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传长部·清净经

清净经

本经相当于汉译长阿含卷第一七之清净经(大正藏一)。世尊住缅只之庵罗林时,新比丘周陀由波婆城阿难之处来,奉告尼干子之死后,其学徒间之分裂、斗争、固执排他主张之状态。阿难与周陀同诣佛处,以告其事由,佛教诫弟子等之将来,所说的就是本经。先对于师、法、弟子,说示师之死,在弟子们为忧悲及不忧悲之情形;其次说清净梵行之成就,及说四种之安乐行和其果报,最后为远离诸种谬见,而敬示身、受、心、法之四念处。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与释迦族人暂住于缅只若人之庵罗林中。其时,尼干子于波婆城命终,彼命终时,尼干子则分成二派,生起争议、斗争、相斗而互相以锐舌交锋而住。言:“汝不知此之律、法,我知此之律、法;汝何能知此之律、法耶?”汝是依邪行,我是从正行。”我言与理相应,汝之言与理不相应。”应去于前汝说于后,应说于后而云于前。”“汝之言论反反覆覆而无熟虑。”汝之言论堕于负处。”
“如果可以者,放弃汝自己之言论,使汝自己解脱!”尼干子之徒中,想行杀戮。尼干子之在家弟子等,对尼干子生起厌恶、坏情绪、反对,其状态,如非正说、误说、非导出离、非至寂静、非依正觉者所说之法、律,又如不得为依止处之破塔。

时,沙弥周陀于波婆安居已,彼于舍尔村,诣具寿阿难之处,诣已,礼拜具寿阿难,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沙弥周陀向具寿阿难言:
“大德!尼干子今于波婆城命终,彼命终后,尼干分为二派……又如不得为依止处之破塔。”
如是言时,具寿阿难如是言沙弥周陀曰:“友,周陀!此值得白世尊之话。友,周陀曰我等诣世尊之处,诣已,以此事奉白世尊。”
沙弥周陀答应具寿阿难:“然,大德。”

于此,具寿阿难与沙弥周陀诣世尊前之处,诣已,礼拜世尊,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此沙弥周陀如是言:“尼干子今于波婆城命终,彼命终后,尼干分为二派……如不得为依止处之破塔。”
世尊:“周陀!实如是,此非正说,是错误之说,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等正觉所说之法、律也。

周陀!于此,世有导师而非正觉者。法非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正觉者之所说。而且其弟子于此恶法中,不成就法随法行而住,不真正成就,不随法行,逸脱其法。若入向彼等如是言:“友!此是汝之善得,此是汝之善利。汝之师非等正觉者,法非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等正觉者之所说。而且汝于其法,不成就法随法行前住,非真正成就,不随法行,逸脱其法。”周陀!如是,其师于此被侮蔑,其法于此被侮蔑,其弟子于此受称赞。周陀!若有人如是对其弟子言:“尊者!凡汝师所说示之法,汝如是行之!”则劝导者,受劝与者及受劝导而如实奉行者,此等皆生非福。何以故?不论如何!周陀!此之法、律,非是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

复次,周陀!于此,世有导师而非等正觉者,法非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等正觉者之所说。而且其弟子于此恶法中,成就法随法而住,真正成就,随法行,以行其法。某人向彼如是言:“友!此非汝之善得,此非汝之 利益;汝之师非等正觉者,法非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等正觉者之所说。而且汝于其恶法,成就法随法而住,真正成就,随法行,以行其法。”如是,周陀!于此其师被侮蔑,其法被侮蔑,其弟子亦如是受侮蔑。周陀!若有人如斯对弟子言:“尊者!趣向正理者,将成就正理。”则称赞者,受称赞者及受称赞而努力精进者,此等一切皆生非福也。何以故?不论如何?周陀!此法、律,非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等正觉者之所说也。

复次,周陀!于此,世有导师是等正觉者。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其弟子于彼善法,非成就法随法行而住,非真正成就,非随法行,逸脱其法。有某人向彼如是言:“友!此非汝之善得,非汝之善利。汝之师是等正觉者,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汝于其善法,非成就法随法行而住,非真正成就,非随法行,逸脱其法。”如是,周陀!于此,师被称赞,于此,法被称赞,而且弟子于此被侮蔑。周陀!若有人如斯对弟子言…“尊者!如师所说示之法,汝应成就之。”则劝导者,受劝导者及受劝导而如是奉行者,其等皆生福。何以故,不论如何,周陀!此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

复次,周陀!世有导师是等正觉者。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于其善法之弟子,成就法随法而住,真正成就,有随法行,以行其法。有某人同彼如是言:“友!此是汝之善得,此是汝之利益。汝之师是应供、等正觉者。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汝于其法,成就法随法行前住,真正成就,有随法行,以行其法。”如是,周陀!师于此受称赞,法于此受称赞,弟子于此受称赞。周陀!若有人如斯对弟子言:“尊者趋向正理者,将成就正理。”则称赞者,受称赞者及受称赞而努力精进者,彼等更生多福。何以故?不论如何,周陀!此法、律,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

复次,周陀!于此导师是应供、等正觉者出现于世。而且对于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然而其弟子非善知妙法,未成就纯粹圆满,彼等之导师灭度时,未得明了一切句身,未有不可思议之梵行,不能于人中说示。周陀!如是导师灭度时,于弟子有忧苦也。何以故?不论如何:“我等之导师是应供、等正觉者出现于世,对于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然而,我等不善如妙法,未成就纯粹圆满,彼等之导师灭度时,既未得明了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议之梵行,而于人中说示。”周陀!如是之导师灭度时,于弟子有忧苦。

复次,周陀!于此,导师是应供、等正觉者出现于世。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彼之弟子善如妙法,又成就纯粹圆满,彼等之导师灭度时,既得明了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议之梵行,能于人中说示。周陀!如是,导师之灭度时,弟子无忧苦。何以故?不论如何:“我等之导师是应供、等正觉者出现于世。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我等善如妙法,成就纯粹圆满,我等之导师灭度时,已得明了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议之梵行,能于人中说示。”周陀!如是,导师之灭度,于弟子无忧苦。

周陀!若具备此等支之梵行者:此导师虽是耆宿,出家行道已久,已达晚年之老境而非长老;如是,彼非依此梵行支而圆满成就。然,周陀!具备此等支之梵行者,而且导师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达晚年老境之长老者,如是,则成就圆满此等支之梵行。
十一
周陀!若具备此等支之梵行。而且导师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达晚年老境之长老也。然而彼之长老弟子比丘,非到达完全者、学行者、无畏者、涅槃,实不堪宣示妙法;不能以法制伏已生之异论,不能说示不可思议之法,如是,此非成就圆满其等支之梵行。
十二
复次,周陀!若具备此等支之梵行;而且导师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达晚年老境之长老;
而彼之长老弟子比丘已达…………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非达……)……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已达……)……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非达……)……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已达……)……乃至……
彼之长老弟子比丘尼(非达……)……乃至……
彼之长老弟子比丘尼(已达……)……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非达……)……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已达……)……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尼(非达……)……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尼(已达……)……乃至……
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不能……)……乃至……
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能……)……乃至……
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不能……)……乃至……
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能……)……乃至……
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不能……)……乃至……
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能……)……乃至……
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不能……)……乃至……
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能……)……乃至……
然,于彼无梵行、无丰富、无繁荣、无名声广布……而,于彼有梵行、有丰富、有繁荣、有名声广布……于人人之中善实说;但非达最胜之利养、称扬。如是,此非成就圆满其等支之梵行。
十三
复次,周陀!有具此等支之梵行者,导师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达晚年老境之长老,而且彼之长老弟子比丘到达完全者、学行者……乃至……说不可思议之妙法,
且彼之中年弟子比丘……
且彼之新弟子比丘……
且彼之长老弟子比丘尼……
且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
且彼之新弟子比丘尼……
且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
且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
且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
且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
且于彼有梵行、有丰富、有繁荣、名声广布,乃至于人人之中善宣说,到达最胜之利养、称誉。如是成就圆满此等支之梵行。
十四
然,周陀!我今是应供、等正觉者为世之导师而出现;且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而且我弟子善知妙法,成就纯粹圆满,已得明了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议之梵行,能于人中实说,周陀!我今为长老、耆宿,出家修道已久,达晚年老境之导师。
十五
复次,周陀!我今有到达完全者,学行者、无畏者、涅槃之长老弟子比丘,实是宣说妙法,若有生起异论者,能以法制伏之,制伏已而说不可思议之法。然而,周陀!我今有……中年弟子比丘。又周陀!
我今有……新弟子比丘。又周陀!
我今有……长老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我今有……中年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我今有……新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我今有……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又周陀!
我今有……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又周陀!
我今有……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又周陀!
我今有……优优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又周陀!于我有梵行,有丰富,有繁荣,有名声广布,乃至善说于人人之中。
十六
然,周陀!今虽诸导师出现于世,但不见其他一导师,如我得如是最胜利养、名誉。周陀!而且今僧伽或宗派众团出现于世,周陀!不见其他一僧伽,如我比丘僧伽得如是最胜利养、名誉。周陀!凡正说之时:“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圆满,无灭、无增、纯粹圆满之梵行,已明显善说示。”此谓正说:“具足一切相……乃至……已明显善说示。”周陀!郁头蓝弗曾作如是言:“视而不见。”如何是视而不见耶?虽见彼剃刀善磨之面而不见其刃也。周陀!此云:“视而不见。”周陀!依此郁头蓝弗所说之事,是凡夫卑劣、非圣、无义相应,以就剃刃而言也。周陀,正说时,云:“视而不见,”应去正说是:“视而不见。”如何为视而不见耶?如是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圆满,无减、无增,纯粹圆满之梵行,已明显善说示。实若彼想此应除去,如是思惟:“如斯会更清净。”则是不见。若彼想此应增加而思惟:“如此会更清净,”则不见,是谓:“视而不见”也。然,周陀!正说之时,谓:“具足一切相……乃至……之梵行,已明显善说示。此正说应谓:“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圆满,不减、不增,纯粹圆满之梵行,已明显善说示。”
十七
周陀,是故于此,由我证偏知法,对汝等开示。于此处,即一切者共来,共会集,以义理对义理,以字句对字句,应宣说、等调、不诤也。此梵行则永远久住:乃为众人之利益、众人之安乐、慈愍世间、人天之义利、利益、安乐也。周陀!如何法是由我证偏知而宣说?于此,即一切者其来,来会集,以义理对义理,以字句对字句,应宣说、等诵、不诤,即此梵行永远久住,乃为众人之利益、众人之安乐、慈愍世间、人天之利义、利益、安乐者,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也。周陀!此法是依我之知解而说:于此即一切者共来,一切者共会集,义理对义理,字句对字句,应宣说、等诵、不诤。即此梵行永远久住,乃为众人之利益、众人之安乐、慈愍世间、人天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十八
周陀!汝应当学斯M合、喜欢、不诤者。有其他之之同梵行者,于僧伽中说法,若汝等判断:“此具寿,于义理实是误解,于字句实是误说”时,不应赞成,不应诤论。不应赞成、不应诤论,汝等应如是对彼云:“友!对此义理,由其字句?或此字句?与何相应耶?或对此字句,是其义理?或此义理?与何者相应耶?”于彼若如斯云:“友!对此义理,由其字句始为相应,对此文句,由其义理始相应”者,不应排斥彼,亦不应拒否。不应排斥彼,不应拒否;其义理及其字句,应小心善示知之。
十九
复次,周陀!有同梵行者,于僧伽中说法,若汝等判断:“此具寿,对义理 虽实误解,但对字句是正述”时,不应赞成,不应诤论;不赞成、不诤论而汝等应如是对彼云:“友!对此字句,是其义理?或此义理?与何者相应耶?”彼若如斯云:“友!对此字句,是由其义理始为相应”者,不应排斥彼、不应拒否;不排斥、不拒否而其义理,应小心善示知之。
二十
复次,周陀!有同梵行者,于僧伽中说法,若汝等判断:“此具寿,对义理虽实正解,对字句是误述”时,其不应赞成,不应诤论;不赞成、不诤论而如是对彼云:“友!对此义理,是其字句?或此字句?与何者相应耶?”彼若如是一的:“友!对此义理,其字句,比此更相应也。”不应排斥彼,不应拒否;不排斥、不拒否而对其字句,应小心善示知之。
二一
复次,周陀!若有同梵行者,于僧伽中说法,若汝等判断:“此具寿,正解义理,正述字句”时,应言:“善哉!”而赞成、喜欢。对彼言:“善哉!”而赞成、欢喜,应如是对彼言:“友!如我具寿,如是通达义理、字句,得见此同梵行者,乃我等之利益,我等之利得也。”
二二
周陀!我非唯为制伏现法之有漏而对汝等说法1;周陀!亦非唯为坏灭现世之有漏而对汝等说法;周陀!我是为令制伏现法之有漏、坏灭来世之有漏而对汝等说法也。然,于此,周陀!我为汝等所制之衣,实为防汝等之寒、防汝等之暑,为防虻、蚊、风、热、蛇虫之所触,而且覆裈裆,我为汝等制立之托钵,实为令安住汝等之身体,为防伤害,为养活,为修梵行:“如是,我灭除故痛,令新痛不生,又我之生活无过且安稳。”我为汝制立居住,实为防寒、防暑、防虻、蚊、风、热、蛇虫之所触,而且消除时节之厄,为好闲居、独坐也。我为汝等制立疾病之资具、药品、资粮,实为防苦恼、痛之生起,为令离苦也。
二三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之普行者如是言:“释子沙门专心于安乐行而住。”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言时,应如斯答彼:“友!何者为安乐行耶?安乐行亦有多种多样。”周陀!于此,有四安乐行,卑劣、凡夫、非圣、非义相应,非导远离,非导离欲,非导于灭,非导于寂静,非导于智,非导于正觉,非导涅槃也。四者何耶?周陀!于此,或愚痴者,自喜乐杀害有情,此为第一安乐行。复次,周陀!于 此,有自喜乐取不与物者,此为第二安乐行。复次,周陀!于此,自喜乐为妄语者,此为第三安乐行。复次,周陀!于此,满足、具足、耽着于五欲乐者,此为第四安乐行也。周陀!此等四安乐行,是卑劣、凡夫、非圣、非义相应,非导远离,非导离欲,非导于灭,非导于寂静,非导于智,非导正觉,非道涅槃也。
二四
复次,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释子沙门,专心于此等四安乐行而住!应回答彼等:“非然!”彼等以非正语、非然、非事实诽谤汝也。周陀!于此,有四种安乐行,必导远离,导离欲,导于灭,导于寂静,导于智,导于正觉,导于涅槃也。四种者何耶?周陀!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而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此为第一安乐行。复次,周陀!有比丘灭寻伺,内心安静,得心一境相,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此为第二安乐行。复次,周陀!比丘脱喜……乃至……为第三安乐行。复次,周陀!比丘舍离乐……乃至……此为 第四安乐行也。周陀!此等四种安乐行,必导于远离、离欲、灭、寂静、智、正觉、涅槃也。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释子沙门专心于此等四种安乐行而住?”应回答彼等:“然!”彼等以语正语,不以非然、非事实之诽谤。
二五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又,友!专心于此等四种安乐行而住者,可期行如何之果报、如何之利益耶?”外道普行者如是言,应如是回答彼:“友!专心于此等四种安乐行前住者,可期待四果、四利益。四种者何耶?友!因克断三结之比丘成为预流、不堕恶处,决定向正觉,此为第一果、第一利益。又,友!克断三结之比丘成为一来,消灭贪、嗔、痴,唯一度来此世间作苦之边际,此为第二果、第二利益。又,友…克断五下分结之比丘成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更不由其处再还世间,此为第三果、第三利益。又,友!比丘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解、实证而住,此为第四果、第四利益也。友!专心于此等四种安乐行而住者,可期待此四果、四利益。”
二六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释子沙门不住法而住。”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言者,应如是回答彼:“依彼知者、见者、阿罗汉、等正觉者、世尊,说声闻法,令知消尽命数。友!犹如因陀罗柱及如铁柱善依据深根底而不震不动。友!如是,依彼知者、见者、阿罗汉、等正觉者、世尊,说声闻法,令知消尽命数。友!彼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舍负重担、获利、尽有之结使、正智解脱之比丘,得成九事。友!漏尽之比丘,不可能故意夺生物之生命;漏尽之比丘,不可能以盗心取不与之物;漏尽比丘,不可能行邪淫;漏尽比丘,不可能以正如语妄语;漏尽比丘,不可能如前在俗时,蓄财富享受欲乐;漏尽比丘,不可能行欲道:漏尽比丘,不可能行嗔道;漏尽比丘,不可能行痴道;漏尽比丘,不可能行怖畏道。友!彼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负重担、获利、尽有之结使,正智解脱之比丘,不可能行此九事。”
二七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沙门瞿昙令知关于过去无涯之智见;然而不令知关于未来无涯之智见,其究竟如何?其究竟如何?”彼外道普行者以无智所扰之智见,认为不应不令知无智所扰之智见;此犹如愚者之无知。周陀!世尊对过去有随念智,彼凡限于随愿意之忆念。有关于未来世尊是生起菩提生智:“此为最后生,今后无再生也。”
二八
周陀!对于过去,若虚妄、不真实、非义利相应者,如来不说也。周陀!对于过去,若真实,于义利相应者,如来知是时而答彼问。周陀!对于未来,若虚妄、不真实、非义利相应者,如来不说也。周陀!对于未来,若真实、于义利相应者,如来如是时,略述回答彼问。周陀!对于现在,若虚妄、不真实、非义利相应者, 如来不说也。周陀!对于现在,若真实、而非义利相应者,如来亦不说也。周陀!对于现在,若真实、于义利相应者,如来知是时而回答彼问。如是,周陀!于过去、未来、现在之法,如来是时语者、实语者、义语者、法语者、律语者,故名为如来。
二九
周陀!含括天、魔、梵之世界及沙门、婆罗门、众生、天、人之见闻觉知、未达、依意思惟彼等之一切,如来现正觉,故名为如来。周陀!如来于夜分正觉无上等正觉,于夜分无余涅槃界般涅槃。于此二之间,说语教示,一切真实而无其他,故名为如来。周陀!如来之所说如其所行,如其所行而如其所说。如是行如所说,说如所行,故名为如来。含括天、魔、梵之世界及沙门、婆罗门、众生、天、人之世界,如来征服之而不被征服。一切物之见者、调御者,故名为如来。
三十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友!如来死后存在耶?而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问,应如斯答彼:“友!世尊不说:“如来死后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如来死后不存在,而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应如斯答彼:“友!又世尊不说:“如来死后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乃至……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而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应如斯答彼:“友!世尊不说:“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
三一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者而如是言:“何故,沙门瞿昙不说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应如斯答彼:“友!不论如何,于此义利不相应,于法不相应,非根本梵行,非导远离,非导离贪,非导于灭,非导寂静,非导于智,非导正觉,非导涅槃。故如来不说也。”
三二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沙门瞿昙以何为说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应如斯答彼:“友!世尊说:“此是苦。”友!世尊说:“此是苦之集。”友!世尊说:“此是苦之灭。”友!世尊说:“此是导苦灭之道也。”
三三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沙门瞿昙何故说此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应如斯答彼:“友!此实于义利相应,于法相应,是根本梵行,决定导远离、离贪、灭、寂静、智、正觉、涅槃也。是故世尊宣说此也。”
三四
周陀!凡有关此等过去见解之依处,其当说者,我已对汝等宣说。而对汝等不该说者,我将如何2说耶?周陀!凡有关此等未来见解之依处,其当说者,我已对汝等宣说,而对汝等不该说者,我将如何说耶?
周陀!如何关于此等过去见解之依处,其当说者,我已对汝等宣说耶?
周陀!某沙门、婆罗门有斯说、有斯见:“我及世间是常。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
复次,周陀!某沙门、婆罗门有所说、有斯见:
“我及世间是无常……乃至……
我及世间是亦常亦无常……乃至……
我及世间是非常非无常……乃至……
我及世间是自造……乃至……
我及世间是他造……乃至……
我及世间是亦自造亦他造……乃至……
我及世间是非自造亦非他造,乃忽然而生,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
“乐与苦是常。
乐与苦是无常。
乐与苦是亦常亦无常。
乐与苦是非常非无常。
乐与苦是自造。
乐与苦是他造。
乐与苦是亦自造亦他造。
乐与苦是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生。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
三五
于是,周陀!彼沙门、婆罗门有所说、有斯见:“我及世间是常住,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我至彼等处而如是言:“友!汝言我及世间是常住是事实耶?”凡彼等如是言:“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此,我不认许。何以故,周陀!世间有一类有情之异想者,周陀!于智我不见有与我相等者,何况有比我更优胜者乎?我于此事有增上智,即我为最胜者也。
三六
周陀!彼沙门、婆罗门有斯说、有斯见:
“我及世间是无常。
我及世间是亦常亦无常。
我及世间是非常非无常。
我及世间是自造。
我及世间是他造。
我及世间是亦自造亦他造。
我及世间是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生也。
乐与苦是常住。
乐与苦是无常。
乐与苦是亦常亦无常。
乐与苦是非常非无常。
乐与苦是自造。
乐与苦是他造。
乐与苦是亦自造亦他造。
乐与苦是非自造非他造,乃忽然而生。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
我至彼等处如是言:“友!汝云乐与苦是非自造非他造,乃忽然而生是事实乎?而彼等如斯言:“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此,我不认许。何以故,周陀!世间有一类有情之异想者,于智我不见有与我相等者,何况有比我更优胜者乎?而且我于此事有增上智,即我为最胜者也。于是,周陀!凡有关过去见解之依处,其当说者,我已对汝等宣说;而对汝等不该说者,我将如何说耶?
三七
周陀!凡有关未来见解之低处,其当说者,已对汝等宣说;而对汝等不该说者,我将如何说耶?
周陀!某沙门、婆罗门有所说、有所见:“我是有色而死后为无病,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
复次,周陀!某沙门、婆罗门有斯说、有斯见:
“我是无色……
我是亦有色亦无色……
我是非有色非无色……
我是有想……
我是无想……
我是非有想非无想……
我将被消灭、破坏,死后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是处伪。”
三八
于是,周陀!彼沙门、婆罗门有所说、有斯见:“我是有色而死后为无病,唯此是真实,其他为虚伪。”我至彼等处,如是言:“友!汝云我是有色而死后为无病,是事实乎?”于彼等如是言:“唯此是真实,其他为虚伪。”此,我不认许。何以故,周陀!我于智不见有与我相等者,何况有比我更优胜者乎?而且周陀!我对于此事有增上智,即我为最胜也。
三九
于此,周陀!彼沙门、婆罗门,有所说、有斯见:
“我是无色……乃至……
我是亦有色亦无色……乃至……
我是非有色非无色……乃至……
我是有想……
我是无想……
我是非有想非无想……
我将被消灭、破坏,死后不存在,唯此是真实,其他为虚伪。”
我至彼等处,如是言:“友!汝云我将被消灭、破坏,死后不存在,是事实耶?”周陀!彼等云:“唯此是真实,其他为虚伪。”此,我不认许。何以故,周陀!凡世间有一类有情之异想,周陀!我于知不见有与我相等者,何况有比我更优胜者乎?而且我于此事有增上智,即我为最胜者也。周陀!凡有关未来见解之依处,其当说者,已对汝等宣说,而对汝等不该说者,我将如何说耶?
四十
周陀!为舍有关此等过去见解之低处及有关未来见解之依处,为令知超越如是,我说示四念处。四念处者何耶?周陀!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热诚而有正念正知,以断世间之贪、忧。于受……于心……于法观身而住,热诚而有正念正知,以断世间之贪、忧。周陀!为舍有关此等过去见解之依处及有关未来见解 之处,为令知超越如是,我说示此等之四念处。”
四一
其时,具寿宇拔越那立于世尊之后,以扇为世尊煽风,而且具寿宇拔越那,如次白世尊:
“稀有哉!世尊!未曾有哉!世尊!世尊!此法门实是清净也;世尊!此法门实甚清净。世尊!应何名此法门耶?”
“然者,宇拔越那!此法门名为清净,汝当受持之。”
世尊如是言已,具寿宇拔越那闻世尊之所说,欢喜、受持。
注:
1 .原本为navam,于暹罗本有na vo从此而译之。
2 .如何云云,于原本kim no aham……应订正为而读。
3 .原本于次有“对汝等不该说”一句,今依异本除去此句,下于第三七节之初处亦然。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大 篇·神足相应

