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自己品

绘图版·自己品

1

一个自爱者善于保护自己。智者每天至少反省自己一次。

若人知自爱,须善自保护。
三时中一时,智者应醒觉。

2

自己先要行得正才能教导他人。智者珍惜个人的净化。

第一将自己,安置于正道,
然后教他人;贤者始无过。

3

如果要教诲他人,必须先实践自己的教导。

若欲诲他者,应如己所行。
自制乃制他,克己实最难。

4

作为自己的保护者,善于调御自己。

自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
自己善调御,证难得所依。

5

钻石能切割宝石。同样的,恶业摧毁愚者。

恶业实由自己作,从自己生而自起。
恶业摧坏于愚者,犹如金刚破宝石。

6

腐败的行为自取灭亡,如蔓萝藤紧缠莎罗树。

破戒如蔓萝,缠覆裟罗树。
彼自如此作,徒快敌者意。

7

肇祸、自毁的事易行,善与利益的事难做。

不善事易作,然无益于己;
善与利益事,实为极难行。

8

愚者侮蔑智者所教,招惹祸害。

恶慧愚痴人,以其邪见故,侮蔑罗汉教,依正法行者,
以及尊者教,而自取毁灭,如格他格草,结果自灭亡。

9

自造恶自污染,不造恶则自清净。没有人能为你净化。

恶实由己作,染污亦由己;
由己不作恶,清净亦由己。
净不净依己,他何能净他?

10

要利益他人,也要利益自己。智者追求目标。

莫以利他事,忽于己利益。
善知己利者,常专心利益。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佛陀品

绘图版·佛陀品

1


佛陀的胜利无人可比,它不退转及不可争议。

彼之胜利无能胜,败者于世无可从,
佛智无边无行迹,汝复以何而诳惑?

2


佛陀已弃除一切欲根,不再有诱惑或被诱惑。

彼已不具于结缚,爱欲难以诱使去,
佛智无边无行迹,汝复以何而诳惑?

3


选择出家和禅定生活的佛陀,受天人所敬爱。

智者修禅定,喜出家寂静,
正念正觉者,天人所敬爱。

4


人生是苦也是可贵的,佛陀的妙法同样可贵。

彼之胜利无能胜,败者于世无可从,
佛智无边无行迹,汝复以何而诳惑?

5


不作恶行,培养善行,净化身心;是佛陀的教诲。

一切恶莫作,一切善应行,
自调净其意,是则诸佛教。

6


容忍是高尚的行为。出家人不伤害他人。

诸佛说涅槃最上,忍辱为最高苦行。
害他实非出家者,恼他不名为沙门。

7


节制饮食、勤奋努力、律己、持戒,实践佛陀的教诲。

不诽与不害,严持于戒律,
饮食知节量,远处而独居,
勤修增上定,是为诸佛教。

8


即使天上下着金钱雨,有些人还是不能满足。

即使雨金钱,欲心不满足。
智者知淫欲,乐少而苦多!

9


真正的佛弟子不追求天界之乐。

故彼于天欲,亦不起希求。
正觉者弟子,希灭于爱欲。

10


恐慌者向山岳、树林、石头,园苑寻求依靠。

诸人恐怖故,去皈依山岳,
或依于森林,园苑树支提。

11


这不是安稳的皈依处。这不是完全脱离苦的方法。

此非安稳依,此非最上依,
如是皈依者,不离一切苦。

12


皈依佛、法、僧,得见四圣谛。

若人皈依佛,皈依法及僧,
由于正智慧,得见四圣谛。

13


苦、苦因、苦灭;这正道能令苦寂灭。

苦与苦之因,以及苦之灭,
并八支圣道,能令苦寂灭。

14


这是至高无上的皈依,通过它解脱一切苦。

此皈依安稳,此皈依无上,
如是皈依者,解脱一切苦。

15


难得的圣人降世,给众生带来幸福。

圣人极难得,彼非随处生;
智者所生处,家族咸蒙庆。

16


佛陀降世,妙法宣扬,僧伽和合,一切都在喜乐中。

诸佛出现乐,演说正法乐,
僧伽和合乐,修士和合乐。

17


他们知道,佛陀及他的弟子超越一切忧患。

供养供应者,脱离于虚妄,
超越诸忧患,佛及佛弟子。

18

供养那清净又无畏惧者功德无量。

若供养如是,寂静无畏者,
其所得功德,无能测量者。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行门品第八·之二

行门品第八·之二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问云何水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缘水相。此谓水一切入。心住不乱。此谓修行。于水一切入专意为相。不除水想是味。心不作二意是处。于水一切入不共五功德。于地出没自在。于地出宫殿。令动令降雨。令身能起水。令化江海。于地一切入所说功德。亦共有明修水一切入。处处皆见水。云何取其相者。若取水一切入。于水现取相。若自然水。若自作水。于是旧坐禅人。于非水处取水相。彼人处处见水。若于井于瓶。若于池沼江湖淮海。是其所观随意即见。彼分水相得起。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于作处取相。不能于非作处明修水一切入方便。彼坐禅人。从初以观如是寂寂处。若寺舍若石室若树下。是处不闇不日光炙。无尘无风。无蚊蚋等。无诸障碍。于如是处。若钵若瓫埋净地中。令与地平。周回一寻。盛以两水。不杂以余色。水令满钵瓫。应于此处作意水想。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余事如地一切入。广说至非非想处(水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火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相。答心于火相。此谓火一切入。彼时心住不乱。此谓修行。火相巧于放意为相。不除火想为味。作意无双为处。何功德者。不共五功德。于火一切入经营。起烟炎以光明想起。灭余色光随意所烧。以作光明晓了于火界。如地一切入所说功德。因修火一切入。处处皆见火。云何取其相者。若现取火一切入。于火取相。或于自作处。或自然处。于是旧坐禅人取于自然相。彼处处见或草火或薪火或林火或屋火。炽燃焰盛。从此为初。以作于观。或自乐不乐。即见彼分火相得起。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唯于作处取相。不能于非作处。彼修火一切入方便。新坐禅人从初经营。断截樵薪。于清净处积聚焚烧。或日出时或日入时。从下焚烧。于草薪皆不作意。于上生烟火皆不作意。于聚焰中现作火想。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如初广说(火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风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于风相。此谓风一切入。修心住不乱。此谓修风一切入。放意为相。不除风想为味。作意无双为处。何功德者。不同三功德。于风一切入风行自在。能令风起。作意受持令清凉。如地一切入所说功德。修风一切入方便。云何取其相者。新坐禅人现取风一切入。以二行取于风相。或见或触。云何。以见取相彼坐禅。人或甘蔗园。或于竹林或多草处。以风鼓动。彼已见作风想。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如是已见取相。云何以触取相。新坐禅人如是寂寂。坐处作意想。随风来处。是处穿壁作孔。竹荻为筒安置其内。当筒处坐。使风触其身。作意取风相。如是以触取相。若旧坐禅人于处处分即见风相起。若行住坐卧风触其身。随风所动于初已作观。若自乐不乐。即见彼分风相得起。不如新坐禅人(风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青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于青相。此谓青一切入。修彼心住不乱。此谓修。于青相放意为相。不除青想为味。作意无双为处。何功德者。不同五功德。于青一切入。心缘随逐。得净解脱。得青除入如青花。心受持令化种种青色。修青一切入。处处皆见青。云何取其相者。取青一切入相。若作处若自然处。旧坐禅人取不作处相。彼坐禅人于处处见。或青花或青衣或青色。于其目前常见。随若乐若不乐。即见彼分青相得起。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取于作处相。不能取非作处。修青一切入方便。彼坐禅人于衣于板于壁处。以阿多思花色青色。以此色作曼陀罗花。或三角或四角。以异色绕其外。于此作青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余如初广说(青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黄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相。答心于黄相。此谓黄一切入。修彼心住不乱。此谓修。于黄一切入放意是相。不除黄想为味。作意无双为处。何功德者。不同五功德。于黄一切入。心随逐得净解脱。得黄除入作意。如金花种种黄色。修黄一切入。处处皆见黄。云何取彼相者。现取黄一切入。取于黄相。若自作处。若自然处。于是取非作处相。彼坐禅人于处处见。或黄花或黄衣黄色。从此常见。随乐不乐。即见彼分黄相得起。非如新坐禅人。新坐禅者取于已作处相。不能于非作处。修黄一切入方便。彼坐禅人或衣或板或壁。以迦尼罗花色黄色。作曼陀罗花。或三角或四角。异色绕其外。于彼作黄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除乱。余如初广说(黄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赤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于赤相。此谓赤一切入。彼修心住不乱。此谓修。于赤相放意为相。不离赤想为味。作意无二为处。何功德者。不共四功德。于赤一切入随心得净解脱。得赤除入。化种种赤色。不共功德者。如说于地一切入。修赤一切入处处皆见赤。云何取其相者。现取赤一切入。取于赤相。若作处若自然处。旧坐禅人于自然处取相。于处处见相。或赤花或赤衣或赤色。从此为初常见。随乐不乐。即见彼分赤相得起。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于作处取相。不能于非作处。修赤一切入方便。彼坐禅人或衣处或板或壁处。如槃偷时婆花生赤色。或以朱丹作曼陀罗花。或三角或四角。以异色界其外。于此作赤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如初广说(赤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白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于白相。此谓白一切入。彼修心住不乱。此谓修。于白相放意为相。不离白想为味。作意无二为处。何功德者。不共八功德。于白一切入。随心得净解脱。得白除入。伏懈怠眠。除闇作明。白一切入。得起天眼。余功德如地一切入所说。修白一切入。处处皆见白。云何取其相者。现取白一切入。于白取相。若作处若自然处。旧坐禅人于自然处取相。彼于处处见相。或白花或白衣或白色。或月光或日光或星色或镜圆。从彼为初常见。随乐不乐。即见彼分。白相得起。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于作处取相。非不作处取相。修白一切入方便。彼坐禅人。或于衣处或板或壁处。以太白星等色。以此色作曼陀罗花。或三角四角。以异色界其外。于此作白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如初广说(白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光明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作光明相。此谓光明一切入。彼修心住不乱。此谓修。光明放意为相。不离光明想为味。作意无二为处。何功德者。与白功德等。修光明一切入。处处见光明。云何取其相者。现取光明一切入。于光明取相。若作处若自然处。旧坐禅人于自然处取相。彼于处处见相。或月光或日光。或灯光或珠光。从彼初常见。随乐不乐。即见彼分光明即起。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于作处取相。不能于非作处。修光明一切入方便。彼坐禅人如是或作东西壁。坐令水满钵。安置日光所至处。从彼水光起曼陀罗。从曼陀罗光起着壁光。于此见光明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如初广说(光明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虚空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虚空一切入。有二种。有虚空离色。有虚空不离色。虚空入处相。所谓离色虚空。井穴虚空相。此谓不离色虚空。彼修此想心住不乱。此谓修。于虚空想放意为相。不离虚空想为味。作意无二为处。何功德者。不共二功德。于虚空入障碍处。所不能碍。若墙壁山等。身行无碍自在无畏。云何取其相者。于虚空入取虚空相。若作处若自然处。旧坐禅人于自然处取相。能于处处见。或于孔穴。或棂窓间。或树枝间。从彼常见。随乐不乐。即见彼分虚空相即起。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于作处取相。不能于非作处。彼坐禅人。或于屋内。或于屋外不障碍处。作圆孔穴作虚空想。以三行取相。以等观。以方便。以离乱。于虚空一切入。生四禅五禅。余如初广说(虚空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识一切入。答曰识处定。此谓识一切入。余如初广说(十一切入已竟)

问于是一切入。云何散句。答若一相得自在。一切余相随其作意。若于一处一切入。于初禅得自在。堪任余一切入。能起第二禅。如是第二禅得自在。能起第三禅。第三禅得自在。能起第四禅。问于诸一切入云何最胜。答四色一切入。是为最胜。成解脱故。得除入故。曰一切入胜。作光明故心得自在。于八一切入及于八定。以入十六行安详而起。随所乐处。其所乐定随意无障。次第上次第下。次第上下令一一增长。或俱令增长。或中少或分少。或事少或分事少。或分俱或事俱或分事俱。随其所乐处者。或于村或于阿兰若。是斯所乐处。入于三昧。如所乐者。是其所乐禅。入于禅定。如其所乐。时者随意所乐时。入于三昧。或多时入正受。次第上者。于初禅入定次第乃至非非想处。次第下者。从初入非非想定。次第乃至初禅。次第上下者。越于往还。从初禅入第三禅。从第三禅入第二禅。从第二禅入第四禅。如是乃至入非非想定。令一一增长者。以次第入第四禅。或上或下。俱令增长者。入第四禅。从此虚空入第三禅。如是二种入定。中少者。已入初禅。从此入非非想处。从此入第二禅。从此入无所有处。如是现入正受。能辨虚空处。分少者。一禅于八一切入入定。事少者。于三一切入入于八定分。事少者。所谓二定。及一切入。分俱者。于三一切入入二二禅。事俱者。于二二一切入二禅。分事俱者。是此二句(散句已竟)

问云何增长相。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增长相者。满一切处。犹如排囊满中臭秽死尸。此谓膖胀。于膖胀相以正智知。此谓膖胀想。彼修此想心住不乱。此谓修。于膖胀想相随观为相。厌膖胀想为味。臭秽不净作意为处。何功德者。膖胀想有九功德。得念内身得无常想。得死相。多厌患伏淫欲。断色憍断无病憍。向善趣向醍醐。云何取其相者。新坐禅人现取膖胀不净想。以无二行。以念不动不愚痴。以诸根内入。以心不出外。以往彼处。是处不净有诸死尸。住于彼处离于逆风。对不净相不远不近。或倚或坐。彼坐禅人。若倚若坐近不净处。若石若土埵。或树或杌或藤。为作相作事思惟。此石不净。此不净相。此石如是土埵等。已为作相已作事。以十行膖胀不净相。从其自性修行当观。以色以男女形。以方以处。以分别以节。以穴以坑。以平地以平等。观于一切处。以色者。若黑以观黑。若不黑不白以观不黑不白。若白以观白。若臭皮观以臭皮。以形者。若女形若男形。随观若少若长若老。随观者。若长以长。若短以短。若肥以肥。若小以小随而观之。以方者。于此方掷头。于此方掷手。于此方以脚。于此方以背。于此方以腹。于此方我所坐。于此方不净相。如是随观以光明处。于此光明处是掷手处。于此光明是掷脚处。于此光明是掷头处。于此光明是我坐处。于此光明是不净相处。以分别观。从头至足。从下至头。发皮为边。是一屎聚。以分别观观以节者。于二手六节。于二脚六节。髋节项节。此谓十四大节。以空穴者。谓口或开或闭。随观眼或开或闭。随观手间脚间孔穴。以坑以平等地者。不净相随其处所。或于空处或于地上。是处随观。复次我在空处不净相地上。或不净相在下。我于地上随观以一切处。从我不取近远。若二寻三寻随观。彼坐禅人如是一切正随观见彼相。善哉善哉。如是受持。以善自安。彼坐禅人已善取相。已善受持。已善自安。一无二行。以念不动。心不愚痴。诸根内入。心不出外。去来道路若行若坐。观彼不净心常受持。无二行者何义。为得身寂寂。令念不动者。以不愚痴。以诸根内入心不出外。去来道路者何义。为得身寂寂。离逆风者何义。为离臭气。坐不取远近者何义。若取远不成除相。若取近不成其厌。不见其性。以不见其性。彼相不起。是故不取远不取近。坐遍观一切相者何义。为不愚痴名不愚痴。若坐禅人入寂寂处。见不净相。如在其前。心起惊怖。是故坐禅人。若死尸起逐不起。心思惟如是已知念正智受持已观相遍。是其遍相如是作意。是名不愚痴。问取十种行相何义。答为于心缚。观去来道路者何义。为起次第法。名次第法者。若坐禅人入寂寂处。有时心乱。以不常观不起不净相。是故坐禅人摄一切心。当观去来道路。当观于坐禅处。当观遍相。当观十种取相。彼坐禅人如是数数现观。复更起相。如以眼见。此谓起次第法。初坐禅人于此死尸成珍宝想。如是欢喜心得受持。心常修行灭于诸盖。禅分成起。彼坐禅人。已离欲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寂寂所成。有喜乐入初禅定及膖胀相。问何故以不净行起于初禅。非起余禅。答此行未作观故。此成缚处故。常随觉观。觉观恒现其相得起。非离觉观其心得安。是故初禅起非余禅。复说。此不净相色形等。以不一行思惟。令起于行思惟者。是觉观事。不能堪任离于觉观为思惟行。是故唯初禅起非余禅。复说此不净相不可耐事。于不耐事不能举心。于不净处心由喜乐故。除觉观方便。以觉观方便力。是时修行由如臭屎。是故唯初禅起非余禅。问于不耐事云何起喜乐。答不耐事非因为起喜乐。复次善断盖热故。以修心自在故。起喜乐行。余如初广说(膖胀相已竟)

问云何青淤相。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青淤者。或死一宿。或二三宿。成青淤相。如青所染色随生。此谓青淤相。彼青淤是谓青相。以正智知。此谓青淤相。心住不乱此谓修。受持青相为相。厌为味。作意不耐为处等膖胀相功德。修其相者。如初广说(青淤相已竟)

问云何溃烂相。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相。答溃烂者。或死二三宿溃烂脓出。犹如灌酪。身成溃烂。此谓溃烂。于溃烂相以正智知。是谓溃烂相心住不乱此谓修。受持溃烂为相。厌为味。作意不耐为处。等膖胀相功德。取相如初广说(溃烂相可知溃烂相已竟)
问云何斩斫离散相。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斩斫离散者。或以刀剑斩斫身体离散。复说所掷死尸。此谓斩斫离散。于斩斫离散是正智知。此谓斩斫离散想。心住不乱此谓修。斩斫离散想为相。厌为味。作意不净为处。等膖胀相功德。问云何取其相。答于两耳二指作片片想。作斩斫离散想。如是取相。于一二上取其空相。余如初广说(斩斫离散相已竟)

问云何食啖想。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食啖者。或乌鹊鵄枭雕鹫猪狗狐狼虎豹食啖死尸。此谓食啖。于彼食啖。是相以正智知。此谓食啖想。心住不乱此谓修。食啖想为相。厌为味作意不净为处。等膖胀想功德。余如初广说(食啖相已竟)

问云何弃掷想。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弃掷者。于处处方散掷手足。此谓弃掷。于弃掷想是正智知。此谓弃掷想。心住不乱此谓修。受持弃掷想为想。厌为味。作意不净为处。膖胀想等功德。云何取其相者。一切身分聚在一处。安诸分节。相离二寸。安已作弃掷想取相。余如初广说(弃掷想已竟)

问云何杀戮弃掷想。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被杀弃掷者。或以刀杖。或以弓箭。于处处斩斫杀戮死尸。此谓杀戮弃掷。于杀戮弃掷。是想是正智知。此谓杀戮弃掷想。心住不乱此谓修。受持杀戮弃掷想为相。厌为味。作意不净为处。等膖胀功德。云何取其相者。如初广说(杀戮弃掷想已竟)

