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一.南传资料下载

巴利文大藏经·巴利圣典协会版·网络体文本文件
南传大藏经第六次结集版·网络体文本文件
网络体巴利字母
摄阿毗达摩义论的中英/中巴对照文档(旧网站下载指向链接失效)

 

二. 阿含典籍·南传长部

01.梵网经
02.沙门果经
03.阿摩昼经
04.种德经本经
05.究罗檀头经
06.摩诃梨经
07.阇利经
08.迦叶师子吼经
09.布吒婆楼经
10.须婆经
11.坚固经
12.露遮经
13.三明经
14.大本经
15.大缘经
16.大般涅槃经
17.大善见王经
18.尼沙经
19.大典尊经
20.大会经
21.帝释所闻经
22.大念处经
23.弊宿经
24.波梨经
25.优昙婆逻师子吼经
26.转轮圣王师子吼经
27.起世因本经
28.自欢喜经
30.三十二相经
31.教授尸迦罗越经
32.阿吒曩胝经
29.清净经
33.等诵经
34.十上经

三.阿含典籍·南传中部
01.根本法门经
02.一切漏经
03.法嗣经
04.怖骇经
05.无秽经
06.愿经
07.布喻经
08.削减经
09.正见经
10.念处经
11.狮子吼小经
12.师子吼大经
13.苦蕴大经
14.苦蕴小经
15.思量经
16.心荒芜经
17.林薮经
18.蜜丸经
19.双想经
20.想念止息经
21.锯喻经
22.蛇喻经
23.蚁垤经
24.传车经
25.撒饵经
26.圣求经
27.象迹喻小经
28.象迹喻大经
29.心材喻大经
30.心材喻小经
31.牛角林小经
32.牛角林大经
33.牧牛者大经
34.牧牛者小经
35.萨遮迦小经
36.萨遮迦大经
37.爱尽小经
38.爱尽大经
39.马邑大经
40.马邑小经
41.萨罗村婆罗门经
42.兰若村婆罗门经
43.有明大经
44.有明小经
45.得法小经
46.得法大经
47.思察经
48.乔赏弥经
49.梵天请经
50.魔诃责经
51.干达罗迦经
52.八城经
53.有学经
54.哺多利经
55.耆婆迦经
56.优波离经
57.狗行者经
58.无畏王子经
59.多受经
60.无戏论经
61.庵婆孽林教诫罗侯罗经
62.教诫罗侯罗大经
63.摩罗迦小经
64.摩罗迦大经
65.跋陀利经
66.鹑喻经
67.车头聚落经
68.那罗伽波宁村经
69.瞿尼师经
70.枳吒山邑经
71.婆蹉衢多三明经
72.婆蹉衢多火喻经
73.婆蹉衢多大经
74.长爪经
75.摩犍提经
76.删陀迦经
77.善生优陀夷大经
78.沙门文祁子经
79.善生优陀夷小经
80.摩那修经
81.陶师经
82.赖吒和罗经
83.大天捺林经
84.摩偷罗经
85.菩提王子经
86.鸯掘摩经
87.三大爱生经
88.鞞诃提经
89.法庄严经
90.普棘刺林经
91.梵摩经
92.施罗经
93.阿摄恕经
94.瞿哆牟伽经
95.商伽经
96.郁瘦歌逻经
97.陀然经
98.婆私吒经
99.须婆经
100.伤歌逻经
101.天臂经
102.五三经
103.如何经
104.舍弥村经
105.善星经
106.不动利益经
107.算数家目犍连经
108.瞿默目犍连经
109.满月大经
110.满月小经
111.不断经
112.六净经
113.善士经
114.应习不应习经
115.多界经
116.仙吞经
117.大四十经
118.入出息念经
119.身行念经
120.行生经
121.空小经
122.空大经
123.希有未曾有法经
124.薄拘罗经
125.调御地经
126.浮弥经
127.阿那律经
128.随烦恼经
129.贤愚经
130.天使经
131.一夜贤者经
132.阿难一夜贤者经
133.大迦旃延一夜贤者经
134.卢夷强耆一夜贤者经
135.小业分别经
136.大业分别经
137.六处分别经
138.总说分别经
139.无诤分别经
140.界分别经
141.谛分别经
142.施分别经
143.教给孤独经
144.教阐陀经
145.教富楼那经
146.教难陀迦经
147.教罗侯罗小经
148.六六经
149.大六处经
150.频头城经
151.乞食清净经
152.根修习经

四.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
有偈篇
01.诸天相应
02.欢喜园品
03.剑品
04.沙睹罗巴天群品
05.比丘尼相应品
06.梵天相应
07.婆罗门相
08.婆耆沙长老相应
09.夜叉相应
因缘篇
01.因缘相应
02.食品
03.界相应
04.无始相应
05.迦叶相应
06.利得与供养相应
07.罗睺罗相应
08.勒叉那相应
09.譬喻相应
10.比丘相应

犍度篇
01.蕴相应·根本五十经
02.罗陀相应
03.见相应
04.入相应
05.生相应
06.烦恼相应
07.舍利弗相应
08.龙相应
09.金翅鸟相应
10.乾达婆相应
11.云相应
12.婆磋种相应
13.禅定相应

六处篇
01.六处相应
02.受相应
03.女人相应
04.阎浮车相应
05.沙门出家相应
06.目犍连相应
07.质多相应
08.聚落主相应
09.无为相应
10.无记说相应
大 篇
01.道相应
02.觉支相应
03.念处相应
04.根相应
05.正勤相应
06.力相应
07.神足相应
08.阿那律相应
09.静虑相应
10.入出息相应
11.预流相应
12.谛相应

五.阿含典籍·长阿含经
01.大本经第一
02.游行经第二
03.典尊经第三
04.尼沙经第四
05.小缘经第五
06.转轮圣王修行经第六
07.弊宿经第七
08.散陀那经第八
09.众集经第九
10.十上经第十
11.增一经第十一
12.三聚经第十二
13.大缘方便经第十三
14.释提桓因问经第十四
15.阿㝹夷经第十五
16.善生经第十六
17.清净经第十七
18.自欢喜经第十八
19.大会经第十九
20.阿摩昼经第二十
21.梵动经第二十一
22.种德经第二十二
23.究罗檀头经第二十三
24.坚固经第二十四
25.倮形梵志经第二十五
26.三明经第二十六
27.沙门果经第二十七
28.布吒婆楼经第二十八
29.露遮经第二十九
30.世记经第三十

六.经集
巴利文经集·下载页面
请点击下载: 01.巴利文经集
请点击下载:02.巴利文经集义释
请点击下载: 03.大义释
请点击下载:04大义释注疏
请点击下载: 05.小义释
请点击下载: 06.小义释注疏
南传小部·经集
01.经集·第一品·蛇品
02.经集·第二品·小品
03.经集·第三品·大品
04.经集·第四品·八颂经品
05.经集·第五品·彼岸道品

七.阿毗达摩·清净道论
01.说戒品
02.说头陀支品
03.说取业处品
04.说地遍品
05.说余遍品
06.说不净业处品
07.说六随念品
08.说随念业处品
09.说梵住品
10.说无色品
11.说定品
12.说神变品
13.说神通品
14.说蕴品
15.说处界品
16.说根谛品
17.说慧地品
18.说见清净品
19.说度疑清净品
20.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
21.说行道智见清净品
22.说智见清净品
23.说修慧的功德品
24.结论

八.阿毗达摩·摄阿毗达摩义论

01.摄阿毗达摩义论·摄心分别品

02.摄阿毗达摩义论·摄心所分别品

03.摄阿毗达摩义论·摄杂分别品

04.摄阿毗达摩义论·摄路分别品

05.摄阿毗达摩义论·摄离路分别品

06.摄阿毗达摩义论·摄色分别品

07.摄阿毗达摩义论·摄集分别品

08.摄阿毗达摩义论·摄缘分别品

09.摄阿毗达摩义论·摄业处分别品

九.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01.解脱道论·因缘品第一
02.解脱道论·分别戒品第二
03.解脱道论·头陀品第三
04.解脱道论·分别定品第四
05.解脱道论·觅善知识品第五
06.解脱道论·分别行品第六
07.解脱道论·分别行处品第七
08.解脱道论·行门品第八·之一
08.解脱道论·行门品第八·之二
08.解脱道论·行门品第八·之三
09.解脱道论·五通品第九
10.解脱道论·分别慧品第十
11.解脱道论·五方便品第十一
12.解脱道论·分别谛品第十二

十.南北传法句经
图说法句经
01.《法句经》·绘图版·423幅全图文
02.《法句经》·绘图版·电子书下载页面
资料下载
01.南北传《法句经》对照表
南传法句经
01.双品 YAMAKAVAGGO
02.不放逸品 APPAMAADAVAGGO
03.心品 CITTAVAGGO
04.华品 PUPPHAVAGGO
05.愚品 BAALAVAGGO
06.智者品 PA*N*DITAVAGGO
07. 阿罗汉品 ARAHANTAVAGGO
08.千品 SAHASSAVAGGO
09.恶品 PAAPAVAGGO
10.刀杖品 DA*N*DAVAGGO
11.老品 JARAAVAGGO
12.自己品ATTAVAGGO
13.世品 LOKAVAGGO
14.佛陀品 BUDDHAVAGGO
15.乐品 SUKHAVAGGO
16.喜爱品PIYAVAGGO
17.忿怒品 KODHAVAGGO
18.垢秽品 MALAVAGGO
19.法住品 DHAMMA*T*THAVAGGO
20.道品 MAGGAVAGGO
21.杂品 PAKI*N*NAKAVAGGO
22.地狱品 NIRAYAVAGGO
23.象品NAAGAVAGGO
24.爱欲品 TA*NHAAVAGGO
25.比丘品 BHIKKHUVAGGO
26.婆罗门品 BRAAHMA*NAVAGGO
北传法句经
00.序及编辑说明等
01.无常品
02.教学品
03.多闻品
04.笃信品
05.戒慎品
06.惟念品
07.慈仁品
08.言语品
09.双要品
10.放逸品
11.心意品
12.华香品
13.愚闇品
14.明哲品
15.罗汉品
16.述千品
17.恶行品
18.刀杖品
19.老耗品
20.爱身品
21.世俗品
22.述佛品
23.安宁品
24.好喜品
25.忿怒品
26.尘垢品
27.奉持品
28.道行品
29.广衍品
30.地狱品
31.象喻品
32.爱欲品
33.利养品
34.沙门品
35.梵志品
36.泥洹品法
37.生死品
38.道利品
39.吉祥品

十一.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
第一篇
01.人品
02.不放逸品
03.业品
04.烦恼品
05.忿怒品
07.安忍品
08.胜利品
09.布施品
10.苦行品
11.法 品
12.杂 品
13.慧 品·般若品
14.放逸品
15.罪业品
16.人 品
17.福 品
18.死 品
19.友 品
20.乞求品
21.国王品
22.言语品
23.勤 品
24.怨结品
25.真实品
26.智 品
27.信 品
28.知足品
29.沙门品
30.和敬品
31.戒 品
32.乐 品
33.结交品
06.安忍品
第二篇
01.我 品
02.不放逸品
03.业 品
04.烦恼品
05.安忍品
06.心 品
07.法 品
08.杂 品
07.(缺)
第三篇
01.自己品
02.不放逸品
03.业 品
04.烦恼品
05.安忍品
06.心 品
07.布施品
08.法 品
09.杂 品
10.慧 品
11.人 品
12.死 品
13.语 品
14.精进品
15.和敬品
16.戒 品
17.结交品

十二.重要经论
重要经论
01.增支部三集65经·白话版
02.教授尸迦罗越经
03.善生经
04.中阿含根本分别品分别六处经第二
05.杂阿含经第七四三经
06.中阿含因品念处经第二
07.白话《大念住经》
08.增支部五集175经
09.沙门果经
10.《沙门果经》注疏选
巴利文经论及英译
01.教授尸伽罗越经
02.增支部三集65经
03.增支部五集175经

十三.阿含研究
阿含文化
01.《阿含经》中的印度经济社会
02.缅甸、寮国、泰国的道场与寺院禅修概况
03.供僧请法见闻记
学术研究
01.《阿含要略》《森林里的一棵树》《大雄如来传》图片版下载
02.阿毗达磨文献导论
03.《阿含经》念佛理论研究
04.阿含经与人间佛教
05.阿含经与律部中的阿波陀那
06.《阿含经》上的“道”
07.现存的上座部佛教
08.原始佛教和现存的上座部佛教
09.阿含经典之丧亲辅导个案初探
戒定慧基本三学
01.清净道论·序品
02.基本课文五篇
03.缘起法之敌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鞞诃提经

鞞诃提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二一四、鞞诃提经(大正藏一、七九七页。)

