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阿含研究·重要经论·中阿含根本分别品分别六处经第二

中阿含根本分别品分别六处经第二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谓分别六处经。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唯当受教

佛言。汝等六处当知内也。六更乐处当知内。十八意行当知内。三十六刀当知内。于中断彼成就是。无量说法当知内。三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是谓分别六处经事

六处当知内者。此何因说。谓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六处当知内者。因此故说

六更乐处当知内者。此何因说。谓眼更乐为见色。耳更乐为闻声。鼻更乐为嗅香。舌更乐为尝味。身更乐为觉触。意更乐为知法。六更乐处当知内者。因此故说

十八意行当知内者。此何因说。比丘者。眼见色已。分别色喜住。分别色忧住。分别色舍住。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已。分别法喜住。分别法忧住。分别法舍住。是谓分别六喜.分别六忧.分别六舍。总说十八意行。十八意行当知内者。因此故说

三十六刀当知内者。此何因说。有六喜依着。有六喜依无欲。有六忧依着。有六忧依无欲。有六舍依着。有六舍依无欲。云何六喜依着。云何六喜依无欲。眼见色已生喜。当知二种。或依着。或依无欲

云何喜依着。眼知色可喜.意念.爱色.欲相应乐。未得者欲得。已得者忆已生喜。如是喜。是谓喜依着。云何喜依无欲。知色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色无常.苦.灭法。忆已生喜。如是喜。是谓喜依无欲。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已生喜。当知二种。或依着。或依无欲。云何喜依着。意知法可喜.意念.爱法.欲相应乐。未得者欲得。已得者忆已生喜。如是喜。是谓喜依着。云何喜依无欲。知法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法无常.苦.灭法。忆已生喜。如是喜。是谓喜依无欲

云何六忧依着。云何六忧依无欲。眼见色已生忧。当知二种。或依着。或依无欲。云何忧依着。眼知色可喜.意念.爱色.欲相应乐。未得者不得。已得者过去.散坏.灭.变易。生忧。如是忧。是谓忧依着。云何忧依无欲。知色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色无常.苦.灭法。忆已作是念。我何时彼处成就游。谓处诸圣人成就游。是为上具触愿恐怖。知苦忧生忧。如是忧。是谓忧依无欲。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已生忧。当知二种。或依着。或依无欲

云何忧依着。意知法可喜.意念.爱法.欲相应乐。未得者不得。已得者过去.散坏.灭.变易。生忧。如是忧。是谓忧依着。云何忧依无欲。知法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法无常.苦.灭法。忆已作是念。我何时彼处成就游。谓处诸圣人成就游。是为上具触愿恐怖。知苦忧生忧。如是忧。是谓忧依无欲。云何六舍依着。云何六舍依无欲。眼见色已生舍。当知二种。或依着。或依无欲

云何舍依着。眼知色生舍。彼平等.不多闻.无智慧.愚.痴.凡夫。为色有舍。不离色。是谓舍依着。云何舍依无欲。知色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色无常.苦.灭法。忆已舍住。若有至意修习舍。是谓舍依无欲。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已生舍。当知二种。或依着。或依无欲

云何舍依着。意知法生舍。平等.不多闻.无智慧.愚.痴.凡夫。为法有舍。不离法。是谓舍依着。云何舍依无欲。意知法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法无常.苦.灭法。忆已舍住。若有至意修习舍。是谓舍依无欲。是为六喜依着.六喜依无欲.六忧依着.六忧依无欲.六舍依着.六舍依无欲。总说三十六刀。当知内者。因此故说

于中断彼成就是者。此何因说。谓此六喜依无欲。取是.依是.住是也。谓此.六喜依着。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谓此六忧依无欲。取是.依是.住是也。谓此六忧依着。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谓此六舍依无欲。取是.依是.住是也。谓此六舍依着。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谓此六忧依无欲。取是.依是.住是也。谓此六喜依无欲。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谓此六舍依无欲。取是.依是.住是也。谓此六忧依无欲。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

有舍无量更乐。若干更乐。有舍一更乐。不若干更乐。云何有舍无量更乐。若干更乐。若舍为色.为声.为香.为味.为触。此舍无量更乐。若干更乐。云何舍一更乐。不若干更乐。谓舍或依无量空处。或依无量识处。或依无所有处。或依非有想非无想处。此舍一更乐。不若干更乐。谓此舍有一更乐。不若干更乐。取是.依是.住是也。谓此舍有无量更乐。若干更乐。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取无量.依无量.住无量。谓此舍有一更乐。不若干更乐。取是.依是.住是也。谓此舍有无量更乐。若干更乐。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于中断彼成就是者。因此故说

无量说法当知内者。此何因说。如来有四弟子。有增上行.有增上意.有增上念.有增上慧。有辩才成就第一辩才。寿活百岁。如来为彼说法满百年。除饮食时.大小便时.睡眠息时及聚会时。彼如来所说法。文句法句观义。以慧而速观义。不复更问于如来法。所以者何。如来说法无有极不可尽法。文句法句观义。乃至四弟子命终。犹如四种善射之人。挽强俱发。善学善知。而有方便。速彻过去。如是。世尊有四弟子。有增上行.有增上意.有增上念.有增上慧。有辩才成就第一辩才。寿活百岁。如来为彼说法满百年。除饮食时.大小便时.睡眠息时及聚会时。彼如来所说法。文句法句观义。以慧而速观义。不复更问于如来法。所以者何。如来无极不可尽。无量说法当知内者。因此故说

三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者。此何因说。若如来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若彼弟子而不恭敬。亦不顺行。不立于智。其心不趣向法.次法。不受正法。违世尊教。不能得定者。世尊不以此为忧戚也。但世尊舍无所为。常念常智。是谓第一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也

复次。如来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若彼弟子恭敬顺行而立于智。其心归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违世尊教。能得定者。世尊不以此为欢喜也。但世尊舍无所为。常念常智。是谓第二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也

复次。如来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或有弟子而不恭敬。亦不顺行。不立于智。其心不趣向法.次法。不受正法。违世尊教。不能得定者。或有弟子恭敬顺行而立于智。其心归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违世尊教。能得定者。世尊不以此为忧戚。亦不欢喜。但世尊舍无所为。常念常智。是谓第三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也。三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者。因此故说

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者。此何因说。调御士者。此说调御士趣一方。或东方.或南方.或西方.或北方。调御象者。调御象趣一方。或东方。或南.西.北方。调御马者。调御马趣一方。或东方。或南.西.北方。调御牛者。调御牛趣一方。或东方。或南.西.北方也。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于中方者色观色。是谓第一方。内无色想。外观色。是谓第二方。净解脱身触成就游。是谓第三方。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是谓第四方。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是谓第五方。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是谓第六方。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第七方。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尽身触成就游。慧观漏尽断智。是谓第八方。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者。因此故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长部·大善见王经

大善见王经

本经相当于北传汉译的中阿含卷第六八之大善见王经(大正藏一),长阿含卷第三游行经中外之后半(大正藏一),佛般泥垣经卷下(大正藏五),般泥垣经卷下(大正藏六),大般涅槃经卷中、下(大正藏七),本生经第九五(汉译南传藏卷第三二)及所行藏经第四(汉译南传藏第四四)等,是说明大善见王之本生。想本来有大善见王的故事,把它收藏于佛教中,一方面成为本生谭,另方面依其王之居地是拘尸城,说佛陀之入涅般而收藏于经中,佛陀入灭地之拘尸城,以示非单是边鄙之小都。因此于涅槃经中,或许从故事的全部插入吧!如斯,涅槃经之此部份极失多余之冗长,有损一经全部架构之忧。于涅槃经唯存留必要的部份,而从故事谭之全体别出为一经(长部经典之编辑者或传持者),以置于涅槃经之次后。

第一 诵品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尸那罗城恕跋单末罗族之娑罗林。于娑罗双树间,将般涅槃时。


尔时,尊者阿难诸世尊之处,敬礼世尊,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白世尊言:
“世尊!请世尊勿在此鄙陋小城、荒废狭小之市镇般涅槃。世尊!有其他之大都市,例如:瞻波城、王舍城、舍卫城、沙计多城、憍赏弥城、波罗奈城。请世尊在其中一处入灭。于其处甚多刹帝利族之大会堂、婆罗门之大会堂、居士之大会堂,皆是尊信如来,彼等会尊重、恭敬如来之舍利。”


“阿难!勿言此是鄙陋小城、荒废狭小之市镇。阿难!往昔有名为大善见王,其王族是灌顶王,为四边主之常胜者、国家之确保者。阿难!此拘尸那罗城,大善见王之居城,故名为拘舍婆提城。阿难!此拘舍婆提王城东西长十二由旬,南北广七由旬,居民众多,人口密集、物资丰裕、繁华殷盛。阿难!恰如阿罗迦曼陀诸神之 王城,居民众多,人口密集、物资丰裕、繁华殷盛。如是,阿难!拘舍婆提王城,居民众多,人口密集、物资丰裕、繁华殷盛。阿难!拘舍婆提王城,于昼夜振响十种声音,即:象声、马声、车声、大鼓声、杖鼓声、琵琶声、歌声、铙声、铜锣声及第十“食!饮!欢骚2”之声。


阿难!拘舍婆提王城,是被七种城壁所围绕。即:一是金、一是银、一是毗琉璃、一是水晶、一是珊瑚、一是砗磲、一是众宝之所成。


阿难!于拘舍婆提王城有四种门,即:一是金、一是银、一是毗琉璃、一是水晶之所成。一一门建有七柱,每一柱之高度有人身之三倍或四倍,一是金、一是银、一是毗琉璃、一是水晶、一是珊瑚、一是砗磲、一是众宝之所成。


阿难!拘舍婆提王城,为七种多罗行树所围绕,一是金、一是银、一是毗琉璃、一是水晶、一珊瑚、一是砗磲、一是众宝之所成。于金所成之多罗树,有金之枝干、银之叶及果;于银所成之多罗树,有银之枝干、金之叶及果;于毗琉璃所造之多罗树,有毗琉璃之枝干、水晶之叶及果;水晶所造之多罗树,有水晶之枝干、毗琉璃之叶及果;珊瑚所造之多罗树,有珊瑚之枝干、砗磲之叶及果;砗磲所成之多罗树,有砗磲之枝干、珊瑚之果及果;众宝所造之多罗树,有众宝之枝干、众宝之叶及果。阿难!微风吹动此等多罗行树时,其音美妙,令人兴奋,妙好令人恍惚。阿难!恰如善练五支之乐器,善调音,由名手善奏时,其音声美妙,令人兴奋,妙好令人恍懈。如是,阿难!微风吹动此等多罗行树时,其音声美妙,令人兴奋,妙好令人恍惚。阿难!其时,在此拘舍婆提王城,被乐欲所陶醉无赖之徒,随微风吹动此等多罗行树之音声而狂舞。


阿难!大善见王,具足七宝及四如意德。阿难!七宝者何?大善见王于月十五布萨之日,沐浴斋戒,登高殿上,天之轮宝自现。千辐谷轮,一切善具足。大善见王,见之而言:“我实闻王族之灌顶王,若十五布萨之当日,沐浴斋戒,登高殿上,千辐谷轮,一切善具足之天轮宝现者,彼王,当为转轮王。然者,我确实是转轮王!”


