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长阿含经·善生经第十六

善生经第十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时到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时。罗阅祇城內有长者子。名曰善生清旦出城。诣园遊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东.西.南.北.上.下诸方。皆悉周遍。
尔时。世尊见长者善生诣园遊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世尊见已。即诣其所。告善生言。汝以何缘。清旦出城。于园林中。举身皆湿。向诸方礼。
尔时。善生白佛言。我父临命终时。遺勅我言。汝欲礼者。当先礼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我奉承父教不敢违背。故澡浴讫。先叉手东面。向东方礼。南.西.北方。上.下诸方。皆悉周遍。
尔时。世尊告善生曰。长者子。有此方名耳。非为不有。然我贤圣法中。非礼此六方以为恭敬。
善生白佛言。唯愿世尊善为我说贤圣法中礼六方法。
佛告长者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善生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佛告善生。若长者.长者子知四结业不于四处而作恶行。又复能知六损财业。是谓。善生。长者.长者子离四恶行。礼敬六方。今世亦善。后获善报。今世根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称。获世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善生。当知四结行者。一者杀生。二者盗窃。三者淫逸。四者妄语。是四结行。云何为四处。一者欲。二者恚。三者怖。四者痴。若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而作恶者。则有损耗。佛说是已。复作颂曰
欲瞋及怖痴 有此四法者 名誉日损减 如月向于晦
佛告善生。若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不为恶者。则有增益。尔时。世尊重作颂曰。
于欲恚怖痴 不为恶行者
名誉日增广 如月向上满
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墮。是为六损财业。善生。若长者.长者子解知四结行。不于四处而为恶行。复知六损财业。是为。善生。于四处得离。供养六方。今善后善。今世根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誉。获世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善生。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善生。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疎外。六者生盗窃心。善生。是为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放荡有六失。一者不自护身。二者不护财貨。三者不护子孙。四者常自惊惧。五者诸苦恶法常自缠身。六者喜生虛妄。是为放荡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放荡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善生。迷于伎乐复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內早。五者多罗槃。六者首呵那。是为伎乐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伎乐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恶友相得复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誘他家人。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是为恶友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习恶友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懈墮有六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二者贫穷不肯勤修。三者寒时不肯勤修。四者热时不肯勤修.五者时早不肯勤修。六者时晚不肯勤修。是为懈墮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懈墮不已。其家财业日日损减。佛说是已。复作颂曰。
迷惑于酒者 还有酒伴党
财产正集聚 随己复散尽
饮酒无节度 常喜歌舞戏
昼出遊他家 因此自陷隧
随恶友不改 诽謗出家人
邪见世所嗤 行秽人所黜
好恶著外色 但论胜负事
亲要无返复 行秽人所黜
为酒所荒迷 贫穷不自量
轻财好奢用 破家致祸患
擲博群饮酒 共伺他淫女
习习卑鄙行 如月向于晦
行恶能受恶 与恶友同事
今世及后世 终始无所获
昼则好睡眠 夜觉多悕望
独昏无善友 不能修家务
朝夕不肯作 寒暑复懈墮
所为事不究 亦复毀成功
若不计寒暑 朝夕勤修务
事业无不成 至终无忧患
佛告善生。有四怨如亲。汝当觉知。何谓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顺。四者恶友。
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与后夺。二者与少望多。三者畏故强亲。四者为利故亲。是为畏伏四事
佛告善生。美言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善恶斯顺。二者有难捨离。三者外有善来密止之。四者见有危事便排济之。是为美言亲四事。敬顺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诳。二者后诳。三者现诳。四者见有小过便加杖之。是为敬顺亲四事。恶友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饮酒时为友。二者博戏时为友。三者淫逸时为友。四者歌舞时为友。是为恶友亲四事。世尊说此已。复作颂曰。
畏伏而强亲 美言亲亦尔
敬顺虛诳亲 恶友为恶亲
此亲不可恃 智者当觉知
宜速远离之 如避于嶮道
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善生。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复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利益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令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是为四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同事有四。云何为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是为四同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世尊说是已。复作颂曰
制非防恶亲 慈愍在他亲
利人益彼亲 同事齐己亲
此亲乃可亲 智者所附近
亲中无等亲 如慈母亲子
若欲亲可亲 当亲坚固亲
亲者戒具足 如火光照人
佛告善生。当知六方。云何为六方。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澈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善生。子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勅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悋。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女*薛]。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內。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为夫之于妻敬待。如是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为五事亲敬亲族。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善生。如是敬视亲族。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賜劳随时。四者病与醫药。五者纵其休假。善生。是为五事教授僮使。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揚主名。是为主待僮使。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门.婆罗门。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世尊说已。重说偈曰
父母为东方 师长名南方
妻妇为西方 亲族为北方
僮仆为下方 沙门为上方
诸有长者子 礼敬于诸方
敬顺不失时 死皆得生天
惠施及软言 利人多所益
同利等彼己 所有与人共
此四多负荷 任重如车轮
世间无此四 则无有孝养
此法在世间 智者所撰择
行则获大果 名称远流布
严饰于床座 供设上饮食
供给所当得 名称远流布
亲旧不相遺 示以利益事
上下常和同 于此得善誉
先当习伎艺 然后获财业
财业既已具 宜当自守护
出财未至奢 当撰择前人
欺诳觝突者 宁乞未举与
积财从小起 如蜂集众花
财宝日滋息 至终无损耗
一食知止足 二修业勿怠
三当先储积 以擬于空乏
四耕田商賈 泽地而置牧
五当起塔庙 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业 善修勿失时
如是修业者 则家无损减
财宝日滋长 如海吞众流
尔时。善生白世尊言。甚善。世尊。实过本望。踰我父教。能使覆者得仰。闭者得开。迷者得悟。冥室燃灯。有目得视。如来所说。亦复如是。以无数方便。开悟愚冥。现清白法。所以者何。佛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故能开示。为世明导。今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我于正法中为忧婆塞。自今日始。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尔时。善生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摩犍提经

摩犍提经

北传中阿一五三。须闲提经(大正藏一、六七O页。)
本经是普行者摩犍提,被世尊所说伏,遂为佛教之比丘而成为阿罗汉。说法之内容,于五种欲分,应制御五根,以世尊自己在家时之实例,如生于天界者,不羡望人间之乐。以及癞病者之喻,不离欲者,即不得心之寂静,及有盲人之喻。北传大纲和此合致。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拘楼国中名为剑摩瑟昙邑拘楼人聚落之婆罗堕阇姓婆罗门之圣火堂草座。
尔时,世尊晨早,着衣,执持衣钵,为乞食入剑摩瑟昙邑,于剑摩瑟昙邑行乞已,从乞食归返,食后,为昼住行近某一丛林,深入其丛林中,坐于一树下。
尔时,普行者摩犍提徘徊步行诣婆罗堕阇姓婆罗门之圣火堂。普行者摩犍提见婆罗堕阇姓婆罗门之于圣火堂所设之草座;见已,对婆罗堕阇姓婆罗门曰:
卿婆罗堕阇于圣火堂所设之此草座是为谁耶?予以为似为沙门所设之床座也。
婆罗门曰:
卿摩犍提!有释迦族之子,由释迦族出家之沙门瞿昙者,彼尊者瞿昙有如是善美高扬之名声:如是,彼世尊为应供者、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者、世间解者、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也!此乃为彼尊者瞿昙所设之床座也。
普行者曰:
卿婆罗堕阇!予等实见恶见也,即予等见为彼世间破坏者瞿昙所设之床座也。
婆罗门曰:
摩犍提!宜留心此语,摩犍提!宜留心此语。彼尊者瞿昙实是众多王族之智者,婆罗门之智者,居士之智者及沙门之智者,对彼尊者瞿昙信仰,并被导于圣道、善法。
普行者曰:
卿婆罗堕阇!即使予等亲见彼尊者瞿昙,予等当面亦应语:沙门瞿昙是杀生者也!何以故?予等之经中实如是宣判也。
婆罗门曰:
倘若卿摩犍提不介意,予愿为沙门瞿昙告此言。
普行者曰:
如卿婆罗堕阇所言,汝可安心如是对彼语之。
世尊以清净超人之天耳,闻此婆罗堕阇姓婆罗门与普行者摩犍提之共语。
于是,世尊由晡时宴默出定,往访婆罗堕阇姓婆罗门之圣火堂。至已,就坐于所设之草座。
于是,婆罗堕阇姓婆罗门诣世尊处。诣已,问讯世尊,交换友谊礼让之语,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婆罗堕阇姓之婆罗门曰:
婆罗堕阇!汝与普行者摩犍提,有关此草座,曾有任何共话否?
如是言已,婆罗门婆罗堕阇栗然身毛竖立,向世尊曰:
此事予等欲告世尊也;然而尊者瞿昙已说出予等所未说者。
而在此,世尊与婆罗堕阇姓之婆罗门之共诸,尚未终结时,普行者摩犍提步行徘徊来诣婆罗堕阇姓婆罗门之圣火堂世尊处。诣已,问讯世尊,交换友谊礼让之语,坐于一面。
世尊对坐于一面之普行者摩犍提曰:
摩犍提!此嗜好色、爱好色、喜悦色之眼,为如来所调御、所守护、所保护、所防护也;又为防护其(眼)而说法也。摩犍提!汝是否因此而说:沙门瞿昙是世间破坏者也?
普行者曰:
卿瞿昙!关于眼,予实因如是而说:沙门瞿昙是世间破坏者也。何以故?于予等之经中实如是宣判也。
世尊曰:
摩犍提,此嗜好声、爱好声、喜悦声之耳,为如来所调御、所守护、所保护、所防护也;又为防护其(眼)而说法也。摩犍提!汝是否因此而说:沙门瞿昙是世间破坏者也?
普行者曰:
卿瞿昙!关于眼,予实因如是而说:沙门瞿昙是世间破坏者也。何以故?于予等之经中实如是宣判也。
世尊曰:
摩犍提!此嗜好香、爱好香、喜悦香之鼻,为如来所调御、所守护、所保护、所防护也;又为防护其(眼)而说法也。摩犍提!汝是否因此而说:沙门瞿昙是世间破坏者也?
普行者曰:
卿瞿昙!关于眼,予实因如是而说:沙门瞿昙是世间破坏者也。何以故?于予等之经中实如是宣判也。
世尊曰:
摩犍提!此嗜好味、爱好味、喜悦味之舌,其为如来所调御、所守护、所保护、所防护他,又,为防护其(舌)而说法也。摩犍提!关于此(舌),汝是否因此而说:沙门瞿昙是世间破坏者也?
普行者曰:
卿瞿昙!关于(舌),予实因如是而说:沙门瞿昙是世间破坏者也。何以故?于予等之经中实如是宣判也。
世尊曰:
摩犍提!此嗜好触、爱好触、喜悦触之身,为如来所调御、所守护、所保护、所防护也;又为防护其(眼)而说法也。摩犍提!汝是否因此而说:沙门瞿昙是世间破坏者也?
普行者曰:
卿瞿昙!关于眼,予实因如是而说:沙门瞿昙是世间破坏者也。何以故?于予等之经中实如是宣判也。   世尊曰:
摩犍提!此嗜好法、爱好法、喜悦法之意,其为如来所调御、所守护、所保护、所防护也,又为防护其意而说法也。摩犍提汝是否因此而说:沙门瞿昙是世间破坏者也?
普行者曰:
卿瞿昙!予实因如是而说:沙门瞿昙是世间破坏者也。何以故?于予等之经中实如是宣判也。
世尊曰: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在此,有一类人,曾耽迷于依眼所识之可爱、可乐、可意、所爱色、伴欲、贪染之色,彼于他日如实知色之集起、灭没、爱味、过患、出离、舍断对色之渴爱、排除对色之热恼,脱离渴望,自心寂静而住之。摩犍提!对此汝有何可言?
普行者曰:
卿瞿昙!无任何可言也。
世尊曰: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在此,有一类人,曾耽迷于依耳所识之可爱、可乐、可意、所爱声、伴欲、贪染之声,彼于他日如实知声之集起、灭没、爱味、过患、出离、舍断对声之渴爱、排除对声之热恼,脱离渴望,自心寂静而住之。摩犍提!对此汝有何可言?
普行者曰:
卿瞿昙!无任何可言也。
世尊曰: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在此,有一类人,曾耽迷于依鼻所识之可爱、可乐、可意、所爱香、伴欲、贪染之香,彼于他日如实知香之集起、灭没、爱味、过患、出离、舍断对香之渴爱、排除对香之热恼,脱离渴望,自心寂静而住之。摩犍提!对此汝有何可言?
普行者曰:
卿瞿昙!无任何可言也。
世尊曰: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在此,有一类人,曾耽迷于依舌所识之可爱、可乐、可意、所爱味、伴欲、贪染之味,彼于他日如实知味之集起、灭没、爱味、过患、出离、舍断对味之渴爱、排除对味之热恼,脱离渴望,自心寂静而住之。摩犍提!对此汝有何可言?
普行者曰:
卿瞿昙!无任何可言也。
世尊曰: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在此,有一类人,曾耽迷于依身所识之可爱、可乐、可意、所受色、伴欲、贪染之触;彼于他日如实知触之集起、灭没、爱味、过患、出离、舍断对触之渴爱、排除对触之热恼、脱离渴望,自心寂静而住之。摩犍提!对此汝有何可言?
普行者曰:
卿瞿昙!无任何可言也。
世尊曰:
摩犍提!予过去为在家者时,为五种欲具备者、具足而娱乐之。
五种欲者,即:依眼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色、伴欲、贪染之色;
依耳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声、伴欲、贪染之声;
依鼻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香、伴欲、贪染之香;
依舌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色、伴欲、贪染之味;
依身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触、伴欲、贪染之触也。
摩犍提!
予为在家者时予有三殿堂:一为雨季者、一为冬季者、一为夏季者。
摩犍提!彼时予于雨季殿,在雨季四个月间,有玉女之音乐为乐,未曾由殿堂下来。彼时予于他日如实知诸欲之集起、灭没、爱味、过患、出离、舍断对诸欲之渴爱,排除对诸欲之热恼,脱离渴望,自心寂静而住之。彼时予见其他诸有情,于诸欲不离贪,为诸欲之渴爱所食、为诸欲之热恼所烧、从事追求诸欲;彼时予不羡慕彼等,对此,予不欣喜之。何以故?摩犍提!因除此诸欲恶不善心法之外,亦有爱好于获得天乐;对此卑下之人间五欲欢乐,予不羡慕之,对此,予不欣喜之。   摩犍提!譬如居士或居士子为多富裕、多财物、多受用者,为五种欲分具备者。具足者而得娱乐之。
五种欲者,即:依眼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色、伴欲、贪染之色;
依耳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声、伴欲、贪染之声;
依鼻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香、伴欲、贪染之香;
依舌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色、伴欲、贪染之味;
依身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触、伴欲、贪染之触也。
彼以身行善行,以口行善行、以意行善行;身坏命终后,得往生善趣、天界、与三十三天共住。彼于其处之欢喜林,为天女众所围绕,以具备天之五种欲分,具足而得娱乐之。彼得见居士或居士子以具备五种欲分,而正在娱乐者。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于彼欢喜林为天女众所围绕,以具备天之五种欲分,具足而正在娱乐之天子,会羡慕此居士或居士子之人间五种欲分耶?欲依人之诸欲分而欲回向否?
普行者曰:
实无此也,卿瞿昙!何以故?卿瞿昙!与人类之诸欲分相比,天之诸欲为更胜又更妙也。
世尊曰:
摩犍提!实如是,予过去为在家者时,以具备五种欲分,具足而娱乐之,即: 依眼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色、伴欲、贪染之色;
依耳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声、伴欲、贪染之声;
依鼻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香、伴欲、贪染之香;
依舌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色、伴欲、贪染之味;
依身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触、伴欲、贪染之触也。
彼时予于他日实知诸欲之集起、灭没、爱味、过患、出离、舍断对欲之渴爱,排除对欲之热恼,脱离渴望,自心寂静而住之。彼时予见其他诸有情于欲不离贪、为诸欲之渴爱所食、为诸欲之热恼所烧、从事追求诸欲;彼时不羡慕彼等,就此,予不欣喜之。何以故?摩犍提!因除诸欲、恶不善法之外,亦有爱好于获得天乐;对此卑下之人间五欲,欢乐予不羡慕之,对此,予不欣喜之。   摩犍提!譬如癞病者,肢体生疮,肢体腐烂,为虫所蛀,以爪搔裂疮口,于火坑烧身(治疗)。朋友、同事、亲戚、血缘者,为彼雇请外科医师;该外科医师为彼用药(治疗),彼受其治疗得解脱癞病,成为无病、安乐、自主、自在、以其所欲而行者。彼见其他癞病者,肢体生疮,肢体腐烂,为虫所蛀,以爪搔裂疮口、于火坑烧身。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是否彼人对此一癞病者之于火坑烧身,或受治疗而生羡慕耶?
普行者曰:
实无此也,卿瞿昙!何以故?卿瞿昙!于有病时,有治疗之必要;无病时,则无治疗之必要也。世尊曰:
摩犍提!实如是,予过去为在家者时,以具备五种欲分、具足而娱乐之。五种欲分者,即: 依眼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色、伴欲、贪染之色;
依耳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声、伴欲、贪染之声;
依鼻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香、伴欲、贪染之香;
依舌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色、伴欲、贪染之味;
依身所识之可爱、可乐、适意、所爱触、伴欲、贪染之触也。彼时予于他日如实知诸欲之集起、灭没、爱味、过患、出离、舍断对欲之渴爱、排除对欲之热恼,脱离渴望,自心寂静而住之。予见其他诸有情放诸欲不离贪、为诸欲之渴爱所食、为诸欲之热恼所烧、从事追求诸欲;彼时予不羡慕彼等,就此,予不欣喜之。何以故?摩犍提!因除此诸欲、恶不善法之外,亦有爱好于获得天乐;对此卑下之人间五欲欢乐,予不羡慕之,对此,予不欣喜之。   摩犍提!譬如癞病者,肢体生疮,肢体腐烂,为虫所蛀,以爪搔裂疮口,于火坑烧身。朋友、同事、亲戚、血缘者,为彼雇请外科医师;彼外科医师为彼治疗,彼受其治疗得解脱癞病,成为无病、安乐、自主、自在、以其所欲而行者。但有二强力之人各握其一臂引曳火坑。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是否彼人今将身如斯如斯扭曲(以抗拒)否?
普行者曰:
如是,卿瞿昙!何以故?卿瞿昙!彼火实是苦触、极大热、大热恼者也。
世尊曰: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彼火是否只于今为苦触,极大热、大热恼者否?或者彼火于过去亦为苦触,极大热、大热恼者否?
普行者曰:
卿瞿昙!彼火于今为苦触,极大热、大热恼;于过去亦为苦触,极大热、大热恼也。又,卿瞿昙!彼癞病者,肢体生疮,肢体腐烂,为虫所蛀,以爪搔裂疮口,根败坏,而于火之苦触为乐者是得颠倒想也。   世尊曰:
摩犍提!如是,过去之诸欲为苦触,极大热、大热恼者也;未来之诸欲亦为苦触、极大热、大热恼者也;于现在之诸欲亦为苦触,极大热、大热恼者也。
摩犍提!而此等有情于诸欲不离贪、为诸欲之渴爱所食、为诸欲之热恼所烧、诸根败坏,而于诸欲之苦触实为乐者。是得颠倒想也。
摩犍提!譬如癞病者,肢体生疮、肢体腐烂,为虫所蛀,以爪搔裂疮口、于火坑烧身。
摩犍提!如是彼癞病者,肢体生疮,肢体腐烂,为虫所蛀,以爪搔裂疮口,放火坑烧身,其疮口则愈增不净,恶臭腐烂也。然即因诸疮口之痒感,有某些程度之悦意,快味而已也。
摩犍提!如是,有情实于诸欲不离贪、为诸欲之渴爱所食、为诸欲之热恼所烧、从事追求诸欲。
摩犍提!凡如是有情,为于诸欲不离贪、为诸欲之渴爱所食、为诸欲之热恼所烧、从事追求欲者,则彼等有情愈益增长欲爱,彼等为诸欲之热恼所烧也;然即缘于五种欲分,有某些程度之悦意、快味而已也。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王或王之宰相,为具备五种欲分、具足而娱乐者。不舍断欲爱,不排除欲热恼,然而脱离渴望之,自心寂静而住之,或今住之、或将住之。汝是否见之或闻之耶?
普行者曰:
实无此,卿瞿昙:
世尊曰:
摩犍提!善哉!摩犍提!予亦未曾见,未曾闻:王或王之宰相,为具备五种欲分、具足而娱乐者,不舍断欲爱,不排除欲热恼,然而脱离渴望,自心寂静而住之,或今住之,或将住之也。
然而,摩犍提!凡任何沙门或婆罗门,脱离渴望,自心寂静而住之,或今住之,或将住之者,彼等如实知诸欲之集起、灭没、爱味、过患、出离、已舍断欲爱,已排除欲热恼,脱离渴望,自心寂静而住之,或今住之,或将住之也。
于是,世尊于彼时发此感兴语曰:
无病第一利,涅盘第一乐。
圣之八正道,致安稳不死。   如是言已,普行者摩犍提白世尊曰:
希有哉!卿瞿昙!未曾有哉!卿瞿昙!卿瞿昙善说此:
无病第一利,涅盘第一乐。
卿瞿昙!予亦闻昔之诸普行者之师,及师中之师之言说:
无病第一利,涅盘第一乐。
卿瞿昙!彼之言与卿之言一致也。
世尊曰:
摩犍提!汝亦闻昔之普行者之师,及师中之师之言说:
无病第一利,涅盘第一乐。
何者是其无病耶?何者是其涅盘耶?
如是言已,普行者摩犍提以手顺次扪摸自己肢体曰:
卿瞿昙!此(予身)是其无病也;此是其涅盘也。卿瞿昙!予今实是无病安乐者也,无任何事苦恼予者也。   世尊曰:
摩犍提!譬如天生盲人,彼不能见黑色、白色、青色、黄色、赤色、深红色,不能见同异、星光、日月。彼闻有眼者言:卿!此白衣是精巧、美丽、无垢、清净也。而彼往求白衣。他人以污染油尘之粗衣欺彼曰:喂!人!此是汝所求之美丽、无垢、清净之白衣也。彼领受其衣,领受已则穿着之,穿着已则悦意、出悦意之语:卿!此白衣是精巧、美丽、无垢、清净也。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是否彼天生盲人能知见、能领受其污染油尘之租衣,能领受能穿着之,穿着已则悦意、出悦意之声曰:卿!此白衣是精巧、美丽、无垢、清净也否?或者已信有眼者所说否?
普行者曰:
卿瞿昙!彼天生盲人实为不知者、不见者,而领受其污染油尘之粗衣,领受已则穿着之,穿着已则悦意,出悦意之语:卿!此白衣是精巧、美丽、无垢、清净也。并且已信有眼者所说也。世尊曰:
如是,摩犍提!诸异学普行者实为盲目者、无眼者、不知无病、不见涅盘者,于此又说此偈:
无病第一利,涅盘第一乐
圣之八正道,致安稳不死
其偈依次第展转至人间。
摩犍提!此身由疾所成、由肿所成、由箭所成、由祸所成、由病所成者也;汝对此疾所成、肿所成、箭所成、祸所成、病所成之身,说:
卿瞿昙!此予身是无病也;此是涅盘也。
摩犍提!以汝无此圣眼;汝若以圣眼当知无病、当见涅盘也。
普行者曰:
对卿瞿昙,予为如是净信者:卿瞿昙能对予之得知无病、得见涅盘之道,即如是对予说法。
世尊曰:
摩犍提!譬如有天生盲人,彼不能见黑色、白色、青色、黄色、赤色、深红色,不能见同异、星光、日月;而朋友、同事、亲戚、血缘者为彼雇请外科医师。该外科医师为彼用药(治疗)。彼以此治疗而两眼仍不能视,两眼不能清净。摩犍提!汝如何思此:是否该外科医师只能有此疲劳、困恼之分耶?
普行者曰:
如是,卿瞿昙!
(世尊曰:)
如是,摩犍提!予对汝说法:此是无病也,此是涅盘也。汝不能知无病、不能见涅盘,其应为予疲劳,其应为予之辛苦也。
普行者曰:
对卿瞿昙,予为如是净信者:卿瞿昙能对予之得知无病、得见涅盘之道,即如是对予说法。
世尊曰:
摩犍提!譬如有天生盲人,彼不能见黑色、白色、青色、黄色、赤色、深红色,不能见同异、星光、日月;彼闻有眼者言:卿!此白衣实是精巧、美丽、无垢、清净也。而彼往求自衣,他人以污染油尘之粗衣欺彼曰:喂!人!此是汝所求精美、无垢、清净之白衣也。彼领受其衣、领受已则穿着之。朋友、同事、亲戚、血缘者,为彼雇请外科医师给于治疗。该外科医师为彼用药(治疗),即上吐剂、下痢剂、点眼药、涂药油、灌鼻(治疗)。彼以此治疗,而两眼得(见)、两眼得清净;彼眼已能(视),凡于污染油尘粗衣之欲贪,彼当舍之;彼认定该人非友,而认定为敌人,甚至欲夺取生命,思量:友!予实长时被此人以污染油尘之粗衣所瞒、所欺、所诳即:喂!人!此是汝所求之精美、无垢、清净之白衣也。
如是,摩犍提!予对汝说法,言:此是无病也,此是涅盘也。汝应知无病,应见涅盘。于汝眼能视之同时,于五取蕴之欲贪,汝应舍断之。
汝更应有如是思:友!予实长久被此心以五取蕴所瞒、所欺、所诳也。予实为取色之正取者、取爱之正取者、取行之正取者、取识之正取者也。对彼时之予、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生成之;如是有此全苦蕴之集起。
普行者曰:
对卿瞿昙、予为如足净信者:卿瞿昙能对予如此说法,如是予成为非盲(明眼)者,能从此座起立。
世尊曰:
摩犍提!为此,汝宜亲近诸善士。
摩犍提!汝若亲近善士,摩犍提!汝将闻正法。
摩犍提!汝若闻正法,摩犍提!汝随一切法行。
摩犍提!汝若随一切行,摩犍提!汝将自知自见:此等是疾、肿、箭也;就此(世),疾、肿、箭则灭尽无余。予由取之灭,(而有)有之灭,由有之灭(而有)生之灭,由生灭(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之灭:如是有此全苦蕴之灭也。
已如是说时,普行者摩犍提白世尊曰:
伟哉!卿瞿昙!伟哉!卿瞿昙!正如是依卿瞿昙以种种方便所开示之法,犹如将能扶起已倒者,能揭露被覆者,对迷者告之以道,于黑闇中能持来明灯,使具眼者能见诸色也。予归依世尊瞿昙、归依法及归依比丘僧伽。予愿得于世尊瞿昙之面前出家,愿得受具足戒。
世尊曰:
摩犍提!凡曾为外道者、欲依此法、律中出家、欲受具足戒者,彼应于四个月间学习别住之;经四个月学习,励志决心,诸比丘允使出家,允使受具足戒方可为比丘身分。但对此,予以其个人之差别而定也。
普行者曰:
世尊!若诸曾为外道者,欲依于此法、律出家,欲于此法、律中受具足戒者,应有四个月之学习别住;经四个月之学习,励志决心,诸比丘允使出家、允使受具足戒,方可为比丘身分。予愿四年间之学习别住,经四年励志决心,诸比丘允使出家、允使受具足戒后,方为比丘身分。
如是,普行者摩犍提于世尊之面前得出家、得受具足戒也。受具足戒后不久,尊者摩犍提为独住者、远离者、不放逸者、热情者、自励而住者:不久之后,良家子正当地出在家而出家成为无家者,彼于无上梵行已究竟体证,于今生今世自己依通智作证而具足住之,不久,彼证知:予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此轮回状态也。
具寿摩犍提,成为阿罗汉之一。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六净经

