[宿世]命运、[阶级]结合、[本然之]自性而转变,如是于六种阶级感受乐苦。为彼等可期待此:[彼等]回避此等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遂行受持此等三不善法--即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何以故?彼等沙门、婆罗门实不见诸不善法之灾患,罪恶及秽污,[不见]诸善法于离欲之功德与清净伴党[故]也。
实有因时,彼有此见:无有因。彼有此邪见也。
实有因时,彼有此思惟:无有因。彼有此邪思惟也。
实有因时,彼有此语:无有因。彼有此邪语也。
实有因时,谓之:无有因。此为对彼等有因论之诸阿罗汉作敌对者也。
实有因时,彼向他说:无有因。此,乃彼非正法之说示也。
又,由彼非正法之说示而自赞毁他。如是,彼前有废弃善戒、今有现起恶戒。此邪见、邪思惟、邪语、及对诸圣者敌对,使[他]知非正法,自
赞、毁他,如是此等无数之恶不善法,乃缘邪见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
若实无有因,如此,则此个人身坏,当自作安稳;
若实有因者,如此,则此个人身坏命终后,当生恶生、恶趣、堕处、地狱。
不管实无有因,[亦不管]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之语为真实,然此个人实于现法为诸智者诃责谓:是恶戒之人,邪见之无因论者。
若实有因,则此个人之不幸,有两处,即于现法为诸智者予以诃责;又身坏命终后.当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
如是对彼,此无戏论法是恶成就、[恶]受持遍满已,于一边而住之,舍善处。
居士等!于是,彼等沙门、婆罗门为如是说者,如是见者:有情之杂染为有因有缘;由有因有缘而诸有情被杂染之。诸有情之清净为有因有缘,由有因有缘而诸有情被清净之。有力、有精进、有人之势力、有人之勇猛。非一切有情、一切生类、一切有类、一切之有命者非无自在、无力、无精进,而由[宿世之]命运、[阶级之]结合、[本然之]自性而转变,如是于六种阶级感受受乐苦也。彼等可期待此:[彼等]此等三不善法--即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回避已,遂行受持此等三善法--即此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何以故?彼等沙门、婆罗门实不见诸不善法之灾患、罪恶及秽污,[不见]诸善法于离欲之功德与清净伴党也。
实有因时,彼有此见:有因。彼有此正见出。
实有因时,彼有此思惟:有因。彼有此正思惟也。
实有因时,彼有此语:有因。彼有此正语也。
实有因时,谓之:有因。此为彼等对有因论之诸阿罗汉不作敌对者也。
实有因时,彼使他如:有因。有此使[他]知正法也。
又,由彼使[他]知正法而不自赞、不毁他。如是,彼前有废弃恶戒、今有现起善戒。此正见、正思惟、正语、及对诸圣者非敌对,使[他]知正法,不自赞、不毁他,如是此等无数之善法,乃缘正见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
若实有因,如此,则此个人身坏命终后,当往生善趣、天界。
不管实无有因,[亦不管]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之语为真实,然此个人实于现法,为诸智者称赞谓:是持戒之人,正见之有因论者。
若实有因,对此个人之幸福,有两处--即于现法,诸智者予以称赞,又具坏命终后,当往生善趣、天界。
如是对彼,此无戏论法是善成就[善]受持遍满已,充满两边而住之,舍不善处。
居士等!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为如是说者,如是见者:无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无。
居士等!对彼等沙门、婆罗门,[另有]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作反对之说:无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有。
居士等!汝对其作何思耶?此等沙门、婆罗门为互相相反之说,其为非耶?
居士等曰:
然也,尊者。
[世尊曰:]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
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实为如是说者、如是见者:无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无。其为予所不见。
又,[其他]沙门、婆罗门师尊为如是说者、如是见者:无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有。此为予所不知。
而予实为不知者、不见者,予不可一向决断言:唯此是真实,其他是虚伪。予对此断言为不适当。
沙门、婆罗门师尊实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无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无。若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之语为真实,则见此:凡彼等有色之天,为意所成也;予定当往生彼处。[有是]理也。
然而,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如是说、如是见者:无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有。若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之语为真实,则见:凡此彼等无色之天,为想所成也,予定往生彼处。
因色而起诤论,执刀杖.现出斗争、异执、论争、抗争、离间语、妄语、此一切[行相]实于无色[界]不有是理也。彼如是思择而成为对诸色厌恶离欲、灭尽之行者。
居士等!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为如是说,如是见者:存在之灭,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无。居士等!对彼等沙门、婆罗门,[另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作反对之说,彼等如是言:存在之灭,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有。
居士等!汝对其作何思耶?此等沙门、婆罗门互相为相反之说,其为非耶?
