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千品

绘图版·千品

1

一句有意义的话,能令人平静;胜过千言万语。

虽诵一千言,若无义理者,
不如一义语,闻已得寂静。

2

一千句无意义的诗偈,不如一句能令人清净的诗偈。

虽诵千句偈,若无义理者,
不如一句偈,闻已得寂静。

3

一句有意义的话,能令人平静;胜过千言万语。

虽诵一千言,若无义理者,
不如一义语,闻已得寂静。

4

战胜自己,胜于战胜战场上的千万敌人。

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
未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

5

战胜自己是超级的胜利。

能克制自己,过于胜他人。
若有克己者,常行自节制。

6

战胜自己者,不再为恶魔或其他任何神灵所颠倒。

天神乾闼婆,魔王并梵天,
皆遭于败北,不能胜彼人。

7

供养贤者瞬间的功德,胜于百年的祭祀。

月月投千金,供牺牲百年,
不如须臾间,供养修己者,
彼如是供养,胜祭祀百年。

8

供养一位有修养的人,胜过百年的祭祀。

若人一百年,事火于林中,
不如须臾间,供养修己者,
彼如是供养,胜祭祀百年。

9

一年的祭祀和祈福,所获得的功德不及礼敬贤者的四分一。

若人于世间,施舍或供养,
求福一周年,如是诸功德,
不及四分一,礼敬正直者。

10

尊老敬贤者,将获得四种利益--寿、美、乐、力的增长。

好乐敬礼者,常尊于长老,
四法得增长:寿美乐与力。

11

有道德和智慧的活一日,胜于那纵欲和罪恶地活一百年。

若人寿百岁---破戒无三昧,

不如生一日---持戒修禅定。

12

一句有意义的话,能令人平静;胜过千言万语。

虽诵一千言,若无义理者,
不如一义语,闻已得寂静。

13

一日努力的生活,比百年堕落的生活来得神圣。

若人寿百岁──怠惰不精进,
不如生一日──励力行精进。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头陀品第三

头陀品第三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问尔时净戒坐禅人,心欲成就胜善功德,又为欲得头陀功德,当如是成就。

何故受此头陀功德。答为坐禅人性不一种。为于少欲。为于知足。为于无疑。为于灭爱。为欲增长勇猛精进。为自少营不受外施。为于安住。为断所著守护戒善。是诸定众具。是初圣种。是胜功德观。

何者为头陀。有十三法二法衣相应。谓粪扫衣及三衣五法乞食相应。谓乞食次第乞食。一坐食节量食。时后不食。五法坐卧相应。一无事处坐。二树下坐。三露地坐。四冢间坐。五遇得处。坐一勇猛相应有一种。谓常坐不卧。

云何粪扫衣。答性能受持是谓为性。余亦如是。

云何受粪扫衣。断居士施。

云何受三衣。谓断长衣。

云何乞食。谓断他请。

云何次第乞食。谓断超越乞。

云何一坐食。谓不再坐。

云何节量食。断于贪恣。

云何时后不食。谓断于后望。

云何无事处坐。断聚落住。

云何树下坐。断屋舍住。

云何露地坐。断众覆处。

云何冢间坐。断余胜处。

云何遇得坐。断贪乐处。

云何常坐不卧。谓离寝寐。

何故受粪扫衣。见居士衣有求乞等过。复见受持纳衣功德。我见如是断居士施故受纳衣。云何受纳衣功德。以似居士衣受持无阙。得不由他失亦不忧。心无贪染盗贼不取。足用常用少所经营。善人所习是行无疑。胜善相应现法乐住。令人欣慕使得正受。是纳衣功德。佛所称叹。

问纳衣有几。何人受持。何因而失。答纳衣有二种。一无主守护。二世人所弃。或于冢间。或于粪扫。或于市肆。或于道路。拾剪浣染掩缉裁缝成就受持。此谓无主。或剪凿之余。牛鼠所啮。或火所烧。或人所掷。施覆尸衣及外道服。此谓世人所弃。

云何受粪扫衣。若比丘断居士施。是谓受粪扫衣。云何失。若比丘受居士施。此谓失纳衣。

 

云何受三衣。为有长衣应须净施守护受着。知是等过。见三衣功德。我从今日弃舍长衣故受三衣。云何受三衣功德。善人所行离畜游长。少于营造约身知足。如鸟飞空无所顾恋。善人所习是法无疑。

问云何名三衣。云何为受。云何为失。答谓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此谓三衣。云何受三衣。若比丘不畜盈长。是受三衣。若受四衣。是名为失。

 

云何受乞食。若受他请则妨自业。不为悦人。不与非法比丘接膝共坐。知是过患。复见乞食功德。我从今日断受他请。受乞食法。云何乞食功德。依心所愿进止自由。不希供饍。消除懈怠。断灭憍慢不贪滋味。饶益众生。常于四方心无限碍。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请有几种。云何为受。云何为失。答请有三种。一似食请。二就请。三过请。除此三种请受乞食。若受三请是失乞食。云何受次第乞食。若于次第处得多美味则不重往。若其重往则受常食。若有疑处亦应远离。知是过患。复见次第功德。我从今日舍非次乞受次第乞。云何次第乞功德。以平等心饶益一切。除憎嫉恶断游狎过。不喜唤召不乐多语。远人宅舍。离于疾行。如月希现人所瞻仰。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云何名次第乞。云何为受。云何为失。答若比丘始行乞食入于聚落。从最后家以为初次。此谓次第行乞。云何为失。谓超越邻比是名为失。

 

云何受一坐食。谓于二坐处数坐数受食数洗钵。与此相违名一坐食。善人所行是业无疑。知如是过。见一坐食功德。是故应受。我从今日舍二坐食一坐食。云何一坐食功德。不多不少不贪不净施。无诸病恼起居无妨。自事安乐。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云何受一坐食。云何为边。云何为失。答边有三种。谓坐边水边食边。云何坐边。食已犹坐。受水洗钵不得更食。此谓水边。云何食边。若于揣食生最后想。若吞不更食。此谓食边。若经二坐则失一食。除水药等。诸佛所叹。此谓食边。