问云何血涂染想。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血涂染者。或斩截手足形分。出血涂身。此谓血涂染。于血涂染相。是正智知。此谓血涂染想。心住不乱此谓修。受持血涂染想为相。厌为味。作意不净为处。等膖胀想功德。云何取其相者。如初广说(血涂染相已竟)

问云何虫臭想。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虫臭者。诸虫生满其身。犹如白珠纯是虫聚。此谓虫臭。于虫臭想以正智知。此谓虫臭想。心住不乱此谓修。受持虫臭想为相。厌为味。作意不净为处。等膖胀想功德。云何取其相者。如初广说(虫臭想已竟)

问云何骨想。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骨者。谓钩锁相连。或肉血筋脉所缚。或无血肉但有筋缠。或无肉血。此谓骨。于此骨想以正智知。此谓骨想。心住不乱此谓修。受持骨想为相。厌为味。作意不净为处。等膖胀想功德。云何取其相者。如初广说(骨想已竟)

问于不净处云何散句。答初坐禅人有重烦恼。于不种类不应取相。不种类者如男女身。若不净业人不。净相不应作意。何故。常观事故不成厌。于畜生身不起净想。以一骨起起相自在于骨取。亦复如是。若不净相以色起。由一切入当观。若以空起以界。当观者。以不净起以不净当观。问何故十不净不多不少。答身失有十种故。复由十人故成十想。欲人当修膖胀想。色爱欲人当修青淤想。如净欲人当修坏烂想。余亦可知。复次不净相。不可得故。一切不净想欲对治故。若欲行人是其所得。彼当取相。是故说一切不净。为十种不净想。问何故不令增长。答若人乐厌欲。令起自性身想。何故。若有自性身想。于想速得厌。彼分故。已令增长不净想。是其身相得除。已除自身想。不速得厌。是故不应令增长。又说若得无欲。为修大心。成令增长。如阿毗昙说。处离欲等初禅正受住膖胀。及起无量事。如大德摨狗父说偈

比丘佛家财于怖畏林处

既已修骨想普令满此地

我知彼比丘速当断欲染(十不净已竟)

问云何念佛。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修行。答佛者。世尊自然无师。于未闻法正觉正谛。能知一切得力自在。此谓为佛。念佛世尊正遍知道菩提功德。念随念念持念不忘念根念力正念。此谓念佛。心住不乱此谓修。令起佛功德为相。恭敬为味。增长信为处。若修行念佛。成得十八功德。信增长念增长。慧增长恭敬增长。功德增长。多欢喜堪任苦行。离于怖畏。于受恶法。得生惭愧。常与师共住。心乐佛地行向善趣。最后醍醐。如说修多罗涅底里句。若人欲念佛。其可恭敬如佛像处。云何修行。初坐禅人。往寂寂处摄心不乱。以不乱心。念如来世尊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是彼者到一切功德彼岸。世尊者。得世称誉故名世尊。复得妙法故名世尊。复得供养故名世尊。得福具足故名世尊。道法之主故名世尊。以是因故得名世尊。以彼因故受供养名阿罗汉。杀烦恼怨。名阿罗汉。折生死轮辐。名阿罗汉。正遍知者。以一切行正知一切诸法。名正遍觉。复杀无明名正遍觉。以独觉无上菩提。名正遍觉。明行足者。明者三明。宿命智明。众生生死智明。漏尽智明。世尊以宿命智明。断杀过去无明。以众生生死智明。断杀未来无明。以漏尽智明。断杀现在无明。已断杀过去无明故。以一切行一切过去法。世尊应念即现。已断杀未来无明故。以一切行一切未来法。世尊应念即现。已断杀现在无明故。以一切行一切现在法。世尊应念即现。行者。戒定足具。戒者。谓一切善法处。故言明行。足者。谓一切神通处故。名明行足。具者。谓一切定。于是世尊。以一切智。以三明以行得大慈悲。以作世间饶益。明得自在。以知处故。以起论道无人能胜。灭诸烦恼。以清净正行。以明具足成世间眼。现饶益不饶益故。以行具足成世间依。作救怖畏。以明解脱。于第一义已得通达。以行成济渡。作世间义。于一切事自然无师。所行平等得无上寂寂。以明行足世尊成就。此谓明行具足。善逝者。到善路故。名曰善逝。不复更来到。于醍醐界。无为涅槃。故名善逝。复说法不颠倒。故名善逝。复说法不僻。故名善逝。复说法无过患。故名善逝。复说法不多不少。故名善逝。世间解者。世间有二种。谓众生世间。行世间。世尊以一切行。知众生世间。以知众生种种欲乐。以根差别。以宿命以天眼。以从去来。以和合以成就。以种种可化。以种种堪不堪。以种种生。以种种趣。以种种地以种种业。以种种烦恼。以种种果报。以种种善恶。以种种缚解。以如是等行。世尊悉知众生世间。复说行世间者。世尊亦知以一切业。亦知诸行。以定相以随其自相因缘。善不善无记。以种种阴。以种种界。以种种入。以智明了。以无常苦无我。以生不生。如是等行。世尊悉知世间诸行。此谓世间解。无上者。世无有上。此谓无上。复次无人与等。复次最胜无比。余不能过。故名无上。调御丈夫者。有三种人。或闻法即悟。或说因缘。或说宿命。世尊御八解脱道。调伏众生故。名调御丈夫。天人师者。世尊能度天人。从生老死怖畏园林。故名天人师。复次教诫见思惟道。名天人师。如是以此门以此行。当念如来。复次如本师说。以四种行修念世尊。本昔因缘以起自身。以得胜法。以作世间饶益。从初所愿。乃至最后。生于此中间。久远之时。二十阿僧祇劫。一百千亿。观凡夫根念根所。初慈哀世间。我已得脱。当令彼脱。我已得调。当令彼调。我已得安。当令彼安。我已入涅槃。当令彼得入涅槃。施戒出忍谛受持慈舍精进智慧。皆令满足。为得菩提。世尊为菩萨时。说本生因缘。作兔子身。常行布施。当念可护生戒摩瞿频陀生。当念出离生忍辱生。当念忍普明生。当念实语当念恶蹇生。当念受持当念帝释慈悲。当念毛竖舍。当念商主正真。当念麋生。当念长寿生。逐父语。当念六牙白象恭敬仙人。当念白马生往罗刹国渡诸众生。当念鹿生护彼寿命舍自寿命。当念猴生令得解脱所属大苦。复次当念猴生见人落坑以慈心拔出。设树根菓以为供养。彼人乐肉以破我头。以慈悲说法语其善道。如是以众愿门。当念世尊本生功德。云何当念世尊自拔身功德。世尊有如是等本生具足。为年少时断一切居止着。断儿妇父母亲友着。以舍难舍独住空闲无所有处。欲求无为泥洹寂灭于摩伽陀国。渡尼连禅河。坐菩提树。降伏魔王及诸鬼兵。于初夜时自忆宿命。于中夜分修得天眼。于后夜中知苦断集。得证醍醐界。修行八正道。分作证漏尽得菩提觉。从于世间拔出自身。住第一清净漏尽之地。如是以众行门。当念世尊自拔身功德。云何当念世尊得胜法功德。如是世尊有解脱心解脱。以如来十力。以十四佛智慧。以十八佛法。已与不一禅法成就到自在彼岸。当念云何世尊成就十力。如来知是处非处。如实而知。如来知过去未来现在善业因缘。以戒以因。若果报等。如实而知。如来知至一切处。具足如实而知。如来知不以一戒种种戒。世间如实而知。如来知众生种种欲乐。如实而知。如来知众生种种诸根。如实而知。如来知禅解脱定正受有烦恼无烦恼。如实而知。如来知宿命如实而知。如来知众生生死。如实而知。如来知漏尽。如实而知。以此十力世尊成就。云何世尊成就十四佛智慧。谓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义辩智。法辩智。辞辩智。乐说辩智。诸根智。众生欲乐烦恼使智。双变智。大慈悲定智。一切智。不障碍智。以此十四智。世尊成就。云何世尊成就十八法。于过去佛智不障碍。未来佛智不障碍。现在佛智不障碍。随于佛智遍起身业。随于佛智遍起口业。随于佛智遍起意业。以此六法世尊成就。欲无退。精进无退。念无退。定无退。慧无退。解脱无退。以此十二法。世尊成就。无可疑事。无诬师事。无不分明。无有急事。无隐覆处。无不观舍。无可疑事者。无有威仪为于狡狯。诬师事者。无急速威仪。无不分明者。以知无不触。无急事者。无威仪以急事。无隐覆者。心行无有非不忆智。无不观舍者无有不知舍。以此十八佛法。世尊成就。复次世尊以四无畏。以四念处。以四正勤。以四如意足。以五根以五力。以六神通。以七菩提分。以八圣道分。以八除入。以八解脱。以九次第定。以十圣居止。以十漏尽力。以余不一善法。世尊成就到自在彼岸。如是以此门以此行。当念世尊得胜法功德。云何当念世尊作饶益世间功德。世尊成就一切行。到一切功德彼岸。为慈悲众生所转法轮。世间所不能转。以密护无内外。开醍醐门。已作无量天人。于沙门果无量众生。得功德分。能令功德具足。以三种变。身变说变教变。令世间信。已伏邪见诸相咒师。已覆恶道已开善趣。已往天上得解脱果。已安声闻住声闻法。已制诸戒。已说波罗提木叉。已得胜利养。得佛胜法。已得自在遍满世间。一切众生恭敬尊重。乃至天人皆悉闻知。安住不动。慈悲世间饶益世间所作。世尊已作。以此门此行。当念世尊已作世间饶益功德。彼坐禅人以此门此行。已此功德现念如来。其心成信。以信自在。以念自在心常不乱。若心不乱。灭盖禅分起内行禅成住。问何故念佛起内行非安。答佛功德者。于第一义深智行处。第一义事于深智行处。心不得安。以细微故。复次当念不一功德。若坐禅人忆念不一功德。心种种缘作意共起。心成不安。是相为一切外行行处。问若念不一功德。心既不一。外行禅不当成。若专一心。外行禅成住。答若念如来功德。及念佛成一心。是故无过。复说以念佛四禅亦起(念佛已竟)

问云何念法。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云何修行。答法者。谓泥洹及修行至泥洹。云何泥洹。灭一切行。出离一切烦恼。灭爱无染寂灭。此谓泥洹。云何修行至泥洹。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分。此谓修行至泥洹。念法出离功德乘功德。彼念随念正念。此谓念法。彼心住不乱此谓修。起功德法为相。择法为味。解义为处。念佛功德等。云何修者。初坐禅人入寂寂。坐摄一切心。以不乱心念法者。善说世尊法。现证无时节。来见乘无时节。来见乘相应。智慧人现证可知。善说世尊法者。离两边故名为善说。不异故名为善说。不谬故三种善故名善说。满清净故名善说。令现泥洹及修行至泥洹。故名善说。现证者。次第得道果故名现证。作证泥洹及道果故为现证。无时节者。不异时得果故名现证。来见者。汝来我处。见我善法性堪教他。是名来见。乘相应者。若人受降伏。成入醍醐界。名为乘相应。向沙门果名乘相应。智慧人现证可知者。若人受降伏不受他教。起于灭智无生智解脱智。是名智慧现证。以余行当念法者。是眼是智是安乐是醍醐乘门。是出离是方便。是至灭是至醍醐。无有堕落是醍醐。无为寂寂微妙非相师所行。是妙智人所知。济渡彼岸是归依处。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以此功德。现念于法其心成信。由其信念心住不乱。以不乱心灭于诸盖。禅分得起。外行禅成住。余如初广说(念法已竟)

问云何念僧。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为修。答僧者圣人和合。此谓为僧。现念僧修行功德。彼念随念正念。此谓念僧。彼念住不乱此谓修。念起僧功德为相。心恭敬为味。欢喜和合功德为处。念佛功德等。云何修者。初坐禅人入寂寂。坐摄一切心。不乱心念想。善能修行。世尊沙门众随从软善。世尊沙门众随从如法。世尊圣众随从和合。世尊圣众。所谓四双八辈。世尊沙门众堪可恭敬供养。堪可合掌。无上世间福田。于是善修行。世尊沙门众者。随从善说法故。名修行随从。为自他饶益故。名修行随从。已至具足故。名修行随从。无怨具足故。名修行随从。离二边中具足故。名修行随从。离幻谄故名软善。离身口邪曲恶故名软善。随从如者。八正圣道。彼随从故。名如随从。复次如者谓泥洹。为随从得泥洹故如修行。世尊所说四圣谛。随从如智故名如修行。随从和合者。随从沙门和合具足故。名随从和合。若如是随从作和合事。成大果大功德如是随从。故名随从和合。四双八辈者。住须陀洹道及住其果故为一双。住斯陀含道及住其果故为一双。住阿那含道及住其果。故为一双。住阿罗汉道及住其果故为一双。此谓四双者。彼住道及道果故名四双。八辈者。四向四果。此谓八辈。沙门者。从闻成就故名沙门。僧者圣和合众。可请可供养可施可恭敬。无上世间福田。可请者。堪受请名为可请。可供养者。于众施成大果堪受供养。可施者。若于众施得大果报。可恭敬者。堪受恭敬事名可恭敬。无上者。最多功德故名无上。世间福田者。是众生功德处故。名世间福田。以余行当念众生。如是胜众真实众是名醍醐。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以现念众功德。如是现念众功德其。心成信由。于信念心成不乱以。不乱心能灭诸盖禅。分得起外禅成住。如初广说(念僧已竟)

问云何念戒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修行。答以功德念清净戒。彼念随念正念。此谓念戒。念戒住不乱。此谓修。令起戒功德为相。见过患怖为味。欢喜无过乐是处。若人修行念戒。成得十二功德。成尊重师重法重僧重戒学重供养重不放逸。于细微过患常见忧怖。护自身亦护他。从此世怖畏解脱。彼世怖畏解脱。多欢喜可爱一切戒功德。是念戒功德。云何修行者。初坐禅人入寂寂。坐摄一切心。不乱心念。自身戒无偏无穿无点无垢无杂。自在智慧所叹。无所触令起定。若无偏是无穿。若无穿是不点。如是一切可知。复次若满清净戒。是善法住处故。名不偏不穿。作姓称誉故。名无点无垢。以断爱故。名为自在。圣所乐故无有过患。智慧所叹离戒盗故。故名无所触。成不退处故令起定。以余行当念戒。名戒者。是乐无过患。是姓可贵。以财物自在。如先所说戒功德。如是广说可知。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以此功德。现念戒由信念心不乱。以不乱心灭于诸盖。禅分成起外行禅成住。余如初广说(念戒已竟)

问云何念施。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为修。答施者。为利他故。乐饶益他。为他人得舍自财物。此谓施。以念施功德现念舍。彼念随念正念。此谓念施。彼念住不乱此谓修。令起施功德为相。不蓄为味。不悭为处。若人修行念施。成得十功德。如是施随乐无悭无贪意。为多人念善取他意。于众不畏多欢喜慈悲心。向善趣向醍醐。云何修行者。初坐禅人入寂寂。坐摄一切心不乱心自念施。以所舍物我有利我善得利。世人为悭垢所牵。我住无悭垢心。我常施与常乐行施。常供给常分布。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以此功德。现念施彼心成信。由信由念故。心常不乱。以不乱心灭于诸盖。禅分成起。外行禅成住。余如初广说(念施已竟)

问云何念天。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修行。答依生天功德。念自身功德。彼念随念正念。此谓念天。彼念住不乱此谓修。令起自身功德天功德等为相。于功德爱敬为味。信功德果为处。若人修行念天。成得八功德。如是彼人五法增长。所谓信戒闻施慧。成天人所念爱敬。于说功德果报。大欢喜踊跃自重其身。及天人所贵。念戒念施以入其内。向善趣向醍醐。云何修行者。初坐禅人入寂寂坐。摄一切心。以不乱心。念天有四王天。有三十三天。有焰摩天。有兜率天。有化乐天。有他化自在天。有梵身天。有天常生。以信成就诸天。从此生。彼我复如是有信。如是戒如是闻如是施如是慧。成就彼诸天。从此生彼。我复如是有慧。当念其身。当念诸天。信戒闻施慧。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以功德现念天。彼心成信。以由信由念。心成不乱。以不乱心灭于诸盖。禅分成起外行禅成住。问何故念天功德。不念人功德。答诸天功德最妙。生最妙地成妙处心。于妙处修行成妙。是故念天功德。不念人功德。余如初广说(念天已竟)

问曰。云何念安般。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修行。答曰。安者入。般者出。于出入相。彼念随念正念。此谓念安般。心住不乱此谓修。令起安般想为相。触思惟为味。断觉为处。何功德者。若人修行念安般。成寂寂成胜妙成庄严。可爱自娱乐。若数数起恶不善法令除灭。身成不懈怠。眼亦不懈怠。身成不动不摇。心成不动不摇。令满四念处。令满七觉意。令满解脱。世尊所叹。圣所住止。梵所住止。如来所住止。

云何修者。初坐禅人。若往阿兰若。若往树下。若往寂寂处。结跏趺坐。正身在前。彼坐禅人。念入息念出息。念出息。若长出息。我息长出如是知之。若长息入。我长息入。如是知之。若短息入。我短息入。如是知之。若短息出。我短息出。如是知之。我入息如是觉。我出息如是觉。知喜知乐知心所行。令灭心行。令欢喜心。令教化心。令解脱心。见无常见无欲。见灭见出离如是觉。见出离我出息如是觉。见出离我出入息如是。

于是现前令学安者。谓系念住于鼻端。或于口唇。是出入息所缘处。彼坐禅人以安念此处。入息出息于鼻端口唇。以念观触。或现念令息入。现念令息出。现于息入时不作意。于出时亦不作意。是出入息所触。鼻端口唇。以念观知所触。现念令入现念出息。如人触材以缘锯力。亦不作意锯去来想。如是坐禅人。于入出息亦不作意。入出息想。所触鼻端口唇以念观知。现念令入息。现念令出息。

若坐禅人于入出息作意。内外其心成乱。若心起乱。其身及心成懈怠动摇。此是过患。若最长息。若最短息。不应作意。若作处最长最短息。其身及心皆成懈怠动摇。此是过患。由出入息种种相故。不应作着。若如是作心余缘成乱。若心乱其身及心。皆成懈怠动摇。如是过患无边。起出入息。以无边懈故应作想如是心不乱。若心迟缓。若心利疾。不当精进。若作迟缓精进。成懈怠睡眠。若作利疾精进。成起调。若坐禅人。若与懈怠睡眠共起。若与调共起。其身及心成懈怠成动摇。此是过患。彼坐禅人以九小烦恼。清净心现念入息。彼相得起。名相者。如抽绵抽古贝触身成乐触。如凉风触身成乐触。如见入出息风触。鼻口唇念作风想。不由形色。此谓相。若坐禅人。以修多修相成增长若鼻端增长。于眉间于额。成多处住。成满头风。从此增长。满身猗乐。此谓具足。

