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解脱道论·分别戒品第二

分别戒品第二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问云何戒。何相。何味。何起。何足处。何功德。何戒义戒行。何差别。几戒。何所起。何戒初中后。几法障碍戒道。几戒因。几种戒。云何令戒清净。几因以是戒住。

答云何戒者。谓思戒威仪戒不越戒。何者为思戒。我不作恶作者自受。何者威仪戒。离于犯处。云何不越戒。若有戒人身口无过。复次断义威仪。一切善法是戒。如阿毗昙说。以出离法断于欲欲。是戒能离恶。思戒护戒威仪戒。以不嗔恚断灭嗔恚。以光明相断于睡眠。以不散乱断于调戏。以见法起断于疑悔。以智断无明。以喜断无可乐。以初禅断五盖。以二禅断觉观。以三禅断喜。以四禅断乐。以空入定断于色想乃至嗔恚及种种想。以识入定断虚空。以无所有定断识入想。以非想非非想定断无所有。以无常见断于常想。以苦见断乐想。以无我见断我想。以不净见断净想。以过患见断于爱想。以无染见断于欲想。以灭见断集。以消见断厚。以分见断聚。以生灭见断常。以无相见断相。以无作见断作。以空见断入。以增上慧见断执着。以如实知见断无明执。以过患见而断居执。以彼观见断不彼观。以转散见断和合执。以须陀洹道断见一处烦恼。以斯陀含道断粗烦恼。以阿那含道断细烦恼。以阿罗汉道断一切烦恼。此谓不越戒思戒护戒威仪戒。此谓戒。何戒相者。威仪除非威仪。问云何名非威仪。答谓破法。破法有三种。一破波罗提木叉法。二破缘法。三破根法。云何破波罗提木叉法。谓无惭无愧。于如来离信云何破缘法。答命与形饰相应离于知足。云何破根法。不闭六根门离于念慧。以此三覆非威仪。是名戒相。何味者起者足处者。无过乐是味。无忧是起。三善行是足处。复次悦胜为味。不悔为起。覆诸根为足处。何戒功德者。不悔是戒功德。如世尊告阿难。不悔戒善是功德义。复次名戒者是无过乐是众姓上。是财为富贵。是处为佛地。是浴无水。是香普薰。是影随形。是伞覆可覆。是圣种是学无上。是善趣道。若人有戒。为有戒故。成就无畏荣显亲友圣所怜愍。是亲友依。是善庄严。是领诸行。是功德处。是供养处。是可贵同学处。于诸善法不畏不退成一切意愿清净。虽死不忘。成伏解脱乐方便。如是无边戒功德。戒者何义。答冷义。增上义。行义。自性义。苦乐性相应义。复次头义冷义安义。云何头为戒义。答如人无头。一切诸根不复取尘。是时名死。如是比丘以戒为头。若头断已失诸善法。于此佛法谓之为死。是戒为头义。何者冷为戒义。如摩胜冷栴檀。则除身热成就欢喜。如是戒为胜冷栴檀。能灭犯戒恐畏心热。成就欢喜。是冷为戒义。何者安为戒义。答若人有戒。风仪整肃不生恐畏。是安为戒义。行何差别者。修行精进受持头陀。是行非戒戒亦名行。戒名威仪受亦名行。几戒者。谓三种戒。善戒不善戒无记戒。云何善戒。谓善身口业及正命。无过患故果报可爱。云何不善戒。谓恶身口业及邪命。有过患故果报不可爱。云何无记戒。无漏身口业及清净命。无有过患亦无果报。云何起戒者。善心所起善戒。不善心所起不善戒。无记心所起无记戒。何戒初中后者。受戒是初。不越是中。欢喜是后戒。有几法障碍几戒因。答三十四法是障碍道。三十四法是戒因。所谓忿恼覆热悭嫉幻谄恨竞慢增上慢傲慢放逸懒惰贪欲不知足不从智不正念恶口恶友恶智恶见不忍不信无惭无愧营身口味狎俗亲近女人不敬师学不摄诸根于食不节初夜后夜堕不禅诵。此三十四法是障碍道。若二障碍戒不成满。若不成满必还退失。若反是法三十四种。是名戒因。戒有几种者。谓有二种三种四种。云何二种。谓性戒制戒。以身口所行佛断不行。是名性戒。身口可行佛断不行。是名制戒。性戒以信精进能令具足。制戒以信念持能令具足。复次戒有二种。退戒得戒。云何名退。能灭非戒。云何名得。得众善法。除诸非戒如断光影。以断非戒离于恶趣。以得正戒能趣善道。以断非戒成就住分。复次戒有二种。世戒出世戒。云何出世戒。如圣道果之所得戒。是出世戒。所余世戒。以世戒成就故有具足。以出世戒成就故有解脱。复次戒有二种有量无量。不具足戒。是名有量。若具足戒以佛所断。是名无量。复次戒有二种。有边无边。云何有边若人为世利为胜。为亲友为身为命。为越所依而行受戒。彼戒利养为边。称誉为边。身有为边命有为边。云何无边。此比丘为出利为胜为身为命。如法受戒不起犯心。何况故犯。此谓无边戒。复次戒有二种。有依无依。云何有依。有相应戒依爱。戒盗相应戒依见。自誉毁他相应戒依慢。此有依戒。若成就解脱资用。是无依戒。若有依戒非慧人所乐。若无依戒是慧人所乐。复次戒有二种。梵行之初学微细戒。云何梵行之初。正业正语正命所摄戒。此谓梵行之初。有余学戒此谓轻戒。复次戒有二种。有心相应无心相应。云何有心。谓初学梵行。云何无心。谓余轻戒。声闻于梵行之初坚戒上戒。于此轻戒得犯得起。何以故。佛不说此障于解脱。复次有二种戒。谓无犯戒清净戒。云何无犯。谓声闻戒。云何清净戒。佛及缘觉戒。复次戒有二种。谓时分戒及尽形戒。少时暂受不俱形命。谓时分戒。从师始誓乃至舍寿。谓尽形戒。时分戒者。果报有时。尽形戒者。果报无时。何者为三。谓止恶不犯。受不犯。断不犯。云何止恶不犯。虽未受受至。非所行处心不生犯。是谓止恶不犯。云何受不犯。从受受已终不复犯。是谓受不犯。云何断不犯。圣人以圣道断诸恶因。是谓断不犯。复次戒有三种。谓触戒不触戒猗戒。云何为触。有为相初见爱为触。是凡夫善戒。资用入道是谓无触戒。云何猗戒。谓阿罗汉戒。复次有三种。谓依世戒依身戒依法戒。何者依世戒。若人有恐怖。将护世意除诸恶法。是名依世。何者依身戒。若人有恐惧。将护于身命除诸恶法。是名依身。何者依法戒。若人惊畏。将护于正法除诸不善。是名依法。复次戒有三种。谓所愿不等。所愿等。无所愿。云何所愿不等。恼他受戒。此谓所愿不等。云何所愿等。戒受戒为现有乐及未来解脱乐。是谓所愿等。云何无所愿。戒受戒不悔为饶益他。此谓无所愿。复次戒有三种。谓清净戒。不清净戒。有疑戒。云何清净戒。以二因缘戒成清净。一不犯。二犯已能悔。此谓清净戒。以二因缘成不清净。一自故犯。二犯不悔。此谓不清净。云何有疑戒。以三因故成就有疑。一以不分别处。二不分别犯。三不分别不正行。此谓有疑戒。若坐禅人戒不清净。深生惭悔成清净乐。又有疑惑令现知罪得成安乐。复次戒有三种。谓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云何为学。七学人戒。云何无学。阿罗汉戒。云何非学非无学。凡夫人戒。复次戒有三种。谓畏戒忧戒痴戒。云何为畏。有人畏罪不敢为恶。斯谓畏戒。云何为忧。若人念离亲友暂生愁苦。以愁苦故不起诸恶。斯谓忧戒。云何痴戒。有人受牛戒狗戒。斯谓痴戒。痴戒若成则为牛狗。若复不成则堕地狱。复次戒有三种。谓下中上。云何为下。谓上烦恼上上烦恼大烦恼所触。不知足所染。此谓下戒。云何为中。细烦恼所触知足所染。此谓中戒。云何为上。无所触知足所染。此谓上戒。下戒成满令人具足。中戒成满令天具足。上戒成满令得解脱。复次戒有四种。谓退分住分胜分达分。云何退分。不除道障碍。离精进人。知而故犯。犯已覆藏。此谓退分。云何住分。于戒成就不起放逸。不生寂见成就住分。于戒定成满不起放逸。不生寂见成就胜分。于戒定成满不起放逸。以生寂见成就达分。复次戒有四种。比丘戒。比丘尼戒。不具足戒。白衣戒。云何比丘戒。波罗提木叉威仪。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波罗提木叉威仪。是比丘尼戒。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尼戒。是谓不具足戒。优婆塞优婆姨五戒及八戒。是白衣戒。复次戒有四种。谓性戒行戒法志戒初因戒。云何性戒。郁单越戒。此谓性戒。云何行戒。如姓族国土外道等法。是谓行戒。云何法志戒。菩萨入胎戒。是谓法志戒。云何初因戒。菩萨及摩诃迦叶戒。是谓初因戒

复次戒有四种。戒戒集戒灭戒灭道具足。云何戒。戒者有二种。善戒不善戒。此谓戒。云何戒集。善心集善戒。不善心集不善戒。云何灭戒。得善戒灭不善戒。得阿罗汉灭善戒。云何灭道具足戒。谓四正勤。此谓灭道具足戒。如是分别晓了四法。是谓精进非真持戒。是名正勤。复次戒有四种。波罗提木叉威仪戒。命清净戒。根威仪戒。缘修戒。云何波罗提木叉威仪戒。于此比丘波罗提木叉威仪。所覆住行。行处具足。畏于细罪。正受学可学戒。此者于此师法比丘者。有凡夫善。复次有学无学。不动法波罗提木叉者。是戒是起。是初是行。是护是威仪。是脱是无缚。是诸法面为正受善法。名波罗提木叉义。不越身口业。是威仪所覆者。以此波罗提木叉威仪成就住者。护四威仪。众行具足者。复有行有非行。云何非行。若有比丘。于彼一人。或施杖竹。或施花叶果实。或施杨枝澡浴。或贩弄美恶。或为调戏。或谄谀自进。或恣驱驰远招会宾。如此诸行佛之所制。谓邪命自活此为非行。复次二种非行。身口非行。云何身非行。若有比丘。以陵慢心往至僧中。排触大德叨佷自前。或猗或行先坐上位推大于下。或坐猗排调。或拍肩笑语。上座徒跣。自着革屣。耆德下路。己行高陌。以众异缘故相轻恼。或以胜待少推劣与长。或于浴室烧诸薪木。关闭门户皆无咨问。或诣水边辄自先入。娇身击搏现诸鄙相。若入他舍超越前后。行坐无次。或在屏处戏弄女人及诸僮女。摩触其首。如是等过谓身非行。云何口非行。若有比丘。心无敬畏不咨宿望辄自说法。或说波罗提木叉。或拍肩而语。或入他家顾问女人。何所姓字。有可食物不。有者现我我欲得食。如是等语为口非行。一切犯戒此谓非行。云何为行。反于非行。复次比丘有恭敬惭愧。成就威仪无所乏少。摄护诸根能节饮食。初夜后夜未尝睡眠。成就智慧少欲知足。不狎世务起勇猛心。于同学所深生敬重。此谓为行。行处者。谓有行处。有非行处。云何非行处。若有比丘。入于淫舍寡妇舍处女舍不男舍比丘尼舍及诸酒肆。亲近国王大臣外道沙门非法伴侣。如是等辈无信乐心。常于四众不生饶益。甚可厌患。此谓非行处。如佛所说。比丘行非梵行处。云何行非梵行处。谓贩卖女色行处可知

