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大 篇·谛相应

谛相应

第一 定品
第一 定

舍卫城。

“诸比丘!定当修习!诸比丘!得定之比丘,了知如实。以何为了知如实耶?

此为苦,了知如实;此为苦集,了知如实;此为苦灭,了知如实;此为顺苦灭道,了知如实。

诸比丘!于定当修习!诸比丘!得定之比丘,了知如实。是故,诸比丘应以此为苦,勉励!以此为苦集,勉励!以此为苦灭,勉励!以此为顺苦灭之道,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二三(大正藏二、一一二a)
第二 宴默
※ 二
“诸比丘!应精勤于宴默!诸比丘!宴默之比丘,了知如实。以何为了知如实耶?

此是苦,了知如实;此是苦集,了知如实;此是苦灭,了知如实;此是顺苦灭之道,了知如实。

诸比丘!应精勤于宴默!诸比丘!宴默之比丘,了知如实。是故,诸比丘!以此是苦,应勉励!以此是苦集,应勉励!以此是苦灭,应勉励!以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二二(大正藏二、一一二a)
第三 善男子(一)
※ 二
“诸比丘!于过去世,善男子离家出家,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

诸比丘!于未来世,善男子离家出家,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

诸比丘!于现在世,善男子离家出家,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诸比丘!于过去世,善男子离家出家……于未来世,善男子离家出家……于现在世,善男子离家出家,皆为对此四圣谛之现观。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二九(大正藏二、一O六a)。
第四 善男子(二)
※ 二
“诸比丘!于过去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

诸比丘!于未来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

诸比丘!于现在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诸比丘!于过去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于未来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于现在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注1 参照前经。
第五 沙门婆罗门(一)
※ 二
“诸比丘!于过去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者,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

诸比丘!于未来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者,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

诸比丘!于现在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者,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以何为四圣谛耶?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诸比丘!于过去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者……于未来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者……于现在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者,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二六(大正藏二、一O五b)。
第六 沙门婆罗门(二)
※ 二
“诸比丘!于过去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所宣说。

诸比丘!于未来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所宣说。

诸比丘!于现在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所宣说。以何为四圣谛耶?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诸比丘!于过去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于未来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于现在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宣说。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二七(大正藏二、一O五c)。
第七 寻
※ 二
“诸比丘!勿寻思恶不善之寻。谓:欲寻、嗔寻,害寻。何以故耶?

诸比丘!此等之寻不引义利,非初梵行,不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诸比丘!汝等寻思时,“此是苦”应寻思,“此是苦集”应寻思,“此是苦灭”应寻思,“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寻思。何以故耶?

诸比丘!此等之寻引于义利,成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三、四(大正藏二、一O九b)。
第八 思
※ 二
“诸比丘!勿思惟恶不善之思,谓:“世间为常,世间为无常,世间为有边,世间为无边,命即身,命与身为异,如来死后为有,如来死后为无,如来死后亦有亦无,如来死后非有亦非无。”何以故耶?

诸比丘!此等之思不引义利,不达初梵行,不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诸比丘!汝等思惟时,以“此是苦”应思惟!“此是苦集”应思惟!“此是苦灭”应思惟!“此是顺苦灭之道”应思惟!何以故耶?

诸比丘!此等之思惟引于义利,成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二(大正藏二、一O九a)。
第九 诤
※ 二
“诸比丘!勿论诤论,谓:“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云何知此法、律耶?汝为邪行者,我为正行者:汝将应说为前者,说为后,将应说为后者,说为前;我言为相应,汝言为不相应:汝长时所思为所覆;汝为逃他论而立论;汝将堕负处,若能者,当应答。”何以故耶?

诸比丘!此论不引义利,非成初梵行,不能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诸比丘!汝等论时,以“此是苦”应论,“此是苦集”应论,“此是苦灭”应论,“此是顺苦灭之道”应论。何以故耶?

诸比丘!此论引于义利,成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六(大正藏二、一O九c)。
第十 论
※ 二
“诸比丘!勿论种种之畜生论、谓: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论、怖畏论、战争论、食论、饮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论、亲族论、车乘论、村里论、聚落论、都城论、地方论、女人论、男人论、勇士论、街路论、池边论、亡灵论、种种论、世间谭、海谭,如是之有无论是。何以故耶?

诸比丘!此论不引义利,不达初梵行,不能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诸比丘!汝等论时,以“此是苦也”应论,“此是苦集”应论,“此是苦灭”应论,“此是顺苦灭之道”应论。何以故耶?

诸比丘!此论为引于义利,成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诸比丘!以“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五(大正藏二、一O九c)此经列举论之项目,是长部经典第一卷七页、一七八页,第三卷三六页、五四页,中部经典第一卷五一三页,第二卷一页、二三页、三O页,第三卷一一三页,增支部经典第五卷一二八页,律藏第一卷一一八页,第四卷一六四页等(皆指原典)。
第一 定品(终)
此中摄颂曰:
定以及宴默
二之善男子
沙门婆罗门
寻与思诤论
第二 转法轮品
第一 如来所说(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园。

于此处,世尊言五比丘曰:
“诸比丘!出家者不可亲近于二边。以何为二边耶?

(一)于诸欲以爱欲贪着为事者,乃下劣、卑贱、凡夫之所行、非圣贤,乃无义相应。(二)以自之烦苦为事者,为苦,非圣贤,乃无义相应。诸比丘!如来舍此二边,以中道现等觉。此为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诸比丘!云何乃能如来于中道现等觉,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耶?乃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乃如来所现等觉之中道,此乃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诸比丘!苦圣谛者,即是此,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忧恼苦、遇怨憎者苦、与所受者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说为五取蕴苦。

诸比丘!苦集谛者,即是此,谓:后有起、喜贪俱行、随处欢喜之渴爱,谓:
欲爱、有爱、无有爱是。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即是此,谓:于此渴爱无余、离灭、弃舍、定弃、解脱而无执着。

诸比丘!顺苦灭道圣谛者,即是此,所谓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诸比丘!苦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对此苦圣谛偏知……乃至……已偏知,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苦集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对此苦集圣谛应断……乃至……已断,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十一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对此苦灭圣谛应现证……乃至……已现证,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十二
诸比丘!顺苦灭道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对此顺苦灭道圣谛应修习……乃至……已修习,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十三
诸比丘!我于四圣谛以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尚未达悉皆清净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中,不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
十四
诸比丘!然而我于此四圣谛,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已达悉皆清净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中,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又,我智生与见,我心解脱不动,此为我最后之生,再不受后有。
十五
世尊如是说示已,五比丘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又说示此教时,具寿憍陈如生远尘离垢之法眼:“有集法者,悉皆有此灭法。”
十六
世尊转如是法轮时,地居之诸天发声言曰:“世尊如是于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者,皆不能覆。”
十七
闻得地居诸天之声之四大天王诸天,发声言曰:“世尊如是于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者,皆不能覆。”
十八
闻得四大天王诸天声之忉利诸天……焰摩诸天……兜率诸天……化乐诸天……他化自在诸天……梵身诸天发声言曰:
“世尊如是于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任何者,皆不能覆。”
十九
如是于其刹那,其顷刻,其须央之间,乃至止于梵世之声已达。又,此十千世界涌震动,示现于无量广大光明之世间,超越诸天之天威力。
二十
时,世尊称赞而曰:“憍陈如悟矣,憍陈如悟矣!”自此即名具寿憍陈如,称为阿若憍陈如。
注1 律藏大品一、六(原典一O页以下)。杂阿含一五、一五(大正藏二、一0三c)。转法轮经(大正藏二、五O三)、三转法轮经(大正藏二、五O四),四分律三二(大正藏二二、七八八)、五分律一五(大正藏二二、一O四),法蕴足论六(大正藏二六、四七九b)等。其他亦有梵本。
第二 如来所说(二)
※ 二
“诸比丘!苦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对此苦圣谛偏知……乃至……已偏知,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苦集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对此苦集圣谛断除……乃至……已断,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对此苦灭圣谛现证……乃至……已现证,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顺苦灭道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对此顺苦灭道圣谛修习……乃至……已修习,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注1 参照前经。
第三 蕴
※ 二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诸比丘!云何为苦圣谛耶?谓五取蕴是,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是。诸比丘!此名为苦圣谛。

诸比丘!云何为苦集圣谛耶?后有起而喜贪俱行、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是。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诸比丘!云何为苦灭圣谛耶?将此渴爱无余离灭、弃舍、定弃、解脱,是无执着。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诸比丘!云何为顺苦灭道圣谛耶?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为顺苦灭道圣谛。

诸比丘!此为四圣谛。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二四(大正藏二、一O五a)。
第四 处
※ 二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诸比丘!云何为苦圣谛耶?谓:六入处是。以何为六入处耶?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是。诸比丘!此名为苦圣谛。

诸比丘!云何为苦集圣谛耶?后有起而喜贪俱行,是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是。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诸比丘!云何为苦灭圣谛耶?将此渴爱无余离灭、弃舍、定弃、解脱,是无执着。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诸比丘!云何为顺苦灭道圣谛耶?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为顺苦灭道圣谛。

诸比丘!此为四圣谛。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参照前经。
第五 受持(一)
※ 二
“诸比丘!汝等对我所说之四圣谛,曾受持否?”

如是言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我对世尊所说之四圣谛,予以受持。”
“比丘!汝对我所说之四圣谛,云何受持耶?”

“大德!世尊所说之第一圣谛--苦,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说之第二圣谛--苦集,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说之第三圣谛--苦灭,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说之第四圣谛--顺苦灭道,我予受持。大德!我如是对世尊所说之四圣谛,予受持。”

“善哉!善哉!比丘!汝对我所说之四圣谛,予受持。比丘!苦为我所说之第一圣谛,如是对此受持。比丘!苦集为我所说之第二圣谛,如是对此受持。比丘!苦灭为我所说之第三圣谛,如是对此受持。比丘!顺苦灭道为我所说之第四圣谛,如是对此受持。

比丘!如是对我所说之四圣谛,应受持。是故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十(大正藏二、一一0b)。
第六 受持(二)
※ 二
“诸比丘!汝等对我所说之四圣谛,曾受持否?”

如是言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我对世尊所说之四圣谛,予以受持。
“比丘!汝对我所说之四圣谛,云何受持耶?”

“大德!苦为世尊所说之第一圣谛,我予受持。大德!若沙门、婆罗门如是言:“沙门瞿昙之所说,乃非第一苦圣谛,我舍此第一苦圣谛,立他之第一苦圣谛。”无有此理。
五~六
大德!苦集为世尊所说之第二圣谛,我予受持……苦灭为世尊所说之第三圣谛,我予受持。

大德!顺苦灭道为世尊所说之第四圣谛,我予受持。大德!若有沙门、婆罗门如是言:“沙门瞿昙之所说,乃非第四顺苦灭道圣谛,我舍此第四顺苦灭道圣谛,而立他之第四顺苦灭道圣谛。”无有此理。

大德!我如是对世尊所说之四圣谛,予受持。”

“善哉、善哉!比丘!善哉!比丘!汝对我所说之四圣谛,予受持。比丘!苦为我所说之第一圣谛,如是对此受持。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如是言:“沙门瞿昙之所说,乃非第一苦圣谛,我舍此第一苦圣谛,而立他之第一苦圣谛。”无有此理。比丘!苦集……乃至……苦灭……乃至……顺苦灭道,为我所说之第四圣谛,如是对此受持。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如是言:“沙门瞿昙之所说,乃非第四顺苦灭道圣谛,我舍此第四顺苦灭道圣谛,而立他之第四顺苦灭道圣谛。”无有此理。

比丘!如是对我所说之四圣谛予受持。是故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一二(大正藏二、一一0C)。
第七 无明
※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所谓无明、无明者。大德!云何为无明耶?云何为随无明耶?”

“比丘!苦之无智,苦集之无智,苦灭之无智,顺苦灭道之无智,此名为无明;如是者为随无明。

是故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第八 明
※ 二
时,有一比丘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所谓明、明者。大德!云何为明耶?云何为随明耶?”

“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此名之明;如是者为随明。

是故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第九 辩
※ 二
“诸比丘!“此是苦圣谛”,为我所立。此中之谓“此是苦圣谛”者,含有无量之字、无量之文、无量之辩。

……“此是苦集圣谛”……

……“此是苦灭圣谛”……

诸比丘!“此是顺苦灭道圣谛,”为我所立。此中之谓:“此是顺苦灭道圣谛”者,含有无量之字、无量之文、无量之辩。

是故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第十 如
※ 二
“诸比丘!有四种之如,为不离如、不异如。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此是苦”,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

“此是苦集。”,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

“此是苦灭。”,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

“此是顺苦灭道”,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

诸比丘!此四者,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经一六、一一(大正藏二、一一0b)。
第二 转法轮品(终)
此中摄颂曰:
二之如来说
蕴节与处节
二节之受持
无明明辩如
第三 拘利村品
第一 跋耆(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跋耆国拘利村。

于此处,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因对四圣谛不了悟、不通达,如是,我与汝等将永久流转轮回。以何为四圣谛耶?

诸比丘!因对苦圣谛不了悟、不通达,如是,我与汝等将永久流转轮回。因对苦集圣谛……乃至……对苦灭圣谛……乃至……因对顺苦灭道圣谛,不了悟、不通达,我与汝等将永久流转轮回。

诸比丘!如今,对苦圣谛了悟、通达,对苦集圣谛了悟、通达,对苦灭圣谛了悟、通达,对顺苦灭道圣谛了悟、通达,则断有爱、尽有索、更不受后有。”

世尊如是说。善逝如是说已,师更如是说:
因对四圣谛
不能如实观
则久受生处
轮回所及者
对此等圣谛
观于此等者
于灭则有索
乃至苦根断
更不受后有。
注1 长部经典(原典二、九O页),律藏大品(原典二三O页),杂阿含一五、三九(大正藏二、一0八a),其他长部经典(原典二、一二二页)。

第二 跋耆(二)
※ 二
“诸比丘!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能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不能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不能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能如实了知,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我不予认许。又,彼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为无有。

诸比丘!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我予认许。又,彼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世尊如是说。善逝如是说已,师更如是说:
苦苦生无残
偏苦应须灭
应达苦灭处
不知道者人
则无心解脱
无慧之解脱
不得苦际尽
受是生与老
苦苦生无残
偏苦应须灭
应达苦灭处
知道者之人
则对心解脱
乃至慧解脱
具足尽苦际
不受生与老。
注1 杂阿含一五、二八(大正藏二、一O五c)。
2 此偈与经集第七二四~七二七同。
第三 正等觉者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圣谛是。诸比丘!此为四圣谛。

诸比丘!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故,名为如来、应供、正等觉者。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三八(大正藏二、一O七c)。
第四 阿罗汉

舍卫城。

“诸比丘!过去世之应供、正等觉者,如实现等觉者,皆对四圣谛如实现等觉。

诸比丘!未来世之应供、正等觉者,如实现等觉者,皆对四圣谛如实现等觉。

诸比丘!现在之应供、正等觉者,如实现等觉者,皆对四圣谛如实现等觉。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诸比丘!过去世之应供、正等觉者,如实现等觉者……应现等觉为……现等觉者,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前经参照。
第五 漏尽
※ 二
“诸比丘!我于知见者说漏尽,并非于不知见者。诸比丘!何为知见者之漏尽耶?

诸比丘!知见“此是苦”,为漏尽;知见“此是苦集”,为漏尽;知见“此是苦灭”,为漏尽;知见“此是顺苦灭道”,为漏尽。

诸比丘!如是知见为漏尽。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经一五、二O(大正藏二、一O四b)。
第六 友
※ 二
“诸比丘!汝等若有应所哀愍、应所听闻、思念之朋友、亲戚、血族,诸比丘!汝等对彼等应将四圣谛之如实现观,劝导使习住。何为四圣谛耶?

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圣谛也。

诸比丘!汝等若有应所哀愍、应所听闻、思念之朋友、亲戚、血族者,诸比丘!汝等对彼等应将此四圣谛之如实现观,劝导使习住。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三0、七(大正藏二、二一四b)。

第七 如
※ 二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诸比丘!此四圣谛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是故名为圣谛。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一一(大正藏二、一一0b)。
第八 世间
※ 二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诸比丘!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中,如来为圣。是故名之为圣谛。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第九 应偏知
※ 二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诸比丘!此四圣谛中,有应偏知之圣谛、有应断之圣谛、有应现证之圣谛、有应修习之圣谛。
诸比丘!何为应偏知之圣谛耶?

诸比丘!苦圣谛应偏知,苦集圣谛应断,苦灭圣谛应现证,顺苦灭道圣谛应修习。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二一(大正藏二、一一二a)
第十 伽梵婆提

一时,众多之长者比丘,住于支提国萨罕奢尼卡。

其时,众多之长老比丘,食后由乞食归,于讲堂集会聚坐,作如是之谈话:“友等!见苦者,亦见苦集、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耶?”

作如是言,具寿伽梵婆提对长老比丘曰:
“友等!我自世尊处,曾亲闻、亲受:

“诸比丘!见苦者,亦见苦集、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见苦集者,亦见苦、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见苦灭者,亦见苦、亦见苦集、亦见顺苦灭道。见顺苦灭道者,亦见苦、亦见苦集、亦见苦灭。””
第三 拘利村品(终)
此中摄颂曰:
二节之跋耆
及正等觉者
阿罗汉漏尽
友与如世间
乃至应偏知
及伽梵婆提。
第四 申恕林品
第一 申恕

一时,世尊住拘睒弥国申恕林。

时,世尊手持少许之申恕叶,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我手中所持之少许申恕叶,与在申恕林上所有者,何者为多耶?”
“大德!世尊手中所持之申恕叶为少,申恕林上所有为多。”

“诸比丘!如是,我证知而对汝等不说之处为多,所说之处为少。

诸比丘!以何之故,我不说耶?诸比丘!此不相应于义利,非达初梵行,不能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我不说。

诸比丘!我以何说之耶?诸比丘!于“此是苦”,说之;于“此是苦集”说之,于“此是苦灭”说之;于“此是顺苦灭道”,说之。

诸比丘!以何之故,我说之耶?诸比丘!此于义利相应,达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我为说。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四O(大正藏二、一0八a)。
第二 佉提罗
※ 二
“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不能如实现观,作正苦之边际。”无有此理。

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以佉提罗叶、婆罗叶、阿摩勒叶,作器,将水以多罗叶持之行。”无有此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谛,不能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不能如实现观,作正苦之边际。”无有此理。

诸比丘!又,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圣谛,如实现观,作正苦之边际。”为有此理。

诸比丘!譬如,若作如是言:“我以钵头摩叶、婆罗叶、摩楼迦叶,作器,将水以多罗叶持之而行。”为有此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如实现观,作正苦之边际。”为有此理。”
注1 杂阿含一五、三三(大正藏二、一O七a)。
第三 杖

“诸比丘!譬如将杖掷向空中,则或由头堕、或由中堕、或由尾堕。诸比丘!如是有无明盖、有爱结之众生,流转轮回,或由此世往他世、或由他世来此世。何以故耶?诸比丘!乃不见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二五(大正藏二、一一二b)。
第四 衣
※ 二
“诸比丘!若衣、若头燃,应作何耶?”
“大德!若衣、若头燃,为扑息衣或头,应起增上之志欲,精进、勉励、势猛、不退、正念、正知。”

“诸比丘!可舍置燃衣或头而不作意,然对尚未如实现观之四圣谛,为现观,应起增上之志欲,精进、勉励、势猛、不退、正念、正知。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三六(大正藏二、一O七b)。
第五 百枪
※ 二
“诸比丘!譬如有男子,有寿百岁、命百岁,有人对彼曰:“男子!汝于晨时分,以枪冲刺百次;日中时分,以枪冲刺百次;日夕时分,以枪冲刺百次。男子!汝每日被枪冲刺三百次,保有寿百岁、命百岁。百岁之后,对尚未现观之四圣谛,予现证。”诸比丘!知义趣之善男子,应善受之。何以故耶?

诸比丘!轮回自无始有之,为枪所冲、为剑所冲、为斧所冲,不知其前际。诸比丘!虽如是者,诸比丘!我非说有苦有忧四圣谛之现观。诸比丘!我说有乐有喜四圣谛之现观。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三七(大正藏二、一O七c)。
第六 生类
※ 二
“诸比丘!譬如有男子,将此阎浮提中之草木枝叶,截集于一处,集之一处作成串,大海中之大生类贯成大串,大海中之中生类贯成中位之串,大海中之小生类贯成小串。诸比丘!然大海中粗大生类尚未摄者有之,若此阎浮提中之草木枝叶虽尽摄之,诸比丘!大海中仍有更多之小生类,不易贯串。何以故耶?

诸比丘!其自体微小故。诸比丘!如是众生界之恶趣为大。诸比丘!由如是大恶趣解脱之人,为见具足,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三二(大正藏二、一一三b)。
第七 日喻(一)
※ 二
“诸比丘!日轮上升时,前驱之前相,为有明相。诸比丘!如是对四圣谛、如实现观时,前驱之前相为正见。

诸比丘!于有正见之比丘,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是为可期。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三O(大正藏二、一O六b)。
第八 日喻(二)
※ 二
“诸比丘!若日月尚未出于世间,则大光明、大光耀尚未现,以致闇黑、闇冥而昼夜不分,不分月成半月、不分时节岁数。

诸比丘!日月出时,则大光明、大光耀现,无闇黑、无闇冥,分昼夜,分月、半月、分时节岁数。

诸比丘!如是者,若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尚未出,则大光明、大光耀犹不现,闇黑、闇冥而无四圣谛之教说,亦不说示、施设、建立、开演、分别、显了。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出时,则大光明、大光耀现,无闇黑、无闇冥,有四圣谛之教说,则有施设、建立、开演、分别、显了。以何为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三一(大正藏二、一O六c)。
第九 因陀罗柱
※ 二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不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观他沙门、婆罗门之面云:“此尊者,是知而知、见而见者耶?”

