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传中部·乔赏弥经

乔赏弥经

参照北传增含一六.八(大正藏二、六二六页)
本经乃世尊教诫乔赏弥诸比丘之诤论,导于和合一致,教以六法。其次以导不共凡夫之圣果,教以圣见之七支。虽与汉译乔赏弥之诸比丘诤论同,其他则有很大之差异。彼等不容易听世尊之教诫,因此世尊以往昔之长寿王故事教诫之。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乔赏弥城之瞿师罗园。

尔时,乔赏弥之诸比丘因生起议论、斗诤、因犯戒之诤论,相互用口剑(舌锋)相击;彼等不互相劝说、抚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
是时,一比丘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世尊!此时,乔赏弥之诸比丘,因生起议论、斗诤、因犯戒之诤论,互相用口剑相击;彼等不互相劝说、抚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
是时,世尊呼一比丘曰:
善来,比丘!以我语告彼等比丘:师呼尊者等。
彼比丘应诺世尊:世尊!如是。
往彼等比丘之处,至已,对彼等比丘曰:师呼尊者等。
彼等比丘应诺彼比丘曰:尊者!如是。诣世尊之处,诣己,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因生起议论、斗诤、因犯戒之论诤,互相用口剑相击;汝等不互相劝说、抚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传言实耶?
彼等比丘曰:
如是,世尊!
世尊曰:
诸比丘!汝等作如何思耶?汝等处于因为生起议论、斗诤、因犯戒之论诤,互相用口剑相击。于此时,汝等,于诸同修行者,或明或暗有慈身业现起;于诸同梵行,或明或暗有慈口业现起;于诸同梵行,或明或暗,有慈意业现起耶?
彼等比丘曰:
实不如此,世尊!

世尊曰:
诸比丘!如传言,汝等处于因生起议论、斗诤、因犯戒之论诤、相互用口剑相击。于此时,汝等于诸同梵行者,或明或暗,无有慈身业现起;于诸同梵行,或明,或暗,无有慈口业现起;于诸同梵行或明、或暗,无有慈意业现起者。
然则,汝等愚痴士夫因何知、因何见,而生起议论、斗诤、犯戒之论诤,相互用口剑相击耶?汝等互相不劝说、不抚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耶?汝等愚痴士夫,于长夜当有不饶益之苦。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比丘等!实有可念、可爱、可尊重之此等六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性。云何为六?
诸比丘!于此,比丘于诸同修行者,或明、或暗,有慈身业现起,是为可念、可爱、可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性者也。
诸比丘!复次,比丘于诸同修行者, 或明、或暗,有慈口业现起,是为可念、可爱、可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性者也。
诸比丘!复次,比丘于诸同修行者,或明、或暗,有慈意业现起。是为可念、可爱、可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性者也。
诸比丘!复次,凡比丘如法之所得,依法得者,乃至仅盛于一者,将如是所得,无差别食者,与具戒之同修行者,共食者也。是为可念、可爱、可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性者也。

诸比丘!复次,凡为诸无缺、无断、无杂、无污、自由、无碍、智者,所赞赏、不执取、资于定之戒也。于如是诸戒,比丘与同修行者,或明、或暗,因戒相应而住之,是为可念、可爱、可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性者也。
诸比丘!复次,凡是圣者,导解脱者之见,其遵奉者,导至正尽苦也,于如是见,比丘与同修行者,或明、或暗,因见相应而住之,是为可念、可爱、可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性者也。诸比丘!此等六法为可念、可爱、可尊重者,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性者也。

诸比丘!此等可念之六法中,是为最上者、是为摄受者、是为摄聚者,即此是圣者导解脱之见,其尊奉者,导至正尽苦。
诸比丘!犹如重阁中,是尖端是为最上者、摄受者、摄聚者,即此屋顶也。
诸比丘!如是此等可念之六法中,即此见是圣者导解脱之见,其尊奉者,导至正尽苦。乃至正尽苦也。

比丘等!凡是圣者,导解脱者之见,遵奉者如何导至尽苦耶?

诸比丘!比丘或往闲林、或往树下、或往空静处,如是思惟:于我,有其自己之诸缠,不舍断,我具牵引以缠心,则如实地我不知之,我不见之。
诸比丘!若比丘为欲贪所牵引者,即有缠心也;
诸比丘!若比丘为嗔恚所牵引者,即有缠心也;
诸比丘!若比丘为昏沉、睡眠所牵引者,即有缠心也;
诸比丘!若比丘为掉悔所牵引者,即有缠心也;
诸比丘!若比丘为疑所牵引者,即有缠心也;
诸比丘!若比丘耽于此世间之思惟者,即有缠心也;
诸比丘!若比丘耽于他世间之思惟者,即有缠心也;
诸比丘!若比丘为生起议论、斗诤、犯戒之论诤、口剑相击,即是有缠心也。
彼如是知:于我,无有其自己之诸缠,不舍断,我具牵引之缠心,如实地,我不能知之,我不能见之;我意已善向真谛、菩提。此是彼逮得初智,是圣、是出世间、不共凡夫者也。

诸比丘!复次,圣弟子如是再思念之:当我对此见,实习之,修习之,多次练习之,我独自得寂止、我独自得寂灭。彼如是知:我实对此见之实习、修习之,多次练习之,我独自得寂止、我独自得寂灭。如是彼逮得第二智,其是圣、是出世间、不共凡夫者也。

比丘等!复次,圣弟子如是再思念之:除我具足如是见外,其他沙门、婆罗门,或亦有具足如是见耶?彼如是知:我具足如是见以外,其他沙门、婆罗门,并无有具足如是见。如是彼逮得第三智,其是圣、是出世间、不共凡夫者也。

比丘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念之:见具足之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是具足彼如是常法耶?

诸比丘!见具足之士夫,具足何是常法耶?
诸比丘!此法为见具足士夫,所具足之法,即:不论犯任何罪时,彼知此罪,--如知复归,即:急速向师、智者、或同修行者忏悔之、发露之,表明之。忏悔已、发露已、表明已,于未来慎护不犯。

诸比丘!犹如幼小无智愚钝之仰卧儿童,其手或是接近火炭,则立即撤回。如是,诸比丘!此法为彼见具足士所具足即不论犯任何罪时,彼如此知出罪,然后,彼急速向师、或智者、同修行者、忏悔之、发露之、表明之。忏悔已、发露已、表明已、于未来慎护不犯。彼如是知:见具足之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具足如是常法也。此是彼逮得第四智,其是圣、是出世间、不共凡夫者也。

诸比丘!复次,圣弟子如是思念之:见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具足如是常法也。

诸比丘!见具足士夫、具足如何常法耶?

诸比丘!此法是见具足士夫所具足,即:不论同修行者于任何任务时,尽力予以协助之;是时,彼为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之强愿者也。

诸比丘!如母牛拔柱以护念犊牛;如是,诸比丘!此法为彼见具足士夫所具足,即:同修行者于任何高低任务时,尽力予以协助之;是时,彼为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之强愿者也。彼如是知:见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具足如是常法也。此是彼逮得第五智,其是圣、是出世问、不共凡夫者也。

诸比丘!复次,圣弟子如是思念之:见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
诸比丘!见具足士夫,具足如何力耶?
诸比丘!彼见具足士夫之力,于如来宣说法与律时,倾耳听法已,作意已,对一切心存念已。彼如是知:见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此是彼逮得第六智,其是圣、是出世问、不共凡夫者也。

诸比丘!复次,圣弟子如是思念之:见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
诸比丘!见具足士夫,具足如何力耶?
诸比丘!彼见具足士夫之力,即:于如来宣说法与律时,得义之信受、得法之信受、得伴法之欢喜。彼如是知:见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此是彼逮得第七智,其是圣、是出世间、不共凡夫者也。

诸比丘!如是七支具足之圣弟子,有善探究常法,证预流果。诸比丘!得如是七支具足之圣弟子,是得预流果者也。

世尊如是说已,悦意之彼等比丘,大欢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有偈篇·夜叉相应

夜叉相应

第一 因陀迦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因陀峰山,因陀夜叉之住处。

时,因陀迦夜叉来诣世尊处。诣而以偈白世尊曰:
诸佛说此色非命   然则如何命在身
此骨与肉何处来   如何此生住母胎

世尊:
初有迦罗逻   由此迦罗逻
而有阿部昙   由此阿部昙
由生霤肉生   霤肉生坚肉
由坚肢节生   生发及毛爪
如是母以取   饮料及食物
住于母胎者   依此而生长
第二 释罗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灵鹫山。

时,名释罗夜叉,来诣世尊处。诣已以偈白世尊曰:
卿离一切缚   解脱之沙门
教化其他者   非卿之所为

世尊:
释罗与众交   无论之形态
非相应智人   唯倾心同情
以是寂静心   虽教化于他
亦不为所缚   唯同情爱怜
第三 针毛

尔时,世尊住伽耶之石床,针毛夜叉之住处。

时,怯罗夜叉与针毛夜叉路过世尊近处。

时,怯罗夜叉告针毛夜叉曰:“此是沙门。”

“不!此非沙门,是小沙门。至少知彼是沙门耶!小沙门耶!暂为小沙门。”

时,针毛夜叉来诣世尊处。诣已,以身碰世尊。

时,世尊将身闪避。

时,针毛夜叉,以此白世尊:“沙门!恐怖我耶?”

“不!友!我非恐怖,然而,与汝相触,总非善事。”

“沙门!我问汝,汝若不能说明,汝当乱心,当破汝之心脏,取汝之两脚,投诸恒河之彼岸。”

“不!友!我于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之世界,于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中,不见我心乱、破我心脏,取两脚投诸恒河彼岸者。然而,友!欲者先问。”
十一
贪欲与嗔恚   以何为因起
快不快恐怖   又从何因生
犹如童子等   放其缚足鸟
心想何处起
十二
世尊:
贪欲与嗔恚   当由渴爱起
快不快恐怖   悉由自己生
犹如童子等   放其缚足鸟
心想由此起   身从渴爱生
尼俱律陀树   其干由根生
凡夫着爱欲   知偏林蔓草
知其生因者   则以灭此因
谛听之夜叉   彼等前来渡
难渡渡瀑流   无有受再生
第四 摩尼跋陀

尔时,世尊住摩揭陀国,摩尼摩罗迦制底之摩尼跋陀夜叉住处。

时,摩尼跋陀夜叉来诣世尊处。诣己,于世尊处说此偈曰:
常于正念人幸福   以持正念得安乐
正念明日犹言祥   彼解脱一切愤怒

世尊:
常于正念人幸福   以持正念得安乐
正念明日犹吉祥   然彼不解一切怒
是心日夜乐不害   以慈悲一切有情
于彼无有任何怒
第五 左奴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优婆夷名左奴之子,为夜叉所魅惑。

时,优婆夷叹息,而唱此等偈曰:
我常闻如是   阿罗汉宣说
我常闻如是   阿罗汉宣说
然则今日我   见夜叉魅弄
左奴为何事   十四十五日
半月第八日   得神变分日
奉持八斋戒   以住于布萨
以行于梵行   夜叉不能魅
我闻罗汉说   然我今日见
夜叉魅左奴   此乃为何事

夜叉:
十四十五日   半月第八日
得神变分日   奉持八斋戒
以住于布应   以住梵行者
夜叉不能魅   我闻罗汉说
左奴若醒觉   以此可语汝
此乃夜叉语   不分公与私
勿行任何恶   若作恶业者
又若为欲为   如鸟跃上逃
难逃汝苦恼

左奴:
人皆哭死人   生别时亦哭
我活活于此   母何故泣我

优婆夷
人皆泣子死   生别时亦哭
然一度离欲   而且又归来
亦以哭其子   其生亦似死
子汝出烬炎   愿不再堕烬
爱子出地狱   希不再入狱
逃离为幸福   谁此语我等
盛火出家货   汝欲再烧耶
第六 夜叉童子

尔时,尊者阿那律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阿那律,黎明即起,以诵法句。

时,夜叉童母之夜叉女,如是告其子曰:
美哉迦罗汝   勿骚作音声
比丘诵法句   我若知法句
以如是行者   乃我等利益
切勿杀生物   知而勿妄语
自己行善戒   我等脱鬼胎
第七 富那婆数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其时,世尊就有关涅槃,说法教示、利益、鼓励比丘等。彼等诸比丘、深切注意虔诚、心意集中、倾耳谛听。

时,富那婆薮母之夜叉女,以言告其子等:
静默郁多罗   富那婆当默
我暂闻思惟   无上佛师教
世尊说涅槃   解脱诸结缚
我甚爱此法   世我子可爱
世我夫可爱   然而求此法
有胜过此等   子夫虽可爱
不能脱苦恼   听闻正法者
令人解苦恼   于世败此恼
迷之于老死   为解脱老死
证悟于正法   我愿闻此法
富那婆当默

富那婆薮
母我乃不语   静默郁多罗
倾耳于法者   闻法为快乐
因不知正法   母我迷苦恼
此乃与迷于   人天光辉者
最后身佛陀   有眼今说法

夜叉女
善哉如是语   我子寝我怀
我子乃贤哉   我子今爱乐
无上佛所说   无染净白法
子富那婆薮   我今日心安
解脱于轮迥   以见于圣谛
我子郁多罗   汝亦闻于我
第八 须达多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之寒林。

其时,给孤独长者,有事到王舍城。

给孤独长者闻“佛实出现于世。”欲往拜见世尊。

时,给孤独长者作如是思惟:“今日欲往拜见世尊,时已过迟。明日适时当始往拜见世尊。”则念佛而卧。其夜曾三度以为天亮而起身。

时,给孤独长者来到墓地之门,诸天刚开其门。

时,给孤独长者走出市镇,当离去时,光灭而暗,恐怖战栗,毛发竖立。长者就此欲退返。

时,尸婆迦夜叉来现其形,只令闻声:
百象与百马   又百之驴车
百千之女亦   装摩尼耳环
于此行一步   不值十六一
行进之长者   行进之长者
行进始能近   退避当用脚

时,给孤独长者,暗灭光现、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亦静止。

二度……乃至……

给孤独长者,三度光灭而暗,恐怖战栗,毛发竖立。长者又欲从此而退返。三度尸婆迦夜叉不现其形,只令闻其声……乃至……
十一
时,给孤独长者,暗灭光现,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亦静止。
十二
时,给孤独长者,来诣寒林于世尊住处。
十三
其时,世尊于夜晓起身,在露地经行。
十四
世尊见给孤独长者从远而来,见已下经行处,即坐所设座,坐已,世尊以此言给孤独长者曰:“来!须达多。”
十五
时,给孤独长者:“世尊按名呼我。”于此,即于世尊足下,五体投地而白曰:“世尊!轻安而眠耶?”
十六
世尊:
烦恼火悉消   婆罗门安眠
不着于爱欲   清凉无所依
断一切执着   调伏心苦恼
寂静轻安寝   是达心寂静
第九 叔迦罗(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其时,叔迦罗比丘尼,为被大众围绕而说法。

时,集叔迦罗比丘尼之信乐夜叉,于王舍城从此街至彼街,从此路至彼路,以说此偈曰:
王舍城人众   为何而居耶
犹如于甘酒   或醉于卧倒
以侍叔迦罗   比丘尼所说
甘露之道足   无混浊甘液
于此饮至再   饮之不为饱
思智慧人饮   如渴旅人雨
第十 叔迦罗(二)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其时,有优婆塞施食于叔迦罗比丘尼。

时,叔迦罗比丘尼之信乐夜叉,于王舍城从此街至彼街,从此路至彼路,以唱此偈曰:
悉解脱结缚   施食叔迦罗
实贤优婆塞   彼得多功德
第十一 毗罗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其时,有优婆塞施衣于毗罗比丘尼。

时,毗罗比丘尼之信乐夜叉,于王舍城从此街至彼街,从此路至彼路,以唱此偈曰:
脱一切缚轭   施衣予毗罗
实贤优婆塞   彼得多功德
第十二 阿罗毗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阿罗毗之阿罗婆迦夜叉住居。

时,阿罗婆迦夜叉、白世尊曰:“沙门!出去。”“是!友,”世尊便出去。“沙门!进来。”“是!友,”世尊便进来。

再度……乃至……

阿罗婆迦夜叉,如此三度白世尊:“沙门!出去,”……乃至……“是!友!”世尊便进来。

阿罗婆迦夜叉,四度白世尊:“沙门!出去。”

“不!友,我不应出去,由汝所欲为。”

“沙门!我且问汝,汝若不能答我者36,我以汝心乱,破汝心脏,取汝两脚,投诸恒伽河之彼岸。”

“不!友!我于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中,不见以我心乱,破我心脏,取我两脚、投诸恒伽河之彼岸者。然而汝若欲问则问。”

