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传中部·身行念经

身行念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八一、念身经(大正藏一,五五四页。)
身行念乃指四念处中之身行念,本经是说此身行念之修习法和功德。修习即举<<入出息念经>>依入出息之十六特胜的初四个,时常依正知、依十不净观,于身体依地、水、火、风之界差别观、依四禅定者。身行念修习之结果,诸善法生,以示种种之譬喻,最后叙述十种功德。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其时,恰是众多比丘等,食后,由行乞归来,集坐于侍者堂,生起如是之言谈,言: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友!由此世尊、阿罗汉、正等觉者,而知见身行之念,若修习、广修者,有大果、大功德。而如是彼诸比丘之言谈不息。
其时,恰世尊于日暮,从独住而起,而往彼侍者堂,住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世尊言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今为如何谈说而坐此耶?又云何如是汝等之谈说,令之中断耶?
于此,世尊,我等食后,由行乞归来,集坐于侍者堂,生起如是之言谈,言: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友!即由此世尊、阿罗汉、正等觉者、而知见身行之念,若修习、广修者,有大果、大功德。如是其时,因世尊来令我等之言谈中断。
然者,诸比丘!身行之念,云何修习、云何广修者有大果、大功德耶?
于此,诸比丘!
比丘或至森林、或至树下、或至空屋而结跏趺坐,预修正身、现前树立念。彼有念入息、有念出息。
或长入息,知我长入息或长出息,知我长出息。
或短入息,知我短入息。或短出息,知我短出息。
学我觉受全身正在入息,学我觉受全身正在出息。
学我静寂身行正在入息,学我静寂身行正在出息。
斯如是不放逸、专精勤住者,凡,令断此等世俗之念、思惟,为断此等,于内心安立、安定、专一于等定。
诸比丘!如是始为比丘修身行之念。
复次,诸比丘!
比丘或行,知我在行。或立,知我在立。
或坐,知我在坐。
或卧,知我在卧。
或凡如其身之所愿[皆]知其如是。
彼如是不放逸、专精勤住者,令断此等世俗之念、思惟,为断此等,内心安立、安定、专一、于等定。
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复次,诸比丘!
比丘或往或返亦正知者。
或见前或见后亦正知也。
或屈或伸亦正知。
持僧伽梨衣、钵、衣亦正知者。
于食、饮、啖、尝亦正知。
于大小便行亦正知。
于行、立、坐、眠、寤、语、默亦正知者。
彼如是不放逸、专精勤住者,令断此等世俗之念、思惟,为断此等,内心安立、安定、专一、于等定。
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复次,诸比丘!
比丘以此身体,从足底以上、头发以下,只要是皮肤所围,以观察充满种种类之不净:
此身中有发、毛、爪、齿、肤、肉、筋、骨、骨髓、肾、心、肝、肋、脾、肺、大小肠、胃、粪、胆汁、痰、脓、血、汗、脂、泪、肪、唾、洟、关节骨液、尿。
诸比丘!譬如,有两口之谷袋,充入种种离多之谷类,谓:稻、粳、绿豆、豆颗、胡麻、糙米等。
如有眼士夫之解观察此:此等是稻、此等是粳,此等是绿豆,此等是豆颗,此等是胡麻,此等是糙米也。恰如是。
诸比丘!只要此身被此等物从足底以上头发以下之皮肤所围,以观察充满诸类之不净:
于此身中,是发、毛、爪、齿、肤、肉筋、骨、骨髓、肾、心、肝、肋、脾、
肺、大小肠、胃、粪、胆汁、痰、脓、血、汗、脂、泪、肪、唾、洟、关节骨液、
尿。如是不放逸,而专精勤住者,令断此等世俗之念、思惟,为断此等,内心安立、安定、专一于等定。
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复次,诸比丘!比丘如此身之所立、所愿,从界观察:
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诸比丘!譬如善巧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屠牝牛于四衢之大街,分分割戏如在坐。
诸比丘!恰如是,比丘如此身之所立、所愿,从界观察:
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彼如是不放逸,而专精勤住者,令断此等世俗之念、思惟,内心安立、安定、专一于等定。
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复次,诸比丘!
比丘之如被投弃墓场之身体,死而或经一日、或二日、或三日,如见膨胀、青瘀、脓生,彼亦集视斯身者:
此身亦复如是者,有如是性,难免如是!彼如是不放逸,专精勒住者,令断此等世俗之念、思惟,为断此等,内心安立、安定,专一于等定。
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复次,诸比丘!譬喻比丘之如被投弃墓场之身体,如见或被鸟啄,或被鹰啄,或被兀鹰啄,或被犬啖,或被豹啖,或被其他种种生物所啖。彼集视斯身:此身亦如是者,有如是性,难免如是!彼如是不放逸,专精勤住者,令断此等世俗之念、思惟,为断此等,内心安立、安定、专一于等定。
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复次,诸比丘!譬喻比丘之如见被投弃墓场之身体:[或]骨相连而有肉、血、亦有筋之系,[或]骨虽相连,无肉血淋,而有筋之系,[成]骨虽相连,血、肉已无,而有筋之系,[或]诸骨[已]去连系而散在诸处:手骨、足骨、脚骨、腿骨、腰骨、脊骨、头盖骨等为各别矣。彼集视斯身者:此身亦如是者,有如是性,难免如是!彼,如是不放逸,专精勤住者,令断此等世俗之念、思惟。为断此等,内心安立、安一、专一于等定。
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复次,诸比丘!譬喻比丘之如是见被投弃墓场之身体,[或]或骨之白化为一种贝白,[或]诸骨仅化为块,[或]诸骨之干燥朽败为粉末。彼集视斯身:此身亦如是者,有如是性,难免如是。彼,如是不放逸,专精勤住者,令断此等世俗之念、思惟。为断此等,内心安立、安一、专一于等定。
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复次,诸比丘!比丘之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
彼离此身者、由离生喜、乐胜满、遍满遍溢,以举彼之全身,由离生喜乐,令无不普洽。
诸比丘!臂喻巧浴师,或浴师之弟子,以撒浴粉于金属性之皿,注水而混之,彼浴粉块,是水分随行,水分行亘,合内外皆充实水分如无流滴。又如是,诸比丘!比丘亦以此身,由离生喜、乐胜满、遍满遍溢,举彼之全身,由离生喜、乐,令无不普洽。彼如是不放逸,专精勤住者,令断此等世俗之念、思惟。为断此等,内心安立、安一、专一于等定。
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复次,诸比丘!比丘以灭寻、伺,而内心静、安,心有一趣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彼亦以此身,由定生喜、乐胜满、遍满遍溢;举彼之全身,由定生喜、乐,令无不普洽。
诸比丘!譬喻有水之水池、水泉,而且,东方无水之入口,西方无水之入口,北方无水之入口,南方无水之入口,而天时时惠于骤雨者;其时,由其水池涌出,其水池胜满、遍满遍溢冷水,举其全水池,如令冷水无不普洽。
如是,诸比丘!比丘亦以此身,由定生喜、乐胜满、遍满遍充,遍溢;举彼之全身,由定生喜、乐、而令无不普洽。彼,如是不放逸,专精勤住者,令断此等世俗之念、思惟。为断此等,内心安立、安一、专一于等定。
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复次,诸比丘!比丘之脱喜而住舍,有念,有正知,而由身觉受乐,彼诸圣说:舍而有念为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彼以此身,离喜之乐,胜满遍满、遍充遍溢,举彼之全身,离喜之乐,令无不普洽。
诸比丘!譬如,于青莲华池,或红莲华池,或白莲华池,几何之青莲华、或红莲华、或白莲华之发生于水中,生长于水中,不出水面,全沈而养,此等从顶至根,胜满遍满、遍胜遍充、遍益冷水,如举彼全体之青莲华,或红莲华,或白莲华,水无不普洽。
诸比丘!比丘如是此身离喜之乐,胜满遍满、遍充、遍溢,举彼之全身,令离喜之乐,无不普洽。彼如是不放逸,专精勤住者,令断此等世俗之念、思惟。为断此等,内心安立、安一、专一于等定。
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复次,诸比丘!比丘之舍离乐、舍离苦,又灭以前所有之喜悦、忧恼,而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彼以此身令满遍净、遍纯之心而住,彼举全身,遍净遍纯之心,令无不普洽。
诸比丘!譬喻有人以白布盖头而坐,举彼之全身,白布无不普洽。
诸比丘!如是又比丘亦以此身,盖以遍净遍纯之心而坐,举彼之全身,遍净遍纯之心,无不普洽。彼,如是不放逸,专精勤住者,令断此等世俗之念、思惟。为断此等,内心安立、安一、专一于等定。
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诸比丘!有人修习身行之念、令广修者,所有明分之诸善法亦在彼中。
诸比丘!譬喻,凡有人,以任何大海令遍满者,入大海任何诸小川亦在彼中。
诸比丘!如是,又凡有人修身行之念,令广修之,所有明分之诸善法亦在彼中。
诸比丘!凡有人不修身行之念,不令广修,魔得彼之机会,魔得彼之缘矣。
诸比丘!譬喻人以重石块置于湿土堆中。
诸比丘!汝等对此如何思惟,彼重石块,当善得[入]湿土堆中之机会耶?
如是,世尊!
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不修身行之念,不广修,魔得彼机会,魔得彼缘。
诸比丘!譬喻,有干燥无水气之薪,时,人持来木燧:我令生火,我令火现。
诸比丘!汝等对此如何思惟:彼人以其干燥无水气之薪,取木燧相磨令生火,可现火耶?
如是,世尊!
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不修身行之念,不广修,魔得彼机会,魔得彼缘。
诸比丘!譬喻有全空虚之水瓶,立于台上,其时有人荷水来,
诸比丘!对此汝等如何思惟;彼人能得水之倒下(入瓶中)耶?
如是,世尊!
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不修身行之念,不广修,魔得彼机会,魔得彼缘。
诸比丘!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广修之,魔不得彼机会,魔不得彼缘。
诸比丘!譬喻以轻系球?置于完全坚固木制之闩上,
诸比丘!汝等对此如何思惟,彼轻系球,可完全坚牢木制闩上之机会耶?
不然,世尊!
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广修,魔不得彼机会。
诸比丘!譬喻有湿气、水气之薪,时,人取木燧近至:我可令生火,我可令火现。
诸比丘!汝等对此如何思惟,彼人以其有湿气、水气之新,且取燧木相磨,以可令火生、令火现耶?
不然,世尊!
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广修,魔不得彼机会,不得彼缘。诸比丘!臂喻有水瓶,水充满缘[瓶口]与水平,鸟可饮程度而置台上,其时有人,荷水来,
诸比丘!汝等对此如何思惟,彼人能得水之倒下(入瓶中)耶?
不然,世尊!
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广修,魔不得彼机会,魔不得彼缘。
诸比丘!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广修,彼个个应使通达作证法而善通达作证之、其时时倾心者,于其各处应得见证之可能。
诸比丘!譬喻水瓶之充满,水充满缘与水平达鸟可饮之程度而置于台上,有力之人从此倾于此处、彼处者,水可(遍)达耶?
如是,世尊!
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广修,彼个个应使通达作证法而善通达作证之,其时时倾心者,于其处应得见证之可能。
譬喻有平地四角之池,堤塘坚实充满,水(满)缘及水平为鸟可饮之时,有力之人于此处彼处决裂堤防者,水应至(各处)耶?
如是,世尊!
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广修,彼个个应使通达作证法而善通达作证之,其时时倾心者,于其各处应得见证之可能。
诸比丘!譬喻善地之四衢大街,令立于善调严驾之车,准备鞭,其乘有巧御车之调御师,左手持手索,右手持鞭,如随心所欲而令行。
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广修,彼个个应使通达作证法而善通达作证之,其时时倾心者,于其各处得见证之可能。
诸比丘!修行、修习、广修、练习、习熟、随习、积习、善精勤身行之念时,可期待此等十功德。
如何为十?
克服乐与不乐,而且不许其不乐,绝对征服已起之不乐而住;
克服怖、畏,而且不许其怖、畏,绝对征服已起之怖、畏而住;
忍耐冷、热、饥、渴、虻、蚊风热、蛇等之诸触,恶样不欢迎之语路;
安住忍受已起身受之苦、刺、粗、辛、不可意、杀人者之不受;
则易得、无苦得、无难得四禅之胜意,而得现法乐住;
得无量之神通,如一已而为多,多已而为一,[或]现,[或]隐,
[或]通壁,[或]越篱,[或]串出,无碍而行,犹如于空中;出没于地中,犹如于水中;行于水上而不沈犹如于地上;于空中结跏趺坐,犹如有翼之鸟;有如是大神力、大威德,以手善扪摸彼日月,以身加之[至]梵天界,善转其自在力;
以超人之清净天耳界,能闻任何远近天、人之两声;
心知其他诸有情、他人之心。有贪心以知有贪心;离贪心以知离贪心;有嗔心以知有嗔心;离嗔心以知离嗔心;有痴心以知有痴心;离痴心以知离痴心;略心以知略心;广心以知广心;大心以知大心;非大心以知非大心;有上心以知有上心;无上心以知无上心;定心以知定心;非定心以知非定心;解脱心以知解脱心;
随念无量之宿住。即一生、二生……乃至……如是以并其事情及境遇随念无量之宿住;
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诸众生于善趣、恶趣之死、生、卑、尊、美、丑,如随业而趣之诸众生;诸漏尽为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通达、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修行、修习、广修、习练、习熟、随习、积习、善精勤时,可期待有如是之十功德。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欢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犍度篇·云相应

云相应

第一 说示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云天,谛听。

诸比丘!如何为云天耶?诸比丘!有寒云天、热云天、闇云天、风云天、雨云
天。

诸比丘!此名为云天。”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三十一(大正藏二、二二0b)。
2 “我、汝等”云云由暹罗本读为valahakayike deve ov bhikkhave desissami.
第二 善行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云天之群中耶?”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行善行,于语行善行,于意行善行。彼闻云天,是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当生于云天之群中。”彼身坏命终后,生于云天之群中。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云天之群中。”
第三 布施利益(一)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寒云天耶?”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行善行,于语行善行,于意行善行。彼闻寒云天,是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当生于寒云天之群中。”彼布施食……乃至……布施灯具。彼身坏命终后,生于寒云天之群中。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寒云天之群中。”
第四~七 布施利益(二~五)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热云天……闇云天……风云天……雨云天之群中耶?”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行善行,于语行善行,于意行善行。彼闻雨云天,是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当生于雨云天之群中。”彼布施食……乃至……布施灯具。彼身坏命终后,生于雨云天之群中。

比丘1,依此因,依此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雨云天之群申。”
注1 “比丘!”原本误为诸比丘。
第八 寒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为时而寒耶?”