阿难!其时,大善见王,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左手持水瓶,右手注水于轮宝曰:“轮宝!请转动。轮宝!请征服。”阿难!其时,其轮宝便向东方转动,大善见王与四军随其前进。阿难!其轮宝停止之处,大善见王与四军亦止住其处。


阿难!其时,东方敌对之诸王,诣近大善见王曰:“来!大王!善来!大王!大王为一切者之主。大王!垂布旨命!”
大善见王曰:“不杀害生物,不与者不可取,不行邪淫,不语妄言,不饮令人昏醉之物,食从习制。”
阿难!如是彼等东方敌对之诸王,皆成为大善见王之服从者。


阿难!此轮宝沈于东方之大海已,再出现而转向南方……乃至……沈于南方之大海已,再出现而转向西方……乃至……沈于西方之大海已,再出现而转向北方。大善见王与四军皆随其前进。阿难!轮宝之停止处,大善见王与四军亦止住其处。
阿难!北方敌对之诸王,诣近大善见王曰:“来!大王!善来!大王!大王为一切者之主,大王!垂布旨命!”
大善见王曰:“不杀害生物,不与者不可取,不行邪淫,不语妄言,不饮令人昏醉之物,食从习制。”
阿难!北方敌对之诸王,皆成为大善见王之服从者。

十一
阿难!如是彼轮宝征服大海四周之大地,然后归来拘舍婆提城,轮轴停止于大善见王之内城门前之法庭前,辉耀大善见王之内城。
阿难!对于大善见王,现如以上之轮宝。

十二
复次,阿难!对大善见王现象宝。全身纯白,七处具拄,有神力,得飞行空中,名为布萨陀象王。见此,大善见王之心喜悦曰:“若得调御,此象确实可为最良好之乘用家。”阿难!如是此象宝,恰如出生纯正之好象,善驯其生长,如是得善调御。阿难!大善见王试乘此象宝,早晨乘骑巡游大海四周之大地,后归王城拘舍婆提用早餐。
阿难!对于大善见王现如是之象宝。

十三
复次,阿难!对大善见王现马宝。全身纯白5,头如马之黑,如文叉草之鬣,有神力,得飞行空中,名为云马之马王。大善见王,见此心喜悦曰:“若得调御,此马确实可为最良好之乘用马。”阿难!尔时,其马宝恰如出生纯正之良马,善驯 其生长,如是得调御。阿难?大善见王试乘此马宝,早晨乘骑巡游大海之四周之大地,后归王城拘舍婆提用早餐。
阿难!对大善见王现如是之马宝。

十四
复次,阿难!对大善见王现珠宝。其毗琉璃珠,光泽辉耀,性质纯正,具备八面,善研磨,透明清澈而具有一切妙德。阿难!其珠宝之光辉,扩偏一由旬。阿难!大善见王试验此珠宝,配列四军,从珠宝置于高幢上,黑暗中得于行军。复次,阿难!彼周围之村人等,受其光之普照,以为是白天而从事工作。
阿难!对大善见王现如是之珠宝。

十五
复次,阿难!对大善见王现女宝。形相殊妙而可爱,清洒如花之最胜颜色。不过高,不过矮,不瘦不胖,不过黑不过白,超越人间之容色,俱有天人之美貌。阿难!其女宝之皮肤,感触如绵、如绢。阿难!此女宝之身体四肢,冬温夏凉。阿 难!由此女宝之身体发出栴檀香,由口中出青莲华香。阿难!此女宝常比大善见王先起、后寝,贞淑从顺,言行可爱。阿难!此女宝不敢以心冒犯大善见王,何况以身体乎?
阿难!对大善见王现如是女宝。

十六
复次,阿难!对大善见王现居士宝。彼由其业报所生而现天眼,不关系其所有者之有无,皆能见出财宝之伏藏。彼诣近大善见王曰:“大王!请勿烦虑,臣能适宜处理财物。”
阿难!大善见王试验此居士宝,乘舟入于恒河之中央而告居士宝曰:
“我要黄金。”
“然者,大王!舟请靠岸之一边。”
“居士!我于此处,需要黄金。”
阿难!尔时,其居士宝,以两手触水,举起满瓶之黄金,自大善见王曰:“大王!此量足够乎?”
大善见王曰:“居士!此量足够!此量足够!”
阿难!对大善见王,现如是居士宝。

十七
复次,阿难!对大善见王现将军宝。雄略贤明而有智谋,有能力劝大善见王该进时即进,该退时即退,该住时即住。
彼诸近大善见王曰:“大王!勿为烦虑,臣当善指挥。”
阿难!对大善见王,现如是将军宝。
阿难!大善见王,俱足此等之七宝。

十八
复次,阿难!大善见王,俱足四如意德6。何者为四如意德耶?阿难!大善见王比常人殊胜,其形相殊妙、可爱、清洒如花之最胜颜色。阿难!大善见王有此第一之如意德。

十九
复次,阿难!大善见王是长寿者,比常人更长寿,阿难!大善见王有此第二之如意德。

二十
复次,阿难!大善见王无病、无灾,有具消化力,体温不凉不热,比常人殊胜健康。阿难!大善见王有此第三之如意德。

二一
复次,阿难!大善见王,为婆罗门及居士所爱敬、所喜欢。阿难!犹如父子之爱敬、喜欢,大善见王如是为婆罗门所爱敬、喜欢。又阿难!婆罗门及居士,为大善见王所受所喜欢。阿难!犹如父子之慈爱、喜欢,阿难!婆罗门及居士如是为大善见王所受所喜欢。阿难!大善见王与四军俱,出游园地。阿难!其时,婆罗门及居士等,诣近大善见王曰:“大王!请勿速行,我等可得长时拜仰。”阿难!大善见王亦告御者曰:“御者!勿急速驶车,我得长时可与婆罗门及居士瞻仰。”阿难!大善见王有此第四之如意德。
阿难!大善见王,俱足此等之四如意德。

二二
阿难!大善见王作如是念言:“今我欲于此等多罗树每百肘间,建造一莲华池。”
阿难!大善见王,于此等多罗树每百肘之间,建造一莲华池。
阿难!此等之莲池是四种砖之成。一是金、一是银、一是毗琉璃、一是水晶之所成。阿难!于此等莲池,各有四种阶梯,一是金、一是银、一是毗琉璃、一是水 晶之所成。金所成之阶梯,有金柱、银之手扶及横梃;银所成之阶梯,有银柱、金之手扶及横梃;毗琉璃所成之阶梯,有毗琉璃柱、水晶之手扶及横梃;水晶所成之阶梯,有水晶柱、毗琉璃手扶及横梃。
此等莲池,以匝围二种勾栏,一是金、一是银所成之勾栏。金所成之勾栏,有金柱、银之手扶及横梃;银所成之勾栏,有银柱、金之手扶及横梃。

二三
阿难!其次,大善见王曰:“我今于此等莲池,种植青莲、红莲、黄莲、白莲等种种华,使之四季花常开,成自然之华鬘,让群众欣赏。”阿难!如是大善见,即于此等莲池,种植青莲、红莲、黄莲、白莲等种种华,使之四季花常开,成自然之华鬘,让群众欣赏。
又阿难!大善见王曰:“我今于此等莲池岸上,设助浴者,令众人经过此池时,便于入浴。”阿难!如是大善见王,即于此等莲池之岸上,设助浴者,今众人经过此池时,便于入浴。
又阿难!大善见王曰:“我今于此等莲池岸上,行设布施,令需食者得食,需饮者得饮,需衣者得衣,需乘具者得乘具,要休息者与床,欲妻女者与妻女,欲金者与金,欲银者与银。”
阿难!大善见王,乃于此等莲池岸上,行设布施,令需食者得食,需饮者得饮,需衣者得衣,需乘具者得乘具,欲休息者与床,欲妻女者与妻女,欲金者与金,欲银者与银。

二四
复次,阿难!婆罗门及居士等,持甚多钱财,谓大善见王之处曰:“大王!我等为大王持来甚多钱财,愿大王受纳此钱财为幸。”大王曰:
“我之钱财,由如法之税收,既甚充足。汝等可保留所带来之钱财,或甚至可多持些钱财回去。”
彼等被大王所拒绝,退却一面而相议:“我等不宜将此等钱财再持归,我等宁愿献给大善见王建造宫殿。”
彼等话大善见王之处曰:“大王!此献给大王建造宫殿。”
阿难!大善见王,默然而许诺。

二五
尔时,阿难!诸天主之帝释天,以心知大善见王之心,命毗首羯摩天子曰:“来,毗首羯摩!为大善见王建造宫殿,名为达磨(法)高殿。”
阿难!毗首羯摩天子应诺诸天主之帝释天:“唯然。”恰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之迅速,由三十三天隐没,而现于大善见王之前。阿难!如是,毗首羯摩天子言大善见王曰:“大王!建造宫殿,名为法高殿。”
阿难!大善见王默然许诺。如是,毗首羯摩天子,造大善见王之宫殿,名为法高殿。

二六
阿难!法高殿有束西长度一由旬,南北宽度半由旬。
阿难!法高殿之基础,以四种砖叠上至人身之三倍高,一是金、一是银、一是毗琉璃、一是水晶之所成。
阿难!法高殿有八万四千柱,亦以一是金、一是银、一是毗琉璃、一是水晶等四种之所成。
阿难!法高殿敷上四种板,一是金、一是银、一是毗琉璃、一是水晶之所成。
阿难!法高殿有二十四阶梯,一是金、一是银、一是毗琉璃、一是水晶等四种之所成。其金所成之阶梯,有金柱、银手扶及横梃;银所成之阶梯,有银柱、金手扶及横梃;毗琉璃所成之阶梯,有毗琉璃柱、水晶手扶及横梃;水晶所成之阶梯,有水晶柱、毗琉璃手扶及横梃。
阿难!法高殿有八万四千楼阁,一是金、一是银、一是毗琉璃、一是水晶等四种之所成。金所成之楼阁,具备银所成之座床;银所成之楼阁,具备金所成之座床:毗琉璃所成之楼阁,具备象叮所成之座床;水晶所成之楼阁,具备坚木所成之座床。金所成之楼阁门,放置银多罗树,有银之枝干、金叶及果;银所成之楼阁门,放置金多罗树,有金之枝干、银叶及果;毗琉璃所成之楼阁门,放置水晶多罗树,有水晶之枝干、毗琉璃叶及果;水晶所成之楼阁门,放置毗琉璃多罗树,有毗琉璃之枝干、水晶叶及果。

二七
阿难!尔时,大善见王曰:“今,我大庄严楼门,皆造黄金之多罗树。于其处,为我日中之安息。”
于是,阿难!大善见王,于大庄严楼门,皆造黄金之多罗树,日中安息于其处。

二八
法高殿围绕两重栏楣,一是金、一是银之所成。金所成之栏楣,有金柱、银 手扶及横梃:银所成之栏楣,有银柱,金手扶及横梃。

二九
阿难!法高殿围绕两重铃网,一是金、一是银之所成。金所成之网有银铃,银所成之网有金铃。微风吹动此等铃网时,其音美妙令人兴旧,妙好令人恍惚。阿难!其时,在此拘舍婆提王城,被欲乐所陶醉无赖之徒,随微风吹动此铃网之音声而狂舞。

三十
阿难!此法高殿完竣时,耀目难堪;阿难!恰如雨季之最后月,秋空无云之日,上升天空太阳之耀目难堪,法高殿如是耀目难堪。

三一
阿难!大善见王又曰:“我今于法高殿前,令造名为达磨(法)莲池。”于是,大善见王,于法高殿前,造法莲池。
阿难!法莲池,东西长度一由旬,南北宽度有半旬由。阿难!法莲池乃以四种砖所砌成,一是金、一是银、一是毗琉璃、一是水晶所砌成。
阿难!于法莲池有二十四阶梯,一是金、一是银、一是毗琉璃、一是水晶之所成。金所成之阶梯,有金柱、银手扶及横梃;银所成之阶梯,有银柱、金手扶及横梃;毗琉璃所成之阶梯,有毗琉璃柱、水晶手扶及横梃;水晶所成之阶梯,有水晶柱、毗琉璃手扶及横梃。
阿难!法莲池围绕两重勾栏,一是金、一是银之所成,金所成之勾栏,有金柱、银手扶及横梃;银所成之勾栏,有银柱、金手扶及横梃。

三二
阿难!法莲池有七种多罗行树所围绕,一是金、一是银、一是毗琉璃、一是 水晶、一是珊瑚、一是砗磲、一是众宝之所成。金所成之多罗树,有金之枝干、银叶及果;银所成之多罗树,有银之枝干、金叶及果;毗琉璃所成之多罗树,有毗琉璃之枝干、水晶叶及果;水晶所成之多罗树,有水晶之枝干、毗琉璃叶及果;珊瑚所成之多罗树,有珊瑚之枝干、砗磲叶及果;砗磲所成之多罗树,有砗磲之枝干、珊瑚叶及果。众宝所成之多罗树,有众宝之枝干、众宝叶及果。
阿难!微风吹动此等多罗行树时,其音美妙,令人兴奋,妙好令人恍惚。阿难!恰如熟练之五支乐器,善调音,由名手善奏时,其音美妙,令人兴奋,妙好令人恍惚。阿难!微风吹动此等多罗行树时,其音美妙,令人兴奋,妙好令人恍惚。阿难!其时,在此拘舍婆提王城,陶醉欲乐无赖之徒,随微风吹动此等多罗行树之音声而狂舞。

