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比丘品

绘图版·比丘品

1

防护眼、耳、鼻、舌者,将获得善报。

善哉制于眼。善哉制于耳。

善哉制于鼻。善哉制于舌。

2

善哉制于身。善哉制于语。善哉制于意。善哉制一切,制一切比丘,解脱一切苦。

善哉制于眼。善哉制于耳。

善哉制于鼻。善哉制于舌。

3

调御身、口、意。独居知足,他是真正的比丘。

调御手足及言语,调御最高(之头首),

心喜于禅住于定,独居知足名比丘。

4

那僧人调御语言,柔和的解说妙法。

比丘调于语,善巧而寂静,

显示法与义,所说甚和婉。

5

喜悦、思考和持守真理,这比丘将永不退转。

住法之乐园,喜法与随法,

思惟忆念法,比丘不复退。

6

不要轻视自己,也不要羡慕别人。羡慕别人的僧人得不到安宁。

莫轻自所得;莫羡他所得。

比丘羡他(得),不证三摩地。

7

那不轻视自己的比丘为诸天所赞赏。

比丘所得虽少,而不轻嫌所得,

生活清净不怠,实为诸天称赞。

8

不执着于我所有,不执着于名色,是真正的比丘。

若于名与色,不着我我所,

非有故无忧,彼实称比丘。

9

安住并喜悦于佛陀教法者,一切恶行止息。抵达安乐的解脱境界。

住于慈悲比丘,喜悦佛陀教法,

到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境界。

10

汲去船中的水 ,船将快速的航行。断除贪欲与嗔恚,将抵达涅盘。

比丘汲此舟(水),(水)去则舟轻快。

断除贪欲嗔恚,则得证于涅槃。

11

断除五盖者,勤修五善行。他们被称为越渡瀑流的比丘。
五断及五弃,而五种勤修。
越五着比丘──名渡瀑流者。

12

不要使心沉迷于爱欲,不然将在火烧地狱里苦嚎。勤修禅定不要放逸。

修定莫放逸,心莫惑于欲!

莫待吞铁丸,烧然乃苦号!

13

无智慧者不能修禅定,不修禅定则无智慧。有智慧又修禅定者达到涅盘。

无慧者无定,无定者无慧。

兼具定与慧,彼实近涅槃。

14

独处心安宁,比丘摈弃虚幻,获得超然的快乐。
比丘入屏虚,彼之心寂静,
审观于正法,得受超人乐。

15

当一个人明了生命是五蕴组合的生灭,他享受不死之乐。

若人常正念:诸蕴之生灭,

获得喜与乐,知彼得不死。

16

防守感官和知足,护特别解脱,是有智慧的比丘的开始。

若智慧比丘,于世先作是:

摄根及知足,护持别解脱。

17

态度诚恳,行为端正者,灭尽一切苦,获得快乐。

态度须诚恳,行为须端正;

是故彼多乐,得灭尽诸苦。

18

比丘啊!舍弃贪欲与嗔恚,不然将如跋悉迦花一般的凋萎。

如跋悉迦花,枯萎而凋谢,

汝等诸比丘,弃贪嗔亦尔。

19

调御使身静,语静和身寂。舍弃世俗欲乐者,是真正的寂静比丘。

身静及语静,心寂住三昧,

舍俗乐比丘,是名寂静者。

20

警策自己、反省自己、保护自己,持正念的比丘常住安乐。

汝当自警策,汝应自反省!