夜叉:
于此世间人   何为最胜富
以善修何物   赍得以安乐
何物味最上   云何之生活
为最胜生活

世尊:
此世信最富   修善最安乐
真实最上味   智慧之生活
谓最胜生活
十一
夜叉:
如何渡瀑流   如何渡大海
如何超苦恼   如何为清净
十二
世尊:
依信渡瀑流   不逸渡大海
精进超苦恼   依智慧清净
十三
夜叉:
如何得智慧   如何以得富
如何以得誉   如何而结友
此世行彼世   如何得不悲
十四
世尊:
以信阿罗汉   闻达涅槃法
不逸分别者   当得于智慧
如实堪重荷   精进者得富
语真实得誉   布施友不离
是为由此世   无悲往彼世
求居亦信仰   真实与调顺
坚实与舍离   其此四法者
死而无有悲   此世往彼世
亦无有悲事   有疑问其他
沙门婆罗门   真实与调顺
堪忍与舍离   此世有胜者
十五
夜叉:
今何问其他   沙门婆罗门
我已于今日   得知未来利
佛实为于我   来于阿罗毗
我今施其人   知有大果事
我今致礼敬   正觉法善性
由村以至村   游方邑至邑
此嗢陀南:
田陀迦与释罗 针毛摩尼跋陀
左奴童子夜叉 那婆薮须达多
有二之叔迦罗 毗罗与阿罗毗
注:
1 杂阿含经卷四九、七(大正藏二.三五七c)
2 骨(atthi)中所含者有三百肉片,肉(Yakavinda)中所含者有九百肉片。
3 杂阿含经卷二二、二(大正藏二.一五三c)
4 杂阿含经卷四九、三一(大正藏二.三六三b)
5 童子,系缚鸟足放之,鸟乍飞又落,恶心于心中生起,旋又归于心。
6 杂阿含经卷四九、二六(大正藏二.三六二a)
7 此偈,只于缅甸不才有。
8 杂阿含经卷五O、一(大正藏二.三六四a)
9 虔诚之优婆夷,令其幼子左奴出家。左奴为沙弥精勤于讽诵经典,并云以此讽诵经卷功德与父母。但其现生父母虽不能知,其前生之母乃一夜叉女,得受此功德。夜叉女因此得受诸天爱敬。后来左奴及长大并不喜悦为沙门,乃往生母处诉心意。彼夜叉女一者曾救挽其名誉;一者曾为遮上左奴之还俗,于是左奴倒地吹泡。
10 此偈仅只缅甸本才有,或许系不必要者。
11 得神变分之日。谓在初八日前后,或十四日之前日,或安居后之自恣之日,特别是云守持斋戒之日。 能于此日守斋戒者,可得神变,故称得神变分日。
12 在底本中脱漏此二句,兹依暹罗本补充。
13 杂阿含经卷四九、二八(大正藏二.三六二c)
14 杂阿含经卷四九、二九(大正藏二.三六二c)
15 傍晚,世尊坐在香殿阳台上说法。夜叉女之郁多罗抱腰牵引富那婆薮之手在便所及尘埃等处寻找食物。来至香殿之后,听到有人集聚之声昔,心想或许是宴会,而欣悦走近,忽然间听到世尊说法之声音。诸天虽知有夜叉之走近,却未予驱止而此夜叉则恰如饿鬼。
16 maggana=patthana。
17 杂阿含经卷二二、一七(大正藏二.一五七b)
18 通往墓地之城门,走过此城门,便有通往墓地之道路。
19 amanussa非人。
20 底本之assasari-ratha,读为assatari-ratha。
21 杂阿含经卷五O.三(大正藏二.三六五a)
22 原文appativaniyam佛音解释为:虽一直饮用,却不觉得饱(Punappunam bhunjantana na-ruccati)。护法则提出不还果解之。《长老偈注》六十一页。
23 杂阿含经卷五O.三(大正藏二.三六五a)
24 杂阿含经卷五O.四(大正藏二.二六五b)
25 杂阿含经卷二二.二八(大正藏二.一六一a)
26 vyaharissasi底本脱落vya
27 此二句,仅只缅甸本有,应予省略。

第十一 帝释相应
第一  帝释品
第一 须毗罗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世尊于此言诸比丘:“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唯然!世尊!”

世尊以此宣说:

“诸比丘!远昔阿修罗攻击诸天。诸比丘!时天帝释呼须毗罗天子:“爱子须毗罗!今此等阿修罗攻击诸天。爱子须毗罗!汝往迎讨阿修罗!”诸比丘!须毗罗天子奉答天帝释:“唯然!尊者”而耽于放逸。

诸比丘!……再度乃至

诸比丘!天帝释三度呼须毗罗天子:“爱子须毗罗!此等阿修罗,今攻击诸天。爱子须毗罗!汝往迎讨阿修罗。”诸比丘!“唯然!尊命”须毗罗天子奉答天帝释,而耽于放逸。

诸比丘!时天帝释,以偈语须毗罗天子:
无励无勤勉   达安乐处者
须毗罗前往   我亦往其处

须毗罗
懒惰无勤勉   不为所应为
一切爱欲繁   示其最胜处

帝释:
懒惰无勤励   得无限乐者
须毗罗去往   我亦往其处

须毗罗
我天主帝释   无作悲绝望
得安乐道者   示其最胜道
十一
一帝释
若是无所作   决无有老者
此实涅槃道   须毗罗去往
我亦往其处
十二
诸比丘!其实天帝释,自生功德果报,以统理忉利天,应是勤勉精进之称赞者。诸比丘!汝等于此,于此善说之法与律出家。未达者为达,未到者为到,未实现者为实现而勤勉、奋励、精进者,汝等能显耀此事。”
第二 须师摩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世尊于此,言诸比丘:“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唯然!世尊。”

世尊以此宣说:

“诸比丘!远昔阿修罗攻击诸天。诸比丘!时天帝释呼须师摩天子:“爱子须师摩!此等阿修罗,今攻击诸天,爱子须师摩!汝往迎讨阿修罗。”须师摩天子奉答天帝释:“唯然!尊者。”而耽于放逸。

诸比丘!再度……乃至……

诸比丘!天帝释三度呼须师摩天子:“爱子须师摩!此等阿修罗,今攻击诸天。爱子须师摩!汝往迎讨阿修罗。”诸比丘!须师摩天子奉答天帝释:“唯然!尊者。”而耽于放逸。

诸比丘!时天帝释,以偈语须师摩天子:
无励无勤勉   达安乐处者
须师摩去往   我亦往其处

须师摩
懒惰无勤励   不为所应为
一切爱欲繁   示其最胜处

帝释:
懒惰无勤励   得无限乐者
须师摩去往   我亦往其处

须师摩
我天主帝释   无作悲绝望
得安乐道者   示其最胜道
十一
帝释:
若是无所作   决无有老者
此实涅槃道   须师摩去往
我亦往其处
十二
诸比丘!其实天帝释,自生功德果报,以统理忉利天,应是努力精进之称赞者。诸比丘!汝等于此,于此善说之法与律出家,未达者为达,未到者为到,未实现者为实现而努力、奋励、精进者,汝等能显耀此事。”
第三 旗尖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其时,世尊言诸比丘:“诸比丘!”诸比丘奉答世尊:“唯然!世尊。”

世尊以此宣说:

“诸比丘!远昔天与阿修罗挑起战争。

诸比丘!时天帝释呼忉利诸天。“友!若赴天部之战,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者,汝等当看我旗尖!汝等若看我旗尖者,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当可去除。

汝等若不看我旗尖者,则看波阇波提天王之旗尖。汝等若看波阇波提天王之旗尖者,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当可去除。

汝等若不看波阇波提天王之旗尖者,则看婆罗那天王之旗尖……乃至

汝等若不看婆楼那天王之旗尖者,则看伊舍那天王之旗尖。汝等若看伊舍那天之旗尖者,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当可去除。

诸比丘!若看天帝释之旗尖、波阇波提天王之旗尖、婆楼那天王之旗尖、伊舍那天王者,或可去除;或未可去除其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

何以故?天帝释未离贪、未离嗔、未离痴、有胆怯病而战栗、恐怖,是逃避者。
十一
诸比丘!我亦语如是:“汝等或往森林,或于树下,或入空屋而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者,其时当念我!彼世尊是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师、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十二
诸比丘!汝等若忆念我者,当可去除其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
十三
若不忆念我者,则以忆念法,法乃由世尊之所善说者。有现在果报、不隔时,当得云来见者,导引于涅槃者,是有识之士之各自所当知。
十四
诸比丘!汝等若忆念法者,当可去除其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
十五
若不忆念法者,则忆念僧伽。世尊之弟子僧伽乃善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真正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道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可尊教之修行者。即四双八辈是。此世尊之弟子僧伽值得供养、值得尊敬、值得布施、值得合掌礼拜、是世间无上福田。
十六
诸比丘,若忆念僧伽者,当可去除其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
十七
何以故?诸比丘!如来、应供、等正觉者,乃离贪、离嗔、离痴、无胆怯、无战栗、无恐怖、无逃避者。
十八
世尊如此宣说。善逝说已、师更宣说次偈曰:
林中或树下   孤寂场所时
诸比丘思念   正等正觉者
汝等无恐怖   若是世间主
人中之牛王   不忆念佛者
则忆念善说   导引涅槃法
不忆念善说   导于涅槃法
则忆念僧伽   无上之福田
如是佛法僧   若以忆念者
比丘等恐怖   汝等当无有
毛发之竖立
第四 吠波质底(忍辱)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世尊宣说于此:

“诸比丘!远昔有天与阿修罗之战。

时,诸比丘!吠波质底阿修罗王呼阿修罗:“友!若诸天与阿修罗激战时,阿修罗胜,天败者,当以五缚其捆缚天帝释之颈,捉来阿修罗城我处。”

诸比丘!天帝释亦呼忉利天之诸天:“友!天与阿修罗激战时,天胜,阿修罗败者,皆以五缚缚其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之颈,捉来正法殿我处。”

诸比丘!其战,天胜,阿修罗败也。

诸比丘!时忉利诸天,以五缚缚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之颈,捉来正法殿之天帝释处。

诸比丘!于此以五缚缚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之颈、入正法殿而又走出,并以激烈之恶语诽谤天帝释。

诸比丘!时御者摩多利,以偈语天帝释曰:
闻吠波质底   当面激恶语
帝释摩怯婆   忍乃恐怖耶
或力不足故

帝释:
忍吠波质底   非虑力不足
如我之识者   何与愚者竞
十一
摩多利
然若不止者   愚者益招猛
是故重刑罚   智者止愚人
十二
帝释:
于我之思惟   以上禁愚者
以知其他怒   寂静于正念
十三
摩多利
婆沙婆此忍   我见为过失
愚人恐怖我   以为是忍他
如使牛逃者   必愈益猛追
愚人益增长
十四
帝释:
以忍为恐畏   欲思则令思
己利胜者中   无有胜忍辱
有力忍无力   此云最胜忍
无力人常忍   谓无力之力
其力愚人力   有力护于法
无须要反驳   忿者还与忿
更是为恶事   忿者不还忿
激战得二度   最大之胜利
知他之忿怒   正念静己人
自己以及他   双方之医师
唯无知法者   其人为愚者
十五
诸比丘!天帝释自生功德果报,统理忉利之诸天,犹为忍辱、柔和之称赞者。
十六
诸比丘!就此汝等于如是善说法与律出家,忍辱而柔和者,则能辉耀此事。”

第五 善语之胜利

舍卫城因缘。

“诸比丘!远昔天与阿修罗激战。

时,诸比丘!吠波质底阿修罗,以此谓天帝释曰:“诸天王!善语致胜利!”吠波质底!善语致胜利!””

诸比丘!时天与阿修罗,于其会众应知谁是善语、恶语者。

诸比丘!时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以此谓天帝释:“帝释!唱偈!”

诸比丘!如是言已,天帝释以此谓吠波质底阿修罗王:“吠波质底!汝往昔于此是天。吠波质底!请说偈!”

诸比丘!如是言已,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以说此偈:
若不止禁者   愚人益招猛
是故重刑罚   智者止愚人

诸比丘!吠波质底阿修罗王语此偈时,阿修罗欢呼,诸天则默然。

诸比丘!其时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以此谓天帝释:“帝释!唱偈!”

诸比丘!如是言已,天帝释唱此偈:
于我之思惟   以止禁愚者
以知其他怒   寂静于正念
十一
诸比丘!天帝释唱此偈时,诸天欢呼,阿修罗默然。
十二
诸比丘!时天帝释以此谓吠波质底阿修罗曰:“吠波质底!唱偈!”
婆婆婆此忍   我见为过失
愚人恐怖我   以为是忍他
如使牛逃者   必增益猛追
愚人益增长
十三
诸比丘!又吠波质底阿修罗王唱此偈时,阿修罗欢呼,诸天默然。
十四
诸比丘!时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以此谓天帝释:“帝释!唱偈!”
十五
诸比丘!如是言已,天帝释唱此偈:
以忍为怖畏   欲思则令思
己利胜者中   无有胜忍辱
有力忍无力   此云最胜忍
无力人常忍   谓无力之力
其力愚人力   有力护于法
无须要反驳   忿者还与忿
更是为恶事   忿者不还忿
激战得二度   最大之胜利
知他之忿怒   正念静己人
自己以及他   双方之医师
唯无知法者   其人为愚者
十六
诸比丘!天帝释唱此偈时,诸天欢呼,阿修罗默然。
十七
诸比丘!诸天与阿修罗之会众,于此谓曰:
十八
“吠波质底阿修罗王所语之偈语,属于力、剑、争、不和与激战。”
十九
“天帝释之偈语、非属力、剑、争、不和、激战。胜利在于天帝释之有善语。”
二十
诸比丘!胜利在于天帝释之致善语。”
第六 鸟巢

舍卫城因缘。

“诸比丘!远昔天与阿修罗之激战。

诸比丘!于其战阿修罗胜,而诸天败。

诸比丘!战败之诸天向北逃走,阿修罗随后追逐。

诸比丘!时天帝以偈告御者摩多利。
摩多利辛巴利  车辕避鸟之巢
唯无此等鸟巢  喜夺命于修罗

御者摩多利答天帝释:“唯然!尊者。”则以系千头骏马之车辆回头反驰。

诸比丘!时阿修罗如是思惟:“天帝释今以系千头骏马返车辆回头反驰。诸天则再战阿修罗,”恐怖而入阿修罗宫殿。

诸比丘!如是天帝释依法乃有胜利。
第七 无谲诈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远昔天帝释,独居静坐,而如是起心念:“我即使对敌,亦不谲诈。”

诸比丘!时吠波质底阿修罗王知天帝释心之所念,来到天帝释处。

诸比丘!天帝释见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从远而来。以此言吠波质底阿修罗王:“吠波质底站住!汝已被捕。”

“友!勿舍以前汝心之所念。”

“吠波质底!我不谲诈,可得对汝明誓9。”

吠波质底
以言虚妄者   必定有恶报
诽谤于圣者   必定有恶报
于友不实者   必定有恶报
不知恩惠者   亦定有恶报
舍脂钵底汝   诈者有恶报
第八 毗留奢那阿修罗王

舍卫城因缘。

时,世尊日中入室静观。

时,天帝释与毗留奢那阿修罗王诣世尊之处。诣已,各依门之两侧而立。

时,毗留奢那阿修罗王,于世尊前说此偈曰:
至达其利止 人不无勉励
辉耀达其利   毗留奢那语

帝释:
至达其利止   人不无勉励
辉耀达其利   无胜忍辱者

毗留奢
众生应其分   各依必要来
如美味合饭   悉足乐人人
辉耀达其利   毗留奢那语

帝释:
众生应其分   各依必生来
如美味合饭   悉足乐人人
辉耀达其利   无胜忍辱者
第九 森林圣者(香)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远昔甚多圣者,持戒而其优美性质,集森木之叶葺小屋而住。

诸比丘!时,天帝释与吠波质底阿修罗王,来到持戒而其优美性质之圣者处。

诸比丘!时吠波质底阿修罗王,穿革履背剑,持伞,从正门而入小屋,冒犯侮蔑其圣者等。

诸比丘!时天帝释脱革履,令他人持剑,收伞由侧门入,立于彼等持戒善性之圣者等下方,合掌礼敬而立。

诸比丘!时彼等持戒善性之圣者等,以偈语天帝释:
长修圣者香   身出风吹行
千眼者此去   此圣者之香
天王为不净

帝释:
长修圣者香   身出风吹行
如种种花编   头上之花鬘
大德我等乃   爱此等之香
此无厌诸天
第十 海边圣者(参婆罗)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远昔持戒具优美性质之甚多圣者,集海岸之木叶葺小屋而住。

诸比丘!其时天与阿修罗又行激战。

诸比丘!时其持戒善性之圣者等生思念:“诸天如法阿修罗不如法。我等从阿修起恐怖亦不知。我宁可到参婆罗阿修罗王,乞无畏之施。”

诸比丘!时彼等持戒善性圣者等,犹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没于海边小屋,现于参婆罗阿修罗王之前。

诸比丘!时彼等持戒善性圣者等,以偈语参婆罗阿修罗王:
我等圣者至   参婆罗之处
以乞无畏施   汝等若欲者
怖畏或无畏   何者悉可与

参婆罗
以事天帝释   污圣无无畏
以求乞无畏   我只与怖畏

圣者等
我等乞无畏   而与汝怖畏
我等以还汝   汝有无尽恐
如播植种子   如收割果实
为善有善果   行恶有恶果
种子时播植   汝应受果报

诸比丘!时彼等持戒善性之圣者等,诅咒参婆罗阿修罗王,犹如力士之伸屈腕,没于参婆罗阿修罗王之前,现于海岸小屋。

诸比丘!时参婆罗阿修罗王,为其持戒善性之圣者等所诅咒,其夜三度被袭而醒。”
此嗢陀南:
须毗罗须师摩   旗尖吠波质底
与善语之胜利   及鸟巢无谲诈
毗留奢那修罗   及森林圣者等
并海圣者等是
第二帝释品
第一 诸天(禁戒足)(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

“诸比丘!天帝释为人时,以完满执持七禁戒足。依此执持之天帝释乃得天帝释之地位。

何为七禁戒足耶?

