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梵天请经

梵天请经

北传中含七八。梵天请佛经(大正藏一、五四七页。)
本经乃世尊匡正一梵天婆伽之邪见和慢心。梵天及出现其间之恶魔对谈问答,遂屈伏梵天、恶魔之叙述。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等比丘应世尊曰:世尊!
世尊乃曰:
诸比丘!一时,予在郁伽罗村幸福林之娑罗王树下。
诸比丘!尔时,梵天婆伽生如是邪见:我是为常也、是为恒也、是为永住也、是为独存者也、是为不变之法也、实为不生、不老、不死、不灭、不转生,而无其他比此更殊胜之出离也。
诸比丘!我于此,予因知梵天婆伽心之所念,恰如有力士夫,将届伸臂或将伸屈臂,如是迅速,予即于郁枷罗村幸福林娑罗王树下消失,而出现于彼梵天界。
诸比丘!婆伽梵天遥见予来,见予即作是语曰:
善来,尊者!善来,尊者!尊者终于来此处。尊者!我实为常也、为恒也、为永住也、为独存也、为不变之法也,实为不生、不老、不死、不灭、不转生、而无其他比此更殊胜之出离也。
诸比丘!如是告已,我对婆伽梵天作是语曰:
汝,梵天婆伽实为无明所蔽也;汝,婆伽实为无明所蔽也;由于汝将无常之存在,言为常也,将无恒之存在,言为恒也,将不永住之存在,言为永住也;将非独存之存在,言为独存也;将变法之存在,言为不变法也;且又将生、老、死、灭、转生者,言为:此实为不生、不老、不死、不灭、不转生,且又将有其他更殊胜出离之存在,言:无其他更上之出离也。
诸比丘!尔时,恶魔魅入另一梵天眷属,如此告我曰:
比丘!比丘!勿管此闲事、勿管此闲事;比丘!彼实是梵天、大梵天也,是无能胜之征服者,为普见者、全能者、自在者、创造者、化作者、最尊者、主宰者、主权者、已生、未生之父也。
比丘!于汝前世,有沙门、婆罗门,呵责地、憎恶地;呵责水、憎恶水;呵责火、憎恶火:呵责风、憎恶风;呵责生物、憎恶生物;呵责天、憎恶天;呵责生主、憎恶生主;呵责梵天、憎恶梵天;彼等身坏命终后,再生于卑下身;
又,由汝于前世,有沙门、婆罗门,称叹地、欢喜地;称叹水、欢喜水:称叹火、欢喜火;称叹风、欢喜风;称叹生物、欢喜生物;称叹天、欢喜天;称叹生主、欢喜生主;称叹梵天、欢喜梵天;彼等身坏命终后,生于胜妙身。
比丘是故予为汝如是言:尊者!对梵天所告汝者,汝应为之,汝勿逾越梵天之语。比丘!汝若逾越梵天之语,则恰如吉祥天女之前来赐富而士夫却欲摈出之;又恰如正颠落坑崖之人,欲以手足不至地;如是,比丘!对汝,结果如此。尊者!对梵天所告汝者,汝应为之,汝勿逾越梵天之语。比丘!汝不见集坐之梵天众耶?
诸比丘!如是恶魔导予至梵天众。
诸比丘!如是言时。予告恶魔曰:
恶者!予知汝,汝勿思量:无人知予者。恶魔!汝是恶者也;恶魔!梵天、梵天众、及梵天眷属,一切在汝掌中,一切为汝所支配;恶魔!汝实有如是念:愿彼亦在予之掌中,愿彼为予所支配。然而,恶魔!予却不在汝掌中,亦非为汝所支配。
诸比丘!如是说已,婆伽梵天对予曰:
尊者!予实将常之存在,言为常也;予将恒之存在言为恒也,予将永住之存在,言为永住也;予将独存之存在,言为独存也;予将不变之法,言为不变之法也;而又以其处不生、不老、不死、不灭、不转生,予言:此实为不生、不老、不死、不灭、不转生;且又,无比他更上之出离。予言:无其他比此更上出离也。
比丘!由于汝前世,有沙门、婆罗门,相当于汝一生间,于其时彼等行苦行,彼等如有其他更上之出离,则知有其他更上之出离;如无其他更上之出离,则知无有其他更上之出离也。比丘,是故予对汝言:汝虽受如何之疲累、烦劳,汝亦不能得见其他更上之出离。
比丘!汝若依着于地,则成为近侍予者、住于予领地者、予如欲所作者、予之所驱使者;
汝若依着水、火、风、生物、天、生主、梵天,则成为近侍予者,住于予之领地者,予如所欲作者,予之所驱使者。
诸梵天!予亦实知:若依着于地者,予则成为近侍于汝者,住于汝领地者、汝如欲所作者、汝所驱使者;若依着于水、火、风、生物、天、生主、梵天,予则成为近侍汝者、住于汝之领地者,汝如欲所作者,汝所驱使者,梵天!予更知汝之趣向,知荣光,即:梵天婆伽具如是大神通、梵天婆伽具如是大威光,梵天婆伽具如是大伟力。
梵天曰:
尊者!汝如何知予之趣向、及荣光?即:梵天婆伽具如是大神通、梵天婆伽具如是大威光、梵天婆伽具如是大伟力也。
予曰:
日月所绕行,光辉照十方
卿之大伟力,达及千世界
卿知高与卑,有欲及无欲
此有及彼有,有情之去来
梵天!予知汝趣向,知汝荣光:梵天婆伽具如是大神通、具如是大威力、具如是大伟力。
梵天!有其他三群众,对彼,汝不知、不见之,对彼,予知、见之。
梵天!有群众名为光音天,汝由其处消灭,再生于此处,对彼,汝因过于长时居此,其忆念被忘却也。是故,汝对彼不知、不见之,予对彼知、见之。
梵天!如是,于智予与汝实不相等,何况汝劣者。然而,予实比汝为胜也。
梵天!又有群众,名为遍净天,汝由其处消灭,再生于此处,对彼,汝因过于长时居此,其忆念被忘却也。是故,汝对彼不知、不见之,予对彼知、见之。
梵天!如是,于智予与汝实不相等,何况汝劣者。然而,予实比汝为胜也。
又有群众,名为广果天,对彼,汝不知、不见之,对彼,予知、见之。梵天!于通智,予与汝实不相等,何况汝劣者。然而,予实比汝为胜也。
梵天!对地,予由地证知地,于此时,不于地领受地是我所,证知:地非我,地非我所,我非地所,我非地,不计地是我已。予不致意地不取着地为实有也!梵天!如是对于证智,予与汝实不相等,何况汝劣者;然而,予实比汝为胜也。
梵天!予对水,予由水证知水,于此时,不于水领受水是我所,证知: 水非水, 水非我所,我非水所,我非水,不计水是我已。予不致意地不取着水为实有也!梵天!如是对于证智,予与汝实不相等,何况汝劣者;然而,予实比汝为胜也。
梵天!予对火,予由火证知火,于此时,不于火领受火是我所,证知: 火非火, 火非我所,我非火所,我非火,不计火是我已。予不致意地不取着火为实有也!梵天!如是对于证智,予与汝实不相等,何况汝劣者;然而,予实比汝为胜也。
梵天!予对风,予由风证知风,于此时,不于风领受风是我所,证知: 风非风, 风非我所,我非风所,我非风,不计风是我已。予不致意地不取着风为实有也!梵天!如是对于证智,予与汝实不相等,何况汝劣者;然而,予实比汝为胜也。
梵天!予对生物,予由生物证知生物,于此时,不于生物领受生物是我所,证知: 生物非生物, 生物非我所,我非生物所,我非生物,不计生物是我已。予不致意地不取着生物为实有也!梵天!如是对于证智,予与汝实不相等,何况汝劣者;然而,予实比汝为胜也。
梵天!予对天,予由天证知天,于此时,不于天领受天是我所,证知: 天非天, 天非我所,我非天所,我非天,不计天是我已。予不致意地不取着天为实有也!梵天!如是对于证智,予与汝实不相等,何况汝劣者;然而,予实比汝为胜也。
梵天!予对生主,予由生主证知生主,于此时,不于生主领受生主是我所,证知: 生主非生主, 生主非我所,我非生主所,我非生主,不计生主是我已。予不致意地不取着生主为实有也!梵天!如是对于证智,予与汝实不相等,何况汝劣者;然而,予实比汝为胜也。
梵天!予对梵天,予由梵天证知梵天,于此时,不于梵天领受梵天是我所,证知: 梵天非梵天, 梵天非我所,我非梵天所,我非梵天,不计梵天是我已。予不致意地不取着梵天为实有也!梵天!如是对于证智,予与汝实不相等,何况汝劣者;然而,予实比汝为胜也。
梵天!予对光音天,予由光音天证知光音天,于此时,不于光音天领受光音天是我所,证知: 光音天非光音天, 光音天非我所,我非光音天所,我非光音天,不计光音天是我已。予不致意地不取着光音天为实有也!梵天!如是对于证智,予与汝实不相等,何况汝劣者;然而,予实比汝为胜也。
梵天!予对遍净天,予由遍净天证知遍净天,于此时,不于遍净天领受遍净天是我所,证知: 遍净天非遍净天, 遍净天非我所,我非遍净天所,我非遍净天,不计遍净天是我已。予不致意地不取着遍净天为实有也!梵天!如是对于证智,予与汝实不相等,何况汝劣者;然而,予实比汝为胜也。
梵天!予对广果天,予由广果天证知广果天,于此时,不于广果天领受广果天是我所,证知: 广果天非广果天, 广果天非我所,我非广果天所,我非广果天,不计广果天是我已。予不致意地不取着广果天为实有也!梵天!如是对于证智,予与汝实不相等,何况汝劣者;然而,予实比汝为胜也。
梵天!予对阿毗浮天,予由阿毗浮天证知阿毗浮天,于此时,不于阿毗浮天领受阿毗浮天是我所,证知: 阿毗浮天非阿毗浮天, 阿毗浮天非我所,我非阿毗浮天所,我非阿毗浮天,不计阿毗浮天是我已。予不致意地不取着阿毗浮天为实有也!梵天!如是对于证智,予与汝实不相等,何况汝劣者;然而,予实比汝为胜也。
梵天!以一切证知一切于此时,不于一切领受,予已证知,无有一切、无有于一切、无有依一切、无有一切为予所有者也之念,予不重视一切。梵天!如是,于证智,予与汝实不相等,何况汝劣者;然而,予实比汝为胜也。
梵天曰:
尊者!若汝以一切之一切性为无领受者,则汝实不可有所谓空虚之想,不可有所谓虚无之想。眼识不示现无边际、具照耀一切处,其为以地之地性,不得领受者也;以水之水性,不得领受者也;以火之火性,不得领受者也;以风之风性,不得领受者也;以生物之生物性,不得领受者也;以天之天性,不得领受者也:以生主之生主性,不得领受者也;以梵天之梵天性,不得领受者也;以光音天之光音天性,不得领受者也;以遍净天之遍净天性,不得领受者也;以广果天之广果天性,不得领受者也;以阿毗浮天之阿毗浮天性,不得领受者也;应一切之性为不得领受者也。
尊者!然!予能对汝隐形之。
予曰:
梵天!然!汝若能,汝宜对予隐形。
诸比丘!尔时,梵天婆伽言:
为沙门瞿昙,予将隐形,为沙门瞿昙,予将隐形。然对予,实不能行隐形。
诸比丘!如是言时,予谓梵天婆伽曰:
梵天!然!换予对汝隐形。
梵天曰:尊者!汝若能,汝宜对予隐形。
诸比丘!尔时,予施行如其像神变,于其时此间之梵天、梵天众、及梵天眷属,闻予之声,然不见予,予施行如是之神力胜行,而予隐形,颂此偈曰:
于有见恐怖,以寻求非有
予不致意有,不欢不执取
诸比丘!尔时,梵天、梵天众、及梵天眷属,心生希有,未曾有,曰:
尊者!沙门瞿昙之大神力性,大威德性、实希有也,实未曾有也,如释迦族之子由释迦族出家之、此沙门瞿昙,有如是大神力、大威力之沙门或婆罗门者,于此之前,我等于他处尚未曾见、未曾闻,世尊实为于爱有、乐有、喜有之人中,已除去贪有之根者。
诸比丘!尔时,恶魔魅诣一梵天众之眷属,对予作如是语:
尊者!汝若如是知,又汝若如是觉,则勿教导诸声闻、出家行者:勿对诸声闻、出家行者说法;勿于诸声闻、出家行者生期望。
比丘!于汝之前世,有自称应供、等正觉者之沙门、婆罗门众,彼等对诸声闻、出家行者教导之;对诸声闻、出家行者说法之;对诸声闻,出家行者生期望;彼等教导诸声闻、出家行者;为诸声闻、出家行者说法;对诸声闻、出家行者抱期望之心,身坏命终住于卑下身。
比丘!于汝之前世,有自称应供、等正觉者之沙门婆罗门众,彼等不教导诸声闻,出家行者;对诸声闻、出家行者不与说法;对诸声闻、出家行者不作期望;彼等不教导诸声闻、出家行者;不为诸声闻、出家行者说法;对诸声闻、出家行者不作期望之心,身坏命终后,住于胜妙身。
比丘!是故,予为汝如是言:尊者!汝应住于实践无关心之现法乐住;尊者!沉默实为善也,勿教诲他。
诸比丘!如是言已,予对恶魔曰:
恶魔!予知汝,汝勿思:无人知我!;
恶魔!汝是恶者也;
恶魔!汝对我非为饶益、怜愍而作如是说;
恶魔!汝对我无饶益、怜愍而作如是说;
恶魔!汝实是如此念:沙门瞿昙若对彼等说法,则彼等将脱离予之界域;
恶魔!彼等沙门、婆罗门,为未证等正觉者,而自称:我等为等正觉者也。恶魔!予正为等正觉者,而自称:予乃等正觉者也。
恶魔!如来为诸声闻说法,实如是也;恶魔!如来不对诸声闻说法,亦实如是也。
恶魔!如来教导诸声闻,实如是也;恶魔!如来不教导诸声闻,亦实如是也。
何以故,如来之说法或不说法?
恶魔!如来之诸漏、诸杂染,带来诸后有、不幸、苦报,及未来之生老死,皆已舍彼等,连根断之,如断头之多罗树,后归于非有,为不复生之法;
恶魔!犹如断头之多罗树不能再成长;如是,恶魔,如来之诸漏、诸杂染,带来后有、不幸、苦报,及未来之生老死,皆已舍彼等,连根断之,如断头之多罗树,于后归于非有,为不复生之法也。
此实非对恶魔所言,乃为梵天请教所说,是为对此之解答,名谓梵天请教经。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六处篇·女人相应

女人相应

第一 中略品 第一
第一 可意不可意
※ 二
“诸比丘!具五支之女人,于男人为甚不可意。何等之五支耶?容貌不好、无财产、无戒德、懒惰、不为男子得儿。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女人,为男人甚不可意。

诸比丘!具五支之女人,男人甚为可意。何等之五支耶?容貌好、有财产、有戒德、巧妙而不懒惰、为男子而得儿。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女人,男人甚可意。”
第二 可意不可意

※ 二
“诸比丘!具五支之男人,于女人为甚不可意。为何等之五支耶?容貌不好、无财产、无戒德、懒惰、不为彼女得儿。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男子,于女人为甚不可意。

诸比丘!具五支之男子,于女人甚为可意。何等之五支耶?容貌好、有财产、有戒德、巧妙而不懒惰、为彼女而得儿。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男子,于女人为甚可意。”
第三 特殊

※ 二
“诸比丘!此等之五者,为女人特殊之痛苦。于此,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何等为五耶?

诸比丘!女人年轻嫁于他家,离别亲族。诸比丘!此为女人第一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复次,诸比丘!女人为有经水者。诸比丘!此为女人第二特殊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复次,诸比丘!女人为怀胎者。诸比丘!此为女人第三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复次,诸比丘!女人有分娩。诸比丘!此为女人第四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复次,诸比丘!女人奉侍男子。诸比丘!此为女人第五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诸比丘!此等之五者为女人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第四 三法

※ 二
“诸比丘!具三种法之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地狱。是何等之三法耶?

于此有女人,早晨以充满悭贪之心住于家庭,日中以充满嫉妒之心住于家庭,日暮以充满染欲之心住于家庭。

诸比丘!具此等三种法之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地狱。”(阿难律 一 黑分)
※ 二
时,尊者阿那律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那律,向世尊曰:“大德!于此,余以比人更殊胜之清净天眼,见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地狱。大德!具几种法之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地狱耶?”
第一 有忿

※ 四
“阿那律!具五种法之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地狱。何等之五法耶?

无信、无惭、无愧、有忿、智劣是。

阿那律!具此等五种法之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地狱。”
第二 有恨

※ 四
“阿那律!见五种法之女人……

无信、无惭、无愧、有恨、智劣是。

阿那律!具此等五种法之女人……”。
第三 有嫉

※ 四
“阿那律!具五种法之女人……

无信、无惭、无愧、有嫉、智劣是。

阿那律!具此等五种法之女人……”。
第四 有悭

※ 四
“阿那律!具五种法之女人……

无信、无惭、无愧、有悭、智劣是。

阿那律,具此等五种法之女人……”。
第五 犯行

※ 四
“阿那律!具五种法之女人……

无信、无惭、无愧、犯行、智劣是。

阿那律!具此等五种法之女人……”。
第六 戒劣

※ 四
“阿那律!具五种法之女人……

无信、无惭、无愧、戒劣、智劣是。

阿那律!具此等五种法之女人……”。
第七 寡闻

※ 四
“阿那律!具五种法之女人……

无信、无惭、无愧、寡闻、智劣是。

阿那律!具此等五种法之女人……”。

第八 懈怠

※ 四
“阿那律!具五种法之女人……

无信、无惭、无愧、懈怠、智劣是。

阿那律!具此等五种法之女人……”。
第九 忘念

※ 四
“阿那律!具五种法之女人……

无信、无惭、无愧、忘念、智劣是。

阿那律!具此等五种法之女人……”。
第十 五禁

※ 四
“阿那律!具五种法之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地狱。何等之五法耶?

夺生命、不与而取、于诸欲邪行、妄语、用谷酒、花酒之狂醉放逸事。

阿那律!具此种五法之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地狱。”

阿那律 二 白分

※ 二
时,尊者阿那律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那律,白世尊曰:“大德!于此,余以比人更殊胜清净之天眼,见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大德!具几种法之女人,于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耶?”
第一 无忿

※ 四
“阿那律!具五种法之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何等之五法耶?

有信、有惭、有愧、无忿、智者是。

阿那律!具此等五种法之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第二 无恨

※ 四
“阿那律!具五种法之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何等之五法耶?

有信、有惭、有愧、无恨、智者是。

阿那律!具此等五种法之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第三 无嫉

※ 四
“阿那律!具五种法之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何等之五法耶?

