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一篇·33.结交品

四七七、因为信任,所以受到灾害。

 

注:习惯,造成信任,信任,就会粗心大意,一有粗心大意,就会有灾害。无论对家兽的信任、对用物的信任、对人的信任,都是一样,有时会受到灾害。

 

四七八、因为同居太久了,所爱的会变成讨厌的。

 

注:人因为相敬相爱,就常往来会晤谈话,可是往来太多次了、谈太久了,就会讨厌起来,因为坐谈是花费时间的。同居亦是这样,本来是相爱相敬的,可是太久了,双方的意见和生活,就会逐渐不和洽起来,终于是变成讨厌了。

 

四七九、结交什么人,就会像那个人。

 

注:结交做朋友,大都是性情相近,才会做朋友。在做朋友当中,双方又使各人的性格,更相同起来,然后才能合作做事。所以跟那个人结交,久了,亦就像那个人的性格了。

 

四八〇、和一群仇人在一起 ,即使是一夜或二夜,亦是苦。

 

注:苦的种类很多,有的是天灾的苦、有自己所做出来的苦、他人所做出来的苦、烦恼的苦、病的苦、老的苦,这里,是说和一群仇人同居的苦。仇人,都是一见面就讨厌,要报仇的。所以,共住在一起,即使是短短的一二天,双方都是大苦恼。

 

四八一、和愚人住在一起,就像和敌人住在一起,会时时有苦。

 

注:愚人,是傻子和做坏事的人,会使别人痛苦。所以,和愚人住在一起,无论同住在屋子里、在办事,都是不好。因为愚人做出坏事,同住的人,亦要负责。所以,和愚人住在一起,亦就跟敌人住在一起,时时都会发生苦恼的。

 

四八二、和贤人住在一起,就像和亲戚住在一起,会得到乐。

 

注:贤人,做的是善事、说的是善话、想的是善念头,和他在一起,就会觉得很安稳,很平安,不会有苦恼,不会有危险,就好像和亲戚住在一起。

 

四八三、和净人结交,得到福乐。

 

注:净人,就是好人。这好人有这样的好:第一、正信佛教。第二、有惭。第三、有愧。第四、多闻,有学识。第五、有勤。第六、有智。第七、有慧。和这样好的人结交,一定不会有危险、不会做坏事,所以,便得到福乐。

 

四八四、和坏人结交,一定坏下去。

 

注:坏人,没有正信、没有惭、没有愧、没有多闻、不会勤、没有智慧,只会杀害众生、偷盗人家财物、邪淫、说谎话、喝酒。和这样的人住在一起,跟他做朋友,自然,一定是更坏下去,不会好起来。

 

四八五、和愚人结交,会得到苦。

 

注:愚人,就是坏人。和坏人做朋友,自然一定得到痛苦。

 

四八六、和愚人结交,是不好的。

 

注:愚人就是坏人。和坏人结交,自然是不好的。

 

四八七、和恶人结交,一定得不到全部的乐。

 

注:恶人,只是在做恶事、说恶话、想恶的念头。和恶人做朋友,有时虽然做一些可乐的事给我们,可是这些乐,不是全部的乐,里面一定有许多苦恼。例如:他送些东西给我们,这东西可能是他偷来的,我们接受他的赠送,亦变成有罪了。

 

四八八、和愚人结交,一定永远悲恼。

 

注:愚人,就是坏人。和坏人结交,结果,一定受到悲伤苦恼的事。这事,有些是拉长到好几年、几十年的,亦可以拉长到下一生去的。

 

四八九、有仇人的地方,贤人不应该去住在那里。

 

注:仇人,就是要想报仇的人。如果去和仇人在一起,当然会有杀害责骂的事。所以,一个有智识的人,知道那个地方有仇人,就不应该去住在那个地方。

 

四九〇、要防备敌人。

 

注:有四种假的朋友,亦是敌人。这些朋友:第一、是欺骗人的。第二、是说大话的。第三、是逢迎巴结的。第四、是招去做邪恶的事。这些朋友,亦是敌人,会破坏我们财物、名誉。所以,要防备他、不使他亲近、不跟他来往、不跟他同行、不跟他同居、不跟他共做工,这样,才不会给他伤害。

 

四九一、就是朋友,亦不应该信任。

 