神足相应

第一 遮婆罗品

第一 此岸
※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资于由此岸至彼岸。以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诸比丘!修习四神足、多修者,则资于由此岸至彼岸。”
注1 增一阿含二一、七(大正藏二、六五八a)。
第二 失
※ 二
“诸比丘!若有失四神足者,正失顺苦尽之圣道。诸比丘!若有得四神足者,正得顺苦尽之圣道。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若有失此四神足者,正失顺苦尽之圣道。诸比丘!若有得此四神足者,正得顺苦尽之圣道。”
第三 圣
※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圣、出离;修此者,正至苦灭尽。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圣、出离;修此者,正至苦灭尽。”
第四 厌患
※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以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第五 一分
※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以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第六 全分
※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以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第七 比丘
※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比丘,依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比丘,由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比丘,由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过去世之比丘,由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住者……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第八 佛
※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诸比丘!此为四神足也。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故名之如来、应供、正等觉者。”
第九 智
※ 四
“诸比丘!“此为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对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习……修习已”,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为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此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习……修习已”,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为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此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习……修习已”,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为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对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习……修习已”,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第十 塔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城,大林重阁讲堂。

时,世尊于晨朝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毗舍离城乞食。至毗舍离城乞食。食后、由乞食归,对具寿阿难告曰.
“阿难!取坐具,往至遮婆罗塔,行昼日坐。”
“唯唯!大德!”具寿阿难应答世尊,即取坐具,随从世尊之后。

时,世尊行至遮婆罗塔。至已,就所设座。具寿阿难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曰:
“阿难!毗舍离为乐、瞿昙塔为乐、优陀延塔为乐、七聚塔为乐、多子塔为乐、婆罗塔为乐、遮婆罗塔为乐。阿难!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作乘、作地,随成、积习、善造作,阿难!若欲则一劫或一劫有余而住。阿难!如来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作乘、作地,随成、积习、善造作。阿难!若欲则如来一劫或一劫有余而住。”

世尊如是示广大之相、广大之示现,阿难不能通达,请世尊:“大德世尊住一劫、善逝住一劫有余,为众生之利益,众生之安乐,世间之哀愍,人天之义利、利益、安乐。”为魔覆其心故。
六~七
二度世尊……

三度世尊告具寿阿难曰.
“阿难!毗舍离为乐、优陀延塔为乐、瞿昙塔为乐、七聚塔为乐、多子塔为乐、婆罗塔为乐、遮婆罗塔为乐。阿难!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作乘、作地,随成、积习、善造作,阿难!若欲则一劫或一劫有余而住。阿难!如来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作乘、作地,随成、积习、善造作。阿难!若欲则如来一劫或一劫有余而住。”

世尊如是示广大之相、广大之示现,阿难不能通达,请世尊:“大德世尊住一劫、善逝住一劫有余,为众生之利益,众生之安乐,世间之哀愍,人天之义利、利益、安乐。”为魔覆其心故。

时,世尊告具寿阿难曰:
“阿难!今知时矣。”
“唯唯!大德!”具寿阿难应诺世尊,由座而起,敬礼世尊,作右绕离世尊而去,于不远处一树下静坐。
十一
时,具寿阿难离去未久,魔波旬来至世尊处,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请般涅槃,善逝请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时至矣。大德!世尊有云此言:“波旬!若我诸比丘尚未达于明白、调顺、无畏、得安稳为多闻、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随法行之弟子,末善自受师教、宣说、教示、开示、显示、开显、分别、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诽谤,说法导引解脱时,我则不般涅槃。”大德!今世尊之诸比丘,已达至明白、调顺、无畏、得安稳为多闻、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随法行之弟子,已善自受师教、宣说、教示、开示、显示、开显、分别、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诽谤,说法导引解脱。
十二
大德世尊!请般涅槃,善逝请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时至矣。大德世尊曾说此言云:“波旬!若我诸比丘尼……
十三
若我诸优婆塞………优婆夷,尚未达于明白、调顺、无畏、得安稳为多闻、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随法行之弟子,未善自受师教、宣说、教示、开示、显示、开显、分别、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诽谤,说法导引解脱者,我则不般涅槃。”大德!今世尊之诸优婆夷,已达明白、调顺、无畏、得安稳为多闻、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随法行之弟子,已善自受师教、宣说、教示、开示、显示、开显、分别、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诽谤,说法导引解脱。
十四
大德世尊!请般涅槃,善逝请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时至矣。大德世尊曾说此言云:“波旬!我梵行未达富荣、增广、人多广知、人天善说示时,我则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梵行已富荣增广,人多广知、人天善说示。
大德世尊!请般涅槃,善逝请般涅槃,大德世尊之般涅槃时至矣。”
十五
“波旬!且默!不久如来将般涅槃。今起三月过后如来将般涅桨。”
十六
时,世尊于遮婆罗塔正念正知而舍寿行。世尊舍寿行时,有大地震动、令人惊怖身毛竖立、天鼓作响。
十七
时,世尊知此义,于此时自说偈曰:
限无限有生
牟尼舍有行
于内喜入定
破如铠我有
第一 遮罗婆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此岸与失圣
厌患与一分
悉皆与比丘
佛智与此塔
第二 [鹿母]殿震动品
第一 前

舍卫城。

“诸比丘!我先前尚未成等觉现等觉为菩萨时,生如是思念:
“有何因、何缘,修习于神足耶?”
诸比丘!其时,我如是思念

“诸比丘!于此,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勤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敬,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心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敬,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敬,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水上不沈如于地,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俱闻于远近天人之声。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对他人之心,以心偏知:以有贪心了如为有贪心,以离贪心了知为离贪心,以有嗔心了知为有嗔心,以离嗔心了知为离嗔心,以有痴心了知为有痴心,以离痴心了知为离痴心,以收心了知为收心,以散心了知为散心,以大心了知为大心,以非大心了知为非大心,以有上心了知为有上心,以无上心了知为无上心,以非定心了知为非定心,以定心了知为定心,以不解脱心了知为不解脱心,以解脱心了知为解脱心。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随念于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我于彼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量,殁于彼处、生于他处;于他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量,殁于他处、生于此处。如是具行相、名称,随念宿住。
十一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美丑、善趣、恶趣。
十二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由诸漏尽,无漏心解脱、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二 大果
※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敬,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四~五
勤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于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敬,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七~十一
诸比丘!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至梵世以身威而及……乃至……
十二
诸比丘!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由诸漏尽,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三 欲
※ 二
“诸比丘!比丘若依欲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为欲三摩地。彼为令未生之恶不善法不生,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令已生之恶不善法予断,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已生之善法为令住、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为勤行。以欲,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诸比丘!此名为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比丘若依于勤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为勤三摩地。彼对未生之恶……乃至……对已生之善法为令住、勿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之为勤行。以勤,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诸比丘!此名为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比丘若依心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之为心三摩地。彼未生之……乃至……已生之善法为令住、勿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之为勤行。依心修三摩地,而勤行,诸比丘!此名为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比丘若依观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者,此名为观三摩地。彼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为令不生……乃至……对已生之善法,为令住、勿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之为勤行。依观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诸比丘!此名为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第四 目犍连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堂。

其时,众多之比丘,住于鹿子母堂下,掉举、憍慢、轻薄、饶舌、出杂语、失念、不正知、不能入定、心迷乱、根低劣。

时,世尊对具寿大目犍连告曰:
“目犍连!彼同梵行者住鹿子母堂下,掉举、憍慢、轻薄、饶舌、出杂语、失念、不正知、不入于定、心迷乱、根低劣。目犍连!往吓彼诸比丘。”
“唯唯!大德。”具寿目犍连应诺世尊,现神力行,以足指动鹿子母堂摇震。

时,彼诸比丘恐惧得身毛竖立,立于一面曰.
“稀有哉!未曾有哉!实则,此鹿子母堂乃善防风,且基深善埋,该是不震不摇,何得动摇震耶?”

时,世尊,至彼诸比丘之处。至已,世尊告彼诸比丘曰:
“诸比丘!云何汝等恐惧得身毛竖立,立于一面耶?”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实则,此鹿子母堂乃善防风,且基深善埋,该是不震不摇,何得动摇震耶?”

“诸比丘!目犍连比丘欲吓汝等,乃以是指使鹿子母堂动摇震。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对何法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乃至……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受持。”

“诸比丘!然则且谛听。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以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目犍连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乃至……至梵世以身威所及。
十一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由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十二
如是六神通亦应广说。
第五 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住拘睒弥瞿师罗园。

时,婆罗门来至具寿阿难之处。至已,与具寿阿难俱相交谈欢喜、感铭之语,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对具寿阿难言曰:

“友阿难!为何之义,于沙门瞿昙之处修梵行耶?”
“婆罗门!为断欲,于世尊之处修梵行。”

“友阿难!于断欲,有道、有迹否?”
“婆罗门!断欲,是有道、有迹。”

“友阿难!断欲,有何之道、有何之迹耶?”
“婆罗门!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婆罗门!此为断欲之道、之迹。”

“友阿难!若然,则为无边而非有边,以欲断欲者,无有是处。”“婆罗门!然则,我问汝,随所好应答。

婆罗门!于汝意云何?汝先前有往阿兰若之欲,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欲止灭耶?”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兰若之勤,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勤止灭耶?”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兰右之心,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心止灭耶?”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兰若之观,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观止灭耶?”
“如是,友!”

“婆罗门!如是诸比丘成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成为正悟之解脱者。前有获阿罗汉果之欲,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欲止灭。前有获阿罗汉果之勤,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勤止灭。前有获阿罗汉果之心,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心止灭。前有获阿罗汉果之观,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观止灭。

婆罗门!于汝意云何?若然,为有边耶?为无边耶?”
“友阿难!若然,则为有边,非无边。

希有哉!友阿难!……乃至……自今日起,乃至命终,当予归依。”
第六 沙门婆罗门(一)
※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诸比丘!现在世之沙门、婆罗门,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过去世之诸沙门、婆罗门,有大神通、大威德者……大神通、大威德者……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依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第七 沙门婆罗门(二)
※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如于地上;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皆因对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如于地上;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于以身威及于梵世;皆因对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诸比丘!现在世之沙门、婆罗门,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如于地上;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此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皆因对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领受多端神变……未来世之……现在世之:皆因对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第八 比丘
※ 二
“诸比丘!比丘对四神足之修习、多修者,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九 说示
※ 二
“诸比丘!为汝等说神力与神足,及顺神足修习之道,且谛听。

诸比丘!以何为神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为多身……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
诸比丘!此名之为神力。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耶?
诸比丘!得神力,于获得神力所资之道迹。
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之修习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之修习。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此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修习之顺道。”
第十 分别

※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之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对四神足之修习、多修,有大果、大功德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勤三摩地……心三摩地……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无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以何为欲,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欲,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过分退缩。

诸比丘!以何为欲,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欲,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为过分精勤。

诸比丘!以何为欲,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欲,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于内为收。

诸比丘!何为欲外散耶?
诸比丘!欲,依外之五妙欲而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于外为散。

诸比丘!以何为比丘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对前后想善持、善作意、善观、于慧善通达。
诸比丘!如是比丘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

诸比丘!比丘以何为上如下、下如上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观察由足蹠以上、由发顶以下至皮为边际,充满种种不净之此身,此身为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泪、浆、唾、鼻液、髓、尿是。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上如下、下如上而住。

诸比丘!比丘以何为夜如昼、昼如夜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昼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以行相、特相、因相,同于夜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夜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以行相、特相、因相,同于昼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夜如昼、昼如夜而住。
十一
诸比丘!何为比丘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善持光明想、善摄持光明想。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十二
“诸比丘!以何为勤,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勤,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勤,过分退缩。
十三
诸比丘!以何为勤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勤,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勤过分精勤。
十四
诸比丘!以何为勤,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勤,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勤,于内为收。
十五
诸比丘!以何为勤,于外为散耶?
诸比丘!勤,依外之五妙欲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勤,于外为散。
十六~十九
……乃至……
诸比丘!何为比丘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善持光明想,对昼日想善摄持。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二十
诸比丘!以何为心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心,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心过分退缩。
二一
诸比丘!以何为心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心,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心过分精勤。
二二
诸比丘!以何为心,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心,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心,于内为收。
二三
诸比丘!以何为心,于外为散耶?
诸比丘!心,依外之五妙欲而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心,于外为散。
二四~二七
……乃至……诸比丘!如是比丘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二八
“诸比丘!以何为观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观,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过分退缩。
二九
诸比丘!以何为观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观,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过分精勤。
三十
诸比丘!以何为观,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观,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于内为收。
三一
诸比丘!以何为观,于外为散耶?
诸比丘!观,依外之五妙欲而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于外为散。
三二~三五
……乃至……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三六
诸比丘!对四神足如是修习、对四神足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比丘对四神足如是修习、如是多修时,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乃至……。
三七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如是修习、如是多修时,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三八
六神通亦可广说。
第二鹿母殿震动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前与大果欲
目连婆罗门
沙门婆罗门
比丘与说示
分别共为十
第三 铁丸品
第一 道

舍卫城。

“诸比丘!我先前未成等觉、现等觉,为菩萨时,曾思念:
“有何道、何迹,可修习神是耶?”
诸比丘!其时,我如是思念:

“(诸比丘!)于此,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欲不过分退缩……乃至……修习光耀心。
四~五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比丘对四神足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

诸比丘!比丘对四神足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六神通亦可广说。
第二 铁丸

舍卫城。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之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称为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于梵世者耶?”
“阿难!我称为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梵世者。”

“大德!世尊称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者耶?”
“阿难!我称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

“大德!世尊能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梵世。大德!世尊称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大德!此于世尊乃稀有、未曾有。”
“阿难!诸如来成就稀有法,而稀有。阿难!诸如来成就未曾有法,而未曾有。

阿难!如来时而摄身于心、摄心于身,置乐想、轻想于身而住。阿难!其时,如来之身成轻软堪任清净。

阿难!譬如将铁丸昼日加热,乃成轻软堪任清净。阿难!如是,如来时而摄身于心,摄心于身,置乐想、轻想于身而住,阿难!其时,如来之身乃成轻软堪任清净。

阿难!如来时而摄身于心、摄心于身,置乐想、轻想于身而住。阿难!其时,如来之身无所作为,而能由地腾于虚空,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

阿难!譬如棉花叶、轻棉,受风吹拂,纵无所致力,亦能由地腾于虚空。阿难!如是如来时而摄身于心、摄心于身,置乐想、轻想于身而住。阿难!其时,如来之身无所作,亦能由地腾于虚空,领受多端神变而住,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
第三 比丘
※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为四神足。

诸比丘!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四 清净
※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为四神足。”
第五 果(一)
※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为四神足。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二果之随一果可期之,于现法得开悟、或为余依得不还果。”
第六 果(二)
※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为四神足。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可期。何为七果、七功德耶?