六净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八七,说智经(大正藏一,七三二页。)
本经,对自说所作已办,最后解脱者,行种种之质问,完全能解答时,对是人,说赞叹随喜。其质问云何为解脱四说(见、闻、觉、识、)五取蕴、六界耶?云何对内外之诸相,以除我、我所见耶?解答对最后之质问,叙述由在家而出家之动机,出家后之戒、定、慧、解脱之道程,结说佛道之修行法,真是兴味深长而且重要。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时,世尊对诸比丘曰:诸比丘!
诸比丘应诺世尊曰:世尊!
世尊乃如是言: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向其他说:我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圆满,不再有此生。
诸比丘!其比丘之所说,不应为之赞叹,亦不为之面责。而不为之赞叹,亦不为之面责,应问之,问:友!此四说由彼世尊[即]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之正说。
云何为四?于见者言见,于闻者言闻,于思惟者言思惟,于识者言识。
友!此四说,由彼世尊[即]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之正说也。
而云何知?云何见?于此等四说无取,由诸漏,尊者之心得解脱。
诸比丘!漏尽,所作已作,放下重担,已得已利,遍尽有结。有正慧解脱之比丘,有此顺法,当应解脱。
友!我于见者,不亲近,不没入,不味着,不固着,解脱,离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友!我于闻者,不亲近,不没入,不味着,不固着,解脱,离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友!我于思惟者,不亲近,不没入,不味着,不固着,解脱,离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友!我于识者,不亲近,不没入,不味着,不固着,解脱,离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友!如是知,如是见,于此等四说无取,由诸漏我心解脱。
诸比丘!彼比丘之所说,应令随喜、赞叹善哉!令随喜、赞叹所说善哉!已,应更问,问:友!此等之五取蕴,乃由彼世尊[即]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之正说。
云何为五?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
友!此等之五取蕴,由彼世尊[即]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之正说。
然者!云何知?云何见?于此等之五取蕴无取,由诸漏尊者之心得解脱。
诸比丘!漏尽,所作圆满,应作已作,放下重担,已得己利,遍尽有结。正慧解脱之比丘,有此顺法,当应解脱。
友!我知色为无力、离贪、不安稳已。凡关于色之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执持、随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我心自觉解脱。
友!我知受为无力、离贪、不安稳已。凡关于受之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执持、随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我心自觉解脱。
友!我知想为无力、离贪、不安稳已。凡关于想之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执持、随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我心自觉解脱。
友!我知诸行为无力、离贪、不安稳已。凡关于诸行之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执持、随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我心自觉解脱。
友!我知识为无力、离贪、不安稳已。凡关于识之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执持、随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我心自觉解脱。
友!如是知,如是见,于此等之五取蕴无取,由诸漏我心得解脱。
诸比丘!彼比丘之所说,应令随喜、赞叹善哉!其所说随喜、赞叹善哉已。应更问之,问:友!此等之六界,由彼世尊[即]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之正说。
云何为六?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虚空界、识界。
友!此等六界,由彼世尊[即]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之正说。
然者!云何知?云何见?于此等六界无取,由诸漏尊者之心得解脱。
诸比丘!漏尽,所作圆满,应作已作,放下重担,已得己利,遍尽有结。正慧解脱之比丘,有此顺法,当应解脱。
友!我认地界非我,依于地界不认为有我。且凡依地界之善巧,取着、心之住着、执持、睡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自觉我心解脱。
友!我认水界非我,依于水界不认为有我。且凡依水界之善巧,取着、心之住着、执持、睡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自觉我心解脱。
友!我认火界非我,依于火界不认为有我。且凡依火界之善巧,取着、心之住着、执持、睡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自觉我心解脱。
友!我认风界非我,依于风界不认为有我。且凡依风界之善巧,取着、心之住着、执持、睡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自觉我心解脱。
友!我认虚空界非我,依于虚空界不认为有我。且凡依虚空界之善巧,取着、心之住着、执持、睡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自觉我心解脱。
友!我认为识界非我,依于识界不认为有我。且凡依识界之善巧、取着、心之住着、执持、随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自觉我心解脱。
友!如是知,如是见,于此六界无取,由诸漏我心得解脱。
诸比丘!其比丘之所说,应随喜、赞叹善哉!其所说随喜、赞叹善哉已。应更问,问:友!此等之六内外处,又由彼世尊[即]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之正说。
云何为六?眼与诸色,耳与诸声,鼻与诸香,舌与诸味,身与诸所触,意与诸法。
友!此等之六内外处,由彼世尊[即]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之正说。
然者,云何知?云何见?于此等之六内外处无取,由诸漏尊者之心解脱。
诸比丘!漏尽,所作圆满,应作已作,放下重担,已得己利,遍尽有结。正慧解脱之比丘,有此顺法,当应解脱。
友!眼、色、眼识及于眼识所识之诸法,欲、贪、喜、爱及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执持、睡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自觉我心解脱。
友!于耳、声、耳识及于耳识所识之诸法,欲、贪、喜、爱及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执持、睡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自觉我心解脱。
友!于鼻、香、鼻识及于鼻识所识之诸法,欲、贪、喜、爱及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执持、睡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自觉我心解脱。
友!于舌、味、舌识及于舌识所识之诸法,欲、贪、喜、爱及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执持、睡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自觉我心解脱。
友!于身、所触、身识及于身识所识之诸法,欲、贪、喜、爱及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执持、睡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自觉我心解脱。
友!于意、法、意识及意识所识之诸法,欲、贪、喜、爱及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执持、睡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自觉我心解脱。
友!如是知,如是见,于此等六内外处无取,由诸漏我心解脱。
诸比丘!彼比丘之所说,应随喜、赞叹善哉!其所说随喜、赞叹善哉已。应更问之,问:然者,尊者云何知?云何见?于有此识之身及外之一切诸相,善除诸我观、我所观、慢随眠。
诸比丘!漏尽,所作圆满,应作已作,放下重担,已得己利,遍尽有结。以正慧解脱之比丘,有此顺法者,当应解脱。
友!以前我为在家者而愚昧。其如来,或如来之圣弟子,以法教说我,我闻其法,于如来得净信。此我成就其净信具足,而如是省思之
在家之生活乃烦琐而多尘污之处。出家乃闲静。所住在家者,一向充实,一向清净,而行光辉梵行者,为不容易。实我今剃除须发,着诸袈裟衣,从在家生活,出为非家生活者如何?
友!然而,彼我于他日,或亦舍些少富蓄,或亦舍大量之富蓄,或亦舍些少亲族,或亦舍多数之亲族。以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生活,入于非家生活。
其我为出家者,成就诸比丘所学之行规。
断绝杀生,远离杀生。舍杖,舍刀,有惭愧,得慈心,利益怜愍一切生类而住。
断绝不与而取,远离不与而取。以取所与,唯望所与,过无盗取之清净生活。
断绝非梵行,以行梵行,以行离行,远离欲行、妇女法也。
断绝虚诳语,远离虚诳语,语真实,而结交真实者,应坚立、信凭,对于世间不为虚伪。
断绝离间语,远离离间语。于此处闻,不于彼处为离间此等而说。又于彼处闻,不以此为离间彼等而说。或为不和之融合者,或为和合之继续者,以乐和合,欢喜和合,爱好和合,唯语如起和合之诸语。
断绝粗恶语,远离粗恶语。凡诸语无害意,乐于耳,而可爱,感触于心志,有礼让,如为多人爱、多人喜,以语如是类之语。
断绝杂秽语,远离杂秽语。于适时语,以适事语,语有义之语,法语、律语,有值于记忆,适时而有理,有分别,语义利相应之语。
其我远离裁培种物之类、植物之类。
唯一食而远离夜食,远离非时食。
远离舞蹈、歌谣、音乐、观赏诸见世物。
远离华鬘、香料、持用涂料、庄严、装饰处也。
远离高床、广床。
远离收受金、银。
远离收受生谷类。
远离收受生肉。
远离收受妇人、童女。
远离收受婢、仆。
远离收受鸡、豚。
远离收受象、牛、马、牝马。
远离收受田地。
远离从事于使命之奔走。
远离买卖。
远离伪重量、伪货币、伪丝料等。
远离苞苴、虚伪、骗诈、不实。
远离截、杀、缚、劫盗--食饵之掠夺也。
其我持以足体之衣,以满足够满腹之施食,无论何物,唯取应取之物而去。
例如有翼之鸟,于任何物负荷而飞者,即如翼之荷重而飞。如是,友!我亦持足体之衣,满足够满腹之施食,无论何物,唯取应取之物而去。
其我具足此圣者之戒蕴,于内觉无罪之安乐。
其我以眼见色已,不取相,不取随相。若不防护其眼根而住者,故贪、忧、诸不善法之追至也。为防护此而行道,守护眼根,于眼根得律仪。
以耳闻声,不取相,不取随相。若不防护其耳根而住者,故贪、忧、诸不善法之追至也。为防护此而行道,守护耳根,于耳根得律仪。
以鼻嗅香,不取相,不取随相。若不防护其鼻根而住者,故贪、忧、诸不善法之追至也。为防护此而行道,守护鼻根,于鼻根得律仪。……
以舌尝味,不取相,不取随相。若不防护其舌根而住者,故贪、忧、诸不善法之追至也。为防护此而行道,守护舌根,于舌根得律仪。……
以身触所触,不取相,不取随相。若不防护其身根而住者,故贪、忧、诸不善法之追至也。为防护此而行道,守护身根,于身根得律仪。
意亦识法已,不取相,不取随相。若不防护其意根而住者,故贪、忧、诸不善法之追至也。为所护此而行道,守护意根,于意根得律仪。
其我具足此圣者根之律仪,于内觉纯一安乐。
其我于进退共正知。以观前顾后亦共正知。于俯仰亦共正知。于持僧伽梨、钵、衣亦共正知。于食、饮、啖、尝等亦共正知。于行大小便亦共正知。于行、住、坐、寝、觉、说、默亦共正知也。
其我具足圣者之戒蕴,具足其圣者之根律仪,且具足其圣之念、正知也。
独离而依座处、林中、树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间、森地、露地、槁堆也。
其我食后,行乞归而就座,结跏趺坐而端正身体,令念现前安立。
其我对于世间断除贪爱,为离贪心而住,由贪爱令心清净。
断除嗔恚,离嗔心而住,于一切生物有饶益、怜愍,由嗔恚令心清净。
断除惛沈、睡眠,远离惛沈、睡眠而住,有光明想,念而正知,由惛沈、睡眠令心清净。
断除掉举、恶作、无掉举而住,于内有静息心,由掉举、恶作令心清净也。
断除疑,超越疑而住,无犹豫,于诸善法,由疑令心清净也。
断除此等之五盖,以慧令心随烦恼无力时,远离诸爱欲,远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
灭寻与伺,使内心安静,有一趣性,而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
脱喜,舍住,有念、正知,并觉受身乐,舍而有念,宣说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
以舍离乐,舍离苦,又灭以前有喜悦及忧恼,无苦无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
如是,心乃定,成为清净,令醇化,无秽,离随烦恼,柔软、可动而安立,得不动时,诸漏应尽,于慧向心。
彼,此是苦,如实证知。
此是苦之集,如实证知。
此是苦之灭,如实证知。
此是导苦之灭道,如实证知。
此等是漏,如实证知。
此是漏之集,如实证知。
此是漏之灭,如实证知。
此是至漏之灭道,如实证知。
如是其我,如是知,如是见,由欲漏心解脱。由有漏心解脱。由无明漏心解脱。
解脱之时,有解脱智,证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冉受此处之生。
友!实如是知,如是见,我于此识有之身,及外一切诸相,由我观、我所观、慢随眠之远离。
诸比丘!如是比丘之所说,为善哉!应令赞叹,应令随喜之。令赞善哉!令随喜已,如是应对彼说:友!我等见尊者为如是之梵行者,此乃我等之利得,我等之善利也。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六处分别经