有信、有惭、有愧、无嫉、智者是。

阿那律!具此等五种法之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第四 无悭
※ 五
……无悭、智者是。
第五 无犯行

※ 五
……无犯行、智者是。
第六 持戒

※ 五
……持戒者,智者是。
第七 多闻

※ 五
……多闻、智者是。
第八 精进

※ 五
……起精进,智者是。
第九 有念

※ 五
……念现在前,智者是。

阿那律!具此等五种法之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第十 五戒
※ 五
“阿那律!具五种法之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何等之五耶?离夺生命、离不与取、于诸欲离邪行、离妄语、离谷酒、花酒之狂醉放逸事。

阿那律!此等五种法之女人,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二之中略品终
此摄颂曰:
可意不可意
特殊阿那律
忿恨嫉及悭
犯行与劣戒
寡闻及懈怠
忘失与五禁
于黑分中说
阿那律无忿
无恨并无嫉
无悭无犯行
多闻持戒者
精进念五戒
于白分中说
第三 第三品
第一 无所畏

※ 二
“诸比丘!此等五者,为女人之力。何者为五耶?是容色之力、财产之力、亲族之力、儿之力、戒德之力。诸比丘!此等五者,为女人之力。

诸比丘!具此等五力之女人,无所畏而住于家。”
第二 抑制

※ 二
“诸比丘!此等之五者,为女人之力。何者为五耶?是容色之力、财产之力、亲族之力、儿之力、戒德之力。诸比丘!此等之五为女人之力。

诸比丘!具此等五力之女人,抑夫而住于家。”
第三 克服

※ 二
“诸比丘!此等五者,为女人之力。何者为五耶?是容色之力、财产之力、亲族之力、儿之力、戒德人之力。诸比丘!此等之五者,为女人之力。

诸比丘!具此等五力之女人,克服于夫而存也。”
第四 单一

※ 二
“诸比丘!具一力之男子、克服女人而生存。如何为一力耶?主权之力是。

诸比丘!依主权之力所克服之女人,亦不护容色之力、亦不护财产之力、亦不护亲族之力、亦不护儿之力、亦不护戒德之力。”
第五 部分

※ 二
“诸比丘!此等五者,为女人之力。何者为五耶?是容色之力、财产之力、亲族之力、儿之力、戒德之力。

诸比丘!具容色之力、而不具财产力之女人,如是其部分不满。诸比丘!具容色之力、而又具财产之力,如是彼女即满其部分也。

诸比丘!具容色力与财产力,而不具亲族力之女人,是其部分之不满。诸比丘!女人具容色力、财产力、亲族力故,如斯彼女则满其部分。

诸比丘!具容色力、财产力、亲族力、而不具儿力之女人,是其部分之不满。诸比丘!女人具容色之力、财产之力、亲族之力、儿之力故,如是彼女则满其部分。

诸比丘!具容色之力、财产之力、亲族之力、儿之力而不具戒德力之女人,如是其部分之不满。诸比丘!女人具有容色之力、财产之力、亲族之力、儿之力、戒德之力故,如是彼女则满其部分。

诸比丘!此等之五者,为女人之力。”
第六 放逐

※ 二
“诸比丘!此等之五者,为女人之力。何者为五耶?是容色之力、财产之力、亲族之力、儿之力、戒德之力。

诸比丘!具容色之力,而不具戒德力之女人,亲族1将之放逐,不令住家。诸比丘!具容色之力、财产之力而不具戒德力之女人,亲族将之放逐,不令住家。诸比丘!具容色之力、财产之力、亲族之力,而不具戒德力之女人,亲族将之放逐,不令住家。诸比丘!具容色之力、财产之力、亲族之力、儿之力,而不具戒德力之女人,亲族将之放逐,不令住家。

诸比丘!具戒德之力,而不具容色之女人,亲族令之住家,而不放逐。诸比丘!具戒德之力,而不具财产力之女人,亲族令之住家而不放逐。诸比丘!具戒德之力,而不具亲族力之女人,亲族令之住家而不放逐。诸比丘!具戒德之力,而不具儿力之女人,亲族令之住家而不放逐。

诸比丘!此等五者为女人之力。”
第七 因

※ 二
“诸比丘!此等之五者,为女人之力。何者为五耶?是容色之力、财产之力、亲族之力、儿之力、戒德之力。

诸比丘!女人以容色之力为因,或以财产之力为因,或以亲族之力为因,或以儿力为因,身坏命终后,不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女人以戒德之力为因,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此等之五者,为女人之力。”
第八 位处

“诸比丘!此等五种之位处,乃不修善业之女人所难得者。何者为五耶?

诸比丘!“我生于适当之家。”此为不修善业之女人难得之第一位处。诸比丘!“我生于适当之家,嫁于适当之家。”此为不修善业之女人,难得之第二位处。诸比丘!“我生于适当之家,嫁于适当之家,夫1无他妻住于家。”此为不修善业之女人,难得之第三位处。诸比丘!“我生于适当之家,嫁于适当之家,夫无他妻住于家而举儿。”此为不修善业之女人,难得之第四位处。诸比丘!“我生于适当之家,嫁于适当之家,夫无他妻住于家,举儿,克服于夫而住者。”此为不修善业之女人,难得之第五位处。诸比丘!此等为不修善业之女人,所难得之五种位处。

诸比丘!此等五种之位处,为已修善业之女人所易得者。何者为五耶?诸比丘!“我出生于适当之家。”此为已修善业之女人,易得之第一位处。诸比丘!“我生于适当之家,嫁于适当之家。”此为已修善业之女人,易得之第二位处。诸比丘!“我生于适当之家,嫁于适当之家,夫无他妻住于家。”此为已修善业之女人,易得之第三位处。诸比丘!“我生于适当之家,嫁于适当之家,夫无他妻住于家,举儿。”此为已修善业之女人,易得之第四位处。诸比丘!“我生于适当之家,嫁于适当之家,夫无他妻住于家,举儿,克服于夫而住者。”此为已修善业之女人,易得之第五位处。诸比丘!此等为已修善业之女人,易得之五种位处也。”
注1 a-sapati“无伴夫之妻者,”意为夫之唯一之妻。
2 Puttavati assam“无儿之女人”。
第九 无所畏

※ 二
诸比丘!具五法之女人,无所畏而住于家。何者为五耶?

乃离夺生命、离不与取、离诸欲邪行、离妄语、离用谷酒、花酒、狂醉放逸之事。

诸比丘!具此等五种法之女人,为无所畏而住于家。”
第十 增长

※ 二
“诸比丘!圣女弟子依五种增长而增圣女弟子,因圣之增长而增长,得身之极精者,得最具者。何等为五耶?

依信而增长,依戒而增长,依闻而增长,依施舍而增长,依智而增长。

诸比丘!依此等五种增长而增长之圣女弟子,依圣之增长而增长,得身之极精进者,得最良者。于此,依信或依戒而增长,依智、依舍施,或依闻两处增长,如是持戒之信女,于此,已得最精。”
女人相应之三品
其摄颂曰:
无所畏抑制
克服与单一
丧亡及原因
位处无所畏
增长等为十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陀然经

陀然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二七、陀然梵志经(大正藏一、四五六页。)
本经乃舍利弗闻陀然婆罗门之放逸无惭。以遇陀然婆罗门,说排除非法行、非正行,而行法、行正为胜。然后陀然婆罗门生病,陷于严重时,陀然婆罗门以梵天为胜,以爱着故,说至梵天共住之道而四无量心之修行。不久,陀然婆罗门死去,说生于梵天界。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陀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与大比丘众俱,于南山行乞。
时,于王舍城行夏季安居之一比丘,来至南山尊者舍利弗处。至已,向舍利弗问候,交谈吉庆、铭感之语,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向尊者舍利弗问曰:
贤者!世尊为无病,而有气力耶?
尊者!世尊为无病,而有气力。
贤者!比丘僧伽皆无病,而有气力耶?
尊者!比丘僧伽皆无病,而有气力。
贤者!于丹陀拉巴拉多瓦拉处,有名唤陀然之婆罗门。贤者!陀然婆罗门为无病,而有气力耶?
尊者!陀然婆罗门亦无病,而有气力。
贤者!陀然婆罗门为不放逸耶?
尊者!陀然婆罗门安有不放逸耶?尊者!陀然婆罗门依恃国王,欺负婆罗门居士,依恃婆罗门居士,欺负国王。彼妻为笃信,由笃信之家嫁彼而死去,后妻为不信,由不信之家嫁于彼。
贤者!我等闻陀然婆罗门之放逸,实则闻得恶事。实则闻得恶事。呜呼!我等于何时、何地,得会陀然婆罗门相语诸事耶?
时,尊者舍利弗于南山适意止住后,往向王舍城行乞。次第行乞至王舍城,住入竹林之迦兰陵园。
时,尊者舍利弗,清晨着衣、持衣钵行乞入王舍城。
尔时,陀然婆罗门于郊外之牧舍榨取牛乳。陀然婆罗门遥见尊者舍利弗到来,见尊者舍利弗至近处,乃告尊者舍利弗曰:
尊者舍利弗!此处有牛乳,请饮之,今正是餐食之时。
婆罗门!我今不为食事,将于此树下我为日中之止住,望汝来此处。
陀然婆罗门应尊者舍利弗曰:
尊者!唯然。
时陀然婆罗门朝食已,食后来至尊者舍利弗处。至已,向尊者舍利弗问候,交谈吉庆、铭感之语后,坐于一面。
尊者舍利弗向坐于一面之陀然婆罗门告曰:
陀然!汝不放逸耶?
尊者舍利弗!我等应扶养父母、扶养妻子、扶养奴仆、对朋友应尽朋友之本分,对亲族、血缘,应尽亲族、血缘之本分,对宾客应尽宾客之本分,对祖先应尽对祖先之本分,对天应尽对天之本分,对王应尽对王之本分。对此身体亦应慰安、增进、安有不放逸者哉?
陀然!汝对其作如何思量耶?此处有一人,彼为父母行非法,行非正之行。彼因此非法行,非正行,狱卒将之堕于地狱,彼得作如是言:我为父母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我堕于地狱耶?或彼之父母得作如是言:彼为我等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彼堕于地狱耶?
尊者舍利弗!是其为不然。尔时无论如何号泣,狱卒亦将投彼入地狱。
陀然!对此汝作如何思量耶?于此有一人,为彼之妻子行非法、行非正行,彼因非法行,非正行,狱卒将之堕于地狱,彼得如是言:我为妻子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我堕于地狱耶?或彼之妻子得如是言:彼为我等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彼堕入地狱耶?
尊者舍利弗!是为不然。尔时无论如何号泣,狱卒亦将投彼入地狱。
陀然!对此汝作如何思量耶?于此有一人,彼为奴仆行非法,行非正,彼因非法行,非正行,狱卒将之堕于地狱,彼得如是言:我为奴仆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我堕地狱耶?或彼之奴仆得如是言:.彼为我等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彼堕于地狱耶?
尊者舍利弗!是其为不然。尔时无论如何号泣,狱卒亦将彼投入地狱。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于此有一人,为彼朋友行非法,行非正,彼因非法行,非正行,狱卒将之堕于地狱,彼得如是言:我为朋友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我堕地狱耶?或彼之朋友得如是言:.彼为我等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彼堕于地狱耶?
尊者舍利弗!是其为不然。尔时无论如何号泣,狱卒亦将彼投入地狱。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于此有一人,为彼亲族、血缘行非法,行非正,彼因非法行,非正行,狱卒将之堕于地狱,彼得如是言:我为亲族、血缘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我堕地狱耶?或彼之亲族、血缘得如是言:.彼为我等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彼堕于地狱耶?
尊者舍利弗!是其为不然。尔时无论如何号泣,狱卒亦将彼投入地狱。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于此有一人,为宾客行非法,行非正,彼因非法行,非正行,狱卒将之堕于地狱,彼得如是言:我为宾客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我堕地狱耶?或彼之宾客得如是言:彼为我等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彼堕于地狱耶?
尊者舍利弗!是其为不然。尔时无论如何号泣,狱卒亦将彼投入地狱。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于此有一人,为祖先行非法,行非正,彼因非法行,非正行,狱卒将之堕于地狱,彼得如是言:我为祖先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我堕地狱耶?或彼之祖先得如是言:.彼为我等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彼堕于地狱耶?
尊者舍利弗!是其为不然。尔时无论如何号泣,狱卒亦将彼投入地狱。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于此有一人,为天行非法,行非正,彼因非法行,非正行,狱卒将之堕于地狱,彼得如是言:我为天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我堕地狱耶?或天得如是言:.彼为我等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彼堕于地狱耶?
尊者舍利弗!是其为不然。尔时无论如何号泣,狱卒亦将彼投入地狱。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于此有一人,为王行非法,行非正,彼因非法行,非正行,狱卒将之堕于地狱,彼得如是言:我为王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我堕地狱耶?或王得如是言:.彼为我等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彼堕于地狱耶?
尊者舍利弗!是其为不然。尔时无论如何号泣,狱卒亦将彼投入地狱。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于此有一人,为身体之慰安、增进、行非法、行非正,彼因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将之堕于地狱,彼得如是言:我为身体之慰安、增进、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我堕于地狱耶?或他人得如是言:彼为身体之慰安、增进、行非法、行非正,狱卒勿将彼投入地狱耶?
尊者舍利弗!是其为不然。尔时无论如何号泣,狱卒亦将彼投入地狱。
陀然!汝对其作如何思量耶?为父母行非法、行非正者、与为父母行法、行正者,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为父母行非法、行非正者,非为胜。尊者舍利弗!为父母行法、行正者乃为胜。尊者舍利弗!行法、行正者,较行非法、行非正者为胜。
陀然!对父母得扶养、而不为恶业,其他之有因,得行福行,有如法之业。
陀然!对此汝作如何思量耶?为妻子行非法、行非正者,与为妻子行法,行正者,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为妻子行非法、行非正者,非为胜。尊者舍利弗!行法、行正者、较行非法、行非正者为胜。
陀然!对妻子得扶养、而不为恶业、其他之得行福,行有如法之业。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为奴仆行非法、行非正者,与为奴仆行法、行正者、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为奴仆行非法、行非正者,非为胜。尊者舍利弗!行法、行正者、较行非法、行非正者为胜。
陀然!对奴仆得扶养、而不为恶业、其他之得行福,行有如法之业。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为朋友行非法、行非正者,与为朋友行法、行正者、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为朋友行非法、行非正者,非为胜。尊者舍利弗!行法、行正者、较行非法、行非正者为胜。
陀然!对朋友得扶养、而不为恶业、其他之得行福,行有如法之业。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为亲族、血缘行非法、行非正者,与为亲族、血缘行法、行正者、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为亲族、血缘行非法、行非正者,非为胜。尊者舍利弗!行法、行正者、较行非法、行非正者为胜。
陀然!对亲族、血缘得扶养、而不为恶业、其他之得行福,行有如法之业。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为宾客行非法、行非正者,与为宾客行法、行正者、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为宾客行非法、行非正者,非为胜。尊者舍利弗!行法、行正者、较行非法、行非正者为胜。
陀然!对宾客得扶养、而不为恶业、其他之得行福,行有如法之业。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为祖先行非法、行非正者,与为祖先行法、行正者、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为祖先行非法、行非正者,非为胜。尊者舍利弗!行法、行正者、较行非法、行非正者为胜。
陀然!对祖先得扶养、而不为恶业、其他之得行福,行有如法之业。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为天行非法、行非正者,与为天行法、行正者、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为天行非法、行非正者,非为胜。尊者舍利弗!行法、行正者、较行非法、行非正者为胜。
陀然!对天得扶养、而不为恶业、其他之得行福,行有如法之业。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为王行非法、行非正者,与为王行法、行正者、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为王行非法、行非正者,非为胜。尊者舍利弗!行法、行正者、较行非法、行非正者为胜。
陀然!对王得扶养、而不为恶业、其他之得行福,行有如法之业。
尊者舍利弗!为身体之慰安、增进而行非法、行非正者,非为胜。尊者舍利弗、为身体之慰安、增进而行法,行正者,为胜。尊者舍利弗!行法、行正者,较行非法、行非正者,为胜。
陀然!对身体得慰安、增进,但不作恶业,其他之得行福行,有如法之业。
尔时,陀然婆罗门对尊者舍利弗之所说欢喜、随喜,由座起而离去。
他日,陀然婆罗门病、苦、危笃。
时陀然婆罗门向一人告曰:
贤者!汝去往世尊处。至已,以我之名向世尊之足顶礼云:世尊!陀然婆罗门病、苦、危笃。彼向世尊之足顶礼。并去至尊者舍利弗处。至已,以我之名向尊者舍利弗之足顶礼云:尊者!陀然婆罗门病、苦、危笃。彼向尊者舍利弗之足顶礼。并作如次言:尊者!愿尊者舍利弗垂慈愍,请来陀然婆罗门之家。
彼人应诺陀然婆罗门之言曰:
唯然。
彼来至世尊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方。坐于一方之彼人向世尊言:
世尊!陀然婆罗门病、苦、危笃。彼向世尊之足顶礼。
次至尊者舍利弗处,至已,礼敬尊者舍利弗坐于一方,坐于一方之彼人,告尊者舍利弗曰:
尊者!陀然婆罗门病、苦、危笃。彼向尊者舍利弗之足顶礼。并作次言:尊者!愿尊者舍利弗垂慈愍请来陀然婆罗门之家。
尊者舍利弗默然允受。
时尊者舍利弗着衣、持衣钵来至陀然婆罗门之住居。至已,坐于所设之座。就坐之尊者舍利弗问陀然婆罗门曰:
陀然!汝违和耶?愈否?苦痛减退否?未增进否?见减退否?未见增进否?
尊者舍利弗!我违和苦痛增进而未见减退,见增进,未见减退。舍利弗!譬如力强之人,先以利刀破碎头。尊者舍利弗!绝大之风骚扰我头。尊者舍利弗!我违和不愈、病痛增进,不见减退,见增进、不见减退。尊者舍利弗!譬如力强之人,以硬革纽击打头之头巾。尊者舍利弗!我头有绝大之头痛。尊者舍利弗!我违和、不愈,苦痛增进,不见减退,见增进、不见减退。尊者舍利弗!譬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其弟子,以锐利之牛刀割腹。尊者舍利弗!实绝大之风割我腹。尊者舍利弗!我违和、不愈,苦痛增进,不见减退,见增进,不见减退。尊者舍利弗!譬如两名力强之人,将力弱之人各捉一腕投至火坑燃烧,尊者舍利弗!我身有绝大之热。尊者舍利弗!我违和、不愈、苦痛增进,不见减退、见增进、不见减退。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地狱与畜生,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畜生较地狱为胜。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畜生与饿鬼境,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饿鬼境较畜生为胜。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饿鬼境与人间,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人间较饿鬼境为胜。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人间与四天王,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四天王较人间为胜。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四天王与三十三天,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三十三天较四天王为胜。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三十三天与焰摩天,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焰摩天较三十三天为胜。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焰摩天与兜率天,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兜率天较焰摩天为胜。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兜率天与化乐天,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化乐天较兜率天为胜。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化乐天与他化自在天,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他化自在天较化乐天为胜。
陀然、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他化自在天与梵天界,何者为胜耶?
尊者舍利弗言为梵天界,尊者舍利弗言为梵天界。
时尊者舍利弗思惟:
此等诸婆罗门爱着于梵天界,我今对陀然婆罗门说与梵天共住之道如何?
陀然!我为汝说与梵天共住之道。谛听、善思!我将为说。
唯然。
陀然婆罗门应诺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言曰:
陀然!然则如何为达于与梵天共住之道耶?
陀然!此有比丘,以慈与俱之心,偏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偏满而住,如是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慈与俱之心,偏满而住。陀然!此实为达于与梵天共住之道。
复次,陀然!今有比丘,以悲与俱心,以喜与俱心,以舍与俱心,偏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偏满而住,如是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舍与俱心偏满而住。
陀然!此实为达于与梵天共住之道。
尊者舍利弗!若然,请以我名向世尊之足顶礼云:世尊!陀然婆罗门为病、苦、危笃。彼向世尊之足顶礼。
时,尊者舍利弗对陀然婆罗门,更以不顾己所应为之事,使住立于低下之梵天界后,离座而去。
时,尊者舍利弗离去不久,陀然婆罗门命终,往生于梵天界。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
汝等比丘!彼舍利弗对陀然婆罗门,更以不顾彼所应为,使住立于低下之梵天界后,离座而去。
时,尊者舍利弗去至世尊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向世尊言:
世尊!陀然婆罗门为病、苦、危笃。彼向世尊之足顶礼。
舍利弗!汝何故对陀然婆罗门,更以不顾其所应为,使住立于低下之梵天界后离座而去耶?
世尊!我思:此等诸婆罗门爱着于梵天界,我今对陀然婆罗门说示达于与梵天界共住之道,如何?
舍利弗!然而陀然婆罗门已命终,往生梵天界矣。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善生优陀夷小经

善生优陀夷小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二〇八,箭毛经(大正藏一、七八三页。)
本经是普行者善生优陀夷,言我无病死后有色光,为其师之教。对此,世尊说比此更优异之色光有很多多而论破之。其次优陀夷言其师之教:证得一向乐之世界的修行,是不杀生、不与取、不邪淫、不妄语及行其他之苦行。对此,世尊言非其一向乐而论破之。其行道为第三禅,以所证得之举第四禅。说比丘修梵行之目的,是为戒、诸根之防护、念、知(此等省略、参考中部第二十七经)四禅、忆宿命智、有情生死智、天眼智、漏尽智、解脱、解脱智见。优陀夷归依三宝,愿求出家时,说其随从徒众,以唱异议反对。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尔时,普行者善生优陀夷在孔雀林、普行者园,与普行者大众俱住。
时,世尊清晨、着衣,执持衣钵为行乞入王舍城。尔时,世尊自谓:
今至王舍城行乞时尚过早,我何不去孔雀林、普行者园善生优陀夷处。
于是、世尊迈向孔雀林、普行者园而去。
尔时,普行者善生优陀夷与普行者大众俱坐,发唤声、高声、大声、而为种种徒劳无益之论议。是即:王论、贼论、大臣论、兵论、畏怖论、战斗论、食论、饮论、衣论、床论、华鬘论、香论、亲族论、乘论、村论、街论、市论、国土论、妇人论、英雄论、传闻论、井边谈天论、祖先论、异相论、世间论、海洋论,如是等有无之论。
尔时,普行者善生优陀夷遥见世尊前来,乃自告诫大众曰:
诸贤!请肃静!诸贤!请勿作声!彼沙门瞿昙来矣。彼尊者好静、修静、称赞静。或许彼知我等为静之会众,欲来见访!
如是彼普行者便保持沉默。
时世尊来至彼普行者善生优陀夷处。尔时,普行者善生优陀夷白世尊言:
世尊!请进,世尊善来。世尊!世尊终有来此处之机会矣。世尊!请坐此特设之座。
世尊就所设之座。普行者善生优陀夷亦取一卑座,坐于一面。

时,世尊对普行者善生优陀夷问曰:
优陀夷!今在此处为何话而集坐耶?又为何而中断对话耶?