于现法已得开悟。若于现法未得开悟者,则于命终时得开悟。若于命终时不得开悟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结尽,不得中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损害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结尽,不得损害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无行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结尽,不得无行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有行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结尽,不得有行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为上流至色究竟天。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此七果、七功德可期。”
第十 阿难(一)

舍卫城因缘。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何为神力、何为神足、何为神足之修习、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

“阿难!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阿难!此名之为神力。

阿难!何为神足耶?阿难!得神力、获得神力所资之道迹。阿难!此名之为神足。

阿难!何为神足之修习耶?阿难!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阿难!此名之为神足之修习。

阿难!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阿难!此名之为神足修习之顺道。”
第八 阿难(二)
※ 二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时,世尊向具寿阿难言曰:
“阿难!何为神力、何为神足、何为神足之修习、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
“大德!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乃至……”
三~六
“阿难!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乃至……阿难!此名之为神足修习之顺道。”
第九 比丘(一)
※ 二
时,众多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何为神力、何为神足、何为神足之修习、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
三~六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乃至……至梵世……乃至……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修习之顺道。”
第十 比丘(二)
※ 二
时,众多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对彼诸比丘曰:
“诸比丘!何为神力、何为神足、何为神足之修习、何为顺神足修习之道耶?”
“大德!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乃至……”

“诸比丘!何为神力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为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诸比丘!此名之为神力。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耶?诸比丘!得神力、获得神力所资之道迹。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之修习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之修习。

诸比丘!以何为顺神足修习之道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顺神足修习之道。”
第十一 目犍连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对何法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
“大德!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乃至……”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目犍连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欲不过分退缩……乃至……修习光耀心。
六~七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敬……乃至……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
十一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注1  参照上第十五经目犍连之后半。
第十二 如来
※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对何法修习、多修故,如来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大德!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故,如来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如来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乃至……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六~七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精勤……乃至……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如来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如来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
十一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如来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三  铁丸品(终)
此中摄颂曰:
道铁丸比丘
清净与二果
以及二阿难
乃至二比丘
目犍连如来。
第四  恒河广说
第一
※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对四神足多修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对四神足修习、对四神足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四神足、多修四神足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第二 ̄十二
摄颂: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共有一十二
以说恒河品
依神足可广说恒河广说。
第四品(终)
第五  不放逸品
第一~十

诸比丘!诸有情之无足、二足、四足……乃至……可广说。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依神足可广说不放逸品。
第五品(终)
第六  力所作品
第一~十二

诸比丘!譬如作诸力所作之事业……乃至……可广说。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及芒
虚空与二云
船舶与客河
依神足可广说力所作品。
第六品(终)
第七 寻觅品
第一~十

诸比丘!有三种寻觅。何为三种寻觅耶?……乃至……可广说。
摄颂曰:
寻觅次第漏
有以及二苦
碍与垢及舍
受乃至渴爱
依神足可广说寻觅。
第八 瀑流品
第一 瀑流

诸比丘!有四种瀑流。何为四种瀑流耶?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是……乃至……可广说。
第二~九
第十 上分结
※ 二
“诸比丘!有五种上分结。何为五土分结耶?谓: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种上分结。

诸比丘!对此五上分结,为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对此五上分结,为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此四神足。依神足可广说瀑流品。”
如念处(相应),可广说神足相应。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第七 神足相应(终)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界分别经

界分别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六二、分别六界经(大正藏一,六九〇页。)
佛乞宿陶师家一夜。其处既宿弗区沙提比丘,其比丘出家未见过佛,虽佛进来亦不知是佛。佛与此比丘坐禅共过其夜,因此比丘甚是热心,为彼详说六界、六触处、十八意行、四住处等。比丘依其说明,感知对方是自己绝对归依之佛陀,以谢自己之不明和失礼,愿授与具足戒。佛告其无衣者不能授与具足戒,彼出行求衣,彼于途中,被暴走牛所杀。诸比丘以此诣报佛,佛乃以彼比丘之进境及来世趣以示诸比丘等。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游行于摩羯陀国内,入彼王舍城,近至彼陶师跋伽瓦之处。
至已而如是告陶师跋伽瓦曰:跋伽瓦!汝若无支障者,我将一夜住汝家之入口处。
陶师曰:世尊!于我无支障。然,于此先既有出家者之入宿。彼若承诺,请世尊随意住。
其时,恰好名为弗区沙提之善男子尊仰世尊为师,信仰而由在家出家为无家。彼先入宿于陶师家之入口处。
时,世尊至彼尊者弗区沙提之处。至已,如是告尊者弗区沙提曰:
比丘!若汝无支障者,我将一夜住此家之入口处。
弗区沙提曰:
友!陶师家之入口旷宽,尊者请随意住。
时,世尊入于陶师家之入口已,设草座于一面,以结跏趺坐。身体正直,令念住立现前。
时,世尊其夜坐至甚晚,尊者弗区沙提其夜亦坐至甚晚。
时,世尊有如是思念:
今此善男子如何有信乐此行耶?今我以此问之。
世尊如是告尊者弗区沙提曰:
比丘!汝仰谁为师而出家耶?谁为汝师!或汝喜欢谁之法耶?
弗区沙提曰:
友!有称为沙门瞿昙,释子由释迦族出家,而彼世尊如是善名流布:彼世尊是阿罗汉、正等觉者、明行足者、善逝者、世间解者、无上者、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也。仰彼世尊为师我乃出家。然而彼世尊乃我师。我喜欢彼世尊之法。
世尊曰:
比丘!然者,彼世尊、阿罗汉、正等觉者今住何处耶?
弗区沙提曰:
友!于北方之国土有名为舍卫城之都市,今彼世尊、阿罗汉、正等觉者住于彼处。
世尊曰:
比丘!然者,汝曾见彼世尊耶?而且见了,汝认得彼世尊耶?
弗区沙提曰:
友!我未曾奉见彼世尊。又见了,我亦认不得。
时,世尊有如是思念:
此善男子乃仰我为师而出家。今我如何对彼说法。
时,世尊言彼尊者弗区沙提曰:
比丘!当为汝说法,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之。
尊者弗区沙提奉答世尊曰:
友!如是。   世尊如是曰:
比丘!此人有六界、有六触处、十八意行、四住处。(安住其处者,诸想欢喜乃不转。而诸想欢喜之不转者,牟尼称为寂静。)应不放逸于慧,应护持于谛,应令增长舍,寂静应当学之、此即六界分别之总说。
然,如是言:比丘!此人有六界。而此缘何而言?
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如是言:比丘!此人有六界。彼乃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比丘!此人有六触处。而此缘何而言耶?
有眼触处、耳触处、鼻触处、舌触处、身触处、意触处。
如是言:比丘!此人有六触处。彼乃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比丘!此人有十八意行。而此缘何而言耶?
由眼见色已,伺察可喜处之色,伺察可忧处之色,伺察可舍处之色。
由耳闻声已,伺察可喜处之声,伺察可忧处之声,伺察可舍处之声。
由鼻嗅香已,伺察可喜处之香,伺察可忧处之香,伺察可舍处之香。
由舌味味已,伺察可喜处之味,伺察可忧处之味,伺察可舍处之味。
由身触触已,伺察可喜处之触,伺察可忧处之触,伺察可舍处之触。
由意识法已,伺察喜处之法,伺察忧处之法,伺察舍处之法。
如是有六喜行、六忧行、六舍行。
如是言:比丘!此人有十八意行。彼即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比丘!此人有四住处。而此缘何而言耶?
有慧住处、谛住处、舍住处、寂静住处。
如是言:比丘!此人有四住处。彼即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不应放逸于慧,应护持于谛,应令增长舍,寂静应当学之。而此缘何而言。
而如何比丘!不放逸于慧?
此等有六界。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比丘!然者,如何是地界?
地界者,当有内、有外。
比丘!然者,如何为内地界?
内者个个坚为而粗所执受,例如: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横隔膜、脾脏、肺脏、大肠、小肠、胃、大便。或又其他之一切之内坚为粗所执受。
比丘!如是言为内之地界。
凡内之地界及外之地界者,此等皆为地界。
此应以如是之如实正意见之: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予之我。由如是正慧,如实见已,由地界厌离,由地界令心离欲。
比丘!然者,如何为水界?
水界当有内、有外。
比丘!然者,如何为内之水界?
内个个之水,而为水类所执受,例如:胆汁、胃液、脓汁、血液、汗、脂、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小便。或其他内个个之水,为水类所执受。
比丘!如是言为内水界。
而内之水界、及外之水界者,如是耶言为水界。此应以如实意见之: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予之我。如是以如实正意见已由水界厌离,由水界令心离欲。
比丘!然者,如何为火界?
火界当有内、有外。
比丘!然者,如何为内之火界?
内个个之火,为火类所执受,例如以温、以消化,以食、饮、嚼、味令热之即善消化。又其他一切内之个个之火,为火类所执受。
比丘!如是言内之火界。
凡内之火界,及外之火界者,如是此即为火界。此应以如实意见之: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予之我。如是以如实正意见已由水界厌离,由火界令心离欲。   比丘!然者如何为风界?
风界当有内、有外。
比丘!然者,如何为内之风界?
内个个之风,为风类所执受。例如上行之风、下行之风、在腹中之风、在腔处之风、流通各肢体之风、入息、出息。又他之一切,内个个之风、为风类所执受。
比丘!如是言内之风。
而又凡内之风及外之风者,如是此即为风界。此应以如实意见之: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予之我。如是以如实正意见已由水界厌离,由风界令心离欲。
比丘!然者,如何为空界?
空界当有内、有外。
比丘!然者,如何为内之空界?
内个个之空,为空类所执受,例如耳孔、鼻孔、口腔,又由以食、饮、嚼、味之咽下处(食道。)又由以食、饮、嚼、味之止住处(胃肠内。)又如以食、饮、嚼、味之下部排出处(肛门。)或又他之一切,内个个之空,为空类所执受。
比丘!如是言内空界。
而又凡内空界及外空界者,如是此即为空界此应以如实意见之: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予之我。如是以如实正意见已由水界厌离,由空界令心离欲。
时,更余有识。此清净而洁白。由其识得知任何之物。知乐,知苦,知不苦不乐。
比丘!乐受是缘触而乐受生。彼受乐受,知我受乐受。
彼又由彼乐受之触灭,其所生之受,即缘乐受触所生之乐受,彼灭,即知彼是止息。
比丘!苦受是缘触而苦受生。彼受苦受,知我受苦受。
彼又由彼苦受之触灭,其所生之受,即缘苦受触所生之苦受,彼灭,即知彼是止息。
受不苦不乐受,缘触而不苦不乐受生。彼受不苦不乐受而知我受不苦不乐受。
彼又由彼不苦不乐受之触灭,其所生之受,即缘不苦不乐受触所生之不苦不乐受,彼灭,即知彼是止息。
比丘!譬喻由二木之结合、磨触而生热、起火,由此等二木之分离、掷散,凡彼所生之热灭,彼乃止息。
比丘!恰如是,乐受乃缘触而乐受生。彼受乐受时,知我受乐受。彼由乐受之触灭,其所生之受,即缘乐受触而生之乐受,彼灭,即知彼是止息。
比丘!苦受缘触而苦受生。彼受苦受时,知我受苦受。彼由苦受之触灭,其所生之受,即缘苦受触而生之苦受,彼灭,即知彼是止息。
比丘!不苦不乐受缘触而不苦不乐受生。彼受不苦不乐受时,知我受不苦不乐受。彼由不苦不乐受之触灭,其所生之受,即缘不苦不乐受触而生之不苦不乐受,彼灭,即知彼是止息。
时,更余有舍。此清净洁白而且柔软、调适、照耀。
比丘!譬喻有巧妙之炼金师,或炼金师之弟子,预备锻冶场,预备锻冶场已,于熔炉起火,于熔炉起火已,以火着取金投入熔炉中,而对彼或时时吹火、或时时注水、或时时观察、彼金受火次、善受吹、一直吹、令净、取去垢泞成为柔软、调适、照耀。喜欢作任何装饰品--若腕环,若耳环、若首饰、若为金环--而且以达其各各之目的。
比丘!正如是,时,更余有舍,此清净洁白而柔软、调适、照耀。
彼如是知:
若我将如是清净、如是洁白之此舍移入空无边处,且修其随法之心,如是,我于此舍,依彼而维持长久之住。
若我将如是清净、如是洁白之舍,移入识无边处,且修其随法之心,如是,我于此舍,依彼而维持长久而住。
若我将如是清净、如是洁白之舍,移入无所有处,且修其随法之心,如是,我于此舍,依彼维持长久而住。
若我将如是清净、如是洁白之舍,移入非想非非想处,且修其随法之心,如是,我于此舍,依彼而维持长久而住。
彼如是知:
若我将如是清净、如是洁白之此舍,移入空无边处,且修其随法之心,此乃有为。
若我从如是清净、如是洁白之舍,移入识无边处,且修其随法之心,此乃有为。
若我将如是清净、如是洁白之舍,移入无所有处,且修其随法之心,此乃有为。
若我将如是清净、如是洁白之舍移入非想非非想处且修其随法之心,此乃有为。
彼即对或有、或非有而不行、不思惟。彼对或有、或非有而不行、不思惟故,于世间不执受任何物。不执受故而无恐怖。无恐怖故而自般涅盘。知生已尽,梵行圆成,所作已作,更不来此世。
彼若受乐受者,知其无常。知不应系着。知不应欢喜。
知彼若受苦受者:此是无常。知不应系着。知不应欢喜。
知受不苦不乐受者:此是无常。知不应系着。知不应欢喜。
彼若受乐者,应是离系而受之。
彼若受苦受者,应是离系而受之。
若受不苦不乐受者,应是离系而受之。
彼受身之最后之受,知我受身之最后受。
受命之最后受,知我受命之最后受己身坏
身坏命灭尽后,知于此一切之喜受,应为清凉者。
比丘!譬喻缘油、且缘炷而油灯燃,由彼油及炷之灭尽,而无其他之供给,无燃料即消息之。
比丘!如是,受身之最后受,知我受身之最后受。受命之最后受,知我受命之最后受。身坏命之灭尽后,知于此一切之喜受,应为清凉者。
是故,具足如是之比丘,乃具足此最上慧之住处。
比丘!如何其最上神圣之慧,此即于尽一切苦之智。彼于彼解脱,安立于谛而不动。
比丘!如何彼虚妄法,是虚妄,彼不虚妄法即涅盘是谛。
是故,具足如是之比丘,乃具足此最上谛之住处。
比丘!如何彼最上圣谛,此即不虚妄法、涅盘也。
而又彼曾为无智者,有诸依止,令成就、执持。而今于彼有诸断,令从根断、根绝、无有化、成为未来不生之法。
是故,具足如是之比丘,乃具足此最上舍之住处。
比丘!如何,其最上神圣之舍,此即一切依止之舍离。
而又彼尚无智者,有贪、欲、有染。而今于彼令断,令根断、根绝、无有化、为未来不生之法。
而又于彼,曾为无智者,有怒、嗔恚之过。而今于彼令断、根断、根绝、无有化、为未来不生之法。
而又于彼,曾为无智者,有无明、痴之过。而今于彼令断、根断、根绝、无有化,为未来不生之法。
是故,具足如是之比丘,即具足此最上寂静之住处。比丘!任何其最上神圣之寂静,即为贪、嗔、痴之寂静。
如是言:应不放逸于慧。应护持于谛。应令增长于舍。寂静应当学之。彼乃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安住其处者,诸想欢喜乃不转,而诸想欢喜之不转时,牟尼称为寂静。然者,此缘何而言?
比丘!
有我,此乃妄想。
我是彼,此乃妄想。
我当有,此乃妄想。
我当无,此乃妄想。
我当是有色者,此乃妄想。
我当是无色者,此乃妄想。
我当是有想者,此乃妄想。
我当是无想者,此乃妄想。
我当是非想非非想者,此乃妄想。
比丘!妄想是病、妄想是痈、妄想是箭也。
比丘!然,由超越一切之妄想,牟尼称此为寂静。
比丘!而实牟尼为寂静者,是不生、不老、不动、不希求也。
比丘!彼依此,无有以其生。无生如何有老。无老如何有死。无死如何有动摇。无动摇如何有为求耶?
如是言:安住其处,诸想欢喜乃不转,而诸想欢喜之不转时,牟尼称为寂静。彼乃缘此而言。
比丘!我如是之略说,汝应受持六界分别。
时,尊者弗区沙提:
我实遇见大师。我实遇见善逝。我实遇见正等觉者,
即从座起,衣露一肩,头面顶礼世尊之足,而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大过落来于我,如愚者、如痴者、如不善者。此我若想起对世尊呼友!之语。然者,我为犯大罪过,请世尊摄受,而令防护未来。
世尊曰:
比丘!大过实落来于汝。恰如愚者、如痴者、如不善者,若想起汝如何得呼我为友!之语。比丘!然,汝已见犯大过,依如法改过,此,我对汝摄受。比丘!如何在圣者之律,有彼增益--彼已见犯大过,如法改过,入未来之防护者。
弗区沙提曰:
世尊!我于世尊处,奉受具足戒。
世尊曰:
比丘!然者,汝完具衣、钵耶?
弗区沙提曰:
世尊!于我衣、钵不完具。
世尊曰:
比丘!如来不可令衣、钵不完具者,受具足戒。
时,尊者弗区沙提,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已从座起而敬礼世尊,右绕为求衣、钵而行去。
时,步行求衣、钵之尊者弗区沙提,以遇暴走之牝牛而夺命。
时,众多之诸比丘,诣彼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如是白世尊曰:
世尊!彼名为弗区沙提之善男子,受世尊略说教说者,彼命终矣!于彼有如何之趣,有如何之来生耶?
世尊曰:
诸比丘!善男子弗区沙提是贤者。入受于法、随法。且为法故,而无烦我。诸比丘!善男子弗区沙提,灭尽五下分结而成化生,于其处般涅盘,由彼世间成为不退法。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犍度篇·烦恼相应

烦恼相应

一~二
尔时,世贫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于眼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四~七
于耳欲贪……于鼻欲贪……于舌欲贪……于身欲贪……。