复有坐禅人。从初见异相。如烟如雾如尘如碎金。犹如针刺。如蚁所啮。见种种色。若坐禅人心不明了。于彼异相心作异想成颠倒。不成出入息想。若明了坐禅人。不作异意想。念现入息念现出息。离作余想。若如是作意。异相即灭。是坐禅人得微妙相。心不放逸。念现入息念现出息。彼相自在。以相自在欲起修行。由欲自在。念现入息。念现出息。起喜。已喜自在。已欲自在。念现入息。念现出息。起舍。彼已舍自在。已欲自在。已喜自在。念现入息。念现出息。其心不乱。若心不乱诸盖灭禅分起。此坐禅人已得寂灭胜四禅定。如初广说。复次先师说四种修念安般。所谓算随逐安置随观。问曰。云何名算。答曰。初坐禅人。从初出息乃至入息。从一至十。过十不算。复说从一至五。过五不算。不令意误。是时当算乃至离算。从入出息事念住此谓名算。随逐者摄算。以念无间逐出入息。此谓随逐。名安置者。或鼻端或于唇。是入出息所触处。于彼作风相令念住。此谓安置。名随观者。由触自在当随观相。于此所起喜乐等法应当随观。此谓随观。彼算为觉灭令得出离觉。随逐者。为灭粗觉。于出入息作念无间安置。为断于乱作不动想。随观者。为受持想为知胜法。若长入息若短出息。于短入息。如是学之者。方便所作过于其性。此谓长。性者现智智为现不愚痴事。

问曰。云何不愚痴事。答曰。初坐禅人得身心倚。以入出息念现作住。其出入息成细。出入息细故。成不可取。时坐禅人若长息随观作长。乃至相起住。若相已起住。以性应作意。此谓不愚痴。复次当为心消息。有时作长有时作短。如是当修。复次坐禅人。以事令分明相起。是事当修。知一切身我入息。如是学者以二种行知一切身。不愚痴故以事故。问曰。云何无愚痴知一切身。答曰。若坐禅人念安般定。身心喜乐触成满。由喜乐触满。一切身成不愚痴。问曰。云何以事知一切身。答曰。出入息者。所谓一处住色身。出入息事心心数法名身。此色身名身。此谓一切身。彼坐禅人。如是以见知一切身。虽有身无众生无命。如是学者。谓三学。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如实戒此谓增上戒学。如实定此谓增上心学。如实慧此谓增上慧学。彼坐禅人此三学。于彼事以念作意学之。修已多修。此谓学之令灭身行。我入息如是学。云何名身行者。此谓出入息。以如是身行。曲申形随申动踊振摇。如是于身行现令寂灭。复次于粗身行现令寂灭。以细身行修行初禅。从彼以最细修第二禅。从彼最细修行学第三禅。令灭无余修第四禅。

问曰。若无余灭出入息。云何修行念安般。答曰。善取初相故。以灭出入息。其相得起成修行相。何以故。诸禅相知喜为事知我入息。如是学者。彼念现入息念现出息。于二禅处起喜。彼喜以二行成知。以不愚痴故。以事故。于是坐禅人入定成知喜。不以愚痴以观故。以对治故。以事故。成知乐我入息。如是学者。彼现念入息现念出息。于三禅处起乐。彼乐以二行成知。以不愚痴故。以事故。如初所说。知心行我息入。如是学者说心行。是谓想受。于四禅处起彼彼心行。以二行成知。以不愚痴故。以事故。以如初说。令寂灭心行我息入。如是学者说心行。是谓想受。于粗心行令寂灭。学之如初所说。知心我入息。如是学者。彼现念入息现念出息。其心入出事以二行成所知。以不愚痴以事故。如初所说。令欢喜心我入息。如是学者说令欢喜说喜。于二禅处。以喜令心踊跃。学之如初所说。令教化心我入息。如是学者彼坐禅人。现念入息现念出息。以念以作意。彼心于事令住令专。一心教化以彼心住。学之令解脱心我入出息。如是学者彼坐禅人。现念入息现念出息。若心迟缓从懈怠令解脱。若心利疾从调令解脱学之。若心高从染令解脱学之。若心下从嗔恚令解脱学之。若心秽污从小烦恼令解脱学之。复次于事若心不着乐。令着学之。常见无常我入息。如是学者。彼现念入息现念出息。其入出息及入出息事。心心数法见其生灭学之。常见无欲我入息。如是学者。现念入息现念出息。彼无常法彼法无欲。是泥洹入息学之。常见灭我入息。如是学者。彼无常法如实见其过患。彼我灭是泥洹。以寂寂见学之。常见出离我入息。如是学者。彼无常法如实见其过患。于彼过患现舍。居止寂灭泥洹。使心安乐学之。如是寂寂如是妙。所谓一切行寂寂。一切烦恼出离。爱灭无欲寂灭泥洹。

于此十六处。初十二处成沙摩他毗婆舍那。见初无常。后四处唯成毗婆舍那。如是以沙摩他毗婆舍那可知。复次彼一切四种。一谓如是修令起观具足。有时见现念入息现念出息。此谓修知长短。令灭身行令灭心行。令心欢喜。令教化心。令解脱心。此谓令起知一切身知乐知心所行。知心者此谓观具足。常见无常所初四行。此谓有时见。复次修者。以念安般受持地是修。是安般念受持地。是受持是有觉。彼有觉有观有观地。知喜者是二禅地。知乐者是第三禅地。知心者是第四禅地。复次彼一切成二种。谓修及满。于是修行唯彼名满者。十六行不减。修者如种。功德因故。名满者。犹如花菓。从相似出故。

若如是修行念安般。成满四念处。修四念处满七菩提分。修七菩提分满明解脱。

问曰。云何得如此。答曰。长出入息所初四处。成身念处。知起所初成受念处。知心所初成心念处。见无常所初成法念处。如是修念安般成满四念处。云何以修四念处。成满七菩提分。修念处时于念成住不愚痴。此谓念觉分。彼坐禅人如是念住。知择苦无常行。此谓择法菩提分。如是现择法行精进不迟缓。此谓精进觉分。由行精进起喜无烦恼。此谓喜觉分。由欢喜心其身及心成猗。是谓猗觉分。由身猗有乐其心成定。此谓定觉分。如是定心成舍。此谓舍觉分。以修四念处。成满七菩提觉分。

云何以修七菩提觉分成满明解脱。如是多修行七觉分。于刹那道成明满。于刹那果成解脱满。如是修七菩提分。成明解脱满。
问曰。一切诸行。由地成有觉无觉。如是念安般。何故唯说念安般。为除觉不说余耶。答曰。不依如此说觉。不住者是禅障碍。是故除觉依此义说。何故于风乐触。由心乐着如觉。乾闼婆闻声随着。是故断觉。复次如行堤塘。以心专念倚不动故。是故说念安般为除觉(念安般已竟)

问曰。云何念死。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修。答寿命行断。此谓为死。彼念住不乱。此谓为修。自寿命断为相。厌患为味。无难为处。何功德者。若修行念死。于上善法成不放逸。成憎不善法。于诸服饰不多受畜。心不悭吝。见身寿命心不贪著作无常想苦想无我想。皆令成满。成向善趣向于醍醐。临命将终。心不谬误。

云何修行。初坐禅人入寂寂。坐摄一切心。以不乱心念众生死。我入死法。向于死趣。不过死法。如涅底履波陀修多罗中说。若人乐观死。当观被杀人见死因缘。于是念死有四种。忧相应。惊相应。中人相应。智相应。如丧爱子心生缘念。此谓忧相应。悲念童子卒暴命终。此谓惊相应念。如阇维人念离生故。此谓中相应念。常观世间心生厌患。此谓智相应念。

于是坐禅人。忧相应惊相应中相应不应修行。何以故不能除过患。唯智相应勤修行。能除过患。死者有三种。等死断死念念死。云何名等死。依修众生此谓等死。名断死者。谓阿罗汉烦恼已断。名念念死者。诸行念念灭。复次死有二种。不时节死时节死。或自杀或他杀。或以病。或无因缘中间死。此谓不时节死。或寿命尽乃至老死。此谓时节死。应念此二种死。复次以八行。先师所说修念死。如凶恶人逐。以无因缘。以本取。以身多属。以寿命无力故。以久远分别。以无相故。以刹那故。问曰。云何以凶恶逐修行念死。答曰。如被杀人将往杀处。以凶恶人拔刀随逐。彼见凶恶人拔刀随后。如是思惟。此人杀我。何时我当死。我行一一步于何步当死。我去必死。我住必死。我坐必死。我眠必死。如是坐禅人以凶恶人逐故。当修念死。

问曰。云何以无因缘故修念死。答曰。无因缘无方便以生能令不死。如日月出无因缘无方便能令不没。如是无因缘故修念死。

问曰。云何以本取故修念死。答曰。彼先多财王大乘王大神力大善见王顶生王等。彼一切王皆入死法。复次昔诸仙人大神通大神力。毗沙蜜多阇摩达梨仙人身出水火。复入死法。复次先声闻。有大智慧有大神通有大神力。舍利弗目犍连等。彼入死法。复次诸缘觉人。自生无师一切功德成就。亦入死法。复次诸如来应供正觉无量无上明行具足。到功德彼岸亦入死法。何况于我少时寿命。不当入死法。如是以先取故修念死。问曰。云何以身多属故修念死。答曰。以风痰和合成于死法。或诸虫种和合。或饮食不调成入死法。或毒蛇蜈蚣射蚰蜒鼠啮成入死法。或师子虎豹龙牛等兑成入死法。或人非人所杀成入死法。此身如是多所属故。修念死法。问曰。云何以寿无力故修念死。答以二行。以寿命无力故修于念死。处无力故。依无力故。成寿命无力。问曰。云何处无力故寿命无力。答曰。此身无自性如水泡喻如芭蕉喻。如水沫喻。无有真实。离真实故。如是处无力故。成寿命无力。问曰。云何依无力故成寿无力。答曰。此名出入息所缚。四大所缚。饮食所缚。四威仪所缚。缓所缚。如是依无力故成寿命无力。如是以此二行。以寿命无力故。修念于死。问曰。云何以远分别修念死。答曰。从于久远一切已生。于现在世不过百年皆入死法。所谓久远分别故修念死。复次当修。我于日夜讵能得活。日夜思惟。世尊诸法我得大恩。如是一日我讵能活。或复半日我讵能活。或复少时我讵能活。或一食时或半食时。我讵能活。或四五揣我讵能活。或入息时我讵能至出息时。或出息时我讵能至入息时。以久远分别故修念死。问曰。云何以无相故修念于死。答曰。以无有相死无有时。以无相故修念于死。问曰。云何以刹那故修念死。答曰。以不数过去未来。但数现在缘众生寿命。于一念时住。从彼无二念住。一切众生于刹那心没。如阿毗昙中说。于过去心。无已生。无当生。无现生。于未来心。无已生。无现生。无当生。于现在心刹那。无已生。无当生。有现生。复如说偈

寿命及身性苦乐及所有

与一心相应刹那速生起

于未生无生于现在有生

心断故世死已说世尽故

如是以刹那故修念死。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如是现修念死。起其厌患。由厌患自在。以念自在成心不乱。若心不乱诸盖灭。禅分成起外行禅得住。问曰。无常想念死。此二何差别。答曰。阴生灭事名无常想。念诸根坏名为念死。以修无常相无我相为除憍慢。以修念死无常相及苦相成住。以寿断心灭。此谓差别(念死已竟)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老品

绘图版·老品

1

当在燃烧中,有何可喜?有何可笑?被黑暗蒙蔽,为何不寻光明?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
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2

见到那盛装打扮的身体应该深思。身体是无常的。

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
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

3

生命终归死亡,躯体是病菌的住所。

此衰老形骸,病薮而易坏;
朽聚必毁灭,有生终归死。

4

见到位处都是洁白的骨骸,又怎会令你快乐?

犹如葫卢瓜,散弃于秋季,
骸骨如鸽色,观此何可乐?

5

骨、肉、血所筑成的城堡是老化、死亡、虚伪和傲慢的家。

此城骨所建,涂以血与肉,
储藏老与死,及慢并虚伪。

6

盛饰的御车亦毁坏,我们的身体也如此:唯有崇高的真谛昌盛。

盛饰王车亦必朽,此身老迈当亦尔。
唯善人法不老朽,善人传示于善人。

7

那不学无术者与牛只没有两样;肌肉增长,智慧并没有增长。

寡闻之愚人,生长如牡牛,
唯增长筋肉,而不增智慧。

8

在多世的轮回中,寻找造屋者,但未曾寻获。轮回转世是痛苦的。

经多生轮回,寻求造屋者,
但未得见之,痛苦再再生。

9

屋已毁坏,造屋者不再造屋。我即证无为,不再受系缚。

已见造屋者!不再造于屋。
椽桷皆毁坏,栋梁亦摧折。
我既证无为,一切爱尽灭。

10

浪费青春,不过修行生活;如今好象栖息在无鱼之糊的老鹭。

少壮不得财,并不修梵行,
如池边老鹭,无鱼而萎灭。

11

浪费青春,不过修行生活;如今是树林中废弃的箭支。

少壮不得财,并不修梵行,
卧如破折弓,悲叹于过去。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行门品第八·之一

行门品第八·之一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问云何地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一切入者何义。几种地何地取相。云何作曼陀罗法。何修地法。

答是心依地相生。此谓地一切入。心不乱住是名为修。善乐着地想为相。不舍为味。意无异念为处。何功德者。谓有十二功德从地一切入是相易得。于一切时。于一切行。心行无碍。如意神通。履水游空如地。受种种色辩。初念宿命辩。及天耳界辩。随行善趣甘露为边。问一切入何义。答谓周普一切入。如佛说偈言

若人念佛德生喜充遍身

观地一切入周满阎浮提

此观缘地生心喜亦如是

修如是观。见曼陀罗遍一切入。

问地几种。何地取相可修。答地有二种。一自相地。二造作地。坚为自相地界。是谓自相地。若手自掘若教人掘。造作所成。是谓作地。成四种色。谓白黑赤及如明色。

于是坐禅人。于自相地不应作意。应除白黑赤。何以故。若观自相地。从此不起彼分相。若取白黑赤色。成修色一切入。何以故。观自相地离白黑赤。若作不作当取其相。如明相现当取其相。

问云何名不作地。答处处平坦。离于草莽无诸株杌。于其眼境当令起心。是名地想。是谓不作地。若旧坐禅随乐不乐。即见彼分地相。住于不退。新学初禅取作地相作曼陀罗。不观非作地。

问云何作曼陀罗。答若坐禅人欲于地作曼陀罗。初从当观寂寂。或于寺舍或在石室。或在树下。不住幽闇无日光处非人行路。于如是处皆远一寻。洒扫清洁当令地燥扫。于处所如明相现时。土色使与地性得相发起。筹量调适威仪恭敬。取于器物以水和土。删去草杌却除粪芥。取其衣帊济漉泥滓。于净洁地障蔽坐处。遮断光明安置禅窟。不近不远以规作圆。圆内平满无有痕迹。然后以泥泥地不杂余色。以别色不杂于地应安。乃至未燥当覆守护。若至燥时以异色界其外。或如米筛大。或如搔牢大。或圆或方或三角四角。应当分别。本师所说。最胜圆作曼陀罗。若于衣若于板若于壁处。皆作曼陀罗。于地最胜。如是先师所说。

问云何修地法。答若坐禅人。欲修地一切入。从初当观欲过患。复应观出离功德。

问何故应观欲过患。答欲者少气味故多忧苦。于是处多过患。欲者如骨喻少气味。欲者如肉揣喻。以多属故。欲者如逆风把火喻。随烧故。欲者如炎炭喻大小故。欲者如梦喻倏忽无故。欲者如借物喻势不得久故。欲者如树果喻。为人所折故。欲者如刀喻以斩斫故。欲者如槊喻以为槊故。欲者如毒蛇头喻可怖畏故。欲者如风吹绵喻不可守护故。欲者如幻喻惑痴人故。欲者是暗无所见故。欲者是障碍路碍诸善法故。欲者是痴失正念故。欲者如熟以烂故。欲者是械相驻缚故。欲者是盗功德物故。欲者是怨家起斗争故。欲者是苦造诸过患故。如是已观欲过患。应观出离功德。名出离者谓初禅从初出家修诸善。是名出离。

问云何出离功德。答无盖心自在住寂寂乐。堪忍苦乐住不忘失。旷济众事得大果地。堪受供养。二处饶益。是大智慧。是一切善处。名超三界。复次名出离者。彼出离淫欲。是寂寂诸盖是乐无垢。是处最胜地。是道为得最胜。是清净心垢。此是功德修行所造。是乐内所修行。欲是粗。出是胜妙。欲者有烦恼。出离者是无烦恼。欲者是下。出离者是上。欲者有嗔恚。出离者无嗔恚。欲者非可爱果。出离者是可爱果。欲者有怖畏。出离者无怖畏。

如是已观淫欲过患。及观出离功德。依出离生欲乐。心生信生恭敬。观可作非可作。依节量食安置衣钵。身不懈惓心无怠惰。当小行脚。小行脚已坐洗手足。应念佛菩提念法念僧。修善行念已。当令欢喜。我能如此得具足。若我不得出离。复不久安精进。是故应作勇猛。去曼陀罗不远不近。如轭如寻远。应安坐具对曼陀罗结跏趺坐。令身平正。内心起念闭眼小时。除身心乱。摄一切心成一。心小开眼。仿佛令观曼陀罗。

彼坐禅人现观曼陀罗形。以三行取相。以等观以方便以离乱。

问云何以等观。答坐禅人现观曼陀罗。非大开眼非大闭眼。如是当观。何以故。若大开眼其眼成惓。曼陀罗自性现见自性。彼分想不起。若最闭眼见曼陀罗成闇。亦不见彼相便生懈怠。是故应离大开眼大闭眼。唯专心住曼陀罗。为心住故当观如人映镜见其面像。依镜见面面从镜生。彼坐禅人观曼陀罗。见其定相依曼陀罗起。

是故当观等观取相。为心住故。如是以等观取相。

问云何以方便。答谓四作意方便。一谓内隔。二满方。三转。四遍满。是时见相出散无隔。是时当作内隔作意。是时见小相。或见半曼陀罗。是时作令满曼陀罗已。方满令作意。

是时心散乱。及心懈懒。是时应当策课如陶家轮。是时若心得住。是时令见曼陀罗。遍满无亏当观舍。如是以方便可知。

问云何以离乱。答离乱有四种。一最速作精进。二最迟作精进。三最高。四最下。

问云何速作精进。答谓急疾作意不待时节。早坐晚罢乃至身疲。是谓速作。

问云何迟作精进。答谓离作意方便。虽见曼陀罗。不恭敬作意。数起数眠。若速作精进。则成身懒心退。心出外缘起诸调戏。若迟作精进。身心成懒懈怠。起诸睡眠。

最高者。其心退起诸调乱。于所行处成不乐。若不乐于初戏笑言语。以由欲心成高。复次若得诸相行。由喜乐欲心成高。

最下者。退调缘故。于业处成不乐。若不乐于初行处。所作嗔处。由嗔恚心成下。复次久惓觉观。从胜退落其心。由忧受心成下。

是坐禅人。若心速作退堕调处。以念根定根摄伏令舍调。若心进作退堕懒处。以念根精进根摄伏令舍懈懒。若高心者退堕欲处。成现知令舍欲。若下心者退堕于嗔恚。成现知令舍嗔恚。于此四处成清净心。成专一心。此明因三行定心成随意得见曼陀罗形。

