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长阿含经·三明经第二十六

三明经第二十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俱萨罗国人间遊行。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诣伊车能伽罗俱萨罗婆罗门村。止宿伊车林中。

时。有婆罗门名沸伽罗娑罗.婆罗门名多梨车。以小缘诣伊车能伽罗村。此沸伽罗娑罗婆罗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异典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善能分別。又能善于大人相法.观察吉凶.祭祀仪礼。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其一弟子名婆悉咤。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別。亦能善于大人相法。观察吉凶。祭祀仪礼。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

多梨车婆罗门亦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別。亦能善于大人相法.观察吉凶.祭祀仪礼。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其一弟子名颇罗墮。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別。亦能善于大人相法.观察吉凶.祭祀仪礼。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

时。婆悉咤.颇罗墮二人于清旦至园中。遂共论义。更相是非。时。婆悉咤语颇罗墮。我道真正。能得出要。至于梵天。此是大师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所说。

颇罗墮又言。我道真正。能得出要。至于梵天。此是大师多梨车婆罗门所说。如是。婆悉咤再三自称己道真正。颇罗墮亦再三自称己道真正。二人共论。各不能决。

时。婆悉咤语颇罗墮曰。我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拘萨罗国遊行人间。今在伊车能伽罗林中。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是真人。宜往觐现。我闻彼瞿昙知梵天道。能为人说。常与梵天往返言语。我等当共诣彼瞿昙。共决此义。若沙门瞿昙有所言说。当共奉持。尔时。婆悉咤.颇罗墮二人相随到伊车林中。诣世尊所。问讯已。一面坐。

尔时。世尊知彼二人心中所念。即告婆悉咤曰。汝等二人清旦至园中。作如是论。共相是非。汝一人言。我法真正。能得出要。至于梵天。此是大师沸伽罗娑罗所说。彼一人言。我法真正。能得出要。至于梵天。此是大师多梨车所说。如是再三。更相是非。有如此事耶。

时。婆悉咤.颇罗墮闻佛此言。皆悉惊愕。衣毛为竖。心自念言。沙门瞿昙有大神德。先知人心。我等所欲论者。沙门瞿昙已先说讫。时。婆悉咤白佛言。此道.彼道皆称真正。皆得出要。至于梵天。为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所说为是.为多梨车婆罗门所说为是耶。

佛言。正使婆悉咤。此道.彼道真正出要。得至梵天。汝等何为清旦园中共相是非。乃至再三耶。

时。婆悉咤白佛言。诸有三明婆罗门说种种道。自在欲道.自作道.梵天道。此三道者尽向梵天。瞿昙。譬如村营。所有诸道皆向于城。诸婆罗门虽说种种诸道。皆向梵天。

佛告婆悉咤。彼诸道为尽趣梵天不。

答曰。尽趣。

佛复再三重问。种种诸道尽趣梵天不。

答曰。尽趣。

尔时。世尊定其语已。告婆悉咤曰。云何三明婆罗门中。颇有一人得见梵天者不。

答曰。无有见者。

云何。婆悉咤。三明婆罗门先师。颇有得见梵天者不。

答曰。无有见者。

云何。婆悉咤。乃往三明仙人旧婆罗门。讽诵通利。能为人说旧诸赞诵。歌詠詩书。其名阿咤摩婆罗门.婆摩提婆婆罗门.毗婆审婆罗门.伊尼罗斯婆罗门.蛇婆提伽婆罗门.婆婆悉婆罗门.迦叶婆罗门.阿楼那婆罗门.瞿昙摩婆罗门.首脂婆罗门.婆罗损陀婆罗门。彼亦得见梵天不耶。

答曰。无有见者。

佛言。若彼三明婆罗门无有一见梵天者。若三明婆罗门先师无有见梵天者。又诸旧大仙三明婆罗门阿咤摩等亦不见梵天者。当知三明婆罗门所说非实。

又告婆悉咤。如是淫人言。我与彼端正女人交通。称叹淫法。余人语言。汝识彼女不。为在何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耶。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所止土地城邑村落不。答曰。不知。又问。汝识彼女父母及其姓字不。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为是剎利女。为是婆罗门.居士.首陀罗女耶。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为长短.粗细.黑白.好丑耶。答曰。不知。云何。婆悉咤。彼人赞叹为是实不。

答曰。不实。

如是。婆悉咤。三明婆罗门所说亦尔。无有实也。云何。婆悉咤。汝三明婆罗门见日月遊行出沒处所。叉手供养。能作是说。此道真正。当得出要。至日月所。不。

报曰。如是。三明婆罗门见日月遊行出沒处所。叉手供养。而不能言。此道真正。当得出要。至日月所。也。

如是。婆悉咤。三明婆罗门见日月遊行出沒之处。叉手供养。而不能说。此道真正。当得出要。至日月所。而常叉手供养恭敬。岂非虛妄耶。

答曰。如是。瞿昙。彼实虛妄。

佛言。譬如有人立梯空地。余人问言。立梯用为。答曰。我欲上堂。又问。堂何所在。东.西.南.北耶。答云。不知。云何。婆悉咤。此人立梯欲上堂者。岂非虛妄耶。

答曰。如是。彼实虛妄。

佛言。三明婆罗门亦复如是。虛诳无实。婆悉咤。五欲洁净。甚可爱乐。云何为五。眼见色。甚可爱乐。耳声.鼻香.舌味.身触。甚可爱乐。于我贤圣法中。为著.为缚。为是拘锁。彼三明婆罗门为五欲所染。爱著坚固。不见过失。不知出要。彼为五欲之所系缚。正使奉事日月水火。唱言。扶接我去生梵天者。无有是处。譬如阿夷罗河。其水平岸。乌鸟得饮。有人在此岸身被重系。空唤彼岸言。来渡我去。彼岸宁来渡此人不。

答曰。不也。

婆悉咤。五欲洁净。甚可爱乐。于贤圣法中犹如拘锁。彼三明婆罗门为五欲所染。爱著坚固。不见过失。不知出要。彼为五欲之所系缚。正使奉事日月水火。唱言。扶接我去生梵天上。亦复如是。终无是处。婆悉咤。譬如阿夷罗河。其水平岸。乌鸟得饮。有人欲渡。不以手足身力。不因船栰。能得渡不。

答曰。不能。

婆悉咤。三明婆罗门亦复如是。不修沙门清净梵行。更修余道不清净行。欲求生梵天者。无有是处。婆悉咤。犹如山水暴起。多漂人民。亦无船栰。又无桥梁。有行人来。欲渡彼岸。见山水暴起。多漂人民。亦无船栰。又无桥梁。彼人自念。我今宁可多集草木。牢坚缚栰。自以身力渡彼岸耶。即寻缚栰。自以身力安隐得渡。婆悉咤。此亦如是。若比丘捨非沙门不清净行。行于沙门清净梵行。欲生梵天者。则有是处。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恚心耶。无恚心耶。

答曰。无恚心也。

又问。三明婆罗门有恚心.无恚心耶。

答曰。有恚心。

婆悉咤。梵天无恚心。三明婆罗门有恚心。有恚心.无恚心不共同。不俱解脫。不相趣向。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瞋心.无瞋心耶。

答曰。无瞋心。

又问。三明婆罗门有瞋心.无瞋心耶。

答曰。有瞋心。

佛言。梵天无瞋心。三明婆罗门有瞋心。有瞋心.无瞋心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恨心.无恨心耶。

答曰。无恨心。

又问。三明婆罗门有恨心.无恨心耶。

答曰。有恨心。

佛言。梵天无恨心。三明婆罗门有恨心。有恨心.无恨心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家属产业不。

答曰。无。

又问。三明婆罗门有家属产业不。

答曰。有。

佛言。梵天无家属产业。三明婆罗门有家属产业。有家属产业.无家属产业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得自在.不得自在耶。

答曰。得自在。

又问。三明婆罗门得自在.不得自在耶。

答曰。不得自在。

佛言。梵天得自在。三明婆罗门不得自在。不得自在.得自在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

佛言。彼三明婆罗门。设有人来问难深义。不能具答。实如是不。

答曰。如是。

时。婆悉咤.颇罗墮二人俱白佛言。且置余论。我闻沙门瞿昙明识梵道。能为人说。又与梵天相见往来言语。唯愿沙门瞿昙以慈愍故。说梵天道。开示演布。

佛告婆悉咤。我今问汝。随意报我。云何。婆悉咤。彼心念国。去此远近。

答近。

若使有人生长彼国。有余人问彼国道径。云何。婆悉咤。彼人生长彼国答彼道径。宁有疑不。

答曰。无疑。所以者何。彼国生长故。

佛言。正使彼人生长彼国。或可有疑。若有人来问我梵道。无疑也。所以者何。我常数数说彼梵道故。

时。婆悉咤.颇罗墮俱白佛言。且置此论。我闻沙门瞿昙明识梵道。能为人说。又与梵天相见往来言语。唯愿沙门瞿昙以慈愍故。说于梵道。开示演布。

佛言。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答言。唯然。愿乐欲闻。

佛言。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十号具足。乃至四禅。于现法中而自娛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静。不放逸故。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广布无际。无二.无量。无恨.无害。遊戏此心而自娛乐。悲.喜.捨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广布无际。无二.无量。无有结恨。无恼害意。遊戏此心以自娛乐。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恚心.无恚心耶。

答曰。无恚心也。

又问。行慈比丘有恚心.无恚心耶。

答曰。无恚心。

佛言。梵天无恚心。行慈比丘无恚心。无恚心.无恚心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瞋心耶。无瞋心耶。

答曰。无也。

又问。行慈比丘有瞋心.无瞋心耶。

答曰。无。

佛言。梵天无瞋心。行慈比丘无瞋心。无瞋心.无瞋心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恨心.无恨心耶。

答曰。无。

又问。行慈比丘有恨心.无恨心耶。

答曰。无。

佛言。梵天无恨心。行慈比丘无恨心。无恨心.无恨心同趣。同解脫。是故比丘.梵天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家属产业不。

答曰。无也。

又问。行慈比丘有家属产业不耶。

答曰。无也。

佛言。梵天无家属产业。行慈比丘亦无家属产业。无家属产业.无家属产业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得自在不耶。

答曰。得自在。

又问。行慈比丘得自在耶。

答曰。得自在。

佛言。梵天得自在。行慈比丘得自在。得自在.得自在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

佛告婆悉咤。当知行慈比丘身坏命终。如发箭之顷。生梵天上。佛说是法时。婆悉咤.颇罗墮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尔时。婆悉咤.颇罗墮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长部·优昙婆逻师子吼经

优昙婆逻师子吼经

本经相当于北传汉译之长阿含卷第八之散陀那经(大正藏一),中阿含卷第二六之优昙婆罗经(大正藏二六),及尼拘陀梵志经(大正藏一一)。佛弟子散陀那居士,访住优昙婆逻梵志女林之尼俱陀梵志时,相信诸种苦行是最上之法的尼俱陀梵志,好独处静观,住空处静地,对佛陀抱着偏见而诽谤。其时,佛陀来优昙婆逻梵志女林,对尼俱陀梵志,说诸苦行之秽垢,更说明守四戒、断五盖。住四禅、得四神足为最上之行,打破外道之迷妄,令彼等惭愧以前之诽谤,勤修无上梵行,为本经之梗概。汉译之散陀那经是依居士之名、优昙婆逻经是从园林之名,尼拘陀经是梵志之名,而成各种经名,所以其内容大概一样,于个个之点,四经相异之处亦很多。例如对于外道苦行之诸相,或一致,或有异,一方面存在,另方面即没有。又对于四戒、汉译之三经,皆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如本经即为杀生、偷盗、邪淫、修习(bhavitam)是为一例。想从汉译之三经和本经对照,更可多心得。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窟山。时,有一普行者,名为尼俱陀,常与三千之普行者俱,住于优昙婆逻普行者女林。时,又有居士名为散陀那,日日往观王舍城,诣访佛处供养、恭敬世尊。某时,散陀那居士思惟:“今非诣访佛处之时,世尊于静室三昧思惟而住。亦非诣访诸比丘之时,诸比丘皆在静室三昧思惟而住。我今宁可到优昙婆逻普行者女林,访尼俱陀普行者。”如是,散陀那居士到优昙婆逻普行者女林,访尼俱陀普行者。

尔时,尼俱陀普行者与众多之普行者俱,为诸种之遮道浊乱论说,而大声疾呼 :或为王者论、盗贼论、大臣论、军队论;或为怖畏论、战斗论;或为饮食论、衣服论、几床论、花鬘论、涂香论;或亲近论、马车论、聚落论、乡村论、都市论、国土论;或男女论、英杰论、道路论、渠沟论;或为灵魂论、异相论、途说论、海洋论……如是为有非有之所说。

尼俱陀普行者遥见散陀那居士来,诫彼诸弟子言:“汝等寂静,勿发只语,彼处沙门瞿昙弟子散陀那居士来,于沙门瞿昙诸弟子中,为白衣居士,住王舍城者,于其中之随一是此散陀那居士。此等之尊者,喜静寂、严守沉默、赞美静肃。彼若知有静肃之人,必来访也。”如是告已,彼等普行者,皆各守沉默。

尔时,散陀那居士,至尼俱陀普行者之处,向尼俱陀普行者问讯,退坐一面。就座已,散陀那居士告尼俱陀普行者言:
“贤者!此等异学外道之普行者等,参集一处,为诸种之遮道浊乱之言说,而大声疾呼:或为王者论……乃至……如是为有非有之所论。然,相反地,彼世尊喜好林间树林、孤独远离之所住,选静谧寂寞之地、有闲而如清风之处而住。”

如是告已,尼俱陀普行者答散陀那居士言:
“然者,居士!沙门瞿昙是与谁共语?与谁对论?令谁得明智理解耶?沙门瞿昙之智偏于空处,沙门瞿昙喜好独处不得共语,彼常抱偏见,譬喻瞎牛之偏步,常在边处。瞿昙之智偏于空处,喜好独处不得共语,彼常抱偏见。居士!若沙门瞿昙来此集会处,依一问穷追彼,恐怕如空瓶,当逐令彼默闭。”

世尊以超人清净之天耳,闻散陀那居士与尼俱陀普行者,如是之对应,即下耆阇窟山,到斯摩伽达河畔养孔雀园,于其空处经行。尼俱陀普行者,见世尊于斯摩
伽达河畔养孔雀园空处经行,而诫彼诸弟子言:
“汝等静寂!勿发只语。彼沙门瞿昙在斯摩伽达河畔养孔雀园之空处经行。彼师亦实喜好静寂、严守沉默、赞美静寂。彼若知静肃之人,当必来访。若沙门瞿昙,来访此集会者,我等向彼作此之问:世尊!彼世尊依何法教训其弟子?又依何教法,令其弟子得止息安稳、得知愿乐根本梵行耶?”
如是告已,彼等诸普行者,皆各守沉默。

尔时,世尊到尼俱陀普行者之处,时尼俱陀普行者告世尊言:
“世尊!善来哉。阔别已久!世尊之来!请坐此所设之座。”
世尊坐于所设之座已,尼俱陀普行者,自取一卑座,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尼俱陀普行曰:“尼俱陀!为如何之谈论,今汝等坐于此耶?又为何而停止汝等之闲谈耶?”
如是言已,尼俱陀应世尊曰:
“世尊!我等遥见世尊于斯摩伽达河畔养孔雀园之空地经行,互如是言:“若沙门瞿昙,来此集会处,对彼作此所问:世尊!彼世尊是依何法教训其弟子?又由何教法,令其弟子得止息安稳、得知愿乐根本梵行耶?”其时,世尊之来,我等停止此等之闲话也。”
“尼俱陀!对依如何教法,教我诸弟子,又依如何教法,指导我诸弟子得止息安稳,得知愿乐根本梵行;是彼异见解、异信忍、异目的、异研究、异行持者所不能知也。然,尼俱陀!汝应问我:世尊!实如何是成就苦行之修行?如何是不成就苦行之修行耶?”
如是语已,彼等诸普行者,各自发大声,赞美曰:“伟哉!奇哉!沙门瞿昙有大威力、大神力,实立自说,依他说来充实自说。”

