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阿含研究·重要经论·杂阿含经第七四三经

杂阿含经第七四三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释氏黄枕邑。时。众多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入黄枕邑乞食

时。众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时未至。我等可过外道精舍。尔时。众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出家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

诸外道出家言。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尽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嗔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嗔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所谓俱能说法

时。众多比丘闻诸外道出家所说。心不喜悦。默然不呵。从座起去。入黄枕邑。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说广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嗔慢.毁呰.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比丘。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梵摩经

梵摩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六一、梵摩经(大正藏一、六八五页。)
本经乃婆罗门梵摩,通过其弟子优多罗学童,知世尊之三十二相和行、住、坐、食等之威仪,而至归依世尊。自访世尊于大天捺林,以探三十二相,由世尊之示现神通而见不到,得见二相后,问牟尼、佛陀之意义,而解答之。以行最胜供敬,更说施、戒、生天、欲之灾患、出离之功德、四谛法时,而愿归依三宝为优婆塞。世尊答诸比丘之问:其死去之时,成为不还者。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于毗提诃国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游方。
尔时,于弥萨罗住有梵摩婆罗门,已年老、长寿、高龄、经多岁月,已至颓龄,年纪百二十岁。通达三吠陀、语汇、法式、语分别及第五之古传说,能语,通文法,得达于世间论及大人相。
梵摩婆罗门闻得:
释迦族之子,由释迦族出家之沙门瞿昙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游方于毗提诃国。彼尊者瞿昙扬有如是之善名声:斯彼世尊为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彼有天、魔、梵天、沙门、婆罗门与俱之此世界,教示人天大众自知、自证。彼说初善、中善、终善,说有义有文之法,说示完全圆满清净之梵行,得见如是之应供,实为幸运。
时,梵摩婆罗门有一名优多罗之青年弟子。得达于三吠陀、语汇、法式、语分别及第五之古传说,能语,通文法,得达于世间论及大人相。
时梵摩婆罗门告优多罗青年曰:
汝优多罗!释迦族之子,由释迦族出家之沙门瞿昙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游方于毗提诃国。彼尊者瞿昙扬有如是之善名声:斯彼世尊为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彼有天、魔、梵天、沙门、婆罗门与俱之此世界,教示人天大众自知、自证。彼说初善、中善、终善,说有义有文之法,说示完全圆满清净之梵行,得见如是之应供为幸运。如今,汝往沙门瞿昙处见彼尊者瞿昙,可知其是否如所传扬之名声,彼沙门瞿昙是否为如是之人,依此,我等可得知彼沙门瞿昙。
然而,尊者!我应如何得知彼尊者瞿昙是否如所传扬之名声耶?又彼尊者瞿昙是否为如是人耶?
汝优多罗!于我等之经典中相传有三十二大人之相。成就此等之诸相之大人,唯有二趣而无他:若为在家,则为转轮王,如法之法王也。征伏四方,使国土安泰,成就七宝,彼有如次之七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兵臣宝等。又彼有千名以上之子,勇猛、豪迈、能伏敌军。彼对至大海际之土地不用杖、不用剑、以正法征服而住。如彼由在家出家为无家之生活,则将为应供、等正觉者。于此世除却诸覆。汝优多罗!我为圣典之授与者,汝为圣典之执持者。
诚然。
优多罗青年应答梵摩婆罗门,由座起立,右绕梵摩婆罗门,向毗提诃世尊处游方而去。次第游方至世尊处。至已,问候世尊,交谈吉庆铭感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优多罗青年对世尊之身,探视三十二大人相。时优多罗青年于世尊之身、得见大多数之三十二大人相,唯除二相。对彼二大人相怀疑、疑惧、心不能定、不能得信。其二相即马阴相与广长舌是。
时世尊思惟:
此优多罗青年对三十二大人相中之大多数已得见,唯除二相、其怀疑、疑惧、心不能定、不能得信。其二相即马阴相与广长舌足。
彼时,世尊为使优多罗青年得见世尊之马阴相乃以神通力示现。又世尊将舌伸出、能达两耳窍处,能达两鼻孔处、以舌悉将前额覆盖。
彼时优多罗青年思惟:
沙门瞿昙已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我今随从沙门瞿昙,视察其威仪。
彼优多罗青年七个月间,随从世尊如影不离。经过七个月后,优多罗青年游方赴毗提诃之弥萨罗,次第游方至弥萨罗梵摩婆罗门处。至已,向梵摩婆罗门敬礼坐于一面。
梵摩婆罗门向坐于一面之优多罗青年问曰:
汝优多罗!彼尊者瞿昙所传扬之名声为事实否?又彼尊者瞿昙为如是之人否?
尊者!彼世尊瞿昙所传扬之名声确为事实,无他。又彼世尊瞿昙确为如是之人,无他。
尊者!彼世尊瞿昙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
彼尊者瞿昙足安立,此为彼世尊瞿昙之大人相。
足蹠生二轮,有千辐,有辋,有毂,一切之形相圆满。
彼尊者瞿昙为脚跟广长。
彼尊者瞿昙指长。
彼尊者瞿昙手足柔软。
彼尊者瞿昙平定有缦网。
彼尊者瞿昙踝高。
彼尊者瞿昙胁如伊泥延鹿。
彼尊者瞿昙直立不弯两掌能触膝。
彼尊者瞿昙为得马阴藏。
彼尊者瞿昙为金色。
彼尊者瞿昙有拟似黄色之皮肤,肌理甚细。肌理细则尘埃不着身。
彼尊者瞿昙毛路分明、毛孔生一一之毛。
彼尊者瞿昙身毛上靡,上靡生之身毛为绀青安缮那色,弯曲右旋如耳环。
彼尊者瞿昙身端如梵天。
彼尊者瞿昙有七处隆满。
彼尊者瞿昙上躯如狮子。
彼尊者瞿昙两肩之间充满。
彼尊者瞿昙身围如尼拘律树、身长为两手扩展之长(一寻)。两手扩展之长(一寻),为身之长。
彼尊者瞿昙颔如狮子。
彼尊者瞿昙有四十齿。
彼尊者瞿昙各齿平齐。
彼尊者瞿昙齿无间疏。
彼尊者瞿昙牙齿白净。
彼尊者瞿昙为广长舌。
彼尊者瞿昙具梵音如迦罗毗伽之音色。
彼尊者瞿昙眼为绀青。
彼尊者瞿昙眼睫如牛。
眉间生毫、白色、如柔软之脱罗绵。
彼尊者瞿昙顶上有肉髻。
是等为彼尊者瞿昙大人之大人相。
彼尊者瞿昙具足此等之三十二大人相。
又彼尊者瞿昙步行时,右足先行。其步幅不过长,不过短,行不过速,不过迟,腓与腓不相打,踝与踝不相打。步行时,股不反、不屈、不缩、不捩。又彼尊者瞿昙步行时,身确立不摇、不以身力行。
又彼尊者瞿昙观察时,以全身观之,不见上、不见下、不回见、前见一寻。依此,彼生最上、无盖之知见。
彼入家中时,不反身、不屈身、不缩身、不捩身。彼身就座不过远、不过近、又不以手支身就座、不授身就坐。彼坐于家中时,手不乱,足不乱。不置腓于腓上而坐。不置踝于踝上而坐。
不用手支颐而坐。
彼坐于家中时,不惊惧、不战栗、不动摇、不焦躁,彼尊者瞿昙不惊惧、不战栗、不动摇、不焦躁、则身毛不竖立,心向远离坐于家中。
彼钵受水时、钵不反、不屈、不缩、不振。彼钵受水不过少、不过多。彼洗钵不发灌水咕噜之音,不回转钵,不置钵于地上洗手,洗手时洗钵,洗钵时洗手。彼弃钵之水不过远、不过近、不淋落。
彼受食时,钵不反、不屈、不缩、不捩。彼受饭不过少,不过多。又彼尊者瞿昙只食助味,不将抟食与助味俱含入口。又彼尊者瞿昙于口中二三次嚼之后咽下,任何饭粒不碎则不吞下,任何饭粒不留口中,然后再取抟食。彼尊者瞿昙食味觉,然不贪味觉。
又彼尊者瞿昙取成就八支之食--不戏作、不骄作、不饰作、不庄饰作、唯此身保持之作、保养之作、除去伤害之作、助成梵行之作。如是断我故痛、不起新痛、我得延命、无罪、安稳。
彼食已,钵受水时,钵不反、不屈、不缩、不捩。彼钵受水时不过少、不过多。彼洗钵时,不发灌水咕噜之音,不回转钵、不置钵地上洗手、洗手时洗钵、洗钵时洗手。彼弃钵之水、不过远、不过近、无淋漏。彼食已,将钵置于地上、不过远、不过近、彼对钵无不关心、但不过分长看守钵。
彼食已,暂默然而坐,但不忘应致谢辞之时。彼食已,致谢辞、不毁呰其食、不欲求他食。必以法语,对其会众教示、教导、激励、使令欢喜。彼以法语对其会众教示、教导、激励、欢喜已,离座而去。彼行不过速、不过迟、不思遁行。
又彼尊者瞿昙身着衣不过高、不过低、衣不密着于身,亦不疏剥,风过彼尊者瞿昙之身不能夺其衣。尘埃不能污彼尊者瞿昙之身。
彼入僧园,坐于所设之座。坐已,拭足。彼尊者瞿昙不专念于足之庄饰。彼拭足已,结跏趺坐。身端正,面前起念。彼不思自害、不思害他、不思自他两害。彼尊者瞿昙,常以自利、利他、自他两利、利一切世界之念心而坐。
彼入园,对会众说法,彼不令会众追从,不使骂詈。必以法语对彼会众教示、教尊、激励、使令欢喜。
又彼尊者瞿昙口出成就八支之声音--玲珑、明了、美妙、和雅、充满、分明、甚深、广博。又彼尊者瞿昙向会众发声说法时,音声不泄于会众以外。彼等为彼尊者瞿昙之法语所教示、教导、激励、使得欢喜。由座起立,不断回视,以难舍之风情离去。
尊者!我等见彼尊者瞿昙之行、见彼之立、见彼入家中、见彼于家中默坐、见彼于家中食事、见彼食已默坐、见彼食已致谢辞、见彼入园、见彼入园默坐、见彼入园对会众说法、彼尊者瞿昙实为如是,且较此为更甚。
作如是言时,梵摩婆罗门由座起立,上衣偏袒一肩,合掌向世尊处,三唱优陀那言:
对彼世尊、应供、等正觉者归命、对彼世尊、应供、等正觉者归命、对彼世尊、应供、等正觉者归命。我等愿时时会彼尊者瞿昙、得俱谈一切事。
彼时,世尊次第游方于毗提诃国,行至弥萨罗。于其地方世尊住于弥萨罗之大天捺林。
弥萨罗之婆罗门、居士众闻得:
释迦族之子,由释迦族出家之沙门瞿昙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游方行于毗提诃国,今来至弥萨罗,住于弥萨罗之大天捺林。又彼尊者瞿昙传扬有如是之善名声:斯彼世尊为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彼有天、魔、梵天、沙门、婆罗门与俱之此世界,教示人天大众自知、自证。彼说初善、中善、终善,说有义有文之法,说示完全圆满清净之梵行,得见如是之应供,实为幸运。
彼时,弥萨罗之婆罗门、居士众,来至世尊处。至已,或向世尊敬礼坐于一面,或向世尊问候,交谈吉庆、铭感之语坐于一面。或向世尊合掌坐于一面。或于世尊之前,报出姓名坐于一面。或默然而坐。
梵摩婆罗门闻得:
释迦族之子,由释迦族出家之沙门瞿昙来至弥萨罗、住于弥萨罗之大天捺林。
时梵摩婆罗门与众多青年俱,赴大天捺林。
时去捺林不远处,梵摩婆罗门思惟:
我未豫告往见沙门瞿昙,于我为不适。
时,梵摩婆罗门告一青年曰:
青年!今汝往沙门瞿昙处,至已,以我名向沙门瞿昙问候:无病、无疾、轻快、有气力、得安稳。即:尊者瞿昙!梵摩婆罗门向尊者瞿昙问候:无病、无疾、轻快、气力、安稳。并作是言:尊者瞿昙!梵摩婆罗门为老年、长寿、高龄、经多岁月、颓龄、年纪百二十岁、通达于三吠陀、语汇、法式、语分别、及于第五古传说通达、能语、通文法、得达世间论及大人相。尊者!住于弥萨罗之婆罗门、居士中,于财力、于知圣典、于年寿、于名声,梵摩婆罗门均为第一。彼欲见尊者瞿昙。
尊者!承知遵命
彼青年应诺梵摩婆罗门,即往世尊处。至已,向世尊问候,致吉庆、铭感之语,立于一方。
立于一方之彼青年向世尊告曰:
尊者瞿昙!梵摩婆罗门问候尊者瞿昙:无病、无疾、轻快、有气力、得安稳。尊者瞿昙!梵摩婆罗门为老年、长寿、长寿、高龄、经多岁月、颓龄、年纪百二十岁、通达于三吠陀、语汇、法式、语分别、及于第五古传说通达、能语、通文法、得达世间论及大人相。尊者!住于弥萨罗之婆罗门、居士中,于财力、于知圣典、于年寿、于名声,梵摩婆罗门均为第一。彼欲见尊者瞿昙。
青年!梵摩婆罗门可随时来见。
时彼青年归至梵摩婆罗门处。归已,告梵摩婆罗门曰:
沙门瞿昙已许诺尊者,尊者可随时往见。
梵摩婆罗门来至世尊处。彼会众遥见梵摩婆罗门到来,为此为世所知有名声之入于内侧备席。
时梵摩婆罗门告彼会众曰:
诸贤!甚佳!请汝等坐于自席,我今愿坐于沙门瞿昙之前。
于是梵摩婆罗门近至世尊处,至已,问候世尊,交谈吉庆铭感之语,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梵摩婆罗门于世尊之身,探察三十二大人相。梵摩婆罗门于世尊之身、对三十二大人相,见大多数,唯除二相。对此二大人相怀疑,疑惧,心中不定、不得确信。二大人相即马阴藏与广长舌相是。
梵摩婆罗门以偈问世尊曰:
瞿昙!
我闻尊者身,三十二相具,
唯不见二相,马阴广长舌
尊者具马阴,人中最上者
应与女性同,尊舌为短耶
或为广长舌,欲得如实知
请示现一端,以除我等疑,
大仙!
现法为得益,未来得安乐
我望得许诺,解我问与愿
彼时世尊思惟:
此梵摩婆罗门已见我具三十二大人相之大多数,唯除二相。彼对此二大人相怀疑、疑惧之、心不能定,不得确信。二相即马阴藏与广长舌。
时,世尊为梵摩婆罗门得见世尊之马阴藏与广长舌相,以神通力示现。又世尊将舌伸出触两耳之窍、触两鼻之孔、前额悉以舌覆。
彼时,世尊以偈答梵摩婆罗门曰:
汝闻三十二相具
婆罗门!
我身悉有汝勿疑。
应证知者我证知
应修习者我修习
应断之者我皆断,
婆罗门!
故我现世为佛陀
现法利益未来乐
汝问所愿我许诺
彼时,梵摩婆罗门思惟:
我已得沙门瞿昙许诺,我今向沙门瞿昙问现法与未来之利如何?时梵摩婆罗门自忖,我通现法之利,他人亦向我问现法之利。我今唯向沙门瞿昙当问未来之利。
时梵摩婆罗门以偈白世尊曰:
如何始为婆罗门,如何得为吠陀通
如何得为三明通,如何被称吉祥者
如何成为阿罗汉,如何成为完全者
如何始得为牟尼,如何被称为佛陀
彼时,世尊以偈答梵摩婆罗门曰:
明达宿住见天界
生之断尽得神通
解脱贪欲心清净
断尽生死成梵行
通达一切诸法者
如是被称为佛陀
作是说时,梵摩婆罗门由座起立偏袒上衣露一肩,向世尊之足顶礼,接吻世尊之足,以手摩之,报出自己姓名曰:
尊者瞿昙!我名梵摩婆罗门。
彼时,彼会众皆生惊异之念思惟:
稀有哉!未曾有哉!沙门有大威力,有大威德、彼实为有知于世、有名声之婆罗门,竟对之作如是礼敬。
时,世尊告梵摩婆罗门曰:
善哉!婆罗门!请起就坐汝自席,汝心对我生欢喜。梵摩婆罗门!请起坐于自席。
时,世尊对梵摩婆罗门说示随顺说,是耶:施说、戒说、生天说、及欲之灾患、罪恶、污染与出离之功德等说。
世尊知梵摩婆罗门之从顺心、柔软心、无盖心、欣喜心、欢喜心,说示诸佛所称扬之说法,即苦集灭道者是。
譬如清净无垢之布,易于染色。梵摩婆罗门于自座生起离尘离垢之法眼。即任何之集法、皆是灭法。
当时,梵摩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惑、除疑、得无畏、不依他、住师之教而白世尊言:
伟哉!尊者瞿昙!伟哉!尊者瞿昙!尊者瞿昙譬如将倒者扶起,覆者复现、对迷者教之以道,于有眼者使得见色,如于暗中齍来之明灯。如是尊者瞿昙以种种方便说法,我此归依尊者瞿昙、与法、与比丘僧伽。尊者瞿昙请允我自今以后为终生归依之优婆塞,请尊者瞿昙明日与比丘僧伽俱,受我食事之供养。
佛默然受允。
彼时,梵摩婆罗门知世尊已予诺受,由座起立,敬礼世尊而离去。梵摩婆罗门翌晨于自己之住居,准备殊妙之嚼食、啖食,向世尊报时曰:
尊者瞿昙!时至矣,食事已调备。
彼时,世尊清晨朝着衣,持钵,向梵摩婆罗门住居行去,至已,与大比丘众俱坐于所设之座。
彼时,梵摩婆罗门七日间以佛为上首之比丘众,将殊妙之嚼食、啖食,亲手以为供养,并充分劝进。
时,世尊过七日便向毗提诃游方而去。
梵摩婆罗门于世尊离去之后,不久死去。
彼时,多数之比丘来至世尊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向世尊言:
世尊!梵摩婆罗门死矣,彼赴如何之趣耶?彼得如何之生耶?
汝比丘众!梵摩婆罗门为贤者。得达法、随法。
汝等比丘!梵摩婆罗门因断尽五下分结,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不由彼处还来者。
世尊为是说已,彼诸比丘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第十三

