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六处篇·目犍连相应

目犍连相应


尔时,尊者大目犍连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

于此处,尊者大目犍连言诸比丘曰:“友诸比丘!”此等诸比丘应诺尊者大目犍连曰:“友!”

尊者大目犍连如次曰:“诸友!余于此独坐静思,心中起如是之念:“所谓初禅,称初禅者,何者为初禅耶?”

诸友!余生此念:“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所生喜乐逮达初禅而住,此称谓初禅。”

诸友!余离于诸欲,离于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与乐逮达初禅而住。诸友!余依此法而住,与欲俱起之想、作意现行。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处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初禅,以心住于初禅,以心专一于初禅,以心保持于初禅。”

诸友!余嗣后即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而逮达由离所生喜乐之初禅而住。

诸友!若为善谈者:“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有如是之谈者,则此善谈者,对余“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作如是谈。”
※ 三
“……“第二禅,称第二禅者,何者为第二禅耶?”

诸友!时余生是念:“于此有比丘,由寻与伺之息灭,内部有寂静,有心之单一性,无寻无伺,而逮达住定生喜、乐之第二禅。此称为谓第二禅。”

诸友!时余由寻伺之息灭,内部有寂静,有心之单一性,无寻无伺,逮得住定生喜、乐之第二禅。诸友!余依此住法而住,与寻俱起之想、作意现行。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第二禅,以心住于第二禅,心专一于第二禅,以心保持于第二禅。”

诸友!余其后由寻伺之息灭,内部寂静,有心之单一性,无寻无伺,由逮达住定生喜、乐之第二禅。

诸友!若为善谈者:“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有如是谈者,乃对余作如是之谈:“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 三
“……“第三禅,称第三禅,何者为第三禅耶?”

诸友!时余生此念:“于此有比丘,依离于喜,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谓圣者之谈舍心者、有念者、乐住者,逮达住于第三禅。此称为第三禅。”

诸友!余依离于喜、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谓圣者之谈舍心者、有念者、乐住者,逮达住于第三禅。诸友!余因住于此法,与喜俱起之想、作意现行。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第三禅。以心住立于三禅,将心专一于第三禅,心保持于第三禅。”

诸友!余其后,依离于喜、舍心,正念,正知,而以身感受乐,谓圣者之谈舍心者、有念者、乐住者,逮达住第三禅。

吾友!若为善说者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此善说者,乃对余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 三
“……“第四禅,称第四禅者,何者为第四禅耶?”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前即由乐之舍弃,苦之舍弃,因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而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此称为第四禅。”

诸友!余前即由乐之舍弃,由苦之舍弃,因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诸友!余住此法而住,想与乐俱起、作意现行。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于第四禅,以心住立于第四禅,以心专一于第四禅,以心保持于第四禅。”

诸友!余其后,即由乐之舍弃,苦之舍弃,因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

诸友!若为善说者,有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此善说者乃对余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 三
“……“空无边处,称空无边处者,以何者为空无边处耶?”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超越一切色想,嗔恚想之灭没,因不思惟种种想,而为虚空无边,则逮达住于空无边处,此称谓空无边处。”

诸友!余超越一切色想,嗔恚想之灭没,因不思惟种种想而为虚空无边,以逮达住于空无边处,友等!余依住此法而住,想与色俱起、作意现行。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宣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空无边处,以心住立于空无边处,心专一于空无边处,心保持于空无边处。”

诸友!余其后,超越一切色想,嗔恚想之灭没,因不思惟种种想而为虚空无边,逮达住于空无边处。

诸友!若为善说者,有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谈者,是为对我……而谈。”
※ 三
“……“识无边处,称识无边处者,何者为识无边处耶?”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超越一切空无边处,为识无边处,若逮达住于识无边处者,此称谓识无边处。”

友!余超越一切空无边处,为识无边处,逮达住于识无边处。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与空无边处俱起、作意现行。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识无边处。应以心住立于识无边处,心专一于识无边处,心保持于识无边处。”

诸友!余其后,超越一切空无边处,为识无边处,遂达住于识无边处。

诸友!若善说者,有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谈者,是为对我……之谈。”
※ 三
“……“无所有,称无所有者,何者为无所有耶?”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为无所有,若逮达住于无所有处者,此称谓无所有处。”

诸友!余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为无所有,逮达住于无所有处。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与识无边处俱起、作意现行。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无所有处,应以心住立于无所有处,心专一于无所有处,心保持于无所有处。”

诸友!余其后,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为无所有逮达住于无所有处。

诸友!若为善说者,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谈者,是为对我……而谈。”
※ 三
“……“非想非非想处,称非想非非想处者。何者为非想非非想处耶?”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超越一切无所有处,逮达住于非想非非想处,此称谓非想非非想处。”

诸友!余超越于一切无所有处,逮达住于非想非非想处。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与无所有处俱起、作意现行。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非想非非想处,应以心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心专一于非想非非想处,心保持于非想非非想处。”

诸友!余其后,超越一切无所有处,逮达住于非想非非想处。

诸友!若为善说者,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谈者,是为对余……而谈。”
※ 三
“……“无相心三昧,称无相心三昧者,何者为无相心三昧耶?”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不思惟一切相,若逮达住于无相心三昧者,此称谓无相心三昧。”

诸友!余不思惟一切相,逮达住于无相心三昧。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余生相随顺之识。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无相之心三昧。应以心住立于无相心三昧,心专一于无相心三昧,心保持于无相心三昧。”

诸友!余其后,不思惟一切之相,逮达住于无相心三昧。

诸友!若为善说者,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谈者,是为对余此善谈者,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尔时,尊者大目犍连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

时,尊者大目犍连,恰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如是隐于只陀林,现于三十三天。


时,诸天之主帝释与五百诸天子等,具诣尊者大目犍连住处,礼拜尊者立于一面。

尊者大目犍连告立一面之诸天主帝释曰:“诸天主!可归依于佛。诸天主!由归依佛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善趣天界。诸天主!可归依法。诸天主!由归依法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善趣天界。诸天主!可归依僧。诸天主!由归依僧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贤者目犍连!可归依佛。贤者目犍连!由归依佛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善趣天界。贤者目犍连!可归依法。贤者目犍连!依归依法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贤者目犍连!可归依僧。贤者目犍连!由归依僧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六~七
时,诸天主帝释,与六百诸天子等俱……
※ 九~十一
时,诸天主帝释,与七百诸天子等俱……
十二~十四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百诸天子等俱……
十五~十七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十诸天子等俱……
十八
时,诸天主帝释,与五百诸天子等,俱诣尊者大目犍连住处,礼拜尊者,立于一面。
十九
尊者大目犍连告立一面之诸天主帝释曰:“诸天主!对佛当有无动信心。如斯,“彼世尊乃应供者、正等觉者、明行具足者、善到者、世间解者、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是。”依于对佛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如是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诸天主帝释!对法当有无动信心:“世尊所善说之法乃现生、即时、来看,导于涅槃、智者之一一应自知者。”依于对法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诸天主帝释,对僧当有无动信心:“世尊之弟子众,善修行,世尊之弟子众,直修行,世尊之弟子众,正实行,世尊之弟子众,端实行。此1四种之人双,如八种之人辈,此世尊之弟子众,值得尊敬。值得恭敬,值得供养,值得合掌礼敬,乃世间无上之福田。”依于对僧有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诸天主帝释!乃圣者之爱好,不破、不断、无斑点、无污点而净洁,智者之所赞叹,可资助三昧具足诸戒。圣者爱好具足诸戒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二十
“友目犍连!对佛当有无动信心。如斯,“彼世尊乃应供者、正等觉者……觉者、世尊。”依于对佛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对法当有无动信心:“于世尊所善说之法乃现生……智者应一一自知者。”依于对法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对僧当有无动信心:“世尊之弟子众,善实行……乃世间无上之福田。”依于对僧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友目犍连!圣者爱好……具足诸戒。由圣者爱好具足诸戒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二一~二三
时诸天主帝释,与六百诸天子等俱……
二四~二六
时诸大主帝称,与七百诸天子等俱……
二七~二九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百诸天子等俱……
三十 ~三二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千诸天子等俱……
三三
其时,诸天主帝释,与五百诸天子等,俱诣尊者大目犍连住处……
三四
尊者大目犍连告立一面之诸天主帝释曰:“诸天主帝释!当归依佛。依于归依佛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因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彩、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诸天主帝释!当归依法。依于归依法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彩、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诸天主帝释!当归依僧。依于归依僧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彩、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
三五
“友目犍连!当归依佛。依于归依佛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触。友目犍连!当归依法,依于归依法之因,友目犍连!有情身坏命终后生善趣天界,彼等由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触。友目犍连!当归依僧。依于归依僧之因,友目犍连!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触。”
三六~三八
时诸天主帝释,与六百诸天子等俱……
三九~四一
时诸天主帝释,与六百诸天子等俱……
四二~四四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百诸天子等俱……
四五~四七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千诸天子等俱……
四八
时,诸天主帝释,与五百诸天子等,俱诣尊者大目犍连住处,礼拜尊者大目犍连后,立于一面。
四九
尊者大目犍连告立一面之诸天主帝释曰:“诸天主帝释!对佛当有无动信心,如斯:“彼世尊是应供者、正等觉者、明行具足者、善到者、世间解者、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依于对佛有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彩、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诸天主帝释!对法当有无动信心:“由世尊所说之法,乃现生、即时、来看、导于涅槃、智者应一一自知者。”依于对法有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彩、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诸天主帝释!对僧当有无动信心:“世尊之弟子众,善修行,世尊之弟子众,直修行,世尊之弟子众,正修行:世尊之弟子众,端修行。此四种之人双,如八种之人辈,此世尊之弟子众,值得尊敬,值得恭敬,值得供养,值得合掌礼敬,乃世间无上之福田。”依于对僧有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相、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诸天主帝释!圣者之爱好不破、不断、无斑点、无污点、净洁、赞叹、资助三昧、具足诸戒。依圣者之爱好具足诸戒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相、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
五十
“友目犍连!对佛当有无动信心,如斯:“又彼世尊是应供者、正等觉者……觉者、世尊。”依于对佛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触。对法当有无动信心:“依于世尊所善说之法,是现生……智者应一一自知者。”依于对法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触。对僧当有无动信心:“世尊之弟子众,善修行……世间无上之福田。”依于对僧之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依于天之触。”
五一~五三
时诸天主帝释,与六百诸天子等俱……
五四~五六
时诸天主帝释,与七百诸天子等俱……
五七~五九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百诸天子等俱……
六十 ~六二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千诸天子等俱……
注1 佛弟子在严密之意义:若到了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道以后,总称为四双,此四各有向和果,而称为四双八辈。
2 于PTS本,此数字误写为六O,最后之数字是六三,第十一旃檀天子以下之五经亦皆为六三,正确都应为六二。
第十一 旃檀天子
一~六二
时,旃檀天子
第十二 须夜摩天
注1 以下有括弧十二~十五之数字是由日译者之意而记上的,于摄颂有“十一”之诸,省略为是,但此等五经同第十帝释经有举一~六二节之数字,故第十二以下如视为一经为正确。
一~六二
时,须夜摩天子……
第十三 删兜率陀(兜率)天
一~六二
时,删兜率陀天子……
第十四 善化乐天
一~六二
时,善化乐天子……
第十五 婆舍拔提天
一~六二
时,婆舍拔提天子……
此等中略五天,亦应如诸天主帝释之亦应详说。
目犍连相应(终)
其摄颂曰:
有寻与无寻
依乐以及舍
虚空以及识
乃至无所有
非想非非想
无相与帝释
旃檀天十一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因缘篇·勒叉那相应

