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传中部·跋陀利经

跋陀利经

北传中阿一九四。跋陀和利经(大正一、七四六。)
本经是世尊,最初制定一坐食,跋陀利比丘不顺从此。而后,后悔叙忏罪容赦。其次,应从师教,于顺次必须处罚疗治,即叙调马法之喻说。与北传之中含大纲一致,和增含四九七(大正藏二、八〇〇页。)唯前部相合而已。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之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呼诸比丘:诸比丘!
彼等比丘应诺曰:世尊!
世尊乃曰:
诸比丘!予受用一座食。诸比丘!予受用一座食时: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气、安稳住。诸比丘!汝等亦当受用一座食。诸比丘!汝等受用一座食时: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气、安稳住。
如是言已,具寿跋陀利白世尊言:
世尊!我实不堪受用一座食。世尊!由受用一座食,我会懊恼、会有心悔。
世尊曰:
跋陀利!然则汝于其处受招待,即于此一地方受食之,另一食持去他一地方,汝亦可受用之。跋陀利!如是受食者,汝得生存?
跋陀利曰:
世尊!如是受食,我实不堪受用之。世尊!因如是受食,我会有懊恼、会有心悔也。
于是,由世尊所制定学处,诸比丘众受持学习时,具寿跋陀利宣说不能力行。然后,具寿跋陀利如此于师之教说,为学非全分行者,整三个月间不能面对世尊。
其时,众多比丘为世尊作衣,念:
过三月,完成法衣,世尊将出发游行教化。
此时,具寿跋陀利诣彼等比丘处。诣已,向彼等比丘问讯,问讯已,交换友谊礼让之语后,坐于一面。彼等比丘对坐于一面之具寿跋陀利曰:
贤者跋陀利!我等为世尊作衣。念:过三月,完成法衣,世尊将出发游行教化。唉!贤者跋陀利,汝宜善思此教示,而后汝将无更多障难。
具寿跋陀利对彼等比丘答曰:
诸贤者如是
诣世尊处,诣已,顶礼世尊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寿跋陀利白世尊言:
世尊!罪过征服我,如是愚痴、如是昏迷、如是不善征服我:即由世尊所制定学处,比丘众受持学习时,我宣说:不能力行。世尊!为此,我对罪过确认是罪过,愿世尊受我之忏悔,我将来必为防护他。
世尊曰:
跋陀利!确实!罪过征服汝,如是愚痴、如是昏迷、如是不善征服汝,即汝由予所制定之学处,比丘众受持学习时,汝宣说:不能力行也。
跋陀利!依汝于是时不理解:世尊住舍卫城,世尊知:有比丘跋陀利,于师之教说,为非学全分行者也。跋陀利!此事依汝实是不通达者也。
又,跋陀利!依汝对此事实是不通达者也:众多比丘于舍卫城入雨期安居,彼等亦将我知比丘名谓跋陀利,于师之教说,为非学全分行者也。跋陀利!此事依汝实是不通达者也。
又,跋陀利!依汝对此事实是不通达者也:众多比丘尼于舍卫城雨期安居,彼等亦将我知比丘名谓跋陀利,于师之教说,为非学全分行者也。跋陀利!此事依汝实是不通达者也。
又,跋陀利!依汝对此事实是不通达者也:众多优婆塞住舍卫城、彼等亦将我知比丘名谓跋陀利,于师之教说,为非学全分行者也。跋陀利!此事依汝实是不通达者也。
又,跋陀利!依汝对此事实是不通达者也:众多优婆夷住舍卫城,彼等亦将我知比丘名谓跋陀利,于师之教说为非学全分行者也。跋陀利!依汝对此事实是不通达者也。
又,跋陀利!依汝对此事实是不通达者也:众多外道、沙门、婆罗门,于舍卫城入雨期安居,彼等亦将我知名谓跋陀利,沙门瞿昙弟子,长老之一,于师之教说,为非学全分行者也。跋陀利!依汝对此事实是不通达者也。
跋陀利曰:
世尊!过误征服我,如是愚痴、如是昏迷、如是不善者;即由世尊所制定学处,比丘众受持学习时,我宣说:不能力行。世尊!为此,我对罪过确认是罪过,愿世尊接受我之忏悔,我将来必为防护。
世尊曰:
跋陀利!确实!汝之过误,如是愚痴、如是昏迷、如是不善者征服汝,即由予所制定学处,比丘众受持学习时,汝宣说:不能力行。
跋陀利!对其如何思耶?
此处有此正为俱分解脱者,予对彼言:来!比丘!汝为予于污泥上成为道!彼或成为道,或曲身依他方耶,或言不耶?
跋陀利曰:
不然,世尊!
世尊曰:
跋陀利!对其如何思耶?于此有比丘为俱分解脱者,予命彼来!比丘!汝为予于污泥上成为道!彼或将成为道,或曲身依他方,或言否耶?
跋陀利!对其如何思耶?于此有比丘为慧解脱者,予命彼来!比丘!汝为予于污泥上成为道!彼或将成为道,或曲身依他方,或言否耶?
跋陀利!对其如何思耶?于此有比丘为身证者,予命彼来!比丘!汝为予于污泥上成为道!彼或将成为道,或曲身依他方,或言否耶?
跋陀利!对其如何思耶?于此有比丘为见道者,予命彼来!比丘!汝为予于污泥上成为道!彼或将成为道,或曲身依他方,或言否耶?
跋陀利!对其如何思耶?于此有比丘为信解者,予命彼来!比丘!汝为予于污泥上成为道!彼或将成为道,或曲身依他方,或言否耶?
跋陀利!对其如何思耶?于此有比丘为随法行者,予命彼来!比丘!汝为予于污泥上成为道!彼或将成为道,或曲身依他方,或言否耶?
跋陀利!对其如何思耶?于此有比丘为随信行者,予命彼来!比丘!汝为予于污泥上成为道!彼或将成为道,或曲身依他方,或言否耶?
跋陀利曰:
不然,世尊!
世尊曰:
跋陀利!对其如何思耶?汝于其时,得俱分解脱者耶?或慧解脱者、或身证者、或见道者、或信解者、或随法行者、或随信行者耶?
跋陀利曰:
不然,世尊!
世尊曰:
跋陀利!汝其时如空漠、虚无、过误之状态耶?
跋陀利曰:
然也,世尊!过误征服我,如是愚痴、如是昏迷、如是不善者征服我,即由世尊所制定学处,比丘众受持学习时,我宣说:不能力行。世尊!为此,我对罪过确认是罪过,愿世尊受我之忏悔,我将来必为防护。
世尊曰:
跋陀利!确实也!过误征服汝,如是愚痴、如是昏迷、如是不善征服汝,即由予所制定学处,比丘众受持学习时,汝宣说不能力行。
又,跋陀利!汝由过误认出过误,汝如法忏悔之,对此我等当容受汝。盖,跋陀利!由过误认出过误,如法忏悔之,于将来谨慎防护,此实为繁荣于圣者之律也。
跋陀利!若有一类比丘于师之教为非全分行者,彼念如是:让予亲近远离村落之床座!即森林、树下、山岩、石窟、山峡、冢间、林丛、露地、或稻草堆处。我或能以超人法作证,特殊之最胜知见。对彼亲近远离之床座,即森林、树下、山岩、石窟、山峡、冢间、林丛、露地、或稻草堆处。如是远离住者,师非难之,有随知之智者同行者非难之,诸天亦非难之,自己亦对自己非难之。彼以师已非难,亦以诸随知之智者、诸同行者已非难,亦以诸天已非难,以自己对自己已非难,不能以超人法作证特殊之最胜知见。
何以故?跋陀利!此实如是,对彼如此于师之教为非学全分行者也。
跋陀利!此处有一类比丘于师之教为非学全分行者。彼念如是:今我亲近远离之床座,即森林、树下、山岩、石窟、山峡、冢间、林丛、露地、或稻草堆处,我或能以超人法作证特殊之最胜知见。彼亲近远离之床座,即森林、树下、山岩、石窟、山峡、冢间、林丛、露地、或稻草堆处,彼之如是远离住者,师亦不加非难之,随知之智者、同行者不加非难之,诸天亦不加非难之、自己亦不对自己非难之,彼以师已不非难,以诸随知之智者、同行者已不非难,以诸天亦已不非难,以自己对自己亦已不非难,能以超人法作证特殊之最胜知见。
彼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之。
何以故?跋陀利!此是,彼如是具学师之学处教法也。
又,跋陀利!比丘由寻伺之止息、内净、心之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之。何以故?跋陀利!此是,彼如是具学师之学处、教法也。
复次,跋陀利!比丘由言之舍离,为舍者而住,为具念者,正如者而以身感受乐,即诸圣者所谓舍者,具念者、乐住者。成就第三禅而住之也。
何以故?跋陀利!此是,彼如是具学师之学处、教法也。
复次,跋陀利!比丘由舍乐、由舍苦,由先已灭喜、忧、不苦、不乐,由舍所生念之遍净,成就第四禅而住之也。
何以故?跋陀利!此是,彼如是具学师之学处教法也。
彼如是心得等持、清净、遍净、清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适业、住立、得不动心、彼为宿住随念智对心转向之,彼忆念种种宿住: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于其处,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于其处死,于彼处生。于彼处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彼于彼处死,于此处生。如是忆念其相及详细状况与俱种种之宿命。
何以故?跋陀利!此是彼如是具学师之学处教法也。
如是心得等持、清净、遍净、清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适业、住立、已得不动心,彼为有情死生智对心转向之。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界,见诸有情之正在死、正在生、卑贱者、高贵者、美者、丑者、幸福者、不幸者,各随其业:实此等之有情身为恶行、口为恶行、意为恶行,诽谤圣者、抱邪见、持邪见业。身坏命终生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又其他此等之有情,身为善行、口为善行、意为善行,不诽谤圣者,抱正见、持正见业。身坏命终生善趣、天界。如是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其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福,知各随其业而成。
何以故?跋陀利!此是彼如是具学师之学处教法也。
彼如是心得等持、清净,遍净、清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适业,住立、已得不动心,彼心转向诸漏尽智, 彼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苦灭之道。又如实知此等是漏,如实知此是漏之集,如实知此是漏之灭,如实知此是漏灭之道。。彼之由如是知,由如是见,由欲漏而心解脱之、由有漏心解脱之、由无明漏而心解脱之。于解脱有已解脱之智;彼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轮回状态也。
何以故?跋陀利!此是,彼如是具学师之学处教法也。
如是告已,具寿跋陀利向世尊言:
世尊!实以何因、何缘,对此一类比丘屡屡惩因对治耶?又何因、何缘,对彼一类比丘不作如是屡屡惩因对治耶?
世尊曰:
跋陀利!此一类比丘,是数数犯戒者、多犯戒者,彼对诸比丘之忠告,以异语回避,移向于外言论之,现起念怒、嗔恚、不满、不正转、不使毛倒(从顺)、不作悔罪,不言:我作其僧伽适意之事。
此时,跋陀利!诸比丘如是言:诸贤!实此比丘是数数犯戒者、多犯戒者,彼对诸比丘之忠告,以异语回避,移向于外言论之、现起忿怒、嗔恚、不满、不正转、不使从顺、不作悔罪,不言:我作其僧伽适意之事。善哉!诸贤实为此比丘如此如此考察,如是彼对此事不可能迅速决断之。
跋陀利!诸比丘为彼比丘如此如此考察,如是彼对此事件不急速决断之。
跋陀利!在此,又有一类比丘是数数犯戒者、多犯戒者,彼对诸比丘之忠告,不以异语回避,不移向于外言论之,不现起忿怒、嗔恚、不满,正转,使从顺、作悔罪,言:我作其僧伽适意之事。
跋陀利!此时,诸比丘如是言:诸贤!此比丘是数数犯戒者、多犯戒者,但彼对诸比丘之忠告,不以异语而回避之,不对言论外移之,不生忿怒、嗔恚、不满、正转,使从顺、作悔罪,言:我作其僧伽适意之事。善哉诸贤!实为此比丘如此如此考察,如是彼可能对此事急速决断之。跋陀利!诸比丘为彼比丘如此如此考察,如是彼对此事急速决断之。
跋陀利!在此有一类比丘,偶然(非故意)犯戒者,非多犯戒者,彼对诸比丘之忠告,以异语回避,而移向于言论外,现起忿怒,嗔恚、不满、不正转、不从顺、不赎罪,不言:我作其僧伽适意之事。跋陀利!此时,诸比丘如是言:诸贤!实此比丘为偶然犯戒者、非多犯戒者。然彼对诸比丘之忠告,以异语回避,而移向于言论外,现起忿怒、嗔恚、不满,不正转、不从顺、不悔罪,不言:我作其僧伽适意之事。善哉!诸贤!实为此比丘如此如此考察,如是彼对此事不急速决断之。
跋陀利!诸比丘为彼比丘如此如此考察,如是彼对此事不急速决断之。
跋陀利!在此有一类比丘是偶然犯戒者,非多犯戒者,彼对诸比丘之忠告,不以异语回避,不移向于言论外,不现起忿怒、嗔恚、不满、正转、从顺悔罪,言我作其僧伽适当之事。跋陀利!此时,诸比丘如是言:诸贤!实此比丘是偶然犯戒者、非多犯戒者,彼对诸比丘之忠告,不以异语回避,不移向于言论外,不现起忿怒、嗔恚、不满、正转、从顺、悔罪,言:我作其僧伽过意之事。善哉!诸贤!实为此比丘如此如此考察,如是彼可能对此事急速决断之。
跋陀利!诸比丘为彼比丘如此如此考察,如是彼对此事急速决断之。
跋陀利!在此有一类比丘少信、少爱而从事之。
跋陀利!此时,诸比丘如是言:诸贤!实此比丘少信、少爱而从事之;若我等对此比丘屡屡调治之,可能因此对彼小量之信、小量之爱损灭之。
跋陀利!譬如人之有一眼者,彼之朋友、同事、亲族、血缘当护彼一眼,思:因此使彼一眼不损灭之;如是,跋陀利!于此有一类比丘唯信、唯爱从事之。
跋陀利!此时诸比丘如此曰:诸贤!此比丘少信、少爱、从事之,若我等屡屡调治此比丘,可能因此对彼小量之信、小量之爱损灭之。
跋陀利!实此是因也,此是缘也,以其在此有一类比丘,以此屡屡调治之。又,跋陀利!此是因也,此是缘也,以其在此有一类比丘,不以此屡屡调治之。
跋陀利曰:
世尊!依何因、何缘,昔日学处较少而悟入住立之比丘较多耶?
又,世尊!依何因、何缘,今日学处较多而悟入住立之比丘反较少耶?
世尊曰:
跋陀利!其实如次:即于诸有情衰落、正法灭渡时,学处较多而悟入住立之比丘较少。
跋陀利!在此少许漏住法不现于僧团之期间内,师对诸弟子不予制定学处。
跋陀利!若有少许漏住法出现僧团中时,此时师为防卫彼等诸漏住法,而为诸弟子制定学处。
跋陀利!僧众不达广大期间,在此,无少许漏住法出现于僧团中。
然而,跋陀利!僧众达广大期间时,在此,少许漏住法出现于僧团中。此时,师为防卫彼等漏住法,对诸弟子制定学处也。
跋陀利!僧团不达追求最胜利养,在此无少许漏住法显现于僧团中。
跋陀利!僧团不达最胜名闻,在此无少许漏住法显现于僧团中。
跋陀利!僧团不达世俗多闻,在此无少许漏住法显现于僧团中。
跋陀利!僧团不达经验丰富期间(十腊),在此无少许漏住法显现于僧团中。
然而,跋陀利!僧团到达经验丰富时,在此,少许漏住法出现于僧团中。此时,师为防卫彼等漏住法,对诸弟子制定学处也。
跋陀利!予为汝等喻说良种幼马法门时,其时汝等少数人也。跋陀利!汝记忆否?
跋陀利曰:
实非如是,世尊!
世尊曰:
于此处、跋陀利!汝了解何因耶?
跋陀利曰:
世尊!其实,我长时不具学师之学处、教法!
世尊曰:
跋陀利!实非只此为因、此为缘;然而,跋陀利!予于长夜以熟知汝心:此愚痴人,依予于诸说法,不求义、作意、不为一心之集中思念来倾耳听法。
跋陀利!然而予更为汝喻说良种幼马法门,对其谛听之、善作意之,予将说之。
具寿跋陀利应诺世尊曰:愿乐欲闻,世尊!
世尊乃说示曰:
跋陀利!犹如善巧御马师、得一贤善良种马,先用马衔来调治(其口);为彼用马衔之调治,但凡未曾调治者,即有其一切之性急,蹦跳、动转,然,彼由不断之调治,次第之调治,于此状态被驯服之。
跋陀利!贤善良种马,由不断之调治、次第之调治,于此状态,被完全驯服者,御马师更对彼为用马辆作调治;为彼未曾作调治者,今为彼用马扼作调治;即有其一切之性急、蹦跳、动转,然,彼由不断之调治、次第之调治,于此状态被驯服之。
跋陀利!贤善良种马,由不断之调治、次第之调治,于此状态被完全驯服者,御马师则更对彼马用马勒,于图形马场调练,于跑走、竞走、疾驰、又于王德艺,王种能力,又于最上速力、最上驰力、最上调驯等作调治。彼未曾作惩治者,今为彼于最上速力、最上驰力、最上调驯作调治;即有其一切之性急、蹦跳、动转,然,彼由不断之调治次第之调治,于此状态被驯服之。
又,跋陀利!贤善良种马,经不断调治、次第之调治,于此状态被驯服者,御马师更对彼马施以彩色饰环。
跋陀利,具足此等十支贤善良种马、适合王乘、食用王粟、得名王之肢也。
如是,跋陀利!具足十法之比丘为应供养者、应招请者、应布施者、应合掌礼拜者,世间无上福田也。何等十法?
跋陀利!在此,比丘为具足无学之正见,为具足无学之正志,为具足无学之正语,为具足无学之正业,为具足无学之正命,为具足无学之正方便,为具足无学之正念,为具足无学之正定,为具足无学之正智,为具足无学之正解脱。
跋陀利!具足此等十法之比丘为应供养者,应招请者,应布施者,应合掌礼拜者,是世间之无上福田也。
世尊说此已,悦意之具寿跋陀利大欢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经专题·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杂 品

