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经注集•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

卷上

唐至相寺沙门智俨述

将欲释文先于文首作五门分别。一明教兴所由。二明藏摄分齐。三明教下所诠宗趣及能诠教体。四释经题目。五分文解释

初教兴所由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盖是实智之美称。真德之通号。宗本冲寂神凝湛一。独曜幽原圆明等觉。含晖至朗而泯于分别。冥津玄旷而隐于缘数。斯乃可谓众生之本际涅槃之圆旨。因缘之实性法界之说府是知真性虚融。斯无不在一言。无所不摄殊说。更无异盈但为圣化随机明教门非一。为进初心菩萨爰引根熟声闻。遂分张别分以成空文坚固之教矣

第二藏摄分齐者有三。一约一乘二约三乘三约自部种类。此经所为名同小乘。所有法门主伴不具。所述文义唯局一法。唯说理门遂其解行。以此为验非即一乘。若从所流皆依一起。第二约三乘辨者有二。第一所诠三故藏即为三。第二所为二故藏即为二。所诠三者一谓定学是修多罗藏所诠。二谓戒学是毗那耶藏所诠。三谓慧学是阿毗达摩藏所诠。此经是修多罗藏所摄。第二门者一小乘藏二大乘藏。亦言二乘及以三乘。云三乘者有二义。一约根辨三人同依一法故。二约法辨对三人所轨故。此经即是大乘三藏所摄也。第三自部种类相摄者。般若经依梵本三十万偈译成六百卷。总作十六会说处别有四。前六会同王舍城鹫峰山说次三会同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次一会他化自在天说。次四会还同前誓多林说。次一会同前鹫峰山说。次一会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说此金刚般若经当第九会说。梵本有三百偈今成一卷。亦无别品。若准说经依处之义理亦不同。初依处者王舍城说举教自在敌非显德义静相胜故也。第二处者表显化生分齐临机济危拔苦之相也。第三处者显处校量明教尊胜覆荫决定故也。第四处者显教自在防非显德众义建立。亮神之所津润之状相也

第三教下所诠宗趣及能诠教体者有二。一总明宗趣。此经即用三种般若。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所以知者为下经文具明理行及教三义故。第二别明宗趣者有五义。第一教义相对用教为宗以义为趣。第二因果相对以因为宗用果为趣。为下文中所住及修行并调伏并约成因行义故。第三人法相对者用法为宗以人为趣为依法成佛故。第四理事相对者以理为宗用事为趣。第五境行相对以境为宗以行为趣立境教欲成其行故也。第二能诠教体者若约一乘以唯识真如为体。不可以分别智知故。若约三乘有二义一同小乘教二同一乘教。具如经论

第四释经题目者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元魏三藏留支译 (音释)琳音云。正梵音嚩折罗此翻云金刚。般若。般本梵音云钵啰(二合)啰取罗字上声兼转舌。其二合者两字各取半音合为一声。古云般者讹略也。若(而者反)正梵音枳(音鸡以反)娘(取上声二合)合为一声(守护国界经咒云枳娘唐言智慧或云正了知)古云若略也。波罗蜜。波正梵音应云播(波个反引声)罗正梵音应云啰(取罗上声转舌呼之)蜜多正云弭多(弭迷以反)具足应言嚩折啰钵啰(二合)枳娘(二合)播(二)罗弭多素怛缆

佛者此既三乘教故佛是化身佛。说者陈章吐教故名说也。又化佛不说法身授与说也。金刚等者从喻名也。智难坏故喻金刚也。般若等者西域语也。此云实智。般若即智。波罗即彼岸也。所言蜜者此云到也。真照之慧穷源实相性出无染义显终极迹绝有海。故云智彼岸到也。所言经者真净之教文诠理纬。显用行心训仪常则谓之为经

第五分文解释者经文有三。初序分二正宗三流通。序有二种。一证信序二发起序。初证信序兴所由者阿[少/兔]楼驮教彼阿难问其未来四法。一问经首安何字。二问未来以何为师用戒为师。三问未来弟子依何而住依四念处住。第四恶性人云何共住以梵坛治之。又约佛序及弟子序现在序未来序等。思以准之不劳繁解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婆提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序经文有六句。一如是者大论云信顺譬信于实法顺而敬举也。二我闻。三一时。此有三义。一平等时谓无沉浮颠倒。二相应时谓今闻能闻正闻。三转法轮时谓正说正受。四佛婆伽婆此有多义。即身口意满等也。五住处。六同闻众。辨所为机及同闻影响众。又释前之二文局在证信。后之四句义通发起。问所以无菩萨众者。答般若坚固甚深难识。若影响徒众及所为机通菩萨者回心。声闻及凡夫等于斯绝分。为欲引下故略不明。就其第二发起序中大分有二。初佛世尊讫乞食缘为前方便。二尔时诸比丘下正时集众以显发起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婆提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食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如常敷座结跏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动 初文有四。初严仪乞食。即为行始。二于其城中下。还归本处。显行终。三饭食讫下。为显法方便。四结跏趺下。显定依止

尔时诸比丘来诣佛所到已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尔时慧命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恭敬而立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应供正遍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云何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 第二文中有四。初正时集众。二尔时慧命已下。为请法方便。三白佛希有下。赞佛具德。四世尊云何下。正明请问。以显发起。此问有四。初一总显发心之相。二问所住之理。即显问实相般若。三问能修行。即问观照般若。四问降伏心。即调伏方便。即问文字般若。下答准之。就第二正宗文中大分有三。初赞问善哉。诫众略说。即为立义分。二佛告须菩提诸菩萨下。广辨般若体相。即为解释分。三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已下。结说究竟分

尔时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如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是愿乐欲闻 就初立义分内大分有五。初赞问善哉。二即彼赞说者具德。天亲论云。善护念者。约根熟菩萨。护成自他德。善付嘱者。约根未熟菩萨。未成成已究竟。由善付嘱胜能故也。三诫听许说。四略举四义以答上问。五须菩提白佛下。显其善欲起后广说。今明大乘中发菩提心者略有十义。一求佛果尽。二显法界尽。三明修行尽。四明断三种障尽。五度众生尽。六求善知识尽。七成其善愿尽。八顿发位尽。九善应因果尽。十自在摄成诸功相入等尽。所言应如是住者。即实相般若。明法界真如。本觉寂静。离念明慧。无分别智之所显现。一得不退。名之为住。言如是修行者。显修成正智。正助圆满应业行心。名为修行。言如是降伏其心者。凡夫心识。虚妄纵荡。轮转长时。今依方便。调令应法。故名降伏也。就第二解释分大分有二。初约解心显三种般若。二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乃至云何住云何修行下。约其行事辨三种般若。又前解者。即约正说法身。又后证行者。即约正证法身。此可思准之。就初解文大分有二。初显解三种般若体德分量。二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法门下。举行显解。明解非妄。就初文中大分有二。初明显解般若离妄坚固。二复次佛告慧命须菩提下。释其余疑辨解决定。就初文中大分有二。初约众生界等以答上问。即决四疑。谓上菩提心所住修行降伏等。即三般若体。第二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下。明般若德用。就初文中大分有四。初约众生发心。即有四义。一广大。二我皆令入下。即第一也。三如是灭度无量下。即常也。四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相下。明其心不颠倒。所以发此四心。为显深心功德满足故。即广上第一总发菩提心。问何以偏约众生者。答显舍自爱。生众生爱。慈悲大顺。翻彼二乘及凡夫见宜便故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生如是心所有一切众生众生所摄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所有众生界众生所摄初广大文大分有六。初一句总。二约四生明摄法分齐。三约色无色显界周尽。四约想有无以决外疑。五若非有想下。除外道增上慢见。为外道将非想为非生死故。六会彼妄见。摄从正智境。谓所有众生界众生所摄者。即无众生及似众生所摄也。问所以言似者。答经云不可以似似。故云似也。故似不妨无。问若尔众生即空。何所摄也。答只为是是空空。即众生分别所摄。故辨摄。若不彰摄。解不明净故也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二第一文。无余涅槃者。即无分别余也。即性净涅槃也。若约一乘。即三世常涅槃。亦三世常觉。若约三乘。即一世智得三世常涅槃。及应化二身是有余。法身是无余。又报身在烦恼灭。是有余。惑断报身灭。是无余。若约小乘。唯约报身是无无余。烦恼先灭是有余。于此一义之中。约智数断惑。诸宗不同。与分别相应。不灭心见。有此差别也。下可准。今此经宗。唯拣小乘。义局大乘及一乘义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第三常文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相即非菩萨何以故非须菩提若菩萨起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不名菩萨 就第四不颠倒文有其四句。初何以故。责生同无不度所由。第二答文。显知者是正。三复重责。若不知无众生之者。即不顺法相。显不知者失。第四答意。顺此可知

复次须菩提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第二广上如是住有二。一由法性无住。绝于自他相想。平等究竟。二由自性体寂。绝于为非故。于文间亦有两句。一对于事显知住法即假尘境。二不住色下。约实尘以显住义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想 第三广上如是修行文有三句。所以可知。问不住相想。二义何别。答所知分齐。不依分别住。名不住相。能知之心。不依分别取。名不住想。余可准之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聚不可思量 第四广上降伏其心文即用不住于事已下所离分别取心不生。即名降伏。问何故及修行等。偏约檀度明之。答檀是菩萨起行之初首。若此一净余度易明。又檀度之中。得摄于六。故天亲论云。檀度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广解如论。为此义故也。就第二德用文中。大分有四。初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等。明三种般若德用分量。二须菩提可以相成就下。明德用离相。三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已下。显三种般若德用功能。四须菩提是诸菩萨生如是无量福德聚已下。显三种般若甚深。问云何得知此文等中有三种般若。为论解云。檀等是法性所彰。又从法异流。即知是实相般若。檀度等中有修得无分别智。即是观照般若。为下文菩萨菩萨论主解云。初菩萨者是圣菩萨。第二菩萨者。是凡夫菩萨。即知凡夫菩萨中有其两义。一凡夫菩萨与圣为诠。即是教智。第二凡夫菩萨由未证法身。但依教生智。利生受记。亦依教智。故是文字般若。此之三相。无二无别。自性离故。言实性者。性本空寂。有佛无佛。体相常住。不迁不变。无作无起。不来不去。不动不转。但因缘有。犹若虚空故经云三界虚妄。唯一心作。十二因缘。是皆一心。无有作者。无有知者。一切诸法随心转故。是以即斯而言。虽复克勤备修。积德云兴而无增。息累尘境。浮冥至寂而无减。然依本来无始世界熏修对治因缘行故。说离烦恼妄想。深心清净转胜。圣若现前。无为缘集。菩提涅槃。妙果圆极。功显于此。故经言。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顺如能善达斯趣者。生死尘累不待遣而自亡。涅槃真证不假饰而圆备。功显自本。无有作者。惑非我除。净非我莹。德穷常乐。不迁不变。观照文字。义亦同然。何以故。无二无别故。此可思准之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聚亦复如是不可思量佛复告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是行于布施 就初分量文中。大分有二。初喻。次合。喻文展转有四句可知。合文有三句可知。问此法以何义相。合前虚空。答此举三种般若无分别故。取相不及。以为分齐。合前虚空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见如来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不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相即非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语若见诸相非相则非妄语如是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二德用离相文中有七句。初审定可否。二答成离相。三何以故下。责离相所由。四述真法体。五显相是妄。六翻妄成真。七印成大顺。令离妄相者。谓生住灭摄一切法尽。论解如此。问何故此义约佛明之。答此举果德净义显初信心是便。又因中障习未尽。显离相难彰故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末世得闻如是修多罗章句生实相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颇有众生于未来世末世得闻如是修多罗章句生实相不佛复告须菩提有未来世末世有菩萨摩诃萨法欲灭时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于此修多罗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佛复告须菩提当知彼菩萨摩诃萨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修行供养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而种善根佛复告须菩提已于无量百千万诸佛所修行供养无量百千万诸佛所种诸善根闻是修多罗乃至一念能生净信须菩提如来悉知是诸众生如来悉见是诸众生 就第三德用胜能文中。大分有五。第一疑问。第二佛呵而不受。三佛复告须菩提有已下。述其正德。四佛复告须菩提已下。赞其胜德。五须菩提如来悉知已下。显用成就。第三文中有二句。一略二广可知。第四文中有五句可知。今言净信者。信心有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界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真如信者。成通三昧。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惭觉微薄也。余义可知。第五文中如来悉知者。在于比观之内。与知识力相应。非谓有其别佛为能知者。如来悉知者。在证知心中。现知识力智相也。问何故上文已来数言如来之名。及告须菩提即言佛者何也。答如告须菩提。即显佛是化主。得觉胜法故。若立义中言如来者。欲显理事等法。无不是如。皆从实道现成如相。故作此说也。就大段第四文显法深内有三。一举德用之体。二何以故下。释成深相。三须菩提若是菩萨有法相下。显比观德用分齐

须菩提是诸菩萨生如是无量福德聚取如是无量福德 初言生如是无量福德聚取如是无量福德者。如是无量深福德聚。一者因深。檀等无分别故。二者果深。如来等离相故

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无复我相众生相人相寿者相须菩提是诸菩萨无法相亦非无法相无相亦非无相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若取法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就第二文中有四句。一何以故。责离相所由。二答成离相义。所言离相者有八重。一我相。二众生相。三人相。四寿者相。此四有二义。若约正使。即是声闻障。此中二障。并通我及我所。若约习气。则是菩萨障。若至下文。亦有同异。应可准之。第五是有法相。六无法相。七有相。八无相。此四并是菩萨障。此义云何。解心初起。见有法相为所轨则。应分别妄。为离此相。故言无法相也。学者不了。即谓无法以为所轨。论云。呵此为空说。为离此妄故。彼恶世时。菩萨具足持戒智慧故。能生信心。名不空说。故文言亦非无法相也。学者不了。谓离所见有无法相。别有波罗蜜以为实相。为离此妄谓。故言无相也。学者不了。即谓离有无相外。无有实相。为离此见。故文言亦非无相也。三何以故须菩提下重责离八相所由。四是诸菩萨下。答须离所以

须菩提若是菩萨有法相即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须菩提不应取法非不取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筏喻法门是法应舍非舍法故 就第三文中有五句。初总明离妄方便。二何以故。责成方便离相所由。第三一句。显相二仪得成方便。第四一句。举喻以况。第五一句。述成方便法也。凡论筏喻。有两义取舍。初依筏时取。二至岸离筏故舍。第二依筏未显用故舍。若至彼岸用彰显故取。法合即以此准之也。上来文中我相等四种者。一者我相。见五阴差别。一一阴中妄取是我。众生相者。见身相续不断相也。命相者。一报命根不断住故。亦云人相。寿者相者。命根断灭复生。受六道故也。就第二释余疑中。大分有四。第一正释余疑。第二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已下。泯相入实。第三佛言须菩提如恒河中已下。校量其德。第四复次须菩提随所有处已下。显德殊胜。就初文中。大分有二。初正释余疑。二须菩提于意云何已下。校量会除前疑功德

复次佛告慧命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 就初文中。大分有五。初总告须菩提审定其相有二可知。二须菩提言已下。答显其义有二可知。三何以故已下。问答现实有二可知。四非法非非法已下。正显其相。五何以故已下以法成人。并去疑情。有二可知。文中所言非法非非法者。依真如义说。非法者。一切法无体相故。非非法者。彼真如无我相实有故。所以文中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者。但有说即能诠故。故论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此偈显化身不证阿耨菩提。文言无有定法者。据化身为语。说法不可取者。即依真如为言。文中所以道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为名。非独佛者。欲显一切皆有如令清净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须菩提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何以故世尊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是故如来说福德聚福德聚 就第二校量除疑德内有二。初约其义显德无量。并会初疑。二佛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已下。显其教胜功德无量。即会前第二疑。法虽不可取不可说。而德不空故。故论云。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此偈演何义。受持及演说。二能趣菩提。少一即不成。文言福德聚者。有二种聚。一者积聚义。即自分德。二者进趣义。则他分德。积聚之义是自分故。不能独得菩提。云何福德聚。第二进趣义。摄前积聚能至大菩提故。文云如来说福德聚福德聚。初福德聚。是积聚福德聚。次福德聚。是进趣福德聚。初云世尊是福德聚者。即单一福德聚。就初文中有二。初举布施事校量。文有三可知。二彼善男子善女人已下。正校量显胜。此文有四可知。文云得福甚多者。具二福德聚。故甚多也。文云何以故者。责须具足所以也。问此中明解。何故举行显德。答欲令解行故。而又举行。令人解行

佛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无量不可数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一切诸佛如来皆从此经生须菩提所谓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就第二显教功德中。大分有四。初略举施事。即为能校量。二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已下。正明校量。此文有二可知。三何以故已下。除疑显德。此文有四可知。四须菩提所谓佛法已下。述成其义。文言皆从此经出者。法身菩提出在此经。此教即为了因。报身菩提及化菩提。此教为生因。故言皆从此经出。文言所谓佛法者。述正佛法。分别不得。故云非佛法。非彼余人分别之佛法。唯独诸佛法。第一不共义。以与第一法为因。故福德多不可校量也。就大段第二泯相入实中。大分有二。初泯小乘行位以从实法。二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已下。会大乘行位以从实法。就初文中有二。初会其小位。二以须菩提实无所行已下。会其行相以显实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须陀洹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斯陀含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那含是名阿那含 就初文中。须陀洹等四位。即为四段。前三果各分有五可知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最为第一世尊说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世尊则不记我无诤行第一 就阿罗汉文中。大分有七。初审定其法。二答。三何以故责。四显其实法。五反以显过。六顺成其德。此文有三可知。七有一句。反述已结成所以。此位皆得从实。由佛所说皆以无为法为名故。由圣人无为故。不取六尘境界以为我所。故文言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也。入之言得耳。言须陀洹者。此云逆流。逆分段生死流故。斯陀含者。此云住薄。住薄烦恼故。阿那含者。此云不还。不还欲界故。阿罗汉者。此云不受。不受三界故。文言作是念我得阿罗汉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此有二种义。一者正使。二者习气。若在观中。习气亦不生。若在观外。正使心必不起。故言实无有法名须陀洹等。寻此文相。正意少隐。欲覆法我名。引声闻人以我人从其一实大乘。摄彼法执分别入习气我人。是文中意。若摄人习属法执一观俗引得声闻同一乘也。少得相应。所以知者。于彼证离取我等烦恼。是故无如是心我能得果。若是正使。观外亦不起。何须说观中。以此故知无诤行。亦准正习二门取之。又四果人等。各皆自分离粗烦恼。是自境界无有分别。即是实性三般若。若余分别。即非圣意。名增减执。此可思准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无诤无诤行 就第二会大乘行位中。大分有二。初会大乘得法之始位。二佛告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已下。会其行法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文有三可知。所以须会者。为于然灯佛所言语所说不取证法。今以证知不可说不可取。真实之义成无取说故也。就第二会行文中。大分有二。初会依报土因行。二须菩提譬如有人已下。会正报行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彼菩萨不实语何以故须菩提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土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而无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依报中。大分有四。初总举显过。二何以故已下。责成过所以。三须菩提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答即对过显真。四是故须菩提诸菩萨已下。观成实相。此文有四。初第一成实相心。二而无所住者。显心相。三不住色生心。对过显真。四应无所住。述成正义。此净土等。真实智成。故不可取。若言可取。彼不实说。文言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土者。第一义相土非形相。及第一并是庄严成。非有为形相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须菩提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彼身非身是名大身 就第二会正报行中。有五段经。初举事以况。第二审定可不。三须菩提答。四问答显正义。第五述结。文言须弥山王大者。势高远故名为大。而无所取我是山王。以无分别。佛亦如是。无上法王无分别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以无分别相故。彼身非身。非诸漏身。是名大身者。以有清净身故。就第三校量显德中。大分有二。初举多功德为能校量。二佛告须菩提已下。正校量显德。就初文中有二。初成多功德因缘。二佛言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已下。显多功德

佛言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佛言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世界以施诸佛如来须菩提于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佛告须菩提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世界持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无量阿僧祇 前文有四句。后文有五句。可知。问此门校量。与前除疑后校量何别。论自分云。前说三千大千譬喻。明福德多。今重说无量三千世界。倍多前故。所以倍前者。为渐化众生。令生深信故。又前释疑。未泯诸相。故少校量。今此泯相。得大菩提。功德胜故。大校量也

复次须菩提随所有处说是法门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此经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似佛 就第四显德殊胜文中。大分有二。初有三句。以少彰多。显德殊胜。二须菩提当知已下。就多功德。以明殊胜。此中胜有二种胜。一所说处胜。随何等处说此经。令生奇特尊重想故。二能说人胜。能受持及说故人胜。又所以二俱胜者。彼珍宝施。是染烦恼因。能生烦恼事。今此二胜。离烦恼因。故说胜也。就大段第二约其行事显三般若证前解实文。大分有二。初广显行。二须菩提以要言之已下。以略显广。就初文大分有二。初第一总举行体。显解是实。以发信心。二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涕泪悲泣已下。明信行相。初文有二。初陈问。二疑二相。佛告须菩提已下。答其二相。答文有二。初举法门名。以酬第一问。二以是名字下。酬上第二问。就此文中。大分有四。初有三句。总举行体。二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已下。显德分量。三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已下。显行德离相。四佛言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已下。校量显德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法门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法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何以故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初三句者。初总举法门名以劝持。二何以故。责。三佛说般若波罗蜜已下。答成行相。此文有三可知。于中即非般若波罗蜜者。非有为檀等故。此无为波罗蜜。能成大菩提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言世尊如来无所说法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彼微尘甚多世尊须菩提是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就第二显德分量。有四句可知。所以言微尘复非微尘。说世界非世界者。非烦恼等分别微尘故。故云非微尘等也。是名微尘等者。是地等无分别微尘也。地等无分别。既无分量心。无分别分量亦如是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人相见如来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大人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大人相佛言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法门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无量阿僧祇 就第三离相文有四可知。文云三十二相即是非相者。于大菩提非法身故。诸法因果非胜故。余义可知。第四校量显德文有二可知。就第二段信相文中。大分有三。初辨信相体。二须菩提如来说忍辱波罗蜜已下。引事证成。三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法门已下。校量信德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扪泪而白佛言希有婆伽婆希有修伽陀佛说如是甚深法门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法门何以故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法门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其有众生得闻是法门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彼无量诸佛亦说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就初文中。大分有四。初有三句。总显信相。二何以故须菩提已下两句。出其信体。第三世尊若复有人已下有四句。显其信德。四世尊我今得闻如是已下。显信德殊胜。此文有四。初举易显难以立宗。二若当来世已下。正显信之殊胜。三何以故已下。有三句问答。显信离相。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已下。结成希有。述其信义。于中有五句可知。问因何须菩提得智眼已来不闻此经。答以须菩提义当受法之机。虽得小乘智眼。未闻大法。回心得大。故言希有。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者。此智法门。坚实深妙。非余人分别波罗蜜也。文云实相即是非相者。即是信心清净无相也。又实相实相者。是无相之实也。文云此人无我相等者。示所取境不倒相故。又云我相即是非相者。示能取境界不倒相故。此二相我空法空无我智故。文云不惊者。谓不于非处生惧也。不怖者。以不起不能断疑心故。不畏者。不一向怖故。文云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者。此经法门胜余修多罗故。此法门名为大因。故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又此法门名为清净。诸佛共说也。就第二引事证成中。大分有四。初有四句。正引住事。证成信相。二是故须菩提已下。劝成信体。于中有四句。初总劝。二责。三答。四离非显是也。三是故佛说菩萨已下。引圣教证成信实。此文有二。初总引圣教。二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已下。举法述成。就此述文。大分有二。初法说以显信实。二须菩提譬如有人已下。喻合双成。显其信义。四复次须菩提已下。显其信实。诸佛证成

须菩提如来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相亦非无相何以故须菩提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是故佛说菩萨心不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须菩提言世尊一切众生相即是非相何以故如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所说法无实无妄语须菩提譬如有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住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须菩提譬如人有目夜分已尽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若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亦复如是 问何故引往忍辱波罗蜜为证者。答忍顺实相理故。又问。次复第二义相中。何故引檀度为证者。以檀行在初故。余准可知。又初地得忍波罗蜜。顺理法故。又檀波罗蜜摄五波罗蜜。故偏约之也。文云如来是真语者。不妄说佛菩提故。实语者。不妄说小乘苦谛等故。如语者。不妄说大乘法无我真如故。不异语者。不妄说三世受记故。文云无实者。诸佛所说法。此法不能得彼证法故。以如所闻无如是义故。是故无实。文云妄说语者。随顺义故。以此所说法。随顺证法故。文言如人入闇等者。有人疑云。若真如普遍。何故不见。如入闇中。无明智故不见。非无实法。文云夜分既尽等者。喻有明智。即无遮障也

复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法门受持读诵修行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悉觉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聚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舍恒河沙等无量身如是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法门信心不谤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修行为人广说 就第三校量信门行德中。文言受持读诵者。闻慧之中有三法。一受。二持。三读诵。修行者。内思。及为他说等。福中之胜也。问何故此中广校量者。引证之中。决疑胜故。就第二以略显广成信门中。大分有四。初举总信相。二须菩提我念过去已下。引往事证成。三若复有人于后末世已下。举胜校量以劝学。四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已下。举广结略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此法门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修行此经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思议不可称无有边无量功德聚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则于此经不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若有我见众生见人见寿者见于此法门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者无有是处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何以故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就初总中。略有十二事。一举德无边。二举所以非小。三上圣智见加持。四成无边功德。五成大果因。六非小境界。七非凡能知。八感众供养。九成处是胜。十恭敬供养有福。十一灭三世罪。十二当得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十四亿那由他百千万诸佛我皆亲承供养无空过者须菩提如是无量诸佛我皆亲承供养无空过者 就第二段引事证成有二可知

若复有人于后世末世能受持读诵修行此经所得功德我所供养诸佛功德于彼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三举胜校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后世末世有受持读诵修行此经所得功德若我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疑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法门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就第四举广结略门中有三可知。文云心则狂乱者。不得静住。离净法故。疑者。犹豫不得定心故。惑者不成明智故。不信者。不见胜德故也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卷上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卷下

唐至相寺沙门智俨述

就大段第二约彼行相显三种般若。问此下明行教。与前行教何别。答。前文约见闻已去说。此约成观已去说也。文中大分有三。初陈四疑。问三种般若体相。二佛告须菩提菩萨发下。广答显相。三须菩提发阿耨已下。结成前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 问。何故须约行说。答。学者于闻思虽复明了。于修不进不发有迷。故须重明也。就第二段广答显相文中。大分有二。初约行释三种般若体相。二佛言须菩提如来得阿耨菩提已下。约行释其余疑。就初文中。大分有五。初约众生界释三种般若。二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已下。引彼往昔行事证成。第三须菩提若有人言已下。辨行真伪。四须菩提譬如有人已下。显行分量。五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土下。会相入实。今此所以对行广明三种修行者。为前起解我能如是修三种行。不免喧杂分别。为除此惑。故须约行辨三种也

佛告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界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非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就初行体相门中有五。初总辨生起菩提心。二我应灭度下。明心所趣。三如是灭度下。显其实相。四何以故下。问答显过。五何以故下。举实结成。问。此文内辨三修行及以发心。何故一处通释而不别明者。答。前是解法。须约别论之。今就行门。不得分别。由众生即无。与佛不异。解此法故。即名菩提心。由知众生即无我空故。即名如是住。成无分别智证。即名如实修行。本来无烦恼。即名降伏其心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须菩提白佛言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于然灯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如是言摩那婆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须菩提言如来者即实真如 就第二引往事为证内。大分有六。初审定可不。二须菩提白佛言下。有二句。答显实相。三佛言如是下。述成正义。四须菩提若有法已下。反成其失。五以实无有法已下。以理成事有二句。六何以故已下。问答约佛显成行相。亦即兼释伏疑云若无菩提即无诸佛如来。为决此疑。故文云即实真如也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人不实语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不实不妄语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就第三段辨行真伪中有五句。初明言不称实。二举义证言。三须菩提如来所得下。显法同异。不同有为五阴相故。文言不实。无色等相即菩提相故。文言不妄语。四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类成正义。五须菩提所言一切法。结成正义。文言一切法。即真如体故。复一切法。即如来证故。即非一切法。色等相不住故。故名一切法者。即诸法非法。是诸法法。就第四显行分量中。大分有二。初举事显成分量。二佛言须菩提菩萨亦如是下。结成分量广大

须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妙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妙大即非大身是故如来说名大身佛言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非菩萨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颇有实法名为菩萨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众生无人无寿者 前文有三句可知。所以成法分量者。为其行体离烦恼障及智障。毕竟具足法身故。此中妙大有二种。一者遍一切处。二者功德大。是故名大身。遍一切大者。真如一切法不差别故。文言即非大身者。离诸相身。名大身者。是真如体。就第二结成大身内有四。初结成大义。二佛言下。审定可不。三世尊已下。显成正义。四是故佛说下。举圣教结成正义也。就第五会相入实中。大分有四。初正明会依正二相。二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下。明行德分量。三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相下。辨行离相。四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已下。显行殊胜。就初文中。大分有二。初会依报相以从实行。二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已下。会其正报以从行实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国土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实菩萨菩萨 就初文中。大分有四。初总显过。二责所以。三答以显是。四举观通达。以结成行相。文云庄严佛国土是不名菩萨者。论偈云。不达真法界。起度众生意。及清净国土。生心即是倒。故不名菩萨也。又文云庄严佛国土即非庄严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起自智信心。故此信智。通摄世谛菩萨起。及出世菩萨起。是故经文重说菩萨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就会正报文中。五眼即为五段。一一段中。各有二句可知。所以有此教兴。若菩萨不见。即无胜能。为答此疑。故文云。如来有五眼。能了别诸法。见彼颠倒相。毕竟无为。故名五眼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世界宁为多不须菩提言彼世界甚多世尊佛言须菩提尔所世界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是名为心住何以故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彼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缘得福德聚多须菩提若福德聚有实如来则不说福德聚福德聚 就第二行德分量文中有五初问答定其法数。二佛言须菩提下。问答现世多少。三佛告须菩提下。类成心数分齐。有三句可知。四须菩提于意云何下对境成行。有四句可知。五须菩提若福聚有实下。成行分量。文言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者。此句示现远离四念处故。此以何义。心住者住彼念处故。又文言若福德聚有实如来即不说者。有实福德聚。是有漏故。是其颠倒。故不说也。福德聚福德聚者。无漏福德聚。为智慧根本故。即为福德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故如来说名具足色身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故如来说名诸相具足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汝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就第三行德离相文中。大分有三。初有四句。约色身辨离相。有六句可知。二佛告须菩提下有四句。约意业功德辨离相。三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下。约口业说法辨离相。于中有七句。文言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者。色身具足。非法身具足。色身及相身。不离于法身。故文言说名诸相具足。又文言说法说法有二种。一者所说法。二者所有义。故言说法说法。又文言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者。说法不离于法界。说法无自相。故言无说为说法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就第四显法殊胜文中。大分有四可知。又言非众生非不众生者。若有信此经。彼人即非众生。非不圣体故也。非不众生者。以有圣体故。彼人非凡夫众生。非不是圣体众生。又言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故。如来说非众生者。非凡夫众生也 就大段第二释余行疑中有二。初释余疑。二须菩提于意云何汝谓如来下。会相入实。就初文中。大分有二。初正释余疑。二三千大千世界下。校量显胜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世尊无有少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众生无人无寿者得平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初文有五。初审定可不。二须菩提下。答显成正义。有二句。三佛言下。如来述成正义。四复次须菩提下。显正义相。有三文。即为三义也。五须菩提所言善法者下。拣非显是。此义云何。以法界不增减。是法平等。故无证得菩提者。文言善法善法者。初善法者。是有漏善法。非无漏净善法。后善法者是无漏善法。非有漏善法。故名善法也

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歌罗分不及一数分不及一优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就第二校量文中。大分有三。所以教兴者。疑者云。若一切善法得菩提。即所说法不能得成佛。以无记法故。为断此疑。故今教兴。虽所说法是无记而能成佛。以远离所说法。不能得佛故。又此无记语。同小乘说。今此大乘。是善非无记。泛言校量胜者有四种。一数胜。二力胜。三不相似胜。四因胜也。数胜者。如文百千分不及一等也。力胜者。如经歌罗分不及也。不相似胜者。此福德中数不似也。因胜者。因果不相似。如经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也。就大段第二会相入实门中。大分有四。初会三相以从实。二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下。校量其德。三须菩提若有人下。显行体深。四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下。显行德分量。所以有此教兴者。疑者云谓行观外解相不入行理故也。就初会三相中。大分有三。一约度众生相会从行理。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下。约其身相会从行体。三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下。约因成果相会从行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谓如来作是念我度众生耶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佛言须菩提若有实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相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毛道凡夫生者以为有我须菩提毛道凡夫生者如来说名非生是故言毛道凡夫生 就初文中大分有五。初有四句。显成实义。二佛言须菩提下。反以显过。三须菩提如来说下。会其圣意。四而毛道下。明妄不识真。五须菩提毛道下。明会述从正。故论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名共彼阴。不离于法界。假名与法界无差别故。如来不度一众生。若度众生者。即是五阴中取相故。文言说非生者。不生圣法。故言非生也。就大段第二会身相文中。大分有二。初长行总显。第二尔时世尊下。说偈别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我解如来所说义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相成就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见如来 初文有五。初审定可不。二须菩提下。答显实义。三佛言如是下。述成正义。四佛言须菩提下。反成显过。五是故非以相下。顺结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偈文有四。初半行。举过体。次半行。显过义。次半行。举法体。次半行。显法德义。言彼识不能知者。彼凡夫识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须菩提莫作是念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说诸法断灭相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故 就第三会因成果相文中有五。初审定可不。二须菩提莫作是念下。抑见菩提成熟之相。三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已下。成其能感发心过相。四须菩提莫作是念下。呵其谓情。五何以故已下。问答显德。外人疑云。若菩提心不感于果。即谓不依福德得真菩提。为去此疑。故经云。菩萨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以能成就智慧庄严功德庄严故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无生法忍此功德胜前所得福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取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不取福德佛言须菩提菩萨受福德不取福德是故菩萨取福德 就第二校量其德内。大分有五。初举能校量法。二若有菩萨已下。对校量显胜。三须菩提下。显离取德。四须菩提白佛言下。述成前义。五佛言须菩提下。显法同异。结成正义。文言得无生法忍者。有二种无我。不生二种无我相。是故文云受而不取者。彼福德得有漏果报故。彼福德可呵。此福德无有漏报。是故此福德受而不取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去若来若住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至去无所从来故名如来 就第三显行体深文有三可知。初应报化身有用。彼法身诸佛不来不去。故凡夫不解。二何以故。责。第三显法身相常如是住。不变不异。故是深也。故论偈云。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不异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复以尔许微尘世界碎为微尘阿僧祇须菩提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彼微尘众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何以故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故佛说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故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故佛说一合相佛言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何以故须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所说为正语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如来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就第四显行德分量文中有五。初有四句。举碎微尘末之数。显染尽净。于法界中无一住相故。微尘众者。示现非一喻故。二何以故。问答释教兴意。三复何以已下。明圣教所趣。于中展转有五句可知。四佛言须菩提下。显其正义。五但凡夫之人下。会其圣意。于中有八句相生可知。文言若世界及一合相实有者。如来即不说。何以故。凡夫应是。圣人应非故。余者准之。文言一合相者。如分别见一实相也。若欲识其文意。先对文言。约凡圣二位。开其二相。一约众生。见一合相。即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二约圣者。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依此二门。取解即易。其义云何。众生见一合相者。由依似作实尘解。即不见似尘藉于众缘。及作时不住故。不成合相。迷见实尘唯见一有故。是一合相者。由见实尘定有性。故是合也。即非一合相者。由见尘实即无实理。与无不异故。即非合故。佛说一合相者。佛知似尘假合而成。非有似有。故说合相。即非一合相者。此有二义非一合相。第一非彼凡夫所谓实尘一合相。第二由彼诸缘作时不住不作故故非似合也。是名一合相者。由彼诸缘似合成尘。故非是无。名一合相也。今圣意说一合相。显凡分别是其失明。圣人所见一合相者。是离分别顺其正理。故有此二言。趣入方便。其义云何。有二种方便。一由似作故。离无分别。以见似有。不得是无。若见是无。即是分别。由似不作故。离有分别。以见似无。不得是有。若见是有。即是分别。二由似作故。离无分别。以见似有。不得是无。若见是无。即是分别。由似作故。离有分别。今见似有。非是实有。若见实有。即是分别。由似不作故。离有分别。以见似无。不是实有。若见实有。即是分别。由似不作故。离无分别。以见似无。不是实无若见实无。即是分别。此可思。何以故。由此中义。与后八喻有不同故。就大段。第三结文有五。初正结前分。二何以故。责。三答显正义。四须菩提若有菩萨下。校其德。五云何为人演说下。福德利他。明行胜用

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如是不住法相何以故须菩提所言法相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菩萨摩诃萨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于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 前文云如是知者。如是知法不生故。即结前行发心。如是见者。即见实相即结前行中如是住。如是信者。信行可成。即结前行中如是修行。如是不住法相者。即离分别故。即结前行中降伏其心也

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说是名为说尔时世尊而说偈言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就第五利他说法胜用文中有二。初长行总说生起。二偈颂释成。就偈文中有三段经。初一句举其法。次有二句九义显其观相。三有一句结以观成。言九义者。一星映不见。喻能见心法有而不见。二翳者。见毛轮等色。有为法亦尔。以颠倒见故。三灯者。识亦如是。依止贪爱法住故。四幻者。所依住处亦如是。以器世间种种差别无一体实故。五露者。身亦如是。以少时住故。六泡者。所爱事亦如是。以受想行三法不定故。七梦者。过去法亦如是。以唯有念故。八电者。现在法亦如是。刹那不住故。九云者。未来法亦如是。以于种子时阿梨耶识与。一切法为种子根本。无先因相。故如云。余文可知。异现如星。无实如翳。速灭刹那若灯。缘成比幻。无常喻露。体空况泡。见实如梦。有用象电。无本并云。二法中皆有九义不成实耳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就第三流通文有二。初举十众为受益者。第二闻佛所说下。正明益相耳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卷下

石埭除子静施洋银四十圆敬刻此经连圈计字二万零一百九十一个

光绪二十六年夏五月金陵刻经处识

(排版 王建新)

金刚经• 经注集•金刚般若经疏(胡吉藏法师撰)

  胡吉藏法师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斯乃是三观之虚明。一实之渊致。昔仙人苑内未耀此摩尼。今长者园中方洒兹甘露。良由小志先开故早驰羊鹿。大心始发方驾此白牛。斯乃正教之供范萨埵明训。非云非雨德润四生。非日非月照明三界。统万行若沧海之纳众流。荡纷异若冬霜之凋百草。若具存梵本应云跋阇罗般若波罗蜜修多罗。此土翻译金刚智慧彼岸到经。明无累不摧称曰金刚。无境不照目为般若。永勉彼此名波罗蜜。经者训法常也

金刚般若疏卷第一

胡吉藏法师撰

玄意十重。一序说经意。二明部傥多少。三辨开合。四明前后。五辨经宗。六辨经题。七明传译。八明应验。九章段十正辨文

问佛以种种因缘说摩诃般若。今有何等义故演说是经。答摩诃般若广为菩萨说菩萨行。此经为诸大人略说大法。如经云。佛告须菩提。此经为发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故。问曰云何为诸大人略说大法。答曰佛法无量。略说因果则总摄一切。因者所谓菩萨真实大愿真实大行。言大愿者如经。菩萨住般若心中欲遍度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而实无所度。言大行者如经。菩萨不住于法而行布施等一切诸行。而无所行。若不以般若心发愿则愿不成愿。若不以般若心修行则行不成行。是故菩萨欲修愿行要须般若。是名因义。所言果者。菩萨以行无所得因故得无所得果。无所得果即是如来实相法身。如经。不可以诸相得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为法身。今欲为诸大人说此因果故说是经。复次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真实分别利益功德故说此经。如经云。佛灭度后后五百岁。般若中能生一念净信。外为诸佛护念。内得无边功德。胜舍大千珍宝亦胜舍恒沙身命。复次为欲说第一义悉檀故说是经。第一义悉檀者所谓诸法实相。灭一切戏论过一切言语。亦无所过亦无所灭。譬如火炎四不可触的无所依止。如经。不可取不可说。谓不可取心行断。不可说言语灭。即是第一义悉檀。复次以大悲心受请说法。故说是经。如法华云。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尔时梵王稽首劝请。众生根性为上中下。愿开甘露门为演说法。是以如来便趣鹿苑说乎四谛。乃至祇园演于般若。问曰昔鹿苑说四谛可为梵王。今祇园演于般若。何阙受请。答曰梵王所请非止小法。如来受请本为大事。大事者所谓般若波罗蜜是。复次佛欲集诸法药愈难愈病。故说是经。所以者何。一切众生有二种病。一者身病。谓老病死。二者心病。谓贪嗔痴。自有生死已来不得般若药故。无人能治此病。佛以般若金刚摧破二病。故说是经复次欲增诸菩萨念佛三昧故说此经。一切众生虽欲念佛不识如来多堕邪观。如经。以色见我音声求我则堕邪道不能见法身。法身者以正法为身。故秤法身。故华严经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相。正法性者则是实相。斯经盛明实相。即是盛明法身。故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为斯观者名为正观。异斯观者名为邪观。复次欲显示中道拔二边见故说是经。如经。发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菩提心者即是道心。道谓正道。发正道心。岂堕断常。若堕断常。即发断常心。是则不名发正道心。今欲令诸菩萨发正道心断常观息故说此经。复次欲说异法门异念处故。故说此经。昔说善门不善门记门无记门常无常苦乐等念处。今欲说非善门非不善门非记门非无记门非常非无常念处。如经。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复次欲转众生深重鄣故说此经。下云。应堕恶道以受持经故。三恶道消灭当得三菩提。如是种种因缘。并是依经文及影龙树大论故说般若因缘。问曰为何等位人说是经耶。答曰有人言。般若是高位所行。我等凡夫岂预斯事。故望岸自绝。今谓不然。此人乃是无碍法中自作障碍。可不悲乎。若言般若必在高位。高位之人本自不堕恶道。何俟习行方得离耶。今经言。欲不堕恶道不生卑贱家。欲世世人天净土受乐乃至究竟大般涅槃。须学般若。此意乃明应堕恶道者行般若故不堕。故从薄地凡夫已上乃至十地已还。皆须学般若也。复次有婆薮盘豆弟子金刚仙论师。菩提流支之所传。述亦说般若缘起。所以说般若者为断众生十种障故。言十种障者。一无物相障。二有物相障。三非有似有相障。四谤相障。五一有相障。六异有相障。七实有相障。八异异相障。九如名义相障。十如义名相障。此之十障障于般若。八障般若一一障中皆对十障。所言无物相障者。众生久劫已来著我我所多滞有病。是以如来说一切法皆毕竟空。但禀教之徒闻毕竟空便起邪见。谓无因果则失二谛。此之断见障于般若。为此障故佛说斯经。如经。菩萨不住一切法行于布施等一切诸行。故以万行为因法身为果。所以虽毕竟空而因果无失也。所言有物相障者。前是断见。今是常见。禀教之徒既闻菩萨行因得果。便谓因是能感果能酬有能行之人所行之行。是则无见虽泯有念还生。故名为障。为是障故说般若治之。如经。若菩萨有我相人相则非菩萨。见有法相非法相亦非菩萨。虽复行施三事恒空。因果宛然而未曾感应。类如空中种树。亦同空里织罗。岂得闻有便起常见。所言非有似有相障者。禀教之徒闻上菩萨不著有无。而便生异见。若使有无皆不可得何得有万用不同。故如六尘异对四大互反。以有万用故知不无。问曰云何名为非有似有。答曰譬如阳炎非有似有。众生所见万用之有。此所见有非有似有故秤为障。云何治之。还以喻破。譬喻如阳炎虽复似有而实非有。所见之有亦本自非有。如经。一合相者则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下梦幻泡影亦是破之言谤相障者。或者闻上第二有物相障法体是空。次闻第三万法用空。便谓生死涅槃众生佛性一切皆空。作此空见便谤佛性。所以者何。今辨空者生死虚妄。可得是空。佛性非妄。是故不空。是以经言。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般涅槃。此经下文云亦非无相。非无相者。正明佛性非是无性相。问曰涅槃可明佛性。般若何有此说。答曰涅槃明佛性。般若未明佛性。此是诃梨门人作如此说。今婆薮弟子明般若佛性乃是眼目异名。是故般若亦明佛性次第五第六一有相障异有相障者。此即一异相对。斯之一异。通内外两计备一切诸法如僧佉计一世师计异尼乾子计亦一亦异若提子计非一非异。斯之四执皆障般若。又如学佛教之徒。或言二谛一体异体。或言相续假故一。实法灭故为异。如此定执亦障般若。云何治之。如下文说。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亦应云。如来说异散相则非异散相。但凡夫贪著见一合相亦凡夫贪著见异散相。故诸佛菩萨检此一异。究竟无从名破一异。第七第八实有相障异异相障者。此之两障执教执相。以为一双。言教执者。上来六章事并皆空破除。惑者便云。如其无者佛何故说。以佛说故则知不无。由如色法。如其是无不应说色。以说色故则知非无。以执佛说言法实有故名为障。云何治之。如下文说。菩萨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若有六尘云何不住。以不住故则知无六。如来虽说有六但假名字。云何执于假名便言实有。异异相障者。惑者云。若诸法但有假名无实体者。云何诸法各各有相。如见鹄知池见烟知火。名为标相颈细唇粗底平腹大。是瓶体相。角[绛-糸]垂壶。是为牛体相。既有此诸相。不应但有假名。作此执者即名为障。云何治之。如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若实有相云何可离。以其离故则知无相。第九如名义相障。第十如义名相障。所言如名义相障者。惑者云。若诸法无有相者云何有名。以有名故则知有相。如以火名召火则得火来不得水至。以水名召水则得水来不亦得火至。故知有名以表于法则法体不无。作此谓者即秤为障。然此第九与第七障不同者。第七则执于佛教以生迷著。今则直寻相名言有物体所以为异。云何治之。如下经云。说微尘则非微尘。如聚微尘则成细色。如聚细色乃至成于世界。虽有世界之名而实无其体。乃至虽有微尘之名而实无其体。既无其体焉得有名。如肇公云。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应名之实。名无得物之功则非名。物无应名之实则非物。非名非物名物安在。第十如义名相障者。惑者言。若诸法无体。云何众生受用万法。既其受用则有万法之体。以有万法之体则有万法之名。以体证名故祥为障。云何治之。如下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内心外境悉无所有。云何言有法体以体证名耶。问曰此之十障般若治之。今为当用此释。为当不用。答曰若必言有。惑是能障。解是能灭。还是生灭观。义即是障也。便须破之。若言般若为能破障为所破。为见故破。不见故破。为独故破。为伴故破。如此检责即不见惑之可灭解之可生。此即非解非惑无生无灭。如此事了悟始名般若也