三三
阿难!此法高殿及法莲池完竣时,大善见王令其当时所尊敬沙门中之沙门,所尊敬婆罗门中之婆罗门等,享受满足一切乐已而登上法高殿。

第二 诵品


阿难!尔时,大善见王曰:“我缘如何之业果,缘如何之业报,而有现在如是之大威力、如是之大势力耶?”阿难!大善见王如是曰:“此乃我之三业果、三业报。即:布施、调御、自制。缘此,我现在有如是大威力、如是之大势力。”


阿难!如是,大善见王往彼大庄严楼阁,立于大庄严楼阁之门前,如次发感兴之语:
爱欲心止之
嗔恚心止之
伤害心止之
爱欲之心,应限此范围
嗔恚之心,应限此范围
伤害之心,应限此范围


阿难!时,大善见王入于大庄严楼阁,坐于金所成之座床,即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到达初禅而住。然,灭寻、伺,成为内心安静,心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到达第二禅而住。离喜而为舍住,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诸圣者言:“此舍而正念乐住”到达第三禅而住。舍乐离苦,前感悦、忧具灭,不苦不乐而成舍念清净,到达第四禅而住。


阿难!其次大善见王,由大庄严楼阁而出,入于金所成之楼阁,坐于银所成之座床,以心具慈,安住充满一方。如是充满第二、第三、第四而安住。如是周偏上下一切方,偏及世界,以心随慈,充满广大无边,无害心而安住……乃至……以心随悲……乃至……以心具喜……乃至……以心随舍,充满一方而安住。如是充满第二、第三、第四五而安住。如是周偏上下一切方,偏及世界,以心随舍,广大无量无边,充满无害心而安住。


阿难!大善见王有六万四千都城,以拘舍婆提王城为首。
有八万四千之高殿,以法高殿为首。
有八万四千之楼阁,以大庄严楼阁为首。
有八万四千之座床,金床、银床、牙床、坚木床,皆着长毛之覆盖。有盖敷绣花之毛毯,有盖敷加达利鹿之毛皮,有天盖,两端有红枕。
有八万四千象,皆以黄金庄饰之,树黄金幡,盖黄金网,以布萨陀象王为上首。
有八万四千马,以黄金庄饰之,树黄金幡,盖黄金网,以云马王为上首。
有八万四千车乘,绕饰狮子皮、虎皮、彪皮及绕饰淡红色之毛毯,并以黄金装饰,树黄金幡,盖黄金网,夜阇廷多宝为上首(音乐车)。
有八万四千珠玉,以宝珠为上首。
有八万四千女,以善贤妃为上首。
有八万四千居士,以居士宝为上首。
有八万四千刹帝利大臣,以将军宝为上首。
有八万四千乳牛,着黄麻编织之颈饰、持银制乳桶。
有八万四千俱胝布,皆是精巧微妙之麻布、绵布、绢布、毛布。
有八万四千钵乳粥,以备早、晚之供养。

 


阿难!其大善见王之八万四千象,早晚常来敬礼王。然,阿难!大善见王曰:“我之此等八万四千象,实早晚常来敬礼。我今,令四万二十象,每百年一次来敬礼。”
阿难!大善见王,如是令将军宝曰:“将军!我之此等八万四千象,今,早晚常来敬礼,卿!令今后四万二十象;每百年一次来敬礼。”
彼将军宝应诺大善见王:“唯然,大王。”阿难!四万二十象,以后每百年一次来敬礼大善见王。


于是,阿难,多百千年后,善贤妃如是念言:“我长久未见大善见王,今往见大善见王。”
于是,阿难!善贤妃告女官言:“来!我等洗头着金衣!我等长久未见大善见王,今往见大善见王。”
女官等应诺善贤妃:“唯然。”女官等洗头着金衣往善贤妃之处。
阿难!善贤妃如是言将军宝:“将军!请备四军,我等长久未见大善见王,今欲往见大善见王。”
阿难!将军宝应诺善贤妃:“唯然。”便备四军,以报善贤妃曰:“既备汝之四军,请知时宜。”


于是,阿难!善贤妃与四军及随从之女官等,往法高殿,登法高殿,往诣大庄严楼阁,立倚于其楼门边。
阿难!时大善见王甚惊讶:“此如大群众涌来之大声音,是何耶?”大善见王便由大庄严楼阁出,见善贤妃倚立于门边,见已而言善贤妃曰:“妃!停在其处,请勿进来。”


如是,阿难!大善见王令一男士曰:“汝往大庄严楼阁,取金所成之床座出来,设置于全金所成之多罗树林。”
彼男士应诺大善见王:“唯然,大王。”便往大庄严楼阁取出金所成之床座,设置于全金所成之多罗树林。
阿难!如是,大善见王右胁而作狮子卧,两足相叠,而正念正知。


阿难!尔时,善贤妃曰:“大善见王之诸根实是清净,皮肤之色,极为清净皎洁。非看错大善见王乎?”
乃言大善见王曰:“大王!王有拘舍婆提城为首之此等八万四千王城,大王!于此,请生起意欲,对于存在生起希望。
大王!王有法高殿为首之此等八万四千高殿,大王!于此,请生起意欲,对于存在生起希望。
大王!王有大庄严楼为首之此等八万四千楼阁,大王!于此,请生起意欲,对于存在生起希望。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床座是金所成、银所成、牙所成、坚材所成,敷长毛所织之覆盖、毛织布之覆盖、迦达梨鹿毛所织之覆盖、有天盖、有两边红之靠枕,于此,大王!请生起意欲,对存在生起希望。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象,有装饰黄金,树立黄金幢,覆盖黄金网,布萨陀象为上首。于此,大王!请生起意欲,对存在生起希望。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马,有装饰黄金,树立黄金幢,覆盖黄金网,云马王为上首。于此,大王!请生起意欲,对存在生起希望。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车乘,绕饰狮子皮、虎皮、彪皮、浅红毛织布、装饰黄金,树立黄金幢,覆盖黄金网,夜阇廷多车乘为上首。于此,大王!请生起意欲,对存在生起希望。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珠,以珠宝为上首。于此,大王!请生起意欲,对存在生起希望。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女,以女宝为上首。于此,大王!请生起意欲,对存在生起希望。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居士,以居士宝为上首。于此,大王!请生起意欲,对存在生起希望。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刹帝利大臣,以将军宝为上首。于此,大王!请生起意欲,对存在生起希望。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乳牛,着黄麻编织之颈饰,持银制乳桶9。于此,大王!请生起意欲,对存在生起希望。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俱胝布,皆是精巧微妙之麻布、绵布、绢布、毛布。于此,大王!请生起意欲,对存在生起希望。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10钵之乳粥,以备早晚之供养。于此,大王!请生起意欲,对存在生起希望。

十一
阿难!如是说已,大善见王言善贤妃曰:“妃!妃长久以来,常对我语爱、好、乐之语。然,此次,勿对我语爱、好、乐之语。”
“然,大王!应如何语之耶?”
大王曰:妃!当如是言:“一切可爱、可乐、可意之事物,无有不变化、离别、变异。愿大王勿持意欲而看错,持欲望而死之人为不幸,是应被诽责。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王城,以拘舍婆提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11。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高殿,以法高殿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楼阁,以大庄严楼阁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床座乃金所成、银所成、牙所成、坚材所成,敷长毛所织之覆盖,毛织布之覆盖,迦达梨鹿毛所织之覆盖,有天盖,有两边红之靠枕。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象,装饰黄金,树立黄金幢,覆盖黄金网,布萨陀象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马,装饰黄金,树立黄金幢,覆盖黄金网,以云马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车乘,绕饰狮子皮、虎皮、彪皮、浅红色毛织布、装饰黄金,树立黄金幢,覆盖黄金网,以夜阇廷多车乘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珠,以摩尼珠宝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
大王!此等六万四千之女,以善贤妃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居士,以居士宝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刹帝利大臣,以将军宝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对存在勿起执着。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乳牛,着黄麻编织之颈饰,持银制乳桶。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俱胝布,皆是精巧微妙之麻布、绵布、绢布、毛布。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钵之乳粥,以备早晚之供养。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

十二
阿难!如是说已,善贤妃号哭涕泪。阿难!善贤妃如是涕泪白大善见王曰:
“大王!一切可爱、可乐、可意之事物,无有不变化、离别、变异。愿大王勿持意欲而看错,若持意欲而看错,将为不幸而被诽责。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王城,以拘舍婆提城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高殿,以法高殿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楼阁,以大庄严楼阁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者。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床座,乃金所成、银所成、牙所成、坚材所成,敷长毛所织之覆盖,迦达梨鹿毛所织之覆盖,有天盖,有两边红色之靠枕。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象,装饰黄金,树立黄金幢,覆盖黄金网,以布萨陀象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马,装饰黄金,树立黄金幢,覆盖黄金网,以云马王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着。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车乘,绕饰狮子皮、虎皮、彪皮、浅红色之毛织布,并装饰黄金,树立黄金幢,覆盖黄金网,以夜阇廷多车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者。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珠,以摩尼珠宝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者。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女,以善贤妃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者。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居士,以居士宝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者。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刹帝利大臣,以将军宝为上首。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者。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乳牛,着黄麻编织之颈饰,持银制乳桶。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者。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之俱胝布,精巧微妙之麻布、绵布、绢布、毛布。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者。
大王!此等八万四千钵之乳粥,以备早晚之供养。于此,大王!请舍离意欲,对存在勿起执者。”

十三
阿难!如是言已不久,大善见王便死亡。阿难!犹如居士或居士子,食嗜好之食物,于食后而兴睡意,确实如此,大善见王识知死期近。阿难!大善见王死后,上升梵道天界。
阿难!大善见王乃八万四千年作儿童之游戏、八万四千年为摄政者、八万四千年为王、八万四千年为隐居者,于法高殿修习梵行,彼修四梵住,身坏死后,上升梵界。

十四
阿难!汝或思惟:“其时大善见王是他人。”然,勿如是思惟。我乃其时之大善见王。
彼等八万四千之王城,以拘舍婆提为上首,乃我所有。
彼等八万四千之高殿,以法高殿为上首,乃我所有。
彼等八万四千之楼阁,以大庄严楼阁为上首,乃我所有。
彼等六万四千之床座,是金所成、银所成、牙所成、坚材所成,敷长毛所织之覆盖,毛织布之覆盖,迦达梨鹿毛所织之覆盖,有天盖,有两边红色之靠枕等,乃我所有。
彼等八万四千象,装饰黄金,树立黄金幢,覆盖黄金网,以布萨陀象王为上首,乃我所有。
彼等八万四千之马,装饰黄金,树立黄金幢,覆盖黄金网,以云马王为上首,乃我所有。
彼等八万四千车乘,绕饰狮子皮、虎皮、彪皮、浅红色之毛织布,装饰黄金,树立黄金幢,覆盖黄金网,以夜阇廷多车乘为上首,乃我所有。
彼等八万四千之珠,以摩尼宝珠为上首,乃我所有。
彼等八万四千之女,以善贤妃为上首,乃我所有。
彼等八万四千之居士,以居士宝为上首,乃我所有。
彼等八万四千之刹帝利大臣,以将军宝为上首,乃我所有。
彼等八万四千之乳牛,着黄麻所织之颈饰,持银制乳桶,乃我所有。
彼等八万四千之俱胝布,精巧微妙之麻布、绵布、绢布、毛布,乃我所有。
彼等八万四千钵之乳粥,以备早晚之供养,乃我所有。