“比丘!有名为寒云天。彼等思惟:我等以喜为己喜时,随其心愿而寒。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为时而寒。”
第九 热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为时而热耶?”

“比丘!有名为热云天。彼等思惟:我等以喜为己喜时,随其心愿而热。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为时而热。”
第十 闇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为时而闇耶?”

“比丘!有名为闇云天。彼等思惟:我等以喜为己喜时,随其心愿而闇。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为时而闇。”
第十一 风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为时而吹风耶?”

“比丘!有名为风云天。彼等思惟:我等以喜为己喜时,随其心愿而吹风。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为时而吹风。”
第十二 雨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为时而天雨耶?”

“比丘!有名为雨云天。彼等思惟:我等以喜为己喜时,随其心愿而天雨。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为时而天雨。” 云相应(终)广之有五十七经。
于此之摄颂曰:
说示与善行
五布施利益
寒热乃至闇
风雨等之云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婆私吒经

婆私吒经

本经于经集(Suttanipata)有同一经,原本省略,故给出《经集》的译文。
如是我闻。
从前,世尊曾经住在愿望犁的愿望犁丛林。
那时,许多著名的、富裕的婆罗门住在愿望犁,诸如旃吉婆罗门,达罗佉婆罗门,波佉罗萨帝婆罗门,阇努索尼婆罗门,多提耶婆罗门和其他一些著名的、富裕的婆罗门。
那时,有两位青年婆塞特和婆罗德婆阇边走边谈这个问题:
一个人是怎么成为婆罗门的?
婆罗德婆阇青年说:
他父母双方都是好出身,上溯七代血统纯洁,在种姓问题上从未降格,无可指摘,这样他就是一个婆罗门。
而婆塞特青年说:
他具有德行和善行,这样,他就是一个婆罗门。
婆罗德婆阇青年不能说服婆塞特青年;婆塞特青年也不能说服婆罗德婆阇青年。
于是,婆塞特青年对婆罗德婆阇青年说道:
婆罗德婆阇啊,沙门乔达摩,释迦族之子,离开释迦族出家,住在愿望犁的愿望犁丛林。到处传扬着对乔达摩的称赞:这位世尊、阿罗汉、三藐三佛陀、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佛陀,可敬的婆罗德婆阇啊!让我们到沙门乔达摩那里去。到了那里,我们问沙门乔达摩这问题,他怎么回答,我们就怎么接受。
婆罗德婆阇青年对婆塞特青年说道:
就这么办吧!
于是,婆塞特和婆罗德婆阇两位青年前往世尊那里。到了那里,与世尊互相问候。问候之后,互相寒喧。寒暄之后,他俩坐在一旁。坐在一旁后,婆塞特青年用偈颂对世尊说道:
我们是公认的三吠陀学者,我是波佉罗萨帝的弟子,这位青年是达罗佉的弟子。
我们精通三吠陀学者讲述的一切;我们是语法学家,精通吠陀读法,在吟诵方面,与老师不相上下。
乔达摩啊!在种姓问题上,我俩有分歧。婆罗德婆阇说一个人由于出身才成为婆罗门,而我说由于行为。你知道这个问题,明眼者啊!
我俩互相不能说服对方,前来向你请教,因为你以‘正等觉’闻名。
正象人们双手合十,向新月敬礼那样,在这世上,人们也向乔达摩敬礼。
我们请教世上的明眼者乔达摩:一个人成为婆罗门究竟是靠出身,还是靠行为?我们不知道,请你告诉我们,让我们懂得何为婆罗门。
世尊说道:婆塞特啊!我将逐一地,如实地向你们解释生物的出身区分。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
你们知道草和树,尽管它们自己不知道。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
还有蛆、蛾、蚂蚁。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
你们知道大大小小四足动物。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
你们知道爬行的蛇。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
你们知道水中游动的鱼。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
你们知道振翅飞行的鸟。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
在这些种类的生物中,由出身形成的特征多种多样。而在人类中,由出身形成的特处并不多种多样。
不是由于头发、头、耳朵、眼睛、嘴、鼻、嘴唇、眉毛,
不是由于头颈、肩、腹、背、乳房、阴户、交媾,
不是由于手、脚、手掌、指甲、小腿、大腿、肤色和声音而形成出身特征,像其他生物那样。
人类不存在身体上的差异,人类中的区别由名称表示。
人类中以养牛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农民,不是婆罗门。
人类中以手艺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手艺人,不是婆罗门。
人类中以经商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商人,不是婆罗门。
人类中以侍候他人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仆人,不是婆罗门。    人类中以偷盗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盗贼,不是婆罗门。
人类中以射箭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士兵,不是婆罗门。
人类中以祭祀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祭司,不是婆罗门。
人类中享受村庄和王国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国王,不是婆罗门。
我不根据出身或母系出身称一个人为婆罗门。他可以称作‘薄婆底’(这是婆罗门见面时常用的称呼),可以富裕有钱。而我称一无所有、毫无执着的人为婆罗门。
斩断一切束缚,无所畏惧,超越执着,获得解脱。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斩断束缚人的套索、皮索和绳索,铲除障碍,达到觉智。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即使无辜,也能忍受责骂、鞭打和囚禁,以忍耐力作为自己的坚强阵容。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不忿怒,有善行,有德行,不狂妄,自制,此生是最后一生。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就像荷叶上的水珠,针尖上的芥末,他不沾染爱欲。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他懂得在这世灭寂自己的痛苦,卸下重负,获得解脱。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智慧深邃,聪明,明辨正路和邪路,达到至高目的。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既不与在家人交往,也不与出家人交往,出家游荡,没有欲望。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不对众生施暴,无论是弱者还是强者;不伤害,也不引起伤害。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在乖违者中,他不乖违;在暴虐者中,他平静;在执着者中,他不执着。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贪欲、仇恨、骄傲和欺妄都己消除,犹如芥末从尖上掉落。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说话温和,有益和真实,不对任何人发脾气。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在这世上,不拿任何不是给他的东西,无论是长的、短的、大的、小的、还是好的、坏的。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对此世和彼世都不企求,毫无欲望,达到解脱。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毫无执着,通过知识消除疑虑,进入永恒境界。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克服善恶束缚,摆脱忧愁,涤除尘垢,纯洁无瑕。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像月亮一样清澈,明净,纯洁无瑕,灭寂喜悦之情。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越过难以越过的轮回泥潭,越过痴迷,到达彼岸,专心修禅,没有欲望,没有疑虑,没有执着,获得解脱。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在这世抛弃爱欲,离家成为出家人,灭寂爱欲的存在。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在这世抛弃贪欲,离家成为出家人,灭寂贪欲的存在。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摒弃人的束缚,克服神的束缚,摆脱一切束缚。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摒弃欢喜和厌恶,镇静自若,排除生存因素,成为制服一切世界的英雄。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通晓众生的消亡和再生,无所执着,成为善逝、佛陀。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神、乾闼婆和人都不知道他的踪迹;他灭寂烦恼,成为阿罗汉。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他一无所有,毫无执着。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他是人中之公牛,贤者,英雄,大仙,胜利者,无欲者,纯洁者和觉醒者。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他知道前生情况,目睹天国和地狱,于是灭寂再生。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在这世上,用作名字和族姓的只是名称,所有各处采用的都是名称。
无知者的错误观点长期流行。无知者告诉我们:婆罗门都是由出身决定的。               婆罗门不由出身决定,非婆罗门也不由出身决定。婆罗门由行为决定,非婆罗门也由行为决定。
农民由行为决定,手艺人由行为决定,商人由行为决定,仆人由行为决定。
盗贼由行为决定,士兵由行为决定,祭司由行为决定,国王由行为决定。
智者洞悉因缘,懂得行为的果报,所以能如实地看待这种行为。
由于行为,世界才存在;由于行为。人类才存在;众生受行为束缚,犹如转动的车轮受车闸束缚。
凭苦行,凭梵行,凭自制,凭柔顺,一个人才成为婆罗门。这才是最好的婆罗门。
他掌握三吠陀,平静,灭寂再生。婆塞特啊,你要知道,这是智者中的梵天和帝释天。
婆塞特和婆罗德婆阇两位青年听了之后,对世尊说道:妙极了,乔达摩!妙极了,乔达摩!正象一个人,乔达摩啊!扶正摔倒的东西,揭示隐蔽的东西,给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着油灯,让那些有眼者能看到东西,世尊乔达摩以各种方式说法。我要皈依世尊乔达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团。请世尊乔达摩接受我们为优婆塞。从今以后,我们将终生寻求庇护。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长部·十上经

十上经

本经相当于汉译长阿含卷第十之十上经(大正藏一),及长阿含十报法经(大正藏一三),本经亦和等诵经同样,是舍利弗之所说,其内容是由一法乃至十法之十阶段而成的,于各段谓一法十、二法十之方式,合计列记五百五十法,可说是佛教教理之纲要书。于是,含有很浓厚的阿毗达磨色彩,此与阿毗达磨文学联想之时,是极为兴味深长的经典。
第一 诵品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俱,住瞻婆伽伽池侧。于此,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曰:“友!诸比丘!”彼等诸比丘答尊者舍利弗:“友!”尊者舍利弗如是曰:
“十上法我当说
为涅槃之逮得
为作苦之边际
一切系解脱法

友!一法是应多所作,一法是应当修,一法是应偏知,一法是应断,一法是舍分,一法是胜分,一法是难解,一法是应胜知,一法是应作证。
1  云何一法应多所作? 谓:于诸善法中不放逸,此一法是应多所作。
2  云何一法是应当修? 谓:可意俱行之身念,此一法是应当修。
3  云何一法是应偏知?谓:有漏有取之解,此一法是应令偏知。
4  云何一法是应断?谓:有我之慢,此一法是应令断。
5  云何一法是舍分?谓:不正思惟,此一法是有舍分。
6  云何一法是胜分? 谓:正思惟,此一法是胜分。
7  云何一法是难解?谓:无间心定,此一法是难解。
8  云何一法是应令生?谓:不动之智,此一法是应令生。
9  云何一法是应胜知?谓:一切有情是依食而住,此一法是应胜知。
10  云何一法是应作证?谓:不动心解脱,此一法是应作证。
此等之十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二法是应多所作,二法是应当修,二法是应偏知,二法是应断,二法是有舍分,二法是有胜分,二法是难解,二法是应胜知,二法是应作证。
1  云何二法是应多所作?谓:念与正知,此等二法是应多所作。
2  云何二法是应当修?谓:止与观,此等二法是应当修。
3  云何二法是应偏知?谓:名与色,此等二法是应偏知。
4  云何二法是应断?谓:无明与有爱,此等二法是应断。
5  云何二法是舍分?谓:恶言与恶友,此等二法是有舍分。
6  云何二法是胜分?谓:善言与善友,此等二法是有胜分。
7  云何二法是难解?谓:诸有情染因及缘,与诸有情之清净因及缘,此等二法是难解。
8  云何二法是应令生?谓:尽智与无生智,此等二法是应令生。
9  云何二法是应胜知?谓:二界,即无界与无为界,此等二法是应胜知。
10  云何二法是应作证?谓:明与解,此等二法是应作证。
此等二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无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三法是应多所作,三法是应当修……乃至……三法是应作证。
1  云何三法是应多所作?谓:与善士交友,正法之听闻,法随法行。此等三法是应多所作。
2  云何三法是应当修,谓:三定。即: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无寻无伺定。此等之三法是应当修。
3  云何三法是应偏知?谓:三受。即: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此等三法是应偏知。
4  云何三法是应断?谓:三爱。即:欲爱,有爱,无有爱。此等三法是应断。
5  云何三法是有舍分?谓:三不善根。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此等三法是舍分。
6  云何三法是胜分?谓:三善根。即:无贪善根,无嗔善根,无痴善根。此等三法是胜分。
7  云何三法是难解?谓:三出离界。即出离欲界,出离色界,出离无色界,而彼有、有为、有缘、缘生者,由此出离、灭。此等三法是难解。
8  云何三法是应令生?谓:三智。即:过去智,未来智,现在智也,此等三法是应令生。
9  云何三法是应胜知?谓: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此等三法应胜知。
10  云何三法是应作证?谓:三明。即:随念宿世智明,对诸有情之生死智明,对诸漏尽之智明。此等三法是应作证。 此等三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四法是应多所作,四法是应当修……乃至……四法是应作证。
1  云何四法是应多所作?谓:四轮。即:住于中国,亲近善士,有自正愿,及于宿有所作福。此等四法是应多所作。
2  云何四法是应当修?谓:四念处。即:友!于此有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精勤而有正知、正念,以断世间之贪、爱,……于受……于心……于法随观法而住,精勤而有正知、正念,以断世间之贪、忧。此等四法是应当修。
3  云何四法是应偏知?谓:四食。即若粗若细之段食,第二是触食,第三是意思食,第四是识食。此等四法是应偏知。
4  云何四法是应断?谓:四瀑流。即: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此等四法是应断。
5  云何四法是有舍分?谓:四轭。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也。此等四法是舍分。
6  云何四法是有胜分?谓:四离轭。欲扼之离轭,有辄之离轭,见轭之离轭,无明辄之离轭。此等四法是有胜分。
7  云何四法是难解?谓:四定。即:舍分定,止分定,胜分定,决择分定。此等四法是难解。
8  云何四法是应令生?谓:四智。即法智,类智,他心智,世俗智。此等四法是应令生。
9  云何四法是应胜知? 谓:四圣谛。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趣苦灭道圣谛。此等四法是应胜知。
10  云何四法应作证? 谓:四沙门果。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此等四法是应作证。
此等四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一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