复次三种行处。依行处。守护行处。系缚行处。云何依行处。谓十处功德成就善友。依此功德未闻得闻。若已闻闻已令其增广。断除疑悔正见清白。能随法学深信勇猛。以戒闻施慧念念增长。此谓依行处。云何守护行处。若有比丘。须入他舍及行村里。看地而前不踰寻仞。威容整肃人所瞻敬。不看象马车乘及男女游会。不看宫第巷陌仰观四望。此谓守护行处。云何系缚行处。如佛所说。若有比丘观其家境界。此谓系缚行处。是名为行。以此行处成就故。曰具足行处。畏于细罪者。我于所学毕故。敢造谓畏细罪。复次有说。若起不善心。是谓微过。于此微过心生避远。见过患畏见出离。此谓于微过见畏。正受学可学者。可学何名。谓七聚威仪正受一切随逐。此谓正受学可学。此谓波罗提木叉威仪戒。问云何名清净戒。答谓不犯邪命。云何邪命。懈怠谄曲示相。以嗔骂示相。以施望施。云何懈怠。懈怠有三处。思计欲得。恶他四事。假肃威仪普自称说。若比丘心怀恶欲贪乐财利。让胜衣食趣求粗弊。如不欲得。有若愍他。如此四事。此谓缘计懈怠。若有比丘。恶欲贪利。诈现威仪我入禅定。要引供施读诵经典。此谓威仪懈怠。若有比丘。贪欲谄诳。向人有言。我得圣法栖止闲寂。有若禅习所说深微。示过人相贪利向己广自宣扬。是谓懈怠。谄曲者。如其心念。虚相推举。善言称赞。贩弄好恶为调要利。排谐相悦引利自向。此谓谄曲。云何示相。依有利者而为说法。要利为己心不能普。此谓示相。嗔骂示相者。或骂他令畏。或空相毁薄。或加打触怖人要利。此谓嗔骂示相。云何以施望施者。好为轻施辄要厚答。此谓以施望施。以是诸恶谓为邪命。复有邪命。或施杖竹。或施花叶果实。或施杨枝澡浴。或占相梦悟。观察星宿。善解禽兽音声等业。推步吉凶。恶言离散。烧花事火。商旅贩卖。将领军众蓄锐兵刃。如是种种此谓邪命。若不犯者名清净戒。问云何守护根威仪戒。答于见闻觉知色声香味触法烦恼相着。及受持不犯。此谓守护根威仪戒。此守护根戒以九行成满。以恶为相断诸根故。彼对治不作意故如救头然终不暂舍故。如见难陀。以威仪故。伏恶心故。于定相心。自在故不。守护根人远离故。于守护根人和合故。问云何修行四事戒。答以此八行已观修行乞食。一者不为凶险行不为自高行。二者不为装束不为庄严。三者为此身住为自调护。四者为除饥渴。五者为摄受梵行。六常自思惟。饮食为除先病不起新疾。七当以少自安。八无过贪住。问云何不凶险行不自高行。答我以贪食勇健。凶险戏暴争竞驰走。是凶险行高慢自举不知厌足。如嗔者打扑。不装束庄严者。为身分充满面貌肥悦。令人爱乐情无厌足。是有欲人为此身住为自调护者。贪身安住如毂须膏。除饥渴者。常资少食。如是修行犹疮涂药。摄受梵行者。依少食力乐得圣道。如是修行犹食子想。为除先病不起新疾者。不少不多。如是修习如服汤药。以少自安者。以少功德自安己身。常应习行如看病人。无过者。以少自安。如是修行不令身无。是智慧所叹。是故无过安住。若食调适未尝懈怠。初中后夜亦不眠睡。成就安隐。如是以此八行。已观修行乞食当如是修。复次此八行略为四观。谓可断观。事观。以少自安观。以少功德观。问云何可断观。答不为凶险行。不为自高。不为先身。不为严首。此谓可断观。为此身住。为正调护。为除饥渴。为摄受梵行。此谓事观。我当除先病不起新疾者。此谓以少自安观。我当以少自安无过成安乐住。此谓少功德观。此四观此四观已略成三。谓断二边得中具足。以断观断欲乐着。谓除饥渴断于本疾不起新疾。又以此观断着身疲。余中具足观应当修行。又观衣服。为除风寒暑蚊虻蚁触。为生惭耻遮覆丑露。于具足观如是修行。又观服药乃至疾病。若如此说当何时观。于乞食服药一飡时观。又于衣服卧具及初得时观。又于日日时时中观我命由他是故当观。如是一切皆成观行。先师所说四种受用。谓盗受用。负债受用。家财受用。主受用。云何盗受用。谓犯戒人受用。云何负债受用。谓无惭无愧邪命人受用。云何家财受用。谓精进人受用。云何为主受用。谓圣人受用。复有二种受用。谓秽污受用。清白受用。云何污秽。有惭愧人而不能观。是名污秽。云何清白。有惭愧人观知自节有厌恶想。此谓清白。以清白故。常当修习四事可知。此谓修行四事戒。于是律仪戒者。以深信应令满。命清净戒者。以深精进应令满。根威仪戒者。以深信应令满。修行四事者。以深慧应令满。于此命清净戒。是随从律仪。何以故。不为寿命。而断诸事安者。所作得身口业威仪。此二种戒是随从根威仪。何以故。谓于善以守护心。善守护身口业。修行四事。是根威仪。何以故。已知集相依处。违厌正念正定如此。世尊所说。若有比丘。能知揣食。及知五欲。具足于此律仪及命清净。是戒阴所摄。根律仪戒。是定阴所摄。修行四事戒。是慧阴所摄。何者令受戒清净。若比丘初受禅法。于七聚中观于自身。若具犯波罗夷。断比丘法住不具足戒。若住具足戒。当得胜法。是先师所说。若见犯僧伽婆尸沙。以众事忏悔。若见犯余罪。于其所犯向一人忏。若见犯邪命。于其所犯作相应忏。如此悔已我不更作。见如是受持犯根威仪。及修行四事。我不更作。若受持者当得未来胜上威仪。彼人如是从清净戒。所有身口业可作现作。当观彼彼作善除恶。当观朝夕住清净戒。若如是者令戒清净。何戒清净相者。成相应及诸烦恼不起退悔。得定成满。谓清净相戒。几行住者。以二戒住。一称量犯戒过患。二称量戒功德。何等称量过患。若人犯戒成非功德。成诸恶处畏于四众。疑难智人有戒弃避。不可教禅。天人鄙秽。众所憎薄。思所犯戒。见人赞叹持戒功德。心悔不信。于四众中每生忿诤。于其亲友多起嫌怨。背有戒人成恶朋党。不复堪得殊胜定法。虽假严饰而故丑陋。犹如屎尿人所憎恶。如模范等鲜有所堪。如瘀泥等于现未来无所饶益。常生忧悴。若已作罪追生惭悔心不安隐。如盗在狱心不乐圣。如旃陀罗无欲王位。其有闻慧乐说功德。人不贵敬。犹如粪火。生不如处死时惛忘。神行恶道。如此等过是可称量。若变此恶成戒功德。亦可称量。如是称量。其犯戒者。心意粗屈。情悉退散。其有戒者。唯深精进。倍生信敬。成精进人。成信敬人。一心护戒如蚁守卵。如牦牛爱尾。如护一子。如护一眼。如巫师护身。如贫人护宝。如海师护舶。此诸护中我所修戒最应敬护。如是受持心被拥卫。安住禅定戒得守护。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因缘品第一

因缘品第一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礼世尊应供正遍知

戒定智慧无上解脱随觉此法

有称瞿昙

若人脱众难已得离诸着。成就于胜分心。畏生老死。乐善乐解脱。令到涅槃乐。未到有彼岸亦令得具足。广问修多罗毗昙毗尼事。此解脱道我今当说。谛听。

问云何为戒。答戒者威仪义。定者不乱义。慧者知觉义。解脱者离缚义。无上者无漏义。随觉者知得义。此法者四圣法义。瞿昙者姓义。有称者世尊义。以戒定慧解脱殊胜功德。能到最胜名称无量。

 

解脱道者何义。解脱者五解脱。伏解脱彼分解脱断解脱猗解脱离解脱。

云何伏解脱。现修行初禅伏诸盖。此谓伏解脱。

彼分解脱者。现修达分定诸见解脱。此谓彼分解脱。

断解脱者。修出世间道能灭余结。此谓断解脱。

猗解脱者。如得果时乐心猗。此谓猗解脱。

离解脱者。是无余涅槃。此谓离解脱。

此解脱道为得解脱。是具足道以戒定慧谓解脱道。解脱道者我今当说。

 

问何用说解脱道。

答有善人乐得解脱。不闻说解脱故。又不伏解脱故。又不正伏解脱故。如盲人无导独游远国。唯婴众苦不得解脱。欲得解脱而无所因。何以故。解脱是因。

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尘劳微细。不闻法故终亦退转。

又如佛说。诸比丘有二因二缘能生正见。云何为二。一从他闻。二自正念。是故说解脱。不伏解脱者。为生厌离故说解脱。

不正伏解脱者。为除不正道。为得禅解脱道故说解脱。

如远行人得善示导。是伏解脱道。三阴成满。何等为三。谓戒阴定阴慧阴。

云何戒阴。正语正业正命及种类所摄。或戒阴种种戒功德聚。

云何定阴。正精进正念正定及种类定阴所摄。或种种定功德聚。

云何慧阴。正见正思惟及种类所摄。或种种慧功德聚。此三阴成满。是伏解脱道。

当学三学。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有戒有增上戒学。有定有增上心学。有慧有增上慧学。

复次有戒戒学。有戒增上戒学。有定心学。有定学增上心学。有慧慧学。有慧增上慧学。

 

问云何戒学。答谓有相戒是名戒学。谓达分戒是增上戒学。复次凡夫戒。是名戒学。圣戒是增上戒学。

问云何心学。答所谓欲定。问云何增上心学。答色定及无色定。此谓增上心学。复次有相定心学。达分定及道定。是谓增上心学。

云何慧学。谓世间智是名慧学。四谛相似智及道智。是谓增上慧学。如世尊为钝根人说增上戒学。为中根人说增上心学。为利根人说增上慧学。

问学者何义。答学可学学增上学学无学名学。如是学此三学。谓伏解脱道。

以三种学成就清净。所谓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于是戒是戒清净。定是心清净。慧是见清净。戒者洗犯戒垢。定洗缠垢。是谓心清净。慧除无知垢。此谓见清净。复次戒除恶业垢。定除缠垢。慧除使垢。如是以三清净是伏解脱道。