勒叉那相应

第一 恶业品
第一 锁骨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粟鼠养饵所

尔时,尊者勒叉那及尊者大目犍连住耆阇崛山。

时,尊者大目犍连清晨着衣、持钵,走近尊者勒叉那。

近至尊者勒叉那,而作如是言曰:“友,勒叉那!今入王舍城乞食。”“友!唯然。”尊者勒叉那答尊者大目犍连。

于是尊者大目犍连由耆阇崛山下来,于一处所现微笑。

尔时,尊者勒叉那,向尊者大目犍连白言:“友,目犍连!以如何因?如何缘?而现微笑耶?”“友!勒叉那!此所问为非时。当于世尊身傍,再作此问。”

尔时,尊者勒叉那及尊者大目犍连,同至王舍城乞食。食后收钵挂置肩上,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勒叉那,对尊者大目犍连作如是言曰:“尊者大目犍连!下耆阇崛山,于一处现微笑。友,目犍连!以如何因?如何缘而现微笑耶?”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锁骨行空,兀鹰、鸢等随之,由肋骨之间啄之离离散散,见彼举痛苦之声。

友!我生是念:“实稀有,实未曾有。众生实如是。夜叉实如是。实获得之自体如是。””
十一
尔时,世尊向诸比丘曰:“诸比丘!弟子只要如实住眼。诸比丘!弟子住如实智。实弟子如是知、或见、成立证。
十二
诸比丘!我曾见彼之众生,但我未为说明,我虽说此,彼对我亦未必信。对我不信者,长夜不利、苦痛。
十三
诸比丘!如此众生是王舍城之屠牛者。彼由其业之报,多岁、多百岁、多千、多百千岁,堕于地狱,由其业残余之报,如是,自体获此经验。”是全经之略解说。
第二 屠牛者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肉片行空,兀鹰、黑鹤、鸢等相互追随其后,啄食肋骨之间,离离散散。”

诸比丘!如此众生,曾于此王舍城为屠牛者……”
第三 一块与捕鸟者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肉块行空,其……”

“诸比丘!如此众,生曾于此王舍城为捕鸟者……”
第四 无皮肤之屠羊者

“友!我……见无皮肤之人行空……彼被啄食离离散散,发出痛苦之声。”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王舍城,为屠羊者……”
第五 刀之屠猪者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一刀叶如毛之人行空。彼此等之刀,立而仆于彼身,见彼发痛苦之声。”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王舍城为屠猪者。……”
第六 刃之猎师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刃如毛之人行空。彼此等之刀,立而仆于彼身,见彼发痛苦之声。”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此王舍城为猎师。……”
第十 矢之裁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矢如毛之人行空。此等之矢,立而仆于彼之身,见彼发出痛苦之声。”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王舍城为审判者。……”
第八 针之调师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针如毛之人行空、此等之针,立而仆于彼之身,见彼发痛苦之声。”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王舍城为7调师也。……”
第九 间谍

“友!我由耆阇崛山走下来,见针如毛之人行空。

此等之针,札入彼头而由口出,由口入而由胸出,由胸入而由胃出,由胃入而由腿出,由腿入而由胫出,由胫入而由足出,见彼发痛苦之声。”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此王舍城为间谍。……”
第十 腐败之判官

“友!我由耆阇崛山走下来,见睾丸如瓮之人行空。

彼行时须提起睾丸之块而行,坐时、坐于睾丸之上。

彼被兀鹰、黑鹤、鸢等追随相啄、离离散散,彼发痛苦之声。”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此王舍城为判官。……”   于此颂曰:
锁骨屠牛者   一块捕鹰者
无皮屠羊者   刀之屠猪者
猎师矢之裁   针调师间谍
腐败之判官

第二 恶业品
第一 沉陷于坑之不义者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头部见沈殁于粪坑。”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王舍城是不义者。”
第二 啖粪之邪恶婆罗门

“友!我由耆阇崛山走下来,见沉没粪坑及于两手,啖粪之人。”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此王舍城为婆罗门,彼于迦叶正等觉者说教示时,诸比丘僧伽受请应供,将粪充于钵中而曰:“诸尊者!食所需者可持去!”……”
第二 剥皮肤女~奸妇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剥皮肤之女行空。兀鹰、黑鹤、鸢等追随桐啄,离离散散,见彼女发痛苦之声。”

“诸比丘!如之彼女,往昔于此王舍城为奸妇。……”
第四 丑女卜占女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有恶臭之丑女行空、兀鹰、黑鹤、鸢等追随相啄,离离散散,见彼女发痛苦之声。”

“诸比丘!如彼之女,往昔于王舍城为卜占女。……”
第五 炙女曾投伙伴于炭火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被煤烧炙之女行空,彼女发痛苦之声。”

“诸比丘!如此之女,往昔为迦陵谶王之第一夫人,彼女因为嫉妒,曾将王女之一投入炭火之火盆中。……”
第六 断头司狱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无头之胴体行空,眼与口则生于彼之胸部。”

兀鹰、黑鹤、鸢等对彼追随相啄,离离散散、彼发痛苦之声。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此王舍城为名曰哈利伽之司狱。……”
第七 比丘

“友!我由耆崛山下来,见比丘行空。

彼之僧伽梨亦炽然燃烧,燃火上升,钵亦炽然燃烧,燃火上升,其带亦炽然燃烧, 燃火上升,身亦炽然燃烧,燃火上升,彼发痛苦之声。”

“诸比丘!如此比丘,于迦叶正等觉者教示时,为恶比丘。……”
第八 比丘尼

“我……见比丘尼行空。

彼女之僧伽梨亦炽然燃烧……”

“……为恶比丘尼。……”
第九 式又摩那

“友……见式叉摩那行空。

彼女之僧伽梨亦炽然燃烧……”

“……恶式叉摩那。……”
第十 沙弥

“……见沙弥行空。
二~三
彼之僧伽梨亦炽然燃烧……”,“……乃恶沙弥”……
第十一 沙弥尼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沙弥尼行空。

彼女之僧伽梨亦炽然燃烧,燃火上升,钵亦炽然燃烧,燃火上升,其带亦炽然燃烧,燃火上升,身亦炽然燃烧,燃火上升、彼女发痛苦之声。

友!时我生斯念:“实为稀有,实为未曾有。实为众生如是。实为夜叉如是。实为自体之获得亦如是。””

尔时,世尊对诸比丘曰:“诸比丘!实则弟子如实眼住,诸比丘!实则弟子住如实智,实则弟子如是知,或见,或立证。

诸比丘!我虽曾见彼沙弥尼,但我未作说明。我虽为说,彼对我亦未必信。不信我者,长夜有不利与苦。

诸比丘!此等之沙弥尼,于迦叶正等觉者之教示,为恶沙弥尼。彼女由其业报,则堕于多岁、多百岁、多千岁、多百千岁,地狱,因其业报之残余,如是自体获此经验。”
此颂曰:
沈坑不义者
邪恶婆罗门
剥皮之奸妇
丑女为占卜
被炙女投火
断头之司狱
比丘比丘尼
恶式叉摩那
沙弥沙弥尼
于迦叶佛律
出家作恶业
第八 勒叉相应 注
1 杂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五a)。
2 啄 原文vitacchenti依注(11.218)读为vitudenti.
3 杂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五b)。
4 杂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五c)。
5 杂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六c)原文以下至第九略去顺次之数字,分对前后而加之。
6 六、八、九杂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六b)。
7 调师原文sucako注(11.220)读为suto.
8 杂阿含一九一大正藏二、一三六c)。
9 杂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七b)。
10 杂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七c)。
11 杂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七b)。
12 杂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七a)。
13 杂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七c)。
14 杂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六c)。
15 杂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八b)。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随烦恼经

随烦恼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七二。长寿王本起经(大正藏一,五三二页。)增一阿含一六。八(大正藏二、六二六页。)
本经是世尊在乔赏弥时,其他之诸比丘,互相起诤论,世尊以镇静之,但诸比丘言自为解决,唯咏教诫之数偈而去。即阿那律等三人,为坐禅修行而至森林,为彼等不起随烦恼等,通过自己三昧修行法的经验,以述种种的说明。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乔赏弥瞿师罗园。
其时,恰于乔赏弥之诸比丘生起斗诤,唱说异论,相起纷诤,互相以激越之语攻击而住。
时,有一比丘,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彼比丘如是白世尊言:于此,世尊!乔赏弥之诸比丘生起斗诤,唱说异论,相起纷诤,互相以激越之语攻击而住。善哉世尊!愿世尊到彼等诸比丘处,请垂慈愍。世尊默然准许。
其时,世尊到其近彼等诸比丘之处,到已,如是言彼诸比丘曰:
唉!诸比丘!勿斗诤,勿异论,勿斗诤,勿纷论
如是言已,有一比丘如是白世尊言:世尊!法主之世尊,请待,世尊!世尊不被扰乱,唯请住现法乐住。我等应当镇静此斗诤、异论、论难、纷议。
二度,世尊如是言彼等之比丘曰:唉!诸比丘!勿斗诤、勿异论、勿诤论勿纷论。
二度,彼比丘如是白世尊言:世尊!世尊是法主,请待。世尊!世尊不被扰乱,唯请住现法乐住。我等应当镇静此斗诤、异论、论难、纷议。
三度,世尊如是言彼等诸比丘曰:唉!诸比丘!勿斗诤、勿异论,勿纷论。
三度,彼比丘如是白世尊言:世尊!世尊是法主,请待。世尊!世尊不被扰乱,唯请住现法乐住,我等应当镇静此斗诤、异论、论难、纷论。
其时,世尊于清晨,着衣持衣、钵,为乞食而入乔赏弥。于乔赏弥行乞,游行已,食后,由行乞归来,收座具,执起衣、钵而颂此等之偈:
多声凡庸人,若为愚痴者
何人不思惟,破坏僧伽时
不思他更上,失念诸贤者
言种种之语,正行之说者
唯欲口大语,不知依谁导
骂我或打我,胜我或夺我
如是怨念者,彼无镇敌意
彼骂我打我,胜我或夺我
无是怨念者,彼应止敌意
然而由敌意,种种之敌意
此无镇常恒,由无敌意止
此为永劫法,而且其他人
无能知是者,吾等兹终灭
而且诸人人,若如是知者
由此止斗诤,断骨夺生命
持去牛马财,盗国一切者
彼等尚有和,云何于汝等
而为无有此,贤友同行者
若得慧善住,打胜诸危险
与彼俱欢喜,有念而值行
贤友同行者,若得慧善住
犹如王打胜,而以拾国土
独行那伽象,犹如于林中
独一行为胜,不交愚者友
以行独一行,莫令作诸恶
无乱那伽象,犹如于林中
其时,世尊颂此等之偈已而往近婆罗楼罗村。恰于此时,尊者婆咎住于婆罗楼罗村。尊者波咎见世尊从远而来,彼即准备设座及洗足水。世尊坐于所设之座,坐已而洗足。尊者婆咎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如是言坐于一面之尊者婆咎曰:
比丘!如何安快?如何善得忍耐耶?如何为行乞而不疲劳耶?
[婆咎言]:世尊!安快善忍耐,且为乞食而无疲劳。
时,世尊说法教诫尊者婆咎,令感兴、激励、欢喜已,[世尊]即从座起,往近至般那蔓阇寺林。而其时,恰尊者阿那律、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住于般那蔓阇寺林。林之守护者见世尊从远而来,见已,如是白世尊曰:
沙门!勿入此林中。于此处住有自爱形三人之善男子,莫作彼等之不快。
尊者阿那律闻林之守护者与世尊共话,闻己,如是告林之守护者曰:
友,林之守护者!勿妨世尊,乃我等[大]师世尊之到来也!
其时,阿那律往尊者难提及尊者金毗罗之处。至已,如是告尊者难提及金毗罗曰:
来,尊者等!来,尊者等!我等[大]师世尊到来也。