大缘方便经第十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流沙国劫摩沙住处。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阿难在闲静处。作是念言。甚奇。甚特。世尊所说十二因缘法之光明。甚深难解。如我意观。犹如目前。以何为深。于是。阿难即从静室起。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我向于静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世尊所说十二因缘法之光明。甚深难解。如我意观。如在目前。以何为深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止。止。勿作此言。十二因缘法之光明。甚深难解。阿难。此十二因缘难见难知。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未见缘者。若欲思量观察分別其义者。则皆荒迷。无能见者。阿难。我今语汝老死有缘。若有问言。何等是老死缘。应答彼言。生是老死缘。若复问言。谁是生缘。应答彼言。有是生缘。若复问言。谁是有缘。应答彼言。取是有缘。若复问言。谁是取缘。应答彼言。爱是取缘。若复问言。谁是爱缘。应答彼言。受是爱缘。若复问言。谁是受缘。应答彼言。触是受缘。若复问言。谁为触缘。应答彼言。六入是触缘。若复问言。谁为六入缘。应答彼言。名色是六入缘。若复问言。谁为名色缘。应答彼言。识是名色缘。若复问言。谁为识缘。应答彼言。行是识缘。若复问言。谁为行缘。应答彼言。痴是行缘。阿难。如是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缘
佛告阿难。缘生有老死。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生者。宁有老死不
阿难答曰。无也
是故。阿难。以此缘。知老死由生。缘生有老死。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又告阿难。缘有有生。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欲有.色无色有者。宁有生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生由有。缘有有生。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又告阿难。缘取有有。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欲取.见取.戒取.我取者。宁有有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有由取。缘取有有。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又告阿难。缘爱有取。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欲爱.有爱.无有爱者。宁有取不
答曰。无有
阿难。我以此缘。知取由爱。缘爱有取。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又告阿难。缘受有爱。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者。宁有爱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爱由受。缘受有爱。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当知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阿难。由有护故。有刀杖.诤讼.作无数恶。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护者。当有刀杖.诤讼。起无数恶不
答曰。无也
是故。阿难。以此因缘。知刀杖.诤讼由护而起。缘护有刀杖.诤讼。阿难。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又告阿难。因守有护。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守者。宁有护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护由守。因守有护。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因嫉有守。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嫉者。宁有守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守由嫉。因嫉有守。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因著有嫉。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著者。宁有嫉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嫉由著。因著有嫉。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因欲有著。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欲者。宁有著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著由欲。因欲有著。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因用有欲。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用者。宁有欲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义。知欲由用。因用有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因利有用。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利者。宁有用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义。知用由利。因利有用。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因求有利。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求者。宁有利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利由求。因求有利。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因爱有求。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爱者。宁有求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求由爱。因爱有求。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又告阿难。因爱有求。至于守护。受亦如是。因受有求。至于守护
佛告阿难。缘触有受。此为何义。阿难。若使无眼.无色.无眼识者。宁有触不
答曰。无也
若无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者。宁有触不
答曰。无也
阿难。若使一切众生无有触者。宁有受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是义。知受由触。缘触有受。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名色有触。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名色者。宁有心触不
答曰。无也
若使一切众生无形色相貌者。宁有身触不
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名色。宁有触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是缘。知触由名色。缘名色有触。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无也
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答曰。无也
若识出胎。嬰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
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若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
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名色。宁有识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是故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苦.悲恼。大苦阴集
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此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阿难。诸比丘于此法中。如实正观。无漏心解脫。阿难。此比丘当名为慧解脫。如是解脫比丘如来终亦知。如来不终亦知。如来终不终亦知。如来非终非不终亦知。何以故。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是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如是尽知已。无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见如是知见。阿难。夫计我者。齐几名我见。名色与受。俱计以为我。有人言。受非我。我是受。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爱是我
阿难。彼见我者。言受是我。当语彼言。如来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当有乐受时。无有苦受.不苦不乐受。有苦受时。无有乐受.不苦不乐受。有不苦不乐受时。无有苦受.乐受。所以然者。阿难。乐触缘生乐受。若乐触灭受亦灭。阿难。苦触缘生苦受。若苦触灭受亦灭。不苦不乐触缘生不苦不乐受。若不苦不乐触灭受亦灭。阿难。如两木相攢则有火生。各置异处则无有火。此亦如是。因乐触缘故生乐受。若乐触灭受亦俱灭。因苦触缘故生苦受。若苦触灭受亦俱灭。因不苦不乐触缘生不苦不乐受。若不苦不乐触灭受亦俱灭。阿难。此三受有为无常。从因缘生。尽法.灭法。为朽坏法。彼非我有。我非彼有。当以正智如实观之。阿难。彼见我者。以受为我。彼则为非
阿难。彼见我者。言受非我。我是受者。当语彼言。如来说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若乐受是我者。乐受灭时。则有二我。此则为过。若苦受是我者。苦受灭时。则有二我。此则为过。若不苦不乐受是我者。不苦不乐受灭时。则有二我。此则为过。阿难。彼见我者。言。受非我。我是受。彼则为非。阿难。彼计我者。作此说。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当语彼言。一切无受。汝云何言有受法。汝是受法耶。对曰。非是。是故。阿难。彼计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彼则为非
阿难。彼计我者。作是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爱是我。者。当语彼言。一切无受。云何有爱。汝是爱耶。对曰。非也。是故。阿难。彼计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爱是我。者。彼则为非。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是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阿难。诸比丘于此法中如实正观。于无漏心解脫。阿难。此比丘当名为慧解脫。如是解脫心比丘。有我亦知。无我亦知。有我无我亦知。非有我非无我亦知。何以故。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是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如是尽知已。无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见如是知见
佛语阿难。彼计我者。齐已为定。彼计我者。或言少色是我。或言多色是我。或言少无色是我。或言多无色是我。阿难。彼言少色是我者。定少色是我。我所见是。余者为非。多色是我者。定多色是我。我所见是。余者为非。少无色是我者。定言少无色是我。我所见是。余者为非。多无色是我者。定多无色是我。我所见是。余者为非
佛告阿难。七识住。二入处。诸有沙门.婆罗门言。此处安隐。为救.为护.为舍.为灯.为明.为归。为不虛妄。为不烦恼。云何为七。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此是初识住处。诸沙门.婆罗门言。此处安隐。为救.为护.为舍.为灯.为明.为归。为不虛妄。为不烦恼。阿难。若比丘知初识住。知集.知灭.知味.知过.知出要。如实知者。阿难。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实知见。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梵光音天是。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或有众生。住空处。或有众生。住识处。或有众生。住不用处。是为七识住处。或有沙门.婆罗门言。此处安隐。为救.为护.为舍.为灯.为明.为归。为不虛妄。为不烦恼。阿难。若比丘知七识住。知集.知灭.知味.知过.知出要。如实知见。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实知见。是为七识住
云何二入处。无想入.非想非无想入。是为。阿难。此二入处。或有沙门.婆罗门言。此处安隐。为救.为护.为舍.为灯.为明.为归。为不虛妄。为不烦恼。阿难。若比丘知二入处。知集.知灭.知味.知过.知出要。如实知见。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实知见。是为二入
阿难。复有八解脫。云何八。色观色。初解脫。內色想。观外色。二解脫。净解脫。三解脫。度色想。灭有对想。不念杂想。住空处。四解脫。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脫。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脫。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脫。灭尽定。八解脫。阿难。诸比丘于此八解脫。逆顺遊行。入出自在。如是比丘得俱解脫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大 篇·根相应

根相应

第一 清净品
第一 清净
一~二
舍卫城因缘……于此处,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注1 杂阿含二六、二(大正藏二、一八二a)
第二 预流(一)
※ 三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注1 杂阿含二六、三(大正藏二、一八二b)。
第三 预流(二)

※ 三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注1 参照前经。
第四 阿罗汉(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而解脱,诸比丘!故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是。” 注1 杂阿含二六、四(大正藏二、一八二b)。
第五 阿罗汉(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而解脱,诸比丘!故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已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是。”
注1 参照前经。
第六 沙门婆罗门(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不能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之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之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注1 杂阿含二六、九(大正藏二、一八二c)

第七 沙门婆罗门(二)
※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信根、不知信根之集、不知信根之灭、不知信根之顺灭道;不知精进根……乃至……不知念根……乃至……不知定根……乃至……不知慧根、不知慧根之集、不知慧根之灭、不知慧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知信根、知信根之集、知信根之灭、知信根之顺灭道;知精进根……乃至……知念根……乃至……知定根……乃至……知慧根、知慧根之集、知慧根之灭、知慧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注1 参照前经。
第八 应观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应于何观信根耶?四预流支是。应于此观信根。

诸比丘!应于何观精进根耶?四正勤是。应于此观精进根。

诸比丘!应于何观念根耶?四念处是。应于此观念根。

诸比丘!应于何观定根耶?四静虑是。应于此观定根。

诸比丘!应于何观慧根耶?四圣谛是。应于此观慧根。

诸比丘!此为五根。”
注1 杂阿含二六、五(大正藏二、一八二b)、二六、三四(大正藏二、一八五c)。
第九 分别(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对如来之菩提坚信: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发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轭。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长久以前之所作、长久以前之所说,忆念、随念。
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
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智慧、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注1 杂阿含二六、六(大正藏二、一八二b),二六、一四(大正藏二、一八三b)。
2 不惧辛劳之重担。
第十 分别(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坚信如来之菩提: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发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于轭。彼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使之不生,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为使断,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对未生之善法,使之生,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对已生之善法,为使住、不忘失、倍增、广大、修习、圆满,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久前之所作、久前之所说,忆念、随念。彼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彼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对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而住。寻伺静寂故,成内净、心一趣,无寻无伺,对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离喜故,住于舍,对正念、正知之乐,于身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对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具足而住。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与喜故,对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具足而住。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有智慧、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彼对此苦如实了知,此苦集如实了知,此苦灭如实了知,此如实了知顺苦灭道。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诸比丘!此为五根。”
注1 参照前经。
第一 清净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清净二预流
二之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应观二分别

第二 软 弱 品
一一 第一 获得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对如来之菩提坚信: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依四正勤获得精进。
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依四念处获得念。
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智慧、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诸比丘!以此为五根。”
第二 略说(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注1 杂阿含二六、七(大正藏二、一八二c),二七、二四、二八(大正藏二、一九六c)。
第三 略说(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别,有果之差别;依果之差别,有人之差别。”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二(大正藏二、一八三b)。
第四 略说(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诸比丘!如是圆满行者,成圆满;一分行者,成一分。诸比丘!吾谓五根为不唐捐。”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一(大正藏二、一八三a)
第五 广说(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第六 广说(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别,有果之差别;依果之差别,有人之差别。”
第七 广说(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诸比丘!如是,圆满行者,成圆满;一分行者,成一分。诸比丘!吾谓五根为不唐捐。”
第八 向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向阿罗汉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向不还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向一来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向预流果现证。

诸比丘!若总照此五根者,则为外道,谓属凡夫之数。”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一(大正藏二、一八三a)
第九 寂静
※ 二
时,有一比丘,来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在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根具足,所谓根具足者,大德!应以何为根具足耶?”

