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杂品

绘图版·杂品

1

智者舍弃小安乐,得见大安乐。

若弃于小乐,得见于大乐。

智者弃小乐,当见于大乐。

2

施予他人痛苦来换取自己的快乐,将摆脱不了怨憎的系缚。

施与他人苦,为求自己乐;

彼为嗔系缚,怨憎不解脱。

3

垢秽在那些应作而不作,不应作而作的放逸者中增长。

应作而不作,不应作而作,

傲慢放逸者,彼之漏增长。

4

反省自身,谨慎于自己的行为者,将消除一切烦恼。

常精勤观身,不作不应作,

应作则常作,观者漏灭尽。

5

一切秽物已毁,达到无忧的境界,他是真正的善者。

杀(爱欲)母与(慢)父,杀刹帝利族二王,

(破)王国杀其从臣,趋向无忧婆罗门。

6

弃除“疑”者,为真正的善者。

杀(爱欲)母与(慢)父,杀婆罗门族二王,

杀其虎(将)第五(疑),趋向无忧婆罗门。

7

昼夜思念佛陀的佛弟子们,常善与自觉醒。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

无论昼与夜,彼常念佛陀。

8

昼夜思念佛法的佛弟子们,常善与自觉醒。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
无论昼与夜,彼常念达摩。

9

昼夜思念僧伽的佛弟子们,常善与自觉醒。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

无论昼与夜,彼常念僧伽。

10

昼夜思念自身的佛弟子们,常善与自觉醒。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

无论昼与夜,彼常念于身。

11

昼夜常乐于不杀生的佛弟子们,常善与自觉醒。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

无论昼与夜,常乐不杀生。

12

昼夜常乐于禅定的佛弟子们,常善与自觉醒。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

无论昼与夜,心常乐禅定。

13

出家者离爱乐,在家者生活难。不要让自己陷于痛苦。

出家爱乐难。在家生活难。

非俦共住苦。(轮回)往来苦。

故不应往来,随从于痛苦。

14

正信又持戒者,得到荣誉和财富,到处受人尊敬。

正信而具戒,得誉及财者,

彼至于何处,处处受尊敬。

15

善者即使在远方,我们也一样看得清楚,恶者如那放暗箭者,即使在身边也看不到他。

善名扬远方,高显如云山。

恶者如夜射,虽近不能见。

16

善于调御自己者,喜欢独居于树林中。

独坐与独卧,独行而不倦,

彼独自调御,喜乐于林中。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分别谛品第十二

分别谛品第十二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尔时坐禅人。已明了阴界入因缘谛。已得闻戒头陀禅。以凡夫未解脱怖畏恶趣。已观恶趣怖。已观无始生死怖。已观一刹那不可得。已观三百鉾刺喻。已观烧头爱喻。未分别四圣谛。为分别圣谛。当作方便。当作欲。当作勇猛精进。专心缘念具足应令满。

 

问云何当作。

 

答彼坐禅人初四圣谛当闻。或以略或以广或以略广。以闻以义以诵当受持。

 

是时坐禅人入寂寂。坐不乱心不去来心。四圣谛应令起。初苦谛应令起。或以阴或以入或以界阴法。以自相以阴相应令起。如阴方便广说。如是当知。入者以入相应令起。如入方便广说。如是当知。界者以界相应令起。如界方便广说。如是当知。

 

彼坐禅人。如是已阴入界。唯有阴入界。无众生无命。已令起已得行想。尔时已略作二种令起。所谓名色。于是色阴十。入十界色。四阴意入七界。是名法入法界。或名或色余名余色。余名余色者以色空。色者以名空。名者以色不离。色者以名不离。如鼓声唯依名色生。依色名生。如盲跛远行。

问名色者何差别。答名者无身。色者有身。名者有所知。色者无所知。名者轻转。色者迟转。名无聚色有聚。名者觉知思识。色者无此。色者行倚坐卧屈申。名无此。名者知我行我倚我坐我卧我屈我申。色无此。色者饮食啖尝。名无此。名者知我饮我食我啖我尝。色无此。色者拍戏笑啼种种言说。名无此。名者知我拍我笑我戏我啼我种种言说。色无此。谓名色差别。

 

彼坐禅人如是名色。唯以名色无众生无命。已令起。已得行想。尔时一切作略。苦谛者令起如实知见清净。令名色起。此总语苦谛令起可知。

 

彼坐禅人如是已令起苦谛。作众生想。从此苦因缘应观。

问此苦何因缘何集。答彼坐禅人如是知。此苦生为因缘。生者有为因缘。有者取为因缘。取者爱为因缘。爱者受为因缘。受者触为因缘。触者六入为因缘。六入者名色为因缘。名色者识为因缘。识者行为因缘。行者无明为因缘。如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生缘老死。成忧悲苦恼。如是悉苦阴成起。

 

彼坐禅人如是以因缘所缚以广观。尔时以作略。此受缘爱。彼苦集令起。或法住智。或圣取因缘智。或离疑清净。此众语言。集谛令起智。

 

彼坐禅人以令起苦集。于三昧已度疑。尔时观苦灭。谁灭为苦灭谁。灭为此苦灭。

 

彼坐禅人如是知。从生灭此苦灭。从生灭有灭从有灭取灭。从取灭爱灭。从无明灭行灭。如是从无明灭行灭。从行灭识灭。从生灭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此一切苦阴成灭。

 

彼坐禅人如是因缘所缚灭。已广已观。尔时作略。此受缘爱。从彼灭苦灭令起灭谛。

 

彼坐禅人如是已令起灭谛。尔时观苦灭道。何道何具足为爱灭。

 

彼坐禅人如是知于五受阴观过患。此道此具足。为爱灭令起道谛。如谛方便广说。如是可知。

 

彼坐禅人如是以次第已令起四谛。尔时于五受阴。以一百八十法。次第以聚分别观。所有色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大或小或粗或妙或远或近。一切色以无常广观。以广观苦。以广观无我。如是所有受。所有想。所有行。所有识。于一一阴十二法门。于五阴五十二成六十。六十无常见。六十苦见。六十无我见。成一百八十。复次一百八十法门。六内入。六外入。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觉六观。此十六成六十。六十无常见。六十苦见。六十无我见。三六十成一百八十。彼久远年时日月月半日夜时念刹那。以回转法行成新故。如灯焰相续成转。以无常于行分别观。以恶趣受苦。饥渴怖畏。求觅爱别离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行相应相续。以苦于行观分别。从阴入界因缘谛业果报因缘令生所生。无众生不动无事自性行成起。以无我于观分别。于行色无常。以灭义。以苦怖义。无我不实义。以作略广分别。如是受想行识无常灭义。苦者以怖义。无我以不实义。如是作略广分别。于是以无常已分别除常想。以苦分别除乐想。以无我分别除我想。

问云何以无常广分别。答如实见一切诸行。无有为边灭为边。于无相或令起心。于无相界为安心。是故以无常广分别。问云何以苦分别。答于一切诸行令心怖畏。从作愿令起心。于无作愿为心安。是故以苦广分别。问云何以无我广分别。答于一切法见。从他从此执令起心。于空界为心安。是故以无我广分别。如是分别三有五趣七识住九众生居。以灭怖畏。以无实观之(分别智已竟)

 

彼坐禅人于五受阴。已分别于三相。令乐入欲断诸行。尔时现在内五受阴。取彼相令通达起灭。如是此法以无生现生。以生灭如是通达。于是取相者。取相三种。取烦恼相。取定相。取毗婆舍那相。于是愚痴凡夫。于见闻觉知境界。以成乐常想颠倒所。初心以好取相。于此着烦恼。如蛾投灯。此谓取烦恼相。

问云何取定相。答于此坐禅人。乐得定以念正智所。初心三十八行。于一一行取相令系心。为不乱故如系象。此谓取定相。

问云何取毗婆奢那相。答常观人以慧所初心色受想行识。各各分别其自相。乐欲舍修彼相。如捉毒蛇。此谓取毗婆奢那相。于此取毗婆奢那相可乐。

问云何取受想行识相。答彼色识相。或以地界。或以水界。或以火界。或以风界。或眼入或身入。如是观彼受受相。或为乐或为苦。或为不苦不乐。如是观彼想想相。或为色想或为法想。如是观知行行相。或为触或为思。或为觉或为观。或为作意。如是观彼识识相。或眼识或意识。如是观彼彼坐禅。如是善取彼相。以善令起。令起如是取色受想行识相。复次以二行取心相。以事以作意。

问云何以事取心相。答以此事我心起。当观彼以此色受事。以此想事。以此行事。以此识事。我心起。如是当观。彼如是以事取心相。

问云何以作意取心相。答如是我作意色此心起。如是当观。如是我作意受想行我心起。如是当观。如是已作意取心相。

问云何彼相成善取。答以是行以是相。色受想行识想以成观。若复堪更观彼相。以此行以此相。是谓彼相成善取。通达生灭者。有起有灭。有起灭通达。于是色已生现在。彼生相起变相灭。彼二句以慧眼见。通达起灭。受已生现在受想行识。彼生相起变相灭。彼二句以慧眼见通达起灭。复次以三行通达起相。以三行通达灭相。如是以因以缘。以自味。

问云何以因通达起相。答爱无明业是因为阴起。以慧眼见以因通达起相。

云何以缘通达起相。食缘为色阴起。触缘为三阴起。名色缘为识阴起。以慧眼见以缘通达起相。

问云何以自味通达起相。答如灯焰相续无间。初后新新起行。以相以慧眼见。以自味通达起相。于是以因以起见。以集谛相成见。以令起觉。以缘以自味。以起见苦谛。以相成所见。以刹那不可得觉。如是以三行通达起相。问云何以三行通达灭相。答以因灭以缘灭以自味灭。于是以爱灭以无明。灭以业灭。阴成灭。以慧眼见。以因灭通达灭相。以食灭色阴成灭。以触灭三阴成灭。以名色灭识阴成灭。以慧眼见。以缘灭通达灭相。如灯焰相续无间。初有灭行以慧眼见。以自味通达灭相。于是以因灭见灭谛。以相成所见。以无生相觉以缘灭。以自味以见灭。以苦谛相成初见。以刹那不可得觉。问若以起灭见苦谛。以相得见。何故上智当起。答何用起见灭。以苦谛相得见未见。彼苦成满。乃至诸行过尽。如实已见。从行相已令起心。于非行心成度。如实已见诸行过患。从行相已令起心。于非行成度。是处见苦成满。谓往边故。犹如飞鸟为火所围未免怖畏。若未至虚空。见火围过患。成飞虚空。是时彼见火怖围成满如是。于此可知。于是以因以缘以起见。成通达因缘起相。此有此起。此起故此成起。因灭故及缘灭。故以见灭因缘生相成通达。此无有此不成。此灭故此灭。以自味以起灭。见已起成通达。知因缘法有为法起。彼起得知。彼灭亦知。彼住亦知。如是以起灭见四法成所知。如是一相法种种法无事法正法。于是一相续所著诸行以起。彼见不成。种种执。初后转诸行。以彼灭见不成一执。自性离无动诸行。以初后见不成我执。因缘所转初后诸行。如是以法见不成无事执。无闻凡夫以一不觉常断说。以种种不觉成常说。以无事不觉成我说。如是以法不觉。成无事说。于是以平等语言。以一相胜语言。以种种相摄成一相。以分别义成种种。以烦恼义成一性。以方便义成种种性。以爱果成一性。以业果成种种性。

 

彼坐禅人如是见一性。非于此执种种见。若见种种性。非于此执常见一性。若现见一性。余作余觉除此见。若现见种种性。彼作彼觉除此见。若现见一性除此断见。若现见种种性除此常见。彼坐禅人如是以起灭。见一性种种性。法明何以起。现起诸行见彼无事。何故一切诸行无事不动。无余所起住。住自性因缘和合集为因缘。如是以止法生令生。于是以无命义及不动义。无事法可知。以自性。义及缘义。如是止法可知。令现空无事。令现业所作。如是止法令现无事名法。如是令现止法名行。于是以一性法觉苦相成通达。以种种性觉无常相成通达。以无事法觉。如是以止法觉无我相成通达。问彼坐禅人一切诸行。以无余处观起灭为一处当观耶。答于初诸行处取其相。通达起灭无余处。一切诸行令满。如人于大海一处以舌舐水。即知一切水醎。如是于此可知。以二行诸行令满。以事以不愚痴。于是诸行取其相。通达生灭。彼诸行以其事成满。于是断无智故。余诸行以不愚痴成满。于是起灭智。是诸行分别智。一切诸行以起初边成分别。以灭后边成分别。以起初边成寂寂。以灭有边成寂寂。以起从起无初。以灭从灭无后。是故起灭智。成诸行分别智(起灭智已竟)

 

彼坐禅人如是正见生灭相。善分别诸行。乐得灭乐定。尔时不作意观生。唯见心灭。以色事以心生灭。依彼事见心灭。如是以受持。以想事以行事。以识事以心生灭。依彼事见心生灭。复次以三行。见灭如是以聚以双以分别。

问云何以聚。答于威仪威仪所起心心数法。于其处以聚见彼灭。复次已观色无常受无常想无常行无常识无常。尔时以无常事所起心心数法。以聚见彼灭。如是以苦事无我事。如是以聚当见问云何以双。答此色无常已观无常。随无常起心见心生灭。如是受想行识无常已观。随无常事起心见生灭。如是已苦事已无我事。如是以双当观。

问云何以分别。答已观此色无常。随无常事起心见心生灭。如是以分别观见多心灭。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随无常事起心见心生灭。以是见心灭复见灭。如是以分别见多心灭。如是观苦观无我。如是已分别。唯现观彼灭。其彼苦灭事成专。常觅诸行刹那成得利。彼坐禅人以此慧非他缘。见一切世间。以自性如到芥子头。于一心刹那生老死变。