第二重明般若多少。问曰般若波罗蜜凡有几种。答曰备探南北遍捡经论。部数不同。第一有二种。出大智论。第四十一及九十九卷云。般若有二种。一共声闻说。二但为十地诸大菩萨说。下位之所不闻。今诸部般若多是共声闻说也。第二有三种。三种者释论第六十七卷云般若部云般若部傥有多有少有上中下。谓光赞放光道行也。旧云。光赞有五百卷。此土零落唯有十卷。或分为十二卷。有三十七品。即是上品。次放光为中品。道行为下品也。放光有二十卷。是古大品。道安法师所讲者。今新定本有二十七卷。或为二十四卷。对小品为大品。于前三部实应是中品也。道行即是小品。有十卷。即有新定本。有七卷。释论七十九卷云。般若义乃无边卷数有限。谓小品放光光赞既前列。余二同前。而以小品名代道行也。故知道行即是小品也。第三明四种般若者。长安睿法师小品序云。斯经正文凡有四种。多则十万偈。少则六百偈。此之大品犹是外国中品耳。随宜之言复何足计其多少。虽习四名而不列数。有人云。当以金刚足前三部以为四也。然金刚止有三百许偈。睿公云。少则六百偈。故知未必用金刚足之。次明五时般若者。出仁王经。初云释迦入大寂定众相谓言。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大众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天王问波若光赞波若。今复放光斯作何事。既列四种于前。第五最后说仁王护国般若。又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或在仁王末记云。五时波若者是佛三十年中通化三乘人也。第一佛在王舍城说大品般若。小品从中出。第二佛在舍卫祇洹精舍说金刚波若。本有八卷。淮南零落唯有格量功德一品。别为一卷存其本名亦云金刚。第三佛在祇洹说天王问波若。大本不来汉地。此土唯有须真天子问波若七卷。法才王子问波若三卷。四天王问波若一卷。并出其中。第四佛在王舍城说光赞般若。成具道行广净。此三部从光赞中出。第五佛在王舍城说护国波若。次流支三藏云波若应有八部。第一部有十万偈。第二部有二万五千偈。此之二部犹在外国。第三部有二万二千偈。即是大品。第四部有八千偈。即是小品。第五部有四千偈。第六部有二千五百偈。此之二部亦未传汉地。第七部有六百偈。即是文殊师利波若。第八部三百偈。即是此金刚波若。又言。有光赞大空道行等流支三藏云。此皆十万偈波若中一品。非是别部。今以释论验之。不同流支所说。释论云。波若部傥有多有少有上中下。云何言光赞道行非是别部耶。又大论第百卷云。如此中波若或有二万二千偈。大波若有十万偈。诸龙天宫有千亿万偈。以其寿命长远念力坚强故堪闻多说。人中寿命短促忆识力弱止有少许文字。若尔岂局在五时限现于八部耶

第三辨开合。问余经曾无再说。何故波若诸部无量。答佛经无量。来汉地者盖不足言。但今唯见波若多部未见余经多耳。而今且论波若多部者。众生入道要由波若。所以者何。一切凡夫未得道者皆由有所依著。波若正破众生有所依著。故说无依著之法。波若是真实忏悔故。诸大乘经辨真实忏悔皆依般若。如普贤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大涅槃亦云。若闻无作无受。王之重罪必得除灭。问诸经各说无所得法各灭重罪。云何独言诸经灭罪皆依波若。答诸大乘经虽并是无依无得。但波若多作无依无得之说正破众生依得之病。余经不尔。至如涅槃正明常无常。法华明会三归一之法。华严广明菩萨因果德行。不正辨无依无得。为是义故众经说得道之与灭罪要须波若。是以般若有多部不同。取其大要。众生常有依得之病。是以如来常说无依得法。如二夜经云。佛从得道夜讫至泥洹夜常说波若。五时之与八部何足为多。问般若五时为五部。华严八会何故不为八部。八会既合为一部。五时何不合为一部。答通而为论皆得相类。今不尔者。华严八会此义则前后相成。如前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大小相海。此即浅深次第因果相成。故得合为一部。五时般若非是浅深次第前后相成。故各开五部

第四重明二经前后。问摩诃般若金刚般若何者前说。答云开善法师。会稽基法师。姑苏华山颜法师。大领师等。皆云。如仁王所列前说摩诃次说金刚。更以两义证之。一者大智论云。前未说菩萨行。今始欲为弥勒等说菩萨行故说波若。若前已说金刚波若。则是已说菩萨行。不应言未说也。二者金刚波若经初云。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属诸菩萨。未说摩诃般若。则未有菩萨。云何付属护念耶。今说摩诃竟方有菩萨。故后说金刚般若始得明护念付属菩萨也。次有人言。前说金刚后说大品。何以知之有三义三文往证。三义。一金刚是破相之名。十二年中名有相教。受字之徒生分别相。封执难祛。佛初开此经明无相深理破彼相著心。故假金刚强喻空解。二者说此经。止集千二百五十比丘等不广集天人菩萨。正为将明甚深空理化著相众生。欲令亲近弟子在前悟解。因此得便传教义成。便声闻助佛扬化。菩萨理中近佛事迹更远。又欲令菩萨转教。声闻望岸而退故。前为常随佛者说于此经。三者形小故有大。前说此经甚略。未广明菩萨万行。名为小。后演放光般若。此始复广明无相解万行差别。名为摩诃般若。以此义往推故知。金刚般若是第一时说。摩诃般若次在第二。次文证亦有三。一者此经下文须菩提问佛云。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若尔前已说大品。无量众生得信悟解。转教说法。善吉于大品教门曾无此疑。今至此经方复致问。在义难解。二者善吉领解云。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若尔前佛说大品。岂不能说经转教耶。得言不闻深经。若闻而未悟。岂能转教。三者善吉答佛。不应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若尔前已闻大品。云何执色相是佛。若生此执非谓解空。故知直执昔日相教故谓色身为佛。而开善举两义为证。今须释之。一者大智论云。说摩诃已前未明菩萨行者。此是未广明菩萨行耳。非不已略说金刚。二者云。未说大品故未有菩萨善付属者。此事不然。今明。佛初成道以三乘度人。岂无菩萨付属。弥勒即是其人。以文义往推故知前说金刚波若也。今明。此之二释未可专判。随宜之言复何可定其前后。或可一时具说多部。或可一部具经多时。至大品中更当委释

第五辨经宗。问此经以何为宗。答释者不同。有人言以无相境为宗。所以者何。明此经正遣荡万相明无相理故以无相之理为此经宗。有人言。此经以智慧为宗。自有二说。一说云。慧有二种。一者因中智慧。二者果中智慧。今正以因中智慧为此经宗。凡有四文为证。一者大品初云。欲得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此意言。欲得佛地智慧当习因中智慧。二者劝学品通劝三乘学般若。此经未说二乘作佛而劝令学般若。证般若但在因中非是果也。三者释论初云。为弥勒等说菩萨行故说般若。故知是般若因中之行。至果则转名万德。四者释论四十九卷云。因中名般若。菩萨成佛时转名一切种智。故般若不属佛但属菩萨。又云。般若成佛时转名萨般若。佛智穷坚极利。即是金刚萨波若。今既说波若。故知但明十地无漏。所以是因中般若为宗。有人言。从初地以上终乎佛果。皆平等悉为经体。此则因之与果并为经宗。即开善旧用因慧中。复有二说。有人言。但取无相实慧以为经宗。故胜鬘经云。金刚喻者是第一义智。有人言。实智方便智悉为经宗。故大品二周之说具明二慧。有人言。境之与智合为经宗。故瑶法师云。语经宗极则以实相为宗。明圣心则以妙智为主。是故境智合为经宗。问如斯等说何者是实。答有人言。皆有道理悉是佛语故。有人言。如此诸说并悉失般若意。又有人言。唯我一解是。余释尽非。如庄严云。因名金刚果非金刚。以因中断惑果地不断。开善云。因果俱金刚。因果俱断惑。故云佛智断佛菩提智断。今明般若无一定相。如大火炎四边不可触。岂得各定执。今当一一责之。若言境是波若。而今般若于汝正是智慧。云何辨于般若不以般若为宗遂取非般若为宗。次责问若以智慧为宗者。大智论云。般若深重智慧轻薄。今既说深重般若。何故不取深重般若为宗而取轻薄智慧为宗。次问若取因中智慧以为般若。是亦不然。所以者何。经中有种种说。或云因名般若。果称萨般若。或因果悉称般若。如大经。三德之中有般若德。故知般若亦是果名。不应偏执。次问若言始从初地终至佛果通取因果为宗者。是亦不然。释论云。有人言。漏无漏慧皆是般若。有人言。但无漏慧是般若。龙树无的取舍。何因缘故而汝偏执。又问若言般若通因果者。何故释论但云是因。斯则得通复失其别。次责若言境智合为宗者。亦应境智合为般若。于汝义中。智是正般若。境是相从般若。亦应智是正宗境是相从宗。此与前说更复何异。次问若言七家皆是者。此不识得失耳。如愚痴盲人不知道路通与不通皆言是道。故复为失也。次问若言庄严为是开善为非者。开善亦以开善为是。庄严为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竟谁是耶。如大品云。是见实余妄语耳。问山门解释与他为同为异。答若求由来众解若得。可问与今义同异。求竟不可得。将谁同异耶能如此。不同不异不自不他无依无得。一无所住。即是般若之玄宗也。作上解有所依住。皆非般若宗也。今明般若无有定相。随缘善巧。义无不通。而正般若未曾境与不境智与不智乃至因与不因果与不果。方便随缘。在因名因。在果名果。在境名境。在智名智。故果因境智必得名悉得。如肇师云。原夫能境智因果者岂境智因果之所能。良以非境非智能境能智。非因非果能因能果等耳。而今就文为论。一往方言。般若非因非果正以因果为宗。问以何义知因果为宗。答经及论文并作此说。经云。发菩提心住般若乃至无住相布施。如此大愿大行即是因义。次得如来无为法身。即是果义。论文至信者章中云说因果深义。于彼恶世时不空必有实故知明因辨果事已究竟。然后方明信受。故知因果为此经正宗耳

第六辨经名更开五句(一解佛说二释金刚明解般若四释波罗蜜五三经)。经曰金刚般若波罗蜜。释曰。经题有二种。一者具足。二者不具足。具足应言佛说金刚般若。不具足但云金刚般若。问曰。余经何因缘故不题佛说。答一切诸经佛口自说。皆悉应题为佛说也。而不题者存略故。问曰。何故此经题为佛说耶。答曰。大智论云。有五种人说。一者佛口自说。二者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仙人说。五化人说。今此经是佛口自说非余人说。是故题佛说也。问曰。余经亦是佛口自说非余人说。何故不云佛自说。答曰。已如前说理实应题。以存略故。复次如大品等经。命须菩提说。非佛自说。是故不得题为佛说。但云摩诃波若。波若具兼师弟子二说。此经不尔。虽对须菩提而佛自说非命说也。复次以理言之。应题佛说。所以者何。诸外道六师等辈亦皆说经。今恐堕邪见欲简异六师故。题佛说使人信受法也。复次道不孤运。必由人弘。法虽佛师要由佛说法乃得弘。以是义故题能说之人所说之法。则于义具足也。二释金刚。问曰。金刚为是譬名。为是法名。答曰。有人言。金刚是譬。如世间中金刚宝坚而且利。譬于波若体坚用利。今谓不然。所以者何。汝于法譬生二见故。谓金刚但譬而非法波若但法而非譬。则譬碍于法不得以譬为法。法碍于譬不得以法为譬。复次若言借世金刚喻般若者。亦应借世智慧以譬般若。若言般若自有智慧非世间智慧。亦应自有金刚非世间金刚也。复次若言金刚是譬喻者。摩诃之名亦应是譬喻。若言般若广大体是摩诃。亦应般若坚利体是金刚。问汝今何故作如此难。答波若名为真实之法。无所依止。不可言大。不可言小。不可言法。不可言譬。过一切语言。灭一切观行。今非小大叹美为大。非金刚非不金刚叹美为金刚。非小非大寄大以宣之。大既是法。非金刚非不金刚寄金刚以宣之。金刚亦得是法。借金刚以目之。金刚既是譬。寄大以目之。大亦是譬。故以譬言之一切皆是譬。以法言之一切皆是法。复次金刚是譬般若是法。金刚是喻非喻为喻。所喻之理非理为理。非理为理虽理而事。非喻为喻虽事而理。虽理而事故知非理。虽事而理故知非事。是以般若未曾理事。但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故金刚为事。般若为理。此是不二二义为众生故假名相说二。岂定二耶问云。何是金刚耶。答曰。大智论云。外国名越阇。此言金刚。又华严经云斫家罗。此翻金刚围山。又旧相传直云跋阇罗。真谛三藏云跋阇罗侈(台履反)迦(居伽反)问曰。旧翻跋阇罗为金刚出何处文。答贤愚经第二卷。波斯匿王丑女名跋阇罗。晋言金刚。问曰。汝以金刚喻般若者。此有何义。答曰。如世间宝金刚第一。出世间宝般若第一。复次如金刚宝一切世人不能秤价。般若法宝所有所生功德一切世人不能秤量。复次如金刚宝若置山顶及在平地。直过无碍。到金刚际同性乃住。般若金刚亦复如是。置福山顶若罪平地。直过无碍。到诸法实相非罪非福非有非无同性乃住。复次如世金刚宝照彻清净。故罗什云。方寸金刚照数十里物皆映现。般若亦尔。照实相水明了清净。复次如金刚宝除那罗延一切众生不能执持。般若亦尔。除信悟无依无得大力观人。若乐小法及著见众生不能信持。如经说。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乐小法者及著诸见不能信持。复次譬如丈夫食小金刚终身不销。波若亦尔。若能了悟不可朽灭必得作佛。复次若有众生。得金刚宝远离一切贫穷困苦受诸安乐。若得般若离生死苦得大涅槃。复次如金刚宝所在之处能销恶鬼及诸蛊毒。般若亦尔。所在之处天魔外道恶鬼不能得其便。复次如金刚宝悉摧破一切诸物。而是金刚无有折损。般若亦尔。悉能摧破一切烦恼而无折损。复次金刚一切诸物不能摧破。般若亦尔。一切论者及诸烦恼不能摧破。复次如金刚宝若在日中色则不定。般若亦尔。在大众中亦复不定。或说名因。或说名果。在小心人中则名为小。在大心人中则名为大。在境名境。在智名智。而是般若无一定相。故偈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复次如金刚宝虽有如此种种胜用。未尝有心自言我胜。般若亦尔。虽有无量种种功德。而未当有心。是故般若不可思议。问金刚出何处。答毗婆沙云。如从矿出金从金出金刚。故知金中之精名金刚。问金刚与天如意珠云何同异。答大智论云。帝释手执金刚与修罗斗。碎落阎浮提变成如意珠。毗婆沙云金刚能破颇梨山及如意珠。故知异也。复次此明般若与金刚同。而是般若超绝金刚。非可譬喻。金刚是世间物。般若非间失之则忧之得之则喜。得般若者无忧无喜。金刚是无知之物。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量功德今略说而已。复次有人言。声闻法中从假名空终至罗汉通名金刚。菩萨法中从三十心终至佛慧通名金刚。若别而为论。从初地以去终至佛慧始名真金刚。所以者何。而三十心人但是学妄未得真妄。但是伏惑未能断惑。相由入体。所以未得秤真金刚也。亦得相从名金刚。初地以去得于真妄解正能断惑。相不入体。是真金刚。旧以穷学之心喻金刚者。约开善义。伏惑既周。又无明元品之惑。此最难伏。唯是穷学之心而能伏之。故至佛果起佛智断之。以是义故穷学之心名曰金刚。复次有人言。穷学之心正能断惑。故名金刚。如此等说。并言有惑之可断有解之能断。以是义故名有所得。有所得故不能断惑。无有金刚。如经中说。有所得者不从一地至一地。复次汝言未断惑时有惑无解。断惑之时有解无惑。此则惑是本有而今无。解是本无而今有。是生灭观。如经中说。诸法本有今无。又言。若诸法前有后无。诸佛菩萨则有罪过。今所明者。知惑本不有今亦不无。解本不无今亦不有。是故诸法不有不无。不生不灭。非缚非解。无观无缘乃名般若。问曰。若如是者。云何经言一念相应慧断烦恼及习。答若见有生灭。则不能断。以了诸法不解不惑非断不断故烦恼断也。问金刚但喻般若。亦喻余法。答借金刚种种喻。大经以喻法身云金刚身。又喻三昧云金刚三昧。此喻定为金刚也。今喻智慧名金刚也。问金刚是天上宝。是人中宝耶。答人天具有。如转轮王金轮是金刚宝。故所拟皆碎。帝释执金刚与修罗斗。即是天上宝也。第三释般若。般若是外国语。释论有二文。一者般若秦言智慧。开善用之。次文云。般若深重智慧轻薄。不可以轻薄智慧秤量深重般若。庄严法师云。般若名含五义。智慧但是一条。非正翻译。但解智慧经论不同。净名经分二字解之。知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旧释此文云。智是有解。慧是空解。亦智是化他慧是自行。大品云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此则智慧名通空有也。又因名慧。果秤智。如因名道慧道种慧。果秤一切智一切种智。又智名通因果。如三智义。声闻一切智。菩萨道种智。佛一切种智。又慧名通因果。法华云。诸佛平等大慧也。成论文合解智慧两字云。真慧名智。又云。慧名智人。又云。慧义经中说解脱智是慧义。故智犹慧也。又大智论亦有二文。般若者秦言慧也。又云。秦言智慧也。问经论何故言语或出或没。乍合乍开。不分明一途示人合分明得解耶。答圣人非不能一途分明示人。而今有出没言者。此有深意。以众生本来有取著之心。以是因缘系属于魔。生死不绝。若轮常转。不悟中道佛性正观般若。今若复作一途实说。则更增其依著之心。所以不定出没。动其生死根识令迥悟正法。故不定之说为益深矣。若学者定执经论一文以成一家之义者。皆是系属魔人耳。又众生非一国土一根性一善知识。是故诸佛种种说法也。问已知般若名。云何是般若体。答地论人说。有二种般若。一真修般若。即第八识。二缘修般若。即第七识。成论师言。缘真谛心忘怀绝相。以此解心为般若体。阿毗昙师云。缘四谛理无漏慧相是般若体。此三解即世盛行。具须破洗。至大品玄中广明。但即世多诵此经。今辄言其要句。冀参玄君子领其指外。问今以何为般若。答若行人了悟颠倒。豁然悟解假名般若。问此豁然悟解岂非心耶。答此解悟非心非离心。问云何非心非离心。答既言心悟解。岂离心耶。此悟心毕竟不起有心无心。岂即心耶。问若言心悟还是即心。若言悟此心不得心有无。便是离心。答犹言即离。还是不悟。如其得悟竟有何即离。问既不即离应不迷悟。答迷故言其即离。悟故了无即离。既不即离竟复何有迷悟耶。可取其意。勿著其言也。第四释波罗蜜。波罗蜜此云彼岸到。外国风俗法凡作一事究竟名波罗蜜。今悟道之人虽复积功累劫。若不得般若为行不成。若悟般若万行周毕。故名波罗蜜般若问既有彼岸。云何为此岸及中流耶。答圣人直假名说彼岸。令其因此悟入。何必须作此岸彼岸中流耶。大经云。虽无此岸而有彼岸。即其事也。必须作者。大智论云。有无见为此岸。破有无见智慧为彼岸。檀为中流。第五释经。经有三种。或文为经。或理为经。或文理合为经。地论师云。三十心前人文为经。三十心文理合为经。初地已去用理为经。今明文理因缘故为经。因文悟道故。以能表之文为经也

第七辨传译。问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云。金刚般若本有八卷。今唯有格量功德一品。此事云何。答义不应尔。所以者何。此一卷经具有三人翻译。一者罗什法师弘始四年于逍遥园正翻一卷。若有八卷何不翻译之。二者流支三藏于此土重复翻译。经之与论合有三卷。而经长有信者一章。论解释始终。事义既毕。初则明经缘起归敬之义。末则表随喜赞叹功德。若有八卷何因缘故止解一品。三者真谛三藏于岭南重翻此经。文小意广不云有八卷。又且此经序正流通三分具足。何得止言一品。问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又云。初说大品。小品出其中。后说光赞。道行出其中。此事云何。答是亦不然。道行由是小品之异名。大智论前列光赞放光道行。后复列云小品放光光赞。故知小品即道行之异称也。睿公小品序云。此经三十章。贯之以道。故称道行。当知道行由是小品

第八明应验。问诵持般若有何验益。答此经流行汉地二百余年。诵者得益不可称记。昔在山僧诵之。空中弹指异香满室。又开善法师诵得延寿七年。又朱仕衡行以大品投火。火为之灭而经不烧。广益无量。不可具述

第九释章段。此经文约理玄。释者鲜得其意。致使科段烟尘纷秽遂令般若日月翳而不明。今粗列众师以示其得失。原夫大圣属缘吐教意。令表筌悟实。其旨则不在文字。希得意之徒领其要归。其所寄也。自北土相承流支三藏具开经作十二分释。一者序分。二者护念付属分。三者住分。四者修行分。五者法身非有为分。六者信者分。七者格量分。八者显性分。九者利益分。十者断疑分。十一者不住道分。十二者流通分。夫大圣说法必有由致。故有序分。将说大法必为诸菩萨。已悟之徒则须加被。未悟之者付属已悟。故有第二护念付属。既护念付属令其住般若中。故有第三住分。虽得住立更进修诸行。故次有第四修行分也。以修无得之因故得无为之果。故次明法身非有为分。说此因果必有信受之人。故次须明信者分。信持则功德无边。故须明格量分。持说之人所以功德无边必由佛性。若不识于佛性则无此功德。故有显性分也。以依佛性所修功德利益无穷。故须明利益分也。上来一周说法。利根已悟。中下未了。更复生疑。故有第十断疑分。疑心既除则无所依住。故有第十一不住道分。此之大法非止益现在。亦利益未来。故有第十二流通分也。然分虽十二不出因果。统其始末凡有四周。护念付属至修行分此则明因。法身非有为分斯则辨果益。是一周明因果也。次从信者分至于格量此则为因感得显性之果。此则次周明因果也。既明佛性。依性之修行即因义。有因故得果。即利益分。谓三周明因果也。断疑为因。不住道为果。则四周明因果也。然此之解释盛行北地。世代相承多历年序。而禀学之徒莫不承信。余钻仰累年载。意谓不然。今请问之。此十二分为出般若经文。为是婆薮论释。今所观经论悉无斯意。盖是人情自穿凿耳。浑沌之绞络良弊于此也。问作此分文有何过失而汝非之。答其妨甚多。不可具载。今略题数过以示其通塞也。一者作此分文则不识经之通别。所以者何。至如序分则通序一经。如护念付属等十分此是正说中之别段。云何取经之通文以例正说之别段斯则失之大矣。又且汝云从大千珍宝至舍恒沙身命名格量分。此则未识经始终故有斯谬耳。所以者何。此中格量凡举内外两施。外施则有三千之与恒沙。内施之中亦有二种。一者直舍恒沙身施。二者次举日三时舍恒沙身施。此方尽格量之极。汝何故但取前三种为格量分。而不取三时舍身为格量分。是以为失。又且论云从法身非有为分已来并是断疑。汝云何独取须菩提重问已去为断疑分。又且此经有两周之说。经论并作斯判。汝何故取前周之说以开多分。取后周之说合为一分。抑大为小患之甚也。又流通实是大章。还依小段之例。亦所不可。其间碎分章句。爰至异言语目于经论并秽。至文当具显之。复有人言。十二分开之既其难解。取其易见裁为六章。六章者。一序分。二护念付属分。三住分。四修行分。五断疑分。六流通分。此之分别盖是学之劣者。过还同前而患复更甚。所以者何。若言后同是断疑分。就断疑中不复更开。附前亦是同非断疑。不断疑中亦应不开。不断疑中有种种义。既开多分。断疑之中何因缘故取为分。若尔涂行乞食应是一分。若使涂行乞食既属序分而不开者。护念付属属正说亦应不开。又元前解之与后释都不识论文之大体。所以者何。论主直是释其难文略其易句。云何后人见论解释便取为科段。复有人注金刚般若开三门。从如是我闻至愿乐欲闻。是因缘门。谓具此因缘故得说般若。从佛告应如是降伏至见诸相非相。明般若体门。从白佛颇有众生下。明功德门。然此解释义亦不尽。流通复属何门。又复后周重说又属何门。有人言。开为三段。一者序说。二者正说。三者流通说。大圣说法必有由渐。故有序说。序说既竟正宗宜开。故有正说。非唯近益当时。亦乃远被来叶。故有流通说。今谓三说开经于理无妨。但开善之流不识三说起尽。故复为失。所以者何。至如序文取善吉之问为叹请序。如来之答始属正经。此事为谬。然一切经若问若答皆悉是正。云何以问为序以答为正。大涅槃经。时会献供为序。纯陀请受问难即以为正。此经涂行乞食以之为序。善吉发问即应是正。大品亦然。如来广现神变以之为序。告舍利弗即以为正。斯事易明不应滥也。又且三说无定。虽序说不妨有正。虽正说不妨有序。流通亦尔。何者。以序于正故名为序。以正于序故名为正。正说悟道既得是正。序说悟道亦得是正。今但约一往方言故开三不同耳。就此三中各开二段。序有二者。一通序。二者别序。正文有二。第一周广说。第二周略说。流通有二。一序佛说经究竟。二者明时众欢喜奉行。序中二段凡有四双。一者通。二者别。通以同为义。众经六事悉同故名通序。别以异为义。众经各异。或父母送书。或长者献盖。或天雨四华。或涂行乞食。故名别序。次双证信序发起序者。安此六事令人生信。故名证信序。涂行乞食发起正经名发起序。次双遗教序与现前序。明如来将入泥曰。阿难心没忧海不能自喻。阿泥楼驰云。汝是持佛法藏人。所应问者须及时问。于是阿难作于四问。最后问云。一切经初置何等语。佛言。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遗言令安此六事。故名遗教序。现说经时即有乞食等事名现前序。次双经前序经后序。说经竟后方有如是六事名经后序。说经之前有乞食之事名经前序。问曰。佛何因缘故一切经初令安六事。答曰。为证信故。大智论云。说时方人令人生信故。复次一切外道皆以吉法贯在经初。故百论云。诸师作经简初皆说吉。今欲简异外道故。故贯以六事。问曰。若安六事异外道者。外道亦言安此六事。何以简耶。答曰。明此是般若六事。故以证信简异外道。般若信者此是无依无得之信。故大品云。不信一切法名为信般若。一切法不生故名为般若生。不信一切法故名信般若也

第十正释文。如是我闻通序有六事。如是者。第一明所闻之法。问曰。佛是一切智人无师自悟不从他闻。何故言如是我闻。若言如是我闻即从他闻。非一切智人也。答曰。已如前释。此非佛自称如是我闻。乃是敕于侍者令称我闻。复次此是阿难等大弟子自称如是我闻。如集法藏中说。阿难登高座。大迦叶问曰。何处最初说法。阿难合掌向涅槃方答大迦叶云。如是我闻。佛初在鹿苑为五比丘说法。是故非佛自称。真谛三藏述婆薮释云。阿难将诵出法藏登无畏座。变身如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时大众生三种疑。一谓释迦虽复前灭今还重出为我说法。二谓释迦已灭。此是他方佛来。三谓释迦虽灭阿难既为佛弟子。今遂成佛代于佛处。为有此三疑。是以阿难即便释疑云如是我闻。明如来如是已灭我从佛边闻非上三事也。言如是者。释此一句有二十余师。今略而不述。一者依龙树所解。云如是者。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以信故言此事如是。若不信则言此事不如是。今要由信得入佛法。是故经初建言如是。般若信者。明般若无依无得无戏论毕竟清净真实可信。故因此信得入般若也。次婆薮盘豆释云。如是者。谓决定义。略明二种。一教如是。二理如是。教如是者。凡有数义。一者如佛教度量故云如是。所以者何。三世诸佛或广说法。或处中说。或略说法。今阿难传正法还如佛广略不增不减。故云如是。二者如是诸佛次第而说所以者何。一切说法凡有六事。一者发起。二略标宗。三广解释。四难。五通。六流通付属。阿难今且次第诵持佛语。故云如是。三者如经名字故云如是。传持佛经须识经名。若不识经名云何知义。所以者何。经之名题总摄一经。如大品章虽九十总名摩诃般若。以摩诃之名摄九十章义。为是事故须识经名。阿难如名诵持故云如是。四者因缘如是。三世诸佛说经因缘略具四义。一者根本有一切智方能说经。二者有大悲心然后说法。三者为报正法恩故然后说法。四者决定证信有四。一知说经有时。二知说经处所。三知能说之人即是如来。四知有听经之众。如是时处听众说者。如我所说实可信受故云如是。理如是者。言理是有则名有见。言理是无名为邪见。亦有亦无是名相违见。非有非无名愚痴见。所明之理若堕此四中即不名如是。今离此四谤无所依止故名如是。我闻者。此第二明能闻之人。我者所以阿难自称我者。一欲证亲从佛边闻故非是传闻。所以者何。我今亲从如来闻。是故称我。二者欲显阿难过去世愿行成就。是故称我。阿难无量劫来修习多闻。本愿力故得陀罗尼。一经于耳永无漏失曾不再问。譬如写水置之异器。故法华云。我与阿难于空王佛所同时发心。而我好精进遂致作佛。阿难常乐多闻故持我法藏。又如经云。释迦本昔为迦叶佛作沙弥。师日日限诵经千言。兼为师乞食。恐诵经不上一心忧惧。阿难于时为长者。在路见之忧色便问所以。故具答上事。长者仍语沙弥。日日给食令得安心诵经莫复忧恼。长者发愿言。若沙弥成佛我当为法藏第一弟子。以显宿愿满足故称为我。三者以自在故所以称我。如大经云。阿难具足多闻智慧。一切众生不能一时具领佛语。设能具领。无陀罗尼力不能忆而不忘。虽有忆而不忘。亦不能具三慧于闻法中不能自在。不名为我。我者是自在义。今阿难能一时具领佛语亦能永持不忘。四者具足发生三慧于闻法中而得自在。是故称我。问曰。佛法无我。何故称我。答中论云。诸法实相中非我非无我。欲引导众生故假名说我。是故无过。闻者所以称闻。亦具数义。一者欲显所闻人德。阿难所闻不从外道及佛弟子仙人化人及诸天闻。今所闻者从一切智人边闻。二者欲显所闻法最胜。明佛法名句味巧妙义理深净。若外道法但有语言无有实义。若闻佛法名为正闻。三者所显理最胜佛法正道圆满具足无有颠倒。如理而说名为正说。如理而闻名为正闻。四者行最胜故名正闻。依正教修行。即是行中最胜故名为正闻。五者修行得正果故为正闻。正果者所谓大般涅槃。问为用神闻。为用识闻。为用根闻。为和合闻。若用神闻何故神用耳闻不用眼闻。若用识闻亦如是难。若用根闻无有识时空根应闻。若一一不能闻者和合亦不能闻。以如是义悉无有闻。答曰。今言闻者。是因缘闻。因缘闻者。是不闻闻。闻而无所闻。是以经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如来说无所说。阿难闻无所闻。如此说听乃可相成。一时者。此第三明说教之时。如转轮王出世是宝物可得之时。如如来出世法宝可得之时。故云一时。二者一切狂聋众生闻如来说得醒悟时故云一时。又有正师时。有正教时。有正学时。故云一时。具此三时众生得道。中观论云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若具此三种则生死有边。若不具此三种则生死无边。又众生若未下信种时不名一时。今说般若是下信种时。若已下信种时是正观增长时。若正观已增长时是善根成就时。故云一时。又阿难一时能具足领于佛说。故云一时。又是逗一时根缘。故云一时。所以者何。诸佛说法广略不同。今所以略说波若者。此是逗一时根缘故尔。又须知是般若一时。般若一时者。不时假言时。不一假言一。佛者。此第四标说教之主。上来虽表三事。然邪正未分。第四标佛方显明得失。所以者何。虽言我闻一时。未知从谁边闻。是故今云从佛边闻非余人也。然论云。婆伽婆者能断烦恼有大功德故名婆伽婆。住者有二种。一者外住。二者内住。言外住者凡有四种。一王化处住。谓释迦住在娑婆。二者异俗住。谓住。在一切僧伽蓝内。三威仪住。谓行住坐卧悉名为住。四未舍寿分住。谓如来未入涅槃。内住有四。一者天住。住施戒等。二梵住。住四无量心。三者圣住。住空无相无愿。四者佛住。住诸法实相中。此是般若无住无不住。为众生故假名为住。舍卫国者。此是第五明住处。处有二种。一者通处。二者别处。舍卫国即是通处。祇洹精舍即是别处也。问佛何因缘故多住王舍城及舍卫国。答佛前受。频婆娑罗王请故住王舍城。次受须达多请故住舍卫国。复次欲报法身恩故住王舍城。为报生身恩故住舍卫国。所以者何。佛在王舍城摩伽陀国得道。是故为报法身恩故住王舍城。问佛生中天竺迦毗罗卫国。今舍卫国是东天竺国。今云何言为报生身恩故住舍卫城。答佛上祖本在东天竺舍卫国住。末来中天竺迦毗罗城。今从本立名。故云报生身恩故住舍卫国也。复次王舍城及舍卫国多人物。故佛欲于多人处教化众生。如经说。舍卫国凡有九亿家。如贤愚经说有十八亿人。复次此二国生多智慧人及六师辈。是故佛多住此城。问何故名舍婆提。答有北土论师云。昔劫初有仙人兄弟二人。弟名舍婆。此云幼小。兄称阿婆提。此云不可害。二人住此处求道。因以名之。弟略去婆兄略去阿。二名双取故云舍婆提。真谛三藏云。彼国正音应云奢罗摩死底。此云好名闻国。昔有仙人。有好名闻在此中住。从仙人作名故云好名闻国也。又云。此国具足有四义。一多宝。二此中人多受五欲乐。三有诸法德。此国中人多行施戒。谓之法德。四未来得解脱果。明此国中人未来多生人天中及得解脱果。有此四义远闻余国故云好名闻国也。从来旧翻为闻物国。此土多出好物远闻诸国故名闻物国。十二由经云。无物不有。胜于余处也。问佛住舍卫凡得几年。答经云。住舍卫国得二十五年。有九亿家。三亿家见佛不闻法。三亿家亦闻法亦见佛。三亿家不见佛不闻法。真谛三藏云。住舍卫始终得七年。住王舍城得四年。今未详也。问王城舍卫前住何处。答云。佛前住王舍城。后来舍卫也。言祇树给孤独园者。此第二名为别处。问何因缘故起立此祇园精舍。答如十二由经涅槃经贤愚等经广说。如贤愚第九卷云。舍卫国主波斯匿王有一大臣。名曰须达。其人居家巨富财宝无限。好喜布施燕济贫穷及诸孤老。时人因为其立号名为给孤独。尔时长者生七男儿。年并长大为其娉娶。次第至六。余有第七儿。端正殊异。偏心爱念。当为娶妻欲得极妙姿容端正有相之女。为儿求之。即语诸婆罗门言。谁有好女相貌备足。当为我行求之。诸婆罗门便为推觅。展转到王舍城中。有一大臣名曰护珍。财富无量。信敬三宝。时婆罗门到其家从乞食。彼国法施人物时要令童女持物布施。护珍长者时有一女。仪容端正颜色殊妙。持食出施婆罗门。婆罗门见之心大欢喜我所觅者正当是尔。即问女言。颇有人来求索汝未。女答言未有。更问言女子。汝父在不。女答云在。婆罗门语言。可令出外我欲见之与共谈语。时女入内白其父言。外有客来欲得相见。其父便出。时婆罗门问讯起居安和善否[晹-勿+皿]凉既竟。谓长者言。舍卫国王有一大臣。字曰须达。为国辅相识不。答言。未见其人但闻其名。报言。知不是人于彼舍卫国第一富贵。汝于此间富贵亦最第一。须达有儿端正殊妙卓荦多奇。欲取君子女可尔不。答言可尔。时婆罗门未得自还。仍值估客来舍卫国即便因之寄书。逆报须达具陈其事。须达得书欢喜。即诣波斯匿王求请小许时为儿娶妇。王即听之。于是大载珍宝趣王舍城。于其路次拯济贫乏至王舍城。到护珍家为儿求妻。护珍长者欢喜迎达安置敷具。暮宿其舍。内则搔扰办具饮食。须达念言。今此长者设何供具。欲作何等。将非欲请国王太子长大臣及以婚姻者乎。便问之曰。长者今暮躬自执营如是事务施设供具。为欲请国王太子大臣者乎。答言不也。又问欲设婚姻亲戚会耶。答言不也。又问将何所作。答言。明日欲请佛及比丘僧。于时须达闻佛僧名肃然毛竖。如其所得心情悦豫。重问曰。云何名佛。愿解其义。长者答言。汝不闻耶净饭王子厥名曰悉达。其生之日天降瑞应。天神侍卫即行七步。唱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须达闻说如是等好事欢喜踊跃感念信敬。于今夜即欲见佛。于是天为之明。便尔而去。中夜出门见天祠即为作礼忽忘念佛心。于是晓还更闇。自念言。今夜闇。若我往者要为恶鬼猛狩之所见害。且还入城待晓当去。尔时即有天。空中见其欲悔便下语言。居士莫悔。我是汝昔善知识蜜肩婆罗门。因闻法故得生天中。汝往见佛得无量利益。正使今日得百车珍宝乃至一四天下满中珍宝。不如举足至世尊所所得利益。过百千倍。汝去莫悔。须达闻天说如此语益增敬念。于是在闇还得明晓。便尔寻路往至世尊所。佛知尔时须达来便出外经行。是时须达遥见世尊犹如金山。相好威容严然昺著。睹之心悦不知礼法。直问世尊。不审瞿昙起居何如。世尊即时令就坐。是时首陀会天遥见须达虽睹世尊而不知礼足。诸天即化作四人行列而来到世尊所。执佛足作礼。长跪问讯右绕三匝却住一面。是时须达见其如此。乃为愕然而自念言。恭敬之法事应如是。即起离坐礼敬。问讯起居右绕三匝却住一面。尔时世尊即为说法。四谛微妙。苦空无常。既其闻法欢喜即证须陀洹果。于是白佛。唯愿如来垂慈临倾舍卫大城中众生除邪就正。世尊告曰。出家之法与俗有别。住止处所应当有异。彼无精舍云何得去。是时须达白佛言。世尊弟子能起愿见听许。世尊默然。须达辞往因白佛言。还至本国当造精舍。不知揩法。唯愿世尊使一弟子共往敕示。世尊思惟。舍卫城内婆罗门信邪倒见。余人往者必不能办。唯舍利弗是婆罗门种。少小聪明神通兼备。去必有益。即便命之共须达往。于是还到舍卫国。共舍利弗案行诸地。何处平博堪起精舍。悉皆周遍无叶意处。唯王太子祇陀有园。其地平正其树郁茂。不近不远正得处所。时舍利弗告须达云。今此园地宜起精舍。若远作者乞食难得。近则愦闹妨废行道。须达欢喜到太子所向太子言。我今欲为如来起立精舍。唯太子园地可以宜用。愿欲买之。太子笑曰。我何所乏。此园茂盛当用游戏。云何欲买耶。须达于是殷勤不已。太子聊复戏云。卿若能以黄金布地。令间无空地便当相与。须达于是恭诺。载金布地随价。太子云。我向戏言。何得便买。须达白言。太子之法不应戏言。而作妄语。非谓储君无堪绍继。即共太子往诣断事人所。时首陀会天当为佛起精舍。恐诸断事大臣偏为太子。则便化作一人为断事者。语太子言。夫太子者不应妄语。而有戏笑既已许卖。不宜中悔。遂断园与须达。须达欢喜便得敕使人以象马负金布八十顷。须臾欲满唯残有少地。须达思惟。当出何藏金足不多不少当得满足。祇陀问言。嫌高买台。答曰。自念必何金藏可足当满之。祇陀念言。佛必有大德。乃使斯人轻财乃尔。即语云。齐是可止。勿更出金。园属卿树属我。我自为佛造立门楼。须达欢喜即便归家当施功作。六师闻之即往白王。长者须达买太子园欲为瞿昙造立精舍。听我与彼捔试道术。其若得胜便听起立。王即召长者问之。今六师云。卿买祇陀园为瞿昙起立精舍。彼求共沙门弟子捔其道术。彼若得胜者乃得起造。如其不能不得起造。长者归家著垢腻衣愁恼不乐。身子明日著衣持钵至长者家。见其不乐即问曰。何故尔耶。长者答曰。起立精舍恐不得成。是故愁耳。身子曰。有何事故。答曰。今诸六师诣王求捔道术。尊者得胜乃听起立。若不如彼即不听也。然六师辈等出家来久。素学伎术无能及者。未知尊者能与彼捔道术以不。身子答言。正使六师之徒满三千世界众如竹林。不能动吾一毛。欲捔术但恣听之。长者欢喜更著新衣往白王言。六师欲捔恣随其意。王即告六师宣语国人。却后七日当于城外六师与沙门共捔道术。国中十八亿人。时彼国法击鼓集众。若击铜鼓十二亿人集。若打银鼓十四亿人集。若振金鼓一切皆集。七日既满打鼓一切皆集。六师众有三亿人。是时人民悉为王及六师敷坐。尔时长者为身子施坐。时身子在一树下寂然入定游诸禅门。通达无碍。作念云。此会中大众习邪来久。憍慢自高。此之群生当以何德而降伏之。思惟是已即立誓言。若我无数劫中慈孝父母沙门婆罗门者。今我入众令一切人为我作礼。时六师众已集。而身子独未来。便白王言。瞿昙弟子自知无术怖畏不来。王告长者。汝师今在何许。须达即至身子所白言。大众已集。愿来诣会。时身子从禅定起整衣。安详而趣如师子王往诣大众。是时大众及诸六师见其形容忽然起立。如风靡草不觉为礼。时身子便升须达所敷之坐。六师众中有一弟子。名劳度差善知幻术。于大众前咒作大树荫覆于众。众咸谓言。是劳度差作。时舍利弗便以神力作毗岚风。吹拔树根倒著于地碎若微尘。众言舍利弗胜。劳度差复咒作一池。四边布七宝水中生于莲华。众人言劳度差所作。舍利弗作一六牙白象。牙上有华华上有玉女。其象徐行蹈池含水踏华。众人皆言舍利弗胜。劳度差复作一山七宝庄严华果茂盛。众人言劳度差所作。舍利弗又作金刚力士。以金刚杵打之即便碎破。众皆云舍利弗胜。劳度差复作一龙有十头。于虚空中雨种种宝电雷振地。众人皆言是劳度差作。舍利弗作一金翅鸟王即擘裂食之。众人皆言舍利弗胜。劳度差复作一牛王。身体肥大峰角。锐地奔突来前。时舍利弗化作师子王即便击裂食之。众人皆言舍利弗胜。劳度差复变身作一夜叉鬼。形体长大头上火然。目赤如血口四牙。目出火惊惧奔走。时舍利弗复化作毗沙门王。夜叉恐怖即欲退走。四面火起无有去处。唯舍利弗边清凉无火。即便屈伏顶礼火即还灭。众人咸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尔时舍利弗身升虚空现十八变及八自在。时会见其神力咸怀欢喜。舍利弗即为说法。随其福行各得道迹。六师弟子三亿人于舍利弗所出家学道。捔伎术竟四众各还所止。长者共身子还图精舍地。手自投绳一头。舍利弗欣然含笑。长者问。尊人何笑。答云。始欲经地六天宫已成。即借道眼长者悉见。长者即问舍利弗。六欲天何处最胜。舍利弗云。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恒有一生补处菩萨来生其中。须达言。我正当生第四天中。长者出斯言已余五宫悉灭。唯第四天宫湛然不变也。又更投绳时舍利弗惨然忧色。则问尊人何故忧色。答曰。汝见此地中蚁子不。答曰已见。舍利弗言。汝于过去毗波尸佛时。亦于此地为彼佛起精舍。而此蚁子在此中生。乃至今日凡九十一劫。受一种身不得解脱。生死长远唯福是要。不可不勤。是故身子惨伤长者悲愍也。长者起精舍用妙栴檀为香泥。别房住止千二百人。凡一百二十处打揵槌施设欲往请佛。复思惟。上有国王应当令知。若不启白傥有嗔恨。往白波斯匿王。我为佛已起精舍。愿大王遣使请佛。时王闻已遣使诣王舍城请佛及僧。愿临覆舍卫国。尔时世尊与四部众前后围绕。放光动地至舍卫国。渐近城边一切大众持诸供具迎待世尊。到已放大光明以指案三千世界皆悉震动。伎乐不鼓自鸣一切聋盲拘癖皆得具足。一切人民睹佛欢喜。十八亿人民并聚佛所。世尊尔时随病为说法药各得道迹。须达造精舍因缘事如是。言祇陀者。真谛三藏云。外国应云鸠摩罗祇陀。此云童真太子。又云祇陀者。此云战胜。昔有兵贼欲破舍卫。波斯匿王遂拒破贼宫人启云。生于太子。因以立名故名战胜。须达多者。此云善与。父母无儿就神乞之。梦中得儿故名善与。彼土曾十二年中不雨。而须达巨富赈济贫乏。故名给孤独长者。今言祇树给孤独园者。此是君臣两举。通别二名。祇陀是君名。给孤独即是臣称。树是其别所。园即是通处。又祇树是门处故前明。园是精舍故后举。又祇陀是本称。给孤是末名。真谛三藏云。须达为过去第四鸠留村驮佛已于此地起精舍。尔时此地广四十里。佛及人寿四万岁。须达尔时名毗沙长者。以金板布地宝衣覆之供养佛也。第五俱那含牟尼佛时。人及佛寿三万岁。尔时须达名大家主长者。以银布地满中乳牛之子以为供养。尔时地广三十里。第六迦叶佛寿及人三万岁。须达尔时名大番悉长者。以七宝布地。地广二十里。以为供养。第七释迦佛及人寿百岁。地广十里。以金布地此处供养。弥勒出世地还广四十里。以七宝布地以为供养。佛及人寿八万岁。须达尔时名儴佉王。儴佉王此云螺王。其色白如螺也。出家得成罗汉。又须知此处是般若处般若依果。其犹弥勒楼馆。亦如法尚香城也