注:朋友,有真朋友和假朋友的分别。假的朋友,当然靠不住,可是即使是真朋友,亦不可绝对的信任。因为有时真朋友亦会绝交,亦会有错误。所以,亦要防备,不可全部信任。

 

四九二、对不熟识的人,不应该信任。

 

注:我们所识的人,当然很多。有的还不熟识他、有的是初相识,还不知道他的品行和性情。对这些人,不应该信任,不应该信他的话,因为还不深知道他的做人。

 

四九三、就是熟识的人,亦不应该信任。

 

注:熟识的人,亦还不可信任,因为只是熟识而已,还不知道他底细,信任他,有时会惹来痛苦,要等到知道他是个善人、好人,才可以信任他。

 

四九四、不应该信任作恶的人。

 

注:作恶的人,亦就是专做坏事的人。这些人,不会有朋友,他所要做的只是伤害别人、偷盗别人的财物、邪淫、说谎话和喝酒。当然,一定不可以信任。

 

四九五、不应该信任轻易答应的人。

 

注:轻易答应的人,是喜欢说谎话、说大话的人。这些人,有时会“说有为无”或“说无为有”,不老老实实的说。如果信任他,有时会损失、会苦恼。

 

四九六、不应该信任自私的人。

 

注:自私的人,只求自己有利,是贪得的人,不懂得同情他人、不会想到公平。所以,不可信任他的话、不可信任他的做事。因为一信任,一定会受到损失。

 

四九七、不应该信任假装君子的人。

 

注:人人都喜欢君子人,因为君子有好礼貌和谦恭的态度。因此,就有人假装君子,态度假谦恭有礼,可是他心里却准备要有所得。所以,不可信任这样的人,如果信任他,一定被他欺骗的。

 

四九八、不应该信任“不考虑”的人。

 

注:不应该信任的人很多,这里是说“不考虑”的人,这一类人,做事说话,不考虑这事、这话,是好、是坏、有利益、没有利益。这样不考虑的人,所做的事、所说的话,一定很多是做错说错,因为没有考虑过,所以不应该信任他。

 

四九九、不应该和恶人亲密。

 

注:恶人,就时时在作恶。如果和他结交做朋友,已经是不好了,如果和他亲密,那一定得到大灾害。

 

五〇〇、不要结交愚人,因为愚人,就是时时都是敌人。

 

注:愚人,就是往往在做坏事、做恶事的人。这种人,像我们的敌人一样,因为时时都要害到我们。所以,不可跟他结交做朋友,他时时是在做我们的敌人。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一篇·32.乐 品

四六七、去掉苦的原因,那么在任何地方,都得到乐。

 

注:苦和乐,是相反的,有苦,就没有乐;有乐,就没有苦。人人都喜欢乐,不喜欢苦,可是要无苦,就要去掉苦的原因。譬如:欠人家的钱,是苦,这苦的原因,是在向人借钱。所以,不借他人的钱,就是去掉欠钱的苦的原因。所以,心头有苦,就要想是不是有贪心、气恼心、痴呆心。如果有这心,去掉这心,便会快乐。

 

四六八、不侵恼众生,是世界里的第一乐。

 

注:这句的意思,是说不侵恼众生、爱护众生、不想伤害众生,是世界里第一喜乐的事。这是实在的,众生如果不相侵恼、互相爱惜、保护,又不想伤害其他的众生,这世界,就很可喜可乐了。

 

四六九、“行”的寂灭,就是乐。

 

注:这是佛所说的“无常偈”。意思是说,一切所做所造出来的东西,都是会生会死的,如果能灭掉这生死,便是乐。

 

四七〇、没有什么乐,比寂静更乐。

 

注:乐,有很多种:比较高级的乐,有不侵恼人的乐、弘法的乐、有慈悲心的乐、会弃掉烦恼的乐。再高级的乐,有身寂静、口寂静、心寂静的乐。最高级的乐,是没有贪心、没气恼心、没愚痴心的乐。

 

四七一、涅槃,是最上的乐。

 

注:“涅槃”的义是“吹熄”,意思是会灭掉人生所有的一切痛苦烦恼。这是最简单的解释,详细的解释,要去看佛经。人如果能灭掉人生所有的一切痛苦烦恼,自然是得到第一乐的。

 

四七二、一切觉者的降生,会引来乐。

 

注:“觉者”就是佛,佛是经过很多很多的积福积德,最后,才会觉悟成佛。一位佛的降生,一定带来许多的乐,给与这世界的众生。

 