时,尊者阿那律、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诸世尊处,一人持世尊之衣、钵,一人整理设座,一人准备洗足水。世尊坐于所设座,坐已而洗足。彼等尊者敬礼世尊亦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阿那律如是言曰:
阿那律!汝等如何安快耶?如何供养充分耶?如何为乞食而不疲劳耶?
[阿那律等言:]世尊!安快,供养充分,我等为乞食不疲劳也。
[世尊曰:]然者,阿那律!汝等如何和合、相喜悦而无诤论,[如]水与乳之性,互相以爱眼相见而住耶?
[阿那律等言:]世尊!我等实和合、相喜悦而无诤论,[如]水与乳之性,互相以爱眼相见而住。
[世尊曰:]然者,阿那律!汝等如何和合、相喜悦而无诤论,[如]水与乳之性,互相以爱眼相见而住耶?
[阿那律言:]
于此,世尊!我有如是思念:
我与如是类之诸同梵行者共住者乃我之利得,我之善利也。
世尊!此等诸尊者于明于暗,如是对我现起慈身业、于暗于明现起慈语业、慈意业也。
世尊!而且我如是思念:我今如何放弃己心以随此诸尊者之心而动作。
世尊!如是我放弃己心,随此等诸尊者之心而动作。世尊!我等之身体实是相异也。然,心正是[同]一也。
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亦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我等亦如是思念我与如是类之诸同梵行者共住者乃我之利得,我之善利也。
世尊!此等诸尊者于明于暗,如是对我现起慈身业、于暗于明现起慈语业、慈意业也。
世尊!而且我如是思念:我今如何放弃己心以随此诸尊者之心而动作。
世尊!如是我放弃己心,随此等诸尊者之心而动作。世尊!我等之身体实是相异也。然,心正是[同]一也。
世尊!我等如是和合、相喜悦而无诤论,如水与乳之性,互相以爱眼相见而住也。
[世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果然者,阿那律!如何汝等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耶?
[阿那律言:]然!世尊!我等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
[世尊曰:]然者,阿那律!如何汝等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耶?
[阿那律言:]世尊!于此,我等之中,最先由村行乞归还者,彼设诸座、准备饮用水、洗澡水、并准备屑物器。又后由村行乞归还者,若有残食,若欲者即食,若不欲者,或弃于无草之处,或落于无生物之水中。彼敛诸座、处理饮用水、洗澡水屑物之器洗净已而收之,即清扫食堂,若见饮用水、洗澡水之瓮空无者,即准备之。若彼力所不及者以手招呼第二者,以手示:我等准备。然者,世尊!我等因此无须发言。而且,世尊!我等每五日共坐终夜说法。世尊!我等如是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也。
[世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然者!阿那律!汝等如是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有诸上人法,胜十二分、使得达圣智见、有乐住耶?
[阿那律言:]世尊!于此,我等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善认光明以见诸色,然而我等于彼光明不久而消失,且见诸色而我等未彻见其相!
[世尊曰:]
然而,阿耶律!汝等应不能不彻见其相。阿那律!我亦同于正觉以前,在未正等觉之菩萨时,当认光明又见诸色。虽然彼光明于我不久消失又见诸色。
阿那律!其我起如是思念:有何因、何缘?我光明消失又见诸色耶?
阿那律!然而我起如是思念:于我起疑惑,而为疑惑故,我消灭三昧。三昧之消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也。然而我应如作疑惑之不复起。
阿那律!如是我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恰认光明又见诸色。然而我之光明不久复灭且见诸色。
阿那律!故我起斯思念:我何因、何缘?我光明消失又见诸色耶?而为不作意故,我三昧消灭。三昧灭时,光明消失,又见诸色。故我应再疑惑及不作意,于我当不起如是作。
阿那律!如是我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恰认光明又见诸色。然而我之光明不久复灭且见诸色。
阿那律!故我起斯思念:我何因、何缘?我光明消失又见诸色耶?而为于我起昏沉、睡眠故,我三昧不灭。三昧灭时,光明消失,又见诸色。故我应再疑惑、不作意及于我起昏沉、睡眠,于我当不起如是作。
阿那律!如是我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恰认光明又见诸色。然而我之光明不久复灭且见诸色。
阿那律!故我起斯思念:我何因、何缘?我光明消失又见诸色耶?我起恐怖,为恐怖故,我三昧灭。三昧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阿那律!譬喻有人行长路,彼之两侧出现杀人者,为此,彼起恐怖。阿那律!恰如是我起恐怖。而为恐怖故,我三昧灭。三昧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故我应再疑惑、不作意、昏沉、睡眠及恐怖之于我不起如是作。
阿那律!如是我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恰认光明又见诸色。然而我之光明不久复灭且见诸色。
阿那律!故我起斯思念:我何因、何缘?我光明消失又见诸色耶?我起欢喜,而为欢喜故,我三昧灭。三昧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阿那律!譬喻有人求一宝藏,顿时获得五宝藏,为此,彼起欢喜。恰如是,阿那律!我起欢喜,而为欢喜故,我三昧灭。三昧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故于我应再疑惑、不作意、昏沉、睡眠、恐怖及欢喜之于我不起如是作。   阿那律!如是我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恰认光明又见诸色。然而我之光明不久复灭且见诸色。
阿那律!故我起斯思念:我何因、何缘?我光明消失又见诸色耶?我起粗重,而为粗重故,我三昧灭,三昧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故我应再疑惑、不作意、昏沉、睡眠、恐怖、欢喜及粗重之于我,不起如是作。
阿那律!如是我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恰认光明又见诸色。然而我之光明不久复灭且见诸色。
阿那律!故我起斯思念:我何因、何缘?我光明消失又见诸色耶?我起过度之勤精进。而为过度之勤精进故,我三昧灭,三昧之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阿那律!譬喻有人,以两手紧捉捕鹑,其死于手中。恰如是,阿那律!起过度之勤精进故。而为过度之勤精进故,我三昧灭。三昧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故我应再疑惑、不作意、昏沉、睡眠、恐怖、欢喜、粗重、及过度之勤精进之于我,不起如是作。

阿那律!如是我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恰认光明又见诸色。然而我之光明不久复灭且见诸色。
阿那律!故我起斯思念:我何因、何缘?我光明消失又见诸色耶?我起甚懈怠。而为甚懈怠故,我三昧灭,三昧之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阿那律!譬喻有人,缓捉捕鹑,从其手飞去。恰如是阿那律!我起甚懈怠。而为甚懈怠故,我三昧灭。三昧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故我应再疑惑、不作意、昏沉、睡眠、恐怖、欢喜、粗重、过度之勤精进、及甚懈怠之于我,不起如是作。   阿那律!如是我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恰认光明又见诸色。然而我之光明不久复灭且见诸色。
阿那律!故我起斯思念:我何因、何缘?我光明消失又见诸色耶?我起欲望,而为欲望故我三昧灭,三昧之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故我应再疑惑、不作意、昏沉、睡眠、恐怖、欢喜、粗重、过度之勤精进、甚懈怠、及欲望之于我,不起如是作。
阿那律!如是我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恰认光明又见诸色。然而我之光明不久复灭且见诸色。
阿那律!故我起斯思念:我何因、何缘?我光明消失又见诸色耶?我起种种之想,而为种种之想故我三昧灭,三昧之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故我应再疑惑、不作意、昏沉、睡眠、恐怖、欢喜、粗重、过度之勤精进、甚懈怠、欲望、及种种想之于我,不起如是作。
然,阿那律!我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以善认光明,又见诸色。然而我其光明不久消失又见诸色。
故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有何因、何缘,我光明消失又见诸色耶?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我起诸色之极观察性。而为诸色之极观察性故我三昧灭,三昧之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也。故我应再疑惑、不作意、昏沉、睡眠、恐怖、欢喜、粗重、过度之勤精进、甚懈怠、欲望、种种之想、及诸色之极观察性于我,不起如是作。
如是阿那律!我知疑惑是心之随烦恼也知如是而舍断心之随烦恼;
不作意是心之随烦恼。知如是而舍断心之随烦恼;
昏沉、睡眠是心之随烦恼。知如是而舍断心之随烦恼;
恐怖是心之随烦恼。知如是而舍断心之随烦恼;
欢喜是心之随烦恼。知如是而舍断心之随烦恼;
粗重是心之随烦恼。知如是而舍断心之随烦恼;
过度之勤精进是心之随烦恼。知如是而舍断心之随烦恼;
甚懈怠是心之随烦恼。知如是而舍断心之随烦恼;
欲望是心之随烦恼。知如是而舍断心之随烦恼;
种种之想是心之随烦恼。知如是而舍断心之随烦恼;
诸色之极观察性是心之随烦恼也。知如是而断舍心随烦恼、诸色之极观察性。
然,阿那律!我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虽见光明而不见诸色:虽见诸色而不见光明--[如是]此终夜、又终日、又终日终夜也。故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有何因、何缘,此我虽见光明而不见诸色,虽见诸色而不见光明耶?--[如是]终夜、又终日又终日终夜。
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若不作意我色相而作意光明时,即其时,虽正见光明而不见诸色。然而若我,不作意光明相而作意诸色时,其时,虽正见诸色而不见光明--如是此终夜、又终日、又终夜终日也。
然,阿那律!我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正见少光明,又少见色,且认识无量光明,又认识无量色。--[如是]此终夜、又终日,又终夜终日也。
然,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有何因、何缘?我认识少光明,又见少色,且见无量光明,又见无
量色--[如是]此终夜、又终日、又终夜终日耶?
然,阿那律!我起斯思念:若有少三昧时,其时,于我有少眼。故其我以少眼见少光明且见少色。而且,若我有不少三昧时,其时,于我有无量眼。故其我以无量眼见无量光明,而且见无量色--[如是]终夜、又终日又终夜终日。
然,阿那律!我为疑惑是心之随烦恼也。为知如是,令舍断心之随烦恼之疑惑;
不作意是心之随烦恼也。知如是而今舍断心之随烦恼之不作意;
昏沉、睡眠是心之随烦恼也。知如是而今舍断心之随烦恼之不作意;
恐怖是心之随烦恼也。知如是而今舍断心之随烦恼之不作意;
欢喜是心之随烦恼也。知如是而今舍断心之随烦恼之不作意;
粗重是心之随烦恼也。知如是而今舍断心之随烦恼之不作意;
过度之勤精进是心之随烦恼也。知如是而今舍断心之随烦恼之不作意;
甚懈怠是心之随烦恼也。知如是而今舍断心之随烦恼之不作意;
欲望是心之随烦恼也。知如是而今舍断心之随烦恼之不作意;
种种之想是心之随烦恼也。知如是而今舍断心之随烦恼之不作意;
诸色之极观察性是心之随烦恼。知如是而令舍断心之随烦恼之诸色极观察性。
然,阿那律!此我起斯思念:其我心之随烦恼,此等于我令舍断之。所以我今当修三种三昧。阿那律!其我修有寻有伺定,亦修无寻唯伺定,亦修无寻无伺定,亦修有喜定,亦修无喜定,亦修乐俱行定,亦修舍俱行定。然而阿那律!我修有寻有伺定,亦修无寻唯伺定,亦修无寻无伺定,亦修有喜定,亦修无喜定,亦修舍俱定故,而于我更生智见。我解脱不动,此是最后生,今亦无后有之事。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尊者阿那律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五三经

