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大天捺林经

大天捺林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六七、大天捺林经(大正藏一、五一一页。)
本经乃世尊对阿难说本生谭:大天王和其子孙六万四千代,到最后之尼弥王,依大大王所定之相续方法,以白发之生缘而出家,于大天捺林,修四梵住,死后生梵天界。世尊说彼唯生梵天界,导正觉、涅盘之八圣道,始是善之相续法。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弥萨罗之大天捺林。
时,世尊于某处面现微笑。
尔时,尊者阿难思惟:
以如何因,如何缘,世尊面现微笑耶?如来无因不现微笑。
彼时,尊者阿难遍袒一肩,向世尊合掌言:
世尊!以如何因,如何缘,世尊现微笑耶?如来无因是不现微笑。
阿难!昔日,此弥萨罗有一名唤大天之国王。是如法之法王,立正法之大王,婆罗门、居士、都邑之庶民皆行正法。又于半月之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八日行布萨。
阿难!时大天王经数百千年告理发匠曰:
尔理发匠!汝若见我头生白发,便可告我。
大王!承知如命
阿难!理发匠应大天王之命。
阿难!理发匠经或数百千年后,见大天王之头生白发、见而即告大天王曰:
大王!天使已出现,见头生白发矣。
尔理发匠!若然,即将白发以金镊巧拔,置我掌中。
大王!承知如命。
理发匠应大王命,将其白发以金镊巧拔,置于大王掌中。
时,阿难!大天王将良邑赐与理发匠,并召长子太子告之曰:
爱儿太子!我天使已现,我已见头上生白发、我已享受人间之诸欲,今是应求天上诸欲之时矣。
爱儿太子!如今汝当掌此国政,我将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趋向无家生活而出家。
爱儿太子!然而汝亦应于见头生白发时、即赏良邑于理发匠。使长子太子掌国政、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汝宜传承我所订定完善之相续法,勿使汝成为我最后之人。是故,爱儿太子!无论于如何时代,如有将此完善相续法断绝者,彼即成为最后之人。是故,爱儿太子!我如是告汝,将我所订定完善相续法使令传承,勿使汝成我最后之人。
彼时,阿难!大天王对理发匠赏以良邑,令长子太子善掌国政,于此大天捺林,剃除须发,着架裟身,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
彼以与慈俱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慈俱心、遍满而住。
以与悲俱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悲俱心、遍满而住。
以与喜俱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喜俱心、遍满而住。
以与舍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与舍俱心,遍满而住。
阿难!又,大天王八万四千年间,作王子之游戏,八万四千年间作摄政,八万四千年间掌王政,八万四千年间于此大天捺林,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修行梵行。彼修习四梵住、身坏命终之后,得生梵天界。
时,阿难!大天王之子(王)数百千年之后、告理发匠言:
尔理发匠!汝若见我头生白发,便告知我。
阿难!理发匠应大天王之子(王)曰:
大王!承知如命。
阿难!理发匠经几数百千年后,见大天王之子(已作王)头生白发。见而即告大天王之子(已作王)曰:
大王!天使已出现,见头生白发矣。
尔理发匠!若然,将此白发以金镊巧拔,置我掌中。
阿难!理发师应诺大天王之子(已作王)曰:
大王!承知如命。
于是乃将白发以金镊巧拔,置于大王掌中。
时,阿难!大天王之子(已作王)以良邑与理发匠,并告其长子太子曰:
爱儿太子!我天使已现,我已见头生白发矣、我已享受人间之诸欲,今是应求天上诸欲之时也。爱子太子,今汝掌此国政,我将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爱儿太子!若然,汝亦应见头生白发时,便以良邑赐理发匠,令长子太子掌国政,而后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趋无家之生活而出家。汝宜传承我所订定完善之相续法,勿使汝成为我最后之人。爱儿太子!无论于如何时代,对如是之完善相续法,如有断绝者,彼即为最后之人。是故,爱子太子!我如是嘱告,汝传承我所订定完善相续法,汝勿成为我最后之人。
彼时,阿难!大天王之子(已作王)以良邑赐理发匠,令长子太子掌国政,于此大天捺林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
彼以与慈俱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慈俱心、遍满而住。
以与悲俱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悲俱心、遍满而住。
以与喜俱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喜俱心、遍满而住。
以与舍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与舍俱心,遍满而住。
阿难!又,大天王之子(王)八万四千年间,作王子之游戏,八万四千年间作摄政,八万四千年间掌王政,八万四千年间于此大天捺林,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修行梵行。彼修习四梵住、身坏命终之后,得生梵天界。
阿难!大天王之子子孙孙于彼身后,八万四千代相续于此大天捺林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
彼以与慈俱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慈俱心、遍满而住。
以与悲俱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悲俱心、遍满而住。
以与喜俱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喜俱心、遍满而住。
以与舍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与舍俱心,遍满而住。
阿难!又,大天王之子子孙孙八万四千年间,作王子之游戏,八万四千年间作摄政,八万四千年间掌王政,八万四千年间于此大天捺林,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修行梵行。彼修习四梵住、身坏命终之后,得生梵天界。
此等诸王之最后、为名唤尼弥之如法法王。
大王立法,婆罗门、居士、都邑之庶民行正法,又于半月之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八日行布萨。
阿难!昔日,集坐于善法讲堂,同集会之三十三天发生如次之对话:
实毗提诃人为幸运,实毗提诃人为真幸运。尼弥王为如法之法王。大王立法,婆罗门、居士、都邑之庶民行正法,又于半月之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八日、行布萨。
彼时,阿难!天帝释告三十三天之诸神曰:
诸卿!卿等欲见尼弥王耶?
卿帝释!我等欲见尼弥王。
时尼弥王正于十五日布萨之当日,洗净头发,行斋戒,升坐华丽高殿之上。
时,阿难!天帝释譬如是一力强之人,将屈腕伸臂,将伸腕屈臂之间,速由三十三天没,现姿于尼弥王之前。
阿难!时天帝释告尼弥王曰:
大王!卿为幸运,大王!卿为真幸运。大王!三十三天称赞善法讲堂集坐言:实毗提诃人为真幸运。尼弥王为如法之法王。大王立法,婆罗门、居士、都邑之庶民行正法,又于半月之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八日、行布萨。大王三十三天之诸神欲面见卿。大王!我为卿遣千头马车。大王!勿再踌躇,请乘天车。
阿难!尼弥王唯然许诺。
彼时,阿难!天帝释知尼弥王允诺,彼譬如力强之人将屈腕伸臂,将伸腕屈臂之间,速由当处没、现姿于三十三天。
时,阿难!天帝释告御者摩他利言:
汝摩他利!去驾千头马车至尼弥王所,作如是言:大王!此千头马车乃由天帝释为王所遣来。大王!勿再踌躇,请乘天车。
阿难!御者摩他利应诺天帝释曰:
尊者!谨遵如命。
乃驾千头马车,至尼弥王所告曰:
大王!此千头马车乃由天帝释为卿所遣来。大王!勿再踌躇,请乘天车。
但大王!我将依何道而送卿耶?依恶业受恶业果报之道耶?抑或依善业受善业果报之道耶?
摩他利!汝将依两道送我。
阿难!摩他利御者将尼弥王引导至善法讲堂。
阿难!天帝释遥见尼弥王到来。面见尼弥王告曰:
大王!请进,大王!善来。大王二三十三天之诸神集坐于善法讲堂,赞美曰:实毗提诃人为真幸运。尼弥王为如法之法王。大王立法,婆罗门、居士、都邑之庶民行正法,又于半月之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八日、行布萨。大王!三十三天之诸神欲面见卿。大王!诸神中有以神之威力为乐者。
不也!卿帝释!请即送我还弥萨罗,于其处,我婆罗门、居士、都邑之庶民行正法,又半月之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八日、行布萨。
彼时,阿难!天帝释告御者摩他利言:
汝摩他利!去驾千头马车,速即奉送尼弥王返弥萨罗。
尊者!谨遵如命。
御者摩他利应诺天帝释,而送尼弥王返弥萨罗。
于其处,阿难!尼弥王向婆罗门、居士、都邑之庶民,行正法,又半月之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八日、行布萨。
时,阿难!尼弥王经数百千年后,向理发匠告曰:
理发匠!汝若见我头生白发,便告知我。
阿难!理发匠应尼弥王曰:
大王!承知如命。
阿难!理发匠经数百千年后,见尼弥王之头上生白发。同尼弥王告曰:
大王!天使已现。见头已生白发。
汝理发匠!若然,将白发以金镊巧拔置于我掌中。
阿难,理发匠应尼弥王曰:
大王!遵命。
于是乃将彼白发以金镊子巧拔之,置尼弥王掌中。
时,阿难!尼弥王以良邑赏赐理发师。召长子太子、告曰:
爱儿太子!我天使已现、我儿头生白发、我已享受人间之诸欲。今为求天上诸欲之时。爱儿太子!今汝掌此国政。我将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生活。爱儿太子!然汝亦应于见生白发时,赏良邑于理发匠,今长子太子掌国政,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汝对我所定之完善相续法予承传,勿使汝成为我最后之人。爱儿太子!无论于如何时代,对我所定如是完善相续法,如有断绝者、彼即为最后之人。爱儿太子!是故,我如是告汝,将我所定之完善相续法予承传。汝勿成为我最后之人。
阿难!彼时,尼弥王以良邑赐与理发匠,令长子太子善掌国政,于此大天捺林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
彼以与慈俱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慈俱心、遍满而住。
以与悲俱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悲俱心、遍满而住。
以与喜俱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喜俱心、遍满而住。
以与舍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与舍俱心,遍满而住。
阿难!尼弥王八万四千年间作王子之游戏,八万四千年间掌摄政、八万四千年间于此大天捺林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修梵行,彼修习四梵住,身坏命终之后,得生梵天界。
然而阿难!尼弥王有一名唤伽罗罗伽那迦之子。彼未由在家而出家作无家之生活,彼将该善相续法断绝。彼为其最后之人。
阿难!汝作如是思惟耶:彼时,定该完善相续法之大天王、为别人。
然而,阿难!不应有如是见,彼时之大天王,即是我。彼完善相续法为我所订定。彼完善相续法系由我所定,承传于其后之诸人。
然而阿难!彼完善相续法不能导至厌离、贪离、灭、寂静、通智、正觉、涅盘、唯只得生梵天界。
阿难!依今我所定之完善相续法、则总为导至厌离、离贪、灭、寂静、通智、正觉、涅盘。
阿难!然而如今依我所定之完善相续法,如何能导于厌离、离贪、灭、寂静、通智、正觉、涅盘耶?
彼其实即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阿难!依此如今我所定之完善相续法、可导于厌离、离贪、灭、寂静、通智、正觉、涅盘。
阿难!我对汝作如是言:汝传承我所定完善相续法,汝勿成为我最后之人。
阿难!无论于任何时代,断绝如是完善相续法者,彼即为最后之人。
阿难!我对汝作如是言:汝传承我完善相续法,汝勿成为我最后之人。
世尊作如是说已,尊者阿难,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枳吒山邑经

枳吒山邑经

北传 中阿一九五。阿湿贝经(大正藏一、七四九页。)
本经是对居枳吒山邑之阿湿贝及弗那婆修二比丘行非时食,世尊为之说法,其趣旨,
第一,佛不说任何受皆一概受之,说应吟味一一之受而取舍之,
第二,对任何比丘亦不说一概不放逸,
于此说明具分解脱、慧解脱、身证、见道、信解、随法行、随信行之七人。
北传之大纲虽是一致,但有不少差异之处。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迦尸国。
其时,世尊对诸比丘曰:
诸比丘!予除去夜食而受用[食](过午不食)。
诸比丘!予除去夜食而受食时,予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
诸比丘!汝等亦应除去夜食而受[用]食。
诸比丘!汝等亦除去夜食而受食时,汝等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
彼等比丘应诺世尊曰:如是,世尊:
于是,世尊于迦尸国次第游行至名为枳吒山之迦尸族人之一聚落,世尊于此枳吒山迦尸族人之聚落住。
其时,有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住于枳吒山。是时,此众多比丘往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处,至已,对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曰:
诸贤!世尊及比丘僧伽除去夜食而受食。诸贤!除去夜食而受食时,汝等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诸贤!亦应除去夜食而受食。诸贤!汝等亦除去夜食而受食时汝等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
告是已,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谓彼等比丘曰:诸贤!予等为夕时、朝时、昼时,非时而食。予等夕时、朝时及昼时,非时而食时,亦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予等为何舍现实之[利益],而追求需时之[未来功德]耶?是以予等愿夕时、朝时、昼时非时而食。
彼等比丘于无法劝说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之后,于是,诣世尊处,诣已,顶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白世尊曰:
世尊!予等曾往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处。向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曰:诸贤!世尊及比丘僧伽除去夜食而受食。诸贤!除去夜食而受食时,汝等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诸贤!亦应除去夜食而受食。诸贤!汝等亦除去夜食而受食时汝等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如是告已,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对予等曰:诸贤!予等为夕时、朝时、昼时,非时而食。予等夕时、朝时及昼时,非时而食时,亦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予等为何舍现实之[利益],而追求需时之[未来功德]耶?是以予等愿夕时、朝时、昼时非时而食也。世尊!予等无法劝说阿湿贝、弗那婆修两比丘,于是,予等将此事奉告世尊。
于此,世尊呼一比丘曰:来!比丘!汝以予之言,告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师唤具寿等。
比丘应诸世尊:如是,世尊!至阿湿贝、弗那婆修之处,至已,告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曰:师唤具寿等。
如是,尊者!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应诺此比丘,而诣世尊所。诣已,顶礼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对坐于一面之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问曰:比丘等!闻说众多比丘访问汝等,曾语:诸贤!世尊及比丘僧伽除去夜食而受食。除去夜食而受食时,汝等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诸贤!汝等亦应除去夜食而受食。诸贤!诸贤亦除去夜食而受食时,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此为真实否?而比丘等!汝等对彼等比丘又如是言曰:诸贤!予等为夕时、朝时及昼时非时食也。予等夕时、朝时及昼时非时而食时,亦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予等为何舍现实之[利益]、而追求需时之[未来功德]耶?予等愿夕时、朝时及昼时非时而食。如是语为实否?
[诸比丘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汝等知予如是说法:凡任何个人感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彼之诸不善法将转减,诸善法将转增。了解否?
[诸比丘答曰:实不[然],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岂不知予之所说法:
关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乐受而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
又,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乐受而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又,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苦受而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
又,于此,一类感受如是苦受而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又,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不苦不乐受而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
又,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不苦不乐受而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善哉!
诸比丘!假若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乐受,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以慧而不知、不见、不觉、不证、不尽(领悟):如是不知予说:汝等当舍断如是乐受!
诸比丘!此[事]对予为正当否?
[诸比丘曰:]此实不[正当]也,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因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乐受,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以慧而知、见、觉、证、尽,是故予说:汝等当舍断如是之乐受!
又,诸比丘!假若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乐受、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以慧而不知、不见、不觉、不证、不尽;如是不知予说:汝等当具足住如是乐受!
诸比丘!此[事]对予为正当否?
[诸比丘曰:]此实不[正当]也,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因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乐受,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已了知、见、觉、证、尽,是故予说:汝等当具足住如是乐受!。
诸比丘!假若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苦受,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以慧而不知、不见、不觉、不证、不尽(领悟):如是不知予说:汝等当舍断如是苦受!
诸比丘!此[事]对予为正当否?
[诸比丘曰:]此实不[正当]也,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因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苦受,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以慧而知、见、觉、证、尽,是故予说:汝等当舍断如是之苦受!
又,诸比丘!假若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苦受、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以慧而不知、不见、不觉、不证、不尽;如是不知予说:汝等当具足住如是苦受!
诸比丘!此[事]对予为正当否?
[诸比丘曰:]此实不[正当]也,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因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苦受,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已了知、见、觉、证、尽,是故予说:汝等当具足住如是苦受!。
感受如是不苦不乐受、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不知、不见、不觉、不证、不尽;如是不知者,予说:汝等当舍断如是不苦不乐受!
诸比丘!此[事]对予为正当否?
[诸比丘!]:此实不[正当]也,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因为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不苦不乐受,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已了知、见、觉、证、尽,是故予说:汝等当舍断如是之不苦不乐受!
诸比丘!假若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不苦不乐受,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不知、不见、不觉、不证、不尽:如是不知予说:汝等当具足住如是不苦不乐受!
诸比丘!此[事]对予为正当否?
[诸比丘曰:]此实不[正当]也,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因为予对此:关于此,由一类感受如足之不苦不乐受,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已了知、见、觉、证、尽,是故予说:汝等当具足住如是不苦不乐受也。
诸比丘!予对一切比丘,实不说应作不放逸。
诸比丘!予又对一切比丘,实不说不应作不放逸。
诸比丘!凡诸比丘是阿罗汉,诸漏已尽者、梵行已立者、所应作已作者、舍离重担者、逮得已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解脱者。
诸比丘!对如是诸比丘,予不说:应作不放逸。何以故?彼等已作不放逸[成就阿罗汉],彼等当(亦)不放逸也;
诸比丘!又,诵学者比丘,心未成就[目的],仍正在求住无上解脱安稳者。比丘等!对如是诸比丘,予说:应以作不放逸[成就阿罗汉]。
何以故?实此等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亲近诸善友、制御诸根、诸良家子为义,由在家出家为无家者,其无上究竟梵行,愿于现世自证如、自作证具足住之。
诸比丘!子实正观此此等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以作不放逸也。
诸比丘!于世间,正有七种人;何等为七[种]?
俱分解脱者、慧解脱者、身证者、见道者、信解脱者、随法行者、随信行者也。
诸比丘!然,何人为俱分解脱者?
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以身已体验[解脱]而住之;而彼等为得以慧见,诸漏灭尽者也。诸比丘!是人被称为俱分解脱者。
诸比丘!予对此比丘说:不应作不放逸。
何以故?彼已作不放逸也,彼为放逸之不可能者也。
诸比丘!然,何人为慧解脱者?
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未以身体验[八解脱]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见,诸漏灭尽者也。
诸比丘!是人被称为慧解脱者。诸比丘!予对此比丘,说:不应作不放逸。何以故?因彼已作不放逸矣,彼为放逸之不可能者也。
诸比丘!然,何人为身证者?
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以身已体验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见,部份漏灭尽[而已]也。诸比丘!是人被称为身证者。
诸比丘!予对此比丘说:应作不放逸。
何以故?实此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亲近诸善友、制御诸根、良家子为义,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者,其无上究竟梵行,愿于现世具足住自证如、自作证之。
诸比丘!予实正观此--此等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作不放逸也。
诸比丘!然,何人为见道者?
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未以身体验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见,部份漏灭尽[而已]也,且从如来之教法,以慧已善了解、已善洞察也。诸比丘!是人被称为见道者。
诸比丘!予亦对此比丘说:应作不放逸。何以故? 实此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亲近诸善友、制御诸根、良家子为义,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者,其无上究竟梵行,愿于现世具足住自证如、自作证之。
诸比丘!予实正观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作不放逸也。
比丘等!然,何人为信解脱者?
诸比丘!就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未以身体验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见,部份漏灭尽[而已]也,且[彼]于如来信已住立,根已生、已确立。诸比丘!是人被称为信解脱者。
诸比丘!予亦对此比丘说:应作不放逸。何以故? 实此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亲近诸善友、制御诸根、良家子为义,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者,其无上究竟梵行,愿于现世具足住自证如、自作证之。
诸比丘!予实正观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作不放逸也。
诸比丘!然,何人为随法行者?
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未以身体验而住之,然彼等[虽]是以慧见,诸漏[尚]未灭尽,且从如来之教法,唯以[少]慧审谛容忍之。亦有此等诸法,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诸比丘!是人被称为随法行者。
比丘等!予亦对此比丘说:应作不放逸也。何以故? 实此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亲近诸善友、制御诸根、良家子为义,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者,其无上究竟梵行,愿于现世具足住自证如、自作证之。
诸比丘,予实正观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作不放逸也。
比丘等!然,何人为随信行者?
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未以身体验而住之,然彼等虽以慧见,诸漏末灭尽,又于如来唯净信、唯敬爱,亦有此等诸法,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诸比丘!是人被称为谓随信行者。
诸比丘!予亦对此比丘说:应作不放逸也。何以故?实此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亲近诸善友,制御诸根、良家子为义,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者,其无上究竟梵行,愿于现世自证如、自作证具足住之。予实正观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作不放逸也。
诸比丘!予不说:唯以最初之[学习]即有完全智之成就。
再者,诸比丘!由次第学,次第作、次第实践,而有完全智之成就也。
然,诸比丘!如何次第学、次第作、次第实践,而有完全智之成就耶?
诸比丘,对此而论,生信者即往诣之;往诣者即恭敬之;恭敬者即对耳倾之;倾耳者即对法听之;听[闻法]者即对法忆持之;诸受持法者即对[法]义考察之;考察[法]义者,即对法审谛容忍之;于法正有审谛容忍时,志欲即生之;志欲生已即力行之;力行已即考量之;考量已即精勤之;已正精勤者即以身自证最上谛、且以慧对其(最上谛)见通达之。
诸比丘!确实无彼信;诸比丘!又实无彼往诣;诸比丘!又实无彼恭敬;诸比丘!又实无彼倾耳;诸比丘!又实无彼听法;诸比丘!又实无彼受持法;诸比丘!又实无彼考察[法]义;诸比丘!又实无彼审谛容忍法;诸比丘!又实无彼志欲:诸比丘!又实无彼力行:诸比丘!又实无彼考量:诸比丘!又实无彼精勤。
诸比丘!汝等陷于谬道;诸比丘!汝等陷于邪道,诸比丘!看此等愚痴人,相去此法、律如何之远哉!
诸比丘!有四句记说,对其所略说:
智者以智慧瞬息即能理解其意义。诸比丘!为汝等予将说之,依予,汝等将了知之!
[彼等比丘问曰:]世尊!予等是谁耶?法之了知者是谁耶?
世尊曰:诸比丘!即使彼注重财物,相续财物之师,以财物为伍而住之,对彼亦谓此:如是予等可能有,是时予等可能对其作之;又,如是予等不可能有者,予等对其不作之!如是不从事这类商贾交易。诸比丘!何况是从一切财物离系而住之如来耶?
诸比丘!有信弟子,于师之教说已深解,已遂行者,有此如法:世尊为师,予为弟子;世尊知之,予不知之。
诸比丘!有信弟子,于师之教说已深解、已遂行者,乃应兴隆师之教说,具滋养者也。
诸比丘!有信弟子,于师之教说已深解、已遂行者,有此如法:愿于身唯留皮、腱、骨、血肉干燥,仍以丈夫之刚毅、丈夫之精进、丈夫之勇猛,所应得者尚未得时,当无精进之止息。
诸比丘!有信弟子,于师之教说已深解、已遂行者,应以果中之一果为所豫期!或于现法为完全智,或于有余依为不还位也。
世尊说此已,彼等悦意之比丘大欢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浮弥经