四七三、演说谛实法,会引来乐。

 

注:“谛实法”是净人的法,亦就是善的法。对人演说善法,自己得到乐,听的人亦得到乐。这谛实法,第一、要照次序说,意义不减缺。第二、有理由。第三、有慈悲心的说。第四、不是为着自己的利益而说。第五、不讥刺别人。这样的说善法,才会引来乐。

 

四七四、不碰到愚人,才会得到永远和真正的乐。

 

注:碰到贤人得乐,碰到愚人得苦,这是一定的。因为愚人没有智识,做的坏事、说的是坏话、想的是坏念头。这样,和愚人交游同居,结果,是得到坏。相反的,如果不会碰到愚人,单碰到贤人、有智慧的人,就得到真正永远的乐了。

 

四七五、有慈心的人,睡和醒都会很安乐。

 

注:把友好的心,去爱护人和帮助人,使他得到福乐,这叫做有慈心的人。父母亲对儿子,就有这慈心,这慈心,如果用到一群人去,叫做无量慈心;如果用到一切众生去,叫做无边际慈心。这样的用慈心,自然没有仇人怨敌,无论在睡或醒的时候,都很快乐。

 

四七六、不聪明的求得利益,不会得到安乐。

 

注:正当的求利益,是合理的,应该做的,但要用智识去求去做。如果傻子,用愚昧的办法去做,结果一定不会得到安乐,有些反而得到了痛苦。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一篇·31戒 品

四五九、持戒,一直到老年,都有利益。

 

注:戒有多种:在家人的戒有五戒,亦叫根本戒或叫常戒;又有八戒,亦叫斋戒或一日夜戒。出家人有十戒,亦叫做沙弥戒;有二百二十七戒,叫比丘戒、或大戒、或具戒。持戒,无论少年、中年,或一直到老年,凡持戒的,都会有利益。

 

四六〇、持戒,一直到老年,还是会引来福乐。

 

注:持戒,无论持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自受持的那一天起,一直到老年,每一天,都是会引来福乐。就是单单五戒,不杀害有性命的动物、不偷盗别人的财物、不邪淫、不说谎话、不喝酒,亦就会引来很多的福乐了。

 

四六一、贤者说,就是这持戒,是很好的。

 

注:持戒有种种好处,佛经里曾说过:第一持戒会到好的地方去。第二持戒会得到财用丰足。第三持戒会灭掉苦恼,得到心头清凉自在。

 

四六二、持戒,是世间第一。

 

注:持戒,是最好的。许多好人贤人,都称赞持戒,说持戒就像有战士、有武器、有袍甲、有军队、有粮食、有车乘、有桥、有香味,是可靠的地方、是一切善的母亲、是善法的元首、是得到名誉、是引来财富。所以,真是世间第一好事。

 

四六三、因为同住,才会知道他有没有持戒。

 

注:一个人,有没有持戒,或是假的持戒,一时会看不见,可是同居住一下子,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持戒,是假持戒,或是真持戒了。同居住,不必同住在一间屋子、同读书、同办事,亦可以看见到的了。

 

四六四、一切都守护,是很好的。

 

注: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要守管保护身体不要做恶事、口不要说恶话、心不要想恶事,就是很好了。如果单单不做恶事,可是还在说恶话、想恶事,还是不好的。要身口意三样,都守管保护,才是最好的。

 

四六五、如果时时警戒,一定不会跟谁结怨。

 

注:结怨,就是心里气恨,想要报仇复仇。可是,如果会时时警戒自己,不要伤害人、不要骂人责人、不使别人气恼,这样,就没有谁来结怨了。

 

四六六、有智慧的人,要保护戒。

 

注:有智慧的人,如果只有智慧,没有持戒,胡作乱为,时常做坏事、说坏话、想坏念头,这样,有智慧,亦不会有什么好处,只是在做恶。所以,有智慧的人,更要保护戒、好好的持戒,才会有名誉、有财产、有好的生活。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一篇·30.和敬品

四五六、大家的和敬,会生起福乐。

 

注:同居的众人,如果会和好,会互相敬重,同心合力的做事,那么,什么事都会成功,大家都得到福乐。大家能和好又能敬重,实在是很好的一样事。

 

四五七、和敬的大众的努力,会生起福乐。

 