十五
阿难!彼等八万四千王城,其中之一,乃当时我所住之王城,即拘舍婆提王城。
阿难!彼等八万四千之高殿,其中之一,乃当时我所住之高殿,即法高殿。
阿难!彼等八万四千之楼阁,其中之一,乃当时我所住之楼阁,即大庄严楼阁。
阿难!彼等八万四千之床座,其中之一,乃当时我所用之床座,即金所成、银所成、牙所成、坚材所成之床座。
阿难!彼等八万四千象,其中之一,乃当时我所乘用,即布萨陀象王。
阿难!彼等八万四千马,其中之一,乃当时我所乘用,即云马王。
阿难!彼等八万四千之车乘,其中之一,乃当时我所乘用,即夜阇廷多车乘。
阿难!彼八万四千女,其中之一,乃当时侍从我之王妃,即刹帝利女毗罗密迦。
阿难!彼等八万四千俱胝布,其中之一,乃当时我所著用,即麻布、绵布、绢布、毛织布。
阿难!彼等八万四千钵,其中之一,乃当时我受用一升米及饮用其乳粥之钵。

十六
阿难!汝看此等一切行,已过去、灭去、变异之法。阿难!如是诸行,非常住。阿难!如是诸行,非永远。阿难!如是诸行,非安稳法。是故,阿难!应该脱离一切行,对此等应该心不动摇,应该完全解脱此等。

十七
阿难!确实记忆得我在此地六次埋葬舍利。而且为彼王而住时是转轮王,依法为法王以降伏四边,安定国土为常胜者而具足七宝,是于此埋葬舍利为第七次。
阿难!于诸天界、魔界、梵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及生于人天之中,未曾复发现埋葬如来舍利之第八处所。”
世尊如是说、善逝如是说已,师复如次曰: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对此等,心寂灭为乐。
注:
1 .恕跋单'Upavattana(SK.Upavartana)是娱乐场所或为竞马场之意。或者译为保养所、  郊外。于中阿含见有音译之恕跋单应该是固有名词。本是拘尸那揭罗城边之娱乐场所或竞  马场,渐渐看成固有名词。今以固有名词译之。
2 .“欢骚”于原本篇khadatha,当译为“龃”,在此khidatha,kilatha,khidddatha皆是误写。  想无不相当于梵的kridatha,北传之汉译,译为戏笑诏。
3 .“从习制”原本为yatha-bhuttam bhunjatha如可以食就食,意思是依习惯而食,故译之   如上。
4 .七处(sattappatittho)是指四脚、鼻、两牙之七处。
5 .“纯白”原本写sab1a-seto于同此文之中部经典(LMN.vol.111.P.174)虽作seso是seto的  误排是很明显,于此译为纯白。然,Mahavastu 1.P.108;Lalitavistara P.16及汉译常为  sarvam nilam绀青色。依觉音之注释书,有vijjullata-vinaddha-saradakala-  seta-valahakarasi-sassiririko如黑光,又如白云之堆积,光辉之意。
6 .如意德是iddhi之译,为起人之德。于次经iddhipada虽译为神足,今以七宝相列时,即  如上译为如意德。
7 .“植……种种华,使四季花自然开”malam ropapeyyam补译为(植华鬘。)
8 .“让群众之欣赏。”sab1ajanassa anacaram之anacaram常多不道德之意,今以稀有现象  之意译如上。
9 .“银制乳桶。”(kansupadharana)是由Jataka547(vol.VI.p.504)之注有银制乳钵  (rajatamaya-khirra-paticchannabhaja)而译之如上。
10 .八万四千,在原本唯有“千”,五及一一,则更为八万四千而译之。
11 .执着,于前面译为希望同字(apekha)。前的时候,同将来表示积极之意义而译为希望(意欲),对现状表示消极的意义而译为执着。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长阿含经·增一经第十一

增一经第十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与汝等说微妙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清净。梵行具足。谓一增法也。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佛告比丘。一增法者。谓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证法。云何一成法。谓不捨善法。云何一修法。谓常自念身。云何一觉法。谓有漏触。云何一灭法。谓有我慢。云何一证法。谓无碍心解脫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觉法.二灭法.二证法。云何二成法。谓知惭.知愧。云何二修法。谓止与观。云何二觉法。谓名与色。云何二灭法。谓无明.有爱。云何二证法。谓明与解脫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觉法.三灭法.三证法。云何三成法。一者亲近善友。二者耳闻法音。三法法成就。云何三修法。谓三三昧。空三昧.无想三昧.无作三昧。云何三觉法。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云何三灭法。谓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云何三证法。谓三明。宿命智.天眼智.漏尽智  又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觉法.四灭法.四证法。云何四成法。一者住中国。二者近善友。三者自谨慎。四者宿植善本。云何四修法。住四念处。比丘內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云何四觉法。谓四食。摶食.触食.念食.识食。云何四灭法。谓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见受。云何四证法。谓四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又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觉法.五灭法.五证法。云何五成法。谓五灭尽支。一者信佛.如来.至真。十号具足。二者无病。身常安隐。三者质直无有谀谄。真趣如来涅槃径路。四者专心不乱。讽诵不忘。五者善于观察法之起灭。以贤圣行尽于苦本。云何五修法。谓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五觉法。谓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五灭法。谓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云何五证法。谓五无学聚。无学戒聚.无学定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见聚
复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觉法.六灭法.六证法。云何六成法。谓六重法。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云何六。于是。比丘身常行慈及修梵行。住仁爱心。名曰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复次。比丘口慈.意慈。以己供养及钵中余。与人共之。不怀彼此。复次。比丘圣所行戒。不犯不毀。无有染污。智者所称。善具足持戒。成就贤圣出要。平等尽苦。正见及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不杂
云何六修法。谓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云何六觉法。谓六內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云何六灭法。谓六爱。色爱.声爱。香.味.触.法爱。云何六证法。谓六神通。一者神足通证。二者天耳通证。三者知他心通证。四者宿命通证。五者天眼通证。六者漏尽通证
复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觉法.七灭法.七证法。云何七成法。谓七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惠财。是为七财。云何七修法。谓七觉意。于是。比丘修念觉意。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修法.修精进.修喜.修(轻安).修定.修捨。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
云何七觉法。谓七识住处。若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此是初识住。复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识住。复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识住。复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识住处。复有众生。空处住。是五识住。或识处住。是六识住。或不用处。是七识住
云何七灭法。谓七使法。欲爱使.有爱使.见使.慢使.瞋恚使.无明使.疑使。云何七证法。为七漏尽力。于是。漏尽比丘于一切诸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知见。观欲如火坑。亦如刀剑。知欲见欲。不贪于欲。心不住欲于中复善观察。如实得知。如实见已。世间贪淫.恶不善法不起不漏。修四念处。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多修多行
复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觉法.八灭法.八证法。云何八成法。谓八因缘。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云何为八。如是比丘依世尊住。或依师长。或依智慧梵行者住。生惭愧心。有爱有敬。是为初因缘。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复次。依世尊住。随时请问。此法云何义.何所趣。尊长即为开演深义。是为二因缘。既闻法已。身心乐静。是为三因缘。不为遮道无益杂论。彼到众中。或自说法。或请他说。犹复不捨贤圣默然。是为四因缘。多闻广博。守持不忘。诸法深奧。上中下善。义味诚谛。梵行具足。闻已入心。见不流动。是为五因缘。修习精勤。灭不善行。善行日增。勉力堪任。不捨斯法。是为六因缘。又以智慧知起灭法。圣贤所趣能尽苦际。是为七因缘。又观五受阴。生想.灭想。此色。色集.色灭。此受.想.行.识。识集.识灭。是为八因缘。未得梵行而有智。已得梵行智增多
云何八修法。谓贤圣八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云何八觉法。谓世八法。利.衰.毀.誉.称.讥.苦.乐。云何八灭法。谓八邪。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云何八证法。谓八解脫。色观色。一解脫。內有色想。外观色。二解脫。净解脫。三解脫。度色想。灭瞋恚想。住空处。四解脫。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脫。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脫。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脫。度有想无想处。住想知灭。八解脫
复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觉法.九灭法.九证法。云何九成法。谓九净灭枝。法戒净灭枝.心净灭枝.见净灭枝.度疑净灭枝.分別净灭枝.道净灭枝.除净灭枝.无欲净灭枝.解脫净灭枝。云何九修法。谓九喜本。一喜。二爱。三悅。四乐。五定。六如实知。七除捨。八无欲。九解脫。云何九觉法。谓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复有众生。住有想无想处。是九众生居
云何九灭法。谓九爱本。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云何九证法。谓九尽。若入初禅。则声刺灭。入第二禅。则觉观刺灭。入第三禅。则喜刺灭。入第四禅。则出入息刺灭。入空处。则色想刺灭。入识处。则空想刺灭。入不用处。则识想刺灭。入有想无想处。则不用想刺灭。入灭尽定。则想受刺灭
复有十成法.十修法.十觉法.十灭法.十证法。云何十成法。谓十救法。一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具。威仪亦具。见有小罪。生大怖畏。平等学戒。心无倾邪。二者得善知识。三者言语中正。多所堪忍。四者好求善法。分布不恡。五者诸梵行人有所施设。辄往佐助。不以为劳。难为能为。亦教人为。六者多闻。闻便能持。未曾有忘。七者精勤。灭不善法。增长善法。八者常自专念。无有他想。忆本善行。如在目前。九者智慧成就。观法生灭。以贤圣律断于苦本。十者乐于闲居。专念思惟。于禅中间无有调戏
云何十修法。谓十正行。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云何十觉法。谓十色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云何十灭法。谓十邪行。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云何十证法。谓十无学法。无学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诸比丘。此名一增法。我今为汝等说如是法。吾为如来.为诸弟子所应作者。皆已备悉。慈愍殷勤。训诲汝等。汝等亦宜勤奉行之。诸比丘。当在闲居树下空处。精勤坐禅。勿自放恣。今不勉力。后悔何益。此是我教。勤受持之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有偈篇·诸天相应

诸天相应

第一 苇 品    一 瀑流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天神于黎明放其殊胜妙光,偏照祇园,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

立一面已,彼天神白世尊曰:“友!卿如何度瀑流耶?”世尊曰:“友!我不住不求以度瀑流。”“友!卿如何不住不求以度瀑流耶?”世尊曰:“友!我住时沈,求时溺。友!我如是不住不求以度瀑流。”

“不住与不求度世间执着
涅槃婆罗门久久我见知”

彼天神作如是言得大师嘉赏、认证,天神知得大师、认证,敬礼世尊右绕而去。
二 解脱

尔时世尊……舍卫城……

时有天神于黎明放其殊胜妙光,偏照祇园。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天神白世尊:“友!卿知众生之解脱4、令解脱、远离耶?”世尊曰:“友!我知众生之解脱,令解脱、远离。”天神曰:“友!卿如何知众生之解脱、令解脱、远离耶?”

世尊:
有喜之灭尽亦尽想与识
受灭皆寂静友我之如是
知众生解脱令解脱远离
三 引导者

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面前,而唱偈曰.
生导死寿短导老无庇获
观死此恐怖赍乐积功德

世尊:
生导死寿短导老无庇获
观死此恐怖弃欲希寂静
四 时乃过去

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面前,而唱偈曰:
时过日夜移青春弃我等
观死此恐怖赍乐积功德

世尊:
时过日夜移青春弃我等
观死此恐怖弃欲希寂静
五 几何断

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面前,而唱偈曰:
几断几何弃且更修几何
超越几何结称度瀑流僧

世尊:
五断与五弃上修五无漏
超越五种结称渡瀑流僧
六 不眠

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前,而唱偈曰:
他醒几何眠他眠几何醒
染尘依几何依几何得清

世尊:
他醒于五眠  他眠于五醒
染尘依于五  依五而得清
七 不了知

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前,而唱偈曰:
因法不了知引入于异教
此人眠不醒今正彼醒时

世尊:
因以了知法不入于异教
彼等正证知以平行不平
八 迷乱

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前,而唱偈曰:
以迷于法故引入于异教
深眠彼不醒今正彼醒时

世尊:
因以不迷法不入于异教
彼等正证知以平行不平
九 慢之欲

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前,而唱偈曰:
欲慢无调顺不静心无寂
独林住放逸无越死魔岸

世尊:
去慢心寂静智慧悉解缚
独住不放逸可度死魔岸
十 住森林

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面前,而唱偈曰:
住于森林者寂静清净行
日唯取一食如何悦颜色

世尊:
不悲过去事未来勿憧憬
若持身现在颜色即朗悦
憧憬于未来悲于过去事
诸愚之为此如割绿苇萎
此酝陀南:
导解脱瀑流时过断几何
不眠不了知迷乱与慢欲
第十谓林住依此有品名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大 篇·觉支相应