诸比丘!譬如棉、棉花之轻而受风吹时,置于平坦地面上,东风来则吹拂向西 、西风来则吹拂向东、北风来则吹拂向南、南风来则吹拂向北。何以故耶?诸比丘!绵花轻之故。

诸比丘!如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如实知,于“此是苦集”不如实知,于“此是苦灭”不如实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知。观他沙门、婆罗门之面云:“此尊者为知而知、见而见者耶?”何以故耶?诸比丘!未观四圣谛故。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不观他沙门、婆罗门之面云:“此尊者为知而知、见而见者耶?”不观他面、不随他语。

诸比丘!譬如铁柱、因陀罗柱之根深善埋而不动不摇。若从东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若从西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若从北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若从南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何以故耶?诸比丘!根深之因陀罗柱善埋故。

诸比丘!如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不观他沙门、婆罗门之面云:“此尊者为知而知、见而见者耶?”何以故?诸比丘!善观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三四(大正藏二、一0七a)。
第十 论师
※ 二
“诸比丘!若比丘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若从东方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议论、求议论,为具他法而震动摇撼彼者,无有此理。若从西方……若从北方……若从南方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议论求议论,为具他法而震动摇撼彼者,无有此理。

诸比丘!譬如有长十六肘之石柱,由根往下八肘,由根向上八肘。若从东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若从西方……若从北……若从南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何以故耶?诸比丘!根深而石柱被善埋故。
四~七
诸比丘!如是,若比丘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若从东方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议论、求议论,为具他法而震动摇撼彼者,无有此理。若从西方……若从北方……若从南方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议论、求议论,为具他法而震动摇撼彼者,无有此理。何以故耶?诸比丘!善观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三五(大正藏二、一O七b)。
第四 申恕林品(终)
此中摄颂曰:
申恕佉提罗
杖与衣百枪
生类二日喻
因罗柱论师 第五 深崄品
第一 思惟

一时,世尊住竹林迦兰陀园。

于此处,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往昔,有一男子,以“应于世间作思惟”,而往须摩竭陀池。来至须摩竭陀池之岸边坐,进入世间思惟。

诸比丘!彼男子于须摩竭陀池之岸,见四部军之入藕根。见已,思念:“我发狂矣,我狂乱矣,我见世间之所无者。”

诸比丘!时,彼男子走入都城,告大众曰:“诸大德!我发狂矣,诸大德!我狂乱矣,我见世间之所无者。”
“男子!汝云何发狂耶?云何狂乱耶?汝见世间所无者耶?”

“诸大德!于此,我出王舍城,以“应于世间作思惟”,而往须摩竭陪他。来至须摩竭陀池之岸边坐下,入于世间作思惟。诸大德!我于须摩竭陀池之岸,见四部军之入藕根。诸大德!如是,我发狂,如是,我狂乱,我见世间之所无者。”
“男子!汝实发狂矣,实为狂乱,汝之所见为世间所无者。”

诸比丘!然则,彼男子为见真实,非非实。诸比丘!往昔,天与阿修罗酣战。
诸比丘!于彼战役,诸天胜,阿修罗败。阿修罗因败而惧,怖畏2诸天由藕根入阿修罗宫。

是故诸比丘!勿于世间思惟,曰:“世间为常、世间为无常、世间为有边、世间为无边、命即是身、命与身为异、如来死后为有、如来死后为无、如来死后为亦有亦无、如来死后为亦非有亦非无。”何以故耶?

诸比丘!此思惟与义不相应,不达初梵行,不资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诸比丘!汝等思惟时,于“此是苦”应思惟,于“此是苦集”应思惟,于“此是苦灭”应思惟,于“此是顺苦灭道”应思惟。何以故耶?

诸比丘!此思惟与义相应,为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十一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一(大正藏二、一0八c)。
2 “怖畏”,从原本之读法。异本有mohayamana原注由此译为“欺诸天之心。”
第二 深崄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往辩才峰,行昼日坐。”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曰:
“唯唯,大德!”

时,世尊与众多比丘俱往辩才峰。有一比丘,于辩才峰见大深崄。见已,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此深崄。大德!深崄可怖畏。大德!可有比此深崄更大、更怖畏之深崄耶?”
“比丘!亦有比此深崄更大、更怖畏之深崄者。”
“大德!比此深崄更大、更怖畏之深崄为何耶?”

“比丘!于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不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者,则于生本之诸行乐着,老本之诸行乐着,死本之诸行乐着,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乐着。因乐着于生本诸行,乐着于老本诸行,乐着于死本诸行,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则生本之诸行增长,老本之诸行增长,死本之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增长。因生本之诸行增长,老本之诸行增长,死本之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增长,则堕于生之深崄,堕于老之深崄,堕于死之深崄,堕于愁、悲、苦、忧、恼之深崄,不得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吾云不得苦之解脱。

比丘!然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则不乐着于生本之诸行,不乐着于老本之诸行,不乐着于死本之诸行,不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因不乐着于生本诸行,不乐着于老本诸行,不乐着于死本诸行,不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故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是以不堕生之深崄,不堕老之深崄,不堕死之深崄,不堕愁、悲、苦、忧、恼之深崄,而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吾云得苦之解脱。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一五(大正藏二、一一一a)。
2 “辩才峰”原注言似于山之一大岩石。非固有名词,我取其字义之试译。
第三 热烦
※ 二
“诸比丘!有名大热之地狱。于彼处,眼所见之色,唯见非可爱相、不见可爱相,唯见非可乐相、不见可乐相,唯见非可意相、不见可意相。耳所闻之声……鼻所嗅之香……舌所味之味……身所触之所触……意所知之法,唯知非可爱相、不知可爱相,唯知非可乐相、不知可乐相,唯知非可意相、不知可意相。”

如是说示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此热烦。大德!甚大哉!此热烦。大德!可有比此热烦更大、更怖畏之热烦耶?”
“比丘!亦有比此热烦更大、更怖畏之热烦。”
“大德!比此热烦更大、更怖畏之热烦为何耶?”

“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不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者,于生本诸行乐着,于老本诸行乐着,于死本诸行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乐着。因乐着于生本诸行,乐着于老本诸行,乐着于死本诸行,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则生本诸行增长,老本诸行增长,死本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增长。由生本诸行增长,则老本诸行增长,死本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增长,故燃起生之热烦,燃起老之热烦,燃起死之热烦,燃起愁、悲、苦、忧、恼之热烦,而不得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吾云不得苦之解脱。

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则不乐着于生本诸行,不乐着于老本诸行,不乐着于死本诸行,不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因不乐着于生本诸行,不乐着于老本诸行,不乐着于死本诸行,不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故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由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是以生之热烦不燃,老之热烦不燃,死之热烦不燃,愁、悲、苦、忧、恼之热烦不燃,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得解脱。吾云得苦之解脱。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一六(大正藏二、一一一b)
第四 重阁堂
※ 二
“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未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未如实现观,而作正苦之边际。”无有此理。

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尚未作重阁堂之下层,即欲建筑其上层。”无有此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未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末如实现观,而作苦之边际。”无有此理。

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如实现观,而作正苦之边际。”有此道理。

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既作重阁堂之下层已,再建立其上层。”有此道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如实现观,而作正苦之边际。”有此道理。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三十 、三一(大正藏二、一一三a)。原本节号重复,订正之。
第五 毛

一时,世尊住毗舍城大林之重阁讲堂。

时,具寿阿难于晨朝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毗舍城乞食。

具寿阿难见众多之离车童子,于会堂作弓射,自远处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

见已,思念而言:“实则,此等离车童子为巧,实则,此等离车童子为极巧,所以能自远方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

时,具寿阿难,步至毗舍离乞食,食后由乞食归,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于此,我晨朝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毗舍离乞食。大德!我见众多之离车童子,于会堂作弓射,由远方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见已,思念言曰:“实则,此等离车童子为巧,实则,此等离车童子为极巧,所以能由远方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

“阿难!于汝之意云何?自远方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若将一根毫毛,分为百分,由其一端贯穿另一端,当以何者为难作难成耶?”
“大德!将一根毫毛分成百分,由其一端贯穿另一端,为更难作难成。”

“阿难!“此是苦”,如实通达,“此是苦集”,如实通达,“此是苦灭”,如实通达,“此是顺苦灭道”,如实通达者,是通达更难之通达。

是故阿难!“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四一(大正藏二、一o八b)。此经名参照品末之摄颂。
第六 闇黑
※ 二
“诸比丘!有无盖、无底之闇黑,具如是大神力、大威力之日月光,亦不能及于其中间。”

如是说示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闇黑。大德!甚大哉,闇黑。大德!可有其他比此闇黑更大、更怖畏之闇黑者耶?”
“比丘!比此闇黑更大、更怖畏之闇黑者,亦有。”
“大德!其他比此闇黑更大、更怖畏之闇黑者,为何耶?”

“比丘!于诸沙门、婆罗门,“此是苦”不如实了知,“此是苦集”不如实了知,“此是苦灭”不如实了知,“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者,则乐着于生本诸行,乐着于老本诸行,乐着于死本诸行,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因乐着于生本诸行,乐着于老本诸行,乐着于死本诸行,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故生本诸行增长,老本诸行增长,死本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增长。由生本诸行增长,老本诸行增长,死本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增长,而堕于生之闇黑,堕于老之闇黑,堕于死之闇黑,堕于愁、悲、苦、忧、恼之闇黑,而不得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我云不得苦之解脱。

比丘!然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集”如实了知,“此是苦灭”如实了知,“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则不乐着于生本诸行,不乐着于老本诸行,不乐着于死本诸行,不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因不乐着于生本诸行,不乐着于老本诸行,不乐着于死本诸行,不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故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由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而不堕于生之闇黑,不堕于老之闇黑,不堕于死之闇黑,不堕于愁、悲、苦、忧、恼之闇黑,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解脱。吾云得苦之解脱。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一七(大正藏二、二一b)
第七 孔(一)
※ 二
“诸比丘!譬如有人,将一有孔之轭,投于大海中。有一盲龟,游行海中,百年上浮一次。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彼百年上浮一次之盲龟,其头得入彼有一孔之轭否?”“大德!或于某时亦可得然,但需经长时。”

“诸比丘!彼百年上浮一次之盲龟,其首入彼有一孔之轭,诸比丘!可速于愚者一度至堕处,再得人身者。何以故耶?

诸比丘!于彼堕处,了无法行、平等行、善业、福业,诸比丘!彼等互啖、啖弱者。何以故耶?

诸比丘!不见四圣谛故。何为四圣谛耶?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四二(大正藏二、一O八c)中部经典原典三、一六九页。汉译南傅大藏经
第八 孔(二)
※ 二
“诸比丘!譬如此大地,悉是水2。于此有人,将一有孔之轭投下,东风拂之向西,西风拂之向东,北风拂之向南,南风拂之向北。于此有一盲龟,游行海中,百年上浮一次。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彼盲龟百年浮起一次,其首得入彼有一孔之轭否?”
“大德!彼盲龟百年浮起一次,其首入彼有一孔之轭,实为难得。”

“诸比丘!如是,得人身为难得。诸比丘!如是,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出世为难得。诸比丘!如是,如来所说法、律出现于世为难得。

诸比丘!如今,已得人身;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既出世;如来所说之法、律,既现于世。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参照前经。
2 “悉是水”,汉译北传相当于此,有大地悉成大海。
3 难得。adhicca是有缘而生,原注:若轭不腐、海水不干、龟不死者。
第九 须弥(一)
※ 二
“诸比丘!譬如有人,于须弥山王之上,放置大如豆粒之石砾七个。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放置其上豆粒大之七砾石,与须弥山王,何者为多耶?”
“大德!须弥山王为多,放置其上豆粒大之七砾石为少。于须弥山王上所置之豆粒大七砾石,乃不成算数、不成譬类、不成一分。”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现观者,已灭尽之苦为多、残者为少,于前之已灭尽之苦蕴,不成算数、不成譬类、不成一分。此是极七返。彼对“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三三(大正藏二、一一三b)。
第十 须弥(二)
※ 二
“诸比丘!譬如须弥山王灭尽,而唯独豆粒大之七石砾残存。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须弥山之灭尽,与所残存之豆粒大之七砾石,何者为多耶?
大德!须弥山之灭尽者为多,所残存豆粒大之七砾石为少。此于须弥山之灭尽者,与所残存之豆粒大七砾石,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现观者,则已灭尽之苦为多、所残存者为少,于前之已灭尽之苦蕴,不成算数、不成譬类、不成一分。此是极七返。彼对“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集”,如实知;“此是苦灭”,如实知;“此是顺苦灭道”,如实知。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第五 深崄品(终)
此中摄颂曰:
思惟与深崄
热烦重阁堂
毛闇黑二孔
二节之须弥
第六 现观品
第一 爪尖
※ 二
时,世尊将少许之尘,置于爪端,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许尘,其与大地土,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尘为少,于大地相比,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现观者,则已灭尽之苦为多、所残存者为少,于前之已灭尽之苦蕴,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此是极七返。彼对“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集”,如实知;“此是苦灭”,如实知;“此是顺苦灭道”,如实知。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本品十经,比较第八现观相应(汉译南传大藏经典)相应部二一三
2 杂阿含一六、三六(大正藏二、一一四a)。
第二 湖池
※ 二
“诸比丘!譬如有湖池,长五十由旬、广五十由旬、深五十由旬,水盈满及岸。有人用草之尖端将水掬汲。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用草尖所掬之水与湖池之水,何者为多耶?”
“大德!此湖池之水为多,草尖所掬之水为少,于湖 之水相比,用草尖所掬之水,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三四(大正藏二、一一三c)
第三 合流(一)
※ 二
“诸比丘!譬如于诸大河、恒河、耶符那、伊罗跋提、萨罗游、摩企之合流会合处,有人掬汲二三滴之水。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所掬之二三滴水,与彼合流之水,何者为多耶?”
“大德!合流之水为多,所掬之二三滴水为少,于合流之水相比,二三滴之掬水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三五(大正藏二、一一三c)
第四 合流(二)
※ 二
“诸比丘!譬如诸大河、恒河、耶符那、伊罗跋提、萨罗游、摩企之水灭尽,唯残存二三滴水。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灭尽之合流水,与彼二三滴残水,何者为多耶?”“大德!灭尽之合流之水为多,彼二三滴之残存水为少。于灭尽之合流水相比,二三滴之残存水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第五 地(一)
※ 二
“诸比丘!譬如有人,于大地上置七个大如枣核之土团。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放置大地七个枣核大之土团,与此大地之土,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放置之七个枣核大土团为少,于大地土相比,放置之七个枣核大之土团,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三五(大正藏二、一一四a)。
第六 地(二)
※ 二
“诸比丘!譬如大地灭尽,唯残七个枣核大之土团。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大地之灭尽,与所残存之七个枣核大之土团,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之灭尽者为多,所残存之七个枣核大之土团为少,于大地之灭尽相比,所残存之七枣核大之土团,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第七 海(一)
※ 诸比丘!譬如有人,于大海中汲掬二三滴水。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彼二三滴汲掬之水与大海之水,何者为多耶?”“大德!大海之水为多,彼二三滴之掬水为少,于大海之水相比,二三滴之掬水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第八 海(二)
※ 二
“诸比丘!譬如大海之水灭尽,唯残存二三滴之水。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灭尽之大海水,与彼二三滴之残水,何者为多耶?”
“大德!灭尽之大海水为多,彼二三滴之残水为少,于灭尽之大海水,彼二三滴之残水,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第九 山喻(一)
※ 二
“诸比丘!譬如有人,于雪山王之上置放七个芥子粒大之石砾。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置放之七个芥子粒大之石砾,与雪山王相比,何者为多耶?”
“大德!雪山王为多,放置其上之七个芥子粒大石砾为少,于雪山王,放置其上之七个芥子粒大石砾,为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第十 山喻(二)
※ 二
“诸比丘!譬如雪山王灭尽,唯独残存七个芥子粒大之石砾。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雪山王之灭尽与所残存七芥子粒大之石砾,何者为多耶?”
“大德!雪山王之灭尽为多,所残存之七个芥子粒大之石砾为少,于雪山王之灭尽,所残存七芥子粒大石砾,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已现观,则已灭尽之苦为多,所残存之苦为少,于前之已灭尽之苦蕴,为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此是极七返。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第六 现观品(终)
此中摄颂曰:
爪顶与湖池
二节之合流
二地与二海
二节山之喻
第七 生谷广说品(一)
第一 余处
※ 二
时,世尊将少许之尘,置于爪端,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与大地土相比,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为少,于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诸比丘!如是,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再生他处之众生为多。何以故耶?

诸比丘!不观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以下,品之名目从暹罗本。
2 以下至卷末皆是杂阿含一六、三六(大正藏二、一一四b)。
第二 边地
※ 二
时,世尊将少许之尘,置于爪端,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与大地土相比,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为少,于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少许尘,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诸比丘!如是,再生于中国之众生为少,再生于边地、无知夷狄中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三 慧
※ 四
诸比丘!如是,成就圣慧眼之众生为少,随无明愚痴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四 酒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饮酒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饮酒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五 水
※ 四
诸比丘!如是,陆生之众生为少,水生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六 母
※ 四
诸比丘!如是,孝于母之众生为少,不孝于母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七 父
※ 四
诸比丘!如是,孝于父之众生为少,不孝于父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八 沙门
※ 四
诸比丘!如是,尊重沙门之众生为少,不尊重沙门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九 婆罗门
※ 四
诸比丘!如是,尊重婆罗门之众生为少,不尊重婆罗门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十 尊重
※ 四
诸比丘!如是,尊重族姓中最胜者之众生为少,不尊重族姓中最胜者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七 生谷广说品(一)(终)
此中摄颂曰:
余处与边地
慧与酒与水
母父与沙门
婆罗门尊重
第八 生谷广说品(二)
第一 生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杀生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杀之众生为多。何以故耶……乃至……
第二 不与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不与取之众生为少,不远离不与取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三 欲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欲邪行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欲邪行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四 妄语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妄语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妄语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五 离间语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离间语之众生为少,不远离离间语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六 粗恶语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粗恶语之众生为少,不远离粗恶语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七 杂秽语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杂秽语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杂秽语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八 种子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损坏草木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损坏草木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九 非时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非时食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非时食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十 薰香涂香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华鬘、薰香、涂香之所持、庄严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华鬘、薰香、涂香、之所持、庄严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八 生谷广说品(二)(终)
此中摄颂曰:
生及不与欲
妄语离间语
粗恶杂秽语
种子与非时
薰香与涂香
第九 生谷广说品(三)
第一 舞蹈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舞蹈、歌谣、音乐、观剧之众生为少,不远离舞蹈、歌谣、音乐、观剧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二 床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高床、大床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高床、大床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三 银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金银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金银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四 谷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生谷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生谷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五 肉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生肉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生肉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六 童女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妇女童女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妇女童女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七 婢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奴婢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奴婢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八 山羊、羊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收受山羊、羊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收受山羊、羊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九 鸡、猪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收受鸡、猪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收受鸡、猪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十 象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收受象、牛、马、骡马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收受象、牛、马、骡马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九 生谷广说品(三)(终)
此中摄颂曰:
舞蹈与床银
谷肉与童女
婢与山羊羊
鸡猪以及象
第十 生谷广说品(四)
九一 第一 田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收受田地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收受田地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二 买卖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买卖之众生为少,不远离买卖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三 使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遣使与行使业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遣使与行使业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四 伪秤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伪秤、伪货、伪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伪秤、伪货、伪斗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五 虚伪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贿赂、虚伪、骗诈、欺瞒之众生为少,不远离贿赂、虚伪、骗诈、欺瞒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六十一 掠夺强盗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割截、杀、缚、埋伏、掠夺、强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割截、杀、缚、埋伏、掠夺、强盗之众生为多……乃至……
诸比丘!乃不观四圣谛故。以同为四圣谛耶?

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见原本省去六经,而举此一经,据会令误解品末之摄颂,今怕增麻烦,不敢改经号,但实可数为一经。
第十三 五趣(一)
※ 二
时,世尊将少许尘,置于爪端,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与大地土相比,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为少,于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地狱之众生为多……乃至……”
注1 原本以下为第十一“五趣品,以暹罗分之,后者亦然”。
第十三 五趣(二)
※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畜生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十四 五趣(三)
※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十五~十七 五趣(四~六)
※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十八~二十 五趣(七~九)
※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二十~二十三 五趣(一O~一二)
※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二十四~第二十六 五趣(一三~一五)
※ 四
诸比丘!如是,由地狱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地狱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二十七~二十九 五趣(一六~一八)
※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地狱死殁,再生于中之众生为少,由地狱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三十~三十二 五趣(一九~三一)

诸比丘!如是,由畜生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畜生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三十三~三十五 五趣(二二~二四)
※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天中之众生少,由畜生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多……乃至……
第三十六~三十八 五趣(二五~二七)
※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三十九 五趣(二八)
※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天中之众生为少,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地狱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四十 五趣(二九)
※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天中之众生为少,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四十一 五趣(三十)
※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残,再生于天中之众生为少,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何以故耶?
诸比丘!乃不观四圣谛故。何为四圣谛耶?