一八二、一切道路,单单有八正道的道路,是可以行到“不死法”的一条快乐安全的道路。

注:八正道,就是八条好的路,有正的见解、正的思想、正的说话、正的职业、正的生活、正的勤勉、正的想念、正的意志;安全的路,可以跑到“不会死亡的地方去”。

一八三、没有一切烦恼,就是消灭一切苦。

注:烦恼,就是各样烦乱迫恼,有贪求、气恼、愚昧等来凑合成的。心头有这烦乱迫恼、贪求、气恼、愚昧、迷惑的时候,当然就很痛苦;如果没有烦恼,一切苦亦就没有了。

一八四、无论那一样东西,会自然的生出来的,一定会自然的死灭去。

注:生起的东西,一定会死灭去。那些“色受想行识”、“色声香味触”,生起以后,就会死灭去,没有什么遗存下来。人、动物、花草,连大山大水,亦是一样,生起以后,将来会死灭去的。

一八五、缘所造成的,一定照缘进行。

注:无论什么事物,要生起来,一定要有各样的缘由;生起以后,亦就照着各样的缘由进行。人亦是这样,依各样的缘由生出来,以后亦就照各样的缘由,有时贫困、有时发财、有时患病、有时健康,接着逐渐老,最后便死去;这些都是有缘由的,没有人作得主。

一八六、无病,是大财利。

注:财利,是人人所喜欢的,可是日日在病,财利亦无所用的。所以一个人无病,便算是有大财大利的了。

一八七、饥饿,是最厉害的病。

注:人类和动物,都是用食物来保持生命,没有吃食物,就会饥饿,饥饿就会觉得痛苦。如果饥饿是病,那是最厉害的病,人如果饥饿,就失去公理智慧,看大事做小事,看坏事做好事;为了饥饿,引致双方相打相骂的很多,所以,是一种最厉害的病。

一八八、无论那一种行,都不会永远存在着的。

注:“行”是各样的缘凑成的,一样是“有心情”,一样是“无心情”。有心情的,生后要死去,同人一样,起初是孩子,然后变成少壮,然后老了,最后是死去;无心情的东西,亦是这样,起初是新的,后来是旧的,最后亦就朽坏,变成不可用的了。

一八九、一切行,实在是无常啊!

注:“诸行无常”,是佛时时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切所做所行为出来的东西,不会永远久住着的。人、动物、花草、树木、山川、国土,都是不会常住的,会生便会灭。我们知道诸行无常是很好的,因为从此知道,应该做好事、不要贪求、不要容易气恼、不要呆想。

一九○、会得“时具足”,是很难的。

注:人,不会落地狱、不会生做动物,能生做人的“时”,是很难的。生后,有人愚昧、有人残废,所以不愚昧、不残废的时,更是难得的。会生在好的国家里面的时,更是难得的。生后,会听到佛法的时,会相信佛法的时,更是最难得的“时”。可以叫做“时具足”,是很难得。

一九一、会时常看见佛的人,是很难找到的。

注:很久很久的才有一位来降生,生后,又住得不多久,所以,无论什么人,会时常的看见佛,是一种很难找到的事。

一九二、不要使“时”随便过去。

注:这里的“时”,是说应该做善事的“时”。例如应该读书的时,应该去办事的时,应该说话的时,应该布施赠给的时,应该“持戒”的时,应该礼拜的时,这些时,不应该随便给他过去,不然的话,后来会觉得悔恨不安。因为“时”一过去,就没有法子叫他回来了。

一九三、“时期”像“即时”那样的过去。

注:时期,经里分作三个时期,就是由出生至二十五岁叫做“初期”;自二十六岁至四十岁叫做“中期”;以后叫做“末期”。“即时”是“刹那”,亦就是从一数到十的时间,叫做刹那或即时。人生的三个时期,看来是很久的,但即时就到末期了。

一九四、时间,吃一切动物和吃自己。

注:时间,会渐渐的过去,一日一夜、一年一月的过去。这样的过去,就同在缓慢的吃去一切动物的生命一样,又还吃他自己。时间这样的过去,是很可惜的。

一九五、利益,一定丢掉那些不工作的青年人。

注:青年的工作有二种,一种是读书,一种是做工办事。这些工作,都可以得到利益,一种是读书,可得到学问智识;又一种是做工,可得到钱财。如果那个青年,惰散不读书、不做工,一定就会失去利益,亦就是利益丢掉他。

一九六、利益,一定丢掉那个在选择吉日吉时的人。

注:佛教,没有教人在那一天那一时,做好事的;那一天那一时,就是吉日吉时。佛又禁止弟子,选择吉日吉时。有些愚人,在等待吉日吉时,把利益丢掉了,因为利益,没有选择吉日吉时,又不等待愚人的吉日吉时。

一九七、利益,是利益本身的吉日吉时,星宿会干什么的?

注:在读书,在做工所得到的利益,是因为好好的读书、好好做工,亦就是说,利益本身的吉日吉时。不用去找什么吉日吉时,见到利益,应该马上去做,不用等到吉日吉时,不然的话,利益就会失去。愚人单单在等待吉日吉时,看看那一只星宿,在那个地方,这些星,他能干出什么来的?

一九八、权力,是世间最大的。

注:有权力,可以统治管理,可以下命令,可以叫人停止,可以叫人做,可以叫人好、叫人坏,可以叫人活,可以叫人死。这权力,可以因为做坏事得来,可以因为做好事得来。如果在做坏事得来的,就时常把权力用在坏处;如果权力在做好事得来的,就时常把权力用在好处。

一九九、吉祥,是财产食用的住处。

注:吉祥,就是福和禄(官位),所以,吉祥亦是福禄的住处;亦可以说,吉祥是住在有福和禄的人的屋宅。有吉祥的人,是持戒和礼拜的人,因为有持戒的人、有礼拜供养的人,一定有福有禄,亦一定是吉祥的人。

二○○、没有工艺的人,生活一定是有障碍的。

注:工艺,古代是说工作精细的工人,或者是工作美好的人。佛说:“有学识的工艺,是最大的吉祥。”没有工艺的人,可以说是不会做什么工的人,做工不精细、不美好的工人,要找工作,自然很难。没有好的收入,生活自然有障碍,不像有工艺的工人,生活十分顺利。

二○一、无论什么工艺,都可以得到利益。

注:无论是那一种工艺,如果是精细的或是美好的,都可以从这工作,得到利益,养活自己。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一些工艺在身,无论多少都好,都会得到利益。

二○二、懂得适可,每时很有利益。

注:适可,就是恰恰好,是说不太多、不太少、不太紧、不太松。如果对每样事物,懂得适可,都会得到利益。例如:对于吃东西、对于用钱、对于做工、对于说话、对于想事,如果做到适可,恰恰好,那就很有益了。

二○三、惭和愧,会保护这世界,好好的住着。

注:惭愧,是有羞耻的念头,而不做恶事。世界有许多种,有的是地狱世界,有的是畜生世界,有的是饿鬼世界,有的是人的世界,有的是天堂的世界,这里的世界,是说人的世界。

二○四、慈心,能支持这世界。

注:慈心,是亲爱和好的心,希望他人有幸福,是无量心、是大丈夫心。佛说:要做什么事,都要有慈心;要说什么话,都要有慈心;要想什么事,都要有慈心。这样做,慈心会支持这世界,会使世界有福乐、和敬同住、不相疑忌、不相仇视。这样,全世界会美好起来,一切众生,亦都是很安乐的。

二○五、嫉妒的念头,是世界灭亡的原因。

注:对别人的喜乐事,不生喜乐的念头,这就是嫉妒。和那欢喜的相反,嫉妒会破坏世界,使世界的财产销亡。嫉妒如果在小人物的念头,当然没有大害;如果在大人物、有势力的人,嫉妒会变成大害,世界会灭亡。如果大多数人有嫉妒,或者政治家有嫉妒的念头,世界便很容易灭亡。

二○六、禁不住的慈悲性格,是大丈夫的德相。

注:各人有各人的性格,有的对别人不关心,有的对别人或动物的困苦,全力帮忙,用力帮助他,或用财物援助他,或用智慧帮助他,或用话帮助他。这样的喜欢帮助别人的性格,是大丈夫大伟人的德行德相。一个人,是不是大丈夫,要看他有没有这德相,喜欢帮助别人的德相。

二○七、知恩、报恩,是善的标记。

注:世间上,最难找的有二种人,一种是会帮助别人,一种是会报答别人的功恩。知恩,是在有能力报答别人功恩的时候,会马上报恩;这种知恩的人,会报恩的人,是最有善心的人,是善人的标记,实在是一个善人。

二○八、把全世界送给不知恩的人,亦不会叫他忠实爱敬。

注:人,一些是知恩的、一些是不知恩的、还有些是对有恩的人反加害的。不知恩的人,无论送给他什么东西,他都不知道这送给他是对他有恩,即使把全世界送给他,他亦还不知道是恩;他既不知道是恩,自然不会知道送给的人,是一位有恩的人,所以,亦不会对这送给的人,忠实爱敬。

二○九、财产,会杀死一个无智识的人。

注:财产,是说一切钱财产业,是人人所喜爱的,有智识和无智识都喜爱的。无智识的人,想要得财产,可是得不到财产,便去偷取抢劫,结果被抓监禁;没智识的人,即使有财产,亦不懂得好好保护,很快就用光了,变成贫穷困苦。所以说,财产,会杀死没有智识的人。

二一○、供养,会杀害坏人。

注:这里的供养,是说到一般日用的供养,有饮食和衣布,并不至于杀害人,但是久了,这些日用,积得很多了,坏人就骄傲起来,以为自己是一个顶好的人,便看不起别人、欺侮别人,终于,是自己给供养杀害了。

二一一、会生做动物(补特伽罗),是很难的。

注:动物,可以分为二大类,就是人和禽兽。会生做人,是一样难事,因为生做禽兽的很多,要生做人,要有福德因缘,才会生做人的。

二一二、动物的生活,是很困难。

注:这里的动物,是说人和禽兽。人和禽兽的生活,都是同样困难,如碰到地震、火灾、大雨、大风或天灾,又会患病,还要碰到人和人的自相杀害,又要找东西吃,找安全的住宅,所以,这生活是很困难的。

二一三、要听净人说法,是很难的。

注:这里的净人,是一位心地明净寂静的好人。要听这一位净人说法,是很难的,因为净人很少,又不是时常说法,亦不是到各地去说;又坏人都不喜欢善法。所以要叫坏人听净人说法,就变成很难的。

二一四、正觉者的出世,是很难的。

注:“正觉”亦是“一切智”,亦就是佛。佛的降生来此世间,是很难很难的,因为有学问有智识的,会懂佛教理的人,仍然不能成佛;要成佛要多多修福修德,一直修到几十万劫(每一劫是十三万万年),才有成佛的资格。所以,佛出世是很难的。

二一五、不诵持经咒,是会衰落污染的。

注:经和咒,要时常诵持,亦要会背诵,因为是佛所教诫的。如果不常常诵持,就会忘记,一但忘记,智识就会衰落,心头就给坏事染污,不能清净了。

二一六、住宅的污点,是因为不勤。

注:住宅是人所住的地方,应该勤扫拭,用物安置整齐;如果住宅里肮脏,用物散乱放置,这就是在表明主人的惰散,不留意住居的清洁,这是不勤的人。

二一七、懒惰,使肤色污秽。

注:人的肤色,有种种的不同,可是无论如何,要沐浴清净,因为皮肤有汗在排泄,有尘土著身,所以,要时时洗澡拭净;如果惰散,任皮肤污秽,那就会给大家讨厌。

二一八、坏的行为(做坏事),是女人的污点。

注:人,有男和女的不同,双方的关系,都要有惭有愧。如果结婚,亦要合理的结婚,做丈夫的,不要邪淫乱淫;做妻子的,亦不要邪淫乱淫。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男女都是坏的行为,是女人的污点,亦是男人的污点。

二一九、清净和不清净,是各人所独有的。

注:清净,就是不做恶事、不说恶话、不想恶事;不清净,就是做恶事、说恶话、想恶事。清净的人,便是清净的人。不能把清净送给别人;不清净的人,亦不能把不清净送给别人。这是各人所做所说所想的,是自己的,不能送给任何人。

二二○、别人,不会使别人清净。

注:如果别人的住宅肮脏,别人可以代洗扫;别人的身体不清净,别人亦可以代洗净。但是这里,是说心的清净,别人不会代别人洗的。所以,佛说,这是清净的道路,你要自己去行,我只能告知你,不会代行。

二二一、清净人的修行,事事都是洁白的,亦一定是时时具足清净。

注:清净人的修行,无论修什么行,和敬共住的行,头陀行,都是洁白的;无论是披三衣的行、托钵化缘的行、住山林的行、静坐的行,心都是清净洁白的。所以,是时时具足清净。

二二二、别人的错误,容易看到;自己的错误,不容易看到。

注:人人都爱自己、袒护自己,所以,别人做错事、说错话,马上就知道;如果自己做错事,有时自己不知道是错、有时不肯认错、有时袒护自己,说是不错。这都是不好的,一个人,要时时看到自己的错误。