自护与正念,比丘住安乐。

21

自我保护、自我依怙、自我调御。如马商调御良马。

自为自保护。自为自依怙。

自为自调御,如商调良马。

22

那比丘具欢喜心,信仰佛陀的教法,达到寂静安乐和解脱的境界。

比丘具欢喜心,诚信佛陀教法,

到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境界。

23

那比丘虽然年轻,但是精勤于佛陀的教法,如月出云翳。

比丘虽年少,勤行佛陀教,

彼辉耀此世,如月出云翳。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法住品

绘图版·法住品

1

持法者不卤莽急躁,智者能辨别正与邪。

卤莽处事故,不为法住者。

智者应办别──孰正与孰邪。

2

不卤莽急躁,诱导他人持法和公平,才是真正的持法者。

导人不卤莽,如法而公平,

智者护于法,是名法住者。

 

3

因为多说话所以不能成为智者,智者安静无怨憎和恐惧。

不以多言故,彼即为智者。

安静无怨怖,是名为智者。

4

他是一位持法者,他身体力行、不放逸、不多话。

不以多言故,彼为持法者。

彼虽闻少分,但由身见法,

于法不放逸,是名持法者。

5

满头白发不称为长老,只因为年老,被称为老者。

不因彼白头,即得为长老。

彼年龄虚熟,徒有长老名。

 

6

无垢秽、真实、慈悲、节制的贤者,才配得上称为长老。

于彼具真实,具法不杀生,

节制并调伏,彼有智慧人。

除灭诸垢秽,实名为长老。

 

7

他虽有辩才和样貌,他妒嫉、吝啬和虚伪,他不是贤德者。

嫉悭虚伪者,虽以其辩才,

或由相端严,不为善良人。

 

8

灭恶要,无垢秽,断嗔恚,他是智者。

若斩断此(心),拔根及除灭,

彼舍嗔智者,名为善良人。

9

他虽剃度,可是充满欲望与贪念,说妄语破解,他不是真正的比丘。

若破戒妄语,削发非沙门。

充满欲与贪,云何为沙门?

10

战胜一切恶行,他是真正的沙门。

彼息灭诸恶──无论大与小,

因息灭诸恶,故名为沙门。

 

11

托钵者并不完全是比丘。

仅向他行乞,不即是比丘。

行宗教法仪,亦不为比丘。

 

12

超越善恶,持戒修行者才是真正的比丘。
仅舍善与恶,修于梵行者,
以知住此世,彼实名比丘。

13

沉默者不一定就是贤者,智者以智慧权衡。

愚昧无知者,不以默然故,

而名为牟尼。智者如权衡。

14

圣者舍恶取善,故成圣者。

舍恶取其善,乃得为牟尼。

彼知于两界,故称为牟尼。

15

杀生非圣人行,圣人爱惜众生。

彼人非圣贤,以其杀生故。

不害诸众生,是名为圣者。

16

不因戒律、博学、禅定和独居而成觉者。

不以戒律行,或由于多闻,

或由证三昧,或由于独居。

17

出家之乐非凡夫所能及。涅盘更乐。

谓“受出家乐,非凡夫所能”。

汝等漏未尽,莫生保信想!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世品

绘图版·世品

1

不要存有败坏道德的念头,不放逸和不追求世俗的快乐。

莫从卑劣法。莫住于放逸。
莫随于邪见。莫增长世俗。

2


勤奋、不放逸,这种生活今世和来世都得到快乐。

奋起莫放逸!行正法善行。
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乐。

3


实践妙法,不要三心两意。确保到处得到安乐。

行正法善行。勿行于恶行。
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乐。
4


正确的观察时间,他逃出了死王之掌。

视如水上浮沤,视如海市蜃楼,
若人观世如是,死王不得见他。

5


世界看来有如庄严的御车。但智者不沉溺于其中。

来看这个世界,犹如庄严王车。
愚人沉湎此中,智者毫无执着。
6


纠正错误。让人有如云翳中的月亮。

若人先放逸,但后不放逸。
彼照耀此世,如月出云翳。

7


若有人以其善德力量减轻恶业,他将如明月一般照耀。

若作恶业已,覆之以善者。
彼照耀此世,如月出云翳。

8


在这盲目的世界中,只有少许人都向鸟儿一样脱离罗网获得自由。

此世界盲暝。能得此者少。
如鸟脱罗网,鲜有升天者。

9


如天鹅般,那智者平稳的飞出世间。

天鹅飞行太阳道,以神通力可行空。
智者破魔王魔眷,得能脱离于世间。

10


怀疑正法及无耻的骗子,无恶不作。

违犯一乘法,及说妄语者,
不信来世者,则无恶不作。

11


不赞成布施的吝啬者,永远到达不了天界。

悭者不生天。愚者不赞布施。
智者随喜施,后必得安乐。

12

天王、天人、国王有及初果者殊胜。

一统大地者,得生天上者,
一切世界主,不及预流胜。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一篇·23.勤品