“比丘!于此,有比丘顺寂静、顺等觉之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修习顺寂静、顺等觉之慧根。

比丘!如是之比丘,为根具足。”
第十 漏尽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比丘修习、多修此五根者,则由诸漏尽,对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注1 杂阿含二六、八(大正藏二、一八二c)
第二软弱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获得三略说
与三之广说
向乃至寂静
以及漏尽等
第三 六根品
第一 后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我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不能如实证知时,诸比丘! 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不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

诸比丘!然而我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证知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又,我生智见,知:“我心解脱不动,此为最后之生,更不受后有。””
注1 杂阿含二六、九(大正藏二、一八二c)

第二 命
※ 二
“诸比丘!有三根。以何为三根耶?谓:女根、男根、命根是。

诸比丘!此为三根。”
第三 知
※ 二
“诸比丘!有三根。以何为三根耶?谓: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

诸比丘!此为三根。”
注1 杂阿含二六、一(大正藏二、一八二a)。其他参照大正藏一、五0b、二二八a。
第四 一种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种者:较此软弱者,则为家家;较此软弱者,则为七返有;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二(大正藏二、一八三b)。
第五 清净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诸比丘!此为六根。”
第六 预流
※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之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等觉。”
第七 阿罗汉(一)
※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诸比丘!比丘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解脱故,诸比丘!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
第八 阿罗汉(二)
※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诸比丘!我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未如实证知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不被称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诸比丘!然而我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证知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又,我生智见:“我心解脱为不动,此为最后之生,更不受后有。””
第九 沙门婆罗门(一)
※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未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之。”
第十 沙门婆罗门(二)
※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眼根、不知眼根之集、不知眼根之灭、不知眼根顺灭之道,不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不知意根、不知意根之集、不知意根之灭、不知意根之顺灭之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知眼根、知眼根之集、知眼根之灭、知眼根之顺灭道,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知意根、知意根之集、知意根之灭、知意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沙门、婆罗门,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三 六根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后有与命知1
一种与清净
预流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注1 “知”原本naya由暹罗本改为annaya。
第四 乐根品
第一 清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

诸比丘!此为五根。”
第二 预流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第二 阿罗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解脱故,诸比丘!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
第四 沙门婆罗门(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不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五 沙门婆罗门(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乐根、不知乐根之集、不知乐根之灭、不知乐根之顺灭道,不知苦根……喜根……忧根……不知舍根、不知舍根之集、不知舍根之灭、不知舍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六 广说(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诸比丘!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忧根。

诸比丘!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诸比丘!此是五根。”
第七 广说(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诸比丘!以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之为忧根。

诸比丘!以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诸比丘!此中,乐根与喜根可视为乐受:诸比丘!此中,苦根与忧根可视为苦受;诸比丘!此中,舍根可视为非苦非乐受。

诸比丘!此是五根。”
第八 广说(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诸比丘!以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忧根。

诸比丘!以何为舍根耶?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诸比丘!此中,乐根与喜根可视为乐受;诸比丘!此中,苦根与忧根可视为苦受;诸比丘!此中,舍根可视为非苦非乐受。

诸比丘!如是之此五根,为五作三;差别之,则三作五。”
第九 钻木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乐则知“我是乐”;彼生乐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缘生苦受之触生苦根,彼苦则知“我是苦”;彼生苦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苦受之触生苦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缘生喜受之触生喜根,彼喜则知“我是喜”;彼生喜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喜受之触生喜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缘生忧受之触生忧根,彼忧则知“我是忧”;彼生忧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儿缘生忧受之触生忧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舍则知{我是舍”;彼生舍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譬如以二木触摩,则生热出火焰,将彼木片分离,则如拾之热灭止息。诸比丘!如是,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乐则知“我是乐”,彼生乐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灭彼止息。”诸比丘!苦受……喜受……忧受……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舍则知“我是舍”,彼生舍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灭彼止息。””
注1 三六受相应第十经,参照(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五卷页)。
第十 生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苦根。彼如是知:“我生此苦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苦根,则无有此之理。”彼知苦根、知苦根之集、知苦根之灭、知已生苦根、无余灭处。已生之苦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泌,有寻、有伺,于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贝足而住,已生之苦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苦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忧根。彼如是知:“我生此忧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忧根,则无此理。”彼知忧根、知忧根之集、知忧根之灭、知已生忧根灭无余处。已生之忧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寻伺寂静放内净,心是一趣、无寻无伺,于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忧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忧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乐根。彼如是知:“我生此乐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乐根,则无此之理。”彼知乐根、知乐根之集、知乐根之灭、知已生乐根灭无余处。已生之乐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离喜故住于舍,正念、正知,对乐身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对有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乐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乐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喜根。彼如是知:“我生此喜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喜根,则无此之理。”彼知喜根、知喜根之集、知喜根之灭、知已生喜根灭无l处。已生之喜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喜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舍根。彼如是知:“我生此舍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舍根,则无此之理。”彼知舍根、知舍根之集、知舍根之灭、知已生舍根灭无余处。已生之舍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偏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已生之舍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舍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第四 乐根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清净与预流
乃至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与三之广说
钻木与说生
第五 老品
第一 老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堂。

其时,世尊晡时,由宴坐起,坐于西之温处以暖背。

时,具寿阿难至世尊之处。至已,敬礼世尊,以手摩擦世尊之手足,白世尊曰:“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大德!今世尊之肤色不能清净皎洁,手足弛缓,一切多皱,身前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诸根有变异。”

“阿难!如是!于少壮有老法,于无病有病法,于寿咐有死法,肤色不能清净皎洁,手足弛缓,一切多皱,身前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诸根有变异。”

世尊如是说示,如是说示已,善逝师更说曰:
祸哉可怜老
丑者成为老
暂时可意像
因老而破坏
譬如活百岁
终不免一死
老为无可逃
一切为破坏
第二 温那巴婆罗门

舍卫城。

时,温那巴婆罗门至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交谈可庆慰、欢喜、感铭之语,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温那巴婆罗门,白世尊曰:

“尊瞿昙!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五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尊瞿昙!此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归趣耶?对何之境为领受耶?”

“婆罗门!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五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婆罗门!此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意为归趣,意领受其境﹏”

“尊瞿昙!意以何为归趣耶?”“婆罗门!意以念为归趣。”

“尊瞿昙!念以何为归趣耶?”“婆罗门!念以解脱为归趣。”

“尊瞿昙!解脱以何为归趣耶?”
“婆罗门!解脱以涅槃为归趣?”

“尊瞿昙!涅槃以何为归趣耶?”“婆罗门!所问过甚矣。所问不能取边际。婆罗门!梵行立,即入涅槃,趣于涅槃、尽于涅槃。”

时,婆罗门对世尊之所说,欢喜、随喜,即由座起,敬礼世尊,行右绕离去。

时,世尊于温那巴婆罗门离去未久,告诸比丘曰:
十一
“诸比丘!譬如于重阁或重阁堂,日出时由东窗照入之光,止于何处耶?”“大德!是西壁。”
十二
“诸比丘!如是温那巴婆罗门之于如来,信仰确固,如根之安住、坚固,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天,世间之任何人不能夺。诸比丘!温那巴婆罗门若于此位命终,则无结系于彼:温那巴婆罗门将不再还此世。”
第三 沙只城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沙只城安阇那鹿苑。

于此,世寓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对此说之义述示,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当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耶?

诸比丘!信根即信力1,信力即信根;精进根即精进力,精进力即精进根;念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诸比丘!譬如有趣向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之河。其中有洲,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诸比丘!又有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耶?诸比丘!彼洲之东水与西水是。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耶?诸比丘!彼洲之北水与南水是。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

诸比丘!如是,信根即信力,信力即信根;精进根即精进力,精进力即精进根;念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诸比丘!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诸漏尽,依之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现证、证知,具足而住。”
注1 “信根即信力。”由原注。依胜解相之增上义的信根,不动于不信故为信力。比较过洲而东流之河,洲之东西水,唯一流水,而此南北之水,即如见为二流。
第四 东河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之东河。

于此处,世尊告具寿舍利弗曰:

“舍利弗!汝对信根之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相信否?”

“大德!于此,我对世尊信仰故,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得成。大德!若对此不知、不见、不悟、不现证,于慧无触者,则其信他故,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不成。大德!若对此知、见、悟、现证,触于慧者,则无犹豫、无疑惑,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大德!我对此知、见、悟、现证,触于慧,对其无犹豫、无疑惑,封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若对此不知、不见、不悟、不现证,于慧无触者,则其信他故,对信根之修习、多修,则不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不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舍利弗!若对此知、见、悟、现证,触慧者,则于其无犹豫、无疑惑 ,对信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者,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第五 东园(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堂。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得成漏尽比丘,于悟记别,对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得知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对此所说之义述示,诸比丘当对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且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对一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再不受后有。何为一根耶?慧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具慧者,则随住于信、随住于精进、随住于念、随住于定。

诸比丘!对此一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第六 东园(二)

因缘同前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将此所说之义说示,诸比丘当对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世尊。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对二根之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二根耶?

诸比丘!圣慧与圣解脱是。诸比丘!圣意即此慧根。诸比丘!圣解脱即此定根。

诸比丘!对此二根之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第七 东园(三)

因缘同前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将此所说之义说示,诸比丘当将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对四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四根耶?

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对此四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第八 东园(四)

因缘同前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将此所说之义说示,诸比丘当将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五根耶?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对此五根之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第九 宾头卢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睒弥国之瞿师罗园。

其时,具寿宾头卢颇罗堕阇记别于悟,知生己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时,众多之比丘至世尊之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大德!具寿宾头卢颇罗堕阇记别于悟,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大德!观何之义趣故,具寿宾头卢颇罗堕阇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诸比丘!对三根修习、多修故,宾头卢颇罗堕阇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三根耶?

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对此三根之修习、多修故,宾头卢颇罗堕阇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诸比丘!此三根以何为边际耶?以灭尽为边际。为何以灭尽为边际耶?生老死是。诸比丘!观生老死之灭尽故,宾头卢颇罗堕阇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第十 信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鸯伽国一名阿恕那之鸯伽种族聚落。

于此,世尊告具寿舍利弗曰.“舍利弗!圣弟子若对如来一向信仰,彼对如来之教说生犹豫、疑惑否?”

“大德!圣弟子若对如来一向信仰,彼则对如来之教说不生犹豫、疑惑。大德!于有信之圣弟子,发勤而住,断不善法、具足诸善法,精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其轭,是可期。

大德!其精进者,即其精进根是。
大德!于有信、发勤之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其长久以前之所作,长久以前之所说,忆念随念是可期。

大德!其念者,即其念根是。
大德!有信、发勤、系念之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是可期。

大德!其定者,即其定根是。大德!于有信、发勤、系念、定心之圣弟子,以“轮回为无始,众生为无明所盖,为渴爱所系,致流转、轮回、不知其前际,然无明、闇聚无余灭尽,则为寂静位,此为殊胜位,谓:当知一切行之寂止、一切取之弃舍、爱尽、离欲、灭尽、涅槃”是可期。

大德!其慧者,即其慧根是。大德!有信之圣弟子,如是再三发勤,如是再三忆念,如是再三入定,如是再三了知,生如是深信:“我前所闻之诸法,今于身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

大德!其信者,即其信根是。”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圣弟子若对如来一向信仰,彼则于如来之教说,不生犹豫、疑惑。舍利弗!有信之圣弟子,发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精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其轭,是可期。
十~十三
舍利弗!其精进者,即其精进根是。舍利弗!于有信,发勤之圣弟子……乃至……舍利弗!有信之圣弟子,如是再三发勤,如是再三忆念,如是再三入定,如是再三了知,生如是深信:“我前所闻之诸法,今于身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之。”
十四
舍利弗!其信者,即其信根是。”
此品之摄颂曰:
老与婆罗门
沙只城东河
四者之东园
宾头卢信十
第六 拘萨罗
第一 拘萨罗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萨罗国之拘萨罗婆罗门村。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乃至……

“诸比丘!譬如于诸傍生中,以师子兽王称为其最胜,乃依势力、势速、勇猛者。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之为最胜,乃资于菩提者。诸比丘!何为觉分法耶?