二二三、世界上,没有秘密的地方,可以给人做恶事。

注:秘密的地方,就是众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恶人以为在这地方做恶事,没有人会知道。其实,做恶事,一定会有人知道的,只是缓一点而已。所以,世界上,没有秘密的地方可以给恶人去做恶事。

二二四、没有净人参加的集会,那集会不会有议会。

注:古代时常有议会,用在磋商讨论;佛寺里亦有议会,磋商寺里的事,佛亦时常参加议会。可是如果什么集会,如果没有净人参加在里面,这集会,就不是会议。因为没有净人参加,一定是在做恶事的集会,一定不是会议的。

二二五、世界上,没有执着东西,而不会有祸害的。(执着东西,都是有害的。)

注:世界上各样东西,无论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还是其他各样,如果去执是“我”、是“我的”、是“我身”,那就一定有祸害;如果不执着是我、是我的所有、是我的身,那才没有祸害。

二二六、会治家得好的人,他的财产,一定同蚁垤一样,时时增长。

注:治家得好的人,要有这么的条件,就是一、诚实。二、自制。三、安忍。四、布施。会勤劳会保护财产、有好朋友、有正当的生活、添加那些欠缺的、修补那些破坏的、知道节约费用、不要做恶事。这样,这人的财产,就会渐渐增长,同蚁垤一样的时时增长。

二二七、美貌,会骗到傻子的迷惑,但不会骗到一个求涅槃的人。

注:无论是男人的美貌,或者是女人的美貌,都可以骗一些傻子,生起爱惜淫欲的念头;但是对一个在求“涅槃”、求开悟的人,则不会骗得来。因为一个求涅槃求开悟的人,知道这是暂时的美,不会久长,会老、会病、会死,所以,就会看破,不会被骗。

二二八、动物的肉身,会坏灭去;但姓氏和名字,不会坏灭去。

注:动物的肉身、人的肉身,是由地(坚固的东西)、水(流动的东西)、火(温热的东西)、风(飘动的东西)四样凑成的、缓缓长大的,到老了,亦就死去坏灭去;可是姓名,是好是坏,不会坏灭去,后人还知道这姓名的。

二二九、女人的性格,难懂得的。

注:性格,是说女人的性情、说话和行为,都是很难懂得的。

二三○、遇到重要的事情,一定需要勇敢的人。

注:人的性情不同,有的不勇敢、有的勇敢。但是碰到重要的事情,必需解决清楚,就要有一个勇敢的人,才能解决清楚。

二三一、在会议的时候,需要不乱说话的人。

注:在会议的时候,需要说话合理的人,单单对那问题说话,不说题外的话、不要说得太多、亦不要说得太少、不要胡乱的说,然后才能得到会议的利益。

二三二、得到食物,一定想到所爱的人。

注:一个好人,得到食物,一定想到自己所喜欢爱惜的人,会请他同来饮食,或者分一些给他,这亦是联络感情的法子。这样的请他同来饮食,或者分送给他,虽然数量不太多,但都有很大的友谊和善意在里面。

二三三、有事情发生的时候,一定需要贤者。

注:贤者,就是有学问有智识的人,会考虑审思和解决事情的人,又会处理得好的人。所以,当在有大的事情的时候,一定需要贤者,来处理执行,才不会误事。

二三四、意志的力量,在有危险的时候,才会知道。

注:身体的力量和意志的力量不同,各人的意志力量,亦不相同。有人自己承认,自己没有意志的力量;有人说自己的意志力量最强,但要知道那一个人的意志力量强不强,要在有危险的时候,例如在患病的时候,就可以看出那一个人,是有意志力量,还是没有意志力量。

二三五、有名誉、有官职、有权力、有势力的人,不要沉醉。

注:每个人,都需要有名誉、需要有官职、需要有权力、有势力。如果因为自己有学问、有好的德行,而得到这些,和不要胡乱使用,那亦无害。可是,如果沉醉在这些名誉、官职、权力、势力,胡乱使用,从坏处去用,那就很不好的了。

二三六、应该增加弃舍的念头。

注:这里的弃舍有二种:一种是弃舍用物,把用物财产布施别人。一种是弃舍烦恼,弃舍烦恼,亦就是弃舍贪求的念头、弃舍爱念的念头、和弃舍淫欲的念头。各人都有这三个念头,可是要弃舍掉,如果能够弃舍掉这三个念头,那么,气恼的念头和痴呆的念头,亦会跟着而弃舍掉了。

二三七、要保住寂静(的心情)。

注:要有寂静的心情,就要破掉爱的心情、讨厌的心情、痴呆乱想的心情;破掉得多,心情就寂静得多,快乐就会有得多。如果心情生起贪求,马上细细考虑这念头,只是有害,并无益处,这样就会寂静了。

二三八、对安静在一心观注的人,应该弃舍世间的五欲。

注:五欲,便是对物质(色)、音声、香味、妙食和柔软的抚摩。这五欲是会迷惑人的,对“安静”在一心观注的人,是需要静的。所以,要舍掉这些欲念,心头才会安静。

二三九、不错误的事物,可以去做,可以收取。

注:一切事物,有错有不错。如果去做错事、收错物,便是做错的人;如果做不错的事、收不错的物,便是做得不错的人。要做得不错、收得不错的,便先要细细考虑,相信是不错了,才可以去做,才可以收取。

二四○、对面怎么做,背后亦要那么做。

注:心里歪曲的人,不诚实的人,对面这样做,背后却做那相反的。对不忠实的人,不可跟他结交、不要信任他。所以,一个人,对面怎么做,背后亦要那么做,无论对父母、对老师、对长辈、对下辈,都要这样忠实。

二四一、未成功,不要说大话。

注: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弱点,一有缺点弱点,就要想遮掩,不让人家知道;或者人家已经知道了,就想拿出自己的好处、优点来说,有的说自己聪明、学问好、职业好、地方好、子孙好,有时说得太甚,就变成说大话;有时那样事,还未成功,便先说许多大话。

二四二、各人要有所依靠,不要做一个无依靠的人。

注:依靠有二种:一种是外的依靠,就是父母、亲戚、朋友。一种是内的依靠,就是持戒。善知识(好的朋友),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亦是内的依靠。

二四三、不要依赖他人过活。

注:人在幼小的时候,不能独立,应该依赖父母或他人养育保护。可是到长大了,就不应该依赖父母或他人,应该自己做工,自己养活自己,自己过活。

二四四、最大的喜乐,就是希望没有病。

注:我们得到的财产用物,所有的财产用物,都是我们喜乐的,可是,要是有病,这些财产用物,都不会使我们喜乐,亦没有喜乐,还要用财产来医病。所以,无病是最大的喜乐。

二四五、不应该回想到过去的事。

注:人的生命,是有期限的。如果把这些有期限的时间,去做无益的事、说无益的话、起无益的念头,那就是把有益的时间,随便丢掉的。如回想到过去的伤心事,只是再增加伤心,并无益处;又是过去的事,不能挽回来,只有这“现在”最重要,只有把“现在”的事,做得好,做得有利益,将来便会好,便有利益了。

二四六、不应该希望未来的事。

注:“过去”的事,不要去想,因为是未来的。可是有人,不回想过去的事,却要想未来的事,希望将来得意外的财富,就像要在天空上建起楼阁;或者在等候一驾御车,来请去做国王。又希望未来的事,如果没有得到,更会大伤心起来。所以,不要希望未来的事。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犍度篇·禅定相应

禅定相应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而于三昧非等至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等至善,于三昧而非三昧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而非三昧善,于三昧亦非等至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等至善。

诸比丘!此中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等至善,此乃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胜、上首、最上、最妙者。

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此于此中名最尊。诸比丘!如是于修定者之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等至善,此于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胜、上首、最上、最妙。”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三十一(大正藏二、二二二c)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于三昧善而非止住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止住善,于三昧非三昧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而非三昧善,于三昧亦非止住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止住亦善。

诸比丘!此中于修定者之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止住亦善,此于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胜、上首、最上、最妙。

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此于此中名为最尊。诸比丘!如是于修定者之三昧三昧善……乃至……是最妙。”
一~三
……“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于三昧非出起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出起善,而于三昧非三昧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非三昧善,于三昧非出起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出起善。

诸比丘!此中于修定者之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出起善。此于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胜、上首、最上、最妙。

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于三昧非安乐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安乐善,而于三昧非三昧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非三昧善,于三昧非安乐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亦安乐善。

诸比丘!此中于修定者之三昧,于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安乐善,此于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胜、上首、最上、最妙。

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注1 “安乐”原本kallava及由本文中之kallakusala后文及暹罗本kallita,kallitakusala改
之。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于三昧非所缘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所缘善,于三昧非三昧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非三昧善,于三昧亦非所缘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所缘亦善。

诸比丘!此中于修定者之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所缘亦善,此于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胜、上首、最上、最妙。

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于三昧非行境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行境善,于三昧非三昧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非三昧善,于三昧非行境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行境善。

诸比丘!此中于修定者之三昧,于三昧三昧善,于三昧行境善,此于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胜、上首、最上、最妙。

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于三昧非引发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引发善,于三昧非三昧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非三昧善,于三昧非引发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引发善。此于此

修定者中,是最尊、最胜、上首、最上、最妙。

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一~三
尔时,世尊一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于三昧非恭敬作。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为恭敬作,于三昧非三昧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非三昧善,于三昧非恭敬作。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恭敬作。

诸比丘!此中于修定者之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恭敬作。此于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胜、上首、最上、最妙。

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于三昧非常作。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为常作,于三昧非三昧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非三昧善,于三昧非常件。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为常作。

诸比丘!此中于修定者之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为常作。此于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胜、上首、最上、最妙。

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于三昧非随应作。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随应作,于三昧非三昧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非三昧善,于三昧非随应作。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随应作。

诸比丘!此中于修定者之三昧三昧善,而且于三昧为随应作。此于此四修定者之中,是最尊、最胜、上首、最上、最妙。

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等至善,于三昧非止住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止住善,于三昧非等至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非等至善,于三昧于非止住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等至善,而且于三昧止住善。

诸比丘!此中于修定者之三昧等至善,而且于三昧止住善。此于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胜、上首、最上、最妙。

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等至善于三昧非出起善。

诸比丘!此处叉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出起善,于三昧非等至善。

诸比丘!此处叉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非等至善,于三昧非出起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等至善,而于三昧出起善。
八~九
诸比丘!此中修定者之……乃至……是最妙。”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等至善,于三昧非安乐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安乐善,于三昧非等至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非等至善,于三昧非安乐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等至善,而且于三昧安乐善。
八~九
诸比丘!此中……乃至……是最妙。”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等至善,于三昧非所缘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所缘善,于三昧非等至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非等至善,于三昧非所缘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等至善,而且于三昧所缘善。
八~九
诸比丘!此中……乃至……是最妙。”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四~七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修定者,于三昧等至善,于三昧非引发善……(以广说四句。)……于三昧等至善,而且于三昧引发善。
八~九
诸比丘!此中……乃至……是最妙。”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四~七
“诸比丘!于此处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等至善,于三昧非引发善……应四句广说……于三昧等至善,而于三昧引发善。
八~九
诸比丘!此中……乃至……是最妙。”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四~七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等至善,于三昧非恭敬善……(以广说四句。)……于三昧等至善,而且于三昧恭敬作。
八~九
诸比丘!此中……乃至……是最妙。”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四~七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等至善,于三昧非常作……(以广说四句。)……于三昧等至善,而且于三昧常作。
八~九
诸比丘!此中……乃至……是最妙。”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等至善,于三昧非随应作。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随应作,于三昧非等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非等至善,于三昧非随应作。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等至善,而且于三昧随应作。

诸比丘!此中于修定者之三昧,等至善,而且于三昧为随应作。此于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胜、上首、最上、最妙。

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此于此中名为最尊。诸比丘!如是于修定者之三昧等至善,而且于三昧为随应作,此于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胜、上首、最上、最妙。”
注1 原本在此下有一文,当有八经之广说而成,暹罗本没有,恐怕是衍文。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止住善,于三昧非出起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出起善,于三昧非止住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非止住善,于三昧非出起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止住善,而且于三昧出起善。
八~九
诸比丘!此中于修定者之……乃至……是最上,最妙。”
第二十一~二十七 止住~安乐
(第二十一)……“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止住善,于三昧非安乐善……广说
(第二十二)于三昧止住善,于三昧非所缘善……
(第二十三)于三昧止住善,于三昧非行境善……
(第二十四)于三昧止住善,于三昧非引发善……
(第二十五)于三昧止住善,于三昧非恭敬善……
(第二十六)于三昧止住善,于三昧非常作善……
(第二十七)于三昧止住善,于三昧非随应善……
※ 五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随应善,于三昧非止住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非止住善,于三昧非随应善。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止住善,而且于三昧随应善。

诸比丘!此中于修定者之三昧止住善,而且于三昧为随应作。此于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乃至……”
注1 原本有“止住--所缘--”而改之。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中一类之修行者,于三昧出起善,于三昧非安乐善。
五~七
……于三昧安乐善,于三昧非出起善……于三昧非出起善,于三昧非安乐善……于三昧出起善,而且亦安乐善。
八~九
诸比丘!此中,修定者之……是最上、最妙。”
(第二十九)……“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出起善,于三昧非所缘善……广说……
(第三十)于三昧出起善,于三昧非行境善……
(第三十一)于三昧出起善,于三昧非引发善……
(第三十二)于三昧出起善,于三昧非恭敬作……
(第三十三)于三昧出起善,于三昧非常作……
(第三十四)于三昧出起善,于三昧非随应作……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随应作,于三昧非出起善。

诸比丘!此处叉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非出起善,于三昧非随应作。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出起善,而且于三昧随应作。
八~九
诸比丘!此中于修定者之三昧出起善,而且于三昧为随应作。此于此四修定者中……广说……”
第三十五 安乐~所缘
一~四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于三昧安乐善,于三昧非所缘善……

于三昧所缘善,于三昧非安乐善……

于三昧非安乐善,于三昧非所缘善……

于三昧安乐善,而且于三昧所缘善……
八~九
诸比丘!此中修定者之……乃至……是最上、最妙。
(第三十六)……诸比丘!修禅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安乐善,于三昧非行境善……乃至……
(第三十七)于三昧安乐善,于三昧非发引善……
(第三十八)于三昧安乐善,于三昧非恭敬作……
(第三十九)于三昧安乐善,于三昧非常作……
(第四十)于三昧安乐善,于三昧非随应作……乃至……
一~七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于三昧所缘善,于三昧非行境善……
于三昧行境善,于三昧非所缘善……
于三昧所缘善,于三昧非行境善……
于三昧所缘善,而且于三昧亦行境善。
八~九
诸比丘!此中修定者之……乃至……是最上、最妙。
第四十二~四十五 所缘
(第四十二)于三昧所缘善,于三昧非引发善……乃至……
(第四十三)于三昧所缘善,于三昧非恭敬作……乃至……
(第四十四)于三昧所缘善,于三昧非常作……乃至……
(第四十五)于三昧所缘善,于三昧非随应作……
一~七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于三昧行境善,于三昧非引发善……
于三昧引发善,于三昧非行境善……
于三昧非行境善,于三昧亦非引发善……
于三味行境善,而且于三昧引发善……
※ 九~十
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此于此中名为最尊。诸比丘!如是于修定者之三昧行境善,而且于三昧为引发善,此于此四修定者中……乃至……是最上、最妙。
(第四十七)于三昧行境善,于三昧非恭敬作……乃至……
(第四十八)于三昧行境善,于三昧非常作……乃至……
(第四十九)于三昧行境善,于三昧非随应作……乃至……
一~七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于三昧引发善,于三昧非恭敬作……
于三昧恭敬作,于三昧非引发善……
于三昧非引发善,于三昧非恭敬作……
于三昧引发善,而且于三昧恭敬作……
八~九
诸比丘!此中修定者之……乃至……是最上、最妙。
(第五十一)于三昧引发善,于三昧非常作……乃至……
(第五十二)于三昧引发善,于三昧非随应作……乃至……
一~七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于三昧恭敬作,于三昧非常作……
于三昧常作,于三昧非恭敬作……
于三昧恭敬作,而且于三昧常作。
八~九
诸比丘!此中修定者之……乃至……是最上、最妙。……于三昧恭敬作,于三昧非随应作……乃至……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于修定者有四。以何者为四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常作,于三昧非随应作。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随应作,于三昧非常作。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非常作,于三昧非随应作。