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世尊如是说示已,彼诸比丘喜悦,对世尊之所说欢喜。生谷广说轮广说(终)
摄颂曰:
田与买卖使
伪秤与虚伪
对掠夺强盗
远离者为少
不者有情多
及依于五趣
从而说此品
注1 此摄颂暹罗本没有。
第一二 谛相应(终)
道觉支念处
根与正勤力
神足阿那律
静虑入出息
预流以及谛
世尊所说示
大篇相应(终)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怖骇经

怖骇经

北传增阿二三、一(大正藏二、六六五页。)
本经,教其闲林独坐,由精进于禅定,可得解脱之经,此、亦示与婆罗门生漏(Janussonin)之对谈,彼遂为佛陀之信者。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婆罗门生漏诣世尊处,问讯世尊。问讯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彼生漏白世尊曰:
尊者瞿昙!此等善男子是归依尊者瞿昙,从在家而为出家行者。尊者瞿昙是彼等之先行者、彼等之援助者、彼等之监督鼓励者。彼众是顺从尊者瞿昙之见者也。
世尊曰:
然!如是。婆罗门!然!如是。彼等善男子是归依我,从在家而为出家行者,我是彼等之先行者、彼等之援助者、彼等之监督鼓励者,又彼众是顺从我之见者也。
[婆罗门又曰:]
尊者瞿昙!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甚难忍耐,远离是难为,独住无乐。闲林想能夺(分散、迷乱)未得三昧比丘之意念。
[世尊曰:]
然!如是。婆罗门!然!如是。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甚难忍耐,远离是难为,独住无乐,闲林想能夺未得三昧比丘之意念。
婆罗门!我曾在未成正觉仍为菩萨时,如次思念: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甚难忍耐,远离是难为,独住无乐,闲林想能夺未得三昧比丘之意念。   婆罗门!彼时,我又生如次思念:如何沙门、婆罗门,其身业未清净时,若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彼等因其身业染污未清净,必定招致不善之畏怖惊骇;然!我非身业未清净,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我之身业实已清净,不!身业清净之圣者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中,我实是最上首也。
婆罗门!我自观己身,此清净之身业性,愈得确信[喜悦]闲林之居住。
于是婆罗门,我又生如次思念:如何沙门、婆罗门。口业未清净时,若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彼等因其口业染污未清净,必定招致不善之畏怖惊骇;然!我非口业未清净,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我之口业实已清净,不!口业清净之圣者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中,我实是最上首也。
婆罗门!我自观己身,此清净之身业性,愈得确信[喜悦]闲林之居住。
于是婆罗门,我又生如次思念:如何沙门、婆罗门。意业未清净时,若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彼等因其意业染污未清净,必定招致不善之畏怖惊骇;然!我非意业未清净,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我之意业实已清净,不!意业清净之圣者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中,我实是最上首也。
婆罗门!我自观己身,此清净之身业性,愈得确信[喜悦]闲林之居住。
于是婆罗门,我又生如次思念:如何沙门、婆罗门。其生活未清净时,若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因其生活染污未清净,彼等必定招致不善之畏怖惊骇;然!我非生活未清净,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我之生活实已清净,不!生活清净之圣者,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中,我实是最上首也。
婆罗门!我自观己身,此生活之清净性,愈得确信闲林之居住。
于是,我又生如次思念:如何沙门、婆罗门具贪欲,且具强烈爱欲,若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因其贪欲与强烈爱欲之染污,彼等必定招致不善之畏怖惊骇;然!我非具贪欲且具强烈爱欲,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我实无贪欲,不!无贪欲之圣者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中,我实是最上首也。
婆罗门!我自观己身之无贪欲性,愈得确信闲林之居住。
彼时,我又生如次思念:如何沙门、婆罗门有嗔恚且恶意,若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因其嗔恚、恶意之染污,彼等必定招致不善之畏怖惊骇;然!我非有嗔恚与恶意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我实是住于慈心者,不!慈心之圣者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中,我实是最上首也。
婆罗门!我自观己身之慈心,愈得确信闲林之居住。
彼时,我又生如次思念:如何沙门、婆罗门被缠于昏沉睡眠,若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因其被缠于昏沉睡眠之染污,彼等必定招致不善之畏怖惊骇;然!我非被缠于昏沉睡眠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我实是离于昏沉睡眠者,不!离于昏沉睡眠之圣者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中,我实是最上首也。
[婆罗门!]我自观己身之离于昏沉睡眠,愈得确信闲林之居住。
彼时,我又生如次思念:如何沙门、婆罗门为掉举且非寂静心,若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因其掉举、染污非寂静之心,彼等必定招致不善之畏怖惊骇;然!我非为掉举、以寂静心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我实是[离掉举]住于寂静心者,不!寂静心之圣者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中,我实是最上首也。
婆罗门!我自观己身此寂静心性,愈得确信闲林之居住。
彼时,我又生如次思念:如何沙门、婆罗门有惑、有疑,若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因其惑、疑之染污,彼等必定招致不善之畏怖惊骇;然!我实非有惑、有疑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我实是超越疑、惑者,不!超越疑、惑之圣者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中,我实是最上首也。
婆罗门我自观己身之超越疑、惑,愈得确信闲林之居住。
彼时,我又生如次思念:如何沙门、婆罗门是自赞毁他,若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因其自赞毁他之染污,彼等必定招致不善之畏怖惊骇:然!我非自诳毁他而为闲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我实是不自赞、不毁他者,不!不自赞、不毁他之圣者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中,我实是最上首也。
婆罗门!我自观己身此不自赞、不毁他之性,愈得确信闲林之居住。
彼时,我又生如次思念:如何沙门、婆罗门是战栗畏缩,若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因其战栗畏缩之染污,彼等必定招致不善之畏怖惊骇;然!我非战栗畏缩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我实是弃(不致)身毛竖立者,不!弃身毛竖立之圣者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中,我实是最上首也。
我自观己身之弃身毛竖立,愈得确信闲林之居住。
彼时,我又生如次思念:如何沙门、婆罗门是欲得利益名闻,若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因其欲得利益名闻之染污,彼等必定招致不善之畏怖惊骇;然!我非欲得利益名闻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我实是少欲者,不!少欲之圣者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中,我实是最上首也。
我自观己身此少欲性,愈得确信闲林之居住。
彼时,我又生如次思念:如何沙门、婆罗门是懈怠不精进,若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因其懈怠不精进之染污,彼等必定招致不善之畏怖惊骇;然!我非懈怠不精进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我实是发动精进者,不!发动精进之圣者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中,我实是最上首也。]
婆罗门!我自观己身此发动精进性,愈得确信闲林之居住。
彼时,我又生如次思念:如何沙门、婆罗门是失念不注意,若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因其失念不注意之染污,彼等必定招致不善之畏怖惊骇;然!我非失念不注意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我实是专念者,不!专念之圣者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中,我实是最上首也。
婆罗门!我自观己身此事念性,愈得确信闲林之居住。
于是,我又生如次思念:如何沙门、婆罗门是不定、散乱心,若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因其不定、散乱心之染污,彼等必定招致不善之畏怖惊骇;然!我非不定、散乱心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我实是成就三昧者,不!成就三昧之圣者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中,我实是最上首也。
我自观己身之成就三昧,愈得确信闲林之居住。
彼时,我又生如次思念:如何沙门、婆罗门是愚钝暗昧,若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因其愚钝暗昧之染污,彼等必定招致不善之畏怖惊骇;然!我非愚钝暗昧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我实是成就智慧者,不!成就智慧之圣者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者中,我实是最上首也。
婆罗门!我自额己身之成就智慧,愈得确信闲林之居住。
婆罗门!彼时,我又生如是思念:
然!我于特定之夜,即半月之[第]十四日、十五日及八日之夜,于闲林之墓所、森林之祠堂、树下之祠庙等甚恐怖、身毛竖立之处,不停止设座,然而亦见其畏怖惊骇。
于是,我于其后特定之夜,即半月之十四日、十五日及八日之夜,于闲林之墓所、森林之祠堂、树下之祠庙等甚恐怖、身毛竖立之处,不停止设座于其时,我住某处,有野兽靠近、有孔雀打落木片或风吹动落叶声。
其时,我如是思念:其畏怖惊骇从此方来也。
彼时,我又生如次思念:何故我于此,等待希望抑制畏怖耶?不如我如实[于何种姿势]如有向我而来之畏怖惊骇,则我如实如是排除其畏怖惊骇。
于是,在我经行时,畏怖惊骇之迫来,其时,我只要正在经行,不停止、不生、又不横卧,而[如实地于经行]排除彼之畏怖惊骇。
婆罗门!又我于站立时,畏怖惊骇之迫来;其时,我只要正在站立,不经行、不生、又不横卧,而[如实地于站立]排除其畏怖惊骇。
又我于端坐时,畏怖惊骇之迫来;其时,我只要正在端坐,不横卧、不站立、又不经行,而[如实地于端坐]排除畏怖惊骇。
又于我横卧时,畏怖惊骇之迫来;其时,我只要正在横卧,不坐、不站立、又不经行,而[如实地于横卧]排除其畏怖惊骇。
婆罗门!或有沙门、婆罗门以夜为昼而思之,以昼为夜而思之,我说此是彼等沙门、婆罗门住于愚痴之故也。
而我实是以夜为夜而思之,以昼为昼而思之。
婆罗门!正当之语者应如是语:
无愚痴之有情出现于世间,乃为众生之利益,为众生之安乐,为怜愍世间,为人天之利益安乐。
其对于我应是真实语也,实际上,我才是无愚痴之有情,为众生之利益,为众生之安乐,为怜愍世间,为人天之利益安乐,而出现于世间。
而且,我发动精进而不怠惰,正念确立而不散乱,身得轻安而不激动,心得定而寂静也;
我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
寻、伺已息,内静、心成一向,无寻、无伺,定主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
不染于喜,舍住(无求),正念、正智以身正爱乐,即圣者所谓: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
舍乐、舍苦,先已灭喜、忧,不苦、不乐,而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
如是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而得确立不动,我心向忆宿命智,如是我忆念种种之宿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而于其处,我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以命终。于其处死,于彼处生。于彼处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以命终,又于彼处死,而于此处生。如是我忆念其一一之相及详细之状况俱种种之宿命,此是我于夜之初更(初夜)断证得之第一智(宿命智)。于此,无智灭而智生,暗灭而明生。其唯对于实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者而显现也。
如是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而得确立不动,我心向有情生死智。即我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有情之]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乃各各随其业也。实此等之有情,身为恶行、口为恶行、意为恶行、诽谤圣者、抱怀邪见、持邪见业。彼等身坏命终,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又其他此等之有情:身为善行、口为善行、意为善行、不诽谤圣者、抱怀正见、持正见业,彼等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界。如是我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有情之]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乃各随其业也。婆罗门此是我于夜之第二更(中夜)所证得之第二智(生死智)。于此,无智灭而智生,暗灭而明生,其唯对实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者而显现也。
如是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忍而得确立不动,我心向漏尽智,我如实知:此是苦也、此是苦之集也、此是苦之灭也、此是苦灭之道也、此等是漏也、是漏之集也、是漏之灭也、是漏灭之道也。如是知、如是见,我由爱欲漏心得解脱、由存在漏心得解脱、由无智漏心得解脱。得解脱已,便知:解脱之智生,如[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复受有此存在(轮回)之状态也。婆罗门!此是我于夜之第三更(后夜)所证得之第三智(漏尽智)。于此,无智灭而智生,暗灭而明生,其唯对实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者而显现也。   婆罗门!或汝生如次之念:
沙门瞿昙实今日犹不灭贪、嗔、痴,故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耶?
婆罗门!不应作如是见,我实观二义故,而为闲林之静居,僻陬之独居。即:
见自现法乐住及慈愍后人也。
[婆罗门曰:]此之后人等乃实依尊者瞿昙等正觉者、应供者如是之慈愍。伟哉!尊者瞿昙!伟哉!尊者瞿昙!恰如倒者使起,如覆盖者使露现,如迷者教以道,如暗中持来油灯,使有眼者见诸色,尊者瞿昙以种种法门说示,我今归依卿瞿昙,归依法及僧伽,愿尊者瞿昙容受我之归依,从今以后,终生为优婆塞。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满月小经

满月小经

北传汉译出杂阿含二、五八,请参照。

本经乃世尊解说不正士之不正士及正士之认识,正士之正士及不正士之认识,不正士具足之不正法,正士具足之正法。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
其时,恰为布萨日、十五日之正满月之夜。世尊见众比丘围绕坐于空地,时,世尊见众比丘唯默然而坐,乃对诸比丘宣曰:
诸比丘!不正之士,对于不正之士,可曾知晓:彼仁(人)为不正之士者耶?
世尊!非如是。
善哉!汝诸比丘!无有此理,不正之士之对不正之士,知晓彼仁人,为不正之士者,为无有是处。
汝诸比丘!然则,不正之士对正士,可曾知晓:彼之仁人,为正士者耶?
世尊!非如是。
善哉!汝诸比丘!亦复无有此理,不正之士对正士、知晓:彼之仁,为正士者,亦无道理。
汝诸比丘!不正之士具足不正之法,有不正之士之信,作不正之士之思惟,作不正之士之思量,作不正之士之语,作不正之士之业,持不正之士之见,行不正之士之布施。
汝诸比丘!然则,云何为不正之士具足不正之法?
汝诸比丘!此处有不正之士,无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忘念、恶慧--汝诸比丘!
如是为不正之士,具足不正之法。
汝诸比丘!复次,云何不正之士,有不正之士之信?--汝诸比丘!此处不正之士以诸沙门、婆罗门之无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忘念、恶慧者为其朋友、伴侣。--汝诸比丘!如是为不正之士,有不正之士之信。
诸比丘!复次,云何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思惟?-汝诸比丘!于此不正之士,思惟害自,思惟害他,思惟害两者之事--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思惟。
诸比丘!复次,云何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思量耶?--诸比丘!于此不正之士、思量害自,思量害他,思量害两者之事。--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思量。
诸比丘!复次,云何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语?--诸比丘!于此不正之士,为妄语,为两舌,为恶口,为绮语--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语。
诸比丘!复次,云何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业?--诸比丘!于此有不正之士、为杀生,不与取,于诸爱欲境,有过失之行(邪欲行)。--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业。
诸比丘!复次,云何不正之士,有不正之士之见?--诸比丘!于此不正之士有如是之见--谓:无施,无供养,对诸善行、恶行之业,无果之异熟,此世无、他世亦无、亦无母、亦无父,亦无诸化生之有情。无世间诸沙门、婆罗门之完全已度,完成所行,对此世与他世,如自谅,已体显,亦无宣说者。--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有不正之士之见。
诸比丘!复次,云何为不正之士、行不正之士之布施?--诸比丘!此处不正之士,行布施无恭敬心,不以自手行布施,多行无所思虑之布施,行投与之布施、持无应报之见行布施。--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行不正之士之布施。
诸比丘!彼不正之士,具足如是不正之法,有如是不正之士之信,作如是不正之士之思惟,作如是不正之士之语,作如是不正之士之业,有如是不正之士之见,行如是不正之士之布施已,身坏死后、趣诸不正者之所趣--生于彼处。
而诸比丘!云何为诸不正之士之所趣?--谓:或为地狱,或为畜生趣。
诸比丘!正士对正士,可曾知晓彼之仁人,为正士耶?
世尊!如是也。
善哉!诸比丘!诸比丘于正士对正士,知晓彼之仁,为正士。有其道理。
诸比丘!然则,正士对不正之士,可曾知晓彼之仁,为不正之士者耶?
世尊!如是也。
善哉!诸比丘!诸比丘!正士对不正之士,知晓彼之仁,为不正之士者,有其道理。
诸比丘!正士具足正法,有正士之信,作正士之思惟,作正士之思量,有作正士之语,作正士之业,有作为正士之见,行正士之布施。   若然,诸比丘!云何为正士具足正法?--诸比丘!此处有正士,有信、有惭、有愧,所闻多、勤精进、有正念,其智慧。--诸比丘!如是之正士,为具足正法。
诸比丘!复次,云何为正士,有正士之信。--诸比丘!于此之正士,以有信,有惭,有愧,所闻多,勤精进,有正念,其智慧之诸沙门、婆罗门为其朋友,伴侣。--诸比丘!如是之正士,为有正士之信。
诸比丘!复次,云何正士,为正士之思惟?--诸比丘!正士不思惟害自、不思惟害他、不思惟害两者。--诸比丘!如是之正士,为正士之思惟。
诸比丘!复次,云何正士,为正士之思量?--诸比丘!于此正士,不思量害自,不思量害他、不思量害两者。--诸比丘!如是之正士,为正士之思量。
诸比丘!复次,云何正士,为正士之语?--诸比丘!于此正士远离妄语、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绮语。--诸比丘!如是之正士,为正士之语。
诸比丘!复次,云何正士,为正士之业?--诸比丘!于此正士,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于诸爱欲境所行之过失。--诸比丘!如是之正士,为行正士之业。
诸比丘!复次,云何正士,有正士之见?--诸比丘!于此正士有如是之见--谓:有施,有供养、有供奉、对诸善行、恶行之业,有异熟之果、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世间有诸沙门、婆罗门之完全已度,完成所行,对此世、地也、知自谅、已体显,有宣说者。--诸比丘!如是之正士,为有正士之见。
诸比丘!复次云何为正士行正士之布施。--有所思虑行布施,行清净之布施,行具应报之见之布施。诸比丘!如是之正士,为行正士之布施。
诸比丘、彼之正士具足如是之正法,有如是正士之信,为如是正士之思惟,为如是正士之思量,有如是正士之语,为如是正士之业,有如是正士之见,行如是正士之布施已,身坏死后,彼诸正士之所趣--生于彼处。
诸比丘!云何为彼诸正士之所趣,谓:或为天之大处,或为人之大处。
世尊为如是语已,彼诸比丘对世尊之所说欢喜、随喜而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大 篇·预流相应

预流相应

第一 鞞纽多罗品
第一 王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转轮王主宰四洲,予以统治,身坏命终后,生善趣、天世,为忉利天之朋辈。于欢喜园为天女众所围绕,天之五欲丰足全备而住,但亦四法不得成就,不能解脱地狱,不能解脱畜生,不能解脱饿鬼趣,不能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诸比丘!圣弟子依搏食而活,着弊坏衣,然成就四法,于解脱地狱,于解脱畜生,于解脱饿鬼趣,于解脱恶生、恶趣、堕处。何为四法耶?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

于法成就证净,曰:“世尊之法为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也。”

于僧成就证净,曰:“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谓四双八辈者是。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

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此乃成就四法。

诸比丘!于获得四洲及获得四法,获得四洲是不及获得四法之十六分之一。”
注1 杂阿含三O、六(大正藏二、二一四a)。
第二 预流
※ 三
诸比丘!圣弟子如成就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何为四法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五~六
于法……于僧……

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诸比丘!圣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如是世尊说示。如是善逝说已,师说曰:
有信有戒有净信
若以如是观法者
时经安乐之梵行
而于究尽可得至
注1 杂阿含四一、七、八(大正藏二、二九八c)。
第三 长寿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其时,长寿优婆塞因病而困苦,得重患。

时,长寿优婆塞告乃父树提居士曰:
“居士!去至世尊住处,至已,以我语向世尊之足行头面礼,云:“大德!长寿优婆塞因病而困苦,得重患,彼向世尊之足行头面礼。”并白:“愿大德世尊哀愍,去至长寿优婆塞住宅。””
“唯唯!吾儿!”树提居士应诺长寿优婆塞,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方。

坐于一方之树提居士,白世尊曰:
“大德!长寿优婆塞因病而困苦,得重患。彼向世尊之足行头面礼,彼白曰:“愿大德世尊哀愍之,请至长寿优婆塞住宅。””世尊默然听许。

时,世尊着下衣、持衣钵,来至长寿优婆塞住宅。至已,就设座。坐已,世尊对长寿优婆塞言曰:
“长寿!能忍否?能耐否?苦受有退不进、知减退不知增进否?”
“大德!难忍,难耐,病苦有进无退,知增进而不知减退。”

“长寿!然则汝当如是学:“我于佛成就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长寿!汝当如是而学。”

“大德!世尊所说之四预流支,于我而有,我亦与此法俱有。大德!我于佛成就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长寿!然汝依此四预流支,更当修习六顺明分法。

长寿!汝于此一切诸行,当作无常观,无常即苦想,苦即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而住。长寿!汝当如是学。”
“大德!世尊所说之六顺明分法,于我有之,我亦与此法俱有。大德!我于一切诸行,以无常而观。无常即苦想,苦即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而住。

大德!然则我灭后,但念令此树提居士灭困惑。”
树提居士曰:
“吾儿长寿!勿作如是念。吾儿长寿!唯对世尊之所说,当善作意。”

时,世尊如是对长寿优婆塞教诫后,即从座起离去。
十一
时,长寿优婆塞于世尊离去未久,即告命终
十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之住在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长寿优婆塞略受世尊教诫后,即已命终。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
“诸比丘!长寿优婆塞为贤明,于法随法行,以法事不恼于我。
十三
诸比丘!长寿优婆塞依五下分结尽,为化生者也,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之法。”
注1 杂阿含三七、一二(大正藏二、二七0a)。
第四 舍利弗(一)

一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阿难,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时,具寿阿难于夕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舍利弗住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言具寿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对依何法成就之彼众生,世尊予以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记别耶?”
友!对依四法成就之彼众生,世尊予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别。何为四法耶?

友!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友!对依此四法成就之彼众生,世尊予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别。”
注1 杂阿含三O、一五(大正藏二、二一五c)。
第五 舍利弗(二)
※ 二
时,具寿舍利弗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曰:

“舍利弗!预流支、预流支之谓者,舍利弗!以何为预流支耶?”
“大德!亲近善士为预流支,听闻正法为预流支,如理作意为预流支,法随法行为预流支。”
“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亲近善士为预流支,听闻正法为预流支,如理作意为预流支,法随法行为预流支。

舍利弗!谓流、流者,舍利弗!以何为流耶?”
“大德!八支圣道为流也,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善哉、善哉!舍利弗!八支圣道为流,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住、正念、正定是。

舍利弗!谓预流者、预流者,舍利弗!以何为预流者耶?”
“大德!成就此八支圣道者,名之为预流者,某甲名、某甲姓之具寿。”
“善哉!善哉!舍利弗!成就此八支圣道者,名之为预流者,某甲名、某甲姓之具寿。” 注1 杂阿含三十、一四(大正藏二、二一五b)。
第六 工匠

舍卫城因缘。

其时,众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思念:“于三月后,世尊将整衣出外游行。”

其时,有工匠2梨师达多与富兰那,因所需要而住于萨道卡(Sadhuka)村。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闻说:“众多之比丘为世尊做衣服,思念:“于三月后,世尊将整衣出外游行”。”

时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令一男子伫立一旁,并告之曰:
“男子!汝若见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到来,即告我等。”

彼男子伫立二三日,始见世尊由远方来,见已,来至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住处。至已,向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曰:
“大德!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来矣。”

时,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随从于世尊之后。

时,世尊离道路来至一树下。至已,就坐设座。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再次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白世尊曰:

“大德!闻世尊离舍卫城欲往拘萨罗游行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大德!闻世尊离舍卫城至拘萨罗游行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

大德!闻世尊离拘萨罗欲往摩罗游行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大德!闻世尊离拘萨罗游行至摩罗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

大德!闻世尊由摩罗游行欲往跋耆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大德!闻世尊由摩罗游行至跋耆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
十一
大德!闻世尊由跋耆游行欲往伽尸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大德!闻世尊由跋耆游行至伽尸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
十二
大德!闻世尊由伽尸游行欲往摩竭陀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大德!闻世尊由伽尸游行至摩竭陀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
十三
大德!闻世尊由摩竭陀游行欲往伽尸时,以世尊接近我等,欢悦而喜。大德!闻世尊由摩竭陀游行至伽尸时,以世尊接近我等,欢悦而喜。
十四
大德!闻世尊由伽尸……至跋耆……乃至……
十五
……由跋耆……至摩罗……乃至……
十六
……由摩罗……至拘萨罗……乃至……
十七
大德!闻世尊由拘萨罗游行往舍卫城时,以世尊接近我等,欢悦而喜。大德!闻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时,以世尊接近我等,大悦而大喜。”
十八
“工匠!然则在家为愦挠,是尘垢处;出家为空闲。工匠!应勿放逸。”
十九
“大德!比我等之愦挠,更为愦挠、更愦挠之类尚有。”
“工匠!何为比汝等之愦挠,更为愦挠、更愦挠之类耶?”
二十
“大德!拘萨罗王波斯匿欲往游园时,我等调御拘萨罗王波斯匿乘用之象,并将拘萨罗王波斯匿可爱可意之宫女,载之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大德!彼姊妹有如是香,犹如掀开之香箧、亦如香庄严之王女。大德!彼姊妹若是身触则如绵,犹如绵花、亦如生长于安乐之王女。大德!其时,应护象,应护彼姊妹,自亦应相护。
二一
大德!我等于彼姊妹,并不认有起恶心。大德!然此愦挠为比在家更为愦挠、更愦挠之类。”
二二

“工匠!然而在家为愦挠,是尘垢处;出家为空闲。工匠!应勿放逸。
二三
工匠!圣弟子成就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二四
工匠!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以离悭吝、垢秽之心于家而住,常布施、自布施。以弃舍为喜,于乞应施,以布施、以部分布施为喜。
工匠!圣弟子对此四法成就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二五
工匠!汝等于佛成就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在家如有少分之施物者,则皆于具戒者、善法者,无有差别。
二六
工匠!于汝等之意云何?于布施,与汝等同等者,于拘萨罗国中有若干耶?”
二七
“大德!幸哉!福哉!世尊如是对我等之示知。”
注1 杂阿含三O、三一(大正藏二、二一八c)。
2 “工匠”此原语thapati有异解,今依原注(协会本三、七九页)vaddhaki jetthako。
3 “无有差别。”没有“此是我们的,那是诸比丘的”之分别,其义为一切皆是布施物。
第七 鞞纽多罗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拘萨罗国,入一名曰鞞纽多罗之拘萨罗婆罗门村。

鞞纽多罗之婆罗门居士闻:“释子沙门瞿昙,乃由释种出家,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拘萨罗国至鞞纽多罗。又彼尊者瞿昙扬如是善名称,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说自证知、现证,彼对初善、中善、后善,说示义理文句具足之法,显示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善哉!得见如是之应供者。”

时,彼鞞纽多罗之婆罗居士,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者有之,与世尊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者有之,向世尊合掌坐于一面者有之,于世尊面前,告以姓名,坐于一面者有之,或默然坐之者亦有。

坐于一面之彼鞞纽多罗婆罗门居士,白世尊曰:
“尊瞿昙!我等有如是之欲、之志、之意趣,曰:于有多儿之愦乱处而住,受有迦尸衣、栴檀,持有华鬘、香、涂香,享有金银,死后命终,生于善趣天世。尊瞿昙!请为有如是之欲、之志、之意趣之我等,说示法要,以使我等,得住于多儿之愦乱处,受有迦尸衣、称檀,持有华鬘、香、涂香,享有金银,死后命终,得生善趣天世。”

“居士等!我对汝等说自利之法门,且谛听,当善作意,我即当说。”
“唯唯!大德!”彼鞞纽多罗之婆罗门居士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居士等!何为自利法门耶?