 

云何受节量食。若飡饮无度增身睡重。常生贪乐为腹无厌。知是过已。见节量功德。我从今日断不贪恣受节量食。云何节食功德。筹量所食不恣于腹。多食增羸。知而不乐。除贪灭病断诸懈怠。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云何受节量食。云何为失。答若受饭食应自思惟。所须多少。以为常准。不取长食。善知筹量断无期度。谓节量食。若不如是此则为失。

 

云何受时后不食。断于望想离于长食。知是过患。见时后不食功德。我从今日断于长食。受时后不食。云何时后不食功德。断所贪乐节护其身。离于宿食息所营求。无告于他不随心欲。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时后几种。云何为受。云何为失。答时后有二种。谓不节边受持边。云何不节边。若受长食得别请罪不当更食。云何受持边。已食二十一揣食。不当更受。时后不食则断于长。若受长食失时后不食。

 

云何受无事处。国中喧杂识触五尘心生染乐。若住闹处去来纷动。知是过患。复见无事处功德。我从今日断国中住受无事处。云何无事处功德。离于国中喧杂识触五尘心生染乐。若住闹处去来纷动。见十种语功德最胜可爱。天人欢喜。不乐狎俗乐得寂。寂乐少声从心禅坐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云何最后无事处。云何为受。云何为失。答离于国城。栖处郊外。避于边远。取中人四肘五百弓内。是最后无事处。除国中住。此谓无事处。若住国中则失无事处。

 

云何受树下坐。舍于覆处不积畜。修治贪受求索。知是为过。见树下功德。我从今日断于覆处受树下住。云何树下功德。依乐可爱不交世俗乐离作务与天同止。断住处嫉及离爱着。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何树可住。何树可离。云何而受。云何能失。答于日中时树影至处。及无风时叶所堕处。是所可住。除危朽树空腐树鬼神树。离诸覆处是受树下。若往覆处则失树下。

 

云何受露地住。不乐覆处及在树下藏畜物处。知是过患。见露住功德。我从今日断不乐处受露地住。云何露住功德。莫往不乐处。断懈怠睡眠。犹如野鹿随意而行无所追慕。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云何为受。云何为失。断于覆处及在树下。是受露住。若住覆处及在树下。则失露住。

 

云何受冢间住。若于余处少行放逸。不起畏恶。知是过患。见冢间功德。我从今日断于余处受冢间住。云何受冢间功德。得死时念。得不净相。得非人敬重。不起放逸。伏于欲染。多所厌患。不惧可畏。观身空寂。断计常想。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问云何受冢间功德。于何可住。于何可行。何受何失。答若恒有人常多哭泣。恒有烟火。若初欲住如是冢间。当先观察。有余静处。便可往住。若比丘止于冢间。不当作房及安床座。不从风坐不逆风住。卧时不熟。无食鱼味。不饮乳酪不食麻粹。不触肴肉。不住屋中。不安钵器。若人已去捉持坐具及余衣物。往到冢间。当其住处如掷物远。明相现时摄诸衣具还僧伽蓝。除余处住。是谓冢间。若住余处则名为失。

 

云何受遇得处住。不乐人所贪。不恼他令避。知是过患。见遇得处功德。我从今日断贪住处受遇得处。云何遇得处功德。觅知足处。贪于寂静。断多爱乐。人所敬重。住于慈悲一向敛摄。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云何为受。云何为失。断贪所止。是谓依遇。若往乐处则名为失。

 

云何受常坐不卧。于所住处睡眠懈怠。知是过患。见常坐功德。我从今日断于惛卧。受常坐不卧。云何常坐功德。断生怠处。除为身嫉离染触乐少于缠睡。常多寂静堪修禅胜。善人所行是业无疑。

云何为受。云何为失。谓断睡卧。若寝名失。

 

云何离粪扫衣。于居士施衣刍麻古贝憍奢耶钦婆罗等。以方便受不失纳衣。

云何三衣。若畜长衣已过十日。有月望衣。有功德衣。又有长衣。为护卧具敷具覆疮衣手巾雨浴衣不受持不净施。若以方便不失三衣。

云何乞食方便。若僧次食及常住食。行筹食十五日食。布萨食众食寺食。以方便受不失乞食。若见此过亦应舍离。

云何次第乞食方便。见象马等当门而斗可羞鄙处。诸如是等若见宜避。又见旃陀罗覆钵。学家随和上阇梨客行比丘。诸如是等方便而越。不失次第。

云何一坐食方便。若正食时见象马牛蛇雨和上阇梨客比丘来。方便而起。起已更食。不失一坐。

若节量食及时后食无方便。

云何无事处方便。或为受戒忏罪。问法布萨自恣自病看疾。问经疑处。如是等缘。方便住聚落。不失无事处。

云何树下方便。若遇雨时宜入覆处。明相既现还而不失。树下露住冢间。遇得此等方便。亦复如是。余住处可住常坐不卧无方便。复有一说。若灌鼻时得作方便。不失常坐。

 

以此十三头陀。更成八法。如毗昙中说八头陀。是时后不食摄。节量一坐。其所受持成一种类。是无事处摄。树下露坐冢间。何故于无事处。若营造房舍乐为作务。多所聚蓄爱着住处。非心所乐。作如是意。于树下冢间露地净住。是故成八。

于八头陀复成三法。一无事处。二粪扫衣。三行乞食。若三清净头陀成满。故佛为难陀说。何时见汝成无事处。受粪扫衣。不时后食。趣养身命。无见所欲。

 

问谁名头陀分。头陀有几种法。

云何三行人修头陀行。几头陀有时节。有是头陀说头陀。答有十三头陀。是佛所说。佛所制戒。此谓头陀分。此不应说善不善无记。何以故。不善人与恶欲同故。不除恶欲。共起非法贪乐利养。是故不善头陀。