诸比丘!此处又有一类之修定者,于三昧常作,而且于三昧随应作。

诸比丘!此中于修定者之三昧常作,而且于三昧为随应作,此于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胜、上首、最上、最妙。

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此于此中名为最尊。诸比丘!于修定者之三昧常作,而且于三昧随应作,此于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胜、上首、最上、最妙。

世尊如是说已,彼诸比丘!喜悦而欢喜世尊1之所说。”如是广说面广说五十五记别。
禅定相应(终)
于此之摄颂曰:
三昧与等至止住及出起
安乐并所缘行境与引发
恭敬作常作以及随应作
蕴品相应(终)
于此之摄颂曰:
蕴罗陀见入生
烦恼与舍利弗
龙金翅干达婆
云婆磋及禅定
蕴品十三相应
注1 “世尊之所说”原本bhasitam之前缺失bhagavato一语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教阐陀经

教阐陀经

北传汉译杂阿含四七、一二六六(大正藏二,三四七页。)
比丘阐陀患病苦极欲自杀。时舍利弗和大周那往见彼,舍利弗问阐陀观察六根六识等之无我否?大周那说无执着应解脱苦。如是二人教诫阐陀而去。然后阐陀自杀。舍利弗此由以报佛,佛说阐陀没有受再生。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其时,恰好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周那、尊者阐陀住于灵鹫山。
其时,尊者阐陀患病苦痛激恼。时,尊者舍利弗于日暮从独住而起,至彼尊者大周那之处,至已,如是言大周那曰:然,友,大周那!我等往看慰尊者阐陀之病。
大周那曰:友!如是,尊者大周那答尊者舍利弗。
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周那,至彼尊者阐陀之处。至已,与尊者阐陀共相问讯、交换可喜、可乐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如是言尊者阐陀曰:
友阐陀!如何?汝少为愉快否?如何?善可忍耐否?如何?诸苦受减退不进行,尽减退不进展否?
尊者阐陀曰:
友舍利弗!我不少为愉快!不得忍耐!我极诸苦受而无减退,尽进展而不减退! 。舍利弗!譬如力强之人,先以利刀破碎头。尊者舍利弗!绝大之风骚扰我头。尊者舍利弗!我违和不愈、病痛增进,不见减退,见增进、不见减退。尊者舍利弗!譬如力强之人,以硬革纽击打头之头巾。尊者舍利弗!我头有绝大之头痛。尊者舍利弗!我违和、不愈,苦痛增进,不见减退,见增进、不见减退。尊者舍利弗!譬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其弟子,以锐利之牛刀割腹。尊者舍利弗!实绝大之风割我腹。尊者舍利弗!我违和、不愈,苦痛增进,不见减退,见增进,不见减退。尊者舍利弗!譬如两名力强之人,将力弱之人各捉一腕投至火坑燃烧,尊者舍利弗!我身有绝大之热。尊者舍利弗!我违和、不愈、苦痛增进,不见减退、见增进、不见减退。友舍利弗!我将欲持刀,不希望活命!
尊者舍利弗曰:
尊者阐陀勿持刀,尊者阐陀要忍活,我等愿尊者阐陀活忍。若尊者阐提无可好之食,我可为尊者阐陀求可好之食。若尊者无可好之药,我可为尊者阐陀求可好之药。若尊者阐陀无适当之侍者(看护者,)我可为尊者看护。尊者阐陀勿执刀,尊者阐陀应活忍,我等愿尊者活忍。
尊者阐陀曰:
友舍利弗!我非无可好之食,我非无可好之药,我非无适当侍者(看护者,)友舍利弗!又且我长久给大师悦意之侍从,未曾使不悦意。友舍利弗!其实恰适为弟子之,应给大师悦意之侍从,愿不使不悦意。友舍利弗!无有过咎,阐陀将执刀,应如是理解。
尊者舍利弗曰:
我等有些问题欲问尊者阐陀。尊者阐陀!请作质问应答之余地。
尊者阐陀曰:
友舍利弗!请问之,我闻已当知之。
尊者舍利弗曰:
友阐陀!眼与眼识,及眼识所识之诸法,要观察: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耶?
友阐陀!耳与耳识,及耳识所识之诸法,要观察: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耶?
友阐陀!鼻与鼻识,及鼻识所识之诸法,要观察: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耶?
友阐陀!舌与舌识,及舌识所识之诸法,要观察: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耶?
友阐陀!身与身识,及身识所识之诸法,要观察: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耶?
友阐陀!意与意识,及意识所识之诸法,要观察: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耶?
尊者阐陀曰:
友舍利弗!眼与眼识,及眼所识之诸法,当观察:彼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友舍利弗!耳与耳识,及耳所识之诸法,当观察:彼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友舍利弗!鼻与鼻识,及鼻所识之诸法,当观察:彼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友舍利弗!舌与舌识,及舌所识之诸法,当观察:彼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友舍利弗!身与身识,及身所识之诸法,当观察:彼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友舍利弗!意与意识,及意所识之诸法,当观察:彼非我所有,彼非我,彼非予之我。
尊者舍利弗曰:
友阐陀!于眼与眼识,及眼识所识之诸法,如何见?如何证知?眼与眼识,及眼识所识之诸法,要观察:彼非我所有,彼非我,彼非予之我耶?
友阐陀!耳与耳识,及耳识所识之诸法,如何见?如何证知?耳与眼识,及耳识所识之诸法,要观察:彼非我所有,彼非我,彼非予之我耶?
友阐陀!鼻与鼻识,及鼻识所识之诸法,如何见?如何证知?鼻与鼻识,及鼻识所识之诸法,要观察:彼非我所有,彼非我,彼非予之我耶?
友阐陀!舌与舌识,及舌识所识之诸法,如何见?如何证知?舌与舌识,及舌识所识之诸法,要观察:彼非我所有,彼非我,彼非予之我耶?
友阐陀!身与身识,及身识所识之诸法,如何见?如何证知?身与身识,及身识所识之诸法,要观察:彼非我所有,彼非我,彼非予之我耶?
友阐陀!于意与意识,及意所识之诸,如何见?如何证知?而意与意识,及意识所识之诸法,要观察:彼非我所有,彼非我,彼非予之我耶?
尊者阐陀曰:
友舍利弗!于眼与眼识,及眼识所识之诸法,见灭、证知灭已,而于眼与眼识,及眼识所识之诸法,当观察:彼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友舍利弗!耳与耳识,及耳识所识之诸法,见灭、证知灭已,而于耳与耳识,及耳识所识之诸法,当观察:彼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友舍利弗!鼻与鼻识,及鼻识所识之诸法,见灭、证知灭已,而于鼻与鼻识,及鼻识所识之诸法,当观察:彼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友舍利弗!舌与舌识,及舌识所识之诸法,见灭、证知灭已,而于舌与舌识,及舌识所识之诸法,当观察:彼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友舍利弗!身与身识,及身识所识之诸法,见灭、证知灭已,而于身与身识,及身识所识之诸法,当观察:彼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友舍利弗!于意与意识,及意所识之诸法,见灭,证知灭已,而于意与意识,及意识所识之诸法,当观察:彼非我所有,彼非我,彼非予之我。
如是言已,尊者大周那,如是告尊者阐陀曰:
是故,友阐陀!彼世尊如是之教说,平常应不得令作意:于有依即有动摇,无依即无动摇,无动摇者有轻安,有轻安者无意向,无意向者即无来去,无来去者即无生死,无生死者即无此世,亦无他世,于此中间亦无两者,此即苦尽矣。
时,尊者舍利弗及尊者大周那,以如是教诫尊者阐陀,教诫已,从座起而去。
时,尊者阐陀,于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周那去后不久,遂执刀。
时,尊者舍利弗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如是白世尊曰:
世尊!尊者阐陀执刀矣!于彼有如何之趣、有如何之未来耶?
世尊曰:
舍利弗!然者,阐陀比丘于汝面前记说无过咎耶?
舍利弗曰:
世尊!于普婆支罗有跋耆族村。彼处尊者阐陀之诸友家、诸同心之家皆唯有过咎之诸家也。
世尊曰:
舍利弗!实如是,阐陀比丘之诸友家、诸同心家皆过咎之诸家也。虽然,舍利弗!如是,我不皆言有过咎。
舍利弗!有人若舍此身而执受他身者,我言有过咎也。阐陀比丘无如是,阐陀比丘无过咎而执刀。
世尊如是说已,喜悦之尊舍利弗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阿含研究·巴利文经论及英译·增支部三集65经

增支部三集65经

Anguttara Nikaya III.65

Kalama Sutta

To the Kalamas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Thanissaro Bhikkhu.

Translator's Note: Although this discourse is often cited as the Buddha's carte blanche for following one's own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it actually says something much more rigorous than that. Traditions are not to be followed simply because they are traditions. Reports (such as historical accounts or news) are not to be followed simply because the source seems reliable. One's own preferences are not to be followed simply because they seem logical or resonate with one's feelings. Instead, any view or belief must be tested by the results it yields when put into practice; and -- to guard against the possibility of any bias or limitations in one's understanding of those results -- they must further be checked against the experience of people who are wise. The ability to question and test one's beliefs in an appropriate way is called appropriate attention.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and chose wise people as mentors is called having admirable friends. According to Iti 16-17, these are, respectively,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for attaining the goal of the practice. For further thoughts on how to test a belief in practice, see MN 61, MN 95, AN VII.80, and AN VIII.53. For thoughts on how to judge whether another person is wise, see MN 110, AN IV.192, and AN VIII.54.

I have heard that on one occasion the Blessed One, on a wandering tour among the Kosalans with a large community of monks, arrived at Kesaputta, a town of the Kalamas. The Kalamas of Kesaputta heard it said, "Gotama the contemplative -- the son of the Sakyans, having gone forth from the Sakyan clan -- has arrived at Kesaputta. And of that Master Gotama this fine reputation has spread: 'He is indeed a Blessed One, worthy, & rightly self-awakened, consummate in knowledge & conduct, well-gone, a knower of the cosmos, an unexcelled trainer of those persons ready to be tamed, teacher of human & divine beings, awakened, blessed. He has made known -- having realized it through direct knowledge -- this world with its devas, maras, & brahmas, its generations with their contemplatives & priests, their rulers & common people; has explained the Dhamma admirable in the beginning, admirable in the middle, admirable in the end; has expounded the holy life both in its particulars & in its essence, entirely perfect, surpassingly pure. It is good to see such a worthy one.'"

So the Kalamas of Kesaputta went to the Blessed One. On arrival, some of them bowed down to him and sat to one side. Some of them exchanged courteous greetings with him and, after an exchange of friendly greetings & courtesies, sat to one side. Some of them sat to one side having saluted him with their hands palm-to-palm over their hearts. Some of them sat to one side having announced their name & clan. Some of them sat to one side in silence.

As they sat there, the Kalamas of Kesaputta said to the Blessed One, "Lord, there are some priests & contemplatives who come to Kesaputta. They expound & glorify their own doctrines, but as for the doctrines of others, they deprecate them, revile them, show contempt for them, & disparage them. And then other priests & contemplatives come to Kesaputta. They expound & glorify their own doctrines, but as for the doctrines of others, they deprecate them, revile them, show contempt for them, & disparage them. They leave us absolutely uncertain & in doubt: Which of these venerable priests & contemplatives are speaking the truth, and which ones are lying?"

"Of course you are uncertain, Kalamas. Of course you are in doubt. When there are reasons for doubt, uncertainty is born. So in this case, Kalamas, don't go by reports, by legends, by traditions, by scripture, by logical conjecture, by inference, by analogies, by agreement through pondering views, by probability, or by the thought, 'This contemplative is our teacher.' When you know for yourselves that, 'These qualities are unskillful; these qualities are blameworthy; these qualities are criticized by the wise; these qualities,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lead to harm & to suffering' -- then you should abandon them.

"What do you think, Kalamas? When greed arises in a person, does it arise for welfare or for harm?"

"For harm, lord."

"And this greedy person, overcome by greed, his mind possessed by greed, kills living beings, takes what is not given, goes after another person's wife, tells lies, and induces others to do likewise, all of which is for long-term harm & suffering."

"Yes, lord."

"Now, what do you think, Kalamas? When aversion arises in a person, does it arise for welfare or for harm?"

"For harm, lord."

"And this aversive person, overcome by aversion, his mind possessed by aversion, kills living beings, takes what is not given, goes after another person's wife, tells lies, and induces others to do likewise, all of which is for long-term harm & suffering."

"Yes, lord."

"Now, what do you think, Kalamas? When delusion arises in a person, does it arise for welfare or for harm?"

"For harm, lord."

"And this deluded person, overcome by delusion, his mind possessed by delusion, kills living beings, takes what is not given, goes after another person's wife, tells lies, and induces others to do likewise, all of which is for long-term harm & suffering."

"Yes, lord."

"So what do you think, Kalamas: Are these qualities skillful or unskillful?"

"Unskillful, lord."

"Blameworthy or blameless?"

"Blameworthy, lord."

"Criticized by the wise or praised by the wise?"

"Criticized by the wise, lord."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do they lead to harm & to suffering, or not?"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they lead to harm & to suffering. That is how it appears to us."

"So, as I said, Kalamas: 'Don't go by reports, by legends, by traditions, by scripture, by logical conjecture, by inference, by analogies, by agreement through pondering views, by probability, or by the thought, "This contemplative is our teacher." When you know for yourselves that, "These qualities are unskillful; these qualities are blameworthy; these qualities are criticized by the wise; these qualities,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lead to harm & to suffering" -- then you should abandon them.' Thus was it said. And in reference to this was it said.

"Now, Kalamas, don't go by reports, by legends, by traditions, by scripture, by logical conjecture, by inference, by analogies, by agreement through pondering views, by probability, or by the thought, 'This contemplative is our teacher.' When you know for yourselves that, 'These qualities are skillful; these qualities are blameless; these qualities are praised by the wise; these qualities,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lead to welfare & to happiness' -- then you should enter & remain in them.

"What do you think, Kalamas? When lack of greed arises in a person, does it arise for welfare or for harm?"

"For welfare, lord."

"And this ungreedy person, not overcome by greed, his mind not possessed by greed, doesn't kill living beings, take what is not given, go after another person's wife, tell lies, or induce others to do likewise, all of which is for long-term welfare & happiness."

"Yes, lord."

"What do you think, Kalamas? When lack of aversion arises in a person, does it arise for welfare or for harm?"

"For welfare, lord."