若专一心想成。起名相者有二种。谓取相。彼分相云何。名取相若坐禅人以。不散心现观曼陀罗。从曼陀罗起想。如于虚空所见。或时远或时近。或时左或时右。或时大或时小。或时丑或时好。或时多或时少。不以眼观曼陀罗。以作意方便取相起。是名取相。

从彼作多故。彼分相起。名彼分相者。若作意时随心即现。非见曼陀罗后生心念。但作心闭眼如先所观。若远作意亦即远见。若近左右前后。内外上下亦复如是。随心即现。此谓彼分相。

相者何义。谓因义相义。如佛教比丘。彼诸恶不善法。有相起是因缘义。复说智义相义。如佛说以作想当舍。是谓智义。复说像义相义。如自见面像想像。彼分无异义。

尔时得相。坐禅人于其师所起恭敬心。取于胜相应当守护。若不守护是则当失。

问云何应守护。答以三种行应守护相。如是以离恶故。以修行善故。以常作故。

云何离不善。乐于作务。乐种种语戏。乐睡眠。乐聚会。乐狎俗。不守护诸根。不节于食。初夜后夜不起禅习。不敬所学。多恶亲友修不行处。应离不好时节食卧坐不。彼对治是善应常作。

问云何以常作。答彼坐禅人善取此相。常观其功德。如珍宝想。常欢喜行。常修多修。或昼夜多修行。或倚坐卧心乐攀缘。处处放心。取相已取。取已令起。起已观随。观已修。修有时时观曼陀罗。如是以常作见相。彼如是现守护相。或得自在。若相随心得禅外行。若外行从心者。由是得安。

问云何禅外行。答此事从心。作意不乱。以伏诸盖。但未修行觉观喜乐一心及信等五根。虽得定力念念犹起。是禅外行。

安者。从此外行是法由心得修行力。是觉信等法于事不动。是名为安。

问外行及安。有何差别。答若伏五盖是其外行。以伏此五故成安。以禅外行得胜定。若得胜定是名为安。若于身心未得寂寂。于外定心动如船在浪。若于身心已得寂寂。处安不动如船无风在水。诸根无力故。于所为事外禅行不久住。如小童子。诸根有力故。于事安静久住。如有力人。修不自在。故禅外行成不和合。如人诵经久废则。忘以修自在故成安和合。如人诵经恒习不忘。若不善伏盖。犹如盲人。于禅外行成盲。如是等不清净教。若善伏盖成不盲。于成安定如是等清净教。从相自在所初。乃至性除名为外行。性除无间是名为安。

问外行者何义。答禅近故是名外行。如路近村是谓村路。义一名异。安者何义。安为和合义。如到曼陀罗。出离禅安无异义。

于是坐禅人住于外行。应令增长一切入。或于安定或于初禅。当令增长。

问云何应令增长。答谓从初相如手四指节。当令渐增。如是作意。如是得自在。如是次第如轮如盖。如树影。如福田。如邻如村。如郭如城。如是次第。渐令渐长遍此大地。若江山高下树木棘刺。诸不平正。如是一切不作意。乃至大海作意地想。乃至增长时心所行。成最胜定。

若坐禅人得禅外行。不能得安定。此坐禅人。以二行应令起安定方便。一以因缘。二以受持。以十行从因缘起安定方便。一令观处明净。二遍起观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心令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着。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离不学定人亲近学定人。十乐着安定。问云何作明净处观。答以三种行得作分明处。谓能修调适食乐。修时节乐。修威仪乐。遍起诸根。观者谓信等五根不令消灭。无作懈怠。如快马乘车。晓了于相者。善捉意想不急不宽。如巧师绳墨平等无偏。善解作意急离不离。制心令调者。有二种行。以二种行成心调。一多起精进。二心过度处成心调。或住淫处及种种相处。增长乱意成于心调。于坐禅人若多起精进。过度处成心调。以二行应制伏心。以令精进起。每中调适。若往淫处及种种相。增长调心。以二行折伏。以观觅众苦及恶果报。制伏懈心者。以二行成懈怠心。以不得胜定。令心无味故成懈怠。若多懈怠则欲睡眠。是坐禅人若不得胜定。心无味着故成懈怠。以二行当折伏。谓观功德以起精进。若懈怠睡眠懒心。以四种行能伏。若多食者取懈怠想。转行四威仪。以自作意。于光明相住于露处。令心欢喜无所复着。以三行成无味少方便故。以钝慧故。以不得寂寂乐故。于是坐禅人心若无味。以二种行令得欢喜。一以恐怖。二以欢喜。若观生老死及四恶趣。见诸可畏心生愁恼。若念佛法僧戒施天。见六行功德心生欢喜。心定成舍者。以二行成于禅外地定。以断诸盖心成定。或于所得地以起禅枝。故成心定。

是坐禅人心定有二行。当舍非成住故。中方便调适故。离不学定人。或安定。或外行定。或威仪定。彼人无此不修不学。不应供养修。学人者。若有安定。有外行定及威仪定。应从修学。亦应供养。乐着安者。

此坐禅人。如彼深源。如彼奔泉。如彼低树。常乐恭敬。多所修行。行此十事因缘生于安定。问云何以受持能生安定方便。答彼坐禅人善解缘起入寂寂处。其所解相。于所修定随心自在。生其欲乐令心得起。从此身意堪任有用令得受持。从生欢喜心得受持。从生适乐身心得受持。从生光明心得受持。从生悲伤心得受持。以是悲伤令心得静。善取静心心得受持。如是善取。令舍心得受持。从无边烦恼。心得解脱成就受持。以解脱故。彼成一法味。以一味心得受持修行。是故从此胜妙心得增长。如是住受持。起安定方便。如是善解缘起。及心受持不久起定。

彼坐禅人离欲不善法。有觉有观。于寂静处心所成就。有喜有乐得于初禅。是地一切入功德。于是离欲者。离有三种。谓身离心离烦恼离。

问云何身离。答远离诸恼出处山野。云何心离。以清净心到胜善处。

云何烦恼离。无结累人无生死行处。

复次离有五种。谓伏离彼分离断离猗离出离。

云何伏离。谓修初禅伏于五盖。云何彼分离。谓修达分定伏于诸见。

云何断离。谓修出世间道断诸烦恼。云何猗离。谓得果时乐。云何出离。谓涅槃也。

欲者有二种。一者处欲。二者欲烦恼。天堂及人所爱色香味触。此谓欲处。于此欲处起欲染思惟。是谓欲烦恼。从此欲以心别离以伏别离。是远离是出离。是解脱是不相应。是谓离欲。问云何离不善法。答谓不善根有三种。一贪二嗔三痴。与彼相应受想行识及身口意业。此谓不善法。说不善有三种。一自性。二相应。三生缘性。是三不善根。谓贪嗔痴。是名自性。与彼相应受想行识。是名相应。所起身口意业。此谓缘性。以此三不善法。是为远离。是出是脱是不相应。是谓离不善法。

复次离欲者。离贪欲盖。离不善法者。谓离余盖。问以说离不善法。欲是不善已在其中。何故别说离淫欲。答淫欲是出对治。佛所说欲能除烦恼。离欲者。佛说为出。如得初禅。欲想相应作意成起。此退分法。是故以欲和合烦恼。欲若别离一切烦恼皆亦别离。是故别说离欲。复次离欲者。已得出成离欲。离不善法者。若得不嗔成离于嗔。若得明相成离懈怠睡眠。若得不乱成离调戏。若得不悔成离于悔。若得安定成离于疑。若得智慧成离无明。若得正思惟成离邪念。若得欢喜成离不乐。若心得乐成离于苦。若得一切善法则离一切不善。如三藏说。以不贪满故。成就离欲。以不嗔不痴满故。成就离不善法。

复次离欲者。是说身离。不善法者。是说心离。复次离欲者。是说断欲觉。离不善法者。是说断嗔恚害觉。复次离欲者。是说避欲乐。离不善法者。是说避着身懈怠。复次离欲者。是说断于六戏笑及欢喜乐。离不善法者。是说断戏觉及忧苦等。亦说断於戏笑及舍。复次离欲者。是现得乐出于欲乐。离不善法者。是现得乐心无过患。复次离欲者。谓超出欲流。离不善法者。所余烦恼应生欲有而生色界。是名超越。有觉观者。

云何为觉。谓种种觉思惟安思想。心不觉知入正思惟。此谓为觉。此觉成就故初禅有觉。复次入地一切入。依地相无间成觉思惟。是名为觉。如心诵经。问觉者。何想何味何起何处。答觉者。修猗想为味。下心作念为起。想为行处。

云何为观。于修观时随观所择心住随舍。是谓为观。以此相应成初禅有观。复次入地一切入定人。从修地相心之所观。如观诸义为观。问观何相何味何起何处。答观者随择是相。令心猗是味。随见觉是处。
问觉观何差别。答犹如打铃。初声为觉后声为观。复次如心所缘。初为觉后为观。复次求禅为觉守护为观。复次忆是觉不舍是观。复次粗心受持为觉。细心受持为观。若处有觉是处有观。若处有观。于处或有觉或无觉。如三藏所说。初安心于事是觉。得觉未定是观。如远见来人。不识男女及识男女。如是色如是形为觉。从此当观有戒无戒富贫贵贱为观。觉者求引将来。观者守持随逐。如鸟陵虚奋翅为觉。游住为观。初教为觉久教为观。以觉守护以观搜择。以觉思惟以观随思惟。觉行不念恶法观行受持于禅。如人有力。默而诵经随念其义是观。如觉所觉觉已能知。观于辞辩及乐说辩是觉。义辩法辩是观。心解于胜是觉心解分别是观。是为觉观差别。寂寂所成。名寂寂者。谓离五盖是名寂寂。

复次色界善根。复说初禅外行复说禅心从此心生是谓寂寂所成。如地水生花名地水花。喜乐者。心于是时大欢喜戏笑。心满清凉。此名为喜。

问喜何相何味何起何处几种喜。答喜者谓欣悦遍满为相。欢适是味。调伏乱心是起。踊跃是处。几种喜。六种喜。从欲生。从信生。从不悔生。从寂寂生。从定生。及菩提分生喜。云何从欲生。贪欲染着心喜。是名欲生喜。

云何从信生。多信人心喜及见陶师等生喜。云何从不悔生喜。清净持戒人多生欢喜。

云何从寂寂生。入初禅人喜。云何从定生。入二禅生喜。

云何菩提分生喜。于第二禅修出世间道喜。

复次说喜五种。谓笑喜念念喜流喜越喜满喜。笑喜者。如细雨沾身令毛皆竖。念念喜者。生灭不住。如夜时雨。流喜者。如油下流久灌其身终不周遍。越喜者。周匝一切心生欢喜。不久便失。如贫人见伏藏。满喜者。身住用满。如雷有雨。于是小喜及念念喜。

以信起于外行。流喜者。有力起于外行。越喜者。于曼陀罗正与不正皆起处处方便。满喜者。生于安处。

问云何为乐。答是时可受心乐心触所成。此谓为乐。问乐何相何。味何起何处几种乐。喜乐何差别。答味为相。缘爱境是爱味。摄受是起。其猗是处。几种乐者。有五种。谓因乐资具乐寂寂乐无烦恼乐受乐。

云何名因乐。如佛所说。戒乐耐老。此谓因乐。是乐功德。资具乐者。如佛所说。佛生世乐。寂寂乐者。谓生定舍及灭禅定。无烦恼乐者。如佛所说。第一涅槃受乐。所谓受乐也。于此论中受乐是可乐。
喜乐何差别者。心踊跃是喜。心柔软是乐心猗是乐。心定是喜。粗喜细乐。喜行阴所摄。乐受阴所摄。是处有喜有乐。是处有乐或有喜或无喜。初者形第二为名。

外行成就入初禅禅枝。谓觉观喜乐一心也。禅者何义。谓于事平等思惟也。奋迅五盖也。思惟对治也。

入初禅得正受者。已得已触已作证住。复次离欲不善法者。从欲界地说初禅为胜相。从有觉观说第二禅为胜相。以寂寂所成有喜有乐。从寂寂所成喜乐说为胜相。复次离欲不善法者。谓能断对治。有觉观者。谓说禅相寂寂所成。喜乐者。谓说相似禅正受。入住者。谓得初禅离于五分。成就五分三善十想。具足二十五功德相应。以此福善上生梵天胜妙居处。离五分者。谓离五盖。

云何为五。谓贪欲嗔恚懈怠睡眠调悔疑。贪欲者。谓于五尘心生爱染。嗔恚者。谓行十恼处。懈怠者。谓心懒堕。睡眠者。谓身闷重欲得寤寐。眠有三种。一从食生。二从时节生。三从心生。若从心生以思惟断。若从饮食及时节生。是罗汉眠不从心生无所盖故。若眠从食及时节生者。以精进能断。如阿[少/兔]楼驮所说。我初尽漏得不从心眠。于今五十五岁。于其中间断食时节卧已二十五年。

问若眠成色法。何故为心数烦恼。答色者一向成心数恼烦。如我见人饮酒及食。是则可知。问若眠身法。懈怠心数法。何故二法合成一盖。答此二种法。一事一相。所谓疲懈共为一。调者心不寂寂。悔者心恨不定。其相既等故成一盖。

疑者心执不一。有四种疑。一者奢摩他难。二者毗婆舍那难。三者二俱难。四者于诸非难。于是具足为得奢摩他。或于此疑。或于身疑。我堪得寂寂。为不得寂寂。若于彼成疑。此谓奢摩他难。或于四圣谛。或于三世疑。此谓毗婆舍那难。或于佛法僧疑。此二俱难。或于国城道路。或于男女名姓。是谓非法难。于此经中疑为寂寂难。是可取。

盖者何义。谓障碍乘义覆义烦恼义缚义。此无异义。问有诸细结。谓覆恼等。何故但说五盖耶。答以集执取成五。复次以淫欲执着。能摄一切贪欲。以嗔恚执着。能摄一切不善法。以懈怠睡眠调悔疑执着。能摄一切痴不善法。

如是以五盖执着。能摄一切烦恼。以此相故成五盖。五分成就者。谓觉观喜乐一心。

问若说初禅成就五枝为禅。不应更复别说其枝为禅。若别说枝。何故初禅说五枝相应。答依禅枝成禅。不离禅枝有禅。无别异禅。如依一一车分说车离分无车。如依军分说军非离军分有军。如是依禅枝名禅。非离枝有禅以一种名禅。以可分名枝。说事名禅。说功德名枝。以说依制名禅。以说依性制名枝。问于有念精进等法。何故但说五枝耶。答以执着成五。

问云何为执相。答觉者随于事心而得自安。观者随于持心。觉观不杂起于方便。若方便具足喜乐生。若起方便具足得生。喜心增长乐心成满。以此四功德心成就不乱。若心不乱得定。是名执相。如是执着成五。

复次盖对治故成五。初盖对治初禅。乃至五盖对治五禅。觉者初禅为胜枝。以觉除欲。若觉入正定余枝亦起。观者于五枝第二禅是初起。喜者于第三禅是初起。乐者于第四禅是初起。一心者于第五禅是初起。如是以胜枝成五。复次以五盖对治成五。如三藏所说。一心是淫欲对治。欢喜是嗔恚对治觉是懈怠眠对治。乐是调悔对治观是疑对治。以盖从对治是故成五。问此坐禅人作意于一切地相何。故乃起喜乐耶。答地一切入相非起喜乐。因离五盖热随性修故。是以法子应起喜乐。又问。若然法子何故。不于第四禅起喜乐。答非其处故。又得第四禅已断喜乐故。复次初已起喜乐以方便伏断。见有过患已。贪着最寂寂舍乐。是故不起喜乐。三种善者。谓初中后善。以清净修行为初善。以舍增长为中善。以欢喜为后善。

云何清净修行。谓诸善资具。云何舍增长。是谓安定。云何为欢喜。是谓为观。如是初禅成三种善。十相具足。以清净修行三相。以舍增长三相。以令欢喜四相。问以清净修行云何三相。答是禅障碍从彼心清净。以清净故心得中奢摩他相。以得故于彼心跳掷。此谓以修清净三相。问云何以舍增长三相。答若心清净成舍。若得寂寂成舍。一向住成舍而舍增长此谓三相。问云何以令欢喜四相。答谓于此十相生法。随逐修行令成欢喜。于此诸根以为一味成令欢喜。随行精进乘成令欢喜。以能修行成令欢喜。此谓四相。如是初禅十相具足。二十五功德相应者。谓初禅觉观喜乐一心具足。信精进念定慧具足。初中后具足。敛摄具足修行具足。寂寂具足。依具足。摄受具足。从具足。观具足。修具足。力具足。解脱具足。清净具足。最胜清净修成住二十五功德相应。是天胜居从寂寂生。谓喜乐住超越人间天居胜处。如佛世尊教诸比丘。如勤浴师浴师弟子。以好铜槃盛豆米屑。以水和搅合而为丸。浸润内外相着不散。如是比丘身心寂寂。能生喜乐灌令遍湿。无所不着。如以寂寂所生喜乐。于其身心无不着处。是勤浴师及浴师弟子。坐禅之人。亦复如是。如是铜槃一切入相如是可知。问一切入何等相耶。答如铜槃浴屑处坚细光焰。善取一切入相。成坚生喜成细清净故光焰。心心数法以成事故。是谓铜槃等一切入相。心心数法如浴屑。如是可知。问云何浴屑等心心数法性。答如粗浴屑。既不和合随风飞散。如是心心数法性。离喜乐成粗。离定不和合。与五盖风共飞。此谓是浴屑等心心数法性。云何水等。谓喜乐定如水。令浴屑湿软为丸。如是喜乐令心心数法湿软为定。如是水等喜乐定。如欲水搅令相着。如是觉观可知。问云何丸等。答谓觉观如欲使。以浴屑置于铜槃中。以水挠搅以手作丸。若作丸已合诸湿屑。共作于丸。不令散失置铜槃中。如是坐禅人心心数法。贮于事中能生寂寂。初禅以喜乐为水。以觉观为手。以搅作丸。能生寂寂。所成心心数法。喜乐相随成一丸。禅心不散乱。置于禅事。如是丸等觉观如浴屑。内外遍湿相着不散。

