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婆蹉衢多火喻经

婆蹉衢多火喻经

北传杂阿九六二。(大正藏二、二四五页。)别杂一九五.(大正藏二、四四四页。)
本经同前之普行者婆蹉姓对于世尊之说法,遂归依佛门为信者。说法之内容是世界之常、无常、有边、无边、命(灵)即身、命身各别,如来死后是否存在等,关于此等种种之意见,因为无益于正觉涅盘,故谓不执此见,唯如实知五蕴及其集、灭而解脱。解脱者,是不以语表现此死后之往生,以火之燃和消失喻之。关于本经之内容,以参照长部第一梵网经等。北传之内容甚简单,其大意为一致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之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婆蹉姓之普行者诣世尊处。诣已,问讯世尊,交换友谊礼让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者对世尊言:
卿瞿昙!究竟如何:世界是常住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余是虚伪也。卿瞿昙有如是见否?
世尊曰:
婆蹉!予实无世界是常住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之见。
婆蹉曰:
卿瞿昙!又,究竟如何:世界是非常住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余是虚伪也。卿瞿昙有如是见否?
世尊曰:
婆蹉!予实无世界是非常住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之见。
婆蹉曰:
卿瞿昙!又,究竟如何:世界是有边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卿瞿昙有如是见否?世尊曰:
婆蹉!予实无世界是有边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之见。
婆蹉曰:
卿瞿昙!又,究竟如何:世界是无边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卿瞿昙有如是见否?世尊曰:
婆蹉!予实无世界是无边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之见也。
婆蹉曰:
卿瞿昙!又,究竟如何其命即是其身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卿瞿昙有如是见否?世尊曰:
婆蹉!予实无其命即是其身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之见。
婆蹉曰:
卿瞿昙!究竟如何异命与异身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卿瞿昙有如是见否?
世尊曰:
婆蹉!予实无异命是异身。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之见。
婆蹉曰:
卿瞿昙!如来死后尚存,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卿瞿昙有如是见否?
世尊曰:
婆蹉!予实无如来死后尚存,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之见。
婆蹉曰:
卿瞿昙!又,究竟如何:如来死后无存,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卿瞿昙有如是见否?世尊曰:
婆蹉!予实无如来死后无存,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之见。
婆蹉曰:
卿瞿昙!究竟如何:如来死后亦有亦无,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卿瞿昙有如是见否?
世尊曰:
婆蹉!予实无如来死后亦有亦无,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之见。
婆磋曰:
卿瞿昙!又,究竟如何:如来死后非有亦非无,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卿瞿昙有如是见否?
世尊曰:
婆蹉!予实无如来死后非有亦非无,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之见。
婆磋曰:
卿瞿昙!究竟为何:世界是常住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沙门瞿昙有如是见否?正有如是问时,汝言:婆蹉!予实无世界是常住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之见。
卿瞿昙!又,究竟如何:世界是非常住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沙门瞿昙有如是见否?正有如是问时,汝言:婆蹉!予实无世界是非常住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之见。
卿瞿昙!又,究竟如何:世界是有边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沙门瞿昙有如是见否?正有如是问时,汝言:婆蹉!予实无世界是有边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之见。
卿瞿昙!又,究竟如何:世界是无边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沙门瞿昙有如是见否?正有如是问时,汝言:婆蹉!予实无世界是无边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之见也。
卿瞿昙!又,究竟如何其命即是其身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沙门瞿昙有如是见否?正有如是问时,汝言:婆蹉!予实无其命即是其身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之见。
卿瞿昙!究竟如何异命与异身也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沙门瞿昙有如是见否?正有如是问时,汝言:婆蹉!予实无异命是异身。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之见。
卿瞿昙!如来死后尚存,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沙门瞿昙有如是见否?正有如是问时,汝言:婆蹉!予实无如来死后尚存,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之见。
卿瞿昙!又,究竟如何:如来死后无存,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沙门瞿昙有如是见否?正有如是问时,汝言:婆蹉!予实无如来死后无存,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之见。
卿瞿昙!究竟如何:如来死后亦有亦无,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沙门瞿昙有如是见否?正有如是问时,汝言:婆蹉!予实无如来死后亦有亦无,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之见。
卿瞿昙!又,究竟如何:如来死后非有亦非无,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沙门瞿昙有如是见否?正有如是问时,汝言:婆蹉!予实无如来死后非有亦非无,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之见。
卿瞿昙!究竟如何:如来死后亦有亦无,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沙门瞿昙有如是见否?正有如是问时,汝言:婆蹉!予实无如来死后亦有亦无,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之见。
卿瞿昙!又,究竟如何:如来死后非有亦非无,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沙门瞿昙有如是见否?正有如是问时,汝言:婆蹉!予实无如来死后非有亦非无,唯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之见。
卿瞿昙正观如何过患,而为如是此等一切成见之不随行者耶?
世尊曰:
婆蹉!世界是常住也。此乃见之谬误、见之稠林、见之险道、见之歪曲、见之动转、见之结缚、伴苦、伴恼害、伴愁闷、伴热恼,不为厌离、不为离欲、不为灭尽、不为寂止、不为通智、不为正觉、不为涅盘转起之。
婆磋!世界是非常住也。此乃见之谬误、见之稠林、见之险道、见之歪曲、见之动转、见之结缚、伴苦、伴恼害、伴愁闷、伴热恼,不为厌离、不为离欲、不为灭尽、不为寂止、不为通智、不为正觉、不为涅盘转起之。
婆蹉!世界是有边也。此乃见之谬误、见之稠林、见之险道、见之歪曲、见之动转、见之结缚、伴苦、伴恼害、伴愁闷、伴热恼,不为厌离、不为离欲、不为灭尽、不为寂止、不为通智、不为正觉、不为涅盘转起之。
婆蹉!世界是无边也。此乃见之谬误、见之稠林、见之险道、见之歪曲、见之动转、见之结缚、伴苦、伴恼害、伴愁闷、伴热恼,不为厌离、不为离欲、不为灭尽、不为寂止、不为通智、不为正觉、不为涅盘转起之。
婆蹉!其命与其身同。此乃见之谬误、见之稠林、见之险道、见之歪曲、见之动转、见之结缚、伴苦、伴恼害、伴愁闷、伴热恼,不为厌离、不为离欲、不为灭尽、不为寂止、不为通智、不为正觉、不为涅盘转起之。
婆蹉!其命异身异也。此乃见之谬误、见之稠林、见之险道、见之歪曲、见之动转、见之结缚、伴苦、伴恼害、伴愁闷、伴热恼,不为厌离、不为离欲、不为灭尽、不为寂止、不为通智、不为正觉、不为涅盘转起之。
婆蹉!如来死后有。此乃见之谬误、见之稠林、见之险道、见之歪曲、见之动转、见之结缚、伴苦、伴恼害、伴愁闷、伴热恼,不为厌离、不为离欲、不为灭尽、不为寂止、不为通智、不为正觉、不为涅盘转起之。
婆蹉如来死后无。此乃见之谬误、见之稠林、见之险道、见之歪曲、见之动转、见之结缚、伴苦、伴恼害、伴愁闷、伴热恼,不为厌离、不为离欲、不为灭尽、不为寂止、不为通智、不为正觉、不为涅盘转起之。
婆蹉!如来死后亦有亦无。此乃见之谬误、见之稠林、见之险道、见之歪曲、见之动转、见之结缚、伴苦、伴恼害、伴愁闷、伴热恼,不为厌离、不为离欲、不为灭尽、不为寂止、不为通智、不为正觉、不为涅盘转起之。
婆蹉!如来死后非有亦非无。此乃见之谬误、见之稠林、见之险道、见之歪曲、见之动转、见之结缚也。伴苦、伴恼害、伴愁闷、伴热恼,不为厌离、不为离欲、不为灭尽、不为寂止、不为通智、不为正觉、不为涅盘转起之。
婆蹉!予正观此过患时,而为如是此等一切成见之不随行者也。
婆蹉曰:
然,卿瞿昙有任何见之谬误否?
世尊曰:
婆蹉!所谓见之谬误者,其为如来所除却也。
婆蹉!以如来实有此见:如色、如色之集、如色之灭;如受、如受之集、如受之灭;如想、如想之集、如想之灭;如行、如行之集、如行之灭;如识、如识之集、如识之灭也。
是故,予说:如来对一切妄想、一切颠倒、一切我见、我所见、慢随眠等,为灭尽而以离、欲、灭、舍、舍弃、无所取而为解脱者。
婆蹉曰:
卿瞿昙!有如是心解脱之比丘,往生何处耶?
世尊曰:
婆蹉!谓往生。实不合适。
婆蹉曰:
卿瞿昙!依此说法实无往生否?
世尊曰:
婆蹉!谓无往生。实不合适。
婆蹉曰:
卿瞿昙!依此说法实亦有往生亦无往生否?
世尊曰:
婆蹉!谓亦有往生亦无往生。实不合适。
婆蹉曰:
卿瞿昙!依此说法实非有往生亦非无往生否?
世尊曰:
婆蹉!谓非有往生亦非无往生。实不合适也。
婆蹉曰:
卿瞿昙!予问有如是心解脱之比丘,往生何处耶?之时,汝言:婆蹉!谓往生。实不合适。
卿瞿昙!予问:依此说法实无往生否?之时,汝言:婆蹉!谓:无往生。实不合适。
卿瞿昙!予问依此说法实亦有往生亦无往生否?之时,汝言:婆蹉!谓:亦有往生亦无往生。实不合适。
卿瞿昙!予问:依此说法实非有往生亦非无往生否?之时,汝言:婆蹉!谓:非有往生亦非无往生。实不合适。
卿瞿昙!于此,我显示无智、显示迷妄、凡我与卿瞿昙会谈之前,仅有之诸信仰,彼信仰,我今已令之消失矣。
世尊曰:
婆蹉!汝当然无智、汝当然迷妄。婆蹉!此法是甚深、难见、难随觉,寂静、殊胜。超越寻伺境界,聪敏之智者当知之也。故,彼具异见者、具异信忍者、具异爱好者、具异观行者、具异修行者是难知者也。
婆蹉!今我以此问,就实如汝意其回答之。
婆蹉!对此,汝如何思耶?若汝之前,燃火时,汝可知:予之前,此火燃烧否。
婆蹉曰:
卿瞿昙!若予之前,已燃火时,予可知:予之前,此火燃烧。
世尊曰:
婆磋!又,若如是问:汝之前,此火燃烧,此火缘何而燃耶?婆蹉!如是询问,然,汝如何回答耶?
婆磋曰:
卿瞿昙!若如是问我:汝之前,此火燃烧,此火缘何而燃耶?如是询问,卿瞿昙!我当如是答:予之前,此火燃烧,此火缘于草、薪、燃料而燃也。
世尊曰:
婆蹉!若汝之前,彼火消灭,汝可知:予之前,此火已熄灭否?
婆蹉曰:
卿瞿昙!若予之前,彼火熄灭,我当知:予之前,此火已熄灭也。
世尊曰:
婆蹉!若如是问:汝之前,此火已熄灭,彼火是由此处至何方耶?或东方、或西方、或北方、或南方耶?婆蹉!如是询问,然,汝如何回答耶?
婆蹉曰:
卿瞿昙!不适合也;卿瞿昙!实彼火缘于草、薪、燃料而燃,因其燃料之灭尽,又,其他之燃料不持来;彼可谓无火之食燃料而熄灭之名称也。
世尊曰:
实如是,婆蹉!凡以色施设如来使知者,其色为如来所舍,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成为非有,未来为不生法。
婆蹉!如来实是解脱色之名称者,智甚深者、不可量者、难以深解者,犹如大海;云(如来)往生是不适当,云(如来)不往生是不适当,云(如来)往生亦不往生是不适当,言(如来)不往生亦非不往生是不适当。
又,凡以受施设如来使知者,其受为如来所舍,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成非有,未来为不生法。婆蹉!如来实是解脱受之名称者智甚深者,不可量者,难以深解者,犹如大海;云:如来往生是不适当,云(如来)不往生是不适当,云(如来)往生亦不往生是不适当,云(如来)不往生亦非不往生是不适当。
凡以想施设如来使知者,其想(凡夫之知见)为如来所舍,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成为非有,未来为不生法;婆蹉!如来实是解脱想之名称者,智甚深者,不可量者,难以深解者,犹如大海;云:如来往生是不适当,云(如来)不往生是不适当,云(如来)往生亦不往生是不适当,云(如来)不往生亦非不往生是不适当。
凡以诸行施设如来使知者,其诸行为如来所舍,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成为非有,未来为不生法。婆蹉!如来实是解脱诸行之名称者,智甚深者,不可量者,难以深解者,犹如大海;云:如来往生是不适当,云(如来)不往生是不适当,云(如来)往生亦不往生是不适当,云(如来)不往生亦非不往生是不适当。
凡以识施设如来使知者,其识为如来所舍,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成为非有,未来为不生法。婆蹉!如来实是解脱识之名称者,智甚深者,不可量者,难以深解者,犹如大海。云往生是不适当,云不往生是不适当,云往生亦不往生是不适当,云不往生亦非不往生是不适当。
如是说已,婆蹉姓之普行者白世尊曰:
卿瞿昙!犹如于村里或乡镇附近,有大娑罗树,彼之无常性,破坏枝、叶、破坏外皮、皮材,破坏肤材;彼树以他日枝、叶脱落,外皮、皮材脱落,肤材脱落,唯于心材住立。
如是,卿瞿昙之教语是枝、叶脱落,外皮、皮材脱落、肤材脱落,唯于心材确立。
希有哉,卿瞿昙!希有哉,卿瞿昙!犹如扶起颠倒者,揭露被覆者,对迷路者告(以道),于黑暗中持油灯,使有眼者见诸色。实如是,卿瞿昙以种种方便说示教法。此予归依世尊瞿昙,归依法,归依比丘僧伽。愿世尊瞿昙,容受予自今以后终生归依佛、法、僧为优婆塞。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长阿含经·释提桓因问经第十四