五法是应多所作,五法是应当修……乃至……五法是应作证。
1  云何五法是多所作?谓:五勤支。即:友!于此有比丘,具信而……此等五法是应多所作参照等上经第二诵品一、一六节。
2  云何五法是应当修?谓:五正定支。喜偏满,乐偏满,心偏满,光明偏满,相观察。此等五法是应当修。
3  云何五法是应偏知?谓:五取蕴。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此等五法是应偏知。
4  云何五法是应断?谓:五盖。即:欲贪盖,嗔恚盖,睡眠、惛沈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此等五法是应断。
5  云何五法是有舍分?(谓:五心芜。即:友!于此有比丘,于大师有疑……此等五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一、一九节。
6  云何五法有胜分? 谓: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此等五法是有胜分。
7  云何五法是难解? 谓:五出离界。即:友!于此有比丘,虽思惟欲时,其心不趣入于欲……此等五法是难解。参照等上诵经、第二诵品一-二四节。
8  云何五法应令生?谓:五正定智。即:“彼定于现乐而于当来亦复有乐异熟”智之自生,“彼定是圣、是出世”智之自生,“彼定是唯贤善士夫所随行”智之自生,“彼定是清凉殊妙、获寂静、轃心一趣而非有行,非违戾,非有碍”智之自生,“我正是以正念入此定”、“我正念而出此定”智之自生。此等五法是应令生。
9  云何五法应胜知? 谓:五解胜处。即:友!于此有比丘,(大)师或有随一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为说法……此等五法是应胜知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一、二五节。
10  云何五法是应作证? 谓:五法蕴。即: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此等五法是应作证。
此等五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

六法是应多所作,六法是应当修……乃至……六法是应作证。
1  云何六法是应多所作?谓:六和敬法。即:友!于此有比丘,于同梵 行者间,于正于负兴起慈身业……此等六法是应多所作。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二、一四节。
2  云何六法是应当修?谓:六随念处。即:佛随念,法随念,僧伽随念,戒随念,施随念,天随念。此等六法是应当修。
3  云何六法是应偏知?谓:内六处。即:眼处,其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此等六法是应偏知。
4  云何六法是应断?(谓:六变身。即: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此等六法是应断。
5  云何六法是有舍分? 谓:六不恭敬。即:友!于此有比丘,于大师不恭敬、不恭顺而住,于法……此等六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二、九节。
6  云何六法是有胜分?谓:六恭敬。即:友!于此有比丘,于大师有恭敬、恭顺而住,于法……此等六法是有胜分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二、一O节。
7  云何六法是难解?谓:六出离界。即:友!于此有比丘,是如是言:“我修习慈心解脱,多所作、所乘及作……此等六法是难解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二、一七节。
8  云何六法是应令生?谓:六恒住。即:友!于此有比丘,眼见色已而不喜又不忧,舍心而住,有念、有正知;耳闻声已……此等六法应令生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二、二O节。
9  云何六法是应胜知?谓:六无上支,即:见无上,闻无上,利无上,戒无上,行无上,忆念无上。此等六法是应胜知。
10  云何六法是应作证?谓:六通。即:友!于此有比丘,行无量神变……乃至……虽至梵众天,身亦转自在力,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其闻天、人之或远或近之声,依自心谅知其他诸有情、其他诸人之心,谓:有贪心为有贪心……乃至……不解脱心为不解脱,随念自之无量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随念如是诸相、诸征知自已之无量宿住;以清净超人之天眼界……乃至……谅知如其业受报诸有情,于现法中,自胜知、作证、成就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而住。此等六法是应作证。
此等六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七法应多所作,七法应当修……乃至……七法应作证。
1  云何七法应多所作? 谓:七财。即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此等七法应多所作。
2  云何七法应当修? 谓:七觉支。即:念等觉支,择法等觉支,精进等觉支,喜等觉支,轻安等觉支,定等觉支,舍等觉支。此等七法是应当修。
3  云何七法是应偏知?谓:七识住。即:友!于此有诸有情,具种种身,具种种想……此等七法是应偏知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三、一O节。
4  云何七法应断?谓:七睡眠。即:欲贪随眠,嗔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此等七法是应断。
5  云何七法有舍分?谓:七非正法。即:友!于此有比丘,不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多忘,无慧。此等七法是有舍分。
6  云何七法是有胜分? 谓:七正法。即:友!于此有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多闻,勤精进,念现前,具慧。此等七法是有胜分。
7  云何七法是难解?谓:七善士法。即:友!于此有比丘,知法,知义,知自己,知量,知时,知众,知人。此等七法是难解。
8  云何七法应令生? 谓:七想。即:无常想,无我想,不净想,过患想,断想,离贪想,灭想。此等七法是应令生。
9  云何七法应胜知?谓:七殊妙事。即:友!于此有比丘,于热求护持学处,于当来亦……此等七法是应胜知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三、七节。
10  云何七法是应作证?谓:七漏尽力。即:友!于此有比丘,于如实正慧,正观一切行是无常,友!如是漏尽比丘,以如实正慧,正观一切行无常者,此乃漏尽比丘之力,漏尽比丘得此力已:“我诸漏之尽”而自知诸漏之尽。复次,友!漏尽比丘,以如实正慧,观诸欲喻炎燃之炭聚。而……乃至……复次,友!漏尽比丘,其心,由一切漏处之诸法趣于离、倾于离、向于离、目的于离、喜 出离,为远离性……乃至……复次,友!漏尽比丘修四念处,善修。而……乃至……复次,友!漏尽比丘修五根,善修……乃至……复次,友!漏尽比丘修八圣道,善修。而如此漏尽比丘修八圣道之善修者,此乃漏尽比丘之力,漏尽比丘得此力已:“我诸漏尽”而自知诸漏之尽。此等七法是应作证。
此等七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第二 诵品

“八法是应多所作,八法是应当修……乃至……八法是应作证。
1  云何八法是应多所作?谓:有八因、八缘,根本梵行之慧,未得而获得,得已而倍增、令广大、增修而令至圆满。谓:友!亲近大师或随一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住,而且对彼树立诚恳之惭愧,受、恭敬亦然,此为第一因、第一缘, 是根本梵行之慧,未得而获得,已得而倍增、令广大、增修而令至圆满。复次,亲近彼大师或随一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住,而且对彼树立诚恳之惭愧,受、恭敬亦然。并时时谓彼等之处求教疑义,求教疑义:“尊者此云何?”“云何为此义?”而对彼,彼等诸尊者,蔽者除弃所蔽,闭者除弃所闭,且于无量疑处之诸法,能断之。此为第二因、第二缘,是根本梵行之慧,未得而获得,已得而倍增、令广大、增修而令至圆满。复次,闻彼法已,成就二寂静,谓:身寂静及心寂静,此为第三因、第三缘……。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具戒能守护别解脱律仪:所行3乞食具足,于微小罪能见怖畏,于诸学处能受持修学。此为第四因、第四缘……乃至……。复次,友!有比丘多闻,能持所闻、积聚所闻,若诸法之初善、中善、终善而有义,具文字之相,宣说纯粹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如是之诸法,依语而搜集,以意而观察,依见能通达,此为第五因、第五缘……乃至……。复次,友!有比丘勤
精进而住,为断诸不善法,成就诸善法故,有势力、有精勤、于诸善法,忍耐不舍,此为第六因、第六缘……乃至……。复次,友!有比丘具念而具足最上之念明,俱能忆念、随念久远之所作、久远之所说,此为第七因、第七缘……乃至……。复次,友!有比丘能于五取蕴观察生灭而住,谓:“色是如是,”“色之集是如是,”“色之灭是如是,”“受是如是,”……“想是如是,”……“行是如是,”……“识是如是,”……“识之集是如是,”“识之灭是如是,”此为第八因、第八缘,是根本梵行之慧未得而获得,已得而倍增、令广大、增修而令至圆满。此等八法是应多所作也。
2  云何八法应当修? 谓:八圣道支。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等八法是应当修。
3  云何八法是应偏知?谓:八世法。即:得,不得,名声,恶名声,识,称誉,乐,苦也。此等八法是应偏知。
4  云何八法是应断? 谓:八邪。即: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也。此等八法是应断。
5  云何八法是有舍分?谓:八懈怠事。即:友!于此有比丘,有应作之事业……。此等八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一、四节。
6  云何八法是有胜分?谓:八精进事。即:友!于此有比丘,有应作之事业……。此等八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一、五节。
7  云何八法是难解?谓:梵行住之八不时不节。即:……乃至……。此等之八法是难解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四节梵行住之不时不节中除第四阿修罗众中之生。
8  云何是八法应令生? 谓:八大人觉。即:此法是少欲者所有,此法非是多欲者所有;此法是喜足者所有,此法非是不喜足者所有;此法是独居者所有,此法非是乐众居者所有;此法是勤精进者何所有,此法非是懈怠者所有;此法是现念者所有,此法非是多忘者所有;此法是定者所有,此法非是不定者所有;此法是具慧者所有,此法是无慧者所有;此法是乐离戏论者、喜离戏论者所有,此法非是乐戏论者、喜戏论者所有。此等八法是应令生。
9  云何八法是应胜知? 谓:八胜处。即:……此等八法是应胜知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一、一O节。
10  云何八法是应作证?谓:八解脱。即:……此八法是应作证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一、一O节。  此等八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九法应多所作,九法应当修……乃至……九法应作证。
1  云何九法应多所作? 谓:九正思惟根法。即:正思惟者欣生,有欣者喜生,有喜心者身寂静,身寂静者乐生,有乐者心定,心定者知、见如色,知、见如实已而起厌,厌已而离欲,由离欲而解脱。此等九法是应多所作。
2  云何九法应当修? 谓:九清净勤支。即:戒清净清净勤支,心清净清净勤支,见清净清净勤支,度疑清净清净勤支,道非道知见清净清净勤支,行知见清净清净勤支,知、见清净清净勤支,慧清净清净勤支,解脱清净清净勤支。此等九法是应当修。
3  云何九法是应偏知?谓:九有情居。即:……此等九法是应正偏知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三节。
4  云何九法是应断?谓:九爱根法。即:缘爱而有求,缘求而有得,缘得而有分别,缘分别而有欲贪,缘欲贪而有取者,缘取着而有执持,缘执持而有悭,缘悭而有守护,缘守护而生起执杖、执兵器、诤讼、争论、相违、离间语、虚诳语等无量罪、不善法。此等九法是应断。
5  云何九法是有舍分?谓:九害心事。即:……此等九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一节。
6  云何九法是有胜分? 谓:九害心调伏。即:……此等九法有胜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四节。
7  云何九法是难解? 谓:九种种。即:缘种种界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而生种种受,缘种种受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而生种种思,缘种种思而生种种欲,缘种种欲而生种种热,缘种种热而生种种求,缘种种求而生种种得。此等九法是难解。
8  云何九法是应令生?谓:九想。即:不净想,死想,食厌忌想,一切世间不乐想,无常想,无常者苦想,苦者非我想,断想,离贪想他。此等九法是应令生。
9  云何九法应胜知?谓:九次第住。即:……此等九法应胜知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五节。
10  云何九法应作证?谓:九次第灭。即:……此等九法应作证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六节。
此等九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十法是应多所作,十法是应当修,十法是应偏知,十法是应断,十法是有舍分,十法是有胜分,十法是难解,十法是应令生,十法是应胜知,十法是应作证。
1  云何十法是应多所作? 谓:十依因法。即:此等十法应多所作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一节。
2  云何十法应当修?谓:十编处。即:……此等十法应当修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二节。
3  云何十法是应偏知?谓:十处。即: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此等十法是应偏知。
4  云何十法是应断?谓:十邪。即: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脱。此等十法是应断。
5  云何十法是有舍分?谓:十不善业道。即:……此等十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三节。
6  云何十法是有胜分?谓:十善业道。即:……此等十法是有胜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四节。
7  云何十法是难解? 谓:十圣居。即:……此等十法是难解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五节。
8  云何十法是应令生?谓:即:不净想,死想,食厌忌想,一切世间不乐想,无常想,无常者苦想,苦者非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此等十法是应令生。
9  云何十法是应胜知?谓:十尽事。即:由正见而灭尽邪见,而且凡缘邪见者,无量罪、不善法生,其等亦由彼而灭尽,又缘正见,无量之善法,趣向于修之圆满;由正思而灭尽邪思……由正语而灭尽邪语……由正业而灭尽邪业……由正命而灭尽邪命……由正精进而灭尽邪精进……由正念而灭尽邪念……由正定而灭尽邪定……由正智而灭尽邪智……由正解脱灭尽邪解脱,而且凡缘邪解脱者,无量罪、不善法生,其等亦曲彼而灭尽,又缘正见,无量善法,趣向于修之圆满。此等十法是应胜知。
10  云何十法是应作证?谓:十无学法。即:……此等十法是应作证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六节。
此等一百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尊者舍利弗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赞叹尊者舍利弗之所说。
得断一切苦
得伏一切乐
获不死安稳
唯依大法王
注:
1 依他等(anannatha)或译为“不变异”。
2 诸征(sa-uddesm=with explanation)集异门足论同上,译“言说”。现在是示说结果标征之意而译之。
3 所行(acara-gocara)玄奘常译为规则所行。