应终生孝养父母。应终生尊敬家之长老。应终生语柔和。应终生不诽谤。终生心离悭贪之垢而住家。有意宽、仁而常布施、喜施舍、从乞求者、乐施分配。应终生语真实。应终生无忿恨,若忿起则速制伏。

诸比丘!天帝释以前为人时,完满执持此七禁戒足。依此执持,天帝释得天帝释之地位。”

世尊宣说已……乃至……师更说此偈。
孝养父母者   奉事于家长
以语柔和语   远离于谗谤
舍离于悭贪   语真实制忿
协利之诸天   呼彼为善人
第二 诸天(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于此,世尊以此告诸比丘:

“诸比丘!天帝释以前为人时,名为摩怯儒儿童,是故今称摩怯婆。

诸比丘!天帝释以前为人时,施与各街市,是故称富兰陀罗。

诸比丘!天帝释以前为人时,恭敬而与施,故称释罗。

诸比丘!天帝释以前为人时,以与住处,故称婆娑婆。

诸比丘!天帝释以前为人时,一刹那间能思虑千事,故称千眼者。

诸比丘!天帝释称须阇者,乃有阿修罗女之妻,故称须阇之夫。

诸比丘!天帝释乃统治三十三天之主权者,故称为天王29。
一0~一二
同前经之二--五
第三 诸天三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毗离大林重阁讲堂。

时,离车人之摩诃梨,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一面之离车人摩诃梨、以此白世尊曰:“世尊!世尊曾见天帝释否?”

“摩诃梨!我曾见天帝释。”

“世尊!彼非似天帝释者?世尊,天帝释是难见者。”

“摩诃梨!我知帝释,又依执持其法而为天帝释,并知帝释之因、法。”
七~一八
同前经三--十二
第四 贫人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其时,世尊言诸比丘:“诸比丘!”

彼等比丘奉答世尊:“唯然,世尊!”

世尊以此宣说:

“诸比丘!此王舍城有可怜之贫困者穷人。

彼于如来所说之法与律,执持信,执持戒,执持闻,执持舍,执持慧。

彼如是于如来所说之法与律,执持信,执持戒,执时闻,执持舍,执持慧,死后生忉利天为伴之善趣、天界。彼之容貌荣光,超越其他诸天。”

诸比丘!因此忉利之诸天谓讥嫌、愚痴,而作细言:“实希有,实未曾有。此天子以前为人时,可怜贫困穷苦,死后生忉利天为伴之善趣、天界、其容貌荣光,超越其他诸天。”

诸比丘!时,天帝释呼忉利诸天:“友!汝等勿讥嫌此天子。此天子以前为人时,于如来所说之法与律,执持信,执持戒,执时闻,执持舍,执持慧。彼依如来所说之法与律,执持信,执持戒、执持闻,执持舍,执持慧,死后生忉利天为伴之善趣、天界,其容貌与荣光,超越其他之诸天。”

诸比丘!时天帝释宽恕忉利诸天,此时唱彼等偈:
如来于不动   有坚实信仰
爱乐于圣者   其戒甚善美
僧伽有信乐   其见若正直
称彼不贫穷   其人活不虚
然忆念佛教   贤者应随从
信戒法知见
第五 乐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时,天帝释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立一面之天帝释,以此白世尊曰:“世尊!何处有乐土?”

世尊:
园林幽美虚 作美丽莲池
为人所乐者   不值十六一
乡村或森林   何处湿干地
阿罗汉所住   此悉爱乐土
第六 供牺者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灵鹫山。

时,天帝释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立一面之天帝释,以偈白世尊曰:
人人供牺牲   人人求功德
积来生功德   何施有大果

世尊:
四道咸具足   建立于四果
而直其正见   僧具慧戒定
人人供牺性   人人求功德
积来生功德   施僧有大果
第七 礼敬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时,世尊日中入室静观。

时,天帝释与梵天与沙巷婆提来诣世尊处,诣已,各立于门侧。

时,天帝释于世尊处,唱此偈曰:
挺立起英雄   战斗胜利者
放下重负人   无债人行世
卿心善解脱   如十五夜月

“天王!不应如是礼敬如来。天王!不应如是礼敬如来。”
挺立起英雄   战斗胜利者
商队之主人   无债人行世
世尊请说法   应有了解者
第八 帝释之礼敬(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于此世尊宣说:

诸比丘,远昔天帝释呼御者摩多利:“摩多利!准备千头骏马之车!我将往园林观赏美景。”

诸比丘!御者摩多利答天帝释:“唯然!尊者。”牵系千头骏马之车,以告知天帝释:“尊者!千头骏马车已备齐,诵知今时。”

诸比丘!时天帝释走下胜利殿,合掌拜四方。

诸比丘!时御者摩多利,以偈语天帝释:

三明之人众   地上刹帝利
及四大天王   有誉忉利等
诸天悉礼汝   时帝汝之礼
夜叉初是谁

帝释:
三明之人众   地上刹帝利
及四大天王   有誉忉利等
诸天悉礼我   我今以礼敬
具戒心长静   正真出家者
勤修梵行人   于家修功德
具戒优婆塞   如法养妻者
摩多利如是   我乃作礼敬

摩利多
帝释汝礼人   实世最胜者
婆娑婆如礼   我亦应礼敬

是语须阇夫   天王摩怯婆
以礼敬四方   最先乘其车
第九 帝释之礼敬(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诸比丘!远昔天帝释呼御者摩多利:“摩多利!牵系千头骏马车!我将往囿园观赏美景。”

诸比丘!御者摩多利答天帝释:“唯然!尊者。”牵系千头骏马车,以告知天帝释:“尊者,千头骏马已备齐,尊者,请知今时。”

诸比丘!时天帝释走下胜利殿,合掌礼世尊。

诸比丘!时御者摩多利,以偈诸天帝释:
婆娑婆天人   悉皆礼敬汝
帝释汝之礼   夜叉是谁耶

帝释:
今天于此界   正等正觉者
崇高心之师   摩多利我礼
贪嗔乃无明   无余悉灭尽
漏尽阿罗汉   摩多利我礼
贪嗔调伏已   以超于无明
还灭乐有学   不逸修习者
摩多利我礼

摩多利
帝释汝礼人   实世最胜者
婆娑婆所礼   我亦奉礼敬
是语须阇夫   天王摩怯婆
以敬礼世尊   最先乘其车
第十 帝释之礼敬(三)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于此,世尊宣说:

“诸比丘!远昔天帝释呼御者摩多利:“摩多利!牵系千头骏马车,我将往囿园观赏美景。”

御摩多利答天帝释:“唯然!尊者。”牵系千头骏马车,以告知天帝释:“尊者!千头骏马车备齐。尊者!请知今时。”

诸比丘!时天帝释走下胜利殿,合掌以礼比丘众。
六、七
诸比丘!时御者摩多利,以偈语天帝释:
持污秽身体   沉沦于尸中
为饥渴痛苦   此人可尊敬
婆娑婆出家   等有何可羡
语圣者等行   我欲闻汝言

帝释:
摩多利我羡   此出家人众
彼等从村出   悉除无欲望
小屋无何藏   无瓶又无锅
所望物备他   此以养育身
贤善语正语   默然正游方
诸天修罗战   摩多利凡夫
又是相斗争   战中有不战
自我持武器   中者在静寂
执著者之中   在于不执着
摩多利我乃   礼敬于彼等

摩多利
帝释汝礼人   实世最胜者
婆娑婆汝礼   我亦当礼敬

是语须阇夫   天王摩怯婆
语礼比丘僧   最先乘其车
此嗢陀南:
诸天五三度   贫人及所乐
供牺者礼敬   帝释之礼敬

第三 帝释品
第一 役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时,天帝释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立一面之天帝释,以偈语世尊曰:
杀何物乐眠 杀何物不悲
杀害何一法   瞿昙卿赞耶

世尊:
杀忿最乐眠   杀忿无有悲
婆娑婆毒根   以为最上蜜
杀忿圣者赞   杀此而无悲
第二 丑陋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于此,世尊宣说:

“诸比丘!远昔有丑陋矮小一夜叉,坐于天帝释之座。”

“诸比丘!其时,忉利之诸天,以讥嫌、愚痴,而作细语曰:“实希有,实未曾有。此丑陋矮小夜叉,坐天帝释之座。””

诸比丘!忉利诸天,因讥嫌、愚痴而作细语,其夜叉成为美丽、美观而宏伟。

诸比丘!时,忉利之诸天到天帝释处。到已,以此言天帝释:

“尊者!丑陋矮小一夜叉,坐汝之座,是故忉利之诸天,实希有,实未曾有,此丑陋矮小一夜叉,坐天帝释之座。语讥嫌、细言。尊者!因忉利之诸天讥嫌、愚痴而作细语,其夜叉则成为美丽,美观而宏伟。尊者!彼或许是食忿夜叉耶?”

诸比丘!时天帝释来到食忿夜叉处,到已,一肩着衣,右膝着地,合掌礼其食忿夜叉,三度自报其名,“尊者!我乃天帝释,尊者!我乃天帝释。”

诸比丘!天帝释自报其名,其夜叉则成丑陋而矮小。成为丑陋短小,则遂没其形。

诸比丘!时,天帝释则坐自座,以宽恕忉利之诸天,其时而唱此偈曰:
我心不易害   不为情波夺
我长不知怒   于我不起忿
不言激忿诸   语无不如法
以思自已利   常以抑自己
第三 幻术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世尊,以此宣说:

诸比丘!远昔吠波质底阿修罗王患病,其苦痛烈。

诸比丘!时,天帝释为探望其病,来到吠波质底阿修罗王处。

诸比丘!吠波质底阿修罗王,见天帝释从远方而来,以此语天帝释:“请医我!天王!”

“吠波质底!教我参婆罗之幻术。”

“友!我与诸阿修罗叙谈。”

诸比丘!时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与诸阿修罗叙谈:“我以参婆罗之幻术,教天帝释耶?”

“不!勿以参婆罗之幻术教天帝释。”

诸比丘!时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以偈语天帝释:
摩怯婆帝释   须阇夫天王
幻术导地狱   因此参婆罗
百年堕地狱
第四 罪过(无忿)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其时,又有二比丘争议。一比丘犯罪,另比丘以彼比丘当谢罪,彼比丘不许诺,因而起争议。

时,甚多比丘来诣世尊处,礼敬世尊坐于一面,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二比丘起争;一比丘犯罪,另比丘以彼比丘当谢罪,彼比丘不许诺。”

“诸比丘!于罪不见为罪之比丘,不许诺此如法以谢罪之比丘,两者俱为愚者。”

诸比丘!于罪见为罪之比丘,如法以谢罪,比丘许诺于此,此两具贤者。

诸比丘!远昔天帝释于正法殿,宽恕忉利诸天,其说此偈曰:
勿往忿领域   友情勿荒老
勿以讥不讥   勿云离间语
如山倒挤人   忿挤于恶者
第五 无忿(无害)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于此世尊言诸比丘,并对诸比丘宣说。

诸比丘!远昔天帝释于正法殿,宽恕忉利诸天,其时说此偈曰:
勿胜于忿恨   勿以忿还忿
无忿无有害   常住圣者中
如山倒挤人   忿挤于恶者
此嗢陀南:
杀丑陋幻术   无忿于罪过
以无忿无害   诸天及天子
王魔比丘尼   梵天婆罗门
森林婆耆沙   夜叉婆娑婆

1 杂阿含经卷四O、一二(大正藏二.二九四a)
2 tam me Sakka varam disam=Sakkadevasettha tam me varam uttamam thanam okasam disam acikkha kathehi(为我说其最胜地点)
3 同本阙如。
4 杂阿含经卷三五、一二(大正藏二.二五五a)
5 杂阿含经卷四O、七(大正藏二.二九二b)
6 杂阿含经卷四O、六(大正藏二.二九一C)
7 杂阿含经卷四六、一(大正藏二.三三三b)
8 杂阿含经卷四O、一八(大正藏二.二九六c)
9 sapassu=mayi adunb1hattaya sapatham karohi(我誓不质询谲诈。)
10 在注中作如瞿迦利比丘(Kokalika)。
11 如有关于Mahakapi-jataka者。
12 如提婆达多。
13 Sujampati Suja之夫之意义,乃帝释天之称名。Suja乃波质底阿修罗王之妹。
14 杂阿含经卷四O、一七(大正藏二.二九六b)
15 注作恰如看守门尸之人。
16 利(attha)注为应作之事(kicca)。
17 杂阿含经卷四O、一二(大正藏二.二九四c)
18 天帝释之妻须阇,如系吠波质底阿修罗王之妹,则成为亲戚。因时而一起作战,时而一起游步。
19 ciradikkhitanam=cira samadinna vatanam(长时执持禁戒)
20 杂阿含经卷四O、一二(大正藏二.二九五a)
21 杂阿含经卷四O、一(大正藏二.二九0b)
22 payata-papi为行布施,洗手清净。
23 杂阿含经卷四O、三(大正藏二.二九0c)
24 摩怯婆(Maghava)乃属于摩怯(Magha)者之义。
25 purindada原为城市之破坏者之意义,今则转化为街市之主施者义。
26 由Sakkaccam至Sakka。
27 婆娑婆(Vasava)拥有住处者。
28 千眼者Sahassakkho
29 天之王Devanam indo
30 杂阿含经卷四O、二(大正藏二.三九0c)
31 杂阿含经卷四六、二(大正藏二.三三三c)
32 同本无此。
33 cetya=cetiya=cittikatatthena cetyam veditab1o(为各种颜色所装饰之美丽。)
34 杂阿含经卷四六、三(大正藏二.三四四a)
35 同本无此。
36 乃梵天沙杭巴提之语。
37 杂阿含经卷四O、八(大正藏二.二三九a)
38 杂阿含经卷四O、一O(大正藏二.二三九b)
39 杂阿含经卷四O、一一(大正藏二.二三九c)
40 sumantitamantino说示应讽诵之经、应行头陀,应吞饮之甘露等善语。
41 杂阿含经卷四O、一四(大正藏二.二九五b)
42 此二偈,出诸天相应七十一经。
43 杂阿含经卷四O、四(大正藏二.二九一a)
44 杂阿含经卷四O、一六(大正藏二.二九六a)
45 杂阿含经卷四O、五(大正藏二.二九一b)
46 杂阿含经卷四O、四(大正藏二.二九一a)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沙门文祁子经

沙门文祁子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七九、五支物主经(大正藏一、七二O页。)
本经乃工匠般奢康迦(五支),于沙门文祁子普行者闻于身不为恶业,言不恶口,念不恶念,不生恶命,成就四种之人,为最上之沙门。诣世尊之处,以间其义,世尊说行不善戒,善戒,不善念,善念之其自己之集、灭,以到其灭,成就无学之十法者,始是最上之沙门。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其时,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于末利园之镇头迦树苑大会堂议论室,与三百之普行者大众俱住。
时,工匠般奢康迦欲见世尊、清晨出舍卫城,工匠般奢康迦自思:
今非应见世尊之时,世尊尚在宴坐。亦非造访意修习比丘之时,意修习比丘亦在宴坐。我何不往彼未利园,镇头迦树苑大会堂之议室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处。
于是,工匠般奢康迦即赴末利园镇头迦树苑之大会堂议论室。
尔时,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与普行者之大众俱坐,发出呼唤声、高声、大声、作种种无益徒劳之论议。即王论、贼论、大臣轮、兵论、畏怖论、战斗论、食论、饮论、衣论、床论、华鬘论、香论、亲族论、乘论、村论、衡论、市论、国土论、妇人论、英雄论、传闻论、井边谈天论、祖先论、异相论、世间论、海洋论、由此有无之论争。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遥见工匠般奢康迦前来,告诫自众曰:
诸贤!请肃静,诸贤勿作声,彼沙门瞿昙之弟子工匠般奢康迦到来。沙门瞿昙之在家白衣弟子住舍卫城中,此工匠般奢康迦为一人也。实则彼留者等嗜静,修静,称赞静,彼或得知静肃之会众,始欲思接见。
尔时,彼等普行者保持沉默。工匠般奢康迦至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处,至已,与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相问候,交谈铭感之语坐于一面。

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告坐于一面之工匠般奢康迦曰:
工匠!我说成就四法之人为善具足、达最上最胜善、无能胜之沙门。如何为四?
工匠!如是身不作恶业,不言恶口,不念恶念,不生恶命等是。
工匠!我说成就此等四法之人,为善具足,达最上最胜善,是无能胜之沙门。
尔时,工匠般奢康迦对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之所说,即不满足,亦未反驳。彼未满足、未反驳,则从座位站起而去。彼思:
至世尊处,当知此所说之义。
如是工匠般奢康迦便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工匠般奢康迦,将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之所说,悉自于世尊。   世尊闻已,对彼言曰:
工匠!实则若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之所说,则幼稚、无智、仰卧之婴儿亦可达善具足、最上、最胜善,是无能胜之沙门。何以故?
工匠!幼稚、无智、仰卧之婴儿、不知有身,何能作身之恶业耶?唯有身之活动而已。
工匠!幼稚、无智仰卧之婴儿,不知有语,何能说恶口耶?唯有哭泣而已。
工匠!幼稚、无智、仰卧之婴儿,不知有念,何能生恶念耶?唯有忿怒而已。
工匠!幼稚、无智、仰卧之婴儿,不知有命,何能生恶命耶?唯求母乳而已。
如是,工匠!沙门文祁之子普行者乌伽哈玛那之说,则幼稚无智,仰卧之婴儿为善具足、可达于最上、最胜善,是无能胜之沙门也。
工匠!我不说此等成就四法之人为善具足、达于最上最胜善,是无能胜之沙门,唯对彼幼稚、无智、如仰卧之婴儿而说。工匠!如何为四?
如此,身不作恶业,不说恶口,不念恶念,不生恶命等是。
工匠!我不说成就此等四法之人为善具足,达于最上、最胜善,是无能胜之沙门。因其只对彼幼稚、无智、如仰卧之婴儿而说。