浮弥经

北传汉译一七三、浮弥经(大正藏一,七〇九页。)
本经乃尊者浮弥受王子奢耶阇那的质问,自己所作之回答,于世尊之处乞求批评,世尊更从其回答的事,以譬喻广演详说之。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时,尊者浮弥清晨着衣持钵衣至彼王子奢耶阇那之住居。至已,坐于所设之座。其时,王子奢耶阇那诣彼尊者浮弥处,诣已,问讯尊者浮弥,互相交换可喜、可乐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王子奢耶阇那如是言尊者浮弥曰:
尊者浮弥!一部份之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说、如是见者:虽有愿望而行梵行不能逮得其果;无愿望而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有愿望或无愿望而行梵行不能逮得其果;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而行梵行亦不逮得其果。对此,尊者浮弥之大师,为如何之说者?为如何之论者耶?
尊者浮弥曰:
王子!我未曾从亲闻、亲受得于世尊。而世尊对如是之记说其有此:若有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不逮得其果。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有愿望或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皆不能逮得其果。若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若有愿望,以行正梵行者即能逮得其果。若无愿望,但以行正梵行者亦能逮得其果。若有愿望或无愿望,以行正梵行者亦能逮得其果。若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行正梵行者皆能逮得其果。
王子曰:
若尊者浮弥之大师,如是说者,如是论者,可能正是尊者浮弥之大师,应当立于一切沙门、婆罗门之上。其时,王子奢耶阇那,以自己之上等食供奉尊者浮弥。
时,尊者浮弥食后,由行乞归来,诣彼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浮弥,如是白世尊曰:
于此,世尊!我于清晨着衣,持钵衣,至彼王子奢耶阇那之住居,至已,坐于所设之座。世尊!其时王子奢耶阇那,来至我处,来已,与我互相问讯交换可喜、可乐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王子奢耶阇那如是言我曰:尊者浮弥!有一部份之之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说、如是见者:虽有愿望而行梵行不能逮得其果;无愿望而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有愿望或无愿望而行梵行不能逮得其果;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而行梵行亦不逮得其果。对此,尊者浮弥之大师,为如何说者,为如何之论者耶?
世尊!如是说已,我向王子奢耶阇那如是言:王子!我虽无亲从世尊闻、亲受得于世尊。而世尊对如是之记说其有此:若有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不逮得其果。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有愿望或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皆不能逮得其果。若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若有愿望,以行正梵行者即能逮得其果。若无愿望,但以行正梵行者亦能逮得其果。若有愿望或无愿望,以行正梵行者亦能逮得其果。若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行正梵行者皆能逮得其果。王子曰:若尊者浮弥之大师,如是说者,如是论者,可能正是尊者浮弥之大师,应当立于一切沙门、婆罗门之上。
如何,世尊!被如是问,我如是记说,正确说世尊之所说者乎?又,我非以不实诽谤世尊乎?记说法之随法者乎?为同教者、诸教说之随说者,非有何所呵责者乎?
世尊曰:
汝正确,浮弥!被如是问而如是记答真正是说世尊之所说者也。而且无有以不实诽谤我,又为记说法之随法。为同教者、诸教说之随说者亦无有何所呵责之处。
总之,浮弥!不论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者,虽以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不逮得其果。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有愿望或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皆不能逮得其果。若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此乃非逮得其果之来源也。
浮弥!譬喻有求油、欲油之人,为求油而以砂置桶中只管以撒水而压榨之。若有愿望,以砂置桶中,只管撒水后而用力压榨亦不能得油。若无愿望,以砂置桶中,只管撒水后,虽用力压榨亦不能得油。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以砂置桶中,只管撒水后用力压榨亦不能得油。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愿望,以砂置桶中,只管撒水后用力压榨,亦皆不能得油。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其非得油之来源也。
恰如是,浮弥!不论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者,虽以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不逮得其果。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有愿望或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皆不能逮得其果。若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此乃非逮得其果之来源也。   浮弥!譬喻有求乳、欲乳之人,为求乳若榨牝牛之角。若有愿望,虽榨牝牛之角亦不能得乳。若无愿望,虽榨牝牛之角亦不能得乳。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虽榨牝牛之角亦不能得乳。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虽榨牝牛之角亦皆不能得乳。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其非得乳之来源也。
恰如是,浮弥!不论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者,虽以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不逮得其果。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有愿望或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皆不能逮得其果。若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此乃非逮得其果之来源也。   浮弥!譬喻有求酥、欲酥之人,为求酥而倒水于瓮中,用搅拌之具搅拌之。若有愿望,以水倒于瓮中,虽用搅拌之具搅拌亦不能得酥。若无愿望,以水倒于瓮中,虽用搅拌之具搅拌亦不能得酥。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以水倒于瓮中,虽用搅拌之具搅拌亦不能得酥。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水倒于瓮中,虽用搅拌之具搅拌亦皆不能得酥。其因何理由?然,浮弥!其非得酥之来源也。
恰如是,浮弥!不论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者,虽以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不逮得其果。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有愿望或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皆不能逮得其果。若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此乃非逮得其果之来源也。
浮弥!譬喻有求火欲火之人,为求火而取湿薪、湿钻木磨擦之。若有愿望,以取湿薪湿钻木,虽用力磨擦亦不能得火。若无愿望,以取湿薪湿钻木,虽用力磨擦亦不能得火。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以取湿薪湿钻木,虽用力磨擦亦不能得火。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取湿薪、湿钻木,用力磨擦亦不能得火。其因何之埋由耶?然,浮弥!其非得火之来源也。
恰如是,浮弥!不论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者,虽以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不逮得其果。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有愿望或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皆不能逮得其果。若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此乃非逮得其果之来源也。
浮弥!不论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者,彼等若有愿望以行梵行可逮得其果。若无愿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其为逮得果之来源也。   浮弥!譬喻有求油、欲油之人,为求油而以胡麻置于桶中,只管撒水后而压榨之。若有愿望,以胡麻置于桶中,只管撒水后用力压榨之即可得油。若无愿望,以胡麻置于桶中,只管撒水后用力压榨之即可得油。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以胡麻置于桶中,只管撒水后用力压榨之即可得油。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胡麻置于桶中,只管撒水后用力压榨之即可得油。可得油也。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其得油之来源也。
恰如是,浮弥!不论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者,彼等若有愿望以行梵行可逮得其果。若无愿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其为逮得果之来源也。
浮弥!譬喻有求乳、欲乳之人,为求乳若榨牝牛之乳房。若有愿望,若榨牝牛之乳房即可得乳。若无愿望,若榨牝牛之乳房即可得乳。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若榨牝牛之乳房即可得乳。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若榨牝牛之乳房即可得乳。可得乳也。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其为得乳之来源也。
恰如是,浮弥!不论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者,彼等若有愿望以行梵行可逮得其果。若无愿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其为逮得果之来源也。
浮弥!譬喻有求酥、欲酥之人,为求酥以酪倒于瓮中,用搅拌具搅拌之。若有愿望,以酪倒于瓮中,以搅拌具搅拌之即可得酥。若无愿望,以酪倒于瓮中,以搅拌具搅拌之即可得酥。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以酪倒于瓮中,以搅拌具搅拌之即可得酥。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酪倒于瓮中,以搅拌具搅拌之即可得酥。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其为得酥之来源也。
恰如是,浮弥!不论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者,彼等若有愿望以行梵行可逮得其果。若无愿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其为逮得果之来源也。
浮弥!譬喻有求火、欲火之人,为求火取干燥之薪、干燥之钻木磨擦之。若有愿望,取干燥之薪、干燥之钻木磨擦者即可得火。若无愿望,取干燥之薪、干燥之钻木磨擦者即可得火。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取干燥之薪、干燥之钻木磨擦者即可得火。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取干燥之薪、干燥之钻木磨擦之即可得火。其因何之理由耶?然,浮弥!其为得火之来源也。
恰如是,浮弥!不论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者,彼等若有愿望以行梵行可逮得其果。若无愿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其为逮得果之来源也。
浮弥!汝若对王子奢耶阇那说此等四喻者,彼王子奢耶阇那必定信乐汝。信乐已,对汝有信乐之行相。
然而,世尊!我应想起如何王子奢阇那对此等四譬喻必定未曾闻。例如对世尊亦然。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尊者浮弥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大六处经