金刚波若经义疏卷第一终

(排版 王建新)

金刚经• 经注集•金刚般若经疏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略释经题。法譬标名。般若幽玄。微妙难测。假斯譬况以显深法。金即三义。一宝中真上不可侵毁。二利用自在摧破诸物。三表里清净影现分明。刚是坚义。谓身命财。身即法身。命即慧命。财即法财。功德助道。用譬三种般若。实相般若理性常住。观照般若破五住惑。文字般若解脱自在。如此三法不纵不横非并非别。成秘密藏。佛三种身亦复如是。实相即法身如大经明金刚身品。观照即报身如金刚三昧破诸烦恼。文字即应身。随机利益普现无边。旧云金刚譬十地后心因圆之位。今言初心至后即有六种金刚也。体者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经之正体也。宗者约实相之慧。行无相之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是因。诸相非相是果。此之因果同约实相。用者破执为用。一切封著通名为执。破诸相惑显出功能。亦自无滞即力用也。教相者有五。一摩诃二金刚三天王问四光赞五仁王。广略虽异同名般若。摩诃以广历色心。乃至种智皆摩诃衍。此文略说金刚为喻也。次广解释。言金刚般若此乃摧万有于性空。荡一无于毕竟。甚坚甚锐名曰金刚。智名决断。慧曰解知。万像虽繁物我无相。有为斯绝寂其机照故假名般若。西云跋阇罗亦云斫迦罗。此翻金刚。云是利铁亦名破具。引大经云。佛告迦叶汝今决断譬若刚刀。又云劫火起时一切皆销。利锐者在下为金刚际。又云往古诸佛舍利变为金刚如意珠。今通取坚利为譬。旧云体坚用利。体坚众惑不侵。用利能摧万物。今问体唯坚不利。用唯利不坚。亦应体则不利用则不坚。此乃不坚不利何谓坚利。百论云眼非知意非见。别既非见合云何见。今依中论通此问即无滞义。今言坚利者不坚不利。假言坚利。如言苦以不苦为义。无常以常为义。空以不空为义。此一例语任运不畏斯难。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岂可定作体用耶。体用因缘不一。不异。体坚用亦坚体利用亦利。既其不一假名义辨。若说体坚即说用利。此是假名义一边之说。离用无体离体无用。用即寂寂即用。无别有无用之体主于用也。亦无别有无体之用主于体也。不一亦不异有因缘故亦可说一说异。为破一说异破异说一。假说一异。令众生悟非一非异秖名此因缘不一不异离断常戏论。戏论不得入即是坚。能破断常即是利也。问何者为般若如是坚利。答一往性空为般若。不断不常不一不异性空毕竟空为般若。万相一无皆悉尽净。大论云般若有三种。实相观照文字。实相即理境第一义谛。观照即行人智慧。智慧鉴此实相。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文字能为作诠亦为般若。故云无离文字说乎解脱。一体三名同秘密藏。问有翻无翻。答翻为智慧。问大论云智慧轻薄般若深重云何相翻。释论七十卷释须菩提五叹不可称不可量无等等无有边如虚空。解不可称句云称名智慧。此是称量檀度。非智慧不能准量。故称名智慧般若定实相。此释不可量何意不可量。欲明佛所得般若明鉴实相甚深穷边极底。菩萨因中智慧不能称量佛果地般若。此是因中智慧轻薄。不能称量果地般若。何得妄引无翻耶。大经云慧有三种。般若毗婆舍那阇那。同一气类随名而辨。约人般若属众生。毗婆舍那一切圣人。阇那诸佛菩萨。就法者毗婆舍那总相。般若别相。阇那翻破相。毗婆舍那翻正知见。此即是总相知见般若翻出离慧即是属众生。众生有慧数故。阇那诸佛十地菩萨。有决断义故。共为一位耳。波罗蜜亦阿罗蜜波罗伽等。翻度彼岸。亦彼岸到亦度无极。此假名无度为度耳。佛已度智慧度名一切智。菩萨未度亦不名度。度时亦不名度。不离已度度未度故。而今言乃度此假名说度。一行度二时度三果度。六度善修满足为行度。三僧祇满为时度得大菩提为果度。彼岸者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为中流。八正为船筏。又悭贪为此岸佛果为彼岸。布施为河中正勤为船筏。又取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智慧为河中精进为船筏。一往如此。又即生死涅槃俱为此。非生死涅槃为彼。故云远离此彼岸乃名波罗蜜。又前生死涅槃双非中道为二。非生死涅槃中道为不二。二不二俱为此。非二非不二俱为彼故远离二边及以中道名波罗蜜。修多罗翻契经。经字训法训。常由圣人心口也。次部轴者第一部十万偈。第二部二万偈并不来此土。第三部一万八千偈即大品亦名放光。第四部八千偈即小品亦名道行。第五部四千偈即光赞。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即天王问。第七部六百偈即文殊问般若。第八部三百偈即此金刚般若。睿师云并是如来随机之说。般若非称量过诸数量。岂是一多四五之可说。次简前后。言金刚前后者。肇师注云五种般若此说最初又千二百五十人后说大品。大数五千人受化转多故摩诃在后。若金刚在后者。仁王经云初摩诃次金刚。又护念付嘱及得慧眼。未闻此经似宜在后。俱有证据。由人用耳。对机设教广略不同。从得道夜讫泥洹夕常说般若明理一等。若依光赞如来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至四十二二月十五日食后。为诸菩萨说般若。次译经者罗什法师秦弘始三年即晋安帝十一年译。又后魏末菩提流支译论本八十偈。弥勒作偈天亲长行。释总三卷分文十二分。一序分二护念分三住分四修行分五法身非身分六信者分七校量显胜分八显性分九利益分十断疑分十一不住道分十二流通分。讲说时别一途开章耳。就此一经开为三段序正流通。序为缘起。说教之前必有由渐。分卫放光雨华献盖等也。由渐既起正教宜陈。缘教相感其犹影响。故有正说。又非止近被一时。乃欲远传来际。故有流通三段各二。序有通有别正说前后二周。流通付嘱奉行通序为五。如是者佛所说般泥洹时。侍者请问答云。一切经初皆安如是。我闻者亲承金口。而闻事非谬也。一时者言则当理理亦如言。当理得时令人开悟圣不虚说言必会机。故言一时也。佛者大师之名佛者觉义。异凡夫故自觉。异二乘故觉他。异菩萨故觉满。在舍卫者法王行运。应物而游在舍卫城。憍萨罗国舍卫名闻物国。胜物多出此境嘉名远振诸国故名闻物。又舍婆提者昔有二仙。弟名舍婆此云幼小。兄名阿跋提此名不可害。合此二人以名城也。祇树给园者。须达布园祇陀施树。共立精舍。广出他经。与大比丘者圣化无秘。听必有俦俱闻如林。可明信矣。应有四众略而不载。比丘云怖魔乞士破恶。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一千目连身子二百五十。尔时世尊下明别序。上明通序以证信。今辨别序以发起具上十号故曰世尊。食时者食熟之时。一人家皆有施心易生。著衣僧伽梨衣也。佛观良田区塍命出家人著此服也。持钵执四天王所奉应器。入舍卫城乞食。法身无待何须乞食。天人妙供百味日盈。自行分卫福物之宜。乞食有十利。一见相好二去疾三除慢四为女人监护五天龙从六四天王钵七贫富等八不杂九息谤十常在三昧其实不食。此城纵广千二百由旬九亿家。国南城北精舍在东。自外以适故言入也。食时如法食。众生有此胜智。机缘将发以表般若。著衣持钵衣是被弘誓铠慈悲之心。钵是行钵钵能盛饭。行能趣理即表解脱城。即法性涅槃之城。观五阴舍悉皆空寂。不动如城以表法身次第乞食不越贫从富不舍贱从贵大慈平等故言次第。即表菩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行行因缘故为还至本处。本处即一切智处。历色心观至一切智。饭食讫收衣钵者即是果后无复愿行。无誓故收衣不复进行故并钵。洗足已即是定慧无复垢累。尘沙无明永去。洗水清净故言洗足。敷座者即诸法空为座。四无畏处此说般若也。别序竟时长老须菩提下第一为正说。文又为二。从初至果报不可思议。名实智道重白佛去是方便道。或为后来或为钝根。或可智度善权为菩萨父母。如判大品般若方便两道分文。此经略说亦复如是。就前段中初问次答。问中前述赞次正问。长老须菩提是对扬主。有长人之德夫钜钟虽朗非扣不鸣。圣不孤应影响唯仁须菩提翻空生。亦名善吉。或云东方青龙陀佛。从座起者请业之仪。即事请道侧身避席。袒右肩者隋国法以袒为敬。亦示弟子执作为便。右膝著地屈曲伏从。示无违拒之貌。合掌敛容只肃显师尊道重故。克敬尽恭专一之至。白佛言述赞。希有者佛从前代八万四千岁皆轮王位。至释尊身若不出家。当二千五百岁作金轮王。而能舍位从门乞食。是为希有。此叹身密。护念叹意密付嘱叹口密。又是述赞大品中意。护念即般若实道如母能护念。付嘱即方便权道如父能教诏付嘱。世尊下还蹑前述更起今问。发菩提心者一切智也。总牒指归翻云无上正遍知觉。标心拟向远期正觉。次问住。入理般若名为住即实智。次问降者。方便即权智。如善财言我已先发菩提心。云何修行云何学道。佛言善哉下第二佛答。初略许次广答。略许中有三一述二诫三愿闻。善哉下述许如汝所说赞请之仪。当理会机尽善尽美诚如所言汝今谛听下诫示听。若不审谛即漏言遗理。诫令谛听言理弗虚。唯然下受旨愿闻。慈诫许说敬肃倾心也。佛告下第二广答为三。初明般若体空无所有。次云何名下二明名空无所有。后忍辱下三明力用空无所有还。就初中更为三段。初正明体相空二信者行深三信受福重。初体相中降心约愿住心约行皆无所有为无相因。法身无色为无得果。问何故。许中前住后降。答中先降次住。互前后者。般若多含义非一辙。若约发心前愿后行广发誓愿。权引于前次入实相以无住法住于妙理。若约修行要须前修实慧次用权道。故有二观次第。前住后降若就证时。权实一心中悟不复前后。今就誓愿中有四心。一广大。二第一。三常心。四不颠倒菩萨发愿普济万物无边旷远。故名大心欲愿与涅槃寂灭极乐故名第一。生死道长众生性多。而诲人不倦名曰常心。不见能所名不颠倒。释大心者横亘四生竖穷三界。四生是能住三界为所在。依[谷-禾+卵]谓卵含藏曰胎。假润称湿歘现名化。若有色即欲色二界。无色即空处。有想是识处。无想不用处。非有想非无想即最上天。我皆令入下释第一心。法不自起因缘故生。但是因缘自性皆空。顺理为解乖宗成惑。惑即生死流转受身心苦。解即累灭苦尽寂然永乐。谓之灭度。小乘涅槃灰身灭智为无余。大乘以累无不尽德无不圆名为无余。生灭观在名有余也。如是灭度下释常心。若有能所即懈息以无休倦。故名常心。度无量无边实无度者。大品度空品云。度众生如度虚空明众生无毫末可得。只解众生本来无所有即是悟。悟即名度。若有众生可度者。佛菩萨等即得杀罪。于一身理而为论。实无有众生。众生颠倒妄执谓有。今佛菩萨怜愍说法令悟本无所有。名此悟为度。实无别有众生异理而度著涅槃中也。何以故下释不颠倒。以失显德。若有我人可言有灭。但是假名横计人我。执我为非忘我为是。是非既彰得失明矣。大品中具明十六。一我二众生三寿者四命者五生者六养育七众数八人者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见者。此中略明四耳。复次下第二答住问更为三。初辨行次举喻格量后结劝。就辨行中二前标无住为本。依无住本行于布施即住般若中也。娑婆世界宜用檀义摄六。资生摄施无畏摄戒忍法摄。后三但举一檀即摄六也。舍心无吝谓之布施。无相可存何吝之有施为六度之首。尘为生法之机二法皆空于何不尽次菩萨应如是布施下结成住义。施受皆不可得不住相也。正以虚心而施福不可量。理既无量心不应限。称理行施其福弥广。东方虚空下第二举喻格量。理行既显如说而行。其福甚多齐太虚也。但应如所教住下第三结劝也。圣言无谬理不可越。如佛所教安心住实相也。可以身相见不下明愿行皆无相为因。法身无色为无得果。菩萨发心有三义。一化众生二修万行三向菩提降伏明化物。辨住示修行。如来身相即菩提果体若识法身菩提可登。若计性实乖之远矣。举法身明菩提空也。不也下善吉深识法身。故言不可以身相而见。或一身一智或言真应或言法报应皆是明果。若至果理不生不生而般若生理不生不生即法身不可说。习报二果不生不生即报身不可说。慈誓不生不生即应身不可说。如此三身皆不可说。那得以身相见如来。以因缘故。若得道人闻说即悟得见如来。若闻不悟虽说身相即非身相故不可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非相见如来者。非因非果有因缘故可得言因。亦可言果如非初焰非后焰。不离初后焰即此意也。今只以相为非相非谓遣相别有一非相。若能如此即见如来。颇有下第二明信者。行深文为三。一明行深二释三引证。初有问答。问颇有人能信不答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二初非一佛二多积者能信此经。出家持戒在俗修福后五百岁者。从六百至一千亦云最后五百始有佛法之名。能生信者非值一两佛也。应以如来灭后是其得道之时。如优波掘因缘。若寻其本非一两佛也。净信无所得信也。无相者为净信。五百论师非不持戒不信大乘四依。久植故能信耳。既得实相净信。如来以种智知以佛眼见。见其一念信得无量之福。如一人以花自供佛。一人以花与他供佛所得福德。问罗汉不能见问弥勒。弥勒云自者毕苦得辟支与他得成。佛是菩萨心故如来知见。般若为佛母佛常眼观。此经及受持者福与虚空齐。非下所测唯佛能知见耳次何以故下第二举二空释成。信者相有三。何以故初标次释后结。此中文隐有纵释反释传释。初列生空有四。我是自在之名。人为宰主之目。众生取续前为义。寿者以接后为能此四同为人。执随用以立四名。广即十六知见取著此见不信般若。次列法空。但有两句法非法也。今言法者说五阴空为法。五阴相为非法。即以阴空为药名法。阴有为病名非法。阴病既除空药亦遣。非法既谢在法亦亡。又持戒为法破戒为非法。次若持若犯并非法。非持非犯为法。是中道义。此信达中道离有无二边。乃信此经耳。以是义故。如筏喻者第三引证。信者行深有六。初举经为证二举菩萨正行。三举菩萨遍行四举往古时事。五举净佛国土六举譬山王。为证第一引经为证者。譬欲济河构筏自运。既登彼岸弃筏而去。将度生死假乘万行。既到涅槃万善俱舍。道法尚舍而况非法。初以善舍恶后则俱舍如来得菩提下第二举菩萨正行为证。佛问有菩提可得有法可说。不答。无有定法名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无定即是性空解穷相尽谓之菩提。无相故不有。假名即不无。不有不无何实可得。何定可说。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应既不说真亦复然。离真无应真应不同。由来真不说应说。说即不说不说而说。若知如来常不说是为具足多闻。何以故下释菩提无相可取。诸法空不可说非法即不有。非非法即不无。故不可说。有无并无理之极也。所以者何。理无生灭谓之无为。无为之理众圣同解。解会无为结尽道成。一解脱义同入法性。无为虽一解有明昧浅深差别也。三千七宝下校量。前举虚空此岂不尽。今一念信解复一番格量。积宝多而功薄。四句约而福厚。金玉三千止以养身。一偈虽约妙极资神。爱佛功德七住未忘。妙著难觉宜应虚心也。七宝是事善缘因。天人果报不动不出。故以动出之慧导之得成菩提。一念圆信能导众善。此心为胜。实相能出诸法。法即非法诸法不生般若生也。须陀洹下第三举菩萨遍行。初举四果次善吉自陈。须陀洹此云修习无漏。亦逆生死流亦入道流。不入色尘是逆流。至论在观无逆无入。言不入色者即是六尘。过去无明所感。无明不实所感六尘那得是实。既其不实那得作定有无六十二见计。以不定性故名不入。海为众流之川。菩提神极之渊。始会无生必尽源也理无乖顺何入之有。违理故入六尘。背尘即会于理。下众果类然。斯陀含云住薄亦一往来。欲界思惑九品已断六品。余三品在故言薄。人天各一生便成罗汉。故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已得生法二空故。阿那含此云不还亦云不来。欲界结尽上界证无学。应云不来。略以无兼不。互文现耳。罗汉此云无著亦曰不生。三界生尽所作已办罗汉称道前三言果。果实通四而独称道者。以得尽无生二智声闻道极。故以道为名。世尊佛说下第二自陈。以己所解验理非虚。心空恒静诤从何起。兰那者寂静行。相尽于外心息于内。内外俱寂何时不静。得名不虚必称实也。兰那此云无事。若自谓是离欲。即是有事何谓无事。昔在然灯下第四举往古时事为证。次明菩萨其解亦同。如来在昔佛所行般若时。非但于假名不入色香等。亦不入涅槃亦不入中道。是故得成菩提。四依齐此明一念。信人降伏其心无我相等。净佛土下。第五一念净信辨其应住以无所住。住于般若而取佛土即是四种庄严。若自严净即是寂光。若论化他即具四土相惑此土秽虚明即国净。严国之义亦在虚心。如是严净土应行檀等生清净心。不住色香其心无住。三番法非法等。一念净心无住之住。即是非因而因而降住等也。譬如下第六须弥山王。此即非果而果。须弥翻云安明四宝所成是十山中一。一雪山二香山三轲梨罗山四仙圣山五由乾陀山六马耳山七尼民陀罗山八斫迦罗山九宿慧山十须弥山。因大故果大。得法性五阴成就法身。故言大如须弥须弥以譬法性色。色大故般若大如山大神亦大。习果既圆报果亦满。法身非身故言大身恒河下第三信者福重。文有四阶一福多二处重三人尊四总结。恒河者是神名。此河长八千由旬广四千由旬。甚深象度皆没沙细如面水白如乳。初言三千不即恒河者自少至多。一恒河为本复数诸恒河。诸恒河之沙三重为数。舍宝多而福少持经少而福多者经之胜用。复次下明处重。一切世间总明处贵。天人修罗略明三善道。供养如塔此云方坟亦名灵庙。尊法身故敬塔为。重经故贵说经处。大品舍利起塔不及般若。何故说处如塔其义实尔。但世人敬塔故令说处如塔是人成就最上下明人尊。法妙人称理故宜然。希有之法是菩提成就即人可贵。如法华说最实事。即是第一义谛最上之法也。若是经典下总明。经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尊重弟子。人能弘法即人有法。以法成人即法有人。人法所处理当贵矣。非果而果即为有佛。非因而因即以尊重弟子谓普贤文殊等。初章竟当何名下第二辨名空无所有。夫条散难究本一易寻会。宗领旨宜正其名。文有四假初名字空二受持福多三信受行深四佛述。初中有问答问名问持。遵修为奉任弘为持。在三成范请问其轨。佛告下答名答持。名冠题首义已备矣。境慧相从通名般若那要宜别归乎圣心。挈网举目诠合义从名正理显宜应修习。所以者何下释。夫名不虚设必当其实。金刚所拟物莫不碎。此慧所照法无不空即非般若即慧空也。境灭慧忘何相不尽。弘持之旨宜在于此。释中初无所有。二亦无所有而意异故。明不无所有此简性空义。一者性自是空二者破性说空。前有所无空后无所有空。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有所无望前无所有望后。前三藏中说性义皆破。即属破性说空所摄。而此性义前时为缘为有者。今日悉无故言有所无而言无所有。望后明诸法无所有而复有不无所有义。即明如是有故。经云。不知名无明破性说性空。横论破病一切悉皆洗净。是尽亦尽是净亦净。竖论入道尽复有不尽义。此望道为论即此尽净为道。道有隔凡成圣之用。不同二头三手之无所有。复有不无所有义即是如是有义。若是前无所有一向无所有无所有亦复无所有。后明无所有即是不无所有。无所有名虽同其意有异。就前中初明如空次明如亦空。所以者何佛说般若则非般若。此是如空。既以性空为般若般若即非般若。性空如亦空如来有所说法不。境慧都空复何所说。说不说如不如二智皆空也。三千下是第二受持福多。不无所有。亦二初明微尘不无所有。二明身相不无所有。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故是无所有如是有。大品云不知名无明今明了此。如是有即智慧也。散为微尘合成世界。世界无性故非假名即有。可以三十二相下二明身相不无所有。非相假名身相只以身为非身。不是遣除身别有非身也。亦非遣相别有无相。相无相不一不异。恒河沙身命下说经名已复一番校量。前寄舍财以明胜此寄舍身以辨多。依报易舍正报难损自易之难示化渐也。身命布施不免有生。弘持四句累灭道成闻说经深解下第三信受。行深有四初须菩提不闻。二余人能信。三善吉闻易四余人闻难深解。悲泣者嗟我晚悟兼悲未闻。愍念一切众生不知此法故悲。闻此法喜故悲深嗟小乘。呜呼自责故悲。不善观空名得慧眼。故尔前虽闻未闻如此降伏应住也。若复有人得闻下第二余人能信。实相者即是非相。若有少相即非实相。故以无相为实相。如来说此而人能信。岂非第一希有。而言生实相者此是无生生也。大品云。色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若解色无生即是无生观智起故般若生也。我今得闻下第三善吉信易。遇佛道成证圣方信何难。生值佛世亲得解悟。解故信之易也。若当来世下第四余人信难。生不值佛而能信如是无相之法斯岂不难。就文更为四。初明信者希有末法时信最可称美。二何以故下释信者由无我相能信此经。若才有少许我人等相即不信也。三所以者何下释无相意。我相即是非相无片许相可得故。其能不颠倒我人等从本以来无一相可得故。其体本来无相即为希有此是反释。四何以故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相尽解极即是为佛。能离有无毕竟常住。前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告下第四如来述成。若善吉自言容可不定。言无我人即是佛者佛今印定如汝所说。是故非虚一往怛愕名惊。心胆怯弱名怖深恶前事名畏。又惊是始行怖是二乘畏是外道。亦初闻经不惊次思义不怖后修行不畏。第一即般若诸度中最为第一。六从后数亦是第一。忍辱下第三明般若功用无所有。然诸法不出体名用。今皆无所有。文更为三。初力用无所有二能如是解仰参佛慧三明福多。就初中复五。一体无所有二功用三劝诫四引证五举譬。第一体者安耐名忍加毁为辱。既无我人谁加谁忍。故非忍为忍忍为非忍为般若体也。何以故下第二明般若用。以非忍为忍有大力用。初一世忍次多世忍。一歌利此云恶生。王何故忍即非忍引事为证。有苦能忍有忍无苦。既无我人割忍何生。若有人我必生忿恚而能恬然无我明矣。二又念五百世下即多世忍。菩萨知身无所有舍不足难。若有此身舍大难也。尸毗代鸽犹是三藏中事忍。前明有忍无苦今明无苦有乐。有慈悲故无恨无恨故即乐也。应离下第三劝诫。此是般若之中心故须精解。就文又二。一劝二诫文句相参。初劝发心次劝应住后劝修行。前诫离相后诫莫染心施。今即初劝离相。发心菩萨以相尽为极。故宜以忘怀而期心也。不应下即是前诫不应住色。心中离一切相不住声香等也。应生无所住心者即次劝应住般若。般若无相可缘心何所住。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住相即心动故非住也。是故下是后诫。令不住六尘行施。还举前宗会以成义理无住故。应忘心而施不住色无财物也。菩萨为利下即是后劝。令为利益而行施。施不望报利益必深也。如来说一切诸下第四引证。证中有三。第一举佛说为证。诸相皆无不见施者我说一切相即非相。不应住相生心行施。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受者亦无。不应化众生而受度也。如来是真语者下第二举能说人为证。真是不伪实是无虚。如必当理不诳非妄不异即始终恒一。圣言不谬故宜修行也。无实无虚下第三举所得法为证。寄实以非虚何实之可得耶。若疑我说法非者及能说人亦非者。今我所证得法只自如此心实作此证。不实不虚两舍。无生无灭等例然。故所说如所得非虚言也。菩萨心住法下第五举譬显住相非晓冥若夜游。前举有得为非后明无得为是。若住色香等行施不能得见诸法。若不住法行施如有目日光能得见色。无我三事即不住相也。慧见为目理境为日。万行显别为种种色。诸法本来空。菩萨观心复知其无所有而行布施者。即所见明了。此中先法后譬直说譬耳。当来之世下第二能。如是解即仰参佛说。当来若能受持即为佛悉知见。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来所见理用非谬明将来宜加勤修也。日三时舍下是第三福多。若能如是信者胜一日三时以恒河沙身之与命布施。分一日为三分故言初中后。施重又多功德弥旷。若于此经生心不逆。福胜前施。施即有限信心无极。何况书写持读诵说但言以信况复弘持也。以要言之下答上无所有。如是有不可思议事也。能知诸法本来无所有而以无所有为有。即不可思议。此文有十。第一经不可思议。理圆道极言即尽美。提宗表实约言之耳。物莫能测不思议也。算数不该不可称量也。荡然无涯无边耳。以要言之略此三句矣。文理平等无所有如是有。非般若为般若非身相为身相皆不思议也。第二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此经在始便为大乘不为三乘。广运无涯谓之大乘。超三乘之胜谓之为最上。自非其人不谬说也。包含名大无胜最上。如来悉知见者人高道旷唯佛见之。荷担菩提千载不坠。由于人弘任持运行荷担义也。背荷肩担非身而身实相法身。非因非果即是两肩也。第三何以故下三乘不堪闻不信受乐。小是二乘著我是凡夫著见是外道。不能读诵以失释得也。第四在在处处下。地是无知法处故贵。虽复废言息义此处常有天龙围绕如帝王所居之处。人皆宗重天人供养此处是塔。恭敬作礼香花而散也。第五转障。本有重障习学般若先世重罪现在轻受。止为人轻贱过去重罪即得消灭。罪起由惑福生于解。福解既积宿殃灭矣。第六当得菩提即受记也。累灭解生菩提可登故佛悬记。第七我念过去下明能持经者所得福德胜佛往行。然灯佛时始获无生忍。今能无所得心而持经者得福胜我。阿僧祇佛所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无空过者福德算数不及。心限即福少意旷则功德多也。第八于末世下明若。具说无所得持经所得福。时人闻则狂乱狐疑不信。解通人旷德必无涯。狂乱不信不足明道也。第九义不可思议万行渊深。义能谁测。以无所得无所有如是有无所有为义。以非般若为般若义故不可思议。第十果报不可思议菩提妙果岂有心之所议。如华严经明初发心便成正觉。与微尘法界众生为眷属。故知果报不可思议也。须菩提问下第二周重说。般若或为后来或是为钝根者。文亦三假。初从问去至福德多明体。次佛可以色身见去至前偈辨名。后如来不以具足相故至寿者见明用并无所有。就体中辨于三假。初受假次名假后法假受是人。人即有名此人之与名有能成之法。三假是立法云何将三假释无所有。三假乃是立法亦是坏法。今欲明无所有故须将来释。若横论破病则实是一无所有。若竖论望道即无所有而不无所有。此三假亦然能成能破故。既言假有竟何所有。既言假有何为而不有。初约释尊因无所有。次约如来果无所有。后约菩萨化他明无所有。就因中更为三。初佛告下释因无所有。次然灯下引证。后如是。如是下佛述。释中又三。初明得次明失后双释得失。初明发心欲度众生起弘誓愿。我当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明菩萨知众生如有何可灭。若实有众生可度释论云菩萨得杀众生罪。又大品如化品佛语须菩提。诸法本有今无耶。此即责须菩提意。众生非本时有今时无何须慰喻始行菩萨。本自无生今何可灭也。二何以故下明失。若菩萨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以失明得理可知矣。所以者何下双释得失。无发心者故知无我即行人空计我有惑。故非菩萨。于意云何下第二引证。证中有问答。初问中即引自昔得记之解以证前说。次今答中无有法得菩提。圣心难测义推可图。得记由于无相。无相之中即无所得也。如是如是下第三佛述如汝所说者。在因时已自无所有故。无所得菩提佛与我记。若见有法则乖菩提。何容得记无法得菩提。是故然灯佛受记无法则会理会理则向极故得记也。何以故下第二是明果无所有。有三义。初明如次证后譬。初即此是果人同如。同如故无所有。诸法性空理无乖异谓之为如。会如解极故名如来也。若有人言如来得菩提下。若有说如来得菩提者。此人俗间语非理言也。实无有法得菩提佛人也。菩提道也。既无人法谁得菩提。无实无虚者是非。既尽则会菩提。菩提之中不见是非。非实即无是非虚即无非也。是故如来说一切法下第二证如来无所有。如来在一切数故。凡夫违一切法为邪。圣人顺一切法为正。正即觉悟故皆佛法矣。譬如身长大下第三说非果而果。直举人身类上诸法。缘假故长大无性即非身。既非般若为般若者宁不以非身为身耶。若菩萨作是言下第三明菩萨化他无所有 初明化人次引佛说为证后明严土。初灭度众生不名菩萨。元无众生横见众生见。即乖道非菩萨也。何以故下释菩萨自无何有众生二是故佛说下引证无菩萨亦无众生。一切法都无我人也。三若菩萨言庄严佛土者。虚襟进道严土济物。济物之行方便慧也。解空无相谓之为慧。若言我能庄严国土众生可化见惑违道。何名菩萨也。何以故如来说非庄严是名庄严者。无存于化而土自严也。明应住义受假竟。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下。第二明名假无所有。文二初通达无我。既云一切法皆无所有。何名菩萨。今实无一切诸法。而今言菩萨但有其名。今明此名亦无所有故。何名此为菩萨。通达诸法无我等相故名菩萨。真菩萨故。所以能通达无我。二立真解。通达非伪真菩萨也。名假竟。五眼下第三明法假无所有。即上如来悉知见是人。其文又三。初明智慧。次明心。后明功德。法虽多不过功德智慧二种严。心为其体故备空也。此是初明智慧空。智慧虽多不过五眼。旧云肉眼见障内。天眼见障外。慧眼见真。法眼见俗。佛眼通知内外法。今言但是一智差别说之故有五耳。释论云。法眼知声闻缘觉等法故名法眼。是以知俗名法眼。然此中本明智慧空而直辨五眼。不言其空者意现于后。后既将智体心空。智宁不空。后明功德空。前智岂不空。以前明智有后明功德无。无有虽殊致不乖也。二恒河中去是明心无所有。以举恒沙等来。为欲校量取心明其空耳。如来说心皆为非心。只以非心为心此与前不异。五眼照。理无不周备。举色心收境尽矣。三世不可得说非心名心。何者以三世心无性可得故。可从缘而生心也。三若人满三千七宝布施下明功德无所有。明福有实。此即有量岂得多耶。以无福为福故多也。金玉无性故可积满三千。福德无实则可旷施而多心之无性。惑灭解生也。法假竟佛可以色身见下第二明经名。初名次行。名中有三初身相次说法后福多。色身者法身如空月。色身若水像。世间之色无实可睹。寻其本实即法身也。慧为万善之主施为众行之首。总为丈六金容别则众相。云娑婆随现则为相岂。可一方尽极。我当有所说法下第二明说法又二。初正对上名。道成应出说法化人。谬传毁圣名为谤佛。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故传说法之意向言无说。非杜默不语但无存而说。即说满天下无乖法理之过也。佛得菩提下第二明习应。有问答前应后习佛人也菩提道也。佛得道故说以示人。而言无法可说未审得道不。答中乃至无有少法可得。相尽虚通谓之菩提。菩提无相有何可得。寂灭无得道之至也。是法平等下结成菩提义也。人无贵贱法无好丑。平等菩提义也无我无人修一切善者即是修义。夫形端故影直声和则响顺。忘我人而修因必克无相之菩提。所言善法者人既不有善何得实耶。善是离恶之名法是轨持之义。三千世界中山王七宝下第三明福多。聚宝有尽妙解无穷。一偈法宝胜无量珍也。我当度众生下。菩提无得为果故以忘言而说。勿谓如来见众生可度。若见有众生则为我见何谓如来。但说假名我耳。非实我。而凡夫者闻说假名不达言旨以为实我。如来说非凡夫者。凡夫不实故可化而成佛也。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下二辨行就。文有五。一正观问二邪答三佛难四领解五佛举正义为释。初以问疑者谓众生是有可化而圣。法身不无可以妙相而期。故问之也。次邪答者。听者实尔用三十二相是如来也。三难。轮王是佛即以近事质之令其自解。四信解。不应。时情谓然我解不尔。五佛举正释者。五色焕眼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声。偏谬为邪愚邪隔不见也。若作念下第三功用无所有。即是有不断灭义。有因有果一切宛然。即是般若方便用。论云得般若气分故有居空涉有之用。无复滞阂。此下去不说诸法断灭就文有二。初果次因。有义虽多不过因果。明果中二。初诫次明有。汝莫作念诫也。勿言诸法一向无所有。故谓不以具足相得菩提。不偏在色声故向言非。非不身相故复言是也。发阿耨下第二明因亦二。前诫后明有。莫起断灭。相尽寂灭故不有。道王十方非谓无。应毕而谢即不常。感至随现故不断体合中道轨物之式。限之一方岂不谬哉。若人满恒沙七宝下结般若成忍。就文复三。初明体道成忍之行无所有。次明体道证忍之人无所有。三明体道行忍之用无所有。以行成人人故有用备明无所有。就忍行中先校量。次若复有人下明成忍之行无所有。忘我则忍成超出故胜也。白佛下第二明体道证忍之人无所有。初明因人不受。后明果人不受。初明因中有问答。乃云不受亦不受。受其报种已名贪著。无存我人邪染何生次若来若去下明果人不受。若言从真如实际中来。善逝自及化人去至涅槃。皆是不解佛所说义。如来道荫之主。世界权应之宅。众生慈育之子。举此三事大旨彰矣。无来无去。故名如来。解极会如体无方所。缘至物见来无所从感毕为隐。亦何所去也。若三千碎尘下第三明体道行忍之用有四。初明碎尘用二碎界用。三碎合相用四碎诸见用。以微尘成世界有合。世界有合故起见。见者即失。谓有此四妄想得者非见为见。乃至非尘为尘为得。此四并是般若用。尘界等是依报。见是正报。合通色心。即此下是碎尘用。善男子并是大行。同华严中说佛说非微尘为微尘。次三千下明成世界用。微尘非实故可碎而为多。世界非有则可假借而成也。三一合相下破一合相。以非合为合故是不可说。只复言是合。此复非复是故假名说合。何为而非合以非合为合竟何有合。大经四句皆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今亦无合假说合耳。中论大品皆破合。当知无合今经中说合顺俗假说耳。凡夫贪著其事不知事即理。理无所有即是事无所有。何故非世界名世界。若是实有即应一性合不可分。假众生名一无合可得。假名无体不可实说。疑惑则凡夫贪著故计实。四佛说我见下明破诸见用。凡夫谓诸见决定是见。今佛说非见以本来无所有。诸见非实可改为正。众生虚假从凡至圣。正说意。从发菩提去第三流通假。非止近益当时。亦乃远传千载。文为二初付嘱次奉行。付嘱又三初正付嘱次校量后方法。始终既毕故指宗劝人。凡欲发心成佛净国土化众生。当如上所说理而生知见也。如是信解者理深未明推信为解耳。不生法相但是虚假非实法也。如来说非法相是名法相。相穷理尽明。其唯如来说言非实故应从信矣。二阿僧祇七宝下校量流通。七宝有竭四句无穷。明以无所得心指经一偈。其福胜彼有所得施。三云何为人下后方法。初标次释。释中有止有观。弘通此经若为方法。须不取法相须如真如。上如是智下如是境。心境符合故得不动。不动空有等法。何以故下一偈明观。观诸法梦幻等。而为人说句偈有真实。及有此假有也。大品十喻一幻二焰三水月四虚空五响六干城七梦八影九镜像十化。此中举六。论本明九然流通方法不出止观故今略举。即止为观故见一切皆空梦幻。即观而止故一切梦等悉如如也。佛说是经下第二奉行流通。闻法欢喜既能信受复如说行说人如法。受者得解。般若真正之法非是有所得断常等法。三事具足说人是佛。一切智人所说之法即中道正法般若无所得法。受者最上乘人久种三多。持戒修福三德斯备。闻不惊怖即能信解。是故欢喜。道蕴圣心待孚则彰。宿感冥构不谋而集。同听齐悟法喜荡心。服玩遵式永崇不朽者矣。

(排版 王建新)

金刚经• 经注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姚秦释僧肇 注

注金刚经序

  金龙沙门 敬雄撰

曩昔慈觉大师之入于支那也,赍持晋肇公注金刚经而归,秘诸名山,光明不照世也,殆九百年矣!顷祖芳禅人持来告曰:是乃祖请来之本,予偶得之,请师校而梓之,使见闻者,结般若种子焉。予受而读,半乃掩卷叹曰:夫此经者,般若第九会,直承无住生心妙旨,故云为发最上乘者说。盖一切菩萨,未有不学般若,成无上菩提者。故弥勒、天亲、无著、功德施四大菩萨,造之偈论,赞扬弘通,法流乎支那。罗什初译,肇公乃注,从时厥后,奉为日课者亦多矣。且黄梅印心,曹溪悟道,灵瑞之著,注疏之多,宜莫此经若也。而其注之旧,肇公为先,注来于大东,亦此注为先,而发诸注既行之殿者,岂非时节因缘乎?天台大师曾讲此经,专依肇公,犹如说观经,专依净影也。故今每有疑误,辄以天台疏以校讎焉。嗟乎!斯注者,天台所钦用,慈觉所请来,文古义幽,深得佛意,且投好略机,实苦海津梁,迷涂司南也。梓而行之,则其利益复如何哉!故随喜以校,亦愿后之读此注者,因指得月,悟无住生心妙旨,则与黄梅曹溪,同一鼻孔出气,不必纷纷更从事于后世异说,而哆以为博也。

宝历十二年壬午之夏

(编者注:本文中凡○后之文字,即是敬雄法师以天台智顗之《金刚般若经疏》所作校勘。)

夫理归中道,二谛为宗。何者?万法之生,皆假因缘而有生灭流谢,浮伪不实,称之为俗也;因缘诸法,皆无自性,自性既无,因缘都忘,本自不生,今则无灭,体即无改,目之为真。真俗为二,理审为谛。圣心正观,鉴真照俗,此当中道法相之解,称为般若。

般若慧也。金刚者,坚利之譬也,坚则物莫能沮,利故无物不摧;以况斯慧,邪恶不能毁,坚之极也;本惑皆破,利之义也。波罗蜜者,到彼岸也。生死为此,涅槃为彼。大士乘无相慧,舍此生死,到彼涅槃矣。经由津通义也。言由理生,理经言显,学者神悟,从理教而通矣。

此经本体,空慧为主,略存始终,凡有三章,初讫尊重弟子,明境空也,意在语境,未言于慧;第二,正名辩慧,即明慧空,但语慧空,未及行人;第三,种问以下,明菩萨空也。三章之初,其文各现,前后相似,意不同矣。四时般若,此最为初,言约义丰,幽旨难见,敢以野陋,辄为注解,述其大略,非云曲尽详析究密,请俟明识者矣。

【如是】

佛临泥洹时,侍者请曰:一切经首,皆致何等?佛敕阿难,应言如是,乃至时、众也。如我所传,如佛所说,称如是也。

【我闻,】

若从佗传闻,不必如是,我亲承金口而闻,事非谬矣。

【一】

谓是自闻当理,以不自不当理,传之何为?言则当理,理亦如言,言理不差,故言一也。

【时,】

虽曰当理,容不得时,若不得时,何能悟人;明圣不虚说,言必会机,时哉之说也。

【佛在舍卫国】

法王行运,应物而游,一时降集,在舍卫大城,憍萨罗国之也。

【祇树给孤独园,】

须达市园,祇陀施树,共立精舍,故言祇树给孤独园也。○“市”疏作“布”字。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圣化无私,听必有俦,俱闻如林,可信明矣。应有四众,略而不载者耳。○“私”疏作“秘”。