于意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诸比丘!比丘若于此六处、断心之随烦恼者,则其心向出离而使圆满出离。心堪任于现所证知、现证之诸法。”
一~九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色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四~八
于声……香……味……所触……法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诸比丘!比丘若于此六处,断心之随烦恼者,则其心向出离而使圆满出离。心堪任于现所证知、现证之诸法。”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眼识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四~八
于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诸比丘!比丘若于此六处断心之随烦恼者,则其心向出离而使圆满出离。心堪任于现所证知、现证之诸法。”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眼识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四~八
于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诸比丘!比丘若……乃至……于现所证知、现证之诸法。”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眼触所生之受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四~八
于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诸比丘!比丘若……乃至……于现所证知、现证之诸法。”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色想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四~八
于声想……香想……味想……所触想……法想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诸比丘!比丘若……乃至……于现所证知、现证之诸法。”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色思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四~八
于声思……香思……所触思……法思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诸比丘!比丘若……乃至……于现所证知、现证之诸法。”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色爱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四~八
于声爱……香爱……味爱……所触爱……法爱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诸比丘!比丘若……乃至……于现所证知、现证之诸法。”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地界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四~八
于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

诸比丘!若比丘于此六处断心之随烦恼者,则其心向出离而使圆满出离。心堪任于现证知、现证之诸法。”
一~七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色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乃至……于识欲贪者,是即心之随    烦恼。

诸比丘!比丘若于此六处,断心之随烦恼者,则其心向出离而使圆满出离,心堪任于现所证知、现证之诸法。”烦恼相应(终)
此品摄颂曰:
眼色识触受
想思爱界蕴
如是等为十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有偈篇·婆耆沙长老相应

婆耆沙长老相应

[一] 第一 出离

如是我闻。尔时,尊者婆耆沙与乃师尊者尼俱律陀劫波,共住于阿腊毗之阿伽罗婆奢提耶。

其时,尊者婆耆沙乃出家不久之新比丘,被留作精舍之看守人。

其时众多妇人为参观精舍,装饰打扮而来阿兰若。

时尊者婆耆沙,见彼等妇人而生不快,贪欲污其心。

时尊者婆耆沙如是思念:“我心生不快,贪欲污我心,对我实是其悲痛。别人无从灭我心之不快而令愉悦。我自灭我心之不快、令生愉快。”

时,尊者婆耆沙,自灭自己之不快而生愉悦,其时以唱此偈曰:
由家而无家   于我之出离
实是从黑闇   无法之思起
然其生世高   以习强弓法
不知于退屈   千人弓术者
一时周放矢   多比于其数
妇女子等来   不能乱我心
我强立于法   我一度于彼
日种之佛陀   所说导涅槃
依此以开导   我心乐于此
如是我居住   波旬来则来
恶魔我亦应   扬拂之令汝
不能寻觅出   我所行之道
[二] 第二 不快

尔时……乃至……

尊者婆耆沙与乃师尼俱律陀劫波,共住于阿腊毗之阿伽罗婆奢提耶。

其时,尊者尼俱律陀劫波,从乞食归,食后而入室4,至夕夜,或至翌日早皆不出户门。

其时尊者婆耆沙生不快,贪欲污其心。

时婆耆沙生如是思念:“我心生不快,贪欲污我心。对我甚实悲痛。别人无从灭我心之不快而生愉悦,我须自灭我之不快,而令生愉悦。

时,尊者婆耆沙,自灭自己之不快,令生愉悦。其时唱此等偈曰:
思快不快者   舍诸着家念
不欲住何处   离欲之住处
无有欲之思   此则是比丘
地载空所覆   世间诸一切
悉是无常老   有智悟此住
人见闻触思   皆悉依执着
除此依欲念   无污无染者
是云为牟尼   凡常者易陷
六十之依着   不法之觉想
此等不行往   任何之部类
不语恶语者   此则是比丘
有天禀之资   长夜心寂静
无欺无欲念   贤达寂静道
牟尼依涅槃   以灭除烦恼
待般涅槃时
[三] 第三 轻蔑温和者

尔时,尊者婆耆沙与乃师尊者尼俱律陀劫波,共住于阿腊毗之阿伽罗婆奢提[庙]。

其时,尊者婆耆沙以夸自己之顿才,轻蔑其他温和比丘等。

时,尊者婆耆沙生如是思念:“以夸自己之顿才,轻蔑其他温和比丘等。对我真是甚悲痛。”

如是尊者婆耆沙,自己省悔,其时唱此偈曰:
舍慢瞿昙徒   无余离慢道
昏醉于慢道   悔之焉不久
覆覆于慢行   人人堕地狱
慢堕地狱者   长夜于悲痛
道之胜利者   正行者比丘
何时皆不悲   以受誉安乐
彼实法乐者   于世不固陋
精进离盖障   清拂无余慢
依智慧灭尽   烦恼寂静者
[四] 第四 阿难

尔时,尊者阿难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阿难,清晨着衣持钵,尊者婆耆沙为随侍入舍卫城乞食。

其时,尊者婆耆沙生不快,贪欲污其心。

时,尊者婆耆沙以偈白阿难曰:
我为贪欲烧   我乃心炎燃
瞿曼哀怜我   请说消火法五
[阿难:]
依于颠倒想   汝心之炎燃
以呼起贪欲   令止见净相
见诸行无常   苦恼非自己
消灭大贪火   勿为屡次烧
集心于一点   令其住静寂
依于不净想   令修自己心
有于身念住   以满厌恶情
习修于无相   消灭慢随眠
依其慢现观   得行于寂静
[五] 第五 善说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

树给孤独园……

于此,世尊呼诸比丘:“诸比丘!”

“唯然,世尊!”,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

世尊以此宣说:“诸比丘!四支具足之语,乃善说而非恶说。无罪垢,不令识者非难。四支者何?

诸比丘!于此语善说而非恶说。语法而非不法。语爱语而非非爱语。语真实而 非虚假。诸比丘!此四支具足之语,乃善说而非恶说。无罪垢,不令识者非难。”

世尊以此宣说,善逝以此宣说,又作如是言曰:
为善人所云   第一语于美
第二语如法   勿语不如法
第三语优美   勿以语粗犷
第四语真实   勿以语虚伪

时尊者婆耆沙,即从座起,一肩着衣,合掌礼拜世尊,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我涌思念!善逝!我涌思念!”

世尊曰:“婆耆沙!请调。”

时尊者婆耆沙白世尊,以适当之偈予奉赞:
人以语其语   勿令自己苦
亦无害他语   此为语善语
人语善故事   其语以快耳
不语他人恶   此则云善美
真实甘露语   此乃从古法
以请真义法   善人悉确立
佛陀所说语   达涅槃安稳
以至尽苦边   此实无上语
[六] 第六 舍利弗

尔时,尊者舍利弗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其时,尊者舍利弗以和蔼语、明了、无浊声,使明知意义之法语、教示、利益、鼓励诸比丘。彼等诸比丘,深切注意,虔诚,心意集中,倾耳闻法。

时尊者婆耆沙生如是思念:“此尊者舍利弗,以和蔼之语,明了、无浊声,使明知意义之法语,教示、利益、鼓励诸比丘。彼等诸比丘,深切注意,虔诚,心意集,倾耳闻法。我今向尊者舍利弗,应以适当之偈赞叹。”

时,尊者婆耆沙则从座起,一肩着衣,合掌礼尊者舍利弗,以此称尊者舍利弗:“吾友舍利弗!我涌思念!吾友舍利弗!我涌思念。”

“吾友婆耆沙!请说。”

时,尊者婆耆沙以适当之偈,向尊者舍利弗赞叹曰:
智慧深而贤   巧分道非道
大智舍利弗   说法诸比丘
略说又广说   如舍利鸟声
无浊妙辩涌   其声犹如蜜
快乐耳爽美   说而心跃欢
注意以倾耳   比丘等听闻
[七] 第七 自恣

尔时,世尊与五百比丘众共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讲堂。皆是阿罗汉。

其时,世尊是日布萨自恣之日,为比丘众所围绕,坐于露地。

时,世尊默然,还视比丘众,言诸比丘:

诸比丘!我今自恣。汝等对我身语,有否云何非难耶?”

如是言已。尊者舍利弗即从座起,一肩着衣,合掌礼世尊,以此白曰:“否也!世尊。我等于世尊之身上,不见有可非议者。世尊!世尊令未生之道生,令知未知之道,说未说之法。道之知者,是道之了者,道之巧者。今弟子等顺从道,而后能其有道者。世尊!我亦向世尊自恣。世尊!我之身语,有否云何可非难耶?”

“否也。舍利弗!我对汝之身语,亦无何可非难。舍利弗!汝是贤者、大智者、广智者、捷智者、锐智者,贯通智者。舍利弗!犹如转轮王之长子,以正转父王所转之车轮。舍利弗!如是汝正转我所转之无上法轮。”

“世尊!若于我身语,皆无可非难者,此五百比丘众之身语,尚有何可予非难
耶?”

“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之身语,我无可非难。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中,有六十比丘是三明者,六十比丘是六通者,六十比丘是俱解脱者,其他是慧解脱者。”

时,尊者婆耆沙即从座起,一肩着衣,合掌礼世尊,以此白世尊曰:

“世尊!我涌思念。善逝,我涌思念!”
十一
世尊曰:“婆耆沙,请说。”
十二
时,尊者婆耆沙,以适当之偈,向世尊赞叹曰:
今乃十五夜   为众之清净
五百比丘集   无污断结缚
无后有圣者   犹如转轮王
大臣等围绕   譬如限大海
惠偏此大地   如是战胜者
无上商队主   三明灭死魔
弟子等敬礼   此等世尊子
于此不曾弄   无用之辩者
拔去渴爱箭   敬礼日种佛
[八] 第八 千以上

尔时,世尊与千二百五十人比丘,俱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其时,世尊依导引涅槃23之法语,教示、利益、鼓励诸比丘。彼等诸比丘,深切注意,虔诚、心意集中、倾耳闻法。

时,尊者婆耆沙如是思念:“今世尊依导引涅槃之法语,教示、利益、鼓励诸比丘。彼等诸比丘,深切注意,虔诚、心意集中,倾耳闻法。我今以适当之偈,向世尊赞叹。”

时,尊者婆耆沙即从座起,一肩着衣,合掌礼敬世尊,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我涌思念,善逝!我涌思念。”

世尊曰:“婆耆沙,请说。”

时,尊者婆耆沙,以适当之偈,向世尊赞叹曰:
千以上比丘   以离尘垢法
何处均无怖   礼敬说涅槃
应供善逝尊   正觉者所说
无有垢秽法   彼等比丘闻
比丘众围绕   实正觉者光
世尊实龙象   第七之圣者
犹如大雨降   弟子等受润
为奉见我师   从日住出来
弟子之一人   我是婆耆沙
礼敬大雄足

“婆耆沙!此等偈乃汝以前所作耶?或汝立即忆起者耶?”

“世尊!此等偈非以前之作,乃我当今立即所现。”

“然则,婆耆沙!既非以前所作者,即更再多说。”

“唯然!世尊!”尊者婆耆沙奉答世尊,即说更多偈赞世尊:
胜恶魔邪路   行破诸障碍
结缚切断者   分别说清法
我等度瀑流   说示种种道
于所说不死   我等法见者
树立不运去   贯串光作者
过一切见处   以见于涅槃
自知并自证   其最上之法
我等说十处   于所善说法
知法之学者   无放逸余地
依此世尊法   常在不放逸
礼敬而修学
[九] 第九 憍陈如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时,尊者阿若憍陈如,其久始诣世尊处。诣而五体投地于世尊足,以口接吻世 尊之足,手磨而呼自名曰:“世尊!我是憍陈如;善逝!我是憍陈如。”

时,尊者婆耆沙如是思念:“此尊者阿若憍陈如,其久始诣世尊处,诣而五体投地于世尊之足,以口接吻世尊之足,手磨自呼名曰:“世尊!我是憍陈如;善逝!我是憍陈如。”今尊者阿若憍陈如,于世尊面前,我以适当之偈赞叹。”

时,尊者婆耆沙,即从座起,一肩着衣,合掌礼世尊,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我涌思念;善逝,我涌思念。”

世尊曰:“婆耆沙!请说。”

时,尊者婆耆沙对尊者阿若憍陈如,于世尊面前,以适当之偈赞曰:
上座憍陈如   随顺佛所证
虔诚出离者   屡屡快乐于
远离之乐住   行如师之教
弟子之所达   学于不放逸
一切以达此   有具大威力
到达于三明   巧于他心智
法嗣憍陈如   今头礼师足
[十] 第十 目犍连

尔时,世尊与五百比丘众,俱住王舍城伊师耆利山侧黑曜岩,皆是阿罗汉。时,尊者大目犍连,以验彼等之心,解脱而无亿波提29。

时,尊者婆耆沙作如是思念:“今世尊与五百比丘众,俱住王舍城伊师耆利山侧黑曜岩,皆是阿罗汉。尊者大目犍连,以验彼等之心,悉解脱而无亿波提。今尊者大目犍连于世尊之面前,我以适当之偈赞叹。”

时,尊者婆耆沙,即从座起,一肩着衣,合掌礼世尊,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我涌思念;善逝!我涌思念。”

世尊曰:“婆耆沙!请说。”

时,尊者婆耆沙对尊者大目犍连,于世尊面前,以适当之偈赞曰:
达苦恼彼岸   坐山侧圣者
胜死达三明   弟子等礼敬
大神力目连   验他诸人心
彼等心解脱   知无有余依
达苦恼彼岸   具足一切支
成满种种相   彼礼敬瞿昙
[十一] 第十一 伽伽罗池

尔时,世尊住瞻波伽伽罗之莲池岸边。有五百比丘众,七百优婆塞,七百优婆夷,数千之诸天俱,世尊依其光颜,依其名声,光辉胜越彼等。

时,尊者婆耆沙作如是思念:“今世尊住瞻波伽伽罗之莲池岸边。有五百比丘众,七百优婆塞,七百优婆夷,数千之诸天俱。世尊依其光颜,依其名声,光辉胜越彼等。今于世尊面前,我以适当之偈赞叹。”

时,尊者婆耆沙即从座起,一肩着衣,合掌礼世尊,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我涌思念;善逝!我涌思念。”

世尊曰:“婆耆沙!请说。”

时,尊者婆耆沙于世尊面前,以适当之偈赞曰:
如无云空月   无云太阳耀
鸯耆罗牟尼   荣光耀世界
[十二] 第十二 婆耆沙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其时,尊者婆耆沙,得阿罗汉果不久,耽味于解脱乐,其时,唱此偈曰:
我昔耽作诗   村庄市里游
时见正觉者   我于生正信
佛陀为我说   蕴处界等法
我闻如是法   无家而出家
实于圣者见   入其道之道
比丘比丘尼   利益成正觉
我来于佛前   实是善来者
到达于三明   遂行如佛教
我得清天眼   以知于宿命
得三明神通   巧知于他心
此嗢陀南:
出离与不快   轻蔑温和者
阿难与善说   舍利弗自恣
千人之以上   憍陈如目连
及伽伽罗池   依于婆耆沙
总数为十二
注:
1 杂阿含经卷四五、一八(大正藏二.三三一b)
2 师今不在故我不能止。
3 杂阿含经卷四五、一六(大正藏二.三三0c)
4 如斯之人,到达viharagaruko屋室。
5 直至翌晨托钵时,犹在室中。
6 vanatha=kilesamahavana(烦恼大林)
7 底本之anato读作arati=tapharati rahito
8 mutatta=visnnanattabhava
9 依upadhi=khandha-kilesa-abhisankhara诸蕴、烦恼行之诸依。
10 底本之satthitarita读作satthi nissita。注释为执着于六境之凡常不如法觉。其六境之一一各有十觉。
11 paticca在注释中则解释为nibbanam paticca。
12 杂阿含经卷四五、一九(大正藏二.三三一c)。
13 vijjayantakaro=vijjaya kilesa-antakaro
14 samitavi=ragadnam samitataya samitavi
15 杂阿含经卷四五、一七(大正藏,二.三三一c)
16 原文parato passa如依字义为见他,在注释则作见无常解。
17 sati kayagata身念住,乃观身不净。
18 现观于慢。乃现观于慢之舍离。(注释)
19 杂阿含经卷四五、二一(大正藏二.三三二a)
20 杂阿含经卷四五、一三(大正藏二.三二九b)
21 杂阿含经卷四五、一五(大正藏二.三三0a)
22 杂阿含经卷四五、二二(大正藏二.三三二b)
23 原文nibbanapatisamyutta乃与涅槃相关之义。
24 在底本虽作asitam,在注释中则读作anissitam。汉译亦作清白之法,今译作无所著之清白法。
25 依注示,见处者,乃指识处之四识住,七识住,亦指我人之轮回。
26 在注中,解释其五之第一法,说示五群之首,五群之法,其意义则不甚明了。在英译中,则读作dassa-t   thanam。
27 杂阿含经卷四五、一二(大正藏二.三二九b)
28 杂阿含经卷四五、一四(大正藏二.三二九c)
29 亿波提(upadhi)指成为再有者。依着。
30 杂阿含经卷四五、一一(大正藏二.三二九a)
31 杂阿含经卷四五、二O(大正藏二.三三一c)
32 原文niyamagataddasa=niyamagata c'eva niyamadasa ti ca(决定得入、决定得见)。

第九 森林相应
第一 苇品
[一] 第一 远离

如是我闻。尔时,有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其时,彼比丘,去往日住,至住家,起恶不善之思。

时,住彼森林之天神,怜悯彼比丘,欲警觉此比丘,令思有益,而接近此比丘。

近而以偈语此比丘曰:
入森求远离   汝心走外界
对人与灭欲   离贪欲心安
除不快正念   我等赞善人
地狱尘难除   勿运渴爱尘
如鸟浴沙泥   挺身羽尘落
如是之比丘   于正念正勤
拂落沾身尘

时,彼比丘受天神所警策而起惊惺。
[二] 第二 看护

尔时,有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其时,彼比丘去往日住而睡眠。

时,住于林中之一天神,怜悯比丘,欲警觉彼比丘,令思有益,以诣比丘之处。

诣已以偈语彼此丘曰:
比丘当醒起   何故而睡卧
睡眼有何益   有病毒箭射
烦恼人何眠   依信而出家
身为无家者   始增养其信
勿陷睡眠域

[比丘:]
乐欲无常灭   痴汉迷醉此
以解脱结缚   出家无所著
眠之何故责   解脱灭贪欲
以超过无明   其智已清净
如是之出家   何故受见责
依明破无明   以灭尽诸漏
无忧亦无闷   如是之出定
何故受见责   精进而不挠
冀望于涅槃   常勇猛精进
如是之出家   何故受见责
[三] 迦叶(猎夫)

尔时,尊者迦叶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其时,尊者迦叶去往日住,教诫一猎夫。

时住彼林中有一天神,怜悯尊者迦叶,欲警觉尊者迦叶,令思有益,来至尊者迦叶处。

到已,而以偈语尊者迦叶曰:
往山崄猎师   无智无心者
非为教诫时   我见如痴汉
彼闻亦不悟   连见亦不见
虽然与语法   愚者不悟义
迦叶犹如与   十指之光明
彼不见物形   因无眼可见