六处分别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六三,分别六处经(大正藏一,六九二页。)
本经如其名,以分别六处等。即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十八意行、二十六有情句、三念住等,对此一一详细的说明。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时,世尊对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等诸比丘应世尊曰:世尊。
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我应为汝等说六处分别。应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之。
彼等诸比丘应世尊曰:如是,世尊。
世尊如是曰:
应知内六处。应知外六处。应知六识身。应知六触身。应知十八意行。应知三十六有情句。于其中,依此而舍此。有三念住,此为圣者之所学,此为圣者之所习,大师以此训众。彼为瑜伽师中之无上人之调御师。此为六分别之总说。   然,如是言:应知内六处。而言如是者,是缘何而言耶?
有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
如是所言:应知内六处。是缘此而言。
次,如是言:应知外六处。而言如是者,是缘何而言耶?
有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如是所言:应知外六处。是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应知六识身。而言如是者,是缘何而言耶?
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如是所言:应知六识处。是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应知六触身。而言如是者,是缘何而言耶?
有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如是所言:应知六触身。是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应知十八意行。而言如是者,是缘何而言耶?
依眼见色已,思察喜处之色、思察忧处之色、思察舍处之色。
依耳闻声已,思察喜处之声、思察忧处之声、思察舍处之声。
依鼻嗅香已,思察喜处之香、思察忧处之香、思察舍处之香。
依舌尝味已,思察喜处之味、思察忧处之味、思察舍处之味。
依身触触已,思察喜处之触、思察忧处之触、思察舍处之触。
依意识法已,思察喜处之法、思察忧处之法、思察舍处之法。
如是有六喜行、六忧行、六舍行。
如是所言:应知十八意行。是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应知三十六有情句。如是缘何而言耶?
是依六在家为喜、六出离喜、六在家为忧、六出离为忧、六在家为舍、六出离为舍。
此等中,依六在家为喜者何耶?
乃对眼所识之诸色,可期望、好、悦、意乐、以随伴世间味,或由获得见为获得,或既曾获得,追忆所变易、灭、已过去而起喜。若如是类之喜者,此言依在家为喜。
耳所识之诸声,可期望、好、悦、意乐、以随伴世间味,或由获得见为获得,或既曾获得,追忆所变易、灭、已过去而起喜。若如是类之喜者,此言依在家为喜。
鼻所识之诸香,可期望、好、悦、意乐、以随伴世间味,或由获得见为获得,或既曾获得,追忆所变易、灭、已过去而起喜。若如是类之喜者,此言依在家为喜。
舌所识之诸味,可期望、好、悦、意乐、以随伴世间味,或由获得见为获得,或既曾获得,追忆所变易、灭、已过去而起喜。若如是类之喜者,此言依在家为喜。
身所识之诸触,可期望、好、悦、意乐、以随伴世间味,或由获得见为获得,或既曾获得,追忆所变易、灭、已过去而起喜。若如是类之喜者,此言依在家为喜。
意所识之法,可期望、好、悦、意乐、以随伴世间味,由获得见为获得,或既曾获得,以追忆所变易、灭、已过去而起喜。若如是类之喜者,此言依在家为喜。此等乃依六在家为喜。
此等中,依六出离为喜者何耶?
乃对眼所识之诸色而如为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慧见如是:昔时之诸色,今时此等一切之诸色,是无常、苦、变易法而起喜。若如是类之喜者,此乃依出离为喜。
对耳所识之诸声而如为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慧见如是:昔时之诸声,今时此等一切之诸声,是无常、苦、变易法而起喜。若如是类之喜者,此乃依出离为喜。
对鼻所识之诸香而如为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慧见如是:昔时之诸香,今时此等一切之诸香,是无常、苦、变易法而起喜。若如是类之喜者,此乃依出离为喜。
对舌所识之诸味而如为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慧见如是:昔时之诸味,今时此等一切之诸味,是无常、苦、变易法而起喜。若如是类之喜者,此乃依出离为喜。
对身所识之诸触而如为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慧见如是:昔时之诸触,今时此等一切之诸触,是无常、苦、变易法而起喜。若如是类之喜者,此乃依出离为喜。
对意所识之诸法,是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己,以如实正意见如是:昔时之诸法,今时此等一切之诸法,是无常、苦、变易法而起喜,若如是类之喜者,此言依出离为喜。
此等乃依六出离为喜。
此等中,依六在家为忧者何耶?
乃对眼所识之诸色,可期望、好、悦、意乐、随伴世间味,由不获得见为不获得,或未曾获得,追忆变易、灭、已过去以起忧。若如是类之忧,此言依在家为忧。
耳所识之诸声,可期望、好、悦、意乐、随伴世间味,由不获得见为不获得,或未曾获得,追忆变易、灭、已过去以起忧。若如是类之忧,此言依在家为忧。
鼻所识之诸香,可期望、好、悦、意乐、随伴世间味,由不获得见为不获得,或未曾获得,追忆变易、灭、已过去以起忧。若如是类之忧,此言依在家为忧。
舌所识之诸味,可期望、好、悦、意乐、随伴世间味,由不获得见为不获得,或未曾获得,追忆变易、灭、已过去以起忧。若如是类之忧,此言依在家为忧。
身所识之诸触,可期望、好、悦、意乐、随伴世间味,由不获得见为不获得,或未曾获得,追忆变易、灭、已过去以起忧。若如是类之忧,此言依在家为忧。
意所识之诸法,可期望、好、悦、意乐、随伴世间味,由不获得见为不获得,或未曾获得,追忆变易、灭、已过去以起忧。若如是类之忧,此言依在家为忧。
此等乃依六在家为忧。
此等中,依六出离之忧者何耶?
且知诸色是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慧见如是:昔时之诸色、今时此等一切之诸色,是无常、苦、变易法。对无上解脱生起需求:于何时之日,即我今日,具足诸圣者之处而住、得具足彼处而住耶?如是,由对无上诸解脱生起需求而起忧。
知诸声是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慧见如是:昔时之诸声、今时此等一切之诸声,是无常、苦、变易法。对无上解脱生起需求:于何时之日,即我今日,具足诸圣者之处而住、得具足彼处而住耶?如是,由对无上诸解脱生起需求而起忧。
知诸香是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慧见如是:昔时之诸香、今时此等一切之诸香,是无常、苦、变易法。对无上解脱生起需求:于何时之日,即我今日,具足诸圣者之处而住、得具足彼处而住耶?如是,由对无上诸解脱生起需求而起忧。
知诸味是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慧见如是:昔时之诸味、今时此等一切之诸味,是无常、苦、变易法。对无上解脱生起需求:于何时之日,即我今日,具足诸圣者之处而住、得具足彼处而住耶?如是,由对无上诸解脱生起需求而起忧。
知诸触是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慧见如是:昔时之诸触、今时此等一切之诸触,是无常、苦、变易法。对无上解脱生起需求:于何时之日,即我今日,具足诸圣者之处而住、得具足彼处而住耶?如是,由对无上诸解脱生起需求而起忧。
知诸法之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慧见如是:昔时之诸法、今时之此等一切之诸法,是无常、苦、变易之法。对无上诸解脱生起需求:于何时之日,即我今日,具足诸圣者之处而住、得具足彼处而住耶?由对如是无上诸解脱,生起需求而起忧。
此乃依六出离为忧。
于此中,依六在家为舍者何耶?
由眼见色已,愚者、痴者、凡夫不克服色之限界者、不克服色之报者,不见色之灾患者、于无闻者、凡夫者有舍,若如是类之舍者,即不超越诸色,故此言依在家为舍。
由耳闻声已,愚者、痴者、凡夫不克服声之限界者、不克服声之报者,不见声之灾患者、于无闻者、凡夫者有舍,若如是类之舍者,即不超越诸声,故此言依在家为舍。
由鼻嗅香已,愚者、痴者、凡夫不克服香之限界者、不克服香之报者,不见香之灾患者、于无闻者、凡夫者有舍,若如是类之舍者,即不超越诸香,故此言依在家为舍。
由舌尝味已,愚者、痴者、凡夫不克服味之限界者、不克服味之报者,不见味之灾患者、于无闻者、凡夫者有舍,若如是类之舍者,即不超越诸味,故此言依在家为舍。
由身触触已,愚者、痴者、凡夫不克服触之限界者、不克服触之报者,不见触之灾患者、于无闻者、凡夫者有舍,若如是类之舍者,即不超越诸触,故此言依在家为舍。
由意识法已,愚者、痴者、凡夫者,不克服法之限界者、不克服法之报者,不见法之灾患者,于无闻者、凡夫者有舍,若如是类之舍者,不超越此法,故此言依在家为舍。
此等乃依六在家为舍。
此等中,依六出离为舍者何耶?
且知诸色是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意见如是:昔时之诸色,今时此等一切诸色,是无常、苦、变易法。而起舍。若如是类之舍者,即超越此色。故此言依出离为舍。
知诸声是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意见如是:昔时之诸声,今时此等一切诸声,是无常、苦、变易法。而起舍。若如是类之舍者,即超越此声。故此言依出离为舍。
知诸香是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意见如是:昔时之诸香,今时此等一切诸香,是无常、苦、变易法。而起舍。若如是类之舍者,即超越此香。故此言依出离为舍。
知诸味是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意见如是:昔时之诸味,今时此等一切诸味,是无常、苦、变易法。而起舍。若如是类之舍者,即超越此味。故此言依出离为舍。
知诸触是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意见如是:昔时之诸触,今时此等一切诸触,是无常、苦、变易法。而起舍。若如是类之舍者,即超越此触。故此言依出离为舍。
知诸法之无常性、变易、离欲、灭已,以如实正慧,由见如是:昔时之诸法,今时此等一切之诸法,是无常、苦、变易法而起舍。若如是类之舍者,即超越此法。故此言依出离为舍。
此等乃依六出离为舍。
如是所言:应知三十六有情句。乃缘此而言。
如是言:于此等中,依此等而舍此等。乃缘何而如是言耶?
诸比丘!于此等中,
依彼六出离为喜,依此等、由此等;
依彼六在家为喜,以舍此等,以超越此等;
诸比丘!于此等中,依彼六出离为忧,依此等、由此等;
依彼六在家为忧,舍此等,超越此等;
如是而有其等之舍,如是而有其等之超越。
诸比丘!于此等中,依彼六出离为舍,依此等、由此等;
依彼六在家为舍,舍此等,超越此等。
如是而有此等之舍,如是而有此等之超越。
诸比丘!于此等中,
依彼六出离为喜,依此等、由此等;
依彼六出离为忧,舍此等,超越此等;
如是而有此等之舍,如是而有此等之超越。
诸比丘!于此等中,
依彼六出离为舍,依此等、由此等;
依彼六出离为喜,舍此等,超越此等;
如是而有此等之舍,如是而有此等之超越。
诸比丘!舍之多性而有多依,舍之一性而有一依。
诸比丘!而如何舍之多性而有多依者耶?
诸比丘!舍:有于诸色、有于诸声、有于诸香、有于诸味、有于诸触也。
诸比丘!此,乃舍之多性而有多依。
诸比丘!而如何舍之一性而一依者耶?
诸比丘!舍:有依于空无边处、有依于识无边处、有依于无所有处、有依于非想非非想处。
诸比丘!此,乃舍之一性而有一依。
诸比丘!于此等中,彼舍之一性而一依者,依此、由此;
彼舍之多性而多依者,舍彼,超越彼;
如是而有彼舍,如是而有彼超越。
诸比丘!
依于不彼作性,由于不彼作性;
彼舍之一性而一依者,舍彼,超越彼;
如是有彼舍,如是而有彼超越。
如是所言:于此等中,依彼而舍彼!彼乃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有三念住,此圣者之所习,大师以此训众。而且,此缘何而言耶?
诸比丘!兹有师为怜愍者、求他之利益者、以垂怜愍为诸弟子说法:此为汝等之利益,此为汝等之安乐。对此,诸弟子不善听,不倾耳,不立智心,且离师教之行动。
诸比丘!如来不喜此、又不感喜。而且无有有漏,有念、有正知而住。
诸比丘!此,为第一念住,此圣者之习,大师以此训众。
复次,诸比丘!有师,是怜愍者、求他之利益者,以垂怜愍为诸弟子说法:此为汝等之利益,此为汝等之安乐。对彼,一部分之诸弟子不善听,不倾耳,不立智心,而且离师教之行动。一部分之诸弟子善听闻,倾耳,以立智心,而且不离师教之行动。
诸比丘!如来不喜此、又不感喜;非不喜,非不感喜。喜与不喜,舍离此两者已,彼为舍者,有念、有正知而住。诸比丘!此为第二念住此者之习,大师以此训众也。
复次,诸比丘!有师,是怜愍者、求他之利益者,以垂怜愍为诸弟子说法:此为汝等之利益,此为汝等之安乐。对彼,诸弟子善听,倾耳,以立智心,而且无离师教之行动。
诸比丘!如来喜此、且感喜;无漏而有念、有正知而住。
诸比丘!此为第三念住此者之习,大师以此训众。
如是所言:有三念住、此圣者之所习、大师以训众。彼乃缘此而言。
又,如是言:彼乃瑜伽师中之无上人之调御师。而如是乃缘何而言耶?
诸比丘!由调象师,于应调御之象,令走之,唯限走一边:或东、或西、或南、或北。
诸比丘!由调马师,于应调御之马,令走之,唯限走一边:或东、或西、或南、或北。
诸比丘!由调牛师,于应调御之牛,令走之,唯限走一边:或东、或西、或南、或北。
诸比丘!由如来、应供者、正等觉者,于应调御之人,令走之,于八方走:
于有色者,见诸色,此第一方。
于内无色想者,以见外之诸色,此第二方。
净而胜解,此第三方。
遍超色想,以灭诸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而虚空乃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此第四方。
遍超空无边处而识乃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此第五方。
遍超识无边处无何物之存在。具足无所有处而住,此第六方。
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此第七方。
遍超非想非非想处,而具足受、想灭而住,此第八方。
诸比丘!由如来、应供者、正等觉者,于应调御之人,令走之,即走如是之八方。所言如是:彼瑜伽师中之无上人之调御师。彼乃此缘而言者。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犍度篇·见相应