五三经

本经关于说未来我,即死后有想、死后无想、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死后断灭、现在涅盘之五说和初之三,包括于死后存在之一项,以五说为三说,故有此经之名。
其内容,世尊详述此等(现世涅盘除外),说如来超越此。次,对于过去,举四种之说,言如来超越此,更顺次超越远离之喜、无染污之乐、不苦不乐之受、及我寂灭、无取着观,而说对六触处之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而解脱。和长部第一经之梵网经,俱有关于过去,未来之诸说,为重要的资料。
此经译者甚不负责任!译文甚乱,将来必须重译。我辈当引以为戒!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等比丘应诺世尊曰:世尊!
世尊乃曰:
诸比丘!有某沙门婆罗门,考虑未来,对未来抱有见解,对有关未来作种种之浮说:
兹某者说:我无病,死后有想。
兹某者说:我无病,死后无想。
兹某者说:我无病,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兹某者说:于现今生存之有情断灭、消失和死灭。
或某者又说:现法涅盘,
或者说:我无病,死后有如是继续之生存
又有说:生存于现今之有情断灭、消失和死灭
或某者又说:现法涅盘
如是此等为五而三、三而五。是即五三之总说。
诸比丘!兹沙门婆罗门说:我无病、死后有想
彼等尊者沙门婆罗门或说:我无病、死后有想有色
彼等尊者婆罗门或说:我无病,死后有想无色
彼等尊者婆罗门或说:有色又无色
彼等尊者婆罗门或说:亦无有色,亦无无色
彼等尊者婆罗门或说:有一想者
彼等尊者婆罗门或说:有异想者
彼等尊者婆罗门或说:有少想者
彼等尊者婆罗门或说:有无量想者
彼等尊者婆罗门或说:或为超遍识、法无量、不动。
诸比丘!即如来知之:
尊者沙门婆罗门说:我无病,死后为有想。
彼等尊者沙门婆罗门或说:我无病,死后为有想有色。
彼等尊者婆罗门或说:我无病,死后为有想无色。
彼等尊者婆罗门或说: 我无病,死后为有想有色又无色
彼等尊者婆罗门或说: 我无病,死后为有想亦无有色又亦无无色
彼等尊者婆罗门或说:有一想者
彼等尊者婆罗门或说:有异想者
彼等尊者婆罗门或说:有少想者
彼等尊者婆罗门或说:有无量想者。
彼等尊者婆罗门或说:又若色想、若无色想、若一想、若异想、是称之为清净、最胜、第一、无上。
彼等尊者婆罗门或者说:何者皆不存之无所有处,为无量不动。
然而此为有为、粗,诸行之有灭。如是有,如是知,如来见其出离超于彼。
诸比丘!兹沙门婆罗门说:我无病,死后为有想者,此等之人予以非难。
所以者何?想是病,想是疸,想是箭。寂静殊妙即是无想。
诸比丘!即如来知之
诸比丘!兹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说:我无病,死后无想。
彼等尊者沙门婆罗门或说:我无病,死后为无想有色。
彼等尊者沙门婆罗门或说:我无病,死后为无想无色。
彼等尊者沙门婆罗门或说: 我无病,死后为无想为有色又无色。
彼等尊者沙门婆罗门或说: 我无病,死后为无想为亦无有色亦无无色。
诸比丘!沙门婆罗门说:
我于色之外,受之外,想之外、行之外、识之外、来往、死生、增大、增长、广大之说,无有是处。是为有为、粗。有诸行灭,如是知有此,如来见其出离超于彼。
诸比丘!兹沙门婆罗门说:我无病,死后为非有想非无想。
彼等尊者沙门婆罗门或说:我无病、死后为非有想、非无想而有色。
彼等尊者沙门婆罗门或说:我无病,死后为非有想、非无想而无色。
彼等尊者沙门婆罗门或说:我无病,死后为非有想非无想,为有色,又无色。
彼等尊者沙门婆罗门或说:我无病,死后为非有想非无想为,亦无有色,亦无无色。
诸比丘!兹沙门婆罗门说:我无病,死后为有想者,此等之人予以非难。
又,沙门婆罗门对我说:无病,死后为无想者,此等之人予以非难。所以者何?想为病,想为疸,想为箭,无想为迷乱。寂静而殊妙,即是非有想、非无想。
诸比丘!即如来知之-
诸比丘!兹沙门婆罗门说:我无病,死后为非有想、非无想。
彼等尊者沙门婆罗门或说:我无病,死后为非有想、非无想、有色。
彼等尊者沙门婆罗门或说:我无病、死后为非有想、非无想、无色。
彼等尊者沙门婆罗门或说: 我无病、死后为非有想、非无想,有色又无色
彼等尊者沙门婆罗门或说: 我无病、死后为非有想、非无想,无有色,亦无无色。
诸比丘!沙门婆罗门若说:应见闻思识,唯依诸行,圆满其处。诸比丘!此为说圆满其处之损亡。诸比丘!是故说处由行等至不能得达。诸比丘!说处由行有余等至可得达。是为有为、粗,有诸行之灭,
如是而知有此,如来见其出离,超于彼。
诸比丘!兹沙门婆罗门说:生存于现今之有情断灭、消失、死灭者中。
诸比丘!对沙门婆罗门说:我无病,死后为有想者,予以非难。
又对尊者沙门婆罗门说:我无病,死后为无想者,亦予以非难。
又对尊者沙门婆罗门说:我无病,死后为非有想、非无想者,亦予以非难。
所以者何?盖此等尊者沙门婆罗门说转变、执着:我死后应如是有,我死后应如是有。
譬如行商之人,于行商时思惟:我于此处将有此,依彼而得此。如是此等尊者沙门婆罗门宛如商人思惟:我死后应如是有,我死后应如是有。
诸比丘!即如来知之--尊者沙门婆罗门说:生存于现今之有情之断灭、消失、死灭者,对自身怖畏、嫌恶,故对自身予随逐,予随转。
譬如:狗缚以坚固之棒或戈,对其棒或戈随逐、随转。如是此等之尊者沙门婆罗门,则怖畏自身、嫌恶自身,故对自身随逐,随转。是为有为、粗。有诸行之灭。
如是知有此,如来见其出离超于彼。
诸比丘!沙门或婆罗门思考未来,抱持对未来之见作有关未来种种之浮说、凡说此等之五界,或说其中之一。
诸比丘!某沙门婆罗门思考过去,抱持对过去之见,说有关过去之浮说。
某者如是说:我与世界为常住,只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又某者如是说:我与世界为无常,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又某者如是说:我与世界为常住又无常,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又某者如是说:我与世界为非常住,非无常。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又某者如是说:我与世界为无限,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又某者如是说:我与世界为有限又无限,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又某者如是说:我与世界为非有限、非无限,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又某者如是说:我与世界为有一想者,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又某者如是说:我与世界为有异想者,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又某者如是说:我与世界为有少想者,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又某者如是说:我与世界为有无量想者,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又某者如是说:我与世界为有一向乐者,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也。
又某者如是说:我与世界为有一向苦者,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又某者如是说:我与世界为有苦乐者,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又某者如是说:我与世界为有不苦不乐者,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诸比丘!兹沙门婆罗门抱持:我与世界为常住,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之如是说、如是见者,实为无信、无喜、无随闻、无相省虑、无见欢受、而达于独智清净皎洁,无有是处。
诸比丘!又不达独智清净皎洁时,尊者沙门婆罗门于其中,只使智之一部得达成皎洁,此谓为彼等尊者沙门婆罗门之取着,是为有为、粗、有诸行之灭。
如是知有此,如来见其出离超于彼。
诸比丘!兹沙门婆罗门抱持:我与世界为常住,只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我与世界为无常,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我与世界为常住又无常,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我与世界为非常住,非无常。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我与世界为无限,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我与世界为有限又无限,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我与世界为非有限、非无限,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我与世界为有一想者,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我与世界为有异想者,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我与世界为有少想者,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我与世界为有无量想者,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我与世界为有一向乐者,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也。
我与世界为有一向苦者,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我与世界为有苦乐者,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
我与世界为有不苦不乐者,唯此为真实,他为虚妄。之如是说、如是见者,实为无信、无喜、无随闻、无相省虑、无见欢受,得成独智清净皎洁者,则无有是处。
诸比丘!又不得独智清净皎洁时,尊者沙门婆罗门唯使智之一部得成皎洁者,此谓彼等尊者沙门婆罗门之取着,是为有为、粗、有诸行之灭。
如是知有此,如来见其出离,超于彼。
诸比丘!今某沙门婆罗门对过去见舍离故,对未来见舍离故,全无欲结之遍见故,住于具足远离之喜,寂静而殊妙,此即我之住于具足远离之喜。彼其远离之喜灭,由远离之喜灭而生恼,由恼之灭而生远离之喜。
诸比丘!譬如无日阴处遍为阳光,无阳光处遍为日阴。
诸比丘!如其由远离之喜灭而生恼,由恼灭而生远离之喜。
诸比丘!即如来知之--彼尊者沙门婆罗门对过去见舍离故,对未来见舍离故,全无欲结之遍见故,住于具足远离之喜。我住于具足远离之喜,此为寂静,此为殊妙。彼其远离之喜灭,由远离之喜灭而生恼,由恼灭而生远离之喜。是为有为、粗、有诸行之灭。
如是知有此,如来见其出离,超于彼。
诸比丘!又,今某沙门或婆罗门对过去见舍离故,对未来见舍离故,全无欲结之遍见故,超于远离之喜故,住于具足无染污之乐。寂静而殊妙即为住于我之具足无污染之乐。彼其无污染之乐灭,由无污染之乐灭,而生远离之喜。由远离之喜灭,而生无污染之乐。
诸比丘!譬如无日阴处遍为阳光,无阳光处遍为日阴。
诸比丘!如是,由无污染之乐灭而生远离之喜,由远离之喜灭、而生无污染之乐。
诸比丘!即如来知之--彼尊者沙门婆罗门对过去见舍离故,对未来见舍离故,全无欲结之遍见故、超于远离之喜故,住于具足无污染之乐。寂静而殊妙,此即我之住于具足无污染之乐。彼其无污染之乐灭,由无污染之乐灭,而生远离之喜,由远离之喜灭,而生无污染之乐。是为有为、粗、有诸行之灭。
如是知有此,如来见其出离,超于彼。
诸比丘!今某沙门婆罗门对过去见舍离故,对未来见舍离故,全无欲结之遍见故,超远离之喜故,超无污染之乐故,住于具足不苦不乐之受。寂静而殊妙,此即我之住于具足不苦不乐之受。彼其不苦不乐之受灭,由不苦不乐之受灭,而生无污染之乐,由无污染之乐灭,而生不苦不乐之受。
诸比丘!譬如无日阴处,阳光遍照,无阳光处,遍为日阴。
诸比丘!如是灭由不苦不乐之受灭,而生无污染之乐,由无污染之乐灭,而生不苦不乐之受。
诸比丘!即如来知之--彼尊者沙门婆罗门对过去见舍离故,对未来见舍离故,完全无欲结之遍见故;超越远离之喜故,超越无污染之乐故,住于具足不苦不乐之受。寂静而殊妙,此即我之住于具足不苦不乐之受。彼不苦不乐之受灭,由不苦不乐之受灭,而生无污染之乐,由无污染之乐灭而生不苦不乐之受。是为有为、粗有诸行之灭。
如是知有此,如来见其出离,超于彼。
诸比丘!又今某沙门婆罗门对过去见舍离故,对未来见舍离故,全无欲结之遍见故,超远离之喜故,超无污染之乐故,超不苦不乐之受故,我为寂静,我为寂灭,我无取着,作如是观。
诸比丘!即如来知之--彼尊者沙门婆罗门对过去见舍离故,对未来见舍离故,全无欲结之遍见故,超远离之喜故,超无污染之乐故,超不苦不乐之受故,我为寂静,我为寂灭,我无取着,作如是观。
其实彼尊者说相应于涅盘之道。然彼尊者沙门婆罗门对过去见固执取着,对未来见固执取着,对欲结固执取着,对远离之喜固执取着,对无染污之乐固执取着,对不苦不乐之受固执取着。
然彼尊者以观我为寂静,我用寂灭,我无取着,此谓之此等尊者沙门婆罗门之取着。是为有为、粗、有诸行之灭。
如是知有此,如来见其出离,超于彼。
诸比丘!依如来此之无上、寂静、最胜道,为现等觉。即对六触处之集、灭、味、患、出离,如实知之,不取着故而解脱。
诸比丘!即依如来之无上、寂静、最胜道,为现等觉,即六触处之集、灭、味、患、出离,知如实不取着故而解脱。
世尊为是说已,彼等比丘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摩偷罗经