居士等!于此,圣弟子当如是思择:“我欲生、不欲死,欲乐而厌苦。我欲生、不欲死,欲乐而厌苦,若有夺我命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他亦欲生、不欲死,欲乐而厌苦,若我夺其命者,则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杀生,并劝他亦离杀生,赞叹离杀生。如是身行之边际清净。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于我所不与而盗取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对他之所不与而盗取者,则我非为可爱、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于不与取,并劝他亦离不与取,赞叹离于不与取。如是身行之边际清净。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若有与我妻交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与他妻交者,则我不为可爱、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于欲邪行,并劝他亦离于欲邪行,赞叹离于欲邪行。如是身行之边际清净。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若有以虚诳语损我利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以虚诳语损他之利者,则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虚诳语,并劝他亦离虚诳语,赞叹离虚诳语。如是语行之边际清净。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若有以离间语,使我与友背离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以离间语,使他与友背离者,则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离间语,并劝他亦离离间语,赞叹离离间语。如是语行之边际清净。
十一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若有对我出粗恶语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对他出粗恶语者,则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粗恶语,并劝他亦离粗恶语,赞叹离粗恶语。如是语行之边际清净。
十二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若有对我出杂秽语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对他出杂秽语者,则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杂秽语,并劝他亦离杂秽语,赞叹离杂秽语。如是语行之边际清净。
十三
彼时,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十四
于法成就证净,曰:“世尊之法为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
十五
于僧成就证净,曰:“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此谓四双八辈者是。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
十六
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十七
居士等!圣弟子成就此七正法故,依此四愿处若欲者,则自记别,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成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十八
如是说示已。鞞纽多罗之婆罗门居士,白世尊曰:“稀有哉!尊瞿曼!……乃至……我等归依世尊瞿昙与法及比丘众。尊瞿昙!容我等,自今日始,至命终止,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注1 杂阿含三七、二二(大正藏二、二七三b)。
第八 繁耆迦精舍(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那梨迦村之繁耆迦精舍。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白世尊曰:“大德!一名遮楼之比丘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一名难陀之比丘尼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一名须达之优婆塞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一名善生之优婆塞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

“阿难!遮楼比丘命终,依诸漏尽,于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阿难!难提比丘尼命终,彼五下分结偏尽,而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不还比世。阿难!须达优婆塞命终,三结偏尽,贪嗔痴弱而为一来,唯一之来此世,作苦之边际。阿难!善生优婆夷命终,依三结偏尽,而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阿难!为人,命终并非稀有事,各各命终时,来我处问此义,阿难!此对如来是愦乱。阿难!故命名曰法镜,而说法门。圣弟子成就于此,若欲者,则自记别,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阿难!圣弟子成就何之法镜法门,若欲者,则自记别,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

阿难!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难、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阿难!圣弟子成就此法镜法门,若欲者,则自记别,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注1 杂阿含三O、二三、二四(大正藏二、二一七a)。长部经典原典第二卷九一页以下参照。
第九 繁耆迦精舍(二)
※ 二
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大德!曰阿育之比丘已命终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阿育之比丘尼已命终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阿育之优婆塞已命终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阿育之优婆夷已命终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
三~六
“阿难!阿育比丘命终,依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同前经之因缘)

阿难!如成就此法镜法门,若欲者,则自记别,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注1 参照前经。
第十 繁耆迦精舍(三)
※ 二
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大德!曰罽迦舍之那梨迦优婆塞已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佉楞迦罗之那梨迦优婆塞……曰尼迦吒之那梨迦优婆塞……曰迦多梨沙婆……曰他梨舍菟……曰薮达利舍第……曰跋陀罗……曰须跋陀罗之那梨迦优婆塞,已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

“阿难!罽迦舍优婆塞命终,五下分结尽,而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自彼世不还。阿难!佉楞迦罗……尼迦吒……迦多梨沙婆……他梨舍菟……薮达利舍菟……跋陀罗……须跋陀罗优婆塞命终,五下分结尽,而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自彼世不还。

阿难!五十余之优婆塞于那梨迦命终,五下分结偏尽,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自彼世不还。阿难!九十余之优婆塞于那梨迦命终,三结偏尽,贪嗔痴弱,而为一来,唯一来此世,住苦之边际。阿难!五百六之优婆塞于那梨迦命终,依三结偏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阿难!为人,命终并非稀有事,各各命终时,来我处问此义,阿难!此对如来是惯乱。阿难!故为说名曰法镜之法门。圣弟子成就于此,若欲者,则自记别,以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阿难!圣弟子成就何之法镜法门,若欲者,则自记别,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

阿难!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难、不秽,离脱,智者所乐,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阿难!圣弟子如成就此法镜法门,若欲者,则自记别,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注1 杂阿含三十、二五(大正藏二、二一七b)。
第一 鞞纽多罗品(终)
此中摄颂曰:
王以及预流
长寿舍利弗
工匠鞞纽罗
繁耆迦精舍
第二 千品(王园品)
第一 千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王园。

时,千比丘尼众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

时,世尊告立于一面之诸比丘尼曰:“诸比丘尼!圣弟子如成就四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诸比丘尼!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五~六
于法……于僧……

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乐,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诸比丘尼!圣弟子如成就此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第二 婆罗门
一~二
舍卫城因缘。

“诸比丘!诸婆罗门施设有名曰向上之道,以劝导弟子曰:“男子!晨朝起,往赴于东面,不避坑坎、不避堆阜、不避橛、不避荆地、不避污水溜、不避下水路,于堕处可遇死。男子!如是身坏命终,往生善趣、天世。”

诸比丘!此诸婆罗门之愚道、痴道,而不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诸比丘!我亦于圣者之律,施设向上之道,且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诸比丘!何种向上之道,一向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对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诸比丘!此为向上之道,一向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注1 杂阿含三十、一三(大正藏二、二一五b)。
第三 阿难


一时,具寿阿难与具寿舍利弗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时,具寿舍利弗夕时由宴默起,来至具寿阿难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难俱相交谈感铭、欢喜之语,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具寿阿难曰:

“友阿难!安住断几何之法?成就几何之法?世尊对如是此等众生记别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

“友!依断四法、成就四法,世尊对如是此等众生记别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友!若对佛成就诽谤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圣弟子对佛不作如是诽谤。友!对佛成就证净之有闻圣弟子,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世,彼对佛如是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友!若对法成就诽谤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圣弟子对法不作如是诽谤。友!对法成就证净之有闻圣弟子,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世,彼对法如是证净,谓:“世尊之法乃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

友!若对僧成就诽谤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圣弟子对僧不作如是诽谤。友!对僧成就证净之有闻圣弟子,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世,彼对僧作如是证净,谓:“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此谓四双八辈。此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

友!若成就破戒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圣弟子不作如是破戒。友!若成就圣者之所乐戒,有闻圣弟子身坏命终后生善趣、天世,彼作如是圣者之所乐戒持,谓: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能发三摩地。

友!依于断除此四法、成就此四法者,世尊对如是此等众生记别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第四 恶趣(一)
※ 三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圣弟子,超越一切恶趣之怖畏。以何为四法耶?
四~七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对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难、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超越一切之恶趣怖畏。”
第五 恶趣(二)
※ 三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圣弟子,超越一切恶趣、堕处之怖畏。以何为四法耶。
四~七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对佛成就证净……乃至……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超越一切恶趣、堕处之怖畏。”
第六 朋友(一)
※ 三
“诸比丘!汝等思念有应所哀愍、应所听闻之朋友、亲戚、血族,诸比丘!汝等则应对彼等劝导于习住四预流支。以何为四预流支耶?

对佛,应劝导于习住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难、不秽,离脱,智者所乐,不执取,能发三摩地之戒,劝导习住。

诸比丘!汝等思念有应所哀愍、应所听闻之朋友、亲戚、血族,诸比丘!汝等则应对彼等劝导于习住此四预流支。”
注1 杂阿含三十、七(大正藏二、二一四b)。
第七 朋友(二)
※ 三
“诸比丘!汝等思念有应所哀愍、应所听闻之朋友、亲戚、血族,诸比丘!汝等应对彼等劝导于习住四预流支。以何为四预流支耶?

对佛,应劝导习住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诸比丘!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之四大或有变异,但对佛成就证净之圣弟子无有变异。此中,对佛成就证净之圣弟子,生于地狱、畜生、饿鬼趣之变异者为无有此理。
五~六
对法……对僧……

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于能发三摩地之戒,劝导习住。诸比丘!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之四大或有变异,但成就圣者之所乐戒之圣弟子无有变异。此中,成就圣者之所乐戒之彼圣弟子,生于地狱、畜生、饿鬼趣之变异者为无有此理。

诸比丘!汝等思念应所哀愍、应所听闻之朋友,亲戚、血族,诸比丘!汝等则应对彼等,劝导对此四预流支之习住。”
注1 参照前经。
第八 天上游行(一)

舍卫城因缘。

时,具寿大目犍连譬如力士之屈臂伸、伸臂屈,以如是之快速没于祇树林,现于忉利天。

时,众多之忉利诸天,来至具寿大目犍连处。至已,敬礼具寿大目犍连,立于一面。时,具寿大目犍连对立于一方之彼诸天曰:

“友等!善哉!对佛以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友等!对佛因成就证净,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世。
五~六
友等!善哉!对法……对僧……

友等!善哉!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友等!因成就圣者之所乐戒,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世。”

“尊者目犍连!善哉!对佛以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尊者目犍连!对佛因成就证净,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世。
九~十一
尊者目犍连!善哉!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尊者目犍连!因成就圣者之所乐戒,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世。”
注1 参照其次之二经
第九 天上游行(二)

一时,具寿大目犍连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十一
时,具寿大目犍连、譬如力士之……乃至……于此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世……乃至……
注1 同前经。但“生善趣、天界”,改为“生善趣、天世。”
第十 天上游行(三)
※ 二
时,世尊譬如力士之屈伸臂、伸臂屈,以如是之速,没于祇树林,现于忉利天。

时,众多之忉利诸天,来至世尊处。至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时,世尊对立于一面之彼诸天曰:
四~七
“友等!善哉!对佛以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友等!对佛因成就证净,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友等!善哉!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友等!因成就圣者之所乐戒,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八~十一
“尊者!善哉!对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尊者!因于佛成就证净,如是,于此有一类众生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尊者!善哉!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尊者!因成就圣者所乐之戒,如是此众生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注1 杂阿含四一、一五(大正藏二、二九九b)。
第二 千品(终)
摄颂曰:
千与婆罗门
阿难二恶趣
二朋支乃至
三天上游行
第三 百手品
第一 摩诃男(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毗罗卫城尼拘律园。

时,释氏摩诃男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大德!此迦毗罗卫城乃富饶、丰乐而民多、人集,是愦闹。大德!我对世尊或意修习之比丘奉仕已,日夕时分,入迦毗罗卫城,遇狂奔之象、遇狂奔之马、遇狂奔之乘、遇狂奔之车、遇狂奔之人。大德!其时,忘失世尊之念、忘失法之念、忘失僧之念。大德!我思念:若我其时命终者,将往何之趣?享何之生耶?”

“摩诃男!勿恐,摩诃男!勿怖。于汝无恶死、恶命终。摩诃男!若于长夜,其心对信偏修、其心对戒偏修、其心对所闻偏修、其心对施舍偏修、其心对慧偏修者 ,则此有色,四大所成、父母所生、饭粥所集、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灭法之身,则为鸦所啖、为鹫所啖、为鹰所啖、为狗所啖、为野干所啖、为种种生类所啖。然于长夜,对信偏修、对戒偏修、对所闻偏修、对施舍偏修、对慧偏修者,则心为上升、胜进。

摩诃男!譬如有人,将酥瓶、油瓶投入深水池坏之,其破片瓦石虽沈,其酥、油则上升、胜进。摩诃男!如是,若于长夜,其心对信偏修、其心对戒偏修、其心对所闻偏修、其心对施舍偏修、其心对慧偏修者,则此有色,四大之所成、父母所生、饭粥所集、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破法之此身,为鸦所啖、为鹫所啖、为鹰所啖、为狗所啖、为野干所啖、为种种生类所啖。然于长夜,对信偏修、对戒偏修、对所闻偏修、对施舍偏修、对慧偏修者,则心为上升、胜进。

摩诃男!汝于长夜,其心对信偏修、其心对戒偏修、其心对所闻偏修、其心对施舍偏修、其心对慧偏修。摩诃男!勿恐,摩诃男!勿怖。于汝无恶死、恶命终。”
注1 杂阿含三三、一二(大正藏二、二三七b),别杂阿含八、二四(大正藏二、四三二b),增一阿含四一、一(大正藏二、七四四a)。
第二 摩诃男(二)

如是我闻……乃至……

时,释氏摩诃男……乃至……

大德!此迦毗罗卫城……乃至……

“摩诃男!勿恐,摩诃男!勿怖。于汝无恶死、恶命终。摩诃男!成就四法之圣弟子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以何为四法耶?

摩诃男!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难、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摩诃男!譬如有树,其向东、倾东、临东,若将其根截之则倒向何方耶?”
“大德!必是其所向倾临之方。”
“摩诃男!如是,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
注1 参照前经。
第三 沙陀

迦毗罗卫城因缘。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释氏沙陀处,至已,对释氏沙陀曰:

“沙陀!可知于人成就几何之法,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
“摩诃男!是知于人成就三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三法耶?

摩诃男!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成就证净,曰:“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此谓四双八辈。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
摩诃男!是知于人成就此三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摩诃男!汝知于人成就几何之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沙陀!我知于人成就四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何为四法耶?沙陀!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沙陀!我知于人如成就此四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稍待,摩诃男!稍待,摩诃男!世尊方知此法之成就不成就。”
“沙陀!走!往世尊住处,至已,向世尊将此义奉告。”

时,释氏摩诃男与释氏沙陀,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大德!我来至释氏沙陀住处,至已,对释氏沙陀言曰:“沙陀!可知于人成就几何之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大德!作如是言,释氏沙陀对我言曰:“摩诃男!当知于人成就三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涅槃。
摩诃男!汝可知于人成就几何之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趣耶?”

大德!作如是言,我对释氏沙陀言曰:“沙陀!我知于人成就四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沙陀!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沙陀!我知于人如成就此四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大德!作如是言,释氏沙陀对我言曰:“稍待,摩诃男!稍待,摩诃男!世尊方知此法之成就不成就。”

大德!于此法事之起,如一方为世尊,一方为比丘众者,我则随顺世尊。大德!我如是信为记。
十一
大德!于此法事之起,如一方为世尊,一方为比丘众、比丘尼众者,我则随顺世尊。大德!我如是信为记。
十二
大德!于此法事之起,如一方为世尊,一方为比丘众、比丘尼众、优婆塞者,我则随顺世尊。大德!我如是信为记。
十三
大德!于此法事之起,如一方为世尊,一方为比丘众、比丘尼众、优婆塞、优婆夷者,我则随顺世尊。大德!我如是信为记。
十四
大德!于此法事之起,如一方为世尊、一方为比丘众、比丘尼众、优婆塞、优婆夷、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者,我则随顺世尊。大德!我如是信为记。”
十五
“沙陀!对如是言之释氏摩诃男,汝作何言耶?”
“大德!对如是言之释氏摩诃男,我无何所言,但除妙与善。” 注1 杂阿含三三、十七(大正藏二、二三九b)。别杂阿含八、二八(大正藏二、四三四a)。
第四 百手(一)

迦毗罗卫城因缘。

其时,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别。

于此有众多之释氏集合,作私语,愤怒、毁议曰:
“是稀有、未曾有者,今此处谁非为预流者?所以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别。而释氏百手曾犯戒饮酒。”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世尊之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大德!于此,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作“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别。大德!于此,众多之释氏集合,作私语,愤怒、毁议,而谓:“是希有、未曾有者,今此处谁非预流者?所以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别,而释氏百手曾犯戒饮酒。””
“摩诃男!若于长夜为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者,则云何往堕处耶?

摩诃男!若予正说,于长夜为优婆塞,谓应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释氏百手应如是正说,摩诃男!释氏百手于长夜为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云何往堕处耶?

摩诃男!于此有一类之人,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成就捷慧、速慧而解脱。彼依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虽成就捷慧、速慧而不得解脱。彼依五下分结尽成为化生,于彼处则解脱,由彼世不归还。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趋、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不得捷慧、不得速慧而不得成就解脱。彼三结尽,贪嗔痴弱,为一来,而唯一来此世作苦之边际。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越、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不得捷慧、不得速慧而不得成就解脱。彼依三结尽,而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十一
摩诃男!此处又有一类之人,于佛不得成就证净、于法不得成就证净、于僧不得成就证净,不得捷慧、不得速慧,不得成就解脱。然彼具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诸法,又能对如来所说之法,以慧少分观察。摩诃男!此人则不往地狱、不往畜生、不往饿鬼趣、不往恶生恶趣、堕处。
十二
摩诃男!此处又一类之人,于佛不得成就证净、于法不得成就证净、于僧不能成就证净,不得捷慧、不得速慧,不得成就解脱。然彼具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又以如来为唯所信、唯所爱乐。摩诃男!此人不往地狱、不往畜生、不往饿鬼趣、不往恶生恶趣、堕处也。
十三
摩诃男!若彼诸大众了知善说与恶说,则我为彼诸大众记别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况释氏百手耶?摩诃男!释氏百手临命终时受戒也。”
注1 杂阿含三三、一八(大正藏二、二三九c)。别杂阿含八、二九(大正藏二、四三四b)。
第五 百手(二)

迦毗罗卫城因缘。

其时,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以“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记别之。

此处众多之释氏集合,作私语,愤怒、毁议曰:
“是稀有、未曾有者,于今此处任何人谁非预流者?所以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
彼以“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记别之。释氏百手于戒并未成圆满。”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大德!于此,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以“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记别之。大德!于此,众多之释氏集合,作私语,愤怒、毁议曰:“是稀有、未曾
有者,今此处谁非预流者?所以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以“预流,堕法灭、决定、
趣向等觉”记别,而释氏百手于戒并未成圆满。””
“摩诃男!若于长夜为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云何往堕耶?

摩诃男!若予正说,谓于长夜为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则释氏百手正说应如是而言,摩诃男!释氏百手于长夜为优婆塞,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云何往堕处耶?