尔时,尼俱陀普行者,令彼等普行者止静。如是告世尊曰:
“世尊!我等实为苦行之修行说、持苦行修行义、住执苦行之修行。世尊!如何是成就苦行之修行?如何是不成就苦行之修行耶?”
“尼俱陀!今于此,有苦行者,无衣而不作法,食后舐手,请“来!”不受,请“住!”不受,持来者不受,特为准备者不受,招待不受,或不由瓶口取食,不由皿取食,置于阈间者不取,于臼不取,于杖间不取,于杵间不取,二人共食时唯其中一人与不受,由怀孕女不受,由授乳中之女不受,由与男子交会之女不受,畜狗家1之食不取,若近狗者不受,鱼肉不食,清酒饮,浊酒不饮,粥汁不饮。或于一家受食者,一口食为足,或二家受食者,二日食为足,或七家受食者,七口食为足,或由一施物而过活、由二施物而过活、由七施物而过活;或一日为一食、二日为一食、七日为一食,如是至限半月一食,从事定期食之修行;或又食菜、茄,食稗子,食硬米,食头头罗米,食哈达草;或食杂穔,食饭汁,食糜米,食搛稻,食牛粪,食树、根、果,食自落果;或着麻衣,着麻莎衣,着冢间衣,着粪扫衣,着提利多树皮,或着黑羚羊皮,着黑羚皮之细条所编者;或着草皮,着树皮,着木片皮;或着发毛之布;或着马毛之布;或着枭羽之衣;或拔须发行者,而常行拔除须发;或住立行者而拒座;或蹲踞行者而修蹲踞;或卧剌行者以剌为床;或卧于草蓏上;或卧于露地;或唯卧一侧浴尘埃;或住空地,到处常停立;或为异食者常行取奇异食;或不饮水行者,常行不饮冷水;或行一日三浴。尼俱陀!对此如何思惟耶?如是可成就苦行之修行?或为不成就耶?”
“世尊!实如是可成就苦行之修行,而非不成就。”
“尼俱陀!我对如是苦行之修行,说有诸种之垢秽。”

“世尊!然者:如何世尊对苦行之成就,说有诸种之垢秽耶?”
“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自足满悦。尼俱陀!若彼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自足满悦者,此乃苦行者之垢秽也。
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赞美自己,诽谤他人。尼俱陀!若彼苦行者,勤修苦行,赞美自己,诽谤他人者,此文实苦行者之垢秽也。
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前或溺、染者、沉醉。尼俱陀!若彼苦行者,勤修苦行,由其苦行而或溺、染着、沉醉者,此又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受供养、礼敬,彼依其供养、礼敬而自足满悦。尼俱陀!若彼苦行者,勤修苦行而受供养、礼敬,彼由其供养、礼敬而自足满悦者,此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乃至……彼由其苦行而受供养、礼敬,彼由其供养、礼敬而赞美自己,诽谤他人……乃至……此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乃至……彼由其苦行而受供养、礼敬,彼由其供养、礼敬而惑溺、染着、沉醉……乃至……此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为诸食分别而言:“我喜好此,不喜好此。”彼为不喜好而避其所得,爱着其喜好之物,此被所惑所困,不见其诸患,不得知出离……乃至……此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W行,受供养、礼敬之故,彼谓:“国王、大臣、刹帝利、婆罗门、居士、异学等皆尊敬我。”
十一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难责其他之沙门、婆罗门言:“彼沙门、婆罗门既生活丰富,而何故尚欲享受一切根种子、树种子、节种子、枝种子及第五种种子耶?恰如雷鸣2 风雨害发芽”以呵责沙门……乃至……此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见其他沙门、婆罗门,于同族中,被恭敬尊重,以生是念:“彼沙门既丰富,尚受有旅者之恭敬尊重。然我苦行者,为苦难之生活,未受有族者之恭敬尊重。”如是,彼于有族中,生怨恨悭贪之念……乃至……此是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常坐于四衢街头,修诸种苦行……乃至……此实是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故意隐瞒自己之形相,行乞于同族中,自谓:“此亦属我苦行中之物,此亦属我苦行中之物也。”……乃至……此又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常行任何覆藏,问彼:“汝以此为是耶?”于非是答为是,于是答为非是,如是彼自觉为故意妄语……乃至……此实苦行者之垢秽。
十二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认知如来及如来圣弟子之教法所说善训教诫,此又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而有嗔恨;若苦行者有嗔恨,此又实苦行者之垢秽。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虚伪欺瞒而贪欲嫉妒,狡猾而伪诈,傲慢而高慢,邪淫而抱恶望,邪见而抱边取见,所见染着,两手坚固执持而不得出离。若苦行者,所见染着,两手坚固执持不得出离者,此又实苦行者之垢秽。
尼俱陀!其如何思惟耶?勤修此苦行,是为秽耶?是为无秽耶?”
“世尊!今实此等之勤修苦行,为秽而非无秽。世尊!今,于此有苦行者,确实知此等一切之垢秽,又复有何所说耶?”
十三
“尼俱陀!此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而不自足满悦。尼俱陀!若苦
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而无自足满悦者,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不自赞美,不诽谤他人者……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乃至……彼由其苦行而不惑溺、不染着,不沉醉……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乃至……彼由其供养、礼敬而不自足满悦……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乃至……彼由其供养礼敬而不自己赞美,不诽谤他人……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乃至……彼由其供养、礼敬而不惑溺,不染着,不沈醉……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乃至……彼不避得其所不喜好物,不受着其所喜好物,不被惑,不被囚,见其诸患,得知出离……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乃至……彼受供养礼敬之故,不思惟:“国王、大臣、刹帝利、婆罗门、居士、异学等当尊敬我。”……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十四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难责其他沙门、婆罗门。即不呵责沙门:“彼
沙门、婆罗门既生活丰富,何故尚欲享受一切之根种子、树种子、节种子、枝种子及第五种种子耶?恰如雷鸣风雨害发芽。”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见其他沙门、婆罗门,于同族中,受恭敬、尊重,不起念……乃至……如是,于彼同族中不生起怨恨悭贪之念,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常生于四衢街头行诸种苦行,如是,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隐瞒自己之苦行相于同族中行乞……乃至……思惟:“此亦属我苦行中之物。”彼于其事是清净也。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隐藏任何物……乃至……彼自觉不妄语,彼于其事是清净。
十五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认知如来及如来圣弟子之教法所说善训教诫,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无嗔无恨……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虚伪不欺瞒而不嫉妒……乃至……两手不坚固持执,得善出离……乃至……彼于其事是清净。
尼俱陀!其如何思惟耶?如是勤修苦行,真实为清净耶?为不清净耶?
“世尊!今,勤修如是苦行,实为清净,非不清净,是最上树节之行3。”
“尼俱陀!勤修如是之苦行,非最上树节之行。此唯达外皮而已。”
十六
“世尊曰然,勤修如何之苦行为最上树节之行耶?世尊曰善哉山愿世尊宣示令我勤修苦行而达最上树节之行。”
“尼俱陀田此苦行者有四种禁戒律仪。如何为苦行者之四种禁戒律仪?尼俱陀曰:
于此有苦行者,自己不杀生、不令他杀生、不教人杀生;自己不偷盗、不令他偷盗、不教人偷盗;自己不妄语、不令他妄语、不教人妄语:自己不愿修习、不令他愿修习、不教人愿修习。尼俱陀!如是为(此)苦行者之四种禁戒律仪。尼俱陀!若苦行者,有如是四种禁律仪,彼之苦行,于此中有成就者,彼得增益而无退转。彼好远离、独坐,愿乐园林、树下、山腹、岩窟、洞穴、祠堂、林间、空处、穰积之处;彼食后,持钵而归,结跏趺坐,持身正直,专注住于正念;彼于世间断贪欲、住离贪心、净化贪心;断嗔恚、不住嗔恚心、利益及哀愍一切之生类有情、净化嗔恚心;断睡眠、离睡眠而住、自觉明慧之心、净化睡眠之心;断悼悔、住不悼悔、内心平静、净化悼悔之心;断疑念、住无疑心,于善法去疑念、拂除疑念、净化心。
十七
彼断此等之五盖,心依明慧灭除诸秽力,与慈俱之心偏满一方而住。如是偏满二方、三方、四方、上下、横、一切处、广大于一切世界、广博、无量、无意、 无害,以慈心偏而住。与悲俱之心……乃至……与喜俱之心……以舍俱之心……乃至……偏满而住。尼俱陀!其如何思惟耶?实为勤修苦行是清净耶?不清净耶?”
“世尊!实为勤修苦行是清净而非不清净,乃最上树节之行也。”
“尼俱陀!如是勤修苦行者,非最上树节之行,不过其树皮而已。”
十八
“世尊!然者,如何是勤修苦行,最上树节之行?世尊!善哉!愿世尊宣示令我勤修苦行而达最上树节之行。”
“尼俱陀!于此有苦行者之四种禁戒律仪。如何为四种禁戒律仪……乃至……尼俱陀!如是为苦行者之四种禁戒律仪也。尼俱陀!若于苦行者,有四种禁戒律仪,彼之苦行,于其中成就者,彼增长而无退转。彼喜好远离、独坐、……乃至……彼断此等之五盖,心依明慧,灭除诸秽力,与慈俱之心,偏满一方而住……彼忆念无量之前生。即或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百千生、于无量之成劫、无量之坏劫:“我于其处,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有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寿量。彼于此处殁,生于彼处。于此,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有如是寿量之忆念。彼又于彼处殁而生此处。”如是,忆念种种前生及如是事情与境遇。
尼俱陀!汝其如何思惟耶?如是勤修苦行,实清净耶?不清净耶?”
“世尊!如是勤修苦行,实为清净而非不清净,又最上树节之行也。”
“尼俱陀!如是勤修苦行,非最上树节之行,唯不过达其纤皮而已。
十九
“世尊!然者,如何是勤修苦行,最上树节之行?世尊!善哉!愿世尊宣示令我勤修苦行而达最上树节之行。”
“尼俱陀!于此有苦行者,成就四种禁戒律仪……乃至……忆念……乃至……如是彼种种前生及其事情与境遇。彼依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如随其业报、受贵贱、丑好、善趣、恶趣之果。即:“诸贤者!实此等之有情,为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诽谤诸行者,抱持邪见,得邪见所生之业果。彼等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恶生、恶趣、险难处、地狱。复次,诸贤者!此等之有情,为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不诽谤诸行者,抱持正见,得正见所生之业果。彼等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依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随其业报、受贵贱、丑好、善趣、恶趣之果。
尼俱陀!汝如何思惟耶?如是勤修苦行为清净耶?为不清净耶?”
“世尊!如是勤修苦行,实为清净而非不清净、应是最上树节3之行。”
“尼俱陀!如是勤修苦行。非最上树节之行。如是,尼俱陀!若汝向我问:“世尊!教世尊之诸弟子是依如何教法,又依何教法,导诸弟子得止息安稳,得知愿乐根本梵行?”尼俱陀!我以最胜殊妙之。法导我诸弟子,我依此导诸弟子至安稳处,知愿乐根本梵行。”
如是说已,彼等普行者大声赞叹说:“于此,我等失彼师矣。我等不知以上殊胜之法。”
二十
散陀那居士,知持此等异见之普行者等,今闻世尊之所说,谛听而真实生知解之心,而告彼尼俱陀普行者曰:
“如是,贤者尼俱陀!如汝向我放言:“居士!沙门瞿昙是与谁共语、与谁对论、令谁得明智理解耶?沙门瞿昙之智,偏于空处,沙门瞿昙喜好独处不得共语,彼常抱偏见;譬喻瞎牛之偏步,常在边处,沙门瞿昙之智,偏于空处,喜好独处不得共语,彼常抱偏见。居士!若沙门瞿昙来此集会处,依一问穷追彼,恐怕如空瓶,当遂令彼闭塞”耶?诸贤者!今,彼世尊、阿罗汉、正等觉者来此,彼是喜好独坐,不得共语者,如偏步之瞎牛,常在边处,依一问穷追彼,恐怕如空瓶,遂令彼闭塞!”
如是言已,尼俱陀普行者,默然忏悔,悄然垂肩,面赤伏眼,哑然而坐。
二一
尔时,世尊见尼俱陀普行者,默然忏悔,悄然垂肩,面赤伏眼,哑然而坐,告尼俱陀普行者曰:
“尼俱陀!汝等作如是言,为真实耶?”
“世尊!我等真如是愚钝,如是不善而作此等之言说。”
“尼俱陀!汝如何思惟耶?汝倾听而闻普行者长老耆宿先师之所说:“彼等于过去世,阿罗汉、正等觉时,此等诸佛,曾集会一处,大声疾呼,耽于诸种遮道浊乱之言耶?犹如王论、……乃至……作如是有非有之所论,今汝如与汝等之师论诤,或又彼等诸佛在于林间树林,喜好孤独、远离之所住,静谧之寂寞处,有闲而清风之吹处,离人里之溃闹,选适于禅思三昧之处而住,有如我今所为,或不然耶?””
“世尊!我闻彼普行者长老耆宿先师之所说:“彼等于过去世,阿罗汉、正等觉时,彼等诸佛,未曾集会一处大声疾呼,耽于诸种遮道浊乱之言。犹未作王论……乃至……有非有之所论,今我及我等之师,未作诤论,唯如是闻:彼等诸佛,喜好林间树林……乃至……选适于禅思三昧之处而住,如今世尊之所为也。””
“尼俱陀!汝为有慧之耆宿,不思惟此事耶? “彼世尊是觉者,依自觉而说法;
彼世尊自能调伏,依调伏而说法;彼世尊自止息,依止息而说法;彼世尊自能度脱,依度脱而说法;彼世尊自得解脱,依解脱而说法。””
二二
如是言已,尼俱陀普行者告世尊言:
“世尊!我被罪过所制伏,而如是愚钝、如是痴暗、如是不善、如是诽谤世尊。世尊!我确认罪过为罪过,将来必自制伏,愿世尊受纳!”
“尼俱陀!汝为罪过所制伏,而如是愚钝、如是痴暗、如是不善,使如是谤诽我。尼俱陀!然,汝认罪过为罪过,其如实忏悔故,我对此,受纳汝之忏悔。尼俱陀!若有人认罪过为罪过,如实忏悔,以自制将来者,此乃圣者律繁荣之所以也。尼俱陀!我亦如是说:“来!为有慧、正直、高洁、正行之人,我当教之,我当为之说法。如所说而行,以此为目的,有族姓子,由在家而入出家,成彼无上梵行,于现世独自证悟而止住者须要七年。尼俱陀!任持七年间!来!为有慧、正直、高洁、正行之人,我当教之,我当为之说法。如所说而行,以此为目的,有族姓子,真由在家而入出家,成彼无上梵行,于现世独自证悟而止住者须要六年……乃至……须要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乃至……须要七个月……乃至……须要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半月。尼俱陀!唯任持半月!来!为有慧、正直、高洁、正行之人,我当教之……乃至……于现法中,自知作证、成就而住,不过唯须七日而已。”
二三
尼俱陀!汝或有如是思惟:“沙门瞿昙为夺弟子,向我等作如是云也。”尼俱陀!勿作如是见。凡为汝等之师,亦为汝等师之。汝或有如是思惟:“沙门瞿昙为停止我等之讽诵,而对我等如是言。”尼俱陀!勿作如是见,凡为汝等诵颂亦如常讽诵之!尼俱陀!汝或有如是思惟:“沙门瞿昙为夺我等之生活而作如是言!”尼俱陀!勿作如是见,凡为汝等之生活,亦为汝等之生活!尼俱陀!汝或有如是思惟:“我等之法为不善,诸师又指责其不善,欲令其确认而沙门瞿昙作如是言!”尼俱陀!勿作如是见。汝之不善法,虽被诸师指责为不善,亦如常存在之!尼俱陀!汝或有如是思惟:“我等之法是善,诸师又指示为善者,欲令除去而沙门瞿昙作如是言!”尼俱陀!汝勿作如是见。汝等之善法,诸师亦指示为善者,令如常存在!
尼俱陀!如是我:“非为夺汝诸弟子而说;非为停止汝等之讽诵而说;汝等有不善,诸师虽指责其不善,非欲令确认而说;又汝等有善,虽有诸师指摘其善法,亦非欲除去而说!尼俱陀!不断不善法,有秽转生,是有苦痛恶报,未来有生死之苦。我为断此等而说法。汝等如实行者,秽垢之法断尽,清白之法增益,智慧成满,于现世独自证悟而住。””
二四
如是说已,彼等诸普行者,默然悔悟,悄然垂肩,面赤眼伏,哑然而坐。其时,彼等之心,完全由恶魔所扰乱。
尔时,世尊如是思惟:“此等诸愚痴人,被恶魔波旬所挠乱,于此没有一人如是思惟,即:“我等当行沙门瞿昙所示之梵行。如何于七日得成就耶!””
如是,世尊于优昙婆逻普行者女林中,作狮子吼已,乘呈虚空,还于耆阇窟山中。散陀那居士亦直回王舍城。
注:
1 .畜狗家。原本虽为samkittisu,别本作sahgitisuna应为畜狗家之意义。
2 .雷鸣(asani-vicakkam)雷鸣雨害之意。
3 .树节,是和真实同义。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瞿哆牟伽经