释提桓因问经第十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摩竭国菴婆罗村北。毗陀山因陀娑罗窟中。
尔时。释提桓因发微妙善心。欲来见佛。今我当往至世尊所。
时。诸忉利天闻释提桓因发妙善心。欲诣佛所。即寻诣帝释。白言。善哉。帝释。发妙善心。欲诣如来。我等亦乐侍从诣世尊所。
时。释提桓因即告执乐神般遮翼曰。我今欲诣世尊所。汝可俱行。此忉利诸天亦当与我俱诣佛所。
对曰。唯然。时。般遮翼持琉璃琴。于帝释前忉利天众中鼓琴供养。
时。释提桓因.忉利诸天及般遮翼。于法堂上忽然不现。譬如力士屈伸臂顷。至摩竭国北毗陀山中。
尔时。世尊入火焰三昧。彼毗陀山同一火色。时国人见。自相谓言。此毗陀山同一火色。将是如来诸天之力。
时。释提桓因告般遮翼曰。如来.至真甚难得睹。而能垂降此闲静处。寂默无声。禽兽为侶。此处常有诸大神天侍卫世尊。汝可于前鼓琉璃琴娛乐世尊。吾与诸天寻于后往。
对曰。唯然。即受教已。持琉璃琴于先诣佛。去佛不远。鼓琉璃琴。以偈歌曰
跋陀礼汝父 汝父甚端严
生汝时吉祥 我心甚爱乐
本以小因缘 欲心于中生
展转遂增广 如供养罗汉
释子专四禅 常乐于闲居
正意求甘露 我专念亦尔
能仁发道心 必欲成正觉
我今求彼女 必欲会亦尔
我心生染著 爱好不捨离
欲捨不能去 如象为钩制
如热遇涼风 如渴得冷泉
如取涅槃者 如水灭于火
如病得良醫 饥者得美食
充足生快乐 如罗汉遊法
如象被深钩 而犹不肯伏
[马*奔]突难禁制 放逸不自止
犹如清涼池 众花覆水上
疲热象沐浴 举身得清涼
我前后所施 供养诸罗汉
世有福报者 尽当与彼供
汝死当共死 汝无我活为
宁使我身死 不能无汝存
忉利天之主 释今与我愿
称汝礼节具 汝善思察之
尔时。世尊从三昧起。告般遮翼言。善哉。善哉。般遮翼。汝能以清净音和琉璃琴称赞如来。琴声.汝音。不长不短。悲和哀婉。感动人心。汝琴所奏。众义备有。亦说欲缚。亦说梵行。亦说沙门。亦说涅槃。
尔时。般遮翼白佛言。我念世尊昔郁鞞罗尼连禅水边。阿遊波陀尼俱律树下初成佛道时。有尸汉陀天大将子及执乐天王女。共于一处。但设欲乐。我于尔时见其心尔。即为作颂。颂说欲缚。亦说梵行。亦说沙门。亦说涅槃。时。彼天女闻我偈已。举目而笑语我言。般遮翼。我未见如来。我曾于忉利天法讲堂上。闻彼诸天称赞如来。有如是德。有如是力。汝常怀信。亲近如来。我今意欲与汝共为知识。世尊。我时与一言之后。不复与语。
时。释提桓因作是念。此般遮翼已娛乐如来讫。我今宁可念于彼人。时。天帝释即念彼人。时。般遮翼复生念言。今天帝释乃能念我。即持琉璃琴诣帝释所。帝释告曰。汝以我名并称忉利天意。问讯世尊。起居轻利。遊步强耶。
时。般遮翼承帝释教。即诣世尊所。头面礼足。于一面住。白世尊言。释提桓因及忉利诸天故。遣我来问讯世尊。起居轻利。遊步强耶。
世尊报曰。使汝帝释及忉利天寿命延长。快乐无患。所以然者。诸天.世人及阿须轮诸众生等。皆贪寿命.安乐.无患
尔时。帝释复自念言。我等宜往礼觐世尊。即与忉利诸天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时。帝释白佛言。不审我今去世尊远近可坐。
佛告帝释曰汝天众多。但近我坐。
时。世尊所止因陀罗窟。自然广博。无所障碍。尔时。帝释与忉利诸天及般遮翼皆礼佛足。于一面坐。帝释白佛言。一时。佛在舍卫国婆罗门舍。尔时世尊入火焰三昧。我时以少因缘。乘千辐宝车。诣毗楼勒天王所。于空中过。见一天女叉手在世尊前立。我寻语彼女言。若世尊三昧起者。汝当称我名字。问讯世尊。起居轻利。遊步强耶。不审彼女后竟为我达此心不。世尊。宁能忆此事不。
佛言。忆耳。彼女寻以汝声致问于我。吾从定起。犹闻汝车声。
帝释白佛言。昔者。我以少缘。与忉利诸天集在法堂。彼诸旧天皆作是言。若如来出世。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轮众。今我躬见世尊。躬见自知。躬自作证。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轮众。此有瞿夷释女。于世尊所净修梵行。身坏命终。生忉利天宮。即为我子。忉利诸天皆称言。瞿夷大天子有大功德。有大威力。复有余三比丘。于世尊所净修梵行。身坏命终。生于卑下执乐神中。常日日来为我给使。瞿夷见已。以偈触娆曰
汝为佛弟子 我本在家时
以衣食供养 礼拜致恭恪
汝等名何人 躬受佛教诫
净眼之所说 汝不观察之
我本礼敬汝 从佛闻上法
生三十三天 为帝释作子
汝等何不观 我所有功德
本为女人身 今为帝释子
汝等本俱共 同修于梵行
今独处卑贱 为吾等给使
本为弊恶行 今故受此报
独处于卑贱 为吾等给使
生此处不净 为他所触娆
闻已当患厌 此处可厌患
从今当精勤 勿复为人使
二人勤精进 思惟如来法
捨彼所恋著 观欲不净行
欲缚不真实 诳惑于世间
如象离羁绊 超越忉利天
释及忉利天 集法讲堂上
彼已勇猛力 超越忉利天
释叹未曾有 诸天亦见过
此是释迦子 超越忉利天
患厌于欲缚 瞿夷说此言
摩竭国有佛 名曰释迦文
彼子大失意 其后还得念
三人中一人 故为执乐神
二人见道谛 超越忉利天
世尊所说法 弟子不怀疑
俱共同闻法 二人胜彼一
自见殊胜已 皆生光音天
我观见彼已 故来至佛所
帝释白佛言。愿开闲暇。一决我疑。
佛言。随汝所问。吾当为汝一一演说。
尔时。帝释即白佛言。诸天.世人.干沓和.阿须罗及余众生等。尽与何结相应。乃至怨仇.刀杖相向。
佛告释言。怨结之生。皆由贪嫉。故使诸天.世人.阿须罗.余众生等。刀杖相加。
尔时。帝释即白佛言。实尔。世尊。怨结之生。由贪嫉故。使诸天.世人.阿须罗.余众生等。刀杖相加。我今闻佛所说。疑网悉除。无复疑也。但不解此贪嫉之生。何由而起。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佛告帝释。贪嫉之生。皆由爱憎。爱憎为因。爱憎为缘。爱憎为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
尔时。帝释即白佛言。实尔。世尊。贪嫉之生。皆由爱憎。爱憎为因。爱憎为缘。爱憎为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我今闻佛所说。迷惑悉除。无复疑也。但不解爱憎复何由而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佛告帝释。爱憎之生。皆由于欲。因欲缘欲。欲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
尔时。帝释白佛言。实尔。世尊。爱憎之生。皆由于欲。因欲缘欲。欲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我今闻佛所说。迷惑悉除。无复疑也。但不知此欲复何由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佛告帝释。爱由想生。因想缘想。想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而无。
尔时。帝释白佛言。实尔。世尊。爱由想生。因想缘想。想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我今闻佛所说。无复疑也。但不解想复何由而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佛告帝释。想之所生。由于调戏。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帝释。若无调戏则无想。无想则无欲。无欲则无爱憎。无爱憎则无贪嫉。若无贪嫉。则一切众生不相伤害。帝释。但缘调为本。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此有想。从想有欲。从欲有爱憎。从爱憎有贪嫉。以贪嫉故。使群生等共相伤害。
帝释白佛言。实尔。世尊。由调有想。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此有想由调而有。无调则无。若本无调者则无想。无想则无欲。无欲则无爱憎。无爱憎则无贪嫉。无贪嫉则一切群生不相伤害。但想由调生。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调有想。从想有欲。从欲有爱憎。从爱憎有贪嫉。从贪嫉使一切众生共相伤害。我今闻佛所说。迷惑悉除。无复疑也。
尔时。帝释复白佛言。一切沙门.婆罗门尽除调戏在灭迹耶。为不除调戏在灭迹耶。
佛告帝释。一切沙门.婆罗门不尽除调戏在灭迹也。所以然者。帝释。世间有种种界。众生各依己界。坚固守持。不能捨离。谓己为实。余者为虛。是故。帝释。一切沙门.婆罗门不尽除调戏而在灭迹。
尔时。帝释白佛言。实尔。世尊。世间有种种众生。各依己界。坚固守持。不能捨离。谓己为是。余为虛妄。是故一切沙门.婆罗门不尽除调戏而在灭迹。我闻佛言。疑惑悉除。无复疑也。
帝释复白佛言。齐几调在灭迹耶。
佛告帝释。调戏有三。一者口。二者想。三者求。彼口所言。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言已。如所言。不自害.不害他.不二俱害。知时比丘如口所言。专念不乱。想亦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想已。如所想。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如所想。专念不乱。帝释。求亦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求已。如所求。不自害.不害他。不二俱害。知时比丘如所求。专念不乱。
尔时。释提桓因言。我闻佛所说。无复狐疑。
又白佛言。齐几名贤圣捨心。
佛告帝释。捨心有三。一者喜身。二者忧身。三者捨身。帝释。彼喜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喜已。如所喜。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帝释。彼忧身者。自害.害彼。亦二俱害。捨此忧已。如所忧。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复次。帝释。彼捨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身已。如所捨。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是即名为受具足戒。
帝释白佛言。我闻佛所说。无复狐疑。
又白佛言。齐几名贤圣律诸根具足。
佛告帝释。眼知色。我说有二。可亲.不可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我说有二。可亲.不可亲。
尔时。帝释白佛言。世尊。如来略说。未广分別。我以具解。眼知色。我说有二。可亲.不可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有二。可亲.不可亲。世尊。如眼观色。善法损减。不善法增。如此眼知色。我说不可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知法。善法损减。不善法增。我说不可亲。世尊。如眼见色。善法增长。不善法减。如是眼知色。我说可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知法。善法增长。不善法减。我说可亲。
佛告帝释。善哉。善哉。是名贤圣律诸根具足。
帝释白佛言。我闻佛所说。无复狐疑。
复白佛言。齐几比丘名为究竟.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究竟无余。
佛告帝释。为爱所苦。身得减者。是为究竟.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究竟无余。
帝释白佛言。我本长夜。所怀疑网。今者如来开发所疑。
佛告帝释。汝昔颇曾诣沙门.婆罗门所问此义不。
帝释白佛言。我自忆念。昔者。曾诣沙门.婆罗门所咨问此义。昔我一时曾集讲堂。与诸天众共论。如来为当出世。为未出世。时共推求。不见如来出现于世。各自还宮。五欲娛乐。世尊。我复于后时见诸大神天。自恣五欲已。渐各命终。时我。世尊。怀大恐怖。衣毛为竖。时。见沙门.婆罗门处在闲静。去家离欲。我寻至彼所问言。云何名究竟。我问此义。彼不能报。彼既不知。逆问我言。汝为是谁。我寻报言。我是释提桓因。彼复问言。汝是何释。我时答言。我是天帝释。心有所疑。故来相问耳。时。我与彼如所知见。说于释义。彼问我言。更为我弟子。我今是佛弟子。得须陀洹道。不墮余趣。极七往返。必成道果。唯愿世尊记我为斯陀含。说此语已。复作颂曰
由彼染秽想 故生我狐疑
长夜与诸天 推求于如来
见诸出家人 常在闲静处
谓是佛世尊 故往稽首言
我今故来问 云何为究竟
问已不能报 道迹之所趣
今日无等尊 是我久所求
已观察己行 心已正思惟
唯圣先已知 我心之所行
长夜所修业 愿净眼记之
虽命人中上 三界无极尊
能断恩爱刺 今礼日光尊
佛告帝释。汝忆本得喜乐.念乐时不。
帝释答曰。如是。世尊。忆昔所得喜乐.念乐。世尊。我昔曾与阿须轮共战。我时得胜。阿须轮退。我时则还。得欢喜.念乐。计此欢喜.念乐。离有秽恶刀杖喜乐.斗讼喜乐。今我于佛所得喜.念乐。无有刀杖.诤讼之乐。
佛告帝释。汝今得喜乐.念乐。于中欲求何功德果。
尔时。帝释白佛言。我于喜乐.念乐中。欲求五功德果。何等五。即说偈言
我后若命终 捨于天上寿
处胎不怀患 使我心欢喜
佛度未度者 能说正真道
于三佛法中 我要修梵行
以智慧身居 心自见正谛
得达本所起 于是长解脫
但当勤修行 习佛真实智
设不获道证 功德犹胜天
诸有神妙天 阿迦尼吒等
下至末后身 必当生彼处
我今于此处 受天清净身
复得增寿命 净眼我自知
说此偈已。白佛言。我于喜乐.念乐中。欲得如是五功德果。
尔时。帝释语忉利诸天曰。汝于忉利天上梵童子前恭敬礼事。今于佛前复设此敬者。不亦善哉。
其语未久。时梵童子忽然于虛空中天众上立。向天帝释而说偈曰
天王清净行 多利益众生
摩竭帝释主 能问如来义
时。梵童子说此偈已。忽然不现。是时。帝释即从座起。礼世尊足。绕佛三匝。却行而退。忉利诸天及般遮翼亦礼佛足。却行而退。时。天帝释少复前行。顾语般遮翼曰。善哉。善哉。汝能先于佛前鼓琴娛乐。然后我及诸天于后方到。我今知汝补汝父位。于干沓和中最为上首。当以彼拔陀干沓和王女与汝为妻。
世尊说此法时。八万四千诸天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时。释提桓因.忉利诸天及般遮翼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长阿含经·种德经第二十二

种德经第二十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鸯伽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遊行人间。止宿瞻婆城伽伽池侧。

时。有婆罗门。名曰种德。住瞻婆城。其城人民众多。炽盛丰乐。波斯匿王即封此城与种德婆罗门。以为梵分。此婆罗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候吉凶.祭祀仪礼。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

时。瞻婆城內诸婆罗门.长者.居士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从鸯伽国遊行人间。来瞻婆城伽伽池侧。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此真人应往觐现。今我宁可往与相见。作此言已。即共相率。出瞻婆城。队队相随。欲往诣佛。

时。种德婆罗门在高台上。遙见众人队队相随。故问侍者。彼诸人等以何因缘队队相随。欲何所至。

侍者白言。我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鸯伽国遊行人间。至瞻婆城伽伽池侧。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人说。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此瞻婆城诸婆罗门.长者.居士众聚相随。欲往问讯瞿昙沙门耳。

时。种德婆罗门即勅侍者。汝速持我声。往语诸人。卿等小住。须我往至。当共俱诣彼瞿昙所。

时。彼侍者即以种德声。往语诸人言。诸人且住。须我往到。当共俱诣彼瞿昙所。

时。诸人报侍者言。汝速还白婆罗门言。今正是时。宜共行也。

侍者还白。诸人已住。言。今正是时。宜共行也。时。种德婆罗门即便下台。至中门立。

时。有余婆罗门五百人。以少因缘。先集门下。见种德婆罗门来。皆悉起迎问言。大婆罗门。欲何所至。

种德报言。有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鸯伽国遊行人间。至瞻婆城伽伽池侧。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是真人宜往觐现。我今欲往至彼相见。

时。五百婆罗门即白种德言。勿往相见。所以者何。彼应诣此。此不应往。今大婆罗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若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皆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相吉凶.祭祀仪礼。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颜貌端正。得梵色像。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戒德增上。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

又大婆罗门所言柔和。辩才具足。义味清净。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为大师。弟子众多。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常教授五百婆罗门。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四方学者皆来请受。问诸技术祭祀之法。皆能具答。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恭敬供养。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富有财宝。库藏盈溢。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智慧明达。所言通利。无有怯弱。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

尔时。种德告诸婆罗门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我具有此德。非不有也。汝当听我说。沙门瞿昙所有功德。我等应往彼。彼不应来此。沙门瞿昙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彼成就此法者。我等应往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颜貌端正。出剎利种。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生尊贵处。出家为道。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光色具足。种姓真正。出家修道。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生财富家。有大威力。出家为道。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具贤圣戒。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善于言语柔软和雅。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为众导师。弟子众多。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永灭欲爱。无有卒暴。忧畏已除。衣毛不竖。欢喜和悅。见人称善。善说行报。不毀余道。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恒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礼敬供养。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为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礼敬供养。亦为梵婆罗门.多利遮婆罗门.鋸齿婆罗门.首迦摩纳都耶子所见供养。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为诸声闻弟子之所宗奉。礼敬供养。亦为诸天.余鬼神众之所恭敬。释种.俱利.冥宁.跋祇.末余.酥摩皆悉宗奉。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授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归五戒。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授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等三归五戒。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弟子受三自归五戒。诸天.释种.俱利等。皆受三归五戒。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遊行之时。为一切人恭敬供养。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城郭聚落。为人供养。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非人.鬼神不敢触娆。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其处人民皆见光明。闻天乐音。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若欲去时。众人恋慕。涕泣而送。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初出家时。父母涕泣。爱惜恋恨。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少壮出家。捨诸饰好.象马.宝车.五欲.缨珞。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捨转轮王位。出家为道。若其在家。当居四天下。统领民物。我等皆属。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明解梵法。能为人说。亦与梵天往返言语。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三十二相皆悉具足。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智慧通达。无有怯弱。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彼瞿昙今来至此瞻婆城伽伽池侧。于我为尊。又是贵客。宜往亲觐。