摩诃男!于此有一类之人,于佛一向笃信,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于法……于僧……捷慧、速慧而成就解脱。彼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摩诃男!此人则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一向笃信,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捷慧、速慧,但不得成就解脱。彼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得损害般涅槃……得有行般涅槃……得无行般涅槃……得上流而至色究竟天。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一向笃信,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脱。彼三结尽,贪嗔痴弱,为一来而唯一来此世作苦之边际。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一向笃信,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脱。彼依三结尽,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十一
摩诃男!此处又有一类之人,于佛不成笃信、于法不成笃信、于僧不成笃信,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脱,然彼具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诸法,又能对如来所说之法,以慧少分予观察。摩诃男!此人不往地狱、不往畜生、不往饿鬼趣、不往恶生、恶趣、堕处。
十二
摩诃男!于此文有一类之人,于佛不成笃信、于法不成笃信、于僧不成笃信,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脱。然彼具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诸法,又以如来为所唯信、唯所爱乐。摩诃男!此人不往地狱、不往畜生、不往饿鬼趣、不往恶生、恶趣、堕处。
十三
摩诃男!譬如未除农作根碴之恶田、恶地,种子为坏、腐、为风热所损,无核,未善予贮藏,又逢天不降雨,彼种子得能生长增广耶?”
“大德!不能。”
“摩诃男!如是,于此恶说、恶示之法,不成出离、不资寂静,非正等觉者之所说,称为恶田。于此法之弟子,法随法行、和敬行、随法行而住,称为恶种子。
十四
摩诃男!譬如已除农作根碴之良田、良地,种子不坏、不腐、不为风热所损,有核,善为贮藏,又正逢天雨,彼种子能生长增广耶?”
“大德!实然。”
“摩诃男!如是,于此法之善说、善示、出离、资于寂静,为正等觉者之所说,称为良田。于此法之弟子,法随法行、和敬行、随法行而住,称为良种子。况释氏百手耶?摩诃男!释氏百手临命终时,圆满戒行。”
注1 参照前经。
第六 破戒(一)

舍卫城因缘。

其时,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困苦重患。

时,给孤独居士告一男子曰:
“男子!往具寿舍利弗住处,至已,以我语对具寿舍利弗之足行头面礼,言:“大德!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寿舍利弗之足行头面礼。”又曰:“大德!愿具寿舍利弗来给孤独居士住处,以哀愍故。””
“唯唯!大德!”彼男子应诺给孤独居士后,前往具寿舍利弗住处。至已,礼敬具寿舍利弗,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男子,向具寿舍利弗言曰:
“大德!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寿舍利弗之足行头面礼。又曰:
“大德!愿具寿舍利弗来给孤独居士住处,以哀愍故。””具寿舍利弗默然允许。


时,具寿舍利弗晨朝时分,着下衣、持衣钵,以具寿阿难为随从沙门,往给孤独居士家。至已,就设座。坐已,具寿舍利佛语给孤独居士曰:
“居士!能忍否?可耐否?苦受退而不进,知减退而不知增进否?”
“大德!难忍、难耐,痛苦有进而无退、知增进而不知减退。”

“居士!若于佛成就不信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于佛,则无如是之不信。居士!汝于佛具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汝自思于佛具此证净,则苦受将忽止。

居士!若于法成就不信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于法,则无如是不信。居士!汝于法具证净,曰:“世尊之法为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汝自思于法具此证净,则苦受将忽止。

居士!若于僧成就不信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于僧,则无如是不信。居士!汝于僧具证净,曰:“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此谓四双八辈。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汝自思于僧具证净,则苦受将忽止。

居士!若成就破戒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破戒。居士!汝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能发三摩地之戒,汝自思具圣者之所乐此戒,则苦受将忽止。

居士!若成就邪见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见。居士!汝具正见,汝自思此正见,则苦受将忽止。
十一
居士!若成就邪思惟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思惟。居士,汝具正思惟,汝自思具此正思惟,则苦受将忽止。
十二
居士!若成就邪语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语。居士!汝具正语,汝自思具此正语,则苦受将忽止。
十三
居士!若成就邪业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业。居士!汝具正业,汝自思具此正业,则苦受将忽止。
十四
居士!若成就邪命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命。居士!汝具正命,汝自思具此正命,则苦受将忽止。
十五
居士!若成就邪精进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精进。居士!汝具正精进,汝自思具此正精进,则苦受将忽止。
十六
居士!若成就邪念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念。居士!汝具正念,汝自思具此正念,则苦受将忽止。
十七
居士!若成就邪定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定。居士!汝具正定,汝自思具此正定,则苦受将忽止。
十八
居士!若成就邪智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智。居士!汝具正智,汝自思具此正智,则苦受将忽止。
十九
居士!若成就邪解脱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解脱。居士!汝具正解脱,汝自思具此正解脱,则苦受将忽止。”
二十
时,给孤独居士之苦受忽止。
二一
时,给孤独居士向具寿舍利弗与具寿阿难,自将釜中饮食予以供养。
二二
时,给孤独居士见具寿舍利弗食讫,手离钵,乃取一低床几,坐于一面。
二三
时,具寿舍利弗对坐于一面之给孤独居士,以此偈随喜:
于如来之信心
于不动善安立
称赞圣者之乐
于戒当自善持
于僧伽生信乐
于所见之直人
其活命为不空
得名之为不贫
故贤者仅以佛
念念持佛之教
精勤信心持戒
勉励净信法见
二四
时,具寿舍利弗以此偈随喜给孤独居士,乃从座而起离去。
二五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曰:
二六
“阿难!汝晨朝由何处来耶?”
“大德!具寿舍利弗对给孤独居士作如是教诫。”
“阿难!舍利弗为贤者、大慧者,所以以四预流支予分别十相。”
注1 杂阿含三七、十(大正藏二、二六九c)。
第七 破戒(二)

舍卫城因缘。

其时,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
三~四
时,给孤独居士告一男子曰:
“男子!往具寿阿难住处,至已,以我语向具寿阿难之足行头面礼曰:“大德!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寿阿难之足行头面礼。”又曰:“大德!愿具寿阿难能来给孤独居士住处,以哀愍故。””
“唯唯!大德!”彼男子应诺给孤独居士,往具寿阿难住处,至已,礼敬具寿阿难,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男子白具寿阿难曰:
“大德!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寿阿难之足行头面礼。又曰:“大德!愿具寿阿难能来给孤独居士住处,以哀愍故。””具寿阿难默然许诺。

时,具寿阿难晨朝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往给孤独居士住处。至已,就所设座。坐已,具寿阿难言给孤独居士曰:
“居士!能忍否?可耐否?苦受退而不进,知减退而不知增进否?”
“大德!难忍、难耐,痛苦有进无退、知增进而不知减退。”

“居士!于成就四法之无闻异生,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以何为四法耶?

居士!于此有无闻之异生,于佛成就不信,又自思于佛具此不信故,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
居士!又无闻之异生,于法成就不信,又自思于法具此不信故,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
居士!又无闻之异生,于僧成就不信,又自思于僧具此不信故,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
居士!又无闻之异生,成就破戒,又自思具此破戒故,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
居士!对此四法成就之无闻异生,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

居士!于成就四法之有闻圣弟子,无惊惧、怖畏之后世,故不畏命终。以何为四法耶?
居士!于此有闻之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又自思于佛具此证净故,无惊惧、怖畏之后世,故不畏命终。
居士!又有闻之圣弟子,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成就不执取之戒。又自思具圣者所乐之戒故,无惊惧、怖畏之后世,故不畏命终。
居士!对此四法成就之圣弟子,无惊惧、怖畏之后世故,不畏命终。”

“大德阿难!我不畏惧。云何而畏耶?大德!我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大德!在家和敬之戒,世尊之所说,我自观未少有所缺。”

“居士!幸哉!居士!福哉!居士!汝当记别为预流果。”
注1 杂阿含三七、九(大正藏二、二六九b)。
第八 怨仇

舍卫城因缘。

时,给孤独居士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给孤独居士曰:

“居士!圣弟子当止息五种怖畏、怨仇,成就四种预流,以慧善观圣理,善通达时,若心欲者,则自得记别,而曰:“于我地狱灭尽、畜生灭尽、饿鬼趣灭尽、恶生、恶趣、堕处灭尽,而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五种怖畏、怨仇之止息耶?

居士!杀生者,缘杀生而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离杀生者,则如是之怖畏、怨仇止息。
居士!不与取者,缘不与取而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离不与取者,则如是之怖畏、怨仇止息。
居士!邪淫者,缘邪淫而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离邪淫者,则如是之怖畏、怨仇止息。
居士!妄语者,缘妄语而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离妄语者,则如是之怖畏、怨仇止息。
居士!饮酒者,缘饮酒而于现世生怖畏、怨仇,于来世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离饮酒者,则如是之怖畏、怨仇止息。此为五种怖畏,怨仇之止息。

以何为成就四种预流支耶?
居士!于此有望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此为成就四种预流支。

以何为慧善观圣理,善通达之耶?居士!于此有圣弟子,对缘善作意,而曰:“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无故此无,彼灭故此灭。”谓:缘无明生行,缘行生识,缘识生名色,缘名色生六处,缘六处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渴爱,缘可爱生取,缘取生有,缘有生生,缘生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此为一切苦蕴之集起。又:无明无余离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处灭,六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渴爱灭,渴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此为一切苦蕴之灭。”
此为以慧善观圣理,善通达。

居士!圣弟子于此五种怖畏、怨仇当止息,成就此四种预流支,以慧善观圣理,善通达时,若心欲者,则自得记别,而曰:“于我地狱灭尽、畜生灭尽、饿鬼趣灭尽、恶生恶趣、堕处灭尽,而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注1 杂阿含三十、一七(大正藏二、二一六a)。增支部经典十集第九二经略为一致
第九 怖畏

舍卫城因缘。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曰:
三~六
“诸比丘!于圣弟子……乃至……(准前经)

诸比丘!圣弟子于五种怖畏、怨仇当止息,成就此四种预流支,以慧善观圣理,善通达时,若心欲者,则自得记别,而曰:“于我地狱灭尽、畜生灭尽、饿鬼趣灭尽、恶生恶趣、堕处灭尽,而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注1 参照前经。杂阿含三0、一六(大正藏二、二一五c)。
第十 离车

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城大林重阁讲堂。

时,离车大臣难陀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离车大臣难陀曰.
“难陀!成就四法之圣弟子,为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难陀!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难陀!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为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难陀!又,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与天、人之寿相应,与天、人之色相应,与天、人之乐相应,与天、人之称相应,与天、人之增上力相应。

难陀!此非我闻于他之沙门、婆罗门所说之,乃我自知、自见、自悟而说。”

如是说时,有一男子对离车大臣难陀曰--“大德!是沐浴之时矣。”难陀答曰:“无须于外面之沐浴,以内自之沐浴为已足。此乃谓于世尊之信心。”
注1 杂阿含三十、四(大正藏二、二一三c)
第三 百手品(终)
此中摄颂曰:
二之摩诃男
沙陀二百手
二破戒怨仇
怖畏与离车
以十说此品。
第四 福德润泽品
第一 润泽(一)

舍卫城因缘。

“诸比丘!有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处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为第一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成就证净,而曰:“世尊之法为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此为第二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僧成就证净,而曰:“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谓四双八辈。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此为第三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难、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诸比丘!此为第四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注1 杂阿含三0、九(大正藏二、二一四c),四一、一一(大正藏二、二九九a)。
第二 润泽(二)
※ 二
“诸比丘!有四之福泽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为第一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四~五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

诸比丘!又,圣弟子以离悭吝之垢秽心住于家,常施、亲手施、喜弃舍、应乞、喜于分与布施。此为第四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诸比丘!此为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注1 杂阿含三0、一一(大正藏二、二一五a)、四一、一二、一三(大正藏二、二九九a)。
第三 润泽(三)
※ 二
“诸比丘!有四种福泽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以何为四耶?
三~五
诸比丘!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为第一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

具慧以圣泱择而顺正苦尽,成就生灭慧。
此为第四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诸比丘!此为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注1 杂阿含三0、一一(大正藏二、二一五a)、四一、一四、一五(大正藏二、二九九b)。
第四 天道(一)

舍卫城因缘。

“诸比丘!诸天之天道有四,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为诸天之第一天道,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
四~六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此为诸天之第四天道,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

诸比丘!诸天之天道有此四种,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
注1 杂阿含三0、一八(大正藏二、二一六a)。
第五 天道(二)
※ 二
“诸比丘!诸天之天道有四,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思择:“以何为诸天之天道耶?”知:“我闻说,诸天以无恚为最上。我亦于或无怖或能安者,不起嗔恚,必成就天道之法而住。”
此为诸天之第一天道,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
四~五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

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可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彼思择:“如何为诸天之道耶?”知:“我闻诸天以无恚为为最。我于或怖或安者,不起嗔恚,必成就天道之法而住。”
此诸天之天道有四,未清净之众生而令清净;未洁白之众生而令洁白。

诸比丘!于诸天之道有此白,未清净之众生而令清净;未洁白之众生而令洁白。”
注1 杂阿含三O、一九、二一(大正藏二、二一六b)。
第六 朋辈
※ 二
诸比丘!若成就四法者,诸天欢喜,而称说为朋辈。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诸天于佛成就证净,此处殁后,往生彼处者,如是思惟:“我等于佛成就证净,于彼处殁,而生来此处,圣弟子亦如是,于佛成就证净,当来2诸天之处。”
四~五
诸比丘!又于法……于僧……

成就圣者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可执取、能发三摩地之戒。诸天成就圣者所乐戒,于此处殁,往生彼处者,如是思惟:“我等成就圣者所乐之戒,于彼此处殁,来生此处,圣弟子亦如是,成就圣者所乐之戒,当来诸天之处。”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者,诸天欢喜,称说为朋辈。
注1 杂阿含经四一、四(大正藏二、二九八b)。
2 “来”原本及暹罗本俱作ehi ti(ehiti),改为ehiti(eti)之未来形。原本其语之前之hoti是衍字。
第七 摩诃男

一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毗罗卫城尼拘律园。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大德!云何为优婆塞耶?”“摩诃男!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故,摩诃男!依此为优婆塞。”

“大德!云何为优婆塞戒具足耶?”“摩诃男!优婆塞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淫、离虚诳语、离饮酒故,摩诃男!依此为优婆塞戒具足。”

“大德!云何为优婆塞信具足耶?”
“摩诃男!于此有信之优婆塞,信如来之菩提,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摩诃男!依此为优婆塞信具足。”

“大德!云何为优婆塞弃舍具足耶?”
“摩诃男!于此有优婆塞,以离悭吝垢秽之心住于家,常施、亲手施、喜弃舍、应乞、喜分与布施。摩诃男!依此为优婆塞弃舍具足。”

“大德!云何为优婆塞慧具足耶?”
“摩诃男!于此有优婆塞,具慧以圣决择而顺正苦尽,成就生灭慧。摩诃男!依此为优婆塞慧具足。”
注1 杂阿含三三、九(大正藏二、二三六b)。别杂阿含八、二一(大正藏二、四三一b)
第八 雨
※ 二
“诸比丘!譬如山上降大雨时,水流往低处,展转山岩溪涧而满。山岩溪涧满则小池满,小池满则大池满,大池满则小河满,小河满则大河满,大河满则大海满。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佛证净、于法证净、于僧证净,成就圣者所乐之戒、法,为流至彼岸,资于诸漏之尽。”
注1 此譬如出增支部经典(原典一、二四三页、二、一四O页、五、一一四页)。
第九 沙陀

一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毗罗卫城尼拘律园。

时,世尊于晨朝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去往释女沙陀住宅,至已,就所设座。

时,释女沙陀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对坐于一面之释女沙陀曰:“沙陀!成就四法之圣女弟子,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沙陀!于此有圣女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 …以离悭吝垢秽之心住于家,常施、亲手施、喜弃舍、应乞、喜于分布布施。沙陀!成就此四法之圣女弟子,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大德!世尊所说之此四预流支之法,于我为有,我亦与此法俱。大德!我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家若有少分之应施物者,则皆于具戒善法者无差别。”

“沙陀!幸哉!沙陀!福哉!沙陀!汝当记别为预流果。”
注1 杂阿含三七、一四(大正藏二、二七O七b)。
第十 难提

一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毗罗卫城尼拘律园。

时,释氏难提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难提,白世尊曰:

“大德!若于圣弟子,偏一切处皆无具四预流支者,则圣弟子名为住于放逸。”
“难提!若偏一切处皆无具四预流支者,我则将此另名为异生之数。

难提!对圣弟子之住于放逸与不住放逸,我将说,且谛听,善自作意。”
“唯唯!大德!”释氏难提应诺世尊,世尊说曰:

“难提!云何圣弟子,住于放逸耶?难提!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如是于佛满足证净,对更精进而不为,于昼不远离,于夜不宴默。彼如是住于放逸,则无胜喜,无胜喜则无欢喜,无欢喜则无轻安,无轻安则住于苦,有苦则不得心定,不得心定则诸法不显现,诸法不显现则入住放逸数。   难提!又,圣弟子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彼如是以圣者之所乐戒为满足,对更精进而不为,于昼不远离,于夜不宴默。彼如是住于放逸,则不得胜喜,无胜喜则无欢喜,无欢喜则无轻安,无轻安则住于苦,有苦则不得心定,不得心定则诸法不显现,诸法不显现则入住放逸之数。难陀!如是之圣弟子,住于放逸。

难提!云何之圣弟子,住于不放逸耶?难提!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如是于佛满足证净,更精进而于昼远离,于夜宴默。彼如是住于不放逸,则生胜喜,有胜喜则生欢喜,意欢喜则身轻安,身轻安则受乐,有乐则心得定,得心定则诸法显现,诸法显现则入住于不放逸之数。
难提!又,圣弟子于法……于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彼如是对圣者之所乐戒不满足,更精进于昼远离,于夜宴默。彼如是住于不放逸则生胜喜,有胜喜则生欢喜,意欢喜则身轻安,身经安则乐受,有乐则得心定,得心定则诸法显现,诸法显现则入住于不放逸之数。
难提!如是之圣弟子,住于不放逸。”
注1 杂阿含三O、二六(大正藏二、二一七c)。
第四 福德润泽品(终)
摄颂曰:
三种之润泽
二种之天道
朋辈摩诃男
雨沙陀难提
第五 有偈福德润泽品
四一 第一 润泽(一)
※ 二
“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四种,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为福德润泽、安乐食之第一。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此为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之第四。
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此四种。

诸比丘!称量成就此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之圣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量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其称量是为不易。谓入无数无量大福德聚之数。

诸比丘!譬如称量大海水,以几瓶、几百瓶、几千瓶、几百千瓶之称量,是为不易。谓入无数无量大水聚之数。诸比丘!如是称量成就此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之圣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量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其称量实不易。谓入无数无量大福德聚之数。” 六
世尊如是说示。善逝如是说已,师更说曰:
大海洋为无量
藏宝有大怖畏
人皆用诸河川
广注入于大海
饮食衣床座具
施智者亦似此
入此福德之流
如川流之入海。
注1 杂阿含三0、一二(大正藏二、二一五a)。
2 次偈出增支部四集第五一经。
第二 润泽(二)
※ 二
“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四种。何为四种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为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之第一。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以离悭吝、垢秽之心住于家,常施、亲手施、喜弃舍、应乞、以布施之分布为喜。此为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之第四。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此四种。

诸比丘!称量成就此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圣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其称量是为不足。谓入于无数无量大福德聚。

诸比丘!譬如彼诸大河俱,其流之合流,谓:恒河、耶符那河、伊罗跋提河、萨罗游河,摩醯河。于彼水之称量,虽以几瓶、几百瓶、几千瓶、几百千瓶,其称量实为不易。是谓入于无数无量大水聚之数。诸比丘!如是称量成就此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之圣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量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其称量实为不易。谓入于无数无量大福德聚之数。”

世尊如是说示。善逝如是说已,师更说曰:
大海洋为无量
藏宝有大怖畏
人皆用诸河川
广注入于大海。
饮食衣床座具
施智者亦似此
入此福德之流,
如川流注入海
注1 参照前经。
第三 润泽(三)
※ 二
“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四种。何为之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于法……于僧……具慧以圣决择,而顺正苦尽,成就生灭慧。此为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之第四。
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此四种。

诸比丘!称量成就此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圣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其称量实为不易。谓入于无数无量大福德聚之数。”

世尊如是说示。善逝如是说已,师更说曰:
欲得福者须立善
为得不死应修道
若证法核则尽乐
死王来时不颤惧。
注1 此偈第四行寻原注皆不获,汉译北传亦未详,故暂以原本译之。
第四 大宝(一)
※ 二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圣弟子,得富饶而有大宝、大财之大名称。以何为四法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难、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得富饶而有大宝、大财之大名称。”
注1 杂阿含经三O、六(大正藏二、二一四a)。
第五 大宝(二)
注 原本及迟罗本俱与前经完全一致,故不别出。
四六 第六 比丘
※ 二
“诸比丘!圣弟子成就四法者,则成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难、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诸比丘!圣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则成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注1 杂阿含四一、六(大正藏二、二九八c)。
第七 难提

迦毗罗卫城因缘。

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释氏难提曰:
“难提!圣弟子成就四法者,则成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难提!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难、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难提!圣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则成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注1 杂阿含三O、二七(大正藏二、二一八a)。
第八 跋提

迦毗罗卫城因缘……(述说来诣之次第)

时,世尊对坐于一面之释氏跋提曰:“跋提!圣弟子成就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跋提!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难提!圣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注1 杂阿含四一、三(大正藏二、二九八b)。
第九 摩诃男

迦毗罗卫城因缘……

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释子摩诃男曰:
“摩诃男!圣弟子成就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摩诃男!此处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摩诃男!圣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注1 杂阿含三三、一O(大正藏二、二三六c)。别杂八、二二(大正藏二、四三一b)。
第十 支
※ 二
“诸比丘!有四种预流支。以何为四预流支耶?

诸比丘!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是。

诸比丘!此为四种预流支。”
注1 杂阿含四一、五(大正藏二、二九八c)。
第五 有偈福德润泽品(终)
此中摄颂曰:
三种之润泽
二种之大宝
比丘与难提
跋提摩诃男
以及支之十
第六 有慧品
第一 有偈
※ 二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圣弟子,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世尊如是说。善逝如是说已,师更说曰--
于如来之信心
不动而善安立
圣者之乐称赞
于戒善自受持
于僧伽具信乐
所见之直心人
其活命名之为
不空以及不贫
故贤者唯以佛
之教而诚持念
精勤信心持戒
勉励净信法见
第二 雨安居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其时,有一比丘于舍卫城,住雨安居已,因事至迦毗罗卫城。

迦毗罗卫城之诸释氏得闻:“有一比丘于舍卫城,住雨安居已,因事至迦毗罗卫城。”

时,迦毗罗卫城之诸释氏,来至彼比丘处。至已,礼敬彼比丘,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迦毗罗卫城之诸释氏,对彼比丘言曰:

“大德!世尊无病强健否?”
“友等!世尊无病强健。”
“大德!舍利弗、目犍连无病强健否?”
“友等!舍利弗、目犍连无病强健。”
“大德!比丘众无病强健否?”
“友等!比丘众无病强健。”

“大德!于此雨安居中,有于世尊之所亲闻、亲受否?”“友等!我由世尊所亲闻、亲受为:“诸比丘!依诸漏尽,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之比丘少;依五下分结尽,而成为化生者,当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法之比丘多。”

友等!又,我由世尊所亲闻、亲受为:“诸比丘!依五下分结尽,而成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法之比丘为少:三结尽,贪嗔痴弱,成为一来,唯只一来此世,作苦边际之比丘为多。”

友等!又,我由世尊之所亲闻、亲受为:“诸比丘!三结尽,贪嗔痴弱,成为一来,唯只一来此世,作苦之边际之比丘为少;依三结尽成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比丘为多。””
第三 达摩提那

一时,世尊住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园。

时,优婆塞达摩提那与五百优婆塞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优婆塞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请教授我等,大德!世尊请教授我等,以使长夜得利益安乐。”“达摩提那!然则汝等应如是学:“如来所说之经为甚深、义甚深、出世间、空性相应,时时将此具足而住。”达摩提那!汝等应如是学。”

“大德!住于有儿童愦乱之卧处,用迦尸衣、栴檀,持鬘香、涂香,享受金银之我等,对如来所说之甚深、义甚深、出世间、空性相应之经,能时时具足而住为不易。大德世尊为依住五戒之我等,请说示上法。”

“达摩提那!然则汝等应如是学:“我等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达摩提那!汝等应如是学。”“大德!世尊所说四预流支之法,我等有之,我等当与此法俱存。

大德!我等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达摩提那!汝等幸哉!达摩提那!汝等福哉!达摩提那!汝等当记别为预流果。”
注1 杂阿含三七、一一(大正藏二、二七Oa)。
第四 疾病

一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毗罗卫城尼拘律园。

其时,众多之比丘,为世尊做衣,为三月后,世尊整衣外出游行。”

释氏摩诃男闻得众多之比丘,为世尊做衣,为三月后,世尊整衣将出游行。”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大德!闻众多比丘,为世尊做衣,为三月后,世尊整衣将出游行。”大德!曾于世尊处有亲闻亲受“有慧之优婆塞,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应对有慧之优婆塞教诫。””

“摩诃男!有慧之优婆塞,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对有慧之优婆塞,应以四苏息法令得活命,而曰:“具寿,当得活!于佛有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具寿,当得活!具寿!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摩诃男!有慧之优婆塞,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对有慧之优婆塞,以此四苏息法令得活已,应如是言:

“具寿顾恋父母耶?”若彼如是言:“我顾恋父母。”于彼当如是答言:“具寿,有死法;若具寿顾恋父母亦唯死,若具寿不顾恋父母亦唯死,具寿愿断父母之顾恋。”

若彼如是言:“我断父母之顾恋。”于彼当如是答言:“具寿顾恋妻子耶?”彼若如是言:“我顾恋妻子”,于彼当如是答言:“具寿,有死法;具寿若顾恋妻子亦唯死,具寿若不顾恋妻子亦唯死。具寿愿断妻子之顾恋。”

彼若如是言:“我断妻子之顾恋”。于彼当如是答言:“具寿,对人之五妙欲顾恋耶?”彼若如是答言:“我顾恋人之五妙欲”,于彼应如是答言:“友!天之欲比人之欲为更胜、更妙,具寿唯愿心由人欲远离,心当于胜解四大天王天。”

彼若如是言:“我心由人欲远离,心胜解于四大天王天”,于彼当如是答言:
“友!忉利天比四大天王天为更胜、更妙,具寿唯愿心由四大天王天远离,心当胜解于忉利天。”
十一~十六
彼若如是言:“我心由四大天王天远离,心胜解于忉利天”。于彼应如是答言:“友!比忉利天,耶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十七
……友!梵世比他化自在天为更胜、更妙,具寿唯愿心由他化自在天远离,心当胜解于梵世。”
十八
彼若如是言:“我心由他化自在天远离,心胜解于梵世”,于彼当如是答言:“友!梵世亦无常、无恒,为有身所摄,具寿唯愿心由梵世远离,摄心于有身之灭尽。”
十九
若彼如是言:“我心由梵世远离,摄心于有身之灭尽。”摩诃男!如是心解脱之优婆塞,与百岁心解脱之比丘无有少异,我谓:依解脱而解脱。”
注1 杂阿含四一、二(大正藏二、二九七c)。
第五 果(一)
※ 二
“诸比丘!对此四法修习、多修者,则资于预流果现证。以何为四法耶?