瞿哆牟伽经

本经是述瞿哆牟伽婆罗门和优陀那尊者之问答,分别说四种人、三种人、二种人。对此行苦行主义、残酷者(屠杀者、猎夫、渔夫等,)及行供牺者,以举戒、诸根之防护、念、知、四禅、忆宿命智、有情生死智、漏尽智(和中部第五十一经同文)之得达者,翟哆牟伽婆罗门归依优陀那,依优多那之言而至归依世尊。于华子城为僧伽建讲堂。
如是我闻。
一时,尊者优陀那住波罗捺之克米亚庵婆园。
尔时,瞿哆牟伽婆罗门或为要务亦来至波罗捺。时,瞿哆牟伽婆罗门逍遥、徘回至克米亚庵婆园。
时,尊者优陀那于露天经行。彼瞿哆牟伽婆罗门来至尊者优陀那处。至已,向尊者优陀那问候,交谈吉庆铭感之语后,向一方经行之尊者优陀那告言:
沙门为正法而出家,我作如是思惟。因我尚未见有如是持正法之人。
为是言时,尊者优陀那止经行,归返精舍就所设之座。瞿哆牟伽婆罗门亦止经行入精舍立于一面。
尊者优陀那告立于一面之瞿哆牟伽婆罗门曰:
婆罗门!此有座席、请随意坐。
我等于尊者优陀那未请之前不坐,因我等于未请之前思不宜坐。
时,瞿哆牟伽婆罗门取一卑座,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瞿哆牟伽婆罗门告尊者优陀那言:
沙门为正法之出家,我如是思惟,因我尚未曾见如是持正法之人。
婆罗门!汝对我若有赞同者,则予赞同。有非难者,则应予非难。若对我所说之义不解,则向我质问,即:尊者优陀那!此为如何耶?彼之义为如何耶?如是我等之间便将有问答。
我对尊者优陀那应赞同者赞同,应非难者非难。若尊者优陀那所说义我不解时,则更向尊者优陀那请益。尊者优陀那!此义为如何耶?彼之义为如何耶?如是我等之间便有所问答。
婆罗门!世间有此等之四种人。如何为四种?
婆罗门!此有一种人使自苦,行自苦之行。
婆罗门!又有一种人使他苦,行使他苦之行。
婆罗门!又有一种人,使自苦,行使自苦之行;且使他苦,行使他苦之行。
婆罗门!又有一种人,不使自苦,不行使自苦之行;且不使他苦,不行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舌,不使他苦,于现法住于无欲、达于涅盘、清凉、感受安乐、躬勤梵行。
婆罗门!此等四种人中,如何之人适立于汝心耶?
尊者优陀那!
彼之使自苦,行使自苦之行者,彼不适应于我心。
彼使他苦,行使他苦之行者,彼亦不适应于我心。
彼使自苦,行使自苦之行,且使他苦,行使他苦之行者,彼亦不适应于我心。
彼不使自苦,不行使自苦之行,且不使他苦,不行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现法住于无欲、达于涅盘、清凉、感受安乐、躬勤梵行者,唯彼适应于我心。
婆罗门!何故此等之三种人不能适应于汝心耶?
尊者优陀那!彼使自苦,行自苦之行者,彼为望乐嫌苦而使自苦虐。依是彼对我心不能适应。
尊者优陀那!彼使他苦,行使他苦之行者,彼为望乐嫌苦而使他苦虐。依是彼对我心不能适应。
尊者优陀那!彼使自苦,行使自苦之行,且使他苦,行使他苦之行,彼为望乐嫌苦,使自他皆苦之虐,依是彼对我心不能适应。
尊者优陀那!彼不使自苦,不行使自苦之行,且不使他苦,不行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现法住于无欲、达于涅盘、清凉、感受安乐、躬勤梵行者,彼望喜乐嫌苦,不使自他皆苦,不为虐。依是,彼适应于我心。
婆罗门!有此等之二种人,如何为二种?
婆罗门!此处有某等诸人,热爱宝珠庄严、求妻子、求奴婢、求田地、求金银。
又此处有某等诸人,不热爱宝珠庄严、弃妻子、弃奴婢、弃田地、弃金银,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
婆罗门!彼人不使自苦,不行使自苦之行。且不使他苦,不行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现法住于无欲、达于涅盘、清凉,感受安乐、躬勤梵行。
婆罗门!汝对此种人于任何之人众中多见耶?彼热爱宝珠庄严、求妻子、求奴婢、求田地、求金银之人等耶?或彼不热爱宝珠庄严、弃妻子、弃奴婢、弃田地、弃金银,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者耶?
尊者优陀那!彼不使自苦,不行使自苦之行。且不使他苦,不行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现法住于无欲、达于涅盘、清凉,感受安乐、躬勤梵行,此人不热爱彼之宝珠庄严、弃妻子、弃奴婢、弃田地、弃金银,由在家向无家之生活而出家之人众中多见。
婆罗门!汝为是言:我等如是知,沙门,为正法而出家,如是我思惟,是故未曾得见如是持正法之人。
尊者优陀那!实则说示是言对我为有益,乃为正法而出家,我作如是思惟;又如是,尊者优陀那!请摄受我,依尊者优陀那对此等四种人仅为略说,未予广说,愿尊者优陀那垂示哀愍,广说此四种人则为幸事。
婆罗门!若然,谛听且善思之,我为汝说。
尊者,诚然。
瞿哆牟伽婆罗门答尊者优陀那。
尊者优陀那言曰:
婆罗门!云何为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人?
婆罗门!有一类人或者为裸形而不作法者、舐手用食者也,不受来之请、不受留住之请、不受持来者、不受特设者、不受特定处之请、不受由壶口或皿之缘直接受食者、不受于阈之内、不受在棒及杵之间、不受二人食时其中只有一人者;
由妊妇施食则不受、由授乳中之妇施食则不受、由与男人拥抱之女施食则不受、于饥馑之际所集施者不受、立于近狗之处者不受、蝇群集者不受;
不食鱼、肉;不饮谷酒、果酒、粥汁;
彼或为一家受食者、住一口食;或为二家受食者、住二口食; 或为三家受食者、住三口食; 或为四家受食者、住四口食; 或为五家受食者、住五口食; 或为六家受食者、住六口食;或为七家受食者、住七口食;
又依一施而度;又依二施而度日; 又依三施而度日; 又依四施而度日; 又依五施而度日; 又依六施而度日;又依七施而度日;
又一日摄一食;或二日摄一食;或三日摄一食;或四日摄一食;或五日摄一食;或六日摄一食;或七日摄一食;如是乃至半月摄一食,从事定期食之修行。
彼又唯以青菜为食、或以稷为食、或唯以糙米为食、或唯以头头罗米为食、或唯以哈达草为食、或唯以糠为食、或唯以泡(饭汁)为食、或唯以胡麻粉为食、或唯以草为食、或唯以牛粪为食、又或以森林树根及果实为食、或以自然落地之果为食;
彼又以麻为衣、或以麻混织为衣、或着冢间衣、或着粪扫衣、或以提利达树皮为衣、或以黑羚羊皮为衣、或以黑羚羊皮细条编织为衣、或着吉祥草之衣、或着树皮衣、或着木片衣、或以人发编织为衣、或以马毛编织为衣、或以枭毛为衣。
又彼为拔须发行者,从事拔取须发之行;又为常立行者,以常拒座;又常为蹲踞行者,常精动于蹲踞;又为卧棘刺行者,常卧棘刺之床;或为一日三浴行者,修水浴之行;行如是种种身体之苦行、难行。
婆罗门!是谓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人。
婆罗门!云何为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人?
婆罗门!在此,有一类人为屠羊者、屠猪者、捕禽者、捕兽者、猎师、渔夫、盗贼、刑吏、狱吏也,或为其他之残酷行者也。
婆罗门!是谓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人。
婆罗门!云何为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人,亦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人?
婆罗门!有一类人或者为刹帝利之灌顶王,或为婆罗门、豪门之富有婆罗门,彼令于城东建立新会堂,以剃除须发、着粗兽皮衣、以酥油涂身、以鹿角搔背,与王妃、婆罗门王师俱入其会堂;
彼横卧于绿草空地,而一牝牛,有一与其同色之犊牛,牝牛以其第一乳房之乳,以保王之生命,以第二乳房之乳,以保王妃之生命;以第三乳房之乳,以保婆罗门王师之生命;以其第四乳房之乳,供养火;唯以其残余之乳,以保其犊牛之生命;
彼如是言:为供牺牲,屠如是数之牡牛、为供牺牲,屠如是数离乳之牝牛、为供牺牲,屠如是数犊牛、为供牺牲,屠如是数之山羊、为供牺牲,屠如是数之牡羊、为供牺牲系柱,伐如是数之树木、为供牺牲之草座,割如是数量之吉祥草。对彼之奴仆、使佣、或杂仕者,亦以杖威胁之、恐吓之、以流泪悲哭而劳役之。
婆罗门!是谓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人。
婆罗门!云何为不使自苦,不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专修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现法无贪欲、达涅盘、清凉、感受乐,由自己成为最高者而住之。
婆罗门!于此,如来出现于世间为应供、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
彼包含于此天、魔、梵天之世界,于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知、自证而教化;
彼说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之法,说完全具足清净之梵行,或为居士、或为居士子、或为其他族姓之再生者,以听闻其法;彼听其法已,于如来生信,彼得信具足者生起如次之思惟:在家为繁杂、尘劳之处,出家为空闲寂静也;在家者,若行一向完满、一向清净,如切磨砗渠清净光辉之梵行,为不容易。让予剃除须发、着架裟衣、由在家而出家,成为无家者!彼于后时,或少舍财物、或多舍财物、或少舍亲族、或多舍亲族,剃除须发、着架裟衣、由在家而出家,成为无家者。
如是,彼成为出家者,具足婆罗门之生活规定:
舍杀生,成为杀生之离者,舍刀杖、有惭愧、有同情心、怜憨一切众生而住之;
舍不与取,成为不与取之离者,给与而取者、给与之期待者,以不盗之净物而住之;
舍非梵行,成为梵行者、净行者,离淫欲在俗法;
舍妄语成为妄语之离者,为真实语者,住于真实,为可信赖者、诚心者,世间之不欺诳者也;
舍两舌成为两舌离者,由此处闻,不在彼处语而无离间此等者,或由彼处闻,不语此等而无离间彼等者,如是或为人之和解者,或为诸和合者之促进者,以和合为好、以和合为乐、以和合为喜,以语成为和合语者也;
舍粗恶语、离粗恶语,柔和、顺耳、乐人于心、优雅、众人所欲、众人所好、语如是语者;
舍绮语成为绮语之离者;
应时语者、实语者、义利语者、法语者、律语者,随时保持合理、辨别、俱义利之语者也;
彼为损害草木之离者;
一日一食者,夜止食者而离非时食;
为歌舞、音乐、观剧等之离者;
为持华鬘、涂香、装饰、庄严住处之离者;
为高广大床之离者;
为受金银之离者;
为受生谷之离者,为受生肉之离者,为受妇人、少女之离者,为受婢仆之离者,为受山羊及羊之离者,为受鸡、猪之离者,为受象、牛、牡马、牝马之离者,为受田、屋之离者,为专作使节、使佣旅行之离者,为买卖之离者,为诈秤重、伪币、诈度量之离者,为诈欺,瞒着、奸诈、邪曲之离者,为斩断、打杀、捕缚、剽夺、掠夺、暴行之离者;彼为知足者,法衣以覆身、乞食以护腹;彼之行处,受持俱行,恰如有异之鸟彼比翼飞翔,荷翼俱飞,如是比丘为知足者,以覆身衣、护腹之施食,彼彼行处,受持俱行;彼具足此圣者之戒聚,感受内无过之乐。
彼以眼见色、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眼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眼根,于眼根达成防护;
以耳闻声、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耳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耳根,于耳根达成防护;
以鼻嗅香、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鼻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鼻根,于鼻根达成防护;
以舌尝味、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舌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舌根,于舌根达成防护;
以身触所触、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身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身根,于身根达成防护;
以意识法而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若对彼意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意根,于意根达成防护。
彼成就此圣者之根防护,于内感受无过之乐;彼于进退为正知者,于观前、顾后为正知者,于屈伸为正知者,于大衣及衣钵之执持为正知者,于啖饮嚼味为正知者,于粪尿之行为正知者,于行、住、坐、眠、寤、及语、默等状态为正知者。
彼具足圣者之戒聚,具足圣者之根防护,具足圣者之正念、正知;
亲近远离世俗之住处--阿兰若,至闲林、树下、山岩、石室、山洞、冢间、林丛、露地、及积槁处。
彼食后,由行乞归,结跏跌坐,置身端正,使正念现前;
彼于世间,由舍贪欲、以离贪欲之心而住之,由舍贪欲净化其心;
由舍嗔恚,以不嗔恚心而住之,怜憨一切众生,由舍嗔恚净化其心;
由舍惛沉睡眠,以离惛沉睡眠而住之,有光明、具正念、正知,由舍惛沉睡眠净化其心;
由舍掉举、恶作,不掉举而住之,于内有寂静心,由舍掉举恶作净化其心;
由舍疑,离疑而住之,于诸善法无犹豫,由舍疑净化其心。
彼由于舍此等五盖、心秽、慧羸,而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之;
由寻伺之止息,内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之;
由喜之舍离,(为)舍者而住之,为具正念者、正知者,而以身感受乐--诸圣者所谓舍者、具念者、乐住者--成就第三禅而住之;
由舍乐、由舍苦、由先已灭喜忧,不苦不乐,由舍所生念之遍净,成就第四禅而住之。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确立、不动,彼心倾向于宿住随念智,彼忆念种种宿住,彼如此: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于彼处,予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阶级、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命终,从其处死、于彼处生;又,于彼处,(再生之)予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阶级、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命终,彼之予于彼处死,又从此处生。如是忆念行相,境遇种种之宿住。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确立、不动,彼心倾向于有情生死智,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诸有情之生死、卑贱与高贵、美与丑、幸福与不幸、知诸有情各随其业而成:实有此等之有情,身、口、意具足恶行者、诽谤诸圣者、为邪见者、持邪见业者,彼等身坏命终后,往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又实有此等有情,身、口、意具足善行者、不诽谤圣者、为正见者、持正见业者,彼等身坏命终后,往生于善趣、天界。如是被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诸有情之生死、卑贱与高贵、美与丑、幸与不幸,如诸有情,各随其业而行。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确立、不动,彼心倾向于漏尽智,彼如实知:此是苦也、如实知:此是苦之集也、如实知:此是苦之灭也、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也;又如实知:此等是诸漏也、如实知:此是漏之集也、如实知:此是导至漏灭之道也。彼由如是知、如是见、彼心由欲漏而解脱,由有漏而解脱,由无明漏而解脱。于解脱,有已解脱之智;彼了知(予)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复受此轮回状态。
婆罗门!是为不使自苦、不专修使自苦之行;不使他苦、不专修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现法无贪欲、达涅盘、清凉、感受乐,谓由自己成为最高者(世尊)而住之。
为是说时,瞿哆牟伽婆罗门告尊者优陀那曰:
伟哉!尊者优陀那!伟哉!尊者优陀那!譬如将倒者扶起,使覆者重现,对迷者教示以道,使有眼者见色,如于暗中持来之明灯,如是尊者优陀那以诸种方便说法。我归依此尊者优陀那、归依法、归依比丘僧伽。愿尊者优陀那摄受我为优婆塞,自今以后终生予归依。
婆罗门!勿归依于我,汝应归依我所归依之彼世尊。
尊者优陀那!然应供、等正觉者、彼世尊今住何处耶?
婆罗门!应供、等正觉者彼世尊,今已涅盘。
尊者优陀那!我等若于十由旬内得闻彼尊者瞿昙之所说,则我等行十由旬以见应供、第正觉者、尊者瞿昙。
尊者优陀那!我等若于二十由旬,三十由旬、四十由旬、五十由旬乃至百由旬内得闻彼尊者瞿昙之所说,我等愿行百由旬以见应供、等正觉者,彼尊者瞿昙。
尊者优陀那!彼尊者瞿昙已般涅盘,我等归依彼般涅盘之尊者瞿昙、归依法、归依比丘僧伽。愿尊者优陀那摄受我为优婆塞,自今以后愿终生归依。
尊者优陀耶!鸯伽王对我日日供养常施之物,尔后,我对尊者优陀那,亦同样供养常施之物。
婆罗门!然鸯伽王如何日日供养常施之物耶?
尊者优陀那!此为五百钱。
婆罗门!我等不得接受金银。
若尊者优陀那不得接纳,我愿为尊者建立精舍。
婆罗门!若汝欲为我建立寺院,可于华子城造立僧伽之讲堂。
若尊者优陀那,让僧伽受我之供养,尊者优陀那!此乃更使我喜悦满足者。尊者优陀那!我依此常施之物其与他常施之物,于华子城建立僧伽之讲堂。
时,瞿哆牟伽婆罗门依此常施之物与其他常施之物,于华子城造立僧伽之讲堂。
此即今日所称之瞿哆牟伽讲堂者是。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有偈篇·比丘尼相应品