四一一、勤的人,不会丢掉依时一定得到的利益。

 

注:有些利益,是关系时间的,读书做工,亦有个时间;做田园工作的人,亦有个时间,知道是有下雨的时间、晴的时间,不然的话,就失去利益。勤的人,他就很会抓住时间,不会胡乱丢掉时间,亦就不会丢掉利益。

 

四一二、因为勤,才会无苦。

 

注:碰到苦事,如果会勤,亦可以无苦。例如学生读书,如果会勤,就不会有考试的苦;生活艰难的人,如果会勤,亦不会有苦。修行亦是这样,如果是精勤不退,一定会脱苦的。

 

四一三、做工的人,恰当的勤劳做人,一定找到钱财。

 

注:钱财是重要的东西,因为是能够代表一切东西的价值;没有钱财,就很难生活。找钱财的法子,就是做工。会勤劳,做的恰当,这样就会赚得钱财了。

 

四一四、不懒惰的人,心里会得到安详。

 

注:不懒惰的人,碰到有工做,就马上去做、不偷懒、赶快做好,不会被人家责备。所以,心里就会安详。懒惰、不按时做工、做时又懒,赶不及时间,所以,就慌慌张张的不安了。

 

四一五、讨厌工作的人,不会做出合理的利益来。

 

注:做工时候,心里觉得讨厌,这样,就不会有好的工作。就是读书,亦是这样。读的时候,心里很讨厌,怎么会读得通。做工时,亦是这样,心里一讨厌,做出来的就很坏,不会有合理的利益的。

 

四一六、不讨厌工作的人,一定会做出合理的利益来。

 

注:不讨厌工作的人,一定用心做工、欢欢喜喜的做工,这样做,工作一定很好。读书亦是这样,欢喜的读、用心的读,一定成功。修行学道,亦是这样,用心和欢喜的修行学道,亦一定有利益,一定会成功。

 

四一七、不即刻做工,却拖延下去,再碰到应该做的工,便会痛苦。

 

注:应该做的工,就应该快做。不做,一天一天的拖延下去,碰到新的另一样工,便会麻烦痛苦,不知道要怎么做起了。因为旧的还没有做,新的又到来。如果不要痛苦,碰到有工做,马上做完,便不会有痛苦了。

 

四一八、拖延到明天的人,一定衰退;拖延到后天,更衰退。

 

注:愚痴的人、懒惰的人,碰到做工,都要拖延下去:中午可以做好的,要拖到晚上;今天可以做好的,要拖到明天,有的要拖延到后天。这样,他的工作,一定就会衰退,因为没有人喜欢这样的拖延。所以佛说:“今天的一天,比明天的二天还要好。”

 

四一九、就在今天,赶快的勤做。

 

注:这里的意思是说,谁都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死去,所以,一切工作,应该在今天很勤劳的把它做完,不要拖延下去。因为明天,是否会做不会做、会死不会死,都不会知道。所以,把工作做好,很必要的。

 

四二〇、丈夫应该努力,一直做到成功,得到利益。

 

注:成功利益,有大的、有小的;有困难的、有容易的;有的是自己单人可以做到的、有的是要好多人才可以做成的。总之,一个丈夫,一个人要得到成功利益,一定要努力,不半途弃掉,一直要做到成功,得到利益。

 

四二一、不粗心大意的人,应该决定勤苦的做。

 

注:不粗心大意的人,不放弃、不忽略,无论什么事,都决心决定的勤苦做去。不像那些粗心大意的人,时做时止,舍掉这样,舍掉那样,没有什么决定。所以,得不到所希望的利益。

 

四二二、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会得到什么利益,就应该刻苦的做。在那个地方,做那样事。

 

注:会刻苦的人,他要得到什么利益,便会在那个地方,做那样事,求那样的利益。一刻苦,无论是快是缓,都会成功,都会得到那利益的。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婆罗门品·上

绘图版·婆罗门品·上

1

截断欲流,灭尽诸蕴,便知道什么是无造作的涅盘。

勇敢断除于(欲)流,汝当弃欲婆罗门!