又以三种善伏道。谓初中后善以戒为初。以定为中。以慧为后。

云何戒为初善。有精进人成就不退。以不退故喜。以喜故踊跃。以踊跃故身猗。以身猗故乐。以乐故心定。此谓初善。

定为中善者。以定如实知见。此谓中善。

慧为后善者。已如实知见厌患。以厌患故离欲。以离欲故解脱。以解脱故成自知。如是成就三善道。

已伏解脱道。得三种乐。谓无过乐寂灭乐正觉乐。彼以戒得无过乐。以定得寂灭乐。以慧得正觉乐。如是成就得三种乐。是伏解脱道。

远离二边得中道具足。以此戒善除诸欲着。于无过乐情生欣乐。以定除身羸。于寂灭乐而增喜乐。以慧分别四谛中道具足。于正觉乐深怀爱乐。如是远离二边得中道具足。是伏解脱道。

以戒除恶趣。以定除欲界。以慧除一切有。于戒多修于定慧少修。成须陀洹斯陀含。于戒定多修于慧少修。成阿那含。修三种满。成阿罗汉无上解脱。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含典籍·南传长部·阇利经

阇利经

汉译亦没有相当于本经的。其内容于经之首尾,插入与摩诃梨经不同之数句以外,完全与摩诃梨经之一五--一九相同。所以从此部份省略之。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憍赏弥之瞿师罗园。其时,普行者满提左与持木钵之弟子阇利,诣往世尊之处。诣已,共相问候致意,退立一面,如是言:
“友!尊瞿昙!命与身是一、或是异耶?”
“然者,友!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
彼二出家者,应诺世尊曰:“友!唯然。”

二~五

“友!如来出现于世,如来是应供者、正觉者……乃至……友!我如是知、如是见,不言:“命与身是一、或是异。”同摩词梨经一六”一九节,故略之。
世尊如是说已。彼等二出家者,欢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目录

解脱道论目录

01.解脱道论·因缘品第一
02.解脱道论·分别戒品第二
03.解脱道论·头陀品第三
04.解脱道论·分别定品第四
05.解脱道论·觅善知识品第五
06.解脱道论·分别行品第六
07.解脱道论·分别行处品第七
08.解脱道论·行门品第八·之一
08.解脱道论·行门品第八·之二
08.解脱道论·行门品第八·之三
09.解脱道论·五通品第九
10.解脱道论·分别慧品第十
11.解脱道论·五方便品第十一
12.解脱道论·分别谛品第十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念处经

念处经

北传中阿九八、念处经(大正藏一、五八二页。)巴利长部二二、大念处经(南传七、但其十八--二一本经缺,其他全合。)
本经为得一乘之究竟解脱涅盘而说四念处者。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往库卢国康摩萨单摩之聚落。
尔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等比丘应世尊言:世尊!
世尊乃曰:
诸比丘!于此,为有情之净化、愁悲之超越、苦忧之消灭、正道之获得、涅盘之作证,此有一法,即四念处也。
四者何耶?曰:
比丘!于此,于身随观身,热心而注意,甚深持念,于世间除去贪忧。
于受随观受,热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间除去贪忧。
于心随观心,热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间除去贪忧。
于法随观法,热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间除去贪忧。
[如是谓四念处]。
诸比丘!如何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或行于闲林、或行于树下、或行于空闲处,结跏趺坐,以身正直,当前丘念。彼念而出息,念而入息。或长出息,知予长出息;或长入息,知予长入息。或短出息,知予短出息;或短入息,知予短入息。或修观予觉一切身而出息;或修观予觉一切身而入息。又修观予令静止身行而出息。或修观予令静止身行而入息。
诸比丘!恰如精巧之辘驴工或辘驴工之弟子,或长旋转而知予长旋转,或短旋转而知予短旋转,
如是,比丘或长出息而知予长出息;或长入息,知予长入息。或短出息,知予短出息;或短入息,知予短入息。或修观予觉一切身而出息;或修观予觉一切身而入息。又修观予令静止身行而出息。或修观予令静止身行而入息。
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于外身而随观身,于内外身而随观身。于身而随观某法、于身而随观灭法、于身而随观某灭之法。彼现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即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则于身随观身也。
诸比丘!复次,
比丘或行,而知予在行;
或立而知予在立;
或坐而知予在坐;
或卧而知予在卧。
如彼身之所示,其知如是。
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于外身而随观身,于内外身而随观身。于身而随观某法、于身而随观灭法、于身而随观某灭之法。彼现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即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诸比丘!复次,
比丘是往、是归,善识之;
前观、后观,善识之;
欲屈、欲伸,善识之;
欲持大衣、衣钵,善识之;
在啖,饮、嚼、味,善识之;
大小便时,善识之;
在行、住、坐、眠、寤、言、默,善识之而住。
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于外身而随观身,于内外身而随观身。于身而随观某法、于身而随观灭法、于身而随观某灭之法。彼现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即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
比丘善观此身,从头顶至足底止,皆为皮肤所覆,其中充满种种不净,即:于此身有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脾、肺、肠、肠系膜、胃、粪、脑、胆汁、胃液、脓、血、汗、脂、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小便也。
诸比丘!恰如有两口之袋,以充[填]种种谷物,即:稻、粟、绿豆、豆颗、胡麻、米。以此,具眼者出而观察此是稻、此是粟、此是绿豆、此是豆颗、此是胡麻、此是大米也。
如是,比丘善观此身,从头顶至足底止,为皮肤所覆,其中充满种种不净,即:此身有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脾、肺、肠、肠系膜、胃、粪、脑、胆汁、胃液、脓、血、汗、脂、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小便也。
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于外身而随观身,于内外身而随观身。于身而随观某法、于身而随观灭法、于身而随观某灭之法。彼现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即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
比丘以此身,其如所置、如其所示,以观察界,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于衢屠牛,坐干路口,一分一分以割其体。
如是,比丘以界观察此身,其如所置、如其所示,以观察界,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也。
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于外身而随观身,于内外身而随观身。于身而随观某法、于身而随观灭法、于身而随观某灭之法。彼现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即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
譬如比丘,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或经一日、或二日、或三日,膨胀而变色青黑,分化腐烂,彼致念此身:观此身亦如是法,成为如是,难免如此之状况。
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于外身而随观身,于内外身而随观身。于身而随观某法、于身而随观灭法、于身而随观某灭之法。彼现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即不执着世间。
复次,诸比丘!譬如比丘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或被鸟、兀鹰、鹫野狗、豺或被种种虫类啄啖,彼致念此身:观此身亦如是法,成为如是,彼难免如是之状况。
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于外身而随观身,于内外身而随观身。于身而随观某法、于身而随观灭法、于身而随观某灭之法。彼现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即不执着世间。
复次,诸比丘!比丘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骸骨之连锁,尚带血肉,被筋连缚。又,连锁之骸骨(已经)肉隤血污,被筋连缚。又,血肉皆无,唯筋连缚。又,骨节解散,散乱诸方,手骨、足骨、胫骨、腿骨、腰骨、脊骨、头骸骨等,各于异处。彼致念此身:此身亦如是之法、成为如是,彼难免如此之状况。
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于外身而随观身,于内外身而随观身。于身而随观某法、于身而随观灭法、于身而随观某灭之法。彼现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即不执着世间。
复次,诸比丘!比丘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其骨白似螺色,经年堆积,又腐烂而为碎,彼致念此身:观此身亦如是之法,成为如是,彼难免如此之状况。
如是,于内身随观身、于外身随观身、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于身随观集法、于身随观灭法、于身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身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受随观受而住耶?
于此,比丘受乐受而知:予受乐受;
受苦受而知:予受苦受;
受不苦不乐受而知:予受不苦不乐受;
受物质之乐受而知:予受物质之乐受;
受非物质之乐受而知:予受非物质之乐受;
受物质之苦受而知:予受物质之苦受;
受非物质之苦受而知:予受非物质之苦受;
受物质之不苦不乐受而知:予受物质之不苦不乐受;
受非物质之不苦不乐受而知:予受非物质之不苦不乐受。
如是,于内受而随观受,于外受而随观受,于内外受而随观受。于受而随观集法、于受而随观灭法、于受而随观集灭之法而住。若彼现受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受随欢爱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随观心而住耶?
于此,比丘有贪欲心而知:有贪欲心;
无贪欲心而知:无贪欲心;
有嗔恚心而知有嗔恚心,
无嗔恚心而知无嗔恚心;
有愚痴心而知有愚痴心;
无愚痴心而知无愚痴心;
摄心而知摄心;
散心而知散心;
高广心而知高广心;
非高广心而知:非高广心;
有上心而知:有上心;
无上心而知:无上心;
定心而知:定心;
非定心而知:非定心;
解脱心而知:解脱心;
非解脱心而知:非解脱心;
如是,于内心随观心,于外心随观心,于内外心随观心而住。于心而随观集法,于心而随观灭法,于心而随观生灭之法而住。彼现心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心随观心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随观法而住耶?曰:
于此,比丘于五盖法随观法而住。
比丘如何于五盖法随观法而住耶?诸比丘!于此:
比丘内存有爱欲而知:予内存有爱欲;
若内无爱欲而知:予内无爱欲;
未生之爱欲生起者,其知之;
已生之爱欲舍离者,其知之;
所舍离之爱欲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
又,于内有嗔恚而知:予内有嗔恚;
内无嗔恚而知:予于内无嗔恚;
有未生之嗔恚生起者,其知之;
有已生嗔恚之舍离者,其知之;
所舍离之嗔恚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
于昏沉、睡眠、掉悔及疑,亦如是。
如是,于内法随观法、于外法随观法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于法随观集法而住,于法随观灭法而住,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法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五盖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五取蕴之法随观法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五取蕴之法随观法而住耶?于此,
比丘于:有如是色、有如是色之集、有如是色之没;有如是受、有如是受之集、有如是受之没;有如是想、有如是想之集、有如是想之没;有如是行、有如是行之集、有如是行之没;有如是识、有如是识之集、有如是识之没。
如是,于内法随观法、于外法随观法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于法随观集法而住,于法随观灭法而住,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法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五取蕴之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六内外处之法随观法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之法随观法而住耶?
于此,比丘知眼、知色、知缘此两者而生结。未生之结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结舍离者,其知之;所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
知耳、知声、知缘此两者而生结。未生之结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结舍离者,其知之;所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
知鼻、知香、知缘此两者而生结。未生之结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结舍离者,其知之;所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
知舌、知味、知缘此两者而生结。未生之结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结舍离者,其知之;所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
知身、知触、知缘此两者而生结。未生之结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结舍离者,其知之;所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
知意、知法、知缘此两者而生结。未生之结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结舍离者,其知之;已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
如是,于内法随观法、于外法随观法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于法随观集法而住,于法随观灭法而住,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法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六内外处之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七觉支法随观法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七觉支法随观法而住耶?诸比丘!于此,
比丘内有念觉支而知:予内有念觉支;
内无念觉知而知:予内无念觉支;
若未生念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
有已生念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
内有择法觉支而知:予内有择法觉支;
内无择法觉支而知:予内无择法觉支;
未生之择法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
有已生之择法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
比丘内有精进觉支而知:予内有精进觉支;
内无精进觉知而知:予内无精进觉支;
若未生精进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
有已生精进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
比丘内有喜觉支而知:予内有喜觉支;
内无喜觉知而知:予内无喜觉支;
若未生喜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
有已生喜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
比丘内有轻安觉支而知:予内有轻安觉支;
内无轻安觉知而知:予内无轻安觉支;
若未生轻安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
有已生轻安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
比丘内有定觉支而知:予内有定觉支;
内无定觉知而知:予内无定觉支;
若未生定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
有已生定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
比丘内有舍觉支而知:予内有舍觉支;
内无舍觉知而知:予内无舍觉支;
若未生舍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
有已生舍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
如是,于内法随观法、于外法随观法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于法随观集法而住,于法随观灭法而住,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法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七觉支之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
比丘如何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耶?诸比丘!比丘于此:
如实知:此是苦;
如实知:此是苦之集;
如实知:此是苦之灭;
如实知:此是致苦灭之道。
如是,于内法随观法而住、于外法随观法而住、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于法随观集法、于法随观灭法、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法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
诸比丘!此等四念处如是修习七年者,彼于二果中可预期一果,即:
于现法得究竟智、又,若有依者,则不还位也。
虽不至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或一年,修习此四念处者;
虽不至一年,于七个月修习此四念处者,彼于二果中可预期一果:
于现法得究竟智,若有依者,则不还位也。
虽不至七月,实于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或半月!
虽不至半月,仅七日修习此四念处者,彼于二果中可预期一果:
即于现法得究竟智。又,若有依者,则不还位也。
如此说:诸比丘!于此,为有情之净化、愁悲之超越、苦忧之消灭、正道之到达、涅盘之作证,有此一法,即四念处也。是缘此而说之也。
世尊如是说已,彼等比丘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正见经