时,尊迦叶,依其天神之警觉而惊起。
[四] 第四 多数(游)方者

尔时,众多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时彼等诸比丘,渡过雨期三月,之后而外出游方。

时,住彼林中有一天神,不见彼等诸比丘,而心生悲,其时以唱此偈曰:
多见空居座   我今心不乐
多闻美说者   瞿昙弟子等
已从何处去

如是言已,其他之天神,以偈语其天神曰:
或者磨揭陀   或者拘萨罗
或者往跋耆   如无系蹄鹿
比丘等无家   而能自在住
[五] 第五 阿难

尔时,尊者阿难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其时,尊者阿难多说在家12诸事而住。

时住彼林中一天神,怜悯尊者阿难,欲警觉尊者阿难,令思有益。来至阿难之处说偈曰:
入树下居住   潜心于涅槃
瞿昙禅思之   勿为于放逸
以行于杂谈   与汝有何用

时,尊者阿难受天神之警觉而惊起。
[六] 第六 阿那律

尔时,尊者阿那律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时,尊者阿那律俗家之妻,为三十三天天神之阇利仁,来诣尊者阿那律处。

诣已以偈语阿那律曰:
请卿来此住   具一切爱欲
以发起志愿   生于忉利天
而尝天妃拥   围绕耀光辉

[阿那律]
滞著有身见   天女等之祸
天女之所得   人人亦成祸

[阇利仁]
为世所称赞   忉利天住家
不见欢喜园   非知快乐事

[阿那律]
愚者汝不知   佛之所宣说
一切行无常   皆为生灭性
生者而又灭   此等之寂静
始是真快乐   阇利仁天界
我无受住家   越过此轮回
从今无他生
[七] 第七 那伽达多

尔时,尊者那伽达多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其时,尊者那伽达多于清晨,趁早入村,过午后则迟归林中。

时,住彼林中一天神,怜悯尊者那伽达多,欲警觉尊者那伽达多,令思有益,来到尊者那伽达多处。

到已,以偈语尊者那伽达多曰.
那伽达多友   汝过早入村
日迟始归林   与在家人交
同以为苦乐   我那伽达多
惟恐过大胆   与在家人交
力强之死王   将落恶魔领

时,尊者那伽达多,依天神之警觉而惊起。 [八] 第八 家妇

尔时,一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其时,有一比丘多住于在家。

时,彼林住一天神,怜悯其比丘、欲警觉其比丘,令思有益,到其家中化作家妇,到其比丘处。

到已,以偈告彼比丘曰:
河之岸或者   市门之闲场
集会堂等地   街头或市集
私议汝与妾   原来为何故

[比丘:]
世多不快语   苦行者堪忍
不因此焦心   不因此痛苦
如风怖林鹿  其声亦惊人
若谓轻其心   修行不成就
[九] 第九 跋耆子(毗舍离)

尔时,有跋耆子比丘,住毗舍离之茂林。

时,毗舍离整夜行祭事。

时,其比丘闻毗舍离器乐、声乐之骚音而叹息21,其时以唱偈曰:
如弃林木材   我等独住森
实则如是夜   谁比我等幸

时,彼林住一天神,怜悯此比丘,欲警觉此比丘,令思有益,来到此比丘之处。

到已,以偈语此比丘曰:
若弃林木材   汝虽独住森
众多人羡汝   犹如堕狱者
羡慕生天者

时,此比丘受其天神之警觉而起惊。
[十] 第十 诵经(法)

尔时,有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其时,此比丘,以往甚勤诵经,今则不勤,默然而坐。

时,住彼林中天神,不得复闻此比丘之法,来到比丘之处。

到已,而以偈语此比丘曰:
比丘汝何故   今交诸比丘
不诵法句耶   人闻得欢喜
现在得称赞

[比丘:]
依离欲至果   前望于法句
今依离至果   见闻思何物
依智慧舍弃   善人是为教
[一一] 第十一 不正思惟(思惟)

尔时,有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时,彼比丘去往日住,起恶不善觉,即欲觉、嗔觉、害觉。

时,住其林中一天神,怜悯此比丘,欲警觉此比丘,令思有益,来到此比丘之处。

到已,以偈语比丘曰:
汝依不正思   醉不善觉想
舍不正思惟   以为正思惟
对于师法僧   勿从戒退转
汝斯达欢喜   无疑得喜乐
从此欢喜多   应尽诸苦恼

时,此比丘依天神之警觉而起惊。
[一二] 第十二 中午(鸣动)

尔时,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时,住其林一天神,来到比丘之处。

到已,走近此比丘,以言偈曰:
在日之炎盛   鸟停枝不动
大林声鸣放   恐怖以袭我

[比丘:]
在日之炎盛   鸟停枝不动
大林声鸣放   我满其快乐
[一三] 第十三 不制御根(多比丘)

尔时,众多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掉举、心乱、轻骚、絮叨而多无聊语、妄念不正知、心不静、散乱、诸根不制御。

时,住其林之天神,怜悯此比丘等,欲警觉彼等诸比丘,令思有益,来到此比丘等处。

到已,而以偈语彼等诸比丘曰:
往昔瞿昙之   弟子比丘等
安乐而其住   心无求乞食
心无求而住   知世之无常
彼等苦恼尽   如今比丘等
以恶向自己   如村长于村
心为他富夺   餐食而寝卧
于僧不合掌   此有人礼我
然而被遗弃   无主之人众
犹如诸死尸   我对放逸者
其众人以语   于不住放逸
人人我归依

时,彼等诸比丘依天神之警觉而起惊。
[一四] 第十四 红莲(白莲)

尔时,一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时,此比丘食后收钵,入于莲池,以嗅红莲之香。

时,住彼林一天神,怜悯此比丘,欲警觉此比丘,令思有益。来到比丘处。

到已,以偈语其比丘曰:

[比丘:]
不取又不折   离而嗅莲香
如何汝云我   是花香盗人
以掘其根头   或餐其莲茎
如是行暴人   何故汝不云

[天神:]
如下婢污衣   不净粗暴人
我不言此语   云汝则 应
无有罪污秽   常求清净人
恶如毛毫端   见犹天云大

[比丘:]
夜叉我知汝   又以哀怜我
以如是见时   夜叉又语我

[天神:]
我非靠汝生   亦非指为恶
比丘汝自己   不得为不知
如何去善趣

时,此比丘依天神之警觉,而起惊。
此嗢陀南
远离与看护   迦叶与多数
阿难阿那律   及那伽达多
家妇跋耆子   毗舍离诵经
不正思午日   及不制御根
红莲等十四
注:
1 杂阿含经卷五O.九(大正藏二.三六八a)
2 底本之sarayamase读作sarayamamase。我等记忆在心。在注中读作sadayamase。
3 原文patalarajo在注中作appatitthatthena patala-sankhato kilesa rajo(依无支持义,称作地狱之烦恼垢。)
4 原文duruttamo在锡兰本作duttaro其意义则不甚明了。
5 杂阿含经卷五O、八(大正藏二.三六七c)
6 此比丘虽是漏尽者,自远地乞食归疲倦而入眠。
7 此偈以下,究为天神偈或比丘偈,不得而知。在注释亦谓不明其所以,其第四句,出有两种解释。
8 杂阿含经卷五O、一五(大正藏二.三六九b)
9 为唤起猎师之注意,乃举十指以神通放光明。
10 杂阿含经卷五O、七(大正藏二.三六七c)
11 杂阿含经卷五O、一七(大正藏二.三六九c)
12 依注所示:此乃释尊灭后,阿难告别大迦叶,怀持世尊之衣钵,来至拘萨罗国入林中,将欲思惟悟证。且于出而乞时,人人见得阿难,皆闻世尊之入灭,而以之询问并信感悲泣。阿难则忙于开示法要予安慰。天神则诫勉勿太关切在家俗事。长老偈,一一九偈之注,以此偈作跋耆子(Vajjiputta)之偈。
13 杂阿含经卷五O、一二(大正藏二.三六八c)
14 杂阿含经卷五O、一八(大正藏二.三六九c)
15 底本之akale pavissa读作akale pavissasi
16 将suppagabbham作如斯之译。
17 杂阿含经卷五O、二0(大正藏二.三七0b)
18 一比丘乞食进入街市。有一家庭妇女见其相好端严而邀请入中,供食餐毕聆听法语益增信仰而发心   布施。比丘依之精进而得阿罗汉果。为感念此家庭之恩义,而只此家行托钵。天神不知其所证悟,而歌颂警觉之偈。
19 vatamiga为风所吹动之树叶,鹿闻其音而生怖。
20 杂阿含经卷五O、一六(大正藏二.三六九c)
21 听得世间之骚动音声,慨叹生起于浮世之心。
22 杂阿含经卷五O、一三(大正藏二.三六八c)
23 此比丘以前常时诵经,于五蕴起观而得应果。既然已得,自认即不再须诵经,从而耽乐于得果之乐。
24 杂阿含经卷五O、一0(大正藏二.三六八b)
25 杂阿含经卷五O、一一(大正藏二.三六八b)
26 杂阿含经卷五O、一九(大正藏二.三七0a)
27 杂阿含经卷五O、一四(大正藏二.三六九a)
28 在注中作akippa-kammanto者,乃aparisuddha-kammato不净业之意;如为akahina-kammanto者,kakkhala-kammamt。则作荒弛行业之意解。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善生优陀夷大经