【尔时,世尊食时,】

日营资膳,食熟之时,此时人家皆有,施心易生。

【著衣】

著僧伽梨,福田衣也。佛观良田笾乘齐整,因命侍者,出家之人,一切福田,凡制僧那,唯此为之,欲令顾惟道无空信施之也。○“笾乘”疏作“区塍”。

【持钵,】

执应器也。

【入舍卫大城乞食,】

法身无待,何须何欲?且人天妙供日盈,现行分卫,福物宜之也。○“现”疏作“自”。“福物宜之”作“福物之宜”。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不越贫与富,不舍贱从贵,大慈平等。次第至也。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将陈般若,遵拭自敷。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夫神钟虽朗,非扣而不鸣;圣不孤应,影响唯仁,师尊道重,故克敬尽恭也。○“神钟”疏作“钜钟”。“克”作“克”。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慈恩之重,岂可胜言。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护念、付嘱,即希有事也。慈善将卫,令其行令,护念也。行立道成,委授弘通,付嘱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一切智也;标意拟向,远期正觉,故言发心之也。○“意”疏作“心”。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菩提妙果,非行不就,万行虽旷,解有明昧,故有位降之异。始则抑心就理,渐习自调,谓之降伏;终能契解会宗,心不移去,谓之为住耳。○“位”疑“住”字。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赞诸之仪,当理会机,尽善之甚,诚如所言。○“诸”疏作“请”。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若听不审,则漏言遗理;或令谛听,言理弗虚也。○“或”疏作“诫”。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慈戒许说,敬肃倾心。○“戒”疏作“诫”。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虚心履道,谓之菩萨;旷济万物,摩诃萨也。应如下所说,则是降伏之方也。问降在后而答在前,何耶?住深降浅,故问者标深;于降浅易习,故答之于前。问答有指,非其谬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正答降伏之行也。万法虽旷,略为二科:(一)众生法,(二)五阴法。法不自起,因缘故生;但是因缘,自性皆无。斯则顺理为解,乖宗成惑。惑故生死流转,解则累灭无为。身心为苦,苦尽为乐,尽苦之道,其唯大解。解极惑尽,身心俱忘,寂然永乐,谓之灭度。非我弘化,群生岂济?凡解不自生,要由渐习,假名法粗,抑心则易,故始就众生空,以明降伏也。○“皆无”作“皆空”。“惑故”作“惑即”解。“则”作“即”。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解会中道,不有不无;无性故不有,假名则不无。非无假名,故恒度众生;自性空故,实无灭者矣。

【“何以故?须菩提!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释何故无灭者,若有我相,可言有灭;既无我人,其谁灭乎?但是假名,而横计我,执我为非,忘我为是,是非既彰,得失明矣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次答住行,即明法空。谓法弥旷,略举内则六度,外为六尘,内外诸法,斯皆因缘无性;因缘无性,则心无停处,故应无住也。舍心无鐢,谓之布施,无相可存,何鐢之有?施为六度之首,尘为法生之基,二法皆空,于何不尽?既得法空,解明行立,无复退失,故言住。○“基”疏作“机”。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结成住义也。施者、受者、财物皆不可得,不住相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释何故布施应不住相耶。正以虚心而施,则福不可量。故知不住为是,住相为非。又理既无量,心不应限,称理行施,故其福弥旷者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理极二空,降住已彰,理行既显,时听戢心,如说而行,其福为多,为多之况,齐乎太虚之矣!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圣言无谬,理不可越,但当如佛所教而安心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菩萨发心,义兼三端:一化众生,二修万行,三向菩提。降伏已明化物之仪,辨住则示修行之轨。此章明趣菩提之方。如来身相,即菩提之体;若识法身,则菩提可登。若计实菩提,乖之远矣!故问法身,明菩提空者乎。○“之体”疏作“果体”。“计实菩提”作“计性实”菩提二字无。“故问”作“故举”。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须菩提深识法身,故言不可以实身相而见也。○“实”字疏“无”。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即引佛语而释也。法身者,万善之极体,含万善妙,集成身缘,构无性故,即非身。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即述成须菩提之言也。又则虚妄,理非相也。又假名故虚,实计为妄乎。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行合解通,则为见佛。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理空无相,奇心无所,时听昧然,未即于心,示同未悟,咨问云尔。讫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以信验理身。○“奇”疏作“寄”。

【佛言:“须菩提!莫作是说。】

圣不空言,禀悟如流,方问有是何言也。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后五百岁,像法之中,人衰道丧,尚有信者;况今大圣感兴,英慧云集,从化如林,何谓无信乎?后世能信,要具戒德,今之未悟,无福愚闇,自为疑滞,非理不实之也。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见佛闻法,积德已久,然后能信,明法之深妙也。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即以如来知见,明理非虚,一念净信,其福无量,推功测理,岂不信之乎。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释一念至促,而福德无量,何耶?政以无或我人,理解为弘。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无因缘法相,亦无无因缘之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我人横计,理故宜忘。诸法是理,何故复无耶?正以心缘四大,假名诸法,而计我人,见假名空,我人息矣,故应无也。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色声香等实法相者,亦起我人等见,故应无之耳。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释何故复无非法耶?缘空故有有,由有故空空,若无有相云起;起相计我,万惑兹生矣。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并结无法相、无非法相也。空有两忘,心无所取,解会平等,结尽道成。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即引昔说以证今理也。譬欲济河,构筏自运,既登彼岸,弃筏而去。将度生死,假乘万行,既到涅槃,万善俱舍;道法尚舍,而况非法之空也。○“之空”二字疏无。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竟尊重弟子,引众圣同解,以证理之必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如我于佛所说义中而作解,穷相尽,谓之菩提;无相故不有,假名则不无,不有不无,何实可得,何定可说也。○“穷相”之上,疑脱“解”字。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菩提无相可取,诸法空不可说,故无定实。

【“非法非非法。】

非法则不有,非非法故不无,有无并无,理之极也。○“有无”之上疏有“故不可说”四字。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理无生灭,谓之无为。无为之理,众圣同解,解会无为,为结尽道成,所谓一解脱义,同入法性者也。然无为虽一,解有明昧,明深昧浅,优劣差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又格功德,即以明理,功德既多,故宜弘也。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福德无性,可以因缘增多,多则易差,故即遣之耳。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积宝多而功薄,四句约而福厚。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何以故”四句约而功胜耶?金玉三千,正以养身,四句虽约,妙极资神,岂可同日而等彼者也。○“正”疏作“止”。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爱佛功德,七住未忘,妙著难觉,宜应虚心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例访众圣,求之诸心,优劣虽异,忘怀必同。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

海为众流之川,菩提神极之渊,始会无生,终必尽源。

【“而无所入,】

理无乖顺,何入之有?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违理故入色声,背色声则会于理。理会无入,非入色声也。自下众果类可知。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者,无生也。相灭生尽,谓之无生。若计念,则见我人,起相受生,非谓罗汉,诸果类亦应尔,但随义异明耳。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以己所解,验理非虚,心宣恒静,诤从何起?○“宣”疏作“空”。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阿兰那行者,寂静行也。相尽于外,心息于内,内外俱寂,何时不静也。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得名不虚,必积实也。○“积”疏“称”。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于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次明菩萨,其解亦同。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菩萨自行,严土化人,严国之义,亦在虚心。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相惑必土秽,虚明则国净。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理极于此,结劝修明。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封六尘,相灭解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解洹虚通,犹身假能大也。○“洹”疑“恒”字。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二广格。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封宾法身,谓之为塔;树像灵堂,称之为庙。圣体神仪,全在四句,献供致敬,宜尽厥心矣。○“宾”疑“殡”字。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四句已尔,况乎始终。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法妙人胜,理故宜然。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人能弘法,则人有法,以法成人,则法有人,人法所处,理令弘矣。初章讫之也。○“令弘”疏作“当贵”。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

夫修散难究,本一易寻,会宗领旨,宜正其名也。○“修”疏作“条”。

【“我等云何奉持?”】

尊修为奉,任弘为持,在三成范,请闻其轨。○“尊”疏作“遵”。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名贯首题,义已备矣。然境慧相从,通名般若,取要宜归乎圣心。○“贯首题”疏作“冠题首”。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契经举目,苓合义从,名正理显,宜应修弘。○“经”疏作“纲”。“苓”作“诠”。“弘”作“习”。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释所以此名字而奉持者何?夫名不虚设,必当其实。金刚所拟,物莫不碎;此慧所照,法无不空。则非般若即慧空也。境灭慧忘,何相不尽?弘持之旨,宜存于此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境慧都空,复何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散为微尘,合成世界,无性故非,假名则是。○“则是”疏作“即有”。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世界宅也,如来主也。如来出世,道王三千,主宅皆空,其谁说法乎?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身命布施,不免有生;弘持四句,累灭道成。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

餐名服旨,妙悟解衿。

【涕泪悲泣,】

嗟我晚悟,兼悲未闻。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资神之宝,旷代难闻。深庆自幸,加叹及人。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闻妙不疑,生解必真。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解生累灭,人德之高也。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虚尽实忘,理之极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遇佛成圣,方信何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道败时信,此最可称。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上士虚心,故为希有。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有封为惑,无封为解;解为第一,所以希有也。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为佛?”】

相尽解极,则是为佛?故知惑见我人,解则无矣。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述成须菩提之言。如汝所说,是而非虚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即以忍辱,明无我人。安耐为忍,加毁为辱;无我人,谁加谁忍?故非忍之也。○“无”上疏有“既”字。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故忍即非忍耶?即引忍事以为证也。有人受割,可名为忍;既无我人,割忍何生也?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何故尔时无我人相耶?若有我人,必生忿恚;而能怡然,无我人明矣。○“怡”疏“恬”。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事理非虚,重引益明。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以相尽为极,故宜以忘怀而期心也。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离一切相者,不住色声等也。

【“应生无所住心。】

无相可缘,心何所住?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住相则心动,故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还举前宗会以成义,政以理无所住,故应忘心而布施也。施不住色,无财物也。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施不望报,利益必深。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诸相皆无,不见施者。

【“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既非众生,受者亦无。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不伪,实无虚,如必当理,不诳则非妄语,不异则始终恒一。圣言不谬,故宜修行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寄实以非虚,何实之可得?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阇,则无所见;】

住相非晓则实若夜游。○“实”疏作“冥”。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无或三事,则不住相也。慧见为目,理镜为日,万行显别,为种种色。○“镜”疏作“境”。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如来所见,理周非谬,明劝将来,宜加修勤也。○“周”疏作“用”。“修勤”作“勤修”。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分一日为三分,故言初中后分也。施重又多,功德弥旷矣。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施则有限,信心无极。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但言已信,况复持弘者也。○“已”疏作“以”。“持弘”作“弘持”。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理圆道极,言不尽美,提宗表实,约言之耳。物莫能测,不思议也;算数不该,不称量也;荡然无崖,无边也。取要言之,备此三句。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广运无崖,谓之大乘;三乘之胜,谓之最上,自非其人,不谬说也。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人高道旷,唯佛见之。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千载不坠,由于人弘;住持运行,荷担义也。○“住”疏作“任”。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何故人能荷担耶?心虚解旷,道军必强也。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地是无知,法处故贵。道在于人,而不尊乎。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罪起由惑,福生于解,福解既积,宿殃灭矣。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累灭解生,菩提可登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心限则福,旷则功多。○“福”下疏有“少意”二字。“功”下亦有“德”字。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解通人旷,德必无崖,狂乱不信,不足以明道。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

万行渊深,义能难测。○“难”疏作“谁”。

【“果报亦不可思议。”】

菩提妙果,岂有心之所议。第二章讫。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第三章,明菩萨空也。夫解不顿生,教亦有渐,何者?始开众生空、法空,明境空也;次辩般若,即慧空也。此下云:实无有法,发菩提者,即行人空也。又更料辩二行始终之义,始习众生空为降伏,终得法空为住。然此二空,十地未穷,唯佛乃尽。是为十地通有始终降住之义。故众生空,以自有降住,法空亦尔。是为初地之住,则是二地之降;降亦住也,住亦降也。重问之旨,义兼于此。何以知之?举二行为两问,混一空而并答,一空始终,降住备矣,事以逍遥而非重出,虽幽关难启,善拂易开,岂敢独悟,实希共晓。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何故无灭者?以失明,得理可知矣。见我则非,忘我为是,既无我人,岂得有灭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所以有我相则非菩萨者何?我法则我能发心,无发心者,故知无我,计我为惑,故非菩萨也。无发心者,即行人空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即引自昔得记之解,以证今记。○“今记”作“前说”。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圣心难测,义推可图,得记由于无相,无相之中,则无所得也。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若见有法,则乖菩提,何容得记?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无法则会理,会理则向极,故得记也。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何以故无法便得记耶?诸法性空,理无乖异,谓之为如;会如解极,故名如来。有相则违,无相则顺,顺必之极,故宜得记之也。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说有如来得菩提者,此俗间人语,非理中言也。

【“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人也,菩提道也,既无人法,谁得菩提乎?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向来辩有得为非,无得为是。寄是以明非,非谓有是。寻言著是,故复遣之。是非既尽,则会菩提。菩提之中,不见是非。非实则无是,非虚无非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凡夫以违一切法理为邪,圣人以顺一切法理为正。正则觉悟,故皆佛法者矣。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一切法以何为理,而言皆佛法耶?诸法缘假,自性皆无,会而解者,名得一切法理,为悟佛法矣。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直举人身,类上诸法,缘假故长大,无性则非身。又况下菩萨观众生,如身假名,则可度;无自性,故无灭者;若见实众生,而欲化者,则非菩萨者矣。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合譬也,元无众生,而横见众生,犹无身而见身耳!见则乖道,非菩萨者也。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

菩萨自无,何有众生?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收结上义也。以无菩萨,亦无众生,一切法都无我人也。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虚矜进道,严土济物,济物之行,方便慧也,解空无相,谓之为慧,缘假不著,谓之方便,若言我能庄严国土,众生可化,见惑违道,何名菩萨之耳!○“矜”疏作“襟”。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无存于化而土自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解通非伪,真菩萨也。○“解通”疏作“通达”。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相尽照极,五眼净矣。道成由乎行立,净国本于化物。国净则化周,五眼必净,道极化周,本愿备矣。如来一念照达三世,何用五眼之异乎,于化境别为立耳。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五眼照极,理无不周;略举色心,于境尽矣。心从缘起,识了多端,故若干种也。○“于”疏作“收”。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言必当理,故解无不周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所以说非心名心者何?以三世心无性可得,故可从缘而生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得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金玉无性,故可积满三千大千;福德无实,则可旷施而多。心之无性,惑灭解生矣。○“大千”二字疏无。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慧为万善之主,施为众行之首。因备道成,理之必然。总为丈六金容,别则众相之姿,妙集非有,故身感构随现则为相,岂可一方而尽极乎!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道成应出,说法化人也。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谬传毁圣,名为谤佛。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教传者,说法之意也。向言无说,非杜嘿而不语也,但无存而说,则说满天下,无乖法理之过矣。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六十二字,肇本无之;天台疏亦无科判。然诸本皆有此文,故且存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人也;菩提,道也。佛得道,故说示人;而言无法可说,未审佛得道不也?。○“示”上疏有“以”字。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尽虚通,谓之菩提,菩提无相,有何可得?寂灭无得,道之至也。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结成菩提义也。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夫形端故影直,声和则向顺,忘我人而修因,必克无相之菩提也。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人既不有,善何得实?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聚宝有尽,妙解无穷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菩提以无得为果,教以忘言而说。时听唯疑,理未悟心,故呵之,勿谓如来见众生作念,而欲化之耳。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何故勿谓作念耶?以如来不见有众生可度也。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若见有众生,则为我见,何谓如来耶?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

但说假名我耳,非实我也。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闻说假名,不达言旨,以为实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凡夫不实,故可化而成圣。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疑者谓众生是有,可化而成圣;法身不无,可以妙相而期,故问之云尔也。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听者实尔,用三十二相是如来,而观求也。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即以近事质之,令其自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时情谓然,我解不尔。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容焕眼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声;偏谬为邪,愚隔不见也。○“金容”疏作“五色”。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偏在色声,故向言非;非不身相,故复言是之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相尽寂灭故不有,道王十方非谓无,应毕而谢则不常,惑至随现故不断。体令中轨物之拭也,而限之一方,岂不谬哉!○“令中”作“合中道”三字。“拭”作“式”。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忘我则忍成,超出故胜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期报钟已名贪著,无存我人,取染何生?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一时若,文理粗周,然上来所说,事分言散,故更略始结终,领会大宗也。如来道荫之主,世界权应之宅,众生慈育之子,举此三事,大旨彰矣。若计有实人,履行而至为来,运尽之灭故去,处现优化则坐卧,此但谣形滞迹,不及道也。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何故见去来坐卧不解义耶?解极会如,体无方所,缘至物见,来无所从,感毕为隐,亦何所去。而云来去,亦不乖乎!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微尘非实,故可碎而为多;世界非有,则可假借而成也。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何故非世界名世界耶?若是实有,应一性合而不可分也。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假众为一,无合可得耳。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

假名无体,不可定说。

【“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痴惑则凡夫,贪著故计实。○“痴”疏作“疑”。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此辩无实众生可化。如来但称诸见为邪,不言见体是实。若人报言佛说诸见是实者,谬取佛意,非谓解也。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诸见非实,可改为正。众生虚假,凡至圣也。○“凡”上疏有“从”字。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

始终既毕,故旨宗以劝人也。凡欲发心成佛,净国土,化众生,当如上所说理而生知见之也。○“旨”疏作“指”。

【“如是信解,】

理深未明,政应推信为解。

【“不生法相。】

但是虚假,非实法也。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穷理尽明,其唯如来;说言非实,故应从信矣。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七宝有竭,四句无穷。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末示弘宣之义也。夫道不正,不足授人,中心疑者其辞枝。说当于如,故言如如,始终不易,不可动也。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浮伪不实,理之皆空,空无异易,故如如不动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道蕴圣心,待孚则彰,宿感冥构,不谋而集,同听齐悟,法喜荡心,服玩遵式,永崇不朽也。

(排版 王建新)

金刚经• 经论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天亲菩萨造)

天亲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

法门句义及次第 世间不解离明慧

大智通达教我等 归命无量功德身

应当敬彼如是尊 头面礼足而顶戴

以能荷佛难胜事 摄受众生利益故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婆提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婆提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食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如常敷座结加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动。

尔时诸比丘来诣佛所。到已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尔时慧命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恭敬而立。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应供正遍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论曰。善护念者。依根熟菩萨说。善付嘱者。依根未熟菩萨说。云何善护念诸菩萨。云何善付嘱诸菩萨。偈言。

巧护义应知 加彼身同行

不退得未得 是名善付嘱

云何加彼身同行。谓于菩萨身中与智慧力。令成就佛法故。又彼菩萨摄取众生。与教化力。是名善护念应知。云何不退得未得。谓于得未得功德中。惧其退失付授智者。又得不退者。不舍大乘故。未得不退者。于大乘中欲令胜进故。是名善付嘱。应知。

经曰。世尊云何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

尔时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如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是愿乐欲闻。佛告须菩提。诸菩萨生如是心。所有一切众生众生所摄。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所有众生界众生所摄。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相。即非菩萨。何以故非。须菩提。若菩萨起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不名菩萨。

论曰。云何菩萨大乘中住。问答示现此义。偈言。

广大第一常 其心不颠倒

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德满

此偈说何等义。若菩萨有四种深利益菩提心。此是菩萨大乘住处。何以故。此深心功德满。足是故四种深利益摄取心生。能住大乘中。

何等为四种心。一广二第一三常四不颠倒。云何广心利益。如经诸菩萨生如是心所有一切众生众生所摄。乃至所有众生界众生所摄故。

云何第一心利益。如经我皆令住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故。

云何常心利益。如经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相即非菩萨故。此义云何。菩萨取一切众生犹如我身。以此义故。菩萨自身灭度。无异众生得灭度者。若菩萨于众生起众生想。不生我想者则不应得菩萨名。如是取众生如我身。常不舍离。是名常心利益。

云何不颠倒心利益。如经。何以故非。须菩提。若菩萨起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不名菩萨故。此示现远离依止身见众生等相故。

论曰。自此以下说菩萨如大乘中住修行。此事应知。

经曰。复次须菩提。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想。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聚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聚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佛复告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是行于布施。

论曰。偈言。

檀义摄于六 资生无畏法

此中一二三 名为修行住

何故唯檀波罗蜜。名说六波罗蜜。一切波罗蜜檀波罗蜜相义示现故。一切波罗蜜檀相义者。谓资生无畏法檀波罗蜜应知。此义云何。资生者。即一檀波罗蜜体名故。无畏檀波罗蜜者有二。谓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于已作未作恶不生怖畏故。法檀波罗蜜者有三。谓毗梨耶波罗蜜等不疲惓。善知心如实说法故此即是菩萨摩诃萨修行住。如向说三种檀摄六波罗蜜。是名菩萨摩诃萨修行住。云何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如是等偈言。

自身及报恩 果报斯不著

护存已不施 防求于异事

不住于事者。谓不著自身。无所住者。谓不著报恩。报恩者。谓供养恭敬种种等门。如经无所住故。不住色等者。谓不著果报。何故如是不住行于布施。偈言。护存已不施防求于异事。若著自身不行布施。为护此事于身不著。若著报恩果报舍佛菩提。为异义行于布施。为防是行于事不著。

自此以下说云何菩萨降伏其心。此事应知。云何降伏心。名之降伏。偈言。

调伏彼事中 远离取相心

及断种种疑 亦防生成心

此文说何义。所谓不见施物受者及施者。偈言。调伏彼事中远离取相心故。如经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想故。

次说布施利益。何以故。此中有疑。若离施等相想。云何能成施福。彼人如是布施。其福转多故。

次说布施利益。如经。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聚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是等。何故说修行后。次显布施利益。以得降伏心故。是以次说布施利益。此义云何。不住相想行于布施。成就义故。

自此以下一切修多罗。示现断生疑心。云何生疑。若不住于法行于布施。云何为佛菩提行于布施断彼疑心。

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见如来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不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相即非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语。若见诸相非相。则非妄语。如是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论曰。偈言。

分别有为体 防彼成就得

三相异体故 离彼是如来

此义云何。若分别有为体。是如来以有为相为第一。以相成就见如来。为防彼相成就得如来身。

如经。不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故。何以故。如来名无为法身故。如经。何以故。如来所说相即非相。偈言。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彼相成就即非相成就。何以故。三相异如来体故。

如经。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语。若见诸相非相。则非妄语。如是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此句显有为虚妄故。偈言。离彼是如来。示现彼处三相无故。相非相相对故。彼处生住灭异体不可得故。此句明如来体非有为故。菩萨如是知如来为佛菩提行于布施。彼菩萨不住于法行于布施。成如是断疑故。

自此以下。尊者须菩提生疑致问。

经曰。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末世。得闻如是修多罗章句生实相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颇有众生于未来世末世。得闻如是修多罗章句生实相不。佛复告须菩提。有未来世末世。有菩萨摩诃萨。法欲灭时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于此修多罗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佛复告须菩提。当知彼菩萨摩诃萨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修行供养。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而种善根。

佛复告须菩提。已于无量百千万诸佛所修行供养。无量百千万诸佛所种诸善根。闻是修多罗。乃至一念能生净信。须菩提。如来悉知是诸众生。如来悉见是诸众生。须菩提。是诸菩萨生如是无量福德聚。取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无复我相众生相人相寿者相。须菩提。是诸菩萨无法相亦非无法相。无相亦非无相。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若取法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若是菩萨有法相。即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须菩提。不应取法。非不取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筏喻法门。是法应舍。非舍法故。

论曰。此义云何。向依波罗蜜说不住行于布施。说因深义。向依如来非有为体。说果深义。若尔未来恶世人不生信心。云何不空说。为断彼疑。佛答此义。

如经。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乃至非舍法故。此义云何。偈言。

说因果深义 于彼恶世时

不空以有实 菩萨三德备

此义云何。彼恶世时。菩萨具足持戒功德智慧故。能生信心。以此义故名不空说。又偈言。

修戒于过去 及种诸善根

戒具于诸佛 亦说功德满

如经。佛复告须菩提。当知彼菩萨摩诃萨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修行供养。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而种善根。

佛告须菩提。已于无量百千万诸佛所修行供养。无量百千万诸佛所种诸善根故。此经文明于过去诸佛具足持戒供养彼佛。亦种诸善根。如是次第。彼持戒具足。功德具足故。又偈言。

彼寿者及法 远离于取相

亦说知彼相 依八八义别

此义云何。复说般若义不断故。说何等义。明彼菩萨离于寿者相离于法相故。以对彼相故说此义。偈言。依八八义别故。此复云何。依四种寿者相。有四种义故。依四种法相有四种义故。是故依八相有八种义差别故。此义复云何。偈言。

差别相续体 不断至命住

复趣于异道 是我相四种

此义云何。明寿者相义故。何者是四种。一者我相。二者众生相。三者命相。四者寿者相。我相者见五阴差别。一一阴是我。如是妄取是名我相。众生相者。见身相续不断。是名众生相。命相者。一报命根不断住故。是名命相。寿者相者。命根断灭复生六道。是名寿者相。如经。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无复我相众生相人相寿者相故。云何及法。偈言。

一切空无物 实有不可说

依言辞而说 是法相四种

何者是四种。一者法相。二者非法相。三者相。四者非相。此义云何。有可取能取一切法。无故言无法相。以无物故。彼法无我空实有故。言亦非无法相。彼空无物。而此不可说有无故言无相。依言辞而说故。言亦非无相。何以故。以于无言处依言相说。是故依八种差别义。离八种相。所谓离人相离法相。是故说有智慧。

如经。须菩提。是诸菩萨无法相。亦非无法相。无相亦非无相故。有智慧便足。何故复说持戒功德。为示现生实相差别义故。云何示现。偈言。

彼人依信心 恭敬生实相

闻声不正取 正说如是取

此义云何。彼人有持戒功德。依信心恭敬能生实相。是以说彼义故。次言闻说如是修多罗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故不但说般若。又有智慧者。不如声取义。随顺第一义智正说如是取。能生实相。是以说此义故。次言须菩提不应取法非不取法。不应取法者。不应如声取法。非不取法者。随顺第一义智正说如是取。彼菩萨闻说如是修多罗章句生实相故。又经复言。须菩提。如来悉知是诸众生。如来悉见是诸众生。如是等。此明何义。偈言。

佛非见果知 愿智力现见

求供养恭敬 彼人不能说

此义云何。彼持戒等人。诸佛如来非见果比知。云何知。偈言。愿智力现见故。如来悉知是诸众生便足。何故复说。如来悉见是诸众生。若不说如来悉见是诸众生。或谓如来以比智知。恐生如是心故。若尔但言如来悉见是诸众生便足。何故复说如来悉知是诸众生。若不说如来悉知是诸众生。或谓如来以肉眼等见。为防是故。何故如是说。以有二语故。又何故如来如是说。偈言。求供养恭敬彼人不能说故。此义云何。若有人欲得供养恭敬。自叹有持戒等功德。彼人则不能说。是人自知故。诸佛如来善知彼何等人有何等行。是故彼人不能自说。

又是诸菩萨生如是无量福德聚。取如是无量福德者。此义云何。生者能生因故。取者熏修自体果义故。又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若取法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此义云何。但有无明使无现行粗烦恼。示无我见故。又经言。以是义故。如来常说筏喻法门。是法应舍非舍法者。有何次第。偈言。

彼不住随顺 于法中证智

如人舍船筏 法中义亦然

此义云何。示修多罗等法中证智不住故。以得证智舍法故。如到彼岸舍筏故。随顺者。随顺彼证智法。彼法应取。如人未到彼岸取筏故。

自此以下。说何等义。为遮异疑故。云何异疑。向说不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非有为相得名故。若如是云何释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名为佛。云何说法。是名异疑。为断此疑。云何断疑。

经曰。复次佛告慧命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

论曰。以是义故。释迦牟尼佛。非佛亦非说法。此义云何。偈言。

应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说法不二取 无说离言相

此义云何。佛有三种。一者法身佛。二者报佛。三者化佛。又释迦牟尼名为佛者。此是化佛。此佛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说法。如经无有定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若尔何故经言。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如是等。有人谤言。如来一向不说法。为遮此故。偈言。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故。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者。听者不取法不取非法故。说者亦不二说法非法故。何以故。彼法非法非非法。依何义说。依真如义说。非法者。一切法无体相故。非非法者。彼真如无我相实有故。何故唯言说不言证。有言说者。即成证义故。若不证者。则不能说。如经。何以故。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此句明何义。彼法是说因故。何以故。一切圣人依真如法清净得名。以无为法得名故。以此义故。彼圣人说彼无为法。复以何义。如彼圣人所证法。不可如是说。何况如是取。何以故。彼法远离言语相。非可说事故。何故不但言佛。乃说一切圣人。以一切圣人依真如清净得名故。如是具足清净如分清净故。

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须菩提。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何以故。世尊。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是故如来说福德聚福德聚。

佛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无量不可数。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一切诸佛如来皆从此经生。须菩提。所谓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论曰。此说胜福德譬喻校量。示现何义。法虽不可取不可说。而不空故。偈言。

受持法及说 不空于福德

福不趣菩提 二能趣菩提

何故说言。世尊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者。偈言。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故。此义云何。彼福德不趣大菩提。二能趣大菩提故。何者为二。

一者受持。二者演说。如经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故。何故名福德聚。聚义有二种。一者积聚义。二者进趣义。如人担重说名为聚。如是彼福德聚以有积聚义故。说名为聚。于菩提不能进趣故。名为非福德聚。此二能趣大菩提。是故于彼福德中此福为胜。云何此二能得大菩提。如经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一切诸佛如来皆从此经生故。云何说一切诸佛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云何说一切诸佛如来皆从此经生。偈言。

于实名了因 亦为余生因

唯独诸佛法 福成第一体

此义云何。菩提者名为法身。彼体实无为。是故于彼法身。此二能作了因。不能作生因。余者受报相好庄严佛化身相好佛。于此为生因。以能作菩提因。是故名因。显彼福德中此福胜故。如经。何以故。须菩提乃至皆从此经生故。云何成此义。偈言。唯独诸佛法福成第一体故。

须菩提所谓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者。彼诸佛法余人不得。是故彼佛法名为佛法。是故言唯独诸佛法。第一不共义。以能作第一法因。是故彼福德中。此福为胜。如是成福德多故。

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须陀洹。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斯陀含。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那含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最为第一。世尊。说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世尊。则不说我无诤行第一。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无诤无诤行。

论曰。向说圣人无为法得名。以是义故。彼法不可取不可说。若须陀洹等圣人取自果。云何言彼法不可取。既如证如说云何成不可说。自下经文为断此疑。成彼法不可取不可说故。偈言。

不可取及说 自果不取故

依彼善吉者 说离二种障

此义云何。以圣人无为法得名。是故不取一法。不取者不取六尘境界。以是义故。名不取逆流者。如经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故。乃至阿罗汉不取一法。以是义故。名为罗汉。然圣人非不取无为法。以取自果故。若圣人起如是心我能得果。即为著我等者。此义云何。以有使烦恼非行烦恼。何以故。彼于证时离取我等烦恼。是故无如是心我能得果。何故尊者须菩提。自叹身得受记。以自身证果。为于彼义中生信心故。何故唯说无诤行。为明胜功德故。为生深信故。何故言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无诤无诤行者。偈言依彼善吉者说离二种障故。二种障者。一者烦恼障。二者三昧障。离彼二障故言无所行。以是义故。说名二种诤离彼二种障故。名为无诤无诤行。

经曰。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曰。复有疑释迦如来昔在然灯佛所受法。彼佛为此佛说法。若如是云何彼法不可说不可取。为断此疑。说彼佛所无法可取。如经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何故如是说。偈言。

佛于然灯语 不取理实智

以是真实义 成彼无取说

此义云何。释迦如来于然灯佛所。言语所说不取证法故。以是义故。显彼证智不可说不可取。偈言以是真实义成彼无取说故。

又若圣人无为法得名。是法不可取不可说。

云何诸菩萨取庄严净佛国土。云何受乐报佛取自法王身。云何余世间复取彼是法王身。自下经文为断此疑。

经曰。佛告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彼菩萨不实语。何以故。须菩提。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土。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而无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须菩提。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彼身非身是名大身。

论曰。此义如是应知。云何知。偈言。

智习唯识通 如是取净土

非形第一体 非严庄严意

此义云何。诸佛无有庄严国土事。唯诸佛如来真实智慧习识通达。是故彼土不可取。若人取彼国土形相。作是言我成就清净佛土。彼不实说。

如经。何以故。须菩提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土故。何故如是说。偈言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故。庄严有二种。一者形相二者第一义相。是故说非严庄严。又非庄严佛土者。无有形相故非庄严。如是无庄严即是第一庄严。何以故。以一切功德成就庄严故。若人分别佛国土。是有为形相。而言我成就清净佛国土。彼菩萨住于色等境界中生如是心。为遮此故。如经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而无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故。前言云何受乐报佛取自法王身。云何余世间复取彼是法王身。为除此疑。说受乐报佛体同彼须弥山王镜像义故。此义云何偈言。

如山王无取 受报亦复然

远离于诸漏 及有为法故

此义云何。如须弥山王势力高远故。名为大。而不取彼山王体我是山王。以无分别故。受乐报佛亦如是。以得无上法王体故名为大。而不取彼法王体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何故无分别。以无分别故。

如经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彼身非身是名大身故。何故如是说。偈言远离于诸漏及有为法故。彼受乐报佛体离于诸漏。若如是即无有物。若如是即名有物。以唯有清净身故。以远离有为法故。以是义故。实有我体以不依他缘住故。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中

经曰。佛言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佛言。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世界。以施诸佛如来。须菩提。于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佛告须菩提。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世界持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无量阿僧祇。

论曰。前已说多福德譬喻。何故此中复说。偈言。

说多义差别 亦成胜挍量

后福过于前 故重说胜喻

此义云何。前说三千世界譬喻明福德多。今重说无量三千世界故。何故不先说此喻。为渐化众生令生信心上妙义故。又前未显以何等胜功德能得大菩提故。以此喻成彼功德。是故重说胜喻。

经曰。复次须菩提。随所有处说是法门。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此经。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似佛。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法门。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法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何以故。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言。世尊。如来无所说法。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彼微尘甚多。世尊。何以故。须菩提。是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人相见如来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大人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大人相。

论曰。云何成彼胜福。偈言。

尊重于二处 因习证大体

彼因习烦恼 此降伏染福

此义云何。尊重于二处者。一者所说处。随何等处说此经。令生尊重奇特相故。二者能说人。随何等人能受持及说。以尊重经论故。非七宝等。随何处舍随何人能舍。如是生敬重故。此法门与一切诸佛如来证法作胜因故。如经须菩提言世尊如来无所说法故。此义云何。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余佛不说故。彼珍宝布施福德是染烦恼因。以能成就烦恼事故。此因示现远离烦恼因故。是故说地微尘喻如经须菩提是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故。何故如是说。彼微尘非贪等烦恼体。以是义故名为地微尘故。彼世界非烦恼染因界。是故说世界。此明何义。彼福德是烦恼尘染因。是故于外无记尘彼福德善根为近。何况此福德能成佛菩提故。及成就大丈夫相福德中胜故。是故受持演说此法门。能成佛菩提胜彼福德。何以故。彼相于佛菩提非相故。以彼非法身故。是故说大丈夫相。以彼相故。此受持及说福德能成佛菩提。是故彼非胜故。又彼福德能降伏珍宝等福。何况此福故能降伏是故。此福最近最胜。如是彼檀等福德中此福德最如是成已。

经曰。佛言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法门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无量阿僧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扪泪而白佛言。希有婆伽婆。希有修伽陀。佛说如是甚深法门。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法门。何以故。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法门。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其有众生。得闻是法门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彼无量诸佛亦说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论曰。自下经文重明彼福德中此福转胜。此义云何。偈言。

苦身胜于彼 希有及上义

彼智岸难量 亦不同余法

坚实解深义 胜余修多罗

大因及清净 福中胜福德

此二偈说何义。捐舍身命重于舍资生珍宝等。彼如是舍无量身命。果报福德此福德胜彼福。何以故。彼舍身命苦身心故何况为法舍故。念彼身苦。慧命须菩提尊重法故。悲泣流泪。如经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故。此法门希有。何以故。尊者须菩提。虽有智眼昔来未曾得闻。是故希有如经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法门故。又此法门第一。以说名般若波罗蜜故此云何成以上义故。如经何以故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故。何故如是说彼智岸故。彼智岸无人能量。是故非波罗蜜又此法门不同。何以故。此中有实相故。余者非实相。除佛法余处无实故。以彼处未曾有未曾生信。以是义故。如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故。又此法门坚实深妙。何以故。受持此经思量修习。不起我等相故。又不起我等相者。示可取境界不倒相故。我等相即非相者。示能取境界不倒相故。此二明我空法空无我智故。如是次第如经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此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故。如来为须菩提说如是义。惊者谓非处生惧是故名惊。以可诃故。如非正道行故。怖者心体怖故。以起不能断疑心故。畏者一向怖故。其心毕竟惊怖堕故远离彼处。如经不惊不怖不畏故。又此法门胜余修多罗如经。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故。又此法。门名为大因。如经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故又此法门名为清净。以无量佛说故。如经彼无量诸佛亦说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故。彼珍宝檀等无如是功德。是故彼福德中此福为胜。如是成已

论曰。自下经文复为断疑。云何疑。向说彼身苦以彼舍身苦身果报而彼福是劣。若尔依此法门受持演说。诸菩萨行苦行。彼苦行亦是苦果。云何于此法门不成苦果。为断此疑故。

经曰。须菩提如来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相亦非无相。何以故。须菩提。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是故佛说菩萨心不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须菩提言。世尊。一切众生相即是非相。何以故。如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论曰。此示何义。偈言。

能忍于苦行 以苦行有善

彼福不可量 如是最胜义

离我及恚相 实无于苦恼

共乐有慈悲 如是苦行果

此二偈说何义。虽此苦行同于苦果。而此苦行不疲惓。以有羼提波罗蜜名为第一故。彼岸有二种义。一者波罗蜜清净善根体。二者彼岸功德不可量。如经即非波罗蜜故。非波罗蜜者。无人知彼功德岸故。言非波罗蜜。是故为得第一法。此苦行胜彼舍身。何况离我相嗔恚相故。又此行无苦。不但无苦。及有乐以有慈悲故。如经我于尔时无我相。乃至无相亦非无相故。此明慈悲心相应故如是说。若有菩萨不离我相等。彼菩萨见苦行苦。亦欲舍菩提心。为彼故说如经。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等。此明何义。未生第一菩提心者。有如是过。为防此过。偈言。

为不舍心起 修行及坚固

为忍波罗蜜 习彼能学心

此义云何。为何等心起行相而修行。为何等心不舍相。偈言为忍波罗蜜习彼能学心故。又第一义心者。已入初地得羼提波罗蜜故。此名不住心。如经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何以故。示不住生心义故。若心住于色等法彼心不住佛菩提。此明不住心行于布施。此经文说不住心起行方便。以檀波罗蜜摄六波罗蜜故。云何为利益众生修行。而不名住于众生事。为断此疑。如经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故。此明何义。偈言。

修行利众生 如是因当识

众生及事相 远离亦应知

此义云何。利益是因体故。彼修行利益众生。非取众生相事故。何者是众生事。偈言。

假名及阴事 如来离彼相

诸佛无彼二 以见实法故

此说何义。名相众生及彼阴事故。云何彼修行远离众生事相。即彼名相相非相。以无彼实体故。以是义故。众生即非众生。以何等法。谓五阴名众生。彼五阴无众生体。以无实故。如是明法无我人无我。何以故。一切诸佛如来。远离一切相故。此句明彼二相不实。偈言如来离彼相诸佛无彼二以见实法故。此说何义。若彼二实有者。诸佛如来应有彼二相。何以故。诸佛如来实见故。

经曰。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所说法。无实无妄语。

论曰。此中有疑于证果中无道。云何彼于果能作因。为断此疑。如经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故。此四句说何等义偈言。

果虽不住道 而道能为因

以诸佛实语 彼智有四种

此义云何。彼境界有四种。是故如来有四种实语。云何四种。偈言。

实智及小乘 说摩诃衍法

及一切授记 以不虚说故

此明何义。以如来实智不妄说。佛菩提及小乘大乘授记之事皆不妄说。以是四境故。次第说四语。如经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故。不妄说小乘者。说小乘苦谛等唯是谛故。不妄说大乘者。说法无我真如故。真如者即是真如故。不妄说授记者。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授记故。如彼义如是说不颠倒故。经复言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所说法无实无妄语者。何故如是说。偈言。

随顺彼实智 说不实不虚

如闻声取证 对治如是说

此义云何。诸佛所说法。此法不能得彼法。而随顺义故。以所说法不能得彼证法。何以故。如所闻声无如是义故。是故无实。以此所说法随顺彼证法。是故无妄语。若尔何故说。如来所得法所说法。以依字句说故。何故如来前说如来是真语者。复言所说法无实无妄语。偈言如闻声取证对治如是说故。

经曰须菩提。譬如有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住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须菩提。譬如人有目。夜分已尽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若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亦复如是。

论曰。复有疑。若圣人以无为真如法得名。彼真如一切时一切处有。云何不住心。得佛菩提则非不住。若一切时一切处实有真如。何故有人能得有不得者。为断此疑故。说入闇等喻。此明何义。偈言。

时及处实有 而不得真如

无智以住法 余者有智得

此义云何。一切时者。谓过现未来。一切处者。谓三世。众生实有真如法何故不得。偈言无智以住法故。彼无智以心住法故。此复何义。不清净故。以有智者心不住法。是故能得。以是义故。诸佛如来。清净真如得名。是故住心不得佛菩提。又此譬喻明于何义。偈言。

闇明愚无智 明者如有智

对治及对法 得灭法如是

此义云何。彼闇明喻者。相似法故。闇者示现无智。日光明者。示现有智。有目者明何义。偈言对治及对法得灭法。如是故如是次第。又有目者。如能对治法故。夜分已尽者。如所治暗法尽故。日光明照者。如能治法现前故。如经须菩提譬如有人入暗则无所见如是等故。

经曰。复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法门受持读诵修行。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悉觉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聚。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舍恒河沙等无量身。如是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法门。信心不谤。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修行为人广说。

论曰。自下复说何义。偈言。

于何法修行 得何等福德

复成就何业 如是说修行

于何法修行者。示现彼行。云何示现。偈言。

名字三种法 受持闻广说

修从他及内 得闻是修智

此说何义。于彼名字得成闻慧。此有三种。一者受二者持三者读诵。此云何知。偈言受持闻广说故。受持修行依总持法故。读诵修行依闻慧广故。广多读习亦名闻慧。此是名字中三种修行。如经复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法门受持读诵故。彼修行云何得。偈言修从他及内得闻是修智故。此义云何。为修得相。于他及自身。云何于他及自身。谓闻及修如是次第。从他闻法内自思惟为得修行故。向说名字及以修行。此为自身。偈言。

此为自淳熟 余者化众生

以事及时大 福中胜福德

此义云何。彼名字闻慧修行为自身淳熟故。余者化众生广说法故。得何等福德者。示现胜挍量福德故。偈言以事及时大福中胜福德故。此舍身福德胜于前舍身福德。云何胜以事胜故。以时大故。即一日时多舍身故。复多时故。如经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乃至若复有人闻此法门信心不谤。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修行。为人广说故。

经曰。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此法门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修行此经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思议不可称无有边无量功德聚。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则于此经不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若有我见众生见人见寿者见。于此法门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者。无有是处。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何以故。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十四亿那由他百千万诸佛。我皆亲承供养无空过者。须菩提。如是无量诸佛。我皆亲承供养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世末世。能受持读诵修行此经所得功德。我所供养诸佛功德。于彼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后世末世。有受持读诵修行此经。所得功德若我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疑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法门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论曰。复成就何业修行者。今显彼修行业。偈言。

非余者境界 唯依大人说

及希闻信法 满足无上界

受持真妙法 尊重身得福

及远离诸障 复能速证法

成种种势力 得大妙果报

如是等胜业 于法修行知

此三行偈。说何等义。有不可思议者。示不可思议境界故。不可称量者。谓唯独大人不共声闻等。以为住第一大乘众生说故。此示依止大人故。又说大乘者。最妙大乘修行胜故。以信小乘等则不能闻此。示希闻而能信法故。如经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故。希闻者。谓不可思议等文句。得不可思议等福德显满足性故。以福德善根满足故。此说不可思议等文句。如经皆成就不可思议不可称无有边无量功德聚故。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示现受持真妙法故。受持法者。即是荷担大菩提。如经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在在处处供养者。当知是人必定成就无量功德。如经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故。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者。示现远离一切诸障故。何故为人轻贱而离诸障。以有大功德故。如经是人先世罪业则为消灭故。于然灯佛前供养诸佛功德。于后末世受持此法门功德福多于彼者。此示速证菩提法故。以多福德庄严速疾满足故。如经若复有人于后世末世。能受持读诵修行此经所得功德。我所供养诸佛功德。于彼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故。当知。是法门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者。此明何义。偈言。成种种势力。得大妙果报故。所谓摄受四天王释提桓因梵天王等。成就势力故。若闻此事其心迷乱者。以彼果报不可思议甚为胜妙。示非思量智境界故。住彼修行中成如是等功德。是故彼修行等业。应知。如经当知是法门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故。