正见经

北传后半,增阿四六、五(大正藏二、七九七页。)
本经是关于得正见、达正法之方法,诸比丘问,舍利弗答。
其次以详说诸部门。一。知不善和不善之根本、善和善的根;二。知食和其集、灭、道;三。知苦和其集、灭、道;四。至一五。对老死以下、生、有、取、欲、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之一一,知自己和其集、灭、道;一六。知漏和其集、灭、道。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言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等诸比丘应尊者舍利弗:尊者!
如是,尊者舍利弗曰:
诸贤!所谓正见圣弟子如何持正见,其见正直,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者耶?
[彼等答曰:]尊者!我等为知此语之意义,虽远路亦应来尊者舍利弗之处。愿尊者舍利弗[能为我等]说明此语之意义者是幸也!诸比丘愿闻尊者舍利弗之所说而忆持之。
[舍利弗曰:]诸贤!谛听之!善思念之!予将说之。
彼等诸比丘应尊者舍利弗曰:愿乐欲闻!
于是尊者舍利弗如次曰:
诸贤!若望弟子知不善、不善之根;知善、知善之根者,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者也。
诸贤!如何是不善?如何是不善之根本?如何是善?如何是善之根本?
曰:诸贤!杀生是不善,不与而取是不善,邪淫是不善,妄语是不善,两舌是不善,粗恶语是不善,绮语是不善,悭贪是不善,嗔恚是不善,邪见是不善,此乃谓不善。
诸贤!如何是不善之根本?曰:贪是不善之根本,嗔是不善之根本,痴是不善之根本,此谓不善之根本。
诸贤!如何是善?
曰:回避杀生是善,回避不与取是善,回避邪淫是善,回避妄语是善,回避两舌是善,回避粗恶语是善,回避绮语是善,不悭贪是善,不嗔恚是善,正见是善,此乃谓善。
诸贤!如何是善之根本?曰:不贪是善之根本,不嗔是善之根本,不痴是善之根本,此乃谓善之根本。
诸贤!圣弟子若知如是不善,知如是不善之根本,知如是善,知如是为善之根本者,彼普舍贪随眠,除嗔随眠,除去[予有]见慢随眠,舍无明,而令起明,于现法为苦灭。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净信,则达此正法者也。
善哉!尊者!
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随喜之,后更问曰:尊者!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门否?
[舍利弗曰:]然!有。诸贤!若望弟子知食、知食之集、知食之灭、知食至灭之道。如是者,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
如何是食?如何是食之集?如何是食之灭?如何是至食灭之道?
曰:于食有四种,已生之有情令住之,将生之有情令扶助者也。其四种者:第一。或粗或细之团食;第二。触食;第三。意思食;第四。识食。依欲之集而有食之集。依欲之灭而有食之灭也。其八支圣道是至食灭之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圣弟子如是知食、如是知食之集、如是知食之灭、如是知至食灭之道,彼普舍贪随眠、除嗔随眠、除去予有之见慢随眠,舍无明,而令起明,于现法为苦灭。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者也。
善哉!尊者!
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随喜之,后更问曰:尊者!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门否?
[舍利弗曰:]然!有。诸贤!若圣弟子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达苦灭之道,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也。
诸贤!如何是苦?如何是苦之集?如何是苦之灭?如何是达苦灭之道?
曰: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亦苦,求不得是苦,约而言之,五种蕴是苦也,此谓苦。
复次,如何是苦之集?
曰:其渴爱也,彼更引导于存在,而伴喜贪,彼于此而为享乐者也。即欲爱之渴爱、有之渴爱、无有之渴爱也。此谓苦之集。
复次,如何是苦之灭?曰:彼之渴爱完全离灭、舍弃、除去、解脱、无执,此谓苦灭。
如何是达苦灭之道?
曰:其八支圣道是达苦灭之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诸贤!圣弟子知如是苦、知如是苦之集、知如是苦之灭,知如是达苦灭之道,彼普舍贪随眠,除嗔随眠、除去予有之见慢随眠,舍无明,而令起明,于现法为苦灭。如是,为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者也。
善哉!尊者!
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随喜之,后更发问曰:尊者!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门否?
[舍利弗曰:]然!有。诸贤!若圣弟子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达老死灭之道,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也。
诸贤!如何是老死?如何是老死之集?如何是老死之灭?如何是达老死灭之道?
曰:于各各之有情界,各各有情之老衰、齿落、发白增、皮肤皱,即寿命日衰、诸根日坏,此谓老也。又,各各有情由各各有情界没去、坏灭、死、终,即诸蕴坏而舍弃形骸,此谓死也。如是此之老、如是此之死,此谓老死也。因生之集,而有老死集;因生之灭,而有老死灭。其八支圣道,即达老死灭之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诸贤!圣弟子如是知老死、如是知老死之集、如是知老死之灭、如是知达老死灭之道。彼普舍贪随眠、除嗔随眠、除去予有之见慢随眠,舍无明,而令起明,于现法为苦灭。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者也。
善哉!尊者!
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随喜之,后更发问曰,尊者!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门否?
[舍利弗曰:]然!有。诸贤!若圣弟子知生、知生之集、知生之灭、知达生灭之道者,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也。
诸贤!如何是生?如何是生之集?如何是生之灭?如何是达生灭之道?
曰:于各各有情界,各各有情之生、出现,即诸蕴之现行、诸处之聚得,此谓生。因有之集,而有生之集;因有之灭,而有生之灭。其八支圣道,即可达生灭之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圣弟子如是知生、如是知生之集、如是知生之灭、如是知达生灭之道,彼普舍贪随眠、除嗔随眠、除去予有之见慢随眠,舍无明,而令起明,于现法为苦灭。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者也。
善哉!尊者!
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随喜之,后更发问曰:尊者!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门否?
[舍利弗曰:]然!有。诸贤!若圣弟子知有、知有之集、知有之灭、知达有灭之道者,如是者,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
如何是有?如何是有之集?如何是有之灭?如何是达有灭之道?
曰: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也。因取之集,而有有之集也。因取之灭,而有有之灭也。其八支圣道,是达有灭之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诸贤!圣弟子如是知有、如是知有之集、如是知有之灭,如是知达有灭之道,彼普舍贪随眠、除嗔随眠、除去予有之见慢随眠,舍无明,而令起明,于现法为苦灭。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者也。
善哉!尊者!
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随喜之,后更问曰:尊者!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门否?
[舍利弗曰:]然!有。诸贤!若圣弟子知取、知取之集、知取之灭、知达取灭之道,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
如何是取?如何是取之集?如何是取之灭?如何是达取灭之道?
曰:此等有四取,爱取、见取、戒禁取、我论取也。因渴爱之集,而有取之集;因渴爱之灭,而有取之灭。其八支圣道者,是达取灭之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贤!圣弟子如是知取、如是知取之集、如是知取之灭、如是知达取灭之道,彼普舍贪随眠、除嗔随眠、除去予有之见慢随眠,舍无明,而令起明,于现法为苦灭。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者也。
善哉!尊者!
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随喜之,后更问曰:尊者!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门否?
[舍利弗曰:]然!有。诸贤!若圣弟子知渴爱、知渴爱之集、知渴爱之灭、知达渴爱灭之道者,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
诸贤!如何是渴爱?如何是渴爱之集?如何是渴爱之灭?如何是达渴爱灭之道?
曰:此等有六渴爱聚:色渴爱、声渴爱、香渴爱、味渴爱、触渴爱、法渴爱。因受之集,而有渴爱之集;因受之灭,而有渴爱之灭。其八支圣道者,是达渴爱灭之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贤!圣弟子如是知渴爱之集、如是知渴爱之灭、如是知达渴爱灭之道,彼普舍贪随眠、除嗔随眠、除去予有之见慢随眠,舍无明,而令起明,于现法为苦灭。如是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者也。
善哉!尊者!
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随喜之,后更问曰:尊者!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更有其他之法门否?
[舍利弗曰:]然!有。诸贤!若圣弟子知受、知受之集、知受之灭、知达受灭之道者,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
如何是受?如何是受之集?如何是受之灭?如何是达受灭之道?
曰:此等有六受聚: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断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因触之集,而有受之集。因触之灭,而有受之灭。其八支圣道者,可达受灭之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诸贤!圣弟子如是知受、如是知受之集、如是知受之灭、如是知达受灭之道,彼普舍贪随眠、除嗔随眠、除去予有之见慢随眠,舍无明,而令起明,现法为苦灭。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者也。
善哉!尊者!
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随喜之,后更问曰:尊者!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更有其他之法门否?
[舍利弗曰.]然!有。诸贤!若圣弟子知触、知触之集、知触之灭、知达触灭之道者,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
如何是触?如何是触之集?如何是触之灭?如何是达触灭之道?
曰:此等有六触聚: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因六处之集,而有触之集;因六处之灭,而有六触之灭。其八支圣道者,可达触灭之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诸贤!圣弟子如是知触、如是知触之集、如是知触之灭、如是知达触灭之道,彼普舍贪随眠、除嗔随眠、除去予有之见慢随眠,舍无明,而令起明,现法为苦灭。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者也。
善哉!尊者!
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随喜之,后更问曰:尊者!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门否?
[舍利弗曰:然!有。诸贤!若圣弟子知六处、知六处之集、知六处之灭、知达六处灭之道者,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
如何是六处?如何是六处之集?如何是六处之灭?如何是达六处灭之道?
曰:此等有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因有名色之集,而有六处之集;因有名色之灭,而有六处之灭。其八支圣道者,是达六处灭之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贤!圣弟子如是知六处、如是知六处之集、如是知六处之灭,如是知达六处灭之道,彼普舍贪随眠、除嗔随眠、除去予有之见慢随眠,舍无明,而令起明,现法为苦灭。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者也。
善哉!尊者!
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随喜之,后更问曰:尊者!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门否?
[舍利弗曰:]然!有。诸贤!若圣弟子知名色、知名色之集、知名色之灭、知达名色灭之道者,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
如何是名色?如何是名色之集?如何是名色之灭?如何是达名色灭之道?
受、想、心、触、作意,是谓名;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谓色;如是此之名、此之色、谓之名色。因有识之集,而有名色之集,因有识之灭,而有名色之灭。其八支圣道者,是达名色灭之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贤!圣弟子如是知名色、如是知名色之集、如是知名色之灭、如是知达名色灭之道,彼普舍贪随眠、除嗔随眠、除去予有之见慢随眠,舍无明,而令起明,于现法为苦灭。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者也。
善哉!尊者!
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随喜之,后更问曰:尊者!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门否?
[舍利弗曰:]然!有。诸贤!若圣弟子知识、知识之集、知识之灭、知达识灭之道者,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
如何是识?如何是识之集?如何是识之灭?如何是达识灭之道?
诸贤!此等有六识聚: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因行之集,而有识之集;因行之灭,而有识之灭。其八支圣道者,是达识灭之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贤!圣弟子如是知识、如是知识之集、如是知识之灭、如是知达识灭之道,彼普舍贪随眠、除嗔随眠、除去予有之见慢随眠,舍无明,而令起明,于现法为苦灭。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者也。
善哉!尊者!
彼等比丘信受舍利弗之所说,随喜之,后更问曰:尊者!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门否?
[舍利弗曰:]然!有。诸贤!若圣弟子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达行灭之道者,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
诸贤!如何是行?如何是行之集?如何是行之灭?如何是达行灭之道?
诸贤!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意行也。因无明之集,而有行之集;因无明之灭,而有行之灭。其八支圣道者,是达行灭之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圣弟子如是知行、如是知行之集、如是知行之灭、如是知达行灭之道,彼普舍贪随眠、除嗔随眠、除去予有之见慢随眠,舍无明,而令起明,于现法为苦灭。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者也。
善哉!尊者!
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随喜之,后更问曰:尊者!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门否?
[舍利弗曰:]然!有。诸贤!若圣弟子知无明、知无明之集、知无明之灭、知达无明灭之道者,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也。
诸贤!如何是无明?如何是无明之集?如何是无明之灭?如何是达无明灭之道?
诸贤!不知于苦、不知于苦之集、不知于苦之灭、不知于达苦灭之道,此谓无明。因漏之集,而有无明之集;因漏之灭,而有无明之灭。其八支圣道者,是达无明灭之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贤!圣弟子如是知无明、如是知无明之集、如是知无明之灭、如是知达无明灭之道,彼普舍贪随眠、除嗔随眠、除去予有之见慢随眠,舍无明,而令起明,于现法为苦灭。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者也。
善哉!尊者!
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随喜之,后更问曰:尊者!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为]达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门否?
[舍利弗曰:]然!有。诸贤!若圣弟子知漏、知漏之集、知漏之灭、知达漏灭之道者,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
诸贤!如何是漏?如何是漏之集?如何是漏之灭?如何是达漏灭之道?
诸贤!此等有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也。因无明之集,而有漏之集;因无明之灭,而有漏之灭。其八支圣道者,是达漏灭之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贤!圣弟子如是知漏、如是知漏之集、如是知漏之灭、如是知达漏灭之道,彼普舍贪随眠、除嗔随眠、除去予有见之慢随眠,舍无明,令明起,于现法为苦灭。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其见正直、对于法绝对持净信,则达此正法者也。
尊者舍利弗如是说已,彼等比丘欢喜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削减经