善生优陀夷大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二〇七,箭毛经(大正藏一、七八三页。)
本经乃普行者善生优陀夷,对六师外道,不受其弟子之尊敬,其弟子叛离而尊敬、信顺世尊,对其理由,举少食、衣食住之少欲知足、远离之五种,世尊谓非此五种,以示其次之五项,即:最上戒蕴之成就,自证自知,最上慧蕴之成就,沉于苦者,即说苦、集、灭、道之圣谛,及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四禅、知身是色所成、四大所成、父母所成而无常变坏。说他身化作,神通智、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天眼智、漏尽智之行道。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尔时,有众多知名之普行者,住于孔雀林普行者园。--即:阿努迦罗,瓦罗达罗,善生优陀夷,以及其他知名之普行者等。
时,世尊清晨,着衣,持钵、衣,入王舍城行乞。
尔时、世尊自言:
今将往王舍城行乞,为时尚早。我何不去往孔雀林普行者园普行者善生优陀夷处。
于是,世尊往趣孔雀林普行者园。
尔时,善生优陀夷普行者与普行者大众俱坐,发唤声、高声、大声作种种徒劳无益议论。即:
王论、贼论、大臣论、兵论、畏怖论、战斗论、食论、饮论、衣论、床论、华鬘论、香论、亲族论、乘论、村论、街论、市论、国土论、妇人论、英雄论、传闻论、井边谈天论、祖先论、异相论、世间论、海洋论,如是等有无之论。
尔时,善生优陀夷,遥见世尊前来,警诫自己之大众曰:
诸贤!请肃静!诸贤!慎勿作声,彼沙门瞿昙来矣。实则彼尊者喜静默,称赞静默者。彼若知我等为静默之会众,或许将欲接见。
于是彼等普行者保持静默。
时,世尊来至彼普行者善生优陀夷处。尔时,普行者善生优陀夷白世尊言:
世尊!请进。世尊!善来。世尊!世尊终于来此处。世尊且坐如何?请就此特设之座。
世尊即坐于所设之座。普行者善生优陀夷亦取一卑座,坐于一面。时世尊问普行者善生优陀夷曰:
优陀夷!今为何于此集坐耶?又彼等对话为何被中断耶?
世尊!我等今集坐所语之话,暂且搁置。世尊!此语后日世尊不难得闻。
世尊!日过种种外道沙门、婆罗门等,集会议论时,发生如是之对话:鸯伽人,摩揭陀人实为有幸。鸯伽人、摩揭陀人诚然有幸。有僧伽、有伽那(会众),为众人师,知名于世,有名声,当一派之祖为众多人所尊敬而此等沙门、婆罗门,为夏期安居来至王舍城。
即彼不兰迦叶,亦有僧伽,有伽那,为众人师,知名于世,有名声、当一派之师而为众多人所尊敬,彼亦为夏期安居而来至王舍城。
末迦利瞿舍利,亦有僧伽,有伽那,为众人师,知名于世,有名声、当一派之师而为众多人所尊敬,彼亦为夏期安居而来至王舍城。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亦有僧伽,有伽那,为众人师,知名于世,有名声、当一派之师而为众多人所尊敬,彼亦为夏期安居而来至王舍城。
婆浮陀迦旃那,亦有僧伽,有伽那,为众人师,知名于世,有名声、当一派之师而为众多人所尊敬,彼亦为夏期安居而来至王舍城。
散若夷罗梨弗,亦有僧伽,有伽那,为众人师,知名于世,有名声、当一派之师而为众多人所尊敬,彼亦为夏期安居而来至王舍城。
尼干子亦有僧伽、有伽那、为众人师,知名于世,有名声,为一派之祖而为众人尊敬,彼亦为夏季安居来至王舍城。
彼沙门瞿昙亦有僧伽、有伽那、为众人师,知名于世,有名声,为一派之祖而为众人所尊敬,彼亦为夏安居来至王含城。于此等有僧伽、有伽那,为求之师,知名于世,有名声而为一派之祖而为众人所尊敬。
世尊、沙门、婆罗门中,有谁受诸弟子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耶?
又诸弟子对谁恭敬、尊重而示亲近耶?
尔时有人作如是言曰:
彼不兰迦叶有僧伽、有伽那、为众人师,知名于世,有名声,为一派之祖而为众人所尊敬。然彼不为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诸弟子对彼不恭敬、尊重、亲近。
过去不兰迦叶曾向数百会众说法,其时,彼一弟子大声言曰:
诸贤!勿将此意问不兰迦叶,彼对此不知,我则知之。应将此义问我,我为诸贤解答之。
不兰迦叶曾挥泪言曰:诸贤!请肃静,诸贤请勿作声。勿问此等诸尊,将其问我,我为之解答其义。
虽作是言亦不济事。不兰迦叶之众多弟子反驳后而离去,彼谓:
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何以不知此法、律耶?汝作邪行,我作正行。我言为相应,汝言为不相应。汝将应言于前者而言于后,应言于后者而言于前。汝之主张被覆没,汝之说被反驳,汝堕于负处,为脱汝之说,宜往游方。或许汝可能自解。
如是,不兰迦叶不被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诸弟子对不兰迦叶亦不予恭敬、尊重亲近。
又不兰迦叶以对法骂詈而被骂詈。
又或有人作如是言曰:
彼末迦利瞿舍利有僧伽、有伽那、为众人师,知名于世,有名声,为一派之祖而为众人所尊敬。然彼不为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诸弟子对彼不恭敬、尊重、亲近。
过去末迦利瞿舍利曾向数百会众说法,其时,彼一弟子大声言曰:
诸贤!勿将此意问末迦利瞿舍利,彼对此不知,我则知之。应将此义问我,我为诸贤解答之。
末迦利瞿舍利曾挥泪言曰:诸贤!请肃静,诸贤请勿作声。勿问此等诸尊,将其问我,我为之解答其义。
虽作是言亦不济事。末迦利瞿舍利之众多弟子反驳后而离去,彼谓:
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何以不知此法、律耶?汝作邪行,我作正行。我言为相应,汝言为不相应。汝将应言于前者而言于后,应言于后者而言于前。汝之主张被覆没,汝之说被反驳,汝堕于负处,为脱汝之说,宜往游方。或许汝可能自解。
如是, 末迦利瞿舍利不被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诸弟子对不兰迦叶亦不予恭敬、尊重亲近。
又末迦利瞿舍利以对法骂詈而被骂詈。
又或有人作如是言曰:
彼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有僧伽、有伽那、为众人师,知名于世,有名声,为一派之祖而为众人所尊敬。然彼不为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诸弟子对彼不恭敬、尊重、亲近。
过去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曾向数百会众说法,其时,彼一弟子大声言曰:
诸贤!勿将此意问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彼对此不知,我则知之。应将此义问我,我为诸贤解答之。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曾挥泪言曰:
诸贤!请肃静,诸贤请勿作声。勿问此等诸尊,将其问我,我为之解答其义。
虽作是言亦不济事。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之众多弟子反驳后而离去,彼谓:
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何以不知此法、律耶?汝作邪行,我作正行。我言为相应,汝言为不相应。汝将应言于前者而言于后,应言于后者而言于前。汝之主张被覆没,汝之说被反驳,汝堕于负处,为脱汝之说,宜往游方。或许汝可能自解。
如是,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不被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诸弟子对不兰迦叶亦不予恭敬、尊重亲近。
又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以对法骂詈而被骂詈。
又或有人作如是言曰:
彼婆浮陀迦旃那有僧伽、有伽那、为众人师,知名于世,有名声,为一派之祖而为众人所尊敬。然彼不为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诸弟子对彼不恭敬、尊重、亲近。
过去婆浮陀迦旃那曾向数百会众说法,其时,彼一弟子大声言曰:
诸贤!勿将此意问婆浮陀迦旃那,彼对此不知,我则知之。应将此义问我,我为诸贤解答之。
婆浮陀迦旃那曾挥泪言曰:
诸贤!请肃静,诸贤请勿作声。勿问此等诸尊,将其问我,我为之解答其义。
虽作是言亦不济事。婆浮陀迦旃那之众多弟子反驳后而离去,彼谓:
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何以不知此法、律耶?汝作邪行,我作正行。我言为相应,汝言为不相应。汝将应言于前者而言于后,应言于后者而言于前。汝之主张被覆没,汝之说被反驳,汝堕于负处,为脱汝之说,宜往游方。或许汝可能自解。
如是, 婆浮陀迦旃那不被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诸弟子对不兰迦叶亦不予恭敬、尊重亲近。
又婆浮陀迦旃那以对法骂詈而被骂詈。
又或有人作如是言曰:
彼散若夷罗梨弗有僧伽、有伽那、为众人师,知名于世,有名声,为一派之祖而为众人所尊敬。然彼不为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诸弟子对彼不恭敬、尊重、亲近。
过去散若夷罗梨弗曾向数百会众说法,其时,彼一弟子大声言曰:
诸贤!勿将此意问散若夷罗梨弗,彼对此不知,我则知之。应将此义问我,我为诸贤解答之。
不兰迦叶曾挥泪言曰:
诸贤!请肃静,诸贤请勿作声。勿问此等诸尊,将其问我,我为之解答其义。
虽作是言亦不济事。散若夷罗梨弗之众多弟子反驳后而离去,彼谓:
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何以不知此法、律耶?汝作邪行,我作正行。我言为相应,汝言为不相应。汝将应言于前者而言于后,应言于后者而言于前。汝之主张被覆没,汝之说被反驳,汝堕于负处,为脱汝之说,宜往游方。或许汝可能自解。
如是, 散若夷罗梨弗不被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诸弟子对不兰迦叶亦不予恭敬、尊重亲近。
又散若夷罗梨弗以对法骂詈而被骂詈。
又或有人作如是言曰:
彼尼干子等有僧伽、有伽那、为众人师,知名于世,有名声,为一派之祖而为众人所尊敬。然彼不为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诸弟子对彼不恭敬、尊重、亲近。
过去尼干子曾向数百会众说法,其时,彼一弟子大声言曰:
诸贤!勿将此意问尼干子,彼对此不知,我则知之。应将此义问我,我为诸贤解答之。
尼干子曾挥泪言曰:
诸贤!请肃静,诸贤请勿作声。勿问此等诸尊,将其问我,我为之解答其义。
虽作是言亦不济事。尼干子之众多弟子反驳后而离去,彼谓:
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何以不知此法、律耶?汝作邪行,我作正行。我言为相应,汝言为不相应。汝将应言于前者而言于后,应言于后者而言于前。汝之主张被覆没,汝之说被反驳,汝堕于负处,为脱汝之说,宜往游方。或许汝可能自解。
如是, 尼干子不被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诸弟子对尼干子亦不予恭敬、尊重亲近。
又尼干子以对法骂詈而被骂詈。
又复有人作如是言曰:
彼沙门瞿昙有僧伽、有伽那、为众人师、知名于世、有名声,为一派之祖,为众人所尊敬。而彼受诸弟子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诸弟子对沙门瞿昙亦恭敬、尊重而予亲近。
沙门瞿昙曾为数百会众说法。尔时沙门瞿昙之一弟子咳嗽,有同梵行者以膝触彼言曰:
尊者!请肃静!尊者!请勿作声。我等之师,世尊今正说法。
沙门瞿昙向数百会众说法时,沙门瞿昙弟子无喷嚏声、无拂咳嗽音、听众对彼渴仰热望。谓:
世尊若为我等说法,我等谨愿倾听,譬如有人,于四衢街道由蜂房榨取甘甜之蜂蜜,众多群众对彼渴望热求,沙门瞿昙对数百诸弟子说法时,彼之弟子中无喷嚏者、无拂咳嗽者、听众对彼渴仰热望,谓:世尊如为我等说法,我等谨愿倾听。
又沙门瞿昙弟子与同梵行者,有共励修学者,后虽废学还俗,然彼等仍赞叹师,赞叹法,赞叹僧伽,常自责而不非难于彼。谓:
我等为不祥者、少福者。我等虽对如是善说之法与律,出家而未能一生修得圆满清净梵行。彼等或为守园人,或为优婆塞,受持五戒。
如是沙门瞿昙为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诸弟子对沙门瞿昙恭敬、尊重而予亲近。
优陀夷!汝见我有何法?依此诸弟子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亲近耶?。
世尊!我见世尊有五法,依此诸弟子,对世尊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亲近。五法为何?
世尊!实则世尊是少食,又称赞少食。世尊!我见世尊于此为第一法,依此之诸弟子对世尊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亲近。
复次,世尊!世尊无论得任何衣皆为满足:又对得任何衣皆满足者,予以称赞。世尊!我对世尊视此为第二法,依此之诸弟子对世尊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亲近。
复次,世尊!世尊无论得任何食皆为满足,又对得任何食皆满足者,予以称赞。世尊!我对世尊视此为第三法,依此之诸弟子对世尊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亲近。
复次,世尊!世尊得任何床座皆为满足,又对得任何床座皆满足者,予以称赞。世尊!我对世尊视此为第四法,依此之诸弟子对世尊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亲近。
复次,世尊!世尊为远离,亦称赞远离。世尊!我对世尊视此为第五法,依此之诸弟子对世尊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亲近。
世尊!我视世尊有此等五法,依此诸弟子对世尊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尊重而予亲近奉侍。
优陀夷!沙门瞿昙少食,亦称赞少食,若依如是,诸弟子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复恭敬、尊重而予亲近奉侍。
优陀夷!我之弟子,有食一钵,有食半钵,亦有食一木瓜树果,亦有食半木瓜树果者,然而,优陀夷!我有时食满此钵,或食其以上。优陀夷!沙门瞿昙为少食,又称赞少食,若依如是诸弟子,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亲近奉侍,优陀夷!以一钵为食,以半钵为食,以一木瓜树果为食,以半木瓜树果为食之彼等我诸弟子,依此法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复恭敬、而亲近奉侍者,无有是处。
优陀夷!沙门瞿昙无论得如何之衣皆为满足,又对得如何之衣皆满足者,予以称赞。若以依如是之诸弟子,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亲近奉侍。
优陀夷!我之弟子着粪扫衣,着粗衣,彼等由冢间、尘堆、店前,搜集弊物、布片,作僧伽梨衣穿着。然而,优陀夷!我时而着以韧粗之线所织之居士次。优陀夷!沙门瞿昙得任何之衣皆为满足,又对得任何之衣皆满足者,予以称赞。若依如是之诸弟子,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亲近之,优陀夷!着粪扫衣、粗衣,由冢间、尘堆、店前搜集之弊物、布片,作僧伽梨衣穿着,彼等我诸弟子,依此之法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亲近者,无有是处。
优陀夷!沙门瞿昙无论得任何之食皆为满足,又对无论得任何之食皆满足者,予以称赞,若依如是之诸弟子,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亲近奉侍。
优陀夷!我之弟子乞食,次第乞食,满足于残食,彼等入家请以床座亦不接受。然而,优陀夷!我有时受请,除去米饭中黑粒,食诸种种汁。诸种种之助味,优陀夷!沙门瞿昙无论得任何之食皆为满足。又对无论得任何之食皆满足者,予以称赞。若以依如是诸弟子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亲近,优陀夷!乞食,次第乞食,满足于残食,入家虽请以床座而不接受,彼等我诸弟子,依此法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亲近之者,无有是处。
优陀夷!沙门瞿昙无论得任何之床座皆为满足,又对无论得任何之床座皆满足者,予以称赞,若依如是之诸弟子,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亲近奉侍。
优陀夷!我令弟子坐于树下,坐于露天,彼等历时八月不入屋檐下。然而,优陀夷!我有时住于周围涂壁,防风,锁闩,闭窗之高阁。优陀夷!沙门瞿昙无论得任何之床座皆为满足,又对无论得任何之床座皆满足者,予以称赞。若以依如是诸弟子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亲近,优陀夷!坐于树下,坐于露天,历时八月不入屋檐下之彼等我诸弟子,依此法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亲近者,无有是处。
优陀夷!沙门瞿昙为远离,又称赞远离,若依如是之诸弟子,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亲近奉侍。
优陀夷!我之弟子住森林、于僻陬处坐卧,入住森、林、丛、僻陬之坐卧处。彼等为诵波罗提木叉,半月入僧伽中。然而,优陀夷!我有时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外道、外道诸弟子群居。优陀夷优陀夷!沙门瞿昙为远离,又称赞远离。若以依如是诸弟子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亲近,优陀夷!住森林,于僻陬坐卧、入住森、林、丛、僻陬之坐卧处。为诵波罗提木叉,半月入僧伽中之彼等我诸弟子,依此法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亲近之者,无有是处。
如是优陀夷!诸弟子依此等五法、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亲近之者,无有是处。
优陀夷!于此别有五法、诸弟子依此之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亲近奉侍。
五法为何?
优陀夷!我诸弟子欲修习增上成思惟:沙门瞿昙使持戒者,成就最上戒蕴。
优陀夷!我诸弟子修习增上戒而思惟:沙门瞿昙使持戒者,成就最上戒蕴。我诸弟子欲修习增上戒思惟沙门瞿昙使持戒者,成就戒蕴。
优陀夷!此为第一法,依此诸弟子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亲近。
复次,优陀夷!我诸弟子欲修习胜知见思惟:沙门瞿昙言自知为我知,沙门瞿昙言自见为我见,沙门瞿昙说证知而说法,非不证知。沙门瞿昙说有因之法,非是无因,说有神变之法,非无神变。
我诸弟子修习胜知见而思惟:沙门瞿昙言自知为我知,沙门瞿昙言自见为我见,沙门瞿昙说证知而说法,非不证知。沙门瞿昙说有因之法,非是无因,说有神变之法,非无神变。
优陀夷!此为第二法,依此诸弟子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复恭敬、尊重而亲近奉侍。
复次,优陀夷!我诸弟子欲修习增上慧而思惟:沙门瞿昙使具慧者,成就最上慧蕴。实则彼不见未来之论道,又对已生之他论难,不能以正法论破者,无有是处也。
优陀夷!汝如何作思耶?我诸弟子如是知,如是见,其为中断他人之话语耶?
世尊!不然!
优陀夷!我非望于教诫诸弟子,正望诸弟子教诫于我。
优陀夷!我诸弟子修习增上慧而思惟: 沙门瞿昙使具慧者,成就最上慧蕴。实则彼不见未来之论道,又对已生之他论难,不能以正法论破者,无有是处。
优陀夷!此为第三法,依此诸弟子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亲近奉侍。
复次,优陀夷!我诸弟子沉于苦,为苦所征服者来问我苦圣谛,我应问而为彼等解答苦圣谛,解答彼等之问而令得满足。彼等问我苦集、苦灭、苦灭道圣谛,我应问而为彼等解答苦灭道圣谛。解答彼等之问而使满足。
优陀夷!我诸弟子沉于苦,为苦所征服者,来问我苦圣谛,我应问而为彼等解答苦圣谛,解答彼等之问而令得满足。彼等问我苦集、苦灭、苦灭道圣谛,我应问而为彼等解答苦灭道圣谛。解答彼等之问而使满足。
优陀夷!此为第四法。依此诸弟子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亲近奉侍。
复次,优陀夷!依我而对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修习四念处。
优陀夷!于此,比丘于身住于身观,诚心具念正知、调伏世间之贪忧。
于受住于受观,诚心具念正知、调伏世间之贪忧。
于心住于心观,诚心具念正知、调伏世间之贪忧。
于法住于法观,诚心具念正知,调伏世间之贪忧。
于此我众多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复次,优陀夷!依我而为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修习四正勤。
优陀夷!于此比丘为使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不生,发起、勤精进之念。策励其心精勤。
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发起、努力、勤精进之念。策励其心精勤。
为对未来之善法令生,而发起、勤精进之念。策励其心精勤。
为住立已于生之善法,不使迷乱,愈益增大、扩大、修习成满,发起努力勤精进之念,策励其心精勤。
于此,我众多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复次,优陀夷!依我而为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修习四神足。
优陀夷!于此,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
精进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
心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
于此,我众多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复次,优陀夷!依此我而为诸弟子论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修习五根。
优陀夷!于此,比丘入寂静修习至等觉之信根;
入寂静修习至等觉之精进根;
入寂静修习至等觉之念根;
入寂静修习至等觉之定根;
入寂静修习至等觉之慧根。
于此,我众多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复次,优陀夷!依我而为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修习五力。
优陀夷!于此比丘入寂静、修习至等觉之信力;
入寂静、修习至等觉之精进力;
入寂静、修习至等觉之念力;
入寂静、修习至等觉之定力;
入寂静、修习至等觉之慧力。
于此,我众多诸弟了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复次,优陀夷!依我而为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修习七觉支。
优陀夷!于此,比丘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回向弃舍等,而修习念觉支;
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回向弃舍等,而修习择法觉支;
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回向弃舍等,而修习精进觉支;
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回向弃舍等,而修习喜觉支;
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回向弃舍等,而修习轻安觉支;
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回向弃舍等,而修习定觉支;
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回向弃舍等而修习舍觉支。
于此,我众多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复次、优陀夷! 依我而为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修习八圣道。
优陀夷!于此,比丘修习正见、修习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于是,我众多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复次,优陀夷! 依我而为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修习八解脱。
以有色而见诸色,此是第一解脱。
内无色想,外见诸色,此是第二解脱。
是清净与胜解,此为第三解脱。
完全超越于色想故、灭有对想故,不作意种种想故,以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此是第四解脱。
完全超越于空无边处,以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此是第五解脱。
完全超越于识无边处,以为无任何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此是第六解脱。
完全超越于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此是第七解脱。
完全超越于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此是第八解脱。
于此,我众多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复次,优陀夷! 依我而为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修习八胜处。
有一人,于内有色想、于外见分色之好恶,胜于此等,以我知、我见,其如是想,此是第一胜处。
有一人,于内有色想,外见无量色之好恶,胜于此等,以我知、我见,其如是想,此是第二胜处。
有一人,于内无色想、外见少色之好恶,胜于此等,以我知、我见,其如是想,此是第三胜处。
有一人,于内无色想、外见无量色之好恶,胜于此等,以我知、我见,其如是想,此是第四胜处。
有一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诸色之青,青色、青见、青光,譬如乌摩迦华之青,青色、青见、青光;又譬如彼有两面光泽波罗奈衣之青、青色、青见、青光,如是有一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诸色之青、青色、青见、青光,譬如乌摩迦华之青,青色、青见、青光;又譬如彼有两面光泽波罗奈衣之青、青色、青见、青光,此是第五胜处。
有一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诸色之黄、黄色、黄见、黄光、譬如羯尼迦华之黄、黄色、黄见、黄光,又譬如彼有两面光泽波罗奈衣之黄、黄色、黄见、黄光,如是有一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诸色之黄、黄色、黄见、黄光、譬如羯尼迦华之黄、黄色、黄见、黄光,又譬如彼有两面光泽波罗奈衣之黄、黄色、黄见、黄光,此是第六胜处。
有一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诸色之赤、赤色、亦见、赤光,譬如盘豆时缚迦华之赤、赤色、亦见、赤光,又譬如彼有两面光泽波罗奈衣之赤、赤色、亦见、赤光,如是有一人,于无色想;于外见诸色之赤、赤色、亦见、赤光,譬如盘豆时缚迦华之赤、赤色、亦见、赤光,又譬如彼有两面光泽波罗奈衣之赤、赤色、亦见、赤光,此是第七胜处。
有一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诸色之白、白色、白见、白光,譬如太白星之白、白色、白见、白光,又譬如彼有波罗奈衣之白、白色、白见、白光,如是有一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诸色之白、白色、白见、白光,譬如太白星之白、白色、白见、白光,又譬如彼有波罗奈衣之白、白色、白见、白光,此是第八胜处。
于此,我众多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复次,优陀夷!依我而为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修习十遍处。
有一人,将地遍想为上、下、横、无二、无量。
有一人,将水遍想为上、下、横、无二、无量。
有一人,将火遍想为上、下、横、无二、无量。
有一人,将风遍想为上、下、横、无二、无量。
有一人,将青遍想为上、下、横、无二、无量。
有一人,将黄遍想为上、下、横、无二、无量。
有一人,将赤遍想为上、下、横、无二、无量。
有一人,将白遍想为上、下、横、无二、无量。
有一人,将空遍想为上、下、横、无二、无量。
有一人,将识遍想为上、下、横、无二、无量。
于是我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而住。
复次,优陀夷! 依我而为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修习四禅。
优陀夷!于此,比丘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成就由离所生喜乐住于初禅。彼以其身由离所生喜乐,使之浸润充溢,以其全身到处由离所生喜乐而无不透彻。
优陀夷!譬如熟练之助浴师、或其徒弟,将洗粉放入铜盘,注水淆混,如其洗粉则含液润液,内外浸透无有流滴。如是,优陀夷!比丘以由离所生喜乐,浸润充溢其身,其身到处无不以由离所生喜乐而透彻。
复次,优陀夷!比丘寻伺已息,于内清净,心置一处,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彼对其身以由定所生喜乐而浸润充溢,其全身到处,无不以由定所生喜乐而透彻。
优陀夷!譬如湖泉,彼于东方无有水路,于西方无有水路,于北方无有水路,于南方无有水路,且上天亦未时时降雨。然却由其湖中涌出冷水,其湖以冷水浸润充溢,其湖到处无不以冷水透彻。如是,优陀夷!比丘其身,以由定所生喜乐而浸润充溢、其身则到处无不以由定所生喜乐而透彻。
复次,优陀夷!比丘不染于喜,住于舍,于正念、正智,以身正受乐,圣者之所谓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彼对其身以无喜之乐浸润充溢,其身到处无不以无喜之乐而透彻。
优陀夷!譬如于青莲池、赤莲池、白莲池中,生长青莲、赤莲、白莲于水中,不出水平,没于水中生育。彼等从未至本,皆以冷水浸而充溢,如彼青莲、赤莲、白莲到处无不被冷水所透彻。如是,优陀夷!比丘对其身以无喜之乐所浸润充溢,其身到处无不为无喜之乐所透彻。
复次,优陀夷!比丘舍乐故,舍苦故,先已灭却喜忧,故不苦不乐,成就舍念清净,第四禅而住。彼对其身以清净皎洁心令遍满而坐,彼身到处无不以清净皎洁心所透彻。
优陀夷!譬如有人以白衣从头盖覆而坐。如是,比丘其身以清净皎洁心令遍满而坐,其身到处无不依清净皎洁心而透彻也。于是我众多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复次,优陀夷!依我而为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当如次而知:我此身由色而成、由四大而成、父母所生、饭乳所长养,乃无常、削灭、磨灭、变坏、分散之法。而我识却依存于此,是此所关连者。
优陀夷!譬如琉璃宝珠,清净而玉质殊妙,修治为八楞完好透明、清澄,具足一切相,而以青、黄、赤、白、红色丝线贯穿,具眼之士将此持于手中观察,如知:此琉璃宝珠为清净、玉质殊妙。修治为八楞完美透明、清澄,具足一切相,以青、黄、赤、白、红色丝线贯穿。
如是,优陀夷!依我而为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当如次知:我此身体为由色所成,由四大所成,父母所生,饭乳所长养,乃无常、削灭、磨灭、变坏、分散之法。而我识却依存于此,是此所关连者。
于是,我众多诸弟子则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复次,优陀夷! 依我而为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由其身,为有色,由意成、而具大小一切之肢,有殊妙之诸根化作他身。
优陀夷!譬如有人,从们叉草抽拔其苇。彼谓:此是们叉草,是苇也。们叉草与苇乃不同之物,然彼欲由们叉草拔苇。
优陀夷!又譬如有人,将剑由鞘拔出。彼谓:此是剑,此是鞘,剑与鞘乃不同之物。然彼欲由鞘中拔剑而出。
优陀夷!复譬如有人,以蛇由蛇皮所蜕出。彼谓:此是蛇,是蛇皮。蛇与蛇皮乃不同之物,然彼欲将蛇由蛇皮中蜕出。
如是,优陀夷!依我而对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由其身为有色,由意成,其大小一切之肢,有殊妙之诸根化作他身。
于是,我众多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复次,优陀夷!依我而向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得证诸种神通。即:以一为多,以多成一,或显、或隐、超壁、越墙、越山,行之无碍,恰如于虚空。出没地上,恰如于水中。涉水不沉,恰如于地上。于虚空中趺坐往来,恰如翔鸟。以手扪摸日月如是大神力、大威德,以身而至梵天界。
优陀夷;譬如工巧陶师或其弟子,以善修治黏土,随心所欲作成诸种陶器。
优陀夷!又复譬如善巧之象牙师或其弟子,以善修治象牙,随心所欲作成诸种象牙精艺。
优陀夷!又复譬如善巧之冶炼师或其弟子,善将金饰冶炼,随心所欲作成诸种金银器物。
如是,优陀夷!依我而为诸弟子说行道,应其所行,我诸弟子证得诸种神通。即: 以一为多,以多成一,或显、或隐、超壁、越墙、越山,行之无碍,恰如于虚空。出没地上,恰如于水中。涉水不沉,恰如于地上。于虚空中趺坐往来,恰如翔鸟。以手扪摸日月如是大神力、大威德,以身而至梵天界。
如是我众多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复次,优陀夷!依我而向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对人天之两声,或远或近皆得闻。
优陀夷!譬如强有力之吹螺者,令四方轻易得闻其音。
如是,优陀夷!依我而向诸弟子说行道,应其所行,我诸弟子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对人天之两声,或远或近皆得闻。
如是我众多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复次,优陀夷!依我而向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对他众生,于他人之心,善能执心得知。即对有贪心者,知为有贪心,对离贪心者,知为离贪心,对有嗔心者,知为有嗔心,对离嗔心者,知离嗔心,对有痴心者,知为有痴心,对离痴心者,知为离痴心,对摄心者,知为摄心,对散心者,知为散心,对高广心者,知为高广心,对不高广心者,知为不高广心,对有上心者,知为有上心,对无上心者,知为无上心,对定心者,知为定心,对不定心者,知为不定心,对解脱心者,知为解脱心,对不解脱心者,知为不解脱心。
优陀夷!譬如年轻之青年盛装之男女,于明镜或清净、皎洁、透明之水盘中,端视所映之自己容姿,若带有耳环时,则知带有耳环,若无耳环时,则知无耳环。
如是,优陀夷!依我而对诸弟子所教示之行道,应其所行,我诸弟子对他众生,于他人之心,善能执心得知。即对有贪心者,知为有贪心,对离贪心者,知为离贪心,对有嗔心者,知为有嗔心,对离嗔心者,知离嗔心,对有痴心者,知为有痴心,对离痴心者,知为离痴心,对摄心者,知为摄心,对散心者,知为散心,对高广心者,知为高广心,对不高广心者,知为不高广心,对有上心者,知为有上心,对无上心者,知为无上心,对定心者,知为定心,对不定心者,知为不定心,对解脱心者,知为解脱心,对不解脱心者,知为不解脱心。知是不解脱心。
兹我众多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复次,优陀夷!依我而对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忆念诸种宿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于其处,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于其处死,于彼处生。于彼处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彼于彼处死,于此处生。如是忆念其相及详细状况与俱种种之宿命。
优陀夷!譬如此处有人,由自村往他村,由其村更往他村,彼由其村又还至自村,彼思曰:我由自村往其村,于彼处我如是住立、如是坐、如是语、如是默。我由其村更往他村,于彼处我亦如是住立、如是坐、如是语、如是默,于是,今我由彼村还至自村。
如是,优陀夷!依我而对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忆念诸种宿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于其处,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于其处死,于彼处生。于彼处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彼于彼处死,于此处生。如是忆念其相及详细状况与俱种种之宿命。
如是我众多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复次,优陀夷!依我而对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而乃随其业知贱、贵、好、丑、善趣、恶趣,即:其实诸贤!此等之众生,于身作恶行,于口作恶行,于意作恶行,诽谤圣者,抱持邪见,成就邪见业。彼等身坏命终,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或复诸贤!此等众生,于身作善行,于口作善行,于意作善行,不诽谤圣者,抱持正见,成就正见业,彼等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界。
优陀夷!譬如此有具备门之二家,其处具眼之士立其中央视出入往来之人等。
如是,优陀夷!依我而对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清净而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而乃随其业知贱、贵、好、丑、善趣、恶趣,即:其实诸贤!此等之众生,于身作恶行,于口作恶行,于意作恶行,诽谤圣者,抱持邪见,成就邪见业。彼等身坏命终,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或复诸贤!此等众生,于身作善行,于口作善行,于意作善行,不诽谤圣者,抱持正见,成就正见业,彼等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界。知随其业。
如是我众多之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复次,优陀夷!依我而对诸弟子说行道,应其所行,我诸弟子诸漏尽故,对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成就自知、证而住。
优陀夷!譬如山顶有透明、清净、无浊之湖。其处有具眼之士立于湖畔,见有贝壳、沙砾、鱼群之游动、栖住,彼思:此湖实是透明、清净、无浊也。此处有此等之贝壳、砂砾、鱼群游动、栖住。
如是,优陀夷!依我而向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诸漏尽故,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成就自知、证而住。
如是我众多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
优陀夷!此是第五法,依此诸弟子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复恭敬、尊重而亲近奉侍。
优陀夷!有此等五法,依此诸弟子对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复恭敬而予亲近。
世尊说示已,普行者善生优陀夷、欢喜、信受于世尊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思察经