如是坐禅人。初禅于身上下。从头至足。从足至髑髅。皮发内外喜乐遍满。住于不退。如是成住梵天。问名喜乐非色法无有对相。何以遍住于身。答名者依色。色依名色。是故若名已成喜色亦成喜。若名已成乐色亦成乐。复次色从乐生令身起猗。一切身成彼色猗乐。是故无碍令生梵天功德者。初禅成有三种。谓下中上若观胜缘不善除五盖。不至如意自在。是谓下禅。若观胜缘善除五盖。至如意自在。是谓中禅。若观胜缘善除五盖。至如意自在。是谓上禅。于是坐禅人。若修下初禅。命终生于梵天种类。彼寿命一劫三分。若修中初禅。命终生于梵天寿半劫。若修上初禅。命终生大梵天寿。命一劫是生梵天功德成有四种有人成退分。有人成住分有人成。胜分有人成达分是钝根人欲。住放逸作意相随。成起此禅故成退分。复次以三禅行成于退分。最大缠故令不精进。若人从初已起恶觉不能消除。以此大缠故成速退。其于乐禅事业乐话语乐。睡眠不住精进。是故成退。

问谁退何以退。答有说。若急疾烦恼成起退失。复说悠悠烦恼故退。复说若失奢摩他成退。复说于有相久不修行。于彼彼处不能令起。以不得定成退分。若钝根人住不放逸。得彼法念成禅住分。利根人住不放逸。随意得第二禅。无觉作意相随。起成彼禅胜分。利根人住不放逸。随意得毗婆舍那。随逐厌患想作意成起。随意无染成禅达分

此明求第二禅。思惟初禅过患二禅功德。

尔时坐禅人欲乐起第二禅已。于初禅身得自在。何以故。若于初禅未得自在。虽复思惟欲除觉观。望得二禅还复退失。遂不堪起第二禅定。亦复不能入于初禅。

如世尊说。为诸比丘作山犊喻。山犊愚痴不知食处。未解行步。欲诣崄远。便自作念。我今当往未尝至处。啖未尝草。饮未尝水。前足未立复举后脚。蹉摇不安莫能前进。遂不得至未尝至处。亦不得啖未尝食草。及不得饮未尝之水。更复思惟。既不能去。政当资昔饮食如是比丘愚痴未达。不知所行处。不解离欲入于初禅。不修此法不多学习。辄自作念。欲入第二禅离于觉观。不解自安。复更思惟。我不能得入第二禅离于觉观。欲退入初禅离欲。愚痴比丘如彼山犊不解行步。

是故应修初禅令心得自在。于未食时及食后时。初夜后夜随心所乐。随欲久近随意无碍。为起入观。若从一时乃至多时。多入多出。若从一时乃至多时。于彼初禅成得自在。得自在乐。起第二禅越于初禅。复更思惟。此初禅粗第二禅细。于初禅见有过患。于第二禅见有功德。问云何初禅过患。答近五盖怨令觉观动。身成懈怠心成散乱。其一切法是为粗定。不任为神通证。既乐初禅不成胜分。是初禅过患。第二禅功德是其对治。已观初禅过患。复见第二禅功德。是一切入相作意修行第二禅事。不作意和合初禅。不作意于觉。不作意于观。以从定生喜乐自在。令心受持。

彼坐禅人如是作意。不久觉观成灭。以定所起喜乐自在。令心安住。此明二禅四枝义。彼坐禅人觉观灭故。成其内信。心成一性无觉无观。从定生喜乐入第二禅。是地一切入功德。觉观灭者以善分别。觉观灭亦名断。

问云何为觉观灭。答亦是初禅觉观过患。及一切觉观根觉观过患。及觉观根与觉观并除故。成觉观灭。复次以断下粗禅得上胜禅。复令现次第灭。内者现证名内。内有三种。一内内。二内定。三内行处。

云何为内内。谓六内入。内定者。于自观身。此谓内定。内行处者。于内自思意不出外摄义是性。是谓内行处。于此经中内内是可乐。信者信正信思惟增长信此谓信。于内定是谓内信。内信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不乱为内信相。寂寂为味。不浊是起。觉观为处。心成一性者。谓心住正定。此谓心成一性。

心成一性者何义。心者是意。一者说于念。名性者如声论说生性。性者说自然义。此第二禅一心能灭觉观。以一性得起。此谓心成一性。心成一性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专正为相。寂寂为味。无浪为起。觉观灭为处。问信及心成一性。何故非初禅所摄。答初禅以觉观为浪动故。成浊。内信心成一性者成不清净。如水有风浪见于面像不复清净。如是初禅觉观为浪。浪动浊故。内信及心一性成不清净。是故以禅枝非初禅所摄。无觉无观者。谓断觉无觉离观无观。问觉观灭无觉无观。此二种断觉观。何故说二。答觉观灭者为现内信。心一性为因无觉无观。为现寂寂所成喜乐妙相。

复次觉观灭者。以此觉观见觉观过患。断彼过患法。无觉无观者。断色界觉观。复次无觉无观者有二种。一不以觉观灭无觉无观。以觉观灭无觉无观。于是五识及第三禅等。不以觉观灭成无觉无观。第二禅以方便寂寂故。以觉观灭成无觉无观。是说二义。从定生者名定。初禅从彼智生。第二禅成从初禅定生。复次定者。于第二禅与一心共生故。定生喜乐。喜乐者初已分别。第二禅者依初得名。此第二禅入正受者。谓入第二禅。禅者内信喜乐一心。是名为禅。入正受住者。成得第二禅离于二枝。成就二枝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三功德相应。是天住是功德。生光耀天。如初广说。天住者。从定生喜乐。越人住故名为天住。

是故世尊告比丘言。如池生水非四方来。亦非雨出无有时节。是从泉出清冷浸灌盈溢流远。如是比丘此身从定生喜乐。令得清凉无不润泽。从定生喜周遍身心。犹如泉水。彼坐禅人入第二禅其身可知。如不从四方无流水来无天雨水。如是觉观灭可知。如是从泉出流。令身成满不起波浪。如是从定生喜乐。此名色身令满不起乱心。如以冷水令身清凉遍一切处。如是从定生喜乐。一切名色身成满足修定果报。如是天居生光耀功德。

此第二禅有三种。下中上。是坐禅人修下禅。命终生少光天寿命二劫。修中禅生无量光天寿命四劫。修上禅生光耀天寿命八劫

念二禅过患。尔时坐禅人。已修第二禅身得自在。第二禅粗三禅寂寂。知二禅过患。见三禅功德。起第三禅。

云何二禅过患。谓近觉观是定之怨。与喜满相应故禅成粗。以喜成满心大踊跃。不能起余禅枝。若着于喜是则为失。若知是失则成不失。若不堪作神通证。若乐二禅不成胜分。是知第二禅过患。见第三禅功德。是其对治。已观二禅过患。复见三禅功德。是依一切入相作意。令喜心灭。以由喜乐受持心。如是作意。不久以无喜乐令心得安解三禅枝。

彼坐禅人不染喜故。得舍念智。以身受乐。是圣所说。得舍念智乐住第三禅正受。是地一切入功德不染喜故。喜者先已分别。不染者断喜得舍住。

云何为舍。是舍是护。不退不进是心平等。此谓舍。于是舍有八种。谓受舍。精进舍。见舍。菩提觉舍。无量舍。六分舍。禅枝舍清净舍。五根为受舍。有时不作意舍相。为精进舍。苦集我今当断成得舍。为见舍。修菩提觉。是为菩提舍。慈悲喜舍。是为无量舍。以眼见色不苦不喜成舍。是为六分舍。无染故成舍住者。是禅枝舍。舍念清净。是清净舍。于此八舍除受舍。余七舍法。是为平等舍。复次有三种舍。一相应乘。二少经营。三无经营。于一切禅行是禅平等方便。不急疾不迟缓。是名相应乘舍。此下舍近第二禅。能断大踊跃心。若心无经营。是名少经营舍。此舍近第三禅。是其能断一切踊跃心。以不动身心。无经营事心。是名无事舍。此舍近第四禅。舍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平等为相。无所著为味。无经营为起。无染为处。问何故说此舍于此禅。非第二禅及初禅。答是处喜满未灭心着。以缘喜乐是故未灭。以大踊跃充遍身心。是故于二种禅不说舍。以不满故。于此第三禅无喜染故。以灭相着故成起禅枝。以由禅枝自在故。说舍念正智。云何为念。念随念彼念觉忆持不忘。念者念根念力正念此谓念。问念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答随念为相。不忘为味。守护为起。四念为处。云何为智。知解为慧。是正智此谓为智。于是正智有四种。有义智。自相智。不愚痴智。行处智。于是有义智者有四威仪。自相智者。入于空处。不愚痴智者。知于世间八法。行处智者。谓于事处。于此经中行处智是可取。

问智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答不愚痴为相。缘着为味。择取诸法为起。正作意为处。问何故此念正智一切处不妙。答若人失念不起正智。不堪起禅外行。

问何故说第三禅。不说第二禅及初禅。答于此喜为首。粗禅枝灭故。正定细故。此定入细处。以此正智堪能起第三禅。是故以禅枝自在。复次此禅易起到彼乐处。最气味地亦作愚心。是名著处。是故于此禅。知得自在堪为断喜。又说喜乐者共为亲友。是故此念智分别。无喜有乐于事成住。如彼犊子随逐其母。不捉两耳触突随母。如是无喜有乐。以念智分别乐得住行处。若不缓分别。反入于喜成禅退分。以此禅枝自在故说念智。以此舍念智成就。是故说有舍念智以身受乐。问云何心乐。答心摄受是心乐。从心触生摄受是心乐受。是谓为乐。
问云何身。答想阴行阴识阴。此谓为身。此乐以身受谓身受乐。问何故此乐无喜。非以身为受。答于第三禅乐根灭。何故世尊说于第三禅乐根灭是乐圣人所说。圣者佛及弟子。开合制教分别显示。此谓圣所说。问何故圣说于此身非余处。答此第三禅易起到彼乐处。彼无受乐。圣者向于乐住。是圣人成就。是故圣人说此禅胜成舍。有念乐住者舍念乐。此已分别成就。入住第三禅。第三者依第二名为第三。第三禅者是舍念正智乐一心。此谓禅成就。入住者彼已得第二禅。离一分五分。成就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天居生遍净天。如初禅广说。天居者无喜乐住。越人住名天居。

是故世尊告诸比丘。如是比丘。于郁波罗池花。分陀利池花。若郁波罗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水生水增长。从水起住水中。从根至首以令水满其中。如是比丘。此身以无喜乐令满润泽。以无喜之乐遍满身心。于是如郁多罗波头摩分陀利花从水而起。如是入第三禅。其身当知如藕生水。从根至首一切皆满。如是入第三禅。其身以无喜之乐。遍满身心修定果报。如是天居生遍净天功德。此第三禅亦成三种。谓上中下。于是坐禅人修行下禅。命终生少净天。彼寿命十六劫。修行中禅生无量净天。彼天寿命三十二劫。修行上禅生遍净天。寿命六十四劫。

念三禅过。尔时坐禅人。如是已作。第三禅身得自在乐。起第四禅越第三禅。第三禅粗第四禅妙。见第三禅过患。复见第四禅功德。云何三禅过患。谓近喜为怨。正定以乐枝粗。不能堪忍为得神通。第三禅不成胜分。如是见第三禅过患。见第四禅功德。是其对治。彼坐禅人。如是已见第三禅过患。见第四禅功德。唯彼作一切入相作意。令现灭乐灭。以由舍心受持如是作意不久。以由舍心得安解四禅枝。彼坐禅人断乐故。先已断苦故。以初喜忧尽故。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住第四禅。是地一切入功德。断乐者名身乐断。断苦者名身苦断。前喜忧灭者。喜名心乐。忧名心苦。皆尽灭也。

问乐苦忧已断何处灭。答初禅时灭。于此第四禅。佛说苦灭。问何处苦根起无余时灭。答佛告比丘。初禅成就离欲。是处苦根起无余时灭。问何故于初禅苦根灭。答以喜满故身乐。身乐故苦根灭。以断对治故。是故于初禅苦根灭。于第二禅忧根灭。成断忧根。如佛所说。何处喜根起无余时灭。于此比丘觉观灭故。第三禅正受住。是处忧根起无余时灭。何故第二禅忧根灭。若有觉观久随觉观。成身懈怠成心懒惰。若心懒惰忧根即起。于第二禅觉观灭。说忧根灭。于第三禅是处乐灭。如世尊说。何处乐根起无余时灭。于此比丘厌于喜故。第三禅入正受住。是处乐根已起无余时灭。问何故于第三禅乐根灭。答喜灭故喜为因乐成灭。是故于第三禅乐根灭。问若苦乐忧于三禅处已灭。何故于此四禅说灭。答三禅是四禅道路。于三禅已灭受。是故于第四禅说灭。复次以不苦不乐受。为现对治。是故说苦乐对治不苦不乐受。复次四禅共对治受收合故。复次舍烦恼现无余断。不苦不乐受者。意不摄受心不弃舍。此谓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受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中间为相。住中为味。除是起喜灭是处。云何舍念清净者。是谓中性为舍。此谓为舍。念者谓念随念正念。此谓为念。以舍为念成分明清白。此谓舍念清净。

问何故此念以舍分明清白。答此舍离一切烦恼故。受相似相应故。成不动无经营。以此无经营与舍相应故。此念至无动成无经营。是故此念已舍成分明清白。四者依彼三禅。此第四成就。入定者此谓四禅舍念一心。此谓禅成就。入住者。成得彼第四禅。离一分三分。成就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报居天上生果实天。功德如初广说。天居者舍乐住出于人住。此谓天居。

是故世尊告诸比丘。有人坐以白叠覆身。从头至足。一切身分无处不着。如以白叠无不覆处。如是比丘以清白心。令满一切身分。以清白心无所不着。譬如有人白叠自覆。是坐禅人亦复如是。离一切上烦恼。在第四禅可知。如以白叠覆身。从头至足不寒不热时节调和身心清净。如是入第四禅不苦不乐。是为舍乐。令满于身修定果报。如是天居生果实天功德。修第四禅命终凡夫。生果实天。若心厌患生无想天。寿命五十劫。若沙门或生果实天。或生五净居处。如是果实功德。问何故于三禅处下中上。说果地胜不说第四禅。答依三禅所得有粗有妙。是故以胜枝说果地胜。此第四禅已到妙枝彼岸。从此更无妙枝。是故于此无胜果地念四禅过。

尔时坐禅人。于第四禅已得自在乐。游虚空定越于色界。复更思惟。色定粗虚空定细。彼坐禅人见色过患。复见虚空定功德。云何色过患。如取器仗相打斗诤。两舌妄语截手脚等。种种诸事。眼痛疾患寒热饥渴诸苦。是谓色欲过患。云何第四禅过患。此近喜成怨依于色事。是名为粗。于是着乐不成胜分。依虚空寂寂解脱。于此定成粗。于色见第四禅过患。见虚空定功德。是其对治。

彼坐禅人如是已见于色。及见第四禅过患。已见虚空定功德。念入第四禅明无边虚空定。从此定起除地一切入相。修虚空定地相成失。于虚空所作事无边作意。若如此现作意不久地相成失。从地相心起成越于虚空。以虚空入相自在心得安。彼坐禅人已起。一切色相有对想灭。于种种想不作意故。正受入住无边空处。一切者。说于无余起。色相者。云何色相。入色界定想智正智。此谓色相。越者。从此起有对想灭者。云何是有对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此谓有对想。灭者。彼种种想尽不作意者。云何种种想。不入定人。或意界和合。或意识界和合想智正智。此谓种种想。此种种想不作意。此谓种种想不作意。问何故止说越想。不说受行识。答若越于想。彼一切皆亦成越。何以故。若不离想心不得越。复次世尊欲说越色事。说越色想。一切定事皆由想故。问若不尔。入色定有对想种种想非为无也。答有人入色界定。有对想有种种想。以断故。

问何故于彼不修道。答为厌于色。是故于彼不灭于彼不尽故。入初禅声是其刺如是。佛所说于此为厌色以修行道。是故于此成断。于此断故。无色定不动行想。寂寂解脱想。如迦兰郁头蓝弗入无想定。五百车从前去来不见不闻。是故说于处灭。于是起一切色想。说断色界法有对想。灭种种想。不作意者。说断欲界法。复次越一切色想者。说得无色界。有对想灭者。说断彼定外乱。为显现无动种种想。不作意者说断定内乱。说显现寂寂解脱相。问无边虚空者云何为空。答是空入空界空穴。不为四大所触。此谓为空。于空正安心令满无边。此谓无边。无边空者。是无边空入。入虚空处心心数法。此谓虚空入。虚空入者何义。是虚空无边性。是无边性空处。此说虚空义。如住天处名天处。彼虚空处定。此谓虚空处入。正住者得虚空处定。越色事三分。成就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寂寂居住修定果报。此功德生虚空处。如初广说。功德生虚空者。已修虚空处。命终生虚空天。寿命二千劫

念虚空定过。尔时彼坐禅人。于虚空处已得自在乐。起识一切入定。越虚空一切入。思惟虚空定粗。见识处细。复见虚空过患。复见识处功德。云何虚空过患。此定近色为怨。于虚空定是事成粗。与有对想种种想不相远离。成彼念着不得胜分。如是见虚空过患。是识一切入功德。是其对治。明无边识定治彼坐禅人已见如是虚空过患。已见识处功德。安详念入安祥念起。修虚空识令满作意。令识无边。由识处想心受持。如是现作意。不久从虚空处想。心起越于识处。由识处想而心得安。彼坐禅人起一切虚空故。思惟无边识。成就入正受。于一切识处住。一切者。说于无余。越虚空处者。越虚空处。越者谓正度。是谓越一切虚空处。无边识者。唯彼虚空以识作意令满无边。是谓无边识处。问色非色法。云何执为无边。答唯无色法故成无边。何以故。非色之法无有边际。不可得故。复次虚空无边故说无边。无边者。作无边意故成无边。是故不妨识。入处者是入识处。心心数法。此谓识处。识处者何义。是识无边。此谓识无边。识处者。如天住处名天处。此识已受持定。此谓识处定。入正受处者。得彼于识处定者越虚空事。三分成就。以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住于寂寂修定果报。是功德生识处。如初广说。生识入功德者。修行识处入。命终生识处天。寿命四千劫(识入已竟)

念无边识定过。患尔时坐禅人已得识处。自在欲起无所有处定越于识处。复更思惟。识处定粗。无所有处定细。复见识处过患。复见无所有处定功德。云何识处过患。此定近虚空为怨。识事为粗。以思惟无边想成彼念着。不得胜分。无所有处功德。是其对治。彼坐禅人如是已见识处过患。复见无所有处功德。从识处定安详而起。彼识不复修行。不复分别。成失彼识。已见无所有处相自在。心愿受持如是现作意。不久从识处想起。以由无所有处想。其心得安。彼明无边识定。坐禅人越一切识处。见无所有入正受处住。一切者说于无余。越识处者。成越此识超入正度。此谓越一切识处。无所有者。不复修行。不复分别成失彼识但见无所有。此谓无所有处。入无所有处定。心心数法。此谓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者何义。是识无性是无所有。无所有处者。说受持言无所有受持正定。此谓无所有处定。入正受住者。成得无所有定。越识事三分。成就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住于寂寂修定果报。是功德生无所有处。如初广说。生无所有功德者。修行无所有处定。命终生无所有天。寿命六千劫(无所有定竟)