见相应

第一 预流品
第一 风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色,因现贪于色,而起如是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
五~七
受……想……行……

因有识,由取识,因现贪于识而起如是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不执取无常、苦变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不也。”
十~十二
受……想……行……

十三
“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不执取无常、苦变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不也。”
十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下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不执取无常、苦变易之法,以起如是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不也。”
十五
“诸比丘!圣弟子于如是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于苦集断疑惑,于苦灭断疑惑,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七(大正藏二、四五a)。

第二 我所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色,由现贪于色,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所,此是我,此为我体。”
五~七
受……想……行……

“因有识,由取于识,由现贪于识,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所,此是我,此为我体。”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乃至……”
十~十二
受……想……行……
十三
“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所,此是我,此为我体耶?”
“大德!不也。”
十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不执取无常、苦变易之法,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所,此是我,此为我体耶?”
“大德!不也!”
十五
“诸比丘!圣弟子于如是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乃至……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注1 前半是与蕴相应一五O经同。

第三 我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此是世间,此我应于死后有,常、恒、永住而为不变易之法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由有色,由取于色,由现贪于色,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此是世间,此我应于死后有,常、恒、永住,为不变易之法。
五~七
受……想……行……

因有识,由取于识,由现贪于识,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此是世间,此我应于死后有,常、恒、永住,为不变易之法。
九~十三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乃至……为不变易之法耶?”
“大德!不也。”
十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此是世间,此我应于死后有、常、恒、永住而为不变易之法耶?”“大德!不也。”
十五
“诸比丘!圣弟子于如是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乃至……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注1 前半是与蕴相应一五一经同。
第四 无我所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若无我、无我所者,当为无我、无我所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由现贪于色,而起如是之见:若无我、无我所者,当为无我、无我所。
五~七
受……想……行……

因有识,由取于识,由现贪于识,而起如是之见:若无我、无我所者,当为无我、无我所。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虽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见:若无我、无我所者,当为无我、无我所耶?”
“大德!不也。”
十~十三
受……想……行……识……
十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见:若无我、无我所者,当为无我、无我所耶?”
“大德!不也。”
十五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于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乃至……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注1 前半是与总相应第一五二经同。
第五 无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因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无施,无供施,无烧施,无善恶业之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生死之众生。于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自证知、现证、宣说此世、他世正到正趣者。四大和合之士夫,命终之时,地还归于地身,水还归于水身,火还归于火身,风还归于风身,诸根转入于虚空。以四人载死人于舆床3而往,乃至火葬场,虽语其骨成为鸽色,供物成灰,布施乃愚者之所说,说死后有是虚诳妄说。不论贤者、愚人,身坏而断灭,死后为无有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由现贪于色,而起如是之见:无施,无供施……乃至……身坏而断灭,死后为无有。
五~七
受……想……行……

因有识,由取于识,由因现贪于识,而起如是之见:无施,无供施……乃至……身坏而断灭,死后为无有。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见:无施,无供施……乃至……身坏而断灭,死后为无有耶?”
“大德!不也。”
十~十三
“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不执取于苦而有变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见:无施,无供施……乃至……身坏而断灭,死后为无有耶?”
“大德!不也。”
十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不执取于苦有变易之法者,起如是之见:无施,无供施……乃至……不论贤者,愚人,身坏而断灭,死后当为无有耶?”
“大德!不也。”
十五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于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乃至……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七(大正藏二、四三c)。
2 以下出长部经典(原典一、五五页),中部经典(原典一、五一五页)。
3 “舆床”。原本ayanti pahcama是asandi-pancama之误。
4 “决定”一语,原本逸失。
第六 作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自作、令他作、截、令截、煮2、令煮、苦、令苦、恼、令恼、胁、令胁、杀、盗、穿墙、掠夺、偷夺,断阻道路,许往他之妻。妄语,虽如是作亦非作恶。以利刃之轮宝,作此地上之生类为一肉聚、一肉块,此因缘故,无恶无招恶。虽往恒河之南岸自杀、令他杀、截、令他截、煮、令他煮,此因缘故,无恶、无有招恶。虽往恒河之北岸,自布施、令他布施、供施、令供施,此因缘故,无福,无招福。虽以布施、调御、禁戒、实语,亦无福,无招福报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由现贪于色,而起如是之见:自作,令他作……乃至……亦无福,无招福。”
六~八
受……想……行……

“因有识,由取于识,由现贪于识,而起如是之见:自作,令他作……乃至……无福,无招福。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当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虽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见:自作,令他作……乃至……无福,为无招福耶”
“大德!不也。”
十一~十四
受……想……行……识……乃至……
十五
“所见、所闻、所思、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虽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见:自作,令他作……无福,为无招福耶?”
“大德!不也。”
十六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于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乃至……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七(大正藏二、四四b)。
2 “煮、令煮”。原本vadhato vadhapayata以pacato pacayato改之。
3 原本节号码有误,不改之。
第七 因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众生之杂染乃无因、无缘;众生成为杂染是无因、无缘。众生之清净是无因无缘;众生成为清净乃无因、无缘、无力、无勤、无人势、无人勇。一切之众生,一切之生类,一切之生,一切之命乃无自在,无力,无勤而决定、结合,依本性而转变,于六种姓受苦乐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由现贪于色,而起如是之见:众生之杂染……乃至……受乐苦。
五~七
受……想……行……

因有识,由取于识,由现贪于识,而起如是之见:众生之杂染……乃至……受乐苦。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无常耶?是常耶?”“大德!是无常……乃至虽不取……有变易之法,而起如是之见:众生之杂染……乃至……受乐苦耶?”“大德!不也!”
十~十三
受……想……行……识……乃至……
十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乃常耶?无常耶?”“大德!是无常……乃至……虽不取苦而有变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见:众生之杂染……乃至……受乐苦耶?”“大德!不也。”
十五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于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乃至……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乃至……为趣三菩提。”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七(大正藏二、四四a)长部经典(原典一、五三页),中部经典(原典一、五一六页)参照。

第八 (大)见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谓此七身非作,非作之所作,非化,非化者,非令生,如柱之立坚固而住,不动,不转变,不相互逼迫,不能相互乐、苦,乐苦。

以何为七耶?地身、水身、火身、风身、苦、乐、命是。此七身乃非作,非作之所作,非化,非化者,非令生,如柱之立坚固而住,不动,不转变,不相互逼迫,不能相互乐、苦,乐苦。

以利刀截其头亦不害其命,以刀入其七身之间。

复以百四十万之生门为始,有七百、六百之生门。五百业、五业、三业、一业、半业、六十二道、六十二内劫、六种族、八人地、四千九百活命、四千九百出家、四千九百龙家、二千根、三千地狱、三十六尘界、七想胎、七无想胎、七节胎、七天、七人、七鬼、七池、七崄、七百崄、七梦、七百梦、八百四十万大劫之间,不论愚人或贤者,流转轮回后,以究竟苦之边际。

于此间,谓:无有“因我此持戒、禁戒、苦行、梵行、令熟未熟之业,继续忍受已熟之业至灭尽。”以桀可量乐、苦,于轮回中无有边际,无有增减、消长。

譬如掷缕丸之散解,不论愚人或贤者,而散解乐、苦。”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由现贪于色,而起如是之见:谓此七身非作,非作之所作……乃至……散乐、苦。
十~十六
受……
十七~二二
想……
二三~二八
行……
二九~三四
因有识,由取于识,由现贪于识,而起如是之见:谓此七身非作、非作之所作……乃至……散乐、苦。
三五~四十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乃至……”虽不取无常、苦而变易之法,当起如是之见耶?谓:此七身非作、非作之所作……乃至……散乐、苦。“大德!不也。”
四一~四六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虽不取彼,当起如是之见耶?谓:此七身非作,非作之所作……乃至……而解散乐、苦……乃至……
四七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于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乃至……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为趣三菩提。”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七(大正藏二、四四c)长部经典(原典一、五六页、五三~四页)中部
经典(原典一、五一七页)。
2 “七天”原本satta dib1a以satta deva改之。
3 “七崄”之前语pavudha完全不明白,于长部经典原注可说是pavuta ti ganthika

第九 世间常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起如是之见:世间为常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由现贪于色,而起如是之见:世间为常。
五~八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于识,由现贪于识,而起如是之见:世间为常。 九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虽不取苦变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见:世间应为常耶?”
“大德!不也。”
十~十三
受……想……行……
十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乃至……
“虽不取苦变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见:世间应为常耶?”
“大德!不也。”
十五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于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乃至……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注1 本经以下第十八经止,汉译杂阿含经卷七(大正藏二、四五b)。
第十 世间无常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世间为无常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四~十三
“诸比丘!因有色……乃至……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虽不取苦变易之法,以起如是见:世间应为无常耶?
“大德!不也。”
十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不取苦变易之法,以起如是见:世间应为无常耶?
“大德!不也。”
十五
诸比丘!圣弟子……乃至……决定,为趣三菩提。”
第十一 有边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世间应为有边耶?”
三~一五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决定,为趣三菩提。”
第十二 无边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世间为无边耶?”
三~一五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决定,为趣三菩提。”
第十三 命即身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命即为身耶?”
三~一五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决定,为趣三菩提。”
第十四 命身异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命与身为异耶?”
三~一五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决定,为趣三菩提。”
第十五 如来有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起如是见:如来死后为有耶?”
三~一五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决定,为趣三菩提。”
第十六 如来无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如来死后为无耶?”
三~一五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决定,为趣三菩提。”
第十七 如来有无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如来死后为有无耶?”
三~一五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决定为趣三菩提。”
第十八 如来非有非无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起如是见:如来死后为非有、非无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四~八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由现贪于色,以起如是见:如来死后为非有、非无……乃至……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虽不取苦变易之法,以起如是见:如来死后应为非有亦非无耶?”
“大德!不也。”
十~十三
受……想……行……识……
十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虽不取彼无常、苦变易之法,起如是见:如来死后应为非有亦非无耶?”
“大德!不也。”
十五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于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于苦集断疑惑,于苦灭断疑惑,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预流品十八记别(终)
于此摄颂曰:
风吹与我所
我及无我所
无作因见八
世间常无常
有边与无边
命身命身异
如来死后有
如来死后无
死后为有无
如来之死后
非有亦非无
注1 由暹罗本之读法而译之。

第二 重说品
第一章
第十九 第一 风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因现贪于何?以起如是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因现贪于色,以起如是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
六~九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于识,因现贪于识,以起如是见:风不吹……乃至……如柱之立而住。
十~十五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虽不取变易之法,而起如是见:风不吹……乃至……如柱之立而住耶?”“大德!不也……乃至……”
十六
“诸比丘!如是因有苦,由取于苦,因现贪于苦,以起如是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
第二~十七
于初重说,广说十八记别
第十八 非有非无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如来死后为非有亦非无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因现贪于色,以起如是见:如来死后为非有亦非
无。
六~九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于识,因现贪于识,以起如是见:如来死后为非有亦非无……乃至……”
第 二 章
第十九 有色我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因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死后为有色无病之有我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因现贪于色,以起如是见:死后为有色无病之有我。
六~九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于识,因现贪于识,以起如是见:死后为有色无病之有我。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不取变易之法,而起如是见:死后应为有色无病之有我耶?”
“大德!不也。”
十一~十四
受……乃至……大德!不也。
十五
“诸比丘!如是因有苦,取于苦,因现贪于苦,以起如是见:死后为有色无病之有我。”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七(大正藏二、四五a)。
第二十 无色我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取于何?因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死后为无色无病之有我耶……乃至……
第二十一 有色无色
※ 三……死后为有色而无色无病之有我耶?
第二十二 非有色非无色
※ 三……死后为非有色非无色无病之有我耶?
第二十三一 向乐
※ 三……死后为一向乐无病之有我耶?……
第二十四 一向苦
※ 三……死后为一向苦无病之有我耶?……
第二十五 乐苦
※ 三……死后为乐苦无病之有我耶?……
第二十六 非苦非乐
※ 三……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取于色,因现贪于色,以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
六~九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于识,因现贪于识,以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乃至……不取变易之法而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耶?”
“大德!不也。”
“诸比丘!如是因有苦,由取于苦,因现贪于苦,以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
十一~十四
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乃至……不取变易之法,而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耶?“大德!不也。”
十五
“诸比丘!如是因有苦、由取于苦,因现贪于苦,以起如是之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第二广说(终)摄颂曰:
风吹与我所
无与无我所
无作因见八
说常与无常
有边及无边
命即与命异
如来之四者
色我无色我
有色无色我
非有非无色
一向乐之我
一向苦之我
乃至乐苦我
非苦非乐我
死后无病有
于第二章说
此二十六经
第 三 章
第一风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取于何?因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取于色,因现贪于色,以起如是见:风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
六~九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于识,因现贪于识,以起如是见:风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乃至……虽不取彼变易之法,而起如是见:风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不也。”
“诸比丘!如是无常者,是苦。因有此,由取于此,以起如是见:风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
第二~二五
应如上之广说
第二六
非苦非乐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因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因坝谏云鹑缡羌核篮笪强喾抢帧⑽薏≈形乙?
六~九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识,因现贪识,以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乃至……不取彼变易之法,而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耶?”
“大德!不也。”
“诸比丘!如是无常者是苦。因有此,由取于此1,以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
十一~十四
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乃至……虽不取彼变易之法,而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耶?”
“大德!不也。”
“诸比丘!如是无常者是苦。因有此,由取于此,以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
第三广说(终)二十六经广说
注1 “由取”原本于此后,插进“此”是现贪。
第 四 章
第一 风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因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因现贪于色,以起如是见:风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
六~九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于识,因现贪于识,以起如是见:风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乃至……观此变易之法,得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大德!不也。”
十一~十四
“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乃至……观此变易之法者,带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大德!不也。”
十五
“诸比丘!是故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应以正慧如实观:一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
十六
如是观者……乃至,知……不更受后有。”
第二~二五
应如上广说。
第二十六
非苦非乐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因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因现贪于色,以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
六~九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于识,因现贪于识,以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第刀 见相应 三三五
“大德!是无常……乃至观……变易之法,得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大德!不也。”
十一~十四
“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乃至观……变易之法,得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大德!不也。”
十五
“诸比丘!是故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正慧如是以观一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
十六~十九
所有受……想……行……识之过去、未来、现在……乃至……以正慧观:
二十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之圣弟子厌患于色,厌患于受,厌患于想、厌患于行、厌患于识。厌患而离欲,离欲而解脱,解脱而解脱智生,即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注1 “知”原本pajanamiti是pajanatiti之误。
一章十八记别
二章二十六经
三章二十六经
四章二十六经
有如是之广说
见相应(终)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长阿含经·三明经第二十六

三明经第二十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俱萨罗国人间遊行。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诣伊车能伽罗俱萨罗婆罗门村。止宿伊车林中。

时。有婆罗门名沸伽罗娑罗.婆罗门名多梨车。以小缘诣伊车能伽罗村。此沸伽罗娑罗婆罗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异典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善能分別。又能善于大人相法.观察吉凶.祭祀仪礼。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其一弟子名婆悉咤。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別。亦能善于大人相法。观察吉凶。祭祀仪礼。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