尔时坐禅人复如是见。如偈所说

此双名色性展转于一灭

句灭缘彼灭及彼因所生

阴无常灭法苦生法灭法

如桴打鼓声亦不从眼生

色香等五法亦不从色生

亦不离二句依缘生有为

如桴打鼓声亦不从耳生

色香等五法亦不从声生

亦不离二句亦不从鼻生

色香等五法亦不从香生

亦不离二句亦不从舌生

色香等五法亦不从味生

亦不离二句亦不从身生

色香等五法亦不从触生

亦不离二句不从处色生

不从法入出依因缘依生

如桴打鼓声彼根最羸出

初因亦最羸彼因亦最羸

所起彼亦羸共地此最羸

相应亦最羸和合亦最羸

展转此常羸展转法不住

亦无性展转无有能令起

令起彼亦无如乾闼婆城

是谁初令起不以自身生

不以自力住由随他法生

生诸有漏法

自体裸劣不自生亦不自因不自事

不有为处不自性不自性行相诸有

为生自身裸无时无所从来无所行

处无所生为他国心无我所命身性

一心苦乐相应速刹那山海八万劫

一住不再无二心相应过去及当灭

现住一切彼诸阴此等已去无间失

未来当失于彼间已没无异相不起

以不生故现在生从于心失世间无

第一义中无去来未来无聚唯转生

住如芥子生诸法彼法灭已是其初

世间以法初不杂不见去来不见生

诸法不生如虚空犹如电起须臾灭

 

彼坐禅人。如是见灭无尽入定。如钻火烟起。菩提品刹那刹那起。光明智起。喜猗乐取解脱念处起。舍出离于是不明了。坐禅人于彼法或起乱。或起增上慢。

问云何为除乱。答彼坐禅人于法起喜。彼喜复令更安。如是彼坐复更令安。成其心法调所摄。若法调所摄心。从灭观定其心离常。难常通达。如是离去。

问云何起增上慢。答彼坐禅人于法初起光相。得出世间法。于未得成得相。常不更作精进。如是增上慢起。明了坐禅人。知此烦恼是定乱。知世间法行事。如是知出世间法泥洹事。如是知已。如是智除乱。除增上慢。唯见灭是善修行多修(观灭智已竟)

 

彼坐禅人如是现观灭。以由观灭成畏。阴因亦畏阴生畏。三有五趣七识住九众生居成畏。彼如恶人捉刀可畏。如毒蛇如火聚。如是以由观灭成畏阴因畏阴生畏。三有五趣七识住九众生居。以无常现作意令畏想。以安隐令起无想。以苦现作意成畏生。以安隐令起无生。以无我现作意。成畏相及生。以安隐令起无相及无生。观过患观厌离软随相似忍。是其总语(令起智怖已竟)

 

彼坐禅人。以怖现修行令起智。乐解脱智生。彼阴相是怖者。乐解脱智起。阴生为怖者。乐解脱智起。三有五趣七识住九众生居此怖者。乐解脱智起。如火所围鸟从彼乐解脱。如人为贼所围。从彼乐解脱。如是彼坐禅人阴因阴生。三有五趣七识住九众生居。此畏怖者。乐解脱智起。以无常现作意畏因。以苦现作意畏生。以无我现作意畏因及生。乐解脱智起。于是凡夫人及学人。于乐解脱智二种引心。或观欢喜。于是现观。于上成通达现观欢喜。心成忧恼成修行障碍。成通达难见思惟行。舍中随相似忍。此是总语言(乐解脱智已竟)

 

彼坐禅人如是现修行乐解脱智。从一切诸行。乐解脱泥洹诸行。唯作一相欲令起。解脱门相似智起。以三行得相似智。以三行越正聚。于五阴无常现见得相似智。五阴灭常泥洹。如是现见越正聚。于五阴以苦现见得相似智。五阴灭乐泥洹。现见越正聚。于五阴以无我现见得相似智。五阴灭第一义泥洹。现见越正聚。

问云何以智现越正聚。云何以智已越正聚。答以性除智现越正聚。以道智已越正聚。

问相似智者何义。答相似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分。以彼相似。此谓相似智总语言。无怨见利相似忍。此是相似智总语言(相似智已竟)

 

相似智无间次第。从一切诸行相起。作泥洹事。生性除智。问云何义名性除。答除凡夫法名性除。非凡夫法所除亦名性除。性者是泥洹。复次种殖泥洹者名性除。如阿毗昙所说。除生名性除。度无生亦名性除。复除生因名性除。度无生无相名性除。于泥洹是初引路。从外起转慧。此性除总语言(性除智已竟)

 

性智无间次第。现知苦现断集现作证灭现修道。生须陀洹道智。及一切菩提法。彼坐禅人于此时以寂寂。现见有边无为醍醐戒。于一刹那以一智非初非后。分别四谛。以知苦分别。以断集分别。以作灭证分别。以修道分别。成分别。如譬喻偈所说

如人舍此岸以船度彼岸

于彼度诸物乘舡者除漏

如船度水。非初非后。于一刹那作四事。舍此岸除漏到彼岸。度物如舍此岸。如是智分别苦如除漏。如是分别断集如度彼岸。如是作证分别灭如以船度物。如是修道分别。如灯共生。于一刹那不初不后作四事。如小灯炷除闇。令油消令光明起。如日共生非初非后。于一刹那作四事。令现色除闇。令灭寒。令起光明。如令现色。如是智分别苦如除闇。如是分别断集如令灭寒。如是作证分别灭。如令起光明。如是修道分别如日。如是圣智。问如实现见苦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此相云何。若不见苦四颠倒生。尔时如所说。有边无为醍醐戒。以寂寂现见。以一智非初非后。分别四谛。

此义云何。答于生灭智。是时未成见苦。满及至如实见诸行过患。从诸行相令起心。于无行成度。是故如实见诸行过患。从诸行相以令起心。于无行成度。是处见苦漏到最后故。复说若如是以寂寂。以性除智。成分别谛性除智者。从行相起成度无行。若性除智从行相起成度于无行。成度于泥洹。唯着因是其事。以着事得定心。若不得定。不生奢摩他毗婆舍那。亦不得菩提法满。是故以性除智成分别谛。从彼性除智。无间道智成生。于此时得于泥洹定。心得定成起奢摩他毗婆舍那。成满菩提分法。是故唯以道智成分别谛。如人从烧城出脚跨门阃。从城已出一脚。是时未名出。如是性除智。从彼行相起成度无行。是时未名度烦恼。诸法未满故。如人从所烧城两脚已出。是时名出烧城。如是性除智无间。成生道智起。是时名从烦恼城出。诸法满故。是故以性除智成分别谛。

分别谛者何义。答四圣谛于一刹那说和合。名分别谛。于此时道智和合依义。诸根成平等不动义。力义。乘义。菩提分因义。道分令住义。念处胜义。正勤便义。如意足实义。谛不乱义。奢摩他随观义。毗婆舍那义。不相离义。双义。覆义。戒清净不乱义。心性净见义。见清净义。脱义。解脱通达义。明舍义。脱断义。灭智根义。欲令起义。作意平等义。触受灭出离义。现前义。定依义。念真实义。慧深胜义。醍醐最后义。泥洹最后平等义。坐禅人如是现智。如是现见断三结。所谓身见疑戒取及彼相应烦恼。

问云何身见。答于此无闻凡夫见色为我。我有色色为我所于色我。如是受想行识为我。我有识识为我所于识我。此谓身见。此身已断。彼断故六十二见亦断。为身见所初六十二见。

问云何疑。答或于苦。或于集。或于灭。或于道。或于佛法僧。或初边或后边。或初后边疑或。于因缘所起法彼疑惑。此谓疑。彼亦断。

问云何戒盗。答戒盗二种。渴爱及痴。我以此戒。以此行。以此苦行。以此梵行。我当上天。我皆当生一一天处。此谓渴爱戒盗。从此外沙门婆罗门。以戒。以清净。以清净戒行。彼如是见。此谓痴戒盗。彼亦断。

问云何彼一处住烦恼。答彼令往恶趣。淫欲嗔恚痴。此谓彼一处住。烦恼亦断。于此间为须陀洹果。作证成向。未得须陀洹。住须陀洹向地。或第八地。或见地。或定从两起转慧。此须陀洹道智总语言。须陀洹无间次第。三结断故。作无为事。与道等法无异方便起。须陀洹果智果心。或二或三生无间。彼次第度后分。心从后分起。观道。观果。观泥洹。观已断烦恼。观余烦恼。此谓须陀洹。不退法定向。菩提向。未来果欲分别。是世尊胸生口生法生法所造。得法分不与物分。此谓见具足善。修行通达圣法。至醍醐门住。见具足到此妙法。见此妙法已觉智成就。已觉明成就。入法流圣通达慧。开醍醐门住。是故说此偈

于地一国王于天堂一王

领一切世间须陀洹果胜

 

彼坐禅人于此地住。于上作精进。为作斯陀含果证。作见生灭所。初现观。如初所说。现修行如已见道。依诸根力菩提觉。如是分别谛。彼如是修行。向灭断粗欲嗔恚及彼一处住烦恼。从彼道无间作证须陀洹果。

 

彼坐禅人于此地住。于上作精进。为作阿那含果。证作见生灭为初。现见如初所说。现修行如见道。依诸根力菩提觉。如是分别谛。彼如是向灭断细欲嗔恚及彼一处住烦恼。从彼彼道无间。作证阿那含果。

 

彼坐禅人于此地住。于上作精进。为作证阿罗汉果。作见生灭为初。现见如初所说。现修行如己见道。依诸根力菩提觉。如是分别谛。彼如是向断色欲无色欲。慢调无明余烦恼无余断。

 

从彼坐禅人作证阿罗汉果。彼观道。观果泥洹。观断烦恼。比丘成阿罗汉。灭漏所作。以立置担。到妙义断有结。正智解脱离五分六分。成就一守护。不为死所系。除余谛等灭。信觅无浊思惟猗身。行善解脱。心善解脱。慧梵行已立。成丈夫最胜丈夫。得第一所得。此谓除嗔恚者。度岸者。离烦恼者。无结碍者。得圣翻者。除担者。不相应者。沙门者。婆罗门者。已浴者。度韦陀者。最上婆罗门者。阿罗汉者。度者。脱者。伏者。寂寂者。令寂者。是阿罗汉总语言。

 

于是若须陀洹从其生于上。不更作精进。以三种得见三种须陀洹。一七生家家须陀洹。一生须陀洹。于是钝根成七生。中根成家家。利根成一生。七生者七时往天堂来。此作苦边家家须陀洹。或二时或三时。往彼家已往作苦边。一生须陀洹已令生人有作苦边。若斯陀含人。从其生于上不作精进。一时来此世作苦边。若阿那含从其生于上。不作精进。从此终生净居。彼由诸根胜。以五种得见。成五阿那含。中间般涅槃。生般涅槃。不行般涅槃。行般涅槃。上流往阿迦尼吒天。于是名中间般涅槃者。未至所著无间中间。依寿命时为除残结使。令起圣道。生般涅槃者。越中寿命。为除残结使。已生令起圣道。不行般涅槃者。无异行。为除残结使。令起圣道。行般涅槃者。无异行。为除残结使。令起圣道。上流阿迦尼吒天。从不烦终往不热。从不热终往善见。从善见终往善现。从善现终生阿迦尼吒天。于阿迦尼吒。为除残结使起圣道。于是不烦天万劫寿命。不热天二万劫寿命。善见天四万劫寿命。善现天八万劫寿命。阿迦尼吒天十六万劫寿命。于四地成五。五人于阿迦尼吒。四人无上流人。如是彼成二十四人。阿罗汉已断一切烦恼无余故。不成后有因因。无故阿罗汉已免寿形命。行灭此苦断。不起余苦。此谓苦边。是故说此偈

譬如槌打铁火星流入水

次第成寂灭彼趣不可知

如是正解脱已度欲缚漏

至于无动乐彼趣不可知

 

问于此有师说。次第修道次第断烦恼。次第分别谛。答或以十二。或以八或以四。道智作证果。

问云何于此见不相应。答若次第修行。次第断烦恼。是故次第作证。以是次第作证果。可乐与道果相应故。若如是可乐。一须陀洹果者成耶。若如是不可乐。次第修道。次第断烦恼者亦然。复次第二过。若以见苦见苦所断烦恼。灭断可乐。是故已见苦见苦所断烦恼已断。作证四分须陀洹果。作证应可乐。方便成就故。若如是可乐作证。四分须陀洹。四分七时生。四分家家生。四分一生。四分住于果。于此不相应。若如是不可乐。以见苦见苦所断烦恼断耶。此不相应。复次第三过。若以见苦。见苦所断烦恼断者所乐。是以现见苦。四分须陀洹道住。四分信行。四分法行。成应可乐。不见余三谛。若此所乐住于四须陀洹道。成四信行。成四法行。于此不相应。若如是不可乐。以见苦见苦所断烦恼断。复次第四过。亦不相应。若现见道成向以见道成住果。此可乐以是现见苦成向。以见故成住果。应可乐。见一种故。若如是可乐向。及住果成多过。于此此不相应。若如是不可乐。现见道成证。以见道成住于果。此亦不相应。复次第五过。若以见道作证果。未见苦集灭。成作证果可乐者。以见苦集苦灭是无义。复次第六过。若以十二。或以八或以四道智。作证须陀洹果可乐者。以是作证。或十二。或八。或四。须陀洹果应成可乐者。成道智无果。若如是可乐地以成过。于此此不相应。若如是可乐。或以十二。或以八。或以四。道智作证须陀洹果者耶。此亦不相应。复次第七过。若或十二。若八。若四道智。令起一须陀洹果者可乐。此亦不相应。多事令起一果。如多庵婆菓令生一果。问若以一智一刹那。无前无后。成分别四谛。一智应成四见取事。若以见苦成见四谛。四谛成苦谛。若此二义无此不相应。一刹那以一智。无前无后。成分别四谛。答非一智成四见取事。亦非四谛成苦谛。坐禅人唯从初四谛。种种相一相。以前分别故