本经乃阿难为波斯匿王而说。详说如智者所难诘之身、口、意三行,智者所不难诘之身、口、意三行。波斯匿王闻之而喜,遂以鞞提诃衣(外衣)布施阿难。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时,尊者阿难清晨,着衣,执持衣钵入舍卫城行乞,于舍卫城行乞已,饮食后,由行乞归,为日中之止住,往东园鹿母讲堂。
彼时,拘萨罗王波斯匿乘一分陀利象,日中赴舍卫城。
拘萨罗王波斯匿遥见尊者阿难前来,乃告大臣尸利阿荼曰:
汝尸利阿荼!彼非为尊者阿难耶?
大王!诚然,彼为尊者阿难。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告其他之大臣曰:
今汝往尊者阿难处,以我之名,同尊者阿难之足顶礼谓:尊者!拘萨罗王波斯匿顶礼尊者阿难足。而作是言:尊者!若尊者阿难无急事,请垂慈愍暂来。
彼大臣对拘萨罗王波斯匿应诺:
大王!承知如命。
乃去往尊者阿难处,至已,敬礼尊者阿难,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臣告尊者阿难曰:
尊者!拘萨罗王波斯匿顶礼尊者阿难足,而作是言:尊者!若尊者阿难无急事,请垂慈愍暂来。
尊者阿难默然受允。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乘象往象之通路处,由象下来,步行至阿难处。至已,同尊者阿难敬礼,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拘萨罗王告尊者阿难曰:
尊者!若尊者阿难无急事,请尊者阿难垂慈愍到阿夷罗婆提河之岸,则为幸甚。
尊者阿难默然受允。
时尊者阿难行往阿夷罗婆提河岸。至已,坐于一树下所设之座。拘萨罗王波斯匿乘象至象之通路处,由象下来,步行至尊者阿难处。至已,同尊者阿难敬礼立于一面。
复次,拘萨罗王波斯匿告尊者阿难曰:
尊者!尊者阿难请坐此象罐。
大王!不也。卿请坐,我坐已座。
拘萨罗王波斯匿坐于所设之座,同尊者阿难曰:
尊者阿难!彼世尊之身行,因受沙门、婆罗门、智者之诘难,而为如是之身行耶?
大王!彼世尊,不因受彼沙门、婆罗门、智者之诘难,而为如是之身行。
尊者阿难!又彼世尊之口行,因受沙门、婆罗门、智者之诘难,而为如是之口行耶?
大王!彼世尊,不因受彼沙门、婆罗门、智者之诘难,而为如是之身行。
尊者阿难!又彼世尊之意行、因受沙门、婆罗门、智者之诘难,而为如是之意行耶?
大王!彼世尊之意行。不因受沙门、婆罗门、智者之诘难,而为如是之意行。
稀有哉!尊者!未曾有哉!尊者!我对质疑因未得满足,乃依尊者阿难对其质疑之解答、而得满足。
尊者!彼等愚者、不实者、不查问、不研究、对他称赞或毁谤,我不思其为真实。然而,尊者!若彼等贤者、实明、智者、查问、研究,对他称赞或毁谤,我等思其为真实。
尊者阿难!如何为沙门、婆罗门、智者所诘难之身行耶?
大王!其为不善之身行。
尊者!如何为不善身行耶?
大王!其为有罪之身行。
尊者!如何为有罪身行耶?
大王!其为有嗔害身行。
尊者!如何为有嗔害身行耶?
大王!其为苦果报身行。
尊者!如何为苦果报身行耶?
大王!此身行,害自、害他、害两者者、增长不善法、善法减退。大王!如是之身行为沙门、婆罗门所诘难。
尊者阿难!如何为沙门、婆罗门、智者所诘难之口行耶?。
大王,其为不善口行。
尊者!如何为不善口行耶?
大王!其为有罪口行。
尊者!如何为有罪口行耶?
大王!其为有嗔害口行。
尊者!如何为有嗔害口行耶?
大王!其为苦果报口行。
尊者!如何为苦果报口行耶?
大王。此口行,害自、害他、害两者者、增长不善法,善法减退,大王!如是口行为沙门、婆罗门之所诘难。
尊者阿难!如何为沙门、婆罗门、智者所诘难之意行耶?。
大王,其为不善意行。
尊者!如何为不善意行耶?
大王!其为有罪意行。
尊者!如何为有罪意行耶?
大王!其为有嗔害意行。
尊者!如何为有嗔害意行耶?
大王!其为苦果报意行。
尊者!如何为苦果报意行耶?
大王。此意行,害自、害他、害两者者、增长不善法,善法减退,大王!如是意行为沙门、婆罗门之所诘难。
尊者阿难!彼世尊对一切不善法之舍离,予以称赞耶?
大王!如来乃舍离一切不善法、成就善法。
尊者阿难!如何为沙门、婆罗门不与诘难之身行耶?
大王!其为善身行。
尊者!如何为善身行耶?
大王!其为无罪身行。
尊者!如何为无罪身行耶?
大王!为无嗔害身行。
尊者!如何为无嗔害身行耶?
大王!为乐果报身行。
尊者!如何为乐果报身行耶?
大王!此身行,不害自、不害他,不害两者者,不善法减退、善法增长。大王!如是之身行,沙门、婆罗门、智者、不与诘难。
尊者阿难!如何为沙门、婆罗门不与诘难之口行耶?
大王!其为善口行。
尊者!如何为善口行耶?
大王!其为无罪口行
尊者!如何为无罪口行耶?
大王!其为无嗔害口行。
尊者!如何为无嗔害口行耶?
大王!其为乐果报口行。
尊者!如何为乐果报口行耶?
大王!此口行,不害自、不害他、不害两者者、不善法减退、善法增长。大王!如是之口行为沙门、婆罗门所不诘难。
尊者阿难!如何为沙门、婆罗门不与诘难之意行耶?
大王!其为善意行。
尊者!如何为善意行耶?
大王!其为无罪意行
尊者!如何为无罪意行耶?
大王!其为无嗔害意行。
尊者!如何为无嗔害意行耶?
大王!其为乐果报意行。
尊者!如何为乐果报意行耶?
大王!此意行,不害自、不害他、不害两者者、不善法减退、善法增长。大王!如是之意行为沙门、婆罗门所不诘难。
尊者阿难!彼世尊对一切善法具足,予以称赞耶?
大王!如来舍离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
稀有哉!尊者!未曾有哉!尊者!依尊者阿难为此善说,我等依尊者阿难之此善说,得以欢喜、满足。尊者!我等依尊者阿难之善说,得以如是欢喜、满足。
尊者!若尊者阿难思念象实,我等则将象实送与尊者阿难。
尊者!若尊者阿难思念马实,我等则将马实送与尊者阿难。
尊者!若尊者阿难思念良邑,我等则将良邑送与尊者阿难。
然而,尊者!我等亦知尊者阿难并无此之所念。
尊者!此鞞诃提衣为我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所送,扬于天盖之支柱,长十六肘,宽幅八肘,尊者!尊者阿难,请垂慈愍,将此接受摄纳。
不也,大王!我三衣已具备。
尊者!尊者阿难与我皆如是知此阿夷罗婆提河,若上方之山降大雨时,彼阿夷罗婆提河则两岸泛滥。尊者!如是尊者阿难,以此鞞诃提衣,可作自己之三衣,而将尊者阿难之旧三衣赠送与同梵行者。我愿为此一布施,尊者!愿尊者阿难受纳此鞞诃提衣。
尊者阿难受纳鞞诃提衣。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告尊者阿难曰:
尊者阿难!今我实将离去,我多事多务。
大王!请随尊意。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对尊者阿难之所说予信受、欢喜,即由座起立,同尊者阿难敬礼,右绕离去。
尊者阿难于拘萨罗王波斯匿去后不久,往至世尊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将与拘萨罗王波斯匿之问答悉奉告于世尊。而将其鞞诃提衣捧献与世尊。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
汝诸比丘!拘萨罗王波斯匿实为幸运,拘萨罗王波斯匿为真幸运。拘萨罗王波斯匿。得见阿难、得以奉侍。
世尊作如是说已,彼诸比丘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算数家目犍连经

算数家目犍连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四四、算数目犍连经(大正藏一、六五二页。)佛说数经(大正藏一、八七五页。)
本经于一般世间,或外道之修行,亦有依次而学、所行、道,说佛教之修行亦如此等。即(一)具戒,(二)守护六根门,(三)食之知量,以取正思惟食,(四)专修警寤,(五)成就念与正知,(六)于林中、树下、山上等独坐之修行,(七)由其修行以远离五盖,(八)四禅之修习。而教以此顺次修行、佛道修行者,应有最终理想之无上安稳的境地、现世乐住之生活。然者,受如此之教诫,如何有得涅盘,有不得涅盘?这完全依修行者之问题。为此世尊,忠实于世尊之教诫者,希专心与之共住,为本经之结束。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算数家目犍连婆罗门走近彼世尊。近已,与世尊共交可喜可乐问候之语。相交[谈]已,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已,算数家目犍连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者瞿昙!譬如于此鹿母讲堂虽已到达,有追顺之学,有追顺之所行,有追顺之道--即如是可达最后之阶段。
又复次,尊者瞿昙!实则此等婆罗门亦有追顺之学,追顺之所行,追顺之道--即对吠陀之学习。
复次,尊者瞿昙!实则此等之射手亦有追顺之学,追顺之所行,追顺之道。--即为对于射术。
复次,尊者瞿昙!实则我等团队之团队生活、亦有追顺之学,追顺之所行,追顺之道。--即为对于算数。
尊者瞿昙!盖我等诸弟子,所得先使如是数算。--、一者,二、二者,三、三者,四、四者,五、五者,六、六者,七、七者,八、八者,九、九者,十、十者,--如是至百。尊者瞿昙!使我等数算者。
如是,尊者瞿昙!于此圣法律,亦得施设追顺之学,追顺之所行,追顺之道耶?
婆罗门!于此圣法律,亦得与以施设追顺之学,追顺之所行,追顺之道。
婆罗门!譬如善巧之调马师,获良性、良类之马,最初先使端正头部,次行更进一步之所作,如是,婆罗门!如来获可应御之人,最初亦如是调御:
汝比丘!汝须为具戒者。守护别解脱律仪,住于具足正行与行处。见微罪亦怖畏,受持为学学处。
而汝婆罗门!比丘为正具戒者。守护别解脱律仪,住具足正行与行处,见微罪亦怖畏,受持为学学处,如来对彼更予调御:
汝比丘!汝于诸根须应守其门:
以眼虽见色,但不为相所提,亦勿为细相所提。若对眼根住于不制,则贪与忧,诸有罪与不善法可流注而来故,应专心于制,护眼根、应入眼根之控制。
以耳虽闻声,但不为相所提,亦勿为细相所提。若对耳根住于不制,则贪与忧,诸有罪与不善法可流注而来故,应专心于制,护耳根、应入耳根之控制。
以鼻虽嗅香,但不为相所提,亦勿为细相所提。若对鼻根住于不制,则贪与忧,诸有罪与不善法可流注而来故,应专心于制,护鼻根、应入鼻根之控制。
以舌虽尝味,但不为相所提,亦勿为细相所提。若对舌根住于不制,则贪与忧,诸有罪与不善法可流注而来故,应专心于制,护舌根、应入舌根之控制。
以身虽触可触之物,但不为相所提,亦勿为细相所提。若对身根住于不制,则贪与忧,诸有罪与不善法可流注而来故,应专心于制,护身根、应入身根之控制。
以意虽识法,但不为相所提、亦勿为细相所提。若对此意根住于不制,则贪与忧、诸有罪及不善法可注流而来故,应专心将其控制。护意根,应入意根之控制。
而汝婆罗门!比丘之于端正诸根护门故,如来对其作更进之调御也:
汝比丘!汝于食应知量,以正思惟取食。勿为娱、为夸、为饰、为庄严。应为此身之存续,为维持、为止害、为得善持圣行。如是,我灭原来之受,不使再生新受也。如是我一生应无罪、又可住于安稳。如是不断思惟者也。
婆罗门!比丘之于正食知量故,汝来对彼作更进之调御:
汝比丘!故应专修住于警寤。昼间依经行与坐禅,依诸盖法使心清净。夜之初分,依经行与坐禅,依诸盖法,使心清净。于夜之中分,以右胁卧如狮子,足叠于足,有念、有正知、经常不断作意可起之想。而于夜之后分起离,依经行与坐禅,依诸盖法,更应使心清净。
婆罗门!比丘专修警寤故,对此,如来更进作调御:
汝比丘!汝宜成就念与正知。或往或还,宜作正知,或前视或顾视,宜作正知,或仰或伏,宜作正知。持僧伽梨衣与钵与衣,亦宜作正知。或食或饮或啖食或味食,宜作正知。于大小便行,亦宜作正知。或行或立或坐或寤或醒或语或默,宜作正知。   婆罗门!比丘成就正念与正知故,对彼,如来作更进之调御:
汝比丘!汝只须一人受离床座,至森中、树下、山上、洞窟,山窝、墓地,林中、露地、积堆。
彼比丘受孤独之床座,至森林中、树下、山上、洞窟、山窝、墓地、树林中、露地、积堆。
彼食后,由行乞还,结跏跌,身向正直,常使正念现前而坐。
彼对世间断贪欲,住于离贪欲之心,由断贪欲将心清净。
断嗔恚,离害他意之心,庇护一切生物,住于哀愍,由断嗔恚而将心清净。
断昏眠,远离昏眠,有光明想,有念、住于正知。由断昏眠而将心清净。
断掉悔,为不掉,于内住于静寂心,由断掉悔将心清净。
断疑,住于无疑念,于诸善法,由断疑念将心清净。
彼断此等五盖,心之随烦恼以智使之无力,正离诸爱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爱欲与不善法,住于成就生喜与乐之初禅定。
对诸寻伺使为静寂,于内成静稳,心为一境性,无寻、无伺,住于成就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禅定。
依远离喜、住于舍心,有念、有正知,身感得乐,彼诸圣者之舍心、即为有念、住于乐者。之说示,此为住于成就第三禅定。
不只亦断乐、断苦、前已有之心喜心忧亦并消灭,因之无苦无乐,而为舍心,住于成就有正念、清净之第四禅定。   诚然,婆罗门!实有诸比丘,为学人而志未果,而获得住于无上绝对之安稳,唯对彼等我作如上类之教说。
更有诸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成就圆满,所作悉作,重担已卸,逮得己之利益,偏尽有结,有平等慧,已成解脱,对彼此等诸法为正导现世安乐之生活,且导正念、正智。
如是教诫时,算数家目犍连婆罗门向世尊作如是言:云何?尊者瞿昙之诸弟子,受尊者瞿昙授如是之教谕,授如是之教诫已、能皆得趣究竟之涅盘耶?某者为不得耶?
婆罗门!我诸弟子之某者、原依授如是之教谕,授如是之教诫已,得趣究竟之涅盘;然某者不得。   尊者瞿昙!若然,有云何之因,云何之缘,正涅盘存,导涅盘之道存,有尊瞿昙为导师、而尊瞿昙之诸弟子,受尊者瞿昙如是教谕,如是教诲已,某者得趣究竟涅盘;而某者为不得耶?
婆罗门!就今敢为此问,如汝认为适宜,应如是为说。婆罗门!对此作如何思量耶?汝对至王舍城之道,善知否?
如是,尊者!我对至王舍城之道,善知。
婆罗门!对此作如何思量?此处有一人,向王舍城行来。彼来近汝,作如是语:
吾君!我愿至王舍城、请教我至王舍城之道。对彼,汝作如是言:如是,吾君!此道为通王舍城。暂就此行之。暂行已,可见各各之邑名。如是再暂行,其再暂行已,可见各各之街名。如是再暂行。再暂行已,可见王舍城之美园,美林、美土地、美池。彼对汝作如是谕,如是告,汝非但未遵行,且取错误之道,面向背道而去。
时有第二人,为往王舍城而行来,彼近汝作如是语:吾君!我愿至王舍城,请教我至王舍城之道。对彼,汝如是曰:吾君!此道为通王舍城。就此道暂行,就此暂行,可见各各邑名。就其再暂行去,就其暂行已,可见各各之街名,就其再暂行之,就其再暂行已,可见王舍城之美园,美林、美土地、美池也。彼依汝如是所教,如是所告,可安全行至王舍城。
婆罗门!若然,云何之因,云何之缘,王舍城正存,向王舍城之道存,汝为导者,但汝如是所教,如是所告已,一人取误道向背面行去;一人安全能至王舍城耶?
尊者瞿昙!对此我得云何耶?尊者瞿昙!我只为教导者。
又婆罗门!恰正如是。涅盘正存,导涅盘之道存,我亦为导师,而我诸弟子,对我如是所教谕、如是所教诲已、某者得趣究竟涅盘;某者为尚不得。对此,婆罗门!我得云何耶?婆罗门!如来只为教导者。
如是之所教诫,算数家目犍连对世尊作如是言:
尊者瞿昙!此处有诸人、为不信、为生活而由居家之生活入于出家、欺谲、诳伪、傲慢、不逊、虚饰、骚扰、玩弄饶舌,于诸根门不善守,食不知量,不专修警寤,不欣求心平等,对诸学处,无甚深之恭敬心,多所作而焕缓,于众会,而先人而行,闲居而无专事、懒惰而勤心薄,忘念而无正知,心不定而迷乱,恶慧而宛如聋哑。--如是人等,尊者瞿昙,不与俱住。
然有诸善男子,有信而由居家之生活入于出家,无欺,无诳,无慢,无不逊,无虚饰,静稳,不饶舌,于诸根善护门,食知量,专修警寤,欣求心平等,对诸学处具献最深之恭敬心,所作不多,亦不焕缓,于众会无专横之事,闲居时先于人而勤奋精进努力,念确立,如现前,心寂定,静稳,有慧,非聋哑之类。--如是人等,尊者瞿昙得与俱住。
尊者瞿昙!例如一切根香中、黑栴香为其最上。一切树香中,赤栴檀香为其最上,一切华香中,婆尸迦香为其最上。正如是,尊者瞿昙之教诫于今日之诸法中为最上。
奇哉!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尊者瞿昙!例如,尊者瞿昙!将若伏者与以仰向,将若覆者离覆,对若迷者教之以道,若于暗中取来明灯,如有眼之大众见诸色恰如是,尊者瞿昙以种种异门说法。此我归命尊者瞿昙,归命法及比丘众者。愿尊者瞿昙摄受我为优婆塞。自今以后,愿尽生命归依。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法嗣经