"And this unaversive person, not overcome by aversion, his mind not possessed by aversion, doesn't kill living beings, take what is not given, go after another person's wife, tell lies, or induce others to do likewise, all of which is for long-term welfare & happiness."

"Yes, lord."

"What do you think, Kalamas? When lack of delusion arises in a person, does it arise for welfare or for harm?"

"For welfare, lord."

"And this undeluded person, not overcome by delusion, his mind not possessed by delusion, doesn't kill living beings, take what is not given, go after another person's wife, tell lies, or induce others to do likewise, all of which is for long-term welfare & happiness."

"Yes, lord."

"So what do you think, Kalamas: Are these qualities skillful or unskillful?"

"Skillful, lord."

"Blameworthy or blameless?"

"Blameless, lord."

"Criticized by the wise or praised by the wise?"

"Praised by the wise, lord."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do they lead to welfare & to happiness, or not?"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they lead to welfare & to happiness. That is how it appears to us."

"So, as I said, Kalamas: 'Don't go by reports, by legends, by traditions, by scripture, by logical conjecture, by inference, by analogies, by agreement through pondering views, by probability, or by the thought, "This contemplative is our teacher." When you know for yourselves that, "These qualities are skillful; these qualities are blameless; these qualities are praised by the wise; these qualities,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lead to welfare & to happiness" -- then you should enter & remain in them.' Thus was it said. And in reference to this was it said.

"Now, Kalamas, one who is a disciple of the noble ones -- thus devoid of greed, devoid of ill will, undeluded, alert, & resolute -- keeps pervading the first direction [the east] -- as well as the second direction, the third, & the fourth -- with an awareness imbued with good will. Thus he keeps pervading above, below, & all around, everywhere & in every respect the all-encompassing cosmos with an awareness imbued with good will: abundant, expansive, immeasurable,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He keeps pervading the first direction -- as well as the second direction, the third, & the fourth -- with an awareness imbued with compassion. Thus he keeps pervading above, below, & all around, everywhere & in every respect the all-encompassing cosmos with an awareness imbued with compassion: abundant, expansive, immeasurable,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He keeps pervading the first direction -- as well as the second direction, the third, & the fourth -- with an awareness imbued with appreciation. Thus he keeps pervading above, below, & all around, everywhere & in every respect the all-encompassing cosmos with an awareness imbued with appreciation: abundant, expansive, immeasurable,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He keeps pervading the first direction -- as well as the second direction, the third, & the fourth -- with an awareness imbued with equanimity. Thus he keeps pervading above, below, & all around, everywhere & in every respect the all-encompassing cosmos with an awareness imbued with equanimity: abundant, expansive, immeasurable,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Now, Kalamas, one who is a disciple of the noble ones -- his mind thus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undefiled, & pure -- acquires four assurances in the here-&-now:

"'If there is a world after death, if there is the fruit of actions rightly & wrongly done, then this is the basis by which, with the break-up of the body, after death, I will reappear in a good destination, the heavenly world.' This is the first assurance he acquires.

"'But if there is no world after death, if there is no fruit of actions rightly & wrongly done, then here in the present life I look after myself with ease --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free from trouble.' This is the second assurance he acquires.

"'If evil is done through acting, still I have willed no evil for anyone. Having done no evil action, from where will suffering touch me?' This is the third assurance he acquires.

"'But if no evil is done through acting, then I can assume myself pure in both respects.' This is the fourth assurance he acquires.

"One who is a disciple of the noble ones -- his mind thus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undefiled, & pure -- acquires these four assurances in the here-&-now."

"So it is, Blessed One. So it is, O One Well-gone. One who is a disciple of the noble ones -- his mind thus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

因缘相应

第一 佛陀品
[一] 第一 法说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言诸比丘:“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答世尊曰:“大德!”世尊乃如是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缘起。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当宣说。”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世尊如是宣说:“诸比丘!缘起者何耶?诸比丘!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诸比丘!此谓生起。

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有行灭。由行灭,有识灭。由识灭,有名色灭。由名 色灭,有六处灭。由六处灭,有触灭。由触灭,有受灭。由受灭,有爱灭。由爱灭,有取灭。由取灭,有有灭。由有灭,有生灭。由生灭,有老死、愁、悲、苦、忧、恼等灭。如是全苦蕴之灭。”

世尊说此已,彼诸比丘而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
[二] 第二 分别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宣说曰:]“诸比丘!我为汝等分别说缘起,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宣说。”彼等诸比丘答曰:大德!唯然。”

世尊以此宣说曰:“诸比丘!何为缘起?诸比丘!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何为老死?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以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部类,各种众生之殁、灭、破坏、死、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老与死,诸比丘!以此谓之老死。

诸比丘!何为生?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出生、出产、降生、诞生、诸蕴之显现,诸处之获得,诸比丘!以此谓之生。

诸比丘!何为有?诸比丘!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诸比丘!以此谓之有。

诸比丘!何为取?诸比丘!此等有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诸比丘!以此谓之取。

诸比丘!何为爱?诸比丘!此等有六爱身: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诸比丘!以此谓之爱。

诸比丘!何为受?诸比丘!此等有六受身: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是,诸比丘!以此谓之
受。

诸比丘!何为触?诸比丘!有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触。
十一
诸比丘!何为六处?[诸比丘!此等有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诸比丘!以此谓之六处。
十二
诸比丘!何为名色?[诸比丘!]受、想、思、触、作意、以此谓之名;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以此谓之色。如是此名与此色,谓之名色。
十三
诸比丘!何为识?诸比丘!此等有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识。
十四
诸比丘!何为行?诸比丘!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行。
十五
诸比丘!何为无明?诸比丘!无知于苦,无知于苦集,无知于苦灭,无知于趣苦灭之道,诸比丘!以此谓之无明。
十六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故行灭。因行灭,故识灭……。如是全苦蕴之灭。”
[三] 第三 道迹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以此宣说:]“诸比丘![我]为汝等,说3邪道迹与正道迹。[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宣说。”彼等诸比丘答世尊曰:“大德!唯然。”世尊以此宣说:

“诸比丘!所谓邪道迹者何耶?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斯是全苦蕴之集。诸比丘!以此谓邪道迹。

诸比丘!所谓正道迹者何耶?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故行灭,因行灭故识灭……如斯是全苦蕴之灭。诸比丘!以此谓正道迹。”
[四] 第四 毗婆尸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以此宣说:]“诸比丘!毗婆尸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之前,尚未成正觉,为菩萨时,于正念而思念:“此世间实陷于苦;生、老、衰、殁、再生,然又不知出离此苦,不知老死之[出离]。何时能知此苦之[出离],老死之出离耶?”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何故有老死?缘何有老死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生故有老死,缘生故有老死。”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何故有生?缘何有生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有故有生,缘有而有生。”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而有有?缘何而有有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取故而有有,缘取而有有。”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取?缘何而有取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维与慧生知解:“有爱故而有取,缘爱而有取。”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爱?缘何而有爱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受故而有爱,缘受而有爱。”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受?缘何而有受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触故而有受,缘触而有受。”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触?缘何而有触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六处故有触,缘六处而有触。”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六处?缘何而有六处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名色故有六处,缘名色而有
六处。”
十一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名色?缘何而有名色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识故有名色,缘识而有名色。”
十二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识?缘何而有识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行故有识,缘行而有识。”
十三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行?缘何而有行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无明故有行、缘无明而有行。”
十四
如是,缘无明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十五
诸比丘!“是集、是集,”于是毗婆尸菩萨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十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老死?何灭而老死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生故无老死,生灭乃老死灭。”
十七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生?何灭乃生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有故无生、有灭乃生灭。”
十八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有?何灭乃有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取故无有,取灭乃有灭。”
十九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取?何灭乃取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爱故无取,受灭乃取灭。”
二十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爱?何灭乃爱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受故无爱,受灭乃爱灭。”
二一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受?何灭乃受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触故无受,触灭乃受灭。”
二二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触?何灭乃触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六处故无触,六处灭乃触灭。”
二三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六处?何灭乃六处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名色故无六处,名色灭乃六处灭。”
二四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名色?何灭乃名色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识故无名色,识灭乃名色灭。”
二五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识?何灭乃识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行故无识,行灭乃识灭。”
二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行?何灭乃行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无明故无行,无明灭乃行灭。”
二七
如是,此无明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此全苦蕴灭。
二八
诸比丘!“是灭也、是灭也,”于是毗婆尸菩萨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七佛之昭说,亦复如是。
[五] 第五 尸弃
诸比丘!尸弃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六]第六毗舍浮
诸比丘!毗舍浮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七]第七拘留孙
诸比丘!拘留孙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八]第八拘那舍
诸比丘!拘那舍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九]第九迦叶
诸比丘!迦叶世尊、应共、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十]第十大释迦牟尼瞿昙
一~二
诸比丘!我于正觉前,末成正觉,为菩萨时,正念以生是思念:“此世间实陷于苦:生、老、衰、殁、再生,然又不知此苦之出离,不知老死之[出离]。何时能知此苦之出离、老死之出离耶?”

诸比丘!尔时,我生是思念:“何有故有老死?缘何而有老死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生故有老死,缘生而有老死。”
四~十三
诸比丘!尔时,我生是念:“何有故有生?有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缘何而有行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无明故有行,缘无明乃有行。”
十四
如是,缘此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十五
诸比丘!“是集、是集”,我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十六
诸比丘!尔时,我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老死,何灭乃老死灭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生故无老死,生灭乃老死灭。”
十七~二六
诸比丘!尔时,我作如是思念:“无何故无生,无有、取、爱、受、 触、六处、名色、识、行,何灭乃行灭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无明故无行,无明灭乃行灭。”
二七
如是,此无明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此是全苦蕴灭。
二八
诸比丘!“是灭也、是灭,”于是毗婆尸菩萨未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于此颂曰:
法说及分别 道迹毗婆尸
尸弃毗舍浮 拘留孙那含
迦叶大释迦 牟尼尊瞿昙
第十 沙门婆罗门(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三
尔时,世尊宣曰:“诸比丘!如何沙门或婆罗门,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灭、不知趣老死灭之道迹,彼等实不知住于超脱老死之处。
四~十二
不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
十三
不知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趣行灭之道迹,彼等实不知住于超越老死之处。
十四
诸比丘!如何沙门或婆罗门,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者,则知住于超越老死之处。
十五~二三
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
二四
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处。”
此颂曰:
二之十力缘  异学与浮弥
及优波摩那  缘与比丘二
沙门婆罗门