阿含典籍·南传长部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摩那修经

摩那修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二〇九鞞摩那修经(大正藏一、七八六页。)
普行者鞞摩那修,言我无病、死后有色光,对此世尊说如前经有比此更优异之色光多多而论破之。其次说五种之欲、欲乐、最上乐,宣说知此者唯阿罗汉时,鞞摩那修骂詈世尊。世尊说从佛之教而行者,以到自知自见,由无明得解脱。鞞摩那修,遂归依佛。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普行者鞞摩那修(游行者)诣世尊处,诣已,问候世尊,交谈铭感话语而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普行者鞞摩那修,于世尊之近傍唱优陀那(自颂)言:
是为最上之色光,是为最上之色光。
迦旃延!汝又何故作如是言:是为最上之色光,是为最上之色光。其最上之色光者为何耶?
尊者瞿昙!即是比色光更胜之色光,或为无与伦比之优异色光,是即为最上之色光。
迦旃延!然而,其较此色光更胜之色光,或为无与伦比之优异色光,其色光又为何耶?
尊者瞿昙!其为较此色光更胜之色光,或为无与伦比之优异色光,即是最上之色光。
迦旃延!此为无结论者。汝谓:尊者瞿昙!其为较此色光更胜之色光,或为无与伦比之优异色光,即为最上之色光。但未曾说示对其色光。
譬如:迦旃延!有人作斯言曰:我于此国中欲求第一美女爱之。众人于是对彼作如是言:你啊!汝求爱之第一美女为刹帝利女耶?或为婆罗门女耶?或为毗舍女耶?或首陀女耶?汝知之耶?如是之问,彼答曰:否!众人于是又对彼作如是言:你啊!汝求爱之第一美女为如是名耶?如是姓耶?乃至或长身耶?或短身耶?或中身耶?或其皮肤色为黑色耶、或为褐色耶?或为黄色耶?住何处之村、或街、或市耶?汝知否?如是之问,彼答曰:否!众人于是又对彼作如是言:你啊!汝对不知亦未见者求爱耶?如是之问,彼答:诚然!迦旃延!汝对彼作如何思耶?如是,其人之所说,岂非不合于正理耶?
确实如是。尊者瞿昙!如是,其人之所说是不合于正理。
迦旃延!汝亦如是,汝谓:尊者瞿昙!较具色光更胜之色光,或无与伦比之优异色光、其即为最上之色光。但汝未说示其色光。
尊者瞿昙!譬如琉璃宝珠之清净,玉质殊妙,八楞而善加修治,置于红色之褐布上时、光辉、闪耀、明照。当我无病死后,即有如是之色光。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耶?琉璃宝珠之清净、玉质殊妙、八楞而善为修治、置于红色之褐布上时,光辉、闪耀、明照,与暗夜之萤光,此两者之色光中,何者之色光较秀、较优耶?
尊者瞿昙!彼暗夜之萤光,才是此两者色光中之较秀,较优者。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之耶?暗夜之萤光与暗夜之油灯光,于此两者色光中,何者之色光为较秀、较优耶?
尊者瞿昙!彼暗夜之油灯光,于此两者色光中,是较秀、较优者。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耶?暗夜之油灯火与暗夜之大火聚,于此两者色光中,何者为较秀、较优耶?
尊者瞿昙!彼暗夜之大火聚,于此两者色光中,是较秀、是较优者。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耶?暗夜之大火聚与拂晓皎明无云天空之太白星,于此两者色光中,何者之色光较秀、较优耶?
尊者瞿昙!彼拂晓皎明无云天空之太白星,于此两者色光中,是较秀、是较优者。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耶?拂晓之皎明无云天空之太白星,与十五日布萨日皎明无云天空之中夜圆月,于此两者之色光中,何者之色光是较秀、较优耶?
尊者瞿昙!彼十五日布萨日,皎洁无云天空之中夜明月,于此两者色光中,是较秀、是较优。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耶?十五日布萨日、皎明无云天空之中夜圆月与雨期最后月、秋时、皎明无云天空之日中太阳,于此两者之色光中,何者之色光是较秀、较优耶?
尊者瞿昙!雨期最后月、秋时、皎明无云天空之日中太阳,于此两者色光中,是较秀、是较优。

迦旃延!又,此等日月之光亦不及众多之诸天,此为我知之者,但我不言:其色光为最胜之色光,或为无与伦比最优之色光。然而,迦旃延!汝称:彼萤光为最劣、最弱者,其为最上之色光。但汝未说示其色光。

迦旃延!有此等五种之欲。云何为五?
眼所识之色、可爱、可乐、可喜、可意、引欲、唆情者等是。
耳所识之声、可爱、可乐、可喜、可意、引欲、唆情者等是。
鼻所识之香、可爱、可乐、可喜、可意、引欲、唆情者等是。
舌所识之味、可爱、可乐、可喜、可意、引欲、唆情者等是。
身所识之触、可爱、可乐、可喜、可意、引欲、唆情者等是。
迦旃延!此等为五种之欲。
迦旃延!实则缘此等五种之欲而生,由欲乐生最上欲乐,此谓之此等中之最上。

如是说时,普行者鞞摩那修白世尊言:
稀有哉!尊者瞿昙!是未曾有哉!尊者瞿昙!依尊者瞿昙所说:由诸欲生欲乐、由欲乐生最上欲乐。是谓此等中之最上。
迦旃延!此为依彼异见者、异信者、异乐者、异瑜伽者、异修行者、难知为欲、欲乐、或最上欲乐。
迦旃延!比丘之阿罗汉、漏尽、安住于所住,应作已作,弃重担、逮达己利、断尽有结、依正智得解脱者可知此也。即知为欲、欲乐、或最上之欲乐。

如是说时,普行者鞞摩那修忿怒不悦,骂詈世尊,毁谤世尊,谓世尊:
沙门瞿昙为是恶意。
对世尊言曰:
如是,此处或有沙门婆罗门不知过去,不见未来,但自认:此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再不到此如今状态。彼等之如此所说为可笑,为虚名,是无实而虚妄。
迦旃延!沙门婆罗门而不知过去,不见未来,于自认: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再不到如今之状态者,是为正当之呵责。
然而迦旃延!过去且搁置,未来且置搁,我之弟子有智、不诈诳、诈瞒,质直之人,且来,我当予教化,我以法说示,如我所教而行者,不久可自知自见。如此是由正缚,亦即无明之缚而解脱者。迦旃延!譬如幼稚、无智、仰卧之婴儿,于其头部等五处以布巾包缚,彼童子成长诸根成熟后,则其束缚脱落,彼即了知:我已解脱,而已无缚。
迦旃延!如此是有智,无诈诳、诈瞒、质直之人,且来,我当予教化,说示以我法,如我所教而行者,不久可自知自见。正如此由是正缚,亦即由无明之缚而解脱者。

如是说时,普行者鞞摩那修白世尊言:
伟哉!尊者瞿昙!伟哉!尊者瞿昙! 恰如倒者起,覆者露现,如迷途者得教其道,如暗中持灯,使有眼者见色。如是,由尊者瞿昙以种种方便之法示。我归依尊者瞿昙及其法,归依其僧伽。尊者瞿昙容我从今以后终生归依为优婆塞。得予受持。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根本法门经

根本法门经

北传中阿一〇六。想经(大正藏一、五九六页。)乐想经(大正藏一、八五一页。)
本经,如其名,说一切法之根本法门,因为凡夫最初不熟知一切法,对一切法,抱种种之悦乐想。解脱之阿罗汉,熟知一切法,有灭尽贪、嗔、痴故,而无患这些事。又如来知喜是苦之根本,灭一切渴爱而成正觉者。
归命彼世尊应供等觉者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往郁伽罗村幸福林沙罗王树下。
尔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等比丘应世尊曰:世尊!
世尊乃言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示一切法之根本法门。谛听!善思念之!今将说之。
愿乐欲闻!彼等比丘应诺世尊。
世尊曰:
诸比丘!世间上无闻之凡夫:不承认诸圣者,不熟知圣者之法,不以圣者之法为导;不承认诸真人,不熟知真人之法,不以真人之法为导;