法嗣经

北传中阿八八、求法经(大正藏一、五六九页。)增阿含九、三法施(大正藏二、五八七页。)
本经分为两部,前部是佛陀为诸比丘说法:即对诸比丘,汝等乃予之法的相续者.犹在频临饥渴之时,教其不能就财而舍法。后部是舍利弗为诸比丘说法;比丘应远离住,恶法之舍离住,因此教其应学习八支圣道。(北传中阿含在前部与后部连接处,世尊因背痛,略说后而休养,有舍利弗代为广说之一文,圆滑地使两部连结着。)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往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诸比丘应世尊曰:世尊!
世尊乃言曰:
诸比丘!汝等应为我法之继承者,勿为财(食)之继承者。我怜憨汝等,愿我之弟子等为法之继承者,勿为财之继承者。
诸比丘!若汝等为我财之继承者,而不为法之继承者,则汝等因此将受他人之指责批评:此师之弟子众为财之继承者,非为法之继承者。我也因此将受他人指责批评:此师之弟子众为财之继承者,而非为法之继承者。]
诸比丘!又若汝等为我法之继承者,而不为财之继承者,则汝等因此将不受他人之指责批评:此师之弟子众乃非为法之继承者!而为财之继承者!我也因此将不受他人之指责批评:此师之弟子众非为法之继承者,而为财之继承者。
是故,诸比丘!汝等于此应为我法之继承者,勿为财之继承者。我怜愍汝等故,愿我之弟子等为法之继承者,勿为财之继承者。
诸比丘!今于此,予得食、饱食、满足、食已、充分饱满,而若有剩余食物,应当舍弃之时,有饥渴疲羸之二比丘来,我对彼等即如次言:诸比丘!我得食、饱食、满足、食已、充分饱满,而我剩余此食,应将舍弃;汝等若饮食者便取食之;若汝等不食,我便以此弃于无草之地,或投于无虫之水中。
于此,其中一比丘作如次之念:
世尊得食、饱食、满足、食已、充分饱满,而于世尊,此食乃残余之食,应将舍弃,我等若不食,则世尊将以此弃于无草之地,或投于无虫之水中,而世尊如是宣说:诸比丘!汝等应为我法之继承者,勿为财之继承者。然而,此食实为一种财也。我今应不食此残食,以此饥渴疲羸之身,[忍]度过此一昼夜也。彼即不食其[残]食,以其饥渴疲羸之身[忍]度过其一昼夜。
而另一比丘又作如次之念:
世尊得食、饱食、满足、食已、充分饱满,而于世尊,此食乃残余而将舍弃。我等若不食;则世尊将以此弃于无草之地,或投于无虫之水中。我今宁可食此食,以治此饥渴疲羸,[安稳]度过此一昼夜也。]彼即以食其食,以治其饥渴疲羸,[安稳]度过其一昼夜。
诸比丘!彼食其食,虽以治其饥渴疲羸,而[安稳]度过其一昼夜。然而,就两者相比,彼我之第一比丘,真[值]尊敬、称赞也。此为何者?
诸比丘!其实在彼比丘,其长久少欲、知足、削减、易养、资于精勤故也。
是故,诸比丘!今汝等应为我法之继承者,勿为财之继承者。我怜愍汝等故,愿:予之弟子众为我法之继承者,勿为财之继承者。
世尊如是说。如是说已,善逝从座立起,而进入精舍。
世尊进入不久,尊者舍利弗对诸比丘曰:诸贤!
彼等比丘应尊者舍利弗曰:尊者!
尊者舍利弗乃曰:
诸贤!大师住于远离时,弟子众不学远离者,为如何耶?又,大师住于远离时,弟子众若学远离者,为如何耶?
诸比丘答曰:
尊者!我等于尊者舍利弗之处,为领解此语之意义,由远路而来。今尊者舍利弗能就此语明示其意义,实[我等之]荣幸也。(如是,)从闻尊者舍利弗,诸比丘应当受持之。
舍利弗曰:然!谛听,诸贤!善思念之,我将说之。
彼等比丘应诺尊者舍利弗曰:然!愿乐欲闻!
尊者舍利弗乃曰:
诸贤!今大师住于远离时,弟子众不随学远离;大师所说应舍离之法而不舍离;浪费散漫,前进于堕落,以远离为重荷而逃避。
诸贤!于此处,长老比丘以三事被呵责之,即:
大师住于远离时,弟子众不随学远离,此乃长老比丘被呵责之第一事;
复次,大师所说应舍离之法而不舍离,此乃长老比丘应被呵责之第二事;
又,浪费散漫,前进于堕落。以逃避远离为重荷,此乃长老比丘被呵责之第三事;
诸贤!长老比丘实以此等三事被呵责也。
诸贤!于此,中腊比丘以三事被呵责之,即:
大师住于远离时,弟子众不随学远离,此乃长中腊比丘被呵责之第一事;
复次,大师所说应舍离之法而不舍离,此乃中腊比丘应被呵责之第二事;
又,浪费散漫,前进于堕落。以逃避远离为重荷,此乃中腊比丘被呵责之第三事;
诸贤!中腊比丘实以此等三事被呵责也。
诸贤!于此,年少比丘亦以三事被呵责,即:
大师住于远离时,弟子众不随学远离,此乃年少比丘被呵责之第一事;
又,大师所说应舍离之法而不舍离,此乃年少比丘被呵责之第二事;
又,浪费散漫,前进于堕落,以逃避远离为重荷,此乃年少比丘被呵责之第三事;
诸贤!年少比丘实以此等三事被呵责也。
诸贤!大师住于远离时,而弟子众不随学远离者,实即如是也。
大师住于远离时,弟子众亦随学远离者,为如何耶?
诸贤!今大师住于远离时,弟子众亦随学远离;大师所说应舍离之法而舍离之;不浪费,不散漫,以逃避堕落为重荷,前进于远离。
诸贤!于此,长老比丘以三事可受称赞,即:
大师住于远离时,弟子众随学远离,此长老比丘被称赞之第一事;
又,大师所说应舍离之法而舍离,此乃长老比丘被称赞之第二事;
又,不浪费、不散漫,以逃避堕落为重荷,前进于远离,此乃长老比丘被称赞之第三事。
诸贤!长老比丘实以此等三事被称赞也。
诸贤!于此,中腊比丘[亦]亦以三事被称赞。即:
大师住于远离时,弟子众随学远离,此乃中腊比丘被称赞之第一事;
大师所说应舍离之法而舍离,此乃中腊比丘应受称赞之第二事;
又,不浪费,不散漫,以逃避堕落为重荷,前进于远离,此乃中腊比丘被称赞之第三事;
诸贤!中腊比丘实以此等三事被称赞也。
诸贤!于此,年少比丘亦以三事被称赞。即:
大师住于远离时,弟子众随学远离,此乃年少比丘被称赞之第一事;
大师所说应舍离之法而舍离,此乃年少比丘应受称赞之第二事;
又,不浪费,不散漫,以逃避堕落为重荷,前进于远离,此乃年少比丘被称赞之第三事;
诸贤!年少比丘实以此等三事被称赞也。
诸贤!大师住于远离时,弟子众随学远离者,实即如是也。
诸贤!于此,贪是恶也,嗔亦恶也;为舍贪、舍嗔有中道,使其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也。
诸贤!使彼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之中道者,为如何耶?曰:
为八支圣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诸贤!是于中道令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者也。
诸贤!于此,忿是恶也,恨是恶也;为舍忿、舍恨有中道,使其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也。
诸贤!使彼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之中道者,为如何耶?曰:
为八支圣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诸贤!是于中道令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者也。
诸贤!于此,覆是恶也,恼害是恶也;为舍覆、舍恼害有中道,使其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也。
诸贤!使彼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之中道者,为如何耶?曰:
为八支圣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诸贤!是于中道令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者也。
诸贤!于此,嫉是恶也,悭是恶也;为舍嫉、舍悭有中道,使其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也。
诸贤!使彼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之中道者,为如何耶?曰:
为八支圣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诸贤!是于中道令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者也。
诸贤!于此,欺瞒是恶也,诳是恶也;为舍欺瞒、舍诳有中道,使其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也。
诸贤!使彼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之中道者,为如何耶?曰:
为八支圣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诸贤!是于中道令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者也。
诸贤!于此,迷惑是恶也,性急是恶也;为舍迷惑、舍性急有中道,使其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也。
诸贤!使彼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之中道者,为如何耶?曰:
为八支圣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诸贤!是于中道令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者也。
诸贤!于此,慢是恶也,过慢是恶也;为舍慢、舍过慢有中道,使其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也。
诸贤!使彼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之中道者,为如何耶?曰:
为八支圣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诸贤!是于中道令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者也。
诸贤!于此,骄是恶也,放逸是恶也;为舍骄、舍放逸有中道,使其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也。
诸贤!使彼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之中道者,为如何耶?曰:
为八支圣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诸贤!是于中道令净眼生、真智生,而导于寂静、超凡智、正觉、涅盘者也。
尊者舍利弗如是说已,彼等比丘欢喜舍利弗之所说而信受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三大爱生经

三大爱生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二一六、爱生经(大正藏一、八〇〇页。)
本经乃对一居士悲泣其爱子之死,说愁、悲、苦、忧、恼乃由爱而生。拘萨罗王之妃末利,遣那利鸯伽婆罗门,以问世尊,如何诸人,由肉亲之死而悲叹?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时、一居士之可爱独子死。因子之死,彼不思家业,不思饮食、彼行至墓前悲泣言:
吾儿!居何处耶?吾儿!居何处耶?
彼时,彼居士至世尊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彼居士曰:
居士!汝自心之诸根无所住,汝之诸根有变异。
世尊!如何我之诸根有变异耶?世尊!我可爱独子死。其死,令我不思家业,不思饮食,我行至其墓前悲泣言:吾儿!居何处耶?吾儿!居何处耶?
居士!事既如是,居士!愁悲苦忧恼为由爱生,由爱起。
世尊!何人对其作如是思耶?愁悲苦忧恼系由爱生、由爱起。世尊!由爱生、由爱起乃喜乐事。彼居士不喜世尊之所说,骂之离座而去。

  时众多之赌博者,于离世尊之不远处为博奕戏。时,彼居士去至彼等赌博者处,至已,向彼等赌博者言:
诸君!我方今至沙门瞿昙处,至已,敬礼沙门瞿昙,坐于一面。沙门瞿昙向坐于一面之我告言:居士!汝自心之诸根无所住,汝之诸根有变异。作是语时,诸君!我告沙门瞿昙曰:世尊!如何我诸根有变异耶?世尊!我可爱独子已死。其死、使我不思家业,不思饮食,我行至其墓悲泣言曰:吾儿!居何处耶?吾儿!居何处耶?居士!事既如是,居士!事既如是,居士、愁悲苦忧恼系由爱生、由爱起。世尊!任何人将作如是思:愁悲苦忧恼为由爱生、由爱而起。世尊!由爱生、由爱起为喜乐事。诸君!我对沙门瞿昙所说不悦,骂之离座而去。
居士!事既如是、居士!其如是、居士!实由爱生、由爱起为喜乐。

  时彼居士以:赌博者同意于我而去。
时此话题渐次达至王宫。即拘萨罗王波斯匿告末利妃言:
末利!愁悲苦忧恼为由爱生、由爱而起、此为沙门瞿昙之所说。
大王!若为由世尊所说,则其当甚以为然。
如是,此末利对沙门瞿昙所说之任何事、悉对彼表赞同。
大王!若为由世尊所说、则当甚以为然。譬如乃师对弟子所说之任何事,弟子皆谓:吾师!诚以为然;吾师!诚以为然。而对彼皆表赞同。
末利!汝对沙门瞿昙所说之任何事,皆表赞同。
大王!若为由世尊所说,则甚以其为然。
末利!汝往,汝去。

  时末利妃对那利鸯伽婆罗门曰:
婆罗门!今汝至世尊处,至已,以找之名,顶礼世尊足,问候世尊无病、无疾、轻快、有气力、得安稳。而谓:世尊!末利妃顶礼世尊足,并问候世尊无病、无疾、轻快、有气力、得安稳。又作是言:世尊!此语为由世尊所说耶?即:愁、悲、苦、忧、恼乃由爱生,由爱而起。如世尊对汝作如是说,则当善加受持,同我复命。如来为不妄语者。
王妃!承知如命。
那利鸯伽婆罗门应诺末利妃,去至世尊处。至已,与世尊交谈吉庆铭感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那利鸯伽婆罗门白世尊曰:
尊者瞿昙!末利妃顶礼尊者瞿昙足、问候世尊无病、无疾、轻快、有气力、得安稳。而作是言:世尊!此语为由世尊所说耶?愁、悲、苦、忧、恼乃由爱生、由爱而起也。
婆罗门!诚以为然。婆罗门!诚以为然。愁、悲、苦、忧、恼乃由爱生,由爱而起。