经曰。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界。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非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故。

论曰。何故前说三种修行。今复重说此有何胜。偈言。

于内心修行 存我为菩萨

此即障于心 违于不住道

此义云何。若菩萨于自身三种修行。生如是心。我住于菩萨大乘。我如是修行。我如是降伏其心。菩萨生此分别。则障于菩提行。偈言。于内心修行存我为菩萨。此即障于心故。障何等心。偈言。违于不住道故。如经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故。

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须菩提白佛言。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于然灯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如是言。摩那婆。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须菩提言。如来者即实真如。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人不实语。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不实不妄语。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论曰。此中有疑。若无菩萨云何释迦如来于然灯佛所。行菩萨行。为断此疑。如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是等。此明何义偈言。

以后时授记 然灯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实有为相

此义云何。于然灯佛时。非第一菩萨行。何以故。我于彼时所修诸行。无有一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我于彼佛所。已证菩提。则后时诸佛不授我记。是故我于彼时行未成佛故。偈言。以后时授记然灯行非上故。若无菩提即无诸佛如来。有如是谤。谓一向无诸佛。为断此疑。如经何以故。须菩提言。如来者即实真如故。实者非颠倒义故。真如者不异不变故。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示何义。偈言。菩提彼行等故。此义云何。彼菩萨行若人言有实者此则虚妄。如是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人言得者。此亦虚妄故。言菩提彼行等故。若如是有人谤言。如来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断此疑。如经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不实不妄语故。此义云何。以如来得彼菩提故。偈言。非实有为相故。有为相者。谓五阴相。彼菩提法无色等相故。此复云何。偈言。

彼即非相相 以不虚妄说

是法诸佛法 一切自体相

此义云何。彼即于色等非相。无色等相故。彼即菩提相故。是故偈言。彼即非相相。以不虚妄说故。是故如来说一切法佛法如是等。此义云何。以如来得如是法。偈言。是法诸佛法一切自体相故。自体相者。非体自体故。此明何义。一切法真如体故。彼法如来所证。是故言一切法佛法。彼处色等相不住故。彼一切色等诸法非法。如是诸法非法。即是诸法法以无彼法相。常不住持彼法相故。

经曰。须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妙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妙大则非大身。是故如来说名大身

论曰。大身譬喻示现何义。偈言。

依彼法身佛 故说大身喻

身离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功德及大体 故即说大身

非身即是身 是故说非身

此二偈示何义。毕竟远离烦恼障智障。毕竟具足法身故。此复云何有二种义。一者遍一切处。二者功德大。是故名大身。偈言。功德及大体故。遍一切处者。真如一切法不差别故。偈言。非身即是身是故说非身故。如经世尊如来说人身妙大。则非大身。是故如来说名大身故。此说何义。非身者无有诸相。是名非身大者。有真如体。如是即名妙大身。如经是名妙大身故。

经曰。佛言。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非菩萨。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颇有实法名为菩萨。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众生无人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国土。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

论曰。此中有疑。若无菩萨者。诸佛亦不成大菩提。众生亦不入大涅槃。亦无清净佛国土。若如是为何义故。诸菩萨摩诃萨。发心欲令众生入涅槃。起心修行清净佛国土。自下经文为断此疑。云何断疑。偈言。

不达真法界 起度众生意

及清净国土 生心即是倒

此义云何。若起如是心即是颠倒非菩萨者。起何等心名为菩萨。如经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故。此示何义。偈言。

众生及菩萨 知诸法无我

非圣自智信 及圣以有智

此明何义。知无我无我法者。谓众生及菩萨。何等众生何等菩萨。于彼法若能自智信。若世间智出世间智。所谓凡夫圣人。是人名为菩萨。此言摄世谛菩萨出世谛菩萨。是故重说菩萨菩萨。如经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故。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下

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世界宁为多不。须菩提言。彼世界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世界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是名为心住。何以故。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彼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缘得福德聚多。须菩提。若福德聚有实。如来则不说福德聚福德聚。

论曰。复有疑。前说菩萨不见彼是众生。不见我为菩萨。不见清净佛国土。何以故。以不见诸法名为诸佛如来。若如是或谓。诸佛如来不见诸法。自下经文为断此疑故。说五种眼。偈言。

虽不见诸法 非无了境眼

诸佛五种实 以见彼颠倒

何故说彼非颠倒。为显断疑譬喻。是故说我知彼种种心住如是等。此示何义。彼非颠倒。以见颠倒故。何者是颠倒。偈言。

种种颠倒识 以离于实念

不住彼实智 是故说颠倒

此义云何。种种颠倒者。彼种种心缘住。是名种种识。以六种识差别颠倒。何故彼心住名为颠倒。偈言。以离于实念不住彼实智。是故说颠倒故。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者。此句示现远离四念处故。此以何义。心住者住彼念处。以离彼念处故云不住。又住不动根本名异义一。若如是不住是故说心住。此明不住相续不断行因是故不住。示彼相续颠倒如经。何以故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以过去未来故不可得。现在心虚妄分别故不可得。如是示彼心住颠倒。诸识虚妄以无三世观故。何故依福德重说譬喻。偈言。

佛智慧根本 非颠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 故重说譬喻

此说何义。复有疑。向说心住颠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颠倒。若是颠倒何名善法。为断此疑示现心住。虽颠倒福德非颠倒。何以故。偈言。佛智慧根本故。云何示现根本。如经。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则不说福德聚福德聚故。此义云何。明有漏福德聚是其颠倒。以此福德聚是有漏故。所以如来不说福德聚。又福德聚者。即福德聚。何以故。若非福德聚者。如来则不说为智慧根本。是故福德聚者。即福德聚。

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故如来说名具足色身。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故如来说名诸相具足。

论曰。复有疑。若诸佛以无为法得名。云何诸佛成就八十种好三十二相。而名为佛。为断此疑。是故说非成就色身。非成就诸相得见如来。又色身摄得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如经。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故如来说名具足色身。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故如来说名诸相具足故。何故如是说。偈言。

法身毕竟体 非彼相好身

以非相成就 非彼法身故

不离于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说成就 亦无二及有

此二偈说何义。彼法身毕竟体。非色身成就。亦非诸相成就。以非彼身故。非彼身者。以非彼法身相故。此二非不佛。即彼如来身有故。何者是二。一者色身成就。二者诸相成就。以此二法不离于法身。是故彼如来身成就相好。亦得说有。云何说有。经言。色身成就诸相成就故。是故偈言。彼二非不佛故。是故此二亦得言无故。说非身成就非相成就。亦得言有故。说色身成就诸相成就故。偈言。亦无二及有故。何故如是说。以彼法身中无。即于是义说。如来色身成就。诸相成就。以不离彼身故。而法身不如是说。以法身非彼体故。

经曰。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汝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论曰。复有疑。若如来具足色身成就不可得见。若相成就不可得见。云何言如来说法。自下经文为断此疑。如经。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此义云何。偈言。

如佛法亦然 所说二差别

不离于法界 说法无自相

何故重言说法说法者。偈言。所说二差别故。何者是二。一者所说法。二者所有义。何故言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者。偈言。不离于法界。说法无自相故。此以何义。所说法离于真法界。不可得自相见故。

经曰。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论曰。复有疑。若言诸佛说者。是无所说法不离于法身。亦是其无有何等人。能信如是甚深法界。自下经文为断此疑。偈言。

所说说者深 非无能信者

非众生众生 非圣非不圣

何故言须菩提非众生非不众生者。偈言。非众生众生非圣非不圣故。此以何义。若有信此经。彼人非众生。非众生者。非无圣体。非无圣体者。非凡夫体故。非不众生者。以有圣体故。彼人非凡夫众生。非不是圣体众生。如经。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故。如来说非众生者。非凡夫众生。是故说众生众生。以圣人众生是故说非众生。

经曰。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世尊无有少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众生无人无寿者。得平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论曰。复有疑。若如来不得一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云何离于上上证。转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下经文为断此疑。示现非证法名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义云何。偈言。

彼处无少法 知菩提无上

法界不增减 净平等自相

有无上方便 及离于漏法

是故非净法 即是清净法

此明何义。彼菩提处无有一法可证。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经世尊无有少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故。彼复有何义。偈言。法界不增减。不增减者。是法平等。是故名无上。以更无上上故。如轻。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又诸佛如来清净法身。平等无差别。于彼处无有胜者。是故说无上。如经以无众生无人无寿者。得平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又彼法无我自体真实。更无上上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又彼法有无上方便。以一切善法满足故。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余菩提者善法不满足。更有上方便。如经。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须菩提所言善法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者。何故如是说。偈言。及离于漏法是故彼漏非是净法此即是清净法故。此以何义。彼法无有漏法故。名非善法。以无有漏法故。是故名为善法。以决定无漏善法故。

经曰。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歌罗分不及一。数分不及一。优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论曰。复有疑。若一切善法满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则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何以故。以所说法无记法故。为断此疑。重说胜福譬喻。示现何义。偈言。

虽言无记法 而说是彼因

是故一法宝 胜无量珍宝

此义云何。虽言所说法是无记。而能得大菩提。何以故。以远离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以是义故。此法能为菩提因。又言无记者。此义不然。何以故。汝法是无记而我法是记。偈言。是故一法宝胜无量珍宝故。是故此所说法。胜彼阿僧祇须弥等珍宝故。如经。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一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如是等。此示何义。偈言。

数力无似胜 无似因亦然

一切世间法 不可得为喻

此说何等义。示于前福德此福为胜。云何为胜。一者数胜。二者力胜。三者不相似胜。四者因胜。是故偈言。一切世间法不可得为喻故数胜者。如经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故。以数无限齐故。摄得余数应知力胜者。如经。不及一歌罗分故。无似胜者。此福德中数不相似。以此福德不可数故。如经数不能及故。因胜者。因果不相似。以此因果胜彼因果故。如经。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不及一故。又此法最胜无有世间法可喻此法故。偈言。一切世间法不可得为喻故。如是此福德中彼福微少。是故无法可喻。

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汝谓如来作是念。我度众生耶。须菩提。莫作是见。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佛言。须菩提。若有实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相。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毛道凡夫生者。以为有我。须菩提。毛道凡夫生者。如来说名非生。是故言毛道凡夫生。

论曰。复有疑。若是法平等相无有高下者。云何如来名为度众生。自下经文为断此疑。云何断疑。偈言。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众生

以名共彼阴 不离于法界

此义云何。众生假名与五阴共故。彼名共阴。不离于法界。偈言。不离于法界故。彼法界无差别故。偈言。平等真法界故。是故如来不度一众生。偈言。佛不度众生故。如经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故。佛言。须菩提。若有实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相者。此明何义。偈言。

取我度为过 以取彼法是

取度众生故 不取取应知

此义云何。若如来有如是心。五阴中有众生可度者。此是取相过。以著彼法故。偈言。取我度为过故。以取彼法是者。以取五阴中是众生故。取度众生故者。欲令众生得解脱。有如是相故。经复言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毛道凡夫生者。以为有我者。此义云何。偈言。不取取应知故。此以何义。以彼不实义。是故彼不取。以不取者即是毛道凡夫取而即是不取故。言不取取故。又须菩提毛道凡夫生者。如来说名非生者。不生圣人法故言非生。

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我解如来所说义。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相成就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见如来。

论曰。复有疑。虽相成就不可得见如来。以非彼体。以如来法身为体。而如来法身以见相成就。比知则知如来法身为福相成就。自下经文为断此疑。云何断疑。偈言。

非是色身相 可比知如来

诸佛唯法身 转轮王非佛

此义云何。有人言。福德能成是相果报。以成是相故。则知福德力得大菩提。若如是如来则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遮此故。如经。若以相成就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见如来故此义云何。偈言。

非相好果报 依福德成就

而得真法身 方便异相故

此明何义。法身者。是智相身。福德者。是异相身故。

经曰。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彼如来妙体 即法身诸佛

法体不可见 彼识不能知

论曰。此二偈说何义。偈言。

唯见色闻声 是人不知佛

以真如法身 非是识境故

此示何义。如来法身不应如是见闻。不应如是见闻者。不应如是见色闻声。以何等人不能见。谓凡夫不能见故。偈言。唯见色闻声是人不知佛故。如经。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是人者。是凡夫人不能见真如法身。如经。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故。

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说诸法断灭相故。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无生法忍。此功德胜前所得福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取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云何不取福德。佛言。须菩提。菩萨受福德不取福德。是故菩萨取福德。

论曰。有人起如是心。若不依福德得大菩提。如是诸菩萨摩诃萨则失福德。及失果报。自下经文为断此疑。云何断疑。偈言。

不失功德因 及彼胜果报

得胜忍不失 以得无垢果

示胜福德相 是故说譬喻

是福德无报 如是受不取

此义云何。虽不依福德得真菩提。而不失福德及彼果报。何以故。以能成就智慧庄严功德庄严故。何故依彼福德重说譬喻。偈言。得胜忍不失以得无垢果故。此义云何。有人起如是心。诸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以得出世间智。失彼福德及以果报。为遮此故。示现福德不失。而更得清净殊胜功德。是故不失。如经何以故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故。若复有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无生法忍者。有二种无我。不生二种无我相。是故受而不取。如经佛言。须菩提。菩萨受福德不取福德。是故菩萨取福德故。云何菩萨受福德不取福德。偈言。是福德无报。如是受不取故。此义云何。取者彼福德得有漏果报。以有漏果报故。彼福德可诃。如是取者名之为取。如取非道故。此福德无报。无报者。无彼有漏报。是故此福德受而不取。

经曰。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去若来。若住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至去无所从来。故名如来。

论曰。若诸菩萨不受彼果报。云何诸菩萨福德众生受用。偈言。

是福德应报 为化诸众生

自然如是业 诸佛现十方

此义云何。明诸佛化身有用。彼法身诸佛。不去不来故。偈言。自然如是业。诸佛现十方故。此复何义。偈言。

去来化身佛 如来常不动

于是法界处 非一亦不异

此明不去不来义故。如经何以故如来者。无所至去无所从来故。此义云何。若如来有去来差别。即不得言常。如是住常如是住者。不变不异故。

经曰。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复以尔许微尘世界碎为微尘阿僧祇。须菩提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彼微尘众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何以故。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故佛说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故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故佛说一合相。佛言。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何以故。须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所说为正语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如来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如是不住法相。何以故。须菩提所言法相。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菩萨摩诃萨。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于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说是名为说。

论曰。碎微尘譬喻者。示现何义。偈言。

世界作微尘 此喻示彼义

微尘碎为末 示现烦恼尽

此明何义。偈言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故。彼诸佛如来。于真如法界中。非一处住。亦非异处住。为示此义故。说世界碎微尘喻。此喻示现何义。偈言微尘碎为末示现烦恼尽故。此喻非聚集微尘众。示现非一喻。此义云何。偈言。

非聚集故集 非唯是一喻

聚集处非彼 非是差别喻

此义云何。如微尘碎为末非一处住。以无有聚集物故。亦非异处差别。以聚集微尘差别不可得故。以差别不住故。如是诸佛如来。远离烦恼障。住彼法界中。非一处住亦非异处住。如是三千世界一合相喻。非聚集故。此以何义。如经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故如来说一合相故。若实有一物聚集。如来则不说微尘聚集。如是若实有一世界。如来则不说三千大千世界。如经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故。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者。以彼聚集无物可取。虚妄分别。是故凡夫妄取。若有实者即是正见故知妄取。何故凡夫无物而取物。如经佛言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如是等。此示何义。偈言。

但随于音声 凡夫取颠倒

非无二得道 远离于我法

如经何以故。须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如是乃至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故。此复何义。偈言非无二得道远离于我法故。此义云何。非无我无法。离此二事而得菩提。云何得菩提。远离彼二见故得于菩提。偈言远离于我法故。此复何义。偈言。

见我即不见 无实虚妄见

此是微细障 见真如远离

是故见即不见。无其实义以虚妄分别。以是无我。是故如来说彼我见即是不见。以其无实。无实者。即是无物。以是义故。说我见即是虚妄见。如是示现我见不见故。见法者亦是不见。如经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如是不住法相故。此复何义。以见法相即不见相。如彼我见即非见故。何故此二见说名不见。偈言此是微细障见真如远离故。此复云何。彼见我见法。此是微细障。以不见彼二故。是以见法而得远离。偈言见真如远离故。又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者。此示何义。偈言。

二智及三昧 如是得远离

化身示现福 非无无尽福

此义云何。示现世智第一义智。及依止三昧得远离彼障。是故重说胜福譬喻。此示何义。偈言化身示现福非无无尽福故。此复何义。虽诸佛自然化身作业。而彼诸佛化身说法。有无量无尽无漏功德故。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说是名为说者。何故如是说。偈言。

诸佛说法时 不言是化身

以不如是说 是故彼说正

此义云何。若化身诸佛说法时。不言我是化身。是故彼所说是正说。若不如是说者。可化众生不生敬心。何以故。以不能利益众生。即彼说是不正说。是故不说我是化佛。

经曰。

一切有为法 如星翳灯幻

露泡梦电云 应作如是观

论曰。复有疑。若诸佛如来常为众生说法。云何言如来入涅槃为断此疑。是故如来说彼偈喻。此义云何。偈言。

非有为非离 诸如来涅槃

九种有为法 妙智正观故

此义云何。诸佛涅槃非有为法。亦不离有为法。何以故。以诸佛得涅槃。化身说法示现世间行。为利益众生故。此明诸佛以不住涅槃以不住世间故。何故诸佛示现世间行。而不住有为法中。偈言九种有为法妙智正观故。此以何义。如星宿等相对法。九种正观故。此九种正观。于九种境界应知观何境界。偈言。

见相及于识 器身受用事

过去现在法 亦观未来世

云何观九种法。譬如星宿为日所映有而不现。能见心法亦复如是。又如目有翳则见毛轮等色。观有为法亦复如是。以颠倒见故。又如灯识亦如是。依止贪爱法住故。又如幻所依住处亦如是。以器世间种种差别无一体实故。又如露身亦如是。以少时住故。又如泡所受用事亦如是。以受想因三法不定故。又如梦过去法亦如是。以唯念故。又如电现在法亦如是。以刹那不住故。又如云未来法亦如是。以于子时阿黎耶识。与一切法为种子根本故。观如是九种法。得何等功德成就何智。偈言。

观相及受用 观于三世事

于有为法中 得无垢自在

此义云何。观有为法三种。一观有为法以观见相识。二者观受用。以观器世间等。以何处住。以何等身受用何等。三者观有为行。以何等法三世转差别。如是观一切法。于世间法。中得自在故。偈言于有为法中得无垢自在故。

经曰。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诸佛希有总持法 不可称量深句义

从尊者闻及广说 回此福德施群生

(排版 王建新)

金刚经• 经论集•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

无著菩萨造颂 世亲菩萨释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

此经文句义次第 世无明慧不能解

稽首于此教我等 无边功德所生身

具如斯德应礼敬 彼之足迹顶戴持

觉辕难驾彼能乘 要心普利诸含识

经云。能以最胜利益者。此据成熟菩萨。能以最胜付嘱者。此据未成熟菩萨。云何于诸菩萨最胜利益。复何者是最胜付嘱。为答此问颂曰

胜利益应知 于身并属者

得未得不退 谓最胜付嘱

谓于菩萨身中为其利益。亦能令彼菩萨益其所有相属伴类。名最胜利益。于彼身中令其佛法成熟摄聚故。即是利益彼身。亦令化余有情所有堪能。皆成就故。是于属者能为利益。如是应知。于得未得所有功德。能为彼作不退之因。由于善友而亲委寄。是名以胜付嘱而相付嘱。此中得而不退者。欲令不舍大乘。未得不退者。令于大乘更趣殊胜。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为答此问。颂曰

于心广最胜 至极无颠倒

利益意乐处 此乘功德满

此明何义。若菩萨作此四种利益意乐。始是发心住。于大乘具此意乐。方可名为功德圆满。云何为四。利益意乐。一广大。二最胜。三至极。四无颠倒。经云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当生如是心。广说乃至如是一切。此明广大利益意乐。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者。此明最胜利益意乐。虽度如是无量众生。乃至不名菩萨。此明至极利益意乐。此何意耶。欲明所有一切众生悉皆摄同菩萨。己身由斯但是寂灭。己身无别有情也。若作别有众生。不为己想者。此即不名菩萨。若摄为己体。即是至极不舍。是故名为至极意乐。若菩萨有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者。则不名菩萨。此明无颠倒利益意乐。此即由依有身见故我等想生。为令正断是不颠倒。次下当显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如是修行。经云。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如是广说。此中何意。以一施声而总收尽六到彼岸耶。答曰

六度皆名施 由财无畏法

此中一二三 名修行不住

为明此六咸有施相。此之施性由财无畏法。财施由一谓是初施无畏。由二谓是戒忍。于无怨仇(戒也)及怨仇处(忍也)不为怖惧故。法施由三谓是勤等。由其亡倦(勤也)了彼情已(定也)宣如实法(慧也)此是大菩萨修行之处。即是以一施声。收尽六度。经云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如是等者。此中何谓不住性耶。颂曰

为自身报恩 果报皆不著

言不住于事者。此显不著自身。不住随处。应行布施者。此显不著报恩于利养恭敬等。求恩望益之处事有多途故。云不应随处生著而行布施。不住于色等者。谓不著果报。问何须如是行不住施耶。颂曰

为离于不起 及离为余行

由顾自身不行其施为欲离其不起心故。莫著自身速应行施。由望恩心及悕果故遂舍正觉菩提果性。为于余事而行惠施。是故当舍求余行施。次下当说摄伏心。其事云何

摄伏在三轮 于相心除遣

后后诸疑惑 随生皆悉除

经云。菩萨如是应行布施。乃至相想亦不应著。此显所舍之物。及所施众生并能施者。于此三处除著想心。次明布施利益。或有难云。既于施等离其相状。如何当获福德利益。为答此故。说生福甚多。问何故宣说于修行后不彰福利于摄伏下方始言之。答为显若人不著相想。方能行彼不著施也。从此已后所有经文。皆为除遣后后疑惑。于此便有如是疑生。问若不著于法而行施者。如何为求正觉胜果行惠施耶。为答此疑。经云于汝意云何。可以胜相观如来不。如是广说。颂曰

若将为集造 妙相非胜相

三相迁异故 无此谓如来

若谓如来是由施等因缘所造。于有为相中得最胜性者。便见如来有其胜相。若望如来真如之性。即无此胜相。是故不应以胜妙相观于如来。由彼法身是非集造之所显故。次云。何以故。如来说彼胜相三相迁异故。由此胜相即非胜相。此中意说三相之体。是迁流故。妙生所有胜相皆是虚妄。是故应以胜相非相观于如来。此意欲明从因生法是虚假故无。此谓如来由彼全无三种相故。由离此相即以无相为相。若于是处无生住灭变异之性可了知者。此显如来不是有为造作之性因缘所成。如是明解如来性已。虽为佛果而行布施非著法施。即是除去疑情。次下妙生重生疑念。若由如是行无住施者。即因极甚深。复说如来是无为性。即是果极甚深。如何末代得有信者。令彼果报不虚弃耶。为断此疑。颂曰

因与果甚深 于彼恶时说

此非无利益 由三菩萨殊

纵于末代而有菩萨具戒具德具慧。由此说法果利不虚颂曰

由于先佛所 奉持于戒学

并植善根故 名具戒具德

经云。然彼菩萨非于一佛而行恭事。非于一佛植诸善根。此显于先佛所为持戒故。而行恭敬承事。及为种诸善根。如其次第即是具戒具德次明具慧人。颂曰

能断于我想 及以法想故

此名为具慧 二四殊成八

此明我想有四。法想亦四。故成八想。颂曰

别体相续起 至寿尽而住

更求于余趣 我想有四种

我想四者。谓是我想有情想寿者想更求趣想。四种不同。此于别别五蕴有情自生。断割为我想故。见相续起作有情想。(萨埵是相续义)乃至寿存作寿者想。命根既谢转求后有。作更求趣想。法想四者。颂曰

皆无故非有 有故不可说

是言说因故 法想有四种

法想四者。一法想。二无法想。三想。四无想。此谓能取所取诸法皆无故。法想不生。即无法想。彼之非有法无自性。空性有故非无法想。即彼非有有非有性。非言所诠故非是想。是言说因故非是无想。由想力故。虽非言显而以言说故。有八义不同。由我及法八想断故。名具慧人。何意此义。但于具慧而说。非具戒具德者何。答为显实想有差异故何者是。颂曰

由彼信解力 信故生实想

不如言取故 取为正说故

由此义故说。彼之后而云是人乃能闻此经典生一信心。由具慧者不如言而取。及由随顺胜义智故。取为正说故。名为实想。为斯理故说彼之后便云不应取为法。不应取为非法。不应如言所说将以为法。亦复不即执为非法。由此是能随顺胜义智。取为正说故。即是经云闻说是经生实信不。经云妙生如来悉已知见是人等者。为显何义。颂曰

佛了果非比 由愿智故知

彼具戒等人所有果报。佛非比知。然由愿智现量而了。若不言见或谓比知。若不言知恐是肉眼等见。是故知见并言。何故世尊作如是语。颂曰

为求利敬者 遮其自说故

彼具戒等。为求利养恭敬。自说己德便生念曰。如来既遥鉴我。为此无宜自说

经云。妙生彼诸有情当生当摄无量福聚者。此目何义。谓是令其福聚当生。又是彼福当能相续熏习不断。言有我执等者。意说有随眠性非有现行执

经云。是故如来密意宣说筏喻法门。诸有智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中有何密意。颂曰

证不住于法 为是随顺故

犹如舍其筏 是密意应知

谓于经等法非增上证所住处故。即得证已应舍彼法。如到彼岸舍弃其筏。于增上证是随顺故。应须收取。如未达岸必凭其筏。是名密意。一筏之上有其取舍故名为密。若是自余非顺证法理须舍故。次后更为除疑。何者是上。文云不应以胜相观于如来。彼从无为所显性故。若如是者。复如何说。释迦牟尼如来证于无上正等菩提。乃能宣扬所有法教。由斯道理彼非正觉亦不说法。答此疑故。颂曰

化体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由有三佛。一法身佛。二受用身佛。三化身佛。言释迦牟尼佛者。即是化身。此乃元非证觉。亦不说法度生。文云。何以故。佛所说法等者。为遮总拨一切说法之事故。云化体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然非总无。颂曰

说法非二取 所说离言诠

如是二种。谓法性非法性。非耳能听非言能说。是故应知。非法非非法。此据真如道理而说。彼非是法。谓是法无为其性故。复非非法。由彼无自性体是有故。何故但言所说之法。不言能证之人。答但言所说能证义显。由非不觉得有所说

经云以诸圣者皆从无为之所显故者。为明说此法因。由诸圣人并从真如清净之法所显现。故名无为所显是故彼还说无为法。凡所有事言不能宣者。此即岂能取也。彼之自性非是言说所行处故。明此即是非言说性。何故此中无有简别。总说圣者不唯言佛。答为明圣人皆从真如清净所显。由有全净一分净故。随其所应故无有过。又说福差殊欲何所显。答法虽实是不可取性及不可说。然而有益。颂曰

自受为他说 非无益集福

何故经云。世尊此福聚者则非是聚。是故如来说为福聚福聚。颂曰

福不持菩提 彼二能持故

言福于菩提不能持负故。二于菩提是能持故。颂意如是何谓为二。谓自受为他说。经云既自受已。于他演说。未了此言将述何义。由其聚声(梵云塞建陀有其多义或是聚义或是肩义或是分段义若依此方译之为聚但得积聚义遂无余义此中且据二种此为昔人不解梵音又译之为趣深成辽落又复须知此聚义肩义解时极难也)有二种义。一是聚积义。二是肩荷义。犹如在肩能持于担。为此名肩为聚。由斯理故。彼福积聚说为福聚。由其不能持荷菩提说为非聚。即非肩义是积聚义。此二是菩提因福乃甚多。问何故此二能持菩提。为显斯义故。经云何以故妙生由诸如来无上菩提从此经出等。何故菩提言出。诸佛言生。颂曰

得自性因故 此余者是生

言菩提者即是法身。此是无为性故。名为自性。是故此二是得彼之因。非是生因。若望此余受用化身。是生因故。由此亲能持菩提故。生福甚多。为显此义。经云何以故等。何故此是能成立因。颂曰

唯是佛法故 能成最胜福

言如来说为非佛法者。此显所觉之法唯佛能证由不共性。是故最胜。此是最胜福因性故。招福极多。意明此是能成胜福之亲因。上经云。圣人皆是非集造之所显示。为此诸圣于彼证法不可取不可说者。诸预流等圣人。并悉取其自果。如何此成非所取性。于其所取而宣说者。非不可说性。为遣疑故生起后文。即彰非所取所证理善成就。颂曰

不取自果故 非可取可说

由是无为所显性故。彼于六境无有少法可得。既无可预名为预流。乃至阿罗汉亦无有法理皆同此无为之法体。无可取为此圣人。于自果不取不说。若圣人作如是念。我得果者即是有其我等执者。意说有随眠惑非是现行。由非彼证现观之时。有我等执而云我得。何意妙生自说得阿罗汉。为令一分有情知已亲证故。又复自说得无诤住者。为显身与胜德相应。为欲令他生胜敬信故。为何意趣而云。妙生都无所住。而说我得无诤住得无诤住。颂曰

解脱二障故 说妙生无诤

障有二种。一是烦恼障。二是定障。于斯脱故不住二障。为此再言。此言二无诤性即是诤之非有。次复起疑言。世尊昔于然灯佛所有法可取。彼亦为他说其法要。以此而言如何得成无取无说。为答斯难故。云实无有法是如来所取。此有何意。颂曰

在然灯佛所 言不取证法

此言世尊在然灯佛所。亦不以言取其证法。颂曰

由斯证法成 非所取所说

若言诸圣皆是无为所显。彼法不是所取。亦非所说者。如何诸菩萨取严胜佛国土耶。又受用身如何自己取为法王。世间于彼将为法王。为遣疑故方生下文此中意者。颂曰

智流唯识性 国土非所执

由彼实无佛土严胜是可取事。除从诸佛净智所流唯识所现。此即不能有所执取。若言实有形质是可取性。我当成就国土严胜者。斯诚妄语。如来说彼不是严胜。由此说为国土严胜。此有何意。颂曰

无形故胜故 非严许严性

言庄严者此有二义。一是形相。二是胜相。此最胜者。是第一义。此由无形质故。佛土庄严非是庄严。以彼不是真庄严故。是故说此以为最胜。胜法集此故名最胜。若执有佛土形胜庄严。云我当成就彼。即便于色等境界有住著心。为遮此见故有不住文生所云受用身佛如何自己取为法王。他亦尔者为答此难故。将受用身同妙高山。此文欲显何义。颂曰

譬如妙高山 于受用无取

如妙高山王。获得胜大尊主性故。名为妙高。而不自取为山王性。以山无分别性故。受用身佛亦复如是。具法王性由获胜大尊主性故。名为胜大。而不自取其法王性。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如何得是无分别耶。为显斯义。文云如来说为非身。由彼非有说名有身。此有何意。颂曰

非有漏性故 亦非是因造

然受用身非有漏性故。由此非有说为有身。皎然纯净自体有故。亦非是因造。由此有身非是仗他因缘生故。何故于先显福德性已说其喻。今何更说。颂曰

为显多差别 及以成殊胜

前后福不同 更陈其喻说

前明三千世界喻显福多。今说无数三千彰其更广。何故于前不言斯喻。为受化者所乐不同。先少后多意在于此。前福差别不明成立之因。为于菩提无有荷持之用。今欲显其能立因相。更将别喻随事而言。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中

何谓能立因相

两成尊重故 由等流殊胜

烦恼因性故 由劣亦胜故

言两成尊重者。由所托处成制底塔故。谓是说法之地。其所依身成如大师尊重性故。即是持经之人施宝之地。及能施者无如是事故。次下经文显此法门。乃是诸佛亲所证会等流之性。颇曾有法是如来说不者。此明何意。言无有法是如来独说。皆是诸佛共宣扬故

又此施珍宝福是苦恼事生起之因。法门功德乃是烦惑断除之要。优劣悬隔。是故下文将地尘为喻。如来说作非尘。由此说为地尘。所言世界如来说为非界。由此说为世界者。此有何意。言此地尘不是染等性尘。是故名作地尘。又彼世界非是烦恼之因名界。为此说为世界。界是因义。即是世之因也。斯言意显彼福乃是烦惑尘坌之因由其外尘。虽是无记彼福纵善方之极卑。况并成佛福因。而不更为微劣。又彼能成大丈夫相所有福业。媲此成菩提因。持说法门之福亦为是劣。由彼众相非是正觉之体性故。为此名为大丈夫相。是彼标相故。由持说福能得大觉性。为此名劣。亦胜过施宝之福。况法身因而不超越。是故劣亦胜也。即是宝福极卑为能成立因。此既成立施宝之福与此福因有差别已。次下诸文更复成立。欲何所明。颂曰

彼果胜苦故 难逢胜事故

境岸非知故 于余不共故

是甚深性故 胜余略诠故

胄族高胜故 望福福殊胜

此述何义。答施宝之福获得自身所受用果。彼身是胜。以能舍彼无边之身。此福胜前。由彼自身是苦性故。何况为彼而行其施

尔时具寿妙生。了彼自身是苦事故。由法势力遂便堕泪。此之法门复是难逢。妙生自从生智已来。亦未曾闻。复是胜事。此言欲显般若之名。此下意欲成立是胜妙事。即经云如来说为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即非波罗蜜多。为何意趣作如是说。答境岸非知故。由其所知境岸除佛于余无能知者。复是于余不共故。此之法门所有实想。即实想者。除佛教已余处无故。言实想者唯此处有。言非实者是于余不生义。是故文云若能生如是想者。彼当成就第一希有。又此法门亦是甚深。由于此经或少受或遍持。于我等想不复生起。于我等想不生故者。明于所取义无有颠倒。于我等想即是非想者。明于能取无有颠倒。此二如其次第明我法二无性智。佛于此义随印妙生所说之事。言不惊不怖不畏者。此三皆名为惧。即是惊惧怖惧畏惧。然随事不同。故有三别。言惊者谓于非处生惧(若正译梵音应云越怖今言惊等者此为不能移旧若准论释惊义未甚相当下二准此应可思之也)违越正理如越正道可厌恶故。言怖者。(应云续怖)相续生惧怖。既生已不能除断故。言畏者。(应云定怖)生决定心一向畏惧。此等若无便成心离惶惑(若不见本音本意于文即未闲释义为此注出本音斯乃可亡疑惑余家释别义非此论)又此法门胜余略诠故者。由经说此是最胜波罗蜜多如来所说。(经是略诠)又此法门族胄高胜故。言胜族者。谓由诸佛所共说故。然彼宝施无有如斯众德圆备。即是成立此福望前福聚升况理别也。所云于身是其苦性。彼施即是苦果性故。其福卑劣者。然此法门若有持说。彼之大士行诸苦行。此亦岂非是招苦报。如何不是得苦果耶。为除此难故有下文。欲显何义。颂曰

彼行堪忍时 虽苦行善故

彼德难量故 由斯名胜事

由无恚怒情 不名为苦性

有安乐大悲 行时非苦果

此述何义。答纵令彼人行苦行时有苦恼果。然于彼时由有堪忍性故。此名胜事。有其二因。一是善性故。由诸波罗蜜多皆以善为体性故。二是彼德难量故。如经云此即是其非波罗蜜多。由彼德岸曾无知者。为此名为不知其岸。由与胜法相应故。即此难行之苦。望前苦恼自有殊别。何况我想嗔想悉皆无故。必无其苦。非但无苦更生悲乐。如经云我无是想亦非无想。言非无想者。此显有想与悲心相应。准斯语理。若诸有情于我想等不除遣者。苦行之时见有苦恼。即便欲舍菩提之心。是故应离诸想。乃至广说。此何所显。若人不发胜菩提心。便有如斯过失生嗔恨心。颂曰

生心因不舍 是故应坚求

问于何处心是此心生因。而遣坚固勤求。复于何处是不舍菩提心因令进求也。颂曰

谓是得忍边 及此心方便

此谓入初地胜义之心。得忍边际行。无住心即是。文云应离诸想发起无上正等觉心。何以故者。此谓显其无住著心生起之因。若于色等处有住著心者。此必不能进求佛果故。诸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者。文意欲明施摄六到彼岸。即是生起无住著心方便。谓得忍已。虽复遭苦而不弃舍大菩提心。问如何起行为利有情。复遣不住利有情事。此则取舍同。问疑情遂发。答曰。菩萨如是应行布施为利诸众生等。此显何意。颂曰

应知正行者 是利生因故

于有情事相 应知遍除遣

此述何义。言此正行者。是利益众生因。应知即是利益有情。而不取有情所有相貌。何谓有情相貌事耶。颂曰

彼事谓名聚

彼众生者。即是名字施设。唤为众生及所依事。何者是其正行。谓于众生事相皆除遣故。由彼名字想者即是非想。以彼自体本非有故。即彼众生不是众生。谓于五蕴名为众生。由彼众生自体无故。此我法无性。何以故。由佛世尊并除诸想。此明我法二想皆无。如何能成最胜妙事。颂曰

最胜除其想 诸世尊无此

由真见相应

此述何义。由非彼二是实有性。而诸大师强除彼想。然诸如来与真见相应故。果不住因位。如何得见彼果之因。既有此疑。答如经云妙生如来是实语者。有其四句。颂曰

果不住因位 是得彼果因

世尊实语故 应知有四种

此实语性有其四种。何谓为四。颂曰

 立要说下乘 及说大乘义

 由诸授记事 皆无有差舛

由佛自立要期。元求佛果无有妄谬。于下劣乘及以大乘并诸授记。并无谬故。于此随其次第。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而相配属。言如来者。由于声闻乘说苦等四谛。是实不虚。于其大乘说法无性。所显真如称实知故。如来是知义。于一切时过去未来现在。所有授记如其事故。皆无妄谬故曰如来。经云如来所证法及所说法。此即非实非妄者。此有何意。答曰

不得彼顺故 是非实非妄

如言而执者 对彼故宣说

言诸如来所有说法。此说不得彼故。而是随顺于彼。由彼说法不能亲获内证法故。于其言下无有体故。故非是实。由顺彼故。故非是妄言。我现证无上觉者。此据文句道理而有此说。问何故世尊自立要言。我是真实语者。而所说法非实非虚。一说两兼理成难信。由此答云。如言而执者。对彼故宣说。言诸圣人是无为所显者。然真如性常时遍有。如何佛果以无住心方能证得。非有住心。又复如何常时遍有实体真如。或有得者或不得者。为除此疑。说入闇喻。此明何义。颂曰

常时诸处有 于真性不获

由无知有住 智无住得真

此中意道真如之性。虽是常时遍有。由其无智有住心故。即不能得。是不清净义。由其有智无住心故。即便得见是清净义。然佛世尊是真如所显。由斯理故。以有住心不能证得。由此颂曰

无智由如闇 当闇智若明

能对及所治 得失现前故

犹如闇者。是与闇相似义。由斯以闇比其无识。以其日光譬同有智有眼。如文具述。故云能对及所治得失现前故。随其所应由其有眼者显得能对。夜分晓已显破所治冥闇谢故。日明既出者。显能对现前。日光既照见众色像。次后之文欲说何事。颂曰

由如是正行 获如是福量

于法正行者 业用今当说

由如是正行者。此明文正行。颂曰

于文有三种 受持读演说

文有三者。一受持。二读诵。三演说。言受持者。谓持法人。读诵者依多闻说。虽不能持由能读故亦多闻摄。义正行者。谓是周遍得其义故。颂曰

 义得由从他 及己闻思故

义之得因从他及己。何谓从他。云何由己。为闻思故。如其次第从他及己而得者。据遍得义。此谓文义正行。颂曰

 此谓熟内己 余成他有情

 由事时大性 望福福殊胜

此受持等。但为成熟内己。余成他有情。即是于他广为正说。获如是福量者。显其福量差别。由事时大性望福福殊胜。此舍身福望前舍身福。由事大故有其差别。及由时大。由一日中尚以极多自身而行布施。复经多时于法正行者。业用今当说。何谓彼行业用耶。颂曰

非境性独性 能依是大人

及难可得闻 无上因增长

若但持正法 所依处成器

蠲除诸业障 速获智通性

世妙事圆满 异熟极尊贵

于此法修行 应知获斯业

经云不可思者。此显不是凡情。比度所行境界。言不可称者。此显独性所获之福。于声闻等是不共性故。言为益发趣极上最胜乘有情故说者。显此法门是大人所依大乘教。名极上乘大乘行。名最胜乘。乐下劣者不欲闻故。此显难闻性。听者难得故。由能成就不可思量等福聚故。此显增长无上之因。福种增长故。此中文云不可思不可称者。谓以非量非度。如次应知。当知是人则为以肩荷负等者。此即显其能持法者。由彼持法即是持菩提也。所在之处香花供养者。此显所依之处成胜妙器。由被轻辱故。所有应生恶趣之业。皆当消尽故。此显净除业障。言此为善事者。谓遭轻辱时。显被辱之人有福德性故。言此为善事。(自古翻译皆无此语由梵本中字隐密故)于然灯佛先供事诸佛。所得之福比于末代。于此法门能受持等。获多福故。此显得成智通性。多福资粮悉圆满故。乃至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此显果报不可思也。即是世妙事圆满。果报极尊贵。谓于护世帝释婆罗门等所有圆满皆当摄取。言狂乱者。应知此是狂心因。言不可思果报者。此之多性胜性二种。皆非凡情所测。斯谓于法正行。便能安住如是众德。是故名此为正行业果报功用。又复如前三种问答。此中重问。义有何殊。答曰

由自身行时 将己为菩萨

说名为心障 违于无住心

妙生实无有法可名菩萨者。若无菩萨。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行菩萨行耶。答此疑曰。实无有法如来于然灯佛所如是等。此显何义。颂曰

授后时记故 然灯行非胜

菩提彼行同 非实由因造

此中意言。我昔于然灯佛所。非是胜上行菩萨行。而我昔行时实无有法可于彼边证得正觉。若证觉者即不记我后时成佛。此中意者。言彼行时自云我当成佛。若言菩提非有者。佛亦是无。即总拨无。佛为除此难。文云妙生。言如来者。即是实性真如异名。谓无颠倒义。名为实性。无改变义是曰真如。妙生若有说云如来证得无上正等觉者。是为妄语者。此显何义。答曰。菩提彼行同非实由因造。由昔菩萨修行之时实无可行。诸佛亦尔。无法可证正等菩提。此还总拨实无无上正等菩提。答斯难曰。妙生如来所有正觉之法。此即非实非妄者。此有何意。然真如理是佛所证。彼即非实由从因生。诸有为相是聚相义。彼即无其色等相故。颂曰

无彼相为相 故显非是妄

由法是佛法 皆非有为相

谓此无彼色声等相。色等相无是其自相。由此故云无彼相为相故。显非是妄。是故如来说。一切法即是佛法。此显何义。由如来证此法故。由法是佛法皆非有为相者。此显以无为体此何所陈。由一切法。以真如为自性。此乃但是佛所觉悟。是故一切法。名为佛法。由此色等不能持其自体相故。所有彼诸色声等法。皆不是法。由不是法。是故此成其法。即是毕竟能持非有之相。丈夫之喻何所显耶。颂曰

谓以法身佛 应知喻丈夫

无障圆具身 是遍满性故

及得体大故 亦名为大身

非有身是有 说彼作非身

烦恼所知二障无故。名圆具身。言遍满者是遍行义。遍诸处故名为具身。及得体大故。亦名为大身。此遍行者。应知即是真如之性。在诸法中无有异性故。云非有身。是有说彼作非身如来说为非身。由此名为具身。大身者。斯何所陈。以非有为身故。名彼为非身。即真如性故。由其无身故。是故名此为具身大身。若言无有菩萨者。正觉亦无。所觉亦无。亦无众生令入涅槃。亦不严净诸佛国土。有何所为。诸菩萨等。令诸众生入于圆寂。又复作意净佛土耶。为答斯难故有下文。此显何义。颂曰