多梨车婆罗门亦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別。亦能善于大人相法.观察吉凶.祭祀仪礼。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其一弟子名颇罗墮。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別。亦能善于大人相法.观察吉凶.祭祀仪礼。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

时。婆悉咤.颇罗墮二人于清旦至园中。遂共论义。更相是非。时。婆悉咤语颇罗墮。我道真正。能得出要。至于梵天。此是大师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所说。

颇罗墮又言。我道真正。能得出要。至于梵天。此是大师多梨车婆罗门所说。如是。婆悉咤再三自称己道真正。颇罗墮亦再三自称己道真正。二人共论。各不能决。

时。婆悉咤语颇罗墮曰。我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拘萨罗国遊行人间。今在伊车能伽罗林中。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是真人。宜往觐现。我闻彼瞿昙知梵天道。能为人说。常与梵天往返言语。我等当共诣彼瞿昙。共决此义。若沙门瞿昙有所言说。当共奉持。尔时。婆悉咤.颇罗墮二人相随到伊车林中。诣世尊所。问讯已。一面坐。

尔时。世尊知彼二人心中所念。即告婆悉咤曰。汝等二人清旦至园中。作如是论。共相是非。汝一人言。我法真正。能得出要。至于梵天。此是大师沸伽罗娑罗所说。彼一人言。我法真正。能得出要。至于梵天。此是大师多梨车所说。如是再三。更相是非。有如此事耶。

时。婆悉咤.颇罗墮闻佛此言。皆悉惊愕。衣毛为竖。心自念言。沙门瞿昙有大神德。先知人心。我等所欲论者。沙门瞿昙已先说讫。时。婆悉咤白佛言。此道.彼道皆称真正。皆得出要。至于梵天。为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所说为是.为多梨车婆罗门所说为是耶。

佛言。正使婆悉咤。此道.彼道真正出要。得至梵天。汝等何为清旦园中共相是非。乃至再三耶。

时。婆悉咤白佛言。诸有三明婆罗门说种种道。自在欲道.自作道.梵天道。此三道者尽向梵天。瞿昙。譬如村营。所有诸道皆向于城。诸婆罗门虽说种种诸道。皆向梵天。

佛告婆悉咤。彼诸道为尽趣梵天不。

答曰。尽趣。

佛复再三重问。种种诸道尽趣梵天不。

答曰。尽趣。

尔时。世尊定其语已。告婆悉咤曰。云何三明婆罗门中。颇有一人得见梵天者不。

答曰。无有见者。

云何。婆悉咤。三明婆罗门先师。颇有得见梵天者不。

答曰。无有见者。

云何。婆悉咤。乃往三明仙人旧婆罗门。讽诵通利。能为人说旧诸赞诵。歌詠詩书。其名阿咤摩婆罗门.婆摩提婆婆罗门.毗婆审婆罗门.伊尼罗斯婆罗门.蛇婆提伽婆罗门.婆婆悉婆罗门.迦叶婆罗门.阿楼那婆罗门.瞿昙摩婆罗门.首脂婆罗门.婆罗损陀婆罗门。彼亦得见梵天不耶。

答曰。无有见者。

佛言。若彼三明婆罗门无有一见梵天者。若三明婆罗门先师无有见梵天者。又诸旧大仙三明婆罗门阿咤摩等亦不见梵天者。当知三明婆罗门所说非实。

又告婆悉咤。如是淫人言。我与彼端正女人交通。称叹淫法。余人语言。汝识彼女不。为在何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耶。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所止土地城邑村落不。答曰。不知。又问。汝识彼女父母及其姓字不。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为是剎利女。为是婆罗门.居士.首陀罗女耶。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为长短.粗细.黑白.好丑耶。答曰。不知。云何。婆悉咤。彼人赞叹为是实不。

答曰。不实。

如是。婆悉咤。三明婆罗门所说亦尔。无有实也。云何。婆悉咤。汝三明婆罗门见日月遊行出沒处所。叉手供养。能作是说。此道真正。当得出要。至日月所。不。

报曰。如是。三明婆罗门见日月遊行出沒处所。叉手供养。而不能言。此道真正。当得出要。至日月所。也。

如是。婆悉咤。三明婆罗门见日月遊行出沒之处。叉手供养。而不能说。此道真正。当得出要。至日月所。而常叉手供养恭敬。岂非虛妄耶。

答曰。如是。瞿昙。彼实虛妄。

佛言。譬如有人立梯空地。余人问言。立梯用为。答曰。我欲上堂。又问。堂何所在。东.西.南.北耶。答云。不知。云何。婆悉咤。此人立梯欲上堂者。岂非虛妄耶。

答曰。如是。彼实虛妄。

佛言。三明婆罗门亦复如是。虛诳无实。婆悉咤。五欲洁净。甚可爱乐。云何为五。眼见色。甚可爱乐。耳声.鼻香.舌味.身触。甚可爱乐。于我贤圣法中。为著.为缚。为是拘锁。彼三明婆罗门为五欲所染。爱著坚固。不见过失。不知出要。彼为五欲之所系缚。正使奉事日月水火。唱言。扶接我去生梵天者。无有是处。譬如阿夷罗河。其水平岸。乌鸟得饮。有人在此岸身被重系。空唤彼岸言。来渡我去。彼岸宁来渡此人不。

答曰。不也。

婆悉咤。五欲洁净。甚可爱乐。于贤圣法中犹如拘锁。彼三明婆罗门为五欲所染。爱著坚固。不见过失。不知出要。彼为五欲之所系缚。正使奉事日月水火。唱言。扶接我去生梵天上。亦复如是。终无是处。婆悉咤。譬如阿夷罗河。其水平岸。乌鸟得饮。有人欲渡。不以手足身力。不因船栰。能得渡不。

答曰。不能。

婆悉咤。三明婆罗门亦复如是。不修沙门清净梵行。更修余道不清净行。欲求生梵天者。无有是处。婆悉咤。犹如山水暴起。多漂人民。亦无船栰。又无桥梁。有行人来。欲渡彼岸。见山水暴起。多漂人民。亦无船栰。又无桥梁。彼人自念。我今宁可多集草木。牢坚缚栰。自以身力渡彼岸耶。即寻缚栰。自以身力安隐得渡。婆悉咤。此亦如是。若比丘捨非沙门不清净行。行于沙门清净梵行。欲生梵天者。则有是处。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恚心耶。无恚心耶。

答曰。无恚心也。

又问。三明婆罗门有恚心.无恚心耶。

答曰。有恚心。

婆悉咤。梵天无恚心。三明婆罗门有恚心。有恚心.无恚心不共同。不俱解脫。不相趣向。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瞋心.无瞋心耶。

答曰。无瞋心。

又问。三明婆罗门有瞋心.无瞋心耶。

答曰。有瞋心。

佛言。梵天无瞋心。三明婆罗门有瞋心。有瞋心.无瞋心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恨心.无恨心耶。

答曰。无恨心。

又问。三明婆罗门有恨心.无恨心耶。

答曰。有恨心。

佛言。梵天无恨心。三明婆罗门有恨心。有恨心.无恨心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家属产业不。

答曰。无。

又问。三明婆罗门有家属产业不。

答曰。有。

佛言。梵天无家属产业。三明婆罗门有家属产业。有家属产业.无家属产业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得自在.不得自在耶。

答曰。得自在。

又问。三明婆罗门得自在.不得自在耶。

答曰。不得自在。

佛言。梵天得自在。三明婆罗门不得自在。不得自在.得自在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

佛言。彼三明婆罗门。设有人来问难深义。不能具答。实如是不。

答曰。如是。

时。婆悉咤.颇罗墮二人俱白佛言。且置余论。我闻沙门瞿昙明识梵道。能为人说。又与梵天相见往来言语。唯愿沙门瞿昙以慈愍故。说梵天道。开示演布。

佛告婆悉咤。我今问汝。随意报我。云何。婆悉咤。彼心念国。去此远近。

答近。

若使有人生长彼国。有余人问彼国道径。云何。婆悉咤。彼人生长彼国答彼道径。宁有疑不。

答曰。无疑。所以者何。彼国生长故。

佛言。正使彼人生长彼国。或可有疑。若有人来问我梵道。无疑也。所以者何。我常数数说彼梵道故。

时。婆悉咤.颇罗墮俱白佛言。且置此论。我闻沙门瞿昙明识梵道。能为人说。又与梵天相见往来言语。唯愿沙门瞿昙以慈愍故。说于梵道。开示演布。

佛言。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答言。唯然。愿乐欲闻。

佛言。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十号具足。乃至四禅。于现法中而自娛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静。不放逸故。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广布无际。无二.无量。无恨.无害。遊戏此心而自娛乐。悲.喜.捨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广布无际。无二.无量。无有结恨。无恼害意。遊戏此心以自娛乐。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恚心.无恚心耶。

答曰。无恚心也。

又问。行慈比丘有恚心.无恚心耶。

答曰。无恚心。

佛言。梵天无恚心。行慈比丘无恚心。无恚心.无恚心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瞋心耶。无瞋心耶。

答曰。无也。

又问。行慈比丘有瞋心.无瞋心耶。

答曰。无。

佛言。梵天无瞋心。行慈比丘无瞋心。无瞋心.无瞋心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恨心.无恨心耶。

答曰。无。

又问。行慈比丘有恨心.无恨心耶。

答曰。无。

佛言。梵天无恨心。行慈比丘无恨心。无恨心.无恨心同趣。同解脫。是故比丘.梵天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家属产业不。

答曰。无也。

又问。行慈比丘有家属产业不耶。

答曰。无也。

佛言。梵天无家属产业。行慈比丘亦无家属产业。无家属产业.无家属产业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得自在不耶。

答曰。得自在。

又问。行慈比丘得自在耶。

答曰。得自在。

佛言。梵天得自在。行慈比丘得自在。得自在.得自在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

佛告婆悉咤。当知行慈比丘身坏命终。如发箭之顷。生梵天上。佛说是法时。婆悉咤.颇罗墮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尔时。婆悉咤.颇罗墮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长部·优昙婆逻师子吼经

优昙婆逻师子吼经

本经相当于北传汉译之长阿含卷第八之散陀那经(大正藏一),中阿含卷第二六之优昙婆罗经(大正藏二六),及尼拘陀梵志经(大正藏一一)。佛弟子散陀那居士,访住优昙婆逻梵志女林之尼俱陀梵志时,相信诸种苦行是最上之法的尼俱陀梵志,好独处静观,住空处静地,对佛陀抱着偏见而诽谤。其时,佛陀来优昙婆逻梵志女林,对尼俱陀梵志,说诸苦行之秽垢,更说明守四戒、断五盖。住四禅、得四神足为最上之行,打破外道之迷妄,令彼等惭愧以前之诽谤,勤修无上梵行,为本经之梗概。汉译之散陀那经是依居士之名、优昙婆逻经是从园林之名,尼拘陀经是梵志之名,而成各种经名,所以其内容大概一样,于个个之点,四经相异之处亦很多。例如对于外道苦行之诸相,或一致,或有异,一方面存在,另方面即没有。又对于四戒、汉译之三经,皆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如本经即为杀生、偷盗、邪淫、修习(bhavitam)是为一例。想从汉译之三经和本经对照,更可多心得。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窟山。时,有一普行者,名为尼俱陀,常与三千之普行者俱,住于优昙婆逻普行者女林。时,又有居士名为散陀那,日日往观王舍城,诣访佛处供养、恭敬世尊。某时,散陀那居士思惟:“今非诣访佛处之时,世尊于静室三昧思惟而住。亦非诣访诸比丘之时,诸比丘皆在静室三昧思惟而住。我今宁可到优昙婆逻普行者女林,访尼俱陀普行者。”如是,散陀那居士到优昙婆逻普行者女林,访尼俱陀普行者。

尔时,尼俱陀普行者与众多之普行者俱,为诸种之遮道浊乱论说,而大声疾呼 :或为王者论、盗贼论、大臣论、军队论;或为怖畏论、战斗论;或为饮食论、衣服论、几床论、花鬘论、涂香论;或亲近论、马车论、聚落论、乡村论、都市论、国土论;或男女论、英杰论、道路论、渠沟论;或为灵魂论、异相论、途说论、海洋论……如是为有非有之所说。

尼俱陀普行者遥见散陀那居士来,诫彼诸弟子言:“汝等寂静,勿发只语,彼处沙门瞿昙弟子散陀那居士来,于沙门瞿昙诸弟子中,为白衣居士,住王舍城者,于其中之随一是此散陀那居士。此等之尊者,喜静寂、严守沉默、赞美静肃。彼若知有静肃之人,必来访也。”如是告已,彼等普行者,皆各守沉默。

尔时,散陀那居士,至尼俱陀普行者之处,向尼俱陀普行者问讯,退坐一面。就座已,散陀那居士告尼俱陀普行者言:
“贤者!此等异学外道之普行者等,参集一处,为诸种之遮道浊乱之言说,而大声疾呼:或为王者论……乃至……如是为有非有之所论。然,相反地,彼世尊喜好林间树林、孤独远离之所住,选静谧寂寞之地、有闲而如清风之处而住。”

如是告已,尼俱陀普行者答散陀那居士言:
“然者,居士!沙门瞿昙是与谁共语?与谁对论?令谁得明智理解耶?沙门瞿昙之智偏于空处,沙门瞿昙喜好独处不得共语,彼常抱偏见,譬喻瞎牛之偏步,常在边处。瞿昙之智偏于空处,喜好独处不得共语,彼常抱偏见。居士!若沙门瞿昙来此集会处,依一问穷追彼,恐怕如空瓶,当逐令彼默闭。”

世尊以超人清净之天耳,闻散陀那居士与尼俱陀普行者,如是之对应,即下耆阇窟山,到斯摩伽达河畔养孔雀园,于其空处经行。尼俱陀普行者,见世尊于斯摩
伽达河畔养孔雀园空处经行,而诫彼诸弟子言:
“汝等静寂!勿发只语。彼沙门瞿昙在斯摩伽达河畔养孔雀园之空处经行。彼师亦实喜好静寂、严守沉默、赞美静寂。彼若知静肃之人,当必来访。若沙门瞿昙,来访此集会者,我等向彼作此之问:世尊!彼世尊依何法教训其弟子?又依何教法,令其弟子得止息安稳、得知愿乐根本梵行耶?”
如是告已,彼等诸普行者,皆各守沉默。

尔时,世尊到尼俱陀普行者之处,时尼俱陀普行者告世尊言:
“世尊!善来哉。阔别已久!世尊之来!请坐此所设之座。”
世尊坐于所设之座已,尼俱陀普行者,自取一卑座,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尼俱陀普行曰:“尼俱陀!为如何之谈论,今汝等坐于此耶?又为何而停止汝等之闲谈耶?”
如是言已,尼俱陀应世尊曰:
“世尊!我等遥见世尊于斯摩伽达河畔养孔雀园之空地经行,互如是言:“若沙门瞿昙,来此集会处,对彼作此所问:世尊!彼世尊是依何法教训其弟子?又由何教法,令其弟子得止息安稳、得知愿乐根本梵行耶?”其时,世尊之来,我等停止此等之闲话也。”
“尼俱陀!对依如何教法,教我诸弟子,又依如何教法,指导我诸弟子得止息安稳,得知愿乐根本梵行;是彼异见解、异信忍、异目的、异研究、异行持者所不能知也。然,尼俱陀!汝应问我:世尊!实如何是成就苦行之修行?如何是不成就苦行之修行耶?”
如是语已,彼等诸普行者,各自发大声,赞美曰:“伟哉!奇哉!沙门瞿昙有大威力、大神力,实立自说,依他说来充实自说。”

尔时,尼俱陀普行者,令彼等普行者止静。如是告世尊曰:
“世尊!我等实为苦行之修行说、持苦行修行义、住执苦行之修行。世尊!如何是成就苦行之修行?如何是不成就苦行之修行耶?”
“尼俱陀!今于此,有苦行者,无衣而不作法,食后舐手,请“来!”不受,请“住!”不受,持来者不受,特为准备者不受,招待不受,或不由瓶口取食,不由皿取食,置于阈间者不取,于臼不取,于杖间不取,于杵间不取,二人共食时唯其中一人与不受,由怀孕女不受,由授乳中之女不受,由与男子交会之女不受,畜狗家1之食不取,若近狗者不受,鱼肉不食,清酒饮,浊酒不饮,粥汁不饮。或于一家受食者,一口食为足,或二家受食者,二日食为足,或七家受食者,七口食为足,或由一施物而过活、由二施物而过活、由七施物而过活;或一日为一食、二日为一食、七日为一食,如是至限半月一食,从事定期食之修行;或又食菜、茄,食稗子,食硬米,食头头罗米,食哈达草;或食杂穔,食饭汁,食糜米,食搛稻,食牛粪,食树、根、果,食自落果;或着麻衣,着麻莎衣,着冢间衣,着粪扫衣,着提利多树皮,或着黑羚羊皮,着黑羚皮之细条所编者;或着草皮,着树皮,着木片皮;或着发毛之布;或着马毛之布;或着枭羽之衣;或拔须发行者,而常行拔除须发;或住立行者而拒座;或蹲踞行者而修蹲踞;或卧剌行者以剌为床;或卧于草蓏上;或卧于露地;或唯卧一侧浴尘埃;或住空地,到处常停立;或为异食者常行取奇异食;或不饮水行者,常行不饮冷水;或行一日三浴。尼俱陀!对此如何思惟耶?如是可成就苦行之修行?或为不成就耶?”
“世尊!实如是可成就苦行之修行,而非不成就。”
“尼俱陀!我对如是苦行之修行,说有诸种之垢秽。”