  婆罗门!如何愁、悲、苦、忧、恼为由爱生、由爱而起耶?依此理由当可得知:
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妇人之母死。彼女因母之死而发狂,心神错乱,遍行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见我母耶?我不见我母耶?
婆罗门!为何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而起耶?依此理由,当得可知。
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妇人之父死。彼女因父之死而发狂,心神错乱,遍行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见我父耶?我不见我父耶?
婆罗门!为何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而起耶?依此理由,当得可知。
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妇人之兄弟死。彼女因兄弟之死而发狂,心神错乱,遍行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见我兄弟耶?我不见我兄弟耶?
婆罗门!为何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而起耶?依此理由,当得可知。
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妇人之姊妹死。彼女因姊妹之死而发狂,心神错乱,遍行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见我姊妹耶?我不见我姊妹耶?
婆罗门!为何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而起耶?依此理由,当得可知。
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妇人之男儿死。彼女因男儿之死而发狂,心神错乱,遍行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见我男儿耶?我不见我男儿耶?
婆罗门!为何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而起耶?依此理由,当得可知。
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妇人之女儿死。彼女因女儿之死而发狂,心神错乱,遍行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见我女儿耶?我不见我女儿耶?
婆罗门!为何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而起耶?依此理由,当得可知。
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妇人之丈夫死。彼女由夫之死而发狂,心神错乱,遍行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见我夫耶?我不见我夫耶?
婆罗门!为何愁、悲、苦、忧、恼为由爱生、由爱而起耶?依此理由当可得知。
婆罗门!往昔日于此舍卫城,某男子之母死。彼男因母之死而发狂,心神错乱,遍行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见我母耶?我不见我母耶?
婆罗门!为何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而起耶?依此理由,当得可知。
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男子之父死。彼男因父之死而发狂,心神错乱,遍行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见我父耶?我不见我父耶?
婆罗门!为何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而起耶?依此理由,当得可知。
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男子之兄弟死。彼男因兄弟之死而发狂,心神错乱,遍行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见我兄弟耶?我不见我兄弟耶?
婆罗门!为何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而起耶?依此理由,当得可知。
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男子之姊妹死。彼男因姊妹之死而发狂,心神错乱,遍行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见我姊妹耶?我不见我姊妹耶?
婆罗门!为何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而起耶?依此理由,当得可知。
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男子之男儿死。彼男因男儿之死而发狂,心神错乱,遍行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见我男儿耶?我不见我男儿耶?
婆罗门!为何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而起耶?依此理由,当得可知。
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男子之女儿死。彼男因女儿之死而发狂,心神错乱,遍行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见我女儿耶?我不见我女儿耶?
婆罗门!为何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而起耶?依此理由,当得可知。
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男子之妻子死、彼由妻子之死而发狂、心神错乱,遍行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见吾妻耶?我不见吾妻耶?
婆罗门!为何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而起耶?依此理由当可得知。
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妇人往亲戚之家。彼等亲族将彼女从其夫处夺去,欲许配与他者。然彼女不愿。彼时,同在舍卫城之夫告言:贤夫!彼等亲戚将我从汝处夺走,欲许配与他者,然我不愿。时彼之夫云:我等死为比翼之鸟。乃将其妻腰斩为二,而后自戕。
婆罗门!为何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起耶?依此理由当得可知。

  彼时,那利鸯伽婆罗门对世尊之所说,欢喜、随喜,由座起立、走往末利妃处。至已,将与世尊所语之一切,悉告末利妃,末利妃因至拘萨罗王波斯匿处。至已,告波斯匿王曰:
大王!卿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卿爱王女婆夷利耶?
末利!诚然,我爱王女婆夷利。
大王!对其作如何思量耶?若王女婆夷利有变易、变异、卿生愁、悲、苦、忧、恼耶?
末利!王女婆夷利若有变易、变异、则我之生活当有变异,怎能我不生愁、悲、苦、忧、恼耶?
大王!依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彼世尊,对此所说:愁、悲、苦、忧、恼为由爱生、由爱而起。
大王!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卿爱刹帝利女雨日盖耶?
末利!诚然,我爱刹帝利女雨日盖。
大王!对其作如何思量耶?若刹帝利女雨日盖有变易、变异、卿生愁、悲、苦、忧、恼耶?
末利!若刹帝利女雨日盖有变易、变异、我之生活即有变异、为何我不生愁、悲、苦、忧、恼耶?
大王!依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彼世尊、对此所说: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而起。
大王!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卿爱将军卑留罗耶?
末利!诚然,我爱将军卑留罗。
大王!对其作如何思量耶?若将军卑留罗有变易、变异、卿生愁、悲、苦、忧、恼耶?
末利!若将军卑留罗有变易、变异、我之生活即有变异、为何我不生愁、悲、苦、忧、恼耶?
大王!依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彼世尊、对此所说: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而起。
大王!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卿爱我耶?
末利!诚然,我爱卿。
大王!对其作如何思量耶?若我有变易、变异、卿生愁、悲、苦、忧、恼耶?
末利!若卿有变易、变异、我之生活即有变异、为何我不生愁、悲、苦、忧、恼耶?
大王!依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彼世尊、对此所说: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而起。
大王!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卿爱迦尸拘萨罗国耶?
末利!诚然,我爱迦尸、拘萨罗国。末利!依迦尸、拘萨罗国之国威,得受用迦尸白檀,得受用华鬘、涂香、脂粉。
大王!对其作如何思量耶?若迦尸、拘萨罗国有变易、变异,卿生愁、悲、苦、忧、恼耶?
末利!若迦尸、拘萨罗国有变易、变异,我之生活即有变异,我怎能不生愁、悲、苦、忧、恼耶?
大王,依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彼世尊。对此所说: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而起。

  稀有哉!末利!未曾有哉!末利!彼世尊乃依慧所洞察、依慧所观察。末利!应愈加赞叹。

  彼时,拘萨罗王波斯匿由座起立,将上衣遍袒一肩,同世尊合掌,三度唱优陀那:
奉事归命彼世尊、应供、等正觉者; 奉事归命彼世尊、应供、等正觉者;奉事归命彼世尊、应供、等正觉者。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不动利益经

不动利益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七五、净不动道经(大正藏一、五四二页。)
本经乃世尊对诸比丘说,顺次度脱暴流。始于打胜现世、来世之欲、欲想所起之障碍,以达心静不动、不动利益行道。次,灭不动想,以无所有处利益行道。次,灭无所有处想,以非想非非想处利益行道。更说超越非想非非想处之取着,于无取着时般涅盘,无取着之心解脱,即是圣解脱。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拘楼国,名剑摩瑟昙之拘楼国聚落。
于其处世尊唤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等比丘应诺世尊曰:世尊!
世尊如是说:
诸比丘!欲为无常、空虚、虚伪、愚痴法。诸比丘!是为诳而愚者之浮言。
一切现世之欲,一切来世之欲,一切现世之欲想,一切来世之欲想,俱为魔之领域,此乃魔之境界,此乃魔之饵食、此乃魔之食。于此等恶不善之意,生贪欲、嗔恚、斗诤,而此等于此成为随学圣弟子之障碍。
于兹,诸比丘!圣弟子作如是思念:
一切现世之欲,一切来世之欲,一切现世之欲想,一切来世之欲想,对圣弟子成为障碍。我今以广大之意胜于世间,住于意之确立如何?我以广大之意胜于世间,于意确立时,一切恶不善之意、贪欲、嗔恚、斗诤则不生。由此等之断尽,我心可无限、无量、善于修习。彼如是行,对此专心住之时,对处心静,静时,今或达不动,或依慧解脱。身坏命终后,由识之导引,达于不动。
诸比丘!是称之为第一不动利益行道。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如是思念:
一切现世之欲,一切来世之欲,一切现世之欲想,一切来世之欲想,所有之色为此四大与四大所成色。彼如是行,对此专心住之时,对处心静,静时,今或达不动,或依慧解脱。身坏命终后,由识之导引,达于不动。
诸比丘!此称之为第二不动利益行道。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如是思念:一切现世之欲,一切来世之欲,一切现世之欲想,一切来世之欲想,一切现世之色,一切来世之色,一切现世之色想,一切来世之色想,俱是无常。所有无常者不应喜悦、欢迎、执着。彼如是行,对其专心住之时,对处心静,静时,今或达不动,或依慧解脱。身坏命终后,由识之导引,连于不动,
诸比丘!此称之为第三不动利益行道。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如是思念:一切现世之欲,一切来世之欲,一切现世之欲想,一切来世之欲想,一切现世之色,一切来世之色,一切现世之色想,一切来世之色想,此等一切想之无残灭时,此为寂静、殊妙,即无所有处。彼如是行之, ,对其专心住之时,对处心静,静时,今或达不动,或依慧解脱。身坏命终后,由识之导引,达于无所有处。
诸比丘!此称之为第一无所有处利益行道。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行至阿兰若,或行至树下,作如是思念:此依我、或依我所属之物,为空。彼如是行,对其专心住之时,对处心静,静时,今或达不动,或依慧解脱。身坏命终后,由识之导引,达于无所有处,
诸比丘!此称之为第二无所有处利益行道。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作如是思念:我于何处皆无,亦非为谁之物,何物皆无。又我之物亦何处皆无,何物皆无,何物亦不存在。彼如是行之,对其专心住之时,对处心静,静时,今或达不动,或依慧解脱。身坏命终后,由识之导引,达于无所有处,
诸比丘!此称之为第三无所有处利益行道。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如是思念:一切现世之欲,一切来世之欲,一切现世之欲想,一切来世之欲想,一切现世之色,一切来世之色,一切现世之色想,一切来世之色想。一切不动想,一切无所有想,此等一切之想无余灭时,此为寂静、殊妙,即非想、非非想处。彼如是行之,对其专心住之时,对处心静,静时,今或达不动,或依慧解脱。身坏命终后,由识之导引,达于非想、非非想处。
诸比丘,此称之为非想、非非想处利空行道。   作如是说时,尊者阿难白世尊言:
世尊!于兹有比丘,有如是行:此为不存在、此非我之物,此未来亦应不存,亦应非为我之物,于现在、于过去,我当舍离。如是彼得舍。世尊!彼比丘为般涅盘耶?
阿难,于兹某比丘为般涅盘,于兹某比丘为非般涅盘。
世尊!有如何因,有如何缘,于兹某比丘为般涅盘,又于兹某比丘为非般涅盘耶?
阿难!于兹比丘有如是行:此为不存在,非我之物,此应于未来亦不存在,应非我之物,于现在,于过去者,我当舍离。如是彼得舍,彼喜其舍,欢迎,执着。彼喜其舍、欢迎、执着时,识则依止,有此之取着。阿难!有取着之比丘为不般涅盘。
世尊!若然,彼比丘取着于何处耶?
阿难!非想、非非想处。
世尊!人云:彼比丘取着于最胜之取着。
阿难!彼比丘取着最胜之取着,其最胜之取着,即非想非非想处。
阿难!此处有比丘,如是行之:此为不存在,我为无物,此未来应不存在,我应为无物,于现在、于过去者,我当舍离。如是得舍。彼不喜其舍,不欢迎,不执着。彼不喜其舍,不欢迎,不执着时,识不对此依止,彼无取着。阿难!比丘行无取着,为般涅盘也。
世尊!稀有哉!世尊!未曾有哉!世尊!世尊为我等渐次说示瀑流之度脱,世尊!然而如何为圣解脱耶?
阿难!兹有圣弟子,作如是思念:一切现世之欲,一切来世之欲,一切现世之欲想,一切来世之欲想,一切现世之色,一切未来世之色,一切现世之色想,一切来世之色想,一切不动想,一切无所有处想,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想,此为限于个体,为个体,不死者,为无取着、心之解脱。
阿难!此为由我所说之不动利益行道,无所有处利益行道,非想、非非想处利益行道。渐次为说瀑流之度脱,为说圣解脱。
阿难!为弟子求利益,当哀愍,起哀愍之所应为事,我为汝等而为之。阿难!此处有树下!此处有空闲处!阿难!宜于禅思,勿放逸,勿后悔,是为我对汝之教示。
世尊为是说已,尊者阿难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六处篇·无记说相应

无记说相应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卫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

其时,偶然谶摩长老尼游行于拘萨罗国,于舍卫城与沙计多中间之多罗那越赌地方入安居。

时,波斯匿拘萨罗王由沙计多往舍卫城,于沙计多与舍卫城中间之多罗那越赌取一夜之宿。

波斯匿拘萨罗王呼一臣曰:“汝,臣下!于此多罗那越睹,如今日余应表敬意趋访见沙门或婆罗门。”
“唯然,唯然,大王!”彼臣应诺波斯匿拘萨罗王,虽察遍多罗那越睹,亦未发现彼波斯匿拘萨罗王以表敬意趋访之沙门或婆罗门。

彼臣见谶摩尼于多罗那越睹入安居。见已,彼至波斯匿拘萨罗王之处,告王曰:“大王!于多罗邢越睹无有大王表敬意趋访之沙门或婆罗门;但大王!有一名谶摩比丘尼,是彼世尊、应供、正偏觉者之女弟子,而此大姊谓是:“贤者、能者、多闻之智者、巧说者、善良之即慧者。”扬好名声,大王可对彼尼表敬意。”

于是,波斯匿拘萨罗王至彼谶摩比丘尼之处,礼拜彼尼,坐于一方。

坐于一方之波斯匿拘萨罗王向谶摩比丘尼曰:“大姊!如来死后,犹存在否?”
“大王!谓“如来死后存在”者,此非世尊之所记说。”

“然则,大姊!如来死后不存在耶?”
“大王!谓“如来死后不存在”者,此亦非世尊之所记说。”

“然则,大姊!如来死后,为存在又不存在耶?”
“大王!谓“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者,此亦非世尊之所记说。”