世尊!我等今集坐之所言可暂搁置。世尊!此话以后世尊将不难闻知。世尊!我未来此会众之处时,此大众为种种徒劳无益之论而集坐。然而世尊!当我来此会众时,此会众仰视我颜而让坐谓:若沙门优陀夷为我等说法,我等愿谨倾听。世尊!然世尊来此会众之处时,我与此大众俱皆瞻仰世尊之尊颜而请坐谓:若世尊为我说法,我等愿乐听闻。

优陀夷!若有使我应答者、汝可话语。

世尊!昔日有知一切、见一切、自认无余知见之人,自谓:我行住眠宿,常恒知见现于前。我对过去事之发问时,彼则以他事作回避,移将论于外而现忿怒、嗔恚与不满。世尊!我对世尊起欢喜之念而思曰:实应为世尊,实应为善逝,愿将为说示此等之法。

优陀夷!然而知其一切,见一切、自认无余知见,而谓:我行住眠寤,常恒知见现于前,但依汝有关过去事之发问,将以他事回避,将移论于他,现忿怒、嗔恚与不满者为何人耶?

世尊!是尼干子。

优陀夷!实忆念诸种之宿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于其处,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于其处死,于彼处生。于彼处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彼于彼处死,于此处生。如是忆念其相及详细状况与俱种种之宿命之人,于我:有关过去发问,或我对彼有关过去之发问,彼对我有关过去之问,解答可使心满足。或我对彼有关过去之间,解答可使心满足。
优陀夷!实则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贵、贱、好、丑、善趣、恶趣、幸福、不幸福,各随其业:实此等之有情身为恶行、口为恶行、意为恶行,诽谤圣者、抱邪见、持邪见业。身坏命终生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又其他此等之有情,身为善行、口为善行、意为善行,不诽谤圣者,抱正见、持正见业。身坏命终生善趣、天界。如是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其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福,各随其业,有从其业知有情之人,彼对我发问有关未来,或我对彼发问有关未来,彼对我有关未来之问,解答可使心满足,或我对彼有关未来之问,解答可使心满足。
然而优陀夷!过去暂且搁置,未来亦暂且搁置,我将对汝说法:彼有时即此有,彼生时即此生,彼无时即此无,彼灭时即此灭。

世尊!我依此身,虽于所经验之范围,对如是一一之相,及其详细状况俱,不能忆念。如何忆念我诸种宿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于其处,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于其处死,于彼处生。于彼处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彼于彼处死,于此处生。如是忆念其相及详细状况与俱种种之宿命,得能如世尊耶?
世尊,其实我今并未见飘风鬼,又如何以我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贵、贱、好、丑、善趣、恶趣、幸福、不幸福,各随其业:实此等之有情身为恶行、口为恶行、意为恶行,诽谤圣者、抱邪见、持邪见业。身坏命终生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又其他此等之有情,身为善行、口为善行、意为善行,不诽谤圣者,抱正见、持正见业。身坏命终生善趣、天界。如是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其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福,各随其业随其业而知有情、得能如世尊耶?
世尊!世尊更请告我:优陀夷!过去且暂搁置、未来且暂搁置,我将为汝说法:彼有时即此有,彼生时即此生、彼无时即此无、彼灭时即此灭。此又将令我不甚可解。世尊,或许我于自师之教对世尊解答之问,使我心得满足。

然则,优陀夷!汝自师之教为何。

世尊!我自师之教如是:此是最上之色光,此是最上之色光。

优陀夷!汝自师之教如是:此为最上之色光。此为最上之色光。其最上之色光者为何耶?。

世尊!较其色光为更胜之色光,或比他无与伦比之更优越色光,即是最上之色光也。

优陀夷!较其色光为更胜之色光,或比他无与伦比之更优越色光、色光为何耶?

世尊!较其色光为更胜之色光,或比他无与伦比之更优越色光,即是最上之色光。

优陀夷!如斯将为无结论。汝说:世尊!较其色光为更胜之色光,或为无与伦比之最优色光,即是最上之色光。而汝未说示其色光为何。
优陀夷!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此国中求第一美女爱之。他人对彼作如是言:你啊!汝求爱之第一美女为刹帝利女耶?或为婆罗门女耶?或为毗舍女耶?或为首陀女耶?汝知之否?于此问彼答曰:否!他人又对彼作如是言:你啊!汝求爱之第一美女是如是名耶?如是姓耶?或长身耶?或短身耶?或中身耶?或其皮肤色为黑色耶、或为褐色耶?或为黄色耶?住何处之村、或街、或市耶?汝知之否?于此问彼答曰:否!他人又对彼作如是言:你啊!汝是对不知而亦未见者求爱乎?于斯问彼答谓:诚然。优陀夷!汝将对此作如何之思耶?如是其人之所说乃于正理非不相应者耶?

世尊!确实如是,如是,此人之所说为不相应于正理。

优陀夷!汝实亦如是。汝谓:世尊,其色光为无比之最胜色光,或为无与伦比之最优色光,即为最上之色光。而汝并未说示其色光为何。

世尊,譬如琉璃宝珠为清净,玉质殊妙,八楞而乃经善加修治,置于红色褐布上时,如光耀辉煌所照耀。我无病而死之后,当有如是之色光。

优陀夷!汝如何作思耶?琉璃宝珠之清净玉质殊妙,八愣而经善加修治,置于红色之褐布上时,如光耀、辉煌所照耀,其与暗夜之萤光,于此两者之色光中,以何者之色光为较秀较优耶?

世尊!彼暗夜之萤光,于此等两者色光中为较秀、较优。

优陀夷!汝作如何思耶?暗夜之萤光与暗夜之油灯,于此等两者之色光中,何者之色光为皎秀、较优耶?

世尊!彼暗夜之油灯,于此等两者色光中是较秀、较优者。

优陀夷!汝作如何思耶?暗夜之油灯与暗夜之大火聚,于此两者之色光中,何者之色光为较秀、较优耶?

世尊!彼暗夜之大火聚,于此等两者色光中是较秀、是较优者。

优陀夷!汝作如何思耶?暗夜之大火聚与皎明无云天空之太白星,于此两者之色光中,何者之色光为较秀、较优耶?

世尊!彼皎明无云天空之太白星,于此等两者色光中是较秀、是优者。

优陀夷!汝作如何思耶?皎明而无云天空之太白星,与十五日布萨之日、皎明无云天空之中夜圆月,于此两者之色光中,何者之色光为较秀、较优耶?

世尊!十五日布萨之日,皎明无云天空之中夜圆月,于此等两者色光中是较秀、是较优者。

优陀夷!汝作如何思耶?十五日布萨之日、皎明无云天空之中夜圆月,与雨期最后月,秋时、皎明无云天空日中之太阳,于此两者之色光中,何者之色光为较秀、较优耶?

世尊雨期最后月、秋时、皎明无云天空之日中太阳,于此等两者色光中是较秀、是较优者。

优陀夷!更有:不及此等日月之光众多之诸天,此为我知之者,但我不说:其色光为最胜、或别无其他更优之色光。诚然!优陀夷!汝称:较彼萤光更劣,较为弱者,即为最上之色光。但对其色光汝却未予说示。

世尊!为遮是论,善逝为遮是论。

优陀夷!汝何故作如是言:世尊是遮论,善逝是遮论耶?

世尊!我自师之教如是:此是最上之色光,此是最上之色光。
然而世尊,优陀夷!如何为一向乐之世界耶?又证得其一向乐之世界,可有理由与行道耶?
世尊!我自师之教如是:有一向乐之世界,证得其一向乐之世界,有理由有其行道。

优陀夷!然而证得彼一向乐之世界,其理由、行道为何耶?

世尊!此处或有人,舍杀生,离杀生,舍不与取,离不与取,于爱欲舍邪行,于爱欲离邪行,舍妄语,离妄语,或又受持其他苦行功德。世尊,是即证得其一向乐之世界,是有理由,有行道。

优陀夷!汝作如何思耶?舍杀生,离杀生时,其时自为一向乐耶?或为乐苦耶?

世尊!为乐苦。

优陀夷!汝作如何思耶? 舍不与取,离不与取时,其时自为一向乐耶?或为乐苦耶?

世尊!为乐苦。

优陀夷!汝作如何思耶? 舍于爱欲之邪行,离于爱欲之邪行时,其时自为一向乐耶?或为乐苦耶?

世尊!为乐苦。

优陀夷!汝作如何思耶? 舍妄语,离妄语时,其时自为一向乐耶?或为乐苦耶?

世尊!为乐苦。

优陀夷!汝作如何思耶? 受持其他苦行功德时,其时自为一向乐耶?或为乐苦耶?

世尊!为乐苦。

优陀夷!汝作如何思耶?今行乐苦相混之行道,可证得一向乐之世界耶?

世尊!为遮是论,善逝!为遮是论。

优陀夷!汝何故言:世尊为遮是论、善逝为遮是论耶?

世尊!我自师之教是如是:有一向乐之世界,证得其一向乐之世界,是有理由、有行道。
世尊!我等自师之教,依世尊所检讨、反问、究明,方知其说之虚妄,为过失。
世尊!然而如何为一向乐之世界耶?又证得其一向乐之世界,是有理由,有行道耶?

优陀夷!实有一向乐之世界,亦有证得其一向乐世界之理由与行道。

世尊!然而证得其一向乐之世界,其理由与行道为何耶?

优陀夷!此处有比丘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住于初禅。
寻伺已息,于内清净,心置一处,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住于第二禅。
不染于喜,住于舍,于正念、正智,以身正受乐,圣者之所谓舍、念、乐住,成就住于第三禅。
优陀夷!实则此即证得其一向乐之理由与行道。

世尊!其实此并非证得一向乐世界之理由与行道。世尊!于此范围为已证得一向乐之世界。

优陀夷!于此范围,并非已证得一向乐之世界。其为证得一向乐世界之理由与行道。

如是说示时!普行者善生优陀夷之会众,发起呼唤声、高声、大声言曰:
如今我等皆不能服己师,如今我等皆不能服己师,我等实不知有比较更优胜者。
尔时,普行者善生优陀夷令彼等普行者肃静,向世尊曰:
世尊!然则于如何范围,始证得一向乐之世界耶?

优陀夷!于此有比丘舍乐、舍苦,先已以灭喜忧,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住于第四禅。与生于一向乐世界之彼等诸天俱立、俱语、交互论议。优陀夷!于此范围为证得一向乐之世界。

世尊!今诸比丘,为证得此一向乐之世界、是依世尊修梵行耶?

优陀夷!为证得此一向乐之世界、诸比丘并未依我修梵行,优陀夷!其实另有更胜、更优之他法,为欲证得,诸比丘乃依我修梵行。

世尊!然诸比丘为欲证得而依世尊修梵行,而此更胜、更优之法为何耶?

优陀夷!于此处如来、应供、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出现于此世。彼以俱此天之世界、俱魔之世界、俱焚天之世界、俱沙门婆罗门之世界、俱入天之世界,自知、自证而宣说。彼初善、中书、终亦善,有义、有文,以说法,以教完全清净之梵行。
而且生于居士或居士子,或其他之族者,以听闻其法。彼以听其法,得信于世尊。彼如是得信,作是念:在家是杂闹、尘劳之处,出家是空闲寂静也。在家者难行完全清净如真珠清磨之梵行,然!我以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为出家修行者。彼于后或舍小财物,或舍多财物,或舍小亲族,或舍多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为出家修行者。
如是彼出家,具足比丘应学之生活规定,以舍杀生,以离杀生。以舍刀杖,有惭愧,有同情心,住于怜愍一切有情生类。
舍弃不与取,离不与取,以受与物,以期与而取,以自住非盗之净物。
舍非梵行,梵行者,离不净行者,离淫欲之在俗法。
以舍妄语,离妄语,为真实语者,真实而得可信赖,得可依,不欺世间者。
舍弃两舌,离两舌,闻此语彼,无破坏彼等间,又从彼闻语此等,无破坏此等之间;如是或为离者之和解者,或为合者之援助者。
语好和顺、乐和顺、喜和顺,和顺之语者。舍粗恶语、离粗恶语。以语柔和而顺耳、乐人于心、优雅而甚多人欢喜、甚多人喜好,如是之语者。
舍戏语、离戏语。应语之时而语者,以说事实者,以说义利者,以说法者,以说律者。以语时随足保持之语,语有理由、有辨别、俱义利之语者。
彼离害种子类、植物类。
一日一食,夜不食,离非时食。
以离观听歌舞、音乐、演艺等。
离保持华鬘、涂香、脂粉扮饰、庄严住。
离高广大床。
离受金银。
离受生谷类。离受生肉。离受妇女、童女。离受婢仆。离受山羊、羊。离受鸡、豚。离受象、牛、牡马、牡马。离受田野、地处。离为使节使丁。离买卖。离诈秤称,离诈货币、诈度量。离诈欺瞒着、奸诈、邪曲。离断、杀、缚、路贼、掠夺、暴行。
彼以衣覆身为足,以施食护腹为足,彼之行处,唯此俱行。恰如有翼之鸟飞翔,如常俱其翼而飞,如是比丘当以覆身之衣,护腹之食为满足,彼之行处,唯此俱行。
彼具足圣戒聚,于内受无瑕乐者。
彼以眼见色,不执于相,不执于随相。彼之令防护眼根而住者,若侵来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从事为其防护,以护眼根,为于眼根之防护。
以耳闻声,不执于相,不执于随相。彼之令防护耳根而住者,若侵来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从事为其防护,以护耳根,为于耳根之防护。
以鼻嗅香,不执于相,不执于随相。彼之令防护鼻根而住者,若侵来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从事为其防护,以护鼻根,为于鼻根之防护。
以舌味味,不执于相,不执于随相。彼之令防护舌根而住者,若侵来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从事为其防护,以护舌根,为于舌根之防护。
以身触之所触,不执于相,不执于随相。彼之令防护身根而住者,若侵来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从事为其防护,以护身根,为于身根之防护。
以意识法,不执相,不执随相。彼若不防护意根而住者,贪欲、忧戚、恶等不善法之侵来,从事为其防护,以护意根,为于意根之防护。
彼成就此圣之根防护者,内受无秽之乐。
彼于正智出入,于正智观前观后,于正智屈伸,于正智执持大衣及衣钵,于正智啖饮嚼味,于正智行粪尿,于正智行、住、坐、眠、寤、及语、默。
彼具足此圣戒聚、具足此圣根防护、具足此圣正智,以孤独之床座为友,至闲林、树下、山岩、石室、山峡、冢间、林丛、露天、及檗所积之处。
彼食后从行乞而归,置身端正,面前布置结跏趺坐之念。
彼于世间舍贪欲、离贪欲,以心而住,从贪欲净化心。
舍嗔恚,以住不嗔恚心,怜愍一切生类,以净化嗔恚心。
舍昏沉掉举、离昏沉掉举而住,有观想,有念,有正智,从昏沉掉举以净化心。
舍调悔,不调悔而住,内有寂静心,净化调悔心。
舍疑、离疑而住,无犹豫、于善法从疑净化心。
彼舍此等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住于初禅。
优陀夷!此亦为更胜、更优之法。为证得于此,诸比丘乃依我修梵行。

婆罗门!更又比丘寻伺已息,于内清净,心置一处,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
优陀夷!此亦为更胜、更优之法。为证得于此,诸比丘乃依我修梵行。

  婆罗门!更又比丘不染于喜,住于舍,于正念、正智,以身正受乐,圣者之所谓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
优陀夷!此亦为更胜、更优之法。为证得于此,诸比丘乃依我修梵行。

婆罗门!又比丘舍乐、舍苦,先已以灭喜忧,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优陀夷!此亦为更胜、更优之法。为证得于此,诸比丘乃依我修梵行。

彼如是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而得确立不动,心向忆宿命智。彼忆念种种宿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于其处,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于其处死,于彼处生。于彼处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彼于彼处死,于此处生。如是忆念其相及详细状况与俱种种之宿命。
优陀夷!此即更胜,更优之法。为证得于此,诸比丘依我修梵行。

彼如是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得确立不动、心向有情生死智。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福,各随其业:实此等之有情身为恶行、口为恶行、意为恶行,诽谤圣者、抱邪见、持邪见业。身坏命终生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又其他此等之有情,身为善行、口为善行、意为善行,不诽谤圣者,抱正见、持正见业。身坏命终生善趣、天界。如是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其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福,各随其业。
优陀夷! 此等为更胜、更优之法,为证得于此,诸比丘依我修梵行。

彼以如是心等持之:清净、皎洁、无秽、离垢、柔软、堪任、确立不动时,令心向漏尽智。彼如实知,是为苦。如实知,是为苦之集。如实知,是为苦之灭。如实知,是为苦灭之道。如实知、此等为漏。如实知,是为漏之集。如实知,是为漏之灭。如实知,是为漏灭之道。彼如是知、如是见,由欲漏心解脱,由有漏心解脱,由无明漏心解脱,于解脱有令解脱之智。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再不至此如今之状态。
优陀夷!此等为更胜、更优之法,为证得于此,诸比丘依我修梵行。

作此语时,普行者善生优陀夷向世尊言:
伟哉!世尊!伟哉!世尊!譬如扶起将倒,拯救将覆,对迷者教之以道,使有眼者可见色,于暗中持来明灯,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之说法。
世尊!于此我归依世尊、归依法、归依比丘僧伽。世尊!愿世尊许我出家,得受具足戒。

作是语时,普行者善生优陀夷之会众,告普行者善生优陀夷曰:
尊者优陀夷!勿依沙门瞿昙修梵行。
尊者优陀夷!为师匠者,勿为弟子之生活。
譬如实水瓶者,即可作钓瓶。而此尊者优陀夷,即与彼为同样。
尊者优陀夷!勿依沙门瞿昙修梵行。
尊者优陀夷为师匠也、勿为弟子之生活。