时。五百婆罗门白种德言。甚奇。甚特。彼之功德乃如是耶。若彼于诸德中能成一者尚不应来。况今尽具。宜尽相率。共往问讯。

种德答言。汝欲行者。宜知是时。

时。种德即严驾宝车。与五百婆罗门及瞻婆城诸婆罗门长者.居士。前后围绕。诣伽伽池。去池不远。自思惟言。我设问瞿昙。或不可彼意。彼沙门瞿昙当呵我言。应如是问。不应如是问。众人闻者。谓我无智。损我名称。设沙门瞿昙问我义者。我答或不称彼意。彼沙门当呵我言。应如是答。不应如是答。众人闻者。谓我无智。损我名称。设我默然于此还者。众人当言。此无所知。竟不能至沙门瞿昙所。损我名称。若沙门瞿昙问我婆罗门法者。我答瞿昙足合其意耳。

时。种德于伽伽池侧作是念已。即便前行下车步进。至世尊所。问讯已。一面坐。时。瞻婆城诸婆罗门.长者.居士。或有礼佛而坐者。或有问讯而坐者。或有称名而坐者。或叉手向佛而坐者。或有默然而坐者。众坐既定。佛知种德婆罗门心中所念。而告之曰。汝所念者。当随汝愿。佛问种德。汝婆罗门成就几法。所言诚实。能不虛妄。

尔时。种德默自念言。甚奇。甚特。沙门瞿昙有大神力。乃见人心。如我所念而问我义  时。种德婆罗门端身正坐。四顾大众。熙怡而笑。方答佛言。我婆罗门成就五法。所言至诚。无有虛妄。云何为五。一者婆罗门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二者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明察吉凶.祭祀仪礼。三者颜貌端正。四者持戒具足。五者智慧通达。是为五。瞿昙。婆罗门成就此五法。所言诚实。无有虛妄。

佛言。善哉。种德。颇有婆罗门于五法中捨一成四。亦所言诚实。无有虛妄。得名婆罗门耶。

种德白佛言。有。所以者何。瞿昙。何用生为。若婆罗门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明察吉凶.祭祀仪礼。颜貌端正。持戒具足。智慧通达。有此四法。则所言诚实。无有虛妄。名婆罗门。

佛告种德。善哉。善哉。若于此四法中捨一成三者。亦所言诚实。无有虛妄。名婆罗门耶。

种德报言。有所以者何。何用生.诵为。若婆罗门颜貌端正。持戒具足。智慧通达。成此三者。所言真诚。无有虛妄。名婆罗门。

佛言。善哉。善哉。云何。若于三法中捨一成二。彼亦所言至诚。无有虛妄。名婆罗门耶。

答曰。有。所以者何。何用生.诵及端正为。

尔时。五百婆罗门各各举声。语种德婆罗门言。何故呵止生.诵及与端正。谓为无用  尔时。世尊告五百婆罗门曰。若种德婆罗门容貌丑陋。无有种姓。讽诵不利。无有辩才.智慧.善答。不能与我言者。汝等可语。若种德颜貌端正。种姓具足。讽诵通利。智慧辩才。善于问答。足堪与我共论义者。汝等且默。听此人语。

尔时。种德婆罗门白佛言。唯愿瞿昙且小停止。我自以法往训此人。

尔时。种德寻告五百婆罗门曰。鸯伽摩纳今在此众中。是我外甥。汝等见不。今诸大众普共集此。唯除瞿昙颜貌端正。其余无及此摩纳者。而此摩纳杀生.偷盗.淫逸.无礼.虛妄.欺诳。以火烧人。断道为恶。诸婆罗门。此鸯伽摩纳众恶悉备。然则讽诵.端正。竟何用为。

时。五百婆罗门默然不对。种德白佛言。若持戒具足。智慧通达。则所言至诚。无有虛妄。得名婆罗门也。

佛言。善哉。善哉。云何。种德。若于二法中捨一成一。亦所言诚实。无有虛妄。名婆罗门耶。

答曰。不得。所以者何。戒即智慧。智慧即戒。有戒有智。然后所言诚实。无有虛妄。我说名婆罗门。

佛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有戒则有慧。有慧则有戒。戒能净慧。慧能净戒。种德。如人洗手。左右相须。左能净右。右能净左。此亦如是。有慧则有戒。有戒则有慧。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婆罗门。戒.慧具者。我说名比丘  尔时。种德婆罗门白佛言。云何为戒。

佛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一一分別  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曰。若如来出现于世。应供.正遍知.明行成.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人说。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若长者.长者子闻此法者。信心清净。信心清净已。作如是观。在家为难。譬如桎梏。欲修梵行。不得自在。今我宁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于异时捨家财业。弃捐亲族。服三法衣。去诸饰好。讽诵比丘。具足戒律。捨杀不杀。乃至心法四禅现得欢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居之所得也。婆罗门。是为具戒。

又问。云何为慧。

佛言。若比丘以三昧心清净无秽。柔软调伏。住不动处。乃至得三明。除去无明。生于慧明。灭于暗冥。生大法光。出漏尽智。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居之所得也。婆罗门。是为智慧具足。

时。种德婆罗门白佛言。今我归依佛.法.圣众。唯愿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时。种德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有明大经

有明大经

北传中含二一一。大拘希罗经(大正藏一、七九0页)杂含二五一(大正藏二、六十页。)
本经乃大拘希罗问,舍利弗答之问答经。内容有相当严密之法论。北传中含,问者与答者刚相反。内容大体上一致。杂含之间者与答和巴利文一致但其内容,甚为简单。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大拘希罗,于晡时由宴默而起,诣往尊者舍利弗之处。至已,与尊者舍利弗互相问讯,交换友谊礼让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大拘希罗,向尊者舍利弗曰:
尊者!所言无慧也,无慧也。尊者!是由何被称为无慧耶?
舍利弗曰:
尊者!言彼无慧、彼无慧者。因此被称为无慧也。
何谓彼无慧?
彼无慧此是苦也。
彼无慧此是苦集也。
彼无慧此是苦灭也。
彼无慧此是苦灭道迹也。
尊者!彼无慧,彼无慧者。因此被称为无慧也。
善哉!尊者!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
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所谓有慧也,有慧也。尊者!是由如何被称为有慧耶?
舍利弗曰:
尊者!言彼慧知之,彼慧知之。因此被称为有慧也。
何谓彼慧知之?
彼慧知此是苦也。
彼慧知此是苦集也。
彼慧知此是苦灭也。
彼慧知此是苦灭道迹也。
尊者!彼慧知之,被慧知之。因此被称为有慧也。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所言彼有识,被有识。是由何被称为识耶?
舍利弗曰:
尊者!言彼识知之,彼识知之。因此被称为识也。
何谓彼识知之?
彼识知乐也。
彼识知苦也。
彼识知不苦不乐也。
尊者!彼识知之,彼识知之。因此被称为识也。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彼慧与彼识者,此等之法是相合耶?抑相离耶?且对此法分解、分析之后,得知其差异耶?
舍利弗曰:
尊者!彼慧与彼识,此等之法为相合、而非相离也。且对此等之法分解、分析之后,不得知其差异。
尊者!彼慧知之即识知之;彼识知之即慧知之。是故此等之法为相合者、而非相离他。且对此等之法分解、分析之后亦不得知其差异。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如彼慧与彼识,此等之法为相合、而非相离者,有何差异耶?
舍利弗曰:
尊者!此慧与此识,此等之法为相合、而非相离者,于既好当修之者、识当遍知之,是即此等之差异也。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所言受,受。是由何称之为受耶?
舍利弗曰:
尊者!彼感受之,彼感受之。是故称之为受也。
何谓彼感受?彼感受乐也,彼感受苦也,彼感受不苦不乐也。尊者!彼感受之,彼感受之。是故称之为受也。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所言想,想。尊者!是由何称之为想耶?
舍利弗曰:
尊者!彼想之,彼想之。是故称之为想也。
何谓彼想?彼想青、想黄、想赤、想白也。尊者!彼想之,彼想之。是故称之为想也。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彼受、彼想与彼识,此等之法为相合耶?或为相离耶?且对此等法之分解,分析后,可得知其差异耶?
舍利弗曰:
尊者!彼受,被想与彼识,此等之法为相合,而非相离者,且对此等法之分解、分析后亦不得知其差异也。尊者!彼感受即想之:彼想即识知之。是故此等之法为相合、而非相离者,且对此等法之分解、分析后亦不得知其差异也。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五根之释放,以清净之意识,当导至何处耶?
舍利弗曰:
尊者!五根之释放,以清净之意识,当导至虚空无边之空无边处;当导至识无边之识无边处;当导至无所存在之无所有处。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又,尊者! 导至虚空无边之空无边处;导至识无边之识无边处;导至无所存在之无所有处之法,是以何慧耶?
舍利弗曰:
尊者! 导至虚空无边之空无边处;当导至识无边之识无边处;当导至无所存在之无所有处以慧眼、慧知之。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又,尊者!慧以何为利义耶?
舍利弗曰:
尊者!慧以通智为利义、以遍如为利义、以舍断为利义。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又,尊者!由几何之缘,得生正见耶?
舍利弗曰:
尊者!由二缘得生正见,由闻他声及内思惟也。尊者!由此等二缘得生正见。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又,尊者!有几支摄正见,得心解脱果、心解脱果之功德、慧解脱果、慧解脱果之功德?
舍利弗曰:
尊者!有五支摄正见,得心解脱果、心解脱果之功德、慧解脱果、慧解脱果之功德。
尊者!于此,正见乃依戒所摄为资助、依多闻所摄为资助、依对论所摄为资助、依寂止所摄为资助,及依观所摄为资助。
尊者!是以此五支摄正见,得心解脱果、心解脱果之功德、慧解脱果、慧解脱果之功德。.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又,尊者!有几何之存在耶?
舍利弗曰:
尊者!此等有三存在:欲之存在、色之存在、无色之存在。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又,尊者!如何于当来有生耶?
舍利弗曰:
尊者!有情为无明所盖,为爱结所系,由于欢喜此处彼处,如是,谓当来有生也。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又,尊者!云何当来不生耶?
舍利弗曰:
尊者!若无明已尽,明已生者,必尽渴爱,如是,谓当来不生也。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又,尊者!云何为初禅耶?
舍利弗曰:
尊者!于此,比丘以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住。尊者!是即谓初禅。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初禅有几支耶?
舍利弗曰:
尊者!初禅有五支。尊者!初禅之比丘有寻、伺、喜、乐及一心。尊者,如是初禅有五支也。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又,尊者!初禅有几支舍离与几支具足耶?
舍利弗曰:
尊者!初禅有五支舍离与五支具足。尊者!于此,入初禅之比丘舍欲贪、舍嗔恚、舍昏沉睡眠、舍调悔、舍疑也;转起寻、伺、喜、乐及一心。尊者!初禅有如是五支舍离与五支具足。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此等五根,异境界、异行界、不互相一致领受境界及行处,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尊者!此等五根有异境界、异行界、不互相一致领受对境及行境。有何所依耶?何者为领受此等之境界及行界?
舍利弗曰:
尊者!此等五根有异境界、异行界,不互相一致领受境界及行处。(根各受境)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尊者!此等五根异境界,异行界不互相一致领受境界及行界。意为五根所依,意领受此等之境界、行界。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此等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尊者!此等五根,缘何而住耶?
舍利弗曰:
尊者!此等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尊者!此等五根是缘寿而住。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寿缘何而住耶?
舍利弗曰:
寿缘暖而住。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暖缘何而住耶?
舍利弗曰:
尊者!暖缘寿而住。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今我等如是解尊者舍利弗之所说:寿缘暖而住。又,我等如是解尊者舍利弗之所说:暖缘寿而住。又,尊者!此说之真义应如何见耶?
舍利弗曰:
尊者!然则,我于尊者以喻示之,依喻于此,有智者当解所说之真义也。
尊者!犹如点燃油灯,缘光而有焰,缘焰而有光,因光故有焰也。如是,尊者!寿即缘暖而住,暖即缘寿而住也。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彼等诸寿行,即为彼等之受法耶?或诸寿行与受法为各别耶?
舍利弗曰:
尊者!彼等诸寿行,非即彼等之受法。
尊者!若彼时诸寿行却为彼等之受法者,则入灭受想定之比丘当不可能知出定。尊者!因诸寿行与诸受之法为各别,故入灭受想定之比丘可能知出定。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有几法,于此身灭时,此身之抛弃掷出,如横置无心思之木片耶?
舍利弗曰:
尊者!寿、暖、识之三法,此身之抛弃掷出时,如横置.无心思之木片也!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此之死亡命终者,与此入灭受想定之比丘,彼等之间有何差别耶?
舍利弗曰:
尊者!此之死亡命终者:身行灭、安息;口行灭、安息;心行灭、安息。寿尽、暖息、诸根败坏;而入灭受想定之比丘,亦身行灭、安息;口行灭、安息;心行灭、安息;但寿不尽、暖亦不息、诸根寂静不败坏也。尊者!此之死亡命终者,与此人灭受想定之比丘;彼等有如此之差别也。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有几何之缘入于不苦不乐之心解脱耶?
舍利弗曰:
尊者!有四缘入于不苦不乐心解脱。
尊者!于此,比丘先舍乐、苦已,以灭喜、忧、不苦不乐,而舍、念、遍净成就第四禅住。尊者,依此等四缘,入不苦不乐之心解脱也。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有几何之缘入于无相心解脱耶?
舍利弗曰:
尊者!有二缘,入于无相心解脱,即一切相之不作意,及无相界之作意也。尊者!由此等二缘,入于无相心解脱也。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有几何之缘于无相心解脱住耶?
舍利弗曰:
尊者!有三缘,于无相心解脱住,即一切相之不作意,对无相界之作意及前预备之为作也。尊者,由此等三缘,有无相心解脱住也。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有几何之缘,起无相心解脱耶?
舍利弗曰:
尊者!有二缘起,无相心解脱,即一切相之作意,及对无相界之不作意也。尊者!由此等二缘,起无相心解脱。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此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及无相心解脱,此等诸法为义异、名异耶?或义同而名异耶?
舍利弗曰:
尊者!此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及无相心解脱者,尊者!因有方便,依据方便,此等诸法为异义、异名。然而尊者!因有方便,依据方便,此等诸法为同义而异名也。
尊者!因如何方便,依据如何方便,此等诸法为异义、异名?
尊者!于此,比丘以俱慈之心遍满一方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如是四方上、下、横、一切处,将对一切世界之有情广大、广博无量、无恚、无害、俱慈之心,遍满而住。
又以俱悲之心遍满一方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如是四方上、下、横、一切处,将对一切世界之有情广大、广博无量、无恚、无害、俱悲之心,遍满而住。
以俱喜之心遍满一方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如是四方上、下、横、一切处,将对一切世界之有情广大、广博无量、无恚、无害、俱喜之心,遍满而住。
以俱舍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如是四方上、下、横,一切处,将对一切有情视作自己,以广大、广博、无量、无恚、无害之舍俱心,遍满而住。尊者曰此称为无量心解脱。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云何为无所有心解脱?
舍利弗曰:
尊者!于此,比丘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作意:无任何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尊者!此称为无所有心解脱。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云何为空心解脱?
舍利弗曰:
尊者!于此,比丘或至森林、或至树下、或至空闲处,作如是思惟:此我或我所是空也。尊者!此称为空心解脱。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云何为无相心解脱?
舍利弗曰:
尊者!于此,比丘由对一切相不作意,具足无相心定而住。尊者!此称为无相心解脱。
善哉!尊者!
尊者大拘希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
尊者!因有方便,依据方便,此等诸法为义异、名异。复次,尊者!因何方便、依据何方便,此等诸法为义同而名异?
舍利弗曰:
尊者!,贪为量因,嗔为量因,痴为量因。彼等漏尽比丘,已舍、已断根如截多罗树头,归于非有,未来为不生法。尊者!与无量心解脱相比,彼等不动心解脱称为最上。彼不动心解脱,即贪空、嗔空、痴空也。
尊者!贪障、嗔障、痴障,彼等漏尽之比丘已舍、已断根如截多罗树头,归于非有,未来为不生法。尊者!与无所有心解脱相比,不动心解脱称为最上。彼不动心解脱,即贪空、嗔空、痴空也。
尊者!贪为取相,嗔为取相,痴为取相。彼等漏尽之比丘已舍、己断根如截多罗树头,归于非有,未来为不生法。尊者!与无相心解脱相比,不动心解脱称为最上。彼不动心解脱,即贪空、嗔空、痴空也。
尊者!因有方便,依据方便,此等诸法为义同而名异也。
尊者舍利弗如是说已,喜悦之尊者大拘希罗,大喜尊者舍利弗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阿难一夜贤者经