工匠!我说成就十法之人始为善具足、达于最上、最胜善、是无能胜之沙门。
工匠!我说,此等为不善戒,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不善戒由此处生,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此不善戒为无残之灭,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如是行为至不善戒灭之行,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此等为善戒,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由此处生善戒,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此善戒为无残之灭,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如是行为至善戒灭之行,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此等为不善念,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此等为达不善念灭之行,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此等为善念,是所应知。
工匠!我说此等为达于善念灭之行,是所应知。

工匠!若然,如何为不善戒耶?
不善身业、不善口业、恶命--工匠!此等称之为不善戒。   工匠!若然,此等之不善戒由何而生耶?
从此等不善戒之生处说,应说其为由心生。为如何心耶?
其实,心是多种多样,心若有贪、有嗔、有痴,则由此处生不善戒。

工匠!若,此等之不善戒于何处为无残之灭耶?
现为说此等不善戒之灭。
工匠!此处有比丘断身之恶行,修身之善行,断口之恶行,修口之善行,断意之恶行,修意之善行,断邪命生正命。于此,此等之不善戒为无残之灭。

工匠!若然,如何之行为达不善戒灭之行耶?
工匠!此处有比丘为使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发起是念,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为使生未生之善法,发起是念,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住立已生之善法,不使迷乱,渐渐增大、修习,以为完满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工匠!实则如是实行,是达于不善戒灭之行。

工匠!若然,如何为善戒耶?
我说于戒者,为善身业、善口业、命清净,工匠!此等称之为善戒。

工匠!然此等之善戒由何而生耶?
由此等善戒之生处言,应说为由心所生。何为心耶?
实则心是多种多样。心若无贪、无嗔、无痴,则由此处生善戒。

工匠!若然,此处之善戒于何处为无残之灭耶?
由此等善戒之灭言。
工匠!于此有比丘,持戒不着于戒、彼如实知其心解脱、慧解脱。于此,此等之善戒为无残之灭。

工匠!若然,如何实行为达于善戒灭之行耶?
工匠!于此,比丘为使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为使生未生之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住立于已生之善法,不使迷乱,渐渐增大,为修习令成完满,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工匠!实则如是实行,为达于善戒灭之行。

工匠!若然,如何为不善念耶?
是欲念、恚念、害念。工匠!此等称之为不善念。

工匠!然此等之不善念由何而生耶?
由此等不善念之所生言,应说其为由想所生。如何为想耶?
实则想亦多种多样,是欲想、恚想、害想-是由此处生不善念。

工匠!若然,此等之不善念于何处为无残之灭耶?
由此等不善念之灭言。
工匠!此处有比丘离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住于初禅。于此,此等不善念为无残之灭。

工匠!若然,如何实行,为达于不善念灭之行耶?
于此,比丘为使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对已生之恶不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对未生之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住立于已生之善法,不使迷乱,逐渐增大,修习令成完满。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工匠!实则如是实行,为达于不善念灭之行。

工匠!若然,如何为善念耶?
是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工匠!此等称之为善念。   工匠!然此等之善念由何而生耶?
由此等善念之所生言,应说其为由想所生。如何为想耶?
实则想亦有多种多样,无欲想、无恚想、无害想--由此处生善念。

工匠!若然,此等之善念于何处为无残之灭耶?
由此等善念之灭言。
工匠!于此处有比丘,寻伺已息故、内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住于第二禅。于此,此等善念为无残之灭。

工匠!然如何实行,为达于善念灭之行耶?工匠!
于此,比丘为使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对已生之恶不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对未生之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对已生之善法,发起是念、努力、勤精进,于心策励、精勤。
工匠!实则如是之实行,乃达于善念灭之行。

工匠!又,我如何说成就十法之人为善具足,达于最上、最胜善,是无能胜之沙门耶。
工匠!此处有比丘成就无学之正见,成就无学之正思惟,成就无学之正语,成就无学之正业,成就无学之正命,成就无学之正精进,成就无学之正定,成就无学之正智,成就无学之正解脱。工匠!我说成就此等十法之人具足善,为达于最上、最胜善,是无能胜之沙门。

世尊说示已,工匠般奢康迦对世尊之所说欢喜、信受。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谛分别经

谛分别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三一、分别圣谛经(大正藏一,四六七页。)佛说四谛经(大正藏一,八一四页。)增一阿含一九,一(大正藏二,六四三页。)
佛略说四圣谛后,赞叹舍利弗、目犍连二人,以奖励亲近此二人而离去。舍利弗为诸比丘,详细说明四圣谛。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波罗奈城仙人堕处鹿野苑。
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
彼等比丘答世尊:世尊!
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由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于波罗奈城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法轮。即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界中之任何者亦未曾转之。即此四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四者何耶?
苦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苦集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苦灭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苦灭道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诸比丘!由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于波罗奈城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法轮。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界中之任何者亦未曾转。即此如是四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诸比丘!近习于舍利弗、目犍连。诸比丘!亲近舍利弗、目犍连。彼二人是贤者比丘,为诸梵行者之诱助者。
诸比丘!有如生儿者,舍利弗乃如是;有如所生儿之养者,目犍连乃如是。
诸比丘!舍利弗乃导于须陀洹:目犍连乃导于最上义。
诸比丘!舍利弗得详细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四圣谛。
世尊如是说,如是说已,善逝从座起而入精舍。
于此,尊者舍利弗于世尊去后不久言诸比丘:
友之诸比丘!
彼等诸比丘答舍利弗曰:友!
舍利弗乃如是曰:
友等!由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于波罗奈城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法轮。即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界中之任何者亦未曾转之。即此四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四者何耶?
苦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苦集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苦灭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苦灭道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友等!然者,如何为苦之圣谛?
是生苦、老苦、死苦、忧、悲、苦、恼、愁苦、所求不得,此皆是苦。略言之乃五取蕴之苦。   友等!然者,如何为生?
彼彼之有情于彼彼之有情类中生、出生、出现、生起、兴起、诸蕴之现前、诸处(感官)之获得,
友等!此等言生。
友等!然者,如何为老?
彼彼之有情于彼彼之有情中老、老衰、齿落、发白、皮皱、青之衰损、诸根之毁熟,
友等!此言老。
友等!然者,如何为死?
彼彼之有情于彼彼之有情中死去、死亡、破灭、灭没、死灭、死、命终、诸蕴之破坏、身体之投弃,
友等!此言死。
友等!然者,如何为忧?
友等!或具不幸者、或得苦法者之忧、忧感、忧心、内忧、内遍忧,
友等!此言忧。
友等!然者,如何为悲?
友等!或具不幸者、或得苦法者之悲、遍悲、哭悲、遍哭悲、哭悲之性、遍哭悲之性,
友等!此言悲。
友等!然者,如何为苦?
友等!彼身之苦、身之不快、身触所生之苦、不快之所受,
友等!此言苦。
友等!然者,如何为恼?
友等!心之不快、意触所生之苦、不快之所受,
友等!此言恼。
友等!然者,如何为愁?
友等!或具不幸者、或得苦法者之悲愁、悲愁之性、愁之性,
友等!此言愁。   友等!然者,如何为所求不得,此亦苦耶?
友等!于诸生法之有情,如是之希求生:彼实非我等之生法,又彼实于我等不生来。然虽如是亦不可得达。此即:所求不得,此亦苦也。
友等!诸老法于有情,如是之希望生:此实非我等之老法。又实彼老之不来于我。然,虽如是希求不可得达也。如是乃所求不得亦苦。
友等!诸病法于有情,如是之希望生:此实非我等之病法。又实彼病之不来于我。然,虽如是希求不可得达也。如是乃所求不得亦苦。
友等!诸死法于有情,如是之希望生:此实非我等之死法。又实彼死之不来于我。然,虽如是希求不可得达也。如是乃所求不得亦苦。
友等!诸忧、悲、苦、恼、愁法于有情,如是之希望生:此实非我等之忧、悲、苦、恼、愁法。又实彼忧、悲、苦、恼、愁之不来于我。然,虽如是希求不可得达也。如是乃所求不得亦苦。
友等!然者,如何略而言五取蕴是苦?
所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友等!此言略而言五取蕴是苦。
友等!如是言苦之圣谛。
友等!然者,如何为苦集之圣谛?
凡彼爱之生起而与喜、贪俱行,于彼之处为所胜喜,即所谓彼欲爱、有爱、无有爱。
友等!此言苦集之圣谛。
友等!然者,如何为苦灭之圣谛?
凡彼爱无余离欲而灭,舍、舍离、解脱、不执藏。
友等!此言苦灭之圣谛。
友等!然者,如何为苦灭道之圣谛?
此即八支圣道,即此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见?
友等!于彼苦之智、于苦集之智、于苦灭之智,于苦灭道之智。
友等!此言正见。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思惟?
出离之思惟(出离觉)、无恚之思惟(无恚觉)、不恙之思惟(不害觉),
友等!此言正思惟。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语?
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
友等!此言正语。
友等!然而,如何为正业?
离杀生、离偷盗、于诸欲之境离邪行。
友等!此言正业。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命?
友等!兹有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生活。
友等!此言正命。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精进?
友等!兹有比丘,
未起之诸恶、为令不善法之不起而意志生,而行精进、精勤、热心、策励心;
已起之诸恶、为令舍不善法而意志生,而行精进、精勤、热心、策励心;
为起未起之诸善而意志生,而行精进、精勤、热心、策励心;
为令持续已起之诸善法、不错乱、增长、广大、增修而意志生,而行精进、精勤、热心、策励心。
友等!此言正精进。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念?
友等!兹有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热心而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
于诸受随观受而住,热心而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
于诸心随观心而住,热心而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
于诸法随观法而住,热心而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
友等!此言正念。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定?
友等!兹有比丘,离诸欲、离诸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
友等!兹有比丘,寻、伺止息故,内心安静,心一趣性而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
友等!兹有比丘, 脱喜、舍而住,有念,有正知;且身觉受乐,宣说诸圣者之舍而有念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
友等!兹有比丘, 舍离乐,舍离苦,又灭以前所有之喜悦、忧恼,无苦,无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
友等!此言正定。
友等!如是言苦灭道之圣谛。
友等!由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于波罗奈城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法轮。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界中之任何者亦未曾转。此,即此等因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也。
尊者舍利弗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尊者舍利弗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仙吞经

仙吞经

北传汉译增一阿含三二、七,仙人崛经(大正藏二,七二三页。)
本经,世尊住王舍城之伊西义利山,为诸比丘叙述此伊西义利山,昔五百之独觉皆入此山,及说其等独觉一部分之名。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仙吞山。
时,世尊言诸比丘:诸比丘!
彼等诸比丘应答世尊: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诸比丘!汝等不见此耶婆罗负重山乎?
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此负重山亦曾有其他之称呼、有其他之施设,诸比丘!汝等不见此般达瓦(白善)山耶?
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此白善山亦曾有其他之称呼、其他之施设。诸比丘!汝等见此耶普罗(广普)山耶?
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此广普山亦曾有其他之称呼、其他之施设。诸比丘!汝等不见此义奢屈多(灵鹫)山耶?
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此灵鹫亦曾有其他之称呼、其他之施设。诸比丘!汝等不见此伊尸义利(仙吞)山耶?
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此仙吞山,自古有其称呼、有其施设。
诸比丘!往昔有五百人之独觉,久住仙吞山。彼等入时虽见此山,入已即不见。众人见此已,如是言:此山吞噬此等诸仙人。如是始有仙吞、仙吞之称呼。诸比丘!(我应说诸独觉之名:我应赞诸独觉之名;诸比丘!我应示诸独觉之名:闻此应善思念之。
彼诸比丘白世尊:如是,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
诸比丘!有名为阿利吒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婆利吒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多伽罗尸迦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耶沙新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善观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密耶达新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乾陀罗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品陀罗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宇巴沙婆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尼达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达达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斯达越多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诸比丘!有名为巴义达多之独觉,久住此仙吞山。
彼诸有情之精,无嗔恚亦无欲
独自以成妙觉,无箭苦上胜人
应听我说彼名。
阿利叱,婆利吒,多伽尸迦耶沙新,善观,密耶达新佛乾陀罗,品多罗,宇巴沙婆尼达,达达,须达越多,巴义达多须无婆,须婆,鸣陀罗,阿达马阿达斯鸣迦,阿尼迦,须达多为诸独觉而尽有因。
滨遇与滨迦有大威德。
两奢利及阿达迦是牟尼。
又乔萨罗佛亦有须巴富。
宇婆礼密与彼之礼密及彼之珊达奢达,其如离尘而又贤。
贤征服里暗志多及安伽、胖伽,并有郁提志多。
跋尸断苦根之取,阿跋罗志多打胜魔力。
萨陀、跋越他,沙罗般迦,摩韩沙,郁奢迦摩耶及阿尸陀,阿那沙越,有摩老摩耶及断慢之般陀马,达达帝弗多,义马罗,启多摩。
启多摩婆罗迦及摩旦迦,阿利耶,亦有阿周达与阿周达迦摩夫耶摩伽,斯曼迦罗,达毗罗,斯跋帝帝达,阿沙去徘启摩美罗达及苏罗达,都兰那耶,山迦而又有郁奢其他为牟尼,沙伊徘为无上出离者。
有阿难陀,难陀,宇婆难陀,十二人之婆罗堕越阇为最后身者。
菩提,摩诃那摩,是上胜有须之尸勤,秀丽之婆罗堕越阇帝须跋提沙有断结,宇婆尸达利断爱。又尸达利亦然。
曼迦罗为佛陀,超越贪。
宇沙婆切除苦根网。
宇巴尼达成寂止句、宇普沙达、孙达罗、萨奢那摩阇达,旃达,拔陀摩,郁跋罗及跋陀无达罗,拉去陀并跋婆达,摩那达多,苏美陀,义达罗迦乃至康洽佛,心善解脱。
有此等及其他之大威德,诸独觉以尽有因。
等皆越欲为大仙。
稽首般涅盘无限者。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犍度篇·舍利弗相应

舍利弗相应

尔时具寿舍利弗,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时,具寿舍利弗,清晨之时、着下衣,持钵衣;入舍卫城乞食。

行于舍卫城乞食。食后从乞食还,往安陀林,以行昼日坐。

入安陀林已,于一树下昼日坐。

时、具寿舍利弗,晡时纵静坐起,往祇树给孤独园。

具寿阿难见具寿舍利弗从远方来,见而言于具寿舍利弗曰:“友舍利弗!汝之诸根清净,颜色清净皎洁。具寿舍利弗今日依何而住耶?”

“友!于此处我离诸欲、离诸不善法、离有寻、有伺,生喜、乐具足而住初静虑。友!此时我思惟,我入初静虑,我乃入初静虑,我则不出初静虑。”

具寿舍利弗,如是善于长夜断我慢、我所慢、慢、随眠,故具寿舍利弗,思惟:“我入初静虑,我乃入初静虑,我则不出初静虑。”
一~五
尔时,具寿舍利弗舍卫城……乃至……

具寿阿难见具寿舍利弗从远方来。见而言于具寿舍利弗:“友舍利弗!汝之诸根清净,颜色清净皎洁,具寿舍利弗今日依何而住耶?”

“友!于此我能为寻伺寂静放,内净心住一趣、无寻无伺而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住第二静虑。友!此时我思惟我入第二静虑,我乃入第二静虑,我则为不出第二静虑。”

具寿舍利弗于如是长夜,善断我慢、我所慢、慢、随眠,故具寿舍利弗思惟……“我入第二静虑,我乃入第二静虑、我则不为出第二静虑。”
一~六
尔时,具寿舍利弗舍卫城….乃至……具寿阿难见具寿舍利弗从远……乃至……言于:“友舍利弗!汝之诸根清净,颜色清净皎洁。具寿舍利弗今日依何而住耶?”
七~八
“友!于此我以离喜故住于舍,身正受乐正念正知,如诸圣者之宣说,有舍念乐住,具足住第三静虑……乃至广说……。”
一~六
尔时,具寿舍利弗舍卫城……乃至……“友舍利弗!汝之诸根清净,颜色清净皎洁。具寿舍利弗今日依何而住耶?”
七~八
“友!于此我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喜、忧故,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住于第四静虑。友!此时我……乃至……为不出……”
一~六
尔时,具寿舍利弗舍卫城……乃至……具寿阿难……乃至……
七~八
“友!于此我超越一切之色想故,灭有对想故,不作意种种想故,为虚空无边,具足住虚空无边处……乃至……为不出……”
一~六
尔时,具寿舍利弗舍卫城……乃至……具寿阿难……乃至……
七~八
“友!于此我超越一切虚空无边处,为识无边,具足住识无边处……乃至……无不出……”
一~六
尔时,具寿舍利弗舍卫城……乃至……
七~八
“友!于此我超越一切识无边处‥具足住少无所有及无所有处……乃至……为无出……”
第八 有想
一~六
尔时,具寿舍利弗舍卫城……乃至……
七~八
“友!于此我超越一切无所有处,具足住非想、非非想处……乃至……为无出……”
一~六
尔时,具寿舍利弗舍卫城……乃至……

“友!于此我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灭想受。友!此时我思惟我入灭想受,我乃入灭想受,我则不为出灭想受。”

具寿舍利弗善于如是长夜断我慢、我所慢、慢、随眠,故具寿舍利弗思惟:“我入灭想受,我乃入灭想受,我则不为出灭想受。”

尔时,具寿舍利弗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时具寿舍利弗,清晨之时,着下衣,持钵、衣,入王舍城乞食。于王舍城行每家乞食,而倚于一壁食施食。

时名净口出家尼者,来具寿舍利弗之处,来而言于具寿舍利弗曰:

“沙门!汝乃以口向下而食耶?”“姊妹!我非以口向下而食。”

“沙门!然则仰口而食耶?”“姊妹!我非仰口而食。”

“沙门!然则口向四方而食耶?”“姊妹!我非口向四方而食。”

“沙门!然则口向四维而食耶?”“姊妹!我非口向四维而食。”

“沙门!问以口向下而食者,言我非以口向下而食。沙门!然则若问仰口而食耶?言我非仰口而食。沙门!然则若问以口向四五而食耶?言我非以口向四方而食。沙门!然则若问口向四维而食耶?言我非以口向四维而食。沙门!然者汝如何而食耶?”