念无所有处过患。尔时坐禅人。于无所有处已得自在。欲起非想非非想处定越无所有处。复更思惟无所有处粗。见非想非非想处细。复见无所有处过患。复见非想非非想处定功德。云何无所有定过患。此定近识为。与分明想共故成粗。成彼念着不得胜上。如是见无所有处过患。复见非想非非想入功德。是其对治。复次见此想是患是痈是刺。无想是政是寂寂是妙。所谓非想非非想。彼坐禅人如是已见。念入无所有处安详而起。彼无所有处寂寂作意修行余定。如是现作意。不久从无所有处想心起。由非非想处想而心得安。彼明非非想定。坐禅人越一切无所有处故。成就入住非非相处。一切者说于无余。越无所有处者。成越无所有处超入正度。此谓越一切无所有处。非非想者。彼无所有处。寂寂作意修行余定。此谓非非想处非非想处者。入非非想处心心数法。是谓非非想处。非非想处者何义。灭分明想故。成于无想细想有余故。成非想非非想是其处。是谓非非想。入正住者。成得非非想处定。越无所有处三分。成就三种善。十想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住于寂寂明修定果报。以是功德生非非想天。如初广说。是功德生非非想天者。修行非非想处定。命终生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四千劫。问何故说非非想处。何故不说为识处。答离无边执故。起想细故。不成识处。问何故依此定不成漏尽。答离分明想。不堪得见道。复次此定最细微。非非想不能分别。是故不成漏尽处(非非想定已竟)

重明上义。问于是定处云何散句。答所谓灭声。颠倒起越外行觉受疑不应得。灭者入初禅语言断。入第四禅。出入息断。次第灭声者。若人入定。闻有音声不得言说。何以故。是入定人。耳识不和合故。复次入色定人。是声成乱。如世尊所说。入禅人声是其刺。颠倒者。入地一切入。于非地想而作地想。问若然何故不成颠倒。答此四颠倒想不异故。知此地想是其相。是故不成颠倒。起者以五因缘从于定起。以威仪苦以最多境界以障碍起。以方便不平等以随意。若入无色定。以最多境界不得起。住不动故。入灭禅定及入果定。以初作行得起。不以余因。越者。越有二种。分越事越。从色禅越色定。是谓分越。从色禅越无色定。复从无色定越无色定。是谓事越。外行者。一切定外行成就五分。觉者第二禅等性。除无间成无觉观。受者第四禅等性。除无间共舍起。有人乐相似无间。疑者。未断一切贪欲等盖。住非非想处。说于有余。如畏毒蛇上树。有四种人不得起定。必堕恶趣。无因作五逆邪见(散句已竟地一切入已满)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行门品第八·之三

行门品第八·之三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问云何念身。何修何相何味何功德。云何修。答修念身性。彼念随念正念。此谓念身。此念住不乱。此谓修。令起身性为相。厌患为味。见无实为起。何功德者。以修念身成堪耐。堪受怖畏。堪任寒热等。无常想无我想。不净想。过患想。彼想成满。成随意得四禅。以分明诸法。修令满足。向于善趣。向于醍醐。

云何修者。初坐禅人入寂寂。坐摄一切心。不乱心唯修心性。云何修心性。所谓此身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肝心脾胇胆胃肪膏脑膜大肠小肠屎尿脓血淡污涎泪涕唾不净。初坐禅人。于此三十二行。初次第上以次第下。善哉以口语言应常说常观。善哉以常观口语言。

是时以一一四行。唯以心当觉以色以行以形以处以分别所起粗相。或一或二或多善取相应。彼坐禅人如是以三种觉成起。以色以厌以空。若坐禅人以色起相。彼坐禅人由色一切入自在应作意。若坐禅人以厌起相。彼坐禅人以不净应作意。若坐禅人以空起相。彼坐禅人以界应作意。若坐禅人依一切入起于四禅。若坐禅人依不净事起初禅。若坐禅人依界事起外行禅。于是嗔恚行人以色起相。贪欲行人以厌起相。慧行人以界起相。复次嗔恚行人以色当作意。贪欲行人以厌当作意。慧行人以界当作意。复次以十三行当念身性。如是以种以处以缘以流。以次第以形以虫种以安处。以聚以憎以不净以处。以不知恩以有边。

问云何以种当念身性。答如毒种所生茱萸拘沙多纪等一切生。如是此身从父母不净生。不净种生此身成不净。如是以种当念心性。问云何以处当念身性。答此身不从郁多罗花生。非拘牟陀分陀利迦花生。于母腹生。不净臭秽迫迮处生。从生熟两藏生。从左右胁胞囊所缠依脊骨住。是处不净身成不净。如是以处当念身性。问云何以缘当念身性。答此不净身若增长住。不以金银珠等能得增长。复不以栴檀多伽罗沉香等缘能得增长。此身从母腹生。母所食啖。涕唾涎泪相杂。母胎所生臭食流液得增长住。从如是出。其所啖食饭乳[米*半]豆。涕唾涎淡共相和杂。此身以臭不净流得增长住。如是以缘当念身自性。问曰。云何以流当念身自性。答如皮囊盛满屎尿。以多穿故不净流出。此身亦然盛满屎尿。如是此身所尝饮食。及杂涕唾屎尿臭秽。种种不净。从九孔流溢。以多穿故。不成满故。如是以流应念身自性。问云何以次第形当念身自性。答此身以初业次第立。初七日成迦罗逻。二七日成阿浮陀。三七日成俾尸。四七日成阿那。五七日成五节。六七日成四节。七七日复生四节。八七日复生二十八节。九七日及十七日复生脊骨。十一七日复生三百骨。十二七日复生八百节。十三七日复生九百筋。十四七日复生百肉丸。十五七日复生血。十六七日生膜。十七七日生皮。十八七日成皮色。十九七日业所生风遍处处。二十七日成九窍。二十五七日生一万七千凑。二十六七日成坚身。二十七七日有力。二十八七日生九万九千毛孔。二十九七日成一切身分具足。

复说。七七日有体。依母背下头蹲踞坐。四十二七日以业所生风。转脚向上。头向下向产门。此时生。世说假名人如是。以次第形当念身性。问云何以虫种当念身性。答此身八万户虫之所食啖。依发之虫名发铁。依髑髅虫名耳肿。依脑之虫名颠狂下。颠狂复有四种。一名塸拘霖婆。二名湿婆罗。三名陀罗呵。四名陀阿尸逻。依目之虫名舐眼。依耳之虫名蚔耳。依鼻之虫名蚔鼻。复有三种。一名楼扣母可。二名阿楼扣。三名摩那楼母可。依舌之虫名勿伽。依舌根虫名母但多。依齿之虫名狗婆。依齿根之虫名优婆拘婆。依喉之虫名阿婆离呵。依颈之虫有二种。一名虏呵罗。二毗虏呵罗。依毛之虫名蚔毛。依爪之虫名蚔爪。依皮之虫有二种。一名兜那。二名兜难多。依膜之虫。复有二种。一名鞞蓝婆。二名摩諀蓝婆。依肉之虫复有二种。一名阿罗婆。二名罗婆。依血之虫复有二种。一名婆罗。二名婆多罗。依筋之虫复有四种。一名赖多虏。二名喜多婆。三名婆罗婆多罗。四名罗那婆罗那。依脉之虫名架栗侠那。依脉根之虫复有二种。一名尸婆罗。二名优婆尸尸罗。依骨之虫复有四种。一名遏褫(除里反)毗驮。二名安那毗驮。三名殆(涂履反)履拖毗拖。四名遏褫絙可罗。依髓之虫复有二种。一名弭(亡比反)社。二名弭社尸罗。依脾之虫复有二种。一名尼罗。二名比多。依心之虫复有二种。一名死毗多。二名优钵拖毗多。依心根之虫复有二种。一名满可。二名尸罗。依肪之虫复有二种。一名哿罗。二名哿罗尸罗。依膀胱之虫复有二种。一名弭哿罗。二名摩诃哿罗。依膀胱根复有二种。一名哿罗。二名哿罗尸罗。依胞之虫复有二种。一名娑婆罗。二名摩诃沙婆罗。依胞根之虫复有二种。一名赖多。二名摩诃赖多。依小肠之虫复有二种。一名帚赖多。二名摩诃赖多。依肠根之虫复有二种。一名波。二名摩诃死波。依大肠根虫。复有二种。一名安那婆呵。二名[巾*尃]果婆呵。依胃之虫复有四种。一名优受哿。二名优社婆。三名知社婆。四名先市婆。依熟藏之虫复有四种。一名婆呵那。二名摩诃婆呵那。三名陀那槃四名粉那母可。依胆之虫名必多离诃。依唾之虫名纤呵。依汗之虫名随陀离呵。依脂之虫名弭陀离呵。依强之虫复有二种。一名薮婆呵母。二名社摩契多。依强根虫复有三种。一名处呵母珂。二名陀虏呵母珂。三名娑那母珂。有五种虫。依于身前食于身前。依于身后食于身后。依于身左食于身左。依于身右食于身右。虫名栴陀死罗唇呵死罗不偷罗等。依下二孔有三种虫。一名拘楼拘罗唯喻。二名遮罗喻。三名寒头波拖。如是以虫居止当念身性。云何以安当念身自性。于足骨胫骨安住。胫骨于髀骨安住。髀骨于髂骨安住。髂骨于脊骨安住。脊骨于脾骨安住。脾骨于臂骨安住。臂骨于项骨安住。项骨于头骨安住。头骨于颊骨安住。颊骨于齿骨安住。如是此身骨节缠里以皮覆上成此秽身。从行业生非余能造。如是以安当念身自性。云何以聚当念身自性九头骨。两颊骨。三十二齿骨。七项骨。十四胸骨。二十四胁骨。十八脊骨。两髂骨。六十四手骨。六十四足骨。依肉六十四软骨。此三百骨。八百节。九百筋缠。九百肉丸。一万七千凑。八百万发。九万九千毛。六十间。八万虫种。胆唾脑各一波赖他。梁言重四两。血一阿咃。梁言以三升。如是等不可称计种种形。唯是屎聚屎集名身。如二聚当念身自性。云何以憎当念身自性。彼所重物第一清净。所爱服饰。如是花香涂身。衣服庄严。眠坐隐囊。枕褥[毯-炎+瞿]毹毾[毯-炎+登]床帐卧具等。种种饮食住止供养。心生爱重后成憎恶。

如是以憎恶。当念身自性。云何以不清净当念身自性。如是衣物种种服饰。已不净洁。可更浣治还得清净。何故。以性清净故。此身不净不能令净。复次以香涂身。以香水洗浴不能令净。何以故。性不净故。如是以不清净念身自性。云何。以处当念身自性。如花依池生。如果依果处生。如是此身从种种烦恼疾患故生。如是眼痛耳痛鼻痛舌痛身痛头痛口痛齿痛。患嗽急气寒热腹痛。心闷癎狂风病霍乱。癞瘿吐血癣疮疥瘑麻[病-丙+必]寒病等。此身有无边过患。如是以处当念身自性。云何以不知恩当念身自性。其人虽复料理自身以最胜饮食。或洗浴摩香眠坐衣帔以自庄严。此毒树身反不知恩。向老向病向死。如亲友不知恩。如是以不知恩。当念身自性。云何以有边当念身自性。此身或可阇维。或可啖食。或可破坏。或可磨灭。此身有边。如是以有边当念身自性。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以自性。当念此身。以念自在。以慧自在。成不乱心。若不乱心诸盖灭。禅分起。随其所乐成得胜(念身已竟)

问云何念寂寂。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修。答寂寂者。灭身心动乱。已伏断故。此谓寂寂。现念寂寂彼念随念正念。此谓念寂寂。以念住不乱此谓修。令起不动功德为相。不调为味。妙解脱为处。何功德者。若修行念寂寂。成安眠安觉。成寂寂。诸根寂寂心愿具足。成可爱惭愧具足。常为人所贵重。向善趣向醍醐。

云何修彼者。初坐禅人入寂寂坐。摄一切心不起乱心。如彼比丘诸根寂寂。心寂寂乐一处寂寂。以相应住。彼比丘以身口意。若见若闻以寂寂念。以寂寂功德。如世尊所说。彼比丘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若比丘得见彼比丘。我说彼大种大恩。若闻彼比丘。我说大恩。若往彼我说大恩。若视供养。彼若念。彼若随出家。我说彼大得恩。何故如是等。诸比丘闻其说法。得二离愦闹。所谓身离愦闹。心离愦闹。彼比丘入初禅。以寂寂念诸盖灭。若入第二禅念彼觉观灭。若入第三禅念彼喜灭。若入第四禅念彼乐灭。若入虚空定念色想嗔恚想种种想灭。若入识定念彼虚空灭。若入无所有定念彼识入想灭。若入非想非非想定念彼无所有想灭。若入想受灭念彼想受灭。若得须陀洹果念见一处烦恼灭。若得斯陀洹果念粗淫欲嗔恚烦恼灭。若得阿那含念细烦恼淫欲嗔恚灭。若得阿罗汉果念彼一切烦恼灭。若入泥洹以寂寂念一切皆灭。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如是以功德念寂寂。彼心成信。以信自在。以念自在。心成不乱。若不乱心诸盖灭。禅分起外行。禅成住念。寂寂已竟(十念已竟)

于十念处此散句。若念过去未来佛功德。此谓修念佛。如是念缘觉功德。若念善说一法。是谓修念法。若念一声闻修行功德。此谓修念僧。念彼戒此谓修念戒。念彼施此谓修念施。若欲乐念施施于有功德人。当取受相。若有人受施未施。乃至一抟悉不应食。念天者成就信有五。法当修念天

问云何慈。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修行。答如父母唯有一子。情所爱念见子起慈。起饶益心。如是于一切众生。慈心饶益心。此谓慈彼修住不乱此谓修。令起饶益为相。爱念为味。无嗔恚为起。若修行慈。成得十一功德。安眠。安觉。不见恶梦。为人所爱念。为非人所爱念。诸天守护。火毒刀杖不加其身。使心得速定。面色悦泽。命终不乱。若未得胜法生梵世。

云何修行。初坐禅人。乐修行慈。初观忿恨过患及忍辱功德。心应受持忍辱。云何当观忿恨过患。若人初起忿恨。焚烧慈心。令其心浊。从此增长面目嚬蹙。从此增长口说恶语。从此增长观于四方。从此增长手捉刀杖。从此增长嗔忿吐血。从此增长散掷财物。从此增长打坏诸物。从此增长或杀他或自杀。复次若人恒忿恨。或杀父母。或杀阿罗汉。或破僧。或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作可畏事。如是当观。复次如是当观。我名声闻。若不断忿恨成可羞惭。我忆锯喻。修多罗中所说。我乐善法。若我今忿恨增长。成可憎恶。如人乐浴还入不净。我自多闻。若未伏忿恨。人所弃薄。犹如医师还自霍乱。我为世所为贵若我不除忿恨。人所弃薄。犹如画瓶内盛不净而不覆蔽。若人有智慧而犹起忿恨。如人故食杂毒。何以故。从此忿恨。最可弃薄。成苦果报。如人为毒蛇所啮。自有毒药而不肯服。彼人可知乐苦不乐乐。如是比丘。若忿恨起不速制伏。彼比丘可知乐苦不乐乐。何故从此忿恨最为可畏。复次当观忿恨。忿恨者为怨家所笑。为亲友惭愧。虽有深德复被轻贱。本所贵重翻成轻易。若已得称誉。咸被讥毁。若求乐成苦。若不动成令动。若有眼成盲。若聪明成无智。如是当观忿恨过患。问云何观忍辱功德。答忍辱是力是铠。能护身能除忿恨。是称誉。智人所叹。是乐令不退。是守护令护一切具足。是晓了令观诸义。是名为起惭愧。复次当观。我已剃头唯应忍辱。是我所受我已受国施。以忍辱心令彼施主有大果报。我持圣形饰。我此忍辱是作圣行。我有嗔恚令无嗔恚。我名声闻。今实名声闻。彼檀越施我杂物。以此忍辱令彼施主得大果报。我有信。此忍辱是我信处。我有智慧。此忍辱是智慧处。我有忿恨毒。此忍辱是我却毒药。如是观忿恨过患及忍辱功德。令心受持。我当向忍辱。人有恶骂我当忍辱。我当软无憍慢。如是坐禅人向忍辱乐。作自饶益。入寂寂处。不乱心。从初其身令满。我复乐乐心不耐苦。云何我无怨家无嗔恚。乐离诸烦闹。成就一切功德。彼坐禅人制伏其心。作软心作堪受持心。若心成软堪受持事。从此应修行慈。于一切众生如其自身若坐禅人修行慈。于一切众生。从初不能修慈。于怨家中人恶人无功德人亡人处起慈。彼坐禅人所贵重人。为起惭愧。不为轻贱。不为所中。为饶益故起慈。于彼不起嫉不嗔恚。是彼人处初当修慈。初当念其饶益功德贵重功德。如是以性成就。以称誉成就。以闻成就以戒成就。以定成就。以慧成就。我所贵重。如是以施以爱语以利益以同事成就。是我饶益。如是善念所重功德及饶益功德。令起重想及亲友想。于彼人处当修行慈。当作饶益心常觉观。愿无怨心。愿无嗔恚。成于安乐。愿离一切闹。愿成就一切功德。愿得善利。愿有称誉。愿有信。愿有乐。愿有戒。愿有闻慧。愿有施。愿有慧。愿得安眠。愿安觉。愿不见恶梦。愿人所爱敬。愿非人所爱敬。愿诸天守护。愿火毒刀杖等不着身。愿速得定心。愿面色和悦。愿生中国。愿值善人。愿自身具足。愿无疾病。愿得长寿。愿恒得安乐。复次如是应思惟。于彼不善法。若未生愿令不生。若已生愿灭断。彼善法未生愿生。若已生愿增长。复次彼不爱念法愿不生。若已生愿灭。彼可爱念法未生。彼由慈心得信。彼坐禅人以信自在取心。以取自在令念住。以念自在以取自在。以信自在成不乱心。彼现知不乱。以此门以此行。于彼人修慈心。修已多修。彼坐禅人现知不乱。以此门以此行。于彼人修已。多修慈心。以软心受持心。次第于爱中人修慈想。于所爱人已修慈想。次第于中人当修慈想。于中人已修慈想。次第于怨家当修慈想。如是于一切众生。犹如自身。令满作分别。若如是修行慈。若中人处彼慈不行。若坐禅人暂不起慈。当作厌患。于我不善不可爱。我乐得善法信心出家。我复说言。依大师故。饶益众生起大慈悲。于一中人不起慈心。何况于怨家。若如是厌患嗔恚不灭。彼坐禅人为修慈。不应精进。以余方便应修行。于彼人为除嗔恚。