比丘尼相应品

第一 阿罗毗迦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时,阿罗毗迦2比丘尼清晨,若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于舍卫城乞食后,收钵,入于暗林以求远离。

时,恶魔波旬欲令阿罗毗迦比丘尼生恐怖,毛发竖立,以舍远离,而诣阿罗毗迦比丘尼之处,诣已以偈语阿罗毗迦比丘尼曰:
世间无由出   远离欲何为
还味诸欲乐   勿至后成悔

时,阿罗毗迦比丘尼作如是思惟:“语此偈是谁?人耶非人耶?”

时阿罗毗迦比丘尼作如是思惟:“此恶魔波旬,令我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欲使去远离,而唱偈。”

时,阿罗毗迦比丘尼知是恶魔波旬,以偈答恶魔波旬曰:
世间有出离   依智我自达
放逸恶波旬   汝不知其道
欲乐如剑枪   诸蕴断头台
汝云味欲乐   于我非为乐

时,恶魔波旬苦恼以“阿罗毗迦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隐没其身形。
第二 苏摩

舍卫城因缘。时,苏摩比丘尼清晨,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于舍卫城乞食后,收钵,为日住7来至暗林。入暗林已,于树下为日住而坐。

时,恶魔波旬欲令苏摩比丘尼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诣苏摩比丘尼处。诣已,以偈语苏摩比丘尼曰:
圣者所至处   是处甚难至
非女二指智   能待至彼处

时,苏摩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是语此偈者,谁耶?人耶非人耶?”

时,苏摩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恶魔波旬欲令我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唱此偈。”

时,苏摩比丘尼,知是恶魔波旬,以偈答恶魔波旬曰:
心入于寂静   女形复何障
智慧已显现   即见无上法
我若思男女   思此为何物
心感于如是   即应恶魔语

时,恶魔波旬苦恼以:“苏摩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隐没其身形。
第三 瞿昙弥

舍卫城因缘。时,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清晨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于舍卫城乞食后,收钵,为日住以至暗林。至暗林已,于树下为日住而坐。

时,恶魔波旬欲令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诣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处。诣已,以偈语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曰:
汝何丧其子   涕泣而独忧
独入坐暗林   为求男子否

时,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生如是思惟:“语此偈者是人?非人耶?”

时,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恶魔波旬欲令我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语此偈。”

时,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知是恶魔波旬,以偈答曰:
丧子日已过   亦无男子想
我不复悲泣   无烦汝顾为
以舍浮世乐   破一切闇冥
及破死魔军   我住尽诸漏

时,恶魔波旬苦恼以:“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隐没其身形。
第四 毗阇耶

舍卫城因缘。时,毗阇耶比丘尼于舍卫城乞食,食后收钵,为日住而坐于树下。

时,恶魔波旬欲令毗阇耶比丘尼,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诣毗阇耶比丘尼处,诣已语偈曰:
汝今美年经   我亦是年少
贵女来此处   共受五种乐

时,毗阇耶比丘尼作如是思惟:“语此偈者是人?非人耶?”

时,毗阇耶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恶魔波旬……乃至……语偈。”

时,毗阇耶比丘尼,知是恶魔波旬,以偈答曰.
以意乐色声   香味触五法
我悉还与汝   此等非我须
危脆易破碎   对此污秽身
我唯耻厌恶   拔除爱欲根
上色界众生   行无色众生
此众善获得  我悉除迷闇

时,恶魔波旬苦恼以:“毗阇耶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隐没其身形。
第五 莲华色

舍卫城因缘,时,莲华色比丘尼,清晨入舍卫城乞食……乃至……立于开美华之沙罗树下。

时,恶魔波旬欲令莲华色比丘尼,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诣莲华色 比丘尼处。

诣已,以偈语莲华色比丘尼曰:
上下开美华   来沙罗树下
汝唯一人立   汝美无伦比
愚人之汝心  不惧恶者否

时,莲华色比丘尼,生如是思惟:“语此偈者是人?非人耶?”

时,莲华色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恶魔波旬……乃至……语偈。”

时,莲华色比丘尼知是恶魔波旬,以偈答恶魔波旬曰:
心恶如汝者   百千来于此
不动我一毛   我一不怖汝
恶魔:
我于此没形 入汝之腹中
或立汝眉间   汝不得见我
比丘尼
我心得自在   善修如意足
解脱诸结缚   我实不怖汝

时,恶魔波旬苦恼以:“莲华色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隐没其身形。
第六 遮罗

舍卫城因缘。时,遮罗比丘尼清晨入舍卫城乞食……乃至……为日住而坐树下。

时,恶魔波旬诣遮罗比丘尼处。诣已,谓遮罗比丘尼曰:“比丘尼!汝不喜者何?”“友!我不喜生!”“何故不喜生?”“生者乃受用乐欲。”“谁以此教汝?“比丘尼!不喜生!””

比丘尼
有生者有死   生即见苦恼
缚杀其他祸   是故不乐生
佛陀施说法   以导超此生
舍离一切苦   我入于真实
上色界众生   往无色众生
是故不知灭   以是为再来

时,恶魔波旬苦恼以:“遮罗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隐没其身形。
第七 优波遮罗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时,优波遮罗比丘尼清晨入舍卫乞食……乃至……为日住坐于树下。恶魔波旬如是谓优波遮罗比丘尼曰:“比丘尼!汝欲生于何处?”

“友!我不欲生于何处!”

恶魔:
三三炎摩天   或是兜率天
或是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愿心以向此   当得受此乐

比丘尼
三三炎摩天   或是兜率天
或是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此等爱欲缚   再行魔领域
世间一切燃   世间一切烟
世间悉吐炎   世间悉震动
不震不动处   凡常人不到
非恶魔行处   于此我心乐

时,恶魔波旬……乃至……苦恼萎身,隐没其身形。
第八 尸须波遮罗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时尸须波遮罗比丘尼,清晨入舍卫城乞食……乃至……为日住坐于树下。

时,恶魔波旬诣尸须波遮罗比丘尼处。诣已,谓尸须波遮罗比丘尼曰:“比丘尼!汝喜谁之教见21?”

“友!我不喜任何人之教见!”

恶魔: 汝依谁圆顶   成如此尼耶   不喜教见者   是如何之愚

比丘尼
佛外之教见   异见诸缠缚
我不喜此法   正法彼不知
生于释种家   证悟无比人
总服拂恶魔   何处无不破
无执悉解脱   有眼见一切
灭尽一切业   解脱尽诸依
我师彼世尊   其教我欢喜

时,恶魔波旬……乃至……隐没其身形。
第九 世罗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时,世罗比丘妓晨,入舍卫城乞食……乃至……为日住坐于树下。

时,恶魔波旬欲令世罗比丘尼生恐怖……乃至……以偈语世罗比丘尼曰:
谁作此身体   作者于何处
何处生身体   何处身体灭

时,世罗比丘尼生如是思惟:“唱此偈者是人?非人耶?”

时,世罗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恶魔波旬欲令我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唱此偈!”

时,世罗比丘尼知是恶魔波旬,以偈答恶魔波旬曰:
此身非自作   亦非于他作
依于因而生   依于因而灭
犹如诸种子   移植于田园
地味及温味   依二萌芽出
是五蕴四大   及此等六处
依于因而生   因坏即消灭

时,恶魔波旬苦恼以:“世罗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隐没其身形。
第十 金刚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时,金刚比丘尼清晨,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 食,于舍卫城乞食后,收钵为日住而至暗林。入暗林已,为日住坐于树下。

时,恶魔波旬欲令金刚比丘尼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诣金刚比丘尼处。诣已,以偈谓金刚比丘尼曰:
谁作此众生   作者于何处
何处生众生   何处众生灭

时,金刚比丘尼生如是思惟:“唱此偈者是人?非人耶?”

时,金刚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恶魔波旬欲令我生恐怖,毛发竖立,以弃禅定,而唱此偈。”

时,金刚比丘尼知是恶魔波旬,以偈答恶魔波旬曰:
汝何言众生   汝行于魔见
此唯聚诸行   众生不可得
犹如诸支集   而起车之名
因于有五蕴   而有众生名
有起是苦恼   停灭且苦恼
苦恼外不生   苦恼外不灭

时,恶魔波旬苦恼以:“金刚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隐没其身形。
此嗢陀南:
由阿罗毗迦   苏摩瞿昙弥
与具毗阇耶   莲华色遮罗
至优波遮罗   尸须波遮罗
世罗及金刚   依是成为十
注:
1 杂阿含经卷四五.一(大正藏二.二二五c)
2 阿罗毗(Alavi)生之比丘尼。
3 出离(nissarana)者,此指涅槃。
4 道足(pada)导向涅槃足与涅槃之道足。
5 khandhasam adhkutana=khandha tesam adhkutana-gapdika
6 杂阿含经卷四五.二(大正藏二.三二六a)
7 日住者,指日中饭后入禅之谓。
8 二指之智慧者,佛音解释为妇人以二指取线,而予割断。《长老尼偈》之注者解释为:妇女自幼小  即看顾于米,以二指探试米之熟与未熟。
9 杂阿含经卷四五.三(大正藏二.三二六b)
10 杂阿含经卷四五.七(大正藏二.三二七。)
11 八种之世间得达。今则心不为彼等所执,而谓之解脱。
12 杂阿含经卷四五.四(大正藏二.三二六c)
13 supupphitaggam=aggato patthaya sutthu pupphitam
14 此句之前,尚有idhagata tadisika bhaveyyum一句,应将混入其次之《莲华色偈》之第二句。   然注释者许此句,而解释为:“如汝来此之不具知己或友谊,而彼等亦然。”今如可除去
15 依汉译,此作为恶魔之偈。
16 杂阿含经卷四五.八(大正藏二.三二八a)
17 pariklesam=annam pi nanappakaram upaddavam
18 最胜真实之涅槃。
19 杂阿含经卷四五.九(大正藏二.三二八b)
20 杂阿含经卷四五.一O(大正藏二.三二八c)
21 教见pasanda一语,出自pasa系蹄之语。此义即人类心中怀有异学异见之系蹄,指佛教以外之异   见。
22 杂阿含经卷四五.六(大正藏二.三二七b)
23 杂阿含经卷四五.五(大正藏二.三二七a)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长部·大会经

大会经

本经相当于北传汉译长阿含卷第二之大会经(大正藏一),大三摩惹经(大正藏一九),杂阿含卷第四四之一一九二经(大正藏九九),别译杂阿含卷第五之一O五经(大正藏一00)。后二经不过是相当本经之一~三的部分而已,前三经亦与本经相当不同。以原文来说,是属很晦涩,多以诸天神之名成为全部的偈,西藏译亦与汉、巴两文甚为相异。本经以偈述十方世界之诸天神云集诸往迦毗罗城世尊之处,见佛陀及僧伽,闻法而赞叹,诸天神之中,亦有自然现象之神格化者、地方神、守护神、鬼神、鸟神、龙神、夜叉,亦有净居天、梵天、四天王、水天、日天、月天等,皆欢喜云集来此大会处,最后魔军来搅乱此和平的大会不果而终。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皆是阿罗汉俱住释迦族迦毗罗卫城之大林园。而十方世界之众多诸天,为见世尊及比丘众而集来。

时,四净居天曰:
“今彼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皆是阿罗汉俱住释迦族迦毗罗卫城之大林园。而十方世界之众多诸天,为见世尊及比丘众而集来。我等亦诣世尊之处,诣已,于世尊前,各各唱偈者如何?