尔时以圣行苦谛。如是相以通达。成通达四谛。如其相四谛以如义成一相。如五阴种种相。一相以前分别为色阴。以无常已见五阴无常亦常。见无常非色阴为五阴。如是入界。如是于此可知。于是散法可知。如是观觉喜受地根。解脱烦恼正受二定。于是观者二观。禅观燥观。问云何禅观。已得定以定力伏盖。以名比分别色观见禅分。奢摩他为初。修毗婆舍那。燥观者。以分别力伏盖。以色比分别名见观诸行。毗婆舍那为初。修行奢摩他。觉者燥观。初禅及观者。观道及果成有觉。于三禅毗婆舍那乃至性除成有觉。道及果成无觉。于觉地道成八分道。于无觉地七分除思惟。喜者燥观得苦行。具足毗婆舍那相似智。成无苦起性除道及果共起喜。燥观得乐行具足。于二禅毗婆舍那及道果共起喜。于第三禅。于第四禅。毗婆舍那道及果不共起喜。于喜地道及果七觉分起。于无喜地六菩提觉。除喜菩提觉。受者燥观得苦行。具足毗婆舍那乃至相似智。共舍起性。除道及果共喜起。燥观得乐行具足。于三禅毗婆舍那道果共喜起。于第四禅毗婆舍那道果共舍起。地者二地。见地思惟地。于是须陀洹道见地。余三道四沙门果思惟地。未尝见今见名见地。如是见如是修是思惟地。复次二地学地不学地。于是四道三沙门果学地。阿罗汉果无学地。根者三出世间根。未知我当知根。已知根。知已根。于是须陀洹道智。初未知今知者成未知智。三道智三果智已知法。更知知根阿罗汉果智无余。已知法知者已知根。解脱者三解脱。无相解脱。无作解脱。空解脱。于是道相似智。不作相是无相解脱。不作愿是无作解脱。不作执是空解脱。复次此三解脱。以观见成于种种道。以得成于一道。

问云何以观见成于种种道。答已观见无常。成无相解脱。以观见苦。成无作解脱。以观见无我。成空解脱。

问云何以观见无常成无相解脱。答以无常现作意。以灭诸行起心。成多解脱。得信根及四根。彼种类如实智相。彼种类一切诸行。成无常起。令起相怖畏。从相行生智。从相心起。于无相心越。以无相解脱身得脱。如是以观无常成无相解脱

问云何以观见苦成无作解脱。答以苦现作意。以怖畏诸行令起心。成心多寂寂。得定根及四根。彼种类如实知生。以彼种类一切诸行成苦所见。以怖畏生。令起生智。从生心起。于无生心越。以无作解脱身得脱。如是以观见苦成无作解脱。

问云何以观见无我成空解脱。答以无我现作意。以空令起诸行。心成多厌恶。得慧根及四根。彼种类如实知相及生。以彼种类一切诸法。成无我可见。以怖畏令起相及生。依相及生智唯起。从相及生心成离。于无相无生灭。泥洹心越。以空解脱身得脱。如是以观见无我成空解脱。如是此三解脱。以观成于种种道。

问云何以得三解脱成于一道。答已得无相解脱。成得三解脱。何故是人以无相。其心得脱。虽解脱彼已作。以执其已得无作解脱。三解脱成所得。何故以作其心得脱以解脱。彼以相以执得空解脱。三解脱亦得。何故若其以执心得脱。以解脱以相以作。如是已得三解脱成于一道。解脱者。解脱门者何差别。答唯彼道智。从烦恼脱名解脱。以入醍醐门义名解脱门。复次解脱者唯道智。彼事为泥洹。此谓解脱门。

 

烦恼者。一百三十四烦恼。如是三不善根三觅。四漏。四结。四流四厄。四取。四恶趣行。五悭。五盖。六诤根。七使世间。八法。九慢。十烦恼处。十不善业道。十结。十邪边。十二颠倒。十二不善心起。于是三不善根者。贪嗔痴。于此三嗔者。以二道成薄。以阿那含无余灭。贪痴者。以三道成薄。以阿罗汉道无余灭。三觅者。欲觅有觅梵行觅。于此三中梵行觅者。以须陀洹道无余灭。欲觅者。以阿那含道灭。有觅者。以阿罗汉道灭。四漏者。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于此见漏者。以须陀洹道灭。欲漏者。以阿那含道灭。有漏无明漏者。以阿罗汉道灭。四结者。贪欲身结。嗔恚身结。戒盗身结。此谛执身结。于此戒盗身结者。此谛执身结。以须陀洹道灭。嗔恚身结以阿那含道灭。贪身结。以阿罗汉道灭。四流者。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四厄者。欲厄有厄见厄无明厄如初。所说灭。四取者。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于此三取以须陀洹道灭。欲取以阿罗汉道灭。四恶趣行。欲恶趣行。嗔恶趣行。怖畏恶趣行。痴恶趣行。此四以须陀洹道灭。四悭者。住处悭。家悭。利养悭。色悭。法悭。此五以阿那含道灭。五盖者。欲欲。嗔恚。懈怠。睡眠。调慢疑。于此疑者。以须陀洹道灭。欲欲嗔恚慢。以阿那含道灭。懈怠调以阿罗汉道灭。睡眠随色。六诤根者。忿覆嫉谄恶乐见触。于此谄恶乐见触。以须陀洹道灭。忿覆嫉以阿那含道灭。七使者。欲染使。嗔恚使。慢使。见使。疑使。有欲使。无明使。于此见使疑使。以须陀洹道灭。欲染使嗔恚使。以阿那含道灭。慢使有使无明使。以阿罗汉道灭。世间八世法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于此四不爱处嗔恚。以阿那含道灭。于四爱处使。以阿罗汉道灭。九慢者。从彼胜我胜生慢。与胜我等生慢。从胜我下生慢。从等我等生慢。从等我下生慢。从下我胜生慢。从下我等生慢。从下我下生慢。九慢者以阿罗汉道灭。十恼处者。贪嗔痴慢见疑懈怠调无惭无愧。于此见疑以须陀洹道灭。嗔恚以阿那含道灭。余七以阿罗汉道灭。十恼处者。此人于我已作现作当作非义生恼。我所爱念人。彼人已作现作当作。其非义生恼。我所不爱念人。彼人已作现作当作者。于非处生恼。十恼处以阿那含道灭。十不善业道者。杀生。不与取。邪行。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嗔邪见。于此杀生不与取邪行妄语邪见。以须陀洹道灭。恶口两舌嗔。以阿那含道灭。绮语贪。以阿罗汉道灭。十使者。欲染使。嗔恚使。慢使。见使。疑使。戒取使。有染使。嫉使。悭使。无明使。于此见疑戒取使。以须陀洹道灭。欲染嗔恚嫉悭使。以阿那含道灭。慢有染无明使。以阿罗汉道灭。十邪边者。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脱。于此邪见邪语妄语业邪命邪智邪解脱。以须陀洹道灭。邪思惟邪语恶语两舌。以阿那含道灭。邪语绮语邪精进邪念邪定。以阿罗汉道灭。十二颠倒者。于无常常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如是于苦乐。于不净净。于无我我。于此无常常三颠倒。于无我我者。三颠倒。于不净净者。见颠倒。于苦乐者。见颠倒。以须陀洹道灭。于不净净者。想颠倒心颠倒。以阿那含道灭。于苦乐者。想颠倒心颠倒。以阿罗汉道灭。

十二不善心起者。与喜共起见相应。无行心起。有行心起。与喜共起见不相应。无行心起。有行心起。与舍共起见相应。无行心起。有行心起。与舍共起见不相应。无行心起。有行心起。与忧共起嗔恚相应。无行心起。有行心。与调共起心起。与疑共起心起。于此四见相应心起。与疑共起心起。以须陀洹道灭。二共起心起。以二道成薄。以阿那含道无余灭。四见心不相应起。及调共起心起。以三道成薄。以阿罗汉道无余灭。二正受者。二正受不与凡夫共及果成就想受灭正受。

 

问云何果正受。何故名果正受。谁修谁令起。何故修。云何修。云何作意。彼成就几缘。几缘住。几缘为起。此正受世间耶。出世间耶。答云何果正受者。此沙门果。心于泥洹安。此谓果正受。何故果正受者。非善非不善。非事出世道果报所成。是故此果正受。

阿罗汉及阿那含。于此定作满。复有说一切圣人得令起。如毗昙所说。为得须陀洹道。除生名性除。如是一切。复说一切圣人成就于此定作满。唯彼令起。如长老那罗陀说。诸比丘如是长老于山林井。于彼无绳取水。尔时人来为日所曝热乏渴爱。彼人见井知有水。彼不以身触住。如是我长老有灭为泥洹。如实正智善见。我非阿罗汉漏尽。何故令起者。答为现见法乐住令起。

如世尊教阿难。是时阿难如来不作意。一切诸相唯一受灭。无相心定令起住。是时阿难如来身成安隐。云何以令起者。答彼坐禅人入寂寂。住。或住或卧乐得果正受。作生灭见所。初观诸行。乃至性除智。性除智无间。于泥洹果正受令安。依其禅成修道是。是禅成所作。是名果正受。云何作意者。答无为醍醐界。以寂作意。彼成就几缘。几缘为住。几缘为起。答彼正受二缘。不作意一切诸相。于无相界作意。三缘为住。不作意一切诸相。于无相界作意。及初行二缘为起。作意一切相。及无相界不作意。云何此定世间出世间耶。答此出世正受。非世间正受。问阿那含人。为果定现观。何故性除无隔。阿罗汉道不生。答非乐处故。不生观见。无力故。于是二种胜果可知。成有道及性除果。现作证道无间果现。成无道及性除果。成入果定。成无道及性除果。从灭定起。成无道无性除果(果正受已竟)

 

问云何想受灭正受。谁令起。几力成就。令起几行所除。令起几初事。何义为起。云何起。云何从彼起。云何心以起。以起心何所著。几触所触。云何初起诸行。死人及入灭想受定。何差别。此定有为无为。答不生心心数法。此谓灭想受定。谁令起定者。答阿罗汉及阿那含。于此定作满。谁不令起者。答凡夫人及须陀洹斯陀含。及生无色界人。于是非其境界故。凡夫不能起烦恼障碍定。未断故。须陀洹斯陀含。不能起为更起。非其处故。入无色界不能起。几力成就令起者。答以二力成就令起。以奢摩他力。以毗婆舍那力。于是以奢摩他力者。由八定得自在。以毗婆舍那力者。由自在随七观。云何七随观。无常观。苦观。无我观。厌患观。无染观。灭观。出离观。奢摩他力为灭禅分。及为不动解脱。毗婆舍那力为见生过患。及为无生解脱。几行所除令起定。答以除三行令起定。口行身行心行。于是入二禅觉观口行成所除。入第四禅出息入息。身行成所除。入灭想受定人。想受心行成所除。初几事者。答初四事。一缚不乱。远分别。观事非事。于是名一缚者。钵袈裟一处[怡-台+(噗-口)]受持。不乱者。以所有方便。此身愿莫生乱受持。远分别者。称其身力。以日作分别受持。于此久远过期当起。观事非事者。未至时分别。或众僧为事和合。以彼声我当起受持于是一缚者。为守护袈裟。不乱者及久远分别。为守护身。观事非事者。为不妨众僧和合。住无所有处。或初作事入初禅。何故令起。答为现法乐住者。是圣人最后无动定。复为起神通入广定。如长老正命罗汉。为守护身。如长老舍利弗如长老白鹭子底沙。云何令起者。彼坐禅人入寂寂住。或坐或卧。乐灭意乐灭入初禅。入已安详出。无间见彼禅无常苦无我。乃至行舍智。如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虚空处识处无所有处。入已安详出。无间见正定无常苦无我。乃至行舍智。尔时无间入非非想处。从彼或二或三。令起非非想心。起已令心灭。心灭已不生不现入。此谓入灭想受定

云何从彼起者。彼非如是作意。我当起已至于初时。所作分别成。云何心以起者。若阿那含人。以阿那含果心起。若阿罗汉人。以阿罗汉心起。起已彼心何所著。答心专缘寂寂。几触所触者。答三触所触。以空触无相触无作触。云何初起诸行。彼从身行。从彼口行。死人及入灭想定人何差别者。死人三行没无现寿命。断暖断诸根断入。受想定人三行断没。寿命不断。暖不断。诸根不异。此彼差别。云何此定有为无为者。答不可说此定有为无为。问何故此定不可说有为无为。答有为法于此定无有。无为法入出不可知。是故不可说此定有为无为(灭禅定已竟)

 

于此品数因缘。戒头陀定求善友。分别行行处行门五神通。分别慧五方便。分别谛。此十二品。是解脱道品次第

无边无称不可思无量善才善语言

于此法中谁能知唯坐禅人能受持

微妙胜道为善行于教不惑离无明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觅善知识品第五

觅善知识品第五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问尔时何以起定。

答若初坐禅人欲生禅定。当觅胜善知识。

何以故。初坐禅欲生禅定得最胜定。若离善知识。成不住分。如

经中说。有云比丘成于退分。如人独游远国。无侣开示随意自行。如象无钩。若坐禅人所修之行。得善知识说法教诫。令其摄受。示除过患使得善法。从教修行精勤苦行得最胜定。如富商主众所敬贵。如亲善人。如亲父母。善知识者。如象所系令不动故。如御车人使随去住故。如人执拖为得善道。如医治病为消苦楚。犹如天雨润益诸种。如母养儿。如父教子。如亲无难。如友饶益。如师教诫。一切善法依是成满。是故世尊教于难陀。一切梵行所谓善知识。是故当觅胜善之人为善朋友。