问云何方便除嗔恚。答与彼应作周旋。应思惟其功德恩。自业所作。负债解脱亲族自身罪过。不应作意。自现苦诸根自性念灭。知念应当观空。应作摄受。彼人虽生嗔恚若有所乞随宜施与。若彼有所施。亦随宜取与。常共善语。彼所作事亦当随从。如是摄受因彼此嗔恚成灭。于功德者。若见其功德。是功德应思惟。不为非功德。如水有草除草取水。若彼无功德应起慈。此人无功德。当向恶趣。恩者应思惟彼恩。若人作不爱敬令起恩。于彼若已作不爱敬。应作功德。复次已令灭不善是善趣。彼怨成作恩可知。自业所作者。是人所作恶法。是人所嗔处。于彼恶业当生观。负债解脱者。若人骂我害我。是初恶业。彼负债解脱。我今作证以观当作欢喜。亲族者。于生死众生相续。是我亲族。已忆应令起亲族想。自身罪过者。其作我相。彼嗔恚从我生。为彼得非功德。我成相令起自罪过相。不应作意者。无嗔恚相。不应作意。如人不乐见色闭眼。苦者为自苦无障碍。应令起相。何故如愚痴人。以慈不正忆自作苦。因得心苦如是观。可知于有怨家处。从彼应离其处。使不见不闻。于处当住诸根。自性者。取可爱非可爱境界。诸根自性于此我嗔恚。因是不正忆。如是当观。念灭者。以彼生苦彼得苦。此一切法于一心刹那得灭。我何故与彼非嗔处。我当作嗔。如是当观。和合者。内外不一分和合故生苦。我于一分处。不堪作嗔恚心。如是当观。空者。是人作苦是人受苦。彼第一义不可得。此身因缘所生。无众生无我界聚草聚等。如是当观。是故世尊说偈

于村林中住诸苦乐所触

非从自他烧依烦恼得触

若无烦恼心谁能触细滑

彼坐禅人如是嗔恚灭。方便明了。于自亲友中人怨家。已作分别。已得自在。心次第起慈想。当修住处。种类比丘从彼当修。住处僧众从彼当修。自住处诸天从彼当修。自住处众生从彼当修。自住处外村。如是从村至村。从国至国。从彼当修一方。彼坐禅人以慈心已令满一方。从彼二方。从彼三方。从彼四方。从彼四维上下。于一切众生放慈悲。一切世间以慈心最大无量。无怨无嗔恚令满。彼坐禅人如是修行慈。以三种令安禅。以总摄众生。以总摄村田。以总摄方。以一众生令安慈禅。如是二三众生。乃至众多。于一村田众生。令安慈禅。乃至多村。于一方作一众生令安慈禅。如是乃至四方。于是若依一众生修行慈。若其众生死其事成失。以失事不堪起慈。是故应广修慈心。乃至广行。是时成妙修行。成大果成大功德。问慈者何根何起何具足何非具足何事。答不贪为根。不嗔恚为根。不痴为根。欲为根。正作意为根。何起者。是根令起。何具足者。若慈成就。杀除嗔恚。除不善爱。令身口意业清净。此谓具足。何非具足者。以二因失慈。以自朋生怨。以不善爱。以对治生怨。以起嗔恚。此谓非具足。何事者。于众生为事。问不然。第一义众生不可得。云何说众生为事。答依诸根种于世假说众生。尔时菩萨摩诃萨修慈流。于一切众生遍满十波罗蜜。问何故然。答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行慈。缘饶益成摄受众生。施于无畏。如是满檀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行慈依饶益于一切众生。成无苦不失法用。如父于子。如是满戒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行慈。依饶益一切众生。成无贪意。出离非饶益。向禅向出家。如是满出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行慈。依饶益一切众生。成多思惟饶益非饶益。如义说方便明了。为除恶为得善。如是满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行慈。依取饶益。不舍精进。一切时坚精进相应。如是满精进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行慈。于一切众生。依饶益彼众生。恶语骂詈。成忍辱不忿恨。如是满忍辱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行慈。依饶益于一切众生。说实语于实住受持实。如是满实谛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行慈。依饶益于一切众生。乃至失命誓不舍。愿成坚受持誓愿。如是满受持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以自相饶益。满慈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修慈。于亲友中人怨家。平等心离嗔恚爱。如是满舍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修行慈。成满十波罗蜜。明慈满四受持。尔时菩萨摩诃萨。修慈已满十波罗蜜。成令满四受持。所谓谛受持。施受持。寂寂受持。慧受持。于是谛波罗蜜受持波罗蜜精进波罗蜜。令满谛波罗蜜。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出离波罗蜜。令满施受持。忍辱波罗蜜慈波罗蜜舍波罗蜜。令满寂寂受持。慧波罗蜜令满慧受持。如是菩萨摩诃萨。已修慈遍满。满十波罗蜜。令满四受持。令满二法。所谓奢摩他毗婆舍那。于是谛受持施受持寂寂受持。令满奢摩他。慧受持令满毗婆舍那。已满奢摩他。令满一切禅解脱定正受。令起双变定及大悲定。已满毗婆舍那。令满一切神通辩力无畏。已满令起自然智一切智。如是菩萨摩诃萨修行慈。次第令满佛地(慈已竟)

问云何悲。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为修。答如父母唯有一子心所爱念。见子得苦心起悲恼。苦哉如是。于一切众生起慈怜愍。此谓为悲。悲住不乱此谓修。不现非饶益为相。乐为味。不害为起。与慈等功德。

云何修者。初坐禅人入寂寂坐。摄一切心。以不乱心。见彼得病得老得贫。若见若闻如是作意。彼众生得苦。云何方便从苦当得解脱。复次若见其颠倒。为烦恼缠所缚入于无明。或有功德人而不修学。若见若闻如是作意。众生得苦当生恶趣。云何方便从苦得脱。复次若见不善法相应善法不相应。以不可爱法相应可爱法不相应。若见若闻如是作意。彼众生得苦。当生恶趣。云何方便从苦得脱。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于彼人修行悲。心多修行。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于彼人已修悲心。已多修悲心。心成和软堪能受持。彼次第修行于中人。从彼修行于怨人。余如初广说。乃至满于四方。问何悲具足。何悲不具足。答若悲成就。除于杀害不起忧恼。除不善爱。以二因缘失悲。以自亲生怨。以忧恼行。以对治生忿。以起恐怖。问苦者不于一切众生有。不一切时有。云何于一切众生修于悲。答众生已得苦。善取相故。已取彼相。成一切处修悲。复次生死之苦。一切众生共有。由彼成一切处修行(悲已竟)

问云何喜。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为修。答犹如父母唯有一子心所爱念。见子得乐心生欢喜。善哉如是。一切众生心生欢喜。此谓为喜。喜住不乱此谓为修。欣悦为相。无怖为味。除无乐为喜。与慈等功德。云何为修者。初坐禅人入寂寂坐。摄一切心不乱心。其人性所敬重。见得安乐心生欢喜。若见若闻如是作意。善哉善哉。愿彼众生长得欢喜。得次若见与不善法不相应。与善法相应与。不可爱法不相应与可爱相应。若见若闻如是作意。善哉善哉。愿彼众生长得欢喜。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于彼人修喜心。以多修行。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于彼人已修喜心。已多修行。成和软心堪能受持。从彼次第修行于中人。从彼修行于怨人。余如初广说。乃至喜满四方。喜何具足何不具足。若喜成就除不乐。不起不善爱除绮语。以二因失喜。以自亲生怨。以戏笑起行。以对治生怨。以不乐起。如初广说(喜已竟)

问云何舍。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为修。答犹如父母于一子。非可念非不可念成舍。于彼成中心如是于一切众生舍护中心。此谓舍。舍住不乱。此谓修。无所著为相。平等为味。伏恚爱为起。与慈等功德。问云何为修。答坐禅人从初与慈俱起。与悲俱起。与喜俱起。已起第三禅。彼坐禅人已得第三禅。自在见慈悲喜过患。爱恚近故。与戏俱起。与踊跃欢喜共起。以过患对治。见舍功德。彼坐禅人。如是已见慈悲喜过患。已见舍功德。从初于非可爱念非不可爱念人。已与舍俱起念。令心满足。舍心增长。已修多修心成和软。堪能受持。彼次第于怨人修行。从彼于亲友人修行。余如初广说可知。乃至满四方。彼坐禅人。如是修行。与舍俱起。第四禅以三种令安。已总摄众生。已总摄村田。已总摄诸方。问若坐禅人现修行舍。于诸众生云何作意。答作意所说。于慈悲喜是当作意。于诸众生除作欢喜。行欢喜作意乐中。如人亲友久远别离。初见荣侍心生喜乐。共住已后其心成中。如是住慈悲喜。久复成舍摄受。如是作意修行于舍。复有人说。众生众生者如是作意。云何舍具足舍不具足。若舍成就杀除嗔爱。不起无明。以二因失舍。以自亲生怨。以起无明。以对治生怨。以嗔爱起(舍己竟)

  重明四无量义

云何无量散句。四无量以一众生事起。依余处修行。如母念儿随其时节。如是于畜生。于犯戒人。于具戒人。于厌欲人。于声闻人。于缘觉。于正遍知。归依胜处。成胜无量可知。

问于慈悲喜。何故三禅起。非第四禅。答众生忧恼所起。嗔恚害不乐。彼忧恼以对治。与喜俱生心。修行慈悲喜。是故三禅生非第四禅。复次舍地是第四禅。以二舍成就故。所谓受舍法中舍。于舍地住。于众生取饶益成舍。由地故三无量三禅生非第四禅。复说于四无量四禅生。如世尊所说。于四无量。汝比丘当修。此定有觉有观。汝当修有觉无观。汝当修无觉无观。汝当修与喜俱生。汝当修与乐俱生。汝当修与舍俱生。问此四无量何故说四。非三非五。答若然一切所疑。复次为嗔恚害无乐。嗔爱对治故成四无量。复说此四唯慈。由人多起嗔恚害恼。为除故以四门成胜。舍者慈悲喜清净。嗔爱对治故。四无量一性。种种相可知。如是过患对治故。众生事故。饶益意故。成一相。复说。法胜故。取事胜故。取饶益胜故。成种种相。
如世尊说。于黄衣修多罗中。于清净处慈为第一。于虚空处悲为第一。于识处喜为第一。于无所有处舍为第一。

问云何得知。答由依彼近故。其义可知。问何故。答修慈心。于一切众生。随从其意。以常随从。于青黄一切入。现令作意。以小方便令心得安。是众生种类事。或色界清净。一切入放意。彼坐禅人。是时色界得第四禅。是故说慈于清净第一。彼坐禅人依色界第四禅慈。是时得越彼。问此浅云何。答以修慈故。心知色界过患。何故见众生苦。彼为色因生慈。从此以心知色界过患。于色出离现令作意。于虚空处以小方便。其得心安。以得依故。是故说悲于虚空第一。彼坐禅人。依喜越虚空处。问此义云何。答已修喜故。心无所著。常取无边识事。何故此喜于无所著无边识处安众生事。从此心无所著。常取无边识事。离色着于虚空。无边识现令起作意。以小方便其心得安。种类事故。是故说识处为喜第一。问彼坐禅人。依舍越识处。此义云何。答已修舍故。心成离着。何故不以修舍得着。此众生得乐得苦。或由喜或由乐。从彼以心离着。离无所著无所有处。现令心喜。以小方便其心成安。不着种种事。何故于无所有处。而不得着或识或无边。是故说无所有处舍为第一(散句已竟)

问云何观四大。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修。答择智自相内四大。此谓观四大。彼心住不乱。此谓修。随观四大为相。通达空为味。除众生想为起。何功德者。成得八功德。若修行观四大。成能堪恐怖乐不乐。于可爱非可爱成平等心。除男女意思。成大智慧。向善趣向醍醐。其所有明分法。彼一切成满修行。

云何修彼者。初坐禅人。以二行取诸大。以略以广。问云何以略取诸大。答彼坐禅人入寂寂坐。摄一切心不乱心。此身以四大可称。于此身一切见界。湿性是水界。热性是火界。持性是地界。动性是风界。如是此身唯有界。无众生无命。如是以略取诸界。复有说。彼坐禅人。以略取诸界。以身依膜分别。或以色。或以形。或以处或以分别。彼坐禅人已略取诸界。依膜分别一切身性。或以色。或以形。或以处。或以分别。依肉分别此身。或以色。或以形。或以处。或以分别。彼坐禅人依肉已分别一切身。或以色。或以形。或以处。或以分别。彼坐禅人依脉分别一切身。或以色。或以形。或以处。或以分别。彼坐禅人依脉已分别一切身。或以色。或以形。或以处。或以分别。从此复依骨分别一切身。或以色。或以形。或以处。或以分别。彼坐禅人于此四行。以此四行伏心。令伏作软心。令心受持。彼坐禅人于此四行。以四行伏心。已作软已令受持。于此四行有坚性是地界知之。有湿性是水界知之。有热性是火界知之。有动性是风界知之。彼坐禅人于此四行。唯有界无众生无命。以比余行成住。如是以略取诸界。云何以广取诸界。以二十行广取地界。于此身发毛爪齿皮肉筋脉骨髓肾心肝胇脾胃大肠小肠胞屎脑。以十二行广取水界。此身有于胆唾脓血汗脂泪肪水唾涕涎尿以四行广取火界。以是热以是暖。以是温以是平等消饮食啖尝。此谓火界。以六行广取风界。向上风。向下风。依腹风。依背风。依身分风。出入息风。如是以四十二行见此身。唯有界无众生无命。如是已广取诸界。复次先师说。以十行当观四大。所谓以语言义。以事。以聚。以散。以无所著。以缘。以相。以种类非种类。以一义种种义。以界释第一。以言语义章。问云何以语言分别诸界。答二界语言同。所谓同言胜言。于是四大此同言。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谓胜言。问此四大何义。答大生名大。有大非实义。令现实义。是故名大。大者鬼等形名大。云何大生名大。诸界大生。如世尊所说偈

略说地相有二十万四那由他

水四十万八那由他风住虚空

乃九十万六那由他世界所住

亦以火成世界之中有诸光焰

上至梵世乃极七日如是大生

是故名大

问云何大非实义令现实义。答名大界者。非男非女以男女色可见。界者非长非短。以长短色可见。界者非树非山。以树山色可见。如是大非实义令现为实义名大。云何诸鬼等异形。如鬼入人身成其身。以鬼形成起四行。或身强或尿热或轻动。如是于身以火界和合成起四行。以地界和合成坚。以水界和合成流。以火界和合成热。以风界和合成轻动。如是鬼形等名大。大者是语言义问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者何义。答广大名地义。可饮守护是水义。令光明是火义。去来是风义。界者何义。持自相为义。复次地自性是地界。水自性是水界。火自性是火界。风自性是风界。云何地自性。是坚性强性厚性不动性安性持性。此谓地性。云何水性。湿性泽性流性出性。满性增长性喜性结着性。此谓水性。云何火性。热性暖性蒸性熟性烧性取性。此谓火性。云何风性。持性冷性去来性轻动性低性取性。此谓风性。此界义。如是以语言义应观界。问云何以事观界。答地界持为事。水界结着为事。火界令熟为事。风界遮为事。复次地界立为事。水界下入为事。火界令上为事。风界动转为事。复次二界近故成举初步。复次二界近故成举后步。二界近故成初坐卧。复次二界近故成后行立。二界近故成初懈怠睡眠。二界近故成后精进勇猛。二界近故成初重。二界近故成后轻。如是以事观四大。云何以聚观四大。聚者。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依此界成色香味触。此八法或多共生住不相离。此合和名聚。彼复成四种。地聚水聚火聚风聚。于是地聚地界成最多。水界火界风界次第成最少。于水聚水界成最多。地界风界火界成最少。于火聚火界成最多。地界风界水界成最少。于风聚风界成最多。火界水界地界次第成最少。如是以聚观诸界。问云何以散观四大。答观于地界从于最细邻空微尘生。此地为水所和故不散。为火所熟成不臭。为风所持成转。如是观。复先师说。中人身地界碎之为尘。成一斛二升。是时以水和合。成六升五合。以火令熟随风起回转。如是以散观诸界。问云何以不相离观四大。答地界水所摄火所熟风所持。如是三界和合。水界者住于地处。火所熟风所持。如是三界所摄。火界者住于地处。水所摄风所持。如是三界所熟。风界住于地处。水所摄火所熟。如是三界所持。于地住三界。水所摄三界不散。火所熟三界成不臭。风所持三界得转直住不散。如是此四界依展转成住不散。如是以不离观诸界。问云何以缘观诸界。答四因四缘为起诸界。云何四。所谓业心时食。云何业从业所生。四界以二缘成缘。以生缘以业缘。余界以依缘成缘。心者从心所生。四界以六缘成缘。以生缘。以共生缘。以依缘。以食缘。以根缘以有缘成其缘。余界以缘以依缘以有缘。于入胎时心。诸色以七缘成缘。共生缘展转缘依缘食缘根缘报缘有缘。后生心为初生。身以三缘成缘。所谓后生缘依缘有缘。此时为时所成。四大以二缘成缘。生缘有缘。余界以二缘成缘。依缘有缘。此食从为食所成。四大以三缘成缘。生缘食缘有缘。余界以二缘成缘。所谓依缘有缘。于是从业生四界共生界。展转以四缘成缘。所谓共生缘展转缘。依缘有缘。余界以缘成缘。所谓依缘有缘。如是从心生。从时生。从食生可知。地界者为余界住处缘成缘。水界者为余界作结着缘成缘。火界者为余界作熟缘成缘。风界者为余界作持缘成缘。如是以缘观诸界。问云何以相观诸界。答坚相地界。湿相水界。热相火界。冷相风界。如是以相观诸界。问云何以类非类观诸界。答地界水界一种类。以重故。火界风界一种类。以轻故。水界火界非类。水界能灭火界令燥。是故非类。地界风界展转非种类。地界障风界行。风界能灭地界。是故非种类。复次或四界展转种类。以展转缘故。或展转非种类。以自相故。如是以种类非种类观诸界。