第四 伽拉罗刹利品
第一 生者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世尊说已,即从座起,入室。
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曰:此乃波罗延那(经)阿逸多之所问中言:
对法追究者
有学及凡夫
问此等威仪
请友以说示
舍利弗!以此略说之事,应依广说解明其义。如是说时,尊者舍利弗默然。
三
世尊再向尊者舍利弗说……尊者舍利弗,再默然。
四
世尊三度向尊者舍利弗曰:“舍利弗、波罗延那(经)阿逸多之所问中言:
对法追究者
有学及凡夫
问此等威仪
请友以说示
友!舍利弗!以此所略说之事,应依广说,解明其义。”尊者舍利弗三度默然。
五
“舍利弗!视此为不生者耶?舍利弗!视此为生者耶?”
六
“大德!以正慧如实见之“此乃生者,”以正慧如实见之“此乃生者,”生者以行厌离、离贪、灭。”“以正慧如实见之,彼乃食生耶?以正慧见之。”“彼乃食生。则行食生之厌离、离贪、灭。”“因彼食灭,生者乃灭法,如实依正慧见之耶?因彼之食灭,生者乃灭法,如实依正慧见,则行灭法之厌离、离贪、灭。大德!是如是学。”
七
“大德!究法者为何耶?大德!此生者以如实正慧见。此乃生者依如实正慧见生者有厌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依如实智慧见,彼食乃生。依如实智慧见之,彼食乃生者,则有食生之厌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彼依如实正慧见之食之灭,生者是灭法,依如实正慧见彼食之灭,生者乃灭法者。则有灭法之厌离、离贪、 灭、无取着、解脱。大德!如是为法之追究者。
八
大德!如是波罗延那(经)阿逸多之所问中曰:
对法追究者
有学及凡夫
问此等威仪
请友以说示
大德!我以此所略说,依如是广说,以知是义。”
九
“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依如实正慧见之此为生者、依如实正慧见,此为生者,生者则行厌离、离贪、灭。依如实正慧见,彼食生。依如实正慧见,彼食生者,则行食生厌离、离贪、灭。依如实正慧见,由食之灭,生者是灭法。依如实正慧见,依彼食灭、生者乃灭法者。则行灭法厌离、离贪、灭。舍利弗!是如是学。
十
舍利弗!究法者何耶?舍利弗!依如实智慧见之,此乃生者。依如实正慧见,此乃生者,生者则有厌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依如实正慧见之,彼为食生。依如实正慧见之,彼为食生者,则有食生之厌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如实依正慧见之,依彼食之灭,生者乃灭法。依如实正慧见之,依彼之食灭, 生者乃灭法者,则有灭法之厌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舍利弗!如是乃究法者。
十一
舍利弗!如是为波罗延那(经)阿逸多之所问中言:
法之追究者
有学及凡夫
问此等威仪
请友以说示
舍利弗!以此略说,依如是广说,是义即可明。”
第二 伽拉罗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伽拉罗刹利比丘,走近尊者舍利弗。近已,与尊者舍利弗俱相致问、交谈问候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伽拉罗刹利比丘,向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友!舍利弗!牟犁破群那比丘已舍戒还U矣。”“我想,彼尊者乃于此法与律中,是不得安慰。”
四
“然,尊者舍利弗于此法与律中得安慰否?”“友!我于此法与律中,是无惑。”
五
“友!于当来之事,又云何耶?”
“友、我于当来之事,是无疑者。”
六
尔时,伽拉罗刹利比丘则从座起,来诣世尊座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七
坐于一面之伽拉罗刹利比丘,向世尊作如是言:“大德!尊者舍利弗自说:“得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再有生。””
八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曰:“来,比丘!汝以我语告舍利弗:“友!舍利弗!师唤汝。””
九
“大德!唯然!”彼比丘奉答世尊,诣尊者舍利弗之处。诣已,向舍利弗曰:“友!舍利弗!师唤汝。”
十
“友!唯然!”尊者舍利弗答彼比丘,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
一面。
十一
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曰:“舍利弗!汝自说:“得智,如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再有生。”此事真实耶?”“大德!勿以此等之句,以此等之文谓非义。”
十二
“舍利弗!良家之子应依如何法门以记智耶?时而可如是记说耶?”
十三
“大德!我亦不如是说。大德!此等之句,不依此等之文说义。”
十四
“舍利弗!若对汝作如是问:“友!舍利弗!云何知,云何见,而称说:“我,自得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再有生耶?”舍利弗!汝如是被问,如何作答耶?”
十五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如何知、如何见、自得智、称说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有生。”大德!如是问我,应如是答:
十六
“友!生乃有因,依其因灭,于其因尽,则知生已尽。于因之尽,知生已尽,而“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更不有生。”大德!如是之问,我则如是作答”。
十七
“舍利弗!若再以如是问汝:“友!舍利弗!生又由何因、何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十八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生又以何为因……以何为本耶?”大德!如是问我,应如是作答:“友!生为有因、为有集、依有而生、以有为本。”大德!对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十九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舍利弗!有又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二十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有又以何为因……以何为本耶?”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友!有以取为因、以取为集、依取而生、以取为本。”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一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取以何为因……?”
二二~二三
“舍利弗!若如是问汝:“友!爱又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二四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又爱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大德!如是问,我如作是答:“友!爱以受为因、以受为集、依受而生、以受为本也。”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五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舍利弗!如何知、如何见时,汝无乐着于受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二六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如何知,如何见时,汝无乐着于受耶?”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七
“友!此等有三受。三受者何耶?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友!此等之三受是无常。如是无常苦时,而不乐着于受。”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八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此法门亦略得作答,即:如何所受皆是苦。”
二九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舍利弗!如何自称得解脱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有生耶?”舍利弗!对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三十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如何自称得解脱智,知生己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来此生耶?”大德!对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三一
“友!我于内解脱,依一切取灭,住于正念。住正念故,诸漏不随增,我不认我。
?对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三二
“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此为略说此义之法门。依沙门所云之诸漏,
三三
世尊说已,即从座起,入室。彼等诸漏,我无惑,我已尽无疑。”
三四
尊者舍利弗,于世尊离去未久、向诸比丘曰:
三五
“友!我先前尚未经验时,世尊起初问我,时我是愚昧。友!世尊初问于我予随喜耶?友!我作是念:
三六
“世尊!若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三七
世尊!若一夜以异文、异方K之义问我,我亦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三八
世尊若一日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日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三九
世尊若二日二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二日二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十
世尊若三日三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三日三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一
世尊若四日四夜,以此义问我,我亦四日四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二
世尊若五日五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五日五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三
世尊若六日六夜,以此义问我,我亦六日六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四
世尊若七日七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七日七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五
尔时,伽拉罗刹利比丘,即从座起,走近世尊。近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四六
坐于一面之伽拉罗刹利比丘,向世尊作如是言:“大德!尊者舍利弗,作如是之狮子吼:“友!我先尚未经验时,世尊初问于我,时我愚昧。友!世尊初问于我,予随喜耶?友!我作如是念:世尊若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世尊若一夜……一日一夜……世尊若二日二夜……三、四、五、六、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四七
“比丘!是故,舍利弗是善达法界。彼善达法界故,我若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答我。我又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一夜,亦此义答我。我若一日一夜,将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一日一夜,以此义答我。我若二日二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二日二夜,以此义答我。若我三日三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三日三夜,以此义答我。我若四日四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四日四夜,以此义答我。我若五日五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五日五夜,以此义答我。我若六日六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六日六夜,以此义答我。我若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舍利弗,舍利亦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答我。”
第三 智事(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说四十四智事,汝等谛听,善思念,我当宣说。”“大德!唯然。”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
三
世尊曰:“诸比丘!四十四智事为何耶?
四
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灭智、趣老死灭之道迹智。
五
生智、生集智、生灭智、趣生灭之道迹智。
六
有智、有集智、有灭智、趣有灭之道迹智。
七
取智、取集智、取灭智、趣取灭之道迹智。
八
爱智、爱集智、爱灭智、越爱灭之道迹智。
九
受智、受集智、受灭智、极受灭之道迹智。
十
触智、触集智……
十一
六处智……
十二
名色智……
十三
识智……
十四
行智、行集智、行灭智、趣行灭之道迹智。诸比丘!此等是谓四十四智事。
十五
诸比丘!老死者何耶?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殁、灭、破坏、死、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之老与此之死,诸比丘!此谓之老死。
十六
生集之故,有老死集,生灭之故,有老死灭。此八支圣道乃趣老死灭之道迹。即:正见……正定。
十七
诸比丘!圣弟子知如是之老死、知如是老死之集、知如是老死之灭、知如是趣老死灭之道迹。
十八
此乃彼之法智。彼由此等见41、知,达于不时、依没入法42,导向过去、未来之道。
十九
于过去,如何沙门或婆罗门,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耶?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知如是、如是耶?
二十
于未来、虽如何沙门或婆罗门,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耶?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知如是、如是耶?此为彼之类智。
二一
诸比丘!圣弟子、有此等清净、纯净二智,即:法智与类智是。诸比丘!对此,圣弟子亦得谓之:达于现,达于见,亦达于正法,亦见此正法,亦具足学智、亦具足学明、亦入于法流、亦圣明达慧,建立不死之扉。
二二
诸比丘!生为何耶?各种众生之……
二三
诸比丘!有者何耶?……
二四
诸比丘!取者何耶?……
二五
诸比丘!爱者何耶?……
二六
诸比丘!受者何耶?……
二七
诸比丘!触者何耶?……
二八
诸比丘!六处者何耶?……
二九
诸比丘!名色者何耶?……
三十
诸比丘!识者何耶?……
三一
诸比丘!行者何耶?诸比丘!此等有三行,即:身行、语行、心行是。诸比丘!此等谓诸行。
三二
无明集故有行集,无明集灭故行灭。唯此八支圣道,乃趣行灭之道迹,即:正见……正定是。
三三
诸比丘!圣弟子知如是行、知如是行集、知如是行灭、知如是趣行灭之道迹,此乃彼之法智。彼由此等之所见、所知、达于不时、依没入于法,导于过去、未来之道。
三四
于过去虽是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知行、知行集、知行灭、知趣行灭之道迹。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如是、如是知。
三五
于未来虽是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如是、如是知耶?此乃彼之类智。
三六
诸比丘!圣弟子有此等之清净、纯净二智,即:法智与类智是。诸比丘!对此,圣弟子谓之:亦达于现、亦达于见、于达正法、亦见正法、亦学智具足、亦学明具足、亦入于法流、亦圣明达慧、建立不死之扉。”
第四 智事(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七十七智事,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当宣说:
诸比丘!七十七智事者何耶?
三
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过去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未来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有法住智处,亦有尽法、败坏法、离贪法、灭法之智。
四
缘有而有生之智,……
五
缘取而有有之智,……
六
缘爱而有取之智,……
七
缘受而有爱之智,……
八
缘触而有受之智,……
九
缘六处而有触之智,……
十
缘名色而有六处之智,……
十一
缘识而有名色之智,……
十二
缘行而有识之智,……
十三
缘无明而有行之智,无无明则无行之智,于过去缘无明而有行之智,无无明则无行之智,于未来缘无明而有行之智,无无明则无行之智,于法住智亦有尽法、败坏法、离贪法、灭法之智。
十四
诸比丘!此等谓之七十七智事。”
第五 无明缘(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此全苦蕴
之集。”
三
“大德!老死者何耶?此老死属于何人耶?”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老死者何耶?又此老死属于何人耶?”  此谓“老死与老死之所属者相具”谓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也。比丘!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说法,缘生而有老死。”
四
“大德!生者何耶?此生属何人耶?”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生者何耶?又此生属何人耶?”此谓“生与此生之所属为异。比丘!谓则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比丘!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说法,缘有而有生。”
五
“大德!有者何耶?此有属何人耶?”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有者何耶?此有属何人耶?”此谓“有与属此有之者为异。”比丘!谓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比丘!有“命与身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与身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
六
缘取而有有,……
七
缘爱而有取,……
八
缘受而有爱,……
九
缘触而有受,……
十
缘六处而有触,……
十一
缘名色而有六处,……
十二
缘识而有名色,……
十三
缘行而有识,……
十四
“大德!行者何耶?又此等属何人耶?”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行者何耶?又此等诸行属何人耶?”此谓“行与属此等行者为异。”比丘!如作是言,则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也。比丘!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与身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缘无明而有行。比丘!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诸45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作以舍离。
十五
如老死者何耶?此老死属何人耶?如命与身为同。如命与身为异。一切无取着,为舍离。此等则悉皆断根,如被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当来即不再生。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诸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十六
生者何耶?此生属何人耶?如命与身为同。如命与身为异。一切无取着、舍离。此等则悉皆断根,如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当来即不再生。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诸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十七
有者何耶?……
十八
取者何耶?……
十九
爱者何耶?……
二十
受者何耶?……
二一
触者何耶?……
二二
六处者何耶?……
二三
名色者何耶?……
二四
识者何耶?……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诸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二五
行者何耶?此等之行属何人耶?行与属此之行者,为异。如命与身为同也。如命与身为异也。一切无取着、舍离。此等乃悉皆断根,如被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当来即不再生。”……
第六 无明缘(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全苦蕴之
集。
三
诸比丘!“老死者何耶?又此老死属何人耶?”作是言者诸比丘!“老死与属此老死之行者相异。若作如是言,则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诸比丘!如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诸比丘!如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
诸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缘生而有老死。……
四
生者何耶?……
五
有者何耶?……
六
取者何耶?……
七
爱者何耶?……
八
受者何耶?……
九
触者何耶?……
十
六处者何耶?……
十一
名色者何耶?……
十二
识者何耶?……
十三
诸比丘!“行者何耶?行又属何人耶?”作如是言者,诸比丘!若作如是言:“行与属此行之者为异,”则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诸比丘!如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诸比丘!如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
诸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缘无明而有行。……
十四
诸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十五
生者何耶?……
十六
有者何耶?……
十七
取者何耶?……
十八
爱者何耶?……
十九
受者何耶?……
二十
触者何耶?……
二一
六处者何耶?……
二二
名色者何耶?……
二三
识者何耶?……
二四
如“行者何耶?又此等行属何人耶?”如“行与属此等之行属者为异”。如“命与身为同”……一切无取着、舍离。此等乃悉皆断根,如被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即不再生。”
第七 非汝之物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此身非汝等之物,亦非属他人之物。”
三
“诸比丘!应知此乃依先业所造者,依先业所思考者,依先业所感受者。
四
诸比丘!然则圣弟子闻缘起,则善思念。
五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灭。因行灭有识灭,如是乃全苦蕴之灭。”
第八思(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虽思量、企画、考虑之任何事,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而有识住。其识之住增长时,于未来而有再生,于未来至有再生时,生未来之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三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然有思虑时,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之住增长时,于未来有再生,于未来至有再生时,生未来之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四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则无此识定之所缘,无所缘故无识之住,无识住且不增长时,于未来则无再生;于末来无再生,则灭未来之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第九 思(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虽思量,企画,考虑之任何事,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之住增长时,则有名色之显现。
三
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而有受,……爱,……取,……有,……生,……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四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而有思虑,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住增长时,有名色之显现。
五
缘名色有六处……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六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者,则此识定无所缘,无所缘故无识之住,无识住且不增长时,无名色之显现,因名色灭,有六处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第十 思(之三)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思量,企画,思虑之任何事,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
三
其识之住增长时,有系着,有系着故有往来,有往来故有生死,有生死故于未来有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四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而有思虑时,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
五
诸比丘!其识之住增长时有系着,有系着时有往来,有往来故有生死,有生死故有未来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六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则此识定无所缘,无所缘则无住。
七
无识之住,且不增长时,则无系着,无系着故无往来,无往来故无生死,无生死故,未来之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此颂曰:
生者迦拉罗  二智无明缘
非汝所有物  以及三种思
第五 家主品
第一 五畏罪(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给孤独家主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世尊言于坐在一面之给孤独家主曰:
三
“家主!圣弟子于五畏罪令静止,具足四预流支,依慧善见、善知圣法49时,彼若欲者,则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我于地狱灭,趣畜生灭,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我入于预流,为不堕恶趣者。决定入达菩提之终极。”
四
令静止于五畏罪者,何耶?
五
家主!杀生者,缘杀生于现法生畏罪。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杀生,使彼畏罪静止。
六
家主!不与取者,缘不与取,亦于现法生畏罪,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不与取,能使彼畏罪静止。
七
家主!邪欲行者,缘于邪欲行,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邪欲行,能使彼畏罪静止。
八
家主!妄语者,缘于妄语,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妄语,能使彼畏罪静止。
九
家主!饮酒者,缘于饮酒,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因断绝饮酒,能使彼畏罪静止。此等是五畏罪之静止。
十
四预流支具足者,何耶?
十一
家主!于是圣弟子,对佛抱不坏之信--“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者,是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十二
对法抱不坏之信--“法乃由世尊善说者,即:其法乃有现果报,有不时报,所谓来见者,为导引之所在者,此乃由各各识者所不可不知之法。”
十三
对僧伽抱不坏之信--“世尊之弟子僧伽,乃善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以智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行者,亦即四双八辈者是。此之世尊弟子僧伽,应予以供养、尊重、布施、合掌,此乃世间之无上福田。”
十四
是圣者所称赞之戒具足,其戒为不坏、不毁、不截、无秽,导于自由、识者所喜、无污,是转向定者。此等是具足四预流支。
十五
依慧善见、善知圣法者,何耶?
十六
家主!于是圣弟子,善思惟缘起。即:彼有故此有,彼无时故此无,彼生故此生,彼灭故此灭。
十七
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因无明无余,离贪、灭,乃行灭,因行灭,乃识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以此慧而善见、善知正法。
十八
家主!圣弟子静止于此等之五畏罪,具足此等之四预流支。以慧而善见、善知此等之圣法时,若彼欲,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于我地狱灭、畜生趣灭、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我入于预流,不堕恶趣,决定达于菩提之终极。”
第二 五畏罪(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众多比丘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世尊曰:
三
“诸比丘!圣弟子于五畏罪令静止,具足四预流支,以慧善见、善知圣法时,若彼欲者,则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于地狱灭……不堕于恶趣,决定达于菩提之终极。”
静止于五畏罪者,何耶?
诸比丘!杀生者,……
诸比丘!不与取者,……
诸比丘!邪欲行者,……
诸比丘!妄语者,……
诸比丘!饮酒者,……
此等之五畏罪令静止。
四
四预流支具足者,何耶?诸比丘!于是圣弟子,对佛……对法……对僧伽……具足圣者所称赞之戒。具足此等四预流支是。
五
以此慧善见、善知圣法者,何耶?诸比丘!于是圣弟子,善思惟缘起。……以此慧善见、善知圣法是。
六
诸比丘!圣弟子令静止于此等之五畏罪,具足此等之四预流支,以慧善见、善知圣法时,若彼欲者,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于地狱灭、趣于畜生灭、于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我入于预流、不堕恶趣,决定达于菩提之终极。””
第三 苦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苦之集与苦之灭。汝等谛听……
三
“诸比丘!苦之集者,何耶?
四
依眼与色而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诸比丘!此乃苦之集。
五
依耳与声……
六
依鼻与香……
七
依舌与味……
八
依身与触……
九
依于意与法而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诸比丘!此乃苦之集。
十
诸比丘!苦之灭者,何耶?
十一
依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依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诸比丘!此乃苦之灭。
十二
依耳与声生耳识。
十三
依鼻与香生鼻识。
十四
依舌与味……
十五
依身与触……
十六
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依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十七
诸比丘!此乃苦之灭。”
第四 世间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其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世间之集与灭,汝等谛听……
三
“诸比丘!世间之集者,何耶?
四
依于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此乃世间之集。
五
依耳与声……
六
依鼻与香……
七
依舌与味……
八
依身与触……
九
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生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此乃世间之集。
十
诸比丘!世间之灭者,何耶?
十一
依于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此为世间之灭。
十二
依耳与声……
十三
依鼻与香……
十四
依舌与味……
十五
依身与触……
十六
依意与法而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十七
诸比丘!此乃世间全苦蕴之灭。”
第五 那提迦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那提迦村之砖瓦家。
二
尔时,世尊,独自宴坐,而宜说此法门曰:
三
“依于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四
依耳与声……
五
依鼻与香……
六
依舌与味……
七
依身与触……
八
依于意与法而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九
依眼与色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十
依耳与声……
十一
依鼻与香……
十二
依舌与味……
十三
依身与触……
十四
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十五
尔时,一比丘,因漏闻世尊之语而起立。
十六
世尊见此比丘,因漏闻而起立。
十七
见而谓于此比丘曰:“比丘!汝欲闻此法门耶?”“唯然,大德!”
十八
“比丘!汝应受持此法门。比丘!汝应善知此法门。比丘!具足此法门之义,是乃梵行之初。”
第六 异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一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俱相问候,交谈致意于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三
“瞿昙!如何是彼作而彼经验耶?”“婆罗门!彼作而彼经验者,此乃一极端。”
四
“瞿昙!又如何他作而他经验耶?”“婆罗门!他作而他经验者,此乃第二之极端。婆罗门!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于中而说法。
五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依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之灭,依行之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六
如是说已。彼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瞿昙!稀有哉!……尊瞿昙!请受我从今日以后,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第七 声闻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声闻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俱相致问候:坐于一面之声闻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三
“瞿昙!“一切为有”是如何耶?”“婆罗门!“一切为有”者,此乃一极端。”
四
“瞿昙!“一切为无”是如何耶?”“婆罗门!“一切为无”者,此乃第二极端。婆罗门!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于中而说法。
五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依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之灭,依行之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六
如是说已,彼声闻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瞿昙!稀有哉!……愿终生归依。”
第八 顺世派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顺世派之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坐于一面之顺世派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三
“瞿昙!“一切为有”是如何耶?”“婆罗门!“一切为有”者,此乃第一世间之领域。”
四
“瞿昙!又“一切为无”是如何耶?”“婆罗门!“一切为无”者,此乃第二世间之领域。”
五
“瞿昙!“一切为一”是如何耶?”“婆罗门!“一切为一”者,此乃第三世间之领域。”
六
“瞿昙!又“一切为异,”是如何耶?”“婆罗门!“一切为异”者,此乃第四世间之领域。”“婆罗门!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中而说法。
七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依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灭,依行灭而有识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八
如是说已。顺世派之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尊者瞿昙!稀有哉!……从今愿终生归依……”
第九 圣弟子(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有何故有何耶?生何时何生耶?有何故有名色耶?有何故有六处耶?有何故有触耶?有何故有受耶?有何故有爱耶?有何故有取耶?有何故有有耶?有何故有生?有何故有老死耶?”
三
诸比丘!时,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前于此有智。“有无明故有行,有行故有识,有识故有名色……有生故有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之生起。
四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无何故无何耶?因何灭故何灭耶?无何故无行耶?无何故无识耶?无何故无名色耶?无何故无六处耶?无何故无触耶?无何故无受耶?无何故无爱耶?无何故无取耶?无何故无有耶?无何故无生耶?无何故无老死耶?”……
五
诸比丘!时,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而于此有智。彼无故此无,彼灭故此灭,无无明故无行,无行故无识,无识故无名色,无名色故无六处,……无触……无受……无爱……无取……无有……无生……无生故无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灭。
六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如实知世间之集与灭。诸比丘!如是可谓圣弟子具足见……皆立于不死之扉。”
第十 圣弟子(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多闻之圣弟于,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有何故有何耶?由何之生起,何生耶?有何故有行耶?有何故有识耶?有何故有名色耶?有何故有六处耶?有何故有触耶?有何故有受耶?有何故有爱耶?有何故有取耶?有何故有有耶?有何故有生耶?有何故有老死耶?……
三
诸比丘!时,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而于此有智。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有无明故有行,有行故有识,有识故有名色,有名色故有六处,有六处故有触,有触故有受,有受故有爱,有爱故有取,有取故有有,有有故有生,有生故有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生起。
四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无何故无何耶?因何灭而何灭耶?无何故无行耶?无何故无识耶?……无何故无老死耶?”
五
诸比丘!时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而于此有智。“彼无故此无,此灭故彼灭,无 无明故无行,无行故无识,无识故无名色,无名色故无六处……无生故无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灭。
六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此世间之集与灭。诸比丘!对此,圣弟子可谓达见、见此正法、具足学智、具足学明、入于法流、圣明达慧、皆立于不死之扉。”
此颂曰:
谓此五畏罪
苦世那提迦
以及异声闻
所谓圣弟子
依此为品名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行生经