注:一个人的努力,会使一个人得到福乐,有时,亦会使众人得到很大的福乐。如果大众都努力,那末,更一定得到很大的福乐。庵寺里的僧众,更要和敬共住,才会生起福乐。

 

四五八、各个大众的和敬,会造成兴盛进步。

 

注:大众,是说一个组织,像家庭、乡村、都市、各部、司。这些性质不同的大众,如果会互相和敬、不分彼此、不相妒嫉,就会使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兴荣繁盛进步的。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北传法句经·教学品

24教学品法句经25第二 *二十有九章(22~50)
[0559b13] 教学品者。导以26所行。释己27愚闇得见道明。

(22) 咄28哉何为寐 29螉螺蚌蠹类 隐*弊以不净 迷惑计为身
(23) 焉有被斫30创 心31如婴疾痛 遘于众厄难 而反为用眠
(24) 思而不放逸 为32仁学仁迹 从是无有忧 常念自灭意
(25) 正见33学务增 是为世间明 所生福千34倍 终不堕恶道
(26) 莫学小道 以信邪见 莫习放荡 令增欲意
(27) 善修法行 学诵莫犯 行道无忧 世世常安
(28) 35慜学摄身 常36慎思言 是到不死 行灭得安
(29) 非务勿学 是务宜行 已知可念 则漏得灭
(30) 见法利身 夫到善方 知利37健行 是谓贤明
(31) 起觉义者 学灭以固 着灭自恣 损而不兴
(32) 是向以强 是学得中 从38是解义 宜忆念行
(33) 39学先断母 率君二臣 废诸营从 是上道人
(34) 学无40朋类 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 不与41愚偕
(35) 乐戒学行 奚用伴为 独善无忧 如空野象
(36) 戒闻俱善 二者孰贤 方戒称闻 宜谛学行
(37) 学先护戒 42开闭必固 施而无受 43仂行勿卧
(38) 若人寿百岁 邪学志不善 不如生一44日 精进受正法
(39) 若人寿百岁 奉火修异术 不如须臾45顷 事戒者福46称
(40) 能行说之可 不能勿空语 虚伪无诚信 智者所屏弃
(41) 47学48当先求解 观察别是非 受谛49应诲彼 50慧然不复惑
(42) 被发学邪道 草衣内贪浊 51曚曚不识真 如聋听五52音
(43) 53学能舍三恶 以药消众毒 健夫度生死 如蛇脱故皮
(44) 学而多闻 持戒不失 54两世见誉 所愿者得
(45) 学而寡闻 持戒不完 *两世受痛 丧其本愿
(46) 夫学有二 常亲55多闻 安谛解义 虽困不邪
(47) 稊稗害56禾 多欲妨学 耘除众恶 成收必多
(48) 虑而后言 辞不强梁 法说义说 言而莫违
(49) 善学无犯 畏法晓57忌 见微知58者 59诫无后患
(50) 远舍罪福 务成梵行 终身自摄 是名善学

注释:
24. 教学品法句经=法句经教学品【宋】【元】,[法句经]-【明】
25. [第二]-【圣】
26. [所]-【圣】
27. 愚=遇【圣】*
28. 哉=起【宋】【元】【明】
29. 螉螺蚌蠹=翁赢蚌蝎【圣】
30. 创=疮【宋】【元】【明】
31. 如=而【宋】【元】【明】【圣】
32. 仁=人【明】
33. 学=觉【圣】
34. 倍=福【圣】
35. 慜=敏【宋】【元】【明】
36. 慎=顺【圣】
37. 健=建【宋】【元】【明】【圣】
38. 是=此【明】
39. 此颂=~295
40. 朋=多【宋】【圣】
41. 愚=不【圣】
42. 开=关【宋】【元】【明】
43. 仂=力【宋】【元】【明】
44. 日=月【宋】【元】
45. 顷=敬【宋】【元】【明】【圣】
46. 称=胜【宋】【元】【明】
47. 此颂=~158
48. 当=畜【圣】
49. 应=能【宋】【元】【明】
50. 慧=惠【圣】*
51. 曚=蒙蒙【宋】【元】【明】【圣】
52. 音=百【圣】
53. 学=觉【宋】【元】【明】【圣】
54. 两=满【宋】*,=[廿/两]【圣】*
55. 多=不【圣】
56. 禾=木【圣】
57. 忌=誋【宋】【元】【明】【圣】
58. 者=善【宋】【元】【明】【圣】
59. 诫=戒【圣】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北传法句经目录