觉支相应

第一 山品
第一 雪山

一~二
舍卫城……予说示。

“诸比丘!象依雪山使其身增大,获得其力;于彼处使身增大,以获得其力已,入于小池,入小池已,入大池,入大池已,入小河,入小河已,入大河,入大河已,入大海洋,于彼处其身得广大。

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而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于诸法得广大。诸比丘!比丘云何依于戒而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于诸法得广大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修习择法觉支……修习精进觉支……修习喜觉支……修习经安觉支……修习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而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习七觉支者,则于诸法得广大。”
第二 身
一~二
舍卫城……
※ 三
“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诸比丘!如是五盖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欲贪生起,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之耶?诸比丘!是有净相,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而使未生之欲贪生起,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嗔恚生起,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是有嗔相,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而使未生之嗔恚生起,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而使未生之惛眠生起,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不欣喜、倦怠、郁闷、饱食、心退缩,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而使未生之惛眠生起,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掉悔生起,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心之非寂止,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掉悔生起,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疑惑生起,己生之疑惑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疑惑处之法,此之非如埋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疑惑生起,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诸比丘!如是此五盖是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

“诸比丘!臀如此身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诸比丘!如是七觉支是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不住。
十一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已生之念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念觉支处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而使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已生之念觉支得修习圆满。
十二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择法觉支生起,已生之择法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责无呵责法、劣胜法、黑白俱分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择法觉支生起,已生之择法觉支得修习圆满。
十三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精进觉支生起,已生之精进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发勤界,精勤界,勤勇界。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精进觉支生起,已生之精进觉支得修习圆满。
十四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喜觉支生起,已生之喜觉支得修习圆满之耶?诸比丘!有喜觉支处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喜觉支生起,已生之喜觉支得修习圆满。
十五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轻安觉支生起,已生之轻安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身轻安、心轻安。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轻安觉支生起,已生之轻安觉支得修习圆满。
十六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定觉支生起,已生之定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寂止相、不乱相。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走览支生起,已生之定觉支得修习圆满。
十七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已生之舍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舍觉支处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已生之舍觉支得修习圆满也。
十八
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诸比丘!如是此七觉支是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
注1 杂阿含经二七、四(大正藏二、一九二a)下五一经(参照原典一O二页)。
第三 戒
※ 二
“诸比丘!诸比丘若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智见具足者,诸比丘!则称其比丘之见为多所作。

……诸比丘!说其比丘之听闻为多所作……诸比丘!说其比丘之诣至为多所作……诸比丘!说其比丘之承事为多所作……诸比丘!说其比丘之随念为多所作……诸比丘!说其比丘之出家为多所作。

何以故耶?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听法已,依身远离与心远离之二种远离,而住于远离,如是远离而住随念,随寻彼法。

诸比丘!比丘如是远离而住于随念,随寻彼法时,彼比丘生念觉支。比丘修习念觉支时,于比丘念觉支修习圆满,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

诸比丘!比丘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时,彼比丘发生择法觉支。比丘修习择法觉支时,于比丘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则生不退之精进。

诸比丘!比丘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不退精进时,彼比丘发生精进觉支。比丘修习精进觉支时,于比丘精进觉支修习圆满,若发精进者,则得离财之喜。

诸比丘!发精进、得离财之喜时,彼比丘发喜觉支。比丘修习喜觉支时,于比丘喜觉支修习圆满,达意喜者,则得身轻安、心轻安。

诸比丘!比丘意喜而身轻安、心轻安时,于比丘发轻安觉支。比丘修习轻安觉支时,于比丘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轻安者,则得乐,得乐者,则得心定。

诸比丘!比丘身经安而得乐、得心定时,诸比丘!比丘发定觉支。比丘修习定觉支时,于比丘定觉支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为善观察者。
十一
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为善观察者时,比丘发舍觉支。比丘修习舍觉支时,于比丘舍觉支修习圆满。
十二
诸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如是多修者,则可期有七果、七功德。何为七果、七功德耶?
十三
(1)于现法已2得开悟。
(2)若于现法中,未得开悟者,则于命终时亦得开悟。
十四
(3)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命终时亦未得开悟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得中般涅槃。
十五
(4)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命终时亦未得开悟,依终尽五下分结尽未得中般涅槃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以得生般涅槃。
十六
(5)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命终时亦未得开悟,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中般涅 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生般涅槃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而得无行般涅槃。
十七
(6)若于现法未得开悟,于命终时未得开悟,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中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生般股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无行般涅槃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得有行般涅槃。
十八
(7)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命终时未得开悟,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中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生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无行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有行般涅槃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为上流以至于色究竟天。
十九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则可期得此七果、七功德。”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二五及二七、二九(大正藏二、一九六c二九七a)。
四 第四 转

一时,具寿舍利弗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于此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曰:“友等,诸比丘!” “友!”彼等诸比丘应诺具寿舍利弗。具寿舍利弗曰:

“友等!有七种觉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友等!此为七觉支。

友等!此七觉支中,我于晨早欲住(任一)觉支时,则住(任一)觉支;于日中欲住(任一)觉支时,则住(任一)觉支;于日暮欲住(任一)觉支时,则住(任一)觉支。

友等!若是念觉支者,则我知“(比念觉支决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为“已住”;若没者,则知“依此缘而没。”
六~十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十一
友等!若是舍觉支者,则我知“(此舍觉支)决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为“已住”;若没者,则知“依此缘而没。”
十二
友等!譬如王或王臣,有装满种种染色衣于衣筐。彼于晨早欲着时,则(随其所欲)着晨早时所欲之衣服:于日中欲着时,即着日中时所欲之衣服;于日暮欲着时,即着日暮时所欲之衣服。
十三
友等!如是于此七觉支中,我于晨早欲住觉支时,即住用晨早时所欲之觉支;于日中欲住觉支时,即住日中时所欲之觉支;于日暮欲住觉支时,即住用日暮时所欲之觉支。
十四
友等!若是念觉支者,则我知“决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为“已住”;若没者,则知“依此缘而没。”
十五~十九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二十
友等!若是舍觉支者,则我知“决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为“已住”;若没者,则知“依此缘而没。””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七(大正藏二、一九三b)
2 中部经典原典一、二一四、二一五页(参照汉译南傅大藏经第九卷二九一页)
第五 比丘

※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觉支,所云觉支者,大德!云何说为觉支耶?”
“比丘!资于觉故,说为觉支。

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比丘!若修习此七觉支者,则由欲漏心解脱,由有漏心解脱,由无明漏心解脱。解脱者,则“我解脱”智生,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比丘!资于觉故,说为觉支。”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二二(大正藏二、一九六b)。

第六 昆达利

一时,世尊住沙只城之安阇那鹿苑。

时,修行者昆达利耶来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话,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修行者昆达利耶,白世尊曰:

“尊瞿昙!我住园而与众会交往。尊瞿昙!我食朝食,食后如是周行,由园至园,由游园至游园,经行历访于彼处,一类之沙门、婆罗门,出论种种功德,见他方以论议诘难功德。尊瞿昙是住何功德耶?”
“昆达利耶!如来乃住于“明解脱”果之功德。”

“尊瞿昙!修习、多习何法者,则得明解脱圆满耶?”
“昆达利耶!修习、多习七觉支者,则得明解脱圆满。”

“尊瞿昙!修习、多习何法者,则得七觉支圆满耶?”
“昆达利耶!修习、多习四念处者,则得七觉支圆满。”

“尊瞿昙!修习、多习何法者,则得四念处圆满耶?”
“昆达利耶!修习、多习三善业者,则得四念处圆满。”

“尊瞿昙!修习、多习何法者,则得三善业圆满耶?”
“昆达利耶!修习、多修根律仪者,则得三善业圆满。”“昆达利耶!云何对根律仪修习、多习者,则得三善法圆满耶?

昆达利耶!于此有比丘,以眼见可意之色,而不贪着、不欢喜、不起贪欲,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眼见非可意之色,而无动摇、不安心、破坏心、憎恶心1,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
九~十二
昆达利耶!又比丘以耳闻可意之声……乃至……以鼻息可意之香……乃至……以舌尝可意之味……乃至以身触可意之所触……乃至……
十三
以意识可意之法,而不贪着、不欢喜、不起贪欲,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意识非可意之法,而无动摇、不安心、破坏心、憎恶心,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
十四
昆达利耶!比丘以眼见色,对可意非可意之色,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耳闻声……乃至……以鼻嗅香……乃至……以舌尝味……乃至……以身触所触……乃至……以意识法,对可意非可意之法,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昆达利耶!对根律仪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圆满三善业。
十五
昆达利耶!云何修习、云何多修三善业者,则得四念处圆满耶?昆达利耶!于此有比丘,断身恶业、修习身善业,断语恶业、修习语善业,断意恶业、修行意善业。昆达利耶!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三善业者,得圆满四念处。
十六
昆达利耶!云何修习、云何多修四念处,得圆满七觉支耶?昆达利耶!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住,以热诚、正念、正知,而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受……乃至……于心……乃至……于法观法而住,以热诚、正念、正知,而调伏世间之贪忧。昆达利耶!如是修习、如是多修四念处者,则圆满七觉支。
十七
昆达利耶!云何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圆满明解脱耶?昆达利耶!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昆达利耶!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圆满明解脱。”
十八
如是说已,修行者昆达利耶,白世尊曰:“妙哉!尊瞿昙!妙哉!尊瞿昙!譬如将倒者扶起,将覆者揭露,如迷者教之以道,于暗中举灯火,使有眼者可见色。尊瞿昙如是以种种方便显示法,我于此自今日起至于命终,归依尊瞿昙与法及比丘众,请尊瞿昙容我为优婆塞。” 注1 “不安心、被坏心、憎恶心”,此三之原注配释贪、嗔、痴。尚破坏心原本为adinamanasa暹罗本为adinnamanasa意亦不通,今以adinna改之。
第七 屋顶

※ 三
“诸比丘!譬如重阁之诸重檐,皆趣向于屋顶、倾向于屋顶、临入于屋顶,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涅槃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涅槃。”
第八 优波摩

一时,具寿优婆摩与具寿舍利弗,住于憍赏弥瞿师罗园。

时,具寿舍利弗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优波摩住处。至已,与具寿优波摩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言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于其寿优波摩曰:

“友优波摩!比丘应知“于内如理作意,如是善升起七觉支者,则资于乐住”耶?”

“友舍利弗!比丘应知“于内如理作意,如是善升起此七觉支,以资于乐住。”友!比丘若发念觉支,则知:“我心善解脱。我善永断惛眠、我善调伏掉悔,我发精进、为求、作意、不退缩”……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友!比丘若发舍觉支者,则知:“我心善解脱、我善永断惛眠、我善调伏掉悔,我发精进、希求、作意、不退缩。”友舍利弗!比丘2应如是知:“于内如理作意,如是善造作此七觉支,则资于乐住。””
注1 杂阿舍经二七、八(大正藏二、一九三b)。
2 “比丘”之一语原本缺失。
第九 生(一)
※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未生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以何为七耶?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也。诸比丘!修习多修此七觉支者,则未生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第十 生(二)

※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未生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调伏。以何为七耶?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对此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未生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二一(大正藏二、一九六b)。
第一山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雪山身戒转
比丘昆达利
屋顶优波摩
更于二之生
第二 病品
第一 生类

※ 二
“诸比丘!譬如诸生类作四种之威仪路:时行、时住、时坐、时卧,皆依于地、立于地,作如是此四种之威仪。诸比丘!如是比丘乃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多修七觉支。

诸比丘!比丘云何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诸比丘!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比丘如是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第二 日轮喻(一)

※ 二
“诸比丘!日轮上升时之先驱、前相者,即是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生起七觉支时之先驱、前相者,为有善友。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第三 日轮喻(二)

※ 二
“诸比丘!日轮上升时之先驱、前相者,即是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生起七觉支时之先驱、前相者,为如理作意。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第四 病(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陀迦园。

其时,具寿摩诃迦叶住毕钵罗窟,为患重疾病而困苦。

时,世尊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摩诃迦叶住处。至已,坐于所设之座。

坐已,世尊言于具寿摩诃迦叶曰:
“迦叶!能忍否?充足否?苦之受损而不增,知损失,不知增长否?”
“大德!难忍,不足,激苦之受有增无损,知增长,不知损失。”

“迦叶!若修习、多修我所正说之七觉支,则可资助证知、等觉、涅槃。以何为七耶?迦叶!若修习、多修我所正说之念觉支,则可资助证知、等觉、涅槃……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迦叶!若修习、多修我所正说之舍觉支,则资助证知、等觉、涅槃。”“世尊!实觉支哉!善逝!实觉支哉!”