“然则,大姊!如来死后为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大王!“如来死后,为非存在或非不存在”,此亦非世尊之所记说。”
十一
“如是问:“大姊!如来死后存在否?”汝言:“大王!世尊不记说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耶?”……“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
“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世尊对此不为记说者,为何之因?为何之缘耶?”
十二
“然则,大王!就此反问于汝,依汝认为适当者以回答。
十三
大王!汝对此以作如何思惟?于汝以谁之计算者、或说印者、或说数者,有能计算恒河之沙:“沙有几何数量或沙有几百数量,或沙有几百千数量耶?””“大姊!否,此不能。”
十四
“然则,于汝以谁之计算者、或说印者、或说数者,有能计算大海之水:“水有几何计量,或水有几百斗量,或水有几百千斗量耶?””
“大姊!否,此为不能。”
“此何故耶?”
“大姊!海量大而甚深,不可测,难计量。”
十五
“是于此同理,大王!无论以如何之色示如来,如来对此色已舍弃,如断其根,切断多罗树之干,非为存在者,是未来之不生者。大王!如来譬如大海,脱离色之测量,甚深、不可测、难计量。故不适言如来死后是存在;亦不适言如来死后不存在;亦不适言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亦不适言如来死后,不存在又非不存在。
十六~十九
无论以如何之受……以如何之想……以如何之行……以如何之识示如来,如来对此受……想……行……识已予舍弃……大王!如来譬如大海,脱离受之测量……脱离想之测量……脱离行之测量……脱离识之测量,甚深、不可测、是难量。故不适谓:如来死后存在:亦不适谓:如来死后,不存在;亦不适谓: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亦不适谓: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二十
时,波斯匿拘萨罗王欢喜、随受谶摩比丘尼之所说,从座而起,礼拜彼尼,行右绕礼后离去。
二一
波斯匿拘萨罗王其后至世尊之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二二
坐于一面之波斯匿拘萨罗王,白世尊曰:“大德!如来死后存在否?” “大王!“如来死后存在”者,此是余所未记说。”
二三
“然则,大德!如来死后不存在耶?”“大王!“如来死后,不存在”者,此亦非余所记说。”
二四~二五
然则,大德!……(参照九、十两节)
二六
“大德!问“如来死后,存在耶?”答以:“大王!余未记说如来死后之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耶?”……“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大德!世尊对此未予记说者,其为何因?为何其缘耶?”
二七
“然则,大王!就此反问于汝,依汝认为适当者以作返答。
二八
大王!汝对此作如何思惟?于汝以谁之计算者、或说印者、或说数者,对恒河之沙……(参照一三节)
二九
然则,于汝以谁之计算者、或说印者、或说数者、以能计算大海之水……(参照一四节)
三十~三四
同于此理,大王!以如何之色……以如何之受……以如何之想……以如何之行……以如何之识,以示如来,如来对此已予舍弃……故不适谓:如来死后存在……不存在……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三五
“大德!殊妙哉!大德!稀有哉!师之女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言与文言,相接近、相亲和,皆无相违。
三六
大德!于此,余一时曾至谶摩比丘尼之处,以问此义;彼大姊亦为余与世尊同是以此句此文,说明此义。殊妙哉!大德!稀有哉!大德!师与女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言与文言,相接近、相亲和,皆无相违。大德!今吾等欲离去,吾等多作务、多所作。”“大王!如今,即汝当作之时。”
三七
于是,波斯匿拘萨罗王欢爱随喜世尊之所说,即从座起,礼拜世尊,右绕离
去。

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城之大林重阁讲堂中。

偶尔,尊者阿罗陀,住于世尊旁侧之林间小舍中。

时,众多外道普行沙门等,来至尊者阿罗陀之处,与彼会释,交换亲切殷勤之谈话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外道普行沙门,告尊者阿罗陀曰:“友阿罗陀!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之如来,以示此如来者,于此等四种事处所示:“如来死后存在、”或“如来死后不存在、”或“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或“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友等!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之如来,以示此如来者,于此等四种事处之外。所示四种事处者:“如来死后存在……非不存在。””作斯言已,彼等外道苦行沙门,告尊者阿罗陀曰:“彼比丘出家不久之新参、或是愚蒙无能之长老。”

时,彼等外道普行沙门,以新参愚蒙之言,斥尊者阿罗陀,即从座起而离去。

尊者阿罗陀于此等外道普行沙门离去未久之时,心生思念:“彼等外道普行沙门,若再来问余时,将如何作答?余为此等普行沙门,以言世尊之所言,无以非实诽谤世尊耶?随顺世尊之法,而说明法,任何随顺法者、同法者,亦无陷于非难之地耶?”

于是,尊者阿罗陀,诣至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阿罗陀,白世尊曰:“大德!余住于世尊傍侧之林间小舍中。大德!时有众多之外道普行沙门来余之处……告余曰:“友阿罗陀,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之如来……”作斯言已,大德!余告彼等外道普行沙门曰:“友等!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人之如来……。”作斯言已,大德!彼外道普行沙门言余曰:“彼比丘出家未久之新参,或是愚蒙无能之长老。”时,彼等外道普行沙门……即从座起而离去。

余于此等外道普行沙门离去未久之时,心生思念:“彼等外道普行沙门……同法者,皆无陷于非难之地耶?””

“阿罗陀!色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然则,凡是无常者,此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然则,凡是无常、苦而变坏之法,“此是吾所有,此是吾,此是吾之我。”之认识为是耶?”
“否,大德!此非是。”
“受……想……行……识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然则,凡是无常、苦而变坏之法,“此是吾所有,此是吾,此是吾之我。”之认识为是耶?”
“否,大德!此非是。”
十一
“然则!于此,阿罗陀!应以如是正智如实见,凡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色乃“此非吾所有,此非吾,此非吾之我。”应以如是正智如实见。凡过去未来现在之受……想……行……识,或内或外 、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峈鞢A一切识为“此非吾所有,此非吾,此非吾之我。”
十二
阿罗陀!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色、厌嫌于受、厌嫌于想、厌嫌于识;厌嫌者则离欲,由离欲而解脱,于解脱则“我解脱”之智生,当即证知:于生已尽、梵行已住、应作已作、更不如是再生。
十三
阿罗陀!汝对此作如何思惟:“以认识色是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以受……以想……以行……以认识识是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十四
“阿罗陀!汝对此作如何思惟?以认识色有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认识于色之外有如来否?”
“否,大德!不然。”
十五
“以受……于受之外……
十六
以想……于想之外……
十七
以行……于行之外……
十八
认识识有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认识识之外有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十九
“阿罗陀!汝对此作如何思惟?以认识色、受、想、行、识是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二十
“阿罗陀!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认识此如来是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者否?”
“否,大德!不然。”
二一
“于此,汝阿罗陀!正由于现法不真实,确实得见如来者,以示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之如来,或以示:“如来死后存在、”或“如来死后,不存在、”或“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或“如来死后,非存在亦非不存在”此等四种事之外,以此记说为是?”
“否,大德!不然。”
二二
“阿罗陀!善哉,善哉!阿罗陀!于过去于现在,余皆以教导令知苦与苦灭。”

一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住于波罗奈城外仙人堕处之鹿苑中。

时,尊者大拘絺罗于日暮时分,独从思维而起,来到尊者舍利弗住处,与尊者舍利弗共会见,交换亲诚殷勤之话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大拘絺罗,告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如来死后存在耶?”“友!“如来死后存在”者,此是世尊所不记说。”

“然则友!如来死后是不存在耶?”……

“然则友!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

“然则友!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如是问“友!“如来死后存在耶?”汝言:“友!世尊不记说如来死后存在。”……世尊不记说此,是何因?何缘耶?”

““如来死后存在”者,友!此则住着于色。“如来死后不存在”,友!此则住着于色。“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友!此则住着于色。“如来死后,非存在亦非不存在,”友!此则住着于色。
九~十二
“如来死后存在、不存在、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友!此则住着于受……想……行……识。
十三
友!如来不记说此,即是此因、此缘。”

一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
二~七
……世尊不记说此,是何因?何缘耶?”
八~十二
“友!对色……受……想……行……识不能如实知、见者,对色……受……想……行……识之生起,不能如实知、见者,对色……受……想……行……识之灭不能如实知、见者,对达到色……受……想……行……识灭之道,不能如实知、见者,则有“如来死后存在,”有“如来死后不存在,”有“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十三~十七
友!对色……受……想…行……识如实知、见者,对色受想行识之生起,如实知、见者,对色受想行识之灭如实知、见者,对到达色、受、想、行、识灭之道,如实知、见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不存在,”无有“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十八
友!此为如来所不记说之因、之缘。”

一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
二~七
……世尊不记说此,是何因?何缘耶?”
八~十二
“友!对于色……对于受……对于想……对于行……对于识不离贪者、不离欲者、不离爱情者、不离渴者、不离热恼者、不离爱者,始有“如来死后存在” ,有“如来死后不存在,”有“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十三~十七
友!对于色……对于受……对于想…对于行……对于识离贪者、离欲者、离爱情者、离渴者、离热恼者、离爱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不存在,”无有“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十八
友!此为如来所不记说之因、之缘。”

一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

时,尊者舍利弗日暮时分,独从思惟而起,去往尊者大拘絺罗住处,与彼共会面,交换亲爱殷勤之谈话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问于尊者大拘絺罗曰:“友拘絺罗!“友!如来死后存在者是如何耶?”汝言“如来死后存在者,乃世尊所不记说。”……问于:“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是如何耶?”汝言:“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亦是世尊所不记说。”世尊不记说此,是何因?何缘耶?”
※ 四
“友!以色……受……想……行……识为乐,以识为喜,以识为快,对识之灭不能如实知、见者,始有“如来死后存在”……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友!不以色……受……想……行……不以识为乐、不以识为喜、不以识为快,对识之灭如实知、见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友!此为世尊不记说之因、之缘。”

“然则友!世尊不记说此,还有其他之事由否?”“友!有。

友!以有为乐、以有为喜、以有为快,对有之灭不能如实知、见者,则有“如来死后存在”……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友!不以有为乐,不以有为喜,不以有为快,对有之灭如实知、见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友!此亦世尊所不记说之因、之缘。”
十一
“然则友!世尊不记说此者,尚有其他之事由否?”“友!有。
十二
“友!以取为乐,以取为喜,以取为快,对取之灭不能如实知、见者,则有“如来死后存在”……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十三
友!不以取为乐,不以取为喜,不以取为快,对取之灭如实知、见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十四
友!此亦世尊对此未予记说之因,亦为其缘。”
十五
“然则友!世尊不记说此,尚有其他之事由否?”“友!有。
十六
友!以爱为乐,以爱为喜,以爱为快,对爱之灭不能如实知、见者,则有“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十七
友!不以爱为乐,不以爱为喜,不以爱为快,对爱之灭如实知、见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十八
友!此亦世尊所不记说之因,亦是其缘。”
十九
“然则友!世尊不记说此,尚有其他之事由否?”“如今于此,友舍利弗!从此,汝更复何所愿?友舍利弗!得爱尽解脱之比丘,无为其施设而有增长。”
※ 二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来至尊者大目犍连住处……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问尊者大目犍连曰:“尊者目犍连!世间是常恒耶?”“婆蹉!以“世间为常恒”者,此为世尊所不记说。”

“然则,尊者目犍连!世间是无常耶?”“婆蹉!以“世间为无常”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尊者目犍连!世间是有边耶?”“婆蹉!以“世间为有边”者,此世尊所不记说。”

“然则,尊者目犍连!世间是无边耶?”“婆蹉!以“世间为无边”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尊者目犍连!是命即身耶?”“婆蹉!是“即命即身”者,此世尊所不记说。”

“然则,尊者目犍连!命与身为各别耶?”“婆蹉!“命与身为各别”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尊者目犍连!如来死后是存在耶?”“婆蹉!“如来死后存在”者,此世尊所不记说。”

“然则,尊者目犍连!如来死后不存在耶?”“婆蹉!“如来死后,不存在”者,此世尊所不记说。”
十一
“尊者目犍连!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婆蹉!“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者,此世尊所不记说。”
十二
“然则,尊者目犍连!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婆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十三
“尊者目犍连!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或以“世间为常恒,”或以“世间为无常,”或以“世间为有边,”或以“世间为无边,”或以“即命即是身,”或以“命与身各别,”或以“如来死后存在,”或以“如来死后不存在”,或以“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如是之释答,是以何为因?以颽偷t耶?
十四
尊者目犍连!然则,而向沙门瞿昙作如是之问,或不以“世间为常恒,”或不以“世间为无常。”……或不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而作如是之释答者,是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十五
“婆蹉!外道普行沙门等,是以眼为“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作如是认识。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为“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作如是认识。以故,外迫普行沙门等,作如是问,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作如是释答。
十六
婆蹉!如来、应供、正偏智者,对眼不作如是认识:“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不如是认识:“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是故,如来对如是问,或不以“世间为常恒,”或不以“世间为无常”……或不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释答。”
十七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从座而起,往世尊住处:
十八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白世尊曰:“尊瞿昙!世间为常恒耶?”“婆蹉!“世间是常恒”者,此乃余所不记说。”
十九~二六
……参照四~一二
二七
“尊瞿昙!如来死后,是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婆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余所不记说。”
二八
“尊瞿昙!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作如是之释答,是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尊瞿昙!然而尊瞿昙对如是问,或不以“世间是常恒,”或不以“世间是无常”……或不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作如是释答者,是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二九
“婆蹉!外道普行沙门等,于眼作:“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于意作:“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是故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即作如是释答:“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三十
如来、应供、正偏智者,于眼不作如是认识:“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于耳……鼻……舌……身……意,不作如是认识:“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是故,如来对如是问,或不以“世间是常恒,”或不以“世间是无常”……或不以“是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释答。”
三一
“殊妙哉!尊瞿昙!稀有哉!尊瞿昙!乃师与其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言与文言,相接近、相亲和,无以相违背者。
三二
于此,尊瞿昙!余时而至沙门大目犍连住处,以问此义。沙门目犍连亦与尊瞿昙同以此句此文,用以说明此义。殊妙哉!尊瞿昙!稀有哉!尊瞿昙,乃师与其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言与文言,相接近、相亲和,无以相违背者。”
※ 二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来至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白世尊曰:“尊瞿昙!世间是常恒耶?”“婆蹉!谓“世间是常恒”者,此乃余所不记说。”
四~十一
参阅第七经四~一一。
十二
“然则,尊瞿昙!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婆蹉!谓“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余所不记说。”
十三
“尊瞿昙!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作如是释答,是以何因?以何缘耶?然而尊瞿昙之于如是问,或不以“世间是常恒”……或“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如是释答者,是何因?何缘耶?”
十四
“婆蹉!外道普行沙门等,以认识色为我,或认识我有色,或认识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认识受……想……行……识是我,或认识我有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故外道普行沙门之于如是问即作如是答,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十五
婆蹉!如来、应供、正偏智者,不认识色为我、或我为色;不认识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不认识受……想……行……识是我,不认识我有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故如来之于如是问,不作如是答,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等。”
十六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从座而起,赴往尊者大目犍连住处……
十七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告于尊者大目犍连曰:“尊者目犍连!世间是常恒耶?”“婆蹉!谓“世间是常恒”者,此世尊所不记说C”
十八~二六
参阅第七经四~一一
二七
“然则,尊者目犍连!如来死后,是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婆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二八
“尊者目犍连!外道普行沙门等之于如是之问,即作如是答: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是何因、何缘耶?然而尊者目犍连!对尊瞿昙之如是问,即不作如是答,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等者,是何因、是何缘耶?”
二九
“婆蹉!外道普行沙门认识以色是我,或我为色,或认识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认识受……想……行……识是我,或认识我是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故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即如是答: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三十
婆蹉!如来、应供、正偏智者,不认识以色为我,不认识我为有色,或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不认识以受……想……行……识为我,亦不认识我为有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以故如来对如是之问,不作如是答:或“世间是常恒”,或“世间是无常”……或“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三一
“妙哉!尊者目犍连!稀有哉!尊者目犍连!乃师与其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句与文句,相接近、相亲近,而无相违背。
三二
于此,尊者目犍连!余时而诣沙门瞿昙住处,以问此义。沙门瞿昙亦与尊者目犍连同以此句、此文,以说明此义。殊妙哉!尊者目犍连!稀有哉!尊者目犍连!乃师与其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句与文句,相接近、相亲和,而无相违背。”