如是,彼等诸天,犹如大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之迅速,由净居天没形而现于世尊前。其时,彼等诸天,礼拜世尊,却立一面。立于一面之一天神,实于世尊前如次唱偈:
大会此林园
来集诸天族
吾等来法会
见无能胜僧
其时,其他天神亦于世尊前,如次唱偈:
于此诸比丘
心静正精神
如御执手纲
诸贤护诸根
其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亦唱偈:
断除诸羁绊
切断各门闩
破城门柱石
离欲而步游
具眼之彼等
如善驯壮象
复次,其他天神,于世尊前亦唱偈:
归依于佛者
皆无赴恶趣
若舍此人身
当得生天身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曰.
“诸比丘!由十方世界,众多诸天来会见世尊及诸比丘。谁亦有于远昔之应供、等正觉者,为彼等世尊,有此等最高诸天之来集,犹如今日之为我。诸比丘!谁亦有于遥远未来之应供、等正觉者,为彼等世尊,有此等最高之诸天当集来,犹如今日之为我。诸比丘!我为汝等告诸天族之名,诸比丘!我为汝等宣说诸天族之名。诸比丘!我为汝等教示诸天族之名。谛听,善忆念,我当告汝等。”
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唯然,世尊。”
世尊如次曰:

我以偈推测
有地之处所
彼等寄其处
住于山窟者
确固心决定
恰有竖毛发
屈缩如狮子
持守洁白心
清净清明白
迦毗罗林园
知有五百余
喜教诸弟子
天族接近来
诸比丘彼等
善为识认知
听闻佛陀教
彼等实诚心

比丘当明白
非人相识生
或者见为百
然或见七万
或者有人见
非人之百千
或见无边数
有甚多方处
彼等知诸天
具眼师说明
喜教弟子等
立即告此曰
天族接近来
诸比丘彼等
善为识认知
我赞彼等诗
正次宣汝等

迦毗罗夜叉
其数正七千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雪山之夜叉
六十有容色
各各皆不一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娑多山夜叉
三千有容色
各各皆不一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都合之夜叉
有一万六千
容色各各异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毗波密夜叉
五百有容色
各各皆不一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百千多夜叉
完全奉事彼
在于王舍城
彼金毗罗神
亦集来林园

而提头赖吒
持国天王者
乃支配东方
诸乾闼婆长
有名闻大王
彼有甚多子
皆因陀罗与
别名有大力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复次毗楼勒
增长天王即
支配彼南方
诸鸠槃荼长
有名闻大王
彼有甚多子
皆因陀罗及
别名有大力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复次毗楼博
又广目天王
支配彼西方
实彼诸龙长
有名闻大王
彼有甚多子
皆因陀罗及
别名有大力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复次俱毗罗
多闻天王者
支配彼北方
彼实夜叉长
有名闻大王
彼有甚多子
皆因陀罗及
别名有大力
具神通光明
俨然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于东方是提
头赖吒天王
于南方即是
毗楼勒天王
于西方是毗
楼博叉天王
于北方即是
俱毗罗天王
此等四天王
偏照于四方
立迦毗罗林

彼等有幻伪
有虚妄恶心
之部下跟来
摩野屈典都
以及耶典都
伊都质以及
伊都阇共俱
旃陀那乃至
加摩世致者
彼迦尼延豆
以及尼乾陀
与彼波那墟
及呜呼曼奴
天御摩头罗
以及乾闼婆
支多罗斯那
那罗王以及
阇尼沙乃至
珍浮楼以及
修利婆折斯
般阇尸呵来
此等他诸王
干阇婆诸王
亦欢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十一
时那陀瑟龙
俱来毗舍离
以及恒叉迦
及加毗罗摄
乃至波耶伽
与亲族共来
耶无那以及
提头赖吒之
名声诸龙来
乃至彼大龙
伊罗婆陀亦
来集于林园
龙王速运去
有净眼有翼
天再生者鸟
飞来林园中
美名金翅鸟
其时诸龙王
无有何怖异
避难金翅鸟
之安隐处者
是佛之所造
互相呼爱语
诸龙金翅鸟
归依于佛陀
十二
因为金刚手
而被打失败
阿修罗住海
婆三婆同胞
具神通名声
大怖畏迦罗
康奢阿修罗
达那耶伽沙
与毗摩质多
及苏卿泹啰
乃至波罗陀
以共那无夷
又称毗虑遮
跋黎子等百
合有力军势
罗耶跋兜楼
诸贤者今集
比丘众林园
十三
水地火风之
诸天来到此
水天水天族
苏摩耶舍之
诸天具共为
慈悲天一族
有名声诸天
于此等十之
十种天族者
各各异容色
具神通光明
俨然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十四
鞞弩毗纽与
舍伽利诸天
阿沙摩及其
双子之夜摩
月天诸侍者
供奉月天来
日天诸侍者
恭敬日天来
迟迟诸云神
来侍于诸星
婆籔天之主
婆裟婆帝释
名普仁达达
亦群集到来
于此等十之
十种天族者
各各异容色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十五
时诸沙哈夫
天如是之来
如顶燃火焰
以乃阿栗吒
乃至栌耶天
麻华之风情
缚噜擎天及
遮婆陀暮天
以及阿周陀
至阿尼输天
辉斯礼耶来
毗沙门伊洒
等亦云集来
于此等十之
十种天族者
各各异容色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十六
沙摩那以及
摩呵沙摩那
么菟沙乃至
摩菟疏多摩
乞陀波头洒
摩菟波头洒
时呵罗诸天
穿着红衣之
彼等鲁毗达
诸天具集来
有名声诸神
波罗迦摩呵
波罗迦亦来
于此等十之
十种天族者
各各异容色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十七
叔伽阿罗那
伽罗摩以及
鞞摩尼沙来
乌达提奇呵
鞞波罗微那
之诸天始来
萨陀摩多及
哈罗加奢与
有名弥沙来
降雨于四方
波纯提轰轰
鸣火电而来
于此等十之
十种天旅者
各各异容色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十八
差摩与兜率
夜摩及伽沙
之有名声者
蓝鞞以及主
蓝婆天乃至
火天之树提
及阿洒瓦天
化乐诸天来
又他化自在
之诸天亦来
于此等十之
十种天族者
各各异容色
具神通光明
俨容有名声
彼等喜进来
比丘众林园
十九
此等六十之
天族群等者
各各异容色
从名及种族
他等诸天共
如斯言而来
令我等而见
舍离生拔取
三毒之杭者
已渡彼暴流
达于无漏者
渡暴流如龙
如月出黑闇
二十
神通具足者
之子善梵天
共婆罗未陀
常童子底沙
会集来林园
大梵千梵界
为王而君临
彼光辉具足
有怖畏体躯
有名声于此
各各有自在
十自在者来
此等之正中
哈利吒是受
围绕而来临
二一
因陀罗梵天
以及相具来
彼等对诸天
魔军之进行
见康哈缓漫
然缚之捕之
彼实爱欲缚
由四方被围
谁无解放彼
斯摩哈势那
遣使康哈军
手打于地面
为令恐怖响
犹如雨期云
如电光雷鸣
由此彼忿怒
退散不自制
二二
而知其一切
具眼师说明
喜教弟子等
立即告之曰
魔军之进来
汝等诸比丘
必知识彼等
彼等闻佛教
自然而紧张
由离爱欲人
彼魔白退却
令动一毛发
即归战胜利
越恐怖誉高
闻此彼众生
诸天共欢喜
注:
1 .原本有bhaddan,西藏译并高楠博士编巴利语讲本的大会经,依据bhadante而译为“诸  贤!”
2 .“火焰顶”jalam aggisikha西藏译读为jala“水”从此jalam aggi sikha成“水火之顶。”
3 .龙(naga)西藏译为“象”。
4 .“彼”西藏译为(Gotama瞿昙)。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得法小经

得法小经

北传中含一七四。受法经(大正藏一、七一一页。)
本经乃世尊,对现在之生活和未来之果报关系之四种(现在乐未来苦,现在苦未来苦,现在苦未来乐,现在乐未来亦乐。)给于详细的叙述。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等比丘应诺世尊曰:世尊!
世尊乃曰:
诸比丘!有此等四得法。云何为四?曰:
诸比丘!有受法现在乐、未来受苦报;诸比丘!有受法现在苦、未来受苦报;诸比丘!有受法现在苦、未来受乐报;诸比丘!有受法现在乐、未来受乐报。
诸比丘!云何受法为现在乐、未来受苦报?
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持如是见,即:于诸欲无过也。彼等陷落于诸欲中;彼等与髻发之女行者共相娱乐,而彼等曰:何故彼等沙门、婆罗门于诸欲以见未来之恐怖,言诸欲之舍离,说应遍知诸欲耶?触此等年轻女行者之臂幼、嫩、毳软是乐也。彼等即陷落于诸欲中。彼等陷落于诸欲已,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彼等于彼处感受如是尖锐极苦之受。于是彼等曰:彼等沙门、婆罗门于诸欲以见未来之恐怖,言诸欲之舍离,说应遍知诸欲,实此事也。此我等实因欲、缘欲。而受如是尖锐极苦之受。
诸比丘!犹如于诸夏最后月,有葛实之荚破开,尔时,诸比丘!此葛之种子随坠落于婆罗树下。诸比丘!彼时,住于彼婆罗树之树神,当恐怖、悚惧、战栗。于是,诸比丘!住彼婆罗树之树神之友人、同僚、亲戚、血缘,即园神、林神、树神,及住于药草、禾本、林树之诸神集合,会合,当如是相慰藉之:汝勿有恐怖!汝勿有恐怖!彼葛之种子、或为孔雀所吞、或为野鹿所食、或为林火所烧、或为樵夫所拾、或为白蚁所食;又,或不成种子也。然而,诸比丘!若彼葛之种子、非为孔雀所吞、非为野鹿所食、非为林火所烧、非为樵夫所拾、非为白蚁所食;而成为种子,又此种子:其依雨云降大雨,可能顺利而发芽生长。彼葛蔓有嫩、柔、毳软之蔓草,当遂行缠绕于彼娑罗树。诸比丘!尔时,住彼娑罗树之树神曰:何故彼等友人、同僚、亲戚、血缘,即园神、林神、树神及住于药草、禾本、林树诸神,是于葛之种子以见未来之恐怖,集合、会合,如是相慰藉之:汝勿有恐怖!汝勿有恐怖!彼葛之种子、或为孔雀所吞、或为野鹿所食、或为林火所烧、或为樵夫所拾、或为白蚁所食;又,或能非是种子。此等葛蔓之嫩、柔而毳软之蔓草,触之为乐也!彼葛缠抱彼娑罗树,彼葛缠抱彼娑罗树于树上作枝,于上作枝而生根,生根,即摧破彼娑罗树高大之树干。诸比丘!此时彼树神力作是念:此,实彼等友人、同僚、亲戚、血缘,即园神、林神、树神及住于药草、禾本、林树之诸神,由于葛之种子以观未来之恐怖,而集合、会合,如是相慰藉之:汝勿有恐怖!汝勿有恐怖!彼葛之种子、或为孔雀所吞、或为野鹿所食、或为林火所烧、或为樵夫所拾、或为白蚁所食;又,或能非是种子。而我因葛之种子,受尖锐极苦之受。
诸比丘!如是,或有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说、如是见,即:诸欲无过也。但彼等陷落于诸欲,彼等与髻发之女行者共相娱乐,彼等曰:何故彼等沙门、婆罗门于诸欲见未来之恐怖,言诸欲之舍离,说应遍知诸欲耶?触此等年轻女行者之臂幼、嫩、毳软,触是为乐也。彼等陷落于诸欲。彼等陷落于诸欲已,身坏命终后,生于恶土、恶趣、堕处、地狱。彼等受如是尖锐极苦之受,而彼等作是念:彼等沙门、婆罗门于诸欲见未来有何恐怖,言诸欲之舍离,说应遍知诸欲,实此事也。此我等实因欲、缘欲,而受如是尖锐极苦之受。
诸比丘!是谓受法现在乐、未来受苦报也。
诸比丘!云何受法为现在苦、未来受苦报耶?曰:
诸比丘!在此,有一裸形脱粪行、舐手者,不受用善来,尊师!不受用且留,尊师!不受用持来,不受用别请,不受用招待,不由壶口纳受,不由血缘纳受,不受于阈内,不受于棒间,不受于杵间;二人正在食时,只由其一人起立与之不受,不受妊妇所与,不受授乳中之妇所与,不受被男人所拥抱之女所与,不受饥馑之际所集施者;狗现前之处不受,于蝇群集处不受;不食鱼、肉;不饮谷酒、果酒、粥汁;彼或为一家受食者、为一口食者;或为二家受食者、为二口食者; 或为三家受食者、为三口食者; 或为四家受食者、为四口食者; 或为五家受食者、为五口食者; 或为六家受食者、为六口食者;或为七家受食者、为七日食者;或依唯一施食而过活之,或依二施食而过活之, 或依三施食而过活之, 或依四施食而过活之, 或依五施食而过活之, 或依六施食而过活之,或依七施食而过活之;或为一日一食之,或为二日一食之,或为三日一食之, 或为四日一食之, 或为五日一食之, 或为六日一食之,或为七日一食之,如是乃至半月而一食之,从事定期食之修行;彼或唯以野菜为食、或唯以稷为食、或唯以糙米为食,或唯以达头罗米为食;或唯以苔鲜为食,或唯以糠为食,或唯以饭泡为食,或唯以胡麻为食,或唯以草为食或唯以牛粪为食;或以林树之根及果为食,或以自然落下之果为食;彼着麻衣、或着麻之混织衣、或着弊衣、着粪扫衣、着提利多树皮衣、以黑羚羊皮为衣、以黑羚羊皮之细条编织为衣、着吉祥草衣、着树皮衣、着木片衣、编人发为衣、编马毛为衣、以枭羽为衣;又,拔须发行者,即专修拔取须发之行;拒绝坐下之常立行者;常蹲踞行者精勤于蹲踞;卧棘刺行者,常卧于棘刺之床;夕第三回水浴行者,从事水浴之行;如是,从事如是种种身之苦行、难行,彼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
诸比丘!是谓受法现在苦、未来受苦报。
诸比丘!云何为受法现在苦、未来受乐报?
诸比丘!在此,有性重贪所生(重情欲)者也,彼常感受贪所生之苦、忧;又,性重嗔所生者也,彼常感受嗔所生之苦、忧;又,有一类自然重痴所生者彼数随痴也,彼常受痴所生之苦、忧。彼以苦、以忧、泪沾颜、哭泣、尽行寿修清净梵行,彼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是谓受法现在苦、未来受乐报。
诸比丘!云何为受法现在乐、未来受乐报。
诸比丘!在此,有一类性非重浊欲者,彼不数随欲、受苦、忧戚;又有一类性非重浊嗔者,彼不数随嗔、受苦、忧戚;有一类性非重浊痴者,彼不数随痴、受苦。忧。彼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住;以寻、伺息已,内净,心一境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住;不染喜,住舍,正念,正知,而以身受乐,圣者谓之舍、念、乐住具足第三禅住;于乐舍、苦舍,喜、忧于先已灭,不苦不乐,由舍所生念之遍净,具足第四禅住。彼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此谓受法现在乐、未来受乐报。
诸比丘!此等即谓受法也。
世尊说此已,悦意之彼等比丘信受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阿含研究·重要经论·增支部五集175经

增支部五集175经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是优婆塞之旃陀罗、优婆塞之垢、优婆塞之最下劣。何等为五?
pa~ncahi bhikkhave dhammehi samannaagato upaasako upaasakaca.n.daalo ca hoti
upaasakamala~nca upaasakapatiku.t.tho ca/
katamehi pa~ncahi/

即:无信、无戒、侥幸瑞相、信瑞相而不信业,又,外求可供养者,以事彼为先。
assaddho hoti,dussiilo hoti,kotuhalama^ngaliko hoti,ma^ngala.m pacceti
no kamma.m,ito ca bahiddhaa dakkhi.neyya.m gavesati tattha ca pubbakaara.m
karoti/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是优婆塞之旃陀罗、优婆塞之垢、优婆塞之最下劣。
imehi kho bhikkhave pa~ncahi dhammehi samannaagato upaasako upaasakaca.n.daalo ca hoti upaasakamala~nca upaasakapatiku.t.tho ca/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是优婆塞之宝、优婆塞之红莲华、优婆塞之白莲华。何等为五?
pa~ncahi bhikkhave dhammehi samannaagato upaasako upaasakaratana~nca hoti
upaasakapaduma~nca upaasakapu.n.dariik~nca/
katamehi pa~ncahi/

即:有信、有戒、不侥幸瑞相、信业而不信瑞相,又,不外求可供养者,以事彼为先。
saddho hoti,siilavaa hoti,akotuuhalama^ngaliko hoti,kamma.m pacceti no
ma^ngala.m,na ito bahiddhaa dakkhi.neyya.m gavesati,idha ca pubbakaara.m
karoti/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是优婆塞之宝、优婆塞之红莲华、优婆塞之白莲华。”
imehi kho bhikkhave pa~ncahi dhammehi samannaagato upaasako upaasakaratana~nca hoti upaasakapaduma~nca upaasakapu.n.dariik~ncaa"ti/Pa~ncama.m//

【附】白话译本

“诸比丘,拥有五种素质的在家信徒是贱种在家信徒、污秽的在家信徒、可厌的在家信徒。是哪五种?