不了于法界 作度有情心

及清净土田 此名为诳妄

若言此心是其诳妄。为此不名菩萨者。若尔由何得名。答妙生若有信解一切法无性。一切法无性者。如是等此文欲显何义。答曰

于菩萨众生 诸法无自性

若解虽非圣 名圣慧应知

此明何义。言法无性。法无性者。此据众生及菩萨所有之法。于彼若能信解。或世出世。谓是异生及圣。皆名菩萨。由此便成决定。许有覆俗胜义二种菩萨。此即显其顺彼。再说菩萨菩萨。经文前云。如来是无得所显者义成明白。若如是者。岂彼圣人全无所见。为答斯难许有五眼。为显其义。颂曰

虽不见诸法 此非无有眼

佛能具五种 由境虚妄故

此乃如何不是妄耶。为答此难先为喻已。彼诸众生种种性其心流转。我悉知之。如是广说。此显何义。言彼非是妄见。由境虚妄故。何者是虚妄境。谓种种妄识。颂曰

种种心流转 离于念处故

彼无持常转 故说为虚妄

即是种种识有六识殊故。复是其妄。何因名识为心流转。经云如来说为无陀罗者。此显离于念处性故。由彼念处是此持处。彼若无者。即是无持。陀罗喃阿罗痾陀罗。此之三名。共目二义。皆得名持。亦有流注义。由无持故心即流散。言无持者。为显常转之缘。既无持故显其常转。是虚妄性(问何故本经初留梵语陀罗。不译为汉字者。有何意趣。答梵本三处皆是陀罗。而义有差别。今时译者若也全为梵字。即响滞于东土。如其总作唐音。顿理乖于西域。是故初题梵字。可谓义诠流转所由。于内道持。便是正述执持之事。作斯译者。方称颂本无著菩萨之意。符释者世亲菩萨之情。如其不作斯传。定贻伤手之患。若总译为流。持理便成不现。咸为持字。流义固乃全无。作此双兼。方为惬当。若译为流。于理亦得。然含多义。不及陀罗。一处既尔。余皆类知。诸存梵本者咸有异意。此波若已经四译五译。寻者当须善观。不是好异。重译意存鞠理。西国声明。自有一名目多事。一事有多名。为此陀罗一言。遂含众义。有流有持。理应体方俗之殊致。不得恃昔而胶柱。若勘旧译全成疏漏。无暇言其藏否)何以故者。由有过去等心不可得言故。所云过去未来心者。由是过去未来性故。是不可得。其现在者即是遍计所执。自性非有故。此显流转之心。是妄识性所缘。无有三世性故。复有何意说福聚喻耶。答曰

应知是智持 福乃非虚妄

显此福因故 重陈其喻说

此述何义。心既流转是诳妄性故。所有福聚亦并成虚。此既是妄何成于善。既有深疑理须明决。答流转之心可是其妄。所言福聚体不是虚。由是正觉智之持故。如何显此是其持性。如云妙生若此福聚者。如来即不说为福聚。此何意趣。由五取蕴体是虚妄。若此福聚是取蕴者。如来即不说此福聚为福聚性。是不说为智之持处义。若言如来是非集造所显。如何如来说有诸好及众相耶。为除此难故云。不应色身圆满及相具足观于如来。言色身者。是堕好义故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下

如来说彼为具相者。此非具相。由此说为具相。此有何意。颂曰

谓于真法身 无随好圆满

亦非是具相 非身性应知

于法身无别 非如来无二

重言其具相 由二体皆无

言法身实不圆满随好色身。应知亦不具足众相。彼无身性故。是谓法身无具相义。亦非如来无斯二种。所谓色身圆满及以具相。由斯二种不离法身。是故如来有其相好。为此重言。色身圆满及以具相。由二皆无故。是故此二亦说为无。言此非圆满此亦非具相。亦说为有。以说色身圆满及具相言故。斯有何意。由其法身无此相好。是故名此为如来。色身圆满及以具相。由与彼身不相离故。法身之性即不如是。然法身非彼自性故。若言不应以色身圆满及具相身观如来者。如何如来有所说法耶。为答斯难。此即以其恶取而谤于我。由不能解我所说义故。颂曰

如来说亦无 说二是所执

何意重言。说法说法者。颂云说二是所执。云何为二。一乃是文。二便是义。由何所以。文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耶。答曰

由不离法界 说亦无自性

由不离法界外有说法自性可得。若言无有世尊是能说者。所说之法亦复不离法身。故成非有。如是甚深之法。如何当有敬信之人。为除此难。答曰

能说所说虽甚深 然亦非无敬信者

经云。妙生彼非众生非非众生者。此有何意。颂曰

由非众生非非生 非圣圣性相应故

诸有当能生敬信者。彼非众生。由余众生不与圣性相应。即与凡夫性相应故。非非众生者。由与圣性相应故。此中义者。由彼望其凡夫性故。不是众生。由望圣人性故。非非众生。何以故。众生众生者。如来说彼为非众生。此据愚小异生性。由此说为众生者。此据圣人性。若言如来曾无有法。是所觉知者。云何离其后后正知次第。而名无上正等觉耶。为答此难。非是有法可觉方名无上正觉。然由颂曰

少法无有故 无上觉应知

由法界不增 清净平等性

及方便无上

于此乃至无有少法能过故名无上。又复法界无有增故。其法平等故。名无上上。上性无故。又复如来法身清净平等故。其法无不齐等。无有少增故名无上。又复其法是无我自相。此即高。高性无故名无上。又复于诸方便亦是无上。所有善法皆圆满故。名为无上。此余菩提于诸善法不圆满故。即此方便实为有上。此乃如来说为非法。由此说为善法者。此有何意。颂曰

由漏性非法 是故非善法

由此名为善

由有漏性彼不是持有漏之相。不能持故。由此说为善法。由无漏性决定能持是善性故。若要以善法获大菩提者。所有说法亦应不获菩提。是无记性故。为遮此难更言差别之福答所说法。纵令无记终有所得。颂曰

说法虽无记 非不得应知

由非离此能得菩提故。知籍斯菩提方契。颂曰

由斯一法宝 胜彼宝无量

故此宣说法宝。望前无数妙高无边之宝。显福差别。假为第百分亦不能及一者。乃至广说。将显何义。颂曰

于诸算势类 因亦有差殊

寻思于世间 喻所不能及

此言何义。谓以此福望前福聚。谓是算势类。因四种差别。于此世间遍寻思已。无有其喻能比况者。言由算差别者。始从假为第百分。乃至或为算分不显差殊。但言算者。此即应知总摄。其余所有算数。或为势分者。由其势力有差殊故。如强弱人事不相并。或为比数者。由品类别。言此福类元不比数前之福类。如贵贱人不相比数。因者明其因。果亦不相干涉故。言彼亦不可与此为因(邬波尼杀昙译为因字如芥子种将比松柏)于此世间竟无其喻可况于福。由斯前福望于此福。实为减少皆不足言。故云乃至譬喻亦不能及。若言彼法性相平等故。无不平者即无能度所度。云何如来说脱有情耶。为除此难故起后文。将显何义。颂曰

法界平等故 佛不度众生

于诸名共聚 不在法界外

凡名有情者。于彼蕴处由名共蕴。不在法界之外。即此法界其性平等。是故曾无有一众生可是如来之所度脱。此即如何当有我执者。此有何意。若言但唯脱其五蕴而已。此即是有所许众生。由如是故。颂曰

 若起于法执 与我执过同

定执脱有情 是无执妄执

如云妙生言我执者如来说为非执。妄执如来说为非生者。是不能生圣法之义。若言不应以其具相观于如来。非彼自性故。由是法身自性故。然彼如来自性法身。可以具相而比知之。有作斯难。为除疑意生起后文。将显何义。颂曰

不应以色体 准如来法身

勿彼转轮王 与如来齐等

此则报相之福。亦名具相。由彼成此故。藉其福力得菩提故。有作是说。此则如来以其具相。现证无上正觉。为除此意。不应以具相如是等。将显何义。颂曰

即具相果报 圆满福不许

能招于法身 由方便异性

由真法身是智自性故。与彼福体性不同。此二伽他要显何义。颂曰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彼人起邪勤 不能当见我

应观佛法性 即导师法身

法性识难知 故彼不能了

此二颂中。所说之义。颂曰

唯见色闻声 是人不知佛

此真如法身 非是识境故

此文意显不应以色声二种观于如来。由是异生不能见者。此何为也。彼人起邪勤。言彼异生妄起邪勤。不依正道求见于我。此云法性者即是真如。若言福不证菩提者。此即菩萨福业其果应断。为释此疑故有下文。言此福性虽复不能亲招觉处。颂曰

其福不失亡 果报不断绝

得忍亦不断 以获无垢故

更论于福因 为此陈其喻

彼福无报故 正取非越取

由此是彼智资粮性故。又复何为。更于其福而陈喻耶。故云得忍亦不断。以获无垢故。更论其福因。为此陈其喻。又有疑云。既得无生法忍智乃不生。菩萨诸福皆应断绝。为显福不断绝至极清净。获福既多果报亦胜。于不生法得无性者。有二种无性。由其二性体不生故。经云妙生应正取不应越取者。云何是正取不应越取。答彼福无报故。正取非越取。凡所有福招果报者。是可厌故。当知彼取即是越取。如越正路而行险道。而彼福不招报。是故彼是正取非为越取。问菩萨福津既不感报。所获之果如何可知。答曰

彼福招化果 作利有情事

彼事由任运 成佛现诸方

去来等是化 正觉常不动

彼于法界处 非一异应知

诸佛世尊现众变化。非彼如来若来若去等故。云彼事由任运成佛现诸方去来等是化正觉常不动。为显斯义生起下文。曾无有去亦不有来。由此故名为如来。此有何意。若如来有去来等异者。彼即不是。如其常性无有变易。微尘作墨喻者。是谁之喻显何事耶。答曰

彼于法界处 非一异应知

言彼如来于法界处。非一非异性。意显斯事故彰其喻。颂曰

微尘将作墨 喻显于法界

又世界为墨。喻显何义。颂曰

此论造墨事 为彰烦恼尽

非聚非集性 显是非一性

于彼总集性 明其非异性

譬如造墨。所有尘埃众多极微性非一处。其聚集物非一事故。亦非异性。由总集故。此由无有别别断割之理。如是应知。诸佛世尊于法界中烦恼障尽。非一处性。亦非异性。此即兼述三千大千世界。不是聚性。及是聚性其喻亦同。如来说为非是聚性。是故说为极微聚者。此显何义。若其聚物是其一者。不应名此为极微聚。又复若是一界者。亦不应言三千大千世界。由此故云。此即是其有聚执也。此即如来说为非执。不为聚执故。由其妄执是故说为聚执。欲明异此余悉应无无上正智。复有何因。诸凡愚类于实无聚而执耶。为除斯难。而云其聚执者。但俗论说有如是等。此何所明。颂曰

不了但俗言 诸凡愚妄执

妙生诸有说云。如来宣说我见等者。此明何义。颂曰

断我法二种 非证觉无故

言我法二种体是无故。此两虽言得断。而亦不证菩提。是谁之断而能获耶。答由二见之断。彼二之见是所除故。颂曰

是故见无见 无境虚妄执

由此故知我体是无。诸有我见如来说为非见。以无境故。意道所有我境元来是无。文云故名我见者。明虚妄分别有也。如是于无我理显见无见性已。亦是显其于法见无见性。是故文云。于一切法应如是知等。然其法想亦是非相性故。犹如我见。复有何意。此之我法二见说为非见性耶。答曰

由此是细障 如是知故断

是所显义。此之我法二见。是其见取。此谓细障。由于二事如是正知非见性故。方能除断。经云应如是知。应如是见。应如是解者。此文说颂曰

由得二种智 及定彼方除

谓以覆俗胜义智。及以此二所依之定。方除彼障。又论差别之福何所显耶。答颂曰

陈福明化身 非无无尽福

如来虽复任运广为化用。然彼化身宣说正法。即是无漏之福。便成无有尽期。云何正说等者。此意为显如来不自言我是化身。颂曰

 诸佛说法时 不言身是化

 由不自言故 是其真实说

此何所陈。欲明如来虽为众生宣扬法化。而不自说我是化身。由作如是不正说故。为此名彼以为正说。意道若异此者。于彼所化诸众生辈不生极敬。斯乃为利多众生事。复是无法可说故。若言如来为多化身无尽说法。如何彼复说有涅槃耶。为释此疑说伽他曰

 如来涅槃证 非造亦不殊

非诸如来所证圆寂是其造作。有为自性望其造作复不是异。虽现涅槃而是其化。示同生死利益有情。欲显如来无住涅槃。生死涅槃两皆不住故。复有何因。示同生死而不住于生死因缘事耶。答颂曰

一切有为法 如星翳灯幻

露泡梦电云 应作如是观

此集造有九 以正智观故

由以星等九事为同法喻。喻九种正智而观于境。何谓九观。应知即是九种所观之事。何谓所观。颂曰

见相及与识 居处身受用

过去并现存 未至详观察

此中应观见如星宿。谓是心法正智日明。亦既出已光全灭故。应观所缘境相。如翳目人睹发团等。是妄现故。应观其识犹若于灯。此能依见由爱腻力而得生故。应观居处犹如于幻。即器世间有多奇质。性不实故。应观其身譬如露渧。暂时住故。观所受用犹若水泡。其受用性是三事合所生性故。应观过去所有集造同于梦境。但唯念性故。应观现在事同于电。疾灭性故。应观未至体若重云。阿赖耶识在种子位。体能摄藏诸种子故

作斯九种观察之时。有何利益。获何胜智。颂曰

由观察相故 受用及迁流

于有为事中 获无垢自在

此义云何。观有为法有其三种。一由观见境识故。即是观察集造有为之相。二由观器界身及所用故。即是观其受用。于此由彼所受用也。三由观三世差别转故。即是观其迁流不住。由此观故便能于诸有为法中。获无障碍随意自在。为此纵居生死尘劳不染。其智设证圆寂灰烬。宁味其悲。颂曰

由斯诸佛希有法 陀罗尼句义深邃

从尊决已义广开 获福令生速清净

(排版 王建新)

金刚经• 经论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无著菩萨造)

(亦名金刚能断般若)

  无著菩萨 造

  隋南天竺三藏法师达摩笈多 译

  编者注:《大藏经》中此论收有两个版本:宋元版和明版。两版各有长处,可互资参阅。此系明版。

 

  出生佛法无与等  显了法界最第一

  金刚难坏句义聚  一切圣人不能入

  此小金刚波罗蜜  以如是名显势力

  智者所说教及义  闻已转为我等说

  归命彼类及此辈  皆以正心而顶礼

  我应精勤立彼义  解释相续为自他

  论曰:成立九(编者注:“九”疑是“七”)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

  此等七义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

 

  (一)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为显此当得佛种不断义故。上座须菩提最初经云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应供正遍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是等。

 

  (二)发起行相者,如经云:“何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等。

 

  (三)行所住处者,谓彼发起行相所住处也。

  此复有十八种应知。

  ﹝一﹞发心,经言“诸菩萨生如是心,所有一切众生”如是等。

  ﹝二﹞波罗蜜相应行,经言“不住于事行于布施”如是等。

  ﹝三﹞欲得色身,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见如来不”如是等。

  ﹝四﹞欲得法身,经言“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如是等。

  ﹝五﹞于修道得胜中无慢,经言“须陀洹能作是念”如是等。

  ﹝六﹞不离佛出时,经言“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如是等。

  ﹝七﹞愿净佛土,经言“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如是等。

  ﹝八﹞成熟众生,经言“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如是等。

  ﹝九﹞远离随顺外论散乱,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等。

  ﹝十﹞色及众生身抟取中观破相应行,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如是等。

  ﹝十一﹞供养给侍如来,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人相见如来不”如是等。

  ﹝十二﹞远离利养及疲乏热恼故,不起精进及退失等,经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如是等。

  ﹝十三﹞忍苦,经言“如来说忍波罗蜜”如是等。

  ﹝十四﹞离寂静味,经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法门受持、读诵、修行”如是等。

  ﹝十五﹞于证道时远离喜动,经言“世尊!云何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等。

  ﹝十六﹞求教授,经言“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

  ﹝十七﹞证道,经言“譬如有人,其身妙大”如是等。

  ﹝十八﹞上求佛地,经言“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如是等。

  彼住处等,略为八种亦得满足:﹝一﹞摄住处,﹝二﹞波罗蜜净住处,﹝三﹞欲住处,﹝四﹞离障碍住处,﹝五﹞净心住处,﹝六﹞究竟住处,﹝七﹞广大住处,﹝八﹞甚深住处。

  于中摄住处者,谓发心;波罗蜜净住处者,谓波罗蜜相应行;欲住处者,谓欲得色身、法身;离障碍住处者,谓余十二种;净心住处者,谓证道;究竟住处者,谓上求佛地;广大及甚深住处者,通一切住处。

  于初住处中,若说“菩萨应生如是心所有众生”如是等,此为广大;又复说言:“若菩萨有众生相”如是等,此为甚深。

  于第二住处中,若说“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如是等,此为甚深;若复说言:“彼所有福聚不可思量”如是等,此为广大,如是于余住处中广大甚深等。随所相应应知,已说住处。

 

  (四)对治者,彼如是相应行相行诸住处时,有二种对治应知:一邪行,二共见正行,此中见者谓分别也。

  于初住处中,若说“菩萨应生如是心所有众生”等,此是邪行对治,生如是心是菩萨邪行。若复说言:“若菩萨有众生相”等,此为共见正行对治,此分别执菩萨亦应断,谓我应灭度众生故。

  于第二住处中,若说“应行布施”,此为邪行对治,非于布施是菩萨邪行。若复说言:“住于事”等,此是共见正行对治,此分别执菩萨亦应断,谓应行布施故。

 

  (五)不失者,谓离二边,云何二边?谓增益边、损减边。若于如言辞法中,分别执有自性是增益边;若于法无我事中而执为无,是损减边。

  于中若说言,世尊若福聚非聚此遮增益边,以无彼福聚分别自性故。若复说言:“是故如来说福聚”,此遮损减边,彼不如言辞有自性而有可说事,以如来说福聚故,此得显示如是。

  “须菩提!佛法佛法者,如来说非佛法”者,此遮增益边;“是名佛法”者,此遮损减边,于中“如来说非佛法”者,显示不失义;“是名佛法”者,显示相应义。

  何者是相应若佛法?如说有自性者,则如来不说佛法,以虽不说亦自知故。是故无有自性,为世谛故,如来说名佛法,如是于一切处显示不共及相应义,应知。复次,佛法者,摄波罗蜜事及念处等菩提分,应知。菩萨离此二边故,于彼对治不复更失,故名不失。

 

  (六)地者,此地有三种:谓信行地,净心地,如来地。于中前十六处显示信行地,证道住处是净心地,后上求佛地。

 

  (七)立名,名“金刚能断”者,此名有二义相,应知。如说入正见行、入邪见行故。

  “金刚”者,细牢故,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能断”者,般若波罗蜜中,闻思修所断。如金刚断处而断故,是名金刚能断。

  又如画金刚形,初后阔中则狭,如是般若波罗蜜中狭者,谓净心地;初、后阔者,谓信行地、如来地,此显示不共义也。彼五种义句上上依止,应知彼等皆依止地故说。

 

  (编者注:此本所用经文系元魏菩提流支译本)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婆提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皱,入舍婆提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食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皱,洗足已,如常敷坐,结跏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动。尔时,诸比丘来诣佛所,到已,顶礼佛足,右绕三启,退坐一面。尔时,慧命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恭敬而立,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应供正椟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论曰:修多罗身相续,此义句今当说,世尊何故以寂静者威仪而坐也。显示唯寂静者于法能觉能说故。

  经言“善摄第一菩萨摩诃萨”者,谓已熟菩萨于佛证正觉转法轮时,以五种义中菩萨法而建立故。

  诸菩萨有七种大故,此大众生名摩诃萨埵。何者七种大:﹝一﹞法大,﹝二﹞心大,﹝三﹞信解大,﹝四﹞净心大,﹝五﹞资粮大,﹝六﹞时大,﹝七﹞果报大。

  如菩萨地持中说,于诸菩萨所,何者善摄?何者第一也?利乐相应为善摄,第一有六种应知:﹝一﹞时,﹝二﹞差别,﹝三﹞高大,﹝四﹞牢固,﹝五﹞普遍,﹝六﹞异相。

  ﹝一﹞何者时?现见法及未来故。彼菩萨善摄中,乐者是现见法,利者是未来世。

  ﹝二﹞何者差别?于世间三摩皱帝,及出世圣者声闻独觉等,善摄中差别故。

  ﹝三﹞何者高大?此善摄无有上故。

  ﹝四﹞何者牢固?谓毕竟故。

  ﹝五﹞何者普遍?自然于自他身善摄。

  ﹝六﹞何者异相?于未净菩萨善摄中胜上故。

  经言“第一付嘱”者,彼已得善摄菩萨等于佛般涅槃时,亦以彼五义如是建立故。何者第一付嘱?有六种因缘:﹝一﹞入处,﹝二﹞法尔得,﹝三﹞转教,﹝四﹞不失,﹝五﹞悲,﹝六﹞尊重。

  ﹝一﹞何者入处?于善友所善付嘱故。﹝二﹞何者法尔?彼已得善摄菩萨于他所法尔善摄。﹝三﹞何者转教?汝等于余菩萨应当善摄是名转教。此等三种如其次第即是﹝四﹞不失,及﹝五﹞悲﹝六﹞尊重等应知,此善摄付嘱二种,显示﹝七句义﹞(一)种性不断。

 

  【“世尊!云何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尔时,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如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是。愿乐欲闻。”】

 

  论曰:此下﹝七句义﹞(二)发起行相,何故上座须菩提问也?有六因缘:﹝一﹞为断疑故,﹝二﹞为起信解故,﹝三﹞为入甚深义故,﹝四﹞为不退转故,﹝五﹞为生喜故,﹝六﹞为正法久住故。亦即是般若波罗蜜令佛种不断。

  云何以此令佛种不断也?﹝一﹞若有疑者得断故。﹝二﹞有乐福德而心未成熟诸菩萨等,闻多福德,于般若波罗蜜起信解故。﹝三﹞已成熟心者入甚深义故。﹝四﹞已得不轻贱者,由贪受持修行,有多功德不复退转故。﹝五﹞已得顺摄及净心者,于法自入及见生欢喜故。﹝六﹞能令未来世大乘教久住故者。

  若略说,疑者令见故;乐福德及已成熟诸菩萨等摄受故;已得不轻贱者,令精勤心故;已得净心者,令欢喜故。

  经言“应云何住”者,谓欲愿故;应修行者,谓相应三摩皱帝故;应降伏心者,谓折伏散乱故。

  于中欲者,正求也;愿者,为所求故作心思念也;相应三摩皱帝者,无分别三摩提也;折伏散乱者,若彼三摩皱帝心散制令还住也。

  第一者显示摄道,第二者显示成就道,第三者显示不失道。何故唯问发行菩萨乘?为三种菩提差别故。以善问故,于上座须菩提所应称善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生如是心:所有一切众生众生所摄,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所有众生界众生所摄,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相,即非菩萨。何以故非?须菩提!若菩萨起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不名菩萨。】

 

  论曰:自下﹝七句义﹞(三)行所住处,讫尽经末有十八门具如前说。

  此中(三)“行所住处”中﹝一﹞初明发心,经言“所有众生众生所摄”者,总相说也。“卵生”等者差别说也。

  又受生依止境界所摄差别应知卵生乃至化生者,受生别也。“若有色、若无色”者,依止别也。“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者,境界所摄别故,“所有众生界众生所摄”者,谓上种种想住众生界,佛施设说也。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者,何故愿此不可得义,生所摄故无过,以皆是生故,如所说卵生等生并入愿数故。彼卵生、湿生,无想及非有想、非无想等则不能。

  云何能令一切众生入涅槃也?有三因缘故:1、难处生者得时故,2、非难处生未成熟者成熟之故,3、已成熟者解脱之故。

  何故说无余涅槃界不直说涅槃?若如是便与世尊所说初禅等方便涅槃不别故。彼自以丈夫力故,无佛亦得,但非究竟。

  何故不说有余涅槃界?彼共果故。自以宿业,又值佛说而得果故,又非一向身苦有余故。

  如是涅槃及有余涅槃等,丈夫力果故,共果故,非究竟果故,非一向果故。是故说无余。“如是无量众生入涅槃已”者,显示卵生等生一一无量故。

  “无有众生得涅槃”者,此何义?如菩萨自得涅槃,无别众生,何以故?若菩萨有众生相,“即非菩萨”者,此何义?若菩萨于众生所,他想转非自体想不名菩萨故,何以故?“若菩萨起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不名菩萨”者,此何义?若以烦恼取众生、命、人相转彼则有我想,及于众生中有众生相转,菩萨于彼不转,已断我见故,得自行(行者谓五阴行)平等相故。信解自他平等,彼菩萨非众生、命、人取见者,此是其义。

  复次,经言“诸菩萨生如是心等”者,显示菩萨应如是住中欲愿也。“若菩萨有众生相即非菩萨”者,显示应如是修行中相应三摩皱帝时也。“若菩萨起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不名菩萨”者,显示应如是降伏心中摄散时也。如菩萨相应三摩皱帝散时,众生相亦不转,如彼尔焰相住故。“是故无有众生得涅槃”者,此得成就彼欲愿者,摄诸住处为最胜,彼相应行相行余住处时,依止欲愿决定得故,此欲愿义不复重释。

 

  【“复次,须菩提!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想。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聚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聚亦复如是不可思量。”佛复告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是行于布施。】

 

  论曰:此下(三)“行所住处”中﹝二﹞波罗蜜相应行,自此后余住处中,有五种随所相应,而解释应知:1、依义,2、说相,3、摄持,4、安立,5、显现。

  1、住处对治为依义,2、即彼住处为说相,3、欲愿为摄持,4、住处第一义为安立,5、相应三摩提及摄散心为显现。

  于波罗蜜净住处中,经言“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此为依义,显示对治住著故。经言“应行施者”,此为说相。六波罗蜜六摄一切檀那体性故。檀那有三种:一资生施者,谓檀那波罗蜜。二无畏施者,谓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三法施者,谓毗梨耶波罗蜜、禅耶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等。

  若无精进于受法人所为说法时疲倦故,不能说法;若无禅定则贪于信敬供养,及不能忍寒热逼恼故,染心说法;若无智慧,便颠倒说法,多有过故,不离此三得成法施。

  彼诸波罗蜜有二种果,谓未来现在,未来果者,檀那波罗蜜得大福报;尸罗波罗蜜得自身具足,谓释梵等;羼提波罗蜜得大伴助、大眷属;毗离耶波罗蜜得果报等不断绝;禅那波罗蜜得生身不可损坏;般若波罗蜜得诸根猛利,及多诸悦乐,于大人众中得自在等。现在果者,得一切信敬供养,及现法涅槃等。

  于中若菩萨求未来果故行施,为住事行施,如所施物还得彼物果。是故经言“不住于事,行于布施”,若求未来尸罗等果故行施,为有所住行施,是故经言“无所住应行布施”。

  尸罗等果有众多,不可分别故,总名有所住。若求现在果信敬供养故行施,为住色声香味触行施故,经言“不住色”等。若求现法涅槃故行施,为住法行施故。经言“不住于法应行布施”。又经言“应行布施”者,即说摄持施之欲愿故。经言“不住行施”者,即此不住为安立第一义故,于中以不住故,显示如所有事第一义不住物等是所有事。经言“菩萨应如是行施不住于相想”者,此为显示,谓相应三昧及摄散心。

  于此二时不住相想,如是建立不住已,或有菩萨贪福德故,于此不堪,为令堪故,世尊显示不住,行施福聚甚多犹如虚空,有三因缘:一遍一切处,谓于住不住相中福生故;二宽广高大殊胜故;三无尽究竟不穷故。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见如来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不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相,即非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语。若见诸相非相,则非妄语。如是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论曰:此下(三)“行所住处”中﹝三﹞欲得色身住处。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见如来不”者,此为依义,应如显示对治如来色身慢故。经言“相成就”者,此为说相,显示如来色身故,“上座须菩提言:不也”。

  为成满此义故,“世尊说: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语”,即显欲愿于如是义中应摄持故,及即是安立第一义,于第一义中相成就为虚妄,非相成就不虚妄。

  经言“如是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者,此为显现,谓相应三昧及摄乱心时,于彼相中非相见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末世,得闻如是修多罗章句,生实相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颇有众生,于未来世末世,得闻如是修多罗章句,生实相不?”佛复告须菩提:“有未来世末世,有菩萨摩诃萨,法欲灭时,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于此修多罗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佛复告须菩提:“当知彼菩萨摩诃萨,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修行供养,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而种善根。”佛复告须菩提:“已于无量百千万诸佛所修行供养,无量百千万诸佛所种诸善根。闻是修多罗,乃至一念能生净信。须菩提!如来悉知是诸众生,如来悉见是诸众生。须菩提!是诸菩萨,生如是无量福德聚,取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无复我相、众生相、人相、寿者相。“须菩提!是诸菩萨,无法相,亦非无法相。无相,亦非无相。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若取法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若是菩萨有法相,即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须菩提!不应取法,非不取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筏喻法门,是法应舍,何况非法。”】

 

  论曰:此下(三)“行所住处”中﹝四﹞为欲得法身住处。于中二种:1、言说法身,2、证得法身。

  为欲得此﹝四﹞“欲得法身”中1、言说法身故。经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末世,得闻如是修多罗章句”等。

  于中“修多罗章句”者,谓所有义,应知。何者为句?如上所说七种义句,于不颠倒义想是谓实相,应知。如言执义彼非实相。“上座须菩提作是念:于未来世无有生实相”者,为遮此故。

  “世尊言:有正法欲灭时”者,谓修行渐灭时,应知。次后,世尊为如是义显示五种:(1)显示修行,(2)显示集因,(3)显示善友摄受,(4)显示摄福德相应,(5)显示实相中当得实想故。

  (1)经言“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此增上戒等三学,显示修行功德,少欲等功德为初,乃至三摩提等。

  (2)经言“已得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乃至一心净信”等。此显示集因,一心净信尚得如是,何况生实想也。

  (3)经言“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者,此显示善友所摄,知者知名身,见者见色身,谓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见其依止故。

  (4)经言“生取无量福聚”者,此显示摄福德,生者福正起时故,取者即彼灭时摄持种子故。

  (5)经言“是诸菩萨无复我相众生相”,乃至“若是菩萨有法想,即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者,此显示实想。

  对治五种邪取故,何者五邪取:一外道,二内法凡夫及声闻,三增上慢菩萨,四世间共想定,五无想定。

  第一者我等想转;第二法相转;第三者无净想转,此犹有法取,有法取者,谓取无法故;第四者有想转;第五者无想转。是诸菩萨于彼皆不转也。此中显了有戒,乃至当生无量福聚等。

  经言“何以故”者,此言是中邪取但法及非法想转,非我等想,以我想及依止不转故。然于我想中随眠不断故,则为有我取。是故经言“是诸菩萨,若取法想,则为著我等取,若无法想转,则为有我取”等。此我等想转中余义犹未说。

  经言“若是菩萨有法相即著我”等者,于中取自体相续为我想,我所取为众生相,谓我乃至寿住取为命想。展转取余趣,取为人相,应知于中言“当生实想”者,此为依义,应知显示对治,不实想故,言于此修多罗章句说中者,此为说相显示言说法身故。“即彼当生实想”中言“当生”者,是故愿摄持故,“是诸菩萨无复我想转”等者,是安立第一义。

  “须菩提!不应取法,非不取法”者,是显了。谓相应三摩皱帝及散心时,“不应取法”者,于法体及法无我咛不分别。

  又言说法身要义者,经言“以是义故,如来常说县喻法门,若解此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故。“法尚应舍”实想生故,“何况非法”者,理不应故。略说显示菩萨欲得言说法身,不应作不实想故。

 

  【复次,佛告慧命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

 

  论曰:此下﹝四﹞“欲得法身”中2、证得法身复有二种:(1)智相法身,(2)福相法身。

  2、“证得法身”中(1)为欲得智相至得法身住处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此为依义,显示翻于正觉菩提取故,说法者正觉所摄故,经言“有法可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为说相,显示至得法身故。

  “无有定法”者,上座须菩提道佛意故,世谛故,有菩提及得,是为欲愿摄持以方便故,二俱为有。若如世尊意说者二俱无有,为显此故,经言“如我解世尊所说义”等。

  又经言“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者,是安立第一义,由说法故,知得菩提故。于说法中安立第一义,于中“不可取”者,谓正闻时,“不可说”者谓演说时,“非法”者分别性,“非非法”者法无我故。

  经言“何以故?”以无为故得名圣人者,无为者无分别义也。是故菩萨有学得名,无起无作中,如来转依名为清净,是故如来无学得名,于中初无为义者,三摩皱帝相应,及折伏散乱时显了故,第二无为唯第一义者,无上觉故。自此已后一切住处中,皆显以无为故得名圣人。应知前诸住处中未说无为得名,于此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无为已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须菩提!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何以故?世尊!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是故如来说福德聚。”佛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无量不可数。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一切诸佛如来,皆从此经生。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论曰:此下2、“证得法身”中(2)福相法身,为欲得福相至得法身住处故。经言“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等,云何显示即彼所有言说法身出生如来福相至得法身,于彼乃至说一四句偈生福甚多,况复如来所有福相至得法身,以何因缘于言说法身中,如是说一四句偈能生多福,为成就此义故。

  经言“何以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此出”者,于中普集十法行阿含故,“诸佛世尊从此生”者,世谛故言佛出生,以有菩提故,即此二咛故名为佛法,以菩提及佛故。经言“须菩提!佛法者,即非佛法”。

  复次,经言“其所生福,胜彼无量阿僧祇”者,此为依义,显示对治福不生故。于中“其福”者,此为说相,显示福相法身故;“胜彼”者,显示欲愿摄持故。

  经言“世尊!是福聚,即非福聚,是故如来说福聚。”及言“须菩提!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者,以此福聚及佛法,为摄取如来福相。

  法身中安立第一义,为随顺无为得名故,相应三摩皱帝及折伏散乱不复显了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二语者,显示摄心持心,以摄自心故言受持,“为他说”者解释句味故,“无量”者过譬喻故。“阿僧祇”者显多故,已说欲住处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须陀洹。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斯陀含。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那含。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最为第一,世尊说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世尊则不记我无诤行第一。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无诤无诤行。”】

 

  论曰:此下(三)“行所住处”中﹝五﹞为修道得胜中无慢,如前略为八种住处。已下十二总名离障碍住处,对治应知。

  何者十二障碍:1、慢,2、无慢而少闻,3、多闻而小攀缘作念修道,4、不小攀缘作念修道而舍众生,5、不舍众生而乐随外论散动,6、虽不散动,而破影像相中无巧便,7、虽有巧便而福资粮不具,8、虽具福资粮而乐味懈怠及利养等,9、虽离懈怠利养而不能忍苦,10、虽能忍苦而智资粮不具,11、虽具智资粮而不自摄,12、虽能自摄而无教授。

  此中为离慢故。经言“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等,此为依义,显示对治我得慢故。又复“须陀洹能作是念”者,即为说相,显示无慢故,亦即是欲愿摄持。

  经言“世尊!实无有法不入色声香味触”者,此为安立第一义。

  若须陀洹如是念,我得须陀洹果即为有我想,若有我想则为有慢,应知如是乃至阿罗汉亦尔。上座须菩提自显无诤行第一及离欲阿罗汉共有功德者,以己所证为令信故,以无有法得阿罗汉,及无所行故,说无诤无诤行,此中即为安立第一义。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曰:此下(三)“行所住处”中﹝六﹞为不离佛出时,依离障碍十二种中为离少闻故。

  经言“如来昔在然灯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不?”等,谓彼佛出世承事供养时,有法可取,离此分别故,依义等及对治等,随义相应应知。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彼菩萨不实语。何以故?须菩提!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土。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而无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论曰:此下(三)“行所住处”中﹝七﹞为愿净佛土,依离障碍十二种中,为离小攀缘作念修道故。

  经言“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等,若念严净土者,则于色等事分别生味著,为离此故。经言“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而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须菩提!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彼身非身,是名大身。”】

 

  论曰:此下(三)“行所住处”中﹝八﹞为成熟众生,依离障碍十二种中,为离舍众生故。

  经言“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如是等,此何所显示?为成熟欲界众生故。彼罗绚阿修罗王等,一切大身量如须弥,尚不应见其自体,何况余者。

  经言“如来说为非体”者,显示法无我故,“彼体非体”者,显示法体无生无作故。此即显示自性与相及差别故。

 

  【佛言:“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佛言:“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数恒河沙数世界,以施诸佛如来。须菩提!于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佛言须菩提:“以七宝满尔数恒河沙世界,持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无量阿僧祇。复次,须菩提!随所有处,说是法门,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此经。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似佛。”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法门?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法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何以故?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言:“世尊!如来无所说法。”】

 

  论曰:此下(三)“行所住处”中﹝九﹞为远离随顺外论散乱,依离障碍十二种中,为离乐外,离散乱故。

  经说四种因缘,显示此法胜异也:1、摄取福德,2、天等供养,3、难作,4、起如来等念。

  经言“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等者,是1、摄取福德。经言“须菩提!随所有处说是法门”等者,是2、天等供养。经言“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等者,是3、难作。经言“若是经典所在之处”等者,是4、起如来等念。

  于中“说”者为他直说故,“授”者教授他故,显示此乐外论散乱对治法胜异已。

  于如是法中,或起如言执义为对治彼未来罪故,经言“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故,如般若波罗蜜非波罗蜜,“如是亦无有余法如来说”者,为显此义故。

  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此显示自相及平等相法门第一义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彼微尘甚多,世尊!”“须菩提!是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论曰:此下(三)“行所住处”中﹝十﹞明色及众生身抟取中观破相应行。依离障碍十二种中,为离于影像相,自在中无巧便故。

  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如是”等,彼不限量攀缘作意,菩萨恒于世界攀缘作意修习故。说三千大千世界,于中为破色身影像相故。

  显示二种方便:1、细作方便,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宁为多不?”等。2、不念方便,如经:“是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故,为破众生身影像相故。

  经言“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故。于中世界显众生世也,但以名身名为众生世,不念名身方便即是显示故,彼影像相不复说细作方便也。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人相见如来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大人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大人相。”】

 

  论曰:此下(三)“行所住处”中﹝十一﹞明供养给侍如来。依离障碍十二种中,为离不具福资粮故。

  经言“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人相见如来不?”者,显示为福资粮故,亲近供养如来时,不应以相成就见如来,云何见?应见第一义法身故。

 

  【佛言:“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法门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无量阿僧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扪泪而白佛言:“希有!婆伽婆!希有!修伽陀!佛说如是甚深法门,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法门。”“何以故?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法门,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其有众生得闻是法门,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彼无量诸佛亦说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论曰:此下(三)“行所住处”中﹝十二﹞远离利养及疲乏热恼故,不起精进及退失等。依离障碍十二种中,为离懈怠利养等乐味故。

  经言“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如是等,于中身有疲乏,心有热恼,以此二种于彼精进,若退若不发,此何所显示?如此舍尔许身,自所有福不及此福。

  云何以一身著懈怠等故,而为障碍?何故此中上座须菩提流泪而言:“我未曾闻如是等法门”也?以闻此胜福甚多过于舍无量身,更不说余胜福故。若闻如是胜福故,发起精进已,若于此法中生如义想为离此过故。

  经言“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等,即于如是实相中,为离实相分别故。经言“是实相者,即是非相”如是等。

  经言“世尊!我今得闻如是法门,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其有众生,得闻是法门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如是等,此何义?为令味著利养过懈怠诸菩萨生惭愧故。

  于未来正法灭时,尚有菩萨于此法门受持故,无人等取及法取,云何汝等于正法兴时,远离修行,不生惭愧也?