而从地以想地,从地以想地而思惟地,思惟于地,即从地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喜悦地。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水以想水,从水以想水而思惟水,思惟于水,从水而思惟,即思惟此水是我所有,随喜悦水。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火以想火,从火以想火而思惟火,思惟于火,从火而思惟,即思惟此火是我所有,随喜悦火。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风以想风,从风以想风而思惟风,思惟于风,从风而思惟,即思惟此风是我所有,随喜悦风。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生者以想生者,从生者以想生者而思惟生者,思惟于生者,从生者而思惟,即思惟此生者是我所有,随喜悦生者。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诸天以想诸天,从诸天以想诸天而思惟诸天,思惟于诸天,从诸天而思惟,即思惟此诸天是我所有,随喜悦诸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生主以想生主,从生主以想生主而思惟生主,思惟于生主,从生主而思惟,即思惟此生主是我所有,随喜悦生主。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梵天以想梵天,从梵天以想梵天而思惟梵天,思惟于梵天,从梵天而思惟,即思惟此梵天是我所有,随喜悦梵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极光天以想极光天,从极光天以想极光天而思惟极光天,思惟于极光天,从极光天而思惟,即思惟此极光天是我所有,随喜悦极光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遍净天以想遍净天,从遍净天以想遍净天而思惟遍净天,思惟于遍净天,从遍净天而思惟, 即思惟此遍净天是我所有,随喜悦遍净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彼从广果天以想广果天,从广果天以想广果天而思惟广果天,思惟于广果天,从广果天而思惟,即思惟此广果天是我所有,随喜悦广果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阿毗浮[胜者]以想阿毗浮,从阿毗浮以想阿毗浮而思惟阿毗浮,思惟于阿毗浮,从阿毗浮而思惟,即思惟此阿毗浮是我所有,随喜悦阿毗浮。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空无边处以想空无边处,从空无边处以想空无边处而思惟空无边处,思惟于空无边处,从空无边处而思惟,即思惟此空无边处是我所有,随喜悦空无边处。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识无边处以想识无边处,从识无边处以想识无边处而思惟识无边处,思惟于识无边处,从识无边处而思惟,即思惟此识无边处是我所有,随喜悦识无边处。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无所有处以想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以想无所有处而思惟无所有处,思惟于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而思惟,即思惟此无所有处是我所有,随喜悦无所有处。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非想非非想处以想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以想非想非非想处而思惟非想非非想处,思惟于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而思惟,即思惟此非想非非想处是我所有,随喜悦非想非非想处。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所见以想所见,从所见以想所见而思惟所见,思惟于所见,从所见而思惟,即思惟此所见是我所有,随喜悦所见。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所闻以想所闻,从所闻以想所闻而思惟所闻,思惟于所闻,从所闻而思惟,即思惟此所闻是我所有,随喜悦所闻。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所思以想所思,从所思以想所思而思惟所思,思惟于所思,从所思而思惟,即思惟此所思是我所有,随喜悦所思。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所知以想所知,从所知以想所知而思惟所知,思惟于所知,从所知而思惟,即思惟此所知是我所有,随喜悦所知。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唯一性以想唯一性,从唯一性以想唯一性而思惟唯一性,思惟于唯一性,从唯一性而思惟,即思惟此唯一性是我所有,随喜悦唯一性。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种种性以想种种性,从种种性以想种种性而思惟种种性,思惟于种种性,从种种性而思惟,即思惟此种种性是我所有,随喜悦种种性。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彼从一切以想一切,从一切以想一切而思惟一切,思惟于一切,从一切而思惟,即思惟此一切是我所有,随喜悦一切。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为不熟知[其]故也。;
关于涅盘,亦从涅盘以想涅盘,从涅盘以想涅盘而思惟涅盘,思惟于涅盘,从涅盘而思惟,即思惟此涅盘是我所有,随喜悦涅盘。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不熟知[其]故也。
诸比丘!复有比丘,有学而心尚未成就,勤求最上瑜伽寂静。
彼从地以知地,从地以知地而令彼不思惟地,令不思惟于地,不从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地,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水以知水,从水以知水而令彼不思惟水,令不思惟于水,不从水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水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水。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火以知火,从火以知火而令彼不思惟火,令不思惟于火,不从火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火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火。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风以知风,从风以知风而令彼不思惟风,令不思惟于风,不从风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风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风。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生者以知生者,从生者以知生者而令彼不思惟生者,不令思惟于生者,不从生者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生者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生者。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诸天以知诸天,从诸天以知诸天而令彼不思惟诸天,不令思惟于诸天,不从诸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诸天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诸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生主以知生主,从生主以知生主而令彼不思惟生主,不令思惟于生主,不从生主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生主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生主。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梵天以知梵天,从梵天以知梵天而令彼不思惟梵天,不令思惟于梵天,不从梵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梵天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梵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极光天以知极光天,从极光天以知极光天而令彼不思惟极光天,不令思惟于极光天,不从极光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极光天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极光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遍净天以知遍净天,从遍净天以知遍净天而令彼不思惟遍净天,不令思惟于遍净天,不从遍净天而思惟, 即不思惟此遍净天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遍净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广果天以知广果天,从广果天以知广果天而令彼不思惟广果天,不令思惟于广果天,不从广果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广果天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广果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阿毗浮[胜者]以知阿毗浮,从阿毗浮以知阿毗浮而令彼不思惟阿毗浮,不令思惟于阿毗浮,不从阿毗浮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阿毗浮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阿毗浮。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空无边处以知空无边处,从空无边处以知空无边处而令彼不思惟空无边处,不令思惟于空无边处,不从空无边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空无边处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空无边处。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识无边处以知识无边处,从识无边处以知识无边处而令彼不思惟识无边处,不令思惟于识无边处,不从识无边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识无边处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识无边处。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无所有处以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以知无所有处而令彼不思惟无所有处,不令思惟于无所有处,不从无所有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无所有处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无所有处。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非想非非想处以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以知非想非非想处而令彼不思惟非想非非想处,不令思惟于非想非非想处,不从非想非非想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非想非非想处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非想非非想处。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所见以知所见,从所见以知所见而令彼不思惟所见,不令思惟于所见,不从所见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见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所见。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所闻以知所闻,从所闻以知所闻而令彼不思惟所闻,不令思惟于所闻,不从所闻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闻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所闻。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所思以知所思,从所思以知所思而令彼不思惟所思,不令思惟于所思,不从所思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思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所思。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所知以知所知,从所知以知所知而令彼不思惟所知,不令思惟于所知,不从所知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知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所知。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唯一性以知唯一性,从唯一性以知唯一性而令彼不思惟唯一性,不令思惟于唯一性,不从唯一性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唯一性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唯一性。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种种性以知种种性,从种种性以知种种性而令彼不思惟种种性,不令思惟于种种性,不从种种性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种种性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种种性。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从一切以知一切,从一切以知一切而令彼不思惟一切,不令思惟于一切,不从一切而思惟,即不思惟此一切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悦一切。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关于涅盘,亦从涅盘以知涅盘,从涅盘以知涅盘而不思惟涅盘,不思惟于涅盘,不从涅盘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涅盘是我所有,随而令彼不喜悦涅盘,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诸比丘!复有比丘,是阿罗汉而诸漏已尽,修行圆满,所作已作,已舍弃重担,到达彼岸,断存在之结,正智而得解脱。
彼亦从地以知地,从地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从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地。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水以知水,从水以知水而不思惟水,不思惟于水,不从水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水是我所有,随喜悦水。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火以知火,从火以知火而不思惟火,不思惟于火,不从火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火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火。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风以知风,从风以知风而不思惟风,不思惟于风,不从风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风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风。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生者以知生者,从生者以知生者而不思惟生者,不思惟于生者,不从生者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生者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生者。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诸天以知诸天,从诸天以知诸天而不思惟诸天,不思惟于诸天,不从诸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诸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诸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生主以知生主,从生主以知生主而不思惟生主,不思惟于生主,不从生主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生主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生主。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梵天以知梵天,从梵天以知梵天而不思惟梵天,不思惟于梵天,不从梵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梵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梵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极光天以知极光天,从极光天以知极光天而不思惟极光天,不思惟于极光天,不从极光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极光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极光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遍净天以知遍净天,从遍净天以知遍净天而不思惟遍净天,不思惟于遍净天,不从遍净天而思惟, 即不思惟此遍净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遍净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广果天以知广果天,从广果天以知广果天而不思惟广果天,不思惟于广果天,不从广果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广果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广果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阿毗浮[胜者]以知阿毗浮,从阿毗浮以知阿毗浮而不思惟阿毗浮,不思惟于阿毗浮,不从阿毗浮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阿毗浮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阿毗浮。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空无边处以知空无边处,从空无边处以知空无边处而不思惟空无边处,不思惟于空无边处,不从空无边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空无边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空无边处。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识无边处以知识无边处,从识无边处以知识无边处而不思惟识无边处,不思惟于识无边处,不从识无边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识无边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识无边处。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无所有处以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以知无所有处而不思惟无所有处,不思惟于无所有处,不从无所有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无所有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无所有处。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非想非非想处以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以知非想非非想处而不思惟非想非非想处,不思惟于非想非非想处,不从非想非非想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非想非非想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非想非非想处。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所见以知所见,从所见以知所见而不思惟所见,不思惟于所见,不从所见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见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见。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所闻以知所闻,从所闻以知所闻而不思惟所闻,不思惟于所闻,不从所闻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闻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闻。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所思以知所思,从所思以知所思而不思惟所思,不思惟于所思,不从所思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思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思。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所知以知所知,从所知以知所知而不思惟所知,不思惟于所知,不从所知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知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知。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唯一性以知唯一性,从唯一性以知唯一性而不思惟唯一性,不思惟于唯一性,不从唯一性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唯一性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唯一性。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种种性以知种种性,从种种性以知种种性而不思惟种种性,不思惟于种种性,不从种种性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种种性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种种性。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一切以知一切,从一切以知一切而不思惟一切,不思惟于一切,不从一切而思惟,即不思惟此一切是我所有,随不喜悦一切。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涅盘以知涅盘,从涅盘以知涅盘而不思惟涅盘,不思惟于涅盘,不从涅盘而思惟,即不思惟涅盘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涅盘。其为云何?我说:因彼熟知[其]故也。
诸比丘!复有比丘,是阿罗汉而诸漏已尽,修行圆满,所作已作,已舍弃重担,到达彼岸,断存在之结,正智而解脱。
彼亦从地以知地,从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从地而思惟,即不思惟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地。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水以知水,从水以知水而不思惟水,不思惟于水,不从水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水是我所有,随喜悦水。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火以知火,从火以知火而不思惟火,不思惟于火,不从火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火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火。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风以知风,从风以知风而不思惟风,不思惟于风,不从风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风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风。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生者以知生者,从生者以知生者而不思惟生者,不思惟于生者,不从生者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生者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生者。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诸天以知诸天,从诸天以知诸天而不思惟诸天,不思惟于诸天,不从诸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诸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诸天。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生主以知生主,从生主以知生主而不思惟生主,不思惟于生主,不从生主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生主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生主。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梵天以知梵天,从梵天以知梵天而不思惟梵天,不思惟于梵天,不从梵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梵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梵天。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极光天以知极光天,从极光天以知极光天而不思惟极光天,不思惟于极光天,不从极光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极光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极光天。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遍净天以知遍净天,从遍净天以知遍净天而不思惟遍净天,不思惟于遍净天,不从遍净天而思惟, 即不思惟此遍净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遍净天。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广果天以知广果天,从广果天以知广果天而不思惟广果天,不思惟于广果天,不从广果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广果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广果天。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阿毗浮[胜者]以知阿毗浮,从阿毗浮以知阿毗浮而不思惟阿毗浮,不思惟于阿毗浮,不从阿毗浮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阿毗浮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阿毗浮。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空无边处以知空无边处,从空无边处以知空无边处而不思惟空无边处,不思惟于空无边处,不从空无边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空无边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空无边处。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识无边处以知识无边处,从识无边处以知识无边处而不思惟识无边处,不思惟于识无边处,不从识无边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识无边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识无边处。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无所有处以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以知无所有处而不思惟无所有处,不思惟于无所有处,不从无所有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无所有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无所有处。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非想非非想处以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以知非想非非想处而不思惟非想非非想处,不思惟于非想非非想处,不从非想非非想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非想非非想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非想非非想处。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所见以知所见,从所见以知所见而不思惟所见,不思惟于所见,不从所见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见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见。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所闻以知所闻,从所闻以知所闻而不思惟所闻,不思惟于所闻,不从所闻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闻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闻。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所思以知所思,从所思以知所思而不思惟所思,不思惟于所思,不从所思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思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思。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所知以知所知,从所知以知所知而不思惟所知,不思惟于所知,不从所知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知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知。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唯一性以知唯一性,从唯一性以知唯一性而不思惟唯一性,不思惟于唯一性,不从唯一性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唯一性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唯一性。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种种性以知种种性,从种种性以知种种性而不思惟种种性,不思惟于种种性,不从种种性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种种性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种种性。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一切以知一切,从一切以知一切而不思惟一切,不思惟于一切,不从一切而思惟,即不思惟此一切是我所有,随不喜悦一切。其为云何?乃已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彼亦从涅盘以知涅盘,从涅盘以知涅盘而不思惟涅盘,不思惟于涅盘,不从涅盘而思惟,即不思惟涅盘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涅盘。其为云何?乃灭尽贪欲、脱离贪欲故也。