若知于诸蕴灭尽,汝便知无作(涅槃)。

2

以止观二法抵达彼岸者,是断除一切系缚的智者。

若常住于二法,婆罗门达彼岸;

所有一切系缚,从彼智者而灭。

3

无彼岸或此岸,无烦恼无系缚者,是真正的婆罗门。

无彼岸此岸,两岸悉皆无,

离苦无系缚,是谓婆罗门。

4

远离尘垢,进入禅定,断除烦恼者,被称为真正的波罗门。

彼人入禅定,安住离尘垢,

所作皆已办,无诸烦恼漏,

证最高境界,是谓婆罗门。

5

日月与武士的甲胄相辉映,禅定的光明与佛光普照昼夜。

日照昼兮月明夜,刹帝利武装辉耀,

婆罗门禅定光明,佛陀光普照昼夜。

6

舍弃恶业的波罗门,行为清净,自除垢秽,是真正的出家人。

弃除恶业者,是名婆罗门。

行为清净者,则称为沙门,

自除垢秽者,是名出家人。

7

不要攻击婆罗门,婆罗门不嗔恚,攻击者可耻,嗔恚者更可耻。

莫打婆罗门!婆罗门莫嗔,

打彼者可耻,忿发耻更甚!

8

婆罗门自制于喜乐,断除害心,是真正的婆罗门。

婆罗门此非小益──若自喜乐制其心。

随时断除于害心,是唯得止于苦痛。

9

不以身、口、意行诸恶业者,是真正的婆罗门。

不以身语意,行作诸恶业,

制此三处者,是谓婆罗门。

10

礼敬那说正法的正等觉者,如婆罗门礼敬圣火。

正等觉者所说法,不论从何而得闻,

于彼说者应敬礼,如婆罗门敬圣火。

11

不因髻发,种族或出生有婆罗门世家,他精通教法,成为幸福的婆罗门。

不因髻发与种族,亦非生为婆罗门。

谁知真实及达摩,彼为幸福婆罗门。

12

束发和穿兽皮对修行有何益处?装饰外表掩盖不了内心的污秽。

愚者结发髻,衣鹿皮何益?

内心具(欲)林,形仪徒严饰!

13

穿粪帚衣,在林中独自修禅定者,是真正的婆罗门。

诸着粪扫衣,消瘦露经脉,

林中独入定,是谓婆罗门。

14

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婆罗门。只有那些不执着者,才是真正的婆罗门。

所谓婆罗门,非从母胎生。

如执诸烦恼,但名说“菩”者。

若无一切执,是谓婆罗门。

15

无怖畏、无系缚是真正的婆罗门。

断除一切结,彼实无恐怖,

无著离系缚,是谓婆罗门。

16

弃除系缚,无障碍者是真正的婆罗门。

除皮带与缰,及断绳所属,

舍障碍觉者,是谓婆罗门。

17

那忍受辱骂和殴打的忍辱者,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能忍骂与打,而无有嗔恨,

具忍刀强军,是谓婆罗门。

18

不嗔恚者,持戒具德行,不受诱惑,这是他的最后一身,他是真正的婆罗门。

无有嗔怒具德行,持戒不为诸(欲)润,

调御得达最后身──我称彼为婆罗门。

19

如莲叶上的水珠,不沾染爱欲,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犹如水落于莲叶,如置芥子于针锋,

不染着于爱欲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20

他已放下重担,并知道自己的此世的苦难已灭尽。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若人于此世界中,觉悟消灭其自苦,