大六处经

北传汉译杂阿含一三、三〇五(大正藏二,八七页。)
本经乃说不如实知六内处、六外处、六识、六触、六受等故,受着其等,而生身心之苦恼;如实知此等,不爱着故,不生身心之苦恼。如是由如实知而八正道生,由此圆成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修止观得明解脱。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
诸比丘奉答世尊: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
诸比丘!我应为汝等说大六处经。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之。
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如是,世尊。
世尊乃如是说:
诸比丘!不如实知、见眼;不如实知、见诸色;不如实知、见眼识;不如实知、见眼触。
又缘彼眼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生,亦不如实知、见其等,而爱着于眼,爱着于诸色,爱着于眼识,爱着于眼触。
又缘彼眼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生,亦受着彼等。如是爱着、相应、迷妄、以随观味而住者,于未来乃积集五取蕴。
且彼,爱之再生,与喜、贪俱行,所欢喜于彼彼处(任何之处,)其又对彼增盛。
于彼身之诸患恼增盛,心之患恼亦增盛。
身之诸热恼增盛,心之诸热恼亦增盛。
身之诸苦恼增盛,心之诸苦恼亦增盛。
彼觉受身苦亦觉受心苦。
诸比丘!不如实知、见耳;不如实知、见诸声;不如实知、见耳识;不如实知、见耳触。
又缘彼耳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不如实知、见此等,而爱着于耳,爱着于诸声,爱着于耳识,爱着于耳触。
又缘彼耳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爱着彼等。如是爱着、相应、迷妄、以随观味而住者,于未来乃积集五取蕴。
且彼,爱之再生,与喜、贪俱行,所欢喜于彼彼处(任何之处,)其又对彼增盛。
于彼身之诸患恼增盛,心之患恼亦增盛。
身之诸热恼增盛,心之诸热恼亦增盛。
身之诸苦恼增盛,心之诸苦恼亦增盛。
彼觉受身苦亦觉受心苦。
诸比丘!不如实知、见鼻;不如实知、见诸香;不如实知、见鼻识;不如实知、见鼻触。
又缘彼鼻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不如实知、见此等,而爱着于鼻,爱着于诸香,爱着于鼻识,爱着于鼻触。
又缘彼鼻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爱着彼等。如是爱着、相应、迷妄、以随观味而住者,于未来乃积集五取蕴。
且彼,爱之再生,与喜、贪俱行,所欢喜于彼彼处(任何之处,)其又对彼增盛。
于彼身之诸患恼增盛,心之患恼亦增盛。
身之诸热恼增盛,心之诸热恼亦增盛。
身之诸苦恼增盛,心之诸苦恼亦增盛。
彼觉受身苦亦觉受心苦。
诸比丘!不如实知、见舌;不如实知、见诸味;不如实知、见舌识;不如实知、见舌触。
又缘彼舌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不如实知、见此等,而爱着于舌,爱着于诸味,爱着于舌识,爱着于舌触。
又缘彼舌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爱着彼等。如是爱着、相应、迷妄、以随观味而住者,于未来乃积集五取蕴。
且彼,爱之再生,与喜、贪俱行,所欢喜于彼彼处(任何之处,)其又对彼增盛。
于彼身之诸患恼增盛,心之患恼亦增盛。
身之诸热恼增盛,心之诸热恼亦增盛。
身之诸苦恼增盛,心之诸苦恼亦增盛。
彼觉受身苦亦觉受心苦。
诸比丘!不如实知、见身;不如实知、见诸触;不如实知、见身识;不如实知、见身触。
又缘彼身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不如实知、见此等,而爱着于身,爱着于诸触,爱着于身识,爱着于身触。
又缘彼身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爱着彼等。如是爱着、相应、迷妄、以随观味而住者,于未来乃积集五取蕴。
且彼,爱之再生,与喜、贪俱行,所欢喜于彼彼处(任何之处,)其又对彼增盛。
于彼身之诸患恼增盛,心之患恼亦增盛。
身之诸热恼增盛,心之诸热恼亦增盛。
身之诸苦恼增盛,心之诸苦恼亦增盛。
彼觉受身苦亦觉受心苦。
诸比丘!不如实知、见意;不如实知、见诸法;不如实知、见意识;不如实知、见意触。
又缘彼意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不如实知、见此等,而爱着于意,爱着于诸法,爱着于意识,爱着于意触。
又缘彼意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爱着彼等。如是爱着、相应、迷妄、以随观味而住者,于未来乃积集五取蕴。
且彼,爱之再生,与喜、贪俱行,所欢喜于彼彼处(任何之处,)其又对彼增盛。
于彼身之诸患恼增盛,心之患恼亦增盛。
身之诸热恼增盛,心之诸热恼亦增盛。
身之诸苦恼增盛,心之诸苦恼亦增盛。
彼觉受身苦亦觉受心苦。
诸比丘!而如实知、见眼;如实知、见诸色;如实知、见眼识;如实知、见眼触;
又缘彼眼触,而乐、或苦、不苦不乐之受生,亦如实知、见彼等,不爱着于眼,不爱着于诸色,不爱着于眼识,不爱着于眼触。。
又缘彼眼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不爱着彼等。如是不爱着、不相应、不迷妄、见过患而住者,于未来,五取蕴乃损减。
且彼,爱之再生,而与喜、贪俱行。所欢喜于彼彼处,其又对彼而断之。
于彼身之诸患恼亦断,心之诸患恼亦断。
身之诸热恼亦断,心之诸热亦断。
身之诸苦恼亦断,心之诸苦恼亦断之。
彼觉受身之身乐亦觉受心乐。
彼,如实者之见,彼乃正见。
彼,如实者之思惟,彼乃正思惟。
彼,如实之精进,彼乃正精进。
彼,如实者之念,彼乃正念。
彼,如实者之定,彼乃正定。
而于前既令身业、语业、活命清净。
如是,于彼修习其八支圣道之至圆满。
于彼,如是由修习其八支圣道,亦修习四念住之至圆满。亦修习四正勤之至成满。亦修习四神足之至圆满。亦修习五根之至圆满。亦修习五力之至成满。亦修习七觉支之至成满。彼于此二法,双结而转。谓止与观也。
彼凡于诸法,应证知而遍知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遍知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断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断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修习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修习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作证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作证之。
诸比丘!然者,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遍知?
对此等应言五取蕴,即此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也。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遍知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断之?
即无明与有爱,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断之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修习?
即止与观,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修习。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作证?
即明与解脱,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作证之。
诸比丘!如实知、见耳;如实知、见诸声;如实知、见耳识;如实知、见耳触;
又缘彼耳触,而乐、或苦、不苦不乐之受生,亦如实知、见彼等,不爱着于耳,不爱着于诸声,不爱着于耳识,不爱着于耳触。。
又缘彼耳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不爱着彼等。如是不爱着、不相应、不迷妄、见过患而住者,于未来,五取蕴乃损减。
且彼,爱之再生,而与喜、贪俱行。所欢喜于彼彼处,其又对彼而断之。
于彼身之诸患恼亦断,心之诸患恼亦断。
身之诸热恼亦断,心之诸热亦断。
身之诸苦恼亦断,心之诸苦恼亦断之。
彼觉受身之身乐亦觉受心乐。
彼,如实者之见,彼乃正见。
彼,如实者之思惟,彼乃正思惟。
彼,如实之精进,彼乃正精进。
彼,如实者之念,彼乃正念。
彼,如实者之定,彼乃正定。
而于前既令身业、语业、活命清净。
如是,于彼修习其八支圣道之至圆满。
于彼,如是由修习其八支圣道,亦修习四念住之至圆满。亦修习四正勤之至成满。亦修习四神足之至圆满。亦修习五根之至圆满。亦修习五力之至成满。亦修习七觉支之至成满。彼于此二法,双结而转。谓止与观也。
彼凡于诸法,应证知而遍知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遍知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断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断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修习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修习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作证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作证之。
诸比丘!然者,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遍知?
对此等应言五取蕴,即此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也。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遍知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断之?
即无明与有爱,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断之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修习?
即止与观,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修习。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作证?
即明与解脱,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作证之。
诸比丘!如实知、见鼻;如实知、见诸香;如实知、见鼻识;如实知、见鼻触;
又缘彼鼻触,而乐、或苦、不苦不乐之受生,亦如实知、见彼等,不爱着于鼻,不爱着于诸香,不爱着于鼻识,不爱着于鼻触。。
又缘彼鼻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不爱着彼等。如是不爱着、不相应、不迷妄、见过患而住者,于未来,五取蕴乃损减。
且彼,爱之再生,而与喜、贪俱行。所欢喜于彼彼处,其又对彼而断之。
于彼身之诸患恼亦断,心之诸患恼亦断。
身之诸热恼亦断,心之诸热亦断。
身之诸苦恼亦断,心之诸苦恼亦断之。
彼觉受身之身乐亦觉受心乐。
彼,如实者之见,彼乃正见。
彼,如实者之思惟,彼乃正思惟。
彼,如实之精进,彼乃正精进。
彼,如实者之念,彼乃正念。
彼,如实者之定,彼乃正定。
而于前既令身业、语业、活命清净。
如是,于彼修习其八支圣道之至圆满。
于彼,如是由修习其八支圣道,亦修习四念住之至圆满。亦修习四正勤之至成满。亦修习四神足之至圆满。亦修习五根之至圆满。亦修习五力之至成满。亦修习七觉支之至成满。彼于此二法,双结而转。谓止与观也。
彼凡于诸法,应证知而遍知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遍知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断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断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修习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修习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作证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作证之。
诸比丘!然者,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遍知?
对此等应言五取蕴,即此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也。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遍知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断之?
即无明与有爱,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断之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修习?
即止与观,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修习。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作证?
即明与解脱,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作证之。
诸比丘!如实知、见舌;如实知、见诸味;如实知、见舌识;如实知、见舌触;
又缘彼舌触,而乐、或苦、不苦不乐之受生,亦如实知、见彼等,不爱着于舌,不爱着于诸味,不爱着于舌识,不爱着于舌触。。
又缘彼身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不爱着彼等。如是不爱着、不相应、不迷妄、见过患而住者,于未来,五取蕴乃损减。
且彼,爱之再生,而与喜、贪俱行。所欢喜于彼彼处,其又对彼而断之。
于彼身之诸患恼亦断,心之诸患恼亦断。
身之诸热恼亦断,心之诸热亦断。
身之诸苦恼亦断,心之诸苦恼亦断之。
彼觉受身之身乐亦觉受心乐。
彼,如实者之见,彼乃正见。
彼,如实者之思惟,彼乃正思惟。
彼,如实之精进,彼乃正精进。
彼,如实者之念,彼乃正念。
彼,如实者之定,彼乃正定。
而于前既令身业、语业、活命清净。
如是,于彼修习其八支圣道之至圆满。
于彼,如是由修习其八支圣道,亦修习四念住之至圆满。亦修习四正勤之至成满。亦修习四神足之至圆满。亦修习五根之至圆满。亦修习五力之至成满。亦修习七觉支之至成满。彼于此二法,双结而转。谓止与观也。
彼凡于诸法,应证知而遍知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遍知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断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断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修习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修习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作证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作证之。
诸比丘!然者,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遍知?
对此等应言五取蕴,即此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也。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遍知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断之?
即无明与有爱,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断之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修习?
即止与观,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修习。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作证?
即明与解脱,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作证之。
诸比丘!如实知、见身;如实知、见诸触;如实知、见身识;如实知、见身触;
又缘彼身触,而乐、或苦、不苦不乐之受生,亦如实知、见彼等,不爱着于身,不爱着于诸触,不爱着于身识,不爱着于身触。。
又缘彼身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不爱着彼等。如是不爱着、不相应、不迷妄、见过患而住者,于未来,五取蕴乃损减。
且彼,爱之再生,而与喜、贪俱行。所欢喜于彼彼处,其又对彼而断之。
于彼身之诸患恼亦断,心之诸患恼亦断。
身之诸热恼亦断,心之诸热亦断。
身之诸苦恼亦断,心之诸苦恼亦断之。
彼觉受身之身乐亦觉受心乐。
彼,如实者之见,彼乃正见。
彼,如实者之思惟,彼乃正思惟。
彼,如实之精进,彼乃正精进。
彼,如实者之念,彼乃正念。
彼,如实者之定,彼乃正定。
而于前既令身业、语业、活命清净。
如是,于彼修习其八支圣道之至圆满。
于彼,如是由修习其八支圣道,亦修习四念住之至圆满。亦修习四正勤之至成满。亦修习四神足之至圆满。亦修习五根之至圆满。亦修习五力之至成满。亦修习七觉支之至成满。彼于此二法,双结而转。谓止与观也。
彼凡于诸法,应证知而遍知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遍知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断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断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修习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修习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作证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作证之。
诸比丘!然者,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遍知?
对此等应言五取蕴,即此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也。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遍知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断之?
即无明与有爱,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断之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修习?
即止与观,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修习。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作证?
即明与解脱,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作证之。
诸比丘!如实知、见意;如实知、见诸法;如实知、见意识;如实知、见意触。
又缘彼意触,而乐、或苦、不苦不乐之受生,亦如实知、见彼等,不爱着于意,不爱着于诸法,不爱着于意识,不爱着于意触。。
又缘彼意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不爱着彼等。如是不爱着、不相应、不迷妄、见过患而住者,于未来,五取蕴乃损减。
且彼,爱之再生,而与喜、贪俱行。所欢喜于彼彼处,其又对彼而断之。
于彼身之诸患恼亦断,心之诸患恼亦断。
身之诸热恼亦断,心之诸热亦断。
身之诸苦恼亦断,心之诸苦恼亦断之。
彼觉受身之身乐亦觉受心乐。
彼,如实者之见,彼乃正见。
彼,如实者之思惟,彼乃正思惟。
彼,如实之精进,彼乃正精进。
彼,如实者之念,彼乃正念。
彼,如实者之定,彼乃正定。
而于前既令身业、语业、活命清净。
如是,于彼修习其八支圣道之至圆满。
于彼,如是由修习其八支圣道,亦修习四念住之至圆满。亦修习四正勤之至成满。亦修习四神足之至圆满。亦修习五根之至圆满。亦修习五力之至成满。亦修习七觉支之至成满。彼于此二法,双结而转。谓止与观也。
彼凡于诸法,应证知而遍知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遍知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断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断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修习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修习之。
凡诸法之应证知而作证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作证之。
诸比丘!然者,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遍知?
对此等应言五取蕴,即此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也。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遍知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断之?
即无明与有爱,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断之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修习?
即止与观,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修习。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作证?
即明与解脱,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作证之。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因缘篇·利得与供养相应

利得与供养相应

第一 诫品
第一 可怖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言诸比丘……世尊如是言曰:

“诸比丘!利得、供养、名誉,其可怖、激烈、粗暴,为到达无上安稳之障碍。

诸比丘!然则,应如是学:“我应舍既生之利得、供养、名誉,于未生之利得、供养、名誉、不执于心而住。”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二 钩针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名誉甚可怖,激烈、粗暴者,为到达无上安稳之障碍。

诸比丘!譬如渔师,以肉为饵之钩针,投入深水沼中,鹈见之为一鱼,而将其吞下。诸比丘!如是鹈吞彼渔师钩针之鱼,陷于祸、陷于灾厄,而渔师达其所欲。

诸比丘!渔师之意者乃此恶魔波旬。诸比丘!钩针之意者,乃此利得、供养与名誉。

诸比丘!任何比丘,对既生之利得、供养与名誉,不舍而望求者。诸比丘!此比丘乃鹈吞恶魔之钩针者,陷于祸,陷于灾厄,达波旬之所欲。

诸比丘!然如见,利得、供养与名誉,甚可怖、激烈、粗暴者,为到达无上安稳之障碍。

诸比丘!然则,应如是学:“我对既生之利得、供养、名誉、为应舍,对未生之利得、供养、名誉、不执于心而住。”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三 龟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可怖……障碍。

诸比丘!往昔沼中,龟,亦为其大家族之所永栖处。

诸比丘!尔时,一龟向他龟作如是言曰:“爱龟!勿往彼处。”

诸比丘!然而彼龟却仍至其处,则被猎师以绳索所附之鱼叉所射。

诸比丘!尔时,彼龟则走近他龟。

诸比丘!彼龟见其龟由远处来。见已,对其龟作如是言曰:“爱龟!汝何故去至其处耶?”“爱龟!我至其处”矣。

“爱龟!何故未被刺射,未被射中耶?”“爱龟!我未被刺射,未被射中。但然我身有绳索,乃由后方新结附者。”

“爱龟!然确被刺,确被射中。爱龟!因于此猎师,汝父与祖父皆陷于祸,陷于灾厄者。爱龟!汝今可往矣,汝今非属我等者矣。”

“诸比丘!猎师寓意此恶魔波旬。诸比丘!附于绳索系之鱼叉,既意示此利得、供养与名誉。系绳索意为喜贪。
十一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对既生之利得、供养与名誉不舍而愿望者。诸比丘!此比丘将为猎师附于绳索之鱼叉、陷于祸、陷于灾厄、达波旬之所欲。
十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十三
诸比丘!汝等应如学。”
第四 长毛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其可怖……障碍。

诸比丘!譬如有长毛之牡羊,将走入有刺之薮中。彼触及此处与彼处,扭着于此处彼处,被缚于此处彼处,陷祸与灾厄于此处彼处。

诸比丘!同此,此处有一比丘,因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清晨着衣、持钵、为托钵入村或街,彼比丘,触于此处彼处,扭着于此处彼处,被缚于此处彼处,陷祸与灾厄于此处彼处。

诸比丘!然如是之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五 粪虫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是可怖……障碍。

诸比丘!譬如粪虫,食粪、充塞于粪、为粪所埋,于彼之前有粪堆。

彼因此:“我为食粪者,充塞于粪、为粪所埋,于我之前有此大粪堆。”以他之粪虫为贱。

诸比丘!同此,此处有一比丘,因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清晨着衣、持钵,入村或街,彼食于其处,为翌日之请,欲充满彼钵。

彼行往园中,于比丘众中告曰:“我之食,为明日之请,充满我钵,我得衣、钵食与床座,及病所需之药物、资具。然此等他之诸比丘,因功德少、力少、不得衣钵食、床座、病所需之药物、资具。”

彼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生眩惑,对他之优秀比丘生贱视。诸比丘!实长夜之不利与苦,乃在于彼愚人。

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养与名誉甚是可怖……

汝等比丘!应当如是学。”
第六 雷电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障碍。

诸比丘!落雷与尚未达心,利得、供养与名誉,未完成之有学者如何耶?

诸比丘!落雷者,即意为利得、供养与名誉。

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七 含毒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障碍。

诸比丘!以含毒之刺贯穿者,尚未达心,利得、供养与名誉,未完成者如何耶?

诸比丘!刺者意即为利得、供养与名誉。

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八 豺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障碍。

诸比丘!汝等于深夜闻豺之鸣呼叫耶?”“大德!唯然。”

“诸比丘!有一为疥疮疾病所恼之老豺,彼不乐行于空闲,不乐行于树下,不乐行于露地,于行处、住处、坐处、卧处、皆陷于苦恼。

诸比丘!同此,有一比丘,因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彼不乐行至空闲,不乐行至树下,不乐行至露地。彼比丘于行处、住处、坐处、卧处,皆陷苦恼。

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如是学。”
第九 毗岚风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障碍。

诸比丘!于上空有名毗岚之风吹。若乌飞趣其处,此毗岚风则将彼鸟吹起,使脚、翼、头、身,吹散于诸方。

诸比丘!同此,此处有一比丘,因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清晨着衣、持钵、为托钵入村或街,彼不守身、不守语、不守心、不住正念,对诸根不能制御。

彼于其处,见轻率着衣、或掩恶之女,见此轻率着衣,或掩恶之女,心为贪所袭,彼之心因为贪所袭,而舍学还俗,运衣、运钵、运床座、运清净之家,如鸟之被毗岚风所吹起。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十 偈颂经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障碍。

诸比丘!我见此处有一比丘,因败于供养,心为所眩惑。身坏命终后,生于苦处、恶趣、无乐处、地狱。

诸比丘!我又见此处有一比丘,因败于不供养、心为所眩惑,身坏命终后,生于苦处、恶趣、无乐处、地狱。

诸比丘!我又见此处有一比丘,因败于供养与不供养此等之二者,心为所眩惑,身坏命终之后,生于苦处、恶趣、无乐处、地狱。

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世尊如是说已,善逝仰此,师更言:
(一)   受供养之时
不受供养时
二者不扰定
(二)   精勤入定者
始得观妙见
乐于取灭者
始得谓善人
此颂曰:
可怖与钩针  龟长毛粪虫
雷电与含毒  豺与毗岚风

第二 诫 钵 品
第一钵(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于此,我知如是:以我之心,把握某人之心。“此尊者为欲得充入白银粉之黄金钵,正心不说妄语。”

其后,我见此人因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正心而说妄语。

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二 钵(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我知如是:以我之心,把握某人之心:“此尊者为欲得充满黄金粉之白银钵,正心不说妄语。”

其后,我见此人因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正心而说妄语。

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十三~二十 第三~第十 金环--地方之美人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于此,我知如是:以我之心,把握某人之心。“此尊者甚……
一三 第三 为欲得黄金之环……
一四 第四 为欲得上百之黄金环……
一五 第五 为欲得自然金之环……
一六 第六 为欲得上百之自然金之环……
一七 第七 为欲得充满黄金之地……
一八 第八 为欲得些细利益……
一九 第九 为欲得命……
二O  第十 “为欲得地方之美人、正心不说妄语……。”

其后,我见此人因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正心而说妄语。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此颂曰:
二钵二黄金   自然金亦二
地与些细利   命与地美人
第三 度量品
第一 女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对利得、供养与名誉,住于心眩惑者,勿住于女人使心为所眩惑。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二 美人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对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者,勿住于田舍美人,使心为所眩惑。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三 子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有一信仰之优婆夷对己所慈爱之子,如是正告之曰:“爱儿!汝应如质多家主,或如阿罗婆迦之哈达伽伽家主。”

诸比丘!此质多家主,与阿罗婆伽之哈达伽家主,乃我弟子优婆塞中之度、量。

“爱儿!汝若由在家出家而为无家,应如舍利弗与目犍连。”

诸比丘!此舍利弗与目犍连,乃我弟子中之度、量。

“爱儿!汝宜热心诚学,不令达于利得供、与名誉,为彼之所障碍。”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四 一女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有一具信仰之优婆夷,对己所慈爱之女,如是正告曰:“汝应如拘誉多罗优婆夷,与难陀之母卫卢广达伽优婆夷。”

诸比丘!拘誉多罗优婆夷、与难陀之母卫卢广达伽,乃我弟子优婆夷中之度、量。

“汝若由在家出家而为无家,应如谶摩比丘尼,莲华色比丘尼。”

诸比丘!此谶摩比丘尼与莲华色比丘尼,乃我弟子比丘尼中之度、量。

“汝对诚于学,对利得、供养与名誉勿达令有也。”

诸比丘!若比丘尼热诚于学,得达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则为彼女之障碍。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五 沙门婆罗门(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任何之沙门婆罗门,对利得、供养与名誉之味与祸乃至出离,不能如实知之者……应如是学。”

……“应知:“当住于自知、实证。””
第六 沙门婆罗门(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任何之沙门婆罗门,对利得、供养与名誉之集、灭、味、祸、出离,不能如实知者……应如是学。

诸比丘!任何之沙门、婆罗门,对利得、供养与名誉之集、灭、味、祸、出离,如实知者,为住于自知、实证。”
第七 沙门婆罗门(之三)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任何之沙门婆罗门,不知利得、供养与名誉之集,不知利得、供养与名誉之灭,知趣利得、供养与名誉灭之道者……应如是学。

……应知:“为住于自知、实证。””
第八 皮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为割截皮肤,割截皮肤已,割截皮膜,割截皮膜已,割截肉,割截肉已,割截腱,割截腱已,割截骨,割截骨已,彻至骨髓而住。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九 纽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是可怖……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为割截皮肤,割截皮肤已,割截皮膜,割截皮膜已,割截肉,割截肉已,割截腱,割截腱已,割截骨,割截骨已,彻骨至髓而住。

诸比丘!譬如力强之人,以强马之毛纽、卷束而摩擦脚部,将截其皮肤,即截擦真皮肤,亦将截摩其皮膜,即截擦其皮膜,亦将截擦肉,即截擦其肉,亦将截擦腱,即截擦其腱将截擦其骨,即截擦其骨将彻至骨髓而住。

诸比丘!同此,利得、供养与名誉,为截擦皮肤,截擦皮肤已,截擦皮膜,截擦皮膜已,截擦肉,截擦肉已,截擦腱,截擦腱已,截擦骨,截擦骨已,彻至骨髓而住。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十 比丘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我谓:虽是阿罗汉、漏尽者之比丘,而利得、供养与名誉,仍为其障碍。”

如是说已,尊者阿难白世尊言:“大德!如何漏尽之比丘亦以利得、供养与名誉,为障碍耶?”