乃: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是。 四
诸比丘!对此四法修习、多修者,则资于预流果现证。”
第六 果(二)
※ 二
诸比丘!对此四法修习、多修者,则资于一来果现证……
第七 果(三)
※ 二
……资于不还果现证……
第八 果(四)
※ 二
……资于阿罗汉果现证……
第九 获得
※ 二
……资于智慧获得……
第十 增长
※ 二
……资于智慧增长……
第十一 广大
※ 二
……资于智慧广大……
第六 有慧品(终)
摄颂:
有偈与雨安居
达摩提那疾病
四果以至获得
增长以及广大

第七 大慧品
第一 大
※ 四
……资于大慧……
第二 广
※ 四
……资于广慧……
第三 广大
※ 四
……资于广大慧……
第四 深
※ 四
……资于深慧……
第五 无等
※ 四
……资于无等慧……
第六 宏慧
※ 四
……资于宏慧……
第七 多多
※ 四
……资于慧之多多……
第八 迅
※ 四
……资于迅慧……
第九 轻
※ 四
……资于轻慧……
第十 捷
※ 四
……资于捷慧……
第十一 速
※ 四
……资于速慧……
第十二 利
※ 四
……资于利慧……
第十三 决择
※ 二
……资于决择慧。以何为四耶?

乃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是。

诸比丘!对此四法修习、多修者,则资于决择慧。
摄颂:
大广与广大
深无等与宏
多多迅轻捷
速利与决择
预流相应中、第七大慧品(终)
第十一 预流相应(终)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普棘刺林经

普棘刺林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二一二、一切智经(大正藏一、七九二页。)
本经是波斯匿王向世尊问有关一切智、四姓差别、诸天、梵天,对此,世尊所述其解答。于中有阿难与将军鞞留罗之问答。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郁头随若之普棘刺林。
尔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因某事要务,来至郁头随若。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令一家臣曰:
汝今至世尊处,以我之名向世尊之足顶礼,并致贺世尊无病、无疾、轻快、有气力、得安稳。并谓:世尊!拘萨罗王波斯匿向世尊足顶礼,贺世尊无病、无疾、轻快、有气力、得安稳。并作是言:世尊!今日拘萨罗王波斯匿于朝食后,欲来谒见世尊。
大王!承知如命。
彼家臣应诺拘萨罗王波斯匿后,即来世尊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家臣白世尊言:
世尊!拘萨罗王波斯匿向世尊之足顶礼,致贺世尊无病、无疾、轻快、有气力、得安稳。世尊!今日,拘萨罗王波斯匿于朝食后,欲来谒见世尊。
月贤姊妹得闻今日拘萨罗王波斯匿于朝食后欲来谒见世尊。
月贤姊妹向拘萨王奉侍饮食告曰:
大王!愿以我等之名向世尊足顶礼,致贺世尊无病、无疾、轻快、有气力、得安稳而作如是言:月贤姊妹向世尊足顶礼,并致贺世尊无病、无疾、轻快、有气力、得安稳也。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朝食后。至世尊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方。
坐于一方之拘萨罗王波斯匿向世尊言:
世尊!月贤姊妹向世尊之足顶礼,并致贺世尊无病、无疾、轻快、有气力、得安稳。
大王!月贤姊妹何故不另遣其他使者耶?
世尊!月贤姊妹闻得:今日拘萨罗王波斯匿于朝食后欲往见世尊。时,世尊!月贤姊妹向我奉侍饮食告言:大王!请以我等之名向世尊之足顶礼,致贺世尊无病、无疾、轻快、有气力、得安稳。
大王!月贤姊妹为幸运。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白世尊言:
世尊!我闻得沙门瞿昙作如是言:无知一切、见一切、自认完全知见之沙门、婆罗门,所谓无此事。世尊!沙门瞿昙作如是言:无知一切、见一切、自认完全知见之沙门、婆罗门,所谓无此事也。作是言者,世尊!彼等对世尊之语为真实者耶?抑或并非对世尊为不实之诬谤耶?
又,有关对法为适宜于法而语者耶?抑或为正当之说,并非加以非难者耶?
大王!沙门瞿昙作如是言:
并无知一切、见一切、自认完全知见之沙门、婆罗门,当谓无此事。如是言者,被等对我为非真实语者,为以虚妄、不实、对我而诬谤者。
彼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告鞞留罗将军言:
将军!宫廷中何人生起此话题耶?
大王!恕是年少吉祥子婆罗门。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命一家臣言:
汝今以找名往告年少吉祥子婆罗门谓:尊者!拘萨罗王波斯匿唤汝。
彼家臣应诺拘萨罗王波斯匿曰:
大王!承知遵命
即至年少吉祥子婆罗门处,至已,遂告年少吉祥子婆罗门曰:
尊者!拘萨罗王波斯匿唤汝。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问世尊曰:
世尊!依世尊之所说,或与之相关之事有人对之作不同解释时,世尊应如何辨认为世尊所说之言耶?
大王!我如是认定我所说之言:即并无同时知一切、见一切之沙门、婆罗门,当谓无此之事。
世尊!世尊请调示因事,请说示有因事。即并无同时知一切、见一切之沙门、婆罗门,当谓无此之事。
世尊!有此等之四姓: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世尊!此等之四姓有差别耶?有区别耶?。
大王!此等之四姓: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大王!此等之四姓中,二姓即刹帝利与婆罗门为最上。即彼具有被称为敬礼、起迎、合掌、敬业之价值。
世尊!我非向世尊问现法之事,我乃请问未来之事。世尊!此等四姓: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世尊!此等四姓有差别耶?有区别耶?
大王!有此等之五精勤支:云何为五?
大王!此处比丘有信,信如来之正觉:如是彼世尊为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
彼无病、无恼、有均齐之消化力、不过冷、不过热、堪为中庸之精勤。
彼为不奸、不诡之师,或对智者,或对梵行者,将自己如实示彼。
彼勤精进,断不善法,成就善法,对善法努力、坚固、勇猛、不舍负荷。
彼为有慧之圣,能决择,正导苦之灭,成就通达生灭之慧。
大王!此等为五精勤支。
大王!此等之四姓: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彼等若成就此等五精勤支,则其对彼等能得长夜之利益与安乐。
世尊!此等四姓: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彼等若成就此等五精勤支。世尊!彼等对其尚有何差别耶?有何区别耶?
大王!我于此处说此精勤差别。
大王!譬如此有二头善调善御之应调象、应调马、应调牛:又有二头不调不御之应调象、应调马、应调牛。大王!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彼等二头善调善御之应调象、应调马、应调牛,欲赴调御所行调御耶?
世尊,诚然。
又彼等二头不调不御之应调象、应调马、应调牛,如同彼等二头善调善御之应调象、应调马、应调牛,欲赴调御所行调御耶?
世尊、不然。
如是,大王!对有信、无病、不奸、不诡、勤精进、依有慧可得者、得谓其是不信、多病、奸诈、诡诈、懈怠、无慧者,无此之事。
世尊!请世尊说示因事,请世尊说示有因事。世尊!此等四姓、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彼等若成就此等五精勤支、且达于正精勤。世尊!对此彼等尚有何差别耶?有何区别耶?
大王!对此,彼等并无何等之差别,即我曾说:解脱与解脱无何等之差别。
大王!譬如有人,取干之娑罗薪生生火,火即现;又他人取干娑罗薪令生火,火即现;又他人取干之巷罗薪令生火,火即现;又他人取干之优昙婆罗薪令生火,火即现。大王!对其作如何思量耶?由不同之钻木所生此等之火,其火焰与火焰,色光与色光,光明与光明,有差别耶?
世尊!不然。
大王!恰如依精进所激发之精勤所钻出之火,其无何等之差别、即我曾说:解脱与解脱无何等之差别。
世尊!请世尊说示因事,请世尊说示有因事。世尊!若然,诸天存在耶?
大王!卿何出斯言耶?而谓:世尊!若然,诸天存在耶?
世尊!诸天来生此世耶?或不生此世耶?
大王!诸天有害心者来生此世,诸天无害心者,则不来生此世。
如是说时,鞞留罗将军问世尊曰:
世尊!诸天有害心来生此世者。可得将诸天无害心不来生此世者、由其住所使之撤退加以追放耶?
彼时,尊者阿难思惟:
此鞞留罗大将乃拘萨罗王波斯匿之子。我为世尊之子。是为子与子对话之时。
尊者阿难告鞞留罗将军曰:
若然,我今反问卿,卿可随意作答。
将军!对其作如何思量耶?于拘萨罗王波斯匿之征伐范围内,又于拘萨罗王波斯匿之领土范围内,于拘萨罗王波斯匿之统治地方,拘萨罗王波斯匿得对沙门、婆罗门、有德者、不德者、梵行者、非梵行者,由其住所,使之撤退,加以追放耶?
尊者!于拘萨罗王波斯匿之领土范围内,于拘萨罗王波斯匿之统治地方,拘萨罗王波斯匿对沙门、婆罗门、有德者、不德者、梵行者、非梵行者、得使之由其住所撤退、追放。
将军、对其作如何思量耶?于非拘萨罗王波斯匿之领土范围内,于非拘萨罗王波斯匿统治之地方,拘萨罗王波斯匿对沙门、婆罗门、有德者、不德者、梵行者、非梵行者,由其住所,使之撤退,使之追放耶?
尊者!非拘萨罗王波斯匿之范围内,非拘萨罗王波斯匿统治之地方,沙门、婆罗门、有德者、不德者、梵行者、非梵行者、不得使之由其住所撤退、不得予以追放。
将军!其作如何思量之耶?卿闻三十三天之事耶?
尊者!诚然。我曾闻三十三天之事,于此亦由拘萨罗王波斯匿处,得闻此三十三天之事。
将军!其作如何思量耶?拘萨罗王波斯匿得令三十三天,由其住所撤退、追放耶?
尊者!拘萨罗王波斯匿现未曾得见三十三天,如何可使由其住所撤退。追放耶?
将军!如是,诸天有害心来生此世者,不能得见诸天无害心不来生此世者。如何可由其所住使之撤退、追放耶?
彼时,拘萨罗王向世尊言:
世尊!此比丘为如何名耶?
大王!彼名阿难者是。
实阿难为欢喜哉!实阿难具欢喜之相哉!世尊!请尊者阿难说因事,请尊者阿难说有因事。世尊!然梵天存在耶?
大王!卿何作斯言耶?而谓:世尊!若然,梵天存在耶?
世尊!梵天来生此世耶?或不来生此世耶?
大王!梵天有害心则来生此世,梵天无害心则不来生此世。
彼时,一家臣来告拘萨罗王波斯匿曰:
大王!年少吉祥子婆罗门至矣。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问年少吉祥子婆罗门曰:
婆罗门!是何人于宫廷中令生起此话题?
大王!是鞞留罗将军。
鞞留罗将军如是言:大王!其为年少吉祥子婆罗门。
彼时一家臣告拘萨罗王波斯匿曰:
大王!乘车归还之时至矣。
时大王告世尊曰:
世尊!我问世尊一切知,世尊予以解答一切知。我等对之欣喜、满足,因此而欢喜。世尊!我等问世尊四姓之清净,世尊为之解答四姓之清净。我等对之欣喜、满足,因此而欢喜也。世尊!我等问世尊诸天,世尊对诸天予以解答。我等对之欣喜、满足,因此而欢喜。世尊!我等向世尊问梵天,世尊就梵天予以解答。我等对之欣喜、满足,因此而欢喜。世尊。我等向世尊所问者,世尊对此皆予以解答。我等对之欣喜、满足,由此而生欢喜。世尊!于今我等将去,我等为多事多务。
大王!今正其时矣。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从座而起,敬礼世尊,右绕而去。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满月大经

满月大经

北传汉译杂阿含二、五八(大正藏二、一四页。)
本经初于五取蕴为欲之本,说五取蕴和取之关系,对五取蕴之欲贪之相违性,诸蕴之所为蕴的意义、诸蕴之施设,有身见之有无时,五蕴之味、患、出离、识身和外之一切相之间,无我心、我所心、慢等,得明知及见、无我之作业、及业果之受,所以是缘起之种种问题。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
恰于其时,为布萨日之十五日,正是满月之夜。世尊为众比丘围绕坐于空地之上。
尔时,有一比丘,由座起立,将衣披于一肩,向彼世尊合掌作礼,如是白世尊言:世尊!我有微细之点,欲请问世尊,世尊若对我之问允予说明,请予说示。
然则,比丘!汝坐自座,愿闻汝之所疑。
彼时,彼比丘坐自座已,向世尊作如是言:
世尊、此等之五取蕴,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耶?
比丘!此等之五取蕴,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是。
善哉!世尊!彼比丘对世尊所说,欢喜、随喜,向世尊更问曰:
然则,世尊!此等五取蕴以何为本耶?
比丘!此等五取蕴以欲为本。
世尊!彼取,即彼五取蕴耶?乃至,取异于五取蕴耶?
比丘!彼取,即彼五取蕴为当然,又取异于五取蕴亦为当然。比丘!于彼五取蕴中有贪欲,此即为取。
然则,世尊!于五取蕴中之贪欲,应有相异性耶?
比丘!应有。世尊宣曰:
比丘!此处一人作如是思:我于未来世应有如是之色,于未来世应有如是之受,于未来世应有如是之想,于未来世应有如是之行,于未来世应有如是之识。
比丘!如是于五取蕴,即欲贪之相异性。
然则,世尊!云何为诸蕴之蕴之意义?
比丘!无论彼是如何之过去、未来、现在之色,皆有若内、若外、若粗、若细粗、若劣、若胜、若于彼之远、近者,此即色蕴;
无论彼是如何之过去、未来、现在之受,皆有若内、若外、若粗、若细粗、若劣、若胜、若于彼之远、近者,此即受蕴;
无论彼是如何之过去、未来、现在之想,皆有若内、若外、若粗、若细粗、若劣、若胜、若于彼之远、近者,此即想蕴;
无论彼是如何之过去、未来、现在之行,皆有若内、若外、若粗、若细粗、若劣、若胜、若于彼之远、近者,此即行蕴;
无论彼是如何之过去、未来、现在之识、皆有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于彼之远近者,此即识蕴。
比丘!如是即诸蕴之蕴之意义。
世尊!色蕴之施设为如何之因、如何之缘耶?受蕴之施设为如何之因、如何之缘耶?想蕴之施设为如何之因、如何之缘耶?行蕴之施设为如何之因、如何之缘耶?识蕴之施设为如何之因、如何之缘耶?
比丘!色蕴之设施为四大种因,四大种缘;受蕴之设施为触因、触缘;想蕴之施设为触因、触缘;行蕴之设施为触因、触缘;比丘!识蕴之施设、实名色因、名色缘。
然则,世尊!云何有身见耶?
比丘!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认诸圣,不熟圣法,于圣法不能练达,不认诸善士,不熟诸善士之法,对诸善士之法不能练达--认色即我,又认我为色有,又认于我之中有色,又认色之中有我; 认受即我,又认我为受有,又认于我之中有受,又认受之中有我; 认想即我,又认我为想有,又认于我之中有想,又认想之中有我; 认行即我,又认我为行有,又认于我之中有行,又认行之中有我;认识即我,又认我为识有,又认我中有识,又认识中有我,比丘!如是即有身见。   然则,世尊!云何为无有身见耶?
比丘!此处有多闻之圣弟子,认诸圣,熟圣法,对圣法善练达。认诸善士,熟诸善士之法,对诸善士之法善练达--不认色即我,又不认我为色有,又不认我中有色,又不认色中有我;不认受即我,又不认我为受有,又不认我中有受,又不认受中有我;不认想即我,又不认我为想有,又不认我中有想,又不认想中有我;不认行即我,又不认我为行有,又不认我中有行,又不认行中有我;不认识即我,又不认我为识有,又不认我中有识,又不认识中有我。比丘!如是即无有身见。   世尊!云何为对色之味,云何为患,云何为出离耶?云何为对受之味,云何为患,云何为出离耶?云何为对想之味,云何为患,云何为出离耶?云何为对行之味,云何为患,云何为出离耶?云何为对识之味,云何为患,云何为出离耶?
比丘!以彼色为缘,生喜与乐,此即对色之味。彼色为无常、是苦、是变易法,此即对色之患。对色之欲贪制伏、断除,此即对色之出离;
比丘!以彼受为缘,生喜与乐,此即对受之味。彼受为无常、是苦、是变易法,此即对受之患。对受之欲贪制伏、断除,此即对受之出离;
比丘!以彼想为缘,生喜与乐,此即对想之味。彼想为无常、是苦、是变易法,此即对想之患。对想之欲贪制伏、断除,此即对想之出离;
比丘!以彼行为缘,生喜与乐,此即对行之味。彼行为无常、是苦、是变易法,此即对行之患。对行之欲贪制伏、断除,此即对行之出离;
比丘!以彼识为缘,生喜与乐,此即对识之味。识者、无常、是苦、是变易法,此即对识之患。于识制伏贪欲、断除贪欲、此即对识之出离。   世尊!若然,依如何知,如何见,于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中,无我心、我所心、慢随眠耶?
比丘!无论彼是如何过去、未来、现在之色,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于彼之远近者,对彼等一切之色以彼非我物,我亦非彼,彼非我之我。如是对彼以如实正慧作观;
比丘!无论彼是如何过去、未来、现在之受,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于彼之远近者,对彼等一切之受以彼非我物,我亦非彼,彼非我之我。如是对彼以如实正慧作观;
比丘!无论彼是如何过去、未来、现在之想,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于彼之远近者,对彼等一切之想以彼非我物,我亦非彼,彼非我之我。如是对彼以如实正慧作观;
比丘!无论彼是如何过去、未来、现在之行,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于彼之远近者,对彼等一切之行以彼非我物,我亦非彼,彼非我之我。如是对彼以如实正慧作观;
比丘!无论彼是如何过去、未来、现在之识,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于彼之远近者,对彼等一切之识以彼非我物,我亦非彼,彼非我之我。如是对彼以如实正慧作观。比丘!依如是知、如是见,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中,无我心、我所心、慢随眠。   彼时,一比丘之心生如是思:
如是,世尊!若色非我,受非我,想非我,行非我,识非我,则我为无,所作诸业、云何达于我耶?
然则,世尊对彼比丘之心思,以心知之,于是告彼比丘曰:
实彼为有理。汝诸比丘!此处有一愚男子,为愚昧而无明之类,以爱憎上之心,彼思:大师之教法应与清算。
如是,世尊!若色非我,受非我,想非我,行非我,识非我,则我为无,所作之诸业,云何达于我耶?
汝诸比丘!汝等于处处多多之诸法练达缘起。
汝诸比丘!云何如是思惟--色或为常耶?或为无常耶?
世尊!为无常。
若然,无常者,其为苦耶?或为乐耶?
世尊!为苦。
若然,为无常、是苦、是变易法者、对之得善认识耶?彼为我物,我为彼,彼为我之我耶?
世尊,非如是。
汝诸比丘!云何如是思惟-受或为常耶?或为无常耶?
世尊!为无常。
若然,无常者,其为苦耶?或为乐耶?
世尊!为苦。
若然,为无常、是苦、是变易法者、对之得善认识耶?彼为我物,我为彼,彼为我之我耶?
世尊,非如是。
汝诸比丘!云何如是思惟-想或为常耶?或为无常耶?
世尊!为无常。
若然,无常者,其为苦耶?或为乐耶?
世尊!为苦。
若然,为无常、是苦、是变易法者、对之得善认识耶?彼为我物,我为彼,彼为我之我耶?
世尊,非如是。
汝诸比丘!云何如是思惟-行或为常耶?或为无常耶?
世尊!为无常。
若然,无常者,其为苦耶?或为乐耶?
世尊!为苦。
若然,为无常、是苦、是变易法者、对之得善认识耶?彼为我物,我为彼,彼为我之我耶?
世尊,非如是。
汝诸比丘!云何如是思惟-识或为常耶?或为无常耶?
世尊!为无常。
若然,无常者,其为苦耶?或为乐耶?
世尊!为苦。
若然,为无常、是苦、是变易法者、对之得善认识耶?彼为我物,我为彼,彼为我之我耶?
世尊,非如是。
是故,汝诸比丘! 无论彼是如何过去、未来、现在之色,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于彼之远近者,对彼等一切之色以彼非我物,我亦非彼,彼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慧观察;
无论彼是如何过去、未来、现在之受,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于彼之远近者,对彼等一切之受以彼非我物,我亦非彼,彼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慧观察;
无论彼是如何过去、未来、现在之想,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于彼之远近者,对彼等一切之想以彼非我物,我亦非彼,彼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慧观察;
无论彼是如何过去、未来、现在之行,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于彼之远近者,对彼等一切之行以彼非我物,我亦非彼,彼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慧观察;
无论彼是如何过去、未来、现在之识,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于彼之远近者,对彼等一切之色以彼非我物,我亦非彼,彼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慧观察。
如是见已,汝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于色厌恶之、于受厌恶、于想厌恶、于行厌恶、于识厌恶。厌恶已则离贪,离贪已则解脱。于解脱有解脱之智。从而了知此生已尽,梵行圆满,应作已作,再不生来此处。   如是世尊语已,彼诸比丘对世尊之所说,欢喜、随喜而予奉行。
又,说此记别之说时,六十诸比丘无取着,心由诸漏得解脱。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法庄严经