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诸傍生中,以师子兽王称之为最胜,乃依势力、势速、勇猛者。诸比丘!如是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之为最胜,乃资于菩提者。”
第二 末罗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末罗国一名郁鞞罗劫波之末罗村。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乃至……

“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尚未生圣智者,则无四根之等住,无四根之安住。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已生圣智,则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

诸比丘!譬如于重阁,尚未建屋顶,则无重檐之等住,无重檐之安住。诸比丘!于重阁若已建屋顶,则有重檐之等住,有重檐之安住。诸比丘!如是于圣弟子,若圣智尚未生,则无四根之等住,无四根之安住。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圣智已生,则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以何为四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是。五诸比丘!圣弟子若有慧,则随信等而住,随精进等而住,随念等而住,随定等而住。”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三(大正藏二、一八三b),二六、一五(同上二、一八三c)
第三 有学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睒弥城瞿师罗园。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乃至……
“诸比丘!有何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耶?诸比丘!此处有有学之比丘,对此为苦亦如实知,此为苦集亦如实知,此为苦灭亦如实知,此为顺苦灭道亦如实知。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

诸比丘!复次,有学之比丘如是思择:“其余之沙门、婆罗门,有如世尊之如是真实、如是说法者耶?”彼如是知:“其余之沙门、婆罗门,有如世尊之如是真实、如是说法者,无也。”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

诸比丘!复次有学之比丘,知于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以其趣、其最胜、其果、其究竟,于身不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何之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耶?诸比丘!于此无学之比丘,知于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以其趣、其最胜、其果、其究竟,于身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诸比丘!复次,无学之比丘,知于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总此六根一切一切种,皆可灭于一切无余,于任何他处不再生六根,此当知。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第四 足迹
※ 二
“诸比丘!譬如一切步行生类之足迹,皆为象迹所摄、以象迹称为最上,以此为大故。诸比丘!如是,资于菩提之诸句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诸比丘!何为资于菩提之句耶?诸比丘!信根为资于菩提之句,精进根为资于菩提之句,念根为资于菩提之句,定根为资于菩提之句,慧根为资于菩提之句。

诸比丘!譬如一切步行生类之足迹,皆为象迹所摄、以象迹称为最上,以此为大之故。诸比丘!如是,于资于菩提之诸句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句。”
第五 核
※ 二
“诸比丘!譬如于诸核香中,以赤檀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诸比丘!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精进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念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定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慧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

诸比丘!譬如于诸核香中,以赤檀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第六 依止

舍卫城。

“诸比丘!比丘依止一法,对五根修习、多修。以何为一法耶?不放逸是。

诸比丘!以何为不放逸耶?诸比丘!于此比丘,于漏与随有漏之诸法护心,彼于漏与随有漏之诸法护心,则信根修习圆满,精进根修习圆满,念根修习圆满,定根修习圆满,慧根修习圆满。

诸比丘!如是,比丘依止一法,对五根修习、善修习。”
第七 梵天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初成现等觉,住优楼频螺村,尼连禅那河边之阿阇婆罗榕树下。

时,世尊静居宴然生如是之心念:“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信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念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定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慧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时,娑婆主梵天王对世尊之心念,以心知。譬如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如是速没于梵天,现于世尊之前。

时,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白世尊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何为五根耶?对信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念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定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慧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大德!往昔,我于迦叶正等觉者修梵行。其时,我以娑婆比丘名被知于世人。大德!我对此五根修习、多修,于诸欲离诸欲,死后命终生善趣梵世,于此,我被知为娑婆主梵天王。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知此见此,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第八 须迦罗迦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之……。

于此,世尊告具寿舍利弗曰.
“舍利弗!观何之义趣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耶?”
“大德!观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观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之敬礼。

舍利弗!云何观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耶?”

“大德!于此,漏尽比丘对顺寂止、顺等觉之信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精进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念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定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慧根修习。大德!观如是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观如是无上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之敬礼。

舍利弗!云何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耶?”

“大德!于此漏尽比丘,对师尊重恭敬而住,对法尊重恭敬而住,对僧尊重恭敬而住,对学尊重恭敬而住,对定尊重恭敬而住。大德!如是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如是以最胜敬礼,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以作。”
第九 生(一)

舍卫城。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第十 生(二)
一~二
舍卫城……说曰--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善逝之无调伏。

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善逝之无调伏。”

第六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拘萨罗末罗
有学与足迹
核以及依止
梵天二之生
第七 觉分品
第一 结

舍卫城。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资于诸结之断……
第二 随眠
※ 二
……资于随眠之永断……
第三 偏知
※ 二
……资于行路之偏知……
第四 漏尽
※ 二
……资于诸漏之灭尽。

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资于诸结之断……资于随眠之永断……资于行路之偏知……资于诸漏之灭尽。
第五 果(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是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二果之随一果可期,于现法开悟,或多余依得不还果。”
注1 杂阿含二七、二三、二七(大正藏二、一九六b)。
第六 果(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是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之可期。以何为七果、七功德耶?

于现法已得开悟;若于现法未停开悟,则于命终时得开悟;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损害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损害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无行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损害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无行般涅槃,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有行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损害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无行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有行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为上流至色究竟天。
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之可期。”
第七 树(一)
※ 二
“诸比丘!譬如于阎浮提之诸树木中,以阎浮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诸比丘!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阎浮提之诸树木中,以阎浮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第八 树(二)
※ 二
“诸比丘!譬如于忉利天之诸树木中,以波利质多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诸比丘!以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忉利天之诸树木中,以波利质多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第九 树(三)
※ 二
“诸比丘!譬如于阿修罗之诸树木中,以苏质怛逻波吒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诸比丘!以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阿修罗之诸树木中,以苏质怛逻波吒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第十 树(四)
※ 二
“诸比丘!譬如于金翅鸟之诸树木中,以拘吒赊摩利树称为最上。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菩提之最上。

诸比丘!以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诸比丘!譬如于金翅鸟之诸树木中,以拘吒摩利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第七 觉分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结以及随眠
偏知与漏尽
二果与四树
H之说此品
第八 恒河广说(远离依止)
第一 远离
※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  诸比丘!如是,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根。……修习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诸比丘!如是,比丘对五根修习,对五根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第二~十二
如于根相应,如于道亦相应。 注1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一七九页以下)参照。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相应部经典
以之于十二
共说恒河品
恒河若广说,当依根可广说也。
第九 不放逸品(远离依止)
第一~十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于远离依止之广说,依根广说不放逸品。
第十 力所作品(远离依止)
第一~十二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及芒1
广空与二云
船舶与客河
于远离依止,广说根相应之力作所品。

第十一 寻觅品1(远离依止)
第一~十二
摄颂曰:
寻觅次第漏
有以及三苦
碍与垢及舍
受乃至渴爱
以远离依止可广说根相应之寻觅品。
注1 此本之经数为十一经,原本之算法有误,以下于原本注之算法多错误不能一一订正。

第十二 瀑流品(远离依止)
第一~九
第十 上分结
※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
诸比丘!以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五根。以何为五根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根。修习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此五根。”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以远离依止善广说根相应之瀑流品。
第十三 恒河广说(贪欲调伏)
第一
※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调伏、为究尽嗔恚调伏、为究尽愚痴调伏,修习信根。……修习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倾入涅槃,临入于涅槃。”
第二~十二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以之成十二
共说恒河品
依贪欲调伏,广说根相应。
第十四 不放逸品(贪欲调伏)
第一~十
第十五 力所作品(贪欲调伏)
第一~十二
第十六 寻觅品(贪欲调伏)
第一~十二
第十七 瀑流品(贪欲调伏)
第一~九
第十 上分结
※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
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五根。何为五根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调伏、为究尽嗔恚调伏、为究尽愚痴调伏,修习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修习慧根。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此五根。”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依贪欲调伏,广说根相应之瀑流品

第四 根相应(终)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长阿含经·大本经第一

大本经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又知彼佛劫数多少。名号.姓字。所生种族。其所饮食。寿命修短。所更苦乐。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有如是解。有如是住。云何。诸贤。如来为善別法性。知如是事。为诸天来语。乃知此事

尔时。世尊在闲静处。天耳清净。闻诸比丘作如是议。即从座起。诣花林堂。就座而坐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谓。诸比丘。汝等集此。何所语议。时。诸比丘具以事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诸所应行。凡有二业。一曰贤圣讲法。二曰贤圣默然。汝等所论。正应如是。如来神通。威力弘大。尽知过去无数劫事。以能善解法性故知。亦以诸天来语故知。佛时颂曰

比丘集法堂  讲说贤圣论

如来处静室  天耳尽闻知

佛日光普照  分別法界义

亦知过去事  三佛般泥洹

名号姓种族  受生分亦知

随彼之处所  净眼皆记之

诸天大威力  容貌甚端严

亦来启告我  三佛般泥洹

记生名号姓  哀鸾音尽知

无上天人尊  记于过去佛

又告诸比丘。汝等欲闻如来识宿命智。知于过去诸佛因缘不。我当说之

时。诸比丘白言。世尊。今正是时。愿乐欲闻。善哉。世尊。以时讲说。当奉行之

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別解说。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告诸比丘。过去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又名拘那含。又名迦叶。我今亦于贤劫中成最正觉。佛时颂曰

过九十一劫  有毗婆尸佛

次三十一劫  有佛名尸弃

即于彼劫中  毗舍如来出

今此贤劫中  无数那维岁

有四大仙人  愍众生故出

拘楼孙那含  迦叶释迦文

汝等当知。毗婆尸佛时。人寿八万岁。尸弃佛时。人寿七万岁。毗舍婆佛时。人寿六万岁。拘楼孙佛时。人寿四万岁。拘那含佛时。人寿三万岁。迦叶佛时。人寿二万岁。我今出世。人寿百岁。少出多減。佛时颂曰

毗婆尸时人  寿八万四千

尸弃佛时人  寿命七万岁

毗舍婆时人  寿命六万岁

拘楼孙时人  寿命四万岁

拘那含时人  寿命三万岁

迦叶佛时人  寿命二万岁

如我今时人  寿命不过百

毗婆尸佛出剎利种。姓拘利若。尸弃佛.毗舍婆佛种.姓亦尔。拘楼孙佛出婆罗门种。姓迦叶。拘那含佛.迦叶佛种.姓亦尔。我今如来.至真。出剎利种。姓名曰瞿昙。佛时颂曰

毗婆尸如来  尸弃毗舍婆

此三等正觉  出拘利若姓

自餘三如来  出于迦叶姓

我今无上尊  导御诸众生

天人中第一  勇猛姓瞿昙

前三等正觉  出于剎利种

其后三如来  出婆罗门种

我今无上尊  勇猛出剎利

毗婆尸佛坐波波罗树下成最正觉。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成最正觉。毗舍婆佛坐娑罗树下成最正觉。拘楼孙佛坐尸利沙树下成最正觉。拘那含佛坐乌暂婆罗门树下成最正觉。迦叶佛坐尼拘律树下成最正觉。我今如来.至真。坐鉢多树下成最正觉。佛时颂曰

毗婆尸如来  往诣波罗树

即于彼处所  得成最正觉

尸弃分陀树  成道灭有原

毗舍婆如来  坐娑罗树下

获解脫知见  神足无所碍

拘楼孙如来  坐尸利沙树

一切智清净  无染无所著

拘那含无尼  坐乌暂树下

即于彼处所  灭诸贪忧恼

迦叶如来坐  尼拘楼树下

即于彼处所  除灭诸有本

我今释迦文  坐于鉢多树

如来十力尊  断灭诸结使

摧伏众魔怨  在众演大明

七佛精进力  放光灭闇冥

各各坐诸树  于中成正觉

毗婆尸如来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人。二会弟子有十万人。三会弟子有八万人。尸弃如来亦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万人。二会弟子有八万人。三会弟子有七万人。毗舍婆如来二会说法。初会弟子有七万人。次会弟子有六万人。拘楼孙如来一会说法。弟子四万人。拘那含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三万人。迦叶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二万人。我今一会说法。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佛时颂曰

毗婆尸名观  智慧不可量

遍见无所畏  三会弟子众

尸弃光无动  能灭诸结使

无量大威德  无能測量者

彼佛亦三会  弟子普共集

毗舍婆断结  大仙人要集

名闻于诸方  妙法大名称

二会弟子众  普演深奧义

拘楼孙一会  哀愍疗诸苦

导师化众生  一会弟子众

拘那含如来  无上亦如是

紫磨金色身  容貌悉具足

一会弟子众  普演微妙法

迦叶一一毛  一心无乱想

一语不煩重  一会弟子众

能仁意寂灭  释种沙门上

天中天最尊  我一会弟子

彼会我现义  演布清净教

心常怀欢喜  漏尽尽后有

毗婆尸弃三  毗舍婆佛二

四佛各各一  仙人会演说

时。毗婆尸佛有二弟子。一名骞茶。二名提舍。诸弟子中最为第一。尸弃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婆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毗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游。二名郁多摩。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拘楼孙佛有二弟子。一名萨尼。二名毗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舒槃那。二名郁多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迦叶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罗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今我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揵连。诸弟子中最为第一。佛时颂曰

骞茶提舍等  毗婆尸弟子

阿毗浮三婆  尸弃佛弟子

扶游郁多摩 弟子中第一

二俱降魔怨  毗舍婆弟子

萨尸毗楼等  拘楼孙弟子

舒槃郁多楼  拘那含弟子

提舍婆罗婆  迦叶佛弟子

舍利弗目连  是我第一子

毗婆尸佛有执事弟子。名曰无忧。尸弃佛执事弟子。名曰忍行。毗舍婆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寂灭。拘楼孙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觉。拘那含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安和。迦叶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友。我执事弟子。名曰阿难。佛时颂曰

无忧与忍行  寂灭及善觉

安和善友等  阿难为第七

此为佛侍者  具足诸义趣

昼夜无放逸  自利亦利他

此七贤弟子  侍七佛左右

欢喜而供养  寂然归灭度

毗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尸弃佛有子。名曰无量。毗舍婆佛有子。名曰妙觉。拘楼孙佛有子。名曰上胜。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导师。迦叶佛有子。名曰集军。今我有子。名曰罗睺罗。佛时颂曰