“世尊!然者:如何世尊对苦行之成就,说有诸种之垢秽耶?”
“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自足满悦。尼俱陀!若彼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自足满悦者,此乃苦行者之垢秽也。
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赞美自己,诽谤他人。尼俱陀!若彼苦行者,勤修苦行,赞美自己,诽谤他人者,此文实苦行者之垢秽也。
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前或溺、染者、沉醉。尼俱陀!若彼苦行者,勤修苦行,由其苦行而或溺、染着、沉醉者,此又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受供养、礼敬,彼依其供养、礼敬而自足满悦。尼俱陀!若彼苦行者,勤修苦行而受供养、礼敬,彼由其供养、礼敬而自足满悦者,此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乃至……彼由其苦行而受供养、礼敬,彼由其供养、礼敬而赞美自己,诽谤他人……乃至……此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乃至……彼由其苦行而受供养、礼敬,彼由其供养、礼敬而惑溺、染着、沉醉……乃至……此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为诸食分别而言:“我喜好此,不喜好此。”彼为不喜好而避其所得,爱着其喜好之物,此被所惑所困,不见其诸患,不得知出离……乃至……此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W行,受供养、礼敬之故,彼谓:“国王、大臣、刹帝利、婆罗门、居士、异学等皆尊敬我。”
十一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难责其他之沙门、婆罗门言:“彼沙门、婆罗门既生活丰富,而何故尚欲享受一切根种子、树种子、节种子、枝种子及第五种种子耶?恰如雷鸣2 风雨害发芽”以呵责沙门……乃至……此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见其他沙门、婆罗门,于同族中,被恭敬尊重,以生是念:“彼沙门既丰富,尚受有旅者之恭敬尊重。然我苦行者,为苦难之生活,未受有族者之恭敬尊重。”如是,彼于有族中,生怨恨悭贪之念……乃至……此是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常坐于四衢街头,修诸种苦行……乃至……此实是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故意隐瞒自己之形相,行乞于同族中,自谓:“此亦属我苦行中之物,此亦属我苦行中之物也。”……乃至……此又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常行任何覆藏,问彼:“汝以此为是耶?”于非是答为是,于是答为非是,如是彼自觉为故意妄语……乃至……此实苦行者之垢秽。
十二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认知如来及如来圣弟子之教法所说善训教诫,此又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而有嗔恨;若苦行者有嗔恨,此又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虚伪欺瞒而贪欲嫉妒,狡猾而伪诈,傲慢而高慢,邪淫而抱恶望,邪见而抱边取见,所见染着,两手坚固执持而不得出离。若苦行者,所见染着,两手坚固执持不得出离者,此又实苦行者之垢秽。
尼俱陀!其如何思惟耶?勤修此苦行,是为秽耶?是为无秽耶?”
“世尊!今实此等之勤修苦行,为秽而非无秽。世尊!今,于此有苦行者,确实知此等一切之垢秽,又复有何所说耶?”
十三
“尼俱陀!此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而不自足满悦。尼俱陀!若苦
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而无自足满悦者,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不自赞美,不诽谤他人者……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乃至……彼由其苦行而不惑溺、不染着,不沉醉……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乃至……彼由其供养、礼敬而不自足满悦……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乃至……彼由其供养礼敬而不自己赞美,不诽谤他人……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乃至……彼由其供养、礼敬而不惑溺,不染着,不沈醉……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乃至……彼不避得其所不喜好物,不受着其所喜好物,不被惑,不被囚,见其诸患,得知出离……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乃至……彼受供养礼敬之故,不思惟:“国王、大臣、刹帝利、婆罗门、居士、异学等当尊敬我。”……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十四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难责其他沙门、婆罗门。即不呵责沙门:“彼
沙门、婆罗门既生活丰富,何故尚欲享受一切之根种子、树种子、节种子、枝种子及第五种种子耶?恰如雷鸣风雨害发芽。”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见其他沙门、婆罗门,于同族中,受恭敬、尊重,不起念……乃至……如是,于彼同族中不生起怨恨悭贪之念,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常生于四衢街头行诸种苦行,如是,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隐瞒自己之苦行相于同族中行乞……乃至……思惟:“此亦属我苦行中之物。”彼于其事是清净也。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隐藏任何物……乃至……彼自觉不妄语,彼于其事是清净。
十五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认知如来及如来圣弟子之教法所说善训教诫,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无嗔无恨……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虚伪不欺瞒而不嫉妒……乃至……两手不坚固持执,得善出离……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尼俱陀!其如何思惟耶?如是勤修苦行,真实为清净耶?为不清净耶?
“世尊!今,勤修如是苦行,实为清净,非不清净,是最上树节之行3。”
“尼俱陀!勤修如是之苦行,非最上树节之行。此唯达外皮而已。”
十六
“世尊曰然,勤修如何之苦行为最上树节之行耶?世尊曰善哉山愿世尊宣示令我勤修苦行而达最上树节之行。”
“尼俱陀田此苦行者有四种禁戒律仪。如何为苦行者之四种禁戒律仪?尼俱陀曰:
于此有苦行者,自己不杀生、不令他杀生、不教人杀生;自己不偷盗、不令他偷盗、不教人偷盗;自己不妄语、不令他妄语、不教人妄语:自己不愿修习、不令他愿修习、不教人愿修习。尼俱陀!如是为(此)苦行者之四种禁戒律仪。尼俱陀!若苦行者,有如是四种禁律仪,彼之苦行,于此中有成就者,彼得增益而无退转。彼好远离、独坐,愿乐园林、树下、山腹、岩窟、洞穴、祠堂、林间、空处、穰积之处;彼食后,持钵而归,结跏趺坐,持身正直,专注住于正念;彼于世间断贪欲、住离贪心、净化贪心;断嗔恚、不住嗔恚心、利益及哀愍一切之生类有情、净化嗔恚心;断睡眠、离睡眠而住、自觉明慧之心、净化睡眠之心;断悼悔、住不悼悔、内心平静、净化悼悔之心;断疑念、住无疑心,于善法去疑念、拂除疑念、净化心。
十七
彼断此等之五盖,心依明慧灭除诸秽力,与慈俱之心偏满一方而住。如是偏满二方、三方、四方、上下、横、一切处、广大于一切世界、广博、无量、无意、 无害,以慈心偏而住。与悲俱之心……乃至……与喜俱之心……以舍俱之心……乃至……偏满而住。尼俱陀!其如何思惟耶?实为勤修苦行是清净耶?不清净耶?”
“世尊!实为勤修苦行是清净而非不清净,乃最上树节之行也。”
“尼俱陀!如是勤修苦行者,非最上树节之行,不过其树皮而已。”
十八
“世尊!然者,如何是勤修苦行,最上树节之行?世尊!善哉!愿世尊宣示令我勤修苦行而达最上树节之行。”
“尼俱陀!于此有苦行者之四种禁戒律仪。如何为四种禁戒律仪……乃至……尼俱陀!如是为苦行者之四种禁戒律仪也。尼俱陀!若于苦行者,有四种禁戒律仪,彼之苦行,于其中成就者,彼增长而无退转。彼喜好远离、独坐、……乃至……彼断此等之五盖,心依明慧,灭除诸秽力,与慈俱之心,偏满一方而住……彼忆念无量之前生。即或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百千生、于无量之成劫、无量之坏劫:“我于其处,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有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寿量。彼于此处殁,生于彼处。于此,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有如是寿量之忆念。彼又于彼处殁而生此处。”如是,忆念种种前生及如是事情与境遇。
尼俱陀!汝其如何思惟耶?如是勤修苦行,实清净耶?不清净耶?”
“世尊!如是勤修苦行,实为清净而非不清净,又最上树节之行也。”
“尼俱陀!如是勤修苦行,非最上树节之行,唯不过达其纤皮而已。
十九
“世尊!然者,如何是勤修苦行,最上树节之行?世尊!善哉!愿世尊宣示令我勤修苦行而达最上树节之行。”
“尼俱陀!于此有苦行者,成就四种禁戒律仪……乃至……忆念……乃至……如是彼种种前生及其事情与境遇。彼依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如随其业报、受贵贱、丑好、善趣、恶趣之果。即:“诸贤者!实此等之有情,为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诽谤诸行者,抱持邪见,得邪见所生之业果。彼等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恶生、恶趣、险难处、地狱。复次,诸贤者!此等之有情,为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不诽谤诸行者,抱持正见,得正见所生之业果。彼等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依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随其业报、受贵贱、丑好、善趣、恶趣之果。
尼俱陀!汝如何思惟耶?如是勤修苦行为清净耶?为不清净耶?”
“世尊!如是勤修苦行,实为清净而非不清净、应是最上树节3之行。”
“尼俱陀!如是勤修苦行。非最上树节之行。如是,尼俱陀!若汝向我问:“世尊!教世尊之诸弟子是依如何教法,又依何教法,导诸弟子得止息安稳,得知愿乐根本梵行?”尼俱陀!我以最胜殊妙之。法导我诸弟子,我依此导诸弟子至安稳处,知愿乐根本梵行。”
如是说已,彼等普行者大声赞叹说:“于此,我等失彼师矣。我等不知以上殊胜之法。”
二十
散陀那居士,知持此等异见之普行者等,今闻世尊之所说,谛听而真实生知解之心,而告彼尼俱陀普行者曰:
“如是,贤者尼俱陀!如汝向我放言:“居士!沙门瞿昙是与谁共语、与谁对论、令谁得明智理解耶?沙门瞿昙之智,偏于空处,沙门瞿昙喜好独处不得共语,彼常抱偏见;譬喻瞎牛之偏步,常在边处,沙门瞿昙之智,偏于空处,喜好独处不得共语,彼常抱偏见。居士!若沙门瞿昙来此集会处,依一问穷追彼,恐怕如空瓶,当遂令彼闭塞”耶?诸贤者!今,彼世尊、阿罗汉、正等觉者来此,彼是喜好独坐,不得共语者,如偏步之瞎牛,常在边处,依一问穷追彼,恐怕如空瓶,遂令彼闭塞!”
如是言已,尼俱陀普行者,默然忏悔,悄然垂肩,面赤伏眼,哑然而坐。
二一
尔时,世尊见尼俱陀普行者,默然忏悔,悄然垂肩,面赤伏眼,哑然而坐,告尼俱陀普行者曰:
“尼俱陀!汝等作如是言,为真实耶?”
“世尊!我等真如是愚钝,如是不善而作此等之言说。”
“尼俱陀!汝如何思惟耶?汝倾听而闻普行者长老耆宿先师之所说:“彼等于过去世,阿罗汉、正等觉时,此等诸佛,曾集会一处,大声疾呼,耽于诸种遮道浊乱之言耶?犹如王论、……乃至……作如是有非有之所论,今汝如与汝等之师论诤,或又彼等诸佛在于林间树林,喜好孤独、远离之所住,静谧之寂寞处,有闲而清风之吹处,离人里之溃闹,选适于禅思三昧之处而住,有如我今所为,或不然耶?””
“世尊!我闻彼普行者长老耆宿先师之所说:“彼等于过去世,阿罗汉、正等觉时,彼等诸佛,未曾集会一处大声疾呼,耽于诸种遮道浊乱之言。犹未作王论……乃至……有非有之所论,今我及我等之师,未作诤论,唯如是闻:彼等诸佛,喜好林间树林……乃至……选适于禅思三昧之处而住,如今世尊之所为也。””
“尼俱陀!汝为有慧之耆宿,不思惟此事耶? “彼世尊是觉者,依自觉而说法;
彼世尊自能调伏,依调伏而说法;彼世尊自止息,依止息而说法;彼世尊自能度脱,依度脱而说法;彼世尊自得解脱,依解脱而说法。””
二二
如是言已,尼俱陀普行者告世尊言:
“世尊!我被罪过所制伏,而如是愚钝、如是痴暗、如是不善、如是诽谤世尊。世尊!我确认罪过为罪过,将来必自制伏,愿世尊受纳!”
“尼俱陀!汝为罪过所制伏,而如是愚钝、如是痴暗、如是不善,使如是谤诽我。尼俱陀!然,汝认罪过为罪过,其如实忏悔故,我对此,受纳汝之忏悔。尼俱陀!若有人认罪过为罪过,如实忏悔,以自制将来者,此乃圣者律繁荣之所以也。尼俱陀!我亦如是说:“来!为有慧、正直、高洁、正行之人,我当教之,我当为之说法。如所说而行,以此为目的,有族姓子,由在家而入出家,成彼无上梵行,于现世独自证悟而止住者须要七年。尼俱陀!任持七年间!来!为有慧、正直、高洁、正行之人,我当教之,我当为之说法。如所说而行,以此为目的,有族姓子,真由在家而入出家,成彼无上梵行,于现世独自证悟而止住者须要六年……乃至……须要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乃至……须要七个月……乃至……须要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半月。尼俱陀!唯任持半月!来!为有慧、正直、高洁、正行之人,我当教之……乃至……于现法中,自知作证、成就而住,不过唯须七日而已。”
二三
尼俱陀!汝或有如是思惟:“沙门瞿昙为夺弟子,向我等作如是云也。”尼俱陀!勿作如是见。凡为汝等之师,亦为汝等师之。汝或有如是思惟:“沙门瞿昙为停止我等之讽诵,而对我等如是言。”尼俱陀!勿作如是见,凡为汝等诵颂亦如常讽诵之!尼俱陀!汝或有如是思惟:“沙门瞿昙为夺我等之生活而作如是言!”尼俱陀!勿作如是见,凡为汝等之生活,亦为汝等之生活!尼俱陀!汝或有如是思惟:“我等之法为不善,诸师又指责其不善,欲令其确认而沙门瞿昙作如是言!”尼俱陀!勿作如是见。汝之不善法,虽被诸师指责为不善,亦如常存在之!尼俱陀!汝或有如是思惟:“我等之法是善,诸师又指示为善者,欲令除去而沙门瞿昙作如是言!”尼俱陀!汝勿作如是见。汝等之善法,诸师亦指示为善者,令如常存在!
尼俱陀!如是我:“非为夺汝诸弟子而说;非为停止汝等之讽诵而说;汝等有不善,诸师虽指责其不善,非欲令确认而说;又汝等有善,虽有诸师指摘其善法,亦非欲除去而说!尼俱陀!不断不善法,有秽转生,是有苦痛恶报,未来有生死之苦。我为断此等而说法。汝等如实行者,秽垢之法断尽,清白之法增益,智慧成满,于现世独自证悟而住。””
二四
如是说已,彼等诸普行者,默然悔悟,悄然垂肩,面赤眼伏,哑然而坐。其时,彼等之心,完全由恶魔所扰乱。
尔时,世尊如是思惟:“此等诸愚痴人,被恶魔波旬所挠乱,于此没有一人如是思惟,即:“我等当行沙门瞿昙所示之梵行。如何于七日得成就耶!””
如是,世尊于优昙婆逻普行者女林中,作狮子吼已,乘呈虚空,还于耆阇窟山中。散陀那居士亦直回王舍城。
注:
1 .畜狗家。原本虽为samkittisu,别本作sahgitisuna应为畜狗家之意义。
2 .雷鸣(asani-vicakkam)雷鸣雨害之意。
3 .树节,是和真实同义。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瞿哆牟伽经