“姊妹!沙门、婆罗门,谓依事明2、畜生明,以邪命为生活者,姊妹!彼沙门、婆罗门名为以口向下而食。

姊妹!沙门、婆罗门,谓依占星明、畜生明,以邪命为生活者,姊妹!彼沙门、婆罗门名为仰口而食。.
十一
姊妹!沙门、婆罗门从事遣使、使节,以邪命为生活者,彼沙门、婆罗门名为口向四五而食。
十二
姊妹!沙门、婆罗门,谓依占卜明、畜生明,以邪命为生活者。姊妹!彼沙门、婆罗门名为口向四维而食。
十三
姊妹!我非所谓依事明、畜生明,以邪命为生活者。非所谓依占星明、畜生明,以邪命为生活者。非从事遣使、使节,以邪命为生活。非依卜占明、畜生明,以邪命为生活者。我以法求食,以法求食而食。”
十四
时、净口出家尼即往王舍城之里巷四衢告之曰:“沙门释子等如法受食,沙门释子等无过而受食。施沙门释子等食。”舍利弗相应(终)此摄颂曰:
离与无寻
喜舍等四
虚空与识
及无所有
有想灭九
净口等十
注: 1 汉译杂阿含经卷十八(大正藏二、一三一)于汉译有净口外道出家尼。依原注净口是出家尼之名。
2 “事明”原注“事明”知胡芦、南瓜、萝葡等事之果、成、因、的方便,又长部经典原注(一、九三页)云相“宅地、园地”等得失之明。
3 “灭九”由暹罗本nirodho navamo vutto读之。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六处篇·受相应

受相应 第一 有偈品 第一 三昧

※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

何者为三?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受。

四 (一)得安定,有正知,有正念之佛弟子,亦知受,亦知诸受之出生。

(二)亦知此等诸受之所灭,达于灭尽之道。比丘由于诸受之灭尽,则无饥欲,入于圆寂。” 第二 乐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何者为三?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

四 (一)乐或苦、与非苦非乐,皆为内、外所感受者。

(二)知此是苦,而以智触触可败坏虚假之法,则见消失,如是于此离欲。” 第三 舍弃

※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何者为三?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

四 诸比丘!由乐受可舍弃染欲随眠,由苦受可舍弃嗔恚随眠,由非苦非乐受可舍弃无明随眠。

五 诸比丘!由乐受,比丘则舍弃染欲随眠。由苦受,则舍弃嗔恚随眠。由非苦非乐受,则舍弃无明随眠。诸比丘!如此比丘,则舍染欲随眠正见之人,彼由断渴爱、毁灭缠结、灭亡憍慢,而尽苦际。

六 (一)虽感受乐而不知受,于不见出离者,彼有染欲随眠。 (二)虽感受苦而不知受,于不见出离者,彼有嗔恚随眠。 (三)广智之佛虽说非苦非乐,但乐于此而不断苦脱离。 (四)比丘精进而不舍正知,因此,此贤智者,则悉知一切受。 (五)彼知悉诸受,于现法无诸漏,达最上智彼岸之法住者,肉身灭坏后,不 再入生身之数。” 第四 崄崖

※ 三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如说:“大海有崄崖1”之语。诸比丘!无闻之凡夫,如是语说:“大海有崄崖”为不存不在者。

诸比丘!此“崄崖”者,喻属此身苦受之语。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触于身所属之苦受,至为忧、疲、悲、搏胸、哭泣之迷惑。诸比丘!此称之为“无闻2之凡夫,未曾立于崄崖,未得脚踏实地。”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虽触身所属之苦受,不至为忧、疲、悲、搏胸、哭泣而迷惑。诸比丘!此称之为“有闻之圣弟子,曾立于崄崖,得有足踏实地。”

(一)属身害命之苦受,为此所触,则栗、叹、泣、力弱、力尽,而不耐所起 之苦受者,此谓之:“彼未曾立于崄崖,未得脚踏实地。”
(二)属身害命之苦受,虽为此所触亦不栗,能耐其所生起者,此谓之:“彼立于崄崖,得脚踏实地。””
注1 注为patala“十分足于堕落,言此为无立足处patala,”于大海中常起之涡漩之类,以言为险崖亦说不定。这本来不存在而误认为存在。杂阿含经一七卷一八经译为“深险”。
2 杂阿含经一七卷一八经:“长沦没溺,无止息处。”
第五 当见
※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以何者为三者?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乐受者,当见为苦。苦受者,当见为箭。非苦非乐受者,当见为无常。

诸比丘!比丘之乐受者,当应见为苦。苦受者,当见为箭。非苦非乐受者,当常见为无常。诸比丘!此比丘由断除渴爱,毁灭缠结,灭除憍慢,故称为尽苦际。见人之乐为苦,见苦为箭,见非苦非乐之存在为无常。此正见之比丘,能知受,达此最上智彼岸之法住者,能知苦,于见法无漏,由肉身灭坏后,不再于入生身之数。”
第六 箭

※ 三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亦感于乐受,亦感于苦受,亦感于非苦非乐受。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亦感于乐受,亦感于苦受,亦感于非苦非乐受。

于此,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与无闻之凡夫,以何为特异点?以何为特相?以何者为差别点耶?”

“大德!我等之法,以世尊为根本……。”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触于苦受,至为忧、疲、悲、搏胸、哭泣之迷惑。彼感于二种之受:乃属于身受与属心受是。

诸比丘!譬如以箭刺人,于其人又以第二箭相刺。诸比丘!如是此人感受于二支箭。与此同理,诸比丘!无闻之凡夫,触于苦受,至为忧、疲、悲、搏胸、泣哭之迷惑。彼感于二种之受:乃属身受与心受是。若触苦受,彼则有嗔恚,为苦受彼则怀嗔恚,由苦受所生之嗔恚随眠而存止。彼触于苦受而喜悦于欲乐。何以故?诸比丘!无闻之凡夫,将欲乐置外,非不知于苦受之出离耶?彼喜悦于欲乐,如是存止于由乐受所生之欲染随眠。彼不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与甘味、患难之出离。彼不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之出离,如是存止由非苦非乐受所生之无明随眠。彼若感于乐受者,则感于为此所系缚。若感苦受,则感于为此所系缚。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感于为此所系缚。诸比丘!此称为无闻之凡夫,由生、由死、由忧、由悲、由苦、由恼、由绝望所系缚。余谓此由苦所系缚。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触苦受不至为忧、疲悲、搏胸、泣哭之迷惑。彼唯一之感受;乃属于身受,而非属于心受。

诸比丘!譬如以箭刺人,更不再刺第二箭。诸比丘!如是此人,唯只感受一箭。与此同理,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为苦受所触,不忧、不疲、不悲、不搏胸而哭泣,不至迷惑。彼唯一之感受,属于身受,非属于心受。彼虽为苦受所触而无嗔恚,不为苦受而怀嗔恚,故彼不存止由苦受而生之嗔恚随眠,彼虽为苦受所触不喜悦于欲乐。何以故?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将欲乐置外,非知于由苦受之出离耶?彼不喜悦于欲乐,不如是存止由乐受而生之染欲随眠。彼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之出离。彼以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之出要,彼不如是存止由非苦非乐而生之无明随眠。彼若感于乐受者,则感于离此系缚。若感于苦受,则感于离此系缚。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感于离此系缚。诸比丘!此称为有闻之圣弟子,谓:由生、由死、由忧、由悲、由苦、由恼、由绝望而不被系缚。余言由苦而不被系缚。
十一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与无闻之凡夫,以此为特异,以此为特相,以此为差别点。
十二
(一)有智多闻之人,皆无感于乐受、苦受,此乃贤者、善者之于凡夫之大特异。
(二)亦熟知于法,亦观此世、彼世,得快乐之有闻圣者心,不为诸法所骚乱。由无快乐,故不陷于嗔恚。
(三)彼之随顺,背逆皆消散、灭尽而无存在。彼达于生有之彼岸,离尘,而知无爱道,能证知涅槃。”
第七 疾病(一)

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城,大林之重阁讲堂中。

时,世尊于日暮,即从其想起,赴病者室之处。而坐于所设之座,坐已,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而度时日1。此乃我为汝等之教诫。

诸比丘!比丘如何为正念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进正知、有念,以抑止此世之欲贪忧戚,于诸受观受而住……于心观心而住……于诸法,观法而住,精进于正知、有念,以抑止此世之欲贪忧戚。诸比丘!比丘如是而为正念。

诸比丘!比丘如何而为正知耶?诸比丘!此有比丘,于进于退皆以正知而为,视前方、视四周亦以正知而为,四肢之屈伸亦以正知而为,持僧伽梨衣、钵、衣亦以正知而为,或食或饮或啮或味亦以正知而为,乃至大小便利之事亦以正知而为,行住坐卧语默亦以正知而为。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乃为正知。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如为度时日。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诸比丘!此比丘如是住于正念、正知、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乐受者,彼则如是知:“我起此乐受,此乐受为由缘而起2,无缘则不起。何者为缘耶?以此身为缘。然而此身为无常所造作,为由缘而起者。缘无常而所造作,依缘所起之此身,依缘所起之乐受,何为有常住耶?”彼于身又于乐受住观无常、住观消止、住观离欲、住观灭尽、住观舍弃。彼于身又于乐受观无常而住,观消亡而住,观离欲而住,观灭尽而住,观舍弃而住。于身与乐受之染欲随眠皆所舍弃。

诸比丘!此比丘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苦受,彼如是知:“我起此苦受,此苦受多有缘而起,无缘则不起……何为有常住?”于身又于苦受观无常而住,观消亡而住,观离欲而住……观灭尽而住,观舍弃而住。于身与苦受之嗔恚随眠,悉皆所舍弃。

诸比丘!此比丘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非苦非乐受,彼如是知:“我起此非苦非乐受,此非苦非乐受为有缘而起,无缘则不起……何为有常住耶?”彼于身又于非苦非乐,观无常而住,观消亡而住,观离欲而住……观灭尽而住,观舍弃而住,身与非苦非乐之无明随眠,皆所舍弃。

彼若感于乐受,则知其为无常,知无恋着、知无喜悦。若感于苦受……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知其为无常,知无恋着,知无喜悦。

彼若感于乐受者,则感于此离系缚。若感于苦受者,则感于此离系缚。若感于非苦非乐受者,则感于离系缚。
十一
彼感于身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于身所际限之受。”感于命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于命所际限之受。”于身坏、命尽时,了知“于此处一切之所感受所喜悦者,悉皆冷却。”
十二
诸比丘!譬如,缘于油又缘于灯心,油灯则燃起。因油与灯心之尽而无食,油灯则消失。同此,诸比丘!比丘感于身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身所际限之受。”感命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命所际限之受。”身坏、命尽时,了知“于此处一切之所感受之所喜悦者,悉皆冷却。””
注1 Kalam agameti时来,待时之意,当译余决心以“渡时”。
2 paticca prati+i……。由于“甚么,”以甚么为基础之意。
3 vayanupassin 为以观消灭。
第八 疾病(二)

尔时,世尊住毗舍城,大林之重阁讲堂中。

时,世尊于日暮,即从冥想起,赴病者室之处……

“诸比丘!比丘如何而为正念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住……于诸受……于心……于诸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而为正知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进于退皆以正知而为……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以度时日。此即我为汝等之教诫。

诸比丘!此比丘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乐受者,彼则如是知:“我起此乐受,此乐受为有缘而起,无缘则不起,以何为缘?以此触为缘,然此触为无常,为所造作,为缘物而起者。无常、所造作、缘物而起之缘,此触所起之乐受,何为有常住耶?”彼于触又于乐受,观无常而住……消亡……离欲……灭尽……舍弃,彼于触又于乐受,观无常而住……消亡……离欲……灭尽……舍弃,则触与乐受之染欲随眠,皆所舍弃。
七~八
诸比丘!此比丘之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苦受……若起非苦非乐受,则彼如是知:“我起非苦非乐受,此非苦非乐受为有缘而起,无缘则不起,以何为缘耶?以此触为缘。然此触为无常、所造作、缘物而起者。无常、所造作、缘物而起之此触,为缘所起之非苦非乐,何为有常住耶?”彼于触又于非苦非乐,观无常而住……消亡……离欲……灭尽……舍弃。彼于触又于非苦非乐,观无常而住……消亡……离欲……灭尽……舍弃,则触与非苦非乐受之无明随眠,皆所舍弃。

彼若感于乐受,则知其为无常,知无恋着,知无喜悦。若感于苦受……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知其为无常,知无恋着,知无喜悦。

彼若感于乐受,则感于此离系缚。若感于苦受……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感于此离系缚。
十一
彼感于身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于身所际限之受。”感于命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于命所际限之受。”而身坏命尽时,了知“此处一切之所感受、所喜悦者,皆应冷却。”
十二
诸比丘!譬如缘油又缘灯心,油灯则燃起,因油与灯心之尽而无食,油灯则消失。同此,诸比丘!比丘感于身所际限之受……了知“于此处之所感受、所喜悦者,皆应冷却。”
注1 参照七经二部,以下各节参照前经之各节,两经之不同、于七经之六~八节有乐、苦、非苦非乐之三受,言为缘身。于八经言此等诸受为缘“触”。
第九 无常

※ 三
“诸比丘!此等三种之受,为无常、有为、缘起、破坏、消亡、离欲、灭尽之法。

以何者为三?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

诸比丘!此三种之受,为无常、有为、缘起、破坏、消亡、离欲、灭尽之法。”
第十 以触为根本者

※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受,为缘触而生,以触为根本,以触为因缘,以触为助缘。

以何者为三?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

诸比丘!缘触所感之乐而生乐受,由所感之乐触灭尽,则凡其所生之受,即所感之乐,缘触所生之乐受,灭而又息。

诸比丘!缘触所感之苦所生之苦受,由感其苦触之灭尽A则凡其所生之受,即所感之苦,缘触所生之苦受,灭而又息。

诸比丘!缘触所感之非苦非乐所生之非苦非乐受,由所感之非苦非乐触之灭尽,则凡其所生受,即所感之非苦非乐,缘触所生之非苦非乐受,灭而又
息。

诸比丘!譬如二木片由触击而生热、现火焰,由此等二木片之分离绝缘,则凡其所生之热,灭而又息。

与此同理,诸比丘!此等之三受,为缘触而生,以触为根本,以触为因缘,以触为助缘,由其所生之触为缘,乃生种种之受,由种种之触灭尽,则种种之受亦灭。”
受相应之第一有偈品(终)
其摄颂曰:
三昧与乐受
舍弃及崄崖
应见并箭刺
疾病二无常
以及触根本
总成为十经
注1 参照一二五~一二九经之四节。
第二 独坐品
第一 独坐

※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向世尊曰:“大德!我独坐静思,心起如是念:“世尊说示三种受,为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世尊说此三种受。然而世尊!又如是说如何感受,亦为苦1。凡如何感受,亦为苦者,此世尊依何而说耶?”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余说三种之受,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余说此三种受也。然而余又说任何之感受,亦皆是苦。凡任何之感受,皆是苦者,比丘!余乃依诸行无常而说。比丘!凡任何之感受皆是苦,余依此说诸行是破坏之法 ,消亡之法,离欲之法,灭尽之法,变坏之法。

然而依此,比丘!余亦次第说诸行之灭尽。逮达初禅2者,言语灭;逮达第二禅者,寻伺灭;逮达第三禅者,喜灭;逮达第四禅者,入息出息灭;逮达空无边处者,色想灭;逮达识无边处者,空无边处想灭;逮达无所有处者,识无边处想灭;逮达非想非非想处者,无所有处想灭;逮达想受灭者,想与受灭。漏尽之比丘,贪欲灭,嗔恚灭,愚痴灭。

依此,比丘!余乃次第说诸行之止息。逮达初禅者,言语止息;逮达第二禅者,寻伺止息……逮达想受灭者,想受止息。漏尽之比丘,贪欲止息,嗔恚止息,愚痴止息。

比丘!此等之六者,是轻安。逮达初禅者,言语轻安;逮达第二禅者,寻伺轻安;逮达第三禅者,喜轻安;逮达第四禅者,入息出息轻安;逮达想受灭者,想与受轻安。漏尽之比丘,是贪欲轻安,嗔恚轻安,愚痴轻安也。”
注1 杂阿舍经一七卷二二经“又复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2 杂阿含经一七卷二二经“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云云。”
第二 虚空(一)

※ 三
“诸比丘!譬如于虚空中,吹东风、吹西风、吹北风、吹南风、吹含尘垢之风、吹不含尘垢之风、吹寒风、吹暖风、吹少量之风、吹大量之风、吹种种之风。诸比丘!如是于此身生种种之受,生乐受、生苦受、生非苦非乐受。

(一)犹如空中吹种种多样之风,从东西与北南。
(二)吹有尘、无尘,冷与热,大量与少量及多样之风。
(三)与此同理,于此身生诸受,乐苦等起,与非苦非乐。
(四)比丘1若精进,以舍正知者,于是此贤智者,悉知一切受。
(五)彼悉知诸受,于现法中无诸漏,达最上智彼岸之法住者,由内身破灭后,不再入生身之数。”
注1 四、五两偈参照三经之六节四、五偈。杂阿含一七卷一六经有“正知不倾动”。
一三
第三 虚空(二)

※ 三
“诸比丘!譬如虚空中,吹东风,吹西风……吹少量之风、吹大量之风、吹种种之风。诸比丘!如是于此身生种种之受:生乐受、生苦受、生非苦非乐受。”
第四 客舍

※ 三
“诸比丘!譬如有客舍,于此处有种种人,由东方来栖宿、由西方来栖宿、由北方来栖宿、由南方来栖宿、有刹利种人来栖宿、婆罗门种人来栖宿、毗舍种人来栖宿,首陀人来栖宿者。与此同理,诸比丘!于此身生种种受:生乐受、生苦受、生非苦非乐受。

亦生伴于欲乐之乐受,亦生伴于欲乐之苦受,亦生伴于欲乐之非苦非乐受,亦生不伴于欲乐之乐受,亦生不伴于欲乐之苦受,亦生不伴于欲乐之非苦非乐受。”
第五 止息(一)

※ 二
时,尊者阿难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阿难,白世尊曰:“大德!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生起?何者为受之灭尽?何者为达受灭尽之道?何者为受之甘味?何者为受之患难?何者为受之出离耶?”