摩偷罗经

北传汉译杂阿含五四八、摩偷罗经(大正藏二、一四二页。)
本经乃大迦旃延对摩偷罗王阿翁提子之所说,指责婆罗门无有最高种姓之理由,而说四姓之平等。王表白要归依大迦旃延时,言勿归依找,以归依世尊,而归依于三宝。
如是我闻。
一时,尊者大迦旃延住摩偷罗之君达园。
摩偷罗王阿万提普陀闻作如次之言:
沙门大迦旃延住于摩偷罗之君达园。彼尊者大迦旃延扬有如是之善名称,即:实者、智者、聪明、多闻、所论多彩有辩才、耆宿、阿罗汉,得见如是之阿罗汉,乃为幸运。
时摩偷罗王阿万提普陀驾众多华丽之车,自乘一华丽车,以众多华丽之车,以王者之大威容,作为面见尊者大迦旃延而出离摩偷罗。驱车至车之通路,下车步行至尊者大迦旃延处。至已,向尊者大迦旃延问候、交谈吉庆、铭感之语,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摩偷罗阿万提普陀告尊者大迦旃延曰:
尊者迦旃延!婆罗门如是说:婆罗门始为最高之种姓,其他之种姓为卑劣。惟婆罗门为白色,其他为黑色。唯婆罗门为清净,非婆罗门则不然。唯婆罗门为梵天真正之子,由其口中生,由梵天生,是由梵天所造之梵天嗣子。尊者迦旃延就其如何?请予说示。
大王!婆罗门始为最高之种姓,其他之种姓为卑劣。只婆罗门为白色,其他为黑色。唯婆罗门为清净,非婆罗门则不然。唯婆罗门为梵天真正之子,由其口生,由梵天生,由梵天所造之梵天嗣子。此只为世间之巷说。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耶?假令刹帝利以财宝、米谷、金银称富,刹帝利亦对彼:先起、后寝、进而务彼之事、行彼之所称意,向彼为爱语耶?婆罗门,毗舍,首陀等亦对彼先起、后寝、进而务彼之事、行彼之所称意,对彼为爱语耶?
尊者迦旃延!假令刹帝利以财宝、米谷、金银称富,刹帝利亦对彼先起、后寝、进而务彼之事,行彼之所称意,对彼为爱语。婆罗门、毗舍、首陀等亦对彼先起、后寝、进而务彼之事、行彼之所称意,对彼为爱语。
大王!卿对其之作如何思耶?假令婆罗门以财宝、米谷、金银称富。婆罗门亦对彼:先起、后寝、进而务彼之事。行彼之所称意,对彼为爱语耶?毗舍、首陀、刹帝利等亦对彼先起、后寝、进而务彼之事、行彼之所称意,对彼为爱语耶?
尊者迦旃延!假令婆罗门以财宝、米谷、金银称富,婆罗门亦对彼先起、后寝、进而务彼之事、行彼之所称意、对彼为爱语。毗舍、首陀、刹帝利等亦先起、后寝、进而务彼之事、行彼之所称意,对彼为爱语。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耶?假令毗舍以财宝、米谷、金银称富,毗舍亦对彼先起、后寝、进而务彼之事,行彼之所称意,对彼为爱语耶?首陀、刹帝利、婆罗门等亦对彼先起、后寝、进而务彼之事,行彼之所愿,对彼为爱语耶?
尊者迦旃延!假令毗舍、以财宝、米谷、金银称富,毗舍亦对彼先起、后寝、进而务彼之事,行彼之所愿。首陀、刹帝利、婆罗门等亦对彼先起、后寝、进而务彼之事、行彼之所称意,对彼为爱语。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耶?假令首陀以财实、米谷、金银称富,首陀亦对彼先起、后寝、进而务彼之事,行彼之所称意,对彼为爱语?刹帝利、婆罗门,毗舍等亦对彼先起、后寝、进而务彼之事、行彼之所称意,对彼为爱语耶?
尊者迦旃延!假令首陀以财宝、谷米、金银称富,首陀亦对彼先起、后寝、进而务彼之事,行彼之所称意,对彼为爱语。刹帝利、婆罗门,毗舍等亦对彼先起、后寝、进而务彼之事、行彼之所称意,对彼之爱语。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耶?果若如是,则此等四姓为平等耶?或不然耶?或卿就此作如何思惟耶?
尊者迦旃延!实则如是,此等四姓为平等。就此等我不认有何等之差别。
大王!依此理由,可知:婆罗门始为最高之种姓。其他之种族为卑劣。只婆罗门为白色,其他为黑色。唯婆罗门为清净,非婆罗门则不然。唯婆罗门为梵天真正之子,由其口生,由梵天生,由梵天所造之梵天嗣子。此不过为世间之巷说。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耶?兹有刹帝利,行杀生、行不与取、于爱欲行邪行、行妄语、行两舌、行粗恶语、行戏语、有贪欲、有嗔恚心、有邪见、其身坏命终,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耶?或不然耶?就此汝作如何思量耶?
尊者迦旃延!刹帝利行杀生,行不与取、于爱欲行邪行、行妄语、行两舌、行粗恶语、行戏语、有贪欲、有嗔恚心、有邪见,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我如是思之,又,此为我闻自阿罗汉者。
善哉!善哉!大王!卿作如是思,实为善,又,卿闻自阿罗汉,实为善。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耶?兹有婆罗门,行杀生、行不与取、于爱欲行邪行、行妄语、行两舌、行粗恶语、行戏语、有贪欲、有嗔恚心、有邪见、其身坏命终,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耶?或不然耶?就此汝作如何思量耶?
尊者迦旃延!婆罗门行杀生,行不与取、于爱欲行邪行、行妄语、行两舌、行粗恶语、行戏语、有贪欲、有嗔恚心、有邪见,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我如是思之,又,此为我闻自阿罗汉者。
善哉!善哉!大王!卿作如是思,实为善,又,卿闻自阿罗汉,实为善。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耶?兹有毗舍,行杀生、行不与取、于爱欲行邪行、行妄语、行两舌、行粗恶语、行戏语、有贪欲、有嗔恚心、有邪见、其身坏命终,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耶?或不然耶?就此汝作如何思量耶?
尊者迦旃延!毗舍行杀生,行不与取、于爱欲行邪行、行妄语、行两舌、行粗恶语、行戏语、有贪欲、有嗔恚心、有邪见,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我如是思之,又,此为我闻自阿罗汉者。
善哉!善哉!大王!卿作如是思,实为善,又,卿闻自阿罗汉,实为善。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耶?兹有首陀,行杀生、行不与取、于爱欲行邪行、行妄语、行两舌、行粗恶语、行戏语、有贪欲、有嗔恚心、有邪见、其身坏命终,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耶?或不然耶?就此汝作如何思量耶?
尊者迦旃延!首陀行杀生,行不与取、于爱欲行邪行、行妄语、行两舌、行粗恶语、行戏语、有贪欲、有嗔恚心、有邪见,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我如是思之,又,此为我闻自阿罗汉者。
善哉!善哉!大王!卿作如是思,实为善,又,卿闻自阿罗汉,实为善。
大王!对其卿作如何思之耶,果若如是,则此等四姓为平等耶?或不然耶?或就此卿作如何思量耶?
尊者迦旃延!实则如是,此等四姓为平等。就此等我不认有何等之差别也。
大王!依此理由:婆罗门始为最高之种姓,其他之种姓为卑劣。其他之种族为卑劣。只婆罗门为白色,其他为黑色。唯婆罗门为清净,非婆罗门则不然。唯婆罗门为梵天真正之子,由其口生,由梵天生,由梵天所造之梵天嗣子。可知此不过为世间之巷说而已。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兹有刹帝利,离杀生、离不与取、于爱欲离邪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耶?或不然耶?就此,卿作如何思量耶?
尊者迦旃延!虽为刹帝利而离杀生,离不与取、于爱欲离邪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其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我作斯如思,又,斯为我闻自阿罗汉者。
善哉!善哉!卿对如斯思,实为善。又,卿为闻自阿罗汉,实为善。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兹有婆罗门,离杀生、离不与取、于爱欲离邪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耶?或不然耶?就此,卿作如何思量耶?
尊者迦旃延!虽为婆罗门而离杀生,离不与取、于爱欲离邪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其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我作斯如思,又,斯为我闻自阿罗汉者。
善哉!善哉!卿对如斯思,实为善。又,卿为闻自阿罗汉,实为善。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兹有毗舍,离杀生、离不与取、于爱欲离邪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耶?或不然耶?就此,卿作如何思量耶?
尊者迦旃延!虽为毗舍而离杀生,离不与取、于爱欲离邪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其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我作斯如思,又,斯为我闻自阿罗汉者。
善哉!善哉!卿对如斯思,实为善。又,卿为闻自阿罗汉,实为善。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兹有首陀,离杀生、离不与取、于爱欲离邪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耶?或不然耶?就此,卿作如何思量耶?
尊者迦旃延!虽为首陀而离杀生,离不与取、于爱欲离邪行、离妄语、离两舌、离粗恶语、离戏语、无贪欲、无嗔恚心、有正见,其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我作斯如思,又,斯为我闻自阿罗汉者。
善哉!善哉!卿对如斯思,实为善。又,卿为闻自阿罗汉,实为善。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量耶?果若如是,则此等四姓为平等耶?或不然耶?卿就此作如何思量耶?
尊者迦旃延!实则如是,此等四姓为平等。就此我不认有何等之差别。
大王!依此之理由:婆罗门始为最高之种姓,他之种姓为卑劣。其他之种族为卑劣。只婆罗门为白色,其他为黑色。唯婆罗门为清净,非婆罗门则不然。唯婆罗门为梵天真正之子,由其口生,由梵天生,由梵天所造之梵天嗣子。可知,此不过世间之巷说而已。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兹有刹帝利,彼入他家行掠夺,于一家掠夺,于路旁掠夺,亦与他人妻私通。若是卿之臣,捕彼以示于卿言:大王!此为干犯卿罪之罪人。对彼请依大王之所欲、科以刑罚,卿将彼作如何处置耶?
尊者迦旃延!我处以杀戮刑、处以剥夺刑、处以追放、应其罪状施以刑罚。何以故,尊者迦旃延!彼曾具有刹帝利之名者,今已为解消,称为盗贼故。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兹有婆罗门,彼入他家行掠夺,于一家掠夺,于路旁掠夺,亦与他人妻私通。若是卿之臣,捕彼以示于卿言:大王!此为干犯卿罪之罪人。对彼请依大王之所欲、科以刑罚,卿将彼作如何处置耶?
尊者迦旃延!我处以杀戮刑、处以剥夺刑、处以追放、应其罪状施以刑罚。何以故,尊者迦旃延!彼曾具有婆罗门之名者,今已为解消,称为盗贼故。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兹有毗舍,彼入他家行掠夺,于一家掠夺,于路旁掠夺,亦与他人妻私通。若是卿之臣,捕彼以示于卿言:大王!此为干犯卿罪之罪人。对彼请依大王之所欲、科以刑罚,卿将彼作如何处置耶?
尊者迦旃延!我处以杀戮刑、处以剥夺刑、处以追放、应其罪状施以刑罚。何以故,尊者迦旃延!彼曾具有毗舍之名者,今已为解消,称为盗贼故。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兹有首陀,彼入他家行掠夺,于一家掠夺,于路旁掠夺,亦与他人妻私通。若是卿之臣,捕彼以示于卿言:大王!此为干犯卿罪之罪人。对彼请依大王之所欲、科以刑罚,卿将彼作如何处置耶?
尊者迦旃延!我处以杀戮刑、处以剥夺刑、处以追放、应其罪状施以刑罚。何以故,尊者迦旃延!彼曾具有首陀之名者,今已为解消,称为盗贼故。
大王!对其作如何思量耶?果若如是,则此等四姓为平等耶?或不然耶?或卿就此作如何思之耶?
尊者迦旃延!实则如是,此等四姓为平等,就此等我不认有何等差别。
大王!依此理由,可知:婆罗门始为最高之种姓,他之种姓为卑劣。其他之种族为卑劣。只婆罗门为白色,其他为黑色。唯婆罗门为清净,非婆罗门则不然。唯婆罗门为梵天真正之子,由其口生,由梵天生,由梵天所造之梵天嗣子。此不过为世间之巷说而已。
大王!卿对其如何思量耶?兹有刹帝利,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离不杀生、离不与取、离妄语、为一日一食者、梵行者、持戒者、持善法者、卿对彼等将如何耶?
尊者迦旃延!我应礼敬、起立相迎、以座招请、供养衣服、饮食、床座、医药资具,对彼如法捧献而予保护。何以故?尊者迦旃延!彼曾做刹帝利之名称,今已为解消,呼彼为沙门故。
大王!卿对其如何思量耶?兹有婆罗门,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离不杀生、离不与取、离妄语、为一日一食者、梵行者、持戒者、持善法者、卿对彼等将如何耶?
尊者迦旃延!我应礼敬、起立相迎、以座招请、供养衣服、饮食、床座、医药资具,对彼如法捧献而予保护。何以故?尊者迦旃延!彼曾做婆罗门之名称,今已为解消,呼彼为沙门故。
大王!卿对其如何思量耶?兹有毗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离不杀生、离不与取、离妄语、为一日一食者、梵行者、持戒者、持善法者、卿对彼等将如何耶?
尊者迦旃延!我应礼敬、起立相迎、以座招请、供养衣服、饮食、床座、医药资具,对彼如法捧献而予保护。何以故?尊者迦旃延!彼曾做毗舍之名称,今已为解消,呼彼为沙门故。
大王!卿对其如何思量耶?兹有首陀,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趋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离不杀生、离不与取、离妄语、为一日一食者、梵行者、持戒者、持善法者、卿对彼等将如何耶?
尊者迦旃延!我应礼敬、起立相迎、以座招请、供养衣服、饮食、床座、医药资具,对彼如法捧献而予保护。何以故?尊者迦旃延!彼曾做首陀之名称,今已为解消,呼彼为沙门故。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耶?果若如是,则此等四姓为平等耶?或不然耶?卿就此作如何思量耶?
尊者迦旃延!实则如是,则此等四姓为平等,就此我不认其有何等之差别。
大王!依此理由可知: 婆罗门始为最高之种姓,他之种姓为卑劣。其他之种族为卑劣。只婆罗门为白色,其他为黑色。唯婆罗门为清净,非婆罗门则不然。唯婆罗门为梵天真正之子,由其口生,由梵天生,由梵天所造之梵天嗣子。不过为世间之巷说而已。
作是言时,摩偷罗王阿万提普陀告尊者大迦旃延曰:
伟哉!尊者迦旃延!伟哉!尊者迦旃延!譬如:倒者得扶起;使覆者得头现,迷者得教道,使有眼者可见色,于暗中持来明灯,如是尊者迦旃延以诸种方便,使法明示。我归依此尊者迦旃延,归依法,归依僧伽。尊者迦旃延!我自今日起,以后做终生归依为优婆塞,望赐受持。
大王!卿勿归依我、卿宜归依我所归依之彼世尊。
尊者迦旃延!然彼应供,等正觉者之彼世尊,今住于何处耶?
大王!应供、等正觉者之彼世尊,今已涅盘。
尊者迦旃延!若我于十由旬处,得闻彼世尊之所说,为见应供、等正觉者之彼世尊,我愿行十由旬。
尊者迦旃延!若我于二十由旬、三十由旬、四十由旬、五十由旬处,我亦愿行。
尊者迦旃延!于百由旬处,如得闻彼世尊之所说,为见彼世尊,我亦愿行百由旬。
尊者迦旃延!彼世尊若已般涅盘,则我归依彼般涅盘之世尊,归依法、归依僧伽。
尊者迦旃延!我自今日以后,为终生归依之优婆塞,望得受持。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乞食清净经