云何是胜善知识。谓有所成就明了修多罗毗昙毗尼。是谓所得成就。明了业种。得善神通。得见四谛。此二种人功德成就。是所当觅。

若不得二种功德成就人。以七分成就善知识。是亦当觅。

云何七分。可敬爱可重可贵。能说忍辱说深语不安非处。云何可敬爱。依二种行者善说共住乐心解不难。是谓可敬爱。可重者。戒行寂静守念成就。不贪欲多语。是谓可重。可贵者。闻慧功德成就知坐禅可重。是为可贵。能说者。我言可爱可重可贵。有果如是思惟饶益彼故。尊重法故。于非可作制伏摄受终不弃舍。是谓能说。忍辱者。能令无滞绮语总语相。如贤圣故。是谓忍辱。深语者。通达业处。若分别。想念作意安着皆。由执相善说如法。不如法烦恼取相。能令灭尽。是说深语。不安非处者。若于姓族住处业聚诵着非住可避。若于堪事处行令得安隐。是住可住。此谓不安非处。以此七分成就。是善知识可觅。

问云何应觅。答若知某甲住处是功德成就可重。若有禅师应当往彼。若自不知余处同学知。应往亲觐。已知时节如法未说其意。恭敬劳问起居。咨访所行。何处国土何处住止。有众安住。有僧静坐。有是禅师。其行若为以何功德一切所贵。应作如是问。同学应答。某国某住某众禅坐某禅师。众所爱重。得闻是已深思随喜。当往彼处亲觐受行。

应整衣服到和上所自说意乐。和上听我。我当往彼亲觐禅师。和上应听答善哉。我亦随喜。是善人所作。此谓善人共住善人所行。是随法修行。若见闻者得大利益。何况共住。汝当往彼。汝已往彼慎莫放逸。若是善人可勤修学。若于一时及一切时等。加信敬诚当善语守护身口晓解修行。当得成就。一切依师莫生轻易。如初嫁小女性事舅姑。应生惭愧听受教诫。若见弟子无衣服汤药。若往彼时如法料理。说法教诫。及至将送行坐教以善法。彼坐禅人齐整衣服。恭敬围绕礼师足下。于行所半路园外诸有水地。往彼一处衣钵革屣澡罐禅具。高置一处不使近水。当浴不声。若浴竟已。齐整衣服。着郁多罗僧。衣钵禅具置右肩上。卷僧伽梨若置肩上。

若入寺舍低盖绕塔。若见比丘当往咨问。此处有坐禅人。不有粪扫衣人。不有乞食人。不有律师。不有者于何处住。从何可至。有者当往。若无此人。有律师者。我亦当往。又无律师。谁为上座。我亦当往。若上座大僧为取衣钵勿与。若余小者应与。若无人取下置一处。若见上座应当礼足于一面住。旧住比丘以坐。以水及澡洗处如法供给。延其消息安其衣钵。示其便处。访问僧制。

日将入时周行寺内。若见律师共语咨问所疑之罪及不犯罪。若见阿毗昙师为应修慧。当问阴入界业。若见头陀人。为相应慧当问头陀功德。若住于彼日日应往处处咨问。若欲行当屏牒卧具。礼大僧足白云行去。此是比丘为客法用。

于彼坐禅人应住亲近。禅师若至虽小亦代取衣钵。禅师之法可行不可行。不应即行令去。是先所作应当修行。若欲教人先取觉。学坐禅人先已行法。看视住处安置衣钵。少时消息知识时节亲觐禅师恭敬礼拜。少时静默当坐。若禅师问所欲。当随说所乐。若不问者则不应说。从此已后杨枝澡洗等。当请依止修所行业。若乞时至。往问阇梨如法当作。食时若至。为阇梨洗足及安坐处授钵。于其自钵食。应问阇梨所取多少。安置自钵减与弟子。如是摄受如是不难。尔时食已。取阇梨钵洗讫。安处知时亲觐恭敬礼拜。少时静默当坐。若阇梨问随说所乐。若不问礼拜阇梨请听。我说本来所欲。若蒙听许。随意问。阇梨若听一切当说。若不问礼阿阇梨。觅时节当说我来因缘。愿阇梨听我所说。若阿阇梨听。一切其所乐当说。阇梨言善哉。如法教诫。应当摄受。是故世尊说偈

以时而亲近令心无憍慢

梵行能护法譬如树无风

念法而修行及法戏自乐

法住法分别当说如实法

毁法不当行绮语忧戏笑

嗔恚勿懈怠忿恨贪慢痴

爱染狠戾等修行悉伏除

守义不自高知善诚实语

为定实知闻若人辄放逸

闻慧不增长若人知正法

天人所恭敬恭敬成信心

多闻能护法令得所乐闻

如是诸功德随法能修行

能生胜妙解成就智慧人

若有如是师当修不放逸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三篇·14.精进品

一九七、见懈惰之害,见精进之乐,应常行精进,此是佛所说。

 

注:人应见懈怠惰散之害,又应见勤苦精进之乐,然后常行精进不退,以上为佛所说之法语也。

 

一九八、诸人应精进,佛唯能开导,应当自审思,解脱魔之缚。

 

注:此为佛所开示,令诸人勤苦精进。佛只能开示诲导,不能代作,诸人应于此事,多多审思,然后,乃能脱去魔之拘缚。

 

一九九、正道最清净,能以精进心,驱睡眠懈怠,不乐于醉食。

 

注:八正道为最清净之道,能令以精进勤苦之行,驱除贪睡眠及懈怠之心,又能令不喜乐饮食及沉醉饮食之味。

 

二〇〇、懈怠不勤者,虽活一百年,不如勤精进,活一日更胜。

 

注:懈怠而不勤之人,虽生存一百年之久,终无所得。故不如勤者,虽活一日,所得较活一百年之懈怠者,仍为更胜。

 

二〇一、具戒有智慧,心坚住精进,随时住于法,能渡难渡流。

 

注:人若具足戒行,又有智慧,心坚固不退,勤苦精进,又随时住于正法,则必能渡其他人所难渡之暴流。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三篇·13.语 品

一九一、语不违犯人,不作粗恶语,说真语实语,可名婆罗门。

 

注:人若能言语谈说,不违人意、不侵犯他人,又不谈说粗恶之语,所说皆为有事实之真语,亦为谛实之语,则此人可名为有净行之婆罗门。

 

一九二、不嗔、怖、慢、躁,善说、不妄念,此人名牟尼,己能自摄护。

 

注:人若能不嗔怒、不怖畏、不骄慢、不烦躁,谈话善巧,又能不起妄念,则此人可称为牟尼,即贤者之意,因自己已能摄护自己。

 

一九三、愚人说无缚,但自禁自己;贤者说被缚,但不自禁己。

 

注:愚人无智无学,谈话时,虽无缚束自己之约,但自己于其事中,仍自拘自禁。贤者谈话,偶有自己缚束自己之约,但自己于其事中,仍不受拘受禁。

 

一九四、智人不轻说,为自或为他,故受众所敬,亦往生善趣。

 

注:有智之人,无论为自己或为他人,决不轻浮谈话,所说皆为合理信实之语。故在众中,常受尊敬。寿终后,亦能往生善趣。

 

一九五、佛所说之语,无灾具涅槃,能尽诸苦际,是最高之语。

 

注:佛所说之语,无灾无害,只有利益,又能证得涅槃,亦能断苦之边际,即断绝诸苦。故佛之语,为最高最尚之语。

 

一九六、实语不死偈,是古之善语,净人住于文,具善及具法。

 

注:真实之语,为永远不死不灭之偈,亦为自古传下之善语。净人坚住于一文句中,于此文句,亦具有其正义,亦具有其妙法。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五方便品第十一

五方便品第十一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于是初坐禅人乐脱老死。乐除生死因。乐除无明闇。乐断爱绳。乐得圣慧。于五处当起方便。所谓阴方便。入方便。界方便。因缘方便。圣谛方便。

 

问云何阴方便。答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问云何色阴。答四大四大所造色。

云何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云何地界。坚性坚相。此谓地界。云何水界。水湿和合色。此谓水界。云何火界。火暖熟色。此谓火界。云何风界。风持色。此谓风界。初坐禅人以二行取诸盖。以略以广如说观四大。如是可知。

云何四大所造色。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女根男根命根。身作口作。虚空界色。轻色软色。堪受持色。增长色。相续色。生色老色。无常揣食处色。眠色。

云何眼入。以是见色有对。依彼眼识起。此谓眼入。复次依眼睛肉揣白黑眼珠三圆。于肉血风痰唾。五重内住。如半芥子。大如虮子头。初业所成。四大所造火。大最多。此清净色。谓为眼入。如大德舍利弗所说。以眼识清净见诸色。或小或微。如牖柯喻。云何耳入。以是闻声。于是声有对。依耳识起。此谓耳入。复次于二孔赤毛为边。依膜住如青豆茎。初业所造空大最多。四大所造清净色。此谓耳入云何鼻入。以是闻香。于是香有对。依鼻识起。此谓鼻入。复次于鼻孔中三和合依细孔住。如拘毗陀罗形。初业所造。风大最多。四大所造清净色。此谓鼻入。云何舌入。以是知味。于是味有对。依舌识起。此谓舌入。复次于舌肉上。两指大住。如郁波罗花形。初业所造。水大最多。四大所造清净色。此谓舌入。云何身入。以是觉触。于是触有对。依身识起。此谓身入。复次除毛发爪齿。所余不受。于一切受身。初业所造。地大最多。四大所造清净色。此谓身入。是可见色。此谓色入。是有对声。是谓声入。是有对香。此谓香入。是有对味。此谓味入。是女性是女根。是男性是男根。是随守护业所成色。此谓命根。是以身令现诸行名行。此谓身作。是以口令现诸行名行。此谓口作。是色分别此谓虚空界。是色轻性此谓色轻。是色轻性此谓色软。是色堪受持性此谓色堪受持。此三种是身不懈怠性。是诸入聚此谓色聚。是色聚此谓色相续。是色令起此谓色生。是令色熟此谓色老。是色败坏所谓色无常。以气味众生得立。此谓气味揣食。色依界及意识界起。此谓界处色。是诸界懈怠。此谓睡眠色。此二十六所造色。及四大。成三十色。

 

问四大及四大所造色。云何差别。答四大依四大共生。四大所造色依四大生。四大所造色非四大所依。亦非四大所造色所依。如三杖得倚。如是四大可知。如三杖影倚。如是四大所造色可知。此谓差别。

 

于是坐禅人此三十色。以五行可知所胜。如是以令起。以聚以生以种种以一。

问云何以令起。

答九色业因缘所起。所谓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女根男根命根处色。二色心因缘所起。所谓身作口作。一色时节心所起。所谓声入。四色时心食因缘所起。所谓色轻色软色堪受持眠色。十二色四因缘所起。所谓色入香入味入。虚空界色聚色相续色。色生揣食四界。二色无有所起。所谓色老色无常。复次生缘老老缘无常。如是以令起。所胜可知。

 

问云何以聚。答九聚业所起。九聚心所起。六聚时节所起。三聚食所起。

 

问云何九聚业所起。答所谓眼十耳十鼻十舌十身十女根十男根十处十命根九。

问云何名眼十。答眼清净四界是其处。复依四界色香味触命根眼清净。此十法共生不相离此谓聚。是谓眼十。此起是生此熟谓老。此坏是无常。此分别。是虚空界。此四法彼聚共起。此眼依于十老时。生第二眼十。彼二种十聚此谓聚。彼随逐此谓相续。此六法彼共起。彼复第二眼十依于老时。生第三眼十。是第二及第三眼十。此谓聚。唯彼法随逐。此谓相续。初十散坏。第二十老。第三十起。彼成一刹那。如是所起眼十。彼间不可知。刹那轻速故。不现世间知。有彼坐禅人见眼相续。如江流如灯焰相续。此谓眼十。

如是耳十鼻十舌十身十女根十男根十命根九。以广可知。

 

问云何九聚心所起。答清净八义。清净身作九。清净口作七。清净轻九。轻身作十轻口作十一。清净眼九。眼身作十。眼口作十一。

 

问云何名清净八心所起。答四界依界。色香味触。此八法共生不相离。彼十是名清净八。彼起是生。彼熟是老。彼坏是无常。彼分别是虚空界。此四法彼随起。彼清净八。于坏时与第二心共起。第二清净八。初清净坏。第二清净起。于一刹那起。此非展转为聚。以与三所起所聚。如是清净轻九。及清净眼九。六作聚非初坏。非第二起。无一刹那。何故不一心二作。令起余如初说。

 

问云何六聚时节所起。答清净八。清净声九。清净轻九。轻声十。清净眼九。眼声十。外聚成二清净。八及声九。问云何三聚食所起。答清净八。清净轻九。清净眼九。时节食所起聚相续业处。相似可知。余如初说。命九天聚。于欲界于业处所成。八聚以寿命活。鼻舌身男女根如。是轻等三及眠。此于色界。无有命九。天聚无想梵天。于其身一切入。以是得活。如是以聚。

 

问云何以生。答如男女入胎。于刹那生三十色起。所谓处十。身十。或女根十。或男根十。不男不女二十色起。所谓处十身十。于欲界化生。满根入男女。于生刹那七十色起。所谓处十。身十。眼十。耳十。鼻十。舌十。或女根十。或男根十。或于恶趣化生生盲。女人男人。于其生刹那六十色起除眼十。如是生聋人六十色起。除耳十。生盲聋人五十色起。除眼十耳十。恶趣化生满根入。或非男或非女。及劫初人。于其生刹那六十色起除男女根。于彼盲及非男非女。五十色起除眼根十。除非男非女根。或聋非男非女。亦五十色起除耳十及非男非女根。或盲聋非男非女四十色起。处十身十鼻十舌十梵。天于其生刹那四十九色起。处十眼十耳十身十命根九。无想天众生于其生刹那九色起。命根九。如是以生可知。