“阿难!此等之三者是受: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阿难!此等称为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由触之灭尽,有受之灭尽。此八支圣道是达受灭之道。此即:正见、正思惟……正定是。凡以受为所缘,所起之喜乐,此为受之甘味。凡受之无常而变坏之法,此为受之患难。凡对受抑制欲贪,舍欲贪,此为受之出离。

阿难!依此,余渐次说诸行之灭尽,逮达初禅者,言语灭……逮达想受灭者,想与受灭,漏尽之比丘,则贪欲灭、嗔恚灭、愚痴灭。

阿难!依此,余渐次说诸行之止息,逮达初禅者,言语止息;逮达第二禅者,寻伺止息……逮达想受灭者,想与受止息。漏尽之比丘,则贪欲止息、嗔恚止息、愚痴止息。

阿难!依此,余渐次说诸行之轻安,逮达初禅者,言语轻安;逮达第二禅者,寻伺轻安……逮达想受灭者,想与受轻安。漏尽之比丘,则贪欲轻安、嗔恚轻安、愚痴轻安。”
注1 本经及次之标题santaka于英译译为Property(所有、所有物),此两经中没有一句暗示此意义。及之止息之意两经有六节,因此余译为止思,想是由语根s'an来的。
2 以下五、六两节,同一一经五、六两节、七节稍为不同。
第六 止息(二)

※ 二
时,尊者阿难来诣世尊住处……

世尊言于坐在一面之阿难曰:“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灭?何者为达受灭之道?何者为受之甘味?何者为受之患难?何者为受之出离耶?”

“大德!我等之法以世尊为本,以世尊为指导者,以世尊为所依。大德!此所说之意义,唯世尊明了。愿从世尊聆闻,诸比丘当奉持于此。”
“然则,阿难!且谛听,当善思惟,余将说此。”
“唯然,大德!”尊者阿难应诺世尊。
五~八
世尊如是言:“阿难!此等之三者是受: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阿难!此等者称为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漏尽之比丘,则贪欲轻安、嗔恚轻安、愚痴轻安。”
注1 参照一五经之四、五、六、七之四节。
第七 八支(一)
※ 二
时,众多之比丘等来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方之此等比丘白世尊曰:“大德1!何者为受?何者是受之生起?何者是受之灭尽?何者是达受灭尽之道?何者为甘味?何者为患难?何者为出离耶?”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者称为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由触之灭尽,有受之灭尽。此八支圣道是达受灭之道。此即:正见、正思惟……正定是。凡以受为缘,所起之喜乐,此为受之甘味。凡受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此受之患难。凡对受抑制欲贪、舍欲贪,此受之出离。

然而诸比丘!依此,余渐次说诸行之灭尽……

诸比丘!依此,余渐次说诸行之止息……

诸比丘!此等之六者,是经安。逮达初禅者,言语轻安;逮达第二禅者,寻伺轻安;逮达第三禅者,喜轻安;逮达第四禅者,入息出息轻安;逮达想受灭者,是想与受之轻安。漏尽之比丘,则贪欲轻安、嗔恚轻安、愚痴轻安。”
注1 以下三~六之四节同一五经之三~六节。
2 同一一经之七节。
第八 八支(1)
※ 二
时,众多之比丘等来诣世尊住处……

世尊问于坐在一面之此等比丘曰:“诸比丘1!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生起?何者为受之灭尽?何者为达受灭尽之道?何者为受之甘味?何者为受之患难?何者为受之出离耶?”

“大德!我等之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指导者,以世尊为所依。善哉!大德!此所说之意义,唯世尊明了。愿从世尊聆闻,比丘等当奉行于此。”
“然则诸比丘!且谛听,当善思惟,我将说此。”
“唯唯,大德!”诸比丘应诺世尊。
五~八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受……”
注1 以下三~八节同一六经之三~八节。
第九 般奢康伽

※ 二
时,建筑师般奢康伽来诣尊者优陀夷之处,礼拜尊者优陀夷,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建筑师般奢康迦,问尊者优陀夷曰:“大德,优陀夷!世尊说几种之受耶?”
建筑师!世尊曾说三种之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世尊曾说此等之受。”

如是言已。建筑师般奢康伽向尊者优陀夷曰:“大德,优陀夷!世尊未曾说三种之受,世尊唯说二种之受,即乐受与苦受是。大德!凡此非苦非乐所示者,世尊说此有静寂微妙之乐。”

尊者二度告建筑师般奢康伽曰:“建筑师!世尊未曾说示二种之受,世尊乃说三种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世尊说示此等三种之受。”建筑师般奢康伽二度白尊者优陀夷曰:“大德,优陀夷!世尊未曾说三种之受,唯说二种受,即乐受与苦受是。大德!凡此非苦非乐受之所示者,世尊说此是静寂微妙之乐。”

三度,尊者优陀夷三度:……建筑师般奢康伽……尊者优陀夷不能令建筑师般奢康伽领会,而建筑师般奢康伽亦不能使尊者优陀夷领会。

尊者阿难,闻得尊者优陀夷与建筑师般奢康伽之问答。

时,尊者阿难来诣世尊住处,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便将尊者优陀夷与建筑师般奢康伽所有之一切问答,皆白于世尊。

“阿难!建筑师般奢康伽不同意优陀夷比丘者亦有其理由。优陀夷比丘亦有其理由而不同意于建筑师般奢康伽。阿难!余以理方可说二种之受,余以理亦可说三种之受,余以理亦可说五种之受。余以理亦可说六种之受。余以理方可说十八种受,余以理亦可说三十六种受,余以理亦可说百八种之受。阿难!如是者,余乃以理说法。

阿难!余如是以理说法,不予肯定,不予赞同。不能随喜自他之善说、善语者辈,唯有期待使之生斗争、起諠哗、来诤论而互以口头为刃物相刺而住。如是余以理由而说法。然而阿难!如是对余之以理由说法,自认是他之善说、善语者,予赞同、予随喜者辈,唯只期待使能住于相和合、相悦喜、无相诤、如乳水,互以喜眼相见。
十一
阿难!于欲,有此等之五种。何者为五?眼所识之色,是快意、可爱、可乐、形爱,诱生欲染者。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是快意、爱、乐、形爱,诱生欲染者。阿难!凡以此等五种之欲为所缘,所起之喜乐,称之谓欲乐。
十二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因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个,而逮达由离生喜乐之第一禅而住。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十三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由寻伺之息灭,逮达内部寂静,心有单一性,无寻无伺,住于由定生喜乐之第二禅。阿难!此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十四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乐喜。”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离喜、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谓谈圣者舍心者、有念者、乐住者、逮达住于第三禅。阿难!此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十五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既由前乐之舍弃、苦之舍弃、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而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十六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色想,灭没嗔恚想,不思惟种种想,逮达住于“虚空无边”之空无边处。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
十七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空无边处,逮达住于识无边之识无边处。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
十八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识无边处,逮达住于无所有之无所有处。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
十九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无所有处,逮达住于非想非非想处。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
二十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处,逮达住于想受灭。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二一
阿难!外道普行沙门之徒,作如是言:“沙门瞿昙说想受灭(定),而且以之施设于乐,彼者为何,又如何施设耶?”应亦有如是说理。诸比丘!回答如是言之外道普行沙门,应如是言:“汝友等!世尊并非唯对乐施设于乐受。诸友!无论于何处,乐之所获处,无论于何者,是即如来于乐所施设。””
注1 中部五九经Bahu-vedanya-sutta同“多受经”。参照汉译南传大藏经二第十卷一四九~一五四页。
2 以下各种受,于二二经说明。
第十 比丘

※ 三
“诸比丘!余以理说二种之受,余以理说三种之受,余以理说五种……六种……十八种……三十六种……百八种之受。如是2,诸比丘!余乃以理说法。

诸比丘!如是余以理说法,不予肯定、不予赞同。不随喜自他之善说、善语者辈,唯只期待合起斗争、生諠哗、生诤论,互以口头之刃物相刺而住。诸比丘!如是余依理说法,予以肯定、赞同。随喜自他之善说、善语者辈,唯只期待于相和合、相悦喜、不相争、如乳水,互以喜眼相见。
五~一四
同一九经一一~二0
十五
诸比丘!外道普行沙门之徒,作如是言:“沙门瞿昙说想受灭(定),而且以之施设于乐,彼者为何,又如何施设耶?”应亦有如是说理。诸比丘!回答如是言之外道普行沙门,应作如是言:“汝友等!世尊并非唯对乐施设于乐受。诸友!无论于何处,无论于何者,乐之所获处,是即如来于乐所施设。”
独坐品第二终
其摄颂:
独座虚空二
客舍止息二
依八支说二
般奢康比丘
注1 此一节同一九经九节之后部。
2 此一文于原典被抄入的,和一九同样,似是为本节之末文。

第三 百八理品
第一 尸婆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陀园。

时,普行沙门尸婆来诣世尊住处。与世尊共相交谈亲睦、殷勤之话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普行沙门尸婆,白世尊言:“尊瞿昙!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语、如是见者:“凡此个人之所感者,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其皆由前世所作之因也。”尊瞿昙对此作如何言之耶?”

“尸婆!由胆汁生,或有起此感受。尸婆!如由胆汁生,于此处起此感受,其应自知。如由胆汁生,于此处起此感受,其亦为世之真实所认定。于此,尸婆!某某沙门婆罗门之“凡个人所感受者,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是皆由前世所为之因。”作如是语、如是见者,皆过于自之所知,是过于世所认知之真实,然则余谓此等沙门、婆罗门之所见,是邪。

尸婆!由粘液生,或有起此感受……

尸婆!由风生,或有起此感受……

尸婆!由胆汁等三聚和合生,或有起此感受……

尸婆!由时候之变化生,或有起此感受……

尸婆!由逢逆运生,或有起此感受……

尸婆!于痉挛性,或有此感受而起……
十一
尸婆!于业异熟性,或有此感受而起……”
十二
如是说已,普行沙门尸婆白世尊曰:“妙哉,尊瞿昙!妙哉,尊瞿昙!尊瞿昙
譬如起覆、发掩、对迷者示之以道,如暗中举灯火,使有眼者见形。如是尊瞿昙以
种种方便说法。余当归依尊瞿昙,亦归依法与比丘众。尊瞿昙!当自今日起,以至
终生,请摄受余归依为信士。”
十三
胆汁、粘液、风三种之聚和,时候、逆运、痉挛、业异熟为第八。
第二 百八

※ 二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明所谓百八理之法理,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称为百八法理耶?余以理,当说二种之受。余以理说三种之受。
余以理说五种受……六种受……十八种受……三十六种受……百八种受。

诸比丘!何者为二种之受?身受与心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二种之受。

诸比丘!何者为三种之受?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三种之受。

诸比丘!何者为五受?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诸比丘!此等称为五受。

诸比丘!何者为六种之受?眼触生之受、耳……鼻……舌……身……意触生之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六种之受。

诸比丘!何者为十八种受?六喜近伺、六忧近伺、六舍近伺是。诸比丘!此等称为十八种受。

诸比丘!何者为三十六种受。六种依在家之喜、六种依出离之喜、六种依在家之忧、六种依出离之忧、六种依在家之舍,六种依出离之舍是。诸比丘!此等称之三十六种受。

诸比丘!何者为百八种受?三十六种过去受、三十六种未来受、三十六种现在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百八种受。诸比丘!此称百八理之法理。”
第三 比丘

※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1!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生起?何者为受之灭尽?何者为达受灭尽之道?何为受之甘味?何为受之患难?何为受之出离耶?”

“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比丘!此等称为三种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渴爱为达受生起之道。由触之灭尽,有受之灭尽,此八支圣道,始达受灭之道。此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凡以受为缘,所起之喜乐,此为受之甘味。受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此为受之患难。凡对受抑制欲贪,舍欲贪,此则受之出离。”
注1 三、四两节同一五经之三、四两节,但本经之四节有“渴爱达受生起之道”之一句,此在一五经没有。
第四 宿智

※ 二
“诸比丘!余于正觉前,尚未成正觉之菩萨时,余生如是念:“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生起?何者为受之灭尽?何者为达受灭尽之道?何者为受之甘味?何者为受之患难?何者为受之出离耶?”

诸比丘!于余生如是念:“此等2三者为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此等称为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渴爱为引受生起之道。由触之灭尽,有受之灭尽……凡对受之抑制欲贪,舍欲贪,此为受之出离。”

诸比丘!“此等为受。”于余所未曾闻之法,眼现、智现、慧现、明现、光现是。

诸丘比!“此为受之生起。”于余所未曾闻之法,眼现、智现、慧现、明现、光现。

诸比丘!“此为达受生起之道。”于余所未曾闻之……

诸比丘!“此为受之灭。”于余所未曾闻之……

诸比丘!“此为达受灭之道。”于余所未曾闻之……

诸比丘!“此为受之甘味。”于余所未曾未闻之……

诸比丘!“此为受之患难。”于余所未曾闻之……
十一
诸比丘!“此为受之出离也。”于余所未曾闻之法,眼现:智现、慧现、明现、光现。”
注1 参照一五经之三节,二三经之三节。
2 参照一五经之四节,二三经之四节。
第五 比丘

※ 二
时,众多比丘等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此等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生起?何者为受之灭尽?何者为达受灭尽之道?何者为受之甘味?何者为受之患难?何者为受之出离耶?”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之为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渴爱为引受生起之道。由触之灭尽,有受之灭尽,此八支圣道乃达受灭尽之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凡以受为缘所起之喜乐,乃此受之甘味。凡受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乃此受之患难。凡抑制受之欲贪,舍欲贪,为此受之出离。” 注1 参照一五、二三、二四经之三、四节。
第六 沙门婆罗门(一)

※ 二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以何为三?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不如实知此等三受之生起、灭尽、甘味、患难、出离者,诸比丘!余对此等1之沙门或婆罗门,于沙门中不承认为沙门,于婆罗门中不承认为婆罗门。犹且此等之尊者对沙门或婆罗门之道,于现生不能住于自知、实证、逮得。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如实知此等三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诸比丘!余对此等之沙门或婆罗门,于沙门中肯定为沙门,于婆罗门申肯定为婆罗门。犹且此等之尊者对沙门道或婆罗门之道,于现生住于自知、实证、逮得。”
注1 以下参照相应部因经品一三经沙门婆罗门。
第七 沙门婆罗门(二)

※ 二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受。

诸比丘!虽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1……”。
注1 以下参照二六经之三、四节。
第八 沙门婆罗门(三)

※ 三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不知受,不知受之生起,不知受之灭尽,不知达受灭尽之道。诸比丘!余对此等之沙门或婆罗门……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知受,知受之生起,知受之灭尽,知达受灭尽之道,诸比丘!余对此等之沙门或婆罗门……”。
第九 清净之无食乐

※ 二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

诸比丘!有有食乐之喜,有无食乐之喜,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喜。有有食乐之乐,有无食乐之乐,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乐。有有食乐之舍,有无食乐之舍,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舍。有有食乐之解脱,有无食乐之解脱,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解脱。

诸比丘!何者为有食乐之喜耶?诸比丘!为此等2五种之欲是。何者为五?眼所识之色,可快意、爱、乐、形爱,诱生欲念者。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可快意……爱、乐、形爱,诱生欲念者。诸比丘!此等为五种欲也。诸比丘!凡以此等五种欲为缘所起之喜,诸比丘!此称为有食乐之喜。

诸比丘!何者为无食乐之喜耶?诸比丘!于此处有比丘3,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而逮达住于由离生喜乐之初禅。由寻、伺之息灭,于内部寂静,心之单一性,无寻无伺,逮达住于由定生喜乐之第二禅。诸比丘!此称为无食乐之喜。