诸比丘!复有比丘,是阿罗汉而诸漏已尽,修行圆满,所作已作,已舍弃重担,到达彼岸,断存在之结,正智而解脱。
彼亦从地以知地,从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从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地。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水以知水,从水以知水而不思惟水,不思惟于水,不从水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水是我所有,随喜悦水。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火以知火,从火以知火而不思惟火,不思惟于火,不从火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火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火。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风以知风,从风以知风而不思惟风,不思惟于风,不从风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风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风。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生者以知生者,从生者以知生者而不思惟生者,不思惟于生者,不从生者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生者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生者。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诸天以知诸天,从诸天以知诸天而不思惟诸天,不思惟于诸天,不从诸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诸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诸天。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生主以知生主,从生主以知生主而不思惟生主,不思惟于生主,不从生主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生主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生主。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梵天以知梵天,从梵天以知梵天而不思惟梵天,不思惟于梵天,不从梵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梵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梵天。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极光天以知极光天,从极光天以知极光天而不思惟极光天,不思惟于极光天,不从极光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极光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极光天。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遍净天以知遍净天,从遍净天以知遍净天而不思惟遍净天,不思惟于遍净天,不从遍净天而思惟, 即不思惟此遍净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遍净天。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广果天以知广果天,从广果天以知广果天而不思惟广果天,不思惟于广果天,不从广果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广果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广果天。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阿毗浮[胜者]以知阿毗浮,从阿毗浮以知阿毗浮而不思惟阿毗浮,不思惟于阿毗浮,不从阿毗浮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阿毗浮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阿毗浮。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空无边处以知空无边处,从空无边处以知空无边处而不思惟空无边处,不思惟于空无边处,不从空无边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空无边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空无边处。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识无边处以知识无边处,从识无边处以知识无边处而不思惟识无边处,不思惟于识无边处,不从识无边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识无边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识无边处。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无所有处以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以知无所有处而不思惟无所有处,不思惟于无所有处,不从无所有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无所有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无所有处。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非想非非想处以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以知非想非非想处而不思惟非想非非想处,不思惟于非想非非想处,不从非想非非想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非想非非想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非想非非想处。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所见以知所见,从所见以知所见而不思惟所见,不思惟于所见,不从所见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见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见。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所闻以知所闻,从所闻以知所闻而不思惟所闻,不思惟于所闻,不从所闻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闻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闻。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所思以知所思,从所思以知所思而不思惟所思,不思惟于所思,不从所思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思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思。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所知以知所知,从所知以知所知而不思惟所知,不思惟于所知,不从所知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知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知。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唯一性以知唯一性,从唯一性以知唯一性而不思惟唯一性,不思惟于唯一性,不从唯一性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唯一性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唯一性。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种种性以知种种性,从种种性以知种种性而不思惟种种性,不思惟于种种性,不从种种性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种种性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种种性。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一切以知一切,从一切以知一切而不思惟一切,不思惟于一切,不从一切而思惟,即不思惟此一切是我所有,随不喜悦一切。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彼亦从涅盘以知涅盘,从涅盘以知涅盘而不思惟涅盘,不思惟于涅盘,不从涅盘而思惟,即不思惟涅盘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涅盘。其为云何?乃灭尽嗔恚、脱离嗔恚故也。
诸比丘!复有比丘,是阿罗汉而诸漏已尽,修行圆满,所作已作,已舍弃重担,到达彼岸,断存在之结,正智而解脱。
彼亦从地以知地,从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从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地。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水以知水,从水以知水而不思惟水,不思惟于水,不从水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水是我所有,随喜悦水。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火以知火,从火以知火而不思惟火,不思惟于火,不从火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火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火。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风以知风,从风以知风而不思惟风,不思惟于风,不从风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风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风。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生者以知生者,从生者以知生者而不思惟生者,不思惟于生者,不从生者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生者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生者。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诸天以知诸天,从诸天以知诸天而不思惟诸天,不思惟于诸天,不从诸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诸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诸天。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生主以知生主,从生主以知生主而不思惟生主,不思惟于生主,不从生主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生主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生主。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梵天以知梵天,从梵天以知梵天而不思惟梵天,不思惟于梵天,不从梵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梵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梵天。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极光天以知极光天,从极光天以知极光天而不思惟极光天,不思惟于极光天,不从极光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极光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极光天。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遍净天以知遍净天,从遍净天以知遍净天而不思惟遍净天,不思惟于遍净天,不从遍净天而思惟, 即不思惟此遍净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遍净天。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广果天以知广果天,从广果天以知广果天而不思惟广果天,不思惟于广果天,不从广果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广果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广果天。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阿毗浮[胜者]以知阿毗浮,从阿毗浮以知阿毗浮而不思惟阿毗浮,不思惟于阿毗浮,不从阿毗浮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阿毗浮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阿毗浮。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空无边处以知空无边处,从空无边处以知空无边处而不思惟空无边处,不思惟于空无边处,不从空无边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空无边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空无边处。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识无边处以知识无边处,从识无边处以知识无边处而不思惟识无边处,不思惟于识无边处,不从识无边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识无边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识无边处。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无所有处以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以知无所有处而不思惟无所有处,不思惟于无所有处,不从无所有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无所有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无所有处。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非想非非想处以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以知非想非非想处而不思惟非想非非想处,不思惟于非想非非想处,不从非想非非想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非想非非想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非想非非想处。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所见以知所见,从所见以知所见而不思惟所见,不思惟于所见,不从所见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见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见。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所闻以知所闻,从所闻以知所闻而不思惟所闻,不思惟于所闻,不从所闻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闻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闻。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所思以知所思,从所思以知所思而不思惟所思,不思惟于所思,不从所思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思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思。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所知以知所知,从所知以知所知而不思惟所知,不思惟于所知,不从所知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知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知。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唯一性以知唯一性,从唯一性以知唯一性而不思惟唯一性,不思惟于唯一性,不从唯一性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唯一性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唯一性。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种种性以知种种性,从种种性以知种种性而不思惟种种性,不思惟于种种性,不从种种性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种种性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种种性。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一切以知一切,从一切以知一切而不思惟一切,不思惟于一切,不从一切而思惟,即不思惟此一切是我所有,随不喜悦一切。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彼亦从涅盘以知涅盘,从涅盘以知涅盘而不思惟涅盘,不思惟于涅盘,不从涅盘而思惟,即不思惟涅盘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涅盘。其为云何?乃灭尽愚痴、脱离愚痴故也。
诸比丘!又,如来、应供、等正觉者,从地以知地,从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从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地。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水以知水,从水以知水而不思惟水,不思惟于水,不从水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水是我所有,随喜悦水。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火以知火,从火以知火而不思惟火,不思惟于火,不从火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火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火。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风以知风,从风以知风而不思惟风,不思惟于风,不从风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风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风。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也。;;
彼亦从生者以知生者,从生者以知生者而不思惟生者,不思惟于生者,不从生者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生者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生者。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诸天以知诸天,从诸天以知诸天而不思惟诸天,不思惟于诸天,不从诸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诸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诸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生主以知生主,从生主以知生主而不思惟生主,不思惟于生主,不从生主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生主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生主。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梵天以知梵天,从梵天以知梵天而不思惟梵天,不思惟于梵天,不从梵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梵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梵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极光天以知极光天,从极光天以知极光天而不思惟极光天,不思惟于极光天,不从极光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极光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极光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遍净天以知遍净天,从遍净天以知遍净天而不思惟遍净天,不思惟于遍净天,不从遍净天而思惟, 即不思惟此遍净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遍净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广果天以知广果天,从广果天以知广果天而不思惟广果天,不思惟于广果天,不从广果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广果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广果天。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阿毗浮[胜者]以知阿毗浮,从阿毗浮以知阿毗浮而不思惟阿毗浮,不思惟于阿毗浮,不从阿毗浮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阿毗浮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阿毗浮。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空无边处以知空无边处,从空无边处以知空无边处而不思惟空无边处,不思惟于空无边处,不从空无边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空无边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空无边处。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识无边处以知识无边处,从识无边处以知识无边处而不思惟识无边处,不思惟于识无边处,不从识无边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识无边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识无边处。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无所有处以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以知无所有处而不思惟无所有处,不思惟于无所有处,不从无所有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无所有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无所有处。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非想非非想处以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以知非想非非想处而不思惟非想非非想处,不思惟于非想非非想处,不从非想非非想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非想非非想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非想非非想处。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所见以知所见,从所见以知所见而不思惟所见,不思惟于所见,不从所见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见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见。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所闻以知所闻,从所闻以知所闻而不思惟所闻,不思惟于所闻,不从所闻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闻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闻。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所思以知所思,从所思以知所思而不思惟所思,不思惟于所思,不从所思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思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思。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所知以知所知,从所知以知所知而不思惟所知,不思惟于所知,不从所知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知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知。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唯一性以知唯一性,从唯一性以知唯一性而不思惟唯一性,不思惟于唯一性,不从唯一性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唯一性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唯一性。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种种性以知种种性,从种种性以知种种性而不思惟种种性,不思惟于种种性,不从种种性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种种性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种种性。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一切以知一切,从一切以知一切而不思惟一切,不思惟于一切,不从一切而思惟,即不思惟此一切是我所有,随不喜悦一切。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彼亦从涅盘以知涅盘,从涅盘以知涅盘而不思惟涅盘,不思惟于涅盘,不从涅盘而思惟,即不思惟涅盘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涅盘。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诸比丘!又,如来、应供、等正觉者,从地以知地,从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从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地。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水以知水,从水以知水而不思惟水,不思惟于水,不从水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水是我所有,随喜悦水。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火以知火,从火以知火而不思惟火,不思惟于火,不从火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火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火。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风以知风,从风以知风而不思惟风,不思惟于风,不从风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风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风。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生者以知生者,从生者以知生者而不思惟生者,不思惟于生者,不从生者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生者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生者。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诸天以知诸天,从诸天以知诸天而不思惟诸天,不思惟于诸天,不从诸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诸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诸天。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生主以知生主,从生主以知生主而不思惟生主,不思惟于生主,不从生主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生主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生主。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梵天以知梵天,从梵天以知梵天而不思惟梵天,不思惟于梵天,不从梵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梵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梵天。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极光天以知极光天,从极光天以知极光天而不思惟极光天,不思惟于极光天,不从极光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极光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极光天。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遍净天以知遍净天,从遍净天以知遍净天而不思惟遍净天,不思惟于遍净天,不从遍净天而思惟, 即不思惟此遍净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遍净天。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广果天以知广果天,从广果天以知广果天而不思惟广果天,不思惟于广果天,不从广果天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广果天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广果天。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阿毗浮[胜者]以知阿毗浮,从阿毗浮以知阿毗浮而不思惟阿毗浮,不思惟于阿毗浮,不从阿毗浮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阿毗浮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阿毗浮。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空无边处以知空无边处,从空无边处以知空无边处而不思惟空无边处,不思惟于空无边处,不从空无边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空无边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空无边处。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识无边处以知识无边处,从识无边处以知识无边处而不思惟识无边处,不思惟于识无边处,不从识无边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识无边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识无边处。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无所有处以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以知无所有处而不思惟无所有处,不思惟于无所有处,不从无所有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无所有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无所有处。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非想非非想处以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以知非想非非想处而不思惟非想非非想处,不思惟于非想非非想处,不从非想非非想处而思惟,即不思惟此非想非非想处是我所有,随不喜悦非想非非想处。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所见以知所见,从所见以知所见而不思惟所见,不思惟于所见,不从所见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见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见。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所闻以知所闻,从所闻以知所闻而不思惟所闻,不思惟于所闻,不从所闻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闻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闻。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所思以知所思,从所思以知所思而不思惟所思,不思惟于所思,不从所思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思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思。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所知以知所知,从所知以知所知而不思惟所知,不思惟于所知,不从所知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所知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所知。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唯一性以知唯一性,从唯一性以知唯一性而不思惟唯一性,不思惟于唯一性,不从唯一性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唯一性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唯一性。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种种性以知种种性,从种种性以知种种性而不思惟种种性,不思惟于种种性,不从种种性而思惟,即不思惟此种种性是我所有,随不喜悦种种性。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一切以知一切,从一切以知一切而不思惟一切,不思惟于一切,不从一切而思惟,即不思惟此一切是我所有,随不喜悦一切。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彼亦从涅盘以知涅盘,从涅盘以知涅盘而不思惟涅盘,不思惟于涅盘,不从涅盘而思惟,即不思惟涅盘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涅盘。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是故,诸比丘!于此我说如来断尽一切渴爱,由离染、由灭、由舍、由弃,而证觉无上正等正觉也。。
世尊如是说已,彼等比丘欢喜世尊所说,信受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摩罗迦小经

摩罗迦小经

北传中阿二二一。箭喻经(大正藏一、八0四页。)佛说箭喻经(大正藏一、九一七页。)
本经是摩罗迦子对世尊,如果世尊不说世界之常无常等之诸论,自己便还俗。世尊即教之此议论,因为不是导至止觉涅盘,故予不说之。予说四谛之法,是可以导至正登涅盘。说有名的毒箭之喻。与北传大约一致。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舍卫城之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独住宴坐之具寿摩罗迦子心生如是思惟:凡此等之见,世尊不记说、舍置、拒绝[回答]:
即--世界为常住;世界为无常;世界为有边;世界为无边;命即身;命与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有;如来死后亦有亦无有;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此等世尊对予不记说。世尊对予不记说此等,予不悦此、予不忍此。予今诣世尊问此义,若世尊对予说:世界为常住也。或世界为无常也。或世界为有边也。或世界为无边也。或命即身也。或命与身异也。或如来死后有。或如来死后无。或如来死后亦有亦无。或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有者,则予从于世尊所修梵行。若世尊对予不说:世界为常住也。或世界为无常也。 或世界为有边也。或世界为无边也。或命即身也。或命与身异也。或如来死后有。或如来死后无。或如来死后亦有亦无。或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有者,或如来死后为非有非无者,则予将放弃修学而还俗。   于是,具寿摩罗迦子从晡时宴默而起,诣世尊处。诣已,顶礼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寿摩罗迦子白世尊曰:
世尊!予独住宴坐时,心生如次思惟:此等之见,世尊不记说、舍置、拒绝[回答],即--世界为常住;世界为无常;世界为有边;世界为无边;命即身;命与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有;如来死后亦有亦无有;如来死后非有非无。关于此等,世尊未曾对予记说,世尊对予不记说此等,予不悦此、予不忍此也。予今诣世尊问此义,若世尊对予说: 世界为常住也。或世界为无常也。或世界为有边也。或世界为无边也。或命即身也。或命与身异也。或如来死后有。或如来死后无。或如来死后亦有亦无。或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有者,则予将于世尊处修梵行。若世尊对予不说: 世界为常住也。或世界为无常也。或世界为有边也。或世界为无边也。或命即身也。或命与身异也。或如来死后有。或如来死后无。或如来死后亦有亦无。或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有者,予则放弃修学而将还俗。
若世尊知:世界为常住。世尊宜对予说:世界为常住若世尊知:世界为无常。世尊宜对予说:世界为无常。又,若世尊不知:世界为常住。或世界为无常。实因不知、不见者,则言予不知、予不见为正当也。
若世尊知:世界为有边。世尊宜对予说:世界为有边。若世尊知:世界为无边。则世尊宜对予说:世界为无边。又,若世尊不知:世界为有边或世界为无边。实因不知、不见者,则言:予不知,予不见为正当也。
若世尊知:命即身也。则应对予说:命即身也。若世尊知:命与身异也。则应对予说:命与身异也。又,若世尊不知:命即身也。或命与身异也。实因不知、不见者,则言予不知、予不见为正当也。
若世尊知:如来死后有。则应对予说:如来死后有。若世尊知:如来死后无。则应对予说:如来死后无。又,若世尊不知:如来死后有。或如来死后无。实因不知、不见者,则言予不知,予不见为正当也。若世尊知:如来死后亦有亦无。则应对予说:如来死后亦有亦无。若世尊知:如来死后非有非无。则应对予说:如来死后非有非无。又,若世尊不知:如来死后亦有亦无。或如来死后非有非无。实因不知、不见者,则言予不知、予不见为正当也。   [世尊曰:]摩罗迦子,予曾否对汝言:来!摩罗迦子!汝应于予处修梵行,予愿为汝说世界为常住也,或世界为无常也,世界为有边,世界为无边,命即身,命与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有,如来死后亦有亦无有,如来死后非有非无耶?
[摩罗迦子答曰:]实不然也,世尊!
[世尊曰:]或汝对予如是言:世尊!予愿于世尊处修梵行,世尊当为予说世界为常住也,或世界为无常也,世界为有边,世界为无边,命即身,命与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有,如来死后亦有亦无有,如来死后非有非无耶?
[摩罗迦子答曰:]实不然,世尊!
[世尊曰:]摩罗迦子!然予实未对汝言:来!摩罗迦子!汝应于予处修梵行,予愿为汝说世界为常住,世界为无常,世界为有边,世界为无边,命即身,命与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有,如来死后亦有亦无有,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汝亦实未对予言:世尊!予欲于世尊处修梵行。世尊当为予言世界为常住也或世界为无常也,世界为有边,世界为无边,命即身,命与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有,如来死后亦有亦无有,如来死后非有非无如是,愚人!是谁拒绝谁耶?   摩罗迦子!有人可能如是言:世尊对予不说: 世界为常住;世界为无常;世界为有边;世界为无边;命即身;命与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有;如来死后亦有亦无有;如来死后非有非无之期间,则予不在世尊处修梵行。
然而,摩罗迦子!或许是如来还未说此时,彼人可能命终矣。
摩罗迦子!犹有人被涂厚毒之箭所射,彼之亲友、同事、亲族、血缘为彼遣请箭医[疗治]。然彼言:尚未知射予之人是王族耶?婆罗门耶?庶民耶?或奴隶族耶之期间,此箭不得取出。又彼言:在未知射予之人是何名、是何姓之期间,此箭不得取出。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人为高、为中、为矮之期间,此箭不得取出。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人为黑色、或黄色、或金色皮肤之期间,此箭不得取出。彼又言:在未知射予之人,为在此或在彼村里之人耶?或聚落之人耶?或城市之人耶之期间,此箭不得取出。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弓为一般之弓耶?或为劲弩之期间,此前不得取出。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弓弦为阿拘之弦耶?或山塔之弦耶?或筋之弦耶?或摩楼瓦之弦耶?或乳叶树之弦之期间,此箭不得取出。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箭杆为芦耶?为改良芦之期间,此箭不得取出。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箭杆之矢羽为鹫或鹭耶?或鹰耶?或孔雀耶?或施蒂罗哈奴[之羽]之期间,此箭不得取出。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箭干是何筋以圈扎耶?或牛耶?或水牛耶?或鹿耶?或猿[筋]之期间,此箭不得取出。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箭是普通箭耶?或尖箭耶?或钩箭耶?或那罗奢耶?或犊齿箭耶?或夹竹桃叶箭之期间,此箭不得取出。
摩罗迦子!如是,以彼人未知此,然而彼人可能已命终矣。
摩罗迦子[如是若有人言:世尊对予不说: 世界为常住,世界为无常,世界为有边,世界为无边,命即身,命与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有,如来死后亦有亦无有,如来死后非有非无之期间,则予不于世尊处修梵行。
然而,摩罗迦子!在如来尚未说此时,则彼人可能命终矣。
摩罗迦子!
于有见世界为常住也之时,则有梵行住。无如是事也。
于有见世界为无常也之时,则有梵行住。亦无是事也。
摩罗迦子!于有见世界为常住也。之时,或于有见世界为无常也。之时,有生、有老、有死,正有愁、悲、苦、忧、恼。以其为[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等故予于现法教以征服。   摩罗迦子!
于有见世界为有边之时,则有梵行住。无有是事也。
摩罗迦子!于有见世界为无边之时,则有梵行住。亦无是事也。
摩罗迦子!于有见世界为有边之时,或于有见世界为无边之时,有生、有老、有死、正有愁、悲、苦、忧、恼也。以其为[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等故予于现法教以征服。
摩罗迦子!
于有见命即身也之时,则有梵行住。无有是事也。
摩罗迦子!
于有见命与身异之时,则有梵行住。亦无是事也。
摩罗迦子!于有见命即身也之时,或于有见命与身异之时,有生、有老、有死,正有愁、悲、苦、忧、恼也。以其为[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等故予于现法教以征服。
摩罗迦子!
于有见如来死后为有之时,则有梵行住。无有是事也。
摩罗迦子!
于有见如来死后为无之时,则有梵行住。,亦无是事也。
摩罗迦子!于有见如来死后为有之时,或于有见如来死后为无之时,有生、有老、有死,正有愁、悲、苦、忧、恼也。以其为。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等故予于现法教以征服。   摩罗迦子!
于有见如来死后为亦有亦无之时,则有梵行住。无有是事也。
摩罗迦子!
于有见如来死后为非有非无之时,则有梵行住。亦无是事也。
摩罗迦子!于有见如来死后为亦有亦无之时,或于有见如来为死后非有非无之时,有生、有者、有死,正有愁、悲、苦、忧、恼也。以其为[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等故予于现法教以施设征服。
是故,摩罗迦子!由予不记说,当受持不记说;又,由予记说,当受持记说。
摩罗迦子!由予不记说者为何耶?
由予不记说:世界为常住也;由予不记说世界为无常也;由予不记说世界为有边也;由予不记说世界为无边也;由予不记说命即身也;由予不记说命与身异也;由予不记说如来死后为有;由予不记说如来死后为无;由予不记说如来死后亦有亦无;由予不记说如来死后为非有非无
摩罗迦子!由何故予对此不记说之耶?
摩罗迦子!实此非义利相应,此非梵行根本,不导至厌、离欲、灭尽、寂静、通智、正觉、涅盘也。
摩罗迦子!然由予记说者为何耶?由予记说:此为苦也。由予记说此为苦集也。由予记说此为苦之灭也。由予记说此为苦灭之道也。
摩罗迦子!由何故,予对此记说之耶?摩罗迦子:实此义相应、此为梵行根本,导至厌、离欲、灭尽、432寂静、通智、正觉、涅盘也。
摩罗迦子!是故,由予不记说者当受持不记说;又,由予记说者当受持记说。
世尊如是说已,悦意之具寿摩罗迦子大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心材喻大经