放弃重负得解脱──我称彼为婆罗门。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刀杖品

绘图版·刀杖品

1

一切众生皆畏惧死亡及身体上的痛苦;以身作则,不杀生;也不指使他人杀生。

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畏死,
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

2

珍惜生命,以身作则;不杀生亦不指使他人杀生。

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爱生,
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

3

只为个人快乐而骚扰他人,此人来世将不会快乐。

于求乐有情,刀杖加恼害,
但求自己乐,后世乐难得。

4

不骚扰他人,那些寻求快乐者,来世得到快乐。

于求乐有情,不加刀杖害,
欲求自己乐,后世乐可得。

5

不作粗恶的言谈,这是痛苦的;这也将获得同样的报复。

对人莫说粗恶语,汝所说者还说汝。
愤怒之言实堪痛;互击刀杖可伤汝。

6

象破锣般保持平静者,将得涅盘。

汝若自默然,如一破铜锣,
已得涅槃路;于汝无诤故。

7

牧人以荆杖赶牛至牧场。老与死也在驱逐众生的生命。

如牧人以杖,驱牛至牧场,
如是老与死.驱逐众生命。

8

行恶者不晓得后果,为自己所作所为而受苦。

愚夫造作诸恶业,却不自知有果报,
痴人以自业感苦,宛如以火而自烧。

9

蓄意迫害无辜者,将受十种苦难。

若以刀杖害,无恶无害者,
十事中一种,彼将迅速得。

10

行恶者被王法制裁,被诬蔑,失去财产和亲人。

或为王迫害,或被诬重罪,
或眷属离散,或破灭财产。

11

火烧行恶者的房屋,死后在地狱道重生。

或彼之房屋,为劫火焚烧。
痴者身亡后,复堕于地狱。

12

裸身、束发、绝食等苦行只能净化那些陷入疑惑的凡夫。

非裸行结发,非涂泥绝食,
卧地自尘身,非以蹲踞住,
不断疑惑者,能令得清净。

13

独居静处的修行者,善于调御自己的心;对世间有慈悲心,是真正的比丘。

严身住寂静,调御而克制,必然修梵行,不以刀杖等,
加害诸有情,彼即婆罗门,彼即是沙门,彼即是比丘。

14

善于避开羞耻,有如良马避开鞭子。

以惭自禁者,世间所罕有,
彼善避羞辱,如良马避鞭。

15

应训练和节制自己,如快马加鞭。

如良马加鞭,当奋勉忏悔。以信戒精进,以及三摩地,
善分别正法,以及明行足,汝当念勿忘,消灭无穷苦。

16

善行者自我调御,如灌溉者引水,箭匠矫箭,木匠绳木。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
木匠之绳木,善行者自御。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愚品

绘图版·愚品

1

如箭师将箭矫直,智者将动摇的心纠正。

轻动变易心,难护难制服,
智者调直之,如匠搦箭直。

2

如鱼离开了水,那颗颤栗的心,得摆脱恶魔的境界。

如鱼离水栖,投于陆地上,
以此战栗心,摆脱魔境界。

 3

能抑制那飘浮荡漾的心是最好的。这抑制能带来幸福。

此心随欲转,轻躁难捉摸。
善哉心调伏,心调得安乐。

4

能难以捉摸和神秘的心,应当好好地加以防护,这将带来幸福。

此心随欲转,微妙极难见。
智者防护心,心护得安乐。

5

抑制那飘浮、无形、穴居的心,他最终解脱死亡的束缚。

远行与独行,无形隐深窟。
谁能调伏心,解脱魔罗缚。

6

一个人心若不安定,对正法的信仰不坚定,将不能成就大智慧。

心若不安定,又不了正法,
信心不坚者,智慧不成就。

7

一个警觉、无贪念、无嗔恨的心,超越善恶;觉者无惧。

若得无漏心,亦无诸惑乱,
超越善与恶,觉者无恐怖。

8

以智慧战胜魔力,防守心识如固守的城池。

知身如陶器,住心似城廓,
慧剑击魔罗,守胜莫染着。

9

很快地,这身体将失去知觉,无生气地躺着,如一根已被燃烧过,毫无价值的木头。

此身实不久,当睡于地下,
被弃无意识,无用如木屑。

10

一个被误导的心,所造成的伤害,比一个恶毒的敌人来得更大。

仇敌害仇敌,怨家对怨家,
若心向邪行,恶业最为大。

11

正行的心,所造的福,远远的超过父母或亲属的施与。

善非父母作,亦非他眷属,
若心向正行,善业最为大。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分别行品第六