第九 论议堂

※ 二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诣世尊住处,与世尊共会面……

坐于一面之婆蹉普姓行沙门,白世尊曰:“尊瞿昙!往昔之时,众多之种种外道沙门、婆罗门、普行沙门,集会于此论议堂者之间,起此谈论:

“此富兰那迦叶拥有群众,为一群之师,知名、誉高,为一派之始祖,为众人所笃敬,说彼或弟子之远逝、死去者等之出生事,谓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说彼弟子之上士、最上士、最上无双者,其弟子之远逝、死去者之出生事,谓: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

此又末迦利瞿舍罗……

此又尼乾陀若提子……

此又散若耶毗罗提子……

此又波浮陀迦旃延……

此又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此又沙门瞿昙拥有群众,为一群之师,知名、誉高,为一派之始祖,众人所笃敬,或说彼弟子之远逝、死去者等之出生事,谓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说彼之弟子之上士、最上士、最上无双者,其弟子之远逝、死去者之出生事,谓出生如此如此之处,出生如此如此之处。然则,彼对其弟子如是说:断渴爱、毁结缚、善灭憍慢,以尽苦际。”
十一
尊瞿昙!于此余有疑惑,有困迷:“如何而了知沙门瞿昙之法耶?”
十二
“婆蹉!汝足以疑惑,足以困迷。故汝于疑惑之处生困迷。婆蹉!余于出生者说示,有其燃源,不说示无有燃源。
十三
婆蹉!恰如火之有燃源则燃,无燃源则不燃。同于此理,余于出生说示有燃源,不说示无有燃源。”
十四
“然则,尊瞿昙!有火焰时,为风所吹,可至远处。此时,尊瞿昙说示以何为薪源耶?”
“婆蹉!有火焰时,可至远处。婆蹉!余谓:此风是薪源。婆蹉!风即为此时之薪源。”
十五
“然而,尊瞿昙!又,有情或时而舍此身以出生1为他身。尊瞿昙!说示以何为此薪源耶?”
“婆蹉!有情或时而舍此身,出生于彼之身。婆蹉!对此余说“爱”为薪源。婆蹉!爱于此时即为其薪源。”
注1 于PTS原典取anuppanna“出生”之原语,于暹罗本有anupapanna,然此两语皆是反对之意,此如原典之注anuppatta为正。英译不附注以取意译为rises up。
※ 二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来至世尊住处,与世尊共会面……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白世尊曰:“尊瞿昙!我是有者如何?”作如是言时,世尊默然。“然则,尊瞿昙!我是无者如何?”世尊再次默然。于是,婆蹉姓普行沙门即从座起而离去。

时,婆蹉姓普行沙门离去未久,尊者阿难白世尊曰:“大德!何故世尊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质问,不予回答耶?”

“阿难!余若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问:“我是有耶?”答为“我是有”者,阿难!此则与常住论者之彼沙门婆罗门等相同。

然而,阿难!又余若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问:“我是无耶?”答为“我是无”者,阿难!此则与断灭论者之彼沙门婆罗门等相同。

阿难!余若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问:“我是有耶?”答为“我是有”者,则顺应余以智慧所发现之“一切法是无我”否?”“大德!不然。”

“阿难!余若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问:“我是无耶?”答为:“我是无。”者,阿难!此愚昧之婆蹉姓以“先前余非有我耶?其我如今则无。”则更增迷却。”

尔时,尊者诜陀迦旃延,住于那地迦村之砖瓦家。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去至尊者诜陀迦旃延住处,与尊者诜陀迦旃延共相会面,交换亲爱殷勤之话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问尊者诜陀迦旃延曰:“尊迦旃延!如来死后存在耶?”“婆蹉!以“如来死后存在”者,此为世尊所不记说。”

“然则,尊迦旃延!如来死后不存在耶?”“婆蹉!以“如来死后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然则,尊迦旃延!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婆蹉!以“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然则,尊迦旃延!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婆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如是问:“尊迦旃延!如来死后存在耶?”“婆蹉!汝言:如来死后存在,乃世尊所不记说。”

如是问:“尊迦旃延!如来死后不存在耶?”“婆蹉!汝言:如来死后不存在,乃世尊所不记说。”

作如是问:“尊迦旃延!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婆蹉!汝言:如来死后是存在又不存在,乃世尊所不记说。”

作如是问:“尊迦旃延!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婆蹉!汝言: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乃世尊所不记说。”
十一
尊迦旃延!沙门瞿昙对此不予记说,是以何因、以何缘耶?”
十二
“婆蹉!凡说示依有因、有缘者,言有色、言无色、言有想、言无想、言非想非非想,其因、其缘一切之一切灭尽全无所残存,则依何以说示于此,说示或有色、或无色、或有想、或无想、或非想非非想耶?”
十三
“尊迦旃延!汝出家有几何之久耶?”
“友,不久,是三年。”
十四
“友!若于此期间有此之智慧者,此则甚巨大,况且胜于此者耶1!”。
无记说相应(终)。
其摄颂曰:
谶摩长老尼
及阿第罗陀
舍利弗三经
至于拘絺罗
目犍连婆蹉
论议堂阿难
诜陀之此等
共是一一经
六处篇相应终
其摄颂曰:
六处以及受
女人阎浮车
并沙门出家
乃至目犍连
质多聚落主
无为不记说
此等共十种
十力石山逃出
涅槃大海之果
八支圣道水湛
胜者语河长运
注1 英译注为Abhikkante,lit.'in the going beyond'or'for.'Comy.channa kata(secretthings),但原典之注chinna katta(channa kata)是错误,secret things勿论是错。是注原典注之ko pana vado,“何语耶”之意,真是言语导绝无一言,况如何耶之意。
2 此一行之意不明。P.T.S.本有Sariputto ti Kotthiko于暹罗本有Sariputta ti Kotthiko暹罗本之意想是“拘絺罗呼舍利弗!”舍利弗--拘絺罗四经之中,是由拘絺罗呼舍利弗。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善星经

善星经

北传汉译佛说身毛喜竖经(大正藏一七、五九一页。)

本经乃离车族子善星问比丘之所证自认,对此,世尊应其问而说。
其内容,对于五种欲、世间欲、不动、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正涅盘。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城大林之重阁讲堂。
尔时,众多比丘于世尊面前,叙述所证曰:此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了知再不到此存在。
离车之子,善星如是闻得:众多比丘于世尊之面前,叙述所证曰:此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了知再不到此存在。
时,善星来至世尊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善星告世尊言:
世尊!我曾闻此事:众多比丘于世尊之面前,叙述所证曰:此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了知再不到此存在。
世尊!彼等比丘,于世尊面前,叙述所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了再不至此存在。
世尊!彼等比丘,所述为正确之所证耶?或其为比丘依增上慢叙述之所证耶?
善星!彼等比丘于我面前叙述所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了再不至此存在者之中,某比丘叙述是正确之所证,然某比丘则为依增上慢对其所证而叙述。
善星!其中,彼等比丘正确所证之叙述者,尚为可。
善星!其中,彼等比丘依增上慢对所证而叙述者,善星!如来于是作如是思惟:应向彼等说法。

善星!于是如来如是思惟:应向彼等说法。然此处或有愚人,持一所疑问近如来而问。彼时,善星!以如来将为之说法作如是思惟者,此为异。
世尊!此正其时。善逝,此正其时。闻世尊之说法。将使诸比丘得受持。
善星!若然,谛听,善思,我为之说。
世尊!承知遵命,善星应诺世尊。
世尊作如次说示曰:
善星!有此等五种欲。如何为五?
眼可识色,对之而有欲、所受、所好、可爱之相,而伴欲唆情者;
耳可识声,对之而有欲、所受、所好、可爱之相,而伴欲唆情者;
鼻可识香,对之而有欲、所受、所好、可爱之相,而伴欲唆情者;;
舌可识味,对之而有欲、所受、所好、可爱之相,而伴欲唆情者;;
于身所可触之所触,而所欲、所受、所好,可爱之相,而伴欲唆情者。

善星!此等为五种之欲。
善星!次有某人倾心于世间之欲。
善星!倾心于世间欲之人,对其生、与之相应谈话、对其有关之事随思、随欢、与彼人交,依彼而得欢喜。然作有关不动之谈话时,则不谛听、不倾耳、不向慧心、不与彼人交、依彼不得欢喜。

善星!譬如有人,由己村里或聚落长期他行在外、彼见由其村里或聚落离去不远之他人,彼问其人、其村里或聚落之安稳、富有、无病否?彼人对彼答示其村里或聚落之安稳、富有、无病之事。善星!汝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对彼人之所述宜谛听、倾耳、心向于慧、与彼人交、依彼将得欢喜耶?
世尊!诚然。
如是,善星!有人倾心于世间之欲。

善星!倾心于世间欲之人,对其生、与之相应谈话、对其有关之事随思、随欢、与彼人交,依彼而得欢喜。然作有关不动之谈话时,则不谛听、不倾耳、不向慧心、不与彼人交、依彼不得欢喜,彼为倾心于世间欲之人应如是知。   善星!又此处有人倾心于不动。

善星!倾心于不动之人,对其生、相应之谈话。对其有关之事随思、随欢、与彼人交、依彼得欢喜。然为有关世间欲之谈话时,则不谛听、不倾耳、心不向慧,不与彼人交,依彼不得欢喜。

善星!譬如脱离树干之叶不能成绿。
如是倾心于不动之人,皆已脱离世间之欲结。彼为脱离世间欲结,倾心于不动之人。应如是知。

善星!又,兹有某人倾心于无所有处。

善星!倾心于无所有处之人,对其生、相应之谈话,对与其有关之事随思、随欢、与彼人交、依彼得欢喜。然对作有关不动之谈话时,则不谛听之,不倾耳,心不向慧,不与彼人交,依彼不得欢喜。

善星!譬如两坏裂之岩石不能再合。

善星!如是,倾心于无所有处之人、皆已破离不动结。彼为离不动结,倾心于无所有处之人,应如是知。

善星!兹叉有人倾心于非想、非非想处。

善星!倾心于非想、非非想处之人,对其生、相应之谈话,对其有关之事随思、随欢,与彼人交,依彼得欢喜。然作无所有处相关之谈话时,则不谛听之,不倾耳,心不向慧,不与彼人交,依彼不得欢喜。

善星!譬如食毕之人,对美食亦与排斥。
善星!汝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彼人再对其食有食欲否?
世尊!不然。所以者何?世尊!思其食为嫌恶故。

善星!如是,倾心于非想、非非想之人,皆斥无所有处结者。彼为脱离无所有处,倾心于非想、非非想处之人。应如是知。
善星!兹又有人倾心于正涅盘。

善星!倾心于正涅盘之人,对其生、相应之谈话,对其相关之事随思、随欢,与彼人交,依彼得欢喜。然作非想、非非想处之相关谈话时,则不谛听之,不倾耳,心不向慧、不与彼人交,依彼不得欢喜。

善星!譬如被截顶之多罗树,再不能成长。
善星!如是倾心于正涅盘之人,皆为断非想、非非想处者如断根、失本之多罗树,成为非有。于未来成为不生法。彼为脱离非想非非想处,倾心于正涅盘之人。应如是知。

善星!兹又有某比丘作如次思惟:
渴爱是箭,有如无明之毒害,依欲贪嗔恚而受苦,沙门如是说。我舍离渴爱之箭,除去无明之毒害,我倾心于正涅盘。如是而持慢心。彼为倾心于正涅盘者,而行不适之事:对不适之事以眼追求色见;对不适之事以耳追求声闻;对不适之事以鼻追求诸香;对不适之事以舌追求诸味;对不适之事以身追求所触;对不适之事以意追求诸法。彼对不适之事以眼追求色见,对不适之事以意追求诸法时,贪欲扰乱其心,彼依贪欲扰乱之心,受死或等于死之苦;以耳追求声问,对不适之事以意追求诸法时,贪欲扰乱其心,彼依贪欲扰乱之心,受死或等于死之苦;以鼻追求诸香,对不适之事以意追求诸法时,贪欲扰乱其心,彼依贪欲扰乱之心,受死或等于死之苦;以舌追求诸味,对不适之事以意追求诸法时,贪欲扰乱其心,彼依贪欲扰乱之心,受死或等于死之苦;以身追求所触,对不适之事以意追求诸法时,贪欲扰乱其心,彼依贪欲扰乱之心,受死或等于死之苦。

善星!譬如有人被涂浓毒之箭射中,彼之友人、朋友、亲族、血缘,为之延请外科医师,彼外科医师以利刀切开口,以利刀将伤口切开后,以探针探索其箭,以探针探得其箭后,将箭拔出,除去毒害,对残余之毒害认已无碍。彼作是言:贤者!汝之箭已拔出,毒害已除去,对汝已不起障害,汝应食适当之食物,勿食不适当之食物,以使其伤化脓,宜时时洗净伤处,时时于伤口涂油、时时洗净伤处、时时于伤口涂油,勿使脓血覆于伤口,勿于热风中劳作,以免尘埃有害伤口,贤者!宜对伤保护、对伤令治愈。彼思惟:我箭已拔出,毒害已除去,对我已不起障害。

彼食不适当之食物。食不适当之食物,其伤化脓,未时时洗涤伤处,未时时于伤口涂油,彼因未时时洗涤伤处,未时时于伤口涂油,使脓血覆于伤口。又因于风热中劳作,尘埃侵害伤口,未对伤口作适当之保护、治疗。彼依此不适当之所为,又加毒害之残留,因此,两者使伤益形扩大,彼因伤之扩大而受死或等于死之苦。