诸比丘!何者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喜耶?诸比丘!凡观察于贪欲解脱之心,观察于嗔恚解脱之心,观察于愚痴解脱之心,乃漏尽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喜。诸比丘!此称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喜。

诸比丘!何者为有食乐之乐?诸比丘!此乃此等五种之欲。何者为五?眼所识之色……诸比丘!凡以此等五种之欲为缘,所起之喜乐,诸比丘!此称为有食乐之乐。

诸比丘!何者为无食乐之乐?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逮达住于初禅。由寻与伺之息灭,内部寂静……逮达住于第二禅。离喜、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谓诸圣之谈舍心者、有念者、乐住,逮达住于第三禅。诸比丘!此称为无食乐之乐。

诸比丘!何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乐?诸比丘!凡观察于欲解脱之心……嗔恚……观察于愚痴解脱之心,乃漏尽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喜乐。诸比丘!此称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喜。

诸比丘!何者为有食乐之舍?诸比丘!此为此等五种之欲。何者为五?乃眼所识之色……诸比丘!凡以此等五种欲为缘所起之舍,诸比丘!此称之为有食乐之舍。
十一
诸比丘!何者为无食乐之舍?诸比丘!于此6有比丘,其前之乐之舍弃,由苦之舍弃、由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诸比丘!此称为无食乐之舍。
十二
诸比丘!何者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舍?诸比丘!凡观察于贪欲解脱之心……观察于嗔恚……愚痴、解脱之心,乃漏尽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舍。诸比丘!此称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舍。
十三~十五
诸比丘!何者为有食乐之解脱?与色相关连之解脱,为有食乐之解脱……与无色关连之解脱,为无食乐之解脱。诸比丘!何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解脱?诸比丘!凡观察于贪欲解脱之心,观察于嗔恚解脱之心,观察于愚痴解脱之心,乃漏尽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解脱。诸比丘!此称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解脱。”
百八理品第三终
其摄颂曰:
尸婆与百八
比丘及宿智
沙门婆罗门
纯粹无食乐
受相应终
注1 有食乐(sa-amisa)无食乐(nramisa)之语既出于一四经四节。三节以下之喜是piti,乐是Sukha、舍是upekha'解脱是vimokkha。
2 参照一九经一一节。
3 参照一九经一二、一三节。
4 参照一九经一一节,二九经四节。
5 参照一九经一一节,二九经四、七节。
6 参照一九经一五节。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庵婆孽林教诫罗侯罗经

庵婆孽林教诫罗侯罗经

北传中阿一四。罗云经(大正藏一、四三六页。)
本经是世尊以水盘之譬喻,王象之譬喻教诫罗侯罗。说法之要点,应时常反省,以净化身、口、意之行。大纲与北传虽然一致,但文意即有所不同。又,王象之譬喻的后面,有相当于巴利文法句经三O六、三0八之偈,又最后亦有偈。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哆园。
尔时,具寿罗侯罗住庵婆檗林。世尊由晡时宴默而起,往访庵婆檗林具寿罗侯罗。具寿罗侯罗遥见世尊正前来,为敷坐具与备[洗]足水。世尊坐于施设之座,洗足已安坐;具寿罗侯罗顶礼世尊坐于一面。
于是,世尊将极少量残余水留于水盘,唤问具寿罗侯罗曰:
罗侯罗!汝确实见此极少量残余水留于水盘耶?
[罗侯罗答曰:]如是,师尊!
[世尊曰:]罗侯罗!彼等故意妄语而无愧者,彼等沙门性是如少量[如残留于水盘之水]也。
于是,世尊将其少量残余水倾舍之,问具寿罗侯罗曰:
罗侯罗!汝见彼少量残余水倾舍耶?
[罗侯罗曰:]如是!师尊!
[世尊曰:]罗侯罗!故意妄语而无愧者,彼等沙门性为如是倾舍也。
于是,世尊倒置该水盘,问具寿罗侯罗曰:
罗侯罗!故意妄语而无愧者,彼等沙门性为如是颠倒也。
于是,世尊将该水盘直立之,问具寿罗侯罗曰:罗侯罗!汝见此水盘是空、虚无耶?
[罗侯罗曰:]如是,师尊!
[世尊曰:]罗侯罗!故意妄语而无愧者,彼等沙门性为如是虚无、如是空虚也。
罗侯罗!犹如象王,有如辕之牙,壮大、良种、惯战。而彼于战阵时以两前足作业,亦以两后足作业;又以前身作业,亦以后身作业,亦以头作业,亦以两耳作业,亦以两牙作业,以尾作业,唯护象鼻;于是,乘象之士作如是念:此有如辕之牙、壮大、良种、惯战之象王,[彼于]临战,以两前是作业,以两后足作业,又以前身作业,亦以后身作业,亦以头作业,亦以两耳作业,亦以两牙作业,亦以尾作业,唯护象鼻。象王犹故惜命。
然,罗侯罗!若有如辕之牙,壮大、良种、惯战之象王,[此象]临战时以两前足作业,亦以两后足作业;又以前身作业,亦以后身作业,亦以头作业,亦以两耳作业,亦以两牙作业,以尾作业、又以鼻作业;彼时,乘象之士作如是念:此有如辕之牙、壮大、良种,惯战之象王,[彼于]临战时以两前足作业,亦以两后足作业;又以前身作业,亦以后身作业,亦以头作业,亦以两耳作业,亦以两牙作业,以尾作业,又以鼻作业,此象王实不惜命也。今象王无有任何不用也。
如是,罗侯罗!凡任何故意妄语而无愧者,予言:彼亦无任何恶不可作也。
是故,实以汝罗侯罗!汝当作如是学:我不得戏笑妄言。
罗侯罗!于意云何?镜有何作为耶?
[罗侯罗曰:]镜是以省察为目的。
[世尊曰:]罗侯罗!实如是,应省察而省察身作业也;应省察而省察口作业也;应省察而省察意作业也。
罗侯罗!若汝欲以身作业时,则其时应省察汝身业:
我将作身业,予欲以身作此业,此予之身业可转起自害、亦可转起害他、亦可转起[自他]两害者也!此身业为不善,成苦果、苦报者也。
罗侯罗!若汝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将作身业,予欲以身作此业,此我之身业可转起自害、亦可转起害他、亦可转起两害者,此身业为不善,受苦果、苦报。罗侯罗!汝实不该作如此之身业。罗侯罗!若汝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将作身业,予欲以身作此业,此我之身业不转起自害、亦不转起害他、亦不转起两害者,此身业为善、乐果、乐报。罗侯罗!汝该作如此之身业。
罗侯罗!汝正以身作业时,恰在其时,应省察汝之身业:
我今以身作此业,此我之身业转起自害、亦转起害他、亦转起两害也!此身业为不善、苦果、苦报也。
罗侯罗!若汝正于省察时,则知如是:我今以身作此业,此我之身业转起自害、亦转起害他、亦转起两害者,此身业为不善、苦果、苦报者也。罗侯罗!汝应舍如是身业。
罗侯罗!又,若汝省察时则知如是:我今以身作此业,此我之身业为不转起自害、亦不转起害他、亦不转起两害者,此之身业为善、乐果、乐报者也。罗侯罗!汝对如是身业应续行之。
罗侯罗!汝已作身业时,应省察汝之身业:
我已作身业,此我之身业为转起自害、亦转起害他、亦转起两害也!此身业为不善、苦果、苦报也。
罗侯罗!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已作身业,此我之身业为转起自害、亦转起害他、亦转起两害者,此身业为不善、苦果、苦报也。
罗侯罗!汝之如是身业,当对师长、智者、同梵行者忏悔之、应发露之、应显发之;忏悔已、发露已、显发已,应成就将来之防护他[不再犯]。
罗侯罗!又,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已以身作此业,此我之身业为不转起自害、亦不转起害他、亦不转起两害者,此身业为善、乐果、乐报也。
罗侯罗!如是汝当昼夜随学善法,住喜悦中。
罗侯罗!若汝欲以口作业时,则其时应省察汝之口业:我将作口业,我欲以口作此业,此我之口业,可转起自害、亦可转起害他、亦可转起两害者也!此口业为不善、成苦果、苦报也。
罗侯罗: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将作口业,我欲以口作此业,此我之口业,可转起自害、亦可转起害他、亦可转起两害者,此口业为不善、苦果、苦报也。罗侯罗!我实不该作如此之口业。
罗侯罗!若汝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将作口业我欲以口作此业,此我之口业为不转起自害,不转起自害、亦不转起害他、不转起两害者,此口业为善、乐果、乐报也。罗侯罗!汝该作如此之口业。
罗侯罗!汝正以口作业时,恰在其时,应省察汝之口业:我今以口作此业,此我之口业为转起自害、转起害他、转起两害者也!此口业为不善、苦果、苦报也。
罗侯罗!若汝正在省察时则知如是:我今以口作此业,此我之口业,可转起自害、亦可转起害他、亦可转起两害者,此口业为不善、苦果、苦报者也。罗侯罗!汝应舍如是口业。
罗侯罗!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予今以口作此业,予之此口业为不转起自害、亦不转起害他、不转起两害者,此口业为善、乐果、乐报者也。罗侯罗!汝对如是口业宜续行之。
罗侯罗!汝已作口业时,应省察汝之口业:我已作口业,我已以口作此业,此我之口业为转起
自害、亦可转起害他、亦可转起两害也!此口业为不善、苦果、苦报也。
罗侯罗!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己作口业,我已以口作此业,此我之口业为转起自害、亦可转起害他、亦可转起两害者,此口业为不善、苦果、苦报者也。
罗侯罗!汝之如是口业,当对于师长、智者、同梵行者忏悔之、应发露之、应显发之;忏悔已、发露已、显发已、应成就将来之防护也。
罗侯罗!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已以口作此业,此我之口业为不转起自害、亦不转起害他、不转起两害者,此口业为善,乐果、乐报者也。
罗侯罗!如是,汝当昼夜,随学善法,住喜悦中。
罗侯罗!若汝欲以意作业时,则其时,应省察汝之意业:我将作意业,我欲以意作此业,此我之意业为可转起自害、亦转起害他、转起两害者也!此之意业为不善、苦果、苦报者也。
罗侯罗!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将作意业,我欲以意作此业,此我之意业为可转起自害、亦转起害他、亦可转起两害者,此意业为不善、苦果、苦报者也。罗侯罗!汝实不该作如是之意业。
罗侯罗!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将作意业,我欲以意作此业,此我之意业为不[转起]自害、亦不转起害他、不转起两害者,此意业为善、乐果、乐报者也。罗侯罗!汝该作如此之意业。
罗侯罗!汝正以意作业时,恰在其时,应省察汝之意业:我今以意作此业,此我之意业为可转起自害、亦转起害他、转起两害者也[此意业为不善、苦果、苦报者也!
罗侯罗!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我今以意作此业,此我之意业为可转起自害、亦转起害他、转起两害者也!此之意业为不善、苦果、苦报者也。罗侯罗!汝应舍如是意业。
罗侯罗!若汝省察时,则知如是:我今以意作此业,此我之意业为不[转起]自害、亦不转起害他、不转起两害者,此之意业为善、乐果、乐报者也。罗侯罗!汝对如是意业宜续行之。
罗侯罗!汝已作意业时,应省察汝之意业:我已作意业,我已以意作此业,此我之意业为转起自害、亦转起害他、亦转起两害者也!此意业为不善、苦果、苦报者也。
罗侯罗!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已作意业,我已以意作此业,此我之意业为转起自害、亦转起害他、亦转起两害者,此意业为不善,苦果、苦报者也。罗侯罗!对汝之意业,当烦恼之、可耻之、宜忌避之。烦恼、可耻、忌避、成就将来之防护也。
罗侯罗!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已以意作此业,此我之意业为不转起自害、不转起害他、不转起两害者,此意业为善、乐果、乐报者也。罗侯罗!如是,汝当昼夜随学善法,住喜悦中。
罗侯罗!凡过去世诸沙门或婆罗门,净化身业、净化口业、净化意业,彼等一切,如是省察,又如是省察已、而净化身业也;省察又省察已而净化口业也;已省察,省察已而净化意业也。
罗侯罗!凡未来世诸沙门或婆罗门,将净化身业,将净化口业,将净化意业,彼等一切,如是省察,又省察已,而净化身业;将省察又省察已而净化口业;将省察,又省察已而净化意业。
罗侯罗!凡现在诸沙门或婆罗门,净化身业、净化口业、净化意业,彼等一切,现如是省察,又省察已而净化身业;现在省察,又省察已而净化口业;现在省察,又省察已而净化意业。
罗侯罗!因此,实如是:我等当省察,又省察已而净化身业;当省察,又省察已而净化口业;当
省察,又省察已而净化意业。
罗侯罗!汝等当如是学也。
世尊说此已,悦意之具寿罗侯罗,大欢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多界经

多界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八一,多界经(大正藏一,七二三页。)佛说四品法门经(大正藏一七,七一二页。)
本经,说界善巧、处善巧、处非处善巧。云界者,即十八界、六界(地、水、火、风、空、识,)六界(乐、苦、喜、忧、舍、无明,)六界(欲之出离、恚、无恚、害、无害,)三界(欲、色、无色,)二界(有为、无为。)云处者,即六内外处,缘起者,即十二缘起,处非处者,即以契合道理和不契合道理。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
彼诸比丘应答世尊:世尊!   世尊乃如是说:
诸比丘!凡诸怖畏之生起,其一切,由愚者起,非由贤者。
凡诸困厄之生起,其一切,由愚者起,非由贤者。
凡诸过患之生起,其一切,由愚者起,非由贤者。
诸比丘!譬如,或葭葺之家屋,由草葺出火者,诸重阁,假令上下涂抹以防风,门户虽坚固缔关、闭窗,亦能烧起,恰是如此。
诸比丘!凡诸怖畏之起,其一切,由愚者起,非由贤者。
凡诸困厄之起,其一切,由愚者起,非由贤者。
凡诸过患之起,由愚者起,非由贤者。
如是,诸比丘!愚者有怖畏,贤者无怖畏。愚者有困厄,贤者无困厄。愚者有过患,贤者无过患。
诸比丘!贤者无怖畏,贤者无困厄,贤者无过患。
诸比丘!故我等应为贤者,应为有思虑者。
如是,诸比丘!汝等应修学。如是说时,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
世尊!然,于如何范围,可为贤者有思虑之比丘?
世尊曰:
阿难!只要比丘有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者,于如是之范围,阿难!可为贤者有思虑之比丘也。
阿难曰:
然者,世尊!于如何之范围,可去有界善巧之比丘?
世尊曰:
阿难!此等之十八界:
即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所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阿难!只要知见此等十八界,于如是之范围,阿难!可去有界善巧之比丘也。
阿难曰:
然者,世尊!可去界善巧之比丘,有其他之教法耶?
世尊曰:
阿难!有。阿难!此等之六界:
即地界、水界、风界、火界、空界、识界也。
阿难!只要知见此等六界,于如是之范围,阿难!亦可云界善巧之比丘。
阿难曰:
然者,世尊!可去界善巧之比丘,又有其他之教法耶?
世尊曰:
阿难!有。阿难!此等之六界:
即乐界、苦界、喜界、忧界、舍界、无明界也。
阿难!只要知见此等之六界,于如是之范围,阿难!亦可去有界善巧之比丘。
阿难曰:
然者,世尊!可去界善巧之比丘,又有其他之教法耶?
世尊曰:
阿难!有。此等之六界:即欲界、出离界、恚界、无恚界、害界、无害界也。
阿难!只要知见此等之六界,于如是之范围,阿难!可去界善巧之比丘。
阿难曰:
然者,世尊!可去为界善巧之比丘,又有其他之教法耶?
世尊曰:
阿难!有。此等之三界:
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阿难!只要知见此等之三界,于如是之范围,阿难!方可去界善巧之比丘。   阿难曰:
然者,世尊!可去界善巧之比丘,又有其他之教耶?
世尊曰:
阿难!有。此等之二界:即有为界与无为界也。
阿难!只要此等之二界,于如是之范围,阿难!方可去界善巧之比丘。
阿难曰:
然者,世尊!于如何之范围,可去处善巧之比丘?
世尊曰:
阿难!又有此等六内外处:即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所触、意与诸法也。
阿难!只要知见此等之六内外处,于如是之范围,可去处善巧之比丘。
阿难曰:
然者,世尊!于如何范园,可去缘起善巧之比丘?
世尊曰:
于此,阿难!有比丘如是知:
此有时即彼有;此生时即彼生;此无时即彼无;此灭时即彼灭;即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愁之生也。如是有彼一切苦蕴之集。
然而,无明之无余离欲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处灭;六处灭故触灭;触灭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愁灭也。如是,此一切苦蕴灭。
阿难!于如是之范围,实可去缘起善巧之比丘。
阿难曰:
然者,世尊!于如何之范围,可去处、非处善巧之比丘?
世尊曰:
阿难!于此有比丘,
知如是无处、无容,见具足之人,认为一切行是常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凡夫之认为一切行是常,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见具足之人,认为一切行是乐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凡夫之认为一切行是乐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见具足之人,认为一切行有我,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凡夫认为一切法有我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见具足之人,夺母之命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凡夫夺母之命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见具足之人,夺父之命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凡夫夺父之命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见具足之人,夺阿罗汉之命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凡夫夺阿罗汉之命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见具足之人,恶心令出如来之身血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凡夫之恶心者,令出如来之身血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见具足之人,令破僧伽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凡夫之令破僧伽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见具足之人,仰望其他大师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凡夫之仰望其他大师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一世界于非前、非后出世二阿罗汉、正等觉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于一世界出生一阿罗汉、正等觉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一世界于非前、非后,出生二转轮王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于一世界出生一转轮王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女人之成为阿罗汉、正等觉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士夫之成为阿罗汉、正等觉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女人之成为转轮王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士夫之成为转轮王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女人之成为帝释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士夫之成为帝释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女人之为魔王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士夫之成为魔王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女人之为梵天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士夫之成为梵天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身为恶行之人,得生可爱、可喜、可乐之果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身为恶行之人,得生不可爱、不可喜、不可乐之果者,有如是处。
知无如是处、无容,语恶行之人,得生可爱、可喜、可乐之果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语为恶行之人,得生不可爱、不可喜、不可乐之果者,有如是处。
知无如是处、无容,意恶行之人,得生可爱、可喜、可乐之果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意恶行之人,得生不可爱、不可喜、不可乐之果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身为善行之人,得生不可爱、不可喜、不可乐之果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身为善行之人,得生可爱、可喜、可乐之果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语善行之人,得生不可爱、不可喜、不可乐之果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语为善行之人,得生可爱、可喜、可乐之果者,有如是处。
知无如是处、无容,意善行之人,得生不可爱、不可喜,不可乐之果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意善行之人,得生可爱、可喜、可乐之果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身成就恶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缘,身坏命终后,得生善趣、天界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身成就恶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缘,身坏命终后,得生无幸处、恶越、险难处、地狱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语成就恶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缘,身坏命终后,得生善趣、天界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语成就恶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缘,身坏命终后,得生无幸处、恶越、险难处、地狱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意成就恶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命终后,得生善趣、天界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意成就恶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缘,身坏命终后,得生无幸处、恶处、险处、地狱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身成就善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缘,身坏命终后,得生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身成就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缘,身坏命终后,得生善趣、天界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语成就善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缘,身坏命终后,得生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语成就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缘,身坏命终后,得生善趣、天界者,有如是处。
知如是无处、无容,意成就善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缘,身坏命终后,得生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者,无如是处。
知有如是处:意成就之善人,由其因,由其缘,身坏命终后,得生善趣、天界者,有如是处。   阿难!应于如是之范围,可云处、非处善巧之比丘也。
世尊如是说已,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
希有哉!世尊!未曾哉!世尊!
世尊!应以如何名此教法?
世尊曰:
是故,阿难!汝应受持此教法为多界经、四转经、法镜经、不死鼓经、无上战胜经。
世尊如是说已,尊者阿难欢喜,而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象迹喻小经