分别行品第六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尔时依止阿阇梨。以数日观其行。其行相应行处应当教。

于是行者十四行。欲行嗔恚行痴行信行意行觉行欲嗔恚行欲痴行嗔痴行等分行信意行信觉行意觉行等分行。

复次爱见慢等种种行可知。于是贪欲意使行性乐着。无异于是义。由行故成十四人。欲行人嗔行人痴行人信行人意行人觉行人欲嗔行人欲痴行人嗔痴行人等分行人信意行人信觉行人意觉行人等分行人。

于是欲欲欲使欲性欲乐。此谓欲行人。其欲常行增上欲。是谓欲行。

如是一切当分别。尔时此十四人略成七人。

如是欲行人信行人成一。嗔行人意行人成一。痴行人觉行人成一。欲嗔行人信意行人成一。欲痴行人信觉行人成一。嗔痴行人意觉行人成一。二等分行人成一。

 

问何故欲行人信行人成一。答欲行人于善朋增长信行欲。亲觐功德故。复次以三行欲及信。此句成一相。有爱念义。觅功德义。非舍义。于是欲者念欲。信者念善。欲者觅欲功德。信者觅善功德。欲者不舍非可爱为相。信者不舍可爱为相。是故欲行及信行成一相。

问何故嗔恚行及意行成一。答嗔行人于善朋增长智行嗔。亲觐功德故。复次以三行嗔恚及智成一相。非爱念故觅嗔故舍故。于是嗔人非安爱念。智者非安行念。嗔恚人觅嗔。智者觅行过患。嗔人安舍。智者安舍行。是故嗔行人及意行成一相。等故。

问何故痴行人及觉行人成一。答痴行人为得善。增长觉行痴。亲觐功德故。信慧动离故。复次以二行痴觉成一相。不自定故动故。于是痴安乱故不安。觉种种觉忆故成不安。痴无所趣向成动。觉轻安故成动。是故痴行及觉行成一相。等故。

 

以此方便余行当分别。如是此成七人。

于此七人云何速修行。云何迟修行。

欲行人速修行。以安可教化。信力故。痴觉薄故。

嗔行人速修行。安可教化。有意力故。痴觉薄故。

痴行人迟修行。难可教化。有痴觉力故。信意薄故。

欲嗔行人速修行。安可教化。有信意力故。痴觉薄故。

欲痴行人迟修行。难可教化。不安信故。痴觉力故。

嗔痴行人迟修行。难可教化。不安意故。痴觉力故。

等分行人迟修行。难可教化。不安住意故。有痴觉力故。

 

尔时此七人。由本烦恼成三。欲行人嗔恚行人痴行人。

问此三行何因缘。云何可知此欲行人此嗔行人此痴行人。云何行受衣乞食坐卧行处威仪。

答初所造因缘。诸行界为因缘。过患为因缘。云何诸行初所造因缘。于初可爱方便故。多善业成欲行人。复从天堂落生于此。多起杀割桁械怨业。成嗔行人。不爱业所覆。从地狱从龙生堕落生此。初多饮酒离间。成痴行人。从畜生堕落生此。如是行初造因缘。

云何界为因缘。二界最近故。成痴行人。所谓地界水界。二界最近故。成嗔行人。所谓火界风界。四界等故。成欲行人。如是诸行界为因缘。

云何过患为因缘。最多淡成欲行人。最多瞻成嗔行人。最多风成痴行人。复有说。最多淡成痴行人。最多风成欲行人。如是过患为因缘。

 