“阿难!我对不动心解脱者,不谓利得、供养与名誉,为障碍。

阿难!然不放逸、热诚、住于专注,已达现法乐住者,谓利得、供养与名誉,为障碍。

阿难!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激烈、粗暴,是为到达无上安稳涅槃之障碍。”

阿难!然则应如是学:“我等应舍已生之利得、供养与名誉,未生之利得、供养与名誉,则心将不住于眩惑。

阿难!汝等应如是学之。”
此颂曰:
女人与美人   一子与一女
沙门婆罗门   皮肤纽比丘
第四 妄语品
第一 割截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之提婆达多,破坏僧伽。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二 根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为利得、供养与名誉所败,心为所眩惑之提婆达多,乃至善根断灭。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三 法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为利得、供养与名誉所败,心为所眩惑之提婆达多,乃至善法断灭。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四 白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为利得、供养与名誉所败,心为所眩惑之提婆达多,乃至白法断灭。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五 离去

尔时,世尊于王舍城耆阇崛山,提婆达多离去后不久,而进住。

尔时,世尊有关提婆达多事,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为己之破灭,提婆达多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提婆达多因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而凋落。

诸比丘!譬如芭蕉,生果实,而为己之破灭,生果实,为己之凋落。诸比丘!为己之破灭,提婆达多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提婆达多因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而凋落。

诸比丘!譬如为竹,生果实,为己之破灭,生果实,而为己之凋落。诸比丘!为己之破灭,提婆达多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提婆达多因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而凋落。

诸比丘!譬如是苇,生果实,而为己之破灭,生果实,而为己之凋落。诸比丘!为己之破灭,提婆达多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提达多因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而凋落。

诸比丘!譬如牝驴,受胎,而为己之破灭,受胎,而为自己之凋落。诸比丘!为己之破灭,提婆达多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提婆达多因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而凋落。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世尊如是说已,善逝仰此,师更说曰:
芭蕉为果灭
竹苇为果亡
牝驴受胎死
恶人为利殁
第六 车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粟鼠养饵所。

尔时,阿阇世王子为提婆达多,朝夕率五百车前往,载赍五百之祭食,与供养之食。

时,众多比丘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白世尊言:“大德!阿阇世王子为提婆达多,朝夕率五百车载赍五百之祭食及供养之食。”

“诸比丘!勿嫉提婆达多之利得、供养与名誉。诸比丘!阿阇世王子为提婆达多,朝夕率五百车,载赍五百之祭食,与供养之食,诸比丘!此乃为提婆达多所设,以待其破灭,于善法并无增大。

诸比丘!譬如击弄易怒之犬鼻,则彼犬更为忿怒。诸比丘!阿阇世王子为提婆达多,朝夕率五百车,运赍五百之祭食,与供养之食。诸比丘!此乃为提婆达多所设,以待其破灭,于善法并无所增大。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七 母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激烈而粗暴者,乃无上安稳之障碍。

诸比丘!于此,如是我知:以找之心,把握他人之心。“此尊者,为母而正心,不说妄语。”其后,我见彼为利得、供养与名誉所败,心为所眩惑,于正心而说妄语。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激烈而粗野者,乃无上安稳之障碍。

诸比丘!然则应如是学:“我等已生之利得、供养与名誉应舍。未生之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不住于眩惑。”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第八 父、第九 兄弟、第十 姊妹、第十一 子、第十二 女、第十三 妻。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激烈、粗暴者,乃无上安稳之障碍。

诸比丘!于此我如是知:以我之心,把握某人之心。此尊者
三八 为父……
三九 为兄弟……
四O 为姊妹……
四一 为子……
四二 为女……
四三 为妻,于正心不说妄语。其后,我见此人为利得、供养与名誉所败,心为所眩惑,于正心而说妄语。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激烈、粗暴者,乃无上安稳之障碍。

诸比丘!诚然,汝等应如是学:“我等于已生之利得应舍、供养与名誉,对未生之利得、供养与名誉心当不住于眩惑也。”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之。”
此颂曰:
截根法与白   离去车与母
父兄弟姊妹   以及子女妻
第六 利得与供养相应 注
1 虽相当于杂阿含四七、二三(大正藏二、三四六a)但其叙述内容不同。
2 以含毒 原文为dittham是diddham吧。
3 杂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六a)。
4 增一阿含七(大正藏二、六三四b)。
5 ltivuttaka 81参考
6 增一阿含五(大正藏二、五六六c)。
7 增一阿含四(大正藏二、五六二a)。
8 增一阿含四(大正藏二、五六二b)。
9 增一阿含五(大正藏二、五七0 c)。
10 “比丘”原文bhikku误为bhikkhu.
11 杂阿含三八(大正藏二、二七六b)。
12 参考S.v1.2.233.
13 杂阿含三八(大正藏二、二七六b)别杂一(大正藏二、三七四b)后半增一阿含五(大正藏二、五七0b)增一阿含一四(大正藏二、六一四a)。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调御地经

调御地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九八、调御地经(大正藏一,七五七页。)
本经是王子奢耶阇那恳请沙弥阿夷罗和提说法,以遇王子之反对,自己没有自信,其是非请问佛陀。佛陀以臂喻说于欲中不能修行,继续修行者,如次第调御野象,以谆谆示修行之阶梯。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其时,恰新学沙门阿夷罗和提住林中小屋。
其时王子奢耶阇那游行、旅行至新学沙门阿夷罗和提处。至已,与新学沙门阿夷罗和提互相问讯,交换喜、乐之语已,坐于一边。一边坐已,王子奢耶阇那向新学沙门阿夷罗和提,如是言:
尊者阿奇耶沙那!我如是闻:兹有比丘,不放逸而热心精勤住者,应得心一境性。
如是,王子!如是,王子!兹有比丘,不放逸而热心精勤住者,应得心一境性。
善哉!尊者阿奇耶沙那!如所学、所闻,为我说示。
王子!我不能为仁[者]说示如所闻、所学之法。王子!我今虽为仁者说示如所闻、所学之法,而仁者亦不解我所说之义。此我应[徒]疲劳。此我当为娆恼。
尊者阿奇耶沙那!请为我说示如所闻、所学之法,或许我能解尊者阿奇耶沙那所说之义。
然者,王子!我应向仁者说示如所闻、所学之义。若我所说之义,仁者能解者善;若我所说之义,仁者不能解者,请自随住,其时请不更质问我。
尊者阿奇耶沙那!请为我说示如所闻、所学之法,若我能解尊者阿奇耶沙那所说之义者善。若我不能解尊者阿奇耶沙那所说之义者,当自随住。我其时不应更质问尊者阿奇耶沙那。
其时,新学沙门阿夷罗和提为王子奢耶阇那说示如所闻、所学之法。
如是说已,王子奢耶阇那,对新学沙门阿夷罗和提如是言:无处亦无容,尊者阿奇耶沙那,凡比丘不放逸,若热心精勤住,应得心一境性者!
其时,王子奢耶阇那,对新学沙门阿夷罗和提说:无处亦无容(终无是事)即起座而去。   其时,新学沙门阿夷罗和提,于王子奢耶阇那去后不久,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边,一边坐已,新学沙门与王子奢耶阇那互相所谈论之一切,白世尊,其闻已,世尊告新学沙门:
阿奇耶沙那!其应如何得耶?彼应由出离而知、出离而见、出离而达到、出离而证得;其王子奢耶阇那是于欲中住,享受欲,耽于欲寻,欲热使之热恼,热中于欲之追求:[能]或知、或见、或证者,无如是事也。
阿奇耶沙那!譬喻有二:或应调御之象、应调御之马、应调御之牛,善被调御,善
被导御。[又]二者,有或应调御之象,或应调御之马,或应调御之牛,不被调御,
不被导御。
阿奇耶沙那!汝其如何思惟耶?彼两应被调御之象,应被调御之马,应被调御之牛,善被调御,善被导御者,彼等应被调御至调御之所作,以达调御之地耶?
如是,世尊。
次二者,或应被调御之象,或应被调御之马,或应被调御之牛,不被调御,不被导御,彼等不被调御者,[能]如二者或应被调御之象,或应调御之马,或应被调御之牛,善被调御,善被导御,而至调御之所作,达调御之地耶?
不然,世尊。
恰如是,阿奇耶沙那!凡依出离而知、依出离而见、依出离而达到、依出离而证[得]者,其王子奢耶阇那是欲中住、享受欲、沈于欲寻、欲热使之热恼,热中于欲之追求,[能]或知、或见、或证者,无有如是事。
阿奇耶沙那!臂喻村或镇之近处有大山,此山有两友,从彼村镇出,以手契示而近彼山,近已,一友立于山麓,一友登于山上。立彼山麓之友,如是言立于山上之友曰:友!汝立于山上见何耶?彼如是曰:友!我立于山上,见美丽之林园、美丽之森林、美丽之土地、美丽之水池。彼[立于山麓之友]如是言:汝立于山上见美丽之林园、美丽之森林、美丽之水池者无处亦无容(无是事)。立彼山上之友下山麓,拉彼友之腕,令登山上,暂时休息已,向彼友言:友!汝于山上见何耶?彼如是曰:友!我立于山上,见美丽之林园、美丽之森林、美丽之土地、美丽之水池。彼如是言:友!我等!今正是汝之--友!汝之立于山上,见美丽之林园、美丽之森林、美丽之土地、美丽之水池者!--之所说无处无容,以如此了解。我等今正是,又汝之--友!我立于山上见美丽之林园、美丽之森林、美丽之土地、美丽之水池--之所说如是谅解。彼如是言:对此,友!我被大山所遮,应见而不见故也。
阿奇耶沙那!恰如是,比此更大之无明蕴,王子奢耶阇那被遮蔽、被覆盖、被盖障、被缠结。彼实应依出离而知、依出离而见、依出离而达、依出离而证者。彼王子奢耶阇那于欲中住,享爱欲而沈于欲寻与欲热之热恼,热中于欲之追求,[能]或知、或见、或证者,无有如是事也。
若,阿奇耶沙那!汝之对王子奢耶阇那说此等二譬喻者,无疑地,王子奢耶阇那即信乐汝。且信乐已,成信乐汝之行相。
然而,世尊!我应想起如何王子奢耶阇那,对此等二譬喻必定未曾闻。例如[对]世尊[亦然]。
阿奇耶沙那!犹如有刹帝利灌顶王。命令捕象师言:捕象师!汝乘王之象入山林,见野象出,系于王象之首。如是,王!
阿奇耶沙那!捕象师应诺刹帝利灌顶王已。乘王之象入象林,见野象即系于王象之首而从王象带出露地。如是,阿奇耶沙那!野象至露地。
阿奇耶沙那!野象[对]其象林有种种贪求而彼捕象师白刹帝利灌顶王曰:王!彼野象来露地矣。彼刹帝利灌顶王命令调象师曰:呜呼!调象师!汝调御野象而除[其]野性、野之忆念、思惟、野之忧、疲、热恼,乐于村镇中,以令熟人之习惯。如是,王!
阿奇耶沙那!调象师应诺刹帝利灌顶王已,掘地立大性以系野象之首,以除[彼]野性、野之忆念、思惟、野忧、疲、热恼,乐于村镇中,令熟人之习惯。
调象师对彼温和,使之身乐、爱,以触于心绪;诸说为美丽,甚多人爱,甚多人善,以如是之诸语相说。而阿奇耶沙那!野象由调象师如是温和使之耳乐,爱、触于心绪,诸说为美丽,甚多人爱好,甚多人欢喜,以如是诸语相说之,为使之垂耳倾听,起解慧心。
调象师对彼,更随与种种草类、水。阿奇耶沙那!野象由调象师,为受种种之草类及水。
其时,调象师独如是思惟:今野象应活。调象师对彼,更为所作:故应取,汝应舍。
阿奇耶沙那!王象,关于调象之命令而行取、舍,从于教授故。
调象师对彼,更为所作:汝应往之,故应还来。阿奇耶沙那!王象,关于调象师之命令而行往还,从于教授故。
调象师对彼,更为所作:汝应起来,汝应坐下。阿奇耶沙那!王象,对于调象师之命令而行起、坐,从于教授故。
调象师对彼,更名为不动之所作。以大盾缚象之鼻,而手持枪之士夫,坐于头上,且周围手持枪之众人,为环而立,调象师持长柄枪立于前,为彼不动之所作,前足不许动,后足立不许动,前身不许动,后身亦不许动,头不许动,身亦不许动,牙不许动,尾不许动,鼻亦不许动。彼王象,虽刀、剑、弓、矢之飞来,他人之袭来,大鼓、小鼓、螺贝等种种之声,亦善堪忍,弃一切之曲过、缺点适于王而为王之使用,至称为王之支分。
恰如是,阿奇耶沙那!于此如来出兴于世,此应供、正等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出现于此世。彼以俱此天之世界、俱魔之世界、俱焚天之世界、俱沙门婆罗门之世界、俱入天之世界,自知、自证而宣说。彼初善、中善、终亦善,有义、有文,以说法,以教完全清净之梵行。而且生于居士或居士子,或其他之族者,以听闻其法。彼以听其法,得信于世尊。彼如是得信,作是念:在家是杂闹、尘劳之处,出家是空闲寂静也。在家者难行完全清净如真珠清磨之梵行,然!我以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为出家修行者。彼于后或舍小财物,或舍多财物,或舍小亲族,或舍多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为出家修行者。如是阿奇耶沙那!圣弟子至露地。   而,阿奇耶沙那!有诸天、人,贪求彼五欲乐。如来更调御彼曰:
呜呼!比丘!汝是持戒者。护持别解脱律仪,其正行与正处住,见微罪亦怖畏,于学处,受持而学。
阿奇耶沙那!圣弟子为持戒者,护持别解脱律仪,其正行与正处住,见微罪亦怖畏,于学处,受持而学故,如来对彼,更调御曰:
呜呼!比丘!汝护于诸根门。虽以眼见色,勿取相,勿取细相。凡不护此眼根而住者,当流注于
贪、忧、恶、不善法故,为此等之防护而行道,应入护眼根,为眼根之防护。身闻声已、鼻嗅香已、舌味味已、身触触已、意识法已、而勿取相,勿取细相。凡不防护此意根而住者,当流注于贪、忧、恶、不善法故,为此之防护而行道,应入护意根,为意根之防护。
阿奇耶沙那!圣弟子护诸根门故,如来对彼更调御曰:呜呼!比丘!汝于食应知量,应如理思惟而摄食,勿为戏、骄、虚饰、庄严之事。而且唯为此身体之存续、支持、止害,为梵行之受持,我如是故舍断受,而令所受不生。而且于我,应无罪性,而有乐住。
阿奇耶沙那!圣弟子于食知量故,如来对彼,更调御曰:
呜呼!比丘!汝专为警寤而住。曾依经行与坐禅,由诸障法,令心清净;依初夜分亦经行与坐禅,由诸障法,令心清净;于中夜分、由右胁行狮卧,足叠于足,当起有念、有正知之作意想;后夜分起出,依经行与坐禅,由诸障法,令心清净。   阿奇耶沙那!圣弟子专为警宿而住,如来对彼,更调御曰:
呜呼!比丘!汝应具念、正知;往、返亦具正知者;见前,见后亦具正知者;要屈要伸亦具正知者;持僧伽梨衣及钵、衣亦具正知者,行大小便亦具正知者;或行、或立、或坐、或眠、或寤、或语、或黑、亦具正知者。
阿奇耶沙那!圣弟子具念、正知故,如来对彼,更调御曰:
呜呼!比丘!汝独离坐处,应乐林中、树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间、森地、露地、槁堆。
彼独离坐处,[即]乐林中、树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间、森地、露地、槁堆。
彼食后,由行乞归,结跏而坐,端正身体,现前安立念。
彼对世间断贪爱,离贪心而住。由贪爱令心清净;
断嗔恚、无嗔恚而住,饶益怜愍一切生类而由嗔恚令心清净;
断昏沉睡眠,远离惛沉睡眠而住。有光明想,有念、正知由惛沈、睡眠令心清净;
断掉举、恶作、无掉举而住。内静息有心,由掉举令心清净;
断疑、超越疑而住,无犹豫、对诸善法由疑令心清净。
彼断此等之五盖以慧令心之随烦恼成为无力,对于身观身而住。热心而有正知、[正]念,对世间应调伏贪、忧;对于受观受而住。热心而有正知、[正]念,对世间应调伏贪、忧;对于心观心而住。热心而有正知、[正]念,对世间应调伏贪、忧;对于法观法而住,热心而有正知、[正]念,对世间应调伏贪、忧。
阿奇耶沙那!犹如调象师,掘地立大柱,系野象之首以除其野性、野之忆念、思惟、野之忧、疲、热恼、乐于村镇中,令熟人之习惯,恰如是。
阿奇耶沙那!此等之四念处系圣弟子之心,除在欲[生活]之习,除在俗[生活]之思惟,除在俗[生活]之忧、疲、热恼、逮得正理以证涅盘。
如来对彼,更调御曰:呜呼!比丘!汝对身随观身而住,勿寻求俱身之寻。对于受随观受而住,勿寻求俱受之寻。对于心随观心而住,勿寻求俱心之寻。对于法勿寻求俱法之寻。
彼为止息寻与伺内心成为安静,有心一趣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由喜之舍离,(为)舍者而住之,[为]具正念者、正知者,而以身感受乐--诸圣者所谓舍者、具念者、乐住者--成就第三禅而住之;由舍乐、由舍苦、由先已灭喜忧,不苦不乐,由舍[所生]念之遍净,成就第四禅而住之。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确立、不动,彼心倾向于宿住随念智,彼忆念种种宿住,彼如此: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于彼处,予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阶级、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命终,从其处死、于彼处生;又,于彼处,(再生之)予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阶级、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命终,彼[之予]于彼处死,又从此处生。如是忆念行相,境遇种种之宿住。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确立、不动,彼心倾向于有情生死智,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诸有情之生死、卑贱与高贵、美与丑、幸福与不幸、知诸有情各随其业而成:实有此等之有情,身、口、意具足恶行者、诽谤诸圣者、[为]邪见者、持邪见业者,彼等身坏命终后,往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又实有此等有情,身、口、意具足善行者、不诽谤圣者、[为]正见者、持正见业者,彼等身坏命终后,往生于善趣、天界。如是被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诸有情之生死、卑贱与高贵、美与丑、幸与不幸,如诸有情,各随其业而行。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确立、不动,彼心倾向于漏尽智,被如实知此是苦也、如实知此是苦之集也、如实知此是苦之灭也、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也;又如实知此等是诸漏也、如实知,此是漏之集也、如实知此是导至漏灭之道也。彼由如是知、如是见、彼心由欲漏而解脱,由有漏而解脱,由无明漏而解脱。于解脱,有已解脱之智;彼了知(予)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复受此[轮回]状态,知不更来此世。
彼比丘忍耐强,忍受寒暑、饥渴、蚊虻、风热、蛇触、恶声骂詈之语言、激越、粗恶、辛烈、不快、不适悦而至几乎夺命之身苦受,弃一切贪、嗔、痴,以去缺点、应供养、供奉、布施、合掌者,成为世间无上之福田。   阿奇耶沙那!若老野象之不受调御、不受调练而死者,称为:老野象以死不调御之死。阿奇耶沙那!若中年野象之不受调御、不受调练而死者,称为:中年野象以死不调御之死。阿奇耶沙那!若青年野象之不受调御,不受调练而死者,称为:青年野象以死不调御之死。
恰如是,阿奇耶沙那!若长老比丘不漏尽而死者,称为:长老比丘以死不调御之死。阿奇耶沙那!若中年比丘不漏尽而死者,称为:中年比丘以死不调御之死。阿奇耶沙那!若新学比丘之不漏尽而死者,称为新学比丘以死不调御之死。
阿奇耶沙那!若老野象之善受调御、善受调练而死者,称为老野象以死调御之死。阿奇耶沙那!若中年野象之善受调御、善受调练而死者,称为中年野象以死调御之死。阿奇耶沙那!若青年野象之善受调御、善受调练而死者,称为青年野象以死调御之死。
恰如是,阿奇耶沙那!若长老比丘之漏尽而死者,称为长老比丘以死于调御之死。阿奇耶沙那!若中年比丘之漏尽而死者,称为中年比丘以死于调御之死。阿奇耶沙那!若新学比丘之漏尽而死者,称为新学比丘以死于调御之死。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新学沙门阿夷罗和提,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瞿尼师经