几种法者。谓有二头陀法。不贪不痴。如佛所说。若粪扫衣比丘。依少欲知足乐静无疑。依于解脱。是谓受粪扫衣。诸余头陀。亦复如是。不贪不痴。以此不贪于此十三处能除贪欲。以此不痴于十三处能除无明。复次以此不贪佛之所许。能生厌患。相似无疑除欲染欺诳以此不痴。相似除身羸欺诳。此二头陀法。是不贪不痴。

云何三行人修头陀行。谓贪痴行人是修头陀行。嗔恚行人不能修行。何以故。贪痴行人。而能修行头陀。如贪人至爱成不放逸。若不放逸则能伏贪。如痴无疑。依头陀受成不放逸。若不放逸则能伏痴。

何故贪痴人修行头陀。嗔人受苦更成其恶。如痰病者。若服热汤转增其疾。是故嗔人不当修行。复说嗔人应住无事处及在树下。何故住无事处。以无世间苦故。

 

几头陀有时节。三头陀八月时。谓树下住露地住冢间住。是安居时。佛听覆处。

 

问云何是头陀说头陀。答亦有头陀说头陀。有头陀不说头陀。有非头陀说有头陀。有非头陀不说头陀。

云何有头陀说头陀。谓阿罗汉成就头陀受。

云何有头陀不说头陀。谓阿罗汉不成就头陀受。

云何有非头陀说头陀。谓学人及凡夫成就头陀受。

云何非头陀不说头陀。谓学人凡夫不成就头陀受。

 

问头陀何相何味何起。答少欲为相。知足为味。无疑为起。复次无所著为相。无过为味。不退为起。云何初中后。谓受为初。修行为中。欢喜为后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三篇·10.慧 品

一二九、慧净人所赞,财势众所爱,禅定不可量,财势不超慧。

 

注:智慧,乃净人所最赞美,而财产权势,则为人人之所爱。唯有对佛教有悟解者之禅定,为不可量之力,无论任何时代,财产权势之力,皆不能超过禅定之力。

 

一三〇、究念诸难题,离恶无益事,不舍及时益,如是名有慧。

 

注:人若致心研究,探讨深难问题,离恶行,不作无益之事,唯对于利己利他之事,则不放舍。如是,则可名为有慧之人。

 

一三一、愚人虽有禄,仍是智者奴,遇事贤能处,愚人则昏昧。

 

注:愚人,虽然有禄、任官职,亦始终为智者之奴仆,不能自处。盖有事件发生,贤者能处理合法,而愚人,遇有事件发生,则愈昏昧,不知如何处理也。

 

一三二、人赞有慧者,实语坚住戒,专精种种法,令心住寂静。

 

注:人人皆称赞有慧之人,因为有慧之人,说话必皆实话,又能坚住于戒行,更专精修持种种诸法,令心住于寂静。

 

一三三、慧审思学识,慧增长名称,人若具智慧,逢苦化为乐。

 

注:人若有慧,则能审思研究所闻所读之学识,分别邪正,慧又能使名位称誉逐渐增长。人若具有智慧,遇到苦事,亦能化苦事为乐事。

 

一三四、慧饱为最胜,慧饱无爱苦,欲苦之威力,不能害饱慧。

 

注:世间所有诸饱,智慧之饱,最为第一。人之慧既饱,则无爱欲之苦。欲苦之威力,本来甚大,但亦不能侵害饱慧之人。

 

一三五、有慧人见爱,知是无常等,见之则能舍,爱之苦及害。

 

注:有慧之人,明见于爱,知是无常、知是苦、知是病,明见之后,则能舍去此苦害之爱。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三篇·09.杂 品

八七、无思或可得,有思或失去,男女之得财,不因思而得。

 

注:人有时无思无求,但得到所需之财,有时思之求之,反而失去。盖无论男人或女人,其所有财产,不因为有思有求,而能得之,唯有福者,乃能得之也。

 

八八、于内及于外,不恋喜受蕴,有智如是活,则识亦必灭。

 

注:内,即内之“受”;外,即六触,亦即色声香味触法。皆不悦喜,又能有正智,如是实际而生活,则其妄识,必能灭去。

 

八九、应于内求寂,不求他处寂,内若能寂净,则无执无舍。

 

注:修行之人,应求内心之寂静,不可向其他各地各处求寂静,盖向外求,皆不可得静寂也。又若心中能寂静,则对于任何事物,皆无所欲执,亦无可欲舍之心矣。

 

九〇、“爱”有小可喜,而有大苦恼,人若着于爱,则必堕地狱。

 

注:爱欲,虽有小小可喜可悦,但结果必有大苦恼。故人若着于可爱之事物,久之,则必造恶,而致堕落地狱。

 

九一、勿伤害他人,说谛实之语,则生往他界,亦无有苦恼。

 

注:勿存伤害他人之心,说话则说谛实真实之语,不说妄语戏语。仅此二者德行,则往生其他世间亦无苦恼。

 

九二、在家爱情劣,出家不守护,王妄行亦劣,贤常嗔亦劣。

 

注:在家之人,多有爱欲,又怠惰不勤,是劣坏之人。出家人,不守护诸根威仪,亦为劣坏之出家人。帝王,不审思而乱发命令,亦是劣坏之帝王。贤者,虽然有学问智识,但好嗔怒,亦是劣坏人。

 

九三、以不要为要,以要为不要,不正思而行,不遇要之物。

 

注:人若以不重要之事物,认为重要,又于重要之事物,认为不重要,如是不正之思惟,则有如被缚于木橛,只是绕橛而行,终生不遇重要有益之物矣。

 

九四、不悲念过去,不念于未来,于现前而活,则肤色清润。

 

注:人若能不悲念过去之事,亦不念未来之事情,唯依照目前现前之生活而为生活,则此人之身心,安泰祥和,颜色皮肤,亦清润清净。

 

九五、心不坚浮动,伤害于善友,常反覆无信,此人无有乐。

 

注:人若心不坚强有恒,又伤害良善之友人,言语又反反覆覆、无定、无信实,则此人,永远无有欢乐。

 

九六、若人嗜女色,嗜酒及嗜赌,破失自财产,是败亡之因。

 