心材喻大经

北传增阿三八、四(大正藏二、七五九页。)
本经是提婆达多死后不久之时,因提和不妄出家行者最后之目的,以喻说求心材(木村中心之硬部)者。
如是我闻。
提婆达多离开僧团不久,或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
尔时,世尊因提婆达多如次告诸比丘:
诸比丘!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为出家行者,以思惟:我为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沉溺,沉溺于苦,为苦所征服。然!实知作此全苦蕴之终。
彼如是出家而得利养、恭敬、名声。彼以欢喜其利养、恭敬、名声,而未满其志望,彼以其利养、恭敬、名声,以自赞毁他曰:予得利养、有名声,彼等其他之比丘少名声、少势力。
彼以其利养、恭敬、名声,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为放逸之结果而住于苦。
诸比丘!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彼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树,以过心材、以过肤材、以过皮、以过薄皮,截取枝叶,以为是心材而持去。具眼者见彼,应如是言:实此人不知心材、不知府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叶,如是,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有立于心材之大树,以过心材,以过肤材、以过皮、以过薄皮,截取枝叶,以为是心材而持去,如是应用彼心材者,当为心材所作之物,彼即不成就。
诸比丘!如是,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为出家行者,以思惟:我为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沉溺,沉溺于苦,为苦所征服。然!实知作此全苦蕴之终。彼如是出家而得利养、恭敬、名声。彼以欢喜其利养、恭敬、名声,未满其志望,彼以其利养、恭敬、名声,以自赞毁他曰:予得利养、有名声,彼等其他之比丘少名声、少势力。彼以其利养、恭敬、名声,骄慢放逸,流于放逸,放逸之结果而住于苦。
诸比丘!谓此比丘捕取梵行之枝叶,以此而停止也。
诸比丘!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为出家行者,以思惟:我为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困扰,沉溺于苦,征服于苦。然!实知作此全苦蕴之终。
彼如是出家得利养、恭敬、名声。彼不以其利养、恭散、名声为欢喜,不满其志望,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自赞毁他,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以不放逸以得戒成就。
彼以其戒成就而欢喜,所满其志望。彼以其戒成就而自赞毁他:予是持戒、持善法者,彼等其他之比丘乃破戒者,持恶法者。彼以其戒成就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为放逸结果以住于苦。
诸比丘!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而立于有心材之大树,以过心材、以过肤材、以过皮、截取薄皮,以为心材而持去。具眼者见彼,当如次言:实此人不知心材、不知肤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叶。如是实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而于有心材之大树,以过心材、以过肤材、以过皮,以截取薄皮,以为心材而持去。以用彼心材者,当为心材而所作之物,彼应不成就。
诸比丘!如是,实是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为出家行者,以思惟:我为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困扰,沉溺于苦,征服于苦。然!实知作此全苦蕴之终。彼如是出家得利养、恭敬、名声。彼不以其利养、恭散、名声为欢喜,不满其志望,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自赞毁他,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以不放逸以得戒成就。彼以其戒成就而欢喜,所满其志望。彼以其戒成就而自赞毁他:予是持戒、持善法者,彼等其他之比丘乃破戒者,持恶法者。彼以成就其戒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为放逸之结果而住于苦。
诸比丘!是谓比丘以捕取梵行之薄皮,以此而停止也。
诸比丘!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为出家行者:我为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沉溺,沉溺于苦,为苦所征服,然!实知作此全苦蕴之终。
彼如是出家,以得利养、恭敬、名声。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为欢喜,不满足其志望,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自赞毁他,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以不放逸而得戒成就。
彼以其戒成就而欢喜,然不满足其志望,彼不以其戒成就自赞毁他,彼不以奉持其戒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以不放逸而得定成就。
彼以其定成就而欢喜,以达其志望。彼以其定成就而自赞毁他,予有等持,心寂静,彼等其他之比丘无等持,心动摇。彼以成就其定,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为放逸之结果而住于苦。
诸比丘!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树,以过心材、以过肤材,以截取皮,以为心材而持去。具眼者见彼,应如次言:实此人不知心材、不知肤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叶,如是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树,以过心材、以过肤材、以截取皮,以为心材而持去。应用彼心材者,当依心材而所作之物,其彼应不成就。
诸比丘!如是,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为出家行者:我为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沉溺,沉溺于苦,为苦所征服,然!实知作此全苦蕴之终。彼如是出家,以得利养、恭敬、名声。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为欢喜,不满足其志望,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自赞毁他,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以不放逸而得戒成就。彼以其戒成就而欢喜,然不满足其志望,彼不以其戒成就自赞毁他,彼不以奉持其戒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以不放逸而得定成就。彼以其定成就而欢喜,以达其志望。彼以其定成就而自赞毁他,予有等持,心寂静,彼等其他之比丘无等持,心动摇。彼以成就其定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为放逸之结果而住于苦。
诸比丘!谓此:比丘以捕取梵行之微皮而停止也。
诸比丘!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为出家行者:我为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沉溺,沉溺于苦,为苦所征服,然,实知作此全苦蕴之终。
彼如是为出家行者以得利养、恭敬、名声。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为欢喜,不满足其志望,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自赞毁他,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为不放逸而得戒成就。
彼以成就其戒而欢喜,然亦不满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戒自赞毁他,彼不以成就其戒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为不放逸而得定之成就。
彼以其定之成就而欢喜,然亦未达到其志望,彼不以其定之成就自赞毁他,彼不以其定之成就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不放逸而成就知见。
彼以其知见而欢喜,以达到其志望。彼以其知见自赞毁他,予乃得知见,彼等其他之比丘未得知见。彼以其知见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为放逸之结果而住于苦。
诸比丘!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树,以过心材、以截取肤材,以为心材而持去。具眼者见彼其应如是言:实此人不知心材、不知肤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叶,如是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于有心材之大树,以过心材、以截取肤材,以为心材而持去。如是应用彼心材者,当为心材所作之物,彼应不成就。
诸比丘!如是,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为出家行者:我为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沉溺,沉溺于苦,为苦所征服,然,实知作此全苦蕴之终。彼如是为出家行者以得利养、恭敬、名声。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为欢喜,不满足其志望,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自赞毁他,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为不放逸而得戒成就。彼以成就其戒而欢喜,然亦不满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戒自赞毁他,彼不以成就其戒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为不放逸而得定之成就。彼以其定之成就而欢喜,然亦未达到其志望,彼不以其定之成就自赞毁他,彼不以其定之成就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不放逸而成就知见。彼以其知见而欢喜,以达到其志望。彼以其知见自赞毁他,予乃得知见,彼等其他之比丘未得知见。彼以其知见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为放逸之结果而住于苦。
诸比丘!谓此比丘捕取梵行之肤材而停止也。
诸比丘!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为出家行者:我为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沉溺,沉溺于苦,为苦所征服,然者,实知此全苦蕴之终。
彼为如是出家行者而得利养、恭敬、名声。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为欢喜,为满足志望,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自赞毁他,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不放逸而得戒。
彼以成就其戒而欢喜,然亦不满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戒自赞毁他,彼不以成就其戒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不放逸而得成就定。
彼以成就其定而欢喜,然亦未满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定,自赞毁他,彼不以成就其定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不放逸而成就知见。
彼以其知见而欢喜,然亦不满足其志望,彼不以其知见而自赞毁他,彼不以其知见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不放逸而成就非一时之解脱。
诸比丘!彼之比丘成就非一时之解脱。
诸比丘!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于有心材之大树,截取心材,如是心材而持去。具眼者见此应如次言:实此人知心材、知肤材、知皮、知薄皮、知枝叶,如是,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于有心材之大树,以截取心材,如是心材而持去,如是,应用其心材,当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应成就。
诸比丘!如是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为出家行者:我为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沉溺,沉溺于苦,为苦所征服。然者,实知作此全苦蕴之终。彼为如是出家行者,而得利养、恭敬、名声。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而欢喜,满足志望,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自赞毁他,彼不以其利养、恭敬、名声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为不放逸而得戒。彼以成就其戒而欢喜,然亦未满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戒自赞毁他,彼不以成就其戒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为不放逸而得定成就。彼以成就其定而欢喜,然亦不满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定,自赞毁他,彼不以成就其定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为不放逸而成就知见。彼以其知见而欢喜,然亦不满足其志望,彼不以其知见而自赞毁他,彼不以其知见而骄慢、放逸、流于放逸,为不放逸,而成就非一时之解脱。
诸比丘!,彼之比丘成就非一时之解脱。
诸比丘!如是此梵行不以利养、恭敬、名声为功德,不以成就戒为功德,不以成就定为功德,不以知见为功德。
诸比丘!此彼不动之心解脱。
诸比丘!此梵行此为目的,此为心材,此为究竟。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比丘,信受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入出息念经