方膺无量子  妙觉及上胜

导师集军等  罗睺罗第七

此诸豪贵子  绍继诸佛种

爱法好施惠  于圣法无畏

毗婆尸佛父名槃头。剎利王种。母名槃头婆提。王所治城名曰槃头婆提。佛时颂曰

遍眼父槃头  母槃头婆提

槃头婆提城  佛于中说法

尸弃佛父名。曰明相。剎利王种。母名光曜。王所治城名曰光相。佛时颂曰

尸弃父明相  母名曰光曜

于明相城中  威德降外敌

毗舍婆佛父名善灯。剎利王种。母名称戒。王所治城名曰无喻。佛时颂曰

毗舍婆佛父  善灯剎利种

母名曰称戒  城名曰无喻

拘楼孙佛父名祀得。婆罗门种。母名善枝。王名安和。随王名故城名安和。佛时颂曰

祀得婆罗门  母名曰善枝

王名曰安和  居在安和城

拘那含佛父名大德。婆罗门种。母名善胜。是时王名清净。随王名故城名清净。佛时颂曰

大德婆罗门  母名曰善胜

王名曰清净  居在清净城

迦叶佛父名曰梵德。婆罗门种。母名曰財主。时王名汲毗。王所治城名波罗奈。佛时颂曰

梵德婆罗门  母名曰財主

时王名汲毗  在波罗[木*奈]城

我父名净飯。剎利王种。母名大清净妙。王所治城名迦毗罗卫。佛时颂曰

父剎利净飯  母名大清净

土广民丰饶  我从彼而生

此是诸佛因缘.名号.种族.所出生处。何有智者闻此因缘而不欢喜。起爱乐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吾今欲以宿命智说过去佛事。汝欲闻不

诸比丘对曰。今正是时。愿乐欲闻

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別解说。比丘。当知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从右胁入。正念不乱。当于尔时。地为震动。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日月所不及处皆蒙大明。幽冥众生。各相睹见。知其所趣。时。此光明复照魔宮。诸天.释.梵.沙门.婆罗门及余众生普蒙大明。诸天光明自然不现。佛时颂曰

密云聚虛空  电光照天下

毗婆尸降胎  光明照亦然

日月所不及  莫不蒙大明

处胎净无秽  诸佛法皆然

诸比丘。当知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在母胎时。专念不乱。有四天子。执戈矛侍护其人。人与非人不得侵娆。此是常法。佛时颂曰

四方四天子  有名称威德

天帝释所遣  善守护菩萨

手常执戈矛  卫护不去离

人非人不娆  此诸佛常法

天神所拥护  如天女卫天

眷屬怀欢喜  此诸佛常法

又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母身安隐。无众恼患。智慧增益。母自观胎。见菩萨身诸根具足。如紫磨金。无有瑕秽。犹如有目之士观净琉璃。內外清澈。无众障翳。诸比丘。此是诸佛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如净琉璃珠  其明如日月

仁尊处母胎  其母无恼患

智慧为增益  观胎如金像

母怀妊安乐  此诸佛常法

佛告比丘。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母心清净。无众欲想。不为淫火之所烧然。此是诸佛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菩萨住母胎  天终天福成

其母心清净  无有众欲想

捨离诸淫欲  不染不亲近

不为欲火燃  诸佛母常净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其母奉持五戒。梵行清净。笃信仁爱。诸善成就。安乐无畏。身坏命终。生忉利天。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持人中尊身  精进戒具足

后必受天身  此缘名佛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地为震动。光明普照。始入胎时。暗冥之处。无不蒙明。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太子生地动  大光靡不照

此界及余界  上下与诸方

放光施净目  具足于天身

以欢喜净音  转称菩萨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时。菩萨母手攀树枝。不坐不臥。时。四天子手奉香水。于母前立言。唯然。天母。今生圣子。勿怀忧慼。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佛母不坐臥  住戒修梵行

生尊不懈怠  天人所奉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其身清净。不为秽恶之所污染。犹如有目之士。以净明珠投白繒上。两不相污。二俱净故。菩萨出胎亦复如是。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犹如净明珠  投繒不染污

菩萨出胎时  清净无染污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从右胁出。墮地行七步。无人扶侍。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犹如师子步  遍观于四方

墮地行七步  人师子亦然

又如大龙行  遍观于四方

墮地行七步  人龙亦复然

两足尊生时  安行于七步

观四方举声  当尽生死苦

当其初生时  无等等与等

自观生死本  此身最后边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二泉涌出一温一冷。以供澡浴。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两足尊生时  二泉自涌出

以供菩萨用  遍眼浴清净

二泉自涌出  其水甚清净

一温二清冷  以浴一切智

太子初生。父王槃头召集相师及诸道术。令观太子。知其吉凶。时。诸相师受命而观。即前披衣。见有具相。占曰。有此相者。当趣二处。必然无疑。若在家者。当为转轮圣王。王四天下。四兵具足。以正法治。无有偏枉。恩及天下。七宝自至。千子勇健。能伏外敌。兵杖不用。天下太平。若出家学道。当成正觉。十号具足

时。诸相师即白王言。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当趣二处。必然无疑。在家当为转轮圣王。若其出家。当成正觉。十号具足。佛时颂曰

百福太子生  相师之所记

如典记所載  趣二处无疑

若其乐家者  当为转轮王

七宝难可获  为王宝自至

真金千辐具  周匝金辋持

转能飞遍行  故名为天轮

善调七牙住  高广白如雪

能善飞虛空  名第二象宝

马行周天下  朝去暮还食

朱髦孔雀咽  名为第三宝

清净琉璃珠  光照一由旬

照夜明如昼  名为第四宝

色声香味触  无有与等者

诸女中第一  名为第五宝

献王琉璃宝  珠玉及众珍

欢喜而贡奉  名为第六宝

如转轮王念  军众速来去

健疾如王意  名为第七宝

此名为七宝  轮象马纯白

居士珠女宝  典兵宝为七

观此无有厌  五欲自娛乐

如象断羁靽  出家成正觉

王有如是子  二足人中尊

处世转法轮  道成无懈怠

是时。父王殷勤再三。重问相师。汝等更观太子三十二相。斯名何等。时诸相师即披太子衣。说三十二相。一者足安平。足下平满。蹈地安隐。二者足下相轮。千辐成就。光光相照。三者手足网缦。犹如鹅王。四者手足柔软。犹如天衣。五者手足指纤。长无能及者。六者足跟充满。观视无厌。七者鹿膊腸。上下佣直。八者鈎锁骨。骨节相鈎。犹如锁连。九者阴马藏。十者平立垂手过膝。十一.一一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绀琉璃色。十二.毛生右旋。绀色仰靡。十三.身黃金色。十四.皮肤细软。不受尘秽。十五.两肩齐亭。充满圆好。十六.胸有万字。十七.身长倍人。十八.七处平满。十九.身长广等。如尼拘卢树。二十.颊車如师子。二十一.胸膺方整如师子。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方整齐平。二十四.齿密无间。二十五.齿白鮮明。二十六.咽喉清净。所食众味。无不称适。二十七.广长舌。左右舐耳。二十八.梵音清澈。二十九.眼绀青色。三十.眼如牛王。眼上下俱眴。三十一.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引长一寻。放则右旋螺如真珠。三十二.頂有肉髻。是为三十二相。即说颂曰

善住柔软足  不蹈地迹现

千辐相庄严  光色靡不具

如尼俱类树  纵广正平等

如来未曾有  秘密马阴藏

金宝庄严身  众相互相映

虽顺俗流行  尘土亦不污

天色极柔软  天盖自然覆

梵音身紫金  如华始出池

王以问相师  相师敬报王

称赞菩萨相  举身光明具

手足诸支节  中外靡不现

食味尽具足  身正不倾斜

足下轮相现  其音如哀鸾

[月*庸][月*坒]形相具  宿业之所成

臂肘圆满好  眉目甚端严

人中师子尊  威力最第一

其颊車方整  臥胁如师子

齿方整四十  齐密中无间

梵音未曾有  远近随缘到

平立不倾身  二手摩扪膝

毛齐整柔软  人尊美相具

一孔一毛生  手足网缦相

肉髻目绀青  眼上下俱眴

两肩圆充满  三十二相具

足跟无高下  鹿膊腸纤[月*庸]

天中天来此  如象绝[革*奇]靽

解脫众生苦  处生老病死

以慈悲心故  为说四真谛

开演法句义  令众奉至尊

佛告比丘。毗婆尸菩萨生时。诸天在上。于虛空中手执白盖宝扇。以障寒暑.風雨.尘土。佛时颂曰

人中未曾有  生于二足尊

诸天怀敬养  奉宝盖宝扇

尔时。父王給四乳母。一者乳哺。二者澡浴。三者涂香。四者娛乐。欢喜养育。无有懈倦。于是颂曰

乳母有慈爱  子生即付养

一乳哺一浴  二涂香娛乐

世间最妙香  以涂人中尊

为童子时。举国士女视无厌足。于是颂曰

多人所敬爱  如金像始成

男女共谛观  视之无厌足

为童子时。举国士女众共傅抱。如观宝华。于是颂曰

二足尊生时  多人所敬爱

展转共傅抱  如观宝花香

菩萨生时。其目不眴。如忉利天。以不眴故。名毗婆尸。于是颂曰

天中天不眴  犹如忉利天

见色而正观  故号毗婆尸

菩萨生时。其声清澈。柔软和雅。如迦罗频伽鸟声。于是颂曰

犹如雪山鸟  饮华汁而鸣

其彼二足尊  声清澈亦然

菩萨生时。眼能澈视见一由旬。于是颂曰

清净业行报  受天妙光明

菩萨目所见  周遍一由旬

菩萨生时。年渐长大。在天正堂。以道开化。恩及庶民。名德远闻。于是颂曰

童幼处正堂  以道化天下

决断众事务  故号毗婆尸

清净智广博  甚深犹大海

悅可于群生  使智慧增广

于时。菩萨欲出游观。告敕御者严驾宝车。诣彼园林。巡行游观。御者即便严驾讫已还白。今正是时。太子即乘宝车诣彼园观。于其中路见一老人。头白齿落。面皱身偻。拄杖羸步。喘息而行。太子顾问侍者。此为何人。答曰。此是老人。又问。何如为老。答曰。夫老者生寿向尽。余命无几。故谓之老。太子又问。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老。无有豪贱。于是。太子伥然不悅。即告侍者迴驾还宮。静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当有。佛于是颂曰

见老命將尽  拄杖而羸步

菩萨自思惟  吾未免此难

尔时。父王问彼侍者。太子出游。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老人。是以不乐。尔时。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者不悦。得无尔乎。当设方便。使处深宫。五欲娱乐。以悦其心。令不出家。即便严饰宫馆。简择婇女以娱乐之。佛于是颂曰

父王闻此言  方便严宮馆

增益以五欲  欲使不出家

又于后时。太子复命御者严驾出游。于其中路逢一病人。身羸腹大。面目黧黑。独卧粪除。无人瞻视。病甚苦毒。口不能言。顾问御者。此为何人。答曰。此是病人。问曰。何如为病。答曰。病者。众痛迫切。存亡无期。故曰病也。又曰。吾亦当尔。未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则有病。无有贵贱。于是。太子伥然不悅。即告御者迴车还宮。静默思惟。念此病苦。吾亦当尔。佛于是颂曰

见彼久病人  顏色为衰損

静默自思惟  吾未免此患

尔时。父王复问御者。太子出游。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病人。是以不乐。于是父王默然思惟。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日不悦。得无尔乎。吾当更设方便。增诸伎乐。以悦其心。使不出家。即复严饰宫馆。简择婇女以娱乐之。佛于是颂曰

色声香味触  微妙可悅乐

菩萨福所致  故娛乐其中

又于异时。太子复敕御者严驾出游。于其中路逢一死人。杂色缯幡前后导引。宗族亲里悲号哭泣。送之出城。太子复问。此为何人。答曰。此是死人。问曰。何如为死。答曰。死者。尽也。风先火次。诸根坏败。存亡异趣。室家离别。故谓之死。太子又问御者。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死。无有贵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即告御者回车还宫。静默思惟。念此死苦。吾亦当然。佛时颂曰

始见有人死  知其复更生

静默自思惟  吾未免此患

尔时。父王复问御者。太子出游。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死人。是故不乐。于是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日不悦。得无尔乎。吾当更设方便。增诸伎乐以悦其心。使不出家。即复严饰宫馆。简择婇女以娱乐之。佛于是颂曰

童子有名称  婇女众圍遶

五欲以自娛  如彼天帝释

又于异时。复饬御者严驾出游。于其中路逢一沙门。法服持钵。视地而行。即问御者。此为何人。御者答曰。此是沙门。又问。何谓沙门。答曰沙门者。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逢苦不戚。遇乐不欣。能忍如地。故号沙门。太子曰。善哉。此道真正永绝尘累。微妙清虚。惟是为快。即饬御者回车就之。

尔时。太子问沙门曰。剃除须发。法服持钵。何所志求。沙门答曰。夫出家者。欲调伏心意。永离尘垢。慈育群生。无所侵娆。虛心静寞。唯道是务。太子曰。善哉。此道最真。寻[来*力]御者。齐吾宝衣并及乘辇。还白大王。我即于此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所以然者。欲调伏心意。捨离尘垢。清净自居。以求道术。于是。御者即以太子所乘宝车及与衣服还归父王。太子于后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佛告比丘。太子见老.病人。知世苦恼。又见死人。恋世情灭。及见沙门。廓然大悟。下宝车时。步步中间转远缚著。是真出家。是真远离。

时。彼国人闻太子剃除须发。法服持钵。出家修道。咸相谓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捨国荣位。捐弃所重。于时。国中八万四千人往就太子。求为弟子。出家修道。佛时颂曰

撰择深妙法  彼闻随出家

离于恩爱狱  无有众结缚

于时。太子即便纳受。与之游行。在在教化。从村至村。从国至国。所至之处。无不恭敬四事供养。菩萨念言。吾与大众。游行诸国。人间愦闹。此非我宜。何时当得离此群众。

闲静之处以求道真。寻获志愿。于闲静处专精修道。复作是念。众生可愍。常处闇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流转无穷。我当何时晓了苦阴。灭生.老.死。