云何可知此人欲行此人嗔行此人痴行。答以七行可知。如是以事以烦恼以行以受取以食以业以卧。

云何以事可知。

欲行人见所有事。未常见而见既见。恒观于真实过患不作意。于小功德成不难。不从此欲解脱。既观不能舍行。知于余事。诸如是行欲行可知。

嗔行人者。见所有如是事。如倦不能久看。随取过患多毁人。于多功德非不难。从此不舍。唯以过患得已便。知行余事亦如是。行嗔行可知。

痴行人见所有如是事。于功德过患成信他。闻他人所薄亦薄。闻他所赞叹亦赞叹。自不知故。以如是行于外事。痴行可知。如是以事。

问云何以烦恼可知。

答欲行人五烦恼。多行嫉悭幻谄欲。此谓五。

嗔恚行人五烦恼。多行忿恨覆悭嗔。此谓五。

痴行人五烦恼。多行懒懈怠疑悔无明是五。如是以烦恼可知。

问云何以行。答欲行人见行以性。举脚疾行平。举脚平下脚不广。举脚可爱行。如是以行欲行可知。

嗔恚行人见行以性。急起脚急下。相触以半脚入地。如是已行嗔恚人可知。

痴行人见行以性。起脚摩地亦摩下。以脚触脚行。以如是行痴行人可知。如是以行。

 

问云何以着衣欲行人。

答欲行人若捉衣以性。不多见不宽着衣太下。周正圆种种可爱可见。

嗔行人着衣以性。大急太上。不周正不圆。不种种可爱。不可观。

痴行人若着衣以性。多宽不周正不圆。非种种可爱可观。如是以着衣可知。

问云何以食可知。

答欲行人乐肥甜。

嗔恚行人乐酢。

痴行人不定乐。

复次欲行人。食时自量相应中适取揣食。亦知气味不速食。若得少味成大欢喜。
嗔行人见食。多取揣食满口食。若得少味太嗔恼。

痴行人见食。不圆小揣食不中适。少取以食涂染其口。半揣入口。半堕盘器。乱心不思惟食。如是以欲可知。

问云何以事知。欲行人扫地。平身捉扫帚不駃。不知土沙。而能清净。

嗔行人若扫地。急捉扫帚两边駃除去土沙。急声虽净洁而不平等。

愚痴行人若扫地。宽捉扫帚辗转看尽处处不净。亦不平等。

如是浣染缝等。一切事平等作不与心。

 