注:若人嗜女色,则已甚坏,若再嗜酒,自然更坏,更又嗜赌,则可谓更坏中之极坏,所有之财产,必然破失无余,最后,则家破身亡也。

 

九七、女色污梵行,人爱乐女色,苦梵仅能拭,非水洗不净。

 

注:女色及女欲,为梵行之污染,人若爱乐女色,则永不能悟道。盖苦行及梵行,仅能拭去小小之不净,苦行梵行,不是清水,不能洗去一切污染也。

 

九八、命寿被老拖,被拖不能抗,见死欲求寂,应舍世间网。

 

注:性命及寿限,皆甚短促薄弱,又被衰老所拖,当衰老拖去众生之性命时,众生亦不能抵抗。若有明见此死亡之灾难,而愿求寂静者,应先舍弃世间之网缚。

 

九九、寂静不作恶,善说不乱思,则能远恶业,如风扫枯叶。

 

注:人若能寂静自居,不作恶业,说话善良,不乱思妄想,则此人已能远离恶业,能扫除恶业,如大风之能扫去枯叶。

 

一〇〇、若知此生苦,不应杀众生,因杀害众生,则必受苦恼。

 

注:一切众生,若知此世是苦,不应杀害其他众生,因杀害众生,则必受更大更重之苦恼也。

 

一〇一、不应执于爱,应具不浊心,于法有慧解,有智不作恶。

 

注:此为佛教诸比丘之偈,谓诸比丘,不应执着于爱欲,而应具不混浊之心,应具清净之心。于一切法,皆有慧解了知,有正智,不作诸恶业。

 

一〇二、已见四圣谛,断后有之欲,断苦之根源,则无复后有。

 

注:人若能见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能断“后有”,即能断来世之肉身,此后有,乃因此生之欲念而有,若能断之,则能断苦之根本原因,来世不复有此色身之受苦也。

 

一〇三、时时行布施,守护自调己,则必得大乐,因无热恼随。

 

注:人若时时布施,又能守护摄护自己之身业、口业、意业,更能调伏自己,勿令造恶,则到处必有大乐。因为所作之业,皆是清凉,无热恼苦恼,追随逼害也。

 

一〇四、喜睡喜说话,不勤性怠惰,放任而妄作,皆是灭败因。

 

注:人若喜睡又喜谈说闲话,更不勤勉,性又怠惰,遇事又放任情感轻妄而作,则此人必灭败。盖以上之性格,皆灭败之原因也。

 

一〇五、旗是战之标,烟是火之标,王是国之标,夫是女之标。

 

注:此偈与佛法无关,仅在说明各事物各有其标:战争以旗为标、火以烟为标、国以王为标、女以夫为标。

 

一〇六、比丘乐于法,悦法及念法,时时忆于法,不退于妙法。

 

注:若诸比丘,于法有喜乐之心、有悦欢之心,又时时念法,于法更常忆想,则永远住于妙法,不退转于其他矣。

 

一〇七、世上无密地,可以作罪业,人见是林木,愚人见为密。

 

注:世上并无一秘密之地方,可以造作罪业,而令他人不知不见。例如普通林木,人人皆见为林木,唯有愚人恶人,见为秘密之地,可以造作罪业。

 

一〇八、自恃不调伏,心不固无学,放逸虽独居,不能越死城。

 

注:人若自骄自恃,不调伏节制自己,心又不坚固,又无学识,更粗心放逸,如是,虽则单人独居,亦不能修行,越过死亡之城也。

 

一〇九、不留心谤语,不知他所作,诸事亦莫知,唯知自未作。

 

注:人既立志作善事,则须专心一志,勿听他人之流言谤语,亦勿知他人所作之事,及其将作之事。唯一心一意,知自己所作之事,及将来所必作之事。

 

一一〇、见放逸之害,不放逸之乐,修行八正道,此是佛教示。

 

注:能见粗心放逸之害,又能见不粗心不放逸之乐,更能修行八正道,此诸三事,皆是佛所教诲开示也。

 

一一一、不见喜境苦,见不喜境苦,不应造喜境,因离则悲伤。

 

注:人多因不见可喜之境,而生痛苦,亦因见不可喜之境,而生痛苦。故不应自己造出喜境,因一离喜境,则伤心悲苦也。

 

一一二、世间被死限,老围无可抗,常苦恼不息,如罪人受刑。

 

注:此世间众生,皆为“死亡”所限定,不能延长,又被“衰老”所包围,不能逃脱,故常苦恼,无有休息,如犯罪人之受刑。

 

一一三、既得则不喜,轻视所已得,欲得无有尽,故应礼离得。

 

注:人既得到所欲得之名利、地位之后,则渐起不喜之心,轻视所已得之名利、地位,自谓太小太低,又再起欲得其他之心。欲得之心,并无尽日,故有人若能离欲得之心,则当礼敬之,因此人已无贪矣。

 

一一四、如车因集合,故名之为车,诸蕴既集合,亦假名众生。

 

注:车,因集合车箱、车轮、车轴而成,故名之曰车。亦如众生之肉身,由五蕴,即色受想行识,集合而成,故假名之为众生。一旦五蕴分离,则亦无众生之色身及名也。

 

一一五、树根若不坏,被斩能重生,欲随眠不斩,苦则时时生。

 

注:树根若不被斩除斩伤,则新枝亦再生长不息。亦如人若不断欲随眠,随眠即时常追随不舍,眠藏于识中,则苦恼之念,时时再生,不能止息。

 

一一六、能断贪嗔痴,则能渡猛兽、海盗及恶浪,难渡之大海。

 

注:人若能断贪得之心、嗔恨之心,及痴妄之心,则必能渡过生死大海。此大海,虽有凶猛之鱼类、有海盗及有恶波恶浪,他人所难渡者,亦得渡过之。

 

一一七、人若无爱结,又无欲疑念,则已得脱离,更无其他法。

 

注:人若无诸爱结,又无欲念,更对佛法无有疑念,则此人已经脱离一切苦恼,不必更求其他之法也。

 