削减经

北传中阿九一、周那问见经(大正藏一、五七三页。)
本经最初对长老大周那之言,舍离诸见,以示根本法。其次以五部门,说明应削减诸恶欲,以至究竟涅盘的方法。其五门者:第一。削减;第二。对于善法发心;第三。恶欲法之回避;第四。升高善处之法;第五。达究竟涅盘之法。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大周那晡时从静坐起,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大周那白世尊言:
世尊!于世,生此等种种之见,即关于我论或关于世界论者也。以此等为初思念之比丘,已如是舍此等之诸见,如是离此等之诸见耶?

[世尊曰:]
周那!于世,生此等种种之见,即关于我论或关于世界论者也,而生此等见之处、住此等见之处,于此等见之现行处;对此以如实正慧而观者,即: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之我。
如是,舍如是此等之见、离如是此等之见。
若于此,今有比丘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而彼思念:予以削减而住。然而,周那!此等于圣者之律不称为削减,此等于圣者之律称为现法乐住。
又,若有一比丘,已息寻、伺,于内清净,心成一向,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而彼思念:予以削减而住。然而,周那!此等于圣者之律不称为削减,此等于圣者之律称为现法乐住。
又,若有一比丘,不染于喜,而住于舍,正念、正智,以身正受乐,即圣者之所谓成就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而彼思念:予以削减而住。然而,周那!此等于圣者之律不称为削减,此等于圣者律称为现法乐住。
又,若有一比丘舍乐、舍苦,先已以灭喜忧,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而彼思念:予以削减而住。然而,周那!此等于圣者之律不称为削减,此等于圣者之律称为现法乐住。