入出息念经

北传汉译佛说治意经(大正藏一,九一九页。)
本经乃诸大弟子和新学弟子等共集修行时,世尊对彼等,其比丘众中,皆有己得阿罗汉者、得其他之诸沙门果者、得三十七道品、四无量心、不净想、无常想者,更依修习入出息念,说当得四念处、七觉支、明解脱,其次详说此等之修行法。即叙述入出息念之所谓十六特胜及如其各四个之次第,修各身受心法之四念处、由四念处之各各以圆满七觉支,由七觉支成就明和解脱。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于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与甚多善善证悟之长老弟子共住。
即: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大迦叶、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大拘稀罗、尊者大劫宾那、尊者大纯陀、尊者阿那律、尊者离婆多、及尊者阿难,乃至共其他善善证悟之长老弟子。适逢此时,诸长老比丘等,正教授、教诫诸新学比丘。有长老比丘等,教授、教诫十比丘;有长老比丘等,教授、教诫二十比丘;有长老比丘等,教授、教诫三十比丘;有长老比丘等,教授、教诫四十比丘;彼等新学比丘,受诸长老比丘之教授,教诫,渐渐了知殊胜之深妙。
此时,恰逢其日是十五布萨日,当自恣,正满月之夜中,世尊为比丘众所围绕,露地而坐。
其时,世尊周见一座默然之比丘众,告诸比丘言:诸比丘!我精勤于此正行。诸比丘!我心精勤于此正行。是故诸比丘!汝等更为得未得,为到未到,为证未证而以精勤精进。我于四个月后之迦刺底迦月之满月,当归来此舍卫城。
此地方之诸比丘等,闻世尊于四个月后之满月,归来此舍卫城。彼等,此地方之诸比丘,即仰待世尊来舍卫城。而彼等诸长老比丘,即更盛行教授、教诫新学比丘。有长老比丘等,教授、教诫十比丘;有长老比丘等,教授、教诫二十比丘;有长老比丘,教授、教诫三十比丘;有长老比丘等,教授、教诫四十比丘;而彼等新学比丘,受长老比丘等之教授、教诫,渐渐了知殊胜之深妙。
时,又恰逢其日,为十五日当布萨,于四个月后之迦刺底迦月之正满月夜,世尊受比丘众所围绕,露地而坐。
其时,世尊周见一座默然之比丘众,告诸比丘言:
诸比丘!此众不饶舌。诸比丘!此众不饶舌。要安立于清净之真谛。
诸比丘!此比丘众,诸比丘!此众是应恭敬、尊重、供养合掌之,如是众为世间之福田也。
诸比丘!此比丘众,诸比丘!此众,[布施此者]少施亦成果多,多施更多,是如是之众也。
诸比丘!此比丘众,诸比丘!此众,如世间之不容易见得如是众也。
诸比丘!此比丘众,诸比丘!此众,如为见彼,有持饮料行几由旬之价值,是如是之众也。
诸比丘!此比丘众,是如是之类也。诸比丘!此众,是如是之类也。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阿罗汉,漏尽,得究竟,应作所作,舍弃重担,获得已利,遍尽有结,有正慧而解脱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遍尽五下分结,为化生善般涅盘,由彼世界不还者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遍尽三结,以微薄贪、嗔、痴,为一来,有唯一次还来此世间,以尽苦际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遍尽三结,有预流不堕恶趣者,决定者,可趣正觉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四念处,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四正勤,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四神足,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五根,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修习五力,于精进,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七觉支,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八支圣道,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慈,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悲,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喜,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舍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诸比丘众申,有精进修不净[观],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无常想,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入出息念,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修习、广修入出息念者,有大果、有大功德。
诸比丘!修习、广修入出息念者,令圆满四念处;修习、广修四念处者,令圆满七觉支;修习、广修七觉支者,令圆满明与解脱;
然!诸比丘!如何令修习入出息耶?如何令广修耶?如何有大果、有大功德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
或住森林,或住树下,或住空屋,结跏趺坐,身向正直,令现前树立念;彼实有念而入息、有念而出息。
或自长入息而知觉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而知觉我在长出息。
或短入息,而知觉我在短入息。或知觉短出息,而知觉我在短出息。
我学觉受全身正在入息,我学觉受全身正在出息。
我学寂身行正在入息,我学寂身行正在出息。
我学觉受喜正在入息,我学觉受喜正在出息。
我学觉受乐正在入息,我学觉受乐正在出息。
我学觉受心行正在入息,我学觉受心行正在出息。
我学寂心行正在入息,我学寂心行正在出息。
我学觉受心正在入息,我学觉受心正在出息。
我学令心胜喜正在入息,我学令心胜喜正在出息。
我学令心定正在入息,我学令心定正在出息。
我学令心解脱正在入息,我学令心解脱正在出息。
我学随观无常正在入息,我学随观无常正在出息。
我学随观离贪正在入息,我学随观离贪正在出息。
我学随观灭正在入息,我学随观灭正在出息。
我学随观出离正在入息,我学随观出离正在出息。
诸比丘!如是修出入息念,如是广修者,有大果、大功德。
然!诸比丘!如何修习入出息?如何广修而令圆满四念处耶?
诸比丘!有时比丘之或:
正在长入息、觉知我长入息。或正在长出息,觉知我长出息。
或正在短入息,觉知我短入息。或正在短出息,觉知我短出息。
我学觉受全身正在入息。我学觉受全身正在出息。
我学令寂身行正在入息。我学令寂身行正在出息。
[如是]身正在随观于身。
诸比丘!其时,比丘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诸比丘!我于此诸身中,称为身。即入出息也。
是故诸比丘!其时,比丘于身随观身,有精专、有正知、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诸比丘!有时比丘
我学觉受喜正在入息,我学觉受喜正在出息。
我学觉受乐正在入息,我学觉受乐正在出息。
我学觉受心行正在入息,我学觉受心行正在出息。
我学寂心行正在入息,我学寂心行正在出息。
[如是]于诸受正在随观受。
诸比丘!此时,比丘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诸比丘!我于此诸受中,称为受。即对于诸入出息,为善作意也。是故,诸比丘!于
诸受正在随观受,其时,比丘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诸比丘!有时,诸比丘:
我学觉受心正在入息,我学觉受心正在出息。
我学令心胜喜正在入息,我学令心胜喜正在出息。
我学令心定正在入息,我学令心定正在出息。
我学令心解脱正在入息,我学令心解脱正在出息。
[如是]于心正在随观心。
诸比丘!其时,比丘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诸比丘!我不言失念、不正知者之修习入出息念。是故,诸比丘!于心正在随观心,其时,比丘有精专、有正知、正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诸比丘!有时比丘:
我学随观无常正在入息,我学随观无常正在出息。
我学随观离贪正在入息,我学随观离贪正在出息。
我学随观灭正在入息,我学随观灭正在出息。
我[学]随观出离正在入息,我学随观出离正在出息。
[如是]于诸法随观诸法。
诸比丘!其时,比丘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彼断其贪、忧,以意见此,有善观察。
是故,诸比丘!于诸法随观法,其时,比丘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如是广修而令圆满四念处。
然!诸比丘!如何修习四念处?如何广修而令圆满七觉支耶?
诸比丘!有时,于比丘之身随观身,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其时,彼念,树立令不失念。
诸比丘!有时,比丘之念,令树立不失念者,时,比丘精勤于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念等觉支,
彼正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
诸比丘!有时,比丘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者。其时,比丘精进择法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择法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择法等觉支,
彼以慧审察、审思其法,为遍入思惟,精进不系着之精进。
诸比丘!有时比丘以慧审察、审思其法,为遍入思惟,不精进系着之精进者,精进等觉支,其时,则比丘于精勤。其时,比丘修习精进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精进等觉支。
以精勤之精进者,不味着而喜生。
诸比丘!时,有比丘,以精勤之精进者,若不味着而喜生者,其时,比丘精勤于喜等觉支。其时,
比丘修习喜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喜等觉支,
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
诸比丘!有时比丘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者,其时,比丘精勤于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轻安觉支,
则身轻安、愉快者心定。
诸比丘!有时,于比丘身轻安、愉快而心定者,其时,比丘精勤定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定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定等觉支。
彼如是善观察定之心。
诸比丘!有时比丘如是善观察心之定。其时,比丘精勤于舍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舍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舍等觉支。
诸比丘!有时,于比丘之受随观受,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其时,彼念,树立令不失念。
诸比丘!有时,比丘之念,令树立不失念者,时,比丘精勤于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念等觉支,
彼正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
诸比丘!有时,比丘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者。其时,比丘精进择法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择法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择法等觉支,
彼以慧审察、审思其法,为遍入思惟,精进不系着之精进。
诸比丘!有时比丘以慧审察、审思其法,为遍入思惟,不精进系着之精进者,精进等觉支,其时,则比丘于精勤。其时,比丘修习精进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精进等觉支。
以精勤之精进者,不味着而喜生。
诸比丘!时,有比丘,以精勤之精进者,若不味着而喜生者,其时,比丘精勤于喜等觉支。其时,
比丘修习喜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喜等觉支,
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
诸比丘!有时比丘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者,其时,比丘精勤于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轻安觉支,
则身轻安、愉快者心定。
诸比丘!有时,于比丘身轻安、愉快而心定者,其时,比丘精勤定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定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定等觉支。
彼如是善观察定之心。
诸比丘!有时比丘如是善观察心之定。其时,比丘精勤于舍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舍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舍等觉支。
诸比丘!有时,于比丘之心随观心,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其时,彼念,树立令不失念。
诸比丘!有时,比丘之念,令树立不失念者,时,比丘精勤于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念等觉支,
彼正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
诸比丘!有时,比丘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者。其时,比丘精进择法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择法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择法等觉支,
彼以慧审察、审思其法,为遍入思惟,精进不系着之精进。
诸比丘!有时比丘以慧审察、审思其法,为遍入思惟,不精进系着之精进者,精进等觉支,其时,则比丘于精勤。其时,比丘修习精进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精进等觉支。
以精勤之精进者,不味着而喜生。
诸比丘!时,有比丘,以精勤之精进者,若不味着而喜生者,其时,比丘精勤于喜等觉支。其时,
比丘修习喜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喜等觉支,
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
诸比丘!有时比丘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者,其时,比丘精勤于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轻安觉支,
则身轻安、愉快者心定。
诸比丘!有时,于比丘身轻安、愉快而心定者,其时,比丘精勤定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定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定等觉支。
彼如是善观察定之心。
诸比丘!有时比丘如是善观察心之定。其时,比丘精勤于舍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舍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舍等觉支。   诸比丘!有时,于比丘之法随观法,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其时,彼念,树立令不失念。
诸比丘!有时,比丘之念,令树立不失念者,时,比丘精勤于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念等觉支,
彼正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
诸比丘!有时,比丘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者。其时,比丘精进择法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择法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择法等觉支,
彼以慧审察、审思其法,为遍入思惟,精进不系着之精进。
诸比丘!有时比丘以慧审察、审思其法,为遍入思惟,不精进系着之精进者,精进等觉支,其时,则比丘于精勤。其时,比丘修习精进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精进等觉支。
以精勤之精进者,不味着而喜生。
诸比丘!时,有比丘,以精勤之精进者,若不味着而喜生者,其时,比丘精勤于喜等觉支。其时,
比丘修习喜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喜等觉支,
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
诸比丘!有时比丘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者,其时,比丘精勤于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轻安觉支,
则身轻安、愉快者心定。
诸比丘!有时,于比丘身轻安、愉快而心定者,其时,比丘精勤定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定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定等觉支。
彼如是善观察定之心。
诸比丘!有时比丘如是善观察心之定。其时,比丘精勤于舍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舍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舍等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四念处,如是广修习者,令圆满七觉支。
然者,诸比丘,如何修习七觉支?如何广修习者,而令明与解脱圆满?
于此,诸比丘!
有比丘由离、由离贪、由离灭,向舍离,以修习念觉支;
由离、由离贪、由离灭,向舍离,以修习择法觉支;
由离、由离贪、由离灭,向舍离,以修习精进觉支;
由离、由离贪、由离灭,向舍离,以修习喜觉支;
由离、由离贪、由离灭,向舍离,以修习轻安觉支;
由离、由离贪、由离灭,向舍离,以修习定觉支;
由离、由离贪、由离灭、向于舍离,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如是广修者,圆满明与解脱。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犍度篇·乾达婆相应

乾达婆相应

第一 品类
一~二
一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乾达婆天,谛听。

诸比丘!如何为乾达婆天耶?诸比丘!有依根香而住之天。诸比丘!有依树心香而住之天。诸比丘!有依树肤香而住之天。诸比丘!有依树皮香而住之天。诸比丘!有依树芽香而住之天。诸比丘!有依叶香而住之天。诸比丘!有依华香而住之天。诸比丘!有依果香而住之天。诸比丘!有依液香而住之天。诸比丘!有依香香而住之天。

诸比丘!如是名为乾达婆天。”
第二 善行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一面坐已。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乾达婆天之群中耶?”

“诸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行善行,于语行善行,于意行善行。彼闻乾达婆天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生于乾达婆天之群中。”彼身坏命终后,生于乾达婆天之群中。

诸比丘!依此因,依此缘,此处有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乾达婆天之群中。”
第三 施者(一)
一~四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有一类之者、身坏命终后,生于依根香而住天之群中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者,于身行善行,于语行善行,于意行善行,彼闻依根香而住之天,是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生于依根香而住天之群中。”彼常布施根香,彼身坏命终后,生于依根香而住天之群中。

比丘!依此因……此处有一类之者,身坏命终后,生于依根香而住天之群中。”
第四~十二 施者(二~十)
一~四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有一类之者,身坏命终后,生于依树心香而住天之群中耶?”

“比丘!此处有一类者,于身行善行,于语行善行,于意行善行。彼闻依树心香而住之天,是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生于依树心香而住天之群中。”彼常布施树心香… …乃至……布施树肤香……布施树皮香……布施芽香……布施叶香……布施华香……布施果香……布施液香……布施香香。彼身坏命终后,生于依香香而住天之群中。”
第十三 布施利益(一)
一~四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有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依根香而住天之群中耶?”

“比丘!此处有一类者,于身行善行,于语行善行,于意行善行。彼闻:依根香而住之,天是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生于依根香而住天之群中。”彼布施食、布施饮、布施衣,布施乘具,布施鬘,布施香……布施涂香、布施卧具,布施家、布施灯具。彼身坏命终后,生于依根香而住天之群中。

比丘!依何因、依此缘,此处有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依根香而住天之群中。”
第十四~二十三 布施利益(二~十)
一~四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有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依树心香……树肤香……树皮香……芽香……叶香……华香……果香……液香……香香而住天之群中。”

“比丘!此处有一类者,于身行善行,于语行善行,于意行善行。彼闻依香香而
住之,天是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生于依香香而住天之群中。”彼布施食、布施饮、布施衣、布施乘具、布施鬘、布施香、布施涂香、布施卧俱、布施家、布施灯俱。彼身坏命终后,生于依香香而住天之群中。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此处有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依香香而住之天群中。”如是而有一百十二经 乾达婆相应(终)于此摄颂曰:
品类与善行
乃至十施者
十布施利益
善说乾达婆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