如是彼善生优陀夷普行者之会众,对善生优陀夷普行者依世尊修梵行之事加以阻止。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施分别经

施分别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八〇,瞿昙弥经(大正藏一,七二一页。)
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亲手织之新衣施佛,佛说应施于僧伽。阿难怜愍佛姨母,劝应接受。因此事,世尊对阿难说十四种对人施,即上施佛,下至施畜生类之十四种,其施功德极大,说有德施布者,更是无数无量倍,更有七种之僧类施,说此僧伽施之功德,比前之十四种之个人施之布施更大。最后说明分别由施者与受者而施之清净时及不然之四种差别。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释迦族之迦毗罗城尼拘律树园。
时,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持来一套新衣,诣彼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如是白世尊:
世尊!此一套新衣,我特为世尊,自纺自织之物。世尊!为我、哀怜我,请世尊纳受此。
如是言时。世尊如是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
瞿昙女!应施于僧伽。若汝之施于僧伽时,我亦受供养,又僧伽亦然。
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再次如是白世尊:
世尊!此一套新衣,我特为世尊,自纺自织之物。世尊!为我、哀怜我,请世尊纳受此。
世尊如是再次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曰:瞿昙女!应供养僧伽。若汝之施于僧伽时,我亦受供养,又僧伽亦然。
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三次如是白世尊:
世尊!此一套新衣,我特为世尊,自纺自织之物。世尊!为我、哀怜我,请世尊纳受此。
世尊如是三次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曰:瞿昙女!应供养僧伽。若汝之施于僧伽时,我亦受供养,又僧伽亦然。
如是言时,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
世尊!请世尊受纳瞿昙女摩讨波阇波提此一套新衣。
世尊!瞿昙女摩词波阇波提对世尊饶益多。是姨母、养母、养育者、授乳者,生母之命终后,奉乳饮于世尊。
世尊!世尊对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亦多所饶益。
世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因世尊而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也。
世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因世尊而离杀生、离偷盗、于诸欲离邪行、离虚诳语、离须罗、迷罗耶饮酒之放逸处。
世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因世尊,对佛具证净、对法具证净、对僧伽具证净、对圣戒具证净也。
世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因世尊,对苦无疑、对苦集无疑、对苦灭无疑、对苦灭之道无疑也。世尊!世尊亦对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多所饶益。
世尊曰:
如是,阿难!如是,阿难!
阿难!实际上,凡有人(甲),因人(乙)而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伽时。阿难!我不言由此人(甲),对其人(乙),要十分报恩。--即所谓以赞仰、起迎、合掌之业、恭敬之业、依服、饮食、座卧、缘病以供养医药资具。
阿难!实际上,凡有人(甲)、由其人(乙)而离杀生、离偷盗、于欲离邪行、离虚诳语、离须罗、迷罗耶饮酒之放逸处时。阿难!我不言由此人(甲)对其人(乙),须十分报恩。--即所谓以赞仰、起迎、合掌之业、恭敬之业、依服、饮食、座卧、缘病以供养医药资具。
阿难!实际上,凡有人因其人而对佛具证净、对法具证净、对僧伽具证净、对圣戒具证净时。阿难!我不言由此人对其人,须时十分报恩--即所谓以赞仰、起迎、合掌之业、恭敬之业、依服、饮食、座卧、缘病以供养医药资具。
阿难!实际上,有人因于人而对苦无疑、对苦集无疑、对苦灭无疑、对苦灭之道无疑时。阿难!我不言由此人对其人须十分报恩。--即所谓以赞仰、起迎、合掌之业、恭敬之业、依服、饮食、座卧、缘病以供养医药资具。
阿难!然而,有此等十四对人施:
对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供养布施,此为第一对人施。
对辟支佛供养布施,此为第二人施。
对如来之弟子阿罗汉供养布施,此为第三对人施。
对证阿罗果之道中者供养布施,此为第四对人施。
对不还者供养布施,此为第五对人施。
对证不还果之道中者供养布施,此为第六对人施。
对一来者供养布施,此为第七对人施。
对证一来果之道中者供养布施,此为第八对人施。
对预流者供养布施,此为第九对人施。
对证预流果之道中者供养布施,此为第十对人施。
对外学于诸欲离贪者供养布施,此为第十一对人施。
对凡夫之戒具足者供养布施,此为第十二对人施。
对凡夫之恶戒者供养布施,此为第十三对人施。
对畜生供养布施,此为第十四对人施。
阿难!于此等中,若对畜生供养布施,应望得百倍之施报。
若对凡夫之恶戒者供养布施,应望得千倍之施报。
若对凡夫之具戒者供养布施,应望得百千(十万)倍之施报。
若对外学诸欲之离贪者供养布施,应望得亿百千倍之施报。
若对证预流果之道中者供养布施,应望得无数无量之施报。何况对预流果者耶!
若对证一来果之道中者供养布施,应望得无数无量之施报。何况对一来者耶!
若对证不还果之道中者供养布施,应望得无数无量之施报。何况对不还者耶!
若对阿罗汉果之道中者供养布施,应望得无数无量之施报。何况对如来弟子之阿罗汉耶!
若对辟支佛供养布施,应望得无数无量之施报。何况对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耶!   复次,阿难!此等有七种之僧类施:
对佛在世时之两种僧伽供养布施,此为第一之僧类施。
对如来灭后之两种僧伽供养布施,此为第二之僧类施。
对比丘之僧伽供养布施,此为第三之僧类施。
对比丘尼之僧伽供养布施,此为第四之僧类施。
为如是数之比丘与比丘尼,应由我指名供养布施,此为第五之僧类施。
为如是数之比丘,应由指名供养布施,此为第六之僧类施。
为如是数之比丘尼僧伽,应由我指名供养布施,此为第七之僧类施。
复次,阿难!于未来世有诸种姓者,虽着袈裟然是恶戒、恶法者,于彼诸恶戒者之间,特指定僧伽以供养布施。
如是之时,阿难!我亦言无数无量之僧类施。
阿难!然,虽以任何理由,我不言由僧类施比对人施有大果。
阿难!于此有四种之施清净。何者为四?
阿难!施之由施者为清净而非由受者。
阿难!施之由受者为清净而非由施者。
阿难!施之非由施者为清净亦不由受者。
阿难!施之由施者清净而亦由受者。
然者,阿难!如何施之由施者为清净而非由受者?
阿难!兹有施者是具戒善法,而有诸受者是恶戒恶法。
阿难!如是者,施是由施者为清净而非由受者。
然者,阿难!如何施之由受者为清净而非由施者?
阿难!兹有施者是恶戒恶法而有诸受者,是其戒善法。
阿难!如是者,施是由受者为清净而非由施者。
然者,阿难!如何施之非由施者为清净而亦非受者?
阿难!兹有施者是恶戒恶法。又有受者是恶戒恶法。
阿难!如是者,施乃非由施者为清净而亦非由受者。
然者,阿难!如何施之由施者为清净而亦由受者?
阿难!兹有施者是具戒善法。又受者亦是具戒善法。
如是者,阿难!施乃由施者为清净而亦由受者。
阿难!此等为四种之施清净。
世尊如是说。如是说已,大师善逝更又如是说曰:
是人为具戒,布施恶戒者
施之得如法,有善欣乐心
胜信大业果,如是之布施
施者为清净,是人为恶戒
布施具戒者。施之得非法
有不欣乐心,无信大业果
如是之布施,受者为清净
是人为恶戒,布施恶戒者
施之得非法,有不欣乐心
无信大业果,如是之布施
两者具不净,是人为具戒
布施具戒者,施之得如法
有善欣乐心,胜信得大果
我言如是施,实有广大果
是人已离贪,布施离贪者
施之得如法,有善欣乐心
胜信大业果,我言如是施
实有广大果。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象迹喻大经

象迹喻大经

北传中阿三十、象迹喻经(大正藏一、四六四页。) 本经是舍利弗向诸比丘说的,其内容,一切动物之足迹如包含于象迹;一切善法色摄于四圣谛。说四圣谛,其中特别说明苦谛,于此有关五取蕴、四大等,重要之说。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曰:诸贤比丘! 彼等比丘应诺尊者舍利弗曰:尊者! 尊者舍利弗乃曰: 诸贤!恰如一切生息动物之一切足迹为象足迹所包摄,象之足迹其伟大性于彼等称为第一,如是,诸贤上所有善法皆为四圣谛包摄。 其四者: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也。 诸贤!云何为苦圣谛?曰: 是生苦、老苦、死苦、愁悲苦忧恼苦、求不得苦。略而言之,五取蕴苦也。 诸贤!云何为五取蕴?曰: 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也。 诸贤!云何为色取蕴?曰: 四大及四大所依色也。 诸贤!云何为四大耶?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也。 诸贤!云何为地界?曰: 为内地界与外地界也。 诸贤!云何为内地界?
独自存在于内身,成为坚粗者,是依此而存在,即: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脾、肺、肠、肠系膜、胃、粪,脑及其他所有独自存在于内身之坚、粗,谓内所执持者,是内地界。
此内地界与外地界是地界。而且,彼非予所有,予非彼,彼非予之我,如是应以如实正慧见之。如是以其如实正慧见者,即厌离于地界,以心离地界。
诸贤!时外地界成怒,其时外地界灭没。 诸贤!彼外地界虽如是伟大,犹知其无常性、知其坏法性、知其灭法性、知其变易法性,何况是渴爱所执持之于区区之身,或是予,或予之所有,或予有等,有何为耶?无宁于此无何等之可为也。 诸贤!彼之比丘若其他者,呵责、骂詈、嗔恚、恼害此之比丘者,彼应如次知之: 于予从此耳触生者即苦受生。有其缘生,而非无缘。于何缘而缘于触?彼其次知:触是无常,知受是无常。知想是无常,知行是无常,知识是无常。依于彼界而心满足,清净、祥和、安定。
诸贤!若其他者,有以所不欲,以所不受;以所不好而以拳触、以土块触、以杖触、以刀触等,若有此者,彼应如次知之: 此身体如拳触于此身体,以示结果,是有如是身体,又如以土块触之,以示结果,又如以杖触之以示结果,又如以刀触之以示结果,是有如是身体也。又从世尊于锯喻之教,如是所说。诸比丘!虽盗贼、贱业者等,若以两头有柄之锯以截断肢节,于此,其意若乱者,彼如是耶非遵我教者也。我实精进勇猛不怠,念确立不乱,身安静不激,心等持寂静。今对此身,若愿意者,以拳触之,以示结果,以土块触之,以示结果,以杖触之,以示结果,以刀触之,以示结果!然实应遵守诸佛之此教。
诸贤!如是归依佛、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彼比丘若不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言彼是为刺激、生激动:予如是归依佛、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不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实予之不幸,不成幸福,实予之难得、不易得也。 诸贤!恰如新妇见舅姑,刺激,生激动,如是,诸贤!如是归依佛、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彼之比丘,若不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言彼是为刺激,生激动:如是归依佛、予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不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实是予之不幸,实不成为幸,予实难得、不易得也。
诸贤!彼之比丘如是归依佛、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若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彼乃为欢善。诸贤!如是者比丘为多所成就。 诸贤!云何为水界? 如是内水界与外水界也。 诸贤!云何为内水界?
独自存在于内身之水及水者,谓内所执持,即胆、痰、脓、血、汗、脂、泪、膏、唾、洟、滑液,小便、其他皆独自存在于内身之水及水者,是依此而存在者,诸贤!此谓内水界。
此内水界与外水界者,是水界也。而且,彼非予,予非彼,此非予之我。如是应以如实正慧见之。以如实正慧见者,于厌离水界,心离水界。
诸贤!时外水界成有怒,彼淹去村里、淹去聚落、淹去市镇、淹去地区、淹去国土。诸贤!又有时于大洋水退百由旬,水退二百由旬,退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五百由旬、六百由旬、乃至水退七百由旬。
诸贤!更有时于大洋,水有七陀罗树之高深;有六陀罗树之高深;有五陀罗树之高深;有四陀罗树之高深;有三陀罗树之高深;有二陀罗树之高深;唯一陀罗树之高深。
诸贤!更有时于大洋,水有七人身之高深、有六人身之高深、五人身之高深、四人身之高深、三人身之高深、二人身之高深、有唯一人身之高深。
诸贤!更有时于大洋,水有半人身之高深,有至人腰之高深、有唯人膝之高深,有唯人踝之高深。诸贤!有时于大洋,水无足于润趾节。
诸贤!彼外水界虽如此伟大,犹应知其无常性,犹知其无常性、知其坏法性、知其灭法性、知其变易法性。何况是渴爱所执持,于区区之身,或予,或予所有,或予有等,有何为耶?无宁于此无何等之可为也!
诸贤!彼之比丘若其他者,呵责、骂詈、嗔恚、恼害此之比丘者,彼应如次知之: 于予从此耳触生者即苦受生。有其缘生,而非无缘。于何缘而缘于触?彼其次知:触是无常,知受是无常。知想是无常,知行是无常,知识是无常。依于彼界而心满足,清净、祥和、安定。
诸贤!若其他者,有以所不欲,以所不受;以所不好而以拳触、以土块触、以杖触、以刀触等,若有此者,彼应如次知之: 此身体如拳触于此身体,以示结果,是有如是身体,又如以土块触之,以示结果,又如以杖触之以示结果,又如以刀触之以示结果,是有如是身体也。又从世尊于锯喻之教,如是所说。诸比丘!虽盗贼、贱业者等,若以两头有柄之锯以截断肢节,于此,其意若乱者,彼如是耶非遵我教者也。我实精进勇猛不怠,念确立不乱,身安静不激,心等持寂静。今对此身,若愿意者,以拳触之,以示结果,以土块触之,以示结果,以杖触之,以示结果,以刀触之,以示结果!然实应遵守诸佛之此教。
诸贤!如是归依佛、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彼比丘若不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言彼是为刺激、生激动:予如是归依佛、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不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实予之不幸,不成幸福,实予之难得、不易得也。
诸贤!恰如新妇见舅姑,刺激,生激动,如是,诸贤!如是归依佛、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彼之比丘,若不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言彼是为刺激,生激动:如是归依佛、予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不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实是予之不幸,实不成为幸,予实难得、不易得也。
诸贤!彼之比丘如是归依佛、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若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彼乃为欢善。诸贤!如是者比丘为多所成就。 诸贤!云何为火界?曰: 为内火界与外火界。 诸贤!云何为内火界?
独自存在于内身之火及火者,依此而存在者,即由此所热熟,以此而老衰,以此烧之,以此正变化啖、饮、嚼、味、其他皆独自存于内身之火及火者,依(此)而存在,诸贤!此谓内火界。
此内火界与外火界是火界也。而且,彼非予,予非彼,彼非予之我,如是以如实正慧见之。以如实正慧见之者,厌离于火界,心离火界。
诸贤!有时外火界有怒。彼烧村里、以烧聚落、以烧市镇、以烧区城、以烧国土。彼漫燃至绿草边、或道边、或岩边、或水边、或至所爱地域时,以无食而消灭。诸贤!有时至以鸡翼,又以筋革而求火。
诸贤!彼外之火界虽如此伟大,犹应知其无常性,犹知其无常性、知其坏法性、知其灭法性、知其变易法性。何况是渴爱所执持,于区区之身,或予,或予所有,或予有等,有何为耶?无宁于此无何等之可为也!
诸贤!彼之比丘若其他者,呵责、骂詈、嗔恚、恼害此之比丘者,彼应如次知之: 于予从此耳触生者即苦受生。有其缘生,而非无缘。于何缘而缘于触?彼其次知:触是无常,知受是无常。知想是无常,知行是无常,知识是无常。依于彼界而心满足,清净、祥和、安定。
诸贤!若其他者,有以所不欲,以所不受;以所不好而以拳触、以土块触、以杖触、以刀触等,若有此者,彼应如次知之: 此身体如拳触于此身体,以示结果,是有如是身体,又如以土块触之,以示结果,又如以杖触之以示结果,又如以刀触之以示结果,是有如是身体也。又从世尊于锯喻之教,如是所说。诸比丘!虽盗贼、贱业者等,若以两头有柄之锯以截断肢节,于此,其意若乱者,彼如是耶非遵我教者也。我实精进勇猛不怠,念确立不乱,身安静不激,心等持寂静。今对此身,若愿意者,以拳触之,以示结果,以土块触之,以示结果,以杖触之,以示结果,以刀触之,以示结果!然实应遵守诸佛之此教。
诸贤!如是归依佛、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彼比丘若不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言彼是为刺激、生激动:予如是归依佛、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不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实予之不幸,不成幸福,实予之难得、不易得也。
诸贤!恰如新妇见舅姑,刺激,生激动,如是,诸贤!如是归依佛、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彼之比丘,若不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言彼是为刺激,生激动:如是归依佛、予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不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实是予之不幸,实不成为幸,予实难得、不易得也。
诸贤!彼之比丘如是归依佛、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若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彼乃为欢善。诸贤!如是者比丘为多所成就。 诸比丘!云何为风界?曰: 内风界与外风界也。 诸贤!云何为内风界?
独自存在于内身之,风及风者,依此而存在者,即:上向风、下向风、胃住风、下腹住风、肢肢随流风、出息风、入息风等,其他皆独自存在于内身之风及风者,依(此)而存在者,诸贤!此谓内风界。
此内风界与外风界是风界也。而且:彼非予,予非彼,彼非予之我,如是应以如实正慧见之。以如实正慧见之者,厌离于风界,心离风界。
诸贤!有时外风界有怒,彼吹去村里、吹去聚落、吹去市镇、吹去区域、吹去国土。