又,若有一比丘,超越一切色想,消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为虚空无边,成就空无边处而住。而彼思念:予以削减而住。然而,周那!此等于圣者之律不称为削减,此等于圣者之律称为寂静。
又,若有一比丘,超越一切虚空无边处,并为识无边处,成就识无边处而住。而彼思念:予以削减而住。然而,周那!此等于圣者之律不称为削减,此等于圣者之律称为寂静。
又,若有一比丘,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为无何之存在,成就无所有处而住。而彼思念:予以削减而住。然而,周那!此等于圣者之律不称为削减,此等于圣者之律称为寂静。
又,若有一比丘,超越一切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而往。彼思念:予以削减而住。然而,周那!此等于圣者之律不称为削减,此等于圣者之律称为寂静。
于此,周那!汝等应作如是削减。即:
其他之人为害之作者,但我等不为害之作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杀生者,但我等为离杀生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不与而取者,但我等为离不与而取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非梵行者,但我等为行梵行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妄语者,但我等为离妄语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两舌者,但我等为离两舌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粗恶语者,但我等为离粗恶语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绮语者,但我等为离绮语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贪欲者,但我等不为贪欲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嗔恚心者,但我等为离嗔恚心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抱邪见者,但我等为正见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邪思惟者,但我等为正思惟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邪语者,但我等为正语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作邪业者,但我等为作正业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邪命者,但我等为正命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邪精进者,但我等为正精进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邪念者,但我等为正念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邪定者,但我等为正定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邪智者,但我等为正智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邪解脱者,但我等为正解脱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缠于昏沉、睡眠者,但我等为离昏沉、睡眠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掉举者,但我等不为掉举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怀疑者,但我等为离怀疑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忿怒者,但我等不为忿怒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抱怨恨者,但我等不然。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覆伪者,但我等不然。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恼害者,但我等不然。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嫉妒者,但我等不然。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悭贪者,但我等不然。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诈诳者,但我等不然。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诈瞒者,但我等不然。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顽迷者,但我等不然。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过慢者,但我等不然。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难说者,但我等为易说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恶友,但我等为善友。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散逸者,但我等为不放逸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不信者,但我等为有信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无惭者,但我等为知惭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无愧者,但我等为知愧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寡闻者,但我等为多闻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懈怠者,但我等为发心精进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忘失正念者,但我等为确立正念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为无智慧者,但我等为成就智慧者。应作削减。
又其他之人染于世俗,固执自见,为难舍生者,但我等不染于世俗,不执自见,为善舍者。应作削减。
周那!对善法发心;予谓益多,何况以身口而随此耶?
是故,周那!他为作害者,但我等不为作害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杀生者,但我等为离杀生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不与而取者,但我等为离不与而取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非梵行者,但我等为行梵行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妄语者,但我等为离妄语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两舌者,但我等为离两舌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粗恶语者,但我等为离粗恶语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绮语者,但我等为离绮语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贪欲者,但我等不为贪欲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嗔恚心者,但我等为离嗔恚心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抱邪见者,但我等为正见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邪思惟者,但我等为正思惟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邪语者,但我等为正语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作邪业者,但我等为作正业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邪命者,但我等为正命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邪精进者,但我等为正精进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邪念者,但我等为正念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邪定者,但我等为正定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邪智者,但我等为正智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邪解脱者,但我等为正解脱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缠于昏沉、睡眠者,但我等为离昏沉、睡眠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掉举者,但我等不为掉举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怀疑者,但我等为离怀疑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忿怒者,但我等不为忿怒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抱怨恨者,但我等不然。而应发心。
又他为覆伪者,但我等不然。而应发心。
又他为恼害者,但我等不然。而应发心。
又他为嫉妒者,但我等不然。而应发心。
又他为悭贪者,但我等不然。而应发心。
又他为诈诳者,但我等不然。而应发心。
又他为诈瞒者,但我等不然。而应发心。
又他为顽迷者,但我等不然。而应发心。
又他为过慢者,但我等不然。而应发心。
又他为难说者,但我等为易说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恶友,但我等为善友。而应发心。
又他为散逸者,但我等为不放逸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不信者,但我等为有信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无惭者,但我等为知惭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无愧者,但我等为知愧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寡闻者,但我等为多闻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懈怠者,但我等为发心精进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忘失正念者,但我等为确立正念者。而应发心。
又他为无智慧者,但我等为成就智慧者。而应发心。
又他染世俗,固执自见,为难舍性,但我等不染世俗,不固执自见,为善舍者。而应发心。
周那!譬若有恶道,为回避之,应行其他平坦之道。
又,若有恶渡[船]场,为回避之,应至其他良渡[船]场。
如是,周那!为回避为害者,而不为作害。
为回避杀生者,而禁杀生。
为回避不与而取者,而禁不与取。
为回避非梵行者,而有梵行。
为回避妄语者,而有禁妄语。
为回避两舌者,而有禁两舌。
为回避粗恶语者,而有禁粗恶语。
为回避绮语者,而有禁绮语。
为回避贪欲者,而有不贪欲。
为回避嗔恚心,而有不嗔恚。
为回避邪见者,而有正见。
为回避邪思惟者,而有正思惟。
为回避邪语者,而有正语。
为回避邪业者,而有正业。
为回避邪命者,而有正命。
为回避邪精进者,而有正精进。
为回避邪念者,而有正念。
为回避邪定者,而有正定。
为回避邪智者,而有正智。
为回避邪解脱者,而有正解脱。
为回避缠于昏沉、睡眠,而离昏沉、睡眠。
为回避掉举者,而有不掉举。
为回避怀疑者,而有超越怀疑。
为回避忿怒者,而有不为忿怒。
为回避怨恨者,而有不为怨恨。
为回避覆伪者,而有不覆伪。
为回避恼害者,而有去恼害意。
为回避嫉妒者,而有不嫉妒。
为回避悭贪者,而有不悭贪。
为回避诈诳者,而有不诈诳。
为回避诈瞒者,而有不诈瞒。
为回避顽迷者,而有不顽迷。
为回避过慢者,而有不过慢。
为回避难说者,而有易说。
为回避恶友,而有善友。
为回避放逸者,而有不放逸。
为回避不信者,而有信心。
为回避无惭者,而有惭。
为回避无愧者,而有愧。
为回避寡闻者、而有多闻。
为回避懈怠者,而发心精进。
为回避失念者,而有确立正念。
为回避无智慧者,而有智慧之成就。
为回避染于世俗,固执自说,为难舍者;而有不染于世俗,不固执自说,为善舍者。
周那!恰如一切不善法应趣于卑劣之存在,一切善法应趣于高贵之存在。
如是,作害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不害;
杀生者为升高贵之存在,而有禁杀生;
不与而取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禁不与取。
非梵行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梵行。
妄语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回避妄语。
两舌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回避两舌。
粗恶语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回避粗恶语。
绮语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回避绮语。
贪欲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回避贪欲。
嗔恚心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不嗔恚。
邪见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正见。
邪思惟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正思惟。
邪语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正语。
邪业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正业。
邪命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正命。
邪精进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正精进。
邪念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正念。
邪定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正定。
邪智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正智。
邪解脱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正解脱。
缠于昏沉、睡眠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离昏沉、睡眠。
掉举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不掉举。
怀疑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超越怀疑。
忿怒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不忿怒。
怨恨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不怨恨。
覆伪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不覆伪。
恼害意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不恼害意。
嫉妒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不嫉妒。
悭贪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不悭贪。
诈诳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不作诈诳。
诈瞒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不作诈瞒。
顽迷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不顽迷。
过慢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不过慢。
难说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应先为易说者。
恶友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应先为善友。
放逸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不放逸。
不信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应先有信。
无惭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惭。
无愧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愧。
寡闻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多闻。
懈怠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应先发心精进。
失念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正念。
无智慧者为升于高贵之存在、而有智慧。
染于世俗,固执自说,为难舍者,为升高贵之存在,而有不染于世俗,不固执自说,而有善舍也。   周那!自陷没于泥泞,而欲救他人出泥泞者,是不可能也。
自不陷没于泥泞,而欲救他人出泥泞者,有是理也。
自常被调御、不善教导,而又不自般涅盘者,而欲调御他人,教导他人,使人般涅盘者,当不可能。
自善调御、善教导,又自般涅盘者,而欲调御他人、教导他人、使般涅盘者,有是理也。
如是,周那!
作害者欲般涅盘,应先为不害者。
杀生者欲般涅盘,应先回避杀生。
不与而取者欲般涅盘,应先回避不与取。
非梵行者欲般涅盘,应先守梵行。
妄语者欲般涅盘,应先回避妄语。
两舌者欲般涅盘,应先回避两舌。
粗恶语者欲般涅盘,应先回避粗恶语。
绮语者欲般涅盘,应先回避绮语。
贪欲者欲般涅盘,应先回避贪欲。
嗔恚心者欲般涅盘,应先不嗔恚。
邪见者欲般涅盘,应先立正见。
邪思惟者欲般涅盘,应先正思惟。
邪语者欲般涅盘,应先正语。
邪业者欲般涅盘,应先作正业。
邪命者欲般涅盘,应先有正命。
邪精进者欲般涅盘、应先有正精进。
邪念者欲般涅盘,应先有正念。
邪定者欲般涅盘,应先有正定。
邪智者欲般涅盘,应先有正智。
邪解脱者欲般涅盘,应先正解脱。
缠于昏沉、睡眠者欲般涅盘、应先离昏沉、睡眠。
掉举者欲般涅盘,应先不掉举。
怀疑者欲般涅盘,应先超越怀疑。
忿怒者欲般涅盘,应先不忿怒。
怨恨者欲般涅盘,应先去怨恨。
覆伪者欲般涅盘,应先不覆伪。
恼害意者欲般涅盘,应先去恼害意。
嫉妒者欲般涅盘,应先不嫉妒。
悭贪者欲般涅盘,应先不悭贪。
诈诳者欲般涅盘,应先不作诈诳。
诈瞒者欲般涅盘,应先不作诈瞒。
顽迷者欲般涅盘,应先不顽迷。
过慢者欲般涅盘,应先不过慢。
难说者欲般涅盘,应先为易说者。
恶友者欲般涅盘,应先为善友。
放逸者欲般涅盘,应先为不放逸。
不信者欲般涅盘,应先有信。
无惭者欲般涅盘,应先有惭。
无愧者欲般涅盘,应先有愧。
寡闻者欲般涅盘,应先有多闻。
懈怠者欲般涅盘,应先发心精进。
失念者欲般涅盘,应先确立正念。
无智慧者欲般涅盘,应先成就智慧。
染于世俗,固执自说,为难舍者,欲般涅盘,应先不染于世俗,不固执自说,而为善舍者。
如是,周那!予说削减之法门,说发心之法门,说回避之法门,说上升之法门,说般涅盘之法门。
周那!当愿依师[而得]声闻之利益、以怜愍之心而为者,此皆由予怜愍汝等而为也。
周那!于树下、于空闲处,应作此禅思,勿放逸、勿后悔,此即是予对汝等之教训也。
世尊如是说已,尊者周那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布喻经

布喻经

北传中阿九三、水净梵志经(大正藏一、五七五页。)梵志许水净经(大正藏一、八四三页。)增阿一三、五孙陀利(大正藏二、五七三页。)后半,杂阿一一八五(大正藏二、三二一页。)别杂九九(大正藏二、四0八页。)
本经,人心被秽者,易堕恶趣。心净可豫期于善趣。恰如污秽之布,不能染上鲜明的颜色,布清净时,教其染上群明之色。其次,说其心秽是甚么,最后说人,心应当清净,以教诫婆罗门孙达利迦婆罗多越奢(Sundarika-bharadvaja)身体之沐浴其最重要是心之沐浴。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往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等比丘应世尊曰:世尊!
世尊乃曰:
诸比丘!于此,有秽垢之布,染工欲将其染为或蓝、或黄、或红、或暗红色,彼以此浸于染色中,其色将为坏色而不得鲜明。何以故?以此布不净故。
如是,若比丘心秽时,可豫想彼必至恶趣。
又,若有清净、皎洁之布,染工欲将其染为或蓝、或黄、或红、或深红色,彼以此浸于染色中,其色将为好色而鲜明。何以故?以此布清净故。
如是,若比丘心清净,可豫想彼必至善趣。
诸比丘!何为心秽者?
贪欲是心之秽,嗔是心之秽,忿是心之秽,恨是心之秽,覆是心之秽,恼害是心之秽,嫉是心之秽,悭是心之秽,诈瞒是心之秽,诳是心之秽,顽迷是心之秽,性急是心之秽,慢是心之秽,过慢是心之秽,骄是心之秽,放逸是心之秽。
若比丘知:贪欲邪贪是心之秽而舍离此贪欲邪贪心之秽。知:嗔是心之秽而舍离嗔此心之秽。知:忿、恨、覆、恼害、嫉、悭、诈瞒、诳、顽迷、性急、慢、过慢、骄、放逸,各心之秽而舍离忿、恨、覆、恼害、嫉、悭、诈瞒、诳、顽迷、性急、慢、过慢、骄、放逸,此等各心之秽也。
比丘!如是,彼比丘知:贪欲邪贪是心之秽而舍离此贪欲邪贪心之秽,知:嗔、忿、恨、覆、恼害、嫉、悭、诈瞒、诳、顽迷、性急、慢、过慢、骄、放逸,各心之秽而舍离嗔、忿、恨、覆、恼害、嫉、悭、诈瞒、诳、顽迷、性急、慢、过慢、骄、放逸、此等心之秽也。
[于是,]彼对佛持绝对之信,即彼世尊是应供、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也。
又,对法持绝对之信,即从世尊所善说之法,是自现所证者、非时间者、是来见者之导入[涅盘]者、从智者自身得知也。
又,对僧伽持绝对之信,即世尊之声闻众是善入者、直入者、理入者、正入者,即成四双八辈,此等世尊之声闻众,是应供养、应请待(款待)、应布施、应合掌(致敬),于此世是无上福田也。
如是,彼遂舍弃、排除、解脱、舍离、离脱。
彼以我对佛持绝对之信而对义得信受,对法得信受,得俱法之欢喜,对欢喜者生喜悦,喜悦者身轻安,身轻安者受(觉)乐,受乐者得心定;
又,彼以我对法持绝对之信而对义得信受,对法得信受,得俱法之欢喜,对欢喜者生喜悦,喜悦者身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得心定;
又,彼以我对僧伽持绝对之信而对义得信受,对法得信受,得俱法之欢喜,对欢喜者生喜悦,喜悦者身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得心定;
又,彼以我遂舍弃、排除、解、舍离、离脱而对义得信受,对法得信受则得俱法之欢喜,对欢喜者生喜悦,喜悦者身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得心定。
诸比丘!具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之彼比丘。[即使受]白净米之施食,添加种种调味、药味而食者,对彼不为障害。
恰如秽垢之布,放入清澄之水中,则成为清净、皎洁;
又,如金矿放入坩埚(镕解、精炼炉)中,则成为清净、皎洁。
如是,比丘具足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虽受添加种种调味、药味之白净米之施食,对彼实不为障害也。   彼以慈心偏满一方而住之,如是,于二方、三方、四方、上、下、横、偏一切处、全世界,以广大、广博、无量、无恚、无害之慈心偏满而住之;
以悲心偏满一方而住之,如是,于二方、三方、四方、上、下、横、偏一切处、全世界,以广大、广博、无量、无恚、无害之悲心偏满而住之;
以喜心偏满一方而住之,如是,于二方、三方、四方、上、下、横、偏一切处、全世界,以广大、广博、无量、无恚、无害之喜心偏满而住之;
以舍心偏满一方而住之,如是,于二方、三方、四方、上、下、横、偏一切处、全世界,以广大、广博、无量、无恚、无害之舍心偏满而住之。   彼知:此是存在、此是卑贱、此是高贵、超越此想之处有出离。
彼如是知、如是见,从欲漏心得解脱、从有漏心得解脱、从无明漏心得解脱,于解脱者有解脱之智存。
彼知[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更受此存在之状态。
此为比丘应以内心之洗浴而洗浴也。
尔时,婆罗门孙陀利伽。巴罗多瓦奢(Sundarika-bharadvaja)在世尊附近而坐,此婆罗门孙陀利伽。巴罗多瓦奢白世尊曰:
卿瞿昙!去巴富加(Bahuka)河行沐浴耶?
[世尊答曰:]
婆罗门!巴富加河究竟为何河?巴富加河究竟有何用耶?
[婆罗门曰:]
卿瞿昙!众人均以为巴富加河实为得解脱之道,与众人福德,而于巴富加河中[洗浴],因其可为众人洗除恶业也。
于是,世尊对婆罗门孙陀利伽。巴罗多瓦奢以偈说曰:
巴富阿帝伽,伽耶孙陀利
萨罗娑缚底,或是巴耶伽
及波富摩底,愚人常浸入
黑业不得净,孙陀利伽及
巴耶巴富加,敌意有罪过
不净深恶业,浮着常春斋
净者常布萨,净者净白业
常得清净行,梵志如是浴
生类皆安稳,若汝不妄语
又若不杀生,不与则不取
树信不贪欲,何为行伽耶
伽耶于贵公,不过是水槽
如是说时,婆罗门孙陀利伽。巴罗多瓦奢白世尊曰:
伟哉!卿瞿昙!伟哉!卿瞿昙!恰如使倒者立起,如使覆盖者露现,如迷者教以道,如闇中持来油灯,使有眼者见诸色。如是,卿瞿昙以种种方便说法,我今归依卿瞿昙,归依法及僧伽,愿得卿瞿昙之许可,进入我出家。
于是,婆罗门孙陀利。伽巴罗多瓦奢得世尊之许可,而得出家。于此处,新出家之尊者巴罗多瓦奢孤独、别住、不放逸、勇猛、精进而住。不久,[此]世间之善男子从在家成为出家行者,修满无上之梵行,于现法自知、[自]作证、逮得,如[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更受此存在之状态。
于此,尊者巴罗多瓦奢即成为一阿罗汉。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愿经