阿难一夜贤者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六七、阿难说经(大正藏一、六九九页。)
本经乃阿难为诸比丘,说明一夜贤者偈,而后佛陀更为阿难解释。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恰其时,尊者阿难集于会堂,为诸比丘说法、说示、令正持、令踊跃、令欢喜、即语一夜贤之总说与分别。
其时,世尊于日暮从独住而起,来近集会堂,近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何人集于会堂、为诸比丘说法、说示、令正持、令踊跃、令欢喜、即语一夜贤者之总说与分别。
诸比丘言:
世尊!尊者阿难集于会堂为诸比丘说法、说示、令正持、令踊跃,令欢喜。即语一夜贤者之总说与分别。
其时,世尊告尊者阿难曰:
然者,阿难!汝如何为诸比丘说法、说示、令正持、令踊跃、令欢喜、即语一夜贤者之总说与分别。
尊者阿难言:
如是,世尊!我为诸比丘说法、说示、令正持、令踊跃、令欢喜、即语一夜贤者之总说与分别。
勿追于过去,勿愿于未来
一切过去者,彼已皆舍弃
未来者未至,而彼现在法
处处善观察,不摇又不动
了知彼修习,唯应今日作
作须必热心,谁知明日光
不遇死大军,实谓无是事
热心如是住。昼夜不懈怠
此一夜贤者,谓静寂默者
然者,友!如何为‘追过去?’
于过去时有如是色,于此随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受,于此随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想,于此随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行,于此随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识。于此随起喜悦。
友!如是为追过去也。
然者,友!如何为不追过去?
于过去时有如是色,于此不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受,于此不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想,于此不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行,于此不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识,于此不起喜悦。
友!如是为不追过去也。
然者,友!如何为愿未来?
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色,于此随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受,于此随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想,于此随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行,于此随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识。于此随起喜悦。
友!如是为愿未来也。
然者,友!如何为不愿未来?
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色,于此不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受,于此不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想,于此不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行,于此不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识。于此不起喜悦。
友!如是为不愿未来也。
然者,友!如何为动摇于现在之诸法?
友!兹有无闻凡夫,不见诸圣者,不熟达圣法,不通晓圣法。不见诸善人,不熟达诸善人法,不通晓诸善人法;见色是我、或我是色、或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也;见受是我、或我有受、或我中有受、或受中有我也;见想是我、或我有想、或我中有想、或想中有我也;见行是我、或我有行、或我中有行、或行中有我也;见识是我、或我有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也。
友!如是动摇于现在之诸法也。
然者,友!如何为不动摇于现在之诸法?
友!兹有闻之圣弟子,见诸圣者,熟达圣法,通晓圣法,以见善人,熟达善人法,通晓善人法;不见色是我、或我有色、或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不见受是我、或我有受、或我中有受、或受中有我;不见想是我、或我有想、或我中有想、或想中有我;不见行是我、或我有行、或我中有行、或行中有我;不见识是我、或我有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之等见。]
友!如是为不动摇于现在之诸法也。
勿追于过去,勿愿于未来
一切过去者,彼已皆舍弃
未来者未至,而彼现在法
处处善观察,不摇又不动
了知彼修习,唯应今日作
作须必热心,谁知明日光
不遇死大军,实谓无是事
热心如是住。昼夜不懈怠
此一夜贤者,谓静寂默者
如是,世尊!我为诸比丘说法、说示、令正持、令踊跃、令欢喜、即语一夜贤者之总说与分别。
世尊曰:
善哉!善哉!阿难!善哉!阿难!汝为诸比丘说法、说示、令正持、令踊跃、令欢喜、即语一夜贤者之总说与分别。
勿追于过去,勿愿于未来
一切过去者,彼已皆舍弃
未来者未至,而彼现在法
处处善观察,不摇又不动
了知彼修习,唯应今日作
作须必热心,谁知明日光
不遇死大军,实谓无是事
热心如是住。昼夜不懈怠
此一夜贤者,谓静寂默者
然者,阿难!如何为‘追过去?’
于过去时有如是色,于此随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受,于此随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想,于此随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行,于此随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识。于此随起喜悦。
阿难!如是为追过去也。
然者,阿难!如何为不追过去?
于过去时有如是色,于此不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受,于此不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想,于此不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行,于此不起喜悦;于过去时有如是识,于此不起喜悦。
阿难!如是为不追过去也。
然者,阿难!如何为愿未来?
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色,于此随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受,于此随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想,于此随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行,于此随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识。于此随起喜悦。
阿难!如是为愿未来也。
然者,阿难!如何为不愿未来?
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色,于此不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受,于此不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想,于此不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行,于此不起喜悦;于未来时应有如是识。于此不起喜悦。
阿难!如是为不愿未来也。
然者,阿难!如何为动摇于现在之诸法?
阿难!兹有无闻凡夫,不见诸圣者,不熟达圣法,不通晓圣法。不见诸善人,不熟达诸善人法,不通晓诸善人法;见色是我、或我是色、或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也;见受是我、或我有受、或我中有受、或受中有我也;见想是我、或我有想、或我中有想、或想中有我也;见行是我、或我有行、或我中有行、或行中有我也;见识是我、或我有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也。
阿难!如是动摇于现在之诸法也。
然者,阿难!如何为不动摇于现在之诸法?
阿难!兹有闻之圣弟子,见诸圣者,熟达圣法,通晓圣法,以见善人,熟达善人法,通晓善人法;不见色是我、或我有色、或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不见受是我、或我有受、或我中有受、或受中有我;不见想是我、或我有想、或我中有想、或想中有我;不见行是我、或我有行、或我中有行、或行中有我;不见识是我、或我有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之等见。]
阿难!如是为不动摇于现在之诸法也。
勿追于过去,勿愿于未来
一切过去者,彼已皆舍弃
未来者未至,而彼现在法
处处善观察,不摇又不动
了知彼修习,唯应今日作
作须必热心,谁知明日光
不遇死大军,实谓无是事
热心如是住。昼夜不懈怠
此一夜贤者,谓静寂默者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尊者阿难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阿含研究·重要经论·中阿含因品念处经第二

中阿含因品念处经第二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如是观觉心法如法念处。云何观身如身念处。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寐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昂。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拼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齿齿相着。舌逼上齶。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捉旋。自在打锻。如是比丘齿齿相着。舌逼上齶。以心治心。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觉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抟。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见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如山泉。清净不浊。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流溢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于水底。彼根茎华叶悉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于其身体无处不覆。如是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善受观相。善忆所念。犹如有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如是比丘善受观相。善忆所念。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地于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鸱所啄。豺狼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烂腐食半。骨璅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膞骨.髀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粖。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身如身者。是谓观身如身念处

云何观觉如觉念处。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觉如觉。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觉如觉者。是谓观觉如觉念处

云何观心如心念处。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如心者。是谓观心如心念处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眼缘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处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嗔恚.睡眠.调悔。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法.精进.喜.息.定。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长部·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本经相当于北传汉译中阿含卷第二四之念处经(大正藏二六)。经之内容是宣示:净化众生、度脱忧悲、灭除苦恼、得正法、证涅槃唯一之道为四念处观,更说如法观察;五盖、五蕴、六处、七觉支、四圣谛,以破净、乐、常、我之四倒。此中对于身念处观,精勤观呼吸、身体之位置、态度、其构成要素、解破部分、死尸等,有正知正念者,破除身之四倒,得证解脱,有详细之叙述。主说修习四念处者,其果报为阿罗汉果或得阿那含果,及反复以示不退转之努力精进的必要。四念处观虽散说于诸经典中,其构造比较简单,而适当之敷衍的,有中部经典之念处经;更加添此法观,必要有四圣谛之教说,而成为本经所说是可想像的。而且只要述此经之修行方法,则甚深关连到律的关系,于相应部经典之念处经,此法观同视于戒律,从正法之护持上,力说四念处观之观点看,构成本经之内容,可示为根木佛教中重要的一面。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名剑磨瑟昙之拘楼人市镇。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之弟子,或长转(辘驴)者,如:“我在长转,”或短者,如:“我在短转。”诸比丘!比丘如是在长入息者,如:“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者,如:“我在长出息。”短入息者,如:“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如是,或于内身之观身而住;又于外身之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又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对于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者,如:“我在行,”又于住者,如:“我在住,”于坐者,如:“我在坐,”于卧者,如:“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知之。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观前、顾后,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着僧伽梨(袈裟)衣、钵,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食、饮、咀嚼、尝味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大、小便,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行、住、坐、卧、醒、语、默,亦由于正智而作。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此身,上至头发,下至蹠底,如:“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粘液、关节液、尿。”诸比丘!犹如两口之袋,填进种种谷物,即:稻、粳、绿豆、豆颗、胡麻、糙米,其眼者开解之,得观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绿豆、此是豆颗、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上至头发,下至蹠底,知:“于此身有发、髦、爪、 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腋、粘液、关节液、尿。”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从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诸比丘!犹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杀牛,于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犹如坐,诸比丘!如是比丘!从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果于冢间之死尸,死后经一日二日乃至三日,膨胀成为青黑、腐烂,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性质),而成为如是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于冢间之死尸,被鸟所啄、或鹰所啄、或鹫所啄、或犬所食、或豹所食,乃至各种生类之所食。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是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血肉而筋连结于骸骨……乃至……无肉之附着血而筋连结骸骨……乃至……无血、肉,唯筋连结骸骨:乃至……关节解散,手骨于此处,足骨于彼处,踝骨于此处,腿骨于彼处,盘骨于此处,背骨于彼处,头盖骨在彼处,骸骨散在四五八面。彼注视此身,知:
“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初如螺色之白骨……乃至……经过一年,骸骨堆高……乃至……骸骨粉碎败坏,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十一
然,诸比丘!如何比丘于受观受而住耶?
诸比丘!比丘韟饱A若在感乐受,知:“我在感乐受。”在感苦受者,知:“我在感苦受。”在感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不苦不乐受。”若在感肉体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乐受。”又在感精神之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乐受。”或在感肉体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苦受。”又在感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苦受。”或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又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受。”
如是,或于内受,观受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受”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
十二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耶?于此,诸比丘!比丘心贪者,知:“心贪。”
又心,离贪者,知:“心离贪。”
又心,嗔者,知:“心嗔。”
又心,离嗔者,知:“心离嗔。”
又心,痴者,知:“心痴。”
又心,离痴者,知:“心离痴。”
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
又心,散乱者,知:“心散乱。”
又心,广大者,知:“心广大。”
又心,狭小者,知:“心狭小。”
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
又心,无上者,知:“心无上。”
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
又心,无定者,知:“心无定。”
又心,解脱者,知:“心解脱。”
又心,未解脱者,知:“心未解脱。”
如是,或于心,观心而住;又于外心,观心而住;又于内外心,观心而住。或于心,观生法而住;于心,观灭法而住;又于心,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 忆念所成,皆会“有心”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十三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
又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贪欲存在者,知:“我于内贪欲存在。”;于内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贪欲生起,知已生之贪欲灭尽,又知已灭尽之贪欲,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嗔恚存在者,知:“于我内嗔恚存在。”于内嗔恚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嗔恚不存在。”知未生之嗔恚生起,又知已生之嗔恚灭尽,又知已灭尽之嗔恚,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睡眠(愚钝)存在,知:“于我内睡眠存在。”或于内睡眠不存在,知:“于我内睡眠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睡眠生起,又知已生之睡眠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睡眠,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悼悔存在,知:“于我内悼悔存在。”或于内悼悔不存在,知:“于我内悼悔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悼悔生起,又知已生之悼悔灭尽,又知已灭尽之悼悔,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疑惑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存在。”于内疑惑不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疑惑生起,知已生之疑惑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疑惑,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耶于五盖法,观法而住。
十四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知:“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灭尽--如是 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灭尽--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灭尽--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灭尽--如是识,如是识之生起,如是识之灭尽。”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
十五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A诸比丘!比丘知眼,知色,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又知耳,知声…乃至…知鼻, 知香…乃至…知舌,知味…乃至…知身,知触…乃至…知意,知法,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或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比丘如是,于法观法而住。
十六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念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存在,”或于内念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觉支修习成就。
或于内择法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精进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喜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息(轻安)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定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舍觉支存在者,知:“于内舍觉支存在,”或于内舍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舍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舍觉支修习成就。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七觉支法,观法而住。
十七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
“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到苦灭之道。”
十八
然,诸比丘!苦谛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1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闷是苦,求不得是苦,约略言之,五取蕴是苦。
复次,诸比丘!生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生、出产、入胎、转生、诸蕴之显现,内外诸处之摄受,诸比丘!此名为“生。”
复次,诸比丘!老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年老、老耄、齿落、头发白、皱纹皮肤、寿命短缩、诸根熟衰,诸比丘!此名为“老。”
复次,诸比丘!死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消失、散灭、破坏、灭亡、消灭、死殁、命终、诸蕴之破坏、死尸之放弃,诸比丘!此名为“死。”
复次,诸比丘!忧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忧、愁、感、内忧、内怆,诸比丘!此名为“忧。”
复次,诸比丘!悲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叹、悲、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诸比丘!此名为“悲。”
复次,诸比丘!苦者何耶?诸比丘!关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苦。”
复次,诸比丘!恼者何耶?诸比丘!关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恼。”
复次,诸比丘!闷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恼,失望、沮丧、气馁、愁闷,诸比丘!此名为“闷。”
然,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诸比丘!于生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吉他。诸比丘!于老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病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死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忧、悲、苦、恼、闷法之众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实非于忧、悲、恼、闷法之下,我等不愿意忧、悲、苦、恼、闷法之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
然,诸比丘!约略而言,五取蕴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丘!约略而言,此等名为五取蕴之苦。诸比丘!此亦名为苦圣谛。
十九
然,诸比丘!苦集圣谛者何耶?
此爱能引导再生,有俱喜、贪,到处为追求满足,即:欲爱、有爱、无有爱。
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生起、于何处止住耶?凡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身于世间……乃至……鼻于世间……乃至……舌于世间……乃至:身于世间……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于世间……乃至……声于世间……乃至……香于世间……乃至……味于世间……乃至……触于世间……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识于世间……乃至……耳识于世间… 乃至……鼻识于世间……乃至……舌识于世间……乃至……身识于世间……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触于世间……乃至……耳触于世间……乃至……鼻触于世间……乃至……舌
触于世间……乃至……身触于世间……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想于世间……乃至……声想于世间……乃至……香想于世间……味想于世间……乃至……触想于世间……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思于世间……乃至……声思于世间……乃至……香思于世间……乃至……味思于世间,乃至……触思于世间……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爱于世间……乃至……声爱于世间……乃至……香爱于世间……乃至……味爱于世间,乃至……触爱于世间……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寻于世间……乃至……声寻于世间……乃至……香寻于世间……乃至……味寻于世间,乃至……触寻于世间……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伺于世间……乃至……声伺于世间……乃至……香伺于世间……乃至……味 伺于世间,乃至……触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二十
复次,诸比丘!苦灭圣谛者何耶?
对彼爱之无余离欲、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是。
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舍果、于何处止灭耶?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耳于世间……乃至……鼻于世间……乃至……舌于世间……乃至……身于世间……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于世间……乃至……声于世间……乃至……香于世间……乃至……味于世间……乃至……触于世间……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识于世间……乃至……耳识于世间……乃至……鼻识于世间……乃至……舌识于世间,乃至……身识于世间……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触于世间……乃至……耳触于世间……乃至……鼻触于世间……乃至……舌触于世间……乃至……身触于世间……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想于世间……乃至……声想于世间……乃至……香想于世间……乃至……味想于世间……乃至……触想于世间……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思于世间……乃至……声思于世间……乃至……香思于世间……乃至……味思于世间……乃至……触思于世间……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爱于世间……乃至……声爱于世间……乃至……香爱于世间……乃至……味爱于世间……乃至……触爱于世间……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寻于世间……乃至……声寻于世间……乃至……香寻于世间……乃至……味寻于世间……乃至……触寻于世间……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伺于世间……乃至……声伺于世间……乃至……香伺于世间……乃至……味伺于世间……乃至……触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二一
复次,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何耶?
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然,诸比丘!正见者何耶?
诸比丘!如实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诸比丘!此名为正见。
复次,诸比丘!正思者何耶?
无欲之思,无恚之思,无害之思,诸比丘!此名为正思。
复次,诸比丘!正语者何耶?
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诸比丘!此等名为正语。
复次,诸比丘!正业者何耶?
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诸比丘!此等名为正业。
复次,诸比丘!正命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营活命,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命。
复次,诸比丘!正精进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远离已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 进、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修习、成就。诸比丘!此等名为正精进。
复次,诸比丘!正念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于受……乃至……于心……乃至……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念。
复次,诸比丘!正定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灭寻伺,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更舍离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舍此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其次舍乐离苦,以前所感受之喜、忧皆灭故,而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名为正定。
诸比丘!此等名为苦灭道圣谛。
如是,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着,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圣谛观法而住。
二二
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七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年间之念。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六年间,……乃至……五年间……乃至……四年间……乃至……三年间……乃至……二年间……乃至……一年间,如果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一年间之念。任何人七个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 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个月间之念。实不管任何人,于六个月……乃至……五个月……乃至……四个月……乃至……三个月……乃至……二个月……乃至……一个月……乃至……半个月,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半月间之念。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七日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如叙述:“诸比丘!此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为此而说此经。”
世尊如是说已,彼随喜之诸比丘,欢喜世尊之所说。
注:1 .“病是苦,”vyadhi pi dukkha于定本有 括弧之记号。中部经典之分别圣谛经(saccavibhan ga sutta)无此句,出在相应部经典之转法轮品第二(Dhammacakkappavattanavaggo-dutiyo)想此句,应是由转法轮品取来,加添在此经。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长部·尼沙经