一一八、见苦生于爱,则心不着爱,见依着是障,则修灭依着。

 

注:人若见苦恼,是生于爱念之心,则能不随境起爱,又若见依着诸事物,乃是学道立身之障碍,则应灭除依着之心。

 

一一九、人若能盖欲,世间所难盖,则悲伤堕去,如莲叶水堕。

 

注:人若能盖住压住自己之欲念,虽此欲念,在世间实难盖压,但能盖压之,则一切悲伤苦恼,必堕亡消失。又莲叶上之水,必定堕下,不能着在叶上也。

 

一二〇、不惰不着味,不养人活己,托钵不择姓,如犀独游行。

 

注:此偈佛为比丘而说,谓诸比丘,不怠惰闲散,不着于食味之妙好或恶劣,不为自己之生活而饲养人,托钵行化不选择族姓门第,不结队成群,如犀牛之独行。如是,则为好比丘矣。

 

一二一、着爱诸众生,对圣者喜乐,因圣者无作,离爱越暴流。

 

注:坚持执着于爱之众生,见圣者无作无为,不着于爱,而能越过生死暴流,而生喜乐之心,此人虽着于爱,仍能知离爱之乐,乃有善因之人也。

 

一二二、悟解吠陀典,舍大小有障,无欲苦渴望,则能越生老。

 

注:此指诸读诵吠陀经典之修行者而言,谓若能悟解经典之理,能舍此世间大大小小之“后有”障、无欲念、无苦恼,又不渴望希求,则此人亦能越过生之苦及老之苦。

 

一二三、应修学寂静,是诸经之德,不自恃而寂,则近涅槃行。

 

注:人若能修学寂静之法,此寂静之法,乃诸经之最高德行,若能修之,而不以此自骄自大,则亦已近涅槃之道矣。

 

一二四、虑所应虑灾,防未来之灾,智者思两世,因怖畏来世。

 

注:人必考虑所应考虑之灾害,亦应设法预防未来所能发生之灾。有智之人必审二世,即此现世必须审思,于未来世亦应审思,来世如何,应知怖畏也。

 

一二五、渡暴流、知受,不着惑、拔箭,游行、不放逸,不望现来世。

 

注:人人应当渡过生死暴流,因知受蕴之苦,贤者不着于迷惑,亦即等于拔去毒箭;独自游行学道,住于不放逸,不粗心大意,对于现在世及将来世,皆无希望任何世乐。此处之受蕴,专指色及声二种。

 

一二六、因正知脱离,是坚住寂定,其心必寂定,口身亦寂定。

 

注:因正见正知,而能脱离烦恼,必为坚住寂定之人,其心必寂定、其身其口,亦寂定也。

 

一二七、不作一切恶,奉行诸善行,自清净其意,此三诸佛示。

 

注:此为“诸佛通教偈”所再解说,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此三者,诸佛所共开示教化也。

 

一二八、善王在正法,贤人在有慧,好友在不害,乐在不作恶。

 

 

注:善王所以善,在于住于正法;贤人之贤,在于有慧;好友之好,在于不害他人;乐则在不作恶业。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爱欲品

绘图版·爱欲品

1

由放逸而生之欲,令你在今世和来世象猿猴一样在林间游荡。

若住于放逸,爱增如蔓萝。

(此)生又(彼)生,如猿求林果。

2

被欲征服者,忧苦增长,如雨后的毗萝草。

若于此世界,为恶欲缠缚,

忧苦日增长,如毗罗得雨。

3

舍弃爱欲者,脱离种种忧苦,如莲叶上的水珠。

若于此世界,降难降爱欲,

忧苦自除落,如水滴莲叶。

4

拔除爱欲的根,如掘毗萝草的香根。勿让魔王再加害。

我说此善事:汝等集于此,掘爱欲之根,如求毗罗那,

掘去其甜根。勿再为魔王,屡屡害汝等,如洪水(侵)苇。

5

树根深空的大树,砍了后还会重生。有爱欲的潜在,苦不断重生。

不伤深固根,虽伐树还生。

爱欲不断根,苦生亦复尔。

6

那邪恶的人受困于爱欲中,被那爱流卷走。

彼具三十六(爱)流,势强奔流向欲境,

是则彼具邪见人,为欲思惟漂荡去。

7

欲念滋润恶欲,使它茁长。以智慧弃除欲根。

(欲)流处处流,蔓萝盛发芽。

汝见蔓萝生,以慧断其根。

8

寻求欲乐者,是生与死的受害者。

世喜悦(欲)滋润,亦喜驰逐六尘。

彼虽向乐求乐,但唯得于生灭。

9

被爱欲驱使的人,如狡兔奔向罗网,长期受苦。

随逐爱欲人,驰回如网兔。

缠缚于(烦恼),再再长受苦。

10

世俗者如狡兔一样受困于欲网。寻求解脱者克服自己的欲望。

随逐爱欲人,驰回如网兔。

比丘求无欲,故须自离欲。

11

他脱离欲后又回到欲,解除系缚后又再次被系缚。

舍欲喜林间,离欲复向欲,

当观于此人;解缚复向缚。

12

铁索的系缚不如迷恋妻儿和世俗之乐来得牢固。

铁木麻作者,智说非坚缚。

迷恋妻子财,(是实)为坚(缚)。

13

智者精进,断除世俗之乐和摆脱系缚。

能引堕落者,智说为坚缚。

彼虽似宽缓,而实难解脱。

断此无著者,舍欲而出家。

14

蜘蛛受困于自己所织的网中,智者断除一切苦,舍弃爱欲。

彼耽于欲随(欲)流,投自结网如蜘蛛。

断此(缚)而无著者,离一切苦而遨游。

15

已解脱的心,抵达彼岸,不再轮回。

舍过现未来,而渡于彼岸。

心解脱一切,不再受生老。

16

强烈的爱欲,沉湎于美色,使欲念不断增长。

恶想所乱者,求乐欲炽然,

彼欲倍增长,自作坚牢缚。

17

持正念者,常观己身不净,弃除爱欲,不为恶魔所系缚。

喜离恶想者,常念于不净。

当除于爱欲,不为魔罗缚。

18

无怖畏、无欲、无垢秽,此究竟处是涅盘。

达究竟处无畏,离爱欲无垢秽,

断除生有之箭,此为彼最后身。

19

以最后之身摆脱欲于系缚,他是伟人,是智者。

离欲无染者,通达词无碍,

善知义与法,及字聚次第,

彼为最后身,大智大丈夫。

20

征服一切,了知一切,不贪着一切,我已自证,谁是我师?