愿经

北传中阿一〇五、愿经(大正藏一、五九五页。)
本经若比丘有种种愿望者,为充实其愿望,教以应先受戒而守之。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等比丘应世尊曰:世尊!
世尊乃曰:
诸比丘!汝等应具足戒、具足戒本。对戒本之守护而令守护之,应具足行及行处。畏慎细罪,应受学处而学。
诸比丘!若比丘愿:令我为同行者、所爱、所重、所敬者。
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   又,若比丘愿:令我得衣、食、床座、医药资具者。
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
又,若比丘愿:令我享衣、食、床座、医药资具[之施]者,其[施]之行为获大果报、有大功德者。
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
又,若比丘愿:令我亲族血缘之逝去死去者,能以清净欢喜心忆念[我],令彼等因此而获大果报、有大功德者。
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   又,若比丘愿:令我快乐,克服不乐,不乐不征服我,令我能从此征服任何所生之不乐者。
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
又,若比丘愿:令我克服怖畏惊骇,而怖畏惊骇不征服我,令我能从此征服任何生起之怖畏惊骇者。
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
又,若比丘愿:令我住于现在乐之四禅,随愿而得者,无难而得者,安易而得者]者。
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
又,若比丘愿:令我超越色而成为无色之[状态],寂静解脱,以此身到达而住者。
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
又,若比丘愿:令我以断三结、离堕法、决定成为趣正觉之预流者者。
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
又,若比丘愿:令我以断三结,灭贪、嗔、痴,而为一来者,即唯来此世间一次而苦尽者。
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
又,若比丘愿:令我断五下分结,为化生者,而于彼处般涅盘,不再从其处还来此处者(不还者)者。
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
又,若比丘愿:令我验证种种神通力,即一[身]化多[身]、多[身]化一[身],或显、或隐,越壁、越墙、越山,行之而无碍,犹如行于虚空;出没于地中,犹如[出没]于水中;行于水上而不破坏水,犹如行于地上时;于虚空中趺坐而往来,犹如飞鸟;又,以手掌抚摸如是大威力、大威德之日月,乃至到达梵天界,以此身而得征服之者。
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
又,若比丘愿:令我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于天、人之两[种]声,[无论]其速或近。皆得闻之者。
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
又,若比丘愿令我以心知其他有情、其他人之心,即有贪欲心知其有贪欲心,无贪欲心知其无贪欲心,有嗔恚心知其嗔恚心,无嗔恚心知其无嗔恚心,愚痴之心知其愚痴之心,无愚痴心知其无愚痴心,或摄心知其摄心,散心知其散心,高广心知其高广心,不高广心知其不高广心,有上心知其有上心,无上心知其无上心,定心知其定心,不定心知其不定心,解脱心知其解脱心,不解脱心知其不解脱心者。
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
又,若比丘愿:令我忆念[我]种种之宿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于其处,我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命终。于其处死于彼处生,于彼处,[我]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命终。又,于彼处死于此处生。如是,我忆念一一相及详细状况俱之种种宿命者。
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   又,若比丘愿:令我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即知[有情之]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乃各随其业也。即实以此等有情身为恶业、口为恶业、意为恶业、诽谤圣者、抱怀邪见、持邪见业故。彼等身坏命终,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又,以其他此等之有情身为善行、口为善行、意为善行、不诽谤圣者、抱怀正见、持正见业故。彼等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界。如是,我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如[有情之]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乃各随其业者。
彼则应成就戒、持守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
又,若比丘愿:令我诸漏灭尽、得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达、自作证成就而住者。
(彼)则应成就戒、守持内心寂静、不轻禅、具足观行、为住空闲处之行者。
诸比丘!汝等应具足戒、具足戒本、对戒本之守护而守护之、应具足行及行处、畏慎细罪、受学处而学。凡是(以上)所说,皆是关于此而说也。
世尊如是说已,彼等比丘欢喜世尊所说而信受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无秽经