瞿尼师经

北传中阿二六。瞿尼师经(大正藏一、四五四页。)
本经是舍利弗,因名为瞿尼师之林住比丘,而向诸比丘说法,其内容以示林住比丘来僧伽中时,应有态度、行仪、作法及其他之心得。次举一般比丘应遵守修行之数项。北传大纲和南传相合,但二三页有出入,且最后有结颂。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栗鼠饲养处。
尔时,有名为瞿尼师之比丘,为林住者、谷间正行者;以某要事至僧伽中。于是,具寿舍利弗以有关比丘瞿尼师之事,告诸比丘曰:
诸贤!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对于诸同梵行者,应存尊重与恭顺。诸贤!若林住比丘至僧伽、于僧伽中住者,对于诸同梵行者不尊重、不恭顺者,则对彼有人语之,言:此林住具寿于一闲林以无依住,而此具寿对同梵行者不尊重,又不恭顺;有何意义耶?是故,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对于同梵行者应存尊重与恭顺。
诸贤!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应具座席之善巧,即如是予当不侵坐长老比丘等之座席,又不挡开年少比丘等之座席。诸贤!若林住比丘至僧伽,于僧伽中住者,是座席不善巧者,则对彼有人语之,言:此林住具寿于一闲林以无依住,而此具寿不知增上行仪法;有何意义耶?是故,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应具座席之善巧也。
诸贤!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不应过早进入村里,不应中午还归。诸贤!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若过早进入村里,中午还归者,则有关对彼语者,可能有言:此林住具寿于一闲林以无依住,而此具寿过早入村里,又中午还归;有何意义耶?是故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不应过早入村里,不应中午还归也。
诸贤!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不应于食前、食后访问诸善家。诸贤!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于食前、食后访问诸善家者,则对彼有人语之,言:此林住具寿于一闲林以无依住,经常非时行,彼惯行至僧伽中;此是实!是故,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不应于食前、食后访问诸善家。
诸贤!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不应掉举、动摇。诸贤!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心具掉举、身具摇摆者,则对彼有人语之,言:林住具寿于一闲林以无依住,彼经常心掉举,身摇摆,彼惯行至僧伽中;此是实!。是故,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不应心具掉举、身具摇摆也.。
诸贤!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不应具饶舌、杂语。诸贤!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为饶舌、杂语者,则有关对彼语者,可能有言:此林住具寿于一闲林以无依住,而此具寿饶舌、杂语有何意义耶?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不应具饶舌、杂语也。
诸贤!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应具易说谕、具善友。诸贤!若林住比丘至僧伽,于僧伽中住者,为难说谕者、恶友者,则对彼有人语之,言:此林住具寿于一闲林以无依住,而此具寿为难说谕者、恶友者。有何意义耶?是故,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应具易说谕、具善友。
诸贤!以林住比丘于诸根,应具守护其门。诸贤!若林住比丘于诸根不守护门者,则对彼有人语之,言:此林住具寿于一闲林以无依住行者,而此具寿于诸根为不守护根门者,有何意义耶?是故,依林住比丘于诸根,应具守护根门。
诸贤!以林住比丘,于食应具知量。诸贤!若林住比丘于食不知量,则对彼有人语之,言:此林住具寿于一闲林以无依住,而此具寿于食不知量者,有何意义耶?是故,以林住比丘于食应知量也。
诸贤!以林住比丘应具专修警寤也。诸贤!若林住比丘不具专修警寤,则对彼有人语之,言:为此林住具寿于一闲林以无依住,而此具寿不专修警寤,有何意义耶?。是故,以林住比丘应具专修警寤。
诸贤!以林住比丘应具发勤精进。诸贤!若林住比丘懈怠者,则对彼有人语之,言:此林住具寿于一闲林以无依住,而此具寿懈怠,有何意义耶?是故,以林住比丘应具发勤精进也。
诸贤!以林住比丘应具念现前。诸贤!若林住比丘失念者,则对彼有人语之,言:此林住具寿于一闲林以无依住,而此具寿失念,有何意义耶?是故,林住比丘应具念现前也。
诸贤!以林住比丘应具入定,诸贤!若林住比丘不入定者,则有关对彼有人语之,言:此林住具寿于一闲林以无依住,而此具寿不入定,有何意义耶?是故,依林住比丘应具入定也。
诸贤!以林住比丘应具智慧。诸贤!若林住比丘是恶慧者,则对彼有人语之,言:此林住具寿于一闲林以无依住,而此具寿是恶慧,有何意义耶?是故,以林住比丘应具智慧也。
诸贤!以林住比丘应遂行修习胜法、胜律。诸贤!对林住比丘,于胜法、胜律诸有质问者。诸贤!若林住比丘于胜法、胜律之所质问,不能解答,则对彼有人语之,言:此林住具寿于一闲林以无依住,而于胜法、胜律之所质问不能解答,有何意义耶?是故,以林住比丘于胜法、胜律应遂行修习。
诸贤!以林住比丘,对彼等超越诸色为无色之寂静解脱,于其处应遂行修习。诸贤!对林住比丘,于超越诸色为无色之寂静解脱,诸有质问者。诸贤!若林住比丘对超越诸色为无色之寂静解脱之诸质问,于其处不能解答者,则对彼有人语者,言:此林住具寿于一闲林以无依住,而此具寿对超越诸色为无色之寂静解脱之质问,不能解答,有何意义耶?是故,以林住比丘,对超越诸色为无色之寂静解脱,于其处应遂行修习。
诸贤!以林住比丘应遂行修习超人法。诸贤!对林住比丘于超人法诸有质问者,若林住比丘于超人法之质问,不能解答,则对彼有人语之,言:此林住具寿于一闲林以无依住,而此具寿为何义出家,彼亦不知其义,有何意义耶?是故,以林住比丘于超人法,应遂行修习。
如是说已,具寿大目犍连白具寿舍利弗曰:贤者舍利弗等!唯以林住比丘应遂行受持此等诸法耶?或住村落者亦然耶?
舍利弗曰:贤者目犍连等!此等之诸法,为林住比丘遂行受持,况住村落者应遂行受持更甚于此。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赖吒和罗经

赖吒和罗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三二,赖吒和罗经(大正藏一、六二三页。)
本经叙述喻芦吒第一之良家子,赖吒和罗闻世尊说法而出家之因缘。出家后成为阿罗汉,以访其生家,对旧妻美装之出迎而受食供养后,求彼岸者,如何之美饰亦不得惑,而述其意义之偈。次于拘牢婆王之鹿苑,由王问老、病、财、亲族之四衰亡者而出家,此四衰亡,汝皆无任何一项,为何而出家?对此引世尊之说法,说此世间非坚固、无护、无所有、无满足。于最后述此四种意义而说偈。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方拘楼国,来至名为喻芦吒之拘楼国聚落。
喻芦吒之婆罗门居士众曾如是闻说:
实是释迦族子,由释迦族出家之沙门瞿昙、与大比丘众俱,游方来拘楼国,到达喻庐吒。彼世尊瞿昙,乃如是扬善名称:彼世尊为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是。彼对天、魔、梵天、沙门婆罗门俱之此世界人天大众、自知自证而予教示。彼说初善、中善、终善、有义有文之法,说示完全,圆满、清净之梵行。如是得见彼应供者,乃为幸事。
彼时,喻庐吒之婆罗门居士众诣世尊处、诣已,或向世尊敬礼,坐于一面,或与世尊问候,交谈铭感之语,坐于一面,或向世尊合掌,坐于一面,或于世尊面前宣告姓名,坐于一面,或默然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喻庐吒之婆罗门居士大众,请世尊以法语教示。教导、激励,使令欢喜。
尔时,喻庐吒之第一良家子名赖吒和罗之善男子,坐于众中,时善男子赖吒和罗思惟:
世尊说示之法,我如能会得、住于在家,行一向圆满,一向清净,如琢磨珍珠之梵行是为不易,不如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去为出家之无家生活。
时、喻庐吒之婆罗门居士众,世尊以法语教示、教导、激励、使令欢喜。欢喜世尊之所说,随喜、离座,敬礼世尊,右绕离去。
彼时,善男子赖吒和罗于喻芦吒之婆罗门居士众离去不久,又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善男子赖吒和罗向世尊言:
世尊!世尊所说示之法,我如会得,住于在家,行一向圆满、一向清净,如琢磨珍珠之梵行是为不易,我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世尊!我愿世尊许我出家,得具足戒。
赖吒和罗!汝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事,父母已允之耶?
世尊!我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生活之事、尚未经父母允许。
赖吒和罗!如来对父母未允许者,不使令出家。
世尊!父母会许我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
时,善男子赖吒和罗从座而起,敬礼世尊,右绕离去。至父母处,至已,告父母曰:
父母!我如会得世尊所说示之法,住于在家,行一向圆满、一向清净,如琢磨珍珠之梵行是为不易,我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我愿父母许我出家,得具足戒。我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请予允许。
为是言时,善男子赖吒和罗之父母对善男子赖吒和罗言曰:
爱子!赖吒和罗!汝为我等可爱之一子,为安乐之生活,受安乐之哺育。爱子赖吒和罗!汝不知任何苦恼。爱子赖吒和罗!今汝欲食、欲饮、欲乐,则食之、饮之、乐之。享受爱欲,乐行福德,我等不许汝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至死我等亦不欲与汝别离,况汝生存之年,安得许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耶?
再度,善男子赖吒和罗告父母曰:
父母!我如会得世尊所说之法,住于在家,行一向圆满、一向清净,如琢磨珍珠之梵行是为不易,我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我愿父母许我出家,得具足戒。我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请予允许。
再度,善男子赖吒和罗之父母对善男子赖吒和罗言曰:
爱子,赖吒和罗!汝为我等可爱之一子,过安乐之生活,受安乐之哺育,爱子赖吒和罗!汝不知任何苦恼,爱子赖吒和罗!欲食、欲饮、欲乐,则食之、饮之、乐之,享爱爱欲,乐行福德,我等不许汝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至死我等亦不欲与汝别离。况汝生存之年,安得许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耶?
三度,善男子赖吒和罗告父母曰:
父母!我如会得世尊所说之法,住于在家,行一向圆满、一向清净,如琢磨珍珠之梵行是为不易,我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我愿父母许我出家,得具足戒。我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请予允许。
三度,善男子赖吒和罗之父母对善男子赖吒和罗言曰:
爱子,赖吒和罗!汝为我等可爱之一子,过安乐之生活,受安乐之哺育,爱子赖吒和罗!汝不知任何苦恼,爱子赖吒和罗!欲食、欲饮、欲乐,则食之、饮之、乐之,享爱爱欲,乐行福德,我等不许汝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至死我等亦不欲与汝别离。况汝生存之年,安得许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耶?
彼时,善男子赖吒和罗以不得父母允许出家,乃就其处,直卧于地曰:
就此处,或我死;不然,或出家,二者唯有一途。
时,善男子赖吒和罗之父母对善男子赖吒和罗言曰:
爱子赖吒和罗!汝为我等可爱之一子也。过安乐之生活,受安乐之哺育。爱子赖吒和罗!汝不知任何之苦恼。爱子赖吒和罗,汝起且食、且饮、且乐,食之、饮之、乐之,享爱爱欲,乐行福德,我等不许汝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至死我等亦不欲与汝别离。况汝生存之年,安得许汝由在家、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耶?
作斯言时,善男子赖吒和罗默然。
再度,善男子赖吒和罗之父母对善男子赖吒和罗言曰:
爱子赖吒和罗!汝为我等可爱之一子也,过安乐生活,受安乐哺育。爱子赖吒和罗!汝不知任何苦恼。爱子赖吒和罗!汝起且食、且饮、且乐,食之、饮之、乐之,享爱爱欲,乐行福德,我等不许汝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至死我等亦不欲与汝别离。况汝生存之年,安得许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耶?
再度,善男子赖吒和罗保持默然。
三度,善男子赖吒和罗之父母对善男子赖吒和罗言曰:
爱子赖吒和罗!汝为我等可爱之一子也,过安乐生活,受安乐哺育。爱子赖吒和罗!汝不知任何苦恼。爱子赖吒和罗!汝起且食、且饮、且乐,食之、饮之、乐之,享爱爱欲,乐行福德,我等不许汝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至死我等亦不欲与汝别离。况汝生存之年,安得许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耶?
三度,善男子赖吒和罗保持默然。
尔时,善男子赖吒和罗之父母至善男子赖吒和罗之友处,至已,告善男子赖吒和罗之友曰:
诸贤!彼善男子赖吒和罗、直卧于地。云:就此地,我或死,或出家,二者唯其一途。诸贤,请至善男子赖吒和罗处。至已,告彼:赖吒和罗!汝为父母最可爱之一子。过安乐生活,受安乐哺育。赖吒和罗!汝不知任何苦恼。赖吒和罗!汝起且食、且饮、且乐,继续食之、饮之、乐之,享受爱欲,乐行福德。父母不许汝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父母至死亦不欲与汝别离,况汝生存之年,安得许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耶?
时,善男子赖吒和罗之友,允诺善男子赖吒和罗之父母,为去至善男子赖吒和罗处,至已,告善男子赖吒和罗曰:
赖吒和罗!汝为父母可爱之一子。过安乐生活,受安乐哺育。赖吒和罗!汝不知任何苦恼。赖吒和罗!汝起且食、且饮、且乐,继续食之、饮之、乐之,享受爱欲,乐行福德。父母不许汝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父母至死亦不欲与汝别离,况汝生存之年,安得许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耶?
为是言时,善男子赖吒和罗保持默然。
再度、善男子赖吒和罗之友告善男子赖吒和罗曰:
赖吒和罗!汝为父母可爱之一子。过安乐生活,受安乐哺育。赖吒和罗!汝不知任何苦恼。赖吒和罗!汝起且食、且饮、且乐,继续食之、饮之、乐之,享受爱欲,乐行福德。父母不许汝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父母至死亦不欲与汝别离,况汝生存之年,安得许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耶?
再度,善男子赖吒和罗保持默然。
三度、善男子赖吒和罗之友告善男子赖吒和罗曰:
赖吒和罗!汝为父母可爱之一子。过安乐生活,受安乐哺育。赖吒和罗!汝不知任何苦恼。赖吒和罗!汝起且食、且饮、且乐,继续食之、饮之、乐之,享受爱欲,乐行福德。父母不许汝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父母至死亦不欲与汝别离,况汝生存之年,安得许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耶?
三度,善男子赖吒和罗保持默然。
时,善男子赖吒和罗之友至善男子赖吒和罗父母处,至已,告善男子赖吒和罗之父母曰:
伯父母!彼善男子赖吒和罗直卧于地。就此地,或死,或出家,二者唯有一途。若卿等不许善男子赖吒和罗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则其唯有死于彼处。若或卿等许善男子赖吒和罗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则彼虽出家亦可见彼。若善男子赖吒和罗,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虽感有不乐,则彼无他途,必得回来此处。善男子赖吒和罗,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生活之事,请予允许。
诸贤!我等允许善男子赖吒和罗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但彼虽出家仍应得访父母。
彼时,善男子赖吒和罗之友至善男子赖吒和罗处,至已,告善男子赖吒和罗曰:
汝依父母允许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但汝虽出家,仍应得访父母。
彼时,善男子赖吒和罗起立,得体力后,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善男子赖吒和罗向世尊曰:
世尊!我依父母处允许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世尊请令我出家。
善男子赖吒和罗于世尊处,即得出家,得具足戒。
时,世尊仍随所欲住喻芦吒。
尊者赖吒和罗得具足戒不久,于得具足戒半月时。向舍卫城游方而去,次第游方至舍卫城。于彼处,世尊住舍卫城之柢陀林给孤独园。
时尊者赖吒和罗,独远离。住不放逸、热诚、而精勤,不久后,达于善男子之真正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生活之目的,对于无上梵行之究竟,于现法成就亲自证知而住。证知此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再无至此之状态。尊者赖吒和罗成为阿罗汉之一人。
时尊者赖吒和罗至世尊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赖吒和罗白世尊言:
世尊!若得世尊之允许。我欲访我父母。
时世尊以心作意知尊者赖吒和罗心中之所念,世尊知善男子赖吒和罗不废修学,为不可能还俗,乃告尊者赖吒和罗曰:
赖吒和罗!今正其时。
时,尊者赖吒和罗由座立起,敬礼世尊右绕,折床座,持衣钵,向喻芦吒游方而去,次第游方至喻芦吒。
其处尊者赖吒和罗住喻芦吒、拘牢婆王之鹿苑,尊者赖吒和罗清晨,着衣、持衣钵行至喻芦吒,次第乞食已来至己父家。
彼时,尊者赖吒和罗之父,正于门房中央剃除须髯,尊者赖吒和罗之父,遥见尊者赖吒和罗前来,见而告曰:
如此等之秃沙门令我可爱之一子出家。
时尊者赖吒和罗于己父家未得布施,未得谢词,唯得骂詈。
彼时,尊者赖吒和罗双亲之家婢,出而欲倾弃昨夜之残粥彼时,尊者赖吒和罗告其家婢曰:
小妹!若为弃物,则投入我钵内。
尊者赖吒和罗双亲之家婢,将昨夜之残粥倒入尊者赖吒和罗之钵时。注视其手、足、声音之相。彼时,赖吒和罗双亲之家婢,来至尊者赖吒和罗之母处。至已,告尊者赖吒和罗之母曰:
尊夫人!知否?令郎赖吒和罗已来矣。
噫!若汝言为真实,汝即可免除作家婢。
时尊者赖吒和罗母来至尊者赖吒和罗父处。至已,告其父曰:
家主!知否?赖吒和罗善男子来矣。
彼时,尊者赖吒和罗正凭依墙边,进食昨夜之残粥。
时、尊者赖吒和罗父近至尊者赖吒和罗处。至已,告尊者赖吒和罗曰:
爱儿!汝不可进食昨夜之残粥。爱儿赖吒和罗!为何不进入自己之家耶?
家主!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者,我安有家耶?家主!我为无家者也。家主!我来汝家、我来此未得布施,未得谢词,唯得骂詈也。
爱儿赖吒和罗!今可入我等之家。
家主!且止,我今食事已讫。
若然,爱儿,赖吒和罗!亦可受明朝之食。
尊者赖吒和罗默然接受。
尊者赖吒和罗父,得知尊者赖吒和罗已接受来至己家。乃命将金币堆积如山。覆以筵席、并对尊者赖吒和罗之原妻告曰:
吾媳!今汝应以先前善男子赖吒和罗所爱好、所宠爱之装饰,装饰其衣棠。
时尊者赖吒和罗父,翌晨于己家准备殊妙嚼食、啖食、告尊者赖吒和罗曰:
时至矣、爱儿赖吒和罗!饮食已调备。
时尊者赖吒和罗于清晨着衣、持钵至己父家,至已,坐于所设之座。
彼时,尊者赖吒和罗父命将山积之金币展开,告尊者赖吒和罗曰:
爱儿,赖吒和罗!此为汝母之财、彼为父之财、祖父之财。爱儿赖吒和罗!享受此财,且得以行福德,如今,爱儿赖吒和罗!故应废弃修学而还俗,享受此财,且行福德。
家主!若汝欲知我所言而为,则应将此山积之金币,满载于车,运搬至恒河河流中沉没,何以故?家主!因此金币,可生愁、悲、苦、忧、恼故。
彼时,尊者赖吒和罗之原妻,抱其两足,告尊者赖吒和罗曰:
贤夫!汝是否有最胜之天女,而为之行梵行耶?
吾妹!我并非为最胜之天女而行梵行。吾妹!汝言贤夫应呼我为赖吒和罗。
其妻当即昏倒于地。
时尊者赖吒和罗告家主曰:
家主!若欲与食,则宜给与,勿使我困惑。
爱儿赖吒和罗!且食,饮食已调备。
彼时,尊者赖吒和罗之父将殊妙之嚼食、啖食,亲手供养尊者赖吒和罗,充分劝进。
彼时,尊者赖吒和罗饮食毕,手离钵,起立而说此偈曰:
善观粉饰相,伤痍之积集
多欲多病患,坚固无久住
善观粉饰容,是为覆皮骨
摩尼珠耳环,美丽赖衣服
两足着彩色,涂香抹颜面
虽得欺愚者,难欺彼岸者
发髻编八辫,眼涂安缮那
虽得欺愚者,难欺彼岸者
如安缮那壶,秽身为美饰
虽得欺愚者,难欺彼岸者
猎夫设圈套,鹿不触其网
食饵我等去,猎夫有泣时
彼时,尊者赖吒和罗诵此偈毕,去至拘牢婆王之鹿苑,至已,于一树下生日中之止住。
时、拘牢婆王命猎师言:
汝猎师、将我宫苑之鹿苑扫除之、我欲往见净地。
大王!承知如命。
猎师应诺拘牢婆王,扫除鹿苑时,见尊者赖吒和罗于一树下坐日中之止住。见后,去至拘牢婆王处。至已,告拘牢婆王曰:
大王!我扫除鹿苑时,彼处有喻芦吒第一良家之子,名唤赖吒和罗之善男子,大王常加称赞。彼今正于一树下坐日中之止住。
猎师!若然,则今日为宫苑最佳时机。我今将供养尊者赖吒和罗。
时拘牢婆王命曰:
于彼处调好嚼食、啖食,悉教捧献。
令驾多辆华丽之车,自乘华丽一车,王以多辆华丽之车,以王者之大威风,往见尊者赖吒和罗。离开喻芦吒,驱车至通路尽处下车,徒步前往,使从者退去,来至尊者赖吒和罗处。至已,向尊者赖吒和罗问候,交谈吉庆铭感之语,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拘牢婆王告尊者赖吒和罗曰:
尊者赖吒和罗!请坐此象垫。
不也,大王!卿请就坐,我已有座矣。
拘牢婆王坐于所设之座。
坐后拘牢婆王告尊者赖吒和罗曰:
尊者赖吒和罗!有此等四种之衰亡、此处有具足其衰亡者之某诸人等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如何为四耶?
老衰亡、病衰亡、财衰亡、亲族衰亡是。
尊者赖吒和罗!如何为老衰亡耶?尊者赖吒和罗!此处有某人,年老、老衰、高龄、经多岁月、已为颓龄。彼沉思思惟:我今年老、老衰、高龄、经多岁月,已为颓龄,我得未得之财,增大已得之财为不易,今我宜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之生活。彼具足此老衰亡,始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为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尊者赖吒和罗!是谓之老衰亡也。然尊者赖吒和罗!今尚年少,为年轻之黑发青年,为多幸之青春、人生之初期者。尊者赖吒和罗!并无此老衰亡。尊者赖吒和罗!以何知、何见、何闻、而由在家乃出家为无家之生活耶?
尊者赖吒和罗!如何为病衰亡耶?尊者赖吒和罗!此处有某人、为病苦之重患。彼沉思:今我为病苦之重患,我得未得之财,或增大已得之财为不易,今我宜剃除须发,若袈裟衣,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彼具足此病衰亡,而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尊者赖吒和罗!是谓之为病衰亡。然尊者赖吒和罗,今无病、无恼,均齐消化有力,无过冷、无过热。尊者赖吒和罗并无此病衰亡。尊者赖吒和罗为何知、何见、何闻,而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耶?
尊者赖吒和罗!如何为财衰亡耶?尊者赖吒和罗!此处有某人,为富、财多、有大财,然彼之财次第减少。如得未得之财,或增大已得之财为不易,乃将须发剃除、着袈裟衣、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彼具足此财衰亡,剃除须发,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尊者赖吒和罗!是谓之财衰亡。然尊者赖吒和罗、为此喻芦吒之第一良家子,尊者赖吒和罗并非此财衰亡。尊者赖吒和罗为何如、何见、何闻、而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耶?
尊者赖吒和罗!如何为亲族衰亡耶?尊者赖吒和罗!此处有某人,有众多之友、亲族、血缘,然彼等亲戚次第减少。彼沉思:我曾有众多之友、亲族、血缘,然彼等亲戚次第减少。我得未得之财,或增大已得之财为不易,不如我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彼具足此亲族衰亡,而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尊者赖吒和罗!是谓之亲族衰亡。然尊者赖吒和罗,于芦吒有众多之友、亲族、血缘。尊者赖吒和罗并无此亲族衰亡。尊者赖吒和罗为何知、何见、何闻、由在家向趋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耶?
尊者赖吒和罗!有此等之四衰亡,于此处有具足此四衰亡之某诸人等,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然尊者赖吒和罗,乃皆无此等者。尊者赖吒和罗为何知、何见、何闻、而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耶?
大王!依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彼世尊所示四总说、我对其知之、见之、闻之,而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如何为四耶?
此世为不坚固者所导也。大王!依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彼世尊所示之第一法总说,我对其知之、见之、闻之,而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
此世为无护、无主大王!依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彼世尊所示之第二法总说,我对其知之、见之、闻之、而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
此世为无所有,应舍一切。大王!依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彼世尊所示之第三法总说,我对其知之、见之、闻之而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
此世为无满足、无饱满、爱之奴隶。大王!依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彼世尊所示之第四法总说,我对其知之、见之、闻之,而由在家向趋无家之生活而出家。
大王!依此等之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彼世尊所示之四法总说,我对其知之、见之、闻之而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
此世为导向不坚固也。尊者赖吒和罗之所言:尊者赖吒和罗!此所说之义应如何见耶?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耶?卿二十岁或二十五岁时,于象、马、车、弓、刀皆能之,有股力、膂力,得能事于战耶?
尊者赖吒和罗!我二十岁或二十五岁时,于象、马、车、弓、刀皆能之,有股力、膂力,得能事于战也。尊者赖吒和罗!我如为有神通力者,于强力不见有等于我者。
大王!卿其如何思之耶?卿今日犹有如彼之股力、膂力,得能从事于战耶?
尊者赖吒和罗!其为不然。今日我已年老、老衰、高龄、经多之岁月,已达颓龄八十岁矣。尊者赖吒和罗!时我为步行至此地、亦有步行他所者也。
大王!有关此事,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彼世尊之所说:此世为导向不坚固。我对其知之、见之、闻之、而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
希有哉!尊者赖吒和罗!未曾有哉!尊者赖吒和罗!依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彼世尊之善说:此世为导向不坚固。尊者赖吒和罗!实此世为导向不坚固。
尊者赖吒和罗!此王家有象军势、马军势、车军势、步军势、彼等于我等艰难之际,立守护之功绩。然而尊者赖吒和罗言:此世为无护、无主。尊者赖吒和罗!于此所说之义应如何可见耶?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耶?卿尝罹有任何慢性之疾病耶?
尊者赖吒和罗!我有慢性痛风之疾,尊者赖吒和罗!时友人、亲族、血缘者等围绕站立云:今拘牢婆王勿御崩,今拘牢婆王勿御崩。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之耶?卿对彼等友人、亲族、血缘者云:诸位尊长、友人、亲族、血缘者,请来我处,为减轻我之痛感,彼处之所有者、请来分承此苦痛。此希求为可得耶?或又为卿自身感受其苦痛耶?
尊者赖吒和罗!我对彼等友人、亲族、血缘者云:诸位尊长、友人、亲族、血缘者,请来我所、为减轻我之痛感彼处之所有者请来分承此痛苦。如此希求为不可得,惟我自身应感受其苦痛。
大王!有关此事,依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彼世尊之所说:此世为无护、无主。我对其知之、见之、闻之、而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
希有哉!尊者赖吒和罗!未曾有哉!尊者赖吒和罗!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彼世尊之善说:此世为无护、无主。尊者赖吒和罗!实则此世为无护无主。
尊者赖吒和罗!此王家将众多之金银藏于地下与上空。然而尊者赖吒和罗言:此世为无所有,宜舍一切。尊者赖吒和罗此所说之义应如何见耶?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耶?如卿今满足、具足、欲乐此五种欲,而于他世亦得思:我如是满足、具足、欲乐此等五种之欲耶?或他人得此财,卿欲趣从其业耶?
尊者赖吒和罗!如我今满足、具足、乐此五种之欲,于他世亦得思:如是满足、具足、乐此等之五种欲思之不可得也。他人得此财者,我将趣从所业。
大王!有关此事,如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彼世尊之所说:此世为无所有、宜舍一切。我对其知之、见之、闻之、而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
希有哉!尊者赖吒和罗!未曾有哉!尊者赖吒和罗!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彼世尊之善说:此世为无所有、宜舍一切。尊者赖吒和罗!实此世为无所有,宜舍一切。
贤者赖吒和罗所言:此世为无满足、无饱满、爱之奴隶。尊者赖吒和罗!此所说之义应如何见耶?
大王!卿对其如何思之耶?卿住于殷盛之拘楼国耶?
诚然。尊者赖吒和罗!我住于殷盛之拘楼国。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耶?此处有可信正直之人,由东方来至卿处。彼至卿处,作如是言:大王!所欲知耶?我由东方来。见其处之国土繁荣、殷盛,人民众多,人口密集,其处有多数之象军势、马军势、车军势、步军势、其处多有象牙,其处多有加工之金银、未加工之金银,有多数之妇女群。然以此等之武力可得征服之。大王!可征服之。卿对其将如何为之耶?
尊者赖吒和罗!我愿将其征服而住。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耶?此处有可信正直之人,由西方来至卿处。彼至卿处,作如是言:大王!所欲知耶?我由西方来。见其处之国土繁荣、殷盛,人民众多,人口密集,其处有多数之象军势、马军势、车军势、步军势、其处多有象牙,其处多有加工之金银、未加工之金银,有多数之妇女群。然以此等之武力可得征服之。大王!可征服之。卿对其将如何为之耶?
尊者赖吒和罗!我愿将其征服而住。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耶?此处有可信正直之人,由北方来至卿处。彼至卿处,作如是言:大王!所欲知耶?我由北方来。见其处之国土繁荣、殷盛,人民众多,人口密集,其处有多数之象军势、马军势、车军势、步军势、其处多有象牙,其处多有加工之金银、未加工之金银,有多数之妇女群。然以此等之武力可得征服之。大王!可征服之。卿对其将如何为之耶?
尊者赖吒和罗!我愿将其征服而住。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耶?此处有可信正直之人,由南方来至卿处。彼至卿处,作如是言:大王!所欲知耶?我由南方来。见其处之国土繁荣、殷盛,人民众多,人口密集,其处有多数之象军势、马军势、车军势、步军势、其处多有象牙,其处多有加工之金银、未加工之金银,有多数之妇女群。然以此等之武力可得征服之。大王!可征服之。卿对其将如何为之耶?
尊者赖吒和罗!我愿将其征服而住。
大王!有关此事,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彼世尊之所说:此世为无满足、无饱满、爱之奴隶。我对其知之、见之、闻之、而由在家向趋无家之生活而出家。
希有哉!尊者赖吒和罗!未曾有哉!尊者赖吒和罗!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善说:此世为无满足、无饱满、爱之奴隶。尊者赖吒和罗!实此世为无满足、无饱满、爱之奴隶。
尊者赖吒和罗作如言已,更作如次言曰:
我见世间富有人
痴人得财不为施
悭贪积聚诸财物
贪起欲念愈甚增
王以暴力征天下
领有全土至海滨
并欲求得海彼方
于海此方不满足
王与其他众多人
不离其爱至命终
尚未满足舍人身
此世诸欲未得满
亲族乱发放哭声
实该不死今死去
用衣包彼起运出
造积柴堆付荼毗
彼舍诸财唯一衣
以炙串刺焚烧已
亲族友人不能护
嗣子持去彼之财
人从所业趣他世
死者之财不随行
妻财国土皆亦然
依财不能得长寿
依富亦难除老衰
贤者谓此人生短
变易之法乃无常
无论贫富皆能死
贤者愚者同所触
愚者为愚被打卧
贤者触死亦不恐
是故智慧胜于财
逮达完成依智慧
不得完全有非有
痴者作恶入轮回
入胎生于他世界
少慧而喜小慧者
入胎生于他世界
恰如房中被捕贼
恶法乃依己业灭
死生他世为善行
甘美快意欲多种
种种形色扰乱心
我于诸欲见患难
若然,大王!
在家出家我无家。
青年年老身坏时
宛如树果之熟落
我见此故我出家,
大王!
真实沙门为胜者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六六经