乞食清净经

北传汉译杂阿含九、二三六(大正藏二,五七页。)增一阿含四一、六(大正藏二,七七三页。)
本经佛对舍利弗详细说明要注意行乞者之行乞,于其前后应修习。其修习的内容,几乎和前之大六处经一致。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迦兰陀竹林。
时,尊者舍利弗,日暮从独住起而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曰:
舍利弗!汝之诸根净明。皮肤之色遍净、清白。舍利弗!如何之住,汝今日多住耶?
舍利弗曰:
世尊!我今日多住空住。
世尊曰: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汝实今日多住于大人住。舍利弗!如何大人住,彼即空。
是故,舍利弗!若比丘之愿:今日多住于空住。
舍利弗!彼比丘应如是思惟: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从一路由村乞食还归,其时,于我眼所识之诸色,有心之欲、或贪、或嗔、或痴耶?
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而如是知: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如是一路,由村之乞食还归,其时,于我眼所识之诸色,有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嗔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此等之恶、不善法,当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如是知: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从一路由村乞食还归,其时,于我眼所识之诸色,无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嗔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是思惟:通行一路, ,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从一路由村乞食还归,其时,我于耳所识之诸声,有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嗔耶?
舍利弗!若比丘之善观察者如是知: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如是一路,由村之乞食还归,其时,于我耳所识之诸声,有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嗔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断此等诸恶、不善法,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之善观察者如是知: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如是一路,由村之乞食还归,其时,于我耳所识之诸声,无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嗔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是思惟:通行一路, ,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从一路由村乞食还归,其时,我于鼻所识之诸香,有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嗔耶?
舍利弗!若比丘之善观察者如是知: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如是一路,由村之乞食还归,其时,于我鼻所识之诸香,有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嗔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断此等诸恶、不善法,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之善观察者如是知: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如是一路,由村之乞食还归,其时,于我鼻所识之诸香,无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嗔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是思惟:通行一路, ,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从一路由村乞食还归,其时,我于舌所识之诸味,有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嗔耶?
舍利弗!若比丘之善观察者如是知: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如是一路,由村之乞食还归,其时,于我舌所识之诸味,有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嗔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断此等诸恶、不善法,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之善观察者如是知: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如是一路,由村之乞食还归,其时,于我舌所识之诸味,无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嗔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是思惟:通行一路, ,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从一路由村乞食还归,其时,我于身所识之诸所触,有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嗔耶?
舍利弗!若比丘之善观察者如是知: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如是一路,由村之乞食还归,其时,于我身所识之诸所触,有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嗔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断此等诸恶、不善法,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之善观察者如是知: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如是一路,由村之乞食还归,其时,于我身所识之诸所触,无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嗔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是思惟:通行一路, ,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从一路由村乞食还归,其时,我于意所识之诸法,有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嗔耶?
舍利弗!若比丘之善观察者如是知: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如是一路,由村之乞食还归,其时,于我意所识之诸法,有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嗔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断此等诸恶、不善法,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之善观察者如是知: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如是一路,由村之乞食还归,其时,于我意所识之诸法,无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嗔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是思惟:我已断五妙欲耶?
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断五妙欲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为断五妙欲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之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已断五妙欲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是思惟:我已断五盖耶?
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断五盖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为断五盖而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已断五盖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是思惟:我遍知五取蕴耶?
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未遍知五取蕴者。舍利弗!其丘应为遍知五取蕴,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既遍知五取蕴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是思惟:我修四念住耶?
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修四念住者。舍利弗!其丘应为修四念住,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已修四念住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已修四正勤耶?
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修四正勤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修四正勤,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已修四正勤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已修四神足是耶?
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修四神足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修四神足,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已修四神足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已修五根耶?
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修五根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修五根,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已修五根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已修五力耶?
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修五力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修五力,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已修五力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已修七觉支耶?
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修七觉支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修七觉支,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已修七觉支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已修八支圣道耶?
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修八支圣道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修八支圣道,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已修八支圣道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已修止、观耶?
舍利弗!若比丘之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修止、观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修止、观,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已修止、观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已证明、解脱耶?
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证明、解脱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证明与解脱,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已证明与解脱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而住。
舍利弗!凡过去世,任何之沙门、婆罗门等,是清净乞食者,彼等于一切,皆如是观察,观察而清净乞食。
舍利弗!又凡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等之应如是清净乞食者,彼等于一切,皆如是观察,观察而应清净乞食。
舍利弗!又凡今日之沙门、婆罗门等清净乞食者,彼等于一切,皆如是观察,观察而清净乞食。
舍利弗!然者,汝等应如是学:我等应观察,观察而应清净乞食。
舍利弗!实如是,汝等应如是学。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尊者舍利弗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六处篇·沙门出家相应