 

问云何以种种。答一切色成二种。所谓大细。于是十二色大内外色入。以有对义。余十八色细。以无对义。复二种色。所谓内外。于是五色成内眼等。五入以有境界义。余二十五外色以无境界义。复有二种色。命根不命根。于是八色名根。五内女根男根命根。以依义。余二十二非命根。以无依义。一切色成三种。所谓受色非受色有坏色。于是九色。有受八根及处色。以业报所成义。九色不受声入。身作口作色。轻色软色堪受持色老色。无常及眠。非业报所成义。余十二色有坏。彼以二种义。复有三种色。所谓可见有对。非可见。有对。不可见无对。于是一色可见有对。所谓色入。以见义以触义。十一色不可见有对。除色入余大色以。不见义以触义十。八色不可见无对。余细色不可见义。不可触义。一切色成四种。所谓自性色形色相色分别色。于是十九自性。色余十二大色。女根男根命根水界揣食处色眠色。以毕竟义。七形色。所谓身作口作色。轻色软色堪受持色受色相续自性色。以变三相色。色生色老色无常。以有为相义。一色分别色。所谓虚空界。以聚分别义。于是自性色。彼成分别。余无分别。如是以种种分别。问云何以一种当分别。答一切色非因非无因。因不相应。有缘有为。世所摄。有漏有缚。有结有流。有厄有盖。所触有趣。有烦恼无记无事。非心数心不相应。小欲界系不定非乘。不与乐共起。不与苦共起。不苦不乐共起。不令聚非不令聚非学非非学。非见所断。非思惟所断。如是以一种所胜可知。此谓色阴

 

问云何受阴。答以相一受。以彼心受持成一。由处二受。所谓身受意受。由自性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由法四受。善受不善受报受事受。由根五受。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由黑白六受。有漏乐受。无漏乐受。有漏苦受。无漏苦受。有漏不苦不乐受。无漏不苦不乐受。由门七受从眼触生受。从耳触生受。从鼻触生受。从舌触生受。从身触生受。从意界触生受。从意识界触生受。以广成。一百八受。六依爱起受。六依出离起受。六依爱忧起受。六依出离忧起受。六依爱舍起受。六依出离舍起受。此六六成三十六。于三时三三十六。此谓受阴

 

 

问云何想阴。答以想一相以心知事。以黑白二相。谓颠倒想。不颠倒想。以由不善三想。谓欲想嗔恚想害想。以由善三想。谓出离想不嗔恚想不害想。以不知义性处门四想。谓不净净想。于苦乐想。于无常常想。于无我我想。以由知义性处四想。不净想苦想无常想无我想。以由毗尼五想。于不净净想。于不净不净想。于净不净想。于净净想。疑想。以由事六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以由门七。想从眼触生。想从耳触生想。从鼻触生想。从舌触生想。从身触生想。从意界触生想。从意识界触生想。如是种种想可知。此谓想阴

 

问云何行阴。答触思觉观。喜心精进念。定慧命根盖。不贪不嗔惭愧。猗欲解脱舍作意。贪嗔恚无明慢。见调戏疑懈怠无惭无愧。除受想一切心数法行阴。

于是触者。是心触事。如日光触壁是其想处。思者是心动如作宅足种法。是其事门足处。觉者是口行如以心诵经。是彼想足处。观者。是心观事如随思义。是其觉足处。喜者是心欢喜如人得物。是其踊跃足处。心者是心清如咒令水清。彼四须陀洹分足处。精进者是心勇猛。如壮牛堪重。彼八事处足处。念者是心守护如持油钵。彼四念处足处。定者是心专一如殿里灯。彼四禅足处。慧者是心见如人有眼。彼四圣谛足处。命根者是无色法是寿命。如郁波罗水。彼名色足处。盖者是心恶止离。如人乐命离毒。彼四禅行足处。不贪者是心舍着。如得脱责。彼离出足处。不嗔者是心不嗔怒如猫皮。彼四无量足处。惭者是心羞耻。于作恶如憎恶屎尿。彼自身依足处。愧者是心畏于作恶。如畏官长。彼世依足处。猗者是心动摇灭。如夏热人冷水洗浴。彼喜足处。欲者乐作善如有信檀越。彼四如意足处。解脱者是心屈曲。如水流深处。彼觉观足处。舍者是心不去来。如人执称。彼精进等足处。作意者是心令起法则。如人执施。彼善不善足处。贪者是心摄受如我鸟。彼可爱可乐色足处。嗔恚者是心踊跃。如嗔毒蛇。彼十嗔恚处足处。无明者是心无所见如盲人。彼四颠倒足处。慢者是心举如共相扑。彼三种足处。见者是心取执。如盲人摸象。彼从他闻声不正忆足处。调者是心不寂寂。犹如沸水。彼速。精进足处。悔者是心退如爱不净。彼以作恶善退足处。疑者是心不一取执。如人行远国或于二道。彼不正作意足处。懈怠者是心懒堕。如蛇藏蛰。彼八懒处足处。无惭者是心于作恶无羞耻。如栴陀罗人。彼不恭敬足处。无愧者是心于作恶无畏。如恶王。彼六不恭敬足处。此谓行阴

 

问云何识阴。答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界意识界。于是眼识者。依眼缘色生识。是谓眼识。耳识者依耳缘声生识。是谓耳识。鼻识者依鼻缘香生识。是谓鼻识。舌识者依舌缘味生识。是谓舌识身识者依身。缘触生识。是谓身识。意界者依处五事依二事。五识若前后次第生识。此谓意界。意识界者。除此六识。余心。此谓意识界。此七识以三行所胜可知。如是以处事以事以法。

 

问云何以处事。答五识种种处种种事。意界及意识界。一处意界五事意识界。六事五识者。内法内处外事意界。内法外处外事意识界。内法外处。内事亦外事。六识者。初生处。初生事意识界。于入体刹那共生处。初以生处。于无色有无处一切事。如是以处事可知。

 

问云何以事。答五识一一受其境界。非一一次第生。不前不后生不散起。以五识不知所有法。除初起。以意界不知所有法。除意转。以六识。不安威仪。以迅速安之。以六识不受持身业口业。以六识不受善不善法。以迅速受之。以六识不入定不安详起。以迅速入定。以后分安详。以六识不终不生。或以后分。或以彼事终。以果报意识界生。以六识不眠不觉不见梦。以后分眠。以转意觉。以迅速梦见。如是以事可知。

 

问云何以法。答五识有觉有观。意界有觉有观。意识界设有觉有观。设无觉少观。设无觉无观。五识与舍共行。身识设与乐共行。设与苦共行。意识界设与喜共行。设与忧共行。设与舍共行。五识果报意界。设果报设方便。意识界设善设不善。设果报设方便。六识无因无起。世间法有漏有结。有缚有流有厄有盖。所触有取有烦恼。不以见所断。不以思惟所断。非为聚非非为聚。非学非非学。少欲界系。不定非乘。意识界一切坏。如是以法胜可知。此谓识阴。此谓五阴

 

复次此五阴。以四行所胜可知。如是以句义以相。以分别以摄。

 

问云何以句义。答色者现义。受者可受义。想者知义。行者作义。识者解义。阴者种类集义。如是以句义可知。

问云何以想。答色者自色相如见刺。彼四大足处。受者彼受相。如癞恶病。彼触足处。想者持相为相。如作像貌。彼触足处。行者和合为相如转轮。彼触足处。识者谓知相如知味。彼名色足处。如是以相可知。

问云何以分别。答三种阴分别。五阴五受阴五法阴。于是五阴者。一切有为法。五受阴者。一切有漏法。五法阴者。戒阴定阴慧阴解脱阴解脱知见阴。于此五受阴是可乐。如是以分别可知。

问云何以摄。答三种摄。入摄界摄谛摄。于是色阴十一入所摄。三阴法入所摄。识阴意入所摄。色阴十一界所摄。三阴法界所摄。识阴七界所摄。戒阴定阴慧阴解脱知见阴。法入及法界所摄。解脱阴法入及意入。及法界意识界所摄。五阴或谛所摄。或非谛所摄。五受阴苦谛及习谛所摄。戒阴定阴慧阴道谛所摄。解脱阴非谛所摄。解脱知见阴苦谛所摄。有法是阴所摄。非谛所摄。有法是谛所摄。非阴所摄。有法是阴所摄。亦谛所摄。有法非阴所摄。亦非谛所摄。于是非根所缚色。及与道相应。沙门果是阴所摄。非谛所摄。泥洹是谛所摄。非阴所摄。三谛是阴所摄。亦谛所摄。制者非阴所摄。亦非谛所摄。如是以行。于阴知分别方便。此谓阴方便(阴方便已竟)

 

问云何入方便。答十二入。眼入色入。耳入声入。鼻入香入。舌入味入。身入触入。意入法入。于是眼入者。是界清净以是见色。色入者。界色形摸是眼境界。耳入者。是界清净以是闻声。声入者。是界鸣耳境界。鼻入者。是界清净以是嗅香。香入者。界香鼻境界。舌入者。是界清净以是知味。味入者。是界气味舌境界。身入者。是界清净以是触细滑。触入者。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坚软冷暖身境界。意入者。是七识界。法入者。是三无色阴及十八细色及泥洹。此谓十二入。复次此十二入。以五行所胜可知。如是以句义。以境界以缘。以彼夹胜心起以摄。

问云何以句义。答眼者见义。色者现义。耳者闻义。声者鸣义。鼻者嗅义。香者芳义。舌者尝义。味者气味为义。身者正持义。触者可触义。意者知义。法者无命义。入者无色法门义。处义受持义。如是以句义可知。

 

问云何以境界。答眼耳不至境界。鼻舌身至境界。意俱境界。复有说。耳者至境界。何故唯有近障不闻声。如说咒术。复说眼者于其自境界至境界。何故壁外不见。如是以境界可知。

 

问云何以缘。答缘眼色光。作意生眼识。于是眼者为眼识。以四缘成缘。初生依根有缘色者。以三缘成缘。初生事有缘光者。以三缘成缘。初生依有缘作意者。以二缘成缘。次第非有缘。缘耳声空作。意得生耳识。以此分别当分别。缘鼻香风作意。得生鼻识。缘舌味水作意。得生舌识。缘身触作。意得生身识。缘意法解脱作意。得生意识。

于是意者是后分心。法者是法事。此成四种。六内入过去现在未来第一种。五外入过去未来现在离除非入根。是第二种。法入第三种。十一种制名者。所谓众生方时犯罪。头陀一切相。无所有入定事灭禅定。实思惟不实思惟。是第四种。此谓法事。专心者心随如昱。作意者于意门转意。识者速心。于是意者为意识以依缘成缘。法者以事缘成缘。解脱者以依缘成缘。作意者以二缘成缘。次第缘有缘。如是以缘可知。

 

问云何以夹胜心起。于眼门成三种。除夹上中下。于是上事。以夹成七心。无间生阿毗地狱。从有分心。转见心。所受心。分别心。令起心。速心。彼事心。于是有分心者。是于此有根心如牵缕。转心者。于眼门色事夹缘故。以缘展转诸界。依处有分心成起。有分心次第。彼为见色事成转生转心。转心次第依眼应转。现得见生见心。见心次第已见以心。现受生受心。受心次第以受义。现分别生分别心。分别心次第以分别义。现令起生令起心。令起心次第以令起义。由业心速行。速行心次第。以速行义。不以方便生彼事果报心。从彼更度有分心。

 

问何譬喻。答如王殿上闭城门卧。伛女摩王足。夫人坐。大臣及直阁列在王前。聋人守门依城门住。时守园人取庵罗果打门。王闻声觉王。敕偻女。汝当开门。偻女即奉命。以相貌语聋人言。聋人解意。即开城门。见庵罗菓。王捉刀。女受菓将入现于大臣。大臣授与夫人。夫人洗净。或熟或生。各安一处。然后奉王。王得食之。食已即说彼功德非功德。还复更眠。

 

如是如王卧。如有分心可知。如守园人取庵罗菓打门。如是于眼门色事夹可知。如王闻彼声王觉。教伛女开门。如是以缘展转界。依处有分心起可知。如伛女以相貌教聋人开门。如是转心可知。如聋人开门见庵罗菓。如是眼识可知。如捉刀女受彼菓将现大臣。如是受持心可知。如大臣取菓授与夫人。如是分别心可知。如夫人洗净。或熟或生各安一处然后与王。如是令起心可知。如王食彼菓。如是速心可知。如王食已说彼功德非功德利。如是彼事果报心可知。如王更眠。如是有分心度可知。

于是眼门以中事夹。速心无间度彼有心。以夹下事。令起心无间度有分心。如是余于门可知。于意门无事夹。以作意缘以解脱行。于意门成取事。

于是于上事三心生。有分心转心速心。彼事心于中及下事二心生。转心及速心。于是可爱不可爱中事。以种种缘种种受可知。以正作意非正作意。缘种种善不善可知。如是彼夹胜心起可知。

 

问云何以摄。答三种摄。阴摄界摄谛摄。于是十入色阴所摄。意入识阴所摄。法入除泥洹四阴所摄。十一入十一界所摄。意入七界所摄。五内入苦谛所摄。五外入。或苦谛所摄。或非苦谛所摄。意入或苦谛所摄。或非苦谛所摄。法入或四谛所摄。或非苦谛所摄。如是所摄可知。如是以此行。于入智令起方便。此谓入方便(入方便已竟)