行生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六八、意行经(大正藏一,七〇〇页)
本经说具足信、戒、闻、施、慧者,于来世随自己之愿求,得生刹帝利、婆罗门等人中之善趣、或六欲天、色界、无色界之诸天。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
彼等诸比丘向世尊言: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
诸比丘!我应为汝等说行之生,谛听,善思念,我当说之。
彼等诸比丘白世尊曰:如是,世尊!
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独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刹帝利大家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而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即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是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婆罗门大家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而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即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是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长者大家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是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四大王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而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四大王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是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三十三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而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三十三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是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耶摩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而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耶摩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是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兜率陀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而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兜率陀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是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化乐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而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化乐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是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他化自在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而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他化自在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是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千界梵天长寿美丽而多快乐。诸比丘!以遍满、胜解千界梵天而住。又有诸众生生于彼处者,彼等亦善遍满胜解而住。诸比丘!譬如有眼之人,描写一圆形于手掌而观察,诸比丘!天如是千界梵天遍满胜解千世界面住,又有诸众生生于彼处者,彼等亦善遍满胜解而住。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千界梵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二千界梵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诸比丘!二千界梵天亦遍满胜解二千世界而住。又有诸众生生于彼处者,彼等亦善遍满胜解而住。诸比丘!如有眼之人描写二圆形于手掌,如是二千界梵天以遍满胜解二千世界而住。又有诸众生生于彼处者,彼等亦善遍满胜解而住。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二千界梵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于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三千界梵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诸比丘!三千界梵天亦遍满胜解三千世界而住。又有诸众生生于彼处者,彼等亦善遍满胜解而住。诸比丘!如有眼之人描写三圆形于手掌,如是三千界梵天以遍满胜解三千世界而住。又有诸众生生于彼处者,彼等亦善遍满胜解而住。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三千界梵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于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四千界梵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诸比丘!四千界梵天亦遍满胜解四千世界而住。又有诸众生生于彼处者,彼等亦善遍满胜解而住。诸比丘!如有眼之人描写四圆形于手掌,如是四千界梵天以遍满胜解四千世界而住。又有诸众生生于彼处者,彼等亦善遍满胜解而住。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四千界梵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于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五千界梵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诸比丘!五千界梵天亦遍满胜解五千世界而住。又有诸众生生于彼处者,彼等亦善遍满胜解而住。诸比丘!如有眼之人描写五圆形于手掌,如是五千界梵天以遍满胜解五千世界而住。又有诸众生生于彼处者,彼等亦善遍满胜解而住。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五千界梵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于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十千界梵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诸比丘!十千界梵天遍满、胜解十千世界而住,又有诸众生生于彼处者,彼等亦善遍满胜解而住。诸比丘!臂喻琉璃珠,性净、八角、善磨之者、置于黄毛毡上,其辉照耀。诸比丘!恰如是,十千界梵天,遍满胜解十千世界而住。又有诸众生生于彼处者,彼等亦善遍满胜解而住。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十千界梵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百千界梵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诸比丘!百千界梵天,遍满胜解百千世界而住,又有诸众生生于彼处者,彼等亦遍满胜解而住。诸比丘!譬喻遍浮那提种之金器,彼善巧之工师熔于炉中,甚善加工,置于黄毛毡上者,又辉又光。诸比丘!恰如是,又百千界梵天,遍满胜解百千世界而住。又有诸众生生于彼处者,彼等亦善遍满胜解而住。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百千界梵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少光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少光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无量光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无量光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光音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光音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少净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少净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无量净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无量净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遍净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遍净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广果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广果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无烦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无烦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无热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无热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善见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见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阿迦腻吒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阿迦腻吒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已达空无边处之诸天是长寿久住多快乐。而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空无边处之诸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已达识无边处之诸天是长寿久住多快乐。而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识无边处之诸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已达无所有处之诸天是长寿久住多快乐。而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无所有处之诸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已达非想非非想处之诸天是长寿久住而多快乐。而彼如是思惟:呜呼!我身坏命终后生于非想非非想处之诸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彼于此等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广修者向生彼处。诸比丘!此道此行转向生彼处。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如是思惟:呜呼!我尽诸漏而无漏;于现法中,自通达、作证、具足心解脱、慧解脱而住。彼尽诸漏而无漏;于现法中,自通达、作证、具足心解脱、慧解脱而住。
诸比丘!彼比丘不生于何处,于何处亦不生。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犍度篇·婆磋种相应

婆磋种相应

第一 无知(一)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时,有婆磋种出家者,来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已。婆磋种出家者白世尊言:“尊瞿昙!依何因?依何缘?于世间生如是种种成见耶?谓:世间为常、世间为无常、世间为有边、世间为无边,命即是身,命与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亦有亦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婆磋!于色无知故,于色集无知故,于色灭无知故、于顺色灭道无知故,于世间有生如是种种之成见。谓:世间为常……乃至……如来死后非有非无。婆磋!依此因、依此缘,于世间有生如是种种之成见。谓:世间为常……乃至……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四十八(大正藏二、二四六a)、别译杂含经卷十(大正藏二、四四五c)。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婆磋种出家者,白世尊言:“尊瞿昙!依何因?依何缘?于世间生如是种种成见,谓:世间为常……乃至……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婆磋!于受无知故,于受集无知故,于受灭无知故,于顺受灭道无知故,于世间有生如是种种之成见,谓:世间为常……乃至……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五
“婆磋!依此因、依此缘,于世间有生如是种种之成见,谓:世间为常,世间为无常……乃至……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婆磋种出家者,白世尊言:“尊瞿昙!依何因?依何缘?于世间生如是种种之见耶?谓:世间为常……乃至……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婆磋!于想无知故,于想集无知故,于想灭无知故,于顺想灭道无知故,于世间有生如是种种之成见,谓:世间为常、世间为无常……乃至……如来死后非有非
无。”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婆磋种出家者,白世尊言:“尊瞿昙!依何因?依何缘?于世间生如是种种之成见耶?谓:世间为常……乃至……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婆磋!于行无知故,于行集无知故,于行灭无知故,于顺行灭道无知故,于世间有生如是种种之成见。谓:世间为常、世间为无常……乃至……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婆磋!依此因、依此缘,于世间有生如是种种之成见,谓:世间为常、世间为无常……乃至……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婆磋种出家者,白世尊言: “尊瞿昙!依何因?依何缘?于世间生如是种种之成见耶?谓:世间为常、世间为无常……乃至……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婆磋!于识无知故,于识集无知故,于识灭无知故,于顺识灭道无知故,于世间有生如是种种之成见。诣:世间为当、世间为无常……乃至……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婆磋!依此因……乃至……非有非无。”
第六~十 无见(一~五)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婆磋种出家者,白世尊言:“尊瞿昙!依何因?依何缘?于世间有生如是种种之成见耶?谓:世间为当、世间为无常……乃至……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第六)婆磋!于色无见故……乃至……
(第七)于受……
(第八)于想……
(第九)于行……
(第十)于识无见故……乃至……于顺识灭道无见故……乃至……(应广说如初于五蕴之顺次。)
第十一~十五 不现观(一~五)
(第十一)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色不现观故……乃至……于顺色灭不现观故……
(第十二)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受不现观故……
(第十三)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想不现观故……
(第十四)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行不现观故……
(第十五)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识不现观故……乃至…
第十六~二十 不了悟(一~五)
(第十六)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婆磋种出家者,白世尊言:尊瞿昙!依何因?依何缘?……乃至……

婆磋!于色不了悟故……乃至……于顺色灭道不了悟故……乃至……
(第十七)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受……
(第十八)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想……
(第十九)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行……
(第二十)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识不了悟故……乃至……于顺识灭道不了悟故……乃至……
第二十一~二十五 不通达(一~五)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尊瞿昙!依何因?依何缘?……乃至……婆磋!于色不通达故……乃至……于识不通达故……乃至……
第二十六~三十 不等观(一~五)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色不等观故……乃至于识不等观故……乃至……
第三十一~三十五 不随观(一~五)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色不随观故……乃至……于识不随观故……乃至……
第三十六~四十 不近观(一~五)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色不近观故……乃至……于识不近观故……乃至……
第四十一~四十五 不等察(一~五)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色不等察故……乃至……于识不等察故……乃至……
第四十六~五O 不近察(一~五)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色不近察故……乃至……于识不近察故……乃至……
第五十一 不现见(一)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时,婆磋出家者,来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已,婆磋种出家者,白世尊言:“尊瞿昙!依何因?依何缘?于世间生如是种种之成见耶?谓:世间为常……乃至……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婆磋!于色不现见故,于色集不现见故,于色灭不现见故,于顺色灭道不现见故,如是……乃至……”
注1 “尊瞿昙!”原本缺失。
(第五十二)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受不现见故……乃至……
(第五十三)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想不现见故……乃至……
(第五十四)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行不现见故……乃至……
一~四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婆磋!于识不现见故,于识集不现见故,于识灭不现见故,于顺识灭道不现见故,于世间有生如是种种之成见,谓:世间为常、世间为无常……乃至……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婆磋!依此因、依此缘,于世间有生如是种种之成见谓:世间为常、世间为无常、世间为边、世间为无边。命即是身,命与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亦有亦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婆磋种相应(终)
一品中有五十五经
于此之摄颂曰:
无知与无见
不现观了悟
不通达等观
不随观近观
不等察近察
以及不现见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摩罗迦大经