思察经

北传中含一八六。求解经.(大正藏一、七三二页。)
本经乃如何是如来,说明对于如来性之吟味方法。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呼诸比丘:诸比丘!
彼诸比丘应世尊曰:世尊!
世尊乃说曰:
诸比丘!由思察知他心差别之比丘,于如来为等正觉者耶?或非然耶?应作思察。
诸比丘曰:
世尊!对诸法,我等以世尊为根源,以世尊为导师,以世尊为归依处。世尊!善哉!唯愿世尊开示此说之义,闻世尊之所说,诸比丘当受持之。
世尊曰:诸比丘!然,谛听!善思惟之,我将说之。
彼等比丘应诺世尊曰:世尊!愿乐欲闻。
世尊乃曰:
诸比丘!思察他心差别之比丘,当于二法思察如来也。即以眼与耳可识诸法也:
此等眼与耳可识之秽污法,如来有耶?或不有耶?其对彼思察者如是知:此等眼与耳可识之秽污法,此等为如来所无。言凡是对彼思察者如是知:由眼与耳可识秽污之法,此等为如来所无。如是知已。
由此更对彼思察:此等由眼与耳可识混杂之法,如来有耶?或不有耶?其对彼思察者如是知:由眼与耳可识混杂之法,彼等为如来所无。凡是对彼思察者如是知:由眼与耳可识混杂之法,此等为如来所无。
由此更对彼思察:由眼及耳可识纯净之法,如来有耶?或不有耶?其对彼思察者如是知:由眼与耳可识纯净之法,彼等为如来所有。凡是对彼思察者如是知:由眼与耳可识纯净之法,彼等为如来所有。
由此,更对彼思察,此尊者遂行此善法,为长时耶?或暂时耶?其对彼思察者如是知:此尊者长时遂行此善法,此尊者非暂时遂行也。凡是对彼思察者如是知:此尊者长时遂行此善法,此尊者非暂时遂行也。
由此,更对彼思察:此长老比丘为有名、有称誉者,彼可能有此等过患耶?诸比丘!此未成名、未得称誉时,其间对比丘无有此等上述之过患。言然而诸比丘!比丘如成名,得称誉、其时彼可能有此等过患也。其对彼思察者如是知:此长老比丘有名、有称誉,不可能有此等过患。凡是对彼思察者如是知:此长老比丘为有名,有称誉,不可能有此等过患。
由此更对彼思察:此尊者为无畏而节制(自己)耶?或此长老非为有畏而节制自己耶?由脱离贪欲根,由灭尽贪欲,于欲不亲近者耶?其对彼思察者如是知:此长老为无畏而节制自己,此尊者非有畏而节制自己;由脱离贪欲,由灭尽贪欲,于欲不亲近者也。
诸比丘!彼等可能问彼比丘言:以尊者之何等行相、何等类比?如使尊者如是说:此尊者无畏而节制自己,此长老非有畏而节制自己,由脱离贪欲,由灭尽贪欲,于欲不亲近之?
比丘!正确解答之比丘,应作如是答:实此尊者,或于众中住时、或独住时,于其处,无论幸福者、不幸者,或于其处教众者、从物欲者、不为物欲所污者、此尊者对彼不以为(不幸者,受教者、从欲者)而轻蔑之。我从世尊面前闻此、面前领受:我为无畏而节制自己,我非为有畏而节制自己,由脱离贪欲,由灭尽贪欲,于欲不亲近之。
诸比丘!于此,更应反问如来:此等由眼与耳可识之秽污法,为如来有耶?或不有耶?
诸比丘!如来之回答当如是:此等由眼与耳可识之秽污法,如来无有。
次:此等由眼与耳可识之混杂法,如来有耶?或不有耶?
诸比丘!如来之回答当如是:由眼与耳可识之混杂法,如来无有。
次:此等由眼与耳可识之纯净法,如来有耶?或不有耶?
诸比丘!如来之回答当如是:此等由眼与耳可识之纯净法,如来有之,我有是道,有是行处。是故1不相等于凡夫者。
诸比丘!作如是说之师,声闻弟子为闻法,值得亲近之。师为彼说上之上、妙之妙、黑白俱备之法。
诸比丘!如是,如是师为比丘说上之上、妙之妙、黑白俱备之法;如是,如是彼于此法,由通智,就此一类法而于诸法得究竟,于师得净信,言:世尊是等正觉也,善说之法是由世尊!出也,僧伽是善行者也。   诸比丘!若他人对彼比丘如是问:以何等行相,何等推比,尊者如是说--世尊是等正觉者也,善说之法是由世尊出也,僧伽是善行者也,应善从--耶?
诸比丘!正确解答之比丘,应作如是答:尊者!于此,我为闻法亲近世尊,彼世尊之对我;世尊说上之上、妙之妙,黑白俱备之法。尊者!如此,如此,世尊对我说上之上,妙之妙,黑白俱备之法,如是,如是于彼法,由通智就此一类法而于诸法得究竟,于师得净信,言:世尊是等正觉者也,善说之法由世尊出也,僧伽是善行者也。   比丘等!无论何者,凡是以此等行相、此等之句、此等之文,确立对于如来之信,信根成已而安住。
诸比丘!此谓之,行相具足者,信之见及根坚固者。此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天、或世界之任何者,所不能除去信心者也。
诸比丘!如是于如来,有诸法之思察;又,如是从如来有法性之善探求。
世尊如是说已,悦意之彼等比丘大欢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应习不应习经

应习不应习经

北传汉译无此经。
本经于身行、语行、意行、心生、想得、见得、自体得,各应习与不应习等二种,由世尊说后,舍利弗以世尊之略说,一一广说分别,叙述由世尊之赞叹。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时,世尊言诸比丘:诸比丘!
彼诸比丘答世尊曰:世尊!
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为汝等说应习与不应习之教法,应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如是,世尊。
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我说二种之身行,应习与不应习,而如是互相于身行。
诸比丘!我说二种之语行,应习与不应习,而如是互相于语行。
诸比丘!我说二种之意行,应习与不应习,而如是互相于意行。
诸比丘!我说二种之心生,应习与不应习,而如是互相于心生。
诸比丘!我说二种之想得,应习与不应习,而如是互相于想得。
诸比丘!我说二种之见得,应习与不应习,而如是互相于见得。
诸比丘!我说二种之自体得,应习与不应习,而如是互相于自体得。
如是说时,尊者舍利弗如是白[世尊]:
世尊!我对世尊所略说而不作详分别之义理,如是详细证知之。
世尊实如是说:诸比丘!我说二种之身行,应习与不应习,而互相于身行。
缘何如是说?世尊!为习身行,如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者,如是类之身行即不应习。
世尊!为习身行,如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者,如是类之身行,即应习也。
世尊!为习如何类之身行,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
世尊!于此,有一类之杀生者,残忍、赤手而从事杀戮,对诸生物无慈心。又有不与取者,属其他所有、资具之在村,在于森林,其不与而以偷盗之方法而取。又有诸欲之邪行者,不唯饰华鬘之女,即于母所护之女,父所护之女,兄弟所护之女,姊妹所护之女,亲戚所护之女,有夫之女,有主6之女等,敢行于如是之诸类。世尊!为习如是类之身行,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也。
世尊!为习如何类之身行,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耶?
世尊!于此,有一类断杀生者,有远离杀生,舍笞,舍剑,知耻,有慈心,利益怜愍一切生类而住。断不与取,远离不与取,属他所有、资具之在村,在于森林,其不与无以偷盗之方法而取。于欲境,断邪行,于诸欲,远离邪行,不唯于饰华鬘之女,即于母所护之女,父所护之女,兄弟所护之女,姊妹所护之女,亲戚所护之女,有夫之女,有主之女等,不敢行如是之诸类。世尊!为习如是类之身行,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也。
世尊如是说:诸比丘!我说二种身行,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身行。以如是缘而说也。
世尊实如是说:诸比丘!我说二种身行,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语行。
缘何如是说耶?世尊!为习语行,如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者,如是之语行,即不应习也。世尊!为习语行,如诸善法增广,诸不善法减退,如是之语行,为应习也。
世尊!为习如何类之语行,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耶?
世尊!于此,有一类之虚诳语者,入于会堂,入于亲戚之中,入于结社之中,于王家之前,被唤出为证人之审问:汝,士夫!如是应语汝所知。而彼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如是若为自,若为他,若为些少利得,正知而语虚诳语。又有离间语者。于此处闻,以此,于彼处为离间而说;于彼处闻,以此,为离间彼等而说;如是为和谐之破坏者,为破坏之能起者,如语乐不和、喜不和、爱不和、起不和之语。又有粗恶语者,语粗恶而伤他、令他忿、怒,不转三昧,语如是类之语。又有杂秽语者,言不适时之语,言不适事之语,言非义利之语,言非法之语,言非律之语;语不值记忆、非适时而不合理、不分别于义利不相应之语。世尊!为习如是类之语行,即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
世尊!为习如何类之语行,诸不善法减退,诸善行增广耶?
世尊!于此,有一类断虚诳语,远离虚诳语,若入会堂,若入众会,若入亲戚中,若入结社中,若于王家之面前,被唤出为证人之审问:汝,士夫!如是应语汝所知。彼若不知,言不知,若知言知7,若不见言不见,若见言见。如是若为自,若为他,若为些少利得,正知而不语虚诳语。断离间语,远离离间语,于此处闻,于彼处不为离间此等而语;若于彼处闻,于此处不为离间此彼等而语,如是为不和之融和者,为和合之继续者。如语乐和合、喜和合、爱和合、起和合之语。断粗恶语,远离粗恶语。凡诸语,无害意、乐耳、可爱、触于心弦、有礼让、而多人爱、多人喜、以语如是类之语。断杂秽语,远离杂秽语,语适时语、适事语、有义语、法语、律语、值记忆、适时而合理、有分别与义利相应之语。世尊!为习如是类之语行,即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
如是世尊说:诸比丘!我说二种语行,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语行。乃以如是缘而说也。
如是世尊说:诸比丘!我说二种意行,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意行。
缘何如是说?世尊!若为习意行,如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者,如是类之意行,不应习。然,世尊!若为习意行,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者,如是类之意行,应习也。
世尊!为习如何类之意行,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耶?
世尊!于此有一类之贪欲者,贪求其他所有、资具:此乃他物,如果为我物!又有害心,行有害思:此等之有情,若扑杀之,若杀害之,若截断之,若丧失之,若使不存在!世尊!如是,为习如是类之意行,诸不善法增懂,诸善法减退也。
世尊!为习如何之意行,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耶?
世尊!于此,有一类之非贪欲者,不贪求其他所有、资具:此乃他之物,若为我物!又无害心,行无害之思:于此等诸有情无怨、无害、无怒、有乐、能自护持。世尊!为习如是类之意行,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也。
如是世尊说:诸比丘!我说二种意行,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为意行。乃以如是缘而说也。
世尊实如是说:诸比丘!我说二种心生,应习与不应习,而如是互相于心生。
缘何如是说耶?世尊!为习心生,如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者,如是类之心生,不应习也。又世尊!为习心生,如诸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者,如是类之心生,应习也。
世尊!为习如何之心生,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耶?
世尊!于此有一类之贪欲者,贪欲俱行之心而住;有嗔者,嗔俱行之心而住;有害者,有害俱行之心而住。世尊!为习如是类之心生, 诸不善法增广, 诸善法减退。
世尊!为习如何之心生,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耶?
世尊!于此有一类无贪欲者,无贪俱行之心而住;无嗔者,无嗔俱行之心而住;无害者,无害俱行之心而住。世尊!为习如是类之心生,诸不善减退,诸善法增广。
如是世尊说:诸比丘!我说二种心生,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心生。以如是缘而说也。
世尊实如是说:诸比丘!我说二种想得,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想得。
缘何如是说耶?世尊!为习想得,如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灭退者,如是类之想得,不应习。然,世尊!为习想得,如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者,如是类之想得,应习也。
世尊!为习如何之想得,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耶?
世尊!于此有一类贪欲者,贪欲俱行之想而住;有嗔者,嗔俱行之想而住;有害者,害俱行之想而住。世尊!为习如是之想得,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也。
世尊!为习如何之想得,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耶?
世尊!于此有一类无贪欲者,无贪欲俱行之想而住;无嗔者,无嗔行之想而住;无害者,无害俱行之想而住。世尊!为习如是类之想得,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也。
如是世尊说:诸比丘!我说二种想得,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想得。以如是缘而说也。
世尊实如是说:诸比丘!我说二种见得,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见得。
以缘何而如是说?世尊!为习见得,如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者,如是类之见得,不应习也。又世尊!为习见得,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者,如是类之见得,应习也。
世尊!为习如何之见得,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耶?
世尊!于此,有一类如是见,谓:无布施,无供养,无牺牲,无善行、恶行诸业果之异熟,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化生之有情;于世无诸沙门、婆罗门之正至、正行、而自通达证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说。世尊!为习如是类之见得,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也。
世尊!为习如何之见得,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耶?
世尊!于此,有一类如是见,谓:有布施,有供养,有牺牲,有诸善行、恶行诸业果之异熟,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于世有诸沙门、婆罗门之正至、正行,自通达证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说。为习如是类之见得,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也。
如是世尊说:诸比丘!我说二种见得,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见得。以如是缘而说也。
世尊实如是说:诸比丘!我说二种自体得,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自体得。
缘何如是说?世尊!为习自体得,如诸不善增广,诸善法减退者,如是类之自体得,不应习也。又世尊!为习自体得,如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者,如是类之自体得,应习也。
世尊!为习如何自体得,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耶?
世尊!为令生有害之自体得、不令究竟其体,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也。
世尊!为习如何之自体得,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耶?
世尊!为令生无害之自体得,令究竟其体,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也。
如是世尊说:诸比丘!我说二种自体得,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自体得。以如是缘而说也。   世尊!我对世尊此略说,不详分别之义理,如是详证知之。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汝,对我此略说,不详分别之义理,如是详细证知。
我实如是说:诸比丘!我说二种身行,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身行。
以缘何而说?舍利弗!为习身行,如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者,如是类之身行,不应习也。又舍利弗!为习身行,如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者,如是类之身行,应习也。
舍利弗!为习如何之身行,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耶?
舍利弗!于此,有一类之杀生者,残忍、赤手而从事杀戮,对诸生物无慈心。又有不与取者,属其他所有、资具之在村,在森林,其不与,以偷盗方法而取。又有诸欲之邪行者;不唯饰华鬘之女,即于母所护之女,父所护之女,兄弟所护之女,姊妹所护之女,亲戚所护之女,有夫之女,有主之女等,敢行于如是之诸类。舍利弗!为习如是类之身行,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也。
舍利弗!为习如何之身行,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长耶?
舍利弗!于此,有一类断杀生,远离杀生,舍笞,舍剑,有耻,有慈心,利益怜愍一切生物而住。断不与取,远离不与取,属其他所有、资具之在村,在于森林,其不与,无以偷盗方法而取。于诸欲,断邪行,于诸欲,远离邪行;不唯饰华鬘女,即母所护女,父所护女,兄弟所护女,姊妹所护女,亲戚所护之女,有夫之女,有主之女等,不敢行如是诸类。舍利弗!为习如是之身行,诸不善法减
退,诸善法增广也。
如是我所说:诸比丘!我说二种身行,应习与不应,如是互相于身行。以如是缘而说也。
我实如是说:诸比丘!我说二种语行,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语行。
以缘何而说?舍利弗!为习语行,如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者,如是类之语行,不应习也。又舍利弗!为习语行,如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者,如是类之语行,应习也。
舍利弗!为习如何之语行,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耶?
舍利弗!于此,有一类之虚诳语者,入于会堂,入于亲戚之中,入于结社之中,于王家之前,被唤出为证人之审问:汝,士夫!如是应语汝所知。而彼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如是若为自,若为他,若为些少利得,正知而语虚诳语。又有离间语者。于此处闻,以此,于彼处为离间而说;于彼处闻,以此,为离间彼等而说;如是为和谐之破坏者,为破坏之能起者,如语乐不和、喜不和、爱不和、起不和之语。又有粗恶语者,语粗恶而伤他、令他忿、怒,不转三昧,语如是类之语。又有杂秽语者,言不适时之语,言不适事之语,言非义利之语,言非法之语,言非律之语;语不值记忆、非适时而不合理、不分别于义利不相应之语。舍利弗!为习如是类之语行,即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
舍利弗!为习如何类之语行,诸不善法减退,诸善行增广耶?
舍利弗!于此,有一类断虚诳语,远离虚诳语,若入会堂,若入众会,若入亲戚中,若入结社中,若于王家之面前,被唤出为证人之审问:汝,士夫!如是应语汝所知。彼若不知,言不知,若知言知7,若不见言不见,若见言见。如是若为自,若为他,若为些少利得,正知而不语虚诳语。断离间语,远离离间语,于此处闻,于彼处不为离间此等而语;若于彼处闻,于此处不为离间此彼等而语,如是为不和之融和者,为和合之继续者。如语乐和合、喜和合、爱和合、起和合之语。断粗恶语,远离粗恶语。凡诸语,无害意、乐耳、可爱、触于心弦、有礼让、而多人爱、多人喜、以语如是类之语。断杂秽语,远离杂秽语,语适时语、适事语、有义语、法语、律语、值记忆、适时而合理、有分别与义利相应之语。舍利弗!为习如是类之语行,即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
如是我说:诸比丘!我说二种语行,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语行。乃以如是缘而说也。
如是我说:诸比丘!我说二种意行,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意行。
缘何如是说?舍利弗!若为习意行,如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者,如是类之意行,不应习。然,舍利弗!若为习意行,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者,如是类之意行,应习也。
舍利弗!为习如何类之意行,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耶?
舍利弗!于此有一类之贪欲者,贪求其他所有、资具:此乃他物,如果为我物!又有害心,行有害思:此等之有情,若扑杀之,若杀害之,若截断之,若丧失之,若使不存在!舍利弗!如是,为习如是类之意行,诸不善法增懂,诸善法减退也。
舍利弗!为习如何之意行,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耶?
舍利弗!于此,有一类之非贪欲者,不贪求其他所有、资具:此乃他之物,若为我物!又无害心,行无害之思:于此等诸有情无怨、无害、无怒、有乐、能自护持。舍利弗!为习如是类之意行,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也。
如是我说:诸比丘!我说二种意行,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为意行。乃以如是缘而说也。
我实如是说:诸比丘!我说二种心生,应习与不应习,而如是互相于心生。
缘何如是说耶?舍利弗!为习心生,如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者,如是类之心生,不应习也。又舍利弗!为习心生,如诸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者,如是类之心生,应习也。
舍利弗!为习如何之心生,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耶?
舍利弗!于此有一类之贪欲者,贪欲俱行之心而住;有嗔者,嗔俱行之心而住;有害者,有害俱行之心而住。舍利弗!为习如是类之心生, 诸不善法增广, 诸善法减退。
舍利弗!为习如何之心生,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耶?
舍利弗!于此有一类无贪欲者,无贪俱行之心而住;无嗔者,无嗔俱行之心而住;无害者,无害俱行之心而住。舍利弗!为习如是类之心生,诸不善减退,诸善法增广。
如是我说:诸比丘!我说二种心生,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心生。以如是缘而说也。
我实如是说:诸比丘!我说二种想得,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想得。
缘何如是说耶?舍利弗!为习想得,如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灭退者,如是类之想得,不应习。然,舍利弗!为习想得,如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者,如是类之想得,应习也。
舍利弗!为习如何之想得,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耶?
舍利弗!于此有一类贪欲者,贪欲俱行之想而住;有嗔者,嗔俱行之想而住;有害者,害俱行之想而住。舍利弗!为习如是之想得,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也。
舍利弗!为习如何之想得,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耶?
舍利弗!于此有一类无贪欲者,无贪欲俱行之想而住;无嗔者,无嗔行之想而住;无害者,无害俱行之想而住。舍利弗!为习如是类之想得,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也。
如是我说:诸比丘!我说二种想得,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想得。以如是缘而说也。
我实如是说:诸比丘!我说二种见得,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见得。
以缘何而如是说?舍利弗!为习见得,如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者,如是类之见得,不应习也。又舍利弗!为习见得,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者,如是类之见得,应习也。
舍利弗!为习如何之见得,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耶?
舍利弗!于此,有一类如是见,谓:无布施,无供养,无牺牲,无善行、恶行诸业果之异熟,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化生之有情;于世无诸沙门、婆罗门之正至、正行、而自通达证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说。舍利弗!为习如是类之见得,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也。
舍利弗!为习如何之见得,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耶?
舍利弗!于此,有一类如是见,谓:有布施,有供养,有牺牲,有诸善行、恶行诸业果之异熟,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于世有诸沙门、婆罗门之正至、正行,自通达证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说。舍利弗,为习如是类之见得,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也。
如是我说:诸比丘!我说二种见得,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见得。以如是缘而说也。
我实如是说:诸比丘!我说二种自体得,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自体得。
缘何如是说?舍利弗!为习自体得,如诸不善增广,诸善法减退者,如是类之自体得,不应习也。又舍利弗!为习自体得,如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者,如是类之自体得,应习也。
舍利弗!为习如何自体得,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耶?
舍利弗!为令生有害之自体得、不令究竟其体,诸不善法增广,诸善法减退也。
舍利弗!为习如何之自体得,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耶?
舍利弗!为令生无害之自体得,令究竟其体,诸不善法减退,诸善法增广也。
如是我所说:诸比丘!我说二种自体得,应习与不应习,如是互相于自体得。以如是缘而说也。
舍利弗!对我所略说之义理,应如是详观之。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无诤分别经