复作是念。生死何从。何缘而有。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菩萨思惟。苦集阴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

于时。菩萨复自思惟。何等无故老死无。何等灭故老死灭。即以智慧观察所由。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爱无故取无。爱灭故取灭。受无故爱无。受灭故爱灭。触无故受无。触灭故受灭。六入无故触无。六入灭故触灭。名色无故六入无。名色灭故六入灭。识无故名色无。识灭故名色灭。行无故识无。行灭故识灭。痴无故行无。痴灭故行灭。是为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菩萨思惟。苦阴灭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尔时。菩萨逆顺观十二因缘。如实知。如实见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时颂曰

此言众中说  汝等当善听

过去菩萨观  本所未闻法

老死从何缘  因何等而有

如是正观已  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缘  因何事而有

如是思惟已  知生从有起

取彼取彼已  展转更增有

是故如来说  取是有因缘

如众秽恶聚  风吹恶流演

如是取相因  因爱而广普

爱由于受生  起苦罗网本

以染著因缘  苦乐共相应

受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受

以是思惟已  知受由触生

触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触

如是思惟已  触由六入生

六入本何缘  因何有六入

如是思惟已  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缘  因何有名色

如是思惟已  名色从识生

识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识

如是思惟已  知识从行生

行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行

如是思惟已  知行从痴生

如是因缘者  名为实义因

智慧方便观  能见因缘根

苦非贤圣造  亦非无缘有

是故变易苦  智者所断除

若无明灭尽  是时则无行

若无有行者  则亦无有识

若识永灭者  亦无有名色

名色既已灭  即无有诸入

若诸入永灭  则亦无有触

若触永灭者  则亦无有受

若受永灭者  则亦无有爱

若爱永灭者  则亦无有取

若取永灭者  则亦无有有

若有永灭者  则亦无有生

若生永灭者  无老病苦阴

一切都永尽  智者之所说

十二缘甚深  难见难识知

唯佛能善觉  因是有是无

若能自观察  则无有诸入

深见因缘者  更不外求师

能于阴界入  离欲无染者

堪受一切施  净报施者恩

若得四辯才  获得决定证

能解众结缚  断除无放逸

色受想行识  犹如朽故车

能谛观此法  则成等正觉

如鸟咛摽眨墫|西随风?br>     菩萨断众结  如风靡轻衣

毗婆尸闲静  观察于诸法

老死何缘有  从何而得灭

彼作是观已  生清净智慧

知老死由生  生灭老死灭

毗婆尸佛初成道时。多修二观。一曰安隐观。二曰出离观。佛于是颂曰

如来无等等  多修于二观

安隐及出离  仙人度彼岸

其心得自在  断除众结使

登山观四方  故号毗婆尸

大智光除冥  如以鏡自照

为世除忧恼  尽生老死苦

毗婆尸佛于闲静处复作是念。我今已得此无上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息灭.清净。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也。斯由众生异忍.异见.异受.异学。依彼异见。各乐所求。各务所习。是故于此甚深因缘。不能解了。然爱尽涅槃。倍复难知。我若为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作是念已。即便默然不复说法

时。梵天王知毗婆尸如来所念。即自思惟。念此世间便为败坏。甚可哀愍。毗婆尸佛乃得知此深妙之法。而不欲说。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宮忽然来下。立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时。梵天王右膝著地。叉手合掌白佛言。唯愿世尊以时说法。今此众生尘垢微薄。诸根猛利。有恭敬心。易可开化。畏怖后世无救之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

佛告梵王。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但我于闲静处默自思念。所得正法甚深微妙。若为彼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故我默然不欲说法。我从无数阿僧祇劫。勤苦不懈。修无上行。今始获此难得之法。若为淫.怒.痴众生说者。必不承用。徒自劳疲。此法微妙。与世相反。众生染欲。愚冥所覆。不能信解。梵王。我观如此。是以默然不欲说法

时。梵天王复重劝請。殷勤恳惻。至于再三。世尊。若不说法。今此世间便为坏败。甚可哀愍。唯愿世尊以时敷演。勿使众生坠落余趣。尔时。世尊三闻梵王殷勤劝請。即以佛眼观视世界。众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钝。教有难易。易受教者畏后世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譬如优钵罗花.钵头摩华.鳩勿头华.分陀利华。或有始出污泥未至水者。或有已出与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开者。然皆不为水所染著。易可开敷。世界众生。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告梵王曰。吾愍汝等。今当开演甘露法门。是法深妙。难可解知。今为信受乐听者说。不为触扰无益者说

尔时。梵王知佛受請。欢喜踊跃。绕佛三匝。头面礼足。忽然不现。其去未久。是时如来静默自思。我今先当为谁说法。即自念言。当入槃头城內。先为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开甘露法门。于是。世尊如力士屈伸臂顷。于道树忽然不现。至槃头城槃头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佛于是颂曰

如师子在林 自恣而游行

彼佛亦如是 游行无挂碍

毗婆尸佛告守苑人曰。汝可入城。语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宁欲知不。毗婆尸佛今在鹿野苑中。欲见卿等。宜知是时。时。彼守苑人受教而行。至彼二人所。具宣佛教。二人闻已。即至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二人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尔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即于座上远离尘垢。得法眼净。犹若素质易为受染。是时。地神即唱斯言。毗婆尸如来于槃头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如是展转。声澈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须臾之顷。声至梵天。佛时颂曰

欢喜心踊跃  称赞于如来

毗婆尸成佛  转无上法轮

初从树王起  往诣槃头城

为骞茶提舍  转四谛法轮

时骞茶提舍  受佛教化已

于净法轮中  梵行无有上

彼忉利天众  及以天帝释

欢喜转相告  诸天无不闻

佛出于世间  转无上法轮

增益诸天众  减损阿须伦

升仙名普闻  善智离世边

于诸法自在  智慧转法轮

观众平等法  息心无垢秽

以离生死扼  智慧转法轮

苦灭离诸恶  出欲得自在

离于恩爱狱  智慧转法轮

正觉人中尊  二足尊调御

一切缚得解  智慧转法轮

教化善导师  能降伏魔怨

彼离于诸恶  智慧转法轮

无漏力降魔  诸根定不懈

尽漏离魔缚  智慧转法轮

若学决定法  知诸法无我

此为法中上  智慧转法轮

不以利养故  亦不求名誉

愍彼众生故  智慧转法轮

见众生苦厄  老病死逼迫

为此三恶趣  智慧转法轮

断贪瞋恚痴  拔爱之根原

不动而解脫  智慧转法轮

难胜我已胜  胜已自降伏

已胜难胜魔  智慧转法轮

此无上法轮  唯佛乃能转

诸天魔释梵  无有能转者

亲近转法轮  饶益天人众

此等天人师  得度于彼岸

是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见法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即白毗婆尸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言。善来。比丘。吾法清净自在。修行以尽苦际。尔时。二人即得具戒。具戒未久。如来又以三事示现。一曰神足。二曰观他心。三曰教诫。即得无漏.心解脫.生死无疑智

尔时。槃头城內众多人民。闻二人出家学道。法服持钵。净修梵行。皆相谓曰。其道必真。乃使此等捨世荣位。捐弃所重。时。城內八万四千人往诣鹿野苑中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大众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时。八万四千人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素质易为受色。见法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即白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言。善来。比丘。吾法清净自在。修行以尽苦际。时。八万四千人即得具戒。具戒未久。世尊以三事教化。一曰神足。二曰观他心。三曰教诫。即得无漏.心解脫.生死无疑智现前。八万四千人闻佛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即诣槃头城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时颂曰

如人救头燃 速疾求灭处

彼人亦如是 速诣于如来

时。佛为说法亦复如是。尔时。槃头城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提舍比丘.骞茶比丘于大众中上升虛空。身出水火。现诸神变。而为大众说微妙法。尔时。如来默自念言。今此城內乃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宜遣游行。各二人俱在在处处。至于六年。还来城内说具足戒。

时。首陀会天知如来心。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彼天没。忽然至此。于世尊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须臾白佛言。如是。世尊。此槃头城内比丘众多。宜各分布。处处游行。至于六年。乃还此城。说具足戒。我当拥护。令无伺求得其便者。尔时。如来闻此天语。默然可之。时。首陀会天见佛默然许可。即礼佛足。忽然不现。还至天上。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今此城内。比丘众多。宜各分布。游行教化。至六年已。还集说戒。

时。诸比丘受佛教已。执持衣钵。礼佛而去。佛时颂曰

佛悉无乱众  无欲无恋著

威如金翅鸟  如鹤捨空池

时。首陀会天于一年后告诸比丘。汝等游行已过一年。余有五年。汝等当知。讫六年已。还城说戒。如是至于六年。天复告言。六年已满。当还说戒。时。诸比丘闻天语已。摄持衣钵。还槃头城。至鹿野苑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时颂曰

如象善调  随意所之

大众如是  随教而还

尔时。如来于大众前上升虛空。结加趺坐。讲说戒经。

忍辱为第一  佛说涅槃最。

不以除须发  害他为沙门。

时。首陀会天去佛不远。以偈颂曰

如来大智  微妙独尊

止观具足  成最正觉

愍群生故  在世成道

以四真谛  为声闻说

苦与苦因  灭苦之谛

贤圣八道  到安隐处

毗婆尸佛  出现于世

在大众中  如日光曜

说此偈已  忽然不现

时。首陀会天于一年后告诸比丘。汝等游行已过一年。余有五年。汝等当知。讫六年已。还城说戒。如是至于六年。天复告言。六年已满。当还说戒。时。诸比丘闻天语已。摄持衣钵。还槃头城。至鹿野苑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时颂曰

譬如力士  屈伸臂顷

我以神足  至无造天

第七大仙  降伏二魔

无热无见  叉手敬礼

如昼度树  释师远闻

相好具足  到善见天

犹如莲华  水所不著

世尊无染  至大善见

如日初出  净无尘翳

明若秋月  诣一究竟

此五居处  众生所净

心净故来  诣无烦恼

净心而来  为佛弟子

捨离染取  乐于无取

见法决定  毗婆尸子

净心善来  诣大仙人

尸弃佛子  无垢无为

以净心来  诣离有尊

毗沙婆子  诸根具足

净心诣我  如日照空

拘楼孙子  捨离诸欲

净心诣我  妙光焰盛

拘那含子  无垢无为

净心诣我  光如月满

迦叶弟子  诸根具足

净心诣我  不乱大仙

神足第一  以坚固心

为佛弟子  净心而来

为佛弟子  礼敬如来

具启人尊  所生成道

名姓种族  知见深法

成无上道  比丘静处

离于尘垢  精勤不懈

断诸有结  此是诸佛

本末因缘  释迦如来

之所演说

佛说此大因缘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婆蹉衢多三明经

婆蹉衢多三明经

北传没有此经。
本经是释尊对婆蹉姓之普行者(外道出家行者)说佛教之三明,胜过婆罗门之三明(三吠陀。)其三明者,即忆宿命智、天眼智、漏尽智。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域之大林重阁讲堂。
尔时,有婆磋姓之普行者,定居在普行者园之耶伽芬多利伽。
是时,世尊晨着衣,执持衣钵,入毗舍离城行乞。
尔时,世尊有此念:
于毗舍离城行乞尚早,让予往普行者园耶伽芬多利伽一婆蹉姓之普行者处!
于是,世尊往访普行者园耶伽芬多利伽一婆磋姓之普行者。婆蹉姓之普行者遥见世尊来、见世尊已,言:
世尊!世尊善来,世尊!善来世尊。世尊!终于安排来此也。世尊!世尊请坐此所设之座。
世尊即坐于所设之座,婆磋姓之普行者亦取一卑座,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婆磋姓普行者白世尊曰:
世尊!予如是闻:沙门瞿昙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也,以认完全之知见,自称予之行、住、眠、寤,常时现起不断知见也。世尊!沙门瞿昙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以认完全之知见,自称:予之行、住、眠、寤,常时现起不断知见也。如是说者,世尊!彼等对世尊是实语者耶?抑或以非真实诬谤世尊耶?又对于法以语适法者耶?又同行者,种种议论时,应不至被诃责耶?
世尊曰:
婆蹉!沙门瞿昙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以认完全之知见,自称:予之行、住、眠、寤常时现起不断知见也。如是语者,彼等对予是非真实语,彼等以不实,虚伪而诽谤予也。
婆蹉曰:
世尊!我等如何记说者,则对世尊是真实语,对世尊非以不实诬谤者,且对于法语适法者,而同行者种种议论时,不至被诃责耶?
世尊曰:
婆蹉!于记说沙门瞿昙有三明者。则对予是语真实者,非以不实诽谤予,且对法是语适法者,而同行者种种议论时,应不至被诃责也。
婆蹉!若予随意则可,忆念种种宿命,即如: 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于其处,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于其处死,于彼处生。于彼处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彼于彼处死,于此处生。如是忆念一一之相、及详细状况之种种宿命。
婆蹉!若予随意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诸有情之生、死、卑贱、高贵、美、丑、幸、不幸,各随其业:实此等之有情身为恶行、口为恶行、意为恶行,诽谤圣者、抱邪见、持邪见业。身坏命终生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又其他此等之有情,身为善行、口为善行、意为善行,不诽谤圣者,抱正见、持正见业。身坏命终生善趣、天界。如是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其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福,了知诸有情随其业。
婆蹉!予实由灭诸漏,于现法自知、自证,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而安之住。
婆蹉!记说:沙门瞿昙有三明者。则对予是真实语,非以不实诽谤予者,且对于法,以语适法者,而同行者之种种议论时,应不被诃责也。
如是说已,婆蹉姓之普行者白世尊曰:
卿瞿昙!是否实有任何在家者不舍断在家之结,于身坏命终时,得苦之边际证阿罗汉果否?世尊曰:
婆蹉!实无有任何在家者不舍断在家之结,于身坏命终时得此圣果者也。
婆蹉曰:卿瞿昙!有任何在家者不舍断在家之结,身坏命终升天者否?
世尊曰:婆蹉!在家者不舍断在家之结,身坏升天者,不只百、不只二百、不只二百、不只四百、不只五百,乃至更多也。
婆蹉曰:
卿瞿昙!有任何邪命外道,于身坏命终时证涅盘圣果者否?
世尊曰:婆蹉!任何邪命外道,身坏命终无有终尽苦彼岸者也。
婆蹉曰:卿瞿昙!有任何邪命外道,身坏为升天者否?
世尊曰:婆蹉!实从此以前彼九十一劫,予忆之;予不证知任何邪命外道是升天者,但除一人,然彼亦为业论者,作业论者也。
婆蹉曰:卿瞿昙,如是,此外道所依处是空,对升天亦为落空耶?
世尊曰:婆蹉!然,如是,彼外道所依之境是空,升天亦为空也!
世尊说此已,婆蹉姓之普行者喜悦世尊之所说,欢喜信受。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长阿含经·梵动经第二十一