诸贤!有时至于夏季最后月,以陀罗叶又以扇求风,有至檗于流水亦不动。
诸贤!彼外风界虽如此伟大,犹应知其无常性,犹知其无常性、知其坏法性、知其灭法性、知其变易法性。何况是渴爱所执持,于区区之身,或予,或予所有,或予有等,有何为耶?无宁于此无何等之可为也!
诸贤!彼之比丘若其他者,呵责、骂詈、嗔恚、恼害此之比丘者,彼应如次知之: 于予从此耳触生者即苦受生。有其缘生,而非无缘。于何缘而缘于触?彼其次知:触是无常,知受是无常。知想是无常,知行是无常,知识是无常。依于彼界而心满足,清净、祥和、安定。
诸贤!若其他者,有以所不欲,以所不受;以所不好而以拳触、以土块触、以杖触、以刀触等,若有此者,彼应如次知之: 此身体如拳触于此身体,以示结果,是有如是身体,又如以土块触之,以示结果,又如以杖触之以示结果,又如以刀触之以示结果,是有如是身体也。又从世尊于锯喻之教,如是所说。诸比丘!虽盗贼、贱业者等,若以两头有柄之锯以截断肢节,于此,其意若乱者,彼如是耶非遵我教者也。我实精进勇猛不怠,念确立不乱,身安静不激,心等持寂静。今对此身,若愿意者,以拳触之,以示结果,以土块触之,以示结果,以杖触之,以示结果,以刀触之,以示结果!然实应遵守诸佛之此教。
诸贤!如是归依佛、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彼比丘若不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言彼是为刺激、生激动:予如是归依佛、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不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实予之不幸,不成幸福,实予之难得、不易得也。
诸贤!恰如新妇见舅姑,刺激,生激动,如是,诸贤!如是归依佛、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彼之比丘,若不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言彼是为刺激,生激动:如是归依佛、予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不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实是予之不幸,实不成为幸,予实难得、不易得也。
诸贤!彼之比丘如是归依佛、如是归依法、如是归依僧,若住止于善相应之舍者,彼乃为欢善。诸贤!如是者比丘为多所成就。
诸贤!恰如从木材、从瓦粒、从草、从泥土、以覆盖虚空,至被称为家屋。 如是,诸贤!以至从骨、从筋、从肉、从皮、从肤,覆盖虚空。被称为色。
诸贤!于内眼虽然不坏, 不至外色之领域,且只要若无集注于其所对者,即不现其所对之识分。
诸贤!于内眼不坏, 虽至于外色之领域,只要无于注意其所对者,即不现其所对之识分。
诸贤!于内眼不坏, 而至于外色之领域,而且注意存于其所对时,其时现其所对之识分。
如是状态之色是为色取蕴,如是状态之受是为受取蕴,如是状态之想是为想取蕴,如是状态之行是为行取蕴,如是状态之识是为识取蕴也。彼知如是此等被五取蕴所色摄、所集合、所结合。实从世尊又说见缘生者,彼即见法,见法者,彼即见缘生。此等,即缘生五取蕴者也,于此等五取蕴起贪欲、执着、随从、耽着乃苦之集,于此等五取蕴,驱除贪欲、爱染、舍离贪欲、爱染,即苦之灭也。诸贤!如是者比丘即有多成就。
诸贤!于内耳虽不坏,不至外声之领域,且只要无注意其所对者,即不现其所对之识分。 诸贤!于内耳不坏、虽至于外声之领域,只要若无注意其所对,即不现其所对之识分。 诸贤!于内耳虽不坏,而至于外声之领域,且有注意其所对者,如是即现其所对之识分。
如是状态之色是为色取蕴,如是状态之受是为受取蕴,如是状态之想是为想取蕴,如是状态之行是为行取蕴,如是状态之识是为识取蕴者也。彼知如是被此等五取蕴所色摄、所集合、所结合。实从世尊又说:以见缘生者,彼即见法,见法者,彼即见缘生。此等五取蕴即是缘生者也。于此等五取蕴起贪欲、执着、随从、耽着,即苦之集。于此等五取蕴驱除贪欲、爱染,舍离贪欲、爱染,即苦之灭。
诸贤!若如是者,于比丘有多成就者也。
诸贤!于内鼻虽然不坏,不至外香之领域,且只要无注意其所对者,即不现其所对之识分。
诸贤!于内鼻不坏、虽至于外香之领域,只要若无注意其所对,即不现其所对之识分。
诸贤!于内鼻虽不坏,而至于外香之领域,且有注意其所对者,如是即现其所对之识分。
如是状态之色是为色取蕴,如是状态之受是为受取蕴,如是状态之想是为想取蕴,如是状态之行是为行取蕴,如是状态之识是为识取蕴者也。彼知如是被此等五取蕴所色摄、所集合、所结合。实从世尊又说:以见缘生者,彼即见法,见法者,彼即见缘生。此等五取蕴即是缘生者也。于此等五取蕴起贪欲、执着、随从、耽着,即苦之集。于此等五取蕴驱除贪欲、爱染,舍离贪欲、爱染,即苦之灭。诸贤!若如是者,于比丘有多成就者也。
诸贤!于内舌虽然不坏,不至外味之领域,且只要无注意其所对者,即不现其所对之识分。
诸贤!于内舌不坏、虽至于外味之领域,只要若无注意其所对,即不现其所对之识分。
诸贤!于内舌虽不坏,而至于外味之领域,且有注意其所对者,如是即现其所对之识分。
如是状态之色是为色取蕴,如是状态之受是为受取蕴,如是状态之想是为想取蕴,如是状态之行是为行取蕴,如是状态之识是为识取蕴者也。彼知如是被此等五取蕴所色摄、所集合、所结合。实从世尊又说:以见缘生者,彼即见法,见法者,彼即见缘生。此等五取蕴即是缘生者也。于此等五取蕴起贪欲、执着、随从、耽着,即苦之集。于此等五取蕴驱除贪欲、爱染,舍离贪欲、爱染,即苦之灭。诸贤!若如是者,于比丘有多成就者也。
诸贤!于内身虽然不坏,不至外触之领域,且只要无注意其所对者,即不现其所对之识分。
诸贤!于内身不坏、虽至于外触之领域,只要若无注意其所对,即不现其所对之识分。
诸贤!于内身虽不坏,而至于外触之领域,且有注意其所对者,如是即现其所对之识分。
如是状态之色是为色取蕴,如是状态之受是为受取蕴,如是状态之想是为想取蕴,如是状态之行是为行取蕴,如是状态之识是为识取蕴者也。彼知如是被此等五取蕴所色摄、所集合、所结合。实从世尊又说:以见缘生者,彼即见法,见法者,彼即见缘生。此等五取蕴即是缘生者也。于此等五取蕴起贪欲、执着、随从、耽着,即苦之集。于此等五取蕴驱除贪欲、爱染,舍离贪欲、爱染,即苦之灭。诸贤!若如是者,于比丘有多成就者也。
诸贤!于内意虽然不坏,不至外法之领域,且只要无注意其所对者,即不现其所对之识分。
诸贤!于内意不坏、虽至于外法之领域,只要若无注意其所对,即不现其所对之识分。 诸贤!于内意虽不坏,而至于外法之领域,且有注意其所对者,如是即现其所对之识分。
如是状态之色是为色取蕴,如是状态之受是为受取蕴,如是状态之想是为想取蕴,如是状态之行是为行取蕴,如是状态之识是为识取蕴者也。彼知如是被此等五取蕴所色摄、所集合、所结合。实从世尊又说:以见缘生者,彼即见法,见法者,彼即见缘生。此等五取蕴即是缘生者也。于此等五取蕴起贪欲、执着、随从、耽着,即苦之集。于此等五取蕴驱除贪欲、爱染,舍离贪欲、爱染,即苦之灭。

诸贤!若如是者,于比丘有多成就者也。 尊者舍利弗如是语已。彼等比丘欢喜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大四十经

大四十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八九、圣道经(大正藏一,七三五页。)
本经无学之十法为八正道和正知、正解脱。以述正定为中心,为其方便之前七正道;正定为结果而说正智、正解脱。如第一之正见时,有正见、依正见而邪见灭、恶不善法随灭、善法起之四门,同样,其他之九法亦各有四门,十法即有四十法门,而成为经名。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
彼诸比丘白世尊: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圣正定之方便及共资助。谛听,善思念之,当说之。
彼等诸比丘白世尊:如是,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
然者,诸比丘!如何是方便及共资助圣正定?
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诸比丘!由此等七支,可令资助其心一境性。
诸比丘!此称共圣正定之方便,共名为资助。
然,诸比丘!须先行正见。
诸比丘!如何须先行正见?
须了知邪见是邪见,须了知正见是正见,于彼有其正见。
然而,诸比丘!如何为邪见?无施,无供养,无牺牲,无诸善行、恶行业之异熟果,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诸化生之有情,于世无诸沙门、婆罗门之正至、正行、自通达、证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说。
诸比丘!此为邪见。
然,诸比丘!如何为正见?
诸比丘!我对正见,说二种。
诸比丘!正见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诸比丘!正见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
然,诸比丘!如何为正见之有漏而有福分?
有持依果?有施,有供养,牺牲,有诸善行、恶行业之异熟果,有此世,有他也,有母,有父,有诸化生之有情,于世沙门、婆罗门之正至、正行、有自通达、证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说。
诸比丘!此是正见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者。
然,诸比丘!如何为正见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
诸比丘!令成就圣心、无漏心、圣道者,为修习圣道结果之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道支。
诸比丘!此等为正见之圣、无漏、出世之道支者也。
有人为断邪见,为逮得正见,而彼精进者,即有其正精进。
彼有念而断邪见,有念具足正见而住。彼有其正念。
如是彼于此等三法随从、随转于正见。谓正见、正精进、正念。
然,诸比丘!正见为先行。
诸比丘!如何正见为先行?
邪思惟了知是邪思惟,正思惟了知是正思惟,彼有其正见。
然而,诸比丘!如何为邪思惟?
欲思惟、嗔思惟、害思惟。
诸比丘!此等为邪思惟。
然,诸比丘!如何为正思惟?
诸比丘!对正思惟,我亦说二种。
诸比丘!正思惟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诸比丘!正思惟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
然,诸比丘!如何为正思惟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出离思惟、无嗔思惟、无害思惟。
诸比丘!此等是正思惟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而,诸比丘!如何为正思惟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诸比丘!以成就圣心、无漏心、圣道者,修习圣道结果之思择、思惟、专注、细专注、心之专精、语行。
诸比丘!此等为正思惟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彼为断邪思惟,为获得正思惟而精进。彼有其正精进。
彼有念而断邪思惟,有念成就正思惟而住。彼有其正念。
如是于彼有此等之三法,随从、随转于正思惟,谓:正见、正精进、正念。
然,诸比丘!正见是先行者。
诸比丘!如何正见为先行者?
邪语了知是邪语,正语了知是正语也。彼有其正见。
诸比丘!如何为邪语?
虚诳语、离间语、粗语、杂秽语,诸比丘!此等为邪语。
诸比丘!如何为正语?
诸比丘!正语,我亦说二种。
诸比丘!正语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诸比丘!正语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
然,诸比丘!如何正语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因为远离虚诳语,远离离间语,远离粗恶语,远离杂秽语。
诸比丘!此等为正语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而,诸比丘!如何为正语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诸比丘!成就彼圣心、无漏心、圣道者,为修习圣道结果之四种语恶行之不乐、离乐、别离乐、远离。
诸比丘!此等为正语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彼为断邪语,为获得正语而精进。彼有其正精进。
彼有念而断邪语,有念成就正语而住。彼有其正念。
如是彼有此等之三法,随从、随转于正语,谓:正见、正精进、正念。
然,诸比丘!正见为先行者也。
诸比丘!如何正见为先行者?
了知邪业为邪业,了知正业为正业也。彼有其正见。
诸比丘!如何为邪业?
于杀生,不与取,受欲之邪行。
诸比丘!此等为邪行也。
诸比丘!如何为正业?
诸比丘!正业,我亦说二种。
诸比丘!正业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诸比丘!正业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
然,诸比丘!如何为正业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者?
诸比丘!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于爱欲远离邪行。
诸比丘!此等为正业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者也。
诸比丘!如何为正业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
诸比丘!成就圣心、无漏心、圣道者,修习圣道之结果,三种身恶行之不乐、离乐、别离乐、远离。
诸比丘!此等为正业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彼为断业行,为成就正业而精进。彼有其精进。
彼有念而断邪业,有念成就正业而住。彼有其正念。
如是彼有此等之三法,随从、随转于正业,谓:正见、正精进、正念。
然,诸比丘!正见为先行者。
而,诸比丘!如何正见为先行者?
邪命了知是邪命,正命了知是正命也。彼有其正见。
诸比丘!如何为邪命?
以欺骗、饶说、占相、骗诈、利之热求。
诸比丘!此等为邪命。
然,诸比丘!如何为正命?
诸比丘!正命,我亦说二种。
诸比丘!正命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诸比丘!正命之之圣、无漏而有道支。
然,诸比丘!如何为正命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于此,诸比丘!有圣弟子断邪命,正命以养命。
于此,诸比丘!有正命有漏而福分、有持依果者。
诸比丘!如何为正命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
诸比丘!成就彼圣心、无漏心、圣道者,修习圣道之结果,邪命之不乐、离乐,别离乐、远离,诸比丘!此等为正命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彼为断邪命,为成就正命而精进。彼有其正精进。
彼有念而断邪命,有念成就正命而住。彼有其正命。
如是彼有此等三法,随从、随转正命,谓:正见、精进、正命。
然,诸比丘!正见为先行者也。
诸比丘!如何正见为先行?
诸比丘!由正见而起正思惟。由正思惟而起正语,由正语而起正业,由正业而起正命,由正命而起正精进,由正精进而起正念,由正念而起正定,由正定而起正智,由正智而起正解脱。
诸比丘!如是有八支具足之学、道迹,有十支具足之阿罗汉。
然,诸比丘!正见为先行者也。
诸比丘!如何正见为先行者?
诸比丘!于正见[之前]邪见灭。如是彼缘邪见而起之种种恶、不善法,彼灭此等;而缘正见以至修习遍满种种之苦法。
诸比丘!于正思惟[之前]邪思惟灭。如是彼缘邪思惟而起种种之恶、不善法,彼灭此等;缘正思惟以至修习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于正语[之前]邪语灭。如是彼缘邪语而起种种恶、不善法,彼灭此等;而缘正语以至修习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正业[之前]邪业灭。如是彼缘邪业而起种种恶、不善法,彼灭此等;而缘正业以至修习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正命[之前]邪命灭。如是彼缘邪命而起种种之恶、不善法,彼灭此等;而缘正命以至修习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正精进[正前]邪精进灭。如是彼缘邪精进而起种种之恶、不善之法,彼灭此等;而缘正精进以至修习之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正念[之前]邪念灭。如是彼缘邪念而起种种之恶、不善法,彼灭此等;而缘正念以至修习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正定[之前]邪定灭。如是彼缘邪定而起种种之恶不善法,彼灭此等;而缘正定以至修习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正智[之前]邪智灭。如是彼缘邪智而起种种之恶、不善法,彼灭此等;而缘正智以至修习之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正解脱[之前]邪解脱灭。如是彼缘邪解脱而起种种之恶、不善法,彼灭此等;而缘正解脱以至修习遍满种种之善法。
诸比丘!如是有二十善分、二十不善分。令转大四十法门。[而且]无由沙门、婆罗门、天、魔、梵天,乃至世界之任何者而转。
诸比丘!若或有沙门、或婆罗门,认为应非难、非议此四十法门者,于现世应令至非难彼之十具法之说、随说。
若非难尊者正见者,而有邪见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思惟者,而有邪思惟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语者,而有邪语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业者,而有邪业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命者,而有邪命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精进者,而有邪精进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念者,而有邪念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定者,而有邪定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智者,而有邪智之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
若非难尊者正解脱者,而彼有邪解脱诸沙门、婆罗门,由彼等应恭敬尊者,由彼等应尊重尊者。诸比丘!彼若有沙门、或婆罗门,认为应非难、非议此大四十法门者,于现世,彼应至非难此等十具法之说、随说。
诸比丘!虽彼之诸奥伽罗(住人)越沙般若及无因论者、无作论者、虚无论者,彼等尚不认为可非难、非议大四十法门。所以者何?是怖畏难责、忿怒、攻击。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教诫罗侯罗大经

教诫罗侯罗大经

北传之增阿含七。一罗云(大正藏二、五八一页。)
本经亦是世尊教诫罗侯罗的。其说法之内容是于五蕴之无我观及地、水、火、风、空之说明,其如实观察,应不执着于心者:四无量心、不净观、无常观、入出息念等。大纲相似北传本,而次序及内容,有相当的差异。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晨早着衣,执持衣钵,为乞食入舍卫城。具寿罗侯罗晨早着衣,执持衣钵,随世尊后行之。
于是,世尊回顾呼具寿罗侯罗曰:
罗侯罗!凡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卑、或贵,或在远、或在近,一切之色乃其[色]非属于我,我非是此[色],此[色]非有我。如是,对其[色]应以正慧如实观之。
[罗侯罗曰:]世尊!唯色耶?善逝[唯色耶?
[世尊曰:]罗侯罗!色和受;罗侯罗![色]和想;罗侯罗[色]和行;罗侯罗[[色]和识;亦如是也。
于是,具寿罗侯罗[心念:]今谁从世尊面前已受教诫,而将入村里行乞者耶?由其[行乞]还前于一树下结跏跌坐,端身正置,面前现念[分明]。
具寿舍利弗见具寿罗侯罗于一树下结跏跌坐,端身正置,面前现念,对具寿罗侯罗曰:
罗侯罗!汝宜修习出入息念,罗侯罗!已修习,已多修习出入息念,则有大果、大福利也。
于是,具寿罗侯罗于晡时宴默而起,诣世尊处。[诣已,顶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罗侯罗白世尊曰:
世尊!出入息念如何修习之?如何多修习而有大果、大福利耶?
[世尊曰:]罗侯罗!凡独自存于内身之坚粗物及依之而存在之物,即: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物、粪,以及其他,所有独自存于内身之坚、粗物与此等而存在之物,
罗侯罗!此谓之内地界。内地界与外地界,即为地界也。
而对:其[地]非厉于我,我非是此[地],此[地]非有我。如是对此应以正慧如实观之。如是对此[地]以正慧如实观已,则厌离地界,心离地界贪。
罗侯罗!何为水界?
[水界]为内水界与外水界也。
罗侯罗!何为内水界?凡独立存于内身之水及液态物,水及依其存之物,即: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皮脂、唾液、关节、滑液、尿、与其他一切独立存于内身之水及液态物,罗
喉罗!此谓内水界。
内水界与外水界,此即为水界也。
而对其[水]非属于我,我非是此[水],此水非有我。应以正慧如实观之。如是对此[水],以正慧如实观已。则厌离水界,心离水界贪。
罗侯罗!何为火界?
[火界]为内火界与外火界也。
罗侯罗!何为内火界?凡独自存于内身之火以及火态物,与依之而存在之物,即以此[火]被热之,以此[火]被衰老之,以此[火]被烧之,以此[火]啖、饮、嚼、味之至正常消化者,其他一切,各自内身所执受火、火态。罗侯罗!此谓之内火界。
内火界与外火界,此即为火界也。
而对其[火]非属于我、我非是此(火),此[火]非有我。如是观此应以正慧如实观之。如是对此[火]以正慧如实观已,则厌离火界心离火界贪。
罗侯罗!何为风界?
[风界]有内风界与外风界也。
罗侯罗!何为内风界?凡独自存在于内身之风及风态者,以及依之而存者,即:上行风、下行风、腹(外)风、腹(内)风、肢体循环风、入息风、出息风等,与其他一切独自存于内身之风及风态者,以及依之而存在者,罗侯罗!此谓内风界。
此内风界及外风界,即为风界也。
而对其[风]非属于我,我非是此[风],此[风]非有我。应以正慧如实观之;如是对此[风]以正慧如实观已,则厌离风界,心离风界贪。
罗侯罗!何为空界?
[空界]有内空界与外空界也。
罗侯罗!何为内空界?凡独自存在于内身之空、空态者,以及依之而存在者,即:耳孔、鼻孔、口腔、及依其咽下啖、饮、嚼、味,并于其处停留啖、饮、嚼、味,及依其由下方排泄啖、饮、嚼、味者,与其他一切独自存在于内身之空,空态者,以及依之而存在者,罗侯罗!此谓内空界。
内空界与外空界,此即是空界也。
而对其[空]非属于我,我非是此[空],此[空]非有我。如是对此应以正慧如实观之。如是对此[空]以正慧如实观已,则厌离空界,心离空界贪。
罗侯罗!汝应修习如地。
罗侯罗!汝修习如地时,则所生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犹如于地无论投弃净物,亦投弃不净物、亦投弃粪便、亦投弃尿水、亦投弃唾液、亦投弃脓水、亦投弃血液;然地不以其[净物、不净物等]而恼之、或耻之、或忌避之。
如是,罗侯罗!故应修习如地。
罗侯罗!汝修习如地,则所生之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汝应修习如水。
罗侯罗!汝修习如水时,则所生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犹如于水洗净物亦洗不净物、亦洗粪便、亦洗尿水、亦洗唾液、亦洗脓水、亦洗血液;然水不以其[净物、不净物等]而恼之、或耻之、或忌避之。
如是,罗侯罗!汝应修习如水。
罗侯罗!汝修习如水,则所生之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汝应修习如火。
罗侯罗!汝修习如火时,则所生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犹如火烧净物,亦烧不净物、亦烧粪便、亦烧尿水、亦烧唾液、亦烧脓水、亦烧血液,然火不以其[净物、不净物等]而恼之、或耻之、或忌避之。
如是,罗侯罗!汝应修习如火。
罗侯罗!汝修习如火,则所生之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汝应修习如风。
罗侯罗!汝修习如风时,则所生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犹如风吹净物、亦吹不净物、亦吹粪便、亦吹尿水、亦吹唾液、亦吹脓水、亦吹血液[然风不以其[净物、不净物等]而恼之、或耻之、或忌避之]
如是,罗侯罗!汝应修习如风。
罗侯罗!汝修习如火,则所生之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汝应修习如空。
罗侯罗!汝修习如空时,则所生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犹如空不被固定在任何处。
如是,罗侯罗!汝应修习如空。
罗侯罗!汝修习如空时,则所生喜,无喜之触,不遍取心而住。
罗侯罗!汝应修习慈[心]。
罗侯罗!汝修习慈[心]时,则凡彼嗔恚将可被舍断之。
罗侯罗!汝应修习悲[心]。
罗侯罗!汝正修习悲[心]时,凡彼恼害将可被舍断之。
罗侯罗!汝应修习喜[心]。
罗侯罗!汝正修习喜[心]时,凡彼喜乐将可被舍断之。
罗侯罗!汝应修习舍[心]。
罗侯罗!汝正修习舍[心]时,则凡被一切感动对待将可被舍断之。
罗侯罗!汝应修习不净观。
罗侯罗!汝正修习不净观时,凡彼贪欲将可被舍断之。
罗侯罗!汝应修习无常想。
罗侯罗!汝正修习无常想时,凡我慢将可被舍断之。
罗侯罗!汝应修习出入息念。
罗侯罗!由修习、多修习出入息念,则有大果、大福利。
罗侯罗!如何修习出入息念?如何多修习,而有大果、大福利耶?
罗侯罗!在此,比丘诣闲林、或树下、或空闲处结跏跌坐,端身正置,面前现起念,彼具念而出息之,具念而入息之。
或正在长出息时,彼知:予出息长;或正在长入息时,彼知:予入息长;
或正在短出息时,彼知:予出息短;或正在短入息时,彼知:予入息短;
感受遍[息]身者,修学:予将[感受遍息身而]出息之。感受遍[息]身者,修学:予将[感受遍息身而]入息之;
正使身行安息者,修学:予将[使身行安息而]出息之。正使身行安息者,修学:予将[使身
行安息而]入息之;
感受喜者,修学:予将[感受喜而]出息之。感受喜者,修学:予将[感受喜而]入息之;
感受乐者,修学:予将[感受乐而]出息之。感受乐者,修学予将[感受乐而]入息之。;
感受心行者,修学:予将[感受必行而]出息之。]感受心行者,修学:予将[感受小行而]入息之。;
正使心行安息者,修学:予将[使心行安息而]出息之。正使心行安息者,修学:予将[使心行安息而]入息之。;
感受心者,修学:予将[感受心而]出息之。感受心者,修学:予将[感受心而]入息之。;
正使心大喜者,修学:予将[使心大喜而]出息之。正使心大喜者,修学:予将[使心大喜而]入息之。;
正使心定者,修学:予将[使心定而]出息之。正使心定者,修学:予将[使心定而]入息之。;正使心解脱者,修学:予将[使心解脱而]出息之。正使心解脱者,修学:予将[使心解脱而]入息之。;
随观无常者,修学:予将[随观无常而]出息之。随观无常者,修学:予将。随观无常而]入息
之;
随欢离贪者,修学:予将[随欢离贪而]出息之。随欢离贪者,修学:予将[随观离贪而]入息之;
随观灭尽者,修学:予将[随观灭尽而]出息之;随观灭尽者,修学:予将[随观灭尽而]入息之;
随观定弃者,修学:予将[随观定弃而]出息之。随观定弃者,修学:予将[随观定弃而]入息
之。
罗侯罗!对出入息念,实如是修习之,如是多修习之,则有大果、大福利。
罗侯罗!因出入息念以如是修行,如是多修习者,从觉如其最后之出入息而入灭,非从不觉知。
世尊所说已,悦意之具寿罗侯罗大喜世尊之所教。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犍度篇·龙相应