六六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八六、说处经(大正藏一,五六二页。)杂阿含一三、三0四(大正藏二,八六页。)
本经说有关六内处、六外处、六识、六触、六受、六受之六六。先说明六六开始,说此等非我。说如何起随眠耶?如何诸随眠灭,得向离欲解脱耶?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
彼等诸比丘答世尊:世尊。
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我应为汝等说法,初善、中善、后亦善、备义、亦备言相。绝对充足而应宣说偏清净之梵行。此即六六。此,应谛听,善思念之!我当宣说。
诸比丘奉答世尊:世尊!如是。
世尊如是曰:
应知六内处。应知六外处。应知六识身。应知六受身。应知六爱身。
然,如是言:应知六内处。彼缘何而言?
有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如是所言:应知六内处。
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一之六。
然,如是言:应知六外处。彼缘何而言?
有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如是所言:应知六外处。
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二之六。
然,如是言:应知六识身。彼缘何而言?
依眼与色而眼识生。依耳与声而耳识生。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依舌与味而舌识生。依身与触而身识生。依意与法而意识生。如是所言:应知六识身。
彼乃依此而言。此为第三之六。
然,如是言:应知六触身。彼缘何而言?
依眼与色而眼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耳与声而耳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三之合和而有触。依身与触而身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意与法而意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如是所言:应知六触身。
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四之六。
然,如是言:应知六受身。彼缘何而言?
依眼与色而眼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触而有受。依耳与声而其识生,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依舌与味而舌识生,依身与触而身识生,依意与法而意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触而有受。如是所言:应知六受身。
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五之六。
然,如是言:应知六爱身。彼缘何而言?
依眼与色而眼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触而有受,依受而有爱。依耳与声而耳识生,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依舌与味而舌识生,依身与触而身识生,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依舌与味而舌识生,依身与触而身识生,依意与法而意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触而有受,依受而有爱。如是所言:应知六爱身。
彼乃依此而言。此为第六之六。
若人言:眼是我。如是耶不可。于眼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眼是我。如是者眼即非我。
若人言:色是我。如是耶不可。于诸色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色是我。如是者眼即非我、色即非我。
若人言:眼识是我。如是耶不可。于眼识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眼识是我。如是眼乃非我、色乃非我、眼识亦即非我。
若人言:眼触是我。如是耶不可。于眼触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耶不可。若人言:眼触是我。如是,眼乃非我、色乃非我、眼识乃非我、眼触则非我。
若人言:受是我。如是耶不可。于受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受是我。如是,眼乃非我、色乃非我、眼识乃非我、眼触乃非我、受则非我。
若人言:爱是我。如是耶不可。于爱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也。若人言:爱是我。如是,眼乃非我、色乃非我、眼识乃非我、眼触乃非我、受非我、爱亦则非我。
若人言:耳是我。如是耶不可。于耳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耳是我。如是者耳即非我。
若人言:声是我。如是耶不可。于诸声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声是我。如是者耳即非我、声即非我。
若人言:耳识是我。如是耶不可。于耳识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耳识是我。如是耳乃非我、声乃非我、耳识亦即非我。
若人言:耳触是我。如是耶不可。于耳触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耶不可。若人言:耳触是我。如是,耳乃非我、声乃非我、耳识乃非我、耳触则非我。
若人言:受是我。如是耶不可。于受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受是我。如是,耳乃非我、声乃非我、耳识乃非我、耳触乃非我、受则非我。
若人言:爱是我。如是耶不可。于爱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也。若人言:爱是我。如是,耳乃非我、声乃非我、耳识乃非我、耳触乃非我、受非我、爱亦则非我。
若人言:鼻是我。如是耶不可。于鼻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鼻是我。如是者鼻即非我。
若人言:香是我。如是耶不可。于诸香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声是我。如是者鼻即非我、香即非我。
若人言:鼻识是我。如是耶不可。于鼻识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鼻识是我。如是鼻乃非我、香乃非我、鼻识亦即非我。
若人言:鼻触是我。如是耶不可。于鼻触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耶不可。若人言:鼻触是我。如是,鼻乃非我、香乃非我、鼻识乃非我、鼻触则非我。
若人言:受是我。如是耶不可。于受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受是我。如是,鼻乃非我、香乃非我、鼻识乃非我、鼻触乃非我、受则非我。
若人言:爱是我。如是耶不可。于爱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也。若人言:爱是我。如是,鼻乃非我、香乃非我、鼻识乃非我、鼻触乃非我、受非我、爱亦则非我。
若人言:舌是我。如是耶不可。于舌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舌是我。如是者舌即非我。
若人言:味是我。如是耶不可。于诸味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味是我。如是者舌即非我、味即非我。
若人言:舌识是我。如是耶不可。于舌识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舌识是我。如是舌乃非我、味乃非我、舌识亦即非我。
若人言:舌触是我。如是耶不可。于舌触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耶不可。若人言:舌触是我。如是,舌乃非我、味乃非我、舌识乃非我、舌触则非我。
若人言:受是我。如是耶不可。于受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受是我。如是,舌乃非我、味乃非我、舌识乃非我、舌触乃非我、受则非我。
若人言:爱是我。如是耶不可。于爱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也。若人言:爱是我。如是,舌乃非我、味乃非我、舌识乃非我、舌触乃非我、受非我、爱亦则非我。
若人言:身是我。如是耶不可。于身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身是我。如是者身即非我。
若人言:所触是我。如是耶不可。于所触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所触是我。如是者身即非我、所触即非我。
若人言:身识是我。如是耶不可。于身识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身识是我。如是身乃非我、所触乃非我、身识亦即非我。
若人言:身触是我。如是耶不可。于身触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耶不可。若人言:身触是我。如是,身乃非我、所触乃非我、身识乃非我、身触则非我。
若人言:受是我。如是耶不可。于受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受是我。如是,身乃非我、所触乃非我、身识乃非我、身触乃非我、受则非我。
若人言:爱是我。如是耶不可。于爱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也。若人言:爱是我。如是,身乃非我、所触乃非我、身识乃非我、身触乃非我、受非我、爱亦则非我。
若人言:意是我。如是耶不可。于意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意是我。如是,意则非我。
若人言:法是我。如是耶不可。于法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法是我。如是,意乃非我、法即非我。
若人言:意识是我。如是耶不可。于意识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意识是我。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识即非我。
若人言:意触是我。如是耶不可。于意触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意触是我。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识乃非我、意触即非我。
若人言:受是我。如是耶不可。于受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耶不可。若人言:受是我。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识乃非我、意触乃非我、受即非我。
若人言:爱是我。如是耶不可。爱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爱是我。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识乃非我、意触乃非我、受乃非我、爱即非我。
诸比丘!如是又有导身见之集道:
即以观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色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眼识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眼触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受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爱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耳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声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耳识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耳触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受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爱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鼻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香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鼻识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鼻触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受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爱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舌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味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舌识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舌触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受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爱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身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所触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身识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身触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受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爱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意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诸法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意识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意触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受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观爱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诸比丘!如是又有导身见之灭道:
即观眼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色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眼识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眼触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受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爱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即观耳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声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耳识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耳触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受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爱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即观鼻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香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鼻识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鼻触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受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爱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即观舌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味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舌识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舌触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受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爱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即观身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所触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身识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身触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受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爱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即观意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法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意识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意触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受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观爱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诸比丘!缘眼与色而眼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欢喜、赞说、系着而住。于彼即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即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而其妄。于彼随增嗔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不如实知其受之集因、没、味、过患与舍离,于彼随增无明随眠。
诸比丘!彼实不断由乐受之贪随眠,不舍离由苦受之嗔恚随眠,不破害由不苦不乐受之无明随眠,不断无明,不令明生,于现法之中不应成为有苦之边者,即无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缘耳与声而耳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而欢喜、赞说、系着而住,于彼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而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冥妄,于彼随增嗔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不如实知其受之集、没、味、过患、舍离,于彼随增无明随眠。
诸比丘!彼实依乐受而不断贪随眠。依苦受而不舍离嗔恚随眠,依不苦不乐受而不破害无明随眠,不断无明,不令明生,于现法之中,不应成为有苦之边者,即无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缘鼻与香而鼻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而欢喜、赞说、系着而住,于彼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而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冥妄,于彼随增嗔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不如实知其受之集、没、味、过患、舍离,于彼随增无明随眠。
诸比丘!彼实依乐受而不断贪随眠。依苦受而不舍离嗔恚随眠,依不苦不乐受而不破害无明随眠,不断无明,不令明生,于现法之中,不应成为有苦之边者,即无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缘舌与味而舌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而欢喜、赞说、系着而住,于彼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而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冥妄,于彼随增嗔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不如实知其受之集、没、味、过患、舍离,于彼随增无明随眠。
诸比丘!彼实依乐受而不断贪随眠。依苦受而不舍离嗔恚随眠,依不苦不乐受而不破害无明随眠,不断无明,不令明生,于现法之中,不应成为有苦之边者,即无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缘身与所触而身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而欢喜、赞说、系着而住,于彼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而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冥妄,于彼随增嗔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不如实知其受之集、没、味、过患、舍离,于彼随增无明随眠。
诸比丘!彼实依乐受而不断贪随眠。依苦受而不舍离嗔恚随眠,依不苦不乐受而不破害无明随眠,不断无明,不令明生,于现法之中,不应成为有苦之边者,即无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缘意与法而意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而欢喜、赞说、系着而住,于彼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而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冥妄,于彼随增嗔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不如实知其受之集、没、味、过患、舍离,于彼随增无明随眠。
诸比丘!彼实依乐受而不断贪随眠。依苦受而不舍离嗔恚随眠,依不苦不乐受而不破害无明随眠,不断无明,不令明生,于现法之中,不应成为有苦之边者,即无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缘眼与色而眼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成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不欢喜、不赞说、不系着而住,于彼乃不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而不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冥妄,于彼不随增嗔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如实知其受之集、没、味、过患、舍离,于彼不随增无明随眠。
诸比丘!彼实依乐受而断贪随眠,依苦受而舍离嗔恚随眠,依不苦不乐受而破害无明随眠,断无明而令明生,于现法之中,成为有苦之边者,即无有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缘耳与声而耳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成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不欢喜、不赞说、不系着而住,于彼乃不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而不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冥妄,于彼不随增嗔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如实知其受之集、没、味、过患、舍离,于彼不随增无明随眠。
诸比丘!彼实依乐受而断贪随眠,依苦受而舍离嗔恚随眠,依不苦不乐受而破害无明随眠,断无明而令明生,于现法之中,成为有苦之边者,即无有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缘鼻与香而鼻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成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不欢喜、不赞说、不系着而住,于彼乃不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而不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冥妄,于彼不随增嗔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如实知其受之集、没、味、过患、舍离,于彼不随增无明随眠。
诸比丘!彼实依乐受而断贪随眠,依苦受而舍离嗔恚随眠,依不苦不乐受而破害无明随眠,断无明而令明生,于现法之中,成为有苦之边者,即无有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缘舌与味而舌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成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不欢喜、不赞说、不系着而住,于彼乃不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而不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冥妄,于彼不随增嗔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如实知其受之集、没、味、过患、舍离,于彼不随增无明随眠。
诸比丘!彼实依乐受而断贪随眠,依苦受而舍离嗔恚随眠,依不苦不乐受而破害无明随眠,断无明而令明生,于现法之中,成为有苦之边者,即无有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缘身与触而身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成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不欢喜、不赞说、不系着而住,于彼乃不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而不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冥妄,于彼不随增嗔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如实知其受之集、没、味、过患、舍离,于彼不随增无明随眠。
诸比丘!彼实依乐受而断贪随眠,依苦受而舍离嗔恚随眠,依不苦不乐受而破害无明随眠,断无明而令明生,于现法之中,成为有苦之边者,即无有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缘意与法而意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而不欢喜、不赞说,不系着而住,于彼不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而不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冥妄,于彼不随增嗔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如实知其受之集、没、味、过患、舍离,于彼不随增无明随眠。
诸比丘!彼实依乐受而断贪随眠,依苦受而舍离嗔恚随眠,依不苦不乐受而破害无明随眠,断无明而令明生,于现法之中,成为有苦之边者,应有如是之道埋。
诸比丘!如是见,有闻之圣弟子乃厌眼,厌诸色,厌眼识,厌眼触,厌受,厌爱。厌耳,厌声,厌鼻,厌香,厌舌,厌味,厌身,厌触。厌意,厌诸法,厌意识,厌意触,厌受,厌爱。厌已而离欲,离欲故解脱,解脱故有解脱智。而证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更不来于此世。
世尊如是说,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如是说时,六十人比丘之心无取而由诸漏解脱。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因缘篇·迦叶相应