如是,善星!此处有某比丘作如次思惟:渴爱是箭,有若无明之毒害,由欲贪嗔恚而受苦,沙门作如是说。我舍离渴爱之箭,除去无明之毒害,倾心于正涅盘。如是而持慢心。彼倾心于正涅盘者行不通之事: 对不适之事以眼追求色见;对不适之事以耳追求声闻;对不适之事以鼻追求诸香;对不适之事以舌追求诸味;对不适之事以身追求所触;对不适之事以意追求诸法。彼对不适之事以眼追求色见,对不适之事以意追求诸法时,贪欲扰乱其心,彼依贪欲扰乱之心,受死或等于死之苦;以耳追求声问,对不适之事以意追求诸法时,贪欲扰乱其心,彼依贪欲扰乱之心,受死或等于死之苦;以鼻追求诸香,对不适之事以意追求诸法时,贪欲扰乱其心,彼依贪欲扰乱之心,受死或等于死之苦;以舌追求诸味,对不适之事以意追求诸法时,贪欲扰乱其心,彼依贪欲扰乱之心,受死或等于死之苦;以身追求所触,对不适之事以意追求诸法时,贪欲扰乱其心,彼依贪欲扰乱之心,受死或等于死之苦。

善星!于圣者之律舍学还俗,其即为死。

善星!又或犯污秽之罪过者,其为等于死之苦。

善星!又兹有某比丘作如次思惟:渴爱是箭,若有无明之毒害,由欲贪嗔恚而受苦,沙门作如是说。我舍离渴爱之箭,除去无明之毒害,我倾心于正涅盘。彼倾心于正涅盘时,倾心于正涅盘者,不行不适之事:对不适之事不以眼追求色见;对不适之事不以耳追求声闻;对不适之事不以鼻追求诸香;对不适之事不以舌追求诸味;对不适之事以不身追求所触;对不适之事不以意追求诸法。彼对不适之事,对不适之事不以眼追求色见;对不适之事不以耳追求声闻;对不适之事不以鼻追求诸香;对不适之事不以舌追求诸味;对不适之事不以身追求所触;对不适之事不以意追求诸法。则贪欲不能扰乱其心,彼依未受贪欲扰乱心,不受死或等于死之苦。

善星!譬如被涂浓毒之箭射中之人,彼之友人、朋友、亲族、血缘,为彼请外科医师,彼外科医师以利刀切开伤口,以利刀切开伤口后,用探针探索其箭,用探针探得其箭后,将箭拔出,除去毒害,如残余之毒害已无碍,彼作是言:贤者!汝之箭已拔出,毒害已除去无余,汝已不起障害矣。汝食适当之食物,勿食不适当之食物,使其伤化脓,宜时时洗涤伤处,时时于伤口涂油。时时洗涤伤处,时时于伤口涂油,勿使脓血覆于伤口,勿于风热中劳作,汝勿于风热中劳作,使尘埃有害伤口。贤者!对伤予保护,即为对伤之治愈。彼自思惟:我箭已拔出,毒害已除去无余,其对我不起障害。彼食适当之食物,使伤不化脓,时时洗涤伤处,时时于伤口涂油。时时洗涤伤处、时时于伤口涂油,使脓血不覆于伤口。不于风热中劳作,不于风热中劳作,则不使尘埃有害于伤口。对伤口予保护,即为对伤之治愈。依此适当之所为,不净之害毒除去无余。依此两者,善治其伤,彼依伤之善治而愈着,不受死或等于死之苦。

善星!如是,而其比丘,作如次思惟: 渴爱为箭,有若无明之毒害,由欲贪嗔恚而受苦,沙门作如是说。我舍离渴爱之箭,除去无明之毒害,我倾心于正涅盘。彼倾心于正涅盘时,以倾心于正涅盘,不行不适之事: 对不适之事不以眼追求色见;对不适之事不以耳追求声闻;对不适之事不以鼻追求诸香;对不适之事不以舌追求诸味;对不适之事以不身追求所触;对不适之事不以意追求诸法。彼对不适之事, 对不适之事不以眼追求色见;对不适之事不以耳追求声闻;对不适之事不以鼻追求诸香;对不适之事不以舌追求诸味;对不适之事不以身追求所触;对不适之事不以意追求诸法时,贪欲不能扰乱其心,彼依不被贪欲扰乱之心,不受死或等于死之苦。

善星!我为使令知其义,而作此之譬喻。兹,此义为如是:
善星!伤者,即此六内处之谓,毒害乃无明之谓,箭乃渴爱之谓,探针乃忆念之谓,利刀乃圣慧之谓,外科医师乃如来、应供、等正觉者之谓。
善星!彼比丘实于六触处行防护。
依者,乃此苦之根本知此为无依,于依之灭使得解脱。于依集注于身,或于依而使心不动,无有是处。

善星!有青铜之杯,装入色美、香美之饮料,然杂以毒品,时,来一欲生命、欲不死、欲安乐、厌苦之人,善星!汝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彼人已知:我若饮此,则受死或等于死之苦也。其仍饮此青铜杯中之饮料耶?
世尊!不然。
如是,善星!彼比丘实于六触处行防护。依乃苦之根本也。知此为无依、于依之灭,使得解脱,于依集注于身,于依使心不动,无有是处。
善星!譬如一剧毒之蛇,时,来一欲生命、欲不死、欲安乐、厌苦之人,善星!汝对其作如何思量
耶?彼人已知:我若被此剧毒之蛇啮伤,则必受死或等于死之苦。彼仍将手或指伸向有剧毒之蛇耶?
世尊!不然。

善星!如是,彼比丘实于六触处行防护,依乃苦之根本。知此为无依。于依之灭使得解脱。于依集注于身,于依使心不动,无有是处。
世尊为是说已,离车之子善星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六处篇·无为相应

无为相应

第一 品
第一 身

“诸比丘1!余为汝等说无为与达无为之道,于此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无为耶?诸比丘!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此称为无为。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向于身之念,诸比丘!此称为无为之道。

如是,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为,说达无为之道。

诸比丘!凡以利益所愿、有慈念之师,应为诸弟子作垂示慈悲者,余皆为汝等而作。

诸比丘!思念此等之树下、此等之空屋,不得放逸、不得有后日之悔,此是余为汝等之教诫。”
注1 暹罗本于此之前宣说:“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其时世尊言诸比丘:“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大德!”世尊乃如次日”之文。
第二 止观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为与达无为之道,于此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无为耶?诸比丘!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称此谓无为。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止与观,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第三 有寻

※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有寻有伺三昧、无寻唯伺三昧、无寻无伺三昧,此称为达无为之道也。
第四 空

※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第五 念处

※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四念处。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第六 正勤

※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四正勤。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第七 如意足

※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四如意足。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第八 根

※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五根。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第九 力

※ 三
诸比丘!何者又为达无为之道耶?五力。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第十 觉支

※ 三
诸比丘!何者又为达无为之道耶?七觉支。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第十一 道

※ 三
诸比丘!何者又为达无为之道耶?八支圣道。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诸比丘!如是,余为汝等说1无为,说达无为之道。

诸比丘!以愿有慈念之师,应为诸弟子利益之作垂示慈悲者,余皆为汝等而作。

诸比丘!思念此等之树下、此等之空屋,不得放逸、不得日后有悔。此是余为汝等之教诫。”
涅槃相应2之第一品(终)
其摄颂曰:
身与三昧寻
以及空念处
正勤如意定
根力并觉支
依道为十一
注1 P.T.S.本有vedayitam是desitam之误由暹罗本改之。
2 本相应之原名为Asankhata-vagga,但来到第一品之末,出此“涅槃相应”之语此与原本之暹罗同。
第二品
第一 无为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为与达无为之道。于此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无为耶?诸比丘!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此称为无为。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止,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诸比丘!如是,余为汝等说无为,说达无为之道。

诸比丘!以愿有慈念之师,应为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以此余皆为汝等而作。

诸比丘!思念此等之树下、此等之空屋,不得放逸、不得有后日之悔,以此是余为汝等之教诫。”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观,此称谓达无为之道。

六种三昧
※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有寻有伺三昧,称此谓达无为之道。…………(一)

※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无寻唯伺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二)

※ 三
诸比丘!又可者为达无为之道耶?无寻无伺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三)

※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空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四)

※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无相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五)

※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无愿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六)
九~十二
四念处
※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一)… …于受观受而住(二)……于心观心而住(三)……于法观法而住(四)精勤于正知、正念,于世以制御贪欲忧恼者。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十三~十六
四正勤
※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未起诸恶不善之法,令之不起(一)……已起诸恶不善之法,令之舍弃(二)……未起诸善之法,令之生起(三)……已起诸善之法,令之住立、不丧失、生长、扩大、增修、完成(四),以生起愿望努力精进,对初心有力以显勤苦。比丘等!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十七~二十
四如意足
※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增修欲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一)……增修精进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二)……增修心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三)……增修思惟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四)。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二一~二五
五根
※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尽,以增修倾向于舍弃之信根(一)……增修精进根(二)……增修念根(三)……增修定根(四)……增修慧根(五)。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二六~三十
五力
※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尽,以增修倾向于舍弃之信力(一)……增修精进力(二)……增修念力(三)……增修定力(四)……增修慧力(五)。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三一~三七
七觉支
※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尽,以增修倾向于舍弃之念觉支(一)……增修择法觉支(二)……增修精进觉支(三)……增修喜觉支(四)……增修轻安觉支(五)……增修定觉支(六)……增修舍觉支(七)……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三八~四五
八正道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为与达无为之道,于此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无为耶?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此称为无为。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尽,以增修倾向于舍弃之正见(一)……增修正思惟(二)……增修正语(三)……增修正业(四)……增修正命(五)……增修正精进(六)……增修正念(七)……增修正定(八)……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诸比丘!如是,余为汝等说无为,说达无为之道。

诸比丘!凡以愿有慈念之师,应为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以此一切余为汝等而作。

诸比丘!思念此等之树下、此等之空屋,诸比丘!不得放逸、不得有后日之悔,此为余为汝等之教诫。”
第二 终极(下无)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究竟与达究竟之道,于此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究竟耶?以下相同于无为之详说也。 注1 以下括孤中,见于四谛论三卷,涅槃之异名,相当近于原语意义,而示有稍稍不同,此等三十三之涅槃的异名,很多取于此论。同论有六十三种。本品一二同第一之第一至四十五一四以下同。
第三 无漏(无流)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漏与达无漏之道……
第四 真谛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真谛与达真谛之道……
第五 彼岸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彼岸与达彼岸之道……
第六 巧妙(听细)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巧妙与达巧妙之道…… 一八 第七 极难见(难见)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极难见与达极难见之道……
第八 不老(无坏)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不老与达不老之道……
第九 坚牢(无争)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坚牢与达坚牢之道……
第十 照见(无失)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照见与达照见之道……
第十一 无譬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譬与达无譬之道……
第十二 无戏论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戏论与达无戏论之道……
第十三 寂静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寂静与达寂静之道……

第十四 甘露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甘露与达甘露之道……
第十五 极妙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极妙与达极妙之道……
第十六 安泰(止)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安泰与达安泰之道……
第十七 安稳(安)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安稳与达安稳之道……

第十八 爱尽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爱尽与达爱尽之道……
第十九 不思议(希有)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不思议与达不思议之道……
第二十 稀有(未曾有)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稀有与达稀有之道……
第二一 无灾(无枉)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灾与达无灾之道……
第二二 无灾法(无灾)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灾法与达无灾法之道……
第二三 涅槃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涅槃与达涅槃之道……
第二四 无损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损与达无损之道……
第二五 离欲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离欲与达离欲之道……
第二六 清净(净)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清净与达清净之道……
第二七 解脱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解脱与达解脱之道……
第二八 非住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非住与达非住之道……
第二九 灯明(洲)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灯明与达灯明之道……
第三十 窟宅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窟宅与达窟宅之道……
第三一 庇护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庇护与达庇护之道……
第三二 归依
一~四五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归依与达归依之道……
第三三 到彼岸(能度)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到彼岸与达到彼岸之道,于此且谛听。

诸比丘!又何者为到彼岸耶?诸比丘!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此称为达到彼岸。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到彼岸之道耶?向于身之念。诸比丘!此称为达到彼岸之道。

诸比丘!如是,余为汝等说到彼岸,说达到彼岸之道。

诸比丘!凡以愿有慈念之师,应为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此一切余为汝等而作。

诸比丘!思念此等之树下、此等之空屋,诸比丘!不得放逸、不得有后日之悔者,此余为汝等之教诫。”
二~四五
与无为之详说同
其摄颂曰:
无为究竟及无漏
真谛彼岸与巧妙
难见不老并坚牢
照见无譬无戏论
寂静甘露与极妙
安泰安稳及爱尽
不思议稀有无灾
无灾法此诸涅槃
如来善逝之所说
无损无欲与清净
解脱非住并灯明
窟宅庇护与归依
如此之行到彼岸
无为相应(终)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大 篇·入出息相应

入出息相应

第一 一法品
第一 一法

舍卫城……园。

……说曰:

“诸比丘!修习于一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以何为一法耶?入出息念是。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普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于长入息,了知“我长入息”;于长出息,了知“我长出息”;于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于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学“我觉偏身入息”,学“我觉偏身出息”,学“我止身行入息”,学“我止身行出息。”

学“我觉喜入息”,学“我觉喜出息”,学“我觉乐入息”,学“我觉乐出息。”

学“我觉心行入息”,学“我觉心行出息”,学“我止心行入息”,学“我止心行出息”,学“我觉心入出息”,学“我觉心出息。”

学“我心喜欢之入息”,学“我心喜欢之出息”,学“我心得定之入息”,学“我心得定之出息”,学“我心解脱之入息”,学“我心解脱之出息。”

学“我观无常入息”,学“我观无常出息”,学“我观离贪入息”,学“我观离贪出息”,学“我观灭尽入息”,学“我观灭尽出息”,学“我观定弃入息”,学“我观定弃出息。”
十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如是之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注1 杂阿含二九、七(大正藏二、二O六a),别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四九七a)。
第二 觉支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入出息念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入出息念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注1 杂阿含二九、九(大正藏二、二O六b)。
第三 清净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五~十
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而入息”,学“我观定弃而出息。”
十一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注1 参照上第一经
第四 果(一)
※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云何多修者,为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十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入息”,学“我观定弃出息。”
十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十二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二果中之随一果可期,于现法开悟,或为余依得不还果。”
第五 果(二)
※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云何多修者,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十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十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十二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可期。何为七果、七功德耶?
十三
于现法已得开悟;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则命终时得开悟;若于命终时不得开悟,则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得损害般涅槃……得无行般涅槃……得有行般涅槃……成为上流至色究竟天。
十四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此七果、七功德可期。”
第六 阿梨瑟吒
一~二
舍卫城。于此世尊……说曰:
“诸比丘!汝等应对入出息念修习。”

如是说示已,具寿阿梨瑟吒白世尊曰:
“大德,我修习入出息念。”
“阿梨瑟吒!汝云何而修习入出息念耶?”