他没有信心、他没有戒行、他相信迷信的征兆、他依靠征兆而不是依靠业、他需求在此之外【那就是在佛教之外】的宗教师而且先向该处致敬。

“诸比丘,拥有五种素质的在家信徒是贱种在家信徒、污秽的在家信徒、可厌的在家信徒。

诸比丘,拥有五种素质的在家信徒是如宝在家信徒、如红莲花在家信徒、如白莲花在家信徒。是哪五种?

他有信心、他有戒行、他不相信迷信的征兆、他依靠业而不是依靠征兆、他不寻求在此之外的宗教师,而且先向此处(三宝之处)示敬。

诸比丘,拥有五种素质的在家信徒是如宝在家信徒、如红莲花在家信徒、如白莲花在家信徒。”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大业分别经

大业分别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七一、分别大业经(大正藏一,七〇六页。)
本经乃比丘三弥提与一外道出家之问答,其旨以白世尊,佛陀教三弥提对外道之回答,唯是片面而非完整的真理,更分别说明业与其报的关系。即行善业,来世有受善趣之乐报和受恶趣之苦。虽作恶业而有生善趣和堕恶趣,其等之关系如何的发生,给于一一的说明。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
其时,尊者三弥提住林中之禅屋。时出家者普达梨弗,逍遥游行至尊者三弥提之处。至已,与尊者互相问讯,交换可喜可乐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普达梨弗,如是言尊者三弥提曰:
友!三弥提!如是,我亲闻沙门瞿昙、亲听取:身业是空无,语业是空无,唯有意业是真实。又有禅定,若成就其禅定者,亦无任何觉知。
[三弥提曰:]友!普达梨弗!勿如是言。友!普达梨弗!勿如是言。勿诽谤世尊,诽谤世尊不善也。世尊不如是说:身业是空无,口业是空无,唯意业是真实。友!且彼有禅定,若彼成就禅定者即无任何之觉知。
[普达梨弗曰:]友!三弥提!汝出家多久耶?
[尊者三弥提曰:]友!不久,三年矣。
[普达梨弗曰:]兹今,我等如何言长老比丘耶?如何实如是新学比丘应为[大]师之护。友!三弥提!故思业,由身、口、意之作已,彼觉何耶?
[尊者曰:]友普达梨弗!故思业,由身、口、意作已,彼觉苦。
时,出家者普达梨弗,不欢喜尊者三弥提之所说亦不反驳。不欢喜,不反驳,从座起而去也。
时,尊者三弥提,于出家[者]普达梨弗离去不久,往尊者阿难之处。往已,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交换可喜可乐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以出家者普达梨弗共相对谈之事,以告尊者阿难。
尊者阿难闻已,如是言尊者三弥提曰:友,三弥提!如是论说应奉见世尊。然,去,友!三弥提!我等应诣世尊之处。诣已,以此义奉告世尊。如世尊为我等所说明,我等应如是受持。
尊者三弥提答尊者阿难曰:如是。
时,尊者阿难与尊者三弥提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以尊者三弥提与出家[者]普达梨弗共相论谈之事奉告世尊。
[世尊]闻已,世尊如是告尊者阿难曰:阿难!我想不起有见过出家[者]普达梨弗。然,何以如是论谈耶?然,阿难!由如是愚痴人之三弥提,对普达梨弗分别说明,一向说明其质问。
如是说已,尊者优陀夷如是白世尊曰:
世尊!然者,有关此,若由尊者三弥提,解说:一切之所受是在此苦中者如何?
时,世尊告尊者阿难曰:
阿难!汝应见此愚痴人优陀夷之错误。阿难!我今知此愚痴人之想出,应是不正之想出。
阿难!由最初普达梨弗之问三受。
阿难!若普达梨弗如是问此愚痴人三弥提者,应如是说明之:
友,普达梨弗!由身、语、意,觉乐受者,是作思业已故,彼觉受乐。
友,普达梨弗!由身、语、意,觉苦受者,是作思业已故,彼觉苦受。
友,普达梨弗!由身、语、意,觉不苦不乐受者,是作思业已故,彼觉不苦不乐也。
阿难!如是说明,愚痴人之三弥提对普达梨弗,得为正说明。
阿难!假令有任何异学之出家愚人、浅学者,阿难!若听汝等分别如来之大业分别,谁亦得知明如来之大业分别。
[阿难曰:]世尊!正其时,善逝!正其时。请世尊当分别大业分。拜听世尊之诸比丘,应受持奉[行]。
[世尊曰:]阿难!然者,应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
尊者阿难奉答世尊:如是,世尊。
世尊如是说:
阿难!于世间当认有此等之四种人。如何为四耶?
阿难!兹或有人,为杀生者、偷盗者、爱欲之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贪欲者、嗔恚者、邪见者。彼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
阿难!又或有人,杀生者、偷盗者、爱欲之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贪欲者、嗔恚者、邪见者。彼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阿难!又或有人,离杀生者、离偷盗者、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正见者。彼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阿难!又或有人,离杀生者、离偷盗者、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正见者。彼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
阿难!兹有沙门、婆罗门,由热心、精勤、专精、不放逸、正作意、得如是之心三昧。即为此心之三昧,由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某人于此处,[是]杀生者、偷盗者、于爱欲之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贪欲者、嗔恚者、邪见者,见[彼]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彼如是言:汝,实有诸恶业,有恶行之报。我真正见是人于此处,为杀生者、偷盗者、爱欲之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贪欲者、嗔恚者、邪见者。见[彼]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
彼如是言:汝,凡此杀生者、偷盗者、爱欲之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贪欲者、嗔恚者、邪见者,彼悉皆于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若如是知者,此为正知者也。若知[其]他者,于此等有误知。如是之彼,唯其自知、自见、自所经验,唯其顽固取着说:唯此是真实,其他为虚妄。
阿难!又于此,阿难!或有沙门、婆罗门,由热心、精勤、专精、不放逸、正作意、得如是之心三昧。即为此心之三昧,由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某人于此处,[是]杀生者、偷盗者、于爱欲之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贪欲者、嗔恚者、邪见者。见[其]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如是言:汝,实无诸罪业。无恶行之报。我真正见是人,于世界为杀生者、偷盗者、爱欲之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贪欲者、嗔恚者、邪见者也。见[其]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如是言:汝!凡此杀生者、偷盗者、爱欲之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贪欲者、嗔恚者、邪见者,彼悉皆于身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知者,此为正知者。若知[其]他者,于彼等有谬智。如是彼,唯彼之自知、自见、自所经验,唯于此顽固取着说:唯此是真实,而余是虚妄。
阿难!兹或有沙门、婆罗门,由热心、精勤、专精、不放逸、正作意、得如是之心三昧。即为此心之三昧,由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某人于此处,离杀生、离偷盗、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粗恶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为正见者。见[其]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如是言:实有诸善者,有善行之报。我真正见是人于此处,离杀生者、离偷盗、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粗恶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为正见者。见[其]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如是言:汝,凡此离杀生者、离偷盗、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粗恶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为正见者,见彼悉皆于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若如是知者,此为正知者。若知[其]他者,于彼等有谬智。如是之彼,唯彼之自知、自见、自所经验,唯于此顽固取着说:唯此是真实,其余为虚妄。
阿难!又兹有沙门、婆罗门,由热心、精勤、专精、不放逸、正作意、得如是之心三昧。即为此心之三昧,由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某人于此处,离杀生、离偷盗、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粗恶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为正见者。见[其]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如是言:实有诸善者,有善行之报。我真正见是人于此处,离杀生者、离偷盗、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粗恶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为正见者。见其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彼如是言:汝!实无诸善业,无善行之报。我真正见是人于此处,是离杀生者、离偷盗者、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粗恶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为正见者,见其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彼如是言:汝,凡此离杀生者、离偷盗者、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粗恶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为正见者,彼悉皆于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彼如是言:汝!实无诸善业,无善行之报。我真正见是人于此处,是离杀生者、离偷盗者、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粗恶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为正见者,见其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若如是知者,此为正知者。若知[其]他者,于彼等有谬智。如是之彼,唯彼之自知、自见、自所经验,唯于此顽固取着说:唯此是真实,其余为虚妄。   然而,阿难!凡彼沙门或婆罗门如是言:汝!实有诸恶业,有恶行之报。--如是者即赞同彼。又彼如是言:我真正见是人于此处,是杀生者、偷盗者、于爱欲之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贪欲者、嗔恚者、为邪见者。见其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而彼如是言:汝,凡此杀生者、偷盗者、于爱欲之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贪欲者、嗔恚者、为邪见者,彼悉皆于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如是不赞同彼。
又彼如是言:若是知者,此为正知。若知[其]他者,彼等有谬智。--如是又不赞成彼。
又真正唯彼之自知、自见、自所经验,唯于此,顽固取着说:唯此是真实,其余为虚妄。--如是又不赞同彼。
所以者何?阿难!如何于如来之大业分别,有别智。
然而,阿难!彼沙门或婆罗门之如是言:汝!实无诸恶业,无恶行之报。--如是不赞同彼。
且彼如是言:我真正见是人于此处,是杀生者、偷盗者、于爱欲之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贪欲者、嗔恚者、为邪见者。见其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赞成彼。
而且彼如是言:汝,凡此杀生者、偷盗者、于爱欲之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贪欲者、嗔恚者、为邪见者,彼悉皆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不赞同彼。
又彼如是言:若如是知者,此正知知者,若知其他者,彼等有谬智。--如是亦不赞成彼。
又唯彼之自知、自见、自所经验,唯于此顽固取着说:唯此是真实,其余为虚妄。--如是亦不赞同彼。
所以者何?然,阿难!于如来之大业分别,有别智。
然而,阿难!凡彼沙门或婆罗门之如是言:汝!实有善业,有善行之报。--如是赞同彼。
又彼之如是言:我真正见是人于此处,是离杀生、离偷盗、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粗恶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为正见者。见其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亦赞同彼。
而且彼如是言:汝,凡离此离杀生、离偷盗、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粗恶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为正见者,彼悉皆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者不赞同彼。
又彼如是言:若如是知者,此为正知者,若知其他者,彼等有谬智。--如是亦不赞成彼。
又唯彼之自知、自见、自所经验,唯于此,顽固取着说:唯此是真实,其余为虚妄。--如是
亦不赞同彼。
所以者何?然,阿难!于如来之大业分别,有别智。
然而,阿难!凡彼沙门或婆罗门之如是言:汝!实无诸善业,无善行之报。--如是者不赞同彼。
而彼如是言:我真正见是人于此处,是离杀生、离偷盗、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粗恶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为正见者。见其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如是者即赞同彼。
而彼如是言:汝!凡是离杀生、离偷盗、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粗恶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为正见者者,彼悉皆于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如是不赞同彼。
又彼如是言:若如是知者,此为正知。若知其他者,彼等有谬智。--如是亦不赞同彼。
又唯彼之自知、自见、自所经验,唯于此,顽固取着说:唯此是真实,其余为虚妄。--如是亦不赞同彼。
所以者何?然,阿难!于如来之大业分别,有别智。
然而,阿难!凡彼人于此处,是杀生者、偷盗者、于爱欲之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贪欲者、嗔恚者、邪见者,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者,或彼应以前所作之罪业当受其苦;彼或应于后所作之恶业当受其苦,彼或于死时,为有邪见者而有成就受持之。由此,彼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
然而,若彼于此处,[是]杀生者、偷盗者、于爱欲之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贪欲者、嗔恚者、为邪见者,其报于现世,或于次世,或于后世生起而受之。
然而,阿难!凡彼人于此处,是杀生者、偷盗者、于爱欲之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贪欲者、嗔恚者、为邪见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者,或彼应以前所作之善业当受其乐。彼或应于后所作之善业当受其乐。或彼于死时,为有正见者,而有成就受持。由此,彼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然而,若彼于此处,是杀生者、偷盗者、于爱欲之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贪欲者、嗔恚者、为邪见者,其报于现世,或于次世,或于后世生起而受之。
然而,阿难!凡彼人于此处,是离杀生、离偷盗、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粗恶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为正见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者,于彼,或应以前彼所作之善业当受其乐,或彼于死时,为正见者而有成就受持。
然而,若彼于此处,是离杀生、离偷盗、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粗恶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为正见者者,其报于现世,或于次世,或于后世生起而受。
然而,阿难!凡彼人于此处,是离杀生、离偷盗、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粗恶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为正见者,彼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者,于彼,或应以前所作之罪业当受其苦;或彼于后应彼所作之罪业当受其苦,或彼于死时,为有邪见者,成就受持之。由此,彼身坏命终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
然而,彼若于此世,是离杀生、离偷盗、于爱欲离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离间语者、离粗恶语者、离杂秽语者、不贪欲者、不嗔恚者、为正见者,其报于现世,或于次世,或后世生起而受。
如是,阿难!有业之不可有而见为不可有;有业之不可有而见为可有,有业之可有而见为可有;有业之可有而见为不可有。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尊者阿难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长部·三十二相经

三十二相经

本经相当于汉译中阿含第五九之三十二相经(大正藏二),是说佛之身相为三十二相。然而和汉译阿含一致者唯极限于小部份,不过于第一诵品最初之三节而已,其他大部份是注解式的叙述。于是,关于本经对于三十二相,可看为一种注释经吧!然说其三十二相所该当的,要获得各相,述及过去世之善关系为其重点,此相是如斯、如斯宿因之所然,以示此大相,转轮圣王或佛陀得其某一个,其次叙述得如是相,是转轮圣王,或佛于此世所获之特权,最后以偈摄大约。而且说有时依一宿因得一相,有时得三相乃至三相,亦必依最初所举三十二之次顺而明示之,谓详述如是三十二相以其宿因等因果关系,是本经所说之特色吧!

第一 诵品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外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诸比丘以此奉曰:“世尊”,世尊如次言:
“诸比丘!于大人有三十二大人相;具足此之大人趣处,决定有二而无其他。若居在家者,成为转轮王之正法王,征服四海,安定其国土,七宝具足,其七宝者即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居士宝、第七为主兵宝也。彼有千以上之王子,皆勇健而雄猛,善摧伏敌军。彼转轮王于此大地以至海边,不用刑杖、刀具,唯依正法善征服统治。然者,若彼大人由俗家而出家为无家者,除去此世间所有之障覆,将成为阿罗汉、等正觉者。

诸比丘!而大人之此等三十二大人相:具足此之大人趣处,决定有其二而无其他。若居俗家者,当成为转轮王……乃至……彼若由俗家而出家为无家者。除去此世间之障覆,将成为阿罗汉、等正觉者:者为何耶?
诸比丘!大人其足平实安立。大人其足平实安立,诸比丘!此即为大人之大人相也。(一)
诸比丘!而且大人之两足蹠生二轮:有千辐、有辋、有毂,具足一切形相,其等1 一一之间,区分整然明了,大人之……乃至……诸比丘!此为大人之大人相。(二)
诸比丘!而且大人其足跟广长……乃至……(三)
诸指长……乃至……(四)
手足柔软……乃至……(五)
手足有网鳗……乃至……(六)
是踝高……乃至……(七)如伊泥延鹿……乃至(八)
正立,掌可触膝而 之……乃至……(九)
(阴茎)被覆藏(如马阴藏)……乃至……(十)
色如黄金,有似黄金之皮肤……乃至……(十一)
皮肤细滑,为细滑之皮肤,尘垢不污身上……乃至……(十二)一一毛是由一毛孔生……乃至……(十三)
身毛上靡而生,绀青成为安阇那色2如耳珰弯而右旋……乃至……(十四)
身肢直如梵天……乃至……(十五)
有七个隆满处……乃至……(十六)
上躯如狮子……乃至……(十七)
两肩间充满……乃至……(十八)
身围如尼拘律树,是彼身之高度,彼两手左右平伸之长度即是其身之高度……乃至……(十九)
两肩相等圆满……乃至……(二0)
有最上之味觉……乃至……(二一)
颔如狮子……乃至……(二二)
有四十齿……乃至……(二三)
齿齐平……乃至……(二四)
于齿无间隙……乃至……(二五)
牙齿纯白……乃至……(二六)
广长舌……乃至……(二七)
有梵音如迦陵频伽之音……乃至……(二八)
眼绀碧……乃至……(二九)
眼睫如牝牛……乃至……(三0)
眉间生白毫毛而柔软似兜罗绵。大人之眉间生自毫毛而柔软似兜罗绵,诸比丘!此即为大人之大人相。(三一)
诸比丘!而且大人于头上有肉髻。诸比丘!大人头上有肉髻,此即为大人之大人相也。(三二)