迦叶相应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此迦叶[自得]任何之衣皆满足。彼[自得]任何之衣,皆满足称赞。不因衣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衣,亦心不动摇,得衣亦不执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

诸比丘!此迦叶,[彼得]任何之钵食皆满足。[自得]任何之钵食皆满足称赞。不因钵食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钵食,亦心不动摇,得钵食亦不执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

诸比丘!此迦叶,[彼得]任何之床座皆满足。[自得]任何之床座皆满足称赞。不因床座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床座,亦心不动摇,得床座亦不取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

诸比丘!此迦叶,[自得]任何于病所需之药,资具皆满足。[彼自得]任何之病所需之药,资具皆满足称赞,不因于病所需之药、资具,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病所需之药、资具,心亦不动摇,若得于病所需之药、资具,亦不取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

诸比丘!汝等不可不如是学,即:“我等[得]任何之衣皆满足。对任何之衣皆满足称赞。不因衣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衣,亦心不动摇,得衣亦不取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一切不可不如是学。又:“我等对[自得]任何钵食亦满足……我等[自得]任何之床座皆满足。……我等[自得]任何于病所需之药、资具,皆满足。对任何之药所要之药、资具,皆满足称赞。[我等]若不得于病所要之药、资具,亦心不动摇。对病所要之药、资具,得之亦不取着。无惑溺、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诸比丘!汝等不可不如是学。

诸比丘!我依迦叶,或依如迦叶者,教示汝等。汝等依所教,不能不如是得达。”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大迦叶,尊者舍利弗住波罗奈之仙人堕处鹿野苑。

尔时,尊者舍利弗,暮时由宴坐起,来近大迦叶……礼敬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对尊者大迦叶作是言曰:

“友,迦叶!于此不热诚、不知愧,则不达菩提、不达涅槃、不达无上之安稳。然热诚与知愧、则得达菩提,得达涅槃,得达无上之安稳。”

“友!如何不热诚、无愧,不达菩提、不达涅槃、不达无上之安稳耶?如何热心知愧、得达菩提、得达涅槃、达无上之安稳耶?”

“友!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生时,为不利。”此为不热诚。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不舍离,为不利。”此为不热诚。对“未生之善法,于我不使生,为不利。”则为不热诚。对“已生之善法,于我使灭,为不利。”此为不热诚。”友!如是为不热诚。

友!无愧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生时,为不利。”此为不知愧。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不舍离,为不利。”此为不知愧。对“未生之善法,于我不使生,为不利。”则不知愧。又,对“已生之善法,于我使灭时,为不利。”此为不知愧。友!如是为无知愧。

友!如是之不热诚与不知愧,不达菩提、不达涅槃、不达无上之安稳。

友!热诚者何耶?友!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生,是为不利。”如此是为热诚。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不舍离,是为不利。”是为热诚。对未生之善法,于我使……”是为热诚。友!如是为热诚。

友,愧者何耶?
友!于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生,是为不利。”此则知愧。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不舍离,是为不利,”此是为愧。对“未生之善法,我使不生,是为不利。”是为愧。对“已生之善法,于我使灭,是为不利。”此为愧。
十一
友!如是之热诚与知愧,得达菩提、得达涅槃、得达无上之安稳。”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入于在俗之家,当如月喻,整身调心而走近。入于在俗之家,应常如新来比丘之谦虚。

诸比丘!譬如有人,对眺望古井、山崖、川渊,宜整身调心。诸比丘!同此,入于在家,得整身调心近以趋近,对于在俗人众应谦虚。“诸比丘!迦叶如月喻,整身调心近于在俗之家。于在俗之家如新来比丘之谦虚。

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比丘应如何适于进入在俗之家耶?”

“大德!世尊为我等之法本,世尊为我等之教导者,世尊为我等之归依处。善哉,大德!世尊显示此所说义,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当受持奉行。”

尔时世尊,以手挥向虚空曰:“诸比丘!譬如此手之对虚空,无著、无捉、无缚。诸比丘!同此,比丘如何趣于在俗之家耶?于俗家,当心亦无著、无捉、无缚。应念:“欲得者将得,欲为功德,则将成就。”

又如对己之所得欢喜满足,于他之所得亦欢喜满足。比丘!如是之比丘,适宜入于在家。诸比丘!迦叶虽近任何之家,于在俗之家,为心无著、无捉、无缚,彼念欲得者将得,欲为功德,则将成就。

又如对己之所得欢喜满足,对他之所得亦欢喜满足。

诸比丘!如是之比丘,适宜入于在俗之家。

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比丘之不净说法者,为如何耶?比丘之净说法者,为如何耶?”
十一
“大德!世尊为我等之法本,世尊为教导者,世尊为归依处。善哉,大德!世尊显示此等所说之义,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当受持奉行。”
十二
“诸比丘!若然,当谛听,当善思念,我将说。”彼等诸比丘向世尊奉答曰:“唯然,大德!”
世尊曰:
十三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以如是之心,对他人说法者:“实为我闻法,闻法生欢喜,欢喜而向我示其欢喜之表态。”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之不净说法。
十四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以如是之心,对他人说法者:“法乃由世尊善说者,于现世不隔时而有果报,可得说来见之法,而导于涅槃。识者各各应自知之法。实为我闻法,闻法而予了解,了解而更如法修行。”如是乃契于善法之性质,向他说法,由悲愍、哀怜之哀愍为始,向他人说法。诸比丘!如是乃比丘之净说法。
十五
诸比丘!迦叶以如是之心说法:“法由世尊所说者。于现世不隔时而有果报,可得说来见之法,以导于涅槃者,识者各各应知之法。实为应我闻之法,闻法而予了解,了解而更如法修行,”如是乃契于善法之性质,由悲愍、哀怜之哀愍为始,向他人说法。
十六
诸比丘!我嘱迦叶,或嘱如迦叶者,教诲汝等。依所教诲者、汝等须如是修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比丘应如何适宜入于在俗之家耶?比丘应如何不适入在家耶?”

“大德!世尊为我等之法本……”,世尊曰: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以如是之心入于在家:“对我唯行施、勿不施。对我唯多施、勿少施、对我唯施胜,勿施粗。对我唯速施、勿缓施。对我唯尊重施、勿不恭。”

诸比丘!若彼比丘以如是之心,近于在家,若不旃与,因此彼比丘生怒,彼因之感受苦、忧,“少施非多……施粗非胜……施缓非速。”因此比丘生怒。彼因之感受苦、忧。施不恭敬、非尊重。因此比丘生怒,因之感受苦、忧。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乃不适宜入在俗之家者。

诸比丘!比丘以如是之心近于在家--于他家对此事得作如何考虑耶?即:“唯对我施、勿不施、唯对我多施、勿少施,唯对我施胜,勿施粗,唯对我速施、勿缓施。唯对我施尊重、勿不恭。”

诸比丘!若彼比丘以如是之心近于在俗之家,虽不施与,比丘亦不因此生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少施非多,施粗非胜,施缓非速,施不恭敬,非尊重。”比丘不因此生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诸比丘!如是之比丘,适于入在俗之家。

诸比丘!迦叶以如是之心入于在家。于他家得作如何之考虑耶?即:“唯对我施、勿不施,唯对我多施、勿少施,唯对我施胜、勿施粗,唯对我速施、勿缓施,唯对我施尊重、勿不恭。”

诸比丘!若彼迦叶,以如是之心近于在家,虽不施,迦叶因此亦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施少而非多,迦叶因此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施粗而非胜, 迦叶因此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施缓而非速,迦叶因此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施不恭而非尊重,迦叶因此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

诸比丘!我嘱迦叶,或嘱如迦叶者教诲汝等,对所教诲,汝等应如是行。”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对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世尊作如是曰:“迦叶!汝龄老矣,此等可弃舍之粗布粪扫衣,于汝犹重。迦叶!然则,汝可执家主之衣,食所谓之食,住于我侧。”

“大德!我于长夜,住阿兰若,而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而赞叹乞食者。为着粪扫衣者,而赞叹着粪扫衣。为持三衣者,而赞叹持三衣。我少欲,而赞叹少欲。我知足而赞叹知足。我远离,而赞叹远离。我无交往而赞叹无交往。我精勤,而赞叹精勤。”

“迦叶!汝观几何之义,长夜住阿兰若,而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往……精进而赞叹精进耶?”

“大德!我以观二义,长夜以住阿兰若,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精勤而赞叹精进。”

其一方面,观自之现法乐住;他方面,为切望后人入随见,哀愍后人。彼等实乃为佛、随佛之弟子,彼等长夜住阿兰若者,赞叹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精勤而赞叹精进者。彼等如是为入,此长夜为彼等之利益与幸福。

“大德!我观此等二义,长夜住阿兰若,赞叹住阿兰若,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精勤而赞叹精进。”

“善哉,善哉!迦叶!为众多人之利益而行,为众多人之幸福,为世闻之哀怜,为人天之利益、幸福而行。”

“然则迦叶!汝可舍弃所执之粗布粪扫衣,行乞食、住于森林。”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之处……

对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世尊作如是曰:“迦叶!汝可教诫诸比丘。迦叶!汝可对诸比丘设示法语。迦叶!我或汝应对一切诸比丘教诫。我或汝应为说一切法语。”

“大德!今告诸比丘甚难:“告诸彼等有难色。”彼等不忍,所教不能率直执受。大德!我见此处与阿难共住之班达比丘及与阿那律共住之阿宾吉伽比丘,互为卓越之论议。“请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优耶?谁之所语较长耶?””

尔时,世尊言告一比丘曰:“比丘,汝来!可告以我语:“师唤尊者等”即向与阿难共住之班达比丘及与阿那律共住之阿宾吉伽比丘。”

“唯然!大德!”彼比丘奉答世尊,然后近至彼等诸比丘处。近已,告彼等诸比丘曰:“师唤尊者等。”

“友!唯然。”彼等答彼比丘,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对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世尊作如是言曰:“诸比丘!汝等相互论议卓越之事,为真实耶?‘且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优耶?谁之所语较长耶?’””“大德!唯然。”

“诸比丘!我对汝等曾作如是说法:“诸比丘!汝等应论义相互卓越之事。”如何知说如是法,“且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优耶?谁之所语较长耶?”“大德!是不然。”

“诸比丘!若知我未对汝等说如是之法者,何故汝等愚人、得知、得见,于如是善说之法、律下出家,相互:“且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胜耶?谁之所语较长耶?”论议此卓越之事耶?”
十一
尔时彼等诸比丘,稽首世尊之足,白世尊言:“大德!我等本篇闇愚,本为痴愚了本为不善,罪制伏我等。我等于如是善说之法、律出家,相互:“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胜耶?谁之所语较长耶?”论议此卓越之事。大德!我等已知其为罪,以后当再不犯,望世尊摄受。”
十二
“诸比丘!实汝等本为闇愚,本为痴愚,本为不善、罪制伏汝等。汝等如是,于善说之法、律出家,相互:“且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胜耶?谁之所语较长耶?”论议此卓越之事。诸比丘!汝等已见其罪,且如法忏悔,我对汝等之忏悔摄受。
十三
诸比丘!见罪为罪,如法忏悔,以后入于自制,乃于圣者之律有利益。”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处……

对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世尊作如是曰:“迦叶!汝宜教诫诸比丘。迦叶!汝宜向诸比丘说示法语。迦叶!我或汝皆应教诫诸比丘。我或汝皆应法语说示。”

“大德!今甚难向诸比丘说示,彼等对所说有难色。彼等不忍,所教不能率直执
受。

大德!无论何人于善法不信,不知惭于善法,不知愧于善法,无精进于善法,无慧于善法者,则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唯有退没不能增大。

大德!譬如月之黑分,夜或昼来,色减退,圆减退,光减退、广袤减退。大德!同此,无论何人不信于善法,不知惭,不知愧。无精进,无慧于善法,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退没,不能增大。

大德!不信之人为退转。大德!不知惭之人为退转。大德!不知愧之人为退转。大德!懈怠之人为退转。大德!恶慧之人为退转……忿怒之人……大德!嗔恨之人为退转。大德!不受教诫之比丘为退转。

大德!无论何人有信于善法,知惭于善法,知愧于善法,有精进于善法,有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增大,无退没。

大德!譬如月之白分、夜或昼来,色增长,圆增长,光增长,广袤增长。大德!同此,凡人于善法有信、……有惭……有愧,有精进,于善法有慧,则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增大,无退没。