排版|马莉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分别慧品第十

分别慧品第十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问云何慧。何相何味何起何处何功德。慧者何义。几功德为得波若。几种波若。

答意事如见。此谓波若。复次作意饶益不饶益。作意庄严。此谓波若。如阿毗昙中说。云何波若。是波若是慧是智。是择法妙相随观。彼观聪明晓了分别。思惟见大易悟牵正智。慧钩慧根慧力慧仗慧殿慧光慧明慧灯慧实。不愚痴择法正见。此谓波若。如达为相。择为味。不愚痴为起。四谛为处。

复次了义光明为相。入正法为味。除无明闇为起。四辩为处。何功德者。波若无量功德。当以略闻此偈

以慧净诸戒入禅亦二慧

以慧修诸道以慧见彼果

波若为胜善慧眼最无上

慧退是秽污慧增长无上

慧破诸外论非世至所著

有慧人最妙显说善语言

此世及彼世解脱闻苦乐

诸义及精进勇猛有慧人

悉见此诸法因缘诸语言

教诫及名色彼即四谛语

是有慧境界以慧除众恶

爱嗔恚无明以智除生死

除余不可除

问慧者何义。答智义。能除为义。

几功德为得慧者。十一功德。寻修多罗义。多善事。清净居。止观。四谛。作分明处。心停住常在禅。无盖心。离无智慧人。修行智慧人乐着。

几种慧者。答二种三种四种。

问云何二种慧。答所谓世慧出世慧。于是圣道果相应慧。是出世慧。余是世慧。世慧者。有漏有结有缚是流是厄是盖是所触是趣是有烦恼。出世慧者。无漏无结无缚无流无厄无盖无所触无趣无烦恼。

三种慧者。思慧闻慧修慧。于是不从他闻。若自作业智。若得随谛相应智。于功乃明处。此谓思慧。于此处从他闻得慧。此谓闻慧。若入三昧彼慧悉修。是修慧。

复次三种慧。来晓了去晓了方便晓了。于是现作意。此不善法成退。善法成增长。于是慧此谓来晓了。复作意此不善法增长。善法成退。于是慧此谓去晓了。于此一切方便慧。此谓方便晓了。

复次三种慧。聚慧不聚慧非聚非非聚慧。三地善慧。此谓聚慧。于四道慧。是谓不聚慧。于四地及果报。于三地事有记慧。此谓非聚非非聚慧。

四种慧者。自作业智。随谛相应智。道等分智。果等分智。于是十处正见。是谓自作业智。若见阴或无常或苦或无我。如是相似忍。此谓随谛相似智。于四道慧。此谓道分智。于四果慧。此谓果等分智。

复次四种慧欲界慧色界慧无色界慧无系慧。于是欲界善有记慧。此谓欲界慧。色界善有记慧。此谓色界慧。无色界善有记慧。此谓无色界慧。于道果慧。此谓无系慧。复次四种慧。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于四道及于四果慧。此谓法智。彼坐禅人以此法智。成就过去未来现在智。久过去亦智。未来亦智。此谛智此谓比智。知他心此谓他心智。除此三智余慧。此谓等智。复次四种慧。有慧为聚非为非聚。有慧为非聚非为聚。有慧为聚亦为非聚。有慧非为聚非非为聚。于是欲界善慧。是慧为聚非不为聚。于四道慧为非聚不为聚。于色界及无色界善慧。是慧为聚亦为非聚。于四地果报。于三地事有记慧。是慧非为聚。亦非为非聚。复次四种慧。有慧有为厌患非为达。有慧为达非为厌患。有慧为厌患亦为达。有慧不为厌患亦不为达。于是慧为厌欲。不为通达神通。及不通达四谛。此谓慧为厌患不为达。现得厌欲。以慧达神通非达四谛。此谓波若。为达非为厌患。于四道慧为厌患亦为达。余慧非为厌患亦非为达。复次四种慧。义辩法辩辞辩乐说辩。于义智此谓义辩。于法智此谓法辩。于说辞慧此谓辞辩。于智智此谓乐说辩。于因果智义辩。于因智法辩。于法辩乐说辞辩。于智智乐说辩。复次于苦及灭智。此谓义辩。于集及道智。此谓法辩。于说法辞。此谓辞辩。于智智。此谓乐说辩。复次知法者。所谓修多罗祇夜阇柯罗界伽陀优陀那伊底(都地反)跋多伽阇多伽阿浮多达摩鞞佛略此谓法辩。知彼此义。此所说法是其义。此谓义辩。说法辞智。此谓辞辩。于智智。此谓乐说辩复。次于眼智。此谓法辩。眼智为见。此谓义辩。于说法辞智。此谓辞辩。于智智。此谓乐说辩。复次四种慧。苦智。苦集智。苦灭智。于是道等分智。苦相应智。苦智。苦集相应智。集智。苦灭修行相应智。具足智。道智(解脱道分别慧品已竟)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一篇·29.沙门品