无秽经

北传中阿八七、秽品经(大正藏一、五六六页。)求欲经(大正藏一、八三九页。)增阿一七、六、结(大正藏二、六三二页。)
本经,关于秽之有无,说四种人,前之大半是舍利弗对诸比丘说法,最后是舍利弗和大目犍连之对谈。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曰:比丘诸贤!
彼等比丘应尊者舍利弗曰:尊者!
尊者舍利弗乃曰:
诸贤!世间有四种人,云何为四?曰:
于此处,有人[心]有秽而不如实知内[心]有秽。,又有人有秽而如实知内有秽。;
诸贤!于此处,又有人无秽而不如实知内无秽。,又有人无秽而如实知内无秽。
诸贤!于此处,若有此秽而不如实知内有秽之人,是谓此等二有秽者中之劣者;
又有此秽而如实知[内有秽之人,是谓此等二有秽者中之优者也。
又于此处,若无秽而不如实知内无秽之人,是谓此等二无秽者中之劣者;
又无秽而如实知内无秽之人,是谓此等二无秽者中之优者也。
如是说已,尊者大目犍连对尊者舍利弗曰:
尊者舍利弗!以何因、何缘,于此等二有秽者中,一称为劣者,而他(另一)者称为优者耶?又以何因、何缘,于此等二无秽者中,一称为劣者,而他者称为优者耶?   [舍利弗答曰:]
尊者!于此处,对有秽而不如实知内有秽者,应如次之期待,即:
彼舍离彼秽,不发愿、不努力、不精勤,而具贪、嗔、痴,有秽、秽污心以至命终。
恰如从市肆,或打铁店,持来一铜盘,尘垢覆盖,其所有者既不使用又不拂拭,而[任其]放置于尘埃中,则其铜盘将愈增受尘垢也。
如是,对彼有秽而不如实知:内有秽者,应如次期待,即:
彼对彼秽之舍离,将不发愿、不努力、不精勤,而具贪、嗔、痴,具秽、秽污心以至命终。   贤者!然,又或彼有秽而如实知:内有秽者,应如次期待,即:
彼对彼秽之舍离,将发愿、努力、精勤,彼无贪、嗔、痴,无秽、无秽污心以至命终。
恰如从市肆或打铁店,持来一铜盘,尘垢覆盖,但其所有者使用之、拂拭之,又不(任其)放置于尘垢中,则其铜盘他日(多日)后将清净皎洁也。
如是虽有秽,对彼有秽而如实知:内有秽者、应如次期待,即:
彼对彼秽之舍离,将发愿、努力、精勤,彼无贪、嗔、痴,无秽、无秽污心以至命终。
尊者!又,对彼无秽而不如实知内无秽者,应如次预想,即:
将念净相,由彼之念净相,而破其心之贪欲,如是,彼具贪、嗔、痴,具秽、秽污心以至命终。
恰如从市肆或打铁店,持来一铜盘,清净皎洁,其所有者既不使用、又不拂拭,而[任其]放置于尘埃中,则铜盘日后将愈增受秽垢。
如是,虽对彼之无秽而不如实知:内无秽者,应如次预想,即:
将念净相,由彼之念净相,而破其心之贪欲,彼如是,具贪、嗔、痴,具秽、秽污心以至命终。
尊者!又对彼之无秽而如实知内无秽者,应如次期待,即:
将不念净相,由彼之不念净相,而不破其心之贪欲,如是彼,无贪、嗔、痴,无秽、无秽污心以至命终。
恰如从市肆或打铁店,持来一铜盘,清净皎洁,其所有者使用之、又拂拭之,而不[任其]放置于尘埃中,如是,彼之铜盘他日实愈清净皎洁。
如是,对彼无秽而如实知内无秽者,应如次期待,即:
将不念净相,由彼之不念净相,而不破其心贪欲,如是,彼无贪、嗔、痴,无秽、无秽污心以至命终。
尊者目犍连!以此因、此缘,于此等二有秽者中,一称为劣者,而他者称为优者;又以此因、此缘,于此等二无秽者中,一称为劣者,而他者称为优者。
[大目犍连曰:]
尊者!虽谓秽、秽者,究竟其秽之名辞是对何而言耶?
[舍利弗曰:]
所云秽之名辞者,即是恶、不善、欲行境之同义语也。
尊者!于此处,有一比丘起如次之欲望,即:我虽犯罪,愿比丘众不知我之犯罪。然,比丘众对彼比丘,知彼犯罪之事,彼思:彼比丘众知我犯罪。而愤激、抱不满。尊者!彼之愤激、不满,及两者皆是秽也。
尊者!于此处,有一比丘起如次之欲望,即:我虽犯罪,愿比丘众于屏处对我呵责,而不于众中为之。然,比丘众,对彼比丘,于众中呵责之,而不于屏处,彼思:比丘众于众中呵责我,而不于屏处。而愤激、抱不满。尊者!彼之愤激、不满,两者皆是秽也。
尊者!于此处,又有一比丘起如次之欲望,即:我虽犯罪,愿同辈人呵责我,而不由非同辈人呵责。然,若由非同辈人呵责彼,而不由同辈人呵责,彼思:由非同辈人呵责我,而不由同辈人呵责者。而愤激、抱不满。尊者!彼之愤激、不满,乃两者皆是秽也。
尊者!于此处,又有一比丘起如次之欲望,即:愿我师因我之质问而对比丘众说法,而不因其他比丘之质问而说法。然,若师因其他比丘之质问而对比丘众说法,不因彼之质问而说法,彼思:师因其他比丘之质问而对比丘众说法,不因我之质问而说法。而愤激、抱不满。尊者!彼之愤激、不满,乃两者皆是秽也。
尊者!于此处,又有一比丘起如次之欲望,即:愿比丘众扈从我(令我在最前而随从我)至村里行乞,而不扈从其他比丘至村里行乞。然,比丘众扈从其他比丘至村里行乞,而不扈从彼至村里行乞者,彼思:比丘众扈从其他比丘至村里行乞,而不扈从我至村里行乞。而愤激、抱不满。尊者!彼之愤激、不满,乃两者皆是秽也。
尊者!于此处,又有一比丘起如次之欲望,即:愿令我于食堂得第一座、第一澡水、第一食,而不令其他比丘于食堂得第一座、第一澡水、第一食。然,若其他比丘于食堂得第一座、第一澡水、第一食,而彼于食堂不得第一座、第一澡水、第一食,彼思:其他比丘于食堂得第一座、第一澡水、第一食,而我于食堂不得第一座、第一澡水、第一食故,而愤激、抱不满。尊者!彼之愤激、不满,两者皆是秽也。
尊者!于此处,又有一比丘起如次之欲望,即:愿于食堂食毕,由我说随喜(表示感谢),而非由其他比丘说随喜。然,若于食堂食毕,由其他比丘说随喜,非由彼说随喜,彼思:于食堂食毕,由其他比丘说随喜,非由我说随喜。而愤激、抱不满。彼之愤激、不满,乃两者皆是秽也。
尊者!于此处,又有一比丘起如次之欲望,即:愿令我对集于园中之比丘众说法,而不令其他比丘对集于园中之比丘众说法。然,其他比丘对集于园中之比丘众说法,非由彼说法,彼思:其他比丘对集于园中之比丘众说法,非由我为之。而愤激、抱不满。尊者!彼之愤激、不满,乃两者皆是秽也。
尊者!于此处,又有一比丘起如次之欲望,即:愿令我对集于院中之比丘尼说法,而不令其他比丘对集于院中之比丘尼说法。然,其他比丘对集于院中之比丘尼说法,非由彼说法,彼思:其他比丘对集于院中之比丘尼说法,非由我为之。故,而愤激、抱不满。尊者!彼之愤激、不满,乃两者皆是秽也。
尊者!于此处,又有一比丘起如次之欲望,即:愿令我对集于院中之优婆塞说法,而不令其他比丘对集于院中之优婆塞说法。然,其他比丘对集于院中之比丘尼说法,非由彼说法,彼思:其他比丘对集于院中之优婆塞说法,非由我为之。故,而愤激、抱不满。尊者!彼之愤激、不满,乃两者皆是秽也。
尊者!于此处,又有一比丘起如次之欲望,即:愿令我对集于院中之优婆夷说法,而不令其他比丘对集于院中之优婆塞说法。然,其他比丘对集于院中之比丘夷说法,非由彼说法,彼思:其他比丘对集于院中之优婆夷说法,非由我为之。故,而愤激、抱不满。尊者!彼之愤激、不满,乃两者皆是秽也。
尊者!于此处,又有一比丘起如次之欲望,即:愿比丘众应对我恭敬、尊重、尊敬及崇拜,而不对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及崇拜。然,比丘众对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拜,而不对彼恭敬、尊重、尊敬、崇拜,彼思:比丘众对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拜,而不对我恭敬、尊重、尊敬、崇拜。而愤激、抱不满。尊者!彼之愤激、不满,乃两者皆是秽也。
尊者!于此处,又有一比丘起如次之欲望,即:实愿比丘尼对我恭敬、尊重:尊敬、崇拜,而不对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拜。然,比丘尼对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拜,而不对彼恭敬、尊重、尊敬、崇拜,彼思:比丘尼对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拜,而不对我恭敬、尊重、尊敬、崇拜。而愤激、抱不满。尊者!彼之愤激、不满,乃两者皆是秽也。
尊者!于此处,又有一比丘起如次之欲望,即:实愿优婆塞对我恭敬、尊重:尊敬、崇拜,而不对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拜。然,优婆塞对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拜,而不对彼恭敬、尊重、尊敬、崇拜,彼思:优婆塞对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拜,而不对我恭敬、尊重、尊敬、崇拜。而愤激、抱不满。尊者!彼之愤激、不满,乃两者皆是秽也。
尊者!于此处,又有一比丘起如次之欲望,即:实愿优婆夷对我恭敬、尊重:尊敬、崇拜,而不对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拜。然,优婆夷对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拜,而不对彼恭敬、尊重、尊敬、崇拜,彼思:优婆夷对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拜,而不对我恭敬、尊重、尊敬、崇拜。而愤激、抱不满。尊者!彼之愤激、不满,乃两者皆是秽也。
尊者!于此处,又有一比丘起如次之欲望,即:愿令我得良好衣服,而不令其他比丘得良好衣服。然,其他比丘得良好衣服,而彼不得良好衣服,彼思:其他比丘得良好衣服,非由我得之。而愤激、抱不满。尊者!彼之愤激、不满,乃两者皆是秽也。
尊者!于此处,又有一比丘起如次之欲望,即:愿我得良好施食,乃至良好床座、医药资具,而不令其他比丘得良好施食,乃至良好床座、医药资具。然,其他比丘得良好施食,乃至良好床座、医药资具,非由彼得之,彼思:其他比丘得良好施食,乃至良好床座、医药资具,非由我得之。而愤激、抱不满。尊者!彼之愤激、不满,乃两者皆是秽也。
尊者!所云秽者,即是恶、不善、欲行境域之同义语也。
尊者!任何比丘,若彼被闻、见未舍离此等恶、不善、欲行之境域,虽然彼是闲林住者、僻陬独住者,又,是乞食者、次第乞食者、[着]粪扫衣者、粗服者,彼之同行者则对彼不恭敬、不尊重、不尊敬、不崇拜。何以故?以闻、见彼尊者末舍离此等恶、不善、欲行之域故也。
尊者!譬如,于此处,从市肆或打铁店,持来一清净皎洁之铜盘,其所有者盛以蛇尸或狗尸、人尸,以其他铜盘覆盖之,而持到市肆。其有人见曰:君!其藏何者耶?是如何殊妙之物耶?即开其盖而观之。观已,起恶心、不吉利、厌恶之念;饥者不生食欲、何况饱食者耶?茫然!哑然!
如是,尊者!任何比丘,若彼被闻、见未舍离此等恶、不善、欲行之境域,虽然彼是闲林住者、僻陬之独住者,又,是乞食者、次第乞食者、[着]粪扫衣者、粗服者,彼之同行者则对彼不恭敬、不尊重、不尊敬、不崇拜,何以故?以见、闻彼长老末舍离此等恶、不善、欲行之域故也。   尊者!又。任何比丘,若彼被见、闻已舍离此等恶、不善、欲行,虽然彼近聚落而住、受请食、缠欲服者,被之同行者则对彼恭敬、尊重、尊敬、崇拜。何以故?以见、闻彼尊者,已舍离恶、不善、欲行之境域故也。
尊者!譬如,于此处,从市肆或打铁店,持来一清净皎洁之铜盘,其所有者盛以白净米粥,如种种调味、药味,以其他铜盘覆盖之,而持到市肆,其有人见曰:君!其藏何者耶?是如何殊妙之物耶?即开其盖而观之,观已,[不但]不起不好、不吉利、厌恶之念,虽饱满者亦生食欲,何况饥者耶?
如是,尊者!任何比丘,若彼被见、闻,已舍离此等恶、不善、欲行之境域,虽然彼近聚落而住、受请食、缠俗服者,彼之同行者则对彼恭敬、尊重、尊敬、崇拜。何以故?以见、闻彼尊者,已舍离此等恶、不善、欲行之境域故也。
如是说时,尊者大目犍连对尊者舍利弗曰:
尊者舍利弗!我想起一譬喻。
[舍利弗曰:]尊者目犍连!其说之。
[尊者大目犍连乃曰:]
一时,我在王舍城山围城内,时,我晨早着衣,执持衣钵,至王舍城行乞。
尔时,造车师之子三弥提正在造车轴。其时,原为造车师之弟子,为邪命外道盘陀子(裸身苦行者)立于彼前。
于此处,原为造车师之弟子邪命外道盘陀子生如次念:呜呼!此造车师之弟子三弥提将矫正此车轴之此歪、此弯曲、此缺点,使此车轴成为不歪、不曲、无缺点、清净、最坚牢也。
而当原为造车师弟子之邪命外道心如是念时,如是,造车师之弟子三弥提矫正彼车轴之彼歪、彼弯曲、彼缺点。
如是,彼盘陀子欢喜,发如次欢喜之言曰:其以心知心而矫正之,使不相违也。
如是,又,于此处,有无信之人,为生活故,无信心却由在家成为出家行者,为奸诈、诡诈、欺诳,掉举、骄傲,浮动、饶舌、杂话者,不防护根门、不知食之节制、懈怠其注意,不念愿(不渴仰)真沙门、于学不专精、浪费散慢、前进于堕落,以远离为重荷而逃避、懈怠不精进、失念、无思念(神志不清醒)、无定心、散乱心、而无智慧暗昧。对彼等,尊者舍利弗是以心知[彼等]心而依此法门矫正便不相违也。
又,于此处,有善男子有信心,由富贵家成为出家行者,不为奸诈、诡诈、欺诳:掉举、骄傲、浮动、饶舌、杂话者,善防护根门、于食有节制、深勤注意、念愿真沙门、学专精、不浪费、散慢、以堕落为重荷而逃避、前进于远离、勤勇精进、念确立、有思念、定心专念有智慧而无暗昧。彼等听闻尊者舍利弗所说此法门,必定对其语及意详细吟味,如[渴得]饮,如[饥得]食。真是善哉!使同行者从不善转为善而安立之。
尊者!恰如年青之青年男女,好装饰,洗头毕,或得青莲华鬘、或雨生华鬘、或得善思华鬘,以两手取之而如是装饰于头上。
如是,尊者!于此处,有善男子,有信心而由在家成为出家行者,彼不为奸诈、诡诈、欺诳:掉举、骄傲、浮动、饶舌、杂话者,善防护根门、于食有节制、深勤注意、念愿真沙门、学专精、不浪费、散慢、以堕落为重荷而逃避、前进于远离、勤勇精进、念确立、有思念、定心专念有智慧而无暗昧,彼等听闻尊者舍利弗所说此法门,必定对其语及意详细吟味,如[渴得]饮,如[饥得]食。真是善哉!使同行者从不善转为善而安立之。
实如是,彼等两高德相互善说、相互随喜也。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