 

问云何界方便。答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于是眼清净眼界。色形色界。眼识眼识界。如是余可知。于五门转事。意界受果报。意界唯法入。除法界六识界。余心意识界。余如入广说。于是十界色阴所摄。法界除泥洹四阴所摄。七界识阴所摄。十一界十一入所摄。七界意入所摄。十一界苦谛所摄。五界或苦谛所摄。或非谛所摄。法界四谛所摄。或非谛所摄。意识界或苦谛所摄。或非谛所摄。

 

问云何说化境界。答唯此法阴入界为境界。诸说法种类和合相为阴说门相为入。说自性相为界。复次世尊为利根人。以阴门说苦谛。为中根人以入门说苦谛。为钝根人以界门说苦谛。复次于名著相人。以略说色。以分别名说阴。为着色相人。以分别色以略说名说入。于名色着相人。以名色分别说界。复次说自性处说阴说处事说入。以处事说心起说界。以如是等行界分别方便。此谓界方便(界方便已竟)

 

问云何因缘方便。答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皆苦阴起。唯以无明灭则行灭。以行灭则识灭。以识灭则名色灭。以名色灭则六入灭。以六入灭则触灭。以触灭则受灭。以受灭则爱灭。以爱灭则取灭。以取灭则有灭。以有灭则生灭。以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苦阴皆成灭。于是无明者。不知四谛。行者身口意业。识者入胎一念心名识。名色者共相续心起心数法。及迦罗逻色。六入者六内入。触者六触身。受者六受身。爱者六爱身。取者四取。有者是业能起欲色无色有。生者于有阴起。老者阴熟。死者阴散坏。

 

问何故无明缘行。何故生缘老死。答于此无间凡夫。于四谛不知故。五受阴长夜乐着我物。成彼所触。此我物此我身如是有乐着乐。和合为有思惟。彼思惟使非智所处。为得有成住于有。如种在耕熟田。无彼识为有灭。此谓无明缘行。彼无明所起行。思入有着于有相事成为聚。于转有起相续。识于有随心非断。是故行缘识。如除日无光明。住地增长。如是除识无名色。于无体住增长。如荻相猗展转相依。是故识缘名色。依处余名共生起。意入增长依名命四大。及食时缘余五入起增长。非余此缘。是故名色缘六入。余根境界识和合起触。是故六入缘触。以触受或苦或乐。或不苦不乐。非所触。是故触缘受。痴凡夫受乐成着。复更觅受苦。彼对治觅乐。若受不苦不乐受舍。是故受缘爱。以渴爱急取爱处。是故爱缘取。彼有取作事为有种。是故取缘有。以如业所胜生于诸趣。是故有生。以生成老死。是故生缘老死。如谷为种缘。如是无明缘行可知。如种为牙缘。如是行缘识可知。如牙为叶缘。如是识缘名色可知。如叶为枝缘。如是名色缘六入可知。如枝为树缘。如是六入缘触可知。如树为花缘。如是触缘受可知。如花为汁缘。如是受缘爱可知。如汁为米缘。如是爱缘取可知。如米为种缘。如是取缘有可知。如种为牙缘。有如是缘生可知。如是起种种相续。如是前际不可知。后际亦不可知。如是生无明为初因缘相续。其前际不可知。后际亦不可知。问无明何缘。答唯无明为无明缘。使为缠缘缠为使缘。初为初后为后。复次一切诸烦恼。成无明缘。如佛所说。从漏集起无明集。复次如一心法。以眼见色。痴人起爱。于此时净乐者心痴。此谓无明。思着是无明缘行。心着此行缘识。知相应心数法。及彼所造色。是识缘名色。从受生喜。缘喜故。喜色缘故。诸根清净。是名色缘六入。无明触是六入缘触。喜触缘受欲。受缘爱以着取净乐。是爱缘取。以着思是取缘有。彼法起是有缘生。住已是老念散坏是死。如是于一刹那。成十二因缘。

 

问彼十二因缘分几名烦恼几名业。几果报几过去几未来几现在。几因缘。几已起。云何因缘。云何因缘法。此二何差别。何因缘染性。

答三烦恼。无明爱。取二业。行有。余七果报。于是名烦恼者。成因为有后生。如画师色。其事不自生。如画师色事。烦恼令起。有缘得生。如种种色。二过去无明及行。二未来生老死。余八现在。如是以取三时无始生死相续可知。十二分因缘者不应说。除十二因缘。亦不应说。

尔时云何因缘。此十二法如次第展转因故。此谓因缘起。十二因缘分已起法。此二何差别者。因缘者诸行异。非成就不可说。或有为或无为。不应说。以起因缘法行。已成就有为。此二法差别。何因缘染性者。以是行以是相。成无明行。缘彼行彼相彼性。彼圣人不他缘。以慧明通达。如是一切此谓因缘染性。

复次此因缘。以七行可知。如是以三节以四略。以二十行。以轮以牵。以分别以相摄。

云何以三节。诸行及识。其间第一节。受及爱彼间第二节。有及生。彼间第三节。于过去以业烦恼缘现在果报。是第一节。以现在果报。缘现在烦恼。第二节。以现在烦恼。缘未来果报。第三节。第一及第三因果节及有节。第二节果因节非有节。有节者何义。答终无间未度阴入界。以初业烦恼缘故。于诸趣更有生。此谓有生节。

 

问云何成。答彼入无明爱。相应以造功德。恶业凡夫。彼于此时谓死。以死受苦。卧置死人处。不见此世。不见彼世。失念不得念。是时受生苦。意念智成退。身勇猛成退。诸根渐渐失。从身或上或下。命根失燥失。如多罗叶燥。于此时如眠梦。以叶四法起。业业相趣趣相。云何业。是其所造。或功德或非功德。或重或轻或多或少。如近其初所造。彼业即起。业相者。彼处所依造业。彼处即起。业伴侣业相起。彼于时或如现作业。趣者以功德缘善趣起。以非功德缘恶趣起。名趣相者。入胎时三事和合得生。化生者依处处生。是其所生处起。或宫殿或坐处。或山或树或江。随其趣及共取相起。彼于此时往彼。或倚或坐或卧。见彼或取。彼于此时。初所造业及业相。或趣及趣相。作事以速心现起灭。命终去速心无间。共命根灭成终。终心无间次第。以速心起。唯彼业或彼业相。或趣或取相。作事果报心处度于后有。如灯燃灯。如从火珠出火。彼节心起故如伴侣。于母腹依父母不净。三十色业所成成起。处身有十。彼于老刹那无心过节。四十六色成起。业所造三十食节所成。二色及八无心过节色。于老刹那共第二心。五十四色成起。业所成三十食时所成。三色及八如是起。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成有节。于是成三节可知。

问云何以四略。答无明行于过去业烦恼略。识名色六入触受。于现在果报略。爱取有于现在业烦恼略。生老死于未来果报略。如是以四略可知。

问云何以二十行。答以取无明过去爱及取。以烦恼相成所取。以取行过去有以业相成所取。以取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以果报相生及老死成所取。以取爱取现在以烦恼相成所取。以取有现在行以业相成所取。以取生老死未来识名色六入触受成所取。此二十四法。以取其成就成二十。如阿毗昙所说。于初业有痴是无明。聚是行。着是爱。觅是取。思是有。此五法于此生有。初所作业是其缘。不了识入痴是无明。聚是行。着是爱。觅是取。思是有。此五法于此业有。为未来生时缘。未来生时识度。是名色清净。是入所触是触取是受。此二法于未来生有。于此所作业是其缘。如是以二十行可知。云何以轮。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如是皆苦阴起于此皆苦阴无知。此谓无明。无明缘行者。复如是以轮可知。

云何以牵。二牵。所谓无明所初。及老死所初。于是。问云何无明所初。答是说次第。云何老死所初。是度次第。复次无明所初。是有边际面未来知道。老死所初者。初边际面过去知道。如是以牵可知。

问云何以分别。答二种因缘。世间因缘。及出世因缘。于是无明所初。是世因缘。

问云何出世因缘。答苦依苦。信依信。喜依喜。踊跃依踊跃。倚依倚。乐依乐。定依定。如实知见依如实知见。厌患依厌患。无欲依无欲。解脱依解脱灭智。此谓出世因缘。复说四种因缘。业烦恼为因。种为因。有作。共业为因。问云何业烦恼为因答无明所初。

云何种为因。如种牙相续。云何有作。如化色。云何共业为因。如地雪山海日月。复有说。非此共业因。是诸色心法。时节为因。无有共业。如世尊说偈

业不与他共是藏他不偷

人所作功德其自得善报

如是分别可知。

问云何以相摄。答四种相摄。阴相摄。入相摄。界相摄。谛相摄。于是无明行触爱取有行阴所摄。识识阴所摄。名色四阴所摄。六入二阴所摄。受受阴所摄。生老死色阴所摄。及行阴所摄。无明行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法入所摄。识意入所摄。名色五内入所摄。六入六内入所摄。无明行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法界所摄。识意识界所摄。名色五界所摄。六入十二谛所摄。无明爱取十谛所摄。余九苦谛所摄。出世因缘道分道谛所摄。因缘灭灭谛所摄。如是以相摄可知。如是以行因缘方便可知。此谓因缘方便(因缘方便已竟)

 

问云何圣谛方便。答谓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

 

问云何苦圣谛。答生苦老苦死苦。忧苦忧悲苦恼苦。苦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以略五受阴苦。生苦者。于众生种类诸阴起。此一切苦集义。老苦者。以生诸界熟。此失力色诸根念慧义。死苦者。寿命灭作畏怖义。忧苦者。至苦处心畏惧。此内烧义。忧悲苦者。苦至语言。此内外烧义。苦苦者。身苦此因苦身义。恼苦者。心苦此因苦心义。怨憎会苦者。与不可爱众生共和合。此作苦义。爱别离苦者。与可爱众生共分散离别。此作忧苦义。求不得苦者。乐得与不可爱别离乐可爱和合。彼不得失乐义。

已略说五受阴苦者。不离五受阴苦。是故以略五受阴苦。问云何五受阴。答色受阴痛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如阴方便广说。如是可知。于是二种苦处苦自性苦。于是生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以略五受阴苦。此谓处苦。忧苦忧悲苦恼苦。此谓自性苦。三种苦者。苦苦坏苦行苦。于是身苦心苦。是谓苦苦。有漏乐受彼处坏。是谓坏苦。五受阴行苦。此谓苦圣谛。

 

问云何苦集圣谛。答爱令复生。与欲共起。处处起。如是欲爱有爱不有爱。此爱令复生者。有爱多成令有生爱。苦集者。唯爱不共故说苦集。与欲共起者。唯爱令欢喜名起。令染名染。共染起喜。起者是处处令身性起。是处欢喜。是处可爱色。是处欢喜。如是欲爱有爱非有爱。除有爱及不有爱。余爱是欲爱。有爱者与常见共起。非有爱者与断见共起。此谓苦集圣谛。

 

问云何苦灭圣谛。答唯爱灭无余。舍远离解脱无处。此谓苦灭圣谛。问不然此亦集灭。何故世尊说苦因灭。答苦因灭故成不生灭。应作证义。是故集灭。世尊说苦灭。

 

问云何苦灭道圣谛。

答此八正分道。如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者四谛智。正思惟者是三善思惟。正语者离四恶行。正业者是离三恶行。正命者离邪命。正精进者四正勤。正念者四念处。正定者四禅。

复次若修行圣道。于泥洹知见。此谓正见。唯于泥洹觉是正思惟。彼断邪语是正语。断邪业是正业。彼断邪命是正命。断邪精进是正精进。于泥洹念是正念。于泥洹专心是正定。于是慧根。慧力慧如意足。择法觉分。成入内正见。精进根。精进力。精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觉分。四正勤。成入内精进。念根念力念觉分四念处。成入内正念。定根定力。心如意足。信根信力。定觉分。喜觉分。猗觉分。舍觉分。成入内正定。如是三十七菩提法。成入八正道内。此谓苦灭道圣谛。此谓四圣谛。

 

问何故说四圣谛不三不五。答一切疑。为世间出世间果因故成四。问云何世谛果苦集世谛因果。灭出世谛果。道出世谛因。是故四不三不五。复次应知应断应证应修。以四句故成四。此四圣谛以十一行可胜可知。如是以句义以相以次第以略以譬喻以分别以数以一以种种以次第广以相摄。

 

问云何以句义。答圣谛者。圣人所说名圣谛。通达彼故成圣谛。谛者如是义。不异义。自相不异义。苦者果义。集者因义。灭者随灭义。道者见第一义。如是以句义可知。

 

问云何以相。答苦者过患相。集者因相。灭者不生相。道者方便相。复次苦者逼恼相忧相有为相有边相。集者聚相因缘相和合相着相。灭者出离相寂寂相无为相醍醐相。道者乘相令到相见相依相。如是异相可知。

 

问云何以次第。答以粗义及证义。初说苦谛。此苦以此生第二集。此集灭是此苦灭。第三灭。此方便为实灭。第四说道。如明了医。初见病源后问病缘。为灭病故如病说药。如是病如苦可知。如是病因缘如集可知。如是病尽如脱灭可知。如是药如道可知。如是以次第可知。

 

问云何以略。答生是苦。令生是集。苦止是灭。令止是道。烦恼处是苦。烦恼是集。断烦恼是灭。断方便是道。苦能起开身见门。集能起开断见门。灭能起开常见门。道能起开邪见门。如是以略可知。

 

问云何以譬喻。答如毒树如是苦可知。如种如是集可知。如是烧种。如是灭可知。如火如是道可知。如此岸有苦有怖畏。如是苦可知。如流如是集可知。如彼岸无苦无怖畏。如是灭可知。如船能渡。如是道可知。如担担如是苦可知。如取担如是集可知。如置担如是灭可知。如置担方便如是道可知。如是以譬喻可知。