梵动经第二十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遊摩竭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遊行人间。诣竹林。止宿在王堂上。时。有梵志名曰善念。善念弟子名梵摩达。师徒常共随佛后行。而善念梵志以无数方便毀謗佛.法及比丘僧。其弟子梵摩达以无数方便称赞佛.法及比丘僧。师徒二人各怀异心。共相违背。所以者何。斯由异习.异见.异亲近故。

尔时。众多比丘于乞食后集会讲堂。作如是论。甚奇。甚特。世尊有大神力。威德具足。尽知众生志意所趣。而此善念梵志及其弟子梵摩达随逐如来及比丘僧。而善念梵志以无数方便毀謗佛.法及与众僧。弟子梵摩达以无数方便称赞如来及法.众僧。师徒二人各怀异心。异见.异习.异亲近故。

尔时。世尊于静室中以天净耳过于人耳。闻诸比丘有如是论。世尊于净室起诣讲堂所。大众前坐。知而故问。诸比丘。汝等以何因缘集此讲堂。何所论说。

时。诸比丘白佛言。我等于乞食后集此讲堂。众共议言。甚奇。甚特。如来有大神力。威德具足。尽知众生心志所趣。而今善念梵志及弟子梵摩达常随如来及与众僧。以无数方便毀謗如来及法.众僧。弟子梵摩达以无数方便称赞如来及法.众僧。所以者何。以其异见.异习.异亲近故。向集讲堂议如是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方便毀謗如来及法.众僧者。汝等不得怀忿结心。害意于彼。所以者何。若诽謗我.法及比丘僧。汝等怀忿结心。起害意者。则自陷溺。是故汝等不得怀忿结心。害意于彼。比丘若称誉佛及法.众僧者。汝等于中亦不足以为欢喜庆幸。所以者何。若汝等生欢喜心。即为陷溺。是故汝等不应生喜。所以者何。此是小缘威仪戒行。凡夫寡闻。不达深义。直以所见如实赞叹。

云何小缘威仪戒行。凡夫寡闻。直以所见如实称赞。彼赞叹言。沙门瞿昙灭杀.除杀。捨于刀杖。怀惭愧心。慈愍一切。此是小缘威仪戒行。彼寡闻凡夫以此叹佛。又叹。沙门瞿昙捨不与取。灭不与取。无有盗心。又叹。沙门瞿昙捨于淫欲。净修梵行。一向护戒。不习淫逸。所行清洁。又叹。沙门瞿昙捨灭妄语。所言至诚。所说真实。不诳世人。沙门瞿昙捨灭两舌。不以此言坏乱于彼。不以彼言坏乱于此。有诤讼者能令和合。已和合者增其欢喜。有所言说不离和合。诚实入心。所言知时。沙门瞿昙捨灭恶口。若有粗言伤损于人。增彼结恨长怨憎者。如此粗言尽皆不为。常以善言悅可人心。众所爱乐。听无厌足。但说此言。沙门瞿昙捨灭绮语。知时之语.实语.利语.法语.律语.止非之语。但说是言。

沙门瞿昙捨离饮酒。不著香华。不观歌舞。不坐高床。非时不食。不执金银。不畜妻息.僮仆.婢使。不畜象.马.猪.羊.鸡.犬及诸鸟兽。不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不畜田宅种植五谷。不以手拳与人相加。不以斗秤欺诳于人。亦不販賣券要断当。亦不取受抵債橫生无端。亦不阴谋面背有异。非时不行。为身养寿。量腹而食。其所至处。衣钵随身。譬如飞鸟。羽翮身俱。此是持戒小小因缘。彼寡闻凡夫以此叹佛。

如余沙门.婆罗门受他信施。更求储积。衣服饮食无有厌足。沙门瞿昙无有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自营生业。种植树木。鬼神所依。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诸利养。象牙.杂宝.高广大床.种种文绣.氍氀[毯-炎+荅][毯-炎+登].綩綖被褥。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自庄严。酥油摩身。香水洗浴。香末自涂。香泽梳头。著好华鬘。染目绀色。拭面庄饰。环纽澡洁。以镜自照。著宝革履。上服纯白。戴盖执拂。幢麾庄饰。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专为嬉戏。棋局博奕。八道.十道。至百千道。种种戏法以自娛乐。沙门瞿昙无如是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说遮道无益之言。王者.战斗.军马之事。群僚.大臣.骑乘出入.遊戏园观。及论臥起.行步.女人之事。衣服.饮食.亲里之事。又说入海採宝之事。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无数方便。但作邪命。谄谀美辞。现相毀訾。以利求利。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共诤讼。或于园观。或在浴池。或于堂上。互相是非。言。我知经律。汝无所知。我趣正道。汝趣邪径。以前著后。以后著前。我能忍。汝不能忍。汝所言说。皆不真正。若有所疑。当来问我。我尽能答。沙门瞿昙无如是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为使命。若为王.王大臣.婆罗门.居士通信使。从此诣彼。从彼至此。持此信授彼。持彼信授此。或自为。或教他为。沙门瞿昙无如是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习战阵斗诤之事。或习刀杖.弓矢之事。或斗鸡犬.猪羊.象马.牛驼诸兽。或斗男女。或作众声。吹声.鼓声.歌声.舞声。缘幢倒绝。种种伎戏。无不习习。沙门瞿昙无如是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男女。吉凶好丑。及相畜生。以求利养。沙门瞿昙无如是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种种[袖-由+厌]祷。无数方道。恐热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又能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驴马。亦能使人聋盲瘖哑。现诸技术。叉手向日月。作诸苦行以求利养。沙门瞿昙无如是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为人咒病。或诵恶咒。或诵善咒。或为医方.针炙.药石。疗治众病。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剎利咒。或诵象咒。或支节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烧.鼠啮能为解咒。或诵知死生书。或诵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或诵一切音书。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时。言雨不雨。谷贵谷贱。多病少病。恐怖安隐。或说地动.彗星.月食.日食。或言星食。或言不食。方面所在。皆能记之。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国当胜。彼国不如。或言彼国当胜。此国不如。瞻相吉凶。说其盛衰。沙门瞿昙无如是事。诸比丘。此是持戒小小因缘。彼寡闻凡夫以此叹佛。

佛告诸比丘。更有余法。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唯有贤圣弟子能以此言赞叹如来。何等是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不能出过六十二见中。彼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此六十二见中。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十八见中。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不能过十八见中。彼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十八见中。齐此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常论。言。我及世间常存。此尽入四见中。于本劫本见言。我及世间常存。尽入四见。齐是不过。

彼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起常论。言。我及世间常存。此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说。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此是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四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说。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四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此是二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八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言。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八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此是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以捷疾相智方便观察。谓为审谛。以己所见。以己辩才作是说。言。我及世间是常。此是四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此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如此一切尽入四见中。我及世间是常。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唯有如来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脫。故名如来。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彼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或过。或有是时。此劫始成。有余众生福尽.命尽.行尽。从光音天命终。生空梵天中。便于彼处生爱著心。复愿余众生共生此处。此众生既生爱著愿已。复有余众生命.行.福尽。于光音天命终。来生空梵天中。其先生众生便作是念。我于此处是梵.大梵。我自然有。无能造我者。我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我独先有。余众生后来。后来众生。我所化成。其后众生复作是念。彼是大梵。彼能自造。无造彼者。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彼独先有。后有我等。我等众生。彼所化成。彼梵众生命.行尽已。来生世间。年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自识本生。便作是言。彼大梵者能自造作。无造彼者。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常住不变。而彼梵化造我等。我等无常变易。不得久住。是故当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虛。是谓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众生喜戏笑懈怠。数数戏笑以自娛乐。彼戏笑娛乐时。身体疲极便失意。以失意便命终。来生世间。年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自识本生。便作是言。彼余众生不数生。不数戏笑娛乐。常在彼处。永住不变。由我数戏笑故。致此无常。为变易法。是故我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虛。是为第二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众生展转相看已。便失意。由此命终。来生世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识本所生。便作是言。如彼众生以不展转相看。不失意故。常住不变。我等于彼数相看。数相看已便失意。致此无常。为变易法。我以此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虛。是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以捷疾观察相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虛。是为第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以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脫。故名如来。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法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彼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边想。彼作是说。此世间有边。是实余虛。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有边。是故知世间有边。此实余虛。是谓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无边想。彼作是言。世间无边。此实余虛。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无边。是故知世间无边。此实余虛。是第二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无边。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谓上方有边。四方无边彼作是言。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虛。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上方有边。四方无边。是故我知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虛。是为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于观察。彼以捷疾观察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虛。是为第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虛。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此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脫。故名如来。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者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彼彼问时。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不见不知善恶有报.无报耶。我以不见不知故。作如是说。善恶有报耶。无报耶。世间有沙门.婆罗门广博多闻。聪明智慧。常乐闲静。机辩精微。世所尊重。能以智慧善別诸见。设当问我诸深义者。我不能答。有愧于彼。于彼有畏。当以此答以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不见不知为有他世耶。无他世耶。诸世间沙门.婆罗门以天眼知.他心智。能见远事。已虽近他。他人不见。如此人等能知有他世.无他世。我不知不见有他世.无他世。若我说者。则为妄语。我恶畏妄语。故以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第二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论。我不知不见何者为善。何者不善。我不知不见如是说是善.是不善。我则于此生爱。从爱生恚。有爱有恚。则有受生。我欲灭受。故出家修行。彼恶畏受。故以此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愚冥暗钝。他有问者。彼随他言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脫。故名如来。是为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是。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谓无因而出有此世间。彼尽入二见中。于本劫本见无因而出有此世间。于此二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本劫本见。谓无因而有。于此二见中。齐是不过。或有众生无想无知。若彼众生起想。则便命终。来生世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识本所生。彼作是语。我本无今有忽然有。此世间本无.今有。此实余虛。是为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际。谓无因有。于二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已捷疾观察智观。以己智辩能如是说。此世间无因而有。此实余虛。此第二见。诸有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无因而有。有此世间。于二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无因而有。尽入二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是十八见中。本劫本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十八见。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四十四见中。于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齐是不过。彼有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齐此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有想论。说世间有想。彼尽入十六见中。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十六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彼尽入十六见中。齐是不过。

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如是见。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有想。此实余虛。是为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十六见中。齐是不过。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而一向有乐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而一向有苦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乐有苦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不苦不乐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一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若干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少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无量想。此实余虛。是为十六见。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此十六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彼尽入八见中。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于此八见中。齐此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于八见中。齐此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论。我此终后。生有色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无想。此实余虛。是为八见。若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彼尽入八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论。说此世间非想非非想。彼尽入八见中。于末劫末见。作非想非非想论。说世间非想非非想。于八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论。说世间非想非非想。于八见中。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此终后。生有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是为八见。若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非有想非无想论。说世间非有想非无想。尽入八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彼尽入七见中。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身四大.六入。从父母生乳餔养育。衣食成长。摩扪拥护。然是无常。必归磨灭。齐是名为断灭。第一见也。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我不得名断灭。我欲界天断灭无余。齐是为断灭。是为二见。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非断灭。色界化身。诸根具足。断灭无余。是为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空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识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不用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有想无想处断灭。是第七断灭。是为七见。诸有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言此众生类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此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现在生泥洹论。说众生现在有泥洹。彼尽入五见中。于末劫末见说现在有泥洹。于五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说众生现有泥洹。于五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见。作是论。说。我于现在五欲自恣。此是我得现在泥洹。是第一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此名现在泥洹。是第二见  复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灭有觉.观。內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齐是名现在泥洹。是为第三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除念.捨.喜.住乐。护念一心。自知身乐。贤圣所说。入第三禅。齐是名现在泥洹。是为第四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现在泥洹复有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乐灭.苦灭。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此名第一泥洹。是为第五见。若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现在泥洹论。于五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诸见处。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尽入此六十二见中。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六十二见中。齐此不过。唯如来知此见处。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生常论。说。我.世间是常。彼沙门.婆罗门于此生智。谓异信.异欲.异闻.异缘.异觉.异见.异定.异忍。因此生智。彼以希现则名为受。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生常论。言。世间是常。彼因受缘。起爱生爱而不自觉知。染著于爱。为爱所伏。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生常论。言。世间是常。彼因触缘故。若离触缘而立论者。无有是处。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各随所见说。彼尽入六十二见中。各随所见说。尽依中在中。齐是不过。犹如巧捕魚师。以细目网覆小池上。当知池中水性之类。皆入网內。无逃避处。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亦复如是。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齐是不过。

若比丘于六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而知。则为最胜。出彼诸见。如来自知生死已尽。所以有身。为欲福度诸天.人故。若其无身。则诸天.世人无所恃怙。犹如多罗树断其头者。则不复生。佛亦如是。已断生死。永不复生。

当佛说此法时。大千世界三返六种震动。尔时。阿难在佛后执扇扇佛。偏露右臂。长跪叉手。白佛言。此法甚深。当以何名。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当名此经为义动.法动.见动.魔动.梵动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一夜贤者经