四四八、这宗教的沙门,不是这世界的敌人。

 

注:这是佛说的话,这宗教,就是佛教;“沙门”译起来是“勤息”,就是勤求息静的人,亦就是比丘。因为沙门:第一要不害众生。第二守护身心,不作邪恶。第三是安忍。所以对这世界的一切众生,凡是有性命的东西,都不是敌人。

 

四四九、杀害别人的人,不是修行人;侵恼别人的人,不是沙门。

 

注:修行人,无论是什么宗教的信徒,如果不娶妻、不嫁夫,而在修道的,都叫修行人、沙门。前面已说过了,这二类人,都是好人。但是如果杀害人,这人就不是修行人;如果在侵恼人,使别人烦恼的,就不是沙门。

 

四五〇、修行人,不守护威仪是不好的修行人。

 

注:不好的人,一共有四种:第一种是懒惰的在家人。第二是国王,不想念他。第三是不守护威仪的修行人。第四是容易生气的贤人。威仪是身口意的有礼及合理,无论是站、行、坐、吃、喝,都有好礼貌和合理。

 

四五一、没有调伏和谛实的人,不应该披袈裟。

 

注:袈裟,意义是染“坏色”(不黄不红)的衣布。调伏是调伏心意,不起烦恼,守护戒行。谛实是不说谎,不欺骗人。如果不能调伏的人、没有谛实的人,就不应该披袈裟。因为披袈裟,是一个好人,才可以披的。

 

四五二、有调伏和有谛实的人,就实在的可以披袈裟。

 

注:披上袈裟的人,就是佛教的比丘。因为已经调伏烦恼、会守护威仪,又有诚实谛实,所以,如果要披袈裟做出家比丘,亦就可以做比丘。

 

四五三、一切修道的人,把善语做他的旗。

 

注:“善语”,亦就是“好的话”,是合法的话、可爱的话、真实的话,这些话,对一切人都有利益。修道的人,是说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修道人。这些人,都要有一些善语做他修行的原则,就像车前的旗一样,在很远的地方,就先看见到的了。

 

四五四、沙门,应该是一位好沙门。

 

注:沙门,亦就是比丘,已经照戒律出家。可是做一位好沙门,便要好好的守行戒律、保护“身口意”的“做说想”,不要做坏事、说坏话、想坏事。不要做恶事,这样才是好沙门。

 

四五五、沙门,应该住在沙门位。

 

注:沙门位,就是寂静、高贵、令人敬仰,守护戒律、防护身口意,不要起恶,修持佛的教戒。这样,才是一位好的沙门。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北传法句经·无常品

无常品第一4 二十有一章(1~21)
[0559a08] 无常品者。寤欲昏乱。荣命难保。5唯道是真。

(1) 睡眠解寤 宜欢喜思 听我所说 撰6记佛言
(2) 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 夫生辄死 此灭为乐
(3) 譬如陶家 7埏埴作器 一切要坏 人命亦然
(4) 如河驶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5) 8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犹然 亦养命9去
(6)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贮聚财产 无不衰丧
(7)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寿之消尽 如10 [荣-木+巾][雨/井]水
(8) 常者皆尽 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 生11者有死
(9) 众生相克 以丧其命 随行所堕 自受殃福
(10) 老见苦痛 死则意去 乐家缚狱 贪世不断
(11) 咄嗟老至 色变作耄 少时如意 老见蹈藉
(12) 虽寿百岁 亦死过去 为老所12厌 病条至际
(13) 是13日已过 命则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14) 14老则色衰 所病自坏 形败腐朽 命终15自然
(15) 是身何用 恒漏臭处  为病所困 有老死患
(16) 嗜欲自恣 非法是16增 不见闻变 寿命无常
(17) 17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为死所迫 无亲可怙
(18) 昼夜慢18惰 老不止淫 有财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 为自侵欺
(19) 19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20) 是务是吾20作 当作令致是 人为此21[跳-兆+参]扰 履践老死忧
(21) 知此能22自23净 如是见生尽 比丘厌魔兵 从生死得度