世尊,如是说示已,具寿摩诃迦叶喜悦、欢喜于世尊之所说,具寿摩诃迦叶病愈,如是具寿摩诃迦叶之病断。
第五 病(二)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迦园。

其时,具寿摩诃目犍连住耆阇崛山为患重疾病而困苦。
三~五
时,世尊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乃至……如是具寿摩词目犍连之病断。
第六 病(三)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陀迦园。

其时,世尊为患重疾病而困苦。

时,具寿摩诃均头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时,世尊言于具寿摩诃均头曰:“均头!说于觉支。”

“大德!修习、多修世尊所正说之七觉支、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以何为七耶?大德!修习、多修习世尊所正说之念觉支者,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大德!修习、多修世尊所正说之舍觉支者,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大德!修习、多修世尊所正说之此七觉支、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均头!实觉支哉!均头!实觉支哉!”

具寿摩诃均头之如是说,师作认许。世尊病愈,如是世尊之病断。
注1 增一阿含三三、六(大正藏二、七三一a)
第七 到彼岸

※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助于到彼岸。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诸比丘!修习、多修此七觉支、则资于到彼岸。

世尊1如是说已,如是说之善逝、师乃更说曰:
(一)于人中到彼岸者少……乃至……有光辉之漏尽者于现世般涅槃。
注1 以下同道相应三四经(原典二四页)。
第八 失

※ 二
“诸比丘!若有失七觉支者,则失正顺苦灭之圣道。诸比丘!若有发七觉支者,则发正顺苦灭之圣道。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诸比丘!若有失此七觉支者,则失正顺苦灭之圣道。诸比丘!若有发此七觉支者,则发正顺苦灭之圣道。”
第九 圣
※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为圣、出离,修此者,正达苦灭尽。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若修习、多修此七觉支者,则正达苦灭尽。”
二十 第十 厌患
※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知、等觉、涅槃。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若修习、多修此七觉支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知、等觉、涅槃。”
第二病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生类日轮喻
乃至三种病
到彼岸及失
圣以与厌患
第三 优陀夷品
第一 觉

※ 二
时,有一比丘诣世尊住处。诣而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觉支,所谓觉支者,大德!云何说名为觉支耶?”“比丘!资于觉,故名之为觉支。
※ 三
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比丘!资于觉故,名之为觉支。”
第二 说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七觉支,且谛听。诸比丘!以何为七觉支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此为七觉支。”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一七(大正藏二、一九六a)。
第三 处
※ 二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欲贪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
大。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嗔恚处之诸法,则未生之嗔恚生,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惛眠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
大。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掉悔处之诸法,则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疑惑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念觉支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舍觉支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修习圆满。、”
注1 杂阿含经二六、六八(大正藏二、一九0b)。
第四 非如理

※ 二
“诸比丘!若非如理者作意,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未生之嗔恚生,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

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未生之念觉支不生,已生之念觉支灭……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未生之舍觉支不生,已生之舍觉支灭。

诸比丘!若如理作意者,则未生之欲贪不生,已生之欲贪断。

未生之嗔恚不生,已生之嗔恚断除。

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断除。
十一
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断除。
十二
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断除。
十三
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修习圆满。”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一四(大正藏二、一九五b)。
第五 不损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七不损法,且谛听。

诸比丘!何为七不损法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此为七不损法。”
第六 尽

※ 二
“诸比丘!有道有迹,以资于渴爱之尽,以修习此道、此迹。

诸比丘!有何之道、有何之迹以资于渴爱之尽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如是说已,具寿优陀夷,白世尊曰:“大德!云何修习七觉支、云何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渴爱之灭尽耶?”

“优陀夷!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念觉支。彼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念觉支,则渴爱断除。渴爱断则业断、业断则苦断。
六~十一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十二
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舍觉支。彼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舍觉支,则渴爱断。渴爱断,则业断、业断,则苦断。
十三
优陀夷!如是乃由渴爱之尽,则业尽;由业尽,则苦尽。”
二七 灭

※ 二
“诸比丘!有道、有迹,以资于渴爱之灭,以修习此道、此迹。

诸比丘!有何之道、有何之迹,以资于渴爱之灭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诸比丘!云何修习、云何多修七觉支者,资于渴爱之灭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渴爱之灭。”
第八 决择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决择分之道,且谛听。

诸比丘!何为决择分之道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舍觉支是。”

如是说已。具寿优陀夷,白世尊曰:“大德!云何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决择耶?”

“优陀夷!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念觉支。彼于念觉支,以修习心于前之未决择、于前未破裂之贪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嗔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痴蕴以决择而破裂之……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舍觉支。彼于舍觉支,以修习心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贪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嗔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痴蕴以决择而破裂之。

优陀夷!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决择。”
第九 一法

※ 二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一法,若修习、多修此者,则资于断诸结法。诸比丘!此即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断诸结法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断诸结法。

诸比丘!何为结法耶?眼是结法,于此生结系之执着。耳……鼻……舌1身是结法,于此生结系之执着。意是结法,于此生结系之执着。诸比丘!此名之为结法。
注1 原本“耳……鼻”没有附省略之记号。暹罗本有“耳……鼻……舌”,俱不出“身”。
第十 优陀夷

尔时,世尊住于舜巴国,名为仙达嘉之舜巴人住邑。

时,具寿优陀夷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优陀夷,白世尊曰: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大德!所以我对世尊,敬奉、敬爱、尊重、有惭愧。大德!我前在家时不敬法、不敬僧。大德!我对世尊敬爱、尊重、惭愧,欲离家为出家,愿世尊为我说法:“色是如是、色之集是如是、色之灭是如是,受是如是……乃至……想是如是……行是如是……识是如是、识之集是如是、识之灭是如是。”

大德!我去往空屋,以转此五取蕴之生灭:如实证知“此是苦”,如实证知“此是苦集”,如实证知“此是苦灭”,如实证知“此是顺苦灭道。”

大德!我现观于法,以得道,我修习、多修此者,则住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1、更不受后有。大德!我获得念觉支,我修习、多修于此者,则住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大德!我获得舍觉支,我修习、多修于此者,则住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大德!我获得此道,我修习、多修于此者,住如如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善哉!善哉!优陀夷!汝获得此道,汝修习、多修于此者,则住于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注1 “所作已办”katam karaniyam原本缺失。
2 “了知”原本pajanissami ti由遏罗本改为pajanissasi ti。
第三优陀夷品(终)
此品摄颂曰:
觉说处非如理
不损尽灭决择
一法与优陀夷
第四 盖品
第一 善(一)

※ 二
“诸比丘!为诸法之善、善分、善友者,皆以不放逸为根本,等趣于不放逸,以不放逸为诸法最上之名。

诸比丘!于不放逸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云何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第二 善(二)
※ 二
“诸比丘!为诸法之善、善分、善友者,皆以如理作意为根本,等趣于如理作意,以如理作意为诸法最上之名。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第三 烦恼(一)

※ 二
“诸比丘!金之随烦恼2有五种。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堪正用。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铁为金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堪正用。

诸比丘!铜为金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乃至…

诸比丘!锡为金之随烦恼,……乃至……

诸比丘!铅为金之随烦恼,……乃至……

诸比丘!银为金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堪正用。

诸比丘!此五者为金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则不柔软、脆而不堪正用。
诸比丘!如是,心之随烦恼有五种,被此随烦恼染污时,心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虽得正定,诸漏不能尽。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欲贪为心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心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能正尽诸漏。
十~十三
……嗔随眠……惛眠随眠……掉悔随眠……疑随眠……
十四
诸比丘!此五者为心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心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能正尽诸漏。”
注1 增支部经典原典三、一六页。
2 “金之烦恼”。为金之夹杂物。乃对后之心随烦恼,今同原语,故用同译语。
三四 第四 烦恼(二)
※ 二
诸比丘!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有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念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诸比丘!舍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诸比丘!此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注1 杂阿含经二六、六四(大正藏二、一八九b)。
三五 第五 如理(一)

※ 二
“诸比丘!若非如理作意者,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未生之嗔恚生,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

……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诸比丘!若非如理作意者,则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第六 如理(二)
※ 二
“诸比丘!若如理作意者,则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修习圆满。”
第七 增长
※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助于增长、不损。以何为七耶?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助于增长、不损。”
注1 杂阿含经二六、六四(大正藏二、一八九b)。
第八 障盖
※ 二
“诸比丘!障盖有五种,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欲贪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诸比丘!嗔恚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诸比丘!惛眠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诸比丘!掉悔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诸比丘!疑惑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

诸比丘!此是五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

诸比丘!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念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诸比丘!舍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诸比丘!此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诸比丘!圣弟子希求作意、举心有念、倾听于法时,于彼无五盖,七觉支修习圆满。

其时,无何种之五盖耶?其时无欲贪盖、其时无嗔盖、其时无惛眠盖、其时无掉悔盖、其时无疑惑盖。于彼,其时无此五种盖。

其时,何种之七觉支修习圆满耶?其时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其时舍觉支修习圆满。
十一
诸比丘!圣弟子希求下作意、举心有念、倾听于法时,于彼无此五盖,此七觉支修习圆满。”
注1 杂阿含经二六、六六(大正藏二、一八九c)。
第九 树
※ 二
“诸比丘!大树之种子微细,但其枝干大,将覆蔽诸树木,诸树木因被覆蔽而破损、倒坏。

诸比丘!何者之大树其种子细微而枝干大,以覆蔽诸树木,诸树木因被覆蔽而破损、倒坏耶?谓:阿湿波他树、尼拘留他树、无花果树、优昙罗树、犍遮耶树下迦捭多罗树是。

诸比丘!如是,于此有一类之男子,弃诸欲,离家为出家,然彼被诸欲或更甚邪恶者所破损、倒坏。

诸比丘!障盖有五种,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以何为五耶?诸比丘!欲贪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诸比丘!嗔恚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诸比丘!惛眠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诸比丘!掉悔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诸比丘!疑惑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
诸比丘!有此五种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

诸比丘!七觉支为无障、无盖、不覆蔽于心,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念觉支为无障、无盖、无覆蔽于心,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诸比丘!舍觉支为无障、无盖、无覆蔽于心,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诸比丘!此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覆蔽于心,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注1 杂阿含经二六、六七(大正藏二、一九0a)。
第十 盖

※ 二
“诸比丘!有五种盖,能使为黑暗、为无目、为无智、灭慧、至于坏灭,而不令得涅槃。以何为五耶?诸比丘!欲贪盖能使为黑闇、为无目、为无智2、灭慧、至于坏灭,而不令得涅槃。诸比丘!嗔盖……诸比丘!惛眠盖……诸比丘!掉悔盖……诸比丘!疑盖能使为黑闇、为无目、为无智、灭慧、至于坏灭,而不令得涅槃。诸比丘!此五盖能使为黑闇、为无目、为无智、灭慧、损坏分,而不令得涅槃。

诸比丘!有七种觉支,能为目、为智、以增长慧、为不损坏分,而有助于涅槃。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念觉支能为目、为智、以增长慧、为不损坏分,而有助于涅槃……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诸比丘!舍觉支能为目、为智、以增长慧、不损坏分,而有助于涅槃。诸比丘!此七觉支,能为目、为智、以增长慧、不损坏分,而有助于涅槃。” 注1 杂阿含经二六、六五(大正藏二、一八九c)。
“为无目、为无智。”原本顺次颠倒。
第四盖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二善二烦恼
二如理增长
障不损盖障
树盖共为十
第五 转轮品
第一 类

舍卫城因缘。

“诸比丘!于过去世,诸沙门、婆罗门之断三类者,皆修习、多修七觉支。诸比丘!于未来世,诸沙门、婆罗门之断三类者,皆修习、多修七觉支。诸比丘!现在诸沙门、婆罗门之断三类者,皆修习、多修七觉支。

何为七觉支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诸比丘!于过去世,诸沙门、婆罗门之断三类者,……乃至……之断……乃至……之断……,皆修习、多修七觉支。”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一九(大正藏二、一九六a),“三类”是言三种慢(原注)。
第二 转轮
※ 二
“诸比丘!转轮王出现时,则现七宝。以何为七耶?