沙门出家相应


尔时,尊者舍利弗住伐地国之郁伽支罗恒河畔。

时,普行沙门来诣尊者舍利弗住处,与尊者舍利弗会释,交谈亲切殷勤之话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普行沙门白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所谓:“涅槃、涅槃”者。友!何者为涅槃耶?”
“友!凡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此称之为涅槃。”

“然则友!有实现此涅槃之道耶?有行道耶?”
“友!有实现此涅槃之道,有行道。”

“友!以何为实现此涅槃之道耶?以何行道耶?”
“友!此八支圣道,正是为实现此涅槃之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友!此为实现涅槃之道,此为行道。”

“友!此实现涅槃之道为善,此行道为善。友!又足以精勤。”
※ 三
“友舍利弗!于此教以何为难为耶?”
“友!于此教以出家为难为。”

“友!然则出家者,以何事为难为耶?”
“友!出家者以爱乐为难为。”

“友舍利弗!然则爱乐者,以何事为难为耶?”
“友!于爱乐者,以法随法之履行为难为。”

“友!法随法履行之比丘,久而可成阿罗汉耶?”
“友!不久可成阿罗汉。”
沙门出家相应(终)
其摄颂曰:
(与前相应之摄颂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阿那律经

阿那律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七九。有胜天经(大正藏一,五四九页。)
本经乃由工匠般奢康伽所招请的阿那律,依彼质问,而说明无量心解脱之差异,在其席之真迦旃延,更对阿那律寻问生天者之清净与杂染之差异的理由。对此以作解说。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时,工匠般奢康迦告一人曰:仁者!仁者诣阿那律之处,诣已,以我语,头面礼拜尊者阿那律之足,应如是言:尊者!工匠般奢康迦头面礼拜尊者阿那律之足,尊者!尊者阿那律明日受工匠般奢康迦之供食,其总额能容受四人。尊者!而且其时,尊者阿那律请少微早来。工匠般奢康迦为王事多事多忙
彼人答应工匠般奢康迦:如是,尊者!而诣彼尊者阿那律之处,诣已,敬礼尊者阿那律而坐于一面。于一面坐之彼人,如是白尊者阿那律曰:工匠般奢康迦头面礼拜尊者阿那律之足,而如是言:尊者!尊者阿那律明日受工匠般奢康迦之供食,总额能容受四人,尊者!其时,尊者阿那律请少微早来,因工匠般奢康迦为王之事多忙多事也。尊者阿那律默然而容受。
如是尊者阿那律其夜过后,清晨着衣,执持钵衣,往彼工匠般奢康迦之住居,至已,坐于所设之席。其时,工匠般奢康迦亲手供奉尊者阿那律,美味硬、软之食使至饱足。而且工匠般奢康迦[看]尊者阿那律食已手离钵,[即]取一低席,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工匠般奢康迦如是白尊者阿那律曰:
于此,尊者!诸长老比丘来作如是言:长者!应修无量心解脱。一部份之长老如是言:长者!应修大心解脱。尊者!此无量心解脱与此大心解脱,此等之法是义异文亦异耶?或义一而文具耶?
有关此,长者!于此[汝自]说,汝确实有者。
尊者!我如是思惟:此无量解脱心与此大心解脱,此等之法,是义一而文异。
长者!此无量心解脱与此大心解脱,此等之法,义异文亦异。长者!如何此等之法,义异文亦异耶?应知此是依于异门。   然者,长者!如何是无量心解脱?
于此,长者!有比丘以慈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第二方,同第三方,同第四方,如是[又]于上、下、四维、一切处、一切方与慈俱一切世界、广、大、无量,以无怨、无嗔之心遍满而住。
与悲俱之心、与喜俱之心、与舍俱之心、亦遍满一方而住。同第二方,同第三方,同第四方,如是[又]于上、下、四维、一切处、一切方与慈俱一切世界、广、大、无量,以无怨、无嗔之心遍满而住。长者!以此称为无量心解脱。
长者!如何为大心解脱?
长者?于此,有比丘以限一树下:大也,遍满胜解而住。长者!此称为大心解脱。长者!于此,有比丘限于二或三之树下:大也遍满胜解而住。长者!此亦称为大心解脱。长者!于此,限于一村:大也,遍满胜解而住。长者!此亦称为大心解脱。长者!于此,有比丘,限于二或三村:大也,遍满胜解而住。长者!此亦称为大心解脱。长者!于此,有比丘限于一大王国:大也,遍满胜解而住。长者!此亦称为大心解脱。长者!于此,有比丘限于二或三之大王国:大也,遍满胜解而住。长者!此亦称为大心解脱。长者!于此,有比丘限于绕海之地:大也,遍满胜解而住,长者,此亦称为大心解脱。   长者!从此异门,如何此等法之义异、文亦异耶?应当知之。
长者!有此等之四有生,如何为四?
长者!于此,或者以有小光,遍满胜解而住,彼身坏命终之后,生为诸小光天之徒众。
长者!于此,或者以有无量光,遍满胜解而住,彼身坏命终之后,生为诸无量光天之徒众。
长者!于此,或者以有杂染光,遍满胜解而住,彼身坏命终之后,生为诸杂染光天之徒众。
长者!于此,或者以有遍净光,遍满胜解而住,彼身坏命终之后,生为诸遍净光天之徒众。
长者!有此等之四有生。
长者!彼等之诸天有时集会于一堂,[而且]彼等集会于一堂者,虽被施为颜色之不同而非光明之相违也。
长者!譬喻有入一多灯之屋,入此等之屋者,其光焰之相违,虽为所施设而非其光明之相违也。
恰如是,长者!彼等之诸天有时集会于一堂,[而且]彼等集会于一堂者,虽被施为颜色之不同而非光明之相违也。
长者!彼等之诸天,有时由其处之散会,彼等由其处之散会者,虽被施为颜色之不同而非光明之相违也。
长者!譬喻有人从彼屋持出此等甚多油灯。此等从其处持出者,虽被施为光焰之不同而非其光明之相违也。
恰如是,长者!彼等之诸天有时由其处之散会,彼等由其处之散会者虽被施为颜色之不同而非其光焰之相违也。   长者!彼等诸天无有思念:我等于此为常住、或为坚固、或为常恒。然而彼等诸天遂其各住之处而各怡乐其处。
长者!譬喻于笼中被棒担搬运之蝇无如是之念:我等于此为常住、或为坚固、或为常恒。然而彼等之诸蝇,遂其各住之处而各怡乐其处。
恰如是,长者!彼等诸天无如是之思念:我等于此为常住、或为坚固、或为常恒。然而彼等之诸天遂其各住之处,各怡乐其处。
如是说已,尊者迦旃延如是告尊者阿那律曰:善哉!尊者!阿那律!而我对此更有所问:
尊者!彼诸天之光明无不是少光耶?或一部份之诸天有无量光耶?
友,迦旃延!关于此等,一部份之诸天有少光,而[另]一部份之诸天有无量光也。
尊者阿那律!有如何之因、如何之缘,彼等之诸天同生于一天部,兹一部之诸天有少光而[另]一部之诸天有无量光耶?
友,迦旃延!关于此等之寻问,如汝之宜,应解说之。友、迦旃延!对此汝如何思惟?彼以限一树下: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与限于彼二或三之树下: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此等两者之修习中,何者心之修习较大耶?
尊者!此两者心修习之中,限于彼二或三之树下: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较大也。
友,迦旃延!汝如何思惟?限于彼二或三之树下: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与限于彼一村之地: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此等两者心修习之中,何者心之修习较大耶?
尊者!此等两者心修习之中限于彼一村之地: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较大也。
友,迦旃延!汝对此如何思惟?彼限于一村之地: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与限于彼二或三村之地: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此等两者心修习之中,何者心修习较大耶?
尊者!此等两者心修习之中限于彼二或三村之地: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较大也。
友,迦旃延!汝对此如何思惟?彼限于二或三村之地: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与限于彼一大王国: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此等两者心修习之中,何者心之修习较大耶?
尊者!此等两者心修习之中限于彼一大王国: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较大也。
友,迦旃延!汝对此如何思惟?限于彼一大王国: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与限于二或三之大王国,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此等两者心修习之中,何者心修习较大耶?
尊者!此等两者心修习之中,限于彼二或三之大王国: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较大也。
友,迦旃延!汝对此如何思惟?限于彼二或三之大王国: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与限于彼绕海之地: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此等两者心修习之中,何者心修习较大耶?
尊者!此两者心修习之中,限于彼绕海之地:大也,遍满胜解而住之比丘较大也。
友,迦旃延!有此因、此缘,彼诸天虽同生于一天部,于一部之诸天有少光。而[另]一部份之诸天有无量光也。
善哉!尊者阿那律!而于此我更有所问。尊者!彼等之诸天,其光明皆是杂染
光耶?或是一部之诸天有清净光耶?
友,迦旃延!关于此,一部之诸天是有杂染光而[另]一部之诸天是有清净光。
尊者阿那律!有何因、何缘,彼等诸天同生一天,一部之诸天有杂染光而又另一部份之诸天有清净光耶?
友,迦旃延!关于此,我应与汝譬喻,或智者依譬喻知解所说之义。
友,迦旃延!犹如燃着之油灯其油不净而灯焰亦不净。其油未为清净而灯焰亦不为清净故,结果其燃焰薄暗。友、迦旃延!恰如是,于此,或比丘遍满胜解杂染光而住。彼身粗重,不善止息,惛沈、睡眠不善断除,掉举、恶作不善调御。彼身粗重,不善止息,惛沈、睡眠不善断除,掉举、恶作不善调御故,结果其光薄暗。彼身坏命终后,生为杂染光天之徒众。
友,迦旃延!犹如燃着之油灯其油清净灯焰亦清净。其油清净而其灯焰亦清净故,结果燃焰无薄暗。友,迦旃延!恰如是,于此,或比丘遍满胜解清净光而住,彼身粗重而善止息,惛沈、睡眠亦善令断除,掉举、恶作亦善令调御。彼身粗重善止息,惛沈、睡眠亦善令断除,掉举、恶作亦善令调御故,结果其光无薄暗。彼身坏命终后,生为清净光天之徒众。
友,迦旃延!有此因、此缘,彼等诸天虽生一天部,兹有一部之诸天为杂染光,而又有一部之诸天为清净光也。
如是说已,尊者迦旃延如是言尊者阿那律曰:善哉!尊者阿那律![我等未曾]如是我闻。尊者阿那律如是之言,或应如是。而且,尊者阿那律如是说:有如是彼等诸天。有其诸天。尊者!我如是思惟:实是尊者阿那律曾与彼诸天共住也、曾言话、曾谈论也。
友,迦旃延!实汝敢[受]此讯语而我为汝解答。友,迦旃延!我长时曾彼诸共住、曾言话、曾谈论也。
如是说已,尊者迦旃延对工匠般奢康迦如是言:长者![此]为汝等之利得,[此]为汝之善利,如是汝断彼疑惑之法,且我等得[善]听闻此法门。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因缘篇·罗睺罗相应