[居士等曰:]
然也,尊者。
[世尊曰:]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
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实为如是说、如是见者:存在之灭,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无。其为予所不见。
又[其他]沙门、婆罗门师尊为如是说、如是见者:存在之灭,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有。其为予所不知。
而予实为不知者、不见者,却一向决断说:此是真实,其他是虚伪。[则]予对此之断言为不适当。
沙门、婆罗门师尊实为如是说、如是见者:存在之灭,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无。若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之语为真实,则见此论:凡彼等无色之天,为想所成也;予定当往生彼处。有是理也。
又,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为如是说、如是见者:存在之灭,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有。若彼等沙门、婆罗门师尊之语为真实,则见此谓:予以现法当般涅盘。有是理也。
沙门、婆罗门师尊实为如是说、如是见者:存在之灭,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无。彼等之此见,为贪欲现于前、结缚现于前、爱乐现于前、执着现于前、取着现于前。
又沙门、婆罗门师尊实为如是说、如是见者:存在之灭,以一切[行相]可证其皆有。彼等之此见,为无贪欲现于前、无结缚现于前、无爱乐现于前、无执着现于前无取着现于前。彼如是思择而成为对色厌恶、离欲、灭尽之行者。
居士等!知于现世有此等四种人,云何为四?
居士等!在此,有一类人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
居士等!又在此,有一类人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
居士等!又在此,有一类人,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
居士等!又在此,有一类人,不便自苦,不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不便他苦,不专修使他苦之行。彼不便自苦,不便他苦者,于现法无贪欲、达涅盘、清凉、感受乐,由自己成为最高者而住之。
居士等!然云何为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者耶?
居士等!在此,有一类或者为裸形而不作法者、舐手用食者也,不受来之请、不受留住之请、不受持来者、不受特设者、不受特定处之请、不受由壶口或皿之缘直接受食者、不受于阈之内、不受在棒及杵之间、不受二人食时其中只有一人者;
由妊妇施食则不受、由授乳中之妇施食则不受、由与男人拥抱之女施食则不受、于饥馑之际所集施者不受、立于近狗之处者不受、蝇群集者不受;
不食鱼、肉;不饮谷酒、果酒、粥汁;
彼或为一家受食者、住一口食;或为二家受食者、住二口食; 或为三家受食者、住三口食; 或为四家受食者、住四口食; 或为五家受食者、住五口食; 或为六家受食者、住六口食;或为七家受食者、住七口食;
又依一施而度;又依二施而度日; 又依三施而度日; 又依四施而度日; 又依五施而度日; 又依六施而度日;又依七施而度日;
又一日摄一食;或二日摄一食;或三日摄一食;或四日摄一食;或五日摄一食;或六日摄一食;或七日摄一食;如是乃至半月摄一食,从事定期食之修行。
彼又唯以青菜为食、或以稷为食、或唯以糙米为食、或唯以头头罗米为食、或唯以哈达草为食、或唯以糠为食、或唯以泡(饭汁)为食、或唯以胡麻粉为食、或唯以草为食、或唯以牛粪为食、又或以森林树根及果实为食、或以自然落地之果为食;
彼又以麻为衣、或以麻混织为衣、或着冢间衣、或着粪扫衣、或以提利达树皮为衣、或以黑羚羊皮为衣、或以黑羚羊皮细条编织为衣、或着吉祥草之衣、或着树皮衣、或着木片衣、或以人发编织为衣、或以马毛编织为衣、或以枭毛为衣。
又彼为拔须发行者,从事拔取须发之行;又为常立行者,以常拒座;又常为蹲踞行者,常精动于蹲踞;又为卧棘刺行者,常卧棘刺之床;或为一日三浴行者,修水浴之行;行如是种种身体之苦行、难行。
居士等!此谓之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者。
又,居士等!云何是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者。
居士等!在此,有一类人为屠羊者、屠猪狗者、捕禽者、捕兽者、猎师、渔夫、盗贼、刑吏、狱吏也,或为其他之残酷行者也。
居士等!此谓之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者。
又,居士等!云何为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者?