尼沙经

本经相当于北传汉译长阿含卷第三之典尊经(大正藏一),及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大正藏八)。和前之阇尼沙经同一趣旨,两者亦存有相同部分。本经对常童子梵天化为五髻童子出现于三十三天,为知世尊之大智慧,非成于一朝一夕之原因,其架构是世尊于前生称为大典尊(内务大臣或侍从位)是一国之帝师的因缘谭,示如来之八无等法,说前修四无量心而至梵天界之道。与梵大如是之共住,非至涅槃之原因,说真正证涅槃之道是八圣道。于此所说之大典尊木生谭,想古时唯传颂文,在编经之时,或以前成其后,有附加连络文之说明,皆归于常童子梵天。于本经亦述应依如何之方法生于梵天界,当时被视生于梵天、梵界是一般的理想,其卑劣不能比佛所说的涅槃为要点,同前之阇尼沙经。

第一 诵品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灵鹫山;尔时,容貌殊胜之乾闼婆子五髻,于夜将明,放光偏照灵鹫山而往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却立一面。立于一面之乾闼婆子五髻,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我由三十三天之诸天,亲闻、亲受,欲奉告世尊。”世尊曰:
“五髻,汝宜语我。”

“于久远之前,于十五日布萨之满月夜,三十三天之诸天,皆集会于善法堂,天人之大会众,偏坐于周遭,四天王就坐于四方;东方持国天王于诸天之前,向西而坐;南方增长天王于诸天之前,向北而坐;西方广目天王于诸天之前,向东而坐;北方多闻天王于诸天之前,向南而坐。世尊!三十三天之诸天,皆集会于善法堂,天人之大会众,偏坐于周遭,四大天王坐于四方,此是彼等四天王之坐法;然后乃我等之座。世尊!曾于世尊之处修梵行而新生于三十三天之天众,容貌与光辉,比其他天众殊胜光耀,世尊!是故三十三天之诸天,欢喜、悦乐、喜悦、满足言:“实然!诸天众在增盛,阿修罗众在衰减。”

尔时,世尊!天主帝释知三十三天之诸天众欢喜,以偈如是赞叹:
三十三诸天   与主共欢喜
归命礼如来   法及善法性
佛处修梵行   而得来此处
见色光殊胜   新生之诸天
彼色光寿命   凌驾他诸天
大智之弟子   以及殊胜者
皆来于此处   三十三诸天
普见于此事   与主共欢喜
归命礼如来   法及善法性
世尊!依此三十三天之诸天,更欢喜、悦乐、喜悦、满足言:“实然!诸天众在增盛,阿修罗众在衰减。”

尔时,世尊!天主帝释知三十三天之诸天欢喜,对三十三天之诸天言:
“诸贤!汝等实欲闻世尊之八无等法耶?”
“尊主!我等实欲闻世尊之八无等法。”
尔时,世尊!天主帝释,对三十三天之诸天,说示世尊之八无等法:

“汝等三十三天之诸天,如何思惟耶?世尊为众生之幸福、众生之安乐、对世间之怜愍,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乐之实践:如是为众生之幸福、众生之安乐、对世间之怜愍,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乐之实践: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彼世尊所善说之法是现见、即时、来见、诱导,有智者应自知。如是诱导之说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实依彼世尊善说:“此是善也。”善说:“此是不善也。”善说:“此是耶、此是正,此应亲近、此不应亲近,此是劣、此是胜,此是黑、白调和。”如是善恶邪正、应亲近、不应亲近、胜、劣、黑、白调和法之教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彼世尊对弟子等实善说:“到涅槃之道,道与涅槃之结合。”实恰如殑伽河水与阎牟那河水之合流。彼世尊对弟子等实善说:“到涅槃之道,道与涅槃之结合。”如是到涅槃道之教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世尊实与有学、圣道者及到漏尽之阿罗汉为友伴;世尊离开彼等,喜乐倾注一心而住。如是喜乐倾注一心,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彼世尊已得利养、已得名闻,其他2王族等在喜欢享用物质之期间,世尊离爱乐,唯摄取食物以滋身。如是离爱乐,唯摄取食物以滋身,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十一
世尊实如是语如是实行、实如是实行如是语;如是,实如是语如是实行、实如是实行如是语,如此而得法随法行,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十二
世尊确实超越疑惑,脱离犹豫,正志已立,梵行圆满。如是超越疑惑,脱离犹豫,正志已立,梵行圆满,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世尊!天主帝释,对彼三十三天之诸天,说示世尊之八无等法已。世尊!于是,三十三天之诸天,闻世尊之八无等法,更为欢喜、悦乐、喜悦、满足也。
十三
世尊!于此,某诸天如是言:
“诸贤!若同时四位正觉者,出现此世间,如世尊之说法,此乃为众生之幸福、众生之安乐、对世间之怜愍,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乐也。”
又有某诸天如是言:
“诸贤!且不言四位等正觉者,诸贤!若同时三位等正觉者,出现此世间,如世尊之说法,此乃为众生之幸福、众生之安乐、对世间之怜愍,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乐也。”
有某诸天如是言:
“诸贤!且不言三位等正觉者,诸贤!若同时二位等正觉者,出现此世间,如世尊之说法,此乃为众生之幸福、众生之安乐、对世间之怜愍,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乐。”
十四
如是言已,天主帝释三十三天如是言诸天曰:
“诸贤!实无理由于一世界,同时出现二位阿罗汉、等正觉者。诸贤!若彼世尊无病、无恼,得长久存在世间,则为众生之幸福、众生之安乐、对世间之怜愍,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乐也。”
尔时,世尊!三十三天之诸天,集会善法堂,对所议论之问题,熟虑、思惟已;关于其问题,四大天王有被受训戒之言,四天王各不离座而站立。
受彼等天王 所语及所教
心清净静寂 各各立其座
十五
世尊!尔时,于北方出现胜妙光明,凌驾诸天威神力之光辉显出,世尊!此时,天主帝释告三十三天之诸天言:
“诸贤!若见光明出现、光辉显现之兆相时,梵天必出现;光明出现、光辉显现者,即梵天出现之兆相。
以现微相者 应是梵天现
此广大光耀 为梵天微相
世尊!尔时,三十三天之诸天,各自就座而思惟:“欲知其光辉,将成如何之结果,想证认此而往其处,”四天王亦各就自座而思惟:“欲知其光辉,将成如何之结果,想证认此而往其处,”闻如是已,三十三天之诸天亦同意:“欲知其光辉,将成如何之结果,想证认此而往其处。”
十六
世尊!常童子梵天现于三十三天之诸天前时,化作粗形相而出现。世尊!梵天本来之容貌,不入三十三天之诸天之眼界故。世尊!常童子梵天现于三十三天之诸天前时,于容貌、于光辉,皆优胜其他之诸天,恰如金像胜于人像。世尊!如是,常童子梵天现于三十三天之诸天前时,于容貌、于光辉,皆优胜其他之诸天。世尊!常童子梵天现于三十三天之诸天前时,会众中任何天众,皆对梵天不敬礼、不站立、又不请座、一切默然合掌趺坐而思惟:“今常童子梵天若欲任何天众之处者,将坐其天众之座。”世尊!常童子梵天因坐其座,彼天神得到殊胜、欢喜、满足。世尊! 恰如刹帝利王登座继承王位时,得殊胜、欢喜、满足。世尊!如是,常童子梵天因坐其座,彼天神得到殊胜、欢喜、满足。
十七
世尊!尔时,常童子梵天知诸天之欢喜,隐形以偈如是赞叹.
三十三诸天 与主共欢喜
归命礼如来 法及善法性
佛处修梵行 而得生金像
见色光殊胜 新生之诸天
彼色光寿命 凌驾他诸天
大智之弟子 以及殊胜者
皆来于此处 三十三诸天
善见于此事 与主共欢喜
归命礼如来 法及善法性
十八
世尊!常童子梵天实说此事。世尊!说此事之常童子梵天,具有八支声,即:玲珑、清彻、美妙、和雅、充满、不乱甚深、广博等音。世尊!常童子梵天同彼会众,授此声时,此外之会众不闻此声音。世尊!具足如是八支声音者,被称为梵音。
十九
世尊!尔时,三十三天之诸天,同常童子梵天如是言:“善哉!梵天!我等明白欢喜此,又依天主帝释说彼世尊之八无等法,我等明白欢喜此。”
世尊!尔时,常童子梵天如是主目天主帝释:
“善哉!天主帝释!我等欲闻彼世尊之八无等法。”
“然,大梵天!”
天主帝释便向常童子梵天说示世尊之八无等法。
二十
“汝,大梵天如何思惟耶?世尊为众生之幸福、众生之安乐、对世间之怜愍,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乐之实践:如是为众生之幸福、众生之安乐、对世间之怜愍,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乐之实践,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二一
彼世尊所善说之法是现见、即时、来见、诱导,有智者应自知。如是诱导之说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二二
实依彼世尊善说:“此是善也。”善说:“此是不善也。”善说:“此是耶、此是正,此应亲近、此不应亲近,此是胜、劣,此是黑白调和。”如是善恶邪正、应亲近、不应亲近、胜、劣、黑、白调和法之教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二三
彼世尊对弟子等实善说:“到涅槃之道,道与涅槃之结合。”实恰如殑伽河水与阎牟那河水之合流。彼世尊对弟子等实善说:“到涅槃之道,道与涅槃之结合。”如是到涅槃道之教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二四
世尊实与有学、圣道者及漏尽之阿罗汉为友伴;世尊离开彼等,喜乐倾注一心而住,如是喜乐倾注一心,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二五
彼世尊已得利养、已得名闻,其他王族等在喜欢享用物质之期间,世尊离爱乐,唯摄取食物以滋身,如是离爱乐,唯摄取食物以滋身,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二六
世尊实如是语如是实行、实如是实如是语;如是,实如是语如是实行、实如是实行如是语,如此而得法随法行,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二七
世尊确实超越疑惑,脱离犹豫,正志已立,梵行圆满;如是,超越疑惑,脱离犹豫,正志已立,梵行圆满,即具足如是性质之世尊,我等于过去实未曾见,于现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世尊!天主帝释同彼常童子梵天,说示世尊之八无等法已。世尊!常童子梵天闻世尊之八无等法,欢喜、悦乐、喜悦、满足。
二八
世尊!尔时,常童子梵天化作粗形相,成为有五髻之童子容貌,显现于三十三天之诸天之前,彼升虚空中,于虚空中结跏趺坐。世尊!恰如伟力之人于广大平地敷座而坐,世尊!常童子梵天,升虚空中,于虚空中结跏趺坐,如是告三十三天之诸天曰:
二九
三十三天之诸天!汝等如何思惟耶?“世尊于何等长时间,为大智者耶?”
往昔,有称为域主之王,此域主之王名为典尊,有婆罗门之帝师。又域主王有王子名为黎努;典尊婆罗门有童子名为护明。如是黎努王子与护明童子及六人刹帝 利等八人为友。经过一些日夜,典尊婆罗门殁,其尊婆罗门殁时,域主王悲泣而如是言:
“呜呼!我等备具五欲分,自耽于娱乐,一切之国事皆委托于典尊婆罗门,于此时,其尊婆罗门殁矣!”
如是言时,黎努王子告域主王言:
“父王!对其尊婆罗门之殁,勿如是过度悲泣;父王!典尊婆罗门有童子名护明,比其父更贤明,比其父更为聪明。凡彼父辅佐之国政,应由护明童子辅佐。”
“然也!王子!”
“实然,父王!”
三十
尔时,域主王告其他一臣曰:“然,汝往护明童子之处,至已,传达护明童子;护明童子!汝有幸福,域主王召护明童子;域主王欲见护明童子。”
彼臣应诺域主王言:“然,大王!”即往护明童子之处,至已,如是言护明童子曰:“护明童子!汝有幸福,域主王召护明童子;域主王欲见汝,护明童子。”
护明童子应诺彼臣言:“然,友!”即往域主王之处,至已,敬礼域主王,交换礼仪感铭之语后,却坐一面。域主王对坐于一面之护明童子如是言:
“护明童子!汝辅佐我等,护明童子!汝勿拒绝其辅佐:我以汝父之地位立汝,我将令汝即典尊位也。”
护明童子答:“然,王!”而同意域主王。
三一
尔时,域主王令护明童子即典尊位,使立父之地位。即典尊位,继立父地位之护明童子,父所辅佐之事情,皆辅佐之;父所不辅佐之事情,皆不辅佐;父所实行之业务,皆实行之;父所不实行之业务,皆不实行。于是,众人同彼曰:“彼婆罗门实典尊也,彼婆罗门实大典尊也。”如是之故,生起对护明童子呼称大典尊,大典尊。
三二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往彼六人刹帝利之处,至已,如是言彼六人刹帝利曰:
“友,域主王年老、耆宿、耆髦,到达人生之高龄,谁能知其寿量耶?若域主王崩后,众人必立黎努王子即位为王。汝等来,往黎努王子之处,至已,如是白黎努王子言:“我等是黎努王子之亲爱、可意、情深之友伴,凡汝之幸福,亦我等之幸福,汝之不幸时,亦我等之不幸也。域主王年老、耆宿、耆髦,到达人生之高龄,谁能知其寿量?若域主王崩后,众人必立黎努即位为王,汝若得王国,亦请以王国分与我等。”