是欲人嗔行人。于一切事不平等作不与心。

痴行人乱心多作不成。如是以事可知。

问云何以卧坐。欲行人眠不駃。眠先拼挡卧处令周正平等。安隐置身屈臂眠。夜中有唤即起。如有所疑即答。

嗔行人若眠駃。随得所安置。身面目频蹙。于夜若有人唤即起嗔答。

痴人若眠卧处不周正。放手脚覆身而卧。夜中若有人唤。应声噫噫久时方答。如是以卧可知。问何行何法。用受衣乞食坐卧行处。

若欲行人衣粗不下色可憎。是与其衣当着。

嗔行人衣精细。衣净洁好色下可爱。是应当着。

痴行人衣随所得当着。

欲行人乞食粗不净洁。无美气味少乞食。

嗔行人乞食肥美净洁。好气味如意所得。

痴行人乞食随所得有节。

欲行人卧坐于树影水间。于小远村处。复于未成寺。于无卧具处。是其当眠坐。
嗔行人坐卧树影水边成就平正。于寺已成卧具。具足成其坐卧处。
痴行人依师亲觐当住。

欲行人行处。粗饭饮食处。若入聚落应向日而行。于恶人处。是其当行。

嗔恚行人处。于饭水饮食具足。逐日而入多信向人处。是其当入。

痴行人随所得处。

欲行人威仪多行脚处。

嗔行人依坐卧。

痴行人依行处。于是散向。

欲者依可爱境界为信。

嗔恚者不可爱境界为信。

痴者不观为因。

欲者如奴。

嗔恚者如主。

痴者如毒。

贪者少过患断无染。

嗔恚大过患使无染。

痴者大过患断无染。

欲行人乐色。

嗔行人乐诤。

痴行人乐懈怠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喜爱品

绘图版·喜爱品

1


不要努力于不正当的事,却羡慕那些自律者。

专事不当事,不事于应修,
弃善趋爱欲,却羡自勉者。

2


见不到自己所爱的人是苦,见到自己所不爱的人也是苦。

莫结交爱人,莫结不爱人。
不见爱人苦,见憎人亦苦。

3


如果没有爱与憎,就没有系缚,也就不会有爱别离苦。

是故莫爱着,爱别离为苦。
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

4


忧愁、怖畏由喜爱而生,舍弃喜爱就不再有忧愁,何处有怖畏?

从喜爱生忧,从喜爱生怖;
离喜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5


忧愁、怖畏由亲爱而生,舍弃亲爱就不再有忧愁,何处有怖畏?

从亲爱生忧,从亲爱生怖;
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6


忧愁、怖畏由贪欲而生,舍弃贪欲就不再有忧愁,何处有怖畏?

从贪欲生忧,从贪欲生怖;
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7


忧愁、怖畏由欲乐而生,舍弃欲乐就不再有忧愁,何处有怖畏?

从欲乐生忧,从欲乐生怖;
离欲乐无忧,何处有恐怖。

8


忧愁、怖畏由爱欲而生,舍弃爱欲就不再有忧愁,何处有怖畏?

从爱欲生忧,从爱欲生怖;
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9


持戒和正见,圆满自己的德行,受世人爱戴。

具戒及正见,住法知真谛,
圆满自所行,彼为心人爱。

10


充满思虑心,渴求离言法,终成上流人。

渴求离言法,充满思虑心,
诸欲心不着,是名上流人。

11


善者归天,如远游的游子回家备受欢迎。

久客异乡者,自远处安归,
亲友与知识,欢喜而迎彼。

12


善果欢迎善者到来,如亲人欢迎游子归来。

造福亦如是,从此生彼界,
福业如亲友,以迎爱者来.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心品

绘图版·心品

1

如箭师将箭矫直,智者将动摇的心纠正。

轻动变易心,难护难制服,
智者调直之,如匠搦箭直。

2

如鱼离开了水,那颗颤栗的心,得摆脱恶魔的境界。

如鱼离水栖,投于陆地上,
以此战栗心,摆脱魔境界。

3

能抑制那飘浮荡漾的心是最好的。这抑制能带来幸福。

此心随欲转,轻躁难捉摸。
善哉心调伏,心调得安乐。

4

能难以捉摸和神秘的心,应当好好地加以防护,这将带来幸福。

此心随欲转,微妙极难见。
智者防护心,心护得安乐。

5

抑制那飘浮、无形、穴居的心,他最终解脱死亡的束缚。

远行与独行,无形隐深窟。
谁能调伏心,解脱魔罗缚。

6

一个人心若不安定,对正法的信仰不坚定,将不能成就大智慧。

心若不安定,又不了正法,
信心不坚者,智慧不成就。

7

一个警觉、无贪念、无嗔恨的心,超越善恶;觉者无惧。

若得无漏心,亦无诸惑乱,
超越善与恶,觉者无恐怖。

8

以智慧战胜魔力,防守心识如固守的城池。

知身如陶器,住心似城廓,
慧剑击魔罗,守胜莫染着。

9

很快地,这身体将失去知觉,无生气地躺着,如一根已被燃烧过,毫无价值的木头。

此身实不久,当睡于地下,
被弃无意识,无用如木屑。

10

一个被误导的心,所造成的伤害,比一个恶毒的敌人来得更大。

仇敌害仇敌,怨家对怨家,
若心向邪行,恶业最为大。

11

正行的心,所造的福,远远的超过父母或亲属的施与。

善非父母作,亦非他眷属,
若心向正行,善业最为大。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