现: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诸比丘!转轮王出现时,现此等七宝。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出现时,则现七觉支宝。以何为七耶?

现:念觉支宝、择法觉支宝、精进觉支宝、喜觉支宝、轻安觉支宝、定觉支宝、乃至现舍觉支宝。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出现时,现此等七觉支宝。”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一O(大正藏二、一九四a)。
第三 魔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摧伏魔军之道,且谛听。三  诸比丘!何为摧伏魔军之道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此为摧伏魔军之道。”
第四 愚痴

※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愚痴哑羊,愚痴哑羊之谓者,大德!云何谓之愚痴哑羊耶?”

“比丘!不修习、不多修七觉支,称之为愚痴哑羊。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比丘!不修习、不多修此七觉支者,称为愚痴哑羊。”
第五 有慧

※ 三
“大德!有慧不哑,有慧不哑之谓者,云何谓为有慧不哑耶?”

“比丘!修习、多修七觉支,称为有慧不哑。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比丘!修习、多修此七觉支,故称为有慧不哑。”
第六 贫穷
※ 三
“大德!贫穷,贫穷之谓者,大德!云何谓为贫穷耶?”

“比丘!不修习、不多修七觉支,称为贫穷。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比丘!不修习、不多修此七觉支者,称为贫穷。”
第七 不贫

※ 三
“大德!不贫,不贫之谓者,大德!云何称为不贫耶?”

“比丘!修习、多修七觉支,故称为不贫。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比丘!修习、多修此七觉支者,故称为不贫。”
第八 日轮

※ 二
“诸比丘!日轮上升时,前驱之相为明相。诸比丘!如是比丘起七觉支时,先驱之相为善友。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第九 支分(一)

※ 二
“诸比丘!言内支分者,不见其他有一支分,能起七觉支者,比丘!此即如理作意。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如是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第十 支分(二)

※ 二
诸比丘!言外支分者,不见其他有一支分,能起七觉支者。诸比丘!此即有善友。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第五转轮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类转轮与魔
愚痴与有慧
贫穷峇ˊ
日轮二支分
共之而为十
第六 觉支总摄品
一 舍卫城因缘
第一 食

“诸比丘!将说五盖与七觉支之食、不食,且谛听。” 盖食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净相。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末生之嗔恚生,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嗔相。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嗔恚生,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不欣喜、倦怠、郁闷、饱食、心退缩。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心之非寂止。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疑惑处之法。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觉支食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念觉支处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得圆满修习。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择法觉支生,已生之择法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责无呵责法、劣胜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择法觉支生,已生之择法觉支得圆满修习。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精进觉支生,已生之精进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发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精进觉支生,已生之精进觉支得圆满修习。
十一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喜觉支生,已生之喜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喜觉支处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喜觉支生,已生之喜觉支得圆满修习。
十二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轻安觉支生,已生之轻安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身轻安、心轻安。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轻安觉支生,已生之轻安觉支得圆满修习。
十三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定觉支生,已生之定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寂止相、不乱相。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定觉支生,已生之定觉支得圆满修习。
十四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舍觉支处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得圆满修习。”盖之不食
十五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欲贪不生,已生之欲贪不得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不净相。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欲贪不生,已生之欲贪不得倍增、增大。
十六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嗔恚不生,已生之嗔恚不得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慈心解脱。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则未生之嗔恚不生,已生之嗔恚不得倍增、增大。
十七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不得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发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则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不倍增、增大。
十八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不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心之寂止。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不得倍增、增大。
十九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不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责无呵责法、劣胜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不倍增、增大。”四觉支之不食
二十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念觉支不生,已生之念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念觉支处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念觉支不生,已生之念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一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择法觉支不生,已生之择法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责无呵责法、劣胜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择法觉支不生,已生之择法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二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精进觉支不生,已生之精进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发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精进觉支不生,已生之精进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三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喜觉支不生,已生之喜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喜觉支处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喜觉支不生,已生之喜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四
诸比丘!云同为不食?使未生之轻安觉支不生,已生之轻安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身轻安、心轻安。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轻安觉支不生,已生之轻安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五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定觉支不生,已生之走览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寂止相、不乱相。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定觉支不生,已生之定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六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舍觉支不生,已生之舍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舍觉支处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舍觉支不生,已生之舍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注1 杂阿含经二七、四。上之第二经,参照(原典六四页)。
第二 理趣

※ 二
时,有众多比丘,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舍卫城乞食。

时,彼诸比丘思念:“步行至舍卫城乞食,尚过早,我等可先往异学修习者之园。”

时,彼诸比丘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异学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异学修行者,言于坐在一面之诸比丘曰:

“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如是说法曰:“诸比丘!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宜如实修习七觉支。”友等!我等亦为弟子如是说法曰:“友等!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宜如实修习七觉支。”友等!于此,沙门瞿昙与我等之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之差别、何之特相、何之殊异耶?”

时,彼诸比丘对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欢喜、不呵责。不欢喜、不呵责,从座起而离去,曰:“我等唯于世尊之处,如此所说义。”

时,彼诸比丘行至舍卫城乞食。食后,由乞食归,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于此,我等于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舍卫城乞食。大德!其时,我等思念:“行至舍卫城乞食,为时过早,我等可往异学修行者之园。”大德!时我等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异学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大德!时,彼异学修行者,对坐于一面之我等曰:

“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如是说法曰……有何之殊异耶?”

大德!时,我等对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欢喜、不呵责。不欢喜,不呵责,即从座起而离去,曰:“我等唯于世尊之处,如此所说义。””
十一
“诸比丘!异学修行者如是说,则应如是言:“友等!有理趣,依此理趣,而五盖有十,七觉支为十四。”诸比丘!如是之问,异学修行者则不能答,而生困惑。
十二
何以故?诸比丘!此非其境界。诸比丘!我未见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对于此问,能起应答之心者,但除如来与如来之弟子有闻者。”五成为十
十三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五盖成为十耶?
十四
诸比丘!内之欲贪亦盖,外之欲贪亦盖,欲贪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十五
诸比丘!内之嗔恚亦盖,外之嗔恚亦盖,嗔恚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十六
诸比丘!惛沈亦盖,睡眠亦盖,惛眠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十七
诸比丘!掉举亦盖,追悔亦盖,掉悔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十八
诸比丘!内法之疑惑亦盖,外法之疑惑亦盖,疑惑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十九
诸比丘!有此之理趣,依此之理趣,而五盖为十。” 七为十四
二十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七觉支成为十四耶?
二一
诸比丘!内法之念,为念觉支;外法之念,亦为念觉支。念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二二
诸比丘!于外法以慧决择、伺察、思虑,为择法觉支;于内法以慧决择、伺察、思虑、亦为择法觉支。择法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二三
诸比丘!身之精进,为精进觉支;心之精进,亦为精进觉支。精进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二四
诸比丘!有寻、有伺之喜,为喜觉支;无寻、无伺之喜,亦为喜觉支。喜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二五
诸比丘!身之轻安,为轻安觉支;心之轻安,亦为轻安觉支。轻安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二六
诸比丘!有寻、有伺之定,亦为定觉支;无寻、无伺之定,亦为定觉支。定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二七
诸比丘!内法之舍,亦为舍觉支;外法之舍,亦为舍觉支。舍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二八
诸比丘!有此之理趣;依此之理趣,七觉支而为十四。”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二(大正藏二、一九一a)
第三 火

※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于最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舍卫城乞食。
三~十
如“理趣经”。
十一
“诸比丘!若异学修行者,如是说者,则应如是言:“友等!心退缩时,修习何者之觉支,为非时耶?修习何者之觉支,为是时耶?友等!心掉举之时,修习何者之觉支,为非时耶?修习何者之觉支,为是时耶?”诸比丘!如是之问,则异学修行者,将困惑不能作答。
十二
何以故耶?诸比丘!此非其境界。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见对此问能起回答之心者,但除如来与如来之弟子有闻者。”非时
十三
“诸比丘!心退缩时,修习轻安觉支,为非时;修习定觉支,为非时;修习舍觉支,为非时。何以故耶?诸比丘!退缩心者,以此等诸法甚难发起。
十四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令小火炽燃。彼对此投以湿草,投以湿牛粪,投以湿薪,加水、风,撒尘介2,彼人得能令小火炽燃耶?”
“大德!不能!”
“诸比丘!如是,心退缩时,修习轻安觉支者,非其时;修习定觉支者,非其时;修习舍觉支者,非其时。何以故耶?诸比丘!退缩心者,以此等诸法甚难发起。”
十五
“诸比丘!心退缩时,是修习择法觉支之时,修习精进觉支之时,修习喜觉支之时。何以故耶?诸比丘!退缩心者,以此等诸法易于发起。
十六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使小火炽燃。彼对此投以干草,投以干牛粪,投以干薪,加吹气,不撒尘介,彼人得令小火炽燃耶?”
“大德!如是。”
“诸比丘!如是心退缩时,是修习择法觉支之时,修习精进觉支之时,修习喜觉支之时。何以故耶?诸比丘!退缩心者,此等以诸法易于发起。”非时
十七
“诸比丘!心掉举时,修习择法觉支非其时,修习精进觉支非其时,修习喜觉支非其时。何以故?诸比丘!掉举心者,以此等诸法甚难使其寂静。
十八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灭大火聚。彼对此投以干草,投以干牛粪,投以干薪,加吹风,不撒尘介,彼人得能灭大火之聚耶?”
“大德!不能。”
“诸比丘!如是心掉举时,修习择法觉支非其时,修习精进觉支非其时,修习喜觉支非其时。何以故耶?诸比丘!掉举心者,以此等之诸法甚难使其寂静。”
十九
“诸比丘!心掉举时,是修习轻安觉支之时,是修习定觉支之时,是修习舍觉支之时。何以故?诸比丘!掉举心者,以此等之诸法易使其寂静。
二十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灭大火聚。彼对此投以湿草,投以湿牛粪,投以湿薪,加水、风,撒尘介,则彼人得能灭大火聚耶?”
“大德!如是。”
“诸比丘!如是心掉举时,是修习轻安觉支之时,是修习定觉支之时,是修习舍觉支之时。何以故?诸比丘!掉举心者,以此等之诸法易使寂静。
二一
诸比丘!至于念(觉支),我说:念可常有”。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大正藏二、一九一c)
2 “尘介”。原本pamsukana是pamsukena之误
3 “诸比丘”原本bhikkhavi是bhikkhave之误。
第四 慈

一时,世尊住于拘利国之一名日黄枕邑之拘利村。

时,有众多之比丘,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黄枕邑乞食。

时,彼诸比丘生思念:“行至黄枕邑乞食,为时尚早,我等可往异学修行者之园”。

时,彼诸比丘,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异学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彼异学修行者,言坐于一面之诸比丘曰.