法庄严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二一三、法庄严经(大正藏一、七九五页。)
本经是波斯匿王向行最胜之恭敬,为表示亲爱之时,以问其所以,世尊之弟子僧伽,喜悦、和乐肃静,虽有反驳世尊的,听了说法,即成为弟子愿求出家成就梵行。王之雇佣工匠对王所行之恭敬,以恭敬世尊,及自己和世尊同样是刹帝利、拘萨罗人,所以俱有八十岁等说。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释迦国。
有一名弥娄离之释迦国聚落。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因有所事,来至邑名城。
拘萨罗王波斯匿告臣长作曰:
汝长作!驾华丽之车,到我宫苑观此美景。
大王!承知如命。
长作应诺拘萨罗王波斯匿后,乃驾华丽之车,同拘萨罗王波斯匿报曰:
大王!华丽之车已驾至,今可为出发之时。
尔时。拘萨罗王波斯匿乘华丽之一车,与众多之华丽车俱,以王者之大威容,驰离邑名城,同宫苑处前进。车至通路处后,下车徒步入于宫苑。拘萨罗王波斯匿逍遥徘徊于苑中,发现一树下,心神佳美、愉快,清静而无噪音,远离人寰,适于宴坐。见已,念起世尊之事:
此树下,心神佳美,愉快清静而无噪音,远离人寰,适于宴坐。于彼处,我曾奉侍应供、等正觉者彼世尊。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告长作曰:
汝长作!此树下为心神佳美。愉快清静而无噪音,远离人寰,适于宴坐。于彼处,我曾奉侍应供、等正觉者奉侍彼世尊也。汝长作!应供,等正觉者之彼世尊,今住何处耶?
大王!有一名弥娄离之释迦国聚落,应供,等正觉者、彼世尊今住于彼处。
汝长作!名弥娄离之释迦国聚落,离邑名城有几许之距离耶?
大王!距此不远,约三由旬,于日中可达。
汝长作!即驾华丽之车,我今欲往见应供、等正觉者彼世尊。
大王!承知如命。
长作应诺拘萨罗王波斯匿,驾华丽之车,同波斯匿王报曰:
大王!华丽之车驾已至,今正出发之时。
时波斯匿王乘华丽之车,与众多华丽之车俱。离邑名城向释迦国之弥娄离聚落驰驱而去。于其日中,即达释迦国弥娄离聚落,入彼园林中。车行至道路之处,下车徒步入于园林。
时众多之比丘于露天经行。波斯匿王至彼等诸比丘处,至已,问彼等诸比丘曰:
应供、等正觉者彼世尊今在何处耶?我欲见应供、等正觉者彼世尊。
大王!彼精舍之门闭,静往彼处,徐入正门, 咳嗽敲闩,世尊将为卿开门。
时波斯匿王将实剑与王冠授与长作。
长作思念:
大王今将独行,我应止于此处。
波斯匿王静赴彼闭门之精舍处,徐入正门,作咳嗽敲闩。世尊予以开门。
彼时,波斯匿王入精舍,顶礼世尊足,接吻世尊足、以手相摸,自报姓名曰:
世尊!我为拘萨罗王波斯匿。世尊!我为拘萨罗王波斯匿。
大王!卿以何因由,欲来见我,对我身行最胜之恭敬,行亲爱之表示耶?
世尊!世尊为等正觉者,因世尊为善说法要者,世尊弟子僧伽为善行道者。此为我对世尊法之类句。
世尊!兹我见一沙门、婆罗门于一定期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行梵行,然其后彼等沐浴、涂油、调理须发具足五种之欲,满足而耽溺之。
然而世尊!兹我见诸比丘之命终,至息止,行圆满清净之梵行。世尊!我此之外,不知如是之圆满清净之梵行。
世尊!世尊为等正觉者,世尊之为善说法者。世尊弟子僧伽为善行道者。此亦我之于世尊法之类句。
复次!世尊!王与王诤,刹帝利与刹帝利诤、婆罗门与婆罗门诤、居士与居士诤、母与子诤、子与母诤、父与子诤、子与父诤、兄弟与兄弟诤、兄弟与姊妹诤、姊妹与兄弟诤、朋友与朋友哗。
然而世尊!兹我见诸比丘和合同庆无诤,如乳与水之融合,相互以敬爱之眼住视。世尊!我于此之外,不知有如是之和合众。
世尊!世尊为等正觉者,因世尊为善说法,世尊弟子僧伽为善行道。此亦我之于世尊法之类句。
复次,世尊!我由园林至园林,宫苑至宫苑、逍遥徘徊,我于彼处见一沙门、婆罗门,羸瘦、丑恶、黄色,脉管露出,人见而不耐。
世尊!对其我生如是思念:此尊者等确为不乐行梵行、抑或彼等隐匿任何之恶业。如斯此等之尊者羸瘦、丑恶、黄色,脉管露出,令人不忍见。
我近彼等作如是告曰:汝等尊者为羸瘦、丑恶、黄色、脉管露出、令人见而不耐,其为何故耶?
彼等如是答曰:大王!我等乃黄疸病。
然而,世尊!兹我见诸比丘住于喜乐、悦乐、满悦、爱乐,诸根悦豫,无求,平静、安稳,如鹿柔和之心。世尊!对彼我生如是念:此等之尊者确于彼世尊之教,如最胜殊妙,如斯此尊者等,住于喜乐、悦乐、满悦、爱乐、诸根悦豫,无求、平静、安稳,如鹿柔和之心。
世尊!世尊为等正觉者,世尊为善说法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为善行道者。此亦我之于世尊法之类句。
复次!世尊!我为刹帝利灌顶王,得以应杀者杀,应剥夺者剥夺,应放逐者放逐。
世尊!我就裁判之座时,彼等使我之言中断。如是我云:诸贤!我就裁判之座时,勿使我言中断。诸贤!勿使我终止我语。但仍无济于事。世尊!彼等仍使我言中断。
然而世尊,于此我见诸比丘,世尊对彼数百之会众说法时,世尊之诸弟子,无喷嚏声,无有咳声。
世尊!昔日,世尊尝向数百之会众说法,彼时,世尊之某弟子发咳声,则某同梵行者以膝触之言:尊者请肃静,尊者!勿作声。我等之师世尊今正说法。世尊!就此我生如此念:实稀有哉!实未曾有哉!实不用刀杖,会众如是善调御者。世尊,我于此之外,不知有如是善调御之会众。
世尊!世尊为等正觉者,世尊为善说法者,世尊弟子僧伽为善行道者。此亦我之于世尊法之类句。
复次、世尊!于此处我见一类刹帝利之贤者、聪明、为事论议,如射毫端。彼等以自己之慧,破折他人之见。彼等得闻:沙门瞿昙实则将往某村,某邑。彼等准备有所请教。谓曰:我等至沙门瞿昙处,作此请问,若我等如是问,被如是答,则我等对彼作如是反驳。若复我等如是问,彼如是答,则我等更作如是反驳。彼等已闻:实则沙门瞿昙已来至某村、某邑。彼等至世尊处,世尊对彼等以法语教示,教导、激励、使令欢喜。彼等为世尊之法话所教示、教导、激励,使令欢喜,未向世尊发出质问,而说为反驳耶?进而成为世尊之弟子。
世尊!世尊为等正觉者,世尊为善说法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为善行道。是亦我之于世尊法之类句。
复次、世尊!于此处我见一类之婆罗门之贤者之贤者、聪明、为事论议,如射毫端。彼等以自己之慧,破折他人之见。彼等得闻:沙门瞿昙实则将往某村,某邑。彼等准备有所请教。谓曰:我等至沙门瞿昙处,作此请问,若我等如是问,被如是答,则我等对彼作如是反驳。若复我等如是问,彼如是答,则我等更作如是反驳。彼等已闻:实则沙门瞿昙已来至某村、某邑。彼等至世尊处,世尊对彼等以法语教示,教导、激励、使令欢喜。彼等为世尊之法话所教示、教导、激励,使令欢喜,未向世尊发出质问,而说为反驳耶?进而成为世尊之弟子。
世尊!世尊为等正觉者,世尊为善说法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为善行道。是亦我之于世尊法之类句。
复次、世尊!于此处我见一类之居士之贤者、聪明、为事论议,如射毫端。彼等以自己之慧,破折他人之见。彼等得闻:沙门瞿昙实则将往某村,某邑。彼等准备有所请教。谓曰:我等至沙门瞿昙处,作此请问,若我等如是问,被如是答,则我等对彼作如是反驳。若复我等如是问,彼如是答,则我等更作如是反驳。彼等已闻:实则沙门瞿昙已来至某村、某邑。彼等至世尊处,世尊对彼等以法语教示,教导、激励、使令欢喜。彼等为世尊之法话所教示、教导、激励,使令欢喜,未向世尊发出质问,而说为反驳耶?进而请求世尊许之由在家成为无家生活而出家。
世尊使彼等出家,彼等如是出家,皆等同住于远离、不放逸、热诚、精勤,不久之后,善男子达于由在家成为无家生活而出家之目的,对彼无上梵行之究竟,于现法住于自知,自证成就。
彼等如是言曰:我等实应破灭、我等实应破灭、我等于先前曾思:以非沙门为沙门、以非婆罗门为婆罗门、以非阿罗汉为阿罗汉。今我等已为沙门、今我等已为婆罗门、今我等已为阿罗汉。
世尊!世尊为等正觉者,世尊为善说法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为善行道者。此亦我之于世尊法之类句。
复次,世尊!有称为仙余及、宿旧之工匠,我召使之成为我之木工。我与彼等以生计,因我而博得名声。然对我不如对世尊之恭敬。
世尊!昔日、我于进军之际,此等工匠仙余及、宿旧住于狭小之陋屋。
世尊!彼时,此等工匠仙余及、宿旧于夜中过半、以法语过后,闻佛之所在以头向之,对我之方向以足向而卧。
世尊!就此我思惟:实稀有哉!实未曾有哉!此等之工匠仙余及、宿旧为我所召使,为我之木工。我与彼等以生计,使令获得名声。然对我不如对世尊之恭敬。确为此等之尊崇者,确对彼世贫之教得知最胜殊妙。
世尊!世尊为等正觉者,世尊为善说法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为善行道。此亦我之于世尊法之类句。
复次!世尊!世尊刹帝利,我亦刹帝利。世尊拘萨罗人,我亦拘萨罗人。世尊八十岁,我亦八十岁。世尊!若世尊为刹帝利、我亦为刹帝利,世尊为拘萨罗人,我亦为拘萨罗人,世尊八十岁,我亦八十岁,我对世尊致最胜之恭敬,作亲爱之表示,世尊!我实多事多务,我今将欲离去。
大王!请随尊意。
彼时,拘萨罗王波斯匿由座起立,敬礼世尊离去。
时世尊于拘萨罗王波斯匿离去后,不久告诸比丘曰:
汝等比丘!拘萨罗王波斯匿于说法庄严终了,已离座而去。
汝等比丘!宜受得法庄严。
汝等比丘!宜通达法庄严。
汝等比丘!宜受持法庄严。
汝等比丘!此法庄严为有利益之根本梵行也上。
世尊作如是说已,彼等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瞿默目犍连经

瞿默目犍连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四五、瞿默目犍连经(大正藏一、六五三页。)

本经乃佛灭后不久,摩羯陀王生疑,疑温逝尼灯光王,令修复国都王舍城之关联,内容是阿阇世王之大臣禹舍和阿难起问答之经。此中阿难说现在世尊之教诫,没有像世尊在世之具足,亦无依世尊之遗言,于佛灭后,推进教团为众人所归仰对像的上座,但唯以法为所依,是教团善和合之因。其法即举十不喜法。而右之次,乃大臣禹舍问阿难独住可适耶开始,阿难说佛陀是禅定者,而善断五盖,欣赏禅定,又劝于四禅定。

如是我闻。
一时,阿难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为世尊般涅盘后不久之时。   尔时,恰为摩揭陀国王阿阇世,怀疑韦提希夫人之子灯光王温逝尼,使彼修复王舍城。
时尊者阿难,凌晨着衣,执持衣钵为乞食入王舍城。时,尊者阿难生起如是思:
今为乞食至王舍城尚早,我为探视瞿默目犍连婆罗门事、往彼瞿默目犍连婆罗门处如何?

于是尊者阿难为探视彼瞿默目犍连婆罗门事,向彼瞿默目犍连婆罗门之处行去。瞿默目犍连遥见尊者阿难行近。见已,对尊者阿难如是自言:
尊者阿难善来,欢迎尊者阿难。尊者阿难、终于至此相会--[即来此处之会合]。尊者阿难请坐。此处设有座。
尊者阿难就所设之座。瞿默目犍连婆罗门亦就另一低座,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已,瞿默目犍连对尊者阿难如是言:
阿难!虽只一比丘,彼尊者瞿昙、即具足阿罗汉正等觉者之诸法--尽一切之一切,尽一切方之一切,而有所具足者耶?
婆罗门!虽只一比丘,彼世尊!具足阿罗汉、正等觉者之诸法,尽一切之一切,尽一切方之一切,所具足者未之有也。所以看何?婆罗门!彼世尊为对未曾生之道,使生者,对未曾知之道,使知者,对未曾说示之道谕,之说示者。为知道者,通道者,道之练达者。今日对随顺于道之诸弟子乃依世尊之后具足而住。   然而,尊者阿难与瞿默目犍连之谈话突然中断。乃因、摩揭陀国之大臣名禹舍婆罗门者,常于王舍城巡视工程,兹为探视瞿默目犍连婆罗门之事及与尊者阿难接近而来,至已,与尊者阿难相交谈可喜、可乐问候之语,谈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摩揭陀国之大臣禹舍婆罗门,对尊者阿难如是云:
阿难!卿等今为作何语而共坐耶?卿等又如何将话语中断耶?
婆罗门!于此瞿默目犍连婆罗门,对我如是言:尊者阿难!则虽只一比丘,彼尊者瞿昙具足阿罗汉正等觉者之诸法--对其法、尽一切之一切,尽一切方之一切,得以具足者否?如是言后,我对瞿默目犍连婆罗门言:婆罗门!虽只一比丘、对彼世尊,具足阿罗汉、正等觉者之诸法--对其法、尽一切之一切,尽一切方法之一切,得以具足者,未之有也。何以故、婆罗门!彼世尊为对未曾生之道,之使生者。未曾得知之道,之示知者,未曾说示之道,之说示者,乃为知道者,通道者。道之练达者。但当今、对道随顺之诸弟子,乃依世尊之后具足而住。--婆罗门!此时正值卿来会聚。实因如是,即与瞿默目犍连婆罗门之谈话中断。

若然,尊者阿难!虽只一比丘,由彼尊者瞿昙之推荐:彼于我灭后,汝等应为所依与以推荐,为卿等今日思为应予亲自归依者耶?
婆罗门!虽仅一比丘!由彼世尊,即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之所推荐:彼于我灭后,应为汝等之所依。我等今日并未思为亲自归依者。
复次,阿难!虽只一比丘,为由僧伽之所认识,由众多上座比丘之与予推荐:彼于世尊灭后,应为我等之所依。今日卿等思之为应予亲归依者否?
婆罗门!虽只一比丘,由僧伽之认识,由众多上座比丘之予推荐:彼于世尊灭后、应为我等之所依。今日我等并未思为亲自归依者。
如是,阿难!若已无所依、对卿等之聚合、有何之因耶?
婆罗门!我等非无所依,婆罗门!我等有所依,即有法之所依。
尊者阿难!虽只一比丘,由彼世尊瞿昙之予推荐:彼于我寂灭后,应为汝等之所依,卿等今日思为应予亲归依者否?--如是之问,沙门答曰:婆罗门!虽只一比丘,由彼世尊、即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之予推荐:彼于我寂灭后,应为汝等之所依。我等今日并未思为应予亲自归依者。
若然,尊者阿难!虽只一比丘,由僧伽之认识,由众多上座比丘之推荐:此者于世尊寂灭后,应为我等之所依。今日卿等思为应予亲自归依者否?是之问,沙门答曰:婆罗门!虽只一比丘、由僧伽之认识,众多上座比丘之推荐:此者于世尊寂灭后、应为我等之所依。今日卿等并未思为应亲自归依者之语。如是尊者阿难!若已无所依,卿等之聚合,有何之因耶?--对如是之问,语曰:婆罗门!我等非无所依。婆罗门!我等有所依、即有法之所依。
若然,尊者阿难!如是之所说,果可发现如何之意义耶?
婆罗门!彼世尊!即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为诸比丘施设学处,教说波罗提木叉,布萨之当日,进住一村邑,我等皆集合于一处。集合已,就其所为,对彼发问、此等所论中若有比丘入罪,犯戒,对彼我等从法,从定,令善处之。此非诸圣等之对我等之予以善处,乃法对我等之善处。
尊者阿难!实则虽只为一比丘,卿等今日对彼恭敬,尊重、崇奉、礼事、而又恭敬、尊重已,有近住者耶?
婆罗门!一比丘、能令我等对其恭敬、尊重、崇奉、礼事、而于恭敬、尊重已,有近住者。
尊者阿难!实则虽只一比丘,由彼世尊瞿昙之推荐:此者,于我寂灭后、应为汝等之所依。今日卿等有思为亲自归依者否?--如是之问、沙门答曰:婆罗门!实则虽只一比丘,由彼世尊、即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之推荐:此者,于我寂灭后、应为汝等之所依。今日我等并未思为亲自归依者之语。若然,尊者阿难!虽只一比丘、由僧伽认识,由众多上座比丘之予以推荐:此者,于世尊寂灭后,应为我等之所依。今日卿等思为应予亲自归依者否?--如是之问、沙门答曰:婆罗门!实则虽只一比丘,由僧伽之认识,由众多上座比丘之予推荐:此者,于世尊寂灭后,应为我等之所依。然今日我等并无思为应亲自归依者。
尊者阿难!实则虽只一比丘,卿等今日对其恭敬、尊重、崇奉、礼事,而恭敬、尊重已,有近住者耶?--如是之问、沙门答曰:婆罗门!一比丘,能令我等对其恭敬,尊重、崇奉、礼事,而恭敬、尊重已,有近住者。
若然,尊者阿难!如是之所说,果可发现如何之意义耶?
婆罗门!实则彼为世尊,即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所说之十可喜法。若对此等诸法,我等与以认识者,则对彼我等今日恭敬、尊重、崇奉、礼事、而恭敬、尊重已,而予近住。何等为十?谓:
婆罗门!此处有比丘,
(一)具戒、对别解脱律仪护住,具足正行与行处,见微罪亦怖畏,修学于学处而受持。
(二)为多闻之闻持者,闻集者。谓:一切初善、中善、终善具足意义,对文字皆备,绝对充实,宣言为清净梵行之诸法--如是一切诸法之缘类,依彼而多闻。予受持、依语集聚、依意思念,依见善洞察。
(三)衣服、饮食、座卧之具,依病缘具备医药诸供具等之满足。
(四)胜过四禅心,且于现法中,对使住乐之缘由安易、无苦、无难,现种种之神通。
(五)一人即多人,多人即一人,或现或隐,通壁、通墙、通山、无所碍而遇,譬如于虚空,于大地、或显、或没;譬如于水中,于水上不沈而行;譬如行于大地,于空中结跏趺坐而行;譬如有翼之鸟。有如是大神通力,有如是大威德,于此等日月,用手可能触摸,遂至梵天世界以身力皆得及。
(六)天耳界清净,超于人间,天与人两种之声,不论远近皆得闻。
(七)诸他之有情,诸他人之心,偏尽皆能偏尽了知--或有贪心、了知此有贪心;或离贪心,了知此离贪心;或有嗔心,了知此有嗔心;或离嗔心,了知此离嗔心;或有痴心,了知此有痴心;或离痴心,了知此离痴心;或为聚心,了知此为聚心;或为散心,了知此为散心;对大心了知此为大心,对小心了知此为小心;对有上心了知此有上心,对无上心了知此无上心;对宇心了知此为定心,对不定心了知此为不定心;对解脱心了知此为解脱心,对不解脱心了知此为不解脱心。(八)忆念无量种之前生。谓:一生、二生……无量种之前生皆忆念之。
(九)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视诸有情,对劣与胜、好与丑、善趣与恶趣、凡随业而赴之诸有情皆能了知。
(十)对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正住于具足成就自证知。
--婆罗门!此等实为十可喜法,为彼世尊,即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之所说。若对此等之诸法,我等以认识,则对彼、我等今日恭敬、尊重、崇奉、礼事,而恭敬、尊重已,而予近住。
如是说已,摩揭陀国大臣禹舍婆罗门对跋难陀将军言:
对此作如何思量耶?将军!如是,若对此等诸尊,应恭敬者,恭敬,应尊重者,尊重,应崇奉者,崇奉,应礼事者,礼事,正此等诸尊应恭敬者,恭敬,应尊重者,尊重,应崇奉者,崇奉,应礼事者,礼事。但若对彼等诸尊不与恭敬、不与尊重、不与崇奉、不与礼事,彼时,彼等诸尊,抑又对何者,与以恭敬、尊重、崇奉、礼事、而又于恭敬、尊重已,而与之近住者耶?
摩揭陀国大臣禹舍婆罗门,白尊者阿难如是言:
若然,尊者阿难!今住何处耶?
婆罗门!我今住竹林中。
尊者阿难!云何?竹林可得乐、且无音、无杂声、离人里、可离诸人而住,适于独栖耶?
婆罗门!竹林可得乐,且无骚音,无杂声,离人里,可离诸人而住,适于独栖,其正恰如卿等之庇护与拥护者之所依者。
尊者阿难!竹林可得乐,且无骚音,无杂声,离人里,可离诸人而住,适于独栖,其正恰如诸尊者之禅定者,修定者之所依,诚然诸尊为禅定者、修定者。
尊者阿难!一时,彼尊者瞿昙住毗舍离大林之重阁讲堂。尊者阿难!时,我于彼大林之重阁讲堂、近彼尊者瞿昙,于其处、彼尊者瞿昙说示禅定论,尽其委曲,彼世尊诚禅定者、修定者。而彼尊者瞿昙对一切之禅定,皆加以赞赏。
婆罗门!彼世尊未必对一切禅定皆加赞赏。又彼世尊对一切禅定,亦非不加赞赏。
然则婆罗门!彼世尊对如何种类之禅定不加赞赏耶?
婆罗门!此处有一人,为欲贪所缠,彼为欲贪所克之心而住。不能如实了知远离已起之欲贪。彼随欲贪之如实介在而为禅思、入定、静虑、寂定。
彼为嗔恚之所缠,为嗔恚所克之心而住,不能如实了知远离已起之嗔恚。彼随嗔恚之如实介在而为禅思、入定、静虑、寂定。
又彼为昏眠所缠,为昏眠所克之心而住,不能如实了知远离已起之昏眠,彼以昏眠之如实介在为禅定。
又彼为掉悔所缠,掉悔所克之心而住,不能如实了知远离已起之掉悔,彼以掉悔之如实介在为禅思、入定、静虑、寂定。
又彼为疑所缠,疑所克之心而住,不能如实了知、远离已起之疑。彼仍随疑之如实介在而为禅思、入定、静虑、寂定。
婆罗门!实则彼世尊对如是种类之禅定不加赞赏。
婆罗门!然彼世尊对如何种类之禅定予以赞赏耶?
婆罗门!此处有比丘,离欲爱、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爱欲与不善法,正住于成就生喜与乐之初禅。
婆罗门!此处有比丘,静止诸寻、伺,身归静谧,心成一境性,无寻、伺,住于成就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禅。
婆罗门!此处有比丘,脱喜、舍而住,有念,有正知;且身觉受乐,宣说诸圣者之舍而有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
婆罗门!此处有比丘,舍离乐,舍离苦,又灭以前所有之喜悦、忧恼,无苦,无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
婆罗门!如是种类之禅定,正为彼世尊所赞赏。
尊者阿难!尊者瞿昙!正对应呵之禅定呵斥,应赞之禅定,赞叹。尊者阿难!我等今宜去矣。我等应作者多,应务者亦多。
婆罗门!卿今知其时间者。
如是,摩揭陀国之大臣禹舍婆罗门,对尊者阿难之所说欢喜、随喜,由座起立离去。
瞿默目犍连婆罗门于禹舍摩揭陀国之大臣禹舍婆罗门离去不久,向尊者阿难如是言:
我等已向尊者阿难请问,尊者阿难尚未对我等说示。
婆罗门!非已向卿等语之耶?婆罗门!诚然虽只一比丘,即阿罗汉、正等觉者--具足诸法,对其法、尽一切之一切、尽一切方之一切,实无二得具足者。婆罗门!诚然,彼世尊为对未曾生之道,使生者,对未曾知之道,使知者,对未曾说之法,说示者。为知道者、通道者、道之练达者。今日能对道随顺之诸弟子,依后之令住于具足者。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一.南传资料下载