诸比丘!于大人有如是三十一一之大人相。具足此之大人趣处,决定有二而无其他;若居俗家成为轮王之正法王,征服四海,安定其国土,七宝具足,其七宝者即: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居士宝、第七为主兵宝。彼有千以上之王子,皆勇健而雄猛,善摧伏敌军。彼转轮王于此大地以至海边,不用刑杖、刀兵,唯依正法而善征服统治。然者,若彼大人由俗家而出家为无家者,除去此世间所有之障覆,将成为阿罗汉、等正觉者。
诸比丘!大人有此等三十二之大人相,外道之诸贤亦善忆持此;然,彼等不知:“此乃依业所成而获得此相”也。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昔日生存处及生来人间,于诸善法坚固受持不动。于身、口、意之三善行,行布施、持守戒律,于行布萨,对父母、亲族、沙门、婆罗门行虔敬,对族之长老行恭敬,于其他如是优胜之诸善法亦然。彼遂行、积蓄、积 聚、增大此业,于身坏命终后,再生于善趣天界。彼在彼处,有十事胜越其他诸天,即:天界之寿命、美貌、安乐、名声、威力、姿态、音声、熏香、好味、天触也。彼于彼处命终,生来此世间,获得此大人相。谓:足安平立,足平踏地、由地举足平,其蹠完全平正触地。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之正法王,征服四海,安定其国土,具足七宝,七宝者即: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居士宝、第七主兵宝也。彼有千以上之王子,智勇健而雄猛,善摧伏敌军。彼轮王于此地以至大海边,无顽凶、无恶者、无碍者,繁荣丰饶,安稳而扰乱者,不用刑杖、刀兵,唯依正法统治。成为轮王有何得耶?人类之任何怨敌,任何仇敌,皆无能胜彼。成为轮王,有如是得。
然者,彼若由俗家出家为无家者,除去此世间一切障覆,成为阿罗汉、等正觉者。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内外之任何怨敌、仇敌,或贪、嗔、痴,或沙门、婆 罗门、天人、魔、梵天等及于此世界之任何人,皆不能胜彼。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对此,如是言:
语谛行善行 守身摄诸根
而三业清净 持戒行布萨
施无害有情 心乐不粗暴
如是坚受持 一切皆遂行
彼依此等业 上升于天界
享受安戏乐 于彼处命终
再来此世界 平蹠之两足
善持触大地 来占相者群
明解其身相 平蹠安立者
无能动摇彼 在家或出家
其相斯义明 在家勉防敌
其他所有敌 克打尽推破
彼业果报致 无何敢抗者
倘若如是人 成为出家者
心乐愿出离 如斯出离者
人中为最尊 不再入母胎
如是最上人 实是彼常法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昔日之生存处及生来人间,为众人之安乐,以除惊惶、恐怖,正立守护、卫防,次第行布施。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等业,身坏命终后,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于彼处命终,来生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两足蹠生二轮,有千辐、有辋、有毂,具足一切形相,其等一一之间,区分整然明了。

彼具足此相,若居俗家,成为转轮王……乃至……成为轮王,有何得耶?有众多围绕者,彼有婆罗门、居士、市民、村人、主财者、司政官、卫兵、顾问官、廷臣、副王、富豪、王子等众多围绕者。成为轮王,有如是得。
然者,彼若由俗家,出家为无家者,除去此世间所有之障覆,成为阿罗汉、等正觉者。成为佛陀有何得耶?有众多之围绕者。于彼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阿修罗、龙蛇、乾闼婆等众多之围绕者。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对此,如是言:
往昔之以前 无数之彼生
生来此人间 为家赍安乐
除去惊恐怖 精勤防守护
彼依此等业 上升于天界
享受安戏乐 于彼处命终
再来此世界 两蹠有二轮
辋等辐一千 来占相者群
明解其身相 以见王子相
具足百功德 彼被众围绕
催伏破怨敌 如是足有轮
具足等辋毂 倘若如是人
居于在家者 令转此轮宝
统治此大地 时彼率随从
生于刹帝利 彼大之名声
其等俱奉侍 倘若如是人
离俗出家者 心乐愿出离
天上与人间 乃至阿修罗
帝释及罗刹 龙蛇乾闼婆
飞禽与走兽 天上与人间
无有等此者 彼有大名声
受彼等奉侍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昔日之生存处及生来人间,舍离杀害有情,不用刀剑、刑杖而爱悯、怜愍利益一切生物。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于善趣天界……乃至……彼于彼处命终,来生此世间,得此三种大人相。谓:跟长广、诸指长、身肢直如焚天。
十一
彼具足此等之相,若居在家者,成为转轮王……乃至……成为(轮)王,有何得耶?长寿久住。长保寿命,只要生存中,人类之任何怨敌、仇敌皆不可能夺其生命。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长寿久住。长保寿命,只要存命中,人类之任何怨敌、仇敌及任何之沙门、婆罗门、天人、魔、梵天等于此世界,皆不可能夺其生命,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十二
对此,如是言:
惧怖惊惶知 自己之死灭
不凶暴押杀 其他诸有情
此善升天上 享其善业报
于彼处命终 再生来此世
获得三种相 足跟宽广长
身肢善正直 清净若梵天
腕间美幼嫩 形状甚端正
指亦甚柔软 而又甚纤长
具足此三种 殊胜大人相
王子寿长存 其相永示现
若彼居在家 长久存生活
倘若出俗家 更长存生活
若修神通力 以及禅定力
如是之特相 得其寿长久
十三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昔日之生存处及生来人间,施与美味种种之食物:硬食、软食、尝味、舐食及种种饮物。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于天界……乃至……彼于彼处命终,生来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有七隆满处,即:两手隆满、两足隆满、两肩隆满、项隆满。
十四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乃至……。成为轮王有何得耶?享受美味种种之食物:硬食、软食、尝味、只食及种种饮物。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受美味种种之食物:硬食、软食、尝味、舐食及种种饮物,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十五
对此,如是言:
硬食与软食 尝味及舐食
最上之味食 此等物施人
遂行此善行 彼长乐天界
再来生此世 得七之隆满
手足且幼嫩 观相诸贤言
“得受硬软食 以及种种味
住放在家者 其义甚难明
出家之得受 硬软味等食
以断在家缚 获得最高位”
十六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昔日之生存处及生来人间,以四摄事摄受人,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善趣天界。彼于彼处命终,生来此世间,得此二种大人相。谓:手足之柔软及于手足有网缦也。
十七
彼具足此等之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乃至……。成为轮王有何得耶?善摄受随从者。婆罗门、居士、市民、村人、主财官、司政官、卫兵、门卫、顾问官、廷臣、副王、富豪、王子等皆为彼所拟。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善摄受随从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人类、阿修罗、龙蛇、乾闼婆等皆为彼所摄,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十八
对此,如是言:
布施与利行 爱语及同事
他作与自行 善摄受彼等
不轻于功德 而上升天界
彼于彼处殁 再来生此世
手足之柔软 并有网缦相
年轻幼王子 则得相如是
光辉极美妙 人人顾不厌
彼之随从者 甚实善从顺
住此大地上 最优善摄人
愿求为爱语 利益与安乐
彼行诸作为 完成诸功德
舍离诸爱欲 及一切财富
而成为胜者 为众说诸法
不疑彼言教 而生净信仰
听闻种种法 依法随法行
十九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昔日之生存处及生来人间,为无数人说有义有法之语言,对此,无数人得明了,济利诸有情而为法施者。彼遂行、积蓄……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二种大人相谓:足踝高,身毛上靡而生也。
二十
彼具足此等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乃至……。成为(轮)王有何得耶?彼于爱乐财物者中,为最优、最胜、第一者及最上殊胜者。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彼于一切有情中,为最优、最胜第一者及最上殊胜者,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二一
对此,如是言:
说有义法语 无数人得解
济一切有情 利益与安乐
不吝行法施 此行彼遂行
到达其善趣 于彼甚幸福
来生此世间 得此二种相
看为善具足 最上殊胜福
身毛向上生 目成为靡状
足踝善安住 皮肤伸盖覆
肌肉及筋血 其上色耀辉
若居于在家 乐财物者中
斯人最殊胜 无有胜彼者
于阎浮堤中 征行法镇治
若为出家者 一切有情中
彼为最高者 无人能胜彼
彼于此世间 诸德服一切
二二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昔日生存处及生来此人间,慎重教技术、世学等行业:“人人如何依我,速学、速了知、速前进、长久不疲倦?”彼遂行、积蓄……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胫如伊泥延鹿。
二三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者,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此等凡于王所适意者,王所乐、王所好、王所欢喜者皆迅速而得。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此等凡沙门所乐,沙门所好、沙门所欢喜者皆迅速而得。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二四
对此,如是言:
于种种技术 世学及行业
使人于如何 迅速得理解
教速长不倦 赍乐成就行
得美安立胫 正成圆缩状
顺次卷上行 身毛整上靡
皮肤腻细滑 胫如伊泥鹿
众语斯男人 而于此世间
成就速事相 毛之一一生
如其所冀望 如果居俗家
得速成此世 如是若出家
望求于远离 一向心乐离
适宜随心者 适意为基源
最高出离者 现见其成就
二五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昔日生存处及生来此世间,行往某沙门、婆罗门之处而询问:“卿!以阿为善?以阿为不善?以阿为有罪,以阿云无罪?何者为可从?何者不可从?又何者我可行,将有长利安乐耶?”彼遂行、积蓄……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彼皮肤细滑。因皮肤之细滑,尘垢不污身。
二六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乃至……。成为轮王有何得耶?有大智慧,受欲财物者,无有一能与彼平肩齐立,何况有越过彼者乎?成为转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有大智慧,即:广智慧、敏智慧、聪智慧、锐智慧、彻智慧也。一切之有情、无有一能与彼平肩齐立,何况有越过彼者乎?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二七
对此,如是言:
往昔之前世 几何之彼生
为求正智识 往诣出家者
质问冀明解 知义之差别
其明鲜倾听 获得此业报
则是此智慧 生来此世间
肌理细皮肤 占推出生相
诸贤者解明 确知微细义
是人不出家 令转其轮宝
统治大地上 义教义执持
不见能比彼 何况有胜者
是人若出家 望求于远离
一向心乐离 最高之智慧
获得无上慧 菩提到达者
二八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往昔生存处及生来人间,心充满无嗔、无恼之心:被多言谤时,不忿怒、心不扰、不乱、不顽固;不现出忿怒、嗔恚、不满之颜色,是施与精致敷物、柔软衣类及纤细之麻、木绵、绢类之人。彼以此业……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色如黄金,有似黄金之皮肤。
二九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有何得耶?得精致敷物、柔软衣类及纤细之麻、木绵、绢类;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得精致敷物、柔软衣类及纤细之麻、木绵、绢类也。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三十
对此,如是言:
彼立无嗔行 更施与精致
柔触肤布物 更于前世时
确盛行布施 如天雨大地
遂行此偏施 于此命终后
再生于天上 如是得果报
生来此世间 其体似黄金
犹如帝释天 强健又美优
不望为出家 住俗成家主
彼统御大地 而得精致布
殊胜优美衣 甚多而纤细
善触感皮肤 彼若赴非家
彼得殊胜衣 最上之披物
其持此等业 而受此果报
业为果消失 无有如是处
三一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往昔生存处及生来人间,使长久迷失归途,久不相 见之亲戚、朋友、知己、同辈等,得重逢伴归;即:子与母、母与子,子与父、父与子,兄弟与兄弟,姊妹与兄弟、兄弟与姊妹等重逢伴归之介助自乐。彼遂行此业……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布覆阴藏阳茎如马阴。
三二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转轮王有何得耶?得多子;彼实有千以上之王子,强健勇猛,善推伏敌军。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得多子;其弟子数千以上,强健雄猛,善摧伏敌军。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三三
对此,如是言:
过去之前世几度之彼生
长久迷方向长远不相逢
亲戚与知己使得相伴归
自乐为此事介助令重逢
彼得此等业往生彼天上
享受戏喜乐彼于彼处殁
再生来此世布覆彼阴藏
如是彼多子自生其子等
数有千以上强健与雄猛
能使怨敌苦若居在家者
语爱好之语使之生欢喜
威仪而出家更有甚多子
所有弟子等依教而奉行
不论于在家或者于出家
显现此之相实示其意义

第二 诵品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往昔生存处及生来人间,是善思虑、观察大众群者。知人知自己,了知人间之差别,对此:“彼者相应此,彼者相应此也。”行观人间之差别。云彼行此业……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二大人相。谓:身围如尼拘律树,正身直立,两手掌能触摩两膝也。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乃至……。成为轮王有何得耶?得大富也:有大富、有多财、多金银、多财物、多金钱、有谷物、丰富充满库藏,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得大富也:有多财,彼之财富是信、戒、惭、愧、施与、智慧也。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对此,如是言:
观察大众群 是量是查察
思惟其差别“彼者是相应”
往昔前世时 行观人分别
实得彼正立 两手可触膝
其身之周围 圆大如律树
善为此等业 而特此果报
于诸种占相 观察多情知
此等诸贤人 明解而记别
“若居在家者 应得多受用
年轻此王子 得有此世间
世俗之娱乐 若彼居在家
具足众多物 若舍此世间
世俗诸娱乐 决定获得彼
无上之最高 最善之财物”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往昔生存处及生来人间,冀望众多人得利益、安稳、至乐,而思惟:“彼等依我如何得信增长、多闻、施与、正法、智慧之增长耶?金钱、谷物、耕田、宅地、四足、二足之家畜之增长耶?妻子、奴仆、亲戚、朋友、眷属之增益耶?”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三大人相。谓:上身如狮子;两肩间之充实;两肩圆度相等也。

彼具足此等之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得无减退:金钱、谷物、耕田、宅地、三足、四足之家畜、妻子、奴仆、亲戚、朋友、眷属亦无减退--成就一切而无减退。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得无减退:于信、于戒、于多闻、施与、智慧皆无减退--成就一切而无减退。成为佛陀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对此,如是言:
信戒与多闻 智慧施正法
有众多善事 金钱及谷物
耕地与宅地 妻子与家畜
亲戚友眷属 使勇健美貌
冀其他众人 可得无减退
成就更利乐 彼上身安住
犹如王狮子 两肩相等圆
充实两肩间 前世之遂行
不灭业为基 示现前诸相
在家有财谷 金钱与妻子
家畜类增益 若为出家者
得无上菩提 无减退法性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往昔生存处及生来人间,不用手、石、杖、刀伤害有情,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有最上之味觉:于咽喉13皆尖锐味感官以传滋味。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得无病也。消化器官具足均衡之消化功能,体温不过冷亦不过热。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得无病也。消化器官具足均衡之消化功能,体温不过冷不过热,适宜、精勤、无搅乱。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对此,如是言:
不以手杖石 刀剑或绳缚
胁迫鏖杀生 亦无以恼害
彼到其善趣 享受乐果报
生来此世间 成就味感官
安住于咽喉 有最上味觉
而且明贤者 注意深诸人
以作如是云 “此人具安乐
在家或出家 其显斯相义”