一夜贤者经

北传汉译无此经。
一夜贤者,乃今日一日之现在不懈怠而真正精进之贤者的意义。于此有一夜贤者偈,这相当有名,以下至一三四经,皆与此偈有关。本经以说此偈,继而解说分别之。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
世尊如是曰:诸比丘!一夜贤者,我为汝等说总说及分别,应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之。
彼诸比丘应世尊言:如是,世尊!
世尊如是曰:
勿追于过去,勿愿于未来,
一切过去者,彼已皆舍弃。
未来者未至,而彼现在法,
处处善观察,不摇又不动。
了知彼修习,唯应今日作,
作须必热心,谁知明日死,
不遇死大军,实谓无其事。
热心如是住,昼夜不懈怠,
此一夜贤者,谓静寂默者。
然者,诸比丘!如何为‘追过去?’
于过去时有如是色,于此随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受,于此随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想,于此随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行,于此随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识。于此随起喜悦。
诸比丘!如是为追过去也。
诸比丘!然者,如何为不追过去?
于过去时有如是色,于此不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受,于此不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想,于此不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行,于此不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识,于此不起喜悦。
诸比丘!如是为不追过去也。
诸比丘!然者,如何为愿未来?
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色,于此随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受,于此随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想,于此随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行,于此随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识。于此随起喜悦。
诸比丘!如是为愿未来也。
诸比丘!然者,如何为不愿未来?
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色,于此不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受,于此不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想,于此不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行,于此不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识。于此不起喜悦。
诸比丘!如是为不愿未来也。
诸比丘!然者,如何为动摇于现在之诸法?
诸比丘!兹有无闻凡夫,不见诸圣者,不熟达圣法,不通晓圣法。不见诸善人,不熟达诸善人法,不通晓诸善人法;见色是我、或我是色、或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也;见受是我、或我有受、或我中有受、或受中有我也;见想是我、或我有想、或我中有想、或想中有我也;见行是我、或我有行、或我中有行、或行中有我也;见识是我、或我有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也。
诸比丘!如是动摇于现在之诸法也。
诸比丘!然者,如何为不动摇于现在之诸法?
诸比丘!兹有闻之圣弟子,见诸圣者,熟达圣法,通晓圣法,以见善人,熟达善人法,通晓善人法;不见色是我、或我有色、或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不见受是我、或我有受、或我中有受、或受中有我;不见想是我、或我有想、或我中有想、或想中有我;不见行是我、或我有行、或我中有行、或行中有我;不见识是我、或我有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之等见。]
诸比丘!如是为不动摇于现在之诸法也。
勿追于过去,勿愿于未来,
一切过去者,彼已皆舍弃。
未来者未至,而彼现在法,
处处善观察,不摇又不动。
了知彼修习,唯应今日作,
作须必热心,谁知明日死,
不遇死大军,实谓无其事。
热心如是住,昼夜不懈怠,
此一夜贤者,谓静寂默者。
一夜贤者之诸比丘!应为汝等说总说及分别,如是说者,缘如是而说也。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长阿含经·三聚经第十二

三聚经第十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与汝等说微妙法。义味清净。梵行具足。谓三聚法。汝等谛听。思惟念之。当为汝说。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告比丘。三法聚者。一法趣恶趣。一法趣善趣。一法趣涅槃。云何一法趣于恶趣。谓无仁慈。怀毒害心。是谓一法将向恶趣。云何一法趣于善趣。谓不以恶心加于众生。是为一法将向善趣。云何一法趣于涅槃。谓能精勤。修身念处。是为一法将向涅槃
复有二法趣向恶趣。复有二法趣向善趣。复有二法趣向涅槃。云何二法趣向恶趣。一谓毀戒。二谓破见。云何二法趣向善趣。一谓戒具。二谓见具。云何二法趣向涅槃。一谓为止。二谓为观
复有三法趣向恶趣。三法向善趣。三法向涅槃。云何三法向恶趣。谓三不善根。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云何三法向善趣。谓三善根。无贪善根.无恚善根.无痴善根。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
又有四法趣向恶趣。四法向善趣。四法向涅槃。云何四法向恶趣。谓爱语.恚语.怖语.痴语。云何四法向善趣。谓不爱语.不恚语.不怖语.不痴语。云何四法向涅槃。谓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意念处.法念处
复有五法向恶趣。五法向善趣。五法向涅槃。云何五法向恶趣。谓破五戒。杀.盗.淫逸.妄语.饮酒。云何五法向善趣。谓持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云何五法趣向涅槃。谓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又有六法向恶趣。六法向善趣。六法向涅槃。云何六法向恶趣。谓六不敬。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云何六法向善趣。谓六敬法。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父母。云何六法向涅槃。谓六思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又有七法向恶趣。七法向善趣。七法向涅槃。云何七法向恶趣。谓杀生.不与取.淫逸.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云何七法向善趣。谓不杀生.不盗.不淫.不欺.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云何七法向涅槃。谓七觉意。念觉意.择法觉意.精进觉意.(轻安)觉意.定觉意.喜觉意.捨觉意
又有八法向恶趣。八法向善趣。八法向涅槃。云何八法向恶趣。谓八邪行。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云何八法向善趣。谓世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云何八法向涅槃。谓八贤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又有九法向恶趣。九法向善趣。九法向涅槃。云何九法向恶趣。谓九恼。有人已侵恼我。今侵恼我。当侵恼我。我所爱者。已侵恼。今侵恼。当侵恼。我所憎者。已爱敬。今爱敬。当爱敬。云何九法向善趣。谓九无恼。彼已侵我。我恼何益。已不生恼。今不生恼。当不生恼。我所爱者。彼已侵恼。我恼何益。已不生恼。今不生恼。当不生恼。我所憎者。彼已爱敬。我恼何益。已不生恼。当不生恼。今不生恼。云何九法向涅槃。谓九善法。一喜。二爱。三悅。四乐。五定。六实知。七除捨。八无欲。九解脫
又有十法向恶趣。十法向善趣。十法向涅槃。云何十法向恶趣。谓十不善。身杀.盗.淫。口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贪取.嫉妒.邪见。云何十法向善趣。谓十善行。身不杀.盗.淫。口不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不贪取.嫉妒.邪见。云何十法向涅槃。谓十直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诸比丘。如是十法。得至涅槃。是名三聚微妙正法。我为如来.为众弟子所应作者。无不周备。忧念汝等。故演经道。汝等亦宜自忧其身。当处闲居.树下思惟。勿为懈怠。今不勉力。后悔无益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萨罗村婆罗门经

萨罗村婆罗门经

·北传没有此经。
本经乃萨罗村之婆罗门居士众,问世尊,死后生于恶趣、善趣之差别有何因?世尊以答此,详细地说,因其为非法行、非正道行,或为法行、正道行也。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游行于拘萨罗国,与大比丘众俱行,至名为拘萨罗之婆罗门村。
萨罗村之婆罗门居士众如是闻:
实释迦族子!由释迦族出家之沙门瞿昙,游行于拘萨罗国,与大比丘众俱行,至萨罗村。彼世尊瞿昙有如是大名闻:如是,彼世尊是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彼包含此天、魔、梵天世界,及沙门、婆罗门、天人之世界,自知,自证已而教化。彼说法为初善、中善、终善、有义、有文,显示完全具足清净之梵行。若见如是应供者为幸也。
所以,萨罗村之婆罗门居士众,诣世尊处。诣已,有人向世尊敬礼,坐于一面;有人向世尊问讯,交换友谊礼让之语,坐于一面;有人向世尊合掌而坐于一面;有人于世尊之面前报出姓名,坐于一面;有人默然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萨罗村婆罗门居士众白世尊曰:
卿瞿昙!以阿因、何缘,于此有一类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耶?又,卿瞿昙!以阿因、何缘,于此有一类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耶?
世尊曰:
居士等!因非法行、非正行,如是此有一类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居士等!因法行、正行,如是于此有一类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也。
彼等曰:
我等依卿瞿昙之略说,不能详细分别理解其意义。如是卿瞿昙能为我等说法则甚幸也,我等则依瞿昙之略说,得详细分别理解其意义。
世尊曰:
居士等!若然,汝等谛听、善思惟之,予将说之。
萨罗村之婆罗门居士众应诺世尊:
卿!愿乐欲闻
世尊言曰:
居士等!依身有三种非法行、非正行,依口有四种非法行、非正行;依意有三种非法行、非正行。
居士等!云何依身有三种非法行、非正行?
于此有一类杀生者:残忍、手涂血,专事杀戮、对于生类无慈悲心。
又有不与取者:凡他人之财物,或在村里、或在森林,不与而盗取者也。
又有爱欲邪行者:凡为母所护,为父所护,为父母所护,为兄弟所护,为姊妹所护,为亲族所护,有夫之女人,有杖罚所护之女人,乃至饰有华鬘璎珞之女人,与如是等之女人交媾者也。
居士等!如是为依身之三种非法行、非正行也。
居士等!云何依口有四种非法行、非正行?
此有一类妄语者:或至集会处,或至众会,或至亲族间,或至公会中,或至王族间,被提出作证人,被问:友!当语如汝之所知!彼不知而言:我知。知而言:我不知。或未见而言:我见。见而言:我未见。如是或为自己、或为他人、或因少许利得,因此故意说妄语者也。
又有两舌者:由此处闻而于彼处语,以离间此等:或由彼处闻而语此等,以离间彼等。如是为和合之破坏者,或为离间援助者也。以离间为好,以离间为乐,以离间为喜,为离间语者也。
又有粗恶语者:凡言粗恶,横暴之语,刺激他人,叱责他人,激怒周遭,不资定之语,而言如是语者也。
又有绮语者:非时语者,非实语者,非义利语者,非法说者,非律说者,保持不住而非时说,无理由,不慎重,无义利之语者也。
居士等!如是为依口有四种非法行、非正行也。
居士等!云何依意有三种非法行、非正行?
居士等!此有一类为贪欲者:对他人之财物资具有贪欲也。念他人财物乃我财物也。
又有嗔恚心者:憎恶思惟而云:此等有情,当令杀之!当令屠杀!当令斩断!当令灭亡!勿使存在。
又有邪见者:持颠倒之见,无布施之功德,无牺牲之功德,无供养之功德,无善、恶业之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诸化生有情;于世间无诸沙门婆罗门之正行、正道,彼等对此世间自知、自证而教化。
居士等!如是依意有三种非法行、非正行。
因如是非法行、非正行,居士等!如是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
居士等!依身有三种法行、正行;依口有四种法行、正行;依意有三种法行、正行。
居士等!云何依身有三种法行、正行?
居士等!于此有一类之舍杀生、离杀生、舍刀、舍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而住于怜愍一切生类。
舍不与取,离不与取,或在村里,或在森林凡他人之财物,其不与者不盗取。
对爱欲舍邪行、远离爱欲之邪行,凡母所护,父所护,(父母所护,)兄弟所护,姊妹所护,亲族所护,及有夫之女人,有杖罚所护之女人,乃至饰有华鬘璎珞之女人,不与如是之女人交媾者也。居士等!如是依身有三种之法行、正行也。
居士等!云何依口有四种之法行、正行?
居士等!于此有一类舍妄语成为离妄语者,或至集会处,或至众会,或至亲族间,或至公会间,或至王族间,被提出作证人,被问:友!当语如汝之所知。彼不知而言:我不知。知而言:我知。不见而言:我不见。见而言:我见。如是或为自己、或为他人、或为少许之利得,不因此故意说妄语者也。
有舍两舌成为离两舌者:由此处闻不于彼处语,而不离间此等;或由彼处闻不于语此,而无离间彼等。如是,或为诸离间之和解者,或为诸和合之促进者也。以和合为好;以和合为乐,以和合为喜,而为和合语者也。
舍粗恶语,远离粗恶语。柔和顺耳、乐于入心,优雅为众人所欲、众人所好,语如是之语者也。
舍绮语,远离绮语。为应时语者、实语者、义利语者、法语者、律语者也。以守口知宜时、场所、限度。有理由,有辨别,俱义利之语者也。
居士等!如是为依口有四种法行、正行也。
居士等!云何依意有三种之法行、正行?
居士等!于此有一类不贪欲者,对他人之财物资具无有贪欲:呜呼!实无贪欲他人之财物为己有。
又有无嗔害心者,无害思惟:愿此等之有情为无怨者、无恚者、无扰乱者、幸福者,自当守护之。
又有正见者,持不颠倒之见:有布施之功德,有牺牲之功德,有供养之功德,有诸善行、恶行之异熟果;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诸化生有情;于世间有沙门、婆罗门之正行、正道者。彼等于此世、他世自知、自证而教化。
居士等!如是依意有三种法行、正行。
因如是之法行、正行,居士等!于此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豪势之王族。则彼身坏命终生于豪势之王族,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如是念:呜呼!我身坏命终后愿生于豪势之婆罗门族。则彼身坏命终生于豪势之婆罗门族,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如是念:呜呼!我身坏命终后愿生于豪势之居士族。彼身坏命终则生于豪势之居士族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后,愿生于四天王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四天王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三十三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三十三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焰摩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焰摩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兜率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兜率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化乐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化乐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他化自在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他化自在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梵众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梵众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少光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少光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无量光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无量光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光音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光音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少净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少净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无量净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无量净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遍净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遍净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广果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广果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无烦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无烦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无热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无热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善现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善现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善见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善见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色究竟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色究竟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虚空无边处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虚空无边处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识无边处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识无边处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无所有处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无所有处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愿:由诸漏之灭尽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通智,自证具足住,彼则由诸漏之灭尽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通智,自证具足住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如是说已,萨罗村之婆罗门居士众白世尊言:伟哉!卿瞿昙!伟哉!卿瞿昙!卿瞿昙!犹如扶起倒者、显现覆者、对迷者教以道、于暗中持来明灯、使有眼者见诸色!如是,卿瞿昙以种种方便开示法、于此、我等归依师尊卿瞿昙、归依法、归依比丘僧伽。师尊瞿昙!愿容认予等自今以后,终生归依佛、法、僧为优婆塞。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