无诤分别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六九拘楼瘦无诤经(大正藏一,七〇一页。)

本经乃佛说不起诤论,种种修行之条件,更解说其等。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时,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 诸比丘奉答世尊: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诸比丘!我当为汝等说无诤分别,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之。 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如是,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 勿耽于欲乐。[彼是]下劣、贱陋、凡俗者、非圣、不持利益。或勿耽于自己苦恼之惑溺。[彼是]苦、非圣、不持利益。然而,离此两极端,中道乃由如来所正等觉者。[此是]眼之因、智之因、寂静、证智、正觉、导于涅盘。应知称赞,应知讥訾。知称赞,知讥訾已,即不称赞、不讥訾而应说法。应知乐之决定。知乐之决定已,应求追于内之乐。不应语恶口,不应于面前而私语。应语柔缓,勿紧急。不应执[各]国土之语言。不应用过剩之俗称。此即无诤分别之总说。 然,如是言:勿耽于欲乐。[彼是]苦、非圣、不持利益。 然者,彼缘何而言耶? 凡与欲结合之有乐,与喜相应,[此是]下劣、贱陋、凡俗者、非圣、不持利益;如是之法,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邪行。 凡与欲结合之有乐,与喜相应,与[此]下劣、贱陋、凡俗者、非圣、不持利益;不相应者,如是之法,即无苦、无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 凡与自己恼害相应,[此是]苦、非圣、不持利益;如是之法,即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 凡与自己恼害相应,[此是] 苦、非圣、不持利益;与苦所不相应者,如是之法,无苦、无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 如是所言:勿耽于欲乐。[此是]下劣、贱陋、凡俗者、非圣、不持利益;又勿耽于自己苦恼之惑溺。[此是]苦、非圣、不持利益。彼乃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离此等之两极端,中道乃由如来所正等觉。[此是]眼之因、智之因、寂静、证智、导于涅盘。 然者,彼缘何而言耶? 彼即八支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如是所言:离此等之两极端,中道乃由如来所正等觉, [此是]眼之因、智之因、寂静、证智、导于涅盘。彼即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应知称赞。应知讥訾;知称赞、知讥訾已,不称赞、不讥訾而说法。 然者,彼缘何而言耶? 诸比丘!而如何有称赞、有讥訾而无说法耶? 如是言:凡与欲结合之有乐,与喜相应,[此是]下劣、贱陋、凡俗者、非圣而不持利益之所耽着。如是之一切,[此是]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于此,或讥訾诸人。 如是言:凡与欲结合之有乐,与喜相应,[此是]下劣、贱陋、凡俗者、非圣而不持利益之所耽着。如是之一切,[此]无苦、无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于此,或称赞诸人。 如是言:凡自己苦恼惑溺之[此]苦、非圣而不持利益所耽着。如是之一切,[此]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于此,或讥訾诸人。 如是言:凡自己苦恼惑溺之[此]苦,非圣而不持利益之所不耽着。如是之一切,[此]无苦、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于此,或称赞诸人。 如是言:凡任何人,若不舍其有结者,彼等之一切,是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于此,或讥訾诸人。 如是言:凡任何人,无不舍有结者,彼等之一切,是无苦、无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于此,或称赞诸人。 诸比丘!如是有称赞、有讥訾而无说法。 诸比丘!然而,如何为无称赞、无讥訾而有说法? 如是不言:凡与欲结合之有乐、与喜相应、[此是]下劣、贱陋、凡俗者、非圣而不持利益所耽着。彼等之一切,[此]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 如是言:而耽着,如是此法,此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而说法。 如是不言:凡与欲结合之有乐、与喜相应、[此是]下劣、贱陋、凡俗者、非圣而不持利益所耽着。彼等之一切,此无苦、无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 如是言:而且不耽着,如是之法,无苦、无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而说法。 如是不言:凡自己苦恼之惑溺,[此是]苦、非圣而不持利益所耽着,彼等之一切,此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 如是言:而且耽着,如是之法,是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而说法。 如是不言:凡自己苦恼惑溺之[此]苦、非圣而不持利益所耽着,彼等之一切,此无苦、无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 如是言:而且不耽着,如是之法,此无苦、无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而说法。 如是不言:凡任何人,不舍其有结者,彼等之一切,是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 如是言:若不舍此有结者,有是为不舍而说法。 如是不言:凡任何人,若舍其有结者,彼等之一切,无苦、无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如是言:而且令舍此有结之时,有是被舍而说法。 诸比丘!如是无称赞、无讥訾而有说法也。 如是所言:应知称赞,应知讥訾,知称赞、知讥訾已,不称赞、不讥訾而应说法。彼乃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应知乐之决定,知乐之决定已,应追求内之乐。 然者,彼缘何而言耶? 诸比丘!有此等之五妙乐。五者为何耶? 眼所识之色,可望、可欲、可喜、可爱、持欲、可染著者; 耳所识之声,可望、可欲、可喜、可爱、持欲、可染著者; 鼻所识之香,可望、可欲、可喜、可爱、持欲、可染著者; 舌所识之味,可望、可欲、可喜、可爱、持欲、可染著者; 身所识之诸触,可望、可欲、可喜、可爱、持欲、为可染着。 诸比丘!此等乃此五妙欲。 诸比丘!缘此等之五妙欲而生喜乐,言此为欲乐、秽乐、凡夫乐、不圣乐。我言:如是之乐不应习、不应修、不应多作、应怖畏之。 诸比丘!兹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 由寻、伺之止息、有心安静、心一趣性、无寻、无伺而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 由脱喜而住于舍,有念、有正知,而且由身感受乐,称为诸圣者之舍而有念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 为断乐、断苦,且先为灭喜、忧,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 此称为出离乐、舍离乐、止息乐、正觉乐也。我言:如是之乐应习、应修、应多作、应无怖畏。 如是言:应知乐之决定。乐之决定已,应追求于内之乐。彼乃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不应语恶口。不应于面前而私语。 然者,彼缘何而言耶? 诸比丘!若知此是恶口、不真、虚妄、不持利益,如是可及之恶口,不应语。 又所知若恶口之真、如实不持利益,如是不应语,应学之。 而且所知若恶口之真、如实而持利益,对如是之恶口,于此以应知其语时。 诸比丘!于此,所知若于面前之私语,不真、虚妄而不持利益,如是于面前可及之私语,不应语之。 又,所知若面前之私语,虽真、如实而不持利益,如是不应语,当学之。 而且所知若面前之私语,真、如实而持利益,对如是面前之私语,于此应知其语时。 如是所言:不应语恶口,不应于面前而私语。彼乃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应语柔缓,勿紧急。 然者,缘何而言耶? 诸比丘!于此,由于紧急语,身疲、心损、声害、咽喉亦痛。又紧急者之所说,不明了而不了解。 诸比丘!于此由于柔缓语,身不疲、心不损、声不害、咽喉亦不痛。又柔缓者之所语,明了而善了解。 如是言:应语柔缓,勿紧急。彼即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不应执[各]国土之语言,不应用过剩之俗称。 然者,缘何而言耶? 诸比丘!然而,如何执[各]国土之语,用过剩之俗称。 诸比丘!于此,同一物,或于各国,有名为婆提(瓯),有名为钵陀(钵),有名为吃陀(碗),有名为沙罗瓦(杯),有名为达噜拔(杅),有名为钵那(饮食器),有名为美系罗(饮水器)。 如是于各国土,如是名之。真正如是坚固取着说:唯此是真实,其余为虚妄。 诸比丘!如是,执此[各]国之语言,使用过剩之俗称。 诸比丘!然而,如何不执[各]国之语言,不使用过剩之俗称耶? 诸比丘!于此,同一物,或于各国,名为瓯,名为钵,名为碗,名为杯,名为杅,名为饮食器,名为饮水器。 如是,于各不同之国土,实如诸长老如是语而名之,真实如是,无取着而语。 诸比丘!如是不执各国之言说,不使用过剩之俗称。 如是所言:应不执[各]国土之语言,不应使用过剩之俗称。彼乃缘此而言。 诸比丘!于此,凡与欲结合之有乐,与喜相应,[此是]下劣、贱陋、凡俗者、非圣而不持利益,如是之法,乃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故如是之法乃有诤。 诸比丘!于此,凡与欲结合之有乐,与喜相应,不与[此]下劣、贱陋、凡俗者、非圣而不持利益所相应,如是之法乃无苦、无恼害、无烦劳之正行。故如是之法乃无诤。 诸比丘!于此,凡自己苦恼惑溺之此苦、非圣而不持利益,如是之法乃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故如是之法乃有诤。 诸比丘!于此,凡不耽着与自己苦恼惑溺之[此]苦、非圣而不持利益。如是之法乃无苦、无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故如是之法乃无诤。 诸比丘!于此,彼中道由如来而正等觉,[此是]眼之因、智之因、寂静、证智、导于涅盘,如是之法乃无苦、无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故如是之法乃无诤。 诸比丘!于此,有彼称赞、讥訾而无说法,如是之法乃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故如是之法乃有诤。 诸比丘!于此,无彼称赞、讥訾而说法,如是之法乃无苦、无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故如是之法乃无诤。 诸比丘!于此,为彼欲、秽乐、凡夫乐、非圣乐者,如是之法乃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故如是之法乃有诤。 诸比丘!于此,为彼出离乐、舍离乐、止息乐、正觉乐,如是之法乃无苦、无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故如是之法乃无诤。 诸比丘!于此,为彼恶口之不真、虚妄而不持利益者,如是之法乃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故如是之法乃有诤。 诸比丘!于此,为彼恶口之真、如实亦不持利益,如是之法乃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故如是之法乃有诤。 诸比丘!于此,为彼恶口之真、如实而持利益者,如是之法乃无苦、无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故如是之法乃无有诤。 诸比丘!于此,于彼面前私语之不真、虚妄而不持利益者,如是之法乃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故如是之法乃有诤。 诸比丘!于此,于彼面前私语之真、如实亦不持利益,如是之法乃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故如是之法乃有诤。 诸比丘!于此,于彼面前私语之真、如实而持利益者,如是之法乃无苦、无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故如是之法乃无有诤。 诸比丘!于此,彼紧急者之所语,如是之法乃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故如是之法乃有诤。 诸比丘!于此,彼柔缓者之所语,如是之法乃无苦、无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故如是之法乃无有诤。 诸比丘!于此,执行[各]国之语言,使用过剩之俗称者,如是之法乃有苦、有恼害、有烦劳、有热恼之邪行。故如是之法乃有诤。 诸比丘!于此,不执彼[各]国之语言,不使用过剩之俗称,如是之法乃无苦、无恼害、无烦劳、无热恼之正行。故如是之法乃无诤。 诸比丘!是故于此:我等当不能不知有诤之法。且亦不能不知无诤之法。知有诤之法,且知无诤之法已,我等当行无诤之道。 诸比丘!如是当不能不学之。诸比丘!而善男子须菩提乃[实]行无诤之道。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犍度篇·生相应

生相应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若眼生住转出者,则苦生病住老死出。
四~七
若耳、鼻、舌、身生……者,乃至……

若意生住转出者,则苦生病住老死出。

诸比丘!若眼灭而息没者,则苦灭而病息老死没。
十~十三
若耳……鼻……舌……身灭者,……乃至……
十四
若意灭而息没者,则苦灭病息而老死没。”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十三(大正藏二、九0c)。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若色生住转出者,则苦生病住老死出。
四~八
若声……香……味……所触……法生住转出者,则苦生病住老死出。

诸比丘!若色灭而息没者,则苦灭而病息老死没。
十~十三
若声……香……味……所触……
十四
若法灭而息没者,则苦灭而病息老死没。”
一~八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若眼识生住……乃至……意识生住……乃至……老死出。
九~一四
诸比丘!若眼识灭……乃至……意识灭……乃至……老死没。”
第四 触
一~八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眼触生住……乃至……意触生住……乃至……老死出。
九~一四
诸比丘!若眼触灭……乃至……意触灭……乃至……老死没。”
一~八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若眼触所生住……乃至……意触所生之受,生住……至……老死出。
九~一四
诸比丘!若眼触所生之受灭而息……乃至……意触所生之受灭而息……乃至……老死没。”
一~八一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出!若色想生住……乃至……法想生住……乃至……老死灭。
九~十四
诸比丘!若色想灭……乃至……法想灭而息……乃至……老死没。”
一~八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若色思生住……乃至……法思生住……乃至……老死出。
九~十四
诸比丘!若色思灭而息……乃至……法思灭而息……乃至……老死没”。
一~八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若色爱生住……乃至……法爱生住……乃至……老死出。
九~十四
诸比丘!若色爱灭……乃至……法爱灭……乃至……老死没。”
一~八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若地界生住……乃至……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生住……乃至……老死出。
九~十四
诸比丘!若地界灭……乃至……识界灭……乃至……老死没。”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若色生住转出者,则苦生病住老死出。
四~六
若受……想……行……

若识生住转出者,则苦生病住老死出。

诸比丘!若色灭而息没者,则苦灭病息老死没。
九~十一
若受……想……行……
十二
若识灭而息没者,则苦灭病息老死没。”
生相应(终)
此品摄颂曰:
眼色识触受
想思爱界蕴
如是等为十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