三三
刹帝利言:“然,友!”彼六人刹帝利亦同意于大典尊婆罗门,而往黎努王子之处,至已,如是言黎努王子言:
“我等是黎努王子之亲爱、可意、情深之友伴,凡汝幸福时,亦我等之幸福,汝之不幸时,亦我等之不幸也。域主王年老、耆宿、耆毫,到达人生之高龄,谁能知其寿量?若域主王崩后,众人必立黎努即位为王,汝若得王位,亦请将王国分与我等。”
“除汝等之外,何人于我王国,能增进其幸福安乐?若我得王国者,将王国分与汝等。”
三四
尔时,经过一些时日,域主王崩逝;于域主王崩逝时,则令黎努王子即位而立为王。继承王位之黎努王,备具五欲分,耽于娱乐。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往彼六人刹帝利之处,至已,同六人刹帝利如斯言:
“汝等!域主王崩逝后,黎努王即位,则备具五欲分,耽于娱乐。汝等来!往黎努王之处,至已,对黎努王如是言:域主王崩逝,黎努王即位为王;汝记忆其约束之言耶?
彼六人刹帝利同意大典尊婆罗门:“然,友!”而往黎努王之处,至已,如是言黎努王曰:
“域主王崩逝,黎努王即位为王,汝记忆其约束之言耶?”
“诸贤!我记忆其约束;然,谁能将此北方广大、南方如车前部形之大地,正分为七分耶?”
“大王!除大典尊婆罗门以外,谁能为之!”
三五
尔时,黎努王召一臣而告曰:
“汝!往大典尊婆罗门之处,同大典尊婆罗门,言黎努王唤汝。”
彼臣应诺黎努王:“然,大王!”而往大典尊婆罗门之处,至已,如是言大典尊婆罗门曰:“卿!黎努王唤汝!”
大典尊婆罗门言:“然!友!”而往黎努王之处,至已,敬礼黎努王,交换亲密礼仪之语后,却坐一面。黎努王对坐于一面之大典尊曰:
“然,典尊请将北方广大、南方如车前部形之大地,正分为七分。”
典尊婆罗门应诺黎努王:“然,大王!”即从北方广大、南方如车前部形之大地,正分为七分;全部分为如车前部之形。
三六
其中央为黎努王之国。区分为:
迦陵伽国之旦多布啰城,阿湿沙迦国之褒惶那城,
阿槃提国之摩呬沙摩城,苏尾罗国之劳噜迦城,
毗提诃国之弥体罗城,鸯伽国之瞻波城,
迦尸国之波罗奈城,此等依典尊之区分。
尔时,彼等六人刹帝利各得自己之所得,成就所愿而喜悦曰:“我等所欲之愿望、希望,我等皆获得矣。”
破冤梵授王 胜尊明爱王
黎努二持国 为七婆罗多

第二 诵品

三七
尔时,彼六人刹帝利往大典尊婆罗门之处,至已,如是言大典尊婆罗门曰:“典尊是黎努王之亲爱、可意、情深之友,典尊对我等亦为亲爱、可意、情深之友。典尊,汝亦应辅佐我等,典尊!汝勿拒绝辅佐我等。”
大典尊婆罗门同意彼等六人刹帝利言:“然,诸贤,”尔时,大典尊婆罗门辅佐登王位之七人刹帝王,又对七人富贵婆罗门及七百梵行终了者,教授咒文。
三八
而后,大典尊婆罗门如是名声振扬。
“大典尊婆罗门是亲见梵天,大典尊婆罗门是亲与梵天对谈、议论。”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如是思惟:“我之名声如是振扬:“大典尊婆罗门是亲见梵天,大典尊婆罗门是亲与梵天对谈、议论C”然,我未曾见梵天,我未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我闻耆宿婆罗门师中之师等,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言曾见梵天,与梵天对谈、议论。然,我欲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
三九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往黎努王之处,至已,如是言黎努王曰:“我名声如是振扬:“大典尊婆罗门是亲见梵天,大典尊婆罗门是亲与梵天对谈、议论。”然,我实未曾见梵天,实未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我闻耆宿婆罗门师中之师等,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言曾见梵天,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是故,我欲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除送饮食者外,任何人皆勿来近我。”
“典尊,汝行汝所思之行!”
四十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到彼六人刹帝利处,至已,如是言六人刹帝利曰:“我之名声如是振扬:“大典尊婆罗门是亲见梵天,大典尊婆罗门是亲与梵天对谈、议论。”然,我未曾见梵天,未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我闻耆宿婆罗门师中之师等,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言曾见梵天,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是故,我欲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除送饮食者外,任何人勿来近我。”
“典尊!行汝所思之行!”
四一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往七人富贵婆罗门及七百梵行终了者之处,至已,如是言七人富贵婆罗门及七百梵行终了者曰:“我之名声如是振扬:“大典尊婆罗门是亲见梵大,大典尊婆罗门是亲与梵天对谈、议论。”然,我未曾见梵天,未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我闻耆宿婆罗门师中之师等,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言曾见梵天,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是故,诸贤!应如所闻、如所记忆、详细学习咒文、互相教咒文。我欲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除送饮食者之外,任何人勿来近我。”
“典尊!行汝所思之行!”
四二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往同身分之彼四十夫人等处,至已,如是言同身分之彼四十夫人曰:
“我之名声如是振扬:“大典尊婆罗门是亲见梵天,大典尊婆罗门是亲与梵天对谈、议论。”然,我未曾见梵天,未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我闻耆宿婆罗门师中之师等,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言曾见梵天,曾与梵天对谈、议论。是故,我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除送饮食者外,任何人勿来近我。”
“典尊!行汝所思之行!”
四三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于域之东方令作新讲堂,于雨期四个月之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除送饮食者以外,任何人勿来近彼。尔时,经过四个月之后,大典尊婆罗门唯是失望兴起苦恼之念。“虽然曾闻彼耆宿婆罗门师中之师等,于雨期之四个月间,在闲居静处,修习悲之禅定,言曾见梵天,曾与梵天对谈、议论。但我今实不见梵天,实无与梵天对谈,无与梵天议论也。”
四四
尔时,常童子梵天,心知大典尊婆罗门心之所念,恰如力士之屈伸臂,迅速由梵界消失而现于大典尊婆罗门之面前。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因见彼未曾见之容貌,恐怖而身痹、战栗。尔时战栗、身痹、身毛竖立之大典尊婆罗门以偈如次问常童子梵天言:
“有美貌光辉 吉祥主何人
不知故问汝 我等何知汝”
“于梵界彼等 知我曰常童
一切天知我 典尊汝知我”
“床座洗足水 熟蜜为梵天
奉供我问汝 汝亦与我物”
“典尊言供物 汝为我等受
为现法利益 为来世幸福
许允汝问故 凡欲者当问”
四五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作如是思惟:常童子梵天准许我质问,向常童子梵天,应问现法之善利,或应问来世之善利耶?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作如是思惟:我熟知现法之善利,他人亦向我问现法之善利;是故我当问常童子梵天来世之善利。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以偈问常童子梵天曰:
“我有疑之质问 无疑常童梵天
他人等亦欲知 故对此而询问
应住于如何处 而修学何等行
是人是否可达 于不死之梵界”
“婆罗门于人间 舍离此等我执
成就心一境相 专心于悲禅定
脱去臭秽之行 远离不净之法
若住于此处者 而于此处修学
达不死之梵界”
四六
“梵天!我知舍离我执之法。有一类人舍弃任何大小财物,舍弃任何多寡亲属,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梵天!我知舍弃我执之法;梵天!我知心一境相;此时,是人得远离住处,即:阿兰若、树林、山岳、洞窟、山洞、冢间、林薮、野外之槁堆。梵天!我知得此心一境相之法也。
我亦知专注悲解脱之法:此世,是人,令悲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亦然。即偏上下横一切处,于一切有情之世界,悲心俱行,广大无边;令无冤无害心,偏满而住。梵天!我知如是专注悲解脱之法。
梵天!然,我实不知汝所说之“臭秽。”
“梵天于人间 何者为臭秽
不知此等故 贤者今汝语
依何之覆蔽 生类起臭秽
何塞障梵界 而堕于恶趣”
“忿怒与妄语 伪瞒及失信
贪婪与高慢 嫉妒及欲求
疑惑恼害他 贪欲及嗔恚
憍慢与愚痴 被此所缚系
不得离臭秽 梵界被障塞
而堕于恶趣”
“我知汝说之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故,梵天!我愿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典尊!行汝所思之行!”
四七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往黎努王之处,至已,如是言黎努王曰:“大王!当寻求其他之帝师,以辅佐王之统治!我愿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故;大王!我愿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恳求国土主 我告黎努王
最早我不乐 帝师之官位
有关统治事 大王宜熟知”
“若不够诸欲 我使汝满足
有伤害汝者 即当使排除
国主汝军师 于汝我是父
于我汝是子 典尊不舍我”
“于我之诸欲 无有所不足
又无任何人 来行加害我
以闻超人言 我不乐俗家”
“如何之超人 对汝语何事
汝闻彼言后 离弃我一切”
“我前行布萨 欲行牺牲时
坛上燃炎火 而敷吉祥草
其时由梵界 常童梵天现
闻彼答我闲 我不乐俗家”
“典尊汝所言 于我难致信
闻彼超人言 岂无他法行
我等必随汝 汝是我等师
如清净无垢 光辉琉璃珠
我等心清净 遵守汝教诫”
“典尊!汝若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者,我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成为我等所趣之处也。”
四八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往彼六人刹帝利处,至已,如是言彼等曰:“汝等当寻求其他之帝师,以辅佐汝等之统治;诸贤!我愿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故。诸贤!我决定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尔时,六人刹帝利会集一面而思念:彼婆罗门是贪欲者,是故我等,今以财物诱大典尊婆罗门。
彼等往大典尊婆罗门之处,至已,如是言大典尊婆罗门曰:“于此等七王国,有甚多财产,故可随汝所欲之量取之。”
“诸贤!因汝等我得甚多财产,其无用也:我愿舍果如是名誉,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诸贤!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四九
尔时,彼六人刹帝利会集一面而思念:彼婆罗门实爱好女人,是故我等,今依于女人以诱大典尊婆罗门。”
彼等往大典尊婆罗门之处,至已,如是言大典尊婆罗门曰:“于此等七王国,有甚多女人,故可随汝所欲之女人伴去。”
“诸贤!我有同身分之四十夫人,其无用也。我皆舍离彼等女,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诸贤!是故,我愿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五十
“典尊!汝若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成为我等所趣之处也。”
“汝舍离诸欲 执着他有情7
当具足坚固 发勤忍辱力
此道是正道 此是无上道
依善人正法 以生于梵界”
五一
“然者,其尊!汝待七年间,经过七年后,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我等所趣之处也。”
“诸贤!七年间实是过长,我不能等待汝等七年间。谁知其寿量?未来无不行,智慧必当证,善根必须作,梵行应当修,生者无不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诸贤!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五二
“然者,典尊!汝请待六年间……乃至……请待五年间……乃至……请待四年间……乃至……请待三年间……乃至……请待二年间……乃至…”请待一年间。经过一年间,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成为我等所趣之处也。”
五三
“诸贤!一年间实是过长,我不能等待汝等一年间。谁知其寿量?未来无不行,智慧必当证,善根必须作,梵行应当修,生者无不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诸贤!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然者,其尊!请汝待七个月,经过七个月,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成为我等所趣之处也。”
五四
“诸贤!七个月实是过长,我不能等待汝等七个月。谁知其寿量?未来无不行,智慧必当证,善根必须作,梵行应当修,生者无不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诸贤!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然者,其尊!请汝待六个月……乃至……请待五个月……乃至……请待四个月……乃至……请待三个月……乃至……请待二个月……乃至……请待一个月……乃至……请待半个月。经过半个月,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成为我等所趣之处也。”
五五
“诸贤!半个月实是过长,我不能等待汝等半个月。谁知其寿量?未来无不行,智慧必当证,善根必须作,梵行应当修,生者无不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诸贤!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然者,典尊!我等将统治王国之事,委属王子或兄弟之间,可待七日。经过七日,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成为我等所趣之处也。”
“诸贤!七日间不甚长,我可等待汝等七日间。”
五六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往彼七人富贵婆罗门及七百梵行终了者之处,至已,如是言七人富贵婆罗门及七百梵行终了者曰.
“汝等宜寻求教授汝等咒文之其他轨范师。诸贤!我愿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诸贤!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典尊!汝勿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出家者微力而所得少,婆罗门者有权力而所得多。”
“勿言出家者微力,所得少,婆罗门者有权力,所得多。诸贤!除了我以外有谁更有权力,更有所得耶?我今实是王中之王,是婆罗门之梵天,长者之天神也;我舍离此等一切,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诸贤!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典尊!汝若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成为我等所趣之处也。”
五七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到同身分之四十位夫人之处,至已,如是言同身分之四十位夫人曰:“汝等若愿意者,可归自家或亲属之家,或选他夫;我欲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闻梵天说臭秽,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
“汝是我等亲族中之亲族,又是我等夫中之夫也。其尊!汝若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处,即成为我等所趣之处也。”
五八
尔时,大典尊婆罗门经过七日,即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俗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有七人刹帝利王、七人富贵婆罗门、七百梵行终了者、同身分之四十夫人、数千刹帝利、数千婆罗门、数千长者、妇人群集而来之甚多妇人等,皆剃除须发,着袈裟衣,出家追随出家者大典尊婆罗门之后。大典尊婆罗门被会众围绕而游行村 落,乡镇及都市之间,大典尊婆罗门,凡到村落、乡镇,皆成为王中之王,婆罗门之梵大,长者之天神也。同峙,凡彼等人人打喷嚏或困踬,皆称:“归命大典尊婆罗门,归命彼人师。”
五九
大典尊婆罗门以慈俱行,偏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亦然。即偏满上下横一切处,于一切有情界,以慈俱行广大无边,令无冤无害之心,偏满而住。以悲俱行之心……乃至……以喜俱行之心……乃至……以舍俱行之心令偏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五亦然。即偏满上下横一切处,于一切有情界,以舍俱行广大无边,令无冤无害之心,偏满而住。于弟子等,示与梵天为友伴之道。
六十
尔时,凡十分了解大典尊婆罗门一切教之弟子,死后生于幸福之梵界。不十分了解一切教者,死后得生与他化自在天为友伴、或得与化乐天为友伴、或得与兜率天为友伴、或得与夜摩天为友伴、或得与三十三天为友伴、或得与四天王天为友伴也。虽得最低之身者,亦可得乾闼婆身。
此等一切善男子之出家,有效而不空费,具效果及实果。
六一
五髻言:“世尊记忆此本生耶?”
世尊曰:“五髻!我记忆。其时我是大典尊婆罗门也。我为弟子示与梵天为友伴之道;然,五髻!此梵行非导厌离、离欲、灭、寂静、神智力、正觉、涅槃之法,唯是生于梵界之法也。然,五髻!我之梵行,是导究竟厌离、离欲、灭、寂静、神智力、正觉、涅槃之法也。此是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五髻!此梵行始正是导究竟之厌离、离欲、灭、寂静、神智力、正觉、涅槃之法也。
六二
五髻!凡十分了解我一切法之弟子,得漏灭9而无漏于现世自己现证心解脱、慧解脱而住。非十分了解一切法者,或断五下分结,不再还来此世界,成为化生者,于彼界得不还法于其处般涅槃。又非十分了解一切法者,或断三结,更于次第灭贪、嗔、痴,成为斯陀含,一次还来此世,灭尽苦蕴。又非十分了解一切法者,或断三结,成为须陀洹,离堕恶趣之法,必定到达正觉之位。五髻!此等一切善男子之出家,有效而不空费,具效果及实果也。”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乾闼婆子五髻,满足、感谢世尊之所说,敬礼世尊,行围绕之礼而去。
注:
1 .“离开”apanujja认为是apanudati的不变分词。
2 .“他之”原本有manne取anne之义,见注3。
3 .“他之”原本有manne另一本篇anne,今依此。
4 .“幸福”原文为bhava以中性译之。
5 .于原本有nassuda另一本作nassa今从此。
6 .“欲行牺牲”原本为yatthu-kamassa别本作yittha-kamassa今依此。
7 .“执着”原本有arabhavho别本作arambho依此
8 .“效果”原本有sa-uddisa别本作sa-udraya依此。
9 .“漏”原本有asavanam是asavanam之误。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蛇喻经