注释:
04. 二十有一章等各章在品目次行【宋】*【元】*【明】*【圣】*
05. 唯=惟【明】
06. 记=集【宋】【元】【明】
07. 埏埴=埏垣【圣】
08. 此颂=~135
09. 去=一【明】,=云【圣】
10. [荣-木+巾][雨/井]=荧穿【宋】【元】【明】,=荣[穴/(妍-女)]【圣】
11. 者=老【圣】
12. 厌=压【宋】【元】【明】
13. 日已=以日【圣】
14. 此颂~148
15. 自=其【元】【明】
16. 增=坏【圣】
17. 此颂~288
18. 惰=堕【圣】
19. 此颂=~128
20. 作=非【圣】
21. [跳-兆+参]=躁【宋】【元】【明】
22. 自=清【圣】
23. 净=静【元】【明】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北传法句经目录

排版|马莉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一篇·28.知足品

四四三、知足,是最上的财产。

 

注:知足有三种:第一、是对所得到的,会知足。第二、对自己的力量,会知足。第三、是适宜恰好的知足。人会知足,就不会贪得;不会贪得,就对所得到的欢喜。人如果不会知足,就是有大财产亦像没有财产一样,亦不会安乐。

 

四四四、对所得到的四事会知足的,就有福乐。

 

注:“四事”,就是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四事,如果有所得到,无论是多是少、是好是坏,都会知足,不再贪求的,便会有福乐。人不会有福有乐,是因为不知足。

 

四四五、知足的人,因为听闻佛法,而得到寂静,会得到福乐。

 

注:寂静有三种:第一是身寂静、第二是意寂静、第三是烦恼寂静。这三种寂静,无论是那一种的寂静,如果是一个知足的人,在听闻佛法以后得到的,一定是得到福乐。

 

四四六、得到什么东西,应该对那件东西,满意欢喜。

 

注:得到的东西,都觉得满意欢喜,这是佛所教的,因为这样,才会除掉贪心。如果对所得到的东西,仍然不会满意欢喜,定要生起讨厌心、贪求的心、不想到人家的利益的心,这是不好的。会知足的人,可以引起别人的尊敬。人,如果知足,便都有幸福的。

 

四四七、不要看不起自己的财物。

 

注:我们所有的财产,无论是钱、是衣服、是住宅,如果比起别人来,虽然是别人的比较好些,亦不要看不起。如果看不起自己的财产,有时就会不留心保管,会使财物损失。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一篇·27.信 品

四三八、信,是善的资粮。

 

注:信,是信“佛的悟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信众生“自作自受”。这样的信,就会不敢作恶,就会单单作善。这样便成善的资粮,亦就是有好的本钱,可以得到好的结果。

 

四三九、正信坚固了,利益亦一定成就。

 

注:正信,是信有佛、有业、有果报,这样就是正信。亦就是正信坚固;如果有时信,有时不信,是不正信。人有正信,做什么事,都想到要做善的好的。所以,就一定有利益,会成就成功,今世和下世都有利益。

 

四四〇、正信坚固了,就得到安乐。

 

注:一个人,有正信又是坚固的正信,就一定相信佛的教训,不敢作恶做坏,不做错事。这样,一定是平安福乐,无苦无忧了。

 

四四一、正信,这是世界里的人最贵重的财产。

 

注:财有二种,一种是外财,就是钱银珠宝。一种是圣财,就是信、戒、惭、愧、闻、舍、慧。外财是用在身体上的便利安乐;圣财是用在精神上的福乐,不会受到灾害。所以,是最贵重的财产。正信,是正信的佛教。

 

四四二、正信,是人的朋友。

 

注:人和人,如果是同事同心叫做朋友。朋友使每个人都得到帮助和精神上的温暖,更有信心。像行远路,有同行的朋友,就更安心。正信,亦同朋友一样,可以使人安心、有温暖,不会恐怕烦恼。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