我降伏一切,我了知一切。

一切法无染,离弃于一切,

灭欲得解脱,自证谁称师?

21

诸布施中法施最殊胜,诸味中法味最殊胜。

诸喜乐中法喜乐最殊胜。弃除爱欲后灭一切苦。

诸施法施胜;诸味法味胜;

诸喜法喜胜;除爱胜诸苦。

22

财富毁灭愚痴者。贪恋财富愚痴者害人害己。

财富毁灭愚人,决非求彼岸者。

愚人为财欲害,自害如(害)他人。

23

杂草损害田地,念欲危害世人,布施与离贪者得大果报。

杂草害田地,贪欲害世人。

施与离贪者,故得大果报。

24

杂草损害田地,嗔恚危害世人,布施与离嗔者得大果报。

杂草害田地,嗔恚害世人。

施与离嗔者,故得大果报。

25

杂草损害田地,愚痴危害世人,布施与离痴者得大果报。

杂草害田地,愚痴害世人。

施与离痴者,故得大果报。

26

杂草损害田地,欲念危害世人,布施与离欲者得大果报。

杂草害田地,欲望害世人。

施与离欲者,故得大果报。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三篇·08.法 品

五六、逝者不可数,谈之亦无益,诸法既灭失,追之亦灭失。

 

注:人必有死,死之数目,自古至今,其数之多,实不能算数得知。数之,亦无所益。一切诸法,既灭失去,则不能追回,甚而欲知追求之途路,亦皆灭失去也。

 

五七、灭执欲之因,上下横中执,因执世间法,故魔道随彼。

 

注:人人应当除灭自己之执着,因执着是一切诸欲之因原。心中有执着,则对于上下、左右、中间,一切诸事、诸物、诸人,皆生执着之心,亦因此执着之故,魔鬼即依其所执着,追随之,永远不能脱离魔鬼之束缚。

 

五八、应拔去恋着,如夏季拔莲,应增上寂念,善逝涅槃道。

 

注:恋着之心,人皆有之,亦为物念之一种,人人应拔去此种恋着之心,如夏季之拔去莲根,使其不能再生。同时,应增加寂静无争之念,盖此寂静之念,为善逝(佛陀)所教示涅槃之法也。

 

五九、应相劝相教,离不净人法,此净人所爱,不净人不爱。

 

注:人与人之间,宜相警劝造善,亦当互教佛理事理,更当远离不净人之行为。若能如此,此人则是净人,为诸净人所共爱护。至于不净之人,自然不爱护净人也。

 

六〇、比丘住净行,远离爱及欲,有智有审思,必无诸怖畏。

 

注:若比丘能住于清净之行,无爱念、无欲念,有正智正知、能审思,则此比丘,必无所畏怖,不畏怖生活、不畏怖死亡,乃至不畏怖一切事物。

 

六一、王不住于法,人民不依法,如是二种人,皆当堕恶趣。

 

注:无论人王,或普通人民,不住于正法,不依正法而行,则死亡之后,皆当堕落恶趣。此偈之王,亦指一般大地主或有权势之人。人民则原文为商人,但此处亦指一般人民。

 

六二、人到彼岸已,无忧、脱法缚,脱烦恼诸缚,已无有热恼。

 

注:人若能渡到彼岸,彼岸即觉悟之岸,则无忧虑,解脱一切法之束缚,解脱一切烦恼之束缚。如是之人,则心中无有热恼,只有清凉寂静之乐趣也。

 

六三、人舍财留肢,舍肢而留命,应舍财、肢、命,而为念于法。

 

注:此为菩萨所说之偈。谓普通人,因欲留存四肢或诸根之故,而愿弃舍财物,亦有因欲留存性命,而弃舍一部份肢体者。但为正念佛法之故,应弃舍所有之财产、肢体,乃至性命亦应弃舍之。

 

六四、涅槃不可说,应欢喜系心,不被爱所缚,是名超越爱。

 

注:涅槃之境,乃绝对不可说之境界,唯自亲证,乃能得知,故事先应当对涅槃有欢乐之心,必专诚系念涅槃。又不为爱欲所缚,如是则为超越于爱欲,在爱欲之上矣。

 

六五、饿是最大病,行是最大苦,如实而知之,灭之得最乐。

 

注:饥饿不得食,乃是最大之病苦,行即五蕴之行蕴,此处专指此肉身,众生之肉身,乃是最大之苦。人若能依照实事,知此肉身之苦,而又能灭之,则得最大之乐矣。

 

六六、王车亦老朽,人身亦衰老,净人法不老,净人相对知。

 

注:帝王之车,亦有老朽之日,人身最后,亦必衰老。世间唯有净人之法,历久不老,此法,唯净人与净人之间,乃能知之也。

 

六七、智者能审思,精进而坚固,与涅槃相应,更无其他乐。

 

注:有智之人,对事对理,能详审思考,对于修行佛法,专勤精进,而又坚固不移,与涅槃之道相应。此涅槃之乐,更无其他之乐,可与较量矣。

 

六八、唯有苦生起,住而后衰退,苦之外无生,苦之外无灭。

 

注:世间唯有苦之生起,生起而存在小住,久之,则衰退还灭坏。事实上,无有其他之生起,除苦之外,事实上,无有其他灭去。世间乃是苦之生、苦之存在、苦之灭去矣。

 

六九、大王行正法,不行于非法,非法堕地狱,正法到善趣。

 