蛇喻经

北传中阿二〇〇、阿黎吒经(大正藏二、七六三页。)增阿三八、五船筏(大正藏二、七五九页。)
本经乃阿黎吒比丘,对世尊所说之障碍法,因生起实际上不障碍之恶见,而呵责之。其次,学法者,应理解其真意义,教以捕蛇之喻。其次,渡脱者,不可执着法,以说筏喻。其次,于非实有者,不应焦劳,教之一切无常,应解脱之,举解脱之种种喻。又如来非是虚无论者,说圣者之阶梯等。(北传之中阿大体上一致,增阿唯筏喻之处合致。)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原饲鹰者名阿黎吒比丘,生如是恶见,即:
如我了解世尊所说之法,世尊虽说此等为障碍法,但享乐此者,决不为障碍。
诸比丘实多闻:
原饲鹰者名阿黎吒比丘,生如是恶见,即:如我了解世尊所说之法,世尊虽说障碍法,但享乐此者,决不为障碍。
如是彼诸比丘往原饲鹰者名阿黎吒比丘之处,往而言彼比丘曰:
贤者阿黎吒!汝言如我了解世尊所说之法,世尊虽说障碍法,但享乐此者,决不为障碍。生此恶见是真实耶?
彼曰:
然?如是!诸贤,如我了解世尊所说之法者,世尊虽说障碍法,但享乐此者,决不为障碍。
于是彼诸比丘欲原饲鹰者阿黎吒比丘离此恶见,以相互质问其理由,共研究曰:
贤者阿黎吒!勿如是言,勿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如是说。贤者阿黎吒!世尊以种种法门说是障碍法,而且彼等享乐此者,实为障碍也。世尊所说,欲是乐少,苦多、恼多、其处更有患。又世尊对欲以说喻骸骨。又对欲说喻肉脔,又说喻干草之炬、喻炭窝、喻梦、喻借用物、喻树果、喻屠杀场、喻刀坑,又对欲说喻蛇头,苦多、恼多,说其处更有患。
如是原饲鹰者阿黎吒比丘,从彼诸比丘相互质问,以问其理由而其研究,彼犹顽强固执恶见,墨守主张:
诸贤!如我了解世尊所说之法,世尊虽说是障碍法,但享乐此者,决不为障碍。
彼诸比丘对原饲鹰者阿黎比丘不得离此恶见,于是而诣世尊之处,诣而稽首世尊,坐于一面。于一面坐之彼诸比丘白世尊:
世尊!原饲鹫者名阿黎吒比丘生如是恶见:如我了解世尊所说之法,世尊虽说障碍法,但享乐此者,决不为障碍。又实际我等闻原饲鹰者名阿黎吒比丘生如是之恶见。如是,世尊!我等往原饲鹰者名阿黎吒比丘处,往彼如次言之:贤者阿黎吒!汝如是恶见,即:如我了解世尊所说法,世尊虽说是障碍法,但享乐此者,决不为障碍。实生此恶见耶?世尊!如是问时,原饲鹰者名阿黎吒比丘,如次答我等:然!如我了解世尊所说之法,世尊虽说为障碍法,但享乐此者,决不为障碍。世尊!于是我等为原饲鹰者阿黎吒比丘离此恶见,相互质问其理由,共研究而曰:贤者阿黎吒!勿如是言、勿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实不善,世尊不如是说。贤者阿黎吒!世尊实以种种法门说是障碍法,而且彼等享乐此者,实为障碍也。世尊之所说,欲是乐少,苦多、恼多,其处更有患,又世尊对欲说喻骸骨、说喻肉脔、喻干草之炬、喻炭窝、喻梦、喻借用物、喻树果、喻屠杀场、喻刀坑。又世尊对欲说喻蛇头,苦多、恼多,说其处更有患。世尊!如是原饲鹰者阿黎吒比丘,从我等之相互质问其理由,共研究之,彼犹顽强固执恶见,墨守主张:如我了解世尊所说之法,世尊虽说是障碍法,但享乐此者,决不为障碍。世尊!我等因原饲鹰者阿黎吒比丘不得离此恶见,于是我等以此事白世尊。
于是世尊呼一比丘:
比丘!汝以予之名,至原饲鹰者阿黎吒比丘处,以告贤者阿黎吒!我师呼汝。
唯、奉教彼比丘应诺世尊而往原饲鹰者阿黎吒比丘处,往而告原饲鹰者阿黎吒比丘:
贤者阿黎吒!我师呼汝。
奉教!原饲鹰者阿黎吒比丘应诺彼比丘而诣世尊之处。诣而稽首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如次问坐一面之阿黎吒:
阿黎吒!汝生如我了解世尊所说之法,世尊虽说障碍法,但享乐此者,决不为障碍之恶见,实否?
阿黎吒曰:
然!世尊!
世尊曰:
愚痴人!汝谨慎而从谁知我如是说法耶?
愚痴人!予实岂不以种种法门说障碍法乎?而且彼等享乐此者,实不为障碍乎?
予说欲是乐少、苦多、恼多,于其处更有患也。又对欲说喻骸骨、喻肉脔、喻干草之炬、喻炭窝、喻梦、喻借用物、喻树果、喻屠杀场、喻刀坑。又予对欲说喻蛇头,苦多、恼多,岂非说于其处更有患乎?
然!愚痴人!汝以自误解释,却以诬谤我等,自破坏,多作罪业。愚痴人!其实汝永久非饶益以致不幸。
如是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对此如何思惟耶?此原饲鹰者阿黎吒比丘,于此法、律,非暖起者耶?
诸比丘曰:
何故为然?世尊!其实不然,世尊:
如是言时,原饲鹰者阿黎吒比丘沉默、懊恼、缩肩、低头,悄悄不能答而坐。
于是世尊知原饲鹰者阿黎吒比丘沉默、懊恼、伏项、伏面、逆上、困惑,如次告阿黎吒比丘:
愚痴人!汝应知此自身之恶见,今予问诸比丘。
于是世尊言诸比丘:
诸比丘!汝等亦与此原饲鹰者阿黎吒比丘以自误解释,却以诬谤我等,自破坏,多作罪业,如是了解予说法耶?
诸比丘曰:
不然,世尊!世尊实以种种法门为我等说障碍法,而且彼等享乐此者,实为障碍也。世尊说欲是乐少,苦多、恼多,于其处更有患也,又世尊对于欲说喻骸骨、喻肉脔、喻干草之炬、喻炭窝、喻梦、喻借用物、喻树果、喻屠杀场、喻刀坑。又对欲说喻蛇头,苦多、恼多,于其处更有患。
世尊曰:
善哉!诸比丘!善哉!诸比丘!汝等对予之说法如是了解。
诸比丘!实为汝等,予以种种法门说障碍法,而且彼等享乐此者,实为障碍也。
予说欲是乐少、苦多、恼多,于其处更有患。
又予对欲说喻骸骨、喻肉脔、喻干草之炬、喻炭窝、喻梦、喻借用物、喻树果、喻屠杀场、喻刀坑。
又对欲说喻蛇头,乐少、苦多、恼多,于其处更有患。
然!此原饲鹰者阿黎吒比丘以自误解释,诬谤我等,而且以自破坏,多作罪业。其实彼愚痴人永久非饶益,以致不幸。
诸比丘!彼是于欲以外、于欲想以外,欲之想念以外,以受用欲,如是者不得有。
诸比丘!于是或愚痴人以学法,即:
经、应颂、解说、讽颂、感兴语、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有明(方广)。
彼等虽学彼法,然未能以自智体证之。故彼等不得明了此等,未能以自智体证之法,彼等为论诘之快味、为饶舌之快味,以学法。彼等不适学法之真目的。对彼等不理解此等之法,永久非饶益,以致不幸。何以故?诸比丘!对于法非真理解也。
诸比丘!譬喻有人四处奔之欲得蛇、觅蛇、索蛇而行。若见大蛇,彼即于此或依胴腰、或依尾而捕捉、其蛇回头咬彼人之手、或腕、或余之支节,彼因此受死或将死之苦。何以故?诸比丘!因彼不真通晓捕蛇之法。
如是,诸比丘!此愚痴人是学法,即:经、应颂、解说、讽颂、感兴语、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有明(方广)。虽学法,对此等之法,不以慧究明其意义,对于彼等此等之法不以慧究明其意义,于是不得明了,彼等为论诘之快味、为饶舌之快味,以学法。彼等不适学法之真目的,对彼等不理解此等之法,永久非饶益,以致不幸。何以故?诸比丘!对于法以不真理解者也。
诸比丘!于是或善男子学法,即:
经、应颂、解说、讽颂、感兴语、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有明(方广)。
彼等学彼法,对此等之法以慧究明其意义。对此等之法彼等以慧究明其意义,故能明了,彼等非为论诸之快味、非为饶舌之快味而学法,彼等适合学法之真目的,善解此等之法,彼等当永久饶益,得幸福,何以故?诸比丘!对于法是善理解也。
诸比丘!譬喻有人欲蛇、望蛇、索蛇而行,以见大蛇,彼以其羊趾形之杖克押之,克押以克首而捕捉。诸比丘!彼蛇以胴体如何卷彼人之手,或腕、或余支节,但因此,彼人不为受死或将死之苦。是故,诸比丘!对于蛇有善理解也。
诸比丘!如是此或善男子学法,即:经、应颂、解说、讽颂、感兴语、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有明(方广)。学法而对此等之法以慧究明其意义。对此等之法彼等以慧究明其意义,故能明了得欢喜,彼等非为论诘之快味,非为饶舌之快味而学法。彼等适合学法之真目的也,善解此等之法。彼等永久饶益,得幸福。何以故?诸比丘!是对于法善理解者也。
是故,诸比丘!于是从予所说理解之意义其应如是受持,又若不理解从予所说之意义者,对此汝等应问予,或应问彼贤明之比丘。
诸比丘!予度脱汝等,不为执着而说筏喻之法,谛听!善思念之!今将说之。
彼等比丘愿乐欲闻!以应诺世尊。
如是世尊曰:
诸比丘!譬喻有人行于山道,见其有大水流,而此岸有危险且恐怖,彼岸安稳而无恐怖,而且从此岸往彼岸无有渡舟,又无桥梁。彼乃思之:此甚大之水流,而且此岸有危险恐怖,彼岸安稳而无恐怖,而且从此岸往彼岸,无有渡舟,又无桥梁。然!我收聚草、木、枝、叶以作筏,依其筏,以手足努力而渡于安全之彼岸。
诸比丘!于是彼人收聚草、木、枝、叶以作筏,依其筏以手足努力,渡于安全之彼岸。渡之以达彼岸,彼以生如次之念,即:此筏于我有多饶益,我依此筏以手足努力而达安全之岸,然我从此筏或以戴于头,或以担于肩,如所欲而行。
诸比丘!其意如何耶?彼人如是对于彼筏应如是为者乎?
诸比丘曰:
不然!世尊!
世尊曰:
诸比丘!彼人对彼之筏应如何为之乎?
诸比丘!如是渡达彼岸之彼人,作如次之念,即:此筏对我多所饶益,我依此筏以手足努力而渡安全之岸,然!我以此筏,或置于岸上,或浸于水后,如所欲而行。
诸比丘!彼人如是为者,对彼筏以应为而为者也。
诸比丘!如是,予为度脱不令执着而说筏喻法。诸比丘!汝等实从筏喻知法亦应舍离,何况非法耶?
诸比丘!此等有六见处,云何为六?
诸比丘!是未闻之凡夫,不尊重圣者,不知圣者之法,不放圣者法为导,不尊重真人,不知真人之法,不以真人法为导,以色于目:此是予之物,此是予也,此是予之我。
又,以受于目:此是予之物,此是予,此是予之我。
又,以想于目:此是予之物,此是予,此是予之我也。
又,以行于目:此是予之物,此是予,此是予之我也。
又,此之所见、所听、所思量、所识、所得、所欲、以意所反省者;亦为此是予之物、此是予、此是予之我也。
又,此之见处,即--彼是世界,彼是我,彼予死后成为常住、常恒、久远、非变异法,予是永远如是存在--以此之见处,观此是予之物,此是予、此是予之我。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乃尊重圣者,知圣者之法,于圣者法为导。尊重圣人,知圣人之法,于圣人之法为导。以色于目: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又,以受于目: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又,以想于目: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又,以行于目: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又,此之所见、所闻、所思量、所识、所得、所欲、以意反省之者,亦为: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此之见处,即--彼是世界,彼是我,彼予死后成为常住、常恒、久远、非变异法,予永远如是存在--以此之见处亦观: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如是观彼于非实有者,即不焦劳也。
如是说时,比丘白世尊:
世尊!于外非实有者,有焦劳耶?
世尊曰:
比丘!有!
比丘曰:请世尊说。
世尊曰:
比丘!或有人思之:呜呼!于予在,今此予实无。若予在者善,今此予实是不可得。彼即愁、恼、悲、打胸哭泣,以生困惑。比丘!如是于外非实有者,有焦劳。
比丘曰:
世尊!于外非实有者,非有焦劳者耶?
世尊曰:比丘!有!
比丘曰:请世尊说。
世尊曰:
比丘!于此或者不想:呜呼!予在。今此予实无。若予在者善。今此予实不可得。彼即不愁、不恼、不悲、不打胸哭泣,不生困惑。比丘!如是于外非实有者,非有焦劳。
比丘曰:
世尊!于内非实有者,有焦劳耶?
世尊曰:
比丘!有!
比丘曰:
请世尊说。
世尊曰:
比丘!于是或比丘有如次之见:彼是世界,彼是我,予于死后,成为常住、常恒、久远、非变异法,予是永远如是存在。彼从如来或从如来之弟子为除一切之见处、偏见、缠、倾、随眠之基,为一切行之止静,为一切依之破弃,为渴爱之灭,为贪欲之离,为灭尽,为涅盘而听说法。而且彼作是念:予实是断灭、予实是破灭、予实不成为永远存在者。彼即愁、恼、悲、打胸哭泣、以生困惑。比丘!如是于内非实有者而焦劳。
比丘曰:
世尊!于内非实有者,于非有焦劳耶?
世尊曰:
比丘!有!
比丘曰:
请世尊说。
世尊曰:
比丘!于是或者持彼是世界,彼是我,予于死后成为常住、常恒、久远、非变异法、予是永远如是存在。之见。彼从如来或从如来之弟子为除一切之见处、偏见、缠、倾、随眠之基,为一切行之止静,为一切依之破弃,为渴爱之断,为贪欲之离,为灭尽,为涅盘,而听说法。而且不作予实是断灭、予实是破灭、予实不成为永远存在者之念。彼如是即不愁、不恼、不悲、不打胸哭泣,无有困惑。比丘!如是于内非实有者,于无有焦劳。
诸比丘!凡所有物以为常住、常恒、久远、非变异法而得永远如其状态之存在,如是可持得其所有物耶?
诸比丘!又汝等能见常住、常恒、久远、非变异法而得永远如其状态之存在,曾见如是之所有物耶?
比丘曰:
实不然!世尊!
世尊曰:
善哉!诸比丘!予亦未曾见常住、常恒、久远、非变异法而得永远如其状态之存在,未曾见如是之所有物也。
诸比丘!若人以取我常住不变说之取时,对于此如不生愁、悲、苦、忧、恼,可得如是以取我常住不变说之取耶?
诸比丘!又汝等以取此者,如不生愁、悲、苦、忧、恼,得见如是我常住不变说之取耶?
比丘曰:
实不然!世尊!
世尊曰:
善哉!诸比丘!予亦以对取此者,如不生愁、悲、苦、忧、恼,未曾见如是我常住不变说之取。
诸比丘!若人依止彼之见依时,于此者,如不生愁、悲、苦、忧、恼,有依止如是见依耶?
诸比丘!又汝等对依止此者,如不生愁、悲、苦、忧、恼,得见有如是之见依耶?
比丘曰:
实不然!世尊!
世尊曰:
善哉!诸比丘!予亦对依止此者,如不生愁、悲、苦、忧、恼,未曾见如是之见依也。
诸比丘!我存在时,得有属于予之我者否?
比丘曰:
然!有!世尊!
世尊曰:
诸比丘!属于我者之存在时,有予之我者否?
比丘曰:
然!有!世尊!
世尊曰:
诸比丘!我及属于我者,不得真实时,彼是世界,彼是我,予于死后成为常住、常恒、久远、非变异法,于永远如其状态之存在。诸比丘!其见处,是实非完全愚法否?
比丘曰:
何故?实非完全愚法耶?
世尊曰:
诸比丘!以此如何思惟耶?色是常住否?是无常否?
比丘曰:
无常也!世尊!
世尊曰:
无常者是苦否?乐否?
比丘曰:
苦也!世尊!
世尊曰:
无常、苦、变异法者,得观为此是予之所有,此是予,此是予之我否?
比丘曰:
否也!世尊!
世尊曰:
诸比丘!以此如何思惟否?受是常住否?是无常否?
比丘曰:无常也!世尊!
世尊曰:无常者是苦否?是乐否?
比丘曰:苦也!世尊!
世尊曰:无常、苦、变异法者,得观为此是予所有、此是予、此是予之我否?
比丘曰:否也!世尊!
世尊曰:
诸比丘!以此如何思惟耶?想是常住否?是无常否?
比丘曰:
是无常也!世尊!
世尊曰:
无常者是苦否?是乐否?
比丘曰:
是苦也!世尊!
世尊曰:
无常、苦、变异法者,得观为此是予所有、此是予、此是予之我否?
比丘曰:
否也!世尊!
世尊曰:
诸比丘!以此如何思惟耶?行是常住否?是无常否?
比丘曰:
是无常!世尊!
世尊曰:
无常者,是苦否?是乐否?
比丘曰:
是苦也!世尊!
世尊曰:
无常、苦、变异法者,得观为此是予所有、此是予、此是予之我否?
比丘曰:
否也!世尊!
世尊曰:
诸比丘!以此如何思惟耶?识是常住否?是无常否?
比丘曰:
是无常也!世尊!
世尊曰:
无常者是苦否?是乐否?
比丘曰:
是苦也!世尊!
世尊曰:
无常、苦、变异法者,得观为此是予所有、此是予、此是予之我否?
比丘曰:
否也!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
是故,实虽过去、未来、现在之任何之色,于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贱、或贵、或远、或近之一切色,应以如是如实之正慧观:此非予所有,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过去、未来、现在任何之受,应以如是如实正慧观:此非予所有,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过去、未来、现在任何之想,应以如是如实正慧观:此非予所有,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过去、未来、现在,任何之行,应以如是如实正慧观:此非予所有,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过去、未来、现在任何之识,于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贱、或贵、或远、或近之一切识,应以如是如实正慧观:此非予所有,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诸比丘!如是观之多闻圣弟子,以厌色、以厌受、以厌想、以厌行、以厌识、以厌彼而离着,以离着而解脱,于解脱而解脱智生,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到此之状态。
诸比丘!知此比丘去障碍者、填塞坑堑者、拔柴篱者、除闩者。又知圣者而收幢者、放下荷物者、解缚者。
诸比丘!如何比丘是去障碍者?诸比丘!于是,言比丘舍弃无明,如以断根、失本之(棕榈树)归于非有,于未来不为生法。诸比丘!如是比丘是去障碍者也。
诸比丘!如何比丘是填塞坑堑者,诸比丘!言是比丘因已舍存在之再生轮回,如断根、绝本之(棕榈树),归于非有,于未来不为生法。诸比丘!如是比丘为填塞坑堑者。
诸比丘!如何比丘是柴篱彻撤者?诸比丘!依是比丘已舍渴爱,如断根、绝本之棕榈树,归于非有,于未来为不生法。诸比丘!如是比丘是柴篱彻撤者。
诸比丘!云何比丘是除闩者?诸比丘!因是比丘舍去五下分结、如断根、绝本之棕榈树,归于非有,于未来不为生法。诸比丘!如是比丘是除闩者。
诸比丘!如何比丘圣者而是收幢、于下负荷、解缚者?诸比丘!因是比丘舍我慢,如断根绝本之棕榈树,归于非有,于未来不为生法。诸比丘!如是比丘圣者而是收幢、放下负荷、解缚者也。
诸比丘!有如是解脱心之比丘,帝释天界、梵天界、生主界之诸天界,不得知:依此以识如来。何以故?
诸比丘!予谓于现法不可知如来。
诸比丘!予以如是说、如是语、或沙门、婆罗门,是非真、空虚、虚妄、不实而诬谤,谓:沙门瞿昙是虚无论者、教存在之有情,断灭破坏非有。
然而,诸比丘!予对彼等沙门、婆罗门、以非真、空虚、虚妄、不实之诬谤,如言:沙门瞿昙是虚无论者、教存在之有情,断灭破坏非有者。非如是者,非如是说者也。
诸比丘!予以教过去、又现在、苦及苦灭。若诸比丘于此他者,虽欲骂詈、诽谤、嗔恚如来,诸比丘!于此如来无有嗔恚、无有不满、无有忿怒。
诸比丘!若他者虽恭敬、尊重、尊敬、崇拜如来,于此,诸比丘!如来无有欢喜、无有喜悦、心无踊跃也。
诸比丘!若他者恭敬、尊重、尊敬、崇拜如来者,诸比丘!于是如来作此之念:既以知了此事,于是对予作如是行。
诸比丘!是故,若他者对汝等虽欲骂詈、诽谤、嗔恚,于此,汝等不得作嗔恚、不满、忿怒。
诸比丘!又,是故若他者对汝等虽恭敬、尊重、尊敬、崇拜,于是汝等不得作欢喜、喜悦、踊跃。诸比丘!是故,若他者对汝等恭敬、尊重、尊敬、崇拜者,汝等应作是念:既知此事,于是对我等作如是行也。
诸比丘!是故此非属汝等者,当舍之,汝等若舍此者,即永久饶益,以致幸福。
诸比丘!如何为不属汝等者?
诸比丘!色不属于汝等者,应舍之,汝等若舍此者,永久饶益,以致幸福。
诸比丘!受不属于汝等者,应舍之,汝等若舍此者,永久饶益,以致幸福。
诸比丘!想不属于汝等者,应舍之,汝等若舍此者,即永久饶益,以致幸福。
诸比丘!行不属于汝等者,应舍之,汝等若舍此者,永久饶益,以致幸福。
诸比丘!识不属于汝等者,应舍之,若舍此者,即永久饶益,以致幸福。
诸比丘!以此如何思惟耶?
此只陀林有草、木、枝、叶,此有人或持去,或烧之、或随意处理之。而且汝等生念否?有人以属于我等之物,或持去、或烧之、或随意处理之。
比丘曰:
不然!世尊!何以故?世尊!其实对于我等,或非我,或非属我所有也。
世尊曰:
诸比丘!如是非属于汝等者,应舍之,汝等若舍此者,即永久饶益,以致幸福。诸比丘!如何非属于汝等者?诸比丘!色非属于汝等者,应舍去之。汝等舍此者,即永久饶益,以致幸福。受、想、行、识非属汝等所有者,应舍之,汝等若舍此者,即永久饶益,以致幸福。
诸比丘!如是由予而善说法,令明了、开显、开示、以说断分结。
诸比丘!如是诸法由予善说,令明了、开显、开示,以说断分结。若比丘阿罗汉而诸漏已尽,修行成满,所作已作,已弃重担,逮达理想,断存在之结,得正智,若解脱者,于轮回彼等不再现矣。
诸比丘!如是法由予善说之,令明了、开显、开示、以说断分结也。
诸比丘!如是诸法由予善说,令明了、开显、开示,如是以断五下分结之一切比丘,成为化生者、般涅盘、不从彼世界而还者。
诸比丘!如是法由予善说之,令明了、开显、开示、以说断分结也。
诸比丘!如是诸法由予善说,令明了、开显、开示,如是已断三结、已微薄贪、嗔、痴之彼等一切比丘,成为一来者,为一次来此世界而尽苦边。
诸比丘!如是法由予善说之,令明了、开显、开示、以说断分结也。
诸比丘!如是诸法由予善说,令明了、开显、开示,如是,已断三结之彼等一切比丘,成为预流者,不堕于恶趣者,决定趣向正觉。
诸比丘!如是法由予善说之,令明了、开显、开示、以说断分结也。
诸比丘!如是诸法由予善说,令明了、开显、开示,如是,随法行、随信行之彼等一切比丘当趣正觉。
诸比丘!如是法由予善说之,令明了、开显、开示、以说断分结也。
诸比丘!如是诸法由予善说,令明了、开显、开示,如是予唯持信、唯亲近,而彼等一切比丘当趣于天。
世尊如是说已。彼等比丘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兰若村婆罗门经