摩罗迦大经

北传中阿二O五。五下分结经(大正藏一、七七八页。)
本经是有关摩罗迦子受持五下分结之教而言。世尊质其意义,且应阿难之请,说明五下分结,并说明其舍离之道。与北传本之大纲虽是一致,但后面,巴利文没有二譬喻。即于水流作筏而渡;芭蕉任切之,节节无实。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之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等比丘应世尊曰:师尊!
世尊乃告曰:诸比丘!由予所说之五下分结,汝等受持耶?
如是言已,具寿摩罗迦子白世尊曰:师尊!由世尊所说之五下分结,予实受持之。
[世尊曰:]摩罗迦子!由予所说之五下分结,汝如何受持之耶?
[彼答曰:]师尊!
予受持依世尊所说之身见为下分结;
师尊!予受持依世尊所说之疑为下分结;
师尊!予受持依世尊所说之戒禁取为下分结;
师尊!予受持由世尊所说之欲贪为下分结;
师尊!予受持依世尊所说之嗔恚为下分结。
师尊!实如是予受持依世尊所说之五下分结。
[世尊曰:]摩罗迦子!汝实为何受持予所说如是五下分结耶?
摩罗迦子!外道之出家者是否以此婴儿之喻将诘难耶?
[言:]摩罗迦子!实为幼稚、迟钝、仰卧之婴儿,尚无此有身[之观念],由何处彼可生有身见耶?乃彼但有有身见随眠潜在之。
摩罗迦子!实为幼稚、迟钝、仰卧之婴儿、尚无此法[之观念],由何处于诸法生疑耶?彼但有疑随眠潜在之。
摩罗迦子!实幼稚、迟钝、仰卧之婴儿尚无此戒[之观念],由何处彼于诸戒可生戒禁取耶?彼但有戒禁取随眠潜在之。
摩罗迦子!实幼稚、迟钝、仰卧之婴儿,尚无此欲[之观念],由何处彼于诸欲可生欲贪耶?彼但有欲贪随眠潜在之。
摩罗迦子!实幼稚、迟钝、仰卧之婴儿,尚无此有情[之观念],由何处彼于诸有情可生嗔恚耶?彼但有嗔恚随眠潜在之。
摩罗迦子!外道之出家者是否以此婴儿之喻将诘难耶?
如是说已,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世尊![今]为其时也,善逝![今]为其时也。世尊当说五下分结,比丘等闻世尊之[所说]将受持之。
[世尊曰:]然,阿难!谛听之、善思惟之,予今将说之。
具寿阿难应诺世尊:愿乐欲闻,师尊!
世尊乃说曰:
阿难,此无闻凡夫,对诸圣之不认识者,圣法之不熟知者,于圣法所未导者,对诸圣人不认识者,诸圣人法不熟知者,于圣人法所未导者,具心被有身见所缚,有身见所征服而住之,为生有身见不能如实而知出离;其有身见顽固难动为彼下分结也。
具心被疑所缚,为疑所征服而住之,为生疑而不能如实知出离;其疑顽固难动为彼下分结也。
具心被戒禁取所缚,为戒禁取所征服而住之,为生戒禁取而不能如实知出离;其戒禁取顽固,难动为彼下分结也。
具心被欲贪所缚,为欲贪所征服而住之,为生欲贪而不能如实知出离;其欲贪顽固难动为彼下分结也。
具心被嗔恚所缚,为嗔恚所征服而住之,为生嗔恚而不能如实知出离;其嗔恚顽固难动为彼下分结也。
阿难!实多闻之圣弟子,对诸圣之认识者,圣者之法熟知者,于圣法所导者。对诸真人认识者,诸真人法之熟知者,于真人法所导者,具心不被有身见所缚,不为有身见所征服而住之,为生有身见而如实知出离;其有身见为彼从随眠被舍断之。
具心不被疑所缚,不为疑所征服而住之,为生疑而如实知出离;其疑为彼从随眠被舍断之。
具心不被戒禁取所缚,不为戒禁取征服而住之,为生戒禁取而如实知出离;其戒禁取为彼从随眠被舍断之。
具心不被欲贪所缚,不为欲贪征服而住之,为生欲贪而如实知出离;其欲贪为彼从随眠被舍断之。
具心不被嗔恚所缚,不为嗔恚征服而住之。为生嗔恚而如实知出离;其嗔恚为彼从随眠被舍断之。   阿难!为舍离五下分结有道、有道迹。不依其道、其道迹,而欲知、欲见、欲舍断五下分结者,无有是处也。
阿难!犹如大树有坚实心材,不截皮材、不截肤材、而可截[取]心材者,无有是处也。实如是,
阿难!为舍离五下分结有道、有道迹。不依其道、其道迹,而欲知、欲见,或欲舍断五下分结者,无有是处。
阿难!为舍离五下分结有道、有道迹,依其道、其道迹,而欲知、欲见、欲舍断五下分结者,有是处也。
阿难!犹如大树有坚实心材、截皮材、截肤材、而回截[取]心材,斯有是处也。
如是,阿难!为舍离五下分结有道、有道迹,依其道、其道迹,欲知、欲见、欲舍断五下分结者,斯有是处。   阿难!恰如恒伽河水满、平岸、鸟易得饮;是时,一力弱人来云:予可依臂横断此恒伽河之流、安稳至彼岸。如彼依臂横断恒伽河之流,安稳至彼岸,为不可能也。
如是,阿难!凡为灭有身见而说法时,其心不雀跃、不净信、不确立、不解脱者、犹如彼弱力人,如是此等当见也。
阿难!恰如,恒伽河水满、平岸、鸟易得饮;是时,一力强之人来云:予依臂可横断此恒伽河之流,安稳至彼岸。彼得依臂横断恒伽河之流,安稳至彼岸。
如是,阿难!凡为灭有身见而说法时,其心雀跃、净信、确立、解脱者,犹如彼强力人,如是此等当见也。   然而,阿难!为舍断五下分结有何等道,何等道迹耶?
阿难!在此,比丘由离依,由舍诸不善法,出止息一切身之粗恶,而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之。
若然,其时彼有属色、受、想、行、识[事物],随观彼等诸法如无常、如苦、如疾、如癌、如箭、如痛、如病、如敌、如坏、如空、如无我。彼由其等诸法而心解脱之。
彼心由其等诸法解脱,则心集中于甘露界:
此为寂静也,此为殊妙也,即一切行之息,一切依之定,渴爱之灭、离欲、灭尽、涅盘也。彼住此处成就诸漏尽。
又若虽不能成就漏尽,以彼法爱,以彼法喜,由五下分结之灭尽成为化生者,从彼界成为般涅盘者,不还来者。
阿难!此道,此道迹实为舍断五下分结也。
复次,阿难!比丘由寻伺之止息、内净、心之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之。
若然,其时彼有属色、受、想、行、识[事物],随观彼等诸法如无常、如苦、如疾、如癌、如箭、如痛、如病、如敌、如坏、如空、如无我。彼由其等诸法而心解脱之。
彼心由其等诸法解脱,则心集中于甘露界:
此为寂静也,此为殊妙也,即一切行之息,一切依之定,渴爱之灭、离欲、灭尽、涅盘也。彼住此处成就诸漏尽。
又若虽不能成就漏尽,以彼法爱,以彼法喜,由五下分结之灭尽成为化生者,从彼界成为般涅盘者,不还来者。
阿难!此道,此道迹实为舍断五下分结也。
复次,阿难!比丘脱喜、舍而住,有念,有正知;且身觉受乐,宣说诸圣者之舍而有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之。
若然,其时彼有属色、受、想、行、识[事物],随观彼等诸法如无常、如苦、如疾、如癌、如箭、如痛、如病、如敌、如坏、如空、如无我。彼由其等诸法而心解脱之。
彼心由其等诸法解脱,则心集中于甘露界:
此为寂静也,此为殊妙也,即一切行之息,一切依之定,渴爱之灭、离欲、灭尽、涅盘也。彼住此处成就诸漏尽。
又若虽不能成就漏尽,以彼法爱,以彼法喜,由五下分结之灭尽成为化生者,从彼界成为般涅盘者,不还来者。
阿难!此道,此道迹实为舍断五下分结也。

复次,阿难!比丘舍离乐,舍离苦,又灭以前所有之喜悦、忧恼,无苦,无乐,舍念清净,成就成就第四禅而住之。
若然,其时彼有属色、受、想、行、识[事物],随观彼等诸法如无常、如苦、如疾、如癌、如箭、如痛、如病、如敌、如坏、如空、如无我。彼由其等诸法而心解脱之。
彼心由其等诸法解脱,则心集中于甘露界:
此为寂静也,此为殊妙也,即一切行之息,一切依之定,渴爱之灭、离欲、灭尽、涅盘也。彼住此处成就诸漏尽。
又若虽不能成就漏尽,以彼法爱,以彼法喜,由五下分结之灭尽成为化生者,从彼界成为般涅盘者,不还来者。
阿难!此道,此道迹实为舍断五下分结也。

复次,阿难!比丘超越一切色想、消灭有对想,由不作意种种想故[作意:]虚空无边也。成就虚空无边处而住之。
若然,其时彼有属色、受、想、行、识[事物],随观彼等诸法如无常、如苦、如疾、如癌、如箭、如痛、如病、如敌、如坏、如空、如无我。彼由其等诸法而心解脱之。
彼心由其等诸法解脱,则心集中于甘露界:
此为寂静也,此为殊妙也,即一切行之息,一切依之定,渴爱之灭、离欲、灭尽、涅盘也。彼住此处成就诸漏尽。
又若虽不能成就漏尽,以彼法爱,以彼法喜,由五下分结之灭尽成为化生者,从彼界成为般涅盘者,不还来者。
阿难!此道,此道迹实为舍断五下分结也。
复次,阿难!比丘超越一切虚空无边处,[作意:]识无边也。成就识无边处而住之。
若然,其时彼有属色、受、想、行、识[事物],随观彼等诸法如无常、如苦、如疾、如癌、如箭、如痛、如病、如敌、如坏、如空、如无我。彼由其等诸法而心解脱之。
彼心由其等诸法解脱,则心集中于甘露界:
此为寂静也,此为殊妙也,即一切行之息,一切依之定,渴爱之灭、离欲、灭尽、涅盘也。彼住此处成就诸漏尽。
又若虽不能成就漏尽,以彼法爱,以彼法喜,由五下分结之灭尽成为化生者,从彼界成为般涅盘者,不还来者。
阿难!此道,此道迹实为舍断五下分结也。
……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作意:]无任何物也。成就无所有处而住之。
若然,其时彼有属色、受、想、行、识[事物],随观彼等诸法如无常、如苦、如疾、如癌、如箭、如痛、如病、如敌、如坏、如空、如无我。彼由其等诸法而心解脱之。
彼心由其等诸法解脱,则心集中于甘露界:
此为寂静也,此为殊妙也,即一切行之息,一切依之定,渴爱之灭、离欲、灭尽、涅盘也。彼住此处成就诸漏尽。
又若虽不能成就漏尽,以彼法爱,以彼法喜,由五下分结之灭尽成为化生者,从彼界成为般涅盘者,不还来者。
阿难!此道,此道迹实为舍断五下分结也。
[阿难曰:]师尊!若此道、此道迹为舍断五下分结也。既然如此,为何一类比丘为心解脱者、或一类[比丘]为慧解脱者耶?
[世尊曰:]阿难!予说此因彼等之根差别性。
世尊说此已,悦意之具寿阿难,大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教给孤独经

教给孤独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二八、教化病经(大正藏一,四五八页。)增一阿含四九、八(大正藏二,八一九页。)杂阿含三七、一〇三〇(大正藏二,二六九页。)
给孤独长者病笃时招请舍利弗。舍利弗为长者住教应不执着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六界、五蕴、四无色处、此世、他世、见闻觉识等之一切工夫。长者其后不久死而生天界,对世尊说偈,世尊说是给孤独天子。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其时,恰给孤独长者患病痛苦而激恼。
时,给孤独长者告士夫曰:
然汝,士夫汝,诣世尊之处,诣已,代我头面礼世尊之足且白如是:世尊!给孤独长者患病痛苦而激恼,彼头面礼世尊之足。
又至舍利弗之处,至已,代我头面礼尊者舍利弗之足且如是言:给孤独长者患病痛苦而激恼,彼头面礼尊者。而如是言:善哉!尊者!请尊者舍利弗至给孤独长者之住处,以垂慈愍!
如是彼士夫答给孤独长者:如是,尊者。而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士夫如是白世尊:
世尊!给孤独长者患病痛苦而激恼,彼头面礼世尊之足。
而至彼尊者舍利弗之处。至已,敬礼尊者舍利弗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士夫如是言尊者舍利弗:
尊者!给孤独长者患病痛苦而激恼,彼头面礼尊者舍利弗之足且如是言:善哉!尊者舍利弗来给孤独长者之处,以垂慈愍!
尊者舍利弗默然而许诺。
时,尊者舍利弗着衣执钵、衣,尊者阿难为后侍,而至彼给孤独长者之处。至已,坐于所设之座。
坐已,尊者舍利弗如是言给孤独长者曰:
长者,如何!汝少快耶?如何!善得忍耐耶?如何!诸苦受减退而不进展,尽减退而无进展耶?
长者言:
尊者舍利弗!不少为愉快,不能忍耐,我进行诸极苦受而无减退。尽进展而不减退!尊者舍利弗!例如强力之士夫,以利刀破碎头。尊者舍利弗!绝大之风骚扰我头。尊者舍利弗!我违和不愈、病痛增进,不见减退,见增进、不见减退。尊者舍利弗!譬如力强之人,以硬革纽击打头之头巾。尊者舍利弗!我头有绝大之头痛。尊者舍利弗!我违和、不愈,苦痛增进,不见减退,见增进、不见减退。尊者舍利弗!譬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其弟子,以锐利之牛刀割腹。尊者舍利弗!实绝大之风割我腹。尊者舍利弗!我违和、不愈,苦痛增进,不见减退,见增进,不见减退。尊者舍利弗!譬如两名力强之人,将力弱之人各捉一腕投至火坑燃烧,尊者舍利弗!我身有绝大之热。尊者舍利弗!我违和、不愈、苦痛增进,不见减退、见增进、不见减退。   舍利弗曰:
长者!是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眼,且于我,眼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汝应如是学: 我不执受耳。且于我,耳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是故
是故,汝应如是学: 我不执受鼻,且于我,鼻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汝应如是学: 我不执受舌,且于我,舌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汝应如是学: 我不执受身,且于我,身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汝应如是学: 我不执受意,且于我,意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色,且于我,色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声,且于我,声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香,且于我,香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味,且于我,味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所触,且于我,所触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法。且于我,法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眼识,且于我,眼识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耳识,且于我,耳识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鼻识,且于我,鼻识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舌识,且于我,舌识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身识,且于我,身识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意识,且于我,意识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眼触。又于我,眼触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耳触。又于我,耳触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鼻触。又于我,鼻触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舌触。又于我,舌触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身触。又于我,身触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意触。又于我,意触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眼触所生之受。又于我,眼触所生受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耳触所生之受。又于我,耳触所生受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鼻触所生之受。又于我,鼻触所生受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舌触所生之受。又于我,舌触所生受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身触所生之受。又于我,身触所生受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意触所生之受。又于我,意触所生受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地界。又于我,地界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水界。又于我,水界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火界。又于我,火界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风界。又于我,风界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空界。又于我,空界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识界。又于我,识界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色。又于我,色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受。又于我,受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想。又于我,想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行。又于我,行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识。又于我,识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空无边处。又于我,空无边处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识无边处。又于我,识无边处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无所有处。又于我,无所有处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非想非非想处。又于我,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此,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此世界。又于我,此世界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兹……我不执受他世界。又于我,他世界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此,汝应如是学:凡以意所见、闻、觉识、希求、随伺,如是等我亦不执受。又于我,彼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如是说时,给孤独长者感激流泪。
时,尊者阿难如是告给孤独长者曰:长者!汝,乃失否?长者!汝,意志沮丧否?
长者曰:尊者阿难!我力不失,意志亦不沮丧。我长久虽敬事大师及意修习之诸比丘,先前我未曾闻如是之说法。
舍利弗曰:长者!于诸在家白衣者不举如是之说法。长者!唯诸出家者举如是之说法。
长者曰:
尊者舍利弗!然者,于诸在家白衣亦请举如是之说法。何以故,舍利弗尊者!亦有诸善男子彼等生来少尘垢,法之不闻性退堕,当为知法者。
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阿难,以如是教诫,教诫给孤独长者从座起而去。
时,给孤独长者、尊者舍利弗与尊者阿难去后不久,身坏命终生于兜率天。
时,给孤独天子夜将过时有胜容色,照耀全只陀林而诣彼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给孤独天子,以偈白世尊:
祝福只陀林,居住仙人众
法王之住处,令我生欢喜
业明法与戒,最上之活命
由此人清净,不由于种姓
亦不依于财,是故实贤人
善见自己利,如理伺察法
是处成清净,舍利弗依慧
依戒依寂静,至彼岸比丘
实于如是者,应为最上人
给孤独天子如是言,大师容许之。
时,给孤独天子:我大师已容许。敬礼世尊,右绕已即消失其处。
时,世尊其夜过后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昨夜,夜之过顷,有一天子有胜容色,照耀全只陀林而来我处。来已,敬礼我而立一面,立一面之彼天子以偈告我曰.
祝福只陀林,居住仙人众
法王之住处,令我生欢喜
业明法与戒,最上之活命
由此人清净,不由于种姓
亦不依于财,是故实贤人
善见自己利,如理伺察法
是处成清净,舍利弗依慧
依戒依寂静,至彼岸比丘
实于如是者,应为最上人
如是,诸比丘!彼天子言:我大师已容许,敬礼我,右绕已,即消失其处。
如是说时,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世尊!彼应是给孤独天子。世尊!给孤独长者于尊者舍利弗之处得证净。
世尊曰:善哉!善哉!阿难!只要依思择而得即由彼而得也。阿难!彼是给孤独长者而非余。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尊者阿难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