“大德,我于过去之诸欲,断欲欲;于未来之诸欲,离欲欲;于内外之诸法,善调伏对碍想,以正念而入息、以正念而出息。大德!我如是修习入出息念。”

“阿梨瑟吒!如是之入出息念者,我不说有。然而,阿梨瑟吒!有广大圆满之入出息念,且谛听,善作意,我当说。”具寿阿梨瑟吒应世尊曰--
“唯唯!大德!”

世尊说示曰:
“阿梨瑟吒!云何之入出息念,为广大圆满耶?
七~十三
阿梨瑟吒!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乃至……学“我观定弃出息。”
十四
阿梨瑟吒!如是之入出息念,为广大圆满。”
注1 杂阿含二九、九(大正藏二、二0六b)。
第七 罽宾那
一~二
舍卫城。

其时,具寿大罽宾那于不远处,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

世尊见具寿大罽宾那于不远处,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见已,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见此比丘之身有倾动否?”

“大德!我等见彼具寿于大众中端坐,独居而坐,不见彼具寿之身有倾动。”

“诸比丘!于定修习、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故彼比丘得定随乐欲、得无艰难、得无梗涩。

诸比丘!修习何定、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耶?
诸比丘!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

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者,则身无倾动、心无倾动耶?
九~十五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
“我观定弃出息。”
十六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身不倾不动、心不倾不动。”
注1 杂阿含二九、十(大正藏二、二O六c)
第八 灯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定、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十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十一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十二
诸比丘!我先前尚未成等觉、现等觉,为菩萨时,多依此而住。诸比丘!我依此而住,于身、于眼不疲倦,无取而由诸漏心解脱。
十三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身、眼不疲倦,无取而由诸漏心解脱”者,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十四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断诸在家之思念”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十五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非违逆作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十六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作非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十七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作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十八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作非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思念定善自作意。
十九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非违逆与违逆俱遮遗遣,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十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具足对由离所生喜与乐之初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一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寻伺止息故,为内净,心是一趣,无寻无伺,具足由三摩地所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二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离喜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以身正受于乐,如诸圣者之所宣,具足有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三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断乐断苦故,及先前已灭之忧与喜故,具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四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色想、灭有对想、于种种想不作意,具足“空为无边”于空无边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五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空无边处,具足“识为无边”,于识无边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六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识无边处,具足“为无所有”,于无所有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七
诸比丘!故比丘右欲:“偏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八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九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感受乐受时,了知“此为无常”、了知“不可耽着”、了知“于我无欢悦”。感受不苦不乐时,了知“此是无常”、了知“不可耽着”、了知“于我无欢悦。”
三十
感受乐受以离系而感受于此,感受苦受以离系而感受于此,感受不苦不乐受以离系而感受于此。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身坏命终后,于此一切之所受、所欢悦,将为冷却。”
三一
诸比丘!譬如缘油、缘炷而油灯燃。油与炷尽时,则食无而消灭。诸比丘!
如是比丘,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
知“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身坏命终后,此处一切之所受、所欢悦,将为冷却。””
注1 杂阿含二九、一八(大正藏二、二O九a)。
第九 毗舍离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

其时,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示不净论,赞叹不净观,并赞叹对不净观之修习。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欲行半月之宴默,除持膳食者一人之外,任何人希勿至吾处。”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除持送膳食者一人之外,任何人未至世尊住处。

时,彼诸比丘!以“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净观之修习。”,乃以行种种相差别不净之修习而住。彼等以此身为羞、为惭、愧耻,求执刀者,一日十比丘执刀,一日二十比丘执刀,一日三十比丘执刀,以自害。

时,世尊过半月后,由宴默起,对具寿阿难曰:
“阿难!云何诸比丘众已减少耶?”

“大德!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净观之修习。大德!彼诸比丘以:“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净观之修习。”对种种相差别不净之修习奉行而住。彼等以此身为羞、为惭、愧耻,求执刀者,一日十比丘……二十比丘……三十比丘执刀自害。大德世尊!愿对其他之方便说示,以使比丘众留住令开悟。”

“阿难!然则,将住于毗舍离城附近之一切比丘,集会齐聚于讲堂。”
“唯唯!大德!”具寿阿难应诺世尊,将住于毗舍离城附近之一切比丘,集会于讲堂后,来至世尊之处,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比丘大众已集会矣。”

时,世尊往至讲堂。至已,就所设座。就座之世尊对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此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不善法生,随忽消灭。

诸比丘!譬如夏季之最后月起尘介,忽有大之非时云将此消灭。诸比丘!如是,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不善法生,随忽消灭。
十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为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想、不善法之生,随忽消灭耶?
十二~十八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十九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不善法生,随忽消灭。”
注1 杂阿含二九、一三(大正藏二、二O七b)。
第十 金毗罗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金毗罗之竹林。

于此,世尊对具寿金毗罗曰
“金毗罗!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此大果、大功德耶?”如是说已,具寿金毗罗则默然。

二度世尊……乃至……

三度世尊对金毗罗曰:
“金毗罗,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此大果、大功德耶?”三度具寿金毗罗仍默然。

如是说已。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世尊!时矣,善逝!时矣。世尊请调示入出息念定,诸比丘对世尊所说将受持。”
“阿难!然则,谛听!善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具寿阿难应诺世尊。

世尊说示曰:“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七~十三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学“我观定弃出息。”
十四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十五
阿难!若比丘行长入息,则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则知为“长出息”;行短入息,则知为“短入息”;行短出息,则知为“短出息。”学“觉偏身入息”,学“觉偏身出息”,学“止身行入息”,学“止身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十六
阿难!我说入出息乃随一之身。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七
阿难!若比丘,学“觉喜入息”,学“觉喜出息”,学“觉乐入息”,学“觉乐出息”,学“心行入息”,学“觉心行出息”,学“止心行入息”,学“止心行出息”,阿难!此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十八
阿难!我说入出息之善作意,乃随一之受。阿难!故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九
阿难!若比丘,学“觉心入息”,学“觉心出息”,学“心欢喜之入息”,学“心欢喜之出息”,学“心入定之入息”,学“心入定之出息”,学“心解脱之入息”,学“心解脱之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二十
阿难!我对忘念、不正知者,于入出息定之修习,不说示。阿难!故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一
阿难!若比丘,学“观无常入息”,学“观无常出息”,学“观离贪入息”,学“观离贪出息”,学“观灭尽入息”,学“观灭尽出息”,学“观定弃入息”,学“观定弃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了对贪忧之断,以慧观善观察。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二
阿难!譬如于四衢路有大土堆,由东方来之车舆,于其土堆践蹈,由西方……由北方……由南方来之车舆,于其堆践蹈。阿难!如是比丘、于身观身而住,则将恶、不善法践蹈,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而住,则将恶、不善法践蹈。”
注1 杂阿含二九、一七(大正藏二、二0八c)。
入出息相应第一一法品(终)
此中摄颂曰:
一法觉支清净
二果阿梨瑟吒
罽宾那以及灯
毗舍离金毗罗。
第二品
第一 一奢能伽罗

一时,世尊住一奢能伽罗之一奢能伽罗林中。

于此处,世尊对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欲行三月宴默,除持食者一人外,任何人希勿至吾处。”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除持食者一人外,无任何人至世尊之处。

时,世尊过三月后由宴默起,对诸比丘曰:“诸比丘!若异学修行者向汝等如是问:“友等!沙门瞿昙多依何而住,住雨安居耶?”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对很异学修行者应如是答:“友等!世尊多依入出息念定,住于雨安居。”

诸比丘!我于此处以正念入息,以正念出息。
五~十
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乃至……知“观定弃入息”,知“观定弃出息。”
十一
诸比丘!谓:正说是圣住、是梵住、是如来住。应以入出息念定为正说,谓:是圣住、是梵住、是如来住。”
十二
诸比丘!比丘若有学而未得心希求安稳而住者,以修习,多修习入出息念定,以资诸漏之灭尽。诸比丘!若比丘是阿罗汉,断尽有结灭尽诸漏(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弃重担,逮得到己利,证悟而解脱者,修习、多修习入出息念定,可资现法乐住及正念、正知。
十三
诸比丘!言:正说圣住、梵住、如来住者,是正说入出息念定而谓圣住、梵住、如来住。
注1 杂阿含二九、一一(大正藏二、二O七a)。
第二 卢夷强耆

一时,具寿卢夷强耆住释氏国迦毗罗卫城,尼拘律树园。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具寿卢夷强耆住处。至已,敬礼具寿卢夷强耆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向具寿卢夷强耆曰:

“大德!有学之住即是此如来住耶?或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耶?”
“友摩诃男!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友摩诃男!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友摩诃男!有学之比丘,尚未得心,对无上安稳为求而住,为断五盖住。何为断五盖住耶?断欲欲盖而住,断嗔恚盖而住,断惛眠盖而住,断掉悔盖而住,断疑惑盖而住。
友摩诃男!有学之比丘,尚未得心,对无上安稳希求而住,为断此五盖而住。

友摩诃男!比丘成为阿罗汉,则诸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有结尽,正悟、解脱、已断五盖,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何为断五盖耶?欲欲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嗔恚盖……惛眠盖……掉悔盖……疑惑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友摩诃男!比丘成为阿罗汉,则诸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有结尽,正悟、解脱、五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

友摩诃男!依此理可知,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友摩诃男!一时,世尊住一奢能伽罗之一奢能伽罗林中。
八~十九
……前经第二~一三节……
二十
友摩诃男!依此理可知,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注1 杂阿含二九、一二(大正藏二、二O七b)。
第三 阿难(一)
一~二
舍卫城……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

“大德!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十二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思”。
十三
阿难!若比丘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乃至……学“止身行入思”,学“止身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食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十四
阿难!我谓入出息为随一之身。阿难!故其时于此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五
阿难!若比丘学“觉喜入息”……觉乐……觉心行……学“止心行入息”,学“止心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十六
阿难!我谓入出息善作意,为随一之受。阿难!故其时于此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七
阿难!若比丘学“觉心入息”……乃至……心欢喜……心入定……学“心解脱之入息”,学“心解脱之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十八
阿难!我对忘念、不正知者,不说入出息念定之修习。阿难!故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九
阿难!若比丘学“观无常……观离贪……观灭尽……观定弃入息”,学“观定弃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对贪忧之断,以慧观善予观察。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十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
二一
阿难!云何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二二
阿难!比丘于身观身、系念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阿难!比丘系念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满。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对诸法决择、伺察、观察。
二三
阿难!比丘如是以正念而住,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时,比丘得择法觉支,修习择法觉支,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则得不退之精进。
二四
阿难!比丘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得不退之精进时,比丘得精进觉支,修习精进觉支,精进觉支修习圆满。发精进者,则得离财之喜。
二五
阿难!比丘发精进,得离财之喜时,比丘得喜觉支,修习喜觉支,喜觉支修习圆满。意喜者,则身轻安而心经安。
二六
阿难!比丘意喜而身经安、心轻安时,比丘得轻安觉支,轻安觉支修习,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经安则得乐、得心定。
二七
阿难!比丘身轻安得乐、得心定时,比丘得定觉支,对定觉支修习,定觉支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二八
阿难!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对舍觉支修习,舍觉支修习圆满。
二九
阿难!比丘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系念而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三十
阿难!比丘系念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对念觉支修习,念觉支修习圆满。……(如初念处广说)……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三一
阿难!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对舍觉支修习,舍觉支修习圆满。
三二
阿难!对四念处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
三三
阿难!云何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明,则圆满解脱耶?
三四
阿难!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于舍回向于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之修习。
三五
阿难!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也。”
注1 杂阿含二九、一四(大正藏二、二O八a)。
2 以下之文,原典六七以下(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二二一页)比较之。
第四 阿难(二)
※ 二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阿难曰:

“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大德!在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

阿难!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阿难!云何于入出念定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六~三四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乃至……
三五
阿难!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第五 比丘(一)
※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之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

大德!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三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乃至……
三五
诸比丘!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第六 比丘(二)
※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曰: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否?”
“大德!在我等于法乃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

诸比丘!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一二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现前,正念入息、正念出息……乃至……学“我观定弃入息”,学“我观定弃出息”。
十三
诸比丘!若比丘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行短入息……乃至……觉偏身……乃至……学“止身行入息”,学“止身行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十四
诸比丘!吾谓入出息乃随一之身。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五
诸比丘!若比丘学“觉喜……觉乐……觉心行……止心行入息”,学“止心行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十六
诸比丘!吾谓入出息之善作意,乃随一之受。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七
诸比丘!若比丘学“觉心……心欢喜之……心解脱之入息”“学“心解脱之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十八
诸比丘!吾对忘念、不正知者,不说入出息念定之修习。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九
诸比丘!若比丘学“观无常……观贪……观灭尽……观定弃入息”,学“观定弃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以慧观贪忧之断,善予观察。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十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
二一
“诸比丘!云何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二二
诸比丘!比丘于身观身,住于系念时,比丘之念不忘失。诸比丘!比丘系念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满。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
二三
诸比丘!比丘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时,比丘得择法觉支,修习择法觉支,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则得不退之精进。
二四
诸比丘!比丘以慧对彼法泱择、伺察、观察,得不退之精进时,比丘得精进觉支,修习精进觉支,精进觉支修习圆满。发精进者,则得离财之喜。
二五
诸比丘!比丘发精进得离财之喜时,比丘得喜觉支,修习喜觉支,喜觉支修习圆满。意喜者,则身轻安而心轻安。
二六
诸比丘!比丘意喜而身轻安、心轻安时,比丘得轻安觉支,修习轻安觉支,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轻安则得乐、得心定。
二七
诸比丘!比丘身轻安得乐、得心定时,比丘得定觉支,修习定觉支,定觉支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二八
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修习舍觉支,舍觉支修习圆满。
二九
诸比丘!比丘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系念而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三十
诸比丘、比丘系念不忘失之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满……乃至……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三一
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修习舍觉支,舍觉支修习圆满。
三二
诸比丘!对四念处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
三三
“诸比丘!云何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耶?
三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舍觉支。
三五
诸比丘!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第七 结
※ 二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断结。
第八 随眠
※ 二
……资于随眠之永断……
第九 行路
※ 二
……资于行路之偏知……
注 1“行路”。参照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一六O页)。
第十 漏尽
※ 二
“……资于诸漏之尽……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断法耶?……资于随眠之永断耶?……资于行路之偏知耶?……资于诸漏之尽耶?
四~十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学“观定弃入息”,学“观定弃出息”。
十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资于断结……资于随眠之永断……资于行路之偏知……资于诸漏之尽。”以上是四经。   注1 原文剩余一行,非属本文故省略之。
第十 入出息相应第二品(终)
此中摄颂曰:
此奢能伽罗
与卢夷强耆
阿难与比丘
结以及随眠
行路与漏尽。

注1 本文经名,参照注。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