大德!有信之人为不退转。大德!知惭之人为不退转。大德!知愧之人为不退转。大德!精勤之人为不退转。大德!持慧之人为不退转。大德!无忿之人为不退转。大德!无恨之人为不退转!大德!受教诫之比丘为不退转。”
十一
“善哉,善哉!迦叶!迦叶!任何之人不信于善法……不知惭……不知愧,无精进,无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退没于善法,无增大。
十二
迦叶!譬如于月之黑分,夜或昼来,色减退……广袤减退。迦叶!同此,任何之人,不信于善法……不知惭,不知愧,无精进,无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退没,无增大。
十三
迦叶!不信之人为退转。……不知惭……不知愧……懈怠、恶慧、忿恨之人,迦叶!此为退转。迦叶!无教诫之比丘为退转。
十四
迦叶!任何之人,有信于善法……知惭、知愧、有精进,有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增大于善法。
十五
迦叶!譬于如月之白分、夜或昼来,色增长、圆增长、光增长、广袤增长,  迦叶!同此,任何之人,有信于善法,知惭、知愧、有精进,有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增大于善法,无退没。
十六
迦叶!有信之人为不退转,知惭之人……知愧、精勤、持慧、无忿、无恨之人,迦叶!此为不退转。迦叶!受教诫之比丘为不退转。”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粟鼠饲养所。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之处……

对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世尊如是曰:“迦叶!汝宜教诫诸比丘。迦叶!汝宜对诸比丘说示法语。迦叶!我或汝须教诫诸比丘。我或汝应说任何之法语。”

“大德!今对诸比丘说法甚难,彼等对所说有难色。彼等不忍,对所教不能率直执受。”

“然则迦叶!往昔有长老比丘住阿兰若,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赞叹乞食者。为着粪扫衣者,赞叹着粪扫衣者。为持三衣者,赞叹持三衣者。为少欲者,赞叹少欲者。为知足者,赞叹知足。为远离者,赞叹远离者。为无交往者,赞叹无交往。 为精勤者,赞叹精进者。

今有比丘,为住阿兰若者,赞叹住阿兰若者。为乞食者,赞叹乞食者。为着粪扫衣者,赞叹着粪扫衣者。为持三衣者,赞叹持三衣者。为少欲者,赞叹少欲者。为知足者,赞叹知足者。为远离者,赞叹远离者。为无交往者,赞叹无交往者。为精勤者,赞叹精勤者。长老之诸比丘,对彼比丘以座相请:“请来,比丘!此比丘何名?此比丘实为幸,此比丘实以学为欲。请来,比丘!请坐此座。”

迦叶!如今,年少之比丘,如是思惟:“实今有比丘,为住阿兰若,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为着粪扫衣者……为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往……精勤者赞叹精进。长老之诸比丘,以座请彼比丘:“汝来,比丘!此比丘何名?此比丘实为幸,此比丘实欲学。请来,比丘!请坐此座,”令彼等入此状况,乃为彼等长夜之利益与幸福。

迦叶!又,今有长老之诸比丘,住则非为阿兰若,对住阿兰若不赞叹。非乞食者,不赞叹乞食者。非着粪扫衣,不赞叹着粪扫衣者,非持三衣者,不赞叹持三衣 者,非少欲,不赞叹少欲者。非知足,不赞叹知足者。非无交往,不赞叹无交往者。非精进,不赞叹精进者。

今有著名而有誉、得衣、钵食、床座、治病必要之药、资具之比丘。长老之诸比丘,请彼比丘就座:“且来,比丘!此比丘何名?此比丘为幸,欲与此比丘为同学者。且来,比丘!请就此座。”

迦叶!年少之比丘,如是思惟:“彼比丘,实为著名而有誉、得衣、钵食、床座、治病必要之药、资具者。长老于诸比丘,请彼比丘:“且来,比丘!此比丘名云何?此比丘实为幸,实欲与此比丘为同学。且来,比丘!请就此座。”令彼等入如是状况,乃长夜彼等之不利与苦。迦叶!若人谓正梵行者,因梵行之弊所恼,梵行者因梵行之压迫所压抑者,迦叶!此乃谓正梵行者,因梵行之弊所恼,梵行者因梵行之压迫所压抑。”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由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依远离生喜与乐之禅而住。” “诸比丘!迦叶亦由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入住而依远离生喜与乐之初禅而住。

诸比丘!随我欲,而静觉与观,内心寂静,使心专注于一境。无觉无观,入于依定所生之喜与乐之第二禅而住。诸比丘!迦叶亦由欲,静觉与观……入于二禅而住。

诸比丘!随我欲,而离喜成舍,住于正念正心,一身感受乐于:“贤圣之所谓舍,而正念者住于乐”而入于第三禅住。诸比丘!迦叶亦随欲,而离喜成舍……入而于第三禅住。

诸比丘!随我欲而舍乐、舍苦,灭前之悦与忧,入住于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第四禅。诸比丘!迦叶亦随欲,舍弃……入于第四禅住。

诸比丘!随我欲,超越一切之色想,终尽障碍之想,不思惟变异之想,入住于所谓“空无边际”之空无边处。诸比丘!迦叶亦随欲,超越一切色想……入住于空无边处。

诸比丘!随我欲,超越一切之空无边处,入住于所谓“识无边际”之识无边处。诸比丘!迦叶亦随欲……入住于识无边处。

诸比丘,随我欲,超越一切之识无边处,入住于所谓“无所有”之无所有处。诸比丘!迦叶亦随欲……入住于无所有处。

诸比丘!随我欲,超越一切之无所有处,入住于非想非非想处。诸比丘!迦叶亦随欲……入住于非想非非想处。

诸比丘!我由欲,超越一切之非想非非想处,入住于想受灭。诸比丘!迦叶亦……入住于想受灭。
十一
诸比丘!随我欲,证得种种之神通。即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成没、通墙、透壁、无有障碍。穿山恰如行于空中。出没大地恰如行于水中。涉水不沈,恰如行于地上。于虚空趺坐、经行,恰如有翼之鸟。彼有大神力,有大威德,善能以手触摸、把握日月,以身可到达梵界。诸比丘!迦叶亦随欲,证得种种之神通……以身到达梵界。
十二
诸比丘!随我欲,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得闻人天两界及远近双方之声音。诸比丘!迦叶亦随欲,以清净……天耳界……得闻远近双方之声音。
十三
诸比丘!我从欲,以自心,彻知其他众生与其他人之心。如次得知:对有贪心者,知有贪心。对离贪心知离贪心。对有恚心者……对离恚心者……对有痴心者……对离痴心者……对集注心者……对散乱心者……对广大心者……对非广大心者……对有上心者……对无上心者……对定心者……对无定心者……对解脱心者……对不解脱心者,知不解脱心。诸比丘!迦叶亦随欲,以自心对其他众生与其他人之心,如次知之:对有贪心者,如有贪心……对不解脱心者知不解脱心。
十四
诸比丘!随我欲,忆念宿世之种种住处。忆念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种种之成劫、种种之坏劫、种种之成坏劫。忆念:“于彼处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容貌、如是食、经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彼由其处没生他处,于其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貌、如是食、经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彼由其处没、来生于此处。”具如是形相与方处,种种宿世之住处。诸比丘!迦叶亦随欲,忆念种种宿世之住处。如忆念一生……具如是形相与方处,种种之宿世与住处。
十五
诸比丘!随我欲,以清净而超越人间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之死而又生,应众生所为之业,知有卑与贵、美与丑,幸与不幸,即:“诸贤!此等之众生,身具恶行、语具恶行、意具恶行、谤贤圣、怀邪见,执持邪见业。彼等身坏命终后,生于苦处、恶趣、无乐处、地狱。诸贤!此等之众生,身具善行、语具善行、意具善行,不谤贤圣,不坏正见,执持正见业,彼等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以如是清净而超越人间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之死,而又生,如众生应业而有贱与贵、美与丑、幸与不幸。诸比丘!迦叶亦随欲,以清净而超越人间之天眼观察众生……应业……知幸与不幸。
十六
诸比丘!我已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知,入住于实证。诸比丘!迦叶亦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知,实证而入住。”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迦叶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清晨着衣、持钵,诣尊者大迦叶之处。

诣已,向尊者大迦叶作是言曰:“大德迦叶!今我等往诣某比丘尼之止住处。”“友!阿难!汝可往,汝应多作,多有所为。”

尊者阿难,再度白尊大迦叶曰:“大德迦叶!今我等往诣某比丘尼之止住处。”“友,阿难!汝可往,汝应多作,多有所为。”

尊者阿难!三度白尊者大迦叶曰:“大德迦叶!今我等往诣某比丘尼之止住处。”

如是尊者大迦叶,清晨着衣,持钵,随尊者阿难之后,往诣某比丘尼之止住处。诣已,就所设之座。


尔时,众多之比丘尼,来诣尊者大迦叶之前。诣已,礼敬尊者大迦叶,坐于一面。

对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尼,尊者大迦叶以法语而教示、鼓励,使彼等欢喜。

尊者大迦叶,对彼等比丘尼,以法语教示、鼓励、使之欢喜,即起座而去。

尔时,偷罗低舍比丘尼不喜,发出不喜之语:“如何?尊者大迦叶于鼙提诃圣者之尊者阿难面前,思惟欲说法耶?恰如针商人于针师之前思惟欲卖针,尊者大迦叶,于鼙提诃圣者之尊者阿难面前,思惟欲说法耶?”
十一
尊者大迦叶闻得偷罗低舍比丘尼所作之此语。

十二
尔时尊者大迦叶,如是言尊者阿难曰:“友,阿难!我为针商人,汝为针师耶?或我为针师,汝为针商人耶?如何?”“大德迦叶!请当忍耐。女人乃愚者。”
十三
“友,阿难!汝来,僧伽不得如上追究汝。友,阿难!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
十四
汝亦依世尊,赍身亲近比丘僧伽耶?如何?--“诸比丘!随我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由远离生喜与乐入住于初禅。诸比丘!阿难亦随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由远离生喜与乐入住于初禅。”“大德、无此事。”
十五
“友!我依世尊,赍身亲近比丘僧伽。“诸比丘!随我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由远离生喜与乐住于初禅。诸比丘!迦叶亦随欲、离欲,离不善法……入住于初禅。””
十六~二九
九次第定及五通之略说,亦复如是。
三十
“友,阿难!汝对此作如何思惟?汝亦依世尊,赍身亲近比丘僧伽耶?“诸比丘!我已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诸比丘!阿难亦漏尽无漏,对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大德!无此事。”
三一
“友,我依世尊赍身亲近之比丘僧伽:“诸比丘!我已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诸比丘!迦叶亦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
三二
“友!今如有人,思惟以多罗树之一叶,可掩得高七肘或七肘半之象,然彼得思惟能掩我之六通耶?”

三三
然则,偷罗低舍比丘尼终由梵行退没矣。

一时,尊者大迦叶,住王舍城之竹林粟鼠养饵所。

尔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等共游于南山。

时,尊者阿难有约三十之同住比丘,舍学还俗完全唯是童子。

尊者阿难,随欲游方于南山,近至王舍城竹林粟鼠养饵所之大迦叶之前,近至已,礼敬尊者大迦叶,坐于一面。

大迦叶言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曰:“友,阿难!对世尊之在俗所施设之三食,有几何福利耶?”

“大德迦叶!对世尊之在俗施设之食,有三种福利。为制恶戒之比丘,为使敬虔之比丘住于安乐,为使恶欲之徒党不破僧伽,不恼在俗。大德迦叶!此等三种福利,为世尊对在俗所施设之三食福利。”

“友,阿难!如何汝与于诸根不守护,于食无节制,于夜坐不虔诚之此等年少比丘,相共游方耶?想来,汝是践踏谷物之徘徊者。想来,汝为害良家之徘徊者。友,阿难!汝之徒众被破坏,友!汝之年少徒众被消灭。此年少之童子不知量。”

“大德迦叶!我头发亦呈灰白矣。然今日我等仍为尊者大迦叶,尚未除却童子之语。”

“友,阿难!如何汝与于诸根不守护、于食不节制、于夜坐不虔诚之此等年少比丘,相共游方耶?想来,汝为践踏谷物而徘徊者C想来,汝为害良家之徘徊者。友,阿难!汝之徒众被破坏。友!汝之年少徒众被消灭。此年少之童子不知量。”

偷罗难陀比丘尼闻尊者大迦叶,对鼙提诃圣者之尊者阿难,以童子之语予以责咎。
十一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不喜而出不喜之语:“如何,曾为异学之尊者大迦叶,对鼙提诃圣者之尊者阿难,思惟欲以童子语责咎耶?”
十二
尊者大迦叶,闻偷罗难陀比丘尼所作之此语。
十三
尔时,尊者大迦叶,对尊者阿难作如是言曰:“友!阿难!偷罗难陀比丘尼是作无谋、无思虑之语。友!我剃发,着袈裟衣,由在家出家而为无家,除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外,不认其他之师。
十四
友!我曾于在俗时,生此念:“在俗之生活障多,亦为尘垢之道。出家则如露天;住家欲能令定而成一向圆满,行一向清净之梵行,则甚难。我宁剃发着袈裟衣,由家出家而为无家。”
十五
“友,我于[今]后将衣截断为僧伽梨,从世间阿罗汉之列、剃发、着袈裟衣,由在家出家而为无家。”
十六
如是则出家,行半途,于王舍城与那罗(聚落)中间,谒见坐于多子庙之世尊。谒见已,我作此念:“实欲我所谒见之师,则只仅所见之世尊。实欲我所谒见善逝,只仅所见之世尊。实欲我所谒见之正等觉,只仅所见之世尊。”
十七
友!我稽首世尊之足,向世尊白是言:“大德!世尊为我之师,我为世尊之弟
子。”
十八
友,如是白已。世尊对我作是言:“迦叶!如是心具足而不知一切,即谓“我知,”不见而谓“我见,”如是之弟子,彼之头将破裂。迦叶!我对知而谓“我知,”对见而谓“我见。”
十九
迦叶!然则汝应如是学:“先对长老、年少、中老、以住大惭愧。”迦叶!故应如是学。
二十
迦叶!汝应如是学:“我之欲闻,基于任何善法,一切皆以其义饶益、思惟。皆以心屡屡思考,以倾耳闻法。”迦叶!汝应如是学。
二一
迦叶!汝应如是学:“当于我身,伴喜之念,为不可舍。”迦叶!汝应如是
学。””
二二
友!彼时,世尊对我作此等之教诫后,由座起立而去。
二三
友,我七日之间有漏13,食依信14所施与之食,于第八日,证得智。
二四
友!时世尊,由路中来至一大树下。
二五
友!时我以衣服之僧伽梨,叠为四叠设座,白世尊曰:“大德世尊!为我长夜之利益幸福,请坐于此处。”
二六
友!世尊坐所设之座。
二七
友!世尊落座而对我作是言曰:“迦叶!此衣服僧伽梨甚为柔软。”“大德世尊!为哀怜,请纳爱我之衣服僧伽梨。”
二八
“迦叶!汝受我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耶?”“大德世尊!我愿受受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
二九
“友!如是我以柔软之僧伽梨,奉献世尊,我亦受用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
三十
友!若欲正为世尊之子、嗣子,由世尊之口生、由法生、法之化生、法之相续者,谓受用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者,则我正为世尊之子、嗣子,由世尊之口生、由法生、法之化生、法之相续者,谓受用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者。
三一
友!随我欲而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由远离生喜与乐而入住于初禅。
三二~四六
友!随我欲而……九次第定,五通之解说亦复如是。
四七
友!我已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
四八
友!今如有人,欲以多罗之一叶,思惟可掩得高七肘或七肘半之象,然则,彼得思惟能掩得我之六通耶?”
四九
然则,偷罗难陀比丘尼将退没梵行。

尔时,尊者大迦叶与尊者舍利弗住于波罗奈之仙人堕处鹿野苑。

尔时,尊者舍利弗,暮时由宴坐起,走近尊者大迦叶……礼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向尊者大迦叶作如是言曰:“友迦叶!如来死后,是存在者耶?如何?”“友!如来死后是存在者,世尊不说。”

“友!如来死后,为非存在者耶?如何?”“友!如是,如来死后,为非存在者,世尊亦不说。”

“友!如来死后,为存在、非存在者耶?如何?”“友!如是,如来死后,为存在、非存在者,世尊亦不说。”

“友!如来死后,为非存在、非不存在耶?如何?”“友!如是,如来死后,为非存在、非不存在,世尊亦不说。”

“友!世尊何故不说此事耶?”“友!此事亦非自己之利益、亦非为梵行,亦非为厌离,亦非为离贪,亦非为灭、为寂静、为胜智、为菩提、为到达涅槃,故世尊不说于此。”

“友!然则世尊所说为何耶?”“友!世尊说“此是苦。”世尊说:“此为苦之集。”世尊说:“此为苦之灭。”世尊说:“此为趣苦灭之道。””

“友!何故?世尊说此耶?”“友,此事乃自己之利益,是为梵行,为厌离、为离贪、为灭、为寂静、为胜智、为菩提、为涅槃故,世尊乃说此。”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白世尊言:“大德!依如何之因、如何之缘,于前,学者则少,而多数比丘,得立智耶?大德!又依如何因、如何缘,于今,学者则多,而少数比丘少得立智耶?”

“迦叶!此为如是:众生衰,正法将灭之时,学者则多,少数比丘得立智。

迦叶!只要正法之未灭,像法之世则不生,迦叶!像法之世生时,则有正法之灭。

迦叶!譬如只要金之不灭、则伪金之世不生,迦叶!伪金之世生时,乃有金之灭。

迦叶!同此只要,正法之未灭,则像法之世不生。迦叶!像法之世生时,则有正法之灭。
八~十一
迦叶!地界不能令正法灭。水界不能令正法灭……火界……风界不能令正法灭。
十二
于是,彼等愚人之生时,能令此正法灭。
十三
迦叶!譬如船之先沈。迦叶!如是正法不应有灭。
十四
迦叶!有此等五正法之混乱,有灭之退法。五者何耶?
十五
迦叶!于此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不尊重师、住不随顺,不尊重法、住不随顺,不尊重僧伽、住不随顺,不尊重学、住不随顺,不尊重定、住不随顺。迦叶!此等之五退法,为正法之混乱与灭。
十六
迦叶!此等之五退法,为正法之确立、不混乱、不灭者。五者何耶?
十七
迦叶!于此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尊重师、住随顺,尊重法、住随顺,尊重僧伽、住随顺,尊重学、住随顺,尊重定、住随顺。
十八
迦叶!此等之五法,为正法之确立,不混乱、不灭。” 此颂曰:
满足与无愧   月喻入在俗
老与三教诫   言定与胜智
止住处与衣   死后与像法
第五 迦叶相应 注
1 杂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二九九c),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四a)及月喻经(大正藏二、五四四b)。
2 杂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00a)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四c)。
3 入在家原文有kulupako应为kulupago才对。
4 杂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0一c)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六b)。
5 杂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00b)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五a)及增一阿含三一(大正藏二、六七三b)。
6 第七、第八离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00c)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五b)。
7 原本为一三及一四之误,以下之号码顺次有一倒置。
8 杂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0二a)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六c)。
9 原本一四误为一三,以顺次有一倒置。
10 杂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O二a)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七a)。
11 鼙提诃之圣者是第二世尊,为尼众所嘉之尊称。
12 杂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0二c)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七c)。
13 漏(sana)注为sakileso.
14 依信所与之食原文虽有ratthapinda,今依原注。
15 杂阿含三二(大正藏二、二二六a)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九a)。
16 杂阿含三二(大正藏二、二二六b)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九b)。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