兰若村婆罗门经

北传没有此经。
本经乃鞞兰若村婆罗门居士众,来舍卫城,从世尊所闻,其内容与前经完全同样。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之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鞞兰若村之婆罗门居士众,因有要事住于舍卫城。鞞兰若村之婆罗门居士众闻:
实释迦族子,由释迦族人出家之沙门瞿昙,住于舍卫城给孤独园,彼尊者瞿昙有如是之大名称:如是,彼世尊是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包合此天、魔、梵天之世界,及沙门、婆罗门、天人之世界,自知、自证已而教化。彼说法初善、中善,终善、有义、有文,显示完全具足清净之梵行。若见如是之应供者为幸也。
所以,鞞兰若村之婆罗门居士众,诣世尊住处。诣已,有人向世尊敬礼坐于一面;有人向世尊问讯,交换友谊礼让之语,坐于一面;有人向世尊合掌,坐于一面;有人于世尊之面前报出姓名,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鞞兰若村婆罗门居士众白世尊言:
卿瞿昙!以何因、何缘,于此处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耶?又卿瞿昙!以何因、何缘,于此处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界耶?
世尊曰:
居士等!因非法行、非正行,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居士等!因法行、正行,如是,于此有一类有情,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界。
彼等曰:
我等对尊者瞿昙之所略说,未能详细分别理解其意义。如是,尊者瞿昙!能为我等说法则幸也,我等则对尊者瞿昙所略说义,得详细分别理解其意义。
世尊曰:
居士等!若然,汝等谛听、善思念之,予将说之。鞞兰若村之贤罗门居士众应诺世尊。
世尊言曰:
居士等!依身有三种非法行、非正行,依口有四种非法行、非正行;依意有三种非法行、非正行。
居士等!云何依身有三种非法行、非正行?
于此有一类杀生者:残忍、手涂血,专事杀戮、对于生类无慈悲心。
又有不与取者:凡他人之财物,或在村里、或在森林,不与而盗取者也。
又有爱欲邪行者:凡为母所护,为父所护,为父母所护,为兄弟所护,为姊妹所护,为亲族所护,有夫之女人,有杖罚所护之女人,乃至饰有华鬘璎珞之女人,与如是等之女人交媾者也。
居士等!如是为依身之三种非法行、非正行也。
居士等!云何依口有四种非法行、非正行?
此有一类妄语者:或至集会处,或至众会,或至亲族间,或至公会中,或至王族间,被提出作证人,被问:友!当语如汝之所知!彼不知而言:我知。知而言:我不知。或未见而言:我见。见而言:我未见。如是或为自己、或为他人、或因少许利得,因此故意说妄语者也。
又有两舌者:由此处闻而于彼处语,以离间此等:或由彼处闻而语此等,以离间彼等。如是为和合之破坏者,或为离间援助者也。以离间为好,以离间为乐,以离间为喜,为离间语者也。
又有粗恶语者:凡言粗恶,横暴之语,刺激他人,叱责他人,激怒周遭,不资定之语,而言如是语者也。
又有绮语者:非时语者,非实语者,非义利语者,非法说者,非律说者,保持不住而非时说,无理由,不慎重,无义利之语者也。
居士等!如是为依口有四种非法行、非正行也。
居士等!云何依意有三种非法行、非正行?
居士等!此有一类为贪欲者:对他人之财物资具有贪欲也。念他人财物乃我财物也。
又有嗔恚心者:憎恶思惟而云:此等有情,当令杀之!当令屠杀!当令斩断!当令灭亡!勿使存在。
又有邪见者:持颠倒之见,无布施之功德,无牺牲之功德,无供养之功德,无善、恶业之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诸化生有情;于世间无诸沙门婆罗门之正行、正道,彼等对此世间自知、自证而教化。
居士等!如是依意有三种非法行、非正行。
因如是非法行、非正行,居士等!如是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
居士等!依身有三种法行、正行;依口有四种法行、正行;依意有三种法行、正行。
居士等!云何依身有三种法行、正行?
居士等!于此有一类之舍杀生、离杀生、舍刀、舍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而住于怜愍一切生类。
舍不与取,离不与取,或在村里,或在森林凡他人之财物,其不与者不盗取。
对爱欲舍邪行、远离爱欲之邪行,凡母所护,父所护,(父母所护,)兄弟所护,姊妹所护,亲族所护,及有夫之女人,有杖罚所护之女人,乃至饰有华鬘璎珞之女人,不与如是之女人交媾者也。居士等!如是依身有三种之法行、正行也。
居士等!云何依口有四种之法行、正行?
居士等!于此有一类舍妄语成为离妄语者,或至集会处,或至众会,或至亲族间,或至公会间,或至王族间,被提出作证人,被问:友!当语如汝之所知。彼不知而言:我不知。知而言:我知。不见而言:我不见。见而言:我见。如是或为自己、或为他人、或为少许之利得,不因此故意说妄语者也。
有舍两舌成为离两舌者:由此处闻不于彼处语,而不离间此等;或由彼处闻不于语此,而无离间彼等。如是,或为诸离间之和解者,或为诸和合之促进者也。以和合为好;以和合为乐,以和合为喜,而为和合语者也。
舍粗恶语,远离粗恶语。柔和顺耳、乐于入心,优雅为众人所欲、众人所好,语如是之语者也。
舍绮语,远离绮语。为应时语者、实语者、义利语者、法语者、律语者也。以守口知宜时、场所、限度。有理由,有辨别,俱义利之语者也。
居士等!如是为依口有四种法行、正行也。
居士等!云何依意有三种之法行、正行?
居士等!于此有一类不贪欲者,对他人之财物资具无有贪欲:呜呼!实无贪欲他人之财物为己有。
又有无嗔害心者,无害思惟:愿此等之有情为无怨者、无恚者、无扰乱者、幸福者,自当守护之。
又有正见者,持不颠倒之见:有布施之功德,有牺牲之功德,有供养之功德,有诸善行、恶行之异熟果;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诸化生有情;于世间有沙门、婆罗门之正行、正道者。彼等于此世、他世自知、自证而教化。
居士等!如是依意有三种法行、正行。
因如是之法行、正行,居士等!于此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豪势之王族。则彼身坏命终生于豪势之王族,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如是念:呜呼!我身坏命终后愿生于豪势之婆罗门族。则彼身坏命终生于豪势之婆罗门族,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如是念:呜呼!我身坏命终后愿生于豪势之居士族。彼身坏命终则生于豪势之居士族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后,愿生于四天王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四天王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三十三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三十三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焰摩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焰摩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兜率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兜率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化乐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化乐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他化自在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他化自在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梵众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梵众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少光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少光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无量光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无量光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光音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光音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少净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少净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无量净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无量净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遍净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遍净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广果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广果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无烦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无烦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无热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无热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善现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善现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善见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善见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色究竟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色究竟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虚空无边处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虚空无边处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识无边处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识无边处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无所有处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无所有处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身坏命终愿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天。彼身坏命终当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天,斯有是处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呜呼!我愿:由诸漏之灭尽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通智,自证具足住,彼则由诸漏之灭尽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通智,自证具足住也。何以故?如是,彼实为法行者、正行者也。
如是说已, 鞞兰若村之婆罗门居士众白世尊言:伟哉!卿瞿昙!伟哉!卿瞿昙!卿瞿昙!犹如扶起倒者、显现覆者、对迷者教以道、于暗中持来明灯、使有眼者见诸色!如是,卿瞿昙以种种方便开示法、于此、我等归依师尊卿瞿昙、归依法、归依比丘僧伽。师尊瞿昙!愿容认予等自今以后,终生归依佛、法、僧为优婆塞。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