  经言“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者,显示无人取也。“我相即非相”等者,显示无法取也。

  经言“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者,显示诸菩萨顺学相,诸佛世尊离一切相,是故我等亦应如是学。此等经文为离退精进故说,于中言,“若分别若信解”者,后句释前句也。“受”者受文字也。“持”者持义也。为离不发起精进故。

  经言“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等者,以惊等故不发起精进也。于声闻乘中,世尊说有法及有空,于听闻此经时,闻法无有故惊,闻空无有故怖,于思量时于二不有理中不能相应故畏。更有别释为三种,无自性故,应知。谓相生第一义等无自性故。

  经言“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者,此有何义?复说第二生惭愧处故,言此法如是胜上,汝等不应放逸,于中以于余波罗蜜中胜故,名第一波罗蜜。

  又经言“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彼无量诸佛亦说波罗蜜者,此言显示一切诸佛同说第一,是故名第一。

 

  【“须菩提!如来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相,亦非无相。何以故?须菩提!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是故佛说菩萨心不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须菩提言:“世尊!一切众生相,即非相。何以故?如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所说法,无实无妄语。须菩提!譬如有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住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须菩提!譬如人有目,夜分已尽,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若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亦复如是。】

 

  论曰:此下(三)“行所住处”中﹝十三﹞明忍苦依离障碍十二种中,为离不能忍苦故。经言“须菩提!如来说忍辱波罗蜜”等。

  于中有二:1、能忍,2、离不能忍。

  1、能忍有三:(1)如所能忍,(2)忍相,(3)种类忍。

  于中(1)如所能忍,以何相生忍处,如忍差别显示对治,彼因缘故,何者能忍?谓达法无我故,云何得显示?如经言“如来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故。

  云何应知(2)忍相?若他于己起恶等时,由无有我等相故,不生嗔想,亦不于羼提波罗蜜中生有想,于非波罗蜜中生无想。

  此云何显示?经言“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有我等相,及无相亦非无相等”故。

  何者(3)种类忍?亦有二种:一极苦忍,二相续苦忍。云何显示?经言“须菩提!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应生嗔恨”等。

  云何相续苦忍?经言“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等。

  2、不忍因缘者,有三种苦:(1)流转苦,(2)众生相违苦,(3)乏受用苦。于中经言“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等,此为显示(1)流转苦忍因缘对治。

  发菩提心者,以三种苦相故,则不欲发心故。说应离一切相等,此中一切相者,为显如是等三苦相也。若著色等则于流转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故。

  经言“不住色生心等如前说,不住非法”者,谓非法无我也。于非法及法无我中,皆不住故为成就,彼诸不住故,说遮余事。

  经言“应生无所住心,何以故?若有心住即为非住”等。经言“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乃至一切众生即非众生”等。此显示对治(2)众生相违苦忍,即为一切众生而行于舍。

  云何于彼应生嗔也。由不能无众生及众生相,以此因缘故。众生相违时,即生疲乏故,显示人无我法无我等。

  经言“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等,此何所显示?欲令信如来故能忍。

  于中“真语”者,为显世谛相故;“实语”者,为显世谛修行有烦恼及清净相故;于中实者,此行烦恼此行清净故;“如语”者,为第一义谛相故;“不异语”者,为第一义谛修行有烦恼及清净相故。说此真语等。已于此中如言说性起执著。

  为遣此故,经言“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所说法无实无妄语”故。“无实”者,如言说性非有故;“无妄”者,不如言说自性有故。

  经言“须菩提!譬如有人入闇”如是等,显示(3)乏受用苦忍因缘对治,若为果报布施,便著于事而行舍施。于彼喜于欲乐若受中不解出离。犹如入闇,不知我何所趣?彼喜欲乐亦尔。若不著于事而行布施,如有眼丈夫夜过,日出见种种色,随意所趣,应如是见。彼无明夜过,慧日出已,种种尔焰,如实见之,彼不知解出离欲乐苦受故,喜乐欲乐。

 

  【“复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法门,受持读诵修行,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悉觉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聚。须菩提!若有善男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舍恒河沙等无量身,如是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法门,信心不谤,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修行,为人广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此法门,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修行此经,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思议不可称无有边无量功德聚。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则于此经,不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若有我见众生见人见寿者见,于此法门,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者,无有是处。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何以故?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千四亿那由他百千万诸佛,我皆亲承供养,无空过者。须菩提!如是无量诸佛,我皆亲承供养,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世末世,能受持读诵修行此经,所得功德,我所供养诸佛功德,于彼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后世末世,有受持读诵修行此经,所得功德,若我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疑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法门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论曰:此下(三)“行所住处”中﹝十四﹞离寂静味依离障碍十二种中,为离阙少智资粮故。

  经言“复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法门受持读诵修行”等。此中为离三摩提攀缘,显示与法相应,有五种胜功德:1、如来忆念亲近,2、摄福德,3、赞叹法及修行,4、天等供养,5、灭罪。

  1、何者如来忆念亲近?经言“受持读诵”等,如来以佛智知,彼如来以佛眼见彼等,于中受者习诵故,持者不妄故。若读若诵者,此说受持因故,为欲受故读,为欲持故诵。又复读者习诵故,持者总览义故。

  2、何者摄福德?经言“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聚”等。

  3、何者赞叹法及修行?经言“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等,此为赞叹法。于中“不可思”者,唯自觉故;“不可称”者,无有等及胜故。

  经言“此法门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者,此成就不可称义。于中余乘不及故最上,烦恼障智障净故最胜,应知。

  经言“若有人能受持读诵修行此经,广为人说”等者,此为赞叹修行。于中“如来知见成就无量功德聚”者,是总说也。“不可思、不可称、不可量”者,解释故。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谓肩负菩萨重担故。

  经言“须菩提!若乐小法者,则于此经不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者,谓声闻独觉乘者故。

  经言“若有我等见,乃至受持无有是处”者,谓有人我见众生而自谓菩萨者故。

  4、何者天等供养?经言“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等者。

  于中以华鬘烧香薰香涂香末香衣盖幢幡等,供养恭敬,礼拜右绕,故名支提。

  5、何者灭罪?经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等故”者,此毁辱事有无量门,为显示此故说轻贱。

  经言“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显示灭罪故。

  前所说“以此因缘,出生无量阿僧祇多福”者,今当解释,彼无量阿僧祇义应知。威力者,成熟炽然故,多者具足故。

  于中经言“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阿僧祇劫”等者,此显示威力故,即是福聚威力,以彼所有福聚远绝高胜故。此中“阿僧祇劫”者乃至“然灯佛”,故应知“过阿僧祇”者,更过前故。“亲承”者,供养故。“不空过”者,常不离供养故。

  经言“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修行此经,所得功德若我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如是等此显示多故,或为狂因,或得乱心果,应知。此之彼威力及彼多等,何人能说。是故经言“须菩提!当知是法门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此显示彼福体及果不可测量故。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界。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非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论曰:此下(三)“行所住处”中﹝十五﹞于证道时远离喜动,依离障碍十二种中,为远离自取故。

  经言“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发菩提心住修行”等,何故复发起此初时问也?将入证道菩萨,自见得胜处,作是念:我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心,我灭度众生,为对治此故,须菩提问:“当于彼时,如所应住,如所修行,如所应降伏心”,及世尊答“当生如是心”等。

  又经言“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等者,为显我执取,或随眠故。若言我正行菩萨乘,此为我取,对治彼故。经言“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须菩提白佛言:“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于然灯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如是言:‘摩那婆!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须菩提!言如来者,即实真如。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人不实语。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不实不妄语。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论曰:此下(三)“行所住处”中﹝十六﹞求教授,依离障碍十二种中,为离无教授故。

  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如是等。

  又经言“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等。此有何意?若菩提法可说,如彼然灯如来所说者,我于彼时便得菩提,然灯如来则不授记言我得等,以彼法不可说故。我于彼时不得菩提,是故与我授记,此是其义应知。

  又何故彼法不可说?经言“须菩提!言如来者,即实真如”故,如清净故名为如来,以如不可说故作此说。清净如名为真如,犹如真金,或言:然灯如来所于法不得菩提,世尊后时自得菩提,为离此取故。

  经言“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人不实语”等故。

  又经言“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菩提,于是中不实不妄语”者,显示真如无二故。

  云何不实?谓言说故,“不妄”者,谓彼菩提不无世间言说故。

  经言“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者,此何义?显一切法法如清净故。“如”者遍一切法故,此是其义;又彼一切法法体不成就,为安立第一义故。经言“须菩提!所言一切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故。

 

  【“须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妙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妙大,则非大身,是故如来说名大身。”佛言:“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非菩萨。”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颇有实法名为菩萨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众生无人无寿者。】

 

  论曰:此下(三)“行所住处”中﹝十七﹞为入证道故。

  经言“须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妙大,”如是等显示入证道时,得智慧故离慢,云何得智?有二种智故:1、摄种性智,2、平等智。

  若得智已得生如来家,得决定绍佛种,此为1、摄种性智,得此已能得妙身。于中“妙身”者,谓至得身成就,身得毕竟转依故。

  大身者,一切众生身摄身故。若于此家长夜愿生,既得生已,便得彼身,是名2、妙身平等智。

  复有五种平等因缘:(1)监恶平等,(2)法无我平等,(3)断相应平等,(4)无希望心相应平等,(5)一切菩萨证道平等。

  得此等故,得为大身,摄一切众生大身故,于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他故。

  经言“世尊!如来说人身妙大,则非大身,是故如来说名大身”等者,于此妙身等中,安立第一义。如是等是为得智慧。

  云何离慢?经言“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等。此云何可知?若作是念,我灭度众生,我是菩萨,应知。此是慢者,非实义菩萨。为显示此故,经言“是故佛说一切法无众生”等,若菩萨有众生念,则不得妙身大身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国土。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

 

  论曰:此下(三)“行所住处”中﹝十八﹞上求佛地。应知,彼地复有六种具足摄转依具足:1、国土净具足,2、无上见智净具足,3、福自在具足,4、身具足,5、语具足,6、心具足。

  ﹝十八﹞“上求佛地”中1、为国土净具足三摩皱帝故。

  经言“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是不名菩萨”如是等,此义为于共见正行中转故,为断彼故,安立第一义。经言“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国土”等。

  又经言“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无我法”者,此言为二种无我故,谓人无我法无我。

  又经言“如来说名菩萨”,菩萨者为于彼二种无我中二种正觉故。此等云何显示?若言我成就即为人我,取庄严国土者是法我取,此非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世界,宁为多不?”须菩提言:“彼世界甚多,世尊!”佛言:“须菩提!尔所世界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是名为心住。何以故?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论曰:此下﹝十八﹞“上求佛地”中2、为无上见智净具足故。

  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等于中二种:(1)为见净,(2)为智净。

  如来不唯有慧眼,为令知见净胜故,显示有五种眼。若异此则唯求慧眼见净故,于中略说有四种眼,谓色摄,第一义谛摄,世谛摄,一切种一切应知摄。

  色摄复有二种,谓法界(编者注:“界”一本作“果”)修果。此为五眼监境界故。是初色摄第一义智力故。世智不颠倒转,是故第一义谛摄在先,于中为人说法,若彼法为彼人施设,此智说名法眼,一切应知中,一切种无功用智,说名佛眼,此等名(1)为见净。

  如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如是等,此(2)为智净。

  于中心住者,谓三世心,若干种者,应知有二种,谓染及净,即是共欲心、离欲心等,“世”者说过去等分,于此二中安立第一义故。经言“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乃至过去心不可得”等。

  于中“过去心不可得”者,已灭故,“未来”者未有故,“现在”者第一义故,为应知中证故。安立“见”为教彼,彼众生寂静心故,安立“智”。于此智净中,说心住即非心住,如是见净中,何故不说眼即非也。以一住处故,见智净后安立第一义故,初亦得成就。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彼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缘,得福德聚多。须菩提!若福德聚有实,如来则不说福德聚福德聚。】

 

  论曰:此下﹝十八﹞“上求佛地”中3、为福自在具足故。

  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等,于中亦安立第一义故,经言“须菩提!若福德聚有实”等。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故如来说名具足色身。”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故如来说名诸相具足。”】

 

  论曰:此下﹝十八﹞“上求佛地”中4、为身具足故,于中复有二种:(1)为好具足,(2)为相具足。

  为好具足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如是等,于中亦以安立第一义故。

  经言“如来说非具足等为相身具足”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如是等。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汝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论曰:此下﹝十八﹞“上求佛地”中5、为语具足故。

  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汝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如是等,于中安立第一义故。经言“如来说法说法者”等。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论曰:此下﹝十八﹞“上求佛地”中6、心具足。

  于心具足中复有六种:(1)为念处,(2)为正觉,(3)为施设大利法,(4)为摄取法身,(5)为不住生死涅槃,(6)为行住净,应知。

  于6、“心具足”中(1)为念处故。

  经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如是等,此处“于诸众生”中,显示如世尊念处故,“彼非众生”者,第一义故;“非不众生”者,世谛故。

  “是人即为希有第一”者,显示说第一义,是不共及相应故。此文如前说。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世尊,无有少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众生无人无寿者,得平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论曰:此下于彼6、“心具足”中(2)为正觉故。

  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是等,于中“无有法”者,为离有见过,已显示菩提及菩提道故。

  彼复显示菩提,有二种因缘,谓阿耨多罗语故,三藐三佛陀语故。

  于中经言“无有少法如来得阿耨多罗”者,此为阿耨多罗语故,此显示菩提自相故。菩提解脱相故,彼中无微尘许法有体,是故亦不可得,亦无所有,应知。

  经言“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者,为三藐三佛陀语故,显示菩提者人平等相。于中“平等”者,以菩提法故得知是佛,此中经言“无有高下”者,显示一切诸佛第一义中,寿命等无高下故。

  经言“以无众生无人无寿者,得平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显示菩提,于生死法平等相故。

  经言“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显示菩提道故。

  经言“所言善法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等者,此安立第一义相故。

 

  【“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歌罗分不及一,数分不及一,优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于意云何?汝谓如来作是念,我度众生耶?须菩提!莫作是见。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佛言:“须菩提!若有实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相。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毛道凡夫生者以为有我。须菩提!毛道凡夫生者,如来说名非生,是故言毛道凡夫生。】

 

  论曰:此下于彼6、“心具足”中,为(3)施设大利法故。

  经言“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于中为安立第一义教授故。

  经言“汝谓如来作是念:我度众生耶?”如是等,又经言“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相”等者。

  此有何义?如来如尔焰而知,是故若有众生相,如来则为有我取;若实无我而言有我取,为离此著故。

  经言“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如是等。是故但小儿凡夫有如是取故。经言“须菩提!毛道凡夫生者,如来说名非生,是故言毛道凡夫生”故。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我解如来所说义,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相成就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见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曰:此下于彼6、“心具足”中,为(4)摄取法身,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不?”如是等。于中初偈显示如所不应见不可见故。云何不可见?诸见世谛故。

  “是人行邪静”者,定名为静;“以得禅”者,说名寂静;说名寂静者故,又复禅名思惟修故。

  于中“思”者意所摄,“修”者识所摄,言“寂静”者,即说觉及识,此世谛所摄,应知。

  “彼不能见(编者注:此处疑漏一“佛”字)”者,谓彼世谛行者。第二偈显示如彼不应见,及不应因缘。谓初分次分于中偈言“以法应见佛”者,法者谓真如义也。

  此何因缘?偈言:导师法为身故,以如为缘故,出生诸佛净身此不可见,但应见法故彼不应见。复何因缘故不可见?以彼法真如相故,非如言说而知,唯自证知故,不如言说者,非见实不能知故,为显示此义故。

  偈言: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故。于此住处中得显示以法身应见如来,非以相具足故。若尔如来虽不应以相具足见,应相具足为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离此著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等”者,此义明相具足,体非菩提,亦不以相具足为因也。以相是色自性故。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说诸法断灭相,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故。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无生法忍。此功德胜前所得福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取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不取福德?”佛言:“须菩提!菩萨受福德,不取福德,是故菩萨取福德。】

 

  论曰:此下于彼6、“心具足”中,为(5)不住生死涅槃故。于中有二:A、为不住涅槃,B、为不住生死。

  A、为不住涅槃故,“须菩提!汝若作是念: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如是等。

  于中经言“于法不说断灭”者,谓如所住法而通达,不断一切生死影像法,于涅槃自在行利益众生事,此中为遮一向寂静故,显示不住涅槃,若不住涅槃应受生死苦恼,为离此著,显示不住流转故。经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如是等。

  B、于中经言“无我无生法忍”者何义?如来于有为法得自在故。无彼生死法我,又非业烦恼力生故。无生故名无我,无生者,此中云何得显示?如说摄取余福,尚于生死中不受苦恼,何况菩萨于无我无生法中得忍,已所生福德胜多于彼。

  经言“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取福德”者,此显示不住生死故。若住生死即受福聚。

  又经言“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不取福德”者,此有何义?以世尊于余处说应受福聚故。

  经言“佛言:须菩提!菩萨受福德不取福德,是故菩萨取福德”者,此显示以方便应受而不应取故。受者说有故,取者修彼道故,如福聚及果中皆不应著。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去若来若住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至去,无所从来,故名如来。】

 

  论曰:此下于6、“心具足”中为(6)行住净。

  于中复有三种:A、威仪行住,B、名色观破自在行住,C、不染行住,应知。

  (6)“行住净”中A、为威仪行住故。经言“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去若来”等,于中行者谓去来,住者谓余威仪。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复以尔许微尘世界,碎为微尘阿僧祇。须菩提!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彼微尘众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何以故?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故佛说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故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故佛说一合相。”佛言:“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何以故?须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所说,为正语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如来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如是不住法相。何以故?须菩提!所言法相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论曰:此下为(6)“行住净”中B、破名色身自在行住故。

  经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如是等,于中细末方便,乃无所见方便等,此破如前说,应知。经言“彼微尘众甚多,世尊!”者,是细末方便。经言“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等者,是为无所见方便。

  此说有何义?若微尘众第一义是有者,世尊则不说非聚。经言“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故佛说微尘众”,以此聚体不成故。若异此者,虽不说亦自知是聚,何义须说。

  经言“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等者,此是无所见方便,此破名身,亦如前说,应知。于中“世界”者,谓明众生世故,彼唯名身得名故。

  经言“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者,于中为咛说;若世界若微尘界故,有二种抟取:谓一抟取及差别抟取,众生类众生世界有者,此为一抟取;微尘有者,此为差别抟取,以取微尘众集故。

  经言“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等者,此上座须菩提安立第一义故,世尊为成就如是义故,经说“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等。此何所显示?世言说故有,彼抟取第一义故。彼法不可说,彼小儿凡夫如言说取,非第一义,已说无所见方便,破义未说,无所见中入相应三昧时不分别,谓如所不分别,及何人何法何方便?云何不分别?此后具说。

  经言“须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说我见”等,以等显示如所不分别。云何得显示?如外道说我,如来说为我见故,安置人无我;又为说有此我见故,安置法无我,若有彼我见是见所摄如是观察菩萨入相应三昧时,不复分别,即此观察为入方便。

  经言“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此显示无分别人。

  经言“于一切法”者,此显示于何法不分别,经言“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者,此显示增上心、增上智故,于无分别中知见胜解,于中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毗皱舍那故见。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胜解以三摩提自在故,解内攀缘影像彼名胜解。

  经言“如是不住法相”者,此正显示无分别。

  经言“所言法相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者,此显示法相中不共义及相应义,如前已说,如是一切住处中,相应三摩提方便亦尔,应知。欲愿及摄散二种如前所说,更无别义,是故不复说其方便。

 

  【“须菩提!若有菩萨摩诃萨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于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其福德胜彼无量阿僧祇。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说,是名为说。”尔时,世尊而说偈言:“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论曰:此下为(6)“行住净”中C、不染行住,于中二种:(A)为说法不染,(B)为流转不染。

  (A)为说法不染故,经言“须菩提!若有菩萨摩诃萨,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如是等,此何所显示?以有如是大利益故,决定应演说,如是演说而无所染。

  经言“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说,是名为说”者,此有何义?显示不可言说故,不演说彼法,有可说体应如是演说,若异此者,则为染说,以颠倒义故,又如是说时,不求信敬等,亦为无染说法。

  (B)为流转无染故,经说“偈言: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等,此偈显示四种有为相:a、自性相,b、者所住味相,c、随顺过失相,d、随顺出离相。

  于中a、自性相者,共相见识此相如星,应如是见。何以故?无智闇中有彼光故,有智明中无彼光故。

  人法我见如翳,应如是见。何以故?以取无义故。识如灯,应如是见。何以故?渴爱润取缘故炽然。

  于中著b、所住味相者,味著颠倒境界故,彼如幻,应如是见。何以故?以颠倒见故。

  于中c、随顺过失相者,无常等随顺故;彼露譬喻者,显示相体无有,以随顺无常故;彼泡譬喻者,显示随顺苦体,以受如泡故。

  若有受皆是苦,以三苦故,随有应知,彼苦生故,是苦苦;破灭故,是坏苦;不相离故,是行苦。复于第四禅及无色中,立不苦不乐受,以胜故。

  于中d、随顺出离相者,随顺人法无我,以攀缘故,得出离故。说无我以为出离也。随顺者,谓过去等行,以梦等譬喻,显示彼过去行,以所念处故如梦。现在者不久时住,故如电,未来者彼监恶种子似虚空,引心出,故如云。如是知三世行转生已,则通达无我,此显示随顺出离相故。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论曰:偈言

  若闻如是义  于大乘无觉

  我念过于石  究竟无因故

  下人于深法  不能觉及信

世人多如此  是故法荒唐(编者注:“唐”一本作“废”)

(排版 王建新)

金刚经• 经论集•金刚般若论

无著菩萨 造

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 译

编者注:《大藏经》中此论收有两个版本:宋元版和明版。两版各有长处,可互资参阅。此系宋元版。

出生佛法无与等  显了法界最第一

金刚难坏句义聚  一切圣人不能入

此小金刚波罗蜜  以如是名显势力

智者所说教及义  闻已转为我等说

归命彼类及此辈  皆以正心而顶礼

我应精勤立彼义  解释相续为自他

成立七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

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义句,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

 

(一)“种性不断”者,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为显此当得佛种不断义故。

上座须菩提最初说言:“希有世尊,云何如来以第一善摄摄受所有菩萨摩诃萨也。”如是等。于中“善摄”者,谓已熟菩萨于佛证正觉转法轮时,以五种义中菩萨法而建立故。“付嘱”者,彼已得摄受菩萨等,于佛般涅槃时,亦以彼五义如是建立故。

此“善摄”“付嘱”二种,显示种性不断。

 

(二)“发起行相”者,如经云“云何菩萨应住”如是等。彼应住者谓欲愿故;应修行者,谓相应三摩皱帝故;应降伏心者,谓折伏散乱故。

于中欲者正求也;愿者为所求故作心思念也;相应三摩皱帝者,无分别三摩提也;折伏散乱者,若彼三摩皱帝心散,制令还住也。第一者显示摄道,第二者显示成就道,第三者显示不失道。

 

(三)“行所住处”者,谓彼发起行相所住处也。

此复有十八种应知:所谓﹝一﹞发心,﹝二﹞波罗蜜相应行,﹝三﹞欲得色身,﹝四﹞欲得法身,﹝五﹞于修道得胜中无慢,﹝六﹞不离佛出时,﹝七﹞愿净佛土,﹝八﹞成熟众生,﹝九﹞远离随顺外论散乱,﹝十﹞色及众生身搏取中观破相应行,﹝十一﹞供养给侍如来,﹝十二﹞远离利养及疲乏热恼故。不起精进及退失等,﹝十三﹞忍苦,﹝十四﹞离寂静味,﹝十五﹞于证道时远离喜动,﹝十六﹞求教授,﹝十七﹞证道,﹝十八﹞上求佛地,是为十八种住处。

于中菩萨应如是住,为灭度一切众生故。

发心已于波罗蜜等中相应修行,为得如来色身及法身故。

发生乐欲应远离证道中障碍心,既离慢等、喜动等心已,为证道故应求教诫,然后得彼证道,自此已上皆求佛地,此等如是次第相续。

于中:

﹝一﹞为发心故,经言:“此菩萨应生如是心”等。

﹝二﹞为波罗蜜相应行故,经言:“菩萨不住于物,应行布施”等。

﹝三﹞为欲得色身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应以相具足见如来不?”如是等。

﹝四﹞法身复有二种,谓1、言说法身,2、证得法身。此证得法身亦有二种,谓(1)智相、(2)福相。

1、言说法身者,谓修多罗等。为欲得此法身故,经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如是等。于不颠倒义想是为实想,应知如言执义彼非实想。

2、(1)为欲得智相法身故,经言:“有法如来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是等。2、(2)为欲得福相法身故,经言:“若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

﹝五﹞为修道得胜中无慢故,经言:“须嚧多阿般那颇作是念”如是等。

﹝六﹞为不离佛出时故,经言:“有法如来于然灯佛所”如是等。

﹝七﹞为愿净佛土故,经言:“须菩提若有如是言,我成就庄严国土”如是等。

﹝八﹞为成熟众生故,经言:“须菩提譬如有丈夫”如是等。

﹝九﹞为远离随顺外论散乱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恒伽河所有沙,复有尔许恒伽河”如是等。

﹝十﹞为色及众生身搏取中观破相应行故,经言:“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地尘”如是等。

﹝十一﹞为供养给侍如来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应以三十二大丈夫相,见如来应正遍觉不”如是等。

﹝十二﹞为远离利养疲乏热恼,于精进若退若不发故,经言:“须菩提!若女人若丈夫舍恒伽河沙等身”如是等。

于中身有疲乏,心有热恼,以此二种,于彼精进,若退若不发。

﹝十三﹞为忍苦故,经言:“若如来忍波罗蜜”如是等。

﹝十四﹞为离寂静味故,经言:“须菩提!若女人、若丈夫,于此法门受持”如是等。

﹝十五﹞为证道时远离喜动故,经言:“世尊云何菩萨应住”如是等。

﹝十六﹞为求教授故,经言:“有法如来于燃灯如来所,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

﹝十七﹞为证道故,经言:“须菩提譬如丈夫妙身大身”如是等。于中妙身者,谓至得身成就身得毕竟转依故。

大身者,一切众生身摄身故。

﹝十八﹞自此已上皆求佛地应知。

彼佛地复有六种具足摄转依具足:所谓1、国土净具足,2、无上见智净具足,3、随形好身具足,4、相身具足,5、语具足,6、心具足。

6、“心具足”中,复有:(1)念处,(2)有正觉,(3)有施设大利法,(4)有摄取法身,(5)有不住生死涅槃,(6)有行住净应知。

6)此“行住净”中,复有A、威仪行住,B、有名色观(编者注:疑缺“破”字)自在行住,C、有不染行住应知。

此C、“不染”中,复有(A)说法不染,(B)流转不染应知。

﹝十八﹞“上求佛地”1、为国土净具足故,经言:“须菩提!若菩萨如是言,我国土庄严成就”如是等。

﹝十八﹞“上求佛地”2、为无上见智净具足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乃至若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

﹝十八﹞“上求佛地”3、为随形好身具足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应以色身成就见如来不”如是等。

﹝十八﹞“上求佛地”4、为相身具足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应以相具足见如来不”如是等。

﹝十八﹞“上求佛地”5、为语具足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作是念我说法耶”如是等。

﹝十八﹞“上求佛地”6、“心具足”中(1)为念处故,经言:“须菩提非众生非不众生”如是等。

6、“心具足”中(2)为正觉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颇有法如来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如是等。

6、“心具足”中(3)为施设大利法故,经言:“复次,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如是等。

6、“心具足”中(4)为摄取法身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应以相具足见如来不”如是等。“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相具足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作是念”者,此义明相具足体非菩提,亦不以相具足为因也,以相是色自性故。

6、“心具足”中(5)为不住涅槃故,经言:“须菩提如是念发行菩萨乘者,有法说断灭耶”如是等。为不住流转故,经言:“须菩提菩萨于福聚,不应受不应取”如是等。受者说有故,取者取彼道故,如福聚及果中皆不应者。

6、“心具足”中(6)“行住净”中,A、为威仪行住故,经言:“若有如是言,如来若去”如是等。

6、“心具足”中(6)“行住净”中,B、为名色观破自在行住故,经言:“须菩提!若复善家子、善家女,以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中地尘”如是等。

6、“心具足”中(6)“行住净”中,C、“不染行住”中,(A)为说法不染故,经言:“须菩提!若复菩萨,以无量无数世界”如是等。

6、“心具足”中(6)“行住净”中,C、“不染行住”中,(B)为流转不染故,说偈言: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于诸有为法,应当如是观。

此偈显示四种有为相:a、所谓自性相,b、著所住味相,c、随顺过失相,d、随顺出离相。

a、于中自性相者,共相见识此相如星,应如是见,何以故?无智闇中有彼光故,有智明中无彼光故。

人法我见如翳,应如是见,何以故?以取无义故。

识如灯,应如是见,何以故?渴爱润取缘故炽然。

b、于中著所住味相者,味著颠倒境界故,彼如幻,应如是见,何以故?以颠倒见故。

c、于中随顺过失相者,无常等随顺故。

彼露譬喻者,显示相体无有,以随顺无常故;彼泡譬喻者,显示随顺苦体,以受如泡故,若有受皆是苦故随有,应知彼苦生故是苦苦,破灭故是坏苦,不相离故是行苦。

复于第四禅及无色中,立不苦不乐受以胜故。

d、于中随顺出离相者,随顺人法无我,以攀缘故,得出离故。

说无我以为出离也。随顺者,谓过去等行,以梦等譬喻,显示彼过去行,以所念处故如梦。

现在者不久时住,故如电。

未来者彼监恶种子似虚空,引心出故如云,如是知三世行转生已,则通达无我,此显示随顺出离相。

 

彼住处等略为八种,亦得满足。所谓﹝一﹞摄住处,﹝二﹞波罗蜜净住处,﹝三﹞欲住处,﹝四﹞离障碍住处,﹝五﹞净心住处,﹝六﹞究竟住处,﹝七﹞广大住处,﹝八﹞甚深住处。

于中﹝一﹞摄住处者,谓发心。

﹝二﹞波罗蜜净住处者,谓波罗蜜相应行。

﹝三﹞欲住处者,谓欲得色身、法身。

﹝四﹞离障碍住处者,谓余十二种。

﹝五﹞净心住处者,谓证道。

﹝六﹞究竟住处者,谓自此已上皆求佛地。

﹝七﹞广大及﹝八﹞甚深住处者,通一切处。

于初住处中,若说菩萨应生如是心,所有众生如是等,此为广大;若复说言若菩萨众生想转如是等,此为甚深;于第二住处中,若说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如是等,此为甚深;若复说言彼所有福聚,不可量取如是等,此为广大。

如是于余住处中,广大、甚深等,随所相应应知。

 

(四)已说住处,何者对治?彼如是相应行相行诸住处时,有二种对治应知:谓﹝一﹞邪行及﹝二﹞共见正行。

此中见者,谓分别也。

于初住处中,若说“菩萨应生如是心,所有众生”等,此是邪行对治,“生如是心”是菩萨邪行。

若复说言“若菩萨有众生想转”等,此为共见正行对治。此分别执菩萨亦应断,谓我应灭度众生故。

于第二住处中,若说“应行布施”,此为邪行对治,非无布施是菩萨邪行。

若复说言“住于事”等,是共见正行对治。此分别执菩萨亦应断,谓应行布施故。

 

(五)何者不失?谓离二边。云何二边?谓﹝一﹞增益边,﹝二﹞损减边。

若于如言辞法中,分别执有自性,是增益边;若于法无我事中,而执为无,是损减边。

于中若说言“世尊若福聚非聚”者,此遮增益边,以无彼福聚分别自性故。

若复说言“是故如来说福聚”,此遮损减边。以彼虽不如言辞有自性而有可说事,以如来说福聚故。此得显示如是。

“须菩提!佛法佛法者,如来说非佛法”者,此遮增益边。“是名佛法”者,此遮损减边。

于中“如来说非佛法”者,显示不共义;“是名佛法”者,显示相应义。

何者是相应?若佛法,如说有自性者,则如来不说佛法。以虽不说,亦自知故,是故无有自性。为世谛故,如来说名佛法。如是于一切处,显示不共及相应义应知。

复次,佛法者,摄波罗蜜事及念处等菩提分应知。菩萨离此二边故。于彼对治不复更失故名不失。

 

(六)何者“地”,此地有三种:谓﹝一﹞信行地,﹝二﹞净心地,﹝三﹞如来地。于中﹝一﹞前十六住处显示信行地,﹝二﹞证道住处是净心地,﹝三﹞上求佛地,究竟住处是如来地。

 

(七)云何立名?名“金刚能断”者?此名有二义相应知。如说入正见行、入邪见行故。

“金刚”者,细牢故,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能断”者般若波罗蜜中,闻思修所断。如金刚断处而断故,是名“金刚能断”。

又如画金刚形,初后阔,中则狭,如是般若波罗蜜中狭者,谓净心地;初后阔者,谓信行地、如来地,此显示不共义也。

彼五种义句上上依止应知,彼等皆依止地故。

 

(编者注:此处开始正释经文)

 

说修多罗身相续,此义句今当说,世尊何故以寂静者威仪而坐也?显示唯寂静者,于法能觉能说故。

何故上座须菩提问也?有六因缘:﹝一﹞为断疑故,﹝二﹞为起信解故,﹝三﹞为入甚深义故,﹝四﹞为不退转故,﹝五﹞为生欢喜故,﹝六﹞为正法久住故。即是般若波罗蜜令佛种不断。

云何以此令佛种不断也?

﹝一﹞若有疑者,得断疑故。

﹝二﹞有乐福德而心未成熟诸菩萨等,闻多福德,于般若波罗蜜起信解故。

﹝三﹞已成熟心者,入甚深义故。

﹝四﹞已得不轻贱者,由贪受持修行,有多功德不复退转故。

﹝五﹞已得顺摄及净心者,于法自入及见生欢喜故。

﹝六﹞能令未来世大乘教久住者故。

若略说:疑者令见故;乐福德及心已成熟诸菩萨等摄受故;已得不轻贱者令精勤心故。已净心者令欢喜故。

诸菩萨有七种大故,此大众生名摩诃萨埵。

何者七种大?谓﹝一﹞法大,﹝二﹞心大,﹝三﹞信解大,﹝四﹞净心大,﹝五﹞资粮大,﹝六﹞时大,﹝七﹞果报大,如菩萨地持中说。

经言:“善摄第一善摄”者,于诸菩萨所,何者善摄?何者第一也?

利乐相应为善摄第一,有六种应知:﹝一﹞时,﹝二﹞差别,﹝三﹞高大,﹝四﹞牢固,﹝五﹞普遍,﹝六﹞异相。

﹝一﹞何者时?现见法及未来故。彼菩萨善摄中,乐者是现见法,利者是未来世。

﹝二﹞何者差别?于世间三摩皱帝及出世圣者,声闻独觉等善摄中差别故。

﹝三﹞何者高大?此善摄无有上故。

﹝四﹞何者牢固?谓毕竟故。

﹝五﹞何者普遍?自然于自他身善摄故。

﹝六﹞何者异相?于未净菩萨善摄中胜上故。

经言:“第一付嘱”者,何者第一付嘱?

有六种因缘:﹝一﹞入处,﹝二﹞法尔得,﹝三﹞转教,﹝四﹞不失,﹝五﹞悲,﹝六﹞尊重。

﹝一﹞何者入处?于善友所善付嘱故。

﹝二﹞何者法尔得?已得善摄,菩萨于他所法尔善摄故。

﹝三﹞何者转教?汝等于余菩萨应当善摄,是名转教,此等三种,如其次第,即是﹝四﹞不失,及﹝五﹞悲﹝六﹞尊重等应知。

何故唯问发行?菩萨乘为三种菩提差别故,以善问故,于上座须菩提所应称善哉。所有众生众生所摄者,总相说也。

卵生等者,差别说也。又受生依止境界所摄差别应知,乃至化生等者受生别故。若有色若无色者,依止别故。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者,境界所摄别故。所有众生界施设住施设已者,谓上种种相住众生界佛施设说也。

“我皆令入涅槃”者,何故愿此不可得义生所摄故?无过以皆是生故。

如所说卵生等生并入愿数者,彼卵生湿生无想及非有想非无想等则不能。

云何能令一切众生入涅槃也?有三因缘故:﹝一﹞难处生者待时故,﹝二﹞非难处生未成熟者成熟之故,﹝三﹞已成熟者解脱之故。

何故说无余涅槃界不直说涅槃?若如是,便与世尊所说,初禅等方便涅槃不别故,彼自以丈夫力故,无佛亦得但非究竟。

何故不说有余涅槃界?彼共果故自以宿业,又值佛说而得果故,又非一向身苦有余故。

如是涅槃及有余涅槃等,丈夫力果故共果故,非究竟果故非一向果故,是故说无余。

如是无量众生入涅槃已者,显示卵生等生一一无量故。

无有众生得涅槃者,此何义?如菩萨自得涅槃,无别众生。

何以故?若菩萨众生想转,则不名菩萨者,此何义?若菩萨于众生,所他想转非自体想,不名菩萨故。何以故?若众生想、命想、人想转,不名菩萨者,此何义?若以烦恼心取众生、命、人想转,彼则有我想及于众生。

中有众生想转,菩萨于彼不转,已断我见故,得自行(行者谓五阴行)平等相故,信解自他平等。彼菩萨非众生、命、人取见者,此是其义。

复次,经言:“菩萨应生如是心”者,显示菩萨应如是住中欲愿也。

若菩萨我想转,不名菩萨者,显示应如是修行中,相应三摩皱帝时也。

若众生想、命想、人想转,不名菩萨者,显示应如是降伏心中摄散时也。

如菩萨相应三摩皱帝散时,众生想亦不转,如彼尔焰相住故。

是故无有众生得涅槃者,此得成就彼欲愿者,摄诸住处为最胜彼相应行相行,余住处时,依止欲愿决定得故,此欲愿义不复解释。

自此后余住处中,有五种随所相应而解释应知:﹝一﹞依义,﹝二﹞说相,﹝三﹞摄持,﹝四﹞安立,﹝五﹞显现。﹝一﹞住处对治为依义,﹝二﹞即彼住处为说相,﹝三﹞欲愿为摄持,﹝四﹞住处第一义为安立,﹝五﹞相应三摩提为显现。

于“八种住处”之﹝二﹞波罗蜜净住处中,经言:“菩萨不住于物,应行布施”等。此为“五种随所相应”之﹝一﹞依义,显示对治住著故,经言:“应行施”者,此为“五种随所相应”之﹝二﹞说相,六波罗蜜初摄一切檀那体性故。檀那有三种:1、资生施者,谓檀那波罗蜜,2、无畏施者,谓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3、法施者,谓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皱罗肾攘波罗蜜等。

若无精进,于受法人所,为说法时,疲惓故不能说法。

若无定,则贪于信敬供养,及不能忍寒热等,逼恼故染心说法。

若无智慧,便颠倒说法,多有过故。不离此三得成法施。

彼诸波罗蜜有二种果,谓未来、现在。

1、未来果者,檀那波罗蜜得大福报;尸罗波罗蜜得自身具足,谓释梵等;羼提波罗蜜得大伴助、大眷属;毗离耶波罗蜜得果报等不断绝,禅那波罗蜜得生身不可损坏;皱罗肾攘波罗蜜得诸根猛利及多诸悦乐,于大人众中得自在等。

2、现在果者,得一切信敬供养,及现法涅槃等。于中若菩萨求未来果故行施,为住物行施,如所施物还望得彼物果。

是故经言:“不住于物应行布施。”

若求未来尸罗等果故行施,为有所住行施;是故经言:“无所住应行布施。”尸罗等果有众多,不可分别故,总名有所往。

若求现在果,信敬供养等故行施,为住色声香味触行施故,经言:“不住色”等。

若求现法涅槃故行施,为住法行施故,经言:“不住于法应行布施”。

又经言:“应行布施”者,即说“五种随所相应”之﹝三﹞摄持施之欲愿故。

经言:“不住行施”者,即此不住为“五种随所相应”之﹝四﹞安立第一义故。

于中以不住故,显示如所有事第一义不住物等,是所有事。

(编者注:此为“五种随所相应”之﹝五﹞显现三摩地。)经言:“菩萨应如是行施,不住于相想”者,此为显示,谓相应三昧及摄散心,于此二时不住相想,如是建立不住已,或有菩萨贪福德故,于此不堪。

为令堪故,世尊显示不住行施,福聚甚多,犹如虚空。

有三因缘:﹝一﹞遍一切处,谓于住不住相中福生故。﹝二﹞宽广高大殊胜故。﹝三﹞无尽究竟不穷故。

为欲得色身住处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应以相具足见如来不?”此为依义显示,对治如来色身慢故,经言:“相具足”者,此为说相,显示如来色身故。

上座须菩提言“不也”,为成满此义故。世尊说:“须菩提!所有相具足”者,彼为虚虚此即显欲愿,于如是义中应摄持故。

及即是安立第一义,于第一义中相具足为虚妄,非相具足为不虚妄。

经言:“如是诸相非相,应见如来”者,此为显现,谓相应三昧及摄散心时,于彼相中非相见故。

为欲得言说法身住处故,经言:“颇有众生于未来世,于如是修多罗句说”等,于中修多罗句说者,谓所有义应知。何者为句?如上所说七种义句。

上座须菩提作是念:“于未来世无有生实想”者,为遮此故,“世尊言:有正法欲灭时”者,谓修行渐灭时应知。

次后世尊为如是显示修行,如是集因,如是善友摄受,如是摄福德相应,如是实想中当得实想故。

经言:“有戒有功德有智慧”者,此增上戒等三学,显示修行功德者,少欲等功德为初,乃至三摩提等。

经言:“已得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乃至一心净信”等。此显示集因,一心净信尚得如是业,何况生实想也。

经言:“如来悉知”者,知名身,“如来悉见”者,见色身,谓于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见其依止故。此等显示善友所摄。

经言:“生取无量福聚”者,此显示摄福德。“生”者福正起时故,“取”者即彼灭时摄持种子故。

经言:“是诸菩萨无复我想众生想转”,乃至言“若法想转,即为有我取”者,此显示实想对治五种邪取故。

何者五邪取:﹝一﹞外道,﹝二﹞内法凡夫及声闻,﹝三﹞增上慢菩萨,﹝四﹞世间共想定,﹝五﹞无想定。

第一者,我等想转;第二者,法想转;第三者,无法想转,此犹有法取,有法取者,谓取无法故;第四者,有想转;第五者,无想转。

是诸菩萨于彼皆不转也,此中显了有戒乃至当生无量福聚等。

经言:“何以故”者,此言是中邪取但法,及非法想转,非我等想,以想及依止不转故。然于我想中随眠不断故,则为有我取。

是故经言:“是诸菩萨,若起法想则为有我取”等,“若无法想转,则为有我取”等;此我等想转中,余义犹未说。

经言:“则为有我取”者,于中取自体相续为我想,我所取为众生想,谓我乃至寿住取为命想,展转趣余趣取为人想应知。

于中言当生实想者,此为依义显示对治不实想故。

言于此修多罗句说中者,此为说相显示言说法身故。

即彼当生实想中,言“当生”者是欲愿,“摄持”者是诸菩萨无复我想,“转”等者是安立第一义,“须菩提!不应取法非法”者是显了。

谓相应三摩皱帝及摄散心时,不应取法非法者,于法体及法无我并不分别故。

又言说法身要义者,经言:“以是义故,如来常说县喻法门”,若解此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故“法尚应舍”者,实想生故;“何况非法”者,理不应故。

略说显示菩萨欲得言说法身,不应作不实想,为欲得智相,至得法身住处故。

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有法如来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正觉耶?”此为依义显示,翻于正觉菩提耶;故说法者,正觉所摄故。

经言:“有法可说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为说相显示至得法身故。无有定法者,上座须菩提导佛意故。

世谛故有菩提及得,是为欲愿摄持,以方便故二俱为有,若如世尊意说者,二俱无有,为显此故言,如我解世尊所说义等。

经言:“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者,是安立第一义,由说法故知得菩提故。

于说法中安立第一义,于中不可取者谓正闻时,不可说者谓演说时,非法者分别性故,非非法者法无我故。

经言:“何以故?以无为故,得名圣人”者,无为者,无分别义也,是故菩萨有学得名。无起无作中,如来转依,名为清净,是故如来无学得名。

于中初无为义者,三摩皱帝相应,及折伏散乱时显了故。第二无为,唯第一义者无上觉故。自此已后,一切住处中,皆显以无为故,得名圣人应知。

前诸住处中未说无为得名,于此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无为已竟。福相至得法身住处云何显示,即彼所有言说法身出生如来福相,至得法身于彼乃至说一四句偈生福甚多。况复如来所有福相,至得法身。

以何因缘于言说法身中如是说一四句偈,能生多福,为成就此义。故经言:“何以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此出”者,于中普集十法行阿含故。

“诸佛世尊从此生”者,世谛故,言佛出生以有菩提故,即此二并故名为佛、法,以菩提及佛故,经言:“须菩提!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

复次,经言:“其所生福胜彼无量阿僧祇”者,此为依义显示对治福不生故;于中其福者,此为说相显示福相法身故。“胜彼”者显示欲愿摄持故。

经言:“世尊!是福聚即非福聚,是故如来说福聚”及言“须菩提!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者,以此福聚及佛法,为摄取如来福相法身中安立第一义故,为随顺无为得名故。相应三摩皱帝及折伏散乱,不复显了。

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二语者,显示摄心持心,以摄自心故言受持,为他说者解释句味故。无量者,过譬喻故;阿僧祇者,显多故。

已说“八种住处”之﹝三﹞欲住处竟,今说﹝四﹞离障碍住处,有十二种障碍对治应知。

何者十二障碍:1、慢,2、无慢而少闻,3、多闻而小攀缘作念修道,4、不小攀缘作念修道而舍众生,5、不舍众生而乐随外论散动,6、虽不散动而破影像相中无巧便,7、虽有巧便而福资粮不具,8、虽具福资粮而乐未懈怠及利养等,9、虽离懈怠利养而不能忍苦,10、虽能忍苦而智资粮不具,11、虽具智资粮而不自摄,12、虽自摄而无教授。

1、初中为离慢故,经言:“须陀洹颇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等。此为依义显示对治我得慢故。

又复“须陀洹颇作是念”者,即为说相显示无慢故。亦即是欲愿摄持,经言:“世尊!无有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者,此为安立第一义。

若须陀洹如是念:“我得须陀洹果”,即为有我想;若有我想,则为有慢应知,如是乃至阿罗汉亦尔。

上座须菩提自显无诤行第一,及阿罗汉共有功德者,以己所证为令信故,以无有法得阿罗汉,及无所行故,说无诤行,无诤行此中即为安立第一义。

2、为离少闻故,经言:“如来于然灯如来应供正遍知所,有法可取耶”等。谓彼佛出世承事供养时,有法可取离此分别故。依义等及对治等,随义相应应知。

3、为离小攀缘作念修道故,经言:“须菩提若有菩萨如是言,我当成就严净佛土”等。若念严净土者,则于色等事分别生味著,为离此故,经言:“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生如是不住心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

4、为离舍众生故,经言:“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如是等,此何所显示?为成熟欲界众生故。

彼罗绚阿修罗王等,一切大身量如须弥,尚不应见其自体,何况余者,经言:“如来说为非体”者,显示法无我故。彼体非体者,显示法体无生无作故。此即显示自性与相及差别故。

5、为离乐外论散乱故。经说“四种因缘”,显示此法胜异也。

1)摄取福德,(2)天等供养,(3)难作,“八种住处”之﹝二﹞4起如来等念。

经言:“以此因缘得福多彼”者,是(1)摄取福德。

经言:“为他若说若授若解释,彼地分即是支提相”者,是(2)天等供养。

经言:“当得具足最上希有”者,是(3)难作。

经言:“此地分即为教师住处,及余可尊重”者,是(4)起如来等念。

于中说者为他直说故,授者教授他故;显示此乐外论散乱对治法胜异已。

于如是法中,或起如言执义为对治,彼未来罪故,经言:“如来所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故,如般若波罗蜜非波罗蜜,如是亦无有余法,如来说者为显此义故,经言:“颇有法如来可说不?”此显示自相及平等相法门第一义也。

6、为离于影像相自在中无巧便故,经言:“须菩提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地尘”如是等。彼不限量攀缘作意,菩萨恒于世界攀缘作意修习故。

说三千大千世界,于中为破色身影像相故;显示二种方便:1、细作方便,如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尘宁为多不”等。2、不念方便,如经“所有地尘如来说非尘,是名地尘”故。

为破众生名身影像相故,经言:“所有世界如来说非世界,是名世界”故,于中世界者显众生世也。但以名身名为众生世,不念名身方便即是显示故,彼名身影像相,不复说细作方便也。

7、为离不具福资粮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以三十二大丈夫相见如来耶”者,显示为福资粮故,亲近供养如来时,不应以相成就见如来,云何见?应见第一义法身故。

8、为离懈怠利养等乐味故,经言:“须菩提!若复妇女丈夫,舍恒河沙”等,“自身如是”等。此何所显示?如此舍尔许自身,所有福不及此福。

云何以一身著懈怠等故而为障碍,何故此中上座须菩提流泪而言,我未曾闻如是等法门也;以闻此胜福甚多,过于舍无量身,更不说余胜福故。

若闻如是胜福故,发起精进已。若于此法中生如义想,为离此过故,经言:“于说此修多罗中生实想者,当成第一希有”等。即于如是实想中,为离实想分别故,经言:“彼所有实想即非实想”如是等。

经言:“世尊!我于此法门,若分别若信解不为希有,若当来世其有众生,于此法门受持读诵为他解释,则为第一希有”如是等。

此何义?为令味著利养过懈怠诸菩萨生惭愧故。于未来正法灭时,尚有菩萨于此法门受持故。无人等取及法取,云何汝等于正法兴时,远离修行不生惭愧也。

经言:“是诸菩萨,无复我等想转”者,显示无人取也。“所有我想即非我想”者,显示无法取也。

经言:“何以故诸佛世尊离一切想”者,显示诸菩萨顺学相,诸佛世尊离一切想,是故我等亦应如是学,此等经文为离退精进故说,于中言,若分别若信解者,后句释前句也。

受者受文字也,摄者摄义也,为离不发起精进故。

经言:“须菩提,若闻说此修多罗章句时不惊”等者,以惊等,故不发起精进也。于声闻乘中,世尊说有法及有空,于听闻此经时,闻法无有故惊,闻空无有故怖,于思量时于二不有理中,不能相应故畏。

更有别释为三种无自性故应知,谓相生第一义等,无自性故,经言:“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此有何义?复说第二生惭愧处故。言此法如是胜上,汝等不应放逸。

于中以于余波罗蜜中胜故。名第一波罗蜜,经言:“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彼无量诸佛亦说波罗蜜”者,此言显示一切诸佛同说第一,是故名第一。

9、为离不能忍苦故,经言:“复次须菩提,如来说羼提波罗蜜”等。于中如所能忍,以何相生忍处?如忍差别显示,对治彼因缘故。

何者能忍谓达法无我故,云何得显示?