居士等!在此,有一类王者或王族之灌顶者,或为婆罗门、豪门之富有婆罗门,彼令于城东建立新会堂,以剃除须发、着粗兽皮衣、以酥油涂身、以鹿角搔背,与王妃、婆罗门王师俱入其会堂;
彼横卧于绿草空地,而一牝牛,有一与其同色之犊牛,牝牛以其第一乳房之乳,以保王之生命,以第二乳房之乳,以保王妃之生命;以第三乳房之乳,以保婆罗门王师之生命;以其第四乳房之乳,供养火;唯以其残余之乳,以保其犊牛之生命;
彼如是言:为供牺牲,屠如是数之牡牛、为供牺牲,屠如是数离乳之牝牛、为供牺牲,屠如是数犊牛、为供牺牲,屠如是数之山羊、为供牺牲,屠如是数之牡羊、为供牺牲系柱,伐如是数之树木、为供牺牲之草座,割如是数量之吉祥草。对彼之奴仆、使佣、或杂仕者,亦以杖威胁之、恐吓之、以流泪悲哭而劳役之。对彼等以杖胁之、以恐怖而吓之、使之流涕悲哭而作(诸牺牲祭之)准备。
居士等!此谓之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也。
又,居士等!云何为不使自苦,不专修使自苦之行;不便他苦、不再修使他苦之行;即彼不使自苦亦不使他苦,而于现法无贪欲、达涅盘、清凉、感受乐,由自己成为最高者而住之。
居士等!在此,如来出世为应供、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
彼包含于此天、魔、梵天之世界,于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知、自证而教化;
彼说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之法,说完全具足清净之梵行,或为居士、或为居士子、或为其他族姓之再生者,以听闻其法;彼听其法已,于如来生信,彼得信具足者生起如次之思惟:在家为繁杂、尘劳之处,出家为空闲寂静也;在家者,若行一向完满、一向清净,如切磨砗渠清净光辉之梵行,为不容易。让予剃除须发、着架裟衣、由在家而出家,成为无家者!彼于后时,或少舍财物、或多舍财物、或少舍亲族、或多舍亲族,剃除须发、着架裟衣、由在家而出家,成为无家者。
如是,彼成为出家者,具足诸比丘之生活规定:
舍杀生,成为杀生之离者,舍刀杖、有惭愧、有同情心、怜憨一切众生而住之;
舍不与取,成为不与取之离者,给与而取者、给与之期待者,以不盗之净物而住之;
舍非梵行,成为梵行者、净行者,离淫欲在俗法;
舍妄语成为妄语之离者,为真实语者,住于真实,为可信赖者、诚心者,世间之不欺诳者也;
舍两舌成为两舌离者,由此处闻,不在彼处语而无离间此等者,或由彼处闻,不语此等而无离间彼等者,如是或为人之和解者,或为诸和合者之促进者,以和合为好、以和合为乐、以和合为喜,以语成为和合语者也;
舍粗恶语、离粗恶语,柔和、顺耳、乐人于心、优雅、众人所欲、众人所好、语如是语者;
舍绮语成为绮语之离者;
应时语者、实语者、义利语者、法语者、律语者,随时保持合理、辨别、俱义利之语者也;
彼为损害草木之离者;
一日一食者,夜止食者而离非时食;
为歌舞、音乐、观剧等之离者;
为持华鬘、涂香、装饰、庄严住处之离者;
为高广大床之离者;
为受金银之离者;
为受生谷之离者,为受生肉之离者,为受妇人、少女之离者,为受婢仆之离者,为受山羊及羊之离者,为受鸡、猪之离者,为受象、牛、牡马、牝马之离者,为受田、屋之离者,为专作使节、使佣旅行之离者,为买卖之离者,为诈秤重、伪币、诈度量之离者,为诈欺,瞒着、奸诈、邪曲之离者,为斩断、打杀、捕缚、剽夺、掠夺、暴行之离者;彼为知足者,法衣以覆身、乞食以护腹;彼之行处,受持俱行,恰如有异之鸟彼比翼飞翔,荷翼俱飞,如是比丘为知足者,以覆身衣、护腹之施食,彼彼行处,受持俱行;彼具足此圣者之戒聚,感受内无过之乐。
彼以眼见色、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眼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眼根,于眼根达成防护;
以耳闻声、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耳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耳根,于耳根达成防护;
以鼻嗅香、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鼻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鼻根,于鼻根达成防护;
以舌尝味、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舌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舌根,于舌根达成防护;
以身触所触、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身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身根,于身根达成防护;