罗睺罗相应

第一 界品
第一 眼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罗睺罗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罗睺罗白世尊言:“善哉,大德!请世尊为我说法,我愿奉闻,退居一处、不放逸,热诚专注而住。”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大德!是苦。”认为“无常而苦,是变易之法、并以“此是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我之我”是适当耶?”“大德!不然。”略予当如是解说之:

“耳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鼻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舌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身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无窝。”

“意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大德!是苦。”认为“无常而苦,变易之法,并以“此为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是我之我”为适当耶?”大德!“不然。”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生厌意,于耳生厌意,于鼻生厌意,于舌生厌意,于身生厌意,于意生厌意。
十一
生厌意、离贪、解脱,于解脱生“我解脱”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
十二
依此等之解说应知十经矣。”
第二 色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六
“声是……香是……味是……触是……

法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生厌意,于声……于香……于味……于触……于法生厌意。

生厌意……而知……。”
第三 识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识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也。”
三~六
“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

意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识生厌意,于耳识生厌意,于鼻识……于舌识……于身识……于意识生厌意。

“生厌意……而知……。”
第四 触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所如何思惟耶?眼触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三~七
“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触生厌意,于耳触……鼻触……舌识……身触……意触生厌意。

生厌意……而知……。”
第五 受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触所生之受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六
“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七~八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触所生之受生厌意,于耳……鼻……舌……身……意触所生之受生厌意……而知……”
第六 想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想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三~七
“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八~九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想生厌意,于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生厌意……而知……。”
第七 思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思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三~七
“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八~九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思生厌意,于声思……香思味思……触思生厌意,于法思生厌意……而知……。”
第八 爱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爱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三~七
“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八~九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爱生厌意,于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生厌意……而知……。”
第九 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地界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三~七
“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八~九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地界生厌意,于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生厌意……而知……。”
第十 蕴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三~六
“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生厌意,于受生厌意,于想生厌意,于行生厌意,于识生厌意。

生厌意、离贪、解脱,于解脱生解脱智,当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无再生。”
此颂曰:
眼色以及识   乃至于受触
想思并至爱   界蕴等为十
慢离等谓品
第二 界蕴品
第一 眼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尊者罗睺罗!来诣世尊座前。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方。世尊如是言于坐在一面之尊者罗睺罗曰: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大德!是苦。”

认“无常而苦,是变易之法,并以“此即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为适当耶?”“大德!不然。”
一~十七
“耳、鼻、舌、身…
十八
“意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十九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大德!是苦。”
二十
认“无常而苦、是变易之法,并以“此是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是我之我”是适当耶?”“大德!不然。”
二一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生厌意,于耳、于鼻、于舌、于身生厌意。
二二
生厌意、离贪、解脱、于解脱生“解脱”智,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无再生。”由此等之解述,十经应知。”
一二~三0 第二~第十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
第二 色
三~五
色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六~二十
“声、香、味、触法……
第三 识
三~二十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第四 触
三~二十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第五 受
三~二十
“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
第六 想
三~二十
“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
第七 思
三~二十
“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
第八 爱
三~二十
“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第九 界
三~二十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第十 蕴
三~二十
“色、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三~二二
“罗睺罗!如是见……知更无再来生。”
第十一 使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尊者罗睺罗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罗睺罗,白世尊言:

“大德!如何知?如何见?则对此有识身及外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态,无慢使耶?”

“罗睺罗!任何之色””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对此如实以正慧而见。任何之受……任何之想……任何之行……任何之识……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之识,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而见。

罗睺罗!如是知,如是见,则对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态,为慢使。”
第十二 远离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尊者罗睺罗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罗睺罗白世尊言:

“大德!如何知?何见?对此有识身及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态,心依远离慢心、超越慢,得寂静解脱耶?”

“罗睺罗!任何之色””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而见,则无取着解脱。对于五蕴,亦复如是。

任何之受……

任何之想……

任何之行……

任何之识--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近、或远--一切之识,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而见,则为无取着解脱。

罗睺罗!如是知,如是见,则于此有识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态,依远离慢心,超越慢,得寂静善解脱。”
此颂曰:
眼色以及识   乃至于触受
想思并至爱   界蕴等为十
第七 罗睺罗相应 注
1 杂阿含三一(大正藏二、二二五b)。
2 此句、原文脱落以暹罗本补译之。
3 同右。
4 十二~二十凡一乃至二之文略之。
5 声思原文有Sottasancetana是saddasancetana之误。
6 杂阿含八(大正藏二、五0c)杂阿含十七(大正藏二、一一八c)及杂一(大正二、五a)。
7 杂阿含八(大正藏二、五0c)杂阿含一(大正藏二、五b)。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频头城经

频头城经

北传汉译杂阿含一一、二八〇(大正藏二,七六页。)
佛对拘萨罗国之频头城婆罗门长者等,说应恭敬尊重之沙门、婆罗门、和不应恭敬之沙门、婆罗门之理由。彼等归依佛为优婆塞。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游行拘萨罗众人之间,与大比丘众俱,入于名为频头城拘萨罗人之婆罗门村。
频头城之婆罗门长者等闻:诸贤!沙门瞿昙实是释氏之子,由释迦族出家。游行拘萨罗众人之间,与大比丘众俱,达至频头城。而彼尊瞿昙,如是流布善名称:彼世尊是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彼包含此天、魔、梵天世界,及沙门、婆罗门、天人之世界,自知,自证已而教化。彼说法为初善、中善、终善、有义、有文,显示完全具足清净之梵行。若见如是应供者为幸也。
时,频头城之婆罗门长者等,诣世尊之处。诣已,或者与世尊共相问候,交换可喜、可乐之语后,坐于一面。又或者向世尊合掌,而坐一面。又或者向世尊之处申述氏名,坐于一面。又或者默然,坐于一面。
世尊如是告坐于一面之频头城婆罗门长者等曰:
诸长者!若诸异学之出家者对汝等如是问:诸长者!如何类之诸沙门、婆罗门不应恭敬、不应尊重、不应崇敬、不应尊崇。
被如是问者,诸长者!汝等应向彼诸异学之出家者如是记说:
诸沙门、婆罗门之于眼所识之诸识,不离贪、不离嗔、不离疑、于内心不寂静,依身、语、意,行等不等,如是类之诸沙门、婆罗门不应恭敬、不应尊重、不应崇敬、不应尊崇。
其如何之因,如何我等,亦于眼所识之诸色,不离贪、不离嗔、不离疑、于内心不寂静,依身、语、意,亦行等不等,于彼等,其以上之等行,于我等所不承认也。
是故,诸贤!彼等诸沙门、婆罗门乃不应恭敬、不应尊重、不应崇敬、不应尊崇。
诸沙门、婆罗门之于耳所识诸声,于鼻所识之诸香,于舌所识之诸味,于身所识之诸触,于意所识之诸法,不离贪、不离嗔、不离痴,于内心不寂静,依身、语、意,行等不等,如是类之沙门、婆罗门不应恭敬、不应尊重、不应崇敬、不应尊崇。
其如何之因,如何我等亦于意所识之诸法,不离贪、不离嗔、不离痴、于内心不寂静,依身、语、意,亦行等不等,于彼等,其以上之等行,我等不承认。
是故,诸贤!彼等之诸沙门、婆罗门不应恭敬、不应尊重、不应崇敬、不应尊崇。
被如是问者,诸长者!汝等向彼等诸异学之出家者,应如是记说之。
诸长者,若复诸异学之出家者如是问汝等:诸长者!如何类之诸沙门、婆罗门应恭敬、应尊重、应崇敬、应尊崇。
诸长者!如是问者,汝等对彼等诸异学之出家者应如是记说:
诸沙门、婆罗门之于眼所识之诸色,离贪、离嗔、离痴、于内心寂静,依身、语、意,行等行,如是类之诸沙门、婆罗门应恭敬、应尊重、应崇敬、应尊崇。
其如何之因,如何于我等,于眼所识之诸色,不离贪、不离嗔、不离痴、于内心不寂静,依身、语、意,亦行等不等,于彼等,其以上之等行,于我等承认也。
是故,诸贤!彼等之诸沙门、婆罗门应恭敬、应尊重、应崇敬、应尊重。
诸沙门、婆罗门之于耳所识诸之声,于鼻所识之诸香,于舌所识之味,于身识之诸触,于意所识之诸法,离贪、离嗔、离痴、于内心寂静,依身、语、意以行等行,如是类之诸沙门、婆罗门应恭敬、应尊重、应崇敬、应尊崇。
其如何之因,如何于我等,于意所识之诸法,不离贪、不离嗔、不离痴、于内心不寂静,依身、语、意,虽行等不等,于彼等,其以上之等行,于我等承认。
是故,诸贤!彼等之诸沙门、婆罗门应恭敬、应尊重、应崇敬、应尊崇。
如是问者,诸长者!汝等应如是记说。
诸长者!诸异学之出家者若向汝等如是问:
然而,诸尊者之如何行相、如何有随行者,由此,诸长者汝等如是云耶?--实彼诸尊者是离贪,或有调伏贪之行迹。离嗔,或有调伏嗔之行迹。离痴,或有调伏痴之行迹--。
被如是问者,诸长者!汝等应向彼等诸异学之出家者记说之:
实彼等诸尊者于空闲处、林中、独处、边处等修习,床座而如是,假令几见,如彼等之胜乐,无如是眼所识之诸色。
又如是,假令几闻,如彼等之胜乐,无如是耳所识之诸声。
又如是,假令几嗅,如彼等之胜乐,无如是鼻所识之诸香。
又如是,假令几味,如彼等之胜乐,无如是舌所识之味。
又如是,假令几触,如彼等之胜乐,无如是身所识之诸触。
如是,诸友!诸行相,有如是诸随行,而我等所承认者,由此,诸长者!我等如是语--实彼等诸尊者乃离贪,或有调伏贪之行。离嗔,或有调伏嗔之行迹。离痴,或有调伏痴之行迹--。
如是问者,诸长者!汝等应向彼等诸异学之出家者如是记说之。
如是说已,频头城之婆罗门长者等,如是奉白世尊:奇哉!尊瞿昙!奇哉!尊瞿昙!尊瞿昙!能扶起将倒者,能揭露被覆者,对迷者能告之以道,于黑暗中持明灯,使有眼者得见诸色也。尊瞿昙容受我等为优婆塞。我等由今日尽形寿归依之。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