“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如是说法曰:“诸比丘!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皆以慈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偏满而住。以悲俱行之心偏满一力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悲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偏满而住。以喜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所有一切世间,以喜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偏满而住。以舍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偏满而住。”

友等!我等亦为弟子作如是说法云:“友等!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舍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偏满而住。”

友等!于此,沙门瞿昙与我等之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之差别、何之特相、何之殊异耶?”
时,彼诸比丘对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生欢喜、不予呵责。不欢喜、不呵责,从座起而离去,曰:“我等唯于世尊之处,如此所说之义。”

时,彼诸比丘行至黄枕邑乞食,食后由乞食归,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于此我等于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黄枕邑乞食。大德!其时,我等生斯思念:“至黄枕邑乞食,为时尚早,我等可往异学修行者之园。”大德!时,我等去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学异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大德!彼异学修行者,言坐于一面之我等曰: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作如是说法云:“诸比丘!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除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舍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偏满而住。”友等!我等亦为弟子作如是说法云:“友等!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除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舍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偏满而住。”友等!于此,沙门瞿昙与我等之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之差别、何之特相、何之殊异耶?”大德!时,我等对彼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生欢喜、不予呵责。不欢喜、不呵责,即从座起而离去,曰:“我等唯于世尊之处,如此所说义。””

“诸比丘!异学修行者若如是说,则宜作如是言:“友等!云何修习慈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友等!云何修习悲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友等!天何修习喜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友等!云何修习舍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诸比丘!如是问之,异学修行者,将困惑不能作答。
十一
何以故?诸比丘!此非其境界。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未见对于此问,能生作答之心者,但除如来与如来之弟子有闻者。

十二
诸比丘!云何修习慈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慈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慈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于非违逆与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住于舍正念、正知或具足清净解脱而住。诸比丘!慈心解脱,是以清净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十三
诸比丘!云何修习悲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悲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以修习悲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乃至……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住于舍正念、正知、或偏超色想,由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则虚空为无边,俱足虚空无边处而住。诸比丘!悲心解脱,是以虚空无边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十四
诸比丘!云何修习喜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喜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喜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乃至……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以舍正念、正知而住,或偏超虚空无边处,为识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诸比丘!喜心解脱是以识无边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十五
诸比丘!云何修习舍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于非违逆与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以舍正念、正知而住。或偏超识无边处,为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诸比丘!舍心解脱是以无所有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二(大正藏二、一九七b)。
2 “上解脱”。(uttarim vimuttim)出世间法。“世间慧”者(读为idhapannassa)不起出此世间之慧。(以上依原注)。

第五 伤歌逻


舍卫城……

时,伤歌逻婆罗门,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伤歌逻婆罗门,白世尊曰:

“尊瞿昙!有何之因、何之缘?有时长夜读诵真言,不得成辩才耶?何况不读诵耶?尊瞿昙!又有何之因、何之缘?有时长夜不读诵真言,得成辩才耶?何况读诵之耶?”

“婆罗门!为欲贪所缠,以随逐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以赤、黄、青、茜色而浊之,有眼之人,对其中观察己之面相,不得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欲贪所缠,以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又为嗔恚所缠,以随逐于嗔恚之心而住,对已生嗔恚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以火加热,沸腾而汪溢,有眼之人,于其中虽观察己之面相,但不能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嗔恚所缠,以随逐于嗔恚之心而住,对已生嗔恚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又为惛眠所缠,以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对已生惛眠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为苔草所覆,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惛眠所缠,以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对已生惛眠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又为掉悔所缠,以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对已生掉悔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为风煽动而起漂波,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掉悔所缠,以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对已生掉悔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又为疑惑所缠,以随逐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染以浊扰之泥,置于闇处,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疑惑所缠,以随逐于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有此因、此缘,有时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不为欲贪所缠,不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如实知时,则对己利如实知见、对他利如实知见、对俱利如实知见,长夜不读诵真言,亦成辩才,何况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不为赤、黄、青、茜色所浊,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己之面相,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不为欲贪所缠,不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如实知时……乃至……何况读诵哉!
十一
婆罗门!又不为嗔恚所缠,不随逐于嗔恚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婆罗门!譬如有水钵,加火热之,未沸腾,未汪溢,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而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未被嗔恚所缠,不随逐于嗔恚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十二
婆罗门!又不为惛眠所缠,不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婆罗门!譬如有水钵,未被苔草所覆,有眼之人……婆罗门!如是不为惛眠所缠,不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十三
婆罗门!又不为掉悔所缠,不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不为风煽动,不漂不波,有眼之人……婆罗门!如是不为掉悔所缠,不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十四
婆罗门!又不为疑惑所缠,以不随逐于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如实知时,则对己利如实知见、对他利如实知见、对俱利如实知见,虽长夜不读诵真言,亦成辩才,何况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澄清无浊,置于明处,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不为疑惑所缠,不随逐于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如实知时,则对己利如实知见、对他利如实知见、对俱利如实知见,虽长夜不读诵真言,亦成辩才,何况读诵哉!
十五
婆罗门!有此因、此缘,有时虽长夜不读诵真言,亦成辩才,何况读诵哉!
十六
婆罗门!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以何为七耶?婆罗门!念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对此修习、多修者,则助明解脱果之现证……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婆罗门!舍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对此修习、多修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十七
如是说已,伤歌逻婆罗门白世尊曰“妙哉!尊瞿昙!妙哉!尊瞿昙!譬如扶起倒者,如揭露覆者,如对迷者教之以道,如暗中举灯火,使有眼者得见色。如是,尊瞿昙以种种之方便显示法。我于此当归依尊瞿昙与法及比丘众,尊瞿昙容我自今日起至命终,归依为优婆塞。”
注1 增支部经典原典第三卷二三O页。
第六 无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时,无畏王子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无畏王子白世尊曰:

“大德!富兰迦叶作如是言:“于无智、无见为无因、无缘,无智、无见是无因、无缘。于智、见为无因、无缘,智、见是无因、无缘。”于此,世尊作云何说示耶?”

“王子!于无智、无见为有因、有缘,无智、无见是有因、有缘。王子!于智 、见为有因、有缘,智、见是有因、有缘。”

“大德!云何于无智、无见为有因、有缘耶?云何无智、无见是有因有缘耶?”

“王子!为欲贪所缠,以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不能如实知见时,王子!此为无智、无见之因、之缘,如是无智、无见,为有因、有缘。

王子!又为嗔恚所缠,以随逐于嗔恚之心而住……乃至……

……为惛眠所缠……

……为掉悔所缠……

为疑惑所缠,以随逐于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不能如实知见时,王子!此为无智、无见之因、之缘。如是,无智、无见为有因、有缘。”
十一
“大德!此法门当云何名之耶?”
“王子!此名之为盖。”
“实则为盖哉!世尊!实则为盖哉!善逝!大德!譬如为一一之盖所遮伏,即不能如实知见,何况于五盖耶?”
十二
“大德!又云何于智、见为有因、有缘耶?云何智、见是有因、有缘耶?”
十三
“王子!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彼以修习念觉支之心,如实知、见。王子!此为智、见之因、之缘。如是,智、见为有因、有缘。
十四~十八
,王子!复次,比丘……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十九
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彼以修习舍觉支之心,如实知见。王子!此为智、见之因、之缘。如是,智、见为有因、有缘。”
二十
“大德!此法门当云何名之耶?”
“王子!此名之为觉支。”
“实为觉支哉!世尊!实为觉支哉!善逝!大德!譬如成就一一之觉支,即是如实知见,何况于七觉支耶?大德!我登上耆阇崛山,虽身疲劳、心疲劳,然而得轻利,以现观于法。”
注1 杂阿含经二六、七O(大正藏二、一九Ob)二七、一(同一九一a)
摄颂曰:
食及理趣火
慈与伤歌逻
二九五
耆阇崛山中
无畏之所问
觉支相应中
觉支相应 第六觉支总摄品(终)
第七 入出息品
第一 骨

大果大功德

舍卫城……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骨想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诸比丘!云何修习骨想、云何多修骨想,而有大果大功德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行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骨想者,则有大果大功德。”或者
※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骨想者,则可期二果之随一果,于现法开悟,或有余依者,则得不还果。

诸比丘!云何修习、云何多修骨想者,则可期二果之随一果,于现法开悟耶?或有余依者,则得不还果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骨想者,则可期二果之随一果,于现法开悟,或有余依者,则得不还果。”
三 大义利

※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义利。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习骨想,则资于大义利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义利。”
四 大安稳
※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安稳。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安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安稳。”
五 大厌背

※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厌背。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厌背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厌背。”

乐住
※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乐住。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乐住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乐住。”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第二 啖(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啖想……乃至……
第三 青瘀(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青瘀想……乃至……
第四 坏(一~六)

诸比丘!于坏想……
第五 膨胀(一~六)

诸比丘!对膨胀想……
注1 第二~第五同五七经。
第六 慈(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慈……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三(大正藏二、一九七c)。
第七 悲(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悲……
第八 喜(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喜……
第九 舍(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舍……
第十 入出息(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入出息……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五(大正藏二、一九八a)。
此品之摄颂曰:
骨啖与青瘀
坏及膨胀慈
悲喜乃至舍
入出息为十
觉支相应之第七入出息品(终)
第八 灭品
第一 不净(一~六)

诸比丘!于不净想……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0(大正藏二、一九七a)
第二 死(一~六)

诸比丘!于死想……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一(大正藏二、一九七b)。
第三 违逆(一~六)

诸比丘!于食违逆想……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第四 不可乐(一~六)

诸比丘!于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注1 同上。
第五 无常(一~六)

诸比丘!于无常想……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第六 苦(一~六)

诸比丘!于无常苦想……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第七 无我(一~六)

诸比丘!于苦无我想……
注1 同上。
第八 断(一~六)

诸比丘!于断想……
注1 同上。
第九 离贪(一~六)

诸比丘!于离贪想……乃至……
注1 同上。
第十 灭

大果大功德
※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灭想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诸比丘!云何修习灭想者……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灭想俱行之……

诸比丘!……如是修习之……或者
※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灭想者,则二果之……

诸比丘!云何修习灭想……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灭想俱行之……

诸比丘!……如是修习……
三~六
大义利、安稳、厌背、乐住
※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灭想者,则助于大义利……助于大安稳……助于大厌背……助于大乐住。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灭想者,助于大义利耶?助于大安稳耶?……助于大厌背耶?……助于大乐住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灭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灭想俱行之舍觉支。诸比丘!如是修习灭想、如是多修者,则助于大义利……助于大安稳……助于大厌背……助于大乐住。
注1 同上。
此品之摄颂曰:
不净以及死
食违逆不乐
无常苦无我
乃至断离贪
灭等之为十
觉支相应之第八灭品(终)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道品

绘图版·道品

1

八正道、四圣谛、离欲法都很殊胜。在众生中,具慧眼的佛陀最殊胜。

八支道中胜,四句谛中胜,

离欲法中胜,具眼两足胜。

2

只此一道能令知见净。实践此道并调伏诸恶。

实唯此一道。无余知见净。

汝等顺此行。魔为之惑乱。

3

实践此道,将灭一切苦。如我所言,将抵涅盘。

汝顺此道行,使汝苦灭尽。

知我所说道,得除去荆棘。

4

精进、勤奋于佛陀所指示的道路,努力获得解脱。

汝当自努力!如来唯说者。

随禅定行者,解脱魔系缚。

5

一切由因缘组成的东西都是无常的。以智慧观照至解脱的清净道。

“一切行无常”,以慧观照时,

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

6

一切由因缘组成的东西都是苦的。以智慧观照至解脱的清净道。

“一切行是苦”,以慧观照时,

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

7

一切由因缘组成的东西都是无我的。以智慧观照至解脱的清净道。

“一切法无我”,以慧观照时,

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

8

年轻却怠惰、无进取心、意志消沉,将不能得到智慧。

当努力时不努力,年虽少壮陷怠惰,

意志消沉又懒弱,怠者不以智得道。

9

慎语而制意,不以身作恶。净此三业道,得圣所示道。

当努力时不努力,年虽少壮陷怠惰,

意志消沉又懒弱,怠者不以智得道。

10

精进与禅定则智慧生,把握自己增长智慧。

由瑜伽生智,无瑜伽慧灭。

了知此二道,及其得与失,

当自努力行,增长于智慧。

11

砍伐欲林,莫伐树木。欲林生怖畏,摆脱怖畏。

应伐欲稠林,勿伐于树木。

从欲林生怖,当脱欲稠林。

12

只要男女情欲未断,心便受系缚。

男女欲丝丝,未断心犹系;

如饮乳犊子,不离于母牛。

13

斩断情欲如亲手折断秋莲,追随涅盘安乐之道。
自己断除爱情,如以手折秋莲。
勤修寂静之道。善逝所说涅槃。

14

愚者一季又一季的计划未来,而不自觉危险。

“雨季我住此,冬夏亦住此”,

此为愚夫想,而不觉危险。

15

溺爱孩子与财富者,死王如洪水肆虐睡眠的村庄把他带走。

溺爱子与畜,其人心惑着,

死神捉将去,如瀑流睡村。

16

死王降临时,不是父母、子女、亲戚或任何人所能拯救的。

父子与亲戚,莫能为救护。

彼为死所制,非亲族能救。

17

了悟真相,智者迅速清除通往涅盘道上的荆棘。

了知此义已,智者持戒律,

通达涅槃路──迅速令清净。

上一页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