问云何一性种种性观诸界。答从业生四界。以从业生。所谓一性以相种种性。如是从心生。从时生。从食生。可知四因缘地界。以相一性以因。所谓种种相。如是四因缘风界火界。风界可知。四界以界一性。以大一性。以法一性。以无常一性。以苦一性。以无我一性。以相种种性。以事种种性。以业种种性。以心种种性。成种种性。以时种种性。成种种性。以食种种性。成种种性。以种种性。成种种性。以地种种性。成种种性。以生种种性。成种种性。以趣种种性。成种种性。如是。以一性种种性观诸界。问云何以观界隶。答如巧隶师。以材木作人。一切身分具足。随逐行走。内绳所连。外假泥饰。形色如人。宝衣庄严。或男或女。以人牵绳。或行或舞或倚或坐。如是此界隶名身。以初烦恼为隶。师所作身分具足为筋。绳所连以肉为泥。以皮为色。虚空为孔。宝衣庄严名为男女。以其心事为风界所牵。或行或住或去或来或申或缩或语或说。此界隶人。与识界共生。以忧恼因缘。成忧悲苦恼。或笑或戏或相拍肩等。食者支持界隶。命根者受持界隶。以命终界隶分散。若有业烦恼。复更起新界隶。如是生界隶。其初不可知。其后不可知。如是以界隶观诸界。彼坐禅人。如是以此门以此行。唯观此身以界隶。无众生无寿命。是时观以界事。以生心数法受想行识。彼坐禅人已观名色。从彼观名色。是苦是贪爱是苦集。观贪爱灭是苦灭。观八正道。是苦灭具足。彼坐禅人已广观四谛。是时见苦过患。以无常以苦以无我。常思惟不散。以慧见苦灭功德。以寂寂以妙离。彼坐禅人。如是现见苦过患见灭功德。正安于根力觉分。从行相心起。证醍醐界(观四大已竟)

问云何于食不耐想。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起何功德。云何为修。答以所啖尝饮食。彼作意悉不耐彼想。知正知。此谓不耐食想。彼想住不乱。此谓修。于食取过患为相。厌为味。伏气味爱为起。何功德者。成得八功德。若修不耐食想。知揣食想。知五欲具足。知色阴。知不净想。在身念成修满。从气味爱缩离彼心。向善趣向醍醐。

云何修彼者。初坐禅人入寂寂坐。摄一切心不乱心。以所啖尝饮食作不耐意。如是种种百味经营。清净人所贵重。色香具足所堪大贵。如此饮食入身。变成不净。成不耐成臭腐。成可憎恶。以五行修行不耐食想。所谓以经营以散用以处以流以聚。问云何以经营修行不耐食想。此坐禅人。见诸众生。为经营饮食困。行种种恶法。或杀害或偷盗。亦见彼众生受种种苦。知彼所杀害所缚。亦见众生造种种恶事。或乞索或欺诳。诈现精进。见食如是令起厌患。以不清净屎尿流溢。饮食为因。彼作恶业如是。复见出家人。住清净山林。种种花香禽兽吟啸善人所造。或于田野庄严具足。树影林水取他人意。平舒净妙无诸高下。人见惊讶无诸喧杂。是出家人修菩提处。等梵天居。如是住处心无贪着。常行禅诵乐修善事。或于寒热风尘泥雨诸山崄处。为经营食因于捉钵入家乞食。彼见如是心起厌患。饮食不净屎尿流出。此经营食。是彼因故。如是当舍求第一乐。复次见出家人修行为乞食。或于马象恶兽中。或狗野猪处。或恶人所。或不净处。践踏泥屎。于他家门。少时默住。以衣护身。为得揣食生疑。或见彼食。犹如狗食。于食起厌。此经营食。最可憎恶。何用经营。但从他乞。如是以经营。修行食不耐想。云何。散用修食不耐想。彼坐禅人。如是所得经营饮食。于彼坐食。以湿鲑相杂和软。以手为簸。以口为臼。以唇收聚。以齿为杵。以舌翻转。以涎唾淡血共相和合。最可厌恶。如狗呕吐不可见故。如是以散用修行不耐食想。问云何以处修行不耐食想。答如是此食所吞入腹。与不净和合住。生熟藏以百虫种之所啖食。以暖所熟成第一厌。如人呕吐置不净器。如是以处修行不耐食想。问云何以流修行不耐食想。答此食暖所熟。与新故不净和合。如酒置破杯器。如是一切身流。随流入于脉腠面目。九孔九万九千毛孔。皆悉流满。此食如是流成五分。一分诸虫所啖。一分火所销。一分支持身。一分成尿。一分成体。如是修行不耐食想。问云何以聚修行不耐食想。答此流食成身发毛爪等。令起百一身分。若不成流。令起百一病恼。如是以聚修行不耐食想。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如是修行不耐食想。成住厌食。以厌自在心成不乱若心不乱诸盖灭禅分起。外行禅成住(不耐食想已竟)

无所有处。及非非想处。如初地一切入门所说。于是说偈

坐禅人行处所说唯面形

如人善示导波利弗多国

略说得知广晓了其前后

恒观如非如于此已广说

如是具足相彼一切功德

如法当分别解脱道行处

(三十八行品已竟)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不放逸品

绘图版·不放逸品

1

不放逸与勤奋是涅槃之道。那放逸之人迈向死径。

无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
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

2

智者,欣慕圣者之境界,喜悦于不放逸。

智者深知此,所行不放逸。
不放逸得乐,喜悦于圣境。

3

智者坚忍稳重地修习禅定,终获得无上的安稳与涅槃。

无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
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

4

勤奋、存正念、净行、克己的正直者,如法生活将获得荣誉。

奋勉常正念,净行能克己,
如法而生活,无逸善名增。

5

勤奋、不放逸与自制,让每个智者为自己缔造一个永不沉没的岛屿。

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
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

6

愚痴者纵情放逸;智者严持不放逸,有如护持珍宝。

暗钝愚痴人,耽溺于放逸,
智者不放逸,如富人护宝。

7

不耽溺于欲乐或放逸,勤于沉思。您将赢得无穷安乐。

莫耽溺放逸。莫嗜爱欲乐。
警觉修定者,始得大安乐。

8

智者以勤奋、不放逸、无忧,攀登高峰;俯视山底陷于苦境的人群。

智者以无逸,除逸则无忧,
圣贤登慧阁,观愚者多忧,
如登于高山,俯视地上物。

9

智者勤奋并清醒,超越放逸者。有如骏马比劣马跑得快。

放逸中无逸,如众睡独醒。
智者如骏驰,驽骀所不及。

10

不放逸使Magha成为天王之王。不放逸永被人赞美。

摩伽以无逸,得为诸天主。
无逸人所赞,放逸为人诃。

11

有如火焰,那不放逸的僧人趋前把一切大小的束缚烧得一干二净。

乐不放逸比丘,或者惧见放逸,
犹如猛火炎炎,烧去大结、小结。

12

那乐于不放逸的僧人,最终证得涅槃。

乐不放逸比丘,或者惧见放逸,
彼已邻近涅槃,必定不易堕落。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分别行处品第七

分别行处品第七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尔时依止师观其所行。授三十八行。当复教示令二行相应。

问云何三十八行处。答谓十一切入: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处、识处一切入;又十不净想:膖胀想、青淤想、烂想、弃掷想、鸟兽食啖想、身肉分张想、斩斫离散想、赤血涂染想、虫臭想、骨想;又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死、念身、念数息、念寂寂:又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观四大;食不净想;无所有处、非非想处;斯谓三十八行处。

此三十八行处,以九行当知最胜。一以禅。二以正越。三以增长。四以缘。五以事。六以胜。七以地。八以取。九以人。

问云何为禅。答谓十行处成禅外行。又十一行处成就初禅。又三行处成就三禅。又一行处成就四禅。又九行处成就四禅五禅。又四行处成就无色四禅。

问云何十行处成禅外行?答除数息及观身。余八念及观四大食不净想。是谓十外行。

问云何十一行处初禅所摄?答十不净想及观身。是谓初禅所摄。

问云何三行处。三禅所摄?答谓慈悲喜。

问云何一行处四禅所摄?答谓舍。

问云何九行处四禅五禅所摄?答除空一切入识一切入。余残八一切入。及数息念。

问云何四行处四无色所摄?答虚空一切入。识一切入。无所有处。非非想处。是名四行。

如是以禅可知。

问云何以正越。答入行处成为越色。除无色一切入。余八一切入。余三十行处。不成为越色。又三行处成为越事。二无色一切入。及无所有处。余三十五行处。不成为越事。

又一行处成为越想受。所谓非非想处。余三十七行。不成为越想受。如是以越可知。

问云何以增长。答十四行处可令增长。所谓十一切入。及四无量心。余二十四行处。不应令增长。如是以增长可知。

问云何为缘。答九行处为神通缘。除无色一切入。八一切入。及分别虚空一切入。余三十行不成神通缘。

三十七行处成为毗婆舍那缘。除非非想处。又一行处不成毗婆舍那缘。所谓非非想处。如是以缘可知。

问云何为事。答二十一行处是分别事。十二行处是为实事。五行处不应说分别事实事。

问云何二十一行处是分别事。答除识一切入。余九一切入十不净想及念数息念身。

问云何十二实事。答识一切入非非想处。及十禅外行。

问云何五不应说分别事及实事。答谓四无量心。及无所有处。

复次二行处。内营事内事。又二行处。内营事外事。又一行处。外营事内事。又二十一行处。外营事外事。又四行处。内营事内事设外事。又四行处。设内营事设外营事外事。又二行处。设内营事设外营事。设内事设外事。又一行处。内外营事内事。又一行处内营事不应说及内事外事。

于是二行处内营事内事者。谓识一切入及非非想处。又二行处内营事外事者。所谓念数息念身。又一行处外营事内事者。所谓念死。又二十一行处外营事外事者。谓十不净想。四无量心。四色一切入。虚空一切入。及念佛念僧。又四行处内营事内事设外事者。谓念戒念施观于四大。及不净食想。又四行处设内营事设外营事说外事。谓四色一切入。又二行处设内营事设外营事设内事设外事。谓念法念寂寂。又一行处内外营事内事。谓为念天。又一行处内营事内事外事不应说。谓无所有处。

又二行处过去事。谓识一切入。及非非想处。又一行处于未来事。所谓念死。又一行处于现在事。所谓念天。又六行处设过去事。设未来事。设现在事。谓念佛念僧念戒念施。及观四大不净食想。又二行处。设过去事。设现在事。设不应说。过去未来者。所谓念法念寂寂。又二十六行处。不应设三世事。谓九一切入。十不净想。四无量心。及念数息念身。无所有处。

又四行处动事。谓火一切入。风一切入。及虫烂想。及念数息。其处则动。其相不动。余三十四不动事。如是以事可知。

问云何为胜。答八一切入四无色定。是名胜真实事故。以八一切入是名定胜故。彼第四禅得胜地故。四无色定成胜。十不净想及食不净想。是名想胜。以色以形以空以方。以分别以和合。以执着故。以不净想事故。以十念处。是名胜念。微细故。随念故。四无量心以无过为胜。受饶益故观四大。是名慧胜。以执着空故如是以胜可知。

问云何以地。答十二行处。不生于天上。谓十不净及念身食不净想。又十三行处不生于色有。初十二及数息念不生色有。除四无色处。余行处不生于无色有。如是以地可知。

问云何以取。答谓十七行处。以见应取相。除风一切入及无色一切入。余七一切入十不净想。又一行处。以触应取相。谓念数息。又一行处。或以见或以触应取。谓风一切入。余十九行处。以闻分别应取。

又五行处。初坐禅人不应修行。四无色及舍余二十三。初学禅人应取。如是以取可知。

问云何以人。答欲行人四无量不应修行以净相故。何以故。欲行人作意净想非其所行。如痰病人多食肥腴非其所宜。

嗔行人十不净想不应修行。嗔恚想故。嗔恚作意非其所行。如瞻病人饮食沸热非其所宜。

痴行人未增长智。不应令起修行处。离方便故。若离方便其精进无果。如人骑象无钩。

欲行人应修不净想及观身。是其欲对治故。

嗔行人应修四无量心。是嗔对治故。或当修色一切入心随逐故。

信行人当修六念处。念佛为初信定故。

意行人当修观四大。于食不净想。念死念寂寂深处故。复次意行人于一切行处无所妨碍。

觉行人当修念数息以断觉故。

痴行人以言问法。以时闻法以恭敬法。与师共住令智增长。于三十八行随其所乐。应当修念死。及观四大最胜。

复说于分别行处我见彼胜。六人于所分别略而为三。

问若然于初有妨。

答二欲行人。谓钝根利根。为钝根欲人。修不净观。为其欲对治。是所应教行。修得除欲。

利根欲人。初信增长。当修念处。是所应教行。修得除欲。

二嗔行人。谓钝根利根。为钝根嗔恚行人。修四无量。是其嗔恚对治。是所应教行。修得除嗔。

利根嗔恚行人。以智增长修行胜处。是所教修得除嗔。

二痴行人。谓无根钝根。为无根痴行人。不应教修行处。

为钝根痴行人。为除觉应教修念数息。

如是以略唯成三人。是故无妨。于是法一切入及数息。以空增长。无妨成一切行。若已得胜功德。胜一切行所行之处故成不妨。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比丘品

绘图版·比丘品

1

防护眼、耳、鼻、舌者,将获得善报。

善哉制于眼。善哉制于耳。

善哉制于鼻。善哉制于舌。

2

善哉制于身。善哉制于语。善哉制于意。善哉制一切,制一切比丘,解脱一切苦。

善哉制于眼。善哉制于耳。

善哉制于鼻。善哉制于舌。

3

调御身、口、意。独居知足,他是真正的比丘。

调御手足及言语,调御最高(之头首),

心喜于禅住于定,独居知足名比丘。

4

那僧人调御语言,柔和的解说妙法。

比丘调于语,善巧而寂静,

显示法与义,所说甚和婉。

5

喜悦、思考和持守真理,这比丘将永不退转。

住法之乐园,喜法与随法,

思惟忆念法,比丘不复退。

6

不要轻视自己,也不要羡慕别人。羡慕别人的僧人得不到安宁。

莫轻自所得;莫羡他所得。

比丘羡他(得),不证三摩地。

7

那不轻视自己的比丘为诸天所赞赏。

比丘所得虽少,而不轻嫌所得,

生活清净不怠,实为诸天称赞。

8

不执着于我所有,不执着于名色,是真正的比丘。

若于名与色,不着我我所,

非有故无忧,彼实称比丘。

9

安住并喜悦于佛陀教法者,一切恶行止息。抵达安乐的解脱境界。

住于慈悲比丘,喜悦佛陀教法,

到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境界。

10

汲去船中的水 ,船将快速的航行。断除贪欲与嗔恚,将抵达涅盘。

比丘汲此舟(水),(水)去则舟轻快。

断除贪欲嗔恚,则得证于涅槃。

11

断除五盖者,勤修五善行。他们被称为越渡瀑流的比丘。
五断及五弃,而五种勤修。
越五着比丘──名渡瀑流者。

12

不要使心沉迷于爱欲,不然将在火烧地狱里苦嚎。勤修禅定不要放逸。

修定莫放逸,心莫惑于欲!

莫待吞铁丸,烧然乃苦号!

13

无智慧者不能修禅定,不修禅定则无智慧。有智慧又修禅定者达到涅盘。

无慧者无定,无定者无慧。

兼具定与慧,彼实近涅槃。

14

独处心安宁,比丘摈弃虚幻,获得超然的快乐。
比丘入屏虚,彼之心寂静,
审观于正法,得受超人乐。

15

当一个人明了生命是五蕴组合的生灭,他享受不死之乐。

若人常正念:诸蕴之生灭,

获得喜与乐,知彼得不死。

16

防守感官和知足,护特别解脱,是有智慧的比丘的开始。

若智慧比丘,于世先作是:

摄根及知足,护持别解脱。

17

态度诚恳,行为端正者,灭尽一切苦,获得快乐。

态度须诚恳,行为须端正;

是故彼多乐,得灭尽诸苦。

18

比丘啊!舍弃贪欲与嗔恚,不然将如跋悉迦花一般的凋萎。

如跋悉迦花,枯萎而凋谢,

汝等诸比丘,弃贪嗔亦尔。

19

调御使身静,语静和身寂。舍弃世俗欲乐者,是真正的寂静比丘。

身静及语静,心寂住三昧,

舍俗乐比丘,是名寂静者。

20

警策自己、反省自己、保护自己,持正念的比丘常住安乐。

汝当自警策,汝应自反省!

自护与正念,比丘住安乐。

21

自我保护、自我依怙、自我调御。如马商调御良马。

自为自保护。自为自依怙。

自为自调御,如商调良马。

22

那比丘具欢喜心,信仰佛陀的教法,达到寂静安乐和解脱的境界。

比丘具欢喜心,诚信佛陀教法,

到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境界。

23

那比丘虽然年轻,但是精勤于佛陀的教法,如月出云翳。

比丘虽年少,勤行佛陀教,

彼辉耀此世,如月出云翳。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法住品

绘图版·法住品

1

持法者不卤莽急躁,智者能辨别正与邪。

卤莽处事故,不为法住者。

智者应办别──孰正与孰邪。

2

不卤莽急躁,诱导他人持法和公平,才是真正的持法者。

导人不卤莽,如法而公平,

智者护于法,是名法住者。

 

3

因为多说话所以不能成为智者,智者安静无怨憎和恐惧。

不以多言故,彼即为智者。

安静无怨怖,是名为智者。

4

他是一位持法者,他身体力行、不放逸、不多话。

不以多言故,彼为持法者。

彼虽闻少分,但由身见法,

于法不放逸,是名持法者。

5

满头白发不称为长老,只因为年老,被称为老者。

不因彼白头,即得为长老。

彼年龄虚熟,徒有长老名。

 

6

无垢秽、真实、慈悲、节制的贤者,才配得上称为长老。

于彼具真实,具法不杀生,

节制并调伏,彼有智慧人。

除灭诸垢秽,实名为长老。

 

7

他虽有辩才和样貌,他妒嫉、吝啬和虚伪,他不是贤德者。

嫉悭虚伪者,虽以其辩才,

或由相端严,不为善良人。

 

8

灭恶要,无垢秽,断嗔恚,他是智者。

若斩断此(心),拔根及除灭,

彼舍嗔智者,名为善良人。

9

他虽剃度,可是充满欲望与贪念,说妄语破解,他不是真正的比丘。

若破戒妄语,削发非沙门。

充满欲与贪,云何为沙门?

10

战胜一切恶行,他是真正的沙门。

彼息灭诸恶──无论大与小,

因息灭诸恶,故名为沙门。

 

11

托钵者并不完全是比丘。

仅向他行乞,不即是比丘。

行宗教法仪,亦不为比丘。

 

12

超越善恶,持戒修行者才是真正的比丘。
仅舍善与恶,修于梵行者,
以知住此世,彼实名比丘。

13

沉默者不一定就是贤者,智者以智慧权衡。

愚昧无知者,不以默然故,

而名为牟尼。智者如权衡。

14

圣者舍恶取善,故成圣者。

舍恶取其善,乃得为牟尼。

彼知于两界,故称为牟尼。

15

杀生非圣人行,圣人爱惜众生。

彼人非圣贤,以其杀生故。

不害诸众生,是名为圣者。

16

不因戒律、博学、禅定和独居而成觉者。

不以戒律行,或由于多闻,

或由证三昧,或由于独居。

17

出家之乐非凡夫所能及。涅盘更乐。

谓“受出家乐,非凡夫所能”。

汝等漏未尽,莫生保信想!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