瞿哆牟伽经

本经是述瞿哆牟伽婆罗门和优陀那尊者之问答,分别说四种人、三种人、二种人。对此行苦行主义、残酷者(屠杀者、猎夫、渔夫等,)及行供牺者,以举戒、诸根之防护、念、知、四禅、忆宿命智、有情生死智、漏尽智(和中部第五十一经同文)之得达者,翟哆牟伽婆罗门归依优陀那,依优多那之言而至归依世尊。于华子城为僧伽建讲堂。
如是我闻。
一时,尊者优陀那住波罗捺之克米亚庵婆园。
尔时,瞿哆牟伽婆罗门或为要务亦来至波罗捺。时,瞿哆牟伽婆罗门逍遥、徘回至克米亚庵婆园。
时,尊者优陀那于露天经行。彼瞿哆牟伽婆罗门来至尊者优陀那处。至已,向尊者优陀那问候,交谈吉庆铭感之语后,向一方经行之尊者优陀那告言:
沙门为正法而出家,我作如是思惟。因我尚未见有如是持正法之人。
为是言时,尊者优陀那止经行,归返精舍就所设之座。瞿哆牟伽婆罗门亦止经行入精舍立于一面。
尊者优陀那告立于一面之瞿哆牟伽婆罗门曰:
婆罗门!此有座席、请随意坐。
我等于尊者优陀那未请之前不坐,因我等于未请之前思不宜坐。
时,瞿哆牟伽婆罗门取一卑座,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瞿哆牟伽婆罗门告尊者优陀那言:
沙门为正法之出家,我如是思惟,因我尚未曾见如是持正法之人。
婆罗门!汝对我若有赞同者,则予赞同。有非难者,则应予非难。若对我所说之义不解,则向我质问,即:尊者优陀那!此为如何耶?彼之义为如何耶?如是我等之间便将有问答。
我对尊者优陀那应赞同者赞同,应非难者非难。若尊者优陀那所说义我不解时,则更向尊者优陀那请益。尊者优陀那!此义为如何耶?彼之义为如何耶?如是我等之间便有所问答。
婆罗门!世间有此等之四种人。如何为四种?
婆罗门!此有一种人使自苦,行自苦之行。
婆罗门!又有一种人使他苦,行使他苦之行。
婆罗门!又有一种人,使自苦,行使自苦之行;且使他苦,行使他苦之行。
婆罗门!又有一种人,不使自苦,不行使自苦之行;且不使他苦,不行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舌,不使他苦,于现法住于无欲、达于涅盘、清凉、感受安乐、躬勤梵行。
婆罗门!此等四种人中,如何之人适立于汝心耶?
尊者优陀那!
彼之使自苦,行使自苦之行者,彼不适应于我心。
彼使他苦,行使他苦之行者,彼亦不适应于我心。
彼使自苦,行使自苦之行,且使他苦,行使他苦之行者,彼亦不适应于我心。
彼不使自苦,不行使自苦之行,且不使他苦,不行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现法住于无欲、达于涅盘、清凉、感受安乐、躬勤梵行者,唯彼适应于我心。
婆罗门!何故此等之三种人不能适应于汝心耶?
尊者优陀那!彼使自苦,行自苦之行者,彼为望乐嫌苦而使自苦虐。依是彼对我心不能适应。
尊者优陀那!彼使他苦,行使他苦之行者,彼为望乐嫌苦而使他苦虐。依是彼对我心不能适应。
尊者优陀那!彼使自苦,行使自苦之行,且使他苦,行使他苦之行,彼为望乐嫌苦,使自他皆苦之虐,依是彼对我心不能适应。
尊者优陀那!彼不使自苦,不行使自苦之行,且不使他苦,不行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现法住于无欲、达于涅盘、清凉、感受安乐、躬勤梵行者,彼望喜乐嫌苦,不使自他皆苦,不为虐。依是,彼适应于我心。
婆罗门!有此等之二种人,如何为二种?
婆罗门!此处有某等诸人,热爱宝珠庄严、求妻子、求奴婢、求田地、求金银。
又此处有某等诸人,不热爱宝珠庄严、弃妻子、弃奴婢、弃田地、弃金银,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
婆罗门!彼人不使自苦,不行使自苦之行。且不使他苦,不行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现法住于无欲、达于涅盘、清凉,感受安乐、躬勤梵行。
婆罗门!汝对此种人于任何之人众中多见耶?彼热爱宝珠庄严、求妻子、求奴婢、求田地、求金银之人等耶?或彼不热爱宝珠庄严、弃妻子、弃奴婢、弃田地、弃金银,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者耶?
尊者优陀那!彼不使自苦,不行使自苦之行。且不使他苦,不行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现法住于无欲、达于涅盘、清凉,感受安乐、躬勤梵行,此人不热爱彼之宝珠庄严、弃妻子、弃奴婢、弃田地、弃金银,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之人众中多见。
婆罗门!汝为是言:我等如是知,沙门,为正法而出家,如是我思惟,是故未曾得见如是持正法之人。
尊者优陀那!实则说示是言对我为有益,乃为正法而出家,我作如是思惟;又如是,尊者优陀那!请摄受我,依尊者优陀那对此等四种人仅为略说,未予广说,愿尊者优陀那垂示哀愍,广说此四种人则为幸事。
婆罗门!若然,谛听且善思之,我为汝说。
尊者,诚然。
瞿哆牟伽婆罗门答尊者优陀那。
尊者优陀那言曰:
婆罗门!云何为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人?
婆罗门!有一类人或者为裸形而不作法者、舐手用食者也,不受来之请、不受留住之请、不受持来者、不受特设者、不受特定处之请、不受由壶口或皿之缘直接受食者、不受于阈之内、不受在棒及杵之间、不受二人食时其中只有一人者;
由妊妇施食则不受、由授乳中之妇施食则不受、由与男人拥抱之女施食则不受、于饥馑之际所集施者不受、立于近狗之处者不受、蝇群集者不受;
不食鱼、肉;不饮谷酒、果酒、粥汁;
彼或为一家受食者、住一口食;或为二家受食者、住二口食; 或为三家受食者、住三口食; 或为四家受食者、住四口食; 或为五家受食者、住五口食; 或为六家受食者、住六口食;或为七家受食者、住七口食;
又依一施而度;又依二施而度日; 又依三施而度日; 又依四施而度日; 又依五施而度日; 又依六施而度日;又依七施而度日;
又一日摄一食;或二日摄一食;或三日摄一食;或四日摄一食;或五日摄一食;或六日摄一食;或七日摄一食;如是乃至半月摄一食,从事定期食之修行。
彼又唯以青菜为食、或以稷为食、或唯以糙米为食、或唯以头头罗米为食、或唯以哈达草为食、或唯以糠为食、或唯以泡(饭汁)为食、或唯以胡麻粉为食、或唯以草为食、或唯以牛粪为食、又或以森林树根及果实为食、或以自然落地之果为食;
彼又以麻为衣、或以麻混织为衣、或着冢间衣、或着粪扫衣、或以提利达树皮为衣、或以黑羚羊皮为衣、或以黑羚羊皮细条编织为衣、或着吉祥草之衣、或着树皮衣、或着木片衣、或以人发编织为衣、或以马毛编织为衣、或以枭毛为衣。
又彼为拔须发行者,从事拔取须发之行;又为常立行者,以常拒座;又常为蹲踞行者,常精动于蹲踞;又为卧棘刺行者,常卧棘刺之床;或为一日三浴行者,修水浴之行;行如是种种身体之苦行、难行。
婆罗门!是谓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人。
婆罗门!云何为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人?
婆罗门!在此,有一类人为屠羊者、屠猪者、捕禽者、捕兽者、猎师、渔夫、盗贼、刑吏、狱吏也,或为其他之残酷行者也。
婆罗门!是谓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人。
婆罗门!云何为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人,亦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人?
婆罗门!有一类人或者为刹帝利之灌顶王,或为婆罗门、豪门之富有婆罗门,彼令于城东建立新会堂,以剃除须发、着粗兽皮衣、以酥油涂身、以鹿角搔背,与王妃、婆罗门王师俱入其会堂;
彼横卧于绿草空地,而一牝牛,有一与其同色之犊牛,牝牛以其第一乳房之乳,以保王之生命,以第二乳房之乳,以保王妃之生命;以第三乳房之乳,以保婆罗门王师之生命;以其第四乳房之乳,供养火;唯以其残余之乳,以保其犊牛之生命;
彼如是言:为供牺牲,屠如是数之牡牛、为供牺牲,屠如是数离乳之牝牛、为供牺牲,屠如是数犊牛、为供牺牲,屠如是数之山羊、为供牺牲,屠如是数之牡羊、为供牺牲系柱,伐如是数之树木、为供牺牲之草座,割如是数量之吉祥草。对彼之奴仆、使佣、或杂仕者,亦以杖威胁之、恐吓之、以流泪悲哭而劳役之。
婆罗门!是谓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人。
婆罗门!云何为不使自苦,不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专修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现法无贪欲、达涅盘、清凉、感受乐,由自己成为最高者而住之。
婆罗门!于此,如来出现于世间为应供、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
彼包含于此天、魔、梵天之世界,于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知、自证而教化;
彼说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之法,说完全具足清净之梵行,或为居士、或为居士子、或为其他族姓之再生者,以听闻其法;彼听其法已,于如来生信,彼得信具足者生起如次之思惟:在家为繁杂、尘劳之处,出家为空闲寂静也;在家者,若行一向完满、一向清净,如切磨砗渠清净光辉之梵行,为不容易。让予剃除须发、着架裟衣、由在家而出家,成为无家者!彼于后时,或少舍财物、或多舍财物、或少舍亲族、或多舍亲族,剃除须发、着架裟衣、由在家而出家,成为无家者。
如是,彼成为出家者,具足婆罗门之生活规定:
舍杀生,成为杀生之离者,舍刀杖、有惭愧、有同情心、怜憨一切众生而住之;
舍不与取,成为不与取之离者,给与而取者、给与之期待者,以不盗之净物而住之;
舍非梵行,成为梵行者、净行者,离淫欲在俗法;
舍妄语成为妄语之离者,为真实语者,住于真实,为可信赖者、诚心者,世间之不欺诳者也;
舍两舌成为两舌离者,由此处闻,不在彼处语而无离间此等者,或由彼处闻,不语此等而无离间彼等者,如是或为人之和解者,或为诸和合者之促进者,以和合为好、以和合为乐、以和合为喜,以语成为和合语者也;
舍粗恶语、离粗恶语,柔和、顺耳、乐人于心、优雅、众人所欲、众人所好、语如是语者;
舍绮语成为绮语之离者;
应时语者、实语者、义利语者、法语者、律语者,随时保持合理、辨别、俱义利之语者也;
彼为损害草木之离者;
一日一食者,夜止食者而离非时食;
为歌舞、音乐、观剧等之离者;
为持华鬘、涂香、装饰、庄严住处之离者;
为高广大床之离者;
为受金银之离者;
为受生谷之离者,为受生肉之离者,为受妇人、少女之离者,为受婢仆之离者,为受山羊及羊之离者,为受鸡、猪之离者,为受象、牛、牡马、牝马之离者,为受田、屋之离者,为专作使节、使佣旅行之离者,为买卖之离者,为诈秤重、伪币、诈度量之离者,为诈欺,瞒着、奸诈、邪曲之离者,为斩断、打杀、捕缚、剽夺、掠夺、暴行之离者;彼为知足者,法衣以覆身、乞食以护腹;彼之行处,受持俱行,恰如有异之鸟彼比翼飞翔,荷翼俱飞,如是比丘为知足者,以覆身衣、护腹之施食,彼彼行处,受持俱行;彼具足此圣者之戒聚,感受内无过之乐。
彼以眼见色、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眼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眼根,于眼根达成防护;
以耳闻声、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耳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耳根,于耳根达成防护;
以鼻嗅香、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鼻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鼻根,于鼻根达成防护;
以舌尝味、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舌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舌根,于舌根达成防护;
以身触所触、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身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身根,于身根达成防护;
以意识法而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若对彼意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意根,于意根达成防护。
彼成就此圣者之根防护,于内感受无过之乐;彼于进退为正知者,于观前、顾后为正知者,于屈伸为正知者,于大衣及衣钵之执持为正知者,于啖饮嚼味为正知者,于粪尿之行为正知者,于行、住、坐、眠、寤、及语、默等状态为正知者。
彼具足圣者之戒聚,具足圣者之根防护,具足圣者之正念、正知;
亲近远离世俗之住处--阿兰若,至闲林、树下、山岩、石室、山洞、冢间、林丛、露地、及积槁处。
彼食后,由行乞归,结跏跌坐,置身端正,使正念现前;
彼于世间,由舍贪欲、以离贪欲之心而住之,由舍贪欲净化其心;
由舍嗔恚,以不嗔恚心而住之,怜憨一切众生,由舍嗔恚净化其心;
由舍惛沉睡眠,以离惛沉睡眠而住之,有光明、具正念、正知,由舍惛沉睡眠净化其心;
由舍掉举、恶作,不掉举而住之,于内有寂静心,由舍掉举恶作净化其心;
由舍疑,离疑而住之,于诸善法无犹豫,由舍疑净化其心。
彼由于舍此等五盖、心秽、慧羸,而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之;
由寻伺之止息,内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之;
由喜之舍离,(为)舍者而住之,为具正念者、正知者,而以身感受乐--诸圣者所谓舍者、具念者、乐住者--成就第三禅而住之;
由舍乐、由舍苦、由先已灭喜忧,不苦不乐,由舍所生念之遍净,成就第四禅而住之。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确立、不动,彼心倾向于宿住随念智,彼忆念种种宿住,彼如此: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于彼处,予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阶级、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命终,从其处死、于彼处生;又,于彼处,(再生之)予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阶级、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命终,彼之予于彼处死,又从此处生。如是忆念行相,境遇种种之宿住。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确立、不动,彼心倾向于有情生死智,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诸有情之生死、卑贱与高贵、美与丑、幸福与不幸、知诸有情各随其业而成:实有此等之有情,身、口、意具足恶行者、诽谤诸圣者、为邪见者、持邪见业者,彼等身坏命终后,往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又实有此等有情,身、口、意具足善行者、不诽谤圣者、为正见者、持正见业者,彼等身坏命终后,往生于善趣、天界。如是被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诸有情之生死、卑贱与高贵、美与丑、幸与不幸,如诸有情,各随其业而行。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确立、不动,彼心倾向于漏尽智,彼如实知:此是苦也、如实知:此是苦之集也、如实知:此是苦之灭也、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也;又如实知:此等是诸漏也、如实知:此是漏之集也、如实知:此是导至漏灭之道也。彼由如是知、如是见、彼心由欲漏而解脱,由有漏而解脱,由无明漏而解脱。于解脱,有已解脱之智;彼了知(予)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复受此轮回状态。
婆罗门!是为不使自苦、不专修使自苦之行;不使他苦、不专修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现法无贪欲、达涅盘、清凉、感受乐,谓由自己成为最高者(世尊)而住之。
为是说时,瞿哆牟伽婆罗门告尊者优陀那曰:
伟哉!尊者优陀那!伟哉!尊者优陀那!譬如将倒者扶起,使覆者重现,对迷者教示以道,使有眼者见色,如于暗中持来之明灯,如是尊者优陀那以诸种方便说法。我归依此尊者优陀那、归依法、归依比丘僧伽。愿尊者优陀那摄受我为优婆塞,自今以后终生予归依。
婆罗门!勿归依于我,汝应归依我所归依之彼世尊。
尊者优陀那!然应供、等正觉者、彼世尊今住何处耶?
婆罗门!应供、等正觉者彼世尊,今已涅盘。
尊者优陀那!我等若于十由旬内得闻彼尊者瞿昙之所说,则我等行十由旬以见应供、第正觉者、尊者瞿昙。
尊者优陀那!我等若于二十由旬,三十由旬、四十由旬、五十由旬乃至百由旬内得闻彼尊者瞿昙之所说,我等愿行百由旬以见应供、等正觉者,彼尊者瞿昙。
尊者优陀那!彼尊者瞿昙已般涅盘,我等归依彼般涅盘之尊者瞿昙、归依法、归依比丘僧伽。愿尊者优陀那摄受我为优婆塞,自今以后愿终生归依。
尊者优陀耶!鸯伽王对我日日供养常施之物,尔后,我对尊者优陀那,亦同样供养常施之物。
婆罗门!然鸯伽王如何日日供养常施之物耶?
尊者优陀那!此为五百钱。
婆罗门!我等不得接受金银。
若尊者优陀那不得接纳,我愿为尊者建立精舍。
婆罗门!若汝欲为我建立寺院,可于华子城造立僧伽之讲堂。
若尊者优陀那,让僧伽受我之供养,尊者优陀那!此乃更使我喜悦满足者。尊者优陀那!我依此常施之物其与他常施之物,于华子城建立僧伽之讲堂。
时,瞿哆牟伽婆罗门依此常施之物与其他常施之物,于华子城造立僧伽之讲堂。
此即今日所称之瞿哆牟伽讲堂者是。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有偈篇·比丘尼相应品

比丘尼相应品

第一 阿罗毗迦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时,阿罗毗迦2比丘尼清晨,若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于舍卫城乞食后,收钵,入于暗林以求远离。

时,恶魔波旬欲令阿罗毗迦比丘尼生恐怖,毛发竖立,以舍远离,而诣阿罗毗迦比丘尼之处,诣已以偈语阿罗毗迦比丘尼曰:
世间无由出   远离欲何为
还味诸欲乐   勿至后成悔

时,阿罗毗迦比丘尼作如是思惟:“语此偈是谁?人耶非人耶?”

时阿罗毗迦比丘尼作如是思惟:“此恶魔波旬,令我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欲使去远离,而唱偈。”

时,阿罗毗迦比丘尼知是恶魔波旬,以偈答恶魔波旬曰:
世间有出离   依智我自达
放逸恶波旬   汝不知其道
欲乐如剑枪   诸蕴断头台
汝云味欲乐   于我非为乐

时,恶魔波旬苦恼以“阿罗毗迦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隐没其身形。
第二 苏摩

舍卫城因缘。时,苏摩比丘尼清晨,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于舍卫城乞食后,收钵,为日住7来至暗林。入暗林已,于树下为日住而坐。

时,恶魔波旬欲令苏摩比丘尼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诣苏摩比丘尼处。诣已,以偈语苏摩比丘尼曰:
圣者所至处   是处甚难至
非女二指智   能待至彼处

时,苏摩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是语此偈者,谁耶?人耶非人耶?”