 

问云何以分别可知。答四种谛。语谛。各各谛。第一义谛。圣谛。于是说实语非不实。是谓语谛。于各各谛大入诸见。此谓各各谛。彼谛比丘妄语愚痴法。彼不妄语愚痴法。是谛。泥洹者是第一义谛。是圣人所修行。是圣谛于此所乐圣谛。如是以分别可知。

 

问云何以数可知。答除爱于三地善不善无记法是苦谛。爱是集谛。断彼是灭谛。八分道是道谛。复次除爱余烦恼。于第三地善不善无记法是苦谛。爱及余烦恼是集谛。断彼是灭谛。道者是道谛。复次除爱余烦恼一切不善。于三地善有记法是苦谛。爱及与烦恼一切不善是集谛。断彼是灭谛。道是道谛。复次除爱与烦恼及一切不善。于三地不善。于三地无记法是苦谛。爱及余烦恼及一切不善。于三地善此集谛。断彼是灭谛。道是道谛。于是觅有气味义是爱。集有结使义。余烦恼是集。以可断义。以令起有义。一切不善是集。以令有义。于三地善法是集。于是爱及余烦恼是集。一切不善于三地及善。或苦谛或集谛。逼恼忧有为有边相故成苦谛。聚因缘着和合相故成集谛。如是以数可知。

问云何以一可知。答此四谛以四行成一。以谛义以如义以法义以空义。如是以一可知。

问云何以种种可知。答二谛。世谛出世谛。世谛者有漏有结有缚有流有厄有盖可触。有取有烦恼。所谓苦及集。出世谛者。无漏无结无缚无流无厄无盖不可触无取无烦恼。所谓灭道。三谛有为。灭谛无为。三谛无色。苦谛有色无色。集谛不善。道谛善。灭谛无记。苦谛善不善无记。苦谛可知。集谛可断。灭谛可证。道谛应修。如是以种种可知。

问云何以次第广。答以一种。有识身是苦。集我慢。断彼是灭。身念是道。以二种。名色是苦。是无明有爱是集。断彼是灭。奢摩他毗婆舍那是道。以三种成。所谓苦苦是苦谛。三不善根是集。断彼是灭。戒定慧是道。以四种成。四身性处是苦。四颠倒是集。断颠倒是灭。四念处。是道。以五种成。五趣是苦。五盖是集。断盖是灭。五根是道。以六种成。六触入是苦。六爱身是集。断爱身是灭。六出离法是道。以七种成。七识住是苦。七使是集。断七使是灭。七菩提分是道。以八种成。八世间法是苦。八邪边是集。断八邪边是灭。八正分是道。以九种成。九众生居是苦。九爱根法是集。断彼是灭。九正作意根法是道。以十种成。十方行是苦。十结使是集。断结是灭。十想是道。如是以次第广可知。

问云何以摄。答三种摄。阴摄入摄界摄。于是苦谛五阴所摄。集谛及道谛行阴所摄。灭谛非阴所摄。苦谛十二入所摄。三谛法入所摄。苦谛十八界所摄。三谛法界所摄。如是以摄可知。以此行于圣谛知令起。此谓圣谛方便(圣谛方便已竟)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分别定品第四

分别定品第四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问尔时净戒坐禅人。已行头陀受成就胜善处。当何所作。答令定起。

 

问何定何相何味何起何处。何人受禅解脱定。正受何差别。几定因可见。以此起定。障定有几法。几定功德。定几众具。几种定。

 

云何起定。答定者有清净心。一向精进与寂静功德等。正真住不乱。此谓定。

复次烦恼猛风无倾心虑。如殿里灯光焰不动。如阿毗昙说。若心正住无所攀缘。亦不动乱。寂静无著。正定定根定力。此谓为定。

云何相何味何起何处。心住是相伏怨是味。寂静是起。于染不着心得解脱。是名为处。

何人受定。谓受心数等方便定等。如手执称。令心心数等。如钵中油。念与精进等行为定。犹如四马齐力牵车。思惟等为定。如彼箭师注心调直。以除怨故。如药消毒。如毗昙说。敛摄是定义。从是定义满是定义。

 

禅者四禅。谓初禅等。

解脱者。谓八解脱。内有色想外观色等。

定者三定。谓有觉有观等。正受者。谓九次第正受。

 

云何为禅。思惟事故。思惟怨故。心喜乐故。离障解脱故。令平等故。方便发定故。得自在故。不以一义住正受故。乐起定故。解脱正受者。

 

几功德令定得。起见四功德令定得起。

云何为四。现见法乐乐住。以观乐事。神通现证有具足。

何者现见法乐乐住。谓人得定。能生无漏。心起悦味。受出世乐。现见法乐乐住。是故世尊说。彼此身从静生喜。使得清凉。令渐圆满具足成就等。如佛告比丘。我先作尼干。七日七夜身不动摇。口不言说默然端住。一向受乐。是谓于圣法现见法乐乐住。

以观乐事者。谓坐禅人得心定事。无有盖缠。调柔堪受持。观见阴入界等。自性安乐。是故世尊教诸比丘。应当修行。如是一切以心依如实知。

神通现证者。已得定人依证五通。谓如意天耳他心宿命天眼。是故世尊说。已得心定随宜转变。如是一切令得如意。有具足者。已得定人未到无学。终令不退。由定得报。得色无色有具足。如佛所说。少修初禅得梵天眷属。如是种类一切生彼。如是一切此四功德。能生彼定。一一当起。

 

障定有几者。谓八法。欲欲嗔恚。懈怠睡眠。调戏疑惑。无明无喜乐。一切恶法是障法。

 

几定因者。谓有八法。是因出离不嗔。明相不乱。一切善法令心欢喜。能生法智。是为定因。几定资者。谓有七种戒。众具知足。覆蔽根门。节量饮食。初中后夜而不睡眠。常念智慧。住处静寂。

 

定有几种者。定有二种。一世间定。二出世间定。圣果所得。谓出世定。余名世定。其世间定。是有漏有结有缚。是流是厄是盖是戒盗见盗。是取是烦恼。此谓世间定。与此相违名出世定。

复次定有二种。邪定正定。云何邪定。不善一心。是谓邪定。若善一心。是谓正定。邪定当断。正定应修。

复次定有二种。外定安定。彼彼定初分此谓外定。性除无间此谓安定。

复次定有三种。有觉有观定。无觉少观定。无觉无观定。云何有觉有观。谓初禅有觉有观。二禅无觉少观。余禅无觉无观。

复次定有三种。谓共喜生定。共乐生定。共舍生定。初禅二禅谓共喜生。三禅谓共乐生。四禅谓共舍生。

复次定有三种。善定报定事定。云何善定。圣道学人及凡夫。修色无色定。是谓善定。圣果学人凡夫生。色无色界。是谓报定。无学人受色无色定。是谓事定。

复次定有四种。欲定色定无色定无所受定。谓彼彼行正受行。是谓欲定。四禅是谓色定。四无色定及善业报。此谓无色定。四道果谓无所受定。

又定有四种修行。谓苦修行钝智。苦修行利智。乐修行利智。乐修行钝智。此四人一者密烦恼。二者疎烦恼。三者利根。四者钝根。于密烦恼人。钝根苦修行。钝智得定。密烦恼利根苦修行。利智得定。疎烦恼人钝根乐修行。钝智得定。疎烦恼利根乐修行。利智得定。于是密烦恼人。已密烦恼故。苦折伏烦恼。是故苦修行钝根人。以钝根故。久积禅行觉钝智。是故名钝智。以此方便。一切应分别。

复次定有四种。谓小定小事。小定无量事。无量定小事。无量定无量事。云何小定小事。定不随心所得。定小精进。此谓小定小事。云何小定无量事。定不随心所得。彼事大精进。此谓小定无量事。云何无量定小事。定随心所得。彼事小精进。此谓无量定小事。云何无量定无量事。定已随心所得。彼事大精进。此谓无量定无量事。

复次定有四种。欲定精进定心定慧定。欲定者。依欲修得。谓为欲定。依精进得。谓精进定。依心修得。谓为心定。依慧修得。谓为慧定。

复次定有四种。有定是佛所得。非声闻所得。有定声闻所得。非佛所得。有定是佛所得及声闻所得。有定非佛所得非声闻所得。大悲定双变定。是佛所得。非声闻所得。学果定是声闻所得。非佛所得。九次第定无学果定。佛所得及声闻得。无想定非佛所得非声闻得。复次定有四种。有定为起不为灭。有定为灭不为起。有定为起为灭。有定不为起亦不为灭。问云何为起不为灭。答欲界善不善定。此谓为起不为灭。四圣道定。是为灭不为起。学及凡夫色无色善定。为起亦为灭。一切果定及事定。非为起非为灭。

复次定有四种。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离于五盖成就觉观。喜乐一心。此谓初禅。离于觉观成就三枝。离喜成就二枝。离乐舍一心成就第四禅。

复次定有五种。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禅。五禅者为五枝。觉观喜乐一心离五盖成就五枝。是谓初禅。离觉成就四枝。是谓二禅。离喜成就二枝。是谓三禅。离乐成就二分。谓第四禅。所谓舍一心。

问何故说四禅及五禅。答由二人报故。第二禅二种。谓无觉无观无觉少观。

问是谁坐禅人。令初禅自在起第二禅。答于粗觉观摄念思惟。复知觉过患令起无觉观第二禅。是其修四禅次第。复有一人已令初禅自在现起第二禅。于粗觉摄念思惟。唯知觉过患见无觉少观起第二禅。是其受五禅次第。是故说于五禅。

复五种定。谓五分正受。喜满乐满心满光满观想。于是初禅二禅喜满。于是三禅乐满。于他心智是名心满。于天眼通是名光满。从彼彼定起观智是名观想。

复次定有五种。谓五智正定。此现在乐亦未来乐报。依身智起此定。是圣所行无烦恼。此定慧人修习此定。寂寂快乐。猗所得成就无二。不伏生死。此定寂寂最乐。猗所一性所得。非伏生死我。此定念入念起依身智起。复次已分别行处已。分别修行事及下中上。

以如是定有多种。可知一切诸定皆入四定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乐品

绘图版·乐品

1


那些无憎怨者,活在敌人群中也安乐。

我等实乐生,憎怨中无僧。
于僧怨人中,我等无憎住。

2


那健康者在病人群中确实舒适的活着。

我等实乐生,疾病中无病。
于疾病人中,我等无病住。

3


在充满贪欲的人群中,无贪欲者活得很安乐。

我等实乐生,贪欲中无欲。
于贪欲人中,我等无欲住。

4


我们象天人一样,无障碍、快乐的活着。

我等实乐生,我等无物障,
我等乐为食,如光音天人。

5


胜利招惹憎怨,失败堕入苦恼。舍弃胜败常住安乐。

胜利生憎怨,败者住苦恼。
胜败两俱舍,和静住安乐。

6


无火如贪欲,无恶如嗔恨,无苦如五蕴,无乐胜涅盘。

无火如贪欲,无恶如嗔恨,
无苦如五蕴,无乐胜寂静。

7

 
饥饿是最大的疾病,轮回是最大的苦,涅盘是最上的安乐。

饥为最大病,行为最大苦;
如实知此已,涅槃乐最上。

8


健康是最上的利益,知足是最上的财富,涅盘是最上的安乐。

无病最上利,知足最上财,
信赖最上亲,涅槃最上乐。

9


理解独居和寂静,喜欢于佛法,远离畏怖得到安乐。

已饮独居味,以及寂静味,
喜饮于法味,离怖畏去恶。

10


避免与愚痴者交游,与圣者为伍将给您带来快乐。

善哉见圣者,与彼同住乐。
由不见愚人,彼即常欢乐。

11


与愚痴者为伍,带来痛苦。与智者为伍如同亲戚般是快乐的来源。

与愚者同行,长时处忧悲。
与愚同住苦,如与敌同居。
与智者同住,乐如会亲族。

12


象月亮循着一定的轨道,你应和稳健的智者结交。

贤者智者多闻者,持戒虔诚与圣者,
从斯善人贤慧游,犹如月从于星道。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三篇·12.死 品

一八八、日夜渐过去,性命亦随减,见死难之人,应造福引乐。

 

注:时间渐渐过去,夜亦逐夜过去,众生之性命寿限,亦随之而日日夜夜减少。所以,能深见死之灾难之人,必多造福,以引带乐来,无福,则不能有乐也。

 

一八九、众生皆有难,因必死亡去,如树果有难,果树必堕地。

 

注:众生一出生必有难,因为必定有死亡之日,亦如树果之有难,因果一熟必堕落于地上。

 

一九〇、心如实知色,不住于无色,则可达灭谛,可名离死者。

 

注:人若能如实知色法,而不着于无色法,若如是,则能通达灭谛,即涅槃之道,亦可名为能离“死亡”之人。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三篇·11.人 品

一三六、不嗔不结嗔,不轻能自净,具正见有慧,则知是贤者。

 

注:人若不嗔怒,心中亦不结执嗔恨,不轻视他人众生,自己之身口意清净无垢,又具正知正见,更有智慧,则此人已是贤者矣。

 

一三七、无嗔自调伏,正命及正知,解脱寂坚住,嗔杀何处生。

 

注:无嗔之人,是能调伏之人,有正直生活、有正知见,而得解脱烦恼,心中寂定,坚住不退。如是,则嗔怒之心,无从生起矣。

 

一三八、智者行不失,有慧戒心寂,犹如阎浮金,谁能责谤彼。

 

注:有智之人,其行为合理,不错不失、有智慧、有戒行、心中寂静。其清净犹如阎浮金,故无人能责骂毁谤智者。

 