象迹喻小经

北传中阿三十、象迹喻经(大正藏一、四六四页。)
本经是婆罗门生漏(janussonin)遇到出家者卑卢帝伽(Pilotika),卑卢帝伽从世尊之伟大,以四种象迹喻教之。而后访问世尊,更闻殊胜的象迹喻,次,教以戒防护诸根、念、知、四禅、忆宿命智、生死智、漏尽皆。说于此归依佛门为在家信者。(北传唯缺忆宿命智和生死智,其他皆一致。)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往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婆罗门生漏乘全白色,深幌之车乘,早晨从舍卫城出行。婆罗门生漏遥见出家行者卑卢帝伽从彼方而来,见而言出家行者卑卢帝伽曰:
越奢耶那大清早从何处来耶?
卑卢帝伽曰:
尊者!予从彼沙门瞿昙之处来。
婆罗门曰:
越奢耶那!沙门瞿昙其如何思之耶?汝认为沙门瞿昙是殊胜有智慧、为贤者乎?
卑卢帝伽曰:
尊者!想我是谁耶?我如何得知沙门瞿昙之殊胜智慧?得知沙门瞿昙之殊胜智慧者,实应与彼同等者也。
婆罗门曰:
然!越奢耶那汝非以最上赞辞以赞叹沙门瞿昙耶?
卑卢帝伽曰:
尊者!想我是谁耶?以称赞沙门瞿昙,我如何得为耶?彼尊者瞿昙是在可赞叹者之中最被赞叹者也,是人天中之最胜者也。
婆罗门曰:
越奢耶那汝见如何根据,于如是信仰沙门瞿昙耶?
卑卢帝伽曰:
尊者!恰如善捕象之师,往于象林于象林见宽长之大象足迹,即达结论实大象也。尊者!如是我于沙门瞿昙见为四足迹故,方以达此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由世尊所善说,其僧团善从而行者也。其四者何耶?
尊者!我是王族之贤者,伶俐而以事论争,见好穿凿之性格者,想彼等以一定之慧,一定之见,纤细分析论难之行者。其彼等或时闻:沙门瞿昙时实往某村里或某聚落。彼等准备质问:我等诣沙门瞿昙之处,以问此,我等如是问,彼如是答者,我等如是反驳彼,又我等如是问,彼如是答者,我等又如是以反驳彼。而且彼等闻:沙门瞿昙实来某村里、某聚落。彼等诸沙门瞿昙之处。沙门瞿昙以法谈对彼等开示、劝发、鼓励、令欢喜。彼等由沙门瞿昙以法谈之开示、劝发、鼓励、令欢喜,即对沙门瞿昙不发问,何况能反驳彼否?却断然成为沙门瞿昙之第子。尊者!我于沙门瞿昙见此之第一足迹,于是我以达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由世尊所善说者,其僧团善从而行也。
尊者!再之,我是婆罗门之贤者,伶俐而以事论争,见好穿凿之性格者,想彼等以一定之慧,一定之见,纤细分析论难之行者。其彼等或时闻:沙门瞿昙实往某村里、某聚落。彼等准备质问:我等诣沙门瞿昙之处,以问此,我等如是问,彼如是答者,我等如是反驳彼,又若我等如是问,彼如是答者,我等又如是反驳彼。而且彼等闻:沙门瞿昙实来某村里、某聚落。彼等诸沙门瞿昙之处。沙门瞿昙以法谈对彼等开示、劝发、鼓励、令欢喜。彼等由沙门瞿昙,以法谈开示、劝发、鼓励、令欢喜,即对沙门瞿昙不发问,何况能反驳彼否?却断然成为沙门瞿昙之声闻。卿!我于沙门瞿昙见此第二足迹,于此我以达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由世尊所说,其僧团善从而行也。
尊者!再之,我是婆罗门之贤者,伶俐而以事论争,见好穿凿之性格者,想彼等以一定之慧,一定之见,纤细分析论难之行者。其彼等或时闻:沙门瞿昙实往某村里、某聚落。彼等准备质问:我等诣沙门瞿昙之处,以问此,我等如是问,彼如是答者,我等如是反驳彼,又若我等如是问,彼如是答者,我等又如是反驳彼。而且彼等闻:沙门瞿昙实来某村里、某聚落。彼等诸沙门瞿昙之处。沙门瞿昙以法谈对彼等开示、劝发、鼓励、令欢喜。彼等由沙门瞿昙,以法谈开示、劝发、鼓励、令欢喜,即对沙门瞿昙不发问,何况能反驳彼否?却断然成为沙门瞿昙之声闻。卿!我于沙门瞿昙见此第三足迹,于此我以达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由世尊所说,其僧团善从而行也。
尊者!再之,我是沙门之贤者,伶俐而以事论争,见好穿凿之性格者,想彼等以一定之慧,一定之见,纤细分析论难之行者。其彼等或时闻:沙门瞿昙实往某村里、某聚落。彼等准备质问:我等诣沙门瞿昙之处,以问此,我等如是问,彼如是答者,我等如是反驳彼,若又我等如是问,彼如是答者,我等又如是反驳彼。而且彼等闻:沙门瞿昙实来某村里、某聚落。彼等诸沙门瞿昙之处。沙门瞿昙以法谈到彼等开示、劝发、奖励、令欢喜。彼等由沙门瞿昙以法谈之开示、劝发、奖励、令欢喜,即对沙门瞿昙不发问,何况能反驳彼否?却断然请沙门瞿昙容受以舍家出家为修行者。沙门瞿昙受彼等出家,彼等如是住于出家同等之孤独、别住、不放逸、苦行、精勤,善男子,由在家为出家修行者,不久,即得于现法自知、自证、自达。完成无上梵行之目的。彼等曰:我等实几乎灭亡,实几乎破灭,盖我等前非沙门,而自称为沙门;非婆罗门而自称谓婆罗门;非应供自称谓应供。今我等实成为沙门,今我等实成为婆罗门,今我等实成为应供者也。尊者!我于沙门瞿昙见此第四足迹,于此我达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由世尊所善说,其僧团善从行之也。
尊者!我于沙门瞿昙见此等四足迹故,于此我至如是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由世尊所善说,其僧团善从而行也。
如是语时,婆罗门生漏,从全白色、深幌之车乘而下,偏袒一肩,向世尊之处合掌礼拜三次发感叹语曰:
南无世尊应供等正觉者!南无世尊应供等正觉者!南无世尊应供等正觉者!我等或许于某地其时见世尊瞿昙、或许其时予得与世尊共语也?
如是婆罗门生漏诣世尊之处,诣而问讯世尊,交换欢喜亲睦之语后坐于一面。于一面坐之婆罗门生漏将其与出家行者卑卢帝伽之共语如是奉告世尊。世尊闻此对婆罗门生漏如是曰:
婆罗门!于其程度以象迹喻尚未充分具足。婆罗门!更有广大具足之象迹喻,予将说,谛听!
愿乐欲闻婆罗门生漏应诺世尊。
世尊乃曰:
婆罗门!譬如捕象师往象林,于象林见延长广大之一大象迹,彼真善捕象师者不立即作此结论实是大象也。何以故?婆罗门!于象林名矮小牡象有大足,然此实有可能为彼等之足迹也。
彼更于象林追寻时见延长广大之象迹,又见高处有被大象薙折之痕迹,彼若真善捕象师者,不立即作此结论实是大牡象也。何以故?婆罗门!于象林名大突牙牡象有大足,然此实有可能为彼等之迹也。
彼于象林追寻时见延长广大之象迹,又见高处有被象牙薙刮掀折之痕迹,彼若真善捕象师者,不立即作此结论:实是大牡象也。何以故?婆罗门!于象林名大长鼻牡象有大足,此实有可能为彼等之迹也。
彼于象林追寻时见延长广大之象迹,又见高处有被象牙剃刮掀折,折枝痕迹。彼见牡象于树下,或空旷处,漫步,或立,或坐,或卧,于是始达结论:实是大牡象者。
婆罗门!
如此,如来、应供、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出现于此世。彼以俱此天之世界、俱魔之世界、俱焚天之世界、俱沙门婆罗门之世界、俱入天之世界,自知、自证而宣说。彼初善、中书、终亦善,有义、有文,以说法,以教完全清净之梵行。
而且生于居士或居士子,或其他之族者,以听闻其法。彼以听其法,得信于世尊。彼如是得信,作是念:在家是杂闹、尘劳之处,出家是空闲寂静也。在家者难行完全清净如真珠清磨之梵行,然!我以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为出家修行者。彼于后或舍小财物,或舍多财物,或舍小亲族,或舍多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为出家修行者。
如是彼出家,具足比丘应学之生活规定,以舍杀生,以离杀生。以舍刀杖,有惭愧,有同情心,住于怜愍一切有情生类。
舍弃不与取,离不与取,以受与物,以期与而取,以自住非盗之净物。
舍非梵行,梵行者,离不净行者,离淫欲之在俗法。
以舍妄语,离妄语,为真实语者,真实而得可信赖,得可依,不欺世间者。
舍弃两舌,离两舌,闻此语彼,无破坏彼等间,又从彼闻语此等,无破坏此等之间;如是或为离者之和解者,或为合者之援助者。
语好和顺、乐和顺、喜和顺,和顺之语者。舍粗恶语、离粗恶语。以语柔和而顺耳、乐人于心、优雅而甚多人欢喜、甚多人喜好,如是之语者。
舍戏语、离戏语。应语之时而语者,以说事实者,以说义利者,以说法者,以说律者。以语时随足保持之语,语有理由、有辨别、俱义利之语者。
彼离害种子类、植物类。
一日一食,夜不食,离非时食。
以离观听歌舞、音乐、演艺等。
离保持华鬘、涂香、脂粉扮饰、庄严住。
离高广大床。
离受金银。
离受生谷类。离受生肉。离受妇女、童女。离受婢仆。离受山羊、羊。离受鸡、豚。离受象、牛、牡马、牡马。离受田野、地处。离为使节使丁。离买卖。离诈秤称,离诈货币、诈度量。离诈欺瞒着、奸诈、邪曲。离断、杀、缚、路贼、掠夺、暴行。
彼以衣覆身为足,以施食护腹为足,彼之行处,唯此俱行。恰如有翼之鸟飞翔,如常俱其翼而飞,如是比丘当以覆身之衣,护腹之食为满足,彼之行处,唯此俱行。
彼具足圣戒聚,于内受无瑕乐者。
彼以眼见色,不执于相,不执于随相。彼之令防护眼根而住者,若侵来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从事为其防护,以护眼根,为于眼根之防护。
以耳闻声,不执于相,不执于随相。彼之令防护耳根而住者,若侵来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从事为其防护,以护耳根,为于耳根之防护。
以鼻嗅香,不执于相,不执于随相。彼之令防护鼻根而住者,若侵来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从事为其防护,以护鼻根,为于鼻根之防护。
以舌味味,不执于相,不执于随相。彼之令防护舌根而住者,若侵来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从事为其防护,以护舌根,为于舌根之防护。
以身触之所触,不执于相,不执于随相。彼之令防护身根而住者,若侵来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从事为其防护,以护身根,为于身根之防护。
以意识法,不执相,不执随相。彼若不防护意根而住者,贪欲、忧戚、恶等不善法之侵来,从事为其防护,以护意根,为于意根之防护。
彼成就此圣之根防护者,内受无秽之乐。
彼于正智出入,于正智观前观后,于正智屈伸,于正智执持大衣及衣钵,于正智啖饮嚼味,于正智行粪尿,于正智行、住、坐、眠、寤、及语、默。
彼具足此圣戒聚、具足此圣根防护、具足此圣正智,以孤独之床座为友,至闲林、树下、山岩、石室、山峡、冢间、林丛、露天、及檗所积之处。
彼食后从行乞而归,置身端正,面前布置结跏趺坐之念。
彼于世间舍贪欲、离贪欲,以心而住,从贪欲净化心。
舍嗔恚,以住不嗔恚心,怜愍一切生类,以净化嗔恚心。
舍昏沉掉举、离昏沉掉举而住,有观想,有念,有正智,从昏沉掉举以净化心。
舍调悔,不调悔而住,内有寂静心,净化调悔心。
舍疑、离疑而住,无犹豫、于善法从疑净化心。
彼舍此等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
婆罗门!此谓如来之足迹、如来之行迹、如来之凿道。然犹圣弟子未达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由世尊所善说,其僧团善从而行也。
婆罗门!更又比丘寻伺已息,于内清净,心置一处,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
婆罗门!此亦谓如来之足迹、如来之行迹、如来之凿道。然犹圣弟子未达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由世尊所善说,其僧团善从而行也。
婆罗门!更又比丘不染于喜,住于舍,于正念、正智,以身正受乐,圣者之所谓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
婆罗门!此亦谓如来之足迹、如来之行迹、如来之凿道。然犹圣弟子未达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由世尊所善说者,其僧团善从而行也。
婆罗门!又比丘舍乐、舍苦,先已以灭喜忧,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
婆罗门!此谓如来之足迹、如来之行迹、如来之凿道。然犹圣弟子未达结论:世尊是等正觉者,法由世尊所善说,其僧团善从而行也。
彼如是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而得确立不动,心向忆宿命智。彼忆念种种宿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于其处,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于其处死,于彼处生。于彼处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彼于彼处死,于此处生。如是忆念其相及详细状况与俱种种之宿命。
婆罗门!此谓如来之足迹、如来之行迹、如来之凿道。然犹圣弟子未达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由世尊所善说,其僧团善从而行也。
彼如是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得确立不动、心向有情生死智。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福,各随其业:实此等之有情身为恶行、口为恶行、意为恶行,诽谤圣者、抱邪见、持邪见业。身坏命终生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又其他此等之有情,身为善行、口为善行、意为善行,不诽谤圣者,抱正见、持正见业。身坏命终生善趣、天界。如是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其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福,各随其业。
婆罗门!此谓如来之足迹、如来之行迹、如来之凿道。然犹圣弟子未达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由世尊所善说,其僧团善从而行也。
彼如是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以得确立不动,彼心向漏尽智。彼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苦灭之道。又如实知此等是漏,如实知此是漏之集,如实知此是漏之灭,如实知此是漏灭之道。
婆罗门!此谓如来之足迹、如来之行迹、如来之凿道。圣弟子尝未达如是之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由世尊所善说,其僧团善从而行也。如是知,如是见,彼心解脱爱欲之漏、心解脱有漏、心解脱无明之漏、解脱已,知于解脱而解脱,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更到此之存在。
婆罗门!此谓如来之足迹、如来之行迹、如来之凿道。婆罗门!如是,圣弟子达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法由世尊所善说,其僧团善从而行行也。
婆罗门!如是实无遗憾广说象迹喻。
如是说时,婆罗门生漏白世尊曰:善哉!瞿昙!善哉!瞿昙!恰如倒者起,覆者露现,如迷途者得教其道,如暗中持灯,使有眼者见色。如是,由尊者瞿昙以种种方便之法示。我归依尊者瞿昙及其法,归依其僧伽。尊者瞿昙容我从今以后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