“诸比丘!如来……乃至……生来此人间,不偏不斜视,亦瞵盼瞻望,如是以直心、慈眼视诸有情。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二大人相。谓:眼绀碧;眼睫如牝牛。
十一
彼具足此等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诸人所爱 视也。婆罗门、居士、市民、村人、主财官、司政官、卫兵、门卫、顾问官、副王、富豪、王子所受且欢喜。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诸人所爱视也。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人类、阿修罗、龙蛇、干闼婆所受且欢喜。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十二
对此,如是言:
不邪不斜视 不瞵盼瞻望
如是以直心 慈眼视有情
彼到其善趣 享受彼业报
于彼唯有乐 再生来此世
眼睫如牝牛 明见绀碧眼
多优胜行者 善巧为占相
穿视眼细微 未曾错误人
喜彼为爱见 在家被喜爱
受众所亲爱 出家成沙门
忧悲之灭者 为众所受敬
十三
“诸比丘!如来……乃至……生来人间,是诸善法之先行者,即于身、口、意之三业:行布施,守戒律,行布萨、敬爱父母,虔敬沙门、婆罗门,恭敬同族之长老,如是于其他殊胜诸善法亦然,为善行者中之上首。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于善趣天氶K…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于头有肉髻。
十四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有多扈从:是婆罗门、居士、市民、村人、主财官、司政官、卫兵、门卫、顾问官、副王、富豪、王子也。成为轮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有多扈从: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人、阿修罗、龙蛇、乾闼婆也。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十五
对此,如是言:
正行于诸法 喜乐先行者
有甚多扈从 生天享德果
彼受善果终 生来此世间
具足头肉髻 占相者忆持
明解而记述 “彼是善先行
诸人赍奉彼 其往昔亦然
若生刹帝利 而为地上主
得诸之奉事 然若彼男子
如是离俗家 当明解诸法
而行其正行 彼对多扈从
宣示彼教说 彼心乐功德”
十六
“诸比丘!如来……乃至……生来人间,远离妄语、语真实、不离真实、信得应得、不欺凌世间任何人。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二大人相,谓:一一毛由一一毛孔生;眉间生白毫毛似兜罗绵。
十七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有甚多人, 来集彼之处,即:婆罗门、居士、市民、村人、主财官、司政官、卫兵、门卫、顾问官、廷臣、副王、富豪、王子也。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有甚多人,来集彼之处,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人、阿修罗、龙蛇、乾闼婆也。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十八
对此,如是言:
于前生之世 追求真实者
避离虚妄言 不言于两舌
对世任何人 不行伪欺凌
事事依真实 以乐如实语
眉间生白毫 柔似兜罗绵
整齐白辉耀 一孔生一毛
一一立体上 众多占相者
占其出生相 解明其相言
“白毫与身毛 斯得其正处
是人若在家 众集顺从彼
依其前世因 遂行得此报
出家身无物 成无上寂静
现证成等觉 众集来顺从”
十九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乃至……生来人间,舍离间语,不言离间语;于此1处闻,不于彼处说而离间彼等,亦不彼处闻,不于此处说而破此等之和合;如是使不和者和合,使和合者更紧密,喜悦和合,爱乐和合,语令和合之言。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二大人相,谓:有四十齿及齿无间隙。
二十
彼具足此等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会众无不和,即:婆罗门、居士、市民、村人、主财官、司政官、卫兵、门卫、顾问官、廷臣、副王、富豪、王子等无不和也……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会众无不和,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人、阿修罗、龙蛇、乾闼婆等互无不和也。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二一
对此,如是言:
毁訾语破合 增大于诤论
以及增破坏 斗争事不作
使之结和合 破坏语不说
唯语破者和 除争具结合
彼生于善趣 以享彼业果
再生来此世 于齿无间隙
而齿有四十 极为坚固着
若生刹帝利 成为地上主
而彼之会众 安稳无恼害
沙门离尘垢 绕彼者不离
二二
“诸比丘!如来……乃至……生来人间,舍粗恶语,不语粗恶语,其言无过失:乐耳、悦心、可爱、高雅,为众人所爱好,为众人所欢喜””以语如是言。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二大人相,谓广长舌及梵音之迦陵频伽声音。
二三
彼具足此等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其言说易接受,即:婆罗门、居士、市民、村人、主财官、司政官、卫兵、门卫、顾问官、廷臣、副王、富豪、王子等亦善接受也;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其言说易接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人、阿修罗、龙蛇、乾闼婆等亦善接受,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新义。
二四
对此,如是言:
恶口恼害争 令人不合苦
激强粗恶语 如是语不说
语亲切柔和 令人心喜乐
彼出悦耳语 闻者意恬喜
正行其等业 享此福德果
彼享福业终 生来此世间
得梵音广舌 所言人易受
若居在家者 成就知所语
彼若人出家 人人持彼言
语于众多人 人人互传述
二五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往昔生存处及生来人间,舍离绮语,不语绮语;于适时语、语事实、语有义、语法、语律、语宝藏语、具语有时、有理、有节度之义。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颊如狮子颔。
二六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于人间任何怨敌、仇敌皆不能克胜彼;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内外之怨敌、仇敌:贪欲、嗔恚、愚痴、或沙门、婆罗门、天人、魔、梵天及此世界之任何事物皆不能克胜彼;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二七
对此,如是言:
彼排除无益 粗恶与绮语
这述人有利 恬悦安乐言
于此世命终 再生于天界
得其善业果 由其处命终
再生来此世 得有二对足
如兽最胜颊 成难克之王
人主统人间 具足大威力
忉利天都城 殊胜亦知彼
似彼天帝释 胜于诸天人
阿修乾闼婆 帝释与罗刹
乃至彼诸天 无有能胜彼
斯人居在家 以得如是性
至四方四维
二八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往昔生存处及生来人间,舍邪命,以正法为营生:远离欺斗秤、伪币20、假量、赠贿、欺瞒、诈欺、不诚、斩切、杀戮、绳缚、剽掠、 夺取、强暴。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二大人相,谓:齿齐平及齿牙纯白。”
二九
“彼具足此等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之正法王;征服四海,安定国土,具足七宝。其七宝者即:转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第七是主兵(将军)宝也。实有千以上之王子,皆勇健而雄猛,善摧伏敌军。彼轮王于此大地以至海边,不用刑杖、刀具,唯以正法统治,即无顽凶,无恶无障碍,繁荣丰饶、安稳而无扰乱。成为轮王有何得耶?彼有清净之随从者,即:婆罗门、居士、市民、村人、主财官、司政官、卫兵、门卫、顾问官、廷臣、副王、王子也;成为轮王有如是得。
三十
然者,彼人由俗家而出家为无家者,除去此世间所有之障覆,成为阿罗汉、等正觉者。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彼有清净之随从者,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人、阿修罗、龙蛇、乾闼婆也;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三一
对此,如是言:
舍去邪命活 正净以营生
排除无有益 而行益利事
令众得安乐 因为行此业
贤善人称赞 彼生于天界
享受此乐果 忉利天都城
殊胜亦知彼 彼得于其处
具足喜戏乐 彼于彼处殁
受生此人间 而遂其果报
口生齿齐平 齿牙甚纯白
占相人群来 解述贤彼敬
二生齿齐平 纯白光辉耀
如是之人王 清净人随从
统治大地上 彼镇安国土
人民利安乐 然彼若出家
离恶为沙门 静镇诸烦恼
去除覆障业 离去恼疲劳
视此世他世 在家出家者
受彼之教诫 难责诸恶事
灭除其不净 清净人绕彼
心垢心障过 烦恼垢尽除
注:
1 其等一一间之区分(suvibhatt-antara)“其间之区分”之字也。Mahapadana-s.不见其他Pali语系,故加注。
2 安阇那(anjana)眼围之化妆料。
3 原本梵音和迦陵频伽音,各别而出,为三十二相。Mahapadana-s等为一相,从此而译。
4 Brahmayu,不见于Mahapadana等,故加注。
5 善持者(sundhara)字义不明,想是由Su-dhara来的吧!(大地言为dharani)
6 广长云云,于原本有vipula-digha-panika,此时panika应读为paphi
7 其随从者云云,于原本bhavati parijanassa vo vidheyeyyo.(对随从者,实随从也。)意义不通,今佛音Buddhaghosa读为bhavati parijano assa vovidheyyo,
8 此之,于原本虽有mahimam注云mahim-imam。
9 教言者,(vacanappaukara)其义不明。
10 身毛向上生靡状云云,原本虽为ub1ham uppadta-lomavasaso依暹罗本,应读为ubhamuppatitalomava assa。
11 基相之前兆。原虽有pub1a-nimittamassatam应读为pub1a-nimittam assitam.
12 无减退,原本有asahana应读为aparihana。
13 uddhaggassa rasa-haraniyo givaya jata honti samabhivahiniyo不见于其他经,故加注,其意义甚不明了。补以喉头有味觉神经善味觉,在传中有言:味中得上味,咽中二处律液流出(智度论卷八十八因果经卷一),佛舌清净故,令诸饮食变成上味(大婆沙卷百七十七)等亦有,参照大毗婆沙论卷百七十七(大正藏二七、八八八c)、大若般卷三百八十一(大正藏六、九六七c),大智度论卷四(大正藏、二五、九0C-九一a),Burnouf,Lotus,11.pp.566.7.
14 斜视,原本虽有Visa citam应依暹罗本读为visavi。
15 一一云云,原本为ekeka-lamupacit-ahgava ahu,ahgava之义不明,此处之意,解成 anga-vant。
16 激强云云,字义为“语激强粗恶语。”
17 二对之足,dvidu-gama,四足即兽类之意。
18 忉利天,于原本有tidiva意义为tavatimsa-deva,
19 唯此偈和其不同,不语有关出家,多少要注意,何故,不明也。
20 伪币(kamsakuta)伪造货币,以欺诈。
21 死殁,原本虽有caviya应读为cavitva。
22 而,原本为na由别本读为puna。
23 二生dija之义不明。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长爪经

长爪经

北传杂阿九六九.(大正藏二、二四九页。)别二O三(大正藏二、四四九页,)
本经普行者长爪,受世尊之说法,遂为信者。说法之内容,不应执着于见,及身受等。北传大纲与此合致,但终了之处,长爪成为佛教之比丘。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鹫峰山须伽罗伽陀(豚掘穴)洞。
尔时,普行者长爪诣世尊处,诣已,问讯世尊,交换友谊礼让之语,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普行者长爪白世尊言:
卿瞿昙!予实如是说、如是见者:予不容忍一切见。
世尊曰:
火种居士!汝之此见予不容忍一切见。依汝对此见亦不容忍耶?
长爪曰:
卿瞿昙!予若容忍此见,对其应为如是、对其应为如是。
世尊曰:
此故,火种居士!凡彼等如是言:对其应为如是,对其应为如是。而不舍其见,且执他见者,于世间多之又多。此故,火种居士!凡彼等如是言:对其应为如是,对其应为如是。而舍其见、且不执他见者,于世间少之又少。
世尊曰:
火种居士!有一些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者:予容忍一切见也。
火种居士!另有一群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者:予不容忍一切见也。
火种居士!又另有一群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者:予容忍某些见,予不容忍某些见也。   火种居士!此处,凡彼等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者:予容忍一切见也。对彼等,此见为贪着现于前、系缚现于前、欢喜现于前、耽着现于前、取着现于前。
火种居士!此处,凡彼等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者:予不容忍一切见也。对彼等,此见为无贪着现于前、无系缚现于前、无欢喜现于前、无耽着现于前、无取着现于前。
如是言已,普行者长爪白世尊言:
卿瞿昙称扬予之成见,卿瞿昙赞叹予之成见。
世尊曰:
火种居士!此处,凡彼等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者:予容忍某些见,予不容忍某些见也。凡彼等所容忍之此见,实为贪着现于前、系缚现于前、欢喜现于前、耽着现于前、取着现于前;
而彼等所不容忍之此见,实为无贪着现于前、无系缚现于前、无欢喜现于前、无耽着现于前、无取着现于前也。
火种居士!在此,凡彼等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者:予容忍一切见也。
其时,有识之士作如此之深虑:凡予示此见:予容忍一切见也。对此见,予若以刚毅执取之,执着之,断言:只此是真实也,其他是虚伪也。
则予可能和二者有异执:一者凡此沙门或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者:予不容忍一切见也。二者凡此沙门或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者:予容忍某些见);予不容忍某些见也。予与此等二者有异执。如是有异执时则有诤论;有诤论时则有反论;有反论时则有恼害。
如是于自己正在正观异执、诤论、反论、恼害之后,舍断此见及不执取他见;如是有彼等诸见之舍断,如是有彼等诸见之定弃。
火种居士!在此,凡彼等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者:予不容忍一切见也。其时,有识之士作如此之深虑:凡予之此见:予不容忍一切见也。对此见,予若以刚毅执取之、执着之,断言:只此是真实,其他是虚伪。
则予可能与二者有异执:一者凡此沙门或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者:予容忍一切见也。二者凡此沙门或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者:予容忍某些见;予不容忍某些见也。予与此等二者有异执。如是有异执时则有诤论;有诤论时则有反论:有反论时则有恼害。
如是于自己正在正观异执、诤论、反论、恼害之后,舍断此见及不执取他见;如是有彼等诸见之舍断、如是有彼等诸见之定弃。
火种居士!在此,凡彼等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者:予容忍某些见;予不容忍某些见也。其时,若有识之士作如此之深虑:若予示此见:予容忍某些见;予不容忍某些见也。对此见,予若以刚毅执取之,执着之,断言:只此是真实,其他是虚伪。
则予可能与二者有异执:一者凡此沙门或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者:予容忍一切见也。二者凡此沙门或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者:予不容忍一切(见)也。予与此等二者有异执。如是有异执时则有诤论;有诤论时则有反论;有反论时则有恼害。
如是于自己正在正观异执、诤论、反论、恼害之后,舍断此见及不执取他见;如是有彼等诸见之舍断、如是有离彼等之诸见。
火种居士!此身由色而成、四大而成、父母所生、饭、乳所长养,是无常、削灭、磨灭、变坏、分散之法;应随观此等是无常、苦、疾、癌、箭、痛、病、敌、灭坏、空、无我也。
此身以无常、苦、疾、癌、箭、痛、病、敌、坏灭、空、无我、随观之者;即舍去着于此身之身欲、于身之爱着、于身之征服。
火种居士!此等有三受,曰:
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也。
人若受乐受时,即不受苦受,亦不受不苦不乐受,于其时唯受乐受。
火种居士!人若受苦受时,即不受乐受,亦不受不苦不乐受,于其时唯受苦受。
火种居士!人若受不苦不乐受时,即不受乐受,亦不受苦受,于其时唯受不苦不乐受。
火种居士!乐受是无常,有为,由缘生而是灭法、坏法、衰法、灭尽法。
火种居士!苦受亦是无常、有为,由缘生而是灭法、坏法、衰法、灭尽法。
火种居士!不苦不乐受亦是无常、有为,由缘生而是灭法、坏法、衰法、灭尽法也。
火种居士!如是见,多闻之圣弟子,厌乐受、厌苦受、厌不苦不乐受。由厌而离,由离而解脱,解脱已,有解脱智,即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此之后有。
火种居士!如是心解脱之比丘,无共任何之和,无共任何之争。而于世间之说,决断而不为所迷。
其时,具寿舍利弗立于世尊背后,对世尊扇风。是时,具寿舍利弗如是念:
世尊实已证知,而为我等说彼等彼等诸法之舍断;善逝实已证知,而为我等说彼等彼等诸法之定弃
正作如是深虑之尊者舍利弗之心,已无取着,而从诸漏解脱也。
又,普行者长爪亦远尘、离垢法眼生起,悟得:
凡任何由缘所生之法皆是灭尽之法也。
于是,普行者长爪足已见法者、得法者、知法者、已深入法者、已度疑者、已离惑者、已得无所畏者、于师教不依他者,白世尊言:
伟哉!尊者瞿昙!伟哉,尊者瞿昙!尊者瞿昙犹如能扶起颠倒者,能揭露被覆者,对迷者能导之以道,于暗中能持来明灯,使有眼者得见诸色。如是,尊者瞿昙以种种方便之法开示。因此,予归依尊者瞿昙,归依法,及归依比丘僧伽。愿师尊瞿昙容受予自今后,终生归依佛、法、僧为优婆塞。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