注:为一国之人王,必行正法,不可行非法。非法则人民不安宁,而且行非法,命终必堕地狱之中。若行正法,将来寿终,则必到达善趣。

 

七〇、世间多悦目,有“寻”引之去,唯有断烦恼,始得证涅槃。

 

注:世间赏心悦目之事甚多,可引诱人,每人又有“寻”(寻即探寻或寻求),带引之去。故佛说,唯有断除烦恼,乃能证涅槃寂静之乐。

 

七一、除慧及精进,守护及弃舍,无有其他法,有如是吉祥。

 

注:此为佛所亲说,谓此世间,除智慧悟解,精进不退,守护身口意业,勿令作恶,及弃舍一切之外,更无其他之法,有如此之吉祥也。

 

七二、如实见五蕴,已断其根本,则已达苦断,无再有后有。

 

注:人若能如实知见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并已断此五蕴之根本,则已达到断苦之地位,不再有后有。此“后有”,即将来再生之肉身也。

 

七三、行十力之戒,少欲无所求,精勤断生死,则能证涅槃。

 

注:十力,即佛也。若人能修行佛之戒律,欲爱甚少,又无所求,更能专精勤求,而断破生死之道,则此人必能证得涅槃也。

 

 

七四、应近多闻者,闻已不令退,因是净梵根,应是持法者。

 

注:人应亲近多闻及有学识之人,听其讲解事理,听后,不可忘记退失,因学问智识,为梵行清净之根本。为人,必须为持法之人;持法,即修持佛法之人也。

 

七五、八道道中胜,四谛谛中胜,涅槃法中胜,佛眼人中胜。

 

注:八道,即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进、正定、正念、正命,此八正道,乃一切道中之最胜。四谛,即苦、集、灭、道谛,乃诸谛中之最胜。诸法中,涅槃法最胜。佛之智眼,于诸人中,则为最胜。

 

七六、名色灭无余,名及色俱灭,因色既灭已,名色亦同灭。

 

注:此偈之名与色二字,乃指五蕴。名即受想行识四蕴,色即色蕴。亦即指因缘生灭之理,识一灭,则一切名与色,皆灭去也。

 

七七、谛、法、及不害,制心及自约;贤人必友之,因是不死法。

 

注:谛,即真谛、贤谛、实谛。法,即佛法。不害,即不伤害他人。制心即制伏妄念。自约,即能安忍苦忍。人若如是,则贤人必友之亲之。因此数种,皆是此世间不死之法也。

 

七八、世间诸欲念,智能阻止之;智能阻欲念,慧则能闭之。

 

注:此处之“欲”字,原文为暴流。智如大闸,能阻止暴流之欲;慧则能闭此暴流,能闭诸欲念也。

 

七九、心寂慧护身,有智常审思,不着诸爱念,则正见于法。

 

注:人若心能寂静,不起妄念,又能以慧解,守护自身,更有正智,时常审详思虑,于诸可爱事物

 

,不生执着,则心能正见于佛法,无有邪见妄见也。

 

八〇、离烦恼轮回,乐无恼轮回,是名乐涅槃,是无能胜法。

 

注:烦恼轮回,原文为迟钝之法,迟钝即不能出离也。人若能远离此烦恼轮回,而喜乐于无烦恼、无轮回之法,是人则名为喜乐于涅槃,涅槃则是世间无能胜之法,乃最上最妙之法,无论何法,皆不能胜涅槃也。

 

八一、有群婆罗门,赞己毁他法,以此相诤骂,各执假为真。

 

注:婆罗门众,亦有派别,时时互相攻击,称赞自己之法,为最上最妙,毁骂他人之法,为最下最劣,故时常有诤辩攻骂之事发生。其实,双方皆执着假事假理以为真实,皆邪见邪法也。

 

八二、具四勤四念,具解脱之花,无有诸漏染,则必证涅槃。

 

注:四勤,即四正勤。四念,即四念处。若能具此二种,则等于具解脱之花,必无诸染漏,亦必证涅槃。四正勤,即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四念处,即念处观,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也。

 

八三、无上正等觉,佛所说涅槃,无忧无尘垢,得灭苦妙乐。

 

注:无上正等觉佛,所说涅槃之道,若如法修之,必无忧悲苦恼,又得清净,无诸尘污染。一生喜悦、无苦,更得妙乐。

 

八四、摄护及不害,为象前二足,正智及正知,为象后二足。

 

注:能守护摄护身口意,及无侵害众生之心,则如象之有前二足,再有正智及正知,则如象之有后二足。如是,则行动合理矣。

 

八五、不行下劣法,不住于放逸,不有诸邪见,不作无益人。

 

注:人人不应修行下劣之法,亦不可住于粗心放逸,亦不可有种种邪见,亦不可作一个对世间无益之人。

 

八六、下净行为王,中净行为天,因行上净行,而得证清净。

 

注:净行,即善行。如能行下等之净行,其福报可以为王,行中等之净行,则福报可以生天,若能行上等净行,则可证得清净之境矣。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阿罗汉品

绘图版·阿罗汉品

1

与智者交游,他能指示你的过错,有如指示宝藏者。

若见彼智者能指示过失,并能谴责者,当与彼为友;
犹如知识者,能指示宝藏。与彼智人友,定善而无恶。

2

智者的训诫,令善者喜,令恶者憎。

训诫与教示,阻(他人)过恶。
善人爱此人,但为恶人憎。

3

不与恶者或行为鄙劣者为友,应当与善者或行为高尚者为伍。

莫与恶友交,莫友卑鄙者。
应与善友交,应友高尚士。

4

一位理解妙法者,过着清净且安乐的日子。对圣者所说的法,他心里充满喜悦。

得饮法(水)者,心清而安乐。
智者常喜悦,圣者所说法。

5

智者调御自身,有如灌溉者治水,箭匠矫箭,木匠绳木。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
木匠之绳木,智者自调御。