如经言:“如来说羼提波罗蜜”故。云何应知忍相,若他于己起恶等时,由无有我等想,故不生嗔想,亦不于羼提波罗蜜中生有想,于非波罗蜜中生无想。

此云何显示?如经:“如我昔为迦利王割截身分,我于尔时无有我想”等,及无想,亦非无想等。

何者种类忍?谓极苦忍相续苦忍。此云何显示?如经:“如我昔为迦利王割截身分”,及言“我忆过去五百生中,作忍辱仙人”等。不忍因缘者有三种苦:谓流转苦,众生相违苦,乏受用苦。

于中如经:“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离一切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等。此为显示流转苦忍因缘对治。

发菩提心者,以三种苦想故。则不欲发心故。说“应离一切想”等。此中一切想者,为显如是等三苦想也。若“著色”等,则于流转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故。

经言:“不应住色,生心”等。如前说,不住非法者,谓非法无我也。于非法及法无我中皆不住故。为成就彼诸不往故。

说遮余事,如经应生无所住心,何以故?若心有住即为非住等,经言:“如是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乃至言“诸所有想即为非想”等。此显示对治众生相违苦忍,既为一切众生而行于舍,云何于彼应生嗔也。

由不能无众生想,以此因缘故,众生相违时即生疲乏故,显示“人无我法无我”等。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等,此何所显示?欲令信如来故能忍,于中真语者为显世谛相故;实语者为显世谛修行,有烦恼及清净相故。

于中实者,此行烦恼此行清净故。如语者为第一义谛相故,不异语者为第一义谛修行,有烦恼及清净相故。说此真语等已,于此中如言说性起执著。

为遣此故,经言:“须菩提如来正觉法”及说,“于中无实无妄,无实者如言说性非有故。无妄者不如言说自性有故。”

“须菩提譬如丈夫入闇”如是等,显示乏受用苦忍因缘对治,若为果报布施,便著于事而舍施,彼于异施欲乐苦受中不解出离,犹如入闇不知我何所趣。

彼谠欲乐亦尔,若不著于事而行布施,如有眼丈夫,夜过日出,见种种色随意所趣,应如是见。彼无明夜过,慧日出已,种种尔焰,如实见之,彼不知解出离欲乐苦受故,谠乐欲乐。

10、为离阙少智资粮故,经言:“须菩提若复善家子善家女,于此法门若受”等。此中为离三摩提攀缘,显示与法相应。

有五种胜功德:(1)如来忆念亲近,(2)摄福德,(3)赞叹法及修行,(4)天等供养,(5)灭罪。

1)何者如来忆念亲近?如经:“受持读诵者,如来以佛智知彼,如来以佛眼见彼”等。于中受者习诵故,持者不忘故。若读若摄(编者注:“摄”一本作“诵”)者,此说受持因故。

为欲受故读,为欲持故摄诵,又复读者习诵故。摄者总览义故。

2)何者摄福德?如经:“是诸众生,生如是无量福德聚”等。

3)何者赞叹法及修行?如经:“复次须菩提,此法门不可思不可称”等。此为赞叹法,于中不可思者,唯自觉故。不可称者,无有等及胜故。

经言:“又此法门,如来为发最上乘者说,为发最胜乘者说”者,此成就不可称义,于中余乘不及故,最上烦恼障智障净故,最胜应知。

经言:“若于此法门受持,乃至如来悉知见”等者,此为赞叹修行。于中“是诸众生成就无量”者,是总说,“不可思不可称不可量”者,解释故。是等即为荷担我菩提者,谓肩负菩提重担故。

经言:“须菩提下信解”者,不能闻此法者,谓声闻独觉乘者故。经言:“若有我”等见者,谓有人我见众生,而自谓菩萨者。

4)何者天等供养。如经:“复次,须菩提,随所地分解说此修多罗处,常应供养,彼地分即为支提”等,于中“以华鬘烧香熏香涂香末香,衣盖幢幡”等,“供养恭敬礼拜右绕”,故名支提。

5)何者灭罪?如经:“彼若为人轻贱,甚轻贱乃至当得菩提”等故。此毁辱事有无量门,为显示此故复言甚轻贱。

经言:“当得佛菩提”者,显示罪灭故。前所说“以此因缘出生无量阿僧祇多福”者,今当解释。

彼无量阿僧祇义应知,威力者成熟炽然故。多者具足胜大故。于中如经:“须菩提,我忆阿僧祇过阿僧祇劫前”如是等,此显示威力故。即是福聚威力,以彼所有福聚远绝高胜故。

此中阿僧祇劫者乃至燃灯,佛故应知过阿僧祇者,更过前故亲近者,供养故。不空过者,常不离供养故。

若复经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聚若我说”者,“若有人闻心则狂乱”如是等。此显示多故。

或为狂因或得乱心果应知,此之彼威力及彼多等,何人能说。

是故经言:“复次须菩提,此法门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此显示彼福体及果不可测量,故为远离自取故。

经言:“须菩提言,云何菩萨大乘中发心应住”等。何故复发起此初时问也?将入证道菩萨,自见得胜处,作是念:我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心,我灭度众生,为对治此故,须菩提问:“当于彼时如所应住,如所应修行,如所应降伏其心。”世尊答“应生如是心”等。

又经言:“须菩提,若菩萨众生”等想转者,为显我执取或随眠故。若言我正行菩萨乘,此为我取,对治彼故,经言:“须菩提!无有法发行菩萨乘”者。

12、为离无教授故,经言:“须菩提!有法如来于燃灯如来所”等。又经言:“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正觉者,燃灯如来则不授记,汝当得”等。

此有何意?若正觉法可说,如彼燃灯如来所说者,我于彼时便得正觉,燃灯如来则不授记,言汝当得等。以彼法不可说故。我于彼时不得正觉,是故与我授记,此是其义应知。

又何故彼法不可说?如经:“须菩提!如来者,即是真如故。”如清净故,名为如来,以如不可说故,作此说,清净如名为真如,犹如真金。或言燃灯如来所,于法不得正觉,世尊后时自得正觉。

为离此取故,经言:“须菩提!若人如是言,如来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等。

又经言:“须菩提,如来所正觉法,于是中不实不妄”者,显示真如无二故。云何不实?谓言说故。不妄者,谓彼正觉,不无世间言说故。

经言:“是故如来说一切法,即是佛法”者,此何义?显一切法法如清净故。如者遍一切法故,此是其义,又彼一切法法体不成就,为安立第一义故。

经言:“须菩提,一切法者悉是非法”,是名一切法故。为人证道故。

经言:“须菩提譬如有人,妙身大身”如是等。显示人证道时,得智慧,故离慢。云何得智?有二种智故。谓摄种性智及平等智。

若得智已,得生如来家,得决定绍佛种,此为摄种性智,得此智已能得妙身,若于此家长夜愿生,既得生已便得彼身,是名妙身平等智。

复有五种平等因缘:谓1、监恶平等,2、法无我平等,3、断相应平等,4、无希望心相应平等,5、一切菩萨证道平等。

得此等故得为大身,摄一切众生大身故。于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他故。

经言:“如来所说,有人妙身大身即非身,是故如来说名妙身大身”等。此于妙身等中安立第一义,如是等是为得智慧,云何离慢?如经:“若菩萨作是言”等。

此云何可知?若作是念,我灭度众生,我是菩萨,应知此是慢者,非实义菩萨,为显示此故,经言:“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众生,若菩萨有众生念,则不得妙身大身”故。

彼为﹝十八﹞“上求佛地”1、净国土三摩皱帝故。

经言:“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成就庄严国土,则非菩萨”,此义为于共见正行中转故。为断彼故安立第一义。

经言:“即非庄严如来,说名庄严国土”等。

又经言:“须菩提,若菩萨信解无我法”,无我法者,此言为二种无我故。谓人无我、法无我。

又经言:“如来说名菩萨”,菩萨者,为于彼二种无我中二种正觉故。

此等云何显示?若言我成就,即为人我取;庄严国土者,是法我取,此非菩萨。

为见﹝十八﹞“上求佛地”2、智净具足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等。如来不唯有慧眼,为令知见净胜故。显示有五种眼,若异此则唯求慧眼见净故。

于中略说有四种眼:谓色摄,第一义谛摄,世谛摄,一切种一切应知摄。色摄复有二种:谓法果、修果。此为五眼监境界故。是初色摄第一义智力故。世智不颠倒转,是故第一义谛摄在先。

于中为人说法,若彼法为彼人施设,此智说名法眼,一切应知中,一切种无功用智,说名佛眼,此等名为见净。

如经说恒河等譬喻,“所有若干种心住我悉知”等,此为智净。

于中心住者,谓三世心,若干种者,应知有二种:谓染及净,即是共欲心、离欲心等。世者谓过去等分。于此二中安立第一义故。

经言:“心住者即为非住,乃至过去心不可得”等。于中“过去心不可得”者,已灭故。未来者,未有故。现在者,第一义故。为应知中证故。

安立见为教彼,彼众生寂静心故安立智,于此智净中,说心住即非心住,如是见净中,何故不说眼即非也?以一住处故,见智净后安立第一义故,初亦得成就。

为﹝十八﹞“上求佛地”3、自在具足故,经言:“此三千大千世界”等。于中亦安立第一义故。

经言:“须菩提!若福聚有实”等。于身具足中为好具足故。

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以色身成就见如来不?”如是等。于中亦以安立第一义故,经言:“如来说非成就”等。

为﹝十八﹞“上求佛地”4、相身具足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具足见如来不?”如是等。

为﹝十八﹞“上求佛地”5、语具足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汝谓如来作是念:我说法也”如是等。于中安立第一义故,经言:“如来说法,说法者”等。

于﹝十八﹞“上求佛地”6、“心具足”中,(1)为念处故,经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此处于诸众生中显示,如世尊念处故。彼非众生者第一义故。非不众生者世谛故。是人即为希有第一者,显示说第一义,是不共及相应故。此文如前说。

于﹝十八﹞“上求佛地”6、“心具足”中,(2)为正觉故,经言:“颇有法如来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正觉也”如是等。于中无有法者,为离有见过,已显示菩提及菩提道故。彼复显示菩提,有二种因缘,谓阿耨多罗语故。三藐三佛陀语故。

于中经言:“微尘许法不可得不可有”者,此为阿耨多罗语故。此显示菩提自相故,菩提解脱相故。彼中无微尘许法有体,是故亦无可得亦无所有应知,经言:“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者,为三藐三佛陀语故。显示菩提者人平等相,于中平等者以菩提法故。得知是佛。

此中经言:“无有高下”者,显示一切诸佛第一义中,寿命等无高下故,经言:“无寿者,无众生得彼平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显示菩提,于生死法平等相故,经言:“一切善法得正觉”者,显示菩提道故,经言:“所言善法、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等。此安立第一义相故。

于﹝十八﹞“上求佛地”6、“心具足”中,(3)为施设大利法故,经言:“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如是等。于中为安立第一义教授故,经言:“如来颇作是念我度众生耶?”如是等。如来则有我等取者,此有何义?如来如尔焰而知是故。

若有众生想,如来则为有我取;若实无我而言有我取,为离此著故,经言:“须菩提!我取者即为非取”是如等。是故但小儿凡夫有如是取故,经言:“须菩提!凡夫、凡夫者,如来说非凡夫,是名凡夫”故。

于﹝十八﹞“上求佛地”6、“心具足”中,(4)为摄取法身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应以相成就见如来不?”如是等。于中初偈显示如所不应见不可见故。

云何不可见?诸见世谛故。“是人行邪静”者,定名为静,以得禅者说名寂静者故。又复禅名思惟修故。

于中思者意所摄,修者识所摄,言寂静者即说意及识,此世谛所摄应知。彼不应见佛者,谓彼世谛行者。第二偈显示如彼不应见,及不应见因缘,谓初分次分,于中偈言以法应见佛者,法者谓真如义也。

此何因缘?偈言:导师法为身故。以如为缘故。出生诸佛净身,此不可见,但应见法故彼不应见。复何因缘故不可见?以彼法真如相故。非如言说而知,唯自证知故。不如言说者,非见实不能知故。

为显示此义故。偈言: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于此住处中得显示,以法身应见如来非以相具足故。若尔如来虽不应以相具足见,应以相具足为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离此著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相具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觉也。”如是等。

于﹝十八﹞“上求佛地”6、“心具足”中,(5)为不住生死涅槃故,经言:“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行菩萨乘者”如是等。于中经言:“于法不说断灭”者,谓如所住法而通达,不断一切生死影像法,于涅槃自在行利益众生事,此中为遮一向寂静故。

显示不住涅槃,若不住涅槃应受生死苦恼;为离此著故,经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乃至“是故菩萨取福德”等。

于中经言:“无我无生法忍”者何义?如来于有为法得自在故。无彼生死法我,又非业烦恼力生故,无生故名无我者,无生者此中云何得显示?如说摄取余福,尚于生死中不受苦恼,何况菩萨于无我无生法中,得忍已,所生福德胜多于彼。

经言:“须菩提!菩萨不应受福聚”者,此显示不住生死故。若住生死即受福聚,经言:“须菩提言:不应受福聚耶”者,此有何义?以世尊于余处说应受福聚故,经言:“世尊言:受福聚,不取福聚是名受福,而不取”者,此显示以方便应受而不应取,如前已说。

6、“心具足”中,(6)行净住中A、为威仪行住故,经言:“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去若来”等。于中行者谓去来,住者谓余威仪。

6、“心具足”中,(6)行净住中B、为破名色身自在行住故,经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等。于中“细末方便及无所见方便”等。此破如前说应知。

经言:“彼微尘聚甚多”者,是细末方便。

经言:“世尊若微尘聚有者,世尊则不说微尘聚”等。是为无所见方便,此说有何义?若微尘聚第一义中是有者,世尊则不说非聚,世尊说微尘聚非聚,是名微尘聚者,以此聚体不成就故。

若异此者,虽不说亦自知,是聚何义须说。

经言:“如来说即非世界”者,此是无所见方便,此破名身亦如前说应知,于中“世界”者,为明众生世故。彼唯名身得名。

经言:“世尊!若世界是有”者,即为有搏取者,于中为并说,若世界若微尘界故。有二种搏取,谓一搏取及差别搏取,众生类众生世界有者此为一搏取,微尘有者此为差别搏取,以取微尘聚集故。

经言:“如来说搏取即非搏取”者,此上座须菩提安立第一义故。世尊为成就如是义故说搏取者,即是不可以言说说等。

此何所显示?世谛言说故。有彼搏取第一义故。彼法不可说,彼小儿凡夫如言说取非第一义,已说无所见方便,破义未说,无所见中入相应三昧时不分别,谓如所不分别,及何人何法何方便云何不分别,此后具说。

经言:“须菩提!若有人如是言:如来说我见”等。此等显示如所不分别,云何得显如外道说我如来说?为我见故安置人无我,又为说有此我见故。

安置法无我若有彼我见是见所摄,如是观察,菩萨入相应三昧时不复分别,即此观察,为入方便。

经言:“须菩提菩萨乘发行”者,此显示何人无分别。

经言:“于一切法”者,此显示于何法不分别,经言:“应如是知,应如是见,应如是胜解”者,此显示增上心增上智故。于无分别中知见胜解。

于中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毗皱舍那故见,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胜解以三摩提自在故。解内攀缘影像,彼名胜解。

经言:“如是知解已,而不住法想”者,此正显示无分别。

经言:“法想,法想者即非法想,是名法想”者,此显示法想中不共义及相应义。如前已说,如是一切住处中,相应三摩提方便亦尔应知,欲愿及摄散二种,如前所说更无别义,是故不复说其方便。

6、“心具足”中,(6)行净住中C、为说法无染故,经言:“须菩提若有菩萨,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等。此何所显示?以有如是大利益故,决定实演说,如是演说而无所染。

经言:“云何演说,而不演说,是名演说”者,此有何义?显示不可言说,故不演说,彼法有可说体,应如是演说,若异此者则为染说,以颠倒义故。

又如是说时不求信敬等,亦为无染说法,于彼心具足中,为生死不染故。说星翳灯等偈,此义如前说。

若闻如是义  于大乘无觉

我念过有石  究竟无因故

下人于此深大法  不能觉知及信向

世间众人多如此  是以此法成荒废

(排版 | 王建新)

金刚经•唐义净译本

唐三藏沙门义净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名称大城战。胜林施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及大菩萨众。尔时世尊于日初分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于先设座加趺端坐正念而住。时诸苾刍来诣佛所。顶礼双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尔时具寿妙生在大众中。承佛神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利益。益诸菩萨。能以最胜付嘱。嘱诸菩萨。世尊。若有发趣菩萨乘者。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佛告妙生。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如来以胜利益益诸菩萨。以胜付嘱嘱诸菩萨。妙生。汝应谛听极善作意。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摄伏其心。妙生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妙生。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当生如是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尽诸世界所有众生。如是一切。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虽令如是无量众生证圆寂已。而无有一众生入圆寂者。何以故。妙生。若菩萨有众生想者。则不名菩萨。所以者何。由有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故。

复次妙生。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不住随处应行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应行布施。妙生。菩萨如是布施。乃至相应亦不应住。何以故。由不住施福聚难量妙生。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知量不。妙生言。不尔世尊。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虚空可知量不。妙生言。不尔世尊。妙生。菩萨行不住施。所得福聚不可知量。亦复如是。

妙生。于汝意云何。可以具足胜相观如来不。妙生言。不尔世尊。不应以胜相观于如来。何以故。如来说胜相即非胜相。妙生。所有胜相皆是虚妄。若无胜相即非虚妄。是故应以胜相无相观于如来。妙生言。世尊。颇有众生。于当来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闻说是经生实信不。

佛告妙生。莫作是说。颇有众生。于当来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闻说是经生实信不。妙生。当来之世有诸菩萨。具戒具德具慧。而彼菩萨非于一佛承事供养植诸善根。已于无量百千佛所。而行奉事植诸善根。是人乃能于此经典生一信心。

妙生。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彼诸菩萨当生当摄无量福聚。何以故。由彼菩萨无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彼诸菩萨非法想非非法想。非想非无想。何以故。若彼菩萨有法想。即有我执。有情执寿者执更求趣执。若有非法想。彼亦有我执。有情执寿者执更求趣执。妙生。是故菩萨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密意。宣说筏喻法门。诸有智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于无上菩提有所证不。复有少法是所说不。妙生言。如我解佛所说义。如来于无上菩提。实无所证亦无所说。何以故。佛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彼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诸圣者皆是无为所显现故。妙生。于汝意云何。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得福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此福聚者则非是聚。是故如来说为福聚福聚。

妙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能于此经乃至一四句颂。若自受持为他演说。以是因缘。所生福聚极多于彼无量无数。何以故。妙生。由诸如来无上等觉从此经出。诸佛世尊从此经生。是故妙生。佛法者如来说非佛法是名佛法。

妙生。于汝意云何。诸预流者颇作是念。我得预流果不。妙生言。不尔世尊。何以故。诸预流者无法可预故名预流。不预色声香味触法故名预流。世尊。若预流者作是念。我得预流果者。则有我执有情寿者更求趣执。妙生。于汝意云何。诸一来者颇作是念。我得一来果不。妙生言。不尔世尊。何以故。由彼无有少法证一来性故名一来。妙生。于汝意云何。诸不还者颇作是念。我得不还果不。妙生言。不尔世尊。何以故。由彼无有少法证不还性故名不还。妙生。于汝意云何。诸阿罗汉颇作是念。我得阿罗汉果不。妙生言。不尔世尊。由彼无有少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果者。则有我执有情寿者更求趣执。世尊。如来说我得无诤住中最为第一。世尊。我是阿罗汉离于欲染。而实未曾作如是念我是阿罗汉。世尊。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者。如来即不说我妙生得无诤住最为第一。以都无所住。是故说我得无诤住得无诤。住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颇有少法是可取不。妙生言。不尔世尊。如来于然灯佛所实无可取。妙生。若有菩萨作如是语。我当成就庄严国土者。此为妄语。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如来说非庄严。由此说为国土庄严。是故妙生。菩萨不住于事。不住随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应生不住事心。应生不住随处心。应生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心。妙生。譬如有人身如妙高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妙生言。甚大世尊。何以故。彼之大身如来说为非身。以彼非有说名为身。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弶伽河中所有沙数。复有如是沙等弶伽河。此诸河沙宁为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河尚无数况复其沙。妙生。我今实言告汝。若复有人以宝满此河沙数量世界。奉施如来得福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妙生。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一颂并为他说。而此福聚胜前福聚无量无边妙生。若国土中有此法门。为他解说乃至四向伽他。当知此地即是制底。一切天人阿苏罗等。皆应右绕而为敬礼。何况尽能受持读诵。当知是人则为最上第一希有。又此方所即为有佛及尊重弟子。

妙生。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是如来所说不。妙生言。不尔世尊。无有少法是如来所说。妙生。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尘是为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诸地尘佛说非尘故名地尘。此诸世界佛说非界。故名世界。妙生。于汝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丈夫相观如来不。妙生言。不尔世尊。不应以三十二相观于如来。何以故。三十二相佛说非相。是故说为大丈夫相。妙生。若有男子女人以弶伽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一颂并为他说。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尔时妙生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我从生智以来。未曾得闻如是深经。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妙生是经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应持。何以故。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则非般若波罗蜜多。世尊。若复有人闻说是经生实想者。当知是人最上希有。世尊。此实想者即非实想。是故如来说名实想实想。世尊。我闻是经心生信解未为希有。若当来世有闻是经能受持者。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彼人无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所以者何世尊。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即是非想。所以者何。诸佛世尊离诸想故。

妙生。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第一希有。何以故。妙生。此最胜波罗蜜多。是如来所说诸波罗蜜多。如来说者即是无边佛所宣说。是故名为最胜波罗蜜多。妙生。如来说忍辱波罗蜜多即非忍辱波罗蜜多。何以故。如我昔为羯陵伽王割截支体时。无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来趣想。我无是想亦非无想。所以者何。我有是想者应生嗔恨。妙生。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我于尔时无如是等想。是故应离诸想发趣无上菩提之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都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住法。不应住非法。应生其心。何以故。若有所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妙生。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此众生想即为非想。彼诸众生即非众生。何以故。诸佛如来离诸想故。妙生。如来是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妙生。如来所证法及所说法。此即非实非妄。妙生。若菩萨心住于事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不住事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是故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其施。妙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为他演说。如是之人佛以智眼悉知悉见。当生当摄无量福聚。妙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弶伽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弶伽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弶伽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不生毁谤。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妙生。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他说。如来悉知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不可思议福业之聚。当知是人则为以肩荷负如来无上菩提。何以故。妙生。若乐小法者则著我见众生见寿者见更求趣见。是人若能读诵受持此经。无有是处。妙生。所在之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是制底。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所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香花供养其处

妙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演说之时。或为人轻辱。何以故。妙生当知。是人于前世中造诸恶业应堕恶道。由于现在得遭轻辱。此为善事能尽恶业。速至菩提故。妙生。我忆过去过无数劫。在然灯佛。先得值八十四亿那庾多佛。悉皆供养承事无违背者。若复有人于后五百岁正法灭时。能于此经受持读诵解其义趣广为他说。所得功德。以前功德比此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算分势分比数分因分乃至譬喻亦不能及。妙生。我若具说受持读诵此经功德。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疑惑不信妙生当知。是经不可思议。其受持者应当希望不可思议所生福聚。

复次妙生白佛言。世尊。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佛告妙生。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当生如是心。我当度脱一切众生悉皆令入无余涅槃。虽有如是无量众生证于圆寂。而无有一众生证圆寂者。何以故。妙生。若菩萨有众生想者则不名菩萨。所以者何。妙生。实无有法可名发趣菩萨乘者。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颇有少法是所证不。妙生言。如来于然灯佛所。无法可证而得菩提。佛言。如是如是。妙生。实无有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所证悟得大菩提。若证法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摩纳婆。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无所得故。然灯佛与我授记。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妙生。言如来者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也。妙生。若言如来证得无上正等觉者。是为妄语。何以故。实无有法如来证得无上正觉。妙生。如来所得正觉之法此即非实非虚。是故佛说一切法者即是佛法。妙生。一切法一切法者。如来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一切法者即是佛法。妙生。譬如丈夫其身长大。妙生言。世尊。如来说为大身者。即说为非身是名大身。佛告妙生。如是如是。若菩萨作是语。我当度众生令寂灭者。则不名菩萨。妙生。颇有少法名菩萨不。答言。不尔世尊。妙生。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无更求趣。妙生。若有菩萨言。我当成就佛土严胜。佛土严胜者如来说为非是严胜。是故如来说为严胜。妙生。若有信解一切法无性。一切法无性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妙生言。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弶伽河中所有沙数。复有如是沙等弶伽河随诸河沙。有尔所世界是为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妙生。此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性行其心流转。我悉了知。何以故。妙生。心陀罗尼者。如来说为无持。由无持故心遂流转。何以故。妙生。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妙生。于汝意云何。若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是人得福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妙生。若此福聚是福聚者。如来则不说为福聚福聚。

妙生。于汝意云何。可以色身圆满观如来不。不尔世尊。不应以色身圆满观于如来。何以故。色身圆满色身圆满者。如来说非圆满。是故名为色身圆满。妙生。可以具相观如来不。不尔世尊。不应以具相观于如来。何以故。诸具相者如来说非具相。是故如来说名具相。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作是念我说法耶。汝勿作是见。若言如来有所说法者。则为谤我何以故。言说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妙生白佛言。世尊。于当来世颇有众生闻说是经生信心不。佛告妙生。有生信者彼非众生非非众生。何以故。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妙生。于汝意云何。佛得无上正等觉时。颇有少法所证不。妙生言。实无有法是佛所证。佛告妙生。如是如是。此中无有少法可得故。名无上正等菩提。妙生。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以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无更求趣性。其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皆正觉了故。名无上正等正觉。妙生。善法者如来说为非法故名善法。

妙生。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妙高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一四句颂。若自受持及为他说。以前福聚比此福聚。假令分此以为百分。彼亦不能及一分。或千分亿分算分势分数分因分乃至譬喻亦不能及一。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度众生不。汝莫作是见。如来度众生。何以故。曾无有一众生是如来度者。若有众生是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见众生见寿者见更求趣见。妙生。我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而诸愚夫妄为此执。妙生。愚夫众生如来说为非生。故名愚夫众生。

妙生。于汝意云何。应以具相观如来不。不尔世尊。不应以具相观于如来。妙生。若以具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不应以具相观于如来。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起邪觐 不能当见我

应观佛法性 即导师法身

法性非所识 故彼不能了

妙生。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其所有法是断灭不。汝莫作是见。何以故。趣菩萨乘者其法不失。妙生。若有男子女人。以满弶伽河沙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于无我理不生法中得忍解者。所生福聚极多于彼无量无数。

妙生。菩萨不应取其福聚。妙生言。菩萨岂不取福聚耶。佛告妙生。是应正取不应越取。是故说取。妙生。如有说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者。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妙生。都无去来故名如来

妙生。若有男子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土地碎为墨尘。妙生。于汝意云何。是极微聚宁为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聚性是实者如来不说为极微聚极微聚。何以故。极微聚者。世尊说为非极微聚。故名极微聚。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说为非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如来则有聚执。佛说聚执者。说为非聚执。是故说为聚执妙生。此聚执者是世言论然。其体性实无可说。但是愚夫异生之所妄执。妙生如有说云。佛说我见众生见寿者见更求趣见者。是为正说为不正耶。妙生言。不尔世尊。何以故。若有我见如来说者。即是非见故名我见。妙生。诸有发趣菩萨乘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解。如是解者乃至法相亦无所住。何以故。妙生。法想法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故名法想法想。

妙生。若有人以满无量无数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能于此经乃至受持读诵四句伽他令其通利。广为他人正说其义。以是因缘所生福聚极多于彼无量无数。云何正说。无法可说是名正说。尔时世尊说伽他曰。

一切有为法 如星翳灯幻

露泡梦电云 应作如是观

尔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具寿妙生。及诸菩萨摩诃萨。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排版 | 王建新)

 

金刚经•唐玄奘译本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第九能断金刚分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于日初分。整理裳服执持衣钵。入室罗筏大城乞食。时薄伽梵于其城中行乞食已出还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于食后时敷如常座结跏趺坐。端身正愿住对面念。时诸苾刍来诣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具寿善现亦于如是众会中坐。

尔时众中具寿善现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摄受。摄受诸菩萨摩诃萨乃至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付嘱。付嘱诸菩萨摩诃萨。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作是语已。

尔时世尊告具寿善现曰。善哉善哉。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乃至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摄受。摄受诸菩萨摩诃萨乃至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付嘱。付嘱诸菩萨摩诃萨。是故善现。汝应谛听极善作意。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摄伏其心。具寿善现白佛言。如是如是世尊。愿乐欲闻。佛言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趣如是之心。所有诸有情。有情摄所摄。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乃至有情界。施设所施设。如是一切。我当皆令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虽度如是无量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何以故。善现。若诸菩萨摩诃萨有情想转不应说名菩萨摩诃萨。所以者何。善现。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说言有情想转。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转当知亦尔。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都无所住应行布施。不住于色应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应行布施。善现。如是菩萨摩诃萨如不住相想应行布施。何以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取量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善现如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虚空可取量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佛言善现。如是如是。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亦复如是。善现。菩萨如是如不住相想应行布施。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说是语已佛复告具寿善现言。善现。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说是语已。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颇有有情。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闻说如是色经典句生实想不。佛告善现。勿作是说。颇有有情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闻说如是色经典句生实想不。然复善现。有菩萨摩诃萨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具足尸罗具德具慧。复次善现。彼菩萨摩诃萨非于一佛所承事供养。非于一佛所种诸善根。然复善现。彼菩萨摩诃萨于其非一百千佛所承事供养。于其非一百千佛所种诸善根乃能闻说如是色经典句。当得一净信心。善现。如来以其佛智悉已知彼。如来以其佛眼悉已见彼。善现。如来悉已觉彼。一切有情当生无量无数福聚。当摄无量无数福聚。何以故。善现。彼菩萨摩诃萨。无我想转无有情想。无命者想。无士夫想。无补特伽罗想。无意生想。无摩纳婆想。无作者想。无受者想转。善现。彼菩萨摩诃萨无法想转无非法想转。无想转亦无非想转。所以者何。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有法想转。彼即应有我执。有情执。命者执。补特伽罗等执。若有非法想转。彼亦应有我执。有情执。命者执。补特伽罗等执。何以故。善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是故如来密意而说筏喻法门。诸有智者法尚应断何况非法。

佛复告具寿善现言。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是所说耶。善现答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少法是如来应正等觉所说。何以故。世尊。如来应正等觉。所证所说所思惟法。皆不可取不可宣说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诸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之所显故。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持用布施。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宁为多不。善现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何以故。世尊。福德聚福德聚者。如来说为非福德聚。是故如来说名福德聚福德聚佛复告善现言。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何以故。一切如来应正等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诸佛世尊。皆从此经生。所以者何。善现。诸佛法诸佛法者。如来说为非诸佛法。是故如来说名诸佛法诸佛法。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诸预流者颇作是念。我能证得预流果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诸预流者不作是念。我能证得预流之果。何以故。世尊。诸预流者无少所预故名预流。不预色声香味触法故名预流。世尊。若预流者作如是念。我能证得预流之果。即为执我有情命者士夫补特伽罗等。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诸一来者颇作是念。我能证得一来果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诸一来者不作是念。我能证得一来之果。何以故。世尊。以无少法证一来性故名一来。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诸不还者颇作是念。我能证得不还果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诸不还者不作是念。我能证得不还之果。何以故。世尊以无少法证不还性故名不还。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诸阿罗汉颇作是念。我能证得阿罗汉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诸阿罗汉不作是念。我能证得阿罗汉性。何以故。世尊。以无少法名阿罗汉。由是因缘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如是念。我能证得阿罗汉性。即为执我有情命者士夫补特伽罗等。所以者何。世尊。如来应正等觉说我得无诤住最为第一。世尊。我虽是阿罗汉永离贪欲。而我未曾作如是念。我得阿罗汉永离贪欲。世尊。我若作如是念。我得阿罗汉永离贪欲者。如来不应记说我言。善现。善男子得无诤住最为第一。以都无所住。是故如来说名无诤住无诤住。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颇于少法有所取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如来昔在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都无少法而有所取。佛告善现。若有菩萨作如是言。我当成办佛土功德庄严。如是菩萨非真实语。何以故。善现。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者。如来说非庄严。是故如来说名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是故善现。菩萨如是都无所住应生其心。不住于色应生其心。不住非色应生其心。不住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不住非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都无所住应生其心。

佛告善现。如有士夫具身大身其色自体。假使譬如妙高山王。善现。于汝意云何。彼之自体为广大不。善现答言。彼之自体。广大世尊。广大善逝。何以故。世尊彼之自体如来说非彼体故名自体。非以彼体故名自体。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数。假使有如是沙等殑伽河。是诸殑伽河沙宁为多不。善现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诸殑伽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佛言善现。吾今告汝开觉于汝。假使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妙七宝盛满尔所殑伽河沙等世界。奉施如来应正等觉。善现。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宁为多不。善现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佛复告善现。若以七宝盛满尔所沙等世界。奉施如来应正等觉。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四句伽他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由此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

复次善现。若地方所于此法门。乃至为他宣说开示四句伽他。此地方所尚为世间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养如佛灵庙。何况有能于此法门。具足究竟书写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如是有情成就最胜希有功德。此地方所大师所住。或随一一尊重处所。若诸有智同梵行者说是语已。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法门。我当云何奉持。作是语已。佛告善现言。具寿。今此法门。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名字汝当奉持。何以故。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如来说为非般若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般若波罗蜜多。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可说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无有少法如来可说。佛告善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微尘宁为多不。善现答言。此地微尘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善现。大地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故如来说名大地微尘。诸世界如来说非世界。是故如来说名世界。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应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观于如来应正等觉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应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观于如来应正等觉。何以故。世尊。三十二大士夫相如来说为非相。是故如来说名三十二大士夫相。佛复告善现言。假使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日日分舍施殑伽河沙等自体。如是经殑伽河沙等劫数舍施自体。复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四句伽他。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尔时具寿善现。闻法威力悲泣堕泪。俯仰扪泪而白佛言。甚奇希有世尊。最极希有善逝如来今者所说法门。普为发趣最上乘者作诸义利。普为发趣最胜乘者作诸义利。世尊。我昔生智以来未曾得闻如是法门。世尊。若诸有情闻说如是甚深经典生真实想。当知成就最胜希有。何以故。世尊。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世尊。我今闻说如是法门。领悟信解未为希有。若诸有情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当于如是甚深法门。领悟信解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当知成就最胜希有。何以故。世尊。彼诸有情无我想转。无有情想无命者想无士夫想无补特伽罗想无意生想无摩纳婆想无作者想无受者想转。所以者何。世尊。诸我想即是非想。诸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即是非想。何以故。诸佛世尊离一切想。作是语已。

尔时世尊。告具寿善现言。如是如是。善现。若诸有情闻说如是甚深经典。不惊不惧无有怖畏。当知成就最胜希有。何以故。善现。如来说最胜波罗蜜多。谓般若波罗蜜多。善现。如来所说最胜波罗蜜多。无量诸佛世尊所共宣说故。名最胜波罗蜜多。如来说最胜波罗蜜多。即非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最胜波罗蜜多。

复次善现。如来说忍辱波罗蜜多。即非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忍辱波罗蜜多。何以故。善现。我昔过去世曾为羯利王断支节肉。我于尔时都无我想或有情想或命者想或士夫想或补特伽罗想或意生想或摩纳婆想或作者想或受者想。我于尔时都无有想亦非无想。何以故。善现。我于尔时若有我想。即于尔时应有恚想。我于尔时若有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即于尔时应有恚想。何以故。善现。我忆过去五百生中。曾为自号忍辱仙人。我于尔时都无我想。无有情想无命者想无士夫想无补特伽罗想无意生想无摩纳婆想无作者想无受者想。我于尔时都无有想亦非无想。是故善现。菩萨摩诃萨远离一切想。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住于色应生其心。不住非色应生其心。不住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不住非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都无所住应生其心。何以故。善现。诸有所住则为非住。是故如来说诸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作义利故。应当如是弃舍布施。何以故。善现。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善现。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复次善现。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善现。譬如士夫入于闇室都无所见。当知菩萨若堕于事。谓堕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善现。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当知菩萨不堕于事。谓不堕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则为如来。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则为如来。以其佛眼悉见是人则为如来悉觉是人。如是有情一切当生无量福聚。

复次善现。假使善男子或善女人。日初时分以殑伽河沙等自体布施。日中时分复以殑伽河沙等自体布施。日后时分亦以殑伽河沙等自体布施。由此异门经于俱胝那庾多百千劫以自体布施。若有闻说如是法门不生诽谤。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尚多于前无量无数。何况能于如是法门具足毕竟。书写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

复次善现。如是法门不可思议不可称量。应当希冀不可思议所感异熟。善现。如来宣说如是法门。为欲饶益趣最上乘诸有情故。为欲饶益趣最胜乘诸有情故。善现。若有于此法门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即为如来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即为如来以其佛眼悉见是人。则为如来悉觉是人。如是有情一切成就无量福聚。皆当成就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福聚。善现。如是一切有情其肩荷担如来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善现。如是法门非诸下劣信解有情所能听闻。非诸我见。非诸有情见。非诸命者见。非诸士夫见。非诸补特伽罗见。非诸意生见。非诸摩纳婆见。非诸作者见。非诸受者见。所能听闻。此等若能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无有是处。复次善现。若地方所开此经典。此地方所当为世间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养。礼敬右绕如佛灵庙。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若遭轻毁极遭轻毁。所以者何。善现。是诸有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应感恶趣。以现法中遭轻毁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皆悉消尽。当得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善现。我忆过去于无数劫复过无数。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先复过先。曾值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诸佛我皆承事。既承事已皆无违犯。善现。我于如是诸佛世尊皆得承事。既承事已皆无违犯。若诸有情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善现。我先福聚于此福聚。百分计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数分若计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善现。我若具说。当于尔时。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生福聚。乃至是善男子是善女人所摄福聚。有诸有情则便迷闷心惑狂乱。是故善现。如来宣说如是法门。不可思议不可称量。应当希冀不可思议所感异熟。

尔时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佛告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虽度如是一切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何以故。善现。若诸菩萨摩诃萨有情想转不应说名菩萨摩诃萨。所以者何。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说言有情想转。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转。当知亦尔。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颇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作是语已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是语已佛告具寿善现言。如是如是。善现。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善现。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若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如来应正等觉。不应授我记言。汝摩纳婆于当来世。名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善现。以如来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授我记言汝摩纳婆于当来世名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所以者何。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善现。若如是说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此言为不真实。所以者何。善现。由彼谤我起不实执。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现。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善现。一切法一切法者。如来说非一切法。是故如来说名一切法一切法。

佛告善现。譬如士夫具身大身。具寿善现即白佛言。世尊。如来所说士夫具身大身。如来说为非身。是故说名具身大身。佛言善现。如是如是。若诸菩萨作如是言。我当灭度无量有情。是则不应说名菩萨。何以故。善现。颇有少法名菩萨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无有少法名为菩萨。佛告善现。有情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有情。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有有情。无有命者无有士夫无有补特伽罗等。善现。若诸菩萨作如是言。我当成办佛土功德庄严亦如是说。何以故。善现。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者。如来说非庄严。是故如来说名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善现。若诸菩萨于无我法无我法深信解者。如来应正等觉说为菩萨菩萨。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肉眼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肉眼。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天眼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天眼。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慧眼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慧眼。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法眼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法眼。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佛眼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佛眼。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诸沙。如来说是沙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如来说是沙。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数。假使有如是等殑伽河。乃至是诸殑伽河中所有沙数。假使有如是等世界。是诸世界宁为多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是诸世界其数甚多。佛言善现。乃至尔所诸世界中所有有情。彼诸有情各有种种。其心流注我悉能知。何以故。善现。心流注心流注者。如来说非流注。是故如来说名心流注心流注。所以者何。善现。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应正等觉。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是因缘所生福聚宁为多不。善现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彼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何以故。善现。若有福聚如来不说福聚福聚。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色身圆实观如来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色身圆实观于如来。何以故。世尊。色身圆实色身圆实者。如来说非圆实。是故如来说名色身圆实色身圆实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何以故。世尊。诸相具足诸相具足者。如来说为非相具足。是故如来说名诸相具足诸相具足。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我。为非善取。何以故。善现。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佛言善现。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何以故。善现。一切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现证无上正等菩提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现证无上正等菩提。佛言善现。如是如是。于中少法无有无得故名无上正等菩提。复次善现。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集七宝聚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妙高山王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乃至四句伽他。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善现。前说福聚于此福聚。百分计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数分若计分若算分若喻分。若乌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度脱诸有情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无少有情如来度者。善现。若有有情如来度者。如来即应有其我执有有情执有命者执有士夫执有补特伽罗等执。善现。我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故名我等执。而诸愚夫异生强有此执。善现。愚夫异生者。如来说为非生故名愚夫异生。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善现答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佛言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善现。若以诸相具足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诸以色观我 以音声寻我

彼生履邪断 不能当见我

应观佛法性 即导师法身

法性非所识 故彼不能了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应正等觉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觉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如来应正等觉不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复次善现。如是发趣菩萨乘者。颇施设少法若坏若断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诸有发趣菩萨乘者。终不施设少法若坏若断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应正等觉。若有菩萨于诸无我无生法中获得堪忍。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彼。

复次善现。菩萨不应摄受福聚。具寿善现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佛言善现。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

复次善现。若有说言如来若去若来若住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都无所去无所从来故名如来应正等觉。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极微尘量等世界。即以如是无数世界色像为墨如极微聚。善现。于汝意云何。是极微聚宁为多不。善现答言。是极微聚。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何以故。世尊。若极微聚是实有者。佛不应说为极微聚。所以者何。如来说极微聚即为非聚故名极微聚。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世尊。若世界是实有者即为一合执。如来说一合执即为非执故名一合执。佛言善现。此一合执不可言说不可戏论。然彼一切愚夫异生强执是法。何以故。善现。若作是言。如来宣说我见有情见命者见士夫见补特伽罗见意生见摩纳婆见作者见受者见。于汝意云何。如是所说为正语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如是所说非为正语。所以者何。如来所说我见有情见命者见士夫见补特伽罗见意生见摩纳婆见作者见受者见即为非见故名我见乃至受者见。佛告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应如是见。应如是信解。如是不住法想。何以故。善现。法想法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法想法想。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以无量无数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应正等觉。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乃至四句伽他。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如理作意。及广为他宣说开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云何为他宣说开示。如不为他宣说开示故名为他宣说开示。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诸和合所为 如星翳灯幻

露泡梦电云 应作如是观

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尊者善现及诸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并诸世间天人阿素洛健达缚等。闻薄伽梵所说经已。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七

(排版 | 王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