时,苏摩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恶魔波旬欲令我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唱此偈。”

时,苏摩比丘尼,知是恶魔波旬,以偈答恶魔波旬曰:
心入于寂静   女形复何障
智慧已显现   即见无上法
我若思男女   思此为何物
心感于如是   即应恶魔语

时,恶魔波旬苦恼以:“苏摩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隐没其身形。
第三 瞿昙弥

舍卫城因缘。时,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清晨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于舍卫城乞食后,收钵,为日住以至暗林。至暗林已,于树下为日住而坐。

时,恶魔波旬欲令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诣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处。诣已,以偈语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曰:
汝何丧其子   涕泣而独忧
独入坐暗林   为求男子否

时,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生如是思惟:“语此偈者是人?非人耶?”

时,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恶魔波旬欲令我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语此偈。”

时,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知是恶魔波旬,以偈答曰:
丧子日已过   亦无男子想
我不复悲泣   无烦汝顾为
以舍浮世乐   破一切闇冥
及破死魔军   我住尽诸漏

时,恶魔波旬苦恼以:“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隐没其身形。
第四 毗阇耶

舍卫城因缘。时,毗阇耶比丘尼于舍卫城乞食,食后收钵,为日住而坐于树下。

时,恶魔波旬欲令毗阇耶比丘尼,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诣毗阇耶比丘尼处,诣已语偈曰:
汝今美年经   我亦是年少
贵女来此处   共受五种乐

时,毗阇耶比丘尼作如是思惟:“语此偈者是人?非人耶?”

时,毗阇耶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恶魔波旬……乃至……语偈。”

时,毗阇耶比丘尼,知是恶魔波旬,以偈答曰.
以意乐色声   香味触五法
我悉还与汝   此等非我须
危脆易破碎   对此污秽身
我唯耻厌恶   拔除爱欲根
上色界众生   行无色众生
此众善获得  我悉除迷闇

时,恶魔波旬苦恼以:“毗阇耶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隐没其身形。
第五 莲华色

舍卫城因缘,时,莲华色比丘尼,清晨入舍卫城乞食……乃至……立于开美华之沙罗树下。

时,恶魔波旬欲令莲华色比丘尼,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诣莲华色 比丘尼处。

诣已,以偈语莲华色比丘尼曰:
上下开美华   来沙罗树下
汝唯一人立   汝美无伦比
愚人之汝心  不惧恶者否

时,莲华色比丘尼,生如是思惟:“语此偈者是人?非人耶?”

时,莲华色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恶魔波旬……乃至……语偈。”

时,莲华色比丘尼知是恶魔波旬,以偈答恶魔波旬曰:
心恶如汝者   百千来于此
不动我一毛   我一不怖汝
恶魔:
我于此没形 入汝之腹中
或立汝眉间   汝不得见我
比丘尼
我心得自在   善修如意足
解脱诸结缚   我实不怖汝

时,恶魔波旬苦恼以:“莲华色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隐没其身形。
第六 遮罗

舍卫城因缘。时,遮罗比丘尼清晨入舍卫城乞食……乃至……为日住而坐树下。

时,恶魔波旬诣遮罗比丘尼处。诣已,谓遮罗比丘尼曰:“比丘尼!汝不喜者何?”“友!我不喜生!”“何故不喜生?”“生者乃受用乐欲。”“谁以此教汝?“比丘尼!不喜生!””

比丘尼
有生者有死   生即见苦恼
缚杀其他祸   是故不乐生
佛陀施说法   以导超此生
舍离一切苦   我入于真实
上色界众生   往无色众生
是故不知灭   以是为再来

时,恶魔波旬苦恼以:“遮罗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隐没其身形。
第七 优波遮罗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时,优波遮罗比丘尼清晨入舍卫乞食……乃至……为日住坐于树下。恶魔波旬如是谓优波遮罗比丘尼曰:“比丘尼!汝欲生于何处?”

“友!我不欲生于何处!”

恶魔:
三三炎摩天   或是兜率天
或是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愿心以向此   当得受此乐

比丘尼
三三炎摩天   或是兜率天
或是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此等爱欲缚   再行魔领域
世间一切燃   世间一切烟
世间悉吐炎   世间悉震动
不震不动处   凡常人不到
非恶魔行处   于此我心乐

时,恶魔波旬……乃至……苦恼萎身,隐没其身形。
第八 尸须波遮罗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时尸须波遮罗比丘尼,清晨入舍卫城乞食……乃至……为日住坐于树下。

时,恶魔波旬诣尸须波遮罗比丘尼处。诣已,谓尸须波遮罗比丘尼曰:“比丘尼!汝喜谁之教见21?”

“友!我不喜任何人之教见!”

恶魔: 汝依谁圆顶   成如此尼耶   不喜教见者   是如何之愚

比丘尼
佛外之教见   异见诸缠缚
我不喜此法   正法彼不知
生于释种家   证悟无比人
总服拂恶魔   何处无不破
无执悉解脱   有眼见一切
灭尽一切业   解脱尽诸依
我师彼世尊   其教我欢喜

时,恶魔波旬……乃至……隐没其身形。
第九 世罗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时,世罗比丘妓晨,入舍卫城乞食……乃至……为日住坐于树下。

时,恶魔波旬欲令世罗比丘尼生恐怖……乃至……以偈语世罗比丘尼曰:
谁作此身体   作者于何处
何处生身体   何处身体灭

时,世罗比丘尼生如是思惟:“唱此偈者是人?非人耶?”

时,世罗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恶魔波旬欲令我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唱此偈!”

时,世罗比丘尼知是恶魔波旬,以偈答恶魔波旬曰:
此身非自作   亦非于他作
依于因而生   依于因而灭
犹如诸种子   移植于田园
地味及温味   依二萌芽出
是五蕴四大   及此等六处
依于因而生   因坏即消灭

时,恶魔波旬苦恼以:“世罗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隐没其身形。
第十 金刚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时,金刚比丘尼清晨,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 食,于舍卫城乞食后,收钵为日住而至暗林。入暗林已,为日住坐于树下。

时,恶魔波旬欲令金刚比丘尼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诣金刚比丘尼处。诣已,以偈谓金刚比丘尼曰:
谁作此众生   作者于何处
何处生众生   何处众生灭

时,金刚比丘尼生如是思惟:“唱此偈者是人?非人耶?”

时,金刚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恶魔波旬欲令我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唱此偈。”

时,金刚比丘尼知是恶魔波旬,以偈答恶魔波旬曰:
汝何言众生   汝行于魔见
此唯聚诸行   众生不可得
犹如诸支集   而起车之名
因于有五蕴   而有众生名
有起是苦恼   停灭且苦恼
苦恼外不生   苦恼外不灭

时,恶魔波旬苦恼以:“金刚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隐没其身形。
此嗢陀南:
由阿罗毗迦   苏摩瞿昙弥
与具毗阇耶   莲华色遮罗
至优波遮罗   尸须波遮罗
世罗及金刚   依是成为十
注:
1 杂阿含经卷四五.一(大正藏二.二二五c)
2 阿罗毗(Alavi)生之比丘尼。
3 出离(nissarana)者,此指涅槃。
4 道足(pada)导向涅槃足与涅槃之道足。
5 khandhasam adhkutana=khandha tesam adhkutana-gapdika
6 杂阿含经卷四五.二(大正藏二.三二六a)
7 日住者,指日中饭后入禅之谓。
8 二指之智慧者,佛音解释为妇人以二指取线,而予割断。《长老尼偈》之注者解释为:妇女自幼小  即看顾于米,以二指探试米之熟与未熟。
9 杂阿含经卷四五.三(大正藏二.三二六b)
10 杂阿含经卷四五.七(大正藏二.三二七。)
11 八种之世间得达。今则心不为彼等所执,而谓之解脱。
12 杂阿含经卷四五.四(大正藏二.三二六c)
13 supupphitaggam=aggato patthaya sutthu pupphitam
14 此句之前,尚有idhagata tadisika bhaveyyum一句,应将混入其次之《莲华色偈》之第二句。   然注释者许此句,而解释为:“如汝来此之不具知己或友谊,而彼等亦然。”今如可除去
15 依汉译,此作为恶魔之偈。
16 杂阿含经卷四五.八(大正藏二.三二八a)
17 pariklesam=annam pi nanappakaram upaddavam
18 最胜真实之涅槃。
19 杂阿含经卷四五.九(大正藏二.三二八b)
20 杂阿含经卷四五.一O(大正藏二.三二八c)
21 教见pasanda一语,出自pasa系蹄之语。此义即人类心中怀有异学异见之系蹄,指佛教以外之异   见。
22 杂阿含经卷四五.六(大正藏二.三二七b)
23 杂阿含经卷四五.五(大正藏二.三二七a)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长部·大会经

大会经

本经相当于北传汉译长阿含卷第二之大会经(大正藏一),大三摩惹经(大正藏一九),杂阿含卷第四四之一一九二经(大正藏九九),别译杂阿含卷第五之一O五经(大正藏一00)。后二经不过是相当本经之一~三的部分而已,前三经亦与本经相当不同。以原文来说,是属很晦涩,多以诸天神之名成为全部的偈,西藏译亦与汉、巴两文甚为相异。本经以偈述十方世界之诸天神云集诸往迦毗罗城世尊之处,见佛陀及僧伽,闻法而赞叹,诸天神之中,亦有自然现象之神格化者、地方神、守护神、鬼神、鸟神、龙神、夜叉,亦有净居天、梵天、四天王、水天、日天、月天等,皆欢喜云集来此大会处,最后魔军来搅乱此和平的大会不果而终。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皆是阿罗汉俱住释迦族迦毗罗卫城之大林园。而十方世界之众多诸天,为见世尊及比丘众而集来。

时,四净居天曰:
“今彼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皆是阿罗汉俱住释迦族迦毗罗卫城之大林园。而十方世界之众多诸天,为见世尊及比丘众而集来。我等亦诣世尊之处,诣已,于世尊前,各各唱偈者如何?

如是,彼等诸天,犹如大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之迅速,由净居天没形而现于世尊前。其时,彼等诸天,礼拜世尊,却立一面。立于一面之一天神,实于世尊前如次唱偈:
大会此林园
来集诸天族
吾等来法会
见无能胜僧
其时,其他天神亦于世尊前,如次唱偈:
于此诸比丘
心静正精神
如御执手纲
诸贤护诸根
其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亦唱偈:
断除诸羁绊
切断各门闩
破城门柱石
离欲而步游
具眼之彼等
如善驯壮象
复次,其他天神,于世尊前亦唱偈:
归依于佛者
皆无赴恶趣
若舍此人身
当得生天身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曰.
“诸比丘!由十方世界,众多诸天来会见世尊及诸比丘。谁亦有于远昔之应供、等正觉者,为彼等世尊,有此等最高诸天之来集,犹如今日之为我。诸比丘!谁亦有于遥远未来之应供、等正觉者,为彼等世尊,有此等最高之诸天当集来,犹如今日之为我。诸比丘!我为汝等告诸天族之名,诸比丘!我为汝等宣说诸天族之名。诸比丘!我为汝等教示诸天族之名。谛听,善忆念,我当告汝等。”
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唯然,世尊。”
世尊如次曰:

我以偈推测
有地之处所
彼等寄其处
住于山窟者
确固心决定
恰有竖毛发
屈缩如狮子
持守洁白心
清净清明白
迦毗罗林园
知有五百余
喜教诸弟子
天族接近来
诸比丘彼等
善为识认知
听闻佛陀教
彼等实诚心

比丘当明白
非人相识生
或者见为百
然或见七万
或者有人见
非人之百千
或见无边数
有甚多方处
彼等知诸天
具眼师说明
喜教弟子等
立即告此曰
天族接近来
诸比丘彼等
善为识认知
我赞彼等诗
正次宣汝等

迦毗罗夜叉
其数正七千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雪山之夜叉
六十有容色
各各皆不一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娑多山夜叉
三千有容色
各各皆不一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都合之夜叉
有一万六千
容色各各异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毗波密夜叉
五百有容色
各各皆不一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百千多夜叉
完全奉事彼
在于王舍城
彼金毗罗神
亦集来林园

而提头赖吒
持国天王者
乃支配东方
诸乾闼婆长
有名闻大王
彼有甚多子
皆因陀罗与
别名有大力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复次毗楼勒
增长天王即
支配彼南方
诸鸠槃荼长
有名闻大王
彼有甚多子
皆因陀罗及
别名有大力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复次毗楼博
又广目天王
支配彼西方
实彼诸龙长
有名闻大王
彼有甚多子
皆因陀罗及
别名有大力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复次俱毗罗
多闻天王者
支配彼北方
彼实夜叉长
有名闻大王
彼有甚多子
皆因陀罗及
别名有大力
具神通光明
俨然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于东方是提
头赖吒天王
于南方即是
毗楼勒天王
于西方是毗
楼博叉天王
于北方即是
俱毗罗天王
此等四天王
偏照于四方
立迦毗罗林

彼等有幻伪
有虚妄恶心
之部下跟来
摩野屈典都
以及耶典都
伊都质以及
伊都阇共俱
旃陀那乃至
加摩世致者
彼迦尼延豆
以及尼乾陀
与彼波那墟
及呜呼曼奴
天御摩头罗
以及乾闼婆
支多罗斯那
那罗王以及
阇尼沙乃至
珍浮楼以及
修利婆折斯
般阇尸呵来
此等他诸王
干阇婆诸王
亦欢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十一
时那陀瑟龙
俱来毗舍离
以及恒叉迦
及加毗罗摄
乃至波耶伽
与亲族共来
耶无那以及
提头赖吒之
名声诸龙来
乃至彼大龙
伊罗婆陀亦
来集于林园
龙王速运去
有净眼有翼
天再生者鸟
飞来林园中
美名金翅鸟
其时诸龙王
无有何怖异
避难金翅鸟
之安隐处者
是佛之所造
互相呼爱语
诸龙金翅鸟
归依于佛陀
十二
因为金刚手
而被打失败
阿修罗住海
婆三婆同胞
具神通名声
大怖畏迦罗
康奢阿修罗
达那耶伽沙
与毗摩质多
及苏卿泹啰
乃至波罗陀
以共那无夷
又称毗虑遮
跋黎子等百
合有力军势
罗耶跋兜楼
诸贤者今集
比丘众林园
十三
水地火风之
诸天来到此
水天水天族
苏摩耶舍之
诸天具共为
慈悲天一族
有名声诸天
于此等十之
十种天族者
各各异容色
具神通光明
俨然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十四
鞞弩毗纽与
舍伽利诸天
阿沙摩及其
双子之夜摩
月天诸侍者
供奉月天来
日天诸侍者
恭敬日天来
迟迟诸云神
来侍于诸星
婆籔天之主
婆裟婆帝释
名普仁达达
亦群集到来
于此等十之
十种天族者
各各异容色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十五
时诸沙哈夫
天如是之来
如顶燃火焰
以乃阿栗吒
乃至栌耶天
麻华之风情
缚噜擎天及
遮婆陀暮天
以及阿周陀
至阿尼输天
辉斯礼耶来
毗沙门伊洒
等亦云集来
于此等十之
十种天族者
各各异容色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十六
沙摩那以及
摩呵沙摩那
么菟沙乃至
摩菟疏多摩
乞陀波头洒
摩菟波头洒
时呵罗诸天
穿着红衣之
彼等鲁毗达
诸天具集来
有名声诸神
波罗迦摩呵
波罗迦亦来
于此等十之
十种天族者
各各异容色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十七
叔伽阿罗那
伽罗摩以及
鞞摩尼沙来
乌达提奇呵
鞞波罗微那
之诸天始来
萨陀摩多及
哈罗加奢与
有名弥沙来
降雨于四方
波纯提轰轰
鸣火电而来
于此等十之
十种天旅者
各各异容色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十八
差摩与兜率
夜摩及伽沙
之有名声者
蓝鞞以及主
蓝婆天乃至
火天之树提
及阿洒瓦天
化乐诸天来
又他化自在
之诸天亦来
于此等十之
十种天族者
各各异容色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十九
此等六十之
天族群等者
各各异容色
从名及种族
他等诸天共
如斯言而来
令我等而见
舍离生拔取
三毒之杭者
已渡彼暴流
达于无漏者
渡暴流如龙
如月出黑闇
二十
神通具足者
之子善梵天
共婆罗未陀
常童子底沙
会集来林园
大梵千梵界
为王而君临
彼光辉具足
有怖畏体躯
有名声于此
各各有自在
十自在者来
此等之正中
哈利吒是受
围绕而来临
二一
因陀罗梵天
以及相具来
彼等对诸天
魔军之进行
见康哈缓漫
然缚之捕之
彼实爱欲缚
由四方被围
谁无解放彼
斯摩哈势那
遣使康哈军
手打于地面
为令恐怖响
犹如雨期云
如电光雷鸣
由此彼忿怒
退散不自制
二二
而知其一切
具眼师说明
喜教弟子等
立即告之曰
魔军之进来
汝等诸比丘
必知识彼等
彼等闻佛教
自然而紧张
由离爱欲人
彼魔白退却
令动一毛发
即归战胜利
越恐怖誉高
闻此彼众生
诸天共欢喜
注:
1 .原本有bhaddan,西藏译并高楠博士编巴利语讲本的大会经,依据bhadante而译为“诸  贤!”
2 .“火焰顶”jalam aggisikha西藏译读为jala“水”从此jalam aggi sikha成“水火之顶。”
3 .龙(naga)西藏译为“象”。
4 .“彼”西藏译为(Gotama瞿昙)。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