巴利文大藏经·巴利圣典协会版·网络体文本文件
南传大藏经第六次结集版·网络体文本文件
网络体巴利字母
摄阿毗达摩义论的中英/中巴对照文档(旧网站下载指向链接失效)

 

二. 阿含典籍·南传长部

01.梵网经
02.沙门果经
03.阿摩昼经
04.种德经本经
05.究罗檀头经
06.摩诃梨经
07.阇利经
08.迦叶师子吼经
09.布吒婆楼经
10.须婆经
11.坚固经
12.露遮经
13.三明经
14.大本经
15.大缘经
16.大般涅槃经
17.大善见王经
18.尼沙经
19.大典尊经
20.大会经
21.帝释所闻经
22.大念处经
23.弊宿经
24.波梨经
25.优昙婆逻师子吼经
26.转轮圣王师子吼经
27.起世因本经
28.自欢喜经
30.三十二相经
31.教授尸迦罗越经
32.阿吒曩胝经
29.清净经
33.等诵经
34.十上经

三.阿含典籍·南传中部
01.根本法门经
02.一切漏经
03.法嗣经
04.怖骇经
05.无秽经
06.愿经
07.布喻经
08.削减经
09.正见经
10.念处经
11.狮子吼小经
12.师子吼大经
13.苦蕴大经
14.苦蕴小经
15.思量经
16.心荒芜经
17.林薮经
18.蜜丸经
19.双想经
20.想念止息经
21.锯喻经
22.蛇喻经
23.蚁垤经
24.传车经
25.撒饵经
26.圣求经
27.象迹喻小经
28.象迹喻大经
29.心材喻大经
30.心材喻小经
31.牛角林小经
32.牛角林大经
33.牧牛者大经
34.牧牛者小经
35.萨遮迦小经
36.萨遮迦大经
37.爱尽小经
38.爱尽大经
39.马邑大经
40.马邑小经
41.萨罗村婆罗门经
42.兰若村婆罗门经
43.有明大经
44.有明小经
45.得法小经
46.得法大经
47.思察经
48.乔赏弥经
49.梵天请经
50.魔诃责经
51.干达罗迦经
52.八城经
53.有学经
54.哺多利经
55.耆婆迦经
56.优波离经
57.狗行者经
58.无畏王子经
59.多受经
60.无戏论经
61.庵婆孽林教诫罗侯罗经
62.教诫罗侯罗大经
63.摩罗迦小经
64.摩罗迦大经
65.跋陀利经
66.鹑喻经
67.车头聚落经
68.那罗伽波宁村经
69.瞿尼师经
70.枳吒山邑经
71.婆蹉衢多三明经
72.婆蹉衢多火喻经
73.婆蹉衢多大经
74.长爪经
75.摩犍提经
76.删陀迦经
77.善生优陀夷大经
78.沙门文祁子经
79.善生优陀夷小经
80.摩那修经
81.陶师经
82.赖吒和罗经
83.大天捺林经
84.摩偷罗经
85.菩提王子经
86.鸯掘摩经
87.三大爱生经
88.鞞诃提经
89.法庄严经
90.普棘刺林经
91.梵摩经
92.施罗经
93.阿摄恕经
94.瞿哆牟伽经
95.商伽经
96.郁瘦歌逻经
97.陀然经
98.婆私吒经
99.须婆经
100.伤歌逻经
101.天臂经
102.五三经
103.如何经
104.舍弥村经
105.善星经
106.不动利益经
107.算数家目犍连经
108.瞿默目犍连经
109.满月大经
110.满月小经
111.不断经
112.六净经
113.善士经
114.应习不应习经
115.多界经
116.仙吞经
117.大四十经
118.入出息念经
119.身行念经
120.行生经
121.空小经
122.空大经
123.希有未曾有法经
124.薄拘罗经
125.调御地经
126.浮弥经
127.阿那律经
128.随烦恼经
129.贤愚经
130.天使经
131.一夜贤者经
132.阿难一夜贤者经
133.大迦旃延一夜贤者经
134.卢夷强耆一夜贤者经
135.小业分别经
136.大业分别经
137.六处分别经
138.总说分别经
139.无诤分别经
140.界分别经
141.谛分别经
142.施分别经
143.教给孤独经
144.教阐陀经
145.教富楼那经
146.教难陀迦经
147.教罗侯罗小经
148.六六经
149.大六处经
150.频头城经
151.乞食清净经
152.根修习经

四.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
有偈篇
01.诸天相应
02.欢喜园品
03.剑品
04.沙睹罗巴天群品
05.比丘尼相应品
06.梵天相应
07.婆罗门相
08.婆耆沙长老相应
09.夜叉相应
因缘篇
01.因缘相应
02.食品
03.界相应
04.无始相应
05.迦叶相应
06.利得与供养相应
07.罗睺罗相应
08.勒叉那相应
09.譬喻相应
10.比丘相应

犍度篇
01.蕴相应·根本五十经
02.罗陀相应
03.见相应
04.入相应
05.生相应
06.烦恼相应
07.舍利弗相应
08.龙相应
09.金翅鸟相应
10.乾达婆相应
11.云相应
12.婆磋种相应
13.禅定相应

六处篇
01.六处相应
02.受相应
03.女人相应
04.阎浮车相应
05.沙门出家相应
06.目犍连相应
07.质多相应
08.聚落主相应
09.无为相应
10.无记说相应
大 篇
01.道相应
02.觉支相应
03.念处相应
04.根相应
05.正勤相应
06.力相应
07.神足相应
08.阿那律相应
09.静虑相应
10.入出息相应
11.预流相应
12.谛相应

五.阿含典籍·长阿含经
01.大本经第一
02.游行经第二
03.典尊经第三
04.尼沙经第四
05.小缘经第五
06.转轮圣王修行经第六
07.弊宿经第七
08.散陀那经第八
09.众集经第九
10.十上经第十
11.增一经第十一
12.三聚经第十二
13.大缘方便经第十三
14.释提桓因问经第十四
15.阿㝹夷经第十五
16.善生经第十六
17.清净经第十七
18.自欢喜经第十八
19.大会经第十九
20.阿摩昼经第二十
21.梵动经第二十一
22.种德经第二十二
23.究罗檀头经第二十三
24.坚固经第二十四
25.倮形梵志经第二十五
26.三明经第二十六
27.沙门果经第二十七
28.布吒婆楼经第二十八
29.露遮经第二十九
30.世记经第三十

六.经集
巴利文经集·下载页面
请点击下载: 01.巴利文经集
请点击下载:02.巴利文经集义释
请点击下载: 03.大义释
请点击下载:04大义释注疏
请点击下载: 05.小义释
请点击下载: 06.小义释注疏
南传小部·经集
01.经集·第一品·蛇品
02.经集·第二品·小品
03.经集·第三品·大品
04.经集·第四品·八颂经品
05.经集·第五品·彼岸道品

七.阿毗达摩·清净道论
01.说戒品
02.说头陀支品
03.说取业处品
04.说地遍品
05.说余遍品
06.说不净业处品
07.说六随念品
08.说随念业处品
09.说梵住品
10.说无色品
11.说定品
12.说神变品
13.说神通品
14.说蕴品
15.说处界品
16.说根谛品
17.说慧地品
18.说见清净品
19.说度疑清净品
20.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
21.说行道智见清净品
22.说智见清净品
23.说修慧的功德品
24.结论

八.阿毗达摩·摄阿毗达摩义论

01.摄阿毗达摩义论·摄心分别品

02.摄阿毗达摩义论·摄心所分别品

03.摄阿毗达摩义论·摄杂分别品

04.摄阿毗达摩义论·摄路分别品

05.摄阿毗达摩义论·摄离路分别品

06.摄阿毗达摩义论·摄色分别品

07.摄阿毗达摩义论·摄集分别品

08.摄阿毗达摩义论·摄缘分别品

09.摄阿毗达摩义论·摄业处分别品

九.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01.解脱道论·因缘品第一
02.解脱道论·分别戒品第二
03.解脱道论·头陀品第三
04.解脱道论·分别定品第四
05.解脱道论·觅善知识品第五
06.解脱道论·分别行品第六
07.解脱道论·分别行处品第七
08.解脱道论·行门品第八·之一
08.解脱道论·行门品第八·之二
08.解脱道论·行门品第八·之三
09.解脱道论·五通品第九
10.解脱道论·分别慧品第十
11.解脱道论·五方便品第十一
12.解脱道论·分别谛品第十二

十.南北传法句经
图说法句经
01.《法句经》·绘图版·423幅全图文
02.《法句经》·绘图版·电子书下载页面
资料下载
01.南北传《法句经》对照表
南传法句经
01.双品 YAMAKAVAGGO
02.不放逸品 APPAMAADAVAGGO
03.心品 CITTAVAGGO
04.华品 PUPPHAVAGGO
05.愚品 BAALAVAGGO
06.智者品 PA*N*DITAVAGGO
07. 阿罗汉品 ARAHANTAVAGGO
08.千品 SAHASSAVAGGO
09.恶品 PAAPAVAGGO
10.刀杖品 DA*N*DAVAGGO
11.老品 JARAAVAGGO
12.自己品ATTAVAGGO
13.世品 LOKAVAGGO
14.佛陀品 BUDDHAVAGGO
15.乐品 SUKHAVAGGO
16.喜爱品PIYAVAGGO
17.忿怒品 KODHAVAGGO
18.垢秽品 MALAVAGGO
19.法住品 DHAMMA*T*THAVAGGO
20.道品 MAGGAVAGGO
21.杂品 PAKI*N*NAKAVAGGO
22.地狱品 NIRAYAVAGGO
23.象品NAAGAVAGGO
24.爱欲品 TA*NHAAVAGGO
25.比丘品 BHIKKHUVAGGO
26.婆罗门品 BRAAHMA*NAVAGGO
北传法句经
00.序及编辑说明等
01.无常品
02.教学品
03.多闻品
04.笃信品
05.戒慎品
06.惟念品
07.慈仁品
08.言语品
09.双要品
10.放逸品
11.心意品
12.华香品
13.愚闇品
14.明哲品
15.罗汉品
16.述千品
17.恶行品
18.刀杖品
19.老耗品
20.爱身品
21.世俗品
22.述佛品
23.安宁品
24.好喜品
25.忿怒品
26.尘垢品
27.奉持品
28.道行品
29.广衍品
30.地狱品
31.象喻品
32.爱欲品
33.利养品
34.沙门品
35.梵志品
36.泥洹品法
37.生死品
38.道利品
39.吉祥品

十一.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
第一篇
01.人品
02.不放逸品
03.业品
04.烦恼品
05.忿怒品
07.安忍品
08.胜利品
09.布施品
10.苦行品
11.法 品
12.杂 品
13.慧 品·般若品
14.放逸品
15.罪业品
16.人 品
17.福 品
18.死 品
19.友 品
20.乞求品
21.国王品
22.言语品
23.勤 品
24.怨结品
25.真实品
26.智 品
27.信 品
28.知足品
29.沙门品
30.和敬品
31.戒 品
32.乐 品
33.结交品
06.安忍品
第二篇
01.我 品
02.不放逸品
03.业 品
04.烦恼品
05.安忍品
06.心 品
07.法 品
08.杂 品
07.(缺)
第三篇
01.自己品
02.不放逸品
03.业 品
04.烦恼品
05.安忍品
06.心 品
07.布施品
08.法 品
09.杂 品
10.慧 品
11.人 品
12.死 品
13.语 品
14.精进品
15.和敬品
16.戒 品
17.结交品

十二.重要经论
重要经论
01.增支部三集65经·白话版
02.教授尸迦罗越经
03.善生经
04.中阿含根本分别品分别六处经第二
05.杂阿含经第七四三经
06.中阿含因品念处经第二
07.白话《大念住经》
08.增支部五集175经
09.沙门果经
10.《沙门果经》注疏选
巴利文经论及英译
01.教授尸伽罗越经
02.增支部三集65经
03.增支部五集175经

十三.阿含研究
阿含文化
01.《阿含经》中的印度经济社会
02.缅甸、寮国、泰国的道场与寺院禅修概况
03.供僧请法见闻记
学术研究
01.《阿含要略》《森林里的一棵树》《大雄如来传》图片版下载
02.阿毗达磨文献导论
03.《阿含经》念佛理论研究
04.阿含经与人间佛教
05.阿含经与律部中的阿波陀那
06.《阿含经》上的“道”
07.现存的上座部佛教
08.原始佛教和现存的上座部佛教
09.阿含经典之丧亲辅导个案初探
戒定慧基本三学
01.清净道论·序品
02.基本课文五篇
03.缘起法之敌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鞞诃提经

鞞诃提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二一四、鞞诃提经(大正藏一、七九七页。)

本经乃阿难为波斯匿王而说。详说如智者所难诘之身、口、意三行,智者所不难诘之身、口、意三行。波斯匿王闻之而喜,遂以鞞提诃衣(外衣)布施阿难。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时,尊者阿难清晨,着衣,执持衣钵入舍卫城行乞,于舍卫城行乞已,饮食后,由行乞归,为日中之止住,往东园鹿母讲堂。
彼时,拘萨罗王波斯匿乘一分陀利象,日中赴舍卫城。
拘萨罗王波斯匿遥见尊者阿难前来,乃告大臣尸利阿荼曰:
汝尸利阿荼!彼非为尊者阿难耶?
大王!诚然,彼为尊者阿难。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告其他之大臣曰:
今汝往尊者阿难处,以我之名,同尊者阿难之足顶礼谓:尊者!拘萨罗王波斯匿顶礼尊者阿难足。而作是言:尊者!若尊者阿难无急事,请垂慈愍暂来。
彼大臣对拘萨罗王波斯匿应诺:
大王!承知如命。
乃去往尊者阿难处,至已,敬礼尊者阿难,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臣告尊者阿难曰:
尊者!拘萨罗王波斯匿顶礼尊者阿难足,而作是言:尊者!若尊者阿难无急事,请垂慈愍暂来。
尊者阿难默然受允。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乘象往象之通路处,由象下来,步行至阿难处。至已,同尊者阿难敬礼,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拘萨罗王告尊者阿难曰:
尊者!若尊者阿难无急事,请尊者阿难垂慈愍到阿夷罗婆提河之岸,则为幸甚。
尊者阿难默然受允。
时尊者阿难行往阿夷罗婆提河岸。至已,坐于一树下所设之座。拘萨罗王波斯匿乘象至象之通路处,由象下来,步行至尊者阿难处。至已,同尊者阿难敬礼立于一面。
复次,拘萨罗王波斯匿告尊者阿难曰:
尊者!尊者阿难请坐此象罐。
大王!不也。卿请坐,我坐已座。
拘萨罗王波斯匿坐于所设之座,同尊者阿难曰:
尊者阿难!彼世尊之身行,因受沙门、婆罗门、智者之诘难,而为如是之身行耶?
大王!彼世尊,不因受彼沙门、婆罗门、智者之诘难,而为如是之身行。
尊者阿难!又彼世尊之口行,因受沙门、婆罗门、智者之诘难,而为如是之口行耶?
大王!彼世尊,不因受彼沙门、婆罗门、智者之诘难,而为如是之身行。
尊者阿难!又彼世尊之意行、因受沙门、婆罗门、智者之诘难,而为如是之意行耶?
大王!彼世尊之意行。不因受沙门、婆罗门、智者之诘难,而为如是之意行。
稀有哉!尊者!未曾有哉!尊者!我对质疑因未得满足,乃依尊者阿难对其质疑之解答、而得满足。
尊者!彼等愚者、不实者、不查问、不研究、对他称赞或毁谤,我不思其为真实。然而,尊者!若彼等贤者、实明、智者、查问、研究,对他称赞或毁谤,我等思其为真实。
尊者阿难!如何为沙门、婆罗门、智者所诘难之身行耶?
大王!其为不善之身行。
尊者!如何为不善身行耶?
大王!其为有罪之身行。
尊者!如何为有罪身行耶?
大王!其为有嗔害身行。
尊者!如何为有嗔害身行耶?
大王!其为苦果报身行。
尊者!如何为苦果报身行耶?
大王!此身行,害自、害他、害两者者、增长不善法、善法减退。大王!如是之身行为沙门、婆罗门所诘难。
尊者阿难!如何为沙门、婆罗门、智者所诘难之口行耶?。
大王,其为不善口行。
尊者!如何为不善口行耶?
大王!其为有罪口行。
尊者!如何为有罪口行耶?
大王!其为有嗔害口行。
尊者!如何为有嗔害口行耶?
大王!其为苦果报口行。
尊者!如何为苦果报口行耶?
大王。此口行,害自、害他、害两者者、增长不善法,善法减退,大王!如是口行为沙门、婆罗门之所诘难。
尊者阿难!如何为沙门、婆罗门、智者所诘难之意行耶?。
大王,其为不善意行。
尊者!如何为不善意行耶?
大王!其为有罪意行。
尊者!如何为有罪意行耶?
大王!其为有嗔害意行。
尊者!如何为有嗔害意行耶?
大王!其为苦果报意行。
尊者!如何为苦果报意行耶?
大王。此意行,害自、害他、害两者者、增长不善法,善法减退,大王!如是意行为沙门、婆罗门之所诘难。
尊者阿难!彼世尊对一切不善法之舍离,予以称赞耶?
大王!如来乃舍离一切不善法、成就善法。
尊者阿难!如何为沙门、婆罗门不与诘难之身行耶?
大王!其为善身行。
尊者!如何为善身行耶?
大王!其为无罪身行。
尊者!如何为无罪身行耶?
大王!为无嗔害身行。
尊者!如何为无嗔害身行耶?
大王!为乐果报身行。
尊者!如何为乐果报身行耶?
大王!此身行,不害自、不害他,不害两者者,不善法减退、善法增长。大王!如是之身行,沙门、婆罗门、智者、不与诘难。
尊者阿难!如何为沙门、婆罗门不与诘难之口行耶?
大王!其为善口行。
尊者!如何为善口行耶?
大王!其为无罪口行
尊者!如何为无罪口行耶?
大王!其为无嗔害口行。
尊者!如何为无嗔害口行耶?
大王!其为乐果报口行。
尊者!如何为乐果报口行耶?
大王!此口行,不害自、不害他、不害两者者、不善法减退、善法增长。大王!如是之口行为沙门、婆罗门所不诘难。
尊者阿难!如何为沙门、婆罗门不与诘难之意行耶?
大王!其为善意行。
尊者!如何为善意行耶?
大王!其为无罪意行
尊者!如何为无罪意行耶?
大王!其为无嗔害意行。
尊者!如何为无嗔害意行耶?
大王!其为乐果报意行。
尊者!如何为乐果报意行耶?
大王!此意行,不害自、不害他、不害两者者、不善法减退、善法增长。大王!如是之意行为沙门、婆罗门所不诘难。
尊者阿难!彼世尊对一切善法具足,予以称赞耶?
大王!如来舍离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
稀有哉!尊者!未曾有哉!尊者!依尊者阿难为此善说,我等依尊者阿难之此善说,得以欢喜、满足。尊者!我等依尊者阿难之善说,得以如是欢喜、满足。
尊者!若尊者阿难思念象实,我等则将象实送与尊者阿难。
尊者!若尊者阿难思念马实,我等则将马实送与尊者阿难。
尊者!若尊者阿难思念良邑,我等则将良邑送与尊者阿难。
然而,尊者!我等亦知尊者阿难并无此之所念。
尊者!此鞞诃提衣为我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所送,扬于天盖之支柱,长十六肘,宽幅八肘,尊者!尊者阿难,请垂慈愍,将此接受摄纳。
不也,大王!我三衣已具备。
尊者!尊者阿难与我皆如是知此阿夷罗婆提河,若上方之山降大雨时,彼阿夷罗婆提河则两岸泛滥。尊者!如是尊者阿难,以此鞞诃提衣,可作自己之三衣,而将尊者阿难之旧三衣赠送与同梵行者。我愿为此一布施,尊者!愿尊者阿难受纳此鞞诃提衣。
尊者阿难受纳鞞诃提衣。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告尊者阿难曰:
尊者阿难!今我实将离去,我多事多务。
大王!请随尊意。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对尊者阿难之所说予信受、欢喜,即由座起立,同尊者阿难敬礼,右绕离去。
尊者阿难于拘萨罗王波斯匿去后不久,往至世尊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将与拘萨罗王波斯匿之问答悉奉告于世尊。而将其鞞诃提衣捧献与世尊。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
汝诸比丘!拘萨罗王波斯匿实为幸运,拘萨罗王波斯匿为真幸运。拘萨罗王波斯匿。得见阿难、得以奉侍。
世尊作如是说已,彼诸比丘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