龙相应

第一 品类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龙之生有四种。以何者为四耶?卵生龙、胎生龙、湿生龙、化生龙是。诸比丘!如是龙之生有四种。”
注1 汉译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大正藏二、六四六a)长阿含世记经(大正藏一、一二七)。
第二 妙胜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卵生龙、胎生龙、湿生龙化生龙
也。

“诸比丘!此中胎生、湿生、化生之龙,当比卵生龙为妙胜。

诸比丘!此中湿生、化生之龙,当比卵生、胎生之龙为妙胜。

诸比丘!此中化生之龙,当比卵生、胎生、湿生龙为妙胜。

诸比丘!如是龙之生有四种。”
第三 布萨(一)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而坐于一面。

彼比丘一面坐已,而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之卵生龙,住布萨以舍己身耶?”

“比丘!此处一类之卵生龙如是思惟:“谓我等从前,于身作善恶业,于语作善恶业,于意作善恶业。我等于身作善恶业,于语作善恶业,于意作善恶业,于身坏命终后,生卵生龙群中。

我等如今若于身行善行,于语行善行,于意行善行者,如是身坏命终后,生善
趣、天界。

我等宜于身行善,于语行善,于意行善。”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于此处一类之卵生龙,住布萨舍己身。”
注1 “比丘”原本误为诸比丘。
第四 布萨(二)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乃至

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于此处,一类胎生之龙,住布萨以舍己身耶?”
四~六
应皆广说。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于此处,一类之胎生龙,住布萨以舍己身。”
第五 布萨(三)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之湿生龙,住布应以舍己身耶?”
四~六
应皆广说。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于此处一类之湿生龙,住布萨以舍己身。”
第六 布萨(四)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之化生龙,住布萨以舍己身耶?”

“比丘!此处一类之化生龙,如是思惟:“我等前身,于身作善恶业,于语作善恶业,于意作善恶业。因我等于身作善恶业,于语作善恶业,于意作恶业,身坏命终后,生化生龙之群中。

我等如今若于身行善行,于语行善行,于意行善行者,如是于身坏命终后,生善趣、天界。

我等宜于身行善行、于语行善行、于意行善行。”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此处一类之化生龙,住布萨以舍己身。”
第七 闻(一)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1后,生卵龙之群中耶?”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作善恶业,于语作善恶业,于意作善恶业。彼闻卵生龙乃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生卵生龙之群中。”

彼身坏命终后,生卵生龙之群中。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于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卵生龙之群中。”
注1 原本“命终”之语缺失。
第八 闻(二)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于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胎龙之群中耶?”
四~六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作善恶业……乃至广说。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于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胎生龙之群中。”
第九 闻(三)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湿生龙耶?”
四~六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作善恶业……乃至广说……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于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湿生龙之群中。”
第十 闻(四)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化生龙之群中耶?”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作善恶业,于语作善恶业,于意作善恶业。彼闻化生龙乃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生化生龙之群中。”

彼身坏命终后,生化生龙之群中。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化生龙之群中。”
第十一 布施利益(一)
一~三
……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卵生龙之群中耶?”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作善恶业,于语作善恶业,于意作善恶业。彼闻卵生龙乃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生卵生龙之群中。”

彼布施食、布施饮、布施衣、布施乘具、布施鬘、布施香、布施涂香、布施卧具、布施家、布施灯具。彼身坏命终后,生卵生龙之群中。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卵生之群中。”
第十二~十四 布施利益(二~四)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胎生龙……乃至……湿生龙……化生龙之群中耶?”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作善恶业,于语作善恶业,于意作善恶业。彼闻化生龙乃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生化生龙之群中。”

彼布施食、布施饮……乃至……生化生龙之群中。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化生龙之群中。”如是广说而说十经,如是于四类说四十记别。有十经与五十经。龙相应(终)此摄颂曰:
品类与妙胜
四布萨四闻
四布施利益
于龙之善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长部·等诵经

等诵经

本经相当于汉译长阿含卷第九之众集经(大正藏一),及大集法门经(大正藏一二),于Hoernle:Manuscript Remains 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 Vol.I有相当本经梵文Sangitisutya的断简存在。波婆城之末罗族,建立新讲堂,佛令舍利弗代说法。即为本经,其全部阿毗达磨之色彩甚为浓厚。有列记一法二、二法三十三、三法六十、四法五十、五法二十五、六法二十二、七法十四、八法十一、九法大、十法六之法数标准为十段二百二十九法,有部六足论之随一的集异门足论(大正藏一五三六),不外是以有部的立场来注释本经。
第一 诵品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俱,游行于未罗族之间,次第游行至名为波婆之末罗族都城,于彼处住名为纯陀铁工匠1之庵罗树园。

此时,恰好波婆末罗族等,新建名为郁婆达迦2讲堂完成不久,沙门、婆罗门乃至任何人皆未曾往此。
波婆之末罗族等闻:“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俱,游行末罗族间而至波婆,于彼处住名为纯陀铁工匠之庵罗树园。”
尔时,彼婆罗族等,便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却坐一面。坐一面已,波婆之末罗族等,白世尊言:
“世尊!波婆之末罗族等,新建名为郁婆达迦讲堂完成不久,沙门、婆罗门及他任何人皆未曾往此。唯愿世尊,世尊为最初之受用此。世尊之最初受用此者,于后,波婆之末罗族等,将永远得利益安乐。”
世尊默然而允许。

尔时,波婆之末罗族等,知世尊承诺已,从座而起,敬礼世尊,行右绕礼,而回彼讲堂。回来以后便于讲堂铺敷物,铺敷物已,设甚多座,放置水瓶,高挂油灯已再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波婆末罗族等,白世尊言:
“世尊!讲堂于一面已铺设敷物,设置诸座,放置水瓶,挂油灯。世尊!世尊若为时宜,即请赴之。”

尔时,世尊着下衣,持上衣及钵,与比丘众俱,诣往讲堂。诣已,洗足而入讲 堂,依中央柱向东而坐。诸比丘众亦各洗足而入讲堂,依西壁向东而坐于世尊之后 波婆之末罗族等亦各洗足而入讲堂,依东壁向西,面世尊而坐。尔时,世尊至夜之深更,为波婆之末罗族等说法,教诫彼等而令感奋、喜悦、庆慰而离去。“宇阇达等!夜至深更矣,汝等想是时宜当回去!”
“诚然,世尊!”彼波婆之末罗族等,依世尊之教诲,从座而起,敬礼世尊,行右绕体而离去。

尔时,世尊于末罗族等离去不久,偏见寂静默然之诸比丘众,而告尊者舍利弗曰:
“舍利弗!我诸比丘众已达远离惛沈、睡眠,舍利弗!当奋起心志,为此诸比丘众说法,我因背痛,今将少卧休息。”
尊者舍利弗,则应诺世尊:“诚然,世尊!”
如是,世尊从僧伽胝衣叠为四叠,置于右胁下,恰如狮子之卧而卧--(一)足叠于他足之上,有具念、正知,自为起想。

尔时,恰尼干子死于波婆不久,而因其死,尼干诸徒分裂为二派,互相相斗、相诤,而渐卷入门诤,交系锐利舌锋而住。谓:“汝不知此法、律,我如此。将来汝如何亦不可能知耶!”“汝行邪行,我行正行!”,“我言与理相应,汝言与理不相应!”,“汝当言于前而言于后,当言于后而言于前!”,“汝不精细思虑,立既被颠覆;”汝虽立言论,但堕于负处!”“为脱汝之说而巡游学习,若能者既自解之!
如是,尼干子之徒众间行杀戮。然,彼尼干子之诸在家白衣弟子等,对尼干子皆厌忌、讥慊7、遗去已,其状态恰如非正说、误说,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正等觉者所说之法、律;又如不得为依持处之破塔。

尔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曰:
“友!尼干子最近死于波婆邑;而其死后,尼干徒分裂为二派……乃至……如不得为依处之跛塔。友!于所询,彼非正说、误说,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如是非依正等觉者之所说法、律。然者,友!我等是世尊之法,是正说、善说,引导出离,令至寂静,依正等觉者之所说也。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之,当不令纷诤。盖令此梵行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也。
友!然者,云何为我等之佛法?彼是正说、善说,引导出离,令至寂静,依正等觉者之所说也。故我等之一切,令其结集之,当不令之纷诤。盖令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也8。
友!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实开示一法。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当不令之纷诤。盖令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也。

一法者何耶?
一切之有情依食而住,一切之有情依行9而住。友!如是,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一法;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当不令之 纷诤。盖令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友!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开示二法。故于此我等之一切,其结集之……乃至……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二法者何耶?
1 名与色。
2 无明与有爱。
3 有见与无有见。
4 无惭与无愧。
5 惭与愧。
6 恶言与恶友。
7 善言与善友。
8 入罪善巧与出罪善巧。
9 等至善巧与依等至起善巧。
10 界善巧与作意善巧。
11 处善巧与缘起善巧。
12 处善巧与非处善巧。
13 质直与柔和。
14 堪忍与可乐。
15 和顺与供养。
16 无害与清净。
17 失念与不正知。
18 念与正知。
19 不护根门与不计食量。
20 能护根门与知食量。
21 思惟力与修习力。
22 念力与定力。
23 止与观。
24 止相与精勤相。
25 精勤与专念。
26 戒成就与见成就。
27 戒衰耗与见衰耗。
28 戒清净与见清净。
29 见清净与依见精勤。
30 厌可厌处与为生厌之正精勤。
31 于善法不喜足与于精勤不遮止。
32 明与解脱。
33 尽智与无生智。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说此二法。故于此等之一切,今其结集……乃至……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三法。故于此,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之……乃至……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
三法者何耶?
1 三不善根: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
2 三善根:无贪善根、无嗔善根、无痴善根。
3 三恶行:身恶行、诸恶行、意恶行。
4 三善行:身善行、语义行、意善行。
5 三不善寻:欲寻、恚寻、害寻。
6 三善寻: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
7 三不善寻:欲思、恚思、害思。
8 三善思:出离思、无恚思、无害思。
9 三不善想:欲想、恚想、害想。
10 三善想:出离想、无恚想、无害想。
11 三不善界:欲界、恚界、害界。
12 三善界:出离界、无恚界、无害界。
13 复三界:欲界、色界 无色界。
14 复三界:色界、无色界、灭界。
15 复三界:劣界、中界、胜界。
16 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
17 复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18 复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
19 三结:有身见、疑、戒禁取。
20 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
21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22 三求:欲求、有求、禁行求。
23 三慢:“我胜”慢、“我等”慢、“我劣”慢。
24 三时:过去时、未来时、现在时。
25 三边:有身边、有身集边、有身灭边。
26 三受: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
27 三苦性:苦苦性、行苦性、坏苦性。
28 三聚:邪定聚、正定聚、不定聚。
29 三疑,关于过去时之疑:犹豫,不得决意12,难平意,关于未来时之疑……乃至….关于现在时之疑……乃至……。
30 如来三不护:友!如来有清净之身行,如来无护藏“令他人不知”之身恶行;友!如来有清净之语行,如来无护藏“令他人不知”之语恶行;如来有清净之意行,如来无护藏“令他人不知”之意恶行。
31 三障:贪障、嗔障、痴障。
32 三火:贪火、嗔火、痴火。
33 复三火:供养火、居士火、惠施火。
34 三种色聚:有见有对色、无色有对色、无见无对色。
35 三行:福行、非福行、不动行。
36 三人:学人、无学人、非学非无学人。
37 三长老:生长老、法长老、认定之长老。
38 三福业事:施行福业事、戒行福业行、修行福业事。
39 三举罪事:依见、闻、疑。
40 三欲生:友!有诸有情,有受现前之欲,于现前之欲有自在力,犹如人及一分天并一分险难处者。此为第一欲生;友!有诸有情,有受自化作欲,彼等于自盛化作,于欲有自在力,犹如化乐天,此为第二欲生,友!有诸有情,有受他化作欲,彼等于他化作欲,有自在力,犹如他化自在天,此为第三欲生。
41 三乐生:友!有诸有情,于所修习13起禅定乐而住,犹如梵众天,此为第一乐生;友!有诸友情,于乐令偏润、偏满、充满、偏溢,彼等便时常发感激之语,曰:“彼为乐!彼为乐!”犹如光音天,此为第二乐生,友!有诸有情,于乐 令犹偏润、偏满、充满、偏益,彼等如是满足已,而感受乐,犹如偏净天,此为第三乐生。
42 三慧:学慧、无学慧、非学非无学慧。
43 复三慧:思所成慧、闻所成慧、修所成慧。
44 三仗:闻仗、离仗、慧仗。
45 三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46 三眼:肉眼、天眼、慧眼。
47 三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48 三修:身修、心修、慧修。
49 三无上:见无上、行无上、解脱无上。
50 三定: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无寻无伺定。
51 复三定:空定、无相定、无愿定。
52 三清净: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
53 三寂默:身寂默、语寂默、意寂默。
54 三善巧:增益善巧、损益善巧、方便善巧。
55 三憍:无病憍、年壮憍、活命憍。
56 三增上:我增上、世增上、法增上。
57 三论事:关于过去时,如为此言说:“于过去时有如是”;关于未来时,如为此言说:“于未来时当如是”;关于现在时,如为此言说:“于现在时有如是”。
58 三明:于过去随念所住智明,对诸有情之死生智明,对诸漏灭尽智明。
59 三住:天住、梵住、圣住。
60 三神变:神通神变、知他心神变、教诫神变。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如是诸三法。故……乃至……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
十一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四法、故于此,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之……乃至……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
四法者何耶?
1  四念处:友!于此有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精勤而有正知正念,断世间之贪、忧,于受……于心……于法随观法而住,精勤有正知与正念,断世间之贪、忧。
2  四正勤:友!于此有比丘,未生诸恶不善法令不生,而起愿欲、精进、发勤、策心、持心;已生之诸恶不善法当断,而起愿欲、精进、发勤、策心、持心;未生之诸善法令生,而起愿欲、精进、发勤、策心、持心;已生之诸善法令住不失、倍增、广大、修习、圆满、欲起、发勤、策心、持心。
3  四神足:友!于此有比丘,修欲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修心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修精进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思惟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
4  四静虑:友!于此有比丘,离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静虑而住,灭寻与伺,内心归于稳静,得心一境性,如是无寻无思,三昧地所生之喜、乐,成就第二静虑而住;离喜为舍住者,具念,有正知,由身觉受乐,诸圣者称为:“舍、具念、乐住者”,成就第三静虑而住;断乐,断苦,乃至灭所有之喜、忧,无苦无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静虑而住。
5  四修定:有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现法乐住;友!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获得知、见;友!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诸漏之灭尽。友!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云何能导现法乐住?友!于此有比丘,由离欲、离诸不善法,成就初静虑而住……乃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成就第四静虑而住。友!此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现法乐住也。友!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云何能导知、见之获得?友!于此有比丘,作意光明想,专作日想,观夜如昼,观昼如夜,如是明彻、澄亮之心,修光明晖耀之心。友!此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智、见之获得也。友!修定,修习、多所作者,云何能导正念、正知?友!于此有比丘,了知受之生起,了知住,了知灭,了知想之……乃至……寻之……乃至……友!此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正念、正知也。友!修定,修习、多所作者,云何能导诸漏之灭尽?友!于此有比丘,于五取蕴,观生、灭而住。谓: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灭;此是受……乃至……此是想……乃至……此是行……乃至……此是识,此是识之集,此是识之灭也。友!此修定,修习、多所作者,能导诸漏之灭也。
6 四无量:友!于此有比丘,慈俱行之心,偏满一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方亦然。如是偏满上、下、横、一切处、一切方、一切之一世界,慈俱行之广大、大广博、无量、无怨、无忧之心而住。悲俱行之心……乃至……喜俱行之心……乃至……舍俱行之心……乃至……。
7 四无色:友!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之色想,灭有对想,无作意种种想,为“虚空是无限”,成就空无边处而住;超越空无边处,为“识是无边”成就识无边而住;超越一切识无边,为“无所有”,成就无所有处而住;超越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而住。
8 四依:友!于此有比丘,思惟一法而受用;思惟一法而忍受;思惟一法而远避;思惟一法而遣除。
9 四圣种:友!于此有比丘,随所得之衣服而喜足,且赞叹随所得衣服之喜足,衣服之因缘故,无陷不当、不应之方法,若不得衣服亦无懊恼;虽得不染着、不迷闷、无罪过而见过患,受用出要之慧;更为随所得衣服之喜足,不自慢、不凌蔑他人;如是有善巧、精勤、正知、正念之比丘,友!名为古往以来第一圣种住者。复次,友!有比丘,随所得饮食而喜足,且赞叹随所得饮食之喜足,饮食之因缘故,无陷不当、不应之方法,若不得饮食亦无懊恼;虽得不染着、不迷闷、无罪过而见过患,受用出要之慧;更为随所得饮食之喜足、不自慢、不凌蔑他人;复之,友!有比丘!随所得房舍而喜足……乃至……复次,友!有比丘,乐断、爱断,乐修、爱修。而彼为乐断、爱断、乐修、爱修,不自慢,不凌蔑他人,如是有善巧,精勤、正知、正念之比丘,友,名为古往以来第一圣种住。
10 四勤:律仪勤、断勤、修勤、随护勤。律仪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已,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是,若不制御眼根而住者,当于贪、忧、罪、不善之诸法随起,能入其制御,入于护眼根、眼根之制御:耳之闻声已……乃至……鼻之臭香已……舌之尝味已……身之觉触已……意之识法已,不取相,不取随相……乃至……。友!此谓律仪勤。断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不忍容已生之欲寻,断、灭、远离、令无有,不忍容已生之恚寻……不忍容已生之害寻……诸已生之恶不善法……乃至……友!此谓断勤。修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修念等觉支,此离之依、离欲之依、灭之依、舍离之成熟者也。修择法等觉支,此离之依……乃至……修精进觉支……修喜等觉支……修轻安等觉支……修定等觉支……修舍等觉支,此离之依、离欲之依、灭之依、舍离之成熟者也,友!此谓修断。随护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随护已生善之定相,谓:骨想、虫啖、青瘀想、败坏想、胀膨想也,友!此谓随护勤。
11 四智:法智、类智、他心智、世俗智也。
12 复四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也。
13 四预流向支:亲近善士、听受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也。
14 四预流果支,友!于此有圣弟子,于佛陀成就信不动14、即:如是彼佛陀是应供者、正等觉者、明行足者、善逝者、世间解者、无上师、调御丈夫者、天人师、佛、世尊也。于法成就信不动,即:世尊善说之法,现见而超越时,言近观而能知见,引导、唯智者亲所谅知也,于僧伽成就信不动,即、世尊之圣弟子僧伽,具足妙行,具足质直行,具足如理行,具足正行,所谓四双八辈,世尊之圣弟子僧伽,应恭敬、尊重、布施、合掌礼拜、是世间之无上福田。成就圣所爱之戒,此非所坏,无败秽、非所渎、无所损、自在、智者所赞叹、无染污,导于定。
15 四沙门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也。
16 四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也。
17 四食:段食、若粗、若细也,第二解食,第三意思食,第四识食也。
18 四识住:缘色而竖立识,以色为境,以色为依,以喜为座,增长、增益、增广。友!缘受……友!缘想……友!缘行前竖立识,以行为境,以行为依,以喜为座,增长、增益、增广。
19 四不行处行:贪不行处行,嗔不行处行,痴不行处行,怖不行处行也。
20 四爱生:友!因衣服而于比丘爱生;友!因饮食而于比丘爱生;友!因房舍而于比丘爱生:友!更因有无有而于比丘爱生。
21 四行: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
22 复四行:不堪忍行、堪忍行、调伏行、寂静行。
23 四法足:无贪法足、无恚法足、正念法足、正定法足也。
24 四法受:友!有法受,于现苦当来亦苦报;友!有法受,于现苦当来有乐报;友!有法受,于现乐当来有苦报:友!有法受,于现乐当来亦有乐报。
25 四法蕴: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也。
26 四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也。
27 四处:慧处、谛处、舍处、止息处也。
28 四记问:一向记问,分别记问,反结记问,应舍记问也。
29 四业:友!有业,黑而有黑报;友!有业,白而有白报;友!有业,黑白而有黑白报:友!有业,非黑非白而有非黑非白之报,转向业之断尽。
30 四应证法:宿住之事,应依念而证;死生之事,应依眼而证;八解脱,应依身而证:漏尽,应依慧而证。
31 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也。
32 四轭: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也。
33 四离轭:由欲轭之离轭、由有轭之离轭、由见轭之离轭、由无明远之离轭也。
34 四系:贪身系、恚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身系也。
35 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也。
36 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也。
37 四入胎:友!有一类不正知而入母胎中,不正知住母胎中,不正知从母胎出,此为第一入胎;友!复次,有一类正知而入母胎,不正知而住母胎中,不正知而从母胎出,此为第二入胎:友!复次,有一类正知而入母胎,正知而住母胎中,不正知而从母胎出,此为第三入胎;友!复次,有一类正知而入母胎,正知而住母胎中,正知而从母胎出,此为第四入胎。
38 四自体得:友!有自体得,自思所作用而非他思;友!有自体得,他思所作用而非已思:友!有自体得,自思与他思俱作用;友!有自体得,自思与他思俱非作用。
39 四施净:友!有施、施者净,于受者非净;友!于受者净,施者非 净:友!有施、施者、受者俱非净;友!有施、施者及受者俱净。
40 四摄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41 四非圣言: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
42 四圣言: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也。
43 复四非圣语: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觉言觉、不识言识也。
44 复四圣语:不见言不见、不闻言不闻、不觉言不觉、不识言不识也。
45 复四非圣言:见言不见、闻言不闻、觉言不觉、识言不识也。
46 复四圣言:见言见、闻言闻、觉言觉、识言识也。
47 四人:友!有一类人令自苦、勤自苦:友!有一类人令他苦、勤他苦;友!有一类人令自苦、勤自苦又令他苦、勤他苦:友!非令自苦、非勤他苦、又非 令他苦、非勤他苦,彼不令自苦,不令他苦前于现在世断欲、灭尽、清凉、觉受乐、自为圣性而住。
48 复四人:友!有一类人,有自利行而非他利行:友!有一类人,有利他行而非自利行:有一类人,非自利行亦非利他行;友!有一类人,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
49 复四人:于闇赴闇、于闇赴明、于明赴闇、于明赴明。
50 复四人:不动沙门、赤莲华沙门、白莲华沙门、妙软沙门。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此等之四法。故……乃至……当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