以意识法而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若对彼意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意根,于意根达成防护。
彼成就此圣者之根防护,于内感受无过之乐;彼于进退为正知者,于观前、顾后为正知者,于屈伸为正知者,于大衣及衣钵之执持为正知者,于啖饮嚼味为正知者,于粪尿之行为正知者,于行、住、坐、眠、寤、及语、默等状态为正知者。
彼具足圣者之戒聚,具足圣者之根防护,具足圣者之正念、正知;
亲近远离世俗之住处--阿兰若,至闲林、树下、山岩、石室、山洞、冢间、林丛、露地、及积槁处。
彼食后,由行乞归,结跏跌坐,置身端正,使正念现前;
彼于世间,由舍贪欲、以离贪欲之心而住之,由舍贪欲净化其心;
由舍嗔恚,以不嗔恚心而住之,怜憨一切众生,由舍嗔恚净化其心;
由舍惛沉睡眠,以离惛沉睡眠而住之,有光明、具正念、正知,由舍惛沉睡眠净化其心;
由舍掉举、恶作,不掉举而住之,于内有寂静心,由舍掉举恶作净化其心;
由舍疑,离疑而住之,于诸善法无犹豫,由舍疑净化其心。
彼由于舍此等五盖、心秽、慧羸,而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之;
由寻伺之止息,内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之;
由喜之舍离,(为)舍者而住之,为具正念者、正知者,而以身感受乐--诸圣者所谓舍者、具念者、乐住者--成就第三禅而住之;
由舍乐、由舍苦、由先已灭喜忧,不苦不乐,由舍所生念之遍净,成就第四禅而住之。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确立、不动,彼心倾向于宿住随念智,彼忆念种种宿住,彼如此: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于彼处,予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阶级、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命终,从其处死、于彼处生;又,于彼处,(再生之)予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阶级、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命终,彼之予于彼处死,又从此处生。如是忆念行相,境遇种种之宿住。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确立、不动,彼心倾向于有情生死智,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诸有情之生死、卑贱与高贵、美与丑、幸福与不幸、知诸有情各随其业而成:实有此等之有情,身、口、意具足恶行者、诽谤诸圣者、为邪见者、持邪见业者,彼等身坏命终后,往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又实有此等有情,身、口、意具足善行者、不诽谤圣者、为正见者、持正见业者,彼等身坏命终后,往生于善趣、天界。如是被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诸有情之生死、卑贱与高贵、美与丑、幸与不幸,如诸有情,各随其业而行。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确立、不动,彼心倾向于漏尽智,被如实知此是苦也、如实知此是苦之集也、如实知此是苦之灭也、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也;又如实知此等是诸漏也、如实知,此是漏之集也、如实知此是导至漏灭之道也。彼由如是知、如是见、彼心由欲漏而解脱,由有漏而解脱,由无明漏而解脱。于解脱,有已解脱之智;彼了知(予)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复受此轮回状态。
居士等!此谓不便自己苦、不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专修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现法无贪欲、达涅盘、清凉、感受乐,由自己成为最高者而住之。
如是言已,萨罗村之婆罗门居士等如此白世尊曰:
伟哉!世尊瞿昙!伟哉!世尊瞿昙!世尊恰如能扶起倒者,能揭露被覆者,对迷者能导之以道,于暗中能持来明灯、使有眼者得见诸色。如是世尊瞿昙以种种方便开示法。在此!予等皈依世尊
瞿昙、[皈依]法及[皈依]比丘僧伽。愿世尊瞿昙认予等,自今以后终生皈依[佛、法、僧]为优婆塞。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