一三九、追求未来物,伤悲过去事,故愚人憔悴,如生芦被斩。

 

注:愚人,无有智慧,时常追求所未来之物,又时常伤悲已经过去之事,故面目憔悴,犹活之芦草被斩倒下。

 

一四〇、智人不妄想,不动摇、慧护,摄根、有善友,能尽诸苦际。

 

注:有智之人,不妄想妄求,心念不因为境遇,而动摇不定,以慧守护其身心,又能摄护诸根,又有善友。如是,则能尽苦恼之边际,又能断除众苦也。

 

一四一、爱小悦、大苦,贤者既知已,则不悦诸爱,虽是天之爱。

 

注:诸爱,皆有小小可喜悦之处,但内有极大苦。贤者既知诸爱是极大苦,则先不喜悦之,虽彼爱是天宫中之最极可爱。

 

一四二、不信、知涅槃,断贪、结无隙,能舍诸一切,是名最上人。

 

注:人若能不信他人邪法,而知涅槃之妙乐,断除贪结,及使贪结无隙可再生起,又能舍弃一切世间之法,则可称此人,为最上之人。

 

一四三、调所不应调,应调而不调,弃利任意作,后必礼调者。

 

注:调伏自己,是最善行,但调伏所不应调伏、应调伏而不调伏,则必失去利益,而又纵情任意,将来必甚悔恼,而必礼敬能合理调伏之人。

 

一四四、知内外诸法,净不净人法,人天所供养,越网名牟尼。

 

注:人若能知佛法及世间法,又知净人法及不净人法,则其学问知识,已甚广大,为人及天所共供养。自己能越网,即已能越过诸一切障碍矣。

 

一四五、沙门无外道,诸行无有常,诸佛无动摇,如空中无迹。

 

注:外道亦有自称为沙门者,但除佛教之沙门外,并无其他真正沙门。一切诸行,皆由因缘所成,故不能常住。诸佛已证正等正觉,故心安定,无恐怖动摇,犹如空中,无有足迹。

 

一四六、勤者名禄长,有智而妙作,审后作摄护,住法不放逸。

 

注:勤勉之人,其名誉禄位,必日日增长,若复有智,所作诸事,皆妙好合理,对事对物,详审思虑而后行之,更能摄护六根,住于正法,又住于不放逸法,则此人必能成就矣。

 

一四七、悟于最上法,无求及解脱,如旧屋被焚,不因死而悲。

 

注:人若悟知最上之法,于世间诸法诸事物,皆无所求,已达解脱之境。如所住之旧屋,被火焚尽,另住新屋,则此人临命终时,无有悲伤苦恼,无有恋念爱着也。

 

一四八、智者必离世,不乐住居家,犹如池上雁,能弃足之泥。

 

注:有智之人,知世间多苦,故必离开世间,不乐住家中,弃家而去。犹如在池上之雁鸟,不久住于池,必弃去足上之泥而去。

 

一四九、贤者说身寂、口寂及意寂,无贪具足慧,能舍名牟尼。

 

注:诸贤者皆同说身寂静、口寂静、意寂静之人,无有贪结,又具足智慧,更能弃舍世间诸法,此人可以名为牟尼矣。牟尼,即贤者。

 

一五〇、贤者说身净、口净及意净,无贪具足净,无恶称净人。

 

注:诸贤者,同声称身清净之人、口清净之人、意清净之人,又无贪结,具足清净,更无有恶,故可称为清净之人。

 

一五一、易嗔易结怨,恶意轻视人,妄想用奸计,此人是劣人。

 

注:人若常喜嗔怒、又易与人结怨、又以恶意轻视他人、更好妄想异想、好用奸计,如是之人,必为下劣之人。

 

一五二、王、净行、商、庶、首陀、高低工,寂静调伏己,皆同入涅槃。

 

注:无论帝王、净行之婆罗门、商人、普通人士、贱种之首陀罗人,乃至高低级之工人等,若能使自己身心寂静,能调伏自己,如是人等,皆能证得涅槃。

 

一五三、贤者阻贼偷,而喜供沙门,贤者更喜乐,沙门常受供。

 

注:贤者,常留心盗贼偷取财物,但对佛弟子沙门,则欢喜供养,而更甚深欢喜者,则因有沙门,时时来受供养。

 

一五四、胜者被结怨,败者大苦恼,能离胜与败,寂静得大乐。

 

注:胜无论任何种胜,如战胜、赌胜、打架胜、竞赛胜、辩论胜等等,胜者皆被结成怨仇;而败者,因败而羞耻苦恼,谋图报仇。故人若能离开胜败,无败无胜,则

此人心中寂静,得大安乐。

 

一五五、净人、不净人,去趣各不同,不净堕地狱,净者往天堂。

 

注:净人与不净人,在生存时,居住处可以相近,但死后之去处,则大大不同。不净之人,堕落地狱,净人则往生天堂,双方之距离及苦乐,大大不同也。

 

一五六、贤者有正智,住戒不着爱,不作恶离爱,离苦逆欲流。

 

注:贤者因为有正智正见、坚住于戒行,不受用执着于爱,又不作诸恶业,更能远离爱与苦。如是,则能逆诸欲流,不被欲流所飘去。

 

一五七、净人施难施,作人所难作,不净人不能,因净法难行。

 

注:净人常行布施,又施他人所难施之性命财产,又作其他诸人所难作之事。此种所施所作,不净之人,皆不能施及不能作者,盖净人之法,为普通人所难依法而行之法也。

 

一五八、不因生而贱,不因生而胜,贱因自己业,最胜亦自业。

 

注:人人皆不因出生之种族姓氏,而成为下贱之人,亦不因出生之种族姓氏,而成为最胜之人。唯有因自己之业,即自己之行为,而变成下贱之人,亦因为自己之业,而变成最胜之人。

 

一五九、证罗汉道已,不怖无贪恼,断去后有趣,此身是后身。

 

注:人既证得阿罗汉道,则心中无有恐怖,无贪心、无烦恼,已断去来生之色身,不必再生,故目前之肉身,乃是最后之肉身也。

 

一六〇、不贪不欺伪,不爱不轻视,不求超世间,应如犀独游。

 

注:人若能断贪断欺伪、断爱着、断轻视他人之心,又无所求,已超越世间,在世间之上,则有如犀牛独游各处。

 

一六一、不应身口意,造作诸恶业,有慧断诸爱,不受无益苦。

 

注:人人不应以身以口以意,于诸世间,造作恶业,应作有慧解之人,能断一切诸爱着之心,不行无利益之苦行,不受无益之苦。

 

一六二、尊敬佛经教,不行醉迷路,减忧、脱轮回,尽一切苦际。

 

注:人人应当尊敬佛所开示教诲,不行醉人胡乱之路、不行迷惑之路,减去悲伤忧虑之念、尽力脱去轮回。如是,则能灭去一切苦,消灭尽苦之边际。

 

一六三、离慢、能坚住,善心、脱一切,处野、不放逸,则能越死城。

 

注:人若舍离骄慢之心,能坚住佛法,无所布畏,心心住于善念,又能解脱世间一切诸法,单独处于山林大野之中,念念不放逸,此人必能超越生死之城。

 

一六四、人不应妄语,不修饰肤颜,自知有慢心,远离暴躁行。

 

注:人人不应妄语,因人人皆不喜闻妄语,又不可修颜面皮肤等外表,使其美丽,又应自知有骄慢之心,必须除去,更必远离暴躁粗野之行为。

 

一六五、人被慢所诱,于行起悲伤,财及财衰毁,不能得禅定。

 

注:人人多被心中之骄慢自大所引诱,而不自知,又往昔时诸“行”,助造作行为,悲伤悼念,更被财产或财产之损失所践毁,此皆因爱惜财产之故。若有此念头,则不得禅定之乐也。

 

一六六、谛实法不害,守护制心者,若有慧无垢,是则为长老。

 

注:人若存心真实不妄,住于佛法,不伤害众生,摄护身口意,又能制伏妄心,是则可名为有慧者、无垢秽者,堪为长老,即堪为有德有年龄之长辈人也。

 

一六七、知老死是苦,知苦人所依,以正智观察,则不喜乐之。

 

注:人若能了知衰老与死亡,是人生之大苦,又知苦,为一般人类所依住,更以正智观察,则能从此不再喜乐世间矣。

 

一六八、断贪嗔执慢,如芥子堕去,如是乃可名,清净婆罗门。

 

注:婆罗门,每自夸为婆罗门种姓,故佛乃为偈曰:人若能断去贪欲、嗔怒、执着、骄慢,则此人即是清净婆罗门,非因父母为婆罗门,儿子即婆罗门也。

 

一六九、无著无所疑,趣不死之益,如是乃可名,清净婆罗门。

 

注:若人无著无碍,又无所疑,一直趣向不死之道,以求其益,则此人可名为清净婆罗门。

 

一七〇、不摄爱有贪,着爱被欲盖,随欲流而去,心轮回生死。

 

注:人若不摄守爱欲,而且不放弃贪欲,又执着于爱欲,此种人已经为欲所盖住,必随欲念之流而去,终于受生死轮回,无有终止之日。

 

一七一、愚人少智慧,劣念被痴盖,如是之愚人,被魔所缚住。

 

注:愚人,已经是愚。所以缺智少慧,有所意念亦皆下劣,又被痴所盖,如此愚人,终必被魔所缚住,不能自主也。

 

一七二、智人具戒行,以慧而乐寂,则已能断恶,不必信他人。

 

注:有智之人,若能修持具足戒律,以慧解之心,而乐于寂静,则其福德之份甚高,已能断一切恶行,对其他外道邪教不信仰矣。

 

一七三、智人求禅定,离爱而乐寂,诸天亦欢喜,此悟解智人。

 

注:有智之人,力求禅定,远离爱欲,而喜乐于寂静。若如是,则诸天众,亦欢喜赞叹,此位已经悟解佛陀教理而有智之人。

 

一七四、脱贪嗔无明,则已坚固住,索缚已断去,无有所著碍。

 

注:若人能脱去贪心、嗔心及无明之心,则已能坚固住于佛法之中,一切世间之绳索,皆已断去,不能束缚,于世间任何地方,皆无著无碍矣。

 

一七五、护心听胜教,已断一切漏,见涅槃之法,寂无漏极灭。

 

注:人若摄护其心,听闻信受,最胜之教,即佛之教,则此人可名为能断去一切烦恼之人,能见涅槃之道,能证得寂静,无有烦恼,达最极之灭,即证涅槃也。

 

一七六、防护、知、六根,游方、住法、直,柔、越漏、离苦,不着所见闻。

 

注:人若能时常防护及觉知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之活动,能出外游方,访师学道,住于佛法,有正直之心,行为柔和,能超越诸烦恼,弃舍世间诸苦,对于世间所见闻,亦不执着,则此人必证道矣。

 

一七七、忿、吝、秽、悭、慢,无惭亦无愧,当知如是人,是下劣之人。

 

注:人若遇事忿怒、吝惜不施、所需皆是污秽事物、悭惜己财、憍慢自夸、无惭耻、无愧悔,则此人,乃下劣之人无疑矣。

 

一七八、不因财而学,不因失财怒,不因贪而忧,不执着于味。

 

注:此偈乃称赞贤人。努力求学,并非欲得财利,亦不因失去财利而忿怒,更不因心中有贪求之念而忧虑,又不执着于一切味,如是则可称为贤人矣。

 

一七九、不执盛衰事,不因境动摇,寂、离恼、无苦,无求、越生老。

 

注:若人不重视世间盛衰之事,盛则随盛,衰则随衰,又不因境况之好坏而心志动摇,如是则可称此人为寂静之人。无有烦恼、无有苦,于诸世间,亦无所求,必能超越生及衰老之苦矣。

 

一八〇、清凉无依着,不执着诸爱,是名婆罗门,寂灭时时乐。

 

注:人若心中清凉、无所依着,又不执着世间诸爱,是则可名清净婆罗门,已能寂灭烦恼,时时大乐。

 

一八一、无我“名色”执,不因“名我”悲,如是之诸人,可称为比丘。

 

注:此偈为佛对比丘而说,谓比丘,若能不执着我所有之名、我所有之色身,对于实在是“无”之名及色,亦不因之而起悲伤之心,如是则已入无我之境,可称为比丘矣。

 

一八二、若能断诸着,无有不安心,心中能寂静,是寂者大乐。

 

注:人人若能对于世间诸法,不生执着之心,心中安静,无不安之念,则此人已能寂静,是寂者人,有大乐之生活。

 

一八三、断爱超诸定,非想非非想,最胜禅解脱,永不再退失。

 

注:人若能断除一切诸爱,依非想非非想处定,求最胜禅定之解脱,则此人必能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中,永不退失。

 

一八四、无贪嗔之心,具慈不伤害,无有受嫌责,必达最胜处。

 

注:人若无贪心、无嗔心,又具足无量之慈心,不伤害一切众生,亦不受人责嫌,如是之人必达到最胜之处所。

 

一八五、知见二边已,不着中、自慢,此是大丈夫,因能舍世欲。

 

注:人若知苦与乐二边之因及果,亦不着中而自憍慢,此人则是人中大丈夫,因已能舍弃世间诸欲念之故也。

 

一八六、执著「我所”人,不离贪悭惜,圣人见乐法,故能断“我所”。

 

注:人若执著「我所”,认为此财是我所有、此屋是我所有,则永远不能远离贪心、悭心,以及悔惜之心,但圣人能见断“我所”之乐,故能断执著「我所”也。

 

一八七、有子因子悲,有牛因牛悲,有着即有悲,无著即无悲。

 

注:有子之人,有时因子之事而悲,有牛之人,有时因牛而悲。人若有依着,则亦因此依着而悲,若无依着,则亦无悲矣。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