第二 诵品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五法。故……乃至……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
五法者何耶?
1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2  五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也。
3  五欲功德:眼所识之色是可爱、可喜、可乐、可意而能令赍欲,又能令染着;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是可爱、可喜、可乐、可意而能令赍欲,又能令染着。
4  五趣: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也。
5  五悭:住处悭、家悭、利得悭、色悭、法悭。
6  五盖:欲贪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
7  五下分结.有身见、疑、戒禁取、欲贪、嗔恚。
8  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
9  五学处: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窣罗迷丽耶、末陀等诸放逸处。
10  五不能处:友!漏尽之比丘,不可能故意断生者之命;漏尽比丘,不可能以盗心不与而取;漏尽比丘,不可能行淫欲法;漏尽比丘,不可能正知而说虚诳语:漏尽比丘,不可能以爱欲意受用所蓄积--犹如前在家时。
11  五损失:亲属损失、财损失、病损失、戒损失、见损失。友!诸有情因其亲属损失、财损失、病损失、身坏命终之后,不生于无幸处、恶处、险难处、地狱;友!诸有情因其戒损失、见损失,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无幸处、恶处、险难处、地狱。
12  五成就:亲属成就、财成就、无病成就、戒成就、见成就。友!诸有情因其亲属成就、财成就、无病成就,身坏命终之后,不生于善趣、天界:友!诸有情因戒成就、见成就、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
13  恶戒、犯戒者之五患:友!恶戒、犯戒者因!放逸而大损失财富,此为恶戒、犯戒者之第一患;复次,友!恶戒、犯戒者,恶名流布,此是恶戒、犯戒者之第二患:复次,友!恶戒、犯戒者,若近此等任何诸众,即: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等,无不得怖畏、意安19,此为恶戒、犯戒者之第三患:复次,友!恶戒、犯戒者,于迷乱而命终,此为恶戒、犯戒者之第四患;复次,友!恶戒、犯戒者,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无幸处、险难处、地狱,此为恶戒、犯戒者之第五患。
14  具戒、持戒者之五功德:友!具戒、持戒者,因不放逸,得大财富聚,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一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善名流布,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二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亲近任何诸众: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等,皆得离怖畏,得安心,此是具戒、持戒者之第三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正念而命终,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四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身怀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五功德。
15  友!叱责比丘欲叱责他人时,于内心现前五法,应可以叱责他人:“我于应时语,非时不语。”“我应语实,不语不实。”“我应语柔和之语,不语粗语。”
“我应以慈心语,不怀嗔恚语。”友!叱责比丘欲叱责他人时,应于内心现前此等五法而叱责他。
16  五勤支:友!于此有比丘,有信,信如来之正觉,谓:如是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师、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为无病、无疾,成就体温平均之消化力,不过冷不失热,得中庸堪精进,无谄无诳,及于有智之同梵行者之前,如实自显现;为断不善法,为成就善法。专念精进而住,有力有势,常于诸善法中,系轭而住:具慧,应趣生灭观成就慧,此是圣正决择,趣苦之尽。
17  五净居:无烦、无热、善现、善见、阿迦腻吒天也。
18  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般、有行般涅槃、上流趣阿迦尼吒也。
19  五七芜20:友!于此有比丘,于大师有疑、有危惧、不能胜解、不能心安净:友!若有比丘,如是于大师有疑、有危惧、不能胜解、不能心安净者,彼心虽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能向于趣向;如是心之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为第一之心芜。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法有疑,有危惧..乃至……此为第二之心芜: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僧伽有疑……此为第三之心芜;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学处有疑……此为第四之心芜,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之间,有恚心、有不喜心、有心之动、生芜心;友!若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之间,有恚心、有不喜心、有心之动、有生芜心者,彼之心虽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也。如是其心之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为第五之心芜。
20  五心缚:友!于此有比丘,于爱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心、不离热恼B不离渴爱;友!若有比丘,于爱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心、不热恼、不离渴爱者,彼心虽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而其心如是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为第一之心缚: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身不离贪……乃至……此第二之心缚。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色不离贪..乃至……此为第三之心缚: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唯取食胃之所欲,享受胜乐、触乐、眠乐而住,.…此为第四之心缚;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类祈愿诸天众而修梵行,谓:“我以此等之禁戒、苦行、梵行,为天或天之类,”友!有比丘如是一类以祈愿诸天众而修梵行,谓:“我以此等之禁戒、苦行、梵行,为天或天之类”,如是比丘之心虽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而且其心如是热勤、专心、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为第五之心缚。
21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22  复五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
23  复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24  五出离界:友!比丘于此虽思惟欲时,其心不趣入于欲,不信乐、不安住、不被牵引21,而且思惟由此之舍离时,则,其心能趣入舍离、信乐、安住、受牵引;则,彼如是之心,由欲善离、善修、善起、善解脱、善离系。然,凡为缘欲所生之诸漏、损害、热恼,由此皆脱离,彼断无由受为受,此名为由欲而出离;复次,友!于此比丘思惟嗔时,其心不趣入嗔……乃至……是名为由嗔出离;复次,友!比丘于此,思惟害时,心不趣入害……乃至……是名为由害出离;复次,友!于此比丘,思惟色时,其心不趣入于色……乃至……此名为由色出离;复次,友!比丘于此,思惟有身时,其心不趣入有身,不信乐不安住,不被牵引,而且思惟时由此舍离,则,其心能趣入舍离、信乐、安住、受引导;则,彼如是之心由欲善离、善修、善起、善解脱、善离系、如是凡缘为有身之诸漏、损害、热恼,由此皆脱离,彼绝无由受为受。此名为由有身之出离。
25  五解脱处:友!于此大师,又有随一之应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为比丘说法,友!斯大师,或有随一之应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为比丘说法,从其所说,彼于其法觉知义、觉知法;而且觉知斯义、觉知法者生欣心,有欣心者而生喜心;有喜心者,身归稳静;身归稳静则有乐受,有乐者心定,此为第一解脱处。复次,友!大师,或有随一应尊重之同梵行者,非为比丘说法,而且如所闻,如所忆持,详细为他人说法。友!有比丘如斯所闻、如所忆持,详细为他人说法,从其所说,彼于其法,觉知义、觉知法……乃至……此为第二解脱处。复次,友!大师,或有随一同梵行者,非为比丘说法,且如所闻,如所忆持,详细亦非为他人说法,而如所闻、如所忆持、详细读诵法,友!有比丘如斯所闻,如所忆持,详细读诵法,从其读诵,彼于其法,觉知义、觉知法……乃至……此名为第三解脱处。
复次,友!大师,或有随一之同梵行者,非为比丘说法,如所闻、如所忆持、非详细为他人说法;而且如所闻、如所忆持,亦非详细读诵法,而如所闻、如所忆持,于心随寻、随伺、随观法;友!有比丘如斯所闻、如所忆持,于心随寻、随伺、于意观察法,依于此等,彼于法觉知义、觉知法……乃至……此名为第四解脱处。复次,友!大师,或有随一应尊重之同梵行者,非为比丘说法,如所闻、如所忆持,亦非详细为他人说法;如所闻如所忆持,亦非详细读诵法;而且如所闻、如所忆持,亦非于心随寻、随伺、于意观察法;而能以慧,善取随一之定相,善作意、善持念、善通达。友!有比丘如期能以慧,善取随一之定相、善作意、善持念、善通达,而依此等,彼于法觉知义、觉知法。而且如是觉知义、觉知法者生欣心,有欣心者则生喜心,有喜心者身归稳静,身归稳静者有乐受,有乐受者心定,此为第五解脱处。
26  五解脱成熟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断想、离贪想也。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此等五法。故……乃至……。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此等之六法..乃至……。 六法者何耶?
1 六内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
2 六外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3 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4 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5 六受身:眼所生之受、身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
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
6 六想身: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
7 六思身: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
8 六变身: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9 六不恭敬:友!于此有比丘,不恭敬、不随顺于大师而住;不恭敬、
不随顺于法而住;不恭敬、不随顺于僧伽而住;不恭敬、不随顺于学处而住;不恭敬、不随顺于交友而住。
10 六恭敬:友!于此有比丘,有恭敬、随顺于大师而住;于法……乃至……于僧伽……乃至……于学处……乃至……于不放逸……乃至……于交友……乃至……。
11 六喜近伺:以眼见色已,赍喜近伺色;以耳闻声已……以鼻闻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触已……以意识法已而赍喜近伺法。
12 六忧近伺:以眼见色已,赍忧近伺色;以耳闻声已……以鼻闻声已……以鼻臭香己……以舌尝味已……以身触触已……以意识法已,赍忧近伺法。
13 六舍近伺:以眼见色已,赍舍近伺色;以耳闻声已……以鼻臭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触已……以意识法已、赍舍近伺法。
14 六和敬法:友!于此有比丘,于同梵行者间,于正于负,兴起慈身业;如是之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能导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也。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乃至……兴起慈语业……乃至。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乃至……兴起慈意业……乃至……。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如法之所得,如法之所获,至所受于钵中;至所获得,与同梵行者俱,若相俱受用者则不止,不相伴受用者则不止;如是之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乃至……。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彼于此诸戒之无坏、无断、无杂、无瑕而解脱,智者所称赞、无秽、 导于定,如是于诸戒间,与诸同梵行者,相随于正于负,平等受持而住。如是之和敬法……乃至……。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彼之此见、神圣、导引、能善诱此等所有之正尽苦。于如是之诸见,与同梵行者,相随于正于负,平等修学而住。如是之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能摄受、无诤、和合、导于一趣。
15 六诤根:于此有比丘而有忿、有恨:友!比丘如是有忿、有恨,不尊重、不随顺于大师而住;不尊重、不随顺随于法而住;不恭敬、不随顺于僧伽而住,于学处亦无圆满究竟。友!若有比丘,如是不恭敬、不随顺大师而住;于法……乃至……于僧伽……乃至……于学处亦无圆满究竟者,则于僧伽兴起斗争,有人兴起如是斗争者,赍众多之不利,赍众多之非乐,赍众多之非义,赍人、天不和与痛苦。友!汝等如是周偏观察于内外之诤根!友!而且汝等,为断如斯之恶谛根而精勤;友!若汝等如是无周偏观察内外之诤根者,友!其时汝等则不到达除却将来之恶诤根。彼恶诤根之断乃如是;彼恶诤根将来不能除却亦如是。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覆、有恼……。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嫉、有悭……(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诳、有谄……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恶 望、邪见……。
复次,友!于此有比丘自取着所见,坚守不舍弃。友!比丘之如是自取着所见,坚守不舍弃者,不尊重、不随顺于大师而住;于法……乃至……于僧伽……乃至……于学处亦无圆满究竟。友!于此有比丘如是不尊重、不随顺于大师……乃至……于学处亦无圆满究竟者,于僧伽会兴起斗诤。友!有人如是兴起斗诤者,应赍众多之不利,赍众多之非乐23,赍众多之非义,赍人、天之不利与痛苦;友!汝等如是于内外应周偏观察其诤根;而且汝等为断其恶诤根而精勤;友!汝等如是于内外无周偏观察其诤根者,友!其时,汝等将不能到达除却将来之诤根。彼静根之断乃如是,彼诤根之将来不能除却亦如是。
16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17 六出离界: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习慈心解脱,多所作、为所乘、为所因,行、数修、令善精勤;而且我尚有嗔恚、缠缚而住。”人应告彼言:“勿为如是,尊者!勿作如是言、勿咎责世尊,咎责世尊者最不善,想世尊不作如是说。”友!无处亦无所容,凡修习慈心解脱、多所作、为所乘,为所因,行、数修、善精勤、尚于其时,心为嗔恚所缠缚者,无如是处。友!慈心解脱,既不外于出离嗔恚也。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习悲心解脱……乃至……而我心尚有害心缠缚而住”……乃至……友!悲心解脱,即不外于出离害心。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喜心解脱……乃至……而我心尚有不乐所缠缚而住”……乃至……友!喜心解脱,即不外于出离不乐。复出,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习舍心解脱……乃至……而我心尚有贪所缠缚而住”……乃至……友!舍心解脱,即不外于出离贪。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习无相心解脱……乃至……而我心尚有随相识”乃至……友!无相心解脱,即不外于出离一切相。复次,友!于此有比丘, 作如是言:“我远离有我见,因此我无周偏观见,而我心尚有疑、狐疑箭所缠缚而住”,人应告彼言:“勿为如是,尊者!不应作如是言,勿咎责世尊,咎责世尊者最不善,想世尊不作如是言”。友!无处无所容。凡远离“有我”见,不周偏观见“我乃此也”,而尚有心疑、狐疑之箭所缠缚者,无如是处。友!远离“有我”之慢,此即不外于出离疑、狐疑之箭。
18 六无上:见无上、闻无上、利得无上、我无上、行无上、忆念无上也。
19 六随念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20 六恒住:友!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已而不喜、又不忧、舍心而住,有念有正知:以耳闻声已……以鼻臭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意识法已而不喜、又不忧、舍心而住,有念有正知也。
21 六生类:友!于此有一类之沙门是黑生类而生黑法;友!于此有一类之沙门是黑生类而生白法;友!于此有一类沙门是黑生类而生非黑非白之涅槃;友!于此有一类之沙门是白生类而生白法;友!于此有一类沙门是白生类而生黑法;友!于此有一类沙门是白生类而生非黑非白之涅槃。
22 六决择分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非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也。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此六法。故……