6

在毁谤与赞誉中,智者有如坚固的岩石,不为风所动摇。

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摇,
毁谤与赞誉,智者不为动。

7

那智者听闻妙法后,心里感到清净;有如一面深不可测的池塘,澄净而清明。

亦如一深池,清明而澄净,
智者闻法已,如是心清净。

8

那智者舍弃一切,不因苦乐而喜忧。

善人离诸欲,不论诸欲事。
苦乐所不动,智者无喜忧。

9

那智者不会为任何利益而作出恶行。

不因自因他,智者作诸恶,不求子求财、及谋国作恶。
不欲以非法,求自己繁荣。彼实具戒行,智慧正法者。

10

抵达彼岸的人少,在此岸徘徊的人多。

于此人群中,达彼岸者少。
其余诸人等,徘徊于此岸。

11

那些依止于正法者,能抵达彼岸,能度过困难及魔境。

善能说法者,及依正法行,
彼能达彼岸,度难度魔境。

12

舍弃那不道德的观念,出家并领悟那涅槃的真谛。

应舍弃黑法,智者修白法,
从家来无家,喜独处不易。

13

那智者自我净化,舍弃欲念,不再受到世间的系缚。

当求是法乐。舍欲无所有,
智者须清净,自心诸垢秽。

14

练习那七菩提分,不再受系缚,确保通往涅槃。

彼于诸觉支,正心而修习。
远离诸固执,乐舍诸爱着,
漏尽而光耀,此世证涅槃。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三篇·07.布施品

五二、不施不应施,而施于应施,此人遭危难,必有好友助。

 

注:布施,应选择受施之人,及所施之物,否则,有时反为害人,故对于不应受施之人;则不布施,对于应受施者,则布施之。若能如是合理选择布施,则将来若遭遇危险困难时,必有救助之朋友也。

 

五三、布施不应施,不应施而施,此人遭危难,必无好友助。

 

注:对于不应布施之人,反布施之,又对于应布施者,又反而不布施。如是不合理之布施,则自己遭遇危险困难时,必无朋友救助也。

 

五四、施食如施力,施布如施色,施乘如施乐,施灯如施眼。

 

注:此乃解释布施所得之果。谓布施饮食,则如布施力量与人;布施衣服,则如布施色身族姓与人;布施舟车交通工具,则如以福乐布施与人;布施灯烛光明,则如布施眼目与人。

 

五五、施所喜得喜,施上物得上,施妙物得妙,最胜得最胜。

 

注:此解释布施所得之报应。布施自己所喜欢之物,则得所喜欢之物;布施上品之物,则得上品之物;布施妙物,则得妙物;布施最胜之物,则得最胜之物。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三篇·06.心 品

四三、无染污之心,无嗔怒之心,已断福及祸,因醒故无灾。

 

注:人之心念,若无染污,嗔怒愤恨之念,亦不能起,对于祸福,又能舍去。则此人

,已是醒悟之人,因能醒悟,故无灾害。

 

四四、知身瓶心城,应用慧战魔,保住已胜处,不应自退转。

 

注:人人之身,皆如土造之瓶,终必须破裂废弃。又人人必须守住此心,如守一城,

然后学佛之慧,以破诸魔,破魔之后,所胜之处,亦必须守护,勿令自己退转。

 

四五、世间被心引,心带世间去,世间诸众生,随心法之力。

 

注:世间一切众生,皆被心所引去,亦即如同此心,引带此世间。故世间诸众生等,

皆随逐心法之力,无能解脱者。

 

四六、欲行邪戒盖,百年修邪行,必不得解脱,不得度彼岸。

 

注:人若被欲念所盖覆,又被邪行邪戒,即不合理之修行及不合理之戒所覆盖,此种

不合理之持戒修行虽至百年,其心仍不得解脱,亦不能度到彼岸。彼岸即解脱觉

悟之岸也。

 

四七、制伏难制心,勿轻随喜境,则此是善业,心伏引乐来。

 

注:心乃难制伏,又轻易随喜悦欢娱之境而去,若能制伏,则是最妙之善业,既能制

伏此心,则必能带引福乐而来。

 

四八、欺取父母财,及兄弟之财,心恶不昌盛,诸天亦不护。

 

注:人若造作恶业,欺诈、窃取父母之财物,乃至欺诈、窃取兄弟之财物,如是恶心

恶行,必定无昌盛富乐之日,诸天龙众,亦不保护此人也。

 

四九、正观心解脱,知世间生灭,无恼而修福,其心必清净。

 

注:此偈为佛对诸比丘所说,谓诸比丘众,若能住于正观,心已解脱诸缚,知世间生

起、衰退、灭坏之原因及结果,烦恼不能依着其心,有修造福之法,则其心必定

清净矣。

 

五〇、无退转、作善,以瑜伽悟道,必悟一切法,得尽诸烦恼。

 

注:人修行佛法,若能心不退失畏难,造作诸一切善业,以瑜伽(即相应于佛法之道

)而悟道,得道之乐味,则必能了悟于一切世间善法,而灭尽一切无明烦恼也。

 

五一、智者应守护,此难护妙心,心常随爱境,护心能得福。

 

注:人之心,时时奔走不息,故有智之人,必须守护此甚难守护之心,守护此甚微细

玄妙之心,因为此心,常走入可爱可贪之境界,唯有守护此心,乃能有福。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三篇·05.安忍品

四〇、贤者忍庄严,勤者之行持,行者之大功,忍带来大乐。

注:能安忍之人,以安忍庄严其身,遇事皆能忍,安忍又为勤勉之人,所必有之行持。又修行之人,亦仗安忍之力,为自己之力,因安忍一事,能带来大福大乐也。

四一、净人最胜人,安忍寂静人,如不自洗净,不能得清凉。

注:有净行之人,或为最胜之人,或为能安忍及寂静无诤之人。总之,皆必自己洗净自己,然后始得清凉悦乐之心,他人不能代洗也。

四二、国王战大胜,忍者无所利,忍者于怨结,已寂静灭除。

注:国王与军队之大战胜,对于安忍之人,无有利益,因战争必造成怨结深仇,但安忍者对于怨结仇恨一事,已灭除、已寂静。故胜败之事,对于安忍之人,无有利益也。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