友!……乃至……世尊正实开示诸七法,故……乃至……。  七法者何耶?
1  七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也。
2  七觉支:念等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也。
3  七定具: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也。
4  七非正法:友!于此有比丘、不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多忘、无慧。
5  七正法:友!于此有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多闻、勤精进、念现前、具慧也。
6  七善士法:友!于此有比丘、知法、知义、知自己、知量、知时、知众、知人也。
7  七殊妙事:友!于此有比丘,于热求受持学处,于当来勿离渴望受持学处;于观察法……乃至……于调伏 望……乃至……于闲居……乃至于勤精进……乃至……于具念明察……乃至……于热求有见解,于当来渴望勿离见解。
8  七想:无常想、无我想、不净想、患想、断想、离贪想、灭想也。
9  七力: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也。
10  七识住:友!有诸有情,具种种身,备种种想;犹如诸人及一类天、一类险难处者,此为第一识住;友!有诸有情,具种种身,备一种想,犹如梵众天之最初生时,此为第二识住;友!有诸有情,具一种身,备种种想,犹如光音天,此为第三识住;友!有诸友情,具一种身,备一种想,犹如遍净天,此为第四识住;友!有诸有情,超越一切种之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虚空是无边也”,成就空无边处,此为第五识住;友!有诸有情,超一切空无边处,“识是无边也”,成就识无边处,此为第六识住;友!有诸有情,超越一切识无边处,“无所有”,成就无所有处,此为第七识住。
11  七应供人:俱分解脱、慧解脱、身证、见至、信解脱、随法行、随信行也。
12  七随眼:欲贪睡眠、嗔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也。
13  七结:爱结、嗔结、见结、疑结、慢结、有贪结、无明结也。
14  七止诤:能止、或能治所起之诤讼:当与现前毗奈耶、当与忆念毗奈耶、当与不痴毗奈耶、当依自认而行、多数决法、求其罪处法、草覆地法也。
友!……乃至……世尊开示此等诸七法。故……乃至……。
第三 诵品

友!……乃至……世尊正开示诸八法,故……乃至……。
八法者何耶?
1  八邪: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也。
2  八正: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3  八应供人:预流、成就预流果应证位,一来、成就一来果应证位,不还、成就不还果应证位,阿罗汉,成就阿罗汉果应证位24也。
4  八懈怠事:友!于此有比丘,有应作之事,即为念:“我有应作之事业,而且我身依作其事业而疲惫,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不为得未得,不为至未至,不为证未证,不为勤精进,此为第一懈怠事:复次,友!于有比丘,已作事业,乃为念:“我已作事业,而且我身依作其事业而疲惫,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而……乃至……此为第二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应行道路,乃为念:“我应行道路,而且我身依行其道路而疲惫,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而……此为第三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已行道路,乃为念:“我已行道路,而我身依行其道路而疲惫,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乃至……此为第四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或行某村、镇行乞,于十二分25不得好恶之食,乃为念:“我或往某 村、镇行乞,十二分不得好恶之食,而且我身疲惫而不堪于事业,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乃至……此是第五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镇行乞,受十二好恶之食,乃为念:“我或往村、镇行乞,受十二分好恶之食,而我身疲惫而无堪于事业,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乃至……此等第六懈怠事;复次,有比丘,有起少疾,乃为念:“我有起少疾,卧息较好,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乃至……此为第七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病愈、疾治不久,乃为念:“我病愈、疾治不久,而我身力弱,不适于事业,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不得未得,不至未至,不证未证,不为勤精进,此为第八懈怠事。
5  八精进事:友!于此有比丘,有应作之事业,乃为念:“我有应作之事业,而我作事业之时,不容易思惟诸佛之教法,今无宁为得未得,为至未至,为证未证,应勤精进!”彼便为得未得,为至未至,为证未证,令勤精进,此为第一精进事:
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已作事业,乃为念:“我已作事业,而我作事业之时,不能思惟诸佛之教法,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二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当行道路,乃为念:“我应行道路,而且我于行道路之时,不容易思惟诸佛之教法,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三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已行道路,乃为念:“我已行道路,而且我于行道路之时、不能思惟诸佛之教法,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四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镇行乞,得十二分好恶之食,乃为念:“我往某村、镇行乞,得十二分好恶之食,而且我身轻堪为事业,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五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镇行乞,受十二分好恶之食,乃为念:“我往某村、镇行乞,受十二分好恶之食,且我身力具,堪能事业,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六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起少疾,乃为念:“我起少疾,而我疾虽增盛,亦无所惧,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七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病愈、疾治不久,乃为念:“我病愈、疾治不久,而我病虽有再发之可能,亦无所惧,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八精进事。
6  八施事:行近施、因布畏而施、“彼曾施我”而施、“彼将施我”而施、“施是善”而施、“我炊彼未炊者不得与施物”而施、“我行此施时善名流布”而行施、为心之庄严为心之资助而行施。
7  八施生:于此有一类人惠施于若沙门、若婆罗门,谓:饮食,衣服、车乘、华鬘、薰香、床坐、房舍、灯明等。彼希望其惠施有所果报,谓:彼见刹帝利、婆罗门、乃至居士等族,充满五欲功德,具足供御,彼所为念:“愿我身坏命终之后,得受生于利帝利、婆罗门,乃至居士等豪族。”彼决定其心,令安住其心,以修其心,而为其心解脱于下者26,无修胜处,转向其生处27,如是我亦名具戒者而非恶戒者,友!而具戒者之心愿,清净而常成就;复次,友!于此有一类人,惠施于若沙门、若婆罗门,谓:饮食……乃至……而彼有所闻:四大王众天长寿、美貌、饶多其乐,彼乃所为念:“愿我身坏命终之后生于……乃至……。复次,友!于此有一类人惠施于若沙门、若婆罗门,谓:……乃至……而彼有所闻:三十三天……复次,友!……而彼有所闻:夜摩天……复次,友!……而彼所闻:靓史多天……复次,友!……而彼有所闻:……乐变化天……复次,友!……而彼有所闻:他化自在天……一乃至……复次,友!于此有一类人,惠施于若沙门、若婆罗门,谓:饮食、衣服、车乘、华鬘、薰香、涂香、床坐、房舍、灯明等。彼希望其施有所果报,而有所闻:梵众天长寿、美貌、饶多其乐。彼乃所为念:“愿我身坏命终之后,得受生于梵众天。”彼决定其心,令安住其心,以修其心,而其心如是解脱于下者,无修胜处,转向其生处,如是我亦名具戒者,而非恶戒者,名为离贪者,而非具贪者。友!而且具戒者离贪者之心愿,清净而常成就。
8  八众:利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四大王众、三十三天众、魔众、梵众也。
9  八世法:得、不得、名声、恶声、诽谤、称誉、乐、苦也。
10  八胜处:有人于内有色想,于外见些少好恶之诸色,而且对此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一胜处;有人于内有色想,于外见无量好恶之诸色,而对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二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些少好恶之诸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三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好恶之诸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四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青、青色、青泽、青光之诸色,犹如青、青色、青泽、青光之鸟莫迦花,或青、青色、青泽、青光,两面柔滑如波罗奈衣,如是有人于内有色想,于外见青、青色、青泽、青光之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五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黄、黄色、黄泽、黄光之诸色,犹如黄、黄泽、黄光之羯尼迦华,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六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赤、赤色、赤择、赤光之诸色,犹如赤、赤色、赤泽、赤光之槃豆时缚迦花,或赤、赤色、赤泽、赤光之两面柔滑如波罗奈衣,如是有人于内无色想,于见赤、赤色、赤泽、赤光之诸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七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白、白色、白泽、白光之诸色,犹如白、白色、白泽、白光之鸟沙斯星,或白、白色、白泽、白光之两面柔滑之彼罗奈衣。如是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白、白色、白泽、白光之诸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八胜处。
11  八解脱:有色而观诸色,此为第一解脱;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观诸色,此为第二解脱;有“清净”等胜解,此为第三解脱: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空是无边!”成就空无处而住,此为第四解脱;超一切无所有处,
“识是无边!”成就识无边处而住,此为第五解脱:超一切识无边处,“无所有!”成就无所有处而住,此为第六解脱;超一切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此为第七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成就想受灭而住,此为第八解脱也。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开示如是之八法,是故……乃至……。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开示九法。是故、乃至……。
九法者何耶?
1  九害心事:“彼对我作不饶益,”而结害心:“彼对我作非义,”而结害心:“彼当对我作不饶益,”而结害心;“彼曾对我所受、可意者行不饶益,”而结害心:“彼曾对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饶益,”而结害心:“彼将对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饶益,”而结害心。……乃至……“彼我曾于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饶益,”而结害心;……“彼将对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饶益,”而结害心。
2  九害心调伏:“彼曾对作不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今对我作不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对我当作不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曾对我所受、可意者作不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今当对我所受、可意者作不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乃至……“彼曾对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今对我所不爱、不快者作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当对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
3  九有情居:友!有诸有情,有种种身及种种想,犹如诸人、一部分诸天、一部分之险难处者,此为第一有情居;友!有诸有情,有种种身及一种想,犹如梵众天之最初生时者,此为第二有情居;友!有诸有情,有一种身及种种想,犹如诸光音天,此为第三有情居;友!有诸有情,有一种身及一种想,犹如诸偏净天,此为第四有情居F友!有诸有情,无想亦无别受30,犹如诸无想有情天,此为第五有情居;友!有诸有情,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虚空是无边也!”成就空无边处,此为第六有情居;友!有诸有情,超一切空无边处,“识是无边也上成就识无边处,此为第七有情居;友!有诸有情,超一切识无边处,“成无所有,”成就无所有处,此为第八有情居;友!有诸有情,超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此为第九有情居。
4  梵行住之不时不节:友!于此有如来出现于世,是阿罗汉、正等觉者也:又说示法,此顺寂静、顺般涅槃、导引等觉,善逝之所开示也。然而彼人恰生于地狱时,此为第一梵住之不时不节;复次,友!于此有如来出现于世,是阿罗汉、正等觉者也,又说示法,此顺寂静、顺般涅槃、导引等觉,善逝之所开示也。然而彼人恰生于畜生趣时,此为第二梵行住之不时不节也。……乃至……恰生于饿鬼趣时……。生于阿修罗众中……乃至……生于长寿天众中……乃至……恰受生于边地,于此蛮族、无智者之间,于彼处无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行。……乃至……虽受生于中国,而自有邪见,有颠倒见,谓:无布施、无供养、无烧施、无善行、恶行之异熟果报,无此世,无彼世,无母、无 父,无化生之有情,于世诸沙门、婆罗门之正至34、正行35,于此世彼世皆无自证智,作证已之宣说,此为第七梵行住之不时不节;复次,……乃至……虽受生于中国,自持恶慧、愚痴、聋哑而不能了知善说、恶说之义理,……乃至复次,友!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不出现于世,对于法之顺寂静、顺般涅般、导引等觉,善逝之无所开示亦无宣说,而自已具慧,不愚痴、非聋哑、得理解善说、恶说之义理,此为第九梵行住之不时不节。
5  九次第住:于此有比丘,离欲、离诸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静虑而住。……乃至……第二静虑……第三静虑……成就第四静虑而住,超一切想,灭诸有对想,无作意种种想,“虚空定无边!”成就空无边处而住;超一切空无边处,“识是无边也!”成就识无边处而住.超一切识无边处,“成无所有!”成就无所有处而住;超一切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而住;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成就想受灭而住。
6  九次第灭:成就初静虑者,欲想已灭;成就第二静虑者寻、伺已灭;成就第三静虑者喜已灭;成就第四静虑者,出入息已灭;成就空无边处者,色想已灭;成就识无边处者,空无边处想已灭;成就无所有处者,识无边处想已灭;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者,无所有处想已灭;成就想受灭者,想受皆灭也。
“友!彼正智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如是正开示诸九法。故……乃至……。

友!彼正智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开示诸十法。故、乃至……。
十法者何耶?
1  十依因法:友!于此有比丘,具戒而能护顺解脱律仪而住,所行、乞食、具足、见微罪亦怖畏,于诸学处,受持而学,友!如是有比丘,具戒而能护顺解脱 律仪而住,所行、乞食、具足、见微罪亦怖畏,于诸学处,受持而学,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多闻而持闻、积集闻、诸法之初善、中善、后善、义、文具足,一向圆满而开示清净之梵行,多闻、持、唱诵积集、专意观察、依见善通达如是类之诸法,友!有如是比丘多闻……乃至……依见善通达如是类之诸法,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为善友、善伴、善伴党,友!如是,有比丘为善友、善伴、善伴党,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是善言者,而具足、堪忍善言之因法,善易意解诸教法,友!如是,有比丘是善言者……乃至……善易意解诸教法,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是为同梵行者种种之所作业,彼于此等,作此,有精巧、精勤、成就此,具足一切方便及思虑,友!如是,有比丘……乃至……具足一切方便及思虑,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具法欲,于喜谈36、胜法37、胜律有大欢喜,友!如是,有比丘……乃至……有大欢喜,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随所 与之衣服、饮食、床座、病为缘而喜足医药,资具,友!如是,有比丘……乃至……喜足医药、资具,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勤精进而住,为断诸不善法,为成就诸善法,有势力,有精勤,于诸善法常不废忍持,友!如是,有比丘……乃至……常不废忍持,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具念而能具足最上念,于远所作及远所说,俱善忆念性、随念性,友!如是,有比丘……乃至……随念性,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具慧而顺生灭之意解,圣而顺择,具足趣于正尽苦之慧,友!如是,有比丘,具慧而顺生灭之意解,圣而顺决择,具足趣正尽苦之慧,此是依因法。
2  十偏处:有人想地偏,上、下、横无二无量也;有人想水偏……有人想火偏……有人想风偏……有人想青偏……有人想黄偏……有人想赤偏……有人想白偏……有人想空偏……有人想识偏而上、下、横,无二、无量也。
3  十不善业道:断生命、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欲、嗔恚、邪见。
4  十善业道:离断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离贪欲、离嗔恚、离邪见。
5  十圣居:友!于此有比丘,断五支,具足六支,有一护,有四依,舍自谛,求之断尽,于思无浊,身行寂静,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也。然者,友!有比丘断五支者何耶?友!于此比丘渐变欲,断嗔恚,断惛沈、睡眠,断掉举、恶作,断疑,友!此是比丘之断五支;然者,友!有比丘具足六支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已,不喜不忧而住于舍,有念、有正知也;以耳闻声已……以鼻臭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意识法已,不喜、不忧而住于舍,有念、有正知,友!此是比丘之具足六支;然者,友!有比丘有一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具足念善所护之心,友!此是比丘之一护;然者,友!比丘有四依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熟思而追求一法,熟思而忍受一法,熟思而遣除一法,熟思而远避一法,友!此是比丘之有四依;然者,友!比丘舍自谛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诸杂于自各有谛,彼舍、弃、除、吐遣、放舍、断、远离其一切,友!此是比丘之舍自谛;然者,友!比丘之求断尽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断欲求,断有求,寂止梵行求,友!此是比丘之求断尽;然者;友!比丘于思无浊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断欲思,断恚思,断害思,友!此是比丘于思无浊;然者,友!比丘身行寂静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断乐,断苦,灭于前所有之喜、忧而无苦、无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友!此是比丘之身行寂静;然者,友!比丘心善解脱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由贪心解脱,由嗔心解脱,由痴心解脱,友!此是比丘心善解脱;然者,友!比丘有慧善解脱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了知“我已断贪,恰如断根、截头之多罗树,令趣于无有,令当来为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断嗔,恰如断根、截头之多罗树下令趣于无有,令当来为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断痴,恰如断根、截头之多罗树,令趣于无有,令当来为不生之法,”友!此是比丘之慧善解脱。
6  十无学:无学之正见、无学之正思惟、无学之正语、无学之正业、无学之正命、无学之正精进、无学之正念、无学之正定、无学之正智、无学之正解脱也。友!于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如是正宣示诸十法。于此故我等,结集其一切,又不能不令不混诤:为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众多之利益、众多之安乐、对世间之慈愍也。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也。”

尔时,世尊起立,告尊者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汝为
诸比丘,说等诵教法。”
尊者舍利弗,如是说:“大师是允许,”如是彼等诸比丘,闻尊者舍利弗之所说,而欢喜、随喜也。
注:
1 铁工匠Kammaraputta之子,此乃生来就为铁工匠之意,其意即铁匠家之子,故唯如此译之。
2 郁婆达迦Ub1hataka此字又作Ub1hatthaka,直立之意,从佛音注,由其高耸立而得名。
3 依nissaya有二义,一是“持”,二是“……近”之意义中Rhys Davids氏是一,Neumann氏是取二之意,无乃二之为是。
4 起志者patibhatu意思是:“于汝之心……起”,今如是译之。
5 横卧tam aham ayamissami原意为伸背。
6 作起想(utthanasannam manasikaritva)于集异门足论,作当起想,即卧时,同时之意识已想起来,非心之偷安,无不是其念正知以明佛心情。
7 讥慊(visatta-rupa)唯缅甸本之二,于遏罗之印刷本有载,其他版本皆缺。
8 义利(attha)一语,有意义、利益之二义也。
9 行在集异门足论释为命根jivitindriya=寿。
10 精勤原文有padhana以上二九以来之精勤字,皆此字之译,而此字玄奘译为断,今作“于精勤不遮上”“于断不遮上。”又(译为四正断或四五勤,同字之异译。参照本经四法之下),斯字,不管怎样是勤之意义,其勤不是断恶不善法之勤,今一同字屡作pahana (skt.prahana断)又如上译为断。
11 明云云Rhys Davids,The higher knowledge and emancipation;Neumann,Wissenund Erlosung.集异门足论二十二六与此同字,本来之意,是上之无明之反对面,关于万法之真相,佛教之教理,明即知见及依此为解脱之意,于集异门足论,例无学之三明(参照本经三法中)解为心解脱、慧解脱及无为解脱,择灭涅槃之三解脱。
12 不得快意原语na adhimuccati,于汉译作为不善解脱等字。
13 盛在原文反覆记述为化作,暂如此译之。
14 不动之信(avecca-ppasada),avecca是梵文之avetya其avetya是ava+i+tya即深理解,证之意pasada(skt.prasada)是信之意思。
15 窣罗(sura)法蕴足论诸律,及其之委解未必一致,今依法蕴足论之解释:“主麦为主,投入诸药物,酝酿而合成的。”
16 迷丽耶(meraya)同上,诸根、茎、叶、花、果等和诸药物合成酝酿为酒。
17 末陀同上,葡萄酒及其他或上面之窣罗、迷丽耶等。
18 诸放逸处,(Pamadatthana)如法蕴足论,此诸放逸处,是上三种酒之外,且释依其酒惹起诸醉余之放逸,以原意似少有出入,想是此三酒之结语。
19 “意不安”原本mahko-bhuto,于诸辞典有manku-bhuto(discontented,troubled,con-fused)今从此译之。
20 五心芜(panca cetokhila)(Rhys Davids,5 Spiritual barrenness; Neumann,5Herzbeklemmungen)汉二译无,集异门足论是五心栽。
21 不被牵引,原本写na vimuccati,以从佛音注nadhimuccati(=is not drawn to)。
22 定相annataram samadhi-nimittam(Rhys Davids,some given clue to concentration)引导禅观,诸对象心象,即后说之十编处,不净观等cf.Points of Controvercy by Mrs.Rhys Davids,p.388。
23 众多等,缅甸印刷本无此一句,上亦然。
24 应证位成就人,依别本补入。
25 得十二分(yavadattham paripurim)如文,“十分如所愿”。
26 下者,谓五欲。
27 生处(uppatti)意为所愿之生处。
28 具戒离贪者之心愿,今巴利圣典协会本之文,若依其文而译者:“具戒者之心愿是离贪性”,从诸传本之异记,为与上已揭之文相应,今如是译之。
29 有色等,又可译为“有色……”
30 别受appatisamvedino于集异门足论卷一九,记为别想。
31 边地(paccantimesu janapadesu)此中古来解为欲界四大洲之一,想北俱卢洲亦含括在内,盖同洲无苦受,乐着而离染道。
32 供养(yittham)中阿含八难经“斋”。
33 烧施(hutam)中阿含八难经“咒说”,烧施是于婆罗门教,酪等投于火中,谓烧而供奉等。
34 正至(somaggata)于八难经有“往至真人之善趣。”
35 正行(samma-Patipanna)八难经“善法善向”。
36 喜谈(piyasamudaharo)若依佛音注,自谈人之法,喜于倾听,对他又由此而谈法,令喜闻也。
37 胜法(abhidhamma),如所周知,音译为阿毗昙,阿毗达磨,字义如今之译,意为卓越之法。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